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9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惡化
共找到
2796
筆 文章
-
-
2020-05-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讓民眾悶壞 醫建議可吃富維生素C水果增活力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嚴峻,多國採取鎖國封城等防疫措施,台灣也不例外,迄今已逾10萬人居家檢疫、居家隔離,民眾也減少出門頻率,但整天待在家裡,除了看電視、打手遊,就是睡覺,快被悶壞,以致心情煩躁。家醫科醫師呼籲,民眾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除了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外,建議可多吃含維生素C及水溶性纖維等高營養密度水果,如奇異果、柑橘類等,來掃除心靈灰暗。亞東醫院家醫科主任陳志道表示,人是群居動物,如果長時間處於隔離狀態,易出現情緒低落、疲憊、煩躁,甚至出現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表現惡化等症狀,其中又以情緒低落、焦躁為最常見。而疫情期間,部分民眾因常在家待著,反倒變得煩悶,出現焦慮、不安,甚至家人間出現爭吵。陳志道說,據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期刊最新研究也指出,在新冠肺炎病毒流行期間,35%受訪者出現心理困擾,5.14%嚴重心理困擾,出現恐慌、焦慮、抑鬱等身心疾病。陳志道說,因台灣疫情近來有趨緩,如民眾近期自覺身陷憂鬱情緒,建議多至戶外走走、曬曬陽光,或透過電話與人聊天談心外,還可多吃含維生素C且營養密度高的水果,也有改善情緒功用。而據國外研究顯示,每日食用兩顆黃金奇異果,為期六周,可以提升活力感31%;憂鬱指數顯著下降34%;疲勞指數下降38%。長庚科技大學保健營養系主任劉珍芳,則從營養學角度來看,她說奇異果宛如「營養小金礦」、擁有多元的營養元素。除含豐富的維生素C,亦含水溶性膳食纖維、礦物質、抗氧化物以及水果酵素,促進腸胃道好菌生長之外,同時也是低GI水果,幫助穩定血糖,進而改善情緒。建議在疫情停止、回歸正常生活步調之前,可透過水果補充健康,享受美味愉悅感。
-
2020-05-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癌末家屬反映探病不易 桃市衛生局:可視個案調整
衛福部於5月1日起放寬長照機構探望人數限制,但安寧病房的探望人數還是限制在1人,有民眾反映,自己的媽媽癌症末期,請看護就佔掉1個名額,家屬要去探望又只能在限制的時間內,造成非常大的困擾。對此,桃園市衛生局指出,醫院可視個案狀況,經醫師判定,例外調整探病時段、時間及人數。桃園市議員舒翠玲認為,安養中心、護理之家等長照機構都放寬探視人數限制,安寧病房的病人「時間更緊迫」,需要更多時間與家人相處,以免造成一輩子遺憾,她也呼籲衛福部放寬安寧病房探訪人數限制。衛生局表示,依據醫療機構因應Covid-19探病管理作業原則,目前尚屬疫情等級第一級,採取強度較高的訪客管理措施,原則上暫停家屬長時間陪病,並限制1天1人,只能依各醫院所定時間及時段前往探病。但符合例外情形有實地探訪需要時,得視例外探視情形適時調整探病時段、時間及人數。例外情形包括:一、 病人實施手術、侵入性檢查或治療等,必須由家屬陪同,或基於法規需要家屬親自簽署同意書或文件。二、急診、加護病房或安寧病房等單位,因應病人病情說明之需要。三、其他因病患病情惡化或醫療處置需要,或長時間住院病患等情形,經評估有必要探病且經醫療機構同意者。符合探病管制的例外情形,可適時調整探病時段、時間及人數。
-
2020-05-07 新聞.用藥停看聽
銀髮族用藥易引腸胃問題 5個生活習慣助預防
常常會聽到銀髮族胃痛、脹氣或是便秘嗎?他們通常會拿出常吃的胃藥或止痛藥來緩解身體不適,但這樣就能解決問題嗎?有沒有可能是平時的用藥所引起?藥害救濟基金會整理了銀髮族常用的藥品,讓民眾瞭解可能導致腸胃不適的原因。銀髮族用藥的潛在危險其實,長者腸胃不舒服的原因其實很複雜,除了腸胃功能退化引起的不適,服用藥物所產生的不良反應,可能會比年輕時候更加明顯。這時候如果沒有經醫生診斷,就自己服用胃藥或止痛藥,不僅沒有幫助,反而可能會惡化病情。依據國民健康署「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資料顯示,八成以上(87.9%)老人自述至少有一種經醫師診斷確認的慢性疾病,近五成老人(45.9%)有三項以上的慢性病。相較於健康的民眾,為治療這些慢性疾病使用的藥物,可能來自不同科別的醫師處方,或自行到藥局購買,長者可能同時服用多種藥物。藥害救濟基金會建議,在生理老化的情況下,再加上服用藥物之藥理作用影響,銀髮族要特別注意潛在的危險。精神科用藥、氣喘用藥可能增加胃食道逆流的風險隨著年齡增長,食道肌肉與括約肌的收縮力會退化鬆弛,而出現胸痛、灼熱感、呼吸疼痛、胃酸逆流…等胃食道逆流典型的症狀。除此之外,也可能因為黏膜神經刺激感降低,反而會出現噁心、嘔吐、貧血等症狀。除了生理老化的因素,藥害救濟基金會表示,有些藥物的藥理作用也會讓下食道括約肌放鬆,胃裡的食物或胃酸容易進入食道,增加胃食道逆流的風險,如:鎮靜劑 (如diazepam),抗憂鬱用藥(如amitriptyline),氣喘用藥(如theophylline)…等。因此長者服用藥物期間,若出現胃食道逆流症狀,建議可以與醫師或藥師討論用藥情況,以適時調整,減少因用藥引起的不適。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導致潰瘍機率增加生理老化同時也可能使胃黏膜,對胃酸的阻抗與保護胃壁的功能減退,使得胃炎、十二指腸炎、消化性潰瘍等疾病的機會增加。長者若因為其他病痛,如關節炎等疾病而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會出現胃黏膜損傷、腸胃道出血和消化道潰瘍的機率更高。尤其長者可能因為身體疼痛或肌肉痠痛,服用此類消炎止痛藥的機會增加,更要特別注意以上的不良反應症狀。多種藥物長期服用,可能導致排便困難另一個銀髮族常見的腸胃問題是排便困難。生理老化使腸胃蠕動減慢,加上身體活動量下降,增加腸內食物滯留的時間,導致水份過度被吸收,容易發生排便不順的情形。若本身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且長期服用降血壓藥(如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利尿劑);腸胃問題服用的胃藥(如含鋁製酸劑);治療缺鐵性貧血的鐵劑…等,可能使長者有排便困難的發生率更高;其它用藥,如長時間服用止痛藥(如NSAID)、抗憂鬱用藥(如amitriptyline)、抑制過敏藥(如diphenhydramine)、抗巴金森氏藥(如amantadine)…等,也可能會增加排便困難之困擾。如果長者用藥期間有排便困難的問題,增加膳食纖維攝取及適度活動後,卻依舊沒有改善時,建議主動與醫師或藥師討論,降低因長期用藥導致排便困難的風險。銀髮族腸胃問題,注意生活習慣與小心用藥長者腸胃功能衰退、加上複雜用藥可能導致腸胃的不舒服感更加重,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服用藥物的時候一定要遵循醫師醫囑及藥師指示,不要自行用藥。若經常出現腸胃不舒服的情形,要儘早到醫院檢查,或與醫師和藥師討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藥害救濟基金會也提醒民眾,減少服藥期間腸胃不適,除聽從專業醫療人員指示外,可以多注意平日的生活習慣:1.餐後兩個小時內避免平躺,降低胃食道逆流的發生機率。2.細嚼慢嚥,減少腸胃負擔。3.進餐規律,定時定量,有助於消化液的分泌。4.減少易脹氣、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較油膩食物、糯米……等。5.適度運動,促進腸道蠕動。本文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 原文請點此
-
2020-05-07 癌症.抗癌新知
臨床觀察10幾年...前馬偕醫師警告:這幾種人格特質易罹癌
哪種人格特質容易罹癌?據我這十幾年臨床上的觀察,我發現癌症病人通常會有某種特定的人格特質,而且這樣的人格特質總是左右著他們的思考邏輯與行動,導致他們很容易陷於某種情境而無力跳脫。個性固執的人要小心例如有些癌症病人總會有一種很奇怪的堅持,就算你說得口沫橫飛也很難打動他們。他們總是穩穩地在那裡,動也不動,然後告訴你各式各樣他們不為所動的理由或原因,而那些理由與原因通常會讓你好氣又好笑,如果你的身邊也有癌症病人,你可能會更容易了解這樣的狀況。我在服役時曾認識一位朋友,後來因為分隔兩地,漸漸地失去聯絡。幾年後她因罹患癌症來找我,我幫她進行治療的時候,初期狀況很好,但是後來卻漸漸惡化,最後她對我說:「我發現只有離開人世,才對得起我以前傷害或對不起的人。」我告訴她可以選擇留下來做好事,這樣就可以償還了,不必非得走上死亡這條路,但是她依然堅持她的決定,沒多久她就去世了,那年她才卅六歲。我在為她治療的第一年很成功,自然療法讓她身體的癌細胞消失了,但是因為當時並沒有解除她的死亡意願,她的向死衝動仍舊在她的內在運作,而我也因為在為她治療的第一年很成功而疏忽這塊,第二年她的復發來得非常快速,快到讓人措手不及。這位朋友的過世對我的打擊非常大,我也對她這種固執的堅持百思不解,所以我決定開始深入研究癌症病人的性格。癌症復發和死亡意願有關透過臨床的觀察和研究,我發現癌症病人的內在有一種很特別的邏輯,例如他們可能覺得除了死亡,其他的方式強度都不夠。我最近有個癌症個案,他的家人也是醫師,他開始接受自然醫學治療的初期很成功,癌細胞也消失不見了,但當我希望他進一步解除內在潛藏的死亡意願設定時,他始終不願意,所以後來又再度復發了。其實癌症病人這種固執的性格與他們疾病的復發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如果沒有進一步解除疾病背後死亡意願設定,他們的症狀就很有可能會再度復發。這種強烈固執的性格,會導致他們在痊癒的過程中產生很大的困難;這些困難指向於這種終極的固執性格,而這種性格則指向了同一個焦點,那就是死亡意願。永遠犧牲奉獻的C型人格癌症病人另外一種明顯的性格,就是所謂的「C型人格」。我曾在美國知名心理學家莉迪亞提摩蕭(Cydia Temoshok)的書上看到他對C型人格有很完整的研究與發現,國外也有許多相關的研究在談論C型人格可能就是癌症傾向的人格,他們也設計出一些相關的檢測問卷與表格供大家自我檢視。在我自己的臨床經驗上,我也發現上一節所談到的情緒三個迷失,是癌症患者共通的現象。這些罹癌的人很習慣將日常生活中的情緒累積下來,所以他們幾乎都是別人眼中很隨和、不會拒絕別人的濫好人,他們的個性都具有極高的容忍度,但也因為這樣的人格特質,導致這些人罹癌。在癌症病人的潛意識裡,他們已經萌生放棄生命的念頭,所以消極的看待身邊的一切,才會造成他們什麼都說好、不懂拒絕的人格,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的為人可以如此隨和的原因。雖然有很多癌症病人告訴我他們害怕死亡,但是如果不談及面臨死亡所引發的恐懼,會發現他們的內在其實是一心向死的。我的親人中就有類似的案例。我的母親是位街坊鄰居都稱讚的好人,我也從未見過我母親發脾氣。六年前,大約在她七十歲左右,她的身體開始出現各種病痛,甚至長了腫瘤,當她開始跟家人交代後事時,我立即察覺到這是她的死亡意願,她曾在報紙上面寫:「如少水的魚,斯有何樂,無常迅速」等等的話,知道她想要放棄生命後,我嘗試幫她解除死亡意願的設定,後來我才知道母親的奶奶、外婆、媽媽,甚至是她的大姊都是大約七十歲左右去世的,所以「七十歲」對她而言,是生命差不多到了盡頭的年齡。當我幫她解除死亡意願的設定後,她開始會跟我父親吵架,二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記得去年年初,我開車帶著他們二位老人家去散心,從我們出發的那一刻開始,他們沿路足足吵了二個多小時,我邊開車邊偷笑,因為我知道我的母親為何開始跟我父親吵架,在她的潛意識裡,她已經沒有準備要死了。過度追求精神與靈性生活癌症病人除了過分隨和這種濫好人的特質外,還會有過度追求精神層面的傾向。我不是指有宗教信仰或追求靈性生活的人就是C型人格,我是指有些癌症病人對靈性部分有著過度的追求,宗教也可能是其中某些部分,他們對於人世間的生活反而顯得不太感興趣。這些人格特質就是所謂的C型人格:他們是大家口中稱讚的好人、他們總是具有犧牲奉獻的情懷、他們不太表達自己,而且總是把自己的情緒控制得很好。盡力取悅別人以求生存在癌症病人身上,這種凡事都為別人的濫好人特質,除了與C型人格有關以外,根據我多年的觀察,造成這種人格特質還有第二種原因,就是他們必須藉由取悅討好別人,讓自己存活下來。在我的臨床經驗中,我發現有些癌症病人的內在是憎恨父母的,但是為了要活下來,他們必須掩蓋,這樣的情緒通常很隱性,外在並不容易顯露出來,甚至連他們自己也可能很難發現。這種狀況通常與他們人生歷程中的人生課題有關,關於人生課題的部分我會在後面章節特別來談,基本上這種憎恨父母的特質會有二種主要狀況:第一種狀況,他們的父母可能曾經不想要他們,這可能會發生在他還是胎兒的時候,這些紀錄其實都完整地存留在他們的潛意識裡,所以當他長大懂事之後,就會開始無意識地盡力取悅與討好父母,甚至取悅討好他人,因為他們覺得不這麼做,就有被遺棄的可能,這也是他之所以成為濫好人的原因。第二種狀況,是自己的父母感情不睦,甚至彼此憎恨到想殺了對方,雖然他們可能沒有表達出來,但是他們的孩子會吸收這種潛意識的氛圍。他們在潛意識裡會想要代替父親或母親動手讓對方消失,但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是父母親的孩子而不能這麼做,以致於造成內在極度的矛盾與痛苦,到最後,會在潛意識裡想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是在人生動力療法中常見到的動力呈現,它也是有自殘傾向的人格常見的設定根源,這些都是癌症病人中C型特質可能形成的原因。黃醫師小講堂「死亡意願」是怎麼來的?當一個人的潛意識裡有想死的念頭,就稱作死亡意願。舉例來說,一個人因為生活困苦、工作不順或與親友感情不睦,而萌生「死了算了」的念頭,就算只是一閃即過,也是一種死亡意願,一旦這樣的意願出現在腦袋中的次數越多,就會直接影響到這個人的健康狀態。什麼是「動力呈現」?簡單來說,就是把沒有完整經歷的情緒與情境,經由能量場的開啟後,重新完整的呈現並且經歷。例如,一個人曾經被同儕嘲笑,但是礙於動手傷人可能會受到處罰,所以轉而壓制自己憤怒、悲傷的情緒,以致於產生活在世上沒意思的念頭。這樣的人,在透過能量場的開啟後,可以重回當初沒有受壓制而中斷的情境與情緒,並且完成原本想要做的動作或態度,那些被壓抑的憤怒、悲傷等情緒也就得以消除,他自然不再因此感覺生命無意義可言。書籍簡介/破解癌症:癌症是「症」不是「病」黃鼎殷醫師的身心靈整合療法作者: 黃鼎殷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日期:2018/05/08作者簡介/黃鼎殷學歷:台大醫學系畢業經歷.曾於921地震協助埔里基督教醫院救災3個月.曾具家庭醫學專科及安寧緩和醫學雙專科資格.前台北馬偕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現任.奧微健康創辦人.再生診所醫師從事自然醫學20年以上,以整合西醫、中醫、心理學、歐美順勢醫學,以自我體驗與病人臨床成效雙重研究,創立了有別於一般醫學,以不吃藥的身體心治療法為主軸著作.《情緒生病,身體當然好不了》(新自然主義)、《過敏一定治的好》、《你的體質,這樣吃就對了!》、《人生動力療法》、《你的身體是全世界最好的醫院》等★想進一步了解更多身心靈療法,歡迎到黃鼎殷醫師的網站:dyh-tw.com/延伸閱讀: 薑是體內最佳的除濕機!老薑、嫩薑效用大不同,你吃對了嗎?
-
2020-05-06 科別.泌尿腎臟
洗腎,由我作主/腹膜透析 工作能力不打折
洗腎患者為了彼此打氣,成立臉書社團,社員達上千人,其中常見的話題之一就是「工作」,因腎友常被誤會工作能力「打折」。在媒體業工作的腎友馬姐說,她所在的公司重視社會責任和員工健康,具備彈性上班制度,讓她能發揮專業、維持收入且經濟無虞,不會成為社會負擔。腹膜透析治療不必常跑醫院44歲的馬姐說,她原僅有原發性高血壓,但某次身體疼痛,深入檢查才發現腎臟也跟著出毛病。5年前腎臟突然惡化,發生尿毒症併發肺積水。為了繼續上班和顧孩子,她選腹膜透析治療,不必常跑醫院洗腎。馬姐說,小時候看爺爺罹患糖尿病,被醫師宣判要洗腎,喊著不想活了,且沒多久就過世,「我原以為一洗腎人生就完了。」因此,她滿心期待換腎,希望重啟大好人生。未料,2017年換腎後卻器官排斥,嚴重得住院治療好幾天,工作停擺。馬姐最後是靠腹膜透析才穩定下來,雖成功換腎卻無法擺脫洗腎,讓她大受打擊,哭說:「為什麼是我?」幸好有宗教信仰支持,讓她熬過來。但沒有工作收入,經濟只靠老公,讓她壓力很大,於是2年前重返媒體職場。馬姐習慣早上使用長效型透析液,可維持工作時間不必換液,傍晚再換就好,但她希望能提早下班回家換。幸好公司很友善,讓她彈性上下班。她強調,雖然體力變差無法「拚命」,但一樣可貢獻專業,不會因洗腎就表現打折。外商公司體恤回崗位後更用心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前理事長王濋諭說,他在外商公司上班,當初也是為了維持原有生活型態,選腹膜透析治療,而非選擇一周需到醫院3次的血液透析治療。參加工作會議或海外出差,只要備妥透析液再配合清潔操作,洗腎方便舒適。腎友遭誤解「就業歧視」被刁難王濋諭9年前換腎後,目前不必再洗腎。但他記得,雖曾因病住院,但公司不曾刁難,老闆曾探病要他養好身體再回去,還通融病假期間領全薪,讓他覺得窩心,回崗位後更用心。王濋諭表示,並非每個企業都是如此,就有腎友反映,公司誤認「透析管組」有感染性,雖非事實,卻慘遭刁難。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現任理事長吳鴻來直指,「這就是就業歧視。」她說,腹膜透析比血液透析來得緩和,能彈性調整換液時間,適合上班族,且殘餘腎功能可維持比較久。但無論是使用腹透或血透,每人都是社會一份子,均有工作權利。盼企業聘僱一定比率身障者為維護腎友的工作權,王濋諭和吳鴻來都站出來倡議,盼企業能體認,腎友不會因洗腎而工作能力打折,更期待政府認真要求企業聘僱一定比率的身心障礙者,達到真正的職場友善。維持家庭經濟,減少照顧者負擔,社會才能共好。醫學辭典/腹膜透析血液透析為常見的洗腎治療,一周需去醫院3趟。但國人壽命高齡化,需維持經濟收入的時間也延長,居家腹膜透析因治療時間具彈性,腎友能依工作需求調整。此外,新冠疫情期間,雖洗腎室感控嚴謹,但選擇腹透,更能降低群聚感染風險。台灣於2011年曾發表一篇研究,腹透換液各由腎友、家屬、或受雇看護執行,都能維持不錯的治療品質,腹膜炎發生率低。長輩若不太能操作,可請家人或看護接受訓練,輔助長輩洗腎,稱為「輔助式腹膜透析(Assisted PD)」。(諮詢╱基隆長庚醫院腎臟科主任吳逸文)
-
2020-05-06 科別.感染科
中正大學研發敗血症快篩感測器 1小時找出致病原因
嘉義縣中正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謝文馨團隊日前研發一套「雙面光柵生物感測器」可快速檢測敗血症患者到院初期的發炎程度及原因,縮短病人住院時間,醫生也能透過該感測器即時確認治療效果,目前已獲得3項國內外專利,預計2年內申請醫療法規認證。謝文馨表示,傳統敗血症檢測時間過長,臨床上為避免病情惡化,檢測結果出爐前會先使用廣泛型抗生素治療,易造成藥物濫用、治療成效不佳,而因敗血症需花時間檢測,醫生只能透過觀察病人生理狀況,做為追蹤治療成效的參考,延長病人住院時間,造成醫療資源浪費。敗血症由細菌、病毒、真菌或其他病原體造成全身性發炎反應併器官衰竭的病症,在治療上分秒必爭,謝文馨團隊研發的「雙面光柵生物感測器」不需進行血液培養,只要將患者血液檢體注入感測器晶片中,1個小時內就能針對不同的發炎因子初步分類致病原因,提供醫生施打抗生素的指引。謝文馨表示,目前中正大學研發的雙面光柵生物感測器,能客製化晶片廣泛應用於生醫感測或食品檢測,預估感測器晶片量產成本不到1美元,且檢測系統的結構和操作簡單,適合用在醫療資源較不足的地方,有望推廣到小型診所、長照中心等,做定點照護的前端快速篩檢系統。中正大學團隊日前已開發第二代雛型機,除了獲得1項美國專利、2項台灣專利,也正在申請2項美國專利,更與國內抗體製造廠商合作,未來將持續累積臨床檢體的檢測數量,預計2年內申請醫療法規認證,成立新創公司或技術轉移。
-
2020-05-05 科別.精神.身心
防疫情緒緊張加衍生家庭糾紛怎麼辦?聽醫師建議
在疫苗和特效藥還沒出現前,高規格新冠肺炎防疫措施讓精神科、皮膚求診人數增加。衛福部桃園醫院身心內科主任蔡孟釗指出,某些民眾以往和家人的關係較疏離,而在居家檢疫足不出戶的情況下,與家人相處反加重緊張的情緒,衍生爭執或家暴情況。另外,防疫期間也有民眾表現面臨各方面的壓力有負面情緒,感到無助而採用藥物或酒精等傷害身體的物質來紓壓。醫師建議無論是居家檢疫或減少外出者,可以利用此時做一些家事,試著了解另一半過去做家事的情境,增進家庭關係。雖然要維持社交距離,但隔離者還是能透過視訊連絡家人朋友,試著讓彼此的心更親密,讓對方感受到此刻是安全的,而且要一起渡過疫情。新冠肺炎也讓身心科患者卻步,即使藥都吃完了,仍因疫情不敢回門診拿慢性用藥處方,更甚者因停藥而焦慮症狀復發,增加飲酒和吸煙量。如因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無法親自就醫,可委請家人協助;不敢到醫院就醫者,亦不妨主動聯絡醫療院所,當地醫療院所亦對疫情期間有相關措施協助。衛福部提供1925安心專線電話諮詢,和各地衛生局均有提供專線諮詢就醫及心理問題。。衛福部桃園醫院團隊治療確診對象時,除了隔離病房的專責護理師和醫師們,臨床心理師也是給予患者心理支持的重要成員。醫師表示,患者常見的擔心如自己會不會傳染親友,也擔心自己的病情會惡化變成重症,如果出院會不會復發,也想到以後在職場、社區會不會遭歧視,想到這些,也會有自責和罪惡感,伴隨出現失眠,不安,肌肉緊繃,頭痛等身心症。類似的情形也會出現在醫護人員身上,因高張的壓力出現行為改變,如不敢接觸家人,失眠,易怒,不能專心,回家不斷清潔身體等。醫師表示,對確診者和所有配合防疫措施的民眾要給他們正能量,讓他們明白隔離和治療是一種付出,感謝他們保護台灣人民,避免疫情擴大。
-
2020-05-05 科別.呼吸胸腔
多數氣喘患者依賴急救吸入劑 醫界:可能提高惡化風險
台灣約有兩百萬名氣喘患者,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年調查顯示,八成四氣喘病患對急救吸入劑呈現中高度依賴,長此以往可能使患者惡化風險不減反增。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小組委員傅彬貴表示,許多氣喘患者感到不適時,會自行赴藥局買急救吸入劑(SABA)來緩解症狀。然而,氣喘為一慢性呼吸道發炎反應,患者應使用含有抗發炎的吸入型類固醇藥物加以治療,即使無症狀時仍應長期規律使用,而非依賴急救吸入劑。傅彬貴表示,急救吸入劑雖能快速使氣管擴張,卻無法降低發炎反應,因此長期使用可能提升死亡風險。根據今年全球氣喘治療指引,如果氣喘患者經常性使用急救吸入劑、使用量達到一年三瓶以上,可能提高氣喘急性惡化風險。但台灣氣喘患者似乎普遍有依賴急救吸入劑的現象;根據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年針對國內八家醫院共400名氣喘患者進行調查發現,高達八成四的氣喘病患對於急救吸入劑的使用認知屬於中高度依賴,而三成一的病患氣喘控制不佳且每周使用這款藥品的次數大於三次。今天是世界氣喘日,衛福部健保署、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等單位共同簽訂「健康肺氣喘卓越計劃」合作備忘錄,盼醫療院所將正確的治療觀念帶給民眾,並合作精進國內氣喘管理與照護。
-
2020-05-05 科別.呼吸胸腔
怕染疫不回診 氣喘者亂停藥恐惡化
「春天後母心」,氣候乍暖還寒、忽冷忽熱,容易誘發氣喘發作,不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出入醫院的人數明顯下降,氣喘病人回診和領藥的順從度也變差了,頗令人擔心。專家指出,未按時服藥是導致病情惡化的重要因子,而氣喘病情惡化是非常危險的,呼籲病人務必要按時用藥。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林慶雄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三個多月,醫院氣喘門診人次已下降近兩成,領慢性處方箋的人次也下降了近一成。醫院為了防疫,對出入人員有所管制,包括人數限制、出入口管制、插卡確認旅遊史等,可能令民眾倍感麻煩,加上擔心醫院有交叉感染的可能,氣喘病人按時回診和領藥的比率就降低了。如果病人家裡的存藥已經用完又沒有回來領藥,未來氣喘相關的就醫急診率或住院率,很可能會上升。林慶雄指出,氣喘控制指標包括平時夜間發作次數、發作是否影響日常生活、平常是否常需使用急救型藥物等,如果上述指標分數不是很好,就需長期服藥。氣喘病情惡化的誘發因子,包括上呼吸道感染、空氣汙染,但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沒有按時使用控制型藥物」。一旦急性惡化,氣喘患者面臨危險,包括呼吸困難、咳嗽、胸悶、呼吸衰竭、缺氧,如果未及時處置,恐危及性命。現在氣喘已經有很好的控制型藥物,可以有效預防急性惡化的發生,如果控制良好,生活可與正常人無異。大部分病人發作時,易出現胸悶、黏痰、咳嗽等症狀,當這些症狀出現時,有些人會自行服用一些感冒藥而未就醫,但若有喘鳴聲,就醫比率才會比較高。林慶雄提醒,即便是還沒有出現喘鳴聲,肺功能恐已下降而不自覺,建議如果感覺氣喘發作,可使用急救型藥物或控制藥物噴兩、三次,若無法緩解,立即就醫,由醫師謹慎診斷治療。如果氣喘症狀較重又沒有控制好,而其肺功能本來就差,若是又得到專門攻擊肺部的新冠病毒,併發症和死亡率一定會更高。
-
2020-05-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氣喘「藥」控制 配合3項照護重點 才是降低染疫的關鍵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戴口罩、勤洗手已成為全民防疫運動;為避免人群接觸,增加感染風險,許多氣喘患者因而在疫情期間沒去醫院回診導致中斷服藥,但此舉可能造成更高的風險。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指出新型冠狀病毒會影響整個呼吸道,引起氣喘急性發作,並可能導致肺炎和急性呼吸道疾病,因此中、重度氣喘患者比一般人有更高的病情惡化風險。彰化基督教醫院 林慶雄副院長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之後,醫院的氣喘門診人次下降了近2成,而拿慢性處方箋的人次也下降了近1成,為了擔心民眾因疫期而中斷服藥,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氣喘患者,在疫情期間仍需要定期回診及服藥治療,勿擅自停藥,避免引起氣喘急性發作風險。如因疫情影響而害怕至醫院回診及領藥的患者,也應該與主治醫師討論,可先在住家附近診所就醫或透過連續處方箋於社區藥局領藥,以維持良好的氣喘控制。5月5日為世界氣喘日,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 呼籲在2019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為降低氣喘患者感染風險,氣喘患者應配合醫師指示,按時使用藥物(特別是吸入性藥物)控制氣喘。今年碰到閏四月,氣溫變化大,也會引發氣喘所以更顯得服藥的重要性。擅自停藥很危險 避免接觸誘發危險因子疫情期間更需維持規律、按時使用藥物的好習慣,以穩定呼吸道發炎狀態,降低感染及急診就醫風險。國民健康署呼籲氣喘患者配合以下三項照護重點:1.正確用藥及不擅自停藥:氣喘患者及家屬不應擅自停藥,應配合醫師指導,正確使用藥物(特別是吸入性藥物),以確保藥物能進入呼吸道,而不是在口腔中,才能有效達到治療目的。2.避免接觸誘發氣喘的危險因子,如:塵蟎、灰塵、二手菸、花粉、汽機車廢氣及冷空氣等,並透過居家環境清掃降低呼吸道感染。3.疫情期間要勤洗手(肥皂和水洗手至少 20 秒),外出戴口罩並隨身攜帶藥物,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室外1公尺、室內1.5公尺)。原文:國民健康署
-
2020-05-04 橘世代.健康橘
防疫在家免焦慮 中醫師:按摩穴道鎮定心緒又助眠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人類面對疾病的不確定性,易產生不安感,神經緊繃,因防疫又長時間悶在家,焦慮加劇。中醫師建議,可揉壓3穴位鎮定心緒、自我保養,35歲以上者最好得找時間曬太陽,增加褪黑激素助眠。衛福部南投醫院中醫科主任顏素美指出,長期緊張焦慮、精神壓力或情緒煩惱,恐致頭痛、失眠、多夢、醒後困倦、腦力衰退、體力衰退、心情煩躁等症狀,這些不是腦的器官病變或特定精神疾病,統稱「神經衰弱」或「自律神經失調」。面對疫情緊張引發情緒焦慮 ,中醫科建議,可揉壓神門穴、內關穴和耳神門穴3穴位,平定心情、幫助睡眠,平時在家看電視或追劇也可按此3穴道做自我保養;此外,也得找時間去戶外曬太陽,能幫助容易入睡,尤其是35歲以上的民眾。顏素美說,由小指和無名指交叉處向下延伸到手腕的橫紋,二者交接點、筋內側凹陷處即「神門」;掌面腕橫紋中間向肘方向延伸三橫指長度,兩筋之間的凹陷處為「內關」;另耳上第一凹窩上緣,外3分之1處為「耳神門」。按壓穴位時,不需要過度用力揉壓,只要有感覺到酸、麻、脹、痛時,便可達到緩解效果,消除緊繃情緒;人35歲以後,褪黑激素分泌下降,平均每十年降低10到15%,褪黑激素減少,會導致睡眠紊亂,若又碰上焦慮恐,將更睡不安穩。她表示,陽光能有效製造褪黑激素,失眠及35歲以上的人適合早上曬太陽,頂著晨光,在住家陽台或大樓庭園練瑜伽、土風舞、氣功或走路等輕度戶外運動,每次半小時至1小時,有助於轉移緊張情緒,降低精神壓力,也幫助晚上容易入眠。睡前泡腳也能助眠,人體12經脈中,有6條起於足部,分布60多個穴位,睡前泡腳能刺激這些穴位,達到促進氣血運行,調節臟腑功能,疏通全身經絡,熱水也能刺激腳部末梢神經,對大腦皮層產生抑制作用。就寢前泡腳則以水溫40到41℃,泡20分鐘為宜,顏素美指出,睡前泡腳能使腳部毛細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使腦部感到輕鬆,消除疲勞,加快入睡;暫時性失眠的民眾,也能透過上述建議調整生活習慣,改善睡眠品質。南投醫院也提醒,倘若因焦慮出現持續性失眠,且症狀未改善甚至惡化,就應考慮尋求身心科醫師協助。 【關於更多「睡眠」精選特輯↘↘↘】。睡前忌洗澡? 醫師推9招找回一夜好眠。想睡得更好 上床前做對3件事。如何讓肌肉休息?睡眠品質是關鍵!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2 養生.運動天地
讓媽媽開始運動 揪團同樂最有用
送媽媽最好的禮物,就是陪她去運動!邁入50大關,是許多慢性病和女性相關癌病的高風險期。雖然遺傳基因不能改變,但飲食和運動可以讓身體維持在最佳狀態。如何讓沒有運動習慣的媽媽們動起來呢?子女的引導非常重要,呼朋引伴也是能持續下去的關鍵。停經後的女性,因為缺乏雌激素保護,多種疾病風險上升。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任、醫師劉建廷表示,以骨頭密度而言,女性35歲起,骨質隨年齡每年流失0.5-1%,50歲之後骨質流失明顯加劇,每年流失達1-3%。運動和營養對停經後婦女更加重要。研究顯示,在工業革命後,人們每日行走步數減少七成,「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每年就有6%的死亡率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缺乏運動 常是慢性病主因劉建廷表示,缺乏運動是多種慢性病主因,規律運動的重要性,在於防止體重上升、加強心肺功能和肌力;預防和肥胖有關的癌症,如乳癌、大腸癌及子宮內膜癌;減緩骨質流失,降低跌倒、骨折和骨質疏鬆的風險;降低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減輕憂鬱和焦慮、改善心理安適與認知功能,預防失智。三重國民運動中心執行長、教練林志儫表示,若長期不運動,身體會告訴自己不需要那麼多肌肉,肌肉細胞會流失掉,但身體想維持身形,因此脂肪會膨脹。缺乏運動會使骨鈣質流失,也增加非疾病型的健康問題,如手腳冰冷、容易失眠。運動可刺激腦內啡生成,保持積極正向,維持記憶力、專注度等。一旦開始動 八成可養成習慣林志儫說,萬事起頭難,從來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常不知如何開始,不過「只要開始接觸運動,後續接受度都滿高。」以三重國民運動中心為例,上過一、兩次課,留客率超過五成,八成可養成運動習慣。他也觀察到,「女性族群的運動關鍵是要有夥伴、社群性」,他鼓勵媽媽們跟姊妹淘、鄰居相約,或兒女帶媽媽去運動。林志儫舉例,運動中心也有這樣的例子,有些長輩媽媽不願意運動,但因運動中心每月有一天女性免費課程,還送毛巾,對長輩可多給獎勵,後來長輩體驗到運動的好處,進一步一周來運動三、四天。他也觀察,女性運動容易有攜家帶眷的效果,有的阿嬤來運動,阿公甚至全家都跟來,他笑說,鼓勵女性運動「CP值最高」。伸展、有氧、重訓 多樣比單一好劉建廷指出,「運動需要循序漸進、多樣化」,如過於執著日走一萬步或慢跑,對腰椎及膝蓋可能造成過大的負擔,因此有氧運動、阻力訓練(核心肌群、重力訓練)和伸展運動也要做。劉建廷說,長輩常做的運動,十之八九是伸展類,再來是快走、跑步,對肌力訓練比較陌生。他表示,人體用力是依循「中軸穩定、四肢發力」,因此練好核心肌群,就可成為身體天然的保護。如練好背肌、腹肌,可保護腰椎;訓練頸椎附近肌群,則可保護頸椎;大腿肌力訓練,可延緩、預防膝蓋退化。林志儫建議,一開始選擇的運動,不見得適合自己,要多嘗試。完全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可嘗試從快走、慢跑、騎腳踏車、低衝擊的瑜伽、有氧舞蹈等開始。運動初期 未必要請私人教練林志儫表示,運動初期不一定要請私人教練,因為教練會針對個人身體評估並提出計畫,但運動者未必喜愛教練所規畫的運動。而且一開始投注太多金錢,在看不出效果前,可能因此中斷。建議在運動一陣子後,比較清楚自己需要的訓練是哪類,適度重訓提升能力,就會越動越有興趣。劉建廷提醒,不管是哪個年齡層,要運動前最好先諮詢醫師。若有內科疾病如血壓高、糖尿病、心臟病等,要先治療到病情穩定再運動,也要選擇緩和一點的運動,避免病情惡化。若運動時腳麻、背痛,要看是不是有發炎、腰椎退化等問題,建議跟教練反應及暫停,先諮詢醫師。另外,運動要避免溫度過高,以防中暑、熱衰竭;空氣不佳時則建議在室內運動;睡前劇烈運動會讓交感神經興奮,容易失眠。林志儫說,「運動永遠不嫌晚」,只要身心狀態舒適、排定時間,建議次數要達到一周三次,每次維持半小時。他說,不論是在都市或鄉村,現在運動資源都不少,如果鄉村沒有運動中心,也可多利用線上同步教學課程,必要時自己準備瑜伽墊,就可以在家運動。愛運動 好處多多● 防止體重上升。● 加強心肺功能和肌力。● 預防某些和肥胖有關的癌症,如乳癌、大腸癌及子宮內膜癌。● 減緩骨質流失,降低跌倒、骨折和骨質疏鬆的風險。● 降低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 減輕憂鬱和焦慮、改善心理安適。● 改善認知功能,預防失智。
-
2020-05-01 橘世代.健康橘
李佳蓉:給孩子想回家的理由,不要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有位在銀行工作的親戚,把兒子栽培得很出色,本以為自己退休後可以靠兒子安養晚年。有一次遇到他,想起很久沒看到他兒子了,就問起對方的近況。沒想到他卻皺起眉頭,嘆了口氣:「其實,我也好幾年沒見到他了。」追問之下才知道,幾年前,父子因為細故發生衝突,兒子拂袖而去,從此失聯,連過年也不回來。我問他打算怎麼處理這件事,他兩手一攤:「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對他來說,這個兒子等於丟掉了。子女離巢,各組家庭,是為人父母必經之路。然而,若是子女從此漸行漸遠,甚至變成陌生人,就很令人感傷了。孩子跟自己疏遠,大多數父母都會難以接受,他們沒想到的是,人與人的關係都必須經營,即使是血脈相連的親子,也不例外。不討錢,不討拍我有兩個兒子,大兒子結婚搬出去後,因為家裡還有個小兒子,所以不覺得有什麼變化。直到小兒子也成家獨立了,家裡突然變得空蕩蕩的,只有我和先生大眼瞪小眼,這才感到有些失落。所幸這樣的空巢期沒有持續太久,一方面是我還在職場上,而且兩個兒子都是我的同事,因為工作,仍然有很多互動的機會;另一方面,就是我設置了家庭日的機制,每個星期天他們都必須帶著媳婦、孫子回來,因此,我們現在雖然是三個家庭,還是很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家庭日就是給孩子必須回來的理由。常有父母跟我抱怨孩子不願意回家,根據我的觀察,通常有幾個原因:其一,就是父母對孩子有所企求,可能是討錢,也可能是討拍,讓孩子感受到很大的壓力;其二,就是缺乏讓孩子想回去的理由。如果是第一種狀況,父母親必須調整心態,把養育子女當作人生的義務,而非投資,不要想從孩子身上獲得回報,他才不會視回家為畏途。至於第二種狀況,孩子不是不願意回家,就是少了強烈的動機,因此這週回去也行,下週回去也行,一週拖過一週。這時候父母就要刻意找個理由,比方說,學了新菜需要有人給意見,或是想買手機需要建議,讓孩子把「回家」這件事排入當週的待辦事項中。很多人都有「貴遠鄙近」的毛病,對不熟的人很恭敬,對親近的人卻輕慢,特別是子女有父母的愛當靠山,更容易不把承諾放在心上,明明說好要回去,臨時有事就取消了,因此父母更需要用策略來達成目標。盡早跨出和解的第一步孩子跟父母疏遠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發生衝突後沒有盡早化解。我跟兩個兒子都是同事,互動機會多,難免衝突,而且人愈是親近,爭執起來愈不客氣。不過每天晚上,我都會給自己一段自省的時間,如果白天跟兒子發生衝突,而我認為自己有錯,就會發簡訊向他道歉,通常兒子也會給我正面的回應。大兒子是個非常敏感的人,有一陣子,他跟我開會時,經常講到一半就丟下一句話:「既然妳不相信我,我就不講了。」然後,奪門而出。後來,我們針對這件事坐下來懇談,原來我在聽他講話時,臉會不自覺地垮下來,兒子卻解讀成我懷疑他所講的內容,因而感到不太舒服。我跟他解釋,當我在思考時,表情會比較嚴肅,絕對不是在懷疑他。溝通之後,我們再開會時,我就會注意自己的表情,而他即使看到我垮著臉,也會耐著性子把話講完。有衝突或不愉快,一定要盡早處理,時間拖得愈長,愈難跨出和解的第一步。我那位親戚沒有及早跟兒子修補裂痕,一拖好幾年,如今要挽回父子關係,難度變得很高。當子女之間有衝突時,父母也應該主動介入處理,否則手足感情惡化,也會影響整個家的凝聚力。某一次家庭日,二兒子帶回兩盒朋友店裡做的馬卡龍,想聽聽哥哥的品嘗意見。平時,我規定家庭日不准滑手機,那天因為大兒子要找資料,所以破例,他的注意力全在手機螢幕上,弟弟給他的馬卡龍就隨手放在一邊,看都沒看一眼。二兒子覺得受傷,就不和哥哥講話了。這一幕,我在現場全看到了。當晚,我立刻寫簡訊給大兒子,發現他完全沒意識到這件事。我告訴他,弟弟滿心期待他的回應,他不應該是這種態度,我要他跟弟弟道歉。下一次家庭日時,我就做球給大兒子,讓他對那個馬卡龍誇獎幾句,那次不快也就煙消雲散了。親人衝突的導火線經常都是小事,但是爆發了就要趕緊滅火,否則心結可能愈來愈深,最後成為整個家的不定時炸彈。婆媳關係好,大家都開心隨著孩子自組家庭,新的家庭關係就是跟他們的另一半相處。我的兩個孩子都是男生,也都娶了太太,我自然得學習如何當一個婆婆。有一次,我和一位久違的朋友見面,她開口就說要請教我婆媳相處之道,然後對媳婦數落個不停,整整半小時,沒有一句好話。我忍不住問她:「在妳眼中,妳媳婦就沒半點優點?」她回我:「沒有。」我再問:「那妳兒子為什麼會娶她?」她兩手一攤:「他就被騙啊!」從她的回應不難理解,她們的婆媳關係不好,因為是她自己把媳婦往外推。有些父母太愛自己的兒子,兒子娶了媳婦,便覺得自己被取代了,因此看對方處處不順眼。其實,換個角度來看,媳婦是兒子選擇的人生伴侶,妳跟她打好關係,只會讓兒子感激妳,母子關係更好。想通了這一點就會知道,公婆對媳婦好,大家都開心,才是最聰明的做法。在家族成員中,媳婦算是「親密的陌生人」,彼此並無血緣,過去也沒有共同的生命歷程,是因為婚姻而不得不在一起,所以更需要用心經營彼此的關係。兩位媳婦的原生家庭背景不同,個性、金錢觀都不一樣,然而我一視同仁。只要是媳婦送的東西,我一定會在她們面前穿戴使用,讓她們知道,我很在乎她們的心意。善用讚美,也是讓婆媳感情加溫的技巧。我通常會請媳婦幫我做點小事,然後藉機會肯定她們。兩個媳婦個性不同,稱讚的方式也要因人而異,直接對大媳婦表示感謝,她就會非常開心;至於二媳婦,透過二兒子轉達,比當面誇獎她,效果更好。總之,婆媳關係好,母子的關係才會好,家庭圓滿了,才能完成傳承使命,讓這一生了無遺憾。經營自己最重要我們期望兩代之間情感親密,除了經營親子關係,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經營自己。如果 50+的我們能獨立自處、享受生活,不倚賴孩子來獲得快樂,孩子和我們相處就沒有壓力;如果我們擁有成熟的精神內涵,孩子就會主動親近你,尋求你的鼓勵和智慧。我的母親堅韌樂觀,影響我很深,不過她忙於自己的生活,我想見她得預約時間,而且她不保證履約。這也是我的人生目標,擁有豐富的生活與獨立的自我,當孩子來找我(當然,他也得預約),我們開心相聚,當孩子投入他的事業,我也享受自己的世界。這樣的道理,我相信,適用於所有關係。本文摘自《現在開始美好》,天下文化 2020/03/31出版【精選延伸閱讀↘↘↘】。照顧父母誰之責?媳婦「重擔一肩扛,想人生重來」。不怕空巢期 洪荒與外地女兒只有「一個手機的距離」。面對「家庭老化」 父母與孩子該如何獲取平衡?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網傳這些食材可治療新冠? 食藥署出面打臉駁斥謠言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目前沒有任何特效藥可以治療,只有實驗藥物瑞德西韋與奎寧類藥物,可能在醫學上有幫助。但一般民眾擔心自己遭到感染,傳出楊桃、薑、益生菌、蔥、韭菜可以治療新冠肺炎,其實全部都是謠言,不但食藥署出面闢搖,中西醫專家都認為,民眾可能誤把調理身體與治療疾病混為一談。衛福部食藥署連續數日在闢搖專區發布,楊桃、薑、益生菌、蔥、韭菜都被查獲出假訊息指出能治療新冠肺炎,全部都不可以相信;但什麼原因讓民眾認為可信,可能因薑、益生菌、楊桃等可以幫助條理身體,例如薑在感冒前吃可能會有一些幫助,但對於治療疾病幫助不大,確實是大家誤會。林口長庚醫院中醫部內兒科主治醫師林意旋表示,新冠肺炎是非常新的疾病,治療方法目前還在找尋中,楊桃、薑、益生菌、蔥、韭菜對治療新冠肺炎應該都沒有直接效用,而是能幫助調理身體,例如薑,可以幫助身體驅寒,當身體可能快改冒時,趕快喝薑茶,可以幫助症狀不繼續惡化。林意旋強調,不是每1種類型的感冒都可以用薑預防,薑只能在快要有感冒時,讓感冒趕快復原,例如身體有點發冷微恙時,就可以用薑來驅寒;但一旦演變喉嚨痛或上呼吸道感染,薑就沒有效力。楊桃則是能幫助身體生津解渴,可以舒緩特定咳嗽,不過對於治療疾病也沒有幫助。新光醫院營養師康舒詠認為,益生菌是幫助人類維持免疫力的好菌,如果腸道的好菌多,腸道的壞菌就會比較少;如果腸道壞菌多,有可能在腸道黏膜狀況不佳時,讓壞菌跑到血液中,導致疾病發生。並且腸道是人體第2大免疫器官,補充益生菌確實對調節免疫力有幫忙,但能協助抵抗新冠肺炎,同樣沒有任何科學數據。康舒詠強調,維持身體免疫力穩定,確實能讓身體比較不容易生病,但補充益生菌不能等同於能夠治療新冠肺炎。另外,薑、蔥、韭菜3項食材,在煮湯時經常使用,如果生病時喝一些熱湯,能讓身體舒服一些,也能夠幫助身體補充水分,但是在治療疾病方面目前沒有科學實證,特別是新冠肺炎。★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5-01 新聞.健康知識+
遭鰻鯰刺傷腫痛 醫師籲:釣客要多認識毒性海洋生物
一名中年男子日前在新竹縣新豐鄉夜釣,成功釣起一隻鰻鯰(俗稱沙毛),卻在解魚鉤時,左小腿不慎遭其背棘刺傷,當下疼痛難耐,受傷部位也出現腫脹,趕緊就醫;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診醫學部醫師陳冠賓指出,經毒物醫學相關資料比對,確認該男遭鰻鯰刺傷並產生毒性反應,經一小時溫水浸泡,該男病狀無惡化,便給予口服止痛藥與抗生素才讓其離開醫院。陳冠賓說,海洋生物中會對人造成毒性反應的種類眾多,造成中毒的方式也有差異,有一類便是具有毒刺的魚類;在台灣漁民口中有句俚諺:「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魟即魟魚,虎是鮋科魚類如石頭魚,沙毛是鰻鯰,臭肚又叫象魚)就是在描述這幾種魚。鰻鯰俗稱沙毛,外型上跟土虱相類似,口部附近有四對鬚,體背是棕灰色,側面有兩條黃色縱帶,體長大約20至30公分,分布在台灣南北的岩礁區;鰻鯰在背鰭的前方有硬棘,胸鰭在頭部正後方,上面也有數根硬棘,背鰭與胸鰭的第一根硬棘上有毒腺。陳冠賓指出,鰻鯰刺毒造成的中毒症狀包括劇烈疼痛、患部紅腫、麻痺、頭暈、噁心、休克等,雖然致死率不高,被刺傷部位的劇烈疼痛卻難以承受;另外,也可能出現後續合併傷口感染問題。毒性反應的治療方式,可先清洗傷口排除魚刺碎片殘留在傷口內,接著給予攝氏45度左右的溫水浸泡,時間需1至2小時到疼痛改善;後續幾天需觀察傷口是否有合併感染情況。陳冠賓建議,喜歡釣魚的民眾平時可多認識一些具毒性的海洋生物,要從魚鉤上取下疑似有毒魚類時應戴上保護手套或使用工具避免直接接觸,且過程要小心謹慎避免被刺傷;再者,因刺毒毒性較強,儘管該隻魚可能已死亡多時,毒性仍舊存在,處理死魚也要小心;若不幸被刺傷,應記下該海洋生物的特徵或是照相紀錄,儘速就醫。
-
2020-04-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卡介苗對抗新冠肺炎 印度擬擴大臨床試驗
一項研究顯示強制接種卡介苗國家,武漢肺炎病患死亡率較低,印度赫夫金研究所最近在馬哈拉什特拉省對確診患者注射卡介苗後,效果令人鼓舞,正準備擴大臨床試驗。這一項項研究顯示,印度等新生兒強制接種卡介苗的亞、非國家,感染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的病患,死亡率比義大利等未強制接種卡介苗的歐美國家要低,且確診、重症案例相對較少,不過,這項研究仍未獲得廣泛驗證。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今天報導,位於孟買的赫夫金研究所(The Haffkine Institute)進行動物卡介苗免疫反應試驗後,在孟買所在的馬哈拉什特拉省(Maharashtra)少數武漢肺炎病患身上施打卡介苗,初步評估出現「令人鼓舞的結果」,正準備與馬哈拉什特拉省醫學教育部門合作,擴大臨床試驗。馬哈拉什特拉省醫學教育部門秘書穆克吉(SanjayMukherjee)證實,已對少數不同病況武漢肺炎病患施打卡介苗,「效果令人鼓舞」,但需要全面試驗後,才能說明卡介苗是否有抗疫效果。馬哈拉什特拉省與赫夫金研究所計畫小範圍在國立醫學院擴大進行卡介苗對抗武漢肺炎的人體試驗,已獲得馬哈拉什特拉省政府和醫療倫理委員會批准。穆克吉說,一旦印度藥物管制總局(Drugs ControllerGeneral of India)批准後,即可展開試驗。不過,也有部分印度醫生對卡介苗的效果提出質疑說,卡介苗施打後需要2到4週來刺激人體免疫力,一般武漢肺炎確診病患感染兩週後不是可以回家就是症狀開始惡化,研究者恐難評估卡介苗療效。印度醫學研究委員會(ICMR)上週宣布,將研究卡介苗預防和治療武漢肺炎效果,也建議醫護人員可以進行試驗。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沒有證據證明卡介苗可以預防武漢肺炎,但正在進行兩項卡介苗是否可預防武漢肺炎的臨床試驗。美國哈佛大學最近也計畫找台灣合作,針對卡介苗是否有效提升免疫力對抗武漢肺炎展開研究。卡介苗廣泛用於新生兒和嬰兒上施打,以預防結核性腦膜炎,包括日本、印度等許多亞、非國家都強制新生兒施打,台灣更早於1965年起開始推廣接種卡介苗。
-
2020-04-30 科別.腦部.神經
走路單手擺動少 疑帕金森病徵
一名63歲男患者曾2次小中風,近年走路愈來愈緩慢、肌肉也緊繃,而且右手經常不自主顫抖,拿湯還燙到手,台中市長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楊聖功診斷為罹患早期帕金森氏症。在服藥一個月後,活動僵硬及手抖、結巴情形都明顯改善,走路也更加穩定,生活恢復自理。楊聖功指出,帕金森氏症好發於60幾歲,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若發病在50歲,甚至45歲以下,就稱作年輕型帕金森氏症。此病和基因有關,外生活環境因素,飲食、睡眠也有很大影響。很多年輕族群因生活、工作,起居飲食不規律,也可解釋發病年齡提前的現象。他說,帕金森氏症可透過早期徵兆發現,像是觀察走路狀況,患者一開始都從單側手腳開始發病,所以走路的時候,假設患側在右手,會發現走路時右手擺動變少。另外,患者的表情會變得比較淡漠,眨眼次數較少,尤其在對話當中會發現他眼睛張著很專注看著你,眨眼的反射動作卻不是那麼多。甚至有些患者的早期徵兆會以頭暈來表現,暈眩、走路不順、下背不舒服、腰背痠痛緊等現象。楊聖功呼籲,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退化疾病,透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減緩病程惡化速度,也可減少肺炎、泌尿道感染、容易摔倒等併發症產生。
-
2020-04-30 新聞.杏林.診間
全國最年長醫師謝春梅辭世 半個多月前還在看診
全國最年長的開業醫師、苗栗縣公館鄉福基診所老醫師謝春梅今晚在家中辭世,享耆壽99歲,約在半個月前老醫師因身體不適住院,情況一度好轉,但後來情況又惡化,由家屬接回,晚間7點多辭世;謝老醫師行醫70多年,住院前仍看診不輟,懸壺濟世的精神永垂不朽。與老醫師相交多年的公館鄉民彭鈺明晚間表示,老醫師晚間7點27分在家中辭世,先前得知老醫師住院,但防疫期間也無法前往醫院探視,他過世的消息讓人不捨。彭鈺明說,年初他去探望老人家,老醫師告訴他最近身體不太好,「每天都在與閻羅王鬥法」,老醫師過世前身體都還算硬朗,公館國小前的5棵老茄苳今年都已百歲,他原本計畫邀請老醫師與其他4位地方耆老一起為老樹辦活動慶生,但已無法實現。退休校長曾鴻文是謝春梅的鄰居,他一家五代都給謝春梅看病,他也是老醫師接生的,晚間聞訊後也趕到福基診所探視;曾鴻文說,老醫師前陣子因腸胃、吸入性肺炎等狀況,在4月12日住進大千醫院,但最近情況惡化,今天由家人接回診所。曾鴻文說,老醫師晚間辭世時,福基診所響起一陣鞭炮聲,在客家人的傳統裡,有告知左鄰右舍及歡送老人家的意涵。謝春梅行醫70多年,在99歲仍行醫不輟,人生經歷豐富,醫德更是為各界稱頌,堪稱國內醫界傳奇,多次獲獎;去年9月總統大選前,總統蔡英文由衛福部陳時中陪同,專程到福基診所探望老醫師。日治大正11年出生的謝春梅是貧困的佃農之子,未能考高中進醫學院,高職讀了一年,第二年就沒錢註冊輟學;16歲起在公館、苗栗、新竹等地醫院、診所當實習助理,日治時期允許師徒制的醫師認證,但只能在偏遠地區開業。謝春梅非科班出身,但在多位醫師鼓勵、栽培下,透過苦讀自學,7年後通過「台灣總督府乙種醫師考試」,這點讓謝春梅引以為傲。除了看診長達70多年造福鄉里,他也常為在家中病故的往生者「行政相驗」,平均一個月協助行政相驗約30至40次,絕大多數相驗的亡者都比他年輕。謝春梅年近百歲仍耳聰目明,看診時精神奕奕,他常說:「我的養生之道是出診走出來。」2017年11月,地方鄉親特別安排「春梅醫師行醫73年沐恩音樂會」,向一生守護庄頭的老醫師致敬,座無虛席,洋溢滿滿的人情味。
-
2020-04-30 科別.腦部.神經
手抖、走路單側擺動少 小心是帕金森氏症先兆
一名63歲男患者曾2次小中風,近年走路愈來愈緩慢、肌肉也緊繃,而且右手經常不自主顫抖,拿湯還燙到手,長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楊聖功診斷為罹患早期帕金森氏症。在服藥一個月後,活動僵硬及手抖、結巴情形都明顯改善,走路也更加穩定,生活恢復自理。楊聖功指出,帕金森氏症好發於60幾歲,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若發病在50歲,甚至45歲以下,就稱作年輕型帕金森氏症。此病和基因有關,外生活環境因素,飲食、睡眠也有很大影響。很多年輕族群因生活、工作,起居飲食不規律,也可解釋發病年齡提前的現象。他說,帕金森氏症可透過早期徵兆發現,像是觀察走路狀況,患者一開始都從單側手腳開始發病,所以走路的時候,假設患側在右手,會發現走路時右手擺動變少。另外,患者的表情會變得比較淡漠,眨眼次數較少,尤其在對話當中會發現他眼睛張著很專注看著你,眨眼的反射動作卻不是那麼多。甚至有些患者的早期徵兆會以頭暈來表現,暈眩、走路不順、下背不舒服、腰背酸痛緊等現象,都有可能是早期帕金森氏症現象。楊聖功呼籲,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退化疾病,透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減緩病程惡化速度,也可減少肺炎、泌尿道感染、容易摔倒等併發症產生。
-
2020-04-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日本公布13症狀 供新冠肺炎輕症患者自我檢查是否轉重症
日本境內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感染人數持續增加,日本政府為讓輕症患者掌握自己病況,公布13項重症化前兆症狀的自我檢查表,一旦出現重症徵兆時盼有助及早接受治療。日本讀賣新聞報導,這13項症狀分為9項患者本人症狀及4項家人從旁觀察症狀。患者本人症狀包括:1、嘴唇發紫;2、呼吸急促;3、突然喘不過氣;4、稍微活動就呼吸困難;5、胸口疼痛;6、無法躺下,不坐著就無法呼吸;7、呼吸困難;8、2小時內呼吸突然開始出現聲音;9、感覺心脈不整或混亂。另外,家人從旁觀察症狀包括:1、臉色明顯變差;2、有別以往的異常樣態;3、神態恍惚,反應變慢;4、說話模糊不清,沒有回應。日本政府厚生勞動省針對確診但屬於輕症或無症狀、正在各地方政府準備的飯店或自家休養的患者,公布這份自我檢查表,列舉上述13項被視為重症化前兆的「高度緊急症狀」,希望當輕症患者病況出現變化時,有助及早接受醫師診斷。日本目前因為確診人數持續增加,各地醫院為避免病床不足,都以接收治療重症患者為主,讓輕症患者在飯店等場所或自家休養。不過,埼玉縣本月發生2起輕症患者在自家休養,卻因病況惡化死亡的案例,讓厚生勞動省轉變政策方向,除了必須照顧小孩的患者可以留在自家,其他輕症患者原則上都安排在住宿設施休養。由於不論是在住宿設施或是自家休養,患者本身及陪同家人察覺病況變化很重要,因此厚生勞動省列舉13項高度緊急症狀,只有符合其中一項,就應該向住宿設施常駐護理師等人諮詢;在自家休養的人也應向保健所等單位諮詢,儘可能及早接受醫師診斷。
-
2020-04-29 橘世代.健康橘
眼球動一動/宅在家太久,小心3眼疾找上門!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不少人待在家中的時間變得比以往更長,為打發時間,民眾使用手機、平板或看電視時間也拉長,不僅眼睛乾澀、有異物感,甚至發現視力變得模糊,新北市汐止區國泰綜合醫院眼科主任王凱表示,保護眼睛及維護視力,除可適量攝取深海魚油及葉黃素,最好在家能做「眼球運動」才是長遠之道。避免出門增加感染風險,許多民眾一下班、下學就直接回家追劇、玩手遊、看電視等,甚至正落實居家工作者,在家使用電腦工作,下班後繼續上網追劇。王凱表示,一直都有民眾因過度使用眼睛前來求診,「看電視、玩手遊、甚至太晚睡覺,都會造成眼睛負擔」,王凱指出,不管是追劇還是打電動,太晚睡導致眼睛使用過度,除有乾澀情況,還會造成視力模糊、下降,最終變成乾眼症,年紀較大者尤其需注意。由於年紀越大、淚腺越乾,用眼過度罹患乾眼症機率就越大,此外,長期使用3C產品也有可能罹患飛蚊症,王凱表示,像是乾眼症、飛蚊症以及老花3個症狀,都跟年紀大有關。若想改善乾眼症的情況,除可靠熱敷外,還能補充人工淚液;40歲開始就會出現老花症狀,建議在看電腦或手機時配戴合適的老花眼鏡,減輕眼睛負擔。「但飛蚊症無法根治,只能跟它和平共處」,王凱表示,有飛蚊症的民眾只能盡量維持視網膜健康,可多吃魚、青菜,或深海魚油及葉黃素等。長期使用3C產品導致視力下降、高度近視機率攀升,恐罹患「高度近視性黃斑部病變」。王凱解釋,黃斑部病變會發生在近視度數較高者,會讓病患視力快速下降小於0.1,等同於永久性視力喪失。這種症狀不論老少只要近視度數太高,加上用眼過度就有罹患機率,若出現視力大幅下降、視力模糊、飛蚊症情況嚴重、線條扭曲等症狀,就應該就醫。目前治療方式是以針筒從眼白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抑制劑,儘管是快速、簡單的小手術,但術後需定期回診,確保視力不再惡化。王凱呼籲,現今每人一台手機、平板,過度使用眼睛情況經常發生,保護眼睛除食療外,也需多做「眼球運動」。使用3C產品記得每30分鐘就休息一下,休息時盡量讓眼睛轉動或出外走走,讓眼睛不要長期盯在特定地點,防疫期間如不能外出,也可在家往外遠眺,緩解眼睛疲勞,才是最根本護眼辦法。【如何預防3C症候群↘↘↘】。低頭族注意!靠一顆球自救「遠離肩頸痛」。聽過「肌少症」嗎? 愛窩沙發追劇的人要注意了。手麻竟是低頭惹的禍!頸椎退化可能造成骨刺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29 科別.骨科.復健
不小心跌倒 竟粉碎性骨折
根據統計,50歲以上女性,每三位就有一位因骨鬆而骨折。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蕭龐軒表示,骨質疏鬆症初期症狀不明顯,例如背痛、駝背、身高變矮,很多人以為這是老化現象,輕忽治療,一旦跌倒或受外力撞擊,易導致骨折,嚴重失能影響生活品質,尤其髖骨骨折後,一年死亡率高達20%,堪稱健康的沉默殺手。噬骨細胞超過造骨細胞蕭龐軒說,一位不到60歲的女性,跌倒後粉碎性骨折,透過DXA(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查診斷,骨密度檢測是-4,病患的骨質相當差,為嚴重骨質疏鬆症,接受建議使用骨鬆藥物治療後, 因而避免骨鬆繼續惡化。骨鬆症是一種隨年紀增長而退化的疾病,正常人身體的骨骼內有「噬骨細胞」和「造骨細胞」兩種細胞,噬骨細胞負責「吃掉」老舊骨頭,而造骨細胞負責製造新骨頭。人在20至30歲,骨密度達到一生顛峰,但50歲以後,人體受到激素分泌下降影響,導致噬骨細胞活性增強,超過造骨細胞,當骨質流失的速度高於骨質製造時,骨密度便會下降,因此「65歲以上長者、停經後婦女」都是骨鬆高風險族群。骨鬆學會建議,50歲後若發生骨折、身高縮水超過4公分、貼壁站直時後腦勺與牆距離超過6公分、肋骨下緣與骨盆間距離小於1指幅寬或2公分,使用類固醇藥物,則為骨鬆高危險群。可評估10年內骨折機率目前骨密度檢測,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為標準,骨密度通常以T值標準差為代表,T值是與年輕成人平均值相較的標準差。若骨密度T值介於-1至-2.5屬於骨質缺少者;骨密度T值小於-2.5則為骨質疏鬆。除了檢測骨鬆,蕭龐軒建議,再搭配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兩者綜合評估後,若主要骨折風險高於20%、髖骨骨折風險高於3%,應積極用藥治療。FRAX為世界衛生組織開發,民眾可自行上網評估10年內骨折的機率,運算出10年內髖骨骨折機率以及10年內主要骨鬆性骨折的可能性。平日補充鈣質、維生素D骨鬆藥物有抑制骨質流失和促進骨質增生兩大類,前者是停止骨質繼續流失,後者則是促進骨質生長。藥物使用方式分成口服及針劑型,若病患對於口服藥物順從性較低,可選擇針劑型骨鬆藥物。蕭龐軒說,近期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民眾害怕就醫,但現在有皮下注射骨鬆藥物,若骨折可能造成患者無法自主生活,同時影響自己與家人的生活品質,建議患者持續接受骨鬆藥物治療,防止治療中斷,請一定要經醫師謹慎評估再用藥,才能維持良好骨質。用藥之餘,平日同時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多攝取例如牛奶、豆製品和小魚干等富含鈣質的食物,雙管齊下,讓骨鬆藥物發揮成效,同時搭配負重運動如慢跑等,可減緩骨鬆惡化。檢測骨密度 及早用藥蕭龐軒也提醒,「預防勝於治療」,國內政策長期宣導三高疾病的重要性,反而忽略骨鬆的危險性,建議65歲以上長者、停經婦女,合併體重過輕、服用類固醇藥物、有骨鬆家族史或抽菸、飲酒等危險因子者,立即接受骨密度檢測,及早接受骨鬆藥物治療,避免發生骨折。了解更多骨質疏鬆訊息:https://www.fightthefracture.tw
-
2020-04-27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病友疫期就醫 台中榮總提5要點
癌症病友免疫力都較一般民眾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如何面對疫情的衝擊?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統整國內外各機構及學會的建議,建議「選認證醫院 、出入戴口罩、落實勤洗手、緊急要就醫、停留要縮短」。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醫師林政賢說,癌友因疾病治療,需要頻繁進出醫院,新冠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及接觸傳染,因此戴口罩、勤洗手,絕對是阻絕病毒傳染的不二法門。對於需要接受治療的癌友,台中榮總也主動提供口罩給有需要的病友們,為的就是提供大家安心就醫的環境。林政賢也特別強調,癌友有狀況就要就醫,千萬不要因疫情的關係懼怕進醫院,在家裡隱忍導致病情延誤,反而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他說,最近有位頭頸癌的病友,定期返院接受標靶及化學治療,疾病原本控制穩定,但數天前身體不適來急診就診,就診時呈高燒接近休克的狀況,緊急診療後判斷是嚴重感染導致敗血症,所幸經醫療團隊的努力搶救後狀況已穩定下來。仔細追問後才發現,病人化療結束後一周在家裡就有發燒的情形,但因懼怕疫情不敢就診,在家自行服用退燒藥,之後家屬見狀況惡化才送醫。因此呼籲癌友,癌症患者病情複雜,有狀況一定要儘早回診,醫院都有落實防疫措施,切勿因恐懼而延誤就醫。
-
2020-04-27 新聞.健康知識+
錢櫃大火若你在現場? 消防專家指出活命3步驟
「錢櫃大火,如果我在現場,我會怎麼做?」消防署前組長林金宏今天凌晨在臉書「林金宏的消防天地」貼文指出,這是他看到錢櫃大火第一個出現的想法。他認為在外面有濃煙的情形下,「關門避難、關閉空調、通知119」,應該是活命最重要的三個步驟。林金宏根據從火場逃出yuweime在網路上的臉文內容,「聞到燒塑膠味,還以為是有包廂在拉K,我還打電話報警請警方過來,然後警方回電說是失火了,要我們趕快逃生。然後看到白色的淡淡煙霧,不斷從空調出風口冒出。一打開包廂門,走廊全都是臭得要死的白煙,趕緊關上門,並且聽到外面有消防車的警報聲。」以當時的情境,林金宏說,如果是他,第一件事一樣會選擇立即關上門,第二件事就是關閉空調開關,第三件事打119,告知119我們受困的位置(包廂號碼)及人數,接下來詢問火災是幾樓燒?目前燃燒情形為何?我們該如何配合消防隊作業?消防隊會用什麼方式通知我們,他們是消防隊?他說,很明顯當時房間內的狀況遠比房間外的走道安全,所以他會立刻關上門,減緩房間惡化的速度。接下來,會關閉空調,因為在很多火場都一再證明,空調是火災煙熱蔓延的路徑,尤其馬達還在運轉時,更會加速煙的流動,所以火災應變一定要關空調。就像他住旅館,我除了會觀察安全門梯的位置外,我一定會搞清楚空調怎麼關。他說,做好保護自己的措施後,接下來就會打119,告知119受困位置,當然光講包廂號碼,在濃煙密佈的環境下,消防人員可能無法看清包廂號碼,再加上消防隊帶空氣呼吸器,無法大聲呼叫「有沒有人?」,所以一定要約定一個通知的方法,消防隊會用什麼方式通知我們,他們是消防隊,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消防隊沒到前,他會選擇留在房間。如果消防隊明確告知起火處是5樓,那他就會判斷,5樓火災,7樓還都是煙,很明顯一定有防火門沒關,此時逃離房間一定會面對更多的危險,更會堅定他留在房間的意志。並持續與消防隊保持聯繫,隨時掌握火災發展。他強調,今天所提的做法,是以yuweime的情境來因應,如果情境不一樣,有些做法可能需要調整,但是外面有濃煙,關門避難,關閉空調、通知119,應該是活命最重要的三個步驟。
-
2020-04-26 寵物.寵物疾病
吃人食、少喝水 小心貓狗也要洗腎
住在台南鄉下的賴姓阿嬤獨居多年,老柴犬「小黑」是她的老伴,她吃什麼,小黑就吃什麼。看似溫馨,但對狗狗來說,經調味的人類餐桌食物卻可能潛藏致命危機。小黑日前尿液突然變少、懶洋洋,無精打采,常趴在客廳角落睡覺,阿嬤驚覺不對勁,趕緊抱著牠至動物醫院。檢查發現,小黑確診罹患慢性腎臟病,如持續惡化,就得洗腎。「狗也要洗腎?」對於很多毛小孩主人來說,聽到狗貓必須洗腎,第一直覺常是「怎麼可能」。在得知洗腎費用後,更是心頭一驚,因為國人洗腎,健保給付;但動物洗腎,則是由飼主全額支付。用點技巧 讓牠多喝水PFI美國寵物食品協會顧問獸醫師、劍橋動物醫院院長翁浚岳獸醫師表示,寵物腎臟疾病可分為四期,第一、第二期屬於早期,症狀為多喝多尿,此時還不用嚴格限制低蛋白飲食,應補充足夠的蛋白質讓寵物有均衡的營養。但他建議降低磷離子的攝取,並視獸醫師判斷是否需要補充具有抗氧化效果的Omega3保健食品,以延緩病情進展。如果進展到晚期的三、四期,腎臟濾過功能變差,尿液會減少,甚至出現無尿的症狀。翁獸醫師指出,晚期腎臟病寵物的治療關鍵有二,一為飲食控制,二為想辦法維持正常飲水量。後者比較好解決,建議在水裡添加無調味的新鮮果汁或肉汁,吸引毛小孩飲用;像是狗狗可以加橘子柳橙,帶點果香,貓咪則是可以加些肉汁。在夏天,則可加點冰塊,這對喜歡喝涼水的貓咪來說,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另外,也可以加點寵物罐頭湯汁在開水中,除了補充營養,也讓貓狗多喝水,但是末期腎病就不建議使用肉湯方式,因為磷離子含量過高。 飲食控制 嚴守低蛋白相較之下,飲食控制難度就相當高,翁獸醫師指出,飼主必須遵守低蛋白飲食,並謹慎調整鈣及磷的比例,磷離子必須低一點才能避免腎臟組織鈣化,因此食物中加入磷離子結合劑,對於末期腎病的動物是重要的。對飼主來說,這的確有一定難度,如果經濟許可,建議購買處方飼料。餵食時不能跟其他狗糧或貓食混在一起,否則就達不到協助治療的目的。定期健檢 及早揪腎病跟人類一樣,罹患早期腎臟病的毛小孩症狀不明顯,飼主不容易發現寵物異常之處。PFI美國寵物食品協會提醒飼主,平時應多留意寵物身體狀況,讓寵物充足攝取水分,提供營養全面且均衡的寵物食品,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才能及早發現病情。即使罹患腎臟病,在給予良好照顧下,還能維持生活品質。翁獸醫師也補充目前透過SDMA篩檢,能早期知道腎臟功能損失情況,及早準備。翁浚岳獸醫師強調,讓毛小孩多喝水有效預防寵物慢性腎臟疾病的關鍵。此外,飼主應該盡量避免讓貓狗吃人類餐桌食物,尤其洋芋片等高鹽食物,容易引起高血壓及腎臟病。
-
2020-04-26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長者居家隔離怎麼辦?
一場新冠肺炎大流行,攪得全世界的生活節奏全亂了。台灣雖然防疫有成,但因維持社交距離的規範,公共空間戴口罩的規定以及勸導減少出遊的宣傳,大家因而減少外出機會,也造成百業蕭條,很多老店因此結束營業。雖然我們並未如其他疫情嚴重國家頒布「封城」禁令,但這樣的氛圍,還是壓抑了大家出門的衝動。年輕人宅在家只要有網路,無論是要追劇、購物或網路訂餐都不成問題,上FB或用LINE聊天,總可以找到情緒出口。但是,對於獨居高齡者或居住在長照機構的長者而言,若疫情持續蔓延,因為親人探視的機會變少了,在與人減少互動的狀況下,可能會對其身心產生不良影響。高齡者因免疫力較弱,本就是染疫高危險群,加上許多高齡者有慢性病,一旦染疫則致死率高出許多。高齡長者若鎮日宅在家,運動量減少,也有身體機能退化、肌肉流失的隱憂。另外,很多長者被要求待在家中,在心理上容易產生孤獨感,離群索居的結果,不僅發生問題時無人知曉,也有可能造成認知功能的進一步退化。這些可能都是在我們防疫的過程中,很容易輕忽的狀況。不過隨著銀髮產業的發展,針對高齡者居家自我隔離,其實已有一些產品及服務可以預防或避免上述問題進一步惡化。以隔離期間的備餐而言,若擔心外送餐食不合口味、不營養或不方便牙口不好的長者進食,樂齡網最近引進一系列日本進口的介護餐食即食包。針對吞嚥及咀嚼能力退化的長者,該食品以光滑的慕斯形狀呈現,同時保留了食物原始的外觀顏色和味道,長者用舌頭即可壓碎食物、方便進食。不僅口感極佳、營養也兼顧,而且採便攜式容器包裝,常溫即可食用,最近因為疫情關係,才剛上市就熱銷。另外,為防止長輩長時間待在家中缺乏運動而退化,目前有很多居家運動用品推出,只是這些用品大部分是為年輕人而設計,沒有考量到長輩的體能狀況,不一定適合長者居家使用。推薦大家去找一些手足運動的健身車,體積不大、可放在客廳,長輩在家看電視時即可採踏運動,像在踩腳踏車一樣,可設定不同的速度。若長者剛開始腳沒什麼力,也可開啟被動模式,讓踏板自動帶動腳的活動,達到運動效果。若擔心長輩一個人在家危險,市面上也有智慧居家照護的套組,可透過科技偵測長者在家的狀況,並且可以看到影像,與長者雙向溝通。當長輩感到身體不適或需要援助時,可主動按下求救按鈕,相關人員會馬上在手機裡收到推播通知,第一時間進行處理。進階版還可整合用藥提醒、跌倒偵測等功能,雖然家人不在身邊,也能適時給長者關懷。最後,考慮到長者心理的孤獨感如何排解,除了家人要經常電話或視訊探視外,亦希望社區可以扮演一定的關懷角色,定期問安,甚或代買物品,讓長輩仍能與社區產生連結。不過,總有長輩必需獨處的時光,有些長輩有寵物陪伴,若沒有養寵物,現在日本也有療癒系玩具,如電子寵物或電子孫子等,輕撫玩具的不同部位,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此類電子寵物不用洗澡、處理大小便或餵食,卻能達到與真實寵物一樣的心理撫慰效果。台灣在此次防疫作戰中已成功防堵病毒在社區擴散,不過接下來可能更要超前部署疫後的復原工作。而這工作不應只是側重經濟上或失業人口的復職,更要考慮到長者身心的修復工作,支持他們盡速回復到原來的生活品質,而不會成為疫後的負擔,如此防疫工作才算真的圓滿。
-
2020-04-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糖尿病患染新冠死亡率恐高8倍 醫:「控糖321」防疫新觀念
新冠肺炎恐使糖尿病患者死亡率變高,也要當心共病發生。根據2019年糖尿病年鑑顯示,14年間糖尿病患發生心衰竭人數增加近2倍、慢性腎臟疾病人數暴增4倍;近日國外研究也發現,糖尿病患者一旦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率恐高出8倍。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黃建寧表示,2019年糖尿病年鑑資料顯示,糖尿病患10年間死亡率下降,顯示台灣糖尿病照護品質提升。但糖友生命延長,相關共病惡化成為新照護議題,如2000年至2014年間,糖尿病患發生心衰竭人數增加185%、慢性腎臟疾病人數增加407%。近期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是否有影響?黃建寧認為,日前中國對新冠肺炎死亡個案的研究顯示,新冠肺炎患者中同時有糖尿病者,死亡率的確比較高,為一般患者的8.11倍。此外,糖尿病患的相關共病風險高,尤其心腎交互影響,慢性腎臟病患比起正常腎功能者,罹患心肌梗塞、心衰竭的危險性較高,建議糖尿病患應做好血糖控制,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才能避免心腎相關合併症。糖尿病學會常務監事許惠恒表示,今年是糖尿病學會成立40周年,學會特別提出糖尿病防疫新觀念「控糖321」,包含:血糖監控三指標:監測飯前和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HbA1c)腎臟功能二注意:監測微蛋白尿及檢測腎絲球過濾率。(eGFR)心衰預防一定要:早期控制三高,來預防心衰竭合併症。黃建寧說,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相當重要,為避免併發症,疫情期間也應降低肺炎等相關感染風險。呼籲糖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治療不能中斷,醫院已採分流管理;血糖狀況穩定、有慢性處方箋者,可就近於鄰近糖尿病共照網診所或社區藥局拿藥,按時服藥、注意心腎併發症徵兆,做好長期防疫的準備。
-
2020-04-25 科別.婦科
婦女早發性更年期,60歲後得”這種病”的機率高3倍
一般女性的更年期大多在50歲後,最新刊登於《人類生殖期刊》中的研究提醒,若女性有早發性更年期,必須當心在60歲後罹患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等各種健康風險都會增加。 這項研究是取自澳洲的全國健康調查,分析超過5100位婦女在1996年至2016年間的健康資訊。研究中,婦女每3年回報是否診斷出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中風、關節炎、骨質疏鬆、哮喘、憂鬱症、焦慮症或乳癌等11項健康問題,經20年追蹤,在2.3%提早進入更年期的婦女中,有逾半數女性罹患多重慢性病,是50至51歲進入更年期婦女的2倍;而到了60歲以後,罹患機率更高達3倍。【專家意見】三軍總醫院婦產部主任醫師黃貴帥表示,臨床顯示,早發性更年期的女性發生各種慢性病的機率較一般女性高,所以婦產科都認為應該要進行治療。他表示,目前國內女性更年期平均在53歲左右,而臨床上認為,如果45歲前停經就屬於早發性停經,如果45歲前月經就不來,一定要查明原因,並且需要進行治療,否則包括皮膚老化、骨鬆症、心臟病等都會惡化。 早發性停經在追查原因的同時,黃貴帥解釋,通常會給予21天型的低劑量荷爾蒙治療,在停止用藥的7天內,會促使子宮內膜剝落,模擬女性月經來潮的狀態,一般進行3至6個月的調理再評估,如果女性的月經沒有再來潮,經檢查婦女如果沒有乳癌等風險的危機,一般都會進行荷爾蒙補充療法,直到標準停經的年齡後再停止用藥。 除了使用荷爾蒙補充治療,黃貴帥也建議,早發性停經的女性平常要多吃大豆異黃酮,也要多運動、飲食要均衡,預防情緒問題也可合併中醫治療,臨床顯示中藥加味逍遙散的治療效果也很好。出自《人類生殖期刊》延伸閱讀: 更年期提早報到4大關鍵 更年期少吃卻還是胖? 這7個習慣很重要  
-
2020-04-24 寵物.寵物疾病
小心謹「腎」 貓奴不可不知七歲五徵兆
「熟齡貓主動多喝水、多尿尿是不是好事?」「七歲以上的貓咪是不是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群?」「每天睡眠時間拉長或獨自躲藏休息是貓慢性腎臟病症狀?」「平常應不應該避免讓貓咪喝太多水造成腎臟負擔?」「貓腎臟病第幾期會出現體重減輕症狀?」貓腎臟健康知識檢定考連續五問,愛貓族你答對幾題了?飼養兩隻貓咪的Vivian,三年前就發現愛貓出現多喝水、多排尿等情況,但因為不了解這些都是慢性腎病的症狀,差點延誤貓咪的治療。像Vivian的飼主不少,台灣貓科醫學會近期針對全台640位貓咪飼主進行貓慢性腎病健康知識調查 ,結果發現,有九成貓飼主不清楚貓慢性腎臟病的症狀,也有68.8%飼主不知道,七歲之後的熟齡貓是慢性腎病的高危險群。獸醫師林政毅提醒飼主,貓慢性腎臟病是不可逆的疾病,但飼主若有正確知識並且定期帶貓咪健康檢查,就能及早發現、控制病情,讓貓咪獲得良好的生活品質。他也建議飼主可利用貓咪「七歲五徵兆量表」,協助規律紀錄、觀察貓咪生活習慣,遠離慢性腎臟病風險。根據台北市動保處與台灣大學獸醫學院研究團隊統計,2012至2014年間,貓慢性腎病連續三年位居家貓十大死因的前兩名。而貓慢性腎病有分先天與後天腎臟受損,病因複雜,老化是後天慢性腎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台灣貓科醫學會所提出的「貓腎臟健康知識檢定考」,高達九成飼主知識有待加強,例如被問到貓慢性腎病與飲水量是否相關,六成飼主誤以為「熟齡貓主動多喝水和多尿」是好事,但其實貓咪的舌頭因喝水功能比較笨拙,天性不喜歡喝水,因此突然變得喝很多水,排尿量也增加,飼主就應懷疑是否罹患慢性腎病,儘速就醫檢查。此外,每天睡眠時間拉長或獨自躲藏休息確實是貓慢性腎臟病的症狀,卻有65.3%的飼主不清楚;也有飼主不知道「體重減輕」是症狀,通常貓腎臟病第三期會出現此症狀,與脫水、食慾變差和流失蛋白質有關。調查還發現,68.8%的飼主不知道貓在7歲之後為慢性腎病的高風險族群,有些飼主還誤認為腎臟病與品種有關,或好發於六歲以下的貓。但林政毅獸醫師提醒,所有年齡的貓都可能罹患貓慢性腎病,每年都應做健康檢查,只是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老化,慢性腎病的比率會增高。他提醒,貓慢性腎病區分為四期,早期症狀不明顯,建議熟齡貓飼主養成至少每半年一次定期健檢,搭配血液檢查、尿液檢查及量血壓,以便及早發現病情。此外,飼主可利用「七歲五徵兆量表」,留意貓咪有沒有疑似慢性腎病的五大徵兆,以便及早就醫檢查:1.喝水量顯著增多。2.尿量顯著增加,貓砂結塊變大、變多。3.活力變差,每天睡眠時間拉長。4.食欲減少,甚至不願吃平時愛吃的東西。5.體重無故明顯減少,一個月內減少5%,例如4公斤減輕至3.8公斤。萬一貓咪罹患慢性腎臟病,如果配合獸醫師治療和正確照護,可延緩病程惡化速度。但也要留意腎病貓咪的日常照護,貓咪尿量增多後容易脫水,應鼓勵貓咪多補充水分,改善脫水情況,可以多安排喝水地點或在水中加味,或給予富含水分的食物。除了調整飲食,還包括藥物治療。目前已有專為貓慢性腎病設計的口服液藥物,能調整腎臟内分泌系統,改善蛋白尿病和控制高血壓,改善慢性腎病貓的生活品質,而且藥水無藥味,簡單易餵,可減少飼主和貓咪吃藥的壓力,積極面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