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1 醫療.精神.身心
搜尋
惡化
共找到
2796
筆 文章
-
-
2024-07-18 醫聲.癌症防治
總統希望降癌症1/3死亡率 醫籲:「救命錢」不能省
日前衛福部部長邱泰源指出,3年內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將逐步到位,引發各界討論,認為時間拖太長了,尤其「健康台灣」是賴清德總統的施政方針,新政府還宣示降低癌症1/3死亡率,新藥政策已然成為醫療體系的轉捩點。病團與醫界皆認為,科技的進步都會大幅增加健保支出,「省錢」不能當成施政方針,存活率會和經濟能力相關,期待政府可以投入更多新藥資源,達到健康平權的目的。年花百萬壓垮經濟 中斷治療回去賺錢「病人治療中斷的情形很常見,有人消失一段時間去賺錢之後又出現,現在肺癌治療藥物日新月益,各種臨床試驗都在進行中,但好的治療結果,可能讓病人家庭陷入困境,要不要每個月自費十萬治病,病人及家屬有時候考量不同,治療難題成了家庭紛擾的來源..」這是台大癌症醫院院長楊志新在門診的日常。尤其常擔任國際臨床試驗主持人的身份,楊志新很了解癌患治療上的難題。他說,以肺癌治療為例,藥物大幅進步,有非常多新加入的藥物標準療法,能大幅增加一到兩成病人五年無疾病惡化的可能,但患者為了要長期存活,一年花一百餘萬已是常態。這些數據背後的象徵是能多救活一到兩成的病人,你要不要救呢?在台灣治療上的費用多依賴健保,一旦無法獲得健保給付,賣房、借錢都有可能,因此,當新政府上台後,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就希望能解燃眉之急?但解得了這個「急症」嗎?百億癌症新藥基金 以創新藥物為主軸政府參考了英國的制度,成立了百億癌症新藥基金,目前是針對療效及財務不確定的創新藥物為主,在使用2到3年後收集更多真實世界的數據後,再評估是否納入健保給付;對於已獲得藥證、有療效的已上市藥物,因健保財務困境限縮給付或未給付者不在此限。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楊銘欽認為,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包括法源、主責單位、財源都須要對外說明,費用是怎麼計算出來、什麼新藥可以納入、支付細節等都須要公告周知,審慎前行。楊志新也認為,「百億」應該只是形容詞而已,意即須要花很多很多錢的意思,治療癌症的費用何止百億元。這個過渡的新藥政策,終究得面臨回歸健保常規給付的問題,楊銘欽強調,依據英國2016年新藥基金執行的情形,有研究指出約有87%的新藥會回到英格蘭的公醫制度裡,若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執行後,依英國經驗,多數藥物都可能回到健保常規給付,那麼錢從哪裡來?且每年使用這些新藥的人數,將逐年倍數成長,健保總額裡要增加多少預算,才能支應新藥回歸常態化呢?在政策執行前都得詳細評估。台大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柯博升則建議,縱然新藥在基金支持下通過,兩年後仍需回到健保體制,所以應由同個審議委員會,來處理藥品審查和基金分配,而不是獨立於外的第三方,以確保審查的一致性。新藥新科技預算 病團呼籲不低於總額成長率在新藥政策裡,除了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外,每年健保總額裡也會討論新藥新科技預算,2024年政府「新醫療科技」預算新增46.63億元;「暫時性支付」也新增24.299億元,達70.93億元,用來支應所有疾病的新醫療技術發展,相較於112年新醫療科技預算增加38.19億元,成長率為116%。不過,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指出,113年的預算是「特例」,預算比以往還要高,但很擔心這樣的預算,明年可能又沒了,前幾年在討論協商經費分配時,曾有委員認為新藥新科技不須要編列費用,因此病友團體還是希望健保署在編列新藥新科技的預算上,至少不低於總額成長率,而不是一下爆增,一下又要擔心沒錢可用,而且執行率也須要落實,才能增加民眾用藥可近性。由於新醫療科技或是擴增藥物給付範圍的預算不足,會讓已獲療效實證的新藥被限縮給付或被中斷給付。吳鴻來指出,像自體免疫的患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等,近年生物製劑的發展,已讓患者可以獲得很好的疾病控制,這類慢性病患者只能在疾病惡化時才能獲得健保給付,一旦病情穩定就可能失去健保條件,得自費治療,這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嚴重性不容小覷。HTA醫療科技評估新藥 應有獨立的法人機構執行目前政府也設立HTA醫療科技評估新藥機制,楊銘欽肯定健保署加速審查的流程,但也提醒,無論是新藥新科技預算,或是政府正要成立的百億癌藥基金,都希望有獨立於健保署的獨立機構,應規劃成為行政法人的「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中心」。楊銘欽也強調,不能只評估由健保給付的成本效益,還須從社會觀點來評估,包括民眾自付的部份負擔、差額給付,家人照顧成本等。柯博升也希望能收集更多本土資料,讓其成為衛生政策幕僚單位之一,並在法制和財務上給予更多支持,以確保新藥評估的科學性和公正性。醫療支出一定是隨著病人存活率增加而增加,楊志新也提醒,「健保省錢」不應是執政目標,若想要節省健保費而達成上述目標是不可能,至於健保總額中新藥新科技的佔比是否應該增加,但是當一項費用增加,就會壓擠到五十萬醫護及醫院的給付點值,政府須要同步思考,如何讓醫護不要成了血汗工作者,大家也要有增加健康投資的概念,民眾更應該支持增加健保費用或部份負擔,才能讓健保永續經營。柯博升也認同,政府應該建立更多使用者付費機制和監督機制,來控制醫療資源浪費,例如:部分負擔和第二層健保等模式。吳鴻來則期待,政府在參考英國成立百億癌症新藥基金,也是經過不斷的修正後,現今成了創新藥物基金,也希望未來政府,可以擴及照顧更多非癌友患者,這些患者同等重要。
-
2024-07-17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一緊張就咳嗽,胃食道逆流惹禍!調整生活步調及避開這些食物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三:胃食道逆流【建議掛號科別】肝膽腸胃內科真假公主電影裡,安娜塔西亞公主因為一緊張就咳嗽的毛病,被太后認了出來,發現安娜塔西亞是她是流落民間孫女,是真的公主。現實生活中,有沒有人真的一緊張就咳嗽呢?有,其實我自己也是一緊張就會咳嗽,咳到快吐了那一種,但當然,我不是公主,只是個容易緊張的胃食道逆流媽媽,工作趕不完,小孩還要盯的時候就特別容易發作。胃食道逆流患者共通特點:易緊張、壓力大來診間的胃食道逆流患者,常常有一個共通的特點,看起來容易緊張,生活或是工作上有很大的壓力。症狀表現為容易腹脹,咳嗽容易在吃完東西時發生,晚上躺下來時,常突然覺得喉嚨好癢,有時候甚至會咳到睡不著。把枕頭墊高可能可以改善這種狀況。但你仔細詢問患者有沒有胃酸或食道灼熱的感覺,卻不是每個人都有,有的人只是覺得有一點胸口悶悶的。有的人會因為覺得一直吸不到氣來掛胸腔內科,最常聽到的主訴是:「覺得好像吸氣不順,沒辦法吸飽。」仔細幫個案做身體檢查,常常會發現脹氣很厲害,喉嚨有發紅或是一顆顆像鵝卵石形狀的腫塊,個案除了咳嗽外,又沒有其他像感冒的症狀。吸氣時我們橫膈肌肉會往腹腔下壓,讓肺的空間擴大,當脹氣厲害時,橫膈就必須耗費更大的力氣,才能吸氣,導致個案覺得不好呼吸,這些患者也常常會說,好像打個嗝,氣就順了。而逆流的胃酸,雖然不一定有灼熱感,但會刺激我們咳嗽的受器,導致咳嗽,躺下來時逆流容易惡化,咳嗽就會更明顯。在胸部影像上,有的人一照就可以看到吹得像大氣球一樣的胃。胃鏡可以協助正確的診斷。胃食道逆流本身是一種壓力易感受疾病,壓力會導致胃排空變慢,逆流容易惡化,因此完美主義個性,或是工作必須承受高壓的人,很容易反覆因為為食道逆流而苦惱。胃食道逆流為什麼一停藥沒多久就又發作?門診常有已經在腸胃科治療過一輪的胃食道逆流的患者,因為咳嗽又來門診,常常都會很苦惱自己明明已經吃過好幾個月的藥了,為什麼一停藥沒多久就又胃食道逆流發作嚴重到咳嗽。這時候都會提醒這些患者,胃食道逆流除了藥物減少胃酸分泌促進胃排空外,很重要的是調整生活步調,適度放鬆身心,進食後避免久坐或平躺,可以起來稍微散散步。平常避免容易逆流的飲食。至於什麼飲食容易逆流了,這點因人而異,但大部分容易不消化,需要很久才能夠排空的飲食,像是糯米;或是容易刺激胃壁的飲食,咖啡、酒,都是很常見引起症狀的食物。此外,像是粥、地瓜、含糖飲料也是蠻常見會惡化症狀的食物。因為同屬壓力相關疾病,其實胃食道逆流也是氣喘和過敏性鼻炎常見的共病症。逆流胃酸對身體也是一種過敏原,常常導致個案氣喘和過敏性鼻炎控制不好。因此這前三大疾病是慢性咳嗽的三大元凶,久咳不癒的最常見三大原因就是過敏性鼻炎、氣喘、胃食道逆流。易咳嗽和胃食道逆流有什麼關係?最後來說明一下緊張容易咳嗽和胃食道逆流有甚麼關係呢?胃食道逆流的患者因為胃酸刺激咽喉,容易一直覺得喉嚨有異物感,會反覆清喉嚨和咳嗽。逆流的胃酸在躺下的時候會更容易往食道上方移動,咳嗽的症狀也會更明顯。人們在緊張時,交感神經作用,胃的活動跟消化功能都下降,幽門括約肌會收緊,胃裡的食物不容易下到腸道,胃排空變慢,胃壓力上升,這時候逆流就容易發生。食道和喉嚨都有咳嗽反射的神經受器,突然的逆流形成刺激就會咳嗽。所以九日每次要演講前,常常咳到旁人看了都很擔心,被問要不要緊,但通常站上去就好了。安娜塔西亞因為咳嗽相認的橋段,如果剛好只是真公主和安娜兩個人都有胃食道逆流,那就糗了。(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7-14 醫療.骨科.復健
關節退化疼痛不會因休息消失 醫教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怎麼運動
人過了60歲,不少退化性疾病紛紛現蹤,其中「退化性關節炎」最為常見。關節因長時間使用,軟骨磨損裂傷,使人走路時會開始感到疼痛不適,若未強化股四頭肌的肌力,疼痛感會快速加劇,連坐著都可以感受到關節腫脹、疼痛。不過,退化性關節炎並非專屬於「長者」,近年運動風氣盛行,錯誤或是過度的運動,也可能讓退化性關節炎提早來臨,臨床已有不少40歲民眾,因退化性關節炎求診。與運動傷害鑑別:關節退化疼痛,不會因休息而消失。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一般暨骨傷科專任主治醫師王柏堯說,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關節因磨損導致「長期發炎」的疾病,發炎使膝蓋腫脹且僵硬,初期走路會感到不舒服,當走路時間過長或跑太久,膝蓋會明顯感受到疼痛,平時手腳伸直時,關節會有「卡卡」的感受。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到後期,即使坐著休息,也能感受到膝蓋疼痛腫脹。近年全民瘋運動,退化性關節炎初期的症狀時常與運動傷害混淆,王柏堯說,最佳的辨別方式為「時間」,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腫脹僵硬感,不會因為休息一到二天後消失,但運動傷害屬於短期發炎,通常休息一到二天後,關節的腫脹不適感就會消失。運動姿勢錯誤或過度,關節退化可能提早出現。不過,退化性關節炎也因為全民瘋運動的關係,不再是專屬於「長者」的疾病,錯誤的運動姿勢或是過度使用關節,都可能讓退化性關節炎提早來臨。王柏堯說,臨床上有不少40歲到50歲的民眾,因錯誤的運動方式,或是本身有O型腿又長期採錯誤的姿勢行進等,也成為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退化性關節炎一旦形成「沒辦法逆轉」,只能透過加強肌力延緩退化時間。王柏堯說,退化性關節炎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會得到的疾病,特別是台灣正邁入超高齡社會,關節長年使用一定會導致耗損,避免關節磨損,強化包覆在關節外的「股四頭肌」,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方式。保護關節首要強化股四頭肌,上班坐著就能鍛鍊。王柏堯說,膝關節連結股骨與脛骨,股四頭肌位在股骨上,如果股四頭肌的肌力夠強壯,行進時,力量會落在肌肉上,不會將行走的壓力落在關節上,因此能降低關節摩擦的機率,達到延緩退化性關節炎惡化的效果。強化股四頭肌的運動,簡單且不會造成生活過多的負擔,最簡單的方式是坐在椅子上,背貼著椅背,單腳向前伸直,維持10秒後放下,這當作1下,單腳各自做10到15下,當作一組,每天可以做5到10組,平時上班時就能施作。再進階一些,可以後背靠牆,做深蹲的姿勢,單次10到15下,每天同樣做5到10組,都能強化股四頭肌的強度。退化性關節炎別久坐,髕骨壓力過大,膝蓋更痛。除了增加股四頭肌的肌力以外,改變生活習慣與姿勢也相當重要,現代人長時間久坐,腳部長時間處於90度彎曲,連結膝蓋的髕骨會承受過大的壓力。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而言,久坐膝蓋會痛,就是髕骨長時間處於「彎曲」的姿勢,壓力過大而導致,因此要降低久坐的時間,每半小時到一小時間,建議起身走動,只要起身就能舒緩對膝蓋的壓力。如果體重過重,則建議減重,降低對膝蓋的負擔。走路時建議後腳跟先著地,腳步踏好踏滿後,再由腳尖離地,走路施力平均也能降低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感,如果走路姿勢已出現受力不平均的現象,建議可訂製鞋墊改善。而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不建議穿底太平的鞋、高跟鞋等,最好穿鞋頭寬鬆、包覆性強的鞋,幫助走路平均受力。市面上有不少食品標榜可以讓軟骨再生,王柏堯說,目前並沒有任何一種食物,在臨床試驗中被證實可以讓關節軟骨重生,但有不少營養素是具有「抗發炎」的效果,不過效果也是因人而異。飲食上建議減少吃會增加發炎的食物,如高糖、精緻碳水化合物、紅肉、酒精等,如果能調整飲食,也能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感。Q:關節退化患者怎麼運動?嚴重退化患者 最推薦泳池內行走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比起一般人更需要強化股四頭肌,但運動的選擇應選擇「低衝擊性」的運動,如快走、游泳等,如果是嚴重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特別適合在泳池內行走,運用浮力降低關節的負擔,但同時也能訓練股四頭肌。高衝突性的運動,如打籃球、三鐵等,就不太建議。王柏堯說,退化性關節炎運動項目最高指導原則就是「動了不會痛」,只要動了會痛,都不建議施作。運動時,一定要妥適的暖身,降低膝蓋的耗損率。同時也可以使用護膝達到保護效果,但不建議患者隨時隨地都用護膝,護膝雖能保護膝蓋,但卻降低了肌肉的使用量,原本可以訓練100%的肌力,因使用護膝只能使用50%,長期下來反而會導致肌肉萎縮。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11 失智.像極了失智
拖欠帳單、忘了繳卡費?研究揭理財能力可看出早期失智症
研究人員一直希望建立一種演算法,協助預測某人將來是否可能會患上阿茲海默症。其中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與喬治城大學一項全國性研究表明,用於衡量一個人履行財務承擔能力的信用評分,也可能預知認知能力是否下降。研究發現,一個人若確診有失智症,他的理財能力,包括信用評分早在五年前就開始減弱,而支付房貸的拖欠率,則在確診前三年前就開始增加。儘管並非所有處於失智症早期階段的人都會拖欠帳單,但若真的拖欠,其拖欠率增加幅度及速度確實驚人,例如在確診前一年,信用卡拖欠餘額增加最少50%,抵押貸款拖欠率也大增11%。阿茲海默症協會護理及支援部主管莫雷諾(Monica Moreno)表示,失智者財務出現問題,主要是他們容易遭受財務欺詐或詐騙,包括身分盜竊等,若不及早解決,他們面對的財務風險會更加巨大。她指出,這個研究說明了,失智者如何應對管理金錢或個人財務方面的挑戰,是失智症的常見早期預警信號,他們的家庭成員愈早發現這些徵兆及愈早介入就愈重要,包括更快地做好財務規畫。阿茲海默症協會也提供了一些建議,包括與失智者及早討論值得信賴的家庭成員或朋友,協助支付帳單或設定自動付款計畫等;建立一個帳戶,只留有一小筆金錢供失智者自行使用;在銀行帳戶或信用卡設定大額往來自動通知;多留意銀行帳單;在電話上設定應用程式,以防範電話行銷及潛在的電話詐騙。失智症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惡化,記憶力會持續減弱及失去認知能力。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數據顯示,美國70歲以上的長者人口裡,15%患有癡呆症;美國患有阿茲海默症及相關失智症的580萬人裡 ,其中560萬人是65歲或以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10 醫療.眼部
高度近視看字扭曲 竟是黃斑部病變
64歲陳先生曾近視高達1200度,動了白內障手術後度數大幅減少,就沒有做眼睛定期檢查,沒想到,一天晚上看書時,突然感覺文字出現扭曲看不清狀況,就醫檢查竟是黃斑部病變。眼科醫師指出,高度近視本身就是一種疾病,各種眼部病變風險高,仍應定期檢查追蹤。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顏敏芳表示,陳先生出現文字扭曲變形症狀,可能是高度近視引起黃斑部病變外,黃斑部皺褶、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糖尿病黃斑部水腫、視網膜血管阻塞等都是可能的原因。「高度近視就是一種疾病」,顏敏芳表示,高度近視黃斑部病變是因高度近視造成眼軸過長,視網膜下產生新生血管造成出血或水腫,進而影響視力,使得看文字或影像出現扭曲變形,還可能有顏色分辨異常、看見固定中心黑影等症狀。顏敏芳說,眼軸變長不可逆,不會因為雷射手術就回復眼球的形狀,這類患者仍然屬於高危險群。以陳先生狀況為例,經散瞳眼底檢查、光學共軛斷層掃描(OCT)及螢光眼底攝影檢查,確診為高度近視引發黃斑部病變,黃斑部下有不正常的血管滲漏,造成黃斑部水腫,才會出現看東西扭曲現象。顏敏芳指出,高度近視者的各種眼部病變風險都比較高,例如視網膜剝離、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病變等,即使因屈光手術或白內障手術後近視度數減低,高度近視帶來的病變風險仍然存在。治療方面,顏敏芳說,目前健保可事先送審申請給付眼內注射抗新生血管藥物,早期進行治療可阻止視力繼續惡化,降低失明風險,但治療後仍有復發的可能,須定期回診追蹤。陳先生治療2周後,看字扭曲的情況獲得改善。生活型態轉變及3C產品的盛行,顏敏芳提醒,平時要多留意用眼的習慣、時間及姿勢,若發覺眼睛有異狀時,要盡早就醫治療。
-
2024-07-09 焦點.健康知識+
極端溫度加劇失智、中風惡化,研究說明夜間溫度為何關鍵!夜跑也要當心中暑
極端氣候愈趨明顯,全球各地溫度是一年比一年還熱,不止中暑、熱傷害等問題暴增,因高溫而引起的疾病也愈來愈多。根據近期一項研究指出,極端高溫會加劇阿茲海默症、偏頭痛和中風等腦部疾病的惡化。極端溫度對中風和神經系統方面影響巨大根據5月發表於《柳葉刀神經病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指出,氣候變遷對神經系統疾病的潛在影響相當巨大,包括偏頭痛、中風、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癲癇等多種大腦疾病,都會因酷熱而惡化。研究來自於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調查了過去相關332份報告,發現極端高溫會對多種大腦狀況產生「廣泛而複雜的不利影響」,主要作者、倫敦大學學院的神經學家Sanjay Sisodiya表示,氣候變遷包括極端溫度(低溫和高溫)已被證明對腦部疾病有影響,特別是中風和神經系統方面。而失智相關疾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也會增加,因為認知障礙限制他們適應環境變化的行為的能力,他們不知道要多喝水或減少衣物以降低身體溫度。Sisodiya更指出,「夜間溫度也特別重要」,因為夜間較高的溫度會擾亂睡眠,而睡眠不足會加劇許多大腦疾病。此外,對於一些癲癇患者來說,可能也會增加他們癲癇發作的次數。夜跑也會中暑 切記先降溫才能保命端午過後天氣愈來愈熱,台灣各地高溫屢創紀錄,中暑、熱傷害案例頻傳。但有些人較節儉,天熱還捨不得開冷氣,但若是獨居的長者,或是家中有失智患者,建議千萬不要省冷氣費。三總中暑防治中心顧問朱柏齡曾受訪指出,中暑與溫度和濕度都有關,室內悶熱,散熱不足都是危險因子。朱柏齡指出,醫學上定義的中暑,是指因為熱傷害導致核心體溫大於40度C,且神智不清、行為異常、抽搐、昏迷。而面對熱傷害,切記降溫是最重要的動作,送醫前降溫可保住一命。而根據三總急診部及中暑防治中心治療中暑病人多年降溫經驗,使用傳導蒸發法(泡10至15度C冷水,加上灑水電扇吹),大部分病人在半小時內可降至38.5度C以下,只要病人在院外高溫時間勿持續太久,全數都能救活。根據文獻測試,不同降溫法降溫速度如下:1. 傳導法(泡冷水): 每分鐘約降溫0.2度C2. 循環式冰毛巾法:每分鐘約降溫0.1度C3. 蒸發法(灑水加電扇吹): 每分鐘約降溫0.1度C一般民眾外出也最好撐傘或戴帽,避免陽光直射,還要補充水分。戶外運動者,建議不要在上午10時到下午4時運動,連夜間也要當心輻射熱導致的中暑。有些人以為晚上不會中暑,但其實夏天夜晚溫度也都還有30度,加上濕度高、散熱不易,醫師提醒以往也有夜跑中暑者,盛夏較建議的運動時間以清晨5至7點前的時間最適當。【參考資料】.《UCL》Climate change likely to aggravate brain conditions .朱柏齡醫師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7-08 醫療.巴金森病
副作用、合併症通通來!巴金森病中期病況複雜,與醫師並肩作戰更關鍵
「他在家走不穩會跌倒,一定是都沒有好好吃藥!」神經內科的診間中,王太太指著一旁的患有中期巴金森病的王先生,氣急敗壞說著先生不但肢體動作變差,還每天宅在家悶悶不樂,邊說還邊拍打著先生的背。事實上,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神經內科首席主任巫錫霖分享,這類容易跌倒或心情低落的現象,都可能是巴金森病病程進入中期後帶來的影響。需要透過病人與家屬詳細敘述狀況,配合醫師抽絲剝繭找出問題,共同討論出改善不適的解方,應對退化的挑戰。巴金森病中期挑戰一|不只動作障礙症狀 藥效減退影響更劇烈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是臺灣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第二常見的腦神經退化疾病,國際研究指出,巴金森病人多於55至60歲間發病。巫錫霖表示,巴金森病共分為五期,第一、二期(初期)最主要以顫抖、僵硬、動作緩慢等動作障礙表現,進入第三期(中期)後病人若病況控制不佳,空間感會逐漸變差,起步、轉彎、路較窄時,都可能行動不穩導致跌倒。需要透過各種運動、訓練步伐節奏或藉由調整藥物, 改善平衡感,增加穩定度,進而減少跌倒次數。「中期階段最大的困擾不一定在動作不順,有些是藥效開始減退。」巫錫霖分享,中期病人的藥物吸收率也容易下降,可能出現藥效時間變短、藥效延遲、或甚至藥物無效(Dose Failure)的狀況;還可能因為藥效波動,出現動作方面的併發症,如不自主地的異動症,或藥效減退時,病人會出現身體突然凍僵在原地、失去活動能力的斷電現象。若在獨自在外行動,不僅容易受到側目,安全上更是危險。巴金森病中期挑戰二|副作用嚴重不須忍耐 調整治療就能改善除了動作受限以及藥效減退等困境,也有不少中期巴金森病人受藥物副作用或是藥物反應的不穩定性所苦,甚至因此出現放棄用藥的念頭,巫錫霖說,面對以上類似狀況的病人,可透過紀錄吃藥時間、藥效時長、用藥反應等,回診時可以提供醫師當作參考,更利於調整用藥,尋找最適合的用藥策略。若藥效減退、波動或藥物副作用太強烈,影響病人行動能力或生活品質,就須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巴金森病的手術治療包含:●深腦刺激術(DBS)●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神波刀、醫薩刀)(目前只核准震顫為主的巴金森症)巫錫霖表示,目前手術以深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為主,透過植入細長的電極導線,產生電流控制調節腦內不正常的活動訊息,藉以改善動作障礙症狀,減少高劑量藥物的副作用。但他補充,並不是所有巴金森病人都適合接受手術,需要接受醫師深入的評估,如非典型巴金森病、巴金森病合併失智或憂鬱症病人就不適合進行手術。巴金森病中期挑戰三|非動作障礙加重易輕忽 鼓勵代替責備助發現巫錫霖說,中期病人要另外留意非動作障礙症狀變嚴重,可能導致病程加速惡化的狀況,如情緒低落、便秘、失眠、惡夢、幻覺等,若認知功能下降還可能合併失智症。他建議可以透過寫日記,記下每日的症狀,並主動提出與醫師溝通,改善不適症狀。像是病人已合併失智症,就會減少影響認知功能的藥物;若便秘嚴重,可能影響藥物在腸道的吸收,則會開立促進腸胃蠕動的藥物。一人生病總會牽動整個家庭的心緒,巫錫霖分享,部分家屬會苛責病人不按時服藥、運動,導致疾病惡化,但他建議以鼓勵代替責罵,引導病人願意說出自己的感受。從醫30餘年,巫錫霖在診間常使用一口親切、幽默的台語與病人溝通,密切的醫病關係對疾病複雜度高的巴金森病中期病人非常關鍵,更有機會透過治療用藥將身體功能保留在病程早期的症狀表現,維持與同齡人無異的生活品質。專家小提醒|每月8號手指檢測,及早發現巴金森病,避免落入中晚期挑戰巫錫霖呼籲,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每月可定期「動動手指」自我檢測巴金森病是否找上門,透過將右手伸直手指打開,食指與拇指輕碰25下,再換左手手指輕碰25下。如果有速度不同、停頓、打不開、動作變慢、開合大小改變的情形,請儘速至神經內科就診。(影片來源/台灣動作障礙學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7-05 醫聲.醫聲
免疫治療帶來「長尾效應」,癌症長期存活不是夢
「研究已證明免疫治療的確有效,其中,約有七分之一的病患,疾病並沒有惡化、復發,長期存活了下來…」在台灣年輕病友協會所舉辦的「2024癌症免疫治療論壇」上,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腫瘤科主任周文其談到免疫治療、免疫合併療法的運用,援引上述數據,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副主任何肇基、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部副部長趙盈凱對於研究顯示癌症腫瘤有治癒可能性,也充滿期待。周文其以膽道癌為例,他分析,雖然膽道癌病患的人數並不多,盛行率較低,但治療選項相對較少,而晚期不可切除膽道癌的病患,五年存活率低於10%,目前對於膽道癌治療,國際治療指引首選免疫合併化學治療,這樣的作法,可破壞癌細胞偽裝機制,免疫細胞得以辨識癌細胞,再進行消滅,因此腫瘤可明顯縮小,並增加存活期。免疫合併化療,可明顯延長存活期根據2022年一項臨床試驗數據顯示,免疫合併化學治療,確實可幫助延長膽道癌病患存活期,其中,最令人期待之處在於,研究追蹤也發現,有部分病患接受免疫治療後,疾病一直沒有惡化、復發,存活率維持穩定,不像其他治療方式,經過一段時間,存活率就會往下掉,而這樣的情況,稱為「長尾效應」,期待透過免疫合併化學治療,病患生命可以一直延續下去。此外,針對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何肇基表示,在第三期病患中,約有30-50%的病患無法接受手術治療,許多研究數據顯示,這類病患若能接受鞏固治療,也就是病患在接受同步放射線治療、化療後,再追加一年的免疫治療,不僅可降低45%疾病復發風險,還可增加根治的可能性,且病患的「無疾病惡化存活期」也明顯延長。運用適合治療策略,有助消滅微轉移癌細胞趙盈凱提到,在肺癌存活率上,台灣落後日、韓等國,研究發現,若病患進入第二、三期,且還能透過手術切除腫瘤,此時,在手術前進行化療加免疫治療,相較於過去手術加化療,可進一步減少疾病復發,疾病無惡化存活期更從20.8個月延長到31.6個月,等於多增加一年無病存活的時間,而透過這樣的治療模式,也可清除微轉移癌細胞,即使影像學還沒顯現、偵測到微轉移癌細胞,照樣可以捷足先登、發揮效果。周文其、何肇基與趙盈凱皆希望病患有機會接受免疫治療、免疫加化學治療等選項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從存活期的延長、生活品質的改善到復發率的降低,都可讓病患的抗癌之路更順暢,癌症根治的希望也可明顯增加。
-
2024-07-05 醫聲.Podcast
🎧|三明治中年人是自殺最大族群!精神科醫分享3步驟拆彈
「職場上,不只要承擔來自高層的壓力、領導下屬的衝突。在家中,面對照顧長輩、青春期兒女的叛逆、妻子的抱怨,中年人是典型三明治族。」專家表示,中年男性通常都到最後一刻,或是老後才求助心理資源,建議透過覺察壓力源、紓壓、向外求助三步驟,儘早解除未爆彈。🎧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理事長王仁邦表示,自殺是國人第11位死因,去年每10萬人就有16.7人自殺,根據衛福部最新112年死因統計,自殺人數也創14年新高,達到3898人。「疫情是雙面刃,居家隔離讓家庭關係更緊密,具保護作用,但也是危險因子。」民眾因失去家人、染疫後遺症、經濟受困等,加劇憂鬱、焦慮等疾病,或發生家暴,惡化原先有問題的關係、身心狀態。其中45至64歲中壯年自殺人數1345人、佔35%,位居第一,再者是25至44歲青壯年1139人、29.2%。王仁邦說,青壯年、中壯年屬於勞動、經濟生產年紀,須面對職場、家庭的壓力,疫情導致通膨也加重負擔,男性又更不擅於傾訴、求助,且傾向採取致死率高的手段,因此男性自殺死亡率較女性高出1.9倍。老人則常因生理機能衰退、親朋好友去世、孤獨等,產生寂寞、悲哀、焦慮、緊張等情緒,是自殺死亡高危險群,但最新統計指出,老年人自殺人數不升反降,自殺率較去年減少近4%,是唯一下降的年齡層。王仁邦表示,主要歸功於長照資源完整、申請外籍看護資格放寬,疫情使子女回家、居家上班,減緩老人孤獨感,「研究顯示,日照中心、失智據點等地的團體活動有助於輕度憂鬱症,這也是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暫不納入老人的原因。」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上路至今已近一年,王仁邦表示,日前衛福部心理健康司搜集各學協會建議,擬定新一期方案,其中的討論包括了建議擴增年齡至經濟尚不穩定的44歲,另外也期盼能增加高危險群補助次數,盡量滿足民眾需求。至於如何自助?王仁邦說,民眾首先要覺察壓力,辨別各類情緒來源,並透過運動、旅遊、吃美食等自己喜歡的方式舒壓,若情況嚴重,也建議向信任的親友傾訴,甚至向專業人員求助,最重要的是放寬心,接受生命本就有起有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需太過嚴肅看待低潮。王仁邦小檔案現職: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理事長經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主治醫師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兼任主治醫師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主治醫師學歷: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碩士與訪問醫師英國塔維史塔克家庭治療與精神分析訓練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博士、醫學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許凱婷特別感謝:台灣精神醫學會、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07-05 養生.家庭婚姻
研究證實女人不需要男人?10大罪狀曝老公怎麼不去死!網友認同現代女人當自強,男人只是擺設
前一陣子爆紅的日文暢銷書「老公怎麼還不去死」是小作者林美希的作品,律師呂秋遠在臉書談到這本書,指出這本書訪問不同的日本妻子,了解他們為什麼希望先生去死,整理出了一些原因,「希望安養晚年的男性同胞們,不妨可以看看這些問題,是不是存在你們的婚姻關係裡」針對「女人真的不需要男人?」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詢問網友們的想法。延伸閱讀/「老公怎麼不去死?」別小看妻子的怨念!研究證實女人真的不需要男人「老公怎麼還不去死」10大原因1.懷孕的時候,老公袖手旁觀,毫無忌憚的繼續喝酒玩樂。2.老婆應該辭去工作照顧這個家,但是認為一個月五千元可以養活全家人。3.一年之內,做家事的次數少於一半,而且還會說是我有「幫」你做。4.偶爾管教小孩,通常就是用吼的,因為根本不理解小孩的點在哪。5.跟公婆住,要學會他媽的味道。6.回家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滑手機與玩線上遊戲。7.假日就是睡覺、不管是自己睡,或是跟別人睡,總之除了睡覺,還是睡覺。8.貶低老婆的娘家,小孩教不好都是老婆基因不好。9.顧小孩是女人的事情,男人不用管。10.等到你錢賺得跟我一樣多,再來談男女平等。「女人真的不需要男人?」聽聽網友怎麼說「老公怎麼不去死?」別小看妻子的怨念!離婚女性不想再婚「不想再服侍人」!研究證實女人真的不需要男人。對此,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詢問網友們意見,引起廣大網友們留言自身的想法。多數網友表示認同女人真的不需要男人。「真的可以不須要男人,妳替他作了幾十年傭人,老了妳生病而他因花天酒地身體不好了,每天依然要出去喝,妳還須忍著不舒服煮飯打掃...是什麽世界」、「現在很多雙薪家庭,但是大部分的男人下班回家就是廢人!女人下班回家還要操持家務,有些男人甚至把家庭開銷都丟給女人負責,家庭是共同的,一樣都是要工作;若男人能體諒一點下班後分擔一些家務,女人也不至於會有這種想法,離婚率也不會這麼高」、「一個真正的好女人,不需你來付帳、不需要你長得很帥、不需要你多金,也不需要你每天接送獻殷勤、也不需要你買昂貴的禮物,也不需要你!」、「人夠獨立!就不需要其他人服侍,跟性別無關」、「現在的女人真不需要男人,男人只是個擺設」、「說得正確,女人真的是不需要自找麻煩」、「現代女性多靠自己,不需要男人養」、「喜歡幫別人披麻戴孝才結婚!現在誰在談感情!現在沒結婚也可生小孩報户口,還結什麼婚,笨蛋才結婚,結婚自找麻煩,什麼事是結婚後才能做的,該做不能做的婚前都做了,只剩下外遇和離婚而已!而且還要幫別人披麻帶孝,還要守靈當白琴...」。部分網友也有不同的看法。「夫妻也好 情侶也罷,沒有一定誰要服伺誰!只有互相扶持,互相尊重 難嗎?」、「男人女人,不是因為少一個人,而是希望多一個人!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生活本來就是一地雞毛,自己沒變,走到哪都是雞毛」、「婚姻最重要是傳宗接代,如果沒有這個目的,男人女人皆可以獨立,但是對不起自己的祖先和父母。」、「所有的怨氣~~包括夫妻不和/父母打小孩/街上的惡棍~~都是一個字所導致....窮!如果他/她的銀行帳戶裡有台幣二千萬元...什麼怨氣都消失了」、「結婚很累!結婚容易,離婚好難哦,我想離婚呀」。改善夫妻關係6建議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來共枕眠!能結為夫妻是難得的緣分,但許多伴侶在結婚後,感情被生活瑣事消磨殆盡,彼此之間沒有愛請,反而只剩下爭吵。究竟要如何改善夫妻關係?怎麼做才能不易導致夫妻感情失和?以下是6個建議,若夫妻間能在感情惡化前加強溝通、互相體諒,也許就不會走到感情決裂的地步。1.彼此增進溝通:定期進行深入的對話,了解彼此的需求、期望和感受。這有助於解決潛在問題,避免矛盾累積。2.共同分擔責任:家務和育兒應該共同分擔,而不是單方面的負擔。這樣可以減輕一方的壓力,增加彼此的合作感。3.重視對方的貢獻:表達對配偶所做的事情的感激,無論是工作上的努力還是家務上的付出,這能讓對方感受到被重視和尊重。4.培養共同興趣:找到共同的興趣或愛好,可以是運動、旅遊、閱讀等,這能增進彼此的聯繫,創造更多的共同回憶。5.尊重彼此的空間: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和時間,這有助於保持自我認同,同時避免過度依賴和壓力。6.學會解決衝突:以建設性的方式處理矛盾和衝突,避免指責和攻擊,而是尋找解決方案。必要時可以考慮尋求專業的婚姻諮詢。以上6點建議可以幫助改善夫妻關係,增進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創造更和諧的家庭環境及婚姻生活~延伸閱讀:.婚姻幸福男比女易出軌!比利時兩性專家:我們對外遇誤解,遠比想像的多.《淚之女王》糖衣包裹的殘酷婚姻真相:為什麼相愛的人結婚後反而不愛了?.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婚姻第三年最危險!研究:35%女性曾經歷外遇,婚外情讓她們更易高潮
-
2024-07-01 醫療.眼部
健保大數據/112年青光眼手術5大院及青光眼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手術No.1:台北馬偕醫院青光眼微創手術 降低三成眼壓 減少用藥根據健保署統計,112年在台北馬偕醫院進行青光眼手術患者共330人,居醫學中心第一名。馬偕醫院眼科資深主治醫師周宜德表示,青光眼患者年紀越來越輕,患者平均50多歲就得開始用藥治療,馬偕近年透過施作青光眼微創手術,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青光眼患者約九成使用藥物控制,一成的患者因為難以控制或無法忍受藥物副作用,如眼窩凹陷、黑眼圈、乾眼症等,會選擇雷射治療。周宜德說,雷射治療屬於非侵入性治療,但是亞洲人色素較多、容易復發,因此嚴重患者仍得靠傳統手術「小樑切除術」治療。周宜德指出,傳統手術以類似繞道手術的方式,讓眼睛減壓,但是會有傷口,恢復期較長,約有三個月到半年期間視力下降;而微創手術可以給予輕中度病人減少用藥的機會。XEN微創青光眼引流手術在體內植入極細(比頭髮還細)的金屬導管,將體內液體引流,可以降低約三成的眼壓,除了減少用藥,也能延緩執行傳統手術的時間。但因為導管極細,術後約有四成患者有沾黏狀況,需要執行簡單手術,解決沾黏問題。區域醫院手術No.1:台北市聯醫隅角閉鎖長者多 肇因眼軸變短、白內障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112年青光眼手術患者238人,居區域醫院第一名。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葉師榕指出,北市聯醫青光眼手術每年平均逾200人,男女各半,超過七成為70歲以上長者。葉師榕提到,聯醫為社區型醫院,病患屬性以在地長者居多,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比率最高。隨著年紀增長,眼軸變短、眼前房狹窄,加上白內障開始成熟、增厚,壓迫到眼前房深度並使其排水功能變差,因此青光眼常見於60歲以上長者,屬於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另一種隅角開放性青光眼,眼前房深度夠,眼壓偏高,造成排水功能不佳,此與高度近視有關,好發年齡較早且惡化速度快,常見於30至50歲青壯年與中年。「青光眼是視力無聲的殺手。」葉師榕建議定期至眼科診所、醫院眼科檢查,例如有無視力模糊、視神經盤是否凹陷等,及早發現並治療,透過點眼藥水、雷射控制眼壓,只要延緩青光眼惡化速度,就有機會不用動手術;如果仍無法降低眼壓,或視野缺損範圍持續擴大,嚴重者就需動手術。地區醫院手術No.1:土城醫院傳統手術就很好 術後照顧才是重點新北市土城醫院是年輕的醫療院所,112年還只是地區醫院,今年升上區域醫院,對於青光眼手術數量位居去年地區醫院之冠,該院眼科主任李泳松表示,醫院規畫之初,長庚體系就下了重本,在手術室等相關配置上,比照林口長庚醫院規格,眼科也是如此,收治青光眼患者時,不必轉介至醫學中心,直接安排手術。李泳松指出,眼科手術顯微器械相當精細,必須打出極微小的孔洞,來降低眼壓,手術時間約需30分鐘至1.5小時,一般來說,手術之後,均能降低眼壓,病情獲得改善。不過,術後保養才是重點,土城醫院眼科團隊在患者離開醫院前,均會給予詳細衛教,除了提醒以人工淚液潤滑眼睛局部,並叮嚀患者不可用手揉眼睛,如果眼球遭受擠壓,容易提高結疤反應,以致眼壓又再升高,「眼瞼再怎麼癢,也千萬不可搔抓。」青光眼手術可分為傳統刀片手術(健保給付)、微創導管手術(自費)等兩種,李泳松指出,儘管後者的手術傷口非常小,復原時間較短,但相當挑病人,限制也多,因此,土城醫院眼科團隊慎選患者,一般還是推薦傳統手術,不會鼓勵做自費手術。基層診所手術No.1:新莊達特楊診所青光眼有失明風險 患者有病識感 回診率高據健保署資料統計,新莊達特楊診所青光眼手術患者人數,是112年基層診所第一名。新莊達特楊診所院長孫仁彬觀察,青光眼沒有好好控制,有失明風險,因此相較其他眼科疾病,青光眼患者更有病識感、較遵從醫囑,也更願意回診。孫仁彬說,青光眼、乾眼症在眼科疾病中同屬慢性病,相較乾眼症僅是影響生活品質、失明風險低,青光眼則是一種視神經退化的疾病,有失明風險,因此青光眼患者的病識感、遵從醫囑比率較高。同時,治療青光眼的藥物,只能由醫師開處方箋,沒有辦法在藥局購買。孫仁彬觀察,疫情過後,有些病患考量診所設備足夠下,就會轉往診所看診、追蹤,比起在大醫院看診速度快也方便,增加誘因。青光眼治療通常以藥水為主,孫仁彬說,除非藥物控制不好才會考慮手術,這類病人多由醫院執行。雖然診所設備不是問題,但一來診所沒有這麼多醫師做手術,二來診所做青光眼手術需考量自付費用。他也強調,青光眼只要按時用藥回診,就能與其和平共存,同時也建議患者不要太勞累、熬夜,睡眠必須充足。
-
2024-06-30 醫療.眼部
健保大數據/青光眼開刀無用?當藥物控制不住 別逃避手術
隨科技利用逐漸普遍,民眾長時間盯著螢幕看,加上工作環境高壓,時常傳出眼壓升高導致青光眼等狀況。不過,眼科醫師說,眼壓高並非青光眼的判斷依據,而是依照視野缺損程度進行區分,患者若接受雷射後治療效果不顯著,恐必須接受手術,且青光眼治療只能避免惡化,不像白內障治療能讓患者恢復視力。即使眼壓不高,視神經也可能持續受損。新光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林惠真表示,青光眼致病原因醫界仍未有定論,僅知道致病機轉是眼壓高,視神經受到壓迫導致視神經纖維缺損,屬視神經疾病的一類。不過,許多人即使眼壓不高,視神經纖維仍持續受損,目前認為與眼球周圍血液灌流情況有關。青光眼一般分為隅角閉鎖性青光眼與隅角開放性青光眼兩大類。林惠真表示,眼睛就像一顆水球,會不斷產生水分,隅角則類似「排水溝」,當隅角閉鎖時,眼壓會突發性升高,造成患者視力模糊、頭痛、嘔吐等症狀,病人通常必須至急診就醫,此類青光眼即稱為隅角閉鎖性青光眼。隅角開放性青光眼症狀與隅角閉鎖性青光眼類似,但較少突發狀況。東方人眼球小,空間擁擠造成排水性差。「東方人眼睛普遍較小、眼軸較短,就像一樣的東西要放入較小的空間,勢必造成擁擠,導致閉鎖性青光眼較常出現。」林惠真表示,眼睛較小導致東方人隅角較窄、排水性較差,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疾病機率提升。林惠真說,青光眼導致的視神經受損並不可逆,通常初期是緩慢受損,不會造成明顯症狀,神經受損嚴重時,患者會出現視野縮小、視力變差等症狀,部分患者會因視神經受損發生頭部腫脹感,或因眼角膜水腫,觀看燈光等亮處時,會出現「七彩光暈」。確診青光眼需做視野檢查,不能靠眼壓判斷。「青光眼患者必須接受視野檢查。」林惠真表示,青光眼確診與否,不是以眼壓高低判斷,而是依據視神經受損程度、視野缺損範圍等進行判斷,並依照視野受損的程度進行分期;視野缺損較嚴重的患者,有時「只看得到中央,看不到旁邊」導致走路時常踢到東西,或與人擦撞等狀況。不過,青光眼初期症狀不明顯,導致多數患者難以主動求醫。林惠真表示,許多青光眼病人在日常生活未受到明顯影響的情況下,多在體檢時測到眼壓升高,或在眼科治療其他疾病時發現。急性發作需進行虹膜雷射,降低眼壓。在治療方面,林惠真表示,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患者急性發作被送至急診時,必須先緊急處理,以利尿劑等方式減輕患者眼壓。經眼科醫師評估後,若確定為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會先為病患進行虹膜雷射,如雷射後眼壓正常,則繼續門診追蹤即可,部分患者必須使用青光眼藥水控制。若患者經虹膜雷射後,狀況仍未改善,就必須接受手術。林惠真說,手術目的是在眼中打造「新通道」,讓眼中的水分排至結膜、眼白下方蓄水處,再由附近血管吸收水分,手術過程安全,但有時會發生沾黏,必須進行多次手術處理,不像白內障手術一次開完即可。嚴重患者必須開刀找通道,別拖到神經損壞。青光眼是神經受損無法回復,病人常會認為開刀沒有變好,因此認為沒有開刀必要。林惠真表示,坊間流傳錯誤觀念,認為青光眼無法開刀,病人常認為以眼藥水治療就好,因此延誤治療到眼壓已經壓壞神經,直到很嚴重時才願意開刀。事實上,眼科醫師多建議,患者若在二、三種眼藥水治療下,眼壓還是無法控制,不論病人視力情況如何,都應該接受手術治療,否則長期點眼藥,也會對病人生活造成困擾。至於口服藥物方面,林惠真說,口服青光眼藥物類似利尿劑,病人服用後容易出現手麻、腳麻副作用,因此臨床上擔心造成病人不適,較少長期開立降眼壓藥物給患者,僅在急性發作期間,為讓患者眼壓快速下降才會使用。
-
2024-06-30 醫療.眼部
健保大數據/頭痛竟可能是青光眼!女性符合4條件急性青光眼機率大增,不控制恐失明
青光眼是很容易被忽略的頭號視力殺手,因為多半不會有明顯症狀,當出現視力減退等情形時,視神經早已受損甚至萎縮;還有一部份急性青光眼患者,是因為劇烈疼痛就醫,才發現是青光眼作祟。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你從相關數據,了解青光眼的常見共病、預防與治療趨勢。青光眼大致可分為先天性、慢性、急性與繼發性,以慢性青光眼個案為多,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至於青光眼失明的人數,健保署統計,從108年至112年,人數介於520至560人,不過在109年一度減至495人。症狀治好,視力也無法回復,三高是風險因子之一。健保署長石崇良說,常見導致失明的疾病有三種,分別為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白內障與青光眼。但民眾對糖尿病的預防意識高,會重視相關數值變化,目前也有定期的眼底檢查;白內障則可透過更換人工水晶體改善;但青光眼會導致視神經萎縮,即便症狀治好,萎縮的神經、受損的視力也回不來。石崇良說,三高是慢性青光眼的風險因子之一,卻容易被忽略;而急性發作的個案,因為眼睛劇烈疼痛就醫才確診青光眼。他提醒民眾要留意視野變化,如有異狀要及早就醫。急性青光眼的頭痛症狀,常被誤為高血壓。石崇良表示,他在台大醫院擔任急診科醫師時,處理的青光眼患者大多是急性的,有時會以頭痛作為症狀表現,容易被認為是一般頭痛或高血壓引起。急診處置上多為測量眼壓、給予抗眼壓藥物,他提醒,民眾應留意自身健康狀況,熬夜與過度用眼,是導致急性青光眼發作的元凶之一。「我每年都會定期體檢,檢驗項目就包含眼底檢查與眼壓量測等。」石崇良分享,現在氣壓式眼壓量測相對簡單,回憶起實習醫師時期,最複雜的任務就是幫病人測眼壓,因為當時沒有這麼先進的設備,要測到眼壓,需要把病人的眼睛撐開再用儀器量測,往往導致醫師痛苦、患者也痛苦,所以「快、狠、準」才是最好的方式。注意手機使用時間紀錄,提醒自己用眼減量。「我本來是水汪汪的大眼睛。」石崇良說,他到國中階段都沒有近視,直到高中沉迷武俠小說,常常看得欲罷不能,不看到最後的結局根本停下來,但又不能被父母發現,只好躲在棉被裡,藉著月光或者小夜燈等微弱光線,他笑說「都是金庸害的」。過去沉迷武俠小說,現在公務繁忙,每天訊息動輒500則起跳,不過近視度數卻也沒有加深。石崇良說目前近視度數都維持150度,他說生活作息與採光足夠相當重要,更重要的是讓眼睛適度休息、避免過度使用。現在很多手機都會顯示使用時間紀錄,石崇良目前都朝「本周比前一周減少」的方向進行。他每天使用時間不超過10小時,至於堆積如山的訊息,則會利用午、晚餐時間,以及睡前的空檔看,所以通常有急事的人,都會打電話通知他看訊息。眼壓控制好,可預防青光眼導致的失明。石崇良呼籲,青光眼造成的失明基本上是可預防的,民眾要多注意相關症狀,現行治療方式也相當多元。民眾可透過吃藥、點藥水控制,如果稍微嚴重一點,雷射手術也都可以處理,現在的科技已經相當進步,「重點就是把眼壓控制住」。有醫師認為,近視超過500度的高度近視族群,應該在25歲時進行眼科篩檢、記錄眼睛狀況。石崇良認為,篩檢的對象與範圍必須有實證依據、篩檢後醫療能有效介入等。他舉例,低劑量電腦斷層就是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進行篩檢,效果相當顯著,如果對全民普篩,成效也許不會那麼好。如果臨床證據確認高度近視與青光眼的風險相關,這些民眾就可評估定期進行檢查,醫師也可在門診加強衛教宣導,避免導致失明等難以回復的遺憾。4大高危群 直系血親有青光眼者罹病機率高7至9倍【記者林琮恩/報導】民眾使用3C電子產品時間延長,不少人認為太常看螢幕導致眼壓高,就會發生青光眼。國內青光眼權威醫師、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科主任呂大文說,使用科技產品的確會使眼壓升高,但高眼壓未必會導致青光眼,需與家族史、高度近視等情況綜合評估。而在台灣,更有一群容易罹患急性青光眼的「特殊族群」。呂大文表示,青光眼高危險群包括具家族史者、眼壓較高者、高度近視者及三高患者。直系血親罹患青光眼者,則自身罹患青光眼比率,較一般民眾高出7至9倍;近視超過500度的民眾,罹患青光眼機率也提升;高血壓、高血糖的三高患者,則會因疾病併發症,導致「繼發性青光眼」;眼球受過外傷、眼內長腫瘤或眼球反復感染,也容易造成青光眼。女性符合4條件急性青光眼機率大增台灣特殊患者群,推測與遠視導致眼軸短有關。「台灣有一特殊情況,民眾若符合身高小於160公分、遠視度數100-300度、年齡大於55歲、性別為女性四項條件,發生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的機率顯著提升。」呂大文說,據臨床觀察,急性青光眼患者中,超過半數均屬前述族群,只要急診室通報急性青光眼,眼科醫師還沒下樓支援,就能猜到患者是中年女性,且身高落在160公分以下。呂大文表示,目前推論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遠視導致患者眼球前後徑較短,瞳孔一旦放大,容易急性發作,眼壓突然上升,造成急性青光眼。不過,前述情況缺一不可,只要少了一項,罹患青光眼機率即下降。台灣三分之一患者,屬於低眼壓青光眼。民眾常認為,青光眼就是眼壓高導致。呂大文說明,青光眼分類中有「低眼壓青光眼」,在韓國、日本占比較高,八成五以上均屬於低眼壓,台灣則有大約三分之一青光眼患者屬於低眼壓青光眼,所以診斷青光眼時,眼壓不是唯一依據,針對高危險病人多會進行視野、眼底檢查。呂大文指出,美國一項長期研究發現,高眼壓患者未必會變成青光眼,患者在眼壓高以外,合併家族史、角膜厚度較薄、三高疾病等,才有較高機率變成青光眼。若單純因長期使用3C產品,或長期低頭造成眼壓高,則屬單純的高眼壓症,在眼睛承受眼壓能力較強的情況下,變成青光眼的機率少之又少。如何預防青光眼發作1.選擇大螢幕3C、避免低頭呂大文建議,民眾使用3C產品時可盡量選擇螢幕大的產品,「能用筆電就別用平板,能用平板就少用手機」,使用期間則應避免低頭。電競運動屬於激烈且必須長期用眼的活動,患者應避免從事。2.做重訓時避免憋氣,建議選擇溫和的運動。近年民眾風行健身重訓,呂大文表示,青光眼患者從事重訓時,應避免憋氣,否則恐會讓眼壓升高壓迫視神經,應由專業教練在旁陪伴。患者可以游泳,但應避免深潛,否則水中壓力也會導致眼壓升高。他建議,青光眼患者應以較緩和、低調的運動為首選,例如步行、低速小坡登山、騎腳踏車等,激烈運動則是能避免就避免。3.避免熬夜導致眼壓升高。和其他慢性病一樣,平時要盡量吃好、睡好,避免因為熬夜導致隔天眼壓升高,眼睛中的「房水液」分泌速率失調,水分來不及排出,恐會讓眼壓升高的狀況惡化。4.患者、高危險群都要定期追蹤。「被診斷青光眼的患者,應每一至三個月追蹤一次;疑似青光眼患者,則是每半年追蹤較為安全。」呂大文表示,青光眼的檢查方式包括量測眼壓,以及視野、眼底鏡檢查等。未確診青光眼、高眼壓症的一般民眾,若年過35歲,也建議進行一次完整眼部檢查;近視超過500度的人,建議25歲就要定期接受檢查,可比較幾年後眼睛狀況是否改變;有家族史者,應該更積極受檢。
-
2024-06-29 焦點.杏林.診間
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王麗月醫師揪心陪伴失智父,領悟「這件事」後更能體諒病人!
母親早逝、由父親扶養長大的新店耕莘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王麗月,雖然父親有心臟病、攝護腺肥大等疾病,生活仍可以自理,又因住在同一社區,她在照顧上並沒有太大問題,直到父親出現失智症狀,才讓身為醫師的她意識到,「看病不只是開藥而已,包含病人看診的交通、居家照護等都需注意,以同理心為病人全方位思考」。老父裝著假牙卻在找假牙「過去父親雖有些慢性病,但只要幫他叫好計程車,還是能自行到醫院看診。」王麗月說,沒想到,2019年疫情爆發前後,他開始忘東忘西,找不到假牙最後發現是在自己嘴裡,脾氣變暴躁,有時走著走著會有差點往後倒的狀況,就醫診斷罹患了失智症,從此,在照顧父親上,兄弟姊妹們特別空出更多的時間參與陪伴。王麗月眼泛淚光述說著,父親發病前,每年孩子寒暑假期間,她都會帶著父親一起全家出國旅遊,到世界各地去看看不同的風景,那時候是最幸福的時光;父親發病後,也讓她格外珍惜與父親的相處機會,現在每周六無門診期間,會帶著父親去看診,也陪著父親一起散步。心臟退化卻無病識感「近年父親的心臟慢慢退化,走路容易喘,曾經兩次119送急診,發現有心律不整,又因為失智較無病識感,讓家人很擔心。」王麗月發現因為疾病關係,父親飲食要格外注意,不可吃高鉀食物,包括蔬菜水果等,因此她常煮餐食給父親吃。王麗月有一個姊姊、兩個弟弟,在父親病情惡化後,大家開始輪流照顧。但她的公婆也有心血管疾病,加上患有失智症、憂鬱症的阿姨及姨丈都需要照顧,她一起照顧五名長輩。不過,她樂觀且正向看待,笑稱「以前買菜還要分批煮,如今一次煮一大鍋分給被照顧的長輩,更加方便也是好事」。長照2.0助分擔照護王麗月不忍將父親送去日照中心照護,後來發現政府推出的長照2.0有多項服務,可協助面臨的照顧困境,因此她申請使用,也算是幫忙分擔照護上的辛苦。現在她看診時,更能以同理心為病患設身處地著想,都會跟有需要的病患提起政府的資源。「從父親身上學到很多。」王麗月心有所感地說,以前看診就是指出症狀、開藥就好,現在看診都會跟病患主動說明,面對有些病患擔心申請過程繁瑣,她也可以家屬的身分耐心地跟病患解釋。盼政府強化銀髮機構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以後長者會愈來愈多,王麗月認為,政府在一些銀髮機構及相關活動還可以做更多,讓長者更受照顧,例如社區的電子產品教學班、才藝班等,尤其很多獨居老人若沒有事情做,失智會更嚴重,而下一代要承受這些照顧責任也很辛苦。王麗月有好多角色,不僅是醫師,也為人女兒、人妻、人母(兩個兒子),感嘆現在除了照顧好父親,真的就是要把握當下,「也跟家人說要找時間多陪陪父親、爺爺」,與家人更珍惜相處的時光。王麗月新店耕莘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照顧對象:父親●罹患疾病:心臟病、失智症、攝護腺肥大●發病時間:2019年85歲時失智、慢性病惡化●症狀:心律不整、記憶力衰退●治療:門診追蹤用藥、心導管手術、進出加護病房三次等●陪病心得:更懂得以同理心深入看診,不只是要把病患病治好,更要全方位照護。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6-29 焦點.記者真心話
「磁磚雨」與「空中血滴子」在台灣城市街頭接連出現!民眾與政府該如何面對與解決此困境?
任何時候走在台灣街道上,映入眼簾的鐵窗、冷氣、招牌,絕對排得上「城市異象」的前幾名,這些雜亂無章的外牆附掛物,歷任政府都曾提過要改變,多年來卻始終無解,日復一日,直到近年「磁磚雨」多了,斑駁的牆面補了又補,加入異象行列。隨著房子老了,不再是城市美不美的問題,已威脅到行人生命安全,403大地震後更加快轉。2023年7月新北市板橋區發生冷氣墜落砸死女大生事件,全台震驚,地方政府疾呼中央對建築附掛物訂定辦法;今年403大地震,全台磁磚剝落有如下「磁磚雨」,外牆修繕補助、獎勵呼聲再起。為何面對攸關人命,修法卻牛步?聯合報帶讀者從現場直擊,檢視法規不足之處與執行困境,並提出修法建議,盼政府與全民共同補起漏洞。規範公基金 修法總是卡關在台灣,每逢造成死傷悲劇,立法嚴管就會浮上檯面。老舊建物定期修繕外牆、管理冷氣等附掛物,牽涉到管委會與公基金,每逢遇到「誰來管、誰出錢」成為深水區,就會卡關。於是街道磁磚雨砸傷行人層出不窮,數百公斤冷氣掉落更成「空中血滴子」。空調室外機 如雜草般生長2024年3月28日,鄰近基隆夜市的一條小巷弄內,冷氣機在凌晨兩點多墜落,遮雨棚破了一個大洞,差點砸中一名睡夢中的街友,街友倖存;兩個月後,記者回到現場,街友仍在睡夢中,上方仍有多台室外機。外掛冷氣與鐵窗是台灣獨有的建築文化,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楊詩弘說,裝修師傅將螺栓打入牆面,將可能隨冷氣長期微小震動而慢慢鬆脫,成為「看不見的危機」,「沒掉落只能說是運氣好」。相較「看不見的危機」,本報則直擊「看得見的危機」。在車水馬龍的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旁,空調室外機如雜草般恣意生長,路口早餐店人來人往,沒人發現五層樓上方,歪斜的冷氣室外機已搖搖欲墜,僅被嚴重鏽蝕的鐵窗脆弱地支撐,里長、民代、市府竟束手無策,里長邱顯松感嘆「路人只能自求多福」。悲劇止不住 只求不出人命近十年,外牆剝落事故也曾釀多起死傷悲劇,但「不出人命」彷彿成為一項不能說破的隱形指標,檢視多起事件,若「僅」砸中汽機車,大多仍未補強,持續剝落。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報告指出,公寓大廈屋齡超過16年,就有20%出現劣化,超過30年,就有高達8%有「重度剝落」現象。台灣房屋稅籍住宅類的平均屋齡,已高達卅二年,隨著潮濕、酸雨、颱風、地震將逐漸惡化,成為威脅城市安全的不定時炸彈。內湖案例的省思:難以管理的「空中血滴子」內湖上灣仔公車站旁,抬頭就能見到一旁住宅大樓,五樓外牆窗型冷氣搖搖欲墜,這條巷弄是通往台北市內湖成功路的重要通道,機車、行人不曾間斷,幾乎沒人發現,一旁小花圃貼了紙條,寫著「危險、危險、危險」,同棟住戶四處陳情卻碰壁的無奈,正是「空中血滴子」無法可管的縮影。紙條寫著,管委會輪值主委三年前就告知住戶冷氣年久失修、鐵架鏽蝕,但通知住戶多次、也向里長陳情,更打了一九九九市民專線,仍遭置之不理,「若日後發生事故,概於住戶無關」,只能「恭請佛祖、上帝保佑」。「施工架明顯鏽蝕,僅靠一邊撐住沒掉下來。」台灣冷凍空調展望關懷協會理事長周貞浩搖頭,協會長期主張「外牆附掛物檢測法制化」。他說,台灣潮濕,颱風與地震多,外牆附掛物缺乏檢測機制,「哪天掉下來都是不定時炸彈」。當地里長:檢測需公權力介入記者循線找到該戶鄰居指出,過去半年他向當地派出所、寶湖里里長、內湖區長、選區市議員陳情,都說「無法可管」。寶湖里里長邱顯松說,冷氣半傾斜懸掛在窗外一、兩年了,他曾一度聯絡上屋主張小姐,稱「舊冷氣在外並無危險」,從此再也聯絡不上。派出所雖拉封鎖線,但範圍之小,等於拉心酸的。他無奈說,這需要公權力介入,否則「要自求多福」。全台類似的不定時炸彈存在街頭巷尾,公權力難以介入關鍵在於,於冷氣、欄杆等外牆附掛物,非屬建築法規範項目。台北市政府建管處專委鄭大川說,冷氣屬家電、是私有財產市府僅能發指導函,難以強制介入。官員建議:應回到社區自治精神2023年板橋女大生遭冷氣砸死,地方政府呼籲內政部訂定附掛物管理辦法。國土管理署建築管理組組長高文婷坦言,每個案子原始條件不同,難以立法一以貫之,管委會本應在規約明定,否則依照建築法,若附掛物掉落致人死傷,檢調單位仍是處分所有權人,因此仍應回到社區自治精神。但現實中,台灣大多數的公寓連管委會都難成立。1995年,金龍三溫暖大火催生「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三讀通過,明定公寓大廈應成立管理委員會,負責大廈共用部分之修繕、管理、維護,費用由公共基金支付,過了30年卻仍舊「做半套」。學者提醒:現行法規無強制力2021年高雄城中城大火釀46死,這才發現,行之有年的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沒有溯及既往,只能透過地方輔導成立管委會,公共基金更少用於修繕維護;當年三讀通過「城中城條款」公寓大廈管理條例部分條文,地方認定危險公寓大廈須限期成立管委會,違者每戶最高罰20萬元;隔年內政部公告要件加上「11樓以上」。換言之,11樓以下公寓大廈或舊大樓、老公寓,受限於地方政府還有非常多轄內建築物使用執照沒有回溯建檔,連有多少棟都缺乏官方統計,成為三不管地帶。「缺乏強制力是主因。」台灣物業管理學會理事長郭紀子說,管委會、維護方式、提撥金額非法規都缺乏強制力,成為一種「集體不行動」,倒霉的仍是被砸中的行人。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6-2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避開精神困擾的陷阱:腦盲no、腦明yes
【編者按】:本週有不同主題的三篇文章。一位長年關懷病人,對醫療工作熟悉的牧師以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蘭大弼醫生在1995年彰化基督教醫院創辦110週年時,告誡台灣醫師的一句話「醫生,請多看我一眼!」來抒發他對醫師的建議:醫師的關懷眼神對不安的病人是無可取代的。→想看本文一位中生代內科醫師以自己與病人、家屬的互動遭遇到挫折的兩個案例,體驗到隨著疾病的進展,臨床症狀的多樣性,對病人、家屬、醫師及其團隊的耐性都是一大考驗,而深深領會到醫病關係需要多一點時間、耐心來經營,醫療行為才能在醫病互信下順利進行。→想看本文一位長年關心社會大眾心理健康的精神科大師分享他以多年的臨床經驗,幫忙病人應對人生大小考驗,及時善用定靜的腦—精神功夫,穩住陣腳,發揮頭腦思考、判斷能力,逐步構建人生的轉折方向,並進而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自我療瘉的保養頭腦功夫、創造維持「腦明」的一種自我療瘉的方法。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眼看我們周遭的親戚、朋友、同事,各個嘻嘻哈哈,好像人生就這麼的灑脫。不過根據精神健康基金會,每兩年一次的台灣18歲以上成年人的精神健壯度調查,卻仍然發現有20~30%左右的人,忍受著種種的精神困擾:不是常常覺得身心不舒服(焦慮、憂鬱、失眠等),就是心理不安全、或者自我的人生失去了意義,也有感到家庭無溫暖的。更有25%的人正處在孤寂的生活中。這正是我常常擔心的,在看似歡樂的生活場景中,我們台灣社會精神生活的冰山現象。懂得自我關心的朋友,就會鼓起勇氣或者會知道自己要找精神科專業醫師來做諮詢、診斷或治療。在精神科門診,常見的案例,不論男女老少,忍受種種精神(生活困境相關的情緒、行為、思考和睡眠、胃口、體力等生命的動力)的困擾,都會在俗事煩心的磨難中失去生命的意義。例如一位退休的先生,長期為兒女的婚姻不順整天困擾,又得協助忙於工作兒女照顧孫子,與太太不時意見不合而易惱怒。退休生活的期待完成落空,不只失眠,也得常跑醫院做種種身體不舒服的檢查,失去人生意義。另有正準備把一生苦心經營的事業交接專業經理人,但是時間多了和太太相處卻出了種種的困擾,不知道怎麼欣賞那美麗的風景,感到挫折,且夫婦感情發生困擾,失去人生意義。也有整天忙於事業的經理人,困擾於被老闆無止盡地年年增加業務量、年年增加推銷的客戶數而身心俱疲,家庭兒女之情、夫妻之樂,離他那麼遠,人生何用。另有,大學生、高中生因為精神不集中、總是睡眠不夠,課業表現不如預期,父母不諒解,再加上男女朋友的困擾,而造成人生意義貧乏,生不如死的精神狀態。在此人生場景,若生活周遭又沒有人能夠予以關心與鼓勵,就會落入孤軍奮戰的人生孤寂狀態,在每天的人生苦戰中,發生精神負性發展的惡性循環。最後,就可能促發精神疾病的發生,也可能在不定時的、不定地點的生活環境中,偶爾就有我們政府用心經營的社會安全網的破洞出來,發現一些讓我們心痛的、干擾社會安寧的事件,而呈現了我們社會不可預期的冰山效應,這真是值得重視的社會議題。就精神病理分析而言:精神困擾的基本病理在於「腦盲」,亦即「不認識腦力的功能、不知道頭腦的保養、失去應對人生挑戰的充沛腦力」。事實上,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精神困擾,都能對人生的不如意,妥善的處理,因而人生照樣可以是日日為好日,擁有平常幸福的人生。然而,上述那退休病人,失眠、忙於應付兒女婚姻難題和孫子照顧、與太太緊張易怒的個案。他生性性急、做事講究效率,他並不自覺有此個性特質,當然就不能認識那是他「頭腦的反應特性」。他持續急急、勞碌地煩惱兒女婚姻爭議,不知這煩惱正是「製造腦的負荷與壓力反應」,產生過高的焦慮情緒、失去那份有效思考、判斷所需的安定與沈著,腦能力已經無法「寧靜致遠」的思考,也無法盤算有效行動。處在不安、焦慮狀態,那是一種病理性(非常態)的「腦功能的精神狀態」,是腦生理上的一個高度警覺, 病人也不自知、不能察覺那個過度高張的「腦警覺」(arousal)狀態 。這種狀態是一種全身總動員的狀況,是腦功能所造成的一種病理性的精神功能狀態:在身體上,會同時引發自律神經系統功能的障礙,因而為連帶發生種種身體的不舒服,例如失眠、呼吸的緊迫感、心跳快、胸悶、腸胃不適、身體冷熱不舒。處在高度警覺狀況的他,會進一步對身體的不舒服感到焦慮不安,因此生活上的困擾就形成「身體不舒服與心理擔心」的惡性循環,這正是日常生活中,每日精神發展的負性循環的開端。此外,這種高度警覺狀態的腦—精神功能狀況,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範圍裡面,包括身體的不舒服,兒女的婚姻問題,孫子的照顧問題。也就是病人把所有的「精神能量」集中在這些焦點問題上。這種精神能量的集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範圍,會促使腦結構的變化,建立一個生生不息的煩惱、擔心、焦慮的神經迴路,這相當於生活上為佛家所說的執念太強,也是基督教義中,無法把生命交給上帝、走上帝的路的情況。在這種精神狀態下,相應地限縮他原來優良、有彈性的腦—精神功能水準,使他失去了原來變通的腦力、失去了靱性、耐性與幽默感。他易怒、對事事看不順眼,夫妻之間的關係產生緊張的氣氛,對兒女也顯得不耐煩。在社交上也不想出去了,他沒辦法尋求他人的參考意見,生活型態與生活感受越形孤寂,值得重視的是,在精神上感受孤寂生活的時候,腦功能就越來越惡化,越來越充滿負面情緒,越來越失去有效理性思考的能力。人生就觸發了一切很寥然的感受,終至,產生要結束生命的念頭。總之,就精神病理分析而言,精神困擾的基本病理在於「腦盲」,當事者盲目於腦在人生面對種種不如意事情的角色與功能。他不知道什麼是「腦」,不知道腦的功能就是處理人生大小事的「情緒、行為、思考和生命驅動力」的精神功能。因此,他不能善加利用精神功能在日常不如意事情的處理上,他除了不認識腦力的功能,也不知道頭腦的保養,因而腦力一直耗損,精神能量一直減低,頭腦處理日常生活大小事所需要應用的神經生理訊息,越來越偏差,失去應對人生大小事所需要的充沛腦力。 在腦力不充沛的情況下,他的人際關係,他應對生活環境的種種事情的能力,就每況愈下,形成孤寂狀態,孤軍奮戰,在生活失序與失能的情況下,就會折損人生的意義,而致一病不起。就精神樂活的觀點而言:人生平安、幸福和意義衍生於「腦明」,亦即「懂得腦力的功能、日常生活就要保養頭腦、天天腦力充沛,能有效應對、跨越人生的種種挑戰,走出光明亮麗的人生新方向。」下面是一個常見的、追求「腦明」的案例。一位年近70的長者,陪著大病初癒的太太來門診做常規追蹤診療。在太太完成看診,離開診間以後,他近似羞怯的訴說:「我不只不好入眠,每天還得和那內在火山快噴發的情緒搏鬥!」聽了,真令人動容。他確實能以開放的態度來審視自己當下腦力不足的生活狀況。他敞開心,在腦力不足的邊緣狀態,敍說人生的驕傲與無奈,他找醫師傾訴,他不孤寂。身體健壯的他,從企業主管退休後和太太平安過日子,兒女均有優異成就,且均在國外成家立業,言談間頗能展現他人生成就之氣勢。近一年來,太太時常抱怨身體不舒,不只緊湊地到醫院做各種身體健康的檢查,也常抱怨睡覺睡不好,而且變得不好相處,一直訴苦她的人生沒有意義。太太在身體檢查顯示沒有什麼身體相關的疾病,在內科醫師的建議下,他就陪同太太來精神科門診就診,醫治她的憂鬱症。他因此很清楚腦功能的障礙,會引發憂鬱症,而且是需要藥物的治療,他更知道引發憂鬱的腦功能障礙,會有種種不恰當的情緒感受、思考的偏差以及行為上的失能,更有身體上的種種不舒服。他豐富的腦科學與精神功能知識使他照顧有病的太太之後,有豐富的腦科學的生活常識。雖然太太憂鬱症治癒了,但是身為照顧太太的他,卻一直「不好入眠,每天動不動就要發怒」。內心有一股蠢蠢欲動的怨氣,怨嘆子女有成,卻不在身邊。怨三餐要自己下廚準備。看到台灣社會政治的吵鬧更覺生氣,社會應有的禮義廉恥,不見了,令他失望。他訴說這股源源不絕的內在怨氣,明確展露他在腦力不足狀態下,精神功能的負面情緒和負面思考傾向。在敍說他這精神困擾的過程中,他能清楚他已失去腦力的水準(「腦明」的重要成分),在敘述的過程中一直想追尋保養頭腦的方法,不只期待助眠藥物治療,也希望能夠用什麼日常生活中自我療瘉的方法,找回原來情緒穩定的腦功能,能夠不亂發脾氣,期盼能夠有安定、安靜的情緒,重尋他應對三餐、應對那份對社會的擔心與不滿的負面精神能量。他在精神醫療過程中,除了有效應用助眠劑恢復常態而足夠的睡眠,也逐步回復他規律生活型態、使每日醒來感受精神飽滿,熟悉每天行程中操練「求定得靜」的腦—精神功能的身心放鬆方法,保存腦的實力,不再於日常生活中慌慌張張的濫用腦力,他也開始,不時與他人互動、岀外活動,不故步自封。除了關心太太的健康和一起出外活動以外,也能與親戚有所互動、偶爾聚會共餐,並且開始和過去好同事以line互相聊聊、敍說自己人生努力的場景,也多少關心老朋友的生活近況。他也豁達地看待,兒女的人生發展,有他們的人生道路,自己和太太要好好過日子才是真章。他逐日地恢復他的生理驅動力,吃得飽、睡得好、有好體力,找到精神上的那一股幽默和樂趣,享有美好的日子。他在日常生活中,根據他對腦-精神功能的了解,為了避開他所處生活環境的挑戰,所可能產生的精神困擾的陷阱,實踐了保養頭腦、充沛腦力的步驟,建立一個累增精神健壯度的生活方式。他獲得了「腦明」的精神生活狀態。總之,這個案例的醫療過程,清楚地顯示「腦明」的功夫,這種「腦明」的功夫不限於使用人的年齡層,不論男女老幼,都是必要學習的功夫。應對人生不如意事,並不只是出現在哪一個人身上,幾乎每一個人一輩子都有可能出現,所以也可以說這種「腦明」的功課,每一個人都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學習、多加操練。這種「腦明」的功夫,讓瀕臨精神困擾的人,成功避開那精神困擾的陷阱。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人生功課,要去完成。有不少人就因此陷入精神困擾的陷阱中,而不能自拔。其主要原因就是,不懂得腦的精神功能,不懂得保養頭腦,不懂得維持充沛的腦力,一直在濫用腦力,而不懂得善用腦力來處理人生的功課與挑戰。因此,無法避開精神困擾的陷阱。 這個臨床的個案,顯示我們在人生接受挑戰,而有輕度精神困擾的狀況下,如何能夠根據我們對頭腦的了解,了解腦力在現實中,應對人生大小事時的有限性,進而對腦-精神功能能明確的的掌握,能夠及時善用定靜的腦—精神功夫,穩住陣腳,即時充沛腦力,然後發揮我們頭腦銳利的思考、判斷能力,逐步構建人生的轉折方向,必要的時候,在精神科醫生的處方下,接受精神藥物治療。然後,用心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自我療瘉的保養頭腦功夫、充沛那已是虛弱邊緣的腦力,逐步使腦力維持在充沛狀態。這就是我想要表達的如何創造、如何維持「腦明」的一種自我療瘉的方法。 知道如何培養「腦明」,就能夠有長足的「腦明」的腦—精神功能狀態。就有足夠充沛的腦力,就可以發展「轉一個方向看人生」的精神能量,跨越現實生活的挑戰,而進入一種新的人生方向,創造新的人生格局。所以說,要避開精神困擾的陷阱,必須要有「腦明」,而相反的,「腦盲」就會逐步引導一個人,走入精神困擾的陷阱中,而不能自拔!延伸閱讀:2024/6/24 醫生,請多看看我2024/6/26 遭遇不信任的醫病關係的心路歷程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6-27 醫聲.癌症防治
傳統療法治多發性骨髓瘤 3成5患者撐不到移植
「多發性骨髓瘤像癌細胞界小強,生命力頑強,很難殲滅!」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副科主任王銘崇指出,多發性骨髓瘤的癌細胞分裂較慢,傳統藥物針對癌細胞分裂較快特性作用,治療效果不佳,需搭配多種藥物,才能達到較好治療效果。研究顯示,台灣有三成五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無緣進入二線治療,每年平均有60名可移植病人無法撐到二線用藥。每次疾病復發,治療深度更差,治療效果更不好,疾病緩解期也更短,治療更棘手。6月中於2024歐洲血液學協會(EHA)年會所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若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第一線用藥即採用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類固醇所組成的三合一療法加單株抗體藥物,也就是四合一療法,病患的疾病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可從4.5年延長至7年,疾病死亡風險也降低近四成。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表示,現行國際治療指引已將四合一療法列為第一線治療,相較於三合一療法,四合一療法可讓八成病人的「疾病無惡化存活期」拉長至三到五年。王銘崇解釋,治療多發性骨髓瘤,需經引導治療、鞏固治療與維持治療,當引導治療順利,病患身體狀況適合,即可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目前治療困境之一為傳統藥物的效果不夠好,他常鼓勵病患治療要達九十分,也就是要達到「很好的部分反應率(VGPR)」,移植效果較好。從研究來看,四合一療法的確適合用於第一線治療,但在臨床應用上還有其他組合,須視個別情況選適合療程。延伸閱讀:多發性骨髓瘤好發高齡 侵犯骨頭併發症多 醫籲療法接軌國際
-
2024-06-27 醫聲.癌症防治
多發性骨髓瘤好發高齡 侵犯骨頭併發症多 醫籲療法接軌國際
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而多發性骨髓瘤好發族群為60至80歲長輩,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已成隱憂。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指出,面對多發性骨髓瘤侵襲,不少長輩病患承受骨痛之苦,甚至臥床、行走不便,隨超高齡社會到來,病患將日漸增多,若採用國際治療指引建議四合一藥物組合,病患有望翻轉命運,不過因健保給付條件受限,導致多數長輩病患無法如願,希望未來透過更多治療選項,重新有「生活主控權」。滕傑林分析,多發性骨髓瘤為骨髓內漿細胞出現癌病變,常引發骨痛、骨折、腎衰竭,除了無法行走,還面臨洗腎風險,造成家庭照護負擔。據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副科主任王銘崇觀察,不少年長病患因骨痛、骨折臥床而無法出門回診,治療中斷,加上傳統治療效果欠佳、治療深度不足,致使病患飽受症狀、死亡陰影折磨。病情反覆發作 行動困難需照護蔡麗娟發現,多發性骨髓瘤病患多為年長者,病情反覆發作,容易失去行動力,且需更多照護人力,此時得請看護,或家人須離開職場照護,對整體家庭造成極大衝擊。「治療不只疾病控制,主要希望病人拿回原本的生活方式。」滕傑林說,曾醫治一名62歲罹患多發性骨髓瘤女老師,當時她坐輪椅進診間,因貧血、骨頭變形造成劇痛,行走困難。傳統上會先使用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及類固醇等三合一療法,再進行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不過多數病患約二到三年就可能復發。自費最新療法 控制病情返職場由於女老師家人希望她接受最新療法,因此雖沒有健保支持,卻選擇依最新國際治療指引建議,在第一線三合一療法額外自費加入單株抗體藥物,形成四合一療法,治療之後,她的疾病獲控制,便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骨痛、貧血好轉,原本想退休的她,又可回校園教書。目前,在治療多發性骨髓瘤藥物上,健保給付藥物包括免疫調節劑、蛋白酶體抑制劑、類固醇、單株抗體、化療等,第一線治療以免疫調節劑、蛋白酶抑制劑與類固醇為主,單株抗體則列為第二線治療。談到相關健保給付政策,滕傑林直言,要把好的治療放第一線而非後線,才能拉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王銘崇表示,「趕快控制癌細胞,就可減少越往後期惡化,藥物使用越多窘境。」在健保給付上,可考慮依病患用藥效果作給付評估條件。跟上國際 健保署給付審議中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認為,若能跟上國際治療指引腳步,將單株抗體等藥物納入第一線選項,讓治療深度進一步優化,對年長病患的行動力、存活期提升與減少照護人力需求等,都能帶來正向好處。對此,衛福部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張惠萍表示,目前健保給付兩款單株抗體藥物,為依據藥效實證資料及病人需求列為第二線用藥,目前也已經有藥廠提出將藥物列為第一線使用申請,正在進行審議。張惠萍說,為達到癌症治療接軌國際的目標,正持續加速癌症新藥納入健保給付,除了採行暫時性支付制度、編列專款預算,也針對癌症新藥執行醫療科技評估(HTA),並追蹤藥物成效,定期檢討給付規定,以求資源合理分配。此外,在暫時性支付制度上,截至今年六月,已收載六項癌症新藥,並擴增兩項癌藥給付範圍,其中亦包含血液腫瘤用藥,原則給付兩年。健保署後續也將蒐集真實世界資料、臨床數據,以決定是否回歸健保給付。延伸閱讀:傳統療法治多發性骨髓瘤 3成5患者撐不到移植
-
2024-06-27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慢病主題館【腎臟病】70歲洗腎阿姨遭雙病夾攻,生活精彩是因「這兩因素」
‧訂立生活目標,並確實朝目標努力邁進‧醫病共享決策選適合透析模式,進入透析後也可定期討論並調整,以減少皮膚癢、不寧腿等副作用‧提升中大分子尿毒素清除率,降低心臟、心血管慢性發炎可能性「我最怕遇到一種病患,就是透析後就認為做甚麼努力都『沒用』,完全沒動力…」基隆松禾診所院長游振超指出,對於接受透析的病患,「能走、能動,就要盡量走、盡量動!」若可能臥床,就要鼓勵趕快下床、活動,他也常鼓勵病患訂立恢復目標,主動改善身體狀況,若可以藉由適合治療減少副作用干擾,病患就更有能力朝復原目標邁進,避免成為「被照顧者」。設定復原目標 改善身體狀況以年近70歲的血液透析病患張阿姨為例,由於多囊性腎臟病的影響,張阿姨大約8年前接受透析治療,即使面臨腎疾、乳癌、心衰竭等疾病,期間還遇到Covid疫情,張阿姨不曾缺席治療,當出現傳統透析所帶來易疲累等副作用,她也積極尋求改善,對於張阿姨能以平常心看待透析治療, 並將透析治療過程看成「上下班」,這讓游振超醫師印象深刻,也深感佩服。不僅如此,張阿姨因遵循醫師叮嚀,保持透析外時間的自我良好管理,做完透析治療簡單休息後,便起身準備參加瑜珈課,為自己的身體健康努力。透析者不是只能「被照顧」事實上,過去傳統透析常產生皮膚癢、不寧腿與體力不濟等併發症,導致病友生活受影響。張阿姨也是如此,她說,之前接受傳統透析治療後總是非常疲累,導致對許多事提不起勁,所幸經醫師鼓勵,生活配合醫囑,同時搭配延展性血液透析治療術的支持,現在的她重新恢復活力,做完透析治療後,不只安排瑜珈課、英文課,有空時還會挑一班捷運、公車,到處走走,生活比一般人更充實豐富。另有一位60多歲女性透析病患,心臟有狀況,後來因病截肢影響工作、生活,在醫師的鼓勵下,她決定裝配義肢不再只當「被照顧者」,並接受延展性血液透析治療術治療,現在的她每天騎車出門、繼續做過去房仲工作,積極、配合醫師指示,游振超醫師說,病患只要願意積極改善身體狀況,生活、健康都有機會變得更好。游振超醫師也觀察到,病患接受血液透析,最重要的是清除率與病患營養狀況。以清除率來看,許多研究顯示,當血液中大型中分子無法順利排除,病患就容易產生透析搔癢症、不寧腿、體力不濟等困擾,且可能加劇心臟、心血管慢性發炎。尿毒素清除越乾淨 心血管負擔、副作用都越少研究顯示,隨著延展性血液透析治療術問世,血液裡大型中分子尿毒素較容易清乾淨,病患出現前述症狀的機率也會下降,當心臟、心血管的負擔一減輕,血壓就會較平穩。因此游振超醫師認為,血液透析患者皆可使用延展性血液透析治療術,主動追求更好的清除率,減輕身體負擔,就他觀察,特別是年長者、合併心臟病、其他多重疾病病患,風險更高,更需持續提升清除率。游振超醫師叮嚀,當透析當下、透析後任何身體反應,都不可輕忽。像皮膚癢、不寧腿,很容易影響睡眠,長期睡不好,血壓易飆升,血糖更難控制,中風、心肌梗塞威脅便如影隨形;而血壓忽高忽低可能是嚴重心血管疾病警訊,應定期至心臟科檢查,找原因避免惡化。只要病患有動力,透析後還是可以維持正常生活步調。【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6-27 醫療.腦部.神經
半夜睡覺不自覺踢腳!小心惱人的「不寧腿」,5大高危險群要當心
半夜睡覺時,腳會不自主抽動,甚至有麻癢、緊繃、刺痛等,讓人忍不住想要起身動一動來緩解不適。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正強表示,夜間腳不舒服,好像有成群螞蟻在爬,是俗稱「腿部躁動症」的不寧腿症候群,會影響睡眠、增加罹患心血管風險。陳正強說,不寧腿症候群屬於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在睡覺時常會有「癢、麻,腿裡面有東西在爬,或像針在扎」的感覺,想抓又抓不到癢處。陣發性的腳抽動症狀,一個晚上可能有高達2、300次的腿部動作,易讓情緒波動焦躁,嚴重干擾睡眠品質。造成不寧腿的原因不寧腿的造成原因,可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原發性為分泌多巴胺的細胞功能異常,續發性則多與生理、病理有關,例如:缺鐵性貧血、腎功能不佳。陳正強提到,缺鐵性貧血常發生在女性生理期,可以補充口服鐵劑來改善或飲食攝取足夠的鐵質。腎功能不佳的患者,不寧腿症候群有很高比例出現在鄰近洗腎或已經在洗腎的病人,因為過多尿毒累積在體內,導致尿毒性不寧腿。國內透析族群的盛行率約15-25%,幾乎每4位腎友就有一人飽受不寧腿之苦,比一般民眾高出許多。另外,糖尿病和酒精中毒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也會引起或惡化不寧腿症候群。陳正強呼籲,不寧腿症候群除了抖腳症狀、腿部麻脹的不舒服感,也會因為睡眠干擾而提高罹患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機會。當睡不著或淺眠,身體的交感神經會過度興奮、使血壓升高,心跳持續快速跳動無法休息。治療不寧腿症候群的方法,可先嘗試改變生活作息,規律運動及攝取均衡營養,戒菸、減少喝酒、依個人狀況補鐵。若症狀嚴重,才由醫師評估開立多巴胺藥物以及抗癲癇藥物。罹患不寧腿症候群的高危險群1.缺鐵性貧血者2.尿毒症、洗腎患者等腎功能不佳3.懷孕(寶寶出生後,症狀會自然消失)4.糖尿病導致周邊神經病變5.巴金森病患者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20 癌症.乳癌
三陰性乳癌容易轉移、復發率高 免疫療法改善治療困境
33歲陳小姐,2年前摸到胸部腫塊,就醫確診為早期三陰性乳癌,經醫師建議,進行術前輔助治療,再加上免疫療法,穩定控制病情,也免去乳房全切手術。乳房專科醫師表示,三陰性乳癌容易轉移、復發率高、治療選擇少,被喻為棘手又難治的乳癌亞型。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三陰性乳癌存活率差、復發較早、容易轉移至肺腦等器官,被形容為「最惡乳癌」。早期三陰性乳癌沒有直接有效的作用藥物,不適合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以化學治療為主,免疫療法的出現,改善治療困境。要減少復發風險、增加存活率,應把握術前8次化療、術後9次免疫治療,「打好打滿」消滅癌細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劉良智表示,三陰性乳癌術後1至3年是復發高峰期,術後輔助治療有助於消滅殘存的癌細胞,降低惡化或復發風險。使用化學治療合併免疫療法,有機會得到更好的預後、延長存活期,包括提升病理完全緩解率(pCR),做為加強術後輔助治療的參考。目前最新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術前併用免疫治療搭配化療,術後持續用免疫藥物鞏固治療,可預防疾病復發。台灣每年新增超過1萬5千名乳癌病友,8成確診時為早期乳癌,健保已給付多種荷爾蒙受體陽性與HER2受體陽性的乳癌用藥;若要降低死亡率,除了早期篩檢,接軌國際治療指引也是關鍵。
-
2024-06-19 醫療.慢病好日子
【血液透析最愛問-3】三明治族腎友好忙碌...如何縮短洗腎後恢復時間、增加生活品質?
早上6點準備早餐、送小孩上學、送爸媽去社區據點、上班下班、安親班接小孩、晚上到診所透析、11點回家、家務洗澡、準備睡覺時已過了半夜...而5小時後,又將開始新一天的循環。這是腎友文文姐的一天,也是多數正在透析的三明治族的寫照,醒來事情就如雪片般飛來,每天都在被時間追趕。像腎友文文姐一般,其他正值中壯年的腎友,也可能面臨到白天上班,晚上透析晚班的滿檔行程。然而一天就是24小時,不多也不少,三明治族腎友想要維持洗腎與生活的平衡,一定有出現過以下疑問。Q1.洗腎次數可以減少嗎?依據國際治療指引,標準血液透析每周要洗三次、平均每次四小時是洗腎的最低要求,僅少數腎友經醫師評估可以一周兩次。一般而言,多數腎友每周執行治療的時間至少12小時,其中將近七成(68%)接受高透量透析(High-flux)的患者治療後所需要的恢復時間超過2小時,有27% 的患者在高透量透析(High-flux)治療後所需要的恢復時間超過6小時以上,換言之透析加上洗腎後的恢復時間,代表著一周三天的時間就這樣「蒸發」了。常常有腎友因工作、生活太忙而導致洗腎時間不足四小時,導致脫水不足、尿毒素清除不佳,甚至會引發高血鉀、惡化透析不平衡症。惡性循環加劇反讓透析後恢復時間被迫延長,陷入惡性循環。研究顯示,每月錯過的療程次數、營養不良與發炎程度評分均為透析後恢復時間的負相關因素。尿毒分子中的大型中分子代謝與共病症疾病進程與發炎相關,血液透析病患若需要越長的恢復時間,可能損害健康及增加住院、死亡風險。Q2.透析後恢復時間好長,感覺愈來愈疲倦,怎麼辦?英國腎臟協會(RA, The Renal Association)2019一項調查報告顯示,洗腎後虛弱疲憊,是腎友最困擾的透析症狀第一名。通常透析後,3分之1腎友在2小時能恢復元氣,約4成需要2~6小時才能恢復。身為三明治族每天分秒必爭,透析後恢復體力的時間越長,就越可能影響家庭、工作、個人日常生活。而且有研究顯示,透析後需要的恢復時間每拉長1小時,住院風險會增加3%、死亡風險增加5%。故「透析後恢復時間」可作為病患健康生活品質 (HRQoL) 、住院率及死亡率指標。改善大的中分子毒素清除率,有助縮短恢復時間台北透析診所院長李孟鴻分享,2021年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中提及,新一代延展性血液透析術(HDx),可提升血液中大的中分子毒素清除率,對縮短透析後恢復時間有顯著幫助,也可以減少皮膚搔癢、不寧腿等症狀。國外研究數據指出,●採用延展性血液透析治療術 (Expanded Hemodialysis,HDx)的患者,透析後恢復時間大於 6 小時者比例減少,也透過12個月觀察,「疲勞、缺乏精力」評分為嚴重與重度的患者比例降低,同步改善患者日常活動執行能力及生活品質。●約7成患者接受延展性血液透析術後,自評生活品質分數 (HRQoL) 顯著改善,整體幸福感、精力及睡眠品質亦獲得顯著改善。想縮短透析後恢復時間,可以怎麼做?●規律透析、重視透析清除率●健康生活、遵從醫囑、注意飲食●主動與醫療團隊溝通,調整治療方式●尋求周邊親友心理支持不管是不是三明治族,透過與醫師討論,多方面進行改善,同時調整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透析模式,提升血液中大的中分子毒素清除率,不僅促進生活品質、縮短疲勞恢復時間,還能降低住院率,減少後續醫療負擔!延伸閱讀:洗腎(血液透析)完「恢復時間」長短很重要!別掉進急診住院的惡性循環參考資料:1.Hugh CR, et al. Am J Kidney Dis. 2014;64(1): 86–94. 2.Elsayed et al. BMC Nephrology (2022) 23:2983.Hugh CR, et al. Am J Kidney Dis. 2014;64(1): 86–94. 4.Maurizio B, et al. Blood Purif. 2019;47:45-51. 5.Stephanie B, et al. Patient Related Outcome Measures. 2021;12: 315–321.6.Penny JD, et al. Kidney Med. 2021 Jul 29;3(6):992-1002.e1.【推薦社群】【腎生不息-腎友透析週記】粉絲專頁為了提供腎友及照護者正確的透析資訊,社團法人台灣基層透析協會於2021年成立《腎生不息 腎友透析週記》,每週提供一個透析知識,與大家一同守護健康。【社團法人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粉絲專頁透析腎友該如何在透析之餘獲得更完整的生活照護,進而邁向更高生活品質,社團法人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於2014年成立,提供更完整的生活照資訊給大家。
-
2024-06-18 癌症.血癌
血癌不用怕!慢性骨髓性白血病10年存活率達92% 只使用口服標靶藥物有機會治癒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白血病(CML)的一種,也就是俗稱的血癌,每年新增病例為200多人。一般人聽到血癌就聞之變色,不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已有標靶藥物可以治療,多數人使用一個藥物就可「完封」,十年存活率高達92%。最新的第三代標靶藥物有機會提高停藥的機率,縮短用藥時間,因此一定要積極接受治療、規律服藥、定期追蹤。費城染色體是致病原因 早期幾乎無症狀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副主任王銘崇解釋,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骨髓幹細胞發生基因突變,第九對染色體的ABL致癌基因轉位到第二十二對染色體的BCR,產生融合基因,形成「費城染色體」,細胞不斷分裂而產生的白血病。不過,早期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幾乎沒有症狀,少數人是在健檢抽血發現白血球過高,意外揪出。後期常見的症狀有食慾差、體重下降、脾臟腫大、疲憊、不明原因發燒等。在懷疑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時,可透過抽血檢查、骨髓穿刺檢查、染色體分析、分子學檢查來確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有三期 慢性期、加速期及急性期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一種病程進展較慢的疾病,依病程的不同區分為慢性期、加速期及急性期。「慢性期」是血液或骨髓中只有少量不成熟的白血球細胞,有輕微症狀或是無症狀,可以用藥物控制;「加速期」是不成熟的白血球細胞增加或其他的血球失去控制,需要積極治療,避免惡化;「急性期」是不成熟白血球細胞大量增加,可能轉變為急性白血病,需立即化學治療,甚至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骨髓移植。標靶療效佳十年存活率達92% ABL T315I基因突變用第三代標靶有些病人覺得慢性期沒有症狀不需要治療,王銘崇表示,如果未接受治療,三至五年會轉變成加速期,存活期只剩一年,若再演變為急性期,存活期僅剩短短的三至六個月。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效果很好,若是在慢性期積極治療,十年存活率高達92%,跟正常人沒什麼兩樣,一定要積極治療。目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第一線治療是標靶藥物,有第一代藥物及第二代藥物的等。病人出現抗藥性或是藥物副作用時,第二線治療可以更換其他第一線的標靶藥物;不過,有ABL T315I基因突變的病人,對第一代及第二代標靶藥物療效不佳或無法耐受副作用,可以直接使用第三代的標靶藥物。一個藥物幾乎就可「完封」 癌症基因剩0.01%有機會可停藥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標靶藥物很多,治療效果也很好,王銘崇說,「大部分的病人用一種藥物就可以從頭打到尾,靠一個藥物可以完封」,少部分病人會因為療效不佳需要換藥,「需要有先發投手、救援投手」。病人在治療後,除了血球要恢復正常外,還要觀察費城染色體及癌症基因(ABL融合基因)是否減少。若癌症基因在用藥一年內剩下0.1%、達到「主要分子學緩解」(MMR),之後,癌症基因就更有機會可能下降至0.01%以下,就有機會考慮停藥。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存活期是以十年計算,病人要服用十年的藥物,王銘崇表示,目前已經朝向及早停藥的目標前進。第一代標靶藥物約有一至二成的病人可以達到停藥的標準,第二代標靶藥物,則有更多的病人可以停藥,期待最新的第三代標靶藥物提升到第一線治療使用後,有更多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人,能夠在治療後達到停藥的目標。以往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目標為視作慢性病控制,則因醫學進步,治療目標已改為治癒不再用藥,因此,病人一定要遵守醫囑,積極治療。
-
2024-06-17 焦點.元氣新聞
高齡攝護腺肥大治療新選擇 微創術式降低風險、復原加快
隨著年齡增加,在男性賀爾蒙的長期刺激下,攝護腺肥大常見於中老年男性。一名90歲老翁因攝護腺肥大導致從今年初需要到急診反覆導尿,從三月初開始必須帶著導尿管度日。他因擔憂全身麻醉手術的風險和本身屬於巨大攝護腺,意指體積超過300克,屬於手術困難案例,未接受手術治療,而是透過微創攝護腺導管治療。日前該名老翁已移除尿管,並用大拇指對醫療團隊比了讚,表達對於症狀緩解的喜悅之情,現在他只需定期回診檢查,成功改善其晚年的生活品質。 天主教永和耕莘醫院放射診斷科林俊宇醫師表示,攝護腺動脈是一條不太好找的血管,可透過術前電腦斷層的檢查,提早知道兩側攝護腺動脈的開口處以及走向,縮短術式時間,並降低長時間手術的風險。微創攝護腺導管治療是一種由介入放射科進行的新型術式,利用X光和電腦斷層對身體內部進行檢查,經左手虎口處微小的切口放置導管後,打入栓塞微球,阻斷攝護腺血流供應。林俊宇醫師更運用「遠端橈動脈鼻煙壺介入法」的經驗導入該術式,不從鼠蹊部而是從手的虎口處放置微創手術的導管,手術全程不須露出生殖器官,保護病人隱私,也讓「無法停用阿斯匹靈或是抗凝血藥物的患者」以及「因疾病造成血小板數值低下無法進行手術的患者」多了一個治療選項。目前採用的經尿道攝護腺切除術和開放性攝護腺切除均為創傷手術,手術效果確實能維持較長時間,但除了麻醉和手術本身的風險外,多數患者可能會出現逆行性射精的後遺症。而微創攝護腺導管治療是採用局部麻醉、無須放置尿管、復原時間短,多數患者術後可直接下床走動且可大幅降低逆行性射精的機率。但林俊宇醫師也提醒,微創攝護腺導管治療後,有3成患者會經歷暫時性的症狀惡化,並且大部分的患者會遇到術後尿道疼痛的問題,不過上述兩種情形會在兩周至一個月內緩解。林俊宇醫師表示,出現攝護腺肥大相關症狀如頻尿、夜尿、膀胱無法排空的感覺,當務之急是先至泌尿科作評估。造成這些症狀的病因很多,如果判定確實為攝護腺腫大造成,宜及早對症下藥方能戰勝疾病。
-
2024-06-16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菜瓜布肺病友易跑錯科 專家:留意喘咳累3症狀
郭小姐長期忍受全身關節疼痛和肌無力,原以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使用類固醇無效,一度痛到只能臥床,後來在臺中榮民總醫院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下稱中心)詳細檢查,確診為肺纖維化(菜瓜布肺),在跨專科全方位照護下,現病情穩定,定期回診追蹤,日前出席中心舉辦的病友會,與現場近80位病友分享經驗。常被誤診為感冒、氣喘,延誤就醫。中心主任傅彬貴指出,肺纖維化症狀易與其他疾病混淆,病患多輾轉就醫,未第一時間警覺是肺部問題,他提醒病友若出現「喘、咳、累」達8周以上,應盡快到胸腔內科檢查。傅彬貴解釋,肺纖維化病因包括自體免疫疾病、抽菸、環境暴露等,導致肺部反覆發炎和結疤,最終喪失氣體交換功能,呈現類似菜瓜布的病理表現。患者常出現杵狀指、肺囉音或喘、咳、累等不具特異性的症狀,易被誤診為感冒、氣喘等而延誤治療黃金時間。疾病雖不可逆,但早期治療可有效控制。傅彬貴強調:「雖然疾病不可逆,但及早診斷、治療,可有效控制纖維化範圍擴大、降低急性惡化風險,改善生活品質。」2021年臺中榮民總醫院整合多科室,成立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是全國首創以病人為中心的肺纖維化疾病特色醫療照護中心。郭小姐說,以前會喘以為是體力不好,直到某次出遊喘到不行才就醫,當時較明顯的症狀只有關節痛,難聯想到是肺部;後來痛到臥床,導致肌肉沾黏、手舉不起來而要開刀,且檢查出肺部有問題,於是被轉介到剛成立的中心,經X光、高解析度電腦斷層(HRCT)和肺功能檢查,確認三分之一肺呈現菜瓜布狀。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更需提高警覺。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陳彥如於病友會中提及,自體免疫疾病是肺纖維化的高風險因子,應提高警覺,出現乾咳、呼吸急促等症狀應立即與醫師反映,並建議規律回診、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查,早期檢測是掌握疾病進展的重要關鍵。治療方法除了使用類固醇及免疫抑制藥物來控制肺部發炎外,現有抗纖維化藥物可以有效延緩肺功能惡化。為降低心肺負擔,找回躺床所流失的肌力,郭小姐接受中心運動復健,也與先生一同打有氧拳擊,目前病情穩定。郭小姐分享,依照醫療團隊的計畫,定期接受肺功能、X光、HRCT及血液檢查,追蹤與疾病管理,是重拾健康的最佳方法。傅彬貴表示,與肺纖維化病友並肩作戰,提供最好的醫療照護與個案追蹤管理,讓病友能重新找回自在呼吸的健康。【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6-16 醫療.骨科.復健
拔牙、植牙可能有嚴重副作用 全台400萬骨鬆患者恐淪牙科人球
高齡化社會讓骨質疏鬆症盛行率逐年攀升,台大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李正喆指出,近年院內收治許多被基層牙科遺棄的「骨鬆牙科人球」,不少骨鬆患者因蛀牙等口腔問題於牙科診所就醫時,遭直接拒絕,擔心治療後產生醫療糾紛,這類骨鬆牙科人球全湧入大醫院,但有些遭拒的患者,不曉得該如何就醫,反而讓疾病惡化,增加死亡風險。據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六十五歲以上民眾被測出任一部位骨鬆的比率高達百分之十四點一,等於每七人就有一人是骨鬆患者,總人數約達三到四百萬人。李正喆說,接受骨鬆治療的患者,如果接受拔牙或植牙等牙科治療,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最常見的即是「顎骨壞死」,顎骨一旦壞死需透過手術或藥物改善,恢復過程是條漫漫長路。李正喆說,臨床上牙科醫師如果碰上骨鬆患者就醫,因擔心醫療糾紛等原因,患者就會成為被牙科放棄的一群人。偏偏根據最新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六十五歲以上民眾檢測出任一部位骨鬆的比率高達,百分之十四點一,等於每七人就有一人是骨鬆患者,長者也容易有牙口問題,換言之,骨鬆患者的口腔治療需求,未來會愈來愈高。李正喆說,以他自己的門診為例,約累積一千三百多名來自全台基層診所轉診的顎骨壞死患者,除藥物相關顎骨壞死患者,亦包括部分癌症骨轉移導致顎骨壞死的患者,「全球很少有單一機構會收治這麼多骨鬆的牙口患者」,如果是整個台大牙科門診,每年則多達三到四千名因骨鬆曾遭基層牙醫診所拒絕的患者。目前健保給付的第一線骨質疏鬆治療藥物,以抑制骨吸收的藥物為主,包括雙磷酸鹽類藥物、單株抗體藥物等。李正喆表示,在骨質疏鬆治療藥物中,僅此類藥物容易造成顎骨壞死,而藥物相關顎骨壞死的典型症狀為上下顎骨壞死且暴露在外,合併感染症及蜂窩性組織炎等。李正喆表示,據統計,使用雙磷酸鹽、單株抗體等抗骨吸收藥物的患者,顎骨壞死風險在萬分之一至萬分之五間,如用藥期間拔牙,顎骨壞死機率提升三至九倍。但骨鬆患者若不規律治療,一旦產生髖骨骨折,一年內臥床引發心肺衰竭的死亡率,可達一成五至二成,風險比顎骨壞死高,有合適的治療計畫,能降低顎骨壞死發生機率。牙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江錫仁表示,有時基層牙醫診所會基於設備缺乏等狀況,希望患者至大醫院求醫,近期會向會員醫師加強宣導,降低患者有「被拒絕」的感受。牙痛求醫無門 「不敢再治骨鬆」骨鬆患者成為基層牙科診所的燙手山芋,施打骨鬆針劑多年的趙女士,近期因牙痛至住家附近牙醫診所就醫,醫師診斷為「蛀牙」,但因蛀牙位置深,最後可能沒辦法做根管治療,得拔牙處理,原本準備安排療程,但趙女主動告知自己是骨鬆患者後,牙醫卻不願幫她治療,最後靠家人介紹轉至北部醫學中心求診。另一名患者是施打骨鬆針劑逾八年的胡女士,新冠疫情期間因牙床劇痛、齒牙鬆動,在住家附近牙科診所照X光檢查,找不出原因,來回拖了數個月,至醫院檢查才發現是植牙處發生顎骨壞死。胡女為就近治療,找了一間牙醫診所求治,但牙醫認為她的狀況複雜「不敢處理」,後續以診所缺乏設備為由,要胡女到醫學中心就醫。台大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李正喆說,太多骨鬆患者因求助牙科診所遭拒,不僅加深對牙科治療的恐懼,也不敢再用骨鬆針劑。李正喆認為,應鼓勵骨鬆患者積極接受骨鬆治療,同時也需要教育牙科醫師,如果有合適的治療計畫,如分階段植牙、拔牙後,傷口盡量完全縫合,可幫助減少骨位移及縮小傷口,或提前投以抗生素,都能降低顎骨壞死發生機率。台北醫學大學骨科部醫師王柏堯表示,骨科醫師在開藥前,通常會請患者先處理牙口問題後,再開始用藥,若治療過程中需接受牙科治療,會建議停藥三至六個月後再拔牙、植牙,能大幅降低副作用風險。
-
2024-06-14 醫療.精神.身心
中年失業者如何盡快走出憂鬱?精神科醫師提5大建議緩解
失業嚴重衝擊身心健康!中研院學者最新研究發現,上班族如非自願失業,隔年平均收入減6成以上,在10年內,難以回復失業前薪資水準,心理健康求診次數平均增逾1成,精神醫療費用增逾5成。失業後壓力倍增 導致心理健康惡化中研院經濟所副研究員楊子霆與政大經濟系副教授黃柏鈞、美國密蘇里大學博士生蔡咏諭等學者,分析衛福部資料科學中心2002年2017年資料,追蹤同1人在16年間收入和健保使用狀況,研究對象包含約2萬9500位遭大量裁員民眾、9700名因工廠關閉失業民眾,以及33萬2700名穩定就業民眾。結果發現,遭遇大規模裁員或工廠關閉民眾,隔年平均收入銳減約67%,收入減少逾6成。以往研究認為,失業者短期內找到工作,就可改善收入,但該項研究發現,持續時間達10年,甚至更久。值得注意的是,民眾失業後壓力倍增,導致心理健康惡化,求助心理健康門診的次數較未失業者增加15%,精神相關疾病醫療費用則平均增加57到62%。對於心理健康的影響,在低收入受薪階級(薪資於平均中位數以下者)、男性、年老者則更明顯。目前非自願失業民眾可請領失業給付6成薪,視年齡給付6至9個月,學者建議,政府應該延長失業給付期間,而失業者多多利用職業訓練,找尋職場的第二春。失業心理壓力增加 專家提5大建議緩解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臨床觀察,失業期愈長,心理壓力就會愈大,感到焦慮,特別是對於經濟狀況的不確定性和未來,感到擔憂。此外,持續失業也可能導致憂鬱症狀,包括,持續悲傷、無助感和興趣減退等。再者,失業者也常出現自我否定、自尊心下降等心理現象,質疑自己能力和價值,這種自我否定可能會進一步降低自尊心,導致情緒低落。失業者如何盡快走出憂鬱?楊聰財指出,心理壓力和情緒反應可能會形成惡性循環,使得個人在尋找工作時表現出更高的焦慮和不自信,從而影響求職效果,進一步延長失業期。失業者如何盡快走出憂鬱情境?楊聰財提出5大建議:1.尋求專業幫助:心理治療或輔導可以幫助失業者處理焦慮和抑鬱等情緒問題,增強應對能力和自我價值感。2.參與支持小組:與其他失業者或有相似經歷的人交流,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實用建議,減少孤獨感。3.學習新技能:利用失業期間學習新技能或進修,既能增強自信心,又能提高競爭力,有助於更快找到工作。4.保持積極心態:嘗試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和充足睡眠,有助於改善整體情緒和心理健康。5.設立現實目標:設立可達成的小目標,以逐步恢復信心和動力,減少失敗感。楊聰財表示,長期失業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長遠,應積極接受專業治療和支持,這有助於打破惡性循環,更快地重新進入職場。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14 醫療.眼部
青光眼初期無症狀,該如何發現?醫警告「6高危群」視力惡化快:恐靠輔具生活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造成不可逆視盲的主要原因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青光眼、以及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除了這些原因外,在台灣形成視覺障礙原因亦有色素性視網膜病變、意外傷害,以及先天疾病。眼科醫師指出,其中最難早期發現的是青光眼,但即使視覺障礙惡化造成低視能,仍可透過輔具來發揮殘餘視力的最大功能。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眼科主任蔡宜倫表示,所謂「低視能」意即不論使用配鏡矯治、藥物,甚至眼科手術,均不能使患者的雙眼視力滿足一般日常生活需要,不只造成患者本身身心影響甚大,對於照顧者亦產生極大負擔。所幸上述病因,若能透過早期篩檢、早期診斷,進而及時治療,均有機會將對視覺造成的損傷停留在可控階段。初期無症狀「青光眼」難發現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葉師榕表示,黃斑部病變早期症狀可能是視力模糊與中心視力扭曲,若發現這些症狀後,盡速就醫、及早治療,後續視覺症狀有機會恢復。針對糖尿病相關病變,健保局也一直推動相關篩檢與檢查,若能持續規律追蹤與回診治療糖尿病,也可在視網膜病變初期檢查後發現,在及時治療與積極控制血糖下,也可有機會維持視覺功能。「但目前最難早期發現的是青光眼,因為青光眼是視力無聲的殺手。」葉師榕解釋,因為青光眼疾病初期並沒有明顯眼部症狀及視野缺損,若沒有定期於眼科接受視神經盤檢查,往往到青光眼疾病中後期,開始有明顯視野缺損、甚至影響中心視野後,患者感受到視力減退後就醫才診斷出青光眼,到這個階段便很難繼續維持視覺功能。高眼壓、高度近視是青光眼危險因子葉師榕說明,青光眼主要危險因子包括:●高眼壓●視神經盤不穩定的血流供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糖尿病●年長者他建議上述高危險族群,應定期到眼科接受視神經盤檢查,在青光眼初期便診斷與治療,後續仍有機會減緩青光眼病程惡化,並保留大部分的視覺功能。葉師榕指出.若視覺障礙不幸達到低視能程度,仍可透過視覺視覺補償或聽覺觸覺替代之輔具,將殘餘視力發揮到最大功能,並藉由一些生活技巧的改變,使患者應用輔具並重塑生活習慣,幫助患者盡可能獨立地繼續日常生活,締造視覺無障礙空間,進而重建生活自主,重拾自尊自信。【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3680.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6-13 養生.生活智慧王
冬衣、冬被如何收?專家教三分之一收納法及這溫度水洗滌除蟎
端午節過後,熱浪來勢洶洶,天氣預報高達攝氏35度的氣溫,代表既濕又悶熱的夏季正式到來。俗語:「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過了農曆五月五日,冬衣、冬被才能收起來。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分享實用的「冬物三分之一收納法」,可避免潮濕和黴變。三分之一摺法 輕鬆收納譚敦慈說,三分之一摺法,是依序將衣袖、下襬處等比例向內摺,可輕鬆收納帽T、Polo衫等款式,衣服不易散開。而冬被的收納,也可遵循三分之一摺法,先把被子三分之一反摺,再依序等比收摺,最後反摺的地方會形成一個口袋,再翻轉過來把摺好的部分捲進去,即大功告成。在收納冬衣、冬被前,一定要先把衣物清洗乾淨,除濕至少4個小時,再進行收納。譚敦慈強調,如果沒有確實洗淨曬乾,很容易孳生黴菌。另外,可善用吸塵器清除毛絮、塵蟎及其排泄物;衣櫃裡也可以放置除濕劑、乾燥劑或備長炭,做好防潮及防蟎措施。冬物三分之一摺法1.將衣袖、下襬處等比例向內摺,抓三分之一比例收摺;帽T可以把帽子當收納袋。2.冬天的大棉被先三分之一反摺,再依序等比收摺,最後翻轉過來把摺好的部分捲進去。3.衣物收納前,確實洗乾淨、烘乾,避免潮濕和發黴。4.收納時戴上口罩,避免棉絮、絨毛引發鼻子過敏。除蟎妙招 55度溫水洗滌換季期間,空氣中滿是灰塵、塵蟎,進行衣物收納很容易引起打噴嚏、流鼻涕等過敏症狀。台安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杜昀真表示,台灣氣候潮濕,是塵蟎最愛的生長環境,國內有近九成孩童對塵蟎過敏,若家中有過敏兒,應及早預防處理,避免反覆發作,惡化成氣喘。家事達人陳映如指出,要杜絕過敏原,一定要勤打掃居家環境,塵蟎怕高溫,衣物可以用烘衣機以攝氏55度溫度先烘10分鐘,再進行衣物清洗,順便把塵蟎屍體洗掉。如果沒有烘衣機,則可用攝氏55度溫水洗滌衣物,也可以達到除蟎效果。另建議使用防蟎寢具,包括床包、枕頭、床墊套等,特殊抗蟎布料可降低過敏機會。防過敏妙招1.使用防蟎寢具,特殊布料可降低過敏機會。2.定期檢查紗窗、沙發是否沾染灰塵,善用工具除灰塵、清塵蟎。3.要經常清洗寢具,可利用陽光曝曬。4.使用空氣清淨機,去除空氣中所有可能會誘發過敏症狀的物質。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