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8 醫療.巴金森病
搜尋
心情
共找到
2616
筆 文章
-
-
2024-01-08 養生.運動健身
運動能紓壓、降血脂,但每天至少要動30分鐘才有效!一表看輕中重度運動項目
肥胖的人易膽固醇破表,除了必須飲食調控外,透過適度運動來紓緩壓力、降血脂有其必要性,而多做有氧運動更是不可少,才能有效紓壓、減輕體重,並甩開高膽固醇的困擾。 高膽固醇的人,在藥物治療之前,建立良好而長久的運動習慣,也是有效控制膽固醇的絕佳方法。馬偕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黃麗卿建議,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不僅可以紓壓、改善膽固醇,並且減重,告別沙發馬鈴薯的日子。 每天運動30分鐘,降膽固醇及三高一項調查統計顯示,54%的國人每週運動不到1小時,但如果能天天運動30分鐘的話,有41%~48%改善血脂的效果,並且運動還能紓壓,讓人心情愉快。也有研究顯示,持續有氧運動3個月,可降總膽固醇9%、降三酸甘油酯15%。 「要把運動當成一件快樂的事 !」黃麗卿說。根據芬蘭與美國的研究均指出,不論任何運動類型,只要能保持每天運動平均30分鐘,每週至少5天,也就是每週固定保持運動時間達150分鐘,均可有效降低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運動可以改善血中脂肪的濃度,降低三酸甘油酯,增加好膽固醇,而每增加1 mg(毫克)高密度膽固醇,女性可以降低3%、男性則可降低約2%罹患心臟病風險。 選擇適合有氧運動,持之以恆在運動方面,可依個人體能、興趣,選擇適合的運動方式。而各類運動依強度不同分為輕、中、重度三個等級,若找到能夠負荷,且較能維持長久的,這類運動才能有效增加體內好膽固醇。 ▌輕度運動:簡單家務事、慢走散步(平均每小時行進2至3公里)、種植花草。▌中度運動:以大關節的肢體擺動為準,舉凡快走(平均每小時行進5公里)、舞蹈、爬樓梯(登階)、非競賽型的球類運動。▌重度運動:消耗體能較劇烈的運動,如慢跑(平均每小時行進7至8公里)。 上述的輕、中、重度運動,都屬於有氧運動,尤其是散步或是快走,都是既經濟又簡單的入門運動。黃麗卿表示,規律性的擺動身體,除了可以增加自體耗氧量外,同時更能增加體內好膽固醇,讓血管斑塊中壞膽固醇可以自行重新代謝,減少脂肪的囤積,中老年人在運動時,應特別注意自己是否可以「把一句話順利說完」,以此衡量運動的強度,是否遠超出體能範圍。 【延伸閱讀】·跑馬拉松猝死頻傳!醫示警「3大危險訊號」:別再跑了 教你跑前關鍵5招護心 ·穿高筒鞋運動防腳扭傷?醫告訴你有沒有用 「做好4件事」受傷風險降至最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07 焦點.杏林.診間
小朋友指定看漂亮醫師 牙科醫師張凱迪自認做最多是處理孩子情緒
不僅有著「最聰明的腦袋」,還有「媲美藝人的顏值」,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牙醫專任主治醫師張凱迪,外貌神似大陸女星「迪麗熱巴」。專精於兒童牙科約10年,她笑稱,自己的外表沒有帶來太多的困擾,反而讓孩子們不怕看牙。曾有幾次孩子害怕電鑽器械聲響,哭鬧著不願進診間,她卸下頭帽與口罩安撫孩子,原本哭鬧的他們,多都能靜下心看診,很開心自己的外貌能讓孩子信任,並且幫助他們就醫。當兒童牙醫除了耐心,更要懂行為治療。張凱迪說,相較於一般牙科,兒童牙科的主要對象多數是學齡前的孩子,面對不熟的環境、冰冷的器械,常用哭鬧表達害怕。加上大醫院的兒童牙科需協助重症的孩子,不少是身障孩童,他們比較害羞也容易害怕,就醫時間往往是1.5個小時起跳。其實孩子的牙齒狀況多不會太嚴重,重點是如何讓他們「張開嘴巴」,讓醫師可以處理他們的蛀牙、牙結石等,兒童牙科醫師做最多的應該是「處理孩子的情緒」。「我其實不是特別有耐心。」張凱迪說,當初走進兒童牙科,是深深被北醫附醫牙科團隊吸引,還記得當時團隊中的老師提到,「當兒童牙醫,光有耐心是不夠的」,治療孩子還得學會「行為治療」,這個從沒在她字典裡出現過的詞彙,引發她高度的好奇。從北醫大畢業後,到長庚醫院實習結束,就努力考回北醫附醫的兒童牙科,想好好學什麼是「行為治療」。邊洗牙補牙,還要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在北醫附醫的兒童牙科內,可以看到陳列非常多道具,像孩子用的墨鏡、玩具、紓壓捏球等,都是幫助孩子在就醫過程中,讓注意力回到醫師身上。張凱迪說,兒童牙科的醫師治療過程中「很忙」,除了雙手忙著清除牙垢、補牙,大腦還得隨時查看孩子的狀況,只要孩子的情緒出現一點點變化,得馬上遞上鼓勵的話,增加他們的信心,結束治療後,也會特別跟孩子聊天,讓他們對治療不再恐懼。小男孩寫卡片示愛,又溫暖又可愛。張凱迪說,在診間裡,每天都有驚喜、驚嚇,也有歡笑、眼淚。她說,在治療過程中,會戴著頭帽、口罩,外貌並沒有帶來太多實質的好處;不過,有些家長曾告訴她,當時掛她的號是因為看到官網上的形象照,孩子看著網頁說「我想選這位漂亮醫師。」她笑說,聽到家長轉述這些,都會覺得這些孩子很可愛。先前曾有小男孩寫卡片向她示愛,卡片內直接寫上「我愛妳」,看了覺得既可愛又很暖。外貌對她來說,有時候可以幫助患者信任自己,有幾次孩子害怕治療,在診間外哭鬧,她脫下醫師袍、頭帽、口罩等,和哭鬧的孩子好好溝通,有幾次,孩子看到她,馬上就不哭了,也能好好聽她說話,仔細告訴孩子等等會有什麼聲音,用什麼器械,哪些會痛、哪些不會痛,都能讓孩子乖乖地進診間治療。低調過生活,面對挫折寫日記、跑步紓壓。張凱迪說,自己的生活很低調,生活方式也跟一般人一樣,在職場或生活中也會遇到挫折。當心情不好時,寫日記紓壓,也會找生活經歷豐富的師長聊聊天,希望能得到一些啟發。去年她產下第一個孩子,在小孩出生前,跑步、重訓也是她的紓壓方式之一。2023年是她在北醫附醫的第10個年頭,雖遭遇到一些挫折,但回頭想想都是幫助自己成長的養分,時節進入到2024年,希望把壞事留在2023年,迎向好的2024年。張凱迪醫師小檔案.現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科部兒童牙科專任主治醫師.經歷: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台灣特殊需求者口腔醫學會專科醫師.給患者的一句話:健康的基礎從「齒」開始,1歲到100歲都需要定期檢查牙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07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一句「別擔心,有我在」不僅救了病人也拯救執刀醫師
十多年前剛入行的時候,執行一台層級不是太高的常規手術,由於技術上不難,因此如無意外,應該一個小時左右可以結束,術後住院一兩天就能出院。可是,意外總是難料。病人的解剖構造與一般人不同,在某處我認為應該安全無虞,可以一路前進的地方,有條位置特別的血管,因此發生了意料外的出血,而且血流又快又急。由於整個劇本與預想的不同,再加上當時剛當上主治醫師不久,經驗仍顯不足,一時間我慌了手腳……我當然知道要止血,但就是怎麼樣都止不住,當手術視野越來越混亂,原本已經慌亂的自己更無法冷靜,此時麻醉科醫師報告病患狀況:「血壓不穩,出現休克。」更讓我的心情雪上加霜。就在我手足無措的時候,一位同科的資深醫師甫結束自己的手術,路過我的手術室,二話不說立刻上來幫忙。當我還在焦急地與大出血搏鬥,突地另一雙手很有自信地伸進病患腹腔內側,又穩又準地夾住出血點,危機瞬間解除一大半,這時我才從慌張中回神,抬頭看著如天神般出現的救星。「別擔心,有我在。」前輩的出現已經令我吃下定心丸,這短短幾個字更是有著觸動人心的效果。「沒事的!多一個人幫忙好辦事,其實你的技術沒問題,只是自信還不夠,旁觀者清,我可以看到你困在其中的盲點。」明明是他的出現才化解了危機,前輩還是鼓勵我,也不忘幫我留面子,給台階下。身為外科醫師,在手術檯上孤立無援,而病患的生命又點滴流逝時,那種壓力也足以吞噬醫師的生命。因此在那個當下,若有人能協助,不僅救了病人,其實也拯救了負責手術的醫師。十多年前的某夜,當天是我在前一家醫院服務的最後一天,預計隔天上午繳回識別證與公務手機,完成離職手續。夜裡電話突然響起,看號碼是醫院來電,正疑惑這時候還會有誰找我,接起電話是手術室的「前」同事打來。「請問你在院內嗎?」「我不在醫院,有什麼事嗎?」「有一台手術現在正在進行中,可是遇到困難,已經流了很多血,還是控制不住。我們想問問看,您能不能來幫忙一下……」護理師急切又慌張。「不好意思,我已經下班,而且我明天就要離職了。」「喔……好吧!那我們再問問看別人有沒有空好了。」同事也很體諒我的為難。電話放下,我很後悔拒絕同事的求救,但也很掙扎該不該趕回醫院,畢竟處在這尷尬的時刻……想了幾分鐘,我又拿起電話:「等我15分鐘,我現在馬上趕過去!」病人的命很重要,我可以理解同事的壓力,也想起多年前自己也曾是被救援的人。「別擔心,有我在。」同事專心地進行手術,沒注意到我來了,換上手術服戴上手套,我馬上加入戰局。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0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褲子脫掉,上去!」「太慢了!」是在摩鐵或拿鐵?
語音重現。「褲子脫掉,上去!」「太慢了!」到底怎麼回事?是風月場所?是摩鐵或拿鐵?老友由國外回來,因尿尿不順就醫,又因巴金森氏症行動緩慢,就診時診間護士大聲呼喚著。看完診,老友太太跟我投訴,好歹在美國也堂堂是個教授,怎麼回台就醫,診間護理人員那麼不斯文啊。老公自尊心受損,回家默默無語、心情低落。年輕時出國進修,從此滯留美國,年輕時風流倜儻,想不到老時老病纏身。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一個職業當久了,同理心、同情心沒有了,對病人失去應有的禮貌及尊敬,這是在大醫院,尤其公家醫院司空見慣的事。話說回來,男人老了,攝護腺肥大幾乎難以避免,活得愈老,攝護腺愈來愈大,不是肥大就是長了癌症,這是中老男人的最痛,就好比乳癌是女性心中的最痛一樣。攝護腺肥大,輕則可吃藥控制,重則動手術挖掉,攝護腺在男人命根子附近,一旦大動干戈,好比太歲頭上動土一樣,情何以堪,尤其剛動完手術,下面插著尿管,朋友或女友來探視,提著尿袋,不管你是董事長或教授大官,自尊心不受傷者幾希?如果是單純的攝護腺肥大還好,萬一是攝護腺癌,心裡的壓力更大了,尤其攝護腺指數(PSA)高,可能是單純的攝護腺肥大,也可能得了攝護腺癌,有時真的難以區分。也許醫師會排切片,陽性當然是中獎了,但陰性也不能排除沒有攝護腺癌,近幾年,利用核磁共振檢查看有無癌症,再利用它來做切片的定位就精準多了。但手術完有小部分人會漏尿甚至性功能受影響,大大影響男人的自尊心,真是情何以堪啊。總之,人都會老,小鳥都會變老鳥,與其老了望著攝護腺與尿袋高唱著:「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不如趕緊抓住青春旳尾巴,好好努力一番,同時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定期保養檢查,才不會到了門診就醫被傷了自尊心而黯然神傷,英雄氣短喔!●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4-01-05 焦點.健康知識+
不是多穿幾件就禦寒!衛衣、外套、褲子、圍巾該怎麼穿?哪種材質更保暖?專家傳授冬季穿搭秘訣
台灣的冬天是從11月到隔年的2月,平均氣溫約在16°C左右;偶爾氣溫會受到東北季風影響,造成10度一下低溫。此時穿的保暖就很重要,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告訴你,究竟冬天該穿哪些材質的衣物才能真的保暖,讓你暖暖呼呼的過冷冬。選擇適合的衛衣材質 保暖效果更佳黃軒表示,一般人可能認為只要多穿上幾件衣物就可保暖了,但其實穿著錯了,可能會更容易失溫。選擇適合的衛衣材質對於保持體溫和舒適度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推薦的衛衣材料和其特點: 1.羊毛:羊毛是一種自然纖維,具有優異的保溫性能,能夠在濕潤條件下保持保暖效果,同時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吸濕性,羊毛衛衣適合在寒冷的環境下穿著。 2.棉質:棉質材料舒適且透氣,適合溫暖或室內環境。然而,棉質在濕潤時保暖效果降低,因此不適合在雨天或潮濕環境中穿著。 3.羊絨:羊絨是一種奢華的材料,提供極致的柔軟感和優異的保溫性。它輕盈而溫暖,非常適合寒冷天氣。 4.合成材料:如聚酯和聚丙烯等合成纖維,也是製作衛衣的常見選擇。這些材料通常輕便、快乾,並具有良好的保暖效果,適合運動和戶外活動。 常見衛衣的4種材質:羊毛、棉質、羊絨、合成材料,可根據氣溫和活動類型,選擇合適的衛衣材質和厚度。在寒冷的氣候中,建議選擇羊毛或羊絨衛衣;在溫暖或室內環境中,建議選擇棉質或薄款合成材料衛衣。 多層穿搭 這樣穿更保暖在寒冷天氣中穿著,涉及到多層保暖。以下是一些關鍵步驟: 1.基底層:選擇像羊毛、絲綢或聚丙烯等材料作為基底層。這些面料在「保持體溫」和「將濕氣從皮膚排出」方面非常有。 2.中間層:增加一層或多層保溫層。羊毛、化纖或合成保溫材料都是不錯的選擇。這層能夠「捕捉體熱」,使你保持溫暖。 3.外層:作為外層,穿著「防風防水」的夾克。這保護你免受風、雨和雪的侵襲,保持內層的溫暖。 褲子穿對材質款式更保暖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褲子保暖,需要考慮材質和款式等因素,不同款式的褲子適合不同的場合和氣候。1.莫代爾(Modal)保暖褲:莫代爾保暖褲是一種採用纖維製成的保暖內貼褲,具有柔軟、透氣和吸濕性好的特點。莫代爾保暖褲可以提供溫暖舒適的穿著體驗,並且能夠有效地保持身體的溫度,防止寒冷空氣的侵入。這種保暖褲適合在寒冷的天氣中穿著,可以作為日常生活或戶外活動的保暖內衣選擇。 2.駝絨(Camel)棉褲:在東北等寒冷地區,駝絨棉褲是非常好的保暖內衣選擇。由於駝絨的絕緣性能很好,能夠有效地保持體溫並防止寒冷空氣的侵入。駝絨棉褲柔軟舒適,適合在寒冷天氣中穿著。 3.棉質(Cotton)保暖褲:對於潮濕環境,棉質保暖褲是更合適的選擇。棉質面料具有良好的吸濕性和透氣性,可以幫助身體排汗和保持乾爽。這對於戶外活動或者長時間在潮濕環境中工作的人來說尤為重要。 3種圍巾圍法一次看在天冷的天氣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圍巾圍法保暖是很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議的圍巾圍法:1.環扣式圍法:將圍巾對摺一半後掛在脖子上,讓兩邊等長。一手撐開圍巾對折口,將兩端一併穿入。稍微將整體調正即可。環扣式圍法可以圍出四層,透過對折再對折的方式,讓脖子周圍有更多布料重疊,自然不容易讓熱空氣逃跑,也能防止冷空氣鑽漏洞。 2.披掛式:直接將圍巾披在脖子不做任何圍繞,零難度完成。可以讓後頸處保持溫暖,也可以讓穿搭更豐富,適合微涼的天氣,在中午時、室內時溫度比較高的時候,也可以不穿外套直接將圍巾當披巾也很剛好。 3.交叉式:先將圍巾披掛在頸上,並將一邊繞過脖子前甩到背後即完成。跟第一種披掛式只差一動作,展現簡單隨性感,若是一圈無法包住整個脖子也可以多繞一圈 綁圍巾的方式很多,包括雙層圍法、環扣式圍法、領帶式圍法等。黃軒表示根據實驗結果發現,最暖的圍法是環扣式圍法,因為它可以圍出四層,透過對折再對折的方式,讓脖子周圍有更多布料重疊,自然不容易讓熱空氣逃跑,也能防止冷空氣鑽漏洞。適合冬天的手套在冬天,選擇一雙適合自己的手套保暖是很重要,來看看怎麼挑選保暖手套。1.手套的材質不同的材質有不同的保暖性、防風性、防水性和觸控性。.皮手套:皮手套比較適合正式、成熟、氣質的搭配,也比較防風防水,但是需要注意保養和清洗。皮手套的材質有山羊皮、綿羊皮、豬皮、牛皮、鹿皮等,其中綿羊皮比較柔軟、細膩、光滑,鹿皮比較耐水耐高低溫。 .棉絨或彈性尼龍手套:比較適合休閒、可愛、陽光的搭配,也比較容易清洗,但是保暖性和防風性可能不如皮手套。棉絨手套的材質有聚酯纖維、麂皮絨、羊毛等,其中羊毛比較保暖,但是也比較貴。 2.手套的尺寸選擇合適的尺寸可以讓手套更貼合手型,也更舒適和保暖。一般來說,手套的尺寸可以根據掌圍、手套全長和中指長來測量。一雙好的手套應該像你的第二層皮膚一樣貼身,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要留有一些空隙讓空氣流通。 3.手套的顏色和樣式選擇與自己的衣服和風格相協調的顏色和樣式,可以提升整體的美感和氣質。一般來說,深色外套適合搭配亮色或深色手套,淺色外套適合淺色手套。 皮手套可以選擇經典的黑色、棕色或紅色,棉絨手套可以選擇更多元的顏色和圖案,也可以選擇有露指或半指的設計,方便寫字或使用手機。 看完以上的保暖穿搭建議,除了穿著多層衣物,選擇保暖透氣的材質外(如棉、羊毛、絲等),也建議做好4件事情,讓你暖暖呼呼的過冷冬。1.保護好頭部、手部和腳部,因為這些部位容易散失體溫。戴上帽子、手套和厚襪子,並穿著合適的鞋子,避免腳部潮濕。 2.適量食用辛辣的食物,如薑、蒜、辣椒等。這些食物可以刺激血液循環,使身體產生暖和的感覺。但是要注意不要過量,以免傷害胃部。 3.多喝熱飲,如熱水、熱茶、熱湯等。這些飲品可以幫助身體保持水分,預防脫水,也可以暖和身體,舒緩寒冷的不適。 4.適當運動,如散步、跳繩、做瑜伽等。運動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增加體溫,也可以改善心情,減壓放鬆。但是要注意不要過度出汗,以免失去體溫。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
2024-01-0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不只是告知
【編者按】:這是一個教學醫院外科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的紀錄。主題是「告知壞消息」,由不同階段的習醫者(住院醫師與醫學系五年級學生)與幾位關心醫學人文的臨床醫師參加討論,而後由參加開會的習醫者以「敘事醫學」的原則,透過「專注的討論」(attention)、「用心的文字整理 」(representation)、與病人建立「親密的關係」(affiliation)。他們認真學習的心得報告也使幾位參加開會的指導老師們深感教學的喜悅,希望這種「教」與「學」的互動可以繼續推廣。→紀錄1:告知壞消息→紀錄2:如何告知壞消息轉念(林天慧)醫病之間,如萍水相逢,卻是如此地深刻地相會著,我們有使命守住病人使得在被告知壞消息時不落入絕望的深淵,同時又不會給予過多的「虛假的希望」(false hope),這之間的界線是目前的我還無法去好好拿捏的。在郭小姐的故事裡,病人接收壞消息時的崩潰,學姊見到病人的心情逐漸轉惡,於是說了一句PET無法完全代表惡性,試圖安慰病人,我認為這句話本身是充滿憐憫與同理的,但除了表達同理,我們還能為病人做什麼呢?在接收到壞消息時,對病人而言,象徵著自己往後的人生有很大一部分會受到疾病所限制,「頓失生命自主權」的無助,除了同理,我們還可以給予新的生活方向: 以前可以遊山玩水,現在因為要做化療,所以周末約朋友來家裡玩;現在因為病況不好,至少我還能在醫院自由走動,在具有藝術氣息的和信醫院養病;以前能夠自由走動,現在只能在房間裡,那我要趁現在多與陪伴我的家人說說話。的確,疾病、年老,可能逐漸剝奪我們肉體上的自由,但這種「de-escalation」(「降級」、「緩解」)與「轉念」的思考是身為醫師我們有機會能夠給予病人除了醫療以外的「照護」。治療關係與同理心(蔡宗霖)自從進入醫院的那一刻開始,許多生老病死的故事便在我們面前,如煙花一般瞬而揚起,瞬而消逝。當告知生死病老的消息時,身為初生之犢的醫者,我們慢慢開始知道常常不只是要把話「說出來」、說得「好」以外,常常更仰賴的是當下環境及語境的正當性。社會上已經有太多例子讓我們知道,以粗糙與暴力的方式傳遞壞消息,是關係的互相傷害。在課堂中,帶領我們討論的醫師提到「治療關係(therapeutic relationship)」這種互動模式。不管是心理諮商、職能治療或者是醫學,凡涉及到病方與醫療人員互動的場景,其實都有「治療關係」這樣的概念存在。其實也不用想的多冠冕堂皇,我認為其實這就是醫病雙方中,「關乎希望的互利共生」:病人不但希望了解自己的病況,也希望這間機構能夠消弭他的不安與對疾病的未知,從而找到痊癒的可能;對醫療人員來說,我們希望病人能越來越好,也希望病人能給予我們信任,從而創造平等而充分的對話空間。無論醫方或病方,我們都在自己、也在對方身上種下希望的種子。「對這個病他已經知道多少」、「對這個病他希望知道多少」,以及「他最難過的是哪個方面?」這些問題對應到上文SPIKE模型中的第二三步,其實也都指向同一個核心:我們要避免就病論病,而是以同理心、以病人為中心地去思考下一步該怎麼做。畢竟罹病是「人」的事情:就像是一段沒辦法預先規劃的長途遠征。身為醫者,我們被教導千百年來從人類身體上蒐集而來的機轉與線索,陪伴病人穿過一片片疾病未知的雲霧之後,最後抵達解答之處——那可能是象徵痊癒的重見天日,也可能終得直臨疾病與死亡的深淵。以這位病人來說,這片陌生的雲霧卻從未給他任何答案,他也不清楚到底惡性黑色素皮膚癌為何物。於是他繼續沒有方向感地踽踽而行,晃眼過了三十年,我們才有緣分牽起病人的手,一起思考下一步該往哪裡去。不管最後我們陪伴病人面對的,是光明,抑或是深壑,我們至少都要先辨認出「他走到哪裡了?走得是快是慢?」,只因我們是少數身處雲靄裡擁有羅盤的人。我認為,對於還無法成熟地在言談中施展心靈技巧的自己來說,唯有純粹的同理心能展開與病人建立良好治療關係的第一步,讓自己種下的希望種子發芽。如果醫生錯了 不分科住院醫師 (楊喨晴)醫生也有可能判斷錯誤。本次討論中老師提到自己行醫過程遇到的案例:一位接受手術後定期追蹤的乳癌病人出現一側下巴感覺異常,來到老師門診。門診時老師認為numb chin syndrome(麻下巴症候群)的可能性不容忽視,和病人解釋這有可能是癌症轉移,需要盡快做近一步的檢查確認。但病人自身並不覺得這像癌症轉移,問老師有多大的把握這是惡性的。老師擔心延誤診斷,拖延到治療,和病人討論後排了影像檢查,後續又做了病理化驗。影像檢查傾向惡性,病理化驗結果卻是良性。病人的癌症沒有轉移,是老師判斷錯誤了。醫生本著臨床的症狀、徵候、理學檢查做出初步判斷,下判斷的時候無法確定自己永遠正確,所以我們要和病人詳細溝通解釋,我們目前擔心、懷疑什麼疾病,為什麼要排檢查,檢查結果的臨床意義是什麼。我們不可能每一次都會做對,要保持謙卑、能夠承認自己的錯誤,不能因為擁有醫療的專業就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和病人溝通。建立並維護良好的醫病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好的醫病關係才讓醫生有「犯錯」的空間,才能讓我們給予病人更多的幫助。延伸閱讀:2024/1/1 告知壞消息2024/1/3 如何告知壞消息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05 養生.家庭婚姻
會為妳挺身而出,才是真正的終身伴侶!哈佛禮儀專家:當公婆罵妳,最好的處理辦法是「這麼做」
在許多情況中,檢視是否能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對你大有益處,像是工作、戀愛,甚至友誼。但討好另一半的親人呢?多數人都會為了維持婚姻和諧,或是保持優雅風度,刻意或者勉強自己好好跟另一半的親人相處,畢竟以後還是有機會見面,也不會難以對另一半交代。這樣的觀點,哈佛大學畢業的禮儀專家何佩蓉(Sara Jane Ho)有精闢的見解!反駁公婆,該由你丈夫出面何佩蓉是Netflix 節目《國際禮儀指南》的主持人,即將出版的新書《注意你的舉止》。對於如何與婆家相處,她表示:「如果公公婆婆對妳有負面攻擊性評論,或直接侮辱妳,當下請保持微笑,讓你的伴侶來解決;無論公公婆婆多麼沒有禮貌,指責他們並不是妳的事,而是你丈夫的事。」駁斥與否認一定會惹怒公婆,所以這件事應該交給妳丈夫來做,向他的父母解釋為什麼不應該這樣對待妳;相對的,當妳的父母說了一些讓你的伴侶不舒服的話時,也該由妳出面, 「妳負責妳的父母,他負責他的父母。」"If you want to piss of your in-laws, let your spouse do it, not you."別讓他們影響妳如果妳真的做不到保持微笑,建議妳保持沉默。何佩蓉說:「我常常覺得,當遇到無理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什麼話也不說。他們要怎樣都不關妳的事,不要讓那些評論或問題影響妳的心情。妳最好的反應就是表明:對他們對妳沒有影響力。」不會保護妳的丈夫,妳還愛嗎?以上是何佩蓉的意見。很多人會說,但是丈夫就是悶不吭聲,讓他的家人傷害妳,所以妳必須保護自己,替自己爭一口氣。但想想,如果妳的伴侶是這樣的人,妳真的還想跟他在一起嗎?當他任由他的家人傷害妳,那是否等同於「他把他的家人看得更重要」?他把妳當家人嗎?難道家人間出現糾紛,他不該出面說句公道話嗎?如果另一半不懂得好好保護妳,妳長時間覺得自己在他的家人心中處於弱勢地位,妳還能愛他多久?妳必須有勇氣承認,是時候跟他攤牌,表達妳的不滿,如果情況繼續下去,兩人的愛情很快就會消失。妳該清楚的認知到:會為了妳挺身而出的丈夫,才是妳真正的「終身伴侶」! 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1-0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如何告知壞消息
【編者按】:這是一個教學醫院外科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的紀錄。主題是「告知壞消息」,由不同階段的習醫者(住院醫師與醫學系五年級學生)與幾位關心醫學人文的臨床醫師參加討論,而後由參加開會的習醫者以「敘事醫學」的原則,透過「專注的討論」(attention)、「用心的文字整理 」(representation)、與病人建立「親密的關係」(affiliation)。他們認真學習的心得報告也使幾位參加開會的指導老師們深感教學的喜悅,希望這種「教」與「學」的互動可以繼續推廣。告知病情的理論(黃彥勳) 對於告知壞消息,有兩個比較知名的模型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SPIKES 模型1、Setting: 準備好病情資訊、一個好的環境和時間點,並確認病人的狀態是安心舒適的2、Perception: 了解病人對於目前病情的理解。3、Invitation: 探詢病人的感受,鼓勵病人表達發問4、Knowledge: 循序漸進的解釋病情,確認病人能理解5、Empathize: 隨時同理觀察病患的情緒與反應。6、Summary: 總結這次談話、提供病患未來的計畫、和病患確認目前進度和努力目標。SHARE 模型(源自日本心理腫瘤協會)1. Supportive environment 支持性環境2. How to deliver the bad news 壞消息的傳達方式3. Additional information 附加的資訊(客觀、主觀)4. Reassurance and Emotional support 再確立信任與提供情緒支持兩個模型的主軸都是希望提供完整的環境、人、心情、資訊以及最後病患情緒宣洩的出口。更重要的還是根據每次的經驗去設計對於病人最適當的告知情境。病人的性格其實對於病情告知來說是很重要的考量,但大部分時候我們都是第一次遇見病人,不了解病人的性格和需求,因此也不能太躁進的去預設太多,反而容易造成溝通上的問題。告知的場所(楊喨晴)討論時,有個同學提出一個問題:門診病人解釋病情的方式是否會與住院病人的有差異?我的看法是,門診病人聽完病情解釋後會回家,好處是家人可能可以提供情緒支持,幫助病人接受病情,壞處是如果家人無法提供支持,病人就會孤立無援。而住院病人聽完病情解釋後,身旁可能沒有家人可以撫慰情緒,但二十四小時都在醫護的照顧之下,比較不用擔心病人一時想不開而出狀況。捧得高摔得重(李宛璇)壞消息總是難以接受,更何況是攸關性命的壞消息。作為在癌症中心實習的醫學生,臨床上很常遇上告知壞消息的情景;我在診間觀察時也不禁自問:「如果我是醫師,我會怎樣做呢?」後來想想,倒不如問:「如果我是病人,我會想如何被告知呢?」我猜我並不希望我的醫師對我有任何隱瞞,即使我無法完全了解這些醫學名詞背後的學理,我仍然希望知道疾病的嚴重度,我未來可能接受的治療,以及這些治療將如何改變我的日常生活。而相較於懷抱著虛假的希望,我更希望我的醫師能真誠地告訴我最壞的打算,這樣我才能把握時間做一些人生中重要的決策,而不是一開始被告知情況不嚴重,後來才發現無法挽回。除了自己的健康,我可能會擔心如何跟家人報告壞消息,也可能擔心要暫時離開工作崗位,有人也會因此而產生經濟的問題。這些擔憂和考量,如果有人能聆聽、理解和接納,那至少我知道,我並不是孤單一人。我希望自己在診間被如何對待,我就應該努力成為可以如此對待病人的醫師。病情告知與關懷陪伴並不矛盾衝突,他們也不是二選一的題目;相反,他們常常是互補的。在聆聽、理解病人的需求後,我們更能了解病人對治療的期望,從而安排更適合他們的治療方式。醫師與病人之間若可建立互相信任的關係,也可以幫助病人在治療期間有任何不適或擔憂,都可以儘早告知醫師,以調整治療。即使病人因病情轉壞而情緒低落,在安全的情況下,我們也應該要鼓起勇氣,不迴避,也不逃避困難的對話,而是與病人一起面對,並告訴他們我們會在治療中一直陪伴。生命中的好壞常難以預期,醫師與病人之間的關係其實也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既然遇上,就盡力,然後互相陪伴走一段路吧!晚一點摔下來(楊紹甫)晚一點摔下來,指的是利用對談技巧、時間給予緩衝,在建立醫病關係的同時,減緩壞消息的力道。給予緩衝的方式有很多,很多都具有技巧,但不論如何,都不是單純的延後告知病人壞消息的時機。首先,如同SPIKES model提及的,在門診與病人開始討論時,先了解病人與家屬對疾病的瞭解程度:這包含他們先前看過哪些醫院?得到什麼樣的消息?當時醫師是怎麼解釋的?病人與家屬是否自己上網了解或從親友打聽到什麼消息呢?在他們認知中這大概是何種嚴重度的疾病?而他們來就診是否抱著特殊的期待而來呢?接著,醫師必須要妥善的解釋當前檢查結果的意義。如本堂課程討論的案例,此次影像學的檢查結果仍無法確診任何疾病,異常的顯影可能是壞消息、也可能不代表什麼。對於病人與家屬來說,他們不具有詮釋意義的能力與經驗,此時就需要醫師的協助:通常這會代表什麼呢?這樣的異常是常見的嗎?有其他病人遇到過類似的檢驗結果嗎?大多數人在這個階段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又是怎麼面對的?而醫師曾提供過這些病人哪些協助?在對談過程中,持續注意病人對病情解釋的反應,病人最在意哪些事情,並適時的給予情緒回應。最後,給出對現階段的總結,包含這次影像檢查可能的結果是什麼,以及接下來需要用什麼樣的方式追蹤,中間會經過多少時間等待。明確的告知病人為什麼這麼做?理由是什麼?有沒有其他作法?不那麼做的理由又是什麼?晚一點摔下來,不是指延後壞消息的時機,而是指增加緩衝,讓病人一旦墜落,也能拉長這中間的過程,讓病人分階段的接受。延伸閱讀:2024/1/1 告知壞消息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31 醫療.精神.身心
女性患者遠多於男性!輕鬱症、重鬱症及廣泛性焦慮症怎麼區分?
近年國人精神疾病就醫人數上升,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精神疾病的問題應該要做全盤考量,健保只是政策的一環,不能只重視疾病本身,應從早期的心理健康促進著手預防。他同時呼籲,民眾除了注意自身情緒問題,也要扮演親友的「守門人」。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分析近年國人憂鬱症、焦慮症等負面情緒就醫狀況。誘發憂鬱、焦慮等症狀的原因多重,不只是心理因素,生理疾病也會引起相關症狀。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精神問題會引起生理症狀,如血壓高、腸胃道症狀、腸躁症等;反之,生理問題也會造成精神疾病,例如慢性病或是重大疾病的壓力,也會造成焦慮及憂鬱。5人就有1人服用安眠、鎮定藥物,可見失眠問題嚴重。根據健保統計,從106年到111年,包括輕鬱症、重鬱症、焦慮症等就醫人數都逐年增加,石崇良表示,國人精神疾病的問題可以從兩個面向略窺一二,分別是「物質濫用」及「失眠狀況」。111年使用安眠、鎮定藥物的申報量高達11.2億顆,使用人數高達453萬人,以我國人口推算,約5人就有1人服用。石崇良表示,安眠藥使用量反映國人失眠問題嚴重,雖然失眠原因不全然是憂慮、焦慮導致,但也代表國人壓力管理的需求。他也引用國外研究表示,疫情期間酒精等物質濫用狀況增加,加上疫情改變精神疾病患者的就醫規律,影響病情控制,也讓就醫人數呈上升趨勢。女性就醫人數遠高於男性,老人憂鬱常被忽略。若依照性別比例來看,各類精神疾病,女性就醫人數的占比都達總數的六成,遠比男性多。石崇良表示,傳統刻板印象影響之下,男性常忽略自身就醫需求,特別是精神疾病容易被標籤化,常諱疾忌醫。精神衛生法推動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希望把精神疾病去標籤化,將其視為需要穩定就醫治療的慢性病。以就醫年齡來看,因廣泛性焦慮症、重鬱症、輕鬱症等就醫患者,以60-69歲族群最多。而男性在重鬱症的每十萬人口就醫率中,更是年紀愈大、就醫者愈多,從111年的數據來看,60-69歲有890人、70-79歲1,033人、80-89歲1,083人,90歲以上則達到1,192人。石崇良提醒,不要把老年人的憂鬱症狀誤為「老化」,長者常被認為「老了就不愛動、對事情提不起勁」,更容易讓老年憂鬱症被忽略。1925安心專線提供心理諮商、評估轉介服務。石崇良表示,精神疾病的防治,要從早期的心理健康促進下手。他以癌症來比喻,及早篩檢、早期介入治療以阻斷疾病發展,甚至走在更前端,著手危險因子的戒治、環境改善等。衛福部1925安心專線(依舊愛我)有全年無休的心理諮商,當面對情緒困擾、壓力或自殺問題等,可以提供輔導、評估轉介等功能。心健司也有「心情溫度計」,透過簡單的問題讓民眾自我評估心理狀態,並提供求助建議。石崇良呼籲民眾,一起扮演「自殺守門人」,關心身旁親友,做好「一問二應三轉介」:一問「主動關懷、積極傾聽」,二應「適當回應、支持陪伴」,三轉介「資源轉介,持續關懷」。心理治療給付長期偏低,將檢討調整。針對年輕族群,衛福部也提供15至30歲民眾3次諮商補助,其中建立正確的就醫觀念,就是目標之一,希望讓民眾勇於求助。根據統計,使用該諮商補助者有三成屬於高風險,石崇良說,透過諮商讓高風險民眾被發現並及早就醫。另外,心理治療的給付長期偏低,健保署也將著手檢討。一次「支持性心理治療」,必須由精神科醫師下診斷,心理師進行,至少要10分鐘,健保給付97點,換算成實際金額可能不到80元。石崇良表示,113年將著手「醫療服務資源耗用相對值」檢討,會通盤檢討醫療服務,心理治療已經納入排程,最快114年有望調整。近年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的就醫人數逐年上升,健保醫療費用也增加。健保統計,憂鬱症的就醫件數111年達266萬件,與106年相比成長7%,費用也增加到45億點;焦慮症111年就醫件數165.7萬件,與106年相比成長42%,醫療費用來到15億點。疫情加速社會變遷,適應困難者更易有負面情緒。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表示,憂鬱症、焦慮症出現增加趨勢,一來可以歸於醫療資訊發達、就醫率增加,二來是新冠疫情加速社會變遷,適應困難者更容易發生焦慮或憂鬱。憂鬱症的評估,須根據症狀嚴重程度、病情、持續時間等研判。成年人連續2年,幾乎天天悶悶不樂,或是青少年連續一年情緒低落或容易亂發脾氣,臨床上判斷為「輕鬱症」;連續2周以上持續低落、提不起勁,並符合美國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9項指標一半以上者,臨床診斷為「重鬱症」。另一方面,焦慮症可分為分離焦慮、畏懼症(包含社交畏懼症)、恐慌症、廣泛性焦慮症。方俊凱表示,各種焦慮症表現出的症狀差別不大,通常是自律神經失調、心跳加快、呼吸困難、手腳發抖等,但誘發的原因則不同。「分離焦慮」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分開引起;「畏懼症」可能是害怕特定物品(如蟑螂),或是害怕社交;若是什麼都可能引起焦慮,就屬於「廣泛性焦慮」。輕鬱症、重鬱症及廣泛性焦慮症怎麼區分?輕鬱症病程持續較長,一般在兩年以上,但症狀相對輕微,還不至於喪失日常生活功能。重鬱症為陣發性,時間較短但症狀嚴重,已妨礙正常生活能力。廣泛性焦慮症焦慮症的一種,對許多事情過度焦慮及擔憂,容易慌亂緊張,不像其他焦慮症,與特定情境有關。女性患者遠多於男性,與荷爾蒙變化有關。不論是焦慮症還是憂鬱症,女性就醫人數都比男性多,特別是重鬱症、輕鬱症以及廣泛性焦慮症,女性就醫數約比男性多一倍。以輕鬱症為例,111年女性就醫人數134,993人,比男性69,844人多將近一倍;111年廣泛性焦慮症就醫女性163,380人,也比男性89,754人多近一倍。方俊凱說,女性受生理影響,月經周期會帶動女性荷爾蒙(動情素)影響,例如月經前後或是更年期前後情緒較不穩定,即受荷爾蒙變化影響。其中「社交畏懼症」是少數男性就醫次數多於女性的精神疾病。方俊凱分析,男性在社經地位上承擔相對重的責任,又較不願意和親朋好友談論內心話,容易導致不想社交,進而演變成畏懼症。社交畏懼症男性較多,患者普遍年輕。若從就醫年齡層來看,重鬱症、輕鬱症以及廣泛性焦慮症的就醫高峰,106年到110年落在50-59歲,111年則落在60-69歲。方俊凱說,這個年齡層處在退休階段,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很多事情改為線上處理,這類族群對於電腦資訊的掌握相對較弱,而以往的工作技能一旦無法發揮作用,就容易出現適應障礙,連帶會導致憂慮、焦慮加劇。不同於上述疾病,社交畏懼症(約兩千人)及分離焦慮症(每年僅百餘人)患者較年輕。方俊凱說,社交畏懼症與人生經歷有關聯,如果沒有經過適當教導或自我成長不足,面對人際互動問題會有恐懼。加上疫情期間缺乏實體互動,學生一入學就碰到疫情,同學變成「一個帳號」,也會加劇適應困難。特別是疫情下,社交畏懼症跟畏懼症有些重疊,因為害怕感染而避免與人接觸,導致社交焦慮。輕鬱症治療建議輔以心理諮商,重鬱症以藥物為主。治療用藥上,方俊凱表示,以往焦慮症會給予鎮定劑,憂鬱症則是抗憂鬱劑,但是因為這兩者都與血清素不穩定有關,因此現在傾向都先給予「抗憂鬱劑」調控血清素,狀況比較差者再輔以「鎮定劑」,避免直接使用鎮定劑可能產生依賴感。另外,在輕鬱症跟重鬱症治療上,輕鬱症因為持續時間比較長,問題可能落在生活型態或是社會環境等,建議要加上心理諮商;而重鬱症則是以藥物為主,諮商為輔,希望讓多巴胺、血清素盡速提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9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流產2次又證實罹甲狀腺癌「我還是想當媽、想幫我的病人」
2023年對我是不OK的,這1年我流產2次,確診甲狀腺癌還轉移。一直以來,我很努力告訴自己不要被人看不起,不要輸給男生,但接連失去孩子與罹癌的打擊,擊倒好強的我,抹去眼淚後,我趕在放療前做了冷凍胚胎,回到工作崗位,我又站了起來,因為我還是想當媽,想幫助我的病人。忙碌的骨科醫生作息從小我就很會讀書,當了醫師,又選了幾乎都是男性的骨科。我好強,早上6點多到醫院巡房,7點半晨會,8點半進開刀房,回到家晚上8、9點是很平常的事,甚至隔天凌晨才到家。2020年底,我咳到不行、咳到吐,但病人好多,我沒空理自己,學長堅持幫我做頸部超音波,發現我的甲狀腺有腫塊建議追蹤,但我不在意,2021年我升任主治醫師,2022年被指派支援恆春旅遊醫院,我更忙了,「健康就一直被擱著。」2023年做試管嬰兒不順的心情2023年,我抽空去做試管嬰兒,1月確定懷孕,我好開心,產檢卻發現孩子心跳沒了,心還在淌血,我再做第2次試管嬰兒,又懷孕了,但3月時又流產了,我跟先生抱頭痛哭。8月時,我做全身檢查想找出流產原因,此時,那個被我擱著不理的甲狀腺腫塊,被證實變成了癌,癌細胞還轉移到淋巴,「原來孩子不來,是因媽媽快翹辨子了。」就算谷底也不能放棄病人我覺得人生到谷底了,但門診時間到了,我還是去看診,一名外配推著老公進來,那是個因工殤導致左腿截肢、右腿多次開刀失敗,流膿又併發骨髓炎的50歲男人,因為沒有醫院願收治他,要我幫他,一旁他4個3至8歲的孩子,不解世事地在嘻鬧著。我想告訴他,我得癌症了,你找別人,但我說不出口,在健保DRG包裹式給付制度下,收這類病人,醫院就是賠錢,誰會理他?開刀在即的我告訴他,若我忙完事情,會打電話給他。我請了半個月的假,前3天接受摘除兩側甲狀腺手術,接下來做冷凍胚胎,因即將做的放療會傷害卵子,脖子傷口還在痛,打排卵針又讓我腹水難受,我覺得我快不行了,但想到那有4個孩子的斷腿男人,我打了電話給他,說「你來吧,我幫你開刀。」所有人都說我是個白痴,自己命快沒了,回來上班,還收個賠錢病人,那男人住院期間,他的老婆去打零工養家,4個孩子跟著來住院,在病房區跑來跑去,惹來抗議,我去賠不是,斷腿的他沒有親人可幫他,孩子要去哪?而骨髓炎不治療可能會死,孩子會沒有爸,這樣底層的窮苦病人還有很多,他們來找我,「不要理,真的不容易。」老師言教:希望鼓勵病人時時抱著希望我的老師高榮骨科主治醫師周怡君告訴我,「莫忘窮苦人多,當你待在這個位置,就要做出應有的奉獻。」我是醫師該這麼做,我的DRG永遠都是負的,永遠在寫申覆,那又怎樣,我就沒辦法狠下心(不理)。安頓好手邊的病人,10月我去做碘131放療,因身體輻射量高,被關在有兩道鉛門的隔離病房5天,這是好久以來沒有過的獨處。我想到媽媽得知我罹癌時的老淚縱橫,是的,每個人都是人生父母養的,都是父母心頭肉,沒有人該因貧窮有差別待遇,做完放療,我又回到了工作崗位。會接受採訪,是覺得我的遭遇應能鼓勵一些人,這一年我2次懷孕、2次流產,得知罹癌開刀又做放療,工作一樣從早忙到晚,我還是可以好好的,等我身體狀況再好一點,我會再去做試管嬰兒,我還是想當媽。我想告訴病人,或許生病很難受,也許工作很不順遂,但想想愛你的親人,請對人生依舊抱持著希望,還有每一個人都應該心存善念,不論有無收到回報。醫學辭典/甲狀腺癌甲狀腺內含有濾泡細胞與C細胞,若癌症是緣於濾泡細胞時,可分為乳突癌、濾泡癌、分化不良癌或未分化癌,其中近9成為乳突癌,不論是乳突癌或濾泡癌,預後一般都很好,患者經治療後,幾乎不太會影響壽命,是預後非常好的癌症。但若是濾泡細胞形成未分化癌,比例雖不到2%,但極其兇狠,患者從診斷到死亡,可能僅在短短數月間。而由甲狀腺C細胞演化而成的髓質癌,比例亦只占約2%至3%,處理方式與常見的甲狀腺癌有所不同,其預後差異性很大。甲狀腺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但有下列幾個症狀,可提高警覺,一、不明原因聲音沙啞。二、不明原因咳嗽。三、吞嚥時有異物感或是阻礙呼吸。四、脖子摸到腫塊。一旦出現上述症狀,要留意是否可能有腫瘤的可能性,應就醫釐清。(諮詢專家/義大大昌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姜和均)魏伊萍小檔案現職:*高雄榮總骨科部主治醫師*中山大學後醫系兼任教師*衛福部恆春旅遊醫院支援醫師年齡:34歲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院畢業經歷:高雄榮總骨科部住院醫師、總醫師、臨床研究員、骨質疏鬆醫學會會員、骨科醫學會會員專長:足踝、肩肘、手外科、骨折創傷手術(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29 癌症.癌友故事
北市議員王欣儀自曝罹癌,一個人入院動刀「好像有點孤單?」公費5癌篩早期揪出癌症
台北市議員王欣儀今(28日)在臉書自曝,「我罹癌了!」她說平日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很健康,也常參加支持癌友的活動、記者會,卻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竟然也成了癌症患者,成了癌友的一份子!王欣儀選在今天住院檢查,明天就要手術開刀。王欣儀自曝罹癌 一個人入院動刀「好像有點孤單?」王欣儀說,當她拿健檢報告給醫生看,馬上就安排穿刺切片檢驗時,醫生還問她:「有人陪妳來嗎?」王欣儀愣了一下,回說沒有!出了診間,觀察了一下候診的人,發現好像大多數的人都是有人陪伴的,頓時突然覺得,「單身只能靠自己的我,好像有點孤單?」而最近忙著台北市總預算審查及選舉事務、行程的王欣儀,為了怕大家擔心,也為了不耽誤民代及輔選的職責,因此一直不敢公布消息。手術時間也安排在議會休會後,跨年的假期間。然而明天就要開刀了,雖然她說很信任醫生的專業,不過不怕一萬 就怕萬一,心情還是難免緊張,「如果有萬一,我要先跟大家說聲:我愛你們!」感謝大家對她一路相挺與支持。預防癌症該做哪些檢查?癌症視不同癌別,檢查項目、對象都有所不同。為早期發現癌症或癌前病變,目前國健署還提供「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肺癌」五項癌症公費篩檢,篩檢陽性個案只要能早期治療,有機會阻斷癌前病變進展成癌症、降低死亡率。公費5癌篩一、大腸癌篩檢: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者,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二、口腔癌篩檢: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習慣者,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原住民則提前至18歲以上)三、乳癌篩檢:45歲以上女性,或母親、女兒、姊妹、祖母或外祖母曾患有乳癌的40~44歲女性,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四、子宮頸癌篩檢:30歲以上女性,每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五、肺癌篩檢:下列對象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1. 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2. 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包-年: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吸30年就是30包-年)、有意願戒菸或戒菸不到15年的重度吸菸者。衛福部位國健署長吳昭軍之前曾在「2022年癌症高峰論壇」針對癌症預防篩檢發表演講,列出八大致癌因子預防重點,包括:8大致癌因子預防重點1.戒除菸、檳、酒2.肥胖防治3.促進健康飲食4.提升運動5.疫苗注射:B型肝炎、HPV疫苗6.避免接觸空汙及其他化學致癌物7.避免接觸輻射線8.感染性疾病防治:B、C 肝炎、胃幽門螺旋菌還是要再度呼籲,很多癌症初期都沒有明顯症狀易讓人忽略,等到身體發生警訊可能為時已晚,只有透過癌症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可阻斷已經發生變異的細胞發展為癌症。【資料來源】.《王欣儀 台北市議員》臉書粉絲專頁 .衛福部衛教資訊.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2-28 醫療.精神.身心
新北國中生割頸案/目擊凶案留意出現3大壓力症狀!1表自我檢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新北市發生9年級國中男學生和他班學生發生爭執,遭對方持刀劃傷頸部。精神科醫師提醒,事件相關學生,往後是否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需檢視有無敏感因子,並評估是否產生「身心壓力症狀」或「急性壓力症候群症狀」兩大指標,並由校方啟動輔導諮商系統觀察1個月,家長則要觀察孩子是否出現驚嚇、做惡夢、過度警覺三大症狀。觸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3指標衛福部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說,對這類親身經歷的當事人而言,要特別關注心理狀態,因後續個案的相關回溯衝擊很大;至於現場目睹的學生,學校對他們而言應該是安全、可提供保護的場域,發生這樣的事件,會產生強烈的心理衝擊。至於,會不會衍生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要檢視「有無敏感因子」,以及「是否出現身心壓力症狀」或「急性壓力症候群症狀」等指標。李俊宏指出,敏感因子指的是,相關人員過去若有心理創傷經驗,或事發當下本來就有憂慮或焦慮,這類孩子對事件更敏感,如果和雙方當事人是好朋友,也可能出現替代性創傷。一般而言,校園輔導諮商,在入班服務時,會針對事件跟班上學生做說明,李俊宏表示,包括案件發生衝突等,因為當下衝擊性太大,有些學生談及始末可能會覺得不明所以,當可以了解清楚時,心理衝擊會下降,要避免再創傷,要由專業人員介入。接著要評估個案是否有身心壓力症狀,或急性壓力症候群症狀,李俊宏指出,如產生病理性影響,需要轉銜到醫療院所做進一步治療,有些人可能會做惡夢、心情低落等,需要藥物協助,如果沒有到這樣的程度,可由學校端啟動治療團體,由輔導老師、諮商師、心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員,引導成員間講述事件帶來的影響、感受,同時照顧他們心理健康需求。情緒影響逾1周 可能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李俊宏提到,如果是鬥毆事件,相關目擊者的衝擊性,可能不會那麼高,若為嚴重的傷人事件,有8%至20%,可能誘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如屬急性壓力症候群,建議觀察時間約1個月,有的人會慢慢遞減。李俊宏指出,如出現情緒上的影響、對外在事物麻木、做惡夢、在學校覺得不安心、坐立不安等,時間超過1個星期,就可能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校園輔導諮商系統的老師入班服務時,就應該多加觀察。創傷太嚴重 也可能出現急性壓力症狀除了校方需啟動相關輔導機制,李俊宏提醒,家長也要觀察,孩子有無出現急性壓力相關症狀,包含做惡夢、坐立難安、過度警覺、改變現實感與自我認知等,代表創傷狀況太嚴重,大腦會啟動保護機制,阻斷與外界的連結,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會出現失憶等狀況,或者不敢進教室、不敢接同學的電話等,都要特別留意、尋求專業人員協助。有的家長會擔心,孩子到精神科就診會不會就留下紀錄,李俊宏說,這方面可以先評估,因為有些急性壓力症候群可以透過口語治療,除非醫師認為有病理性症狀,才會需要藥物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檢測量表您可以利用以下的簡易自填式問卷,自我篩檢是否有創傷後壓力反應,當以下 10 個題目中有 5 題以上答案為「是」時,請向相關心理衛生單位求助。1. 您有睡眠困難嗎?2. 您會感到憂鬱(如傷心、難過)嗎?3. 您對突然的聲音或未預期的動作會感到驚嚇嗎?4. 您變得較容易生氣嗎?5. 當回到突發事件的地方,會不會感到害怕?6. 您的情緒會不會經常容易波動?7. 您會感到身體易緊張嗎?8. 您會感到不願跟其他人談話嗎?9. 您會出現與意外事件相關的噩夢嗎?10. 您會有良心不安,對自己責難或感到愧疚嗎?(資料來源:衛福部臺東醫院衛教資訊)★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27 養生.生活智慧王
這個充滿回憶!那個可能還用得上?東西多久沒用該丟?6個斷捨離必學絕招
年末將至,不少民眾著手整理家中不需要的物品,除了例行的大掃除外,也有人會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斷捨離」。不過在斷捨離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許多無法抉擇要不要丟棄的東西,可能是充滿回憶的小廢物,也可能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待命中」小物,因此我們本次針對「斷捨離方式」進行觀測,一起來看看有哪些網友熱議的斷捨離撇步,能幫助實現自己簡化的理想生活方式吧! 《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一年「斷捨離方式」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斷捨離方式排行。 不用一次丟!每天整理一點點就夠觀察近一年內網友針對「斷捨離方式」相關話題的討論,可以發現「丟棄沒在使用的物品」是許多民眾認為十分實用的方法。就有網友在整理房間時「發現好多東西,買了放了很久都沒有用」,表示家中堆積了各式各樣沒在使用的物品,很可能就是造成凌亂的原因。針對這種情況,網友紛紛表示「沒有用到的東西,放10年一樣在那邊」、「兩年碰不到的東西就會直接丟了」,認為該丟的就趕快丟,或是為自己訂下一個拋棄物品的期限,也有幫助;而若捨不得一次丟掉太多東西,有網友建議可以「每天一點點,無論實體或電子的東西,真的很有感,甚至連掃地心情上都感受到有點不一樣」,認為循序漸進的進行斷捨離也十分療癒。 「用完再買」是減少囤物關鍵而「減少重複購買同品項」也是頗受網友熱議的方法。許多人習慣在遇到優惠時「囤貨」,購入大量物品存放,認為這樣非常划算,不過有網友提出反對意見,說道「真的買少少就好,不然太佔空間了」、「放著放著就過期或變質」,指出部分用品如保養品等等,除了容易還沒用完就過期之外,也可能讓空間變得凌亂,並特別點明零食等消耗品盡量不要有庫存,等到快用完或有需要時再去購買即可。有人試著這樣執行斷捨離之後,發現「真的省下不少錢,原來少即是多」,體會到這種「用減法看事情」的做法,「不只可以清出空間也能清掉負面情緒」。 「選用耐用物品」也是幫助斷捨離另外,「選用耐用物品」也是幫助斷捨離的關鍵之一。同樣的品項或許價差很大,但較高價的選擇品質大多相較百元有找的選項來得耐用,若東西不容易壞掉,並且實用、合用的話,便能用得更長久,同時減少購物頻率,從物品的「來源」進行節流。若不知該如何進行,可以在購物時試著思考該物品材質是否堅固、是否符合自己需求等,仔細思考後再決定是否購買,避免衝動消費。這樣為生活精挑細選每一項物品,有助於更有意識地管理自己的物品,打造出重質不重量的簡約生活風格。 你也有在執行斷捨離嗎?還是在過程中遇到了瓶頸呢?若你有這樣煩惱,不妨試試以上提及的斷捨離方式,丟棄多餘的東西,留下需要的物品,一起清出空間也清出好心情,為自己的生活加分吧! (本文轉載自《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26 醫療.眼部
她月經來進補,右眼卻突然看不見!醫曝關鍵病因
天冷進補要多注意,一旦進補後眼睛突然看不見,當心虹彩炎上身。一名30多歲女性日前早上醒來發現,右眼突然看不見,伴隨疼痛、紅腫,緊急到醫院急診就醫。醫師檢查發現,女子眼壓達45毫米汞柱,較正常值20以下,暴增一倍多,且眼睛虹膜、睫狀體發炎,確診為虹彩炎。經了解女子有僵直性脊椎炎病史,這是第一次併發虹彩炎,女子說「沒想到如此嚴重,心情十分害怕」。虹彩炎好發族群 僵直性脊椎炎、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收治病人的三總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說,眼睛虹彩炎常見好發族群,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或是遭到巨細胞病毒感染所致。天冷許多民眾喜愛進補,又加上巨細胞病毒活躍感染患者增加,臨床眼睛罹患虹彩炎患者,冬天比夏天多,目前人數約增三成,病人年齡約為20至40歲左右,症狀有畏光、疼痛、紅腫、流淚、視力模糊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不能進補呂大文說,該名女子也自述,最近天冷且月經來了,在家吃補藥進補,眼睛看不見的前一天晚上,才剛吃完補品,沒想到引發虹彩炎。臨床確實發現,許多女性爆發虹彩炎多發生在經期前後,可能是此時吃補氣、養血補品,增加發作機會。所幸,經降眼壓藥物、類固醇治療後,女子失明症狀約維持3至4天,現已明顯好轉。呂大文呼籲,患有僵直性脊椎炎、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者,千萬不要進補,平時維持不熬夜、不吸菸,保持正常規律的作息、飲食正常,減少生活壓力,避免身體的免疫系統紊亂,減少虹彩炎發生機率。虹彩炎是什麼?虹彩炎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葡萄膜炎(眼睛內部組織發炎),也是一種虹膜組織及睫狀體發炎的疾病,因虹彩位於眼球的前部,為前葡萄膜炎的一種。少數人可能會雙眼發作,但基本上虹彩炎是不會傳染的,發作時間若持續超過3個月,則定義為慢性虹彩炎。》看完整疾病百科
-
2023-12-24 癌症.癌友故事
為何別對末期癌症患者說勵志的話?如何做到最理想的陪伴方式減少患者恐懼?
坐在診間裡,醫師不急不徐吐出「乳癌末期」這四個字,這診斷原先已在腦中思索過百次,但當醫師說出口時,眼淚仍舊止不住,後面的日子該怎麼辦?我會死嗎?治療會掉頭髮嗎?接下來醫師說的治療方向、該怎麼做,我一個字都沒有聽進去,光聽到診斷「我的心靈就已經難以承受」。醫護要告知,家屬想隱瞞,病情傳達需同理也需技巧。聽見末期的診斷結果,即使做足心理準備,多數人也無法馬上接受,如何向患者傳達「壞消息」,是醫護人員的難題。患者聽到壞消息的反應不一,各類情緒往往讓人無法預期,有些患者不願接受結果,反而批評醫師,或是親友不知所措,也曾發生過醫護人員被找麻煩的情形。林口長庚醫院社會服務處社工師葉幼珮說,有些患者在住院期間病情集轉直下,多數醫師會希望明確告知病情,但親友擔心患者承受不住,反而希望醫療團隊先隱瞞。曾有一位70多歲癌症患者,治療狀況不佳,醫師建議親友,將患者轉入安寧病房,親友千交代萬交代,別告訴患者「轉入安寧病房」,他們會找機會跟患者說,擔心患者一時之間接受不了事實。但某天病房護理師接了電話,很直覺地就說了「安寧病房,您好」,原本協助隱瞞的事實,意外被揭露。葉幼珮說,醫療團隊面對「壞消息」說明這件事,得非常有技巧,也具有挑戰性。先探詢病患心情、想法,告知病情後同理陪伴。葉幼珮說,醫療團隊的立場一定會告知病情,但告知時,會先試探,等患者的精神狀態較好時,再多加說明。接著以同理的方式陪伴,進一步討論治療方針,如果不願意繼續治療,則會協助親友,如何陪伴患者走人生的最後一段路。以上述癌症患者為例,她會先等患者精神狀態較好時試探對方,從當下的狀態以及行為先探詢,例如,阿伯你今天看起來有氣無力,你怎麼了嗎?又或是用,阿伯你最近心情看起來悶悶的,可以說看看發生什麼事了嗎?有些患者其實知道自己的病情,也知道家人都瞞著他,但他自己不知道怎麼面對和處理,也跟著演戲,只是這都不利於後續的治療,或是在最後一段路上,創造與珍視的人之間的回憶。對末期患者別說勵志的話,「聽來格外諷刺」。面對疾病這條路,患者本身是既害怕又孤單,他們常常因為害怕而生氣、不知所措,特別是已經知道自己來日不多,更容易陷入焦慮。葉幼珮說,台灣人面對分離或陪伴大多有障礙,在醫院內,很常聽到親友不知道怎麼安慰患者,常脫口而出「你要加油!」、「你一定要好起來」、「好好振作」、「你一定要勇敢」、「日子還是要過」等等。葉幼珮說,這類的話聽在患者耳裡格外諷刺,面對疾病他們已經很加油、很勇敢,最後仍得到疾病末期的結果,而「好起來」或是「振作」等等,這些就是「做不到」的事情,卻被頻頻提醒。替患者罵醫師、找偏方,都不是好的安慰方式。親友在陪伴的過程中,不用說這些勵志的話,可以多加一些同理的方式陪伴,最好的方法就是「肯定當下」。舉例來說,可以告訴對方,你已經做得很好了,如果是我,肯定不會像你一樣勇敢,你現在如果很難過,可以說給我聽,我會陪伴著你;也可以說,你現在在擔心什麼?可以幫你什麼?如果我做得到,你可以說看看,我們想想怎麼做。葉幼珮說,陪伴患者時「傾聽比說話還重要」,那些看似激勵,或是替患者罵醫師,或找尋偏方等方式,都不會是最好的安慰方式。如果不擅於言詞,也可以透過文字,把自己的關心與關懷傳遞給患者,也是很好的方式。癌症人口逐年增加,110年全癌症新發生人數多達12萬1762人,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520.9人。目前醫療雖可協助控制讓癌症成為一種「慢性病」,每年仍有約5萬多人因癌症死亡。癌症罹病的過程,從發現、確診、治療、好轉,或復發、惡化到死亡等,每位患者經歷不同,近年醫界積極倡議,面對重大疾病,可找尋心理諮商的協助,不僅可幫助理解疾病,也能在罹病的這條路上獲得陪伴。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接受,罹癌後合併憂鬱機率高。無論是罹患癌症,還是其他重大傷病,面對疾病時,患者大多會經歷「悲傷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接受。財團法人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說,被宣判罹癌,初期最常見的反應就是「焦慮」,緊接而來的就是憂鬱。根據台北榮總過去的臨床研究調查,200名住院的癌症患者中,20%患有嚴重憂鬱症,因此罹病帶來的心理問題,是亟須被正視的。腫瘤心理諮商人力不足,可尋求相關機構協助。多年前,衛福部國健署推動「癌症醫院認證」,其中包含「提供癌症治療服務的醫院,須聘僱一位專任的腫瘤心理諮商師」,當患者被宣判罹病時,即介入陪伴。不過,方俊凱說,礙於人事成本,多數醫院都是依照規定僅聘僱一人,導致即使有高度的腫瘤心理需求,人力也難以負荷。如果癌症治療已進入住院階段,健保會支付心理諮商的費用;如果尚未到住院階段,癌友有心理諮商需求時,可自費找尋心理諮商師協助。財團法人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與國內四十多家醫院合作,可提供小額的補助,持自費單據可向基金會申請心理諮商補助。其餘像癌症希望基金會、台灣癌症基金會也都提供心理諮商的服務。心理諮商介入,可避免患者尋求錯誤治療。生病後,每個人都難以預料自己的情緒發展,方俊凱說,有些患者治療過程一路都很順遂,但突然病情急轉直下,情緒崩潰,家中的支持系統又不好時,很容易尋求錯誤的治療方式,反而讓罹病這一條路走得崎嶇。方俊凱說,並非每一個心理諮商師都學習過腫瘤心理,加上心理系或是心理相關研究所內的課程中,腫瘤心理的占比相對少,目前癌症相關基金會提供課程,讓心理師可以額外學習。患者若需要找尋腫瘤心理師,除了可在醫院內洽詢,也可以詢問各癌症相關基金會,是否有推薦的心理師名單。陪伴、傾聽、認識疾病,能減少患者恐懼。腫瘤心理師提供的陪伴,可以從面對疾病的心理壓力,到協助患者及家屬認識腫瘤的發展,方俊凱說「愈認識疾病,愈能幫助減少恐懼」,患者也能從訴說面對疾病的種種不安或是擔心,找尋到面對疾病的方式,讓治療之路走得相對穩健,也有助於改善疾病。除了患者本身可接受腫瘤心理師的協助,部分醫院也會開立「癌症團體治療門診」,患者與家屬一同接受心理諮商。如果患者不幸即將走到人生的盡頭,也能透過諮商,讓家人們能在最後這一段路上,創造共同的回憶。方俊凱表示,若患者不願意與他人訴說面對疾病的過程,親友也可以在旁陪伴,但陪伴的過程中,千萬別「說太多」,如給太多偏方等,好好傾聽才是最好的陪伴。而治療過程中,親友可幫忙多了解疾病,但不是對抗醫囑,而是與醫療團隊間找到最適合的醫療方針,才是最理想的方式。心理諮詢門診補助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提醒,病友可利用心理腫瘤專家在全國四十多家合約醫療院所開設的「心理諮詢門診補助」,每年最高可申請7200元補助。有需要的病友或家屬可至「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官網的「癌友心理諮詢門診費用補助專區」了解更多資訊,或電洽02-2809-5200。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2 焦點.健康知識+
溫泉冷熱交替泡很危險!「泡湯」10大須知:沒做1件事恐危害心血管
隨著天氣越來越冷,是不是想泡湯溫暖身心呢 ?台灣溫泉遍及整個北中南,以及東部,不少人都會在冬天來趟溫泉小旅行,泡溫泉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還能養顏美容。這次《優活健康網》整理「泡溫泉」相關知識,包括泡溫泉好處、泡溫泉正確步驟、泡溫泉注意事項等,泡湯前先搞懂基本知識,才能享受泡湯樂趣。泡溫泉好處 冷冷的冬天是泡溫泉的季節,目前已有部分科學研究成果,溫泉具有減緩疼痛與提高生活品質的效果,對血液循環、呼吸、皮膚、肌肉關節和免疫功能都有幫助。然而,溫泉的功效可以簡單分為物理作用、化學作用與綜合生理調整:物理作用:物理作用主要來自浮力、靜水壓力和溫度。泡湯除了可以保暖和軟化僵硬的肌肉關節之外,還有助於紓解情緒壓力、改善睡眠品質,還能幫助受損組織的修復,對於文明病及精神疾病也有治療效果。化學作用:泡湯後皮膚表層可形成溫泉離子屏障,能減緩體表熱散失,改善肢體循環,具有保暖和禦寒的效果。此外,鹼性碳酸泉及硫酸鹽溫泉能清潔皮膚油垢、軟化角質、保溼和滋潤,證實有養顏美容的效果。綜合生理調整:溫泉地區富含芬多精與負離子的調節作用,能讓情緒有安定和轉換心情的效果;此外,溫泉區提供的健康服務如水療、飲食療法、運動療法、心靈療法、芳香療法等都能調節身心。如何正確泡溫泉?泡溫泉能讓人放鬆身心,不過同時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許多民眾會疑問:泡完溫泉要沖掉嗎?泡完溫泉要擦乳液嗎?事實上,泡完溫泉最好要將身體洗淨,還要立即擦上乳液保濕,才不會讓皮膚脫皮、乾裂。《優活健康網》整理泡溫泉10大須知,提供民眾參考:泡溫泉10大須知泡溫泉之前將身體各部位沖洗乾淨,並做暖身運動5~10分鐘。先淋低溫水以適應水溫,再緩緩進入溫泉中。以下肢先浸泡漸至下半身,而後全身浸泡。年長者不宜泡高溫40度以上,水位不超過心臟區。高溫池第一次先泡3分鐘,上來休息5分鐘,以不超過10分鐘為原則。低溫泉時間不超過20分鐘為宜。休息時可做深呼吸、柔軟操。泡完以大毛巾裹身體裡身,避免感冒。泡完溫泉後,補充適當水分。洗完溫泉後,將身體沖洗一次。哪些人不適合泡溫泉?溫泉富含礦物質,對身體健康有許多幫助,不僅可以緩解肌肉疲勞、疏通筋骨,還可以讓人放鬆身心,即使溫泉的好處很多,但卻不是人人都適合泡溫泉;若睡眠不足或熬夜還泡溫泉,恐致休克或腦部缺血!建議民眾,若有以下狀況則不宜泡溫泉:濕疹、乾癬和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溫泉水溫高容易造成皮脂過度流失,使病情加重。性病患者:感染這類性病又去泡溫泉,會傳染他人。嚴重心血管疾病者:泡溫泉容易因血壓失控,導致中風或意外昏迷、休克。生理期的婦女:生理期泡溫泉容易私密處感染、頭暈和增加經血量。胃部疾病患者:若有十二指腸潰瘍,尤其是潰瘍出血時絕對不能泡泉。此外,民眾可能會疑問懷孕可以泡溫泉嗎?過去以為浸泡高溫度水會對胎兒造成傷害,但其實這是不科學的擔憂。事實上,孕婦維持體溫的能力更好,因此可以安心泡湯,不過要記得補充水分,注意別跌倒即可。泡湯冷熱交替好嗎?許多人泡溫泉喜歡「冷熱交替泡」,透過溫差來刺激激人體的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並促進血液循環環。豐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程建銘表示,心臟疾病患者盡量不要冷、熱溫泉水交替泡,因為心血管最怕忽冷忽熱,容易造成心血管阻塞情形,再加上泡湯容易脫水,嚴重可能會導致心肌梗塞。他呼籲,建議泡湯時須「循序漸進」,從30幾度的溫泉水開始泡,等到身體適應之後,中間在休息一段時間,想要去泡冷水再去泡,不要突然馬上衝到冷泉水裡,這樣對心血管很危險。泡溫泉注意事項有哪些?泡溫泉要注意什麼呢?除了注意溫泉場所的清潔衛生外,也要注意自身的身體狀況,一般來說, 空腹一段時間、剛吃飽飯、小酌後並不建議馬上泡湯,因為水溫較高容易感到暈眩、噁心。《優活健康網》整理以下注意事項,民眾泡溫泉前要留心:.事前先做簡易的暖身運動,浸泡時應隨時注意心跳及血壓的變化。.慢慢的從腳、腰、肩部再至全身逐步讓身體適應水溫。.泡湯時如果出現胸悶、呼吸不順、心跳加速等情形時,就是身體出現警訊,此時應該馬上離開水面。.硫磺泉含有硫化氫,其氣體密度比空氣重易沉積,容易引起硫化氫中毒。【資料來源】.《科學發展期刊》454期-溫泉理療.馬偕紀念醫院-泡湯樂.啟新診所-溫泉之浴健康行.豐原醫院-冷熱溫泉交替 心血管患者這樣粉玩命【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2408.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22 養生.人生智慧
72歲婦住院無人探視輕生,子女反告醫院過失,法院這樣判!一個人的老後該準備什麼?
大陸一名婦人因住院無子女探視,遂在醫院內輕生死亡。沒想到子女卻反指控醫院管理不當、存在安全漏洞,對醫院求償。最後法院判決認定醫院存在管理不嚴的過失,但並非主因,因子女也沒有盡到子女看護的孝道義務,醫院僅需付10%的賠償責任。生病住院子女不探望 婦竟跳樓久病無孝子,在現今的社會不能說是常態,只能說不是奇聞!根據陸媒報導,今年二月,重慶一名72歲付姓婦人生病入院,但子女都沒人去探望,婦人只能請自己的陳姓乾表妹來照顧她,老婦向她哭訴,自己的3個兒子1個女兒都不管她,她曾在家裡多次自殺沒成功,這次生病也不打算治療了,乾脆一死了之。陳女本以為老婦只是心情不好說說而已,但也將其心聲轉達給婦人的大女兒,但大女兒仍沒當回事,也沒有告知其他兄弟姐妹去探望。沒想到老婦真的在住院第3天傷心過度跳樓自殺。最後老婦的子女們終於在婦人輕生後出現了,但他們卻認為醫院存在安全性漏洞,為何當他們母親在走廊裡徘徊時,竟沒有任何一個護士、醫生發現異常而阻止她,因此他們要求醫院賠償死亡賠償金、精神損害賠償等各項損失49萬餘元人民幣(約台幣216萬)。華陰市人民檢察院判決結果,在醫院方面的責任,法院認為事發當日婦人在醫院樓道裡多次徘徊,期間醫院無人發現異常情況,從而喪失了阻止悲劇發生的機會,因此確實存在管理不嚴的過錯,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婦人會跳樓自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醫院方面的過錯並非主因,且不能排除如醫院採取有效措施仍無法改變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婦人子女缺乏關心和照顧,導致婦人因感受不到子女關懷感到精神崩潰,因此亦需對其死亡存在一定的過錯。最後酌情認定醫院僅需承擔10%的賠償責任。養兒防老還是妨老?子女奉養父母是絕對的責任嗎?華人觀念認為養兒防老,父母將孩子養育成人,以後子女也應該要孝順父母,負起扶養父母的責任。但真的是這樣嗎?先從法律面來看,根據我國民法第1114條規定,下列親屬,互負扶養之義務:一、直系血親相互間。二、夫妻之一方與他方之父母同居者,其相互間。三、兄弟姊妹相互間。四、家長家屬相互間。但這是說不管在什麼狀況,子女都要無條件扶養上述這些人嗎?根據民法第1117條.受扶養權利者,以不能維持生活而無謀生能力者為限。.前項無謀生能力之限制,於直系血親尊親屬,不適用之。簡單來說,當一方不能維持生活(例如沒錢支付生活開銷、沒固定收入),且沒有謀生能力的時候(例如有身心障礙或重大疾病等,或無法再勞動),另一方就對他有扶養義務。不過這仍有些但書,不是絕對,法律細則不在此討論。所以,在理性面當然可以認為這樣的關係最好最完美,但現今社會有太多複雜的因素,導致現代愈來愈多人覺得,養兒不必「防老」,只要不「妨老」就好。一個人的老後 備好「五寶」老後病後就算有子女探視,也未必全是幸福的!在父母病榻前爭產、或不讓久病父母拔管的事,也是時有所聞。曾出版《獨老時代》、日本一位專門書寫單身生活的松原惇子認為,人們對「孤獨死」的觀念應該改變。一個人自在、從容地面對死亡,不必擔心被趕到的家人要求醫院施予不必要的急救措施,有時也是一種幸福。因此,不管有沒有子女,重點在於,每個人都應超前佈署自己未來的人生,無論是培養興趣或是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伴侶。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曾受訪指出,台灣也是高齡社會,兩年後更為超高齡社會,大家對於年長者的身心、健康應更加關注。而年長者面對老年生活也應準備好「五寶」,包括老身、老伴、老友、老厝、老本,因此要維持身體健康、身邊有人陪伴、又有可以聊天的朋友,有自己居住的房子,以及最重要的是有足夠的老年生活退休金,至少可以不為生活煩惱,憂鬱自殺不來找。就算生病了,沒子女探望,但有老本應付醫療支出,有朋友相伴支持,就算一個人但有堅強的心理素質,相信也能平靜走完人生。【資料來源】.微博 .全國法規資料庫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12-21 養生.運動健身
說到2023 你最先想到的流行語是什麼?
又一年要過去了,每個世代都會有代表的流行語、時事梗, 2023這些迷因梗中你知道幾個呢? 趕快一起來測試看看你是不是「真」迷因達人,順便跟朋友們來比拼一下吧!編輯推薦2024年度Pantone色「Peach Fuzz 柔和桃」!5款開架&專櫃唇膏推薦 水潤、霧面全收藏從跑龍套變身流量女王!盤點趙麗穎10大勵志金句「我沒有靠山,我自己就是山!」哇酷哇酷出自於爆紅的 Netflix 影集《SPYxFAMILY 間諜家家酒》中的角色「安妮亞」經典表情與口頭禪,原文為日語的 わくわく ,網友通常音譯為「哇酷哇酷」、「挖苦挖苦」,用來表示興奮、激動的心情。晚安 瑪卡巴卡出自於英國兒童節目《花園寶寶》中,此節目每一集的結尾中,旁白會跟節目中所有的角色道晚安,也因此出現了經典的「晚安,瑪卡巴卡」這個句子。「瑪卡巴卡」後來也被延成「晚安」的意思。要確欸出自於「你要確定欸」、「要確定欸」的縮寫,因此也有「你要確欸」等延伸用法,通常都應用對一個人或一件事傻眼、不敢相信的時候。我沒了看到喜歡的帥哥、偶像、正妹,內心小鹿亂撞時,就能使用此流行語,類似於心臟被爆擊了、暈船了的意思。wml 為本詞的拼音,為相同意思。山道猴出自於 YouTuber 創作者「Eric Duan」,推出一部自創「山道猴子的一生」影片中,內容描述一位在超商工作,平常興趣為玩重機、跑山的年輕人為滿足社群平台的關注、自己的虛榮心,無視財務狀況累積諸多債務,經歷女友的背叛與兄弟離去,最終卻在跑山過程中迎面撞上貨車身亡的故事。影片中的主角稱為「山道猴子」簡稱「山道猴」,通常指在山路騎重機競速、違反交通規則的人。還想知道更多相關內容嗎,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編輯推薦2023秋冬眼影盤推薦!精選5盤平價大地色眼影 輕鬆畫出美拉德眼妝【心理測驗】超準!測出你內心深處最恐懼的是什麼?「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YT:女子漾https://www.youtube.com/@udngpower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
-
2023-12-21 醫療.消化系統
吃益生菌緩解便祕?先看清楚菌種菌量!藥師提醒也可能跟用藥有關
靠益生菌緩解便祕?藥師提醒:看清楚菌種菌量不少有便祕困擾的人,會食用益生菌促進腸胃蠕動,藥師指出,選購益生菌時,菌種來源、菌量等是否已達建議,應詳細查看標示。不過,益生菌並非緩解便祕的唯一或主要方法。人體腸道內菌相的消長和抵抗力息息相關,有些民眾會服用益生菌促進腸胃蠕動,有便祕問題也會聯想到使用益生菌。藥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監事李懿軒指出,益生菌有藥品級與食品級的差異,前者須經食藥署核可,作用上可宣稱療效。在選購食品級益生菌時,李懿軒建議,民眾可詳細檢視菌種來源、菌量等數值,有沒有達到建議標示的含量,「益生菌並不是緩解便祕的主要方法」,如便祕已達一定程度,提醒民眾還是尋求醫師或藥師協助,透過藥品達到症狀緩解。李懿軒說,消費者多半會認為,攝取益生菌能夠達到腸胃蠕動、新生菌叢的效果,但除了選用好的產品外,也要服用一段時間才會得到效果,益生菌不是短期內快速緩解症狀的產品。坊間有些酵素錠會宣稱緩解便祕作用,提醒消費者不要選擇來路不明,或是誇大療效的產品。有民眾會補充含鈣的綜合維他命,李懿軒提醒,要避免攝取超過成人建議攝取量1000毫克,加上鈣離子的特性,特別容易堆積,且在腸道中對鈣質的吸收有限,如果一次吃下太多的鈣,身體無法吸收,可能會堆積在小腸、大腸、肛門口,影響腸道的蠕動。食藥署指出,益生菌包含的微生物種類繁多,最常使用在食品中的是乳酸菌,有「一般公認安全(GRAS)」的特點,且具有胃腸功能改善、免疫調節、輔助調整過敏體質等功效。便秘可能有其他原因:可能吃慢性病用藥又補鈣今年78歲的李伯伯,有高血壓、心絞痛、慢性關節疼痛等病史,服用瀉劑、消化酵素和益生菌後,仍有便秘困擾,藥師詢問後發現,他服用了鈣片、含氫離子阻斷劑的胃藥、含鈣離子阻斷劑的血壓藥,不過腸道對於鈣質的吸收有限,一次吃下太多,就會影響腸道蠕動,建議先停用鈣片並補充1500毫升以上的水分,也提醒民眾選購綜合維他命時,要注意標示的鈣含量。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說,現代人飲食不均衡、作息不正常,不少人都有便秘困擾,想靠瀉劑改善,又可能引起腹瀉、腹痛等常見副作用,長期使用則可能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和水分缺乏等問題,甚至影響器官功能,建議民眾還是要透過飲食和運動改善便祕問題、建立良好排便習慣、避免長期濫用瀉劑並遵從醫師或藥師建議用藥。藥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監事李懿軒提到,78歲的李伯伯長年有便秘困擾,已有服用滲透壓型瀉劑和刺激型瀉劑、消化酵素與益生菌,便秘情形仍未改善,到藥局詢問有沒有更有效的益生菌或保健食品。李懿軒說,由於李伯伯也有高血壓、心絞痛、慢性關節疼痛病史,服用3種口服止痛藥與1種外用止痛藥,以及有氫離子阻斷劑的胃藥、含鈣離子阻斷劑的血壓藥,每天早上還會吃2顆600毫克鈣片,以及含有鈣的綜合維他命,等於早上就吃了1400毫克的鈣,除超過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1000毫克外,加上鈣離子特別容易堆積的特性,在腸道對於鈣質的吸收有限,如果一次吃下太多的鈣質,身體無法吸收,就會堆積在小腸、大腸、肛門口,影響腸道的蠕動。李懿軒表示,鈣質靠胃酸溶解,才比較容易吸收,可是胃酸分泌已經被抑制,所以服用鈣片的溶解率可能不高,加上長期服用鈣片,胃部可能很難維持酸度,會影響蛋白質的吸收,也有腹脹的問題,長期也可能有胃幽門桿菌的問題,建議李伯伯先停用鈣片至少2周,也能補充足量水分並多運動,保持心情愉快並培養上大號的習慣。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黃玫甄表示,常見瀉劑有刺激性瀉劑、鹽類瀉劑、膨脹性瀉劑、高滲透壓瀉劑和濕潤性瀉劑等5大類,要視個人症狀諮詢醫事人員協助。
-
2023-12-19 醫療.腦部.神經
大腦可能永保年輕?「15個小習慣」讓大腦維持在年輕好狀態!
年齡會隨著時間不斷增加,這是沒辦法改變的事實,但我們可以透過改變一些小習慣,就能有效地讓大腦維持在年輕狀態。根據WebMD的整理、經過醫學博士Zilpah Sheikh確認的《Keep Your Mind Young and Sharp》一文指出,只要能夠保持這15個好的小習慣,就能讓保持大腦年輕。聽音樂可以鍛鍊大腦許多研究已經證實,當人們聽喜歡的音樂時,可以讓大腦更加活躍,不只讓你反應更快,還可以增加你的記憶力,並且讓你心情愉悅。為什麼會讓大腦變年輕?因為大腦需要理解音符間的關聯(特別是第一次聽到),而這會讓腦袋反應更加靈敏。結交新朋友好的社交狀態是除了跟老朋友在一起外,還需要持續結交新朋友。因為新的朋友可以讓你的大腦接受新的刺激,啟動你的執行功能,就像是玩填字遊戲一樣,可以增加你的短期記憶力,還能保持你的專注力。那麼,該如何友善地對待新朋友呢?建議是傾聽對方,設身處地去思考,有助於幫助你轉換新思維。多笑有益身心壓力會讓我們釋放壓力賀爾蒙皮質醇(Cortisol),幫助我們對抗壓力,但皮質醇會讓我們的思考品質下降,也會讓學習與記憶力下降。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開懷大笑,目前的研究發現,真正的開懷大笑可以讓皮質醇濃度下降,讓大腦更年輕。多接觸大自然大自然會讓人平靜,讓人自然而然地紓緩壓力,就算只是隔著一扇窗看著自然環境,也有類似的效果。當人們身處大自然時,會不自覺地放鬆下來,從日常的工作績效、家庭煩惱中脫離出來,大腦自然可以得到休息,並且重新啟動專注力、創造力,能幫助人們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嘗試一下新事物每天吃同樣的早餐、重複同樣的上班路線,是人們為了節省腦力的結果,所以在日常中沒有太大問題,因為人類本來就是習慣的生物。但是,如果想要讓你的大腦變年輕,就需要新的刺激,包括嘗試新的事物、新的資訊、新的食物等,甚至是混合舊事物來創造新事物等,都能有助於大腦的活化。成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當我們學新知識、新技能時,大腦的神經細胞就會被活化,增加更多的連結途徑,也就會讓大腦更加年輕。建議可以定期讓自己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或是新的興趣,包括:動手寫作、彈吉他、攝影、繪畫等,可以讓自己大腦更加活躍。順帶一提,如果挑戰難度越高,對大腦就越好。訓練專注力我們處於一個多工的社會,經常會同時做很多事情。但這樣的狀況對大腦並不好,因為當大腦受到眾多訊息交匯,就需要快速運算篩選,會讓大腦更難專注,也會讓記憶力下降。所以,經常要訓練自己的專注力,讓自己全神貫注地在一件事上,可以幫助大腦休息。冥想已經有很多研究發現,冥想可以輔助人們的血壓、膽固醇下降(如果是慢性病患,還是需要定期服藥),提升你的注意力、記憶力與提升語彙能力,還能幫助我們快速地轉換思考模式。所以,每天花一點時間,讓自己專注在呼吸上,感受一下自己的呼吸,除了讓自己放鬆外,還能讓大腦休息。運動運動是一項對身體與大腦都有幫助的活動。不只可以增加你的思考能力與邏輯推理能力,還能保持大腦的敏銳度。這是因為運動時,流向大腦的血液會更加快速,可以有助於大腦活化。所以,台灣國民健康署建議國人,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分段累積運動量,效果與一次做完一樣,不過每次至少要連續10 分鐘。好好睡覺睡眠時間是大腦重組的時候,如果睡眠不足,就算是簡單的工作,會花費更多腦力,也會讓注意力不集中。所以,為了讓自己保持精力,每天至少要睡滿7小時。同場加映:好好睡一覺為什麼這麼難?降低熱量攝取人體需要熱量,但是超過需求的熱量,就會增加大腦的負擔,也會讓記憶力下降。研究發現,如果中年人BMI過高,晚年的大腦就會相對不健康。所以減醣、減油不只是對身體好,也對大腦健康有幫助。同場加映:BMI該如何計算?吃對大腦與身體好的食物蔬菜、水果、豆類、魚類、好脂肪(例如:橄欖油、亞麻油、芥菜籽油等)都對大腦與身體有益;茶與咖啡也能幫助大腦「開機」。但是加工食品,特別是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會影響血糖穩定,也會讓大腦不健康。同場加映:芥菜籽油是健康油嗎?戒菸香菸中含有很多有毒化學物質,像是尼古丁、焦油等,不但對肺部有害,也有可能造成智力衰退,嚴重可能會導致失智。而且不只是吸菸者,吸入二手菸也會有這些問題,所以為了家人好,請戒菸!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維護心血管健康心血管疾病不只是沉沒的生命殺手,也可能因為高血壓、高血脂的關係,讓血管變狹窄,減少流到大腦的血液,增加腦中風風險。所以,如果有高血壓的人,千萬不要忽略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尋求專業的心理協助當人們處於憂鬱的狀態下,可能會讓大腦出現問題,導致智力下降;還會因為失去探索新事物的能力,出現「腦霧」的狀態,無法保持在專注狀態,而讓思考力、記憶力下降。所以,當你出現憂鬱狀態,甚至是憂鬱症時,請一定要就醫。參考資料:WebMD:Keep Your Mind Young and Sharp國民健康署:生活化運動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17 失智.新手照顧
我可以帶失智老爸參加婚禮嗎?
王小姐和男友交往一段時日,感情穩定發展,也論及婚嫁,但她卻不時面露愁容,心事重重,因為她不知該怎麼開口告訴男友:「我爸爸得了失智症。」她的婚禮,爸爸可以參加嗎……「今天是幾月幾號?」「現在幾點了?」「還有多久可以吃飯呢?」「我們什麼時候上運動課?」王伯伯不斷重複詢問,同樣的問題一分鐘問十遍,一天可以問上百次。機構同仁雖然好幾次被問到不耐煩,但看到王伯伯總是笑容滿面、謙遜有禮地說請問,所有的不耐又吞了回去,不厭其煩地回覆他。「失智是一種疾病,要適時調整照顧心情,才不會被擊潰。」正向的話雖然中聽,但知易行難,面對長輩跳針般的重複提問,對照顧者來說是很大的精神壓力,心中只想大喊:「不要再問了!」與其消極重複應答,不如學著拿回主導權,主動掌握行為模式,才不會一直被牽著鼻子走,陷入無止境的問答漩渦。破解失智者重複提問,告示牌發揮作用。王伯伯問話客氣、舉止文雅,每當發生「重複性」行為時,如果對他大聲斥責,反而顯得像加害人一樣,團隊想出用引導提醒進行認知訓練。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主任王寶英與同仁一起製作了牌子,當王伯伯問問題時,搶先一步指引他看牆上掛的「十二點吃午飯」、「下午兩點半上體適能」,並指向柱子上方的電子鐘、掛在窗邊的月曆。「你看到了嗎?現在是幾點呢?離午餐還有幾分鐘呢?」正面出擊得到超乎預期的效果,王伯伯會很開心地講出答案,類似問題便很少再提問。到了中期失智症,和藹的王伯伯開始出現判斷力、自我生活能力下降,常常需要同仁協助日常大小事。女兒王小姐常到機構探視,關心病情衰退程度,有一段時間,王小姐面露愁容,心事重重。同仁耐心開導,王小姐終於吐露心聲,她有了交往一段時日的男友,交往之初,就一直思索該怎麼告訴對方「我父親失智了」。一般人聽到這病症都會恐慌,甚至害怕失智症會遺傳,王小姐擔心男友的反應。帶男友參觀機構,了解高齡社會真實面。王寶英給予誠實建議,失智者也只是生病的人,不妨直接帶男友來機構參觀,了解高齡社會的真實面,也許有一天,身邊的至親也會遇到相同狀況,一切以平常心看待,不需要太焦慮,或是隱瞞事實。幾番天人交戰,王小姐帶著男友前來探視,結果出乎意料。王小姐的男友很有長輩緣,總是能哄爺爺奶奶開心,「今天的早操做得很好耶,動作都有跟上,是不是有偷偷先練習……」個性隨和開朗的男友,很快就融入機構這個大家庭,熱心當起志工照顧所有人。男友對於失智症的正向態度,讓王小姐放心了,但隨著兩人關係穩定,又出現另一個煩惱:我們要結婚了,很想讓爸爸參加婚禮,可以嗎?讓爸爸參與婚禮,照服員陪伴順利圓滿。王小姐即將步入婚姻的殿堂,多麼希望父親能夠參加,也曾想像過「爸爸把女兒的手交給新郎那一幕」,但失智者可能會有突發精神行為,無法預料當天會發生什麼事。王小姐提出夢想清單後,王寶英百般思考,與同仁沙盤推演多次,婚禮當天賓客很多,王伯伯對環境不熟,如果失控該怎麼辦?新娘當天應該也沒有時間處理父親的事,一切只能交由機構同仁協助。所幸,日常陪伴王伯伯的照服員自願幫忙,陪同王伯伯坐在婚宴席,參與女兒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婚禮當天,流程一切順利,王伯伯似乎感受到隆重的氣氛,靜靜地看著新郎新娘進場、致詞,臉上也泛起淡淡的微笑。王小姐感謝婚禮圓滿,圓了自己的夢,不留遺憾。儘管沒有像戲劇上演「父親牽著新娘走紅毯」,但新娘已經很滿足。解密QA/失智者不斷重複問同樣的問題,該怎麼辦?患者因為記憶力、認知力衰退,常常重複發問,照顧者可能被問到不耐煩,產生負面情緒,應避免直接引發衝突,試著用其他方式轉移注意力。1.不要急著回答,可以用反問的方式,讓失智者自己思考,口氣要和緩、表情要誠懇,不要覺得功能退化而放棄溝通。2.同樣的問題,可以事先製作答案指示,在提問前讓失智者自己回答,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3.建立穩定的生活模式,定時用餐、定時運動、規律睡眠,比較不會產生混亂的精神行為症狀。4.了解長輩重複說的內容,若是偏離一般日常生活的話題,要注意失智者是否有憂鬱的傾向。5.觀察失智者的視力、聽力是否異常,有時身體感官退化,會讓認知功能下降。暖心失智照護指南 解鎖失智密碼上市聯合報關注失智議題許久,自2015年開始陸續與基金會合作出版多項書籍,包含「失智怎麼伴」、「不失智的台式地中海餐桌」、「科學研究告訴你:這樣動,不失智!」、「健腦工程-預防失智的12堂大腦建築課」等,同心協力促進更失智友善的社會。適逢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成立25周年,基金會與聯合報共同出版《解鎖失智密碼》一書。聯合報提供新書優惠,詳情請洽詢:02-8692-5588轉5616、2698。
-
2023-12-16 養生.家庭婚姻
老婆懷孕卻頻頻抱怨「沒讓她有孕婦的尊榮感」!準新手爸求救網友:那是什麼?
首次當爸媽,無論誰都是興奮又緊張,尤其當倆人得知有了愛的結晶那一刻:心跳加速、臉頰漲紅,又或者是腦中經歷衝擊一片空白,內心小劇場令人印象深刻。而根據過來人經驗,老婆懷孕時,想吃什麼、想喝什麼就去買,絕對不要遲疑或不耐,否則吃虧的只會是自己!直男們真心不懂這專屬於「準新手爸媽」的都市傳說,信者恆信、不信者亦無礙,取決於人夫的求生欲,以及你究竟愛不愛自己老婆和腹中寶貝!(老婆都是這麼想的)此時,臉書社團上出現一位準爸爸,匿名發文向網友求救:「想問問,孕婦的尊榮感是什麼?我老婆自從懷孕之後, 常常都跟我說,我讓她沒有孕婦的尊榮感......」似乎不懂自己哪裡不對、或做錯了什麼,不過,至少還有點求生本能。重點是有沒有誠意不少孕婦、人妻們湧入解答,想救救這位無助人夫,其中一位孕婦很中肯:「媽媽們要的不會太過於奢侈,因為賀爾蒙影響,心情變化大,多數都是在於感受到愛。」她也建議原PO可以幫老婆按摩、擦妊娠油,給予足夠的關心,偶爾一點小浪漫,讓老婆知道,有孩子後她一樣在你心裏!另一位人妻補充:「還要時不時幫她吹頭髮;月份大點要幫她穿脫鞋子襪子,準備一隻30公分長的鞋扒子;幫她剪腳指甲或拿錢給她去外面修指甲,然後時不時問問老婆,有沒有想吃什麼或有什麼需求。好老公加油!」還有網友解釋:「貴妃式攙扶,保鑣式關注」、「我覺得應該就是體貼、鼓勵、支持、安慰、協助」、「應該是要有和懷孕前不同的『厚待』感。」 準爸爸請服用不過,也有媽媽不開心表示:「以上我老公都沒做到,看來我寵他了」、「尊榮感?我都還要每天上班接小孩呢......」、「可能你的求生欲不夠強?」、「直接問你老婆比較快!」而小編誠心推薦,這位求生欲滿點的人夫留言,值得所有爸爸們虛心學習:「我老婆不管是不是孕婦,都有絕對的尊榮感......」這該死的愛妻自覺,讓網友們不禁豎起大拇指稱讚:「美滿婚姻的真諦」、「太座安的好~生活沒煩腦!」給各位內心徬徨、手足無措的準爸爸們參考。延伸閱讀:.父母離婚後男童心碎:爸媽成了別人的!當初承諾愛自己,卻只偏愛弟妹.媳婦最想要的婆婆人選!尹汝貞:「不喜歡就不見面,幹嘛製造問題」.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12-14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紅斑性狼瘡讓你一身都是病!11項症狀符合4個即可能確診
你聽過「紅斑性狼瘡」這個疾病嗎?這是個容易發生在15到40歲之間的疾病,且以女性居多。男性患者不是沒有,但目前女性與男性患者的比率是9:1。紅斑性狼瘡的特點是,會影響許多器官,包括關節、皮膚、腎臟、血球、腦部、心臟、肺臟都會受到影響,也因此會與其他疾病有類似、重複的症狀,並不是那麼好診斷,甚至被稱為「偉大的模仿者」。 專看紅斑性狼瘡的醫師可能會搖搖頭,說:「我剛看了二十個病人,每個人的症狀、表現、病程進展都不一樣。有人的症狀來的急,有人是慢慢浮現;有的人一發病就很嚴重,有人發病幾年來總是很輕微。有的患者只有暫時出現症狀,有些卻持續發病。幾乎很難找到病情完全一樣的兩個人啊。」紅斑性狼瘡症狀過去台灣最早受到關注的網路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內,女主角就患有紅斑性狼瘡,患者可能會有以下的症狀:● 非常疲憊,很難恢復活力,疲憊的程度會讓人覺得連平常過日子都很累,自覺無法勝任生活● 發燒超過38.3度但找不到原因● 關節疼痛、腫脹、僵硬,或是肌肉痛● 橫跨鼻樑至兩側顴骨的蝴蝶紅斑● 對光敏感,曬到太陽後皮膚變得更差● 寒冷或有壓力時指尖腳趾會轉藍紫或轉蒼白● 喘不過氣● 深呼吸時感到胸痛● 嘴巴或鼻子的潰瘍● 頭痛● 不明原因掉髮,可能是頭皮某區域的頭髮流失,或頭髮整體變薄、量變少紅斑性狼瘡真正的致病機轉還不甚明確,但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個綜合基因、環境、與荷爾蒙變化而造成的「自體免疫疾病」。簡單來說,我們的免疫系統是用來防衛身體的,遇上外來物時會做出適當的抗體與之對抗。然而自體免疫疾病就是說,身體內產生了抗體,但這個抗體不是用來對抗外界的細菌、病毒、或外界物質,而這抗體反而會攻打自己的身體器官。就像是原本應該保家衛國的軍團,卻突然叛變化身為反抗軍似的。這些反抗軍抗體會侵犯各個器官,引起各個器官的嚴重發炎與組織損害,帶來不少危害。 紅斑性狼瘡患者發病前,可能是受到了壓力大、陽光、藥物、或某些感染的刺激,也可能是家族遺傳,被感染、藥物等刺激物誘發而發病。紅斑性狼瘡病情可能會起起伏伏,時好時壞,也不是所有患者都會出現最具特徵的臉部蝴蝶般的紅疹,因此不一定能在首次發病時就找到病因,也無法從單一檢查就能確診紅斑性狼瘡。11項診斷標準目前風濕免疫科醫師可能會依據準則。在十一個診斷標準中,至少要符合四樣,這四樣症狀不用同時出現,可能是在不同病程時依序出現:● 臉部蝴蝶斑● 盤狀紅斑● 對光敏感● 口腔潰瘍● 關節炎● 肋膜發炎或心包膜發炎● 腎臟疾病(蛋白尿、血尿)● 神經疾病(癲癇、精神錯亂)● 血液疾病(血球數目降低)● 免疫疾病(抽血看到存在某些抗體)● 抗核抗體(抽血看到存在抗核抗體)我們剛剛提過紅斑性狼瘡是個自體免疫疾病,其中身體產生最著名的一個抗體是antinuclear antibody (ANA)抗核抗體,但要提醒大家,抽血看到抗核抗體雖是個重大線索,但不能直接就診斷為紅斑性狼瘡,還有可能是其他病的。美國流行音樂小天后賽琳娜(Selena Gomez)在23歲(2015年)時,因為關節疼痛、皮膚紅疹、焦慮恐慌、及腎臟問題被診斷為紅斑性狼瘡。2017年,賽琳娜25歲,就因為紅斑性狼瘡引發嚴重腎臟病變而接受活體腎臟移植。可見,紅斑性狼瘡影響身體健康的程度可以很廣泛與嚴重。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紅斑性狼瘡會如何侵害各個器官:● 關節關節與肌肉疼痛、紅腫可能是紅斑性狼瘡侵犯身體的第一個表現,紅斑性狼瘡造成的關節僵硬與疼痛在早晨較明顯,雖然紅斑性狼瘡患者常有關節痛,但通常這樣的侵襲不會造成永久性破壞,不至於到讓患者癱瘓的程度。● 腎臟大約五成的紅斑性狼瘡患者其腎臟會受到自體抗體攻擊,而且這與關節受到的侵犯不同,其中的一成到三成患者會進展到腎衰竭,因此,腎臟問題是常見的紅斑性狼瘡的致死原因。但剛開始腎臟受到侵犯時,引起的症狀不明顯,有人會表現腳腫、噁心嘔吐、胸痛、與到處癢這些症狀,但有患者是到了驗尿時發現蛋白尿、血尿等問題才發現。● 腦部抗體攻擊腦部後,患者最常抱怨頭痛,另外也可能表現頭暈、行為改變、出現幻覺、中風、癲癇、記憶困難等問題。● 血管抗體攻擊血管,會讓血管發炎、血球數目下降、增加血栓生成或出血的可能,因此會引發不少症狀。當紅血球數目下降會引發疲憊,白血球數目下降則感染機會大增,血小板數目下降時出血與瘀青的機會都會增加。有些自體抗體的出現則增加了血栓生成的機會,患者因此會有深部靜脈血栓、肺栓塞、及腦部中風的可能性。這些症狀可能來得又快又急,因此紅斑性狼瘡患者最好定期抽血檢查。● 肺與心臟抗體會導致肋膜發炎,心包膜也會發炎,患者在呼吸時會感到胸痛。另外心臟的肌肉、血管都更容易發炎,影響血液循環,大幅提高心肌梗塞的機會。討論到如何治療時,要先看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及發作部位。若症狀輕微可用減少發炎的藥物,症狀嚴重則要抑制免疫系統運作,降低抗體數目。類固醇、奎寧、化療藥物、免疫抑制劑都是選項之一。● 類固醇對付紅斑性狼瘡造成的身上紅疹時,醫師常建議先擦類固醇藥膏。當身體其他器官遭受自體免疫抗體攻擊時,較高劑量的口服或注射型類固醇能減少器官發炎反應。● 奎寧奎寧是用來治療瘧疾的老藥,同時也是風濕免疫科的用藥,能使紅斑性狼瘡的皮膚與關節問題獲得控制,有時也能預防紅斑性狼瘡復發。● 化療藥物化療藥物原本是用來殺死癌細胞的,接受化學治療後會有效地抑制免疫系統的作用,但也會帶來不少副作用。因此化療藥物多是用在嚴重到侵犯腎臟、腦部的紅斑性狼瘡患者身上● 免疫抑制劑免疫抑制劑本來是運用在降低器官移植後排斥作用的藥物,現在亦能運用在治療嚴重的紅斑性狼瘡上,降低身體的免疫系統運作。然而,現代醫學仍然無法治癒紅斑性狼瘡,患者們除了配合藥物治療之外,還要參考以下辦法,盡量增進生活品質。雖然無法治癒,但許多紅斑性狼瘡還是能過著活躍的生活的。● 定期回診,並對自己的疾病取得更多認識,與醫師建立良好溝通。● 盡量獲取足夠的休息,有些患者甚至需要一天睡8-12小時● 防曬與保護皮膚,中午時分盡量別出門在外,並用太陽眼鏡與防曬乳保護眼睛皮膚,減少陽光刺激● 規律運動,運動好處多多,並改善心情與增進骨質,預防肌肉流失● 戒菸,香菸會影響循環系統,加重紅斑性狼瘡的症狀,而且菸草對任何一個器官都不好● 吃得健康,不是暴飲暴食,但要吃得營養與均衡● 如果覺得自己「燒燒的」,要注意量體溫,並找到發燒原因,看看究竟是感染了,還是紅斑性狼瘡復發了。或許大家會想問,賽琳娜(Selena Gomez)這麼年輕就做了腎臟移植,那她的紅斑性狼瘡會不會繼續侵襲新的移植腎臟呢?嗯,這不是不可能的事,但超過九成的紅斑性狼瘡案例並不會。甚至紅斑性狼瘡患者接受腎臟移植與免疫抑制劑治療之後,還有助於改善關節腫脹等其他症狀。但現在賽琳娜除了紅斑性狼瘡外,還要注意很多其他事情,例如接受腎臟移植之後,前六個月是排斥反應發作的高峰期,而且患者開始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後變得很容易感染,甚至增加罹患癌症的機會,實在還有許多的難關要度過呢!原文:
-
2023-12-14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放射治療副作用有哪些?治療前後要注意什麼嗎?放療常見問題詳解
目前癌症治療其中之一有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是利用具有穿透力高能量的 X 光,或是帶電粒子光束來照射腫瘤處,抑制惡性腫瘤生長並使腫瘤縮小。許多剛接觸癌症治療的癌友對於放射線治療不熟悉,以下帶你一次認識放射線治療,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放射線在癌症治療的角色放射線在癌症治療上不同於化學藥物治療,是直接在腫瘤生長位置照射高能量的粒子光束,是屬於區域性的治療,直接殺滅腫瘤,或使用於開刀手術前使腫瘤縮小,幫助醫師更好切除的輔助型治療,可分為體內、體外照射。➜ 體內中期或晚期時,當腫瘤比較大顆或分散時,藉由金屬絲、塑膠試管或膠囊等把放射物放進腫瘤內,由內而外的散發輻射物,去破壞癌細胞的 DNA,讓腫瘤縮小至可以開刀的程度。優點是可以降低其他器官受輻射影響,也可以減少副作用。➜ 體外體外放射線有許多精密的儀器,醫師會依照癌症的病灶處不同與深淺問題等,使用適合的放射線儀器,放射線的種類X射線、電子光束、或者是鈷— 60γ 射線,或是中子或質子光束。低能量的電子射線可用來治療表淺組織如皮膚上的病變,高能量的放射線治療深部腫瘤。體外的放射線治療還是佔多數,所以腫瘤周邊的正常組織多多少少被包含在照射範圍內,就會有一些副作用的產生,可能會延伸成為全身性反應、皮膚問題、貧血等等,在病患狀況很差的時候,就可能需要停止治療。放射線治療可能產生的反應 1.全身性反應照射範圍或劑量愈高,接受照射的組織愈敏感則產生的症狀可能愈明顯。癌細胞及正常細胞組織經照射後壞死,蛋白質分解,進入體內循環,產生反應,讓白血球、紅血球的減少。體內細胞變性及放射線對部份正常細胞、組織功能的影響,進而造成體內生化環境改變。 所以在。在放射線治療後 6 -12 小時,可能會出現以下情況:頭痛噁心嘔吐厭食食慾不佳心情鬱悶這些症狀可單獨出現,或是數個症狀同時發生,發作程度通常輕微且能以一般支持性治療所控制。2.紅血球、白血球數量降低有大範圍的骨骼(尤其是扁平骨有骨隨)或淋巴組織被照射,而淋巴球是所有循環血球中對放射線最敏感的,再加上白血球的半衰期較短,所以體內白血球數量明顯降低。白血球減少,一般在總數小於 2,500- 3,000 / cumm 時,即考慮暫停治療,而有時要考慮治療的連貫性,若白血球總數略小於此數,如患者沒有不適感、治療部位範圍小,則會繼續療程。通常白血球總數回升至正常,約需 2 - 4 週。再來則討論貧血問題,單獨以放射線治療,很少會使血紅素明顯下降,多半常合併其他原因,如胃口差,攝取營養不足,同時接受化學治療或腫瘤本身等因素。3.皮膚紅腫脫皮大多數患者在治療初期無任何反應,治療到 3 - 4 週因為劑量累加的關係,照射部位會開始出現輕微發熱,出現紅斑、乾燥及發癢、發現皮膚腫呈暗紅色、腫痛、起水泡、脫皮處有滲出液。就會考慮暫停治療,直到皮膚狀況減緩後再繼續治療。4.口腔及咽喉處軟組織治療照射頭頸部的腫瘤,口腔與咽喉部組織對於放射線很敏感,味覺會改變,2-3週唾液分泌會慢慢減少而變得黏稠,口腔黏膜發紅、分泌物增加、潰瘍的情況發生,更進一步造成吞嚥困難,甚至噁心,許多患者吃多東西時會非常疼痛,大幅降低進食的意願。 ▎放射治療前後的注意事項放射線照射的反應會因每個人個體差異有所不同,以下提供幾個副作用發生的時候,癌友可以簡易自我照護方法。▎常見Q & AQ1. 一般放射線治療療程多長?需要住院幾天?治療後可以上班嗎?Ans:放射線治療根據癌症類型或程度上的差異,而有不同的療程。劑量不同,所以照射的時間也有差異。大部分癌友的放射療成為多次治療,一般來說是一天一次,每週五天,每次照射時間約 5 ~ 10 分鐘。通常只須二到三個星期。所需的放射線總劑量及治療的次數是取決於癌症的大小、部位、種類以及病患的健康狀況、及其他的藥物治療的情形。高劑量的放射治療可能時間要較長,只要每天依指定時間到醫院接受治療,不須住院。療程期間能否上班則取決於病人的身體狀況,體力能負荷的情況下工作也沒關係。Q2. 放射線治療健保都有給付嗎?自費需多少錢?Ans:根據不同的放射線技術,價格有所差異,有健保給付的放療技術,治療效果也很好,自費是用在腫瘤定位系統和照射方式精準升級,有些特殊儀器的放射線治療甚至要價 40 萬以上。癌友可依各癌別需求來審慎選擇。
-
2023-12-14 養生.家庭婚姻
妻產後想去月子中心,夫認為浪費錢,請媽煮月子餐就好!網友怒:只想著省錢跟免費,根本只是捐精者
「坐月子」是華人流傳許久的傳統習俗,多指產後約一個月的時間,讓媽媽在這期間好好休養生息,讓身體回到懷孕前的狀態。現代許多人會選擇產後住月子中心,但也有人質疑真的有必要去嗎?認為去月中很浪費錢。有一對夫妻因討論「生完孩子後是否該去月子中心」吵架,妻子表示剛生完身體虛弱,希望能去月中調養,且有專業醫護能幫忙24小時顧小孩;但先生卻表示不需要浪費錢去月中,請媽媽煮月子餐即可,還不如把這筆錢省下,以後用來當育兒費。孕婦生完孩子後該不該去月子中心?一名網友在dcard上表示,自己是家中大姐,弟弟跟弟媳最近為了「生完孩子後是否該去月子中心」吵架,讓家中的氣氛不太好。先生表示去月中浪費錢 媽媽可幫忙坐月子大姐表示,我弟和他的妻子最近在討論,關於生完孩子後是否該去月子中心。首先,我弟認為他的妻子不需要去月子中心。雖然他們沒有搬出家住,但由於兩人的薪水不高且存款有限,弟弟認為月子中心的費用實在太昂貴,他寧可把這筆錢省下,以後用來裝潢嬰兒房、購買奶粉、尿布等等費用。此外,他覺得在家裡坐月子調養就足夠了,因為我母親非常擅長下廚(曾是營養師),而且也樂意幫忙他的妻子坐月子,跑腿買東西也沒問題。在費用方面,母親表示只需支付食材費用,其他的不需多付給她。妻子希望在月子中心得到良好的休養相對地,他的妻子持相反的意見。她認為生完小孩身體會非常虛弱,不希望自己在痛苦和疲憊的狀態下還要照顧嬰兒。她表示想在月子中心得到良好的休養,並認為雙方應該共同分擔月子中心的費用,用存款支付是可以接受的。她還認為,沒有在月子中心坐月子好像是自己嫁錯人,命運很悲慘一樣,若經過十個月的辛勞和疼痛,卻不能在月子中心好好休養,讓她感到非常困擾。由於這兩種觀點不合,他們經常在家裡吵架,有時候大家在一起吃飯時看到他們臉上的不悅,讓全家感到尷尬。因為大家都知道他們又吵架了,整個家庭的氛圍變得很差。最後,弟弟向我徵詢意見,但坦白說,我並不想插手爭論哪一方的選擇更好,以免陷入麻煩。畢竟,懷孕和生小孩是他的妻子承受的辛勞,而月子中心的費用也是他們的存款。月子中心不是只有月子餐 還有24小時顧小孩針對「完孩子後是否應該去月子中心」,大部分網友表示孕婦生完小孩一定要去月中休養,絕對不能讓婆婆幫忙做月子。「沒發現弟媳的訴求跟妳媽能提供的服務不一樣嗎?妳媽只說能煮月子餐而已,但是弟媳的訴求是不想拖著又痛又累的身體還要照顧嬰兒」、「連月子中心的錢都出不起,還是不要生了吧?」、「先生不ok,坐月子還要外包給媽媽,只想著省錢跟免費,生小孩不是他都講的輕鬆」、「就是產後想一個人靜靜不想見到妳媽才要去月中啊,一定要講的這麼白把婆媳關係搞差嗎」、「生產完確實要好好休息,一定要讓小孩跟媽媽分開。沒住月子中心不會怎麼樣,但前提是男生要靠得住」、「老公太不要臉,女方懷孕10個月,如果金錢上都AA的話,他應該要主動提出照顧小孩10個月吧!怎麼懷孕生小孩是老婆的事,照顧小孩還是老婆的事。那女方單親就好了,何必結婚?」、「弟媳願意拿錢出來去月中已經很好了,這筆錢該弟弟一個人出,要不然他根本只是捐精者」。有網友表示生完小孩坐月子真的很重要。「月子沒做好很傷身體 ,我就是月子沒做好,生完還得顧小孩,生完小孩體質整個改變,體力變很差、很容易生病、掉髮嚴重、懷孕後得氣喘、極度畏寒怕冷,這些都是一輩子的。」、「月子中心有一些銜接課程可以緩衝新手爸媽的措手不及,還有人可以好好照顧寶寶,基本上母乳媽媽已經很難好好休息了,通常月子中心也會有合作泌乳師跟護理師可以在第一時間很好的幫助產後的新手媽媽。」、「當然要去啊!花錢去月中,護士可以24小時顧小孩、幫我顧生產傷口、餐點不好吃我可以抱怨、小孩怎麼了 我可以質問。就問上面那些問題,有誰敢直接對著婆婆做」。有些網友也分享自己坐月子的經驗。「在月中ing⋯產後完全不想看到公婆,整天給一堆孩子教養意見煩不煩!真心建議去月中才能真的好好休息,公婆跑來會客我都直接拒絕說在裡面擠乳不方便,耳根子清淨真的心情好,有快樂媽媽才有快樂寶寶」、「生孩子真的非常辛苦,生痛不痛還不說,生完排出惡露、宮縮痛、傷口痛,整個身體都不受自己控制,雖然已經過了10個月,我想到還是很想哭,太折磨了!」、「我生兩胎,第一胎我婆婆希望我在家裡坐月子,她花錢找月嫂來顧我和小孩,不過因為月嫂實在太雷,老公、婆婆和小姑都看不下去,最後一起幫忙,我們全都累得要命。於是第二胎時,我婆婆果斷決定讓我去月中住一個月」。6種說服去「月子中心」的方法如果產婦想讓老公同意自己去月子中心坐月子,可以考慮以下6種方法:1.提供相關資訊:收集有關月子中心的相關資訊,例如服務內容、專業護理人員、醫療設備等等,並解釋它們的好處。藉由清晰明瞭的信息,讓老公明白月子中心能夠提供更好的照顧,以及幫助媽媽更快地康復。2.以健康為由說服:讓老公知道產婦在月子期間需要有足夠的休息和照顧。如果老公對媽媽和嬰兒的健康有所關注,他應該會同意去月子中心坐月子,因為那裡可以提供更好的醫療和護理。3.與醫生溝通:嘗試請醫生解釋月子期間的注意事項,以及為什麼在月子中心比在家更安全。這樣的話,老公也許會更容易接受,因為他知道這是醫生建議的。4.讓老公參觀月子中心:如果有機會,可以帶老公參觀一下月子中心,讓他看看那裡的設施和環境,以及護理人員是如何照顧產婦和嬰兒的。5.請求家人支持:尋求婆婆、父母或其他親戚的支持。如果有人能夠支持你的決定,老公也許會更容易接受。6.妥協:最後,如果老公還是不同意,或者無法承擔月子中心的費用,可以自己出錢去月子中心。或考慮在家裡坐月子,但可以考慮請保姆或月嫂等其他人幫忙照顧,這樣至少能夠減輕新手媽媽的負擔。延伸閱讀:.為何已婚男說30萬住月子中心很值得?網:安太座一世平安.「婚姻三機、月子中心」二選一怎麼選?兩派網友各執己見.女結婚才有依靠?媽反駁爸「嫁給你倒楣下半輩子」曝血淚史!婚前思考6問題
-
2023-12-11 養生.聰明飲食
如何用「吃」的趕走壞情緒?補充4大快樂營養素 早晚必喝1飲品
你今天有吃「快樂營養素」了嗎?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隨著壓力增加也會產生壞情緒,事實上,透過飲食調整可以提升心靈免疫力,例如ω-3脂肪酸、色胺酸、維生素B群、維生素C、鈣和鎂,這些營養素能促進心情愉悅,減少生活壓力。4大快樂營養素 台南市立醫院營養師張麗娟表示,常見的快樂營養素包括ω-3脂肪酸、色胺酸、維生素B群、維生素C、鈣和鎂,攝取相關食物可以幫助減輕壓力。ω-3脂肪酸:組成大腦及神經細胞與傳導的重要成分,因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能力,可增加血清素的分泌量,改善憂鬱。常見食物有鯖魚、秋刀魚、鮭魚、沙丁魚、鮪魚等。 色胺酸:在調節睡眠上扮演重大角色,可以幫助人體保持放鬆。常見食物如雞胸肉、豬里肌、鮭魚、毛豆、南瓜子、牛小排、雞蛋、傳統豆腐、鮮奶⋯等食物含有天然的色胺酸。 維生素B群/鈣/鎂:例如糙米、薏仁等全穀類;或是綠葉蔬菜、豆類、牛奶等有助於維持神經系統的穩定性,降低焦慮感。 維生素C:一種強效的抗氧化劑,有助於減輕壓力活化免疫力,像是柑橘類水果、芭樂都是豐富的維生素C來源。避免高糖、高油脂食物 張麗娟提醒,除了增加快樂營養素外,也要避免高糖、高油脂這些影響心情的地雷食物。精緻點心、糖果、蛋糕、餅乾等高糖食物。雖可在短時間內刺激血清素分泌而發揮鎮靜作用,但因含糖食物容易被腸胃吸收,易導致血糖不穩,同時也會消耗大量維生素B群而影響抗壓力,更會影響情緒穩定。 而動物性脂肪、食物脂肪比例高的高油脂食物,易阻塞血管,使血液混濁、換氧能力下降,當膽固醇指數升高時,人體的壓力會無法下降,更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三餐這樣吃才對 三餐要怎麼吃才健康?張麗娟建議,每天早晚1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三餐至少有一餐吃全穀類雜糧。建立一個均衡、多樣化的飲食習慣,注重攝取各種營養素,有助於提升心靈免疫力,增強應對生活壓力的能力,讓心情更加穩定和愉悅。【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2285.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11 失智.大腦健康
開始健忘是正常老化還是失智徵兆?醫揭判別基準及改善方法
.輕度認知障礙是失智「前驅期」.多運動、保持社交可以鍛練大腦.及早介入有機會逆轉病態性老化家中長輩最近行為出現異常,早上忘了吃藥、出門忘記帶鑰匙、想不起來到超市要買哪些菜,健忘情形愈來愈頻繁,因此心情相當鬱悶。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隨著年紀增長,記憶力逐漸退步,除了是正常老化現象,也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影響日常生活 是判別基準許多人對記憶衰退感到恐慌,擔心是不是得了失智症?陳亮宇表示,輕度認知障礙與失智症的差別,主要是「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輕度認知障礙的認知能力雖然部分損害,但仍可以照顧自己、有獨立自理能力,而且能明顯感覺到做事情的流暢度跟以往大不同。因此,容易情緒挫折,後續出現憂鬱、失眠、暴躁等症狀。失智症除了記憶力衰退、判斷力變差,忘記的事情經提醒也完全沒印象,會用否認或以自己的方式來述說事件過程,其生活能力會持續下降。輕度認知障礙被喻為「失智前驅期」,目前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中,失智症盛行率約7.8%、輕度認知障礙約18.8%,每年約有10至15%的輕度認知障礙個案會轉變成失智症,一旦確診則無法逆轉。及早介入 有機會恢復正常輕度認知障礙介於正常老化與罹患失智症之間的過渡期,因各項表現不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常被誤認為只是年紀大了,易錯失早期治療黃金期。陳亮宇建議,多關心家中長輩,細心留意精神狀態、異常反應,輕度認知障礙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可先以「失智症十大警訊」自我檢測,搭配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使用,或是就醫進行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陳亮宇提醒,早期介入輕度認知障礙,有機會恢復正常認知功能,或是延緩進入失智症病程。在預防及改善方面,可透過學習新事物多鍛鍊大腦,例如參與據點活動、參加社區大學課程等。人際互動也相當重要,社交行為能夠刺激大腦;另要多運動,促進血氧含量、腦部血液循環,避免昏昏沉沉想睡覺,落入作息不正常的惡性循環。正常老化、輕度認知障礙、失智症的差異.正常老化:常常忘東忘西,經旁人提醒可想起來,日常生活自理沒問題。.輕度認知障礙:自己會感覺記憶力、判斷力變差,但不會影響日常生活;經過治療可恢復,忽略不理則會演變成失智症。.失智症:記憶及各項認知功能嚴重退化,無法自我照顧,忘記的事情經提醒會否認。改善輕度認知障礙5方法1.保持學習力:防止或延緩腦部老化。2.多強化社交:人際互動能降低孤獨感。3.規律運動:促進全身及腦部血液循環。4.均衡飲食:強調食材原態的「麥得飲食」。5.正常作息:避免日夜顛倒混亂,規畫日程安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10 養生.抗老養生
老了開始失智怎麼辦?長壽專家傳授「每天必做6件事」延緩老化,到戶外走走也算
透過重力訓練可以鍛鍊肌肉,大腦也可以透過某些行為加以強化。大腦的健康有助於在年紀漸長時保持敏銳、警覺和專注,避免認知能力下降、防止或減緩失智或罹患阿茲海默症。每天為大腦健康所做的6件事著名醫生海曼(Mark Hyman)剛出版了新書「永遠年輕:活得更久、更健康的秘密」(Young Forever: The Secrets to Living Your Longest, Healthiest Life),最近他在Instagram發文分享他每天為大腦健康所做的6件事:一、吃健康的脂肪每天攝取健康脂肪可以強化大腦。俄亥俄州立大學韋克斯納醫學中心(Wexner Medical Center)指出,健康的脂肪含有omega-3脂肪酸,是大腦的重要組織,有助增強記憶和學習能力。海曼在貼文中說,他的大腦一向很管用,但是攝取健康脂肪讓他思路更清晰。酪梨、橄欖、橄欖油、堅果和種籽等是他的脂肪來源。二、攝取足夠蛋白質2022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吃富含蛋白質的飲食與減輕晚年認知能力衰退有關,蛋白質有助提升大腦神經元間的交流。成年人對蛋白質的需求量,一般是每公斤體重0.8克(也可以用磅乘以0.36)來計算。對於40歲以上的人,當肌肉開始萎縮時,專家建議蛋白質攝取提升至每公斤體重1至1.2克。60多歲的海曼目標是每餐吃30克蛋白質以增加肌肉。海曼說,首先將高蛋白奶昔、堅果醬和魚類納入你的早餐。三、選擇各種顏色的植物性食物海曼說,五顏六色的植物性食物應該占餐盤的大部分,各種各樣的植物性食物可以為大腦和身體提供許多營養物質;多樣性也加強了腸道微生物群,有助於減少炎症。其中豆類和漿果這類食物具有抗氧化特性,能幫助大腦集中注意力。海曼說,這些五顏六色的超級食物都含有促進大腦的植物營養素(phytonutrients)。四、避免糖和加工食品加工食品含有人工香料和甜味劑,會導致腦霧以及傷害記憶。雖然這些食物能快速提供能量,但也會使血糖升高,沒多久反而容易產生疲勞感。海曼建議,每天都應盡量避開高果糖玉米糖漿、反式脂肪和食品添加劑。五、每天運動還記得跑步後的興奮感嗎?走出戶外和運動對大腦有積極的影響。健身、騎車,甚至短暫到戶外走走,都可改善大腦功能,有助減少焦慮和憂鬱症狀。即使每月只運動一次,對年長者認知功能的改善也有助益。海曼說,養成運動習慣可以讓人在工作時更有活力,並保持心情平靜。六、保持放鬆和平靜的心情最後,海曼建議讓頭腦平靜下來、放慢速度。當每天被一連串的工作所困擾時,這點十分重要,可避免腦力枯竭、耗損。海曼建議,學會如何積極地放鬆,要想讓思想的強大力量對身體發揮作用,必須做一些事,例如瑜伽、冥想、深呼吸或太極拳。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日本人長壽秘密! 納豆「納豆激酶」有益心血管、遠離三高風險.生老死不可避免,但「病」卻不一定!洛桑醫師揭開健康長壽的關鍵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9 養生.家庭婚姻
珍惜孩子還黏著你的時光!媽媽曬7年前的信,感嘆落差太大!惹哭一堆媽媽
孩子漸漸長大,不再像過去一樣總是黏著你,直率說愛你;進入青春期像是吃了炸藥,動不動就對你說話口氣差,覺得你煩。一位媽媽翻出兒子七年前的信,滿滿感謝、滿滿愛,對比如今,巨大的落差讓許多媽媽都「心有戚戚焉」!日本有一位媽媽,與處於叛逆期的大兒子關係緊張,一天早上被兒子的話傷透了心,但又在翻開兒子七年前寫的一封信後,熱淚盈眶。這是很多媽媽都有的感慨,總是想著那個小小又貼心的孩子,長大後似乎與自己越來越疏遠......孩子說話口氣好差這位日本媽媽早起為14歲的兒子做早餐。不過,或許是因為孩子剛睡醒,不餓,竟然在她呼喚他時,生氣的說:「我又不餓,為什麼要吃?你別逼我吃。」聽到兒子的話,媽媽感嘆自己不僅沒有得到感謝,還被孩子嫌棄。難過時,她繼續前一天開始整理儲藏室的工作,然後,意外看見了兒子七年前寫給她的一封信。這封信,讓她感受到小時候的孩子,是這麼貼心。信裡面是這麼寫的:給媽媽媽媽,謝謝您一直陪我玩,我永遠愛你。我們再一起玩吧,請再帶我出去,我真的很喜歡。我一直很感謝妳,感謝妳一直陪我玩。對比七年前的信,媽媽承受巨大失落看著兒子用鉛筆寫下的這封信,末尾畫了很多心形標記,背面也畫了可愛的圖片。媽媽說:「當我想著兒子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寫謝謝你、我愛你,眼淚快要奪眶而出。」在七年後,孩子進入叛逆期,和他說話似乎很容易惹他不高興,對比這七年前的信,真讓人感嘆。那句「我永遠愛著你」,或許沒有機會再聽到。看了這則貼文,許多也是媽媽的網友回覆,一位提到自己忍不著落淚,因為她的孩子也正在經歷叛逆期。有媽媽提到:「我想我應該收集現在孩子給我的小紙條,做好準備,當他進入青春期後可以來拿來看,治癒我的悲傷。」媽媽提到想過把這封信裝進相框,展示在兒子能看到的地方,但又覺得孩子會再說出一些批評的話,所以不想讓這封信變得不那麼可愛。但她把信放在只有她知道的地方,當兒子又表現出叛逆態度時,她會拿出來看看,並嘗試忍受。看著許多網友的回覆,可以知道有很多媽媽都在孩子成長階段,感受過這種強烈的失落,那個總是挨著妳的小小孩,身高風暴抽高,漸漸對妳越來越不耐煩。孩子進入青春期,開始尋找自我認同和獨立性。面對孩子的叛逆行為,家長必須保持冷靜和理智,處理衝突情況時,不要讓情緒控制自己的反應,要確保理性溝通,避免衝突升級,同時也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示範,教導他們如何面對衝突。就像這位日本媽媽一樣,她以閱讀孩子小時候的情書,來安慰自己,平息失落的心情與怒氣。 延伸閱讀:.父母離婚後男童心碎:爸媽成了別人的!當初承諾愛自己,卻只偏愛弟妹.媳婦最想要的婆婆人選!尹汝貞:「不喜歡就不見面,幹嘛製造問題」.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