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4 名人.鄒頡龍
搜尋
復健
共找到
1959
筆 文章
-
-
2024-11-24 醫療.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聽力損失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亞東醫院/突發性聽損需盡快確診 及時治療才能恢復聽力去年度亞東醫院收治6,445名聽損患者,位居全國醫療院所之冠。亞東醫院臨床副教授、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張智銘表示,該院治療聽損的醫療團隊員額超過30人,且擁有最新檢查儀器,患者就診當天就可接受完整檢查,盡快找出病因,給予治療。張智銘指出,對於突發性聽損患者來說,必須掌握治療黃金時間,如能在當天確診,就能提高治療效果,盡可能恢復原有聽力。又如梅尼爾氏症患者,如果不能在發作第一時間確診病因,過了幾天內耳水腫消退再做檢查,就很難做出正確診斷,日後勢必再度復發。在治療聽損上,亞東醫院擁有14名耳鼻喉專任主治醫師、10名住院醫師、5名聽力師、5名助聽器選配師,還有語言治療中心近10人的編制,整個團隊約30多人,陣容之完整,在其他醫學中心也是少見。張智銘表示,門診聽損患者中,男略多於女,原因應是男性工作較常暴露於高分貝噪音環境,加上菸酒機率較高,長期損害末梢血液循環。張智銘提醒,年輕人長期使用塞入式耳機勢必損及內耳聽覺神經,步入中年後聽損風險增加,建議使用耳罩式耳機,所需音量較低,且可隔離背景噪音。醫學中心No.2台北榮總/耳科獨立有專屬病房 專精各類耳疾治療台北榮總去年收治聽損患者6,114人,在醫學中心排名第二。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主治醫師丁冠中表示,該院耳鼻喉頭頸醫學部特色是分科高度專業化,耳科、鼻科、喉科各自獨立,其中耳科專門處理耳科疾病,並有專屬耳科病房,吸引許多聽損患者到北榮就醫。丁冠中舉例,針對慢性中耳炎、中耳膽脂瘤(又稱珍珠瘤)等患者,採取微創中耳手術治療,此手術有別於其他醫院,為顯微鏡及內視鏡雙系統手術。聽神經瘤治療方面,由於屬於顱底腫瘤,需採用側顱底手術,因此與神經外科醫師共同合作,從耳後骨頭(乳突)位置進入內耳迷路途徑,以切除腫瘤。耳科患者進行診斷時,除專科醫師看診,同時有聽力師協助聽力、眩暈、內耳前庭功能、聽性腦幹、腦波等檢查,以加速患者檢查速度,避免錯過治療時機。臨床上,民眾最常出現的耳科疾病為突發性聽力障礙、急性眩暈、急性耳鳴等,建議應盡速診斷治療。台灣已步入高齡社會,明年更將步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將達20%,而年長者常有高頻缺損問題,應盡速就醫,緩解聽損問題。區域醫院No.1台北市聯醫/配合聽覺復健計畫 改善長者生活品質健保數據顯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去年收治3,737名聽損患者,位居區域醫院之冠,和平婦幼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徐欣健表示,這歸功於北市衛生局實施「老年聽覺復健計畫」,醫師、個管師、聽力師組成團隊,採取一條龍模式,提供聽損長者最佳醫療服務。徐欣健表示,年齡是造成聽力障礙的最大因素,臨床顯示,65歲以上近三分之一有聽損困擾;年逾70之後,聽力障礙比率可能超過五成。為此,北市衛生局於四年前推動「老年聽覺復健計畫」,研究分析年長者聽損情況,並提供改善方法,成效顯著,上千名年長聽障者在使用了適合助聽器後,大幅提高生活品質。徐欣建表示,該計畫以和平婦幼院區為主要據點,研究團隊包括耳鼻喉科醫師、聽力師、個管師,醫師先確認聽損原因,聽力師檢測聽損狀況,而院區內約四至五家助聽器廠商駐點,就近提供服務。長者返家後,則由個管師電話關懷長者配戴狀況。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年輕人習慣戴耳機,應該選擇具有良好降噪功能的耳機,以過濾外在環境的噪音,並多讓耳朵休息,否則年老時將大幅增加聽損機率。基層診所No.1桃園吳家淦耳鼻喉科/耳科常見主訴頭暈 耳石脫落每月上百人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桃園市中壢區吳家淦耳鼻喉科診所去年聽損就診人數1,198人,為基層診所第一名。醫師吳家淦表示,聽力障礙的人相當多,其中診所又以主訴頭暈的病人最多,其中每個月至少有120位病患來治療耳石脫落復位。吳家淦表示,雖然診所是耳鼻喉科,但他專攻耳科,加上耳科相當複雜,耳鳴、頭暈、中耳炎、外耳炎、耳石脫落等,每個月慕名而來的耳疾病患眾多。吳家淦說,診所專攻頭暈這個項目,頭暈分為暈跟眩,暈的症狀為頭重重、腫脹的感覺,而眩則是會有天旋地轉的症狀。若暈一下就停,或是頭轉到某個角度就暈,很高的機率是耳石脫落,要檢查雙耳各3條的半規管,看是哪邊的耳石脫落造成。吳家淦表示,耳石脫落症吃藥無法根治,必須讓石頭復位,曾經有個車禍病患頭暈了半年,看醫生吃藥都好不了,後來向他求診,治療兩次後,就完全根治。吳家淦說,耳石脫落的症狀,診所有床可以訓練病患,讓耳石回到它該有的位置。不過耳石脫落主要還是看個人的體質,一般治療完後,建議患者不要有劇烈運動,讓耳石穩定就可以根治。112年聽損患者就醫5大院所
-
2024-11-24 醫療.耳鼻喉
聽神經損傷無法靠手術、藥物恢復 只能藉助聽器或電子耳矯正
「我跟阿公講話,阿公都不理我。」七旬男子因聽力退化導致反應慢半拍,逐漸被朋友冷落,就連孫子也不和他交流,讓他非常失落。同樣是七旬的女子,發現女兒對她講話愈來愈大聲、幾乎失去耐心,不解對方「為何態度這麼壞」,經耳鼻喉科醫院轉介後,由專業人士建議配戴助聽器,才逐漸改善母女倆的相處方式。90%以上成人屬感音神經性聽損,無法靠手術、藥物恢復。「臨床上建議聽力損失超過25分貝者配戴助聽器。」科林儀器主任聽力師蔡鋕鑫表示,除了部分傳導性聽力障礙可靠手術恢復,約90%以上的成人聽損都是感音神經性聽損,聽神經損傷無法靠手術、藥物恢復,若聽力損失過大,則可透過手術植入電子耳。至於助聽器種類,蔡鋕鑫觀察,傳統的口袋型助聽器體積大,市面上已越來越少;目前聽損者配戴耳掛型、微型耳掛助聽器居多,由於掛在耳背上,體積雖然小,外觀卻較明顯。耳掛式、耳道型助聽器,依聽損程度與需求而選配。耳內型助聽器包括體積更小的耳道型助聽器、深耳道型助聽器,需要依靠聽損者的耳膜形狀客製化,配戴在耳殼及耳道外側,體積較微型耳掛助聽器更小,外觀較不明顯。蔡鋕鑫說,學齡前的嬰幼兒、學齡後的兒童,由於尚在發育階段,通常建議配戴耳掛型助聽器,隨著身體成長,只須更換助聽器與耳朵的連接端,又稱耳模。至於還在工作的青壯年、退休的老年,會以方便性為出發點,多以微型耳掛式,或依靠耳膜形狀客製化、體積較小的耳內型助聽器為主要選項。聽損已久不習慣聲音,可從一天戴2小時開始適應。由於每個人聽損持續的時間不同,有的老年族群可能長達數年處在寂靜的環境中,聽不到翻報紙、拖鞋磨地、開水龍頭的聲音,一旦配戴助聽器後,反而可能會覺得是噪音而無法接受。為了讓聽損者逐漸適應助聽器,習慣充滿不同聲音的環境,蔡鋕鑫建議,採循序漸進配戴方式,在第一個月的第一周單天戴2小時;第二周單天戴3至4小時;第三周單天戴4至6小時;第四周單天戴8至10小時或更長。聽損者重拾社交生活,能避免失智、減少孤獨感。愈來愈多文獻調查發現,聽損會導致孤獨感、憂鬱感,也和失智症有關。以往的助聽器功能較差、體積也大,難免讓人有「顯老」的感受;不過現在助聽器體積小,功能、舒適度上也不斷精進。蔡鋕鑫說,聽損很像近視,因為度數不同而有差異,老年族群難免覺得聽損是正常老化現象,不當一回事,直到不自覺地將電視聲音開得很大、交流都不回應,家人發現後才就醫並說服配戴助聽器。但隨著國人健康意識高漲、檢查的意願升高,不論是聽損者主動察覺,還是經家人發現,都有增加趨勢。配戴助聽器改善生活品質,也減少家人溝通衝突。上述案例中的男子,原本社交活動多采多姿,因中度聽損加劇孤獨感,所幸經朋友提醒,到耳鼻喉科醫院檢查後,戴上微型耳掛式助聽器,重拾朋友、祖孫情誼。在配戴助聽器一年後,他詢問蔡鋕鑫,「我的助聽器是不是進水了?」蔡鋕鑫才發現,原來他已習慣助聽器在耳朵上的感覺,連洗澡時都忘記取下。另一個案例的七旬女性,因為聽力退化不太敢去菜市場買菜,女兒發現媽媽「怎麼聊天都沒有回應」,導致母女關係緊張。還好心思敏銳的女兒懷疑媽媽可能是因為聽力退化導致反應慢半拍,在戴助聽器後,她才發現對生活幫助很大,也解開與女兒相處上的誤會。助聽器不是愈貴愈好 雙耳戴能平衡音感助聽器價格通常以功能多寡為主要差異,蔡鋕鑫坦言,並非越貴越好,會以聽損者的需求、體驗感受當作挑選指標。除了聽不聽得到,聽不聽得懂也很重要,若聽損問題太嚴重,助聽器雖然能幫助聽到聲音,但對聽懂意思的幫助有限。有些人預算有限,只想配戴單邊助聽器,但蔡鋕鑫指出,雙耳佩戴助聽器,除了幫助身體平衡音感、精準定位聲源,進而幫助識別危險,成為過馬路時對車流、喇叭的來向判斷依據,及遭遇危險時的防禦機制。選配過程中,會讓聽損者知道單耳、雙耳助聽器的優缺點,若只想配戴單邊助聽器,也會尊重對方意願。助聽器常見類型耳掛型助聽器.好操作、不受耳型限制.外觀較明顯.適合所有聽損者耳內型助聽器.外觀較隱匿,需配合耳型客製化訂製.聲音易反饋產生嗶嗶聲.適合輕、中、中重度聽損者耳道型助聽器.在耳道深部幾乎看不見.聲較不適合濕耳患者,選配及維修都比較麻煩.適合輕、中、中重度聽損者聽損不只發生在老年族群,年輕人也容易因為工作、興趣、習慣而導致聽力退化。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聽力受損的程度分為四個等級,聽力損失小於25分貝者為正常,若在26至40分貝為輕度、41至60分貝為中度、61至80分貝為重度,大於80分貝為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聽損患者最多,屬大腦聽覺中樞神經問題。振興醫院耳鼻喉部聽覺科主任力博宏表示,聽損分為感音神經性聽損、傳導性聽損、混合性聽損,其中感音神經性聽損是內耳或大腦聽覺中樞神經問題;傳導性聽損源於外耳或中耳的構造異常或損害;混合性聽損則為感音神經性聽損、傳導性聽損的結合。若依照發生時間區分,聽損分為先天性、後天性。力博宏說,遺傳的聽力障礙是基因突變導致,有些病毒、疾病也可能導致先天性聽損,包括巨細胞病毒感染、梅毒螺旋菌感染,或胎兒在母體生產時缺氧與窒息、新生兒高黃疸、聽小骨硬化症、先天性耳道閉鎖(小耳症)。力博宏說,人類大腦必須在五歲前接收到聲音的刺激,否則無法發展語言,因此患有嚴重聽損的幼兒須在五歲前植入人工電子耳,並搭配語言治療,往後才能說話。研究:聽力受損每惡化10分貝,失智症風險就會增加。後天性聽損則為胎兒出生後,因種種原因導致的聽障,包括腦膜炎、中耳炎、肺炎、麻疹等病毒感染,或因為外力受傷、噪音刺激、精神壓力、食品藥物作用,包括酒精中毒、化療藥物、抗生素等,及最常見的老化。力博宏表示,一般來說,男性45歲、女性55歲開始,聽力會開始明顯退化,這樣的年齡差距,是因為男女的荷爾蒙差異,女性的荷爾蒙較有保護聽神經的作用。英國的《刺胳針(The Lancet)》醫學期刊指出,失智症的12大危險因子包括:頭部受傷、聽力受損、年幼失學、吸菸、飲酒過量、憂鬱、社交疏離、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空氣汙染、缺乏運動。其中聽力受損每惡化10分貝,失智症風險就會增加。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降低失智症的風險指南包括,體能活動介入、戒菸介入措施、營養介入措施、酒精使用疾患介入、認知介入措施、社交活動、體重管理、高血壓管理、糖尿病管理、血脂異常管理、憂鬱症管理、聽力損失管理。勿過度沉溺聲樂場所等噪音環境中,避免聽力損傷。新生兒通常可由篩檢發現聽損,但有些後天因素造成的聽損則不易被發現。力博宏說,長期處在噪音環境,是近年導致年輕人聽損的主要因素之一,像是在工地、聲樂場所工作的職業傷害,就會使聽力提早退化;另外,常去演唱會、KTV、電影院,與戴耳機聽音樂、看影片的習慣也是危險因子。他建議,不要過度沉溺這類噪音環境中,也別輕忽平時的微小病灶,像感冒、發燒,都有可能造成聽力損失。依聽損程度不同,使用助聽器或電子耳。部分的傳導性聽損,如耳垢阻塞、耳膜穿孔、中耳炎、腫瘤,若症狀較輕,有可能透過手術、藥物等醫療途徑改善或恢復聽力。若為身體機能老化,導致不可逆的聽損,只能透過矯正盡可能恢復聽力,關鍵就是配戴助聽器或手術植入電子耳。力博宏說,聽損患者若可聽到70分貝以下的聲音,可配戴助聽器。助聽器是類似麥克風的輔具,可透過擴大聲音幫助配戴者聽見細微的聲音。不過,他強調,不會強硬建議患者聽損到達何種程度就要配戴助聽器,病患本身的主觀意識和動機,才是最重要的關鍵,若聽損已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此時助聽器就成為不得不的生活必需品。人工電子耳為微創手術,術後可於24小時內開機。至於人工電子耳手術方式,是於耳後腦殼經微創手術打開約2.5公分傷口,將電極順著耳蝸的形狀植入耳蝸,並利用耳朵外的聲音處理器接收聲音,再以電訊號方式經聽神經傳至腦幹,重新建立傳導途徑。因手術傷口小,可讓人工電子耳於24小時內開機,加快聽損幼兒語言復健的時間。除了幼兒,成人也可能因耳蝸絨毛細胞受噪音傷害造成聽損;服用抗生素、癌症化療藥物及治療肺結核等耳毒性藥物,或是暴露於有害重金屬等,都可能造成雙耳全聾,必須植入人工電子耳。衛福部近年修訂身心障礙者鑑定作業辦法第八條附表二,放寬輕度聽力損失的標準,6歲以上民眾雙耳整體障礙比率45%至70%,或一耳聽力閾值超過90分貝及以上,且另一耳聽力閾值超過48分貝及以上等條件,就能被鑑定為輕度身心障礙。
-
2024-11-23 焦點.元氣新聞
中華隊長陳傑憲被球砸…遇到瘀腫 記得別揉搓
世界12強棒球賽複賽昨天中華隊遇上美國隊,中華隊長陳傑憲遭觸身球砸到腳,經超音波檢查有些瘀腫狀況。美國打擊手托馬斯、中華隊江坤宇也分別挨了觸身球。運動傷害中最常見的扭傷、拉傷,臨床表現也會瘀腫。「瘀腫」也常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撞傷、跌傷,按照受傷程度造成皮下組織或肌肉組織不同的血腫,起初血塊缺氧還不嚴重時呈現暗紅色,逐漸變成紫紅色,最後變成黃色,逐漸擴散、吸收。運動過程中或是日常生活,遇到瘀腫時,應先確認傷勢,有沒有骨折、部位活動度、有無傷口等,再根據是否持續運動或休息,給予合適的處理方法。當下可以利用彈性繃帶或貼紮材料直接加壓受傷處,可止住皮下出血,有助於改善關節腫脹和組織出血;或是冰敷幫助血管收縮、減少出血、腫脹疼痛,每冰敷15分鐘休息一下,以免凍傷。後續處理方式,包含熱敷、按摩、塗抹瘀青藥膏、增加受傷處肌肉延展性、復健儀器治療等。針對瘀腫有許多處理方式,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但切記受傷當下,不要立刻揉搓,揉搓可能會讓血管破裂得更嚴重、出血更大片。
-
2024-11-22 醫療.指甲.足部
扁平足「穿這1種鞋」恐反釀足底筋膜炎!醫教挑選注意事項
43歲陳男近一個月來因為腳底疼痛,走路越來越不舒服,一下子就會一跛一跛的,使用痠痛噴劑、貼布等都無法獲得改善。到醫院骨科看診,經醫師問診並檢查後,發現患者本身就有扁平足問題,因為聽人介紹去買了號稱可以矯正扁平足的硬底足弓鞋,反而造成了足底筋膜炎。扁平足足弓向下塌陷 這些原因都可能導致童綜合醫院骨科部王叔昂醫師表示,扁平足是因為足弓向下塌陷,失去一般人足弓原有的弧度,而無法吸收身體重量與地面的反作用力,導致出現平衡差、易跌倒、腳部容易疼痛、無法久站與容易扭傷等多種狀況。發生原因分為遺傳、先天性韌帶鬆弛、先天性附骨黏合等先天因素,以及肥胖、姿勢不良、骨骼病變等後天因素。向上硬撐足弓 反使集中壓力引疼痛有些民眾對足弓鞋有迷思,認為長期向上硬撐足弓能改變扁平足,但是反而對足部造成傷害。王叔昂醫師說,正常人體足弓的結構跟作用是為了讓足底有伸展作用,而能增加足底接觸地面的表面積,從而降低腳底單位承受壓力。但如個案患者穿著足弓鞋卻妨礙了腳掌的伸展功能,還導致當腳接觸地面時,壓力的接觸點在一個最高點(足弓鞋的頂點)、而非擴散至腳底的面積,因而疼痛、無法正常走路。成人扁平足已定型 鞋子應選有避震作用王叔昂醫師呼籲,其實成人的扁平足已定型了,不建議自行矯正。基本原理應該是要減少足底面積的壓力,因此就應選用氣墊鞋或乳膠墊的避震作用來減輕足底壓力。也可經由專業骨科或復健科醫師進行診療,並提供做適切的建議與治療。【延伸閱讀】繞境、進香中該如何預防足底筋膜炎?讓救護員來報你知!七旬嬤足底筋膜炎 「體外震波」對症下藥【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3467】
-
2024-11-21 醫療.骨科.復健
改善腰痛最好的方法是「練核心」!復健科醫師公開「3大動作」 預防改善都有效
腰痛是困擾許多人的毛病,據醫師在診間的觀察,有腰痛或腰部相關症狀的病患,竟高達一半以上!若被腰痛纏上,走路也走不好、坐也坐不好,就算要運動也害怕運動傷害,會加劇腰痛症狀,到底我們應該如何處理這個棘手的病症呢?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前復健科系主任周適偉醫師表示,要預防及改善腰痛,最好的辦法就是「鍛鍊核心」!「核心」是什麼?為什麼這麼重要?最近重訓風氣興盛,大家可能有聽過「核心訓練」,不過卻不一定真的了解,核心到底是在練什麼?首先我們先了解何謂「核心」,從身體的橫膈膜到骨盆底,這一段就是指核心,而核心中最重要的就是腰。核心的重要性為何?周適偉醫師在診間看到許多病人都會有個疑問:「為什麼以前我年輕都沒有腰痛的毛病,年紀大了就出現了呢?我的坐姿都一樣啊!」這個疑問的答案就是所謂的核心。在年輕的時候,人的體能高峰落在25歲,在這個年齡之前,可能不需要特別訓練,核心也很強健,但過了25歲,當核心隨體能逐漸掉下來,就會因為支撐不住,而在其他部位出現疼痛的狀況。以坐骨神經痛為例,當坐骨神經受傷,又或者腰的核心不夠強壯,撐不住了,身體就會靠臀來支撐,臀支撐不住就改靠大腿,大腿支撐不住就改靠膝關節、小腿,甚至踝足部,一路往腰核心遠端或是往下漸漸出問題,因此若不想讓疼痛擴散,將核心訓練強壯是非常重要的。健身教練教的棒式有用嗎?在重訓的時候,常聽教練說可以透過做棒式運動來訓練核心,這樣的核心運動對腰痛有幫助嗎?周適偉醫師指出,棒式的確是核心訓練的動作之一,但並不算是很有效動作。為何會這麼說呢?周適偉醫師解釋,核心訓練最重要的兩個關鍵,就是「慢」和「轉」。首先,所有核心動作都一定要慢,太快的動作都只是在練大肌群,只有慢慢做才練得到小肌群;第二是轉,沒有做到轉,就不能叫做核心動作,因為脊椎兩側的肌肉,排列都是斜向的,並不是直向的,如果動作缺乏轉,這些斜向的肌肉只能練到一點點,只有透過慢轉的動作,才能動員核心肌群、澈底鍛鍊。像許多人在健身房做的基本棒式,有符合慢的條件,卻沒有符合轉的條件,因此在周適偉醫師看來,並不算是很有效訓練核心的動作。怎麼樣的動作才有效?周適偉醫師歸納以下3個訓練核心的動作,建議每天可進行一次:舞動山河:準備一條彈力帶(磅數依個人體能挑選),將兩端對齊並打結,形成一個圓圈。坐在地上並將雙腳腳跟放到彈力帶圓圈中間,將彈力帶打一個八字環後,包覆在雙腳小指頭上。接著將膝蓋打直,腳掌往身體方向勾,腳後跟併起,接著把雙腳腳掌往外側打開,最後將腰微微抬起,過程中維持吐氣,此動作維持10秒後緩慢回復到原位。橋式抬腰:後腦杓及肩背平貼在地面上,兩腳與肩同寬,屈膝成90度,以肚臍為中心將腰部抬到最高點,過程中維持吐氣,此動作維持10秒後緩慢回復到原位。尾閭中正:將一顆硬式網球或軟式棒球夾緊於會陰處,過程中球會稍微往前跑,並沒入於兩邊臀部之間,此時會感受兩邊臀部向內轉及大腿向外轉,此動作維持10秒後緩慢回復到原位。延伸閱讀: 濕疹、尿布疹、念珠菌感染...「萬用藥膏」止癢抗炎真那麼神?醫師從成分到用法一次解密
-
2024-11-18 焦點.元氣新聞
女子胸悶以為胃食道逆流 內視鏡一照驚見「食道長滿白斑」醫曝黴菌生長時機
台灣氣侯潮濕,環境也經常看到發霉的情況。但是如果黴菌跑到人體內去生長,那可就相當嚇人了。日本關東有名女子因為胸悶而就醫,經檢查後發現竟然是食道被黴菌入侵。胸悶竟是食道發霉,兇手是「它」根據日媒報導,該名女子經常感覺胸口悶悶的,而且一直沒有好轉,原本以為是胃食道逆流又發作,去腸胃消化科問診後,醫生決定進行內視鏡檢查,沒想到在女子的食道內照出有黴菌生長。所幸經過藥物治療後,女子已經恢復健康,胸悶不適的症狀也跟著消失。問診的姫野友美醫師表示,在該名女子的案例中,食道中出現的黴菌屬於「念珠菌」,在身體健康是這種細菌對人體無害,但當疲勞或是免疫系統功能下降時,就會在皮膚、口腔、消化系統和泌尿道等處繁殖並發炎,造成伺機性感染。「念珠菌食道炎」屬於表層黏膜感染,但若是擴散到身體深層組織,引起血液、腹腔、腦膜的侵入性感染,嚴重時可能導致死亡。腸道念珠菌感染要注意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大腦」、「免疫系統的心臟」,醫師指出,當念珠菌感染發生在腸道時要特別小心,因為可能連帶影響到營養吸收與免疫功能。當出現疲勞、腹脹腹痛、胃不舒服、月經不規則或經痛、皮膚搔癢起疹子等狀況,就要當心是念珠菌在腸道內過度生長導致發炎。姬野醫師表示腸胃健康與大腦息息相關,兩者之間的神經系統、賀爾蒙相互作用,例如感到壓力時會胃痛,大腦情緒會影響消化、腸胃狀態也會改變大腦接收到的訊息。醫師指出,防止念珠菌的數量在體內過度生長要從飲食方面做起,日常中要避免甜食、小麥製品和乳製品。如果已經被診斷出念珠菌感染,也要避免食用發酵食品,因為它們是黴菌的營養來源。建議攝取「中鏈脂肪酸油」(例如 MCT 油)、香料及藥草,這些食品對平衡腸道菌叢較有幫助,但這都只是日常保養的一環,若身體有任何不適最好還是請求專業醫療協助。
-
2024-11-18 退休力.理財準備
開心退休要有「4包錢」 理財顧問給3建議讓你提早準備
「退休」是人生重要的階段,也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目標。想像一下,不用再被工作綁住,可以自由安排時間,享受生活,含飴弄孫,或是追求年輕時未完成的夢想,這畫面真令人羨慕!開心退休 必備「退休四包錢」老丁在一間知名企業工作了快40年,終於到了準備退休的時間,他帶著既興奮但又怕受傷害的心情,來跟退休理財顧問諮詢有關退休金請領的相關問題,顧問除了提醒老丁,請領勞保老年年金及勞工退休金的細節和協助試算金額外,也提醒他退休還有「4包錢」,4包要花的錢!要先分項做好規畫,因為美好的退休生活需要穩健的財務基礎作為後盾。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 2022 年的統計,國人平均壽命已達 80.86 歲,其中男性 77.67 歲,女性 84.25 歲。假設 65 歲退休,平均還有 15 到 20 年的退休生活。這段期間,我們的基本生活費、休閒娛樂費、營養保健費、醫療長照費等4大支出從哪裡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主題:「退休四包錢」。第一包「基本生活」維持開銷首先是「基本生活」。退休後,雖然不用再負擔房貸、子女教育費等支出,但仍有食衣住行育樂等基本開銷。根據 2023 年行政院主計總處的家庭收支調查,台灣每人每月平均消費支出約為 25,726 元。當然,每個人的生活水平和消費習慣不同,所需的費用也不一樣。建議您在退休前仔細檢視目前的開銷,並預估退休後的生活費用,例如:•住房: 租金、房貸、房屋稅、水電瓦斯、房屋修繕等。•伙食: 在家煮食或外食,不定期與親友聚餐等。•交通: 自用車維修保養、大眾運輸工具交通等。•日常: 家用物品、清潔用品、衣物、美容保養等。•通訊: 電話費、網路費、手機更換、家電添購等。第二包「休閒育樂」享受生活退休後,終於有時間可以好好享受生活,發展興趣,安排旅遊,實現年輕時的夢想。這些休閒育樂都需要一定的費用,例如:•國內外旅遊: 機票、住宿、餐飲、景點門票等。•學習課程: 才藝班、進修課程、書報雜誌等。•興趣愛好: 攝影、繪畫、運動、收藏等。•社交活動: 與親朋好友聚餐、參與社團活動等。第三包「營養保健」注重健康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逐漸衰退,更需要注重營養保健,維持健康。這方面的費用包括:•均衡飲食: 購買新鮮食材、有機食品等。•保健食品: 維他命、鈣片、魚油等。•健康檢查: 定期健檢、癌症篩檢等。•運動健身: 參加健身房、購買運動器材等。第四包「醫療長照」費用驚人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醫療和長期照護的需求日益增加。根據衛福部統計,2022年國人平均每人每年醫療保健支出約為 72,687元。萬一又碰到健保不給付的自費項目,例如:植牙手術 、白內障手術、膝關節手術、心臟支架手術 等,更是一筆龐大的花費。而長期照護的費用更是驚人,每月可能需要數萬元甚至數十萬元。這部分的費用包括:•一次性費用: 醫療復健器材、輔具、無障礙環境設施等。•照護材料費:營養品、衛生紙、尿布、醫療用品、手套。•長期照護費: 聘請看護、居家照護、安養機構、護理之家等。如何準備退休四包錢?了解了退休後可能需要的費用,接下來就要思考如何準備這四包錢。以下提供一些建議:1.善用政府資源:•勞保老年給付:勞工朋友退休後可領取勞保老年給付,依投保年資和平均月投保薪資計算。•國民年金:沒有參加勞保的民眾,可以參加國民年金,保障老年基本生活。•勞退新制:雇主每月提撥 6% 的薪資到勞工個人帳戶,退休後可一次領取或按月領取。2.規劃個人儲蓄和投資:•設定退休目標:計算退休後每月所需的生活費用,並設定儲蓄目標。•選擇適合的投資工具:例如銀行定存、股票、基金、保險等,分散風險,穩健投資。•定期定額投資:每月固定投入資金,長期累積財富。3.及早規劃醫療和長照保障:•購買醫療險和長照險:轉嫁醫療和長照風險,減輕負擔。•定期健康檢查:早期發現疾病,及早治療。•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充足睡眠,降低罹病風險。老丁聽完退休理財顧問的建議之後,決定在退休前認真的將這退休4包錢,要花的錢先好好計算一下,並且先做好規畫和準備,屆時才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好命退休』。作者/孫國城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RFA退休理財規劃顧問保險管理學會理賠人員資格壽險公司處經理 從業30年壽險公會人身保險業優秀從業人員現代保險基金會信望愛最佳專業顧問天下雜誌709期專訪專長:保險/退休/傳承/信託
-
2024-11-15 醫療.呼吸胸腔
肺阻塞有4高危機 醫師籲打疫苗保護
一名62歲肺阻塞病人,平常有咳、痰、喘症狀,某日夜咳不止且無法呼吸,家人連忙送急診治療,幸好從鬼門關救回。沒想到,一個月內又發生急性心肌梗塞險送命。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組委員柯信國指出,肺阻塞(COPD)早期多無明顯症狀,經過長時間的呼吸道發炎反應,會提高感染其他疾病機率。肺阻塞是一種慢性疾病,且無法根治。柯信國說,肺阻塞病人正面臨高死亡率、高住院率、高惡化率、高共病率的「四高危機」,建議應從提升疾病診斷與照護品質著手改善,避免變成嚴重肺阻塞,讓病程進入呼吸衰竭。肺阻塞應該邁向優化治療品質階段,從疫苗、戒菸、營養、復健等多方面照護介入,降低四高風險。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最新「台灣肺阻塞風險暨照護普查」結果顯示,有肺阻塞惡化史及其他高風險因子的病人,包含明顯呼吸道症狀、頻繁咳痰、心血管共病等,病情再次惡化的機率為低風險病患的9倍;心血管共病者風險也增加4.4倍,顯示肺阻塞不只是呼吸問題。肺阻塞及心血管疾病雖然是二個不同系統的疾病,其共同危險因子「吸菸」會加重原本的胸腔問題及心臟病。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周昆達指出,咳、痰、喘甚至胸悶等症狀全部混在一起時,許多人會以為只是感冒、氣喘或其他呼吸道疾病,忽略心肺發出的警訊,等到罹患肺阻塞疾病時,已經錯失黃金治療期。周昆達說,這份普查資料也顯示從未吸菸相較已戒菸、持續吸菸的肺阻塞病人,惡化風險下降29%,接種疫苗比未接種疫苗的病人,中重度惡化風險降低了13%。建議吸菸、65歲以上長輩,每年施打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疫苗,減少肺阻塞急性發作。
-
2024-11-13 醫療.感染科
肺炎鏈球菌感染創5年新高 醫籲3高風險族群快打疫苗
秋、冬來臨,病毒侵襲,肺炎病例增加,若合併細菌感染,死亡風險增加近3.4倍,「肺炎鏈球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之一。疾管署統計,截至10月,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診病例近200例,達5年來新高,65歲民眾感染個案逾六成。醫師提醒,19到64歲高風險族群未在公費肺炎鏈球菌接種對象之列,建議自費接種降低風險。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是第四類法定傳染疾病,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張嘉興指出,肺炎造成每年死亡人數超過1萬人,長年高居台灣人10大死因第三名。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肺炎鏈球菌無所不在,可能導致括鼻竇炎、中耳炎、支氣管炎、侵襲性肺炎、腦膜炎、骨髓炎、菌血症,嚴重可能導致死亡。張嘉興指出,未在政府公費補助施打範圍中的19至64歲風險慢性族群,包括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慢性心臟病、高飲酒量、吸菸、慢性肝病、慢性肺病、氣喘、感染HIV或其他免疫功能不全病症,及65歲含以上健康成人,罹患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風險最高可達17倍,若有多重共病,感染風險增9倍,更應保持警覺。張嘉興指出,台灣約有250萬名糖尿病患,由於免疫系統較弱,加上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肺功能損傷風險是健康成人1.6倍,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的風險增加將近4倍,可能加重氣喘症狀,並引發多種嚴重併發症,如敗血症、腦膜炎等,甚至可能引發急性氣喘發作併發肺炎,死亡風險增3.71倍。另外,張嘉興說,台灣約有200萬名氣喘病患,致死案例達700例,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除了加重症狀,也會引發多重嚴重併發症,包括敗血症、腦膜炎等,引發急性氣喘病發肺炎,死亡風險增3.71倍。至於每年造成約超過5000人死亡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盛行率約為6.1%,張嘉興提到,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除了加重肺功能衰退、疾病進程,也增加再次惡化、住院或死亡的風險。台灣腎臟醫學會祕書長、台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副院長許永和指出,台灣超過200名慢性腎臟病患者,罹患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約17.5%,其中40%末期腎病患者出院後約1個月內死亡,死因包括心因性死亡、終止透析、感染。李秉穎說,我國現行核准可供民眾選擇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有3種,包括最新型15價結合型疫苗(PCV15)、13價結合型疫苗(PCV13)以及23價多醣體疫苗(PPV23)。19歲以上至未滿65歲的成人慢性疾病族群,建議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遠離肺炎威脅。肺炎鏈球菌抗藥性高 對常見治療藥物高達六成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政洵指出,新冠疫情時,民眾遵守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呼吸道感染病例減少,但在2023年解封後再度回升,其中肺炎鏈球菌感染案例大幅增加,重回30年前,甚至更高。肺炎鏈球菌對於常見治療藥物抗藥性高達六成,預防勝於治療,建議民眾接種疫苗,盡量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邱政洵表示,肺炎鏈球菌的血清型,據外層莢膜上多醣體差異可分為92種以上,約30種會造成人類感染,常見的侵襲性感染血清型超過10種,最具威脅的是「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因其堅硬的外殼讓免疫系統難以察覺並抵禦,多年來持續位居台灣成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的前5大血清型。 慢性病患感染「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之後,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張嘉興表示,成人糖尿病患者感染後,出現併發症機率56.5%、接受插管與手術43.5%、住進加護病房39.1%、死亡率26.1%;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20歲以下糖尿病發生率7年內快速成長40%,這群年輕人若感染「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也易使病況加重。張嘉興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感染血清型3,除了加速肺功能衰退和疾病進程,也增加再次惡化、住院或死亡的風險。至於慢性腎病,台灣腎臟醫學會祕書長、台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副院長許永和說,患者感染「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85.7%出現併發症、71.4%住進加護病房、42.9%插管或手術、14.3%死亡,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說,我國現行核准可供民眾選擇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有3種,包括最新型15價結合型疫苗(PCV15)、13價結合型疫苗(PCV13)以及23價多醣體疫苗(PPV23),所謂價數指的就是疫苗能預防多少種血清型,如15價可以預防15種血清型。邱政洵表示,台灣2013年提供部分兒童公費接種PCV13、2015年將其納入國家預防接種計畫,感染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比率仍維持10%,目前對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感染的臨床特徵、共病與預後仍未明。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指出,肺炎鏈球菌已被世界衛生組織點名,是為當前最需要被關注的15種超級細菌之一 ,台灣微生物抗藥性監測計畫顯示,超過10%肺炎鏈球菌對第一線抗生素(如盤尼西林)具高度抗藥性,而60%肺炎鏈球菌對於常見治療藥物(如克林黴素、紅黴素)具高度抗藥性,導致臨床上肺炎治療困難,預防勝於治療,鼓勵民眾打疫苗建立保護效果。張峰義也說,抗生素引發抗藥性也出現在社區,台灣明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全台有超過400萬名65歲以上老人,長照機構也有潛在風險。接種疫苗可預防感染肺炎鏈球菌感染症及相關併發症,「預防一定是上策,治療就要靠運氣,即使最後順利出院,也不代表恢復健康,而是疾病受到控制,但身體變差,恢復不到以往狀態,隨之而來的可能就是加劇老化與失能,死亡率因此上升。」
-
2024-11-11 養生.運動健身
騎單車注意姿勢 3錯誤恐釀運動傷害
要活就要動,「騎腳踏車」是對身體最沒有負擔的運動,可以強化心肺功能、改善膝蓋退化、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還可以減重。不過,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許宏志提醒,騎乘單車必須注意姿勢正確,尤其坐墊部分,別為了追求運動化的外型而造成運動傷害,或因摩擦導致皮膚炎。騎單車是最好的有氧運動之一,許宏志表示,像體重過重、有關節問題的人,如果從事慢跑運動,會因負荷過重,導致腰痛、膝蓋痛;游泳則有場地、氣候的考量,並非時時都可執行。騎單車的強度可比照跑步,能提升心肺耐力,增加肌力、訓練平衡,且關節負重較輕,是對骨質疏鬆、關節炎病人十分合適的運動選項。手抓太緊 騎久恐脖子痛「騎乘單車時,務必注意騎姿,不要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許宏志建議,騎車時手輕握手把即可,若是抓得太緊,脖子肌肉容易緊繃,無法吸收來自地面的震動力道,尤其是台灣單車道路況較差,有時騎久了會導致脖子痛。坐墊太小 造成臀肌緊繃乘坐單車座墊時,許宏志建議,將臀部二處硬骨凸起(即坐骨),分別靠在坐墊兩側,不要為了流線造型,選用太細、太小的坐墊,一旦坐骨缺乏支撐,就會造成臀部肌肉緊繃不適。坐墊太低 易致膝蓋磨損騎單車時坐墊應如何調整?許宏志說,調整座墊高度時,要注意膝蓋彎曲角度,若坐墊調太低,膝蓋角度會小於90度,容易導致膝蓋磨損;若坐墊太高,則會導致騎乘時,重心不易維持。建議可採取「踏板踩到底時,膝蓋微彎15至20度」為標準,較為適當。在戶外騎單車,最擔心跌倒。許宏志表示,有些人騎乘單車習慣使用「卡鞋」將鞋子固定在踏板,目的是提升加速效果,但若遇道路不平或重心不穩時,就會因雙腳無法抽出維持平衡而跌倒,增加受傷機率。很多人摔車時,會習慣性以手掌、手腕撐地,就容易導致韌帶受傷。「燒襠」也是騎單車常見的傷害。許志宏指出,騎乘單車容易導致鼠蹊部灼熱,產生摩擦性皮膚炎,有些車友為了改善此情況,會選擇穿車褲,但車褲通常材質較厚,且剪裁很緊,有時會因為壓迫,引發臀部外側的神經「髂前上棘」疼痛或發麻,建議從根本解決問題,必須使用「醜一點」較寬、較大的坐墊。還有不少人擔心騎單車當運動會導致「蘿蔔腿」。許宏志說,經過騎單車運動訓練,小腿肌後方容易肥大,這無可厚非,建議民眾在騎乘單車前後,進行小腿前方的「脛前肌」運動,只要正常站立,將重心放在腳跟,脛前肌就會出力,達到訓練效果,可讓小腿變得勻稱即可。
-
2024-11-07 焦點.元氣新聞
45+業務人生再升級!營養師推薦「雙效蛋白配方」,一次提升續航力1+好眠力
業務工作每天在外面跑, 準備簡報、開會、拜訪客戶提案,節奏緊湊、壓力大如山,經常一轉眼就過了一天,而且休假也必須隨時on call。年輕時可以勇往直前拼命奔波,但過了35歲,體力有感下降,讓許多業務員開始體會到什麼叫做「心有餘力不足」。雖然很多人都知道步入中年以後,需要補充一些營養品,但往往想歸想,卻沒有務實地去了解,真正去做對身體好的事,也有很多人因為愛面子,覺得吃補品等於和「老」畫上等號。專業營養師蔡宜方建議「壯世代」可以選擇高蛋白成分、多重功效的營養品,不只有助維持體力,而且從年輕健身足到銀髮族,都很適合使用。25%高蛋白+BCAA+GABA2,全方位促進健康蔡宜方營養師認為力增飲「雙效蛋白配方」含有25%高蛋白,能幫助維持體力以及肌肉生長,搭配BCAA快速提供能量,加上好消化的乳清蛋白、持久釋放的酪蛋白,強強聯手協助肌肉合成與組織修復。每罐力增飲「雙效蛋白配方」提供相當於1.8顆雞蛋的蛋白質4,讓外食族也能輕鬆方便地補充營養,同時更添加專利GABA好眠因子2,採用獨家發酵技術並獲得多項專利保障,幫助高壓工作者也能好好入眠,白天更有精神。這3大族群吃好處超級多力增飲「雙效蛋白配方」不只營養到位,同時順口好喝兼顧美味,共有燕麥風味及原味兩種選擇,讓補充營養成為每天最期待的味蕾饗宴!除了業務人員、高壓工作者、外食族需要注重營養,蔡宜方營養師也建議以下3種族群特別適合補充力增飲「雙效蛋白配方」:1. 壯年健身族:運動前後喝一罐,可以立即補充蛋白質。2. 復健鍛鍊人士:復健前後飲後,可幫助增強體力、肌肉生長。3. 照顧長輩的行動力3:可作為戶外活動後、早餐飲品或是餐與餐中間的點心,提供優質蛋白質促進健康。據試用者資深業務總監國正分享,飲用一段時間後,覺得最大的改變就是「不用再羨慕年輕人的體力很好!」每天補充力增飲「雙效蛋白配方」,搭配規律運動與正常的作息飲食,國正感受到整個人的續航力1明顯提升, 以前一過中午就開始恍神了,晚上經常壓力大睡不好,現在 現在晚上睡眠品質比較好,白天精神也更飽滿。他認為對於40歲以上、工作具有挑戰性、從事體力勞力活,或是生活型態比較緊湊的朋友來說,選擇專業研發團隊更用心打造好入口的配方,善用營養品維持體力,是45+業務人生再升級的致勝關鍵!1.蛋白質可用於肌肉生長,幫助增加體力續航力。2.日本獨家專利麩胺酸發酵物粉(含GABA)幫助入睡。3. 蛋白質幫助肌肉生長、鈣&維生素D3幫助骨骼健康並促進鈣吸收,整體有助於行動力。4. FoodData Central-USDA;NHLBI(https://www.nhlbi.nih.gov/health/educational/lose_wt/eat/fd_exch.htm)
-
2024-11-06 醫療.骨科.復健
馬拉松國手運動後中風 復健4個月能走路!醫教如何在家中做有效的復健
68歲的中華民國馬拉松協會秘書長盧瑞山,曾是馬拉松國手、運動管理學系教授,今年4月中旬運動完回家,感到一陣頭痛欲裂,躺臥沙發休息突發中風;醒來後,竟躺在醫院病床上,一度無法吞嚥、大小便無法自理,他非常沮喪:「從沒想過自己會中風。」但他積極復健,在復健醫療團隊協助下,現在已能獨立行走,重拾健康。中風與致病因子、遺傳有關內湖國泰診所院長塗雅雯表示,一般人認為勤運動有助預防疾病,但是中風跟致病危險因子有關,並非「多運動就不會生病」。以盧瑞山為例,常年有運動習慣、自豪體力不錯,但有心臟病家族史,也裝過心臟支架,因此心血管疾病會導致中風機率增加。台灣的腦中風發生率,每年約為3萬人,除了致死風險外,腦中風最怕的就是失能問題。塗雅雯說,近十年來,腦中風的治療與照顧有很大的進展,包括在黃金治療時間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盡速讓阻塞的血管恢復循環順暢。打通腦血管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銜接復健照護。塗雅雯強調,中風復健計畫應客製化,經醫師評估可強化受損失能的部位。「復健愈早開始愈好,黃金期是腦中風後6個月內,又以前3個月最明顯。」在病情穩定後,即可進行復健評估和治療,確保病人降低長期失能的風險,其最大目標為重建自立生活能力。盧瑞山分享,中風後一度無法自理生活,還要放鼻胃管、尿管、坐輪椅,但他憑著一股「想要過正常生活」的信念以及運動家精神積極復健,逐步拔除掉身上所有管路,也從拄著拐杖行走,到現在已經可以不靠輔具走上7至8公里。「雖然無法用跑的,但很高興恢復行走能力。」他更鼓勵其他病友,「中風並非永遠倒下」。復健逾半年 易進入停滯期塗雅雯提到,中風後的復健特別重要,但是超過半年後,容易進入停滯期。部分患者也會因為失能情況,出現輕重程度不同的「中風後憂鬱症」,其原因包括中風對大腦的影響,可能導致化學物質的變化,出現心情低落、胃口變差、失眠等症狀。目前的中風復健,是由各專科組成的治療團隊合併智慧醫療科技,依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在不同階段調整復健策略。塗雅雯表示,復健要保持正確姿勢才有用,團隊會定期依個案的步行狀態給予指導,是否用錯肌群、出力錯誤等,避免大腦存取錯的「肌肉記憶」。中風患者在家中該如何進行復健?塗雅雯指出,如果已經恢復到能行走,可加強行進速度、訓練心肺功能,並搭配太極拳鍛鍊平衡能力;肢體功能仍協調不佳者,建議可進行簡單的墊上瑜伽動作。
-
2024-11-05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體重減輕】「我沒減肥,但怎麼體重一直掉?」體重異常減輕要注意!
【本文由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 林敬晃主治醫師提供】43歲王小姐因嚴重口渴就診,即使飲料甜點毫不忌口,體重卻不升反降,連朋友都好奇詢問如何減法,讓她很不好意思。陳先生67歲是資深老菸槍,三個月來體重從72變成64公斤,褲頭鬆了一大圈自己都嚇一跳,雖然努力吃好多碗飯,但情況依然沒有改善。現代人將纖瘦與健康劃上等號,許多減重秘訣也不離「熱量赤字」四字。但在醫師眼中,非刻意的(Unintentional)體重減輕卻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首先,「非刻意」是指未特別執行減重計畫,或改變飲食習慣與身體活動量的情況;而臨床上需注意的「體重減輕」,則常以六至十二個月內下降超過原體重的百分之五(含)以上為標準。 非刻意的體重減輕有許多成因,需要醫師根據病史、伴隨症狀、抽血及影像檢查,甚至針對心理社會層面進行整體評估。下面列舉體重減輕的主要成因:一、惡性腫瘤雖然惡性腫瘤最令人擔心,但其實只佔全部二至三成,當中又以腸胃道惡性腫瘤最多,此外肺癌、淋巴癌或腎臟癌也是可能導致體重減輕的惡性腫瘤。醫師除了根據伴隨症狀,如厭食、腹脹、排便習慣改變、久咳或倦怠發燒等,也會輔以抽血、糞便或影像檢查進行評估,民眾亦可定期接受政府癌症篩檢服務,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二、其他腸胃道疾病除惡性腫瘤外,任何影響腸胃系統消化吸收或發炎的疾病,都可能導致體重減輕,如慢性腹瀉、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小腸結腸炎、慢性胰臟炎及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等,都是可能原因。三、內分泌疾病內分泌失調也影響著體內能量的新陳代謝,如甲狀腺機能亢進使代謝速度加快,導致心悸、手抖和體重減輕。未控制的糖尿病導致血糖過高,造成血漿滲透壓升高,引起滲透性利尿作用,近一步造成脫水現象,導致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的「三多一少」症狀,是成年人常見的體重減輕原因之一。四、急慢性感染或發炎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會提高代謝率來對抗威脅,另外由於身體不適,也可能食慾不振而使體重下降。常見原因包括愛滋病、肺結核、肝炎病毒(如C型肝炎)、寄生蟲或黴菌感染。此外,風濕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也都可能影響腸胃道,降低食慾和消化功能。最後,一些重大慢性器官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臟衰竭和末期腎臟疾病等,也會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並由於器官衰竭的症狀、不適與心理影響,近一步導致體重減輕。五、神經心理層面神經系統疾病,如腦中風、失智症或帕金森氏症,藉由影響身體活動、情緒、感覺及認知,近一步導致食慾、吞嚥及食物獲取能力下降。心理層面則要評估是否具憂鬱、焦慮、躁鬱、厭食症等困擾,導致食慾不振與自我照顧能力下降。神經及心理的障礙也容易涉及照護(如家庭支持)、居家環境(如獨居)及經濟能力等社會支持議題。六、其他一些如甲狀腺素、糖尿病、抗癲癇藥及失智症的治療藥物,都可能包含會引發體重下降的副作用。此外,酒精或非法物質濫用也須列入考慮。七、年長者的非刻意體重減輕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會自然下降且脂肪比例增加,這些正常老化現象是積年累月的,不應與非刻意體重減輕劃上等號。此外,由於長者伴隨體重減輕的症狀不一定典型,成因卻可能更加複雜,除上述成因外,口腔衛生、身體功能下降、嗅味覺改變及咀嚼吞嚥(嗆咳)等原因也需列入考量,民眾可至家庭醫學或老年醫學門診,由專科醫師進行評估,並視需求安排其他醫療職系(心理師、營養師、復健師等)介入。經醫師仔細檢查後,發現王小姐血糖超標,在給予降血糖藥物後口渴症狀大幅改善;陳先生則在胸部X光中發現可疑腫塊,除建議戒菸後續也轉至胸腔科進一步評估。提醒民眾不要輕忽體重減輕的警訊,若有疑慮建議至醫院進一步評估檢查。【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醫師介紹|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1-03 養生.樂齡保養
為運動相聚、更挑戰自己 熟齡社團「中山六君子」備戰2025世壯運
有一群人,因為運動而聚在一起,但光是運動還不夠,他們還有野心挑戰比賽;他們不是年輕人,平均50歲起跳,更有人超過70,但年齡從來不是阻力。運動強健體魄,競賽考驗毅力,「志在參加」不是他們的選項,既然決定參賽,那就得拿個獎牌回來。熟齡人生,在運動場上依然精彩。「這球我來」、「你去那邊」……台北松山區清晨的操場並不寧靜,一群中年民眾正在備戰世界壯年運動會。他們是名為「中山六君子」的中山國中晨間運動社,幾乎每天相約練習,年齡在他們身上幾乎看不到影響。他們並非專業運動員,有的人甚至沒有什麼運動經驗,但憑藉著團隊友好的氣氛,運動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40多人從半百到古稀,跑步、排球、騎車樣樣來。這群人多由附近社區民有里的居民組成,團員並沒有參加資格限制,人數不固定,目前約在40多人左右,然而大多年過半百,不少人已經退休,甚至古稀之年者也不在少數。王世雄今年71歲,團員總喊他「王董」,平時身分是內外銷貿易公司董事長,也是晨運社的發起人。他說,一開始大家各自在操場運動,久了也互相認識,但頂多互相點個頭,後來決定成立社團大家一起運動。中山六君子的運動多元,禮拜一跑步、禮拜二排球、禮拜三騎車、禮拜四跑步、禮拜五籃球、禮拜六排球等,因此練習場地後來也拓展到整個大台北,不只在中山國中。「安哥」張博安是創始成員之一,他自稱是個運動老頭,在40多歲的時候就是跑馬拉松,每天總想著跑步,接觸這幫朋友後,才擴及其他運動,70歲開始學游泳,更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取得救生員執照。從六人成軍,健身、競爭更要保持君子風度。「中山六君子」團隊起初是六個人,因為打籃球三對三鬥牛,恰好需要六人。但其實六君子是源自元朝畫家倪瓚的「六君子圖」,以松、柏、樟、槐、楠、榆六棵樹,象徵堅毅不搖、內外兼修的精神。王董說,一開始大家從籃球開始打,難免肢體碰撞,想在運動同時秉持君子風度,也希望朋友間彼此誠心、信用、正當、務實。「50歲以前我從不運動,連接送小孩上放學都搭計程車。」62歲的簡雪華,在50歲那年發現容易暈眩等初老症狀,便開始至中山國中操場運動,沒想到跑出興趣來,加入中山六君子社團後,跑步能力更是突飛猛進,從10公里、21公里,到現在連42公里的全程馬拉松也只是「小菜」一碟,曾在沖繩、艋舺參加賽事。身為家庭主婦,她笑說,本來煮完晚餐愛看八點檔電視劇,現在都不看了,選擇出門和中山六君子練球。排球最有挑戰,不想志在參加,更想取得名次。今年70歲的劉志崧,報名了七項世壯運項目,他60歲時加入社團至今,已超過10年,屬資深成員。曾在台塑公司服務20年,他回憶,當時只要是廠長級主管,都必須參加台塑運動會,跑五千公尺長跑項目,自己就曾與創辦人王永慶跑過步,在公司風氣中,養成運動的習慣。跟著中山六君子練排球後,在復健科診所就醫時,被醫師問到「打什麼球」,他回答排球時,把對方嚇到下巴快掉下來。中山六君子報名的世壯運項目中,排球最具挑戰性,為了確認目標,他們曾召開會議,決定「不要只是志在參加,要以取得名次為目標」,因此每人交出會費,找來總務管理資金、聘請專業教練,每日六點就集合,團練一小時至校園警衛現身趕人才離開,雖不像國家隊專業,但精神一點也不馬虎。退休後要有行動力,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社團創辦人之一陳慶祥「祥哥」更是發下宏願說,「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可不行,退休後要有動力、自發性參加活動,才能達成目標。」「添哥」周再添對台灣爭取世壯運的過程頗有關注,他說,最終主辦單位在巴黎與台灣之間,決定要讓哪一個國家地區舉辦賽事,巴黎有奧運場地優勢,台灣則因曾經舉辦過世大運,最終決定由台灣主辦,這也是亞洲首次舉辦,且賽事涵蓋八成以上奧運項目,且不限資格,「人人都能當國手,不僅能讓自己更健康,更是一種國民外交,能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名字。」晨運夫妻檔1-王世雄&黃淑娟:親切晨運阿伯,進公司變霸氣王董。人稱「王董」的王世雄,今年71歲,在民國100年時成立中山晨運社,近期轉型為中山六君子社團,以新北市世界壯年運動會為目標,正在密集訓練。說起話來中氣十足,在社團中呼風喚雨的他,是一家冷凍食品貿易公司董事長,過了法定退休年齡65歲,雖逐漸交棒兒子掌管公司事務,但也坦言很難真正放手,目前退而不休。公司交棒給兒子,他照樣每天進公司。中山六君子成員沒有幹部之分,但王世雄總是掌握大局,提醒大家何時開始暖身,何時準備收操離開學校。外型神似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穿著一身運動裝束,看似平易近人,旁人透露,「王董夫婦」平時出席晚宴,可是全身昂貴禮服,氣勢鎮壓全場,與晨運時的「阿伯」樣貌差異甚大。「我們是做冷凍食品貿易,也賣寵物零食,包括雞、鴨、鹿肉、柳葉魚、鬼頭刀等,共廿多種產品。」與妻子黃淑娟白手起家,創設冷凍食品公司,王世雄雖認為「為公司永續經營,一定要交棒」,也開始讓兒子獨當一面,但談到公司產品,眼神中仍充滿熱忱。他坦言,自己大概很難完全放手,至今還是每天都會進公司,「運動完人生總要有個方向,年齡不是問題,心態才是。」退休投入志工,又變運動選手,與友同樂又能瘦身。王世雄與妻子黃淑娟結婚近40年,30多年前創業時,公司全部資產只有一台打字機,後因客戶拜訪所需,才開始尋覓辦公室,至今形成小具規模的冷凍食品公司。如今夫妻二人逐漸交棒兒子,黃淑娟說,看著兒子經營網路世界,感受到自己在數位時代中已難跟上腳步,但也在過程中學習到如何從外銷轉向國內市場,並與消費者實際接觸。今年已67歲的黃淑娟說,擔心退休後失去方向,自己投入慈濟基金會擔任志工,正好慈濟團隊投入明年新北世界壯年運動會行列,加上中山六君子成員、好友「添哥」極力推薦,因此決定從志工變成選手,報名排球等選項,不僅能參與難得的國際賽事,可與朋友同樂,還能瘦身,簡直一舉數得。晨運夫妻檔2-周再添&陳美莉:運動修身、上課修心,有能力想回饋社會。中山國中一帶運動風氣盛行,不少附近住戶都是操場運動常客,「再添美莉」夫妻檔也是其中一組人馬。周再添、陳美莉夫妻原先在中鼎集團上班,一個負責核反應爐的工程,一個則是公司會計。退休後,兩人「內外兼修」,不只運動籌備世壯運,也尋求宗教修心,更想趁著自己還有能力時回饋社會。從小就愛運動,古稀之年仍積極參與賽事。大家口中喊的「添哥」周再添,今年已71歲,正著手備戰明年世壯運籃球、田徑、排球共七項比賽。添哥年輕時就有運動習慣,學生時期因為個頭較小,校園籃球比賽上場機會不多;但是進入職場後,每周周末持續運動,是公司籃球社一員,曾拿下台北市捷運盃冠軍。61歲時因照顧媽媽離開職場,開始接觸中山國中晨運社,現在每天都是訓練時間。周再添說,不少人退休後少了生活重心,體力反而衰退,憂鬱也伴隨而來。自己除了運動、爬山外,也會跟太太一起去社區大學上課、念經、學佛,希望透過信仰減少心浮氣躁。陳美莉去年退休,起初只是陪著先生一起練習運動比賽、當世壯運志工,但看著社團運動氣氛融洽,也加入比賽,變成排球參戰選手。她說,自己運動幾乎是零基礎,一開始不敢加入,但看著大家凝聚力強烈,也投入訓練,從團體戰著手訓練。支持修法放寬退休年齡,減輕世代壓力、傳承經驗。在雙親過世後,兩人完成志工基本訓練,希望除了參加世壯運挑戰自己外,也可以回饋社會。身體健康無虞的他們認為,現行規定65歲就退休實在太早,支持修法放寬勞資雙方協商,延後退休年齡;一來減輕年輕人負擔,也讓經驗傳承不要中斷。周再添表示,現在高齡化社會來襲,年輕人要養老人實在很辛苦,自己經濟能力沒問題,也不計較收入多寡,希望在民間發揮力量。陳美莉也說,「我們照顧老人有經驗,照顧小孩也沒問題」,現在體力都還不錯,希望在世壯運之後朝照顧相關志工發展。投入志工、穩定運動,經濟穩定是不可或缺前提。陳美莉表示,單靠勞退等支應退休生活恐怕不太夠用,他們兩人利用被動收入,例如儲蓄型股票、ETF、基金,股票市場賺利差、分紅等理財。陳美莉說,從先生退休時開始準備兩人退休資本,雖然有點慢,幸好還來得及。小孩目前30多歲,已經建議他們及早開始規畫,建議一般民眾要提早20年計畫退休生活,把剩餘的資產、必須花費,不論金額大小筆都要詳盡規畫,自己安心、也不會造成下一代負擔。
-
2024-10-31 焦點.元氣新聞
石英逝世/石英20年前猛爆性肝炎昏迷,兒捐肝救命!B肝帶原會怎樣,該多久追蹤一次?
曾參與民視多檔8點檔演出、近幾年已淡出演藝圈的資深藝人石英,經紀公司證實他27日因自然老化過世於台大癌醫中心,享壽82歲。石英子女們表示,父親在家人陪伴下安詳離世,也是藝人的石英女兒林千鈺稍早忍悲回覆記者:「我答應過爸爸會把媽媽照顧好。」家屬遵循石英遺願,身後事從簡,11月17日於台北市第二殯儀館舉辦追思告別式。石英40歲就檢查出B型肝炎帶原石英早在40歲時便檢查出B型肝炎帶原,但當時不以為意,還經常日夜顛倒拍戲,沒想到要保養肝臟,更沒有定期檢查。2000年發現肝裡有個小紅豆般的肝腫瘤,2001年檢查發現腫瘤有長大的現象,同年中秋節後切除1公分大的腫瘤。2002年5月因猛爆性肝炎呈現重度肝昏迷,後來兒子捐出近6成的肝臟,才讓石英及時從鬼門關前撿回一命。其實在檢查出肝腫瘤前,石英生活過得也算健康,菸酒不沾,當時石英老婆吳玲表示,石英的心律調節器裝了2年,還曾因氣胸開刀,可能是抗生素等藥物吃太多。換肝後的石英更重視養生,不熬夜、定期看醫生,身體逐漸恢復健康。雖然石英仍以82歲高齡自然老化逝世,大家仍應警愓B型肝炎帶原罹患肝病的高風險。B肝帶原一定會得肝病嗎?台灣罹患肝病的人很多,屬肝癌高度盛行國家,根據衛福部統計,因肝癌死亡的患者中,約70%為B型肝炎帶原者、20%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B、C肝炎病患有20%會進展成肝硬化,每年有3至5%會有肝癌風險,即所謂的肝癌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如果是B肝帶原者,最後就一定會得肝病嗎?其實不然。同樣是B肝帶原者,有人是「健康帶原者」,一輩子與病毒和平共存,也有人肝指數高高低低,成為慢性B型肝炎患者;有些慢性B型肝炎者,終其一生肝臟不會硬化,但也有人在數年或數十年後慢慢演變為肝硬化;肝硬化的病人,也有人沒有變成肝癌。每個人的狀況不盡相同,其生活與飲食習慣也會影響。只能說,B肝帶原者有較高的機率罹患肝硬化、肝癌,但絕不是必然。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B肝帶原者?B肝帶原多久追蹤一次?那要如何預防肝癌三部曲?首先當然要知道本身有無帶原。可至醫療院所檢驗「B肝表面抗原(HBsAg)」、「B肝表面抗體(Anti-HBs)」。凡B肝帶原每半年要定期追蹤與接受必要治療,包括肝指數、肝功能、腹部超音波、胎兒蛋白等檢查。衛福部指出,研究顯示,對35-59歲的B肝帶原和慢性肝炎者每6個月提供1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可以降低37%的肝癌死亡率。國內多位醫師研究結果顯示,B型肝炎、C型肝炎患者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約可降低6成以上肝癌發生。【延伸閱讀】我要怎麼知道我有沒有B肝帶原?慢性B肝沒關係嗎?一情況很嚴重,必要時需換肝B肝健康帶原者 仍可能罹患肝癌而即使是慢性肝炎抽血與腹部超音波正常的B肝健康帶原者,仍可能會罹患肝癌,全台約有兩百萬健康帶原者。根據台北榮總及陽明交通大學組成的榮陽交團隊在2022年發表的研究發現,B肝病毒突變可寄生肝臟,躲避免疫細胞,潛伏、引發肝癌。逾五十歲、男性、有家族肝病病史、體內可測到病毒者,就是肝癌高危險群。【參考資料】.衛福部.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0-29 醫療.骨科.復健
大谷翔平肩關節受傷 醫師解析常見肩關節半脫位3原因
道奇隊的大谷翔平在美國大聯盟世界大賽因為盜壘受傷,媒體引述總教練羅伯茲(Dave Roberts)說法是「肩關節半脫臼」,大谷手部的力量還在,肩關節活動範圍也沒有大礙。對此傷勢,透過及時診斷、物理治療及訓練,大多可以有效地恢復肩膀的穩定性並避免重複受傷,讓選手最快時間回到球場。肩關節半脫位對棒球運動員來說是一種常見的運動傷害,這種傷害是肱骨頭部分或不完全地脫離肩胛盂,導致肩膀不穩定。棒球選手的肩關節長期進行劇烈運動,旋轉肌群和韌帶容易因過度使用、疲勞或創傷而變得鬆弛,較容易導致肩關節半脫位。肩關節半脫位症狀,包括肩關節不穩定感(鬆鬆的)、活動範圍受限,以及運動時肩部疼痛,長期下來會有肌肉萎縮的狀況。透過運動史、受傷史、身體理學檢查和影像學檢查(如X光和MRI)可以診斷肩膀是否半脫位,並評估嚴重程度。肩關節半脫位患者經過適當物理治療後,大多可以完全恢復肩部功能,即使手術,術後積極復健,強化肩關節及核心肌群的肌力,可以重新參加運動,預後良好。。常見肩關節半脫位3原因:1.創傷性:高速、劇烈的肩部活動如投球或擊球,可能導致瞬間撞擊或扭傷,讓肩膀脫位。2.非創傷性:長期重複的肩部動作,如頻繁投球,會使肌肉和韌帶疲勞,增加脫位風險。3.神經肌肉:神經損傷或肌肉無力,也會導致肩膀不穩。治療分非手術和手術兩種:1.非手術治療:剛受傷時,冰敷減少腫脹,避免容易脫位之危險姿勢,接受物理治療(包括肩胛穩定性訓練、旋轉肌群強化訓練、增強肩關節感覺的運動),能幫助恢復肩膀的動態穩定性,必要時適當使用止痛藥物。2.手術治療:當非手術方法無效時,手術治療可能是必要的,特別是對於重複性脫位或嚴重損傷的患者。
-
2024-10-29 醫療.腦部.神經
健保署腦中風3政策 搶救千人生命
「我當醫師不夠理解病人的苦,在成為家屬後才開始了解,遠離中風減少殘障,不能只是口號。」10月29日是世界腦中風日,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連立明感慨的說,他的父親與岳父都在多年前中風,成為全台43.6萬名患者之一,面對中風家庭治療及復健的辛苦,他完全感同身受。天氣轉涼後,寒冷冬天即將來臨,也是中風的高危險季節。據統計,台灣每年約4萬人發生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日前由台灣腦中風學會、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與三軍總醫院共同舉辦「2024世界中風日在台北」活動,結合現場醫師健康講座、器官捐贈宣導、趣味闖關活動,傳遞腦中風預防觀念,現場超過千名民眾參與,聯合報慢病好日子也於現場設置攤位,進行腦中風最愛問的趣味闖關活動,一同關懷國人健康。連立明表示,中風是臥床失能主因之一,除了在急性期的第一線救治很重要之外,一旦出院後,若三高等危險因子控制不理想,很可能二次中風,因此患者出院後的控制更令人憂心,也需要家人一起監督。健保署自去年開始,陸續推出中風「減災」3支箭,一是血栓溶解劑自3小時內調整為4.5小時內使用;二為取栓手術自8小時內改為24小時內使用;今年7月起實施腦中風經動脈取栓術病人跨院合作照護計畫,目前已有381家醫院加入,預估今年成功救治腦中風患者人數,比去年增加900多人。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明年1月將推出腦中風患者出院個案管理計畫,追蹤病人用藥情況、三高控制,以降低再次中風機率。連立明建議腦中風患者出院個案管理計畫加入「健康台灣888計畫」,以利患者落實三高控制,以及減肥、戒菸、多運動,與持續追蹤心房顫動等,養成正確預防再次中風的方法,每年應可降低3.1%,約1200人再次中風的危機。
-
2024-10-24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阿茲海默症的飲食策略 提升神經生長因子的關鍵方法
神經滋養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包括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腦衍生神經滋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神經滋養素3(Neurotrophin3)、神經滋養素4/5(Neurotrophin4/5),以及刺激TrK型蛋白催化酶受體蛋白等。1991年,Crutcher及Weingartner等人發現神經生長因子蛋白(NGF protein)及神經生長因子信使核糖核酸(mRNA)在年老的老鼠腦內減少。1991年Fisher等人使用神經生長因子餵食年老的動物,刺激其海馬迴中隔路徑的膽鹼激素遺傳表現型(cholinergic phenotype)改善執行功能。1994年Hefti認為使用神經滋養因子治療是對神經的一種保護,並進行臨床實驗來治療周邊感覺神經病變、側索硬化性肌萎縮症、阿茲海默症。前瞻性的研究神經滋養因子將反轉神經細胞體合成機轉的萎縮,以及神經突觸節狀物的萎縮,重新建立失去的神經突觸的互相接觸。神經生長因子藉著各種身心活動的刺激,從神經樹狀突纖維往神經細胞體傳送化學訊號給基因組,再刺激神經軸突的增長及變大,來代償凋零而不能再生的其他神經細胞功能,並且活化海馬迴神經幹細胞,恢復海馬迴調節壓力、學習及儲存記憶力的功能,進而降低認知功能的頹退。《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第13章12節中寫到:「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就是「用進廢退」的道理。頭腦越用越靈光,神經突觸變大,不用則越來越萎縮。趁早養成生活好習慣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的發生,而罹患失智症後才改善生活習慣,有如逆水行舟,雖然辛苦些,但延緩失智症惡化的復健措施,永遠不嫌太遲。預防阿茲海默症的良好習慣1.提升內因性神經生長因子:例如學習訓練、頭腦體操、身體運動、充足睡眠、心理治療(包括藝術治療、音樂治療、舞蹈治療、園藝治療、娛樂治療、懷舊治療、人際互動、教會的團契活動等)。2.提升外因性神經生長因子:例如環境的刺激、陽光、精油按摩、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劑、薑黃素、戒菸、戒安眠藥等。3.抗氧化食物:包括綠色蔬菜、地中海飲食、植物油、深海魚油Omega3、DHA及EPA、兒茶素、紅酒、咖啡、維他命E、維他命C等,降低b類澱粉蛋白的凝聚,減少神經類澱粉斑塊的數量,延緩阿茲海默症的嚴重程度。抗氧化食物
-
2024-10-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翻轉老人癡呆汙名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帶失智者走進陽光
60多年前,一群來自比利時的修女來到台北萬華,開設診所、建立醫院,專為貧困者提供醫療服務。還促成第一個專門為失智症防治與照顧而設立的非營利組織「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25年來推動將「老年癡呆症」正名為「失智症」,更為台灣失智症的照護與預防,帶來翻轉性的改變。新冠疫情爆發時,台北的「萬華」頓時登上熱搜關鍵字。在那段苦不堪言的期間,幸而有在地人伸出雙手,幫助弱勢者撐過疫情。在這個多老人多窮苦者的行政區,有一個矢志服務失智老人的基金會,從無到有推動失智防治宣導及服務,更創設全國第一間專責型失智症照顧中心。比利時修女來台 照護弱勢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說,25年前基金會得以成立,自有土地和建物,多虧了一群比利時的修女。她們來到台灣,1959年時落腳萬華區開設診所,專門提供窮苦人家低廉甚至免費的醫療服務。為了有更好的醫療,修女從國外募款,覓地興建聖若瑟醫院,以照護婦幼為主。1981年修女們將醫院無償捐給天主教台北總教區,同時捐出永和一塊土地和部分基金興建永和耕莘醫院。兩年後醫院落成啟用,延續聖若瑟的愛人精神,繼續照顧弱勢。1979年進入耕莘醫院體系服務的鄧世雄醫師,很早就意識到台灣的老人長期照顧問題。1991年永和耕莘成立了國內第一所醫院附設的護理之家,提出全人、全程、全隊、全家的照護理念,也陸續接辦許多養護中心,建構包含機構、社區、居家等模式的長期照護網絡,更觀察到失智症是一個被嚴重忽略的棘手疾病。歧視字眼正名 獲立法支持30年前社會大眾對失智症非常陌生,醫療照護資源匱乏。1998年,天主教台北總教區、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及永和耕莘醫院共同發起成立「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是台灣第一個為失智症防治與照顧而設立的非營利組織,首要任務就是把帶有歧視的「老年癡呆症」,更名為「失智症」,獲得當時的衛生署長張博雅支持,立法正名。鄧世雄回憶,基金會草創時備極艱難,照顧失智長輩不同於一般的護理,還要能應對長輩的複雜精神行為症狀。為了深入理解患者需要什麼,學習世界各國失智症照護模式,尤其是非藥物治療,他們還派了一批永和耕莘醫院的護理師前往香港、日本、比利時等地作專業培訓,以內化成自身的技能。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在1998年9月21日國際失智症日舉辦成立大會,由當時副總統連戰、樞機主教單國璽擔任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與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等人共同揭開序幕,率先投入強化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積極進行議題倡導。郎雄曾代言 開辦記憶門診「不要再說他們是癡呆、老番顛。」鄧世雄感歎說,沒有照顧過失智者無法體會其中的辛苦,社會應對失智者及家屬多些關心和包容。在基金會服務多年的處長陳俊佑說,為了翻轉失智症被汙名化問題,基金會推動一系列活動,包括邀請老藝人郎雄擔任第一支公益廣告代言人、耕莘醫院開辦「記憶門診」、舉辦懷舊金曲慈善演唱會等,希望社會看見這群可愛的失智長輩,仍保有許多能力,不應該被遺忘遺棄。2000年,基金會創設國內第一家專責為失智症患者量身打造的「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落成,該中心也成為各界觀摩學習的典範。也開辦日間照顧中心,讓家屬有喘息時間,有安心休憩的港灣。基金會也疾呼,及早發現、及時治療失智症,獲政府重視列入老人健檢項目,帶動國際失智症協會推動各國失智症篩檢之風潮。拍攝紀錄片 成失智症教材基金會還拍了許多紀錄片,成為重要教材。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處長王寶英說,有紀錄片能讓更多人透過真實的生活場景,知道什麼是失智症。基金會也倡議失智照護的四大目標:「認識他、找到他、關懷他、照顧他」。感於失智症預防的重要,基金會還出版各式預防及延緩失智的教材、書籍,也研發具實證預防與延緩認知功能下降效益之生活型態再設計團體課程,免費於全台各地訓練課程帶領人,引進全台各社區,帶領民眾學習從生活中預防失智症。25年過去了,在照顧老人的工作中,鄧世雄體會到:「當你真心地去幫忙、關懷弱勢朋友,只要你做得好,別人就會幫你。」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小檔案成立:1998年成立迄今,是台灣出現第一個以「失智症」為名的非營利組織,積極推動失智防治宣導及服務。服務事項:●機構服務2001年開始提供住宿型服務,達到安養、復健、娛樂、品質生活等照顧需求。●社區服務屬於長照A單位服務,符合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的個案,可擬定照顧服務計畫,多元課程延緩失能、失智。●失智宣導2003年開始推動「全國失智症宣導計畫」,透過創意宣導教材製作,讓社會大眾認識失智症。
-
2024-10-17 焦點.元氣新聞
支持小陽光揮灑畫筆 中醫大兒童醫院提供身心全方位照護
為了喚起社會對燒燙傷議題的關注,並鼓勵顏損兒從繪畫中獲得自信,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攜手陽光基金會、台灣輝瑞藥廠,共同舉辦「神彩輝陽,藝起有魔法」巡迴畫展,展期為113年10月14日~18日,希望讓更多人看見陽光孩子們的生命故事與堅韌精神,並支持臉部平權的社會價值,用愛攜手陪伴陽光孩子勇敢迎向未來。繪畫抒發小陽光感受,舉辦畫展放鬆緊繃身心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周宜卿行政副院長表示,燒傷及顏損兒需要的不只有外表上的重建,還有心靈上的支持協助,而藉由藝術創作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尤其是年紀尚幼的小陽光們,常無法清楚表達對疾病的看法,但卻可以透過繪畫抒發感受,達到雙向溝通的目的。此外,這次特別選在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舉辦畫展,也盼能夠營造舒適友善的環境,讓前來醫院就診的孩子放鬆身心,緩解緊張、害怕的負面情緒。跨專科團隊查房會診,提供傷友全方位照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醫師暨燒燙傷中心吳卓翰醫師指出,燒燙傷患者不只需要整形外科醫師做傷口重建,還需要各專科醫師一起多方位協助。中醫大附醫燒燙傷團隊每週都會舉行跨專科會議,包括整形外科、小兒科、感染科、復健科、精神科、營養師、藥師、物理治療師、呼吸治療師、護理師、社工師等各科專家一起查房,不只強調傷口照護,還提供全方位服務,照顧患者的身心,目標是協助傷患重返生活崗位。吳卓翰醫師補充,中醫大附醫和陽光基金會合作已久,陽光基金會不僅有專業的社工師提供傷友心理建設,還有多位物理治療師提供免費復健,幾乎所有在中醫大附醫診治的燒燙傷患者都會轉介到陽光基金會;很感謝陽光基金會在傷友出院後接續照顧,幫助他們為重返社會做準備,甚至還替不少傷友進行工作媒合,希望民眾可以給予更多同理與支持。如果我有魔法,藝起突破外表限制!陽光基金會中區中心翁禎穗主任說明,今年畫作主題是「如果我有魔法」。小陽光的畫作不僅是孩子創作力的展現,更是孩子們的生命故事。對於每個陽光孩子來講,要經歷數不清的手術和漫長的復健,甚至常因外表不同而遭受異樣眼光,成長歷程是非常辛苦的,但這些辛苦並不影響他們的創作天賦及無窮的想像力。透過他們的故事也告訴我們,不管遇到甚麼困難,都應該勇敢面對,並努力追尋自己的夢想。陽光一直在推廣臉部平權,主張不管顏面外觀如何,每個人都應該獲得平等的對待與公平的機會。邀請大家藉由這次畫展,更認識燒傷顏損朋友外,也一起創造友善平權的社會環境。響應臉部平權,助小陽光重拾信心台灣輝瑞藥廠劉鎧維營運長提到,醫院往來的病友及家屬很多,感謝院方無償提供場地展出畫作,希望藉由此次作品展出,可以讓更多人看見小陽光們無窮的生命力,進而了解這群與眾不同的孩子,帶給小陽光更多溫暖與希望。透過畫作展出,對小陽光來說是莫大的榮耀,能夠幫助他們重拾信心,更有勇氣面對外來的挑戰,誠摯邀請民眾一同響應臉部平權,營造多元友善的社會。
-
2024-10-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章殷超堅守貢寮偏鄉30年 打造健康「烏托邦」
新北市貢寮區樂文診所負責人章殷超,台大醫學系畢業、台大醫院住院醫師訓練完成後,主動申請出任貢寮衛生所醫師兼主任。後來開設診所,仍然選擇無醫區域。堅守偏鄉30年,人們讚美他犧牲奉獻,他倒說自己心裡有一個烏托邦,如果稱為「奉獻」,過程中有太多「享受」,吸引他樂此不疲。章殷超常走在制度的前方,過去在偏鄉實踐深度居家關懷與醫療服務時如此,現在著手催生他最新的願景「貢生.寮」家屋–做為社會處方的共生小屋,亦復如此。1992年章殷超從醫學院畢業,服役後進入台大醫院家醫科受訓,連續兩年到貢寮衛生所學習及支援一個月。他感受到衛生所家醫科學長高昂的使命感及基層工作人員的熱情,醫療隊經驗在心中播下的服務偏鄉種子,已然萌芽。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章殷超1997年再回貢寮,接任衛生所主任,想要做出「偏鄉執業與社區健康照護」的一個模式,給有志基層服務的夥伴參考。義診短暫 偏鄉社區獲益有限偏鄉醫療資源不足,常有公益社團來義診,然而點狀或短暫的資源挹注,社區獲益有限。章殷超與公益社團洽談,說服對方運用義診經費,支持固定的醫療團隊進駐偏鄉,定期定點,持續服務。雙方合作至今。貢寮是偏鄉,卯澳、馬崗、吉林和龍崗是偏鄉中的偏鄉。考量衛生所員額無法擴編,章殷超選擇離開公務體系,讓公費生學弟接任衛生所正職職缺,他再以特約醫師身分在衛生所開門診、巡迴醫療及居家服務,章殷超的觸角也伸得更長,透過深度居家關懷,開啟新視野。章殷超當初到偏鄉行醫,收入不及在都會區發展的同學。外界曾用「犧牲奉獻」形容他,但章殷超覺得「享受奉獻」比較貼切與接近實況,「過程中有太多的享受,若是犧牲,恐怕難撐這麼久。」在老街開診所 候診區像客廳投身居家醫療多年後,章殷超覺得若能有個「據點」,將有新的局面,於是2004年在僅有400位常住居民的貢寮老街開設樂文診所,以診所為基地與社區互動,實現他嚮往的健康園地。樂文診所呈現居家風情,候診區像開闊的客廳,章殷超在診間看診外,還會在客廳對病患解說藥品、指導復健動作。從1999年執行居家醫療開始,章殷超在病患家中接觸大量家庭照護者與外籍看護,發現照顧照護者與降低照護者壓力,比提供完整的醫護專業服務與指導更重要。新台客小舖 解外籍看護鄉愁樂文診所於是與地方創生團隊合作,由診所替外籍看護代購生活用品。外籍看護陪長者來診所就醫時,就能順便取得所需,甚至可以在居家服務時代為配送。這家服務外籍看護與新住民的「新台客小舖」,專賣一解鄉愁的營多麵、天貝、春捲皮、蝦餅、辣椒醬,也經營互助、關懷、尊重與感謝。在偏鄉行醫,章殷超與獨居的簡阿嬤有長達27年的難捨情緣。住在老街的簡阿嬤20多年前因脊椎神經壓迫,雙腳逐漸沒力,卻堅持每天上樓拜拜,下樓時採坐姿滑下樓,6年前薦部出現傷口,發現時已是第四期褥瘡,經過數個月就醫治療,才將傷口治好。但許多自我照顧細節難以確實,褥瘡癒合後仍傷痛不斷,並因脊椎神經壓迫併發排尿不順。章殷超考量簡阿嬤大小傷痛常發生在私密部位,因此常在看診結束才約她到診所治療,也多談一些照護與生活上的事。閒談中,章殷超聊起想成立一個像「家屋」的空間,取名「貢生.寮」,由診所專業人員定期協助住民提升能力,照護自己的生活細節。那麼長輩既不麻煩家人,又可避免諸多併發症風險,簡阿嬤也樂見這樣的家屋設立。建置家屋 打造「社區的家」可惜簡阿嬤沒有趕上。2年前她感染新冠肺炎,併發急性腎衰竭去世。簡阿嬤的兒子知道母親的心願,決定把媽媽晚年獨居的兩層樓建物,交給章殷超使用,建置「貢生.寮」家屋。簡阿嬤生前的處所改造後的格局,已讓章殷超無障礙空間「社區的家」呈現雛形。他希望未來能具備急性期後端照顧的功能,同時是生活媒合平台。這個家還會有「社區客廳」,讓不便使用一般長照據點的長者,能在這裡做一些客製化的活動,扮演類長照據點的角色,減緩老化,豐富生命。章殷超的父親是他台大醫學系的學長,為改善家庭經濟,回雲林家鄉開業。小時候父親騎著機車載他出診,父子在田間小路上馳騁,是他內心的甜美回憶。「手腳深入土地人間,眼光懷抱烏托邦」,章殷超因對家庭醫學與社區醫學新興的概念懷抱如此的憧憬,決定留守偏鄉,兒時埋藏的父子生命悸動更不時湧現腦海。章殷超小檔案年齡:58歲學歷:台大醫學系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現職:樂文診所負責人經歷:台大醫院家醫科兼任主治醫師台北縣貢寮鄉(新北市貢寮區前身)衛生所主任新北市五所偏鄉衛生所居家在宅醫療服務特約醫師主要事蹟:新北市104年度醫療公益獎及醫療貢獻獎2020年度台灣醫療典範獎
-
2024-10-14 醫療.心臟血管
下肢水腫是腎臟壞了? 醫建議3點顧好「第二心臟」促進血液循環
一名65歲女性糖尿病友,罹病已經20年,後來演變成慢性腎衰竭第三期,雖然有輕微蛋白尿,但三年來腎絲球過濾率一直維持在50分上下,生活品質還算良好。近期回診時,小腿嚴重水腫,不良於行只能坐著輪椅,診斷為急性腎損傷。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臉書分享,腎臟病導致水腫,通常在慢性腎衰竭第四期以上才會開始出現。這名個案在腎臟病第三期就已經下肢水腫,且要靠輪椅輔助,研判是小腿肚長久沒有收縮導致,腿部長期處在嚴重積水狀態,加速腎損傷惡化。洪永祥提到,小腿肚又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心臟」,靠著強壯的肌肉像幫浦般,協助血液輸送至全身各處。心臟、腎臟、小腿肚是促進血液循環的三個健康要素,缺一不可。當心臟或腎臟衰竭時,會出現小腿水腫症狀,若保養好第二顆心臟的收縮功能,即可提升腎功能。臥床、久坐、久站是讓第二顆心臟逐漸衰竭的主因,洪永祥表示,慢性腎衰竭的腎友,一定要善用第二顆心臟來保護腎功能。如果不設法復健起身站起來或加強小腿肚收縮,腎功能就會一直衰退下去。他建議,從飲食控制、體重管理、疾病治療這三點來搶救腎功能,平時也要養成鍛鍊小腿肌力的習慣,增進行動力及血液循環。一、補充足夠的優質蛋白,避免肌少症:腎友要限制蛋白質,但還是要吃到適量的優質蛋白質,並且要有足夠的熱量與營養,千萬不要過度限制蛋白質而導致肌少症。二、控制體重,減少對下肢的負擔:腰圍超過正常值的中廣體型,會造成下肢肌肉關節負荷大外,也會壓迫下肢水分的回流。若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或是BMI超過27,建議減重諮詢,努力減去至少原始體重的10%。三、積極治療關節退化問題:退化性關節問題,是許多腎友久坐無法運動下肢的主因,建議一定要治療並復健下肢關節。若嚴重到需要進行置換療程,保守療法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時,可選擇開刀恢復行動力。
-
2024-10-13 醫療.腦部.神經
忍一忍疼痛不會過去!專家:「能忍痛」不是好事,長期對大腦不利
每個人都害怕疼痛,但疼痛其實是保護身體的機制。當疼痛出現,就是示警身體某些部位出現問題。止痛很重要,但找出疼痛的根源更重要,面對生活中的大小疼痛,忍耐不吃藥並非最好的解決方案。如何適時適當解痛、找出問題所在?常見「痛死人」的疾病又有哪些?如何避免?有人說自己特別能忍痛,有人一點小痛就受不了,疼痛是主觀性的,同樣的疾病或症狀,每個人疼痛感受度為何不同?衛福部嘉義醫院麻醉科醫師洪柏園說,疼痛其實是保護身體的一種機制。疼痛是保護身體的機制,避免遭受更多損傷。洪柏園表示,疼痛來自於受到有害刺激時,特定感覺神經的活化。當人體受到如熱、化學刺激、外力重擊等刺激時,位於皮膚、肌肉、內臟等處的疼痛感受器會被活化,將這些刺激轉化為電訊號,經由周邊神經傳遞至脊髓,再經由脊髓丘腦徑傳送至大腦。大腦的多個區域包括丘腦、體感覺皮質、邊緣系統負責處理這些訊息,形成對疼痛的感知。洪柏園說,疼痛本質上是一種保護機制,提醒身體可能正在受到傷害。這個警告系統會驅使我們遠離有害情境,避免進一步損傷,並尋求幫助或休息,對防禦和生存至關重要。你覺得好痛,我覺得還好,多重因素影響疼痛感受。洪柏園表示,疼痛的感知因人而異,受到複雜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共同影響。生理層面,基因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有些人對於疼痛較為敏感,而有些人天生擁有較高的疼痛閾值。心理因素也顯著的影響疼痛感知,情緒、壓力、焦慮、憂鬱和過往的疼痛經驗等,皆使得每個個體對於疼痛的感受度不同,因為大腦對疼痛的解讀不僅來自身體的感覺,更包含了情緒的反應。此外,社會和文化因素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不同的生長經歷、社會環境和文化系統,造成了每個人在疼痛耐受性上的差異。所有疼痛都能看疼痛門診,量表可量化疼痛程度。洪柏園表示,疼痛門診由多專科的專業醫療團隊組成,提供所有因疼痛而困擾的病人完善的診斷和治療,包含檢查評估、藥物和介入性治療、復健、行為治療和疼痛應對的衛教等服務,致力於幫助患者緩和疼痛。疼痛評量表是一項有效的工具,用來量化病患感受到的疼痛程度,能夠幫助醫療人員更加了解病人的疼痛狀態,進而做出相對應的措施,也可用於追蹤疼痛程度的變化,追蹤治療成效。目前常用的疼痛評量表有數字等級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 NRS)和視覺類比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等。前者由病患將疼痛程度在0到10的範圍內進行評分,0代表「沒有疼痛」,10代表「最劇烈的疼痛」;後者由一條10公分長的線構成,兩端分別標註「沒有疼痛」和「最劇烈的疼痛」,患者在線上標記出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點,然後通過測量點的位置來量化疼痛強度。慢性、劇烈疼痛不要忍,長期會影響大腦認知功能。洪柏園表示,一味忍痛,尤其是慢性、劇烈的疼痛,而沒有給予適當的治療因應措施,對於身體和心理的健康都是有害的。長期的疼痛可能併發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免疫力低下、慢性疲勞、睡眠障礙等問題,更可引發心理壓力和情緒障礙,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工作效率、人際關係和社交表現。因此,尋求專業的疼痛評估和治療相當重要。建議民眾有相關疼痛問題,可至疼痛科門診就醫與諮詢。洪柏園指出,若痛沒有得到適當因應,變成了慢性疼痛,將使得大腦的結構產生一些改變。在處理疼痛的腦區可能出現灰質減少的現象,導致認知功能減退,而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問題和執行能力下降的現象,影響患者生活品質。除此之外,神經傳導物的平衡亦會被破壞,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因而造成情緒障礙如焦慮和憂鬱。慢性疼痛對認知功能和情緒帶來深遠影響,因此,他強烈建議患者尋求及時而有效的疼痛因應,來預防上述不良後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13 養生.營養食譜
肥美牡蠣 我的蛋白質好朋友
我定期做健康檢查,長期以來的驗血報告顯示——蛋白質攝取量不足、白血球指數雖過關但偏低,醫師囑咐我重視飲食。家人得知消息,為我想出同時解決這兩項數字的食材——牡蠣。因曾罹患癌症的親友若白血球數不足,無法進行化療時,大部分的醫師建議優先選擇高蛋白的食物幫助身體恢復健康,牡蠣是其一。我因做牡蠣料理得以比較前後者的變化,的確,多吃牡蠣再度驗血發現,指數大幅提升,算是另類醫療食法。牡蠣也稱蚵仔。一般人的印象中,蚵仔體型較小、養殖期短;牡蠣體型較大、養殖期稍長;其實都是同一類海鮮。清洗牡蠣是門學問,得輕柔地用手緩緩撥動,順便挑出殘留的外殼或碎屑,尤其「裙邊」處;切忌過度沖洗,避免流失天然鮮味。我家附近有個專賣牡蠣的攤位,我習慣多買一些,稍做分類,小顆的做成蚵仔煎、蚵仔麵線……大顆做冷盤,像「蔥油牡蠣」。一口咬下,盡是軟嫩肥美的口感,吃起來格外過癮,如以綠色的蔥和紅色的辣椒點綴,可同時滿足視覺與味覺的雙重享受。炸牡蠣食材:牡蠣、九層塔、蛋黃、小番茄作法:1. 九層塔和牡蠣洗淨後,用餐巾紙擦乾水分。2. 小番茄對半切。3. 取一碗公,放1個蛋黃,加入1大匙清酒(去腥)、些許鹽和白胡椒粉調味,攪拌均勻,加入牡蠣。4. 將地瓜粉鋪平在容器上,一顆顆牡蠣取出,均勻裹上薄粉,靜置至反潮,以增強附著力,避免油炸過程脫粉。5. 平底不沾鍋倒入1碗(吃飯用)油,油滾後,將鍋稍微傾斜,放九層塔炸至酥脆,以濾網瀝乾油分。6. 將鍋子擺平,倒入作法5的油,放入牡蠣,轉中火,以半煎半炸的方式,炸30秒翻面,另一面也炸30秒。最後將鍋子傾斜,轉大火,炸30秒搶酥,即可起鍋(此步驟容易噴油,得格外小心)。7. 九層塔鋪盤底,放炸牡蠣,再以小番茄點綴。牡蠣湯麵食材:牡蠣、韭菜、麵線、油蔥酥、薑作法:1. 韭菜洗淨,切丁備用。2. 薑切成跟麵線一樣的細絲。3. 牡蠣洗乾淨,瀝乾水分。燒一鍋水,水滾後關火,放入牡蠣,燜3分鐘,撈起備用。4. 原鍋放入一把麵線,折成一半(方便食用),煮1分鐘後撈出,放入冷水中搓揉,去除澱粉(避免黏糊),瀝乾備用。5. 另煮一鍋水(或雞湯),放薑絲和作法4的麵線,用筷子攪拌散開,加入適量的胡椒粉、微量的鹽、油蔥酥,煮熟放入韭菜丁和牡蠣,煮1分鐘,盛盤,再以1茶匙的油蔥酥點綴。蔥油牡蠣食材:牡蠣、蔥、薑、蒜、香菜、大辣椒作法:1. 清洗牡蠣,瀝乾備用。2. 將蔥、大辣椒、香菜切成絲,放在冷水中浸泡。3. 鍋中放500cc的水,加入拍碎的蔥和薑,水滾後煮約2分鐘,撈起蔥和薑,關火。下牡蠣燜20秒,瀝乾水分,擺盤。4. 另起一鍋,放蒜末、醬油、鹽、糖、雞粉、白胡椒粉、2大匙開水調味,煮滾淋在牡蠣上。5. 盤中放蔥絲、辣椒絲、香菜絲。6. 鍋中熱2大匙油,淋在牡蠣上,逼出香氣。● 牡蠣不宜生食。蔥油牡蠣燜20秒也許時間較短,但後面還有熱的醬汁和滾油,熟度剛剛好。
-
2024-10-12 醫療.骨科.復健
妻夫木聰飽受五十肩困擾 醫揪「1症狀」示警:2周內應立即就醫
43歲日本男星妻夫木聰,近期大方招認已經衰老,不只記憶力明顯退化,還飽受五十肩困擾,日前出席記者會時稱「右手舉起來就很痛。」北醫附醫復健科專任主治醫師康峻宏說,43歲有五十肩並非新聞,有20歲就罹患五十肩的病例。多數患者都拖到手已難以伸展或伸展時會痛才就醫,他提醒,預防五十肩或防堵惡化,伸展運動極為重要,如果肩膀卡卡休息超過2周未改善,就應就醫。康峻宏說,五十肩並非是50歲才會得到的疾病,50歲是疾病發生高峰期,五十肩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原發性導致的原因不明,恐與自體免疫疾病有關,次發性多與動作錯誤、運動傷害,讓肩關節長期處於發炎引起。通常原發性五十肩的患者年紀較輕,次發性患者多落在50歲前後出現明顯症狀。五十肩的正式名稱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肩關節囊長期發炎導致周邊組織沾黏,當關節過於伸展時就會疼痛。導致肩關節囊發炎的原因,第一種是運動傷害,如肩關節夾擠,肩峰下的棘上肌與二頭肌的肌腱、肩峰下滑囊和關節唇被夾擠所產生的肩膀疼痛,會導致肩關節夾擠的運動,如打網球、游自由式、向上舉重,這類肩膀會快速旋轉的動作都可能造成夾擠,長期夾擠,讓肩關節受傷發炎,就會引發五十肩。第二種是肌肉時常拉傷,像做家事勞務的家庭主婦、長時間寫板書的老師、塗抹水泥的工人等,都會時常因為舉手等動作,造成肩頸肌肉拉傷,導致肩關節囊發炎。避免運動或是職業傷害引起的五十肩,康峻宏提醒,一定要保持適當的柔軟度,肌肉伸展運動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人類多數執行的事物,都是在人體「前方」執行,因此身體前方的肌肉多數都偏向緊繃,如胸大肌、三頭肌,建議平時要做向後的伸展,並強化後背肌群,如後上背的肌肉,降低運動或是工作時關節炎發生的機會。如果不幸罹患五十肩,透過復健也能獲得改善的效果,如果五十肩引起的輻射疼痛等,可透過注射止痛藥等獲得改善。他提醒,多數患者都是等到手已經舉不起來才就醫,患者常會因為「太痛」不願復健,也讓五十肩惡化,為避免類似事情發生,平時肩膀卡卡,且覺得疼痛不適,自行休息1到2周仍未改善,應立即就醫,及早治療愈可以避免發炎引起的後續沾黏。
-
2024-10-11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退休後復健科助人 我是老奶奶的手套
我50歲退休,在嬰兒之家當志工媽媽期間,有位在榮民醫院當志工的朋友問我:「醫院門診有缺護理師,要不要去應徵?」我想如果上班彈性是可以的,就寄了履歷表,經過面試,即開始在榮民醫院的門診上班。退休前,我在婦產科服務,當時接觸的都是孕婦、產婦和小嬰兒,準備迎接新生命的人們臉上總是充滿希望。然而,現在服務的復健科,幾乎都是身上帶著傷痛的患者,看到的是一張張愁苦衰弱的病容。有一天中午準備休診時,看見坐在輪椅上的馬奶奶還在候診區,我趕忙打電話到護理之家請工作人員來接奶奶。等待接送的時候,我問:「奶奶,您肚子餓嗎?您的手好冷,您覺得冷嗎?」我握住奶奶瘦弱的雙手,奶奶沒有回答,她的身體一直抖,溫柔無力的看著我,直到人員來接她。「我買了一副手套要送給奶奶,可以保暖。」我向醫師同事說。醫師說:「奶奶不缺手套,缺的是親情。」我還是決定要送手套給奶奶。送手套給奶奶時,奶奶說:「我有手套,不用送我。」奶奶一樣溫柔的看著我,握住我的雙手,輕輕撫摸著說:「妳的手好熱,好溫暖,年輕真好。」奶奶沒有收下我的手套,但每次奶奶來復健,我的雙手就是手套,溫暖她冰冷瘦弱的雙手。
-
2024-10-10 醫療.眼部
白內障不光是影響視力 眼科醫:可能導致憂鬱症
現在幾乎是人手一機的時代,民眾「黏」在3C產品的時間明顯增加,長期使用3C產品,會加速眼睛老化。眼科醫師指出,5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會增加白內障和青光眼等疾病風險,對長輩來說,白內障不只會影響視力,更可能因此影響心情、不願意社交,甚至導致憂鬱症。台灣將在明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持續增長,視力健康成為現代人必須關注的重大議題。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10月的第2個周四訂為「世界視覺日」,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呼籲民眾留意視力健康。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王一中表示,老年眼疾是大家都需要關注的議題,尤其是近視問題,研究顯示,每增加100度的近視度數,白內障和青光眼的風險會增加20%、黃斑部病變60%、視網膜剝離30%。白內障對眼睛造成傷害外,也可能連帶影響患者的心情、社交狀態等,王一中舉例,他的父親80多歲了,也深受白內障困擾,變得不愛出門,不過在接受白內障手術後,狀況已明顯改善。台灣視覺復健專業服務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侯鈞賀說,現代人高度近視比率高,只要500度以上就屬於高度近視,除了年紀之外,這是影響白內障的重要因子。近年來白內障有年輕化的趨勢,他有一個當兵的同梯戰友,38歲時就發生白內障,原先只覺得看東西「霧霧的」、有點畏光,後來才確診白內障。白內障會造成視力模糊,但也可能是黃斑部病變、視網膜病變和青光眼等引起。侯鈞賀指出,隨年齡增加,眼部的沉積物會逐漸堆積,血管開始增生,會讓視網膜的細胞無法吸取足夠的氧氣與養分,進而傷到感光細胞,發生黃斑部病變,患者看直線呈現波浪形、視野中心出現黑暗或模糊區域或盲點。只要眼睛不適,應積極尋求專業意見,否則容易延誤就醫。開業眼科醫師張正忠說,白內障的生成是不可逆的,目前為止尚無任何眼藥、注射劑或是保養食品可以治療白內障,唯一直接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接受白內障手術置換人工水晶體。
-
2024-10-0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建置南投山城醫療 張常勝坐輪椅也堅持看診「我只是走路慢一點,不是到不了」
南投埔里基督教醫院醫事部主任醫師張常勝罹患小兒麻痺,深刻體會弱勢、病人與身障的種種艱難,台大醫學系畢業後,即遠赴南投偏遠的山城行醫。為縮小城鄉醫療差距,張常勝率先建立肺結核病房、職業傷病診療與安寧居家療護等,守護大埔里地區居民健康長達31年。一歲染小兒麻痺症 從此跛行1950至1970年代,小兒麻痺症在台灣盛行。張常勝出生於基隆,一歲多時遭病毒感染,從此只能跛行。他認知「體能不如人,那就做好能力所及之事」,用功讀書,1980年考進台大醫學系,寒暑假期間常去偏鄉服務,醫院實習時多次照顧遠從山地鄉到台北住院的病人,投入偏鄉醫療的念頭開始在心頭萌生。1987年,張常勝考進台大公衛所,鑽研職業傷病領域,1989年取得碩士學位後,進入台大醫院與台灣省慢性病防治局,參與照顧肺結核與塵肺症等病人。不料1992年被傳染肺結核,也成了患者的張常勝選擇繼續醫治病人,接受當時最新療法「短程治療」,半年後順利痊癒。考進台大 看見偏鄉人力匱乏防治局期間,張常勝再次感受偏鄉資源匱乏的衝擊。肺結核病人診治後需住院數周,曾有感染肺結核的婦人,從桃園山地鄉下山就醫,還拖上三、四個孩子。婦人說,小孩不能幾個禮拜沒人顧,只得帶來陪媽媽住院。這觸動張常勝學生時期的回憶,感慨就醫對偏鄉人仍然是大事,下定決心前往偏鄉。1993年,張常勝得知南投埔里基督教醫院沒有內科醫師,他的專長之一的肺結核在埔里極為猖獗,他斷然起而行,從台大醫院轉往埔里小山城實踐初衷。張常勝成為埔基唯一的內科醫師,負責發展加護病房和內科照護。兩年後埔基派張常勝去高雄醫學大學接受腎臟內科訓練,返院後在埔基建立慢性腎病照護,也支援山地巡迴醫療去仁愛鄉部落看診。90年代,埔基每年仍會發現一百名以上的肺結核患者,平均每三天就有一件新個案。張常勝深入山地部落後發現,有些部落的居民最大死因是肺結核。肺結核痊癒的關鍵在於完整的治療,需規律吃藥半年,但山地醫療人力不足,衛教宣導不易,有些病人藥吃了一兩個月,就中斷或不規律用藥,導致未能痊癒,甚至產生多重抗藥性,最終死亡。建立南投第一個肺結核病房有鑑於肺結核需要住院的重病病人很多,南投縣內卻無肺結核病房,張常勝著手規畫在埔基設置專責病房,1998年建立南投縣內第一個肺結核病房。921地震時結核病房嚴重毀損,一處小兒科病房重建為呼吸隔離病房;2003年SARS大流行,病房又再改建為可以收治SARS病人的病房。從肺結核到SARS,張常勝看顧多是高傳染性的病人。1994年,一位肺癌末期的老婦人從美國返回,想要在埔里老家善終,但是她已虛弱得無法就醫,希望埔基派醫師出診。當時台灣還沒有安寧療護的觀念,張常勝挺身而出,直到老婦人去世。後來安寧照顧基金會開課推廣安寧療護觀念,他鑽研精進,1998年組建南投縣內首個安寧居家療護團隊,2017年建立埔基安寧病房,構成完整連續的安寧療護系統。張常勝還是南投縣職業傷病診治的重要推手。2003年他開始第一個職業醫學與傷病診療門診,2023年埔基設立職災職能復健中心,獲勞動部認可,成為職災職能復健專責醫院。31年駐守偏鄉 感謝妻子力挺從醫34年,有31年駐守偏鄉,張常勝最感謝的是妻子周純玟。妻子帶著三個年幼的孩子跟著他住進埔基宿舍,操持家務、教養孩子,是他最堅強的後盾。孩子漸漸長大後,為了升學,妻小搬遷至台中,張常勝當時曾考慮是否該轉換跑道,但他終究心繫偏鄉,並沒有離開。偏鄉醫療人力至今依舊普遍不足,張常勝負責的安寧療護、職業傷病等科別的醫師缺口更難補足。他期望有更多醫師投入,扭轉醫院裡多數專科仍是「一個科一個人」的醫療困境。「我只是走路慢一點,不是到不了。」他說,從小到大沒想過行動不便會是問題。雖然工作時常跌倒,甚至摔斷腿,但就算打上石膏,仍能坐著輪椅看門診、值班查房、居家訪視。只要力所能及,張常勝將持續如此,盡心盡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張常勝小檔案年 齡:64歲出生地:基隆市學 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台灣大學公衛碩士成功大學公衛博士肄業現 職:埔里基督教醫院安寧照護科及醫事部主任醫師經 歷:台大醫院內科住院醫師奇美醫院胸腔內科臨床研究員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秘書長及理事高雄醫學大學腎臟內科臨床研究員埔里基督教醫院內科部主任埔里基督教醫院社區健康中心主任埔里基督教醫院慢性醫學部主任主要事蹟:埔基2019年至2023年病人滿意度第一名保安宮第6屆保生醫療奉獻獎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服務貢獻獎
-
2024-10-07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痛到底能不能運動?10種強化膝關節運動 適度做有助恢復膝蓋活動力
預防膝關節疼痛的發生,平時應多強化膝蓋的肌力,維持膝蓋適當的活動度,尤其要常做強化膝關節運動,可減少膝蓋受傷。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治醫師洪榮斌指出,膝關節的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運動對膝關節的影響則因人而異,運動對膝蓋究竟是好還是壞,取決於運動的種類、姿勢是否正確及個人膝蓋的狀況。 洪榮斌表示,對於膝蓋健康的人來說,只要在姿勢正確的前提下進行運動,不僅可以強化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還能幫助改善身體平衡與穩定性,進而降低膝關節受傷的風險,特別是強化大腿與臀部的肌肉,能有效支撐膝蓋,減少在活動中的壓力,讓膝關節不容易受到磨損;但如果運動姿勢不正確或運動量過度,反而可能對膝蓋造成傷害。 運動對膝關節,是好還是壞?洪榮斌舉例,許多人在進行運動時,像是慢跑、深蹲或長跑等,這些運動在正常情況下,並不會對膝蓋造成不良影響,關鍵在於姿勢的正確性及身體是否感到不適。如果在運動過程中,膝蓋沒有疼痛感,這些運動通常是安全的;然而,若膝蓋已經出現疼痛症狀,繼續進行這些需要負重的運動,則可能導致膝蓋進一步受損。 對於已經感到膝蓋不適的人來說,繼續進行負重運動,如跑步、深蹲或重量訓練,則可能會加重疼痛,因為這些運動會讓膝關節承受身體重量,加劇關節壓力,進而增加疼痛感。因此,對於有膝蓋問題的人,這類負重運動不建議持續進行,應當根據具體情況調整運動方式,膝蓋疼痛的風險也相對較低。 相對來說,許多不需要負重的運動,對於膝蓋疼痛的病患則是比較安全的,像是以坐姿進行的運動,或是適度的伸展運動、游泳、腳踏車等低衝擊運動是比較安全的選擇,不僅可以避免加重膝蓋負擔,還有助於維持關節的靈活度與血液循環。 此外,適當的復健運動,也是減緩膝蓋疼痛的重要手段,能在不會加重關節負擔、不增加壓力的情況下,幫助活動膝關節、強化周圍肌肉,逐步恢復膝蓋的活動力。 運動護膝的好處洪榮斌強調,運動對膝關節的健康有許多好處。首先,適當的運動可以強化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尤其是肌耐力的提升,對於關節的穩定性極為重要,當肌耐力足夠時,平衡性會相對提高,就能減少受傷的風險。 此外,適度運動對骨骼健康也有益處,運動時對骨骼施加適當的壓力,能刺激骨質生長,減少鈣質流失,從而有效預防骨質疏鬆等骨骼疾病的發生,特別是隨著年齡增長,骨骼健康變得更加重要,而運動正是保持骨骼健康的有效方式之一。 運動不僅對肌肉與骨骼有益,對關節內的軟骨也有促進作用,適當的運動能給予關節內軟骨適度的壓力,反而能促進軟骨的生長與修復,許多人可能認為只要增加運動量就能帶來更多好處;但實際上,過度運動反而會增加肌肉、肌腱和韌帶受傷的風險。因此,運動應講求適量,而非越多越好,尤其是對於平時不常運動的人來說,應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量,才能避免過度訓練而導致運動傷害。 運動的另一個好處,在於能夠改善日常生活中的活動能力,當身體的肌肉與關節保持在健康狀態時,人在進行各類日常活動時會更加靈活,並且能更有效地應對意外情況,減少受傷的風險,像是走路時不小心跌倒,或遇到緊急狀況時,擁有足夠的肌耐力與穩定性,能幫助身體更快恢復平衡,避免嚴重的摔傷或關節扭傷。 10種運動,對膝關節好洪榮斌說明,膝關節的穩定性主要依靠周圍的肌肉和韌帶,尤其是位於膝關節前側的肌腱,由四條肌肉組成的股四頭肌,透過運動可以有效地增強關節的穩定性,減少受傷的風險。 要增強膝關節的穩定性,建議選擇不會引起膝蓋疼痛或不舒服的運動,例如使用健身器材訓練大腿和膝蓋周圍的肌肉,或是進行跑步、慢跑、超慢跑、深蹲、騎自行車、游泳等,重點是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並且持續進行,以達到強化膝關節的效果。 1.直抬腿運動直抬腿運動是一種簡單而實用的訓練,適合各年齡層的人進行,特別是年長者或行動不便的患者,有效提升下肢的穩定性和肌肉力量,強化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對年長者而言,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逐漸流失可能會影響行動能力,直抬腿運動能有效防止肌肉退化,預防膝關節問題。 直抬腿運動是在坐著的狀態下進行,首先,平躺在床上或地板上,將單腳的腳板向上翹起,腳尖朝向身體方向,膝關節保持伸直。接著,緩慢地將整隻腿向上抬起,抬高至約30至60度,並保持離床或地面約30公分的高度。當腿抬高時,大腿前側的肌肉要用力收縮,並維持這個姿勢約5秒鐘,然後大腿放鬆,緩慢將腿放回原處。 建議每次進行20下,之後休息2至3分鐘,再重複3至5次,每天可以進行100至200下,可以達到最佳效果。 直抬腿運動最大的優勢在於便利性,不需特別的設備或場所,任何人都能輕鬆上手,對於膝關節不穩定的人來說,這是首選的低強度運動,能有效增加膝蓋周圍的肌肉力量,從而減少膝關節受傷的風險。此外,因為不會對膝關節造成過多壓力,也是很好的膝關節復健運動 。 如果感覺單靠自身體重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對於想進一步增強肌力的人,可以在腳踝加上沙袋,能更有效地刺激股四頭肌,特別適合年輕人提升訓練強度。 2.壓膝運動壓膝屬於下肢伸展運動,主要是伸展膝蓋後方的肌群,不僅能幫助維持膝蓋柔軟度,也能夠減少膝蓋下方的壓力,還能幫助緩解膝關節因疼痛而導致的肌肉僵硬、難以伸直,幫助保持膝關節的靈活度,從而促進膝蓋恢復正常活動,對於減輕膝關節壓力和改善症狀有顯著效果。 壓膝特別適合在運動後、久坐後,或是在膝關節疼痛或僵硬情況下進行,幫助放鬆大腿後側和下背部的肌肉,隨著每次的拉伸,肌肉會逐漸變得更為靈活和放鬆。 首先,坐在地上,雙腿向前伸直,保持背部挺直,雙手自然放在身體兩側。接著,將單腳屈膝,腳掌靠近另一條伸直的大腿旁,膝蓋朝外。然後,雙手輕輕按在屈膝的大腿上,身體慢慢向前傾,嘗試讓胸口靠近伸直的大腿,感受大腿後側的拉伸感,保持姿勢約10到20秒,然後放鬆,回到起始坐姿,換另一條腿進行相同的壓膝動作。 3.抱膝運動抱膝也是屬於下肢伸展運動,主要伸展膝蓋前方的肌肉群,對於長時間活動後,感到肌肉僵硬或膝關節僵硬的人來說,透過伸展動作可以有效緩解不適,也能幫助維持膝蓋周圍肌肉的柔軟度與健康,有效減少膝關節疼痛的問題。 抱膝運動的步驟,首先,平躺在地面或瑜伽墊上,雙腿自然伸直,雙手放於身體兩側,保持全身放鬆;接著,慢慢將右膝彎曲,然後用雙手抱住膝蓋,輕輕將膝蓋向胸部靠近,此時,左腿仍然保持伸直,腳跟輕輕接觸地面,當膝蓋接近胸部時,確保肩膀與背部完全貼合地面,避免過度用力,保持姿勢10到20秒,感受臀部與下背部的肌肉拉伸。 完成右側伸展後,將右腿放回原位,再換左腿重複相同的動作。每邊進行完單腿伸展後,可以進一步進行雙膝抱胸,將雙腿同時彎曲,雙手抱住雙膝,輕輕地將膝蓋拉近胸部,並保持約20秒的姿勢。最後,將雙腿放下回到起始平躺姿勢,讓全身放鬆。 4.跑步跑步是促進身體健康的運動,但每個人的跑步姿勢和習慣都不盡相同,跑步時需要特別注意個人狀況,以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首先,跑步並沒有固定的姿勢標準,只要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任何姿勢都可以被接受,建議根據自己的舒適度來調整。 但要注意的是,跑步時間過長或是上下坡時,可能會增加膝關節的負擔,當膝蓋承受更大壓力,周圍的肌肉和組織也會受到更多的壓迫,容易造成膝關節受損。 除了跑步姿勢之外,選擇適合的跑鞋也十分重要,良好的跑鞋能提供更佳的避震效果,減少跑步時對膝關節和其他部位的衝擊,從而降低受傷的風險。 5.超慢跑超慢跑是近年來很受歡迎的運動,這種跑法相對溫和,對膝關節的衝擊較小,但需注意姿勢,如果姿勢不正確,仍可能造成膝關節受傷,特別是在初期練習時,建議尋求專業人士指導,可避免不必要的運動傷害。 若是跑步過程中感到任何不適,特別是膝蓋部位的疼痛,應該立即暫停運動並進行調整,適時調整運動量和運動方式,不僅能夠提升運動效果,還能避免造成膝關節受損。 6.騎自行車騎自行車是對膝蓋有益的運動,不僅能鍛練膝關節,還能有效增強下肢肌肉,特別是股四頭肌;但前提是自行車的座墊高度,必須適當調整,以確保騎乘時的舒適性和安全性,避免造成膝關節或背部的不適。 如果椅子過低,膝蓋在大腿踩踏時會過度彎曲,容易增加膝蓋的壓力,尤其是在膝蓋彎曲角度過大時,更容易造成膝關節損傷,建議每次騎自行車前,都應調整座墊高度到適合的位置,可以讓大腿部位在踩踏時,保持輕微彎曲但不過度。不僅能減少膝蓋的負擔,還能讓騎行更加舒適,才能減少不必要的傷害風險,以達到良好的運動效果。 7.深蹲深蹲有助於加強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和組織,提高膝蓋的穩定性,從而降低受傷風險;但若是姿勢不正確,也容易造成膝關節傷害,或是加重腰部的負擔。 正確的深蹲姿勢,首先,上半身姿勢非常重要,應保持挺直、避免前傾,才能減少腰部的壓力,因為如果過度前傾,會讓腰部過度承受力量,可能導致受傷。 其次,下半身的角度也需要適當調整,膝關節彎曲的角度大約保持在30到40度之間,才能有效訓練腿部肌肉,同時避免其他部位的壓力過大。 當進行深蹲時,隨著腿部逐漸感到疲勞,姿勢也可能會變得不穩定,因此需要特別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不建議初學者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進行深蹲練習,以免發生不必要的運動傷害。 8.爬樓梯爬樓梯也可以作為訓練膝關節的運動,能有效強化膝蓋的肌肉與耐力;但必須注意爬樓梯的速度與姿勢,爬樓梯速度過快或過度反覆彎曲,可能會對膝關節造成不必要的壓力。建議爬樓梯時,動作要放慢,以避免膝蓋承受過多壓力,保持適當的運動強度和姿勢是非常重要。 9.游泳游泳的好處是對於膝蓋負擔較小,水的浮力能減輕膝關節的壓力,讓膝蓋在運動中,不會承受過多的重量,還能有效訓練腿部及膝蓋周圍的肌肉群;但需注意游泳姿勢對膝關節的影響,以蛙式為例,由於蛙式踢腳動作需要膝關節過度彎曲,可能對於膝蓋脆弱的人來說,容易引起膝關節不適,建議游蛙式時,要盡量保持較慢的速度,放慢踢腿的速度,可避免膝蓋反覆過度彎曲的動作,才能降低對膝關節的負擔。 10.瑜伽瑜伽動作相當多元,不僅限於單一肌群或關節,而是著重全身肌群的運動,特別是核心肌群。核心肌群的訓練對於膝蓋有間接的保護效果,當核心肌群穩定時,不僅身體的平衡性提高,也能提升整體穩定性,使身體的協調性更好,有助於避免膝關節的過度負荷,對於整體肌肉和關節都能達到保護作用。 延伸閱讀: ·愛翹腳恐扼殺精子! 醫驚吐「意想不到4下場」:一直跑廁所要注意 ·坐著「1習慣動作」易害肩頸痠痛!常不知不覺就做 圖解「舒緩4招」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