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9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扁桃
共找到
98
筆 文章
-
-
2020-08-16 新聞.健康知識+
只要補充水分就能排出攝取過量的鈉?答案其實是不行
【文、圖/摘自木馬文化《看懂元素週期表,掌握生命奧祕》,作者吉田隆嘉】引發高血壓的食鹽渴求對人體來說,鈉和鉀是不可或缺的。不管哪一種攝取不足都會影響健康。但「為了健康不可以攝取太多鹽分」是一般常識。食鹽就是氯化鈉。換句話說,鈉離子跟氯離子結合而成的結晶就是食鹽。其中如果氯離子攝取過量的話,身體會透過尿液將它排出去的。而攝取過多會造成問題的,其實是鈉離子。另一方面,我們可以聽到「請攝取足夠的鉀」的說法。為何兩者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我們可以追溯到生命體開始發展到陸地生活的時期。當我們的祖先還像魚一樣在海中生活的時候,周遭的環境全是鈉。但是當生命體一登上陸地生活,首先面對的是缺乏鈉的環境。如果還是像過去那樣,的確會因為缺少鈉而致死。因此,生命體無可避免似地感到,想攝取鈉就有必要在大腦中進化出一種特殊的功能。此特殊功能就是人體會產生想攝取含鹽量較高食物的衝動,醫學上稱為「食鹽渴求」。食鹽渴求是如何在腦內產生的呢?詳細的機制目前尚不明,但可以確知的,這跟視丘下部(又稱下視丘)及扁桃腺有深切關係。另一方面,關於鉀,我們當作食品的植物細胞內含有很多的鉀,並不用擔心會缺少。因此即便開始展開陸地生活,也不需要像鈉那種的特殊功能。事實上,就算體內的鉀不足,腦內也不會發生像缺少鈉時那般強烈的渴望。在原始時代,這樣可以維持體內平衡。而現在因為運送方式進步,隨時可以從岩鹽取得便宜的氯化鈉。只是腦內仍然保留著為了應付少鈉環境的機制,對鹽分還有強烈需求的慾望,所以很容易不小心攝取過多的鈉。一般人都知道,攝取太多鈉會引起高血壓,但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嗎?對神經和肌肉來說,如果要在孔洞張開時讓鈉進入細胞內側的話,那麼細胞外側就要有豐富的鈉。但過多也是不好的,一旦鈉大量進入,就算鉀的孔洞打開讓鉀往外流出,細胞內也無法恢復到原本負電位的狀態。為了避免這種情形,那麼能讓細胞外側的淋巴液和血液維持一定鈉濃度的機制就得要發達。當鈉攝取過多,為了讓鈉的濃度不致過高,必須攝取水分來稀釋。結果就會讓血液增加,並從血管內側強力推擠血管,血壓因此隨之上升。同時,也因淋巴液會跟著增加,身體的某些部位例如臉部才會水腫。有不少人認為,就算攝取了過量的鈉,只要多多補充水分,大量排尿的話,應該就能將鈉排出體外,但其實每天能隨著尿液排出的鈉是一定的。要是攝取超過了這個量,那麼鈉還是會囤積在體內,就可能引起高血壓。幸好有方法能增加每天的排鈉量,那就是攝取豐富的鉀。腎臟會過濾血液,暫時製造出原尿。然後再將原尿中的營養物質,如鈉、鉀以及糖分等人體所必需的成分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其他剩餘的物質就隨著尿液排出體外。這整個過程相當複雜,其中就有鈉和鉀會成對一起移動的機制。因此攝取大量鉀的時候,會發生連動效應,抑制鈉重新被吸回血液,那麼最後會跟尿液一起排出體外的鈉也會變多。腎臟之所以具備這樣的機制,或許跟人體將週期表中上下相鄰的鈉和鉀統合管理的歷史痕跡有關。
-
2020-07-30 養生.聰明飲食
你吃的到底是哪種杏仁?這種杏仁你可不能當零食吃!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常作為零嘴的杏仁堅果(Almond)實際上屬於「扁桃仁」,屬於「薔薇科桃亞屬」,因誤譯而沿用至今。而真正的杏仁(Apricot)是屬「薔薇科李亞屬」,又可分作甜杏仁(又稱南杏)與苦杏仁(又稱北杏)。其中苦杏仁因含有高量「苦杏仁苷(Amygdalin)」,若生食,便可能引發食品中毒症狀,嚴重甚至導致死亡。「杏仁」可以説是大家最常接觸到的堅果種子類,但從做成飲品的杏仁茶、杏仁奶,到處處可見的美味甜點杏仁薄餅、杏仁豆腐,通通掛上「杏仁」兩個字,但這些食品原料並非全部都是使用「真杏仁」外,「真杏仁」實際上還有南北之分。你吃的到底是哪種杏仁?真杏仁居然還「戰南北」?其實我們最常拿來作為零嘴的杏仁堅果(Almond)、杏仁薄餅,或是近年來歐美盛行的杏仁奶所使用的杏仁,並非真的「杏仁」,而是「扁桃仁」,屬於「薔薇科桃亞屬」。一般外型狹長,呈長橢圓狀。最初在70年代由美國引進東方,但因外型與中國傳統杏仁相似,而被誤譯為「美國大杏仁」流傳至今。而真正的杏仁(Apricot Kernels)其實是屬於「薔薇科李亞屬」,主要又可分為甜杏仁(又稱南杏)與苦杏仁(又稱北杏)。二者雖外觀相似,皆呈現橢圓心型,但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也說明,甜杏仁顆粒較大,外皮則呈現淡黃色,紋路較粗,多帶有香甜味;苦杏仁的顆粒較小,皮多呈深黃色,紋路也較細,帶有較重的苦味。而在用途上,甜杏仁可藥食兼用,常作為杏仁茶、杏仁豆腐主要原料使用,而苦杏仁一般則常作為中藥使用,但其實在市售許多杏仁茶、杏仁豆腐產品中也常會加入少量苦杏仁作為提味。「苦杏仁苷」讓南、北杏仁分兩頭!但為何同樣掛上「杏仁」兩個字,又同屬「薔薇科李亞屬」,甜杏仁能藥食兼用,苦杏仁卻多只被拿來作為中藥呢?關鍵在於兩者結構中「苦杏仁苷(Amygdalin)」這類的含氰配醣體含量的多寡。根據新北市藥師公會資料顯示,苦杏仁苷一般在甜杏仁杏中含量約0.11%,苦杏仁卻約有1~3%。當含有高量苦杏仁苷的苦杏仁,在採食、咀嚼、加工的過程中,受到外力破獲,或是在我們吃下肚後,進入消化系統受腸內菌作用,便會促使苦杏仁苷被水解,產生具有高毒性的氰化氫,進一步抑制細胞呼吸作用,將導致食用者呼吸短促、頭痛、噁心、痙攣等,或甚至呼吸困難致死。徹底烹煮降低毒性,限量服用更安心!為此,若有使用苦杏仁的藥用需求,一般中醫也會囑咐將苦杏仁徹底加熱烹煮,並避免生食,以降低中毒風險。而以服用量來說,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The Federal Institute for Risk Assessment)也建議,成人每日苦杏仁的攝取上限不應超過兩顆,而孩童則應避免食用。而民眾在食用甜杏仁時,儘管其所含苦杏仁苷成分較低,但也切勿輕忽。除了注意攝取量,不管是單吃或是料理用,烹煮加熱完全,絕對是保障自身食用安全的最好辦法!延伸閱讀▶竹筍種類那麼多 最佳筍友怎麼分?▶黑米、黑糯米是一樣的東西嗎?紫米又是什麼?▶營養的堅果單吃太無聊!該如何入菜?參考資料▶「杏仁果」不是「杏仁」,海關籲請進口人正確申報貨名及稅則號別-財政部關務署▶食物中天然毒素-植物性-食品安全辦公室▶苦杏仁成人每天兩顆為限 兒童則應完全禁止-國家環境毒物研中心▶推理系作品中兇手的最愛「氰化物」,它真的有那麼致命嗎?-毒物及化學物質局▶食物中植物性天然毒素技術報告-國家衛生研究院▶苦杏仁-台灣中藥典暨圖鑒查詢系統(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7-26 癌症.頭頸癌
頭頸癌專題/未強制積極早篩 口腔癌病患20年內仍多
在頭頸部腫瘤中,病人最多的就是口腔癌,政府推出口腔黏膜檢查已16年,篩檢率大約五成,菸檳使用率都開始下降,但口腔癌的人數並未減少。曾任衛福部次長的成大醫學院耳鼻喉科教授蔡森田直言,「戒掉菸及檳榔後,其致癌的因子仍殘留體內,預期未來20年內,口腔癌人數仍在高原期,加上篩檢政策沒有強制性,也沒有跨部會合作,無法找到真正該篩檢的人。」早期患者少 該篩檢者未出現目前30歲以上嚼檳榔及吸菸的民眾,每兩年可接受一次口腔癌篩檢,108年有60萬人受檢。蔡森田在「無聲話語頭頸部癌 醫護相挺專家共識會」中指出,口腔癌篩檢人數是足夠,但篩檢出來的早期患者增加很少,除了篩檢品質要檢討外,該出來篩檢的人沒有出來。蔡森田舉例,像建築工人、卡車司機,都很辛苦的在工地工作,沒時間到醫院篩檢,曾經建議勞工健檢要強制篩檢,司機換照時也要有篩檢報告,但勞動部認為與勞工無關,至今都沒有成形。公共工程委員會也可以規定,只要跟公家機關招標,就需要無菸無檳的工地,這些都可以透過行政手段達成。彰化基督教醫院放射腫瘤部主任林進清也非常認同,篩檢必需有法令強制性。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及台大醫學院護理系教授賴裕和則認為,嚼食檳榔有同儕的壓力,它是一種次文化,要改變很難。有卡車司機就說,不吃檳榔開車會睡著,喝咖啡又會利尿,都讓他們很困擾,因此戒檳或篩檢需要結合公會及地方政府,找出可行的方式。治療早或晚 存活率差距40%為何專家們這麼重視早篩,蔡森田感慨地說,病人都很年輕又是家庭支柱,且早晚期的治療效果,五年存活率可以差距40%以上,早期癌症病變切除後,不變成癌症,就能救了一個家。依據國健署監測,口腔癌平均每篩檢137人,可以找出一名癌前病變或癌症個案。國健署與台大公衛團隊也針對233萬名接受口腔癌篩檢民眾進行長達9年追蹤,相較未篩檢者,可降低21%晚期口腔癌發生率及26%死亡風險。這都提醒民眾早篩的重要。婁培人:HPV致口咽癌 近年人數大增菸酒檳榔是頭頸部癌的危險因子,有嚼食檳榔者罹患口腔癌的風險是一般人28倍。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與前副總統陳建仁等團隊,針對2.5萬人菸酒檳榔終身致癌風險進行平均18.4年追蹤,發現檳榔會直接破壞口腔黏膜,發生口腔癌的風險最高、其次為口咽癌。吸菸則與喉癌關聯性最強,喝酒則是咽癌風險最高。近年醫界也發現,頭頸部癌還與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virus, HPV)相關,其中又以口咽扁平細胞癌最為顯著,已佔美國口咽癌七成以上,台灣也有此趨勢。婁培人指出,國內頭頸部癌患者HPV陽性的比率高達三成,16年來成長約一倍,其中又以40~50歲的男性扁桃體癌(口咽癌的一種)成長最為顯著。美國甚至預估,今年口咽扁平癌全年罹患人數將超過子宮頸癌的全年罹病人數。婁培人認為,這與性行為開放有關,性伴侶愈多,罹患相關頭頸部癌的機會就愈大,尤其男性的風險比女性高很多。鼻咽癌早篩 抽血驗病毒頭頸部癌人數第二多的鼻咽癌,林進清指出,鼻咽癌跟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有關,目前已有學者發表,只需要透過抽血驗EB病毒的DNA,就能發現早期患者,這是一種很方便的篩檢方式。香港學者曾在2017年於新英格蘭雜誌發表一篇抽血驗EB病毒篩檢鼻咽癌的報告,是針對20,174名患者抽血檢測,其中1,112名患者血液中發現有EB病毒的DNA,309例個案持續呈現陽性中,進一步追蹤檢查,發現34名鼻咽癌患者。研究發現利用抽血篩檢鼻咽癌,敏感性可達97.1%,特異性98.6%,是可以當成篩檢工具。
-
2020-07-02 癌症.其他癌症
八旬翁左耳抽痛被當中耳炎 轉介檢查竟是口咽癌第三期
彰化縣82歲張姓老翁今年初覺得左耳疼痛,起初被診斷為中耳炎,治癒中耳炎之後仍然抽痛,衛福部立彰化醫院使用正子造影掃描和切片,確診為口咽癌第三期,因錯過黃金治療期,目前一周5天化療和放射性治療控制病情。張姓老翁嚼食檳榔40年,吸菸60年,過了古稀之年,不嚼檳榔,偶而吸菸,部立彰化醫院耳鼻科主任許嘉方認為張翁罹患口咽癌與長期嚼檳榔和吸菸有關。許嘉方說,嚼檳榔者導致口腔癌機率是一般人的28倍,抽菸者則是18倍,若同時長期抽菸、嚼檳榔,罹患口腔癌機率飆升為一般人的89倍。張翁今年年初經常左耳抽痛,到診所看病被診斷為中耳炎,治療幾次未見改善,診所轉介到部立彰化醫院作進一步檢查。許嘉方表示,張翁左耳紅腫和有微量分泌物,確是中耳炎徵狀,於是對症治療,結果中耳炎好了大半但左耳依舊抽痛。許嘉方用內視鏡檢查,發現張翁左側口咽壁靠近扁桃腺下方有腫塊,經由正子造影掃描顯示腫塊約3公分大,切片證實為第三期口咽癌,因考慮張翁年事已高,無法承受長時間手術摘除腫瘤,於是安排一周5天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控制病情。張翁每次到醫院治療,都有兒子陪伴身旁。張翁的兒子表示,他父親年輕時嚼檳榔和吸菸,菸齡長達60年,年紀大了很少碰檳榔,偶而吸菸,現在確診罹癌,他和家人力勸父親別再吸菸,好好養病,家人也互相告誡別碰檳榔和香菸。許嘉方說,張翁的口咽癌長在口腔後側的,早期症狀不明顯,通常患者難以察覺,可能發生張翁這樣誤診的情況,等到出現吞嚥困難、出血或耳部轉移性疼痛等症狀,往往錯過黃金治療期。許嘉方又說,台灣的口咽癌、口腔癌等頭頸類癌症患者有年輕化趨勢,俗稱「香檳酒」也就是抽菸、嚼檳榔和喝酒,被視為罹患頭頸類癌症相當重要的因素,尤其九成的頭頸類癌症患者都有嚼檳啷習慣,國健署針對30歲以上嚼檳榔或吸菸民眾,每2年補助1次口腔黏膜檢查,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成效。
-
2020-06-26 科別.兒科
親子共食好嗎?當心感染常見5疾病
1歲的萱萱正坐在餐桌上等著大人餵食給她,原本媽媽一口一口餵著粥好好的,但後來中間空檔,阿嬤也想餵食,就隨意夾起桌上的雞肉,自己咬過之後再餵給萱萱。過了4、5天,萱萱開始發高燒,口內也起水泡,嘴唇周圍更起紅疹,媽媽趕緊帶她去看醫生,一檢查才知道是感染了「疱疹性齒齦炎」,原來是因為前幾天晚上阿嬤將口中食物嚼碎餵給萱萱,才使她得了此病。親子共食容易傳染的疾病這次阿包醫生就要來提醒大家,別再親子共食,以免感染以下常見傳染病:1. 疱疹性齒齦炎經共食易引起的疾病以疱疹性齒齦炎為大宗,傳染途徑以直接接觸到有傳染力的唾液或口腔黏液,該病毒潛伏期約7天,症狀包括發高燒、口腔周圍起紅疹、口內起水泡、流口水,嚴重者甚至舌頭和嘴唇周圍會潰爛。2. EB病毒EB病毒主要經由唾液和飛沫傳染,感染該病毒時大多沒有明顯症狀,但少數幼童會出現發燒、喉嚨痛、疲倦、食慾不振的情形,嚴重時扁桃腺會出現化膿性腫脹。3. 流行性感冒流感主要經由飛沫傳染,也會侵入呼吸道系統,包括口腔、鼻腔等,且症狀來得又急又快,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痛、流鼻水、咳嗽等,嚴重者可能併發肺炎、腦炎、心肌炎等疾病。4. 一般感冒引起一般感冒的病毒高達上百種,主要經由飛沫傳染,從口腔、鼻腔等呼吸系統侵入,症狀包括咳嗽、流鼻水、發燒等,嚴重者可能併發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5. 腸病毒腸病毒是小兒常見疾病,它是一群病毒的統稱,包括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等,主要經由腸胃道(例如:糞口、水、食物汙染)、呼吸道(例如:飛沫、咳嗽、噴嚏)傳染,症狀包括口腔內潰瘍、發燒、手掌、腳掌起疹子等。 避免感染疾病5撇步想要避免感染上述傳染病仍需從個人衛生清潔做起,包括以下撇步,才能降低感染機率喔!1. 勤洗手2. 定期清潔與消毒3. 使用獨立餐具4. 不嚼碎食物餵孩子5. 不過度親吻孩子※本文由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小兒科巫漢盟醫師授權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0-06-24 癌症.其他癌症
耳朵痛不停恐是癌前兆! 出現6大症狀快就醫
料想不到,耳朵痛居然是扁桃腺癌!南投1名年約50歲的張姓男子近一個月常趕到右耳痛,自行塗抹「小護士」軟膏,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痛,至醫院檢查後竟是扁桃腺癌,經醫師安排手術後,目前狀況良好。張男平時菸酒不離身,且患有糖尿病,起初他有先至診所檢查出外耳道破皮發炎,不過藥物治療後沒有改善,在友人建議下至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耳鼻喉科,由於張男主訴耳朵疼痛,吳昭寬醫師檢查患者並未發現發炎情況,經驗使然,請患者張嘴,果然在右側扁桃腺下緣發現有一約3*1公分的潰瘍,切片送檢後確診為第二期扁桃腺癌。吳昭寬醫師表示,扁桃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病人,與抽菸、酗酒及因口交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有關。扁桃腺癌初期症狀大多不明顯,直到腫瘤侵犯到周圍組織,才可能出現喉嚨腫痛的症狀,患者容易誤認以為是感冒,也因為喉嚨和耳道有部分神經連結在一起,像是第九及第十對腦神經,所以扁桃腺潰爛的疼痛會反射到耳朵,使得部分朋友會誤以為是耳朵發炎,而延誤診斷。吳昭寬醫師表示,癌症初期以手術為主,放射線治療輔助;晚期患者的治療則多安排放射線、化學藥物同步治療。第一、二期的扁桃腺預後不錯,五年存活率大於45%,若為晚期則五年存活率降至三成以下。吳昭寬醫師提醒,民眾如果有以下症狀,例如:單側喉嚨痛兩週以上、頸部固定不動腫塊、扁桃腺不對稱腫大、無法治癒之耳痛、扁桃腺腺潰爛及張口困難等,應儘早就醫,接受專科醫師的檢查與診斷。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耳鳴是身體在求救! 3種疾病徵兆你不應忽視 用棉花棒挖耳垢超母湯? 耳燭也NG!醫師提供2妙招 
-
2020-05-23 癌症.其他癌症
人類乳突病毒 也會引發頭頸癌
人類乳突病毒(HPV)不僅可能造成子宮頸癌前病變,與頭頸癌也很有關係,也就是HPV陽性的口咽扁平細胞癌,引發醫界關注。頭頸癌中的口咽癌,因是否有HPV的感染而有顯著差異,近年來HPV已被公認為頭頸癌的第四種確定的致癌因子,前三種分別為菸、酒及檳榔。流行病學上,在歐美國家,有HPV感染(HPV+)的口咽癌,已超過整體口咽癌的七成以上。綜觀近20年,歐美國家無HPV感染(HPV-)的頭頸癌比率顯著下降,但有HPV感染口咽癌發生率一路攀高。美國在2010年,整體罹患有感染HPV口咽癌的男性病人數,也已超越罹患子宮頸癌的女性病人數。在台灣,有感染HPV的口咽癌的發生率變化趨勢,也和歐美國家雷同,但仍然有超過半數的口咽癌屬於無HPV感染的口咽癌;即便是有感染HPV口咽癌,也會有大約一半的病人曾有菸酒檳榔的過去史。在臨床上,有感染HPV的口咽癌相較於無HPV感染的口咽癌,其病患年紀通常較輕,原發部位較常出現在扁桃腺或舌根。病人通常以咽喉異物感、吞嚥疼痛、頸部腫塊等非特異的症狀為主。醫師可藉由喉反射鏡或內視鏡檢查,或進一步針對疑似病灶切片或頸部腫塊穿刺來確診口咽癌。幸運的是,有感染HPV相較於無HPV感染的口咽癌,其腫瘤細胞對於放射線照射及化學藥物治療反應較佳,治療成績也顯著優異。過往文獻指出,若患者過往吸菸量大於一年十包,就會顯著影響口咽癌對治療的反應,酗酒及嚼食檳榔等傳統頭頸癌致癌行為,亦會導致有感染HPV的口咽癌對放、化療的成效降低。因此針對有感染HPV的口咽癌的治療,臨床醫師需參考病患本身的菸酒檳榔的過往史及癌症分期來做決定。一般而言,醫師較常建議有感染HPV的口咽癌患者先接受所謂的器官保留策略來治療,以提高治療後的生活品質。近年最新的研究方向朝向調整放射線治療照射總劑量,或針對早期小腫瘤用內視鏡或機器人手術做有效的廓清,做更精準個人化的治療。若民眾者有疑似相關症狀,建議找耳鼻喉科專科醫師做詳細檢查,盡早診斷及治療。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