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9 癌症.卵巢.子宮
搜尋
尿道
共找到
687
筆 文章
-
-
2020-05-17 科別.婦科
女性私密處分泌物量增加 跟吃的食物有關嗎?
Q:分泌物量增加,跟吃的食物有關?A:天氣漸熱,私密處容易因分泌物增加產生濕熱不適感,讓不少女性感到困擾。中醫師表示,愛吃生冷食物容易增加白帶分泌量,建議女性減少食用。冰冷飲料、冰淇淋、水梨、西瓜、苦瓜、蘆薈、葡萄柚、奇異果、火龍果、大白菜、生魚片等生冷食物,容易使主管體內水濕運化代謝的脾胃功能失調,加重體內濕氣,並下注陰部,造成大量白帶。如果私密處長期處於濕熱環境,容易孳生細菌並引發感染。急性陰道炎患者的白帶可能呈現黃色或綠色膿樣,常伴隨無力症狀;黴菌性陰道炎患者的白帶可能呈現豆腐渣樣或乳凝塊狀;滴蟲性陰道炎患者的白帶可能呈現偏黃膿樣,時有泡沫;淋病患者的白帶可能呈現黃膿狀。當陰道分泌物為膿狀、黃色,甚至帶血時,須懷疑可能由其他婦科疾病導致,因此須盡速就醫。許多女性出現泌尿道感染問題時,錯誤以肥皂、清潔液來洗淨私密處,或者盥洗陰道,但有可能因此改變陰道環境的酸鹼值,殺滅原先存在的好菌,使感染情形更加嚴重。要避免私密處濕熱與細菌感染,女性宜減少穿緊身褲、減少食用生冷食物,並透過多運動改善血液循環,以利排除體內多餘濕氣,改善陰道環境。諮詢專家/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吳宛容
-
2020-05-15 癌症.抗癌新知
女人30歲以後應定期健康檢查 這5大重點項目不可少!
女人在一生中扮演許多角色:女兒、妻子、母親、媳婦、婆婆等,還會因職場關係再為自己的人生添加多種身分。除了體力上的辛勞付出,也常常成為其他人的精神支柱。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列出女性身體5大部位重點檢查項目,提醒所有的女性朋友在30歲開始,除了定期安排一般基礎項目,千萬別漏掉以下項目:1.乳房檢查: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磁振造影(MRI)「乳癌」是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種類,也是位居國人癌症死亡排名第4名,平均每天約35人確認罹患乳癌、每天約6.6人因乳癌喪命,嚴重威脅女性的健康。目前對於早期的乳癌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只要及早發現,第1期或第2期的5年存活率都可達90%以上,但若直到第4期才被發現,5年的存活率僅約28%,對於乳房的照護檢查千萬不可不重視。乳房篩檢的3大利器: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磁振造影,各有各的檢測優點及缺點,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偵測乳房的顯微鈣化、微小腫瘤或是異常結構。雖有部分婦女害怕此種檢查過程會伴隨的疼痛感,但乳房攝影是目前國際上公認能夠有效提早發現乳癌的工具,可以降低20%至30%乳癌死亡率。乳房超音波檢查一般用於乳房腺體緻密的乳房(台灣7成女性屬於緻密性乳房)及年輕女性,優點是無輻射線曝露,在乳房組織的不同深度進行乳房腫瘤偵測,能夠發現0.5公分以下的腫瘤,但準確度與操作者的經驗及判讀專業有很大的關係。乳房磁振造影(MRI)特色在於對軟組織有相當良好的敏感度,做為女性乳房篩檢也是絕佳的選項。不具放射性,還可同時掃描兩側乳房且無疼痛感,排除了乳房攝影及乳乳房超音波的缺點,高解析度影像結果,更利於醫師的判讀及提供後續臨床專科醫師治療更精準的依據。檢查建議:建議30歲以上的女性可安排每年1次定期乳房影像檢查,可利用上述檢查工具交替搭配,降低盲點,讓檢查更全面。若檢查結果發現異常,可縮短為每半年追蹤1次。(編按:國健署針對45歲至69歲婦女、40歲至44歲二等血親內有乳癌家族史的婦女,提供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篩檢。)2.子宮頸及子宮檢查:子宮頸抹片、超音波檢查、磁振造影根據2018年國人女性主要10大癌症死因統計,「子宮頸及部位未明示子宮癌」是女性癌症10大癌症死亡第7名。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隨著癌症發展伴隨症狀也容易與其他婦女病混淆,若無定期安排檢查就很有可能被忽略!90%的子宮頸癌為鱗狀細胞癌,發生主因為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所致,存活率與是否接受定期篩檢有高度關係。檢查建議:婦女朋友最熟悉的口號「6分鐘護1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以刮棒或子宮頸刷將子宮頸四周和陰道後壁的細胞刮下,是簡單、快速且無痛的檢查方式。已有研究證實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60%至90%子宮頸癌侵襲癌發生率和死亡率,有性經驗或30歲以上的女性,應定期每年接受檢查。加上骨盆腔影像檢查(超音波、磁振造影),以因應抹片檢查較難偵測出的子宮頸較上端的子宮頸癌,甚至是更難以發現的子宮癌。(編按:國健署針對30歲以上婦女,提供每年1次免費子宮頸抹片篩檢。)3.卵巢檢查:血液腫瘤標記CA125檢驗、骨盆腔超音波、磁振造影被喻為女性沉默殺手的「卵巢癌」,卵巢體積小且位處骨盆腔深處不易被發現,早期無明顯症狀,隨癌症發展症狀又易使人誤解為腸胃或泌尿道疾病。導致約75%的卵巢癌被診斷出來時通常已到晚期且已有擴散現象,第4期的卵巢癌5年活率僅剩17%,也因此卵巢癌症的死亡率在所有婦癌中相對來的高。檢查建議:過去好發於更年期後女性,但隨著近年社會人口結構改變,台灣女性晚婚、晚年生子、不孕或未曾生子,卵巢每月排卵無法休息,也間接提升罹癌風險。40歲以上的女性朋友每年應定期安排婦科檢查與骨盆腔檢查,若屬於高危險族群(肥胖、不孕、高齡生子、卵巢癌或乳癌家族史、初經較早或停經較晚者)可提早至30歲每半年至1年安排定期檢查。4.肺部檢查:胸部X光檢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肺癌在2018年國人主要癌症死因位居第1,肺癌也是女性國人頭號殺手。雖非專屬女性癌症,要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衛福部統計的國人癌症發生率,女性肺癌發生率有增加趨勢且死亡人數也逐年上升。肺癌形成原因很多,家族史、抽菸習慣、常處二手菸、工業化學環境、環境空污或家庭煮婦長期處於油煙排放不佳的烹飪環境都是誘發肺腺癌的危險因素。檢查建議:肺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女性,建議婦女朋友在40歲往後每2年一次的全身健康檢查,同時也請務必將肺部篩檢加入檢查菜單中。一般常規的胸部X光檢查對於1公分以下的肺部腫瘤檢出率不高且易有盲點,可多加利用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幫助自己及早發現可能的早期病灶,特別是用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5.甲狀腺檢查:甲狀腺超音波、視需求搭配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甲狀腺癌在10大癌症發生率排行位居第7名,是一種內分泌系統常見的癌症且好發於女性,根據數據顯示女性國人罹患甲狀腺癌的機率與男性相比竟高達3倍。檢查建議:甲狀腺結節在超音波檢查中相當常見且多為良性,但切勿因此掉以輕心,因其中約有5%結節可能藏有癌細胞。大多數人罹患的甲狀腺癌是乳突癌(佔80%以上,好發於20歲至45歲女性),其次為濾泡癌(近10%,好發於40歲至50歲年齡層)這2種類型的甲狀腺癌,若能在疾病早期就診斷出來並且接受治療,預後都相對其他癌症要好,10年存活率可達90%至95%。當出現脖子有局部腫大或腫塊、頸部疼痛、吞嚥困難、持續性咳嗽、聲音沙啞、呼吸困難等,應立即安排檢查以確認是良性的甲狀腺結節腫大或惡性腫瘤。★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5-14 科別.骨科.復健
預防骨鬆骨折 骨科醫師教「保密防跌」這樣做
千萬別輕忽骨鬆骨折。本報健康版本月徵文以骨鬆為題,發現讀者於骨鬆骨折後,不是脊背佝僂,就是得仰賴助行器。醫師指出,以髖部的骨鬆骨折為例,發生後半年,僅不到二成患者能回復原本功能;一年後,則約有15%的患者死亡。若能盡早介入藥物與非藥物治療,有助降低二次骨折及死亡的風險。一名82歲老奶奶在時不慎絆倒摔斷脊椎,因年事高、有骨鬆,醫師不敢開刀,使奶奶身高從160公分縮至150公分,再也挺不起腰板,苦不堪言。另有一名50多歲母親不慎於曬衣時從凳子跌下而骨鬆骨折,此後得拄枴杖,且需有專人照顧。萬芳醫院骨科部專任主治醫師陳昱斌表示,骨鬆是伴隨老化產生的慢性疾病,是因蝕骨細胞和成骨細胞作用失衡而造成骨質流失,其盛行率占老年人約13%至15%。陳昱斌說,骨鬆骨折後恢復期長,雖骨頭會長回,但骨質原本就差,復原的品質也不會好。研究顯示,髖部骨鬆骨折後一年內約15%的長輩會走向死亡,主因是骨折後活動力下降,且容易再次骨折,可能發生壓瘡或泌尿道感染併發肺炎等,嚴重恐致死。想要預防或避免骨鬆骨折,根本治療在於「保密防跌」,也就是保持骨密度和預防跌倒。「保密」包括多運動鍛鍊下肢,補充營養品、肉類、小魚乾、起司等鈣質和維他命D3;有研究顯示,規律補充鈣質與維他命D3,能降低約一成的骨折發生率。「防跌」則要注意夜間照明、浴廁止滑、注意用藥防暈眩,避免長輩夜晚上廁所跌倒。骨鬆目前有多種可抑制蝕骨細胞的治療選擇,以減少骨鬆骨折的發生。陳昱斌提醒,應及早接受骨鬆篩檢以評估是否需要用藥,不建議事後亡羊補牢。目前骨鬆合併骨鬆骨折發生的患者,可符合藥物健保給付條件。及早藥物治療介入,可避免因骨鬆骨折而造成未來更大的治療與照顧上的負擔。萬芳醫院積極推動骨鬆聯合照護服務,今年開設「骨質疏鬆與肌少症照護中心」,結合骨科、復健科、慢性病科、營養科等相關領域專家,提供全面性照護的「處方箋」。除提供完整骨鬆與肌少症檢測,且能提供未來十年的骨鬆骨折風險評估與跌倒危險報告。陳昱斌說,民眾只要對骨鬆或肌少症有疑慮,例如停經後婦女,或發現自己跟年輕相比身高減少逾3公分、體重過輕、活動力差等,皆可預約篩檢。了解更多骨質疏鬆訊息:https://www.fightthefracture.tw/
-
2020-05-12 科別.泌尿腎臟
喝水少腎結石一再復發 醫師教你這麼做
56歲黃先生長年忙於工作,很少喝水,從20多歲開始腎結石,一再復發,近1年接受3次體外震波碎石,仍有5顆結石卡在腎臟排不出來,經接受電子式軟式輸尿管鏡雷射碎石手術夾出結石,隔天出院,他嚇得說日後要勤喝水。黃先生年輕時擔任軍艦輪機長,不是待在戶外就在鍋爐旁,身體大量流汗,卻忙到沒時間喝水,結石一再復發。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醫師邱鴻傑說,腎結石的形成與個人體質、水份攝取不夠、喝過量碳酸飲料、茶、咖啡及豆料食品都有關;治療首選為體外震波碎石手術,但若結石無法排出或大於2公分,過去要開刀取出,不但有傷口,術後疼痛也明顯,增加醫療、社會成本。中國附醫今年9月引入電子式軟式輸尿管鏡,從尿道口進入到腎臟各角落,搭配雷射擊碎結石夾出,解析度更清晰,可看到即將冒出的小結石一併處理治療。邱醫師說明,軟式輸尿管鏡造價高、耗損率也較高,但對「頑固性結石」,相對減少手術風險及術後疼痛感及住院時間,對血尿及腎盂腫瘤診斷能提升診斷率及療效。
-
2020-05-12 科別.泌尿腎臟
天熱泌尿道易發炎!專家提醒4NG衛生習慣超多人都犯
尿道炎、陰道炎,又讓你頻尿、癢到睡不著了嗎?泌尿道是指人體整段泌尿系統,包含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男性會加上攝護腺)細菌感染,引起頻尿、排尿時,有灼熱感等不順。男女性都會發生泌尿道感染,但女性廣好發於各種年齡層。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解釋,女性因為生理構造的關係,根據統計發現,33%以上的女性,至少一生會發生一次泌尿道或陰道感染,機率更是男性的8倍,而且一旦感染過,還會一直反覆感染。其中引起泌尿道感染最主要的細菌是大腸桿菌,原因可能是因為不良的排尿習慣、擦拭方式不對,或是性行為等問題,導致細菌逆行往上到膀胱、輸尿管、腎臟等,而引起泌尿道感染,特別是夏季氣候悶熱,更是泌尿道感染的好發季節。1、性行為前後應該排尿性行為過後,常會把陰道和肛門的細菌帶進尿道,甚至膀胱裡面,建議性交完之後應排尿,若有必要,得做清洗的動作。2、經常憋尿特別是需要長時間忍尿的工作者,如老師、百貨公司職員、司機等,容易因為尿液在膀胱停留的時間過久,造成感染的機率增加。3、擦拭陰部方式錯誤泌尿道感染多是由大腸桿菌引起,而大腸桿菌正是由糞便攜帶的,故排尿之後,衛生紙擦拭方向應由陰道口擦至肛門,當擦拭的方向不對,容易把陰道和肛門間的細菌帶進尿道、甚至膀胱,而引起感染。4、常穿太緊的褲子太緊的褲子會造成生殖器官悶熱,增加細菌繁殖的機會;建議應多穿棉質、寬鬆、通風的外褲。延伸閱讀: 私密處飄異味 NG清潔行為你中了嗎? 泌尿道反覆感染與吃也有關! 4NG飲食習慣要戒掉
-
2020-05-10 科別.婦科
媽媽的難言之隱! 醫師籲漏尿練這運動能改善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除與家人同聚、送禮物、選餐廳之餘,也要好好關心媽媽的身體狀況。許多婦女在生產完後,便飽受尿失禁、骨盆脫垂困擾,又加上婦產科多需要內診,更讓婦女們卻步,醫師指出,其實只要多做運動訓練骨盆肌肉,就能得到有效改善。「自產後就開始出現尿失禁的狀況」,黃媽媽抱怨,在走動過程中時不時就會漏尿,身旁的朋友也有類似狀況,但皆不曾就醫,她認為,尿失禁不是什麼病痛,不至於需到婦產科就醫。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婦產科醫師曾令鴻表示,有報告指出,自然生產婦女可能因寶寶比較大、生產年齡較長、過度肥胖等,會出現某些骨盆功能障礙,如尿失禁、性功能障礙、骨盆疼痛佔等,另還有一些解便功能障礙的狀況,不過不少媽媽們怕麻煩、不喜歡內診,因而漠視忽略。其中,最常出現也最困惱媽媽們的莫過於尿失禁問題。曾令鴻解釋,尿失禁最常見可分為3種,一是打噴嚏、咳嗽、大笑、搬重物時漏尿,為壓力性尿失禁;二是想上廁所卻來不及時漏尿,為尿急性尿失禁;三則是前述兩者的混合,為混合性尿失禁。他說,只要出現尿失禁的狀況,這輩子它都會跟著你,雖然不能根治問題,但能做運動改善狀況。曾令鴻表示,雖然尿失禁無法根絕,但若持續維持凱格爾運動(Kegel exercise),能有效改善尿失禁狀況。包括站立式,雙腳自然站立再用力向上夾緊臀部肌肉,緊閉尿道、陰道、肛門,保持這些部位肌肉收縮不到約10至15秒,再慢慢放鬆休息;平躺式,平躺、雙膝彎曲,收縮臀部的肌肉向上提肛10至15秒,再放鬆休息等。生產過後的媽媽們,多少身體上會有損傷,即便年輕時恢復力佳,但年老後狀況會逐漸浮現,曾令鴻建議,自然產產婦在生產完6周後,待惡露減少,便能進行骨盆肌肉訓練,可到專業課程教室或婦產科就診,由專業人士先指導如何進行凱格爾運動,再養成每天運動的良好習慣,至少要連續做12周,最好上、下午各做20至30次,才能達到有效改善。
-
2020-05-10 養生.聰明飲食
飲食均衡才是王道!《預防》雜誌推薦30種超級食物打造身體防禦力
這幾年「超級食物」席捲全球,何謂超級食物?牛津字典的定義是:「對健康非常有益,且含有豐富營養的食物。」雖然超級食物並非醫學名詞,也未經科學認證,但這些對健康有利的「原形食物」,確實有其營養價值。要提醒的是,超級食物有各自的營養強項,但並不代表狂吃其中一樣,就能獲得完整全面的營養,飲食均衡才是王道。以下是美國《預防》雜誌連續30天,列出的30種超級食物,提供給讀者參考。1.蘑菇對抗感染維生素D有助免疫系統調節白色蔬菜是礦物質「硒」的良好來源,能幫助白血球生成,增加人體抵抗各種感染的能力。在陽光下生長的野生蘑菇,還能提供身體維生素D,與降低咳嗽、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機率有關。研究顯示,維生素D對免疫系統調節有關鍵作用,可減緩身體的發炎反應,同時幫助免疫細胞提高強大的抗菌蛋白產量。烹調蘑菇時,建議以濕布或紙巾擦拭髒汙,用水洗會讓它吸取過多水分,影響口感。2.牛奶降低血壓喝全脂乳品反而不易發胖眾所周知,牛奶含鈣量高,是強健骨骼的重要來源。但你可能不知道,它還含有鉀和鎂等礦物質,可降低血壓並減少罹患高血壓的風險,對遠離心血管疾病有幫助。建議將牛奶加入得舒飲食(DASH,控制高血壓的飲食)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長期來看,食用全脂乳品反而比食用低脂乳品更能減少體重增加的機率。全脂牛奶甚至可減少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因為它會增加飽腹感,減少攝取含糖零食的機會。3.大蒜對抗感染和細菌保存蒜素,切碎靜置再烹調大蒜除了讓食物更香更美味,也對健康有利。一項針對40,000多名女性的研究發現,吃最多大蒜的人比吃最少大蒜的人患結腸癌的風險低50%。科學家認為,這很可能是由於大蒜中蒜素的抗氧化劑,可以對抗感染和細菌。進一步研究更發現,每周食用六瓣大蒜的結直腸癌患病率降低了30%,胃癌則降低50%。在另一項英國研究,研究人員提供參與者三個月的安慰劑或大蒜萃取物,測試結束後,服用大蒜萃取物的人,罹患感冒的機率降低三分之二。要提升大蒜益處,建議切碎或切片後,靜置10分鐘,再進行烹調,這樣有助保存蒜素的益處。4.全燕麥降低膽固醇水溶性纖維,維護心血管健康全燕麥(whole oats)是未精製的全穀物燕麥,跟加了糖的即食燕麥片不同。研究顯示,全燕麥富含能降低膽固醇的纖維,它們提供一種特殊水溶性纖維β-葡聚醣(beta-glucans),對心血管健康非常重要。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食品科學與營養學教授兼研究員丹尼爾·加拉赫爾(Daniel Gallaher)說,想像β-葡聚醣是個長鍊,當它在身體移動時,會一併帶走膽固醇。挪威一項研究顯示,β-葡聚醣還有優於紫錐花的抗微生物和抗氧化能力。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全燕麥片可增強免疫力,加速傷口癒合,甚至幫助維生素發揮更好的作用。另外,與許多麵包和麵食中的加工穀物不同,全燕麥可以穩定血糖。5.花椰菜抑制關節發炎增強免疫系統,預防類風濕關節炎提到營養豐富的食物,十字花科的花椰菜總是榜上有名。研究發現,花椰菜富含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能抑制關節發炎。長得像小樹一樣的花椰菜還富含維生素C,可幫助預防類風濕關節炎、增強免疫系統並強化骨骼與血管。6.芝麻葉降血壓硝酸鹽轉化一氧化氮,通暢血管芝麻葉近年頗受歡迎,許多有機商店都有售。但因芝麻葉帶有輕微的苦味,人們吃生菜沙拉時,習慣選擇蘿蔓或捲心萵苣,常忽略芝麻葉。但芝麻菜是硝酸鹽最豐富的來源之一,其含量是萵苣的六倍。硝酸鹽有什麼好處?根據研究,進入人體後,硝酸鹽會轉化為一氧化氮,使血管變寬,促進血液流動,從而降低血壓。這種風味獨特的蔬菜,能使沙拉更添風味,可與其他生菜混合食用。吃不慣生菜的人,可以在菜餚完成後,丟進芝麻葉稍微汆燙一下。7.朝鮮薊降低膽固醇強力益生元,促進腸道有益菌生長朝鮮薊(artichoke)在台灣不是常見食材,但近年已有農場種植。研究顯示,每天增加5公克水溶性纖維攝取,可降低5%的膽固醇,而朝鮮薊正富含大量水溶性纖維。UNC Rex Nutrition Services的註冊營養師Shelly Wegman解釋:「可溶性纖維會形成一種凝膠狀物質,與膽固醇結合,幫助排出。」除了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水溶性纖維也有助降低結腸癌風險;也有專家認為,朝鮮薊中的維生素C有助預防乳腺癌。此外,它們還提供大量增強大腦功能的磷和葉酸(促進胎兒發育的關鍵)和鎂,促進骨骼健康。對有消化道問題的人來說,朝鮮薊是一種含益生元的強力食品,可促進腸道有益菌的生長。朝鮮薊也是低發酵碳水化合物(Low Fodmap),有助減少腹脹、消化不良和腸躁症等相關症狀。8.高麗菜抗癌保鑣富含β-胡蘿蔔素和蘿蔔硫素不管生的、發酵的、煮過的,高麗菜是抗癌保鑣。明尼蘇達大學食品科學教授兼研究員Daniel Gallaher說,這是因為它含有硫代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s),改變了某些化合物在體內的代謝方式,減少癌症發生。高麗菜還富含纖維、維生素C和抗癌植物營養素,包括β-胡蘿蔔素和蘿蔔硫素。不管生吃或發酵成泡菜,簡單的蒸或烤,都能吃進健康元素。9.菠菜遠離感冒與流感核黃素與葉酸,維持免疫系統運作多吃菠菜,並不會像卡通「大力水手」那樣長出肌肉,但它能幫助你遠離一般感冒與流感。深綠色蔬菜是維生素B群,如核黃素(riboflavin)和葉酸的良好來源,他們在人體內擔綱警報器的角色,警告免疫系統有外敵正在入侵。一項澳大利亞研究發現,細菌和酵母菌通常利用維生素B群產生副產物,從而觸發免疫細胞識別感染源,並與之抗衡。10.綠茶減緩關節發炎抗氧化劑兒茶素,對抗多種疾病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表示,綠茶中的抗氧化劑有助預防癌症和冠心病、高膽固醇、糖尿病和肝病。關節炎基金會則稱,綠茶對關節炎的消炎作用,也一直被持續研究中。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研究人員發現,綠茶中的抗氧化劑-兒茶素,可降低造成關節損傷的酶活性。熱綠茶是最好的選擇,如果想充分攝入抗氧化劑,最好自己沖泡。建議直接飲用,不加牛奶或糖,以獲得最大的好處。11.球芽甘藍保護肝臟緩解關節疼痛並改善情緒肝臟在人體擔綱艱鉅的任務,除了負責分解並排除體內各種毒素,也合成人體所需蛋白質如白蛋白,及凝血相關因子。專家建議,吃球芽甘藍(抱子甘藍,brussels sprouts)可以為這個勤奮的器官加油打氣。球芽甘藍是十字花科蔬菜,也是蘿蔔硫素良好來源,研究顯示其對肝臟具保護作用。它還含必需纖維素和礦物質以及Omega-3脂肪酸,有助緩解關節疼痛並改善情緒。球芽甘藍近幾年在台灣部分超市也買得到。吃過的人會發現,無論生食或蒸煮,都會有苦味。最好的食用方式是,淋上些許橄欖油並撒上鹽巴,以烤箱烘烤,約400度烤30-45分鐘,可帶出其甜味同時去除苦味。12.紅色甜椒助傷口癒合維生素C豐富,提高鐵吸收率紅色甜椒富含維生素C,與幫助傷口癒合、改善免疫系統功能有關。它也能提高鐵的吸收率,並維持骨骼、軟骨與牙齒健康。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食品科學與營養學教授兼研究員Daniel Gallaher說:「皮膚受傷時,身體需要維生素C才能產生新的膠原蛋白,幫助傷口癒合。」一杯切碎生紅椒的維生素C含量,高於每日建議攝取量一倍以上。相對於黃色、橙色或綠色甜椒,紅色品種除了是其中最甜的,維生素含量也相對多,尤其是維生素A。13.番薯照顧皮膚、抵禦病毒維生素A抗衰老,鉀有利血壓番薯(sweet potato)這種橘黃色根莖類,提供維生素B6和C,以及對心臟有益的纖維和錳。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說,中等大小的番薯,含有每日建議值維生素A的六倍,維生素A是具有抗衰老作用、並有助維持良好視力的抗氧化劑。傷口癒合後,維生素A還可以幫助防止感染。波士頓大學營養學臨床副教授Joan Salge Blake解釋:「維生素A對於維持皮膚結構健康很重要,缺乏維生素A,細菌和病毒會更容易進入人體。」美國心臟協會則說,地瓜富含鉀,鉀可減輕鈉對人體的影響,避免水分滯留和高血壓。14.酸櫻桃幫助一夜好眠減輕膝關節炎患者疼痛酸櫻桃(tart cherries)不像暗紫色的櫻桃品種般甜蜜,多被製成飲品或果乾。但如果你受疼痛、腫脹所苦,又面臨失眠,不妨嘗試看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女性每天喝兩次酸櫻桃汁、連續三周,可明顯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另外,發表在《骨關節炎和軟骨》期刊上的研究,酸櫻桃汁可減輕部分膝關節炎患者的關節疼痛。劇烈運動後喝酸櫻桃汁,也可幫助肌肉更快恢復。對失眠的人來說,酸櫻桃也是促進好眠的一線希望。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喝酸櫻桃汁與使用安慰劑的受試者相比,每晚平均睡眠時間增加84分鐘。酸櫻桃富含褪黑激素和色胺酸,色胺酸是人體用來產生更多褪黑激素的胺基酸。15.藍莓護心、穩定血糖降低罹患糖尿病風險談到超級食物,藍莓一定會列入榜單。藍紫色象徵它們含有豐富花青素,這些抗氧化劑有利心臟健康。新研究還證明,由於生物活性化合物可提升胰島素敏感性,因此藍莓有助穩定血糖。英國醫學期刊(BMJ)一項研究發現,吃藍莓的成年人,比不吃的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26%。而且一杯藍莓僅含80大卡熱量。16.蔓越莓抗癌也護心纖維高於葡萄乾,還能保護牙齒健康雖然蔓越莓是否能對抗泌尿道感染仍有爭議,但蔓越莓還有許多益處。根據近期的研究,它可能有助抑制幾種癌症,包括胃癌、前列腺癌、膀胱癌、腦癌和乳腺癌。此外,蔓越莓的纖維含量比葡萄乾還高,並富含對心臟有益的抗氧化劑。別被它鮮紅的色澤嚇到,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科學家說,蔓越莓還可以阻止細菌附著在牙齒上,保護牙齒健康。加入沙拉、餅乾和燕麥片中,都是美味也健康的吃法。17.茄子幫助消化系統高纖熱量低,富含抗氧化劑可能因為顏色或口感的關係,很多人不敢吃茄子(eggplant),但它是一種非常傑出的農產品。茄子被認定為蔬菜,但從技術上來說其實是一種水果,其大小和顏色範圍從深紫色到白色,從水滴狀到棒球狀都有。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表示,茄子熱量低,是纖維的極佳來源,已被證實有助消化和控制膽固醇。它還含有大量抗氧化劑,一直以來被證實可以減緩發炎反應。將茄子切成薄片,撒上鹽巴使其出水,可以減少苦味。靜置約30分鐘,沖洗並瀝乾水分,經過處理的茄子會更嫩,並且可防止烹飪時吸收過多油脂。18.蛋黃對抗脂肪肝膽鹼協助肝臟代謝脂肪有些人因為害怕膽固醇升高,視蛋如大敵,事實上,蛋能增加人體的好膽固醇,幫助抵禦壞膽固醇。此外,肝其實也很需要蛋黃的關愛。蛋黃富含膽鹼(choline),是一種必需營養素,在協助肝臟代謝脂肪有重要的作用,當肝臟中存在過多脂肪與膽固醇,會增加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這種疾病與代謝症候群息息相關。人體每日需要425毫克的膽鹼,而光是一顆雞蛋,就佔其中35%。除了雞蛋,在綠花椰菜、球芽甘藍和花生醬中也可攝取到膽鹼。19.胡蘿蔔幫助抵抗感染維生素A護眼第一名想要保護視力,橘色食物是最佳選擇。其中胡蘿蔔含維生素A,是維護眼睛健康不可或缺。此外,維生素A還能幫助身體抵抗感染。研究顯示,虛弱的人甚至在發生維生素A缺乏的常見症狀之前(如乾眼症),感染的風險就已大大提升。除了維生素A,胡蘿蔔還有許多營養成分,它也是膳食纖維、維生素C、B6以及鉀和猛等必需礦物質的主要來源。20.鮭魚抗發炎減輕疼痛Omega-3保護心臟與大腦這種魚類富含Omega-3脂肪酸,研究顯示,它具有抗發炎特性,可以幫助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並減輕患者疼痛。此外,Omega-3也被證實可以保護心臟,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周至少食用兩份含優質脂肪的魚類,例如鮭魚。同時,一種名為DHA的特定類型Omega-3與大腦健康有關,攝取不足似乎更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21.巴西堅果高硒預防肝癌每天一兩顆,補足礦物質硒對肝臟健康至關重要,2016年,一項針對47萬7千名成年人進行的研究發現,體內硒含量最高的人,罹患肝癌的可能性,比硒含量最低的人,降低5至10倍。原因之一是,在肝臟中,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可抑制過氧化物與自由基的生成,從而保護肝臟,阻止肝細胞壞死。而硒是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發揮活性的重要組成成分。巴西堅果是獲取硒元素的重要管道,只要一到兩顆,就能提供每日所需礦物質。要提醒的是,這對堅果過敏的人不適合。22.薑緩解頭痛、胃痛偏頭痛救星,緩解噁心感在緩解頭痛和胃部不適等日常狀況,薑具有強大的功效。研究顯示,薑粉可有效治療偏頭痛,因為其抗發炎特性,可以自然地模擬阿斯匹林,還有助於緩解經常伴隨頭痛的噁心感。不管使用生薑粉、飲薑茶,或在料理中入生薑,都有相同的效果。23.扁豆穩定血糖纖維含量高,熱量低不起眼的小扁豆(lentils),可以是你維持精力充沛的祕密。這種豆類的纖維含量很高,從而減慢人體將碳水化合物從血液中轉化為葡萄糖的過程,可以幫助血糖穩定,避免忽高忽低。扁豆的熱量也很低,並且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怎麼吃扁豆?將3杯水搭配1杯扁豆,煮沸,蓋緊鍋蓋小火煮15-20分鐘,不斷攪拌直到扁豆變軟。要確保使用夠大的鍋子,因為煮熟後的扁豆會膨脹一至兩倍。可搭配沙拉當主食食用,獲得更飽滿的膳食纖維。24.芝麻油增添骨密度鋅含量高,可縮短感冒病程從芝麻中提取的芝麻油,通常用作食用油或調味料。其中富含對人體有利的植物固醇(phytosterols),可減少人體低密度膽固醇(LDL,又稱壞膽固醇)生成。芝麻油的其他好處,包括促進骨骼健康與提高免疫力,因為其鋅含量高,它是一種可以縮短感冒病程,並改善骨質密度的礦物質。芝麻油豐富的堅果味,可以為菜餚增添獨特風味,當作食用油烹調或當調味料輕灑,都很美味。25.核桃降低失智風險減緩經前症候群,比巧克力有效核桃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包含Omega-3,已被反覆證實有利心血管健康。此外,核桃中的抗氧化劑,可對抗與年齡有關的認知能力下降,甚至能降低包括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長期以來,核桃被認為與記憶力和大腦功能相關,尤其作為地中海飲食一部份食用。2014年發表在《營養學雜誌》(Journal of Nutrition)的一篇評論指出,增強大腦功能歸功於特定的一組抗氧化劑(多酚化合物),它們能消彌腦細胞的發炎狀態。如果你有經前症候群,你該吃的不是巧克力,而是核桃。僅僅1盎司(約28公克)核桃,就含有每日建議攝取量近50%的錳,和約11%的鎂,這兩種礦物質有助緩解情緒波動、失眠、胃部不適和下背疼痛等症狀。26.肉桂控制血糖多酚化合物,提升胰島素敏感性這種溫暖的香料,不僅可為料理增添合宜的甜味,也對健康有幫助。肉桂含多酚化合物,被認為有助控制血糖。實際上,有相關研究指出,每天食用1/2茶匙肉桂,可以使細胞對胰島素更敏感,如此一來,身體無需產生過多胰島素,就能將葡萄糖從血液移轉到細胞中。這可以穩定控制血糖值,並幫助對付胰島素阻抗,減少第二型糖尿病的威脅。最常見到的食用方式,是在甜點上撒一點肉桂,不過因此而吃進過多甜食並非好事。事實上,肉桂也可以是鹹味食物的增味劑,例如肉類、節瓜或番茄醬。加到飲品裡也非常適合,咖啡或茶都很速配。27.咖啡改善長期記憶咖啡因可預防偏頭痛一杯咖啡不僅可以喚醒你,還有其他益處。研究證實,咖啡可以減緩與年齡有關的記憶力和注意力下降。最近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喝兩杯咖啡也可以改善長期記憶。不只如此,含咖啡因的咖啡,還可以預防偏頭痛。而頭痛時,在服用阿斯匹林之後來杯咖啡,也能減輕痛苦,研究人員表示,綜合鎮痛作用比單獨使用阿斯匹林的療效高40%。28.杏仁抑制偏頭痛注意攝取份量,避免肥胖所有種類的堅果,都是良好脂肪和蛋白質的來源。對容易偏頭痛的人來說,堅果中的的杏仁,可能是不錯的選擇。研究發現,容易發生偏頭痛的人,體內通常缺乏鎂離子,而杏仁是富含鎂的堅果。杏仁還可以幫助降低膽固醇,甚至降低罹患結腸癌風險。只是攝取杏仁務必注意分量,過量攝取會讓卡路里和脂肪暴增,造成肥胖。五顆杏仁果約含45大卡熱量。29.黑巧克力保護心臟類黃酮,身體的抗氧化劑吃巧克力覺得罪惡嗎?事實上,只要你選擇黑巧克力,它就可以成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黑巧克力是類黃酮(flavonoid)的極佳來源,類黃酮在身體中扮演著抗氧化劑的角色,研究顯示,與降低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有關。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衛·格芬醫學院的醫學副教授Adrienne Youdim說:「每天食用10片巧克力,就可以看到它對心臟的益處。」為了避免攝取過多卡路里,建議一天攝取1盎司(約28公克)的黑巧克力。30.腰果平撫發炎傷口加強皮膚細胞再生腰果富含維生素E和B6,研究顯示,有助對抗心臟疾病。腰果也有利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風險。此外,它是鋅的重要來源,鋅對傷口的癒合非常重要。波士頓大學營養學臨床副教授Joan Salge Blake說:「鋅能降低傷口發炎狀況,並有助產生蛋白質,增強皮膚細胞再生。」
-
2020-05-01 科別.婦科
困擾女性的5大隱疾 應多加注意!
又到了溫馨的五月份,別忘了關懷身旁女性朋友的健康,不管是婆婆、媽媽、阿姨,還是姐姐們。根據醫師臨床觀察發現,從年輕女性到年長女性中,以下這5種疾病最為困擾女性,包括經前症候群、泌尿道感染、甲狀腺疾病、乳癌、更年期症候群,快來看看專家怎麼說。一、經前症候群,月經來不來都困擾月經這個女性的好朋友,幾乎跟隨著女性大半輩子的時間,從10多歲的初經,一直到40、50歲。在這幾十年的歲月中,月經來與不來都會造成困擾;甚至經前的許多不適症狀、情緒起伏,或是可能引發的疾病,都徒增女性的困惑與憂慮。二、尿道感染,反覆發炎好不了很多婦女有泌尿道感染反覆發作的困擾,有時一發作就血尿,有時候急著上廁所,有時則是下腹痛得不得了;有的人甚至三天兩頭就得去醫院報到,發作的頻率非常密集,老是感覺無法根治。三、甲狀腺疾病,80%患者是女性根據調查顯示,全球有3億以上人口罹患甲狀腺疾病,但其中女性是男性的8倍之多,也就是說,各種甲狀腺疾病患者中有8成都是女性,為什麼這個疾病專找女性?常見的甲狀腺疾病又哪些?對女性健康的影響有多大?四、乳癌存活率提升,當慢性病來治療因為醫藥技術的進步,乳癌已非聞之色變的絕症,早期的乳癌是可以治癒的,晚期的乳癌也如同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是可以用藥物來控制的;因為存活率的提升,現在乳癌治療的目標,是讓患者活得好、活得美,恢復正常的人生。 五、更年期症候群,緩解症狀最重要突然發熱、經期久久來一次,情緒起伏大、失眠睡不著……等,都是女性第二青春期----更年期的典型症狀;如果調適不好或適應力差,更會引發憂鬱、焦慮等精神疾病。另外,少了女性荷爾蒙的保護,許多心血管疾病跟著來,更多女性關心的是,補充女性荷爾蒙藥物的治療,會不會增加罹癌的風險等問題。 延伸閱讀: 年過30身材就開始走鐘? 關鍵原因藏在這! 失眠又缺性趣 男性更年期?
-
2020-04-30 科別.腦部.神經
走路單手擺動少 疑帕金森病徵
一名63歲男患者曾2次小中風,近年走路愈來愈緩慢、肌肉也緊繃,而且右手經常不自主顫抖,拿湯還燙到手,台中市長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楊聖功診斷為罹患早期帕金森氏症。在服藥一個月後,活動僵硬及手抖、結巴情形都明顯改善,走路也更加穩定,生活恢復自理。楊聖功指出,帕金森氏症好發於60幾歲,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若發病在50歲,甚至45歲以下,就稱作年輕型帕金森氏症。此病和基因有關,外生活環境因素,飲食、睡眠也有很大影響。很多年輕族群因生活、工作,起居飲食不規律,也可解釋發病年齡提前的現象。他說,帕金森氏症可透過早期徵兆發現,像是觀察走路狀況,患者一開始都從單側手腳開始發病,所以走路的時候,假設患側在右手,會發現走路時右手擺動變少。另外,患者的表情會變得比較淡漠,眨眼次數較少,尤其在對話當中會發現他眼睛張著很專注看著你,眨眼的反射動作卻不是那麼多。甚至有些患者的早期徵兆會以頭暈來表現,暈眩、走路不順、下背不舒服、腰背痠痛緊等現象。楊聖功呼籲,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退化疾病,透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減緩病程惡化速度,也可減少肺炎、泌尿道感染、容易摔倒等併發症產生。
-
2020-04-30 科別.腦部.神經
手抖、走路單側擺動少 小心是帕金森氏症先兆
一名63歲男患者曾2次小中風,近年走路愈來愈緩慢、肌肉也緊繃,而且右手經常不自主顫抖,拿湯還燙到手,長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楊聖功診斷為罹患早期帕金森氏症。在服藥一個月後,活動僵硬及手抖、結巴情形都明顯改善,走路也更加穩定,生活恢復自理。楊聖功指出,帕金森氏症好發於60幾歲,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若發病在50歲,甚至45歲以下,就稱作年輕型帕金森氏症。此病和基因有關,外生活環境因素,飲食、睡眠也有很大影響。很多年輕族群因生活、工作,起居飲食不規律,也可解釋發病年齡提前的現象。他說,帕金森氏症可透過早期徵兆發現,像是觀察走路狀況,患者一開始都從單側手腳開始發病,所以走路的時候,假設患側在右手,會發現走路時右手擺動變少。另外,患者的表情會變得比較淡漠,眨眼次數較少,尤其在對話當中會發現他眼睛張著很專注看著你,眨眼的反射動作卻不是那麼多。甚至有些患者的早期徵兆會以頭暈來表現,暈眩、走路不順、下背不舒服、腰背酸痛緊等現象,都有可能是早期帕金森氏症現象。楊聖功呼籲,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退化疾病,透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減緩病程惡化速度,也可減少肺炎、泌尿道感染、容易摔倒等併發症產生。
-
2020-04-26 癌症.攝護腺癌
男性的隱形殺手!排尿困難、頻尿、尿不乾淨都是警訊
70歲李先生近年來偶有排尿困難、尿不乾淨的症狀,起先不以為意,近日發現症狀日益嚴重,幾乎每晚都尿急如廁,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赴醫檢查發現整個攝護腺被腫瘤佔據,腫瘤指數PSA高達360ng/mL,經切片確診為晚期攝護腺癌。隨著醫療進步,國人平均餘命持續增加,連帶使屬於老年疾病的攝護腺癌發生率持續上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吳偉榤表示,「PSA」是篩檢攝護腺癌的重要工具,正常值應小於4ng/mL。前攝護腺癌發生原因不明,可能與年齡、家族史、賀爾蒙、化學因素有關。早期攝護腺癌沒有症狀,隨著腫瘤增大壓迫尿道,會造成排尿困難、頻尿、尿不乾淨、夜尿等症狀,若放任不管,一旦腫瘤轉移至骨頭,就會造成疼痛甚至骨折,轉移或壓迫到其他重要器官,則可能危及生命。攝護腺癌素有男性隱形殺手之稱,篩檢率偏低是患者錯失診斷良機的主因,吳偉榤提醒,年滿50歲以上男性,每年應固定到醫院接受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及肛門指診檢查,若有家族病史,則應提前至45歲檢查,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病症獲得最完善的控制。此外,若本身已經有排尿困難、頻尿、尿不乾淨、夜尿等類似攝護腺肥大的症狀,也可能是攝護腺癌在作祟,應儘速求診,以利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延伸閱讀: 保養攝護腺別等老了才做! 4習慣從現在就能開始 泌尿問題不全是老化的錯! 這3原因都會讓攝護腺提早GG
-
2020-04-22 科別.泌尿腎臟
保養攝護腺別等老了才做! 4習慣從現在開始養成
根據統計,攝護腺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男性應該從年輕時就開始從飲食、運動、生活習慣等各方面著手,以期能預防攝護腺肥大症,乃至攝護腺癌等相關疾病的發生。一定要從年輕時就要保養,否則等到發生時再處理,恐怕就來不及了,究竟該如何保養攝護腺呢?近年來,人口高齡化,攝護腺癌發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認為,除了生活環境因素外,國人飲食習慣不良,也可能與攝護腺癌提早發生有直接的關係。舉例來說,日常飲食經常攝取動物性高脂肪的食物,這類脂肪屬於飽和性脂肪酸,根據研究顯示,會誘使攝護腺癌的發生,例如豬、牛、羊等紅肉類,以及牛油、豬油等,都屬於高脂肪食物。另外,加工食品包括火腿、香腸、糕餅等,也都含有增加癌症發生的物質,而且通常愛吃肉、加工食品者,比較不喜歡吃蔬菜、水果,容易造成飲食不均衡,不僅容易肥胖,更會增加罹癌的危險性。周宗翰建議,日常飲食最好營養均衡,多攝取蔬菜、水果,增加蔬果攝取量,能夠提升身體的抗氧化能力,幫助降低發生攝護腺癌的風險;若是罹患攝護腺癌的病患,日常飲食可以選擇雞肉、魚肉、海鮮、黃豆等食物,取代紅肉類。 同時也建議適量攝取含有鋅的食物,攝護腺液中含有高量的微量元素——鋅,臨床研究發現,患有攝護腺炎或攝護腺癌的患者,其體內的鋅含量明顯低於健康的人。所以,補充鋅有助於預防攝護腺方面的疾病,包括牡蠣、南瓜籽、蛋、全穀類或堅果類,皆含有豐富的鋅。含有鋅的食物之外,含硒的食物也不錯,硒能促進體內抗氧化的能力,而且還參與了攝護腺的新陳代謝作用,有助於抑制攝護腺腫瘤的生長。建議可多吃大蒜、洋蔥、綠色花椰菜、黃豆、黑豆等各式豆類,鮪魚、香菇、芝麻、全穀類等食物。屬於抗氧化劑的茄紅素,對於攝護腺疾病具有保健功效,可以減緩攝護腺肥大及預防攝護腺癌。茄紅素多存在於番茄及其相關製品、西瓜、櫻桃、柿子、木瓜等蔬果中。另外,如黃豆等各種豆類中富含的大豆異黃酮,可抑制攝護腺組織增生,減緩攝護腺肥大的症狀;其他含有豐富的纖維素、維生素C等抗氧化物質的蔬果,都能抑制細胞氧化形成腫瘤病變,有預防癌症的效果。4大良方保養攝護腺 良方1:多喝水平時建議多喝水保養泌尿道,每天至少飲水1800~2400c.c.,切記不能憋尿,以免造成泌尿道感染,一天排尿8次為正常範圍內。因為水分過少、尿液濃度太高,都會增加對攝護腺的刺激,多喝水則可以稀釋尿液濃度;不過,若是有攝護腺肥大的患者,夜間要減少喝水量,以避免夜尿的發生。另外,每天應該正常排便,如果有便秘問題,也會對攝護腺造成壓迫。 良方2:私密處按摩洗澡時,蹲下來以溫水沖洗會陰部位,從陰囊根部、會陰到肛門口之間,之後再進行私密處按摩。按摩時,從陰囊部位先輕按壓睪丸,若是有些微的酸脹感,則要稍加使力揉散,直到微微發熱的感覺;接著,從腹股溝到會陰部,以打圈圈的方式按壓,將筋結或酸脹揉開,私密處按摩全程,最好以蹲姿進行,才更能感受會陰部的酸脹程度。穴位:會陰穴位置:二腿之間,約在前陰與肛門的中間,也是任督二脈的交會點。功效:經常按摩會陰穴,可以改善頻尿、尿急、小便不順等症狀,同時預防攝護腺發炎、攝護腺肥大。 良方3:溫熱水坐浴每天洗澡時或排便之後,可以進行溫熱水坐浴,時間大約10~20分鐘,有效舒緩肌肉與攝護腺的緊繃程度,進而減緩尿路症候群的症狀。利用活血化瘀中藥材坐浴,例如: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丹皮、丹參、山楂、沙草根、益母草、生蒲黃,更能改善攝護腺血液循環,達到消炎的效果。 良方4:服用通關丸散周宗翰說明,此方為通關丸的主要成分,中醫認為攝護腺肥大通常屬於濕熱在下焦,腎與膀胱的陰分被耗傷,導致氣化不行、小便不得出,因此,用黃柏、知母的苦寒,具有清熱燥濕而兼滋陰,更配少許肉桂,可以溫養命門真陽、蒸水化氣,小便自通。藥方:通關丸散材料:黃柏、知母各1兩,以及清華肉桂2錢。用法:磨粉每天服用一小匙即可。功效:專治小便不通。 避免利尿飲料和吃得太辣少喝有利尿作用的飲料,包括咖啡、可可、酒、茶葉、可樂等飲料,尤其是罹患攝護腺炎的年輕患者,更應該要節制。另外,也要少吃辛辣食物,辛辣食物會影響攝護腺分泌功能,應減少食用包括沙茶、芥末、辣椒、辛香料、辣咖哩、麻辣鍋等食物。 以形補形,補養攝護腺可行嗎?國人「以形補形」的觀念盛行,不少男性為了增加性能力而進補;其實,患有攝護腺疾病的患者,不應該胡亂進補,尤其坊間常認為的壯陽食物,例如腰子補腎、吃鞭壯陽等,含有豐富的荷爾蒙,不但會刺激攝護腺,更會讓攝護腺增大,甚至可能會誘發攝護腺癌。 一週一次性愛,有助保養攝護腺周宗翰強調,保養攝護腺不能縱慾,但也不能禁慾,否則攝護腺液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非常容易造成感染、沉積,還可能形成攝護腺結石。一般來說,一星期一次的性愛頻率,有助於保養攝護腺。 延伸閱讀: 泌尿問題不全是老化的錯! 這3原因都會讓攝護腺提早GG 攝護腺肥大切除就萬事OK? 如果你也這樣想恐害腎衰竭
-
2020-04-19 科別.泌尿腎臟
包皮要割嗎? 泌尿科醫師解析3個原則
包皮到底該不該割?這是男性泌尿科最常見的問題。包皮是包覆男性陰莖龜頭的1層鬆軟皮膚,露出中央的尿道口以利排尿,主要功能在於保護龜頭免於被內褲或外物等刺激傷害。但包皮過長可能因為垢物長期累積,無法徹底清潔,導致生殖器官反覆發炎、刺激陰莖癌的發生或是造成女性伴侶容易引發感染的機率,成人可以依自身清潔習慣選擇切除與否。 診所院長吳哲安指出,臨床上關於男性陰莖手術,除了包皮環切術,其他如婚後想節育的結紮手術,或是部分男性對自身陰莖的長相不滿意,有增長或加粗的需求,以及少數的陰莖癌需切除腫塊等。其中包皮環切手術是項簡易的手術,隨著醫療技術和止血方式的進步,術後疼痛低、舒適度也大為提升。 吳哲安院長表示,施行包皮環切術並無年齡限制,從學童一直到7、80歲都可能有需求。小朋友主要是因為龜頭無法露出被包皮覆蓋,不便清潔恐易藏汙納垢;年長者或糖尿病患則因抵抗力較差,加上未做好清潔,導致包皮、龜頭、尿道等部位反覆發炎,遭受疼痛搔癢的困擾。另外,臨床上也常見適婚年齡或是女伴提醒,選擇來就診治療。至於包皮環切手術方式,大致可分為傳統手術和雷射手術2種,吳哲安院長說明,傳統手術會先剝開包皮露出龜頭,在冠狀溝下方的適當距離剪出2道平行的圓周型傷口,然後將其中過長的包皮與皮下組織分離並去除,過程中出血量較大,復原期約1周,術後易腫脹不適,可能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吳哲安院長提到,雷射手術採取的方式則是仍保有血液供應的自體皮下筋膜活組織,加以摺疊然後進行縫合,並將包皮長度精密調整,降低術後感染機率,雷射過程同時切割兼止血,搭配生物性組織凝膠塗在組織分離面上,將皮辦黏合及血管封合而能順利止血,術後不需拆線,可大幅降低傷口疼痛、水腫症狀,復原期可縮短為2至3天,提高患者術後滿意度。為避免傷口經衝擊意外裂開,建議1個月後才恢復正常性生活。多數男性患者來評估包皮環切手術時都很擔憂疼痛問題,吳哲安院長強調,包皮手術屬於門診手術,只要尋求專業有豐富經驗的醫師,透過精細的雷射手術、並配合良好的止血方式,不必太過擔心傷口復原期的不適問題。 (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泌尿問題不全是老化的錯! 這3原因都會讓攝護腺提早GG 泌尿道反覆感染與吃也有關! 4NG飲食習慣要戒掉
-
2020-04-16 科別.消化系統
女子肝臟長出大水泡比小孩頭大 求診嘉義長庚治好
腹部臟器內長水泡是常見問題,尤其腎臟和肝臟水泡常見,嘉義長庚醫院腎臟科主任張弘育醫師說,肝腎臟水泡大多良性,大多數沒症狀,若水泡超過10公分可能產生症狀,如疼痛、感染、消化不良等,這時候就需治療。張弘育指出,有名62歲女患者半年來覺得右側腰部輕微漲痛,以為骨頭退化,不以為意,最近發燒急診求治,診斷泌尿道感染,住院治療發燒改善,接受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側腎臟有直徑接近13公分巨大水泡,住院第5天感染治好。但右腰悶漲感仍存在,決定與放射診斷科醫師合作,以導管引流後施以95%純酒精硬化治療,治療成功,出院後病人門診追蹤,超音波檢查水泡未再長出來。另名也是62歲女患者,有家族遺傳多囊腎疾病,肝腎臟有數不清水泡,腎功能逐漸退化,原在地區醫院門診追蹤,因右上腹痛轉到長庚,她除腹痛還有長期胃口不好,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肝臟竟有直徑17公分大水泡,簡直比小孩頭還大,難怪她會上腹悶痛以及食慾不振。經評估以同樣方法治療,但這名病人治療比前一名患者困難,無法施以酒精硬化治療,直到1個月後滲液少於每日50CC後才注入約100CC純酒精治療,病人出院3個月超音波追蹤雖肝臟仍有許多小水泡,但17公分大水泡已經不見,症狀改善,胃口大開,最近回診患者胖3公斤。醫學研究統計,40歲以下者超音波檢查肝腎有水泡比率有3%,60歲以上24%以上,年齡越大比率越高,70歲以上者約35%以上發現水泡;張弘育提醒民眾如有肝腎水泡問題,應定期半年到一年追蹤一次,經醫師評估可優先選擇侵入性較小導管引流後施以純酒精的硬化治療。
-
2020-04-15 癌症.攝護腺癌
台灣男性第五大癌症!不能輕忽的高風險攝護腺癌
攝護腺(或稱前列腺)約核桃般的大小,位在膀胱下方,環繞著尿道。雖然是個體積不大的器官,攝護腺也會長出惡性腫瘤,好發於60歲以上的族群。攝護腺癌發生率持續上升,目前是台灣男性第五大癌症,更是全世界第二大男性癌症,於美國更是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您可能也曾聽過親友罹患攝護腺癌,並對攝護腺癌留下一個印象:「攝護腺癌似乎是長得較慢的癌症。」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攝護腺癌經常給人較溫和的印象,但請別小看攝護腺癌,因為部分攝護腺癌生長較快、容易轉移,對生命造成威脅。攝護腺癌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隨著腫瘤變大可能壓迫尿道導致解尿困難、頻尿、夜尿、尿失禁,解尿時斷斷續續,無法說尿就尿。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血精」,也就是精液中帶血,或是射精疼痛。也有患者會出現勃起功能障礙。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所以通常會較晚才發現。在台灣,約有一半被診斷攝護腺癌的患者屬於第三期或第四期攝護腺癌,可能已有淋巴轉移或遠端轉移的狀況。當攝護腺癌細胞侵犯到其他組織或器官時,會造成更多不適,例如便秘、下肢無力、水腫,若轉移到脊椎、髖骨、及大腿骨頭等處,則會有明顯的骨頭疼痛,生活品質大打折扣,五年存活率也大幅下降。哪些屬於高風險攝護腺癌?剛診斷出攝護腺癌時,醫師會先評估攝護腺癌的風險,再擬定治療計畫。風險愈高,疾病的進展愈快,轉移的機會也較高。哪些狀況可能是高風險攝護腺癌呢?主要根據以下狀況來判斷:● 腫瘤延伸到攝護腺外● 格里森分數8分以上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格里森分數(Gleason Score)」。病理科醫師檢視腫瘤組織時,能依照腺體排列方式訂出級別,愈接近正常、分化良好的是級別一,分化愈凌亂、不成熟的是級別五。接著,再把佔最大與第二大面積者的級別相加,就是格里森分數。 這是攝護腺癌分級裡最常被使用的判斷系統。格里森分數愈高,代表腫瘤的分化愈差,因此當格里森分數大於8分時,患者較可能出現轉移,存活率也較差。當患者符合高風險攝護腺癌的任何一項指標,代表攝護腺癌的進展可能比較快、轉移機會比較高。若評估患者健康狀況預計存活期超過五年,便會建議患者積極接受治療。位在攝護腺的癌症,可能會造成解尿困難、頻尿等症狀。當攝護腺癌出現轉移時,症狀就會變得很多樣,也讓患者更加不適。攝護腺癌經常出現骨頭轉移,像是髖關節、脊椎骨、骨盆等處。轉移至骨頭後,會造成患者骨頭疼痛、患處骨頭容易骨折、脊髓神經受到壓迫導致下肢癱瘓、可能會讓骨頭中的鈣釋放到血液中,引發高血鈣症而讓人噁心無力。骨轉移的位置愈多處,患者生活品質會愈差,相當煎熬。除了轉移到骨頭之外,攝護腺癌也會轉移到肺臟、肝臟、腎上腺等內臟器官,根據多項研究,當攝護腺癌轉移至內臟器官,會比骨頭轉移造成更負面的影響,生活品質和存活率皆進一步下降。積極治療有助提升存活率積極治療高風險攝護腺癌,好好控制,有機會提升存活率,並減少癌細胞擴散後對患者造成的不適與煎熬。治療攝護腺癌可由兩方面著手,「局部治療」以及「全身治療」。「局部治療」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冷凍治療等,主要針對位於攝護腺的腫瘤。以手術治療攝護腺癌時,可進行「攝護腺根除手術」,用手術移除所有的攝護腺組織,這比較適用於預期壽命超過十年,且癌症還侷限於攝護腺內的患者。放射線治療可以用於第一線治療,也可用於術後輔助性治療。若患者的攝護腺癌已經轉移到骨頭,放射線治療能減輕骨頭的疼痛不適。「全身治療」包括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等。由於攝護腺癌的生長與男性荷爾蒙有關,所以荷爾蒙治療在攝護腺癌的治療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荷爾蒙治療的原理是藉由降低患者體內男性荷爾蒙的濃度,來抑制攝護腺癌生長,可以靠手術或藥物的方式來達成此目標。手術方面是切除雙側睪丸,以減少男性荷爾蒙。目前荷爾蒙治療的藥物選擇很多樣,口服、針劑皆有,能透過不同機轉來減少男性荷爾蒙對攝護腺癌的刺激。「性腺激素釋放素促進劑、拮抗劑」透過腦下垂體的調控,抑制睪丸產生男性荷爾蒙。「男性荷爾蒙生合成抑制劑」可抑制男性荷爾蒙生成。男人體內的男性荷爾蒙主要由睪丸製造,部分由腎上腺皮質層製造,抑制睪丸、腎上腺製造男性荷爾蒙能抑制攝護腺癌生長。然而,有些攝護腺腫瘤也能自行合成男性荷爾蒙,屬於荷爾蒙抗性攝護腺癌,而影響治療效果。這時可考慮使用同時阻斷睪丸、腎上腺、與攝護腺腫瘤合成男性荷爾蒙的藥物,以抑制攝護腺癌生長。「男性荷爾蒙受體阻斷劑」可阻斷男性荷爾蒙受體,讓癌細胞不會受到男性荷爾蒙的刺激而增生。「女性荷爾蒙」可減少男性賀爾蒙生成。在台灣有不少患者在發現攝護腺癌時,已經有淋巴或遠處轉移的狀況,全身性荷爾蒙治療便是非常重要的治療方式。醫師可能會使用「性腺激素釋放素促進劑、拮抗劑」搭配「男性荷爾蒙生合成抑制劑」來抑制男性荷爾蒙生成,或加上「男性荷爾蒙受體阻斷劑」。若於治療過程中產生荷爾蒙抗性,便須使用男性荷爾蒙生合成抑制劑或使用男性荷爾蒙受體阻斷劑,以抑制腫瘤生長。根據患者的狀況,醫師亦可能使用化學治療或免疫治療。積極治療對於高風險攝護腺癌患者,有助延長整體存活時間,也可減緩疼痛惡化,提升生活品質。攝護腺癌患者不可輕忽的重要警訊!當攝護腺癌患者出現1) 格里森分數 ≥ 82) 骨轉移 ≥3處3) 發生內臟轉移以上三項指標中,符合其中兩項以上時,有較高的惡化風險。這個族群的病人需更主動積極地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美國與台灣食藥署核准這樣特徵的病人透過荷爾蒙合併其他藥物治療,進而延長有效治療的時間和整體存活,並且提升生活品質。原文:不能輕忽!高風險攝護腺癌搜尋附近的診所:泌尿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4-15 科別.泌尿腎臟
頻夜尿竟是攝護腺癌 放療加賀爾蒙助一夜好眠
70歲李姓男子近年來偶爾排尿困難、尿不乾淨,不以為意,直到近日症狀惡化,半夜尿急如廁,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就醫確診為晚期攝護腺癌,腫瘤佔據整個攝護腺,經接受放療後,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從360ng/mL降到幾乎測不到,症狀顯著改善,可一覺到天亮。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吳偉榤提醒,攝護腺癌篩檢率偏低,是患者錯失診斷良機的主因,建議年滿50歲男性,每年應固定到醫院接受PSA及肛門指診檢查,若有家族病史,則應提前至45歲檢查;若有排尿困難、頻尿、尿不乾淨、夜尿等類似攝護腺肥大的症狀都應盡速求診。吳偉榤說,PSA是篩檢攝護腺癌的重要工具,正常值應小於4ng/mL,但李姓病患高達360ng/mL,經泌尿科及放射腫瘤科評估後,發現腫瘤未轉移,建議透過賀爾蒙治療及放射治療雙管齊下。吳偉榤介紹,早期攝護腺癌沒有症狀,隨著腫瘤增大壓迫尿道,會造成排尿困難、頻尿、尿不乾淨、夜尿等症狀,若放任不管,一旦腫瘤轉移至骨頭,就會造成疼痛甚至骨折,轉移或壓迫到其他重要器官,則可能危及生命。吳偉榤說明,第4期攝護腺癌,或1至3期攝護腺癌患者經標準治療無效,則可以採取衛福部去年甫核准使用的「自體免疫樹突細胞治療」,透過取出患者自己的腫瘤組織培養,訓練患者的免疫樹突細胞辨識及毒殺腫瘤細胞。
-
2020-04-12 科別.泌尿腎臟
攝護腺肥大 八旬翁尿中有膿
年長男性注意,若頻繁解不出尿、甚至尿中有膿,可能是攝護腺肥大問題。一名住在安養中心80多歲的老翁,之前就有頻尿但出現量少、解尿不順情形,原覺得是年長而不以為意,但三個多月前發現尿中有膿,在女兒陪同下就醫發現是攝護腺肥大、並有兩公分大的結石,經手術治療加上醫師所開抑菌、增加膀胱收縮藥物下,情況明顯改善。近年有年輕化趨勢收治該病患的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殷約翰表示,攝護腺肥大與男性荷爾蒙有關,也是男性獨有的問題,所伴隨常是排尿不順症狀,以往都發生在60歲以上男性,但近年發現有年輕化趨勢,40、50歲患者也大幅增加,他以自己近年臨床患者統計,50至70歲的患者就占約六成。造成攝護腺肥大之原因,殷約翰說,最主要是隨年齡增長,男性荷爾蒙的刺激造成組織增生;另外,不良生活習慣如抽煙、喝酒、晚睡,或是體重過重、肥胖,過油過辣高脂等飲食習慣,肝硬化、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等,都是可能的危險因子。頻尿、量少、排尿慢他說,攝護腺肥大會引起患者排尿障礙,常見症狀有頻尿、排尿慢、尿流細小、有餘尿感,或夜尿次數增多;到後期時則可能出現膀胱炎、尿道炎,而泌尿系統癌症等也可能引起血尿。在檢查上,他說,透過病史詢問、指診、超音波、膀胱鏡、攝護腺特異抗原(PSA)等都是方式之一。如上述患者雖沒有血尿,但經超音波檢視後,發現其攝護腺比原先肥大、膀胱內有一顆約兩公分大的結石,一般來說結石大於一公分、卡於膀胱頸或尿道,就會出現明顯的排尿困難。而同時也發現老翁有疝氣的問題,主要原因與便秘一樣,攝護腺肥大患者因為尿不出來,所以膀胱就需用力,以致腹壓升高,久而久之就可能導致股溝疝氣。不過,殷約翰說,因考量老翁年邁且不影響攝護腺割除,故暫不處理。輕症口服藥能改善而在治療上,殷約翰說,若症狀較輕微,多數患者以口服藥治療就能改善,若合併有出血、膀胱結石、腎功能受損或排尿困難而影響生活時,則建議透過手術治療改善。在考量老翁身體狀況尚可下,以手術將攝護腺摘除、結石取出,術後恢復狀況良好,三天後即出院;並開立抑制細菌、增加膀胱收縮藥物,助解尿順利,兩個月後回診時,解尿情況已改善。多蔬果、少辛辣如何防護攝護腺肥大,他建議日常生活可多吃蔬果,減少便秘;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戒酒等,以免交感神經收縮更厲害;而服用可能影響膀胱收縮藥物時,應向醫師諮詢後再服用,以免症狀加劇;很重要的是,有攝護腺肥大的患者,應定期接受檢查。
-
2020-04-11 橘世代.健康橘
張曼娟:沒有一個時刻讓我覺得,此刻最好
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曾經有過幾個「張曼娟」。那是學生時代讀小說「海水正藍」時,遇見思念媽媽的早熟小男孩,流下的心疼眼淚;那是談戀愛時,衝去南台灣的小火車站,買了「永康」到「保安」站的車票,獻給情人「永保安康」的心意;那是周治平「江南有雨嗎?」歌裡的鄉愁、張清芳「深邃與甜蜜」曲中的苦澀戀情;慢慢的,兒孫的書桌上也出現了張曼娟:有聲書、奇幻學堂、成語學堂、唐詩學堂。現在,張曼娟還在。從未停止分享自己人生的她,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張曼娟第一次察覺自己跨入「老」的疆土,是在5、6年前。有天張曼娟搭電梯,住在同棟樓的一名青少年踏進電梯後對她說:「我知道妳,你們家就是有那個很老、很老、很老的老人家的,對不對?」那是張曼娟第一次聽到有人用連3個「很老」來形容父母親。「第一次聽很不習慣,但後來思考,那時母親年近80、父親年近90,對青少年來說,他們『很老、很老、很老』也沒錯。」80歲照顧102歲 台灣社會真的很老從那天起,張曼娟發現不少朋友家裡都有8、90歲的老人家需要照顧。與此同時,她聽說母親有個好姐妹,也是年近80,還在照顧102歲的老母親;老人照顧老人的例子俯拾即是。有天晚上,張曼娟送父親進急診室,整晚一直有病人被送進來,每個都比父親老,多數是因「老化」後的身體機能退化:血壓低、尿道受感染、肺部水腫…,她永遠記得那天的驚駭,「那是我第一次認識到,台灣社會真的很老很老了。」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這幾年來,張曼娟因為照顧年老的父母,經歷了一段驚惶失措、難以向外人道、只有照顧者才懂的旅程。對張曼娟而言,思考是習慣、寫作是日常,這些辛苦並非過了就煙消雲散,反而化為生命裡必須思考的議題、值得寫下的學習。她記得,父親剛過80歲的幾天後,因為聽力退化,加上罹患罕見疾病紫斑症,凝血功能下降,必須天天服用大量類固醇,心情低落。有天早晨,張曼娟在睡夢中驚醒,聽見父親嚎啕大哭,痛徹心扉地問:「人為什麼要老?老了為什麼這麼悲哀?」但沒有人能回答父親。張曼娟的父母未曾照顧過老人,不知道老之將至是怎麼回事,當老毫無預期來到生命裡,便手足無措。「照顧父母有辛苦,但也很幸福」,她從父母身上學習:老是怎麼回事?預想「我要怎麼老?」預設「我要成為什麼樣的老人?」沒有上一代匱乏感 自許成為睿智老人「我的學習是,要當一個『不等待的老人』」張曼娟觀察,人年紀愈大愈期待他人關注,總是在等待:等尊敬、等關心、等付出、等待兒孫回來…。等待成為不快樂的來源,也成為旁人的壓力。張曼娟父母這代老人,經歷過戰爭與饑荒,生命有著匱乏與不安。最近新冠肺炎導致大家排隊搶口罩,母親還心慌的問她:「會不會有天真的沒有糧食可以吃?」母親經歷過1942年河南大饑荒,這場饑荒死了超過300萬人,她母親一直覺得這樣的悲劇會再發生。「我們這一代思考與自我實現機會多,沒那麼深的匱乏感,更容易安定,我們不應該等待別人給與,要成為自給自足的生命」,張曼娟期待自己是一個「睿智的、雋永的」老人,面對困難她極少抱怨、刻意交不同年紀的朋友、願意吸收不同的觀點,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喜歡當下的自己 從心所欲而不踰矩年輕時的張曼娟,敏銳而自我,文學作品感動無數人;如今站在中年與老年的交界點,舉止言談反而散發著自在的從容:「活到某個年紀真的就像孔子說的『從心所欲而不踰矩』。」她笑著說,很多人問她,若有時光機,想要回到生命哪個階段?「沒有!」對張曼娟而言,每個階段都很棒,「但沒有一個時刻讓我覺得,此刻最好」。今日的張曼娟,肯定比昨日更豐盛,對生命的理解、對自己的認識也更多了。回首人生路,張曼娟有時候會覺得心疼,「原來我曾經那麼孤獨、不被理解」,但也看見自己從未放棄,終於做到了一些事、幫助了一些人。喜歡當下的自己、期待未來的生活,這是張曼娟。張曼娟陪伴著我們走過生命的許多階段,包括學習老去、面對老化這段時光。 【張曼娟系列報導】。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留言就有機會獲得張曼娟最新力作「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立即參加:https://bit.ly/2V3qbtD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01 科別.泌尿腎臟
泌尿道反覆感染與吃也有關!4NG飲食習慣要戒掉
尿道炎、陰道炎,又讓你頻尿、癢到 睡不著了嗎?引起泌尿道感染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不良的排尿習慣、擦拭方式不對,或是性行為等問題,導致細菌逆行往上到膀胱、輸尿管、腎臟等,而引起泌尿道感染,特別是夏季氣候悶熱,更是泌尿道感染的好發季節;然而,其中最主要的細菌是大腸桿菌,你的飲食行為也NG了嗎?1、戒吃精製糖研究證實,糖分會增加身體發炎、細菌增長,這就是為什麼糖尿病患往往容易罹患泌尿道炎、陰道炎,因為當尿液長期間含高單位糖分,會讓尿道細菌獲得充足的養分而大量繁殖。 2、戒吃辛辣、刺激性食物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譬如辣物、咖啡、酒類等,都會刺激發炎的產生。3、戒吃油炸、高脂肪食物過多的油脂會感染人體免疫系統的運作,除了讓壞菌更滋生之外,也會讓發炎狀況更嚴重;所以,常吃油炸、高脂肪食物的人,多半也容易長痘痘、剉瘡。4、戒吃溫熱、燥熱食物在中醫的角度來看,老薑、麻油等補品,都屬於「發性」物質,也就是會促使發炎更加嚴重的食物,就好比喉嚨發炎時,若再喝薑母茶,會火上加油,讓發炎更嚴重;另外,泌尿道正在發炎時,也建議避免吃燥熱的食物。延伸閱讀: 私密處飄異味 NG清潔行為你中了嗎? 泌尿問題不全是老化的錯! 這3原因都會讓攝護腺提早GG
-
2020-03-27 科別.新陳代謝
「控糖321」原則 遠離糖尿病導致心、腎併發症
在台灣,糖尿病在主要死因排行榜上有名,每年有將近一萬人死於糖尿病。由於糖尿病會導致多種併發症,例如腎臟病變、心臟衰竭等,加總起來恐怕有更多患者的死因能夠與糖尿病扯上關係。以腎臟衰竭來說,患者需要終身洗腎,最終可能死於相關併發症,而在洗腎患者中約有四至五成是因糖尿病造成的腎臟病變。根據統計,在60歲的族群中,有糖尿病及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壽命會比一般人少12年 。愈年輕罹患糖尿病,損失的壽命也會愈多!血糖超標,問題多多葡萄糖是血液中不可或缺的成分,能供給我們身體運作所需要的能量,但是當血糖超標時,便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當血糖過高時,患者可能會出現吃多、喝多、尿多等症狀,雖然吃很多,體重卻持續減輕。但是要提醒大家,許多患者平時沒有明顯症狀,直到驗血才驚覺血糖超標。繼之而來的神經病變,讓人手腳發麻、刺痛,甚至走路不穩。超過六成的第二型糖尿病患有視網膜病變,導致視力模糊、持續惡化,更是20-65歲人口中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亦讓傷口癒合愈來愈差,由於糖尿病足而必須截肢的患者不在少數。因為糖尿病導致腎臟病變的患者很多,可能以「蛋白尿」來表現,很多人會認為尿尿有泡泡才算蛋白尿,其實不盡然,初期的微量白蛋白尿不一定會看到明顯泡泡,往往需要驗尿才會發現,此時腎臟早就已經有損傷。蛋白尿愈多,代表腎臟受損愈厲害,也愈有機會進入腎臟衰竭而洗腎的階段。血糖超標對心臟的影響更不該忽視,畢竟腎臟衰竭時還能夠仰賴血液透析,而心臟衰竭時,就很容易導致死亡,根據研究顯示,心臟衰竭的五年死亡率甚至高於某些癌症(例如攝護腺癌或乳癌),故有心臟癌的俗稱。我們的心臟需要持續跳動推動全身血液循環,過高的血糖可能使心肌產生病變,心臟功能愈來愈差,患者容易疲倦、容易喘、運動耐受力每況愈下。糖尿病患族群中約有15-20%合併有心臟衰竭。而伴隨有心臟衰竭的糖尿病患,死亡率更增加十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糖化血色素(HbA1c),對糖尿病患而言,糖化血色素每增加1%,心臟衰竭風險就增加8% 。看完這一系列併發症,不難理解高血糖會在「台灣慢性病危險因子排名」中高居第一名。無論是否感到不舒服,都要積極控糖。多重機轉,幫助控糖我們體內的血糖主要由胰島素來調控,每當進食後,血糖上升時,胰臟裡的β细胞便會分泌胰島素,胰島素能促使血糖進入細胞。有部分藥物便是透過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來控制血糖,例如磺醯尿素類藥物(Sulfonylurea),使用上要注意低血糖的發生。然而,有許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臟可以分泌胰島素,只是身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對胰島素反應較差,所以可以使用增加胰島素敏感性的藥物,例如雙胍類藥物(Biguanide)。很多人可能不曉得,我們的腎臟也能發揮控制血糖的作用。腎臟中的腎絲球每天會過濾出約160-180克葡萄糖,這些葡萄糖會在近端腎小管被吸收,回到血液循環。吸收腎絲球過濾液中葡萄糖的任務主要由第2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SGLT2,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負責。了解這個機轉,便能使用藥物幫助控糖。第2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類藥品(SGLT2 inhibitor)的控糖機轉與胰島素無關。其藉由抑制SGLT2的作用,降低腎臟對腎絲球過濾液中葡萄糖的再吸收,這些多餘的葡萄糖就會經由尿液排出體外,有助控制血糖。控糖藥物中,SGLT2屬於低血糖發生風險較低的藥物之一。由於糖尿病患本身即有較高風險發生生殖泌尿道感染,SGLT2i以尿液排糖時可能增加生殖泌尿道感染發生風險,但這些都有有效的預防方式。所以使用時須攝取足量水分及切勿憋尿,且如廁時要注意私密處清潔。控制血糖,照顧心腎大家已經曉得,血糖超標會對心臟、腎臟造成危害,可能導致心臟衰竭、腎臟衰竭,所以在控制血糖的同時,減少心臟、腎臟相關併發症亦是醫師們相當關注的議題。近期許多研究也更關注於新型血糖藥對心血管併發症及腎臟併發症的影響。根據涵蓋六個國家,超過三十萬名第二型糖尿病患的真實世界研究發現 ,和其他口服降血糖藥相比較,使用SGLT2抑制劑類藥物的糖尿病患,觀察到較低的心臟衰竭住院及死亡風險。由於陸續有大型研究發現類似結果,所以也開始有臨床試驗在進行,想了解是否有機會將此類藥物運用於心臟衰竭的治療。糖尿病腎病變方面,研究人員於五個國家,共六萬五千餘名第二型糖尿病患進行真實世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相較其他口服降血糖藥,使用SGLT2抑制劑類藥物的患者,有觀察到腎臟功能減退速度較慢,以及較低的末期腎病變發生。另外,無論糖尿病患的腎絲球過濾率(eGFR)、血糖達標與否、有無合併心血管疾病,對腎臟的相關指標變化,皆觀察到相似的狀況 。美國糖尿病學會發布的「2020年版糖尿病醫療照護指引」指出,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第一線用藥為雙胍類藥物,針對有高風險或已經合併有心臟衰竭或慢性腎病變之糖尿病患者,無論此時血糖達標與否,第二線則優先建議使用新興控糖藥物如口服的SGLT2抑制劑或注射型的GLP-1受體促效劑 。以兼顧心腎的思維下達到血糖控制。血糖迷思要破解!迷思一:糖尿病控制只需要注意HbA1c就好了?正解:糖尿病患除了積極控糖,也要定期驗尿及注意心臟狀況。時時牢記「控糖321」原則,才能遠離心臟衰竭、腎病變等大小血管併發症發生。●血糖監控3指標:HbA1c、餐前(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腎臟功能2注意:定期驗尿確認蛋白尿(UACR)、腎絲球過濾率(eGFR)指數變化。●心臟衰竭1預防:莫因尚未發生心血管疾病或沒有相關症狀而輕忽高死亡風險的心衰竭併發症發生。迷思二:吃血糖藥會洗腎?正解:很多糖尿病患會進展到腎臟衰竭而需要洗腎,主要原因是「血糖超標傷害腎臟」,所以要規則服藥把血糖控制好才能保護腎臟。如果遇到家人抱持這種迷思,一定要認真告訴他,「不控制血糖,最容易洗腎!」貼心小提醒血糖超標已經是極為常見的問題,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卻會悄悄侵蝕心臟、腎臟、眼睛等器官,奪走我們的健康。做好飲食控制、規律運動、遵照醫師指示服藥,在照顧血糖的同時,也應該要顧腎、護心!原文:
-
2020-03-25 癌症.癌友加油站
憂鬱擊挎癌友 還好一窩小貓救了她
「喵~喵~喵」剛進葉容君家門,一個黑影快速地從眼前逃走,牠探了探頭打量著這群不速之客,等攝影記者開始架設相機,貓仔一溜煙不見了。葉容君談起家這兩隻神祕的貓寶貝,微笑著說,「當我癌症化療造成視力下降時,又突然面臨父親中風離世,我無法接受一個在生病期間天天照顧我的父親就這樣不見了,我罹患了憂鬱症把自己鎖住出不來,但一群貓咪救了我。」「我每天打開窗戶時,就聽到一群剛出生的小貓在樓下喵喵叫,那個聲音非常療癒,我就跟兒子試著去看看牠們。」就這樣一個過程,讓葉容君覺得自己非走出來不可,她去看身心科、去學拼布藝術,讓自己生活有重心,慢慢走出父親離世痛。這段過往幾乎是22年的罹癌過程中讓她最難熬的階段,葉容君54歲,在32歲結婚第8年時罹患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當時兩個兒子還小,一個是小一生及一個是幼稚園,早上開早餐店還得接送孩子上下課,生活的重心全在家人,這麼幸福樂觀的人在生病的一瞬間並沒意識到危機即將來臨。「民國87年9月我身體開始不舒服,三天兩頭就感冒,到診所看病打針,醫師警覺性的抽血,發現血液報告有問題,還提醒我要到大醫院檢查,但我就一直拖到年底,直到有一天喉嚨痛到不行,才到三總汀洲院區看門診,沒想到看完診後被要求立刻住院。」葉君容傻笑地說,當時還沒意識到危機,只擔心摩拖車會被拖吊。其實,葉容君當天幾乎是拖著身體到急診,一躺在病床上就昏迷了,醒來時就被告知是白血病要化療,「我當時都還搞不清楚,也沒有太過震驚,先生還問我要不要哭一下,但我哭不出來,我的直覺就是要化療就化療吧!」只是她沒想到骨髓移植前的化療,產生的副作用幾乎將她折磨到不成人形。子宮大量出血、泌尿道排斥、水晶乳化造成白內障、乾燥症…這些都是葉容君面臨到的困境,還好她在家人的陪伴下一一克服,還被醫師誇讚是模範病人,「我都遵照醫囑也沒任何忌諱,自己還參加新藥試驗,家人在治療期間當然也希望我可以試試民俗療法,我都全部拒絕,因為配合治療還被安排去鼓勵其他做化療的病友們。」不只是好病人,在生病期間葉容君還努力扮演著好媽媽的角色,擔心自己「來日不多」,只要身體好轉就帶著孩子出去玩,拚命地要留下懷念的影像。現在回想起來,她直說,「我覺得我有點蠢,沒有讓孩子參與我住院治療的過程,只想到不能因為生病影響孩子,忘了共同參與生命的過程。」天性樂觀的她,也曾問主治醫師「我這麼開朗樂觀,怎麼會是我呢?」結果被醫師的一句話打醒:「就是你們這樣子才會生病,因為壓力都沒有釋放。」葉容君才茅塞頓開,她確實把家人放在第一位,忘了自己是誰;生病後她陸續找回自己,開始學做菜考廚師證照、畫畫、唱歌。採訪末尾,她拿出剛學會的畫作,認真的描述學習過程,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拿出一大袋的方巾,開始試範頭巾綁法,她沒有隱藏目前唯一可以辨識出癌友身份的表徵-滿頭稀疏的頭髮,她不介意,她開懷大笑,癌症對她來說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卻也是找回自我的時光。
-
2020-03-19 橘世代.健康橘
更年期如何補充營養?專家教你 9大飲食原則!
公館地區營運邀請營養師黃淑惠,開設「保健營養學堂」一系列課程,深受社員歡迎。本文摘錄課程精采內容與社員分享!女性的生命歷程約在45歲至55歲會遇到更年期,而合作社社員以女性為主,處於此年齡區間的女性社員占女性社員將近4成。面對更年期的身心轉變需做什麼樣的心理準備?又該注意那些飲食及生活上的保健?女性特有的生理週期黃淑惠指出,所謂女性更年期,指的是從女性賀爾蒙降低(主要為雌激素)到完全消失前後約5年的時間,最長甚至將近10年,因個人體質而異。女性從11、12歲,一直到更年期來臨前,都會有生理週期,亦即卵巢週期和子宮週期。女性的生理週期從腦下垂體分泌濾泡刺激素(FSH)展開,其刺激卵巢中濾泡長大,在卵成熟過程中濾泡會分泌雌激素(E2)。雌激素一方面刺激子宮內膜增生準備受孕,另一方面會再刺激腦下垂體,傳達下視丘,分泌出黃體刺激素(LH)來刺激濾泡破開,讓裡面的卵順利排出(以上為卵巢週期)。卵排出後,濾泡本身萎縮轉成黃體並分泌黃體激素來和雌激素一起刺激子宮內膜增生,增加受精卵著床機會。黃體激素分泌同時牽動乳腺、卵巢、皮膚變化,完成所有懷孕的準備動作。一旦確定沒有受精卵,黃體萎縮,黃體素和雌激素減少,子宮內膜不再增生,開始剝落,經期於焉來臨(以上為子宮週期)。雌激素能維繫心血管健康,讓好膽固醇(HDL)增加、壞膽固醇(LDL)降低,並具下降血壓、鬆弛末梢血管肌肉、抑制血栓形成等功能,也能促進鈣在骨骼的沉積和促進脂肪燃燒。女性更年期後,因雌激素逐漸減少,早期會出現月經週期不規則、熱潮紅、心悸、盜汗、失眠、偏頭痛、食慾改變、體重上升、頻尿、焦慮等症狀;而後期症狀則包括停經、泌尿道乾燥萎縮易感染、性機能改變、肥胖、皮膚乾燥產生皺紋、高血壓、動脈硬化症、骨骼疏鬆症、腦功能退化等。因此很多慢性疾病都會在失去了雌激素的保護之後慢慢浮現。從食物中獲取植物性雌激素補充當更年期不適已影響到日常生活時,就需要求助於婦科醫師,通常醫師會施予雌激素的補充,讓症狀緩解。但過度或不適當的雌激素補充卻也會導致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等疾病,因此對身體健康的人來說,黃淑惠也建議了替代療法,包括從天然食物中補充結構類似雌激素的異黃酮素、木酚素、豆香雌酚等,可以降低雌激素過少所帶來的影響。異黃酮素來源包括黃豆、毛豆、黑豆等及黃豆類製品;木酚素則來自芝麻、亞麻仁籽、十字花科蔬菜;而芽菜類食材則是富含豆香雌酚。然而,植物性雌激素一旦攝取過量,對原有婦科疾病如子宮內膜癌或巧克力囊腫的人來說,也會強化刺激,因此要特別叮嚀,以上是針對完全沒有婦科疾病的女性所建議的雌激素補充,而且最好從天然食物取得。更年期也可能造成睡眠缺乏,因而導致脾氣暴躁或高血壓,建議為了睡眠品質應少喝咖啡,並且常曬太陽、多運動。黃淑惠說,若之前營養攝取均衡,打下健康的基礎,絕對可以減低不適症的影響,快樂度過更年期!1.規律接受日照:產生維生素D,以提高免疫力。2.漫步大自然:輕鬆運動或徜徉大自然中,有益荷爾蒙調節。3.限制咖啡因攝入:過量飲用咖啡因,恐影響雌激素平衡。4.維持高品質睡眠:有助調節賀爾蒙。5.抒解壓力:壓力會干擾天然的賀爾蒙週期。6.攝取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可讓賀爾蒙運作良好。 女性更年期飲食原則•均衡飲食,控制熱量,減少動物性油脂來源,避免熱量過高,體重上升。•食用黃豆及深海魚等來補充優質蛋白質,減緩肌肉流失。 •透過低脂奶、芝麻、堅果、魚和乾藻類來補充足夠的鈣鎂,延緩骨質疏鬆發生。 •補充足量維生素B群,包括全榖、豆類、彩虹蔬菜來維持精力充沛。 •食用新鮮水果、橄欖油、苦茶油和菇類,確保獲取豐富的維生素C、D、E,可以預防動脈硬化,提升免疫力。「尤其維生素D在食物中很少,只能從鮭魚、蛋黃或菇類中攝取,不然就是要多曬太陽了。」更年期具體飲食建議黃淑惠更貼心提出具體飲食建議,包括以下:一、以天然五榖為主食來源:大棗、龍眼、紅豆、蓮子可以添加在全穀中做補食。二、以魚、黃豆為蛋白質來源(大豆可以補充異黃酮素),減少飽和脂肪較多的動物性肉類。三、須有充足蔬菜與水果(每天四份蔬菜三份水果)補充鈣鐵食物有:莧菜、番茄、甘菊、蒜苗、九層塔。也可多核酸食物具有延緩老化作用:核桃、菇類、木耳、花粉、麥胚芽、芝麻等。四、適量低脂乳和脫脂乳來補充鈣質。五、慎選優質食用油預防高血脂:橄欖油、苦茶油、芥花油,宜低油烹調。六、改善失眠,可多選用有安神鎮定作用的食物,如大棗、百合、金針花、蓮子、木耳、發芽糙米。七、多選用富含膠質食物延緩關節退化,如海蔘、蹄筋、木耳等。八、依五性五味,多選用黑色、鹹味食物,達到補腎、強化筋骨與生殖功能:香菇、木耳、核桃、芝麻、海蔘、海帶芽、髮菜、牛蒡、烏梅等。九、多植物雌激素食物改善更年期不適:黃豆、洋蔥、山藥。本文摘自《綠主張月刊》,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如何吃得美味又健康↘↘↘】。春天宜養肝!若突然愛吃酸,要注意恐是身體警訊。如何吃得營養又美味 哈佛大學建議「餐盤這樣放」。抗老飲食這樣吃 「八分飽」讓你越吃越年輕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08 科別.婦科
30至40歲女性常見健康問題有哪些?醫提醒小心相關病症
今天是婦女節,對忙碌的現代女性來說,該忙的還是要忙,該煩惱的事不會消失。但是,不管你正處於人生哪個階段,都不能不照顧自己的健康。30歲以後,人生會經歷幾個分水嶺,身心靈的風暴,也會在不同階段出現。如何在各個階段安步當車,飲食、運動和心靈調適,不可或缺。30到40歲這個階段女性,常見的健康問題有哪些?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婦幼醫學中心主任徐明洸說,輕熟女常見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缺鐵性貧血等症狀。育齡常見 子宮肌瘤、內膜異位徐明洸說,現代女性多晚婚,較晚生小孩,因而容易有上述的病症出現。子宮內膜異位,是指原本屬於子宮裏面的內膜組織,跑到子宮外面,隨著每個月經血來潮,在其他地方引起慢性發炎。他表示,這些組織除散落在腹腔或腹膜表面,也有可能長在卵巢或子宮肌層,就是俗稱的巧克力囊腫、子宮肌腺症。其症狀有經痛、骨盆疼痛、性交疼痛、不孕,也因經血量多,長久下來就延伸出缺鐵性貧血等病徵。徐明洸提到,子宮內膜異位症不是惡性疾病,但很常見、也是慢性疾病,目前可透過手術、口服藥物治療,建議尋找嫻熟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科醫師診斷治療。熬夜、不當節食 帶來健康問題處於輕熟女階段的女性,看似活力旺盛,但雌激素分泌開始下降,工作或玩樂熬夜、不當節食等,可能帶來各種健康問題。徐明洸說,現代人習慣熬夜,飲食也不健康,經常暴飲暴食,吃下過多脂肪、高油和高鹽的食物,首先就得面臨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問題,這些都是誘發糖尿病、心臟病、腦中風、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以輕熟女來說,若生活型態不正常,更容易有心血管疾病,乳、胃癌致癌率也提高。因此建議不分年紀、性別,想要身體健康,最好還是保持作息規律、定時定量飲食。兼顧養兒育女與工作,職業婦女兩頭燒的困境,如何平衡?徐明洸表示,現在的家庭多半是雙薪家庭,也早已沒有所謂男主外、女主內觀念,建議先多跟丈夫溝通,共同分擔家務、照顧孩子。以最簡單的例子,比如小孩距離先生公司較近,可請先生協助接送,洗衣、曬衣或打掃等簡單家務事,兩人共同承擔,還能促進彼此感情。如果雙方都得加班工作,家中長輩若許可,也可請祖父母幫忙帶孫,最重要的是兩夫妻的和諧與溝通,才不會讓其中一方累垮。選低GI澱粉類 快走慢跑都好至於輕熟女的飲食方式和運動,徐洸明表示,現在許多上班族、小資女多半是外食族,建議多菜少肉,挑選各類蔬果,台灣葉菜類、水果種類多,例如芭樂、番茄、地瓜葉等都是好的食材。他說,現代人飲食精緻又吃太多,體內用不完的多餘醣分轉換成脂肪,若怕吃澱粉類會變胖,則可挑選低GI澱粉類食物,例如全麥麵包、燕麥粥、糙米飯。平時則除蔬菜,也可多攝取魚類、瓜果、豆類、瘦肉類,均衡攝取營養,就能保持青春活力。至於運動部分,他建議可以快走、散步或慢跑,只要一雙好的運動鞋就能開始,不僅達到增加心肺功能,也提升柔軟度,且到公園、運動場也能邊運動邊欣賞風景舒緩壓力,孕婦則建議嘗試游泳。常見尿道、膀胱炎 多喝水別憋尿建議這階段該做的健檢項目?他說,女性相關的健檢有子宮頸抹片、骨質密度分析、婦科超音波、人類乳突病毒檢查和乳房攝影跟超音波等。建議輕熟女定期婦科檢查,有性行為、30歲以上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35歲以上每年做乳房超音波檢查,預防子宮頸癌或乳癌病變。最後,徐洸明提到,女性尿道較短,加上離肛門近,容易造成如大腸桿菌之類的細菌感染,經常罹患尿道炎、膀胱炎。有些職業例如百貨公司櫃姐、銀行行員、老師,經常長時間工作,一忙就憋尿,更是容易患病。他提醒,女性同胞不論年紀,最好都不要憋尿、多補充水分,排尿及排便後要擦拭時,由陰道口擦至肛門,即由前往後擦拭,避免肛門周圍細菌的傳播。輕熟女健康表單怕發胖菜單● 可選低GI澱粉類食物,例如全麥麵包、燕麥粥、糙米飯。● 外食族建議多菜少肉,挑選各類蔬果。並攝取魚類、豆類、瘦肉類等蛋白質,維持營養均衡。小心相關病症● 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缺鐵性貧血、尿道炎、膀胱炎建議健檢項目● 有性行為、30歲以上者,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預防子宮頸癌。● 建議35歲起,每年應定期做理學檢查與乳房超音波檢查。有乳癌家族史者更應定期追蹤。● 骨質密度檢查
-
2020-03-08 醫療.婦產科
退休後更應該多關心自己身體 銀髮女性常見的7大疾病
風韻猶存?年華老去?該用什麼字句來形容年過六十的女人,每個人身心狀態不一樣,有人六十多歲,看起來仍充滿活力,但有些人卻老態盡現。高雄醫學院副校長鄭丞傑說,「人生七十才開始」,建議退休後,多與人互動,跳舞、練唱或是登山、出國旅遊,就是別讓自己閒著,一天過一天。干涉孩子生活 不如讓自己快樂從精神層面來看,女性過了六十多歲,大多已當了奶奶,常會面臨緊張的婆媳問題。鄭丞傑建議,老一輩的人不要管太多,作風開明一點,只要給點建議,多尊重下一代的意見,免得自討沒趣,陷入莫名悲傷的氛圍。對於婆媳的關係,鄭丞傑認為龍應台《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一書中,描寫地相當貼切,「原來婆婆和媳婦這兩個位置是天生相剋的,兩個女人同時愛一個男人。」、「你們兩個女人短暫交會於現在,但是你屬於過去,她屬於未來。對兒子的人生幸福而言,她,比妳重要多了。」鄭丞傑提醒,婆婆們應該努力讓自己過得快樂,而不要干涉或介入年輕人的婚姻生活,因為人生是他們的,如果可以的話,盡量不要住在同一個屋簷下,才能維持良好的互動。交友多方學習 不要自哀自憐至於在生活上,千萬不要閒下來,過著無聊晚年生活,可以至學校、醫院當志工。鄭丞傑說,曾在台大醫院遇到一位原本在職場上叱吒風雲、總經理級的女性志工,她大方分享心得,在醫院看盡了生死、人生百態,反而更豁達、惜福。另外,退休後的女性應該擁有很多不同領域的閨密好友,例如,清晨運動跳舞的、練習卡拉OK的、登山健行的、出國旅遊的,讓日子忙碌、有趣,不要在家裡自哀自憐,久了難免惹人嫌。留意七大疾病、症狀除了生活及精神層面,退休後的女人更應該多關心自己的身體,鄭丞傑分析門診銀髮女性常見的七大疾病。1.萎縮性陰道炎或尿道炎年輕時是「乾妹妹」,沒想到年紀大了,還是「乾媽媽」、「乾奶奶」。鄭丞傑指出,罹患萎縮性陰道炎或尿道炎,症狀為頻尿、性交疼痛,嚴重時連走路時也痛,做抹片檢查時更是痛徹心扉。如有上述症狀,只要在醫師評估下,使用女性荷爾蒙,就能讓自己開心過日子。2.停經後症候群鄭丞傑說,即使過了更年期,有些女性還是常出現發熱、熱潮紅、脾氣暴躁等更年期症狀,門診就收治過八十幾歲阿嬤個案,有這方面困擾,務必積極治療。3.子宮頸癌前病變當抹片檢查結果異常,需轉診至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有些為子宮頸癌前病變,有些則是陰道感染,或是因缺乏女性荷爾蒙,而導致報告異常。4.停經後出血鄭丞傑表示,多半這類病患並未罹患癌症,但需要內診,或透過腹部超音波確定病因。少部分則是子宮頸癌或是子宮內膜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六、七十歲子宮內膜癌患者逐年增加,如果異常出血,就應就診,找出病因。5.下腹部持續脹痛鄭丞傑說,這類問題遠比陰道出血還要嚴重,因為很可能是卵巢癌,腫瘤壓迫腹腔組織,導致腹部脹脹悶悶的、不舒服,但容易被忽略,確診時大都已到了晚期。6.骨鬆骨折許多女生因為愛美,希望皮膚白晰,又怕曬出皺紋,而勤於防曬,沒想到,卻引起骨鬆,年老後,只是一個摔跤跌倒,手腕就嚴重骨折,到院檢查,才知骨鬆嚴重。7.子宮下垂導致尿失禁、漏尿鄭丞傑說,如果有這方面困擾,應積極就醫,透過自我簡單運動訓練,或是藥物外科手術,就能解決惱人的漏尿異味毛病,開心走至戶外,參與社區活動。此外,想要當個快樂的黃金女郎,均衡飲食也相當重要,鄭丞傑另建議,多吃苜蓿芽、山藥以及豆漿等大豆製品,適時補充植物性荷爾蒙。平日可補充鈣片、維生素D3,並多曬太陽,多做負重運動,才能延緩骨鬆,維持肌耐力,避免肌少症上身。銀髮健康表單銀光女郎養護菜單● 多吃苜蓿芽、山藥以及豆漿等大豆製品,適時補充植物性荷爾蒙。● 補充鈣片、維生素D3,多曬太陽,多做負重運動,維持骨骼健康。小心相關病症● 萎縮性陰道炎或尿道炎● 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 卵巢癌● 停經後症候群● 骨鬆骨折● 失禁、漏尿建議健檢項目● 子宮頸抹片篩檢● 每年至少接受一次超音波檢查,包括骨盆腔與乳房。● 骨質密度檢查
-
2020-03-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怕新冠肺炎不上公廁 妙齡女強忍8小時害陰道發炎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球,台灣也發出社區傳播警訊,引發國人恐慌;南投縣一名妙齡女子因擔心在外上公共廁所會感染肺炎,因此堅持不上,連生理期也忍回家才更換衛生棉,最後因細菌感染而陰道發炎,就醫治療後才恢復。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日前一名30歲女業務因下體出現搔癢、異味等症狀求診,經詢問才知道,她擔心在疫情期間頻繁出入公廁恐增加感染風險,因此都盡量憋尿不如廁,就連生理期也一樣,還曾忍了8小時不換衛生棉,下體有異狀才就醫。而經檢查後確認是因細菌感染所引起的「陰道炎」,南投醫院婦產科醫師許文瑋醫師說,長時間未更換衛生棉或棉條,甚至憋尿,細菌就易滋長,因此容易造成陰道、泌尿道感染,嚴重恐引發敗血症,棉條則有導致中毒性休克綜合症的風險。許表示,不管使用衛生棉或棉條都得勤加更換,一般而言,衛生棉約1至3小時就該換,衛生棉條則約4至6小時應更換,量多時更要頻繁替換,更換時應注意手部清潔,建議先洗手再置放,小心動作減少陰道受傷的機會,也降低感染風險。針對,傳聞確診者糞便也檢驗出新型冠狀病毒,上廁所也恐有感染風險,南投醫院則表示,排泄物是否具有傳染力雖不得而知,但民眾停留在廁所的時間不會太久,且多數公廁也都有人定期打掃,民眾千萬不要因噎廢食。南投醫院也提到,比起不敢上公廁憋尿、不換生理用品,落實洗手更能降低感染風險,因此該如廁就如廁,生理期時也應定期更換生理用品,才不會「上面」的呼吸道還沒被新冠肺炎等疫病感染,反倒「下面」的陰道或泌尿道就先感染中招。
-
2020-02-28 橘世代.時尚橘
完美保養先從喝水開始 讓專家教你如何「好好喝水」!
水,是世界萬物的起源,在我們生活周遭無所不在,而人體70%也是由水組成。水參與身體中許多重要的生理功能,但也最常被我們忽略,喝水對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絕對不是說說而已!現在讓SuperFIT營養師帶你探索「水的奧秘」水在哪裡?水是構成人體的重要成分,約佔體重50~70%,然而這些水都在那裡呢?它存在於血液、淋巴液、消化液及器官組織間,都含有許多水份,如下:1.血液血液中的含水量高達90%,構成「血漿」的主要部分,血液最重要的就是體內的循環系統,負責運送身體各處的養分及氧氣,且將代謝的廢物帶走,並到肺或是腎臟排出。2.淋巴液人體內另一個循環系統便是淋巴循環,主要參與身體的免疫系統反應,而淋巴循環中含有淋巴液,為澄清無色的液體,含有白血球、淋巴球等與免疫系統相關的物質。3.消化液消化系統中不管是唾液、胃液、膽汁、胰液、腸液等,都含有水分,才能夠有效的作用及分泌。4.各個器官中身體的各個器官,包括大腦、心臟、肝臟、腎臟、肌肉、軟骨組織等等都含有許多水份,以提供各個器官發揮正常生理功能時所需的溶劑及媒介。水在我們體內為什麼如此重要?水在人體內參與了許多與營養素代謝、養分運輸、廢物排出、溫度調節及器官細胞間的潤滑保濕作用,因此水是人類存活十分重要的物質,若沒有充足的水分補充,便會影響到這些生理功能,進而威脅到我們的身體健康。讓我們來談談「水的生理功能」1.參與生化代謝:在人體內,水參與體內所有物質的新陳代謝,而人體中的每一個細胞都含有水分,水參與任何營養的代謝利用、儲存等。2.養分及代謝廢物的運輸:人體內含有血液,而血液中大部分的比例是水,能夠運送養分、氧氣至全身各個器官中,使我們的器官獲得足夠的營養以維持正常機能,並且血液會帶走器官在運作所產生的代謝廢物,前往肺臟或腎臟交換成氣體或尿液排出。3.調節體溫:當人體中進行物質代謝時,會產生許多熱,體內的水能夠吸收多餘的熱,使我們人體的體溫不會發生明顯的波動。另外,當體內有大量的熱能時,體能夠透過流汗的方式,將熱從皮膚散失出去,使體溫維持在正常狀態。4.參與食物的消化吸收:當食物進入口中一直到食道、胃、小腸、大腸等一連串的消化管道,食物不斷地被消化分解,最後在小腸吸收,而這些分解食物的物質,便是消化液,而這些液體絕大部分的組成是水,故水在參與食物消化吸收營養的過程中十分的重要。5.潤滑作用:水具有潤滑的作用,像是眼淚可以防止眼球乾燥,而唾液的分泌有助於吞嚥及潤喉的作用,此外水也能夠減少器官、關節間的摩擦,以保持運動協調的狀態。水的在身體中的功能多到數不清,然而知道水如此的重要,但我們卻往往會忽略了他。據分析,在台灣處處都有飲料店,人手一杯含糖飲料可能就是一整天的飲品,導致忘記了喝水;也非常多上班族,從早上到下班,屁股根本沒離開椅子,越忙月忘記喝水上廁所,接下來就會導致便秘、發炎等狀況,每天喝的水往往不足身體所需,過多的代謝毒素無法順利排出,長久累積下來會使身體慢慢出現健康問題好好喝水,可是保持營養健康的最基本關鍵啊!喝水不夠?小心健康亮紅燈!人體一天排尿量約1500 c.c.,若再涵蓋呼吸的水氣、皮膚的散失、排出的糞便,甚至是汗水,每天大約會流失2000 – 3000 c.c.的水,倘若水分補充不足夠,身體可能會呈現較乾燥的狀態,使得許多代謝廢物無法順利排出,反而囤積在體內,而過多的代謝廢物可能產生毒素,而破壞體內許多的營養平衡及健康機能,水若喝不夠,可能容易引發以下的健康狀況問題:1.影響腎功能喝水不足手先會影響腎功能,若尿液量不高、體液少、顏色濃黃,代謝廢物無法順利的排出體外,而長期累積下來可能會導致尿酸過高、痛風、腎結石、尿道結石甚至是尿毒症,而可能會引起發炎等狀況。2.增加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當攝取的水分不足,便會導致身體的體液不足,血液便較濃稠而循環變慢,此時便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像是血管阻塞、心肌梗塞,甚至是中風的機率都會增高。3.關節問題每個關節的表面都覆蓋著軟骨,其中也包含了緩衝液來減少軟骨之間的摩擦,就像是潤滑油的功能。倘若身體的水分不夠,關節中的華液便會減少,無法正常吸收關節間的衝擊,彼此互相摩擦,進而會引發關節問題。4.皮膚、眼睛乾澀表皮組織間也含有水分,若缺乏水份,皮膚會顯得乾澀,且可能水份及油脂不平衡而引發痘痘、發炎等問題。而眼睛因為含有淚腺,使我們的眼睛不易乾澀,倘若身體缺乏水份,淚液無法正常分泌而可能導致乾眼症等問題。所以多喝水不僅能夠促進我們的代謝,還可以幫助我們將體內因為代謝營養、運轉機能所產生的廢物排出此外也能夠促進血液循環、保護腎臟甚至是器官間的潤滑作用,都能夠發揮大大的功效沒事多喝水,身體健康沒煩惱!這是我們熟悉的廣告詞,行走間、等車的過程、或是在辦公、休息等時候,就來杯水滋潤一下我們的身體,補充足夠的水分能夠幫助我們身體許多面向更營養健康,包含:1.促進身體代謝先前知道水是體內許多生化代謝的媒介,體內許多的化學反應均需要在有水的環境下進行,因此多喝水能夠促進我們的身體營養代謝,使我們更能夠有效利用體內的能量!2.排除體內累積的毒素因為體內的代謝而產生出許多的廢物,因此我們必須透過血液循環以及尿液,將我們體內所累積的代謝廢物排出,避免累積在體內而產生毒素。3.皮膚柔嫩愛美的女孩若想要皮膚變好,多補充水分是必要的,體內若有充足的水分,血液循環正常,皮膚就能夠得到充分的養分,新陳代謝也正常,保持皮膚的油水平衡,使得皮膚光滑透亮,除了保養品,由內而外的保養更加重要。4.大腦反應更快,精神好美國研究指出,水是提供氧氣的重要元素,而平常大腦運作時需要氧氣才能夠運轉更快,加上血液循環好,也能夠給予大腦足夠的氧氣,精神及思考能力也會更加有效率。5.增加抵抗力補充足夠的水分能夠強化肝臟及腎臟功能,有助於排出體內累積的有毒物質,且因為水參與了整體的身體循環,便能夠提高身體的抵抗力。 雖然多喝水是好事,但每件事都「過於不及」,怎麼喝?跟喝多少?成了重要的課題,適當的補充水分才能夠使身體的健康機能越來越好在喝水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注意幾個要點:喝水的注意事項:1.喝水適量足量:健康成人每天至少會流失2000 – 3000 c.c.的水分,因此成人一天的健益喝水量建議落在此區間之間。2.關鍵時機掌握好:最好的喝水方式少量多次補水,或是每個小時平均攝取,但避免一次喝太多的水,避免造成電解質不平衡而身體不適。此外每日起床可以喝一杯溫開水,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唷!3.避免飯後攝取太多水分:當食物進入到我們的消化道時,此時的消化液正在分泌分解食物,倘若飯後攝取太多水分,可能會稀釋消化液,進而導致不容易消化吸收。4.晚上不要喝太多水:晚上建議不要喝太多的水,不然可能會導致半夜起床上廁所,而影響到睡眠品質唷!參考資料:https://www.ttv.com.tw/lohas/view/23916本文摘自《SuperFIT極度塑身》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27 科別.泌尿腎臟
尿很久、難解尿、餘尿感 7項目自評有沒有「攝護腺肥大」
每個男性都有攝護腺,攝護腺包覆著尿道,正常體積就跟栗子差不多大,約20立方公分,如果持續增生,長得像鵝蛋那麼大,約6、70立方公分,就叫攝護腺肥大。攝護腺肥大 解尿很困擾根據統計,51-60歲男性約5成有良性攝護腺肥大;70歲時約有7成,80歲以上長者幾乎9成都會面臨這個困擾。攝護腺的肥大,讓尿道變窄,患者尿流變細,要尿很久,還會尿不乾淨,尿完還有滴滴答答,或是有餘尿感,成了中老年男性的尷尬困擾。患者每次都費盡心力在對抗尿道阻力,膀胱久而久之會有刺激性症狀:頻尿、尿急、夜間頻尿的困擾。攝護腺肥大 7項目自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泌尿科主任柯明中說,攝護腺位置約在靠近肛門4、5公分的地方,病人有症狀,通常加上肛門指診就能確診為攝護腺肥大,不過攝護腺肥大與射精沒有明確關聯性,也未必會變成攝護腺癌。治療上,以藥物治療為主,兩種常用藥物:甲型阻斷劑,透過降低血壓鬆弛攝護腺平滑肌改善尿流;以及男性荷爾蒙阻斷劑,抑制攝護腺增生,消減攝護腺,讓小便順暢。藥物療效不佳的患者,才會做攝護腺切除手術,移除阻礙尿道的攝護腺組織。醫師提供7個項目自評是否攝護腺肥大,由好到壞0至5分,總分少於7分只需持續觀察,超過7分就得介入藥物治療。
-
2020-02-26 新聞.健康知識+
口渴才喝水就太晚了!學會補水3技巧養顏美容、助消化
充足的水分能讓皮膚細胞水噹噹,人體透過喝水能幫助身體調節體溫、促進身體的代謝與腸胃蠕動,如何增加身體的抵抗力,建議可從「喝水」做起!不過,「喝水?」沒搞錯吧,你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就這樣簡單嗎?水不就是每個人天天都在喝嗎?從沒想過水對自己的身體有這麼大的影響。 醫學資料顯示,成人體重內的60~70%是水分,血液中的含水量更高達9成以上,不僅血液、淋巴液及身體分泌物與水有關,進食後的吞嚥、消化、運送養分及排泄,都需要水才能進行,所以,水之於人體,就像空氣、食物對於身體一樣重要。 「我上班忙到沒時間喝水」、「我開會開到都忘了喝水」常常會聽到忙碌的上班族有這樣的聲音,導致不少人消化問題一大堆,甚至還引發尿道發炎,這樣是非常不健康的。有句話說:「多喝水沒事,沒事多喝水」,真的一點也沒錯,愛惜身體健康,就該從平日多喝水做起,但喝水有一定的原則,並不是隨心所欲,沒限制的想喝就喝。 每人每天至少會消耗2公升半的水分,理論上似乎應該再「補回來」2公升半流失的水,不過,其實每天我們吃下的食物中,就已經含有大量的水分。 比方說蔬菜中90%以上是水分,水果中有8成以上也是水分,肉類和魚也含有70%的水分,還不包括我們可能會喝到的湯或是果汁飲料,扣除這些之後,一天喝1500 c.c.的水就足夠了;不過,這是指一般低度運動量者的基本原則,若你是屬於運動量大的人,如運動員或有參加健身運動習慣者,就要相對增加飲用水的份量。 水要是喝得不夠,身體通常會用讓你感覺到口乾的方式讓你知道,但不時提醒自己喝水的壓力也不小,就有醫師以每天喝2500 c.c.為例,將一天當中分5次喝水: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先喝約500c.c.的水,對腸胃蠕動、消化和美容,都有幫助,之後進辦公室再倒500c.c.的開水放在桌上,想到就喝,分批在午餐前喝完,下午如法炮製,下班前再解決500c.c.,回家之後再慢慢喝掉最後500c.c.,這樣就可達成輕鬆無負擔的「日飲2500」計畫。 但是,喝水也有技巧,不但要兼顧量的攝取,也要讓身體所喝進去的每一口水都能達到最佳效果。喝水時要小口小口分段地喝,因為身體就像是個非常精密又聰明的儀器,一次灌下太多水時,水分會停留在體內,反而不利新陳代謝造成水腫,而短時間內腎臟也會收到進水太多的訊號,就會加速排尿速度,反而讓喝下去的水立刻流失,沒有足夠的時間送到身體各部位。 至於喝哪一種水比較好?市面上許多包裝水強調國外進口,或經過多道生化科技處理,有的還添加各式的微量元素,重點都是強調喝水的重要性,只要通過檢測安全應該都無虞。 在知道喝水的好處後,在面對現在坊間飲料選擇多,或許還是有不少人可能說:「我真的超級不愛喝沒味道的水!」其實讓自己多喝水的技巧不少,比方說加牛奶、加可可粉等各種味道,近幾年許多添加穀粉的代餐,也相當受到歡迎,其實單純喝、加料喝,只要能喝水都對身體很好。 延伸閱讀: 排毒光流汗、上廁所還不夠! 再教你5招清出身體裡的廢物 常尿失禁就該少喝水? 錯!其實更應該喝
-
2020-02-25 醫療.自體免疫
乾燥症婦憂防疫狂喝中藥補氣、吃薑黃素 醫籲:母湯
56歲曾女士因罹患乾燥症,必須服用免疫調節劑藥物,她擔心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新冠肺炎風險,為了是否服藥夜夜失眠,一度還狂喝中藥補氣湯,以及號稱抗炎的「薑黃素」,但醫師陳書怡提醒,免疫系統失調的患者千萬不可自行停藥或亂服藥,若有任何疑慮,應尋求專業醫師意見。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陳書怡說明,自體免疫功能亢進患者,自行服用坊間常見以當歸、黃耆為主的補氣湯品,反而更容易助長自體免疫細胞的攻勢,口乾、關節疼痛可能更加嚴重,此外,號稱抗炎的「薑黃」,性味辛、苦、溫,除了對於關節無力痠痛可能有些微幫助外,也會加重免疫疾病的嚴重程度,故使用前應諮詢合格中醫師。陳書怡說,防疫成全民運動,口罩、酒精幾乎是出門的標配,許多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不免擔心「這樣真的夠嗎?」,尤其乾燥症、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都屬於自體免疫疾病,是因免疫系統紊亂,導致免疫細胞將自家的黏膜、內臟、關節當成攻擊目標,造成組織發炎失能,必須使用免疫調節劑治療。陳書怡指出,除了基因、賀爾蒙外,細菌病毒的感染都有可能引發或加重自體免疫細胞的異常狀況,所以常見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或是泌尿道發炎,常常會加重這類病人的病情,因此防疫、抗病毒,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而言更需謹慎。陳書怡強調,國人奶蛋魚肉蔬果樣樣不缺,營養不足造成免疫力低下實在少見,臨床上常見的患者反而是過敏、免疫系統「亢進」的族群居多,一般民眾常言「免疫力差」,其實是免疫系統失衡,與真正免疫力低下族群(常見如移植、免疫不全患者)相差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