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心肺復甦術
共找到
146
筆 文章
-
-
2021-11-21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007特派員也用的「心臟電擊去顫器」
賭牌桌上,爾虞我詐,瞬息萬變。英國007特派員詹姆斯・龐德面對陰狠狡詐的對手,卻保持一貫優雅自信。他啜飲一口侍者送來的雞尾酒,突然臉色大變,意識開始模糊,心跳加快,他知道被下毒了。匆匆衝進廁所,猛烈催吐,踉蹌地衝進專屬跑車,與總部視訊聯繫請求救援,這是他唯一活命的機會。若不趕快急救,龐德將在數分鐘內死亡。他依指示,將一台神奇機器的貼片放在胸前,按下按鈕……卻毫無動靜,原來情急之下,電擊貼片沒有正確連上機器,他盡最後努力想將之連結……太晚了,龐德陷入昏迷,心臟停止,死神近在咫尺。幸好,這時美女夥伴衝進車內,再次壓下紅色按鈕,龐德全身一震,心跳恢復,悠悠轉醒,數分鐘後再次回到牌桌上,給歹徒迎頭痛擊!以上是2006年由丹尼爾·克雷格擔綱主演007系列電影「皇家夜總會」中驚險的一幕。是誰救了007?是龐德美女?還是那台機器?為何能讓007在數秒內起死回生?它就是「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這道具不必成為007特派員才能擁有。《緊急醫療救護法》規定特定的公共場所應置放AED,例如:機場、高鐵站,森林遊樂區、學校、電影院、圖書館、百貨公司、大型購物中心、旅宿場所等隨處可見。為什麼AED如此重要?根據衛福部資料,台灣每年約有兩萬人在社區發生心跳停止,其中有許多是因為突發性的心律不整。心跳停止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在短短幾分鐘內就會死亡。讓心室顫動或心室頻脈恢復成正常心律的唯一有效方式,就是電擊去顫,並且同時持續施行心肺復甦術(CPR)。目睹路人甚至是親人在面前倒下失去意識,內心的驚慌可想而知,電擊去顫?沒接受過訓練怎麼可能使用這樣的機器?相信這是許多人的疑問。事實上,AED的操作非常簡單,打開機器會出現語音指示,聽從指示就能操作。因為儀器可以自行分析心率,提供即時電擊去顫拯救患者生命,世界上先進國家都積極推廣在公眾場所擺設AED,便於取用。當然,單純使用AED是不夠的,如果在公眾場所看到忽然失去意識的人,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的「民眾版成人心肺復甦術」,建議以下救命步驟:「叫、叫、壓、電。」1.叫:確認反應、呼吸。2.叫:請旁邊民眾協助快打119求救,並取得AED。3.壓:持續性胸外按壓。4.電:使用AED。歷任的詹姆斯・龐德,您最喜歡哪一位呢?現任007丹尼爾·克雷格與之前的形象不同,不再是萬能無畏、風流多情。他也有孤獨脆弱的一面,但總能振作起來,面對挑戰。或許這樣的龐德更適合與21世紀男人的形象投射。「第七號情報員」系列電影自1962年至今已接近60個年頭,共25部電影,不變的是:007情報員永遠風流倜儻,龐德女郎總是美艷動人,電影道具超乎想像,讓觀眾瞠目結舌。更重要的是:看007電影的你我,眼神充滿著興奮期待,永遠保持著年輕好奇。看完最新一集電影,不禁會問:下一集007呢?何時上映?(FB搜尋:鄒頡龍醫師聊生活,談健康)
-
2021-11-09 癌症.其他癌症
舌癌患者術後突發性心臟猝死 6小時內急救3次終救回
51歲罹患舌癌的莊姓男子日前在接受舌腫瘤及頸部淋巴切除手術結束後不久,突發致命性心律不整,光田綜合醫院醫療團隊為患者進行心肺復甦術(CPR)急救,穩住生命跡象,沒想到6小時內又發生兩次心律不整,醫護團隊聯手搶救,3次都在鬼門關邊緣救回,一度被認為「救回來也可能是植物人」,卻奇蹟似的沒有任何腦損傷。患者住院3個月後,他已可從躺在病床上到坐輪椅,復健後正常行走狀況穩定,他和家人都感謝醫護團隊將他的命救回來,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鼻科主任沈炳宏表示,當時為患者進行舌腫瘤及頸部淋巴切除手術過程順利,沒想到在術後沒多久,突發致命性心律不整,手術與麻醉科醫療團隊第一時間執行CPR搶救,並持續給患者急救藥品及升壓劑,保持心臟的功能,10分鐘恢復心跳。隨後將患者送到內科加護病房觀察,又發生兩次心律不整,第一次急救 20分鐘後恢復心跳,第二次急救持續超過50分鐘,心律卻沒有任何起色。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黃世忠主任擔任急救小組指揮官,他說過程很難熬,將近10位的心臟內科、耳鼻喉科、加護病房醫護團隊聯手施行高級心臟救命術(ACLS),好幾度認為已經不樂觀,向家屬表明做好心理準備,就算救回來也可能是植物人,但發現患者求生意志堅強,家屬也不願放棄,醫療團隊秉著救人天職全力搶救,在急救60分鐘後,患者才漸漸有生命跡象,心律恢復穩定,家屬與醫護人員都備感振奮。經由心臟外科醫師蘇銓男為患者裝上葉克膜,讓血壓維持穩定,2天後患者恢復意識且神智清醒,4天後脫離葉克膜轉一般病房,一周後出院。黃世忠主任說,進行心導管檢查後,發現原因竟是「心臟冠狀動脈痙攣」誘發第二型心肌梗塞與致命性心律不整,不易察覺且難以診斷,當發生時如沒及時搶救恐威脅生命。內科加護病房吳明峰主任說,一般患者在CPR 30分鐘救回來高機率因缺氧成為植物人,但團隊的積極搶救,讓患者奇蹟似的沒有任何腦損傷;內科加護病房護理長楊雅筑、護理師李思誼說,急救狀況好幾度危急不樂觀,如今看到病人復原那麼好,而且沒留下任何後遺症,覺得非常欣慰。莊男感謝醫護團隊沒有放棄,他回想當時,急救過程中,躺在病床上隱約聽到家人與護理師的聲聲呼喚加油,告訴自己一定要勇敢堅強活下去,他現在回診追蹤檢查狀況穩定,他知道自己有三高、家族性心臟病史,但卻一直忽略沒有進一步的檢查治療,他認為沒有比健康更重要的事,因此暫時辭掉水泥工的工作好好休養,享受生活。
-
2021-11-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徵召日記5/同島一命,誰是確診者?每個人都可能與病毒擦身而過
篩檢站輪番上演最真實的人生悲喜劇,分開、病痛、死亡的無奈如影隨形,令人感嘆。沒有什麼事不可能發生,但也有人願意挺身而出……來做篩檢的人,都曾跟COVID-19病毒「靠得很近」:大部分是因為工作所須與確診者有所接觸,也有人是因為家族群聚感染。而所謂確診者,並不一定會有發燒、咳嗽等症狀,或是看起來病懨懨的,反倒是看起來沒什麼異狀的普通人,卻可能拿到確診結果。鄰居有病例、一家人來驗……確診的是誰?很難猜得到。剛開始支援篩檢站,曾碰到一位中年男性,就住在確診者樓上,所以想來驗驗看,平常沒什麼不舒服症狀,結果確診;也有太太苦口婆心帶著先生、孩子及婆婆一家人來驗,結果自己及女兒確診;一對30多歲的年輕爸媽,兩人各懷抱約5、6歲的小男孩、小女孩做篩檢,戳鼻子時小孩放聲大哭,媽媽說,很奇怪,家裡就兩個小孩確診,大人反而沒染疫,目前雖已採檢陰性解隔離了,但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帶小孩回來採檢,覺得很心疼。押解非法移工採檢,公務人員執勤,要耐心更要小心。確診難防,除了醫護人員,大家會對疑似確診者躲得遠遠的,而我在篩檢站卻看到了不少勇敢執勤的公務人員,令人佩服。有次是移民署的人押解非法移工來採檢,移工的雙手被衣服綁緊(看不出來有沒有手銬),我想說哪來的囚犯?心裡很害怕,一旁穿著移民署工作背心的人員說,這些是中國大陸來的非法移工,從馬祖送來台灣,即將被遣送回中國。「早上他們還吵鬧著不要來採檢呢!因為聽說台灣的疫情很嚴重(那時是6月)一聽要送回本島,他們怕死了,都不要來篩檢!」 我心裡的OS是,我們也怕外來的人帶來病毒感染啊!移民署的人很有耐心,篩檢時移工小有抱怨,他們就靜靜陪伴在旁,沒有喝斥、責罵,等待篩檢報告需要半小時,他們把移工全帶回車上等,留一位同事聽取報告。未著防護衣,緊急搶救車禍傷患,事後發現是確診者……另外一次是兩位移民署同仁推著外籍人士來做採檢。這位黑人男子坐在輪椅上摀著頭,顯得很不舒服,他們很緊張,頻頻問醫師可以怎麼做,其中一位還馬上秀出自己手機裡的照片說,「這是他正在吃的藥。」他說,外籍人士來台三年,不想回國就住在民間機構裡,有時移民署的人會帶他去看醫師。採檢醫師轉告可暫時減少鬆弛劑用藥,採檢完後最好盡快就醫。警消人員更是隨時可能碰上危險狀況。譬如有次看到員警帶著幾位同事穿著制服前來採檢,原來昨天他們有三位同事處理車禍事故,因為事情太過突然,防護衣也沒穿就在119同仁指示下,現場替傷者施行急救及心肺復甦術,結果仍回天乏術。等他們回到警局休息半天,才被告知被急救的是確診者,三位同事趕緊採檢,其他同處一室的員警也必須安排空檔時間來檢查,還好都沒事。緊急狀況下如何保護自己?台北市立和平醫院急診室主任郭鐘太表示,對於這些高風險接觸者,施打疫苗是最好的方法。「任何動作都不保證一定不會感染,但相對降低病毒顆粒是重點。」他建議經常清洗雙手,或以酒精噴灑消毒,減少可能感染風險。再一次深深感謝,這些願意在疫情中奔波、深入險境,維護社會安定的各路英雄。(待續)
-
2021-10-2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媽媽與死亡胎兒來不及擁抱!
【編者按】生離死別是人生無法避免的殘酷事實,本週的主題是探討不同層面的死別。一位麻醉科醫師以充滿感性的文筆分別寫出兩種不同人生階段的死別,一篇是描寫孕婦與剛從母體分離的死胎,一篇是勸三十幾歲的友人不要再讓癌末的姊姊繼續治療而受苦,以及一篇來自安寧照護的工作人員與面臨人生最後階段的癌末病人解說「道謝」、「道愛」、「道歉」、「道別」的「四道人生」。近足月的孕婦來到急診室,說她突然間感覺不到胎動,想要來檢查一下。我們幫他掃了超音波,發現母親罹患前置胎盤,合併子宮內出血,胎兒已經沒有心跳。母體胎兒彼此之間的連結,有一種保護機制,就算是母親心跳停止,胎盤無血液供應,甚至是胎兒心跳停止,只要動作夠快,在十分鐘內直接開刀剖腹,都還有機會把小孩救活回來,所以有時候電影常常會上演這樣的情節,在急診室一邊幫孕婦壓胸做心肺復甦術,另一邊直接開刀剖腹產,把胎兒娩出,但是這個胎兒已經太遲,心跳不知道已經停止多久了。胎死腹中的嬰兒,必須開刀取出,同時清理子宮內的血塊,因為死胎跟血塊最後會形成一個感染源,最後導致母親敗血性休克,而剖腹產一般來說都是做半身麻醉,在媽媽的腰椎打針,注入麻醉藥劑,開刀的過程媽媽是醒著的,但是下半身不會痛,最主要的原因是全身麻醉的藥物會使得子宮鬆弛,子宮鬆弛失去張力,會導致手術中母親的失血量大增,增加孕婦的風險。因為媽媽是醒著的,所以一般來說,小孩出生後,我們會將孩子清理乾淨,包覆好保暖之後,再給媽媽看一下,同時讓孩子躺在媽媽的懷裡,感受媽媽的心跳還有體溫,有的人認為,剛剛分娩出的胎兒,假如能夠再讓母親抱一下,感受一下如同在羊水裡的溫暖還有媽媽的心跳聲,這樣的小孩比較不會有分離焦慮,會比較鎮定。但是假如胎兒已經死亡,做半身麻醉就變成對媽媽是一件很慘忍的事,小孩取出的時候,沒有宏亮的哭聲,沒有醫療人員欣喜的道賀聲,開刀房的空氣靜默而凝結,讓媽媽一起經歷這些,有時候我們也覺得很抱歉,而死亡的胎兒全身軟趴趴的,四肢沒有張力,顏色是一種很可怕的紫黑色,你假如看過,就不會想看第二次,一般我們都是處理完後,包覆後直接當作死胎處理,就從開刀房內部的電梯直接送到地下室的助念堂,再交給禮儀公司處理後面的往生安葬的事宜。但是這個媽媽很特別,她說她還有一個心願,她想要抱一下這個孩子。這讓我們很為難,因為恢復室是讓「活人」休息的地方,我們從來沒有讓嬰屍或是往生的病人到過恢復室,但是我們也想完成媽媽最後一個心願。於是我們只能假裝這個孩子還活著,好好地幫小孩擦拭乾淨,幫他把衣服穿好,然後當作一切如常,什麼事也沒有發生,把孩子放到媽媽懷裡,媽媽也非常鎮定,沒有掉下任何一滴眼淚,她就這樣靜靜地抱著一個嬰屍,安穩地躺在恢復室裡,就像小孩還活著一般。最後,她當了二十分鐘的媽媽之後,才放手把孩子給我們……當你選擇當一個麻醉科醫師,你就已經注定要看到很多悲傷的景象,而沒有聲音的,並不安穩,沒有眼淚的才真正悲傷,想要再見時,來不及說再見,想要擁抱時,沒有機會擁抱。
-
2021-10-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歹活或是好死,值得深思
【編者按】這星期有三位不同背景的專家學者應邀回應幾週前在「醫病平台」專欄發表的文章「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一位在醫院負責「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身心科醫師、一位大學醫院老年醫學專科醫師以及一位當年推動台灣「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前立法委員,分別寫出他們對生命末期的深入看法。我們誠懇地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社會大眾與醫界同仁對這議題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並歡迎有更多對這方面的繼續探討。一個新觀念要能讓社會接受,就是要經過多面向、充分的、深入的討論,才可能有深遠的影響。就如羅醫師所說,期盼大家的努力能鼓勵高齡者本身、高齡者的家屬,以及臨床工作人員,主動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計畫之討論,並簽署相關預立醫療決定,以便能獲得符合其心願的照護與治療方式,有機會提供高齡者這份珍貴與愛的禮物。「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拜讀了八月蔡教授的文章談到進入高齡化社會,衰、老、死是不可避免的過程,以及台灣現況是平均餘命增加之外,「不健康餘命」也增加近一個月,代表部分長壽者不一定生活品質好。因此社會大眾與醫學界更需如何對年長者達到「善終」有更多的討論,期待能有依照個人與各個家庭的共識及想法。賴教授分享了照顧高齡父親的親身經歷,做為人子的為難與掙扎,令人十分動容。二位教授的文章讓我想分享一些在臨床的經驗與想法,斗膽狗尾續貂一下。記得被會診過一位年長的女士,雖然數年前罹患癌症,在經過治療後癌症已然痊癒,並沒有轉移復發。反倒是出現失智的症狀已經有兩年以上,在失智症門診規則追蹤治療。近半年行動能力、吞嚥、語言等都明顯退化,因為反覆的尿道感染或是吸入性肺炎一直進進出出醫院。因為住院時經常有譫妄的症狀,所以會診我去協助處理躁動及睡眠障礙的問題。初次看阿嬤時,她的精神還不錯,很客氣地請我坐下,感謝我去看她。她的先生,一位忠厚寡言的老先生,在一旁微笑陪伴著。我試著幫阿嬤評估她的精神狀態以及認知功能,確認她確實在夜間因譫妄而無法有好的睡眠,記憶力及判斷力也明顯有障礙。結束會談時,我感謝阿嬤的配合,願意花一些時間讓我完成評估。她笑著稱讚我很好,特別來探望她,要我代她向我爸媽問好(原來她把我錯認是她鄰居的兒子),然後說下次我再來時要親自下廚,請我吃她做的雞肉(她錯把病房認為是她家了)。跟阿嬤道別後,我請在旁邊露出尷尬笑容的阿公到病房外,阿公連忙道歉,說她太太近年常把人認錯,希望我不要見怪。我安慰阿公,說明這些是失智症的症狀,阿公說他知道,神經內科的醫師跟他說明過。接下來我請教他是否了解阿嬤頻繁進出醫院的原因,以及他對於治療的想法。阿公又露出不好意思但是又有些憂愁的表情說,他們夫妻倆都沒讀什麼書,這些事情都是兒子跟醫師一起討論決定的,不過他也知道老伴的病情會逐漸地惡化,這幾次住院時,主治醫師都有說明,至於細節還是兒子比較清楚。後來阿嬤再接下來的幾個月住院的頻率越來越頻繁,意識狀況也越來越差,清醒的時間很短。照顧的團隊開始跟阿嬤的家人討論轉向緩和安寧照顧的可能性,只不過阿嬤的兒子說什麼都不願意,終於在一次敗血性休克而轉入加護病房之後,他同意轉入緩和安寧病房照顧。不過問題來了,他除了同意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其他的部分,如後線抗生素的使用,鼻胃管、導尿管、靜脈營養等,他都要安寧緩和團隊做到最足。緩和安寧團隊很為難,因為隨著阿嬤整體狀況日漸惡化,已經無法自行翻身,身體也開始出現壓瘡。倒不是嫌棄阿嬤難照顧,而是用盡人工的方法讓阿嬤的身體活著,實在跟緩和安寧照顧希望保持病人最佳生命品質的目標有出入。阿嬤的兒子在醫師想跟他約時間討論治療計畫時,常常因工作關係無法出席,只在電話中要求所有可以讓阿嬤延長生命的治療都要繼續。安寧照顧團隊終於在一次阿嬤超長期住院後約到她的兒子來討論,醫師先解釋了目前的治療恐怕除了維持住阿嬤的呼吸血壓心跳之外,也造成了阿嬤水腫,身上多處褥瘡,也感染了抗藥性的細菌,更重要的是,阿嬤恐怕再也不會清醒與家人互動。我清楚記得那一幕,阿嬤的兒子涕淚縱橫的說:「我知道你們要說什麼,可是我寧願每天還是可以看到媽媽,即使她不會跟我說話,也不要一個死掉的媽媽!」安寧緩和團隊了解這是一位十分悲傷的兒子,對於母親的生命即將逝去無法接受。因此醫師向他說明,並不是現在就要把維持母親生命的治療全部停下來,醫療團隊也能同理他即將失去至親的痛,只是如果未來一、二週的治療,沒有辦法讓他的媽媽比現在更好,或許是必須好好思考調整治療策略,轉向以減少痛苦為目標的照顧了。在團隊溫暖同理的支持安慰下,二週後兒子同意讓媽媽減少激烈的治療手段,改為溫和的支持治療,阿嬤也在一週後安詳離世。其實阿嬤的例子天天在各醫療機構、養護機構上演,家屬當然不是故意要病人白白受苦,只是出於割捨不下的親情,或是礙於其他家屬不同意見(特別是不負責照顧的親戚最容易隨便扣上的「不孝」的帽子),所帶來的壓力。使得一些長者,因為身體功能逐漸惡化,必須使用現代醫療一切手段,讓呼吸、血壓、心跳維持住,卻不一定是有品質的活著。曾經問過一些家屬如果是他們自己遇到這種狀況他們會如何選擇,他們的答案相當耐人尋味。他們通常會說:「如果是我自己遇到,我不想這樣的活著,我會告訴醫師停止那些無效的醫療;可是我的父母親,我沒辦法幫他們做這樣的決定。」在2019年正式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就是為了解決這樣的難題,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預先為自己在生命末期預先做好醫療決定,以自己希望的方式接受醫療照顧,而不要把這樣的難題丟給我們的家人。又或是如預立醫療決定的選項之一,可以選擇「維持一段時間的治療」,之後再行決定。這個選項可以讓家人有時間思考與情緒緩衝,以便做最適切的決定。只是現行病人自主權利法所規範的適用時機相當嚴格,例如賴教授提到他的父親,意識清楚,也沒有重大身體系統的衰竭,恐怕仍無法適用。希望未來修法時能把適用時機,考慮到現在國民平均餘命延長,蔡教授提到的衰老死的事實考慮進去。由於病人自主權利法中沒有罰則,醫界中有個很無奈的笑話「死人不會告醫師,活人會」。因此在醫療現場的實務上,醫療團隊即使知道病人已經簽屬預立醫療決定,萬一病人意識不清病情也到了疾病末期,還是會與家屬再次討論與決定醫療方針,以避免後續的醫療糾紛。個人認為比較理想的做法是修改醫療法與醫師法,把病人自主權利法與安寧緩和條例修進去,避免疊床架屋互相矛盾,醫學教育也要把相關領域列為必修,如此全民都能受益。希望未來的修法能更臻完善,能落實病人自主的核心精神。
-
2021-08-2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男子車禍重傷休克 亞大醫院5次手術救回他
一名48歲男性日前車禍全身多根肋骨斷裂、下肢開放性骨折,且送醫後因張力性氣血胸併出血性休克,一度「心跳呼吸停止」,所幸院方啟動創傷小組緊急搶救,陸續完成止血、引流、骨折固定等多達5次的手術治療,才終於讓他復原出院。醫療過程全程陪伴丈夫的妻子感動表示:「當時先生送到急診室的時候已經奄奄一息,幸好醫療團隊仍不放棄一絲絲希望,堅持搶救到底,這條命是醫院幫我們搶回來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鍾侑庭指出,患者到院時意識不清、瀕臨呼吸衰竭,立即啟動外傷小組,雖經緊急插管,血壓仍不穩定,身體檢查亦發現顴骨疑似骨折,且左下肢有明顯開放性傷口及變形,X光檢查也顯示左側第3至9肋骨葛折,懷疑出血性休克合併張力性氣胸。正準備胸管引流減壓時,發現患者突然心肺功能停止。當下緊急實施心肺復甦術,並立即針式減壓,歷經關鍵8分鐘後總算恢復心跳。骨科醫師賴禹呈說,因患者左側骨盆、股骨及脛骨嚴重骨折,使得下肢出血量大,外傷當天先以時間短且微創的骨骼外固定手術達成初步骨折復位,術後送往加護病房觀察與支持性治療,等6天後生命跡象恢復穩定,便立即與胸腔外科合併手術,先治療下肢五處骨折及肋骨固定手術,4天後再進行失血量較大的骨盆手術,並採取「創傷控制骨科治療」的階段性手術,降低併發症與器官衰竭的發生率。胸腔外科醫師劉柏毅說,患者左側肋骨第3至9根骨折,且有連枷胸、氣血胸,亦出現張力性氣胸,狀況相當危急,經過輸血、輸液、生命徵象監測、抗生素使用避免感染,待全身性發炎期過後,執行肋骨固定手術,術後第2天順利拔管,為避免肺部功能退化及關節僵硬,在加護病房期間也安排肺部與肢體復健,21天後順利轉往普通病房。
-
2021-08-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3例猝死!桃園男打完高端 休2天上班竟死亡家屬難接受
桃園市44歲溫姓男子前天施打高端疫苗,今天上午在大園工業區一家德商化學工廠工作中,突然昏倒OHCA、沒有心跳、呼吸,119救護人員急救送醫仍宣告不治,溫男家屬悲痛無法接受,警方今天下午調查,溫姓男子有糖尿病史,8月23日至觀音高中接種高端疫苗後,休完2天疫苗假,今天恢復上班,未料猝死不幸,警方報請桃園地署檢察官明天司法相驗。這家化學工廠人員表示,溫男恢復上班,先前往廠內進行巡檢廠房例行性工作,由於身體有些不適,回到控制室休息,突然身體往前倒下,在場員工立即通知護師及做CPR心肺復甦術施救,廠方緊急通知119到場送醫急救,廠方後續會協助調查。溫男猝死傳出,家屬悲痛不已,他妻子心情無法平復,溫男家屬告訴警方、表示,溫男23日前往接種站施打高端疫苗,打完現場休息沒有異狀,在家休息2天,今天才恢復上班,怎知竟傳出噩耗,讓家屬如何接受。
-
2021-08-2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你的情況很不樂觀,請做好心理準備」該如實把病情告知病患,還是只告知家屬?
【編者按】醫學教育大師奧斯勒教授曾說「學醫不看書就像沒有航海圖在茫茫大海上漂流,然而只看書不看病人就像卻從未出海航行。」(He who studies medicine without books sails an uncharted sea, but he who studies medicine without patients does not go to sea at all.)台灣醫學教育的困境是社會大眾對於醫學生參與自己或家人的照護還是有些心理上的障礙。「醫病平台」本週就以「年輕醫師與醫學生照護病人的學習心得」為主題,讓我們聆聽一位剛畢業的醫師與兩位五年級醫學生參與照護病人時想到些什麼,學到些什麼,了解這些經驗對他們將來的行醫會產生怎麼樣的影響。我們衷心希望作者的努力可以產生共鳴,導致更多社會大眾的積極參與醫學教育。唯有臨床醫護人員的投入以及病人、家屬的幫忙,我們才能培育更多更好的年輕醫師與醫學生,將來我們的子女生病時才能有更好的醫療照護。早晨,我在護理站瀏覽病人的資料,看起來昨晚沒發生什麼事,今天順利完成內視鏡手術後,腹痛好幾天的他應該可以舒緩一些,雖然這個手術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卻是目前醫療上能夠給予他最大的幫助了。病人目前的狀況比前幾天改善很多,算是鬼門關前繞了一圈又回來,更別說這次入院前一個禮拜他才因為相同的腹痛進來,那時候還一度送進加護病房,零零總總的治療過程,都暗示著家屬和病人情況很不樂觀,原主治醫師甚至在更早之前就和照顧他的小兒子討論過是否要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o not resuscitate, DNR)」的同意書,小兒子那時候表示需要時間和其他家人討論,而這個議題從那時起就延宕至今。但是今天還有另一個異於平常之處,正是月初輪換教學醫師的時候!一個禮拜前班表出來後,我就四處打聽這位老師的教學風格:老師在查房前,自己會先看過病人的狀況,打好病程紀錄,再聽醫學生的報告,就連今天是換團隊的第一天也是如此,她不僅清楚病人,也知道我們對病人的掌握程度。進病房前,老師和我以及主責的專科護理師確認,待會要跟病人再提一次DNR的簽署,考量到伯伯的情況,有可能會跟上次住院一樣需要送到加護病房,到時候身邊只有小兒子,所有的決定壓在他的身上,危急時刻怕他做出後悔的決定,因此希望可以開門見山的和伯伯好好溝通。病房內,老師不疾不徐的自我介紹,伯伯沒有太多的訝異,畢竟昨天上一個主責醫師就有解釋過今天會是新的教學醫師來照顧他,與此同時,我注意到一向在醫師來查房的時候,總是會全神貫注聆聽的小兒子,異常的在看自己的手機,似乎沒有打算參與今天的查房,而此刻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伯伯身上;一開始,伯伯還看著老師,後來他微傾的頭漸漸轉正,雙眼變得濕潤,眨著眼睛看向天花板,他突然語帶哽咽的說:「是,我都知道。」帶著越來越濃的哭腔,伯伯說著他的決心,過去曾經發生過嚴重事故的他,認為自己的這條命是撿來的,他沒有任何依戀,只求最後離開的時候可以平穩的走。病房內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在不小的尷尬之中,我們都沒有預期到伯伯會有這麼大的情緒波動,在大家靜靜聽著伯伯的自白時,我看見老師慢慢側身坐到伯伯的床沿,握著伯伯的手細細聆聽,正當老師準備要開口回應的時候,一旁的小兒子終於開口:「你怎麼可以現在跟病人說這些?之前的醫師都是請家屬到外面才講,你現在在他要做手術之前講這些,不就會讓他的情緒影響到等下要做的手術了嗎?」冷漠的口氣,讓原本已經凝結的空氣更加雪上加霜,老師抬頭問了專科護理師:「有說不能跟病人解釋嗎?」她搖搖頭;一旁的我,腦中飛快的翻著所有畫面,但完全沒有家屬曾經說過不要告知伯伯的印象。伯伯這時說:「沒關係,這些我都知道,這是我的身體,現在發生什麼事我最清楚。」小兒子也沒再多說什麼,頭一低,注意力又回到自己的手機;伯伯的眼淚早已潰堤,接下來收尾的十分鐘對我來說彷彿一世紀那樣漫長,碎得徹底的醫病關係,已經沒有修復的可能,只能在表面蓋個布,盡速撤離。這是我第一次在醫療現場看到毀壞的醫病關係,事後反覆回想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昨天前主責醫師也有跟病人解釋今天要進行的手術對他來說稍微有點風險,但是實際說到是否要簽署DNR時,確實是請小兒子到外面才說。住院期間,原主治醫師也來看過伯伯,我在一旁清楚地聽到醫師在小兒子面前問伯伯:「你知道自己的情況嗎?」伯伯灑脫的說知道。這次住院的主責護理師和伯伯一個禮拜前住院的時候是同一個人,她都是在病房內和伯伯以及小兒子解釋病況,並沒有特意迴避。我心裡不禁開始思索,那麼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我們該怎麼辦?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句虛無縹緲的團隊溝通不良能夠概括解釋,最具體地問題癥結點在於――病情解釋要到怎麼樣的程度才算清楚?伯伯、小兒子,或是主治醫師三人心裡各自忖度,到底另外兩個人知道了多少,又或者不知道了多少的情況,一定要換了醫師在不知情之下狠狠地被揭開才能夠打破僵局嗎?從伯伯的情況來看,前主責醫師有向病人告知治療的風險,原主治醫師也有確認病人知道現況,但是那樣的程度足夠了嗎?從病人肯定的回答,大家各自得到想要的答案,看起來一片祥和,不過細究就可以發現誰都沒有戳破什麼,每個人還是可以活在自己的理想中:家屬以為病人只知道部分、醫護人員完成告知義務。反過來說,如果所謂完善的病情告知是要在每次面臨風險的時刻,對末期病人時時提醒「你的情況很不樂觀,請做好心理準備」如此完美、如此正確,如此沒有人性的溫度,想必也不會是理想中最好的解決之道。語言的侷限注定讓病情解釋沒有完美的時候,分寸拿捏也有賴於深厚的關係基礎,但臨床上真能每次都這麼幸運地等到病人、家屬和醫護人員建立好關係,才發生需要作出抉擇的關鍵時刻嗎?在一個行之有年、每個月都在進行的教學醫師輪換制度中,都會出現溝通的困難,那麼我們真的很難期望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現實中,每個人都能在一片混沌之中做出最正確的選擇。我第一個接觸到的困境讓我認識了如此令人挫敗卻又充滿挑戰性的醫療場域,這無關乎一位醫者的知識是否淵博,又或者技術是否高超,這是最純粹的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相互流動:我看見了你,我感受到了你,我希望你一切安好,我希望幫助你做出符合你希望的決定,每一位醫者都期盼能夠在一段錯縱複雜的關係中,滿足所有人的願望。我承認這是一個烏托邦式的口號,回到我們的故事,這些話看起來一文不值,然而真實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灰色地帶令我們煎熬,但也能帶給我們希望,就像走入婚姻不是愛情的終點,所有的關係都要雙方的努力才能維持,希望看完這篇文章的讀者,糾結的並不是找到誰該為整件事情負責,因為每個牽涉其中的人都有責任,能夠為每一次的醫病溝通付出心力,一起創造最圓滿的互信互任,就是我們能從這個故事裡學到最寶貴的一課。
-
2021-08-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
【編者按】繼三對幸福的「老夫老婦」與我們分享老年快樂的家庭生活,這星期我們把主題拉到「老」與「死」之間的「無奈」。一位內科資深醫師呼籲台灣社會大眾與醫學界正視高齡族群的「衰」、「弱」;老人醫學專家介紹世界衛生組織2017年提出的「以高齡者為中心的整合式照護模式」,並分享在台灣守護老人「看、聽、動、食、樂、智」六大內在能力的努力;最後,一位曾經陪伴高齡老父走完人生最後旅途的資深醫師,反省思考如何幫助老人擁有健康、獨立與尊嚴,呼籲老人應該主動與子女討論自己人生旅程的最後階段要怎麼「走」,讓家人了解他的願望,才能無憾地走完美滿的人生。1992年83歲的母親與肝癌奮鬥多年之後離開人間,長她兩歲的父親由爽朗健談的退休企業家慢慢變為落落寡歡離群索居的孤獨老人,之後他周圍老友一個個消失的孤寂無奈,更使身為子女的我們深深感受到鰥寡孤獨是老人最難忍受的考驗。好容易等到我們家老二如願進入與老大同一所大學,兄弟得以彼此照顧,我與內人終於在1998年結束在美23年的醫師生涯,回國加入兄弟姊妹共同照顧父親的行列,一直到他老人家在2008 年以101高齡壽終正寢。這十年陪伴老父,使我有機會以又是醫師又是家屬的身份體會老人「喪偶」、「喪友」以及日漸喪失「身體健康」、「獨立自主」的無奈。記得父親直到99高齡,仍然身心健康,與我清晨在中正紀念堂漫步長談,還常叮嚀我,人老之後一定要能「感恩」、「念舊」,才會感到幸福。在這種父子談心的場合,我好幾次都有個衝動,想與他探討他對生命末期的看法。但這種我經常會主動與年老病人及其家人討論的話題,竟因為某種「忌諱」無法開口,至今仍深感遺憾,我始終沒有機會由他口中聽過他對人生終點的安排有何明確想法。父親在過世前一年多,一年內因吸入性肺炎住進台大醫院三次,在與六位兄弟姊妹討論過後,我代他簽署了「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同時最後與醫療團隊商量下,決定接受「鼻胃管攝取營養」的醫療決定。我深知對一位神智清楚,最喜歡美食的老人家,接受這種生活方式是何等的困難,但在理智的衡量下,他十分勉強地答應了。最初他偶爾在深睡中,不自覺地自己動手拔掉鼻胃管,而他老人家尷尬地向我道歉的神情至今仍是我的夢靨。之後每個月我幫他更換鼻胃管時,都會在前一晚拔管,讓他當晚睡得十分舒適,而隔天一早上班前,我再幫他換上新管。幾個月後,他開始告訴我,他實在不願意再插回鼻胃管,「這種存活沒有尊嚴,沒有品質,不如不要活」。後來他甚至一直搖頭拒絕,直到我告訴他,再這樣拖延下去我上班會遲到,他才閉上眼睛,滿臉不高興地讓我插上新的鼻胃管。在往醫院上班的捷運車上,有時我會想到幾分鐘前父子互相道歉的情景,而忍不住流下淚來。2008年父親在沈睡中安詳過世,但我偶而仍會回想到那一幕我堅持他接受鼻胃管的難忘情景,而不覺愧疚落淚,因為我實在沒有理由強迫他接受這種他認為「沒有尊嚴的存活」。父親過世時雖然已經衰弱臥床好幾個月,但他心智清楚,他的意見應該被尊重。我們提供營養,延長生命固然重要,但當事人對「人生的意義與目的」的看法,應該遠比家人活過百歲的紀錄來得重要,我們這樣執意繼續使用鼻胃管到底是為了誰?當台灣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之後,我常會想起,如果我們當年有機會讓他老人家主動與子女們討論自己人生旅程的最後階段要怎麼「走」, 讓家人了解他的願望,我們一定能使他更無憾地走完美滿的人生。隨著自己年紀漸漸走向人生不可避免的「下坡路」時,才猛然發現父親不只在我小時教我如何為人處世,他還以自己的老化來教我了解「老人的需求」,更想不到在他乘鶴仙去多年,仍然不時提醒我老人醫療的困難抉擇,使我能以「如果我有機會再照顧爸爸的話,我會怎麼做」來減少病人與其家屬的遺憾。前幾天在我們定期的「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醫學生提出一位八十幾歲的食道癌女病人,因為重度失智、體力衰弱、多次跌倒受傷,但女兒不離不棄,希望我們盡醫學上最大努力,繼續延續母親的生命。病人常自己拔掉鼻胃管,醫療團隊正在考慮在腹部直接建立「胃管」,但又擔心病人會自己拔掉而造成更多的傷害,因此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該不該去引導家屬面對病人所遭逢的這種不可逆的現實,而能接受安寧照護。」許多討論勾起我十幾年前照顧家父的痛苦回憶。我告訴學生我將好好思考「如果父親的最後幾個月可以重來的話,我會怎麼做」,並且我會與他們分享我寫出來的心得。今天痛定思痛,深深覺得家人應該讓老人在身心還健康時,有機會表達自己對人生旅途步入終點時的心願,而家人更應當尊重老人的意見,幫助他們達到「此生無憾」的願望。如果時光可以倒轉的話,我一定不會執意要父親讓我插回鼻胃管,我會建議家人好好聆聽父親對生命的看法,有必要時,我會請教安寧照護的醫療團隊與父親與家人一起溝通。透過他們的專業,讓父親與家人一起找到他認為最好的決定,而我們一定會尊重他的意見。至於對於學生日前所提的個案,既然病人是失智的老人無法明確表達自己的意見時,我們就應該說服家人接受安寧團隊的照會,大家共同討論,以他們對病人失智之前的性格,推斷病人可能的反應,做出大家都能心安的決定。寫完這篇文章,猛然發現今天剛好是父親節,不絕潸然淚下。父親!謝謝你一直給我機會成為更好的人、醫師、老師。
-
2021-08-08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署投入21億元調高給付 氣管內插管給付17年首調升
衛福部健保署今年第三度調高健保給付,預估將投入廿一億元,調高四百多項重症給付,其中十項的調幅高達八成,包括不斷被詬病長年未調整的「氣管內插管」,從四六四點調升至八三五點,是相隔十七年來首次調整;葉克膜則是八年來再次調高,從一萬一○六一點調高到一萬九九一○點。本土疫情爆發,重症個案大增,第一線醫護人員飽受極大壓力,凸顯急重難症醫療的重要性。健保署今年多次調整給付,此次調高重症的給付,此外今年六月十八日也宣布新增申報代碼,讓新冠肺炎合併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患者,住進加護病房且插管使用呼吸器患者可以公務預算給付。 此次調幅達八成的十個重症治療項目,分別為骨髓穿刺、脊椎穿刺、骨髓穿刺併骨髓切片、胃灌洗術、去顫術、心肺復甦術(每十分鐘)、氣管內管插管、簡易異物取出、複雜異物取出、體外循環維生系統(ECMO)建立(第一次)。健保署三度調整醫療給付,之前調整門診及住院診察費、住院護理費、藥事服務費、急診診察費約投入八十二億元。去年一共編列一○三億元調高相關給付,後續將陸續討論決議。
-
2021-07-29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連吞口水都會嗆到!醫師教你如何預防吸入性肺炎
●嗆咳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威脅高齡長者生命●長者因吞嚥功能退化,容易引起嗆咳●嗆咳長者一旦咳嗽發燒,應立即就醫在邁入高齡社會之際,「吸入性肺炎」是威脅老人家生命的常見危險因子。所謂吸入性肺炎,是指因為嗆咳,使得食物、嘔吐物或嘴巴的分泌物等,在吞嚥過程因神經或肌肉不協調,會厭軟骨沒有關閉完全,誤跑到氣管而導致的肺炎。咳嗽功能不佳 難排出異物一般在喝水或飲食的過程中,因嗆咳致使水或食物錯跑到氣管時,不一定都會造成肺炎。正常人一有異物進入氣管,就會藉由咳嗽反應將異物排出,但年長者由於吞嚥功能退化及咳嗽反射能力下降,若有異物進入氣管後較難藉由咳嗽排除。有些長者因咳嗽功能不佳,一旦食物誤跑到氣管,沿著氣管進入肺部時,就會把人體口腔中的細菌帶入,造成感染而導致肺炎,或是因為吸入酸性食物或胃部分泌物造成化學性灼傷。尋求復健師幫忙 訓練吞嚥要如何預防老人吸入性肺炎?首先,可先確認其吞嚥功能是否正常,透過吞嚥攝影檢查,確認為神經、食道或是咽喉的問題。其次,可尋求復健部的語言及吞嚥治療師,進行相關的衛教和訓練,包含保持口腔清潔、進食時要坐正、少說話、進食後勿立即躺下、吃飯要小口,同時下巴要往下讓食道呈現直線狀,避免喝液體食物,改吃稠狀物,以免容易發生嗆咳。治療時,可先從家屬的闡述來辨別是否為吸入性肺炎,例如:病人喝牛奶時嗆到,導致發燒等症狀。對於容易嗆咳的病人,臨床上可能會建議幫他置放鼻胃管,以避免發生吸入性肺炎,但不建議為病人置放鼻胃管來作為預防吸入性肺炎的工具。因為這類病人可能連吞口水都會嗆到,因此,建議由語言治療師協助把病人的吞嚥功能調整復原,還有包含餵食的準則和其他注意事項,也可以請教語言治療師,以減少吸入性肺炎發生。肺炎發生太頻繁 做好因應此外,也要跟家屬建立共識,對於容易嗆咳的老人家,一旦咳嗽發燒,要立即送醫院,因為老人家得到肺炎的機率比別人高,也因為經常反覆肺炎,導致對某些抗生素已產生抗藥性,在一般門診使用一線抗生素治療效果有限,所以建議直接送急診醫治。如果病人得到肺炎次數太頻繁時,病人及家屬可與醫師討論相關DNR(Do-Not-Resuscitate不施行心肺復甦術)議題,讓病人與家屬提早做好後續的因應措施。
-
2021-07-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染疫死亡全因高齡?陳亮恭:表面解讀恐嚇壞長者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爆發,5月11日至今已造成1萬3791人確診、703人死亡,致死率5%,遠高於全球致死率2.17%,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指出,致死率高原因是染疫者多為高齡長者,且都有慢性疾病。國內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認為,新冠肺炎死因不能只歸因高齡,國外研究歸納關鍵是衰弱、失能,若只按照表面數字解讀,恐怕只會嚇壞長者。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65歲以上為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率達7%為高齡化社會、14%為高齡社會。從高齡化社會進入到高齡社會所需時間,法國經歷118年,台灣只有25年,台灣老化速度是法國5倍,短時間內難以對高齡議題有全面性的認識。指揮中心日前指出,新冠確診死亡年齡60歲以上佔九成,研判高齡、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是致死率較高主因。陳亮恭表示,高齡者染疫的確容易出現重症,但染疫死亡絕對不只有高齡這因素。若依目前收集資料,只有死者年齡、性別、居住地、慢性病等傳統指標,缺少衰弱、失能、失智等功能評估,沒考慮這些重要影響因子對高齡者的健康衝擊,死因分析結果都是高齡與慢性病。國健署統計65歲以上長者八成具有一種以上慢性病,如此呈現分析結果,等於涵蓋絕大多數長者。陳亮恭指出,過去沒有新冠疫情時,研究已發現,猝死者7成以上有心血管疾病。開放高齡長者接種疫苗後出現多人猝死,中央解釋,新冠肺炎死因是高齡、慢性病,接種疫苗猝死解剖結果亦是如此,但長者多半都有三高、慢性疾病,若沒有以高齡議題的思維來解讀,出現分析結果都是高齡與慢性病。「那公布這數據等於沒講,沒辦法釐清真實的高風險對象,也只會讓長輩害怕」。陳亮恭認為,同樣80歲,有人身體硬朗、有人不良於行又有多重共病,疫苗有限,若站在保護高風險的長者為出發點,容易接觸脆弱長者的長照機構工作人員、照服員或看護、家屬應列為施打重點,避免將病毒帶給長輩,若單以「年齡」做排序,容易有所疏漏。同時,高齡又合併衰弱、失能者,施打疫苗後不良反應機率較高,挪威施打三萬五千位長照機構住民,施打後出現千分之三的死亡案例。陳亮恭認為,若我們選定優先施打對象時未考慮衰弱、失能等因素,可能因高風險個案猝死,增加其他長者恐慌,導致緩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日前表示,有兩成重症患者選擇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其實有「相當比例可以救得回來」,讓不少一線醫護反彈,他今出面致歉,表示沒有指責的意思。陳亮恭認為,DNR是病人在生命末期、健康狀況不好,病人家屬和醫療團隊討論共同決定,必須給予尊重,也是近年推行安寧緩和醫療的用意,歐美推動多年,民眾接受度更高,但未見國外以 DNR 解釋高齡病患的死亡率。陳亮恭表示,新冠肺炎是新興病毒,當事後諸葛評論政策很容易,以此苛責指揮中心並不公平。但就系統面來說,老化或高齡是特殊議題,需要真正重視其特殊性,「否則所有分析都只是高齡、慢性病的結果下,政策上又能如何改善?」
-
2021-06-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增34例疫苗接種死亡案例 另累計26例解剖死因出爐
疫苗接種後疑似不良反應事件頻傳!指揮中心今日公布疫苗接種後死亡案件新增34件,年齡層位於52歲至96歲,為16女、18男,其中有29人為75歲以上,多為接種疫苗1至8天內發生。目前已累計有26件解剖案件死因出爐,暫無跟疫苗接種有因果關係。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其中一例為50多歲男性,為護理之家住民,本身有高血壓、大腸癌、癲癇、長期洗腎等慢性病史,在6月中有接種疫苗,在兩天後出現發燒、呼吸喘,住進加護病房,三天後因肺炎併呼吸衰竭敗血性休克、惡化,後續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於接種後五天死亡。他研判,目前死因偏向後續肺炎感染導致死亡,還要做進一步解剖。另外針對今日新增10件解剖案,總共累計解剖案件為26件,其中23件跟慢性病相關,1件跟吸入食物窒息,2例為頸椎骨折,目前並無跟疫苗死亡有相關。6月23日間新增38例疑似AZ疫苗接種後其他嚴重不良事件,為22女、16男,發病年齡22至93歲,為接種疫苗後1日內至12日間發生,包含疑似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肌梗塞伴隨肺水腫、癲癇發作、腦中風、血小板低下、過敏反應(皮膚出疹或水泡等)、接種部位腫脹、疑似蜂窩性組織炎與雙足腫、泌尿道感染與敗血症、肺炎、敗血性休克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敗血症與下消化道出血、診斷不明之下肢無力與視力模糊、咳嗽與咳血、全身不適、腸胃不適、心悸與喘、暈眩等等。
-
2021-06-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中打完疫苗死亡今增3死累積10死!42歲男打完3天猝死
全台自6月15日起,開放85歲以上長輩接種AZ疫苗,各地陸續出現長輩接種後不適情形。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今天台中再增4人在接種AZ疫苗後過世,其中烏日區42歲男子打完三天猝死,累計共11人。除一例醫師判定死因與接種疫苗無關外,其餘10例死亡案已通報中央,盼中央儘速釐清接種AZ疫苗與死亡間的關聯性,讓民眾早日安心。曾梓展說明,台中市昨天通報六例,今天通報四例,第七例為新社區80歲女性,有高血壓、中風、糖尿病、精神疾病、智能障礙等病史,長期臥床,6月16日接種疫苗,18日17時餐後於大廳休息,約半小時後由護理師發現頭忽然低下、臉色蒼白、血氧降至78至87,進行CPR後於18時緊急送到東勢農民醫院,18時06分宣告死亡。第八例為西區71歲女性,有三高、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洗腎)等病史,6月17日接種疫苗,返家後表示有頭痛、腹瀉、接種部位疼痛及全身異樣感,無發燒;19日上午家屬發現時,已無呼吸心跳,由於今年3月因病急救時曾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因此未送院急救。第九例為烏日區42歲男性,有小兒麻痹、脊髓損傷、良性前列腺肥大等病史,長期臥床,社會局安置於護理之家,6月16日接種疫苗後食慾不振,19日送往賢德醫院,6時50分到院,但到院前心肺功能已停止(OHCA),急救無效後宣告死亡。第十例為大里區84歲男性,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失智症等病史,6月15日接種疫苗,16日約19時開始出現呼吸喘、血氧下降情形,急診處置後入院治療,17日凌晨失去生命徵象、量測不到血壓,並於1時9分死亡,經診斷為肺炎合併呼吸衰竭。曾梓展說明,另有一名60歲西屯區護理之家男住民,有腎臟癌(已轉移)、糖尿病等病史、左眼失明,15日接種疫苗後於凌晨出現不適,送醫急救無效,現場醫師判定死因與疫苗無關,故此案未提報中央。曾梓展指出,除了60歲西屯區護理之家男住民經醫師判定與疫苗無關外,其餘10例死亡案為釐清死亡與疫苗的相關性,都已通報中央,將由衛生局協助家屬提出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申請,協助收集相關病歷資料,提送中央審議,如確定因預防接種致死,最高將給付600萬元救濟金。
-
2021-06-15 新聞.元氣新聞
學會2種急救技能 守護生命多份保障
近年來意外事件頻傳,急救技能也愈來愈被重視,但到底有哪些是適合大眾學習?推薦兩種簡單實用的基礎急救技能課程,一是基本救命術(BLS)和基本創傷救命術(BTLS),再者是初級救護技術員,最近火紅的職人劇「火神的眼淚」,裡面在救護車上工作的消防員,也具備緊急救護技術員資格。1.基本救命術(BLS)和基本創傷救命術(BTLS):基本創傷救命術課程4小時,內容包含傷口止血包紮、骨折固定及搬運病人技巧等,基本救命術課程時間則為8小時,包含當心肺功能停止所需的CPR+AED,異物哽塞時會用到的哈姆立克法及基本創傷救命術內容。其中哈姆立克法及CPR+AED最為實用,前者可及時處理異物哽塞,避免氣管阻塞進而引發腦損傷甚至死亡,若家中有小朋友或年長者,這是非常實用的技能,後者為若能盡早實施有效的心肺復甦術及正確使用AED,可以提高病患存活率。2.初級救護技術員(EMT-1):初級救護技術員課程時間至少40小時,受訓完成並通過考試,即可成為法定專業的救護技術員(EMT),課程內容包含病人基本評估、生命徵象測量、創傷及非創傷的評估及處置、七大頸椎固定術、基本救命術等,內容較為豐富且深入,能應付大部分日常基本的緊急情況,也能增加醫學知識,適合對急救有興趣的一般民眾(需有同等或以上之國中學歷)。學習相關急救知識,不僅能讓自我及家人生命多一份保障,有時甚至能幫助周遭朋友,一同創造出更安全的生活環境。
-
2021-06-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嘉市藥師打AZ疫苗7日後不治 通報不良反應事件
嘉義市嚴姓男藥師4日施打AZ疫苗出現噁心、嘔吐,今天症狀加劇,緊急送醫急救仍不治;市府衛生局將藥師情況通報衛福部為疫苗不良反應事件,最後由中央判定是否與疫苗有關。嘉義市消防局今天中午12時左右接獲報案,指住在新民路一名59歲的嚴姓男子身體突然不適,呈現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狀態,立即在電話中指導家屬進行心肺復甦術(CPR),一直到救護車趕抵,由救護人員接手CPR,送台中榮總嘉義分院急救,最後仍宣告不治。衛生局副局長廖育瑋表示,這名過世的藥師施打疫苗後出現咳嗽症狀,昨天則出現噁心、嘔吐等狀況,今天上午身體更加不舒服,藥師就回房間睡覺,直到中午,家人呼叫起床用餐,發現已叫不醒,立即打119送醫,急救後仍宣告不治。廖育瑋指出,這名藥師有中風慢性病史,至於是否因施打疫苗導致死亡,衛生局會將藥師所有資料通報衛福部為疫苗的不良反應事件,最後須由中央判定是否與疫苗有相關聯。這名藥師在醫院有進行核酸檢測(PCR),結果是陰性。廖育瑋呼籲民眾在施打疫苗後,須在現場留觀30分鐘,觀察是否有不良反應;另外,在施打疫苗後2週內,身體若有任何的不舒服症狀,應儘快就醫。
-
2021-06-11 養生.人生智慧
掌握自己的未來 談病人自主權利法
過去新聞曾報導過王曉民17歲時發生車禍,頭部重創,從此變成植物人,完全仰賴他人照顧,臥床47年;即使有醫學專業,一樣也會面臨生命出的難題。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回憶,父親去世前曾使用呼吸器一段時間,「撤呼吸器時,連牙齒都掉了。當下感受父親在咬呼吸器時,是多麼地用力、多麼地痛苦。如果是我,我願意在生命最後幾個月這樣活嗎?」。在病人自主權利法未立法前,我們的身邊是否經常聽聞類似的憾事發生呢。病主法病人自主權利介紹病人自主權利法自2019年1月6日起實施,核心概念以病人為主體,確保病人有知情、選擇、決策的權利,並將善終權利擴及非末期病人。而目前已實施近20年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只保障末期病人,可以不用接受無效的維生醫療;但《病主法病人自主權利》除了保障末期病人,還擴大到不可逆轉的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及政府公告的重症,且拒絕醫療的範圍,包括心肺復甦術、機械式維生系統、血液製品、為特定疾病而設之專門治療、重度感染時所給予之抗生素等任何有可能延長病人生命之必要醫療措施。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指透過導管或其他侵入性措施餵養食物與水分,並不是完全不讓病人進食,終止後,依然可以採取用手餵食等方式餵食病人。涵蓋範圍更廣,可以說是在保障民眾善終權上邁進了一大步。延長生命不難,但要如何活得有價值、有品質、有尊嚴,卻需要及早思考、努力爭取。這是《病人自主權利法》提醒每個人的事。預立醫療決定書民眾只需與醫療機構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團隊、自己的親屬(二親等)及其他關係人共同溝通討論。經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vance Decision)。當處於特定臨床條件下,應提供之適當照護方式,以及接受或拒絕之維持生命治療、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並註記在健保卡上,當臨床狀況發生時,會根據預立醫療決定書的內容,作為照護方向。 當病人符合下列臨床條件之一,且有預立醫療決定者,經二位具相關專科醫師資格之醫師確診,並經緩和醫療團隊至少二次照會確認。醫療機構或醫師得依其預立醫療決定終止、撤除或不施行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之全部或一部:一、末期病人二、處於不可逆轉之昏迷狀況三、永久植物人狀態四、極重度失智。五、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病人疾病狀況或痛苦難以忍受、疾病無法治癒且依當時醫療水準無其他合適解決方法之情形。(如:泡泡龍、漸凍人、小腦萎縮症....等,公告的十二項疾病)。
-
2021-06-0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染疫過世 無人可送「最後一程」
台中首例確診死亡個案為七十八歲李姓筍農,他是北屯染疫家族首例確診者七十二歲婦人的丈夫;老農臨終前三天,染疫妻被全副武裝護理人員以輪椅推到負壓病房內探視,前晚臨終,婦人傷心說:「不要見了,怕看了更難過!」丈夫過世後,婦人目前血氧降低,也陷入危險中。老農因染疫過世,按規定必須在廿四小時內火化遺體,但老農三個兒子、三個媳婦都在隔離中,無法瞻仰遺容,也無人可送老農「人生最後一程」。台中市民政局長吳世瑋昨沉痛說:「真的是人間悲劇!」昨由市府協助代為火化,並由嫁到苗栗的女兒先辦後事,把老農骨灰奉厝到潭子靈骨塔。一名在北部醫院工作的陳姓護理師日前也於臉書上分享,自己入行七年,看了許多死亡,這次特別有感觸。她說,一位九十一歲爺爺確診逝世,生前十分自責自己可能是因去萬華龍山寺拜拜確診,直說「自己是壞人,是自己害全家被隔離,當初不應該亂跑」。因規定確診者病逝,遺體要廿四小時內火化,被隔離的兒子只能視訊看父親最後一面說:「爸,好好跟菩薩走,家裡我會顧好,我會把你跟媽媽放在一起」。由於爺爺病況不穩且年事已高,家屬拒絕心肺復甦術,轉至專責病房。為避免爺爺擅自下床跌倒及協助照護,院方經家屬同意,約束爺爺四肢、將綁在床上,爺爺只能在床上扭來扭去,一直說著「要回家要回家」,期望醫護解開約束。
-
2021-06-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91歲爺確診自責害全家隔離 生前頻謝醫護惹人鼻酸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確診死亡案例已飆破百人,其中多為長者、有慢性病史者。昨天上午有一位91歲爺爺逝世,有醫護在臉書分享,爺爺生前十分自責,認為是自己去萬華龍山寺拜拜而確診、害全家都要隔離;又因規定確診者病逝遺體要24小時內火化,兒子只能視訊看父親最後一面,讓醫護不捨泛淚。這位醫護人員直言:「他真的沒有錯,卻還在自我反省」,對於近期的醫療暴力事件,他想問逃院的、砍傷、霸凌醫護人員的人,「你們到底知不知足?懂不懂珍惜?腦袋都在想什麼?」該名醫護人員在文章中指出,91歲的爺爺過去身體硬朗,過去也沒什麼大毛病,但每天都去龍山寺走走、拜拜,自覺咳嗽後,篩檢後確診,入住檢疫所,後因呼吸喘入院,爺爺病況不穩且已屆高齡,家屬決定DNR(拒絕心肺復甦術,Do not resuscitation),最終轉來專責病房。在專責病房期間,為了避免患者擅自下床跌倒及協助照護,經家屬同意,約束爺爺的四肢、之綁在床上,但爺爺想摸摸自己的頭不行,身體癢也不能抓,只能在床上扭來扭去,期望醫護解開約束。但該名醫護坦言,爺爺不但呼吸喘不能離開氧氣,解開後又有跌倒的危險,甚至口口聲聲說著「要回家要回家」,這些都是必須約束的原因,能做的只有每兩小時為他翻身換姿勢,讓爺爺舒服一些。該名醫護指出,被綁在病床上的爺爺不僅非常配合醫護人員,還經常向他們致謝,每次幫爺爺換尿布時,爺爺總是很乖的自己翻身把屁股抬起來,清理好身體後,就乖乖不躁動的躺著,讓該名醫護直言,「不知道是不是怕我們忘記你了,還是你真的舒服了」。「每次一敲門進去,爺爺就會盯著你,好像是終於有人來陪我的那種感覺,看你在幹嘛,就像怕被人遺忘」,該名醫護指出,管灌時,爺爺也會一直向醫護說,「對不起對不起,我下次不會了,我下次會改進,讓我回家好不好」,雖然十分不捨,卻也無法說謊保證能讓爺爺回家。昨日上午9時46分,爺爺不幸離世,卻因為法律規定,新冠肺炎亡者24小時內必須火化,家屬若要見最後一面,必須著全部防護裝備,但爺爺的家人全部都在隔離,兒子只能用視訊向爺爺說,「爸,好好跟菩薩走,家裡我會顧好,我會把你跟媽媽放在一起」,該名醫護此時拿著手機,努力不晃動,但眼眶早已因不捨而泛淚。爺爺剛住院時還很自責地認為,自己是壞人,是自己害全家被隔離,自己不應該亂跑。發文的醫護表示,自己入行7年了,看了多少死亡,這次卻特別有感觸、內心也格外脆弱。該名醫護坦言,「他只是一個住萬華的老人家,每天沒事到廟裡拜拜,再正常不過了,他真的沒有錯」,沒有錯的人,還在自我反省,但對於逃院的、砍傷、霸凌醫護人員的人,他想問,「你們到底知不知足?懂不懂珍惜?腦袋都在想什麼?」
-
2021-05-14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膝關節清創,對麻醉不良反應 心外名醫吐血休克險死
我這輩子有多次大大小小「被」手術及麻醉的經驗,一半是以關節鏡修復膝關節半月軟骨或清創手術,但我從沒想過會遇到致命性的麻醉不良反應情形。8年前,我的右膝第二次開刀,因為半身麻醉就可以了,就不以為意,在沒告知家人的情況下接受手術,沒想到麻醉不順,最後改成全身麻醉。惡心反胃 吐出逾500cc血術後醒來,我對麻醉藥的反應相當強烈,惡心、反胃,趕緊請護理師給我一個大臉盆,第一口吐出透明的胃液,第二口吐出黃色的膽汁,吐完後才剛躺下不到3分鐘又想吐,這次吐完膽汁後,我請求打止吐針,才剛講完,就有一股要大量吐的感覺,在毫無預警情況下,一口吐出超過500cc的鮮血。吐血的當下,第一直覺是「這是動脈血」,然後就職業病發作開始鑑別診斷,分析是食道出血?是靜脈瘤破裂?或是食道靜脈曲張?還是胃潰瘍?肝硬化?還沒想完,我又吐了第二口鮮血,這次的量大約有300至400cc。虛到全癱 緊急做心肺復甦我聽到護理師大喊「張醫師吐血了」,之後就一陣虛脫,累到全癱,連手指頭都動不了。護理師喊人做CPR(心肺復甦術),我隱約感到有人來量血壓,聽得到手忙腳亂的聲音和對話,但我叫不出聲、手也沒力,眼前一片黑暗,最後只聽到一句60over30(血壓),就不醒人事。被診斷為「馬魏氏症候群」我感覺到自己好像只暈過去一秒,其實已經暈了15至20分鐘,護理長在一旁關心的說:「這不丟臉,我們會處理」時,我還不知道她在說什麼,人就像煎魚一樣被翻身,原來我在休克時已經「脫肛、尿失禁」,整個床單和衣服都是排泄物。這次的驚險事件,被診斷為「馬魏氏症候群」,因為我對麻醉產生不良反應、劇烈嘔吐,導致食道急遽痙攣、收縮,黏膜因此出現4至5公分撕裂傷並出血,經妥善治療後,食道撕裂傷才癒合。人生無常 不應輕忽風險在鬼門關前走一回,我深刻體悟到人生無常,要活在當下,不應輕忽麻醉風險,也不要怕家人擔心而不告知要動手術,若我當初就這樣走了,家人一定很錯愕傷心。我發現,人在將死的那一刻,真的只剩下聽覺,所以當摯愛要離世時,可以跟他或她說話,讓他或她能夠安心地走。醫學辭典/馬魏氏症候群馬魏氏症候群占上消化道出血原因的5至10%,通常為過量飲酒引起。患者因持續性嘔吐,造成急性腹內壓力上升,導致胃和食道交接處的粘膜產生撕裂傷,形成上消化道出血。小於5%的病患須接受內視鏡治療,極少部分須接受血管栓塞或手術處置。張效煌小檔案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移植及人工心臟中心主任、台灣整合心臟醫學協會理事長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德國柏林洪堡及自由大學醫學博士、中央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專長: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達文西心臟手術、人工心臟及心臟移植手術、大血管手術等經歷:德國柏林心臟醫學中心心臟外科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外科加護病房主任、台灣心臟外科研究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
-
2021-05-08 養生.人生智慧
曾徒手把腸子放回女生體內!921大地震、八八風災...一位計程車司機在救災現場24年:救人就像吃嗎啡,會上癮!
一日救難隊,終生救難隊車行轉進板橋浮洲橋下,沿著狹窄的迴轉道轉彎後,「樹林水上救生協會」就在橋下這一處別有洞天的地方,眼下所見的魚雷浮標、救生艇和可溯溪的救援吉普車……等,都是見證著無數「黃金七十二小時」關鍵時刻的重要設備。綽號「上尉」的協會隊長沈武周大哥說:「我們出動,通常都是去打撈的多,因為人大多在五分鐘內就死了,第一時間沒去就沒有了。」我愣住了,「生命脆弱」這四個字在這時猶顯不足。他聊起自己第一次接觸大體,是在樹林每年大拜拜的農曆3月15日保生大帝壽誕那天,三峽柑園橋下的大漢溪攔沙壩那一帶的水域,有三位國小學童因玩水而溺斃,他們找到大體後,要從攔沙壩走約二十分鐘的路程扛上堤防。當時台灣的救援設備嚴重不足,沒有擔架、沒有屍袋,他們徒手扛著大體往上爬,還是菜鳥的他勢必要上場幫忙,「你沒扛過,不要扛頭。」擔心菜鳥的他不懂民俗禮節,葬儀社老闆這麼跟他說。於是他扛中間,當時的隊長扛腳,葬儀社老闆扛頭,他們一路踩著高低不平的肉粽(消波塊)往前走著這段不短的路,他心想:「怎麼這麼重,有種扛不動的感覺,而且越扛越重。」好不容易終於扛上堤防,安置妥當交給葬儀社後,葬儀社老闆看著他們問:「你們兩個剛剛是誰一直想著很重的?」他立刻舉手說:「我!」老闆急忙對著他說:「那個不能想!越想會越重,會扛不起來。」原來這是業界禁忌,扛大體時要安靜不能說話,也不能亂想,一個人想,三個人重。這也是對死者的尊重,讓死者能安靜、好好地走完最後一段路。實在很難想像時常穿梭這些「現場」之中的救難人員,一方面是跟時間賽跑的救援壓力,一方面是面對並徒手搬運大體的勇氣,而且還要完全心無雜念,這是一種常人很難體會的修行吧!快樂的計程車司機「上尉」年輕時反骨不想接家業,自己跑去學縫紉,開了間西裝裁縫店,1960、70年代起西裝裁縫盛行,有著這樣的一家店,生活也是悠哉。退伍後,他在士林經營精品店,專賣勞力士手錶、都彭打火機、男士服飾跟皮件等精品,當時正值全民炒股,股市攀上一萬二千點的瘋狂年代,他的生意也跟著受惠而興盛。但1990年政府打擊非法金融及受到波灣戰爭的影響,股市大崩盤狂洩至二千四百點而泡沫化,也讓高消費客群消失,「誰會來買一萬塊的打火機,都去買十幾塊的了。」他回憶著說,最終因榮景不再,只能黯然關閉。當時36歲的他,大女兒10歲、小女兒才1歲,為了養家餬口,他轉行開計程車。剛開始時,如果客人要到士林,他都會小心翼翼送乘客抵達,然後趕緊開走不敢多待一分鐘,深怕遇到熟人跟他說:「你卡早是董仔,現在怎麼來開車?」即使到現在,他仍不敢跟過去士林的朋友們聯繫。從精品店老闆變成計程車司機,心中的關卡一直過不去,某天在西門町跑車,心情鬱悶的他把心一橫,「不爽啦!今天不開了!」把車子停在立體停車場,跑去看電影、喝咖啡、大啖美食,回到以往爽快花錢的悠哉生活。享受了一天後,回到停車場牽車,「慘了!我還是要面對那台小黃啊!」他驚覺玩樂一天後,把前一天辛苦賺來的錢都花光了,當天也沒有收入,想一想還是好好開車比較實際。雖然決定好好開車,仍是在經濟壓迫下的認命,直到某天他在簽大女兒的家庭聯絡簿時,看到女兒寫著「我爸爸是個快樂的計程車司機」他心中的結彷彿一瞬間打開了,「欸!不錯喔!女兒肯定我,好!就當個快樂的計程車司機吧!」他轉變了自己的心態,正視司機這個職業。俠義精神見證大小危難時刻「上尉」從小就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性格,每每看到他人有難,便會出手相救,「我16歲時在台南新營看到有人出車禍,一個女生被撞得全身支離破碎,腸子等內臟都散落在路上,我心想這個女生也太可憐,怎麼沒人去幫她。」他沒想太多走過去,徒手將腸子等內臟器官捧起放回女生的身體裡,他說著我難以想像的故事,也讓我看到他自小潛藏的俠義精神。因為每天在路上跑車,遇到危急時刻的頻率增加,他提起某次路上發生車禍,他趕緊將傷者送往醫院,後到的傷者家屬一直質疑他就是肇事者,嚷嚷著說:「一定是你撞的!不然哪有人這麼好心,會主動載人去醫院!」他當下覺得傻眼,無言以對,直到傷者清醒後趕緊澄清,才還給他清白。也因此,朋友勸他:「你那麼喜歡救人,不如加入正式的,才不會惹麻煩。」隨著家中經濟逐漸穩定,加上開計程車時間較為自由,他於1996年正式加入「迅雷搜救總會」,開啟了日後一連串的「救援行動」,包括林肯大郡災變、大園空難、九二一大地震、新航空難、八八風災,到近期的復興航空空難,每一場令人心痛的大型災難,他都在現場參與搜救。他回憶起震撼全台的九二一大地震,當天凌晨他聽到無線電通報後,立刻帶隊前往新莊「博士的家」,進入倒塌大樓內搜救約二十分鐘,因當時救災裝備普遍不足,燈光昏暗下,他以為伸腳踏在冷氣鐵板上,其實不然,一個踩空,整個人往下墜落,幸好他及時伸手,抓住一瞬間映入眼簾的不銹鋼窗框,「我如果沒有抓到,可能就要換別人來救我了。」上尉雲淡風輕談到這驚險的一刻。保住生命的他,自己往上爬出來,這才發現剛剛的窗框其實是斷裂的,他的中指被劃出深深的一道傷口,鮮血不斷湧出。現場消防隊員一邊進行簡易包紮,一邊有二十幾台攝影機拍著他那包紮後更加腫大,只能一直比著中指的手,「我一直跟他們說不要拍啦!我手這樣很難看欸!」他摸著至今仍看得到十三針縫線疤痕的中指,笑著說。被送往醫院治療時,在急診室等了一個多小時都沒人理,他跑去請護理師幫他趕緊縫合,護理師跟他說:「大哥,你嘛看一下旁邊,你那個一點點傷,等一下啦!」他趕緊回:「不是啦!我帶著一群弟兄正在救災,麻煩你趕緊幫我縫一縫,我要趕回去救災!」護理師一聽,立刻請醫生過來處理,情急之下完全沒打麻醉就開始進行縫合,那痛感他至今難忘!而這道永留中指上的疤,成了九二一凌晨驚天動地的見證。「上尉」當時也是義警隊員,他熟識的刑警阿裕,老家就在南投九份二山,當地因為鳳凰山的聯外道路坍方,空投物資僅能送到山下的溪床邊,山上即將有斷糧危機。得知消息,他二話不說在9月23日帶著八名弟兄前往,他們的任務是上山將居民帶下溪床邊。為爭取時間,他們捨棄了需要走七、八小時的一般公路,在原始山林中,拿著開山刀一路從山下劈砍樹叢往山上前進,四小時後抵達居民住所。居民們看到他們來救援都相當振奮,準備跟他們一起下山。當時一位80多歲的阿嬤堅持留守家園,不肯下山,他們只好砍下竹子插上藤椅,連哄帶騙像是扛轎般地扛著阿嬤下山。半路上,阿嬤問他們:「你們從哪裡來的?」他們回:「我們台北來的。」阿嬤用著習慣的口頭禪說:「幹你娘!還有人這麼好心,從台北要來救我!」隊員後來笑著跟當時是副隊長的「上尉」說:「我參加救難隊這麼久,還沒有遇過被人罵這麼爽的!」這句話,讓我們都大笑了。「做這事就像吃嗎啡,會上癮!」他聊起救援行動,雙眼炯炯有神,閃閃發亮,那神情就像協會桌上的那張新聞照片。他在八八風災時,徒步深入善化東勢寮淹水民宅中,拖著橡皮艇來回救出一百八十多人,最後在雨中,單手抱著一個孩子步出災區,被攝影師的相機捕捉到他的認真帥氣。花錢做義工,一做24年「上尉」一開始加入救難隊時,想說入隊費只要兩千元,就繳費入隊,後來幹事才跟他說要自行買全部裝備,前後花了一萬元左右,「我那時很後悔啊!一萬元就這樣拿出去,真的是頭殼壞掉,花錢做義工!」他回憶起當時爸爸也對他說:「吃飽太閒,去做這些幹嘛!」「我從小就是人家說愛管閒事的人,只要聽到哪裡有災難,心裡就開始難過,沒去現場就渾身不舒服。」八八風災時,電視報導屏東縣副縣長鍾佳濱掉著淚說:「我們很缺橡皮艇,請大家救救我們!」鐵漢如「上尉」,看著電視,眼淚直掉,等不及政府發出的協助搜救通知,找了幾個弟兄就衝往南部。「我負責帶弟兄去,就要負責帶他們回來。」這一直是他的信條。莫拉克風災後在六龜救災時,幾名弟兄深入災區救援,因為全面斷訊,等在封鎖線外的他焦急萬分,整夜無法入眠,直到隔天一早,聽到無線電傳來「上尉!」的呼喊時,心中的大石頭才終於放下。救災時的他俐落謹慎,帶隊時的他嚴格重紀律,「我跟弟兄說,我不會帶你去死,但你出去穿著制服就要聽我的!」就是這樣的大哥氣魄,讓弟兄們對他都相當信服。救援多年,「上尉」在2003年籌組成立了「樹林水上救生協會」,當時他也邀請爸媽一起參加成立大會。爸爸看著這一方天地,看著一群弟兄如此信服他,臉上露出了驕傲的神情說:「要做就做好!」「上尉」很欣慰地表示,父母的肯定讓他更堅定持續投入救援這件事。九二一地震後,政府開始補助民間救難單位,也開始規範民間單位需具備相關證照才能執行救援行動,不論是CPR(心肺復甦術)、EMT(緊急醫療技術員)、IRA(初級繩索技術)、急流救生或救難潛水,每一張證照都要請假受訓,再自掏腰包花上千元考照,「九二一後去救災我們才有便當吃,以前都累得要死,還要自己去買便當。你有看過這麼傻的人嗎?」他一說完,自己都大笑了起來。我問他,這麼傻怎麼還要去做?他有些難為情,「我年輕時是歹子,沒有殺人放火,但還是做了些年少輕狂的事,現在自己有點能力了,想說可以為社會做些好事,就沒想太多,一股腦兒去做了。」成為救難隊員已二十四個年頭,熱情卻不因年齡增長而消退,他一一介紹牆上掛著的隊員名字、照片及證照,以及滿牆的政府及民間感謝狀。在他心中,救援這件事已是他的生活,早已像血液般融入他的體內流動著,至死方休。武周大哥給讀者的話:心存善念,絕對有好報。書籍介紹計程人生:23段用愛跳表的旅程作者:李瓊淑、詹云茜原文作者:(小辣椒)、 Cici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20/10/15作者簡介李瓊淑(小辣椒):現任台灣大車隊集團副董事長,2006年像誤闖叢林的小白兔,一腳踏入計程車產業,「小辣椒」成了司機對她的通關密語。身型嬌小但行事果斷嗆辣,在男性為多數的這個產業,用司機的語言直球對決問題的大小事,以科技創新思維顧好司機的經濟命脈,致力打造安全感、歸屬感、成就感的友善環境,找回司機對職業的認同。「我們是一群小人物,創造出一份不平凡的事業。」她讓大家見證從亂象頻傳到安全、舒適的計程車新時代,「我們在這裡遇見幸福,讓愛傳出去」,她重新定義了司機的價值,被世人看見。詹云茜Cici:從傳播到公關,從品牌行銷到顧客經營,歷經公部門及大小企業,從企劃到顧問講師,擁有20項跨產業、上百項跨領域實戰整合經驗。四十大關前決定離開企業羽翼,成為自由工作者,以喜愛的「文字」和「說話」串起職涯,以此為左右手,隨時張開雙手,給自己和你最溫暖的擁抱和力量。延伸閱讀: 台灣離婚率亞洲第一》家事是無法「平分」的...女人做這6件事等於自毀婚姻
-
2021-04-09 該看哪科.耳鼻喉
婦人吃素雞塊噎到昏厥 幸好隔壁就是醫院救回一命
清明連假期間,基隆一名婦人陪同母親至基隆一寺廟參拜後留下用膳,卻不慎噎到昏厥倒地,左側額頭也因撞擊地面導致出血,寺廟工作人員撥打119報案,救護車將婦人迅速送抵僅有幾步之遙的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急診救治,救回一命,日前已經出院。婦人到院時意識不清,基隆醫院急診醫護發現為呼吸道有異物哽塞,導致昏厥,因為就在隔壁,及時送醫急救及排除異物,恢復生命徵象,卡住的食物是類似素雞塊的食物。急診主治醫師劉裔同進一步檢查,發現江婦有吸入性肺炎,建議留院接受治療,以利後續觀察與診治。所幸婦人在醫護照護下,迅速恢復身體健康,僅剩額頭傷口仍需換藥,日前出院返家休養,基隆醫院院長林慶豐與主治醫師蔡富順醫務秘書探視關懷。婦人的母親相當感謝基隆醫院,女兒才能順利撿回一命,放心帶女兒返家。林慶豐叮囑飲水或進食時,應盡量細嚼慢嚥,避免發生異物哽塞及減少嗆咳,以降低吸入性肺炎發生之風險。林慶豐提醒民眾,如遇旁人發生噎到、導致呼吸困難時,可施以哈姆立克法協助排除異物;若病人因異物哽塞失去意識、甚至停止呼吸時,請盡速尋求119協助,並讓病人平躺改進行心肺復甦術(CPR)急救,直到病人吐出異物、恢復呼吸,或救護人員抵達為止。基隆醫院提醒民眾,尤其在吃軟質、大塊的食物,如湯圓、雞鴨肉、素雞塊、麻糬、碗粿、年糕等物時,一定要咬成小塊,細嚼慢嚥才吞下。
-
2021-03-15 科別.心臟血管
29歲男年輕又不胖!大夜下班運動後心梗險猝死路邊
29歲李姓男子是醫療人員,他日前大夜下班後立刻和同學相約去西濱騎越野車,騎不到一個半小時,開始覺得胸悶、呼吸急促,還來不及路旁停車休息就失去意識連車帶人倒下去,醒過來時,已被好心的路人施行心肺復甦術,送往大甲李綜合醫院由心臟內科馮致中醫師立即施行緊急支架置放手術,住院幾天後順利出院。一般認為心肌梗塞患者多在50歲以上,但年李男只有29歲,外觀看來「年輕又不胖」,醫師馮致中深入了解李男的病史後,發現他生活作息非常不正常,多年來,當工作壓力大時,會抽菸抒解壓力,因醫院工作繁忙,經常隨便吃甚至一碗泡麵就解決一餐。體檢報告發現血壓有點高,但李男認為自己還年輕,且認為每次騎完越野車血壓就恢復正常,所以沒放在心上,直到這次差點猝死在路邊,自己也嚇一跳;醫師馮致中強調,急性心肌梗塞治療首重「黃金時間」,盡早打通阻塞血管以救回瀕臨壞死心肌、減少心臟受損範圍,避免猝死最為重要。他說國外曾統計,近一半心肌梗塞患者還沒到醫院心臟就停了,所以任何心臟急症發生時,不要猶豫馬上打119求救,陪伴在旁的人除報警之外,更重要的是觀察患者病情的變化,若能立即施行心肺復甦術,絕對可增加病人活下來的機會。根據衛福部健保署2018年資料顯示,2017年共有4萬8639人因心肌梗塞就醫,其中未滿50歲的患者有6384人,平均每8人就有1人為青壯年,表示在台灣心肌梗塞已經有年輕化的趨勢。心肌梗塞病患發病者約有七成有吸菸史,伴隨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肥胖問題,馮致中強調,預防心肌梗塞首要做到的就是戒菸,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的健康飲食方式,另外規律運動以及控制三高疾病並且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也要定期回診追蹤,民眾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
-
2021-03-13 新聞.健康知識+
魚刺卡喉、誤吞棗核…別再喝醋、吞飯!專家建議正確處置方法
許多人在燉煮雞湯食補時,都會加入幾顆紅棗、枸杞提味,但隨之而來,被棗核卡喉的狀況也時有發生。近日,就有67歲的婦人吃紅棗時誤吞棗核,最終經手術,才取出棗核。收治個案的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觀察室主任倪渟淵表示,患者主訴在吃紅棗時不小心將棗核吞入,從此就一直覺得喉嚨卡卡的有異物感,雖曾前往診所求治,可是沒有改善,而改至醫院求診。 安排X光檢查,發現咽後間隙有空氣,懷疑食道破裂;隨即安排電腦斷層,看到食道卡有2.6公分棗核,造成周圍有膿瘍的情形。經會診耳鼻喉科及胸腔外科進行手術取出棗核,病人順利康復出院。誤食異物時,該如何處置呢?倪渟淵指出,若發生誤食棗核等,且異物卡在食道的情況,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千萬不可用吞飯、吞饅頭等偏方,想強行咽下,恐造成食道損傷,不可不慎。 他進一步說明,常見的呼吸道異物梗塞原因,包括:咀嚼、吞嚥食物時講話或大笑,使食物誤入呼吸道;小孩誤食小物品,異物進入氣道;昏迷或酒醉的人,將嘔吐物誤入氣道;臉部受傷後,假牙或血塊阻塞上氣道。此外,老人家因年紀大,有失智症或退化問題,也常有誤食異物的情形發生;3歲以下幼兒,因食道較為狹窄,吃花生、果凍、麻糬、年糕等零食,也可能造成異物梗塞;吃飯時一不注意,也會造成魚刺之類等異物,被吞到消化道裡。被魚刺梗到,第一件事該這樣做!而一般人被魚刺哽到時,常會先嘗試一些偏方,例如,喝醋可以把魚骨頭軟化、溶蝕掉;多吞幾口白飯,用白飯黏附魚刺,就能將魚刺吞下。倪渟淵說,事實上,這些都是危險動作,可能讓魚刺掉入食道,引起嚴重併發症。倪渟淵表示,最正確的處理方是立刻停止進食、先輕咳幾下,看是否可藉由振動力量將哽得不深的魚刺咳出來,如果輕咳後魚刺還是掉不出來,就應該立即就醫掛急診,請耳鼻喉科醫師協助夾除最安全。他強調,不然魚刺可能會卡得更深,或卡在食道中,增加後續醫師處理的困難。至於喝醋的偏方,更不可能將魚刺溶解掉,如果醋能輕易溶解魚刺,那其他食道、消化道是否也會被溶掉?預防呼吸道梗塞 該怎麼做呢?彰化基督教醫院血管醫學防治中心主任暨營養師蔡玲貞表示,紅棗、黑棗的棗核非常的尖銳,不小心吞下的時候,它會通過食道,進入消化道;若卡住時,卡到哪傷到哪,所以食用時要特別小心。倪渟淵提醒,家有老人時,進食一定要小心,務必將食物切成小塊,讓長者慢慢進食;有孩子時,除了注意食用易哽住的食物,也要小心容易吞食的異物,擺放至高處,避免讓小朋友不小心拿取、放進嘴裡,造成異物梗塞。他說明,異物梗塞的表情,通常是張開口,然後兩手抓住喉嚨。當呼吸道部份梗塞時,患者仍有呼吸,但有的會激烈咳嗽;完全梗塞時,會漸漸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無力、臉色發紫。別再拍背,而是施行「哈姆立克急救法」處理方法,則是鼓勵患者彎腰低頭,用力咳嗽,將異物咳出,若實在咳不出,表示異物可能已經掉入支氣管,應立即送醫。切記,勿用拍背法,避免讓異物掉入氣管更深處。萬一無法咳出異物,須立即撥打119求救,且即刻施行「哈姆立克急救法」,試著將異物推擠出來。若梗塞者因缺氧不支倒地、神智不清,除了打119求救外,並應立即給予心肺復甦術施救,每個循環後,檢查是否恢復呼吸及意識,有異物立即清出。若兒童發生異物梗塞,可採跪姿與膝同高,環抱腹部實施。若自己梗到,現場無人相助,可一手握拳抵住劍突下方,一手置於其上環抱拳,兩手用力向內向上推,重複數次;或找一個固定物,如椅背、桌面、廚房檯面等,高度約與腰際相當,保持拳頭在劍突下方位置,放置於椅背及身體之間,身體前傾用力抵靠椅背,重複數次直到異物吐出為止。 諮詢專家/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觀察室主任 倪渟淵、彰化基督教醫院血管醫學防治中心主任暨營養師 蔡玲貞
-
2021-02-28 科別.心臟血管
21歲男心律不整瀕死 電擊十多次加裝葉克膜救回
21歲周姓男子沒有心臟病史,平常生活、運動表現也與同儕無異,雖曾被診斷有心律不整,卻因無異狀便不以為意。直到日前突然在家昏倒失去意識,救護人員到場後發現病人無意識、無脈搏,趕緊執行自動體外電擊術,持續急救施予心肺復甦術,送往新竹台大分院急救,但周一直無法恢復心律,院方立刻啟動葉克膜團隊,跨縣市至桃園協助裝置救援。新竹台大分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廖敏村說,從醫院醫師接到電話到葉克膜裝置完成至回復穩定循環僅花費約90分鐘。期間周男一直呈現反覆心室顫動,總共電擊十多次。因心臟無法穩定運轉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器官,只能依靠葉克膜體外循環的方式,維持病人的血液輸送。最後在葉克膜維持下,體外電擊術才順利將心臟整流回正常心律。同時將周轉心臟科加護病房,亦緊急照會心臟內科團隊,以協助後續照護。廖敏村醫師說明,周男到的第一張心電圖雖呈現正常竇性心律,但判讀後發現為「沃夫-巴金森-懷特症候群(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 WPW syndrome) 」,此心律不整有猝死風險。其院外自動電擊器的紀錄也顯示,當時周接受體外電擊術後,心律變成心房顫動的節律,但很快又變成心室顫動,該心律不整即是造成周到院前心臟停止的原因。因此,醫護團隊緊急安排電氣燒灼手術,使用傳統電燒方式以根除周的「沃夫-巴金森-懷特症候群」。周也在術後第四天順利移除葉克膜,於12天後順利出院,且意識清楚正常,活動自如,沒有留下神經學的後遺症。廖敏村說明,新竹台大分院為竹苗地區唯一全時間待命的葉克膜照護團隊,目前有6位心臟血管外科專任醫師與4名體外循環師,可以接受24小時葉克膜支援與開心手術。在蔡孝恩醫師的帶領及心臟血管外科團隊的努力下,每年開心手術有200例。自2011年從署立醫院時代改制為台大分院後累積案例已經突破1200例。2013年起至今已經多次協助院外及跨縣市的葉克膜緊急醫療,到目前已經累積35例院外支援,涵蓋桃竹苗各大醫院。廖敏村指出,「沃夫-巴金森-懷特症候群」的發生率雖約為千分之一到三。時常是在兵役體檢時被發現,終其一生約有百分之三到四的猝死風險,是屬可免除兵役的心律不整問題。鑑於醫療進步,現今可透過微創電氣燒灼手術,達到根治而免除猝死的風險。目前院內在心律不整電燒手術方面,包含傳統與3D定位電燒手術,每年已經超過200例,在心臟血管內外科團隊共同合作下,一同攜手照護大新竹地區民眾心血管問題。
-
2021-01-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醫師分享插管急救現場「沒看過的人不知道辛苦」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群聚感染持續擴大,不少人質疑院內感控流程出問題,也有人認為最早染疫醫師有疏漏,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醫師陳志金在臉書上分享院內最近一場插管演練的現場,「沒有看過現場的人不會了解壓力有多大」,發文也引發眾多網友關注「應該拍成影片讓大家知道防疫第一線的辛苦」陳金志表示,雖然相關的演練已經做了很多次,但最近因為桃園醫院的群聚,大家不放心,特別是第一位染疫醫師是在幫新冠肺炎確診病患插管時染病,昨天又做了一次,他與其他的12名資深醫護在旁觀看現場7名醫護的急救動作,找出還可以再修正SOP(標準作業流程)的地方。他在臉書上PO出整個過程與照片,並提到當患者突然需要急救插管時,穿著全身防護衣的主要負責照顧的護理師必須先進行CPR(心肺復甦術),跪在病人前以每秒兩下的速度按壓,等著從他處趕來的其他人員穿好防護衣,才能替換接手,而穿上全套防護衣至少要5-7分鐘,「看著護理師的汗不斷流著,感受到她的吃力,心情特別沈重」好不容易等到其他同事接手,包括主護護理師、護理小組長、聯絡護理師、急救醫師、麻醉醫師、麻醉護理師和呼吸治療師共7個人,才能順利完成插管,過程中因為穿著厚重的防護衣,講話、溝通都相當困難。而其中一人防護衣內的頭罩掉了下來,遮住了大部分的視野,但過程中沒有時間到外面脫下防護衣,把頭罩重新戴好,只能靠著有限的視野努力完成工作。之後更麻煩的是脫下防護衣,因為防護衣已經被汙染,必須小心翼翼,否則很可能會讓自己受到感染,比起穿上防護衣,脫衣則要花上2-3倍的時間。「所以,外行人不要再講什麼,被口水噴到就出去換個隔離衣再進來」(編按:第一位感染的醫師被質疑急救過程中沒有做好防護)「當有人動不動就說醫療人員沒有遵守SOP的時候、動不動就在批評醫療人員怎麼不用心做好防護的時候,他可曾想過,醫療人員是如何慎重的看待救人這件事?醫療人員是如何自律的自我要求?醫療人員是如何在這麼危急的情況之下、這麼大的壓力之下,邊搶救病人,還要邊顧及自身和伙伴的安全?這短短的半個小時,我們光是站在一旁觀察的人,壓力都已經超級大了,但是,感受可能還不及當事人的百分之一!更何況,這還只是一場演練而己!你能想像,真正在急救的千鈞一髮之際的壓力和辛苦有多大嗎?多一點鼓勵,少一點責備,少一點酸言酸語或者馬後砲尤其是,當你不知道醫療人員是如何在冒著自身的生命危險在做這些事的時候。」許多網友對於陳志金的「實況轉播」都相當感動,「光看從頭到腳的防護,我就覺得快不能呼吸了,更何況還要CPR急救,真怕急救的醫護人員昏倒⋯真的太辛苦了!」、「有些人就是電視看太多了,以為醫師護理師兩個人就能完成急救」、「也有護理師留言「就如部桃院長所說,我們沒有選擇戰場的權利,而同伴們不幸染疫也不是我們所樂見」
-
2021-01-12 科別.心臟血管
他停止呼吸心跳近1小時 大千醫護救回彷如重生
一名羅姓男子去年11月因急性心肌梗塞,停止呼吸、心跳近一個小時,過程中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醫護團隊不斷搶救,住院2周健康出院,恢復正常上班,病例相當少見,他彷彿重生,大千醫院今天為他辦理「慶生會」,縣府秘書長陳斌山等人,肯定羅男是苗栗急重症救護能力的最好見證人。苗栗縣鄉親殷殷期盼縣內醫療急重症救護品質,大千醫院前年底獲衛生福利部核定重度急救責任醫院,今天這場重生「慶生會」別具意義,縣府秘書長陳斌山、衛生局長張蕊仙等人都到場,羅男因上班,由太太蔣春花及親友代表參加,並感謝醫療團隊搶救,讓羅男重獲新生。羅男去年11月間在家中突感不適昏倒,緊急送到大千急救,到院前失去呼吸、心跳,檢查診斷急性心肌梗塞,歷經近1小時的心肺復甦術(CPR)及電擊,成功恢復心跳及血壓後,立即進行心導管治療,打通阻塞的血管,並接受48小時的低溫療法,住院2周後康復出院。大千心臟內科醫師江佳鴻指出,羅男有高血壓、糖尿病及膽固醇過高的病史,且有抽菸的習慣,3個多月前曾因反復上腹痛到診所就醫毫無改善,急性心肌梗塞當天早上他覺得胸悶痛、冒冷汗,且突然暈倒,家人第一時間緊急CPR,並送醫持續搶救,成功恢復生命跡象。大千加護病房主任鄭恩宗表示,低溫療法可以減少大腦的電氣活動,同時下降全身代謝速率和氧氣消耗量,根據醫學研究顯示,可以有效改善心跳停止病人的存活率及神經學預後,羅男接受48小時的低溫療法後,第3天順利清醒,身體恢復如同正常人,臨床病例少之又少。
-
2020-12-26 科別.心臟血管
天冷慎防急性心肌梗塞,8種危險族群要當心! 關鍵時刻急救法1次搞懂
急性心肌梗塞是常見的心臟疾病,在天氣變冷的時候容易誘發,且近年發病患者亦有年輕化的趨勢,不只侷限於中老年人,所以不可不慎。在了解急性心肌梗塞前,首先要來認識我們的心臟,心臟肩負著將血液傳送到身體各個器官、組織的重要工作,而心臟本身則仰賴三條冠狀動脈供應特定區域心肌的氧氣與養份,這三條動脈分別是:「右冠狀動脈」、「左前降枝動脈」及「左迴旋枝動脈」。前述三條冠狀動脈各自供應特定區域心肌的氧氣與養份,若其中一條動脈突然堵塞缺血,可能導致心臟肌肉缺氧壞死而使病患死亡,這就是急性心肌梗塞。但是為什麼冠狀動脈會產生堵塞呢?因為當冠狀動脈血管壁上有大量的膽固醇等脂類物質沉積,會產生粥樣斑塊阻礙血液的暢通,形成所謂的「動脈粥狀硬化」,若沒有好好控制,動脈內壁的斑塊會愈來愈多,而使內膜增厚。當血管壁內的斑塊突然破裂時,會引發局部血小板作用而讓血栓形成,若血栓大到完全阻斷血流,就會導致冠狀動脈堵塞,使心肌缺氧壞死,進而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而急性心肌梗塞的發作症狀主要有:胸口疼痛不適(可能蔓延到左側手臂、肩、頸部、下巴或背部)、冒冷汗、虛弱無力、呼吸困難、噁心嘔吐、昏倒、頭暈與心律不整,且容易在天氣寒冷、運動、過度勞累或情緒激動時誘發,若有上述症狀時,必須即刻就醫。另外,容易患有急性心肌梗塞的危險族群包括:有心肌梗塞家族史、男性、肥胖、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抽煙、熬夜及生活壓力大的人,所以在天冷的時候,這些族群要更注意保暖。由於急性心肌梗塞發生得很突然,當發病的時候,我們又該怎麼自救?若是有心肌梗塞發作病史的患者,通常身上備有硝化甘油舌下錠,在發病時可立即服用含於舌下,若胸悶持續超過5分鐘仍未緩解,需再服用第二顆,若服用第二顆仍未緩解,則需趕快就醫急診;若為第一次發作的患者,建議盡速就醫,或直接撥打119叫救護車支援。如果患者本身因為急性心肌梗塞即將倒地,苗栗大千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專科醫師楊智鈞於部落格【心肌梗塞大力咳嗽可以自救?《急救流言終結者》】一文中指出,可做以下三件事提高存活率:1.花三秒鐘選定一個最靠近你的人2.然後說:『你!先生,請幫我叫救護車!』|3.就地躺下若能在10秒鐘內完成這三件事,就能增加活命機會。若是一般民眾遇到因為急性心肌梗塞而昏倒的患者,又該如何對其急救呢?建議可在1分鐘內施行CPR和使用AED電擊法,增加病患存活機會。簡易急救口訣為:「叫、叫、壓、電」:1.「叫」醒患者,確認呼吸意識2.「叫」人打119求救並取得公共自動電擊器(AED)3.按「壓」胸部施予心肺復甦術(CPR)4.將AED上的電擊片貼上胸前,依指示執行「電」擊。當然,預防重於急救與治療,要消除這些可怕的致病危險因子,必須從日常生活做起,可藉由規律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肌肉與血管的彈性,控制血壓、血糖與血脂,三高患者則要按時且正確遵照醫囑服用藥物,並且調整飲食習慣,避免太油太鹹的食物,並戒菸戒酒,維持正常作息不要熬夜,才能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的機率。
-
2020-12-25 科別.心臟血管
奪命一瞬間!醫師教你如何避免心因性猝死
去年影星高以翔在錄製節目時追跑過程中突然昏倒送醫搶救2小時無效,享年35歲;近日更有藝人小鬼被家人發現在浴室倒下,被發現時已回天乏術。每當名人猝死案例一經媒體報導後常造成缺乏對疾病正確認知的民眾人心惶惶,因恐懼而一窩蜂前往醫院就診。時至冬日,亦為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藉此時節,本文將來探究令人聞之喪膽的心因性猝死與心肌梗塞當中的區別。甚麼叫心因性猝死「猝死」依照1970年世界衛生組織及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學會的定義為:不論原因,在症狀發生後24小時內死亡,稱之為猝死;而其後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修正為發病後6小時內死亡都統稱為猝死。而根據統計,在症狀發生後2小時內死亡者,約七至九成由心血管疾病所致,其餘則歸屬於腦部及肺部疾病。在沒有其它潛在致死病因下,因心血管問題所導致的突然非預期性死亡,稱為「心因性猝死」。依據全球相關研究統計,心因性猝死盛行率約0.1至0.2%,推估全台每年有約2萬3000人至4萬6000人因此喪命。常見心因性猝死原因心因性猝死直接致死原因主要來自於心室異常放電,不正常的心跳過速使心臟宛如空轉,輸出血液不足造成腦部及身體各器官缺氧,人體陷入昏迷,最終心跳停止,若沒有及時的治療,數分鐘後即可能死亡。常見導致心因性猝死的原因包含冠狀動脈疾病(包含動脈硬化造成的心肌梗塞或先天的冠狀動脈異常,以及冠狀動脈發炎或病毒感染等),瓣膜性疾病(包含主動脈狹窄、主動脈逆流等),心肌病變(包含肥厚型心肌病變、擴張型心肌病變、心臟衰竭等),心肌炎(常為病毒感染),心律不整(有先天家族遺傳及後天因素引起,如WPW症候群、Q-T期過長症候群、Brugada 症候群),或其他像是肺栓塞、心包膜填塞、主動脈剝離、嚴重鉀離子或鎂離子電解質異常等疾病。不同年齡層發生心因性猝死的機率及原因分布亦有不同。一般來說,隨著年紀增長,發生猝死的機率逐年升高。在青少年心因性猝死的發生率約為每年0.001%,常見原因如心肌炎、心肌肥厚、Q-T期過長症候群,Brugada 症候群及冠狀動脈先天異常。35歲過後,心因性猝死機率約每年0.1-0.2%;而至50歲過後,若合併有心臟疾患,其機率更可能高至每年10-25%,其常見原因為冠狀動脈疾病、心臟擴大、或心臟瓣膜疾病等。運動員因運動激烈,猝死亦時有所聞。在年輕的運動員中,心因性猝死發生率約每十萬人一位到每三十萬人一位之間,以男性較常見。而在年齡35歲以上,慢跑時發生心因性猝死的發生機率升高為約每15,000名慢跑中就有1名,而在馬拉松運動員中則更高(1/50,000)。根據美國及加拿大國家大學體育協會的研究,運動員中,最常導致心因性猝死的原因前六項排行分別為: 1.不明原因:31%;2.冠狀動脈疾病:14%;心肌炎:8%;擴張性心肌病變:8%;主動脈剝離:8%;肥厚型心肌病變:8%。心因性猝死的緊急處理方式心因性猝死的發生往往來得又急又猛,有些病患在致命心律不整開始發生時,可能會感到心跳加速或頭昏,然而在超過半數的個案中,常常事前沒有預兆。若發生在自己身上而尚有意識時應立即呼救,立刻撥打119求助。若發生在親友或其他路人突然暈倒而無法叫醒,無法測量到心跳或脈搏時,也應立即撥打119求助。除了打電話求助外,一旦發生心室嚴重心律不整而測量不到心跳脈搏時,急救的重點在於保持大腦及全身的血液循環。心肺復甦術(CPR)可將病患倒地前吸入殘存在肺部的氧氣,利用體外心臟按摩將其輸送到大腦,直到利用體外電擊去顫術恢復心臟正常的心律和收縮,而現在許多公共場所均設置有自動體外電擊除颤器(AED),若能在4分鐘內盡快施予CPR,8分鐘內能取得AED讓其自動判別是否需要電擊,有60-75%的機會救回患者;但若超過4分鐘才進行急救的話,存活成功率只剩下1%。因此心因性猝死的緊急處理重點便在於即時的CPR與適時的電擊。如何避免心因性猝死由上述心因性猝死原因可知其致病原因大約可導因於冠狀動脈問題,心臟結構問題(心肌或瓣膜),以及心律不整問題。有些起因於家族性遺傳,有些則是後天,特別是冠狀動脈阻塞。因此若家族成員中有人不明原因突發性死亡,或是自己或家人曾發生不明原因暈倒甚至猝死而被救回,更要留心是否有家族遺傳性心臟結構及心律不整的問題。因此要預防心因性猝死應檢視自己是否有以下的危險因子,包含:心臟方面問題、心臟病或猝死等心血管疾病相關家族史、肥胖、健康檢查時呈現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抽菸飲酒過量缺乏運動或使用毒品等藥物濫用。此外,一些容易誘發猝死的環境因子也應避免,包含: 過冷或溫度變化過大的環境、長期過勞或心理壓力過大、以及高強度及競技型運動。雖然許多心因性猝死並無事前症狀,但若反覆出現氣促、胸悶胸痛、昏厥、心悸、全身倦怠、頭痛等症狀,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需進行進一步檢查。減少心因性猝死的檢測方式與適用對象對於成年人最常見心因性猝死的原因為冠狀動脈阻塞來說,應積極控制其高血壓、高血脂症、糖尿病並戒抽,而針對有上述心血管阻塞危險因子的患者,又符合男性大於45歲、女性大於55歲、或家族直系血親中有早發型冠心症者,可進一步檢查其十二導程心電圖、運動心電圖、心肌血流灌注造影檢查、甚至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等,以求早期診斷冠狀動脈狹窄嚴重度及斑塊之存在,加以適當治療,以減少心肌梗塞造成的心因性猝死之可能。而心肌病變、心臟衰竭、心臟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臟結構異常等,則須做心臟超音波檢查加以評估。心律不整常不定期發作,除了一般十二導程心電圖的基本檢查外,有些利用24小時心電圖檢查就能偵測得到,但發作比率較低時,可能好幾天甚至數月才會有一次的心律不整,用24小時心電圖檢查很難偵測,就需要長天期的心電圖檢查,例如7天或是14天的心電圖才有機會偵測得到。結語心因性猝死就像潛藏的魔鬼,除了平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更要用心發掘可能潛在的身體疾病,並及時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方能減少心因性猝死發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