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搜尋
急診
共找到
2764
筆 文章
-
-
2021-08-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雄20歲男打完高端暈眩倒地 送醫觀察後無礙已返家
國產高端疫苗今天開放接種,高雄科工館接種站今天下午有一名男子接種疫苗後,突然暈眩倒地,醫護人員緊急處理,評估血壓心跳,還好無大礙,為求謹慎還是將男子送醫,觀察到傍晚5點50分個案離院回家。高雄市今天開設9處社區接種站,為預約民眾施打高端疫苗。高雄市衛生局表示,這名20多歲男子,是在下午4點10分到科工館接種站打高端疫苗,約4點20分出現暈眩等症狀,現場醫護緊急評估血壓心跳均為正常,休息後暈眩症狀稍微緩解。但因慎重起見仍建議送醫,下午4點25分送醫急診再觀察評估,至5點50分個案狀況正常無虞,離院返家。
-
2021-08-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完高端突癱軟 陳時中證「3人不適」籲勿過度緊張
高端疫苗今天開打,各地傳出零星接種後不適,像是桃園傳出有一名26歲女接種完昏倒情形。指揮官陳時中今證實,有3人有不適狀況,現在狀況已不太有問題,希望大家不要過度緊張。今早許多年輕人前往接種國產疫苗,針對有3人出現不適,陳時中說,這名26歲女性,有暈針的狀況,經現場醫護處理後恢復意識,血壓116/74、心跳110,赴醫院急診室抽血、心電圖都已正常且離院。其餘2人部分,他指出,其中一例為外籍人士,應該是暈針且血壓低心跳快,血壓部分111/79、心跳112,上午11時許返家狀況穩定;另一名則是47歲男性,接種後有喘、想吐,赴醫院檢查皆正常,中午已離開醫院。陳時中呼籲,有慢性病且狀況不穩定的民眾先不要打疫苗,心情上也不用太緊張,打針本身幾乎是沒感覺。另外傳出,某檢疫所食物壞掉,民眾吃壞肚子並嘔吐,但檢疫所規定不能叫外送或親友送餐,十分困擾。陳時中回應,有送餐不新鮮或是菜色不滿意,都可以跟檢疫所反應會盡量改善,檢疫所過去滿意度調查都有90%以上,會盡量改進。
-
2021-08-2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憂疫情未回診 思覺失調症復發
一名40多歲思覺失調症男性患者病況穩定多年,但新冠肺炎本土疫情爆發後,因擔心家人安危,心緒不穩,加上未規則服藥,病情突然復發,出現被害妄想症,甚至摔破家中的神祖牌、踹破門,被通報消防隊送至醫院急診,住院一個多月,提高藥物劑量,增加抗副作用藥物,才終於康復出院。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科醫師陳力源指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腦部疾病,主要影響病友的思考、情感、語言、認知和行為。思覺失調症的男性患者好發於青少年時期,女性患者則好發於青少女時期、40歲前後,在台灣思覺失調症盛行率約1%。陳力源說,疫情期間,許多患者擔心染疫不敢回醫院看診而中斷治療,也有患者不確定原本服用的藥物是否會影響疫苗效力而自行停藥,近3個月以來,原本病情平穩的患者,竟有2至3成病情惡化復發。疫情爆發後,第一個考驗就是「病識感」,陳力源指出,有些病友及家屬知道思覺失調症需要治療,會回診積極與醫師討論可行方式,包括連續處方箋、居家治療及轉換為長效針劑等;對於缺乏「病識感」的病友,則建議可對照病況惡化的前後,一方面了解病況,也有助於評估治療效果並調整治療方式,協助患者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預防思覺失調症復發,陳力源建議,可食用南瓜子、花椰菜、核桃、洋甘菊茶、抹茶或綠茶、黑巧克力等6大減壓食物,幫助調節內分泌、紓解壓力。陳力源提醒,平時應保持樂觀、適當的表達,並釋放壓力;工作、學習和生活要勞逸均衡,擁有良好際關係,避免身心長期透支;另睡眠充足,規律運動,多培養個人興趣、積極參與活動。
-
2021-08-22 該看哪科.耳鼻喉
天旋地轉還是頭重腳輕?耳鼻喉科醫教你分辨頭暈或眩暈
臨床上常見不少患者深受眩暈所苦,有些患者來到診間時自述:「醫師,我頭暈,走路不穩、搖搖晃晃」,又或者「我前陣子起床時,看到天花板會旋轉」,同樣都感覺「暈」,你分得清是「頭暈」還是「眩暈」嗎?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可從感覺上簡單分辨,頭暈就像是在船上搖晃,頭重腳輕;眩暈則是眼前的物體會有旋轉感,而且容易反覆發作。通常只要對症治療、遵照醫囑,都能獲得改善。年輕時為了考試挑燈夜戰,即使2、3天不睡覺也能挺過去;到了中壯年,處於高壓工作狀態,如果熬夜趕報告,副交感神經受到不當抑制或交感神經過於活化,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就容易引發眩暈,通常以過勞、緊張、焦慮、睡眠不足、容易生氣等特性的族群罹患率較高。眩暈分2類 中樞神經性疾病恐致中風李宏信醫師進一步分析,眩暈可概分為「中樞神經性疾病」和「周邊神經性疾病」2大類,前者主要是以腦部疾病為主,人體供給腦部血液的動脈系統有2個,頸動脈負責供應大腦血液,椎基底動脈則負責供應小腦與腦幹血液,若頸動脈狹窄可能有中風之虞,但未必會暈;不過若是出現眩暈現象,則有引發中風的可能。至於「周邊神經性眩暈」,通常是由內耳不適所引起,為前庭系統傳到腦部的過程發生異狀,當聲音傳到蝸牛體後能夠判斷高低音、大小聲,三半規管能製造出方向及速度感,若因內耳老化、血管不通、吃過鹹,淋巴液過多、導致積水,只要頭稍微轉動,就可能覺得搖晃感嚴重。耳石脫落 眩暈情況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耳石脫落也是可能造成眩暈的情況之一,李宏信醫師解釋,前庭神經下方有個圓形物體如同鐘擺一般,三半規管和前庭前方也有個很小的石頭,若掉落、跑動就會刺激神經,導致眩暈。李宏信醫師指出,造成耳石脫落症的原因多以頭部遭到重擊,以及隨著年紀老化沾黏性不佳所致。透過正確耳石復位術多數都能好轉,但因為執行過程有風險,有引發急性眩暈的可能,合併盜汗、心悸現象,建議應在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指示操作下,比較安全。此外,若眩暈反覆發作且伴隨耳鳴和聽力減退,則可能是梅尼爾氏症,有時感冒病毒入侵或鼻涕跑入內耳裡,也可能造成眩暈發生。維他命B滋養神經 維他命C抗氧化劑眩暈症狀依嚴重程度來看,正處於急性期時,常常躺在床上無法起身,易有嘔吐、盜汗情況,嚴重時應打119掛急診,打止暈針、輸入點滴後,好轉即可返家,但仍可能隔1、2天後又發作,應持續服用藥物,並防止頭部轉動過快,多躺著休息。通常急性期多以利尿劑來排除體內之鹽份及水份,降低內耳壓力。李宏信醫師補充說明,內耳功能會隨著血管缺乏彈性、老化逐漸退化,治療上還會給予打通血路的藥物,擴張血管、增加滲透力,增進血管的供血功能;再者,長期應輔以維他命B滋養神經,促進神經恢復、再生,並添加維他命C抗氧化劑、鋅、鎂等微量礦物質等,對於內耳功能都有修復作用。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提醒,排除腦部疾病和腫瘤的可能性之後,因內耳問題所導致的眩暈,服藥至少應以3個月為1個療程,再視病情的穩定情況,逐步減少服藥次數,所謂預防更勝於治療,平時勿過勞、適時舒壓、適度休息,勿食用過油、重鹹的料理,就能減少眩暈上身。(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久蹲起身頭暈是貧血嗎? 小心是低血壓!醫師警告「姿勢性低血壓」7大高危險族群 ·為何會罹患眩暈症? 專科醫曝「誘發因子」:老人、停經婦女要小心
-
2021-08-2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75歲翁停藥吃保健品治糖尿病 血糖飆高昏迷差點送命
75歲洪老先生日前意識不清、尿失禁,家人以為他中風,趕緊叫救護車送醫院急診。醫師發現他是糖尿病患,卻誤信直銷只吃保健食品、停止服用糖尿病藥物,導致血糖突然飆高,差點賠了性命。南投醫院家醫科醫師王郁菁說,糖尿病主要是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身體無法有效的利用胰島素,影響血糖的調解,造成血糖不正常。血糖高時,可能會出現口渴、多尿、皮膚乾燥、覺得餓、視力模糊、口氣不佳等症狀,洪先生尿失禁症狀,則可能是糖尿病控制不好,神經細胞受損導致膀胱不正常收縮,造成尿失禁。若依舊沒有控制好血糖,患者則可能出現意識不清、昏迷,甚至可能導致死亡。王郁菁說,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標是飯前血糖在80至130mg/dL,飯後血糖在160mg/dL以下,糖化血色素小於7%。除了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注射等藥物治療,須搭配飲食、適當運動、維持理想體重。可以在定期回診時與醫師、營養師或衛教師討論控制的目標與方法。營養師黃淑敏說,市面上糖尿病相關營養品琳瑯滿目,好像吃了之後,糖尿病就能痊癒。但這些健康食品都是食品級並非藥物。健康食品定義是,「提供特殊營養素或具有特定之保健功效,特別加以標示或廣告,而非以治療、矯正人類疾病為目的之食品」。只能當作輔助而不能替代藥物使用。控制糖尿病要遵循正確使用醫療資源及正規醫療,不要聽信無醫學根據的傳說;不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或保健食品;隨時與醫師及營養師或衛教師討論藥物使用及飲食原則,建立正確醫療行為觀念。
-
2021-08-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年輕時曾參與823炮戰! 74歲榮民伯伯轉出新冠肺炎專責病房,感慨說:「沒想到病毒比戰爭還可怕」
今天,許伯伯終於要轉出新冠肺炎專責病房了!他的雙眼泛著些許淚光,篤定地看著前方對我說:「沒想到病毒比戰爭還可怕!」在病房忙著幫許伯伯整理行李的我,頓時感到空氣凝結,腦海裡閃過種種過去和家人朋友一起親密玩樂的時光,現在卻是穿著層層隔離裝備,想脫也脫不了的戰衣。許伯伯當年的戰衣,如今是我的戰衣。74歲的許伯伯,年輕時身體很好,沒生過病,1949年跟隨國民政府來台,參與了823炮戰,跟共軍抗戰時,身為裝甲部隊的他,多少夜裡都全副武裝,深怕共軍突襲,即便深受重傷也要努力抗戰,沒想到一個新冠肺炎病毒,卻讓身體發生如此大的變化,過著比抗戰還要痛苦的生活。許伯伯在4月底跟朋友一起去萬華龍山寺,返家後有發燒及呼吸喘情形,至亞東醫院急診求治,COVID-19篩檢呈陽性,血氧濃度一路下降,追蹤胸腔x光發現,雙肺有嚴重的肺浸潤,馬上執行插管急救至加護病房照護。在加護病房照護27天後,拔除氣管內管轉至無負壓隔離室的專責病房續照護。許伯伯的左腳第一、二姆趾因疑似感染新冠病毒造成發炎壞死呈現壞疽樣,左腳有破皮傷口,需每日換藥,加上在加護病房臥床多天,造成肌力退化、下肢乏力,無法自理日常生活,需要靠護理師協助翻身、換尿布、身體清潔及餵飯,一次照護下來約需花費30分鐘,穿著不透氣的防護裝備,身體裡早就流滿熱汗,濕透全身,汗粒也不斷流下遮住視線,忍受著自身身體不適仍協助完成許伯伯的每日照護。因許伯伯身體上病痛及不適,造成內心充滿著許多的不安,時常按鈴求助護理師問許多問題,護理師仍一次次的進入病房協助許伯伯執行日常生活的照顧,詢問是否有身體不適及疑問之處,傾聽許伯伯的負面情緒宣洩,引導他說出心裡的困擾,也時常透過視訊鏡頭及觀察許伯伯是否有身體不適的狀況,治療及照護後不斷給予許伯伯心理的支持及鼓勵話語,做完治療離開病房前,也不忘告訴許伯伯要加油! 許伯伯因未婚,只有一位乾兒子,疫情關係無法陪伴,住院期間更依賴護理師,看到護理師不畏悶熱照顧他,又給予很多心理及心靈上的支持,心裡很是感動,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可以感受到護理師真心的對待。日復一日的照護中,在住院治療第38天後,COVID-19在第四次結果呈現陰性,終於可以解除感染隔離,可惜因腳趾的傷口尚未痊癒以及需依賴氧氣,故先轉至普通病房照護。雖然無法出院,但許伯伯表示:「可以解除隔離就很開心了」。照護許伯伯的過程中,發現許伯伯對於疾病的擔憂及面對治療成效感到無法預期,進而有嚴重的情緒變化,因隔離病房關係,無法適時的於第一時間澄清許伯伯對於治療的擔憂及給予心理支持,是在照護中最困難及限制,但透過遠端視訊鏡頭,及每次進入病房執行治療及照護過程中主動關心與傾聽了解許伯伯的內心感受,看到許伯伯身體有進步的變化,內心也十分感動,即便穿著厚重悶熱的防護裝備也值得,因為,讓病人得到最完整的照護,這就是身為護理師我的使命及責任。許伯伯對於自己一向硬朗的身體,因為一場觸不及防的疫情染疫,只能躺在床上需仰賴護理人員的協助,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除了對身體健康的擔憂,更多的是對未來生活的茫然及不知所措,但因許伯伯在隔離病房且醫護人員需穿著厚重悶熱的防護裝備的關係,只能把握每次進入病房的時間,傾聽許伯伯的感受及適時抒發情緒,花費更多的時間,教導並訓練許伯伯身體耐力及肌力,增加基本的生活技能。隨著病況好轉,許伯伯已可以自行吃飯、翻身,看著身體狀況及情緒變化一步步邁向好的方向,真心替許伯伯感到高興,更有成就感,覺得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這次疫情,是全球的災難,台灣也正遭受著疫情的肆虐,所幸,有一群人,默默的無私奉獻守護著,不求什麼,只要一句「謝謝」就足夠了。而那些有關疫情溫暖的故事,相信也在台灣及全世界各角落持續發生著。這是屬於我們的戰情回憶,多年後,我也會眼神泛著淚光向後人說:「那年,我和全台灣人民一起打了一場勝戰,那時,敵人是病毒」。
-
2021-08-20 新聞.元氣新聞
醫護心灰/工會批防疫津貼規定不清 到不了基層手上
衛福部針對防疫照護的醫事人員提供津貼和獎勵,不但現在傳出拖欠,基層團體也批評發放辦法僵化、沒有彈性,且資訊不透明,甚至獎勵津貼發放之後,被醫院把持,根本分不到基層的手上,令醫事人員無所適從。護理師工會理事長陳玉鳳指出,現行「執行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醫療照護及防治發給補助津貼及獎勵要點」規定,護理師照護新冠肺炎確診,或疑似確診病患,必須以5床為原則(一人照顧5床病人),才能得到津貼,但她這樣並不合理,應以病情的輕重作為參考。她指出,在相關要點不知變通、不符實際作業的情況下,許多護理師根本拿不到完整的津貼。她以40床確診病患為例,若以1比5的照護比例計算,等於應該有8名護理師、每人一萬元,共拿8萬元的津貼,但醫院排班可能不止8名護理師,也可能採取1比4,或1比3的照護比例,以減輕負擔、提高照護品質,若有10名護理師,最後恐演變成有2人領不到津貼,或者10個人去分8萬元。陳玉鳳並批評,各大醫院造冊請領津貼獎勵,但如何給予,在院內幾乎都沒有公告,也有部分醫院被詢問後,告知醫事人員,衛福部沒有錢發下來做津貼獎勵。而在團體獎金的部分,陳玉鳳說,現在各大醫院如何發放、分配,基層都不清楚,甚至有從未至第一線照護的醫院高層主管,卻依然能夠分得獎勵。她認為,衛福部應做好把關,追蹤獎勵發到醫院後的分配情形,才能避免基層護理人員看得到獎勵,卻拿不到。有醫院急診室的專科護理師則反映,由於衛福部沒有細部指引,以他的醫院為例,採檢站以簽單的醫生為發放獎勵的對象,等於在採檢站協助照護的護理師都拿不到獎勵;另外,他也指出,由於醫院造冊請款,對於分配獎勵,有很大的裁量權,許多去支援防疫旅館的護理師現在甚至領不到防疫獎勵。
-
2021-08-20 養生.聰明飲食
隔夜菜加熱「1閃失」小心急性腸胃炎! 專科醫授拉肚子「能吃&不能吃」食物
61歲鄭女士,有糖尿病的慢性病在服藥控制中,日前因為嚴重的上吐下瀉合併高燒不退兩天至醫院急診,抽血發現白血球、發炎指數均高,且合併有急性腎衰竭和電解質不平衡,後續糞便和血液培養均長出沙門氏菌。醫師一問之下,原來鄭女士在發病前吃了放在室溫已經兩天的肉粽。感染沙門氏菌 症狀與急性腸胃炎相同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王宿鴻表示,沙門氏菌為一種細菌,主要經由糞口傳染,常是因為吃到受到污染的食物進而感染,尤其易好發在天氣炎熱的時節。感染者一般臨床症狀為急性腸胃炎,會有噁心、嘔吐、腹痛、嚴重腹瀉、高燒不退等症狀產生,且糞便中常夾雜著黏液和血絲。 王宿鴻說明,一般病情輕微者,發燒會在兩三天內退燒,腹瀉則會在一星期內逐漸改善。但若是嬰兒、老年人或是有其他慢性疾病造成免疫低下者,則要小心症狀會比其他人來得嚴重,甚至會產生嚴重併發症如脫水、敗血症、休克、腸出血、壞死性腸炎等。 食物調理要注意 室溫超過35℃易變質由於沙門氏菌常是因為吃到受到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因此在食物的選擇跟調理上需要特別注意。王宿鴻指出,最常受到細菌污染的食物,例如:生雞蛋、奶製品、肉製品等,因此在選擇的時候需要注意食物要完全煮熟、牛奶和奶製品需經過滅菌過程;在調理食物的時候,生食和熟食需要分開、使用安全的飲用水或自來水處理食物、蔬果類需清洗乾淨。另外,若吃不完的食物一定要用保鮮膜包裹放入冰箱,再次食用前再加熱煮熟;臺灣的夏天尤其炎熱和潮濕,沙門氏菌又最喜歡生活在室溫35℃左右的環境,因此食物若放在室溫太久會大大增加受到污染的風險。 緩解不適症狀 這些東西要少碰針對一般症狀較輕微者,王宿鴻分享,感染時可以使用支持性療法即可,可多補充電解質水分,但需注意不能太甜,因為糖分在生病的腸道中會增加水瀉的嚴重程度,如市售的運動飲料常糖分太高,建議可以加入白開水稀釋飲用;另外,乳糖和纖維類食物在腸道出狀況時吸收能力也不佳,因此乳製品食物跟蔬菜水果類的在這段時間也要少食用。值得一提的是,在腸胃發炎時可以吃白稀飯、白飯、白麵條、白土司等食物,若肚子不痛不會吐的話也不建議讓腸子空腹太久的時間;但假若是高危險族群,如:嬰兒、老人、免疫力不全者,亦或是症狀持續、高燒不退、連喝水也沒有辦法的話,就應儘速就醫避免更嚴重的併發症產生。 延伸閱讀: ·愛吃涼拌食物?熱菜放涼再冰? 專家警告「9NG行為」:食物中毒風險暴增 ·愛吃半熟蛋、微帶血的肉? 小心沙門氏菌!「1動作」阻斷感染途徑
-
2021-08-1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認定/搶救TTP之6:TTP病患陷困境 應考慮納入罕病保護傘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雖然是個極罕見的血液疾病,致命又帶有不確定性,我們就像「深海中無聲吶喊的海天使」;但隨著疾病衛教資訊增加,許多病友陸續現身,讓我們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現在即將舉辦的病友會,我們想邀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彼此分享與交流,減少面對疾病的茫然驚慌,也歡迎提供您寶貴的生命經驗,讓彼此做最佳的後援!●時間:3/30 14:00-16:20●地點:Happ.小樹屋|大葉桉分館2樓(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20號2樓)●報名連結:https://reurl.cc/G4nnjD血栓型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在臨床上非常少見,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周聖傑表示,台大平均每年只有一兩個案例,有些幸運的患者治療後很快痊癒,終生未再復發,但也有些患者的治療很棘手,不斷復發,最後過世。【延伸閱讀:TTP是什麼?看TTP患者最真實的告白】五大症狀 血小板低下、血管內溶血最常見周聖傑表示,導致TTP有五大症狀與血栓有關,最常見的是血小板低下和血管內溶血,兩者也是絕對必要條件,血小板低下時,患者會有紫斑和出血,血管內溶血則會造成貧血,患者會頭暈、疲勞和血紅素尿液。另三種病徵不一定會出現,第一是中樞神經症狀,患者會意識改變,嚴重的甚至突然昏迷和癲癇;第二是腎臟問題,比較少見,少數患者會因腎臟問題而水腫或無法排尿,最後一種病徵是發燒。周聖傑說,TTP的盛行率極低,台灣大約是百萬分之一,以台大為例,一年平均只有一兩個病患,有時候一年兩三例,但有時兩三年都沒有TTP病患。TTP在臨床診斷上,最關鍵的是檢測患者體內ADAMTS13酵素。周聖傑指出90%至95%的TTP患者屬於免疫型,主要來自自體免疫的因素,對ADAMTS13產生抗體,以致體內ADAMTS13 被移除,結果人體內的vWF 因子無法被切斷而變得太長,進而吸附大量血小板造成血栓。搶救TTP 第一步先換血因此,搶救TTP患者最常見的處置方式是置換血漿,把大分子的vWF因子自患者血漿中移除,置換的新血漿內有正常的vWF因子和ADAMTS13,也同時移除了對抗ADAMTS13的抗體,但有時患者體內仍殘存抗體,要再等一陣子才能治癒。周聖傑指出,臨床上多數患者換血兩三天後的血小板即恢復正常,但曾有患者超過一個月後才治癒;一般患者大約是置換一倍左右的血漿,也有人效果不好,國外文獻顯示甚至有患者要早晚各洗一次,置換兩倍血漿。另要留意的是,有些患者換血後雖病徵緩解,但檢測發現體的ADAMTS13依然偏低,這代表抗體還在,就必須再使用莫須瘤等免疫抑制藥物來抑制抗體。周聖傑表示,置換血漿如同大量輸血,TTP患者等於一下子接受10至20位捐贈者的血液,一定有健康風險,最常見的是過敏,身上出現紅疹和發癢。另外,台灣的捐血品質雖控管嚴謹,但仍可能有極少數的C肝和HIV帶原,都是可能的風險。近年國外已有新的TTP抗體藥物,周聖傑說,新藥可阻止vWF因子與血小板結合形成血栓,與血漿置換併用能加速臨床上的的效果,有機會減少死亡,但新藥未引進台灣。免疫型患者不一定會復發TPP分為免疫和遺傳型,根據過去的統計,周聖傑說,免疫型TTP復發的機率不高,有些患者一生只發作過一次,治癒後未再復發。例如十多年前周聖傑曾收治一名正在服役的年輕患者,他在軍隊早點名時昏倒,身上出現紫斑,送醫急診檢測發現血小板低下,血液抹片也看到破碎的紅血球,都是典型的TTP病徵,因此很快確診且立刻進行血漿置換,患者病徵很快改善,再也沒有復發。還有一位男性患者在十年前發病,但當時他只有血小板低下和血管內溶血的病徵,輾轉看了很多血液科醫師都找不出原因,最後到台大才確診是TTP,經血漿置換後也已順利治癒,未再復發,直到最近因擔心AZ疫苗的血栓問題,才又找周聖傑回診。但不是所有患者都如此幸運,周聖傑說,有些患者體內的抗體無法完全移除,會反覆復發,治療上很困難;他曾收治一位患者,持續發燒、意識改變,置換血漿仍無法改善,最後越來越昏迷,甚至出現癲癇住進加護病房,即使再給予免疫抑制藥物仍不見起色,最後不幸離世。還有部分免疫型患者是因免疫控制不好而一直復發,周聖傑解釋,TTP的發作除了因為ADAMTS13低下之外,外在的酒精、懷孕和感染(例如感冒時的病毒感染)等變化,都會影響人體免疫功能,誘發病徵出現。他也說,現在由於ADAMTS13的檢驗普及,患者病徵改善之後,可繼續追蹤監測體內ADAMTS13是否恢復,也可進一步釐清確診患者到底是遺傳或免疫型。治療遺傳型TTP 終生的戰役遺傳型TTP的治療則是一場長期戰役,患者因為基因缺陷,體內的ADAMTS13低下,必須不斷換血補充。周聖傑表示,目前全台灣只有一位先天性病人,體內沒有ADAMTS13,從幼童時期確診至今已30歲,每三四周就要輸一次血,每次輸四到六個單位血液,20多年未間斷,一停就會復發。周聖傑說,台灣雖以免疫型病例居多,但表面上看來是免疫型的患者,也有可能是遺傳型,只是未被診斷發現。英國一項研究曾蒐集TPP孕婦病例,原以為她們都是免疫型,進一步檢測才發現其中部分竟是遺傳型TTP,從小一直有輕微的溶血等病徵,但從未被診斷出來,直到懷孕才誘發TTP的病徵。周聖傑認為,TTP絕對是非常罕見的疾病,但台灣對罕見疾病的審查傾向只接受遺傳型的疾病,偏偏TTP患者是遺傳型或免疫型很難區分,無法立刻知道,要靠長期追蹤才能判別。他表示,TPP如果能納入罕見疾病的保護傘,未來引進國外的新藥物會較為容易,對患者來說是好的,而過去也有非遺傳型的疾病納入罕病,「因此這不是不可討論的事」。
-
2021-08-1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八旬翁胸口突刺痛倒地 主動脈剝離險奪命
85歲陳姓老翁以務農維生,日前胸口突然一陣刺痛倒地,家人趕緊送台中大甲李綜合醫院急診,經檢查判斷為A型主動脈剝離併心包填血心因性休克,聯繫合作醫院台中榮總,立即在1小時內送中榮進行手術,才從鬼門關搶救回來,目前已恢復正常生活,還可以下田種菜及騎機車。大甲李綜合醫院心臟外科醫師蔡忠霖表示,陳姓老翁是典型的A型主動脈剝離,90%以上的患者會出現劇烈胸痛,且一路延伸到背部,病患會突然在幾秒內胸部有劇烈疼痛感,一旦發生必須立即送醫搶救。蔡忠霖說,陳翁是高齡患者,基本上年齡逾75歲的病患在進行心臟手術時都有50%以上的死亡風險,加上主動脈剝離是複雜性極高的手術,手術時間長達12至16小時,死亡風險更高。手術團隊協力下,完成一例危急且即時挽回性命的心臟手術。主動脈手術牽涉大血管重建,是相當複雜的手術,若是主動脈剝離嚴重者,許多病患雖手術成功,但也難以恢復原本正常生活。蔡忠霖說,陳翁高齡且有慢性病,手術本身就有極大的風險,但好在情況發現得早,且第一時間醫院急診醫護正確診斷且處置妥當,後續台中榮總接手後才可順利醫治,讓陳翁恢復正常作息。蔡忠霖說,主動脈剝離的主因是因為血液強大的衝擊力,導致血管壁被撕裂,所以當血壓愈高,衝擊力就愈強,因此誘發主動脈剝離的最危險誘因就是高血壓。主動脈剝離有時真的很難預防,基本上分兩類患者,一種是先天性疾病,通常年輕就會發病,且有家族病史,青年期就要監控血壓和主動脈大小;另一類是40至50歲以上的患者,通常與高血壓有關;因此提醒民眾若有高血壓,每日應該定時監測血壓,尤其冬天氣溫驟變時,若一旦發生胸悶、胸痛等情況,緊急送醫搶救是唯一救命機會。
-
2021-08-18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認定/搶救TTP之5:一到二成血栓型血小板低下紫斑症患者會復發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雖然是個極罕見的血液疾病,致命又帶有不確定性,我們就像「深海中無聲吶喊的海天使」;但隨著疾病衛教資訊增加,許多病友陸續現身,讓我們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現在即將舉辦的病友會,我們想邀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彼此分享與交流,減少面對疾病的茫然驚慌,也歡迎提供您寶貴的生命經驗,讓彼此做最佳的後援!●時間:3/30 14:00-16:20●地點:Happ.小樹屋|大葉桉分館2樓(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20號2樓)●報名連結:https://reurl.cc/G4nnjD一位四十多歲的婦女,原本只是罹患小感冒,卻久治不癒,不久後竟出現黃疸、意識昏沈,甚至無法排尿,急診送醫確診竟是血栓型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隨後經血漿置換、使用免疫制劑、標靶藥物與化療,幾年內仍多次復發,身體裡的抗體不斷被消磨,最後因中樞神經黴菌感染而過世。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威翰指出,不斷復發正是部分TTP患者的困境,而且由於目前國內能用的藥物有效,部分藥物健保又不給付,患者真的非常辛苦。一到二成患者會復發 原因難確認黃威翰說,TTP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的血液疾病,臨床治療大多是為患者進行血漿置換,往往會洗到一到兩倍的血漿體積,情況好一點的患者在療程結束後復發風險不大,但有些患者的治療較困難,一開始一倍的血漿洗不下來,還要使用類固醇和莫須瘤等標靶藥物,雖然可以壓一陣子,但之後依然可能復發。會復發的TTP患者約占一到兩成,黃威翰表示,由於觸發TTP的原因至今仍難確認,如何避免復發,對患者來說並不容易,很難從日常生活中去注意或避免致病因子,大多數患者復發時往前追溯都找不出觸發原因,即使有的患者可能是因小感冒而復發,但其他患者並不一定如此。因此,TTP患者的預後要格外小心警覺,黃威翰建議,患者平時應盡量避免感染,例如少吃生魚片、生菜沙拉等生食,共同生活的家人更要留意患者的健康與精神狀況,一旦身體出現紫斑、黃疸,或意識和認知不清,應盡快就醫。此外,一如其他疾病應定期追蹤,黃威翰提醒TTP患者發病之後的前三個月,要密集回診,抽血檢查各項指數,如果持續追蹤三個月都很穩定,未來仍應每三個月定期追蹤一次。國外已開發新藥 未引進台灣關於TTP的治療,黃威翰說,國外已有新的藥物,但可惜目前仍未進入台灣,而且引進來台後,若沒有健保,對患者來說也將是沈重的經濟負擔。他也說,不論在醫學會討論或臨床照護上,TTP都屬於很少見的疾病,應納入罕見疾病認列。但實際情況,由於國健署對罕病的定義規範很嚴格,其中一項是要求基因檢測,認為要有遺傳性基因的缺陷才可認定是罕病,而TTP卻有部分是免疫性罕見疾病,導致讓病患加入罕病保護傘非常困難。【延伸閱讀:TTP是什麼?為什麼辨別難、治療也難】
-
2021-08-18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認定/搶救TTP之4:病況既兇且猛 緊急血漿置換挽性命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雖然是個極罕見的血液疾病,致命又帶有不確定性,我們就像「深海中無聲吶喊的海天使」;但隨著疾病衛教資訊增加,許多病友陸續現身,讓我們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現在即將舉辦的病友會,我們想邀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彼此分享與交流,減少面對疾病的茫然驚慌,也歡迎提供您寶貴的生命經驗,讓彼此做最佳的後援!●時間:3/30 14:00-16:20●地點:Happ.小樹屋|大葉桉分館2樓(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20號2樓)●報名連結:https://reurl.cc/G4nnjD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是非常複雜的血液疾病,血液科醫師表示,TTP從致病原因到症狀判讀和治療方式,都考驗著醫師和患者,一定要提高警覺。尤其TTP是血液疾病中的急症,一旦發生就要搶時間治療,否則會影響多重器官,引發嚴重後果。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宇欽指出,TTP發生的關鍵原因來自體內缺乏ADAMTS13,這是一種切斷vWF(von Willebrand Factor,溫韋伯氏蛋白質因子)的酶。正常的vWF因子會結合形成雙鍵再擴張連結為多鍵,成為大型的vWF,可作用在內皮細胞上吸附血小板,堵住血管破口, 達成止血功能。但當人體ADAMTS13不足時,大型的vWF無法被正常地切斷,這些大型vWF便會吸附太多血小板,形成血栓,進而造成小動脈阻塞和全身血小板低下。ADAMTS13 缺乏的原因可大致分為遺傳性和免疫性。陳宇欽說,20歲以上的TTP成人患者,90%都屬免疫性造成,包括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乾燥症)、感染等狀況,都有可能產生抗體,中和掉了ADAMTS13的活性。判讀難 二大治療方式: 換血+免疫制劑 陳宇欽表示,TPP在臨床診斷上,無法藉由單一的檢驗結果來確認,相較於癌症只需切片或斷層檢查即可判定,TTP要做很多檢查才能確診,包括檢測ADAMTS13的活性,並透過腎功能異常、發燒、血小板低下、血紅素低下、溶血等五項臨床表徵來綜合判斷,還要經由鑑別診斷,排除掉其他不同原因。因此臨床上TTP的確診,對醫師是極大考驗。陳宇欽說,TTP都是急性發作,就醫的第一關往往是急診,但偶有經驗不夠的急診醫師一看到檢驗結果顯示血小板很低,便立即為患者輸血小板,反而造成更嚴重的血栓。針對TTP的治療,陳宇欽說,台灣常採用血漿交換(血漿置換術),以及使用類固醇或治療癌症的生物製劑等免疫抑制劑,而國外近年已核准有新的單株抗體治療,機轉為透過一種阻斷血小板與vWF因子結合的藥物,但台灣至今仍未引進。 症狀多元 急診患者小心轉錯科TTP的發病症狀多元,陳宇欽指出,小動脈血栓阻塞會快速影響人體不同器官,影響到肝臟就出現黃疸,影響到神經就出現意識異常。例如他曾收治一位做生意的婦女,一開始常找錯錢給客人,講話時答非所問,最後意識嚴重混亂,家屬以為是精神問題送到醫院急診,但急診室醫師檢驗時認為她出現黃疸,便轉送腸胃科,直到腸胃科發現患者血小板數值很低,立刻會診血液科,馬上確診是TTP進行血漿置換,緊急救回一命。另一位年輕女性患者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曾於診所就醫檢查發現血小板低下,後來症狀惡化到三總急診,醫師警覺可能是TTP,立刻做ADAMTS13檢測,馬上確診,隨後進行十幾次血漿置換術,同時配合使用類固醇及治療癌症的生物製劑,順利治癒,之後定期追蹤,至今兩年多來都未復發。 相較於這些幸運的病人,有些急診TTP患者卻歷經波折才確診,常常先被送到神經或腸胃科,最後才由血液科介入。陳宇欽提醒,TTP是血液疾病中的急症,一定要盡快確診,且確診後要立刻搶時間治療,絕不能今天發現明天再換血。TTP的病因和症狀雖複雜,但患者仍可與TTP和平共處。陳宇欽表示,患者一定要定期回診追蹤,預後第一年應每月回診,一年後改為每三個月回診,平時更要隨時警覺,一有問題應馬上洽詢了解其病情的醫師,家屬陪同急診時也要說明TTP的病史,以免延誤治療。符合罕病門檻 盼新藥引進台灣TTP的患者在台灣很少,陳宇欽說,台灣官方認定為罕病的標準包括:罕病發生率要萬分之一以下、有基因缺陷、治療困難,從這三點來看,TTP都符合認定門檻。陳宇欽說,國內目前雖有血漿置換和免抑制劑藥物這兩種治療方式,但臨床顯顯示有些病人治療後的效果並不是很好。他認為,醫學在進步,國外既然有新藥,就應該引進台灣,尤其TTP患者是可治療的,未治療前死亡率雖達80%,但治療後可大降至20%,若能投入更好的治療藥物,一定可以再提高治療成功率。陳宇欽說,台灣醫師常參加國際會議,都會知道國際上的醫學進展,也深知台灣的差距有多大,如果能引進好的TTP新藥,不論對患者、對醫師都是值得考慮的好機會。【延伸閱讀:TTP是什麼?為什麼辨別難、治療也難】
-
2021-08-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臨盆前夫妻雙確診 媽媽獨自生產「聽孩哭聲卻無法抱」
苦嘗多次人工受孕失敗的M小姐,偶然自然懷孕成功十足珍貴,孕育新生命的喜悅,卻在她懷孕35周面臨巨大的考驗。M小姐和先生因同住家人染疫,相繼住進北榮專責隔離病房,治療後兩人病情雖好轉,但在M小姐即將生產之際,兩人檢驗PCR仍為弱陽性,導致孩子的爸爸需缺席生產過程,M小姐只能在在護理師陪同下,獨自面對生產時的孤單,且寶寶順利出生後,因媽媽身上還有微量病毒,面臨「只能聽孩子哭聲,無法抱抱他」的無奈,母嬰也被迫暫時分離。M小姐到院時屬於輕症,呼吸不太喘、也沒發燒。協助產前照護的北榮B087/副護理長古玉貞說,挺著大肚子的她,除了關注腹中的小生命,又因先生高燒數日,還得肩負照顧任務。然而,M小姐聽到孩子的哭聲卻不能抱抱他,因為M小姐體內仍有尚未清除的病毒,為降低傳染給新生兒風險,再多的不捨也只能暫時將母嬰分離。新生兒科醫師也向她承諾,會照顧好孩子安全。看著穿著防護衣進出的醫護,貼心的M小姐總是嘴邊掛著「辛苦了」,一副很不好意思的樣子。古玉貞說,看似堅強的她,在家人狀況不好的時候,其實哭得非常厲害,自己在旁邊看了都心疼,我們就選擇透過錄音,當M小姐家的橋樑,大家互相溝通打氣。M小姐在北榮治療2周、孕期第37周後順利出院,並依約定在自主健康管理期滿當天,來院執行剖腹生產,無奈的是,她在急診室核酸檢測結果,為高Ct值的弱陽性,依規定需至負壓手術室行剖腹生產。先生的檢測結果也一樣是弱陽性,被迫缺席迎接新生命的喜悅,M小姐獨自一個人進入手術室待產。護理師謝佩淇說,待產過程中,巨大的宮縮疼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自己在旁引導M調整呼吸,同時也牽著她的手,讓無助的她可獲得一絲絲溫暖。終於在經過近1小時剖腹生產手術,M小姐產下體重近3000克的寶寶,健康響亮的哭聲彷彿在告訴她,「媽咪,我很好。」這也讓為人母的她激動落淚。然而,M小姐聽到孩子的哭聲卻不能抱抱他,因為M小姐體內仍有尚未清除的病毒,為降低傳染給新生兒風險,再多的不捨也只能暫時將母嬰分離。新生兒科醫師也向她承諾,會照顧好孩子安全。回到病房後的M小姐如釋重負,開始崩潰大哭,護理師發現情緒狀況,扮演陪伴角色,每天傳送寶寶各種照片,並透過電話向媽媽說明孩子的成長。幸好,M小姐在接過幾周的治療後已痊癒,也開心地回院迎接寶寶返家生活。疫情讓迎接新生命的經驗不盡完美,謝佩淇非常感觸的點是,即便夫妻感情極好,但仍無法在M小姐需要陪伴的時候,一起迎接寶寶,看著她的樣子,既心疼又佩服。
-
2021-08-1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敗血症引起急性腎衰竭 緊急腹膜透析救他一命
一名76歲男性因脊椎感染造成膿瘍,整天食慾不振,後因敗血性休克被送往急診,當時血中氧氣不足、血壓下降,且尿不出來,抽血檢查發現血液中尿素氮、肌酐酸飆高,研判為急性腎衰竭,經醫師為他緊急腹膜透析治療4天後,身體各項數值才大幅改善,並在一周後拔除腹膜透析導管,救回一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指出,患者因脊椎旁膿瘍感染造成敗血性休克,到院時收縮壓僅90毫米汞柱、尿素氮70、肌酐酸9.97,且血中動脈氣體分析7.07,研判為敗血症引起急性腎衰竭,出現危害生命的代謝性酸中毒,因此立即透過緊急腹膜透析矯正治療,搶救治療黃金時間。他說,引發急性腎衰竭的原因,按照結構可以分為腎前性、腎性,及腎後性。腎前性包括敗血症造成的低血壓、腹瀉,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脫水、心臟衰竭等;腎性包含腎毒性藥物、腎絲球腎炎等;腎後性大多由於泌尿道阻塞引起,例如急性尿滯留、結石、腫瘤造成阻塞,或攝護腺肥大等原因。家屬乍聽「腎衰竭」相當害怕,擔心父親是否因此喪失腎臟功能,需要終身透析。他說,急性腎衰竭與慢性腎衰竭有些不同,急性腎衰竭只要於早期診斷出病因,並快速解決,腎臟功能有機會回復或脫離透析。例如患者是由於敗血症引起,敗血症控制後,腎臟功能就會好轉。再者,並非所有急性腎衰竭都需要緊急透析,若急性腎衰竭沒有危害生命或造成其他器官衰竭,可以先治療原始病因;但若急性腎衰竭影響生命,甚至引發呼吸衰竭、肺水腫,或嚴重代謝性酸中毒,就要考慮短期透析,避免其他器官進一步惡化。緊急透析治療以往都以血液透析為主,這是由於短期血液透析的導管為雙腔靜脈導管,置放快速且能立即使用,但若患者進入長期透析,需要放希克氏管及動靜脈廔管,必須再進行透析導管置放手術。透過床邊腹膜透析植管方式,能夠局部麻醉且快速置放腹膜透析導管,日後若患者需要長期透析,也毋需另外置放導管,原有導管即可終身使用,如患者腎臟功能回復而脫離洗腎,也可直接拔除。此外,相較於血液透析,腹膜透析保存較多殘餘腎功能,也較不會影響急重症患者的血壓,急性腎衰竭的患者往往合併多重器官衰竭,緊急腹膜透析治療能在不影響患者血壓之下,幫助患者清除毒素。林軒任提醒,當發生急性腎衰竭時,務必把握治療黃金時間,千萬病急亂投醫,只要配合醫師接受治療,都能免於留下終身遺憾。
-
2021-08-1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以為氣喘或感冒 阿公突然爬不上樓診斷出瓣膜性心臟衰竭
一名94歲長者每天都要走樓梯到5樓神明廳上香,但最近幾個月來每次走上二樓就會氣喘呼呼上不去,住院診斷查出是瓣膜性心臟衰竭,經醫師用藥後才獲得改善,回診時感到體力改善許多,且又可以務農,並高興的說要請醫師吃飯。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內科醫師孫德光說,這位長者因為呼吸喘不過來且嚴重頭暈,被家人送到澄清醫院急診室後收治住院,當時已有肺積水現象,再經抽血檢驗、心電圖、X光、心臟超音波等檢查,診斷為瓣膜性心臟病導致心臟衰竭,從心臟超音波檢查的左心室射出分率為44.5%及36.6%,低於正常應55%以上,原因是退化性主動脈瓣及二尖瓣閉鎖不全,屬中度病情,所幸還不到需要開刀治療的程度。孫德光說,因患者年紀大,主動脈瓣及二尖瓣退化導致閉鎖不全,因此使得瓣膜閉合時,仍有部分空隙導致血液逆流,造成心臟負荷加重,這樣的情況較容易發生在老年人的身上,尤其75歲以上的民眾,只是很多患者並不自知,以為是類似氣喘或慢性阻塞性肺部等方面的肺部問題或感冒,因此未對症下藥使症狀難以改善。他說,藥物治療是減緩老阿公心臟的負荷,使肺積水逐漸消退且避免再產生,這樣的患者需要長期規律性服藥及定期追蹤檢查。孫德光強調,老年人退化性心臟瓣膜疾病是漸次性的發展,起初不會有太明顯的症狀,未妥當治療而病情進展至中度的病人就可能出現胸悶、喘不過氣、心悸不適甚至頭暈,當血液鬱積於肺臟,會造成肺積水、運動耐受力差。如果不尋求治療,最終可能導致心臟衰竭,而危及生命,據醫學研究心臟衰竭的5年死亡率高達50%,甚至比部分的癌症死亡率更高。
-
2021-08-15 新聞.元氣新聞
于美人曝詹雅雯緊急送醫需「集氣」 經紀人揭真實病況
金曲歌后詹雅雯原今晚雲端參與「2021 國家重要民俗南鯤鯓代天府 五府千歲進香期-藝陣演義」直播活動,主持人于美人晚間原本要與她進行直播,卻爆出詹雅雯下午突然送急診,因此缺席直播,更要大家幫忙集氣,引起粉絲譁然。詹雅雯今年3月曝光查出罹患帕金森氏症,左腦中度萎縮。近日她抱病參加錄影,有網友爆料她曾吐到要請工作人員幫忙扛進攝影棚評審台,卻仍出來工作,質疑她病況應該沒這麼嚴重,更有酸民攻擊她戴假髮又整鼻子;今天下午她還在臉書直播祝大家七夕情人節快樂,更解釋戴假髮因用藥掉髮,不想讓爸媽擔心、想讓他們看到自己最有精神的模樣,也解釋自己是因鼻骨斷裂,經過三次開刀,甚至被削掉鼻骨重建。下午才直播、晚間卻驚傳送急診,更要大家為她集氣,似乎病況急速惡化;記者詢問她經紀人,經紀人表示「已經回去休養了」,透露自詹雅雯患病且用藥後,只要沒力氣爬起來或一直吐、就得到醫院報到,「常進出醫院,也不想特別提」,今早因無力再度送急診,而後下午2、3點就已返家休養,還直播與大家報平安,但因晚上活動有很多單位會參與,她不想影響他人,才缺席直播,並非如其他媒體所指的緊急送醫,只是沒想到主持人于美人會號召網友為她集氣,造成病況惡化的假象,「目前休養中,沒事沒事,謝謝大家關心」。
-
2021-08-1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時間就是腦細胞!中風發作時怎麼做?4招爭取黃金治療時間
80歲林先生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某天晚上10點多出現右側手腳無力,到凌晨兩點變得更為嚴重,被家人緊急送醫急診,診斷為左側中大腦動脈阻塞,經醫院動脈取栓小組成功取出血栓,打通了阻塞的血管,右側手腳無力改善,出院時可自理生活。腦中風不僅可能會造成死亡,更是導致失能的主要原因。受到影響的除了病人本身,也影響了飽受壓力的家庭,並造成社會的巨大損失。因此,必須積極預防腦中風的發生,提供急性腦中風有效的治療至關重要。FAST、臨微不亂 辨別中風自1996年以來,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rt-PA)治療已成為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標準治療。透過簡單的FAST辨別中風四步驟:「F」就是FACE,請患者微笑或觀察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A」 是ARM,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無力下垂;「S」是SPEECH,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當三者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就要把時間「Time」趕快送醫。此外,還有「臨微不亂」四字訣,「臨」時手腳軟、「微」笑困難、講話「不」清楚、別「亂」快送醫,在發現急性腦中風症狀時,應立即或協助他人就醫,爭取黃金治療時間。血栓溶解劑 提升三成好預後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rt-PA)治療,相對提升了三成良好功能預後的機會,且在某些條件下可將黃金治療時間從3小時延長至4.5小時。但仍然有不少病人無法接受rt-PA治療,例如發病時間超過黃金治療時間,或有注射rt-PA的禁忌症。此外,rt-PA治療對大血管阻塞的效果不佳,例如內頸動脈、中大腦動脈或基底動脈阻塞,大約只有兩成的血管打通率,遠低於其他血管阻塞的治療效果。2015年後,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有了突破性的進展。除了rt-PA治療外,對於前循環大血管的阻塞,若能在6至8小時加上動脈血管內取栓(EVT)治療,其效果顯著優於僅使用靜脈注射 rt-PA治療的效果,高達四至五成的病人有恢復良好的機會,能重拾獨立自主的生活。時間即腦細胞 治療分秒必爭新近發展的腦部影像提供了更精確的腦細胞血流灌流狀態,發病的時間不再是判定可以接受rt-PA或是EVT治療的唯一標準。2018年兩個大型研究顯示,藉由特殊腦部影像的篩選,分別針對6至16小時與6至24小時前循環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病人,提供緊急的EVT治療,動脈取栓組的病人預後相較於保守治療組病人,有較好的功能恢復。「時間就是腦細胞」,無論是rt-PA或EVT治療都是分秒必爭的。在發現急性腦中風症狀時,應立即打119,將病人送至可以提供rt-PA治療的醫院。若臨床醫師確診或懷疑是大血管阻塞,且在黃金治療時間內,不論是否有接受rt-PA治療,應提供EVT治療的機會。
-
2021-08-13 新聞.健康知識+
中暑不只是「太陽咬人」 高溫環境工作當心送命
高雄52歲蔡姓工人日前過了下班時間還沒走出廠房打卡,同事前往探看,發現他昏倒在地不停抽搐,馬上送醫急救,可惜雖救回性命,腦部卻受損,肢體協調性及發音都受影響,往後需由專人照護,醫師提醒,民眾在高溫環境下工作,也別輕忽中暑的可能。蔡先生工作的廠區有鍋爐,環境悶熱,他因過了下班時間還沒打卡,被熱心同事發現昏迷倒地送醫,阮綜合醫院急診室主任連守揚替他檢查發現,他體溫高達42度,呼吸心跳急促,出現癲癇、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血尿、肝功能異常、上消化道出血等中暑症狀。「中暑不一定是直接曝曬在太陽下」,連守揚說,在高溫悶熱環境如果一直流汗,就可能出現體溫偏高、頭暈、頭痛等熱衰竭情形,這就是中暑的前兆。如果已經頭昏、口渴、手腳無力,來不及離開高溫悶熱環境、補充水分並休息,接著就會走不動、躁動不安,這就是「中暑」,最糟的是一旦高燒不退,就會有神智不清、譫妄、癲癇等更嚴重症狀,甚至引發多發性器官衰竭,進而死亡。連守揚說,夏季容易中暑的高危險群包括熱調適能力較差的孩童、散熱調節不良的老年人、中風、新陳代謝疾病患者;以及另長時間在戶外與高溫環境工作的人,也務必多喝水並適當休息。因此從事戶外活動時要避免直接曝曬在陽光下,豔陽下活動愈劇烈,新陳代謝愈快,體溫就越高,建議民眾除找遮蔽物遮陽,減少皮膚的輻射吸熱效應,降低體感溫度外,每活動15至30分鐘,就應找遮陽處適當休息。而在通風不良的高溫廠房工作者 ,須適時換手、換班,並趁休息空檔降溫通風,補充水份。但他也提醒,有些民眾疑似中暑時,會慣於拿小碟子、磁湯匙「刮痧」,但這樣的調理行為其實有禁忌,最好先詢問中醫等專業為宜。
-
2021-08-1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患延後拿藥,導致血糖沒控好 染疫死亡率高!
糖尿病族群染病重症,死亡率高8倍王姓糖尿病病友是控糖模範生,但因害怕新冠肺炎疫情,不敢回診拿藥,導致沒有續用糖尿病用藥,再次來醫院已是血糖高滲透壓狀態送來急診。醫師表示,延後拿藥、不規則用藥成為疫情爆發後常見的醫療窘境。「出門增加染疫風險,但慢性病尤其糖尿病照護不良,會大幅增加染疫、住院後死亡風險。」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葉乃誠表示,糖尿病族群一旦染病重症入加護病房風險為非糖尿病人的2.8倍,死亡率高了8倍,而且風險與平常控制的血糖狀態、糖化血色素、血糖變異度都呈現高度相關。葉乃誠指出,由大數據顯示,不管是第1型還是第2型糖尿病,平日血糖控制的情況與罹患新冠病毒後的死亡率有關,因此穩定持續的慢性病、糖尿病藥物控制、規律回診,以及維持規律的生活、定時定量的飲食、適度運動很重要。在家可用「血糖機」 準確知道自己的血糖狀態葉乃誠說,有些病友在家久了,常飲食過量、缺乏運動導致血糖上升而不自知,國際標準組織認證的血糖機是病友可靠的幫手,可以在家準確知道自己血糖的狀態,幫助飲食控制及增加運動動機,建議在家可做室內體操、伸展、抗阻力運動,同時還能控制體重。新冠病毒也會造成胰島素阻抗及胰島ß細胞分泌胰島素功能下降,進一步加重酮酸中毒風險,葉乃誠建議,若是在隔離或染病期間,應了解酮酸中毒的症狀,頻繁監測血糖,甚至可買機器偵測血中酮體,適度補足水分,且進食身體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才能有效降低酮酸中毒風險。「胰島素」是控糖利器困難控制糖尿病病人,胰島素是控糖利器,長效胰島素加上每天血糖監測,更是可在醫療團隊的溝通建議下,適時隨血糖高低調整胰島素劑量。不但可控制血糖,也可以有效抑制酮酸中毒風險。
-
2021-08-12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憂疫情延後拿藥?醫師:控血糖與患新冠病毒死亡率有關
患有糖尿病的王姓病友一直是控糖模範生,但因害怕新冠肺炎疫情,延後拿藥,導致沒有續用糖尿病用藥,再次到醫院已是血糖高到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送來急診。醫師表示,延後拿藥、不規則用藥已成為疫情爆發後常見的醫療窘境,「血糖機是糖尿病友可靠的幫手」,可在家準確知道自己血糖狀態,幫助飲食控制及增加運動動機。「出門增加染疫風險,但慢性病尤其糖尿病照護不良會大幅增加染疫、住院後死亡風險」,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葉乃誠指出,糖尿病族群一旦染病重症入加護病房風險為非糖尿病人的2.8倍,死亡率高了8倍,而且風險與平常控制的血糖狀態、糖化血色素、血糖變異度都呈現高度相關。葉乃誠指出,由大數據顯示,不管是第1型還是第2型糖尿病,平日血糖控制的情況與罹患新冠病毒後的死亡率有關,因此穩定持續的慢性病、糖尿病藥物控制、規律回診以及維持規律的生活、定時定量的飲食、適度運動很重要,在家可做室內體操、伸展、抗阻力運動,同時控制體重。葉乃誠說,有些病友在家久了,常飲食過量、缺乏運動導致血糖上升而不自知,國際標準組織認證的血糖機是病友可靠的幫手,可以在家準確知道自己血糖的狀態。另外,新冠病毒也會造成胰島素阻抗及胰島ß細胞分泌胰島素功能下降,進一步加重酮酸中毒風險,葉乃誠建議,若是在隔離或染病期間,應了解酮酸中毒的症狀,頻繁監測血糖,甚至可買機器偵測血中酮體,足量的水分及進食身體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才能有效降低酮酸中毒風險;困難控制糖尿病病人,胰島素是控糖利器。
-
2021-08-12 新聞.元氣新聞
網傳詹雅雯錄影「狂吐被扛」挨酸誇大 本人出面揭真相
台語歌后詹雅雯今年3月曝光查出罹患帕金森氏症,左腦中度萎縮。近日詹雅雯抱病參加錄影,有網友卻在網路上爆料她當時吐到要請工作人員幫忙扛進攝影棚評審台,甚至遭酸她還能出來工作病況應該沒那麼嚴重,質疑她誇大病情。對此,她昨(11日)開直播回應。詹雅雯昨天在直播中表示,「如果有人說,沒那麼嚴重為何說的那麼嚴重,欸不是我講的,是醫生傳達的訊息,我才跟大家說,我當然希望我沒那麼嚴重」,直言不在乎酸民評論,反而要感謝,「質疑我的朋友,你們是我的貴人,讓我的爸爸媽媽不用擔心」。詹雅雯曾表示因帕金森氏症、左腦中度萎縮,再加上服用藥劑,讓她有掉頭髮、腸胃不適、平衡感不好等副作用。先前傳出她跌倒送急診,她則坦承養病心情憂鬱,甚至要服用藥物降低憂鬱感,表示有時會儘量偷偷不吃抑制憂鬱的藥,「我不是個好病人,應該是要聽醫生的話」。
-
2021-08-11 新聞.健康知識+
熱傷害 中暑掛急診女性增7.5倍
台灣一一○年來溫度已上升一點六度,高於全球平均,暖化加劇也引發熱傷害。中研院學者發現,當每日最高溫達卅四度以上,因中暑而掛急診案例就增加四倍,其中女性增七點五倍最高;戶外活動熱傷害則以孩童最明顯,當溫度達到卅三度以上,零至十四歲的急診數量將暴增為六點八倍,顯示氣候變遷對人體健康影響甚鉅。中研院永續科學中心副執行秘書龍世俊昨參加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舉辦的「氣候沙龍」,她利用過去十五年資料分析發現,當每日最高溫達到卅四度以上,因中暑而掛急診的例子就增加四倍,其中男性為三點五八倍,但女性卻大增為七點五倍,老人則是五點二倍,家裡的老人及主婦可能捨不得開冷氣而導致中暑。戶外活動者的熱傷害,除了溫度還納入相對濕度、風速、太陽輻射影響,龍世俊指出,若溫度達到卅三度以上,戶外活動者中暑急診人數增為四倍,其中老人五點五倍,值得關注的是,零至十四歲的族群增為六點八倍,上升幅度最高。龍世俊說,至於非意外死亡相對風險,每日溫度卅三度以上時,增加幅度約百分之八,卅二度以上增加百分之五,性別、年齡差異不大,但仍以老人死亡風險較高。如何應對氣候變遷下的熱傷害衝擊,她說,應善加調配工作時間及運動時間,未來建築或空調設備也應朝向節能設計,政府與民間更應提高解決能力,才能減緩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熱傷害。
-
2021-08-1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奇美醫發表冠心症跨科別照護成果、三次通過醫策會認證
奇美醫學中心今天發表冠心症跨科別團隊照護成果、第三次通過醫策會冠狀動脈疾病品質認證,強調提高疾病照護品質及藥物療效,更多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接受冠心症藥物衛教及完成心肺復健測驗、戒菸成功率從106年的32%到109年61、大幅提高近一倍。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洪俊聲舉出案例,82歲退休老人肝臟有大顆腫瘤,入院安排手術時急性心肌梗塞併呼吸衰竭,心導管檢查發現冠狀動脈阻塞非常嚴重、手術風險極高,經心臟內外科團隊合作,使用小型葉克膜協助、順利完成高風險心導管支架放置,也安全切除肝腫瘤,最後順利出院。洪俊聲表示,奇美冠心症照護團隊2014年首次參與醫策會冠狀動脈疾病品質認證,成為南部首家通過認證醫學中心,即便今年爆發疫情,團隊仍堅守崗位,順利三度通過認證,提升冠狀動脈疾病全面整合照護品質,提供國內外民眾就醫參考。洪俊聲說,心絞痛、心肌梗塞是最常見冠心症臨床症狀,更是猝死主要原因。在臺灣心臟病是國人第二殺手,衛福部統計,去年心臟病死亡20457人,不管男女死亡率均第二位,與2019年冠心症死亡人數相較、年增率高達3%,且有逐年增加趨勢。他說,過去冠心症照護由急診、心血管內科、護理團隊治療,奇美團隊提供以病人為中心完整照護,由心血管內、外科、復健、急診、加護、護理、藥劑、營養、戒菸衛教師等專業人力組成,並制定複雜疾病診治、評估及分享決策流程,藉橫向整合、強化延續照護,讓奇美冠心症照護團隊真正成為民眾信任的「心臟血管重症中心」。
-
2021-08-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莫德納疫苗快用光 兩劑間隔恐再延長
AZ、莫德納疫苗即將用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坦言「疫苗存量現在就很告急」,並直言現階段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者,比能接種的人要「多很多」,正積極和廠商聯絡,另可能再延長接種第一、二劑間隔時間,如此一來,保護力確實可能下降,但仍比尚未接種者高,「有打比沒有打的好」。AZ、莫德納疫苗分別在六、七月擴大施打,預計需接種第二劑的民眾,將在八月底與九月中旬湧現,但國內疫苗嚴重不足,又以莫德納缺貨更為嚴重。據統計,國內仍有三百九十七萬人非莫德納不打,至於打過第一劑的三百多萬人何時可以打到第二劑?陳時中昨未正面回應,僅表示,一開始政策就很清楚,要先滿足第一劑的涵蓋率。關於莫德納疫苗兩劑間隔時間,指揮中心規定,除第一類至第三類對象,以及孕婦等四類維持兩劑間隔廿八天;其他類別對象均十至十二周。因無法掌握進貨時程,陳時中表示,施打間隔需依據疫苗到貨情形,做滾動式調整,有可能再延長時間。不過,延長第二劑接種時間,疫苗保護力恐受影響,媒體於昨天記者會上多次提出質疑,陳時中一開始並未正面回應,只說,先前接種政策已很明確,主要先滿足第一劑涵蓋率,必須考量尚未接種第一劑者,目前認為增加打第一劑涵蓋率比打滿第二劑更為重要。經兩度追問下,陳才坦言,確實有可能發生保護力下降的情形,但保護力仍比尚未接種者還要高,「有打比沒有打的好」;如果提高第一劑覆蓋率,對整體社會來說,相對保護力較強。另有民眾「意外」收到第二劑莫德納疫苗預約簡訊,但與第一劑間隔不到十周。陳時中說,確實出現誤植情況,約一千五百人完成預約,只要成功預約,就會提供接種。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解釋,原因在於接種單位與醫療院所幫民眾接種第一劑疫苗時勾錯身分別,將第六類、第八類勾成第三類,已進行更正。美國研究證實,打流感疫苗可降低新冠重症。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染疫前接種過流感疫苗者,住進加護病房或急診機率確實較低,建議民眾踴躍接種流感疫苗。
-
2021-08-09 醫聲.疫苗世代
疫苗新知/美研究流感疫苗能降低新冠重症 指揮中心:建議施打
美國研究指出,打過流感疫苗的人,能夠大幅降低感染新冠肺炎後,演變為重症的風險。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建議優先順位接種新冠的對象,可以依照安排接種流感疫苗。羅一鈞說,關於流感疫苗和新冠肺炎產生併發症的研究,是邁阿密大學做的,研究發現,染疫前接種過流感疫苗的人,住加護病房或急診的機率比沒打過的人低。而我國每年10月開始,會接種季節流感疫苗,羅一鈞說,因為流感新冠高風險族群雷同,會建議優先順位,可接種新冠的對象,依照安排接種流感,但目前研究只有提到流感疫苗,沒有針對肺炎鏈球菌,現無法評論。
-
2021-08-0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鼓勵防疫第一線醫師 林芳郁:盡所能告訴家人「我愛你」
71歲的心臟外科名醫林芳郁,從醫40年,曾任台大、北榮、亞東三家醫學中心院長,從SARS到新冠肺炎,都在第一線對抗疫情。今年父親節前夕,林芳郁卸任擔任六年的亞東醫院院長,正式迎接退休生活。不只是一位盡心貢獻醫界的醫師,林芳郁更以嚴謹身教,成為兒女心目中的模範父親。身教嚴謹,卻包容孩子想法,只要肯努力,他全力支持。在宜蘭羅東出生的林芳郁,高中才北上念建中,自台大醫學院畢業後,順利成為心臟外科醫師,並與醫學系同窗、台灣首位女整形外科醫師林靜芸結為連理,育有一雙兒女。女兒林之昀跟隨母親腳步,成為整形外科醫師,兒子林之晨則往新創產業電商發展,接任台灣大哥大總經理。兒女事業有成,與父母嚴謹身教有關。林之晨回想,年幼時若有不乖或不禮貌的行徑,林芳郁常叫他們面壁、罰跪。但林芳郁對孩子的想法非常包容,無論想做什麼,他一定全力支持,多半給予鼓勵,只要選定目標,就好好努力、全力以赴。他認為孩子平安,把工作做好最重要。女兒乖巧,兒子曾叛逆,笑稱「女兒是上帝補償給我的」。外科醫師生活忙碌,林芳郁坦言,過去平日忙很晚才回家,早期周六還要上班,等於只有周日休假,但又掛心病人病況不穩定,多半會待在醫院。以前在台大醫院時常帶孩子「查房」,兒女因此閱「傷」無數,更謹記怎麼防止燒燙傷。和孩子相處時間不多,但慶幸女兒循規蹈矩,也跟隨父母從醫,相較兒子叛逆讓他很頭痛,林芳郁笑稱「女兒是上帝補償給我的」。細數林之晨的叛逆事蹟,高中時為了把妹無駕照偷騎機車,家中規定九點半門禁,兒子偷偷蹺家過夜,女兒還幫忙掩護,老婆發現後氣個半死。於是兄妹倆不得不互助,「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但兩人也培養出好感情,像林之晨在美國留學時,林之昀去美國玩,哥哥主動獻卡,讓妹妹無限消費。教育孩子言出必行,欣慰兒子留學歸國後「變暖男」。林芳郁對兒女管教嚴格,正直個性更是言出必行。林之晨求學時課業並不佳,有次段考前,承諾若兒子成績進步就帶他到日本玩,兒子果然爭氣地考出好成績,老婆本想趁著工作忙順勢忘記,他堅持「一定要帶他去日本玩」,堅持履行承諾。過去曾擔心兒子工作不穩定,但自美國留學回來後,彷彿「變了個人」,不僅變溫暖也更孝順,周末帶著父母愛吃的燒餅油條及豆漿來訪,父母傳訊也早讀早回,讓他相當欣慰。林芳郁鼓勵同為人父、至今仍在防疫戰線上的醫師,保重身體外,也盡所能告訴家人「我愛你」,像自己至今仍會向妻子和兒女說「爸比愛你」,或留小紙條在太太書桌上,隨時傳達對家人的愛。兒子看老爸拒收紅包 簡樸一生 愛國不移民林芳郁為台灣醫界創下歷史性推展,曾率領團隊做全球領先的不整脈研究,擔任台大急診部主任任內,開創救護車EMT(緊急救護技術員)體系,如今高級救護員遍布全台,戲劇《火神的眼淚》中救護員挽救珍貴生命的片刻,充分展現急救技術,更造福無數患者。林芳郁上月底卸任亞東醫院院長,兒子林之晨特地排開行程,出席父親的榮退典禮。他透露,父親擔任醫師工作期間,仍維持羅東人的簡樸生活,在家總是穿著破內衣,皮夾、皮帶一用就是幾十年,不開名車,一台Toyota Premio用了十幾年,一直到無法維修才勉強換掉。在兒子眼中,父親十分好學,在家中書筆不離身,隨時研讀畫重點。父親也相當愛國,1995年時,許多醫師帶家人移民,但父親堅決「身為台灣人,死為台灣鬼」,展現愛國情誼。而父親沒有物質欲望,當年在台大醫院,父親認為紅包文化對弱勢病人不公,堅決拒收病人紅包,病人若送紅包來,他一定會再買水果禮盒,把病人紅包放進並送回。林芳郁小檔案年齡:71歲歷任:台大、北榮、亞東醫院院長家庭:結婚45年,育有1子1女給孩子的一句話:訂好目標,全力衝刺,不管到世界哪個角落,闖到累的話就買張機票,家裡永遠都有你的碗筷。
-
2021-08-0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爸爸節「觀心」長輩健康 累、喘、腫 心臟衰竭典型症狀
50多歲的王先生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且長期吸菸,某天因肺水腫喘不過氣被送到急診,發現早有心肌梗塞卻未察覺,已造成心臟肥大且演變成慢性心臟衰竭。服藥治療後症狀獲得控制,經八個月穩定治療心臟逐漸恢復正常大小,重拾正常生活。男性多屬收縮型,女性多因高血壓造成舒張型心衰竭。心臟衰竭是常見慢性疾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陳鴻毅表示,臨床上男、女表現不同,男性罹患心臟衰竭最常見的原因為「缺血性心臟病」,就是大眾熟知的心絞痛、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心臟病等,五成以上屬於收縮型心臟衰竭;而女性多因高血壓造成舒張型心臟衰竭,此外心律不整、瓣膜性心臟病、心肌病變等也是常見的主因。陳鴻毅解釋,心臟就像幫浦,會不斷地收縮及放鬆供應人體全身血液,收縮型心臟衰竭是因血液打出去的力道不足,當器官接收不到充分的血氧,在長期缺血的情況下會產生慢性腎衰竭、肝腫大等併發症;舒張型心臟衰竭則是血液難填充回流至心臟,易造成喘、下肢水腫等症狀。延緩心臟衰竭惡化,從戒菸酒及控制三高開始。「累、喘、腫」為心臟衰竭三大典型症狀,共有四階段病程,從初期生活正常到逐漸走路或從事費力工作時會感到力不從心,到了第四期會連靜止不活動、躺在床上都感到氣喘吁吁,而下肢水腫是最常出現的症狀,部分病患會在短時間內急性惡化。陳鴻毅說,男性吸菸及飲酒比率較女性高,延緩心臟衰竭惡化從戒菸酒及控制三高開始,飲食少油、少鹽及少水,並搭配適量運動,單周3到4次,每次30分鐘內,心跳勿超過130下。鹽分攝取每日應控制在5公克,水分攝取則視個人排汗及排水量而定,建議每日飲水量約一千至兩千毫升,並搭配體重監測,如一周下來體重多出2到3公斤,代表體內水分代謝出現狀況需特別留意。有心血管疾病及家族史、吸菸史、三高、肥胖為心臟衰竭高危險群,控制慢性疾病、維持良好生活有助降低風險因子,預防心臟衰竭。陳鴻毅最後提醒,今天是父親節,建議大眾須「觀心」家中長輩是否有累喘腫等症狀,若有相關症狀則盡早就醫及治療。近年心臟衰竭照護與治療漸趨成熟,目前也有最新的雙重機轉藥物可使用,只要患者定期回診、規律服藥,症狀便可以穩定控制,並維持生活品質。心臟衰竭護心七招1.飲食少油、少鹽2.適當運動3.戒菸、戒酒4.控制三高慢性疾病5.規律量體重6.季節轉換注意保暖,避免溫差過大7.規律服藥治療資料來源╱陳鴻毅製表╱黃安琪本衛教文章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
2021-08-08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署投入21億元調高給付 氣管內插管給付17年首調升
衛福部健保署今年第三度調高健保給付,預估將投入廿一億元,調高四百多項重症給付,其中十項的調幅高達八成,包括不斷被詬病長年未調整的「氣管內插管」,從四六四點調升至八三五點,是相隔十七年來首次調整;葉克膜則是八年來再次調高,從一萬一○六一點調高到一萬九九一○點。本土疫情爆發,重症個案大增,第一線醫護人員飽受極大壓力,凸顯急重難症醫療的重要性。健保署今年多次調整給付,此次調高重症的給付,此外今年六月十八日也宣布新增申報代碼,讓新冠肺炎合併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患者,住進加護病房且插管使用呼吸器患者可以公務預算給付。 此次調幅達八成的十個重症治療項目,分別為骨髓穿刺、脊椎穿刺、骨髓穿刺併骨髓切片、胃灌洗術、去顫術、心肺復甦術(每十分鐘)、氣管內管插管、簡易異物取出、複雜異物取出、體外循環維生系統(ECMO)建立(第一次)。健保署三度調整醫療給付,之前調整門診及住院診察費、住院護理費、藥事服務費、急診診察費約投入八十二億元。去年一共編列一○三億元調高相關給付,後續將陸續討論決議。
-
2021-08-0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防疫在家食物沒保存好常感染沙門氏菌 醫師呼籲注意
防疫宅在家,食物沒保存好,很容易感染沙門氏桿菌菌;奇美醫學中心近來病患增多,鄭姓女子因嚴重上吐下瀉、高燒不退送急診,抽血發現其白血球、發炎指數都偏高,糞便和血液培養都驗出沙門氏菌;醫師一問才知她吃了放2天沒冰的肉粽,經抗生素治療點滴補充,一星期才出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王宿鴻表示,民眾常因吃到受汙染食物感染沙門氏菌,尤其天氣較炎熱時,會有噁心、嘔吐、腹痛、嚴重腹瀉、38~40℃高燒不退等急性腸胃炎症狀,尤其糞便中常夾雜黏液和血絲,造成恐慌。還好沙門氏菌不耐熱,低溫60度經過20分鐘或100度5分鐘就可以殺死。王宿鴻說,生雞蛋、奶製品、肉製品等易遭汙染,務必完全煮熟,牛奶和奶製品需滅菌;調理時生食和熟食分開,吃不完的食物一定要用保鮮膜包裹放冰箱,再吃前也要加熱煮熟。他說,症狀較輕微者,以支持性療法補充電解質水分即可,但需注意腸胃發炎時要少吃甜食,建議吃白稀飯、白飯、白麵條、白土司等易消化食物,若症狀持續、高燒不退、連喝水都很不舒服的時候,就應就醫避免嚴重併發症。沙門氏菌感染一般症狀持續 2到3天後會痊癒,但有5%的人會成為帶菌者。可經人、貓、狗、蟑螂、老鼠等途徑汙染食物。生存溫度在4到48℃間,在35到37℃間繁殖最快。王宿鴻表示,台灣炎熱最近又一直下雨潮濕,沙門氏菌又最喜歡生活在這種環境,食物放在室溫太久,風險會大大增加,民眾一定要多注意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