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1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孩子
共找到
3563
筆 文章
-
-
2024-12-11 養生.生活智慧王
你也會對著桌面椅子噴酒精消毒?醫曝真正關鍵「這1處」卻很多人忽略
你是否也常常看見,在餐廳或咖啡廳/高鐵裡面,有很多人直接用「酒精噴灑了桌面」,甚至椅子。噴射一堆的酒精,以為這樣子酒精消毒就是安全的? 你的雙手、你的飛沬 病毒帶著在身上的工具重症醫師黃軒指出,其實這是非常大的的陷阱錯誤,因為病毒會感染給我們,是因為我們用手指頭,去摸口鼻,這些病毒就從我們的鼻孔、呼吸道、嘴巴等,進入我們的身體;而桌面上、塑膠袋的病毒,並不會飛起來,跑到你的鼻孔。病毒進入你的呼吸孔,是你自己的手在桌上、在櫃檯、在上廁所、在門把等,你的雙手碰觸完了,手指頭沾滿了病毒,又去不知覺的摸鼻子、揉揉鼻子,這些病毒肯定才會進入你的身體。酒精消毒桌面固然是好,但是如果沒有消毒你自己的手,你的手指接觸到任何病毒沾污的物面,回家再借觸到你的孩子,這些病毒就會使你感染,還有家人逃不過!所以,如果只進行桌面酒精消毒,而忽略手部酒精消毒,防護效果可能不完整,因為手是傳播病原體的主要途徑。 1、桌面消毒的作用與局限性.作用:酒精能有效殺滅桌面上的細菌和病毒,減少環境中的病原體負荷。但是對防止間接接觸傳播(如用手觸碰,被污染的桌面,你再接觸口鼻),效果不佳!.局限性:你桌面消毒後,仍可能,馬上再次受污染,例如:和你同桌的人,他的手未消毒,馬上觸碰乾淨的桌面,馬上又將病原體重新帶回;你近距離交談,飛沫橫飛的感染。桌面消毒只能減少環境中病毒,無法直接保護個人,因為病毒可能通過其他途徑(如手、食物)進入人體。 2、缺乏手部消毒的風險.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手是傳播病原體的主要媒介。即使桌面被徹底消毒,如果手未清潔,仍有可能在觸摸眼、口、鼻時將病原體帶入體內,或在觸碰其他物品表面時,又重新污染。.潛在後果:即使桌面乾淨,病毒仍可能通過未消毒的手傳播給自己或他人。因為大家反而御下防護措施,還大聲的近距離,口沫橫飛呢!無法切斷「手接觸—口鼻」的直接傳播路徑。 用肥皂洗手 切斷傳染途徑的關鍵措施 黃軒表示,為了有效預病毒和其他傳染病,應該將桌面消毒與手部消毒結合: 1、桌面消毒:減少環境中的病原體負荷,特別是在公共場所或有病毒感染者的空間。2、手部酒精消毒:隨時清潔手部,特別是在觸摸公共設施、如廁後或進食前。3、搭配洗手:很重要!如果手部有明顯污垢,需使用肥皂和清水徹底清潔,再用酒精消毒。只有桌面酒精消毒而忽略手部消毒,雖能部分減少環境污染,但無法有效阻止病原體的傳播。4、酒精消毒:只對部分病毒的殺菌效果,常見的腺病毒、鼻病毒等呼吸道感染病毒則無效果! 黃軒強調,腸病毒、諾羅病毒、A 型肝炎病毒、鼻病毒等病毒,是對酒精無效的,還是乖乖用肥皂餐前洗手、餐後洗手,好過於你噴了一大堆酒精消毒在桌上了!延伸閱讀: ·手扶梯藏「3大病菌」!小心誘呼吸道感染 醫教「6招自保」:邊飲食也容易中鏢 ·清潔劑、消毒水噴到眼睛怎辦? 醫授「自救1動作」:至少持續15分鐘
-
2024-12-10 焦點.元氣新聞
「肚中雙胞胎必須捨棄一個」27歲媽痛心拒絕做決定 下次產檢奇蹟發生了
對母親來說每個孩子如手心手臂都是肉。一名懷上雙胞胎的媽媽被告知必須扼殺其中一個孩子來拯救另一個,否則最壞情況是兩個都無法順利出生。這對新手爸媽無法割捨並沒馬上做出決定,最終奇蹟竟然降臨了。每日郵報報導,英國女子阿比蓋爾·惠特洛克(Abigail Whitlock)懷了一對雙胞胎男孩,在懷孕五個月後,被診斷罹患同卵雙胞胎之輸血症候群(Twin-to-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TTTS),胎盤中的血管沒有對等連接,導致其中一個胎兒吸收更多的營養。醫師為她進行一次危險的雷射手術來封閉胎盤上的異常血管連接,雖然一開始手術順利,但後續出現併發症,雙胞胎中體型較小的Bellamy罹患胎兒水腫,會導致嚴重腫脹和器官衰竭。醫師對惠特洛克夫婦下最後通牒,必須要犧牲Bellamy來拯救另一個孩子Harvey,夾住其中一個胎兒的臍帶,讓另一個有更大的生存機會,不然最終很可能兩個孩子都會失去。這對27和28歲的年輕爸媽無法割捨任何一個孩子,只要夾住Bellamy的臍帶他馬上就會死亡,他們不忍心,選擇將做決定的時間推遲幾天。然而奇蹟發生了,在下一次檢查時,Bellamy病情居然好轉,所有液體都消失了,惠特洛克夫婦感到震驚又欣喜若狂。2023年8月雙胞胎順利透過剖腹產出生了,現在已15個月大並健康成長。媽媽阿比蓋爾表示當時是他們經歷過最痛苦的時光,她成天哭泣想像著最壞的結果,和丈夫Stuart一度對未來失去希望。阿比蓋爾在20周的超音波檢查發現異常,醫師說因羊水過多難以取得影像,轉介給另一位專家,也發現雙胞胎周圍有大量液體,幾天後即確診TTTS。TTTS是一種可能致命的疾病,出現在雙胞胎共用胎盤的同卵妊娠中,胎盤中形成異常的血管連接阻止血液在嬰兒之間均勻流動,使得其中一個脫水影響成長;另一個則會有高血壓並產生過多尿液,導致膀胱撐大和羊水過多,這給胎兒心臟帶來壓力導致心力衰竭,兩個小孩存活下來的機率只剩一半一半。事情已經過一年多,惠特洛克夫婦希望藉由分享這個故事給經歷類似情況的父母,他們表示即使雙胞胎出生後幾個月,也常抱著孩子哭泣,想著當初差點失去他們;他們將雙胞胎誕生的奇蹟歸功於醫學專家們、親友的祝福以及上帝的憐憫。 @twinmomtales Guess who did better, mom or dad? #twinchallenge #identicaltwins #guesswho #guessinggame #twinmom ♬ original sound - twinmomtales
-
2024-12-10 焦點.健康你我他
毛小孩的陪伴/兔子阿卡伴家人 挖沙撥沙超可愛
我家弟弟屬兔,每次經過寵物店,他都去看小動物,觀察一個多月,發現有一隻咖啡色的侏儒兔都沒有人買,為了能幫他擺脫網路遊戲的耽溺,於是我答應了孩子的要求買了牠。網路搜尋兔子的取名,看到伊卡洛斯(Icarous)這個名字出現在希臘神話中,是迷宮的創造者代達羅斯的兒子。因此把這隻侏儒兔取名「阿卡」也叫Ica,有牠在我們家只要有人生日,就多一位慶生的嘉賓一起唱生日快樂歌。周末兩個小孩跟爸爸去打棒球時,會帶上阿卡,讓牠陪在旁邊的草地上,平日只能在陽台的阿卡,一到草地就盡情地跳躍,且無限歡暢地吃草,心情好的時候,就到沙坑挖沙,牠挖沙的樣子可萌了,像極了土撥鼠,吸引很多到學校運動的人湊過來看牠挖沙,欣賞牠撥弄身上沙土的模樣,在一旁看到阿卡可愛動作的我們,也被牠療癒了。這三年有阿卡的陪伴,我們家變得熱鬧了許多。兔子雖屬於小動物,不像貓狗那麼普遍很多人飼養,甚至有些兔子還是夜市套圈圈送的動物,從來沒養過寵物的我們,之前連養金魚存活率都不高,因緣際會下,我們花了少少的錢帶了這隻可愛的兔子回家,牠帶給我們的歡樂,不是金錢所能衡量的。聽說小動物的壽命都沒有很長,我們不知道阿卡還能活多久,但我們珍惜和牠在一起的每一天。
-
2024-12-10 醫療.感染科
日本「蘋果病」疫情創25年新高 赴日旅遊會有影響嗎?
日本近期爆發大規模傳染性紅斑症,又稱為「蘋果病」,患者人數創下25年來新高,讓近期打算前往日本旅遊的民眾有些擔心。不過,國內民眾不需過度擔心,衛福部疾管署表示,國內目前沒有出現「蘋果病」疫情,但提醒打算前往日本旅遊的民眾,應做好防護措施,因日本、南韓的流感疫情,有如國內疫情也逐漸升溫,民眾至當地旅遊應多加防範。「蘋果病」症狀類似感冒衛福部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說,俗稱「蘋果病」的傳染性紅斑症,是由微小病毒B19所引起,傳染途徑是由飛沫傳染,較常見於小孩子,通常會先出現發燒、流鼻水等上呼吸道症狀,有如類感冒症狀,這些症狀出現後,臉部兩側面頰變的紅通通,像被打了巴掌,又像是「蘋果臉」。傳染性紅斑症在日本俗稱為「蘋果病」,軀幹及四肢也可能出現對稱性、會癢的紅疹,良好的衛生習慣,如手部衛生、呼吸道禮節及戴口罩等,均可預防傳染。對於孕婦和兒童,目前沒有特異的防護措施,不過流行期間應該避免到流行地區,以減少感染。冬季呼吸道病毒活躍 戴口罩、勤洗手防範曾淑慧說,微小病毒B19在國內並非法定傳染病,不會強制醫院通報,且依疫情定點監測站、合約實驗室檢驗等,並沒有傳出相關疫情,但仍會持續監控日本疫情。由於,目前冬季氣溫降低,為呼吸道病毒活躍的時期,如果到人潮擁擠的場所,仍有被感染的風險,尤其是日本、南韓的流感疫情,有如國內疫情有逐漸升溫的趨勢,民眾至當地旅遊應做好戴口罩、勤洗手,並多加防範。
-
2024-12-0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陪伴年輕病人步入生命末期的深切體悟
編者按:本週兩篇文章的主題是「年輕癌末病人與其家人的照護」。臨床心理師分享她這幾年照顧年輕癌末病人與其家人的經驗,他們的工作需要包含與年輕病人談論罹癌對於現階段生命願景的衝擊,在醫療決策上態度積極的特殊性,在談論緩和照顧議題的種種辛苦,以及在面對臨終階段有較高機率傾向選擇搶救到底的原因。在進入癌症晚期階段,心理師協助病人思考如何與配偶分擔照顧孩子的事情,如何告知父母或孩子病情,以及如何協助父母或孩子面對死亡與哀傷。心理腫瘤學兼緩和醫療專科的醫師回憶自己照護過的一位從十六、七歲就罹患癌症,經過漫長的治療,在27歲過世的年輕女病人,而提出面對年輕的病人與他們的家人,醫療團隊需要照顧到他們身體、心理、生涯規劃、人際關係與生命意義的衝擊,並能夠克服社會大眾對於病情說明的障礙,即時讓病人與家人都了解真實的狀況,才能夠協助他們好好面對無法逃避的挑戰。生命太匆匆,永遠活不夠;耄耋如此,青年尤是。我在癌症醫院緩和科擔任臨床心理師工作了7年,明顯感受到這幾年年輕病人的比例增加。美國癌症協會在2024年最新的報告也指出,癌症患者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這群30-50歲的年輕病人,正值打拼事業、兼顧撫養年幼子女,甚至需照顧年邁父母的生命任務階段。當年輕癌症病人來到疾病晚期的階段,除了整個家庭都會受到極大的衝擊,我們一同照顧的醫護夥伴們,也會對於這群病人感到相當的不捨,並對於無法延續年輕病人生命感到愧疚。每每在與醫護團隊開完一場針對年輕病人進入癌末階段的疾病告知家庭會議後,都能從醫師與護理師的眼神中看見與家屬類似的哀傷。這些認真投入照顧的醫護夥伴可能也正值30-50歲,也會對於年輕生命卻要面臨死亡感同身受,進而產生替代性創傷經驗。近期照顧一床年輕女性癌症末期病人,她與先生育有2名兒子,尚處年幼。病人個性獨立樂觀,為了爭取更多時間陪伴孩子,在治療的歷程一直非常努力配合求生。病人因擔心年邁父親心臟不好,與其他家人一同說好不讓父親知曉疾病的嚴重性。直到腦部轉移,導致癲癇發作的當天,父親剛好來醫院探視。父親的吃驚,當下也由不甘轉為激動,將情緒傾洩的對口指向前來解釋病情及治療方法的醫護人員。雖然團隊都能理解家屬反應是源自於哀傷,但醫護人員也會在當下受到哀慟情感拉扯,產生極度無力感。身為臨床心理師的我,當下先從其他家屬了解這位年邁父親對疾病理解的狀況,其他家屬的回應至今都讓我印象深刻。家屬表示:「因為大家都很哀傷,很擔心讓父親知道病況會讓父親無法承受,也不知道怎麼討論這些與生死有關的話題,更不知道面對父親強烈的哀傷該如何回應。我們反而非常感謝醫師在我們都不知所措的當下,去和父親解釋,去承接了父親的情緒。當父親情緒宣洩完後,反而讓我們有機會和他溝通接下來的準備事宜。」。當我把這些珍貴訊息回饋給我的醫護夥伴時,他們的反應是馬上能從不同角度看待告知疾病惡化,不再只是宣佈惡耗,而是可以主動幫助家屬分擔情緒,促使病家重新思考接下來的陪伴目標,避免遺憾。而我後來也及時和這位年邁父親進行了懇談,陪他回顧了從知道病人罹癌至今的心路歷程。這位父親回憶起疫情期間曾來陪病人住院,依稀記得當時就有聽醫師提到肝臟多處轉移,無法透過手術控制等訊息,現在想來,不再感覺病人的病情惡化是如此非預期和突然。老父親談起自己一生面臨許多親友死別,看過搶救到底在加護病房孤獨離世的;也陪伴過以安寧照顧安詳善終的。老父親說明對病人接下來能採緩和舒適照顧的認同,也開啟了與太太和子女談論自身未來面對死亡的態度及價值觀的正向話題。後來這位病人在家人的環繞陪伴下於安睡中離開,而每位家屬也都殷殷表達在整個過程中能好好陪伴和道別的無憾。由此我回想這幾年照顧年輕癌末病家的經驗,臨床心理師的工作需要關注的議題一定會與照顧老年患者不同。包含與年輕病人談論罹癌對於現階段生命願景的衝擊,年輕病人在醫療決策上態度積極的特殊性,也在醫病溝通過程協助團隊理解年輕癌症病人在談論緩和照顧議題的種種辛苦,以及在面對臨終階段有較高機率傾向選擇搶救到底的原因。在進入癌症晚期階段,心理師協助病人思考如何與配偶分擔照顧孩子的事情,如何告知父母或孩子病情,以及如何協助父母或孩子面對死亡與哀傷。這將不再只是談話性的心理照顧模式,心理師如我常會運用更生活化、更日常性的素材,如桌遊或藝術創作(如捏黏土、做不凋花、做串珠手鍊等),甚至是安排一個下午茶或重要節日的活動,讓病人與家屬可以更放鬆自在的在閒聊中談論疾病和離別的事情。此外安排病人與孩子透過創作性素材去互動及交流,甚至安排年輕病人透過寫卡片或錄影留言送給孩子。同時鼓勵病人製作生活繪本,摘錄生命故事,透過照片,圖片及文字紀錄,讓所有家屬都能持續見證病人這一生的奮鬥軌跡,從中找到心靈持續連結凝聚的力量。生命無常,但生活要如常,要心無罣礙,這是我在照顧年輕病人過程中最深切的體悟。
-
2024-12-08 醫療.心臟血管
個性急、壓力大是健康隱形殺手 心臟科醫師陳永隆揭護心3秘訣
現代人生活節奏步調快,壓力、情緒波動起伏大,又忽略均衡飲食,常引發心血管疾病,成為健康隱形殺手。高雄長庚醫院心臟科主任陳永隆認為,適當運動、充足睡眠、健康飲食是護心的三大基石,還透露他的護心祕訣,就是「多健忘,別讓心糾結」。個性急、壓力大,長期情緒波動造成心臟負擔。保持心臟健康,陳永隆指出,首要是保持樂觀、心情愉快,心臟科門診患者九成以上情緒容易緊張,個性急、壓力大,情緒受干擾,自律神經就會失調,這些族群好發心肌梗塞、心律不整疾病,長期情緒起伏波動,對心臟造成負擔不小。陳永隆說,門診追蹤發現,情緒和壓力對身體危害往往比疾病本身大,如何做好身心調適,的確是現代人面臨的重要課題。有時「健忘」是好事,過去不開心的事,讓它隨風而去,不要過度擔心未來的事或沒發生的事,以免無形壓力。交感神經作用下,可能誘發心律不整、心肌梗塞。以二戰德國納粹人體實驗為例,戰俘被綁手腳、矇上眼睛,拿冰塊佯裝在手腕劃刀,製造流血假象,實際上沒有傷口、也沒有流血,最後卻還是死亡。陳永隆解釋,受到心理、情緒等因素影響,交感神經作用下,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耗氧量增加,血管收縮,造成心臟負荷,可能誘發心律不整、心肌梗塞,嚴重甚至出現腦出血、腦中風、主動脈剝離,這些都是心臟病當中常見猝死原因。注意血脂、血壓、血糖,三個月追蹤一次。除了心情影響身體健康,三高亦是心臟病危險因子,陳永隆會定期追蹤,三個月做一次檢查,包括血脂、血壓、血糖和糖化血色素,數值稍有異常就可能影響心臟,「像醫師這樣的工作,壓力大又忙碌,常在身體有狀況了才發現。」因此他都會主動注意自己的健康。陳永隆表示,自己沒有心臟疾病,但這幾年健康檢查發現血脂過高,目前有服用他汀類(statin)藥物,這類藥物對於降低膽固醇、穩定斑塊很有效果,他鼓勵患者別害怕用藥,這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只須定期檢查肝功能和血脂值,確保藥物安全性和效果。針對服用他汀類藥物有副作用的病人,家族性高膽固醇病人或是曾發生重大心血管事件、經傳統高劑量降膽固醇藥物治療仍控制不佳病人,目前也有PCSK9 抑制劑可以選擇使用。每周跑步三到四次,與家人互動增加幸福感。關於運動,心態的調整很重要,他說,要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額外的負擔。他每周跑步三到四次,每次30到40分鐘,有時候也會陪孩子運動,打羽球或騎腳踏車,又能跟孩子培養感情,運動變得有趣,自然就能持續,兩全其美。且以他個人經驗,規律運動下,糖化血色素較低,可見運動對新陳代謝幫助很大。他建議大家多花時間陪伴家人,孩子的笑聲、互動,能讓人完全忘掉工作的壓力,和親人在一起的幸福感,對於心理和心臟健康都有不可忽視的幫助。看書、看電影或聽音樂,讓自己心情沉澱,也是很好的紓壓方式。總結來說,從生活飲食習慣上做好護心養心基本功,還有壓力管理不能忽略,以及定期健康檢查非常重要,幫助及早發現問題,這樣才能真正未雨綢繆,保護心臟。門診觀察:好膽固醇高者多偏好吃魚類。陳永隆對飲食控制相對嚴格,油炸食物、含糖飲料,基本上都是敬而遠之,他說,這些食物熱量高、對血脂控制又不友善,還會增加發炎反應機會。他在門診發現,有些人的高密度膽固醇、亦即好的膽固醇相當高,一問之下,都是很喜歡吃魚類,像是鯖魚、鮭魚、沙丁魚等都是很好的魚類。護心飲食原則,他推薦「地中海飲食」,以大量新鮮蔬果、全穀物、堅果和橄欖油、魚類為主,與適量飲酒,少吃紅肉、加工肉,並避免高脂肪和高糖食物。他的飲食習慣家人也支持,大家一起吃健康餐,比較不會覺得孤單。陳永隆醫師小檔案現職:高雄長庚醫院心臟科主任經歷: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監事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理事高雄長庚教授級主治醫師給患者的一句話:積極面對自己的問題,與醫師做好溝通討論,擬定一個對於自己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延伸閱讀 : 降低心血管急症風險 這招至關重要
-
2024-12-08 養生.營養食譜
不當卜派 也要吃菠菜
說到「菠菜」,很多人會聯想起早年美國的經典卡通《大力水手》。主角卜派在體力不支時,吃下菠菜罐頭,瞬間力大無窮,精力充沛,反敗為勝……這一幕在當時掀起食用菠菜的熱潮,成功說服許多孩子多吃菠菜。不過吃菠菜是否可以鍛鍊肌肉並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加工罐頭絕對不是攝取菠菜最好的方法,但菠菜的確含有豐富的營養素。菠菜料理多樣化,可炒、可燉、可涼拌或做成湯品。由於菜莖底部黏著泥沙,烹調前得先在水中浸泡,多次清洗;此外,菠菜含有天然草酸,入口後會在舌尖上產生苦澀感,但烹煮時可藉由熱水汆燙,以及汆燙過程加點鹽和油,撈起後泡入冰水消除。經過這些步驟可使菠菜呈現油亮翠綠的色澤,為用餐帶來好心情。涼拌菠菜食材:菠菜1把、金針菇1包、蒜泥1大匙、辣椒絲1大匙醬汁:取一容器,放入蒜末、辣椒丁。另起一鍋,倒入2大匙滾油,再加入蠔油、香油、雞粉調味。作法:1. 去掉菠菜老的和黃的葉子,避免影響口感。2. 菠菜洗淨,切段。3. 金針菇切除頭部,切兩段。4. 煮一鍋水,水中放鹽和油,汆燙菠菜、金針菇,瀝乾水分,放入冷開水中,再瀝乾水分。5. 與調好的醬汁混合,盛盤。蛋醬菠菜食材:菠菜1把、雞蛋2個、三層肉片100克醬汁:1大匙辣豆瓣醬、1大匙醬油、2大匙蠔油、3大匙太白粉水,混和均勻(可依個人喜好調整)作法:1. 準備蔥薑水,放進肉片,加蠔油、太白粉、白胡椒粉抓醃,再加2大匙油,使肉片更為滑嫩。放進滾水煮2分鐘,關火,燜2分鐘,撈起備用。2. 滾水中加油,放入洗淨的菠菜,變色後撈起放入冷開水。擠乾水分並切段,放入盤底。3. 鍋中放2大匙油,倒入2個雞蛋,炒散後加入肉片和調好的醬汁,淋到菠菜上即可。● 盤中有青菜、肉片、雞蛋,營養豐富,一餐可以只吃這一道。菠菜蒸蛋食材:菠菜1把、雞蛋4個、高湯2大匙、白芝麻作法:1. 鍋中的水滾後加鹽和油,放入洗淨的菠菜,撈起放入冷水中,擠乾水分,切小段備用。2. 雞蛋打散,加入高湯攪拌均勻。另取一容器準備澱粉水(1大匙太白粉加1大匙水),與蛋液混和,過篩。3. 準備長方形容器(如耐熱玻璃保鮮盒),刷上一層油,放進過篩的雞蛋液,再放入作法1,用筷子攪拌,使菠菜均勻分布。4. 蓋上耐熱保鮮膜,用牙籤戳三個洞,放入鍋中蒸20分鐘。5. 取出待涼,切成長條狀,放入圓盤。6. 盤中放入以蒜末、辣油和白芝麻混和的醬汁,沾著食用。
-
2024-12-07 焦點.健康你我他
健康你我他/拉菲呆萌微笑 滿滿療癒力量
拉菲(Lafite)來我們家已8年4個月。稚氣的臉龐已變得成熟嫵媚,不變的是身材、膽小與固執及微笑。從小就養成每天要帶她出去「放風」一次。她喜歡出去看這花花世界,但套上胸背帶前,她會繞著餐桌跑,我與老妻雙面夾擊,才能讓她就範。外出時讓她自由挑選路徑,她快步前進找草地方便,我則小跑步跟在後頭氣喘吁吁。別人是遛狗,我們是遛人。她喜歡佇立在十字路口,眼看四方,鼻子猛抽動嗅味道,看到其他狗,馬上迎上吠叫幾聲,狗仗人勢、宣示主權。但聽到路人稱讚她漂亮或可愛,她就亦步亦趨要跟人回家。看到熟人、鄰居更會仰躺要求「摸摸」。只要有地震,她就緊張。我看她整天無所事事,是否會太無聊,想要教她國語或數學,但她似乎不想學也學不會,她只會坐下、握手。我看書、看電視、操作電腦時,她就在旁邊睡覺,是她陪我,還是我陪她?我覺得她的「狗生」更無聊,更需要陪伴。老妻每天為她煮肉,清理一地狗毛,看她好吃懶做頗有微詞,埋怨當初兒子執意養寵物。但只要跟她丟丟球,她就跟你微笑,從外面回來,她搖尾、人立歡迎外,還會躺下翻肚撒嬌,讓你暫時忘了煩憂。她像永遠養不大的孩子,不期待能自立自強,但即使是呆萌的陪伴,她的微笑與依賴,就自有療癒的力量。
-
2024-12-07 焦點.元氣新聞
肺腺癌確定復發「我賭輸了」 陳文茜:願我靜心的走完這段病程
資深媒體人、知名作家陳文茜2019年診斷肺腺癌後積極抗癌,她昨晚在「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臉書粉專透露,肺腺癌復發確定,肝臟3個腫瘤中,有2個惡性、1個水泡;右骨盆腔也有1個。「我賭輸了」。陳文茜發文透露,主治醫師對於她的病程如此快難以置信,但她早已料到。為這樣的日子,她已經準備很久,對生命的長短,沒有執著。對於死亡,她早已習慣了,接受了,隨緣自在。「捨不得的是那些愛我的人,他們的傷悲;更捨不下的是我的孩子們」。陳文茜表示,癌症即使發展至此,也不是絕症,「明天我就要死了」。它還有長長的一條路,除了積極治療之外,它給你足夠的時間,準備好這生命最後的一段旅程,妳要怎麼過?如何好好把握它?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即使只能再活5年,或者2年,它可能比以前我們不夠堅定的10年,更值得,更精彩。「我突然很高興自己的腦部疾病,已經將我的身體摧殘成只剩3條可使用的主靜脈,摧殘成不能接受化療、免疫治療的患者」。陳文茜表示,這使她直接跳過一些身體的痛苦,接受比較溫和的標靶治療及質子治療。「它使我不必為了延長生命,失去最後旅程的怡然自在」。她說,過去5年,她的疾病本來已經數度將她折磨成一個活地非常疼痛的人。「我一次又一次跳壘成功」。即使因病增了不少智慧,她仍然免不了捲入紅塵俗事,沒有做到足夠的超脫。「願我未來的旅程,心中只有陽光,沒有陰暗。願我更懂得珍惜這個世界所有美好的事物,寬恕他人的過錯。也希望別人,寬恕我曾帶給他們的傷害」。「回憶是美的,我有著美好的一生」。陳文茜表示,她將自己多數時刻,希望奉獻給值得的事。這一點,她捫心自問,至少做到了80%。這一生她未曾以爭奪自己的名利,當人生目標。傷感之事,換一個角度看,人與人,能相遇,不容易。錯的人,錯的時間,錯的事,擱下。「願我靜心的走完這段病程」。陳文茜表示,願老天給她足夠的體力,繼續完成她的未竟之事;尤其《文茜的世界周報》,「我會努力工作,直到最後」。願上天憐憫,讓她可以陪著她的孩子們到最後。「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一個虛弱但很愛他們的媽媽」。知道自己比過去更重病後,她看到的世界愈來愈美。「我獨自一人,卻很自在。我別無所求」。
-
2024-12-07 焦點.元氣新聞
【一起變老】不求兒子照顧 也不怕兒子不顧
唱著「愛的代價」、「忙與盲」的都會女子張艾嘉七十一歲了,她是讓九十七歲媽媽最安心的女兒,她說子女要明白父母經歷過哪些事,才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子,不了解就不明白該如何對待老後的父母。張艾嘉說,每個孩子的學習都從原生家庭開始,「你做得好,你做得不好,孩子看得清清楚楚。」她的孩子很清楚,「婆婆現在老了,媽媽是怎麼去照顧婆婆的。」至於未來孩子會不會像她照顧媽媽一樣照顧她?她並不要求,「可是我知道他們不會不管我。」電影是一種軟文化、軟教育,用一種所謂的娛樂的方式,打破現有思維,不讓人一直局限在刻板的觀念中。電影「女兒的女兒」,訴說三代母女不同的狀況,某種程度也希望提醒年輕人,要嘗試去理解、嘗試去溝通。張艾嘉從電影領悟,子女必須了解父母是經歷哪些事,才能成為現在的這個人。尤其現在成長於九○後、○○後的孩子,從小被保護得很好,不覺得要去理解別人,「他連朋友都不理解,他還會理解父母?」很難,但要去告訴他,而且「所有的父母都是孩子們最早的模範。」張艾嘉提到紀伯倫的「先知」,家長是弓,孩子是箭,家長提供好的環境與條件,把箭射出去後,「他們就是自己要有自己的路走」。她還是希望孩子自己學習,父母能做的就是做給他們看,自然的讓他們了解與學習。她有三個孩子,三個孩子看著她與媽媽相處的點點滴滴,「我相信他們也都看在眼裡」。《數位版看這裡 張艾嘉和自己的對話》張艾嘉曾經是個不運動的人,但她現在跑步和打坐。她說打坐讓她安靜下來,心也慢慢歸位,來看看她怎麼和自己對話,自在且自由。
-
2024-12-07 焦點.元氣新聞
【一起變老】張艾嘉 陪97歲母親一起老
唱著「走吧,走吧,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學會愛的代價的張艾嘉,唱著「忙、盲、茫」的都會女子張艾嘉,總是慧黠溫暖,大家叫她「小妹」的張艾嘉,今年竟然七十一歲了。她是入行半世紀依然熱情的電影人,也是三個兒子的母親,也是照顧九十七歲媽媽、讓媽媽開心與她一起老去的女兒。媽媽跌倒了 急返港安撫心情張艾嘉前陣子返台參加金馬獎頒獎典禮,一度因為媽媽跌倒而飛回香港又趕回來。她說,「媽媽從今年八月,已跌了三次跤,進了兩次醫院。」為什麼跌倒?「因為個性」,張媽媽是個很獨立的人,除了年紀大了,力氣比較不夠,就是自己走路太快了,「她就覺得自己還是跟以前一樣」,拿著拐杖與她步調不搭,就跌倒了。張艾嘉有兄姊,但她和媽媽緣分最深,「這是老天爺決定的」,母女住一起幾十年。以前她是媽媽的女兒,現在角色轉換,媽媽變得像孩子。一開始不太能適應,但她發現人到了某個時候,體力、行為,整個人退化,要持續原本的生活方式,很多地方覺得無奈跟無力,這時候突然間覺得「她老了」,雖然媽媽可能不承認。媽媽像女兒 頓悟溝通很重要在新書「女兒」裡,張艾嘉寫到,七十歲後才明白什麼是人生。每個人老後樣貌不同,有人很獨立好強,凡事自己來;有的很依賴子女,坐上輪椅就不肯起來;有的老人很樂觀,也有的老人非常負面,「子女要明白父母是什麼樣的人,經歷過哪些事,才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子。」張艾嘉說,在拍電影「女兒的女兒」的時候,她扮演的是一個被夾在中間的女兒,上有媽媽,下有叛逆女兒,還有自己曾經拋棄的女兒,在這麼複雜的情況下,她突然間領悟到,彼此的溝通非常重要。她說,「身為子女的我們,很少真的花時間去了解自己的父母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她說,當我們眼見父母在什麼樣狀況之下開始衰退,而他自己還在那邊撐著的時候,要怎麼對待他?此時了解父母很重要,不了解就不明白該如何對待老後的父母,彼此間無法達到相處的默契與融洽。母親藏甜食 悄悄處理不拆穿就像她在書裡提到,不拆穿母親私藏甜食,只悄悄把過期食物分批處理掉。儘管母親老後兩人像是角色對換,她依然尊重高齡九十七歲的「孩子」。這次媽媽跌倒,家人已緊急處理,她還是立刻返港,「我很清楚,媽媽如果沒看到我,會很慌張。」果然母親一見到她就安心下來,開始自我調侃,直說自己摔跤也太倒楣了。被媽媽喊為「妹兒」的張艾嘉,今年也七十一歲了。張媽媽聽到女兒年齡大笑:「你也是老人了!」能夠和女兒一起老去,顯然讓張媽媽極為開心。張艾嘉自己倒是沒想太多年齡的事,反而是很多人有事沒事就對她說:「已經是一個七十多歲的人了」,因為大家常常來提醒,「也只好被迫記得自己的歲數。」現在回過頭看,張艾嘉說,媽媽告訴她,卅歲的女人最美麗;當自己到四十、五十歲時,覺得這個階段的女人也很美;直到六十多歲,開始不太去記幾歲;現在年過七十,「更是無所謂了。」在家常鬥嘴 發現老媽很會演說到美,張媽媽肯定是當之無愧,張艾嘉從小就聽大家誇讚,你媽媽真的比你漂亮太多了。不管走到哪兒,張媽媽都是焦點,但母女倆鬥嘴時,張艾嘉有時逗她說,「我當了明星,你沒有當,我會演戲。」講著,忍不住笑出來補一句,「媽媽現在也很會演戲,她在家裡挺會演的。」果然,無論媽媽成了幾歲的孩子,還是那塊老辣的薑。
-
2024-12-06 焦點.健康你我他
毛小孩的陪伴/調皮胖胖搶口罩 婆婆不再喊無聊
婆婆喜歡小動物,家裡有狗狗陪伴。七年前,她意外跌倒,住院期間,她的寶貝毛孩子忽然無痛無病無意外離開這世界。那時婆婆心裡難受,哭喊著以後不再養狗。半年後,她的傷口癒合,行走不再需要助行器。她把日子過得慌亂,常嘆氣喊無聊,總覺得身體疼痛。勸她多與鄰居們互動,她總有許多藉口,不願意走出家門。小姑鼓勵她再養狗,找了隻貴賓犬胖胖陪伴她。為了帶胖胖大小便、運動,她的生活有目標。每天上午推寵物推車搭電梯下樓,到公園遛狗;下午帶胖胖在社區走動,與鄰居話家常。撿狗便、遛狗、準備狗食、跟狗玩耍,比到醫院復健,更讓她身體健壯心情快樂。胖胖很調皮,見到有人臉上戴口罩,一定不停地汪汪叫,硬是要人拿下口罩才肯安靜。若是不依牠,就繞著人轉糾纏到底,然後身體一彈跳,狗腿往人臉上扯下口罩,像是想看清楚那人模樣,被牠搶走的口罩,全藏到牠的秘密基地。疫情期間,口罩極為珍貴,婆婆排隊買口罩,多是為了還別人口罩,為胖胖闖下的禍負責任。胖胖活動力旺盛,腦裡似乎有個假想敵,常邊跑邊叫。婆婆常說,看牠玩耍運動,就感覺自己跟著跑。有狗狗陪伴,婆婆的生活有了意義,不再嘆氣喊無聊。胖胖是她每天的動力。
-
2024-12-06 醫療.精神.身心
感覺壓力大?1顆冰塊就能助你平靜下來:3招有效緩解焦慮
每個人多少都有壓力在身,舉凡從日常工作問題和維繫人際關係,到應對社交場合和處理孩子的時間表等,壓力無處不在。幸運的是,有很多壓力紓解技巧可以選擇。不過有網路傳言稱,將冰塊敷在脖子後方可以立刻停止焦慮,這妙招有效嗎?專家指出,觸摸冰塊或任何冰冷的物品,會讓身體感到一種衝擊,但當它被有策略地使用時,確實會觸發生理變化,有助於調節壓力。當你將冰塊放在脖子後側部位時,它會促使迷走神經的刺激,這反過來能抑制身體的戰鬥或逃跑反應。為何冰涼有助緩解焦慮?專家解釋,迷走神經是人體中最長的腦神經,從大腦延伸到頸部,並深入胸部和胃部。它是副交感神經系統的一部分,副交感神經系統控制像心跳和消化等非自主功能,並幫助身體放鬆和恢復。相對於交感自律神經系統掌控我們的戰鬥或逃跑反應,並準備身體進行潛在的體力運動,副交感神經基本上就像是一個煞車。當你的身體處於戰鬥或逃跑反應時,冰塊接觸到頸後會刺激迷走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從脖部一直傳導到全身並達到大腦。一旦啟動,它就會開始對抗戰鬥或逃跑反應,這種刺激可以在身體和大腦中創造反饋迴路,進而有助減少焦慮。除了用冰塊在頸後冷敷之外,你也可以透過將頭浸入冷水中、洗冷水澡、用冷水拍臉,甚至飲用冰冷的水等方式來實現這一點。還有哪些方法可以緩解焦慮?雖然沒有人可以避免所有壓力,但你可以努力以健康的方式來面對及處理它,從而增加恢復的機會。1.哼唱、大笑或漱口哼唱、大笑和漱口水是刺激迷走神經的其他有效方式,這些方式能阻止恐慌發作。由於迷走神經經過喉嚨和咽喉,當我們的聲帶振動時,迷走神經的部分區域會被刺激,從而使身體擺脫戰鬥或逃跑模式。2.深呼吸深呼吸會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有助於啟動煞車。當大腦持續監控身體時,深呼吸可以幫助身體調節心跳,並創造一個要求放鬆和平靜的反饋迴路。3.把腿抬起坐下並抬高雙腿可以幫助你的心臟不用那麼努力地工作,促進身體放鬆,並有效地減少心臟的負擔。【資料來源】.Feeling Stressed? This Cool Trick Can Instantly Calm You Down.20 Ways To Relieve Stress
-
2024-12-05 焦點.杏林.診間
一句「他在等你們!」的體悟:醫病關係也可以是情感連結 真心陪伴才能彌補生命缺口
生死之間的距離,對醫療人員而言,既是日常又是難解之題。在我住院醫師時期,與癌症病童「蟹老闆」的相遇,讓我對此有了新的認識。我在住院醫師時曾和幾位學弟妹共同發起「陪病童玩桌遊」的活動。當時考量到癌症的病童住院期間實在漫長又無聊,又不希望他們閒暇無事便沉迷3C,我們便輪流自掏腰包,每隔1到2週時間去病房找這些孩子玩桌遊。其中一位跟我們感情最好的9歲孩子我們稱他為「蟹老闆」,罹患的淋巴癌是最難纏的類型,不只住院治療時間比別人長,還多次復發難以壓制。蟹老闆每次住院都聽到他爽朗的聲音:「你們什麼時候來?」「你們終於來啦!」,每次知道我們要去時總是特別先睡飽等我們來大戰一場。當然蟹老闆偶爾也有不舒服的時候,只能看著病懨懨又失望的他,跟他約好下一次見面的時間。我還記得那個月在新竹馬偕支援,聽說蟹老闆住在加護病房病危的消息,趕緊回台北馬偕探望蟹老闆和他的媽媽。媽媽一看見我們就說:「他在等你們。」媽媽摸著他的頭說:「他已經昏迷了好幾天,醫師說可能這幾天就會走了,但是他還是一直努力著。所以我才覺得他是在等你們來看他。」我想起了宏亮的那聲「你們終於來啦!」不過現在躺在病床上的卻是已經陷入昏迷、全身都是出血點的蟹老闆。媽媽不避諱地問起我們:「你們覺得我們要再努力急救拚看看嗎?還是不要再急救了?」我腦海中想著那聰明伶俐的蟹老闆,想著如果是他,他會怎麼想?我回答媽媽:「身為蟹老闆的好朋友,我覺得他會說不要再急救了。但是身為醫師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回答…。」媽媽笑著回應:「我也是這麼想的。」我與院牧部的同仁和醫師學妹後來參加了蟹老闆的告別式。在告別式中我藉由影片看見蟹老闆的成長歷程,才突然驚覺我認識他好少,我們進入他的生命中也不過就是短短的這兩年,當住院醫師偶爾輪到血液腫瘤科照顧過他,還有幾十次的桌遊回憶。我們又何德何能讓他在離世前等著我們呢?這個問題其實沒有解答,但是藉由美好的桌遊回憶、臨終病床旁的陪伴和告別式,我們和死亡的距離似乎從知識面向又更往前進一步了。醫護面對死亡時,如何兼顧專業與情緒這段陪伴讓我開始思考,醫護人員在面對死亡時,如何既扮演專業角色,又能應對自身的悲傷呢?關於醫護人員應對悲痛(Bereavement)和死亡的應對策略,2024年的10月曾有一篇系統性的文獻回顧提到這個主題。這篇文章並不探討優劣,但是提供了傷心的臨床照護者一些應對的方法,希望經歷患者死亡時的醫護不再是只能躲起來哭泣。(1)認知性應對 (Cognitive coping): 理性的死因分析(death attribution)、相信宿命論(fatalism)的概念、對生死的反思、用正向的經驗重新形塑死亡。(2)行為性應對(Behavioral coping):逃避死亡、社交溝通,以及執行日常活動。(3)關係性應對(Relational coping):結束關係的活動(例如參加葬禮、寫信以及進行後續訪談)。其中,參加葬禮這類的『關係性應對』,不僅有助於醫護人員釋放情感,也讓我們能更真實地面對失去的現實。(4)靈性應對(Spiritual coping):個人的靈性信仰,包括其宗教和非宗教的信念(5)職業性應對(Occupational coping):提供最佳照護、反思職業角色,以及調整職業目標。醫病關係不只是認知和專業,更是一種情感連結。在我們與死亡的距離間,那份真心的陪伴,才是彌補缺口的重要力量。
-
2024-12-04 焦點.元氣新聞
當年為平鑫濤插不插鼻胃管與繼子女鬧翻!作家瓊瑤淡水家中身亡 最後留書曝光
《聯合報》報導,知名作家瓊瑤(本名陳喆,27年次)4日下午1時22分傳出在新北市淡水區住家輕生,消防救護人員獲報到場,發現她在住家房間內輕生,但發現時已無呼吸心跳,明顯死亡未送醫,享壽86歲。據瓊瑤63歲兒子表示,媽媽留有遺書,交代秘書今天中午回家看看,入屋後發現立即通知119,但救護人員抵達時瓊瑤已身亡。我「死亡」的方式,是在我生命的終站實行的!瓊瑤的秘書下午3時3分在臉書貼出瓊瑤最後的留書與最後的作品《當雪花飄落》,瓊瑤寫道:我「死亡」的方式,是在我生命的終站實行的!年輕的你們,千萬不要輕易放棄生命,一時的挫折打擊,可能是美好生命中的「磨練」,希望你們經得起磨練,像我一樣,活到八十六、七歲,體力不支時,再來選擇如何面對死亡。無法阻止平鑫濤被插鼻胃管 瓊瑤覺得「背叛了他」早年瓊瑤以《還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等多部電視劇捧紅兩岸三地許多男女主角,也因此成了當紅劇作家。不過晚年則因為與繼子女為照顧失智平鑫濤鬧得沸沸揚揚。2年前84歲的瓊瑤也透露擔心自己得失智症,鼓起勇氣去醫院做了MRI(磁振造影檢查)等完整檢查,當時她開心宣布「我沒有失智症,也沒有失憶症」。2017年瓊瑤為照顧失智丈夫平鑫濤心力交瘁,在臉書上以「背叛─別了!我生命中最摯愛的人」為題記錄、分享感受,由於三名繼子女在治療上與她意見相左,她說孩子們堅持插鼻胃管,她最終只能「含淚投降」。但看到丈夫插管後痛苦的模樣,瞬間覺得自己背叛了他。當時瓊瑤與繼子女不斷互相放話,也讓急救插管、安寧照護問題成為話題。平家子女當年與瓊瑤為照顧平鑫濤,多次在媒體傳話爭鋒相對,他們不想讓爸爸不吃不喝好像活活等死,才決定插鼻胃管,「插管一般是說氣切,不能講話,不是鼻胃管,不要無限上綱。」後續平家子女也說想把爸爸接回自己照顧,瓊瑤又在臉書貼上一封「給平瑩、平珩、平雲的一封公開信」,稱要請三位平家子女「高抬貴手」,「人在做,天在看,不要如此殘忍和惡毒」。她稱平家子女說想把爸爸接回自己照顧,她也成全他們。「插鼻胃管」與「氣管插管」不同許多人聽到鼻胃管,認為裝上後就再也拿不下來。食食樂語言治療所所長王雪珮曾受訪指出,鼻胃管是暫時性灌食,只要多做吞嚥訓練,仍然可以恢復自主由口進食。鼻胃管置放時有些不舒服,插完也需適應一段時間,但絕大部分病人後來都能習慣,不會造成痛苦。要特別釐清的是,插鼻胃管與「氣管插管」不能相提並論。安寧緩和專科醫師朱為民曾接受中央社訪問表示,鼻胃管是從鼻孔置入,經過食道到胃裡的細管。優點是可以讓不能由口進食的病人透過管灌吸收營養;但放置時不舒服,會引發嘔吐反射,有異物感。有些失智長者也會覺得一直有管子不舒服、很煩,會去拉扯,管路也可能因為清潔不當導致感染。氣管內管則是從口腔直接放進氣管的管子,較粗,放置的過程更不舒服。優點是接上呼吸器可確保氧氣進入肺中,但缺點是非常不舒服,管子長期置放容易造成口腔壓瘡以及聲帶潰瘍。哪些病人需「留置鼻胃管」?中風、臥床、吞嚥困難及胃腸道阻塞等病人,往往無法自己進食,但為避免營養攝取不足,而須放置鼻胃管。健保署統計,2021年留置鼻胃管3個月以上的病人,共7.9萬人。★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12-04 醫療.皮膚
洗完澡先擦藥或乳液?可擦薄荷油止癢?異位性皮膚炎照護解惑
異位性皮膚炎癢起來難受無比,患者日常照護上的疑問不少,像是洗澡後,該先擦乳液還是藥品?乳液該怎麼挑?精油或薄荷油真有舒緩之效?保鮮膜包裹患部可以止癢?關於患部的日常照護、皮膚構造缺陷方面的治療,適合尋求皮膚專科醫師協助。台灣兒童與青少年皮膚醫學會秘書長戴仰霞、副秘書長施一新針對上述問題一次解答。塗抹乳液:保濕、隔絕外來刺激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構造與一般人不同,戴仰霞醫師形容,正常的皮膚猶如萬里長城,能隔絕外來病菌及刺激,但異膚患者的皮膚屏障功能出現缺陷,皮膚上的活細胞、或是已死去的角質層出現狀況,最常見的就是角質層的油脂、神經醯胺或是聚絲蛋白不足,造成這座城牆坑坑洞洞,降低抵禦外侮的功能。當皮膚特別乾燥時,不僅角質層坑洞特別多,表皮裡甚至會暴露出一些神經末梢,因此更容易受到風吹草動的刺激而感到不適。日常照護重點之一就是保濕。施一新醫師說,塗抹乳液能補充皮膚缺少的因子,並在皮膚脂質層上形成一層膜來防止水分散失、安撫暴露在外的神經末梢、避免乾癢脫屑,同時減少外來刺激物質的入侵,降低發炎反應。患者可在洗完澡後、皮膚還濕潤時塗抹乳液,並適時補擦。施一新醫師也提醒,患部太乾癢時,未必要天天洗澡,否則熱水帶走皮膚油份,可能使病情惡化。乳液怎麼選?醫師提出5大建議市售乳液百百種,該如何挑選?對此,戴仰霞醫師表示,患者可選擇的產品可概分為二:保水、補充脂質的產品,能達到基礎保養之效。進一步補充目前科學家發現患者缺少的成分,如強化神經醯胺或是聚絲蛋白,價格相對高。施一新醫師另外補充三點選擇上的建議:成分單純:避免太多色素、香料或者精油植萃成分等。果酸濃度低:有換膚功能的產品往往含高濃度果酸,可能刺激皮膚。實際試用:有些產品加入神經醯胺、脂肪酸、維他命B或E等成分,幫助皮膚表面脂質恢復正常、降低發炎反應。重要的是實際試用,找出適合自己的產品。「乳液牌子的選擇不用太忠心耿耿。」戴仰霞醫師同意試用的重要性。她說,若用後感到刺痛,一個可能是皮膚傷口太嚴重,其次就是乳液成分容易刺激神經,此時建議直接換牌子。洗完澡,先擦藥還是先擦乳液?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習慣在洗澡後塗抹乳液,但在用藥治療期間,是否應該調整成先上藥、再上乳液?「一般來說,主張先擦藥的以小兒科醫師居多,因為小兒科醫師手上的類固醇藥效往往不會太強,患者剛洗完澡、角質層打開時用藥,同樣效價的藥帶來的效果可能乘以兩倍,因此能看到很好的效果,」戴仰霞醫師說。但皮膚科醫師或許有不同意見。戴仰霞醫師在臨床上就建議患者先上乳液、再擦藥。「全身塗抹完乳液大約10分鐘,這個時間點差不多可以再上藥。如果時間間隔太短就擦上去,兩者就攪和在一起了,這種混搭風只適用病況進入穩定期的病人」。不過戴仰霞醫師也說,若有皮膚科醫師建議先用藥也別擔心,因為皮膚科醫師對於藥物劑量的拿捏相對準確。用藥多久可以停?基本療程結束再減量用藥多久可以減量或停用,也是患者關心的問題。施一新醫師表示,一般來說,皮膚回復或接近正常狀態約需要兩至三週的時間,這樣的療程不算長,毋需擔心類固醇的副作用。療程結束後就可逐漸減少用藥次數,舉例來說,本來是天天擦、一天兩次,兩三週療程結束後或許能隔天擦或是週末擦,維持皮膚不發炎的狀態即可。薄荷油、保鮮膜,止癢偏方有理嗎?異位性皮膚炎癢起來難耐,為了止癢,民間出現許多偏方,如塗抹精油、薄荷油、綠油精,甚至用保鮮膜將患處全都包起來,這些偏方是否正確?對此,施一新醫師搖頭說,清涼成分如薄荷油、綠油精等都具刺激性,剛使用或許有舒緩之效,但長期使用可能更刺激皮膚,因此不建議使用。至於綑綁保鮮膜,早年臨床上的確有類似做法,但如今看來已過時,甚至有害。戴仰霞醫師提及,某位哈佛教授曾做過研究,他發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大垃圾袋,剪開三個洞、要病人穿起來睡一晚,悶住病灶。這個做法有其效果,「但如今我們知道裡面有塑化劑,讓孩子天天包覆保鮮膜,可能併發性早熟或其他問題」。她提到,目前市面上已有針對異味性皮膚炎患者設計的長筒狀紡織品,讓患者塗完乳液後穿戴。如果預算不足也沒有關係,使用柔軟紗布包覆患處,同樣能達到舒緩之效。最後,兩位醫師提供給患者兩個日常照護重點。第一就是無論用藥或擦乳液,一定要慎選適合自己的。第二就是乳液有改善舒緩修護皮膚的功能,但一定要時常補充,因為乳液跟藥比起來相對較弱,適量補充才會有更好的效果!延伸閱讀: 「慢慢跑+跑久一點」最能燃燒脂肪!全世界第一有效「跑步瘦身法」的3祕訣
-
2024-12-04 焦點.健康你我他
毛小孩的陪伴/陪買菜睡覺上廁所 妹醬像媽媽的護衛
爸爸走後,妹醬來到我們家。在中途媽媽家一眼就淪陷,那雙水汪汪黑溜溜的靈動大眼直盯著我,似乎在說「我想跟妳回家。」那天汽車後座躺了一隻長毛西施犬。領養妹醬原本是想陪伴兩個沒有媽媽的姪女,但白天孩子上課,長長的一天,家中只剩母親與妹醬,帶狗散步、撇條,到寵物店打針、洗澡、剪毛、陪吃陪睡陪玩,成為母親的生活重心,讓她漸漸走出失去老伴的孤單寂寞。妹醬跟著母親到市場買菜,買到成為市場的老大,每個攤販都愛她,雞肉攤與豬肉攤常留食物給她;每天要去公園跑三回,公園裡的老先生老太太與小孩一看到她,就忙著逗弄她,非得每人輪流抱上一回才過癮。母親回鄉下看大姨,妹醬在家中整日尋找,每個房間找不著母親的身影,坐在客廳大門前癡癡地等,拿最愛的雞肉棒與潔牙骨也吸引不了她,直到母親回家,只見妹醬親熱地繞著母親身旁打轉,尾巴搖得似波浪鼓,非得要母親彎身抱起她,輕聲說「妳想阿嬤!」妹醬非常懂得跟老母撒嬌。晚上她睡在母親腳旁,像忠心的護衛一樣,母親起床上廁所,妹醬就等在廁所門口,一老一小形影不離。時光飛逝,妹醬來到家中15年了,母親有她的陪伴,雖然八十但耳聰目明手腳俐落,是個快樂的上流老人,親愛的毛小孩,謝謝妳來當我的家人。
-
2024-12-03 性愛.愛情診療室
《影后》看到現實中普遍存在的「李子齊」?諮商心理師點出男人劈腿的11種心理狀態
Netflix影集《影后》中薛仕凌飾演的李子齊,因無法面對妻子薛亞之的成功而選擇出軌,其形象恰恰呼應了專業心理諮商師林萃芬所歸納的「極度渴望受人歡迎」的危險型人格特質。從表面看來,李子齊是個和藹可親、待人溫柔的形象,但在婚姻中卻因自卑與不安而逐漸疏離妻子,最終選擇了背叛—試圖透過外遇重建自我認同,甚至藉此宣洩內心的壓力。 薛亞之的故事揭示了伴侶之間微妙的心理失衡:她為了滿足李子齊的需求,逐漸迷失自我,直到劇情高潮處她在崩潰中喊出關於出軌的真相,完成了自我覺醒。這樣的情節反映了現實中很多人面對感情破裂時的心路歷程——對關係中的失衡,選擇外遇以重拾尊嚴與控制感。而這也正是心理諮商與人際關係研究中最常見的議題之一:外遇背後,究竟隱藏了多少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專業心理諮商師林萃芬指出,李子齊的選擇其實可以在心理學上找到許多對應的解釋。在情感出軌的案例中,男性的心理模式與行為類型多種多樣,從自我觀感的提升到深層的不安與叛逆,每一個動機背後都隱藏著不容忽視的心理現象。林萃芬在其著作《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中提到,諮商過程中發現,男性在情感出軌時,通常認為只要不被發現就可以不傷害關係,並且許多人將出軌視為一次性的紓解,或者是純粹的意外,尤其是在沒有投入太多感情的情況下,認為這樣是可以被原諒的。 林萃芬揭露男性外遇心理,親密關係中的危險信號是什麼?專業心理諮商師林萃芬指出,男性在情感出軌時,無論是在工作或生活上受到的干擾都相對較低。他們通常能公私分明、性愛分開,這也解釋了為何許多男性即使與伴侶的關係良好,仍會選擇外遇。 林萃芬進一步說明,男性開始感到困擾的原因,往往來自第三者的需求逐漸增加。當第三者渴望更多的親密與承諾,並試圖改變彼此之間的互動遊戲規則時,男性便會面臨壓力,不再能簡單地享受這段關係的快樂,而必須進行溝通與應對。 透過多年的觀察與輔導經驗,林萃芬歸納出男性情感出軌的幾種類型,這些類型反映了男性在面對情感需求與外遇關係時的不同態度與應對策略。她針對親密關係中潛藏的危險類型提出了深入見解,解析了導致某些男性在親密關係中容易出軌的原因與心理特質。 危險類型1:極度渴望受人歡迎的人自戀的男性往往誤以為全世界的女性都會被他吸引。為了博得異性的目光,他們投入大量精力在外表的修飾上。然而,這些男性通常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自我表現」和「受人愛慕」上,導致他們缺乏對他人感受的關注,甚至不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當這類人腳踏多條船時,他們並不認為這樣的行為會對伴侶造成傷害。對他們來說,感情關係的核心在於吸引與被吸引,一旦確認對方愛上自己,就會迅速結束這段關係。 這些自戀型情人通常擁有和藹可親的外貌,並對所有異性慷慨親切,但唯獨對已經付出感情的女性卻不再熱情。實際上,他們極度渴望受人喜愛,唯有被他人接受才能獲得自我肯定,這使得他們不斷追求別人的關注。 危險類型2:用「性征服」來提升「自我觀感」的人有些男性透過挑戰困難的任務來提升自我觀感,例如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然而,另一類男性則通過「性征服」來彰顯自己的男子氣概。他們會努力讓伴侶愛上自己,一旦確認對方的感情已臣服,就會進一步控制對方。為了證明自己擁有情感的主導權,這些男性有時甚至會無情地提出分手,只為了看見對方的痛苦,這樣的行為讓他們感到自己十分強大。 這類男性如同好大喜功的國王,喜歡炫耀自己的戰利品,並享受別人對其征服能力的羨慕和嫉妒。 危險類型3:外遇重建男性雄風根據國外的研究,收入低於伴侶或經濟上依賴伴侶的男性,其外遇比例最高,達到15%。這是因為依賴另一半的情況威脅到了他們的「男性形象」,而外遇成為重振雄風的一種方式。 危險類型4:把情人當玩具的人有些男性把情人視為玩具,對於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一旦有新的目標出現,他們會立刻投入其中,當失去興趣後,便迅速轉移注意力。他們的戀愛態度就像玩物,對於伴侶的情感並不珍惜,也不會顧慮對方的感受。 危險類型5:罹患「性愛成癮症」的人「性愛成癮症」患者的症狀包括無法控制對性愛的渴求,隨時隨地想著與性相關的事物,並對人際關係造成嚴重干擾。這些人往往不自知自己患有這種成癮症狀,也無法理解自身行為的根源。 危險類型6:處於中年危機、心理叛逆的人許多男性在面臨人生危機時,可能突然覺得過去都為別人而活,於是決定追求自我渴望與慾望。中年叛逆的能量極為強大,常常摧毀家庭甚至放棄過去所有的努力。 危險類型7:習慣分散「感情風險」的人這類男性因缺乏安全感,習慣性地分散感情風險,無法將情感投注在單一對象上。他們總是準備好多位候補情人,以便在主要關係失敗時,能夠立刻得到安慰。 危險類型8:不懂拒絕的人有些男性不是故意花心,而是因為無法拒絕他人的感情,導致伴侶數量不斷增加,最終讓自己陷入兩難境地。這種情況下,他們通常會感到壓力巨大,難以自拔。 危險類型9:報復對方的人有些男性因伴侶拒絕親密關係或其他問題,選擇通過外遇來平衡自己的慾望或作為懲罰手段。 危險類型10:經常交際應酬的人頻繁的社交應酬可能導致男性假戲真做,與社交場合中的對象發展出感情,這種情況常在不知不覺中發生。 危險類型11:有「戀母情結」或「肛門期過度縱慾」的人根據佛洛伊德的理論,人的性態度與肛門期有關,如果在肛門期階段父母過於放縱,孩子未來容易過度縱慾。另外,幼年時期的三角關係中,若存在未解的「戀母情結」,在成年後可能轉化為無法控制的力量,促使男性發生外遇。(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
-
2024-12-03 養生.生活智慧王
丟進洗衣機的衣服到底要不要翻過來?家事達人:這一點比防掉色更關鍵
許多負責家事的主婦抱怨家人將要洗的衣服反面丟進洗衣機,認為這樣洗好還要翻過來很麻煩,或覺得這種行為很沒教養。日本生活用品大廠LION(ライオン)的消費生活顧問大貫和泉認為就洗淨的角度,應該要反面洗才是對的。大貫指出如果想要去除臭味建議將衣服翻面清洗,因為汗水、皮脂和角質等引起異味的污漬會黏附在衣服內部,透過直接接觸洗衣精的水流以及與其他衣物摩擦的力量,污垢和異味很容易去除;另外翻過來洗也可以減少T恤印花剝落或牛仔褲掉色的情況。當然也有建議正面洗的情況,大貫指出例如衣服表面有明顯髒污,或是孩子回家滿身泥巴,當然應該正面清洗,還有如果擔心刺繡背面接縫磨損,或怕內衣等罩杯衣物變形,也保持正面丟進洗衣機。大貫自稱五年前就開始嘗試將襪子正反面洗的實驗,還反覆試驗了不同類型的襪子,結果證實還是將衣物反面洗比較可以除臭,但如果你心裡對於反面洗實在有疙瘩或覺得太麻煩,「那就維持正面吧」。資料來源/信濃每日新聞Digital
-
2024-12-02 焦點.健康你我他
如何照護老寶貝/孩子離家念書 愛犬陪伴暖心
外子從小住在國外,家裡有養毛小孩。回台成家後,一直想養狗兒來陪伴兒子,但我沒養過寵物,覺得左右為難。到寵物店繞了幾次,終於把赤色柴犬抱回家。家人興奮地圍著牠,赤色柴犬有蓬鬆圓潤的三角形臉、呆萌的眼神,尾巴捲曲,相當可愛。柴犬是活潑的狗種,需要足夠的運動和刺激,因此每天要帶牠出去散步,此時外子和兒子就逃之夭夭。最惱人的是,柴犬每年大規模的換毛,毛絮如雪花飄,我和兒子有嚴重過敏問題,老是觸發了身體免疫系統,出現流鼻水、打噴嚏,皮膚、眼睛、呼吸道有紅腫、搔癢等症狀。為了健康,仔細考慮後送給同樣飼養柴犬的人家。兒子到美國讀高中了,夫妻倆覺得有個寵物陪伴,讓生活有目標應該不錯,兩人於是決定養毛小孩。這次老公被博美犬溫柔的眼神迷惑了,柔軟豐盈蓬鬆的毛,像一團棉花球,模樣超萌,自告奮勇願意照顧牠,餵食、洗澡、美容、散步等,讓老公忙得不亦樂乎。老公照顧博美比以前帶兒子更有耐心,可能飼養寵物是一種愛的轉移,因為子女離家,生活缺乏寄託與關愛的對象吧。又或許年紀大了,心更柔軟了。飼養寵物讓我體會動物與人類的情感,寵物對人的忠誠,有時比人還更值得信賴,更能心意相通,為人類帶來療癒、慰藉和啟發。
-
2024-12-02 活動.活動
【免費活動】孩童健康生長|小兒性早熟治療大解密 衛教講座
日期:2024年12月22日 (日) 14:00-16:40(13:00開放報到)地點:新竹縣竹北市中興里集會所(302新竹縣竹北市嘉豐南路一段11號2樓)網路報名:https://p.accu.ps/6s3d2n電話報名:02-8692-5588 ext.5616(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工作日09:00-18:00)「我的寶貝 寶貝 給你一點甜甜 讓你今夜都好眠 💤」「我的小鬼 小鬼 逗逗你的眉眼 讓你喜歡這世界🌍」耳熟能詳的歌曲,簡單唱出了每對父母最真切的情感與心願!孩子的成長及發育一直都是家長關注的議題,然而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以及環境賀爾蒙的影響,現在兒童性早熟的年齡也越來越低…例如在8歲前的女孩或9歲前的#男孩出現第二性徵,#女孩胸部提早發育、#女孩提早來月經,#男孩聲音變低等情況,就可能是#小兒性早熟的徵兆。 此外,這些孩子常伴隨#骨齡超前,骨骼發育超過實際年齡,比其他同齡孩子特別高發生原因包括#內分泌異常、#腦部病變、#環境荷爾蒙影響或#高熱量飲食等,因此需#及時診斷與治療。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也容易受到網路上充斥的不正確資訊影響,導致誤判或忽視重要訊息。為了幫助家長獲得專業而正確的知識,中華民國兒童生長協會與元氣網攜手舉辦「孩童健康生長」衛教講座,邀請專家分享如何正確認識小兒性早熟症狀、觀察方法以及治療方式,同時特別安排運動教練帶動親子一起跳舞,以趣味互動強化家長對健康成長的關注。活動不僅提供專業衛教資訊,更營造輕鬆的學習氛圍,幫助家長解答疑惑,讓孩子的成長之路更加安心無憂。歡迎有興趣的爸爸媽媽帶著小孩來共同參與!❤️️講座一共有4堂課!❤️️🔶第一堂:【關於小兒性早熟的一百萬個為什麽??? 】性早熟危險因子、小兒性早熟評估指標👩🏻⚕️講師:新竹臺大分院小兒部內分泌科 林函怡醫師🔶第二堂:【搶救身高大作戰,小兒性早熟治療大解密!? 】🧑🏻⚕️講師:臺大醫院小兒部內分泌科 劉士嶢醫師🔶第三堂:【把握黃金時間 請你跟我這樣做!!!】小兒性早熟日常飲食及照護須知🧑🏻⚕️講師:新竹關心/沐橙診所 朱子宏醫師🔶第四堂:【長得好就要動ㄘ動】要帶爸爸媽媽小朋友一起跟著老師動一動!🧑🏻⚕️講師:三棵小樹幼兒體適能老師📌議程:#現場提供免費兒童骨齡檢測(僅開放活動參與者,歡迎踴躍報名)#報名資格: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
-
2024-12-01 焦點.長期照護
張慶光/出租爺奶 讓老有所用
幾年前日本有一項服務叫「出租大叔」,提供的服務五花八門,不過據說70%是提供談心服務,對於極度壓抑的日本人而言,假如有一個讓你沒有壓力,而且願意傾聽的長者在身旁,也許可得到心理安慰。假如聽心事是「出租大叔」主要的業務,那麼爺奶是不是比大叔更適合?小時候做錯事不敢跟爸媽講,怕被責駡,但若是跟爺奶講,總能得到溫暖的回饋,長輩的人生閱歷與無私的愛,不僅為我們解惑也撫慰受傷的心。超高齡社會即將來到,與其惶惶終日擔心老人照護問題,何不試著活化爺奶,引導其重新參與社會,為在都市生活的遊子或欠缺人際互動的人群,提供情感支持和生活陪伴。「出租爺奶」也許可以成為一種有社會意義的創新服務。對於年輕的單身者,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很多人面臨孤獨感,渴望有人傾訴。「出租爺奶」提供真誠的陪伴與對話,彌補心靈上的空缺。不少家長希望孩子體驗長輩的陪伴,但都市多為小家庭結構,爺奶角色缺乏。「出租爺奶」可以傳遞長輩的智慧與溫暖,彌補這層關係。新世代在職場和創業中常感迷惘,渴望有經驗豐富的前輩指導人生。「出租爺奶」成為人生教練,可以分享經驗並提供建議。上班族每天忙於工作,希望家中長輩有人陪伴,出租爺奶代替你陪伴家中老人,一起聊聊天、做做運動,讓愛永遠不缺席。面臨空巢期而又可能獨居或喪偶的退休族,若不想一個人吃飯散步,出租爺奶是最佳生活夥伴,聊聊共同年代的故事,一起探索退休生活的新可能。若用心去想,爺奶可以做的事還真多。美國也有公司推出「出租阿嬤(Rent a Grandma)」服務,不過他們的服務比較像是找阿嬤來幫忙帶小孩,需要一點體力活。台灣也在推動「青銀共居」,不過,青銀共居是一種長期的生活安排,強調長者與年輕人共享空間,共同生活,建立深厚的情感連結。可是由於生活習慣不同,青銀共居的磨合期可能需要長一點;而我想像的「出租爺奶」則屬於短期或臨時性服務,只是找一個心事的出口,也許這次沒有得到滿意的回覆,下次再換租另一個爺奶,可能獲得不同角度的建議。當然,任何一項新服務要能被大家接受,都要思考如何避免潛在風險,如:爺奶會不會被有心人士詐騙或惡整?長期互動可能導致情感依賴,服務的界線應如何定義,才不會對彼此產生心理負擔?所以,需要為此服務制定詳細合約,明確規範服務範圍、雙方責任,避免因期望差異產生爭議。另外,對服務提供者與客戶進行背景審查與確認身分也很重要。也要對爺奶提供訓練,包括應急處理、心理輔導與法律知識,才可保護雙方。出租爺奶不僅是商業行為,若能成功推行也具有社會意義。如,可緩解高齡化社會,許多長者逐漸邊緣化的問題。出租爺奶讓高齡者重新融入社會,發揮人生價值,延續社會參與感。另外,也可促進跨代交流,年輕人得以接觸到長輩的智慧,長輩也能感受到年輕人的活力。而在都市化進程中,情感孤立成為隱形問題,出租爺奶彌補了這部分人群的情感需求,增進社會聯繫。我們常把爺奶當成問題,面對超高齡社會,出租爺奶也許可以為社會帶來更多溫暖與希望。
-
2024-12-01 名人.林思偕
林思偕/休息是一種技能
某天假日查房,在醫院走廊遇一位同事。他原本應該在南部休假,卻神色焦急趕回醫院。原來,他所照顧的一名病人病情急轉直下,被送進加護病房。他放心不下,特地奔回探視。他額頭上的皺紋加深,他的臉如槁木死灰。我說:不是有值班的醫師嗎?交代一下就好,何必大老遠跑回來?這同事極有責任感:病人不好,他愁眉不展。病人好了,他便如中獎券一樣快樂。他凡事親力親為。即使是難得的假期,他也忙著遠端撰寫病歷,緊盯病人的生命徵象與化驗報告。他的手機彷彿一條無形的鎖鏈,24小時將他與醫院拴在一起。他信奉終身學習,哪怕是假日也不忘參加各種醫學會議,風塵僕僕,不辭辛勞。他總是最早到,最晚走。醫院的規定像無上的命令,他沒有一刻放鬆。他永遠知道下一步是什麼,再下一步又是什麼。不要問為什麼。一切都已經安排好。他的內疚感強烈:萬一錯過了病人的重要訊息怎麼辦?萬一人在國外時發生緊急狀況怎麼辦?這些念頭無時無刻在折磨著他,揮之不去。可怕的疲憊不是來自身體,而是心靈。無論他多麽努力,那些疑慮和擔憂依然不斷翻騰。他不快樂,他錯過了孩子的成長,冷落了家人的需求,他築起一座看不見的監獄,把自己囚禁其中。醫師在培訓過程常被灌輸一個信念:「永不示弱」。疲倦了,忍住;壓力大,吞下;需要幫助,不要開口。我們花一輩子治癒別人的病痛,習慣把患者的需求放在自己之上,從不停下來檢視自己的傷口。工作與休息是一體兩面,就像波浪的高峰和低谷起伏,自然循環的流動。不能等所有工作完成才想到休息。接受自己的極限,承認你不是全能的神。有時候按下暫停鍵才是有智慧的選擇。如果你累了,就先躺一下,再回來工作。別讓病人瞪著你說:「醫師,你怎麼看起來比我還累?」不要讓醫師的角色吃掉你所有的身分,別忘了你也是人子、父母、朋友或任何你想要成為的角色。你再重要也只是醫療體系的一個小齒輪,隨時可以被替換,但你在家人的心中無可取代。當你覺得再也受不了,不知道該如何繼續下去,早晨不想起床……請放下一切,休個假吧。學會設立界限,接受不完美,對不合理的要求「選擇性耳聾」,甚至厚臉皮一點尋求幫助,這不是懦弱,而是保護自己不被耗盡的良方。醫師也是血肉之軀,有責任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給自己一個喘息的空間。適當卸下沉重的工作角色,重新找到自我,是恢復力量的重要步驟。休息是一種技能,不是奢侈品。休息必需預先被排定並認真執行,休假時間必需全然完整不受干擾。勇敢登出,關掉一切雜訊,當你覺得除了工作生活沒別的,就是你最需要休息的時候。所以醫師們,拜託好好照顧自己,把時間分一點給自己,給那些珍惜你、愛你的人吧。記住,你的生命、健康與快樂和病人的福祉一樣重要。唯有懂得照顧自己,才能真正照顧好別人。不要讓成為醫師的初衷和願望之火熄滅。
-
2024-12-01 養生.抗老養生
與川普熱愛速食形象大不同 梅蘭妮亞每天吃最多的是一類食物
隨著川普即將上任,第一夫人梅蘭妮亞也重新成為矚目焦點,近日曝光的一段影片中透露了她的日常飲食習慣,不但沒有漢堡、可樂,每天還會吃7份水果。在2019年的電視節目Inside Edition報導了梅蘭妮亞的每日菜單內容,以及她堅持「簡單健康」的飲食習慣,包括早餐都會喝由菠菜、胡蘿蔔、藍莓、蘋果汁和脫脂優格混合而成的奶昔。除了營養豐富的奶昔外,這位前名模每天還會吃七份新鮮水果,據說她最喜歡的是蘋果和桃子。當然,她也像其他人一樣,有時會放縱自己,吃點黑巧克力和「偶爾」來杯冰淇淋,但會控制份量。待在紐約時,梅蘭妮亞最喜歡的用餐地點自然是川普大樓內的法國餐廳Jean-Georges。節目稱,沒有什麼比帕馬森起司烤雞排更讓她開心,雖然這道菜如今已從該餐廳菜單上消失,但當時的價格高達美金68元。在白宮期間,梅蘭妮亞延續前第一夫人的傳統,邀請小學生進入由米雪兒所闢建的菜園。在2017年的一次活動中,梅蘭妮亞告訴前來參觀的十多名學童,她奉行健康飲食,「因為它反映了你的心靈和身體」;她還鼓勵孩子們多吃水果和蔬菜。梅蘭妮亞對健康食物的熱愛與川普形成強烈對比,這位即將上任的前總統喜歡吃麥當勞與肯德基已不是秘密。在先前任職白宮期間,他甚至有個按鈕,可通知管家在他工作時送上一杯健怡可樂;他的其他最愛還有牛排、蝦蟹與考伯(cobb)沙拉。據一項新的報導,梅蘭妮亞和被任命為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長的小甘迺迪都在試圖改變川普的飲食習慣,讓他吃得更健康;少吃大麥克、肯德基,多吃瘦肉蛋白、沙拉與蔬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30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2024退休力大調查/施昇輝:理想善終 是有家人陪伴
「自己決定善終很容易,決定父母的善終真的很難。」二○二二年,施昇輝面對雙親在廿三天之內相繼在家裡往生,他決定不送爸媽去急診,雖然這是他評估後認為對父母最好的決定,但還是天人交戰,「你一輩子都將背負罪惡感。」不過,他說,決定自己的善終相對容易,大家都知道「善終比賴活好」,及早交代不做無謂搶救。施昇輝理想的善終,是家人陪伴他度過最後一刻。他的一位朋友知道父親不久人世,和兩個妹妹放下所有事情,一起陪在父親身旁。施昇輝相信,如果子女知道他何時會走,一定會陪他到最後,但大家若不知道「最後一刻」何時到來,子女平時可能忙工作,說不定就在猝不及防時,「我就離開了,子女也會很遺憾」。「你現在離世,是否都沒遺憾、沒牽掛?」今年五月,施昇輝因為尿不出來緊急就醫,他有個念頭閃過,擔心自己就此離開,於是問了自己這個問題。有沒有遺憾呢?他發現有一些,因為有一些國家還沒有去過,但他也釋懷,「應該也沒有關係,人生不可能沒有遺憾。」至於有沒有牽掛?他想,孩子都成人,也有自己喜歡的工作,「我覺得自己是可以隨時走的人。」但家人聽到他這樣說,不太高興,於是他就不講了。施昇輝說,雖然大家常說每天都當作人生最後一天。「這樣太心靈雞湯了。」他認為,有遺憾沒有關係,自己覺得幸福的人生,就是善終。 看到有些家庭為爭取長輩遺產起紛爭,施昇輝建議,節省遺產稅最好的方法,就是「離開前把錢花光光!」, 「遺產不患寡,而患不均」,一定要預立手寫遺囑並公證。他也提醒, 遺物整理非常困難,早一點清理家中不需要的東西。至於決定自己的善終很容易,施昇輝做了那些準備?他老實說,現在很健康,沒有做準備。但參加聯合報退休力論壇之後,決定要去門診掛號,接受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寫下自己的「預立醫療決定書」。
-
2024-11-29 醫聲.Podcast
🎧|更年期情緒一點就爆,出現這「症狀」,小心子宮內膜癌找上門
女性更年期好難捱!可以想像家裡有兩座火藥庫的情形嗎?正值更年期的媽媽與青春期的孩子,都面臨荷爾蒙的變化,台灣更年期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婦產部婦癌科主治醫師蔡景州指出,更年期婦女因失去女性荷爾蒙的保護,導致情緒煩躁、失眠,若家中有青春期的孩子,常是家庭的引爆點,建議媽媽可以適時補充女性荷爾蒙,讓情緒降溫也改善睡眠、熱潮紅情形。🎧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蔡景州指出,女性更年期定義大約在45到52歲這段期間,因卵巢逐漸停止製造女性荷爾蒙,造成月經經期從開始不規則,最後一年內不再有月經的停經現象,這段生殖機能逐漸降低到完全喪失的停經前後過渡期,就是更年期。更年期影響身心靈,可適當補充女性荷爾蒙更年期對婦女影響的層面很多,幾乎身心靈都受影響,蔡景州指出,門診中很多人是因為腰酸背痛而來,原因是失去女性荷爾蒙的保護,長期下來會造成骨質疏鬆;至於失眠或情緒障礙等,多數會去看身心科,會,但長期吃使用抗憂鬱劑或安眠藥改善有限後,就會到婦產科看診,才發現是女性荷爾蒙減少引起。更年期治療是以補充女性荷爾蒙為主,但民眾擔心會有副作用,蔡景洲指出,目前是以經皮吸收為主,可大幅降低血液栓塞的機會,過往有報告認為,六十幾歲的婦女補充女性荷爾蒙造成乳癌風險增加;但實際上,當年這篇研究是以年長女性為主,並非是五十歲剛進入更年期的婦女。蔡景州表示,經過去二十幾年來的研究,補充女性荷爾蒙的更年期婦,其存活率及乳癌風險並沒有增加,反而可以保護骨質,降低骨質疏鬆及大腸癌的發生,研究更認為早點使用女性荷爾蒙是利大於弊,可減少女性因年紀漸長後產生的心血管問題。至於女性荷爾蒙要治療多久,蔡景州認為,之前國際更年期醫學會有提出治療5W的原則,其中並沒有限制使用期限,在治療期間定期進行乳房及子宮檢查,再適狀況調整治療計畫。至於民眾會以保健食品來保養更年期,甚至到國外掃貨,不過,蔡景州提醒,保健食品很昂貴,無論是想以大豆異黃酮或蜂黃乳來改善更年期,都沒有大型的臨床試驗證實,甚至不清楚長期食用有沒有副作用,因此,應以食品特待,不要期待有什麼效果。小心被子宮內膜癌找上!不過,對於女性而言,值得注意的是,更年期年紀與子宮內膜癌的年紀相似,最困擾就是亂經,蔡景州指出,雖然兩者無法從經期混亂來分辨,但可以抽血驗濾泡刺激素看卵巢功能,還能利用陰道超音波進行檢查,查看子宮內膜的厚度,若厚度超過標準,則須要進行切片,才能正確診斷是為子宮內膜癌,不會誤以為是生理變化而已。蔡景州小檔案現職:台灣更年期醫學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婦產部婦癌科主治醫師經歷:鳳山醫院婦產科兼任主治醫師、主任美國紐約史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臨床觀摩醫師美國休士頓MD安德森癌症中心婦癌研究醫師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蘇湘雲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大河音樂工作室特別感謝:台灣更年期醫學會、高雄長庚醫院
-
2024-11-2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權促會/顧雲崧:盼權促會減輕家庭負擔
罕見疾病患者因人數少、藥物開發難度高,長期被視為醫療體系中的弱勢群體。為改善患者用藥可近性、減輕病友沉重負擔,立法院厚生會攜手多位專家與病友代表,成立「罕見疾病權益促進委員會」。遺傳性痙攣性下身麻痺(HSP)病友聯誼會長顧雲崧受邀擔任委員之一,他表示「全民健保是強制性的社會保險,應以公平為基礎,照顧所有人,特別是罕病這樣的弱勢群體。」並對權促會的成立寄予厚望。為病友發聲,期盼權促會減輕家庭負擔作為「罕見疾病權益促進委員會」的一員,顧雲崧希望能協助病友發聲,讓政策制定者更深入了解病友家庭的真實需求。他強調,權促會的成立是一個重要的起點,目的就是提升罕病患者的權益,推動相關政策的改革與完善,並期盼政府能用更積極的態度面對問題,縮短藥物審核的時間,提供更全面的健保給付,讓更多病友受益。顧雲崧指出,目前的醫療政策在許多方面限制了罕病用藥的可近性,尤其健保對於罕見疾病用藥的審查過於嚴苛,即使有新藥出現,審核程序也非常漫長,許多孩子在等待藥物期間,病情惡化,甚至無法等到藥物上市。他建議政府應落實「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並在健保給付上提供更具彈性的支持,並進一步指出,「罕病患者在商業保險方面往往被拒保,健保的覆蓋範圍也有限。政府應將更多罕病用藥納入健保給付,這對減輕家庭負擔至關重要。」重視患者需求,罕病家庭亟需協助目前政府已公告246種罕見疾病,罹患罕病的人數約為21,858人。雖然國內有140種罕見疾病用藥,其中76種已納入健保給付,但仍有64種藥物無法獲得補助。此外,還有許多罕病患者面臨「有藥無健保」或「根本無藥」的困境。顧雲崧的兩個女兒所罹患的HSP便屬於目前無藥可治的106種罕病之一。回憶起女兒的求醫過程,顧雲崧感慨良多,「我的兩個女兒大約在一歲半時,我和太太就發現她們站不起來。」經過漫長而艱辛的檢查,最終確診為HSP,是導致下肢無力與痙攣的罕見疾病,患者需終身依賴輪椅和輔助藥物。然而,HSP目前並無有效治療藥物,僅能依靠肌肉鬆弛劑和肉毒桿菌等藥物緩解症狀,但這些藥物並未納入健保給付,也未列入《罕病法》第33條「支持性及緩和性照護費用補助」所涵蓋的藥物清單,家庭需完全自費負擔高昂的藥費。顧雲崧表示,「藥物全部都得自費,對普通家庭來說,壓力非常大,」並強調,許多罕病患者家庭無法承受這樣的負擔,甚至因此失去基本生活保障。「健保的宗旨應是保障全民,特別是像罕病患者,這些無法依靠商業保險的弱勢群體。」除了用藥支持,顧雲崧也提出了對照護體系的擔憂。「許多罕病患者的父母擔心自己年老後,孩子無人照顧。這種焦慮在我們病友群體中非常普遍。」他認為,政府應積極建立更多專門的安養機構,為罕病患者提供持續照護,確保他們在父母無法照顧後,仍能生活的有尊嚴。「每個生命都應該被看見與尊重,罕病患者雖然人數少,但他們的需求不應該被忽視。」顧雲崧說道,亦期盼權促會的成立,能推動更多政策改變,為罕病患者爭取平等的醫療權益。
-
2024-11-28 養生.生活智慧王
冬日取暖家中「這些區域」燒燙傷機率超高 客廳、浴室都上榜
時序進入冬季,隨著氣溫逐漸轉涼,不少人會用電暖爐取暖、喝熱湯、泡熱水澡等,不僅能讓身子暖和起來,也是冬天的一大享受。不過,要注意其中的隱藏危機,若孩子不小心燒燙傷恐會造成嚴重後果。對此,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整理「燒燙傷4大危險處」,並分享燒燙傷的急救步驟,提供給各位家長參考。燒燙傷4大危險處隨著冬天到來,使用電器、準備熱食或泡熱水澡的情形增加,但要小心其中隱藏的危險。國健署提醒,家長須注意居家燒燙傷「4大危險處」,包括廚房、餐桌、客廳與浴室,應隨時保持警覺,透過簡單的預防措施,讓孩子避免燒燙傷危機。廚房:家長應確保廚房與幼兒活動區域分開,避免讓孩子在烹飪時接近廚房。提醒家長切勿抱著幼兒同時烹飪,以免熱油濺出或滾水灑出,並應將鍋柄朝內轉動,避免孩子因好奇而拉扯導致燙傷。餐桌:用餐時,餐桌上不應使用桌巾或桌布,避免好奇的兒童拉扯造成熱食掉落,導致燙傷。家長也應注意將熱飲和熱食放置在孩子接觸不到的地方。客廳:客廳中常見的高溫物體,如電暖爐、電毯、蒸汽熨斗、電棒捲、吹風機等,應將這些物品放置在高處或使用防護裝置,確保孩子無法接觸。浴室:洗澡水應先放冷水再放熱水,水溫不得超過40度,讓幼兒下水前家長應先用手背試水溫。若天氣寒冷,應提高室內溫度,而非提高水溫。此外,家長切勿將幼兒獨自留在浴室內,以免發生意外。燒燙傷急救5步驟燒燙傷是兒童居家生活的常見事故,不僅治療困難、費用昂貴,還可能會造成疤痕、殘廢等後遺症,除了影響生理功能外,更影響孩子的心理狀況。若不幸發生燒燙傷,家長應熟記燙傷急救的5步驟:「沖、脫、泡、蓋、送」:.沖:持續沖冷水15~30分鐘。.脫:在水中小心脫去或剪開傷處附近的衣物。.泡:繼續以冷水浸泡傷口30分鐘,持續降溫。.蓋:使用乾淨的紗布覆蓋燙傷處,避免細菌感染。.送:儘速送醫治療。國健署提醒,家長務必保持高度警覺,透過正確的防護措施來避免兒童燒燙傷,家長可以參閱國民健康署「兒童衛教手冊」預防事故傷害檢核表,核對家中環境是否安全無虞,確保孩子在溫暖環境下仍能保持安全,遠離燒燙傷的威脅。【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5109.html】
-
2024-11-28 醫聲.罕見疾病
高雪氏症/病患奮發考上公職,罕病基金會:罕藥專款彰顯生命價值
蕭仁豪是國內第一位獲得健保給付治療藥物的高雪氏症患者。雖然治療挽救了他的生命,但由於藥物取得困難及治療延誤,他最終失去了脾臟。相較之下,朱啓仁的孩子因新生兒篩檢及早確診高雪氏症,及時接受治療,得以過著與常人無異的生活。鍾家宏同樣罹患高雪氏症。當年藥物核准進口後,他與其他病友共同接受治療,但已在八歲時切除脾臟,導致免疫力低下,經常發燒。此外,因高雪氏症導致骨質疏鬆,他一旦跌倒就可能骨折,長期將醫院視為第二個家。疾病影響了鍾家宏的求學過程,他讀書斷斷續續,童年更缺少奔跑嬉戲的快樂時光。隨著酵素替代療法的引入,他的病情逐漸穩定,但後來腎臟病又找上他,讓他飽受打擊。儘管如此,他憑著強大的意志力通過公職考試,從一度認為自己「沒用」的人,成為擁有穩定工作、能孝敬父母的模範。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指出,截至 113 年 8 月,台灣已公告的 245 種罕見疾病中,僅有 110 種治療罕病的公告藥物,其中僅 76 種納入健保給付,可用於治療 40 種罕病。她強調,藥物對罕病患者而言至關重要,除了改善生活品質和減輕家庭照護負擔,也能降低整體社會成本,對疾病防治具有長遠的意義。然而,罕藥的健保給付問題受到挑戰。陳莉茵表示,罕藥因市場規模小、開發成本高,其高昂的治療費用遠超出一般家庭的負擔能力,若無健保支持,罕病家庭的經濟與生活將陷入嚴峻挑戰;罕藥專款不僅是罕病患者的生命線,也是健保制度落實社會互助精神的關鍵,體現立法理念,並彰顯生命的尊嚴與價值,確保每位患者的基本醫療人權。「罕病患者與家屬需要付出多少勇氣,流下多少眼淚甚至血水,才能走到今天?」陳莉茵說,「還要用多少辛苦,才能證明自己值得健保給付這些藥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