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抗發炎
共找到
771
筆 文章
-
-
2020-11-20 養生.樂活人生
3至親接連離世 吳念真:學會和遺憾共處,除了失去還有更深層的獲得
原來,吳念真的生活跟平常人沒甚麼不一樣,每天忙得不可開交,改劇本、拍廣告、公益演講,桌上一疊疊的書像堆小山,「每天我都在『爭取』獨處的時間!」眼前這位已經66歲的歐吉桑笑著說,他最近才學會了拒絕,慢慢把時間還給自己。吳念真平常喜歡散散步、打高爾夫球,這幾年頂多覺得體力比以前差一點,但沒意識到「老」的存在。 他曾在浴室摔倒,最近下樓梯又踩空,醫生嚴肅提醒:「你有年紀了,動作能不能小一點?」他才發現,對欸,自己已經快70了! 有趣的是,日前舞台劇《人間條件2》重演,吳念真上去扮演西裝鼻挺的禮儀師,有一幕是家屬「搏杯」後,他蹲下幫家屬「撿杯」,因為那蹲下去站起來的速度實在很快,演完後觀眾忍不住問他:「你到底幾歲啊?怎麼膝蓋還這麼好?」 雖然膝蓋還很「勇健」,但吳念真失去了人生中一個很重要的療癒:美食。「什麼都聞不到真的是很大的遺憾!」 受到家族遺傳影響,吳念真現在已經聞不出美食香,也體會不到什麼是色、香、味俱全,不管怎麼吃,嘴裡永遠都少一味,即使嚐的是昂貴的松露,「再貴都沒用啦!像在吃軟木塞的碎屑。」他再度笑了起來。 中年除了失去,還有更深層的獲得 後來,他發現以前愛吃的什錦麵、米粉湯,雖然嚐起來依舊扁平,但有了回憶的支撐,滋味變得立體。 例如一碗什錦麵,就能帶他重回故鄉,後來吳念真將這些遺憾所牽引出來的回憶,寫成新書《念念時光真味》,裡面提到自己的故鄉「大粗坑」,那是個長年霧氣繚繞的礦村。 那時,只要礦坑內傳來事故鐘聲,就意味著好幾個家庭的破碎,在家屬淒絕的哭聲中,吳念真從小就知道什麼是無常。 「到了一個年紀,你會很清楚生命有來去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不害怕死亡,如果我現在走了好像也很理所當然。不然90幾歲還要麻煩別人把你搬來搬去,那很累!」 吳念真家中有3位親人,因過不了疾病、生活難關、憂鬱症,選擇親手結束自己生命。 說到已逝的家人,吳念真的音量變小了:「人生一定有遺憾,那已經不是難過,而是落寞。你會想說,這個年紀,應該有兄弟姊妹來聊聊天,但已經有兩個不在了。」 人生很神奇,失去了某些東西,卻總能收獲智慧。於是他常鼓勵遭遇挫折的人:「就算你明天被解雇了,也不用怕!因為人生本來就是一部電影,當燈一亮的時候,你才會知道原來結局是怎樣。」 不論眼下的劇情很精彩,或很悲慘,但在還沒演完、燈還沒開之前,誰能妄下評論? 「我很害怕某些人不管經過幾個10年,通通過得一樣。不管是痛苦還是開心,至少是生命裡的一種符號,是一種生命印記。」 劇情有起伏、每個選擇都照著自己的心意,他不害怕死亡,關於不相干的人對「吳念真」這部電影的評價,他不想管。其實,這樣真的很灑脫! 中年後會留下的,都是重要的 辦公桌上那一疊疊書,像座小山,那是吳念真準備要替年輕作家寫推薦序,「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的風景,我們這個世代的故事講完了,就靜靜離開舞台,在旁邊看著吧!」。 而吳念真不只是看著,其實他還義無反顧跳下去幫忙。 為了照顧偏鄉孩童,吳念真成立了課後輔導班,提供放學後的小點心,還能問功課,吳念真認真地舉例:「為了怕班級名稱太正式,例如這個班級是我管的,就會叫『念真伯伯的秘密基地』。我沒有覺得自己老不老,因為我常跟年輕人在一起工作啊!」 環顧吳念真的辦公室,室內擺放最多的就是書,書櫃上放著一張黑白老照片,上面有侯孝賢、小野等人,以及已故的楊德昌,照片中的吳念真看起來帥氣,有點酷,凝視著鏡頭。 隨口聊起中年人的友誼,吳念真的表情、動作都緩了下來:「許多好朋友因為時間一久,沒了連絡,見面也變得越來越有禮貌,有點可惜,但友情就是這樣,當你覺得不適合了,就離開吧!」 他以滿櫃的書舉例,「這本你不喜歡看、不對味,你就換一本吧!」時間是有限的。 生命是條流動的河,對人生的遺憾,對失去的情誼,吳念真不勉強,自己的感受最重要,而真正的成熟,就是接受遺憾,與它和平共處,這才是中年人該有的智慧。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保持「剛剛好」的照顧就好!18個值得收藏的金句,照護生活,讓彼此都能自在.病痛不是懲罰,而是祝福!中年後,健康突然亮紅燈的3個自癒處方.慢性發炎,是癌症、失智因素!6方法抗發炎,每一天照顧好身體,才能燦爛老去
-
2020-11-19 科別.牙科
真牙能留就留,不要隨便拔?牙醫完整解說拔牙該注意哪些事
20201118編按:嘉義一名女子11/4疑似因一次拔了20顆牙,隔天返家後就昏迷,送醫急救後於11/13拔管,雖然院方開立死因為肺炎,但家屬質疑是拔牙感染(>>新聞)。究竟拔牙該注意哪些的風險,這篇文章有完整說明。不得已的情況才必須拔牙,移除可能造成感染的原因,避免發生致命危機。但是「沒有一定要急著拔的牙」,且急性發炎期不能拔牙,以防細菌擴散。 「醫生,我這顆牙一定要拔嗎?」牙科門診天天上演牙齒保衛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口腔醫學科牙醫師呂紹渭都這樣跟病人說,「牙齒能不拔,就盡量不拔,但前提是該顆牙齒及牙周必須健康,而且容易清潔。」 牙齒出現5大狀況就該斷捨離 什麼情況的牙齒須拔除?呂紹渭從臨床經驗歸納出以下幾種: 1.嚴重蛀牙或牙周病:從牙科兩大疾病「蛀牙、牙周病」來看,當牙齒或牙周已到無法治療的地步,就應果決地拔除。因為嚴重蛀牙,細菌會在牙髓腔孳生,藉由神經管蔓延至根尖部位,而牙周病也會讓細菌藉此向深層組織蔓延,以上兩種狀況嚴重恐導致蜂窩性組織炎,進一步引發全身性敗血症而休克死亡。為避免發生致命危機,須拔牙移除上述可能造成感染的原因。 2.長歪的智齒:獲網友推薦為「智齒之神」的呂紹渭說,有2種智齒不用拔,一種是「長得好」,另一種是「藏得好」,躲在骨頭裡沒露出,永久封印在體內就不會有問題。而大部分的智齒介於兩者之間,長不好的智齒易塞食物殘渣,根本清不了,容易蛀牙或得牙冠周炎。 最棘手的水平智齒,一般人以為「橫著長」會頂到其他牙齒,產生疼痛而須除之後快,但呂紹渭說以上機率極低,「會藏污納垢、刷不乾淨」才是拔除的唯一理由。智齒距離大血管近,引發細菌感染而致命的機率比其他牙齒高,長歪的話應斷捨離。 3.多生牙、埋伏牙:與智齒拔除的道理相同,如果藏得好,並不須動它,除非是冒出來又長不好,才須拔除。 4.頭頸部接受放射線治療前:因癌症或其他因素做放射線治療,會先做牙齒評估,在鼻咽癌、口腔癌病人身上最常見,因放射線不僅破壞腫瘤,也會波及周圍組織,上下顎齒槽骨血液循環變得不好,日後拔牙可能因「放射性骨壞死」,使得傷口難以癒合。為避免這種情況,以往會將放射線經過的所有牙齒先拔除,隨著放射線精準度提高,如今已不需犠牲健康牙齒,但仍會把未來可能須拔除的蛀牙、牙周損壞的牙齒預先拔掉。 5.齒列矯正:為了牙齒美觀做矯正,若空間不夠,需拔掉幾顆挪出空間,才能排整齊,最常拔的是上下排4顆小臼齒。但此種特例,非為健康因素而拔牙,健保並不給付,須自費。 呂紹渭強調,「沒有一定要急著拔的牙。」很多病人因為痛要求拔牙,但處在急性發炎期不能拔牙,反而助長細菌擴散。在急性發炎期拔牙很危險,會增加術後感染風險,應先吃藥控制感染,等感染充分控制後再拔,以避免下次再感染。 拔牙後,呂紹渭會叮嚀病人兩件事,「不要大力嗽口、不要吃太燙的食物。」日常例行事務像是刷牙、吃東西等都一切如常,碰到傷口也沒關係,身體會啟動防禦機制去抵抗病毒與細菌,拔牙傷口會自然癒合,就像手被刀劃傷,也會自然止血結疤。 這些人拔牙要仔細評估 拔牙終究是侵入性治療,病人須簽立手術同意書,醫生也可藉此了解病人能否承擔手術過程,尤其是有3高慢性病、服用特殊藥物,以及懷孕婦女,須審慎評估,原因如下: .有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有3高的病人,血壓若不穩定,應先由內科醫師控制好血壓後再拔牙;如果正在服抗凝血劑或阿斯匹靈,須先停藥再拔牙,對術後凝血較有幫助。而糖尿病人主要擔心術後出血難止或感染,術前會先投藥,有打胰島素的病人,拔牙當天胰島素要減半,不要讓血糖降太低,以防術後血糖降更低而冒冷汗。 .孕婦:懷孕不能照X光,且打麻藥會有疼痛問題,加上拔牙是壓力源,孕期前3個月怕流產、後3個月怕早產,中間3個月雖然相對安全,但呂紹渭的原則是完全不碰,等產後再拔。 .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治療骨質疏鬆常用的雙磷酸鹽類藥物,副作用是會產生和放射性骨壞死類似情況,稱為「藥用骨壞死」,拔牙後傷口無法癒合。 .服用類固醇:因腎上腺素缺乏而需固定服用類固醇的病人,拔牙前要多吃一份類固醇,因類固醇是應付緊張的機制,拔牙會令人緊張,份量需加倍,以增加腎上腺素來應戰。 .洗腎病人:因為可能用到抗凝血藥物,故必須避開該類藥物在血液中的高濃度時期。 .心臟瓣膜有問題:一定要事先投藥,選用適當的抗生素,以避免致命的亞急性心內膜炎。 拔牙後如何快速消腫? 拔牙後得面對臉頰腫脹的外表尷尬期,有方法能快速消腫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口腔醫學科牙醫師呂紹渭秉持自然原則,「該腫就讓它腫,只要無術後感染,頂多兩天就會開始消腫。」一般人發生腫脹習慣先冰敷,但他搖搖頭說,不是所有腫脹都先冰敷,臨床上碰過牙科的蜂窩性組織炎案例,冰敷反而會造成血管收縮,白血球無法發揮效用,讓細菌有機會坐大。 呂紹渭說,可冰敷的情況是無感染的發炎,以免腫得太厲害。呂紹渭是少見拔牙不縫傷口的牙醫師,不教病人術後冰敷,因傷口在嘴巴裡不可能無菌,藉由傷口引流效應就會自然消腫。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保持「剛剛好」的照顧就好!18個值得收藏的金句,照護生活,讓彼此都能自在.病痛不是懲罰,而是祝福!中年後,健康突然亮紅燈的3個自癒處方.慢性發炎,是癌症、失智因素!6方法抗發炎,每一天照顧好身體,才能燦爛老去
-
2020-11-12 養生.運動天地
為什麼你不想運動?科學家解密隱藏的「不公平」因素
【文、圖/選自臉譜《我,為什麼會這樣?》,作者比爾.蘇利文】為什麼你不想運動?雖然對於許多疾病而言,運動是最好的療法,但是我們不願意運動流汗的藉口林林總總,幾乎可以寫滿偵探小說家蘇.葛拉夫頓(Sue Grafton)作品全集那麼多的書本中。雖然我們的藉口可能非常荒謬可笑(我今天上班時帶了一大盒甜甜圈爬上樓梯)或是合情合理(我昨天跑步時有條狗咬傷了我的大拇趾),不過我們從事的運動量只有我們需要的一小部分,這點幾乎無庸置疑。原因很明顯,運動會造成痠痛,讓人不舒服,渾身發臭。既然有時間,為什麼要把自己搞得那麼慘,而不是端著巧克力馬丁尼,看一集《杯子蛋糕戰爭》(Cupcake Wars)?的確,運動不如家務那般一定得去做,但是問題在於我們目前驕縱自己的程度已經到了連按遙控器都覺得太辛苦,所以還可以用聲控的方式讓串流播放下一集的《樂享美妙旅程》(Diners,Drive-Ins and Dives)。在現代社會中,由於我們把所有的工作都變得能夠輕鬆進行,因此就算是輕度運動也會讓人覺得要費盡千辛萬苦。科學已經詳盡列出運動的種種好處:讓力量增強、使人精力充沛、降低血壓、減輕壓力、減少憂鬱、減輕體重,以及降低許多和過重相關疾病的發生機率。研究也指出運動甚至能夠延長壽命,增進學習與記憶能力,減緩心智老化。那麼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起身去運動呢?基因或許能夠成為部分解答。對於雙胞胎的研究顯示,遺傳組成會影響我們想去運動或是寧願休息。有些人天生的基因所打造出來的身體,便不適合從事某些類型的運動。澳洲雪梨大學的凱薩琳.諾斯(Kathryn North)所領導的研究指出,運動員的表現和ACTN3這個基因有關。ACTN3蛋白質位於能夠快速收縮以產生高速度運動的肌肉纖維中。短跑選手和健力選手含有許多這種蛋白質。而有些人含有一種突變,會停止製造這種蛋白質,這些人比較適合耐力運動。所以你喜歡短跑或是長跑,舉重或是有氧運動,原因可能在於構成肌肉的基因有所不同。專業運動員無疑接受了嚴格的訓練,但是有些人的確具備了由基因帶來的天賦。有些遺傳造成的好處非常明顯,例如籃球選手往往高到需要注意飛得太低的飛機。不過有的時候遺傳優勢比較隱晦。奧林匹克運動會巨星艾羅.曼泰羅塔(Eero Mantyranta)越野滑雪時顯得輕鬆自在,而我們現在知道這種高強度賽事對他而言比較容易的理由了。他的紅血球生成素受體(erythropoietinreceptor)發生了突變,讓他體內製造出來的紅血球數量要比一般人高出許多,比起同場較量的選手,能夠把更多的氧氣運送到極需氧氣的肌肉。這個例子引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你和這類的人比賽,你認為公平嗎?如果你認為這是公平的,那麼你應該允許服用紅血球生成素好讓自己的紅血球讀數提高,自行車選手蘭斯.阿姆斯壯(LanceArmstrong)便承認自己用過這種激素。有些人更喜歡運動的原因在於,耗費體力之後,腦部感覺到的報酬比較多。牽涉到腦中多巴胺報酬系統的基因變異,可能和某些人的身體活動多寡有關。如果在運動後能夠得到報酬,那麼就會更傾向去運動。如果你上健身房沒有感覺到報酬,就可能要找其他的方法從事運動。任何加菲貓的粉絲都知道,人類不是唯一會懶得動的動物。密蘇里大學的法蘭克.鮑斯(Frank Booth)注意到他實驗室有些大鼠更勤於在籠子裡的轉輪中運動,而有些就如同荷馬.辛普森(Homer Simpson)避開自行車那樣避開轉輪。他的團隊篩選了對於運動喜惡不同的大鼠,進而培育出喜歡運動的大鼠和厭惡運動的大鼠,比較兩者之間腦部基因表現的差異。有些差異支持兩者多巴胺報償其系統不同的說法,也就是說,有些人在運動之後感受到報償,而有些人沒有。吃垃圾食物會大幅減少從事運動的動力,這是垃圾食物對於健康的另一項致命打擊。研究指出,西方飲食和懶惰與憂鬱之間有密切的關係,頂尖的研究人員所做出的結論是,肥胖的人不一定是因為懶惰或是缺乏自律,而是因為垃圾食物改變了他們的情緒和行為。以大鼠進行的實驗證實了這個理論。餵大鼠不健康的食物不只會讓牠們發胖,也會降低牠們進行有報償任務的動力。科學家也調查了運動員和非運動員之間微生物相的差異,另外許多差異模式也出現在健康飲食者和不健康飲食者之間。二○一七年,愛爾蘭科克郡的農業與食品發展部(TeagascFood Research Centre)的電腦生物學家歐拉.歐蘇利文(Orla O’Sullivan)比較了英式橄欖球男性運動員和四體不動男性的腸道微生物相。在男性運動員中,微生物相不僅更多樣化,而且有許多有益健康的艾克曼菌。除此之外,運動員的肌肉雖然飽受折磨,但是發炎的情況卻比較少,原因之一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微生物相更有助於健康。規律從事運動的人所具備的微生物種類會製造丁酸,這種化合物有很強的抗發炎功效。西班牙馬德里歐洲大學(European University)的瑪麗亞.德.馬.拉羅薩.培瑞茲(Mariadel Mar Larrosa Perez)也在二○一七年發現到,從事中量運動(每週三到五小時)的女性,身上的微生物相比不運動的女性活躍許多。就算是輕度運動也會讓艾克曼菌之類的益菌數量增加。
-
2020-11-0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學和寫作 找回當醫生的初衷,從敘述苦痛中看到人性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者的內心世界」,搜集了三位醫師在不同的情境下寫出他們對病人或同事的遭遇所引起的感觸,使社會大眾有機會一窺醫師心裡在想什麼。「醫病平台」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也能有三篇病人或家屬在這園地分享他們的想法。透過這種機會,醫病雙方可以有機會了解對方在想什麼、為什麼會這樣做、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也許透過這種機會,醫師與病人漸漸了解對方,減少誤會,進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你回診,你說疼痛加劇了,你說再也不能忍了。你問我,接下來怎麼辦?我老實告訴你,我害怕看到你。我六神無主。對你的痛,所有的藥膏,貼布,綻劑……我都開了,我沒招了。你明知道,卻仍不斷的問我。你去過太多地方,看過太多醫生。他們和我一樣,在你身上刺探。有的相信你,有的訂假說,有的做實驗,大部分不當你一回事:「下一位。」你還是回來找我。我心想,再來一輪嗎? 止痛藥、麻醉劑、抗發炎、抗鬱劑、抗癫癎藥 、鸭片類藥……我知道那不會有效的。我的白袍口袋裏只有聽診器,沒有奇蹟。我只會輸入資料、供應藥物、和健保討價還價……你有顆破碎的心,過著破碎的生活。你說你好孤獨……從十年前起,除了看病,我開始每一到兩天說一個有關醫病的故事,原來只對自己說的,後來也說給別人聽。沒想到一寫十年。 有一些是發生在我身上的,有些則是藉由我在見實習醫師的殘餘記憶,我的「神入」,我的自由想像,寫的是其他科別的人或事,揣想其他醫生的靈魂世界,感受他的脈動,寫我理想中的醫病模樣。念小學時,教室旁有棵大榕樹,老師每天要我帶著掃帚畚箕,清掃樹下的落葉。我問老師:「我今天努力打掃乾淨了,明天樹葉還是會掉滿地。做這工作,有什麼意義呢?」當實習醫師時,我round 到新陳代謝科門診。老師要求糖尿病患,藉飲食與運動,努力把自己的糖化血色素維持在7以下。老師說: 「就像高爾夫球場的園丁,要每天負責修剪雜草,讓草皮保持平整。」到日本旅遊,很多寺廟有很多露天耙沙造景,象徵河川、大海、島嶼等,別有意境。圖案會被風吹、日曬、雨淋所破壞,僧侶們每天清晨即起, 辛勤工作,使它恢復原狀……重複的動作,成為一種不懈的責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是的。生活需要一些重整旗鼓的動作。寫作對我就像耙沙一樣。看病也是。很多病人的病情,談不上治癒,至多只能維持在一個差可控制的局面 。有時候把病人「弄好」出院了。他卻失去追蹤,過一陣子再以全新的崩壞姿態住院……法國印象派畫家雷諾瓦,是風濕性關節炎病人。他生不逢時,醫藥不發達,只能忍著痛,作畫不輟。一個畫家朋友去探望雷諾瓦。看到他裹著布淌著血,變形的手指,問他:「你這樣畫圖,難道手不會痛嗎?」「當然會啊!而且每畫一筆,就會痛一下。」朋友問:「那幹嘛還畫呢?」 雷諾瓦說:「疼痛會過去,美會留下。」看到自己的病人康復重拾歡顏,即使是暫時的,知道明天還要重來一次…… 仍然算是醫師的幸福時分。就像僧侶看到眼前用砂石畫出的美景時的悸動一樣。病人會離開,感動會留下……是的。我可以做得更好,只要我慢下來,把頭轉過來,好好看看你,聽聽你說點什麼,和你站在一起。讓我知道你是誰,你在乎什麼,你在忍受什麼。然後用我的筆寫你,寫你心裡的痛,彰顯你的故事。我們都是故事的創造者, 都可以選擇改變故事的講法。在文字編織的夢中,神奇的藥膏、貼布、綻劑……會一一湧現。診間是光與暗的交界。你沮喪走進來,會微笑離開……讓我們重新再來一次,我會全心全意,用「完整」的自己來陪伴你。不能解除你的痛苦,至少我得找回當醫生的初衷,從敘述苦痛中,看到人性,重拾行醫熱情,勇敢前行。
-
2020-11-05 養生.保健食品瘋
「芝麻素」可護心、保肝還抗氧化...真那麼厲害?藥師告訴你:真正有效的是這3項
說到這年頭的保健新寵兒,芝麻素絕對榜上有名,但許多保健食品總是誇大神化產品的效用,微笑藥師網這週要與大家分享的,就是「芝麻素」(Sesamin)的作用,希望提供資訊給大家以做出正確的判斷與選擇喔。芝麻素的保健效益 一、什麼是芝麻素(Sesamin)芝麻素(Sesamin)是指芝麻中脂溶性抗氧化群芝麻木酚素(Lignans)主要代表成份,在芝麻中含量0.5%~1.2%不等,目前研究發現具有強效的抗氧化作用,對於人體的血壓、血脂具有正面的幫助,另一方面也可提升肝臟機能。不過芝麻素僅占芝麻含量不到1%,所以單吃芝麻不容易攝取足量芝麻素達到保健功效,對於想要達到日常保健作用者,建議服用萃取純化後的芝麻素保健食品。二、芝麻素的用途芝麻素在廠商的渲染下,被賦予了許多神奇的效力,但大多都是動物性實驗,尚未經過人體實驗證實,故微笑呼籲民眾在選用芝麻素產品前,還是先諮詢相關專業人員再購買喔。學理來說,芝麻素可以抑制delta-5-desaturase(此酶是在脂肪酸代謝的限速酶rate-limiting enzyme),抑制delta-5-desaturase會使血液中中的EPA與AA濃度下降。在1996年的一篇人體研究實驗,顯示每日服用64.8毫克芝麻素與328毫克維生素E(實驗組),比單獨每日服用328毫克維生素E族群(對照組),其整體的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都有明顯下降的趨勢,而對照組沒有下降的現象。綜合其它動物試驗,文中表示芝麻素降血脂效果可能與其抑制delta-5-desaturase、HMG-CoA reductase、acyl-CoA: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 (ACAT)酵素有關。【1】除了血脂的調控外,由於芝麻素能誘導內皮組織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現,所以對於收縮壓也有幫助。2009年一篇雙盲交叉人體試驗顯示,每天服用60毫克芝麻素,持續4周,能明顯使收縮壓下降3.5mmHg/舒張壓1.9mmHg【2】。或許你看到這數據可能無感,統計研究指出,收縮壓下降2-3mmHg,能降低4%冠心病死亡率、6%中年中風死亡率。【3】動物實驗發現,芝麻素能藉由抗氧化及抗發炎作用,減輕因酒精或四氯化碳造成的肝臟損傷,所以芝麻素的保肝效果也備受注目。在人體研究也看到類似效益,研究發現每天服用260毫克五味子萃取物及10毫克芝麻素,可以改善肝功能,調降肝指數ASL/ALT。【4】另一主要機制是抑制維生素E-ω羥基化(Tocopherol-ω-hydroxylation)(此為維生素E主要代謝速率限制步驟)。口服芝麻素,透過抑制維生素E的代謝而升高血液及組織中維生素E的濃度,特別是伽馬子集維生素E(γ生育酚和γ生育三烯酚),所以芝麻素也能間接提升身體抗氧化的能力。至於芝麻素幫助睡眠的功效,在2015年發表於Global Journal of Health Science的一篇有關芝麻素與維生素E補充品對於健康人體的抗氧化及日常生活疲勞感改善的研究,其中提到連續8週,每天服用10毫克的芝麻素及55毫克的α-維生素E,對於睡眠有幫助。【5】不過微笑說明一下,目前芝麻素及維生素E幫助睡眠的文獻相當少,並不足以支持其用於幫助睡眠的效益,所以想要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規律運動並保持愉悅的身心才是上上策。至於其它生理作用像帕金森氏症的預防、雌激素受體調節作用、脂肪燃燒,都未經人體臨床試驗,僅限於動物性試驗。整體來說,芝麻素可以藉由減少維生素E的代謝來增強維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到底芝麻素要吃多少呢?由於目前人體研究資料有限,故沒有建議的服用劑量,但若想提高身體裡維生素E的含量,以增加其抗氧化能力,則必須服用約100-150毫克的芝麻素。三、微笑藥師的定位目前芝麻素的人體研究仍太少,初步研究顯示對於心血管保健(血壓血脂)及肝臟保健有幫助。對於血壓血脂的保健效益不如精胺酸或紅麴,肝臟保健效益亦不強勢,但整體來說,芝麻素能全面性兼性心血管保健、肝臟及抗氧化效益,人體食用安全性高。參考資料:1.Hypocholesterolemic effect of sesame lignan in humans. Atherosclerosis 1996 Apr 26;122(1):135-36.2.Antihypertensive effects of sesamin in humans. J Nutr Sci Vitaminol (Tokyo). 2009 Feb;55(1):87-91.3.INTERSALT study findings. Public health and medical care implications. Hypertension. 1989 Nov;14(5):570-7.4.Improvement of liver function in humans using a mixture of schisandra fruit extract and sesamin. Phytother Res. 2013 Mar;27(3):368-73.5.Sesame Lignans and Vitamin E Supplementation Improve Subjective Statuses and Anti-Oxidative Capacity in Healthy Humans With Feelings of Daily Fatigue. Glob J Health Sci. 2015 Mar 25;7(6):43263. doi: 10.5539/gjhs.v7n6p1.本文獲廖偉呈藥師授權轉載,原文:芝麻素(Sesamin)的作用作者簡介_廖偉呈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中華民國註冊藥師,糖尿病衛教師,居家藥師照護合格藥師。部落格:微笑藥師網粉絲專頁:微笑藥師藥局延伸閱讀: 21天內替你抗發炎、降三高、減肥!美心臟外科醫師公開「修復身體菜單」:不只吃三餐,更要吃點心
-
2020-11-04 科別.婦科
月經來吃什麼?營養師告訴你最適合月經期階段的食物
【文、圖/摘自高寶《生理週期循環調理飲食法》,作者崔西‧洛克伍德‧貝克曼】信不信由妳,但有一些特定的食物,在營養上經科學證實能夠幫助妳在週期的每個階段都能感到容光煥發。我會分別介紹每一種營養素,以及最能夠幫助妳平衡心情、充沛精力,並且確保妳的身體和那些狂野不羈的賀爾蒙能夠相輔相成,而非互相作對的食物。別忘了,每個階段的時間長短只是概略估計,而生理週期長度則是因人而異,所以請根據妳個人獨特的生理週期來調整與進行。把螢光筆拿出來吧,接下來妳會用得到它!●月經期階段(第1 ~ 5 天)食物週期,第一部分:這段時期是當妳的身體排出剝落的子宮內膜,也就是妳月經來的時候。妳的目標是活化妳的飲食,讓身體補充流失的營養。賀爾蒙的狀況:當黃體,也就是那些製造黃體素來支援並維護孕期的細胞,開始退化,而且也沒有胚胎著床的情況下(也就是肚子裡沒有寶寶),黃體素值就會劇烈下降。自從妳上次週期開始就一直在增厚發育的子宮內壁(子宮內膜)終於剝落,而現在妳也可以和妳的大姨媽打招呼了!雌激素值位於最低點,因此腦下垂體會釋放FSH 告訴卵巢要準備釋放另一顆卵子,迎接即將發生的排卵。食物+營養鐵質:該補充鐵質了!每天流失約一茶匙的血量(有些人還會因此有點貧血),有誰還能意氣風發?那個人絕對不是我。要對抗這些症狀,多補充鐵質就是關鍵!讓妳的身體從那些動物來源,像是紅肉、禽類以及魚類中攝取容易吸收的鐵質(血質鐵)來補充營養。非動物來源的鐵質(非血紅素)比較沒有那麼容易吸收,包括植物性、素食的來源像是扁豆、堅果、種籽、豆莢類植物、深綠色葉菜類、豌豆和豆類等。維生素C:想要促進非血質鐵的吸收,只要添加維生素C 就可以了。這種組合能幫助妳的身體更有效地吸收鐵質,而我們在這段期間內絕對需要盡可能吸收所有鐵質!多準備一些檸檬汁、番茄、甜椒、青花菜以及柑橘類水果在身邊,在妳的白豆或鷹嘴豆泥中加點檸檬汁,或在妳的菠菜沙拉中加些草莓。維生素C 不僅能幫助妳的身體吸收鐵質,也能在妳的飲食中增添一些抗發炎的抗氧化力量。一舉兩得!維生素B12:如前所述,此時妳體內的雌激素和黃體素值都很低,所以妳會更容易想要在下午好好地睡個午覺。維生素B12 是製造更多紅血球的重要元素。紅血球會攜帶氧氣到細胞中,妳的紅血球越多,妳的精神就會越好!維生素B12過低可能會導致妳昏昏欲睡,甚至會讓妳感到暈眩以及過度緊張。可以用乳酪、蛋、牛奶、魚類、蛤蜊、鮭魚、鮪魚或禽類來補充妳的維生素B12。由於維生素B12 只存在於動物性產品中,如果妳是純素或素食主義者,請選擇含有維生素B12的營養補充品,例如那些「替代」奶、營養強化的穀物片、大豆類製品,或是乳酪替代品像是營養酵母。Omega-3:如果妳在第一天或第二天有經前症候群的問題,妳絕對不是唯一一個!很多女性在這個階段的初期都依然還會出現經前症候群(例如腹脹、疼痛、乳房脹痛)。此外,前列腺素,也就是引起疼痛感的脂質化合物,此時正是分泌最旺盛的時候。不過,請不要因為症狀而感到挫折,多吃一些有助於克服疼痛的食物,像是亞麻籽、Omega-3 強化的蛋、鮭魚和核桃。鋅:鋅在每個月的這個時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礦物質。鋅能有助於重新礦化和清潔血液。在生理期可以食用牡蠣、牛肉、海帶、營養強化的穀物片和花生醬來提高鋅攝取量。維生素B:還不快把那些富含維生素B 的碳水化合物交出來!這句話並不是要限制妳的碳水化合物攝取,只是要妳選對碳水化合物。最好的低升糖指數碳水化合物是那種富含纖維的,例如藜麥、糙米、燕麥、扁豆、豆類以及地瓜。自然療法:飲食中添加薑、羅勒、薑黃、肉桂、大蒜、巴西利以及香菜,能有助於對抗發炎反應。一些提倡者相信覆盆子葉茶能減少經前症候群,但研究依然相當有限。種籽週期法,第一階段:種籽週期法是一種飲食技巧,在飲食中輪流食用種籽被認為能夠調節妳的週期。我將會在第三章的「種籽週期法」中更詳盡地探討,但在這個階段,如果妳想要使用種籽週期法,可以每天食用1 大匙的亞麻籽和1 大匙的南瓜籽,直到第14 天。營養禁忌:減少酒精、辛辣食物以及咖啡因的攝取。大量咖啡因可能會導致經血過多,增加鐵質流失和貧血的風險。咖啡因攝取過量經證實會在月經期階段提高雌激素,但這個階段的雌激素值應該要是低的。為了減少賀爾蒙干擾和失調,我建議每天最多飲用1 至2 杯咖啡因飲料。來自冰茶、檸檬汁和軟性飲料裡面的精緻糖類都會讓經痛加劇,因此請改喝不含糖的飲料,像是氣泡水、花草茶以及檸檬水。身體的各種感受妳或許會感到腹脹、疲倦,而且絕對是狀態不佳。妳在月經期中會流失鐵質,因此精力會下降,雌激素和黃體素值也很低,所以妳一定是感覺不太舒服的。頭幾天,妳或許會想吃碳水化合物和即食品(拜託放下那個貝果)來減少經前症候群症狀。基本上,妳會覺得不太像平時的自己。所以,小姐,妳的目標就是要放鬆,讓自己慢慢恢復。疲勞:覺得想睡沒關係,尤其是因為循環雌激素和黃體素值驟降的緣故。因此,最好不要去挑戰很操的飛輪課或是工程浩大的居家改造計畫。花時間做瑜珈、健走以及輕度的伸展運動。我們不需要在每個月的每一天都處於「啟動」狀態,特別在這個階段是更是如此。慢慢來吧。嘴饞:妳可能會想吃熱食,像是燉菜、湯品或是讓妳感到舒服自在的家常炒菜。讓這些能帶給妳慰藉感的食物幫助妳重新找回精力,滋補養身,恢復元氣,準備面對生理週期的下一個階段。經痛:特別是在我們月經期的頭幾天,經痛可能會讓人難以忍受。子宮必須收縮才能夠釋放子宮內壁,所以也難怪我們可能會經歷劇痛了。當內壁準備在月經期被釋放時,有些人也會在稍後的黃體期感受到這種不適。親愛的,忍耐一下撐過去吧!
-
2020-10-28 科別.婦科
只能靠零食擺脫經前症候群不適?營養師教你根本之道
【文、圖/摘自高寶《生理週期循環調理飲食法》,作者崔西‧洛克伍德‧貝克曼】經前症候群症狀的時機和考試前的緊張是差不多的。舉例來說,考試的前一週妳真的很緊張,考試當天妳的緊張程度完全失控,但考完試之後,妳就泰然自若了。妳甚至可能會表現得像是根本就從來沒有過考試這回事一樣。妳感覺最焦慮的日子,通常也都是經前症候群症狀最強烈的那幾天。經前症候群的症狀真的像大雜燴。嚴重程度和表現症狀都會因人而異。只因為妳的閨密沒有妳那些乳房脹痛或腹脹的症狀,不代表她就沒有經前症候群。雖然一般症狀像是腹脹、悲傷以及心情起伏不定都很常見,但這些病症很可能代表的是背後存在有潛在問題。由於身體自我調節和維持體內生態平衡的能力很強,因此當我們出現強烈的情緒和生理症狀時,那就代表內部出差錯了。多補充營養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而且能夠幫助妳永遠告別經前症候群。我們來治療它吧!當經前症候群出現時,我們都會特別受到美食照片誘惑,例如:沾滿濃濃起司的義大利麵、甜鹹口味的蛋捲冰淇淋,以及流心口感的巧克力脆片餅乾。我們發現自己會去親近零食來擺脫這種經前症候群帶來的「噁心」沮喪感。抱歉,我必須實話實說,但這些捷徑都不是解決之道。事實上,它們可能會讓症狀變得更糟。別擔心,補充更好的營養能夠幫助妳阻擋那些不愉快的經前症候群症狀。特定的營養素、維生素和礦物質經證實和推薦能夠治療經前症候群,因為它們知道如何對症下藥、符合成本效益、容易取得,而且恰巧又很美味。除了在飲食方面更做出加明智的選擇之外,我也會建議客戶用撰寫經前症候群症狀札記的方式,來記錄幾個月中所發生的行為和出乎意料的特徵。這將能夠讓她們從記錄中所記載的心情、情緒或生理症狀來找出應對方式—所以我建議妳也應該這麼做!用智慧手機上的APP 來追蹤妳的症狀是個很輕鬆簡單的方法。拿出妳的偵探精神吧!對某些人而言,如果症狀和潛在的醫學病理變得過於嚴重時,就可能需要藥物和手術。這些女性應該要進一步求醫並獲得來自多部門團隊的照護,例如普通科醫生、婦科醫生、內分泌科醫生、精神健康專家,以及一位註冊營養師。請注意,經期前情緒障礙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除了營養指導之外還需要更多的關注。關於經期前情緒障礙症/經前症候群的一般準則以下這些都是透過更好的營養補充來對抗這些失調狀況的最佳方法。馬上行動吧!1. 採用少量多餐的方式來控制進食慾望,穩定血糖。2. 戰勝想吃零食的慾望,用水果、優格、堅果、乳酪或爆米花等有真正營養的簡單零嘴來武裝自己。3. 多吃含有Omega-3 並讓人感覺良好的食物,像是鮭魚、橄欖油以及核桃來提振心情,藉由讓血糖保持平衡,來避免心情起伏不定。4. 每天至少吃一塊黑巧克力來提振心情和減少焦慮。5. 避免飲用大量果汁、汽水以及酒精,它們可能會讓經前症候群惡化。如果沒有任何纖維能夠減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就可能讓妳的血糖像雲霄飛車般狂飆。6. 攝取健康、富含抗氧化物的碳水化合物,例如地瓜、胡桃南瓜和歐洲蘿蔔。7. 預防經前症候群便秘,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燕麥、梨、莓果、全穀類)來促進排便順暢並且延長飽足感,特別是當妳變得更容易肚子餓的時候。8. 預防腹瀉症狀,可以多吃富含Omega-3 脂肪酸的抗發炎反應食物,像是鮭魚和亞麻籽,或是色彩鮮艷的水果和蔬菜,像是莓果、櫛瓜以及地瓜。9. 想要維持腸道健康,多吃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像是優格或克菲爾,並攝取富含益菌生的食物像是燕麥、香蕉以及大蒜,或者也可以考慮補充含乳桿菌或比菲德氏菌的益生菌。10. 喝水或花草茶來減少水腫和腹脹。11. 每天都食用營養均衡的綜合維他命。請閱讀每個部分以了解成分詳情,但基本上如下:• 維生素D3,膽促鈣醇,400 至800IU• 鎂,檸檬酸鎂,200 至400 毫克• 維生素B6,100 毫克• 維生素B1,1.1 毫克• 維生素E,400IU• 鈣,碳酸鈣,每天1,000 至1,200 毫克(可分成兩次)• DHA / EPA Omega-3,1,500 至2,000 毫克如果妳有嚴重的經前症候群、經期前情緒障礙症、經痛,請向醫生諮詢是否能每天額外攝取50 至100 毫克的維生素B6,但不要超過200 毫克,以防神經受損和肝中毒。警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對於任何維生素或礦物質或草本營養補充品並沒有像藥物那樣加以規範,因此在食用任何營養補充品之前,請先向妳的醫生諮詢。它們可能會和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並且可能造成危險的後果。
-
2020-10-28 養生.聰明飲食
21天內替你抗發炎、降三高、減肥!醫師公開「修復身體菜單」:不只吃三餐,更要吃點心
美國醫師梅默特.奧茲,認為食物會像天然的藥一樣,在人體內發生治癒作用,某些超級食物甚至比吃藥還有效。他所設計的「21天超級食物計畫」意指在21天內只需要遵守5原則,就可有效降三高、清血脂、睡好覺、煥膚、持續穩定減重、緩解慢性疼痛、清除身體炎性反應,幾乎不生病……簡而言之,就是替你修復失衡的身體。輕鬆達成21日超級食物計畫如果你喜歡一絲不苟的遵照細節,大可分毫不差的執行21日計畫,把它當成你的營養地圖。不過你也可以視個人健康的需求,換著吃,以配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計畫中的早餐、午餐、晚餐、點心都可混搭,以你的滿足為主。最重要的是,我希望這項計畫可以輕鬆達成,為此我為讀者計算過所有的熱量:早餐每份低於420卡,午餐低於430卡,點心每天總計400卡以下,晚餐低於520卡—因此你完全不必擔心總熱量。我也附上一張採購清單,讓你輕鬆儲備食材。現在你離更苗條、更健康、更快樂只有3週了,屆時你也會了解自己多麼想未來都這樣吃,一生不改。我們開始吧。21日計畫:基礎這3週中的每1天,你都要吃3餐加2次點心。你可以遵照我替你構想的時程表,也可以自己從5種早餐、7種午餐、21種晚餐、21種點心中任選組合。假如你決定自己排時程表,只要遵守以下5項簡單規則即可:1.每週至少吃2次魚。吃魚和心臟健康、大腦健康、長壽都有關。如果有剩菜很好,你可以拿前一天晚餐剩下的鮭魚前菜,當第二天午餐沙拉裡的蛋白質。2.將紅肉視為特殊犒賞。牛肉、豬肉這些紅肉對你而言,比不上較為精瘦的蛋白質(家禽、魚類和植物性蛋白質)。不過你也不必完全不碰紅肉,只是不應該天天吃,如果你擔心膽固醇過高,更應該小心。所以我的計畫中只收納一道紅肉,而且這21日中,你最多只能吃2次。3.多吃豆類。越來越多研究指出,植物蛋白質有益身體健康。你每週至少要有一頓晚餐以植物為主,讓豆類、乾豆或豆腐扮演餐盤中的明星。4.補充水分。你的大腦常常分不清渴和餓,導致有時其實只需喝點水就足夠,卻變成過量進食。所以你應該把目標定在每天喝8杯水以上,並且想辦法達成目標,例如買瓶裝氣泡水(無糖的),然後在裡面加一點新鮮柑橘類果汁,以增添滋味,或是設定手機鬧鈴,提醒自己喝水。5.大膽嘗新。如果你遇到不熟悉的食材,試試看。假若你看到不感興趣的食物,再給它一次機會,很可能你討厭它的原因,是小時候吃過烹調不恰當的版本,或吃的是罐頭而非新鮮的版本,換句話說,別讓記憶中平淡的豆腐或煮爛的蔬菜阻止你,其實調味完美的板豆腐或青翠繽紛沙拉淋牛奶醬汁,都美味無比。這項計畫的目標是:每頓餐都有蛋白質:蛋白質是主要營養素,飽足感無可匹敵,你的早餐、午餐、晚餐裡都有蛋白質,幫你維持久一點的飽足感。每天至少2份複合碳水化合物:加入糙米、豆類和全穀物,這些都是極佳纖維來源,就像蛋白質一樣,能維持飽足感。纖維還可幫助消化,降低「壞」的低密度膽固醇,較不會讓你的血糖急遽增加,反觀單一碳水化合物就有這樣的缺點,例如白麵食、餅乾、蛋糕,都會造成精力忽高忽低的波動。吃非澱粉類蔬菜,分量隨你高興,越多越好:蔬菜都是好東西,我會提供祕訣,教你如何拿它們當點心或加入三餐食譜中,不過不論你吃什麼,都可恣意將它們堆進餐盤中。 水果分量恰到好處:每天攝取水果1到2份。並非所有水果的本質都一樣,有些水果較不會讓血糖竄高,吃了後渴望再吃更多,例如蘋果、莓果、櫻桃、梨子、葡萄柚、梅子、桃子。另一些水果則相反,例如鳳梨和西瓜。但這不代表你不能吃其他水果,只是必須和正確的食物一起吃。在我的計畫中,水果永遠搭配一種含有豐富蛋白質的食物(像是堅果或優格),這樣就有助平衡水果的天然糖分,避免造成副作用。比較健康的攝取脂肪方式:越來越多新的研究發現,最好的脂肪種類(單元不飽和脂肪)可以提高「好」的高密度膽固醇,改善血糖控制。你也聽說過它們對腦部、血流、消化、發炎等都大有好處。因此這項計畫會讓你每天攝取2大匙橄欖油或芥花油。此外,你也會吃到超級食物裡的健康脂肪,例如魚類、酪梨、堅果、種籽等。可以無限量吃的蔬菜清單所有蔬菜都是好蔬菜,不過非澱粉類蔬菜有個最厲害的優點:它能使你飽足,熱量卻非常低。所以你可以盡情的吃,不管什麼時候想吃都行。你能拿生的蔬菜當點心,在上面加點醋或檸檬汁調味。你也可以將蔬菜蒸熟,加入任何餐點以充實分量。 朝鮮薊(Artichokes)有簡單的料理方法,你也可以買罐頭的水煮朝鮮薊。 蘆筍(Asparagus) 新鮮的或罐頭都可以。 竹筍(Bamboo shoots)罐頭包裝,把它加到糙米裡調味,或是其他食材一起快炒,還可以切成薄片,加在沙拉裡,增加清脆的口感。 甜菜根(Beets)。 綠花椰菜(Broccoli)如果你買的是一整朵,可以將莖部用蔬果調理器切成螺旋條狀,加到義式麵食中以增加分量。水煮義式麵食的時候,在起鍋前幾分鐘將這種綠花椰菜「麵條」一起丟進去煮。 球芽甘藍(Brussels sprouts)。 包心菜、高麗菜(Cabbage)。 白花椰菜(Cauliflower)。 西洋芹(Celery)。 小黃瓜(Cucumber)。 白蘿蔔(Daikon radish)蒸熟之後,擠一些檸檬汁,或拿它來當零嘴,切片後沾花生醬,非常好吃。 茄子(Eggplant)切成薄片後蒸 15 分鐘,然後加進帶有醬汁的菜色中,例如快炒菜或義式麵食。 綠色葉菜(Greens)芥藍菜、羽衣甘藍、蘿蔓生菜、菠菜等。 棕櫚芯(Hearts of Palm)罐頭包裝,直接加在沙拉中,或是切碎放入番茄醬汁,還可蒸熟後,用果汁機打碎加入湯品裡,增加濃稠度。 韭蔥(Leeks)把生的韭蔥切成薄片,直接加在沙拉裡。 蕈菇(Mushrooms)。 秋葵(Okra)生的秋葵切兩半,加一點鹽巴和胡椒調味。 洋蔥(Onions)。 甜椒(Peppers)。 蘿蔔嬰(Radishes)白蘿蔔切成薄片,任何需要增添口感的東西,都可添加,例如墨西哥玉米餅、三明治、穀物類菜色。 蕪菁甘藍(Rutabaga)去皮之後用水煮熟,再壓成泥,是一道質地如奶油的配菜。 豌豆莢(Snow peas)。 芽菜(Sprouts)例如苜蓿芽、豆芽、豌豆芽、黃豆芽等。 甜豆莢(Sugar snap peas)。 番茄(Tomatoes)罐頭的也很好。 蕪菁(Turnips)水煮之後壓成泥,加一點鹽和胡椒。 荸薺(Water chestnuts)罐頭包裝,口感非常脆,切成薄片後可加在湯品、沙拉、快炒菜裡。 櫛瓜(Zucchini)。每週都要運動2.5小時這項計畫的目標是中等活動量的人,也就是每週做2個半小時中度有氧運動的人。有很多辦法可以達到這個標準,例如週六登山2個半鐘頭,或是平常上班日一堂2個半小時的健身課程,都可以幫你達成目標(220─年齡=最高心率,最高心率*0.5─0.7=中強度運動)。同理,每週一到五,天天快走3回,每回走10分鐘,效果也一樣。不然你也可以每週上1小時的水中有氧運動課,打幾局雙人網球,再健走30分鐘。再不然也可以每週選4天下班後快走15 分鐘,第5天慢跑半小時,到了週末,花30分鐘做園藝等家務,另加2次各15分鐘的徒手訓練,像是伏地挺身、靠牆屈膝、弓步運動等,選擇變化多端。這對飲食有何意義?如果你比上述的活動量小,也許每天只需1次點心,而不是2次。如果減重是你的重要目標,每週選3、4天只吃1次點心。另一方面,如果你的運動量比上述大,也就是每週做3個小時以上中等強度的運動,或是想要多做激烈運動(跑步、長泳),就可以在健身之前多吃1次點心。書籍介紹書名:修復身體的超級食物:全美知名醫學博士、健康權威教你, 吃什麼可以不藥而癒,修復失衡的身體。作者:梅默特.奧茲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9/06/03作者簡介/梅默特‧奧茲(Dr. Mehmet Oz)心臟外科醫生,哥倫比亞大學的外科教授。他所製播的《奧茲醫生秀》(The Dr. Oz Show) 8次贏得「日間時段艾美獎」(Daytime Emmy Awards)。奧茲也在紐約長老會醫院(NewYork-Presbyterian Hospital)主持輔助醫學計畫,每年操刀的心臟手術超過 50次。除了本書外,奧茲出版過7本書,都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包括《身體使用手冊》(You: The Owner’s Manual)、《做聰明的病人》(You: The Smart Patient)、《節食的你》(You: On a Diet)、《青春永駐》(You: Staying Young),以及獲獎的《從心療起》(Healing from the Heart)。延伸閱讀: 老舊枕頭捨不得丟,都是在養黴菌!譚敦慈:出現這兩種狀況,就應該要換新的 最後一口氣要在家裡嚥下去...安寧醫師:沒準備好這3件事,結果和你想的絕對不一樣
-
2020-10-27 醫療.耳鼻喉
喉嚨痛小事?哪些時候的喉嚨痛不尋常?專業醫師詳解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很高興邀請到耳鼻喉科的蔡耀德醫師來到照護線上。劉育志醫師:今天要請問蔡醫師的是,喉嚨痛是一個很常見的症狀,哪些原因會導致喉嚨痛?蔡耀德醫師:最常見還是由感冒引起的,感冒又可以區分為相對常見的病毒、細菌,除了感冒之外,也是有些原因會造成喉嚨疼痛,包括慢性胃食道逆流刺激,或者環境過度乾燥,或是昨天吃完麻辣鍋,今天早上喉嚨不適,這些都是可能的原因。劉育志醫師:這麼多的原因裡面,哪些時候會需要抗生素治療?蔡耀德醫師:我們常常聽到鄉間說:「醫師,你幫我開消炎藥」,消炎他們覺得有抗生素有殺菌就是有效,可是其實在大部分的感冒裡面,還是以病毒感染為主,抗生素主要針對的是細菌性的感染,所以並不是每次喉嚨痛患者,醫師都會開立抗生素。蔡耀德醫師:醫生,我怎麼知道我是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通常病毒性感染還會伴隨其他全身性症狀,不光有喉嚨痛還會有肌肉痠痛,倦怠甚至腹瀉的狀況,所以這也可以讓我們稍微區分,到底是病毒性感染還是細菌性感染。劉育志醫師:哪些時候的喉嚨痛是不尋常的喉嚨痛,需要趕快就醫? 蔡耀德醫師:這個其實也是非常好的問題,因為在這麼眾多的喉嚨痛患者裡面,我們總是要抓出少部分是有危險的喉嚨痛,首先,像是如果你的喉嚨痛,伴隨著吞嚥的困難,吃不下去甚至產生聲音沙啞,這個時候就是要小心,有可能你的喉嚨痛已經往下延伸造成呼吸道窘迫,必須立刻就醫。蔡耀德醫師:另外我們也常在成人發現他有齟齒的問題沒有處理,進一步導致齒源性的深頸部感染,這時候不光喉嚨痛連外觀上,脖子就會有紅、腫、痛的現象,這也是需要馬上注意的症狀,最近也愈來愈多報導,就是有一些喉嚨痛不尋常,痛了一兩個禮拜沒好還反而痛去耳朵,痛去往下脖子延伸,這些也有可能是頭頸部腫瘤的前兆,必須趕快就醫進行檢查。劉育志醫師:如果喉嚨痛的時候,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哪些事情來舒緩不適?蔡耀德醫師:其實很大部分的喉嚨痛,可以藉由日常生活中的小撇步來進行緩解,像是在初期感冒的階段,我們要適度地飲用白開水,喝水方式也很重要哦,不是牛飲一次喝個500-1000cc,而是少量多次,藉由反覆的濕潤喉嚨,達到局部緩解效果,當然如果你已經產生喉嚨痛症狀,就一定要以溫和、清淡飲食為主,麻辣鍋、太辛辣刺激、油膩的食物,也暫時要避免,另外像夏天或冬天房子裡有開暖氣,這些都容易造成環境上的乾燥,進一步飲食喉嚨黏膜乾燥不適,這個都需要加以注意。蔡耀德醫師:主要的藥物分成症狀性緩解,比如病人喉嚨痛,我們會給他一些非類固醇的止痛藥,另外如果醫生判斷有細菌性感染的可能性,確實我們就會針對病情評估使用抗生素,如果快篩發現確實是流感病毒造成,有時候也會開立治療流感的藥物,我想在醫師開立這些藥物的時候,其實我們都是有經過專業的判斷和評估。蔡耀德醫師:有時候患者會對類固醇有所顧忌,所以這時候我們在症狀的治療上,也可以選用非類固醇的口服藥物,如果想要效果控制更好,更能夠緩解喉部不適的話,也可以選用一些具有Benzydamine成分的消炎止痛藥,或者具有局部清潔殺菌效果的漱口水,也是有一定程度的效果。劉育志醫師:我們可以使用噴劑來緩解喉嚨痛嗎?蔡耀德醫師:噴劑是目前市面上相對比較新穎的止痛方式,大部分可以區分為兩個類型,一個是所謂的消毒殺菌性的藥水,另外一個是有真正止痛消炎效果的噴劑,噴劑在使用上,我個人在門診上蠻常使用的,因為他除了口服藥之外,提供了另外一個方便的途徑,可以讓民眾在家裡就自行使用,像在我們選用上,有的時候消毒藥水可能還有一些優碘性的消毒液,止痛噴劑本身,除了有局部抗發炎止痛效果之外,它對於局部會有一點麻醉效果,所以對於有時候喉嚨很痛造成無法吞嚥,我們可以在他進食之前使用這樣的噴劑,讓患者方便進食,而加速整個疾病的復原進程。劉育志醫師:一天可以噴幾次?蔡耀德醫師:一般來講這個在成人的話使用相對寬鬆,每一次大概1.5小時到3小時,對患側可以噴2-4下,所以它想對使用次數比較頻繁,因為畢竟口腔,噴進來的時候經過唾液吞嚥會被代謝掉,如果是6-12歲,相對比較是青少年或小孩的話,建議每天直接對患側噴兩下,不過這個使用時機也蠻重要,它的使用時機最主要還是要在進食之前,就有它的最大效益,因為通常患者疼痛之後,就會覺得吃東西不方便又不敢喝水,反而造成輕度脫水,甚至無法讓自己的免疫力正常運作,所以其實我覺得這種喉嚨噴劑的效益在於說,可以讓患者可以正常的進食,從而提高他自己自身的免疫力。劉育志醫師:請問蔡醫師,如果被魚刺哽到喉嚨的時候應該怎麼辦?蔡耀德醫師:如果懷疑魚刺有哽到的狀況,第一時間絕對避免去催吐,避免催吐!不要用手指去挖,想要把魚刺挖出來,同時也盡量避免過度的攝食,因為這會造成我們接下來處理的過程中,病人容易噁心、嘔吐的反應,因為整個肚子都是飽的,最好的方法還是盡速就醫,讓有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進行內視鏡的檢視,來找出究竟有沒有魚刺。蔡耀德醫師:我曾經有一個患者他很特別,他來就是主訴喉嚨痛兩天,也沒有吃魚,他說他昨天有喝汽水,不過汽水就是開了罐沒喝完放在那邊,依稀好像記得附近有些螞蟻,他沒有在意就把飲料喝下去了,後來就喉嚨痛,所以他這個事件的先後是很明確的,喝飲料也沒什麼異物啊!怎麼會喉嚨痛?結果內視鏡一看一隻大螞蟻咬在他的喉嚨裡面,超大一隻,這螞蟻可能有做過一些掙扎,所以它整個牙齒就咬緊緊的,我們內視鏡想嘗試去夾牠的時候,這個不太好夾,最後還是使用一個全身麻醉方式,讓病人比較舒服的方式,藉由器械將牠移除,這是算一個比較特別的經驗。蔡耀德醫師:喉嚨痛不是大病,所以大部分可以藉由專業醫師的協助,不過確實有些喉嚨痛,少部分是大病的前兆,所以萬一有太久不會好的喉嚨痛,建議還是盡速就醫,藉由專業醫師的診治,希望提早發現一些問題,盡早處理。劉育志醫師:感謝蔡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蔡耀德醫師:謝謝!吃什麼都吐?竟是巨大主動脈瘤在作怪搜尋附近的診所:耳鼻喉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10-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可防新冠肺炎?骨科醫這麼說
● 攝取足量維生素D、鈣和蛋白質,可維持骨代謝和健全骨骼● 限制戶外活動和陽光曝曬不足,可能缺乏維生素D● 維生素D防治新冠肺炎必須有很強的證據力,尚待研究新冠肺炎流行,全世界染疫者逾4200萬人,100萬以上案例死亡,令人色變。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肺部上皮細胞造成傷害,且激活這些免疫細胞持續過量分泌促炎性細胞激素,形成細胞激素風暴,導致廣泛肺組織浸潤,損壞肺部功能,常需使用呼吸器,導致嚴重病情和死亡。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維生素D缺乏與新冠肺炎的病情和預後具有密切關係。北半球冬季曝曬少 染疫盛行新冠肺炎流行後,生態學研究發現,北半球病患數目多於南半球,該病盛行於北半球冬季,正值陽光曝曬少,而南半球則在夏季剛結束的時節,間接顯示維生素D缺乏與此病的相關性。過去有關SARS和流感研究也證實,維生素D缺乏與這些病毒感染有關。由於新冠肺炎的病情嚴重和死亡案例中,許多病患都是安養中心的老年人和衰弱病患,病患需接受居家隔離,限制戶外活動和曝曬陽光的機會,嚴重病患在加護病房中接受呼吸器治療,與死亡搏鬥,因此經常合併維生素D缺乏,此在臨床研究已獲證實。可改善肌力 減少跌倒和傷害維生素D對人體骨代謝極為重要,每日攝取足量維生素D、鈣和蛋白質,可維持正常的骨代謝和健全的骨骼;維生素D也可改善肌力,減少跌倒和傷害。此外,維生素D具有許多重要功能,包括調節免疫功能,啟動先天和後天免疫作用,對抗感染和改善自體免疫疾病。維生素D可促使分泌β防禦素(beta defensin)、抗菌肽(cathelicidin),破壞病原體的結構,加上激活巨噬細胞、樹突細胞和嗜中性白血球,共同對抗致病微生物。有學者主張,維生素D可增高抗發炎和減少新冠肺炎的感染力,但需臨床試驗來確定此項作用。具多種機制 發揮抗氧化作用更特別的是,維生素D具有多種機制,可減緩後天免疫過度反應,發揮抗氧化作用,改善急性期間病毒感染所引發的細胞激素風暴,以減少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二次傷害,保護人體組織健康。補充維生素D有調節骨代謝和其他的生理作用,安全性高,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建議新冠肺炎篩檢呈陽性的老年族群和衰弱症族群,檢測血清維生素D濃度,補充足量維生素D。至於補充劑量則尚無定論,但學者建議800至1200國際單位,應屬合理的範圍,太低或太高的劑量則應審慎考量。須很強證據力 才能全面應用必須具有很強的證據力,才能全面應用維生素D於防治新冠肺炎,目前相關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但考量維生素D的其他功用,仍建議適量補充。
-
2020-10-26 養生.健康瘦身
168間歇性斷食真能瘦?營養師籲吃飯順序更重要
間歇性斷食是什麼?食物的選擇有什麼要注意? 間歇性斷食法愈趨熱門,許多女星名人都宣稱運用間歇斷食瘦身成功。然而間歇性斷食的原理為何,是否真的能幫助減重?黃君聖營養師說明,近年常見的「168斷食法」是將一日24小時區隔為不能進食的16個小時與可以進食的8小時,當攝取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後,人體血糖上升,胰島細胞會分泌胰島素使血糖下降至趨於平穩。由於胰島素為合成性荷爾蒙,會促進體內脂肪合成。進行間歇性斷食的原理是控制進食時間,讓胰島素分泌減緩,降低脂肪合成來達成減重目地。 黃君聖表示,若要採用間歇性斷食時,在非進食時段最好只喝黑咖啡、茶或是水,其餘會使胰島素分泌的食物都可能破壞效果。另外,在進食時段應避免暴飲暴食,保持與平常的飲食習慣一致,熱量攝取也應控制比身體消耗來得少,達到所謂「熱量赤字」。黃君聖強調,即便採取間歇性斷食,也不能忽略飲食均衡的重要性,六大類食物皆需攝取,進食順序可從蔬菜、蛋白質優先攝取,最後才是主食類(碳水化合物),如此一來能延緩胰島素上升,也有助於達到減重。 哪些族群不適用間歇性斷食法?營養師籲需專業評估再執行 斷食法除了能幫助減重,甚至能對健康帶來正面效益?黃君聖說明,因為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有相關研究指出間歇性斷食對身體的抗發炎、抗氧化甚至對血糖控制有助益,不過目前證據仍不夠全面。營養師提醒,如果為慢性病族群、正在懷孕的婦女,還有正在發育的青少年,都不建議自行執行間歇性斷食,尤其糖尿病的患者已經有血糖方面的問題,沒有依照醫囑控制血糖平穩,嚴重恐會有致命危機。黃君聖指出,要採取嚴格的體重管理,或是間歇性斷食,建議先由專業評估後再執行,避免對身體其他機能造成傷害,才能達到安全減重的目標。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0-23 科別.消化系統
潰瘍性大腸炎如何檢查及治療? 肝膽胃腸科醫師告訴你
前陣子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為潰瘍性大腸炎復發,反覆腹瀉以及血便影響工作,為了治療頑疾,過去曾經為此辭職的安倍首相再度請辭,而影響日本的政局。在醫療日新月異的時代,潰瘍性大腸炎仍然是難以治療的疾病,潰瘍性結腸炎的盛行率在台灣每十萬人約有八點五人,男性族群比女性略多,近幾年也有增加的趨勢,但到底何謂潰瘍性大腸炎?應該如何檢查以及治療?本文將為您做初步的介紹。潰瘍性大腸炎和發炎性腸道疾病的關係潰瘍性大腸炎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大類,另一類是為克隆氏症,此兩類疾病在臨床表現及治療上極為相似,潰瘍性大腸炎主要影響大腸,而克隆氏從口腔、胃、小腸到大腸都可能發炎。發炎性腸道疾病較常出現在歐美地區,相較於低發生率的亞洲地區,發生率高達五倍之多。不過近年來亞洲國家的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推測跟西化的飲食,高糖、高脂的食物攝取有關。整體來看,潰瘍性大腸炎比克隆氏症常見,兩者都好發於年輕人身上,主要介於20歲到40歲的成人為主,而60歲以上的成人是第二個好發族群。臨床上常見的症狀病人一開始就診最常見的症狀是反覆血便,大便外面混著鮮血或是解出黏液鮮血便,休息就獲得改善,不過一旦超時工作或是壓力大,症狀就又再來,其次是腹瀉,發炎的腸道會有吸收不良的情形,嚴重的腹瀉甚至連廁所都來趕不及,此外腹瀉的狀況也會反應疾病的嚴重程度,部分病人會有腹部疼痛,多發生為反覆左、右下腹部疼痛,嚴重時甚至會合併腸道阻塞甚至腸穿孔、破裂,而長期腹瀉以及吸收不良的狀況,導致營養不良和體重減輕也是常見的症狀。部分病人有腸道外症狀,包含眼睛葡萄球炎、外鞏膜炎、口腔潰瘍、皮膚光過敏反應、關節炎等不典型表現。要如何檢查與診斷潰瘍性大腸炎?基本的非侵入性檢查可藉由抽血,檢查病人是否有貧血、免疫系統疾病、細菌或病毒感染,有時血便但肉眼無法分辨時,藉由糞便潛血檢查可以確認有無活動性出血,此外腹部X光檢查對於嚴重腹痛的病人,可以幫忙排除腸道阻塞或是腸穿孔。內視鏡鏡檢可以直接觀察腸胃道內膜以及進行切片檢驗,是屬於侵入性的檢查,選擇包含大腸鏡、乙狀結腸鏡和胃鏡,根據臨床症狀選擇合適的檢查方式,可以早期診斷潰瘍性大腸炎。潰瘍性大腸炎如何治療?內科藥物治療是潰瘍性大腸炎的首選,藉由藥物的使用減少腸道的發炎破壞,根據病人的嚴重程度選擇適當的藥物,大多病人在藥物治療後可以獲得控制,在急性期時會使用較大劑量的藥物,在維持期則儘量用最小劑量的藥物。藥物有以下幾類:抗發炎藥物因應發炎侵犯的腸道選擇不同劑型,有顆粒劑、持續釋放型顆粒劑、栓劑和浣腸劑型。類固醇對於中重度的發炎,有快速治療的效果,另一個對於嚴重發炎的治療選擇是免疫調節藥物,可藉由抑制淋巴球的活化和增生而達到發炎抑制。近期新開發的生物製劑對於過去困難治療的發炎性腸道疾病也有卓越的效果。過去沒有良好的藥物控制時,許多病人反覆接受開刀切除狹窄或是疑似腫瘤的腸道,隨著醫療的進步,發炎性腸道症的病人開刀的發生率也在降低,不過內科治療無效或是併發症發生時,外科手術治療就是不得已的選擇。若是懷疑潰瘍性大腸炎,何時需要就醫檢查?當出現慢性腹瀉、時好時壞,甚至有血便產生時;大便習慣改變,包含變細或是突然會想上廁所,卻怎麼努力也無法順利排便時;慢性腹痛超過兩個月;沒有刻意減肥卻體重下降;或是不明原因的貧血或是發燒,建議到肝膽胃腸科門診詳細檢查。發炎性大腸炎很難預防,但可及早診斷,大多數發炎性腸道症患者在發炎獲得控制後即可恢復正常生活,最重要的是規則服藥、定期門診及內視鏡追蹤,注意壓力調適,讓自己以及家人一起面對疾病的控制。
-
2020-10-19 養生.聰明飲食
話到嘴邊就忘?營養師教你補充4大健腦營養素助改善
●傳統觀念說「吃豬腦補腦」?小心容易讓膽固醇過高●飲食雖然重要,也應搭配運動,別當沙發馬鈴薯●充足睡眠、保持人際網絡,才能避免失智眼鏡放在頭上找眼鏡、口罩掛在下巴找口罩,想講的話才到嘴邊就忘了自己要說什麼,你累了嗎?想要健腦,營養師傳授四大健腦營養素,分別是Omega-3脂肪酸、維生素B1、花青素還有卵磷脂。醫師則建議,注意飲食也應搭配運動、充足睡眠、保持人際網絡,才能避免失智。Omega-3脂肪酸改善健忘,別讓自己像金魚一樣只有七秒記憶,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說,增加腦力營養素最常提及的就是Omega-3脂肪酸,Omega-3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對抗發炎,若大腦因熬夜或用腦過度,造成自由基過多,Omega-3可降低自由基,具修復受損功能,如鯖魚、鮭魚、秋刀魚及堅果是健腦食材。維生素B1及卵磷脂維生素B群也是健腦營養素之一,特別是維生素B1,劉怡里解釋,大腦訊息傳遞仰賴神經之間的連結,維生素B1有助於腦神經突觸的連結順暢,可透過每天三蔬二果補充;另外,蛋白質及豆漿富含「卵磷脂」,促進腦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生成,加強腦部靈活、減緩老化。花青素也很重要劉怡里說,補充花青素也很重要,不僅可消滅自由基,也可維持血管彈性,避免腦血管疾病,預防血管性失智症。富含花青素食物包括藍莓、葡萄、紫高麗菜、茄子、李子等紫色食材。另外,因大腦細胞只能藉由碳水化合物獲能量,以藜麥、糙米等取代精緻澱粉,也是護腦關鍵。健腦食物怎麼吃?健腦食物怎麼吃?劉怡里推薦菜單是早餐地吃瓜、水煮蛋配豆漿,十點可吃小番茄、芭樂等水果;午餐建議以紫米飯為主食,選一條小型深海魚,加上兩種不同顏色蔬菜,下午茶可吃堅果配水果;晚餐蕎麥麵,再加上維生素B1豐富豬肉里肌肉配其他顏色蔬菜,及海鮮湯。但想要健腦、預防失智,不能只靠飲食。亞東醫院一般神經內科主任甄瑞興說,傳統說法「吃豬腦補腦」,其實是錯誤觀念,容易讓膽固醇過高,誘發血管性失智症。另外,大家常說雖銀杏可增加循環,改善腦力,但目前沒有文獻定論可增加多少腦力。採地中海飲食一般而言,多吃蔬菜、少紅肉等,維持健康飲食、避免不良生活習慣,可避免膽固醇太多造成血管阻塞。甄瑞興建議採地中海飲食型態,多攝取深綠色、不同顏色蔬果,醣類則優先選擇全榖雜糧類,油脂來源替換成植物油,蛋白質優先選擇海鮮等白肉,如貝類或Omega-3脂肪酸海鮮,也可選擇豆腐等植物性蛋白質。除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甄瑞興提醒,民眾也應搭配多運動、充足睡眠,避免成為「沙發馬鈴薯」成天追劇,應該做走入社區,保持人際網絡,才是維持腦力,避免失智症的好方法。
-
2020-10-16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營養若不足 治癌效果會打折扣
癌症患者在接受放化療時,得面臨治療產生的副作用,其中疲憊、噁心嘔吐、掉髮和腹瀉最令患者困擾,特別是噁心嘔吐會使患者變得虛弱、食不下嚥,甚至嚴重影響後續的治療,治療期間更是不敢吃,營養補充不足,反而會讓治療效果大打折扣。癌友在治療期間,熱量及蛋白質需求是正常人的1.3倍,但治療中的不適感易使患者未能注意營養攝取,加上罹癌後,常會反省罹癌都是過去飲食習慣不佳所致,多嚴格遵循健康飲食方式,熱量、蛋白質攝取反而過低。營養不足帶來的後果,會造成患者對藥物耐受性變低,影響治療效果,或被迫中止治療計畫,同時也會出現體力每況愈下,進而影響後續生活品質等,臨床觀察,多數病友認為這是常態、必然會發生的事情,忽略需積極的營養介入,造就「癌症惡病質」的體質。據國外文獻指出,針對接受放療的大腸癌患者調查,發現治療期間給予營養諮詢,並適時給予營養補充品的癌友,存活率明顯比沒有營養介入的高。不過要補充營養也得補得對,歐洲靜脈暨腸道營養醫學會(ESPEN)2017年提出,癌友若發生惡病質,除了補充熱量、蛋白質以外,建議癌友每天攝取2公克魚油EPA,魚油中的EPA對增加體重、抗發炎等皆有幫助。(諮詢╱林口長庚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孫麒洹)
-
2020-10-16 養生.抗老養生
6種平民食材助秋季養生 中醫:關鍵在養肺,搭配茶飲更潤燥
進入秋天之後雖然天氣逐漸轉涼,但卻也常常還是有秋老虎發威悶熱難耐的情況,在季節轉換氣候不穩定之時,往往也容易影響身體健康,入秋更要注意身體保養,提醒民眾別因為秋季相較夏季而言較為舒適,就忽略了保養的重要性。 秋天季節轉換影響身心 留意過敏、情緒等問題 澄明中醫診所郭祐睿中醫師表示,即便是進入了秋天,台灣的秋天依舊偏熱,甚至因秋老虎發威,氣溫也常常還是會有超過33度的現象,季節改變之際氣候較不穩定,容易產生一系列的上呼道問題,包含慢性鼻炎或過敏性鼻炎,許多人的過敏開始加重,會出現鼻涕噴嚏,鼻塞鼻水、鼻涕倒流的問題,還會合併眼睛癢、鼻子癢、皮膚癢,再加上空氣乾燥,夜間不小心揉鼻子就會導致流鼻血,若不及早治療,未來就慢慢演變成鼻竇炎的狀況。除此之外,秋季也容易影響情緒,甚至會有心情不佳、抑鬱、憂鬱症等發生的可能,也應當留意。 秋季養生滋腎潤肺 避免利尿食物 郭祐睿中醫師提醒,秋季養生關鍵在滋腎潤肺,應多食用有助保養的食材,如梨子、白木耳、蓮子、山藥、豆漿、蜂蜜等,不宜吃太多會利尿的食物,如綠豆、咖啡、茶飲、玉米鬚茶等。在喝水方面也要注意別一次喝太多,以免造成小便過多出現身體水量不足的現象。另外,秋天的作息也很重要,建議早睡早起,而早上起來雖然有點涼意,但也暫時不需要穿太多衣服,以免到了中午又開始熱起來,流汗太多反而容易感冒。 潤燥五汁飲 養肺潤燥、預防感冒 為了預防秋燥造成的呼吸道及腸胃的問題,郭祐睿中醫師也推薦了入秋可飲用的「潤燥五汁飲」,養肺潤燥,預防感冒。 潤燥五汁飲 (一人份) 材料》梨子一顆、蓮藕兩片、甘蔗汁適量、蘆筍5根、酪梨半顆 作法》將蓮藕跟蘆筍煮熟之後,加入其他食材打汁後即可飲用。 功用》梨子跟蓮藕屬前季食材,潤肺滋陰,可以改善秋天引起的肺燥問題;甘蔗汁清熱幫助消化,適量可以改善肺跟腸胃發炎的現象;蘆筍富含膳食纖維跟葉酸,可以改善消化,幫助神經穩定;酪梨有維生素B1,除了可以預防憂鬱及情緒低落現象,還可以抗發炎、抗老化。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0-12 科別.眼部
醫病天地/眼睛刺痛、乾澀 小心乾眼症
現代社會3C產品眾多,生活工作都免不了要使用,長期下來眼睛常會感覺脹痛,痠澀及疲勞,醫師指出,民眾可初步自我檢測,若眼睛有異物感、灼熱感、刺痛感等症狀就要注意,應趕緊就醫,可能是乾眼症導致。榮總新竹分院眼科醫師劉音慈表示,眼睛角膜上的淚水層是由最外層的脂肪層、中間的水層及最內層的黏液層所組成,不論哪一層因為疾病或物理蒸散而改變,就會造成淚液膜的不穩定,出現眼睛刺痛不適、乾澀甚至反射性流淚等症狀,嚴重的乾眼症可能造成角膜破皮受損、感染以致影響視力,甚至失明。劉音慈說,民眾可透過自我症狀檢測,初步判斷是否有乾眼症,如常感到眼睛乾澀、疲勞、模糊有異物感、灼熱感、刺痛感,眼皮常感到緊繃、沉重、發癢或對光、風砂、煙等外在刺激很敏感、分泌物很黏稠,就有可能是乾眼症。輕微的乾眼症可利用熱敷、未含有防腐劑的人工淚液等方式改善症狀;中等程度的乾眼症則需使用藥膏及局部抗發炎藥水,改善眼表病灶;嚴重的乾眼症可加入免疫調劑的藥水,自體血清,放置淚管塞等方式治療。劉音慈也提醒,應多讓眼睛適度休息,使用3C產品40至50分鐘後就要休息10分鐘,多眨眼、多看遠方,也可熱敷眼睛、在工作場合放杯熱水,增加空氣中的濕度;飲食方面多攝取魚油含omega-3,降低乾眼症狀的發生機會。
-
2020-10-10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洗腎都是因吃太多藥?哪一種止痛藥會傷腎?醫師解惑腎臟病迷思
吃太多藥增加洗腎機慮?正確用藥才是護腎關鍵 台灣正在接受透析治療的洗腎人口超過9萬,慢性腎臟病族群更高達200萬人,國人普遍擔憂洗腎帶來沉重負擔,但也對洗腎成因多所誤解。究竟哪些壞習慣導致最終洗腎度日?基層透析協會理事長楊孟儒醫師指出,從洗腎成因調查發現,洗腎第一位原因是糖尿病,第二位是慢性腎炎,第三位是高血壓,第四位是尿路阻塞與先天性多囊腎等問題。楊孟儒說明,因藥物引起的洗腎比例相對不高,民眾認為生病吃太多藥而會洗腎的觀念應該改變。 國人擔心用藥種類多會導致洗腎,楊孟儒指出,絕大多數腎臟病而造成洗腎皆非用藥引起。國人之所以服藥種類多,原因在於身體患有不同共病,如三高、心臟病,多共病導致可能用藥超過10種。楊孟儒強調,針對各種共病開立的藥物,不但不會傷腎,更可以控制三高、疾病,進而達到保護腎臟的效果。因此依照醫囑、規律服藥才是真正免於洗腎的良好觀念。 楊孟儒指出,是否傷害腎臟與藥物種類多寡無關,只濫用一種藥物也可能造成洗腎。楊孟儒舉例,曾有痛風患者不積極控制尿酸,每當痛風發作就服用止痛藥止痛,導致痛風疼痛更難治療而需要不斷依賴止痛藥的惡性循環。楊孟儒指出,尿酸堆積本就可能引起腎病變,加上患者長期大量使用止痛藥最終引起腎衰竭。民眾不應以藥物種類多寡判斷傷腎可能,應聽從醫師指示正確用藥。 濫用止痛藥害洗腎?醫籲這兩類人特別小心 國人日常工作繁忙,依賴止痛藥者不在少數,不少民眾甚至專程至國外採購強效複方止痛藥,是否會增加洗腎風險?楊孟儒說明,止痛藥有各種類型,包括基本的乙醯胺酚類(acetaminophen)、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以及鴉片類止痛藥物。會引起腎臟功能異常的是非類固醇的止痛消炎藥。該藥物可抑制前列腺素的製造,而前列腺素本身有保護心臟、腎臟、腸胃黏膜等作用,大量使用這類止痛藥可能增加心臟病、腸胃道出血及腎功能病變的風險。 楊孟儒指出,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與洗腎的真正關連在於,它會抑制腎臟血管的擴張,特別是在腎功能已有異常的病人身上,更有賴腎臟血管正常運作。慢性腎臟病人如果大量使用這類藥物,確實更容易引起腎功能異常。另一方面,腎臟病族群如果正在使用止痛藥,又因為影像檢查而施打顯影劑,同時使用多種具有腎毒性的藥物,有可能引起急性腎衰竭。楊孟儒提醒,另一個高危險族群是老年人,由於本身腎功能已經退化,在使用這類止痛藥更要特別小心。
-
2020-10-09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高貴不貴「平民燕窩」!白木耳煮出黏液來,潤肺效果棒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銀耳營養豐富,膠質不輸燕窩,口感也相去不遠,堪稱是高貴不貴的「平民燕窩」。【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出處/2010-09-26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白木耳又稱銀耳、白耳子。為銀耳科植物銀耳的子實體,因為附木而生,色白如銀,形狀類似人耳而得名。銀耳有「菌中之冠」的美譽,在中醫眼裡,它不但營養滋補,還是強壯藥膳,歷代皇室貴族,也視銀耳為「延年益壽之品」、「長生不老良藥」。銀耳營養豐富,膠質不輸燕窩,口感也相去不遠,堪稱是高貴不貴的「平民燕窩」。色雖白 鐵質含量可不錯署立八里療養院營養師葉香蘭:每100公克的濕銀耳,熱量有49大卡。單就數字看,銀耳的熱量不如想像中低,但100公克的銀耳量不算少,要一口氣吃下肚,並不容易。銀耳富含膳食纖維及多種營養成分,包括菸鹼酸、鈉、鉀、鈣、鎂等。銀耳雖色白,但它的鐵質含量不錯,可與梨子、葡萄相提並論。不過,若硬是要拿銀耳跟黑木耳相比,不管是膳食纖維、B2、菸鹼酸,或是礦物質鈉、鈣、鉀及鐵的表現上,黑木耳都略勝一籌。熱量也比銀耳略低,每100公克只有35大卡。含鉀低 腎病可吃銀耳湯正因為銀耳的鉀含量低,加上蛋白質含量少,對於要控制蛋白質攝取量的腎衰竭患者,只要沒罹患糖尿病、體重沒過重,甜銀耳湯是很好的低蛋白點心。若為糖尿病患,就要以代糖取代一般糖。談到銀耳的保健功效,不能不提它透明膠質裡的豐富多醣體。國外以老鼠進行動物試驗,多醣體能降低血糖、低密度膽固醇,還可抗發炎、抑制腫瘤生長等。另外,銀耳也運用在美容保養上,有保濕功效。多纖維 降血糖防止便秘銀耳所含膳食纖維多是水溶性,這也是銀耳湯黏稠感的來源。水溶性膳食纖維有助降低血糖、血脂,促進腸胃蠕動及預防便秘。不過,膳食纖維可不是多多益善,每日食用20到35公克即可。過多膳食纖維又沒喝足夠的水,可是會得到反效果,導致便秘,有些人還會脹氣。慢性病患、肥胖者適合多吃銀耳,但小孩食量小、老人家營養吸收能力較差,吃太多銀耳帶來的飽足感,可能排擠其他食物攝取,適量食用即可。秋養肺 銀耳取代燕窩健銨中醫診所中醫師張家蓓:秋燥宜養肺!帶有黏液的銀耳、山藥,都是很好的潤肺、潤燥食材。性平、味甘的銀耳,能補肺益氣,養陰潤燥。很適合病後體虛、肺虛久咳,以及痰中帶血的患者食用。就功效而言,銀耳跟燕窩非常相似,價格卻便宜許多。不過,吃銀耳潤燥可是有訣竅的,烹煮時須煮至黏稠,黏液才是潤燥的有效成分。至於腸燥秘結者、女性月經經血量多,吃銀耳也有助於緩解症狀。能抗老 去皺緊膚除斑銀耳不只能食用,銀耳粉還有抗老、去皺及緊膚功效,經常用銀耳粉敷臉,還能去除黑斑、黃褐斑等。它不只能單用,還可與其他面膜粉混用,達到緊膚、去皺的功效。百合銀杏湯:銀耳與30公克乾白果(銀杏)、10公克乾百合,以及去子切碎的紅棗5顆、冰糖2杯,加入清水300cc煮成百合銀杏湯,能潤肺止咳、去痰平喘,適合久咳不癒者食用。大棗銀耳粥:材料包括1碗白飯、2顆大棗、銀耳25公克,以及蓮子、枸杞少許。大棗洗淨、泡軟後去核,銀耳、蓮子及枸杞也先洗淨、泡軟,把白米飯放入開水鍋裡攪散,再下銀耳、蓮子、枸杞與大棗,以冰糖50公克調味,煮至黏稠即可。常吃大棗銀耳粥能讓面色紅潤,肌膚也會更漂亮。番茄銀耳汁:以中型番茄三顆與煮熟的銀耳打成汁,不只有助於消化道機能,餐前飲用,還能增加飽足感,減少食欲,很適合想瘦身的人食用。雖然多數體質的人都適合吃銀耳,但風寒咳嗽的人忌用;腸子陰虛火旺的人也不適合吃,這類人常覺身體燒熱,夜裡燒熱感又更明顯,還會覺口乾舌燥,兩頰顴骨常發紅。
-
2020-10-04 癌症.飲食與癌症
韓柏檉的抗癌餐盤 面對面告訴你
癌症是現代人最常聽聞也最害怕的疾病,抗癌飲食成為民眾最想知道的養生秘方,曾是癌友的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韓柏檉,從10年的抗癌經驗中找出抗癌餐盤,首先得調整心態,別顧著懺悔過去不該亂吃亂喝,應該從錯誤中學習,樂觀面對飲食,才有辦法吃進不足的營養素,開心吃也好好過生活。抗癌飲食須長期維持,過去愛吃的食物得逐漸忌口,慢慢將均衡飲食的觀念養成習慣,才有辦法轉化體質;面對這場長期抗戰,心態很重要,需要有所體悟,堅持下去。韓柏檉提出的抗癌餐盤的觀念簡單,但人們必須願意下廚,才能把食材的營養素吃下去,許多人認為下廚麻煩,他的習慣是會把所需的食物打成果汁,或者採取懶人吃法,把食材都煮成火鍋,毋需過多時間烹製。改變飲食習慣初期會面臨很大的挑戰,均衡的健康飲食最常被詬病「不好吃」,韓柏檉建議可以透過辛香料提味,辛香料更是抗發炎,抗氧化的食物,口味稍微加重一點,提高胃口,既好吃又健康。癌友應該多攝取抗發炎,抗氧化及抗自由基的食材,其中攝取好油是關鍵,如攝取Omega-3亞麻籽油,印加果油及具有Omega-9的橄欖油,芥花油等,或者直接吃富有Omega-3的魚類及肉類,也能達到效果。韓柏檉於10月17日與台中榮總大腸外科外科醫師蔣鋒帆,滄洲教育基金會健康顧問林楷雄,於台中市政都心廣場國際會議廳,共同分享防癌抗炎新知,歡迎免費報名,現場提問。癌知識講座資訊主題:癌知識360度–治療、營養、照護,營養學問大時間:10月17日(六)14:00-16:40地點:台中市政都心廣場國際會議廳(台中市市政路386號3樓)線上報名:https://crm.udn.com/members/register/activity.do?id=233電話專線:02-86925588轉2698或2636
-
2020-10-01 醫聲.慢病防治
腎臟病/愛護腎臟 從謹「腎」用藥開始!
腎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腎臟相關疾病在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排行第九位,且根據健保署統計2019年門、住診醫療費用前10大疾病,健保給付十大疾病,慢性腎臟疾病依然蟬聯冠軍,花費健保533億元,而台灣的洗腎盛行率、發生率也是在全世界名列前茅,讓台灣儼然成為「洗腎王國」。腎臟負責執行許多功能,主要的工作是過濾血液,將代謝後的廢物以尿液的形式排除,並且調控水分與電解質以及維持血液酸鹼的平衡。此外,腎臟可以分泌腎素以參與血壓的調節,分泌紅血球生成素以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還可以將維生素D3活化為具生理功能的維生素D來維持骨質密度,所以當腎臟功能長期受損時就可能發生高血壓、貧血或是骨質疏鬆等疾病。部分藥物使用不當可能會對腎功能造成影響,以下說明兩個用藥要點,謹慎注意,有助於預防或是延緩腎臟功能惡化。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控制「藥」穩定很多三高病患,不少人有著「西藥就是毒,吃太多會傷腎」的錯誤觀念,因而不規律服用三高藥物,或是自行停藥。因為長期沒有好好按時服藥,使得三高漸漸難以控制,而失控的三高反而更加傷腎,並且需要服用更多藥物來穩定病情。 高血壓沒控制好會影響腎臟血管,長期下來會導致腎周圍的動脈以及腎絲球受損,進而影響腎功能。而對於糖尿病,若不加以控制,長期高血糖會引起腎病變與血管病變,使得腎功能逐漸惡化,甚至洗腎;根據2018年的台灣腎病年報統計資料顯示,高達46.1%的新洗腎病人主診斷為糖尿病。膽固醇太高,低密度膽固醇可能會沉積在血管壁造成堵塞或發炎,造成腎病變。所以要保護腎臟就是要控制好三高,按時服藥、定期測量血壓血糖及血脂、調整飲食及生活習慣、規律運動,這些都是重要的防制方法。藥品須謹「腎」使用●止痛藥止痛藥其實分成好幾種,隨著種類的不同,藥物特性以及對人體影響也會有所不同。醫師常開立的止痛藥大致上可分成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兩種。乙醯胺酚屬於作用在中樞的解熱鎮痛藥品,主要由肝臟代謝,除非是過量或長期大量使用,才可能對腎臟有毒性。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會減少前列腺素合成,除了影響胃部黏膜保護進而導致傷胃,也可能會影響腎臟血流,導致腎功能變差甚至引起急性腎衰竭,尤其是對於年長者、腎功能不全或是合併使用某些降血壓藥品(例如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的病人,發生急性腎衰竭的風險更高;另外長期不當使用也可能會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因此在使用止痛藥時須經醫師專業評估,或諮詢醫師、藥師,請勿貪圖方便自行購買止痛藥服用。●抗生素抗生素種類繁多,部分抗生素在使用不當或劑量過量時才會對腎臟造成傷害,如頭孢菌素類、奎諾酮類、胺基糖苷類等,而醫師在開立抗生素時,會根據病人的腎功能、正在服用的其他藥品、過敏史等狀況,來選擇符合當前病況治療的抗生素,進而決定抗生素的使用劑量。因此若有感染的疑慮,務必要尋求醫師診治,切勿自行購買或是取親友的藥品服用。●中藥民眾常常認為中藥為天然動植物藥材,藥性溫和可以調理身體,往往會忽略中藥內含成分也可能帶來傷害。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材如:馬兜鈴、青木香、關木通、廣防己、天仙藤等,早已被研究證實會造成腎臟病變以及腎衰竭,甚至有致癌風險,所以在2003年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已被衛生福利部全面禁用。民眾如有服用中藥的需求,請勿購買來路不明或是包裝標示不清的中藥材,建議到合格的醫療機構就醫,由合格中醫師開立藥品,較不用擔心含有農藥、重金屬、二氧化硫等成分殘留,吃了比較安心不傷身。用藥前遵照醫囑,提升用藥安全在早期政府尚未建置雲端藥歷,民眾若同時在診所或是醫院不同科別就醫時,所拿到的藥品可能會有成份或是作用重複的問題,或是不同的藥物間可能會產生交互作用,對腎臟以及身體造成很大的負擔。現行已有雲端藥歷查詢系統,重複用藥或是藥物交互作用的情形有得到改善,但目前雲端藥歷無法涵蓋自費用藥,也可能有資料上傳時間的限制,所以民眾在就醫時,最好還是主動將有在服用的所有藥物告訴醫師,讓醫師在處方時進行全面的評估,以提升用藥安全。錯誤的用藥觀念不僅無法達到原先預期的療效,甚至可能傷腎又傷身,除了不可自行過量或是長期服用藥物,也不要亂買來路不明的藥品。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所以要有良好的生活作息,不憋尿、適時補充適量水分、飲食均衡不攝取過多鹽分、蛋白質,搭配定期健檢或是回診,才能贏得健康的「腎」利人生。參考資料:Uptodate線上醫學資料庫、台灣腎病年報、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慢性腎臟病健康管理手冊
-
2020-09-28 養生.聰明飲食
吃魚能變聰明?防失智?專家指5大好處:還能降心血管疾病風險
相信不少人小時候都聽爸媽說過「要多吃魚才會變聰明」,確實吃魚對於腦部相當有幫助,不過好處可不僅於此,魚類的營養也對身體有相當多的益處。究竟有哪些好處?可以吃些什麼魚?又該怎麼吃?來看簡鈺樺營養師怎麼說! 吃魚有利健腦?營養師:omega-3是關鍵 簡鈺樺營養師表示,大腦的組成中約有5-6成是脂肪,魚類之所以會對大腦有所幫助是因為本身含有一種脂肪酸叫做omega-3的不飽和脂肪,這種脂肪酸可以做為大腦神經元的膜主要原料,因此對於大腦發育和功能顯得特別重要。 omega-3含量較高的魚類,前幾名包括了鯖魚、秋刀魚、鱸魚、鮭魚等,想補充omega-3的民眾可以從中選擇。不過魚類的選擇非常多樣化,建議民眾多元攝取對健康更有幫助。 除了魚類以外,植物性油脂也是omega-3的來源之一,像是亞麻籽油、核桃、葵瓜子等都是相當不錯的選擇。不過也要留意每日建議堅果攝取量1茶匙,以避免攝取過多反而對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吃魚有利防失智?營養師:有吃有差! 吃魚有利健腦,這也讓許多人好奇是不是也有助於防範失智症,對此簡鈺樺營養師表示,以現有的研究資訊來看確實是有所幫助的。簡鈺樺營養師引述,據中研院潘文涵特聘研究員以1436位長者的飲食型態及失智情況之研究來看,發現若魚類攝取每週不到1次,罹患失智症風險約為25.7‰,每週攝取超過4次則約為17‰。而若茶葉和魚類攝取量每週均少於4次,罹病率約為24.1‰;每週均超過4次,罹患失智症的比率則降為12‰,風險降低約一半。 不過簡鈺樺營養師也提醒,吃魚的時候還是要記得多元攝取的原則,而防範失智症除了飲食之外運動也相當重要,已有相當多的研究證實規律運動對於預防、改善失智症是有相當好的效果,不論是有氧運動或肌力訓練都是很好的選擇。 吃魚不僅助於健腦,更有抗發炎等好處! 簡鈺樺營養師更進一步表示,omega-3不僅有助於健腦、防失智,對於抗發炎也非常有利,而若將其拆解成EPA和DHA來看對生理的影響,EPA的功能主要是降低血中三酸甘油酯,有助於預防動脈硬化去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DHA的功能主要功能是幫助腦部細胞及視網膜發展,好處相當多,這也是為什麼常見叮嚀成長中的孩童補充DHA的原因。 雞、魚等白肉較健康?均衡攝取才是健康之道 不少民眾多少聽過肉類的營養攝取宜多以白肉為主、紅肉酌量一說。對此簡鈺樺營養師表示,其主要是因為豬、牛、羊等紅肉和被歸類為白肉的魚、雞等相比,飽和脂肪酸比不飽和脂肪酸高,飽和脂肪會顯著增加血中的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相對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各種原型食物都有其營養價值,因此不會建議民眾完全不吃紅肉,可在均衡營養的前提之下多以白肉為主。 魚吃多恐重金屬汙染?營養師:一週可吃2次 即便魚類對人體的好處相當多,許多民眾還是會擔心重金屬對人體的危害,因此也不敢多食。對此簡鈺樺營養師表示,確實越處高階食物鏈的魚類累積重金屬的機會會越高,像是衛福部制定的「水產動物類衛生標準」中,鯨、鯊、旗、鮪魚、油魚等五種食物鏈高階魚類就需多加留意。 不過在攝取不超量的情況下還是不可否定魚類對健康的幫助,因此在衡量之際,簡鈺樺營養師建議一週可食用魚肉約2次或以上,留意分量避免過量即可。如此可避免過量,同時也能攝取魚類的營養。撇開重金屬的風險疑慮,任何食物即便再營養,過量都對於身體容易形成負面影響,且健康的飲食還是以多元營養攝取為佳。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9-18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友飲食五迷思 醫:吃錯炎值高40個月存活率恐僅一成
癌症治療期間常出現食慾不振、體力下降、疲倦等「食體倦」症狀都是體內發炎的警訊,許多癌友對飲食存有迷思,營養不良、免疫力不佳持續發炎,預後表現也與「炎值」息息相關,40個月存活期來看,炎值低患者,近7成可以存活超過40個月,然而炎值高患者,僅剩不到1成。基隆長庚醫院營養科林奕岑營養師說,其中最常見誤以為罹癌治療期間需要吃清淡,但其實治療期間需要適時補充肉類,保持體力,為了維持免疫力,人體需要大量生成白血球紅血球,蛋白質量也需要高一點。「清淡應該是治療完成後的飲食重點。」癌友營養迷思之一是「只要維持過往熱量,喝高蛋白粉就足夠」,但林奕岑說,癌友對於熱量、營養組成、抗炎EPA等需求都與一般民眾不一樣,所以只補充單一營養是不夠的,市售的高蛋白粉通常熱量較低,不符合癌症患者營養攝取。林奕岑建議,癌友的飲食重點是「高熱量、高蛋白」治療需消耗大量體力與熱量,癌友每公斤需攝取30大卡以上;高蛋白質部分,癌友需攝取常人1.2至1.5倍蛋白質,維持體重肌肉質量。另外,癌友也會誤認為低醣飲食可以餓死癌細胞,但林奕岑強調,減少醣類攝取只會餓到正常細胞,造成體力不足無法繼續治療,據國內研究發現,當醣類低於40%總熱量(低醣)、高於70%總熱量(高醣)飲食皆會增加癌症患者的死亡率,強調均行飲食才是王道。因此也完全不贊成療程中的癌友選擇超低醣類攝取的生銅飲食,防彈飲食正夯,不少癌友會被身旁的親友說服開始嘗試,但林奕岑說,低醣類高脂肪會造成癌友食慾降低,不例癌症患者於營養素的充分攝取。還有一個常見迷思是「只要是Omega-3都可以抗發炎」,林奕岑說,Omega-3是一種不飽和脂肪酸,主要含有兩種營養素EPA和DHA,各自功能不同,但研究發現,魚油EPA對於癌友抗炎效果,一天兩克能幫助感善發炎,降低治療副作用。
-
2020-09-18 癌症.抗癌新知
2癌友就有1人發炎影響存活率 這6指標中3項要小心
癌症連續蟬聯我國十大死因榜首長達38年,以國人癌症之首大腸癌為例,每2名癌友就有1人正處於發炎狀態,恐影響存活率,癌症治療期間若出現食慾不振、體力下降、疲倦、沮喪、體重下降或炎值公式大於3都是體內發炎警訊,六指標只要中三項以上的癌友應改善飲食方法。林口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孫麒洹說,診間癌症患者常忽略發炎狀況,以為厭食、疲倦、體力與體重下降理所當然。研究發現,癌症腫瘤本身會造成營養不良,若不控制發炎情況,更會加乘發生嚴重營養不良及併發症的機率,進而延遲治療,會影響平均存活期。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王照元也說,癌友每次回診抽血皆會測量的嗜中性白血球數與淋巴球數兩項指數,相除若大於等於3則代表身體發炎。炎值越高發炎狀況越嚴重,導致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的機率提高,炎值低的患者,近7成可存活超過40個月,炎值高患者僅剩不到1成。癌友對於熱量、營養組成、抗發炎EPA等需求都與一般民眾不同,僅提高飲食中的熱量與蛋白質,或選擇無添加魚油EPA的一般濃縮營養品是不夠的,不希望高「炎值」纏身,基隆長庚醫院營養師林奕岑建議,癌友飲食應遵循高熱量、高蛋白、適醣、適脂以及每日2克魚油EPA。林奕岑也說,癌友常一股腦補充單一營養素,如雞精、魚湯、蛋白粉等,「高熱量、高蛋白」幫助組織修復與肌肉生長,儲備體力與抵抗力;因低醣增死亡風險、高脂飲食易影響食慾,「適醣、適脂」對癌友最有利;「每日2克魚油EPA」可幫助改善發炎狀況,降低併發症機率。若欲攝取一日2克EPA,以鮭魚計算每日需食用400公克,若是吳郭魚甚至每日需食用50公斤,不論從經濟與食用量來看,僅從天然飲食中攝取足量EPA十分困難,林奕岑建議,選擇以EPA為主具三重抗炎機轉且作用於免疫系統的魚油EPA。
-
2020-09-15 科別.消化系統
安倍罹潰瘍性結腸炎辭職 醫師:未來癌變機率高
一名53歲中小企業老闆近幾年常腹瀉卻不以為意,直到腹瀉合併黏液和血液,才趕緊安排大腸鏡檢查;另名45歲家庭主婦,更是每天腹瀉高達20次,2人都以為是壓力過大導致腸躁症,但都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經透過藥物治療、培養良好習慣,終於能和疾病和平共處,降低日後癌化風險。兩患者主述的症狀都是跑廁所次數多,該名企業老闆甚至形容「「跑廁所次數比接電話還多」」當他們獲知潰瘍性結腸炎為罕見重大疾病,且無法治癒、未來癌變機率高,當下均無法置信,甚至情緒激動的否定、崩潰、大哭,經詳細衛教並配合治療後,兩人才破涕為笑,學習與疾病共處。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張家熙說,除了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長期為潰瘍性結腸炎所苦,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前總統小布希的弟弟馬文布希等許多名人也深受其擾,故潰瘍性結腸炎也被暱稱為「總統病」。他說,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反覆性腸道發炎疾病,致病機轉不明,推測可能與遺傳、免疫系統失調、腸道共生菌失衡、飲食、壓力等因素有關,好發於20歲左右年輕人,以及50至60歲中年人,通常會出現持續腹瀉、嚴重腹痛、解血便和黏液便,伴隨體重減輕、發燒等症狀,並可能造成腸道出血、腸道穿孔,增加罹患大腸癌機率等併發症。張家熙說,潰瘍性結腸炎症狀類似腸躁症,都可能出現腹痛腹瀉、排便情況與型態改變、糞便帶有黏液或帶血等症狀,常與情緒和壓力有關,在鑑別兩項疾病時,需要透過綜合病史、臨床表現、抽血和糞便檢驗、大腸鏡檢查合併組織病理切片方能確診。治療上,輕度患者會使用抗發炎藥物治療,以降低發炎對腸道造成的破壞,重度患者則會使用針劑類固醇合併抗發炎藥物或免疫調節劑,若仍然無效,就須透過生物製劑治療,以協助修復腸黏膜,降低未來癌化的風險。他提醒,患者平時應避免過於刺激、油膩或引起脹氣的食物,多補充鐵質、葉酸改善貧血症狀,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有助腸黏膜修復,同時切記症狀改善也不可擅自停藥,需長期回診追蹤,才能改善生活品質,並減少併發症。
-
2020-09-12 養生.聰明飲食
長期吃素會導致身體虛寒? 多吃5類隨手可得的食物改善手腳冰冷
茹素不僅是潮流趨勢,更是促進健康的最佳方式。農曆七月到,民間的「鬼月」,在佛教中卻是很特別的孝親與吉祥月,大林慈濟醫院維持多年的傳統,選定本月25日晚間在醫院大廳舉辦祈福會,在獻燈、果、花中揭開序幕,莊嚴的供佛儀式後,由營養師們以逗趣的小品分享「蔬食健康吃」的觀念。 素、葷食最大差異 在於蛋白質來源不同 營養師黃靖琇分享,素食和葷食主要在於蛋白質來源不同,豆類是最好的蛋白質來源,只要均衡攝取各類營養素,吃素更健康。擔任台灣素食營養學會理事長的林名男副院長則補充,很多病人擔心吃素會營養不良,其實是迷思,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證實,吃素有益健康;此外,林名男副院長的研究也顯示,素食可以減少3成高血壓、糖尿病發生率,以及降低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發生率,好處多多。 吃素好處多 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降低飯後血糖 心臟內科李易達醫師吃素已20幾年,他分享,吃素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好處包括富含抗氧化、抗發炎成分,含較少的飽和脂肪酸,較多不飽和脂肪酸,含較多的膳食纖維,可降低胰島素抗性、降低飯後血糖,還可增加血管擴張成分(一氧化氮)、減少血小板凝集等。 吃素不會讓體質變寒 挑對食物就沒問題 中醫部葉明憲醫師從11年前發願吃素至今,他指出,很多人擔心吃素體質會太寒,但其實素食寒涼溫熱的食物都有,只要挑廣泛性食物來吃,就不會有問題,若擔心太寒,可以多吃有辛味的東西,如薑、堅果類、胡椒、八角、茴香等,都有所幫助。而家醫科葉昌明醫師分享許多吃素的名人如拳王阿里、網球名將娜拉提洛娃、愛因斯坦、愛迪生都是素食者,還有德國大力士PatrikBaboumian,吃素後仍頻創紀錄,表現優異,證實吃素對健康有益。(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吃素也會得脂肪肝 這2樣都是地雷 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密切相關! 吃素降三酸甘油酯? 別傻了!3習慣是大元凶
-
2020-09-09 醫療.自體免疫
眼睛紅了 小心僵直性脊椎炎共病虹彩炎
60多歲林伯伯40多年前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當時治療資源不足,延誤治療,如今他脊椎僵硬如竹竿,備受眼睛、腸胃道反覆發炎等共病折磨,因僵直性脊椎炎家族遺傳性高,20歲的兒子也確診,林伯伯到診間苦苦哀求醫師,願意自掏腰包,選擇自費療程,就是不要兒子步上後塵。林伯伯是衛福部豐原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胡宗慶近年接手印象最深的患者,沒有及時治療,疾病一直進展,不僅脊椎沾黏非常嚴重,腰椎到頸椎完全無法彎曲,甚至整個髖關節都爛掉,再加上共病纏身,如腸胃道出血住院,幾乎無法工作。早上起床感到下背痛及僵硬是僵直性脊椎炎臨床典型表現,另也會有一些患者會出現下肢疼痛,如髖關節、膝關節,肌腱附著點也會發炎,使阿基里斯腱或腳後跟疼痛,產生足底筋膜炎,但胡宗慶提醒,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也可能出現眼睛、腸胃道、皮膚,甚至心血管疾病等問題。胡宗慶說,僵直性脊椎炎屬於慢性發炎性疾病,容易引發全身系統性病變,其中以眼睛反覆發炎共病「虹彩炎」最常見,風險較一般人多出30倍以上,血管持續處於發炎狀況,甚至連心血管疾病問題也會隨之而來,出現缺血性心臟病共病機率多達2.2倍、高血壓2倍。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也常受下腸胃道潰瘍,研究發現,腸胃道發炎風險為9.3倍;糖尿病則為1.4倍,胡宗慶表示,僵直性脊椎炎目前沒有證實和胰臟有關聯,但患者罹病率確實較高,強調控制好僵直性脊椎炎的發炎因子,就可有效減少共病發生。過去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藥物治療僅限於抗發炎藥或免疫調節藥物,近年生物製劑能控制僵直性發炎因子,更有歐洲研究證實,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接受生物製劑,驗血報告顯示患者發炎指數降低、眼睛內的脈絡膜厚度明顯變薄,意味著發炎反應降低,眼睛不再反覆發炎。胡宗慶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治療逐漸進步,生物製劑有機會讓疾病緩解,阻止疾病繼續進展、避免發展成共病。林伯伯深刻體會僵直性脊椎炎所帶來的痛苦,林伯伯更願意自費生物製劑治療兒子,如今林伯伯的兒子即使發病,但仍可像正常人生活、工作、運動,也不受共病折磨。胡宗慶醫師●現職:衛福部豐原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專長:僵直性脊椎炎、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學歷:高雄醫學院後醫學系●經歷:灣橋榮院內科住院醫師、台中榮總內科住院醫師、台中榮總內科總醫師
-
2020-09-05 焦點.健康知識+
感冒喉嚨痛可以喝蜂蜜水?研究證實比常規治療好 1情況除外
一般的感冒會出現咳嗽、喉嚨痛等症狀,常令人很不舒服,而且有時候症狀久久無法痊癒,現在有個新的研究發現,吞下1湯匙的蜂蜜,也可以緩解感冒帶來的不適,研究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循證醫學雜誌》(BMJ: Evidence-Based Medicine)。其實,經常有父母會透過蜂蜜來減緩孩子咳嗽和喉嚨痛的痛苦,正因為如此,科學家們進行了研究,對14項臨床試驗進行審查時,發現有些科學證據確實可以支持這個論點。蜂蜜治療 減少咳嗽、發作頻率更低從審查研究中發現,比起接受常規治療(包括止咳糖漿、感冒藥和抗過敏藥以及止痛藥等),以蜂蜜治療的患者更少咳嗽、發作頻率更低。專家說,儘管蜂蜜可能無法讓感冒症狀消失,但嘗試一下是可行的。並未參與這項研究的中西醫結合專家Russell Greenfield博士指出,部分原因在於藥局出售的感冒藥和咳嗽藥的效果不佳,而且可能會產生副作用。現實狀況是,目前沒有很好常規的方式來治療普通感冒;因此,相比之下,蜂蜜可能會有所幫助,而且相對安全且便宜。但有個例外,就是1歲以下的嬰幼兒,為避免肉毒中毒的危險,不應該給他們吃蜂蜜。減緩咳嗽症狀 蜂蜜比常規治療來得要好蜂蜜作為民間療法(包括喉嚨痛和咳嗽)已有數百年歷史,為了進行新的審查,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收集了有關蜂蜜是否對感冒咳嗽有用的最新證據。研究發現,從2007年以來,一共14項臨床試驗主要針對兒童研究,但有5項涉及成年人。總體而言,在減緩咳嗽症狀方面,蜂蜜比常規治療來得要好。英國牛津大學醫學院的主要作者Hibatullah Abuelgasim表示,大多數研究都集中於咳嗽症狀,部分研究則將重點放在其他感冒症狀,例如1項針對成年人的研究測試了喉嚨的刺激性,發現蜂蜜似乎可以加快喉嚨的恢復速度。細菌感染時 需透過藥物治療不過,Russell Greenfield博士指出,但在某些情況下,感冒患者可能會發展為繼發細菌感染,這時候就不能只靠蜂蜜,而是需要透過藥物治療。至於蜂蜜為什麼可以改善咳嗽症狀呢?Russell Greenfield說,可能是蜂蜜含有抗氧化劑,研究表明它具有抗微生物和抗發炎的特性,有助於覆蓋黏膜,這可能有助減輕一些不舒服的症狀。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慢性咳嗽別瞎治! 看看是不是這11個禍源引起的? 肺癌、普通感冒咳嗽有差別! 咳超過「這天數」別再拖
-
2020-09-02 醫療.自體免疫
HLA-B27帶因家族別怕 僵直性脊椎炎不一定發病
對愛運動的高中男孩而言,腳踝、腳底腫痛可能只是運動傷害,但對17歲小宇(化名)而言,是長達兩年吃抗發炎藥舒緩又復發的惡夢,從診所看到醫院,四處求醫始終病因不明,直到因緣際會轉到風濕免疫科才發現是僵直性脊椎炎惹禍,因為確診也揭開小宇家族不為人知的秘密。「小宇算幸運,花三至五年,甚至十年確診的患者比比皆是。」因為復健科警覺小宇腳踝積水,恩主公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主任郭孝齡能接住小宇,但問到家族史,父母卻都搖頭,直到回溯家譜才發現父系親屬有乾癬、脊椎炎問題,抽血證實奶奶及爸爸是帶有遺傳基因的未發病者。郭孝齡說,9成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攜帶一種稱為人類白血球抗原B27(HLA-B27)的特定基因,僵直性脊椎炎可以家族遺傳,且HLA-B27基因可從另一個家族成員繼承,攜帶HLA-B27基因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有一半的機會將該基因傳遞子嗣。但郭孝齡強調,血液中驗出有HLA-B27基因者並不一定意味著會發展成僵直性脊椎炎。該病可能是由單個或多個環境因素觸發,據研究統計,具有該基因的孩子約5至20%會出現僵直性脊椎炎,因此,即使每100人中就有8人具該基因,但大多數人都並非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郭孝齡解釋,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當骨盆腔出現外傷、器官發炎,免疫系統起初可正確攻擊外來物,但因HLA-B27基因造成腸薦骨產生的蛋白質與細菌雷同,變成「黑道砍錯人」,免疫系統開始侵犯脊椎關節,如避免外來物、免疫系統出征,即可降低發病風險。僵直性脊椎炎病史家族成員不一定發病,但常伴隨如乾癬、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免疫疾病。郭孝齡說,僵直性脊椎炎常見症狀是早起下背痛及僵硬,彷彿背著鉛板,無法藉休息緩解,卻可因運動改善,但也有三成患者,尤其年輕人,會像小宇一樣出現出現周邊關節疼痛。郭孝齡建議,如有僵直性脊椎炎可能性,可對進行基因測試,但此測試非診斷病情最可靠方法,需搭配X光片檢查是否有薦腸關節炎跡象;僵直性脊椎炎目前無特殊治療方法,除物理治療,醫師也可能開立抗發炎藥或免疫調節藥物,另生物製劑也能有效幫助患者增進生活品質。郭孝齡小檔案●現職:恩主公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主任●專長:類風溼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退化性關節炎氣喘、過敏性鼻炎、紅斑性狼瘡●學歷:中國醫藥學院●經歷:新竹馬偕風濕免疫科主任、台北馬偕主治醫師、永齡健康基金會副執行長
-
2020-09-01 醫療.自體免疫
僵直性脊椎炎不是男人專屬 女性腳跟痛要小心
「男性」、「下背痛」、「家族史」就像是僵直性脊椎炎的hashtag(主題標籤),卻也因此易使女性輕忽,五十歲的阿美(化名)十年飽受阿基里斯腱痛之苦,期間好好壞壞,始終無法釐清腳痛主因,直到走入風濕免疫科,才確診僵直性脊椎炎,也才發現自己的旁系有僵直性脊椎炎的家族史。9成至9成5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攜帶一種稱為人類白細胞抗原B27(HLA-B27)的特定基因,風濕科醫師王宏斌與陳瑋昇等人的研究發現,免疫T細胞受器Vß14的表現在僵直性脊椎炎病患和第一等親HLA-B27陽性者比第一等親HLA-B27陰性者更明顯,顯示其很可能是與HLA-B27分子相接觸的位置有關。北榮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瑋昇說,家族中帶有該基因一等親,後代得病機率約10至20%;基因幾乎一致的同卵雙胞胎,其中一個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另一人高達6至7成可能發病。僵直性脊椎炎常發生在20到40歲成年人,適婚適孕的病患常面臨想懷孕,但又怕遺傳給孩子。陳瑋昇表示,雖僵直性脊椎炎具遺傳性質,但不是帶有基因就一定發病,即使發病也非不治之症,所以不會反對病患懷孕生子。但他提醒,女性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若有生孕計畫,必須先將發炎情況控制好,避免中後期肚子變大,對骨盆脊椎壓迫增加,懷孕又不太能吃藥,孕期若一直腰背發炎,患者會很辛苦。僵直性脊椎炎通常以男性居多,女性機率較低,男女比例約為4:1,通常女性有罹患僵直性脊椎炎者病情也較男性來的輕微,陳瑋昇指出,在臨床上,有些女性即使知道有僵直性脊椎炎家族史,因症狀表現比較輕微或不典型,有時連醫師都可能忽略。臨床上,醫師都會先問問否有家族史,有家族史的患者罹病機會較高「但真的不見得都有家族史」行醫多年的陳瑋昇說,不曾見過整個家族都罹病的案例,但常見家族某人被診斷,才驚覺腰痠背痛是僵直性脊椎炎,或太怕自己也是,檢查後虛驚一場的故事。近年來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比以前進步很多,除物理治療外,醫師依情況開立抗發炎藥物或免疫調節藥物,陳瑋昇說,若上述的治療都沒有好的療效,就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雖價格較昂貴,但健保也有條件給付, 能有效幫助患者控制發炎與增進生活品質。陳瑋昇小檔案專長:軟組織超音波、關節炎、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痛風、退化性關節炎、多肌炎/皮肌炎、硬皮病、蕁麻疹及其他過敏症等經歷: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 研究醫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 助理教授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 主治醫師學歷:中山醫學大學 醫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