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5 癌症.肺癌
搜尋
抽菸
共找到
1448
筆 文章
-
-
2019-12-25 新聞.健康知識+
喉嚨痛不等於感冒!一圖辨別4種「喉嚨痛」疾病
最近天氣忽冷忽熱,許多民眾開始有喉嚨痛急著到門診掛號,耳鼻喉科幾乎天天爆滿,甚至過半的患者有喉嚨痛的症狀,但偏偏「扁桃腺炎」、「喉嚨炎」、「流感」、「感冒」,四種都會有喉嚨痛、發燒,甚至有的病症會合併出現,醫生最常被問到的「我喉嚨痛是感冒嗎?還是流感?是扁桃腺發炎?」一早起床,發現吞下口水時有刺痛感,導致喝水、吃東西,甚至講話都受到影響,這樣情況許多人都經歷不少次,多數人第一反應都是覺得自己「是不是要感冒了」,覺得放著「一定會好」,但有些喉嚨痛的情形,其實沒這麼簡單,有可能是扁桃腺發炎,或是咽喉炎,放著不管的話嚴重起來還是有可能危及生命的。急性扁桃腺炎與感冒最明顯的差異是「喉嚨劇痛」,甚至「吞嚥困難」,同時還會有頭痛、耳朵痛及頸淋巴結腫痛,但卻不會有鼻水、鼻涕,症狀急性期輕微,往往只有吞嚥疼痛或喉嚨異物感而已,但嚴重時頸淋巴結腫痛、頸部觸痛的症狀,患者可能扁桃腺化膿,連講話都會變得含糊不清,也有人是慢性扁桃腺炎,長期扁桃腺長期反覆發炎。北市聯合醫院耳鼻喉醫師余育霖指出,感冒、流感、扁桃腺炎、咽喉炎都是完全不一樣的病症,感冒有時不用吃藥也會好,症狀通常較輕微,患者多休息就有可能自行痊癒。但如果是扁桃腺要吃抗生素,有時候還會吃到類固醇。部分的患者初期可能先感冒,細菌再趁虛而入,引發成扁桃腺炎,也有可能是兩者同時發生,醫生會依照病症進行治療。只有喉嚨痛? 該怎麼辨別是哪種病 只是別以為單純「喉嚨痛」是小事而忽略,有時候扁桃腺腫得太大,阻礙鼻子的呼吸暢通,嚴重的可能腫大到阻塞上呼吸道,使病人呼吸困難甚至窒息。余育霖醫生指出,目前臨床近期就診的患者大多還是感冒,當然其中大多數都會伴隨喉嚨痛的症狀,也有可能再引發扁桃腺發炎的問題,因此他們會先辨別是細菌性還是病毒性感染。通常鏈球菌引起的細菌性扁桃腺炎多發生在兒童身上,少有咳嗽、流鼻水、打噴嚏等感冒症狀。如果確定是需要投予抗生素治療10天。若是病毒性的咽炎扁桃腺炎只需症狀治療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但如果你有只有喉嚨痛的症狀,初步要怎麼辨別? 醫生當然會就理學檢查,扁桃腺如果非常紅腫 又化膿,就是細菌感染扁桃腺,所以醫生們會仔細檢查發炎部位,但發生部位在咽喉就會是咽喉炎。 「喉嚨痛」吃的東西要注意!因為喉嚨痛,帶來劇烈的疼痛感,難以吞下食物,因此吃的東西要更加注意!可以選擇較軟及流質物品,以及食用營養價值高的食物,避免任何擾亂消化道、和免疫系統的食物,如下列:●常見的過敏原。如乳製品、麩質、大豆、貝類或茄科植物●含防腐劑和人工成分的加工食物●高含糖的精緻食品●太刺激性食物:炸物、麻辣鍋●抽菸也不適合另外醫生提醒,近期流感就診人次呈現上升趨勢,國內上週(12月8日至12月14日)急診類流感就有92,475人次,比起前一個星期提升21.2%,明顯上升外,併發重症病例數也上升,疾管局推估流感有可能進入流行期。因此許多民眾,在初期發現已經有「喉嚨痛」時,即早看醫生了解究竟是什麼疾病,避免病情惡化。延伸閱讀:流感、感冒分不清?一張表告訴你怎麼分!
-
2019-12-25 新聞.健康知識+
「讓老公早死的10大信條」 專家提醒是否讓枕邊人陷這些惡習
一旦長期處在這種不健康的環境下,身體得不到淨化,免疫力自然會下降,既老得快,也死得早,百害而無一利。要害一個人,不難;要幫一個人,也很簡單,只要從他的飲食習慣及內容下手即可。但大多數民眾對於很多會威脅到健康的潛在因素,不是視而不見,就是聽而不聞,比如壓力、運動不足、速食品氾濫、飲食營養不均衡、錯誤的飲食觀念及充滿壓力的人際關係等,長久處於這種不健康的環境下,不生病才怪。知道自己為什麼吃 比吃什麼更重要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李飛鵬指出,人類是靠吃來維繫感情的,可見好好地吃是件很重要的事;然而,他看診時常聽病患抱怨,這個不能吃,那個也不能吃,不僅把自己及家人搞得緊張兮兮,健康狀況也沒因此而變得更好。他建議不妨養成「正念飲食」的觀念,所有飲食都往好處想,只要把握入及出保持平衡的原則,身體自然會健健康康。關心枕邊人 遠離10大早死惡習但是,不重視健康的現象,幾乎無時無地都在發生,有些始作俑者甚至是最親密的枕邊人,國內營養學界權威、前臺北醫學大學副校長謝明哲因此整理出「讓老公早死的10大信條」,透過詼諧的文字,提醒大家別再重覆錯誤的飲食習慣。讓老公早死的10大信條如下:1、把老公養得白白胖胖的2、讓他一股勁地喝酒3、讓他喝很多含糖飲料4、讓他吃油膩食物5、讓他吃重口味6、讓他總是一直坐著7、給他抽菸8、讓他熬夜到三更半夜,不給他睡9、不讓他休假旅行10、一直抱怨,唸唸唸,唸死他一輩子都得做 學會愛自己才健康謝明哲說,所謂的健康,並不只是沒有生病或身體沒有異常而已,而是指身體、精神、智慧及社會等各方面都處於良好的狀態。因此,不管是老公、老婆或任何一個人,一旦長期處在這種不健康的環境下,身體得不到淨化,免疫力自然會下降,既老得快,也死得早,百害而無一利。不過,健康不可能從天而降,而是一輩子都得經營的事,謝明哲認為,其中60%要靠自己照顧,15%來自先天遺傳,10%受社會條件影響,8%仰賴醫藥,7%和氣候及地理條有關,可見要有健康的人生,就得先從愛惜自己做起。
-
2019-12-24 養生.家庭婚姻
家有嬰兒公公還抽菸!她請丈夫溝通一下…隔天更火
一名人妻在網路上怒PO文「抽煙的人真的有夠自私的」,因為公婆家正在裝修,因此公婆搬過來借住一個月,因為家裡有寶寶,搬進來之前有先講過不能在家裡抽菸,結果第一天,公公竟然就跟搬家工人直接在客廳裡抽菸,讓媳婦當場傻眼。原PO當下沒有講什麼,讓老公去跟自己的爸爸溝通,老公說「有講了」。隔天,原PO起床要收衣服、曬衣服,卻看到陽台的畚斗裡有煙灰,寶寶的衣服晾在一旁,沾染新鮮的二(三)手菸。讓她更加火大,表示「完全不管我的寶寶耶,抽煙的人真的有夠自私的,只管自己爽,影響到家人都不管,煩死了。要爽去外面抽菸區抽到爽死我都不管,一定要在家裡害人嗎?」 網友們看了也認為,會危害家人健康的行為,講不聽、沒改善的態度實在很不OK,「沒禮貌也該關心一下自己的孫子吧」、「有些長輩真的為老不尊!都不理會良好溝通達成的協議。」、「可以把禁止吸菸貼到他們臉上嗎?」因為原PO也回覆留言,表示自己為了孩子的健康,今天已經得罪了(公公),就算要被說「惡媳婦」也無所謂。其實,不少老菸槍戒不了菸,就算在自家陽台、電梯、大樓、公車上,只要有抽菸的習慣,味道經常久久不散。而有些抽菸的人,最常抱持以下三個迷思:1. 「我在陽台抽菸,抽完才進去。」但是,即使菸味散去,人眼看不到的毒性微粒,會殘留在吸菸的環境中,至少長達3個月,所以沒在家人與孩子面前抽菸,不代表不會影響他們的健康。2.「 外面汽機車排放的廢氣更毒。」如果會講這句話,代表抽菸的人自己也知道菸味有毒,關於這些生活中的必要之惡,怎麼比也比不完。一碼歸一碼,就事論事比較實在。3. 「抽菸的人也有人權。」在不會損害他人的權益之下,是可以吸菸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公園有人在抽菸,媽媽就要把小孩抱走;陽台、騎樓抽菸,鄰居只好緊閉窗戶。這就是為什麼在日本要設置吸菸室,而非室外隨便一個地方,都可以讓人哈菸。 為了下一代的福祉,為了家人的健康,也為了自己的肺,最好的方式就是戒菸!就算癮君子一時之間戒除,但是,開始戒菸之後的身體變化,絕對是值得的。根據健康傳媒,白映俞醫師指出,觀察抽菸的人在一天24小時禁菸的身體變化,發現血壓有降低了一些,血中一氧化碳濃度已經降低回正常範圍。戒菸4周後,心血管、肺部已經得到改善,不再那麼緊繃,運動能力增加,比較不會那麼容易疲累、氣喘吁吁。在戒菸來到5年後,與繼續抽菸者相比的話,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已大幅降低。有戒菸需求的人,可以諮詢戒菸門診,或撥打衛服部的戒菸專線0800-636363。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19-12-24 該看哪科.婦產科
台灣高齡產婦突破3成 早產死產風險增
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台灣高齡產婦比例突破3成;依出生通報資料,高齡產婦生出的孩子有較高風險低出生體重、死產風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高齡孕婦應定期產檢。國健署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依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台灣107年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03歲、生育第一胎平均年齡為30.90歲,其中35歲以上者占30.12%。另依107年出生通報統計年報資料,107年出生的新生兒約18萬人,其中生母年齡為35歲以上者,生產低出生體重(低於2500克)比例達11.65%,較20至34歲的8.84%高,且死產比例為1.56%,較20至34歲的0.99%高。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指出,高齡婦女發生不孕、流產、早產、死產、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風險增加,且隨著準媽媽年齡升高,胎兒低出生體重、染色體異常或其他先天缺陷的發生率也隨之提升。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隨著國人平均結婚及初次懷孕年齡逐年上升,懷孕併發症的風險也隨年齡逐漸增加,孕婦應按時產前檢查,做好孕期保健,不要抽菸飲酒,且要認識早產預兆及產兆,有突發狀況才能儘速就醫或待產。目前國健署補助每名準媽媽10次產前檢查、1次超音波檢查及第35-37週1次乙型鏈球菌篩檢,且有產前衛教指導。陳麗娟說,孕婦應懂得辨識危險妊娠,當醫師告知可能是高危險妊娠時,需經由完整的產前檢查,來早期預防懷孕過程可能發生的併發症,並建議在人力及設備較完善的醫療院所生產,母親及嬰兒的安全較可獲得保障。如果孕婦出現1小時內6次以上或10至15分鐘1次的子宮收縮(休息30分鐘仍無改善,不一定有疼痛感,但肚子會變硬或有下墜感)、類似月經來時的悶痛感或來之前的脹痛感、子宮與陰道有下墜感或陰道有壓迫感、陰道水樣、黏液和血液樣分泌物增加或感覺胎動較平常減少一半以上等類似早產徵兆的情形,應儘快就醫才能降低早產風險。陳麗娟表示,接近生產期之前,會出現輕鬆感(食慾較好,呼吸較順暢)、落紅或現血、陣痛或腰酸、破水(由陰道流出多量液體)等徵象。若有規則的陣痛(第一胎約7至8分鐘陣痛1次,第二胎(含)以上產婦規則陣痛即可待產)、破水或其他異常(如產前出血、胎動減少等),應儘速直接到產房待產。
-
2019-12-22 科別.心臟血管
誤以為正常老化而忽視 這病是所有心臟疾病的最終結局
50歲王姓男子從事貿易商中階主管,近年經常至中國出差外,並常需應酬,雖每年健檢,血糖血壓不正常也不在意;直到去年冬天時雖覺得心臟部位出現疼痛、無力、喘不過氣感,但拖了半個月後才在當地就醫,發現是心臟衰竭,心室射出率僅剩25%,經緊急置放心臟支架後仍覺得喘,今年初返台接受醫師進一步治療。收治王姓患者的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吳彥雯表示,心臟衰竭是所有心臟疾病的最終結局,部分患者在初期時症狀並不明顯,常會有容易喘、咳嗽、疲累,較為嚴重時則出現上氣不接下氣、呼吸困難、水腫、心悸等問題,但多數患者在出現上述症狀時,因仍可活動,因此不易察覺;特別是年長者,常誤以為是正常老化而忽視,以致病況惡化而耽誤黃金就醫時間。心臟如同身體內的幫浦馬達,負責打出足夠的血液量供各器官使用,以維持身體功能。而心臟衰竭即為心臟幫浦馬達因某些因素,導致功能下降,沒有能力打出足夠血液量來供應身體需求,導致身體產生不適。吳彥雯說,心臟衰竭的好發族群上,以65歲以上老年族群為主,但近年有年輕化趨勢。據統計,年齡55歲以下族群約有4%的機率會罹患心臟衰竭,像她的門診中心臟衰竭患者青壯年反而較多;而除了家族史外,若患者本身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三高,長期抽菸、喝酒等,都是心臟衰竭高危險群。在相關檢查上,吳彥雯說可透過心電圖、胸部X光、心室射出率等檢測。心室射出率代表左心室打出多少血液,射出率60%代表每次心跳會有左心室血液總量的60%被打出,一般民眾正常值應在60%間,若低於40%則過低,可能出現心臟衰竭。而像王男是冠心症引起的心臟衰竭,且過了快半個月才就醫,已錯失治療黃金期,致血管堵塞嚴重,使心室射出率僅25%,當然會身體不適、喘不過氣。吳彥雯說,王男今年初回台來亞東就醫時,在她與心衰竭中心團隊給予防血栓、降血壓藥物,加上復健、戒菸、正常作息等三個月後,心室射出率從25%升至40%外,透過定期回診追蹤,喘與疲累的部分改善,王男也重拾工作。吳彥雯說,心臟衰竭雖無法完全治癒,但可藉由早期發現治療,加上生活方式改變、藥物控制、手術等,仍可以維持好的生活品質。
-
2019-12-22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樂觀心態有益健康
近日在一個社團演講「有一天你若老」,提及自身多年前罹患乳癌的治療經過,演講結束後有位女士提問:「為何得了癌症,還能如此樂觀?請問當年是如何克服心裡的不平?」樂觀是預期好的事會發生,凡事往好的方面看,就好像看到的是還有半杯水,而不是杯子半空或只剩下半杯水。具樂觀心態,不僅會正向看待事情,且進而積極採取行動,解決問題。近20年來,樂觀逐漸受到醫界重視。不少歐美大型流行病學研究,分別顯示樂觀者不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低、整體死亡率下降、多高壽、易有健康的老年,而且即使罹患癌症,生活品質較佳且存活率也較高。以發表於2019年3月《美國流行病學期刊》的「健康與退休研究」(the 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為例,5698位(女3492,男2206)50歲以上的美國健康成年人,接受面談與問卷調查,並以「生活導向測驗修訂版」(Life Orientation Test-Revised)測其樂觀程度。此測驗共有6個題目,正面和負面各3題,正面題目如「事情不確定時,我通常預期最好的情況」,負面題目如「我極少指望好事會發生在我身上」,根據每題答案的同意程度,得到一個平均值,分數愈高表示愈樂觀。之後每2年追蹤其健康狀況。健康狀況包括:體能(如走路、爬樓梯等)、認知功能(以電話測試)和是否罹患慢性病。經過6至8年後,2774位(49%)仍然健康。雖然樂觀者的教育程度較高,較少抽菸,也較少有憂鬱症,但經由把這些因素考慮在內的統計分析,顯示在起始點的樂觀分數落在最高的四分之一的人,比樂觀分數落在最低四分之一的人,維持健康老年的機率多了24%。樂觀為何有益健康?其作用機轉尚不明確,有學者推測可能與身體的免疫和神經內分泌系統有關,但很可能是因為樂觀者通常會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多運動、不抽菸、注重飲食等,凡事看到事情的光明面,也較能承受壓力,縱使罹病也會擁抱希望、心理調適、積極地尋求資源和治療之故。有些人天生樂觀,也有人是因後天順遂的境遇使然,但樂觀具感染力,且可後天培養。除了多與樂觀的人相處,還可嘗試以下方法。遇到病痛或問題時,在白紙上寫下:●最糟和最好的情況是什麼?●解決的方法是什麼?是就醫、尋求第二意見、請求朋友協助或尋找社會資源?如果非個人能力所及,則放寬心接受,專注於目前所擁有的能力而加以發揮。每天睡前,回味當天值得感恩或愉悅的好事。於是我回答這位女士:「年紀漸長,各種退化性疾病與癌症都可能上身,我很幸運得的是乳癌,乳癌是女性常見的癌症,醫師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且新的治療不斷研發出來。我從來沒有心生不平,因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不得癌症也可能會得其他的病,要不然前人都哪裡去了?不過,發現癌症尤其是治療過後,讓我更珍惜生命。」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19-12-17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免疫失調不只關節疼痛 心、肺、皮膚全都遭殃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除了影響關節之外,還有慢性全身性發炎所引起的併發症。員林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留美萍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患者可能會關節疼痛,早晨有僵硬的感覺,並可能會持續1至4小時,經過慢慢活動之後才會比較緩解,有些病患也會感到疲倦、全身無力不舒服。疾病中期,由於關節持續慢性發炎,也連帶影響周邊的軟組織,造成肌腱、韌帶疼痛,關節軟骨也可能慢慢被破壞。疾病後期,如果發炎沒有控制好,就連較硬的骨頭也可能被侵蝕,導致關節變形,可能讓手指出現像天鵝頸的變形,還可能造成肌腱斷裂,甚至若發生在下肢,可能會影響行動,必須坐輪椅。除此之外,類風濕性關節炎還可能增加脊椎骨折風險,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大多為50、60歲,骨質已漸漸流失,尤其是女生通常已進入更年期,骨質疏鬆的風險更高;加上類風濕性關節炎本身就可能影響骨質,在接受低劑量類固醇治療時,也會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在多重因素影響下,骨質密度比一般人低,脊椎骨折的風險就比較高。建議患者可同時進行骨質密度檢查,了解骨質疏鬆的嚴重程度。想要改善骨鬆問題,首先要把發炎的問題控制好,減少骨質流失,也可以補充鈣質,必要時可考慮使用骨質疏鬆的治療藥物。心、肺、皮膚都有併發症留美萍醫師指出,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全身性慢性發炎的免疫系統疾病,所以它不單單只會攻擊關節,也會攻擊身體其他地方,例如皮膚,可能合併血管炎,或皮下出現類風濕性結節,結節可能長在骨突起處、伸肌表面或關節周邊部位,甚至長在肺臟裡面。有些病患會出現間質性肺炎、肺動脈高壓,或者心包膜炎、心肌炎,少部分病患可能會影響腎臟。也有些病患眼睛會被攻擊,引起鞏膜炎、漿膜炎等。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併發症留美萍醫師表示,曾經遇過病患來求診,抱怨的症狀不是關節痛,而是下肢有血管炎的問題,造成皮膚慢性潰瘍。進一步詢問才發現,其實病患也有慢性多發性關節炎,但都不是很在意,直到下肢出現血管炎、慢性潰瘍,才接受檢查,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經過藥物治療後,關節炎和皮膚潰瘍都漸漸改善。依照疾病活動度,調整藥物的組合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有幾種,留美萍醫師指出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低劑量類固醇、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s)。近年來還有針劑或小分子口服的生物製劑,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是一大福音。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黃金期是在前三到六個月。確診後,大部分會先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低劑量類固醇、疾病調節抗風濕等藥物合併治療,以半年為觀察期,如果仍舊沒辦法控制好發炎指數,就會考慮申請使用生物製劑。根據臨床觀察,大概二至到三成的病患可能需要調整藥物,進入到生物製劑接續治療。偶而也有少數患者在初期控制得很好,但是因為長期熬夜、壓力太大導致疾病突然發作起來,藥物沒辦法壓下來只好使用生物製劑。醫師都會依據病患個別狀況調整藥物種類與用量。什麼是生物製劑?留美萍醫師解釋道,生物製劑可以透過不同的機轉來控制身體免疫系統失調所產生的發炎反應,有抑制T細胞、抑制B細胞、或阻斷誘發發炎的細胞激素,像是腫瘤壞死因子(TNF-α)、介白素(IL-6、IL-1)。使用各種生物製劑前都需要評估病患適不適合,包括是否有B型肝炎、C型肝炎、潛在性肺結核等,確定沒有問題才能施打。施打生物製劑後也要仔細監測是否有副作用產生,例如影響肝功能、嗜中性白血球下降、或血小板下降。在治療過程中,大概2至3個月就會幫病患抽血檢測肝功能、血球數目。提升治療順從性,改善生活品質留美萍醫師表示,有些患者服藥順從性不好,可能把藥領回去但都沒有吃,讓病情很難控制,相較生物製劑是透過注射給藥,可以確保病患每次回診都有確實施打藥物,提升醫囑性、維持治療效果。醫師會根據患者狀況調整口服藥物,或者也有可以單獨施打的生物製劑,因為有機會減少口服藥物的量,不用每天吃那麼多藥丸,讓病患較願意配合治療。留美萍醫師舉例,一位60多歲的退休老師,罹患中重度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日漸腫痛的關節讓她哪裡都不能去,前半年使用口服藥物治療,但是評估疾病活動度仍舊處在高活性,於是申請生物製劑治療,數月後關節疼痛顯著改善,她又可以恢復以往的活動,跟朋友聚會、旅遊,享受退休生活。正確日常保健,幫助病情穩定留美萍醫師提醒,想讓病情穩定,患者一定要聽從醫囑用藥、定期回診。再來就是生活作息要正常,不可以熬夜,平常要規律的運動,別讓自己壓力太大,抽菸、喝酒這些都要避免。 飲食方面請正常均衡飲食,減少中藥材進補,例如人蔘、靈芝、牛樟芝…等。補品吃多了可能讓免疫系統更錯亂,疾病就更加嚴重不好控制。醫師都會告訴患者,如果不確定保健食品適不適合,就請帶來諮詢。患者應避免食用苜蓿芽,因所含成分可能活化免疫系統,造成免疫異常反應。有關節炎的病患會比較怕冬天,因為冷天氣容易讓關節比較僵硬疼痛,要盡量做到保暖,如果覺得關節僵硬不舒服,可以適度熱敷,緩和疼痛僵硬。貼心小提醒類風濕性關節不是不治之症,是一種慢性病,患者應與疾病和平共處。隨著醫療進步,類風濕性關節炎有許多藥物可以好好控制發炎,避免關節破壞變形,使患者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留美萍醫師再一次叮嚀患者,務必要按時用藥、定期追蹤,日常生活要作息正常、規律運動,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不要任意使用補品。如果有任何不舒服,請儘快回診和醫師討論。原文:免疫失調不只關節痛,心、肺恐遭殃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共
4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