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 科別.泌尿腎臟
搜尋
尿道
共找到
686
筆 文章
-
-
2020-12-07 科別.泌尿腎臟
醫病天地/工作忙碌少喝水 OL竟血尿
謝姓女子因為工作常憋尿,也未補充足夠水分,後來解尿疼痛且有灼熱感,進而感覺下腹部疼痛,等到發現血尿,擔心罹癌才就醫,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腎臟內科醫師李建宏診查後,發現泌尿道感染、膀胱也發炎,對症下藥治癒。李建宏說,謝小姐如果再耽誤就醫,恐還會引發腎臟感染,至於血尿原因很多,除了遵照醫囑治療,也應調整生活習慣,預防復發。李建宏表示,人體泌尿系統包含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任何一個部位出血,就有可能導致血尿。血尿是指尿液中含有紅血球,分成肉眼可看出的「巨觀血尿」,及必須經尿液檢查才能發現的「顯微血尿」。引發血尿常見的原因包括泌尿道感染、尿路結石、前列腺肥大、腫瘤、自體免疫疾病、創傷、激烈運動等,疾病引起的血尿,通常還會伴隨下腹部不適、排尿時疼痛、排尿有灼熱感、頻尿、漏尿或噁心、嘔吐等症狀。李建宏提醒,有時尿液看起來紅紅的,但不代表泌尿系統出血,因為女性生理期間、吃了富含甜菜紅素的食物、服用可讓尿液變色的藥物,或罹患血紅素尿症、橫紋肌溶血症等,也會讓尿液變紅。血尿治療後,應調整生活習慣預防復發。李建宏以謝小姐為例,應多補充水分、避免憋尿、少穿過緊褲子。
-
2020-12-0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冬天吃補看體質 燥熱別亂補
立冬後,天氣變冷,國人特重食補,羊肉爐、麻油雞、薑母鴨等紛紛出籠。有些人是可以補的,但有些人則不行,端看體質。例如虛寒體質者可補,燥熱體質若妄用補藥,則易產生反效果,人沒補到,卻補到病邪。在補的同時,更要注意是否有心臟病、高血壓、感冒、尿道炎、化膿性皮膚炎、火氣大等現象,如果有的話,則要小心應對。所謂「虛寒」是陽氣虛衰的一種表現,大多因為先天稟賦不足、飲食勞倦、久病虛損等原因造成,常見四肢冰冷、倦怠、面白神倦、腰膝痠軟、脈虛弱等症。台灣地處亞熱帶,天氣炎熱潮濕,許多人喜食冰冷瓜果、常吹冷氣,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飲食不節,日夜不分,使得許多人都有虛寒體質。女性易手腳冰冷、老人血壓較低,多屬虛寒體質。若屬腎陽虛者,可食用桂附地黃湯、右歸丸、人參芝麻粥、枸杞首烏粥,老年人則可用杜仲、菟絲子、肉蓯蓉等藥搭配使用。屬脾陽虛者,可食用理中湯、人參山藥粥,四肢冰冷可用四逆湯。若為氣血兩虛,可用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以上方劑藥物,要經醫師確診後,方可隨症加減用藥,不可擅自作主服用。
-
2020-12-05 新聞.健康知識+
天氣轉涼5件事千萬別做 醫曝恐怖風險!
近日氣溫驟降,厚外套、厚被子紛紛被拿出來保暖禦寒,但也有許多人沒特別注意氣溫的轉變,導致感冒、生病;天氣轉涼,有哪些事情千萬別做?否則可能導致身體不適。氣溫驟降,這些事千萬別做!1.起床過猛:發生意外2018年健康時報刊文指出,早晨醒後不要馬上起床。因為老年人的椎間盤較鬆弛,突然由臥位變為立位,不僅容易扭傷腰背部,還可能影響神經系統。患有高血壓、心髒病的老人如果突然改變體位,可能發生意外。醒後,可在床上伸伸懶腰,舒展一下四肢關節再下床。2.怕冷憋尿:易得膀胱炎“冬天千萬別因為怕冷而憋尿!” 正常人膀胱有一定容量,常憋尿會使膀胱內壓力增加,膀胱壁變薄,毛細血管受損。含有細菌的尿液未能及時排出,易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系統疾病。到了冬季,長時間處在溫暖環境中,攝入同樣多的水,排汗量減少,尿液量增加,泌尿道缺少尿液沖刷,加之憋尿就更易患上泌尿疾病。3.趕早鍛煉:血壓增高冬季運動有一個最佳時間,宜遲不宜早,最好不要很早就出來運動。這是因為冬季的早晨,天氣比較寒冷,這很容易使得血管收縮,造成血壓增高。如果選擇在七八點鐘太陽出來,氣溫相對回升,溫度沒有那麼低的時候再進行鍛煉的話,對保持血管暢通有一定的意義。4.洗澡過久:增加猝死風險盆浴在20分鐘以上,沐浴5分鐘以上,這種長時間泡澡、洗澡很容易引起心臟缺血、缺氧,對老人來說,甚至誘發嚴重的心律失常而猝死。而且澡時過高的溫度雖然會帶來短暫的溫暖的爽感,但持續用過高的水溫洗澡會增加心臟負擔,帶來心臟缺血缺氧,引發危險。5.濕頭睡覺:易誘發面癱老人洗完澡之後很少能想著用吹風機吹乾再睡,通常就用毛巾擦擦。其實,這種做法不對。冬天濕頭睡覺可能會引發面癱。一般晚上睡覺時面部神經處於最鬆弛、抵抗力最低的時候,如受到濕髮冷刺激,很易影響耳後的面神經,導致局部痙攣,從而誘發面癱現象。而且冬天天氣寒冷,造成面癱的概率就很大。防寒做好四件事天氣越來越冷。做好四件事情,可以為冬季禦寒打下基礎!1.吃點熱的——薑棗茶助陽排寒民間有句諺語說道:“立冬補冬,補嘴空。”立冬以後,人們同樣也傾向於進食“驅寒”的食物。陳燕清醫生表示,一到冬天,手腳冰涼,容易生凍瘡的人,也可以時常飲用薑棗茶。冬季受涼引發腹痛、腹瀉的人,喝薑棗茶也可明顯改善症狀。製作方法也不復雜,將大棗、生薑洗淨,分別去核、去皮,切碎放進鍋內。加冷水,沒過食材即可,小火慢慢煮。煮開後,把紅糖放進去。繼續煮20分鐘即可。等到薑棗茶溫的時候可加點蜂蜜。冷卻後裝瓶,放入冰箱。每次喝水時,舀兩勺倒入沸水沖調即可。2.泡個暖腳——加點艾葉可驅寒陳燕清指出,睡覺之前,泡泡腳,可以將一天都在外、在上運行的陽氣,引至體內、身體的下半身來。這樣做既能幫助我們盡快入睡,也有助於“藏”陽氣。臨床上體質偏寒者,比如,痛經痛得冒冷汗、手腳冰冷等,我也會建議她們平時用艾葉泡腳。取艾葉30克,生薑100克,白酒100毫升。將艾葉冼淨,生薑切成厚片,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煎煮30分鐘後,去渣取汁,倒入盆中,加白酒,先熏蒸後泡足。3.多做運動——選擇可以互動的項目運動也有升發陽氣、令身暖的作用。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冬季早晨的氣溫很低,如果運動時不注意保暖,寒氣就有機會趁虛而入,很容易傷風受寒。此外,最好進行可以跟別人互動、能讓自己快樂起來的運動,比如打打羽毛球、乒乓球等這種一邊打一邊歡笑的運動。別一個人在有空調的健身房的走步機上運動,這樣的運動生髮陽氣的效果有限。另外,運動以微微出汗為度。4.曬曬太陽——可以給身體補充陽氣有些女性怕曬黑,總躲避陽光。實際上《黃帝內經》講要“無厭於日”,即你別躲避日光,它是我們生命的源泉。多曬太陽可以給我們的身體補充陽氣,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如果怕臉曬黑,可以曬曬後背,後背督脈主一身之陽氣,後背暖起來,一身陽氣就會旺盛。(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2-04 科別.泌尿腎臟
夜間廁所跑不停?專家建議先做這4項檢查
67歲的王先生,最近常在夜裡感覺有尿意,會忍不住尿意而驚醒上廁所,每晚至少2~3次。雖然目前已是退休階段,不用擔心睡不好會影響到上班狀態,但連日不能一夜好眠,也讓心情連帶受到影響,覺得鬱悶。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醫師沈彥君提到,患者主訴,可能是因為年紀大了,膀胱開始無力,所以一直起床上廁所,結果白天睡不著,晚上也睡不好,實在很困擾。 因此,她特別安排王先生進行健康檢查,利用磁振造影(MRI)觀察骨盆腔狀態,透過檢查影像,清楚看到王先生的攝護腺有肥大現象,並壓迫到膀胱。 攝護腺肥大(前列腺肥大)為攝護腺組織良性增生,若壓迫到膀胱,會出現頻尿、尿急、膀胱無法排空等;如壓迫到尿道,可能會產生排尿中斷、排尿時間長、尿速變慢、排尿用力等狀況。 根據統計,國人50~60歲的男性約有五成會有此現象,隨著年齡增長,比例也會隨之增加。到了80歲以上,幾乎九成以上的男性都有攝護腺肥大的情形發生。 通常攝護腺肥大初期,如果排尿功能正常、餘尿不多,沒有發炎狀態可不需接受治療。但沈彥君建議,仍需每年追蹤,檢查攝護腺肥大的進展狀態,及早發現膀胱是否受損,以免造成膀胱或腎臟的永久損傷。 沈彥君表示,目前常見的攝護腺檢查方式有「肛門指檢」,是由泌尿科醫師將手指伸入肛門觸診檢查攝護腺是否有腫大或異常硬塊,可初步篩檢是否有攝護腺肥大或攝護腺癌。 若要更清楚確認肥大的程度,就必須藉由影像檢查來檢視。超音波可測量攝護腺體積大小;磁振造影(MRI)檢查因為解析度高,可清楚呈現攝護腺組織的變化,可進一步區分是否為良性肥大或及早發現攝護腺是否有異常癌病變。 另外,也建議50歲以上男性定期追蹤血液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數值,是攝護腺重要的腫瘤指標。 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諮詢專家/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醫師 沈彥君 【延伸閱讀】 生病時非去醫院看診不可嗎?專家建議,何時應該去醫院就診 早期診斷骨關節炎超重要!除了藥物治療,你還可以這麼做…… 銀髮族注意!!解除衰弱微肌問題,專家建議,多吃這類食物效果佳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0-12-03 養生.聰明飲食
身體毒素排不出恐終身洗腎救命! 餐桌常見「這些食物」都能幫五臟排毒
「夭壽喔!拿工業澱粉來做粉圓、板條……」、「標榜純天然發酵麵包,竟然摻加了人工香料提味!」、「怎麼拿有毒溶劑來擦餐盒、紙杯呢?」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讓人觸目驚心,許多民眾不禁要問:「究竟該怎麼做才能自保?如何顧好腎氣,抵抗外來的毒害呢?」腎臟功能不佳 體內廢物無法處理恐致「尿毒症」從西方醫學的角度來看,腎臟與肝、腸、肺及皮膚同為人體5大排毒器官。血液經由腎小球的濾過作用濾出「原尿」,但是,之中依然含有部分漏掉的有用成分,如葡萄糖、鈉、鉀等,因此,再借助腎小管吸收其中的有用成分後,才把含有廢物的尿液經輸尿管、膀胱、尿道排出體外;因此,若腎臟功能不佳,體內的廢物堆積在血液中無法處理,便會造成所謂的「尿毒症」,就必須借助外在的過濾技術,也就是洗腎來救命了。中醫補足「腎氣」 保護人體臟腑系統功能健全有別於西醫的腎臟,中醫認定的「腎」則是需要補氣、調養的。中醫師卓資彬表示,現行市面上充斥添加人工色素、香精、防腐劑、膨鬆劑、保鮮劑及抗氧化劑等的加工食品,以及遭到農藥污染的蔬菜、水果及重金屬污染的五穀雜糧、水產海鮮,甚至基因改造食品等問題相當嚴重;所以,一般人若能補足「腎氣」,使相關的臟腑系統功能健全,則人體的保護作用當然也會提升。 身體8個徵兆 判斷是不是累積太多毒素如何知道該排毒了呢?可以從以下的症狀來判斷自己是不是累積太多的毒素在體內,是否該好好調養身子,力行排毒了。1.口腔內有黏膩感,並出現白粉狀的舌苔。2.尿液有混濁的現象。3.常有慢性便祕及下痢的狀況。4.經常性的胃痛或是嘔酸水。5.皮膚經常出疹子、長痘子。6.罹患牙周病。7.經常放臭屁,並且有強烈的口臭及體臭等現象。8.雖然飲食清淡,沒有太多油膩、高脂食物,但是排出的糞便感覺沉甸甸的。 飲食補足腎氣 提升排毒力但若無法得知吃進肚子裡的食物安不安全的狀況之下,該怎麼辦?卓資彬指出,其實可以透過平日飲食來補充腎氣,讓吃進去的毒素通通排出體外,例如是腎陽虛者,平時可多吃些溫補腎陽的食物,如胡桃仁及韭菜、腎陰虛者,則宜滋補腎陰,可經常搭配食用芝麻、黑豆、枸杞子、桑椹及牛奶倘,若腎陰虛嚴重需填精補髓者,則可以食用何首烏、阿膠、海參、淡菜、豬或羊的脊髓、肉蓯蓉、鹿茸及枸杞子等補益食品;當人體腎氣充盈,抗病排毒的能力也自然跟著提升。此外,在日常飲食中避免食入過多對腎臟具刺激性的食品、飲料或調味劑,如酒及各種含酒精飲料、辛辣的調味品、油炸燻烤及太鹹的食物等;可以多喝茶水,以及經常搭配食用有利尿作用的食物,如冬瓜、西瓜、赤小豆(紅豆)、玉米鬚、薏仁等,以稀釋尿液,沖淡毒素或是吃山藥、黑豆、黑芝麻、枸杞等益腎食物,以及清淡、新鮮、富含維生素的蔬菜、水果、牛奶、豆腐、蜂蜜等食物。提升抵抗力 情緒穩定、良好生活習慣皆可排毒 除了外來的毒素之外,中醫師莊雅惠也提醒,「腎」喜歡陰陽平衡,不喜過冷或過熱,因此,寒、熱毒均易入侵,都需加以防範。而驚嚇恐慌是情緒失調的內生毒素,固此,若要保護「腎」,維持情緒穩定、學會處變不驚,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常起居方面,應注意天氣變化及保暖,避免房事過度致勞累、熬夜,或出現劇烈的情緒波動,同時維持規律的運動以鍛練身體,像打太極拳、快走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也都有助於強健體質以及提升抵抗力,如此將是最好的護「腎」排毒之道。 延伸閱讀: 排毒光流汗、上廁所還不夠! 再教你5招清出身體裡的廢物 鈣含量跟牛奶差不多! 飯桌上常見的這道「高鈣蔬菜」排毒又抗癌
-
2020-12-02 科別.泌尿腎臟
如何避免腎衰退而洗腎?專家教你14個養腎、固腎方法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3期文∕郭岳潭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調查指出,國內有超過200萬慢性腎臟病患,根據健保署統計,國人洗腎人口已突破7萬人大關;但自知患有慢性腎臟病的比例,卻僅有3.5%。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藥學碩士趙順榮藥師指出,根據美國腎臟資料系統(USRDS)統計,國人洗腎成長率平均每年約有5~6%,洗腎發生率及盛行率已是世界第一。導致腎衰竭的原因許多疾病常會引起腎衰竭,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痛風、心血管疾病、腎絲球腎炎、急性腎衰竭,以及泌尿道感染及呼吸道感染。當造成腎臟細胞損傷,無法有效清除體內代謝廢物及水分時,就會導致腎功能衰竭的症狀,例如:肺水腫、呼吸喘、噁心、嘔吐、食慾差、皮膚癢、過度疲憊、嗜睡等,每個人的症狀表現可能不同。趙順榮強調,當腎功能無法正常代謝及維持體液平衡,會出現尿毒症的症狀,就可能必須洗腎,利用血液透析機器及人工腎臟,將血液經由血液透析機器過濾血液中的廢物以及多餘的水分,以維持身體的正常機能。12招西醫養腎1.控制血糖高血糖會損害血管,造成腎絲球過濾速率增加,導致腎絲球肥大及增生,是腎功能惡化的重要危險因子;糖尿病也會增加患心臟病及腎衰竭的風險,糖尿病引起腎病變,已成為末期腎衰竭重要病因。早期糖尿病的介入治療,可大幅減少及延緩糖尿病腎病變發生及惡化,建議控制血糖在安全範圍內,餐前血糖控制在90~130mg/dl,糖化血色素<7.0%,可以降低糖尿病腎病變的危險。若患有糖尿病,控制血糖建議藉由運動、飲食、藥物等三方面來著手,採用對糖尿病及腎臟有益的飲食,並遵從醫囑服用糖尿病藥物,有助減緩慢性腎臟疾病的進程。2.控制血壓許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高血壓與腎臟病惡化密切相關,血壓較高會導致腎功能衰退速度加快,高血壓也是慢性腎衰竭最常見的併發症,而通常高血壓腎病變已是末期腎病最重要原因之一。 正常腎臟可倚賴腎素-血管張力素系統,以及抗尿鈉因子等荷爾蒙,維持血壓恆定,長期高血壓會使腎臟的血管結構發生硬化,進而使的腎功能惡化,高血壓也會隨著腎功能衰退而逐漸增加,而高血壓也早已被證實為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理想的血壓應維持在130/80mmHg範圍內,有助於減緩慢性腎臟病的進展,以及減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如果是高血壓病患,建議每天定期測量血壓,且勿擅自或隨意停止服用降血壓藥,因為高低起伏的血壓會加速破壞腎臟的血管,一定要由醫師決定是否可以停藥或減藥。3.控制血脂高血脂及異常血脂與慢性腎臟病相關,高血脂會加速慢性腎臟病的進行,且高血脂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高血脂症是指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增加;而血脂異常是指高膽固醇血症、高三酸甘油酯血症或二者合併,都是血管硬化的主因,而慢性腎臟病患者常合併高血脂症。根據研究發現,總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偏高,以及高密度膽固醇偏低,腎功能下降風險較大,且低密度膽固醇與高密度膽固醇比值越高,腎功能下降速度也越快;相對來說,較高的高密度膽固醇會減少發生慢性腎臟病的風險。理想血脂範圍總膽固醇≦200mg/dl,三酸甘油酯≦160mg/dl;若是高血脂症患者,控制目標為總膽固醇<200mg/dl,三酸甘油酯<15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55mg/dl、女性≧60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00 mg/dl。4.控制尿酸高尿酸會直接傷害腎臟內的腎絲球及腎間質,造成腎功能下降,且高尿酸血症也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及慢性腎臟病的發生與病情惡化,而進入末期腎衰竭需要洗腎的階段。由於血中尿酸大部分是由腎臟排出,一旦尿酸升高,在腎臟的濃度也會升高,容易產生尿酸結晶沉澱在泌尿道及腎臟,就會造成尿路阻塞,進而傷害腎臟的功能,理想的尿酸範圍為男性3.0~7.0mg/dl、女性2.5~6.5mg/dl。如果是高尿酸血症病患,降尿酸藥物治療的目標為血中尿酸長期控制在小於6.0 mg/dL;已有痛風結石患者,則應將血中尿酸值控制在5.0mg/dL以下。5.預防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為慢性腎臟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血管疾病也是腎臟功能惡化的獨立危險因子,罹患慢性腎臟病會增加併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是,心血管疾病在慢性腎臟病患者中,相當容易被忽略,也因此喪失治療的最好時機。根據許多大型研究調查結果,慢性腎臟病患者更容易出現各種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臟病、心臟衰竭、心律不整、週邊血管疾病及中風等,而出現心血管疾病,也更容易導致慢性腎臟病患者死亡,末期腎衰竭病患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0~30倍。6.預防感染疾病 泌尿道感染及呼吸道感染,都會影響腎功能。飲水過少、長時間憋尿,都容易把病菌帶入尿道,引起膀胱炎、尿道炎、腎盂腎炎等泌尿道感染,即可造成急性或慢性腎衰竭,也會加速傷害腎功能。 感染流行性感冒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當喉部、扁桃腺等受到鏈球菌感染時,也容易引起腎臟發炎,造成腎功能受損,建議每年接種流感疫苗。7.保持健康體重肥胖會造成腎臟血流增加、腎絲球超過濾,以及腎絲球高壓,加速慢性腎臟病的進展。一項為期10年的研究顯示,身體質量指數BMI越高,腎絲球濾過率以每年3%的速度快速下降,慢性腎臟病的風險越高,即使沒有糖尿病或高血壓也是如此。另一方面,代謝症候群與慢性腎臟病發展有密切關係,擁有的代謝症候群因子越多,發生慢性腎臟病的風險也越高。肥胖會提高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的發生率,與增加慢性腎臟病死亡率;如果BMI≧24,或是男性腰圍大>90公分或女性腰圍>80公分,則會建議適當飲食控制及減重,因為減重會使血壓下降,也會降低蛋白尿,有益於慢性腎臟病的控制。8.定期運動定期運動有助保持健康體重,以及減輕壓力、焦慮,可以降低血壓,對腎臟有益,也是幫助控制慢性腎臟病進展的有效方法。建議每星期至少運動5天,中等至激烈程度的運動,例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舞蹈、跑步機等,每天累積達30分鐘以上,運動後心跳達到130下左右,能夠增進心肺功能的運動尤佳。對於老年人、體重過重、心臟疾病患者,或是平常缺乏運動的人,建議開始運動前,可以先到醫療院所接受醫師或專業人員評估及運動測試,才能選擇最安全又有效的運動方式。9.限制飲酒過量飲酒會引起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也會造成肥胖,都是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子。長期酗酒更可能導致全身肌肉大量收縮,造成肌肉損傷,釋出大量的肌球蛋白至血液中,嚴重甚至發生橫紋肌溶解症,當肌球蛋白在腎小管沉積形成結晶,進而阻塞腎小管,最終可能導致急性腎衰竭的情況。每日的酒精攝取量應限制為20~40克,可以降低慢性腎臟病惡化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10.避免吸菸吸菸是重要的慢性腎臟病危險因子,與較嚴重的蛋白尿及腎衰竭有關。根據研究顯示,吸菸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男性增加2.4倍、女性增加2.9倍;也有研究發現,每天抽一包菸者比不抽菸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高出4倍,戒菸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則高3倍。吸菸會活化交感神經,導致血壓升高,破壞血管內膜細胞,增加腎臟血管阻力,減少流向腎臟的血液,加速腎功能惡化造成腎衰竭;且香菸含有多種重金屬物質,產生腎毒性的氧化壓力,導致腎臟血管收縮,就會造成腎臟損傷,戒菸可以減緩腎功能惡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11.限制鹽鈉攝取量腎臟是負責調節血壓,以及水分、電解質、酸鹼平衡的重要器官,飲食中的鹽分由腎臟排出體外,如果攝取過量的鹽分,就會增加腎臟的負擔。根據衛福部每日飲食指南,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換算下來約是6克的鹽。除了控制鹽分的攝取外,日常飲食中也要減少食用鈉含量高的食品,例如:麵包、吐司、麥片、餅乾、零食、果凍、布丁、肉乾、火腿、香腸、臘肉、起司、泡菜、蔬果汁、罐頭食品。另外,番茄醬、沙拉醬等醬料,以及湯品也要注意。12.避免自行使用藥物避免未經醫師或藥師指示自行使用止痛藥、抗生素或來路不明的藥物,濫用藥物可能會導致腎臟損害,尤其使用大劑量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例如:阿斯匹靈(Aspirin)、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會減少流向腎臟的血液量,從而損害腎臟,長期服用的結果,有可能會造成下肢水腫、腎臟急性衰竭。在大多數情況下,NSAID需要花費數年時間,才會引起慢性腎臟病;若是慢性腎臟病患者使用NSAID,就可能加速病程進展,造成腎臟功能惡化得更快。另外,研究已證實,馬兜鈴酸具有腎毒性,會造成慢性腎臟病,並加速慢性腎臟病惡化為末期腎衰竭,來路不明的中草藥仍未知是否含有馬兜鈴酸,所以也不可以隨意使用。2招中醫固腎中醫師吳宛容指出,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看,「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中醫認為,腎臟與冬季相應,此時補養腎氣最為適宜。冬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就是保養腎臟,不讓陽氣外泄,西醫則認為,冬天天氣寒冷容易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進而減少腎臟的血流量,而且感冒病毒更容易感染腎臟,因此,冬天也要做好保暖。1.護足保腎吳宛容表示,腎經起於足底,而足部很容易受到寒氣的侵襲,因此要特別注意保暖,睡覺時千萬不要將雙腳正對冷氣或電風扇,怕冷的人最好穿著襪子睡覺,以免受寒。建議每晚睡覺前,按揉腳掌正中凹陷的「湧泉穴」,有引火下行助眠、引氣血歸腎的作用,是護足保腎的重要方式。湧泉穴位置:湧泉穴位於腳底中線前1/3交點處,當腳屈趾時,腳底前凹陷之處。方法:將拇指或食指的指端放於足心湧泉穴處,來回按揉,每天揉100次為宜。效果:可以激發腎經的經氣,疏通腎經的經絡,調和腎臟的氣血,使人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精力充沛、行走有力。2.通便護腎中醫認為,「腎司二便」,腎主管大小便的排出。吳宛容表示,一旦大便不暢,宿便停積,濁氣上攻,不僅使人心煩悶脹,也會傷及腎臟,導致腰酸疲乏,噁心嘔吐;而腎氣虧虛,也會引起排便無力或大便稀溏,伴有腰酸膝軟,頭昏耳鳴。因此,保持大便暢通,也是護腎的法寶。 腎俞穴位置:位於人體的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2指寬處。方法:把雙掌摩擦至熱後,將掌心貼於腎俞穴,如此反覆3~5分鐘;或是直接用手指慢慢按揉腎俞穴,直到出現酸脹感,且腰部微微發熱。效果:按揉腎俞穴對治療腰膝酸軟及大便難解,都有不錯的效果。延伸閱讀: 全面守護腎功能 多吃蔬菜有益身體健康? 這5種深綠色蔬菜吃多小心患上腎結石
-
2020-11-27 科別.泌尿腎臟
避免泌尿道感染要喝蔓越莓汁? 不對!關於泌尿道七個NG行為千萬別做
你也有泌尿科的難言之隱嗎?網路上資訊紛飛,可是到底怎麼吃、怎麼擦才能真正有效預防感染呢?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張嘉峰醫師表示,建立正確的觀念才能有效預防泌尿道感染,否則會讓問題更嚴重,張嘉峰醫師整理以下七大常見的泌尿科迷思,提供給民眾參考。迷思一:腎結石的人要減少攝取鈣質嗎?不用!張嘉峰表示,腎結石的人要「正常」攝取鈣質,才能預防腎結石的發生。許多民眾誤以為鈣質是造成腎結石的原因之一,因此不敢補充鈣質。醫師分析,如果平常沒有攝取足夠的鈣質,草酸容易吸收累積在身體中,反而導致結石生成。「草酸鈣」是草酸和鈣組成,是腎結石最常見的結晶成分之一,當正常食物經過腸胃道系統分解代謝成草酸,如有補充鈣質就能將草酸結合起來,隨糞便一起排出體外,所以腎結石患者不用減少鈣質的攝取。迷思二:有結石的人要多喝啤酒讓結石排出來嗎?不能!張嘉峰表示,啤酒富含尿酸,多喝啤酒反而會造成尿酸的結晶,久而久之形成尿酸結石,有結石患者應「減少喝啤酒」,另啤酒上層白色泡泡也是造成尿液酸化、形成尿路結石原因之一,提醒腎結石患者,盡量避免汽水、可樂等高碳酸飲料,以免讓尿液酸化,增加結石機率。 迷思三:避免泌尿道感染要喝蔓越莓汁?不對!張嘉峰表示,喝蔓越莓汁無法預防泌尿道感染,蔓越莓汁含有太多糖分,目前臨床上沒有證實能有效預防感染,或許過去在動物實驗可以減少泌尿道感染,但在人體實驗尚無有利證據能佐證支持此論點。 迷思四:女性泌尿道感染,需要常常清洗會陰?不用!許多女性以為大腸桿菌一定沒有清潔造成的,張嘉峰解釋,大腸桿菌是最常出現在泌尿道感染的細菌,即使沒有糞便也會出現在泌尿系統,提醒女性朋友不用特意買清潔液來預防泌尿道感染,因為陰道周邊有乳酸菌形成酸性的系統,自動保護陰部,如果過度清潔液反而會殺死好菌,讓陰部呈現鹼性,反而有害的細菌易入侵,因此常常清潔並沒有辦法改善泌尿道感染的情況,若有症狀應請醫師評估。 迷思五:性行為後,一定要趕快把尿排乾淨嗎?不對!許多民眾誤以為把尿排空才不會細菌感染,張嘉峰提到,性行為完後,陰道、尿道周邊環境會改變,容易把外界細菌帶到陰道周邊去,此時排尿會把細菌帶往膀胱裡造成細菌感染,如果沒有尿意不用特別排尿,只要性行為前先將尿液排空,才是正確預防泌尿道感染的方法。 迷思六:小朋友包皮過長要趕快割?不用!張嘉峰表示,小朋友的包皮過長只要沒有發炎不用割除,如果有反覆性的發炎,經醫師評估後才考慮包皮手術。一般建議在青春期過後,若有包皮過長、包皮過緊的情況才考慮割包皮。 迷思七:小男孩包皮要天天翻開來洗嗎?不要!張嘉峰提醒,青春期之前小朋友包皮與龜頭相黏,如果刻意拉扯反而容易造成受傷,民眾清潔時,不用刻意翻開整個包皮來清洗,反而容易造成正常細菌被損壞引起發炎。發現白色小硬塊時,只需要以清水稍加清潔即可,不需要特別用肥皂翻開清洗。(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有尿意就跑廁所是錯的! 預防膀胱炎,這間距去一次才算正常 蛋蛋痛是怎麼了? 泌尿科醫師列4個男人陰囊疼痛常見原因
-
2020-11-23 科別.消化系統
肚痛別忍!位置、疼痛方式...差一點就可能是致命疾病!醫教「4救命關鍵」自我檢測
腹痛是每個人都常有的症狀。「雖然肚子非常痛,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自然不痛了。那是什麼造成的疼痛呢?」我想應該所有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那些腹痛多半是吃太多、喝太多,或便秘使糞便、氣體累積所導致的「非病態性腹痛」。腹部之中有許多的器官:• 胃、小腸、大腸、肝臟、膽囊、胰臟等消化系統的器官• 子宮與卵巢這類的婦科器官• 膀胱與輸尿管這類的泌尿科器官• 主動脈這樣的粗血管這些器官都可能會引起腹痛。在那些種類的腹痛之中,也藏有必須治療的恐怖疾病。要怎麼樣才能分辨出來呢?基本上只要不是讓醫師診察,就很難自己分辨「這種腹痛可不可怕」。原則上我建議「感到不安便就診」這個方針,不過我還是統整了應該要確認的要點,但也只是大致的判斷基準。要點有以下四項:①疼痛的開始方式確認腹痛是突然開始,還是慢慢開始。「突然開始」是指自己能夠詳細說出疼痛是自己在做什麼的時候開始。關於這一點,就如我在第一章也說明過的一樣。瞬間發生的強烈腹痛可能是主動脈瘤破裂或腸的動脈阻塞等心血管系統的疼痛,大多狀況都必須馬上接受治療。另外如果是女性的話,子宮外孕破裂或卵巢出血也會是突然發生腹痛的原因。順帶一提,性行為後感覺腹部疼痛是卵巢出血的典型表現。若是這種情況,我想應該很多人都會覺得難以啟齒,無法好好告訴醫師疼痛發生的經過,但是為了得到正確的診斷,這反而是一開始就必須告訴醫師的重點。另一方面,闌尾炎(盲腸炎)、膽囊炎、膽管炎、憩室炎(大腸凹陷處發生炎症的疾病)等發炎性的疾病;手術後的沾粘;大腸或小腸腫瘤導致的腸阻塞等消化系統的疾病,幾乎都是慢慢開始疼痛。此外,發炎性的疾病大部分都是細菌感染所導致,所以通常會伴隨發燒(不過也有高齡者完全沒發燒的病例)。當然,並不是說慢慢開始的疼痛就能放心,其中也有要馬上治療的疾病,所以請按照順序繼續確認下面列舉的要點。②開始疼痛後的經過接著要確認是長時間一直疼痛,還是斷斷續續地疼痛(時而痛,時而不痛的變化)。一般而言,「長時間一直疼痛」與「沒有變化」這樣的狀況,多半是由需要治療的疾病所造成。另一方面,疼痛有所變化的狀況,其原因大多都是腸炎、便祕、腸蠕動帶來的疼痛(蠕動痛)等疾病,需要緊急治療的情況偏少。③疼痛部位確認痛的是哪個部位。痛的部位不一定,腹部各處都會痛;以及肚臍周圍隱約有些疼痛,不管按壓哪裡都覺得有點痛這樣的狀況,可判斷為腸炎、便祕、腸蠕動等非緊急的疼痛。另一方面,如果「壓了會痛的部位只有特定一處」,這樣的症狀就必須注意。因為位於該部位的器官可能有某種疾病。若要說明各部位器官的所有疾病,資訊量可是多到光是這些就足以寫成一本書,所以在此我就割捨詳情。不過,只有以下三個重點希望各位記住。首先第一個是關於闌尾炎。不知為何,日本從以前開始就會把闌尾炎稱作「盲腸」,但是盲腸是部位的名稱,不是病名。由於是闌尾這個部位發生炎症,所以正確來說是「急性闌尾炎」。闌尾炎這個疾病必須在醫院進行治療,有時也必須動手術。闌尾炎疼痛的地方可能會移動,像是「最初是心窩附近疼痛,之後痛感往右下腹移動」。由於不是只有闌尾所在的右下腹一直疼痛,所以必須注意。第二個是懷孕相關的疼痛。要是忽略了跟懷孕有關的腹痛,對母子來說都非常危險。只要無法斷言自己已經懷孕的可能性絕對是零,就必須到醫院檢查有無懷孕。這可以在短時間內檢查出來。第三個是並非一個地方疼痛,而是腹部整體都非常痛,痛到沒有辦法走路的狀況。這種情形可懷疑是重度的腸阻塞,或是穿孔性闌尾炎等疾病(胃或腸穿孔導致腹膜整體發生炎症的狀態)。尤其腹膜炎擴及整個腹部後,可能會危及性命。其典型的症狀為「無論觸碰肚子的哪裡都極為疼痛」、「光是輕按或碰到就超級痛」、「坐下、站起、咳嗽造成的輕微震動也極痛」。當然,我想如果腹部整體都有如此強烈的疼痛感受,那麼大多數的人應該都會毫不猶豫地直接就醫。④走動時會不會痛一走動就會感受到的腹部疼痛,被視為腹膜炎的徵候。闌尾炎與憩室炎會使周遭的腹膜發生炎症,所以一走動就會感受到腹部疼痛。只要病患稍微移動,腹膜炎的疼痛就會影響腹部,所以其典型表現是「疼痛時靜靜不動,整個人蜷縮起來」;反之,「疼痛時會滿地打滾、動作很大」這樣的情況,反而不太可能是腹膜炎,比較有可能是泌尿道結石等緊急性低的疾病。症狀輕微時還有一種確認方法,那就是跳躍;或者伸懶腰、墊腳尖後,再將後腳跟往下踩,用這類的動作讓腹部震動,確認疼痛的地方有沒有變得更痛。這也是我們醫師在診察室實際對病患施行的確認方法。以上就是希望各位在腹痛時要檢查的要點。如果去醫院之前就先確認好此處寫的檢查項目,便能好好將自己的症狀傳達給醫師,獲得順暢的診療。書籍介紹書名:專業醫師教你 怎麼正確看醫生:早知道早受益的60個安心就醫常識作者:山本健人 譯者:郭書妤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0/10/15作者簡介/山本健人2010年京都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於神戶市醫療中心中央市民醫院擔任不分科住院醫師、外科住院醫師,之後就職於田附興風會醫學研究所北野醫院的消化系外科,現在就讀京都大學醫學研究所 博士班。專長為消化道外科(消化管外科)。經歷有外科專科醫師、肝膽腸胃科 專科醫師、消化系外科專科醫師、感染症專科醫師、癌症治療認定醫師等等。座右銘為「想要消除醫師與病患的隔閡」,2017年以筆名「外科醫師KEIYU 」開設了醫療資訊網站「外科醫師面面觀」。現於時事Medical、看護roo!、CareNet等網路媒體上連載文章。日本Yahoo!新聞個人專欄 作家。也經營個人的Twitter、Facebook與Instagram帳號。此外也積極到各地向一般民眾進行免費演講等等。著有《不再迷惑!外科醫師KEIYU送你不分科訓練的智慧》(CBR)。延伸閱讀: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胃腸肝膽科醫師:早餐我絕不吃的4種食物
-
2020-11-23 科別.眼部
醫病天地/右眼反覆感染 淚小管異常
70多歲楊姓女子因右眼結膜紅腫和大量的眼分泌物四處求醫,都以結膜炎治療,無法根治,她日前到台北慈濟醫院急診部檢查,發現除了眼部感染外,還合併輕度發燒與尿道感染,經會診眼科醫師,發現她的右眼下內眥有淚小管先天異常的結構,導致眼部易堵塞而細菌感染,經把淚小管內多顆結石沖出,才終結她右眼反覆感染情形,免於眼球被摘除的危機。慈濟眼科部醫師沈姵妤指出,正常情況下,眼瞼靠近內眼角處有個小洞,此為淚點,哭泣時淚水會經由淚點通到淚小管、淚囊、鼻淚管,最後從鼻腔排出,因此才會說「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但是楊女的淚小管旁多了1個廔管,其未連接到鼻子,而是直接通到眼睛表皮,形成一個肉眼難以觀察到的小洞,眼表面的淚水與排泄物本應從淚小管排出,但因廔管形成的結構異常導致無法排出雜物,經年累月下易感染及發炎。沈姵妤檢查發現,造成楊女右眼周邊性角膜潰瘍的是克氏檸檬酸桿菌,感染後,蛋白與鈣質等物質在管內累積成數顆如硬乳酪般的小塊結石,讓病情更惡化,經以鼻淚管沖洗探針頭沖出結石,再請楊女定期使用抗生素沖洗簍管,避免再次感染眼角膜。沈姵妤提醒,若罹患周邊性角膜潰瘍,經醫師診斷與藥物治療仍無法根治,除考慮是否為急性自體免疫因素外,也可考慮是否為先天性結構異常造成。
-
2020-11-20 醫療.泌尿腎臟
正常精液顏色有哪些?醫師解析白色、黃色和紅色精液
男性高潮射精是很自然的生理反應,但健康的精液應該是什麼顏色?什麼顏色可能為疾病警訊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外科黃建榮醫師表示,正常的精液應該呈現乳白色,若禁慾較久則可能呈現淡黃色,但若精液顏色偏黃或帶有血色恐為異常徵兆,建議及早就診為佳!完事高潮射精了,你曾仔細觀察過自己或伴侶的精液是什麼顏色嗎?到底什麼顏色算正常,什麼情況算異常呢?黃建榮醫師表示,一般來說精液常見有白、黃、紅三種顏色:1.乳白色:正常的精液大多呈現乳白色、灰白色,但若禁慾時間長、久未射精的情況下,精液顏色可能會呈現淡黃色,都屬於正常的狀況。黃建榮醫師補充,若精液呈現很白的白色有可能是感染的症狀,因此若自覺精液顏色不對勁,最好還是及早就診為佳。 2.黃色:若出現黃色、黃綠色精液時,可能代表生殖器官有感染、發炎的症狀。黃建榮醫師表示,常見像是輸精管、前列腺、精囊或泌尿道發炎時,精液就容易出現偏黃的顏色,且射精時可能會伴隨著疼痛或灼熱感,若有此類症狀宜及早就診。 3.紅色:若精液中帶血色,或呈現暗紅色、棕色、紅黑色時都可能是出血的徵兆,其病因恐來自於攝護腺、前列腺或精囊發炎,亦可能因腫瘤或結石所致,建議及早就診,以免延誤診治。 精液相關問題,建議諮詢「泌尿科、生殖中心」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外科 黃建榮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1-19 新聞.生命智慧
一位血腫科醫師省思:病人常執著於還可以活多久,不如積極去做未圓的心願
「假若一輩子就這樣生個病死了,我們有學到什麼呢?」馬偕醫學院臨床教授張明志行醫滿40年,在血液腫瘤科屆滿35年,不斷省思「我救過的病人他們的身、心、靈得救了嗎?」當癌症襲來,病人執著於還可以存活多久,卻忘了趕緊去做許多未圓的心願,忘了道謝、道歉、道別與道愛。張明志專長肺癌、乳癌、腸胃道癌症、泌尿道癌症及其他各種類惡性腫瘤、轉移癌症、血液病、貧血、白血病、淋巴瘤。看遍生老病死,最近出版「隨時放得下的功課」,分享心靈病房的18堂終極學分。在對面疾病與死亡的考驗中,病人應當如何安頓身心?張明志說,有些病人說不怕死,只是還有很多事還沒做,卻又列不出未完成的心願清單,醫師既要尊重病人心願繼續治療,又面對無效醫療的功課,或許每個人都應該思考人生的盡頭,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來活,珍惜每個當下、片刻與瞬間。
-
2020-11-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當高齡照護發生在自己身上時,醫療人員依然無助
【編者按】 這星期的主題是「醫者的內心世界」,搜集了三位醫師在不同的情境下寫出他們對病人或同事的遭遇所引起的感觸,使社會大眾有機會一窺醫師心裡在想什麼。「醫病平台」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也能有三篇病人或家屬在這園地分享他們的想法。透過這種機會,醫病雙方可以有機會了解對方在想什麼、為什麼會這樣做、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也許透過這種機會,醫師與病人漸漸了解對方,減少誤會,進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身為醫療人員,我的朋友大多來自醫療領域,老張藥師就是其中一位,就和一般人一樣,隨著年齡增長,65歲的老張尿尿時沒有那麼順了,反而有斷斷續續的現象。老張心想這也許就是俗稱的每個男人老了都會遇到的攝護腺肥大的問題。一開始老張也和大家一樣選擇靠藥物治療,但狀況沒有改善,不但解尿不順、甚至還發燒了,老張下腹部腫脹到難以忍受,快速往急診室求助,這次他嘗到人生中第一次被插導尿管的滋味,靠導尿排出了體內累積高達一千cc的尿液。即使面對這樣的狀況,老張百般猶豫後還是選擇不開刀,回歸倚賴保守的藥物治療來應對攝護腺肥大的問題,離開急診室時,他尿管被順利移除了,他期望就靠藥物繼續維持現狀就好。很可惜的,一個多月後,下腹腫脹的感覺再次出現,老張直覺應該是老問題了,馬上乖乖的到急診室報到,果然又是泌尿道感染,再次靠著尿管排出一千多cc的尿。這次出院時,老張是帶著尿管回家的,和醫師約好了14天後要回到醫院開刀解決攝護腺肥大的問題。老張心想自己當藥師當了一輩子,回家後也有兒子會幫忙清理累積在尿袋裡的尿,所以即使自己要跟這個不熟悉的身體延伸物相處兩星期,應該也是沒問題的。沒想到回家的第一天半夜就被驚醒,立刻聞到房間充斥著可怕的尿騷味,老張快快把兒子叫醒,開燈一看後發現是尿袋破了,所以滿地都是尿,慌張的父子倆立刻回到急診室,經護理師換完尿袋才回到家。 事後老張很感慨的跟我說:「我現在知道了,原來尿袋在半滿的時候就要倒掉,可是,睡覺時的我怎麼會知道哪時候是半滿了、要來倒尿了?所以我開始睡得不安穩,頻頻一直醒來,重複性的去檢查看尿袋裡的尿離半滿還有多少空間,一直怕尿袋會不會又突然破掉?平常在我們眼中看來沒什麼的尿管與尿袋,竟然可以讓我如此不安,不安到兒子願意搬到我房間內來陪著睡以後,我才終於可以安心的睡覺。」老張繼續感慨的說:「雖然我已經65歲,但我還是要工作,那麼我要怎麼帶著這個尿管穿衣外出去上班?從沒有人教我怎麼處理,我也不想提著一個尿袋走路啊。」老張上網搜尋很久後找到了方法,就是穿寬鬆的褲子、把尿袋藏在小腿裡面。幸好這個過程只有14天,老張就回醫院手術了。開刀後的狀況也算順利,幾天治療後,終於順利拔除尿管。老張原本開心著可以脫離尿管的生活了,沒想到卻是漏尿現象的開始。醫師勸他:「穿尿布總比要插尿管好,過一段時間也許就會改善。」出院後的老張持續回診,當醫生問起來最近身體還好嗎,他想說只是會漏尿、似乎也持續改善中,於是就很客氣地說還好,醫生聽來覺得沒問題就讓他回家了。但是,很快的,解尿困難的老問題又出現了,老張再次回到急診,一查之下是膀胱內有血塊阻礙了尿液的排出,於是老張再一次住院、再一次插上尿管沖洗膀胱。事後老張女兒生氣的問他「那時候你尿尿是咖啡色的,就代表裡面有血啊!你怎麼都不跟醫師說?」。老張恍然大悟:「原來,什麼都要跟醫師說。原來,看病就是不需要『客氣』和『不好意思』的。」老張的經歷也是多數醫療人員的故事,即使我們從事醫療專業,但我們也會因年齡增長而開始歷經所有人都要面對的衰老問題,當那個時候到來,身為醫療人員的身分並不一定會對自己的醫療過程有所幫助,更多時候我們還可能因為身分上的包袱而自我侷限,不懂得示弱或開口求助。但於此同時,這樣的過程反倒可以幫助我們更有同理心,畢竟感同身受,當我們回到醫療現場,就更能為患者提供更妥善的協助。例如在老張的故事裡,我們就能看懂不是每個插尿管的人都是臥床或坐著輪椅,甚至從此都蝸居在家不出門的,所以當高齡化社會到來,愈來愈多高齡者持續出外工作或者進行日常活動,我們要理解每個長輩的心願都是「即使帶尿管、還是外表美觀的出門」,那麼我們就會多想一點、多教一點,幫助他們減少因尿管而來的適應問題。這般的體貼對高齡者來說特別重要,因為長輩年紀大了,過往的教育、身分上的矜持或者愛護晚輩的溫暖心態,常會讓他們在就診時不好意思把自己發生的症狀和疑問都說出來,在他們看來這似乎是對醫師專業的質問,卻忘了不說清楚往往會延誤診斷。所以讓從事醫療的我們記得要多點耐心,面對高齡者凡事多問一點、多想一步,這樣的態度不只是為了當今的年長患者,更是期望這樣的風氣能延續下去,那麼當我們老去需要高齡照護時,所有人都因此受惠。
-
2020-11-12 科別.婦科
熟女抓住青春尾巴 陰道雷射治療搶救幸福、改善漏尿
52歲珍珠(匿名)與先生感情好,可是自從更年期後,陰道乾澀搔癢甚至有輕微漏尿症狀,導致在親密行為時遭遇嚴重疼痛問題,有苦難言的珍珠接受雷射治療後解決乾澀、疼痛問題,改善生活品質。台灣婦女泌尿暨骨盆醫學會理事長、彰基婦產部婦女泌尿健康中心主任孫茂榮表示,婦女更年期前後,產後哺乳期以及因婦科癌症與乳癌後治療,卵巢功能退化雌激素分泌減少,導致陰道失去彈性與張力及泌尿道萎縮,造成停經期後婦女生殖泌尿道症候群,包括陰道黏膜萎縮、陰道鬆弛、乾澀、性交疼痛、灼熱、搔癢,甚至產生排尿障礙、頻尿、漏尿等令人尷尬的困擾,降低了生活品質、性生活滿意度及自信。珍珠說,2016年起因心悸、脹氣、痠痛,經朋友提醒她才開始接受更年期障礙治療,也順利排除不適,但陰道乾澀症狀問題未能解決。孫茂榮表示,陰道乾澀傳統治療方式包括陰道保濕劑或陰道潤滑劑,但效果短且使用上不便,口服女性荷爾蒙或外用荷爾蒙塗劑,效果只有10到25%,又有女性荷爾蒙使用致癌的疑慮,頻尿及輕度尿失禁傳統治療方式包括藥物,但副作用大 接受度低, 骨盆底肌訓練運動(凱格爾運動)也常因忙碌、不易學習及缺乏恆心而成效不彰。孫茂榮指出,新的陰道雷射治療可提升陰道壁細胞含水度與血管新生,強化陰道壁結構的緊緻與彈性,促使原本薄而平滑、萎縮乾澀無彈性的陰道壁,改變成為厚實溼潤、有皺摺、較有彈性的健康陰道,改善停經期後婦女生殖泌尿道症狀。
-
2020-11-09 科別.泌尿腎臟
她憋到感染 全因婆婆站廁門外盯「全家尿一輪才能連大便沖」
許多女性朋友們結婚後最擔憂的事情之一就是與公婆同住,除了彼此生活習慣有差異需要適應磨合,也可能衍生更多問題。小兒科醫師陳木榮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一名人妻和公婆同住因為壓力過大,產生反覆的泌尿道感染。陳木榮說看診時有提醒對方要記得喝水、不要憋尿、要多上廁所,但她卻表示自己上廁所都只能在外面上,「我回家不敢上廁所」,醫師聽了也覺得納悶,因為跟一般人狀況不太一樣,通常大家都是在外頭不敢上廁所,回家才敢。醫師進一步詢問,她便透露說自己的老公其實人很好,各方面也都還不錯,但公公和婆婆真的非常節儉,她可以忍受家裡的燈不要開太多盞,冰箱裡有一些食物過期不丟,唯一受不了的就是「廁所不能太常沖水。」她表示,公婆規定尿尿完之後家裡的馬桶只有在兩種情況下才能沖水,一是大家剛好都尿尿完,有人要洗澡了,用洗澡水來沖,所以婆婆也會在洗澡之前問大家是否要尿尿,先把大家叫進去尿一尿。另一種可沖水的狀況是,大家都尿尿了但還不能沖,一旦有人要上大號了,上完大號就可以全部一起沖了。有時候她會在大號前,尿尿時先沖一點點,這時婆婆就會站在門外說,「大號才可以沖,其他時間不能沖。」之後,為了減少尿尿次數,這名人妻回到家就盡量不喝水,只有去上班才喝,久了就產生反覆泌尿道感染。陳木榮說,後來有一次她先生陪著來看診,他順便提醒,「家裡面馬桶清潔也要注意哦,有時候尿尿滴下去,下面的水濺起來,泌尿道有很大的感染機會」,希望能改善他們家的習慣。
-
2020-11-08 癌症.攝護腺癌
與攝護腺肥大相似!攝護腺癌確診逾3成已晚期 醫師教你預防之道
民眾常見迷思?所有攝護腺癌都一樣? 近年來,國內攝護腺癌發生率快速上升,2017年新增約5200位患者,與以往相比發生率大幅提升,儼然成為國人男性癌症中的隱藏殺手。雖然與其他癌症相比沒有那麼可怕,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翁竹浩醫師指出攝護腺癌未經妥善治療容易有致命危險,提醒不能因此疏忽。尤其早期攝護腺癌症狀不明顯,台灣民眾約33%確診時已是第4期。若不能及早發現,將大幅提升死亡風險。 翁竹浩醫師說明攝護腺癌除了1到4期的標準分期,還要以風險高低來區分,包含術前PSA數值、格里森分數、癌症侵犯範圍,有無遠端器官轉移,都是影響攝護腺癌預後的重要因素。翁竹浩也表示風險高不代表就是晚期,晚期通常是已經有轉移,而轉移性攝護腺可能產生骨頭、器官等遠處轉移,危險性更不可輕忽。 高風險攝護腺癌有分早晚期嗎?治療方式有差別? 翁竹浩醫師說明,一般而言低風險的攝護腺癌,在初期來說,有一種比較少見的治療方式為「積極監測」。由於攝護腺癌非常早期時,惡化速度較緩慢,可以先不進行積極治療,惟病人仍須定期回診追蹤,一旦攝護腺癌腫瘤開始出現變化,就需要及時介入控制病情。若攝護腺癌初診斷即屬中風險,可考慮接受達文西手術。擔心手術風險者,也可以選擇放射線治療合併短期荷爾蒙治療。至於診斷為高風險的攝護腺癌,則以放射線治療搭配長期荷爾蒙治療為主。 此外,轉移性攝護腺癌,即診斷就發現遠端器官轉移,傳統以荷爾蒙治療為主。翁竹浩醫師說明,轉移性攝護腺癌根據格里森分數高低、是否有多處骨轉移、內臟轉移等指標,可分為高風險與低風險。當判斷為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時,預後情形較不佳,現在可與荷爾蒙治療搭配新一代口服荷爾蒙藥,實驗證明能延長整體存活率,合併使用4.5年,相較傳統治療可增加1.5年存活時間。另有少部分患者在治療後快速惡化,癌細胞逐漸轉變為「去勢抗性攝護腺癌」,這時化療就會扮演重要角色,可能與荷爾蒙治療同時使用。 男性要注意攝護腺癌的預防之道? 翁竹浩醫師呼籲,超過55歲的男性,當有泌尿道症狀出現,就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詳細檢查,目前攝護腺癌的預防主要以PSA(抽血)檢測、肛門指診、超音波為主,有攝護腺癌家族病史,則應提早到50歲開始每年定期檢查。由於攝護腺癌症狀與攝護腺肥大相似,會出現小便不順、頻尿、尿急、夜尿,甚至有漏尿情況,若年齡已到,建議定期檢測PSA評估風險,若太高可進一步討論是否需要切片檢查。 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是風險衡量標準,不是判斷癌症的依據。國內目前標準為4ng/ml,4以上代表罹癌風險高,需要切片檢查,而PSA標準又會因攝護腺大小、年齡發生變動。醫師表示面對攝護腺癌,除了定期檢查,還要積極治療,並定期回診追蹤,才是正確治療對策。 《延伸閱讀》 .攝護腺癌也有惡性高低之分?不治療可能失明腦轉移?黃一勝醫師:癌細胞會自給自足 .攝護腺癌骨轉移「像被老鼠啃過」!及早使用合併療法改善存活 .骨頭痛排尿困難當心「高惡性」攝護腺癌!治療攝護腺癌也要「超前部署」健保給付新福音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1-06 癌症.抗癌新知
口腔細菌的大本營在舌苔 但為何專家建議別用漱口水或牙刷刷舌苔?
人身上的細菌數量大約是人體細胞數量的 1.3 倍,分布於身體各部位成一部落。主要的部位包括口腔、鼻腔、胃腸道、生殖泌尿道和皮膚。這些細菌總共有 500-1000種。生存於口腔和喉嚨的細菌約 900 種,總稱為口腔菌叢。這些細菌散布於牙齒、牙齦、舌頭和喉嚨。在牙齒表面的黏著性菌斑生物膜上有許多的細菌。此外,在牙周小袋深處也可聚集菌斑和殘渣,上面也有大量的細菌。由於有些部位(如牙齦縫隙)不會受到唾液的沖刷;有些部位(如喉嚨和舌頭)出現上皮細胞持續地剝落。所以口腔內不同部位的菌叢組成不盡相同。不過大體而言,口腔菌叢中主要的細菌包括鏈球菌、奈瑟菌、梭桿菌、普氏菌,以及其他的厭氧菌。好的細菌對身體有益,譬如有些可分解養份方便人體吸收,有些則協助製造腎上腺素、皮質醇、血清素、γ-氨基丁酸等,協助體內荷爾蒙的平衡。帕金森氏症的病人常常在其口腔和腸道出現不足量的普氏菌,這或許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帕金森氏症的病人腦中的多巴胺量不足之因。相反地,口腔内也有許多對健康有害的細菌,例如導致牙齦病變的具核梭桿菌、牙周病主要致病菌牙齦紫質單孢菌、導致蛀牙的變種鏈球菌、單純疱疹病毒和白色念珠菌等。眾所皆知口腔衛生不佳的人有較高的風險得到牙齦疾病。牙齦炎是牙齒表面上的菌斑引起的牙齦發炎。牙周病是一種低度而慢性的發炎。它是由致病菌引的牙齦發炎,可導致骨質流失、沾黏性喪失、牙齒鬆動甚至喪失。除非定期看牙醫,牙周病常不被人察覺,也常常不會造成不適。美國疾管局的統計,約 47% 的人有牙周病,而 65 歲以上的人約 70% 罹患牙周病。最近幾年的研究發現,口腔的細菌除了能夠引起阿茲海默症外,也和身體許多疾病有關。2005 年科學家以牙齦紫質單孢菌感染豬做實驗發現,即便沒有高膽固醇血症,反覆的菌血症也會引起冠狀動脈和主動脈粥狀硬化。有許多研究發現,在動脈的粥樣斑塊中可找到牙周病的細菌。目前有許多專家認為牙齦紫質單孢菌會促進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生。美國牙周病學會也指出,牙周病患者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一倍。此外,與牙周炎有關的細菌進入血液循環會造成 C 反應蛋白的上升。C 反應蛋白是血管發炎的標記。2014 年科學家以老鼠做實驗發現,口腔感染牙齦紫質單孢菌會改變腸道菌叢,增加擬桿菌門細菌和減少厚壁菌門細菌,這種菌相的改變會導致迴腸的漏失,而產生內毒素血症和全身性的發炎。近年來有研究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有較高的機率罹患牙周病,尤其是ACPA- 陽性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由上述可知,口腔衛生和健康極為重要,不是只有造成牙周病而已。所以減少口腔的細菌滋長是非常重要的保健方式。目前已知會增加口腔細菌滋長的情況包括抽煙、用藥、基因、食物的種類、青春期和懷孕。此外,如果有牙齦炎的話,也要積極的治療治療。因為如果牙齦炎不治療的話,牙齒和牙齦中間會形成一個牙齦下小袋,其內充滿了細菌。在這種情況下幾乎不可能除掉細菌了。這是很重要的議題,因為大約一半左右的成年人都曾經罹患過牙齦炎。比上述例子更駭人聽聞的是口腔細菌「具核梭桿菌」竟然和大腸癌有關!2011 年分別有三組有科學家同時研究大腸直腸癌和遠離癌症之正常大腸組織。比較這兩組樣本的腸道菌叢後發現,大腸直腸癌的樣本有一個共同處,那就存在大量的具核梭桿菌基因。2014 年有研究發現,具核梭桿菌竟然是「穴居在」大腸癌細胞中。也就是說這些細菌住在大腸癌中,不過是在癌細胞的外面。研究發現,有一半的大腸直腸癌可找到這種細菌的存在,而且令人驚訝的是腫瘤發生肝轉移時,這種細菌也跟著出現在轉移的癌症組織中。研究人員發現,原發的大腸直腸癌和肝臟轉移癌相隔兩年,但是出現在肝臟癌組織的細菌是原先就感染在大腸癌上面的,並不是後來才感染得到的。換句話說,如果原先的大腸癌沒有感染這種細菌,那麼肝臟的轉移癌也不會有這種細菌。研究人員認為, 這種細菌顯然是隨著大腸癌一起轉移到肝臟的。這是否表示,這種細菌是大腸癌的一部分?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科學家做了一項有趣的實驗。他們把這個感染具核梭桿菌的大腸癌接種到老鼠身上,讓這個癌組織長大後,再切一小塊移植到另外一隻老鼠身上。如此重複四次,到了第四隻老鼠身上後,還是可以從這個移植的大腸癌內發現這種細菌。這細菌和癌細胞可是黏得緊啊!更有趣的是,當科學家用殺菌劑「甲硝唑(metronidazole)」治療移植的老鼠後,具核梭桿菌被殺死了,腫瘤的生長也跟著減緩了。相反地,用紅霉素當作對照組(紅霉素無法殺死具核梭桿菌),則可以發現,腫瘤的生長不受影響。顯然具核梭桿菌可提供某種大腸癌需要的東西。雖然目前還不清楚,但是具核梭桿菌的確在大腸癌的發生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進一步分析發現,伴隨具核梭桿菌的大腸直腸癌有較高的比例出現特定的基因變化。口腔的細菌主要在哪裡?答案是舌苔。舌苔是口腔細菌的大本營。舌苔通常是白色的。有時可以變成黃色,甚至是黑色(圖5)。不管什麼顏色,舌苔基本上就是多層細菌和霉菌的組合。舌苔一旦取下來放在紗布上來看都是帶有顏色的,從淺咖啡到深咖啡都有。這是因為不同細菌有不同的顏色所造成的。口腔菌叢之間應該維持生態平衡,用漱口水消毒或使用抗生素都會破壞細菌之間的平衡,這樣會讓某些細菌成為主流。舌苔也不能夠用牙刷去刮,因為會把舌頭上面的鱗狀上皮細胞弄得粗糙,讓細菌更容易附著和生長。一旦菌落之間失去平衡,舌苔顏色會改變、出現口臭,也會有自覺性的口腔異味。密蘇里州的醫師於 2018 年 9 月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告一個蠻嚇人的個案。一位中年女性因車禍而使用抗生素。結果不到一星期,舌頭出現黑色的舌苔。後來停用抗生素並力行口腔清潔後才恢復正常。(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精準醫學:早期預防癌症,破解基因迷思對症下藥》)
-
2020-11-06 科別.腦部.神經
長輩暫時性精神失常,是「瘋了」嗎?精神科醫師說:NO!可能是這疾病導致
她經由其他醫院轉診到我們這裡,生命徵象如心跳、呼吸、體溫、血壓都正常,一些基本的抽血指數包括血液、肝功能、腎功能、血中離子等,以洗腎病人而言,大致在可接受範圍內。因為被家人認定是精神失常了,所以好說歹說地勸服她來我們精神科急性病房住院。很多老人家,他們的情緒變化與生命週期邁入尾聲的心理反應有關。除了需要因應家庭結構的改變之外,因年邁而衍生出的許多生理疾病,對他們而言,才是真正令人身心俱疲的折磨:自己已經很痛苦了,還得承擔拖累家人的罪惡感。針對這類心理社會的壓力,其實很需要家屬對這些老人心理上與照護上的支持,以及整合相關的社會資源。然而,在另一層面,情緒變化可能是精神疾病所致,憂鬱症、失智症、或是因服用過多藥物等,都會引起精神方面的異常。而這些疾病,不全然是慢性化與不可醫治的,有些是找到原因就可以復原的。 結果這位婆婆在住院期間,居然白天晚上分不清楚,對談顯得牛頭不對馬嘴。經臨床研判,應為「譫妄症」簡單說就是一種「急性腦衰竭」,暫時性地呈現注意力渙散、定向感失常,有時合併干擾行為的一種症候群,這種症狀常常被家人認為是「瘋了」、「痴呆了」而送往精神科治療;或是因其他內外科病痛住院的病人,原本好端端的神智清楚,但住院一陣子,反而變得激躁易怒,造成病房醫護人員照護上的困難而照會精神科醫師。「譫妄症」其實只要把造成腦部暫時性混亂的原因找到,再就症狀面以及病因面雙管齊下就可以醫治的。 我們經過檢查發現,其實這位婆婆得了泌尿道感染。這是「譫妄症」非常常見的原因之一,因為局部感染會透過全身性的菌血症,而引起腦部功能的異常。或許因為老人免疫力不足,觀察不到泌尿道感染時常見的發燒、排尿灼熱感以及白血球增加的現象,但透過尿液檢查就找到了病因。我們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之後,她在一週內就情緒平穩的出院了。對於老人暫時性的神智失常,並不表示就是「瘋了」,應就生理、心理、社會等各層面進行完整評估,並依其優先順序循序處理,才能對症下藥。 作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 鐘國軒 整輯/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
2020-11-04 科別.百病漫談
肚子好痛!是不是恐怖疾病?醫師教你4項判斷基準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專業醫師教你 怎麼正確看醫生》,作者山本健人】腹痛是每個人都常有的症狀。「雖然肚子非常痛,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自然不痛了。那是什麼造成的疼痛呢?」我想應該所有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那些腹痛多半是吃太多、喝太多,或便秘使糞便、氣體累積所導致的「非病態性腹痛」。腹部之中有許多的器官:• 胃、小腸、大腸、肝臟、膽囊、胰臟等消化系統的器官• 子宮與卵巢這類的婦科器官• 膀胱與輸尿管這類的泌尿科器官• 主動脈這樣的粗血管這些器官都可能會引起腹痛。在那些種類的腹痛之中,也藏有必須治療的恐怖疾病。要怎麼樣才能分辨出來呢?基本上只要不是讓醫師診察,就很難自己分辨「這種腹痛可不可怕」。原則上我建議「感到不安便就診」這個方針,不過我還是統整了應該要確認的要點,但也只是大致的判斷基準。要點有以下四項:①疼痛的開始方式確認腹痛是突然開始,還是慢慢開始。「突然開始」是指自己能夠詳細說出疼痛是自己在做什麼的時候開始。瞬間發生的強烈腹痛可能是主動脈瘤破裂或腸的動脈阻塞等心血管系統的疼痛,大多狀況都必須馬上接受治療。另外如果是女性的話,子宮外孕破裂或卵巢出血也會是突然發生腹痛的原因。順帶一提,性行為後感覺腹部疼痛是卵巢出血的典型表現。若是這種情況,我想應該很多人都會覺得難以啟齒,無法好好告訴醫師疼痛發生的經過,但是為了得到正確的診斷,這反而是一開始就必須告訴醫師的重點。另一方面,闌尾炎(盲腸炎)、膽囊炎、膽管炎、憩室炎(大腸凹陷處發生炎症的疾病)等發炎性的疾病;手術後的沾粘;大腸或小腸腫瘤導致的腸阻塞等消化系統的疾病,幾乎都是慢慢開始疼痛。此外,發炎性的疾病大部分都是細菌感染所導致,所以通常會伴隨發燒(不過也有高齡者完全沒發燒的病例)。當然,並不是說慢慢開始的疼痛就能放心,其中也有要馬上治療的疾病,所以請按照順序繼續確認下面列舉的要點。②開始疼痛後的經過接著要確認是長時間一直疼痛,還是斷斷續續地疼痛(時而痛,時而不痛的變化)。一般而言,「長時間一直疼痛」與「沒有變化」這樣的狀況,多半是由需要治療的疾病所造成。另一方面,疼痛有所變化的狀況,其原因大多都是腸炎、便祕、腸蠕動帶來的疼痛(蠕動痛)等疾病,需要緊急治療的情況偏少。③疼痛部位確認痛的是哪個部位。痛的部位不一定,腹部各處都會痛;以及肚臍周圍隱約有些疼痛,不管按壓哪裡都覺得有點痛這樣的狀況,可判斷為腸炎、便祕、腸蠕動等非緊急的疼痛。另一方面,如果「壓了會痛的部位只有特定一處」,這樣的症狀就必須注意。因為位於該部位的器官可能有某種疾病。若要說明各部位器官的所有疾病,資訊量可是多到光是這些就足以寫成一本書,所以在此我就割捨詳情。不過,只有以下三個重點希望各位記住。首先第一個是關於闌尾炎。不知為何,日本從以前開始就會把闌尾炎稱作「盲腸」,但是盲腸是部位的名稱,不是病名。由於是闌尾這個部位發生炎症,所以正確來說是「急性闌尾炎」。闌尾炎這個疾病必須在醫院進行治療,有時也必須動手術。闌尾炎疼痛的地方可能會移動,像是「最初是心窩附近疼痛,之後痛感往右下腹移動」。由於不是只有闌尾所在的右下腹一直疼痛,所以必須注意。第二個是懷孕相關的疼痛。要是忽略了跟懷孕有關的腹痛,對母子來說都非常危險。只要無法斷言自己已經懷孕的可能性絕對是零,就必須到醫院檢查有無懷孕。這可以在短時間內檢查出來。第三個是並非一個地方疼痛,而是腹部整體都非常痛,痛到沒有辦法走路的狀況。這種情形可懷疑是重度的腸阻塞,或是穿孔性闌尾炎等疾病(胃或腸穿孔導致腹膜整體發生炎症的狀態)。尤其腹膜炎擴及整個腹部後,可能會危及性命。其典型的症狀為「無論觸碰肚子的哪裡都極為疼痛」、「光是輕按或碰到就超級痛」、「坐下、站起、咳嗽造成的輕微震動也極痛」。當然,我想如果腹部整體都有如此強烈的疼痛感受,那麼大多數的人應該都會毫不猶豫地直接就醫。④走動時會不會痛一走動就會感受到的腹部疼痛,被視為腹膜炎的徵候。闌尾炎與憩室炎會使周遭的腹膜發生炎症,所以一走動就會感受到腹部疼痛。只要病患稍微移動,腹膜炎的疼痛就會影響腹部,所以其典型表現是「疼痛時靜靜不動,整個人蜷縮起來」;反之,「疼痛時會滿地打滾、動作很大」這樣的情況,反而不太可能是腹膜炎,比較有可能是泌尿道結石等緊急性低的疾病。症狀輕微時還有一種確認方法,那就是跳躍;或者伸懶腰、墊腳尖後,再將後腳跟往下踩,用這類的動作讓腹部震動,確認疼痛的地方有沒有變得更痛。這也是我們醫師在診察室實際對病患施行的確認方法。以上就是希望各位在腹痛時要檢查的要點。如果去醫院之前就先確認好此處寫的檢查項目,便能好好將自己的症狀傳達給醫師,獲得順暢的診療。
-
2020-11-01 科別.泌尿腎臟
6旬婦咳嗽漏尿好尷尬 原來是應力性尿失禁
一名6旬婦女經五胎生產,三胎自然產,隨年紀增長,發現只要一咳嗽或打噴嚏就會不自主的漏尿在內褲上,為了不讓別人聞到身上的尿騷味,需要頻繁更換衛生棉墊,還導致不敢參加原本喜愛的有氧舞蹈課程及出外旅遊,更不敢抱孫子,深怕羞於啟齒的困擾被他人發現,趕緊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泌尿科求診,經診斷為「應力性」尿失禁,並決定接受尿道中段懸吊術。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泌尿科醫師鄭詠庭指出,尿失禁可分為應力性、急迫性、混合型。由於年紀老化使得骨盆底肌肉鬆弛,一旦在腹壓升高的情形下,包括咳嗽、打噴嚏或提重物就會漏尿,這些情形即是應力性尿失禁,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尿失禁形態。應力性尿失禁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年紀、懷孕生產次數、肥胖及抽菸等。診斷的同時還需排除造成暫時性尿失禁的成因,像是泌尿道感染或便秘等。鄭詠庭說,透過生活型態的改變及行為物理的治療可能改善一部分的尿失禁,包括減肥、戒菸、調整液體攝取量、改善便祕,或多做凱格爾運動 (俗稱縮肛運動,藉由強化骨盆腔底的肌肉群,改善禁尿功能)。對於希望保守治療或不適合手術者,雖然有藥物治療的選擇,仍有四成的人無法忍受噁心、噁吐、全身無力、便祕等副作用而放棄。對於非複雜性且中重度應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建議可考慮手術來改善。尿道中段吊帶手術是應力性尿失禁治療的主流方式之一,透過陰道的切口,將人工吊帶像吊床般懸吊於尿道兩側。具有傷口小及恢復快的優勢。鄭詠庭呼籲,尿失禁可以藥物或手術治療,術前醫師的評估與討論是非常重要,特別是屬於複雜性尿失禁的病患。目前婦女泌尿的手術與設備發展成熟,女性別再羞於啟齒,可與醫師諮詢。
-
2020-10-31 科別.泌尿腎臟
6旬婦人漏尿「騷」味重不敢抱孫 醫師鼓勵別害怕就醫
1名6旬婦女歷經5胎生產,其中有3胎為自然產。但隨著年紀增長,發現只要咳嗽或打噴嚏就會不自主的漏尿。為了不讓別人聞到身上的尿騷味,需要頻繁的更換護墊。同時,越來越不敢參加原本喜愛的有氧舞蹈課程及出外旅遊,更不敢抱孫子,深怕羞於啟齒的困擾被發現。歷經炎熱的夏日,私密處溼溽實在有苦難言,最後決定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泌尿科求診,經診斷為「應力性」尿失禁,並決定接受尿道中段懸吊術。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泌尿科鄭詠庭醫師表示,尿失禁大致可分區分為應力性、急迫性或是混合型。由於年紀老化使得骨盆底肌肉鬆弛,在腹壓升高的情形下,像是咳嗽、打噴嚏或提重物等,就會出現漏尿的情況,此情形即是應力性尿失禁,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尿失禁形態。應力性尿失禁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年紀、懷孕生產次數、肥胖及抽菸等。診斷的同時還需排除造成暫時性尿失禁的成因,像是泌尿道感染或便秘等。透過生活型態的改變及行為物理的治療可能改善一部分的尿失禁,包括減肥、戒菸、調整液體攝取量、改善便祕,或多做凱格爾運動(俗稱縮肛運動,藉由強化骨盆腔底的肌肉群,改善禁尿功能)。對於希望保守治療或不適合手術者,雖然有藥物治療的選擇,如Duloxetine或Imipramine等,但仍有4成的人無法忍如:噁心、噁吐、全身無力、便祕等副作用,而放棄治療。對於非複雜性且中重度應力性尿失禁的患者,鄭詠庭醫師建議可考慮手術來改善。尿道中段吊帶手術是應力性尿失禁治療的主流方式之一,透過陰道的切口,將人工吊帶像吊床般懸吊於尿道2側。具有傷口小及恢復快的優勢。鄭詠庭醫師呼籲,尿失禁可以藥物或手術治療,術前醫師的評估與討論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屬於複雜性尿失禁的病人。目前婦女泌尿的手術與設備發展成熟,希望女性別再羞於啟齒,盡快就醫診治告別滴滴答答,重拾乾爽人生。★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10-28 新聞.健康知識+
藝人民眾頻po打疫苗不適 疾管署:應先就醫非上網貼文
台中51歲林姓男子接種公費流感疫苗卻出現嚴重不良事件,雖未能證實與疫苗相關,但許多民眾仍感到惶恐,藝人吳宗憲開直播透露去打流感疫苗,結果出現暈眩;台南一名爸爸也PO文帶兒子打流感疫苗出現頻尿問題,疾管署發言人莊人祥呼籲,有類似症狀應就醫而非上網貼文。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過去確實有少數接種流感疫苗不良事件是暈眩,但機率僅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且因果關係沒有實證證明,強調暈眩成因非常多,如內耳或腦部血流影響,或近期有病毒感染、使用藥物都可能造成暈眩。林詠青表示,事實上暈眩及頭暈非常容易混淆,需要專業醫師診斷檢查;關於接種流感疫苗出現頻尿問題,林詠青說,過去未曾在接種流感疫苗不良事件中見過頻尿症狀,頻尿成因多,含泌尿道感染等,可能是時序上的巧合,接種後如有不適,需就醫評估是否有其他原因。流感疫苗接種不良事件共通報76件,上周三公布僅26件,通報速度似乎較快,林詠青說,由於今年有韓國接種流感疫苗後死亡案例,可能醫師警覺性高、較常通報,強調疫苗不良反應是民眾端及醫療端的主動通報,只要不適問題是發生在接種後,不一定要有關聯,皆可通報。林詠青舉例,台灣2009年施打H1N1流感疫苗,因為校園頻傳類似集體暈針事件等,民心恐慌,同樣有非常多疑似疫苗不良事件,但事後經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評估後,九成都是是與接種流感疫苗無因果關係。莊人祥說,多數人僅是不良事件爆發與施打疫苗時機接近,仍須待專家評估不良事件與疫苗是否具因果關係,由於韓國頻傳接種流感疫苗後死亡事件,有些民眾可能會比較憂慮,但呼籲接種疫苗後出現不適症狀,應先就醫而不是上網po文。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鄒宗珮說明,是否停打考量標準為不良事件是否有聚集現象,固定症狀是否發生在固定廠牌的固定批號,但韓國事件個案症狀分散,不是同個批號疫苗,嚴重者非常少,繼續接種疫苗風險並未大於不接種疫苗所帶來的疫情風險。
-
2020-10-27 科別.泌尿腎臟
一有尿意就跑廁所是錯的!泌尿專家教你怎麼保護膀胱
我們都知道每天要喝足夠的水,但不能一口氣灌1000cc.的水下肚。我們也都知道不要憋尿,但卻不知道只要有尿意就跑廁所也是錯誤的方式!保養膀胱 多喝水、多食用富含維生素A、B6和C食物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前理事長、台灣婦女泌尿暨骨盆鬆弛醫學會前理事長、同時也昰美國婦產科醫學會 榮譽院士 的謝卿宏醫師指出,多喝水就是保養膀胱的第一步。喝水的原則,就是隨時要均勻(平均)地慢慢喝,最好是每小時在100~200cc左右。飲食則要有足夠的營養,富含維生素A、B6和C的食物有益膀胱上皮,對膀胱有保護作用,所以,在台灣四季都可享用的柑橘、柚類或番茄,都是很好的選擇。除了水和水果之外,不建議飲用其他植物萃取的飲料或其相關製品。3、4個小時解一次小便 避免膀胱萎縮變小此外,也要適度憋尿,養成3、4個小時左右去解一次小便的習慣,千萬不要有事沒事就去上廁所,以避免膀胱因長期沒有充分擴大而萎縮變小;也不要過分憋尿,避免因為工作太忙而忘了去解小便或憋尿,容易引發膀胱炎或尿液逆流而傷及腎臟。一般而言,最好每天做5、600次以上、甚至千次的骨盆底肌肉(或稱提肛肌)的收縮動作(像憋住大便或忍住屁的樣子),且每次都要持續收縮一兩秒鐘,才有助於保養膀胱功能;這就是常聽到的「凱格爾運動」,對於骨盆腔鬆弛與尿失禁和大便失禁,有良好的預防與治療效果。有餘尿不要用力解尿 出現頻尿、尿急、灼熱等恐是泌尿道有異狀有些人解完小便後,仍然覺得膀胱內還有一些尿,不解不快,就順勢用力擠一下,其實這常是不必要的,因為任何人都有可能會有一些尿解不乾淨(稱為餘尿),餘尿在30cc以下都是正常,而且餘尿常會隨年齡而增加,所以一位7、80歲的婦女,餘尿即使是100cc,也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所以不要用力解尿,也能達到保護膀胱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正常人大約是2~3小時解一次小便,尿量常會在350~500cc 左右,並不會有頻尿、夜尿、解尿疼痛、灼熱、尿急,解尿也不必用力,不會尿不乾淨、解尿困難,也不會漏尿、血尿;如果出現上述的情況,可能是生殖泌尿道有問題,務必要去泌尿婦科尋求診治。延伸閱讀: 一直想尿尿?又常漏尿?小心是間質性膀胱炎! 教你用2招加大膀胱容量 明明有尿意卻還是憋尿? 3習慣都NG!醫師完整剖析不同泌尿道感染會出現哪些症狀
-
2020-10-23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開刀飲食不定、喝水少 泌尿科醫師輸尿管結石
口述╱林口長庚醫院移植中心副主任江仰仁「什麼科醫師得什麼病。」這句話是我還是醫學系學生時,泌尿科老師上課說的,當時我並不當一回事。投身泌尿及腎臟移植領域30年,覺得有專業知識與敏銳度,從沒想過自己會得到泌尿疾病,現在回想起老師的話,真的滿有意涵的。身體悶痛 檢查腎水腫兩年前的某個周日傍晚,我覺得不太舒服,雖然能吃能睡,但身體就是感到有種「悶痛」、說不上來的微痠痛感,當下閃過「可能是結石」的念頭,因為沒有痛到影響生活,認為應該不太可能。隔天上班,中午科內聚餐,我向同仁描述這情況,住院醫院回我說「應該是結石」。我決定在科內檢查,兩次超音波檢查都顯示,有腎水腫,但我排尿等一切正常,隨即安排隔天接受腎臟攝影注射顯影劑檢查,發現輸尿管有一顆約0.5公分的結石。內心震撼,怎會是我?確認結石後,我雖沒說什麼,但內心震撼,「怎麼會是我?」自認沒有家族遺傳史,飲食均衡、有運動、營養及保健食品攝取也沒少的我,怎麼會有輸尿管結石?一般來說,泌尿系統結石若小於0.5公分,不用特別處理也不須開刀,只要多喝水,結石有機會隨尿液自行排出。但因悶痛感持續在,會影響工作,當天晚上就安排體外震波碎石術。雖然不必住院、回家後多喝水,但隔天醒來如廁時仍出現血尿、悶痛也沒有消失,再度檢視才發現,輸尿管結石竟然還在。泌尿道結石 高危險群「等幾天看看吧。」同事這樣勸我。等了四天還是不舒服,決定開刀治療。在同事安排下,當晚住院先麻醉,再進行輸尿管鏡碎石術,術後膀胱痛感明顯,但隔天醒來,身體感覺好多了,悶痛感不見了。術後我仍每個月追蹤,檢視腎水腫與鈣化點,半年後完全消除,才放下心中大石,至今每年持續追蹤。現在回想,這或許是外科醫師的「原罪」吧。內科醫師不須動刀,問診時可坐著、喝水、也可走動;身為外科醫師的我,一天可能兩三台刀,一上刀就得4、5個小時且全神貫注,8小時下來,可能喝水不到1000㏄,加上吃飯得快又不定時,我真的是泌尿道結石的高危險群。體態健康 才是患者榜樣因為自己是專業醫師,控制欲高、比較逞強,加上泌尿系統又是專長,覺得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而忽視。這次經驗讓我理解,「醫師也是人,也會生病。」我們面對病人,總叮嚀多喝水、少喝咖啡、少攝取高普林食物等,以避免結石,往往自己卻沒有認真面對。在疾病的當下,每個人都是脆弱的。這兩年我會運動,持續每天健走半小時,盡量少喝咖啡、多喝水,「體態健康」,才是患者最好的榜樣。醫學辭典/輸尿管結石泌尿道結石指發生在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的結石。輸尿管結石在臨床很常見、發生原因與家族史、體質有關,也跟飲食、水喝太少及長期臥床等有關,在泌尿科疾病患者中占了2至3成。腰痛、血尿是輸尿管結石常見症狀。近年臨床發現,部分年輕男性愛喝碳酸飲料、奶茶等,結石比率變高。夏天氣溫高、流汗多、尿量少,有結石問題的患者是冬天的兩倍。輸尿管結石多為腎臟結石掉下來阻塞造成,輸尿管有三處位置較狹窄,分別是腎盂與輸尿管交界處、輸尿管經過大血管處、輸尿管及膀胱交界處,結石也較容易卡住。可透過X光、超音波、電腦斷層攝影(CT)等方式檢查,並依其大小及位置來決定治療方式。若結石小於0.5公分,可採觀察及保守治療,若造成腎水腫或觀察後不見結石掉下,可輔以藥物治療。大於0.5公分的輸尿管結石,需積極處理,透過體外震波碎石、輸尿管內視鏡碎石、腹腔鏡手術等方式處理。臨床上,五年內約有半數患者會復發,術後應積極追蹤。江仰仁小檔案現職:林口長庚醫院移植中心副主任,長庚醫院泌尿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執行長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專長:一般泌尿,腎臟移植興趣:健走、聽音樂、閱讀經歷:長庚醫院一般泌尿及腎臟移植科主任,長庚泌尿科助理教授
-
2020-10-19 名人.李伯璋
李伯璋/病人是醫療人員最好的老師
能解除病人的痛、病人家屬的苦,是我們醫療人員行善的好命?瞎忙的苦命?正向思考或負面看待全在自己一念之間。我依然記得60年前在虎尾小鎮的往事:唸幼稚園時半夜發燒,媽媽抱著我去「李內科」求診,唸小學時幫媽媽洗碗,碗滑溜劃傷右手腕而流血,媽媽趕快帶我去「楊外科」縫合傷口,點點滴滴感恩醫界前輩仍在心頭。今年初我開始感覺有可能攝護腺肥大造成排尿不順的輕微症狀,也開始服藥。有一天,突然有嚴重便祕而導致完全無法解尿,便祕與解尿困難是會互有因果關係,我到成大醫院急診室時就先被導尿,果然舒服多了。但是,兩個當醫師的兒子卻擔心我的便秘是否因為大腸直腸長腫瘤的症狀?就安排電腦斷層檢查攝護腺與大腸。攝護腺是有肥大,不像長癌症;大腸沒事,沒看到癌症;卻意外發現右腎中間位置有個腫瘤,不知是良性是惡性?面對同時有攝護腺肥大與腎臟腫瘤的治療策略,真的是有故事可探討!攝護腺肥大通常先以藥物治療,再來有傳統以內視鏡經尿道電刀刮除手術,或更進一步用雷射刀切除手術。吃藥有藥物的副作用,開刀卻常聽見少數人有不可預期的漏尿合併症,醫療選擇就完全取決於醫病的溝通與相互信任。我很幸運!二兒子是高醫泌尿科醫師,他願意接受我先裝戴導尿管下要先用藥物治療的方向。於是他倆兄弟每週末都回家合作幫我拔除尿管,看看是否能順利解尿,若不行,就再為我重新放置導尿管,經過四周,在藥物治療下,終於能順利排尿,也排除因開刀合併症的風險。我利用這機會就跟兒子討論所有醫療行為均要以病人最大利益做考量,他說最近在診間若遇見病人抱怨「怎麼吃藥兩周了還沒好?」,他就舉出治療老爸的經驗為例,鼓勵病人接受治療要有耐心。我也告訴兒子,做為好的外科醫師不要只會要病人接受侵入性的外科手術,我們隨時檢視我們對病人的醫療決定,若能適用我們的親人那就對了!在腎臟中間位置那顆小的腫瘤是另個更大的挑戰等著我,雖然沒能有病理切片在術前證實是良性或惡性腫瘤,和哥哥討論後,避免腎臟部分切除的流血風險,我們決定請醫師給予全腎手術摘除。對我而言,是平常心面對與接受這必要的開刀,對照我昔日為病人進行親屬間活體捐贈腎臟的移植手術,這個內視鏡手術摘除病變腎臟應該比較單純。但出乎意料的,是因為我的腎臟周圍脂肪多,手術後出現有小血管不斷滲血的狀況,因此我很快再進入開刀房進行止血手術。從住院到復元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想是醫學有許多是無法預先掌握的,臨床上有太多的千變萬化。術後進加護病房的數日,尤其感謝高醫呼吸照護團隊協助我肺部呼吸運動來恢復心肺功能。目前健保給付肺部呼吸運動每次支付只有85點,而且一天只能計價一次,加護病房病人如果能多做幾次,確實有助於增加病人活動能力並減少急重難症住院天數,給予較合理的醫療給付,必然能更提升醫療照護的品質。有次陪部長向蘇院長面報健保業務,院長手比開刀手勢問我有沒有好些?我有感的說以前開刀的病人順利出院時,總以為他們的病都好了;這次我自己當病人,發現元氣要回復正常應該要一個月,可是,我當時只請假7天就回來上班。俗話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次我因攝護腺肥大做檢查病,意外發現毫無疼痛、血尿等症狀的腎臟腫瘤,要感謝高醫醫療團隊悉心照顧,讓我可以迅速康復回到工作崗位。也由於我的病痛,更拉近了我們一家四人的感情,感受到家人悉心照料的幸福感,我會更珍惜當下活出自己的生命價值!
-
2020-10-19 科別.婦科
不穿內褲身體會出現什麼變化?婦科教授曝一個恐怖風險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許多男生喜歡喜歡無拘無束不穿內褲,連偶像周杰倫都曾表示,從小不愛穿內褲,相對來說,不穿內褲的女性則少之又少,最近1名YouTuber「1G」女網紅,親身試驗,想試試不穿內褲1個月,「妹妹」會有什麼變化,不過,最後因為經血外漏,而停止試驗。內褲可阻絕病菌入侵感染 不穿內褲較易引發感染疾病 資深婦科教授李茂盛表示,根據觀察門診的情況,幾乎沒有看過沒穿內褲的患者,即使感染嚴重、或是分泌物較多,也都會穿上內褲,不可能不穿。 李茂盛說,必穿內褲的主要原因在於阻絕病菌入侵陰道引發感染,有些女生容易下泌尿感染,如果又不穿內褲,使病菌長驅而入,更容易引發感染疾病。以往寬大不雅的阿嬤大內褲,幾乎已經絕跡,建議女性挑選穿起來舒適的純棉內褲,且需每天更換,如果沾到經血,就建議換掉。網紅親自實驗 真實感想引熱議 根據YouTuber「1G」的親身試驗,一開始沒穿內褲外出,分泌物直接黏在褲子上,使得下體氣味較重。此外,至健身房時,不穿內褲運動,「妹妹」在運動過程的「形狀」明顯,讓人尷尬。 整體來說,不穿內褲時,1G自覺,身體變得比以往健康,分泌物也比穿內褲時少了許多,但不穿內褲,有時造成私密處摩擦,「妹妹」比較容易會「乾乾皺皺」。 實驗快結束的前幾天,1G碰上了生理期,因為不穿內褲,而改用衛生棉條,偶爾經血外漏,這讓她感到不安,最後還是決定中斷實驗,穿回內褲,改用衛生棉,比較安心。(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貼身內衣褲沒洗乾淨 小心這個東西上身! 私密處飄異味  NG清潔行為你中了嗎?
-
2020-10-18 科別.骨科.復健
發現骨鬆只要多吃高鈣食物、補充鈣片?醫:錯誤觀念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骨質疏鬆症成為國人關心的重要議題。根據國民營養調查報告統計,台灣50歲以上女性骨鬆症盛行率為38.3%、男性為23.9%,且有逐年增高趨勢。鈣質是骨骼維持健康最重要的元素,缺鈣的人骨骼會變得脆弱,加上骨質疏鬆不易察覺,許多人都是骨折、受傷後才發現自己罹患骨質疏鬆症。但由於民眾對病症、鈣質攝取的了解不足,常產生許多誤解,以訛傳訛後更出現不少問題。像許多人以為平常攝取高鈣飲食就不會骨質疏鬆、吃鈣片可能造成泌尿道結石、怕骨折乾脆避免運動、葡萄糖胺補充品可以解決缺鈣問題等,這些其實都是錯誤觀念。迷思1 只要平常攝取高鈣飲食一定不會骨質疏鬆。許多人認為只要攝取高鈣飲食,像是從小就天天喝牛奶、常吃小魚乾等高鈣食品,就不會骨質疏鬆。但土城醫院骨科主任陳文鈐表示,其實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多因子疾病,並不單只有缺鈣會造成。陳文鈐表示,骨質疏鬆症主要有原發性與續發性兩類:1.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停經後骨質疏鬆症:是女性特有,通常發生在51至75歲時,女性因為停經,缺乏女性雌激素,導致蝕骨細胞增加,最後骨量流失,容易造成椎體壓迫性骨折以及遠端橈骨骨折。老年型骨質疏鬆症:人隨著年齡增加,維生素D合成下降,使腸胃鈣吸收能力下降,血鈣偏低導致副甲狀腺分泌增加,使破骨細胞活性增加,造骨細胞數目漸少,是自然老化的過程。2.續發性骨質疏鬆症若患者長時間服用大量類固醇藥物,或患有內分泌疾病包括副甲狀腺亢進、副甲狀腺亢進、生殖腺官能不足以及糖尿病,都有可能造成。這幾種問題不是攝取高鈣飲食便可解決,建議就醫,對症下藥。迷思2 鈣片吃多了,可能會造成泌尿道結石。有人以為吃鈣片可能造成泌尿道結石,陳文鈐解釋,其實泌尿道結石主因是食物中的草酸、磷酸被吸收進體內,與身體中的鈣結合為草酸鈣、磷酸鈣,接著被過濾到尿液中,才會在尿道形成結石。但攝取鈣片時,草酸、磷酸在腸胃中就會與鈣片結合,經由腸胃道從大便排出,所以攝取鈣片反而會減少泌尿道結石的可能。迷思3 缺鈣的人,可以吃葡萄糖胺補充品。葡萄糖胺其實是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的治療藥物,本身不含鈣質,但市面上有些含葡萄糖胺保健食品名稱會讓人誤以為能保護骨頭、增加體內鈣質。甚至有業者聲稱該產品能減少骨質疏鬆問題,但醫界對此說法始終存疑,多年來的研究也未顯示葡萄糖胺有此效果,健保署更在2018年10月取消對葡萄糖胺的補助。若要補充鈣質,醫師建議還是以鈣片加維他命D,會有較為顯著的效果。迷思4 發現骨鬆時,只要多吃高鈣食物、補充鈣片,不需藥物治療。許多民眾發現自己有骨質疏鬆時,會認為只要自行補充高鈣食品、鈣片、維生素就好。但陳文鈐說,其實有些嚴重骨質疏鬆的患者,已經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髖關節骨折、手腕骨折等與骨質疏鬆高度相關的問題。這類嚴重骨質疏鬆的患者光補充鈣質已來不及強化骨質,須使用特定的骨鬆藥物才能快速減少再次骨折的機率,因此需要由專業醫師診斷治療。迷思5 因為怕骨折,所以骨鬆的人最好多休息,不要運動。發現自己骨質疏鬆後,有些人擔心動作太大會發生骨折意外,便不運動,但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根據沃爾夫定律,只要持續運動,骨頭就會長得比較好,而65歲以上長者骨頭雖然無法再生長,卻能透過運動維持骨骼健康,減緩骨質流失問題。醫師建議,若膝蓋狀況良好者,可以多爬山、曬太陽;膝蓋不好的人,可以用快走、散步的方式減少骨質疏鬆的速度。但並不是所有運動都能減緩骨質疏鬆,像是游泳、騎車、划船,這些運動因為骨頭沒有承受重量訓練,所以對減緩骨質流失效果較差。
-
2020-10-13 新聞.用藥停看聽
抗生素治青春痘卻喪命 長庚找到關鍵藥物過敏基因
廣泛使用在上下呼吸道感染、皮膚感染等疾病的抗生素「磺胺類抗生素撲菌特錠」(Baktar),卻常引起國人嚴重藥物過敏。年僅18歲的男大生,為治療青春痘,服用該類抗生素,引發肝衰竭死亡;長庚醫院找出導致該藥物關鍵的特殊基因(HLA-B*13:01)及相關基因型,引發嚴重過敏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5倍。磺胺類抗生素撲菌特錠(Baktar)是台灣藥害救濟排名前十大、也是全球嚴重藥物過敏的前五大藥物,而撲菌特錠廣泛使用多種感染病症,如皮膚感染、上下呼吸道感染、腎臟及尿路感染、生殖器感染、腸胃道感染,連燙傷藥膏、眼藥水都含有這類抗生素,每年約有20萬到30萬人使用,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但一旦磺胺類抗生素過敏很可能會致命,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部長長鐘文宏表示,收治的病例中,有位18歲男大生為了治療青春痘服用磺胺類抗生素,引發肝衰竭,等不到換肝死亡;一位女大生,同樣也是為了治療青春痘,服用磺胺類抗生素,結果引發猛爆性肝炎;另一名泌尿道感染女性病患則導致全身性的皮膚水泡與破皮,一度引起敗血症而差點死亡,最後雖撿回一命,卻併發永久後遺症,眼睛視力嚴重受損。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醫師陳俊賓表示,磺胺類抗生素過敏反應,輕則局部或全身的搔癢紅疹,嚴重過敏反應則包含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SJS)、毒性表皮溶解症(TEN)和藥物反應伴隨嗜伊紅性白血球增加與全身症狀(DRESS)。陳俊賓表示,臨床表現則包括全身性產生紅疹與水泡,到大範圍的皮膚破皮和黏膜潰瘍,也可能併發肝腎功能或多器官衰竭而導致死亡,死亡率高達30%;有些幸運存活的患者,也可能會有眼睛視力受損的永久後遺症。鐘文宏表示,長庚研究團隊是與亞洲的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合作進行為期五年的研究,確認磺胺抗生素過敏的特殊基因型(HLA-B*13:01及相關基因型),帶有此特殊基因型的人使用撲菌特錠抗生素藥物就有可能產生嚴重藥物過敏的風險,且風險比一般人高出45倍,其中過敏患者約52.8%帶有這基因型、正常人約11.4%。鐘文宏表示,既然已經找到特定的基因會引發嚴重過敏,若能早期於病人服藥前,進行用藥前基因檢測和疾病早篩,將可有效預防嚴重藥物過敏的發生。
-
2020-10-13 科別.泌尿腎臟
急尿、射精疼痛…慢性攝護腺炎愈來愈年輕,跟這些習慣有關
●慢性攝護腺炎患者年輕化,但以30到40歲男性為多●久坐不運動,易引發無菌性慢性攝護腺炎;性行為細菌感染,易引發細菌性慢性攝護腺炎●有會陰部腫脹、排尿不順、頻尿、急尿、射精疼痛等症狀,須藥物治療及改變生活作息年約40的張先生,近半年「小弟弟」常隱隱作痛,特別是在工作量暴增時,往往在辦公室內坐立難安,晚上也睡不好,嚴重影響生活。原以為是工作壓力大導致的焦慮症候群,直到日前連射精都會疼痛才驚覺不妙,就醫確診為「無菌性慢性攝護腺炎」。最年輕患者 竟只有20歲隨著性行為年齡提前,生活形態改變,慢性攝護腺炎患者愈來愈年輕。台大醫院泌尿部主任張宏江表示,收治過最年輕的慢性攝護腺炎患者僅20歲,但還是以30到40歲男性為多。慢性攝護腺炎症狀以會陰部腫脹、不舒服為主,還有排尿不順、頻尿、膀胱腫脹、急尿,通常也合併射精疼痛。張宏江指出,慢性攝護腺炎分為細菌性與無菌性,患者比率各占一半,細菌性慢性攝護腺炎以性行為細菌或披衣菌(PE菌)感染為大宗,其餘則是菸酒刺激、熬夜等;無菌性慢性攝護腺炎則與生活作息有關,特別是久坐不運動,容易造成發炎反應。習慣不改 當心反覆發炎在治療上,無菌性慢性攝護腺炎比較棘手。張宏江表示,細菌性慢性攝護腺炎的治療以抗生素為主,療程約一到三個月,同時搭配止痛藥物改善不適感。治療無菌性慢性攝護腺炎,除了給予肌肉鬆弛劑等藥物,還得搭配生活作息改變,療程動輒半年以上,一旦生活習慣恢復,慢性攝護腺炎將會反覆發生。改善慢性攝護腺炎的症狀,也可以透過物理治療,例如熱水坐浴、經直腸攝護腺按摩、低能量震波治療等方法,低能量震波治療主要是透過刺激會陰部,增加血管新生、幫助血液循環。增加癌變? 機率不高許多男性擔心慢性攝護腺炎會增加罹患攝護腺癌、攝護腺肥大機率,張宏江指出,文獻有案例,但機率不高。高雄榮民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簡邦平表示,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癌與慢性攝護腺炎屬性相當不同,部分慢性攝護腺炎被過度診斷。慢性攝護腺炎 需審慎診斷簡邦平說,依他的臨床經驗,慢性攝護腺炎患者每年約一到二名,尿液或白血球檢測只能參考,必須排除所有疾病,不明原因的生殖器疼痛且合併射精疼痛,才能確診慢性攝護腺炎,臨床很多患者是下泌尿道感染或性功能障礙。曾有患者擔心慢性攝護腺發炎引發攝護腺肥大,希望執行攝護腺刮除術來預防。簡邦平強調,這樣的處置並不合適,慢性攝護腺炎不一定會引發攝護腺肥大,就算年輕人出現攝護腺肥大,也不一定需要採取侵入性的治療方法,不當的攝護腺刮除術恐導致性功能障礙等,此時建議諮詢第二意見。
-
2020-10-13 新聞.食安拉警報
萊劑美豬公聽會 學者正反意見不一
進口含萊劑美豬引發外界討論。學者指出,研究顯示體外的人類腎臟細胞接觸到萊劑後,存活率會降低,且對果蠅也有負面影響;另有學者認為,含萊劑美豬可食用,但政府應宣導標示降低高暴露族群食用內臟。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天舉辦「政府宣布開放含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對國人健康之影響與危害」公聽會,邀集毒物專家、醫師及公民團體,討論進口含萊劑美豬的相關風險。高雄醫學大學生物醫學博士王文心在公聽會發言時引用2015年食物與營養研究雜誌的期刊專文,標題為「萊克多巴胺潛在之生殖泌尿道(含腎臟)毒性與結石生成效應」;內容摘要指出,萊克多巴胺對小老鼠的腎臟細胞、體外的人體泌尿道上皮細胞都具有毒性,會讓細胞存活率降低。王文心指出,該研究也針對萊克多巴胺對果蠅的腎臟細胞、攀爬能力、壽命進行比對研究,投以10ppb劑量養殖21天後,對照沒使用萊劑者,使用萊劑的果蠅腎臟結晶增加、抑制攀爬能力,且使用萊劑的果蠅壽命也縮短。台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志剛說,台灣產婦所吃的腰子,必須是溫體豬宰殺後立刻去灌流,沒灌流的豬腎裡都是尿液;美豬宰殺後就會直接冷凍,冷凍後的腎臟細胞都被冰晶刺破,因此美豬腎不僅臭,口感也不好,餐廳老闆如果賣這種腰子,客人一定吃得出來。朝陽科大環境工程與管理系講座教授王順成表示,萊克多巴胺是水溶性,很快會分解掉,並沒有像外界想得這麼危險,「我相信(含萊劑美豬)是可以吃的」;不過教育部跟國防部都發公文要求用國產豬肉,外界也認為軍人不敢吃,但形塑不敢吃的印象是政府的錯,因為各部會溝通不足。成功大學醫學院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李俊璋也出席公聽會,報告2019年參與的「食用肉品暴露萊克多巴胺之健康風險評估指出,考量國人對動物內臟的攝食量較高,飲食習慣與西方大不同,尤其國人在坐月子時期可能會攝取較大量的豬腎與豬肝,建議應透過宣導及標示降低坐月子婦女等高暴露族群的動物內臟攝食量,以保障高暴露族群的飲食安全。對於公聽會中學者及立委意見,陳時中回應,外界關心進口含萊劑美豬是否具足夠科學證據,他認為劑量是基礎,但他也得承認,如果超過一定劑量,甚至把藥物當作食品,當然會超量。陳時中說,距離進口含萊劑美豬的時間很短,需要準備的事情非常多,但衛福部希望在立法院能跟民意溝通,畢竟立法院是民意單位。陳時中表示,外界關心稽查人力及經費不足,衛福部已向行政院申請動用第二預備金;為讓民眾安心,需要倍數查驗,但進口美豬數量佔所有進口量比例相對少,衛福部會精確計算需要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