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5 科別.精神.身心
搜尋
心悸
共找到
711
筆 文章
-
-
2020-10-24 癌症.抗癌新知
賈伯斯死亡之謎?揭開神經內分泌腫瘤神秘面紗 身體有這些情況都是警訊!
2020年是心痛的一年,肺炎疫情尚未緩解,新的噩耗打擊著影迷的心。曾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2012)中,演出成年Pi一角的伊凡.卡漢(Irrfan Khan)在兩年前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 NET),日前因結腸感染而入院治療,仍然不治身亡。除了伊凡.卡漢,已故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女星奧黛麗赫本、男高音帕華洛帝、資深演員馬如龍等,也都是因為神經內分泌腫瘤而離世。長期暈眩、腹痛,可能就是「賈伯斯病」欣婷最近因為低血糖導致頭暈、經常出現腹痛、心悸等情形,本來以為只是小感冒,並不以為意,小心!這可能是有「賈伯斯病」之稱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在作祟。平常我們熟知的癌症,一聽名字就可以直覺知道是長在某個器官的惡性腫瘤,只有生長在器官的癌細胞發生轉移,才會跑到身體的其他地方,但神經內分泌腫瘤卻不一樣,它可以生長於身體各個角落。什麼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會分泌荷爾蒙的惡性腫瘤。我們的身體內部有許多神經內分泌細胞,具有分泌荷爾蒙的特性,一旦發生病變,導致荷爾蒙分泌過量,就會改變患者的身體機能,產生神經內分泌腫瘤相關症狀。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由內分泌系統及神經系統病變造成的腫瘤,只要有荷爾蒙作用的地方,都有可能被它影響,以神經系統周圍的腫瘤區分,有許旺細胞瘤(Schwannoma)、副神經節瘤(Paraganglioma)、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等,這些都屬於神經系統的腫瘤,全都囊括在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範圍內,醫學診斷能力進步,這也是近年來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盛行率會升高的原因之一。根據1996年到2016年期間的盛行率統計,平均每十萬人中,就有3.16人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若以性別統計,每十萬名男性中有3.61人,女性則是每十萬人中有2.75人,整體上,罹患率男性高於女性,且五十歲以上的人發生比例較高。像「斑馬」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人老嘍!身體一堆小毛病。」阿姨笑笑地說。門診來了一位阿姨,因為反覆咳嗽不見好轉,被耳鼻喉科轉到我的門診,懷疑可能是神經內分泌腫瘤。年紀一大,經常會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小毛病,有些人會像那位阿姨一樣,以為是小感冒,所幸不去看醫生,自己去藥局買個普拿疼就好,這樣一來,可能已經失去及早診斷的機會,最後造成無法挽回的身體傷害,就像可能會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一種症狀不特別的癌症。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症狀大部分都很常見,因此容易被忽略,或當成其他疾病治療,反而錯失了早期治療的機會。門診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病患,大多是已經反覆就診很多科別,但症狀一直得不到改善。一般而言,在醫師下診斷之前,病人的就醫過程與症狀診治歷程會相當漫長,通常從開始懷疑,到最後確診為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需要五年以上的時間,特別是前來就診多屬於四十到五十歲的女性病患,她們的焦慮感可能比症狀還要令人困擾,因此在陳述症狀時,也會包括疾病造成情緒上的影響,例如失眠等。當病人出現一些症狀,也做了相關科別的診斷與治療,在藥物控制之後,症狀仍未痊癒,卻又找不出導致症狀反覆的原因,若病患長期處在這麼一個反覆狀態之下,可能就需要朝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方向思考,讓病患再做更精確的檢測。不論是排除也好,確認也好,只要能夠早期發現,就有機會讓疾病得到更明確的診斷與治療。我們聽過一段話:「聽到馬蹄聲,直覺會想到馬,大部分也的確是馬,但不要忘了,牠也有可能是斑馬。」排除問題通常靠醫師臨床上的經驗,但有時候看似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也可能是最終的結果,這段話很適合用來形容這個疾病的曖昧不明,斑馬不是保育類動物,也不罕見,就跟這個疾病一樣,它並不是罕見疾病,只是光聽馬蹄聲(常見症狀),不容易被辨認出來是斑馬(神經內分泌腫瘤),常被混淆,故而在一般醫學上也將神經內分泌腫瘤代稱為「斑馬」。氣喘、潮紅、盜汗,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警訊!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早期症狀通常比較沒有專一性,例如氣喘、皮膚炎、心悸、咳嗽、胃潰瘍、發熱,這些症狀都很難預測,也難以區分,很多常見的症狀都是來自於內分泌系統所分泌的內分泌激素造成的結果。舉例來說,有時候產生神經痛,是因為神經周圍的組織受到壓迫,進而造成疼痛;或是人體分泌腎上腺素造成血壓飆高;分泌胰島素,造成胰島素升高,讓血糖降低。有些人是因為胃泌素瘤(Gastrinomas)產生胃泌素,造成胃酸過多,進而導致胃食道逆流、胃潰瘍等症狀;或是有些內分泌會讓我們腹瀉,通常只要發生腹瀉,第一個反應會先去看腸胃內科,吃了醫師開的藥改善症狀,但過沒多久又出現同樣的症狀;或是有些人氣喘、咳嗽,到醫院檢查之後,發現根本沒有氣喘,或許就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問題。另外,有些女性會有潮紅、盜汗的現象,有點像「停經症候群」,即是內分泌「女性素」原先是正常分泌的狀態,突然間變少了,像是某些腫瘤抑制女性素的分泌,可能就會有類似潮紅的症狀出現。過敏、皮膚炎也是症狀之一,有些病人誤認為自己是先天皮膚不好,以為是季節性、環境塵蟎等因素造成的影響,將症狀輕描淡寫帶過,而抗組織胺可以減少過敏的臨床症狀,所以醫師都會開立抗組織胺的藥物。但同樣地,內分泌系統也會分泌組織胺,如果異常就可能產生氣喘、心悸。以上都是內分泌異常的緣故,讓身體產生了一些臨床症狀,而非一般的過敏、皮膚炎導致,只是恰巧症狀類似,而錯失了對症診治的機會。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來說,最難的部分在於「早期發現」,所以民眾應該平時就注意自己的健康,當身體出現臨床症狀時,例如常見的腹瀉,有時候會被歸因於腸躁症;或是氣喘與咳嗽,一般會認為是胸腔科的問題;而臉潮紅則會被懷疑是婦科的問題等。因為神經內分泌腫瘤也有可能造成以上種種症狀,如果求診相關科別沒有獲得確切的症狀改善,病人就要有所警覺。(本文摘自博思智庫《戰勝神經內分泌腫瘤:全方位的積極治療、緩和醫療及心理照護》) 書籍簡介 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是罕見疾病,盛行率比胃癌、胰臟癌更高!全身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作用的地方,都有可能引爆地雷,咳嗽、氣喘、腹瀉、心悸、熱潮紅、皮膚炎……,你以為的小問題,卻是大症狀,早期診斷與治療,遠避腫瘤誤區!
-
2020-10-23 新聞.食安拉警報
專家:能量飲料添加物多 小心咖啡因中毒
能量飲料近年越來越夯,不斷推陳出新,但一般民眾對能量提神飲料中的內容添加物其實都相當陌生。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能量飲料大部分添加物對人體無害,真正會影響人體健康的是其中的咖啡因。營養師則提醒,能量飲料含有大量糖分,飲用過多很容易出現肥胖問題,千萬不可當水照三餐喝。能量飲料中添加物包括鹼醯胺、肌醇、酒石酸、L苯丙胺酸、精胺酸、異白胺酸、本多酸鈣等。新北土城醫院營養師邱怡文指出,鹼醯胺就是維他命B3,使用過量會影響肝功能,但提神飲料只加一點,不大可能超過限定值。肌醇是營養添加劑並無上限,酒石酸則是一種調味劑,能在飲料中添加酸味,同樣沒有使用上限。其他包括L苯丙胺酸、精胺酸、異白胺酸、本多酸鈣都是合法食品添加物,但每人身體狀況不同,建議適量攝取就好。顏宗海強調,依歐盟食安委員會2015年評估報告中顯示,民眾每日不應攝食超過自身體重乘以3毫克的咖啡因,譬如50公斤的民眾,就不該攝取超過150毫克。顏宗海說,咖啡因攝取過量的話可能出現咖啡因中毒症狀,輕微的話會焦慮、易怒、煩躁,嚴重可能引發胸悶、心悸、血壓上升等情形;另也建議懷孕婦女、嬰幼兒、肝腎不好民眾少碰。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指出,許多青少年都誤以為能量飲料除提神還有維生素,當作健康飲品飲用。其實近半數能量飲料只要喝1罐,添加糖就會超過建議量。國外報告指糖分攝取過多,會提高得憂鬱症、高血壓、脂肪肝等風險。
-
2020-10-22 科別.消化系統
原來不是單純的腹瀉!醫師指出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及症狀,幫你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原來不是單純的腹瀉!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一個人如果很常拉肚子,第一個反應會認為是「腸躁症」;當一個人皮膚潮紅、發炎,可能會被認為是皮膚病,朋友還會熱心推薦有名的皮膚診所!其中,最難以辨別的就是咳嗽了。導致咳嗽的因素那麼多,怎麼會往神經內分泌腫瘤方面想呢?因此,許多病患發現時,腫瘤已經轉移到肝臟,甚至壓迫到神經了!所以,本篇要來介紹幾個比較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以及可能產生的症狀,讓大家可以提高警覺,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嗜鉻細胞瘤,被誤認是一般高血壓神經內分泌腫瘤包含很多種疾病,過去可能都分散在各科之中,現在都歸屬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範疇了。其中一種是「嗜鉻細胞瘤」(Pheochromocytoma),它是長在腎上腺的腫瘤,會分泌腎上腺素,能讓我們的血壓升高,心跳速度變快。有些人會無故血壓飆高到兩百多,常被誤以為是高血壓,導致醫師會開高血壓藥物來控制病患的血壓,若是一般高血壓病人,只要吃了降血壓藥物,基本上病情就會得到控制,但有些病人就算吃了降血壓藥物,仍持續表現出高血壓狀態。一位年約五十、六十歲的大哥神色鬱鬱走進我的診間,他有高血壓,但吃了降血壓的藥物之後,狀況仍然無法得到解決,血壓依舊偏高,甚至出現胸悶、頭暈,甚至昏厥的症狀。這個時候,腎臟科或心臟科醫師都會進一步檢查病患有沒有心血管或腎臟方面的疾病,於是幫他檢測尿液中的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類激素,或正腎上腺素的代謝終產物──香草扁桃酸(VMA)。尿液檢驗報告顯示,這位大哥的VMA數值偏高,VMA不只是兒茶酚胺最重要的代謝物,同時也是體內氨類製造的指標。因此,醫師懷疑可能是嗜鉻細胞瘤,再進一步做腹部超音波後,果然在腎上腺的位置發現一顆腫瘤,這才確定他並非是一般的高血壓患者。血壓居高不下,可能是神經內分泌腫瘤!嗜鉻細胞腫瘤好發於成年人,尤以四十至五十歲之中年人為最,男女發病率相當。病人常因高血壓、盜汗、頭痛、心悸等典型症狀而就醫,或是因為健康檢查意外發現腫瘤的存在。通常這類病人只要透過手術切除腫瘤,就可以改善高血壓的症狀。原則上,在手術前,必須使用至少一到兩個星期的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α-adrenoreceptor blockers),使血壓降到正常值。如果單獨使用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無法使血壓回到正常數值,或是病患心跳變快,在使用二十四小時的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之後,可以再加上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s),達成更好的血壓及心跳控制效果。當我在泌尿外科擔任實習醫師,在開刀房與主治醫師學習時,有位嗜鉻細胞腫瘤患者正在接受腫瘤切除手術,當主治醫師把腫瘤切除取下的時候,麻醉科醫師馬上通報病患血壓下降至六十至七十毫米汞柱(mmHg),趕緊輸液、提升血壓,所以嗜鉻細胞瘤會嚴重影響血壓的高低,對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有可以手術切除的患者,在術後都必須定期追蹤生化檢查,以確定手術是否成功,並且定期追蹤是否有復發或轉移的情形。容易誤診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胰臟是經常產生神經內分泌腫瘤的部位。一般我們經常聽見的都是胰臟腺癌,約百分之九十九發生在胰臟的外分泌部(胰臟製造消化酶的部位),屬於外分泌功能。胰臟同時具有多種內分泌功能,能夠調控血糖數值的高低,因此,發生在內分泌細胞的腫瘤就是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如胰島素瘤(Insulinoma)。◆胰島素瘤(Insulinoma)胰島素瘤是最常見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但仍然屬於罕見的範疇,胰島素瘤各個年齡層均有可能發生,主要好發於二十至五十歲的成年人。這類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多數屬於單一且細胞分化較好的胰島素瘤,建議進行手術切除。胰島素瘤在臨床上的診斷並不困難,主要以Whipple 三合症(Whipple triad)為依據:一、發作時血糖濃度低於四十mg/dl ;二、運動或飢餓可以誘導症狀發生;三、給予含糖食物或注射葡萄糖,即可以解除症狀。當腫瘤分泌了過多的胰島素,導致血糖突然降低,造成心跳加速、血壓上升、臉色蒼白等症狀,最後因為昏厥或癲癇發作後,才被診斷出來是胰島素瘤。◆胃泌素瘤(Gastrinoma)「最近我老是胃痛,吃了胃藥也沒有好轉,才來醫院檢查,結果竟是胃泌素瘤……。」胃泌素瘤是僅次於胰島素瘤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其好發於四十到五十歲的中年成人。為什麼胃泌素瘤會常常被誤認為是消化性潰瘍呢?主要是因為胃泌素能夠促使胃酸分泌,若是胃泌素分泌過多,就會導致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這才讓許多人誤以為自己只是消化性潰瘍,也有些病患會有不同程度的腹瀉,因此胃泌素瘤才會經常被誤診。與胰島素瘤不同,胃泌素瘤大多屬於細胞分化較惡性的腫瘤,因此當發現胃泌素瘤時,往往已經轉移到其他器官。◆升糖素瘤(Glucagonoma)胰臟除了會分泌胰島素之外,還能分泌升糖素讓血糖升高,因此升糖素瘤會分泌過多的升糖素,使患者的血糖值持續過高,還會有皮膚紅斑、水泡與嘴角破等症狀,同時可能產生深層靜脈血栓,以及憂鬱等情況。醫師因此誤以為是糖尿病,便進行糖尿病的治療,導致病患後來發現體內有升糖素瘤時,腫瘤已經長得很大了。肺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預後效果差肺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LCNEC)是肺部罕見的腫瘤,屬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一種,罹患的病患大多都是年紀大的重度吸菸男性。LCNEC是生長在支氣管K細胞的肺部神經內分泌腫瘤,K細胞位於呼吸道黏膜上皮,具有合成、儲存和分泌肽類激素的功能。大多數患者會有胸痛、咳血、咳嗽、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症狀,經常容易被忽略,當患者就醫時,腫瘤也已經轉移了。LCNEC大多屬於分化較惡性的腫瘤,大多會局部及全身轉移,早期的肺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大多會建議手術切除,但術後復發的機率也很高。在病理學的統整之下,神經內分泌腫瘤底下涵蓋了很多病症,臨床上,想要找到神經內分泌腫瘤並不簡單,不僅症狀容易與其它疾病搞混,一開始都會經過抽血、尿液檢查、影像檢查進行檢測,最後還是需要做組織切片,才可以確診。神經內分泌腫瘤很難在早期就被發覺,因此超過一半的患者在就醫時,腫瘤可能已經轉移。不過,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確診率也大幅提升,病患不需要過度恐慌,只要按照醫師的指示,相信他會做出最合適的治療計劃。(本文摘自博思智庫《戰勝神經內分泌腫瘤:全方位的積極治療、緩和醫療及心理照護》) 書籍簡介 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是罕見疾病,盛行率比胃癌、胰臟癌更高!全身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作用的地方,都有可能引爆地雷,咳嗽、氣喘、腹瀉、心悸、熱潮紅、皮膚炎……,你以為的小問題,卻是大症狀,早期診斷與治療,遠避腫瘤誤區!
-
2020-10-20 科別.精神.身心
慢性壓力引發莫名焦慮 生理回饋治療協助找回身心平衡
常有胸悶、心悸、喉嚨梗塞、不定時頭痛、血壓高,容易緊張心臟怦怦跳、上班就拉肚子等症狀?柳營奇美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林紀宇今天表示,都是壓力大的表現。林紀宇表示,人體的自律神經系統,遍布在身體各個器官,調控著心率、呼吸、汗腺和肌肉收縮程度等各種生理反應,影響身心的狀態,有時這些反應很細微,難以當下覺察並立即調整,久而久之就會衍生成長期不舒服的症狀。患者阿明有一些莫名不舒服的症狀很久了,持續有胸悶、心悸、喉嚨梗塞的感覺,擔心自己是得了什麼疾病,跑遍各專科門診檢查,卻發現一切都正常,求助無門;王姓小主管有不定時頭痛困擾,且回到家身體還是很不輕鬆、睡眠品質也不好,覺得怎麼休息也沒什麼用。除了工作效率變差讓他沮喪,也發現血壓有逐漸升高的趨勢。上班族小美本身就是容易緊張的人,很容易感受到自己在流手汗、心臟怦怦跳。近期到任新工作後,上班就頻頻拉肚子,影響她的人際關係與工作,希望可以學習怎麼調整自己的身體狀態。林紀宇說,這些症狀屬於慢性壓力引起身心不舒服,可能源自於自律神經系統的不平衡,致使身體無法調整好內在情緒或生理上的緊繃,初期雖然不舒服,但還不到疾病診斷的程度,若長期置之不理,就有發展成身心疾患的可能。因此,除了使用藥物治療之外,還有許多紓解情緒與因情緒衍生而來的身體不適﹙如頭痛、腰酸背痛、心悸、手腳冰冷等﹚的治療方法,其中臨床精神科最常採用的就是生理回饋治療。所謂生理回饋治療,是透過生理回饋儀即時回饋的特性,可以立即看到自己的心率、呼吸頻率、肌肉緊繃度、汗腺分泌等生理狀態。臨床心理師在生理回饋治療中,會協助病人先能夠體會到細微的壓力反應,幫助提升覺察力,接著再依每個人症狀的不同,協助建立肌肉放鬆、腹式呼吸、正念冥想等放鬆策略。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可以「看見」自己生理狀態變化的客觀數據,讓病人不再覺得放鬆是一種模糊難以捉摸的感覺。另外臨床心理師也會探討可能影響症狀的生活模式、思考型態,輔以適當的心理治療策略,幫助病人在生活上有適當的壓力管理能力。近年歐美盛行的心跳變異率生理回饋治療(Heart Rate Variability Biofeedback),其主要依著呼吸頻率可以調控心率的生理現象,透過學習緩慢的腹式呼吸,達到呼吸頻率與心率反應的諧振與同步。持續的練習,可以強化副交感與迷走神經的調節能力,提升心血管調節能力與心跳變異率,並透過傳入神經影響大腦,讓身體調節能力變好,較容易處於身心舒服安適的狀態。目前已有許多研究發現心跳變異率生理回饋治療,除了可以輔助治療改善焦慮症、憂鬱症、腸躁症、前期高血壓、慢性疼痛外,在提升專注力、運動與工作表現上都有不錯的效果。通常生理回饋治療在進行2至3個月後,可學習到適當的自我調節與放鬆策略。療效產生的關鍵,除了在治療室內的學習,還務必要搭配回家持續不間斷的練習,才能夠修正原有身心與大腦的慣性產生「有感」的效果。
-
2020-10-16 養生.樂活人生
接納外遇罹癌父回頭、53歲自己險瞎!陳鴻決心陪伴爹娘,不留遺憾
因《阿鴻上菜》美食節目紅遍亞洲的陳鴻,去年受邀回母校明新科大擔任副教授,現在除了教書,他的工作之一是陪伴父母的老後生活。他笑說自己一直是個「職業媽寶」,已經54歲了,仍然像個孩子,「現在我卻要帶著兩個老小孩。」但他知道,陪伴是最好的對待,只要時間允許,他就會帶著父母趴趴走,讓生命不留遺憾。陳鴻的母親今年77歲了,只要允許,工作時他就會帶她出門,「出來一次少一次,只要她還能走、還能動,我就會帶著她。」他強調:「與其說我愛你,不如陪伴。」 父親外遇,他替母抱不平挺到底 他來自一個富裕家庭,母親是嬌滴滴的鹽號千金小姐,父親是大男人的碾米廠十三少公子哥。母親在22歲時遇到英俊挺拔的乒乓球國手父親,不顧家庭反對,隔年結婚。然而,就在陳鴻高中時,父親外遇了。 原生家庭不幸福,讓他很早就離家工作,直到30歲那年,陳鴻決定將母親接來台北同住,再度當起「職業媽寶」。他說,母親對他的照顧無微不至,他從來沒有削過水果,被褥總是乾淨清爽,而他,也總是站在母親這邊,替她的人生抱不平,「她覺得自己將生命中所有的力量都放在家庭,為何得到的回報是這樣?」 2年前放下恩怨,終接老父回家 後來,陳鴻的父親到大陸當起台商,他始終無法諒解父親長年不在家,兩人幾乎沒有聯絡和往來。直到2年前,父親回到台灣,並發現得到癌症,他和母親選擇放下一切恩怨,重新接納他,「我看到父親也老了、步履蹣跚,不能再這樣對待他。」 「我很清楚他們個性是不合的,又太早結婚,但,就算做不成夫妻,也能當朋友。」陳鴻將父親接來同住後,一家三口經歷多年的分離,終於又同住一個屋簷下。他們擁有各自的房間、各自的冰箱。 只是,要和兩老相處並不容易,他說:「我的最大挫折是,我也是一個孩子,現在卻要帶2個老小孩;有時你講東他會往西,我在想怎麼會這樣?」 他發覺和年近8旬的父母無法用理性溝通,「有時和我爸爸講道理,會講到發火,也會被媽媽的固執氣死,我現在想想這不就是功課,我要學會順服。」 眼睛險瞎,決定改變生命態度 去年,陳鴻遇到人生中的另一個考驗,他的視網膜剝離兩次,「我瞎了!」剛開始是飛蚊症,加上小診所誤診,醫生只給他降眼壓的藥,飛蚊症就變成視網膜剝離。 幸好,他遇到一位好醫生,全力救治他的眼睛,「醫生說不可能治好,但至少能補得回來,總比瞎了好吧!」經歷幾個月的醫治,右眼狀況比較好,但左眼視力只有0.1。 「視網膜剝離很辛苦,開刀後要趴著3個月,這是我人生中的煉獄。」他懊惱道:「我一點都不愛自己,只知道要把工作做好,一再延誤治療。」 陪伴父母,從媽寶變靠爸族 「我還有一個很糟糕的問題,太硬了,以為只是小毛病。」他說自己向來都不服老,這次不得不承認「我真的老了」,而且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我還有這麼多財富,卻沒有好好享受。」 大病一場後,他決定改變自己,「我會選擇性的做我想做的事」,他解釋:「從前我是為了把事情做好,做作品,現在會去評量我為何要做這件事。」 同時,他也很享受有父母相伴的日子,他體悟:「是他們陪伴我的,不是我陪伴他們;我在含飴弄孫,含的是父母,我從職業媽寶,變成靠爸族。」 任教獲父親肯定,是人生驕傲 最近,他將多年來的美食心得,揉和家人故事寫了一本溫馨感人的書《鴻時代—27道人生菜單》,是對自己和家人的和解。 去年,陳鴻回到母校當副教授,「父親覺得我回學校當副教授,比做亞洲美食天王,讓他更有面子。」他這才說起,從前父親看到他就是個「無用的咖小」,「得到父親的肯定,才是我人生中最大的驕傲。」 他明白,父母有一天終究會離開他。雖然早已習慣母親生活上的照顧,以及有父母陪伴的日子,但他也開始學習一個人的生活,他喜歡園藝,「我家有一個很大的露台,有空閒時就種四季不同的花,我要將每一扇窗戶都變成隨著季節更遞不一樣風情的畫作。」●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頭暈目眩又胸悶心悸,恐是高血脂症頭!中醫給6+1招,快速降數值.一家人住,也有一家人的熱鬧!女兒對母親告白:一起生活,想有天你老了做菜給你吃.沒有跨不過的關卡,只有跨不過去的自己!一個人可以很好,只要我好一切都會好起來
-
2020-10-15 養生.聰明飲食
膽固醇過高,最好別吃肉、只吃青菜水果?醫師破解3大迷思
膽固醇超標是許多現代人的健康隱憂,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有效控制膽固醇?一旦膽固醇過高,是不是肉類、油脂類食物完全都不能吃,只能吃青菜、水果?膽固醇愈低愈好嗎?以下由家醫科醫師說分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鄭玠豪針對以下3個常見迷思,為大家解說澄清。 迷思1:膽固醇是壞東西,愈低愈好? 膽固醇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之一,除了提供能量外,它是體內荷爾蒙、酵素、膽酸的重要原料,也是合成維生素D、細胞膜、修復血管壁、大腦組成的重要成份。 如果沒有膽固醇,人無法存活。因此,膽固醇並不是愈低愈好。 迷思2:膽固醇有分好壞?好膽固醇(HDL)、壞膽固醇(LDL)差在哪裡? 膽固醇在人體內的運送要靠「脂蛋白」來幫忙,而這些脂蛋白有各種大小。 俗稱「好膽固醇」的HDL其實是高密度脂蛋白,負責運送血中的膽固醇回到肝臟;而俗稱「壞膽固醇」的LDL是低密度脂蛋白,將膽固醇由肝臟運出,藉血液循環運送到各個組織。 它們都是蛋白質而非膽固醇,扮演的角色就像是運送膽固醇的貨車,「貨車」的數量,是取決於「貨物」的運輸量,並不是因為這些「蛋白」導致膽固醇高。 檢查報告中的HDL、LDL的數值,是反映體內的膽固醇運輸狀況,而這些數值的高低,與個人體質、飲食、運動、壓力、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症、內分泌疾病等多種原因有關聯性。 俗稱「壞膽固醇」的LDL之所以被冠上惡名,是因為許多大型研究都顯示,過高的LDL會大幅升高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俗稱「好膽固醇」的HDL能降低風險,因此才會有好與壞的說法。 至於超標的膽固醇是否需要治療或使用何種方式治療,醫師在評估後會依據每個人的不同狀況而有不同的建議。 迷思3:膽固醇過高,所以肉類、油脂類都不能吃,只能吃青菜和水果? 一個成年人平均一天的膽固醇代謝量約為1000毫克,而人體內的膽固醇70%-80%是由肝臟製造,由每日飲食攝取佔的比率僅20%-30%。 只要不是過度超量攝取膽固醇,人體是可以自行調節的,如果攝取的量不足,反而會迫使身體自行製造的量增加,增加肝臟的負擔。 因此,飲食建議還是老話一句,「均衡飲食」最重要,應均衡攝取全穀類、豆類、堅果、奶蛋、魚、蔬果…等食物,避免過多的澱粉類(飯、麵、麵包、蕃薯等)和糖的攝取,甜度高的水果也要注意,勿過量食用。 鄭玠豪提醒,任何營養素都需要適量,過多過少都會對身體有害,膽固醇也是一樣。 醫師再次強調,平日應維持均衡飲食,搭配良好的生活作息,不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或保健品。如有任何疑問,可以請教家庭醫師,由醫師提供正確的資訊,才是健康的不二法門。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頭暈目眩又胸悶心悸,恐是高血脂症頭!中醫給6+1招,快速降數值.一家人住,也有一家人的熱鬧!女兒對母親告白:一起生活,想有天你老了做菜給你吃.沒有跨不過的關卡,只有跨不過去的自己!一個人可以很好,只要我好一切都會好起來
-
2020-10-12 科別.精神.身心
看精神科不再害羞 140萬人服抗憂鬱藥 五年增逾20萬
又到了令人憂鬱的季節。健保署最新統計顯示,國內服用抗憂鬱藥物人數逐年攀升,去年達到139.7萬人,過去五年內就增加逾20萬人,速度逐年加快且女性為男性的兩倍。專家學者指出,憂鬱症就醫人數確實增加,不過低劑量抗憂鬱劑可用於多項常見精神疾患,加上國人對精神疾患認識更多、身心科診所增加,都是近年服藥人數增加的可能原因。健保署九月公布統計,2015到2019年使用抗憂鬱藥物的人數從119.4萬人成長到139.7萬人,五年內成長20.3萬人。服藥人數的增加,主要集中在2016到2019年,增幅逐年拉大,2019年內增加6.7萬人,反觀2016年才增加1.8萬人而已。男性服藥人數每年大約增加一到兩萬人,五年間從49.4萬人來到56.5萬人。女性五年內則是從69.9萬人飆升到83.1萬人,逐年增加1.3萬人、3.7萬人、3.8萬人、4.4萬人,每年增幅為男性的兩倍。成立全台首座首座憂鬱症中心的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表示,中研院十年前揭示的長期調查顯示,憂鬱患者就醫比例僅兩成,大部分人擔心就醫會被貼標籤,多自行採用無實證基礎的靈性課程或保健食品,易造成病情延誤與惡化。近年觀察到主動就醫和服藥人數增加,顯示社會在進步,人們對疾病的認識更加客觀正確,妥善治療的機會也提高了。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袁瑋表示,全球女性憂鬱比率都高於男性,原因包括荷爾蒙等生理因素,以及社會文化、職場及家庭等多重角色的壓力,近年社會大眾對於女性處境及精神疾患的認知提升、精神疾患的去污名運動等,都使得更多人願意走出來治療,不再任憑憂鬱症等精神疾患長期拖累學業、工作、親職的功能。至於男性,多半對自身情緒不敏感,多半尋求身體症狀治療相關科別,例如去心臟科看胸悶和心悸,結果都找不到原因,會覺得很挫折。正確的用藥,是病人度過難關的關鍵。袁瑋舉例說,近年有很多恐慌症來就醫,男女各半,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大多為長期焦慮累積發病。在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忽然發作,病人會呼吸困難、心跳過快、胸悶噁心,難過的像是快要死掉,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病人就會過著足不出戶的封閉生活,導致工作及生活停擺。用低劑量憂鬱劑可以改善恐慌症發病,幫助他不害怕跨出家門,再搭配認知行為療法、加上運動、作息和步調調整。袁瑋指出,服用抗憂鬱劑的人增加,也不見得都是憂鬱症。某些低劑量抗憂鬱劑也可治療焦慮症、恐慌症、夜尿症、改善更年期燥熱、改善失智症者情緒症狀、改善失眠,算是老藥發現新用途。相較於部分安眠藥有成癮疑慮、只會增加淺層睡眠,這類抗憂鬱劑反而可增加深層睡眠,也不會成癮。不過要注意的是,失眠問題還是必須合併認知行為療法才能從根本解決。
-
2020-10-10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醫病關係要好 人體器官也要對話
診間。醫生:「你先不要問,我先說明。」說明完了,病人想發問。醫生:「你的問題,我剛都已說明了,不再回答!」病人愣在那邊,不知所措。凡事講求溝通,有些醫生比較年輕,比較主觀,隨著年齡的增長才會逐漸發展溝通技巧,了解溝通的重要性。生物體內錯綜複雜的生命現象也是透過各種信息,通常是細胞內外的分子來運作。例如,在人體頸部前面的甲狀腺,小小的兩片,會分泌甲狀腺素,這種荷爾蒙很奇妙,過多會引起所謂的甲狀腺亢進,會心悸、體重減輕;過少會行動遲緩、肥胖、無精力,而甲狀腺荷爾蒙的分泌則是受到腦下垂體的荷爾蒙 ──促甲狀腺荷爾蒙,這個荷爾蒙與甲狀腺互相「對話」,讓人體可以保持平衡。在器官移植方面,以前瓶頸在於人體的免疫系統會把移植進來的器官當成舶來品,群起而攻之,這樣移植的器官很容易被破壞,直到三、四十年前,抗排斥藥物的發展,突破這個瓶頸,這些藥物告訴免疫系統,這些移植入的器官不是壞人而是自己人,這種對話之下,免疫細胞就不會攻擊移植入的器官了。醫病關係要好,雙方要有好的溝通,醫療要進步,也要對人體器官的祕密多所了解。●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及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1期已出刊,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 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10-04 科別.新陳代謝
長期低血糖傷腦!38歲的她一睡不醒 醒來無法自理生活
台中市38歲高姓女子過去沒有殊病史,偶爾因壓力大失眠吃抗焦慮藥物,某日睡到下午、家人叫不醒,緊急送醫救治。醫院驗血發現高女是極度低血糖,注射葡萄糖液後仍不見清醒,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她兩側大腦及海馬迴的腦病變,研判應是長時間低血糖導致腦損傷,長期治療後雖恢復意識,但仍有認知及動作障礙,無法自理生活。衛福部台中醫院建議,避免低血糖最好的預防辦法就是控制血糖,提供5秘訣:按時用餐不勞累、規律監測血糖值、隨身備有含糖物、密切關注遵醫囑、多次低糖找病因。只有靠規律的飲食及運動計劃、學會辨認低血糖的症狀並遵從醫師指導,適度留意自己的活動量及飲食上改變,就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台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子敬說,正常人血糖濃度維持在70到140mg/dL之間,低血糖指血糖值低於田70mg/dL,約95%糖尿病患者曾出現低血糖症狀,少數因急性感染症、創傷或空腹下大量飲酒加上飲食減少或腹瀉導致低血糖。林子敬說明,輕微者會莫名出現頭暈、盜汗、心悸、發抖,嚴重會出現抽搐、昏迷、休克等,還可能導致中樞神經的受損、失去知覺,甚至恐誘發心臟病發作及造成永久性腦病變。林子敬指出,低血糖腦病變除行為怪異、抽搐、昏迷外,若大腦皮質和海馬迴部位血糖波動過大,將導致神經元受損死亡,腦血管也會產生病變、栓塞,引起腦部萎縮、認知功能退化,造成不可逆的神經傷害。林子敬提醒,發生低血糖及時補充糖分,緩解症狀,但若血糖不能及時改善,就會影響到大腦功能,出現一系列神經系統異常表現,甚至導致昏迷等嚴重意識障礙的情況,故低血糖狀況若未緩解或改善,應即刻就醫進一步診斷治療。
-
2020-10-02 科別.心臟血管
心跳變快是身體在向你求救! 幫心臟減壓,養成1習慣千萬別偷懶
多數人擔心三高引發心血管疾病,造成中風或心臟病,然而,卻極少有人知道心跳快慢對於健康也有所影響。曾有醫學期刊報導,哺乳類壽命長短和心跳快慢成反比,因動物一生心跳總數約10億下,如果心跳越快,壽命就越短。心跳和疾病有關係 心跳愈快壽命愈短心跳對人類的影響雖不像對哺乳類動物明顯,但根據推估,一個平均心跳一分鐘70下的人,比起心跳一分鐘只有60下的,平均壽命會少10年左右;甚至有研究發現心跳和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密切相關。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魏承駿發表最新的心跳軌跡研究,分析金山地區3400名居民20年間的心跳軌跡,就發現心跳變化的軌跡和死亡率有密切關係。 心跳越快,死亡率呈線性增加 理想心跳是控制在55~60下他說明,心跳越快,死亡率呈線性增加,平均心跳數10年內不斷上升的群眾,死亡率是心跳穩定者的2倍以上;而原本心跳很快的人,如果能夠把心跳控制下來,發生死亡的風險其實可以下降到和穩定群眾一樣的。根據台灣本土心衰竭調查發現,大多數的病患心跳都偏高,即使規則於門診追蹤的病人也是如此,由此可知,心跳可以說是一個人的綜合健康指標。魏承駿提醒,理想心跳是控制在55~60下,如果超過70下,死亡風險就會增加。此外,無預警的心跳加速,可能要合理懷疑身體出了問題!魏丞駿說,貧血、甲狀腺異常、心臟病、糖尿病,甚至癌症都有可能,心跳變快絕對是身體亮紅燈的的警訊,不可輕忽。 慢性病心跳變化、軌跡相當重要 適度運動有助控制心跳如果已患有慢性疾病,心跳的變化與軌跡就更重要了,就目前的醫學研究,心跳的快慢對以下三種病人影響最大,分別是高血壓、心臟衰竭,以及缺血性心臟病(冠心症)。該怎麼控制心跳?魏丞駿建議,適度運動是調節心肺功能不錯的選擇,建議進行維持中度耐力性運動,效果較佳。但提醒,因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運動要量力而為、適可而止,若患有三高、心血管等疾病,別做太激烈的運動。 (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魏承駿)延伸閱讀: 過度疲勞會誘發心悸? 中醫分析11種原因教日常保養 心跳快慢對3種人影響最大! 每分鐘大於70下死亡率增2倍
-
2020-09-27 科別.心臟血管
主動脈剝離9成是高血壓引起!4習慣讓你維護「心」健康
近期有藝人因「主動脈剝離」釀成血管堵塞於浴室跌倒後驟逝,令人惋惜且不捨,但這也讓民眾開始重視心血管疾病的問題及如何預防。心臟基金會黃瑞仁執行長指出,主動脈剝離9成都是高血壓引起,高血壓的併發症在腦部容易造成腦血管破裂、腦出血,在心臟則易造成心肌梗塞,對主動脈最大的危險就是造成主動脈剝離。因此,有高血壓的病人一定要嚴格控制血壓。 其實,八成的心臟病與中風的過早死亡是可以預防的,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臟病與中風等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心血管疾病常發生突然,導致無法挽回的憾事,留給家人無盡傷痛!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呼籲避免讓這種傷痛發生在自己和家人身上,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王道,就是從健康生活型態做起,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戒菸節酒、控制三高、規律服藥、定期健檢,就是最好的「保命之道」!愛護自己 關心家人! 從「心」開始維護健康根據衛生福利部108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則造成5.3萬人死亡,超過頭號殺手癌症奪走的人命。老化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工作壓力大、少運動、外食族居多的年輕族群,也應該更愛護自己的心,落實健康生活型態。另秋意漸涼,早晚溫差大,要注意保暖,避免血壓突然增高。1.健康飲食與運動:採低油、糖、鹽及高纖飲食,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控制體重(維持BMI正常值)、良好睡眠,都是杜絕慢性病的通則,更是健康長壽的良方。2.戒除不良生活嗜好:研究發現就算每天僅吸1支菸,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比不吸菸的人增加5成、中風的機率更增加超過2成。民眾如有任何戒菸方面的問題,可撥打國民健康署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另外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2016年全球因酒害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00萬人,其中就有19%死於心血管疾病,國民健康署建議盡量避免飲酒,如有需要,以茶(水)代酒,是健康聰明的選擇。3.控制三高慢性病:有三高的民眾千萬別鐵齒,更要小心心血管疾病找上門,應積極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4.定期健康檢查: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鼓勵民眾可善加利用。辨識心血管疾病急性徵兆,儘快就醫避免憾事發生! 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如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是危及生命之緊急狀況,心臟基金會黃瑞仁執行長表示,儘早就醫可減少死亡及病後殘留失能之嚴重度,增加復原機會。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症狀,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國民健康署提醒記住中風症狀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一症狀,記下時間點(Time)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 原文:國民健康署
-
2020-09-27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病發作都有這些徵兆! 冒冷汗、強忍胸悶痛,再拖恐沒命
一名近70歲婦人,居住在南投信義鄉,近期常感覺胸口悶痛,不適感持續3個月,近兩日覺得胸口特別疼痛,絞痛到難以承受,他的先生趕緊驅車前往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急診,經醫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隨即安排心導管手術,過程順利,保住生命。 心血管疾病常居十大死因之中 拖延恐至生命危險因為人口結構老化,飲食習慣與生活模式改變,心臟血管疾病是台灣最主要的慢性疾病,每年公布的全國十大死因心臟血管疾病也總是榜上有名。心臟科黃祺耀醫師表示,患者是急性左主冠狀動脈狹窄,左主冠狀動脈為心臟最主要供應血液的位置,當發生狹窄的情況,隨時可能發生猝死,相當危急,風險也較高,再拖延恐造成生命威脅。 控制慢性病+規律作息遠離心臟病 出現胸悶、喘快就醫心臟疾病發作總是來得快又急,往往一個瞬間,生命就這樣消失了。國軍台中總醫院心臟科賴昭宏主任(支援南投醫院)提醒,民眾應穩定控制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等慢性疾病,適當安排有氧運動,注意均衡飲食,正常生活作息,戒除抽菸等危險因子,預防心肌梗塞再次發生。此外,胸悶、胸口緊繃、重物壓迫感、心悸、氣促等都是心臟疾病的徵兆,不容小覷,應盡早就醫安排相關檢查;而民眾如果出現胸痛或胸悶合併喘、冒冷汗等症狀時,應趕緊就醫,不要逞強忍痛,把握住黃金救援時間,守住寶貴生命。 醫療資源再生級 縮短偏鄉就醫時間為改善當地醫療資源,南投醫院與各層級的醫療院所合作,今年醫療再升級,於八月成立心導管中心,藉由新型數位平板血管攝影機,提供急性冠狀動脈心臟病、急慢性周邊血管疾病及洗腎患者血液透析婁管等心臟血管相關手術,減少民眾需為了就醫而在外地奔波,把握住黃金治療時間。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心臟病發作不僅會胸悶 2非典型症狀更要注意 防中風、降心臟病風險 5種清血管食物現在起要常吃
-
2020-09-25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也會長腫瘤?胸悶別輕忽!醫師:出現這4個症狀快就醫
一名65歲婦人日前因頭暈跌倒,造成頭部撕裂傷緊急送醫,經急診醫師檢查,確診中風後隨即住院治療。住院期間,發現病人有心雜音,進一步檢查,發現左心房長了一顆約5公分大的「黏液瘤」,所幸手術切除後恢復良好。醫師提醒,心臟黏液瘤的症狀不典型,若有頭暈、心悸、喘等症狀,建議尋求心臟科醫師診療,切勿輕忽。婦人表示,記得當時在家準備要外出赴約,人都還沒走出家門就突然頭暈倒地,醒來時發現自己已經在急診室。原本以為是單純中風住院治療,沒想到竟然是心臟長腫瘤,自己跟家人都嚇了一跳。 心臟腫瘤釀中風,手術切除恢復良好 門諾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黃振銘表示,婦人的黏液瘤幾乎占滿了左心房,隨著心臟收縮,穿過二尖瓣、掉入左心室,可能是部分腫瘤的碎片掉出去,塞住大腦的血管才造成中風。 婦人接受術前評估,經過醫療團隊各科醫師討論後,決定採取心臟腫瘤切除手術,所幸2個小時的手術相當順利,婦人一週後出院,目前恢復良好。 發生原因不明,心臟黏液瘤恐阻塞血管 黃振銘表示,心臟的腫瘤非常罕見,其中大多是黏液瘤,雖然黏液瘤多為良性且多是偶發,但如果未能及早處理,黏液瘤在心臟內逐漸長大,恐將導致阻塞血管,引發呼吸困難甚至休克的危險。 黏液瘤發生原因不明,約百分之十和基因遺傳有關,發生率約每年百萬分之一至兩百萬分之一,治療的方法就是透過手術完全切除,術後必須每年進行心臟超音波追蹤,確認黏液瘤是否有再長出。 出現頭暈、胸悶、心悸,儘早就醫檢查 黃振銘強調,心臟黏液瘤必須透過心臟超音波檢查才能發現,臨床症狀也不典型,可能會有胸悶、頭暈、活動喘、心悸等像心臟衰竭的症狀,少部分病人會因此而中風,所以很難被診斷。 建議民眾如果有上述症狀,應盡快到醫院讓心臟科醫師評估與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降低生命危險。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胸痛就是心肌梗塞?她發現自律神經失調 胸悶原因多,出現「這些」症狀要小心.預留孝親房差點變不孝子!長輩同住6個觀念要改,才能讓父母自己都開心.退休後,設計你的人生清單!退休達人推薦8件事,讓空閒時間充滿興奮與滿足
-
2020-09-24 癌症.抗癌新知
每天規律運動30分鐘 可降低20%罹癌風險!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調查,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都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且至少有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多數人都知道運動對健康帶來的好處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好處即是降低20%罹患癌症的風險,每天規律的運動30分鐘就可降低罹患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運動甚至是某些癌症的抗癌處方。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預防勝於治療」,許多癌症的先天危險因素,如老化、性別、基因目前是無法改變,但後天的危險因素如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缺乏運動、肥胖是可以靠你我去改變,特別是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顯得格外重要。運動不只可以抗老 還能預防癌症隨著年齡的增加,癌症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癌症是老化的疾病,國民健康署10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罹癌的人有82%發生在50歲以後。為增強自我免疫力,運動是抗老防癌第一道防線。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2018年的統合研究指出,運動如爬山、有氧活動(快走、慢跑、競走、滑冰、游泳、騎自行車、打太極拳、跳舞、跳繩)、重量訓練(舉重)等休閒活動可降低12%-28%罹癌風險,目前已有強力證據證實透過運動可有效對抗的癌症分別為食道癌、大腸癌、腎臟癌、膀胱癌、胃癌、乳癌及子宮內膜癌,中度的證據則為肺癌。此外,歐洲大型規模研究(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發現有規律運動可降低20%罹患大腸癌及乳癌的風險。因為當身體在運動時,呼吸頻率變快,吸氧量也會增多,讓體內氣體交換加速,並且大量流汗,提升身體新陳代謝,降低癌症的發生或復發,同時引起大腦產生讓身體愉快的物質(如多巴胺),可消除憂慮和煩惱,抑制不好的情緒,鍛鍊自我意志,增強抗癌的決心和毅力,並可減少體脂肪,減少因肥胖帶來的罹癌機會,並可強化肌肉組織與功能,維持健康體重。癌後人生 運動好處多癌症不同的治療方式,如手術、化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對身體有不同的影響,造成心臟、內分泌、腸胃道、免疫、代謝、神經、肺部、疲憊感、淋巴水腫及各種疼痛,運動可降低癌症治療前後的不適感,特別在降低疲憊感、焦慮與憂鬱感、強化身體機能、增進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已有實證。透過每週3~5次30分鐘有氧或阻力訓練的中強度運動(有點喘但可聊天的程度)強化身體機能活化細胞,可顯著減少治療期間或治療後對身體的影響。如果太過虛弱無法長時間運動的患者,則可改為每次10分鐘,以少量多次為原則,建議每週累計運動總量能達到150分鐘以上。運動前健康評估不可少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癌症病人在運動時仍須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確認運動期間是否有不正常情況出現,如頭暈、胸悶或胸痛、心悸或心律不整、呼吸困難等症狀發生,有可能是危險的警訊,應停止運動。建議應與主治醫師或到復健科門診與醫師諮詢及討論,進行運動前的健康評估建議,依個人的狀況,設計個人的癌症運動處方,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原文:國民健康署
-
2020-09-19 科別.心臟血管
小鬼黃鴻升猝逝初判心血管問題...出現心臟4大求救信號就得小心
編按:小鬼黃鴻升在16日上午11時許被父親發現時已無生命跡象,身上僅穿著白色短T、下身赤裸,他臉朝下趴地,口鼻流血、嘴唇撞腫,研判是慌張走出浴室,突然因不明原因摔倒,臉部撞到流血,屋內無發現藥物、也沒有喝酒情事,今日檢警與法醫在板橋殯儀館進行解剖程序,初判心血管問題。根據種種的研究顯示,猝死的發生與心血管疾病呈現正相關。那麼,究竟在猝死發生之前,你的身體是否會發出一些警訊,來通知你快要承受不住了呢?當意識到有可能會面臨猝死的問題時,就不能不對我們心臟的「四大核心症狀」有所了解,並隨時加以留意:警訊1、氣促當心臟本身打不出去血液時,心臟的無力會導致血液的逆流,使得血液囤積在肺裡,不容易回到心臟。假使肺裡面的血液增加,甚至從肺部的血管滿出來,跑到週邊的肺泡去了,則會產生肺積水的現象,此時會出現喘的症狀,這都是心臟問題所造成的氣促。所謂的「運動性氣促」,指的是平常休息時不會喘,但稍微動一下就會喘如果症狀愈來愈嚴重,不用怎麼動就會喘。以爬樓梯為例,以往爬5層樓都沒問題,但現在可能爬個4層樓就很吃力,這時算是第一級的運動性氣促之後再嚴重一點,可能爬2層樓就氣喘噓噓則到了第二級;如果連走平路都不行時,就屬於第三級的情況;若是不動都會喘,則屬於第四級的嚴重狀況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晚上容易喘,但白天不喘也就是睡覺的時候會喘,病人在躺平的時候比較喘,坐起來的時候反而比較不會喘;這類的病人常會抱怨說:「在床上完全沒辦法躺平」。警訊2、胸悶由心臟問題引發的典型症狀是胸悶不適,多半是與運動有關。不過,通常會讓人感到胸悶的情況有很多,如之前有過外傷、心情不好、腸胃道的問題,有時很難去分辨症狀的起因。重點就在於引發胸悶的原因為何?基本上,心臟所造成的氣促,大部分都是和運動有關係。如果運動時會感到胸悶,但休息後就會好,這種情況就可能與心臟較有關聯,此時會建議病人含一下「硝化甘油」(NTG),如果含了之後會比較好轉,這就是很典型因心臟問題所引起的胸悶症狀。警訊3、昏厥心臟本身功能若有障礙的話,輸出的血量一定不足,此外,會造成全身的無力。不過,這個症狀比較不典型,因為全身無力的情況有很多原因,如睡眠不足、官能症、貧血、缺氧等都有可能。若再加上平常容易產生頭暈,甚至是昏暈厥的症狀,那與心臟有關的機率便大幅增高。有些重要的心臟疾病,會以暈厥的症狀作表現,若有遇到昏倒的情況,大概都要小心,需要做進一步檢查。心因性的暈厥,發生的速度相當快速,也就是在暈厥的發生之前毫無先前預兆,並不會先出現眼前一片黑的狀況,只要一昏立即就倒了下來,然後好的時候也是突然就好了,患者本身完全對於之前的暈厥毫無知覺,常常會有:「剛剛發生什麼事啊?怎麼這麼多人看著我?」的這種情況。而像貧血、低血糖、過度換氣、迷走神經反射、暈針等這類的昏厥,在發生前會先出現眼前一片黑的情況,然後慢慢的愈來愈暈、慢慢昏倒而好的時候,也是逐漸的恢復、漸進式的。而心因性的暈厥正好相反,是突然的發生。那麼,心因性暈厥的時間完全視患者的心律何時恢復,如果不能恢復就可能引起猝死。警訊4、心悸心悸是否自覺心臟跳動過於強烈或是跳動過快過慢的不舒服症狀。如果心跳跳差的程度到有感覺時,那肯定是有問題,表示心跳過快或是過慢,而心悸正是心律不整的典型表現。如果家族裡有猝死的病史,平時可能會有小幅的心律不整,但是患者本身並無察覺,在這種不知情的狀況下,真的要格外小心,最好趕快做進一步的檢查。此外,上班族最愛的提神飲品咖啡,其咖啡因的成分容易引起心律不整而產生心悸,因此,建議不要飲用過量。延伸閱讀: 小酌幾杯無傷大雅? 別僥倖!肝病三部曲就從這裡開始 中風來得突然? 不管你幾歲這個觀念絕對要有!
-
2020-09-17 科別.精神.身心
入秋易感傷!小心憂鬱症上身 心理師教「防鬱」
時序入秋,天氣轉涼夜晚也逐漸拉長,情緒障礙中的「季節性情感疾病」較易耗發,若有連續一段時間持續感到心情低落、睡眠及體重都產生變化,對事物也失去興趣,衛福部草屯療養院提醒,要小心可能是「憂鬱症」悄然上身。草屯療養院長藍祚鴻指出,季節性情感疾患屬於情緒障礙的一種,當秋天氣候轉涼、夜晚時間拉長等因素,患者更易受情緒起伏變化之苦,而多在秋冬開始憂鬱,所以有人說「心情像感冒了」,這說法頗貼切,但也說明「憂鬱症」是可治癒的。只不過,多數民眾知道身體病痛要去看醫生,但心理出現困擾或問題時,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意識到要正視或治療,「憂鬱症」因此成了危害人類身心健康的常見精神疾病,因容易被忽視導致延誤治療,令病情嚴重,甚至會出現自殺傾向。草療臨床心理師張一賓說,根據憂鬱症的診斷定義,患者會有心情低落、興趣減低,也會影響睡眠、改變食慾或每天都覺得身體疲累等徵兆;臨床上,常見的身體症狀還包括,胸悶、心悸、腸胃不適、肌肉緊繃或酸痛、頭痛、頭暈等症狀。若大部分時間有上述病徵,建議應尋求專業醫療治療,要是仍在稍有感受,相關症狀尚不明顯,民眾則可透過「防『鬱』5撇步」來防治憂鬱症和維持身心健康;第一步是「足夠的休息及睡眠」,每日睡7至8小時,保持活力充沛迎接挑戰。再來就是「多做運動」,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約30分鐘,運動是減壓及舒緩情緒最佳的方法,運動後大腦分泌令人開心愉快的腦內啡;並且「培養個人興趣及嗜好」,留點時間給自己做喜歡的事,平衡生活及工作的壓力。遇到苦惱及困擾時,懂得「找人傾訴心中不悅」,向信任的人傾訴心中憂悶,及時發泄才不會積壓成疾;「保持積極及愉快的情緒」,學著正面樂觀讓自己快樂,快樂能提升個人能力、流露自信、視野擴闊,對工作充滿熱誠,令生存富有意義。張一賓鼓勵民眾平常多關愛自己,也多關心身邊的人,一句問候、一個微笑都能溫暖人心;生活上心情轉個念,世上沒什麼是必需、一定或應該的,拋開一些非理性及不合理的想法,處事懂得變通,壓力自然減少,人也會變得更輕鬆和自在。
-
2020-09-17 科別.腦部.神經
小鬼黃鴻升猝逝! 腦神經內科醫師提醒大家要注意這些事
藝人小鬼小鬼黃鴻升驚傳在家中過世,享年36歲,腦神經內科林志豪醫師在臉書分享了幾項造成跌倒的原因,提醒年輕朋友一定要注意。林志豪指出,浴室是最容易發生日常意外的地方,若跌倒造成頭部撞擊,輕則會有腦震盪的症狀,嚴重的話會導致腦出血甚至生命危險。而浴室會跌倒的原因除了地板濕滑外,也可能有其他原因,如暈眩、平衡感差、精神不集中、腦部短暫放電、短暫性腦缺血、中風等其他原因所造成的肢體無力等。而另外一個常見的原因是迷走神經性昏厥,此症狀好發於年輕人身上,誘發突然性昏倒的原因有很多種,可能是喝水喝的不夠、飢餓、缺乏運動、姿態性低血壓等。林志豪表示,上廁所時候許多人一定都遇過姿態性低血壓,蹲著或坐著一陣子再站起來的時候,會突然頭暈目眩或是差點跌倒,而意外往往發生在這一瞬間,建議大家平時養成多喝水及運動的好習慣,可以更有效的避免出現姿態性低血壓。林志豪提醒大家,迷走神經從大腦分布到各個重要器官,當迷走神經過度刺激的時候,會影響到全身血管的擴張,血管擴張的時候血液輸送量就會變少,就會造成大腦沒有即時得到血液輸送過來的營養和氧氣,導致突然性的暈倒,而多數人在迷走神經性昏厥前會出現幾項前兆,如眼前突然發黑、耳鳴、頭暈、心悸、全身冒冷汗等。林志豪提出幾項造成迷走神經性昏厥的原因: 反射調節性昏厥● 血管迷走神經性昏厥:因為恐懼、焦慮等情緒導致,或者久站、身體疼痛等等生理因素造成的暈倒。● 情況性昏厥:是上廁所、吞嚥或用力咳嗽導致的暈倒。● 頸動脈竇過度敏感:受到壓力刺激會影響到心跳導致暈倒,常發生在刮鬍子或按摩頸部位時。※頸椎部位的按摩真的必須非常慎重;人的頸部是非常脆弱又敏感的地方,在選擇按摩放鬆身體、紓解壓力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力道不要過大。 姿勢性低血壓坐著、躺著或著蹲下時,突然起身會導致頭暈目眩,造成暫時性的腦部缺血現象,容易引起神經性昏厥。所以當病人躺在病床上吊點滴,結束後護理師會請病人先慢慢起身坐一下再下床,避免突然起身造成昏厥。心因性昏厥可能是心律不整,可能是心肺結構上的疾病造成心跳太快或太慢,比如說心臟瓣膜狹窄、肺栓塞等等的原因。 林志豪醒最後提醒大家,造成突然性昏倒的誘發原因有很多種,有任何問題需找醫師諮詢,一起找出正確的誘發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
2020-09-17 養生.聰明飲食
香蕉黑斑愈多愈營養? 是真的!但3種情況最好別吃太多
香蕉可說是平日最常見、又最常吃的生果,且香蕉全年可生產,因此不分季節都能品嘗到香蕉的美味。你也一定常到聽人說,吃香蕉有很多好處,像是迅速補充體力、改善便祕、降血壓、甚至能讓心情開朗,特別是對減重也很有幫助;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研究證實香蕉對健康的好處,尤其有動物實驗顯示,香蕉可以增強免疫,而且越成熟的、黑斑越多的香蕉,免疫活性越高。香蕉高纖促進腸胃蠕動 防血糖急遽上升、降膽固醇 營養師劉純君指出,想改善便秘,香蕉便被列為首選,這是因為香蕉中富含果膠,屬於水性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及吸附腸道廢物加速排便,還能調整、延緩胃排空,並防止血糖急遽上升及降低血膽固醇。香蕉的纖維比高纖的蘋果還要多,而且因為香蕉的果膠纖維質地細緻,適合牙齒不好的人,不但可增加纖維攝取量,同時有助腸道益菌生長,具有緩解腹瀉和預防便秘的雙重保護。然而,香蕉的優點不只是高纖,還是非常健康的高鉀及高鎂食物;鉀能平衡體內過多的鈉,能穩定血壓及防止肌肉痙攣,鎂則具有消除疲勞的效果。 抗壓助眠補充體力 維生素B6舒緩女性經前症候群、更年期症狀 香蕉的好處不僅如此,劉純君指出,香蕉富含讓大腦製造快樂元素血清素的色胺酸,不但能改善情緒,還能幫助睡眠、紓解壓力。其中還含有維生素B6,一般人認為B群可以提振精神,但B6卻可讓亢奮的腦細胞休息,所以當人體攝入B6時,會使抑制神經傳導亢奮的GABA提高,讓人較易深眠。另外,吃香蕉還能預防貧血、各種神經感覺異常和口唇皮膚疾病,促成DNA合成,防止老化,也有減少抽筋、麻痺等手足神經炎;除此之外,許多婦產科醫師也會建議女性補充維生素B6,來舒緩經前症候群和更年期症狀。劉純君說,從事健身的人及運動員,更是香蕉的愛好者,因為香蕉的單醣可迅速吸收,能快速補充體力,同時補充流汗流失的電解質,避免低血鉀引起疲倦、乏力及肌力不足。 3種人不宜多吃香蕉 避免造成疾病惡化不過,劉純君提醒,因為香蕉含高鉀,所以,腎功能異常的人不宜多吃,最大限量就是小條的約10公分長的香蕉,加上香蕉的糖分相對偏高,所以糖尿病患者食用要注意,雖然香蕉的膳食纖維可延緩糖的吸收,但還是要節制食用;雖然鉀有助平衡血壓,但若服用保鉀利尿劑降血壓藥的患者,最好要注意食用的份量,以免高血鉀症反而引起心悸。延伸閱讀: 減肥只吃水果是大忌! 這些吃法不僅變胖還會讓血糖亂飆 連皮都不能浪費! 香蕉不只抗憂鬱、助減肥,還有6大好處
-
2020-09-16 科別.心臟血管
小鬼黃鴻升猝死!為何中壯年猝死愈來愈多?這些事都讓你身陷危機
去年藝人高以翔年紀輕輕猝死,今(16日)再傳出36歲藝人小鬼黃鴻升於北投家中猝死,消防局今上午11時27分接獲報案,立刻趕抵小鬼住處時,發現他已出現屍斑、身體僵硬,剛初步調查是於浴室撞倒意外猝死,令人深感震驚。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王宗道曾受訪指出,台灣約有七成心臟猝死患者與心血管疾病有關,其中又以心肌梗塞為主要原因。現今很多中壯年族群不知自身有三高問題,而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正是心肌梗塞危險因子,加上吸菸,更增加猝死風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專任主治醫師蕭成儀曾受訪指出,心源性猝死的患者有二大類,一為心血管疾病、多重慢性疾病的患者,又以心血管疾病為最大宗;二為先天心律不整患者,這類患者常發病後才被察覺。而年輕型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多數都不曉得自己有心臟疾病,特別是先天性心律不整患者,幾乎都是曾經發病過才知道自己有心律不整情況。此外,身體過勞也是一大危險。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及內科部主治醫師方震中曾受訪指出,身體壓力過大的時候,可能造成心室頻脈,也可能會使血管收縮,這些情形都會造成猝死,應盡量避免熬夜或是過勞狀態。許多人都認為猝死無徵兆,其實心血管相關疾病的猝逝,常會有氣促、胸悶、昏厥、心悸的徵兆,如果沒及時就醫,就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結果。
-
2020-09-1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治療感冒一定要看西醫?中醫師:老祖宗的智慧也很行
感冒時,多數人選擇西醫治療,也有人擔心西藥的副作用,轉求中醫;屏東縣好德堂中醫診所中醫師張簡文晉說,感冒是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靠自體免疫系統就會復原,中醫治療感冒不同於西醫只給予症狀治療的化學藥物,重視依患者病狀表徵和不同體質,以天然藥材調整身體功能和寒熱平衡,提升免疫力,除解除感冒引起的症狀外還要調養脾胃,治療感冒才算完善。他說,中醫治療先分辨出患者是屬於風寒、風熱或體虛感冒,不同類型感冒選用不同的中藥治療,才能獲得好的療效,風寒者給予發散寒邪的藥,風熱者在發散外感邪氣同時會再給予清熱藥物,體虛者則給予祛邪補虛的藥物,在調整身體平衡基礎下,會再給予病患緩解症狀藥物,若對症下藥,很快就能緩解;治療過程中,病患飲食作息也很重要,多休息、多補充水分,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甜食、冰品等食物。他說,中醫認為「四季脾旺不受邪」,將「脾胃」照顧好,人體才能養足「正氣」,來對抗如感冒等的「外邪」,與西醫治療方式不同;感冒患者適合看中醫的時機,包括服西藥成藥後,出現嗜睡、頭暈、心悸、口乾、睡眠差、尿不暢等明顯副作用時、氣虛體質,服西藥恐過度耗氣,導致身體疲倦、汗多且畏風容易再感染者,和特殊體質,感冒咳嗽難癒者,除了開立適合方藥,平時配合調理,可擺脫感冒反覆纏身的困擾。另外,感冒初期,感覺吹風受寒發冷流鼻水時,常聽老輩說喝薑湯有助發汗,驅除風邪;張簡文晉說,不是所有感冒的人都適合喝薑湯,一旦出現喉嚨發炎、腫痛時,若屬於有發炎現象的風熱感冒,不適合喝溫熱性的薑湯,以免症狀更嚴重,另原本體質就偏熱,感冒時體內易化熱,出現喉嚨痛等熱象,也不適合喝薑湯,喝具清熱作用的菊花茶、桑葉茶較能緩解症狀。
-
2020-09-15 科別.心臟血管
手好痠…竟是急性心肌梗塞
50歲金曲歌手嚴詠能日前因心肌梗塞離世,55歲影帝吳朋奉5月底因腦中風去世,彰化縣員榮醫院醫療部主任、心臟內科醫師陳裕峰強調,心血管疾病已年輕化,因此當身體出現疲累、會喘、胃痛、手痠等症狀,千萬不可輕忽,有可能血管早已阻塞,易發生心肌梗塞,必須立即就醫診斷治療。陳裕峰指出,一般人如果持續幾天出現胸悶,或走路會喘、冒冷汗,相當不舒服,最好就醫檢查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有些心肌梗塞病患的症狀,甚至是以手痛、牙齦痛等方式呈現,病患容易忽視。曾有一名病患原本因為手非常痠而就醫檢查,以為是搬東西扭到,醫師覺得不對勁,一檢查發現,病患的血管已完全阻塞,屬於急性心肌梗塞,緊急接受治療。陳裕峰說,一開始病人還不相信,以為自己不是只有手痛嗎?其實是因為心臟缺氧,因而導致手會痠。陳裕峰指出,還有病患因胃不舒服、悶痛而就醫檢查,一檢查也發現是心肌梗塞引發的症狀,因為連接心臟的冠狀動脈阻塞,因靠近胃部,缺血缺氧,連帶造成胃也不舒服。心血管疾病除了和遺傳有關,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病人都是高危險群。由於現代飲食西化,許多年輕人喜歡吃炸雞、含糖飲料等,加上熬夜、抽菸、壓力問題、空氣品質不良等,也都讓心血管疾病年輕化。另一名25歲廚師因胸悶來看診,一檢查也是心肌梗塞,陳裕峰認為,廚師因為長期勞累,一天二包菸抽菸提神,年紀輕輕就心肌梗塞。有些年輕人經常熬夜,加上運動不足,血液循環又不好,這些不良生活習慣,都可能衍生心血管疾病。陳裕峰說,只要有莫明的胸悶、心悸、容易喘,甚至精神不好,都可能是因為心血管問題缺氧;或是手腳沒力、視力模糊、嘴角抽動,也可能是血管阻塞引起腦中風,都應及早就醫檢查,掌握黃金治療期。
-
2020-09-14 科別.心臟血管
影帝、歌手因心血管疾病去世...牙痛、手酸是警訊
今年一連發生55歲影帝吳朋奉因腦中風去世,50歲金曲歌手嚴詠能也因心肌梗塞離世,彰化縣員榮醫院醫療部主任、心臟內科醫師陳裕峰表示,因心血管疾病年輕化,有的病患僅是覺得累、會喘、胃痛、手酸,但一檢查竟是血管早已阻塞,連帶心肌梗塞,所以千萬不要忽視小症狀而延誤就醫。陳裕峰說,病患若持續幾天的胸悶,或走路會喘、冒冷汗很不舒服,最好就到醫院檢查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有些心肌梗塞病患甚至是以手痛、牙齦痛等方式呈現,更容易讓病患忽視。曾有一名病患原本到醫院是要檢查手,說手非常酸,還以為是搬東西去扭到,醫師後來覺得不對勁,一檢查血管已完全阻塞,屬於急性心肌梗塞,陳裕峰說,一開始病人還不相信,以為自己不是只有手痛嗎?其實因為心臟缺氧,缺氧連帶手都會酸。陳裕峰說,還有病患是胃不舒服、悶痛,一檢查也是心肌梗塞,因為連接心臟的冠狀動脈阻塞,因靠近胃部,缺血缺氧,連帶胃也不舒服。心血管疾病除了和遺傳有關,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病人都是高危險群,由於現代飲食許多年輕人喜歡吃炸雞、含糖飲料等飲食,加上熬夜、抽菸與壓力問題、空氣品質不良等,也都讓心血管疾病年輕化。曾有一名25歲廚師因胸悶來看診,一檢查也是心肌梗塞,陳裕峰說,廚師因為長期勞累,一天二包菸抽菸提神,卻年紀輕輕就心肌梗塞,有些年輕人以為自己還年輕不怕熬夜,加上若運動不足,血液循環不好,這些不良習慣都可能衍生心血管疾病。所以只要有莫明的胸悶、心悸、容易喘,甚至精神不好都可能是因為心血管問題缺氧,或是手腳沒力、視力模糊、嘴角抽動,也可能是血管阻塞的腦中風都應即早就醫檢查,掌握黃金治療期。
-
2020-09-12 新聞.健康知識+
瘦肉精吃了會怎樣?可以用高溫「煮掉」嗎?顏宗海詳解
台灣政府宣布將開放美豬進口,引起社會關注。民眾最擔心的議題不外乎進口美豬中所含的瘦肉精──萊克多巴胺,是否會對身體造成危害,而瘦肉精攝取量有沒有安全規範,民眾該如何避免攝取過量,哪些族群又需要特別注意,都是國人最關切的面向。什麼是瘦肉精?對身體有何影響?哪些族群不能吃?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醫師表示,所謂「瘦肉精」其實種類繁多,此次因美豬進口備受關注的「萊克多巴胺」為其中一種,之所以被稱為瘦肉精,原因是主要用途為加入豬牛等家禽飼料中,幫助刺激家禽的類交感神經,達到減少脂肪組織比例、增加瘦肉比例的目的。顏宗海醫師進一步解釋,萊克多巴胺既加進飼養用的家禽飼料中,家禽作為肉類食物自然可能殘留人體並造成影響。在眾多的瘦肉精種類中,萊克多巴胺算是毒性最低的一種,各國進口家禽前都有相關風險評估、標準訂定、嚴格控管等配套措施。然而,顏宗海指出,就現有研究來看,大量攝取萊克多巴胺,對敏感族群如心血管疾病、嬰幼兒或孕婦有可能引發頭暈、噁心、血壓上升、心悸、胸悶,同時也會增加心血管合併症等風險。此外醫師提醒,內臟器官的瘦肉精殘留量是最高的,若肝腎功能不佳者也應該少吃。 美豬吃不吃?我該注意什麼?含有瘦肉精的美豬進口後,國人要如何應對避免攝取超標?顏宗海建議,多注意店家和產品標註的產地來源,並留意「每日最大安全攝取量」,即世界衛生組織所訂定的體重/公斤以攝取一微克(如體重60公斤=60微克)為限,同時也要做到均衡飲食。在「每日最大安全攝取量」之外,另一項要關注的指標是「殘留容許量」,顏宗海解釋,殘留容許量相對而言是店家要注意的規範指標。目前瘦肉精的殘留容許量,以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所訂定的標準來看,肌肉為10ppb、脂肪組織10ppb、肝臟40ppb、腎臟90ppb。各國因飲食習慣等各種因素所訂定的標準也會有所不同,台灣衛福部參考其標準訂定為肌肉10ppb、脂肪組織10ppb、肝臟40ppb、腎臟40ppb。瘦肉精可以「煮掉」嗎?醫:不大可能由於瘦肉精議題延燒,網路上不少民眾討論,若想要吃的安全,是否可用高溫等方式烹煮豬肉,進而減少豬肉裡的瘦肉精含量。對此顏宗海醫師表示,瘦肉精的耐熱度相當高,目前尚未有確切指出高溫能去除掉瘦肉精的研究證據。還是呼籲民眾應注意自己是否為敏感族群,購買豬肉產品時應留意產地及來源,建議以國產豬為主。(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9-09 橘世代.健康橘
美豬叩關-醫師解答何謂瘦肉精,籲:吃台豬就對了
最近隨著總統蔡英文28日下午在總統府召開記者會,在保障國民健康的前提下,依據科學證據、國際標準,訂定進口豬肉萊克多巴胺(瘦肉精)安全容許值,以及放寬30月齡以上的美國牛肉進口,開放美國牛和美國豬的瘦肉精含量規範。瘦肉精的健康影響議題又浮上檯面...很多人好奇什麼是瘦肉精,對健康有甚麼影響呢?對人體的影響傷害:萊克多巴胺被美國等的肉品出產國認為,萊克多巴胺有人類中毒劑量遠高於肉品殘留量和代謝快等優點,而准許使用並且認為對人體無危害。但人類服用過量還是可能有副作用,它可能引發心悸、引發心血管疾病等副作用,可能會立即出現噁心、頭暈、手顫抖、心悸、血壓上升等中毒症狀。此外,瘦肉精也是體育禁藥(興奮劑),運動員如果誤食含有瘦肉精的肉品,可能會導致尿檢呈陽性反應。蘇醫師的建議吃台灣豬肉和台灣牛肉就對了!也不是吃了身體就會出現,目前的美國牛與豬含量其實很低,已經不太會對身體有影響。如果是老人家孕婦幼兒心血管疾病患者、食用美國牛豬肉品時要注意是否有出現心血管的副作用。PS:大家也會好奇為何是胸腔科醫師談瘦肉精?因為許多交感神經的興奮劑在臨床上被拿來治療呼吸道疾病,因為對於這類藥物胸腔科醫師有豐富的使用經驗!認識瘦肉精「瘦肉精」顧名思義就是用了之後能把豬牛的肌肉比例增加,其中最常使用的藥物就是交感神經的興奮劑!過去認為能當瘦肉精的藥物有好幾種,其中最常被使用的是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商品名:培林)而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這個藥物目前並不會拿來在人體上使用,主要都是使用在畜牧動物中、如牛羊,因為使用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可以活化β1和β2的交感神經受器(如圖)。活化β交感神經受器後可以刺激肌肉細胞增加蛋白質的合成5-10%,減少脂肪的合成,達到增加瘦肉的目的,在美國畜牧業中常使用。而β交感神經受器也大量存在於身體的器官,心臟有許多β1的交感神經受器,過去已有許多研究發現、豬隻服用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後導致心悸與高血壓等等的副作用!豬隻使用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後,行為表現也會受到影響。豬在吃了瘦肉精之後,藥物主要累積在豬肝、內臟器官肌肉等等地方。本文摘自《胸腔重症蘇 一 峰 醫師-用心守護你的呼吸》更多精選延伸閱讀吃中藥「鉛中毒」!醫:不要迷信昂貴藥材洗腎患者更要動!盤點3種運動項目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9-09 養生.保健食品瘋
吃葡萄糖胺治關節退化、吃銀杏治記憶力差?藥師親揭:6大營養品盲點解析
針對保健食品的選購,微笑曾經與大家分享過許多相關的文章,本周微笑將族群鎖定在銀髮族,談談目前他們在購買營養品的盲點與問題。銀髮族購買營養品的盲點 面對身體代謝機能的轉換及社會結構因素,許多銀髮族會藉由保健食品補足日常營養不足或保健所需,但往往也面臨挑選時的困惑及盲點,微笑例舉以下常見幾點迷思,希望能協助大家釐清觀念。 1.成分含的愈多愈好?不少銀髮族挑選保健產品時,總希望成分種類愈多愈好。事實上,「如果一個產品的成分種類愈多,相對的,各種成分的含量就鐵定愈少!」為什麼呢?例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拿一般膠囊可以添填1,000毫克的物質(通常有特定比例必須添加賦型劑),如果該產品僅含3種成分,那扣除賦型劑,若成分均分,可能每種成分各300毫克。但倘若該配方共含10種成分,是不是一定有的成分多,有的少,甚至變成「樣樣通,樣樣鬆」的笑話。所以微笑建議民眾,不是成分種類愈多愈好,配方有符合自我需求即可,並仔細審視自己需要的保健成分含量是否足量。2.覺得記憶力下降了才吃銀杏根據2002年與2008年發表於國際的人體實驗研究指出,銀杏無法減緩老人認知功能的退化,甚至對加強記憶、語言、注意力及其它腦部功能都沒有任何效果。事實上銀杏的主要功效成分為Ginkgoflavon(類黃酮類物質)、Ginkgolide A、B、C、M(二萜類化合物)。黃酮類物質(Flavonoid)具有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的作用,進而保護腦神經細胞對抗氧化壓力以及降低神經細胞受損。Ginkgolide是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拮抗劑,有抑制血小板凝聚、防止血栓形成的功效。另外,類黃酮物質能抑制環氧化酶(cyclo-oxygenase)與脂氧化酶(lipoxygenase),而增加血液的流動性,達到改善末梢血行障礙(ex.間歇性跛行)及腦血管循環不良等問題。簡單來說,銀杏就是抗氧化與促進血液循環,但其對於常見「神經傳導物質」濃度的降低沒有幫助,所以才在國際研究上沒有改善的效果。或許應該這樣定位「銀杏對預防老人痴呆」有幫助,但吃了不一定有效,因為其對乙醯鹼膽濃度沒有提升的作用。而銀杏適合什麼人吃呢?事實上銀杏偏向預防的作用,要是覺得腦力已衰退再補充,通常效果不佳。但有一種族群效果不錯,就是年長者且記憶力尚未退化或血液循環差且時常覺得頭昏昏(但沒有貧血的狀況),抱怨最近開始記憶不佳者,就很有可能是因為腦部血液循環不佳者,研究顯示,補充銀杏確實可以增加腦部的血循。 3.膝關節酸痛,買葡萄糖胺來吃葡萄糖胺(Glucosamine)是人體可以自行合成的一種胺基醣類,是合成葡萄醣胺聚醣(Glycosaminoglycans,GAG)的前驅物,GAG是關節液的主成分,可以提供關節組織營養,修復受損的軟骨組織。但葡萄萄胺應用於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效力上,一直都有所爭議,尤其是在比較近期的研究,則紛紛顯示無效的結果,從2008到2013年相關的治療指引都不建議使用葡萄糖胺來做為骨關節炎的輔助治療。原因也有可能與人體老化過程中,身體利用葡萄胺糖製作關節內大分子玻尿酸的能力也逐漸下降有關,所以補充葡萄糖胺的效果,可能隨年齡增長而下降。如果等到年紀愈大了,察覺關節退化引起酸痛,才服用葡萄糖胺,通常效果不佳。4.以為糖尿病專用營養品能降血糖市售標榜糖尿病適用的營養補品,都是強調低GI(服用後,造成血糖起伏較小),但不是幫助降低血糖值,正確的使用方法為取代正餐或當點心使用,切忌服用正餐後,再服用一份成人糖尿病奶水,如此血糖一定爆高,控制不佳。 5.預防骨鬆,鈣片就是要選吸收度高的目前標榜吸收度較高的鈣片,其鈣離子含量通常較低(例如檸檬酸鈣、胺基酸螫合鈣,因為分子量較大的關係,所以製成鈣錠時,實際鈣含量會偏低),如果要製成一粒鈣含量300毫克以上的鈣錠,則其體積勢必不易吞服,尤其對於銀髮族群來說,更是難上加難。選購鈣補充品,有的標榜溶解度高、有的標榜快速崩散、有的標榜吸收快,事實上只要胃酸分泌功能正常,沒有長服服用抑酸劑者,吃哪種鈣,都差不多,因為綜合加入「鈣離子含量百分比%」與「吸收率%」,以長時間來說,這些不同鹽基的鈣製劑,實際吸收進入人體的鈣離子量是差不多的。挑選鈣片時,首先要看清楚產品「鈣含量」,同樣標示500毫克的鈣補充品其鈣離子的含量,很多鈣補充品所標示的是「鈣化合物」而非「鈣離子」的劑量,鈣化合物會隨著分子量大小而含有不同比例的鈣離子。再者,碳酸鈣需要胃酸的作用,才能分解出離子鈣。所以針對胃酸分泌不足或常期使用胃酸抑制劑或胃藥者,建議選用非碳酸根的鈣製劑。最後記得,不要一次吃大於500毫克劑量的鈣片,因為人體對鈣質的單次吸收高峰約在500毫克,超過500毫克以上,腸道對於鈣質的吸收力會下降。6.別人吃的好,就買來吃吃看不少銀髮族服用特定保健食品,是聽朋友介紹或廣告宣傳而抱著嘗試的態度去服用。事實上未經過專業人員判斷而自行購買保健食品服用,猶如拿自己的身體當白老鼠來實驗,若瞎矇猜中微笑真的誠心為你高興,若非...。大家都知道魚油對心血管疾病的好處,尤其對於血脂偏高的民眾,但許多人不知魚油能幫助降低三酸甘油脂(TG),但卻有可能造成低密度膽固醇(LDL)上升,消費者往往衝著「魚油可以幫助調整血脂肪…」就囫圇吞下肚。再舉個事件,素食主義者常因飲食中缺乏維生素B12而產生貧血的現象,看到廣告補充鐵質能「補血」於是不斷購買含鐵質量高的產品來服用,而造成便祕及腸胃的副作用。所以微笑藥師建議,購買保健食品前,一定要先諮詢專業人員的建議。本文獲廖偉呈醫師授權轉載,原文:常見銀髮族購買營養品的盲點作者簡介_廖偉呈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中華民國註冊藥師,糖尿病衛教師,居家藥師照護合格藥師。部落格:微笑藥師網粉絲專頁:微笑藥師藥局微笑藥師藥局電話:02-27009655諮詢Line ID:@smilerx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一段149-10號延伸閱讀: 摸摸你的脖子,你也有「富貴包」嗎?小心胸悶、心悸、自律神經失調....美國脊醫博士:改善靠這三招
-
2020-09-09 新聞.健康知識+
吃完藥最好間隔1小時再喝咖啡! 藥師警告:交互作用恐讓危險加倍
咖啡已經成為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人醒來第1件事就是喝咖啡,也有不少上班族早上進到辦公室時,手上總是拿著1杯咖啡。不過,藥師提醒,喝太多咖啡,恐引起容易心悸、失眠和焦慮,如與藥物併用,更可能危及健康。服用藥物咖啡不能代替白開水 恐產生交互作用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藥劑科藥師賴筳雅指出,咖啡因屬於植物生物鹼,也是中樞神經興奮劑,常見於咖啡、茶、可樂、巧克力及機能飲料等,可以提振精神,暫時驅走睡意。食品藥物管理署建議,每人每日咖啡因攝取量不宜超過300毫克,目前所有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不管是罐狀或瓶裝,都需清楚標示咖啡因含量,民眾務必評估攝取量,切勿過量飲用,以免失眠,或引發焦慮。值得注意的是,服用藥物時,千萬不可拿咖啡代替白開水,賴筳雅指出,咖啡因可能與降血壓藥物、氣喘用藥、胃藥、抗憂鬱藥、口服避孕藥、骨鬆用藥、抗黴菌藥、抗精神病用藥以及部分感冒成藥產生交互作用。 降血壓藥與咖啡因競爭代謝 吃完藥1小時再喝咖啡較恰當以降血壓藥物為例,在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Mexiletine、鈣離子通道阻斷降壓劑Verapamil等藥物,如併用咖啡,受到咖啡因作用,將導致血管收縮,造成血壓增高。此外,降血壓藥與咖啡因競爭代謝,可能減少咖啡因在肝臟代謝,使得咖啡因血中濃度增加,造成中樞神經作用增強,震顫、噁心、暈眩、頭痛、心跳加速、情緒焦躁、失眠發生機率增加。賴筳雅表示,民眾如患有嚴重灰指甲、香港腳、體癬等黴菌疾病,使用抗黴菌藥時,同時飲用咖啡,攝取咖啡因,會容易出現不安、頭痛、失眠等交互作用症狀。在骨鬆用藥方面,骨鬆患者常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如與咖啡併用,會降低藥物吸收,使藥效降低。再者,咖啡利尿效果也會增加鈣從腎臟排泄的速度,促使骨質流失。許多人感冒時,服用含麻黃素類感冒成藥,藥師提醒,麻黃素本身就會導致中樞神經興奮,如又喝咖啡,產生加成作用,更易造成心悸、失眠。賴筳雅建議,服用藥物時,應該配白開水,吃完藥後最好隔1小時再喝咖啡。為了發揮藥效,及確保用藥安全,應該盡量固定服藥與吃飯時間,如有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常見3款止痛藥比一比! 5大正確用法懶人包 一堆人做錯! 你可能也中了藥品保存的3大地雷
-
2020-09-06 科別.心臟血管
進口全豬皆訂萊劑殘留量 醫憂國內心血管疾病增
衛福部今宣布進口豬隻各部位的最大殘留容許值,嘉義縣前衛生局長、三總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祝年豐表示,開放各部位的殘留容許值後,最重要的是標示,一定要讓民眾有選擇的權利,若是沒有選擇權利,對於心血管疾病的潛在患者恐是一大危機,憂心未來會增加高血壓、心律不整、心悸、心臟病等患者,盼政府能做出把關的責任。祝年豐表示,萊劑美豬「還是不要吃最好」,即使最後的殘留標準訂得比CODEX或日韓嚴格,但管理層面應該要跟進,要讓民眾在平常飲食時「完全安心」才是一個好政策,像是民眾不用怕業者標示不實,不用擔心吃內臟不會吃過量,這才是對的。祝年豐表示,政府也應該要好好的教育民眾,已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或是肝腎功能比較差的民眾,不要吃內臟類的食物,這類的患者本來就不該多吃,多吃就會增加併發症的機率。他也提到,許多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是「潛在患者」,這些都可能因為在沒有好好標示,沒有選擇的狀態下增加風險。若是政府在管理上面沒有好好落實,站在公衛的角度上,恐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數。
-
2020-09-03 科別.精神.身心
開學了.... 哪些人可能較容易有「開學症候群」?
從輕鬆、沒有壓力,要過度到結構、壓力的生活,考驗每個孩子與家庭的調適能力。有些孩子開開心心的迎接上學,有些則需要父母與老師耗費一些精力來協助。剛開學總是兵荒馬亂,可能面臨與家人的分離焦慮、暑假作業未完成、學用品未準備妥當、生理時鐘調不回來、與心愛的電腦遊戲難捨難分、對未來的課業壓力、人際關係問題的預期性焦慮等等壓力事件。開學的適應狀態隨孩子的個人特質、在校適應能力、人際關係與家庭支持而有不同。「開學症候群」有哪些症狀「開學症候群」並不是一個正式的診斷,常是指稱因學期開始、假期結束而造成的情緒行為變化,繼而造成的困擾,臨床上可能較接近因開學而引發的調適障礙,以下簡述相關的特徵:怎樣的表現可能是有開學症候群?●心理症狀:輕則緊張、不安、煩惱學校相關事務,重責恐慌、擔憂,甚至憂鬱●行為症狀:輕則逃避學校相關事務、注意力變得短暫、健忘,重則會抗拒上學、失眠、食慾下降、等,小小孩可能會變得容易哭泣、易怒、不想離開大人(分離焦慮)、出現退化行為等,大小孩可能會用易怒、缺乏耐性、對立行為來表現。●生理症狀:胸悶、心悸、頭痛、肚子痛、拉肚子、手抖等哪些人可能較容易有開學症候群?●過往有拒/懼學史●個人特質:個性敏感、易擔憂、焦慮緊張、悲觀、虛無、遇壓力傾向逃避、害怕挑戰等●環境因素:如課業壓力、人際關係問題、霸凌問題、在校沒有成就感●特定心智診斷:如注意力不足過動、自閉類群障礙症、焦慮症、憂鬱症、網路遊戲成癮症等一般來說,如果症狀不嚴重,在大人溫和堅定的鼓勵並協助建立生活常軌下,經過一、兩個星期的調適,大多孩子能夠逐漸步上軌道,若孩子持續無法調適,甚至症狀演變得越來越嚴重,導致嚴重的情緒困擾、明顯影響學校學習、無法規律完成學校時程,就需要到醫院兒童心智(精神)科來諮詢、評估是否有其他心理疾患或困難、討論治療策略與協助方案。
-
2020-09-02 科別.婦科
健康保衛站/更年期不適 多腎、肝、脾失調
台灣女性停經多數介於48到52歲間,40歲後逐漸出現更年期症狀,衛福部屏東醫院婦產科醫師陳韋伶說,亞洲女性更年期常見症狀包括睡眠障礙、腰酸背痛,熱潮紅或盜汗等。衛福部屏東醫院協助女性改善停經困擾,結合婦科、中醫觀點,對症下藥,減緩更年期不適。陳韋伶說,女人一生包含青春期、更年期、停經期三個重要階段,青春期是小女孩蛻變為成熟女性過程;更年期女人步入停經前,卵巢功能降低,女性荷爾蒙逐漸減少;進入停經期,女性卵巢濾泡功能和女性荷爾蒙消失。陳韋伶說,女性更年期症候群包括月經不規則、情緒及睡眠障礙、血管收縮症狀(熱潮紅、夜間盜汗、心悸)、肥胖與代謝症候群,也可能出現心血管疾病、泌尿生殖系統症狀等,若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建議尋找專科醫師協助,搭配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調整,改善更年期不適症狀。屏東醫院中醫科醫師林婉容說,古代中醫沒有更年期一詞,是用「天癸枯竭」、「臟躁」和「鬱證」來形容更年期症狀。更年期症狀多與腎、肝、脾三臟功能失調有關,腎虛是造成更年期不適症狀主因。林婉容建議根據體質選擇適合的茶飲或藥膳,肝氣鬱滯者可多喝玫瑰花茶,有紓壓、助眠作用;脾胃虛弱者可適量食用四神湯,有助改善脾胃功能、增進食慾和止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