2020-11-27 癌症.乳癌
搜尋
放射治療
共找到
255
筆 文章
-
-
2020-11-26 癌症.頭頸癌
老農忽失聲 醫師懷疑兩大習慣害他二期喉癌
彰化縣埔鹽鄉林姓鄉民半年前聲音沙啞,3個月前只剩氣聲,喉嚨不痛,令他困擾的是別人幾乎聽不見他說話,求醫檢查竟然已經二期喉癌,不願全切除喉頭和聲帶的他求助衛福部彰化醫院,接受放射線與化療,目前可正常說話,需定期追蹤。林姓鄉民種稻為生,菸齡30年,每周喝酒幾天,也喝了30年,至於檳榔是以前偶而嚼,沒養成習慣。最近半年他先聲音沙啞,大概3個月後,剩下氣聲,無疼痛感,只是說話時別人聽不到,難以溝通。他為了治療「失聲」,連跑兩家醫院,都得到同樣答案「喉癌」。衛福部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指出,林姓病患就診時只有氣聲,外人很難聽得懂患者說什麼,經內視鏡檢查,發現聲帶有腫瘤,進一步用核磁共振攝影及病理切片確診是第二期喉癌。因林姓鄉民希望保留講話功能,不要切除喉頭一併摘除帶聲,決定在彰化醫院進行放射線及化學治療。彰化醫院放射腫瘤中心主任宋時雨說,患者接受每周5次,合計共35次的放射線治療加上化療,熬過療程中的喉嚨痛及皮膚紅腫等副作用,現在內視鏡檢查已看不到腫瘤,未來需定期追蹤。宋時雨又說,喉癌的治療方式有切除部分喉頭或全切除治療,全切除喉頭會失去聲帶,無法說話,需用人工發聲器發聲,還需要做氣管造口,生活品質比較差又造口引人注意,患者希望可以保留說話功能,經過評估,醫病達成放射線及化學治療的共識。宋時雨指出,部彰今年引進最新的高精準度放射治療儀器,在放射線治療時,能夠精準瞄準患部,快速完成360度全體積弧形放射治療,5至10分鐘即可完成一次療程,減少長時間治療產生的不適,不會因患者吞口水等因素而失準。許嘉方和宋時雨都表示,喉癌好發在40至60歲,以男性居多,臨床上造成聲音沙啞的原因很多,感冒、胃酸逆流、職業傷害或癌症等都有可能,最初病徵常是聲音沙啞,如果聲音沙啞持續一周以上,就應該儘速就醫找出原因;臨床上觀察,喉癌最可能的成因是習慣性抽菸、喝酒,檳榔則和口腔癌的關連性比較大。這起個案的林先生菸酒30年,很難說和罹患喉癌沒有關係。
-
2020-11-26 癌症.其他癌症
黃疸、上腹痛、體重減輕 小心胰臟癌找上門
62歲劉姓婦人因連續幾天出現上腹痛和小便呈茶色的情況而就醫,檢查發現她的黃疸和胰臟腫瘤指數偏高、膽管和胰管都阻塞,且胰臟頭有腫瘤,經切片檢查確診胰臟癌;由於胰臟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常被誤認為是腸胃道不適而忽略,一旦確診大多為晚期,胰臟癌的3大典型症狀包括黃疸、上腹痛、體重減輕,這些都是需要留意的指標。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洪吉來表示,胰臟癌常出現的症狀包括黃疸、上腹痛及體重減輕,且胰臟癌很容易轉移、擴散及侵犯重要血管,其中85至95%的病人為胰腺癌,不但預後差,復發率也很高,目前最好的治療方法是手術,但因多數病人發現晚,在臨床上只有15%病人有機會接受手術治療,其餘多只能以化學及放射治療為主;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與治療,才是對抗胰臟癌的重要關鍵。他指出,目前胰臟癌發生原因仍不明確,但可歸納出高風險族群,包括有特定遺傳基因突變者及有遺傳慢性胰臟炎者、家族內一等親有2人)以上罹患胰臟癌者、有慢性胰臟炎或胰臟內有水瘤的病人、肥胖、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年逾50歲才罹患糖尿病的病人。洪吉來建議上述高風險族群一定要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才能及早揪出胰臟癌,胰臟癌雖是相當難纏的癌症,但高危險族群如能定期接受檢查,並留意胰臟癌的症狀,就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成功對抗胰臟癌的威脅。
-
2020-11-12 癌症.肝癌
肝癌晚期免疫治療 成功長肝如重生
67歲賴先生因咳嗽不止就醫,原以為是小感冒,不料檢查後赫然發現,C肝併肝硬化A級,右肝也長出16公分大腫瘤,確診為肝癌晚期。在家人鼓勵下決定對抗病魔,遵從醫療團隊建議採用免疫治療一年半後,成功將腫瘤縮小至5公分,精神體力也變好,甚至可日行10公里,持續與癌症奮鬥中。賴先生過去感冒從不就醫,更不知早已罹患C肝,當確診C肝併肝硬化A級和肝癌後,立即接受一系列治療,但經過栓塞、標靶、放射治療後,肝臟不堪負荷,根據Child氏分類法(肝硬化程度分級),患者已經進入最嚴重的C級,屬於「失代償性肝硬化」,常陷入肝昏迷,並產生腹水、黃疸指數飆高、意識不清、混亂等情形,若病況遲無改善,恐導致肝衰竭。因治療方式有限,與家屬討論後決定,去年年初單用免疫治療,一年後右肝腫瘤縮小剩5公分,原本萎縮的左肝也長大不少,肝硬化程度進步至A級,雖經評估可透過手術將腫瘤切除,但賴先生決定將肝癌視為慢性疾病和平共處,現正持續使用免疫療法控制病情中,且他自認治療後記憶力變好、頭髮變黑,還可每天健行10公里,與兒子共享衣服,直說「宛如重生」。早期國人常以為罹患肝硬化就是人生最終點,其實初期肝硬化幾乎沒有症狀,肝臟仍能執行原本代謝、解毒、轉化等工作,此狀況稱為「代償性肝硬化」,若能及早介入,肝硬化可大幅減輕甚至消失,但當患者出現腳水腫、腹水、黃疸、肝昏迷等症狀,代表進入肝硬化晚期,肝臟無法執行原有工作,則稱為「失代償性肝硬化」,此時治療相當棘手,存活率也大幅降低。以賴先生病情而言,免疫治療為肝癌治療最後一線,所幸治療反應佳,治療一年多就成功長肝,在臨床上相當罕見。建議民眾如出現腹脹、腹痛、腹水、黃疸,以及慢性咳嗽、腰背痛等症狀,都應及早赴醫檢查,此外,免疫治療所費不貲,且未能確保對每位患者都有效,提醒民眾,治療前仍需與醫師詳細討論,並審慎評估經濟狀況。
-
2020-11-12 醫聲.癌症防治
頭頸癌/晚期頭頸部癌患大利多 免疫療法列一線治療新選擇
今年6月食藥署將免疫療法列為頭頸癌復發或轉移的第一線治療,使頭頸癌又多了一項新的治療選擇,也突破過去當傳統治療面臨復發、轉移時治療效果成效不佳時的困境,不只是患者們的好消息,更讓臨床醫師為之一振。 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泰霖表示,免疫療法是透過活化體內的免疫系統,協助辨識癌細胞,讓免疫系統恢復正常,能夠持續攻擊癌細胞,帶來長期的治療效果;且近年臨床研究發現復發或轉移的頭頸癌患者,生物表現量佳(CPS≥20)的患者,一線使用免疫療法合併化療平均生存期為14.7個月,單一使用免疫療法為14.9個月,相比標靶藥物合併化療的10.8個月,足足延長了近4個月的存活期,實為醫療科技的一大突破。 高雄長庚頭頸癌團隊發現因南部工業區多,一年新增病人數居全國第三名,且由於頭頸癌深受環境因素影響,癌症特性並不好,復發機會非常大,免疫療法搭配其他治療已成了標準治療之一。該院黃泰霖醫師指出,目前已有十幾名患者在商業保險的補助下自費選擇使用,治療成效佳,也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黃泰霖醫師曾有一位台商病人,因多次治療後復發無法開刀,使用傳統治療也不見成效,在醫師的建議下使用免疫療法,利用免疫療法合併化療搭配放療,腫瘤就消失了50%,放療後殘留癌細胞,繼續使用免疫療法,腫瘤細胞幾乎不見,待復發後再用標靶合併化療,從免疫療法至標靶化療,共持續治療2.5年的時間,治療成效佳,甚至曾經一度腫瘤消失。 高雄長庚放射腫瘤科方富民教授表示,醫師們都希望合併治療的效果是一加一大於二,而現今醫療技術精進,放射治療已能提供腫瘤均勻分佈的劑量,減少正常組織的劑量,降低傷及呼吸道、食道及口腔粘膜的急性副作用,進而產生較小的慢性副作用,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高雄長庚頭頸癌團隊召集人、頭頸部外科教授簡志彥醫師則指出,雖然目前手術仍是頭頸癌患者的第一選擇,即使是第四期的患者仍有許多可以開刀,但手術對於顏面缺損的破壞性較大,都得視患者意願與病情而定,並建議在手術結束後續搭配其他輔助性治療,提升治療成效。 面對頭頸癌,過去僅有手術、放療、化療等有限的治療選擇,然而近年來醫療科技進步,新藥物、療法不斷更新,頭頸癌的治療已有嶄新的一步;今年六月免疫療法更是成為頭頸癌患者一線治療的新選擇,有望突破頭頸癌的治療困境,並提升晚期患者的生存機會。而現在醫院都是多專科團隊,醫師們也呼籲病人一定要及早就醫,積極與醫療團隊討論,選擇最適當的治療,不只成效佳,也能提升生活品質。
-
2020-11-10 醫聲.疫苗世代
肺炎鏈球菌疫苗/10歲男童染肺炎鏈球菌兩度心跳停止命危 疾管署這麼說
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在臉書描述一名10歲男童因感染肺炎鏈球菌,在基層診所治療三天不見起色,到兒科急診後病情急轉直下,甚至兩度心跳停止而命危,引發社會大眾關切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感染症(IPD)。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2015年起,出生滿兩個月到未滿五歲之兒童都可公費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其後發生率和死亡率都大幅下降,今年又因全民落實防疫措施,確診人數及死亡人數都顯著低於往年。肺炎鏈球菌疫苗已是台灣幼兒的常規接種項目,疾病管制署也全年提供全國75歲以上未曾接種過肺炎鏈球菌疫苗之長者,接種一劑公費疫苗。羅一鈞指出,去年及前年第一周到第四十四周則分別累計有360例及389例確診IPD,各有74例死亡,今年同期則計是193例確診IPD,其中13例死亡,明顯較低,這是與新冠肺炎的防疫措施有關。另外,2015年全面接種以來,IPD發生率也從每十萬人6.96人降到3.71人,死亡率則從每十萬人0.41人下降到0人。疾管署指出,肺炎鏈球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的鏈球菌,細菌表面的莢膜多醣與致病力有關,到目前為止一共發現了90種血清型。這種病菌常潛伏在人類鼻腔內,並可透過飛沫傳播。一旦感冒或是免疫力降低,快速複製的肺炎鏈球菌可侵入呼吸道或血液中而引發肺炎、菌血症、腦膜炎等嚴重病症,統稱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感染症(IPD),肺炎鏈球菌也是幼兒中耳炎、鼻竇炎最常見的病原。5歲以下幼童及65歲以上老人為IPD的兩大高罹病率族群,其他不論年齡均亦列為高危險群的包括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者、慢性病、酒癮或菸癮者等、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者或器官移植者。
-
2020-11-02 科別.腦部.神經
眼睛黑矇、暈眩…頸動脈狹窄恐造成中風,這個族群是高風險群
「老伴,你怎麼啦?」老太太與老先生說著話,突然老先生用手撐著頭,反應有點異常。「剛剛眼前黑矇一片,頭暈暈的。最近爾偶會這樣。可能只是用眼過度,或是最近比較疲勞吧!」老先生回過神回答。「會不會是中風前兆啊?趕快去醫院檢查看看!」老太太警覺地說。 臺中榮民總醫院介入性腦血管外科主任崔源生醫師表示,「有許多患者認為暈眩、眼睛黑矇是過度疲勞或眼睛不好所造成而拖延就醫;其實主因是頸動脈狹窄,而眼動脈是頸動脈的分支之一,當頸動脈變得狹窄、血流減少,最常以眼睛黑曚來表現。」頸動脈狹窄造成中風?兩者關係密切崔源生醫師解釋,頸動脈是負責供應頭頸部血液最主要的動脈,在我們頸部的兩側各有一條頸動脈。若是因為斑塊鈣化堆積在頸動脈血管內,就像水管堵塞一樣,水流量減少如同血流量減少,使得腦部無法獲得足量的含氧血供應,只要短短幾分鐘,腦細胞就會缺氧壞死,這就是所謂的「缺血性中風」。頸動脈狹窄的初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然而,頸動脈狹窄會導致長期血流量下降,而讓大腦缺血。隨著腦部缺血愈來愈嚴重,患者會感到暈眩、反應差、注意力不集中。接著會出現各種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腦中風的症狀,像是突然肢體麻木無力、說不出話或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單眼或雙眼看不見、失去平衡等。你是頸動脈狹窄高風險族群嗎?「頸動脈狹窄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顯著關聯,因此年紀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通常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年紀都在60歲以上。」崔源生主任說明:「另外,男性佔了頸動脈狹窄患者約八成的比率,因為女性荷爾蒙能對血管內皮細胞提供一些保護作用,讓女性較不容易產生血管粥狀硬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問題的患者,比較容易罹患頸動脈狹窄,因為高血壓對血管造成過大的壓力,血管較容易受傷;高血糖則會弱化身體代謝脂肪的能力;高血脂患者往往有更多膽固醇聚集成斑塊,這些都增加血管粥狀硬化及狹窄的可能性。抽菸亦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危險因子,香菸裡的有害物質會傷害血管內層組織,使血管問題更加惡化。 還有一類患者因為罹患頭頸部癌症,接受大劑量的放射治療,進而導致頸部血管的狹窄。先天性遺傳疾病也可能會增加血管病變的機會。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方便且安全崔源生醫師指出,頸動脈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可以檢驗出是否有頸動脈狹窄。其中,頸部超音波是最方便、實用的篩檢工具,因為不具侵入性,也沒有放射線,可以每年固定篩檢。接受超音波檢查之後,若是發現有頸動脈狹窄的可能,建議需要進一步接受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了解血管狹窄的程度,並看看是否已有腦中風的跡象。在考慮進行治療時,還會安排血管攝影。治療頸動脈狹窄 提前預防中風發生當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60%,且有頸動脈狹窄造成的視力黑矇、暈眩等症狀;或沒有症狀但頸動脈狹窄超過70%,可以選擇傳統內膜剝離手術或微創頸動脈支架進行治療,預防中風的發生。 內膜剝離術是國際上治療頸動脈狹窄的主要方式,外科醫師利用一個頸部的切口找到頸動脈,切開頸動脈,移除堆積於頸動脈的斑塊後再縫合血管。至於微創頸動脈支架的原理就與心臟的冠狀動脈支架非常類似,醫師從患者鼠蹊部放入導線,一路延伸到頸動脈,直到導線穿過頸動脈狹窄的地方,再順著導線展開頸動脈支架,接著可以用氣球做局部擴張,將斑塊撐開,回復頸動脈的血流暢通。 「微創頸動脈支架治療時間短,約半小時到一小時,且不需麻醉,在患者清醒的狀況下施行,對年紀大的患者來說較能負荷。」崔源生主任解釋。放置頸動脈支架 配合保護裝置 在放置支架時,為了預防在操作過程中的血塊掉落,醫師會運用更精細的導管設計。其中一種方法稱為「遠端濾網」,是在導管的遠端打開一個網孔很密的保護傘,讓血液流得過去,但是當斑塊剝落掉下,這個遠端濾網就能及時攔截,不讓剝落的斑塊往大腦流過去。待頸動脈支架操作完畢後,再回收遠端濾網即可。另外一種保護設計是「頸動脈近端防護氣球裝置」,在頸動脈近端展開氣球,能夠暫時堵住血流,當血流暫停,再將頸動脈支架展開,此時如有脫落的斑塊不會隨著血液漂流而引發中風;待頸動脈支架操作完畢後可吸出少量血液及脫落的斑塊,再將防護氣球裝置消氣放掉,讓血流恢復流動。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如果本身不具有危險因子,可以在60歲之後每年固定進行頸動脈超音波篩檢。」崔源生主任一再提醒:「如果本身有三高、又有抽菸習慣,建議從50歲就開始接受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看看是否有頸動脈狹窄的狀況;若曾出現眼睛黑曚、視力模糊、暈眩等症狀,要盡快就醫,才能及早治療,降低中風的機率。」原文:
-
2020-10-31 新聞.生命智慧
醫院院長癌末竟舉辦生前告別式... 老婆:面對死亡不是只能等死,道歉也道謝才能「生死兩無憾」
「滿馬桶的鮮血,我心想糟了...」我是如何發現自己得了大腸癌?事情是這樣開始的。約莫半年多前,云的生理課程上到消化系統,提到「團塊運動」是促進便意的一種機制,我還笑笑的對她說:「老爸最近的團塊運動比較明顯(大便習慣改變),每次吃完東西都想去大便。」心想,可能都吃得太多了!之後,陸續擦屁股時,衛生紙上有血漬⋯⋯應該是痔瘡吧!最近坐著打電腦的時間比較久。有時,大便上有暗黑色的血跡,有時則一、兩滴鮮血滴在大便上。受過醫學訓練的我,知道要觀察自己的排出物,如:尿液、大便、痰液等,但總不以為意。近來,裡急後重感增多了(這個名詞不知是誰創造的,真是傳神,沒有經歷過的人還真很難體會。)總是很想去大號,去了又解不出什麼?之前幾個月,蘭和茹就一直勸我去找醫師,我因為忙,也因為實在不好意思找同事麻煩,總是回說:「我就是醫生!不過是痔瘡而已。」就在昨天,放假在家,大約下午1點出頭,覺得想放屁就⋯⋯。咦!怎麼沒聲響?屁股一股熱熱的,心想不妙,趕緊脫下褲子,沒事,接下來拉下雪白的內褲,嘩!一大片血紅,趕緊又坐上馬桶,唏哩嘩啦一陣之後,滿馬桶的鮮血、血塊,可是我一點都不覺得痛啊!愣了一下,心想糟了,一定得去大腸直腸科看診了。整個早上,在高醫院區裡東奔西走,看診、衛教、抽血、X光、心電圖、營養照會,耗去不少時間。與王醫師十多年沒見了,他的容貌沒什麼大改變,相當客氣,看了我的資料,向我解釋,大致與我原先預料的八九不離十,他幫我做了肛門指診,說腫瘤可能距肛門口只有3~4公分,若要保留肛門,勢必要做放射治療,因CT(電腦斷層)報告有淋巴結轉移發現,所以要做Port-A(人工血管),以方便日後化學治療。下週一等待通知辦理入院、麻醉照會,週二排MRI,週三進開刀房做port-A及經肛門腫瘤切片及冰凍切片手術,若有組織的證明,週四就可以開始化學療法了。接著化療、放療,有沒有機會做病灶切除都還不知道呢?無論如何,抗癌之路開始了,這一仗攸關生死,我常說:「智者無慮、仁者無敵、勇者無懼。」我能否做一個稱職的勇者呢?希望老天給我更多的勇氣坦然去面對,渡過這一切。王醫師與張個管師一同來查房,很直接地告訴我,MRI報告出來了,雖沒有明確的meta(轉移),但仍認為首先要R/O(懷疑),對於rule out這一英文名詞,從我當醫學生至今已使用不知多少次,字義分明是排除,而臨床上卻是「優先認定,直至排除為止」。自己應該算是第四期了吧!不菸不酒,丈夫為何罹大腸癌?老婆尹亞蘭:「他愛吃肉、常去吃到飽」癌細胞最喜歡糖,在他的實驗中發現越高糖濃度環境,癌細胞長得越快。越來越多資料顯示,癌症與生活息息相關。他不抽菸、不喝酒、但不愛運動、很少喝水,飲食習慣也是關鍵,他不吃海鮮、魚類,愛吃臘肉、牛肉、燒烤、炸雞等,常喜歡上網找好吃的、吃到飽餐廳並購買餐券,假日帶著孩子吃大餐。家中吃的總是他吃最多,我平常上班喜歡吃素食便當,青菜多了,他說:「那是在吃草,我又不是牛。」因為工作關係,我不常準備晚餐,只要覺得老公孩子喜歡吃,他們開心吃什麼,我從不限制,因為買了餐點家人不吃也是浪費,所以,總買些他們愛吃的食物,完全忽略了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加上從小養成的惜福觀念,常有過期食品送到他的肚子裡,他常說:「過期只是過了嚐鮮期,不代表食物壞了。」這些言論我也不知對錯,只能尊重他的選擇。發現病症的前二年,他特別喜歡火鍋、燒烤二吃,有一次吃完後一不小心放個屁就「剉賽」出來,他很不好意思,我還一直安慰他:「沒關係,應該是吃多了,腸胃不好。」或許,那個就是前兆,我們卻都一直去合理化解釋,「如果」我有那個靈敏度要他去檢查,「早知道」應該要提醒他,或許他就不會那麼嚴重才就醫了。可是再多的「如果」、「早知道」對現在而言都無濟於事,我只能提醒大家只要有異常前兆,都要把它當成一回事,這是上天的好心提醒,切記!自從107年1月份他接受股骨頸內固定手術後,走路變得緩慢,短距離他可以自行走路,長距離的話就由我推輪椅,減少他時間及體力上的耗費。他還是堅持回醫院上班,做些行政業務。2月23日接受安寧緩和醫療後,他不用再為治療請假住院,上班的日子請我推輪椅帶他參加醫院的委員會開會,算是貢獻最後的建言吧!當下我的眼淚在眼眶內打轉,他在對他的過去告別與交代,就像當初擔任醫療副院長時經常被指派為「主驗官」,我知道此時他正在享受生命中曾經經歷過的成就感,當初所認為的辛苦,現在卻是最美好的回憶,凡是在生命中經歷的必留下痕跡。有一次幫他敷臉時,他突然說:「我最近常在想,我走的時候會是什麼情況?不知會不會痛苦?」我說:「照顧病人時看過很多死亡,最主要就是呼吸一瞬間,那口氣有吸到就活著,沒了就走了。」我跟他再保證,「你不清醒時,我是你的醫療決策代理人,我會選擇一些治療讓你減少痛苦。不管怎樣,我都會想辦法促進你的舒適。」人生被疾病「快轉」「生前告別式」完成見老友最後一面的願望看著他的痛苦,我心痛不已,我輕輕的握著他的手,靜靜地聽著他的述說,回想著認識他是從學生時代開始,那時的他意氣風發,出社會闖蕩人生,直到事業高峰,現在面臨到疾病威脅,甚至已至生命盡頭,都有我的陪伴。他還如此年輕,成就經歷卻是如此豐富(30歲當市立醫院最年輕的主任,40歲當副院長,43歲當院長,46歲自辭院長一職),我覺得他的人生是不小心被上天「快轉」了。我當下決定要為他辦個「健裕的快轉人生」的生前告別式。107年3月14日我著手計畫他的生前告別式,當時他拒絕我辦這個活動,他說:「算了吧!大家都在忙,怎麼好意思麻煩朋友來看我啊!」我自己私底下聯絡他的同學,詢問意見。院內同事來看他,提及:「生前的活動我們可以穿美美的來參加,而喪禮的衣服不能太花俏,要為我們這些愛美的人著想啊!」他聽完後有點心軟,不排斥、不限制、不鼓勵。在這期間我也一直說服他,跟他分析辦這個活動不只是為了他,因為他曾當到院長這個職務,受他幫助的朋友不少,還要為了那些想說感謝,卻苦無機會的朋友著想。況且參加這活動的同學不只來看他,更能看到一起來參與的其他同學,算是另一場的同學會,讓許久不見的同學多一次聚會的機會。所以,當你跟師長、朋友、同學、家人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的同時,也讓他人有這個機會跟你道謝、道歉、道愛、道別,讓生死兩無憾、生死兩相安。有天我為了要找尋辦活動所需的照片無法陪伴在旁,怎知回到他身邊時,他呼吸急促,喘不過氣,他說:「剛剛蹲下去,站起來時,無法站起,一口氣提不上來,差點走掉。」我要求他前去住院,他堅持不肯,只說需要氧氣機就好。他無法脫離氧氣太久,所有的日常活動都須戴著氧氣鼻導管,氧氣製造機隨時在旁,他還是一如往常的要求坐在客廳,可以陪著公公婆婆,我不敢再離開他,把筆記型電腦帶在身旁,一邊陪他一邊製作活動報告。我知道我一個人無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整個活動的內容,於是晚上趁他睡著時與孩子們分享我的構想「人生的畢業典禮」、「畢業證書」等,孩子們依個人能力認養工作。云、珽負責照片翻拍、掃描、影片製作及播放,云的同學幫忙當天活動拍照及攝影,茹提供以前住院時拍攝的照片及活動當天陪伴裕,翔是當天活動主持及PPT製作,我是當天活動主講者及總召,還必須找出舊照片,讓孩子掃描翻拍,融入報告。孩子們想到要有活動流程表,成立一個LINE族群,製作QR code,方便參加者自行下載照片,務必讓每個來參加的朋友賓至如歸。我從這裡發現孩子的潛力無窮,有創意、有行動力,我只陳述我的想法與構想,他們便要我去休息保持體力。隔天早上流程表及QR code就交出來了,原來我一直認為還沒長大的孩子都能獨當一面了,那種全家人同心協力的感覺是這麼的美好。4月9日裕呼吸急促的症狀沒有改善,我先去民生醫院家醫科門診安排安寧病房的住院事項,為了載運路途上的安全,我找了私人救護車協助,救護車上有氧氣以及簡單的監測設備,要離家前他握著公公婆婆的手說道:「我這次去醫院可能就回不來了,我不能再為您們盡孝,對不起!」公婆說:「治療的這些日子,你很勇敢也辛苦了,知道你已經盡力,我們以你為榮。」住院後當我提及4月15日這個活動時,病房內的所有同仁都一致的贊同並給予協助,我許多的擔心都迎刃而解。活動會場的布置、活動當天氧氣筒的準備、醫療團隊會幫我留意裕當天的身體狀況,讓我無後顧之憂。我真的感恩這麼多的貴人相助,才能一步步順利完成。院內同仁知道他住院了,有些人無法在活動當日前來的,會提前來探望他,有些退休的員工怕當日活動人太多,無法表達感謝之意,提早來道謝。我利用這段期間繼續完成活動當日的報告內容,製作畢業證書。事先徵求公婆同意,由他們頒發這張健裕人生最後的畢業證書。「健裕的快轉人生─畢業季」活動正式開始4月15日一早我先將健裕安置好,協助會議室開門、停車場開放,很多同仁都自動自發前來協助,我們在會場布置了簽到區;點心區,讓參加者可以休憩,和許久不見的同學聊聊;還有卡片書寫區、小卡收集盒(有些想感謝的話說不出口,可用寫的)。整個活動簽到人數:國中部分8人;高中部分7人;大學部分34人;研究所部分20人;泌尿科相關27人;民生醫院73人;其他4人,很多不能來的朋友都轉來了問候的卡片。為了考量他的體力及氧氣使用,整個活動時間控制在2小時內,早上8:50分他坐在輪椅上,我推他入會場,全場的朋友、同學給他熱烈的鼓勵掌聲,活動就此開始。我們在座的每個人都只在健裕生命中的一個小階段出現,有的是國中、有的高中,有的大學、有的是研究所,就連父母親也無法百分百的陪伴,透過這次的生命回顧,每個朋友都能更了解健裕。在照片的顯現中,從黑白照片漸漸地變彩色;由稚嫩臉龐到帥氣、成熟;照片中的人由拘謹漸漸轉為開朗,每個階段的照片都喚起當時同學及朋友的回憶。在高醫泌尿科當住院醫師時,師兄弟一起專業成長,在民生醫院時同仁間的共同奮鬥,為了醫院評鑑、教學醫院評鑑,彼此為了共同的榮譽一起打拼的日子,這些都是他生命的歷程,我和孩子在準備這些照片的同時,也更完整的了解他。既然是人生的畢業典禮,當然要為他此生打分數,人生該修什麼學分呢?我思考著,歸納成「家庭學分、學業學分、事業學分、愛情學分、財富學分、人際關係學分、健康學分」,他唯獨「健康學分」不及格,但已經積極補考,相當努力做治療,盡力而為,我們接收到他的誠意,同意予以通過,准以頒發畢業證書。健裕天生就是演說家,我請他準備「健裕的話」,他沒草稿就能侃侃而談,說的都是他今生的感觸,他對朋友的感謝與最後的叮嚀。病房同仁幫他準備了一束送給我的花,讓他能真正公開地感謝我,這才發現我最近一直在為他、為同學、為同仁、為朋友、為家人打算著,完全沒有「我」自己的存在,我也是需要抒發情感,需要被感謝的啊!嚴肅傷感的部分結束,接下來就是「心內話,大聲說」,輕鬆愉快、各自拍照,讓大家抱著愉快的心情返家。這場生前告別式充滿的是對師長以及貴人的感恩、對朋友治療期間一直陪伴著的感激、看到久別重逢故舊的感動、有滿滿的愛與關懷,來參加的人都體會到朋友在彼此心中的地位。會後,這個活動透過同學的分享,很快的被媒體得知,健裕覺得能將自己的圓夢計畫與更多大眾分享,讓社會大眾多一點討論,多認識安寧緩和醫療也是好事。其實,面對死亡之前不是什麼事都不能做的「等死」,還能利用生命結束前「道愛、道謝、道歉、道別」,讓活著的人除了可以減少悲傷,還可以減少遺憾,得到諒解,繼續開心的生活著。活動結束後不久身體狀況忽然急轉直下LINE族群上每天都有朋友加油打氣的關懷訊息,我說:「朋友都很關心你,我每天幫你拍張照,來製作打氣貼圖,讓朋友們知道你的狀況。」我都想好每天的問候語:4/19「努力過好每一天」、4/20「遇到困境微微笑」、4/21「給自己按個讚」、4/22「開心過著每一天」、4/23「替悲傷找個出口」。結果,4/21他因為病況改變,咳血痰,呼吸次數大於30次/分,我將問候語改成「愛,要即時說出口」,晚上7點,婆婆和我為他在床上洗頭、擦澡、泡腳,11PM左右我建議用藥讓他休息,在那之前我們拍了照片,並幫他穿上紙尿褲。護理人員給藥後,他呼吸次數能維持在20次/分、心跳穩定,他終於獲得休息。4/22 3AM心跳越來越快、呼吸次數增加,我想他應該醒來了,問他:「想翻身嗎?」他點頭,我請孩子協助一起幫他翻身,並用棉棒沾水潤濕嘴巴。直至早上6:20分我發現他手指呈現蓮花指,呼吸變慢,請護理人員協助一起幫他穿上褲子,我將造口袋換新後,6:55分呼吸、心跳停止,他的生命結束。我請女兒將LINE貼圖改成「為自己按個讚」,我對於他近期會死亡這件事,是完全沒有預期到的,只能說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圓滿人生:健裕的心靈遇見安寧後 逐漸療癒了心靈 他沒給我辦畢業季part 2的機會,在活動一星期後就安詳離世,或許是天上的佛國收到他的入學申請,這麼優秀的學生當然愛不釋手。裕說:「我會盡量在早上離開,早上人手多,妳也可以不用那麼擔心。」他做到了他的承諾,星期日早上6:55分離開人世,讓我不用獨自處理他身後繁瑣的事,讓小孩也不用為了他而跟學校請假。這些好像都是安排好的,安排好他在人間的身後所有事,讓他無所牽掛的去佛國入學。我通知了玄空法寺、通知了生命禮儀公司以及通知公婆及家人,在LINE群組發布訊息,告知關心他的朋友們,不慌不忙的處理他接下來的八個小時,由禮儀車載著他回到家裡轉一圈,再前去布置好的靈堂。值得一提的是:離開醫院當時,急診室來了一批傷患,我們無法從那兒經過,改從醫院大門離開。我當時激動地掉下淚來,心裡五味雜陳,想著他今生的生命,能在最掛念的醫院結束,能獲得從大廳離開的殊榮,這是他應得的福報,這些都是他所種下的「善的因緣」。他此生已經蓋棺論定,就如畢業證書上寫的「此生孝順父母、友愛兄妹、愛妻不渝、呵護子女;在學期間表現優異、品學兼優、同儕互助、團結合群;在職期間負責盡職、勇於承擔、處事公平、提攜屬下;罹病期間勇敢面對、積極治療、惜福感恩、行善助人。」綜合以上,不虛此生,功德圓滿。書籍介紹「健」癒心靈、「裕」見安寧:陪伴癌夫圓滿人生的歷程 作者:尹亞蘭 出版社:麗文文化 出版日期:2019/11/30作者簡介:尹亞蘭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系畢業;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畢業。曾任高醫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燒傷中心護理師(民國80年至82年);輔英科技大學護理學院護理系科部定講師(民國82年至104年)延伸閱讀: 少吃麵包,就是預防骨鬆第一步!害你發炎又流失肌肉,骨科醫師眼裡的3大NG飲食
-
2020-10-16 癌症.抗癌新知
癌友可打流感疫苗?醫師解析接種疫苗最好時機
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流感疫苗變得超搶手,台中慈濟醫院接獲不少詢問「正接受治療的癌症病人,可以注射流感疫苗嗎?」外科部主任余政展表示,流感疫苗屬於不活化疫苗,既安全也有助於癌症病人減少罹患傳染病風險,增加更多保護力,該打還是要打,但依個別不同情形,建議仍應諮詢主治醫師,決定接種與否與適當時機。余政展指出,近日門診電話頻繁,多位癌友來電諮詢「剛診斷罹癌,可以打流感疫苗嗎?」、「正在化學治療,可以打流感疫苗嗎?」、「曾經治療過癌症,現在穩定追蹤,可以打流感疫苗嗎?」從癌友反應看出,不論是初診斷治療中還是已穩定追踨的階段,對是否接種疫苗仍充滿疑問。流感盛行高峰在冬天,余政展表示,孩童、老人、醫療院所工作者、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及免疫力低下等高危險族群,建議應預防接種以降低罹患流感機率;癌症病人的免疫功能,由於疾病本身以及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所受到影響,比一般人更容易得到傳染病,或是因感染而造成嚴重後果。余政展建議,接受口服或注射治療中的癌症病人,該打的疫苗還是要打,一般臨床做法依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建議的標準流程,接種疫苗最好的時機是在兩次治療的中間空檔、或準備接受治療前兩周注射流感疫苗效果最佳,但部份癌友量身訂定治療計劃,不見得都會一樣,如有疑慮仍應與主治醫師討論。今年符合接種公費流感疫苗對象包括:1.醫事人員。2.學生(國小、國中、高中、高職、五專一到三年級學生)。3. 50到64歲成人,65歲以上民眾。4.滿6個月以上到國小入學前幼兒。5.衛生防疫人員,安養、養護、長照機構,禽養業及動物防疫人員,孕婦及6個月內嬰兒的父母。6.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含社區公共托育家園)。7.具有潛在病者,包括高風險慢性病人、BMI大於30者、罕見疾病患者及重大傷病患者。
-
2020-10-16 癌症.大腸直腸癌
國人聞大腸癌色變! 醫師呼籲癌症篩檢「腸」識不可少
衛福部國健署發布10大癌症統計,大腸癌持續12年排名第1位,國人無不聞大腸癌色變。72歲楊老先生因跌倒而右手脫臼送醫,在骨科醫師協助骨頭復位後,傷勢已無大礙。隔周楊老先生回門診追蹤時,醫師提醒他可以免費進行大腸癌篩檢,沒想到卻真的篩出2個初期大腸癌,所幸接受治療後,病灶已切除,讓他深感幸運。羅東博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余盈輝表示,1次篩出2個大腸癌病灶,其實是非常罕見的狀況,楊老先生的腫瘤分別位於大腸的20公分與40公分處,大小為2公分及3公分,幸運的是都剛好位於大腸的左邊中下段,即乙狀結腸處,所以手術切除範圍還能控制在30公分內,若腫瘤異位就比較棘手,可能需要切除更多大腸,使剩餘的大腸功能受到影響。楊老先生的2顆腫瘤,透過3D腹腔鏡手術切除,傷口小、疼痛減少、恢復較快,對老年人的身體負擔比較少。大腸癌若能早期發現,其實是較容易治癒的癌症,平均來說,第0期到第2期都有85%到100%的治癒率,第3期和第4期則分別有65%與20%的治癒率。楊老先生的大腸癌因為發現得早,因此只需接受手術治療,連預防性化療或放射治療都不需要,術後也只需定期回診追蹤即可。大腸癌初期通常沒有症狀,必須仰賴定期篩檢才能找到病灶,楊老先生在接受篩檢前,沒有任何不適症狀,若不是順道接受檢查,他可能會因此錯失早期治療的時間,直到病情惡化才發現。目前國民建康署提供50至74歲的民眾,每2年接受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可以透過特定容器簡單採集糞便檢體,再交回醫院,即完成檢查,建議民眾多加利用。★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10-13 新聞.健康知識+
按壓腋下會痛?恐是自律神經失調、心肌梗塞高風險群!專家教你「10秒這樣按」幫身體排毒
現代人長時間埋首案前,長期姿勢不良讓身體、肩頸都好~緊、好痛,不僅使血液循環惡化,還會影響淋巴循環!淋巴是什麼?淋巴系統是由淋巴、淋巴管與淋巴結所組成的循環系統。淋巴為富含白血球的透明液體,白血球為免疫系統的重要一角,透過淋巴循環可清除體內老廢物質、維持身體免疫力以抵抗病原體。在肌肉的協助之下,淋巴系統可以將液體輸送通過身體。按按腋下,會痛就可能是疾病高風險群因腫瘤、發炎、感染、手術或放射治療後都會導致局部淋巴循環不順、使淋巴液不正常堆積,引起發炎反應。按按腋下,會痛?那可能就表示腋下的淋巴已經阻塞了!而且還有可能引起自律神經失調、肩頸痠痛、頭痛、肌膚狀況變差、以及心肌梗塞(特別是腋下有硬塊)等等狀況。日本經絡整體師朝井麗華在其著作寫道,99%的人都有「腋下淋巴阻塞」的問題,而腋下有著淋巴結,是肩頸淋巴液聚集的地點。若姿勢不良,造成的肩頸僵硬、肌肉緊繃就會使腋下周遭的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變差。而「腋下淋巴阻塞」使腋下,及其周邊的肩頸、手臂、背,甚至內臟部位的血液流動不順、進而導致肌肉僵硬;血液不流通,易成手腳冰冷、內臟虛寒的體質;血液循環差,讓氣色變差、皮膚暗沉等等,肌膚也大受影響;而體內多餘的水分、老廢物質無法排出、造成身體浮腫;淋巴液中的白血球阻塞,造成免疫力低下、百病叢生。朝井麗華表示,若「腋下淋巴阻塞」,可以試試以下3招,不僅可以促進排毒,還能豐胸!(1)將右手的拇指放在左邊腋下中間,其他4根手指放在腋下後(2)像是抓住腋下般,輕輕揉捏至少10秒(3)4根手指再慢慢往下移動,並一個位置至少揉捏10秒還可以改善落枕落枕時,想要試著轉轉頭、動動身體來舒緩,但有可能越動越嚴重!朝井麗華認為,落枕並不是睡姿差、或是枕頭不適合,其實可能就是因為腋下、肩頸肌肉過於僵硬,進而拉傷脖子。因此可以試試以下3招,減緩落枕不適的狀況:(1)揉:將拇指以外的4隻手指頭併攏,揉捏落枕那側的腋下(2)順:按壓穴道「手三里」後馬上用手臂畫大圓(3)動:將落枕那邊的手臂打直、拳頭往天空舉起;接著將手肘往後拉伸10秒、且重複3回合延伸閱讀: 存活率不到10%,他卻把癌末當重感冒!43歲猛男CEO:別讓負能量,養大你的癌細胞
-
2020-10-09 癌症.癌友加油站
自費治癌成常態…33歲癌友離婚 數著存款說「如果沒了,那就沒了」
今年33歲的楊家豪,兩年前事業正起飛、新婚半年、妻子剛懷孕,卻發現自己的長期背痛竟導因於肺腺癌末期,被宣告只剩下三個月生命。面對巨額治療花費,為了不拖累家人,妻子終止懷孕、兩人忍痛協議離婚。雖然標靶藥和放射治療幫助楊家豪存活至今,但自費藥物加上放療定位費用,讓他付出112萬元。算算自己的存款,他無奈地說「如果沒了,那就沒了。」癌症希望基金會舉行「我挺健保改革,健保顧我健康」記者會,公布民調結果,有63.5%受訪者願意每個月多出100元的健保費,約有六成民眾願意提高檢驗檢查、藥品部分負擔,更有77.2%民眾願意平時看小病的部分負擔增加一些,讓健保可以給付更多新藥新治療,減少自費困境。另外也有55.8%民眾贊成,只減免經濟弱勢重大傷病者的部分負擔。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改善健保財務很重要,如果能透過部分負擔改制,達到節流之效,對重症患者很有意義,現在即便有很多科學證據新藥,人們卻因健保財務困境無法得到完整治療,或一開始就得不到最適當的治療,非常可惜,也失去健保照顧重症患者的美意。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楊志良表示,健保就是有能力的人要多負擔一點,互相幫助。癌症希望基金會的調查顯示,人民即便不願意多繳稅,但都很樂意支持健保,因為這正是台灣人民的幸福所在。王正旭表示,這代表民眾願意共體時艱,但同時也期盼健保能負擔更多照顧責任。王正旭表示,現在癌症病人自費已是常態,基金會看太多散盡千金只為了活下去的病患。許多治療即使在實證支持下,國際上已在第一線使用,台灣因健保財務考量,設下嚴格限制。癌症的標準治療如果長期落後於國際,未來有新藥臨床試驗,台灣病人便沒有機會參與。基金會指出,台灣健保在標靶藥、生物製劑等大分子藥的佔率只有16%,遠低於先進國家的34%。許多國際間已經列為第一線的療法,台灣癌友只能等化療無效才有給付,導致癌友自費已成常態。基金會呼籲衛福部應全盤檢討健保給付條件,保障重症病人能得到符合實證的第一線治療。楊家豪表示,自己生病之前並不特別關心健保,生病後深入了解,才知道健保已面臨財務危機。想到家人和所愛的人,可能都會面臨到這些問題,所以站出來支持改革訴求,希望健保有機會改制,大家平常再多付一點,保障更多新藥納入
-
2020-10-02 癌症.乳癌
網路傳言「乳房X光攝影可能會增加乳癌或甲狀腺癌的罹癌風險」,這是真的嗎?
網路傳言「乳房X光攝影可能會增加乳癌或甲狀腺癌的罹癌風險」,這是真的嗎?阮綜合醫院乳房外科劉宗瑀醫師表示,乳房X光攝影所接觸到的放射線劑量低,單次僅約0.7毫西弗,屬於相當安全的癌症篩檢方式,且若能定期每兩年接受檢查一次可及早發現乳癌病灶,及早治療即可有效大幅降低乳癌的死亡風險。乳房X光攝影是乳癌篩檢工具之一,可用以偵側乳房組織中是否存在鈣化點或微小腫瘤,若能早期發現異狀、早期治療,將能大幅降低乳癌死亡風險!然而,不少人會擔心乳房受到X光照射,是否可能增加組織癌變的風險呢?根據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資料指出,單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所接受到的放射量僅約0.7毫西弗劑量,仍遠低於每人每年接受天然背景輻射劑量的1.62毫西弗;此外,美國保健物理學會亦指出,每年人體接受低於50毫西弗劑量的輻射並無明顯的致癌效應,因此民眾可無須過度擔憂。劉宗瑀醫師表示,相較於乳房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可以觀察到乳腺結構是否對稱、是否具有異常的鈣化點,尤其針對摸不到、無症狀的微小異常組織更適合以乳房X光攝影以早期發現病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指出,透過乳房X光攝影,可降低2至3成的乳癌死亡率;國民健康署也提出台灣研究證實,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有效發現早期乳癌病灶,且大規模篩檢能降低41%的乳癌死亡風險,並減少30%晚期乳癌發生率。劉宗瑀醫師叮嚀,許多乳癌患者會擔心罹癌就必須切除乳房,但其實乳癌早期治療選擇多元,早期治療可望透過放射治療或局部手術以保留乳房的完整性,但實際治療方式仍須經由醫師評估處置,建議患者可主動與醫師討論治療預期與擔憂,積極接受治療才是重拾健康的良方。乳癌相關問題,建議諮詢「腫瘤外科、乳房專科」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阮綜合醫院乳房外科 劉宗瑀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9-22 癌症.其他癌症
抽菸、喝酒 醫師:是下咽癌的危險因子
一名60歲男性有20多年菸癮,日前突然發現右側頸部有硬塊,持續數周沒有消退,吞嚥時有卡卡的感覺,驚覺不對勁,就醫後確診為第四期下咽癌,所幸腫瘤尚未擴散,經放射線治療合併化療2個月,腫瘤獲得控制,不僅避免動刀影響外觀,也保留完整發聲功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吳偉榤表示,據統計,頭頸癌長年位居台灣癌症發生率第6位,男性更高達第4位,每年約有1100人罹患下咽癌,男性佔了9成以上。他說,下咽癌好發年齡為50至65歲,9成病人有抽菸習慣,喝酒也是重要的危險因子,常見症狀包括頸部腫塊、吞嚥疼痛、咽喉異物感、聲音沙啞等,由於下咽癌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發現時往往已是晚期,故男性、老菸槍等高危險群不可不慎。吳偉榤說,早期下咽癌可單獨使用手術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兩者治療效果相當,而中晚期下咽癌傳統上以手術切除合併術後放射線治療為主,缺點是喉部大範圍切除,恐影響聲帶發聲的功能。因此,中晚期下咽癌主要以器官保留方式治療,先接受前導性化療,待腫瘤縮小再進行後續放射線治療合併化療等療程,病患得以避免較侵入性的手術,且能保留發聲功能,維持生活品質。放射治療部分,患者接受最新的直線加速器「好神刀」進行放射治療,搭配弧形調控影像導航技術,以更短的治療時間、更集中的劑量分佈和更精準的影像對位進行放射治療,得以顯著降低副作用,提高腫瘤治療效果。他提醒,民眾早期戒除菸、酒、檳榔得以降低日後罹癌機率,若發現頸部不正常腫塊,經正規治療後,大多數患者腫瘤能夠獲得控制,並維持生活品質,惟部分病人仍有可能復發,須定期回診追蹤。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9-08 癌症.抗癌新知
三陰性乳癌標靶藥有健保了!多項新藥給付預計11月生效
乳癌是女性十大癌症之首,2017年就有1萬3965人被診斷出乳癌,當中大約2000人是屬於最難治的「三陰性乳癌」,以往沒有健保給付的藥物可用,只能化療。健保署今宣布首次納入三陰性乳癌的標靶藥,口服PARA抑制劑(Olaparib), 預計今年11月生效。預計五年內有150名病患受惠,每人每年平均藥費將近233萬元由健保負擔,總計2.89億元。健保署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定會議在8月20日通過多項新要納入給付,包括三陰性乳癌及卵巢癌、濾泡淋巴瘤、甲狀腺髓質癌,以及中重度尋常性天疱瘡等相關藥品,預計11月1日生效。三陰性乳癌是只荷爾蒙受體ER、PR、HER2三者全部陰性的患者,約佔乳癌患者的15%,因無法用荷爾蒙治療,過去只能化療,近年才有標靶藥問世。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黃兆杰表示,這是健保首次將三陰性乳癌標靶藥納入給付,英國、加拿大、澳洲目前都還在評估階段,尚未納入給付。一顆150mg劑量的Olaparib健保核價為1600元,每人每年一次療程用藥天數中位數為28天,一年要吃13次療程,總藥費大約為232萬9600元。目前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中,濾泡性淋巴瘤約占二至三成,這類腫瘤生長很緩慢,但還是需要治療,現有新機轉藥物Copanlisib,現有實證顯示療效優於傳統治療,故健保也納入給付,預計五年內113 人受惠。黃兆杰表示,此藥為注射劑,支付價為5萬6千多元,預估每人年度藥費大約是110萬,五年健保負擔6900萬。甲狀腺癌當中的髓質癌,佔甲狀腺癌的比例少於5%,目前治療以手術為主,但若病人發生疑細胞轉移,不適合手術或放射治療,也需要用藥。黃兆杰表示,健保署將vandetanib成分新藥納入給付,每人每日口服300mg劑量,一劑核價4793元,預計五年內有22人受惠,財務影響大約3360萬元。黃兆杰表示,另針對「尋常天皰瘡」這種自體免疫皮膚水泡病,過去都是用類固醇治療,但是如果用了無效,或是不適合,過去並沒有別的藥可用。後來健保署同意廠商申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rituximab生物製劑新增適應症,一劑500mg核價大約3萬8109元,預計五年內615人受惠,健保負擔4002萬元,實證顯示病人追蹤到兩年有89%可以緩解並且停止治療。
-
2020-09-07 新聞.生命智慧
安寧病房、安寧共照、居家安寧有什麼不同?專家解析你必須知道的6個問題
謝過母恩,平靜嚥下最後一口氣罹患乳癌的阿芳(化名)選擇居家安寧,在母親節前一天過世,臨走之前,躁動不安,所幸家人在安寧團隊的指引及協助之外,讓阿芳圓了謝母恩的心願,沒有遺憾的走了。◎癌末姊無法言語,妹代她說出口48歲罹患乳癌多年的阿芳,離世前正逢母親節前一天,她開始躁動不安,妹妹阿楀偕母親探視,她同時牽起姊姊與媽媽的手,代姊姊向媽媽說完最後一句話:「母親節快樂,謝謝妳照顧我。」話才說完,阿芳不再躁動,了卻心願的她,安然離世。◎居家安寧─恆基提供醫療協助阿芳外型亮麗,是大家眼中的漂亮女生,不幸在10年前發現乳房變硬,進而確診罹患乳癌。為了不讓家人有負擔,她未雨綢繆,將保險一一備好。今年過年前,她的癌症已轉移到腹部,又接續罹患帶狀皰疹,吃不下也睡不著,體重只剩30幾公斤,由於病情已無法再有起色,家屬為她安排居家安寧,由恆春基督教醫院協助她好好走完人生最後旅程。少進食,家人準備的營養品一罐也吃不完,癌症的疼痛令她日夜混亂,睡眠品質相當差,醫護人員為她貼上疼痛貼片,並協助她補充營養,離世前的最後幾天,她開始呼吸困難,並依靠氧氣製造機度日。◎痛失親人,所幸善終稍獲慰藉就在母親節前一天的半夜11 點多,恆春基督教醫院居家護理所所長高美鐶的手機響起,話筒另一邊傳來阿芳妹妹阿楀慌張的聲音說,姊姊突然變喘、變熱,好像想說什麼話,一直吃力地揮手。高美鐶突然想起再過幾個小時、隔天就是母親節,也許阿芳想和媽媽說話,便請阿楀握著姊姊的手,放在媽媽的手上,代替她向媽媽道謝。阿楀照著做,並說出「母親節快樂,謝謝妳照顧我」,這一句話圓了阿芳最後的心願,話才說完,阿芳的躁動便慢慢緩解,過了12點便安然離世。至今,阿芳的母親迄今仍未走出喪女之痛,總是心疼女兒沒有結過婚、生過子。阿楀坦言,面對親人在自己身邊離世,當下相當害怕,不知可以做什麼,所幸有居家安寧團隊的幫助,讓姊姊能夠善終。未來她也會簽署放棄急救,一切後事從簡,把骨灰撒在土裡,不增加下一代的負擔。Q.何時該考慮安寧緩和醫療照顧,哪些人適合居家安寧?居家安寧的優點?到底該繼續拚,救到底?還是應該放手讓他好好走?病情究竟惡化到什麼地步,可以開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照顧,是許多家屬共同的問題。醫師建議,若患者同時罹患多種疾病時,例如同時有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還需洗腎,或是加上失智症、癌症等共病,這些疾病治療起來效果並不理想,且預期壽命有限,此時就可以考慮減少侵入性治療,選擇安寧緩和醫療照顧。而選擇居家安寧,最重要的是病人的意願,因與在醫院安寧病房相比,回家的醫療設備不若醫院,因此首先要尊重患者意願,只要病人想回家,且病況較為穩定,基本上都可以。但如果還想要「積極」治療者就不適合,例如因糖尿病,或是藥物造成的腎臟損傷等,因還需要洗腎就不適合居家安寧。國外有許多研究統計發現,「家」能夠提供患者較為放鬆與安心的環境,因此存活時間往往都比在待在醫院照護還要久,且對於照顧者來說,也不必在家中與醫院兩邊疲於奔命。以台北市聯合醫院統計,曾有病患原被宣判只剩半年可活,但回到家中居家安寧,延長了4年的壽命。當然居家安寧最重要的是有「照顧人力」,能協助病患翻身、上下床、以及餵藥、餵食等照護工作,除非有請本、外籍看護,若沒有,親屬中若擔任照顧者需要上班,因負擔不小,恐怕不適合。另外,若是「老老照顧」同樣也不適合,因照顧患者往往需要極大的體力,在沒有看護的協助下,獨自擔任照護者,常常也容易導致意外發生,同樣不建議。 (諮詢對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孫文榮、鄭郁蓁整理)Q.安寧病房、安寧共照、居家安寧有什麼不同?安寧緩和醫療照顧也是治療的一種,只是目標不同,不再以「治癒」(cure)為目的,而是以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care)為目的。安寧病房場所為醫院,和一般病房的差異為提供全人、全家、全程照顧,以症狀控制為主,護理人力較多。為了控制症狀,可以給予低劑量放射治療、輸血、點滴、各式檢查和藥物,並保有基礎的維生設備,例如尿管、鼻胃管等,但若會拖延瀕死期的如洗腎、化療就不再施作。安寧共照場所也是醫院,但是在一般病房內,不改變原本治療,並加入安寧醫療團隊共同照顧,以減低病人不舒適,提升生活品質,同時可讓共照護理師和病人以及家屬討論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居家安寧場所則在家中,由居家醫療團隊到家中協助施行安寧緩和醫療照顧,醫療團隊定期到家中訪查,現在有些居家護理所、診所也都有提供居家安寧的照顧。不過,基本上會儘量撤除所有維生的設備,包含鼻胃管、尿管、氣管等,有別於在醫院都還插著管子,希望病患彷彿「就像在睡夢中離開」。(諮詢對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孫文榮、鄭郁蓁整理) Q.如何評估是否一定要裝設鼻胃管?居家安寧最常見的醫療設備就是鼻胃管,提供無法由口進食、吞嚥功能異常及特定腸胃道疾病病人,適當的營養及藥物治療。雖然胃造廔管照顧較簡單,不過亞洲風俗一向不喜身體不完整,因此較少見。裝設鼻胃管和手工餵食相比,可以減少餵食時間,照護上較為方便。不過對許多患者來說,臨終前最大的快樂,往往只剩下「吃」的喜悅,為了協助患者能以口就食,享受食物的美味,包含台大、台北市聯合醫院、奇美醫院等不少醫院都有組成「吞嚥小組」,由牙科、復健科、耳鼻喉科、營養科等醫師共同評估,協助患者移除鼻胃管,訓練患者慢慢由口進食,同時指導家屬如何調配適合的食物以及餵食技巧,也有許多市售的黏稠食品可選擇。雖然改由手工餵食平均需要1個小時以上,但可藉此促進與親人的情感,更重要的是,患者不必忍受裝設鼻胃管的不適感,能找回生的喜悅。不過,是否裝設或是移除鼻胃管,仍有待家屬和醫療團隊溝通,如何在病人意識清楚下尊重病人意見想法、照顧者能不能勝任餵食工作。以及患者本身的意願都是醫療團隊評估重點,應盡量取得共識,要強調的是,不裝鼻胃管絕對不代表「要讓病人餓死」,事實上家屬應了解,最後階段往往不需要那麼多營養。(諮詢對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孫文榮、鄭郁蓁整理)Q.居家安寧能得到哪些醫療服務?符合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對象,都可以接受安寧緩和醫療照護,目前包含癌症、漸凍人及8 類非癌症末期重症病患,分別是「老年期及初老期器官質性精神病態」、「其他大腦變質」、「心臟衰竭」、「慢性氣道阻塞、他處未歸類者」、「肺部其他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急性腎衰竭、未明示者」,以及「慢性腎衰竭,及腎衰竭未明示者」。居家安寧療護服務內容,是由西醫師定期到患者家中訪視,評估患者需求開立醫療照護醫囑。特別的是,2019年起,居家醫療擴大服務內容,若患者有牙科醫師、中醫師以及特殊用藥需求,就能經由居家主治醫師先整體評估後,連結中醫、牙醫以及藥師等治療服務,此外醫療團隊還包含護理師、呼吸治療人員其他醫事人員等。基於安全考量,牙醫師可以提供牙周病緊急處理、簡單拔牙、蛀牙填補以及牙結石清除等。而中醫師則能提供患者針灸、中藥和指導家屬傷科照料方法,讓患者在西醫之外,也能有其他選擇。至於看診內容,經由主治醫師評估後,可提供給藥、換藥、拆線、靜脈注射,以及氣切管、導尿管、鼻胃管等三管護理及更換等,此外還包括病患自控式止痛幫浦以及呼吸器使用等,各照護內容都能根據病人病情實際需求提供。除了醫師能定期到宅訪視外,一旦患者有緊急需求或是夜間、假日需要醫療服務,家屬同樣能和醫療團隊聯繫,約定時間到宅提供醫療服務,讓患者和家屬即使在家,也不必擔心醫療到不了成為醫療孤兒。(諮詢對象/健保署醫務管理組、鄭郁蓁整理)Q.若患者已經走到了最後一步,該怎麼辦?居家醫療,最終不免要迎來最後一個階段,家屬同樣不必憂心,居家醫療有提供病患臨終時訪視服務,當家屬察覺,患者時間所剩無幾時,可以聯絡主治醫師,由居家療護小組再次前往確認,給予家屬哀傷輔導,並協助病患家人能團聚在一起,暸解病程發展,為善終做準備。此外,患者若在家中死亡,居家醫療小組可開立死亡診斷書開立,不必再回到醫院。而藉由醫療小組訪視,一方面給予家屬心理準備及情感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能了解病人心願,在最後階段協助完成家屬和患者最後的囑託與心願,得以圓滿。(諮詢對象/健保署醫務管理組、鄭郁蓁整理)Q.居家安寧還能使用長照2.0的資源嗎?可以。家是最好的病房,然而單單把醫療送到家中,仍無法把病患留在社區生活,還需要長期照顧的服務,過去醫護人員發現病患一旦有長期照顧需求,或是長期照顧居家服務人員發現個案有醫療需求,僅能透過電話或是傳真方式轉介個案,為了方便長期照護管理中心及健保特約醫事服務機構能雙向轉介,減少重複評估個案時間, 健保署2017年10月開始建置電子轉介平台, 都能提供雙向服務。也就是說,長期照護需求的患者若需要居家醫療服務,或是原本僅是居家安寧的患者需要長照2.0的相關需求,居家醫療和照管中心都能互相連結,例如發現個案不能出門就醫,就可以轉給居家醫師。居家醫師若評估患者需要照管專員、居服員、或是輔具需求,也能轉給照管專員,讓醫療和生活照護無縫接軌。(諮詢對象/健保署醫務管理組、鄭郁蓁整理)書籍介紹書名:樂活一生:有尊嚴又快樂的活一輩子作者:魏怡嘉, 黃子明等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05/05編者簡介/中國時報《中國時報》創刊於1950年10月2日,是台灣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報紙之一,成立以來稟持專業報導、公允立論,推動台灣成長發展。《中國時報》現隸屬於「旺旺中時媒體集團」,以「真道理性,真愛台灣」的理念,致力增進兩岸的互信互諒互解,希望兩岸華人的未來更加美好。延伸閱讀: 天天吃,容易得大腸癌!醫師點名:早餐店裡最NG的2種食物
-
2020-08-28 科別.牙科
「菸酒檳榔」口腔癌機率增123倍 若出現口腔黏膜僵硬、白斑,要當心!
「也不是不知道檳榔不好啦,但我每天一早就要開車去工作,沒吃實在沒精神!加上長時間在太陽底下工作,又沒時間一直喝水,吃檳榔既能解渴又能提神。」邱先生帶著一絲輕鬆卻又無奈的語氣說著,看著他口腔內僵硬的黏膜及白斑,我告訴他 「吃檳榔對口腔黏膜的危害是相當大的,特別是你又一天抽一包多的菸,偶爾應酬喝酒,這三樣危險因子加在一起,得口腔癌的機會是一般人的123倍!一定要下定決心戒掉,不要等到變成癌症了才後悔。」病人淡淡地笑著說他知道了,他會改,之後也會按時回診追蹤,而我心裡也只能希望他能聽進去,苦口婆心的再三叮嚀。吃檳榔的危害檳榔對口腔的危害除了黏膜外,還包括:咽喉、牙齒、牙周組織、顳顎關節都影響甚鉅,研究機構早已證實其成分中的「檳榔素」及「檳榔鹼」均具有致癌性,而添加物中的紅灰、白灰、 荖葉、荖花等,會更加重其致癌性,依據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統計,癌症依舊排名首位,口腔癌則高居男性癌症的第五名,且大部分的案例都有嚼檳榔的習癖;其他的危害還包括罹患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消化道疾病的風險增高等,不可不慎。口腔癌的黏膜變化初期的黏膜變化,可能是先產生白斑,會感覺張口度逐漸變小,黏膜逐漸硬化失去彈性,張口變小,稱為黏膜下纖維化,若沒有就醫治療、或繼續食用菸、酒、檳榔,則可能進展成紅白斑、紅斑、疣狀增生等,此時離癌症就只差一線之隔了,需儘快接受手術治療。 口腔癌的手術治療治療中的過程相當辛苦,除了須將腫瘤廣泛切除乾淨外,還須視情況做頸部淋巴廓清術,並依據組織缺損大小做傷口重建。口腔是人們吃東西、說話、美觀的重要器官,手術過後除了可想而知的腫痛,還須忍受鼻胃管飲食的不適、吞嚥及咬合功能上的障礙、以及顏面外觀的改變等;此外,較嚴重的情況還需搭配做術後放射治療、化療療程,未來的日子更需要定期回門診追蹤,過程艱辛且折騰,連帶地造成家庭的負擔,自己的人生也蒙上一層陰影。預防勝於治療除了儘快戒除檳榔、菸酒外,目前國民健康署針對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含已戒)民眾提供每2年1次免費口腔黏膜檢查服務,希望藉由醫師的篩檢,能提早發現癌前病變,並透過早期治療來阻斷其轉變成癌症的可能性,這也是篩檢最重要的目的,希望民眾能多加運用。另外若發現口腔內有超過兩周以上未癒合的潰瘍及腫塊,應儘速就醫檢查,只要有警覺及決心,絕對可以將傷害降低,捍衛自己的健康。
-
2020-08-21 癌症.抗癌新知
精準醫療正夯 北醫大設置精準健康研究中心
精準醫療已是現代醫學的趨勢,台北醫學大學成立精準健康研究中心,今正式揭牌,對於疾病的治療,可透過北醫精準健康研究團隊,達到精準預防、精準診斷、精準治療、精準照護四大領域,以守護民眾的健康。台北醫學大學校長林建煌表示,台北醫學大學精準健康團隊,以精準預防、精準診斷、精準治療、精準照護四大領域為主軸,精準診斷包括藥物疾病治療免疫監控、肺癌免疫細胞與免疫檢查點拮抗治療、腫瘤T細胞和B細胞受體標記基因定序和癌症等。精準治療包括標靶氣喘及肺纖維化精準醫療、標靶腫瘤精準醫療(又分武裝性T細胞雙功能抗體癌症治療、質子精準癌症放射治療、個人化癌症篩藥細胞模式、循環腫瘤細胞)、標靶腫瘤微環境肝癌治療等。精準免疫則包括藥物疾病治療免疫監控、肺癌免疫細胞與免疫檢查點拮抗治療、腫瘤T細胞和B細胞受體標記基因定等。北醫大董事長、中研院院士張文昌表示,近年來電子資訊、AI及大數據蓬勃發展,精準醫學及精準健康已成了最重要領域。林建煌表示,台灣擁有連續長達25年的健保資料庫、國家級生物資料庫及百萬人的基因資料庫,都是發展精準健康的利基。林建煌說,北醫大去年率先成立數據處,整合3家附屬醫院的臨床資料,今又成立精準健康研究中心,未來一定會有亮麗成果。
-
2020-08-15 癌症.抗癌新知
治癌可能不孕 民團首創資訊平台保生育選擇權
部分癌症治療可能導致不孕,但可能多數育齡癌友沒有足夠認知。癌症希望基金會首創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助年輕癌友取得生育資訊,及早選擇,不錯過生機。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長王英偉日前在一場記者會指出,過去癌症病人的醫療較專注在治療疾病,可能忽略關注生育的議題。但隨醫療技術進步,台灣近6成癌症病人可存活超過5年,生育權逐漸受到重視。癌症希望基金會在2017至2019年進行「癌友生育決策之經驗與需求」問卷調查,蒐集179名育齡癌友意見。結果發現,近6成癌友完成治療後不排除生育,15%積極嘗試懷孕。但癌症治療可能影響生育能力,癌希董事長、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王正旭說,面對癌症衝擊時,癌友往往集中注意治療,難以事先想到生育議題,因而錯失決策良機,等康復後想到生育議題,可能為時已晚,造成遺憾。調查結果也發現,有約1成癌友後悔治療前的生育決策,其中與「後悔程度」有關因素包括癌後生育意願高、與醫護討論沒有得到滿足、治療前沒有做生育決策、生殖科介入低,甚至有人因無法生育而後悔接受癌症治療。有4成癌友也表達,生育保存資訊尤其不足。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黃富仁表示,育齡癌友在獲知罹癌時多半都因心情大受打擊,第一時間不會想到生育;有些人也直覺以為,跟生殖系統相關的癌症才會導致不育,但不只如此。黃富仁說,除了子宮體、卵巢癌、子宮頸癌、睪丸癌等,其他癌症,如位於腹腔或骨盆腔的手術治療、放射治療、乃至全身性血液及骨髓移植(如部分白血病、淋巴瘤患者),以及特定類別的化學治療、抗荷爾蒙治療(如部分乳癌患者)及標靶治療等,都可能影響生育。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說,化療藥物容易對生殖細胞造成影響,也可能導致荷爾蒙失調,造成停經或無法排卵;放射線治療也可能影響骨盆腔血管,影響胚胎血液和營養供給。曾令民說,研究發現,小於30歲的乳癌患者在接受抗癌治療後,有2成卵巢功能會受損;若年齡高於30歲,則受影響比例明顯增加,有42%卵巢受損。年輕型乳癌患者並不少見,曾令民表示,癌友不需要為了生育放棄治療,但若有生育打算,應在治療前評估並保存卵子,等治療後才設想的話,可能來不及。黃富仁表示,治療是否影響生育能力,與不同癌症、期別嚴重度和治療方式都有關係,除腫瘤科醫師應建立觀念、主動告知癌友;育齡病患若有計劃生育應向醫療團隊溝通、做好評估。癌症希望基金會提出「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分享衛教、癌友經驗和輔助決策,透過醫病共同把關,讓癌友在搶救生命之餘,也有生育選擇權。
-
2020-08-13 養生.抗老養生
20年內罹4種癌,卻能與癌共舞!名醫陳衛華給癌症患者的4個貼心建議
一星期至少有6天,走路、吹蕯克斯風、靜坐1小時以上,幫患者看診6小時。聽起來是位正常、健康的醫師?對!他是心臟內科名醫陳衛華,但讓人不敢置信的是他患有4種癌症,扣除掉必須的治療過程,他作息如常,保養得宜,神態爽朗,甚至主動關懷別人,「飲食忌口是一定要的,有宗教信仰和家人愛的支持,幫助我坦然面對病魔。」 還有其他秘訣嗎?「憂慮只會帶來反效果,我想開了,就是『放下』2字,因為放下,我學會了與癌共存,也可說是與癌共舞」。 32歲起,陳衛華在15年內陸續罹患骨癌、腎臟癌、甲狀腺癌,因骨癌開刀而切除了左腳大姆指,42歲切除右腎的腎臟癌腫瘤。 47歲再接受甲狀腺癌的腫瘤手術,但他一直沒料到第四個癌症血癌如影隨形,緊跟在第三個後面,潛伏在他的身體裡。 誤以為白血球增生症,竟是血癌悄然上身 不疾不徐,娓娓道來,陳衛華平靜得像在敘述某位患者的病例。 在為腎臟癌做放射治療時,因擔心癌細胞容易轉移到其他部位,他一年不得不照3、4次CT電腦斷層檢查,期間還照過1次正子掃瞄,化學幅射進到體內,當甲狀腺癌開刀、抽血時已發現白血球數量高達17,000,卻非發炎引起,後來醫師說是白血球增生症使然,自己會好起來,他就暫時沒放心上。 只不過,白血球數量仍然居高不下,他認為事出有因不單純,9年前,陳衛華委託信得過的學弟檢驗DNA,判斷是慢性淋巴白血病,「我沒把它當成癌症,而是視作慢性病,多活一天『賺』一天,比醫師預想的頂多再活10年,我已經活過了其中9年。」自覺目前身體狀態維持得不錯,「我相信一定能夠再多活幾年!」 家人、信仰、興趣 生活充滿勇氣與正念 也曾怨懟、自憐,覺得生不如死,但妻子悉心照顧三餐飲食,旅外的兩個孩子買營養品並幫他打氣。 佛教的正信、正念、正法、正道是他對應血癌的精神支柱,因而早餐前、晚餐後禪定,幫助安定內心,唸著「唵嘛呢叭咪吽」6字真言如與慈悲的佛對話,智慧的蓮花開了,一切圓滿。 才跟著老師上完8堂課,不懂看譜的陳衛華從此會哼唱的歌就能吹奏得出來,還灌錄包含19首的CD分享親友,最滿意的兩首是日本老歌《戀人》、《你是我的生命》,每天吹奏蕯克斯風,練就中氣十足的肺活量。 穿著輕鬆自然、一頭黑髮、慈眉善目的陳衛華,看來與樂活長者無異,老婆喊他:「該換雙鞋了,我買給你。」他也喊回去:「這雙還沒壞,不想換。」 感激妻子一直陪伴著他,鼓舞勇氣,「如果問我座右銘是什麼,我的答案是:不要老看過去,因為它已經過去了。」 用「心」過生活!生命變彩色,癌症就失色 陳衛華總是對癌症患者說,放寬心,不緊張,別憂鬰,因為癌症可說是一種慢性代謝疾病,怨天尤人的負面情緒會把身心帶進無氧的醣解系統環境裡,助長癌細胞生長迅速,因此,不想未來如何如何,活在當下就好。 「醫生的天職正是教育病人防範疾病上身。」但凡有人打電話到他的宏信診所諮詢癌症或三高,他熱心地免費提供衛教知識與經驗、心得。 每到中午,他喝一杯磨豆咖啡,獎勵自己飲食正確、生活習性適當;看過動物頻道節目,晚上11點,躺在床上,拈花微笑,慢慢地睡著。 陳衛華用「心」過生活,生命是彩色的,癌症就相形黯然失色。 給癌症患者的貼心建議 1. 看病診斷,要找信賴的家醫科或專科醫師,聽取2位的意見也可行2. 攝取優質蛋白質、脂肪,例如Extra Virgin橄欖油,吃雞肉白肉代替牛肉紅肉,攝取糙米、胚芽米混合米飯與氽燙蔬菜3. 不吃高GI(高升糖指數)碳水化合物和含糖飲料、甜食、膨鬆麵包、非天然成分的醬油,拒絕反式脂肪酸和油炸食物4. 聽音樂放鬆●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極簡人生,也可以活得高貴!老教授的智慧:重視3件事,人生才是最踏實、穩定.退休後失去工作上的角色,你也產生焦慮了嗎?3個調整心態的方式,喜迎快樂新生活.48歲確診乳癌,讓丈夫抱著她大哭 花漾阿嬤:一個疾病的歷程,讓後半輩子變得更棒了
-
2020-08-04 癌症.抗癌新知
正子造影 偵測腫瘤準確度高
一名36歲女子被診斷為乳癌第二期,經手術切除及局部放射治療後,定期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追蹤,近來因視力模糊,經醫院安排腦部磁振造影(MRI),發現眼球有腫瘤,進一步透過全身正子斷層造影,診斷為乳癌轉移至眼球。中醫大新竹附醫成立新竹縣首間正子造影中心,引進和醫學中心同等級的正子斷層造影設備。核子醫學科主任張宇捷指出,透過氟化去氧葡萄糖正子造影,可顯示細胞的葡萄糖代謝情形,多數惡性腫瘤細胞的葡萄糖代謝較正常細胞旺盛,會比正常細胞吸收更多的氟化去氧葡萄糖,因而在正子造影上呈現高度攝取現象,女病患正是在眼球處發現氟化去氧葡萄糖高度攝取,後續診斷為乳癌眼球轉移。張宇捷表示,正子造影用在癌症分期、早期發現、癌症治療效果的評估以及癌症是否復發,正子造影具高解析度、高準確度,可照到0.2至0.5公分的微小腫瘤,早期偵測到惡性腫瘤,可減少無效、不必要的治療,且非侵犯性、無副作用,當病患被診斷出罹癌,正子造影也可協助醫師判讀是否有淋巴及遠端轉移,做出治療決策。此外,民眾若懷疑有無罹癌,也可透過正子造影做檢查,張宇捷建議,腫瘤指標數值異常、健檢的癌症篩檢、腫瘤家族病史、癌症分期及治療預後等4大對象可接受全身正子斷層造影,檢查過程約1小時,2小時即可知道結果。
-
2020-07-29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65歲後最好發! 早期無明顯症狀,除了血便還有這些要注意
65歲的陳伯伯因為解便困難,到醫院求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在乙狀結腸有個3公分的腫瘤,電腦斷層確定沒有其他器官轉移後即接受手術切除,術後病理報告發現23顆局部淋巴結中有5顆有癌細胞轉移,腫瘤科醫師評估需要接受6個月的輔助性化療。 大腸癌侵犯位置為結腸、直腸 一開始多為良性瘜肉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楊明翰醫師說明,大腸癌泛指發生於大腸的惡性腫瘤,可依其侵犯位置分為結腸和直腸;結腸包含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相接。大多數大腸癌一開始時只是良性瘜肉,經過一段時日後,有些瘜肉會惡化成大腸癌,逐漸變大產生症狀。若是出現在升結腸較容易造成貧血、腹脹;若發生在降結腸或乙狀結腸則多出現腹瀉或便秘,及型態變細或帶狀改變、血便或是腸道阻塞來表現。 第1至3期大腸癌治療 手術輔以化學或放射治療為主一般針對第1至3期大腸癌的治療,手術切除是唯一能根除腫瘤的治療方式,並輔以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目前國內外專家一致共識是第1期的大腸癌復發轉移機會低,建議定期追蹤即可,無須輔助性化療。第2期腫瘤侵犯較深及第3期有淋巴結轉移,則依危險因子的有無,醫師會建議進行3個月或6個月的輔助性化療。危險因子包括:組織學分化不良、有淋巴管及小血管或神經侵犯、手術前已出現腸阻塞甚至穿孔症狀、手術邊緣有腫瘤細胞浸潤。 大腸癌發生率僅次乳癌 第一期存活率高達9成楊明翰醫師表示,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多肉少纖維、生活習慣改變,大腸癌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根據國民健康署報告指出民國106年有1萬6千多人被診斷大腸癌,其發生率僅次於女性乳癌,但同年度死於大腸癌的卻不到6千人,表示大多數被診斷大腸癌的病人可以在治療後長期存活。而決定存活率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診斷時的期別及是否有機會手術切除。除第4期的大腸癌外,其餘期別的5年存活率都遠超過5成,若為第1期的大腸癌,存活率甚至高達9成以上。因此在臨床上,並不贊成大腸癌病人完全不接受正統治療而採取另類療法,倘若錯過了治療良機,從原本可以手術切除的早期轉變為全身轉移的晚期大腸癌,那治癒的機會就大大地降低。 50至74歲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 結果陽性應盡早就醫近年來國健署推動大腸癌篩檢計畫,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若篩檢結果為陽性,則建議安排進一步大腸鏡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楊明翰醫師提醒,大腸癌好發年齡約65歲左右,80至90歲的患者也並不算少見,年齡本身並不是接受化療與否的絕對限制,建議還是與醫師及家人好好討論,衡量接受治療的利弊得失後再行決定,以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及達到延長存活期之目標。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腹瀉未必是吃壞肚子 出現4種症狀可能就是癌! 吃素還是會得大腸癌! 最好的預防方式,養成3習慣最要緊
-
2020-07-28 癌症.抗癌新知
放射治療跨一步 台東基督教醫院直線加速器儀器今啟用
台東基督教醫院分擔在地重症醫療,讓癌症治療不再奔波外縣市就診,添購最新500萬元美金直線加速器儀器,並於今天正式啟用。東基癌症中心副院長鄭鴻鈞表示,更多台東癌症病友能在地接受放射治療了。鄭鴻鈞指出,東基的直線加速器是國內目前最先進,與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同機型但最新款的儀器,光主機就重達12公噸,誤差僅2毫米內,可以執行立體定位放射手術,使身體狀況不允許手術治療的年長病患能獲得醫治。台東癌症放射治療資源不足,台東癌症病患大多到外縣市去,而放射治療依癌別及期別的不同,會要做20至30多次,往往療程花上好幾個月,離鄉求醫所衍生的住宿、交通等問題,讓抗癌之路艱辛,很病友無奈選擇放棄。東基啟用直線加速器,未來將大幅降低台東癌症病友到外地治療,以及治療後獲得很好的長期追蹤。且相較於外科手術,放射手術不需要對病人麻醉,較適合高齡與手術麻醉風險高的病人,也可彌補台東外科人才少的窘境。鄭鴻鈞強調,最新的直線加速器它使放射治療更為精準、安全,大幅降低副作用反應。同時具備「調強及調形治療」、「影像導引」、「立體定位放射手術」三大優勢。直線加速器結合了放射治療與電腦斷層掃描,方便放療時,4D同步掌握腫瘤位置的瞬間移動,尤其是位在內臟的腫瘤,會因為病人的呼吸、腸道蠕動,在身體裡的位置有些微差距。影像導引藉由電腦斷層掃描,可以精準知道治療的「靶點」如何移動,在治療計畫的設計上,就跟著腫瘤的移動,進行更精準的治療。不再以大範圍去涵蓋腫瘤所有的移動,而是縮小範圍,精準打擊,減少過程中產生的副作用。這台儀器除了放射治療,還有放射手術。是借助高科技,把腫瘤瞬間定位,並在很短的時間內,把很大的放射治療劑量打到腫瘤部位,產生類似刀子般的療效,瞬間把癌細胞摧毀。
-
2020-07-27 癌症.癌友加油站
先後罹2癌,葉金川車照騎山照爬「與其擔心癌症奪走生命,我更怕被維生管子束縛」
葉金川的人生經歷太精彩,從中央健保局首任總經理、坐鎮和平醫院的抗SARS英雄、衛生署長、馬英九總統的政治救火隊。始終鮮明的是犀利的個人風格與態度。淡出政治圈後,葉金川瀟灑活成夢想生活家,獨木舟、鐵人三項、高空跳傘、攻百岳,生活得不亦樂乎,卻鮮少人知道他先後罹患淋巴癌與皮膚癌。不過,葉老大始終是葉老大,連抗癌歷程也要一直帥帥的、不讓家人擔心,才不枉男人的氣概啊!二○一四年十二月,葉金川左眼皮突出一個綠豆大小的硬塊,在不該有淋巴的位置長出淋巴塊,長大的速度又快,有醫學背景的他,很快警覺不太對勁。先找眼科醫師檢查,也讓病理科化驗,醫師起初判斷是淋巴增生,無須過度憂心。誰料隔了半個月不到,另一邊的右眼皮上又長了一顆。「兩邊都是淋巴增生,那就是癌症了!」葉金川心中暗喊不妙。為了確診究竟是單純的淋巴增生還是淋巴癌,病理切片送第一家醫院無法確認,為求慎重,再送第二家醫院進一步分析。回顧當時的心情,葉金川笑,當然會嚇到啊,會緊張啊!也會覺得「我怎麼會那麼倒楣?」他說:「只是你要很冷靜!」在等待病理檢查報告的三天內,就像是等翻撲克牌一樣,到底是死神牌,還是高掛無事牌呢?「等待的時候最難受了。」「要死的話也早點告訴我。」一直要很帥的葉老大,此時心裡其實忐忑煎熬,為了不想讓太太張媚擔心,男子漢的浪漫是善意隱瞞了太太,獨自承擔。結果出爐,是淋巴癌。台大畢業的他,選擇到花蓮慈濟低調就醫葉金川冷靜的查閱相關醫療書籍,一步一步的規畫,安排如何應對這突然其來的人生轉折。淋巴癌分期將大大影響治療計畫與存活機會,現在是局部的病兆,還是已經擴散到全身了呢?他進行了骨髓穿刺,看看骨髓裡面造血細胞有沒有變化,如果已經發生變化,那麼就是第四期。所幸骨髓造血細胞沒有變化,接著進行PET正子掃描,看身體的其他部位是否擴散,所幸也無事。「但是PET只能看到○‧三公分以上的腫瘤,就算掃不到腫瘤,不代表沒有更細小的腫瘤在蔓延。」醫師建議葉金川進行預防性的標靶治療,以降低未來復發的機會。治療正式展開,台大醫學系畢業的葉金川,卻低調選擇回到熟悉的花蓮慈濟醫院接受治療。當時他任職血液基金會董事長,治療期間就在花蓮與台北之間通勤往返。葉金川是台大醫學系第二屆畢業生,這一班的學生縱橫醫界,出了三個衛生署長,包括林芳郁、葉金川與侯勝茂;兩個健保局長,分別是葉金川還有賴美淑。同學中還有各大醫學中心的院長,群醫遍布全台醫界重要角色,想要尋求醫療照顧,葉金川比誰都有資源,他卻選擇到遙遠的花蓮慈濟就醫。葉金川說,除了跟花蓮慈濟的感情深厚,他當時也不想驚動太多人,他說,比一般人有資源就會比較好嗎?選擇一個信任、親切、可以誠實給予忠告的醫療團隊,對病人才是最好的選擇。瞞著太太、朋友治療,單車照騎、山照爬治療期間,在花蓮的清晨,他一人先赴醫院接受放射治療,戴上訂製的頭罩,可以讓放射線更精準對準患部,眼罩則保護眼球不會在治療後惡化為白內障。治療完成就繼續到慈濟授課,同事沒人知道他在幹嘛,只覺得怪,葉老師怎麼那麼早來上班。葉金川以為自己隱藏得很好,但是因平日服用抗凝血劑阿斯匹靈的關係,放射治療後眼睛出血腫脹比常人更嚴重。不知情的人,還以為葉金川去做眼睛美容手術。逢人問起,他便把話題岔開,笑稱「被老婆打了」。標靶治療期間,葉金川單車照騎、山照爬。主治醫師婉轉勸說,治療期間免疫力會降低,要他好好靜養。堅持要正常生活的葉金川頑固的跟醫師頂嘴,「你們不是說標靶治療只會殺死癌細胞,不會傷及正常細胞嗎?」「我正常的淋巴球都在的話,免疫力就不會降低啊。」「不是啊,你要說個理由說服我啊!」每周五次的化療,連續二到三周,每次注射藥物需要六小時,都在門診進行治療。一直到不得不住院時,需要家屬簽名,這下紙包不住火了,拿著住院單給太太簽名,「我得到淋巴癌,現在要去住院。」張媚才知道葉金川罹患淋巴癌,而且已經偷偷治療一段時間。太太問:「如果是第四期怎麼辦?」他囁嚅回答:「就化療啊!」太太再逼問:「如果化療沒效怎麼辦?」葉金川說:「一步退一步啊,就去骨髓中心啊!」一向溫婉的太太此時已經瀕臨抓狂邊緣:「如果骨髓中心也沒效怎麼辦?」葉金川耍賴說:「那就辦告別式啊。」早年罹患淋巴癌等同被宣判死刑,葉金川坦白說,放射治療、標靶治療都不痛苦,最辛苦的是等待病理報告,那種等待命運被宣判的感覺。「面對癌症,你能怎麼辦,一定會發生這些過程,該來的還是會來,就是面對它。」葉金川也領了重大傷病卡,在期滿五年後失效,很慶幸。在六十五歲生日時,開了同學會,告訴同學「我罹癌了」、「但我好了」,一貫的葉金川作風。健保制度的創辦者,如何看待癌症病患的醫療費用負擔呢?葉金川說,治療期間的費用幾乎全是健保包辦,不過,只能給付到放射治療。他也笑稱,「標靶藥物需要三十萬元,全部得自費,健保也真的滿狠的。」隨後念頭一轉,他維護地說,因為健保沒有辦法給付降低復發可能性的費用,只能幫你給付治療費用,預防要靠自己。健保始終就是他的心頭肉。皮膚癌再上門,從此防曬更嚴密告別淋巴癌後,二○一九年,葉金川在脖子上又發現皮膚癌,一顆痣在頸間長大,會癢。這次一樣沒跟太太報告,自行處理了。帶著未癒合的傷口出國旅遊,揣了把小剪刀,意圖自行拆線,可是脖子上的縫線沒辦法自己拆,只好央求護理背景的太太幫忙。這次他準備好說辭,「皮膚癌有三種,我這種基底細胞癌是最簡單的一種,切除就可以了。」他對太太說,基底細胞癌像是象棋中的卒子,每次只會走一步,進展很慢。不像是黑色素瘤,那就像是俥,橫衝直撞的,就很危險。葉金川自己推理說,熱中戶外活動的他,雖然戴護目鏡、穿著長袖,但是脖子沒有保護好,常常曬到皮膚「燒焦」,因此罹患皮膚癌也不奇怪。現在他已經學乖,外出時,防曬工作更為嚴密,戴帽子、領巾等,把自己一寸不露的緊緊包裹起來。葉金川擁有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哈佛大學流行病學碩士背景,讓他總習慣用客觀角度審視自己的癌症。他說,台灣的男性一輩子有五成的機會、女性有四成的機會得到癌症。而絕大多數的癌症不會奪命。與其擔心癌症奪走生命,葉金川更害怕中風、洗腎,長年躺床,被維生管子束縛。「你必須要想清楚,你的生活價值,生活就是要能跑、能動、能飛、能跳,如果都不能,人生好像少了什麼,如果翅膀被剪掉,那他還是鳥嗎?蛇的鱗片被刮掉,那他還是蛇嗎?那麼,你想過,你是什麼呢?」要怎麼活著?葉金川說:「我要精彩,活得帥氣。」書籍簡介書中深度採訪了12位名醫與公衛權威,他們或在臨床照顧病人,或在海外醫療團服務,或在深山海濱小鎮裡義診,或在擘畫國內醫療政策,或在致力提升全民公共衛生。在醫界的領域各有擅場。他們是,台大權威林肇堂醫師 、失智權威劉秀枝醫師、仁醫陳愷鴻醫師、無菸餐廳推手韓柏檉教授、不孕症名醫林禹宏醫師、肝臟移植專家林俊昌醫師、心身醫學領航者陳冠宇醫師、海外醫療團長廖學聰醫師、產科名醫陳樸、後山家醫守護者陳淑媜醫師、大砲衛生署長楊志良、健保創局總經理葉金川。當有一天,他們罹患癌症,當醫師變成了病人,為了鼓舞癌症病患,願意展現他們在生病過程中的驚愕、掙扎、脆弱與釋然。並無私的分享私房抗癌方法,用自身的抗癌歷程,殷切叮嚀也曾在泥沼中的癌症病患。用自身的抗癌歷程,展示遭遇逆境也能溫柔微笑以對的生命的教育。立即購書》.udn買東西:https://bit.ly/2YNNdW2.博客來:https://bit.ly/3fzwnRw
-
2020-07-21 癌症.頭頸癌
擺脫臉部巨大腫瘤黑暗人生!動脈注射化學療法見好轉
「我以為我一輩子不能再說話,臉又這樣,只能等死了...。」林先生因口腔癌腫瘤侵犯口腔底及顏面,不僅患部潰爛,半張臉都是可怕的腫瘤,甚至壓迫氣管,住院接受氣管切開術及全身性化療,但未見好轉。後來轉到高雄市立聯合醫院腫瘤外科接受動脈注射化學療法,顏面腫瘤在治療後消失,終於有機會取出氣管套及鼻胃管,可正常說話及飲食,「讓我又有了活下去的勇氣。」高雄市立聯合醫院院長張宏泰表示,台灣口腔癌發生率居高不下,國健署統計每年約新增7千名病患,死亡率已進入十大癌症前5名,部分患者卻因畏懼開刀,擔心切除手術導致顏面外觀受損,口腔機能喪失,或是因高齡、身體狀況不佳,而無法接受治療。高雄市立聯合醫院與高醫建教合作,成立全台唯一提供動脈注射化學療法的區域醫院,提供患者快速、簡單且副作用輕微的治療選擇。高市聯醫腫瘤外科教授沈茂昌表示,當口腔癌的巨大腫瘤侵犯整個顏面時,不僅健康堪慮,更嚴重影響生活。林先生 顏面腫瘤有10x8公分,朱先生顏面腫瘤有12x8公分,都因巨大口腔癌侵犯整個顏面,潰爛流膿又發臭,終日以紗布覆面,多年不願出家門。經動脈注射化學療法治療,林先生的顏面腫瘤三個月後已完全消失;朱先生的顏面腫瘤治療剛滿一個月,已消失9成以上。現在兩位病患會出門與朋友話家常。沈茂昌說,台灣地區口腔癌好發部位像是舌頭、頰黏膜,若是腫瘤生長在外側,就對顏面外觀造成重大影響。「動脈化學注射療法」是一種局部性化學療法,透過插管手術,經由耳朵前面的淺顳動脈放置導管,至外頸動脈內,外端導管留至於耳後及頸側皮下,並連接至鎖骨下方皮下的基座,外觀如10元硬幣大小的突起,完全不影響日常生活及休閒活動,術後隔天開始給藥。動脈注射化學療法可用於頭頸部癌症,以口腔癌為大宗,治療特色包括:短期內使腫瘤縮小;對患者的顏面外觀及口腔功能幾乎沒有影響;動脈導管的置入手術簡單,在局部麻醉下即可進行;全身性副作用較輕微,治療期間病患可照常工作。腫瘤外科團隊教授沈茂昌與醫師陳裕元,提供導管植入手術、抗癌藥物注射治療,健保給付。沈茂昌表示,高市聯醫以動脈注射化學療法治療晚期口腔癌超過70例,初步統計結果有效率為80%以上,其中腫瘤完全消失的比例占52%。對一些較晚期患者,雖不能治癒,但可延長生命及減輕痛苦。動脈注射化學療法必要時搭配手術及放射治療合併使用,以達更佳的療效。病患從事醫療行為前,一定要向主治醫師確認手術細節並了解風險。
-
2020-07-17 科別.耳鼻喉
痰卡在喉嚨好難受 可能是這種疾病在作祟
喉嚨總是有一口痰卡住,無法咳出,也吞不下去,有可能是因為喉嚨本身問題、鼻涕倒流或是胃食道逆流等原因所造成的慢性咽喉炎。 明明沒有感冒症狀,卻老是覺得喉嚨好像有痰卡住,要咳也咳不出來,想吞也吞不下去,總是有著異物感,讓人好不自在。義大醫院中醫部中醫師辛重毅表示,門診中經常遇到病患抱怨喉嚨乾澀卡卡的,感覺好像有痰,常常得清喉嚨,但大多卻沒辦法真的咳出痰來,這種情況,除了極少數可能是喉部腫瘤問題之外,大部分可能是咽喉慢性發炎所引起的,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慢性咽喉炎。喉嚨是外界物質進入人體兩大通道(鼻子和口腔)的主要閘口,外界物質想要進入人體都得通過閘口才能進去,像是進入鼻腔的空氣、進入口腔的食物、水分等物質,都得經過口腔這個地方往下送往肺部和腸胃道。反過來說,人體肺部(氣管)和腸胃道的物質,也會因為某些原因往上逆行到喉嚨,所以,慢性咽喉炎的發生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喉嚨本身的問題,或者是來自喉嚨上方或下方的因素所造成。 喉嚨本身問題讓痰卡喉嚨喉嚨因為使用過度或是黏膜腺體、唾液腺功能退化等原因,導致滋潤喉嚨黏液和口水分泌不足,容易出現口乾舌燥的現象,喉嚨過度使用常見於需要經常講話的職業,例如老師、總機或者是業務員,甚至歌手、播報員等,也常會有這種病症問題。口水分泌不足則可能因為年老退化、頭頸部腫瘤放射治療、乾燥症或者其他疾病所引發。另外,漢代醫聖張仲景《金貴要略》一書中提到:「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與更年期婦女經常抱怨的喉嚨卡卡的現象頗為神似,這一部分大多是跟荷爾蒙有關,也多為心理因素,不見得喉嚨真的出了問題,而是過於敏感導致喉嚨常有卡卡不順的現象。 ◎預防和改善方法:必須經常說話或唱歌的人,最好要練習腹腔共鳴,使用正確的發聲方式,避免過度使用喉嚨發音,同時每日建議要少量但持續補充水分;並且要戒除菸酒,以免加重對喉嚨的刺激,並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攝取油炸辣鹹等刺激性食物,還要懂得找尋適當的紓壓管道。 因為腺體退化容易口乾舌燥的人,除了尋求醫師協助外,平常更應該持續喝水,每次一小口一小口喝,在口腔中含一陣子後再吞下去效果會比較好;唾腺分泌不足的人,也可以嘗試嚼無糖口香糖,來幫助唾液分泌。 鼻涕倒流造成慢性咽喉炎長期鼻涕倒流刺激咽喉,或者因為鼻涕濃稠容易卡在喉嚨,都會造成咽喉附近的組織反覆發炎。常見於鼻子過敏的人或是容易反覆感染感冒的人身上,長期因為鼻涕倒流問題而導致慢性咽喉炎。 ◎預防和改善方法:鼻涕倒流除了請醫師提供適當的治療以外,平常應該戒除菸酒,並養成良好的飲食和作息習慣。有過敏性鼻炎的人,在找出過敏原之後,日常生活中應該要避免接觸過敏原,並維持居家環境清潔,定期換洗床單,空氣品質不佳時避免外出活動,若真的要外出也請戴口罩,待在室內時使用空氣清淨機讓空氣循環,季節轉換交替時節,最容易引發過敏,得特別保暖口鼻,維持身體健康狀態。 此外,平常也可以每日早晚用溫鹽水沖洗鼻腔,使用手動或者電動洗鼻器,都可以達到相同效果,可視個人喜好自行決定;鹽水可以選用市售的罐裝沖洗用生理食鹽水或者自行調配皆可。 胃酸逆流導致咽喉發炎胃酸逆流可能會引起食道發炎,即所謂的逆行性食道炎,如果胃酸逆流超過咽部,甚至進入喉部,就可能因胃酸侵襲導致咽喉發炎,患者會有喉嚨有異物感、痰液變多、咳嗽、經常清喉嚨或說話容易聲音沙啞等現象。胃食道逆流所導致的慢性咽喉炎,常見於喜歡在睡前吃宵夜的人,導致酸性胃液在睡覺時逆流,損傷食道及咽喉,睡醒的時候,也容易覺得咽喉灼熱或者乾痛,再者,常吃甜食或常吃刺激性飲食的人,也容易有胃酸逆流的狀況。 ◎預防和改善方法:胃食道逆流患者,首先要戒除菸酒,平常要保持心情舒緩,不要有太大的壓力,睡眠要充足,避免食用油炸、太鹹、太辣或太甜等刺激性食物,不要空腹吃酸性或刺激性食物,也要少喝咖啡和茶飲,睡前2小時內不要吃東西,枕頭可以稍微墊高一點,並遵循醫師指示服用藥物,大部分都可以獲得改善。 辨證治療咽喉炎除上述常見造成慢性咽喉炎的主因之外,辛重毅表示,根據文獻,類似慢性咽喉炎的症狀在中醫醫書中出現相關記載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中醫治療慢性咽喉炎並沒有單一性的藥方,臨床常見的慢性咽喉炎,必須由醫師依照患者不同體質和症狀進行辨證治療,一般可大致分為肺腎陰虛、肺脾氣虛及痰瘀氣滯等三種證型,症狀和治療方式概述如下: ◎肺腎陰虛症狀:患者說話聲音細微或嘶啞,講話無法持久或後音不足,症狀時輕時重,長久不癒,喉部經常感覺到乾燥發癢或微痛刺痛,特別在午後或夜間症狀加重,乾咳少痰,咽喉部黏膜微紅腫,伴有口乾咽燥,腰膝酸軟,舌質紅,脈象細數。治療:此類病患宜用滋補肺腎降火開音的方式治療,可以用百合固金湯或類似方劑為主方,配合症狀加減用藥治療。 ◎脾肺氣虛症狀:患者聲音嘶啞日久不癒,特別在中午前或勞累時症狀會加重,且有說話無力而且無法持久發聲的狀況,咽喉部淡紅或淡白,聲帶有鬆弛乏力或閉合不良的現象。 治療:此類病患宜用健脾益肺升清開音的方式進行治療,可用補中益氣湯或類似方劑為主方,配合症狀加減用藥治療。 ◎痰瘀氣滯症狀:患者聲音嘶啞多日,喉部經常有痰的哽咽感,偶有胸脅悶脹現象,聲帶暗紅增厚伴有小結或息肉;舌頭暗紅舌苔白,脈象細或緩。 治療:此類病患宜用行氣活血化痰散結的方式進行炙治療。可用會厭逐瘀湯合導痰湯或類似方劑為主方,配合症狀加減用藥治療。 舒緩喉嚨不適茶飲除了治療藥物外,平常在家可偶爾用食物搭配中藥煎煮茶飲來做食療,也可以減緩相關喉嚨不適等症狀,辛重毅提供幾樣適合慢性咽喉炎患者飲用的漢方茶飲配方: 羅漢果茶作法:羅漢果1~2個,以350c.c.保溫杯加入熱開水,加蓋燜1小時,或者用電鍋外鍋加1杯水燉煮,溫度稍降後飲用以免燙傷。功效:清肺利咽。適合總機、老師或業務員等,需要經常使用喉嚨的人飲用。 銀耳百合湯作法:將40g白木耳去蒂剪成小碎塊,用冷開水浸泡1小時,發好後加冰糖20g、百合10g、有機雞心棗乾4~6顆、枸杞10g,加水1000c.c.,放入電鍋中,外鍋加2小碗水。功效:滋陰潤肺。 川貝燉梨作法:選大顆黃皮粗梨,不要削皮,對切去子,將川貝母6克塞入梨子中,加適量開水,用電鍋燉熟。湯汁和梨都可以吃。功效:清熱化痰,潤肺止咳。 生理食鹽水調配法 生理食鹽水調配法為1000c.c.的溫水添加9公克的食用精鹽,如果要使用上覺得更舒服,可以用所謂的緩衝性生理鹽水,調配方法是在1000c.c.的溫水中添加6公克精鹽和3公克烘培用小蘇打。其實用最便宜的食用精鹽就可以,不需要買價格昂貴的專用洗鼻鹽、低鈉鹽或天然鹽,每種鹽的效果都是一樣的。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97期】延伸閱讀: 喝感冒糖漿治感冒 但「這行為」恐害你賠上肝腎健康咳嗽、鼻水、喉嚨痛, 是流感還是感冒?加入常春月刊LINE@好友,即享更多健康資訊!  
-
2020-07-11 新聞.科普好健康
開腦植當歸貼片 抗惡性腦膠質瘤
一名43歲的南京眼科醫師,因為腦瘤復發,行走困難、不停抽筋而赴花蓮慈濟醫院求助。花蓮慈濟利用中藥當歸中的成分,研發出標靶小分子藥物EF-001,並製成貼片,直接貼於手術病灶,消滅肉眼看不見的腫瘤細胞,該病患目前已經返回大陸,存活期超過四個月。惡性腫瘤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CS)以及美國腦瘤病例登錄中心(CBTRUS )的統計報告顯示,每年估計約有2萬例的腦瘤新病人被確診,台灣每年約有400名惡性膠質腦瘤新病例。惡性腦瘤擴散速度快多形性神經膠質母細胞瘤(GBM)是成人最常見、死亡率最高的大腦惡性腫瘤。腫瘤一個月內最快可長大16倍,是惡化快速的原發性腦瘤,切除後的復發率也非常高,一般確診為第四期GBM的病人,平均存活時間只有12至18個月。惡性腦瘤擴散速度很快,又難以根除,一旦確診後,通常已是晚期,現今治療惡性腦瘤的標準方法是合併手術、放射治療以及化療,但是效果都非常有限。平均存活期往往只有一年左右,五年存活率更只有3.4%。讓癌細胞快速老化十多年來,花蓮慈濟新藥創新研究團隊,希望能夠幫助腦瘤病患,改善生活品質,延長病患的存活時間,致力於新藥開發研究。先是發現當歸萃取物中的成分,有助於治療惡性腦瘤;進而於2014年,以細胞的壽命記時器「端粒酶」為標靶,從中草藥篩選出HK-001,能夠高度抑制「端粒酶」活性,並讓癌細胞快速老化。經多年努力,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當歸萃取物EF-001,可以抑制癌症免疫檢查點PD-L1,增強惡性膠質母細胞瘤免疫治療效果,也就是說EF-001可以去除PD-L1關掉T細胞的「觸手」,T細胞就可以辨認出腫瘤,進而殺死腫瘤細胞,提升免疫治療的效果。可抑制腦瘤細胞生長再將EF-001與生物材料聚酸酐結合,貼在病患的手術切除部位。因為手術部位還會有殘存肉眼看不見的腫瘤細胞,貼片貼在手術部位,達到局部藥物高濃度、高滲透、長時效的特性,在手術處,緩緩地釋放藥性,用以抑制腦瘤細胞的生長,且對正常細胞毒性很低,降低對其他正常腦細胞的傷害。如今病患恢復走路該名病患,因為腦瘤已經在大陸接受二次腦部手術,又再度復發時,尋求花蓮慈濟的協助。當時有走路不穩、不停抽筋的情況,先接受手術,在切除處貼上貼片,同時會診中醫針灸和復健科治療。並接受抗PD-1抗體免疫療法Keytruda藥物治療三次,更接受CIK細胞療法三次,如今已經可以恢復走路,存活期也超過四個月。HK-001-Wafer在對抗人類惡性腦膠質瘤(GBM),取得多國專利,屢獲得國家新創獎、新創精進獎等,是全球惡性腦瘤免疫治療研究的一大突破。口述/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
-
2020-07-07 科別.牙科
長期口臭 口腔健康亮紅燈
如果長期有口臭,口腔健康恐已亮紅燈。人的消化系統從口腔到腸胃道都充滿細菌,這些細菌跟人體共生,容易產生牙周病或蛀牙,其他如糖尿病、肝腎病變、鼻竇炎也可能引起口臭。台灣牙科健康照護協會常務監事賴弘明表示,口腔內最少有700種細菌,數量高達數百億隻,不同人的口腔各有菌相,細菌到了其他人口中,也不一定能夠存活,但如果人長期有口臭,就要警覺,可能是口腔健康拉警報。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黄茂栓指出,口腔異味的來源有很多,最單純的是有食物殘渣沒有清潔乾淨,也可能是蛀牙沒有填補,窩洞裡藏汙納垢,或是牙周病的牙齦發炎。若是口中有固定式假牙,每個牙弓的清潔沒有到位,假牙縫就易藏汙納垢,也會有異味產生。另外,糖尿病或腎病變沒有控制好,新陳代謝不正常,某些代謝廢物過多,也會引起口臭;鼻竇炎等上呼吸道的發炎, 有細菌及發炎反應分泌物,也會引起口臭。賴弘明說,唾液腺正常分泌唾液,可以一直潤洗口腔,讓細菌濃度不會太高,但如果嘴巴比較乾,口臭就會變明顯,這也是為什麼人早上起來,口臭會比較明顯,但講話、吞嚥之後,口臭就消失了。如果有服用抗組織胺,副作用會影響到唾液分泌較少,乾眼症、口乾症這類自體免疫疾病或是做過口腔放射治療,也會影響唾腺功能,使唾液變少。黄茂栓表示,有口臭,漱口水或口氣清新噴霧只是暫時遮蓋味道,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建議先找牙科醫師確認有無蛀牙或牙周疾病、牙齒或假牙清潔方式是否正確,或是可能有其他疾病,再對症治療改善。
-
2020-07-04 癌症.肝癌
治療晚期肝癌 長庚質子併免疫療法
60多歲的林先生兩年前體重驟降,腹瀉、食欲不振,體重一下子掉了8公斤,但他自認身體硬朗,不願就醫。家人苦勸下,兩年後終於就醫檢查,發現原來體重驟降等徵兆竟與肝癌有關,一確診就是肝癌晚期,癌細胞已轉移肺部。為了提高存活率,他接受質子併免疫治療,8個月後肝臟腫瘤消失。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侯明模表示,林先生被檢查為肝癌後,先接受化學栓塞治療,但效果不彰,病情持續惡化,轉診至林口長庚時,肝癌已經轉移,為了幫助患者消滅肝癌,決定先接受質子治療,縮小肝腫瘤,再配合免疫療法。林口長庚醫院質子暨放射治療中心主任張東杰表示,以質子治療搭配免疫療法治療晚期肝癌,過去三年,該院總計收治25例,控制率達八成,患者存活率也提升。侯明模說明,免疫治療搭配精準控制能量深度的質子射線,對晚期或較大腫瘤、肝功能稍差的患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林口長庚自2015年底開始啟用質子治療,從接受質子治療的600多位肝癌病患成功經驗發現,由於質子具有精準的特性,病患治療後兩年內肝癌局部控制率達94%。對於比較棘手、大於5公分的肝癌,控制率亦可達到93%;但大的腫瘤有比較嚴重的皮膚及腸胃道的副作用。對於腫瘤第四期、較大腫瘤、肝功能差及年紀較大等不能進行其他治療的病人,可考慮接受質子治療。侯明模呼籲,肝癌晚期也不要放棄希望。
-
2020-07-03 癌症.肝癌
晚期肝癌又轉移 質子合併免疫治療新希望
大於5公分的晚期肝癌腫瘤可能遇治療瓶頸,長庚醫院臨床發現,質子治療有助控制腫瘤。如果已轉移,搭配免疫治療也有助提升存活期,但如果腫瘤小,開刀和電燒仍是首選。長庚醫院今天舉行記者會分享質子暨放射治療中心治療成果,60多歲林先生2年多前體重一下子掉8公斤,加上腹漲、食慾變很差,經家人苦勸終於就醫檢查,竟是晚期肝癌,腫瘤已大到13公分。晴天霹靂的林先生接受化學栓塞治療,病況仍惡化甚至轉移,轉到林口長庚醫院。為提高治療效果及存活率,接受質子放射治療縮小肝臟腫瘤,且接受免疫治療,共同消滅殘存癌細胞,經8個月治療,腫瘤完全消失。質子暨放射治療中心主任張東杰表示,肝癌居台灣癌症死因第2名、男性癌症死因第1名,估計國內每年約1.1萬名肝癌病患,50歲左右最常見,主要是B型或C型肝炎。張東杰說,原發肝癌主要治療方式以手術、電燒為首選,但如果肝功能不佳、年齡太大、腫瘤位置不佳或有血管被侵犯,不宜手術;腫瘤如果大於5公分、位置靠近血管,也不宜電燒。雖然肝臟移植是好方法,但肝臟來源非常有限。林口長庚醫院公元2015年底開始使用質子治療,從接受質子治療的600多名肝癌病患成功經驗發現,質子有非常精準的特性,病患治療後2年內肝癌局部控制率達94%;對較棘手、大於5公分的肝癌腫瘤控制率也可達93%。不過,張東杰表示,如果腫瘤很大,可能有較嚴重皮膚及腸胃道副作用。早期曾有2名病人因副作用需住院手術,近期因經驗累積,已未見嚴重副作用發生。張東杰說,質子治療對腫瘤第4期、較大腫瘤、肝功能差及年紀較大等不能進行其他治療的病人有好處,但如果病人肝功能非常差、腹水很多且一直反覆發生則不宜,須醫師審慎評估;如果腫瘤小於5公分,仍建議以開刀和電燒為首選。據臨床經驗,張東杰表示,晚期肝癌但沒轉移者,接受質子治療後有超過5成存活期都長達數年;有1/3到1/2患者接受質子治療一段時間後,仍可能在其他肝部位或其他器官長出新腫瘤。如果肝癌已轉移,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明模表示,以目前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晚期肝癌病患單獨使用免疫藥物PD-1抑制劑,約15%病患會有很明顯的腫瘤縮小,甚至消失,如果再搭配標靶藥或它種免疫藥物合併治療,能讓3成病患腫瘤得到良好控制。侯明模說,這樣的治療成果其實比以往有長足進步,但為找出能繼續提升療效的方法,林口長庚醫院追溯近3年接受免疫治療且合併質子放射治療肝癌患者共25人發現,不論療效或存活率都大幅上升,疾病控制率可達8成,且不增加治療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