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8 焦點.生死議題
搜尋
家庭關係
共找到
435
筆 文章
-
-
2024-11-01 醫聲.Podcast
🎧|上海網紅赴歐安樂死,它和協助自殺哪裡不一樣?專家告訴你台灣可以做得更好
日前有上海網紅赴歐洲進行安樂死,幾年前體育主播傅達仁也是如此。安樂死、協助自殺及台灣正在推動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到底哪裡不一樣?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及病人自主中心副執行長柯彤文指出,這三種方式最大差別在於病主法強調的是自然死,安樂死或協助自殺都屬加工死亡,「我們強調的是安樂活、自然死,這也是安寧緩和醫療及病人自主的核心,不要去加工結束生命,也不會去縮短病人應該有的生命長度。」🎧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柯彤文指出,安樂死是醫師藉由藥物幫病人結束生命,合法國家如:荷蘭、盧森堡等;協助自殺則是醫師開立處方,由病人自己投藥,合法國家例如:瑞士,傅達仁就是協助自殺的案例,但這兩種都屬於加工、加速死亡,並非自然死。而目前台灣正在推動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則是病人對於維持生命醫療或人工營養等醫療處置,可以選擇拒絕也可以接受,柯彤文表示,《病人自主權利法》的核心,就是可以預立書面文件,也就是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AD)」,一旦簽定後,在臨終前醫師不會違背病人的意願給予藥物或強加治療,回歸最終的自然死亡。預立醫療決定書可以讓民眾拒絕(或接受)特殊醫療的決定,包括維持生命醫療,例如插氣管內管急救,使用呼吸器等;另外,包括人工營養、流體餵養,像是管灌餵食、鼻胃管、胃造廔、點滴等,只要不是自然的由口進食,都可以事先在預立醫療決定書上表明拒絕或接受。但實際上執行時,也不是所有疾病都適用,《病人自主權利法》規定末期病人、不可逆轉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及政府公告的十二項重症及罕病皆無法適用。不過要預立醫療決定書之前,須與醫療團隊及家人共同溝通與討論,這種過程稱之為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柯彤文指出,從討論的過程中,讓家屬真正了解病人的意願,也讓自己決定最後的醫療權利,不再發生在病床前吵鬧不休,讓做決定的家屬為難及內疚。而為了因應家庭關係的改變,法規也設置醫療委任代理人,由親朋好友來幫你執行自己曾簽署的醫療決定書,醫療委任代理人的責任就是在須要醫療決定時,聽取病情、簽署各種同意書,是代理你表達意願,且不得違反意願人的意願。因此,柯彤文指出,意願簽署者都可以委託醫療委任代理人,除了因你的死亡得到利益者,不能擔任醫療委任代理人外,其他成年、有行為能力的人都可以擔任;但這人的特質一定是要了解你的,也因為要幫忙執行醫療決定,所以也不能距離你太遠,更重要是必須有能力捍衛你的醫療權利,尤其現今天邊孝子很多,不能因為他人的吵鬧就違背意願人的醫療決定。而近年天災不斷,也讓國人開始了解預立醫療決定書的重要性。日前花蓮大地震就有一名九十歲的老爺爺,打電話詢問如何預立醫療決定,柯彤文說,老先生決定在經歷這麼多的天災意外後,開始關心未來應該如何「好走」;表示在社區據點常接觸一些長者,他們對於死亡並不避諱,反而是子女們不願談、不想面對,但善終本來就不是僅有點狀的一瞬間,而是由持續的溝通累積而來,家人在這期間互相討論、尊重,讓留下來的人也可以得到安慰。不過,法規上仍有些無法涵蓋的部份。日前一名太太打電話到中心,告知自己照顧昏迷的先生十餘年了,已經精疲力盡,現在很後悔當初的決定;另外一位女士則是急迫的想知道,對於已經臥床3年且失去意識的先生,是否能代簽意願書以幫他拔去身上的鼻胃管…言談之間,有對於沒在親人仍有行為能力前,就預先簽署意願書而感到遺憾,也有看到法規上路,就如同看到浮木一般希望能讓彼此解脫的。柯彤文表示,這就是法規上的限制,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必須要在個人清醒的情形下簽署,若植物人之前並未簽署及表達意願,親友是無法幫忙執行的,這也就是希望民眾可以事先決定好,最後一哩路想要的醫療決定,不要留下為難與遺憾給自己的親人。目前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約8萬人,以目前全台灣成年以上人口來看,簽署率偏低,原因之一在於進行ACP須要自費3,000多元,在沒有急迫性的狀況之下,仍會考量避免增加家庭的負擔。今年7月起健保署給付四大族群,包括65歲以上有重大傷病的安寧收案者、輕度失智者、病主法的五項疾病、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的收案對象,每人有一次ACP免費諮詢,針對一般民眾,目前也不少醫院推出優惠方案,讓民眾減輕負擔。柯彤文小檔案現職: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副執行長經歷:振興醫院院長室 管理師國泰醫院品管部 管理師萬芳醫院品管部 組員學歷:銘傳大學國企所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許凱婷音訊剪輯:擎天信使音樂製作有限公司腳本撰寫:許凱婷音訊錄製:擎天信使音樂製作有限公司特別感謝: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
-
2024-10-05 焦點.元氣新聞
遇到啃老恐怖子女怎麼辦?律師教家長4招自保
「恩典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蘇家宏長時間關心財富傳承議題,他觀察,這幾年因為恐怖子女啃老,而來尋求協助的長輩明顯變多。他認為,透過法律處理啃老事件,對親子都有好處,愈早處理,孩子愈有機會自立獨立;拖久了,啃老兒不但拖垮老年生活,也破壞家庭關係。他建議父母熟知以下四個法律:保護令:保護令除了用外控機制防止啃老兒施暴,對精神疾病的孩子也能裁定必須就醫,或接受心理治療。許多父母擔心一旦聲請保護令,孩子會留案底,蘇家宏釐清,民事保護令的作用在預防老人再度遭受暴力,兒女若在保護令有效期間內,沒違反保護令,就不會有前科,除非兒女再度施暴,經檢察官提起公訴,法官判決後,才會有案底。父母可先撥一一三詢問,社工會告知相關程序,甚至可以啟動一些社會資源。由家分離:父母可以提出理由,向法院提起訴訟,令成年兒女搬離住所。歸扣:因結婚、分居、營業三種用途,父母(被繼承人)預先贈與財產給子女(繼承人),當父母過世後,分配遺產時,這筆贈與金額應該計算為遺產。亦即,若孩子要求父母拿出五百萬元助其創業,等於是先支領遺產。喪失繼承權:對父母有重大虐待或侮辱事實者,經父母表示其不得繼承,施暴子女就會喪失繼承權。 數位版看這裡 卸下情勒的緊箍咒「爸爸,我做生意失敗,欠地下錢莊五百萬,你先幫我還。」「媽媽拜託救我,如果連你都不幫我,我錢還不出來就剩命一條。」對孩子的關心和掛念成了緊箍咒,使得人生最後一哩路活得心驚膽跳,老父母該如何解?
-
2024-08-25 退休力.社會連結
重男輕女家庭沒人能健康長大!心理師建議:建立邊界不必硬當好女兒
七十歲的秀菊(化名)多年未和原生家庭聯繫。她和媽媽住得近,曾經一手打理老人家的所有事—大至報稅、小至剪指甲,只要媽媽一通電話就回家。重男輕女的母親把房子和財產都給哥哥弟弟,疼愛老么的母親有事情先找妹妹商量;但所有勞務都歸她。重男輕女家庭 沒人能健康長大秀菊在某次騎機車回娘家的途中車禍住院,媽媽沒有來看她,只是叨念著事情都沒人處理,問她何時會出院回家幫忙。一直為娘家付出的秀菊,覺得自己在那個家裡只是工具人,不平、怒恨,就再也沒有回去了。現在她不只和母親斷絕往來,和手足也形同陌路。鈺璽診所副院長蔡佳芬指出,傳統重男輕女的文化,使許多女性在傷痛成長,但她提醒,在扭曲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沒有人夠毫髮無傷,只是每個人的傷不相同。例如被溺愛的兒子,可能人生的自我、獨立自主的能力因此被抹煞,一輩子都無法成為他自己,溺愛從來都不是愛,而是傷害。而和媽媽關係比較好的妹妹,也很可能是從小學習到,迴避衝突、照顧哥哥弟弟、討好媽媽,是女兒在這個家唯一的生存策略。拿父母的錯誤行為恨手足,這不合理。更多的故事是,這樣家庭下的姊姊,因為不被重視、沒有資源,因此很努力,反而為自己掙得好的人生。「但也不能用結局來看待重男輕女這件事。」蔡佳芬強調,被忽視的女兒無論後來的人生如何,的確都被傷害了,若生命中沒有遇到其他的挫折,這個傷被藏得很好,可能就平安無事,一旦生命某一刻,不管是婚姻、工作、財務或其他面向,遇到了打擊,就會暴露出內在創傷。她會安慰個案,把創傷視為生命給的挑戰,雖然很苦,但仍值得努力面對,這是機會,處理深藏的困境,讓生命有所跨越。母親角色錯置 女兒成了假想敵小時候你塗鴉,媽媽說:「畫這什麼東西?我隨便畫都比你好。」青少女時對自己的外表沒自信,媽媽說:「怎麼有人長那麼醜!」在無人可以倚靠的家好不容易長大,成年後找到不錯的工作,替自己買了車,媽媽說:「我都沒買過這麼貴的東西。」找到好的伴侶,媽媽患得患失,覺得自己比女兒好,為什麼嫁得比女兒差?有些女性的成長過程裡,不但是女兒,也是媽媽的假想敵。母親角色不總是如傳頌中的慈愛包容充滿愛,媽媽嫉妒女兒,女兒不敢幸福,彷彿擁有幸福人生是對母親的背叛。「那些母親不只嫉妒女兒,」長期關注女性心理議題的臨床心理師黃惠萱指出,這樣的母親本身就有嫉妒的議題,內在的匱乏感,讓她覺得自己總是少了什麼,讓她看見別人的好會感到不公平,嫉妒的情緒會出現在各種人際關係裡,其中,需要母親呵護照顧的孩子最為脆弱,無力回擊也無法逃走,在親子關係裡會吸收承擔最多。黃惠萱補充,嫉妒女兒的母親把自己放錯位置,已經是成人的她,還用小孩子的位置跟女兒較勁。這樣的位置錯置不限於母親,也有父親會在和年幼兒子遊戲時很認真爭個輸贏。他們沒有過渡到大人的位置,卻成為了父母。她說,每個人都會有嫉妒的情緒、競爭的議題,人生早期如何看待競爭、以什麼方式回應並生存,會形成一個人對應各種人際關係的藍圖。而母女又加上性別議題,不成熟的母親會把女兒視為自己的延伸,或是競爭對象。女兒因母親的嫉妒受苦,有的從嬰幼兒就開始、有的是青春期,有的是前面都很好,到了成年期才有,純粹是看母親自己生命是哪一關過不去。這樣的母親多數不會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因為她只是用被母親對待的方式,來對待她的女兒。心理師建議 建立邊界 不必硬當好女兒母親是我們在世界第一個建立關係的人,女性受母親影響至深,對於成長過程因母親而傷痕累累的女兒,臨床心理師黃惠萱第一人稱建議如下:請想像你和母親的是兩個圓,母女關係就是兩個圓的重疊處。重疊面積多大、內涵是什麼,是兩個人共同決定的。成人親子的關係裡,常常是女兒想重疊的,和母親不同,每個人對關係的期待不一樣。如果你已努力但是關係沒有改善,我建議,人生不要花那麼多時間在重疊處,不要一直用媽媽認可的方式,企圖做個「好女兒」。我認識一些長者,決心拉開和母親的距離,不要讓自己因為不健康的關係而受傷,這樣已經很棒了。更積極的做法是,看重和母親沒有交集的其他部分,了解人生不只有媽媽給的這張考卷,不需要以畢生之力想在母女關係拿高分,去開展更多可能、發展更多關係。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10 退休力.自在獨立
老後應提早布局打造專屬居所,日本研究長者需要XX年才能接受新屋!
超高齡加上少子女化的社會結構,近20年來,老後的主要照顧者已逐漸不再是「家人」,而是外籍看護或居服員,每一個人面對老後,不僅要開始建立「新家人關係」,且要從孩子們「離巢」,約六十歲,甚至更早就開始尋覓或打造適合自己的老後居所,提早思考自身需求及早布局,別等身體衰弱或邁向失智時才開始行動。行動不便 奶奶困二樓老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老後不想麻煩他人,就得「提早布局」,隨著年紀漸長,最怕遇上身體衰弱又住在沒有電梯的公寓,別說無法維持交友,出門買東西都困難,不但影響心情,更可能使認知功能快速退化,誰無法預料到疾病什麼時候發生,必須在身體健康時規畫及行動。家總推動「長照移(宜)居:幫長輩搬家」計畫,曾協助一位七十多歲的奶奶搬家。先生離世後,奶奶獨自住在二樓老房,因髖關節退化,每天上下樓梯就讓她痛不欲生,期待能搬到有電梯的大廈或一樓。奶奶向子女表達需求,孩子們卻告訴她無法出錢幫忙修繕,甚至說出:「只爬一層樓就當復健」,雖然奶奶不缺裝潢費用,因子女不認同,讓她打消了想要改變的念頭。改造居家 先做有補助項目不過,有時是成年子女想為逐漸年邁或長照階段的爸媽進行空間改善,卻被爸媽以麻煩、工程浩大以及擔心花錢等原因拒絕。在長照領域工作多年的若晨室內裝修專案經理徐宛菱表示,長輩對於改造熟悉的居家空間難免感到擔憂,要先了解他們拒絕的原因並讓他們安心。很多長輩擔心花太多錢,建議可先針對長照2.0有補助的項目先局部改善,即使只是簡單安裝一支扶手。「這時要先了解長輩想法,曾遇過一位阿嬤打開心房後透露,不想改裝是覺得裝扶手會很像病房。」後來依長輩對美感的要求,順利完成改裝。也有長輩自認還沒這麼老,不需要居家無障礙,或是無法想像施工後的模樣而抗拒。徐宛菱表示,此時可以請子女帶長輩參觀完工案例,或是選一間無障礙旅館體驗一晚,再請長輩重新評估,徐宛菱說,施工時經常有鄰居一聽到是為了長輩居家改裝,就會陸續來參觀,「通常長輩自己看到改裝後的空間,接受度就會變高。」陳景寧說,無論男女,老後都容易依賴子女,若單身獨居,則憂心無法承受改變後的風險,加上台灣人安土重遷的觀念根深柢固,一動不如一靜,明明自宅已不適宜居住,卻還是繼續待著。家總看見台灣有愈來愈多的長輩,深陷「家庭關係」的困境,老後無法順心、安居。如果擔心搬了家,放不下對原來住處的回憶,陳景寧建議可以把新屋布置得和之前房子相同。據日本研究,長者搬至新房,平均要1.9年才會適應,建議給自己約兩年時間,重新適應環境與生活;愈年輕,適應變化能力愈強,所以切記要及早布局。數位版看這裡培養韌性 有助老後安居老後人生規畫,千萬別全仰賴子女,只有自己知道什麼樣的生活適合自己。如何增加韌性,培養老後適應力,來看看三位專家的三帖藥方。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23 失智.名人專家
陳乃菁醫師:失智症照顧關係應從初期建立信任感
「失智症初期如果能建立一個美好的照顧關係,讓失智症者相信無論如何你都會愛他,當他驚慌時就不會懷疑猜忌。」老年醫學專家陳乃菁醫師長期為失智症者看診,談到如何建立美好的失智症照顧關係時,強調關鍵在於失智症者本身的個性特質以及原本的家庭關係。退化速度與家庭關係的關聯陳乃菁表示,失智症者可分為兩種就醫類型,一種是知道自己正在退化,願意聽從子女的建議配合治療,另一種則是從一開始就拒絕就醫及吃藥,這通常跟失智症者的個性有關,如果原本就比較專制、難以溝通,或是家人關係本來就不好,生病後情感拉扯更大,導致衝突不斷,這類型失智症者通常也不願意去上課、參加活動或到日照中心,以至於退化比較快速,幾乎註定走向最辛苦的路。「生命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任何狀態都不是偶然間突發,所以從失智症者原本的樣子,就可以想像後續治療的情況,反而與照顧者的個性沒有太大關聯。」她以失智症最常見的「懷疑東西被偷」為例,如果原本生活就感到匱乏,或原本個性就多疑,東西不見時很容易覺得是家人針對他,但如果原本家庭關係很好,失智症者與照顧者會慢慢找到讓彼此舒服的相處方式,比較不會產生激烈衝突。付出最多卻不受疼愛的照顧者在失智症的照顧關係裡,常見到一種傷心的照顧者,家裡手足較多,照顧者不是母親最疼愛的孩子,甚至母親失智後喊得出其他孩子的名,唯獨認不得眼前每天照顧她的人。由於陳乃菁本身有五個孩子,她以自身經驗分享,母親看待每個孩子一定有所不同,不要期望從失智的母親身上獲得自己想要的回饋。陳乃菁會建議這類型照顧者,「看著眼前的媽媽,你擁有她的基因,如果有一天你也變成這樣,你想留給自己或子女什麼?因為你是主要照顧者,最清楚媽媽老後的情況,可以預先做好準備,這是其他手足無法體會、無從想像的。」四到八歲的能力、八十歲的自尊心長期為失智症者看診,陳乃菁發現自己四歲的小女兒很喜歡重複發問,某些行為非常像罹患失智症的長者,「應該這樣說,失智症者只有四到八歲的生活能力,但擁有八十歲的自尊心。」她曾遇過一名退休前擔任高中老師的阿嬤,失智症到中度之後,有一次留下一張字條給子女,上面寫著幾行字,雖然句子不通順而且屢見錯字,卻可以看出阿嬤想說的是「自己的事自己管」,以此表達對於對照顧者限制過多的不滿。陳乃菁進一步說明,失智症者有著大人的靈魂,卻因為罹患失智症,讓他無法像一個成熟的大人那般好好表達與溝通,舉例來說,家人的某些決定讓失智症者不開心,但他已經沒辦法說清楚,心中的沮喪與無力感可想而知,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會變成家人口中的「一直亂發脾氣,甚至亂打人」,所以還是回歸到失智症者的生命歷程和原本個性,才能明白生病後各種行為的原因。但也不要因為長輩失智,就貼上一個標籤,彷彿他已經喪失自理能力,這會讓他們感到委屈害怕,「長輩會覺得,我進診間前都還能處理很多事,進診間被貼上失智症標籤後,我還是原來的我,在家人眼中卻好像什麼能力都沒有了。」尤其長輩最在意的就是錢,很多子女把失智症跟被詐騙畫上等號,認為自己必須保護爸媽的財產,但長輩想要花自己的錢卻被子女限制,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剝奪。當我成為照顧者,我可以這麼做…當家人失智,照顧方式不外乎三種:使用長照2.0、請外籍看護、送住宿型長照機構,以上選項端賴經濟能力,不好抉擇的反而是照顧者的界線,是否要辭職,或是連自己都病倒?陳乃菁提醒,照顧者應該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狀態,例如白天送長輩去日照中心之後,可以利用時間運動,維持健康、保有自己的生活。如果照顧者的狀態較佳,沒有過度疲勞或憂鬱情況,當失智症者發脾氣不好溝通時,通常較能夠正向看待及處理,反之,一個筋疲力盡的照顧者,面對失智症者的各種突發狀況,就比較容易引爆衝突。做一個有餘裕的照顧者,建立良好的照顧關係,讓摯愛的家人成為被愛的失智症者,延緩病症的進程。新北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 廣告
-
2024-07-13 焦點.用藥停看聽
女性比男性更難戒毒!中市2024毒品防制論壇首創擴大關懷女性藥癮者
「男性藥癮者出監時,接他們的是媽媽、姐姐或配偶,但女性藥癮者出監時,接她們的卻是車手。」2024毒品防制論壇邀請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陳鳴敏,以藥癮過來人分享親身故事,道出女性藥癮者的困境,「年輕的女性藥癮者為了免費毒品而攀附男性藥頭,甚至多次懷孕生子只為了留住男人,回歸社會之路艱難。」由台中市政府衛生局舉辦的2024毒品防制論壇於七月十二日登場,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局長曾梓展、衛生福利部心健司司長陳亮妤、台灣台中地方檢察署檢察長張介欽等人出席,並邀請全國毒防中心、矯正機關、社政、警政及民間單位等從事毒品防制業務相關人員共同與會。其中,女性藥癮者的輔導計畫為本次論壇一大重點,曾梓展致詞時提到,為健全女性藥癮者之自我照護知能,台中市提出「藥妳好孕 衛妳守護」女性輔導計畫,更擴大收案對象至男性藥癮者之配偶/伴侶未婚懷孕者,並首創服務至幼兒就讀幼兒園或年滿6歲,補強3-6歲未就學間之空窗期。衛生福利部心健司司長陳亮妤致詞時表示,新世代反毒策略行動綱領3.0即將上路,未來四年將挹注150億元,下一步反毒政策將更精緻化,婦女及兒少是關注重點,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數據,藥癮者子女的非自然死亡率高出三至六倍,其中女性藥癮者對下一代的影響遠高於男性,因此將針對女性藥癮者及男性藥癮者之配偶、以及毒品施用者子女提供協助。台中市首創女性藥癮者輔導計畫過去毒品防制以男性為主要討論對象,但據2023年聯合國的世界毒品報告,女性藥癮者雖然占比較低,但成癮速度更快、劑量更高。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心理健康科科長黃敏慧表示,台中市的女性藥癮者從109年占比14%到112年微幅上升至16%,然而介於21到40歲育齡的女性約是六成,目前約有三百多人,單以人數來看或許感受不到嚴重性,但台灣在高齡少子化趨勢下,已經持續四十二個月出生人口低於死亡人口,因此每一個孩子都非常重要,尤其女性藥癮者的自我照護能力不足,其子女在先天上處於弱勢,更需要予以輔導協助。女性藥癮者輔導計畫四大策略「藥妳好孕 衛妳守護」女性輔導計畫在作法上,以社會復歸、經濟資源、親職角色、支持系統等四項策略因應。首先是社會復歸,安排出監銜接輔導,幫助女性藥癮者重返家庭,以家庭為單位,協助多元議題個案,像是藥癮合併自殺、家暴、性侵、精神方面及HIV等,達到一項以上合併問題的個案加強關懷輔導。經濟資源方面,許多女性藥癮者無一技之長或是原本工作環境複雜,導致成為經濟弱勢難以獨立生活,因此提供婦女就業服務,協助她們重返職場。親職角色方面,女性藥癮者缺乏孕產期照護知能,將提供心理支持與就醫等協助,提升她們的親職角色;對於正處在懷孕階段或產後六個月內的對象,將轉介保健科提供相關協助,降低孕產期間風險及新生兒死亡率。以0到3歲幼兒為中心建立健康照護制度,並將追蹤至幼兒進入幼兒園就讀或是年滿6歲為止。 除此之外,支持系統也會提供心理健康、改善家庭關係等協助,案家若有特殊需求,例如經評估無法提供新生兒完善照顧,將轉介至社會局;另家中無經濟收入或經濟狀況不佳,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將轉介社會局提供經濟協助,或請勞工局協助就業媒合。截至目前為止,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已協助81戶藥癮家庭及幼兒,未來更將擴大服務,營造支持環境,強化女性自我照護,有效輔導協助女性藥癮者及其子女。過來人的戒毒復原之路在女性藥癮者相關研究方面,邀請國家衛生研究院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鄭婉汝分享「女性藥癮者(含孕產婦)復原歷程及社會復歸之路」,女性物質成癮盛行率雖然較低,可是一旦使用就較容易成癮,健康後果較嚴重也較不容易戒除。為讓社會大眾了解女性藥癮者的困境,本次論壇邀請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陳鳴敏,以藥癮過來人的身分,分享戒毒十八年的心路歷程。值得注意的是,女性藥癮者的心智年齡會停留在開始吸毒的那一年,在成癮及復原歷程上都處於弱勢,尤其年紀愈小受到藥癮圈的壓榨愈嚴重,例如十六七歲剛接觸毒品,但藥頭都是男性,為了獲得免費藥物,在心態上就想要去攀附男性,甚至不斷為不同男性懷孕生子,想用孩子綁住男人。陳鳴敏說,當女性想回歸社會,首先面對的就是獨立問題,不但要幫助她們經濟獨立,更要幫她們學會跟自己相處。宜蘭縣渡安居女性關懷協會理事長李貞遉表示,女性藥癮者需要培養獨立的經濟、思考能力以及與自己相處的能力,她們比男性需要更多時間陪伴,要幫她們把從小到大遺失的時光找回來,甚至生活起居習慣都要重新建立。協會為幫助女性藥癮者特別規畫各類專題講座與活動,包含音樂療癒等多元照顧。「2024年毒品防制論壇」藉由跨領域專家學者與實務工作者經驗分享與創新交流,激盪出創新思維,提升跨網絡、跨專業學習,以增進毒品危害防制中心整體服務品質,打造更堅固的社會安全網。
-
2024-07-13 養生.家庭婚姻
別被父母道德綁架!孝親費、親自照顧、搬離家是不孝?呂秋遠提醒身為子女該知道的10件事
從小到大在傳統華人社會中,我們身受儒家思想影響,孝道是美德、百善孝為先、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觀念根深蒂固,認為會孝順的小孩都是好孩子,所以要事事都聽從父母的話。這也意味著不管你的父母如何對待你,你必須要孝順,如果不孝就是道德低下。對此李安提出不同見解,「孝順是個過時的觀念,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只教他愛」,認為孩子不要被孝順道德綁架。律師呂秋遠也提醒,成長果過程中,若不幸遇到家暴、不負責任、性侵的父母,身為子女該知道的10件事!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別被孝道綁架呂秋遠表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是家庭關係裡最專制獨裁、無可救藥、莫名其妙、不合邏輯的一句話。天底下兇狠家暴、不負責任、性侵子女、離家出走的父母,哪裡會少?但悲慘的是,這個社會還是充滿了對於孝順的要求,讓許多人因為別人怎麼想,自己於是覺得應該這麼做,最後就這樣累死自己。要舉例嗎?這實在太多了。一定要拿多少錢回家、要幾點回家、在外面過夜要先報備、要親自照顧父母、父母不同意的對象不能交往、做什麼工作要經過他們同意、搬出去家裡就是大逆不道等等,如果不按照他們的意思,就是不孝。與此同時,父母不斷干預子女的生活,什麼時候結婚、結婚後何時生小孩、小孩不乖阿公阿媽幫忙帶、夫妻吵架積極介入等,然後用一生積累下來的不動產做為控制工具,用自己辛苦存下來的金錢作為孩子的支撐,讓他可不用工作在家欺負妻兒。如果面對這樣的父母,呂秋遠建議,真的不用太在意他們的想法,你之所以這麼在意,是因為你還沒搞清楚,他們對你的這些無理要求,你本來就可以拒絕!身為子女的你要知道10件事:1.他只是把他的期望移轉到你身上他小時候無法當醫師,所以要你去念醫學院;他國中成績不好,所以要求你要考滿分;他以前沒有錢學鋼琴,所以你必須精通月光奏鳴曲。他會要求你,照他的方向去走,因為這是他的期望,至於是不是你的,那也不是太重要。2.他只是把財產作為控制你的工具等他死了以後,他的錢都是你的。這句話他肯定一天講三次,但是講的時候中氣十足、元氣滿分。接著他不斷的要求你必須按照他的方式去做所有的事情,包括你的愛情、工作、婚姻、小孩,不然,以後你就拿不到財產,因為你不聽話。其實,他一直都要你聽話,只是小時候用打的,現在用拐的。3.他只是生活無聊,想找點事情作他會一邊幫你帶小孩,一邊埋怨為什麼這麼老了還要帶。他會幫你跟另一半吵架,因為覺得孩子受委屈。他會想要管你的錢,因為覺得你的另一半會把錢偷回娘家。但其實那些都是假的,只有「他的生活沒重心」是真的。4.他只是想控制你因為他年紀大了,唯一能控制的只有電視的遙控器,還有你。只要你不聽話,他就會哭著念咒,「我辛苦把你養大,你真的很不孝」,神奇的是,咒語講完以後,你就會自動歸位,他百試不爽,你百事不爽。5.他只是想讓你知道,你一輩子都是他的東西你無情、你殘酷、你無理取鬧。你這矛盾的小東西、你這折磨人的小東西、你這殘酷的小東西。我不依、我不聽。妳知道你這麼說,傷的是什麼嗎?是我肉做的心呀!你的過去,都是我在參與;你的未來,我當然也不會錯過!什麼?你要獨立?你一定是嫌我煩了、膩了。老天爺、蒼天啊!你怎麼不來劈死這個不孝子!6.他只是空虛寂寞覺得冷還在工作的,這份工作大概作了幾十年,早就無聊透頂。沒在工作的,每天跟電視打交道,也不是辦法。配偶還在的,大概已經無話可說;配偶不在的,要追求巷口的阿嬌姨大概也沒有勇氣。「不管你,他要管誰?」7.他只是不懂法律,不知道20歲以後就是成年人你已經是成年人,但是你在父母的心目中,永遠都是那個長不大的、進去校門口會大哭找媽媽的,天真無邪的,貼心小朋友。其實你到了80歲,他還是會覺得你沒有行為能力。8.他只是不知道如何放手他不知道應該適時的放手,讓你自己去跌倒、自己去經歷、自己當父母、自己被孩子氣,他總是以為,只有他在,你才會一生平安順利。9.他只是以為那叫做責任他只是以為,讓你一生順風順水,就是給你的最好禮物。他並不知道讓你有挫折,其實是人生重要的一部。他把責任全部扛下來,以為這就是他人生的最後一里路。10.他只是以為那叫做愛最後的疼愛是手放開。只是他不相信而已。其實你應該做的,只是放過你自己。關於父母,你必須先好好照顧你自己,才能量力而為,定期去就診,盡快自主,做你能做、想做的事情。對於所有的人際關係,你唯一能做的,也就是量力而為而已。李安:孝順是個過時的觀念,我從不教孩子孝順許多父母也喜歡常常把「孝順」掛嘴邊,動不動就對子女情緒勒索「我花了多少錢養你」、「你不順從就是不孝」、「我養你長大,這是你欠我的」、「長大了就翅膀硬了」。彷彿孩子是父母的附屬品,只要不順自已的意且沒有予以回報,就是大逆不道、應受眾人唾棄,在這樣的社會壓力下,你敢不孝順嗎?國際大導演李安,在多年前拍完《喜宴》後,曾說過這段話:「與父母的關係,能夠彼此相愛就夠了,不必要製造一個階級觀念。你一定要小的服從大的,但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你都要尊重他,他的性別取向、他的愛好,他的任何東西你都要尊重他、接受他,這是和平相處的一個基準。我覺得『孝順』是一個過時的觀念。當然跟中國人講,幾百年也講不過去,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存在。可是在我的思想裡面,我已經不教小孩『孝順』這個東西,只要他感受到我的愛,同時也愛我就夠了。」其實,孩子和父母之間是獨立的個體,不應該用道德綁架彼此。不聽話、不回報就是不孝順嗎?那只是孩子的選擇,與父母之間的羈絆應該是「愛」,而不是「孝」這種以下對上的概念,別讓「孝順」道德綁架一輩子。延伸閱讀:.李安:「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孝順是種情緒勒索?面對情勒6方法解套.三餐費100元!窮養長大卻被要求給孝親費,合理?女兒嘆:沒錢別生小孩.多讀書能延年益壽!外國研究:讀書xx年,可降低死亡風險達34.3%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05 醫聲.Podcast
🎧|三明治中年人是自殺最大族群!精神科醫分享3步驟拆彈
「職場上,不只要承擔來自高層的壓力、領導下屬的衝突。在家中,面對照顧長輩、青春期兒女的叛逆、妻子的抱怨,中年人是典型三明治族。」專家表示,中年男性通常都到最後一刻,或是老後才求助心理資源,建議透過覺察壓力源、紓壓、向外求助三步驟,儘早解除未爆彈。🎧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理事長王仁邦表示,自殺是國人第11位死因,去年每10萬人就有16.7人自殺,根據衛福部最新112年死因統計,自殺人數也創14年新高,達到3898人。「疫情是雙面刃,居家隔離讓家庭關係更緊密,具保護作用,但也是危險因子。」民眾因失去家人、染疫後遺症、經濟受困等,加劇憂鬱、焦慮等疾病,或發生家暴,惡化原先有問題的關係、身心狀態。其中45至64歲中壯年自殺人數1345人、佔35%,位居第一,再者是25至44歲青壯年1139人、29.2%。王仁邦說,青壯年、中壯年屬於勞動、經濟生產年紀,須面對職場、家庭的壓力,疫情導致通膨也加重負擔,男性又更不擅於傾訴、求助,且傾向採取致死率高的手段,因此男性自殺死亡率較女性高出1.9倍。老人則常因生理機能衰退、親朋好友去世、孤獨等,產生寂寞、悲哀、焦慮、緊張等情緒,是自殺死亡高危險群,但最新統計指出,老年人自殺人數不升反降,自殺率較去年減少近4%,是唯一下降的年齡層。王仁邦表示,主要歸功於長照資源完整、申請外籍看護資格放寬,疫情使子女回家、居家上班,減緩老人孤獨感,「研究顯示,日照中心、失智據點等地的團體活動有助於輕度憂鬱症,這也是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暫不納入老人的原因。」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上路至今已近一年,王仁邦表示,日前衛福部心理健康司搜集各學協會建議,擬定新一期方案,其中的討論包括了建議擴增年齡至經濟尚不穩定的44歲,另外也期盼能增加高危險群補助次數,盡量滿足民眾需求。至於如何自助?王仁邦說,民眾首先要覺察壓力,辨別各類情緒來源,並透過運動、旅遊、吃美食等自己喜歡的方式舒壓,若情況嚴重,也建議向信任的親友傾訴,甚至向專業人員求助,最重要的是放寬心,接受生命本就有起有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需太過嚴肅看待低潮。王仁邦小檔案現職: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理事長經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主治醫師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兼任主治醫師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主治醫師學歷: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碩士與訪問醫師英國塔維史塔克家庭治療與精神分析訓練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博士、醫學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許凱婷特別感謝:台灣精神醫學會、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06-08 退休力.自在獨立
人生70才開始!卸照顧重擔,黃慧如重拾畫筆改寫照顧者人生劇本
快樂老太太黃慧如七十六歲,生命是典型的「人生七十才開始」。七十歲之前的十年,黃慧如是全職照顧者,照顧生病的先生。她和先生感情好,覺得照顧任務捨我其誰。獨力照顧讓她無法睡覺、疼痛到不能走路,身心俱疲,她有陣子誤吃先生的藥,發覺後驚慌想著:「我也失智了嗎?我失智的話誰來照顧?」醫生跟她說:「你沒有失智,你只是心力交瘁。」走過低潮 與學生分享生活十年照顧任務結束,先生過世後,黃慧如又老又病,肋骨斷裂、腰椎滑脫,必須開刀。但她沒有房沒有錢,不僅沒錢開刀,術後也沒錢請人照顧她。她只好繞道自力救濟,去社區大學學習經絡,身體改善後,進而取得經絡教學證照,這幾年,她在社區關懷據點教授經絡,年輕時是美術老師的她也教纏繞畫,其他時間則是當家庭照顧者的志工,陪伴照顧者度過艱難時光。她的學生總是一上課就成「鐵粉」,因為黃慧如不只敲打經絡,也分享生活,她最愛說關於「說好話」的故事,鼓勵大家,多說好話自然好事會來。有學生跟她說,每次上完課回家看到媳婦比較順眼,不乖的兒子也覺得可愛了,家庭關係就改善了。她七十歲從照顧者身分畢業後,完成了許多新任務,除了取得經絡教學證照,同時也有生命繪本、銀髮族肌耐力師資資格。而且,她也重拾畫筆。開心圓夢 努力為自己而活幾年前,大學同學辦了畢業五十年同學會暨回顧展,在台師大美術系藝廊辦聯展,「我一張作品都沒有,好嘔喔。」在那之前,她忙於照顧先生無暇畫畫,經濟能力也不允許她購買繪畫材料,她回憶那天的心情,「只是覺得,不知道我的餘生還有多少年?我應該對得起自己吧!」那個月她一領到講師費就拿去買顏料,一次兩次三次,分了三批把顏料買齊,接著買畫紙畫布、買木板訂作了兩塊畫板,開始畫畫。黃慧如說自己畫畫的狀態是「哇,好嗨喔;哇,怎麼這麼棒!」她喜歡畫畫,對她來說,有沒有開畫展不重要,終於開始畫,圓了多年心願,她享受這個過程,非常快樂。愛的循環 行有餘力也助人許多人都認為,要有幸福的老後,還是需要錢,「對對對,我唯一缺的就是錢。」黃慧如哈哈大笑說,她的人生美好只缺錢了,因此只能過著花費極少的生活─吃獨居老人便當、搭免費的公車捷運、屋內家具生活用品幾乎都是「恩典牌」,沙發是人家不要的,衣服鞋子都是朋友給的,冬天有外套夏天有裙子,「我每天都美得不得了。」她說自己一無所有,但卻一無所缺,總是有貴人將她所需送到眼前,她很感恩,希望行有餘力也能幫助別人。經歷十年辛苦照顧,黃慧如怎麼安排自己的晚年照顧?她說,「我現在求的就是,把自己活得健康,老得慢、病得輕、走得快,不要拖累親友。」女性解脫照顧束縛A女卅歲未婚、和父母同住,在爸媽相繼生病後,她換了工作、搬出家裡,想要擺脫「理所當然照顧者」的角色,換取和手足公平分攤照顧責任的空間;B女五十歲時提離婚,因為退休的公婆每天在家等待她侍奉煮三餐;C女在六十歲心甘情願為所愛成為照顧者,但她撐不下去,一度想要和先生一起走上絕路,還好後來撐過來了。不同世代的女性對於身為照顧者有不同的回應方式,過去卅年,有三成女性退出照顧現場,她們為何這樣選擇?照顧工作又被誰取代了?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延伸閱讀:.曾撐不下去想了結生命!照顧者經驗談:找到幫助資源,更要愛自己.人生下半場2個重要換屋時機!陳景寧:生命後期會為自己選機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24 養生.家庭婚姻
最不能忍受老公的媽寶行為有哪些?網友公認「這句口頭禪」最雷,婚前必做「1事」避雷
有媽媽的孩子像個寶,但被父母照顧太過頭、過度保護,可能會讓孩子長大成了「媽寶」大男孩。而許多大男孩在結婚後,依舊改不了依賴媽媽的行為而不自知,這就苦了跟她相守一輩子的老婆。對此,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詢問大家意見,調查老婆們最不能忍受老公的媽寶行為有哪些?你最不能忍受的媽寶行為有哪些?「你最不能忍受的媽寶行為有哪些?」元氣網的臉書貼文引起大批網友留言,列舉自己老公的媽寶行為。「常常說我問我媽一下,我媽說不行」、「很愛說『我媽說』,什麼都要問媽媽,結婚後還會把薪水全部交給媽媽,出個門也要跟媽媽報備」、「只要是媽寶就沒救了!因爲還沒斷奶要喝母奶呀」、「婆媳之間的矛盾 永遠都是『忍耐一下』,這種的真的沒辦法接受」、「婆婆長期不洗澡,身上都已經臭到不行,連自己的房間也是臭的,也不打掃,媽寶只說有換衣服就好了」、「什麼都順從家人,連離婚也是」、「重點,你媽一直找麻煩….如何不計較」、「一日媽寶終身媽寶~64歲的老媽寶,我說:你媽怎麼又拿過期(有的已經發霉了)的食物給我們吃,你為什麼都不敢拒絕還是照吃再來拉肚子(有次送急診),這是我媽的愛心卻被妳講得那麼難聽,被我媽知道了她會很傷心難過的,這不是身為媳婦及老婆,該說的話要跟我媽道歉」。會想把自家鑰匙也給婆婆一把嗎?而有的老公會想把自家鑰匙給自己的媽媽,對老婆說「別跟我媽計較、媽媽不是外人可以給家裡鑰匙」,是否把鑰匙給婆婆,網友們有不同的見解。媳婦表示:「不給鑰匙更好,落得輕鬆」、「距離產生美,偶而聚在一起吃飯對彼此都好,這樣兒子也不會為難」、「最恐怖的是,有的婆婆會自行打一副鑰匙,高興就把自家冰箱裡放一年以上的粽子、月餅、臘肉拿到兒子媳婦家借冰箱冰起來,還要媳婦把食物熱一熱做給兒子吃...原來不止媳婦是外人,連兒子也是外人喔」。婆婆表示:「兒子家就是我家,媳婦是可以換的...」、「要是長輩跟晚輩都會互相尊重的話,怎不可以給家裡鑰匙呢!我兩個媳婦都很大器,有房子後就給我們一副鑰匙了,她們說,歡迎爸爸媽媽隨時來玩,只是事先說一聲更好,怕屋子沒整理嚇到我們老人家。婚姻要經營~從對待家人互重做起哦」、「我們只要在他們上班時間剛好有事到附近又想去媳婦家裡小憩一下,雖然自己有把鑰匙,但還是要打個電話以示尊重對方,連孩子邀請到家裡聚聚,我們還是會按電鈴一下,怕開門恰巧見到小倆口正親密不好意思啦」。對於上述的媽寶行為與婆媳關係,網友紛紛勸一定要在結婚前多觀察。「天真幼稚才昏了頭,很多年輕女性朋友們,婚前一定多觀察一下,不要只看男人外表,有時候會看走眼,因為外表可以偽裝,只要相處時間會看清楚一切,選男人重點是人品,還有家庭關係,都可以了解很多,才不會遇到錯的人」、「問題不在媽寶男,問題是自己婚前沒搞清楚就急著嫁。」媽寶老公導致婆媳問題,5方法助改善自古以來,媳婦與婆婆的相處是許多女性婚後的最大課題。而有一部分的婆媳問題,是來自於豬隊友老公沒當好中間的橋樑!而媽寶老公可能會導致婆媳問題,建議通過幾個關鍵方法來改善夫妻關係和家庭氛圍:1.開誠布公地溝通:坦誠地與老公溝通,表達你的感受和困擾。讓他理解你在婆媳關係中的壓力和不安,並共同尋找解決方案。強調你並不是要他與母親斷絕關係,而是希望他能夠在你們的婚姻中承擔更多責任和主動性。2.制定清晰的界限:與老公一起設定與婆婆相處的界限,確保婆婆不會過度干涉你們的生活。例如,不把家裡的鑰匙交給婆婆,避免她隨意進出你們的住所。這些界限應該是雙方都同意的,並且需要老公的支持和執行。3.培養夫妻獨立性:鼓勵老公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並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子。這樣可以減少他對母親的依賴。同時也應該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並與老公共同培養一些屬於你們兩人的興趣和活動,以增進你們之間的感情。4.建立和婆婆的良好關係:表現出你的善意和關心,讓婆婆感受到你對這個家庭的重視。嘗試理解和尊重婆婆,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這樣可以減少摩擦,讓婆婆更願意尊重你們的界限。5.尋求第三方幫助:如果問題嚴重且無法自行解決,可以考慮尋求婚姻諮詢師或家庭治療師的幫助。專業人士可以提供中立的建議和解決方案,幫助你們更好地應對問題。這可以讓老公更清晰地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且可能更加願意改變。通過這些建設性建議,你可以逐步改善與媽寶老公及婆婆之間的關係,建立更加平衡和諧的家庭氛圍。關鍵在於耐心、理解和有效的溝通。總結來說,媽寶老公可能會導致婆媳問題,但可通過有效溝通、制定清晰界限、培養夫妻獨立性及共同興趣來改善夫妻關係和家庭氛圍。同時,建立和婆婆的良好關係,表現出尊重和關心,也能減少摩擦。如果問題嚴重,尋求專業諮詢幫助也是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這些方法有助於更加和諧的家庭生活,讓婚姻更加穩固幸福。延伸閱讀:.媽寶四大特質你中幾項? 網一致:不要再「我媽說...」.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媳婦永遠不會變女兒」婚前被準婆婆下馬威!律師給婆媳的10點相處攻略
-
2024-04-24 養生.家庭婚姻
你會在家中擺全家福或孩子照片嗎?外國研究證實好處多,別只把珍貴照片存在手機裡
你家中是否掛有全家福,或孩子的成長各階段照片?你想過這麼做實際上可以對孩子的成長產生積極的影響?研究證實好處多,別只讓珍貴照片被存放在雲端裡!擺放全家福對孩子的正面影響許多研究表明,在家中展示家庭照片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和歸屬感。這在美國似乎已經是很普遍的習慣;在英國家庭中更是廣泛,據調查78%的家庭在家中放置1~15張家人的照片,但這在台灣似乎不是很普遍。美國心理學家大衛·克勞斯(David Krauss)博士說:「透過在家中展示全家福或孩子照片,你可以向孩子傳達一個訊息,那就是你對這個家庭很重要。」孩子會感受到自己被父母愛著,也讓他相信「家是一個安全可靠的地方」。而且根據調查,很奇妙的是,那些家中沒有放照片的孩子,長大後也不太可能在自己的家中這麼做。家中擺設照片,別只把照片存在手機電腦裡你或許認為手機裡面已經存滿孩子的照片,但大衛·克勞斯博士說。「我對照片仍有偏見,我認為家庭照片就應該公開在家中展示,讓孩子能每天都能注意到它,而不必打開設備,或在電腦上點擊才能看到。」換句話說,他認為僅僅在Facebook頁面上發布孩子或家人的照片,而非把照片沖洗、列印、裝框,掛在家裡,根本就沒有充分利用照片可以為家人和孩子帶來的心理效益。家中擺設照片:日本研究證實好處東京理科大學的篠原菊紀教授和東京家政大學的岩立京子教授,進行一項聯合研究發現,在展示孩子照片的家庭中,孩子們對以下三個描述持正面態度的比例,比家中沒有掛全家福的孩子高:「我受到父母的重視」「我是個有優點的人」「我喜歡現在的自己」。此外,在同一項研究中,要求不展示家庭照片的家庭,持續三週展示全家福照片,然後對還是小學生孩子,進行大腦檢測。結果發現,有過三週展示照片經驗的孩子,在看到照片時,會刺激大腦,使得他們的自尊心增強了。照片讓人感受到家人間親密連結別低估照片讓人感受到與他人連結和歸屬感的力量,特別是對於兒童來說,看照片是學習社交過程的一部分,他們可以透過看到照片了解自己是誰,以及他在家庭中的重要性。透過展示孩子們人生不同階段的照片,家長等於公開聲明自己為他們感到驕傲。你也知道人的記憶力很有限,有時候會忘記一些重要的經歷,透過照片可以讓人想起過往和親人共度的快樂時光。所以,請把手機或電腦中的好照片,實際擺放在容易看見的地方吧!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伊能靜給兒子小哈利700字感性文:餘生只剩2年半和兒子共處.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3-15 養生.家庭婚姻
伊能靜兒小哈利因為她的愛,活成了想要的樣子!媽媽700字感性文:餘生只剩2年半和兒子共處
伊能靜對於愛子庾恩利(小哈利)的尊重,始終是兒子最強的後盾,無論他扮相濃妝豔抹引發熱議,媽媽伊能靜總是給予尊重與支持!伊能靜不只是一位母親,她同時也是兒子庾恩利(小哈利)最親密、最可靠的朋友,她會陪著兒子一起旅行、看畫展、打卡網紅店,同時共享同一杯飲料、拍搞怪的照片。不只如此,在哈利的ins照片裡,總會出其不意地放上一兩張媽媽的照片母子兩人相處模樣真的是親暱極了。因為媽媽的愛,活成想要的樣子正因為如此的好感情,媽媽伊能靜面對剛滿18歲,網路上瘋傳關於兒子的性感照片,第一時間依然選擇給予支持與尊重。她就曾經在節目上談及此事,除了哽咽訴說與兒子的暖心對話外,她的一席話也惹哭不少網友。伊能靜回應了關於兒子哈利「穿女裝」的爭議問題。她緩緩說道,「作為母親,面對部分輿論給予兒子的指責、批評,甚至是謾駡,我選擇了足夠的尊重和包容:『我會給他所有的自由,他在我的世界裡,他可以成為自己。』」她有透露兒子小哈利第一時間 ,就打電話關心媽媽的心情,也表示可以關閉社群平台,而伊能靜則霸氣回應:「你不需要承擔父母職業,所帶給你的任何影響,沒有什麼比你更重要!」,並且鼓勵兒子做自己,她告訴哈利,「你不但不會影響到我們,你還會讓更多人知道,自由是非常珍貴的!」媽媽毫不隱藏的愛,更讓人看出母子間深厚的感情。700字文,滿是最深的母愛面對孩子一天天長大,除了成為他們背後的精神支柱,去年暑假母子相處了整整一個月,兒子遠行回美的時候,她也感性寫下700字長文,字字流露一個母親對兒子的不捨與牽掛!「一年一個月,如果媽媽還能在這個世界上30年,我們真正的相處,也只有2年半了。有時想到這裡,媽媽內心都有泫然欲泣的感覺」。她寫道,兒子這一年明顯成熟了,「你會盡量花時間陪妹妹玩、你會跟我說,『妳給我們做自己的自由,你自己也要有』。你開始會對我有點說教,說『你太寵我了,所以我青春期有點任性,有些事情你還要跟妹妹說!』」。這次暑假回到台北的家,整理了兒子從爸爸庾澄慶家搬來的紙箱,看著「雅思八分的通知,學校成績上的滿A,村上隆年輕藝術家得獎的獎狀,第一次在學校領舞的照片,還有考上中央聖馬丁的作品集」,讓她濕紅了眼眶,「你從來不需要我擔心你的課業或天賦的最大化,在我面前,你是一顆拚命生長的種子,無須我滋養,你自給自足。你的特立獨行,於我不但不是壓力,相反讓我學習了謙卑與臣服」。期許做一個尊重孩子的媽媽她說:「年輕的你,應該是流動的,不是固體。順著心流,去見識世界的廣大、去拓展視野、去發掘審美、去理解包容。我做母親能做到實在太少了,我能做的,僅僅是照顧好你的身體,以及無限的支持。」即使兒子離開前給了她兩個擁抱,她還是好捨不得,「你一轉身,妹妹就哭了,從退出到守望到徹底放手,我對自己有承諾,要為一個尊重孩子的媽媽,我想我應該是很好的完成了」。伊能靜透露在小哈利18歲生日時,也突然意識到自己該從兒子的生活中退出、脫離照顧者的角色,讓他可以自由地去經歷自己的生活,「在小時候給他最大的依賴,長大之後學會第一個送他離開」,坦言試著當兒子的守望者,是一個困難的課題,「爸媽最大的成就,就是孩子可以獨立的離開你,完成自己的人生」。得體的退出,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在伊能靜的眼中,孩子是獨立于父母的個體,可以特立獨行、可以與眾不同,只要他願意。得到媽媽無條件支援的哈利,無所畏懼地展示自己的生活。面對網路上流傳的爭議,伊能靜說到,她從來不把自己的審美強給孩子,對哈利的穿著打扮,她一次也沒發表過反對意見:「我沒有理由,也沒有權利,去干涉孩子想要體驗的一切,哪怕這些事情會讓他備受爭議。」兒子喜歡舞蹈,她就全力支持,還去現場觀看表演。結束之後不是敷衍地誇讚,而是認認真真在微信裡寫出自己的感想,肯定他的付出和表現。最難能可貴的是,伊能靜不僅懂得陪伴的重要,而且深知放手的道理。兒子17歲以前,每年的生日都和自己一起度過,但隨著他慢慢長大,對於兒子的成長和遠離,她深切地體會到每一位媽媽內心的失落和酸澀,但她知道,「愛是放手!得體的退出,是我給孩子成年時最好的禮物。」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2-27 醫療.皮膚
GPP放大鏡/皮膚流膿飄異味 皮膚重症疾病斬斷愛情夢
「我也想談一場幸福的戀愛,而不是看到心儀的女孩只能躲得遠遠地。」20多歲王先生外型帥氣有型,但外衣下,他的臀部會反覆長出大片膿疱,並流出伴有異味的膿液,導致每天需要用紗布、衛生棉包覆,才能穿上衣服。他罹患的是發炎性皮膚疾病「化膿性汗腺炎」,因病灶好發於私密部位,他以為今生與戀愛無緣。除了化膿性汗腺炎外,還有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等皮膚發炎疾病,讓患者不僅皮膚飽受疼痛,也因病灶影響外觀,嚴重打擊信心,發展社交或感情關係都困難重重。好發私密部位 難啟齒拖延求醫台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李政源指出,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慢性發炎疾病,並非單純細菌感染造成。患者皮膚會冒出大顆發炎性與化膿性的結節,像台語「疔仔」外觀,常被當成粉刺、青春痘、表皮囊腫等疾病。患部多出現於臀部、腋下、胯下等皺摺處,隨病情惡化,發炎性與化膿性的結節會融合,甚至形成大片疤痕與瘻管等。病患除感覺疼痛,外出時還要擔心膿液滲出陷入窘境,易導致心情憂鬱,對社交、戀愛都失去信心。因化膿性汗腺炎症狀位置尷尬,患者常可能拖到症狀嚴重時才前往求醫。李政源表示,目前治療方式包括戒菸、減重、口服抗生素、A酸等,必要時可透過手術,或針對腫瘤壞死因子或介白素17(IL-17)的生物製劑來改善。王先生回診時特別分享,原以為自己永遠無法談戀愛,沒想到經過治療,情況好轉,終於成功有了交往對象。李政源說,看見病患透過治療能恢復自信,找回人生熱情,替他們開心的感受難以言喻。GPP無預警發作 膿疱發燒擾約會事實上,重創患者外觀與自信的皮膚發炎疾病,還有「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同樣是一種反覆發作的發炎性皮膚疾病,患者也會長出膿疱,易合併紅疹、脫皮、紅皮症,病灶可能遍布全身,病患還會出現發燒、疲倦、全身無力、疼痛等全身性症狀。李政源表示,有些患者「不喜歡自己的身體」,不敢直視自己的身軀,也不願讓伴侶看見,也有患者會用衣物緊緊包裹每寸肌膚,造成傷口惡化,嚴重可能形成感染致命風險。由於GPP無預警的急性發作特性,病患較難自由安排行程,約會時也常因疾病發作而臨時取消,有苦難言。治療改善症狀 穩病情重拾自信李政源指出,過去治療GPP,以免疫調節劑、口服A酸為主。近年研究已發現,GPP的發生與人體中的介白素36(IL-36)有關,是GPP的關鍵致病機轉,因此陸續發展出針對此機轉的生物製劑,可抑制、阻斷IL-36所引起的一連串發炎反應,讓病患多一種治療選擇。只要病患病情穩定控制,就有機會恢復自信,部分病患在治療後,逐漸接納自己的身體,不再害怕展露肌膚,心情輕鬆自在,對疾病控制有較好的幫助。李政源提醒,不管是化膿性汗腺炎或全身型膿疱性乾癬,都不是傳染病,期待民眾對疾病有更多了解,當病患有嚴重憂鬱傾向,建議尋求專業協助。「希望每位病患透過治療的幫助,能在生活、身心都恢復光采,擁有更多自信。」📌還有哪些皮膚重症疾病?點這裡看更多📌GPP放大鏡系列專欄,深入了解看更多▶渾身痛癢 升遷被喊停…慢性蕁麻疹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留意身心危機▶滿身潰爛…天疱瘡、全身性膿疱性乾癬 被迫放棄退休旅遊夢▶皮膚9成潰爛 類天皰瘡、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家庭關係陷危機📢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4-02-24 退休力.自在獨立
人生下半場想要什麼?退休後像一個人的自助旅行,須自己規畫行程與玩法
退休後,許多人以為可以過輕鬆愜意的生活,但根據英國經濟事務研究院報告,平均退休兩年後,生病、憂鬱、失能等風險上升,YouTuber章新(本名張炳文)以過來人身分談退休和預期不同的地方,沒算到的大筆支出有哪些?以及他的頻道如何成功變現?同時提供專家看法。精神科醫師朱仲翔指出,YouTuber章新的退休規畫符合日前他在「二○二三退休力論壇─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論壇提出的安全感、新鮮感、重要性、連結感、成長與貢獻等六大心理需求,「章新把原有能力延伸到退休的新生活,成功開創人生第二曲線」。退休後像一個人的自助旅行朱仲翔以出國旅行來比喻退休,退休前就像是跟團,跟著或帶著團隊一起走,過程和目的地都很明確;退休後變成一個人的自助旅行,必須自己規畫目標、行程與玩法,有些人會忽然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一名跨國企業的高階主管,以往全部心力都放在工作,事業上很有成就,退休後常跟朋友出國打高爾夫球,卻漸漸感到生活單調,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另外有一名在公部門上班的女性,五十多歲被迫提前退休,雖經濟無虞,但遊山玩水兩個月後開始感到心慌。我的人生下半場想要什麼?朱仲翔指出,職場很容易找到目標,退休前以工作為重心安排生活即可,但退休規畫要把重心擺回自己身上,不妨自問:「我的人生下半場想要什麼?」上述的高階主管個案,因為太忙忽略健康、家庭關係疏離,可以定為新的生活重點,而被迫退休的五十歲女性,可以學習新的才藝,為自己帶來新的感覺。「退休後卡住的是心態不是方法,只要願意嘗試,就算是有進展。」朱仲翔舉例,大家都知道可以去社大上課,有些人卻覺得這不是一百分的作法而作罷,但他提醒,如果目前的滿足感是零分,只要評估有十分就應該去嘗試,就像章新開頻道的初衷是找事做,假設事前評估不值得而不做,就不會獲得如今的回響。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睡前忍不住滑手機 醫:3C影響睡眠恐惡性循環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21 醫療.精神.身心
40歲弟打死家暴哥,高齡父母情何以堪!4方向預防家庭悲劇
一月時中部地區發生一齣人倫悲劇,40多歲的弟弟看不慣同住而就業不穩定的哥哥時常向年老的父母伸手要錢,要不到時以暴力對待父母,弟弟忍無可忍以棒球棍致兄長於死。這事件對高齡的父母來說,真是情何以堪,讓人不禁要問悲劇可以避免嗎?預防家庭悲劇從4方面進行改善事實上,早日改善家庭關係,是可能預防家庭悲劇的發生。可從以下4方面進行改善:1.父母態度: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但是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更進步而使用激將法,會在手足之間做比較,例如說弟弟比哥哥優秀之類的話,這種作法常傷害了手足間的情感,其實每個孩子各有長處,不需比較。2.手足關係:雖然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但是父母在看待孩子時難免還是會有一些差異,父母最好克制這種想法,對待孩子時盡量做到公平,讓孩子們都能得到完整的愛,並且要鼓勵手足間的互助關係,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手足可以成為彼此長久的資源。3.家庭氣氛:父母可以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給他們一個安全、溫暖的家庭環境,家庭經濟可能不富裕,但是精神上的富足可以彌補,例如父母不要將家庭以外的工作壓力、人際壓力帶進家門,大人要有大人處理自己情緒的方法,不給孩子太多心理負擔,要花時間和孩子聊天,關心他們,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愛。4.學習溝通:孩子在成長過程需要父母的引導,父母之間意見不同時如何協調達成共識,如何透過表達需求、換位思考、瞭解彼此不同的立場,以完成家庭共同的目標,父母的示範孩子都看在眼裡。家庭中的每位成員都很重要,如何都能被關照,必須藉由充分的溝通,父母要鼓勵孩子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習傾聽、尊重別人的意見。這個不幸事件是一個借鏡,此家庭中的兄長可能因為個人因素無法有穩定的收入來源,造成生活困難,家人是否可以一起坐下來好好討論,尋求更多的資源,以幫助他解決問題,至少可以達到支持的效果,緩和兄長的心理壓力,也讓弟弟更瞭解兄長的困境,如此可避免手足間的高度情緒衝突,避免悲劇發生。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2-17 醫療.精神.身心
八旬嬤跌倒臥病,不願拖累媳婦,想了結生命!「妳還可以教孩子」一句話點醒她
「如果妳是我,妳還想活嗎?」八十七歲的陳太太日前跌倒摔破骨盆,手術出院後臥病在家,長照居家醫療團隊探視時,她總是滿口抱怨,甚至說「別再來了,我想就這樣死一死。」長照團隊轉介心理諮商,她才漸漸地打開心房,講出人生困境。 八旬嬤心理諮商 講出人生困境陳太太的人生初期走過戰爭,從小家境不佳,家裡所有人都得外出賺錢,她說過去的婚姻沒有愛情,只有「經濟互助」。但嫁給丈夫不久,丈夫就不幸辭世,她得靠一己之力養大孩子。含辛茹苦多年,終於拉拔孩子長大成人,孩子也順利成家立業,原以為能放下辛勞,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沒想到孩子長期仰賴陳太太支援,眼高手低,「賺來不及花」,工作頻頻受挫,漸漸成了米蟲,家裡經濟全仰賴媳婦支撐。不捨媳婦,陳太太開始接代工、清潔工作貼補家用,自己養活自己,只是年紀大了,某天工作時不慎摔倒,摔傷骨盆。一想到昂貴的照顧費用,接下來拖累媳婦,她內心想著是不是唯有「死」,才不會讓媳婦難做。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說,當陳太太問出:「如果妳是我,妳還想活嗎?」彷彿要她找到一個理由告訴她,值得活下去。她當時回答,「妳活到這把年紀,還是可以教孩子,妳知道嗎?」陳太太眼睛亮了,自己一輩子最無能為力的事,居然從別人嘴裡聽見一絲可能性。長照心理諮商 幫助找回人生價值李玉嬋說,在諮商室中,從年齡來看,陳太太是最不可能出現的族群,但她在人生中找到可能的價值及意義,成為願意接受諮商的對象。台灣高齡憂鬱的背後,很多是自我價值迷失,及千絲萬縷的家庭關係,綁著他們無處可去。長照2.0大多針對「身體」健康,唯一相關心理適應服務,僅針對「困擾行為」提供照護。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長照2.0定義的「困擾行為」,指被照顧者有嚴重情緒問題,如抗拒照顧、妄想、幻覺、遊走、日落症候群等。申請困擾行為服務人次,一一○年二一六二人次、一一一年三四九九人次、一一二年從一月到八月為三八五三人次。李玉嬋說,年逾七十歲的長者,對於情感的認識極少,如果陳太太沒有諮商資源介入,可能墜入憂鬱深淵,台灣長者是高憂鬱、高自殺率族群,政府應透過長照體制,將心理資源帶進長照家庭,從源頭幫助長者重拾心理健康。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16 醫療.皮膚
GPP放大鏡/皮膚9成潰爛 類天皰瘡、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家庭關係陷危機
「我希望兒孫圍繞在身邊聊天,可以不是一種奢侈。」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的60歲陳大姐,一年前皮膚冒出大片水泡,皮膚劇癢合併傷口劇痛難忍,確診為類天皰瘡。使用類固醇後導致血糖上升,造成失眠、情緒暴躁。與家人產生嚴重衝突後,甚至一度放棄治療。直到惡化到全身超過9成大面積破皮緊急送醫,進入燒燙傷加護病房治療。除類天皰瘡,還有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 GPP)等皮膚重症患者,常因疾病影響家庭和睦,不只身體承受巨大折磨、心靈上也無法獲得支持…類天疱瘡勿信偏方 傷口感染恐致命高雄榮總皮膚科主治醫師魏楷哲表示,類天皰瘡是一種自體免疫水泡病,病程易有復發可能。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但以中老年人居多,臥床或患有如腦神經疾病、中風等多重慢性病的族群,另有服用特定藥物(如:糖尿病治療的DPP-4抑制劑、利尿劑)也可能增加罹病的機會。典型症狀包括皮膚會出現大小不一的水泡與紅色斑塊;會出現類似蕁麻疹樣的浮腫紅疹,合併皮膚搔癢,水泡可能會破裂形成傷口,嚴重發作時會引起大面積傷口與疼痛,可能導致傷口感染,甚至死亡。另外,類天皰瘡的治療藥物(例如:口服或注射的類固醇、免疫抑制劑)雖然能有效治療疾病,但也可能會增加其他身體疾病的風險(例如: 高血糖、高血壓、骨質疏鬆)以及降低免疫力,增加嚴重感染的風險。「只要治療設定好目標,多數的類天皰瘡症狀可獲得緩解。」魏楷哲說,類天疱瘡常使病患與家屬在治療上費盡心力,甚至會因為擔心治療的副作用或不願長期治療而自行停藥或尋求偏方、非傳統治療,如服用號稱能增強免疫力的保健食品、中草藥等,反而可能惡化疾病,長久下來不只增添家庭經濟壓力,也可能因照護分工等問題重創家庭關係。他也分享,陳大姐在加護病房處理好急性症狀後,透過調整類固醇劑量搭配生物製劑使用,並和新陳代謝科醫師共同改變糖尿病用藥後,類天疱瘡和血糖皆獲得控制,順利回歸家庭。GPP痛不欲生 家庭關係同樣受傷同樣屬少見重症自體發炎性皮膚病,發作後有致命風險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皮膚會出現膿疱伴隨癢感、斑塊,常被誤以為是藥物過敏;嚴重急性發作時,強烈疼痛的膿疱會合併全身發炎反應,如高燒;皮膚破損時會增加感染風險導致敗血症、心肺功能衰竭或造成體內水分、營養及電解質流失,甚至急性腎衰竭。60歲的林大哥出身特種部隊,10年前確診GPP,每年都因急性發作住院治療5-6次,只要稍微運動或曬太陽就會發作,皮膚出現刺痛膿疱後破皮潰爛。身經百戰的他,每次換藥都仍痛到大聲尖叫。家人無法理解,更難接受「鐵漢父親」形象的轉變,林大哥也因此變得整日緊張不敢運動或流汗,整日將自己關在房間或躺在床上,生怕任何動作又引起疾病復發。因此體重暴增到110公斤,肥胖、糖尿病、心衰竭等慢性病隨之而來。經過適當的診斷與溝通後,林大哥了解疾病並採用生物製劑治療,膿疱症狀獲得緩解,也開始願意下床走動運動。隨著疾病逐漸穩定,疾病雖然偶而會復發,但是住院頻率減少至1-2年一次,也逐漸修復與家人間的關係。皮膚重症治療控制 首重正常作息GPP沒有單一診斷標準,魏楷哲說,GPP診斷仰賴病患的臨床表現並輔以病理切片。隨著醫療不斷地進步,近年也已發現GPP其中一個關鍵致病機轉介白素IL-36,並且發展出相對應的生物治療製劑,研究顯示相關治療能快速消除急性期發作的膿疱,幫助病人回歸生活正軌。許多自體發炎性或自體免疫皮膚病不僅會影響生活品質,嚴重甚至可以導致死亡。魏楷哲呼籲,病患及家屬應主動認識了解疾病知識,也須體認到許多皮膚病可能是一種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般,應長期治療與追蹤,勿聽信坊間療法或偏方,且隨著醫藥發展愈趨進步,就算是無法治癒的疾病一樣可以妥善控制,目標是回歸健康、不影響日常生活與家庭關係經營。「其實,正常生活、飲食且穩定治療,就已經是重要且第一步的保養策略了」📌還有哪些皮膚重症疾病?點這裡看更多📌GPP放大鏡系列專欄,深入了解看更多▶渾身痛癢 升遷被喊停…慢性蕁麻疹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留意身心危機▶滿身潰爛…天疱瘡、全身性膿疱性乾癬 被迫放棄退休旅遊夢▶皮膚流膿飄異味 皮膚重症疾病斬斷愛情夢📢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4-01-30 醫療.皮膚
GPP放大鏡/渾身痛癢 升遷被喊停…慢性蕁麻疹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留意身心危機
「我也想全力投入工作,不用再擔心我的病隨時出現,只能仰賴別人幫忙收拾爛攤子。」由於蕁麻疹發作不分時間和場合,有此困擾的高階主管李先生發表重要專案時,皮膚奇癢無比,邊報告邊抓癢場面十分尷尬,更因皮膚癢而徹夜難眠,使得精神不濟影響工作表現。不僅蕁麻疹,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吳伯元表示,外界較不熟悉的嚴重皮膚病「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一旦發作同樣不分時間、空間,因有致命風險,需要立刻住院治療,嚴重困擾病患職涯及日常生活。蕁麻疹發作無預警皮膚疾病嚴重程度可大可小,吳伯元指出,急性蕁麻疹來得快去得快,發作超過6周都沒有好轉,就是慢性蕁麻疹,每次發作時間無法預期,出現症狀的部位也不相同,全身皮膚會出現大面積紅色浮起的膨疹,伴隨難以忍受的劇烈癢感;有時還可能出現血管性水腫,如果出現於呼吸道,病人會有脖子被掐住的感覺、呼吸困難。吳伯元表示,慢性蕁麻疹的致病原因較為複雜,大多原因不明,短時間內難以痊癒。為控制復發,治療無法間斷,需長時間透過抗組織胺或生物製劑等進行治療。平均2至5年才有機會完全痊癒。蕁麻疹病人在工作、學習或重要場合抓不停,常引來異樣眼光。研究顯示,30%的慢性蕁麻疹病人會合併焦慮及沮喪,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吳伯元分享,曾遇病人因工作時手上常可能沾有油製品,發作時無法抑制抓搔皮膚,抓得渾身都是混著油汙的傷口受到側目,身心飽受煎熬,十分痛苦。GPP急性發病恐致命慢性蕁麻疹外,還有同樣使病人職涯或升學發展受限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就像體內有顆不定時炸彈,病人不知道何時會急性發作,每次發作的嚴重程度更是無法預測,全身皮膚會出現大量膿疱,傷口造成劇痛外,會合併全身型反應如發燒、畏寒、倦怠等症狀,還可能伴隨關節痛、水腫、黃疸或電解質失衡,傷及內臟器官及合併敗血症等致命風險。由於GPP症狀嚴重又無法根治易復發,常帶給病人巨大的心理壓力和負擔。吳伯元感嘆,病友一發病就需要住院,每次入院至少需要一段時間,無法好好工作,影響職涯發展及生活,連帶影響婚姻、交友、生育等人生重大計畫,病人身體、內心都是折磨,甚至還曾有病人出現輕生念頭。生物製劑穩定治療吳伯元說,GPP的治療方式,除急性發作的症狀治療,還需長期治療,嚴重度高的GPP會使用生物製劑,過往藥物多針對一般乾癬的致病機轉介白素IL-17、IL-23發炎路徑;近年國際研究已找出GPP的致病機轉與介白素IL-36基因變異有關,當IL-36細胞激素分泌過多或未受控的活化,就會引起全身發炎反應,引發GPP。所幸,近期已發展出針對此關鍵致病機轉的生物製劑,根據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部分病人在24小時內可達到顯著療效,超過半數的病人用藥一周內,膿疱症狀會完全消除。吳伯元提醒,蕁麻疹與GPP病友要正常作息、適當運動和飲食來減少惡化的機會,「治療技術日新月異,透過穩定治療將危機當作契機,不要因病放棄未來的工作發展。」📌還有哪些皮膚重症疾病?點這裡看更多📌GPP放大鏡系列專欄,深入了解看更多▶滿身潰爛…天疱瘡、全身性膿疱性乾癬 被迫放棄退休旅遊夢▶皮膚9成潰爛 類天皰瘡、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家庭關係陷危機▶皮膚流膿飄異味 皮膚重症疾病斬斷愛情夢📢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4-01-18 醫療.皮膚
GPP放大鏡/滿身潰爛…天疱瘡、全身性膿疱性乾癬 被迫放棄退休旅遊夢
「我想和一般人一樣,可以對退休有嚮往與規畫,但因為生病,連旅行都不敢想。」55歲陳先生罹患天疱瘡,皮膚長出一片片水泡與膿疱,破裂後形成大面積嚴重傷口,為避免感染致命,全身包紮像木乃伊,每次換藥時,撕下沾黏在傷口上的紗布,猶如再撕掉一層皮,簡直痛不欲生。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外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除了天疱瘡,還有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等皮膚重症患者,長期處於隨時害怕復發的焦慮,面對人生,都不敢有長遠的想像。天疱瘡一年內死亡率75%天疱瘡好發於50至60歲中老年人,是一種嚴重皮膚黏膜自體免疫水疱性疾病,有慢性、會復發且無法治癒的特性。黃毓惠指出,天疱瘡起因於患者自體的B細胞產生抗體,攻擊「細胞間隙蛋白」,使細胞之間無法相連,患者皮膚出現水泡,輕輕一碰就破皮,若未及時治療,皮膚水泡破裂,會產生大面積傷口,皮膚失去保護,容易血漿流失、細菌感染,進而引發敗血症,一年內死亡率高達75%。黃毓惠表示,天疱瘡治療,以類固醇、抗CD20單株抗體「利妥昔單抗」(Rituximab) 為主,再依疾病嚴重程度調整劑量,或加上免疫抑制劑輔助,有時為了避免感染,也會使用抗生素。「陳先生一開始擔心服用類固醇後的副作用而沒有按時吃藥,結果症狀大爆發,再就醫發現狀況嚴重。」黃毓惠說,陳先生遵醫囑用藥兩個月後,病情獲得控制才出院。生活上儘管他領有重大傷病卡免除醫藥費部分負擔費用,但在經濟壓力加重、害怕隨時可能復發的焦慮下,他只得提早退休。罹患GPP 求學、就業受挫除天疱瘡外,還有其他同樣為患者日常生活與生涯規畫帶來影響的皮膚重症疾病,像是發作時全身長滿膿疱,同樣有致命風險且容易復發特性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黃毓惠分享,有位29歲的男性病友4歲時就發病,每年發作數次,每次都須住院治療,進而影響求學生涯,國中畢業就不再升學,找工作也頻頻受挫。黃毓惠表示,許多研究認為,GPP與免疫系統中的「介白素(IL-36)」發炎反應途徑異常有關,主要是IL-36細胞激素分泌過多或未受控的活化,會造成身體持續發炎,引發GPP,一旦急性發作,將出現膿疱破皮、發燒等症狀,並伴隨關節炎等共病,甚至有感染、敗血症、器官衰竭、死亡的風險。研究顯示有部分患者是IL-36RN基因發生突變,發病年齡也較早。生物製劑新藥 助穩定病情目前GPP治療包含傳統的A酸、免疫抑制劑,但會對肝、腎造成負擔。黃毓惠表示,近年出現針對介白素-36調控的生物製劑新藥,根據研究顯示,經過這樣的精準治療,有些病患可在24小時內達到顯著療效,超過一半以上的患者能在一周左右完全清除膿疱,快速改善皮膚症狀,穩定病情。黃毓惠說,找工作困難的29歲GPP患者在經過有效的治療,症狀獲好轉,也讓他尋找工作的過程順利許多,終於能跟一般人一樣,開始對未來有所期待,能夠買房、買車、甚至組建家庭,「天疱瘡和GPP對患者影響非常大,不只是身體還有生活。但只要穩定接受治療,也能夠不需要犧牲工作發展或是結婚生子等長遠的規畫。」📌還有哪些皮膚重症疾病?點這裡看更多📌GPP放大鏡系列專欄,深入了解看更多▶渾身痛癢 升遷被喊停…慢性蕁麻疹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留意身心危機▶皮膚9成潰爛 類天皰瘡、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家庭關係陷危機▶皮膚流膿飄異味 皮膚重症疾病斬斷愛情夢📢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3-11-13 失智.新手照顧
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系列報導/靈性關懷 找回失智者生命價值
照顧失智家人,除了照顧技巧,還需要靈性關懷,所謂「靈性」指的是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大自然、甚至是人與宗教信仰,連結各關係的「愛」,能帶來光與溫暖,進到失智症者內心的世界,感覺自己並不孤單,也不會因生病而被遺棄,能夠被理解包容。以愛為本的靈性關懷 早期階段就應介入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顧問、靈性關懷師劉亮馨說,失智症攸關醫療照護,亦是對社會造成衝擊的公衛議題,需要多面向介入關懷,從正視失智者的需求,到照顧者的心靈支持。開始於安寧療護的靈性關懷,強調罹病之後的身心靈照顧,協助患者找到生命的意義、目的,進而超越。靈性關懷是全人照顧的重要一環,涵蓋全人的需求,在陪伴失智症者及照顧者面對疾病時,協助將徬徨無助轉為喜樂、寛恕,更有力量與失智同行。當摯愛的家人面臨失智,該如何協助他們走完人生?抑或是自己面對疾病的不可逆,要怎麼走過生命幽谷?劉亮馨表示,失智症是一種「會破壞連結和關係」的病症。建議用以人為本的照護方法包含生活型態、人際互動的協助,強調從傾聽想法、發現需求、理解失智症者的內心世界。失智症的照護在初期非常重要,除了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靈性關懷也要早期介入,提供心理支持及關愛,家庭關係就會變好。觸摸、擁抱喚起回憶 打造失智友善照顧劉亮馨強調,許多家庭承受著照顧失智症者的辛苦,靈性是促使個體與自己、人、自然、至高者的和諧關係,讓家人找回愛的聯繫,修復彼此的關係。她舉例,林志玲就曾在接受蔡康永專訪時淚崩:「媽媽不認得我了。」因為失智症惡化,雖然坐在母親的身旁,卻覺得距離好遙遠。這是失智症家屬都有的失落感,但可以重新建立連結,用觸摸、擁抱等外界刺激喚起回憶,深入「愛」的本質,宛如失智的溫柔處方。著作「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的英國醫師珍妮芙.彼尤特,是一名年輕型失智症者,因為本身的信仰與愛,活出不一樣的生命歷程。即使罹病仍到處演講,她的家人在一旁悉心守護與照顧,不怕麻煩、無限包容,更有勇氣與失智同行。失智症者的記憶或許消散,在愛與陪伴下仍能綻放光彩,呼應靈性關懷教育,即使生病了,也能蘊生新的生命價值。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瑞智基金會合作舉辦「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到場專題演講,包含確診年輕型失智症者的珍妮芙.彼尤特醫師分享失智照護知識與技巧。失智症者年輕化是另一隱憂,對家庭及社會衝擊極大,該如何預防及控制,聽聽專家怎麼說。【報名已額滿】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 (12月8日舉辦)失智症已成為公共衛生首要議題,聯合報將於台北市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到場專題演講,包含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的珍妮芙‧彼尤特醫師將分享失智照護知識與技巧。失智症年輕化是一大隱憂,對家庭及社會衝擊極大,該如何預防及控制,聽聽專家怎麼說。●報名:https://bit.ly/3QO85bz
-
2023-11-0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愛讓家屬尊重病人的決定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臺北醫學大學的人文教育」。主持這課程的老師認為人文教育不只是一門學科,而是一種人生態度和價值觀。透過「拆」、「解」、「合」的策略分享,重新設定教學目標與方向,聚焦在培養未來醫師之跨領域核心能力,完成了全新的人文課程蛻變歷程,成功地提升學生對人文課程的滿意度。→想看本文一位實習醫學生寫出他在安寧病房觀察到在一場家庭會議中,當孩子們群起反對父親拒絕洗腎的決定時,病人的太太因為愛,說出幾句真情流露的話,說服了家人尊重病人的決定,學生的描述令人感動。一位實習醫學生在安寧病房送走了照顧了幾天的病人,自己的心情從震驚到瞭解再到平靜。「宣告死亡的當下感覺在爺爺身旁的時空靜止了,後來和學姊來移除爺爺身上的管路,默默整理身上的傷口,也將移除管路後留下的洞口都各帶上一針。」字字句句道出醫學生面對死亡的學習。這是我在安寧病房的實習期間所遇到的一個印象深刻的案例。他是一位83歲的老爺爺,轉上來安寧病房的時候看起來精神還不錯,意識也都十分清楚,正當我好奇爺爺轉上來的原因時,住院醫師學長就走過來跟我說:「他是一位末期腎臟病病人,但因為本身不願意洗腎,所以在跟樓下的腎臟科醫師討論後決定轉上來安寧病房。」學長接著就帶著我去接這位病人,床旁邊跟著的是病人的老婆,奶奶雖然聽力受損,卻對我們都十分有禮,也很耐心的回答我們的一些疑問。就這樣過了幾天,每次經過病房時,總能見到奶奶手緊緊握著爺爺的手聊天。其中一次我特別駐足停留,隔著門簾聽到的是奶奶跟著爺爺說他們曾經的約定,說著:「不是說好要去環遊世界嗎?我們還要去歐洲、美洲、還有很多地方啊!」聲音聽起來不是悲傷、也不是生氣怨懟,反而是一種異常溫柔,讓人聽了很平靜的語氣。這是我在當時實習了一年多以來,也看過了不少末期病人,第一次產生了為病人與家屬感到難過想哭的感覺。奶奶在爺爺過世後該有多麽的孤單,之前的病史詢問了解到他們的小孩(兩位女兒、一位最小的兒子)都在外地工作,再加上原本就有重聽,後續獨自生活的日子又會多麽辛苦。在一週的相處過後,也曾與學長、主治醫師單獨與奶奶聊過,了解到其實奶奶是很希望爺爺洗腎並接受積極治療繼續活下去的,但看爺爺的心意與怕他痛苦也只能全心支持他。到了下一週,爺爺的其中兩位女兒暫時放下工作,來到醫院探望,並跟主治醫師提到,現在孩子們其實都希望說服爸爸洗腎並積極治療,但礙於爸爸跟媽媽的強硬而僵持不下,於是就在爺爺住進來的第二週、禮拜三的下午安排了家庭會議。此時的爺爺在我們每天的查房過程中可以發現意識已經越來越差,漸漸不能與我們正常對談,而奶奶卻還是一樣,每天握著爺爺的手陪伴他、與他聊天。很快地,到了家庭會議的時間,兩位女兒到現場參加,兒子則是以視訊的方式在國外連線參與。會議開始後主治醫師先與家屬們解釋爺爺現在的狀況以及目前的預期餘命(以天計算)。接著就導入正題,在是否積極治療上面的衝突。主治醫師一一解答了家屬們關於積極治療後可能的情況所提出的疑問,最後可以看出其實孩子們非常希望能讓爺爺積極治療。就在爺爺原本的安寧計畫快要被翻盤之際,沈默了一整場的奶奶突然開口了:「爸爸說過他不想要再受折磨了,我們就尊重他的決定,好嗎?」一樣是奶奶一如既往的溫柔語氣,卻似海嘯般將想積極治療的氣焰給撲滅,現場陷入了短暫的寂靜,彷彿時間暫停。「好吧,既然連媽都這麼說,我們應該要尊重爸的決定。」大女兒率先開口,以哽咽的語氣說到。家庭會議在這段插曲之後轉向討論臨終探訪的議題,兒子打算馬上訂機票回國探望,也與主治醫師確認爺爺可能的離去時間。相比會中曾經的吵雜,會議最終結束的相對平靜。經過這場會議,我對奶奶的不捨與尊敬同時存在,奶奶其實應該才會是所有家屬中最希望說服爺爺積極治療的人,但在家庭會議中,面對孩子們的群起反對,用一句話一錘定音,壓下了其他意見,讓爺爺繼續安寧的照護。這該是多矛盾的一個決定,卻必須由一位最愛也陪伴爺爺最久的奶奶來做出。也許我在長大的過程中聽過了許多類似的故事或看過類似的電影書籍,但真的參與其中,並在一次次查房或聊天中了解這個家庭中的所有人後,這個家庭會議所帶來的衝擊與鼻酸的感覺是前所未有的。孩子們希望爺爺繼續活著陪伴大家;而爺爺不希望再受折磨想要安詳的離開,夾在這當中的奶奶又是經過了什麼樣的心境轉折,需要多麽大的勇氣、多麽久的時間思考才能說出尊重爺爺這一句話。過去我們所學到的,無非是如何診斷、治療病人,讓每位病患的生理健康都得到良好的照顧,有時也會關心病人的心理狀況。即使以前常聽到病人的家屬也是我們需要去顧及的部分,卻總是不太放在心上,或者說不會是首要考量。但這次的經驗告訴我,爺爺本身反而是這次案例中最不需要擔心的,爺爺對生死看得很開,只求安穩度過生命的最終階段,家屬們的不捨與心情才是需要去解決、關心的部分。在這種狀況下家庭會議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透過家屬們聚在一起,搜集大家的意見並給出一個大家都能滿意接受的答案。雖然要召開家庭會議看似麻煩,除了醫師與團隊的時間要能配合之外,也要考慮家屬們的時間。甚至整個家庭會議進行的時間也是不短,這個案例的家庭會議就持續了三十多分鐘。但我認為對於許多病人而言,家庭會議的重要性是很大的,不僅要滿足病人本人的需求,也要能讓家屬們都滿意。有了爺爺的經驗,相信在我未來的行醫生涯中,因為對心理造成的衝擊巨大,我會將家庭會議這個選項牢記在心並好好活用。安寧照護的過程也是一樣,除了讓病人最後一程舒舒服服,也要一步一步的引導家屬們放下,並盡量不要以悲傷的心情陪伴病人走完最後這段路。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醫師人文教育的「拆」與「解」
-
2023-11-03 失智.名人專家
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系列報導/了解失智症 輕度認知障礙有機會逆轉
確診失智症後,無論是自己或家人,必然會走向一段可能充滿迷惘、害怕的歷程,旁觀者可能不解失智者的各種迷惑行為,但其實他只是困在自己的世界裡,希望家屬或照顧者能走進他的世界,透過靈性關懷給予愛、陪伴與指引。以平均存活8至12年的病程來計算,失智症除了疾病本身,還可能帶來沉重的照護費用及家庭關係、日常生活問題。瑞智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失智症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政府及民眾要及早做好準備,幫助家屬減輕照顧負擔,也維持患者有尊嚴、有品質的生活。失智新藥 僅適用初期患者目前沒有任何藥物可以完全治癒失智症,健保署通過的幾種藥物,主要為「膽鹼酯酶抑制劑」與「非競爭性NMDA接受體阻斷劑」,可以改善認知功能、延緩退化速度。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今年7月批准第一款可延緩阿茲海默症的新藥,其作用為清除大腦內的β類澱粉蛋白,可減緩惡化速度,被視為治療曙光。失智新藥有望於2025年在台核發,徐文俊說,其適應症限於阿茲海默症初期的病患,一年治療費用高達26500美元,整個療程為18個月。後續還有許多醫療量能、健保財務、公共識能等問題待解決,並非「失智有藥醫」這麼簡單。據健保署去年就醫統計,有1.2萬名患者是65歲以下的「年輕型失智症」,他們的問題更為困難,新藥對於他們或許更有意義。注意警訊 日常生活要三動失智症新藥僅適用於「早期」及輕度認知障礙,民眾應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治療。徐文俊強調,輕度認知障礙進展到輕度阿茲海默症,大約5至10年時間,55歲就要注意十大警訊,若是在輕度認知障礙階段即接受治療,有機會恢復正常的認知能力。日常生活要維持三動(運動、腦動、互動),增加大腦保護因子、避免失智危險因子。如果真的失智了,該怎麼辦?徐文俊建議,經由專業醫師診斷開立藥物搭配非藥物治療,並規畫未來不同病程的照護計畫,以及盡早進行財產與信託保護財務。照顧失智者是一條漫長且艱辛的過程,預立醫療計畫、靈性照顧也是重要議題,鼓勵民眾盡早採取防範措施,尤其是失智者認知功能狀況尚良好時,依需要和意願合理分配資源。【報名已額滿】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 (12月8日舉辦)失智症已成為公共衛生首要議題,聯合報將於台北市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到場專題演講,包含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的珍妮芙‧彼尤特醫師將分享失智照護知識與技巧。失智症年輕化是一大隱憂,對家庭及社會衝擊極大,該如何預防及控制,聽聽專家怎麼說。●報名:https://bit.ly/3QO85bz
-
2023-11-01 活動.活動最前線
免費報名!2023國際失智論壇:教你確診失智後快速應變法
「許多的誤解,來自不理解。」在社會大眾還稱失智症為「癡呆症」的那個年代,總以為失智者會毫無反應的坐在原地、望向遠方,且生活無法自理,需要依靠他人,直到人生落幕。但真是如此嗎?失智者或許不記得他們受到什麼樣的照顧,但對於照顧他的人流露感情;一個溫暖的微笑或觸摸,甚或無言的陪伴,都充滿愛的意涵,而照顧者在照顧歷程中,經由理解失智者的能力,適時賦予簡單的任務,營造豐富多彩的互動關係,讓他們獲得成就感並維護尊嚴與社會保持連結。近年來,失智照護有許多新發展,例如早期診斷、早期介入、延緩惡化、尋求資源訂定照護計劃。失智症雖可能會讓照顧者感到棘手、疲累,但「看見問題並尋求解決方案」才是讓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雙方共好的關鍵。而疾病所引發的財物問題、照顧處理、家庭關係,除失智症家庭更會牽動至整個社會,需要全民共同關心及參與。在面對這些複雜問題的解方之一在於靈性照顧。從靈性切入,能夠改善生活品質,增強面對疾病的韌性,以致於獲得幸福感。「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由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邀請各領域專家分享失智症所需要的友善社會環境、民眾最想知道的年輕型與老年型失智症的差別,以及失智家庭的靈性照顧。本論壇將透過珍妮芙‧彼尤特醫師失智症的經歷,以「失智照護」為主題,進行專題演講與座談分享,在她著作《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一書中,提及年輕型失智者迫切需要生涯規畫,尤其是職場、子女教育。彼尤特醫師以自身經歷分享失智者日常生活的真實面貌,扭轉一般大眾對失智症的歧見,表述失智者仍可以保有生活品質並發揮個人價值,藉由靈性的追求得到幸福感與喜樂的心。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將在「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中講述如何同理、換位思考來認識失智者,並與失智症專家進行座談,與談者包括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常務理事郭慈安、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顧問/靈性關懷師劉亮馨、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主編陳韻如,共同討論確診失智症後能快速應變的方法與失智家庭靈性照顧,創造失智友善的社會,最後由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跟珍妮芙‧彼尤特醫師進行焦點對談。此次論壇由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贊助夥伴富邦人壽;行動響應夥伴吉晟生技、采鋐健康整合集團、皇嘉;以及各界夥伴共同參與,包括支持夥伴:台灣失智症協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倡議夥伴:元氣網、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屏東基督教醫院、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切膚之愛社會福利基金會、畢嘉士基金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報名已額滿】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時間:2023年12月8日(周五)14:00-17:00(13:00開放報到)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集會堂(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5樓)電話免費報名:(02)86925588轉分機5616或2698 蔡小姐網路報名:https://event-health.udn.com/campaign/2023dementia-112📘《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購書點這裡👇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2529
-
2023-11-01 醫療.精神.身心
生病的爸爸退化成小孩!看著他這麼痛苦卻幫不上忙 「只要一轉身踏出病房,我就立刻崩潰」
照顧好自己的心情和身心狀態,才有足夠的心理空間與內在資源照顧病人。生病的爸爸退化成小孩剛步入而立之年的小芬來到癌症醫院的心理諮詢門診掛號。初次見面,她便明確地表達出需求:「我想知道,要怎麼讓正在接受癌症治療的爸爸擺脫消沉的意志,變得積極、樂觀?」小芬的爸爸多年前罹患癌症,幸運的是在手術完成後,只需要固定回醫院追蹤即可,其他方面一切如常。爸爸也把康復後的生活安排得豐富而精采,完全不需要家人操心。可是大約半年前,癌細胞轉移了。一向樂觀的爸爸似乎遭受很大的打擊,整個人變得沮喪又依賴。孝順的小芬擔心患有慢性病的媽媽一個人照顧不來,自告奮勇跟公司請假,每週都從外縣市趕回家,分擔媽媽的照顧壓力。她紅著眼眶說,這次住院,爸爸的行為舉止退化成像個小孩,讓她簡直難以置信。強烈的疼痛與不適,讓過去溫文儒雅、風度翩翩的爸爸彷彿失去理智,好幾次在病房裡激動地大吵大鬧,吼著覺得自己快要不行了,呼喊著世界上沒有人能了解他的痛苦。偏偏每一次主治醫師前來查房時,爸爸就突然恢復正常。這更讓她不知如何是好,不禁這麼想:難道爸爸是故意的嗎?面對爸爸的失態和退化,小芬總是強迫自己在爸爸面前維持著鎮定、可靠的樣子。「但只要一轉身踏出病房,我就立刻崩潰。」她哽咽地說。經過整整七天在病房密切陪病後,她的腦海充斥著爸爸鬧脾氣的模樣,以及病床邊二十四小時不間斷播放的佛經聲。一向最討厭上班的她,現在竟然只有在離開醫院、返回工作崗位的那一刻,才能感受到一絲放鬆和平靜。家屬也承受著莫大的身心壓力聽小芬談到這裡,我聯想到一個臨床上常見的現象:家屬所承受的身心壓力,並不亞於病人。在安寧病房工作時,經常聽家屬無奈地嘆著氣形容承擔的照顧壓力:「可能病人還沒走,我就先走了。」從家屬身上,我看到的不僅僅是對於病人身體照顧與事務的照料和付出,他們同時還常嚴格地要求自己,應該比病人更堅強、樂觀、強壯,要包容病人的一切情緒與行為。常聽家屬這麼說:「生病的人才最辛苦。身為家屬的我們沒有資格喊累和抱怨。」可是他們忽略了,在面對病人的病況變化時,更需要關照的其實是身為家屬的內在需求。家屬要過得好,病人的狀態才會平穩,也才可能維持好的生活品質。身為照顧者的你,有哪些感受和想法?所以當小芬茫然地看著我,問道:「我到底該怎麼鼓勵爸爸,才能讓他變得更堅強、更配合治療呢?」我請她先緩一緩,回過頭去思考一下:.當她一心一意想著要為爸爸好、想改變爸爸的言行和積極度時,她心中的聲音是什麼?她有哪些感受和念頭?小芬想了想,說:「我其實很生氣,為什麼爸爸不能好好當個乖巧的病人?為什麼他就不能為身邊的人想一下?」她也很擔心要是爸爸再這樣無理取鬧,和她一起輪流照顧爸爸的媽媽也會承受不了。「我媽媽其實身體也不太好,如果連她也倒下去,該怎麼辦?」這是小芬心中最深的恐懼,她沒辦法想像同時失去兩個家人。「看著爸爸脆弱的樣子,他一直大喊『不想活了』,真的讓我很難受。」她眼眶泛著淚說:「我總是告訴自己,一定是因為爸爸太軟弱、不夠堅強,才被復發嚇得自我放棄。多希望有人可以告訴我,他只是被心理影響到生理,其實他的癌症並沒有那麼嚴重……」停頓了一會兒後,她不安地說:「但是,萬一爸爸講的是真的,他真的很痛、很不舒服,我們卻把他當成無理取鬧,該怎麼辦?我曾有幾次大聲斥責爸爸,制止他不理性的言行,但是每次兇完他,又有很深的罪惡感。」她擔心自己忽略了爸爸真實的感受,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同理爸爸,沒有在他最需要的時候,和他站在一起。「眼睜睜看著他這麼痛苦,我卻幫不上忙。我真的很害怕失去爸爸,也怕自己有遺憾。」豆大的淚珠從她的臉龐滑落下來。你把所有責任都攬在身上嗎?隨著小芬逐漸覺察到面對爸爸病況惡化,自己心裡累積的挫折感與無力感,會談的主軸逐漸從幫助爸爸,轉向她的自我照顧和內在探索。談了幾次下來,我觀察到一點,好奇地問:「你好像把所有責任都攬在身上,對父母的期待和要求使命必達,似乎想做個聽話的乖小孩?」她停頓了一下,說:「過去其實不是這樣的。」爸爸生病以前,小芬和家人的感情一直很疏離,童年的她在家裡總是感到被父母忽視,在家中格格不入。成年後的她終於可以遠離家裡,並靠著自己的努力,在外縣市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安全堡壘,安穩地過生活。可是一得知爸爸的癌細胞轉移,她卻毅然決然地一肩扛下照顧責任。「或許,我是想證明自己比其他兄弟姊妹更值得爸媽的愛吧。」小芬喃喃說道。但也許是這半年以來突然和父母靠得太近,讓她一下子想起太多童年的沉重回憶,憶起兒時他們對她的疏忽和失職。這讓她在承擔照顧壓力之餘,還同時經歷到許多不舒服的複雜感受,卻難以說出口。因此,我們的會談花了很多時間討論原生家庭的議題,一起試著釐清小芬與家人之間的連結、糾葛及各種複雜的情感,討論該怎麼建立和父母之間的「心理界限」: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哪些話要聽進去到什麼程度?小芬也思考著:自己究竟需不需要一味地去滿足父母的期待?持續保有自己喜歡的事情某天小芬參加公司的部門聚餐,和同事邊吃邊聊得很開心時,她卻冒出一個很強烈的念頭責備自己:「我這樣是不是不應該?父母在受苦,我卻在玩樂。」她發現心裡有一個不太理性的想法:如果沒有完全燃燒自己,就是不足夠。因此,只要沒有陪在爸媽身邊,只要她過著自己的生活,內心就有很強烈的罪惡感,認為自己太自私。在她心中,「全力奉獻」與「照顧自己」就好像非黑即白的兩種對立狀態。我告訴她,重視自己的需求、照顧好自己的心情和身心狀態,才會有足夠的心理空間和內在資源,好好陪伴爸爸、處理爸爸的事情。我也鼓勵她,持續保有自己喜歡的事情,讓日常不只是剩下疾病和照顧,生活中保有不同的管道獲得正向感受和成就感,「照顧」的這條路才有辦法走得長久,細水長流。【療心錦囊】探索生命課題,進而增加照顧能量在癌症照顧的領域中,我們往往傾向聚焦在「疾病調適」的議題。但是與小芬的對話提醒了我:疾病調適很可能只是海面上的冰山一角,海平面下的那一大塊──那些我們人生在世經年累月形成的課題,例如:自我概念和童年經驗、家庭關係、教養、價值觀、人際之間的愛恨情仇等,其實始終存在,只是通常風平浪靜下,我們不容易去正視。這些生命議題常常在家中有人罹患重大疾病、需要照顧時浮現出來,對我們造成的影響超乎想像。因此,如果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好好地整理每個人的人生課題,消化、處理錯綜複雜的心情,稍微鬆動某些卡住的結,或許家屬就更有機會在承受照顧壓力的同時,比較清明地看待自己的狀態,有餘裕騰出更多心力,提供有品質的良好照顧和陪伴。延伸閱讀:.幫20歲癌末女辦生前同樂會!最後親自跟每個人說說話,與親友不留遺憾的告別.父母心疼20歲肝癌女兒,不知怎開口如知病情!心理師:家屬思考4件事.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怎麼好好說再見」,祝福彼此將有新旅途本文節錄: 寶瓶文化《癌症心理師的療心錦囊》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4 退休力.自在獨立
不是遺物整理!步入中年後要開始做「老前整理」增加生活品質,8招教你如何開始斷捨離
「老前整理」的風潮來自日本,是指人們在自己還健康時,整理自己的物品。不管是收蔵還是囤積,在老後真正來臨之前進行「斷捨離」,有人自己動手,也有人尋求專業協助,「老前整理」協助大家在心理和居住環境都挪出空間,迎接人生新階段。如何開始斷捨離?1.先想像自己想要的在家生活,規畫藍圖2.評估家中物品量跟自身體力3.若自己動手,從東西最少或情感涉入最少的開始五個技巧4.「想要」與「必要」不同,判斷物品是否必要5.評估物品現在有沒有在使用6.平時順手整理各種空間與角落,定期清理7.養成贈送、轉賣、捐獻與資源回收物品的習慣8.設定期限,物品若未使用即淘汰或轉送(資料來源/居家整聊室、愛上整理整頓空間收納顧問J.T.。記者陳雅玲整理)過來人談斷捨離阿秀姨看似樂觀開朗,但她其實每天都不想回家,老公驟逝之後,她很難面對這個過去充滿愛和回憶的地方,家中堆滿雜物。直到居家整理師找到阿秀姨一直找不到的婚紗照……。你是否曾經對生活中充斥的各種物品感到棘手,在迎接人生下半場的同時,也許曾經想過斷捨離,不想為下一代留下負擔,卻不知從何開始,就此卡關?看似難度很高的斷捨離究竟要如何跨出第一步,看看過來人怎麼說。人生步入中年,當家中堆滿歲月的痕跡、捨不得丟掉的物品,不僅處處絆住生活動線,甚至可能影響家庭關係,讓人生窒礙難行,當人生迎來下半場,比起囤積回憶,老前整理、斷捨離已是不得不面對的首要課題,甚至有退休夫妻結伴上課學習斷捨離。雜物滿屋 婆媳關係惡化「我不要讓我的孩子在這種環境長大」,聽到待產的媳婦這樣說,婆婆簡直氣炸了;她說,這個家住了卅多年,從來沒聽老公、孩子抱怨過東西堆太多、不方便。居家整聊室創辦人鄭博元接到夾在媽媽跟老婆中間的兒子委託,來到案主家中時,這對婆媳關係幾乎惡化到冰點,他與另一名整聊師分頭安撫兩人,試著同理婆婆,也讓她理解整聊服務不是要丟掉她的東西,而是整理出用不到的物品,給予更好的去處及使用價值,花了兩天時間完成任務,婆婆對家中整理後的動線及空間配置很滿意,媳婦也開心有了安全的育兒空間。鄭博元表示,斷捨離流行許久,但在台灣,很多熟齡、高齡族獲取相關資訊的管道不足,或是覺得自己就能整理,很難落實,直到家庭關係已經生變,像是兒女已經受不了長輩的囤積習慣,或是家中成員異動、空間使用狀況改變,長輩要自己斷捨離又沒體力,才會尋求居家整聊服務。愛上整理整頓空間收納顧問J.T.服務的客群中,主動預約的熟齡客群不到一成,多數都是家庭狀況異動,例如另外一半生病,家中需要整理出空間,才會預約服務。J.T.曾服務一對熟齡夫妻,兩人都有一定的社經地位,在外總是光鮮亮麗的模樣,家中卻堆滿物品、寸步難行,直到一家之主生病,家中須騰出輪椅能通行的無障礙空間,女主人才找整理師協助。她印象深刻,那間占地頗大的透天厝,房間、走道、浴室都堆滿東西,隨處可見高級服飾、各式化妝品、百貨公司滿額送的贈品、參加社團活動的獎牌與胸章,「你知道這是用多少錢才換來的嗎?」最後出動四名整理師,足足花了四個工作天,還花錢雇用兩趟清運車,才讓男主人可以在無障礙的家中靜養。整聊課程 一成學員退休族明知該斷捨離,卻不知從何開始,早已是不少熟齡族的煩惱。居家整聊室開辦課程,將近一成學員是退休熟齡族,甚至有夫妻結伴上課。鄭博元說,居家整理很耗費體力,想要自己動手就要趁還有體力時開始,他建議可以在家中孩子獨立後開始著手,一邊整理一邊回憶人生上半場,同時思考規畫人生的下半場,通常這樣的整理會很漫長,甚至要三、四年才能決定哪些東西要留、哪些要丟,但可以把家裡打造成想要的樣子。先有藍圖 未來想要怎麼過至於斷捨離要從何開始?他建議第一是心中要先有藍圖,想像自己想要的在家生活要怎麼過,再評估家中物品量和體力,若體力不足就尋找專業服務,自己整理就從東西最少或是情感涉入程度最少的物品開始,若尋求專業服務,就從最頭痛的開始整理。J.T.認為,可以先從容易的東西開始斷捨離,熟齡族的老後生活想怎麼過,只要經歷過物品斷捨離,先把空間整理好,就會知道接下來的生活該在意什麼。整理師服務內容:溝通、諮詢、估價、報價,事前的收納用品規畫、到府整理、上架、標籤定位、斷捨離引導、收納配置、動線調整、維持的教學,整理師會協助委託人裝潢收納規畫設計,甚至提供搬家打包、新家上架一條龍服務。收費方式:依據物品量、屋內坪數大小、服務內容、整理師資歷,收費有所不同,通常以小時計費,每名整理師每小時收費從六百元到兩千元不等。來測退休力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 延伸閱讀:.不要的牙刷清磁磚?家事職人教11種「超省時妙招」一次清除髒污.如何讓家變得好整理?整理專家教你謹記3步驟就上手.家裡窮從小吃不飽,長大被討孝親費!養兒防老已過時,提早做老後6規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3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消失在診間的生活世界——讀《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過動兒」。一位長年關心這種孩童的醫師寫出她的呼籲:「我們能不能花更多的努力,在營造一個適合各種特質的孩子都能順性、適性學習與成長的環境?讓每一種特質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可以發揮的長處,看到自己的亮點?」→想看本文一位父親說出他的心願:「我希望醫師們看孩子時,請多多詢問、多多傾聽,不要只看外顯呈現的行為,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根本。」→想看本文一位醫學院醫學人文的資深老師受邀為這位醫師的新書《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寫序,感動之餘道出她的想法:「將病人的生活世界納入考量是避免盲點的關鍵。」《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以下略作《賞識》)是一本為小朋友倡議的書,作者李佳燕則是奔走倡議的醫師。我從書中看到了她嘗試了解每個來到診間的小朋友生活的全貌,包括那些獲得過動症診斷的小朋友。在書中,我們讀到許多這樣的案例:小朋友因上課不專心、常和老師嗆聲,考試成績不理想或是其他不被老師認可的行為,老師就懷疑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建議要帶去看兒心科門診。在診間,小朋友可能會被問幾個問題,家長、老師則填問卷,即便這個問卷未必能忠實反映小朋友的狀況。之後,許多小朋友就可能獲得「過動」的診斷。筆者為這本書所寫的序言中有這一段文字:「所有獲得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身分的小朋友中,有多少是名符其實?有多少ADHD只是塊掩蓋其他問題的黑布?有多少是高度競爭的社會中,焦慮的父母(通常是母)、威權而失靈的教育、對小孩有偏見的老師,及彷彿速食的醫療,所打造出來的?不可諱言,有些小朋友確實需要醫療(我所認識的精神科醫師也大多是很嚴謹的),但是有更多ADHD小朋友是社會缺乏教育(養)理念、缺乏時間、缺乏耐心、缺乏容忍、缺乏思考之下的受害者。」指出這個議題有許多環節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在此筆者希望進一步將歷史思維放入我們的視野中,談談《賞識》這本書給我們的啟發。李醫師的文章題目是〈為各種特質的孩子,開啟另一扇窗〉,筆者不僅要支持這樣的理念——這扇窗不僅是反思我們的教育與社會價值以工廠製造罐頭的方式在模塑兒童、看見兒童的多樣性,更要從歷史的角度指出,過動症是內建於當代醫療的盲點的產物。筆者認為,將病人的生活世界納入考量是避免盲點的關鍵。讀者或許會覺得「將病人的生活世界納入考量」是老生常談,醫院不是常見「全人醫療」的標語嗎?醫學院的教室裡不是也常聽到「biosocial」(生物社會的)這樣的關鍵字嗎?且容我說明。在近代醫療發展的歷程中,最深遠的巨變莫過於行醫場所的改變——從病人家中逐漸變成醫院。自古醫師到病人家中往診是常態,例如古代醫師Galen的經典「On Prognosis」即詳述他到哲學家歐德摩斯(Eudemus)家中看診的過程,我們可以看見Galen對病人生活世界的入微觀察。當醫者走入病人家中,他們也就走入病人的生活世界裡——看見病人的經濟狀況、與其家人噓寒問暖時也觀察病人的家庭關係與社會網絡、了解病人的信仰、飲食與生活習慣。因為這樣的行醫模式,過去的醫者能深入了解疾病與社會的互相生成,不少醫者更因為看到貧病交加而悲天憫人。醫界不少朋友相當孰悉的十九世紀名畫,「醫生」 (The Doctor, Samuel Luke Fildes, 1891)正是這個傳統的寫照——一位神情專注投入的醫師在漁夫簡陋而昏暗的小屋中凝視著病童,站在黑暗背景中的家人則與醫師共同透露出對病情的憂鬱。直到晚近兩百年內這樣的行醫模式才逐漸轉變成病人移動到醫療院所求醫,且世界各地發生的速度也不同(美國的現代醫院體制大約在1880-1920年代之間形成,台灣約莫在1920之後)。代表科學殿堂的醫院成為醫療的主要場所,挾著解剖學、微生物學、技術與藥物的發展,醫院醫療能有效對付有明確病灶的疾病。如此,醫者可專注於生理病理變化,醫療則因為聚焦而更有效率。兩種不同的行醫模式不僅對於醫病關係有深遠的影響,也形塑醫者對疾病的理解。當一個人走進當代的診間,他的生活世界就被留在門外,只有在有心的醫者認真地挖掘才會浮現片段。如此一來,對於一些與生活世界密切相關的情況或疾病,尤其是那些位於社會問題與疾病交接模糊地帶的例子,就可能成為醫療難以掌握的問題。換言之,現代醫療的工具箱裡雖有許多厲害工具可以治療疾病,但卻失去了了解病人生活世界的機會。以診間為主的現代醫療,帶著生物醫學的聚光燈,將人從其生活世界抽離,將複雜的問題化約成簡單的生物化學。兒童與過動症的關係正是這樣的例子,「過動」是否可以化約成大腦的病變?如果要了解問題的糾結形成。為什麼老師懷疑他有過動?是因為學生之間的糾紛?老師的規範尺度?為什麼兒童一定要成績好?為什麼偏鄉有很高的過動症比例?有些小朋友究竟是學習困難還是過動症? (如本期一位爸爸所寫的文章,〈我不認為我的孩子是過動兒!〉) 然而,生活世界的錯綜複雜,醫者必須要花額外的時間與精力,才能窺知一二。晚近醫界有不少令人尊敬的醫師、護理師與社工從事在宅醫療,開創出有別於醫院醫療的新文化,提供適切的醫療照護,這樣能夠走入入病人的生活世界的醫療,不僅有利良好的醫病關係的建立,也能從人的生活世界的脈絡去理解疾病與苦痛。但是,兒童過動議題卻較少得到類似的關照,僅有少數人像李醫師這般倡議。還有,雖然台灣醫療院所不乏「全人醫療(照護)」的宣示(或自我期許),且將所謂的「全人」定義為「以病人為中心,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及靈性各方面需要的醫療照護」,但深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診間,能讓醫者看見人生活世界多重事件的交織嗎?李醫師之所以能夠看到小朋友的生活世界,是因為她不惜花時間與小朋友聊、與父母聊,讓小朋友的世界不會留在診間的門外,而是進入診間,與之對話。這樣的診間之大,能容納許多故事,也能看見人所存在的世界的複雜性。願所有的診間都能看見病人的生活世界(那怕只是片段),並能在這樣的複雜性中航向對病人最好的方向。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20 癌症.癌友故事
癌症翻轉了我的婚姻!罹乳癌第3期後改善夫妻關係:願意為對方做出犧牲,才是永恆的愛情
婚姻關係中,在了解、接受、包容與付出的同時,更能認識自己的內在特質並有所成長。當醫院宣布我罹患乳癌第三期時,我立刻打電話給有關單位詢問:「如果我過世了,我那依親居留的美國丈夫菲立普能否仍留在臺灣?」對方回答:「如果妳過世了,他可以留在臺灣;而雙方若是離婚,他就必須離境。」我為此鬆了一口氣,同時也發現:原來我擔心他的居留問題,程度並不亞於自己的病情。菲立普來臺已四十多年,他在三十七歲時與瑞士總公司簽約一年,來臺成立連絡處,而我是他雇用的第一個員工,職位是祕書。五年後,我這傳統的中國女子竟成了他的妻子。與美國老公的相識過程回想起這段往事也頗為有趣。那一天我正要下班,卻突然被叫到他的辦公室。我一如往常地站在他偌大的辦公桌對面聽他指示,他竟對我說:「我要娶妳,連同妳父母一起娶。」驚訝之餘,我本能反應是大笑不已,反問他:「你又在開什麼玩笑嗎?」他可能也被我的反應嚇了一跳,立刻認真回答:「我想安定下來,有個家,我覺得妳很忠誠。」我心想:「為你工作三年多來,看著你不斷追逐尋覓,平均半年換一個對象,處處留情曖昧不清!」又猜想他可能是一時荷爾蒙作祟。畢竟他一向風流又喜歡開玩笑(而且開玩笑的對象不分男女老少),雖然每天跟隨他工作,但我不太了解真正的他。記得有一次我請假要去考駕照,他拿著我的假單對其他同事說:「她那麼膽小,我打賭她一定考不上;如果她考上了,我就買輛車給她,順便兼當我的司機。」結果我考上之後,同事和我一起去質問他,他卻改口說那只是玩笑話,我們怎能當真?又有一次,他大聲說要開除我,我就靜靜地收拾東西離開公司,結果他又叫同事把我追回,說他只是講氣話,我怎麼又當真了呢?回顧過往種種畫面,實在是真真假假,把我都弄糊塗了。我當時便傻傻地說:「我要先回家稟告父母。」父親一向疼我,得知情形後不禁露出擔憂的面容,因為他不知道菲立普為人如何;個性豪邁的母親則叫我自己做決定。最後我們商量的結果是:展開「和父母一起了解菲立普之旅」,週末假日他和我父母一起約會,相互拜訪、聚餐、遊山玩水。菲立普非常聰明又愛耍寶,常常逗我父母開心。當時他九十三公斤,我四十四公斤,兩人走在一起對比十分明顯。有路人會直接笑說:「那美國人肚子好大!」在公司電梯裡也有陌生人會摸他的大肚子,問他怎麼吃得那麼胖?他一點也不在意,還會開玩笑說:「其實我肚子裡有三個小孩。」菲立普深知我最在乎的就是父母,因此對我父親非常尊敬,上下車一定攙扶著他;而母親不會英語,他們就靠比手畫腳來溝通。那時我想, 他願意與我一起照顧年邁的雙親,這份心意令我相當感動與窩心,於是我們一年後便結婚了。而為了方便互相照應,父母也順理成章地搬來與我們同住。只是相愛容易相處難,文化、個性、背景、習慣都不同,四個人加五條狗,全都擠在一間公寓裡。我母親屬虎,菲立普屬龍,兩人個性都強,用「雞飛狗跳」來形容當時的家庭關係一點都不過分,因為我們的「差異性」及「價值觀」大不相同,常因此產生衝突。我當時採用「中國式的愛」,以無微不至的態度關心照顧他,一切以他為主。父母教導我仁義順夫;《聖經》教導我尊重與順服丈夫;俗語也說:「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道理的地方。」因此不論事情合不合理,我全都順服,就連被罵也不還口。而在公司裡他是我老闆,更必須全然尊重,不宜有太多互動。就連與我同部門的新進同事,也是到了工作三個月後才得知我就是老闆娘。更有趣的是,《英文中國郵報》王副座知道菲立普愛開玩笑,而她早在認識菲立普前就已認識我多年,因此在瑞士總公司總裁面前打賭一百萬元,不相信我已嫁給菲立普好幾年,精明幹練的副座就這樣輸了。由於兩人二十四小時工作、生活都在一起,我了解菲立普壓力很大,自然也成為他情緒的出口。他生氣時就如諮商師所說:「男人情緒來時就像爬蟲類,只顧自己。」而男女腦構造不同,男人思維就像鬆餅,專注在一個方格裡,需要足夠的時間才能想清楚;而女人思維像義大利麵,說話時左右腦交叉溝通,需要靠說一大堆話才能釐清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之前菲立普只要一生氣,就會用「離婚」來嚇我,後來更變成口頭禪。幸好我有很強的信念,從和他結婚第一天起,就言明一輩子只結婚一次,從一而終,「婚姻是永恆盟約,我委身於你,絕不輕言離婚。」若非如此,我們早已離婚好幾百次了。婚姻的轉捩點人生並非一帆風順,考驗與試煉是少不了的。一九九八年,總公司因為菲立普的健康因素決定不再續約。那時臺灣公司已有一百多人、 四個分站,要他這工作狂離開一手所打造的地方,他的心裡氣憤極了,更覺得二十多年來的辛勞不被重視。但我其實求之不得,非常開心,因為幫助丈夫經營公司時壓力很大,瑞士總公司及世界兩百多個分站,只要有一站出問題,對方發現臺灣也有分站,就會來提訴訟,我就得要因此去法院,這樣對於要花時間照顧母親與女兒的我而言實在吃不消。男人的心事我不懂,當時我忽略丈夫心理潛藏的需要,以為替他訂機票,讓他與一群朋友出國,以及一個月打兩次高爾夫球就能討他歡心,幫助他走出低潮。半年後我發現他有外遇,驚訝之餘仍按捺情緒進行蒐證;我向丈夫所信任的美籍牧師及他介紹的美籍諮商師尋求幫助,事先沙盤推演丈夫可能有的反應與各種因應之道。在家中「諜對諜」一陣之後,我不得不打開天窗說亮話,結果就如同諮商師的預測,丈夫從驚慌、否認、耍賴到忿怒。而當我出示證據要他與第三者了斷時,丈夫居然在諮商師面前因罪惡感而崩潰。很感謝諮商師的提醒,我在丈夫跌倒、最不可愛時,選擇去愛他,並陪伴他走出深淵,這個事件也讓我重新認識自己,看清楚自己的弱點。過去我與父母太過親密,婚後與原生家庭的分化做得不太好,只是一味希望丈夫入境隨俗,但這種做法是會引起情緒的。我從未覺得自己嫁作洋人婦,一直用中國思想去面對美國思想的丈夫。在協談中,我們為著各自的過錯道歉,並彼此請求原諒。為了修補關係,菲立普安排了家庭小小旅行團,帶著當年八十五歲的母親、七歲的女兒和我,一家四口到美國看公婆親友,然後一路遊玩歐洲、澳洲、大陸、香港,全家和樂融融。回來之後,他立刻就找到工作,精神也有了寄託。癌症翻轉了我的婚姻二○○七年我罹患癌症,全家人從害怕,擔心到接受,其實過程中家屬的壓力並不少於罹癌者。當時我自私地把照顧丈夫及老母親的責任交給十五歲的女兒,並要求她承擔一切,導致她壓力過大而崩潰,開始叛逆並逃避現實。而菲立普也相當害怕,因為家中大小事全由我包辦,他語言不通,萬一我過世了,便沒有人能給他倚靠。於是我開始盤算要為他找一位能代替我照顧他的人。他七十四歲,有心臟病、糖尿病、氣喘病,不會說國語,曾三次與死神擦身而過,需要有愛心的人照顧、疼惜他。回想三十多年異國婚姻,雖有風雨與挑戰,我仍覺得自己是幸福的,更有種倒吃甘蔗的滋味。我感謝丈夫真正實踐他的諾言,心地善良地與我一起照顧我父母。在婚姻關係中我更學習到,願意為對方做出永久的犧牲,才是永恆的愛情;而在了解、接受、包容與付出的同時,更能認識自己的內在特質並有所成長。我寫這篇文章前曾徵求他同意,並在寫完後將每個字都翻譯給他聽,他心胸寬廣,同意我寫出我們真實的婚姻故事,希望能對別人有所幫助,也提醒大家把握當下,珍惜所有,並且尊重自己所選擇的一切。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節錄:《活一天樂一天:百歲母親教我的生活智慧與兩性溝通》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09 養生.家庭婚姻
父母都有一輩子的焦慮症!研究:就算孩子長大,身為爸媽還是會擔心、睡不好
在父母心中孩子永遠是孩子,不論長多大,都不會停止對他們的關心。在父母眼中,我們永遠是小孩,相對的,孩子在我們眼中,也好像是那個從小拉拔長大的小Baby一樣。從孩子出生後,就注定了一輩子的擔憂。從懷孕初期,我們開始憂慮孕期會出現的各種狀況;孩子出生後,我們憂愁他在成長過程有沒有任何疏忽;一直到上幼兒園後,我們依然害怕,小孩在學校過得好不好,有沒有吃飽、吃健康;就算孩子上小學後,我們也會提心吊膽,孩子和同學相處得好不好,有沒有被霸凌…。成長階段,發揮不同功用父母對子女的各種掛心,真的只有身為父母後才能深刻體會!就有研究發現,就算子女成年,父母依舊無法放下心中的擔憂,甚至還有可能比以前更擔心,還會有失眠的情況呢!參與研究的老年學專家 Amber J. Seidi 博士就說:「家人間的關係,可以說是非常強大的牽絆,不管身處哪一個階段,家人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些父母,甚至會出現焦慮數據同時顯示,就算自己的小孩已經步入成年或是結婚,作為父母就是無法完全放心,甚至發現,某些爸媽對於孩子的擔心,甚至嚴重到出現了焦慮症狀,影響自己本身的睡眠以及生活品質。尤其進一步觀察發現,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並不是影響他們擔心的因素,只是單純出於是擔心孩子的心情,就足以構成父母心中的壓力。爸媽知道太多,就怕想太多其實,換個方向想,從小到大無微不至的照顧,父母與小孩的關係相對就會親密許多,這樣一來,就算他們長大,爸媽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參與到孩子的各種生活。例如:父母可以在社交平台上關注自己孩子的動態,甚至依然願意與父母出遊或是邀請參與家庭聚會。但是有些孩子長大後想要保有隱私 ,就怕爸媽知道太多會問東問西 ,所幸乾脆都不講。主動告知父母,減緩無畏憂心身為子女的你,其實可以問問自己,「我是不是對父母過度隱瞞自己的生活?」、「我有沒有太過明顯抗拒來自父母的關心?」如果不希望家庭關係僵化或是婆媳問題日漸嚴重,子女也能主動聯絡父母,同時主動關心父母,好讓爸媽的擔心和疑慮可以消除減少。說到底,在父母眼中,我們永遠是小孩,相對的,我們也會對孩子這樣,都是出於愛意,而家人永遠是我們避風港!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9-08 醫聲.慢病防治
不捨思覺失調症、躁鬱症家人受苦?研究:用「這招」很有效/翻轉精障人生5
長效針劑的適應症包括思覺失調及雙極性疾患(躁鬱症),文獻報告顯示,思覺失調症病患在早期使用長效針劑,可降低四成四的首次住院率,比起口服藥物,也能減少復發;至於躁鬱症病患,若使用長效針劑,可緩解症狀長達六個月,有助於恢復病人的工作及社交能力。中國醫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王明鈺指出,長效針劑越早使用對於病患的病情控制更穩定,尤其早發型思覺失調症患者,發病時都比較年輕,病情若能穩定控制,對於日後升學、就業就會產生很大幫忙。年輕病患得醫治,終於可以正常就學在王明鈺印象中,曾有一名年輕個案因精神病發作而受苦,即使使用到三線口服藥,仍無法順利控制病情,後因幻聽嚴重,醫療團隊便跟家長溝通,希望讓這名年輕病患強制住院,但家長心理不捨,只想親自守護孩子,不願讓孩子接受住院治療。後來王明鈺使用長效針劑幫助病患穩定病情,這名年輕病患後來也遇到一名天使社區個管師,在個管師的積極追蹤、關心下,治療服務的觸角得以從醫院端延續至社區,經過許多人的攜手努力,這孩子終於可以繼續就學。使用長效針劑,病患用藥順從度較高台灣精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醫師指出,當思覺失調症病患復發,即使接受治療,治療反應率也會下降。首次發病的患者若持續接受治療,可增加存活率、及正常生活的機會。依據研究,若早期使用長效針劑,用藥順從度可高達9成5,比起口服藥物的3成3,高出近3倍之多,病人的用藥順從度一增加,就能降低疾病的復發率。另一項調查也認為,早期思覺失調症患者使用長效針劑,可減少4成4的首次住院率。若談到各國使用長效針劑的情形,台灣依2019年健保資料庫分析,包括思覺失調症、準思覺失調症、妄想症和其他非情緒性精神病病患人數,總共約16.2萬人,當時使用長效針劑的比率,只有14%,與2009年英國的29%、2000年法國的23.5%相比,相距甚遠,不過這一、兩年來,長效針劑使用比率已逐漸上升。用對治療方法,病人症狀、家庭關係都可改善依據健保署實施的「思覺失調症醫療給付改善方案」近五年參與者與未參者的每人急診及強制住院次數都降低許多。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指出,以111年為例,有參加方案的病患,在平均急診數上,比未參與方案的病患來得低,強制住院次數也呈現相似趨勢。目前,長效針劑也能使用在躁鬱症病人上,但現在的使用率偏低,王明鈺指出,躁鬱症很常因症狀改善而中斷治療,造成家庭關係緊張,因此,更適合使用長效針劑。用藥順從性提升,病人、病人家庭皆受惠蔡長哲指出,依據研究,躁鬱症病人使用長效針劑,也可增加用藥順從性,而高順從性與順從性低的患者比較,其症狀緩解及恢復社交功能差距十倍,有效緩解症狀長達6個月,更有助於患者獨立生活及恢復人際關係,而台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在2022也將其列為治療藥物的選項之一,期待病人在接受穩定治療後,不僅可以逐漸擺脫症狀的糾纏,也能恢復正常的社交生活。【延伸閱讀】🎧|李玟逝世揭精神疾病現況 蔡長哲籲藉教育撕標籤翻轉精障人生1/百萬精神病家屬陷「旋轉門」魔咒?精神科權威提三神招解套翻轉精障人生2/精神病病患出院,家人只能剉著等?精神科權威建議「這樣做」翻轉精障人生3/這家醫院靠「一神招」,讓精神病人主動想打針、治療!翻轉精障人生4/精神病患者出院失聯,怎解?重磅級專家提「一重要建議」翻轉精障人生5/不捨思覺失調症、躁鬱症家人受苦?研究:用「這招」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