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6 名人.許金川
搜尋
巴金
共找到
349
筆 文章
-
-
2023-12-24 名人.劉秀枝
從走路姿態和速度就能看出問題 這群人罹患失智症風險高2.5倍
2023.12.10在台北榮總舉行的「健康老化國際研討會」帶來許多新知,美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的喬‧維蓋斯(Joe Verghese)醫師的講題「由行動表現通往失智的路」(motor ways to dementia),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他提到「運動認知風險症候群」(motor cognitive risk syndrome,簡稱MCR),是指步態緩慢且自覺認知功能減退,但沒有失智且不影響日常生活,約佔老年人的10%,這群人將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提高為2.5倍。他刻意取MCR這個簡寫,是為了與「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的簡寫MCI相提並論,讓臨床醫師容易牢記。MCI是指自覺且測試也顯示認知功能輕度減退,但不影響日常生活,每年約10-15%的機率轉為失智症,是失智症的風險之一。MCR與MCI不僅單獨存在,且有39%的機率兩者並存。我們習以為常的「走路」這個動作,其實並不容易,初生兒需一年時間才開始蹣跚學步。走路不僅需動用大腦運動區的腦細胞與神經纖維,感覺神經的回饋與小腦、內耳的協助平衡,也需要記憶力、判斷力、注意力與執行力等認知功能,才能造就走路這複雜動作。例如一面講話或滑手機,注意力分散,走路速度就會慢下來。因此,早在維蓋斯醫師於2013年首次提出MCR這個名詞,並廣為其他國家學者所採用之前,就有不少步態速度與認知功能相關的論文發表。例如一篇2010年美國「俄勒岡大腦老化研究」的論文,追蹤204位平均79歲的健康老人,每年做步態、神經檢查與神經心理測試,最長追蹤20年。發現有93位出現輕度認知障礙,而其認知功能的減退在步態速度減緩後平均12年才發生,可見步態速度減緩可能是認知功能減退的前兆。另一篇2013美國「梅約診所老年研究」的論文,每15個月追蹤1478位70至89歲認知功能正常的居民,每次有詳細的神經檢查與神經心理評估,並測其走路速度,發現在基礎點時走路速度較快者,其記憶、執行力和一般認知功能也較佳。平均追蹤4.1年後,雖然所有老年人的認知功能與走路速度都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少許退步,但在基礎點時走路速度較快者,其未來幾年認知功能退步較少;反之,在基礎點的認知功能則與其將來走路速度的退步無關,此結果意味著老年人步態速度的減退是在認知功能之前。步態速度在診間容易觀察及測量,可作為預測認知功能減退的參考。其實,神經科醫師在診間,是從病人由門口走進來的姿態與速度就開始看診了。不同的神經病變常有其特殊步態,如單側大腦病變的偏癱步態、小腦萎縮的不穩步態、巴金森氏症的僵硬步態、周邊神經病變而須把腳高高抬起的跨閾步態,以及脊髓病變的剪刀式步態等。步態的改善也常是治療成功的指標之一,因此常會讓病人來回行走以觀察。如今,步態速度被認為也可能與認知功能相關,可見觀其「行」可以提供我們許多健康訊息。FB粉絲團請搜尋:劉秀枝joy筆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09 醫療.巴金森病
慢病主題館【巴金森病】巴友如何運動?專家推薦8招減緩僵硬、提升神經功能
巴金森病雖無法治癒,但可以靠運動延緩疾病惡化,並避免身體僵硬導致跌倒受傷,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於今(8)日舉辦「慢病好日子,愛你慣講座」,邀請病況控制良好、成為太極拳教練的巴友吳大哥分享日常照護秘訣,也有物理治療師和肌力體能教練教導巴友安全居家運動及微重量訓練,並提醒運動及訓練「先求有,再求好」,首重安全及不痛。巴友也能變太極拳教練!幾招日常照護助與疾病共存2017年確診至今的巴友吳大哥,發病之初夾菜、寫字都有困難,右側身體僵硬,腳常踢到地板,但按時服藥、每天運動後,不僅能穩定地單腳站立,還成為太極拳教練,每週在大安森林公園帶其他巴友一起運動。吳大哥建議,巴友可到醫院由物理治療師、復健科醫師針對個人狀況,設定幾個適合的運動,回家後再由家人從旁輔助,而太極拳已被研究證實,能幫助延緩病情惡化,「打正規太極拳能學習轉移重心,伸展肌肉,訓練核心肌群。」此外,吳大哥也分享,巴友睡前、起床可以按照物理治療師的建議,先在床上伸展,鬆開僵硬的肌肉;冬天氣溫低易導致全身僵硬,巴友也可沖或泡熱水澡放鬆,減緩身體不適;服藥時多喝開水,促進藥效吸收,平常也維持腸胃道健康,避免影響藥物吸收。6招安全居家運動 伸展肌肉減緩肢體僵硬此外,很多研究指出,運動能改善僵硬、平衡感、走路困難等動作障礙,以及睡眠、情緒問題等非動作障礙,甚至能促進腦內生長因子(BDNF)生成,啟動神經保護,但物理治療師池悅表示,曾有巴友反應,身體僵硬動不了,沒有信心,或長期沒運動,一動就會累,因此建議先從居家運動開始。她表示,巴友運動要以安全、不痛為首要,躺姿、坐姿、站姿,各分享3招簡易居家運動:躺姿:巴友起床時,可以做這些伸展動作,避免躺了一夜身體緊縮,趕著下床造成跌倒。●翻胸轉身:正躺右手向左側慢慢伸展,注意只能轉動上半身,屁股盡量不要動,碰到左手後再轉向另一側。●天冷抱膝:正躺雙手抱膝,腰部貼床,伸展腰椎及旁邊的肌肉,甚至可左右擺動。●跨下床:正躺屈膝,慢慢將一腳往地板跨下去,伸展腿和腳。坐姿:是最安全的運動姿勢,巴友平常坐著就能嘗試。●深深慢呼吸:雙手分別放在胸口、肚子,腰、背不靠著椅背,用鼻子吸氣,感覺胸口、肚子膨脹,接著嘴巴吐氣,胸口、肚子消下去,一組約10秒鐘;同樣適用於患有高血壓的長輩。●打哈欠、伸懶腰:吐氣時肚子、胸依序往後收,身體往前傾伸出手;吸氣往後仰,腰椎、胸依序伸展,再伸出手●側彎撿東西:假裝要撿拾兩側地板的東西,手向身體側邊下方伸展,連帶拉伸身體側邊肌肉,盡量不往前傾。站姿:如果巴友身體還沒有很僵硬,可以嘗試進階站姿運動。●平衡:盡可能縮小併腳站的空間,維持平衡,甚至挑戰前後站、單腳站●高抬腳:站在原地抬高膝蓋,直到大腿與地板平行,再換腳抬高,必要時可以扶著東西增加平衡感。●大跨步:走路時,盡量跨大腳步,可搭配高抬腳。訓練可提升神經系統功能 最推薦深蹲、雙手上推「不同於運動是人想做就能做,訓練是指人想做但不一定能做到的動作。」肌力體能教練鄧浩翔表示,訓練可提升肌肉量、骨質、神經系統功能,有助於預防跌倒、提升生活品質;巴友的訓練動作要能讓自己大力呼吸,甚至有點短促,才能算是訓練,但「先求有,再求好」,不須一步到位。他分享2招巴友也能做的訓練運動:●深蹲:巴友先坐在椅子上,腳尖、膝蓋朝外,雙手扶著東西,慢慢吐氣站起來,接著慢慢吸氣坐下去,屁股一碰到椅子,就再站起來,過程中盡量維持頸椎、胸椎、腰椎一直線;若巴友難以做到,可墊高椅子高度,減少深蹲幅度。●拿寶特瓶上推:背部直立,雙手拿水瓶往上舉,手臂伸直貼近耳朵,再放下到肩膀兩側。
-
2023-12-08 醫療.巴金森病
等一等!這3個時刻巴友別放棄 醫:巴金森病正常生活20年有方法
「吃了藥後噁心又暈眩,好難受」、「每天藥吃一大把又沒辦法痊癒,乾脆不要治了」,近日可見知名個案分享自身罹患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困境,如用藥後副作用、藥物調整過渡期等,因十分難受,常使病友燃起放棄治療的念頭。專家建議可以透過先了解巴金森病的治療目標並非痊癒,而是保留與過去無異的正常生活;並在三個時刻出現時,趕緊尋找主治醫師協助。透過醫師的協助,各狀況都有辦法獲得改善,不須忍耐。「病不會好了,為什麼還要吃一輩子的藥?」雖不能治癒,規律服藥可正常生活達20年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慧琦表示,巴金森病是種多巴胺分泌不足的退化性神經疾病,症狀包含手抖、關節僵硬、小碎步、行動遲緩等動作障礙及憂鬱、便秘、嗅覺異常、情緒低落、睡眠困擾等非動作障礙,病程可分為身體單側或雙側出現症狀的第一期與第二期、失去平衡導致步態不穩的第三期、因活動困難需靠外力協助的第四期,和終日臥床的第五期。林慧琦分享,許多病人在確診後才認識到巴金森病無法治癒,後續也可能因為過程中的種種困境,重挫繼續接受治療的意願。她說,事實上,巴金森病的治療目的並非治癒,而是透過積極、規律地服用藥物,配合運動、社交等,盡可能延緩病程發展,幫助病人保留與過去無異的生活,最長可達10到20年,鼓勵病友切勿放棄任何希望。「吃藥後的副作用好痛苦,可以不吃了嗎?」副作用不須忍耐,醫師協助調整就能緩解林慧琦說,巴金森病主要透過藥物治療,依照嚴重程度、年紀、認知功能,可再將病患分為輕度至重度,所需的治療藥物也不同。輕度巴金森病會評估症狀影響病人日常生活的程度,建議使用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抑制腦部的多巴胺被分解,延長多巴胺的作用。症狀較嚴重的巴金森病患主要使用的藥物大致則分左旋多巴與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兩種:●70歲以上:建議使用藥效較強的左旋多巴,在腦內直接轉換成多巴胺填補,但容易產生藥效波動,出現肢體突然無法動彈的斷電,或手腳不自主抖動的異動症。●70歲以下:則建議優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治療,雖藥效較弱,但能避免發生因長期服用左旋多巴,產生藥效波動導致不自主抖動的異動症或「斷電」現象。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會促進腦內多巴胺分泌,進行一連串訊息傳遞。如上述的竹科工程師,因病程僅是第一期,每天早、晚吃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至今病情穩定控制。不過仍須注意高劑量可能導致的副作用,如幻覺、衝動等。林慧琦也分享,另一名75歲伯伯被太太發現走路步伐變小、變慢、拖著走路且開車腳無力。幸好確診時尚未第二期,每天早、晚則吃左旋多巴,至今一樣病情穩定,「這樣的例子非常難得,因為通常長輩以為只是正常的老化現象,等到就醫時,已經是第二、三期了。」林慧琦表示,巴金森病的藥物須依病人狀況隨時調整,如果出現副作用,或感覺藥效減退,醫師會協助調整藥物的種類或劑量,並請病友兩週回診一次,追蹤確認狀況,穩定後,則延長至三個月回診一次。「每天都無法控制地低落、想自殺,想放棄了。」憂鬱也是症狀,藥物配合運動會改善林慧琦表示,大部分病患出現動作障礙前,其實早就有非動作障礙,如悶悶不樂、撲克臉等。家人容易當成正常老化現象;儘管確診後,也常以為只是罹病導致心情不佳,忽略可能是症狀而造成病情惡化。所以她鼓勵,病友可每日紀錄所有的症狀和服藥後的變化,如同寫日記一般,回診時與醫師分享,也建議家屬協助從側面觀察病人情況,提供給醫師參考,透過調整藥物協助改善。除了治療,林慧琦說,巴金森病友也可多參加病友會,與他人互相交流,或搭配打太極拳、騎腳踏車、踩飛輪等復健運動,「尤其研究顯示,太極拳能顯著改善重心姿態不穩的症狀,從而減少跌倒的發生率。」「只要積極接受治療,搭配運動和社交,就有機會延緩病程十幾年,保留正常生活與工作。」林慧琦表示,這條抗病路上,巴金森病病人有任何疑問或需求,或對疾病未來發展的擔憂,都可以提出跟醫師充分討論,一起制定出最適合自己的策略,切勿輕言放棄。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12-06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症不只靠藥物減緩症狀 醫師曝「這招」治失能最有效
神經退化性疾病成為未來得面對的難題,其中,巴金森症常和失能畫上等號。雖此病症可用藥物改善,不過隨年紀增長病情可能加重,隨之要調整藥物劑量。若想減緩退化,成大醫院今記者會請神經部主治醫師簡崇曜分享。簡崇曜表示已有許多國內外文獻指出「運動」對症狀有減緩的好處,若與服用藥物雙管齊下,更能有效減緩退化。簡崇曜以自身接觸一名吳姓男病患為例,他因巴金森症單側肢體僵硬、藥物治療不佳轉診至成大醫院,並接受院方與成大體育健康與休閒研究所合作的研究案,持續6個月規律的有氧運動,半年後竟發現他腦力檢查分數恢復正常範圍。簡崇曜表示,巴金森症雖可以用藥物改善,不過隨著年紀增長、症狀加重會需要調整藥物劑量,因此若想要減緩退化速度,建議病人生活習慣要自我調整,最重要的就是「運動」。簡指出,許多國內外文獻已報告運動對巴金森症的好處,而在他觀察來看有運動習慣的病人,病況往往較為穩定。相較於只藥物治療病人,可能半年或一年就要調整劑量,有規律運動和服藥的病患,可能一年後還是不用調整,更可能減少劑量。不過這也讓許多患者好奇哪一種運動最有效?簡崇曜說,「沒有任何一項運動絕對最好」,最需要注意的就是運動強度和時間,至少要達到心跳速率上升、稍微小喘會流汗的程度,每次時間也可以維持30分鐘以上,也可以分次在單日內累積達成。簡崇曜說,若單一運動太單調,可練習不同項目交替執行,快走、慢跑、腳踏車、太極拳等,可在1周內不同天進行,打造自己喜歡的運動行程,這也是美國巴金森基金會給予病人的建議。如果對於運動項目無所適從,或擔心運動對關節或心肺的負荷,可以向門診醫師詢問,會視需求轉介復健與運動專家評估給予建議。📖免費閱讀巴金森病照護問答集>>>《巴金森病88問》
-
2023-12-02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影響食衣住行 專家建議助病友家庭
巴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化的疾病,腦部黑質神經細胞退化,多巴胺神經傳導物質不足,不只影響肢體動作,讓巴友出現動作緩慢、肢體僵硬等症狀,其它的神經傳導物質也可能受到影響,產生自律神經障礙姿勢性低血壓、手腳冰冷、便祕等症狀。除了治療方式、調整用藥,其實巴金森病對於生活的影響使全面性的,巴友家庭要面對的疑問可能涵蓋食、衣、住、行、心情調適等各層面,該如何解決,看專家怎麼建議。食:巴金森病友有什麼飲食禁忌?有可以減緩巴金森病程的飲食指南嗎?目前沒有任何針對巴金森病友提出的飲食禁忌,建議藥物與飲食間隔半小時以上以增進藥效的吸收程度。巴友可以透過規律服藥、規律運動,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達到減緩病程的目的。正常生活作息則是以健康為目的,不熬夜、不要有不良嗜好,如菸酒等。飲食也是採取健康飲食的方針,以不增加身體負擔為主軸,少鹽、少油、少糖。巴金森病被認為是大腦中黑質組織的多巴胺神經細胞不明原因退化,導致多巴胺分泌減少。地中海飲食已被證實對於腦神經系統的退化有一定的助益,雖然目前未有大規模臨床試驗,研究巴金森病與地中海飲食兩者關係。但仍建議巴金森病友可以嘗試採取地中海飲食,達到健康飲食的目的。衣:巴金森病友要怎麼選擇服裝、輔具,讓巴友著裝更便利呢?巴金森病友約6 成以典型顫抖症狀為主、4 成以僵硬為主,服用藥物有時仍會受症狀影響生活。特別是巴友到了病程中後期,肢體及精細動作的能力會逐漸受影響,如吃飯、穿衣、走路平衡等等。因此需透過早期治療及積極運動復健,以延緩疾病退化。然而隨著疾病的進展,日常生活功能日漸退化時,即會面臨到使用生活輔具的情況。以穿衣而言,上衣及褲子可選擇寬鬆好穿脫,鬆緊帶、魔鬼氈取代拉鍊、鈕扣等等,便於穿脫的款式,以降低穿脫難度。穿衣建議先從肢體僵硬的一側開始,脫衣則是先脫肢體較佳的一側。建議巴友及早建立如規則服藥、記錄藥效、規律運動、正確穿脫、上下床等習慣。住:家人罹患巴金森病,家裡環境要怎麼調整或改造呢? 巴金森病分為5 期,若巴友屬於前3 期,照顧者可以陪伴巴友規律服藥,協助他們找尋喜歡的運動,同時協助他們將生活模式固定。特別是巴友服藥後對於藥物的反應,除了要請巴友自己記錄以外,也建議照顧者用第三人的視角記錄變化,提供醫師較為客觀的參考。當巴友進入到後面2 期時,才建議改建家中的設施。目前政府推動的長照2.0 服務中,如果個案經過評估,長照需要等級(CMS)達到2 級(含)以上,每3 年可以有4 萬元改善居家無障礙環境的補助。同時該項服務,也會有專業人士協助評估,巴友需要哪些無障礙環境及長照資源。巴金森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因此從心態到居家環境,需要隨著病程滾動式調整,不管是巴友或是家屬都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行:巴友身體僵硬、容易跌倒,外出時拐杖開始不足以應付,該怎麼選擇輔具?許多長輩在意他人的眼光,會認為使用輔具,等於把自己生病的事暴露在眾人的目光之下。這表示長輩可能尚未接受自己罹病,照顧者協助告知或幫助巴友理解疾病,是很重要的工作。巴友不愛拿輔具,照顧者可以先了解巴友不喜歡的原因,如果是擔心眾人目光,可告知後續跌倒失能的風險,如果是不喜歡款式,則到輔具中心或店家找尋喜歡或適合的款式。有輪子的助行車通常款式較多,也比較日式,深受長者喜愛,但如果巴友是「連站姿都有平衡問題」或「步態容易前衝」,就不適合用有輪子的助行推車。心情調適:家人確診初期情緒低落,很擔心自己會快速惡化,該如何幫助巴友調適心情?許多巴友積極面對疾病,配合規律運動,如太極拳、腳踏車、瑜伽、韻律操、小跑步、走路等。可讓藥物治療的效果發揮得更好,理解疾病,並且積極面對,可以大幅降低情緒低落的情況。如果巴友出現嚴重情緒低落,照顧者也無法從旁協助改善,則建議立即就醫。也建議多與病友團體接觸,相互鼓舞,分享資訊。照顧者協助觀察巴友的治療效果,當服藥改善症狀後,即時給予巴友鼓勵,讓巴友看見進步以及改變。對照顧者而言,建議可以先陪伴巴友,維持固定的生活作息,找尋喜歡的運動方式,定時服藥,當這些生活習慣建立起來後,情緒也會慢慢恢復。以上內容摘自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巴金森病88問》,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台約有8萬個家庭受巴金森病所苦,多數病友疾病歷程很長,症狀與治療方式存在個別差異,《巴金森病88問》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可至電子書平台「琅琅悅讀」免費閱讀全書。📖免費閱讀更多巴友故事與實用建議>>>《巴金森病88問》
-
2023-12-01 醫聲.Podcast
🎧|專訪腦庫推手謝松蒼:研究大腦找失智、罕病解方,病患捐大腦造福世人
大腦是人體最重要也最神秘的器官,許多與腦神經相關的疾病,至今找不出致病原因,病友因此無藥可治。為促進研究,醫界、病友歷經近30年爭取,台灣第一座腦庫終於在11月5日正式揭牌。腦庫中存放大腦組織的2台冰箱,恆溫攝氏零下80度,腦庫推手、台灣腦庫協會理事長謝松蒼卻認為,這將是一座「最有溫度的腦庫」,承載無數自願捐腦的罕病病友大愛。🎧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病友囑託:死後捐腦用於研究「如果病治不好,我走後,大腦、身體組織都交給醫師研究。」謝松蒼說,一位罕病患者臨終時的託付,是他堅持至今的動力。該病友罹患的類澱粉神經病變,當時是不治之症,剛開始病人還能走路,後逐漸失能,必須以輪椅代步。離世前,患者妻子急電謝松蒼,因腦庫尚未成立,他將病友遺體送交病理解剖。台大醫院病理科醫師漏夜完成該患者腦組織、周邊神經解剖,發現類澱粉神經病變病友手部無力的原因,與神經壓迫導致的腕隧道症候群不同,是澱粉沉澱所致,也找出病人常於睡夢中猝死的原因。謝松蒼表示,這是臨床上的重要資訊,國際上鮮有相關研究,且類澱粉神經病變為遺傳疾病,找出病因能讓患者後代、親友獲得預防、治療機會,「每一位捐贈大腦的病友,都為我們上了重要一課。」台灣腦庫收治對象共有3類。第一類是罕見疾病患者,第二類為神經退化疾病如失智症、阿茲海默症患者等,第三類則是正常人。謝松蒼解釋,正常人的大腦可作為研究時的對照組,有意願的民眾可與腦庫協會聯繫簽約。不過,簽訂捐腦同意書到過世之間,民眾也可能隨老化出現失智等症狀,規劃結合追蹤計畫,必要時進行神經認知功能檢測,捐腦民眾能夠早期發現疾病進行治療。晚30年起步 台灣腦庫設計領先國際全球已有150多處腦庫,台灣腦庫受限法規,成立時間落後國際30年,在謝松蒼及律師、檢察官在內的腦庫團隊奔走下,衛福部才以行政解釋,將取腦與遺體解剖做出區分,讓腦庫成立有了法源。謝松蒼表示,台灣腦庫起步晚,若沒有創新作為,與國際的落差將永遠存在。擘劃腦庫藍圖時,就規劃腦庫除腦神經組織外,若病友同意,將一併收集患者其他器官組織,並進行大腦電腦斷層檢查。這兩件事,都是領先國際的作法。謝松蒼解釋,許多神疾病是由腦神經以外的周邊組織開始,例如巴金森氏症被認為與腸胃道神經中的發炎因子有關,即「腸—腦軸」概念,把胃臟納入研究,才不會少了一塊拼圖。這是國外腦庫過去沒有的觀念,在台灣開始推動以後,美國也正考慮跟進。民眾捐贈的大腦,經病理診斷後,腦庫將以「一半防腐、一半冷凍」方式保存。謝松蒼說,學者在研究時多假定這兩半大腦病變情況相同,但也有研究指出,人腦不見得對稱。為解此迷,必須透過影像學檢查掃描大腦,但因設備昂貴,少有腦庫設置專用儀器。台灣腦庫利用設置在台大醫學院的地理優勢,與位於台大醫院的法務部法醫解剖中心協調,利用中心電腦斷層儀器檢查患者捐贈的大腦,以減少研究時的誤差,未來可再結合台灣人工智慧、資通訊優勢,讓研究成果更上層樓。承載病友大愛 盼政府支持、永續經營「希望腦庫成為病友大愛永遠的家。」回首草創腦庫過程,謝松蒼感性表示,身為神經科醫師,執業數十載,長期與罕病病友相處,深深感受到病友的大愛,以及對於腦庫的期待,自己常對腦庫協會團隊說,如果現在能多做一些,未來就能少點遺憾。台灣腦庫將比照大體老師捐贈模式,訪談捐贈者家屬,為每一位貢獻大腦的病人留下紀錄。採訪過程中,謝松蒼提及「病友大愛」的次數不可勝數。作為醫者、科學家,他掛念病友的期待,認為腦庫一經成立,就像火車出站無法返回,雖然先以試辦計畫方式,讓腦庫成立跨出的最艱難的第一步,但腦庫要持續維運、在研究上發揮功能造福病友,才能不辜負已逝病友的期待,呼籲政府穩定編列經費支持,確保腦庫永續經營。謝松蒼小檔案現職:台灣腦庫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解剖暨細胞生物學教授經歷:霍普金斯醫院神經科研究員學歷:霍普金斯大學神經科學博士哈佛大學公衛碩士台大醫學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林琮恩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林琮恩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台灣腦庫協會
-
2023-12-01 焦點.元氣新聞
醫療科技展/「元氣網」千人感謝牆告白醫護、「慢病好日子」教你量腰圍
第七屆醫療科技展即日起至12月3日在南港展覽館舉行。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慢病好日子」在醫療科技展設置攤位,教導大家量測腰圍,現場破百人參與,有3成的人腰圍超標。元氣網設計千人感謝牆,牆上滿滿民眾對於醫護人員的感謝,包括診所及各大醫院的醫護人員,還有一位奶奶特地前來感謝中醫師。「元氣網」與「慢病好日子」設置在一樓K402攤位。據國健署調查,7成老人同時有兩種慢性疾病,近5成有3種或更多慢性病,「慢病好日子」從生活面向等提供資訊,希望慢病伙伴好好過日子。代謝症候群與慢性疾病密切相關,指標之一的腹部肥胖,是指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cm,只要一捲皮尺自己在家就能量測,但方法要正確。專家教你正確量腰圍國衛院副院長許惠恒指出,正確量腰圍,必須找到肋骨最下緣與髂骨最上緣的中間點,最好不要隔著衣服,並在吐氣結束時量測。昨天現場共有116人參與量腰圍,只有1成聽過代謝症候群,現場學會量腰圍後,許多人說要回去把「正確量腰圍的方式」跟家人、長輩宣導。「千人感謝牆」民眾感謝醫護元氣網結合「醫師百科」,於一樓K402攤位規畫「千人感謝牆」,民眾可以在牆上寫下自己的就醫經驗、想感謝的醫師。在醫療科技發展的同時,對病患的關懷也同樣重要,元氣網希望透過募集超過1千個感謝卡,來表達對於醫療奉獻者的感謝。元氣網「醫師百科」已蒐集3百多筆民眾就醫經驗,所有人都可以從其他人的經驗中,參考資訊,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醫師。今起連續兩天,民眾到「慢病好日子」攤位,繳交200元報名費,就可以現場聆聽肌力體能教練、諮商心理師現場錄製「LIVE PODCAST」,並且可以獲得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最新出版書籍「巴金森病88問」。
-
2023-11-27 活動.精彩回顧
【慢病好日子LIVE Podcast 🎧】巴金森病特輯 12/1(五)~12/2(六)開講
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巴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神經退化疾病,據健保近5年統計,全台確診人數每年成長2千多人。慢病好日子將參展「2023台灣醫療科技展」,推出限定LIVE Podcast特別企畫-巴金森病特輯,邀請專家分別針對巴金森病友如何運動,以及照顧者如何面對壓力和情緒,兩個主題在12/1(五)與12/2(六)南港展覽館1館1樓K402攤位開講!臨床觀察,病友從發病到離世達17到20年,規律用藥及運動可延緩身體退化,專家建議患者在罹病初期就與醫師溝通治療目標,以延長治療的蜜月時間,病友應有耐心規律服藥,並配合復健來提升肢體活動能力。慢病好日子LIVE Podcast進而為病友規畫,運動和肌力訓練的講座主題,來到現場除了用聽的,肌力體能教練浩翔和宗鑫也將示範在家就能做的簡易運動復健法。病友常見症狀為顫抖、肢體僵硬,也有可能會有走路小碎步,甚至走路拖地的狀況,更是導致病友跌倒的主因,陪步光學器就能夠改善步態凍結的情況,只要套上鞋套、調整光學氣轉盤,最後自信地踏出腳步,配合運動復健,多加練習走路,陪步光學器陪病友找回信心。【Walk With Path】陪步光學器【S1FW8005】改善步態凍結慢病好日子也為照顧者提供心理支持與舒壓小撇步的主題,心理諮商師葉北辰將分享當情緒來敲門,照顧者可以如何面對,並鼓勵照顧者找回自己的生活,創造Me Time。活動中也會提出《巴金森病88問》的使用說明書,想像回到學生時期,跟著講者翻到第一千零一頁,看看巴友和照顧者的提問,聽聽講者的解答,在當遇到類似情況時,我們就知道怎麼應對,這也是此書想要傳達的意念。凡報名購票入場,現場除了可與講師第一線互動問答,亦可獲得《巴金森病88問》書籍乙本,每場限定20人,活動詳情與報名資訊請見:【慢病好日子 LIVE Podcast 】巴金森病特輯報名連結
-
2023-11-26 醫療.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症常見三高共病 與這病合併還可能增3倍以上骨折風險
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五年來,骨鬆就醫人數逐年上升,自107年到111年,共增加7,773人。骨鬆患者族群多為中年及年長者,骨鬆住院患者常合併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冠狀動脈硬化等共病,整體健康值得關注。即使新冠疫情期間,民眾不敢到醫療院所就醫,骨鬆就醫人數未出現明顯下降。71至80歲就醫人數最多,91歲以上就醫率最高。依健保署統計,骨鬆就醫人數107年11萬237人、108年11萬3,397人、109年11萬7,816人、110年11萬5,512人、111年11萬8,010人,分析這五年間,就醫人數上升幅度達7%。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委陳依婕表示,高齡社會讓骨鬆就醫人數持續增加,此為未來趨勢。進一步分析發現,骨鬆患者好發族群多為中年及年長者,年齡分布於51至90歲,111年統計發現,51至60歲骨鬆患者為1萬1,928人,61至70歲3萬2,040人,71至80歲為3萬7,823人,81至90歲為2萬6,530人。其中71至80歲為就醫人數高峰,隨著醫療進步,國人平均壽命延長,81至90歲的骨鬆患者也不在少數。若以就醫率來看,91歲以上就醫率最高,每10萬人就有4,850人就醫。另就性別分析,女性遠多於男性。共病第一名為原發性高血壓,血糖和血脂分居二、三位。陳依婕指出,骨鬆住院患者常伴隨共病,111年2,875名住院病人中,共病第一名為「原發性高血壓」,達1,274人;第二名為「第二型糖尿病」有581人,第三名為「高血脂症」202人,其餘共病還有冠狀動脈硬化、腰椎脊椎狹窄症、高血壓性心臟病、泌尿道感染、新冠肺炎、慢性腎臟病、巴金森氏症、便祕等。至於骨鬆病患的就醫習慣,依健保署111年統計,門診就醫人數最多為區域醫院3萬9,040人,其次為地區醫院3萬1,990人、醫學中心2萬7,660人及基層診所2萬2,721人,顯見骨鬆病患習慣在區域及地區醫院就醫,而至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就醫則會選擇骨科專門醫院或診所。健保統計也發現,骨鬆患者於醫療院所門診就醫時,常同時有頭暈及目眩、空腹血糖異常、咳嗽、高血糖、頭痛等症狀。陳依婕指出,其中血糖問題就占有兩項,此為多數年長者可能有的問題,必須多加留意。兩大類用藥:抑制蝕骨細胞、增強造骨細胞活性。骨鬆治療藥物方面,共有兩大類,分別是抑制蝕骨細胞或增強造骨細胞的活性。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張惠萍說,近年來,隨著藥品推陳出新,就健保署111年統計,健保給付骨鬆治療用藥申報,藥費達26億多元,使用人數為20多萬人。張惠萍說,健保署於民國101年核准,成分名稱為「Denosumab」(商品名:保骼麗)藥品,作用為抑制蝕骨細胞活化,同時促進蝕骨細胞死亡,治療方式為每六個月施打一次,增加患者用藥遵從性,目前該藥品為所有用藥中,使用最多的藥品,111年使用人數12.9萬人、金額12.5億元。其次,排名第二的藥品是成分名稱「Teriparatide」(商品名:骨穩),作用為增強造骨細胞的活性,使用6千多人、金額5億元。排名第三藥品為健保署於民國110年核准,成分名稱為「Romosozumab」(商品名:益穩挺注射劑)藥品,治療方式為每個月施打一次,該藥品使用人數4千人、金額2.7億元。研究:台灣骨鬆新發骨折比率,為東亞地區首位。「骨鬆是沉默的殺手,發現時,病情已十分嚴重。」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許皓為說,依國際研究統計,台灣骨質疏鬆新發生骨折比率,平均為每十萬人有300人,為東亞地區首位,超過日本、南韓等國,且發生率隨年齡上升,70歲以上為每十萬人400人,75歲以上為1000多人,80歲以上有3300多人。性別以女性居多,常發生在停經後,男性則較持穩,不會上升非常快。許皓為指出,當病情嚴重時,多需用藥治療,其實用於治療骨鬆的抑制蝕骨細胞藥品,多都有健保給付,換算下來,一個月平均藥費約1000元。若能做好預防骨鬆措施,不僅能節省健保資源,更能降低骨折風險,更建議年輕時就開始多存骨本。 小心一折再折!骨鬆合併糖尿病 骨折風險增3倍以上「為避免骨鬆引起非預期性死亡,須加強預防骨鬆。」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許皓為指出,骨鬆引發骨折的一年內,約有四成四可能會再度骨折,兩年內骨折風險降至20%,三年降至11%。他說,骨鬆會延緩癒合的速度,目前採用「早期固定、早期復健」新觀念,就是將骨折處用骨釘、骨水泥等完全固定,病人可以早一點下床復健,回到日常生活,降低疼痛及死亡風險。許皓為說,一旦骨鬆合併糖尿病,患者骨折風險將較沒有糖尿病者增加3倍以上,好發部位為脊椎及髖骨骨折。雖然骨折本身不會增加死亡率,但骨折後可能長期臥床,造成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病毒、細菌等機率,死亡風險大增,特別是大腿及髖部骨折,死亡率高達二成五。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22 焦點.杏林.診間
伴巴金森氏症夫抗病21年 神經部主治醫師戴春暉是最溫暖後盾
中秋節那天,我告別了結褵30年,罹患巴金森氏症21年的老公。我們何其幸運,在罹病第10年,因在台大醫院做深腦刺激術DBS治療而認識神經部戴春暉醫師。這十多年來,我們的醫病關係,似乎已經變為朋友,而且是老朋友了。十多年來,我們每3個月一次,遠從南部嘉義北上回診。每一次,您總是以一貫的溫柔和善對待我們,甚至為了誘導沉默不語的外子開口說話而與我們閒話家常,即使上午診看到下午了,您依然毫不馬虎,細心問診、調整藥物。尤其最後這半年,他先是因跌倒致顱內出血而昏迷,再則因嚴重肺炎住進加護病房,最後因氣胸膿胸離世。在他每一個危急時刻,當我向您求救時,您總是溫暖的神救援,做我們最強而有力的後盾,給我們最中肯、最適當的建議,即使我們所遇到的難題與巴金森氏症無關,亦然。甚至將心比心的叮嚀我要記得照顧自己。這漫漫長路,因為有您耐心、細心的診治與暖心、佛心的幫助,讓我們感覺您始終與我們一起並肩作戰,使我們能更有力量、更勇敢的對抗病魔。對您的感激之情,絕不會因外子的離世而稍減。也但願有朝一日,身為市井小民的我們,有能力為您效犬馬之勞,回報您的恩情於千萬分之一。謝謝您,親愛的戴春暉醫師!
-
2023-11-17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家庭經驗分享 給巴友的最實用心法
「服用巴金森病藥物後,開始難入眠,經常睡睡醒醒,除了調藥,還可做什麼?」「父親因副作用自行停藥,只信偏方,我該如何說服父親找醫師調藥?」「巴友常有情緒低落等非動作障礙,怎麼判斷是疾病所致還是得到精神病?」這些巴金森病友與家屬發出的疑問,正困擾著全台超過8萬個巴友家庭……巴金森病友的各種調藥疑問,與治療方式有關。高雄長庚神經肌肉疾病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100位巴金森病病友,有101種治療藥物搭配方式。」醫師依據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因人而異,因需長期用藥,有時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昏眩等,此時就要重新調整。疾病為師,在巴友家庭和疾病共存的歷程,巴友的困擾讓巴友以自身經驗,分享實用建議給同樣與巴共處的巴友家庭。 1.整理環境避免跌倒:家中保持明亮、避免雜物 不抗拒輔具羅阿姨有10幾年照服員經驗,同時是確診1年多的巴金森病友,她提醒巴友家裡保持明亮,千萬不要摸黑以免不小心被家具、物品給絆倒。走路如果不穩,在家裡也要拿拐杖,3腳或4腳拐杖都好。一般人用腳尖走都很容易跌倒了,何況巴金森病友容易踮腳走路呈現小碎步,一定要慢慢走,走愈慢愈好,「電話來了也不用急,就讓它響,對方如果有急事就會再打來」。📌小叮嚀:家中保持明亮,避免過黑而被物品、家具等絆倒摔傷。2.固定作息保持運動:持之以恆不要急 配合穩定用藥與良好作息目前擔任太極拳老師的吳大哥,在確診巴金森病後一邊進行治療,一邊參加職能治療、太極課程,明顯感受到打太極讓身體機能漸漸起色,重拾了以往運動習慣。吳大哥細數太極拳種種優點:拳法鬆柔能改善肌肉僵硬,重心放於腿部練就平衡,緩吸慢吐調整呼吸,身體跟上腦中思路去展演每一套路以訓練認知,最後則是運動自然會產生多巴胺,也有益於延緩病程進展。📌小叮嚀:持之以恆規律運動,不需急著看見成效,可尋求物理治療師協助,量身打造一套適當的運動。3.主動出擊接受新知:有助病情控制的課程、科技 開放心態勇敢嘗試8 年前確診的金山大哥,力行「不封閉自己」原則,積極報名相關課程與計畫,舉凡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台大物理治療系的研究計畫、慈濟醫院的主題活動等都有他的身影,金山大哥認為只要維持好的身體,現在有很多新科技,總會等到新的治療方式。他也特別對同為獨居的病友們喊話,「不要怕別人笑,踏出門就不會悶著。」📌小叮嚀:視體力多參加病友社團活動,善用手機鬧鐘、APP,避免忘記吃藥。 4.建立良好醫病關係:認識藥物角色 詳實記錄藥效及副作用淑敏阿姨每日陪著媽媽服藥,悉心觀察記錄媽媽每次服藥後的微小變化,並將所有問題於回診時抓著醫師討論。巴金森病的各種挑戰,淑敏阿姨都陪著媽媽經歷,此外,雖然複雜,但淑敏阿姨認真詳讀每種藥物的資料與仿單,主動與醫師討論,過程像是作實驗,但在與醫師討論上幫助很大。多虧淑敏阿姨的用心積極,主治醫師也能更全面掌握媽媽的狀況。📌小叮嚀:協助病友遵醫囑服藥,並把藥物問題帶回去請醫師調整及建議。5.病程後期手術評估:藥物效果有限時 與醫師討論其他治療方式顏大哥已經與巴金森病共處17年,持續治療及運動控制病情,但在治療將近10年時,藥物吃得愈來愈重,醫師建議顏大哥考慮進行DBS 手術,也就是在大腦中植入電極導線,透過電流來控制與調節腦內活動,達到運動症狀控制;顏大哥回憶當時心情沒有害怕,「交給醫師、交給老天,我心情只有這個念頭。」手術過後最直接的改變是藥物減量,雖然仍要吃藥,但是手術之後,確實醫師開藥就少了很多。📌小叮嚀:若出現藥物效果不佳狀況,可以與醫師充分溝通,請醫師評估考慮其它治療方式。以上內容摘自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巴金森病88問》,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台約有8萬個家庭受巴金森病所苦,多數病友疾病歷程很長,症狀與治療方式存在個別差異,《巴金森病88問》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可至電子書平台「琅琅悅讀」免費閱讀全書。📖免費閱讀更多巴友故事與實用建議>>>《巴金森病88問》
-
2023-11-16 焦點.元氣新聞
醫療AI開創診斷治療新可能 及早預防、即時救命
今年生成式AI掀起新一波AI浪潮,全球醫療AI也蓬勃發展,AI不但成為了醫師臨床上的得力助手,更能在緊要關頭保住病人性命,從巴金森氏症風險評估、癌症預測辨識、拔管時機到心肌梗塞預警系統等,透過創新AI醫療科技應用,都開創出診斷及治療的新可能!本月底舉行的第七屆台灣醫療科技展,將帶來國內外最新醫療AI趨勢,不用特地飛出國,就能完整掌握國際間醫療AI最新發展動向。此次參展單位中,在個人健康管理與促進方面,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利用穿戴式裝置、行動裝置、環境智能裝置等各類設備,收集各面向的個人健康數據,接著再由醫院長期搜集的健康大數據,用於AI機器學習,建構慢性病風險預測模型,藉以判斷病患罹病風險及適合採取的相應處置。舉例來說,由病人的手部動作、步態、語調等資料,AI就可以有效評估罹患巴金森氏症風險,由此再進一步依疾病風險程度,給予病人量身定作的生活習慣調整建議。結合AI的醫療科技,也在各種診斷及治療場景中,發展出多元高效的應用。針對口腔醫療,北榮口腔醫學部團隊以核磁共振影像,結合AI輔助診斷顳顎關節疾病,得提升診斷準確度。亞東紀念醫院攜手合作夥伴遠傳、Intel、捷絡生物科技,共同建立「喉癌病徵辨識AI嗓音模型」,透過麥克風收集病患2至3秒的聲音,便能預測罹患喉癌機率,目前正在研發階段。奇美醫院開發「手術麻醉風險AI儀表板」,可即時在術前提供髖骨、腹腔、胸腔三類型手術的多種AI風險預測,其表現勝於現行國際上常用的ASA五級評估分數。而不僅用於個人健康管理、輔助診斷、手術風險評估等用途,身處急重症的臨床現場,AI更能發揮精準預測及即時預警的強大威力,與時間賽跑拯救寶貴生命!當敗血症、心肌梗塞、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急症發作時,黃金應變時間成為能否順利搶救關鍵。中國醫藥大學醫療體系與長佳智能公司,一同開發AI智能預警系統,鎖定凶險急症,打造「智抗菌」、「智救心」、「智護肺」等三項重症智慧醫療應變系統,為醫護人員提供早期預警,迅速啟動跨領域團隊及時介入,有助提升病人存活率。其中,「智救心」已通過FDA認證可上市,「智抗菌」預計在今年底前通過FDA認證。急性呼吸衰竭病患通常會接受插管治療,然而回復自主呼吸能力後,需將人工呼吸器移除,此時機至關重要,太早或太晚都可能拔管失敗、引發併發症。彰化基督教醫院開發「AIoT智慧聯網脫離呼吸器系統」,監測呼吸器中6個重要參數,並由該院累積超過7年的大數據,對照拔管成功率進行機器學習,藉此計算病患未來48小時脫離呼吸器的成功率,協助醫護判定合適移除呼吸器時間,預測成效達88%,目前已導入彰基醫療體系。至於住院病人的病危風險,醫院過往多由臨床警示系統、早期警示系統進行偵測,聯新國際醫院和陽明交通大學,則合作開發運用AI模型的「病危風險預測系統」,得以預測住院病人未來6小時內病危的風險機率,助醫護提前介入,目前上線近半年,已成功預測136名病患病危風險情形,讓院方即時完善因應。●展會名稱:第七屆台灣醫療科技展●展覽期間:11月30日至12月3日●展覽場地: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展出攤位數:約2500個●展覽特色:全球首創以醫院為主角的展會,預計有70多家醫療機構參展,參展商並有許多國內外科技大廠,將展出醫療科技應用佈局,不論產業人士或一般民眾皆適合參加點我免費索票,前進AI醫療最前線
-
2023-11-16 活動.活動最前線
號外號外!元氣網與慢病好日子登陸醫療科技展啦!
📣📣號外號外📣📣今年11 月 30 日至 12 月 3 日,元氣網與慢病好日子將在亞太最具規模的醫療科技盛會「台灣醫療科技展」強勢展出!快點往下看,更多好康報你知👇🏼👇🏼🎉元氣網感謝季,盛大展開!🎉許多人為了感謝醫師妙手回春,護理師的無微不至,或是照護者的悉心照料,都會拿出好酒、茶葉、水果禮盒作為贈禮,但現在不需要這麼做,你心中想表達的謝意也能完整地表達出來。元氣網2023感謝季,邀請你前來醫療科技展K402攤位,寫下你想對醫療從業人員與照護者的感謝,完成即可獲得元氣網展場限定贈品。🎁完成攤位指定任務,即可獲得「健康聚樂部」熱門影音課程1堂免費觀看,以及實體課程報名優惠100元。現場追蹤元氣網facebook粉絲專頁、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或是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facebook粉絲專頁,還可以獲得額外抽獎機會。🎁每一天都會有精美好禮等的你帶回家!數量有限!把握機會!活動時間:11月30日10:00 ~12月3日下午16:00活動地點:南港展覽館 1樓 K402攤位🔎慢病好日子,LIVE Podcast限定登場🔎根據健保署統計,2022年台灣因慢性病就醫人數達到1,286萬人,其中718萬人罹患兩項以上慢性病。慢病好日子從治療、照護、用藥、運動和營養等生活五大面向,關心慢性病友,提供共病資訊、病友互動、以及專家撇步等內容,廣邀民眾、慢性病友及家屬一起好好過日子!📍來到慢病好日子的攤位,挖掘這些關於你知道或不知道的事......代謝症候群與慢性病的關係?一旦確診,將增加得到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可以如何預防代謝症候群?📍限定活動:【慢病好日子 LIVE Podcast】巴金森特輯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最新出版《巴金森病88問》書籍,獻給全台超過8萬個巴友家庭的暖心實用指南!報名參加慢病好日子 LIVE Podcast,限量實體書籍送給你!慢病好日子 LIVE Podcast 將邀請專家針對巴友如何運動、訓練肌力,以及照顧者如何面對壓力和情緒,同時分享《巴金森病88問》使用說明書,現場亦開放QA問答,一起匯集更多經驗與能量,進而彼此共享!盛邀全台各地的巴友一起參與,每場限量20位,立即手刀報名!👉🏼報名連結👈🏼※成功報名「慢病好日子 LIVE Podcast」之後,記得到2023醫療科技展官網,索取展覽的免費票券,屆時方可順利進場參與活動喔:免費票券連結(若無email可於展覽期間至民眾報到櫃檯辦理)●活動場次一覽▷第一場:12月1日 (五) 11:00-11:45 (10:50開放入場)▷第二場:12月1日 (五) 13:30-14:15 (13:20開放入場)▷第三場:12月2日 (六) 11:00-11:45 (10:50開放入場)●活動對象:巴金森病友及照顧者、一般民眾●招收人數:每場20位●活動地點:攤位號碼 K402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_慢病好日子●活動費用:每人200元●活動贈書:巴金森病88問書籍 ※主辦單位保有活動內容異動之權利。元氣網感謝季&慢病好日子LIVE Podcast 活動資訊活動時間:11月30日10:00~12月3日16:00活動地點:南港展覽館 1樓 K402攤位 報名連結:立即報名參加搶好康→點我報名攤位資訊:展場J區入口處進入後直走,看到「北市聯合醫院」攤位後右轉即可看見攤位名稱「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現場還有集章換禮小活動,完成集章任務,隨機贈送醫敏家葉黃素或D3試用包,數量有限,換完為止歡迎大家一起來共襄盛舉!!
-
2023-11-16 醫療.皮膚
「這些病」真的要命!8個殺手級皮膚重症x檔案 專家帶你一次看
皮膚病能有多嚴重?曾有一位患有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女生,因為屬於罕見的乾癬類型,惡化時會出現化膿紅腫加上膿疱,同時合併高燒等全身性症狀。也因誘發因子包括壓力、疲累,從小到大她每逢考試前就會惡化,小考小惡化,大考大惡化,尤其在高中和大學入學考試前,更是嚴重大爆發,全身佈滿傷口,劇痛難忍且有感染風險,需要立刻住院,不僅影響考試準備,甚至還可能為生涯發展帶來巨大影響。多數人都有過皮膚紅腫癢痛的經驗,但往往覺得皮膚問題只是小事,但有些皮膚疾病急性發作時非常嚴重,或是不痛不癢的沉默殺手,若未及時適當治療,將大大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出現敗血症、心肺器官衰竭等併發症,有致命風險。台大醫院皮膚科主任蔡呈芳表示,皮膚重症疾病具有兩個特徵:1.致命:發病時可能危及生命。2.難纏:長期為病人的生活品質帶來嚴重影響。【殺手級皮膚重症x檔案目錄】📕第一類|痛不欲生 奪命重症殺手群1.天疱瘡2.類天疱瘡 3.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第二類|痛癢難耐 糾纏重症殺手群4.蕁麻疹 5.化膿性汗腺炎📘第三類|不痛不癢 沉默重症殺手群6.黑色素瘤 7.皮膚性T細胞淋巴瘤8.皮膚血管肉瘤 👨⚕醫師這樣說|隨時求助皮膚科 GPP不須犧牲生育規畫 📕第一類|痛不欲生 奪命重症殺手群首先從重大疾病分類來說,常見的皮膚重症包括天皰瘡與類天皰瘡等,患者會全身破皮長水泡,或因疾病或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治療,出現免疫缺陷,甚至因感染而死亡。➢皮膚重症殺手1【天皰瘡】小檔案:疾病簡介:天皰瘡是一種慢性、復發性、嚴重性表皮內水皰疾病,主要是由於體內淋巴細胞失調,不正常的過度活躍,產生出不正常的自體免疫抗體,破壞皮膚粘膜的正常結構,造成皮膚、粘膜發炎破損,使得患者皮膚輕輕一碰就破皮、起水泡,甚至潰瘍,嚴重的全身性天疱瘡不治療,一年內死亡率達75%,而天皰瘡也可能合併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乾癬。常見症狀:反覆性的口腔潰瘍、鼻粘膜潰瘍、皮膚水泡、潰瘍,大部分病人以粘膜、皮膚症狀為主,少數可影響全身皮膚影響,產生類似嚴重燙傷的情況。當心族群:好發於 50~60歲中年人,男女間無發生率差別🔗更多病友的心路歷程故事,點這裡看更多➢皮膚重症殺手2【類天皰瘡】小檔案:疾病簡介:「類天疱瘡」也是「水疱病」的一種,發生率比天皰瘡更高,也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65歲以上長者,常合併有中樞神經疾病或中風、服用特定藥物的第二型糖尿病病人風險高2倍,病人會因出疹、搔癢、水疱、大面積破皮痛苦不堪,可能引發嚴重感染而致死,需住院和門診長期追蹤。常見症狀:水泡是類天皰瘡的主要症狀,大多出現在身體經常彎曲的地方。早期症狀是紅疹和搔癢,無論是胯下、腋下、關節等皮膚皺褶部位或其他部位,都有可能出現。有些患者也會以手腳的出血性水泡來表現當心族群:・失智、中風、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等年長者・精神疾病:躁狂抑鬱症・多重慢性病臥床長者・40至50歲的神經性腫瘤(如腦癌)者・部分藥物 (如糖尿病藥物;利尿劑)除天皰瘡與類天皰瘡等水疱病外,蔡呈芳醫師說,如上述考生個案,乾癬患者會有20%屬於嚴重型乾癬,需要接受照光、吃藥或光線治療,另外如上述考生罹患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在臨床上也是非常嚴重的乾癬類型,它與常見的乾癬不同,會為病人帶來生命危險。➢皮膚重症殺手3【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小檔案:疾病簡介: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是一種罕見的嗜中性白血球增多皮膚疾病,急性發作時會使病人全身皮膚反覆出現化膿、潰爛並長出無菌膿疱,只要輕碰一下就痛如刀割,有如被燙傷般的燒灼感,還會導致全身發炎,忽然發冷或高燒等其他併發症,有的病人可能幾天後逐漸恢復,但也有人須忍耐劇烈疼痛長達兩個月。過去醫界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治療大多只能讓化膿的皮膚乾掉,整體症狀往往容易持續一陣子,直到近年醫藥界發現了IL-36為全身型膿疱性的關鍵致病機轉,隨著藥物的進展,目前已有相對應的生物製劑問市,用藥後兩天左右皮膚會變乾,全身發炎也可有機會一周內獲得大幅改善,幫助患者提升生活品質。常見症狀:患者的症狀可能會合併局部斑塊型乾癬或只有單純膿疱皮疹,進展到全身長滿膿疱、發燒、發炎、脫水等,嚴重恐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到休克。有些重症更會傷害體內器官,引發肺部與肝膽的發炎和水腫,導致心肺衰竭,病人也會因為免疫力下降而增加感染風險,有時發炎加上未及時治療,便引發細菌感染甚至造成敗血症。當心族群:・40-59歲的成人或孩童・精神壓力・不當用藥・感染・懷孕・地圖舌・反覆性皮膚膿疱藥物過敏疹🔗延伸閱讀看更多>>>GPP到底是什麼?🔔專家小叮嚀:此外,值得留意的是,由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比較罕見,一般人認識較有限,容易與藥物引起的藥疹「急性廣泛性發疹性膿疱症(AGEP)」混淆。蔡呈芳提醒,民眾如果常常因為用藥而出現皮膚過敏,或是皮膚症狀持續超過15天,或是不管用任何藥物都會過敏化膿時,就要懷疑自己不是單純的藥物過敏,而可能是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他解釋,因為用藥或施打疫苗,可能引起免疫活化而導致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發作,之前全民施打新冠肺炎疫苗期間,就曾有民眾施打後疑似發生嚴重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身體發炎,全身膿疱脫皮上了新聞。📗第二類|痛癢難耐 糾纏重症殺手群蔡呈芳也分享,還有些雖不一定會致命,但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重症皮膚病,例如慢性蕁麻疹與化膿性汗腺炎等,癢到影響作息,像是不定時炸彈,或是身體流湯流膿,有可能導致感染,加上長期下來留在皮膚外觀的疤痕也常使病人無法正常作息,造成非常大的困擾。➢皮膚重症殺手4【蕁麻疹】小檔案:疾病簡介:蕁麻疹是皮膚過敏的一種,特徵為皮膚上出現一塊塊紅腫的膨疹,大小形狀不規則;疹塊出現後,伴隨明顯劇烈的發癢感,但之後完全不留痕跡。如果發作時間短於六星期,稱為急性蕁麻疹,若長於六星期則為慢性。常見症狀:皮膚充血、皮膚發紅、局部水腫、皮疹、團塊、皮膚發炎、皮膚搔癢、膨疹、組織液滲透、紅斑、紅腫、全身不適、腹痛、腹瀉、頭痛、高燒、畏寒、乏力、血壓下降、關節痛好發族群:・過敏體質者。・基因中或家族裡有蕁麻疹病史的人。・感染特殊病毒或細菌,例如肝炎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真菌、蛔蟲等的人。・壓力過大的人。・風溼病患者。➢皮膚重症殺手5【化膿性汗腺炎】小檔案:疾病簡介: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擾人的疾病,皮膚中的頂漿腺(汗腺中的一種,產生體味的主要腺體)存在位置的反覆發炎所引起,初期症狀與青春痘十分類似,最大的差別只在於化膿性汗腺炎不會形成真正粉刺,且往往會融合成瘻管。化膿性汗腺炎初期只是冒出豆子大小般、具有疼痛感的皮膚腫塊,之後影響的皮膚區域逐漸擴大,病灶中也會排出惡臭的膿液,皮膚上甚至會出現疤痕與各種底下相連小管,嚴重的病人甚至會流膿流血、沾染衣物,需要隨時墊著厚重棉片,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品質。常見症狀:病灶通常出現在腋下、乳房下方的皮膚皺褶、臀部、肛門、會陰與鼠蹊等等難以啟齒的位置,會降低病人的就醫意願。一旦病灶面積擴大,沒有好好照護就可能引發蜂窩組織炎,甚至是敗血症。好發族群:・體重過重・有抽菸習慣・飲食習慣攝取過多油脂與糖分・貼身衣物穿得過緊,導致皮膚一直摩擦。・國外好發於年輕女性,尤其在18~29歲間,50歲以後罹病機率明顯下降,但國內嚴重患者男性較多📘第三類|不痛不癢 沉默重症殺手群蔡呈芳也補充,不易診斷也是皮膚重症疾病具有的特徵之一。有些惡性腫瘤,初期像是良性疾病,發現症狀時往往太晚。也因為感覺起來不大會痛癢,病人便以為「好像」不嚴重,但在醫生眼中,卻可能已是皮膚的重症疾病,如惡性黑色素瘤、皮膚T細胞淋巴瘤、血管肉瘤等。➢皮膚重症殺手6【惡性黑色素瘤】小檔案:疾病簡介:黑色素瘤是一種主要出現在皮膚的惡性黑色素細胞腫瘤,是皮膚癌中罕見的一種,但惡性程度高,是皮膚癌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較常出現在肢端如手指腳趾、手掌腳掌、趾甲等處。但也可能出現在身體任何一處,包括臉部及黏膜,通常以墨黑色或色澤不均的斑塊出現,也可能是凸起潰瘍的腫塊。常見症狀:黑色素細胞癌可產生在身體任何部位,大多產生在女性的下肢,男性的身上,東方人好發在指甲或掌蹠。好發族群:・50歲以上之中老年人・日曬➢皮膚重症殺手7【皮膚性T細胞淋巴瘤】小檔案:疾病簡介:皮膚性T細胞淋巴瘤是一種是先侵犯皮膚,之後經過多年散佈至淋巴結及其它器官的淋巴瘤。小孩、長者都有可能發生,分為不同亞型,不同類型表現不相同,大多屬低惡性度,進展極為緩慢,容易被當作濕疹或是乾癬或圓秃來治療,經過多年才診斷出來。僅10%淋巴瘤患者病情才進展惡化。但嚴重時也可能轉移到其他淋巴結、器官、血液等。好發族群很廣泛。常見症狀:症狀相當多樣性,大多表現於大腿、臀部、手掌、腳掌等部位,出現乾燥脫皮、不太癢的疹子。有些患者則被蚊蟲叮咬會發現久久不癒,或是皮膚出現一片片白白的病灶,也常常被當作濕疹。皮膚T細胞淋巴瘤分為四期:・第一期:以皮膚病灶為主,根據表皮侵犯面積程度區分・第二期:皮膚病灶腫瘤成凸起狀,或淋巴結腫大・第三期:全身皮膚都被侵犯,進展到紅皮症的狀態或出現血球異常・第四期:連臟器都受侵犯。好發族群:男性中比女性常見,在老年患者中更常見,平均診斷年齡為 55 歲,可能與遺傳或環境汙染因素有關➢皮膚重症殺手8【皮膚血管肉瘤】小檔案:疾病簡介:皮膚性皮膚血管肉瘤是一種好發在老年人頭頸部的惡性腫瘤,初期往往不痛不癢,之後經過幾個月後等到皮膚浮腫後才被診斷,進展極為緩慢,容易被當作瘀血或是過敏水腫來治療,之後才快速進展惡化,可轉移到淋巴結、內臟器官。常見症狀:症狀相當多樣性,可以是呈現瘀青、單一或是多發紅色丘疹或突起,或是反覆眼皮浮腫。四肢及軀幹脂或病灶也可能出現,表面皮膚初期都是完整,不痛不癢,但以可以因為搔抓破皮出血。好發族群:・老年族群・局部淋巴水腫・局部放射線治療・基因異常👨⚕醫師這樣說|隨時求助皮膚科 GPP不須犧牲生育規畫皮膚重症疾病除為病人帶來身體症狀與生活品質衝擊外,也會影響人生重要規畫,蔡呈芳表示,以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舉例,因成因與基因有關,有經驗的醫師會為患者進行基因檢測,七成病人會檢出基因異常。醫界推測台灣2%的人口帶有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遺傳基因,但真正發病者遠比帶有突變基因者少得多,台灣的病例不到500人。他認為,這代表很多人帶有突變的染色體,若壓力、感冒、疫苗等外界刺激夠強,便有可能發病 。蔡呈芳分享,部分患者擔心可能會遺傳,或是因為用藥不敢結婚和生產。多年前他曾收治一位新婚的女性患者,雖然非常喜歡小孩,但因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反覆發作和治療,不敢懷孕,後來只能選擇領養小孩。他表示,可以在母體受孕時經由絨毛穿刺做染色體檢查,了解胎兒是不是真的遺傳到此疾病。蔡呈芳呼籲,有任何皮膚疾病一直存在,不論有無症狀,都要尋求專業的診斷、找對醫師、正確用藥,維持正常的生活品質,以免引起更嚴重的併發症拖得更久,甚至導致感染造成生命危險。📢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3-11-15 養生.人生智慧
18年不說話!與父親的和解之旅在他倒下後開始…他在養護中心走完人生,而我學會與他對話
我曾與父親十八年不說話,因為我們一說話就吵架,太痛苦了,不說話、零互動,反而輕鬆許多。 母親車禍猝逝後,我不得不重新與父親互動,痛苦的經驗又回來了,我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才與父親和解。 在這條和解的道路上,我做過許多功課。有些功課可以自己做,也必須自己做,有些則需要向外求助。我曾找過我的學長李崇建談話多次,對自己與父親有更多認識,從而接納自己與父親,也加快了父子和解的速度。 有次談話,我告訴崇建,我對父親感到很生氣。他問我,為了什麼而生氣?自暴自棄。 崇建請我多說一些。 我說,父親在被迫退休後,開始自暴自棄,放棄人生,將自己關在家裡,每天都在看政論節目,晚上看直播,白天看重播。不僅自己不出門,也阻止我母親出遠門,只要母親想去旅行,或參加日月潭、西子灣等地的長泳,父親的臉就會垮下來,開始生悶氣,母親不只一次向我哭訴。 還有嗎?崇建請我再舉一個例子。 我說,父親有巴金森氏症,右手會不由自主發抖。母親還在世時,家中大小事都依賴母親處理。母親走後,要辦理繼承,許多文件都要父親簽名,他的右手已無法寫字,我請他練習用左手,他只練習一天就放棄了。 崇建看著越講越氣的我,停頓了好一會兒,才用他一貫平靜的語氣問: 「志仲,你的人生有自暴自棄的經驗嗎?」 我愣住了一會兒,斬釘截鐵回答:「沒有。」 我當年對自己的認識竟粗淺至此!我的碩論是研究柳宗元,對他的家世、職涯、交友、個性等等,我皆瞭如指掌,卻對自己如此陌生,竟認為自己沒有放棄的經驗,如今想來,實在可嘆。 崇建要我再想想看。 而後,我才逐漸意識到:原來,我也有許多自暴自棄的經驗,我討厭那樣的自己。這個發現很令我震驚:原來,我討厭的可能不是父親,而是自己。我將對自己自暴自棄的厭惡,投射到父親身上去了。我怎麼看自己,就會怎麼看別人。開始學習覺察,才有可能接納 然而,只有這次的覺察還不夠,沒多久便淡忘了。在另一次談話裡,我又提到我很不喜歡父親身上的許多特質,崇建請我舉出三個。 我不加思索,應聲而答: 「固執、強制、鬱鬱寡歡。」 崇建停頓一會兒,故技重施:「志仲,這三個特質,你身上也有嗎?」 我聽了,重重一驚。這次,我很誠實地承認,這三個特質我都有。 這個發現,讓我一時之間不知所措:怎麼會這樣?我怎麼會這麼討厭自己?卻又投射到父親身上?難道一切都是我自己的問題,與父親無關? 「志仲呀,以鬱鬱寡歡為例,這個特質有曾經帶給你什麼好處嗎?」崇建問。 我聽了,忍不動激動起來,說: 「怎麼可能?鬱鬱寡歡讓我長期陷入情緒痛苦之中,讓我交不到太多朋友,讓我找不到工作,讓我的人生變得這個樣子,它只有帶來壞處,怎麼可能帶來好處呢?」 崇建停頓了一會兒,輕輕地說: 「志仲啊,有沒有這種可能?你後來喜歡閱讀、寫作,你對文學、歷史、哲學會有興趣,有沒有可能跟你的鬱鬱寡歡有關?」 這番話猶如一記當頭棒喝,我無法反駁。瞬間,我的世界天旋地轉,看自己與看事情的角度截然不同了。 原來,我討厭的特質還有另一面,也就是所謂的「資源」。這個特質在許多時候帶給我壞處,但在許多時候,它的資源也帶給我好處。 用豐富的眼光,去看事情的全貌,我在談話中深刻體驗到了。 在這兩次與崇建的談話過後,有兩件事在我與父親的關係上慢慢發酵: 一、我不僅能接納自己容易放棄,也慢慢能接納父親容易放棄了。 二、我不僅能用豐富的眼光看自己,也逐漸能舉一反三,用豐富的眼光看父親。 例如,我開始看見的父親的「固執」帶給他的「資源」。有多固執,就有多堅持 母親過世後,父親和我一起住了一年半。有一天,他突然在家中倒下,從此失去自理生活的能力,也無法行走,我不得不將他送到養護中心安置。 父親並不喜歡這個決定,他想要回家居生活,但又不想讓我為難,因此積極在養護中心復健,希望能重新站起來,並可自理生活。有一陣子,他已能在無人攙扶下,獨力走上二十分鐘的路。此時,他的固執讓他再度頹然倒下。 父親所住的養護中心,五個人一個房間,每人一個床位,每個床位的床頭都有一個求助鈴。父親不喜歡麻煩別人,從未按過鈴。我多次勸他,有需要就按鈴,但他很固執,堅持凡事自己來。 有一天,他想下床走路,彎腰綁鞋帶時,不小心跌坐在地,被扶起後,左腿疼痛難行。到醫院檢查,腿骨有裂痕,需要開刀。原本他還能自行走路,但他的固執讓他重新坐回輪椅上,連站起來很困難,更別說要走路了。 手術過後一陣子,我去養護中心探望父親,他正在復健室練習站立。只見醫生一手扶著他的背,要求他手握前方的鐵桿,並憑著自己的力量,從輪椅上站起來。父親吃力地起立,身體搖晃,雙腿發抖,有些站不住。 大約過了半分鐘,醫生才讓他坐下休息。醫生轉而去協助其他老人,幾分鐘後回來,要求他再次起立。如此數次,我趁著他休息的空檔問他:「很累吧?」 父親點點頭,嘆了一口氣: 「又得重新開始了,以前的努力都白費了。」 看到他如此辛苦與挫折,我除了感到心疼,實在無能為力。 父親沒有放棄,持續復健,之後我每次去看他,都小有進展,已慢慢能在三、五公尺的機器上,扶著鐵桿,來回行走。有一次,他竟可來回走上二十趟,令我大驚,而他說,他其實已能走上四十趟,只是因為想跟我多說些話,當天走一半就好了。 我聽了,心裡除了感動,只有佩服。 以前,我總是認為父親固執,也討厭他的固執,但在這件事情上,我看到了「固執」的資源,叫做「堅持」。 只是,他能堅持多久呢? 十五個月後,有一天,父親突然打來電話,要我買雙布鞋,帶去給他。 我很困惑,他要布鞋做什麼呢?但我還是帶去了。 到了養護中心,答案揭曉:父親要開始練習穿著鞋子走路了。 之前,他都是光著腳丫,手扶鐵桿,在機器上來回走動,從三十趟、五十趟、六十趟,到現在居然可以走下機器,穿起布鞋,推著輪椅走路了,這真是不可思議。 如果我在他這個年紀,早就放棄復健了,而他卻堅持了十五個月。看來,他還會堅持下去。學會對話,是送給自己與父親最大的禮物 在復健這件事上,我看到他有多堅持:他堅持每天都要復健,練習走路。他有多固執,就有多堅持。如果不是這樣,他如何面對艱難的復健過程呢?以前,我只看見他的固執,討厭他的固執。現在,則是看見、欣賞,也佩服他的堅持。 父親沒變,是我變了,我的眼光變得豐富了。 這是我和父親在和解之路上重要的一刻,我們的關係更緊密、靠近了。 然而,在復健過程中,父親不是沒有想要放棄,畢竟,他也有容易放棄的一面。有次,我去探望他,見他體重增加、說話清楚、走路穩健,我很高興,但他總對自己不滿意,尤其對於走路一事,不時感嘆自己沒有進步。我很慶幸自己學過薩提爾的「對話」,遂與父親對話十多分鐘: 「爸,你現在不扶著輪椅,可以走多遠呢?」 「快半小時吧。」 「可以走這麼遠呀。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能走這麼遠的呢?」 「一個多月前吧。」 「在那之前,你可以走多遠?」 「大約十分鐘。」 「從十分鐘到半小時,這個進步不小呢,你是怎麼做到的?」 「我每天都有練習,早上練習半小時,中午又練習半小時。」 「哇,你很努力嘛,難怪進步這麼多,你怎麼會覺得自己沒有進步呢?」 父親搖頭無語。 「那你希望自己能進步到什麼程度呢?」 「當然最好能像以前那樣,想走多遠,就走多遠,而且不必扶著輪椅。」他搖搖頭,嘆口氣:「但這陣子一直都沒進步。」 「現在這樣每天練習,有遇到什麼困難嗎?」 「早上走半小時,還不錯;中午再走半小時,腿就痠了。」父親沉思了一會兒:「腿痠好像會累積下來,沒辦法走得更遠。」 「你有考慮過調整練習的方式嗎?」 父親再度陷入沉思:「中午練習時,不要走太久,腿就比較不會痠,或許隔天早上就能走得更遠一點吧。你覺得怎麼樣?」 「聽起來很不錯,你想什麼時候開始試試呢?」 「嗯,明天開始吧。」 在這場簡單、輕鬆的對話中,我並未設定目標,也沒有打算改變父親,只是順著對話的氣氛走,想不到就能幫助父親看到卡住的點,並且找到適合他努力的方式。這些年學會對話,真是送給自己與父親最大的禮物。 最終,父親成功站起來,又能獨力走上一段路了。可惜此後多次生病,住院臥床時間一久,雙腿便會失去肌力,無法走路,又需重新復健。在他有生之年,終究未能回家生活,這實在是很大的遺憾。但與父親在那段時間的相處,讓我對他有更多認識與接納,這是一條很圓滿的和解之路。 以前,我很不喜歡自己的「容易放棄」,後來,我看見了容易放棄的的資源是「有彈性」,那也是我能中年轉行的關鍵因素。我開始欣賞自己這個特質,而後,也能看到父親「固執」的資源:「堅持」。能用豐富的眼光看自己,就能用豐富的眼光看待他人與世界。(本文摘錄自究竟出版社《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
-
2023-11-11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林欣榮工作繁忙,曾開刀連續站38個小時!每天跑操場多吃蔬食養生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致力於幹細胞研究,推廣中西醫合療,是台灣將幹細胞成功移植在巴金森氏症患者身上的第一人。林欣榮表示,腦部受損病人能醒過來、甚至站起來是最大的挑戰。幹細胞移植 助巴金森患者林欣榮是國內治療腦部疾病的權威,就讀醫學院時認為,神經外科最有挑戰性,其中腦部醫學更是難中之難,便踏上外科醫師之路,發揮所長、貢獻能力。過去他將流產胚胎的組織植入病患腦部,讓多巴胺細胞再生,讓原本臥床、吞食困難的巴金森氏症患者逐漸改善,1、2年後不但能走、能跳,還可以爬山。腦中風與腦傷是很難救援的疾病,林欣榮表示,患者可能會昏迷,讓患者甦醒過來是最重要的事之一。他的團隊利用內神經幹細胞療法,刺激患者腦迴路重新啟動,並搭配中醫針灸醒腦開竅,經過一段時間患者醒過來、能站起來,甚至自己照顧自己,這是當今醫療科技的挑戰,也是他追求的目標。與團隊合作 研發醫療創新以前的林欣榮雖然解決很多病人的問題,卻不習慣團隊合作,直到加入慈濟醫院,與其他醫護同仁共同努力,集結大家的專長與知識,解決的問題反而更多更快,讓他有餘力做醫療創新研發。通常病患到醫院看病多是在病情最困難的時刻,情緒難免焦慮不安,「在危急的時刻會守護生命,請安心、放心交給醫療團隊,盡力做到給予最好的治療。」是林欣榮最想對病人說的一句話。近年慈濟醫院推動中西醫合療,林欣榮指出,現在社會高齡化,罹患腦部退化疾病的長者愈來愈多,西藥雖然能延緩,但易有副作用,如果能與老祖先的智慧「中草藥」、「針灸」做很好的結合,更能促進健康。林欣榮說,癌症患者治療使用中西醫合療,目前都有很好的效果,西醫也更了解中草藥效用,相信中西醫不是牴觸,而是能合作提供最好的療效,他期許「治療癌症最後的希望在花蓮慈濟」,與其他醫院一起學習。在醫院管理方面,林欣榮表示,遵循證嚴法師的座右銘「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醫護人員在戒律範圍內,用愛心照顧病患與家屬,只要有大愛,醫院一片祥和,不用特別管理,相信大家都會做得很好。曾日食一餐 開刀站38小時工作繁忙的林欣榮,過去曾一天吃一餐,開刀最長紀錄是連續站了38小時,深感健康的重要性。過去因為工作,林欣榮「日食一餐」,早餐喝水,吃幾顆維他命,午餐通常還在門診或開刀房而省略,唯一正常進食只有晚餐。「一天吃一餐的習慣,維持20多年。」到慈濟服務後,有同仁得知認為這樣不健康,中午逼著他吃,只好吃一點菜,並提醒定時吃三餐。養生秘訣/每天跑操場 多吃蔬食養生他曾經開過非常複雜的腦部刀,連續站38個小時,手術完畢後,雙腳皮下出血。由於開刀是耗費體力的工作,就需要用運動培養體能,他會每天跑操場,經常一個人就跑10公里。林欣榮學生時期是桌球校隊,常打桌球運動,現在則喜歡跑步,他認為,跑步是很好的運動,可以一個人跑,即使跑不動也能走路,有空時會參加半馬競賽,挑戰自己的心肺功能。每天清晨4時30分,林欣榮會跟師父一起吃早餐,大多吃豆漿與饅頭,再跑步1小時,迎接一天的工作。他也勉勵醫院管理高層與醫師一起跑步,在跑步過程中,不管是人跟人之間觀念的溝通,或醫療上的合作等,都能輕鬆談論,大家也可以相互鼓勵。林欣榮說,平時多吃蔬食,不要吃太多的肉;要開心,培養慈悲心,只要心態正向,整個人就會愈看愈年輕有活力,這些都是養生的祕訣。林欣榮小檔案年齡:70歲專長:幹細胞移植治療巴金森氏症、腦中風、失智症、腦退化症腦瘤、腦血管瘤、脊椎神經之疾病治療精準醫療及免疫細胞治療惡性腦瘤腦脊髓疾病的國際臨床試驗現職: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花蓮慈濟醫院院長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創新研發中心研發長美國國家發明家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院士美國醫學及生物工程學會院士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美國杜蘭大學醫院管理碩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神經外科及生理學博士經歷: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院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精神醫學中心副院長中國醫藥大學特聘教授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教授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最危急時會守護健康與生命,請安心交給醫療團隊。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01 活動.活動最前線
【免費電子書】《巴金森病88問》新書出版 助全台8萬個巴友家庭
「服用巴金森病藥物後,開始難入眠,經常睡睡醒醒,除了調藥,還可做什麼?」「父親因副作用自行停藥,只信偏方,我該如何說服父親找醫師調藥?」「巴友常有情緒低落等非動作障礙,怎麼判斷是疾病所致還是得到精神病?」這些巴金森病友與家屬發出的疑問,正困擾著全台8萬個巴友家庭……巴金森病友的各種調藥疑問,與治療方式有關。高雄長庚神經肌肉疾病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100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有101種治療藥物搭配方式。」醫師依據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因人而異,因需長期用藥,有時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昏眩等,此時就要重新調整。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巴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神經退化疾病,據健保近5年統計,全台確診人數每年成長2千多人。除了已確診的巴友,民眾在路上看到走路小碎步、手抖的長者,很可能就是被輕忽未診斷的黑數。疾病為師,在巴友家庭和疾病共存的歷程中,書中記錄8位巴友或照顧者努力的身影,例如熱愛繪畫的林大哥,罹病5年來從未因手抖停止做畫,一筆一畫的勾勒是他不願放棄的執念;年輕型巴友Mandy15年前確診,現今仍在職場打拚;獨居的巴友金山大哥,善用APP等科技記錄病情,獨立面對疾病,提供最佳學習範本。林祖功說,當巴金森病友出現手抖症狀時,多巴胺細胞已有6至7成退化,若合併情緒低落等症狀,將選擇能同時緩解動作障礙及憂鬱的藥物,幫助病友提高生活品質。臨床觀察,病友從發病到離世達17到20年,規律用藥及運動可延緩身體退化,他鼓勵病友,「不須悲觀看待,只要及早發現並用藥控制巴金森病,就可『分期付款』,減慢退化速度。」他也建議,患者在罹病初期就與醫師溝通治療目標,以延長治療的蜜月時間,病友應有耐心規律服藥,並配合復健來提升肢體活動能力。《巴金森病88問》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這也是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百靈佳殷格翰藥廠於2023年5月4日簽訂合作備忘錄(MOU)時啟動的第一個合作,希望以巴金森病衛教識能教育,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對巴金森病治療與照護帶來更好的環境。全台約有8萬個家庭受巴金森病所苦,多數病友疾病歷程很長,症狀與治療方式存在個別差異,書中分別透過不同情境提供實用建議。民眾可至電子書平台「琅琅悅讀」免費閱讀全書。《巴金森病88問》索書資訊👉👉 點擊閱讀巴金森病88問電子書
-
2023-11-01 醫療.巴金森病
憂鬱、失眠、自行停藥 巴金森病困擾多 新書《巴金森病88問》助全台巴友家庭
「服用巴金森病藥物後,不但難以入眠,還經常睡睡醒醒,怎麼辦?」「父親因副作用自行停藥,只信偏方,該如何說服他找醫師調整藥物?」「媽媽經常情緒低落,怎麼判斷是巴金森病的影響?或另有精神疾病?」全台約有8萬個巴金森病友家庭,上述問題經常困擾他們,如今在「巴金森病88問」一書中可獲得解答。全台巴友 年增逾2千人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千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88個最常見的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解答,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巴金森病是僅次於失智症的神經退化疾病,根據健保署近5年統計,全台確診人數每年成長2千多人,除了已確診的巴友,路上看到走路小碎步、手抖的長者,很可能就是被輕忽未診斷的黑數。手抖憂鬱 藥物同時緩解高雄長庚醫院神經肌肉疾病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當病友出現手抖症狀時,多巴胺細胞已有6至7成退化,若合併情緒低落等症狀,將選擇能同時緩解動作障礙及憂鬱的藥物,幫助病友提高生活品質;臨床觀察,病友從發病到離世達17到20年,規律用藥及運動可延緩退化。林祖功鼓勵病友,「不須悲觀看待,只要及早發現並用藥控制巴金森病,就可『分期付款』,減慢退化速度。」他解釋,所謂分期付款,就是不要一次就使用最高劑量或最猛的藥物組合,罹病初期應與醫師溝通治療目標,延長治療的蜜月時間,病友應有耐心規律服藥,並配合復健提升肢體活動能力。與病共存 巴友分享經歷巴金森病友的各種調整藥物疑問,與治療方式有關。林祖功說,100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有101種治療藥物搭配方式。醫師會依據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因人而異,因需長期用藥,有時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昏眩等,此時就要重新調整。以疾病為師,在巴友家庭和疾病共存的歷程中,書中也記錄8位巴友或照顧者努力的身影,熱愛繪畫的林大哥,罹病5年來從未因手抖停止做畫,一筆一畫的勾勒是他不願放棄的執念;年輕型巴友Mandy在15年前確診,現今仍在職場打拚;獨居的巴友金山大哥,善用App等科技記錄病情,獨立面對疾病,提供最佳學習範本。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10-31 醫療.巴金森病
中風後要當心!4步驟揪出躲在中風後遺症下的巴金森病
每當秋冬換季時節來臨,又進入了溫差變化大的腦中風好發高峰期。60歲多歲的李奶奶在一次中風後常感覺半邊肢體使不上力,走路也稍微受到了影響,家人當作是中風帶來的後遺症,只督促奶奶多運動復健,並無多想。數月後沒想到李奶奶身體狀況更加退化,頻頻出現腳步不穩或被自己絆倒等狀況,直到再次就醫才檢查出症狀竟是因罹患了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所引起。所幸使用巴金森病藥物治療後情況便逐漸改善。STEP1知道為什麼容易混淆嘉義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運動障礙暨失智症科主治醫師謝宗達說明,不少病患中風後會出現與巴金森病相似的症狀,如: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等,有些病患只將這些症狀當作是中風後的後遺症,未深入檢查或追蹤;更有歷經數年後才確診為巴金森病的個案,延誤了黃金治療期。之所以會延誤確診,謝宗達表示,有些病患的腦部可能原本就有潛在巴金森病的退化狀況,但是症狀相對輕微,沒有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常可能受到忽略。直到病患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出現階梯式逐步惡化的步態不穩、容易跌倒,就醫後透過神經內科醫師專業的病史詢問、臨床神經學檢查、搭配腦部影像斷層掃描,才判別出是典型巴金森病、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抑或是混合型。STEP2分清楚症狀哪裡不同中風後類似巴金森病的症狀,與典型的巴金森病確實仍有不同的地方。謝宗達說,典型的巴金森病會出現靜止型的手腳顫抖、肢體僵硬和動作緩慢症狀,且通常是不對稱,先由單側開始,病程到了中期後會步態不穩、難以維持穩定的姿勢且容易跌倒等,為典型巴金森病的病程。但中風後產生的類似巴金森病的症狀,被稱為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通常是歷經多次的腦中風,且中風的位置多在腦室周圍、皮質下白質及基底核附近。主要的影響範圍是下半身,也稱為下肢巴金森症候群,症狀主要為步態不穩,也會有肢體無力、痙攣、臉歪嘴斜、口齒不清等中風後遺症;而上肢不對稱的震顫、僵硬、動作緩慢等症狀則較少見。STEP3了解各別的治療方式謝宗達表示,巴金森「病」與巴金森「症候群」不同,典型的巴金森病是一種疾病;症候群則代表一群症狀,如:動作緩慢、肢體僵硬、顫抖等,這些症狀的背後產生的原因有許多種,可能是中風、藥物、感染等造成,需釐清背後造成的因素採取治療。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治療:類似於中風,以藥物治療並搭配復健運動,以及控制中風的危險因子:如📍控制三高📍戒菸📍節制飲酒📍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控制體重📍良好的睡眠品質典型巴金森病的治療:同樣透過藥物和運動復健併行。藥物會使用兩大藥物為主,分別是左旋多巴以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值得留意的是,典型巴金森病的治療須隨時依病程和病人的狀況做劑量的調整,病人應與醫師保持密切溝通並提出自身需求。如較年輕的病人可考慮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讓體內藥物濃度維持穩定,避免太早使用較高劑量的左旋多巴,造成藥效波動與異動症的產生。但這類的藥物,若用在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上,控制的程度有限。無論是巴金森病或巴金森症候群,謝宗達建議,為及早發現疑似症狀並確診,可參考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的「巴金森手指檢測」或「巴金森自我評估量表」進行檢測。中風後積極控制導致中風的因子,就能減輕日後再次中風造成的傷害,降低演變成血管性巴金森症候群的機率。STEP4巴金森病有哪些種類一次看巴金森病依不同致病原因可大致分為三類,其中又以不同致病機轉細分許多類別如下:原發性巴金森病(典型巴金森病):📍典型巴金森病:發病年齡在41歲之後。41歲以前發病稱為早發性巴金森症候群,並依發病年齡分為:📍青年型巴金森病:發病年齡在21到40歲間,青年型巴金森病與典型巴金森病症狀類似,是因大腦黑質部有路易體的存在。📍少年巴金森症候群:發病年齡在20歲之前,則是一些類似巴金森病症狀,以及許多不同病理特徵的混合,患者腦內並沒有一般巴金森病患者特有的路易體,所以叫做巴金森症候群。非典型巴金森病(又被稱為巴金森附加症候群):好發於成年人,是進行性神經礙障的一種,病程發展過程中,會造成紋狀體當中的多巴胺缺乏,而產生類似巴金森病的臨床表現,此外也有其他症狀,亦被稱為巴金森附加症候群。病人一開始可能被診斷為巴金森病,但隨著病程發展,有15%的病患會出現其他非典型的症狀。📍多發性系統退化症:症狀合併有自主神經失調,如性功能障礙、排尿困難、姿態性低血壓、平衡障礙等。📍進行性上眼神經核麻痺症:病患的眼球運動會受到限制,特別是垂直方向的運動,這類病患的進展速度較快,發病5到10年內就會臥病在床。📍大腦皮質基底核退化症:除一般巴金森病症狀外,也會現出單側肢體僵硬、大腦皮質異常的症狀。📍擴散性路易體症:有失智、憂鬱、幻覺等認知功能異常,波動起伏的意識和行動緩慢、僵硬、顫抖及自主神經障礙等巴金森病症狀。次發性巴金森病:源自於各種因素造成,包含常壓性水腦症、腦瘤、中風、藥物或感染等。📍常壓性水腦症:由於腦脊髓液的積聚,造成腦神經組織的損傷,症狀除步態不穩之外,還伴隨失智、尿失禁等,走路步距會變小,就像腳被地板黏住般,踩著碎步往前衝,症狀主要是舉步維艱,較少顫抖情形。📍腦瘤:腦瘤生長在大腦基底核附近,會壓迫到運動神經而產生類似巴金森病的運動障礙。📍中風:腦血管阻塞導致血管內血液流動受阻,會出現臉歪嘴斜、口齒不清、單側肢體無力、感覺異常等症狀。若中風位置發生在控制運動的基底核附近,症狀就會類似巴金森病,由於症狀主要發生在下肢部位,又稱為下肢巴金森症候群。📍藥物:藥物引起的巴金森病通常發生於身體的兩側,與一般典型巴金森病的單側開始不同,常見導致的藥物為抗精神病藥物及止吐藥。📍毒素及感染:像錳與其他金屬、一氧化碳及其他化合物及感染,包含愛滋病、結核病等,可能也會出現行動緩慢、僵硬、姿態不穩等巴金森病的症狀。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10-25 焦點.長期照護
65歲年長者超過1/10有吞嚥困難,常見症狀有哪些?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本文摘要】:吞嚥困難是老年人常見問題,嚴重時有可能會致命。台灣地區約有12.8%的65歲以上長者有輕度以上的「吞嚥異常」,會增加吸入性肺炎風險。吞嚥困難的常見症狀:吞嚥時疼痛或想咳嗽、喉部有異物感、食物從鼻孔嘴巴跑出來和吃飯時間延長等。吞嚥困難成因可能是神經肌肉功能異常或結構性因素。花蓮慈濟醫院在2023年10月24日啟動「咀嚼吞嚥健康中心」,目標改善花蓮地區老年人吞嚥困難的問題。-----整理自ChatGPT年長者發生吞嚥困難會有哪些常見症狀?該到哪科就醫治療?「吃」是生物最重要的本能,如果「咀嚼」、「吞嚥」都成問題時,人生隨之變成黑白。曾有腦中風的病人,手腳活動好轉之際,卻因吞嚥功能不佳,導致食物或口水被吸入肺部,引起吸入性肺炎,嚴重時會導致病人死亡。花蓮慈濟吞嚥障礙科葉映廷主任指出:臺灣約有 12.8% 的 65 歲以上長者,經評估為咀嚼吞嚥異常,相當於每 10 位高齡者,就有 1 位有輕度以上咀嚼吞嚥障礙,而若是咀嚼吞嚥異常,可能會提升長者罹患吸入性肺炎風險。吞嚥困難常見症狀有:●吞嚥時發生疼痛●吞嚥後喉嚨仍有異物感●吞嚥時想咳嗽、嗆咳●食物從鼻孔、嘴巴跑出來●吃飯時間大幅拉長●口腔留有食物●腐肉惡臭如果年長者有上述的症狀,就可能遇上吞嚥障礙,可就近到能處理「吞嚥困難」的復健科醫療院所就醫,尤其是有「吞嚥障礙特別門診」的醫院進行診斷與治療,找出可能的原因,協助病友重新找回「食」力。年長者引起吞嚥困難的原因有哪些?花蓮慈濟林欣榮院長根據醫學研究指出:吞嚥困難的可能原因可歸為兩大類:神經肌肉功能異常及結構性因素。引起吞嚥困難的原因:●神經肌肉功能異常:包括腦中風、腦外傷、退化性的神經疾病(例如:巴金森氏症的病人等)和年長者肌力退化●結構性因素:例如下咽喉癌、舌癌、食道癌等頭頸部腫瘤病人,都可能因病導致吞嚥障礙,能透過專業的復健訓練來得改善。此外,食道受損後組織結疤癒合後引起狹窄,或因魚刺異物等傷害造成結疤,也都可能會引起吞嚥困難的問題。如何診斷吞嚥困難?葉映廷主任表示,吞嚥困難並不容易檢查,主要根據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利用分級調製出「吞嚥標準化檢查餐」,透過不同質地、顏色食物輔助影像檢查,幫助病人找出食物殘留或掉到氣管的原因。有時需要許多精密的儀器配合,才能找出原因,例如吞嚥內視鏡、吞嚥透視攝影、舌壓檢測器、食道壓力檢測器、生理回饋電刺激等。醫院端若能提供長照病人全程的照護,包括出院後的吞嚥追蹤、轉介和就診服務協助、一站式檢查與治療、居家吞嚥訓練,幫助病人持續治療吞嚥不中斷。此時需往往要跨科別的合作:神經內外科、影像醫學科、復健科、牙科、耳鼻喉科、腸胃內科、身心醫學科、老年醫學科、小兒科、營養科等,才能有整合式醫療和服務。花蓮慈濟醫院特別選在2023年敬老重陽節隔日10月24日舉辦「咀嚼吞嚥健康中心(Interprofessional Swallowing Center)」啟動儀式,目的在協助花蓮地區腦中風、腦傷或頭頸癌等導致咀嚼吞嚥困難的病人獲得改善,提供整合式的醫療服務,讓病友吃得順、吞得好,安心活到老!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11 醫聲.醫聲要聞
以巴衝突恐致國內缺藥?食藥署盤點:7藥證將受影響
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升級,以色列宣布進入戰爭狀態。衝擊全球藥品供應鏈,台灣恐怕缺藥問題再度加劇。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今表示,國內核准在以色列製造藥物有7張有效許可證,為皮膚局部治療、巴金森病等學名藥,均有替代用藥。哈瑪斯組織於10月7日發動突襲,截至10月9日,以色列已逾700人死亡,當中不乏平民,以色列已宣布進入戰爭狀態,台灣部分藥品由以色列製造,恐衝擊國人用藥安全。對此,陳惠芳表示,經食藥署盤點後,國內核准在以色列製造的藥品許可證共9張,均為學名藥,目前仍有效的藥證僅7張,2張已失效;7張藥證分別為皮膚感染的局部治療藥品,如真菌感染的癬症、濕疹等,以及原發性巴金森氏症、復發型多發性硬化症等用藥。陳惠芳強調,以色列製造的7款學名藥,台灣都有同成分、同劑量、同劑型的三同藥品可通替代,目前評估戰爭暫時不會影響國人用藥。
-
2023-10-02 名人.黃斌洋
食物從嘴巴到吞下肚需經過這些過程!醫曝2件事維護吞嚥功能
此刻當您正享受中秋假期,品嘗美味月餅時,您知道月餅也經歷了一段奇幻旅程嗎?當我們咬下月餅一大口時,大腦立刻啟動「吞嚥四大階段」。1.口腔準備期:透過上下齒列咀嚼,讓原本大塊月餅被磨成碎屑。乾燥食糜是不好吞嚥的,此時分泌唾液就起支援效果。唾液混合進入月餅內,除了讓它更濕潤與好吞嚥,並透過降低碎屑附著牙齒表面的「自淨作用」維持口腔健康外,也減少對食道及胃部的刺激。2.口腔期:舌頭將處理好的月餅食團往後送,引起吞嚥反射。在這個階段,好的舌頭運動扮演重要角色。3.咽部期:吞嚥反射發生,將月餅食團推到食道上方。舌頭後方有一片會厭軟骨。它像個蓋子一般,當吞嚥反射啟動時,舌骨上肌群和舌骨下肌群,會帶動會厭軟骨與氣管互相靠近,讓會厭軟骨蓋住氣管,避免月餅掉落其中。同時,環咽肌也會開啟,好讓月餅食糜進入食道。4.食道期:月餅食糜藉由食道的蠕動進入胃部。這四個階段正常情況下都發生得很自然。但是只要因為疾病,例如中風、巴金森氏症,或頭頸癌等讓以上四個階段其中之一出現障礙,就會讓吞嚥變得不順暢。即使沒有上述問題,隨著年紀漸長,臉部、舌頭及喉嚨的肌肉也會逐漸退化。根據國健署統計,65歲以上的長者,每10人中就有1人有輕度以上的吞嚥障礙。以下從吞嚥動作的階段,說明有哪些與口腔相關的因素,會造成吞嚥障礙。1.口腔準備期:透過「咀嚼」將月餅變成食糜,並同步刺激唾液分泌。想要咀嚼,首先要能運作嘴唇。這是靠位於嘴巴周圍的環形肌肉口輪匝肌,它就像一條橡皮筋,我們藉由縮緊與放鬆讓嘴唇運作。當牙齒排列不整,或牙周病缺牙導致前牙外暴,嘴巴很難緊閉,口輪匝肌就會無力。另外,這階段還需要咀嚼肌張力、臉頰張力、下顎旋轉力等。適當口腔肌肉訓練可以減緩機能退化。2.口腔期:牙醫師有個快速檢測口腔期狀況方式,就是為患者洗牙時,如果一拉舌根患者容易作嘔,表示有舌頭活動空間不足現象。當病患舌根區不太敢刷,導致容易藏汙納垢,甚至吸入性肺炎,牙醫師就會特別提醒。活動假牙太大或鬆弛會讓口腔期出現問題。太大與舌根側基座太厚的活動假牙,會導致舌頭因空間不足,被迫往後擠壓,產生噁心感。此外,若活動假牙太鬆弛,也會讓舌根和假牙間容易塞食物,轉變成吸入性肺炎。再者,由於缺牙可能導致齒槽骨萎縮,如果遷就萎縮內傾的地基去做假牙,容易侷限舌頭的位置,以致雖然解決了咬合問題,卻創造出吞嚥困難問題。3.咽部期:咽部期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舌骨上肌群與舌骨下肌群無力,無法讓會厭軟骨將氣管蓋得夠緊,導致食物跑進氣管造成嗆咳。嗆咳是身體自我保護機制,藉此把異物排出氣管以避免吸入性肺炎。筆者書中有舌骨上下肌群的訓練方式,歡迎參考。藉由這段中秋月餅的口腔奇幻旅程,您對於口腔內的神奇支援與交互作用有更新一層認識了嗎?提醒「良好咀嚼功能」與「正確口腔肌肉訓練」,是維持吞嚥功能的重要樞紐喔!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01 失智.新手照顧
進食飲水常咳嗽?失智長者吞嚥困難應立即改善:6指標一次看
吃東西是件再自然不過的事,但對高齡者來說,隨著年齡增長,喉頭結構會逐漸老化鬆弛,導致吞嚥功能衰退、食道蠕動協調功能變差,而發生嗆咳、食不下嚥等情形。吞嚥困難也是常見的失智照護問題之一,一旦發現失智者有吞嚥困難徵兆,應立即尋求專業協助。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逾40萬名65歲以上長者有吞嚥困難問題,特別是高風險族群,如失智症、巴金森病患者。失智、巴金森是高危險群,恐致營養不良、吸入性肺炎。其中,失智症患者吞嚥困難的比率約在32%~45%,中重度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吞嚥困難比率則更高,介於84%~93%,嚴重的失智症患者常會有明顯的吞嚥困難問題。若發現失智者於進食或飲水時經常咳嗽,或有嚴重流口水情況,可能就是吞嚥困難的徵兆。建議應立即尋求醫療幫助,並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方式。吞嚥困難為常見的失智照護問題之一,吞嚥困難可能引發進食不足、營養不良、體重下降、脫水及吸入性肺炎等嚴重的健康問題。應盡早規畫吞嚥治療與訓練計畫,從預防端著手改善。注意進食不可仰頭,固態、液體食物不要同時吃。患有吞嚥困難的失智者,飲食時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分別為用餐時的姿勢、餵食過程,照顧者應讓患者盡可能採用坐姿進食,上半身挺直、下巴後收、頭微微往前傾,以避免嗆咳,並提醒患者吃東西時絕對不要仰頭。進食過程要提醒長輩咀嚼,吞嚥前可以含在嘴裡一秒鐘做預備,再進行吞的動作,可以有效降低噎到的狀況。此外,食物的選擇也非常重要,需避開不易咀嚼、黏稠的食物,如年糕、湯圓等,或有骨頭的食物,皆容易造成吞嚥困難。顧及食物風味,建議避免過度烹調、肉類太老,固態、液體食物更不要同時吃,才能避免嗆咳。減少分心事物,給予簡短明確的進食指令。同時應該減少環境中會造成分心的事物,讓他們專注於吃飯,並給予簡短明確的進食指令,如「吃一口」、「咬一咬」、「吞下去」等,避免同時下多個指令,做完一個動作再給下個指令,營造舒適、安全的用餐環境。隨著病情發展逐漸惡化,到了失智後期吃的東西太少、一直反覆嗆到,或是完全無法自行進食,就要靠外力供給營養,否則可能危害生命安全。依病患需求,採用胃造口手術或舒適餵食法。最常見的方式是鼻胃管和胃造口手術,但長期置放鼻胃管或重複插入會造成喉嚨黏膜受傷,或增加食道發炎、胃食道逆流、胃壁出血等風險,此時可考慮胃造口手術。至於舒適餵食法,是管灌餵食外的另一種選擇,建議採用分次進食的方式,或提供適合手拿的小型食物供患者進食,如果他們覺得能夠自己進食,就讓他們吃;如果有咳嗽或者暫時不想進食的情況,則不要強迫進食,讓他們感到進食是一個舒適的體驗。吞嚥困難6指標吃飽後有輕咳現象一般人嗆到後,會用力咳嗽將食物咳出,但長輩肌力退化、力量不夠只能輕咳。吃完食物後分泌痰有些人以為長者輕咳、有痰的現象,是年輕抽菸所致,其實可能是吞嚥障礙導致。飲食完畢後口腔還有食物殘渣咀嚼或吞嚥有困難時,患者可能會出現「含食物」的狀況,口腔內就容易有殘留的食物渣。體重莫名減輕吞嚥困難初期難以察覺,但可以從患者體重減輕發現端倪。疾病因素有失智症、中風、腦疾病、巴金森氏症、頭頸癌等疾病史。年齡因素以現代人來說,75歲以上者需要注意。
-
2023-09-30 性愛.性福教戰
吃中藥真能補腎壯陽嗎?中西醫解讀男性性功能障礙 改善性功能靠4招
現在許多人的生活壓力大,房事問題也是一大困擾之一,有些男性患者會因為房事不順而來詢問醫師「醫生,我男性性功能異常是不是敗腎?我想要吃一些補腎陽的中藥協助壯陽。」但一味的補腎壯陽真的適合嗎?西醫看男性性功能障礙男性性功能的生理過程是複雜的,包含神經、血管循環與男性荷爾蒙等因素調控,另外也會受到局部的解剖構造與心理因素影響。正常男性性功能的過程,從性慾、陰莖勃起、性交、射精,其中任何環節異常就稱為男性性功能障礙。男性性功能障礙又可分為三類:勃起功能障礙(俗稱陽痿)、射精功能障礙(早泄、延遲性射精、無射精、遺精等)與性慾減退,其中以勃起功能障礙的患者所佔的比率最多。且根據統計結果,隨著病患的年齡增長,造成男性性功能障礙的比率也會逐年增加。以形成的原因來說,包含:1. 血管性因素外傷、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菸品使用。2. 神經性因素脊髓損傷、中風、失智退化、巴金森氏症等。3. 局部結構問題佩洛尼氏病、陰莖創傷白膜破裂;放療、手術後的結構異常。4. 荷爾蒙因素性腺功能低下、高泌乳激素症、甲狀腺機能亢進或減退、腎上腺皮質機能亢進或低下。5. 藥物因素抗高血壓藥、抗抑鬱藥、抗精神病藥、抗雄激素藥、違禁物質使用、酒精使用等。6. 心理性因素情緒焦慮、關係緊張問題、性冷感、壓力因素;焦慮症、抑鬱症等。中醫看男性性功能障礙中醫以臟腑來說,會以腎、肝、心、脾為主。1. 腎因為先天稟賦不足、後天房勞過度或久病等因素,造成腎陰虛、腎陽虛或腎精虧損的表現,腎又主二陰,進而影響男性性功能。2. 肝因情緒精神壓力,肝鬱氣滯,造成肝經不暢,肝經又過陰器,也影響男性性功能。3. 心、脾飲食肥甘厚味,造成脾胃濕熱,濕熱下注陰器;脾失健運,結合心脾氣血虛弱,造成宗筋失濡,兼有血瘀阻絡,影響男性性功能。中醫診視患者,會根據病人的症狀表現,思考成因,並對應不同的證型診斷與治則,因人而異的給予治療,可以透過內服中藥、針刺治療等來協助改善症狀,除了調整臟腑功能,也可透過刺激經絡的氣血暢通來協助。最後,建議尋找「性福」的男性朋友,要尋求醫師,配合自己的狀況來調整,而非一味的要求補腎壯陽,或是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食品等,實非適當之舉。改善性功能障礙4方法1. 改善生活型態:戒菸戒酒、飲食節制、減重、規律運動等。2. 控制已知慢性疾病或危險因子。3. 注意壓力的釋放,勞逸結合。4. 伴侶關係的和睦調整,建立關懷體貼的信心。(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28 醫療.巴金森病
動作變慢又幻覺…腦退化疾病分不清?失智症VS.巴金森病差異一次懂
「牆上怎麼有黑影在爬?家裡有髒東西!」、「你是不是偷我的錢?你把錢藏在哪裡?」一名年過八十歲的老先生常因看到牆上有黑影、有蛇在爬而大叫,且情緒緊張、躁動。此外,老先生動作還變得有點遲緩、不靈活,家屬無法理解老先生究竟罹患什麼疾病,原以為他撞邪、被鬼附身,就醫後醫師檢查發現,原來這名老先生患有路易氏體失智症。失智症背後病因眾多,也依致病原因分為許多類別,其中,以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佔多數,上述老先生的路易氏體失智症也是其中一類,除易產生幻覺、疑心病外,也常合併如僵硬遲緩、不平衡等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症狀,醫師向家人說明後,家人終於了解情況,經過治療各症狀也獲得控制與改善。失智症vs.巴金森病 症狀表現差在哪?每年的9月21日為國際失智症日,當月為失智關懷月。失智症病人的治療、照護格外受關注,而談到失智症與巴金森病,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委託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興建經營)神經內科科主任徐榮隆觀察,許多人分不清楚兩者的差異,他解釋,「簡單來說,巴金森病主要是動作出現問題,失智症則是大腦功能有異常。」徐榮隆分享,一般而言:📍巴金森病病人:初期頭腦、思考都很清楚,主要症狀表現以動作障礙為主,有遲緩,僵硬或手抖問題,部分病人也會出現非動作障礙如失眠、便秘情緒低落等,📍失智症病人:動作沒問題,手也不會抖,但認知、記憶力或思考常有障礙,導致出現像大眾熟知的容易迷路、走丟等現象。失智症vs.巴金森病 治療目標一樣嗎?目前,巴金森病的重點治療目標在:1.改善手抖、僵硬及步態不穩等動作障礙2.預防病人跌倒、骨折3.降低失能風險在用藥上則以兩大類藥物為主,分別為左旋多巴(Levodopa)、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s),多數病人用藥後,症狀可以獲得改善,不過經過一段時間,隨著病程發展用藥可能出現副作用,常須依病人狀況調整藥物劑量,此時良好互信的醫病關係就是巴金森病治療上的關鍵要點。至於治療失智症方面,則是在照護陪伴上需要家屬與照顧者多費心力,醫師會協助開以乙醯膽鹼酶藥物、抗精神病藥物等,治療目標主要在:1.維持病人的生活自主功能2.改善行為、精神上的問題3.減緩認知功能退化失智症vs.巴金森病 非藥物治療分別是?徐榮隆表示,巴金森病病人透過太極拳等運動可以改善關節僵硬造成的不舒服,同時增加肌力、訓練肢體平衡。而針對失智症的輔助治療,他也分享,像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所成立的失智症病友團體,常會安排各式郊遊行程、手作或音樂治療等課程,讓病人多與人群接觸,在學習手作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緩和病人情緒,幫助延緩退化。徐榮隆也說,無論是巴金森病或失智症病人,復健都是很重要的一環,建議可以●維持運動習慣●多訓練肌力、平衡感●多曬太陽●多參與社交活動●家人、照護者也可以參加病友團體,運用資源讓身心獲得支持,對提升照護識能、壓力紓解都有幫助。失智症與巴金森病 緩退化都靠早期診斷 及早治療巴金森病與失智症的早期診斷與治療為延緩退化重要的關鍵,徐榮隆特別分享,在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如果病人不願承認自己可能患病且抗拒就醫,家屬陪同病人就醫前,可預先透過數位問卷或問診前數位評估表單等方式向醫師表明狀況,醫師事先了解後,問診時在對話上就會格外留意,避免病人、病人家人因病人抗拒就醫而產生衝突,他提醒,家屬可多利用這項服務,讓醫病溝通更順暢。專家特別提醒:雖然失智症與巴金森病是兩種不同的疾病,但要當心巴金森病病人罹病時間一久,常可能因退化合併失智症,此時治療就必須雙管齊下。對於照護者來說,當病人同時合併失智症、巴金森病,照護往往更辛苦,也更耗費心力。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09-27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友善城市/失智長輩出家門 鬥陣來比賽 嘉縣成功整合醫療及社區資源
「恭喜番路下坑據點,勇奪冠軍!」嘉義縣老年人口比率 21.99%,居全國第一,推估112年全縣失智人口近萬人,但長者們的熱情活力卻絲毫不滅!爲響應9月國際失智症月,縣府積極推動失智照護,26日於朴子體育館,嘉義縣衛生局與大林慈濟醫院、嘉義長庚醫院及台中榮總灣橋分院共同辦理「嘉憶運動會,健康憶百分」運動會活動,專為失智長者設計兼具體能及認知訓練的運動競賽,共有15個失智據點熱情參賽,約有200位長者一同參與,全場總年齡超過15,000歲。嘉義副縣長劉培東表示,嘉義縣65歲以上長者,每13人就有一位失智者。失智長者是家中非常重要瑰寶,希望透過本次運動會,增加他們與社會的接觸及感受到各方資源的共同照護,能在嘉義安老幸福。讓失智長者獲得榮譽感 更願意參與社會活動衛生局長趙紋華表示,嘉義縣積極布建3個失智共照中心及29個據點,提供由前端的失智預防銜接後端醫療照護,透過醫療、社區共同合作提供就近性、在地化的失智照顧服務。相較過去響應失智月都是舉辦園遊會,本次特別融合記憶力、社會力以及運動肌力的運動會,希望能展現各個據點的成果,更讓失智長者能在運動會中收穫榮譽感,更願意走出家門,參與社會活動。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表示,運動競賽中為失智症長輩量身打造的比賽項目,須兼顧歡樂與「慢節奏」特性,更容易讓失智症長輩在競賽中獲得成就感,促進活動參與意願。他也強調失智據點、日照中心等機構也應以相同概念規畫相關課程。社區合作 發現失智症長者合併有巴金森病嘉義縣長期努力經營的醫療照護,以及社區共同合作上,全縣共有29個據點,據點中的指導員除照護失智症者外,更有豐富的經驗判斷其他需要轉介的疾病,若遇到個案病識感不明,指導員都會試著與家屬溝通。如曾發現80歲的輕度失智症者同時患有巴金森病,自身與家屬卻未有足夠識能,立刻提供完整的轉介治療服務,由醫師進行完整檢查,協助調整治療方針,讓每位失智長輩都可得到妥善的照顧。【資訊補充站】>>>巴金森病也會失智?專家提醒家屬要留意 憂鬱可能是合併徵兆衛生局長趙紋華表示,在嘉義,每位失智長輩都可在熟悉社區獲得最妥適的照顧,民眾可多加利用,如有任何失智照護問題歡迎撥打1966或洽詢嘉義縣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或嘉義縣各鄉鎮衛生所有專人為您服務。 【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09-24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媽媽那時該氣切嗎?
電梯裡遇到病人的兒子,說他媽媽過世了,擁擠的電梯中不便問詳情,只是胸口一突,一顆心掛著,早上看診也久久無法專心。心臟科有許多上了年紀的老病人,80幾歲90幾歲甚至100多歲都很常見,其中許多從中年一路追蹤到耄耋,關係不單是醫病,更像3個月見一次面的老朋友。預約時間老病人沒出現時,有時是忘了,有時是有事,有時會接到家屬報訊說病人已經功德圓滿,有的是肺炎,有的是意外,有的是癌症,有的是心臟病復發,也有的是睡夢中不明原因就離開了。人總有百年,國人預估壽命在2022年時是79.84歲,當到了85歲後,平均餘命剩下6、7年。換句話說,理智告訴我,這些年長病人剩下的時日並不多,總會逐漸凋零,但情感上,每少了一個病人,尤其是看了多年的老朋友時,像失去了什麼,心情總是起伏。再見到病人的兒子時,已經是預約的回診時間,他們一家三口長期在我這邊追蹤,這次媽媽的名字還在,人卻沒有出現,兒子眼眶有些泛紅。「我們當時應該要讓媽媽做氣切嗎?」兒子這麼問,我有些難過,嘆了口氣,沒回答,默默的把媽媽這次住院的病歷打開。「醫師當時怎麼說?」「醫師說不氣切,大概沒機會,要是氣切,有很大的機會變成植物人。」她80幾歲,多種慢性病纏身,有一天沒一天的過日子,巴金森氏症讓行動也不是很方便,需要人幫忙,平常沒有使用任何抗血栓的藥物,血壓控制得還不錯。病歷記錄著這次跌倒撞到後腦,顱內出血,開了刀,昏迷指數卻始終沒有明顯進步,住在加護病房,靠著呼吸器跟鼻胃管維持生命。因為氣管內插管長期置放容易產生各式各樣的問題,加護病房的醫師建議氣切。我看完病歷,轉身面對提問的兒子跟在一旁的父親,他們看起來有些自責,有些悔恨。「你們信什麼宗教?」印象中他們家庭信仰蠻傳統的。「就一般台灣的信仰啊。」「你們相信輪迴嗎?」「信的。」我整理一下思緒。「如果相信輪迴轉世,現在應該是替她高興的時候。」「輪迴轉世,這一世就像是電動遊戲,這場結束了,Game Over,就滿血復活,重新啟動,在下一局中重新開始,身體全都是新的,新的皮囊,新的設備,跑跳自如……」兒子看著我,沒說什麼。「如果氣切後,成了植物人,讓她困在這裡,無法進行下一段的旅程,豈不是害了她嗎?」父親點了點頭。「唯一遺憾的,是在那場新的遊戲中,沒有我們的存在,我們還停在這場遊戲裡,留下來的,是我們對她的不捨,對她的思念。」家屬似乎有些認同,離開門診時,表情跟剛剛不大一樣,好像放下了什麼。如果病人的宗教是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呢?也許牧師、神父、阿訇這些智者,會是更好的支持體系,若是篤信佛教道教,也許大師上人、道長天師們的睿智,更能幫助家屬。醫師的職責,是體諒家屬的心情,支持家屬的決定,在無人幫忙時站出來,讓家屬能不抱憾地繼續下去。醫療這一行,可是短期之內無法被AI取代的。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最愛問/年輕罹病卻還要工作怎麼辦?不同年齡有區別 醫:年輕病人重「存本」
「她不想職場夥伴看到她吃藥,怕會有負面聯想,所以希望能減少服藥頻率。」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彥中分享,一名確診至今已有7年的年輕型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患者,在職場工作時所面臨的問題。他指出,約有5%到10%的巴金森病患者屬於年輕型,其治療重點會因餘命、工作需要而不同於老年型,但不論何者,「患者都應維持病況,未來才有機會嘗試新治療。」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是種好發於老年人的退化性神經疾病,若患者發病年紀小於50歲,則為年輕型,陳彥中表示,兩者症狀別無二致,通常都有手抖、關節僵硬、行動遲緩等動作障礙及憂鬱、便秘、情緒低落等非動作障礙,巴金森病雖不可痊癒,但若妥善控制病情,將能延緩病程進展。陳彥中說明,年輕型與老年型患者的治療目標其實大不相同,目前治療藥物大致分為左旋多巴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兩大類。考量到年輕型患者餘命較長,且須保持一定工作能力,治療策略上建議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存本」,以防太早使用藥效較強的左旋多巴,當藥物蜜月期一過,容易因藥效波動導致不自主抖動的異動症,或肢體突然無法動彈的「斷電」現象,進而影響工作或人際關係。年輕發病警覺高 運動有效緩退化陳彥中表示,一名發病7年、擔任主管的年輕型巴金森病患者,希望能減少服藥頻率,避免引起職場異樣眼光,平日會安排他透過多巴胺受體促效劑維持工作能力及改善睡眠品質,不過隨著發病已久,因常主持重要會議,才再搭配低劑量的左旋多巴或其他藥物輔助。陳彥中分享,年輕型患者普遍較會察覺到疾病,按時服藥、規律回診,不過他的一名老年型患者堪稱模範。67歲的羅阿姨近一年來發現手腳不自主發抖,曾任看護10餘年的經驗讓她直覺可能是巴金森病,就醫後按時服藥,病情快速獲得控制。「老年型患者的治療目標是維持生活品質。」陳彥中說,除了藥物治療,研究證實運動能有效延緩病程、改善生活品質,甚至減少30%藥量,羅阿姨也分享,她會透過長照2.0服務,請照服員協助復健,可日行40分鐘、5000步,她呼籲其他患者「不要因疾病而封閉自己、不運動,反而要保持陽光心態,配合醫師治療,與巴金森病和平相處」。長照資源哪裡找?●不分縣市電話撥【1966】尋求各類長照資源專業諮詢。●【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提供家庭照顧者社會福利相關線上諮詢服務與協助社會資源連結與轉介。●【衛福部我想申請長照!】專區,長照資訊看更多。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08-31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嘉義縣】老年人口占比第一 趙紋華:五計畫提升疾病衛教
嘉義縣的老年人口占比全台第一,因應長者照護的需求,嘉義縣近年積極推動腦中風防治,從衛教、運動、營養多管齊下,利用桌遊、複合式歐式健走等有趣的方式帶動長者邁向健康,同時結合社區據點與醫療科技,更能提早防治失智、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老人憂鬱等身心疾病。計畫一:設計桌遊 推廣腦中風防治 嘉義縣衛生局統計,全縣人口老化比率21.69%,冠居全國,腦血管疾病(包括腦中風)在嘉義縣歷年十大死因排名第四。衛生局局長趙紋華表示,老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為加強腦中風防治,嘉義縣運用圖卡或社群平台、發布新聞稿、地方電台廣播等方式宣導「微笑、舉手、說你好」的腦中風前兆辨識口訣,提醒民眾只要其中一項做不到,應該立即撥打119送醫,爭取治療黃金時間。●微笑:臉部表情是否不對稱或嘴角歪斜●舉手:單側手腳是否無力、舉不起來●說你好:說話是否口齒不清衛生局並委託北醫大副教授林立峯設計「腦中風識能提升創意桌遊」。趙紋華說,桌遊中融入了腦中風知識、危險因子辨別、症狀辨識和急性處置方法等知識,衛生局已培訓社區據點的139位種子教師學會桌遊卡牌的製作和玩法,他們回到社區後便透過桌遊來帶領民眾認識腦中風,學會照護自身健康,衛生局也會不定期到各社區據點驗收。趙紋華強調,透過這些模式推廣下去,老人家雖然不能100%清楚疾病,但至少懂得做不到「微笑、舉手、說你好」時要馬上撥打119求救,不久前她認識的一位住在很鄉下的老人家中風,就是因為記住了口訣,在第一時間打119,幸運地搶救成功。嘉義縣衛生局會在特殊節日時加強宣導,同時運用LOCAL(在地化)的方式和語言,拉近與縣民的距離。例如10月29日「世界中風日」曾與腦中風醫學會合作,由縣長翁章梁用台語拍攝「微笑、舉手、說你好」的宣導影片。此外,衛生局也常透過各村里辦公室,用在地民眾最熟悉的台語舉辦健康講座。計畫二:推動複合式健走翁章梁同時把運動與營養列為施政重點。疫情期間,衛生局特別與中正大學合作,推出「在厝顧健康」的30分鐘教學節目,每天早上和下午在地方電視台播出一次,由運動教練和翁章梁示範如何在家運動,同時還有日常的身體保健、 健康飲食等衛教內容。針對高齡長輩,近年衛生局推動複合式健走,是在健走時雙手握著特製手杖前後擺動,給予全身額外的推進力,可同時大量使用手部和背部肌肉,讓走路從半身運動變成全身運動。衛生局鼓勵長者每天健走30分鐘, 每周150分鐘,並利用嘉義縣梅山鄉生產的竹子製作竹製健走杖。趙紋華說, 複合式健走不但可防止長者摔跌,還能訓練四肢肌力、平衡力,減少對關節的負擔,延長行走時間,促進心肺功能,達到預防及延緩失能。在營養的衛教方面,衛生局推動「營養灶咖」。趙紋華表示,這是出動營養師到社區據點教導老人如何採買、烹調和食用才健康,例如中秋烤肉盡量選用原形食物,少烤加工食品,衛生局還製作「食物紅綠燈」、「阿嬤的冰箱」圖卡,從生活中教育民眾正確的飲食觀念。計畫三:強化ICOPE 主動出擊趙紋華也說,嘉義縣的衛生所功能很強,因為醫療資源不如都會區,所以要往前延伸,強化ICOPE(長者健康整合性照護評估),延緩失能,希望早一點找出長者的問題,今年全縣ICOP 評估5349人,有1011人異常,其中597人是行動不便,406人是用藥問題,篩檢出來之後再做轉介,盡早展開治療與照護。另一方面,社區據點對民眾的健康照護格外重要。趙紋華表示,衛生局常前進各據點舉辦活動,或由種子教師下去推動衛教,讓前往參與的民眾成為「種子的種子」,讓他們協助找出真正的高危險群來篩檢。例如有憂鬱症的老人不會出門參加據點的活動,但種子教師可以教導參加活動的老人如何辨識憂鬱症,讓他了解「隔壁的老人有類似症狀」,畢竟偏鄉仍有許多熱心民眾會主動通報和關心他人的問題。衛生局還主動訓練村里幹事和農藥商學會辨識與通報憂鬱症,扮演自殺守門員的角色,不久前就有農藥商很機警的通報一位平常從不買農藥的阿嬤來買農藥,原來她正是因為被詐騙而憂鬱想輕生。失智與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也是高齡化社會的常見疾病,嘉義縣推估2023年全縣失智人口約8493人,目前設有29處社區失智據點、3個失智共照中心,今年5月也與故宮南院、台北榮總合作研發「今牌人生-認知牌卡」的桌遊牌卡,以故宮文物內容做為促進認知功能的藝術輔療工具,帶著老人用圖卡去回憶生活和生命故事,強化認知功能,延緩失智。趙紋華也說,嘉義縣衛生局去年起推出「失智整合照護計畫社區篩檢」,以老年人口占比高達27.99%的六腳鄉為示範點,第一年篩檢出58位確診的失智人口,失智率很高,今年是第二年,要繼續前進其他村落篩檢。她強調,嘉義縣的高齡人口多,但很多老人不願主動篩檢,衛生局要透過多種管道,例如出動車輛載著老人到社區衛生室室篩檢,同時整合共照中心、長庚科大、長庚醫院與鄉鎮公所的力量,提供失智整合照護,「衛生局絕不能放著他們不管」。趙紋華表示,目前比較困難的是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的篩檢, 因為沒有篩檢工具,國家政策也沒有推動,某些患者初期易被誤以為是失智,之前衛生局曾在社區據點篩檢出一位疑似失智的老人,後來因為使用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用藥有效,才發現原來他是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患者,但無論是哪一種疾病,衛生局都希望能盡早發現 ,盡早治療,讓老人在地照護。計畫四:全台唯一 智慧綠能醫療車嘉義全縣18鄉鎮市遍布山區與海濱,為照護行動不便、出門不易的慢性病長者,嘉義縣衛生局積極推動行動醫療,每一個鄉鎮每月都會有醫療車巡迴至當地辦理 成人健檢、慢性病篩檢,長照的照護專員也會跟著到當地宣導,深入社區拜訪村里長長,了解有哪些長照需求 。趙紋華特別介紹,嘉義縣採用全台獨有的智慧綠能醫療車,以鋰鐵電池取代車輛柴油發電,結合AI科技推動心房顫動篩檢、智慧眼底鏡檢查,還有高科技雙能量 X 光骨質密度儀器(DEXA),病人的檢測影像結合AI,直接上傳雲端, 由醫師在後端判讀,讓社區健康守護更上一層樓。計畫五:潛伏結核篩檢計畫隨著嘉義縣的新住民人口增加,衛生局推出「潛伏結核篩檢計畫」。趙紋華說,東南亞國家因為沒有結核病的預防接種政策,結核病發生率較高,而嘉義縣目前有五千多位新住民,大多數來自越南、印尼和泰國等地,為免他們可能有潛伏性結核且在免疫力低落時發病,必須提早篩檢、提早治療。這項計畫去年先進行試辦,今年3月24日的世界結核病日正式展開,預計以三年半的時間完成。趙紋華說,今年目前篩檢一千例,已完成765例,陽性率高達18.7%,這些潛伏性患者正進行用藥治療中。預算分配 健康優先趙紋華同時談到,嘉義縣的預算有限,衛生局在爭取預算時,第一是考量是否與民眾健康相關、而且目的與對象都清楚的計畫,第二是考量死亡率,凡是和其他縣市相比偏高的疾病,衛生局也會加強防治預算,而縣長翁章梁都會非常支持。例如胃癌在嘉義縣的發生率占癌症的第八位,衛生局今年即展開胃癌篩檢,之前嘉義縣的C肝因陽性率偏高, 近年也加強篩檢,做的非常不錯,C肝篩檢率全台排名第四,肝癌發生率已逐步下降。而當預算有限時,衛生局會積極尋求民間資源,例如智慧醫療車的心房心室顫動、智慧眼底鏡等設備,都來自扶輪社等單位捐贈。【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