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急診
共找到
2764
筆 文章
-
-
2021-05-17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林炫沛:健保改革 須顧及弱勢病患權益
健保救治了許多罕見疾病患者,尤其必須使用罕見疾病特殊藥物(簡稱罕藥)的病友,因遺傳基因變異致病,他們需要終身用藥,若無健保給付,藥費重擔將壓垮許多罕病家庭。別讓罕病病友成為犧牲者台灣健保制度享譽全球,提升國民健康亦顧及弱勢病患,至今給付了56種罕藥,治療34種罕病,是病友長期以來唯一的救命醫療管道。近年健保財務亮紅燈,年初保費調漲,罕病族群理解開源節流是為了健保永續,在財務困難下,定期評量台灣整體社經條件、適度調整保費,有其必要。然而,健保改革務必顧及弱勢病患權益,若同時調漲部分負擔與取消重大傷病優惠措施,對高度依賴健保維持生命的罕病病友,可能成為制度改革下的犧牲者。改革以負擔得起額度為限健保為風險分擔的社會保險制度,照顧極弱勢病患,責無旁貸。罕見疾病基金會倡議,改革應以負擔得起的額度為限,並支持維持罕病重大傷病減免部分負擔保障,強調健保應回歸「優先照顧極重症之醫療弱勢者」的初衷。罕病宜以「定額」基準調整目前衛福部拋出部分負擔將朝三大方向調整,包括慢箋藥品、檢查費、急診等各類部分負擔微調,罕見疾病基金會表示支持。但有關部分負擔該採「定額」或「定率」的政策擬定,必須思考對罕病病友是否帶來過度的衝擊。罕病極少能痊癒,藥物使用是一輩子的事;但罕藥十分昂貴且取得困難,病友完全無力以「定率」制付費。因此強烈建議部分負擔應在現有「定額」的基準下調整為宜,且不論住院或門診,訂定每年最高上限額度,不可任由使用者付費概念無限上綱。目前重大傷病範圍有30項,罕見疾病是其一。一直以來多數罕病患者需長期就醫或用藥,重大傷病減免部分負擔成了罕病家庭的倚靠,這群人是健保需要保護的對象,健保改革不應從重症病患下手。針對弱勢病患節流須謹慎健保法明示:「本保險為強制性之社會保險」。罕病病友長期無法被商業保險納保,健保成為病友僅有的醫療保險。重大傷病患者因大多需長期治療,醫療支出龐大引發議論,但換個角度思考,重大傷病是人人都可能遭遇的生命實境,當遇上時,集社會之力照顧少數人群,正是健保精神所在,更是人命價值的彰顯。今年保費已「漲」聲響起,是否要大幅提高部分負擔,抑或取消重大傷病免部分負擔優惠,值得商榷。罕見疾病基金會期盼政府致力健保改革之際,針對弱勢病患的節流政策,需要更加謹慎、廣泛討論為要。
-
2021-05-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醫籲分流 暫停不必要就醫
近日疫情嚴峻,短短不到一周,雙北防疫升上三級警戒,本報獨家專訪十八年前抗煞總指揮、前衛生署長李明亮,他建議,全民應暫停不必要的就醫,讓醫院降載,輕症確診者留在家中或聽從安排至集中檢疫所,讓醫學中心保留收治重症的能量。李明亮肯定指揮中心「輕症患者先待在家裡」作法,他認為醫療分流是當前最重要的事,大家團結才能度過難關。如果每天確診人數都上百人,已經無法進行個案疫調,防疫人員應該要保留能量,以防堵疫情。前疾管局長蘇益仁也認為,指揮中心以集中檢疫所收治患者是正確的方向,醫療體系在此時如何分流至關重要。他建議,輕症患者應該先送類似方艙醫院,如惡化為早期肺炎,再轉部立專責醫院,如有必要再送醫學中心。【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病例暴增,採檢已占據各大醫院九成急診工作,一名急診醫師說,「一窩蜂排隊採檢儼然已是新全民運動」,甚至有外縣市民眾專程到雙北大醫院採檢,而大部分都是輕症或沒有症狀,等太久竟還發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全台各縣市都要準備廣設社區採檢站,已找醫師公會和醫院協會討論,希望相關團體協助協調人力。【記者楊雅棠、邱宜君/台北報導】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激增,指揮中心防疫醫師陳婉青表示,醫療資源應留給重症患者,輕症確診者應在家等候公衛人員通知,在家時維持一人一室,不可離開房間。陳婉青說,大部分感染者症狀輕微,休養後可自行康復,因此一般確診輕症個案都會在家等候住院通知,期間不可和家人共餐或共用物品,不和同住者接觸。
-
2021-05-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門診延後、復健暫緩…四大醫療應變策略
連兩天本土個案暴增,雙北醫療量能已顯不足,台北區負壓病床只剩五十一床、雙北責任病房空床則剩二○九床,且各大醫院急診湧進眾多等待快篩民眾,指揮中心昨緊急公布四大醫療應變策略,要求全國醫療機構門診營運降載,暫緩健檢、美容、預定手術或檢查、物理及職能復健。另於台北市新設一家專責醫院,共有兩家專責醫院,專門收治確診者。此外,住院超過十天,無須積極治療的感染者將陸續出院,分流到集中檢疫所,昨天晚間已展開分流作業。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集中檢疫所開始收治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可有效紓解病床壅塞情況,在啟動應變醫院之後,將有更多床位可供使用。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國內醫療量能及資源有限,呼籲有症狀者盡速就醫,或到院採檢;如果無症狀,不要急著至醫院急診採檢,應至社區採檢站,一切循序漸進,不要太著急。這兩天快速累積確診者,對醫療已造成衝擊,石崇良盤點醫療資源,全國負壓病房共有六五八床,昨天空床二九七床,但原本床位最多的台北區空床數僅五十一床,相當吃緊。此外,現有一七二家醫院設置專責病房,共有二千四百多床,目前開設一六二五床,一一六五床空床,而雙北空床僅二百○九床。為此,指揮中心提出醫療營運降載、加速社區監測通報採檢、國際醫療暫停、加強員工健康監測等四大醫療應變策略,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全國醫療機構門診營運降載,健檢、美容、預定手術或檢查、物理及職能復健等,應該暫緩執行,換句話說,未來兩周,民眾恐無法回院做復健。此外,患者住院之前,必須接受採檢,確認沒問題,才能住院。急診、加護病房及專責病房等醫事人員必須每五至七天接受一次鼻咽或深喉唾液採檢。針對醫療機構門診降載,台大醫院開第一槍,發言人王亭貴強烈建議已預約五月十七至廿八日門診的民眾延後就醫。北榮醫務企管部主任李偉強表示,該院已不收非緊急開刀,採「只出不進」策略,慢慢清出床位,希望盡速空出一整層樓的病房。王亭貴說,「這兩周是關鍵,要優先收治確診新冠肺炎的病人。」預留打仗的人力,希望民眾體諒,非必要的就醫或常規檢查都先延後。
-
2021-05-16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孩子的自白」 談預防兒童受虐
筆者在擔任住院醫師的時候,曾支援外科急診。有一天救護車送來一位七歲小女孩,頭髮和臉上都是血,頭部受到撞擊,意識不清。家屬聲稱是因意外跌落而受傷,但我們一看就知道狀況不單純──那幼小的身軀遍體鱗傷,身上有多處瘀青,手臂和大腿都有一條條被鞭打的血痕。小女孩雖然已經半昏迷,但臉上還有驚恐和痛楚的表情。她的傷是怎麼來的?是誰下的手?多年後想起那位小女孩,心中還是有一種強烈的不捨。2019年韓國電影「孩子的自白」,敘述了一個由真實社會案件改編的故事:一對年僅七歲和十歲的姊弟從小失去母親,他們相親相愛,相互扶持過日子。有一天父親再婚,有著美麗外表的繼母卻脾氣乖戾,稍不如意就毆打孩子出氣,讓這對幼童陷入驚恐、痛苦深淵。姐姐曾試圖向警察、學校老師求救,卻換來冷漠的對待。即使有家扶中心人員出面關切,繼母在人前裝出慈母模樣,關起門之後,肆無忌憚、變本加厲的以暴力摧殘兩個年幼的兒童。終於在一場毒打後,年僅七歲的弟弟死於繼母重擊腹部造成的內出血。看著毫無抵抗能力的孩子求助無門,在受盡凌遲之後痛苦的死去,相信每個觀眾內心都會糾結。然而,這不僅是杜撰的情節,電影末尾,出現以下數字:韓國的虐待兒童舉報,2001年共4,133件,到了2017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34,169件,約增加10倍。施暴者每5人中,就有4人為父母。台灣的狀況呢?據衛福部兒虐通報案件統計:2019年全台共計73,973起兒虐通報案件。2020年1到6月113專線之兒少保護通報平均每月至少750起。長庚兒少保護中心資料指出,三歲以下的嬰幼兒及12歲以上的國高中生是兒虐高危險年齡層。三歲以下兒童相當脆弱,不知道如何求救與保護自己,可能因為大人情緒失控或刻意施虐而造成無可挽回的後果。每一個大人都可能成為兒童暴力事件中的加害人。華人社會有「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等說法,某些家長對於體罰抱持「理所當然」的態度。然而所謂「適度管教」與傷害兒童身心的虐待,絕對不能混為一談。如何避免因情緒失控而造成孩子傷害?家扶中心提出「不、閉、打、小、孩」5步驟口訣。「不」要生氣,深呼吸10下;「閉」上眼睛,靜心10分鐘; 「打」給家扶,專線0800-078585(你請幫我幫我);「小」孩抱抱,擁抱孩子10秒鐘;「孩」要大笑,與孩子大笑10聲。看到「孩子的自白」電影中孩子受盡折磨,最後失去生命,怎能不潸然落淚?為什麼沒有人救救這些孩子?難道沒有人聽到孩子的哭喊聲嗎?電影中,隔壁鄰居不只一次聽到孩子被打罵時的哭叫聲,他們雖表露同情,一邊卻捂住耳朵,「別管別人家的事」。幼童的死去,這些袖手旁觀的人,是否也有責任呢?那喜怒無常、鞭打孩子的母親,身上帶著傷痕、失去笑容的兒童,是不是也可能出現在我們的社區?家扶基金會網路問卷調查:高達98.6%的民眾同意當發現有人在虐打小孩時,要打110/113。放下自掃門前雪的冷漠,多一份關心,甚至拿起電話通報。防範受虐兒童家庭暴力,就從你我做起。
-
2021-05-16 焦點.杏林.診間
把雲端藥歷變好用 解除重複用藥危機
84歲的王奶奶因為多重用藥造成低血糖,被女兒緊急送進台中榮總急診室,但醫師一時找不出哪一顆藥是造成低血糖的元凶。所幸,王奶奶持續在台中榮總高齡醫學科門診治療,經醫師直接調整處方箋、重新開藥的「用藥整合」後,低血糖問題再也沒有發生過。高齡就醫趴趴走,重複用藥吃出問題。台灣就醫方便,患者可能拿著健保卡四處看病拿藥,看病足跡可能含括好幾家醫院,例如糖尿病看A醫院A醫師,心臟病看B醫院B醫師,也可能為了治療糖尿病,C醫院和D醫院兩邊跑。但病人往往無法向醫師描述其他醫院或醫師開立哪一種處方藥物,也講不清楚自己做過哪些檢查。如果醫師不小心認錯藥、加錯劑量,重複開藥恐怕使病人出現藥物副作用,危害健康。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病患常有多重複雜疾病,複雜的用藥更容易出現問題。健保署的「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誕生,不僅彙整病人的用藥紀錄,也方便醫師問診與開藥,更裨益病人用藥安全。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台中榮總讓過去因為「不好用」、被各醫療醫院嫌棄的雲端藥歷系統脫胎換骨,院長許惠恒(上圖)更是幕後大黑手,他對準舊系統推動破壞式創新,所有應該有而且更好用的功能,新系統幾乎都能滿足。中榮建立溝通橋梁, 翻轉雲端藥歷。作為資深臨床醫師的許惠恒,自然對無好評的健保署雲端藥歷系統有切膚之痛。於是,讓雲端藥歷系統從「不好用」變「好用」,成為流程改善的目標。他邀請醫師、護理師、藥師、檢驗師,以及資訊工程師加入流程改善小組,藉由鼓勵與充分授權,讓跨資訊領域醫療人員於專案小組內稱職地扮演橋梁,醫療與資訊工程的溝通變得快速順暢,也成功開發雲端醫療資訊系統,翻轉雲端藥歷的使用痛點,並於2014年榮獲健保署雲端藥歷系統應用創意比賽大獎第一名,更促動健保署雲端藥歷系統升級,並特別註明「此概念源自於台中榮民總醫院」,推廣至全台所有健保醫療院所,使用至今。許院長認為,「任何流程,永遠有改善空間。」只要醫療服務流程中出現痛點,就應深入挖掘,從中尋求改變與創新。購書連結👉👉《AI快思 你慢想》
-
2021-05-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輕症無症狀別來急診採檢」 醫疾呼:急診已被拖垮了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病例爆大量,單日新增個案高達180名,民眾人人自危,但社區採檢站只有萬華四個點,每個天天大排長龍,採檢站容納不了的人潮,都湧進醫院急診。曾任台北區緊急醫療應變中心執行長的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石富元表示,輕微症狀或無症狀民眾把醫院當成採檢點,是徒增風險暴露,也造就急診困境。建議病況較嚴重者才到醫院採檢,其他應分流到社區,社區廣設採檢站以避免人跨區移動和群聚。石富元表示,只有輕微症狀或曾暴露於風險,只是為了安心,就專程到醫院採檢,反而因此跟病人混在一起,徒增更多不必要的風險暴露,結果反而不能安心了,而且醫療人員的負荷也很沈重。北市某大醫院不具名急診醫師表示,從本土病例爆大量以來,這三、四天的急診工作量已經完全被採檢給拖垮,九成以上的工作都變成「採檢」。急診醫護每天處於嚴重過勞狀態,不知道什麼時候同事會累倒,不知道哪一天會不小心發生感染,休假時也可能被call回去支援,也不乏有人不忍心同事太累,休假也自願回去幫忙。這名不具名急診醫師表示,就算醫院把關閉病房、開刀排程遞延所空留的人力都調來急診,但支援人力與暴增的採檢量仍不成比例,不管加多少人,結果都還是被無限增量的採檢工作捲進去,其他急診病人,反而沒有餘力去照顧。不具名急診醫師表示,篩檢已經是最新一窩蜂排隊的「全民運動」,跑來醫院急診要求採檢的人,各種各樣都有,大部分都是輕症或是無症狀,等太久的,也會對醫護人員發飆。急診醫師觀察,有外縣市民眾專程到北部大醫院採檢、上呼吸道症狀持續的人隔幾天又來再驗、攜家帶眷、出動全家老小要採檢、民眾也會私下走告哪裡看起來人比較少,就蜂擁而上。像是新北市某小型醫院,原本採檢量一天一百多人,口耳相傳下短時間內暴增七倍,變成一天七百多人。石富元表示,處理危機時,常無法要求高標準,但至少要做到損害的控制,採檢流程、檢驗方法、跨專業的人力支援、發報告通知等每一個環節都得在短時間內盡快完成。石富元提醒,在環境都很好的時候,可以採取最高靈敏度的檢驗方式,但是現在或許還要考慮資源耗用、風險暴露、環境需求等多層面,才能夠及時因應災難,如果為了追求高準確度,流程大排長龍、群聚,反而引起不必要的疫病散播風險。
-
2021-05-1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醫護堅守崗位對抗疫情 留言互打氣:我們堅守我們驕傲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第一線醫護人員堅守崗位,彼此網路留言互相打氣,一名護理師說,她聽到同事一句關心話:「你怎麼不去吃飯啊?」讓她紅了眼眶,她在臉書說,「我知道我們都不後悔,請鼓勵站在第一線的我們」,還強調「我護師我驕傲」。童綜合醫院急診部主任魏智偉隨即在自己臉書分享此文,也寫下「我們堅守,我們驕傲」。一名護理師在臉書說,她忙到還沒用餐,同事一句簡單的問候,讓她紅了眼眶,她說縮組的團隊,因為疫情又少了幾位戰友,休假中的副護趕回來只為穩定大亂的病房,白班的學姐到下午5點才吃第一口飯。這名護理師表示,「身為醫護人員的我們,就算害怕疫情,就算明明放假,就算打完疫苗身體不適,在醫院需要我們的時候依然堅守崗位」,她說醫護人員能體諒患者和家屬焦急的心,但也請尊重專業,醫護人員不用在忙亂的病房聽你的咆哮,更不喜歡你大聲嚷嚷、敲桌子叫我們過去聽你吩咐,她說護師的核心價值是照顧生病的病患,而不是聽你指揮及謾罵,請互相體諒。她發文用意在,「獻給第一線的你和妳」,她知道醫護人員都不後悔,也請社會大眾鼓勵站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文中最後強調「我護師我驕傲-Wei.Wei」。
-
2021-05-1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護理師說忙得像瘋婆子 急診醫心疼 :勿對醫護咆哮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各醫院管制進出嚴格,有人在醫院不耐久候暴怒,童綜合醫院急診部主任魏智偉說,他看到醫護人員被患者咆哮,很心疼,他說疫情下,有發燒或有症狀者,需評估才能入院,勿對醫護人員咆哮或謾罵,打擊醫護的士氣。魏智偉在臉書上寫,這幾天有感,挺心疼的,有護理師說:「我今天忙得很像瘋婆子」,魏智偉幽默回應「:其實,妳昨天、前天也都像」。魏智偉說,疫情增溫,發燒或有症狀者,需要先評估才能入內,「請不要對我們咆哮或謾罵,我們是消耗急重症的人力和資源來保護大家」,他說醫護人員把關工作輕忽不得,請愛護站在前線的醫護人員,「別打擊我們的士氣,拜託」。他的臉書發文引起上萬網友按讚,大家都感謝醫護人員的防疫工作中的辛苦,有網友說,第一線醫護人員很辛苦,為了大家健康付出,幫大家度過難關,也有人回應「謝謝你們捍衛我們的健康,我們也會照顧好自己,守護台灣」;也有網友說,瘋的是對你們咆哮的人,應該被爆打一頓。
-
2021-05-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採檢站採檢「沒停過」 疫區浮動醫師直呼:TOCC好難問先採再說
本土案例昨天單日增加29例,確診病例首次從北部延燒至南部。北市府於「疫區」萬華設立4處採檢站,排隊人龍一圈接一圈,北部其他醫院的戶外採檢站同樣湧入大量人潮,負責採檢的急診人員壓力爆棚,每天三班輪值,每班至少可採50到60人,現場也遇到許多紛亂狀況,有人誤判自己的職業、或是單純嘗試想採檢看看,且目前疫區定義不明,TOCC也變得非常難問,只好統統都先採再說,但也大大增加醫療負擔。馬偕醫院急診醫學部災難醫學科主任張國頌表示,這幾天採檢幾乎是從來沒有停過,篩檢站隨時都有10幾位民眾在等,他說,和平醫院急診停三天後,周邊有就診患者都往外擴散,採檢的狀況也是,目前僅有萬華四處採檢站是專門採檢,其餘醫院的採檢站幾乎都是由急診負責,醫療量能非常緊繃。張國頌表示,原本急診的人力用量就已經是九成多,採檢時一定是全副武裝,但有些患者會直接到急診就醫,一旦沒有戴到N95口罩,醫護人員就可能被匡列,人力就可能再減少。張國頌表示,目前採檢也遇到TOCC難問的問題,TOCC顧名思義要問旅遊史(Travel history)、職業別(Occupation)、接觸史(Contact history)及是否群聚(Cluster)等,現在國人都沒有出國,旅遊史已經改為接觸疫區史,只是現在只知道萬華很危險,茶館很危險,連醫師都沒辦法確定現在「疫區」到底在哪裡,為了不要有任何遺漏,幾乎都是人來了就採。台大急診醫學部主任黃建華呼籲,目前暫時沒有緊急醫療者,不要以到大醫院急診的方式就醫,目前採檢量非常大,對於醫療確實有產生一些負擔,不只是醫學中心有採檢站,很多醫院也都有,採檢不一定只能到醫學中心。台大急診醫學部外傷及毒物科科主任方震中表示,現在採檢量已經大大增加好幾十倍,對於醫院的負擔勢必會有影響。
-
2021-05-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現1例確診!台南宣布即日起 醫療院所急診分流移至戶外
一名旅客昨天從板橋車站搭乘117次自強號火車到台南車站,因身體不適就醫確診感染新冠肺炎,板橋、台南2車站昨晚緊急消毒,今天上午台南車站再次全面性清消。台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表示,確實有接到疑似個案,相關疫調資料統一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同時他宣布台南市醫療院所即日起恢復去年最嚴謹的狀態,將急診分流移到戶外,不可隨意讓病患進到院內。據台鐵表示,一名旅客昨天從板橋車站搭乘117次自強號火車到台南車站,座位為第2車34號,確診為新冠肺炎。許以霖說,衛生局有收到疑似個案,但已在第一時間做最好處理,該名旅客已進行隔離,請市民不用恐慌,上午衛生局也召開緊急醫療會議,要求醫院提升防疫等級,要恢復去年最嚴謹的時候,將急診分流拉到外面,不要隨意讓病患進到醫院主體,造成院內感染。至於診所部分,許以霖表示,必須嚴格執行病患管控,包括用健保卡、填病史等,同樣也不能隨意讓病患進到診間,以免造成診所感染。
-
2021-05-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法官父親染疫開庭一半被「請」回家 北院下午全面消毒
本土疫情急速擴展,台北地方法院民事庭某法官父親染疫,該法官昨天早上開庭一半被「請」回家自主管理,北院證實此事,今天下午1點將針對司法新廈院本部進行除菌消毒,結合台北地檢署,明天下午4點將針對新店院區A、B棟進行除菌消毒。據了解,該法官未與父親同住,不過近日仍有接送小孩子回家吃飯。北院將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疫調,由其公布該法官快篩結果。據了解,染疫法官父親70多歲,家住台北文山區,2天前法官父親發燒、咳嗽,前天傍晚自行到醫院掛急診,醫護安排他住隔離病房,昨早採檢驗出陽性反應。據疫調調查,法官父親7天前曾去過萬華區的傳統市場,單純找朋友拿一包竹筍後就離開,事後染疫。
-
2021-05-15 醫聲.院長講堂
萬芳醫院院長陳作孝/多站在病患角度思考 提供有溫度醫療
萬芳醫院重視社區醫療及服務,創立24年謹守「品質是萬芳的尊嚴」為最高的管理原則,院長陳作孝期盼,「萬芳醫院能提供有溫度的醫療」,病患、醫院、醫療人員均為一體,滿足病人需求、培養院內人才,共創醫院價值。今年2月接任萬芳醫院院長的陳作孝,於萬芳醫院服務長達20多年,是國內腎臟醫學專家,曾任萬芳醫院內科部主任、事業發展部主任、醫品副院長、醫務副院長等職務,在醫療專業及醫院管理領域,經驗豐富。接任院長後,除了秉持「維持品質、共創價值」理念,院內重視人才培育及教研強化的提升,院外則加強跨領域、跨科別連續性照護,結合社區資源,落實長照2.0政策。此外,國際及偏鄉醫療也是醫院發展重點項目之一。重視病患及家屬感受「多站在病患角度思考,同一件事情才能看到不同面向。」陳作孝做事一板一眼、循規蹈矩,看似冷酷無情,實際上非常重視病患及家屬的心情。他的弟弟曾因車禍送到醫院急診,在急診室陪弟弟時,認知到「做家屬的一分一秒都覺得長久、煎熬」,深刻體驗家屬感受後,看到角度不同,可以做的事情就愈多。陳作孝指出,醫護人員或許覺得這是醫療日常,但「若要提供有溫度的醫療,自己本身也要有溫度」,台灣醫療雖然很好,但若無法體會病人的心情,講出來的話冷冰冰,恐對於病患的需求無法有效提供服務,若能多做一點,病人會更感激。承接國際及偏鄉醫療醫學中心要承接5大任務,包含國際及偏鄉醫療,陳作孝曾到非洲聖多美普林西比、緬甸撣邦省提供醫療服務。其中聖多美普林西比整體衛生環境落後,水力、電力等資源及基礎建設不穩定,需要透析等侵入性治療人口不多,主要以一般疾病及急診為大宗。緬甸撣邦省衛生情況也不好,當地依靠雨水作為生活用水,飲用水及汙水混合在一起,因此,肝炎、消化道出血等消問題為主要看診病況。雖礙於當地法規,無法行醫,但每季仍會去當地5、6次進行協助,其餘時間則透過視訊診斷如皮膚病等病況,並告知醫護人員該使用什麼藥。回鄉服務「有窩心感覺」國內方面,也協助澎湖、馬祖、屏東、南投等地進行偏鄉醫療。作為澎湖人,談到回鄉服務,陳作孝「有種窩心的感覺」,面對中風、腦創傷、急性心臟病等急重症,偏鄉醫療資源較不足,僅能靠大型醫院來支援,「一路走來也許辛苦,但就是靠熱忱來支撐。」陳作孝小檔案專長:透析治療(洗腎)、慢性腎臟病、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水腫現職:台北市立萬芳醫院院長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台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萬芳醫院腎臟內科主任、門診部主任、醫務部副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簡單生活、健康飲食
-
2021-05-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篩檢潮 名醫疾呼:非危急不要到急診掛號以免無謂波及
國內疫情日趨嚴峻,防疫升到二級警戒,新光醫院急診科主任張志華在臉書疾呼,各醫院急診都排滿是疑似個案在篩檢,若非危急狀況,請大家不要到急診掛號,以免受到無謂波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的胸腔重症醫師蘇一峰也在臉書表示,恐慌採檢人潮湧入塞爆急診,急診室醫護人員辛苦了,「北台灣目前的感染壓力很大,全民大家一起做好自身防疫,幫國家渡過難關」。
-
2021-05-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和平醫院2確診 護理師籲體諒:現在篩檢就是要等五小時以上
本土群聚感染風暴持續擴大,昨晚指揮中心突然又公布北市聯醫和平院區有兩例確診訊息,1男1女兩名住院病患,均為60多歲,台北市柯文哲上午與衛福部長陳時中舉行防疫會議,針對萬華區防疫和和平醫院的營運降載,達成共識,包括急診要暫停,並在萬華設四個快篩站,並對5萬名沒有身分證明的外勞給予特赦令。一名護理人員在臉書社團「我是萬華人」提醒要前往篩檢的民眾,不管要去那間醫院都可以,現在篩檢就是要等,而且等待期間不得離開急診,醫師是用分配的;地區醫院一名,區域醫院兩名,醫學中心會有2至3名。在醫師只有一至兩位的狀況下,就是要等!等不了就好好在家不然就掛號預約篩檢,不要亂跑自主管理好。她提醒,收到細胞簡訊的大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針對萬華區疫情發出60萬封警示簡訊),如果沒有簡訊內敘述的症狀,請不要占用醫療資源,現在篩檢人數真的很多很多,和平醫院額滿且已有確診案例 所以拒收;若拒收可以前往西園及中興醫院,這是周圍目前有收的社區檢驗機構,現在要等五個小時起跳,請各位有情有義溫暖的萬華人,一起共度辛苦的時光。以下為護理師在臉書社團「我是萬華人」全文:不管你要去台大 亞東 馬偕 長庚 都可以不要再說1922說要你來哪裡 就一定是哪裡總而言之帶未滿十八歲的孩童都算兒科篩過了也未必有資源能治療如果篩完最後還是得轉院第二現在篩檢就是要等而且等待期間不得離開急診醫師是用分配的!地區醫院一名區域醫院兩名醫學中心會有2-3名醫師只有一至兩位的狀況下就是要等!!!等不了就好好在家不然就掛號預約篩檢不要亂跑自主管理好不要來了又在那邊說怎麼怎麼的情況下你們要負責嗎?那請問自己要不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第三收到細胞簡訊的大家如果沒有簡訊內敘述的症狀請不要占用醫療資源現在篩檢人數真的很多很多今日和平醫院額滿且已有確診案例 所以拒收若拒收可以前往西園及中興醫院這是周圍目前有收的社區檢驗機構ps現在要等五個小時起跳請各位有情有義溫暖的萬華人一起共度辛苦的時光謝謝大家
-
2021-05-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公費接種1萬3665人創新高! 新增兩例嚴重不良事件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升溫,面臨疫情以來最嚴峻狀況,也激出疫苗接種潮。昨天公費疫苗接種人數達1萬3665人,創下新高,加上自費接種2515人,共接種1萬6180人。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天也通報兩例嚴重不良事件,一為接種五天後出現左臉頰及左上臂間歇性發作抽痛而送急診,另一例為出現疑似視網膜病變而送醫。莊人祥表示,昨通報20件不良事件,其中18件為非嚴重,2件是疑似嚴重不良事件。其中出現左臉頰、左上臂疼等的個案為40幾歲女性,其接種次日曾出現發燒及接種部位紅腫痛,接種後五天因左臉頰及左上臂間歇性發作抽痛的症狀至急診就醫,目前住院診治中。另一例則為接種後第二天出現左眼模糊、視差感等不適,就醫後診斷疑似視網膜病變,目前症狀持續,需回診評估。莊人祥也證實,此個案就是某空服員,但不確定是否為全球第五例視網膜病變的個案,也必須先釐清是否和接種疫苗相關。截至5月12日疫苗接種量共11萬3489劑,發生不良事件共488例,其中31例為疑似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
-
2021-05-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六例不明感染源!即起至6月8日全國醫院長照機構禁探病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一口氣公布七例本土案例,其中六例感染源仍不明,即起宣布防疫措施研議升級。指揮官陳時中宣布,除原於本(2021)年5月3日指揮中心新聞稿發布的北北桃地區所轄醫院與長照機構外,擴大至全國醫院與長照機構,即日起至6月8日止,除例外情形,停止開放探病及探視,住院病人之陪病者及長照機構住民陪伴者仍為1名。相關說明如下:一、全國醫院與長照機構即日起至2021年6月8日止,除例外情形外,停止開放探病及探視。二、醫院得同意探病之例外情形如下:(一)病人實施手術、侵入性治療等,須由家屬陪同或基於法規需要家屬簽署同意書或文件。(二)急診、加護病房或安寧病房等特殊單位,因應病人病情說明之需要。(三)其他因病患病情惡化或醫療處置需要,或長時間住院病患等情形,經評估有必要探病且經醫療機構同意者。三、長照機構得同意實地探視住民之例外情形如下:(一)住民出現嚴重身心不適症狀,如:失眠、血壓不穩、情緒暴躁等,機構無法安撫住民。(二)其他經機構評估有必要探視者。四、指揮中心再次呼籲住院病人之陪病者及長照機構住民陪伴者進入醫療機構及長照機構務必全程佩戴口罩、遵循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落實手部衛生。如無法佩戴口罩,則要求民眾咳嗽或噴嚏時用衛生紙遮住口鼻,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醫療機構及長照機構倘遇主動規勸或瞭解原因後提供適當協助,仍無故不配合佩戴口罩者,可報請地方主管機關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第36條規定,依同法第70條處新臺幣3千元以上1萬5千元以下罰鍰。
-
2021-05-11 該看哪科.婦科
「媽祖提醒我!」婦人進香途中頭暈 查出子宮長2肌瘤
「我想是媽祖要我趕快就醫,也讓我找到好醫師,才可以順利恢復健康。」48歲許姓婦人每年都參加白沙屯媽進香活動,今年回程途中她突然感到頭暈、腹痛且無法排尿,同行友人送她到醫院,插尿管治療後仍未改善,因此決定轉至大千綜合醫院急診,後查出有肌瘤,經全子宮切除術後,康復出院。大千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及婦科主任林敬旺表示,病患近4個月來,每次生理期時經血量都非常多,因此常發生頭暈、貧血情形,她原想今年參加進香後再到醫院檢查,沒想到竟在途中發生肌瘤掉落壓迫膀胱的情形,抽血檢驗顯示她血色素只有5(正常值為12到16),醫師緊急會診婦產科,檢查發現她的子宮裡有顆近20公分肌瘤,另外還有一顆約10公分肌瘤往下掉落壓迫膀胱。討論後,婦人決定接受全子宮切除術,術後狀況良好,她直呼「應該是媽祖提醒我要注意身體健康!」林敬旺指出,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疾病,若能及早發現,大部分可用藥物控制及定期追蹤,並不需開刀;如肌瘤長太大時,容易出現經血量過多、經期拉長而導致貧血,也可能壓迫到膀胱或直腸造成頻尿、排尿不易或便秘。當子宮肌瘤過大造成嚴重症狀時,建議接受手術切除。想保留生育能力的婦女,可接受肌瘤切除手術,但仍需定期追蹤是否復發;已無生育規畫的婦女可選擇全子宮切除術,徹底解決子宮肌瘤問題。他表示,通常肌瘤長到6至8公分以上就會有明顯症狀,病患2顆肌瘤合計長到近30公分,貧血到差點暈倒才就醫實在讓人驚訝。子宮肌瘤雖多為良性,但嚴重時仍會影響日常生活及造成貧血、不孕等問題,因此如出現不正常出血、腹痛、頻尿、無法排尿或便秘等問題,一定要盡早就醫切勿輕忽。
-
2021-05-10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醫病天地/摔倒頸部受損 嚴重會癱瘓
南投縣60歲周姓男子上月與朋友聚餐小酌,起身時跌倒失去意識,被趕緊送至南投醫院急診,卻無顱內出血等腦中風情形,但他清醒後,發現胸口以下毫無知覺,手腳癱瘓,連肛門都無法自主收縮,竟是頸椎第4至6節脊髓嚴重壓迫損傷,醫師緊急手術後,才恢復感覺神經,目前復健復元中。南投醫院神經外科醫師蔡佳勳說,嚴重脊髓損傷最知名病例,就是「超人」男主角克里斯多夫·李維,他騎馬時摔傷導致高頸位受傷,頸部以下完全癱瘓,雖然積極治療,終身倚靠輪椅,呼吸器並苦於臀部褥瘡。他為周姓患者緊急進行減壓及內固定骨融合手術,術後第一天感覺神經逐漸恢復,第二天原本肌力評估零分進步到能舉起雙手抬高雙腳。目前正接受中西醫整合醫療,積極復健及針灸治療,從生活無法自理到能拿湯匙叉子用餐及滑手機傳訊息。脊髓損傷患者除身體多處功能受損外,生活需仰賴他人,造成家庭很大衝擊與壓力,蔡佳勳提醒把握神經損傷後半年至1年的黃金時期,仍有恢復自理功能機會。3C時代,長期姿勢不當導致頸椎退化結構性的改變,起初由輕微症狀如間歇性的頸部痠疼痛、手麻至嚴重症狀如手臂麻痛加劇、四肢無力、下肢僵硬、肌肉痙攣及協調障礙等,經由休息、藥物及復健後,可得到良好改善。
-
2021-05-09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見證「起死回生」的外傷科醫師
「希望今夜是個風平浪靜的夜晚。」急診室外頭下著大雨,再加上寒冷的天氣,民眾幾乎都待在家裡,能不出門就不出門,因此平日人聲鼎沸的外科急診,今夜顯得特別冷清。身為當日值班的急診現場主治醫師,也難得能停下腳步,與急診室裡工作的伙伴多聊幾句。「年輕男性,機車打滑,目前沒有生命徵象!」正當我們為了一個難得清閒的夜晚竊喜之際,呼嘯的救護車伴隨匆忙的護理人員,將一位嚴重的外傷病患推進急救區,這是一個需要立即搶救的病患。傷患的外觀明顯看見的是右下肢被車碾碎造成的骨折;病人的超音波檢查,顯示腹腔內有大量的出血;重度昏迷加上兩側不等大的瞳孔,可預期應該有顱內受傷或出血……以上的場景,幾乎每天都會出現在急診室。而相較於一般的疾病,外傷的可怕即在於同時發生在多處。接下來的處置一如預期:第一線的外傷急症外科主治醫師,完成了傷患第一時間的評估與復甦治療;當日值班的另一位外傷急症外科主治醫師(同時也是當日外傷小組負責人)亦抵達現場,與其他相關專科的會診醫師討論後,決定病患接下來接受手術的方式與順序;最後由外傷急症外科收治轉入加護病房,進行多重外傷的整合治療。這些處置流程在本院看來似乎是稀鬆平常,但這是因為有個嚴謹的外傷治療制度在背後支持,並且經過了多年的磨合而更加成熟。而唯有如此完整成熟的制度,才能給外傷病患最完整最正確的照護。由於醫院評鑑的要求,具規模之醫療院所皆需成立所謂的「外傷小組」,以因應上述多重外傷的複雜病患。但許多機構仍將「外傷小組」停留在「任務編組」的階段,意即並未成立專職治療外傷病患之外傷科,而僅由外科各次專科(含一般外科、骨科、神經外科等)派員參與外傷小組輪班,值班外的臨床業務,仍為其原本所屬專科之內容。在過去,治療這類多重外傷病患的困難在於:「需不需要手術?」「哪些部位需要手術?」「同時多個部位需要手術時,優先順序為何?」「誰來決定優先順序?」「手術後由哪一科來做後續照顧?」這些問題在專職收治外傷病患的外傷科出現後,迎刃而解。外傷科醫師這份工作的迷人之處,就在於見證這起死回生的過程,甚至有幸有能力參與其中。我們常會遇到嚴重外傷的病患,以到院時的狀況,很難跟他後來活著出院的情景做連結。在治療的過程中,只要有任何一個環節放棄,他的生命也將畫上休止符。或許因疾病死亡的案例每天都在發生、不足為奇;但不同的是,外傷常出現在年輕的生命上,一個原本健康的生命。年輕生命的離開,影響的可能不只他個人,而是整個家庭。身為前線醫療人員,見證過、體驗過這份感動,方能體會生命的可貴與自身專業的神聖。
-
2021-05-08 養生.人生智慧
曾徒手把腸子放回女生體內!921大地震、八八風災...一位計程車司機在救災現場24年:救人就像吃嗎啡,會上癮!
一日救難隊,終生救難隊車行轉進板橋浮洲橋下,沿著狹窄的迴轉道轉彎後,「樹林水上救生協會」就在橋下這一處別有洞天的地方,眼下所見的魚雷浮標、救生艇和可溯溪的救援吉普車……等,都是見證著無數「黃金七十二小時」關鍵時刻的重要設備。綽號「上尉」的協會隊長沈武周大哥說:「我們出動,通常都是去打撈的多,因為人大多在五分鐘內就死了,第一時間沒去就沒有了。」我愣住了,「生命脆弱」這四個字在這時猶顯不足。他聊起自己第一次接觸大體,是在樹林每年大拜拜的農曆3月15日保生大帝壽誕那天,三峽柑園橋下的大漢溪攔沙壩那一帶的水域,有三位國小學童因玩水而溺斃,他們找到大體後,要從攔沙壩走約二十分鐘的路程扛上堤防。當時台灣的救援設備嚴重不足,沒有擔架、沒有屍袋,他們徒手扛著大體往上爬,還是菜鳥的他勢必要上場幫忙,「你沒扛過,不要扛頭。」擔心菜鳥的他不懂民俗禮節,葬儀社老闆這麼跟他說。於是他扛中間,當時的隊長扛腳,葬儀社老闆扛頭,他們一路踩著高低不平的肉粽(消波塊)往前走著這段不短的路,他心想:「怎麼這麼重,有種扛不動的感覺,而且越扛越重。」好不容易終於扛上堤防,安置妥當交給葬儀社後,葬儀社老闆看著他們問:「你們兩個剛剛是誰一直想著很重的?」他立刻舉手說:「我!」老闆急忙對著他說:「那個不能想!越想會越重,會扛不起來。」原來這是業界禁忌,扛大體時要安靜不能說話,也不能亂想,一個人想,三個人重。這也是對死者的尊重,讓死者能安靜、好好地走完最後一段路。實在很難想像時常穿梭這些「現場」之中的救難人員,一方面是跟時間賽跑的救援壓力,一方面是面對並徒手搬運大體的勇氣,而且還要完全心無雜念,這是一種常人很難體會的修行吧!快樂的計程車司機「上尉」年輕時反骨不想接家業,自己跑去學縫紉,開了間西裝裁縫店,1960、70年代起西裝裁縫盛行,有著這樣的一家店,生活也是悠哉。退伍後,他在士林經營精品店,專賣勞力士手錶、都彭打火機、男士服飾跟皮件等精品,當時正值全民炒股,股市攀上一萬二千點的瘋狂年代,他的生意也跟著受惠而興盛。但1990年政府打擊非法金融及受到波灣戰爭的影響,股市大崩盤狂洩至二千四百點而泡沫化,也讓高消費客群消失,「誰會來買一萬塊的打火機,都去買十幾塊的了。」他回憶著說,最終因榮景不再,只能黯然關閉。當時36歲的他,大女兒10歲、小女兒才1歲,為了養家餬口,他轉行開計程車。剛開始時,如果客人要到士林,他都會小心翼翼送乘客抵達,然後趕緊開走不敢多待一分鐘,深怕遇到熟人跟他說:「你卡早是董仔,現在怎麼來開車?」即使到現在,他仍不敢跟過去士林的朋友們聯繫。從精品店老闆變成計程車司機,心中的關卡一直過不去,某天在西門町跑車,心情鬱悶的他把心一橫,「不爽啦!今天不開了!」把車子停在立體停車場,跑去看電影、喝咖啡、大啖美食,回到以往爽快花錢的悠哉生活。享受了一天後,回到停車場牽車,「慘了!我還是要面對那台小黃啊!」他驚覺玩樂一天後,把前一天辛苦賺來的錢都花光了,當天也沒有收入,想一想還是好好開車比較實際。雖然決定好好開車,仍是在經濟壓迫下的認命,直到某天他在簽大女兒的家庭聯絡簿時,看到女兒寫著「我爸爸是個快樂的計程車司機」他心中的結彷彿一瞬間打開了,「欸!不錯喔!女兒肯定我,好!就當個快樂的計程車司機吧!」他轉變了自己的心態,正視司機這個職業。俠義精神見證大小危難時刻「上尉」從小就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性格,每每看到他人有難,便會出手相救,「我16歲時在台南新營看到有人出車禍,一個女生被撞得全身支離破碎,腸子等內臟都散落在路上,我心想這個女生也太可憐,怎麼沒人去幫她。」他沒想太多走過去,徒手將腸子等內臟器官捧起放回女生的身體裡,他說著我難以想像的故事,也讓我看到他自小潛藏的俠義精神。因為每天在路上跑車,遇到危急時刻的頻率增加,他提起某次路上發生車禍,他趕緊將傷者送往醫院,後到的傷者家屬一直質疑他就是肇事者,嚷嚷著說:「一定是你撞的!不然哪有人這麼好心,會主動載人去醫院!」他當下覺得傻眼,無言以對,直到傷者清醒後趕緊澄清,才還給他清白。也因此,朋友勸他:「你那麼喜歡救人,不如加入正式的,才不會惹麻煩。」隨著家中經濟逐漸穩定,加上開計程車時間較為自由,他於1996年正式加入「迅雷搜救總會」,開啟了日後一連串的「救援行動」,包括林肯大郡災變、大園空難、九二一大地震、新航空難、八八風災,到近期的復興航空空難,每一場令人心痛的大型災難,他都在現場參與搜救。他回憶起震撼全台的九二一大地震,當天凌晨他聽到無線電通報後,立刻帶隊前往新莊「博士的家」,進入倒塌大樓內搜救約二十分鐘,因當時救災裝備普遍不足,燈光昏暗下,他以為伸腳踏在冷氣鐵板上,其實不然,一個踩空,整個人往下墜落,幸好他及時伸手,抓住一瞬間映入眼簾的不銹鋼窗框,「我如果沒有抓到,可能就要換別人來救我了。」上尉雲淡風輕談到這驚險的一刻。保住生命的他,自己往上爬出來,這才發現剛剛的窗框其實是斷裂的,他的中指被劃出深深的一道傷口,鮮血不斷湧出。現場消防隊員一邊進行簡易包紮,一邊有二十幾台攝影機拍著他那包紮後更加腫大,只能一直比著中指的手,「我一直跟他們說不要拍啦!我手這樣很難看欸!」他摸著至今仍看得到十三針縫線疤痕的中指,笑著說。被送往醫院治療時,在急診室等了一個多小時都沒人理,他跑去請護理師幫他趕緊縫合,護理師跟他說:「大哥,你嘛看一下旁邊,你那個一點點傷,等一下啦!」他趕緊回:「不是啦!我帶著一群弟兄正在救災,麻煩你趕緊幫我縫一縫,我要趕回去救災!」護理師一聽,立刻請醫生過來處理,情急之下完全沒打麻醉就開始進行縫合,那痛感他至今難忘!而這道永留中指上的疤,成了九二一凌晨驚天動地的見證。「上尉」當時也是義警隊員,他熟識的刑警阿裕,老家就在南投九份二山,當地因為鳳凰山的聯外道路坍方,空投物資僅能送到山下的溪床邊,山上即將有斷糧危機。得知消息,他二話不說在9月23日帶著八名弟兄前往,他們的任務是上山將居民帶下溪床邊。為爭取時間,他們捨棄了需要走七、八小時的一般公路,在原始山林中,拿著開山刀一路從山下劈砍樹叢往山上前進,四小時後抵達居民住所。居民們看到他們來救援都相當振奮,準備跟他們一起下山。當時一位80多歲的阿嬤堅持留守家園,不肯下山,他們只好砍下竹子插上藤椅,連哄帶騙像是扛轎般地扛著阿嬤下山。半路上,阿嬤問他們:「你們從哪裡來的?」他們回:「我們台北來的。」阿嬤用著習慣的口頭禪說:「幹你娘!還有人這麼好心,從台北要來救我!」隊員後來笑著跟當時是副隊長的「上尉」說:「我參加救難隊這麼久,還沒有遇過被人罵這麼爽的!」這句話,讓我們都大笑了。「做這事就像吃嗎啡,會上癮!」他聊起救援行動,雙眼炯炯有神,閃閃發亮,那神情就像協會桌上的那張新聞照片。他在八八風災時,徒步深入善化東勢寮淹水民宅中,拖著橡皮艇來回救出一百八十多人,最後在雨中,單手抱著一個孩子步出災區,被攝影師的相機捕捉到他的認真帥氣。花錢做義工,一做24年「上尉」一開始加入救難隊時,想說入隊費只要兩千元,就繳費入隊,後來幹事才跟他說要自行買全部裝備,前後花了一萬元左右,「我那時很後悔啊!一萬元就這樣拿出去,真的是頭殼壞掉,花錢做義工!」他回憶起當時爸爸也對他說:「吃飽太閒,去做這些幹嘛!」「我從小就是人家說愛管閒事的人,只要聽到哪裡有災難,心裡就開始難過,沒去現場就渾身不舒服。」八八風災時,電視報導屏東縣副縣長鍾佳濱掉著淚說:「我們很缺橡皮艇,請大家救救我們!」鐵漢如「上尉」,看著電視,眼淚直掉,等不及政府發出的協助搜救通知,找了幾個弟兄就衝往南部。「我負責帶弟兄去,就要負責帶他們回來。」這一直是他的信條。莫拉克風災後在六龜救災時,幾名弟兄深入災區救援,因為全面斷訊,等在封鎖線外的他焦急萬分,整夜無法入眠,直到隔天一早,聽到無線電傳來「上尉!」的呼喊時,心中的大石頭才終於放下。救災時的他俐落謹慎,帶隊時的他嚴格重紀律,「我跟弟兄說,我不會帶你去死,但你出去穿著制服就要聽我的!」就是這樣的大哥氣魄,讓弟兄們對他都相當信服。救援多年,「上尉」在2003年籌組成立了「樹林水上救生協會」,當時他也邀請爸媽一起參加成立大會。爸爸看著這一方天地,看著一群弟兄如此信服他,臉上露出了驕傲的神情說:「要做就做好!」「上尉」很欣慰地表示,父母的肯定讓他更堅定持續投入救援這件事。九二一地震後,政府開始補助民間救難單位,也開始規範民間單位需具備相關證照才能執行救援行動,不論是CPR(心肺復甦術)、EMT(緊急醫療技術員)、IRA(初級繩索技術)、急流救生或救難潛水,每一張證照都要請假受訓,再自掏腰包花上千元考照,「九二一後去救災我們才有便當吃,以前都累得要死,還要自己去買便當。你有看過這麼傻的人嗎?」他一說完,自己都大笑了起來。我問他,這麼傻怎麼還要去做?他有些難為情,「我年輕時是歹子,沒有殺人放火,但還是做了些年少輕狂的事,現在自己有點能力了,想說可以為社會做些好事,就沒想太多,一股腦兒去做了。」成為救難隊員已二十四個年頭,熱情卻不因年齡增長而消退,他一一介紹牆上掛著的隊員名字、照片及證照,以及滿牆的政府及民間感謝狀。在他心中,救援這件事已是他的生活,早已像血液般融入他的體內流動著,至死方休。武周大哥給讀者的話:心存善念,絕對有好報。書籍介紹計程人生:23段用愛跳表的旅程作者:李瓊淑、詹云茜原文作者:(小辣椒)、 Cici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20/10/15作者簡介李瓊淑(小辣椒):現任台灣大車隊集團副董事長,2006年像誤闖叢林的小白兔,一腳踏入計程車產業,「小辣椒」成了司機對她的通關密語。身型嬌小但行事果斷嗆辣,在男性為多數的這個產業,用司機的語言直球對決問題的大小事,以科技創新思維顧好司機的經濟命脈,致力打造安全感、歸屬感、成就感的友善環境,找回司機對職業的認同。「我們是一群小人物,創造出一份不平凡的事業。」她讓大家見證從亂象頻傳到安全、舒適的計程車新時代,「我們在這裡遇見幸福,讓愛傳出去」,她重新定義了司機的價值,被世人看見。詹云茜Cici:從傳播到公關,從品牌行銷到顧客經營,歷經公部門及大小企業,從企劃到顧問講師,擁有20項跨產業、上百項跨領域實戰整合經驗。四十大關前決定離開企業羽翼,成為自由工作者,以喜愛的「文字」和「說話」串起職涯,以此為左右手,隨時張開雙手,給自己和你最溫暖的擁抱和力量。延伸閱讀: 台灣離婚率亞洲第一》家事是無法「平分」的...女人做這6件事等於自毀婚姻
-
2021-05-08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摔倒小心頸部受損 連「超人」一摔都全身癱瘓、終身坐輪椅
南投縣60歲周姓男子上月與朋友聚餐小酌,起身時跌倒失去意識。朋友擔心他中風,趕緊送至南投醫院急診,卻無顱內出血等腦中風情形,但他清醒後駭然發現胸口以下毫無知覺,手腳癱瘓,連肛門都無法自主收縮,竟是頸椎第四至六節脊髓嚴重壓迫損傷,醫師緊急手術後,患者恢復感覺神經,目前仍積極復健復原中。南投醫院神經外科醫師蔡佳勳說,嚴重脊髓損傷最知名病例,就是「超人」男主角克里斯多夫·李維,他騎馬時摔傷,導致高頸位受傷,頸部以下完全癱瘓,雖然積極治療,終身倚靠輪椅,呼吸器並苦於臀部褥瘡。他為周姓患者緊急進行減壓及內固定骨融合手術,術後第一天感覺神經逐漸恢復,遠端肢體運動功能也開始進步,術後第二天原本肌力評估零分進步到病患能舉起雙手抬高雙腳。目前正接受中西醫整合醫療,積極復健及針灸治療,從原本生活無法自理到己能拿湯匙叉子用餐,及手機滑螢幕傳LINE訊息。脊髓損傷患者除了身體多處功能受損之外,生活需仰賴他人,造成家庭很大衝擊與壓力,蔡佳勳醫師提醒把握神經損傷後半年至一年的黃金時期,仍有恢復自理功能的機會。3C時代,頸椎受損不是老年人的代名詞。長期姿勢不當導致頸椎退化結構性的改變,起初由輕微症狀如間歇性的頸部痠疼痛、手麻至嚴重症狀如手臂麻痛加劇、四肢無力、下肢僵硬、肌肉痙攣及協調障礙等。這些症狀在保守性治療包含休息、藥物及復健後可得到良好改善。但嚴重脊髓損傷的主要原因是外傷,例如車禍、高處跌落、被重物壓傷等,脊髓瞬間遭受損傷時,受傷部位以下的所有運動及感覺功能恐皆喪失。呈現四肢癱瘓,麻痺,脊髓休克等狀況。需要考慮緊急手術,避免脊髓受到二次傷害,儘早使脫位脊椎復原,而保持脊椎的穩定度。然而即使第一時間手術治療,仍有可能無法完全復原。
-
2021-05-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接種單日再創新高 2例不良反應1上臂膿瘍1癲癇住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昨天新冠疫苗接種數,單日接種數達到6461人,再創單日新高,其中公費為4537人、自費1924人,累計接種人數達到8萬0861人。昨也新增2例其他疑似不良反應通報,一例為30多歲的女性接種後左上臂膿瘍,至今仍在治療中,另一例為40多歲男性,接種次日意識改變,急診治療後疑似癲癇,目前仍在加護病房觀察,不過最快今天轉出加護病房。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天新增13件不良反應通報,其中11件為非嚴重不良反應,2件為疑似嚴重不良反應,一起為30多歲女性,她接種後,接種部位出現發紅、腫脹、硬塊的情形,接種次日症狀並未改善,就醫治療卻認為左上臂膿瘍,目前持續治療中。另一名為40多歲的男性,接種疫苗次日後,出現倦怠、無力、發燒等症狀就醫,後續因為意識改變,緊急送至急診治療,疑似引發癲癇,目前正在加護病房觀察,不過發燒症狀已經改善,預計今天轉出加護病房。
-
2021-05-0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想上廁所卻沒有「東西」? 養成順便體質「3條件缺1」不可
規律一段時間把廢物排出體外,對很多人來說是很日常的生活習慣,但你可曾遇過雖有便意卻發現好像有石頭卡住的情況,怎麼用力或使用干油球都沒用,只好到醫院緊急求助,小心極端便秘很有可能是腸道疾病徵兆,絕對不能等閒視之。 嚴重便秘 判斷屬於心因性或生理性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秉修表示,急診若有嚴重便秘患者,病人一直有便意卻解不出來,可能要先判斷屬於心因性或生理性,有時生活壓力等因素,會讓人不斷有想上廁所卻沒有「東西」,如果確定是生理性,會先給予軟便劑協助外,也可能利用X光或內視鏡觀察腸道狀況,也不排除指診檢查。吳秉修指出,便秘有可能是疾病的「症狀」,是腸道問題的重要警訊,情況嚴重有可能是大腸癌,因此通常在便秘狀況緩解後,醫生會利用內視鏡檢查,確認是否有腫瘤擋住腸道,一旦發生異狀必須立即處置;另外也可能腸道扭曲或腸道缺血,也都會導致糞便通過困難,時間一久就形成便秘。 排便多有規律性 不規律應就醫檢查吳秉修提醒,不論是腸道扭曲或腸道缺血,情況嚴重都有可能導致腸道壞死,最後不得不切除以免敗血死亡,如果在發生狀況前,能夠注意到身體變化,提早檢查介入治療,就能將傷害減至最低。吳秉修強調,排便多有規律性,大致上1到2天就會想坐馬桶至少1次,一旦發現排便不規律時,就應該就醫檢查。最後,吳秉修也補充,如果僅是單純便秘,可能多與活動量減少有關,建議每天多散步,增進腸道蠕動;此外,水份補充及多吃蔬果也都能減少便秘的發生。(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大便黏馬桶是大腸癌徵兆? 想太多!可能是這2個壞習慣害的 ·每天排便仍一直有便意? 比便秘還嚴重!2現象出現超過2週可能就是大腸癌
-
2021-05-06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異物千奇百怪吞食經常後果嚴重 醫籲特別留意老人小孩
異物吞食常造成嚴重後果,吞下的物品也千奇百怪。高雄榮總台南分院常有不小心吞下異物個案,最近的例子是96歲林姓老榮民一不小心把牙刷吞了下去,呼吸急促送急診。分院內科醫師何珮瑜表示,未及注意可能產生窒息、吸入性肺炎甚至丟失性命,因為有些老人家可能失智或不善表達,民眾要特別小心。這名呼吸困難送醫的老人家經醫師檢查,在上消化道以內視鏡看到平常潔牙用的海綿牙刷卡在氣管,取出後呼吸明顯改善,不會再喘。何珮瑜指出,成人異物吞食95%左右是意外,經常造成意外的食物例如魚刺、雞骨頭等;易導致異物吞食的高危險群則是年紀大、有精神或神經相關疾病如失智症、憂鬱症或酗酒者。另監獄住民、毒癮者或運毒者也會發生。因吞食異物需要內視鏡移除者約占5分之1,其中少數約1%的人需要手術移除,常見症狀是感覺喉嚨卡卡的、有異物感、拒絕進食、流口水、胸痛、胸口灼熱、胃酸逆流、哮喘與口水中有血絲。如果忽略不處理,異物可能會卡住呼吸道,造成呼吸困難,或是異物能會劃破消化道,造成食道或是胃腸破裂,這種狀況就需要緊急手術治療。何珮瑜說,病史詢問與影像檢查十分重要。X光跟電腦斷層是醫師常用工具,可以幫助找出確定異物是甚麼東西,異物卡在身體的哪個部位;尤其孩童也常發生異物吞食,有些東西例如電池或者有磁性的物質、或卡在食道,長度大於5公分,寬度大於2公分的尖銳物,都需要緊急處理,盡快夾出。因為孩童表達常不是很清楚,家長的觀察便十分重要;呼籲如果有上述的物品不慎誤食,盡快就醫。
-
2021-05-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英國株感染風險達6成
台大流病所教授陳秀熙團隊分析發現,英國變異株傳播力較強,這次華航家庭群聚感染風險高達六成,比去年一般病毒所引起的家庭感染事件相較,風險高出一點四倍。另外,華航群聚事件中,三人重症,其中兩人年紀不到六十歲,符合加拿大研究結果,年輕人感染英國株的風險較高,且住院加護比率增加二至三成。陳秀熙表示,部分確診機師及家人出入公共場所,讓指揮中心難以完全掌握接觸者,一旦社區出現零星、找不到感染源的病例,就可能是社區流行爆發的起始點。台灣至今發生卅三起家戶群聚,公衛學者范僑芸發現,台灣去年與確診者同住親屬感染率為四成三,變異株出現後,今年家戶感染升到五成八,華航群聚事件更升到六成,比去年高一點四倍。范僑芸指出,加拿大相關研究也出現一樣的結果,加國今年二月單月共有五六一七起家戶感染,分析發現,指標個案如感染英國變異株,則傳播力是非英國株的一點三倍。陳秀熙強調,英國變異株在家戶等密集空間的近距離傳播力非常強,傳染機率非常高,因此,指揮中心要求接觸者必須一人一戶居家檢疫;目前華航、諾富特群聚感染事件廿八人確診,就有十六人基因定序結果為英國變異株,這也解釋為何會引發六起家庭群聚。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急診部主任賴昭智表示,華航年輕機師機率偏高,並非巧合,這正是英國變異株的特性之一。加拿大安大略省研究顯示,英國株盛行時,住院病人增兩成,加護病房病人也增加近三成。AZ疫苗第三期臨床試驗證實,接種後可百分百預防重症和住院,第四期上市後監督也發現,在面對英國變異株時,可降低住院風險達九成四。陳秀熙提醒,國內高風險族群盡速接種疫苗。
-
2021-05-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華航案為何家庭群聚多、重症年輕?學者:都不是偶然
華航諾富特群聚感染已有28人確診,衍生六個本土家戶群聚。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及校友群今持續透過直播報告科學防疫新知,學者分析,台灣至今共發生33個家戶群聚,有了驚人發現。與去年無英國株的時期相比,華航群聚發生家戶傳染的比例已提高1.4倍。另外,這次華航群聚重症三人有兩人不到60歲,這也不是巧合,加拿大研究顯示,英國株多感染年輕人,住院加護比率增加二到三成。公衛學者范僑芸分析,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台灣累計發生33個家戶感染,疫調進行接觸者追蹤,都會由指標個案出發,去檢視伴侶、小孩等同住者,結果可能感染,也可能沒有感染。然而,在不同的疫情時期,家戶內傳播力已明顯改變。范僑芸發現,台灣2020年與確診者同住親屬有43%感染,但到了2021年已上升到58%,如果加上華航群聚個案則上升到60%,與去年相比,增加了1.4倍。今年與去年的差別,很可能就是受到病毒變異株的影響。值得慶幸的是,台灣強力執行NPI,所以病毒仍然無法突破防守,未釀成社區流行。加拿大的研究也呼應了台灣的發現。范僑芸指出,加國今年二月單月就出現5617個家戶感染,當中有23%暴露於英國變異株,分析發現,如果指標個案感染的是英國變異株,傳播力是非英國株的1.31倍,詳細分析發現,英國株造成無症狀感染的機會非英國株的1.91倍,造成症狀前期感染的機會是3.41倍。陳秀熙表示,變異株在家戶等密集空間的近距離傳播力非常強,傳染機率非常高,現在華航案出現許多同住家人確診,民眾也不需覺得奇怪,這也是必須實施一人一戶居家檢疫的原因。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急診部主任賴昭智表示,台灣將師華航年輕機師重症並非巧合,而是英國變異株的特性。根據加拿大安大略省研究顯示,英國株盛行時,住院病人增21%,加護病房病人也增加28%。此外,英國株確診者分佈趨於年輕化,集中於30到60歲確診者多於60歲以上。陳秀熙提醒,AZ疫苗第三期臨床試驗證實,可100%預防重症和住院,第四期上市後監督也發現,就算是面對英國變異株,也能對於降低住院風險的保護力達到94%。雖然全球疫苗供應很困難,台灣疫苗不多,高風險族群也要優先趕快打疫苗,同時也要嚴格遵守NPI。
-
2021-05-05 養生.運動天地
急診科醫師的「沒時間健康法」!醫師公開適合上班族效率最好前5名運動
真的沒時間?科學建議最有效的運動要人整日不帶手機,不看電腦,是強人所難。我們有太多工作其實就是在這些3C用品上一面進行。好在醫學研究也開始發現,的確是有一些運動非常省時有效,相當適合忙碌的上班族。一般來說,增進健康為主要目地的運動,具備以下幾個特徵:一次會運動多組肌肉、隨時可以做、接近日常生活會用到的動作功能,以及高強度。以下我就跟大家列舉能讓你在最短時間得到最大健康效益的幾種運動。❶走路:每天走七五〇〇步,可以得到最大健康效益別懷疑,走路仍然是最適合大忙人的運動,不但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而且負擔不大,相當適合男女老少,如果可以搭配好空氣跟好風景就好了。在辦公室坐久了,起身去茶水間晃晃或是找同事講講話,經常是上班族唯一的選擇。依據一份2019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內科學》的研究報告,高齡女性走越多步,死亡率跟著下降,更好的消息是,當一日總步數大過七五〇〇步,死亡風險其實就不太降了,代表能夠每天走七五〇〇步,就可以得到最大的健康效益。❷深蹲:做一次深蹲,可以運動到大部分肌肉深蹲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極大健康效益的運動,而且還符合上述的四個條件。深蹲是一種全身性的運動,做一次深蹲幾乎可以運動到全身的肌肉。而肌肉量的維持跟壽命息息相關,在老年人尤其重要。此外,類似深蹲能夠同時運動到很多肌群的運動,例如弓箭步跟伏地挺身,都有類似的效果。❸核心肌運動:預防跌倒、降低臥床和運動傷害機率核心肌包括了腹部、背部跟骨盆大部分的肌肉群,是維持身體姿勢,也是保護脊椎最重要的幾大肌群。發達的核心肌可以預防跌倒,對於降低老人家臥床甚至是死亡,非常重要。常見的核心肌訓練動作,包括:仰臥起坐、棒式(或稱平板式)、挺背,以及這些運動衍生的變化。做對這些動作,帶來的運動效果比你預期的大!因為核心肌往往躲在身體的深層, 常常被忽略。尤其, 如果希望降低運動傷害的機率, 好的核心肌也是不可或缺的。❹高強度間歇運動:減脂、降血糖、穩定情緒如果在Google搜尋「最省時的運動」或是「best exercise for busy people」,高強度間歇運動(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簡稱HIIT)肯定占了搜尋結果的一半以上。所謂高強度間歇訓練,例如跳繩、波比跳(英文為Burpee,可同時訓練肌耐力、心肺、燃脂以及核心肌的全身性訓練)、戰繩(英文為Battling Rope,透過一條對折一半的繩子,由雙手握住兩個端點以不同動作創造出來的全身性運動)等等是利用需要爆發力的動作,讓心率至少到達最大心跳率的80%,接著休息讓心率降回最大心率的65%,如此反覆大約四至六次。的確,太忙是現代人不運動最常見的理由,HIIT跟著就應運而生。HIIT相關的研究也不少。相較於連續性的有氧運動,HIIT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達到類似的運動效果,例如改善間歇性跛行、減脂、降血糖、穩定精神疾病、改善冠心病、人的心臟功能等等。值得注意的是,HIIT在許多種慢性病以及癌症病人身上看起來都是安全的。事實上,現在運動醫學界正在進行不少相關研究,在不同慢性病以及身體狀況族群身上,測試HIIT的安全性,因為HIIT是很多人能夠抽出時間做的一種運動。❺打網球或羽球:降低近50%死亡率近年連續有兩個研究發現,需要球拍的運動對長壽最有幫助,裡面又以網球最明顯。一個是在英國進行了十四年的研究,發現經常打球拍運動(網球、羽毛球等等)的50歲左右成年人,死亡率可以下降47%。另一個則是丹麥連續二十五年的研究,發現網球可以延長九.七年的平均餘命。由此可見,除了心肺跟肌肉的鍛鍊,運動裡面另一個重要的元素就是人際間的互動,以及相互支持,這是獨自跑跑步機無法獲得的。給不同忙碌程度現代人的運動建議首先跟大家說一個好消息,就算你一個禮拜只有時間慢跑一次,壽命一樣可以延長。近期研究者彙整了十四份報告,發現有慢跑比起不慢跑降低了27%的死亡率,而且有慢跑的這一組人,不管跑得多勤快,從每天跑到一個禮拜只能跑一次,死亡率都無法再進一步改善。可見,比起不運動,偶爾動一下其實也很有益!但如果你希望放下手機,好好在工作之餘規劃自己的運動型態,以下是針對不同忙碌程度我為你推薦的運動處方。❶工作生活還算平衡、游刃有餘型:做五休二交替做不同運動大部分跟我諮詢運動問題的朋友都是屬於這一型。一般來說如果你工作型態是朝九晚五,在上班前或是下班後都還可以至少撥出一個小時的時間來運動,那你可以在運動計畫中放入上述五種運動。建議你一個禮拜各做一到兩次多肌肉群的重量訓練、核心肌訓練,以及高強度間歇運動。然後,帶起計步器,每天都讓自己走滿七五〇〇步。這類型的朋友反而要留意多撥出一些時間來休息,讓身體恢復,例如每周運動五天、休息兩天。❷馬不停蹄、社會中堅型:一周二次全身肌力訓練或高強度間歇運動這類朋友在作運動計畫時會面對較大的時間壓力,在我的門診中也不少見。通常他們都是家庭中的經濟支柱。雖然時間會剝奪不少可用來運動的時間,但這類的朋友通常也是最願意投資時間跟金錢在運動的人(或是完全反過來,根本不運動)。建議這類朋友一周最好可以抽出至少兩個一小時的時段,各做一次全身的肌力訓練跟有氧(或高強度間歇)運動。記得在運動前要有充足的睡眠,這樣不但避免運動傷害,也可以最大化運動的效果。❸披星戴月、早出晚歸型:每天十分鐘高強度間歇運動30歲以下,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常常是這個類型。在這個日漸競爭的社會,超長的工時正逐步的侵蝕我們運動跟休閒娛樂的時間。在我的診間,偶爾會出現在竹科工作的年輕人,由於年輕,他們身體的問題通常不多,但看到他們的日常生活安排,不禁要令人擔心他們的年輕本錢究竟可以撐到什麼時候。通常我給這類年輕朋友的運動建議會是:能夠站就不要坐、能夠動就不要靜。如果每天能夠有十分鐘運動,準備一條跳繩,或者是好好的作波比跳吧。通常這類的朋友心血管狀態也比較健康,所以做起高強度間歇運動安全的疑慮也比較低。高強度間歇運動,是當你只能作一種運動時最好的選擇。❹空中飛人型:隨時做重量訓練或高強度間歇運動我覺得特別提出這一類是有必要的。隨著商業活動步入全球化,我們身邊真的不乏這一類型的人。常常要到國外,代表你得花許多時間在旅途上以及旅館裡。這時請你多學會一些徒手就可以作的重量訓練以及高強度間歇運動(例如波比跳)。別忘了,你自身的重量就是最好的啞鈴喔。書籍介紹書名:急診科醫師的沒時間健康法:忙碌跟養生不衝突,給每個沒時間的你!作者:張適恆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日期:2020/08/24作者簡介/張適恆我專長生活型態醫學、慢性病治療、以及急重症的處理。以上三者,恰好就是一個人由完全健康,逐漸進展到亞健康,以及疾病的三部曲。我的熱情,在於幫助每個追求健康人生的你,不但讓疾病遠離你,更能夠脫離亞健康。延伸閱讀: 馬偕院長告白:20多年來,我一直在想那個因我誤診而出生的重症寶寶,現在好嗎
-
2021-05-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因應疫情影響 北市聯醫、萬芳醫院今起禁止探病
因應華航機師群聚風暴及新冠肺炎疫情發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及萬芳醫院即日起至5月17日止,實施全院門禁管制,除特殊情況,停止開放探病及探視住院病人陪病者及長照機構住民陪伴者為1名,就醫、住院、洽公民眾及陪病家屬,進入醫院需持健保卡、身分證或相關文件,配戴外科口罩並主動告知TOCC。住院探病例外情況如病人實施手術、侵入性治療等,須由家屬陪同或基於法規需要家屬簽署同意書或文件;急診、加護病房或安寧病房等特殊單位,因應病人病情需要;其他因病患病情惡化或醫療處置需要,或長時間住院病患等情形,經評估有必要探病且經醫療機構同意者。探視長照機構住民例外情況則包含住民出現嚴重身心不適症狀,如失眠、血壓不穩、情緒暴躁等,機構無法安撫住民;其他經機構評估有必要探視者。聯醫表示,陪病家屬(包含照服員)每床限1名,且須出示陪伴證並測量體溫,無發燒、無呼吸道症狀者才能入院陪病,但仍建議家屬多改以通訊軟體滿足探病需求。萬芳醫院提醒,民眾切勿鬆懈,應養成量體溫、以肥皂勤洗手、妥善處理口鼻分泌物、減少觸摸眼鼻口及盡量不要到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習慣;若有發燒、咳嗽及呼吸急促等症狀,需在家休息,外出務必戴口罩。
-
2021-05-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升溫!基隆長庚明起一般、加護病房暫停探病
疫情升溫,基隆長庚醫院今天下午宣布,一般病房、加護病房明天起暫停探病,但有4種情況例外。門診、急診、檢查、洗腎病患就醫,陪伴家屬限1名。基隆長庚醫院指出,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要求,基隆長庚醫院門標管制如下:一居家家隔離(含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謝絕至醫院陪病或探病;二進入醫院全程佩戴口罩並洗手。門診、急診、檢查、洗腎病患就醫,陪伴家屬限1名。基隆長庚表示,一般病房、加護病房都暫停所有病房探病。但下列情況例外,1是法規需要家屬簽同意書;2病患解釋病情需要;3病病情惡化或醫療處置需要,必須家屬陪同;4為12歲(含)以下訪客暫停入院探視。基隆長庚說,住院陪病者採實名登記制度,請持「陪病證」進入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