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8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宿便
共找到
65
筆 文章
-
-
2021-10-08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換季皮膚癢、口乾舌燥? 中醫授「秋季護理守則」
秋分剛過,你是否感受到天氣漸漸轉涼、日夜溫差變大,陽氣漸收、陰氣漸長呢?秋天主「肺」,也因此許多和肺部相關的疾病都容易因為天氣乾燥而產生,像是皮膚乾燥龜裂、口乾舌燥、過敏、咳嗽等呼吸道問題,都是此季節好發疾病。中醫師辛重毅表示,「肺主皮毛」,通常肺氣不足的人因為皮膚腠理比較鬆散、抵抗力差,對外在環境的溫濕度等氣候的改變調節能力較差,因此當溫濕度環境變化大時,就容易引發皮膚搔癢、起疹、痘瘡、皮脂腺阻塞發炎等皮膚問題。再者,肺與大腸相表裡,如果大腸排遺功能不好,腸內宿便毒素累積,也可能影響皮膚健康狀況,唯有肺和大腸的功能正常,皮膚、汗腺和皮脂腺才能正常運作。辛重毅表示,要改善這些秋季好發的皮膚問題,可從內在潤肺補氣整腸除宿便、外在保溼抗敏一起做起。飲食調養 多吃白色和酸性食物潤肺生津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肺對應於五色中的「白色」,因此適量食用滋肺潤燥的白色食物可以強化肺臟對於秋燥的適應力,像是百合、白果、杏仁、蓮藕、香蕉等食物都不錯;而肺與「腸」又為表裡,所以也可多吃山藥、銀耳、蘿蔔、白菜、蜂蜜等食物幫助潤腸。除了白色食物,也可吃點酸的食物生津,像是蘋果、山楂、水梨等,都很適合。至於哪些食物該在秋天時忌口呢?辣的食物容易傷肺氣,讓體內津液流失;蔥、薑、蒜等辛香料在秋天過度食用容易燥熱上火,也避免多食。山藥:含豐富的澱粉酶、多酚氧化酶,可健脾養肺,促進消化。水梨:當季食材,能生津解渴、潤肺止咳,適合燥咳者,燉煮後效果更佳。蜂蜜:滋養潤肺,早上喝一杯溫蜂蜜水幫助排便。蓮子:秋燥時補脾降虛火,能安神養心。外在護理 乳液擦澡穴位按摩改善過敏乾癢辛重毅進一步指出,除了飲食調理,對於季節氣候引起的過敏或乾癢問題,建議由改善居家環境做起。室內溼度維持55度左右最不容易引發皮膚問題,太過乾燥可藉由加溼機或精油噴霧來調整室內溼度;同時也要加強環境清潔避免過敏原誘發皮膚癢,像是沙發、絨毛玩偶、地毯等容易藏匿塵蟎或蟑螂排泄物等過敏原的地方,建議以強力吸塵器配合拍打式吸頭加強清潔,床單、衣物等則應增加清洗頻率或以加熱方式清除塵蟎。至於皮膚容易乾癢脫屑的人,可採乳液擦澡的方式,在洗澡後身體用毛巾略為擦拭,立刻抹上過敏體質專用的乳液,注意洗澡溫度不宜過高,也避免過度使用肥皂清潔皮膚。辛重毅提醒,異位性皮膚炎等角質受損嚴重、太過乾燥的人,建議用油質乳膏取代乳液,例如中醫的紫雲膏,可潤膚、收斂、抑菌、促進傷口癒合,對皮膚乾癢或抓傷的傷口,具有良好的保護和修復效果。另外在食物中適量添加一些胡麻油,也可有效改善皮膚乾癢狀況。除了皮膚問題,秋天常見的過敏性鼻炎、便祕、鼻塞等問題,則可透過簡單的穴位按摩獲得舒緩。辛重毅示範,鼻病保養一般常用穴位為位於鼻翼外緣、眼球中心直下法令紋處的迎香穴,每天早上起床後雙手搓熱用手指上下搓揉鼻翼旁迎香穴,能舒緩鼻塞、流鼻水的不適;拇指和食指相交虎口處接近食指掌骨邊緣的合谷穴,則能舒緩喉嚨痛、頭痛及改善便秘等不適。透過簡單的穴位按摩,就能有效改善呼吸道問題,不妨試試。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換季過敏「3要3不要」! 常打噴嚏、流鼻水、皮膚癢一定要學會 ·換季過敏性鼻炎發作,一直打噴嚏? 鼻噴劑減緩症狀,6動作別做錯...第一點是關鍵
-
2021-09-25 養生.聰明飲食
吃當季/釋迦營養成分高,3種人慎食!專家教6招正確吃法
中國大陸日前宣布禁止台灣釋迦、蓮霧輸入,釋迦目前為產期,消息一出引發農民擔憂。釋迦其實是營養成分很高的水果,大家不妨適量吃,但甜度高,慢性病患仍需慎食。釋迦原產熱帶美洲,因幼果外表很像荔枝,又自稱「番夷」引入,所以稱為「番荔枝」;因果實很像釋迦牟尼佛頭飾物,因此又被慣稱為「釋迦」。台東縣是台灣釋迦的主要產地,約一年兩收,每年7月起至翌年3月都有供應上市。營養成分高 3種人慎食根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釋迦營養成分很高,有豐富的鉀、鈣、鎂、磷等礦物質,尤其鎂離子更約是蘋果的7倍,有助於心血管與神經系統的運作。富含維生素C與B2,都是蘋果的10倍以上,是最佳抗氧化、抗老化水果,特別有助於皮膚的保健。粗蛋白是蘋果的4倍,是細胞健康的重要成分。膳食纖維約為蘋果的2倍,能有效地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除宿便。但釋迦極甜、熱量高,慢性病患尤其糖尿病患者不可多吃,過量易使血糖飆;減重者也要顧慮其高熱量;另鉀含量高,腎功能不佳及限鉀的患者也不宜。【延伸閱讀】>>台灣水果太甜啦 釋迦糖度高達26度根據台東地區農會網頁介紹,挑選釋迦應以果粒大,果實鱗溝呈乳黃色,果鱗綠中透白帶有果粉,果型圓整,無病蟲害或機械傷害斑痕者為優。此外,其實許多人不知道怎麼吃釋迦。農會也教大家以下6個方法品嘗美味釋迦:釋迦食用6方法1、釋迦果實對低溫敏感,在果實硬,尚未軟化前,不可置於冰箱中,否則會發生後熟障礙,使果實不能正常後熟軟化(俗稱啞吧果)無法食用。2、食用釋迦請輕輕的捏看看釋迦是否已經軟熟了,如果軟的話就可以食用囉。3、一般釋迦(軟枝種及大目種)在夏季約1~3天就會軟熟,冬季約3~5天軟熟。鳳梨釋迦冬季約3~5天軟熟。4、如果想要快快吃到釋迦的話,可以使用報紙包覆保暖,加速軟熟,若想要慢慢吃的話,只需存放在通風處保存即可。5、一般釋迦剝開即可食用、鳳梨釋迦請用水果刀切開食用。6、將軟熟的釋迦果肉挖出放置容器內,置於冰箱冷藏可存放5天,冷凍庫可存放一個月,取出食用時冰涼香甜又不沾手,風味像冰淇淋般美味喔!資料來源:.台東地區農會.行政院農委會
-
2021-09-17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胃腸科名醫忙到5天沒排便 宿便太多腸阻塞
身為胃腸肝膽科醫師,經常會提醒病人要注意便祕問題,多吃蔬菜水果,其實我也會疏忽而發生嚴重腸阻塞。那一年是升上主治醫師的第5年,計畫要前往美國德州貝勒醫學中心進修,家人也跟著同行,但出發前3天的夜晚,卻在睡夢中痛醒。服藥未緩解 擔心盲腸炎當時觸摸腹部加以診斷,發現下腹部又腫又痛,服用解痙攣藥物後,不僅沒有緩解,反而痛得更厲害,盲腸的位置也很痛,擔心是盲腸炎,當時已經痛到站不起來,由家人緊急送到高雄榮總急診。一路上心裡很忐忑,擔心萬一要開刀,3天後不可能出國,一切好不容易安排好的事情,後續處理起來很麻煩,整路腦袋沒停。5天沒排便 忙到完全疏忽到醫院後經過各項檢查,從腹部X光片裡看到腸子裡有許多宿便,醫師認為可能宿便太多引發腸阻塞,大小腸都腫了起來,這時才想到因為準備出國太忙了,算一算已經5天沒有排便,後來醫師開了灌腸藥,果然排出很多糞便,人也跟著馬上舒服起來,結果還好順利出國。那次經驗給我很深刻的體認,連自己是胃腸科醫師,總是提醒病人要多吃蔬果、多注意排便狀況,自己一忙起來竟然完全疏忽,可以想見一般民眾可能更容易忽略便祕帶來的問題。灌腸的時候感覺不太好,很擔心被人戳破腸子,後來行醫時病人提到肚子痛、灌腸等問題,更能體會到病人的不適與擔心。3天以上沒排便 就是便祕門診中便祕就醫的病人很多,便祕的定義是3天以上沒排便,可以靠一些方法排解,例如多吃蔬果、益生菌,每天喝水要超過2000㏄、適度運動等。很多病患會說「我都有吃蔬果,怎麼還會便祕?」但要看吃得夠不夠,現代人飲食中膳食纖維攝取量多數不夠,每天至少要25公克,半碗煮好的青菜、一碗糙米飯或是一顆橘子,各可以提供4公克的膳食纖維,必須3餐都吃水果,中午晚上各半碗菜,再加上一碗糙米,才能湊足25公克,如果真的吃不夠,可以考慮直接吃膠囊補充。便祕逾一個月 就醫找原因 不少人長期便祕,引起便祕原因有三種:一是功能性、二是器質性、三是藥物性。像是吃不夠蔬果或是壓力大等造成,稱為功能性便祕;大腸癌、腸沾黏、甲狀腺分泌不足或副甲狀腺亢進等,可能引發器質性便祕。如果在改善生活飲食習慣後,便祕仍超過一個月以上,應就醫找出原因。使用藥物也可能造成便祕,例如含鋁的制酸劑,或是鎮定劑、解痙攣及止痛等藥物,都可能影響腸胃蠕動,如果情況嚴重,可以與醫師討論換藥。如果發生腹部疼痛、體重減輕、生活品質下降、便祕超過3個月,或是改變生活習慣仍便祕一個月以上,就應盡速前往胃腸科就醫。許秉毅小檔案現職:●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中國醫大學專任教授●台灣內視鏡醫學會監事●台灣胃腸蠕動醫學會監事年齡:59歲學歷:台北醫學大學畢業,美國貝勒醫學院參訪學者專長:幽門螺旋桿菌治療、胃潰瘍、胃癌、大腸癌、肝癌及肝炎等興趣:攝影、保齡球、旅遊經歷:●陽明大學醫學系教授●高雄榮總胃腸科主任
-
2021-07-3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肚子不餓卻咕嚕咕嚕叫不停? 醫揭「超尷尬原因」:出現1危險徵兆快送醫
40多歲的上班族劉先生,工作相當忙碌,根本不記得自己多久沒有上廁所,連有便意也暫時先忍著,直到腹痛如絞,才乖乖坐上馬桶,使盡吃奶的力氣排便,有時因為糞便太硬,甚至出現血絲或肛裂的情形,相當難受。 排除身體廢物 維持年輕體力關鍵 我們每天吃進去的食物,在消化道(食道、胃、小腸、大腸)的旅行時間長達1~3天,其中有絕大部分的時間是在我們的腸道(小腸、大腸)吸收消化,食物消化的殘渣(廢物)最後轉變成糞便,經由肛門排出體外。 廢物累積在體內,一定是不好的,每天排除廢物,人體才能維持正常的運作,自然老化得慢,是保持年輕體力的關鍵。 常放屁 當心腸胃功能有異一個正常的人,每天放屁5~10次,總共會排出500毫升左右的氣體。一般而言,吃得愈香(如肉類、各種油炸食物),放出的屁愈臭。常放屁可能跟肚子脹氣有關,導致脹氣的原因包括飲食習慣不好,例如吃東西時狼吞虎嚥、邊吃飯邊說話等,或是吃了易產氣的食物,例如豆類製品、地瓜等;頻繁的排氣也有可能腸胃道疾病,如大腸激躁症、消化性潰瘍、膽結石、胃炎、腸阻塞、腸套疊、腸粘黏、腸胃道腫瘤等患者,也容易累積腸氣而導致脹氣,因此,常放屁其實代表腸胃功能有異,可能要求助醫師。另外,當排出的氣體出現惡臭時,也是一種警訊,最好調整飲食,改為清淡,若時還未改善,則需要看醫生。 腸子常咕嚕咕嚕叫 係因腸胃蠕動所致肝膽腸胃科醫師洪志聖表示,腸子常咕嚕叫,除了是因為腸胃正在蠕動之外,也 可能是因為太緊張導致,很多大腸激躁患者都有此情形,除非已經影響生活品質,原則上不需就醫。 宿便非得完全清除 正常排便即可然而,也有不少人認為,宿便一定要完全清除,這恐怕是最常見的迷思了。許多廣告的推波助瀾,讓人以為宿便是肥胖、百病之源,而用盡所有方法想要清除囤積在肚子裡的糞便,有些人甚至吃瀉藥而傷身。洪志聖說明,其實,正常人即使每天排便,還是會有宿便,而且大腸裡需要菌叢的平衡,而非只有某種菌,因此,只要排便正常,並不需要特別擔心宿便。延伸閱讀: ·便祕伴隨「5改變」小心得大腸癌! 專家教你如何遠離高風險 ·莫名胃口差、常脹氣小心是胃癌! 醫警告:這些「用餐習慣」恐增罹癌風險 
-
2021-07-23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你的「濕氣」重不重?一張表自我檢測!口水多、舌苔厚...中醫師:有超過6項,你就是重度濕氣!
濕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因其性重濁黏滯,故易阻遏氣機,病多纏綿難癒。你的身體濕氣重?哪一些症狀代表你濕氣很重?身體濕氣檢測表1.全身無力常有人覺得自己全身提不起勁,頭整天昏昏沉沉的,腰好像背了一個大包袱,很沉重的感覺,兩條腿也好像綁了鉛條,上下樓梯都很困難。這些症狀和濕的關連很大,因為「濕性重著」,濕的特性會讓人覺得很有沉重的感覺,如果身體濕氣重,那可能是脾被濕給困住了,脾原本可以升發人體的清陽,一旦被濕困住了,清陽不升,人體就會產生全身乏力而且有沉重的感覺。有的人覺得自己明明睡很多,但是卻總是睡不飽,甚至愈睡愈累,這也是身體濕氣太重的緣故,濕容易讓人覺得困倦,睡更久反而會更累,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發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一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彈︙︙那麼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濕了。中醫講「濕重如裹」,這種被緊緊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好像下雨天被淋了個渾身濕透似的那麼難受。2.肥胖,易胖體質有的人覺得自己的體重莫名其妙就增加很多,肚子也變大了,平時飲食都有在注意,明明沒有吃很多,體重卻一直上升,甚至感覺連喝水都會胖。其實身體大約70%都是水做的,所以有時候體重的增加並不是脂肪的增加,而是水分的代謝出了問題,一旦水液的代謝出現問題,輕則造成體重增加,重則會形成水腫。中醫文獻有「肥人多痰」的論點,不是我們所認識的感冒咳嗽有痰的「痰」,這裡所指的「痰濕」更廣泛,包括痰、水、組織液,還包括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過高等。所以肥人多痰導致高血脂的基本原因,就是「痰濕中阻」,使血液運行速度減慢而造成,所以這種體質就容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等病。中醫認為水液的代謝與肺脾腎這三個臟腑最有關係,其中脾的運化水濕出了問題,就會造成肥胖。人體內脾主運化水濕,是津液代謝的樞紐,一旦脾虛不運化,就會產生痰濕,因此,有「脾為生痰之源」的說法。3.兩腿很重,小腿腫脹感常常有人會覺得自已的兩條腿好像灌了鉛一樣,沉重無比,但是按下去又沒有水腫的現象。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情,如果我們把毛巾弄濕掛起來,過了幾個小時,毛巾的上半部已經乾了,但是下半部卻還是濕的,這就是水往低處流的現象,在中醫來講就是「濕性趨下」的意思,人體也像毛巾一樣,當身體濕氣偏重時,白天站久了,水濕會往下,就會覺得兩條腿很累、很重。那如果是晚上,我們躺平睡覺,一到早上起床時,如果覺得腰背很酸重,那也有可能是濕在作怪,因為我們躺平的時候身體最下端的部位是腰,而不是兩條腿,所以濕氣重的人,才會一早睡醒就腰痠。若心臟、腎臟及其他檢查都正常,卻常常在下午過後水腫是什麼原因?一種可能是特發性(體質性)水腫,多發生在比較容易緊張的女性,下肢水腫早上不明顯,下午或晚上嚴重,上下午體重可相差一公斤以上,這時需限制鹽分及水分的攝取,穿彈性襪、常運動、抬高下肢,則可改善水腫情況。另一種是長時間坐或站立,例如長時間坐辦公桌,血液循環不良,體液較易滯留在下肢,造成水腫。中醫怎麼看水腫?水腫與中醫的肺、脾、腎三個臟腑最有關係。脾不僅可以運化水穀精微,也可以運化水液,把水液運輸到身體各處,供人體使用,也可以轉輸到肺和腎,再進一步排出體外。肺主通調水道,通調是輸通、調節的意思,水道是水液運行和排泄的道路,肺的宣發和肅降的功能,對水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起著輸通和調節的作用。腎氣的蒸騰和氣化作用可主導水液的代謝運輸,人體多餘的水,可藉由腎化為尿液排除體外,腎這方面的功能與西醫泌尿系統的功能相似。所以水腫在中醫看來有可能是肺脾或腎的臟腑功能失常,需進一步辨證治療。4.口水多,不口渴人有五液,五液指的是五種液體,這包括淚液、汗液、口水、鼻涕、唾液(較黏稠的口水),這五液分別由肝、心、脾、肺、腎五臟來控管。五臟中的「脾」是在管理口水的,如果脾虛,濕邪過盛,就容易出現口水過多的現象,這時只要調理好脾的功能,讓脾可以好好運化水濕,就可以改善口水過多的問題了。口水多的人有的也會有不喜歡喝水的現象,這類濕氣重的人喝的水往往比較少,比較不容易覺得口渴。5.痰多有些人長期咳嗽有痰,被西醫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實痰多是和本身的體質有關係的,所以有時單純使用止咳化痰藥效果不佳,如果單純使用化痰藥無法解決慢性咳痰,就必須調理身體的痰濕狀況,才能獲得根本解決,這時就必須調理脾胃功能了。為什麼痰濕和脾有關係呢?因為在中醫的認知裡,認為「肺為儲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所以急性期的咳嗽有痰,可以從肺來著手,慢性的咳嗽有痰,就必須從脾來下手了。唯有調理脾胃,健脾祛濕,才有辦法搞定棘手的咳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英文簡稱為COPD,COPD的人主要的表現是咳嗽,他們的咳嗽是慢性咳嗽,很難痊癒。追溯起來,大都有抽菸的病史,年輕的時候喜歡抽菸,一抽就是20年、30年、40年,抽煙時不覺得會怎樣,只是時間一久,幾年後才知道,抽菸其實對氣管及肺部的傷害很大。COPD的病人長期咳喘,嚴重者一走動就喘,有的人必須依賴氧氣來輔助呼吸。為避免呼吸道的傷害,吸菸者及早戒菸是很重要的一件事。6.大便粘馬桶每個人一天可以排便1∼2次是最理想的狀態,如果三天以上才排一次便,那就是便秘了。但是有的人的大便就是比較軟、不成形,甚至會很粘,容易粘馬桶。不方便觀察馬桶的,也可以觀察廁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反覆擦也擦不淨,也說明體內有濕了。體內有濕的情況下,大便溏軟不成形,總有排不淨的感覺。時間長了,宿便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疾病也就離你不遠了。中醫的脾與消化功能有關,脾虛造成運化水穀的功能下降,這時水濕容易形成,一旦消化道較濕,排便就會較軟,較不成形,甚至會粘馬桶。另外,由於脾的運化水穀功能下降,造成消化能力變差,就算吃很少東西肚子也容易脹。7.濕疹濕疹發生的原因還不十分明確,它與皮膚過敏和遺傳有關。有少部分的人對奶類製品會過敏,也有人對羽毛、灰塵等物質敏感而引發濕疹。濕疹初起容易侵犯頭頸部及肘關節皮膚皺摺處,以群集的小水泡、丘疹皰為主,針尖到粟米大小。濕疹搔抓破皮,形成點狀的糜爛,滲出液體,乾燥後皮膚變成黃色的結痂斑片,若不治療容易反覆發作,範圍亦會逐漸擴大。濕疹在中醫與「脾」這個臟腑最有關係,由於脾主運化,脾可運化水穀亦可運化水液,一旦脾的運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在皮膚上就可能有濕疹的產生。夏季氣候炎熱、暑氣重,容易形成濕熱環境,當體內的濕氣過多,無法排出體外,濕熱蒸於皮膚之間,就形成了濕疹,所以夏季是好發的季節。8.婦女白帶多由於陰道需要一些津液的滋潤,所以有白帶的產生。一般正常的生理性白帶量不多,質清無色無味,唯獨在排卵期或月經來潮前量會稍多。而不正常的白帶,其質、量、顏色及氣味會有所變化,多數患者會感到底褲濕濕,且有分泌物以及不乾爽之感,白帶的顏色或白或黃,呈水或黏稠狀,或有腥臭味,有時也會伴隨著外陰部搔癢的症狀。民間有一句俗話:「十女九帶。」這說明了白帶常見於婦女,也頗受其困擾。根據白帶的顏色或品質可推測疾病的成因,大部分是感染所引起。如泡沫狀白帶有可能感染滴蟲性陰道炎,豆腐渣樣白帶通常是黴菌陰道炎,而成黃白色黏稠乳酪狀可能是念珠菌感染,黃色白帶有帶膿則有可能是細菌感染,白帶帶紅色在排除月經即將來潮的可能性之後,則必須懷疑是否為惡性腫瘤。因此若有白帶不正常的現象,最好還是至婦產科尋求診治。白帶與中醫的「濕」是最有關係的,中醫的理論認為濕流下焦,影響帶脈(中醫的經脈,通常與婦女疾病有關),而致帶下。中醫的「濕」有纏綿不易去除的特質,導致白帶在治療上無法快速根治,而且容易反覆發作,所以病患必須有恆心,並且設法改善體質因素,才可獲得療效。9.健康檢查有脂肪肝,或高脂血症的問題一般而言,大部分的高脂血患者沒有明顯的症狀表現,大多數的人是接受抽血檢驗後,才知道自己血中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高於正常標準。研究發現,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絕對的關係,還會引起繼發性的其他全身疾病,如動脈硬化、糖尿病、肥胖症、脂肪肝等。而血脂肪主要指的是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其中膽固醇正常值為130∼200mg/dl,三酸甘油脂正常值為男性50∼200mg/dl、女性35∼165mg/dl,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家醫院或檢驗所的數值會有些微的差異,這是因為每家醫院用的試劑不同,如果數值在該家醫院的標準值內,就沒問題了。其實,人體血脂的增高,主要原因是攝取過多的含脂肪或含高膽固醇食物,或營養不均衡,都會讓血脂無法正常的代謝或排出。此外,高血壓、肥胖、嗜煙酒、糖尿病及有家族遺傳的人都是高脂血症的危險群。脂肪肝也是不正常的脂肪囤積在肝臟,造成肝臟無法正常發揮其正常生理功能,人就會容易疲勞倦怠。古代中醫並沒有「高脂血症」的名稱,中醫對高脂血症的看法屬於「痰濕」的範圍,認為是不正常的代謝產物沒有正常排出,囤積在身體,造成身體的負擔。10.舌苔厚上完廁所後我們通常就開始洗漱了,刷牙前不妨抽出幾秒鐘,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淨,乾濕適中,中醫會藉由舌診的判讀來觀察身體的狀態,舌苔指的是覆蓋在舌面上的一層薄垢,一般來說會是一層薄薄白色的舌苔,正常的舌苔是薄白苔,如果舌苔變厚了,可能代表的是身體的濕氣很重。除濕穴道介紹:豐隆穴•穴位找法: 位於膝蓋外側與腳外踝連線正中間點處。•治療功效:健脾化濕、促進代謝,紓解腸胃脹氣、打嗝。書籍介紹飲食決定去濕力:去濕中藥茶湯,補脾不生病作者:楊淑媚、蔡昆道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1/06/30延伸閱讀: 高端疫苗是最落後的技術?AZ可能致癌?「4大疫苗傳言」專家一次解析
-
2021-07-20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居家防疫竟便祕? 飲食5秘訣助順暢
● 居家防疫,發生便祕問題的人增加● 三天未排便可能是便祕● 攝取足夠膳食纖維、水分、油脂,可改善便祕居家防疫,很多人被便祕問題纏身!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三級警戒後,許多人居家辦公,久坐不動、喝水少,又多訂購外食食用,蔬果攝取量不足,營養不均衡,作息時間也不正常、沒充足睡眠,導致便祕嚴重。4天才大號 她口臭冒痘痘40幾歲楊小姐,原本上班時的作息正常、每天排便正常,但居家辦公後,經常訂外送吃外食,蔬果攝取不多,常忘記喝水、熬夜追劇,造成3至4天才排便一次,臉上冒出好多痘痘、嘴巴好臭,經小孩提醒調整飲食生活作息,才緩解排便不順困擾。久坐少動少喝水 容易便祕一周排便次數少於3次,即是便祕。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指出,飲食上纖維攝取不足、水喝太少、久坐、沒運動,以及有便意時忽略要去上廁所等,都是常見便祕發生的原因。防疫在家的長者,發生便祕問題更是增加不少,梁金銅表示,許多長者無法外出運動,活動量大幅降低,還有長期臥床的長者,都容易有大腸蠕動機能障礙問題,導致宿便滯留而發生便祕。若是便祕嚴重且持續存在時,建議應就醫檢查診斷。長時間滯留宿便 小心癌變便祕問題可大可小,但嚴重便祕一定要謹慎處置,避免引發大腸癌。梁金銅指出,長時間糞便囤積在體內會造成便祕,腸道易孳生壞菌、產生毒素,進而容易發生癌變。「當出現腸癌症狀通常都是二期了」,提醒民眾注意平日飲食,應多補充蔬果,以規律刺激腸道蠕動,做有效的消化吸收、解便,改善便秘情形,預防大腸癌發生。膳食纖維吃夠 有助腸蠕動怎麼「吃」才能改善便祕?劉怡里指出,除了要攝取足夠膳食纖維、水分、油脂外,還可以補充益生菌以及含寡醣的食物,以促進腸道蠕動,避免糞便堆積體內。建議可以多攝取高纖食物,澱粉類如帶皮南瓜、地瓜、燕麥及薏仁等;高纖蔬菜如菇類、牛蒡、地瓜葉等;高纖水果如柳丁、芭樂、水梨、聖女番茄、奇異果、黑棗等。體重60公斤 喝水至少1800CC劉怡里強調,每天一定要喝足夠的水,每人每日水分(含湯品、飲料)建議攝取量為體重乘以30㏄,例如體重60公斤的人,每天喝水至少1800㏄以上;在食物烹調料理時,可使用橄欖油、酪梨油或苦茶油,都是幫助潤滑腸道的好油脂。維護腸道健康,梁金銅指出,除了要注意飲食外,還要有良好的生活作息與運動習慣,疫情下更要適時調節壓力,保持心情愉悅,避免身心不平衡,影響腸胃蠕動造成便祕。
-
2021-06-14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咳嗽病人絕大多數都是體虛! 醫師教你十二經絡的觀念保養
十二經絡的觀念保養人類擁有絕佳的適應能力,這是我們優勢存在於地球的主要原因,但我們不可自恃而驕,應隨時讓自己保持在彈性的良好狀態。十二經絡越平衡,適應天候、生理變化就越強大,承受任何急性感染症的能力必然越好。我們千萬不要測試自己人體健康的底線,將身、心、靈繃到極限或放得太鬆都不好,大家都下決心去實踐,做自己最好的家庭醫師,才能達到長壽、健康、快活的目標。我們可以從十二經絡檢測報告中的缺失,單項一一局部處理,再利用整合醫學全面調理,身體無病無痛當然十二經絡暢行無阻,什麼感染來了都不怕,自然常保健康。一五一頁的圖是典型咳嗽病人報告,其實也是大多數中老年人的檢測報告,這都是台灣的大環境和生活飲食習慣造成的。在局部經絡調理方面,我們可以從飲食作藥食同源,以及改善生活作息同時著手。接下來,就針對①肺虛、②脾虛、③心火旺、④腎虛、⑤心包經壓迫、⑥肝火旺等六大方向逐一說明。肺虛:有氣無力、面色白、容易感冒經絡調理這麼做!手太陰肺經:寅時(早上三點至五點)肺經旺,寅時睡得熟,臉色紅潤精氣神足,肺朝百脈,調理全身氣血輸送與臟腑機能,氧氣輸送充足,自然精力充沛,五點後天亮了,開始一天的健康生活,所以一定建議大家每天早睡早起有精神。絕大多數人是肺虛問題,首要任務就是補肺氣,在食補的部分,我最喜歡的就是燉一鍋四神湯,是我的首選,是「佐君之謂臣」的中藥,雖無治主病之力,但能溫脾健胃,有扶正體弱勞累者之功效,一星期燉一鍋,這是食補第一輪,先開脾胃再說。如果是吃素的讀者可以加新鮮山藥、紅蘿蔔、酪梨或豆干丁取代葷料,還可多加入一點蓮子、蓮藕,能養心安神、潤肺養胃、補脾益腎,而白木耳可以滋潤肺部,放入杏仁能止咳平喘、潤肺清火加通便潤腸,尤其百合也能潤肺止咳,山藥則有助於改善肺虛咳嗽。我們可以隨意增減這一類食材增加食慾和新鮮感,葷素皆宜,吃得營養且容易消化,腸胃健康又能補到肺氣,這才是重點。生活起居這樣改!一定要保持胸廓開展的健康姿勢,不要縮胸、低頭、鵝頸、背駝駝的,隨時提腰、挺胸、雙肩往後廓胸,這樣子可以輕鬆自在呼吸,即便咳嗽也能輕易咳痰。常常做伸展、深呼吸、雙手畫大畫圓,養成戶外運動的習慣,走路、跑步、騎腳踏車都好。打開至少能夠清除PM2.5 等級的空氣清淨機,可以過濾九十九%病毒細菌、黴菌與塵蟎、灰塵,窗戶微開確保空氣流通換氣。夏天開冷氣時要注意濾網清洗和黴菌的問題,而關機時要確實送風十五分鐘以上。建議買冷暖氣機,每隔兩個星期就做一次開暖氣的動作;尤其,夏天一關機就開暖氣十分鐘做清洗動作,讓冷氣機內的加熱管將冷凝管上面的水分完全蒸發,避免黴菌滋生。下雨潮濕天,濕氣太高常超過八十%,甚至達到九十五%,此時則須打開除濕機,尤其更衣室等密閉空間更需要,既降低濕氣也避免房間長黴菌,而維持在五十至七十%是人體最好最舒適的,也是最容易做到的。脾虛:宿便黏膩、身體易肥胖、氣血循環不好經絡調理這麼做!足太陰脾經:巳時(九點至十一點)脾經旺,造血身體壯;脾主運化,脾統血,乃後天之本,生化之源,早上吃得營養、吃得好,消化自然好,體力就一定好。大部分病人的胃經都還算保持正常,也就是說多數病人還是可以正常吃喝,並沒有明顯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的問題,可是報告卻有脾虛的問題。這是什麼意思呢?脾虛就是指氣血津液收藏不足或是散布不足,雖然仍能好好進食和消化食物,只是食物的精氣無法收藏在脾,也無法好好輸送全身利用,就是吸收不好,那該怎麼辦呢?首先,要了解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真正的問題就是吃錯了食物比例。中醫書上都有講,脾虛的人濕氣重,這是有原因的;因為濕氣重,自然氣血不順,脾氣堵塞難以統合運化。濕病與肺、脾、腎三臟關係最大,身體的水分代謝必須透過肺的通調水道、脾的運化轉輸,以及腎的溫化蒸動等生理功能共同協調完成。一般而言,一個人在脾虛以後,肺氣也會不足,肺主氣,當然開始氣虛且氣血不足,自然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又難治癒;而脾虛的原因在我臨床觀察中,都是長期在傳統米食文化傳承下,吃了太多澱粉類食物,比例可能會高達六十至七十%以上造成的最終結果。生活起居這樣改!很多病人都告訴我,他很少吃飯,事實上早餐經常都是一杯燕麥片(加牛奶)或是一個饅頭、一個三明治,很簡單吃得很少;午餐就吃一碗麵或是一個便當;晚上在家裡吃飯(白米、黑米、糙米、五穀米)煮三菜一湯,可是配菜卻經常會用到南瓜、芋頭、地瓜、蓮子、蓮藕、玉米、馬鈴薯等做一兩道菜。大家發現了嗎?一天三餐都在吃澱粉,比例可能還不只七十%呢!這個還算比較健康的,起碼吃不多不會太嚴重,卻是大多數人的飲食問題。我是不建議這種以澱粉為主成分的飲食,既便挑選優質五穀雜糧,澱粉;攝取仍超過三分之二以上,實在太多了。這樣吃的人,看起來好像也沒什麼不好,氣色一般般,只是小腹微凸,體力也可以,但就好像有些不足之處。如果是大魚大肉、大口吃飯、大碗喝酒來者不拒,那可就不得了,不僅僅是澱粉吃太多而已,葷素蛋白質與油脂都太多,這種生活方式一定是最嚴重。可以這麼說,這樣的人一定容易發炎或體重過重,也容易消化系統出問題,就是脾虛了。我們吃的油,就是要供應全身生理需求和燃燒產生熱量,油脂萬一吃太多,肝膽胰負荷不良,一般就是以排泄掉居多。但是蛋白質呢?吃多了用不掉就會經由糖質新生作用轉變成葡萄糖,燃燒不完就是存起來變成脂肪,跟澱粉一樣,那是因為都吃太多了。千萬記得,現代人幾乎都吃太多了,也就是攝取太多熱量了。其實我們吃的每一口飯都有可能是多吃的,這麼多的熱量用不完,最後就會變成我們的身體脂肪。運動量又不夠,體重多半過重,淋巴循環當然不好,氣血當然不順,濕氣堆積難以排除,當然脾虛濕氣重。最後!千萬別忘了,這種過食的飲食方式,可是大多數現代人的實際生活,不僅僅是咳嗽病人而已,是大多數報告皆是如此,尤其中老年人更是明顯脾虛濕熱,這就是真正原因。我始終推廣的是三大營養素(蛋白質、澱粉、油脂)三分天下的觀念,這才是最佳的飲食比例羅醫師的醫方小講堂做對三件事,改善脾虛體質!1.減少所有的澱粉食物我都跟病人這麼說,請減少三分之二澱粉攝取量,所有三白食物種類一律忘記它的存在,攝取三倍的青菜,用好油、健康的鹽,再加各種葷素蛋白質,做個好吃的料理。蔬菜纖維質很高可以加好油料理,美味且不會餓到肚子的,養成七八分飽,反而會幫助消化。通常執行一個月後,我的病人都會告訴我,羅醫師我減了二公斤了,精神、體力、臉色變好,身體舒服多了。我就會相對回饋告訴他們的血糖、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等數值也都降低了。這樣的結果,自然是濕氣降低,腸胃健康免疫力又好,當然什麼感染來了都不怕。2.補充各種益生菌利用益生菌和酵素再強化腸胃消化系統,脾經前是大腸經和胃經、脾經後是心經和小腸經,這明白的解釋著腸胃健康了,居中的脾當然容易健康,道理很簡單,但需要持續不懈。※本文摘新自然主義《治咳寶典:臨床38年名醫:預防與照護感冒、流感、黴漿菌感染、新冠肺炎和各種肺炎必讀》
-
2021-04-1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很少覺得肚子痛表示很健康?3種「病態便秘」快就醫
便秘恐加重胃食道逆流 你的排便頻率正常嗎? 今天又黏在馬桶上遲遲無法脫身嗎?國人生活壓力大、飲食不均衡,便秘情況相當普遍。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吳文傑醫師發文分析,國內20至50歲人口近25%有便秘問題,65歲以上比例更高達4成。雖然老化易造成排便不順暢,但小學生族群也有3成左右受便秘困擾。若以性別區分,女性比男性更嚴重,便秘比例約有4成之多。 便秘的主要原因與生活型態有關,吳文傑醫師表示,生活壓力大、飲食西化、飲食不均衡、服用藥物、喝水不足、習慣不佳(有便意時無法立刻如廁)等最為常見。原則上只要調整作息,都能有明顯改善。也提醒民眾不必過度驚慌,並非一天沒上廁所就代表便秘,正常排便頻率是每天排便1至3次或每2-3天解便一次,都屬於健康、正常可接受的範圍。 不過,若經常便秘不加處理,恐對健康會產生連帶影響。吳文傑醫師提醒,長期便秘可能造成腸道積滿宿便,導致無法排空的腸道向上擠壓胃部,進而加重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有胃食道逆流者也應多注意排便情況。 拉出羊大便或很少肚子痛 有病態便秘徵兆快就醫 吳文傑醫師指出,一般便秘可以透過生活作息調整,但若出現「病態便秘」症狀且持續3至6個月以上,就應盡速就醫詢求專科醫師協助。所謂病態便秘要符合三大要件,第一要件的排便狀況包括:需很用力才能排便、覺得上不乾淨、經常大出顆粒狀的「羊大便」、手挖或壓肚子才能解便、覺得肛門被塞住、每周排便次數少於3次。上述6種情況,如果1個月內有7天以上出現2種,即符合第一項病態便秘要件 第二要件是「沒吃瀉藥就無法大便」,吳文傑醫師說明,食物經消化吸收後的殘渣,正常狀態下會被製造成糞便排出,當沒有瀉藥輔助時就少有稀軟便、或是排便極度乾燥並持續一段時間以上,就符合該項病態便秘的要件。 第三要件是「很少覺得肚子痛」。吳文傑醫師表示,為了讓讓排泄物往直腸和肛門移動,大便的蠕動程度和頻率增強,導致腸壁出現痙攣而會有肚子痛現象,屬於正常生理狀況。很少覺得肚子痛表示排便功能可能有所影響。反之,若太常肚子痛,則要懷疑腸躁症的可能。 哪些藥物會造成排便不順?就醫時應與醫師說明 吳文傑醫師提醒,服用藥物也是常見引起短暫便秘或排便不順的原因,包括胃腸科的含鋁制酸劑、身心科的抗憂鬱藥物、神經內科的帕金森氏症與抗癲癇藥、腎臟科的利尿劑、心臟科的鈣離子阻斷劑、骨科復健科的止痛藥、家醫科的鐵劑等。當有排便困難求醫時,也應與醫師說明目前的用藥情況,幫助醫師正確診斷及處置。 《延伸閱讀》 .從7種大便看健康狀況 醫:4種情況應盡早檢查。 .是腸躁症還是大腸癌?醫:合併貧血、頭暈等症狀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0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肚子痛發生在各部位的原因不一樣 醫教分辨不同部位的腹痛
肚子的範圍包含食道下半部、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肝臟、膽囊,胰臟及部份的泌尿及生殖系統,只要上述器官有任何發炎或其他原因都可能造成肚子痛。除了常見急性腸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食道逆流外,還可能依部位不同,有可能發生膽結石、膽囊炎、腹部主動脈瘤剝離、急性闌尾炎等原因,以下為臺北榮民總醫院李偉強醫師解說不同部位的腹痛:一、右上腹部疼痛:如:膽結石、膽囊炎、急性肝炎、肋膜炎等1. 膽結石合併急性膽囊炎:膽囊發炎引起的腹痛很容易與胃痛搞混,膽囊疼痛偏右上腹,容易發生在飯後2-3小時,膽囊收縮會產生脹痛,甚至延伸右側肩膀、右肩胛部位反射痛。嚴重時會合併小便黃、眼睛黃、皮膚黃,大便顏色灰白等,高度懷疑有膽管阻塞。2. 酒精性肝炎:長期酗血及喝酒過量都可能造成酒精性肝炎,引起右上腹脹痛。二、左上腹劇痛:如:胃潰瘍、胃炎、急性胰臟炎、尿管結石、肋膜炎等胰臟位於胃的後方,急性胰臟炎疼痛與胃痛相似,不容易診斷,嚴重時會有生命危險,千萬不可輕忽。胰臟炎好發於有膽結石或總膽管結石病史、長期酗酒之人,其疼痛常是持續且強烈,必須使用嗎啡類的止痛劑才能緩解。疼痛常反射至背後,病人常會彎腰曲膝以減輕痛感,站不直也躺不平,這是因為胰臟位於後腹腔的緣故,也因此常伴隨噁心或嘔吐的症狀。三、右下腹嚴重與急性疼痛:如:盲腸炎、大腸憩室炎等1.急性闌尾炎(盲腸炎):各種症狀都有可能,通常伴有發燒、發冷的現象,典型者有轉移痛,其由肚臍上方轉移至右下腹痛,其疼痛感約在4~6小時後達到高峰,在咳嗽或移動時會加劇痛感。2.大腸憩室炎:大腸憩室是指腸子表層凹陷的坑洞狀結構,當凹陷處被糞石填滿時,容易引起發炎甚至於形成膿瘍,嚴重可能出現大腸穿孔,進而引發腹膜炎、腸阻塞或是廔管。大腸憩室炎相當常見,腹部的左、右兩側都有可能,臨床上台灣人較常見於右側升結腸部位。3.腎結石、尿路結石或膀胱結石:結石痛好發於半夜,因爲水份較少,若有急性下腹部刺痛、小便劇烈疼痛、血尿等,痛到無法站立,需懷疑尿路結石造成尿路系統阻塞,合併腎水腫及後背痛。四、肚臍周圍疼痛:如:急性腸炎、腹部主動脈瘤剝離、缺血性腸炎等1. 腹內器官都有可能引起肚臍四周的疼痛,但以小腸的可能性最大,因肚臍周圍是小腸,常見於急性腸炎,以合併有腹瀉表現 2. 長期便秘習慣者,如老人及部份年輕女性,因為宿便累積造成腸阻塞及疼痛。3. 若合併有背部疼痛時,急性胰臟炎或腹部主動脈瘤剝離、缺血性腸炎等需特別小心。李醫師補充,主動脈剝離不一定發生在胸部,也可能發生在腹部主動脈,除了冒冷汗,如有血壓下降、心跳加速等現象,可能為血管問題,應盡速送急診。五、女性下腹部疼痛:如:經痛、卵巢囊腫破裂、卵巢蒂扭轉、子宮內膜易位、骨盆腔炎等1. 有些女性在月經期間會出現下腹疼痛的情況,常會問到會隨周期而反覆發作。2. 育齡女性如果出現突然的下腹部疼痛,可能原因有卵巢囊腫破裂、卵巢蒂扭轉、子宮內膜易位症、骨盆腔炎等病症。肚子痛原因多,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肚子痛,李偉強醫師提醒,如果腹痛難以停止,出現無法緩解的疼痛,依據自我評估重點,觀察相關症狀,並提供醫師正確訊息,應儘速就醫治療。
-
2021-04-0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胃酸過多、腸胃炎怎麼辦?專家教應急措施化解3大腸胃問題
連假快到了,腸胃出毛病怎麼辦?各種常見的腸胃問題該如何處理?什麼情況一定要快快就醫?到處買得到的腸胃藥吃了會不會有麻煩?腸胃毛病多 連續多日未改善應立即就醫若你本來就有腸胃疾病,當然要遵守原本的治療計畫;如果有一些小毛病,例如腹瀉、便秘等以前也曾經發生過的症狀,可適當的使用一些止瀉藥、胃腸止痛藥等,但有時小病是大病前兆,若是出現從來沒有發生過的現象、症狀,且持續幾天沒有改善而且愈來愈嚴重,尤其是老人家或兒童,要特別注意,應立即就醫診斷。以下針對常見的腸胃問題提出建議:1、胃酸過多:少吃容易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胃酸是消化過程中的必須品,是pH值在2~4之間的強酸,胃裡除了胃酸,還有能保護胃壁的胃液,胃壁本身也具有相當程度的自我修復能力。不當的刺激可能導致胃酸過多,常見的症狀是噯氣、腹脹、噯酸水、胸口灼熱感、胸悶、上腹部不舒服、類似消化不良的感覺,飯後胃痛、空腹時心窩痛或胃灼熱感;胃食道逆流就是因為胃酸逆流,可能引發食道潰瘍、咽喉炎等疾病。●對策:胃酸過多時可以吃少量、不甜的食物,例如蘇打餅乾。過去牛奶曾被視為保護胃壁好辦法,後來發現,牛奶中的酪蛋白不易消化,會在胃中凝結成塊,導致胃酸分泌增加,讓潰瘍症狀加劇,有些人喝完牛奶反而胃更痛。此外,稀飯好消化,但胃酸過多的人並不適合。2、腸胃炎:流質食物補充養分,減輕腸胃負擔暴飲暴食、吃多了甜點或油膩食物,或吃了不乾淨的食物等,容易造成急性腸胃炎。症狀包括:陣發性腹絞痛、噁心、嘔吐、厭食、腹瀉,嚴重者會發燒、脫水、 電解質不平衡等,要注意水分及電解質的補充。●對策:輕微腹痛、拉肚子時,只要禁食1、2餐,讓腸胃休息,吃清淡的食物,多喝水,自然就會好轉;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腹瀉時會試著熱敷,其實會促進腸蠕動,反而拉得更快。3、便秘:多吃纖維質、多喝水、多運動預防便秘首先要多吃纖維質,不過,某些情況下要先排除存積的宿便,否則拼命補充纖維質,但出口並不通暢,反而使腸道塞車情況更嚴重。此外,吃飽就坐著,宿便太多,還會引起腹脹。●對策:多吃纖維質、多喝水、多運動,且別把作息弄亂,更別忘記定時上廁所解便。絕大多數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過腸胃問題的困擾。老病號們也可能自行發展出一套自救法門,但基本上,腸胃症狀多半與飲食及生活習慣有關,飲食倒還好解決,壓力、情緒的影響反而是現代人更難處理的一門大學問。延伸閱讀: ·腹瀉除了多喝運動飲料,還能吃什麼? 醫師告訴你拉肚子4大飲食調養重點 ·腹瀉吃香蕉、蘋果會愈拉愈嚴重? 營養師揭「正確吃法」:很多人都錯了
-
2021-03-01 科別.消化系統
拉肚子變瘦是因排掉宿便?醫:當心「代誌大條」
● 急性腸胃炎後體重減輕,恐是發炎性大腸炎上身● 細菌性急性腹瀉造成水瀉,體脂肪、蛋白質不受影響● 避免腸胃炎影響生活,勤洗手避免細菌、病毒連上牌桌三天,20多歲的小華(化名)熬夜熬到雙眼掛上熊貓眼,準備迎戰第四天時,凶猛的急性腸胃炎上門,只要一起身就得立刻跑廁所,原本的聚會統統取消,年假後半段都在床上躺著,不得動彈。她心想,既然嚴重腹瀉,年後應稍微減重,可亮麗重回職場,沒想到站上體重計,竟完全沒有變化。醫師:腹瀉變瘦 錯誤觀念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健康管理部主任朱光恩表示,許多人以為腹瀉會使體重減輕,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若是急性腹瀉卻造成體重減輕,反而「代誌大條」,不僅要擔心可能非單純的急性腸胃炎,而是較為嚴重的發炎性腸胃炎,還可能是自體免疫疾病所致。急性腸胃炎 排掉的是水分朱光恩解釋,急性腸胃炎大多一到二天症狀就會趨緩,患者僅需要讓腸胃道休息一天,不要再進食,大多可以不藥而癒,急性腸胃炎的腹瀉表現,常會讓人誤以為排掉長期堆積在體內的宿便等,以達到體重減輕的效果。實際上,體重要出現變化仍與體脂肪有關,急性腸胃炎排掉的頂多是水分,不足以撼動體重。腹瀉1周掉2公斤 提高警覺朱光恩指出,若導致腹瀉的原因不是細菌或是病毒,而發炎性疾病,如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就可能會讓體脂肪流失,這類腹瀉會長達二周以上,屬於反覆性腹瀉,腸道發炎使蛋白質流失。提醒要特別留意,若是不斷腹瀉後,體重一周內減少超過2公斤,就必須提高警覺,恐怕不是單純的急性腸胃炎。想要防範急性腸胃炎,最好「勤洗手」,即可避免罹患細菌性或是病毒性腸胃炎。病毒性腸胃炎好發的季節,是在每年的11月到隔年的3月之間,以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腺病毒為主。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監測,今年第五周(1月31日至2月6日)急診急性腹瀉就診達4819人次,較2018至2020年同期為低。朱光恩表示,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因急性腹瀉送急診的人數也大幅變少。腸胃炎飲食守則●吃乾飯勝於吃粥米飯熬久會出現酵素反而容易刺激腸胃蠕動●吃蘋果別削皮蘋果皮是天然止瀉劑,腸胃炎期間可吃適量●溫開水配鹽巴添加鹽巴的水可協助補充電解質●溫水+運動飲料溫水與運動飲料各半,可補充腹瀉後流失電解質●避免喝奶製品奶製品易刺激腸胃道,且容易脹氣不利於恢復資料來源/新光醫院胃腸肝膽主治醫師朱光恩製表/陳雨鑫
-
2021-02-28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中醫治療氣喘/春夏調理氣喘 減少秋冬急性發作
氣喘可能因為環境誘發,除尋求西醫治療,中醫也有很多方法。中醫師指出,秋冬好發氣喘,應於春夏季及早宣肺、健脾及補腎,預防秋冬氣喘發作。全年都可以從事游泳、爬山、慢跑、氣功、打太極拳、八段錦等運動,訓練肺氣,提升身體免疫力。內外三原因,環境不佳、作息不當都會引發氣喘。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表示,中醫診斷氣喘原因主要從三個角度切入,分別為「內因」、「外因」以及「不內外因」。人有五臟六腑,肝、心、脾、肺、腎五臟中,脾、肺、腎是影響氣喘的主要臟器,處理體內「水」的調控。通常幼兒器官發展尚未完全、臟器嬌弱,體質弱者可能引發氣喘,是為誘發氣喘的「內因」。「外因」指外界環境的變化,瞿瑞瑩說,通常在季節轉換時,如春秋兩季日夜溫差大,或是進出冷氣房寒熱溫差,以及濕度變化,或是流行的細菌或病毒等,都有可能誘發氣喘。「不內外因」主要是生活作息不當,飲食不規律、長期營養不良、暴飲暴食等,都可能導致肺脾氣虛,成人如生活勞累、壓力大,都是容易誘發氣喘的常見因素。急性期找西醫效果快,緩解期找中醫,分體質調理。以中醫角度,會將氣喘分為急性期、緩解期。急性期是指患者氣喘正在發作的階段,相對較危急,瞿瑞瑩表示,「主要是要盡速讓患者症狀緩解下來,保命要緊。」此時,西醫可以使用吸入性類固醇,舒緩痙攣的平滑肌,效果好又快;若在中醫門診,則立即請患者服藥、針灸以宣肺納氣。她說,「急性期不要拘泥看中醫或西醫,先舒緩氣喘症狀要緊。」急性期治療方式不同,中醫會根據寒性、熱性體質做調整。瞿瑞瑩表示,寒性體質多怕冷,痰是清稀的白色,急性期救治要「溫肺散寒」,可飲用麻黃湯、小青龍湯,或是透過針灸風池穴、風門穴、肺俞穴等三個穴位,臨床上會覺得可以大口大口吸氣,是以「溫肺平喘」。瞿瑞瑩說,熱性體質患者體溫較高、呼吸聲較大聲,臉會漲紅,易喘、咳、胸悶、口乾舌燥,或是痰呈現黃黏狀,急性期應「清肺化痰」,可喝定喘湯、針灸風池穴、封門穴、尺澤穴、合谷穴等,以達「瀉熱平喘」作用。著重日常生活調理,照護得宜,減少急性發作。氣喘急性發作,使用西醫類固醇快速且效果佳,那中醫治療氣喘的優勢在哪?瞿瑞瑩說,中醫可依據不同寒熱體質做調整,特別在「緩解期」,著重日常生活調理。緩解期照護得宜,可減少急性發作的頻率,即便天氣變化,氣喘患者也能與常人無異,是中醫的特點。氣喘患者常見肺氣虛與脾氣虛。瞿瑞瑩說,「肺氣虛」者通常怕冷,講話聲音小且容易沒氣、呼吸短促,反覆感冒難根治,這時要「補益肺氣」,強化呼吸道的功能,可搭配桂枝湯、玉屏風散,建構預防感冒的衛氣,就較不會反覆感冒、誘發氣喘。一般人可能因為勞累、壓力大、睡眠不足、飲食不規律等,導致代謝失常,廢物留在身體裡,宿便多、肚子脹、變胖。瞿瑞瑩說,像這樣「脾氣虛」者腸胃功能較差,通常咳嗽有痰、身體濕氣重、消化不良、食欲不好,會有排便軟又易黏馬桶的便溏(大便稀軟)現象,這時要「健脾化痰」,可服用四君子湯、平胃散,幫助身體「排濕」,進而恢復腸胃正常運作。中醫氣喘保養建議氣喘患者如何「強健體魄」?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柯富揚說,秋冬氣喘較易發作,鑑於「冬病夏治」的預防醫學概念,建議提早調整體質,在春、夏季時健脾、補腎,秋天宣肺,預防秋冬氣喘發作。1. 氣喘運動333,四季皆可做。一般民眾常認為運動恐誘發氣喘,不敢運動,但柯富揚強調,多運動其實可以補「中氣」,提升免疫功能,還可以補「衛氣」,就如同身體外面有一層防護罩,協助預防感冒。柯富揚建議,一年四季可以游泳、爬山、慢跑、氣功、打太極拳、八段錦等,小朋友也可以一起參與,藉此訓練肺氣,但要掌握「氣喘運動333」原則,每個禮拜3次、每次30分鐘以上、心跳數需達到130以上。2. 寒喘體質怕風,注意頭頸保暖。瞿瑞瑩則提醒,「寒喘體質」患者可能「有風就喘起來」,季節變化時更應注意保暖,口罩、圍巾、帽子都是必要的,尤需避免脖子受涼。遇空氣品質差、毛料過敏或塵蟎,都會加重氣喘發作機率。3. 熱喘體質忌熬夜、刺激性食物。「熱喘體質」要避免加重身體熱性,除不要熬夜、喝酒,也不要吃烤炸、油膩、過辣的食物。
-
2021-01-26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的人吃香蕉?營養師建議選青色未成熟的青蕉
吃水果有益健康,生活中常見的香蕉常是國人減肥計畫中的重要水果,但也有人對香蕉有意見,認為香蕉高糖高熱量不利減重,減肥的人到底該不該吃香蕉呢?衛福部苗栗醫院營養師李孟穎指出,營養諮詢門診中不時有民眾提出這類問題,一名女性減重者甚至吐露「香蕉讓我好煩惱!」心聲,因為她每餐都吃香蕉,起初體重好像減了些、排便也順暢許多,但一段時間後體重停滯,甚至增加,為此感到困惑與煩惱,究竟吃香蕉減重好還是不好?李孟穎指出,香蕉富含膳食纖維、抗性澱粉、維生素B、維生素C、鉀、鎂等礦物質,膳食纖維可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秘、清除宿便;抗性澱粉會產生飽足感,可減少正餐及點心攝取,同時也有助於腸道保健、血糖、體重控制,但抗性澱粉存在於青色未成熟的香蕉裡,隨著香蕉熟成抗性澱粉變少、糖份變高,所以想要減重的朋友要選擇未成熟的青色香蕉,才有這樣功效,雖說抗性澱粉有助體重控制,仍需注意熱量攝取,香蕉每根約90大卡,大量食用反而會攝取過多熱量,造成肥胖及腸胃不適。運動前補充一份香蕉,可避免因低血糖造成的體力不支而影響運動成效,但香蕉同時也是高糖份、高鉀水果,有腎臟疾病、血脂異常及糖友請謹慎食用,不建議把香蕉作為常態性攝取的水果,可多選擇低糖份、低熱量的水果如芭樂、蓮霧、蘋果、柳丁、小蕃茄、水梨等,輪流攝取。她指出,根據國民飲食指南建議,水果每天攝取為2至3份,每次攝取量為一個拳頭大小,切忌不要一次吃完整天的水果量,應平均分散在三餐攝取,可減少餐間攝取零食的機會,達到體重控制的目的。想減重必須做好飲食控制,建議參考國健署公布的「我的餐盤」,多選擇未精製的原型食物、避免油煎油炸及加工烘焙製品,並選擇新鮮未調理、醃製的食材,才是通向健康減重的不二法門。
-
2021-01-22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拒當小腹婆、大肚男 跟著美女中醫這樣做
肥滋滋的頑固小腹難以消除?可能是沒用對方法!!小腹成因百百種,需要對症下藥,才能有效剷除小腹。本次,邀請中醫師彭溫雅一同分享,如何打造平坦小腹。有減重經驗者都知曉,小腹最難瘦。導致有人懷疑,一旦脂肪累積於小腹,是否就永久定居不離去?彭溫雅表示,消除腹部脂肪最佳方法是運動,不過,造成小腹原因眾多,仍須先了解成因,尋求最適切的解決方式。水腫型大部分的人都有水腫問題,只是輕微與嚴重的差別。有些人因代謝速度較慢,難將身體多餘水分排除,容易產生水腫。彭溫雅說,如果有此問題,建議要忌吃生冷食物(包括冰飲),並多加運動,提升身體代謝率,讓水分順利排除。姿勢不良型長期久坐久站,最怕站姿與坐姿不正確,使身體為維持平衡,而進行自我調整,例如:骨盆可能因此而前傾或後傾,進而造成小腹凸出。彭溫雅指出,如果有這樣的問題,就必須從姿勢改善做起,或請推拿師幫助處理。氣虛型有人明明四肢纖細,卻唯獨小腹凸出,彭溫雅解釋,此類小腹婆通常是氣虛型小腹。若有此問題,最根本作法是,調整生活作息,不熬夜、抽菸、喝酒,並培養良好運動習慣,並尋求專業中醫師幫忙調理,都可以有很不錯的效果。脂肪型指得是因肥胖產生小腹,是最常見造成小腹婆、大肚男的原因。彭溫雅提醒,改善方式便是:快擬訂最適合自己的減重計畫,不只是從飲食調整,還需要加入規律運動,並可尋求專業中醫師幫助,可加快減重速度。便秘型便秘已成為現代文明病之一,彭溫雅說,如果滿肚子宿便,當然會形成小腹,建議多攝取高纖食物,如新鮮蔬果、優酪乳等;增加運動、多喝水,促進腸道蠕動。別忘了,也可找專業中醫師調理體質。此外,從日常生活習慣進行調整,也可避免「小腹婆」、「大肚男」稱謂,緊緊跟著你不放!!1.避開精緻澱粉 改吃全穀根莖類近年風行生酮飲食,認為徹底杜絕澱粉,就能夠杜絕脂肪上身。但此觀念並不正確!彭溫雅表示,完全不吃澱粉,不一定會瘦小腹,反而會造成營養失衡,影響健康。不妨選擇對身體有益的澱粉類,如全穀類(糙米、全麥、燕麥、藜麥或五穀雜糧等)、根莖類(如地瓜、南瓜、馬鈴薯等),除了增加飽足感,還能攝取其中富含之維他命B群、鐵、礦物質、膳食纖維等營養素。彭溫雅笑著說,「只要拿捏好分量,吃澱粉也不用擔心會變胖,還可提升精神活力」。2.多吃利尿食物 加速水分代謝如果有水腫問題者,建議多吃薏仁、冬瓜、紅豆、綠豆、菠菜、西瓜等利尿食材,幫助身體排出多餘水分,而其他含咖啡因的飲品,如咖啡、紅茶、綠茶等,雖具有利尿效果,但攝取過量恐有心悸、失眠、焦躁等狀況發生,建議不要攝取過量較佳。3.減少鹽分攝取 避免水分滯留彭溫雅表示,過多的鹽分會讓身體內的水分更難排除,使水腫問題越顯嚴重,導致身體看起來浮腫、發胖。因此,像是零食、罐頭、泡麵等高鹽食物,盡量避免食用或減量攝取,減少發胖機會。4.遠離甜食與壞油 降低肥胖機會高糖分也是造成水腫的兇手之一,所以,平時要多注意飲食中的攝取量。彭溫雅解釋,糖分跟鹽分一樣,會使過多的水分滯留體內,使外觀看起來腫胖,建議少吃為妙。雖然已有大量研究證實「油≠肥胖」,而其中的關鍵在於,攝取的油是好油?還是壞油?結論來說,油脂能讓人獲得飽足感,如果適量攝取優質的好油,就不會有發胖的問題,建議可用橄欖油取代沙拉油等。
-
2021-01-14 養生.聰明飲食
蔬菜都吃就是不吃主食?你到底在吃素還是瞎折騰
文小叔剛來大理那會兒住在少數民族白族人的一個大院子裡,這個院子彙集了五湖四海性格迥異的朋友。文小叔的女鄰居是一個純素主義者,抬頭不見低頭見,天天在文小叔面前嘮叨吃素的好處,動不動就勸文小叔也吃素。禁不住女鄰居苦口婆心地勸說,當然更主要的原因是文小叔也想改變一下生活方式,看看吃素到底會給身體和心靈帶來怎樣的改變。於是,某年某月某日,文小叔開始吃素了。可能是因為平時就不怎麼吃肉,通常一周吃一次,所以吃素並沒有給我的身體帶來顯著的變化,身體沒有變好也沒有變差,至於心靈與境界的提升那就更無從談起了。倒是家人知道文小叔吃素後紛紛來勸說,以為我要出家或者想不開了,更主要的是擔憂我營養不良,一個勁兒勸我不要吃素,把文小叔弄得哭笑不得。後來,文小叔遇到了一位從深圳來大理開旅館的大姐,陪她找房子、陪她談判、陪她購買旅館所需要的一切,自然與她一起吃飯的機會就多了。每次吃飯她都把肉夾到文小叔碗裡,一次拒絕可以,兩次拒絕也可以,後來文小叔就不好意思了,於是,文小叔「破戒」了,又開始吃肉了。唉,都怪文小叔定力不夠啊。不過文小叔並沒有因為吃素而沾沾自喜,也沒有因為沒有堅持吃素而後悔,一切都不過是自己的體驗。一次體驗結束了,另外一次體驗又會開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事與願違一定另有安排,一切隨緣。吃素或者不吃素,文小叔還是那個文小叔。首先文小叔擺明自己的觀點:吃素,很好,但必須有一個前提:正確地吃素。你吃素就吃素吧,為什麼一定要強迫別人跟你一起吃素呢有的人吃素,吃著吃著就有了執著心、分別心,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了,非要把親朋好友拉過來一起吃素不可。比如文小叔之前的女鄰居,逢人就說吃素的好處,看見別人不吃素就不開心,喋喋不休說吃肉如何如何不好,吃肉殺生,不環保,吃肉會導致高血壓、高血糖等等。君子和而不同。就是說你做什麼,我不做什麼,我們有很多不同之處,但是我們能夠和睦相處。小人呢,則不一樣,見不得別人與自己不同,別人跟自己不一樣就指責別人,一定要強迫別人跟自己一樣。文小叔希望所有吃素的人不要居高臨下,要尊重不吃素的人;也希望不吃素的人不要以異樣的目光看吃素的人,要尊重吃素的人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所有以自己的角度去妄加評判他人都是不可取的。你吃素就吃素吧,不要把自己搞得像苦行僧一樣,畢竟你只是一個凡夫俗子有的人不吃素則已,一吃素就吃得徹徹底底,天天清水煮白菜,不放油不放鹽,把自己整得像苦行僧一樣,結果把自己搞得面黃肌瘦,有氣無力。不可否認,有些道行很高的修行人確實可以做到天天水煮白菜,不放任何調料,但是你跟他們一樣嗎?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修行,他們六根清淨,不會消耗過多的氣血。你呢?不僅要工作,還要操心家裡的事,東想西想,欲望特多,這些都是很耗氣血的啊。你吃素就吃素吧,怎麼就只吃蔬菜水果,不吃主食呢有的人真的很奇怪,尤其是接受了西方思想的那些減肥人士,天天榨果汁吃蔬菜,一個不折不扣的素食主義者。他們什麼蔬菜都吃,就是不吃主食,他們把主食歸為醣類,把醣類視為洪水猛獸。結果,原本以為吃素可以養生,不料吃著吃著身體愈來愈差了,最後月經也不來了,這就是氣血極度虧虛的結果。《黃帝內經》早就說了,五穀為養,五菜為充,五果為助。蔬菜水果真的不養人、不養氣血,蔬菜水果最大的作用就是疏通,按照西方的說法就是清腸排毒。吃素的人更要以五穀為主,以主食為主,一切不吃主食的吃素都是錯誤的吃素。你吃素就吃素吧,怎麼整得比吃肉還油膩呢有的人認為,吃素會營養不良,所以做素菜的時候油放得特別多,以為這樣就可以彌補吃素帶來的缺陷。你問他,為什麼放這麼多油?他說,太素了,沒有營養。你問他,既然你認為吃素沒有營養為何還要吃素呢?他說,沒辦法,身體病了,吃素讓人健康。一方面認為吃素讓人健康,另外一方面又覺得吃素沒有營養,這不是拿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嗎?吃素,適當多放一點油是可以的,但放多了與吃肉沒什麼區別,油屬於肥甘厚味,吃素本來就是為了吃清淡一些,讓身體的負擔減輕一些,讓身體裡面的垃圾少一些,你吃那麼多油,吃進去不運化還不是一樣變成垃圾。其實,正確吃素不會造成營養不良,完全不用擔心,你只要把五穀吃好了就可以了。以前經常吃肉的人突然吃素,身體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偶爾會出現頭暈乏力,這是正常的,過一陣子就會調整過來的。文小叔建議,經常吃肉的人吃素不要急於求成,慢慢來,循序漸進,先不要全素,可以吃些雞蛋,過一陣子後再全素。你吃素就吃素吧,怎麼每次都吃那麼多,吃到撐呢文小叔有一個朋友,每次去素食餐廳吃自助他都是第一個動筷子最後一個吃完的,每次都吃得特別多,每次都要吃撐。朋友都羡慕他胃口好、飯量大、能吃是福。文小叔開玩笑說:「你這樣吃會把老闆吃窮的。」他也開玩笑說: 「難怪我每次進來老闆的臉色都不好呢。不過不是我想吃啊,是素食禁不住餓,不多吃一點營養跟不上。」吃肉吃多了會撐肚子,吃素吃多了不會撐肚子,還真有人這麼想的。難道,素食就不需要消化?直接變成氣血?素食也要消化的,你脾胃運化能力只有那麼多,吃素吃多了同樣運化不掉,以致使吃進去的素食變成垃圾堆積在身體裡面。所以,吃素也要吃七八分飽,這一點與吃肉是一樣的。你吃素就吃素吧,怎麼把蔥、薑、蒜也戒了呢如果你是修佛修道的,戒葷腥那是必須的,但你不是修行人,吃素只是為了健康,怎麼還把蔥、薑、蒜、辣椒戒了呢?蔥、薑、蒜、辣椒這些調料,不僅僅是調料,還有很好的食療作用。蔬菜大多是寒涼的,陽虛體質的人經常吃會更加陽虛,所以做素菜的時候應該多放一些蔥、薑、蒜,蔥、薑、蒜都是溫性的,剛好可以中和蔬菜的寒涼。除此之外,經常吃素的人要多吃一些種子食物,多吃一些堅果,堅果都是補陽氣的,這樣就不至於因為只吃素食而致使陽氣不足,尤其是吃素又怕冷的女性朋友。陽氣對身體至關重要,別吃素吃著吃著把陽氣吃沒了。以上就是吃素的種種誤區,供大家參考,希望每個人都找到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一個是腸道的問題,如果經常便秘,又不放屁,有宿便,那腸子裡的臭氣只好從口裡出來。絕大多數口臭不是口腔的問題,而是腸胃的問題,這也是最典型的——身體上部的疾病需要從下部治療。所以調理口臭要三管齊下:用芳香化濁的藥物調理口腔,比如桂花、藿香、荷葉等;用祛濕消食的藥物調理胃,比如茯苓、白朮、山楂等;用清理宿便的藥物調理腸道,釜底抽薪,讓臭氣徹底從下面走,比如枳實、雞屎藤、大黃等。※ 本文摘自《每天都用得上的生活中醫》。《每天都用得上的生活中醫》作者:文泉杰(文小叔)出版社:如果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11/18
-
2021-01-14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不讓大腸鏡白做 醫師教你做檢查前如何清腸最乾淨
要做大腸鏡了 如何清腸最乾淨?近年來飲食西化,國人大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始終高居整體癌症的前三名,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台灣罹癌人數不斷增加,其中又以大腸癌的罹患人數最多,平均每37分鐘就有一人得到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想要減少大腸癌的發生,除了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定期的大腸鏡篩檢也是重要的關鍵。除了國民健康署補助50-74 歲民眾每兩年一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外,美國消化系醫學會(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也建議50 歲以上民眾接受大腸癌篩檢;更甚者,目前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 因罹病率年輕化趨勢,已建議下修年齡至45 歲便接受篩檢。目前「大腸鏡檢查」已是大腸癌篩檢的黃金標準,除了能確立診斷,早期大腸息肉( 腺瘤) 的移除已證明可有效預防大腸癌的發生。依類型選擇不同清腸劑然而大腸鏡檢查並非像是胃鏡檢查空腹8 小時即可,事前準備「清腸」是很重要的關鍵。大腸鏡是透過深入腸道的鏡頭檢查、偵測腸道狀況,完善的清腸能夠為鏡頭帶來良好的視野,進而提高檢查效果;相反的,若是清腸狀況不佳,糞便可能遮蔽腸壁,造成檢查時間延長,並且降低篩檢出息肉、病症的機率。許多人認為清腸步驟麻煩,因此對內視鏡檢查望之卻步,尤其老年人或自我照顧能力不佳者更是需要他人的協助才能順利完成檢查。不過隨著近年清腸劑改善及新增使用時間建議,循著指示清腸步驟便不再困難,甚至能幫助您排除宿便。馬偕紀念醫院提供的清腸劑劑型有:1.「腸見淨」為聚乙二醇PEG (Polyethylene Glycol) 粉劑,使用滲透作用型瀉藥,因較不影響體液狀態及電解質,有較高的安全性,但要合併喝下大量水分才能達到清腸效果。2. 「保可淨」為picosulfate sodium( 刺激性瀉劑) 和magnesium citrate( 滲透性瀉劑) 組合型粉劑使用,因含鎂離子,腎功能不良的病人要小心使用,有高血鎂的風險。3. 「富利瀉」為磷酸鈉 NaP(sodiumphosphate) 高滲透性瀉劑,為水劑成分,對於年齡大於55 歲、有脫水狀況、正在使用會影響腎血流或腎功能的藥品( 如 ACEI 類及 ARB 類降血壓藥、利尿劑、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等)、有心臟疾病、癲癇、腸胃道疾病(如腸阻塞)、限水或限鈉病人、已懷孕或計畫懷孕的婦女、授乳、洗腎患者不建議使用,以避免急性磷酸鹽腎病變風險。在受檢前,醫師會根據病人身體狀況給予合適的清腸劑,您只需配合醫護團隊給予的使用時間建議與衛教步驟,便可順利提高清腸效果。術前低渣飲食 提高清腸效果術前飲食同樣會影響清腸結果,一般建議檢查前兩天施行「低渣飲食」,不宜食用任何蔬菜、水果、油炸、高纖及高蛋白食物( 如奶類、豆漿);檢查前一天以「流質飲食」為主,如運動飲料、無渣湯汁,糖水汽水沙士可樂皆可。如您仍不知如何準備,馬偕紀念醫院健檢中心貼心提供代餐包服務,代餐包內提供一天三餐低渣飲食,同時配合清腸劑使用,便能達到完美清腸效果。如何服用清腸劑?目前台灣及歐美醫學會都建議清腸劑分為「兩次服用(split-dose)」的清腸效果較佳,因此執行大腸鏡前,您會拿到兩包或兩罐清腸劑,使用時每包( 或每罐) 都可加水或飲料稀釋至1000c.c.,共2000c.c.,檢查前一天晚上喝一半的量、當天一早凌晨服用另一半的量即可。服用時可以慢慢喝,約每15 分鐘250c.c.,能夠避免一次大量服用造成噁心、嘔吐等不適感。一般在服用一小時後就會開始作用,若是您是慢性便秘或腸道冗長的患者,請增加水分的攝取,以加強清腸效果。如何知道已經清腸完成?在客觀觀察上,可以注意馬桶內糞水的顏色,若是如開水般澄清透明就算及格,如果糞水仍呈現黃橙色,那就建議繼續補充水分直至乾淨為止。下回您有照大腸鏡需求時,記得按部就班執行,一個好的清腸結果不僅幫助醫師能看得更清楚,也幫助您自己找出息肉遠離大腸癌。檢查前飲食注意事項【前二天】低渣飲食如稀飯、麵條、白土司等,不宜吃任何高纖、高蛋白食物( 青菜、水、豆腐、麵筋等),忌服用奶類製品。【前一天】無渣流質飲食如無渣飲料,粥湯、肉湯、運動飲料等。※ 若您屬於易便秘體質,請提早一週食用低渣性食物,以達完整清腸效果。清腸劑服用方式【1】檢查前一天晚上- 18:00將健檢中心提供之清腸劑,其中一包( 罐) 加水或飲料稀釋至1000c.c.,以約每15 分鐘250c.c. 的速度慢慢喝完。【2】檢查當天凌晨- 05:30將剩餘的另一包( 罐) 清腸劑,加水或飲料稀釋至1000c.c.,於上午6 點前喝完。喝完後請多補充水分,大約30-60 分鐘後開始作用。
-
2021-01-03 養生.聰明飲食
多吃蔬菜還是便秘? 醫曝「便祕兇手」愈做愈是一肚子大便
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吃了很多高纖的食物,卻還是排便不順?了解排便警訊 解除身體未爆彈通常食物被消化後的非營養物質,進入消化道30~48小時後,就會形成糞便。便秘形成的問題,不能單從補充足夠的纖維質來看,營養師林容安指出,膳食纖維在腸道中則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大腸中,因為纖維質具有吸水而膨脹的特性,在大腸運作過程中能增加糞便的體積,每1公克的膳食纖維,可以促使糞便體積增加約20倍左右,有了充足的糞便體積,就能促進腸道肌肉的蠕動,以利將糞便推送出體外。除此之外,纖維質吸收水分的作用,能夠使糞便變得柔軟,就比較容易順利排出,不過,由於膳食纖維與水分具有互相牽引的作用,一旦吃進過多的纖維質,水分卻不能同步補充足夠時,反而會出現便秘的反效果。膳食纖維攝取足夠還便秘 當心是水喝太少若你有長期的宿便困擾,但平日食物攝取量與膳食纖維攝取都很充足,林容安表示,這就是水分補充得太少。人體每天的基礎補水量,可以依照體重來計算,每1公斤應補充35c.c.的水分,因此,若是每天攝取足夠的纖維質,但是喝水量卻不足的話,就容易有宿便的情況發生。除了要補充水分之外,當宿便情況持續時,也可以補充像是絲瓜、冬瓜、木耳、 胡蘿蔔、黃瓜、大黃瓜等水溶性的纖維質。另外,最好也要減少攝取肉類食物,可以多吃些水果,林容安說明,大多數的水果都富含水溶性纖維質,只是要注意適量,因為水果所含的糖分容易導致肥胖的問題,每日2 份(2平碗)就足夠了。林容安提醒,吃筍子或是牛蒡會容易便秘的人,有可能是少數腸道比較彎曲者,自己要特別小心注意,食物要先切細,不能吃太大塊的,並且要經過充分烹調處理為質地柔軟,才會比較好消化吸收,排便也會比較順暢。排便偏黏有殘便感 恐是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過量當發現便便狀況有些偏黏的情形,或是常常覺得有排不乾淨的殘便感時,則有可 能表示體內的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過量。林容安指出,這種情況就應該增加含有較多非水溶性的粗纖維蔬菜,例如葉菜類、花椰菜、高麗菜等,同時應減少肉類的攝取,補充足量的水分,才能幫助便便的情況恢復正常。飲食上可以再做一些調整,例如可以把主食類的白米飯改為全穀根莖類如糙米或 五穀米等。因為1碗全穀類米飯所含纖維量相當於1份蔬菜(半碗煮熟的青菜);白米飯中幾乎沒有纖維質,1碗白飯的纖維質含量不到0.5克,若是吃習慣白米飯的人,建議可以在飯中加些薏仁、紅豆、綠豆等, 來增加主食的纖維質的含量。吃對纖維質 有助輕體順暢膳食纖維其實包含了非水溶性的粗纖維及水溶性纖維質,基本上每種蔬菜水果 中,都同時會有水溶性和非水溶性纖維,只是所占的比例不同。林容安建議,平日纖維質吃不多的人,最好是慢慢增加纖維質的攝取量,不要一次吃太多,最好是適度的增量,維持2~3天之後,等腸胃適應之後, 再逐步往上增加攝取量,至於高纖食物的選擇以及吃的技巧,可以根據個人不同的情況自行加以改善。延伸閱讀: 大便大不出來,是便秘嗎? 連續3天沒解便就算是!醫師說明原因 很多人都白吃了!益生菌改善過敏、顧腸胃無感? 營養師曝7種NG吃法
-
2020-12-04 科別.消化系統
不理會宿便會怎樣?中醫師告訴你嚴重下場
你也有宿便的問題嗎?宿便如果放著不解決可是會造成嚴重的後果「醫生啊!我有長期便秘的困擾,在中醫上在中醫上有沒有什麼解決的方式,還是可以乾脆不要理它算了?」蘆洲的江小姐相當的困擾。中醫師黃胤誠說:「宿便的問題其實在門診常常被問到,在中醫去調理這個長期慢性宿便有幾個方式。」如何調理宿便?看體質。有一些人身體比較虛、腸胃較無力,他的腸胃沒有辦法蠕動,沒有辦法把大便、食物,順利地往前帶,這時候會用補腸胃,用促進腸胃蠕動的方式去做調理。有一些人是因為大便很乾、很硬,這種時候會開滋補身體水分藥方,使得大便變得比較軟,不會像小羊便便一樣全部卡在體內。如果不理會宿便會怎樣?宿便看起來是件小事情,但是如果不去理會它的話會變得很嚴重哦!因為就算是每天都有上廁所好了,可能腸胃裡面還是會有些宿便卡在裡面;而且腸胃會一直些收我們身體的水分,如果沒有上出來的宿便,會把水分越吸越乾,最後會硬得跟石頭一樣。在西醫怎麼看宿便在西醫裡稱之為「糞石」,這些堵住糞石可能會導致腸胃道發炎,造成上吐下瀉、噁心嘔吐的症狀,嚴重者還有可能需要去急診。在中醫怎麼看宿便在中醫的想法裡,大便如果積在腸胃太久,它不通順的話會產生燥熱,這會影響到整個身體的症狀,心情也會變得「煩躁」。哪些人會容易有宿便?主要會容易宿便的有兩個高峰群,一個是小朋友,另一個就是年輕的女性,都容易有糞石的狀況,這時候去急診照 X 光就會發現真的會有滿肚子大便的情形。所以提醒男性朋友們,如果你的女朋友心情煩躁,可能是宿便困擾著她哦!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0-12-02 科別.泌尿腎臟
如何避免腎衰退而洗腎?專家教你14個養腎、固腎方法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3期文∕郭岳潭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調查指出,國內有超過200萬慢性腎臟病患,根據健保署統計,國人洗腎人口已突破7萬人大關;但自知患有慢性腎臟病的比例,卻僅有3.5%。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藥學碩士趙順榮藥師指出,根據美國腎臟資料系統(USRDS)統計,國人洗腎成長率平均每年約有5~6%,洗腎發生率及盛行率已是世界第一。導致腎衰竭的原因許多疾病常會引起腎衰竭,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痛風、心血管疾病、腎絲球腎炎、急性腎衰竭,以及泌尿道感染及呼吸道感染。當造成腎臟細胞損傷,無法有效清除體內代謝廢物及水分時,就會導致腎功能衰竭的症狀,例如:肺水腫、呼吸喘、噁心、嘔吐、食慾差、皮膚癢、過度疲憊、嗜睡等,每個人的症狀表現可能不同。趙順榮強調,當腎功能無法正常代謝及維持體液平衡,會出現尿毒症的症狀,就可能必須洗腎,利用血液透析機器及人工腎臟,將血液經由血液透析機器過濾血液中的廢物以及多餘的水分,以維持身體的正常機能。12招西醫養腎1.控制血糖高血糖會損害血管,造成腎絲球過濾速率增加,導致腎絲球肥大及增生,是腎功能惡化的重要危險因子;糖尿病也會增加患心臟病及腎衰竭的風險,糖尿病引起腎病變,已成為末期腎衰竭重要病因。早期糖尿病的介入治療,可大幅減少及延緩糖尿病腎病變發生及惡化,建議控制血糖在安全範圍內,餐前血糖控制在90~130mg/dl,糖化血色素<7.0%,可以降低糖尿病腎病變的危險。若患有糖尿病,控制血糖建議藉由運動、飲食、藥物等三方面來著手,採用對糖尿病及腎臟有益的飲食,並遵從醫囑服用糖尿病藥物,有助減緩慢性腎臟疾病的進程。2.控制血壓許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高血壓與腎臟病惡化密切相關,血壓較高會導致腎功能衰退速度加快,高血壓也是慢性腎衰竭最常見的併發症,而通常高血壓腎病變已是末期腎病最重要原因之一。 正常腎臟可倚賴腎素-血管張力素系統,以及抗尿鈉因子等荷爾蒙,維持血壓恆定,長期高血壓會使腎臟的血管結構發生硬化,進而使的腎功能惡化,高血壓也會隨著腎功能衰退而逐漸增加,而高血壓也早已被證實為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理想的血壓應維持在130/80mmHg範圍內,有助於減緩慢性腎臟病的進展,以及減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如果是高血壓病患,建議每天定期測量血壓,且勿擅自或隨意停止服用降血壓藥,因為高低起伏的血壓會加速破壞腎臟的血管,一定要由醫師決定是否可以停藥或減藥。3.控制血脂高血脂及異常血脂與慢性腎臟病相關,高血脂會加速慢性腎臟病的進行,且高血脂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高血脂症是指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增加;而血脂異常是指高膽固醇血症、高三酸甘油酯血症或二者合併,都是血管硬化的主因,而慢性腎臟病患者常合併高血脂症。根據研究發現,總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偏高,以及高密度膽固醇偏低,腎功能下降風險較大,且低密度膽固醇與高密度膽固醇比值越高,腎功能下降速度也越快;相對來說,較高的高密度膽固醇會減少發生慢性腎臟病的風險。理想血脂範圍總膽固醇≦200mg/dl,三酸甘油酯≦160mg/dl;若是高血脂症患者,控制目標為總膽固醇<200mg/dl,三酸甘油酯<15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55mg/dl、女性≧60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00 mg/dl。4.控制尿酸高尿酸會直接傷害腎臟內的腎絲球及腎間質,造成腎功能下降,且高尿酸血症也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及慢性腎臟病的發生與病情惡化,而進入末期腎衰竭需要洗腎的階段。由於血中尿酸大部分是由腎臟排出,一旦尿酸升高,在腎臟的濃度也會升高,容易產生尿酸結晶沉澱在泌尿道及腎臟,就會造成尿路阻塞,進而傷害腎臟的功能,理想的尿酸範圍為男性3.0~7.0mg/dl、女性2.5~6.5mg/dl。如果是高尿酸血症病患,降尿酸藥物治療的目標為血中尿酸長期控制在小於6.0 mg/dL;已有痛風結石患者,則應將血中尿酸值控制在5.0mg/dL以下。5.預防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為慢性腎臟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血管疾病也是腎臟功能惡化的獨立危險因子,罹患慢性腎臟病會增加併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是,心血管疾病在慢性腎臟病患者中,相當容易被忽略,也因此喪失治療的最好時機。根據許多大型研究調查結果,慢性腎臟病患者更容易出現各種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臟病、心臟衰竭、心律不整、週邊血管疾病及中風等,而出現心血管疾病,也更容易導致慢性腎臟病患者死亡,末期腎衰竭病患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0~30倍。6.預防感染疾病 泌尿道感染及呼吸道感染,都會影響腎功能。飲水過少、長時間憋尿,都容易把病菌帶入尿道,引起膀胱炎、尿道炎、腎盂腎炎等泌尿道感染,即可造成急性或慢性腎衰竭,也會加速傷害腎功能。 感染流行性感冒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當喉部、扁桃腺等受到鏈球菌感染時,也容易引起腎臟發炎,造成腎功能受損,建議每年接種流感疫苗。7.保持健康體重肥胖會造成腎臟血流增加、腎絲球超過濾,以及腎絲球高壓,加速慢性腎臟病的進展。一項為期10年的研究顯示,身體質量指數BMI越高,腎絲球濾過率以每年3%的速度快速下降,慢性腎臟病的風險越高,即使沒有糖尿病或高血壓也是如此。另一方面,代謝症候群與慢性腎臟病發展有密切關係,擁有的代謝症候群因子越多,發生慢性腎臟病的風險也越高。肥胖會提高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的發生率,與增加慢性腎臟病死亡率;如果BMI≧24,或是男性腰圍大>90公分或女性腰圍>80公分,則會建議適當飲食控制及減重,因為減重會使血壓下降,也會降低蛋白尿,有益於慢性腎臟病的控制。8.定期運動定期運動有助保持健康體重,以及減輕壓力、焦慮,可以降低血壓,對腎臟有益,也是幫助控制慢性腎臟病進展的有效方法。建議每星期至少運動5天,中等至激烈程度的運動,例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舞蹈、跑步機等,每天累積達30分鐘以上,運動後心跳達到130下左右,能夠增進心肺功能的運動尤佳。對於老年人、體重過重、心臟疾病患者,或是平常缺乏運動的人,建議開始運動前,可以先到醫療院所接受醫師或專業人員評估及運動測試,才能選擇最安全又有效的運動方式。9.限制飲酒過量飲酒會引起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也會造成肥胖,都是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子。長期酗酒更可能導致全身肌肉大量收縮,造成肌肉損傷,釋出大量的肌球蛋白至血液中,嚴重甚至發生橫紋肌溶解症,當肌球蛋白在腎小管沉積形成結晶,進而阻塞腎小管,最終可能導致急性腎衰竭的情況。每日的酒精攝取量應限制為20~40克,可以降低慢性腎臟病惡化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10.避免吸菸吸菸是重要的慢性腎臟病危險因子,與較嚴重的蛋白尿及腎衰竭有關。根據研究顯示,吸菸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男性增加2.4倍、女性增加2.9倍;也有研究發現,每天抽一包菸者比不抽菸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高出4倍,戒菸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則高3倍。吸菸會活化交感神經,導致血壓升高,破壞血管內膜細胞,增加腎臟血管阻力,減少流向腎臟的血液,加速腎功能惡化造成腎衰竭;且香菸含有多種重金屬物質,產生腎毒性的氧化壓力,導致腎臟血管收縮,就會造成腎臟損傷,戒菸可以減緩腎功能惡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11.限制鹽鈉攝取量腎臟是負責調節血壓,以及水分、電解質、酸鹼平衡的重要器官,飲食中的鹽分由腎臟排出體外,如果攝取過量的鹽分,就會增加腎臟的負擔。根據衛福部每日飲食指南,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換算下來約是6克的鹽。除了控制鹽分的攝取外,日常飲食中也要減少食用鈉含量高的食品,例如:麵包、吐司、麥片、餅乾、零食、果凍、布丁、肉乾、火腿、香腸、臘肉、起司、泡菜、蔬果汁、罐頭食品。另外,番茄醬、沙拉醬等醬料,以及湯品也要注意。12.避免自行使用藥物避免未經醫師或藥師指示自行使用止痛藥、抗生素或來路不明的藥物,濫用藥物可能會導致腎臟損害,尤其使用大劑量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例如:阿斯匹靈(Aspirin)、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會減少流向腎臟的血液量,從而損害腎臟,長期服用的結果,有可能會造成下肢水腫、腎臟急性衰竭。在大多數情況下,NSAID需要花費數年時間,才會引起慢性腎臟病;若是慢性腎臟病患者使用NSAID,就可能加速病程進展,造成腎臟功能惡化得更快。另外,研究已證實,馬兜鈴酸具有腎毒性,會造成慢性腎臟病,並加速慢性腎臟病惡化為末期腎衰竭,來路不明的中草藥仍未知是否含有馬兜鈴酸,所以也不可以隨意使用。2招中醫固腎中醫師吳宛容指出,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看,「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中醫認為,腎臟與冬季相應,此時補養腎氣最為適宜。冬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就是保養腎臟,不讓陽氣外泄,西醫則認為,冬天天氣寒冷容易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進而減少腎臟的血流量,而且感冒病毒更容易感染腎臟,因此,冬天也要做好保暖。1.護足保腎吳宛容表示,腎經起於足底,而足部很容易受到寒氣的侵襲,因此要特別注意保暖,睡覺時千萬不要將雙腳正對冷氣或電風扇,怕冷的人最好穿著襪子睡覺,以免受寒。建議每晚睡覺前,按揉腳掌正中凹陷的「湧泉穴」,有引火下行助眠、引氣血歸腎的作用,是護足保腎的重要方式。湧泉穴位置:湧泉穴位於腳底中線前1/3交點處,當腳屈趾時,腳底前凹陷之處。方法:將拇指或食指的指端放於足心湧泉穴處,來回按揉,每天揉100次為宜。效果:可以激發腎經的經氣,疏通腎經的經絡,調和腎臟的氣血,使人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精力充沛、行走有力。2.通便護腎中醫認為,「腎司二便」,腎主管大小便的排出。吳宛容表示,一旦大便不暢,宿便停積,濁氣上攻,不僅使人心煩悶脹,也會傷及腎臟,導致腰酸疲乏,噁心嘔吐;而腎氣虧虛,也會引起排便無力或大便稀溏,伴有腰酸膝軟,頭昏耳鳴。因此,保持大便暢通,也是護腎的法寶。 腎俞穴位置:位於人體的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2指寬處。方法:把雙掌摩擦至熱後,將掌心貼於腎俞穴,如此反覆3~5分鐘;或是直接用手指慢慢按揉腎俞穴,直到出現酸脹感,且腰部微微發熱。效果:按揉腎俞穴對治療腰膝酸軟及大便難解,都有不錯的效果。延伸閱讀: 全面守護腎功能 多吃蔬菜有益身體健康? 這5種深綠色蔬菜吃多小心患上腎結石
-
2020-11-01 癌症.飲食與癌症
化療有6種副作用讓病人胃口差 營養師提供進食解方
「吃」是生活樂趣的重要來源,吃所帶來的營養也是精神和體力的來源。然而,最需要抗病體力的癌症病人,卻常因治療副作用而食不下嚥。除了藥物治療,對抗癌病的路上,營養攝取更是患者的強大武器。不管正面臨化療而胃口不佳的你,或已恢復健康的你,「好好吃」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長期服務癌友的營養師觀察,有六種常見副作用會影響病人食欲,他們也提供好好進食的解方。惡心 嘔吐時1.治療前兩小時別進食,補充水分幫助藥物代謝。2.新鮮薑茶可抑制嘔吐感。基隆長庚醫院營養師林奕岑表示,通常患者剛做完化療時最想吐,建議治療前兩小時不要吃東西,治療後,等到惡心的症狀較為緩和,就可以開始吃一點東西,一開始先不要吃太多湯湯水水食物,比較容易吐出來。癌症希望基金會營養師周婉琪都會告訴病人,惡心想吐的當下,不用勉強吃,可先少量多次地補充水分,例如含電解質水或涼飲料,等嘔吐感過了再吃。如果症狀嚴重,甚至一直吐水,可尋求醫師協助,評估是否使用抑制惡心嘔吐的藥物。恢復飲食之初,以清淡、溫涼的食物為主,少量多餐,避免太甜、油膩、重口味,同一餐也不要冷熱交替、乾濕混合,這些都會刺激嘔吐感。周婉琪建議,新鮮的薑煮成茶,可抑制嘔吐感,也聽過病人說,正餐前吃顆酸梅、含話梅片或吃顆百香果,會開胃,比較吃得下。化療口腔潰爛時1.做好口腔清潔,吃較軟或半流質食物。2.用吸管喝冰過的濃縮營養品。林奕岑提醒,口腔粘膜出現破損時,更要做好餐後刷牙和漱口。雖然過程會有點痛,但清潔做好,才能減少細菌感染、幫助癒合。清潔完畢後,在傷口塗醫師開立的口內膏,就比較不會痛了。如果要用漱口水,記得選擇不含酒精成分。周婉琪表示,口腔黏膜或腸胃道粘膜破損,更需要增加蛋白質攝取,幫助粘膜修復,若腎功能不好,需請醫院營養師評估攝取份量。避免刺激傷口,建議吃較軟或半流質食物,例如滑蛋粥、麵線、嫩豆腐、豆漿、絞肉、魚肉,但注意要放到接近體溫的溫度再吃。避免質地粗糙的菜梗、胡椒、酸的水果,以及油炸類或甜食。如果真的痛到吃不下,也可以先喝點濃縮營養品,如特定疾病配方食品,或視傷口位置,用吸管喝,也能減少食物與傷口接觸,有些人會把營養品冰過,喝起來也會比較舒服。發生腹瀉時1.注意水分和電解質補充2.避免高纖維、刺激、易脹氣、高油食物。周婉琪表示,拉肚子若很嚴重,還是要由醫師評估是否吃止瀉藥,重要的是釐清原因,確認到底是治療副作用或細菌感染引起。曾有病人不吃醫師開立的止瀉藥,因為覺得化療傷身,不敢多吃別的藥。其實是錯誤的,嚴重拉肚子就是需藥物緩解症狀,拉久了但影響進食量、造成營養不良,甚至可能脫水或電解質流失。嚴重腹瀉之後,水分和電解質補充很重要,可以從去油的清湯、過濾的果汁,開始慢慢恢復正常飲食,過程要如何漸進,可以跟營養師討論。飲食要避免高纖維、刺激性、易脹氣以及高油脂食物,建議少量多餐慢慢嘗試食物,從白飯、白土司開始,同時也要攝取蛋白質,蒸蛋、豆腐、豆花、低脂肉類、魚肉;纖維方面,低渣的嫩葉、去皮去籽的瓜類都可以。另外,若是輕微腹瀉可以嘗試吃看看去皮蘋果或香蕉,有助於緩解腹瀉。便祕腹脹時1.多走動幫助腸胃蠕動、排氣。2.生食不宜,建議水果入菜。如果已便祕多日,周婉琪建議先請醫師開藥,把宿便排出來、比較舒服之後,再開始調整飲食。容易脹氣的病人,會鼓勵多走動,可幫助排氣,也可以在肚子順時鐘按摩。飲食上應避開容易產氣的食物,例如豆類、地瓜、牛奶、乳製品、洋蔥、高麗菜、花椰菜、碳酸飲料或氣泡水等。周婉琪表示,有些人因為吃太少、食物油脂太少、水喝不夠多、蔬果吃太少而便祕;有些人是活動太少或用藥副作用,例如嗎啡類止痛藥導致腸胃蠕動變慢等,先找到原因,才知道怎麼解決。林奕岑表示,消化道癌病人常會擔心吃了堵住不舒服,同時又擔心吃不夠、跟不上治療進度。治療中的病人也不能吃生的蔬果,怕會帶來生菌、造成感染。建議可以用水果入菜,例如番茄炒蛋、鳳梨苦瓜雞等,都可以幫助排便。林奕岑提醒,病人不能吃生食,如果要吃水果,應選擇去皮後可以立刻吃完的,例如柑橘、香蕉,如果需要削皮切塊的水果,也要在良好衛生條件下現切現吃,探病親友記得不要帶切好的水果給病人吃。
-
2020-10-09 科別.消化系統
節慶過後,用酵素清宿便減肥? 腸胃科醫師告訴你殘酷真相
想要清宿便、控制體重、瞬間苗條,有可能嗎?許多酵素、保健食品聲稱可以清除體內宿便,讓大肚男、小腹婆順利減肥,腸胃科醫師蕭敦仁提到,這只是商業行銷手法,宿便並非脂肪,即使清了宿便,也無關乎減重。宿便與肥胖無關 減少熱量攝取才有助減脂 蕭敦仁說,大腸腸道堆積糞便如果過夜就是宿便,每個人腸道都有宿便,除非在做大腸鏡之前服用瀉藥、低渣飲食,才能讓腸道裡乾乾淨淨,否則都會有宿便。清除宿便可以達到減肥效果嗎?蕭敦仁指出,兩者無關。有人在如廁之後,體重減少0.5公斤,就認為自己瘦身有成,但事實上,肥胖是指身體脂肪比例偏高,跟糞便沒有關聯。有便秘困擾的人容易堆積宿便,但便秘也與肥胖無關。蕭敦仁建議,如果想達到減重目的,就應該有效減脂,透過飲食來減少熱量攝取,餐餐7、8分飽,或是考慮其中一餐使用代餐。增肌減脂為健康減重方式 中老年人減重不可求快蕭敦仁強調,健康的減重方式為「增肌減脂」,除了要控制總熱量,建議在運動後的半小時,攝取高蛋白食品,例如吃1顆茶葉蛋或是喝1瓶豆漿,這樣才有助於增生肌肉。蕭敦仁說,中老年人最怕有肌少症,肌肉流失容易跌倒,因此,在控制體重時,更應謹慎,不可求快,平均每周減去半公斤至1公斤,且需注重飲食均衡,並多攝取優質蛋白質。改善便祕 多喝水、攝取膳食纖維是關鍵至於如何改善便秘,減少宿便?蕭敦仁建議,每天至少飲用2,000c.c白開水,並多吃蔬果,攝取豐富膳食纖維,維持進餐時間規律,養成運動及定時如廁的習慣,另找出適合自己的舒壓方式。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看不到的脂肪最可怕! 4大因素都會讓內臟脂肪過高…長期減肥也不OK 為什麼生酮飲食減肥失敗? 可能因為你誤觸這些地雷!出現口乾、疲倦、掉髮是營養不足的警示
-
2020-09-13 養生.健康瘦身
減肥只吃水煮餐不吃油超NG 營養師告訴你不瘦的原因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對於想減肥的人來說,追求「熱量赤字」是最簡單的原則,只要吃進去的熱量比消耗的少,就可以減少體重,而因為油脂的熱量比較高,脂肪每公克9大卡,就會有許多人選擇吃水煮不加油的減肥餐,直接去除油脂的熱量,感覺似乎更健康。營養師張涵雯指出,這是大錯特錯的認知,因怕胖不攝取油脂,只會讓身體更不健康。缺少脂肪肌膚乾燥 易焦慮、注意力不集中脂肪在體內的功能很重要,皮膚的皮脂腺具有保護作用,可以保持肌膚濕潤,還能抵抗外來髒污、光線等侵襲,體內器官外部也有一層脂肪包覆,防止一般撞擊對器官的傷害。張涵雯營養師說明,磷脂質是細胞膜主要的脂肪成分,在神經傳導過程中,若特殊細胞中脂肪不足,容易出現類似電線短路的狀況,傳導失衡便會出現情緒不穩定、焦慮、憂鬱、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狀況。脂溶性維生素靠脂肪吸收 無油飲食導致便秘食物中的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D、E、K必須溶在油脂裡,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若是都不攝取油脂,就會造成這些營養素缺乏的症狀,如乾眼症、夜盲症、佝僂症、凝血障礙…等。且脂肪消化時間長,適度的脂肪攝取,也能延長飽足感,降低想要不斷進食的慾望;張涵雯營養師更提醒,油脂攝取不足也很容易造成排便卡卡,食物吃進去卻出不來,宿便囤積小腹更明顯。油脂非減肥大敵 吃好油更重要所以,脂肪真的很重要,千萬不要把它當作減肥大敵,缺乏脂肪會肌膚乾燥無光、營養素缺乏、易怒、易躁、易餓、注意力不集中、便秘等,水煮餐真的不建議餐餐吃,張涵文營養師最後提醒,攝取好的油脂,如酪梨、初榨橄欖油、椰子油、堅果類等,或是可以計算攝取的油脂量避免超標,才是重要的健康課題。(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168間歇性斷食反變胖? 那是因為大多數人都犯了這2個錯 減肥到底要不要吃早餐? 營養師的答案可能跟你的不一樣
-
2020-09-01 醫療.消化系統
不是胖,也不是脹氣!「腹水」難收該怎麼辦?
你聽過生病後有了「腹水」的狀況嗎?腹水,代表肚子裡的空腔裝進了一堆水,究竟有哪些原因會導致腹水的問題呢?一起來看看。腹水帶來的症狀一般人的肚子裡,有時可能也存了一些液體,但量不多,通常就小於一罐養樂多的量。然而,若肚子愈來愈鼓,裡面多了一堆水,會發生什麼問題呢?首先大家會想到的大概是「體重變重」。而患者自己會覺得肚子愈來愈脹與緊繃感。腸子泡在一堆水之中,動的會比較差,因此患者吃東西後很快就覺得脹、噁心,容易打嗝。當腹腔壓力變的更大,患者還會因為血液回流不佳而出現痔瘡,以及下肢腫脹的問題,又或跑出肚臍或腹股溝的疝氣。腹壓太大壓迫到胸腔影響呼吸時,則會有喘不過氣的感覺。 所以,別以為腹水是小事,腹水讓身體愈來愈沉重,負擔好大,讓一些原本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情,像是進食、喝水、走來走去,都變得好困難、好辛苦,生活品質大打折扣。不僅如此,肚子裡存了太多水,還會引發腹內感染,而讓人有發燒、肚子痛的狀況。當體內積了太多腹水,會讓體液失去平衡,腎臟功能也因此會失調、變差。那為什麼會跑出腹水呢?最常見的原因是肝硬化引起的。當肝臟狀況不好,許多細胞都因纖維化失去正常功能,肝臟硬化纖維化之後,會引起肝門靜脈的血液難以回流,門脈壓升高,導致一連串問題,最後血管內的液體就滲透到腹腔積存,也就是造成腹水。另外,肝臟失能之際,體內白蛋白會變少,蛋白質濃度太低,同時也會讓血管內滲透壓低,引發腹水。而引發肝硬化的原因就很多啦,脂肪肝、喝太多酒、B型肝炎、C型肝炎等都屬於常見的肝硬化原因。如何評估肝硬化的嚴重程度請看「正確保肝很重要 – 肝硬化」。另外則是有腹內癌症的患者,也很可能有腹水的出現,我們稱為惡性腹水。癌細胞可以是影響到腹腔內一層叫做「腹膜」的組織,又或是癌症轉移到肝臟,都會引發腹水。有幾種癌症比較容易造成腹水,像是卵巢癌、胰臟癌、肝癌、及大腸癌,若癌症狀況愈嚴重,或是治療後再度復發時,就可能出現腹水。心臟衰竭、腎臟衰竭、或本身因腸道問題或營養不良而白蛋白濃度低時,也會出現腹水。如何診斷腹水?很多人會說,我怎麼知道肚子脹起來的時候,是宿便太多、脹氣嚴重、脂肪太多,還是多的是一肚子水呢?其實要分辨並不難,用身體檢查與超音波就差不多能確定診斷是否為腹水了。 然而,我們剛剛說過最常見的腹水原因是肝硬化或是癌症,因此在診斷腹水之後,更重要的事情是要找到引發腹水的原因。如果患者本身就有B肝、C肝、或酗酒等問題,我們可能會先猜是肝硬化引發的腹水,這時就要抽血檢驗肝功能,做腹部超音波時也要注意患者是否有肝硬化、肝腫瘤等問題;若擔心患者腹內藏有癌細胞,還可以依據身體檢查的結果,考慮利用陰道超音波、腹部電腦斷層、大腸鏡等影像學檢查,找出是否有癌症問題。要了解腹水從何而來之際,也可以直接檢驗,用針抽取做穿刺檢查,抽出一些腹水做檢驗,由化驗來確定裡面白血球高不高、有沒有細菌、是否有出血、有沒有癌細胞等,就能找出引發腹水的原因,再根據病因來做適當的處理與治療。有腹水該怎麼辦?現在體內有個東西「腹水」變多了,我們該怎麼辦呢?方法就是「減少腹水形成」,與「增加腹水排出」。◆ 減少腹水形成飲食少鹽,當減少從食物攝取的鹽量,可以減少身體內水分的堆積。可以請教醫院的營養師,了解如何施行減鹽飲食(每日食鹽攝取量小於1.5克)。記得,不是使用低鈉鹽就沒關係喔,低鈉鹽通常代表的就是「高鉀」,而會讓體內鉀離子升高,這有時也會帶來麻煩事的,請不要想說使用低鈉鹽就可以吃多一點。減少水分的攝取,也能減少體內腹水的堆積。如果平常有在喝酒,就得戒酒了!畢竟酒精還是可能導致肝功能失衡,增加腹水問題的嚴重度。 另外,補充白蛋白也能增加血管內的滲透壓,藉此減少水分滲漏到腹腔的程度。要快速補充時可以選擇點滴的補充製品,若是長期營養不良者,也可以改變飲食習慣,多從食物中攝取優質蛋白質。◆ 增加腹水排出為了增加水分的排出,可以考慮使用利尿劑,利尿劑有針劑也能口服使用,醫師會看患者病情決定使用哪一種。假使腹水已經造成了嚴重的症狀,肚子很緊很繃,甚至腹壓太大,讓胸腔無法好好擴張,吸進的空氣量變少,患者覺得呼吸不順、喘不過氣,就可能要考慮直接從肚皮抽出多一點的腹水,直接減輕患者的腹壓。醫師會先在超音波的指引下,用針頭戳進腹腔,再接上引流的管路,連接空瓶,一次可能引流個一千到三千毫升,甚至四、五千毫升。然而,在這過程中要注意患者的血壓,避免突然血壓過低而休克。另外,直接放水屬於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幾個星期後,肚子可能又再度脹起來。那我們該拿一直反覆發生的腹水怎麼辦呢?如果病因是肝硬化引發,可能要考慮的肝臟移植這個最後手段。如果因為癌症而誘發腹水的話,通常代表癌症病情已經比較棘手,這時重點就在於根據不同的癌症狀況趕緊進入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或考慮手術處理的可能性。原文:是胖,也不是脹氣 – 腹水難收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7-27 養生.聰明飲食
吃對蔬菜部位更有利排毒 醫解4大族群這樣吃最養生
再生診所院長黃鼎殷醫師在直播節目【直播會客室】中表示,人之所以會有無法排汗、宿便、皮膚疾病、糖尿病、三高等慢性疾病問題,主要就是因為4大類型的毒素累積所造成,常見排毒的方式則可透過腳泡熱水、優化飲食、飲用黑咖啡、橄欖油等方式進行,關於4大毒素及改善方法可參考《 4大毒素問題,4招在家自己改善 》一文。在優化飲食方面,黃鼎殷醫師則更進一步指出,蔬菜營養的攝取,其實可以因應不同的族群選擇不同的部位。蔬菜部位不同,主要營養也不同黃鼎殷醫師表示,蔬菜中對人體有利的營養素相當多,不過每種部位的主要營養成分不盡相同,可因應不同的情況、族群,選擇不同的部位攝取營養。例如常見花椰菜、地瓜葉、高麗菜、大白菜等葉部植物,就含有豐富的葉黃素、葉紅素、葉綠素等抗氧化物;而青椒、小黃瓜、茄子、玉米筍等莖部植物的營養,通常粗纖維較多,但植化素則較少;至於地瓜、南瓜、山藥、洋蔥等根部植物,因為根部是植物儲存養分之處,澱粉和蛋白質則較高;而薏仁、黃豆、綠豆、黑豆等種子植物則含有最豐富的全營養。不同族群可攝取不同蔬菜部位營養黃鼎殷醫師舉例,像是常需應酬加班者,菸酒不離身,或者平常就容易上火的民眾,在攝取蔬菜營養時就可以多著重在葉和莖。上火一詞是從中醫而來,中醫所說的上火概念等同於西醫所說的自由基,葉部蔬菜類的食物就有不少能降自由基的營養素;而常有宿便情況者,也容易有上火的情況,莖因為粗纖維較多,有利清除腸道宿便,可視為腸道中的掃把,因此對於降火也相當有幫助。相反的,身體常見比較容易虛寒的民眾,例如不少婦女常會出現貧血、手腳冰冷的情況,或是正在積極接受治療的癌症患者,就可以多考慮從植物的根和種子攝取營養。黃鼎殷醫師表示,像是山藥、牛蒡等植物的根部都是相當補腎的食材,且雖然內涵不少澱粉,但其為優質的澱粉,不易形成血糖飆升;而種子中所富含的植物油,在未經過70度高溫處理的情況下,是非常健康對人體相當有利的養分,正接受癌症治療的患者可適度的多加攝取。當季蔬果連皮一起吃營養更加分除了在蔬菜營養攝取上,可因應自己的體質從不同的部位攝取營養,黃鼎殷醫師也表示,當季的蔬果通常營養價值都相當高,可依照不同的節氣,選擇當季盛產的水果從中攝取營養,如此也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且建議在清洗乾淨後,連皮一起吃營養更加分。除此之外,也可以將當季的蔬果以蔬果汁的方式打成汁攝取營養,當然也建議將蔬果及富含營養的果皮一起打成汁,如此營養更加豐富。像近日夏至,火龍果和苦瓜就非常適合放在一起打成汁,其對於降火氣、潤腸極具有助益;而茄子和番茄也非常適合放在一起製成果汁,有利於潤腸、清除宿便。而兩者皆因放進水果,具有天然的果糖,除了健康養生外,口感也相當不錯。(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7-10 科別.兒科
家長注意!兒童不明腹痛有共通點 原來是少做這件事
2歲半陳姓男童上個月突然半夜斷斷續續腹痛、下背痛,到早上肚子竟然變大,連忙帶到醫院就診,經腹部X光檢查發現,下腹部竟然有多處大便堆積及腸氣。另一名13歲郭小妹早上突然腹痛,嚴重到無法上學,就醫後才發現,升結腸及直腸處堆積大便。衛福部台中醫院小兒科醫師陳敏恭說明,陳姓男童與郭姓女童共同點就是不喜歡吃蔬菜,加上近日天氣炎熱,喝水量相對不足,易排便困難而引起嚴重腹痛。他發現,越來越多的孩童,包括小學生及中學生,常反覆性腹痛及排便困難。尤其以常反覆發作或嚴重的患者在接受腹部X光片檢查後,呈現大量宿便,特別集中在升結腸及直腸部位。根據英國健保2019健康系統(National Health System)指出,人類因為受到基因的影響,某些人會特別討厭某類的蔬菜,是很正常的。市面上的蔬菜種類多,多采多姿顏色如彩虹般,培養小孩多吃各式各樣的蔬菜,就有機會脫離腹痛、便秘肥胖及慢性疾病。陳敏恭說,蔬菜是人體纖維重要的來源,纖維不足,不只會造成便秘、腹痛,也容易導致肥胖、高血壓、高膽固醇、大腸癌及第二型糖尿病,但速食、精緻與多樣化的飲食環境逐漸年輕化,如何讓孩子喜歡吃蔬菜,更是家長的挑戰。陳敏恭分享三個小撇步,第一是從副食品入手,嬰兒開始吃副食品的4到6個月大,盡可能每天提供小孩一份蔬菜,把握兩歲前「培養小孩喜歡蔬菜習慣的黃金期」。或運用卡通人物如佩佩豬、巧虎等鼓勵小孩吃蔬菜的影片,來引導孩子樂於吃蔬菜。第二,利用「餓肚子什麼都好吃」時機,孩子傍晚放學回家時段,已經有點餓,事先準備蔬菜沙拉或蔬菜棒。在晚餐時間,家長不妨多煮一兩道青菜並帶頭示範多吃青菜,以身作則不偏食,有時搭配烤蔬菜,讓孩子有不同樣態的選擇。第三,角色扮演引興趣,家長試著多帶中、低年級小學生逛菜市場,挑選3到5份自己喜歡的蔬菜,認識更多樣的蔬菜及選擇種類;在廚房鼓勵小孩參與清洗蔬菜,與孩子共同參與菜單討論;利用空盆或小空地,引導孩子種些小蔬菜,甚至鼓勵大小孩協助大人煮菜、炒菜。營養師盧靜詩建議,讓寶寶對食物有興趣,可漸進式給予天然食材,少量多樣化的副食品刺激。在食物造型及擺盤上多加變化,可達到良好的親子互動及參與感,增加孩子進食意願。除了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全穀雜糧類、蔬菜及水果外,也要補充足夠的水份、適量的油脂及增加活動量,才能改善便秘。
-
2020-06-06 養生.聰明飲食
夏天減肥好難? 營養師私藏TOP10燃脂食材大公開
對於大部分想要減重的人來說,「吃」這件事情並不簡單,尤其要達到均衡營養、又有減脂功效的飲食方式更不容易。所以,如果能有食物可以越吃越瘦,越吃脂肪掉越多,又兼具營養美味,肯定大受歡迎。營養師趙函穎綜合提出10種可以幫助燃脂與鏟脂的食物,只要搭配三餐吃,同時配合多喝水、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等,自然可以達到降低內臟脂肪的效果。1、生辣椒在日本稱為「唐辛子」的辣椒,含有辣椒素、維生素C、抗氧化物質及胡蘿蔔素等,可以透過發汗來降低體溫、促進新陳代謝,且有鎭熱解痛的效果。此外,辣椒對於口腔與腸胃具有刺激的作用,可增進腸胃蠕動,促進消化液的分泌。但若是胃不好的人,不建議多吃辣椒,要吃的話,要選擇生辣椒;另外,不建議吃辣椒醬或是豆瓣醬等,不但效果差,又含有其他添加物,對減重無益。 2、咖哩咖哩的主成分是薑黃素,更是抗氧化、對抗自由基的幫手,不但能刺激血液循環,也有產熱的效果,最新的研究指出,咖哩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及失智症等。 3、生薑薑具有薑辣素,有抗氧化的效果,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同時還能達到促進身體發汗排熱,消除水腫、提升基礎代謝率的作用,可說是日常飲食中最好用的保健食材。值得注意的是,已經腐爛的薑會有產生黃樟素的疑慮,容易提高致癌的機率,千萬不可以食用。 4、胡椒胡椒在料理調味中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不但能幫料理提味,也因為味道辛辣,可以發熱、祛寒、加速循環與代謝。胡椒中的胡椒鹼、維生素A及維生素E等成分,同時也有抗氧化的功效,能舒緩身體內的發炎反應,營養價值高。 5、洋蔥洋蔥含有維生素C、B、硒及硫化物,營養豐富,有人稱之為食物中的「萬能俠」,能殺菌、助消化、降血壓血糖,也可幫助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冷。此外,紫洋蔥還有鈣質、花青素的營養,可以改善運動後的肌肉緊繃,也對脂肪燃燒很有幫助。 6、大蒜研究發現,大蒜中的蒜素可以提升免疫力,其中的硫化物還有殺菌、預防腫瘤增生、預防心血管疾病等效果。 最好的食用方式是在烹煮之前,先將蒜頭的薄膜剝掉,與空氣稍微氧化一下,蒜素才可釋放出來;要特別注意的是,若熬煮太久,蒜素功能會減弱,建議最好在煮粥或煮湯時,起鍋前再放入較佳。 7、黑木耳黑木耳是最近相當熱門的健康養生食材,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多醣體,可說是腸道的清道夫,能幫助潤腸排便,預防減重時宿便的累積。其中的水溶性纖維質,有研究證明具有降膽固醇的作用,且因熱量低,可提供飽足感,對於體重控制很有幫助。 8、綠花椰菜屬於十字花科的綠花椰菜是最被看重的抗癌好食材,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胡蘿蔔素、葉黃素、吲哚類、槲皮素等植化素,可以幫助抗氧化、助消化排便,且有咀嚼飽足感,可降低肥胖的機率。建議食用時不要過度烹煮,才不會讓微生素C大量流失,可以用汆燙方式烹煮綠花椰菜,再淋上橄欖油即可。 9、大番茄在蔬果中數一數二的減肥聖品就屬大番茄了,番茄高纖又具飽足感,果糖含量又少,且茄紅素豐富,可防止自由基對身體細胞的破壞,降低發炎反應。食用時最好能連皮一起吃,可保留最多的營養素;此外,番茄的茄紅素屬於脂溶性,必須靠加熱才會被大量釋出,所以像是番茄炒蛋、茄汁牛肉都很適合。 10、亞麻仁油別以為體內的脂肪多,就不碰油脂類,其實只要選對好油,也能幫助體內的脂肪代謝。例如亞麻仁油就是屬於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好油,有降體脂的功效。然而,亞麻仁油為冷壓油,使用時不可加熱,建議可直接淋在生菜沙拉、豆漿上食用,依個人體質適量食用效果較佳。延伸閱讀: 吃菜減重卻變胖? 那是因為這1類蔬菜比肉還肥 連減重名醫都在做! 最高CP值的運動是「它」
-
2020-04-16 養生.聰明飲食
你喝的咖啡會致癌?達人教你喝對咖啡,才不會變癌細胞的最佳食物
咖啡愛好兩大族群不喝咖啡者將咖啡形容為黑色苦藥,認為會讓身體產生過敏、心悸而不敢喝;甚至產生睡眠障礙,過午不喝,這是最常聽到的論調。咖啡愛好者又可分為二種:原味黑咖啡的忠實者,喜好的是熱氣中的香味瀰漫,吸引人趕快享用一杯,唇齒之間,咖啡汁液浸潤,舌頭上層至舌根的回甘度長留,勝過茶葉。一杯好咖啡的香醇、回甘,讓人五口左右喝完後,仍想續杯。通常筆者會建議喝咖啡前先喝白開水潤口,喝完基本消費三杯後,再喝水,此時味蕾的回甘,讓人有如喝到甘泉的甜度。喝咖啡重點是咖啡杯中上層的那一層油脂,厚度夠時,味蕾加上嗅覺享受,讓人回味無窮、難以釋懷。另一種愛好咖啡的族群,就是要加糖之類的甜味劑才喝,台灣對咖啡的認知,多數還是要加糖、奶精、奶油球或鮮奶。有此習慣者佔多數,原因是加糖蓋過苦味,加奶精增加香氣,奶油球的油脂可保溫,而加鮮奶可口美味,營養又保鈣,但果真如此嗎? 大家想一想,當我們再回頭仔細檢視,就會發覺這一類的添加物,已經讓咖啡失去原本的香、濃、醇、回甘的享受,您是否該了解咖啡的正確喝法呢?台灣走味的咖啡潮流曾是部長級的師長,喝濃縮咖啡之前,直問說好喝嗎?會不會睡不著啊?結果隔天證實一夜好眠。這些年來,訪客眾多怕睡不好者,喝完第二杯之後就有人打起瞌睡了,很清楚好咖啡就是要讓人好舒眠。享受一杯咖啡要從咖啡史了解,漸進式的真正感受,不要學他人來一杯知名品牌咖啡跟隨流行,那樣根本喝不出咖啡的經典,高價位不等於質優,花俏不一定健康。台灣流行飲料比大杯比便宜,但其實水跟糖並不貴。今天台灣咖啡文化也在店家的競爭,和缺乏咖啡文化的薰陶之下,也走大杯量了,其實是煮完加水的增加量。但那還是咖啡嗎?那到底多少量才是真正一杯咖啡的量呢?加奶泡的拿鐵咖啡為250∼350C.C,美式咖啡200 ∼240C.C.,義式為150C.C.左右,而Espresso 為70 ∼100C.C.,如果冰咖啡就不一定了,原味冰滴一杯加冰塊200C.C.,讓冰涼度過暑夏,而加鮮奶泡或奶昔類冰咖啡約300C.C.。至於一杯熱咖啡外帶,如果變涼了,那咖啡肯定走味,所以可以預先煮好咖啡再拿去冰凍,等有空想喝時再加熱,香氣一樣是瀰漫吸引人。在此和大家分享,目前市面許多糖都是精製糖,它是癌細胞的最佳食物,而且糖份過多造成人體攝取過高熱量;奶精、奶油球找不出一點真奶,只有反式脂肪被驗出,雖然經常被媒體踢爆,但是民眾總是健忘。在國外近期研究報告指出,糖是致癌的物質,跟慢性疾病相當關聯。好咖啡:不心悸、能舒眠一般穀糧經過焙炒後,焦香中帶微苦,而咖啡因無色、無味、微苦,主要是因為咖啡中氯原酸的成分,經過焙炒而產生微苦的氯原酸內酯。所以,咖啡汁液會苦屬正常成分,但是咖啡豆在經烘焙焦糖化的過程中,果酸轉化和碳水化合物加乘產生的回甘,只有在原味時較能完全表現出來。簡單講,一杯好咖啡不可能讓會心悸者心悸;再晚喝,也不能影響您的睡眠,而且要能舒眠;不加任何甜味與香料添加物也要香甜回甘,咖啡絕對不會傷害到腸胃或造成胃酸過多;而且能加速刺激腸胃蠕動,輕鬆大量排出宿便。要健康,不只是重口感很多人排斥黑咖啡,覺得很苦怎會美味呢? 筆者父親就是其中一位,說那是中藥,苦! 不喝。可是在翁學長的好意邀請又不好意思不喝,再苦也喝了一杯,慢慢隨著時間過去,有一天發現他也能喝到三杯的量了,問他會苦嗎? 他說不會啊! 怎麼差那麼多? 因為他知道第一口忍一下,慢慢越來越好喝,到最後就能享受喉韻回甘的滋味,有時他甚至會說給我一杯咖啡吧! 原來他也迷上咖啡了。如果您周邊有朋友每天大量喝咖啡,而且是加甜味劑,不喝就沒精神,無法好好作息,那已經是上癮的傾向了。有很多例子,因大量喝甜味咖啡造成糖份過高,引起血糖失調,直到某天暈倒送醫,才在醫師的警告下,喝咖啡時改加入糖尿病患者用來替代蔗糖的木糖醇,而它的甜度與蔗糖接近,熱量約蔗糖的六成左右。木糖醇是從白樺、玉米、或覆盆子等植物中萃取,再經加氫還原而來。雖然在初期不需要胰島素來分解,但長期食用,還是會造成胰島素負擔,導致血糖升高;當然也曾有報導木糖醇的負面分析,其實木糖醇加氫就有負面的氫化作用。因此還是建議朋友,無論如何,嘗試黑咖啡微苦後的回甘,調整您的味蕾,選擇健康養生的咖啡吧。雖然筆者大力的推廣黑咖啡養生理論,但並不是每一杯黑咖啡都是養生的好咖啡,豆質的好壞,加上身體體質耐受力等因素,都有可能會讓人不舒服。如果您喝完咖啡有不適時就應停止飲用,多喝水代謝。但如果第一口苦味,就讓您忍不住加入甜味劑,那再差的咖啡都會因甜味劑的掩蓋,而在不知不覺中傷害身體。如同廚師料理時,因菜色鮮味不足而加入鮮味劑,您用餐完馬上會有口渴的感受一樣。但我們要的是健康,而不只是重口感。三杯咖啡享受理論幾次在咖啡課堂上和大家分享,基本三杯咖啡的享受理論,首先會請同學從第一杯第一口開始記錄味蕾感受,直到第二、第三杯喝完,每位同學彼此分享記錄中的三杯味蕾差異,幾乎每位都會說,第一杯第一口很苦;第二杯不苦、回甘很明顯;第三杯即明白為何很多人要喝原味咖啡了。原味咖啡擁有各種飲料中少有的濃郁、無糖卻持久的甘醇口感,長留口腔舌根。如果平時無糖不喝咖啡者,經過上課或連續三杯黑咖啡洗禮,接著給他一杯加糖咖啡,這位同學或朋友馬上會說:這是糖水,不是咖啡。從此改掉加糖及奶精的習慣。咖啡是多纖維性飲品食品的成分中只要含有酚類,就有抗氧化效果,咖啡、茶、蔬果都是。營養學家廣為提倡天天五蔬果是有根據的,那五種蔬果是需要多少量呢? 和各位分享,每餐蔬菜和水果各約一個拳頭大的量。多纖維性物質會將體內腸道自由基包覆以排出體外,被認為是腸道的清道夫,而咖啡也是多纖維性飲品。運動時呼吸加速,心臟幫浦大量輸送高含氧血液至全身,讓體溫升高,曾有醫學專家發現,人體長期體溫升高超過37.5度時會使體內癌細胞凋亡,約略可知保持天天運動者,為什麼會較健康且精神飽滿,因長時間體溫升高,運動提升了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運動讓體溫升高,加速毛細孔排汗,排汗是人體代謝途徑的一種,它具有排毒功能,如果各位的時間及環境無法允許運動,也可藉由泡熱水澡,讓皮膚出汗、排毒、保濕。而皮膚表層薄薄一層油脂保護裸露的毛細孔,展現美容效果。咖啡讓身體各器官活化,加速血管收縮、胃液分泌、腸道蠕動,快速排便同時排毒。在人體排泄器官中,腎臟為主要排泄器官,多喝咖啡會促進體內物質經生化作用,增加親水性,促進尿液排出,經由腎絲球體及尿小管被動與主動運輸分泌,快速將代謝產物排出,不致累積毒素,而血漿中的毒素,和代謝產物會運送到尿小管中,如不快速排出它會與小分子蛋白質結合,會使有毒代謝產物又再回收至腎小管,引起毒性產生,所以喝咖啡利尿,對人體排毒功能貢獻很大。其次,大腸排便如不順暢,導致便秘,腸道中水份被回收以致糞便乾燥,致癌糞素再度回抽利用,體態會變胖,皮膚無光澤,甚至粗糙,精神變差,癌細胞活躍,是年紀稍長女性常有的困擾,可以試試喝咖啡,每天五、六杯,任何時間皆可,它會刺激腸道、順暢排便。喝咖啡順暢排便的快感是很多人的寶貴經驗,尤其是配合早上運動,效果最明顯,保持每天兩次以上的排遺習慣,身體機能活化,基礎代謝率提高,筆者就是因此瘦身成功。咖啡的新鮮度與保管方法在媒體或書本中常看到說明咖啡熟豆要密封,那為何又要透氣閥呢? 其實咖啡生豆會呼吸,經過烘焙完成更會呼吸,吐出惰性氣體保護熟豆,是自然界中的奧妙。惰性氣體會自然天成,保護豆子新鮮度持久,會造成膨罐現象是正常的。豆子新鮮度高,熟成後馬上裝袋會有膨袋現象,這不是腐敗,而是保鮮現象。許多咖啡豆商似乎知道或不知道,為了不膨罐或膨袋,就讓烘完豆子跟空氣接觸,使惰性氣體流失,此時豆子也會吸收空氣中水分,如此就較難對咖啡熟豆保鮮。保鮮存放,簡單有撇步許多人會問咖啡豆如何保鮮存放,其實很簡單,首先看清楚烘焙日期,記載三個月內屬新鮮;包裝為密封、不透明;不接近熱源,室溫存放,不能儲放於冰箱,因為每次從冰箱取出打開,由於高度溫差,袋子裡外會馬上附著凝結的水氣,一而再的增加濕度,豆子就會不新鮮。筆者曾做過實驗,放室溫一到二個月和同時期儲放冰箱作對照,室溫中豆子香氣香濃不變;而冰存的咖啡香則淡淡的。一般咖啡豆會呼吸,同時豆子帶有油脂,如果將豆子冷凍或冷藏,會將豆子中油脂凍結而無法呼吸,導致風味流失。密封小包裝保有新鮮咖啡豆要小包裝,存放密封袋或密封罐,儘快泡完趁新鮮,但是我們也常看到有人為了低價省錢買大包裝,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喝完,那已經不新鮮了。大袋中經常打開接觸空氣,讓細菌孢子跑到咖啡袋中,讓鮮度降低至腐壞而不知。新鮮豆子從外觀乾燥、香氣逼人,就很清楚新鮮度,讓人衝動馬上沖煮喝一杯咖啡。濾紙掛耳式鮮度難辨筆者對濾紙掛耳式咖啡較擔心它的鮮度難判別,磨成粉狀無法從豆子外觀判別鮮度,而且粉粒磨成時,咖啡香流失,所以掛耳式很難喝出好口感,只能方便解饞,很難解渴,它的成本高,包裝時手部接觸面積大,衛生也是問題。當然三合一或二合一咖啡內容物不營養,無法和新鮮烘焙豆子相比,但是掛耳式咖啡嘗味者的選擇,以及特別偏好這種口味的愛好者眾多,因為攜帶方便,沖泡也方便。延伸閱讀: 雙親失智 差點拖垮銀行經理家庭●書籍介紹健康喝咖啡:咖啡有益健康的神奇密碼【增訂版】作者:王神寶 出版社:晨星出版日期:2015/12/11作者簡介/王神寶致力於健康咖啡的推廣,舉凡大大小小的公益團體贊助咖啡免費暢飲,接受各單位邀請擔任咖啡研習講師,偶而出任電視劇、廣播推廣健康咖啡等,都有他的身影,其對健康咖啡的執著無人能比。學經歷:中興大學 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 碩士亞洲大學 營養保健生技學系 學士現任富苑咖啡主題旅遊會管董事長現任中華民國青年創業協會總會長 中區會長
-
2020-03-10 養生.聰明飲食
白米是「死亡食物」?45年沒生過病的日本醫師:不生病的關鍵要這樣吃
即使是具有疫苗的流行病,甚至在新冠病毒尚未有解藥之前,防疫的第一線戰力就是自己勤洗手,需要時戴口罩,更重要的一物是,你的免疫力。哈佛醫學院曾指出:「免疫系統要有效運作,需要的是一個平衡的免疫系統,它的關鍵在自身的日常飲食與生活習慣。」沒有任何特效藥、營養產品能辦到。全球知名的新谷弘實醫師早就呼籲,要能夠維繫人體複雜的關係,為了健康生活而保持恆常狀態的,真正的神奇就在你的體內,我們應該利用體內的「奇妙酵素」,讓不可或缺的酵素能幫助我們好好地代謝——包括排出毒物。在美日行醫的腸胃科權威醫生新谷弘實,是世界首例使用大腸內視鏡,而未實施開腹手術,成功切除息肉的醫生,在醫學上有相當的地位。他已經診療過超過30萬名病人的胃腸,包括奧斯卡影帝、歐美搖滾巨星、日本政商名流,甚至以顧問名義協助美國總統醫療團。他在19歲罹患感冒,就是最後一次服用藥物。行醫45年來,沒有生病,也從來沒有開過死亡診斷書。對於每天面對早期癌症狀態的大腸息肉或是大腸癌等嚴重疾病的醫師而言,這可說是相當罕見的。新谷醫師說:「我想這是因為我和病患們密切配合,認真實踐『不生病的生活』的緣故。與原本就健康的我比起來,患者的效果遠在我之上。特別是接受我治療的癌症病患,充分理解這種健康法,並確實實踐之後,癌症的復發率幾乎等於零。」不生病的關鍵在酵素的量新谷醫師「不生病的生活」簡單易行、合乎人情,有越來越多人跟著實證,提升自己的免疫力。當健康相關產品已成為一個巨大市場,造成搶購的原因是因為大家不了解什麼對健康真的有幫助。新谷醫師提出,只要善用體內就有的「奇妙酵素」。酵素是生物細胞內製造的蛋白質性觸媒的總稱,不論動物或植物,有生命的地方就一定有酵素。所有維持生命所必要的活動都與酵素有關。如果沒有酵素,生物就無法維持生命。酵素有許多種類,因為每一種酵素只能發揮一種功能。例如唾液中含有的消化酵素「澱粉酶」,只會對碳水化合物反應。其他脂肪或蛋白質等的消化,分別由其他酵素來進行。「奇妙酵素」就是支持人類生命活動的5,000種以上「體內酵素」的原型,在體內能夠轉變成不同的酵素,幫助不同的器官,進行物質的合成、分解、輸送、排出、解毒、能量供應等。新谷醫師所謂「不生病的生活」,就是要雙管齊下——開源:以好的食物、富含酵素的食物,補充奇妙酵素;節流:不浪費奇妙酵素,減少降低奇妙酵素的生活及飲食方式;就能創造不生病的生活!每口飲食要咀嚼30到50次,這可以節省奇妙酵素的消耗量新谷醫師強調,若不充分咀嚼,吃進肚子裡的食物可能只有一小部分會被身體吸收利用。更麻煩的是,這些吸收不完全的東西,會腐敗,也就是會促進腸內壞菌產生毒素,身體必須消耗大量酵素去解毒,然後排出。自古以來就有「充分咀嚼」「吃八分飽」有益健康的說法,最主要的好處就是能防止酵素的消耗。植物性食物與動物性食物比例為85%:15%根據新谷醫師的臨床資料,攝取動物性蛋白質以魚肉為主的人,不論腸相多麼不佳,也不至於形成「憩室」(毒素和宿便累積其中,引發疾病)。至於牛、豬、鳥類等體溫高於人類的動物肉更會汙染血液。自己必須對自己的健康負責的時代我們的健康,受到日常生活中各種行為所影響。進食、水分補給、運動、休養、睡眠、精神狀態等任何一環發生問題,都可能影響整個身體。但是現代生活中,充滿了會消耗奇妙酵素的因素。菸酒等嗜好品、食品添加物、農藥、藥品、精神壓力、環境汙染、電磁波等,都是消耗奇妙酵素的要因。在這種狀況下,要維持健康,先了解自己身體的結構,抱著維護健康的明確意志是非常重要的。白米是死亡的食物新谷醫師不以白米為主食,他說白米已去除了最重要的營養素,等同於沒有生命能量的死亡食物。會發芽的糙米,才是蘊含著生命力的活的食物。未精緻的穀物含有奇妙酵素之源的豐富酵素。若要選用麵包或義大利麵等麵食時,最好選用完全ㄕ以全粒小麥粉製作的產品。有大量飲茶習慣的人,多數胃相不佳新谷醫師解釋,茶中的兒茶素,是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多酚的一種。但是數個兒茶素結合,就會變成名為「丹寧」的物質。常喝富含丹寧酸的茶(綠茶、紅茶、咖啡、魚腥草茶、杜仲茶等)的人,用內視鏡來觀察他們的胃部,常可發現黏膜變薄的萎縮性變化。萎縮性變化很容易成為胃癌。愛喝茶的人應使用無農藥栽培的茶葉,並避免在空腹飲用,以減輕對胃黏膜的負擔,而且一天最好以2、3杯為限。(本文獲如何出版社授權轉載)
-
2020-02-28 新聞.健康知識+
有時身體洗太乾淨反易染病!真正該清潔的是這些部位
愛乾淨、講衛生一直被認為是好習慣,很多人平時就喜歡頻繁地去清潔身體,每天掏耳朵、摳鼻子,一天洗三四次臉,刷三四次牙……可你知道嗎?有時候,你所謂的“愛乾淨”,反而可能成為疾病誘因,甚至讓疾病反反覆覆,久治不愈!常掏耳朵易誘發炎症;常摳鼻子會破壞鼻腔內的黏膜;常洗臉會讓皮膚角質層變薄,變成敏感性肌膚 ……由此可見,有些地方真沒必要太乾淨,保持正常清潔即可!尤其是以下三處,更得注意!一、摳肚臍,傷內臟很多人的肚臍眼中都会有黑黑的“泥”,有的還可能有點異味,因而不少人習惯每天清洗,更有甚者直接上手摳。肚臍眼的泥是灰塵堆積久了,同時也是皮膚新陳代謝過程中,死亡脫落的表皮細胞、皮脂腺分泌的皮脂、污物等。再加上肚臍眼深受細菌的“喜歡”,因此,清洗是必要的,但是過度清洗,或隨便清洗,則可能釀成嚴重後果!1、刺激內臟肚臍眼對內臟的神經反射依舊存在。清洗不當會對腹腔內的內臟(主要是小腸)造成刺激,引起消化系統的不適,比如肚子疼。2、導致發炎或感染肚臍眼的肌肉組織非常薄,又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經常摳肚臍眼或是操作不當引起破皮,輕者會引起臍炎,局部出現膿性分泌物,有發紅、發臭症狀;重者引起消化道不適,感染擴散可形成腹壁感染、膿腫,或是腹膜炎甚至敗血症。3、健康“晴雨表”中醫將肚臍眼稱之為“神闕”,其被認為是能量供應站,掌管著祛病強健、養生延年以及健脾胃等功效。肚臍的“泥”並非全無好處,其能保持肚臍溫度,避免熱量散發過快,損傷胃腸功能,因而一般每月清理一次即可。清理方法:可以用棉籤蘸一點身體乳或橄欖油塗在肚臍內,待污垢軟化後,再用蘸了水的棉籤輕輕擦拭乾淨、再擦乾即可。二、清腸毒、排宿便可能損傷免疫系統“清腸排宿便,排出毒素、美容養顏更健康”是很多人深信不疑的,因而很多人盲目選擇吃一些清腸茶等。但小編今天想要告訴你,在現代醫學上,根本就不存在宿便這個概念,腸道內也沒有毒素的存在!而且,腸道如果被清理得太乾淨,或許還會影響健康。1、影響消化功能一些清腸茶中可能含有瀉藥成分,如番瀉葉、大黃、蘆薈等,不僅會對腸道產生強烈刺激,影響其消化、吸收、排泄功能,還可能導致機體營養吸收障礙,誘發脫水,甚至昏厥。2、降低免疫力腸道有“第二大腦”之稱,其健康程度會直接影響人體免疫力!長期使用含中西藥成分的清腸道排毒類產品,對腸道所形成的刺激作用會使腸道內微生態失衡,內環境趨於惡性循環,人體免疫力也隨之受影響。專家提醒:好腸道不是洗出來的,一兩天沒排便也很正常,若平常大便偏乾、排便困難、需要潤腸通便的人,每天的飲水量最好不要低於2000毫升;另外日常飲食也要增加膳食纖維的比例,如有需要,也可求助醫生。三、盲目用洗液,洗出婦科病由於女性的私處構造比較特殊,透氣性和通風性不太好,容易滋生細菌,因而不少女性認為“洗洗更健康”,即私處一定要時常清洗、殺菌,這樣才能防止炎症和感染,避免瘙癢等不適。然而有研究表明,經常使用陰道洗液的女性比不使用的女性,患盆腔感染的機率增加75 %!此外還有以下三大危害:1、破壞陰道菌群正常情況下,陰道內存在各種微生物,其中像乳酸桿菌等有益菌可以將陰道細胞內的糖原分解成乳酸,使陰道維持一定的酸度,從而限制致病菌繁殖。而經常用抗菌劑、清洗劑等清洗,往往在把有害細菌沖洗出陰道的同時,連帶把一些有益菌也殺死了,打破了原有的酸鹼平衡狀態,失去防疫能力,陰道也就無法實現自我保護,更易得婦科疾病!2、傷害皮膚私處的皮膚十分嬌嫩,如果頻繁過度清潔,容易加速養潤因子的流失,失去天然的保護屏障,導致私處出現乾燥、瘙癢的症狀。專家提醒:女性每天用清水清洗外陰即可,保持衛生乾燥,尤其是性生活前後要清洗;在沒有疾病或炎症時,不要使用任何洗液;若有症狀,要及時就診,並在醫生的建議下酌情使用。有些地方不宜太乾淨,而有些應該多關注的地方,反而很多人都忽略了,污垢、廢棄物等正在悄悄堆積,影響機體正常運行。四、洗澡不洗腋下和腳趾,藏污納垢1、搓洗腋下,增強免疫,寬胸理氣腋下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鮮少觸碰到的部位,洗澡時也很容易忽視,但是腋下汗腺發達,很容易產生臭味,也是細菌喜歡寄居的部位之一,因此應該認真清洗。另外,從西醫角度來說,腋下不僅分佈了汗腺,還有很多神經、血管、淋巴組織,經常搓洗腋窩,可以幫助改善身體的血液供應,增強免疫力。從中醫理論上來看,腋窩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 極泉穴,輔以針灸、按摩,有寬胸寧神的效果。經常搓洗腋窩,還能輔助改善肋間神經痛、肩周炎等。2、搓洗腳趾,養肝明目除了腋下,腳趾也是容易忽視的地方。但是,相對而言腳趾更容易藏污納垢,特別是指縫、指甲處;另外,腳上存在著與各個臟腑器官相對應的反射區,經絡分佈又比較密集。如肝經就起於大腳趾,而中醫認為,“肝主目,肝開竅於目”,經常刺激大腳趾可以加強肝經的氣血,從而滋養眼睛,緩解不適症狀。五、血管堵塞,堵哪病哪正常情況下,血管富有彈性且血流暢通無阻,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一般從25歲開始血管就會逐漸出現老化,再加上飲食油膩、久坐不動、熬夜等不良習慣,會在不知不覺中加速血管衰老,血液中的脂質、代謝物等也會增多,易造成血液粘稠,甚至形成血栓。血栓掉落就有可能導致血管堵塞,堵塞大腦,易造成缺血性腦卒中;堵塞心血管,易造成心肌梗死;堵塞腿部血管,易造成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那麼,如何更好地讓血管保持“乾淨”狀態呢?除了均衡飲食、科學鍛煉外,也要控制脂肪來源。控制脂肪來源血脂既可以在人體肝臟、脂肪等組織細胞中合成,稱為內源性血脂;也可以從食物中攝入吸收,進入血液變成血脂,稱為外源性血脂。正常情況下,內源性血脂和外源性血脂相互制約,共同維持著人體血脂代謝平衡。當從食物中攝入的多了,自身合成的就會減少,反之亦然。因此想要降低血脂水平,應堅持低糖、低熱量、低膽固醇、高纖維的飲食原則。六、肺太髒影響呼吸,壽命短肺主呼吸,而在這一呼一吸之間,病毒、細菌、空氣中的微顆粒等就會趁虛而入。不過,肺有自我防禦系統——在上呼吸道,吸進人體的絕大多數顆粒物質都被鼻腔、氣管中的纖毛、黏液吸附;到達咽部的顆粒則會被吞嚥或者咳出;而進入肺泡的,有些則會被巨噬細胞吞噬成為塵細胞,並被運至細支氣管,通過纖毛運動,經呼吸道隨痰排出體外。但當吸入的致病因子過多或作用過強,亦或是肺的防禦功能降低時,有害物質侵入內部,就會逐漸造成一些慢性損傷,誘發疾病。像新型冠狀病毒主要攻擊的靶器官就是肺!因此,我們一方面要遠離香煙、廚房油煙、汽車尾氣、霧霾、灰塵等;另一方面還要經常清理肺部,並幫助提高其自淨能力!健肺呼吸操研究發現,提高呼吸肌的肌力及耐力有利於肺的健康。平時可以適當運動,或練習腹式呼吸,起到健肺的作用。健肺呼吸法:深呼吸後,將嘴唇噘成魚嘴狀,均勻緩慢地吐氣,呼氣時間宜長於吸氣時間。每次可練習5分鐘左右。本文摘自北京衛視《我是大醫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