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4 醫療.耳鼻喉
搜尋
孤獨感
共找到
94
筆 文章
-
-
2024-11-22 焦點.健康你我他
如何照護老寶貝/逗中風母開心 使出壓箱絕活
父親英年早逝,留下目不識丁的母親,替人洗衣養活我們五兄妹,所以在我們心中,母親就是全家的「至寶」。「您養我小,我養您老」,從軍中退休後,我便陪著年近80的母親返鄉探親,爾後每年都會帶她出國旅遊,讓她盡享美食、盡賞美景,看到母親開心,我就開心。平常兄妹也會陪母親打打小牌,故意輸給她,不但逗得母親樂呵呵,更可以防止失智,真是一舉兩得。閒聊時,母親總會反覆的講述陳年往事,我總是聽得津津有味,讓她綻放笑容,全家也因此充滿了喜悅。母親本性仁慈溫厚、少動怒,但是85歲中風後,性情為之大變,當我們請來的外籍看護剛踏進家門,就被她喝斥驅退,嚇得外籍看護直打哆嗦,因為母親認為她中風了,我們就嫌棄她,找個外人來照顧,因此十分生氣,幾經解釋、安撫,才同意由外籍看護協助照顧。中風後的母親不良於行必須坐輪椅,從此不但少了笑聲,人也變得沉默寡言,於是我便拿出說、學、逗、唱的絕活逗她開心,並反覆說著那些她曾說過的陳年往事,激發她的動力,讓她不至有孤獨感。「老小、老小」,人老了就會返老還童,像小孩要人哄、要人疼,只要將其當成小寶貝般的照護,就不會覺得累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母親就是我家的小寶貝,更是我家的「至寶」。
-
2024-11-21 醫療.消化系統
良好的腸道有助健康老化 專家授5個應優先考慮的日常生活習慣
腸道有人體「第二大腦」的稱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關乎消化系統正常運作,與老化也密切相關。為了打造健康的腸道,專家建議有5項生活習慣可以優先考慮,這也是他每天正在做的事。1.戶外運動專家指出,曬太陽是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這也是他每天早上都會散步的原因之一,並且還會進行一些額外的運動。戶外活動除了有助於改善睡眠質量,還能幫助減輕壓力並提升心情。整體來說,散步對消化健康非常有益。2.吃高纖食物纖維有助於讓我們保持飽足感、充滿活力,並且維持規律的消化。專家建議攝取大量的水果、蔬菜以及其他富含纖維的食物,例如豆類和種子,將幫助你獲得這種營養素的好處,包括長壽。有研究發現,定期攝取足夠的可溶性和不可溶性纖維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其他常見死因的風險較低。3.限制酒精攝取經常性喝酒,例如每天晚上習慣性地用一杯酒來放鬆,可能會增加患心臟病和某些癌症的風險。不過在控制的情況下,例如特別的場合或與朋友外出時,一兩杯酒是可以享受的,並不需要感到內疚。適量非常重要,尤其是酒精。4.限制3C產品使用時間限制螢幕時間可能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關鍵。專家建議,優先考慮更多真實的人際互動,減少讓自己受到媒體的刺激。有研究顯示,孤獨感會使你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增加,這也是為什麼與家人和朋友面對面聯繫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而過度滑手機對健康有不良影響,因為它可能會擾亂你的睡眠,並引起憂鬱、壓力等情緒問題。5.充足的睡眠專家建議,優先考慮睡眠,早早上床並確保自己在一個非常黑暗、涼爽的房間裡得到八小時的睡眠。當你獲得足夠的睡眠時,你是在支持免疫健康、心臟健康、皮膚健康和精力狀況。但如果你不優先考慮睡眠,它可能會對你的記憶、工作等方面產生負面影響。另一方面,當我們想到腸道健康不佳時,脹氣、不規則的排便和腹痛等常見症狀可能會浮現在腦海中,但還有哪些較少被注意到的腸道不健康的症狀?專家就透露了一些你可能忽視的4個腸道不健康的徵兆。1.經常頭痛如果你不確定是什麼原因引發你的頭痛,那可能與腸道健康有關。有研究指出,偏頭痛與腸胃疾病和腸道發炎有關,若藉由「對腸道微生物群有益的飲食方式」,例如攝取足夠的纖維,頭痛或偏頭痛有可能得到改善。2.總是感到疲倦你是否有足夠的睡眠,但仍然感到整天昏昏欲睡?身體和心理的疲勞是腸道健康不佳的另一個症狀。有研究提出了疲勞與腸道微生物群狀態之間的聯繫。疲勞也可能與一些特定的消化問題有關,例如便秘。3.濕疹發作雖然濕疹可以是遺傳性疾病,但你的皮膚刺激可能會根據腸道健康的狀況而加劇。有研究顯示,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可能與濕疹的症狀相關。包括濕疹在內,偶爾為某些皮膚狀況開立的抗生素會加劇腸道微生物群惡化。長期使用抗生素可能會導致菌群失調的症狀,如慢性疲勞、發炎和消化問題。4.壓力或焦慮增加事實上,人體95%的血清素是在腸道中產生的,這也代表壓力程度與腸道健康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有研究探討了腸道發炎與焦慮和憂鬱風險之間的關係,結果顯示腸道微生物群在壓力反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資料來源】.5 Habits a Gastroenterologist Does Every Day for Healthy Aging.4 Sneaky Signs You May Have an Unhealthy Gut, According to a Gastroenterologist
-
2024-11-15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一口氣吃根香蕉都會死」她目睹丈夫10年洗腎歷程 曝最大苦痛:被當作通勤普通人
日本小說家堀川惠子目睹丈夫林新氏10多年來接受血液透析(洗腎)、腎臟移植和再透析的療程,她伴在身邊一切看在眼裡,出版了一本實錄書籍「停止透析的那天」(透析を止めた日),揭露透析患者的心酸歷程。只是吃根香蕉都會出人命?林先生有時會開玩笑說「我聽說一口氣吃掉一根香蕉很容易就死了」,這也不完全是個玩笑,背後藏著透析患者害怕猝死的恐懼。對透析患者來說,香蕉是一種象徵鉀的食物,鉀是人類所需的礦物質,能正常維持肌肉收縮和神經功能,在水果和蔬菜中含量豐富。透析病人因為排出鉀的能力降低,若飲食未限制鉀的攝取,容易使血鉀過高。鉀可透過透析過濾,但一次可過濾的量有限,高鉀血症會影響心肌收縮並導致心臟停止跳動,鉀超量常被認為是透析患者猝死的原因。(相反地低鉀也會引起問題),林先生先前的血液檢查鉀量經常超標。猝死總是來得很突然,因此惠子非常注意先生飲食的鉀含量,含有大量鉀的蔬菜,如菠菜、芋頭、馬鈴薯和竹筍,應該徹底煮沸,盡可能排出多餘的鉀; 如果將其切碎增加截面,就可以排出更多的鉀。 為了保持鬆脆感,必須在它們變形之前從水中取出。而處理生菜沙拉由於是生的不能煮沸,鉀容易溶於水,所以會將切碎的高麗菜或切成薄片的黃瓜或洋蔥長時間泡水,並且增加橫斷面,用流動自來水沖洗比泡在碗中效果更好。林先生最愛的水果也是隔天才能吃一次,而且是夫妻一人一半分食。惠子意識到一天三餐要達到均衡飲食是不可能的,所以會努力以周為單位達成均衡,重點在於不要在短時間大量吃同樣的食材。血液透析的痛苦就像跑完一場全馬惠子只要有空就會陪先生去做血液透析,過程非常煎熬,針頭比一般抽血的針粗兩倍多,患者被迫固定在位置上4小時。許多人會以為他們只是睡在床上,認為是輕鬆的休息,但血液被抽出身體、經過機器過濾再輸回體內,那樣巨大的工程會給心臟和血管帶來沈重負擔,4小時的透析就像跑個全程馬拉松一樣繁重,很多長時間透析的患者都有心臟疼痛和四肢末端以及穿刺部位疼痛的症狀。在這漫長痛苦的4小時無法動彈、入睡和上廁所,心理壓力也很大,林先生只好看書打發時間,還練就單手翻書的熟練本領。惠子為了體驗先生的感受,有幾次在家沙發躺4小時並持續伸出左手,還把手機和飲料放在身旁打算放鬆一下,最終從來沒有撐完整個過程,要維持同個姿勢躺在同個位置沒想到會這麼痛苦。透析患者最大的苦痛 家人都不了解惠子陪先生去做透析時,環視整個透析室,發現陪患者來的親人非常少,但這也不奇怪,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要忙,但這也意味著很多家人對透析患者的處境不夠清楚,甚至一無所知。患者自己走出家門去做透析、自己回家,往返醫院就像上班通勤,他們看起來很獨立,和健康的人沒什麼兩樣,可能內臟裡的疾病也與普通人沒太大差別;但對透析患者而言,只要停止透析就意味死亡,血液透析這種醫療的表象和現實存在巨大落差。林先生先前和父母同居,在某個深冬的凌晨五點,他要搭最早一班電車去醫院做透析,在走廊遇到剛從廁所出來的父親,當時父親對著他大吼「這麼早你要去哪?」,林先生表示要這麼早起、每周要到診所報到三次求生存,但爸爸卻彷彿活在另一個世界,當時這讓他非常震驚。惠子補充公公並不是特別冷漠或健忘的人,但任何人都對自己不了解的世界難以想像,即使是自己也一樣。惠子坦言透析患者非常孤獨,往往只能躺在床上4小時忍受痛苦等著時間過去,而且透析是一種「替代」部分腎臟功能的方法,並不是「治癒」腎臟,繼續透析不代表會好轉,很多患者被焦慮折磨,擔心他們是否一輩子都得與機器設備為伍,以及自己還能活多久。她呼籲患者的親人如果能在透析過程中稍微體貼一下患者,就能減輕他們的孤獨感;當她第一次了解透析治療的殘酷,並看到丈夫從不抱怨,就此意識到透析患者最大的痛苦是來自心理上的苦。資料來源/現代ビジネス
-
2024-11-06 醫療.精神.身心
老年憂鬱6警訊 延誤治療易失智
家中長輩上了年紀,常抱怨身體疼痛、胃口不佳,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也變得悲觀、甚至不想活了!小心這是「老年憂鬱」的警訊,如果錯過黃金治療期,可能演變成失智症。振興醫院身心科醫師蔡佳芬表示,不少研究已證實,「當志工」可減少孤獨感,也提高自我價值和自信心。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5%老年人曾感到社交孤立;國健署「111年老人狀況調查」也發現,65歲以上長者經常感覺沒有伴(孤獨)比率為4.39%。多項研究證實,寂寞孤獨對身心健康、生活品質及壽命有嚴重影響,成為全球健康問題。2022年發表於「老年社會工作期刊」的研究指出,從事志工服務,不僅讓人覺得人生有意義,還可以減少孤獨感,特別是每年從事志工服務超過100小時。蔡佳芬表示,中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可顯著延緩老化,尤其是志願服務,與人群連結可紓緩孤獨感,包括增加與人連結的機會,在產生利他的過程中,成就感及價值感更高;透過與他人互動,「一起」互動能產生歸屬感,增進心理健康,包括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會與外界脫節。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年長者因周邊事物變少,或退休後與他人互動減少,產生孤獨感的機率比其他年齡層高。面對高齡孤獨,不妨多參加社大或樂齡中心開辦的多元課程,並學習LINE、fb 等網路社群維繫及擴展社交關係。葉雅馨提醒,長者晚期感到孤獨最大的原因,可能來自另一半離開。許多長輩在喪偶後變得鬱鬱寡歡,注意力和記憶力也跟著衰退,更需要子女陪伴。老年憂鬱別忌諱就醫,透過專業診斷能回復生活常軌,否則當症狀逐漸惡化,腦部神經也會受到損傷。老年憂鬱警訊1.常抱怨身體疼痛:檢查不出確切原因。2.情緒低落:常悶悶不樂,易怒、易焦慮。3.不想出門:提不起勁,不想外出社交或與親友互動。4.忘東忘西:對健忘感到不安,強調想不起來。5.體重減輕:不想吃東西,若體重一個月內減輕5%要注意。6.感到悲觀:覺得自己沒用,有時候會把「不想活」掛在嘴邊。
-
2024-10-15 養生.抗老養生
中年過後更要看!想要健康呷百二,70歲是關鍵!醫:及早做到3件事不怕急速衰老
由於醫學的進步,現在我們已經克服了許多疾病,使壽命延長。在這個健康壽命趕不上平均壽命的時代,老後如何過生活至關重要,而70歲正是與老化奮戰的最後機會,也是「百歲人生」向上或向下的轉捩點。要一口氣衰老?還是繼續保持年輕?給邁進80歲「幸齡者」的生活提案,由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告訴你。 在當今社會,隨著人們壽命的延長,我們必須重新評估年齡的標準和觀念。年紀已不再是衡量一個人活力和生命力的唯一標準,因此現在有了一個新名詞:「壯年」。根據這一概念,50歲至70歲之間的人可以被歸類為壯年。而在這之後,70歲可能是另一個分水嶺。 日本作為全球長壽的代表,其65歲以上人口已接近一億,其中九萬多人甚至已經年逾百歲。而在台灣,平均壽命也在不斷延長,給人們更長的「第二人生」。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必須重新定義年齡的概念,例如60多歲的人仍可以視為年輕人,而80歲的人可以被視為中年級。 在醫療保健方面,有些醫院已經實行了年齡大的人可以優先看診的政策,但這一標準也在不斷調整,如以前的標準是75歲,但現在已提高到85歲,因為現在門診中已經有許多超過100歲的病人。因此,年齡只是一個數字,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活出有意義的第二人生。3招打造優雅後半段人生但不僅要活得久,更要活得健康,這就是所謂的健康餘命。幸齡時代,除了保持健康,還要有以下生活方式, 一、伴侶陪伴的對象許多人在老年時沒有伴侶,導致孤獨感,因此找到一個陪伴者或培養興趣愛好就顯得格外重要。現在有許多方法可以幫助人們在老年時保持活力,如參加社交活動、結交新朋友,而女性更傾向於接受這些建議。 但是伴侶離世對於個人來說是一次巨大的衝擊,這種事件可能引發失智症等問題。從精神科的角度來看,配偶的離世常常被列為人生中最令人感到孤獨和失落的事件之一。通常情況下,女性更容易適應並尋求幫助、並積極應對新生活,而男性則可能因為社會角色的期待而不願表現出自己的情緒,這種差異在老年群體中尤其明顯。 二、退休退休並不意味著從「生活中退休」,而是從繁忙的工作中解脫出來,轉而追求更有意義的生活。進入中年後可能就可以檢討,自己要如何擴大休閒嗜好;熱愛工作者,退休後可以選擇第二職業,做到工作退休,但生活不退休的狀態。 三、三動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得我們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人們在孤獨時感到更有連結,但人生的三大要素其實是「運動、活動和互動」。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長者可能會感到懶洋洋,這種情況可能導致意願降低,甚至是失智症的前兆。雖然一些老化現象是天然的,如大腦額葉的老化和荷爾蒙水平的下降,但當出現明顯的症狀時,我們應該警惕是否存在失智的可能性。判斷失智症的「ABC」3大關鍵失智症的辨別不容易,有時候可能與其他因素、疾病混淆,如更年期的性格改變。因此,除了專業醫療機構的幫助外,家人也可以通過觀察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來提早警覺失智症的可能性。失智症的三大症狀可以作為家人關心的警訊,這三大症狀分別是「ABC」。 「A」: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日常生活功能的衰退。主要指的是失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例如穿衣、洗澡、煮飯等活動,當這些活動需要他人協助時,可能是ADL受損的表現。 「B」:behavior problem情緒行為的異常。症狀包括出現幻覺、妄想等,而認知功能的下降則表現為記憶力衰退、算數能力下降等。 「C」:cognition impairement認知功能的下降。雖然對於認知功能的檢測需要專業醫療機構的幫助,但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一些變化,例如對事物價值的判斷能力下降、煮飯時的細節考慮不周等,也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 延伸閱讀: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
2024-09-21 失智.長期照護
失智照顧減少「孤獨死」!日本監控水電、丹麥推協作住宅
少子化加上超高齡化,獨居人口增加,也讓政府需要直接面對獨居風險,日本警察廳近期公布今年一到三月「孤獨死」的最新數據,多達二點一萬名獨居者在自宅過世,其中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占八成。台灣雖未有相關調查與統計,但不少新聞事件陸續報導,國內獨居者死亡事件愈來愈多。專家指出,獨居風險不只是失智,包含意外身亡等,都需要正視。台灣目前的人口結構發展與日本的走勢極為相似,高齡者愈來愈多,且獨居者也隨之增加,日本早在多年前就發現「孤獨死」現象,雖然日本政府尚未明確定義「孤獨死」與「孤立死」,但兩者皆指離世時無任何人照顧,遺體往往在過世多時候才被發現。該現象也揭開「獨居風險」的面紗。許多研究皆顯示,獨居者生理、心理與非獨居者相比,較容易產生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也因為健康狀態不易被他人察覺,也增加心臟病發、腦中風致死風險,社家署副署長周道君表示,台灣的獨老並不是每一個健康狀況都不佳,近年發現許多獨老的生活狀態比非獨居者還好,他們過得好,最關鍵的因素是「擁有良好的社交生活」。目前日本政府面對獨居戶,採取「科技與社會服務結合」,監測獨居戶的水電繳交的狀態,一旦異常就會主動通知社區內的社工,並透過非政府組織定期探視獨老。英國則推動社區活動,增加鄰里之間探視機會,另成立「孤獨基金」支持志工團體,讓他們提供獨老的心理支持服務;丹麥則推出協作住宅,讓原本是獨居戶的長者,可以集中生活,不僅降低孤獨感也能達到守望相助的效果。填問卷抽好禮 預防養出啃老兒高齡父母擔心養兒啃老,生活無以為繼;仍在教養子女的父母也焦慮,難以判斷相信支持與放縱寵溺的界線,害怕養出啃老兒。啃老是可以預防的、被兒孫啃食的人生也有機會按下停損鍵,歡迎您分享自身啃老困境,以及教養路上的焦慮,將有機會抽好禮。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察覺失智症獨居老人出事才知已失智 從日本、歐洲看怎降低孤獨死在台灣獨居已經愈來愈普遍,許多單身年輕人,也開始崇尚獨居生活,不婚不生也讓獨居年輕化,但卻也埋下獨居隱憂,各國對於獨居都意識到具有風險,現階段雖大多僅針對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者做關懷訪視,但漸漸地,年輕人的獨居課題也引發關注,避免年輕獨居者提早面臨獨居風險,各國皆在想方設法改善現況。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6 醫療.精神.身心
防老年憂鬱演變成失智症 醫建議2招健腦、增「快樂激素」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加劇,老年憂鬱症備受關注。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老年憂鬱如果不及時介入治療,當大腦長期處於負面情緒狀態,可能損傷腦部神經,進而演變成失智症,甚至有較高輕生機率。在老年人口的精神疾病中,以憂鬱症盛行率最高,其次為失智症。楊聰財說,多數長輩會以身體症狀來表現心理的不舒服,但子女、照顧者容易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楊聰財建議,老年憂鬱的防治,要從生理、心理、環境和精神方面多管齊下,改變陷入鬱鬱寡歡的危險因子。在生理方面,首重定期健康檢查,楊聰財指出,透過定期健檢,可及早發現並控制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能及時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減少疾病對老年人心理的負面影響。均衡飲食對於維持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楊聰財說,攝取富含抗氧化劑食物,有助於降低憂鬱風險,可多吃水果、蔬菜、全穀物,適量攝取Omega-3脂肪酸、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能促進腦部健康,減少認知衰退的風險,降低憂鬱的發生率。運動對於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顯著影響,楊聰財指出,運動能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等「快樂激素」,減輕憂鬱症狀,可從事步行、游泳、瑜伽等有氧運動,能提高心肺功能,且增強體力和免疫力。許多老年人常因為身體不適或焦慮,出現睡眠障礙。楊聰財強調,應避開助眠藥物,建立良好睡眠習慣,例如保持固定的起床、就寢時間,睡前不使用3C產品,打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以提高睡眠質量。孤獨感是老年憂鬱的重要原因之一。楊聰財說,豐富的社會支持系統有助於降低老年人憂鬱的發生率,建議家人、朋友和社區組織應積極主動與老年人保持聯繫,參加社交活動,幫助老年人擴大社交圈,增強歸屬感和幸福感。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3 失智.大腦健康
老年憂鬱不及時治療恐變失智症!醫提醒適時補充這些營養素降憂鬱風險
在老年人口的精神疾病中,以憂鬱症盛行率最高,其次為失智症。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加劇,老年憂鬱備受關注。不過,大多數長輩會以身體症狀來表現心理的不舒服,子女、照顧者容易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老年憂鬱不及時治療 恐演變成失智症老年憂鬱如果不及時介入治療,當大腦長期處於負面情緒狀態,可能損傷腦部神經、演變成失智症,甚至有較高的自殺率。楊聰財說,老年憂鬱防治要從生理、心理、環境和精神方面多管齊下,改變陷入鬱鬱寡歡的危險因子。在生理方面,楊聰財提醒,首重定期健康檢查,在健檢過程中,及早發現並控制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這些疾病如果反覆發作,易加重憂鬱症狀。透過定期體檢和醫療監控,能及時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減少疾病對老年人心理的負面影響。均衡飲食減少認知衰退 運動能釋放「快樂激素」楊聰財強調,均衡飲食對於維持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研究指出,攝取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有助於降低憂鬱風險,可多吃水果、蔬菜、全穀物。此外,適量攝取Omega-3脂肪酸、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能促進腦部健康,減少認知衰退的風險,並降低憂鬱的發生率。運動對於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顯著的正面影響,不論任何年紀,都要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適度的步行、游泳、瑜伽等有氧運動,能提高心肺功能,增強體力和免疫力,且運動能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等「快樂激素」,減輕憂鬱症狀。隨著年紀增加,總睡眠時間下降,楊聰財提到,許多老年人常會因為身體不適或焦慮等原因,出現睡眠障礙。避開助眠藥物,應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例如:保持固定的起床、就寢時間,睡前不要再使用3C產品,打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以提高睡眠質量。豐富的社會支持增強幸福感除了上述改善方式,孤獨感是老年憂鬱的重要原因之一。豐富的社會支持系統有助於降低老年人憂鬱的發生率。楊聰財建議,家人、朋友和社區組織應積極主動與老年人保持聯繫,參加社交活動,幫助老年人擴大社交圈,增強歸屬感和幸福感。★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09-02 醫療.精神.身心
年長者誘發憂鬱症常見3原因!醫:存好「3三本錢」 不怕老了病來磨
國衛院最新研究發現,年長者自殺深受身體及精神疾病影響。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說,俗話說久病厭世,這是老年人心情的寫照,特別是長年的疾病已造成身體失能、影響日常生活,這樣的情形更會讓人想早點解脫。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表示,老年人自殺原因於生理及心理因素無法完全分開,而心理因素誘發自殺意念,確實與老年憂鬱密切相關。林明憲說,臨床發現,許多老年人對自己的憂鬱情緒並不自知,往往是家人發現長輩情緒低落、沒有活力,或是食欲不振,體重突然減輕,往往在6個月內體重減輕原體重的10%應多加注意,提醒經排除身體疾病外,如發現長者出現憂鬱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老年人誘發憂鬱症常見3原因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黃柔嘉表示,老年人誘發憂鬱症常見三大原因,第一、生理識別:也就是說,當年輕時認識的朋友、老伴一一的離開人世,將引發老年人面臨死亡的焦慮,且又無人可以傾訴、訴說時,容易罹患憂鬱症。第二、久病不癒:即便不是現在常見的癌症,如退化性關節炎影響的不只是關節疼痛,更可能影響活動的自由度,尤其,許多老年人住在傳統公寓沒有電梯,無法走下樓梯外出,長期的孤獨造成情緒低落;另一方面,此時孩子已紛紛離家,平時只能用視訊、電話聯繫,但老人家多有重聽問題,聽不清楚孩子說話,心情會感到十分挫折,引發晚年憂鬱。第三、頓失重心:特別是退休人士,如果沒有自己的興趣,失去工作後,生活沒有重心,也容易引發憂鬱,因此現在的年輕人就是未來的老人,建議從年輕時就應培養興趣。若能從這三方面著手防治,應可降低老年人罹患憂鬱症及自殺風險。黃柔嘉在北市聯醫總院擔任諮商心理師6年來發現,如果老年人多增加外出的機會,可以大幅降低誘發憂鬱的機會。如有些長者心胸開放多參加共餐、社區老人課程,並建議家人可以多陪伴長者,不要讓長者感到孤單,子女可以多陪伴長輩外出,甚至邀請長輩一起採買蔬果等,讓長輩腦部多接受外界的刺激,以降低心情憂鬱及負面思考。因憂鬱需要就醫時 不要馬上掛精神科或身心科「當家中長輩因憂鬱需要就醫時,千萬不要馬上就到精神科或身心科就醫。」黃柔嘉說,此時應到家醫科、整合醫學科,避免長輩忌諱而不願就醫,反而讓病情持續惡化,而衛福部近年來推動長照,可以安排到宅心理諮商的服務,讓長者說出內心的話,有助降低憂鬱情緒。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表示,年輕時可能忙於工作、家庭,許多年長者剛退休時都很開心,終於可以享受自己的生活,但過一段時間,突然發現生活頓失重心,心情直接受到衝擊;門診中許多退休族群談到,退休後發現時間好多,卻不知如何安排,只能一整天坐在家裡看電視,與自己當初的想法落差很大,內心感到莫名的恐慌,孤獨感更加強烈。李俊宏呼籲,當步入55至65歲間,就應開始準備及安排人生下半場的退休生活,包括退休的前後,自己在工作、生活的心情轉換,以及往後的日子怎麼去照顧自己,並維繫一個良好的社會生活,如主動參加長青學苑、銀髮社團等,而不要等到真正退休後卻無所適從。黃柔嘉說,近年來除關注老年憂鬱、自殺議題外,也開始注意家庭照顧者的心理健康,尤其現在許多家庭是老老照顧,呼籲照顧者可以為自己保留一個休息、喘息的時間,降低長期照顧所造成的心理負擔,避免成為下一個憂鬱、自殺的高風險族群。約四分之一老年人有憂鬱症狀 部份症狀與失智症類似國人隨著年齡增長,自殺率愈高。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吳其炘表示,衛福部近年統計,老年人自殺率已微微下降,但仍高於其他年齡層,且自殺人數持續上升,每年老年人自殺死亡約達900至1000多人,特別是國內人口老化快速,大家都還在適應老化的過程,社會、家庭仍缺乏相對的支持及準備。依衛福部最新統計,112年65歲以上老年人自殺高達1130人,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表示,老年人原本就是自殺高風險族群,主因是受到身體及精神疾病影響,尤其是久病或失能患者,當明顯感受到身體老了,心情產生孤立、憂鬱,此時若又缺乏社會、家庭、親友等支持,無法獲得關心、照顧;此外,當老伴過世,依賴的人不在了,整個人也會陷入憂鬱,自殺風險相對提高。老年人的憂鬱議題值得重視,李俊宏說,依國外研究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約四分之一都有憂鬱症狀,如思考、精神出現遲滯的情形,也就是少話、生活沒有動力、提不起勁、不想動,或是食欲減退等,其中也包含憂鬱症,這比例相當的高,原因是身體老化後,大腦也逐漸退化,造成腦神經荷爾蒙的失去平衡,影響大腦調節、認知功能等,增加罹患憂鬱的機會。李俊宏說,部分憂鬱症狀與失智症十分類似,當家人發現家中長輩有疑似憂鬱症狀,仍建議就醫檢查,釐清是否為失智症;老年人可能同時也飽受失眠、孤獨所苦,而造成酒精成癮、安眠藥物成癮等問題,且鰥寡孤獨是老年人常遇到的問題,隨著年齡愈來愈大,在情感及生活上,對於另一半的依賴也愈來愈重,一旦老伴過世,整個人就會陷入憂鬱,無形中增加了自殺風險。存好「三本錢」 不怕老了病來磨「俗話說,老了最怕病來磨。」李俊宏說,高齡醫學常提到一位老年人要存三大本錢,第一、要存好「老本」,讓自己老時經濟無憂,特別是如果老年人需要租屋,其實在台灣並不友善,許多房東不願意租給老年人,申請社會住宅又十分耗時,年輕時就應開始存好老本;第二、要存好「身本」,讓身體保持健康;第三、要存好「腦本」,隨時注意腦健康。國衛院最新研究指出,高血壓會影響老年人自殺?吳其炘指出,許多老人家十分擔心高血壓,進而影響情緒、生活品質,造成情緒低落、焦慮等問題,且高血壓控制不佳,更可能引發腦中風,在在增加自殺風險。至於消化性潰瘍增加老人家自殺風險。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說,已開發國家的老年人常見疾病,為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疾病、癌症、肺部疾病等,消化性潰瘍並非主要疾病,但因老人家患有腦部、心臟疾病時,必須需要服用阿斯匹林等抗朽血栓的藥物,但此類藥物容易造成消化性潰瘍,因此,臨床上許多醫師會開立藥物防止消化性潰瘍,而開立藥物就必須打入消化性潰瘍的診斷碼,藥物才能獲得健保給付。邱瀚模表示,消化性潰瘍目前治療效果都不錯,且一個人選擇自殺常是多元因素所致,如神經退化性疾病、憂鬱、失眠等都可能是選擇輕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須了解其背後的原因,消化性潰瘍應不是長者自殺主因。★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31 焦點.健康知識+
單身者注意!老化、心臟病等慢性病風險竟和「1原因」有關,做好這件事可預防
研究發現,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竟然和感情生活幸不幸福大有關係,叫現代許多單身族群怎麼辦?專家說,老年快樂生活要有4老,老友、老本、老狗、老伴,老伴雖然重要,但卻是最後一名,而且,可以替代。 這篇是發表在《心理學與衰老期刊》的研究報告。研究人員以1972年4月至1973年3月期間在紐西蘭出生的1037名參與者為對象,分別針對其26歲、32歲、38歲、45歲等,4個年齡階段的戀愛關係特徵、關係品質和伴侶暴力進行分析。分析發現,其中有883人在4個階段均處戀愛狀態,62人在3個階段處於戀愛狀態,29人在其中兩個階段處於戀愛狀態,還有55人從未有過戀愛關係,或僅在一個階段中處於戀愛關係。結果發現,這55位從未戀愛的參與者的衰老速度明顯加快,生理衰老差異較其他參與者早衰約2.9年,影響程度在男性或女性相當。但比起從未戀愛過者老化速度更快的,是戀愛關係不和諧者。相較於擁有高品質戀愛關係的人,戀愛關係不佳者的生理老化速度更快;其中承受伴侶暴力的人,衰老速度更快,尤其是有遭受身體暴力者的衰老的速度最快。 專家意見: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近幾年來有越來越多研究證實,情感對人的身心健康影響比一般人想像中更大。甜蜜的愛情確實能讓人看起來從裡到外更榮光煥發,在許多名人的例子中,也可以很明顯發現,當人擁有美好的愛情之後,許多年長者看起來更年輕。這篇研究報告顯示,沒有愛情的人衰老更快速,但在現代「真愛難求」的社會中,難道許多抱獨身主義或是失婚、喪偶不想再找伴侶的人,都沒希望了嗎?楊聰財說,「單身」的風險,是讓人更容易失去與他人的聯繫,較容易會因為缺乏社會關係,而導致產生孤獨感,憂鬱、焦慮程度更高。不過,他一直都常說,「人生要有4老」:老友、老本、老狗、老伴,其中老伴是排最後一位,而且是可以取代的。 楊聰財表示,許多研究證實,讓人身心不健康最重要的,是「孤獨感」。有伴侶不一定能降低孤獨感,許多的研究都證實,和貌合神離的伴侶在一起,許多人即使親人圍繞在身邊,還是覺得孤獨,老化和得慢性病的風險更高。而降低孤獨感最重要的,是要有志同道和的「老友」。老友最了解自己,也最能提供各種心理支持,有困難時能伸出援手,比起伴侶,擁有知心知底的老友更有用。 第二重要的是有要老本,有足夠的金錢支持,才不會被經濟壓垮。而老狗說的不只是「狗」,更貼切的是嗜好,養成可以樂此不疲的嗜好,能讓自己隨時都不覺煩悶孤單。而最後一個老伴,不一定是指人的伴侶,如果有互相敬重一輩子的伴侶當然很好,但如果沒有,老伴也可以是寵物,貼心又能長伴左右,也可盡情擁抱寵物,做為心靈寄託。沒有愛情雖然遺憾,但人生還是可以很充實。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14 失智.失智專題
支持失智者和照顧者的多面向介入
對於被診斷患有失智症的人來說,重要的是人們如何與失智者一起在社會中好好共處。在2024年國際失智症大會上,許多國家的學者、專家和實務工作者,從不同角度和方式,例如態度、政策與網絡、藝術和舞蹈等非藥物的介入方式,來支持失智者和照顧者。針對照顧者台灣和美國許多研究都顯示: 失智者的家庭照顧者,比其他疾病的照顧者承受更巨大的照顧負擔。嘉義長庚紀念醫院的蘇建安醫師團隊從臨床的研究發現: 23.7% 的家庭照顧者患有憂鬱症,37.4% 的家庭照顧者感到焦慮。男性照顧者和女性同儕相比,表現出更明顯的焦慮、恥辱感和照顧負擔。所以,建議需要針對失智照顧者建立支持網絡,降低各方面的壓力源。剛好美國的Sherril Gelmon教授,在失智症公共政策的優先順序中,也有相同的看法, 所以提出以下的論點:1.以電話連繫,建立一站式服務的網絡 2.當他們需要的時候可以很快地得到所需的資料 3.將現有的計畫和服務設在重要的地點 4.避免提供重複的活動 5.支持照顧者執行他們的照顧 6.協助照顧者能快速找到他們需要的服務和支持 7.將資源連結和資訊盡量彙整 8.串聯實體和網路的社交平台,讓照顧者能彼此互相充能事實上,即使同一個國家,各社區在失智症照顧上難免存在一些差異。包括:醫療和服務輸送的不平等;偏見和誤解;傳統家庭是否存在合理的照顧結構;對失智症恥辱感的不同表現;可運用的資源等。舉例來說:男性的LGBTQ+的失智者,有時候會被醫療人員拒絕,因為這些專業人員,還存有病人也是愛滋病患者的疑慮。因此,當失智症被延遲就醫或越晚診斷時,累積照顧的壓力就會越大。 不論是Gelmon教授或大會上其他場次的演講者,都不約而同地指出: 照顧者的教育一定要注重不同族群、偏遠地區、少數民族,甚至於移民等的公平性,以及在性別、文化和語言的需求,這樣才能提供更適切的服務。針對失智者香港社工協會的Chui博士,以他的觀察和訪問,歸納了16項對失智者正確的互動態度。指出: 1.不要用個人觀點去詮釋失智者的世界 2.聆聽多於批評失智者的心聲 3.失智者流失的是記憶,不是歷史 4.溝通的意義在於互動 5.要相信失智者對於感情和感知的能力 6.所有的事都不應該用自己的觀感直接去評斷 7.行為就是一種表達的方式 8.重複的行為,就是他們的思維被卡住的循環 9.過程才是評估的依據 10.有意義的活動才是生活 11.注意言語的友善 12.以對待成年人的方式才是尊重 13.身體的接觸有時更具有力量 14.以人為本的照顧才是關鍵 15.照顧素質和質量同樣重要 16.照顧重要的是態度不是速度。新加坡Ren Ci醫院成立於1994年,是社會福利機構。由於失智症的病程很長,失智者的內在靈魂更是一塊心靈的聖地.建立彼此的連結是一個重要訴求。因此,提醒大家,所提供的支持必須具有彈性,而且可以配合失智者不斷變化的需求。再次點燃生命的火花(Re2ignite) 是一個多領域介入方法如照片一,以火花為生命哲學,結合失智者、家庭、專業人員和有創意的活動,採用社會處方簽的方法來量身定做,以滿足輕度、中度和後期的獨特需求及挑戰。由訓練有素的生命火花俱樂部協調員進行先決條件評估,以確定每個參與者的級別。然後向參與者推薦合適的計劃:重度為專業復健護理、中度為藝術治療、輕度為認知支持。針對照顧者他們也提供社會和心理教育課程,同時還包括往生後的床邊和彌撒紀念單元,以緬懷那些去世的夥伴。每個項目為期 10 週,並為照顧者和失智者提供一次郊遊放鬆。中國中國大陸福建省立醫院的Yan醫師團隊設計了60-90 分鐘,為期 16 週、24 節的活動(11 堂線上課程,13 堂實體課程)。包括: 整體認知功能,特定領域的認知(記憶、語言、執行功能、注意力和視覺空間能)以及其他與健康相關的能力結果(生活品質、焦慮、憂鬱、孤獨、睡眠品質和體力活動)。內容如報紙與藝術創作、端午龍舟與扇子彩繪(如照片二、三),以及舞蹈結合歌唱的韻律認知。在介入前、後,即時和6個月後的評量。結果發現: 一般認知功能、特定認知功能領域(語言、記憶和執行功能)、焦慮、憂鬱、睡眠品質和孤獨感都有所改善。波蘭和美國「當下的故事」Stories in the moment是兩國合作的計畫,報告人Magda Kaczmarska小姐指出,這是以證據為基礎,以表現力為中心,將舞蹈、動作和講故事協調整合在一起的活動項目(如照片四)。該計劃將已經應用於對大腦健康有益的不同型態舞蹈,透過主持人的帶領,讓年長者和失智者,以個人或團體的即興舞蹈,伸展和實現有意義的溝通。這種形式的參與以及由此產生的創造性舞蹈故事(微型舞蹈表演),除了強調現有的溝通方式,同時提高口頭表達和具體展現的意識和實用性。這些都促進了能動性和彼此的聯繫,也建立新的歸屬空間。可以說是一種建立舞蹈、大腦健康及人際互動的具體方式(如照片五)。瑞典失智者基於家人、親戚、朋友或社區的幫助,來提升生活品質和創造美好,其中一種介入方法是舞蹈。研究顯示,舞蹈可以帶來幸福感、增加活力和生命能量。也會出現心理行為改善和壓力荷爾蒙減少等影響。舞蹈的主要生理效果包括增進平衡感、靈活性、力量和身體健康。這不僅僅是增加生活品質外,也能夠有尊嚴地變老。另外,也可以透過舞蹈來降低行動僵硬和孤獨感。在11分鐘的影片中https://www.demenscentrum.se/nyheter?nyhet=6214(需將網址複製到Youtube, 選第一個選項才可以打開),可以看到Brocknäs1太太和Stephenson先生,兩位老師就做了許多不同形式的示範。他們鼓勵學員們即使坐在輪椅上,也可以讓手指、頭部和身體不同部位活絡起來,連帶讓歡樂的氣氛輝映在每個人的臉上。上述二個針對失智者的舞蹈帶動,都強調促進大腦活化的優點。中國的這個案例,以藝術介入為主,再加上其他領域的運用。每一屆國際大會針對失智症照顧者和失智者的介入報告都非常多元。以上資料,希望可以在國內政策福利中,進一步提供照顧者: 1.在短時間內找到所要的資訊、服務和支持 2.支持照顧者執行他們的照顧,尤其在醫院和居家的補充人力、照顧素質和經濟負擔的平衡上 3.整合國內實體和網路的社交平台,讓更多照顧者在科技的優勢中共同成長。目前台灣失智症協會有設立社會支持中心,提供全國資源的整合和上班日的電話諮商等。請參考: http://tada2002.ehosting.com.tw/Support.Tada2002.org.tw/Default.aspx從新加坡的報告中,可以了解,不同程度的失智,最好著眼不一樣的介入重點。台灣目前失智社區據點的服務項目,大都以輕度和中度的體適能為主,藝術、認知或其他課程為輔。未來我們需要先在師資和資源比較充足的據點,針對不同的失智退化,集中特定項目的運用次數、持續性與研究評量成效。然後複製,以逐漸提高整體效能。期待從上述國際大會的分享中,提供國內在支持失智者和照顧者的策略上,新的思維和可行性方向。
-
2024-07-13 焦點.健康你我他
一年一度退休力今年是幾分?/初老轉換跑道 要當翩翩蝴蝶
踏入社會工作40餘年,歷經普考、國營機構民營化、結婚生子、居服員考照、百歲老母仙逝,轉眼我也初老了。檢測出「我是蝴蝶,像會飛的花朵…」,得52分,核心能力中「健康」準備最不足,我心悅誠服,有過之而無不及。窮家出身的我,見「錢」思齊,高工技校投入職場,當年月俸勝過授業的老師,但我並不自豪,半工半讀專科畢業,想繼續深造卻囿於照顧家母而停滯蹉跎。心想:「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彩,天自安排!」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要求男性要賣命工作,證明自己。換言之,對男性訂了很多賺取物質上的標準,而且內在化很深,造成金錢滿足了,工作壓力卻如影隨形侵蝕健康。時光荏苒,家母也漸漸體衰力薄、耄耋老矣,白天請看護照顧,夜晚我隨侍在側,因此我趁輪休或請假去學居家照護病人的技能,恪盡孝道。人生何處不道場?我的家庭、工作就是我的道場,如今家母雖已出遠門,但我的翅膀猶有可為,稍嫌脆弱,要在健康方面多加把勁,但只要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定期健檢,相信更換職場的我仍老當益壯。行有餘力,我要多接些案例,試想高齡化社會有多少需要看護的長者?轉換跑道的我,不僅助人,也是利己(成就感多、孤獨感少),矢志娑婆紅塵裡的翩翩蝴蝶。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
2024-07-05 醫聲.Podcast
🎧|三明治中年人是自殺最大族群!精神科醫分享3步驟拆彈
「職場上,不只要承擔來自高層的壓力、領導下屬的衝突。在家中,面對照顧長輩、青春期兒女的叛逆、妻子的抱怨,中年人是典型三明治族。」專家表示,中年男性通常都到最後一刻,或是老後才求助心理資源,建議透過覺察壓力源、紓壓、向外求助三步驟,儘早解除未爆彈。🎧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理事長王仁邦表示,自殺是國人第11位死因,去年每10萬人就有16.7人自殺,根據衛福部最新112年死因統計,自殺人數也創14年新高,達到3898人。「疫情是雙面刃,居家隔離讓家庭關係更緊密,具保護作用,但也是危險因子。」民眾因失去家人、染疫後遺症、經濟受困等,加劇憂鬱、焦慮等疾病,或發生家暴,惡化原先有問題的關係、身心狀態。其中45至64歲中壯年自殺人數1345人、佔35%,位居第一,再者是25至44歲青壯年1139人、29.2%。王仁邦說,青壯年、中壯年屬於勞動、經濟生產年紀,須面對職場、家庭的壓力,疫情導致通膨也加重負擔,男性又更不擅於傾訴、求助,且傾向採取致死率高的手段,因此男性自殺死亡率較女性高出1.9倍。老人則常因生理機能衰退、親朋好友去世、孤獨等,產生寂寞、悲哀、焦慮、緊張等情緒,是自殺死亡高危險群,但最新統計指出,老年人自殺人數不升反降,自殺率較去年減少近4%,是唯一下降的年齡層。王仁邦表示,主要歸功於長照資源完整、申請外籍看護資格放寬,疫情使子女回家、居家上班,減緩老人孤獨感,「研究顯示,日照中心、失智據點等地的團體活動有助於輕度憂鬱症,這也是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暫不納入老人的原因。」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上路至今已近一年,王仁邦表示,日前衛福部心理健康司搜集各學協會建議,擬定新一期方案,其中的討論包括了建議擴增年齡至經濟尚不穩定的44歲,另外也期盼能增加高危險群補助次數,盡量滿足民眾需求。至於如何自助?王仁邦說,民眾首先要覺察壓力,辨別各類情緒來源,並透過運動、旅遊、吃美食等自己喜歡的方式舒壓,若情況嚴重,也建議向信任的親友傾訴,甚至向專業人員求助,最重要的是放寬心,接受生命本就有起有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需太過嚴肅看待低潮。王仁邦小檔案現職: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理事長經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主治醫師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兼任主治醫師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主治醫師學歷: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碩士與訪問醫師英國塔維史塔克家庭治療與精神分析訓練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博士、醫學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許凱婷特別感謝:台灣精神醫學會、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06-28 醫療.精神.身心
不只是一種內心感受 哈佛研究稱長期孤獨可能會增加中風風險
對於許多人來說,孤獨可能只是一種心態,不過一項刊登在《刺胳針》(The Lancet)旗下期刊《電子臨床醫學》(eClinicalMedicine)的研究表明,孤獨可能是攸關生死的問題。在該報告中,哈佛研究團隊檢查了2006年至2018年間超過12000名50歲以上人群的孤獨評定量表結果,顯示自稱長期孤獨的年長者比那些在孤獨感量表上一直得分較低的年長者中風的風險高出56%。換言之,長期孤獨可能會顯著增加年長者中風的風險。為何孤獨感有害健康?孤獨是許多疾病的危險因素。過往的研究已將孤獨和孤立與年輕人的睡眠問題、發炎和其他症狀聯繫起來,並與年長者的壽命縮短、失眠、憂鬱和其他症狀聯繫起來。對於所有年齡層的人來說,孤獨和社會孤立可能與心臟病、失智症、糖尿病、成癮、自殘和自殺的較高風險有關。該研究主要作者Yenee Soh博士在新聞稿中指出,「孤獨越來越被認為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我們的研究結果進一步凸顯了其中的原因。特別是當長期經歷時,我們的研究表明孤獨可能在中風發病率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中風已經是全世界長期殘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你是獨處還是覺得孤獨?獨處並不一定意味著你會感到孤單。獨處是指身邊沒有很多人,而孤單則是一種無論周圍有多少人,都可能感受到的孤獨感。研究發現的中風風險增加與後者有關。未參與研究的專家指出,鑑於孤獨是一種高度主觀的經歷,尋求幫助來解決並干預個人特定的需求是很重要的。因為人們可能沒有意識到或不願意承認感到孤獨,自行填寫評估孤獨感的問卷可能有助於在照護環境中識別並承認自己感到孤獨。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研究是觀察性的,這意味著它不能說孤獨感是中風的直接原因,而只是它們之間存在相關性。可能的解釋是,感到孤獨的人可能有共同的人口統計因素或健康特徵,這也使他們更容易中風。另外,研究結果僅限於中老年人,可能無法推廣到年輕人。【資料來源】.Chronic loneliness may increase stroke risk among older adults.Loneliness After 50 Tied to Higher Stroke Risk.This non-medical intervention may reduce your stroke risk
-
2024-06-14 醫療.精神.身心
中年失業者如何盡快走出憂鬱?精神科醫師提5大建議緩解
失業嚴重衝擊身心健康!中研院學者最新研究發現,上班族如非自願失業,隔年平均收入減6成以上,在10年內,難以回復失業前薪資水準,心理健康求診次數平均增逾1成,精神醫療費用增逾5成。失業後壓力倍增 導致心理健康惡化中研院經濟所副研究員楊子霆與政大經濟系副教授黃柏鈞、美國密蘇里大學博士生蔡咏諭等學者,分析衛福部資料科學中心2002年2017年資料,追蹤同1人在16年間收入和健保使用狀況,研究對象包含約2萬9500位遭大量裁員民眾、9700名因工廠關閉失業民眾,以及33萬2700名穩定就業民眾。結果發現,遭遇大規模裁員或工廠關閉民眾,隔年平均收入銳減約67%,收入減少逾6成。以往研究認為,失業者短期內找到工作,就可改善收入,但該項研究發現,持續時間達10年,甚至更久。值得注意的是,民眾失業後壓力倍增,導致心理健康惡化,求助心理健康門診的次數較未失業者增加15%,精神相關疾病醫療費用則平均增加57到62%。對於心理健康的影響,在低收入受薪階級(薪資於平均中位數以下者)、男性、年老者則更明顯。目前非自願失業民眾可請領失業給付6成薪,視年齡給付6至9個月,學者建議,政府應該延長失業給付期間,而失業者多多利用職業訓練,找尋職場的第二春。失業心理壓力增加 專家提5大建議緩解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臨床觀察,失業期愈長,心理壓力就會愈大,感到焦慮,特別是對於經濟狀況的不確定性和未來,感到擔憂。此外,持續失業也可能導致憂鬱症狀,包括,持續悲傷、無助感和興趣減退等。再者,失業者也常出現自我否定、自尊心下降等心理現象,質疑自己能力和價值,這種自我否定可能會進一步降低自尊心,導致情緒低落。失業者如何盡快走出憂鬱?楊聰財指出,心理壓力和情緒反應可能會形成惡性循環,使得個人在尋找工作時表現出更高的焦慮和不自信,從而影響求職效果,進一步延長失業期。失業者如何盡快走出憂鬱情境?楊聰財提出5大建議:1.尋求專業幫助:心理治療或輔導可以幫助失業者處理焦慮和抑鬱等情緒問題,增強應對能力和自我價值感。2.參與支持小組:與其他失業者或有相似經歷的人交流,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實用建議,減少孤獨感。3.學習新技能:利用失業期間學習新技能或進修,既能增強自信心,又能提高競爭力,有助於更快找到工作。4.保持積極心態:嘗試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和充足睡眠,有助於改善整體情緒和心理健康。5.設立現實目標:設立可達成的小目標,以逐步恢復信心和動力,減少失敗感。楊聰財表示,長期失業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長遠,應積極接受專業治療和支持,這有助於打破惡性循環,更快地重新進入職場。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30 養生.家庭婚姻
媽苦勸沒結婚老了會後悔,女兒疑惑究竟後悔什麼?過來人點出關鍵原因:完全不會
隨著物價、房價上漲,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台灣不婚單身的人數愈來愈多,「一個人生活」已成普遍社會現象。就有一名女網友表示因自己不打算結婚生子,就被媽媽苦勸沒結婚老了會後悔,讓她疑惑究竟是會後悔什麼?對此,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詢問大家「會後悔沒結婚嗎?」,引起廣大網友訴說自身經驗看法。你會後悔沒結婚嗎?現代人的結婚意願普遍偏低,更偏好一個人生活。但大部分父母會勸子女走入婚姻,認為「現在沒結婚以後會後悔」。究竟是結婚有人作伴好?還是一個人生活好?一起來看看網友們的不同看法。大部分網友表示超後悔結婚。「結了婚會更早後悔,不用等以後」、「省很多煩惱,你會很快樂好嗎」、「奉勸你不聽老人言,開心一整年」、「不婚不生,快樂一生」、「一直單身一直爽」、「沒有另一伴,問題少一半」、「不會後悔!結婚才是真正後悔的第一步」、「情人節、聖誕節時會後悔,老了之後沒人探望會後悔,除此之外沒別的」、「我70歲媽媽告訴我如果可重來,不會選擇結婚」、「後悔為什麼會被已婚的兄弟姊妹把照顧年邁父母的責任推過來?」、「後悔包一堆紅包出去卻一個都沒收回」、「不要相信婚姻,一個人真的很好」、「結婚後老公要是出軌在外面搞真的會氣死」、「結了婚才會後悔,離婚後覺得人生重見光明」、「你去問10個女人,如果能重來還會結婚嗎?會有10個跟你說不會」。一部分網友表示不會後悔結婚。「結婚有人陪伴,老後不怕一個人孤老」、「發生意外、臨時被迫住院,至少有老公小孩可幫忙回來拿住院用品,也只有家人肯為你犧牲奉獻」、「沒結婚顧慮的不是現在!要考慮好老了走不動誰照顧、病了誰照護,錢看似夠用,但有巨大變故可能就入不敷出」、「有一個真心相愛一起成長,互相扶持疼惜彼此的人,共創幸福家庭,此生無憾」、「如果有個好伴確實是不錯,前提是這個伴要好」、「不後悔結婚,現在的我跟孩子的生活都很幸福,能互相依賴幫助」、「沒伴沒人照顧阿…但時代不同,有伴有兒也不一定會照顧你」。也有網友表示其他看法。「有沒有結婚都是自己的選擇,每個選擇背後必然有所承擔,沒有100分的人生,明白了解自己所需要的那就好,歡喜選甘願受」、「結不結婚都會後悔,有利有弊」、「怕沒人送終而已!但生了孩子,也不一定會幫你送終!」、「付出的方向不同罷了!結婚不結婚沒有什麼差別,想看看自己的人生想怎麼過才重要」、「沒錢才會很後悔」、「結婚只是人生的過程,婚姻好就很幸褔,婚姻不好就造成一生的怨恨」、「無論做什麼抉擇都有好壞兩種不同結果,所以選擇你所愛,愛你所選擇的,珍愛自己最重要」、「其實不是後不後悔的問題,是希望你安定有個家庭吧」、「這句話是擔心你以後老了沒人陪伴!但是現在的時空背景已不適用。要改為有沒有好好賺錢投資理財呀,沒錢將來會後悔」、「退休金存得夠多就好,但最好要一間自住的房子,因爲到了一年紀就很難租到房」。年輕「做好6件事」替老後做準備對於一個人如果不結婚、不生小孩,老了之後的生活,以下是一些建議:1.經濟規劃和儲蓄:經濟獨立非常重要!建議要盡早開始儲蓄和投資,以確保在老年生活中有足夠的財務支持。2.保持身體健康:健康是一切的基礎,要注意飲食、運動、定期健康檢查,以及避免不良的生活習慣。3.良好的社交活動:即使是一個人,也可以通過參加社交活動、加入俱樂部或志願者團體等方式來擴展社交圈,建立友誼和支持系統。4.寵物陪伴:有許多研究顯示,與寵物相伴可以減輕孤獨感,增加生活樂趣。養一隻寵物可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5.長期照護計劃:考慮未來可能需要的長期照護安排,例如申請長照2.0或者購買長期照護保險,以應對老年期間可能出現的健康問題。6.提前做好老年生活規劃:年輕時請提前做好生活規劃,包括居住地點、生活方式、健康照護等,以確保老年生活過得充實而有品質。不管你是否有結婚生子,或者是一個人生活,都可以把生活過得很充實且幸福,關鍵在於如何規劃和經營自己的生活,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充實且快樂的度過每一天。婚姻就像圍城一樣,不論結不結婚,最後都會有後悔的選擇,沒結婚的人可能會後悔,而結了婚的人也可能充滿懊悔,如果是你會選擇哪一個?延伸閱讀:.不婚不生獨居養毛小孩變多!寵物取代新生兒陪伴主人紓壓填補寂寞.後青春的友情,學會不執著!人生的道路上各自有了選擇,最終走上不同道路.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
-
2024-05-11 性愛.性福教戰
人能性福到幾歲?熟齡性愛忽視並非沒有慾望,半數中高齡者有性需求
性是人之大欲,但人到了一定年紀,似乎就變成了「無性」之人。熟齡性愛常因傳統觀念與社會刻板印象,被視而不見,甚至不被贊同。但熟齡對親密和性活動仍有需要,不該是羞恥或禁忌,透過國內少見的熟齡性調查,大家從正視需求開始。人能性福到幾歲?十八歲女孩問:「做愛的最老年齡是幾歲?」面對青春少女提問,年逾八旬的老奶奶滿面春風:「這我不知道,妳應該去問年紀更大的人。」這是婦產科名醫鄭丞傑說明熟齡性愛的開場白,人們平均壽命增加,使享有性福的年齡也延長,人類到底可以性福到幾歲?來看專家的說法。電影「高潮速成班(Good Luck to You, Leo Grande)」中,英國女星艾瑪湯普遜(Emma Thompson)飾演一位循規蹈矩的退休教師,此生唯一性經驗對象是已逝的先生,在體會了卅一年「例行公事」後,想嘗試高潮滋味的她,決定去找小鮮肉性工作者,展開一場正視情欲與自己的對話。榮家長者摸胸 輿論討論熱烈電影是虛構,但年齡與性需求被壓抑的困境,真實存在且兩性皆然。時間回到兩年前,桃園榮家舉辦的秋節晚會引發社會矚目,勁歌熱舞團的表演舞者火辣大膽,甚至讓長者摸胸,主辦單位解釋是為了緩解長輩過節的「孤獨感」,傳遞溫暖。輿論討論熱烈,有人說老人家「開心最重要」,但也有人擔心太刺激,「興奮過度就不太好」。看不見不表示不存在,但熟齡談性色變,不僅「老不修」、「不正經」等用語有著濃濃的年齡歧視,更常見的是避而不談。衛福部剛公布最新老人狀況調查,報告中對於六十五歲以上民眾各種狀況有詳細描述,包括居住、健康,甚至玩線上遊戲的比率,但獨缺有關性生活的調查,「性」之於老人,似乎並不存在。衛福部「醫學與健康期刊」於二○二二年發布「中老年人性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初探」,是國內少數探討熟齡性需求的研究。作者之一、中台科技大學醫療暨健康產業管理系助理教授何清治表示,調查僅以中部地區中老年人為對象,推論性可能會有不足,但還是有助社會對熟齡性事的了解。長輩性需求 照護員不會關心調查以中部地區樂齡中心、五十五歲以上民眾為對象,有效回收問卷回收三九二份,女性占六成一,雖然五成表示對性事沒有興趣,但顯示半數仍有性需求。調查顯示,最想要的性接觸是性交,其次是擁抱、撫摸、自慰等,其中有七成八因此得到滿足,未滿足的主要原因是沒有伴侶;八成七的人也表示,照護人員不會特別關心性需求。長照住民 欲望來襲只能壓抑何清治表示,研究初期為了製作問卷,先採訪一位住在長照機構的女性住民,她明確表達自己年紀雖長也有著性需求,雖然感到害羞,但後續她仍坦承自己的困境,住長照機構的她,雖然有時想要,但機構人來人往,連自慰都不敢,欲望來襲時,得靠意志力壓抑或轉移注意力。調查發現女性的性需求低於男性,但何清治表示,這項結論應該有點「失準」,因為有些長者接受調查時,認為這是「不三不四」的調查。但以人的角度來看,無論男女、無論年紀,都有性需求,只是男性天性較女性衝動,如果有欲望會較直接表達,女性從小被壓抑,性需求對女性屬於「隱性」需要。長者態度變大方 求診患者多台北秀傳醫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婦產科教授鄭丞傑表示,與廿、卅年前相比,中高齡人士對於性愛的態度已經開放很多,熟齡女性對性事常見的困擾是陰道乾澀,以前久久才有一位患者來求診,而且在診間難以啟齒,如今女性因此求醫的患者至少是過去十倍,且態度大方許多。長期壓抑性欲 有損身心健康何清治認為,研究中發現高齡者對於性需求解決的困境,無論是喪偶或是單身長者,大多與人共同居住在同一空間,如與子女同住、機構、安養中心等,即使是看色情片也沒辦法有私人空間,雖然研究並沒有直接調查,性需求若沒有被滿足是否會增加抑鬱的可能性,但他認為,性是人類基礎的欲望,長期壓抑一定會造成身心的損害。性治療師童嵩珍指出,國內對一般老人的性欲調查也非常少,因民眾普遍對性感到害羞、甚至羞恥。何清治說,高齡者對於性議題,往往認為是羞恥、不健康的,當情欲出現時,反而透過壓抑逃避,他認為既然有需求,就應該正視,研究是希望拋磚引玉,期待國內有更多的單位可以針對高齡者的性需求做研究。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08 養生.人生智慧
《不夠善良的我們》28句最真實的人生金句:身為老婆、媳婦與媽媽的妳必看!
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職場、感情金句連發,就算沒追劇也心有同感,身為媽媽與老婆的更是必看。將林依晨、許瑋甯、賀軍翔三位主角的愛情從年輕演到中年,開播以來熱度不減。以擅長女性視角出發的導演暨編劇徐譽庭,透過這部劇情將屬於女人的「小心思」表露無疑,而林依晨在劇中更是以第一視角金句連發,讓人欲罷不能。兩女一男的感情糾葛,議題跨越親情、愛情與夫妻、婚姻,真實展演了我們最真切的人生,讓人心有戚戚焉。《不夠善良的我們》28句最真實的人生金句以下細膩又揪心的金句,深深讓劇迷感動不已,一起來看看你最觸動的是哪一句。《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1:「我跟何瑞之的婚姻生活,沒有不好,就只是,太平凡了」多年婚姻讓簡慶芬深深感覺,好像她的存在,只是老婆、孩子的媽,夫妻之間沒有激情,而且太過平淡。《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2:「我還以為40歲真的不惑,原來只是煩惱變另一種。」人到四十,依舊有許多徬徨與困境,這也讓許多觀眾追劇時,忍不住對照自己的生活,強烈共情角色,看著他們,好像也看到自己的故事。《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3:「你們不是跟我說,只要認錯,就會被原諒嗎?」何瑞之兒子因為不解父母為何分居,開口問了爸爸:「你們不是跟我說,只要認錯,就會被原諒嗎?」他想知道為什麼爸爸不願意原諒「做錯事」的媽媽?《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4:「我真的很努力的,放大了那些小小的幸福。」結婚多年的簡慶芳說到,「我真的很努力的,放大了那些小小的幸福,但是我知道,它其實只是千篇一律,日復一日。所以我該幫我的日復一日,找個假想敵。」《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5:「我好像已經很久,都沒有那種『好快樂』的感覺了。」「我好像已經很久,都沒有那種『好快樂』的感覺了,大概是因為我不知道還可以追求什麼?」這大概是婚姻生活中大家心裡的疑問吧!《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6:「我們以為我們正在追求快樂,但其實,我們真正熱愛的很可能是痛苦。」「快樂其實是用痛苦累積來的。有沒有可能我們以為我們正在追求快樂,但其實,我們真正熱愛的很可能是痛苦。」這樣的人生感嘆,妳也有嘛!《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7:「四十歲沒有權利去想你喜歡的事,四十歲只能去想未雨綢繆的事。」單身未婚的Rebecca計算著到底要存多少錢才足夠退休,結果越細算月心累,仔細一算才發現自己根本不可能50歲退休。只能說每個人都過得好不容易。《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8:「我真的已經累到⋯⋯你們懂我的意思吧。」林依晨的第一視角讓人感受她生活中的無奈!「我每天要做別人的,老婆、媽媽、女兒、媳婦、員工、一個愛地球的好人。我真的已經累到⋯⋯你們懂我的意思吧。」《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9:「你手上有什麼牌全部攤給人家看,這樣不輸才怪。」「人性就是這麼犯賤,所以我們要保持一點神秘感,這樣子才能讓人有掌握不住的感覺,你手上有什麼牌全部攤給人家看,這樣不輸才怪。」這樣的人生哲理妳參透了嘛?《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10:「你確定五十歲前能存到兩千萬,然後退休?」「你有沒有想過,你會活到幾歲?那你五十到八十的錢存夠了嗎?我告訴你,起碼兩千萬。你確定五十歲前能存到兩千萬,然後退休?」還是認真工作吧!《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11:「我一定要過得比她好,這樣子日子過起來是不是就會有目標、有痛苦?」林依晨飾演的簡慶芬,將許瑋甯飾演的Rebecca視為假想敵,暗中比較著自己與對方誰更成功,卻也因此陷入了執著。或許這樣的比較,平凡的生活才能泛起連漪。《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12,「這裡就是你的家,以後不許你再搬家」何瑞之想給漂泊的Rebecca一個家,兩人一起去看房子時,他遞出了房子鑰匙,希望兩人可以固定生活下來,但兩人的愛情不被何媽媽祝福,最後無緣分開。《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13:「放棄就沒有贏的可能了」何瑞之與 Rebecca分分合合,簡慶芬則在一旁試圖插足兩人之間,一開始何瑞之是有保持界限的,他不願意放棄這段感情,沒想到簡慶芬卻執著要贏得他的心。《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14:「遠香近臭,到手的怎麼樣都不順眼。」沒結婚前,何媽媽是很喜歡簡慶芬的,不過經歷婆媳關係的長期磨合,兩人也開始心生嫌隙!《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15:「跟我分手是對的,這樣你才會是我心裡『永遠的微笑』」感情中往往都是這樣!到底要當男人心中那個遺憾,還是留在他身邊卻不開心呢?這問題真的考驗夫妻間的感情啊!《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16:「我不想被困在這個屋子裡日復一日。」厭倦在家的無聊日子,簡慶芬不想離職說道,「我不想被困在這個屋子裡日復一日,我也想去跟同事聊聊八卦,然後穿得很漂亮去見客戶,我也需要證明我不只是你何瑞之的老婆。」《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17:「很多事你不面對,就不會成為過去。」Rebecca只要提起與何瑞之的一段情,Rebecca就會避而不談,因為這段感情,始終影響著她,並沒有成為過去式。《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18:「我根本沒有贏,這一切只是因為我的敵人棄權了。」當「情敵」主動放棄時,身為最後贏家的自己,似乎也感受不到真正的快樂。《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19:「你到現在都沒有發現,自由業是沒有自由的。」「自由工作者」看似自由自在,可以隨時掌握自己的時間,但其實自由業才是最需要24小時待命的,凡事都必須要自己按部就班完成。《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20:「這世界上的不放棄有兩種:一種是主角的,一種是配角的。」「這世界上的不放棄有兩種:一種是主角的,通常被讚譽為深情、堅毅,又感人肺腑;一種是配角的不放棄,觀者稱之為壞,死皮賴臉。」我們都「不夠善良」也「不夠完美」,也都會做出別人認為「自私」的不智選擇。《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21:「到底為什麼我要為了自己只是一個人,而覺得自卑、覺得抱歉?」單身的「大齡女子」連吃飯都被歧視,甚至感到自卑或抱歉?從劇中不難看出,社會給單身女子的不友善態度,Rebecca就深深感受到。《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22:「剛剛才知道我的人生是負面教材。」「我這麼努力耶!連一個問我今天好不好的人都沒有,我又不投機不取巧,靠自己的實力忙到沒有朋友,剛剛才知道我的人生是負面教材。」原來單身大齡成了真的讓人感到無奈!《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23:「快樂一個人,難過一個人,生病還是一個人,我就很害怕這種寂寞。」一個人的時候最怕寂寞,不論你是單身或是正值失戀,一定心有戚戚焉,唯有透過忙碌的節奏,才能暫時忘掉孤獨感。 《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24:「以後不要再隨便把應該得到的東西讓給別人,不然你一定會非常後悔。」失去後才深感體悟,輕易把已經握在手中的「機會」讓給別人,多年後才發現妳併不快樂,而且內心的悲傷怎麼樣也無法痊癒!《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25:「一個人只要解決『孤單』這一題就好,兩個人就會生出一大堆的麻煩。」婚姻生活中最有感,結婚後不只柴米油鹽的小事,還包括家人工作等大事,比起一個人吃飽全家飽,一個人真的簡單多了。《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26:「人性是不是很滑稽,沒有得到的,永遠更迷人。」事實就是如此,得不到的永遠都是最好、最值得想念的。但是試想,當初如果是Rebrcca跟何潤之的話,結局就不一樣了嘛?《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27:「為了抵達目標,必須先經歷多少痛苦,你計算過嗎?」這就是人生,有時候只是短暫的快樂,妳卻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不論是身材、工作,甚至是人與人的關係。《不夠善良的我們》金句28:「明天一定很幸福」何瑞之與Rebecca兩人還是把彼此藏在心底,兩人做了一場夢,夢裏他們組成家庭,有了孩子,何瑞之責怪Rebecca加班晚歸,Rebecca則保證隔天不加班會煮五菜一湯給老公孩子,而何瑞之一句「明天一定很幸福」,睜開雙眼眼後,眼淚落下來,現實中躺在身邊的人,卻不是夢中人。延伸閱讀:.不幫忙洗衣煮飯帶孫,死前把所有財產花光!呂秋遠教如何當受歡迎婆婆.婆婆要求媳婦負責拜夫家祖先!網友:結婚一家人,分遺產變外人.媳婦不煮年夜飯,婆婆碎念以前都做到死!網友:多年媳婦熬成婆抓交替?※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5-02 養生.家庭婚姻
單親網紅媽自認當小三5年對不起元配,心理諮商師曝婚姻中男方外遇常見2原因,如何有效修補婚姻關係?
以親子互動在網路社群上活躍的網紅饅頭媽(林榆芯),昨天她發文承認當他人婚姻中的第三者,長達5年,並向正宮道歉。饅頭媽表示,自己21歲離婚,成為單親媽媽,體會到許多酸甜苦辣,也因為忍受不了孤獨感,犯下了錯誤,介入別人家庭,從無意到無法挽回。5年的婚外情,她感到內疚,去年曾真心誠意向正宮道歉,雖然對方並不認可,也依然願意再次道歉,為自己的過錯負責。精神科醫師:禁忌關係多源自於這種心理作用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人們對於社會上較為禁忌的關係特別想要追求,是因為有「冒險」的感覺,可為個人日常生活帶來刺激和新鮮感,這些關係同時可能是一種逃避日常壓力和規範的方式,給人帶來逃離現實的自由感。心理諮商師解析男性出軌常見2原因心理諮商師林萃芬表示,婚姻中男性出軌,不少是「沒設定好界線」,自我催眠彼此只是聊得來的朋友,另一方面則是在婚姻關係中自覺得不到愛與性而「受挫」,缺乏溝通協調的機會與空間,轉而向外尋求。男性對婚姻生活的滿意度,很大一部分來自「性生活」,女性則是「情感交流」占較大比重;新婚甜蜜期過後,因「生養小孩、工作」等因素,女性重心放在生活與孩子身上,容易忽略到男性需求,拒絕男方的次數多了,長此以往丈夫感到灰心,關係恐進入倦怠壓力期,最先被犧牲掉的就是性生活。「但關係到後期會逆轉。」林翠芬表示,許多個案是等到孩子大了,妻子開始向丈夫討愛時,反而被拒絕;彼此之間溝通的橋樑早已年久失修,有人覺得「老夫老妻了,要談論感受、發生親密行為不知從何起頭」,但許多個案是男方在婚姻中轉而向外尋求性,甚致是愛。夫妻之間床笫之事不宜成為權力的戰爭林翠芬說,夫妻之間都要重視性的重要性,不少關係容易將性武器化,將不滿、憤怒的情緒「用拒絕發生親密行為來懲罰對方」,久而久之彼此的相處氛圍成為「性權力的拔河」;這類問題若到關係後期,常被冠上「老夫老妻」而被擱置,其實都是關係早期埋下的創傷。對於夫妻關係的經營上,林翠芬建議,即使關係進入倦怠壓力期,都要好好正視彼此「性與情感」的生活,保留體力、時間給對方,把情緒調整好,營造出好的氣氛,從中感受到愛與被愛。失婚者挑選伴侶往往朋友或同事出發,婚姻如果出現裂縫可向諮商師尋求協助「台灣單親媽媽、爸爸或是重組家庭在台灣已並不少見。」林翠芬說,離開婚姻的雙方,未來尋找合適伴侶時,並不會針對「已婚族」,通常是身邊朋友,辦公室同事,「常常有機會互動的對象」相處之下關係愈來愈親密,慢慢地愈走愈近,才從朋友變成情人關係。愛情有時候像是流沙,一開始不覺得自己陷進去,等到發現時早已動彈不得,雙方可能都覺得「只是聊得來的朋友」,因此沒有在一開始就設下界線,不斷自我安慰只是互動很開心得朋友,但往往就在這過程中跨過那條界線。林翠芬鼓勵,夫妻雙方在關係當中,如果有需求都可以提出來與伴侶討論,而有時候關係中的討論空間不存在時,也可考慮透過第三方,尋求心理諮商師的協助,引導說出彼此在關係中的感受;但實務上通常是丈夫被發現後,為了挽救婚姻才尋求諮商,若是單純性不滿足的外找,回歸家庭比例高,但若是情感、心理需求都向外尋求且被滿足,已是愛情的成分,而性只是衍伸的產物,這時要回歸家庭通常比較困難。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18 焦點.健康知識+
「山豬」38歲英年早逝令人唏噓!醫列5大短命因素,久坐、熬夜追劇都是危險生活習慣
根據內政部公布的「111年特定死因除外簡易生命表」,民國111年國人一般平均壽命為79.84歲。因此《瘋神無雙》節目班底、藝人「山豬」,在40歲不到的年紀就猝逝,令許多觀眾唏噓,更讓家人朋友們感到格外遺憾。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指出,壽命的長短與基因、運氣、習慣等都有關係,但前二者我們無法掌控,唯有習慣得以改變。他列舉壽命減短的五大排行榜,讓大家可以避開這5大短命因素。壽命減短的5大因素排行榜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就在臉書粉絲專頁《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指出,壽命長短跟基因、習慣、運氣都有關係,其中基因與運氣都不是我們能夠掌握的,他根據歷年各國不同的研究文獻歸納與排出壽命減短的五大因素排行榜,若你能盡量避開這五大短命因素,也較可能獲得更健康長壽的生命。短命因素第五名:失眠台灣失眠人口眾多,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全台有10分之一人口飽受慢性失眠症所苦。國內外許多研究都指出,失眠和心臟病、糖尿病、肥胖、癌症、老年失智症、憂鬱症等都有關係,也讓死亡率增加。但也不是睡越久越長壽。洪永祥說,隨著年紀增長睡眠時間會減短,睡眠時間6-8小時是最長壽的睡眠時間。【洪永祥建議】盡量不要追劇與熬夜,不要把手機與3C產品帶進臥室,平時泡澡運動與靜坐冥想讓大腦學會真正放鬆。飲食方面可以多吃含有色胺酸(Tryptophan)的食物,因為色胺酸在體內能合成褪黑激素,能有效幫助睡眠。富含色胺酸的食物如:全麥製品、大豆、香蕉、優酪乳等;其他有助於幫助睡眠的食物還有蛋黃、牛奶、糙米、小麥胚芽、蘿蔔、南瓜、馬鈴薯、香蕉、豆類、堅果類、全麥麵包、綠色蔬菜、芝麻、燕麥等。短命因素第四名:孤單國外研究發現,孤單、寂寞將使人身心健康衰退加速,減短壽命。孤獨的人罹患中風、心臟病及憂鬱的風險都較一般人來的高。【洪永祥建議】走出網路社交世界或加入一些興趣團體或志願服務,以擴大自己的社交圈,並與有共同愛好或價值觀的人建立聯繫;維持與家人、朋友或鄰居的親密關係,定期與他們聯絡或見面,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經歷,並傾聽他們的故事和需求。另外銀髮族若小孩離家老伴過世還是可以追求自己的愛情,若還是深深覺得孤單難耐,可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了解自己的孤獨感的根源,並學習如何調整自己的思維和情緒; 除此之外,日常培養一些個人的興趣或愛好,如閱讀、寫作、繪畫、運動等,以提升自己的自信和自我效能,並享受獨處的時光;或是養一些寵物,像是狗、貓、鳥等,以獲得陪伴和情感的滿足,並增加自己的責任感和活力。短命因素第三名:久坐大家都知道久坐對健康傷害很大,但現今許多工作者很難避免就是得一直坐著。根據《英國運動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指出,每天久坐超過12小時死亡風險增加38%。【洪永祥建議】想要長壽不論是辦公打電腦或是在家看電視,能站就盡量站,直到腳痠再稍微坐下來,若現實因素不能站,每隔30分鐘左右起身,並且至少稍微走動,或者甚至進行簡短的伸展運動,這也迫使你停止盯著電腦,可以避免眼睛疲勞和乾眼症風險。短命因素第二名:抽菸抽菸較容易早死是毋庸置疑的。吸菸會導致全身所有部位的癌症,包括乳癌、結腸和直腸癌、肺癌、口咽癌、食道癌、胃癌、肝癌、胰臟癌、子宮頸癌、膀胱癌、腎臟和輸尿管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等;癌症及其他疾病的死亡率也會因為吸菸而增加。吸菸還會造成皮膚老化、牙齒變黃外,也可能影響睡眠品質。【洪永祥建議】沒有什麼其他的建議,為了自己跟家人的健康請馬上戒菸,電子煙一樣毒,一樣要戒掉。短命因素第一名:肥胖為何「山豬」一感冒就休克英年早逝?洪永祥指出,除了患有致命的紅斑性狼瘡外,他判斷應該也跟肥胖息息相關。有研究指出,肥胖5年會讓死亡風險加倍;肥胖長達15年的人,死亡風險是一般人的3倍!洪永祥說,很多民眾沒有認知到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但事實上,長期以來國人十大死因中,高達8項都和肥胖有關,包括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洪永祥建議】減重的方式不外乎生活習慣、藥物和外科手術,通常以飲食控制和規律運動等生活習慣為主。努力過半年之後還是減不下來,病態性肥胖就務必尋求醫師的用藥物和手術方式。8種好習慣,平均壽命較長洪永祥最後指出,根據美國營養學會的建議,擁有8種良好習慣的人,平均壽命較長。1.積極鍛鍊身體2.沒有鴉片類藥物成癮3.不吸菸4.控制壓力5.良好飲食6.不酗酒7.保持良好的睡眠8.擁有積極社交關係【資料來源】.臉書粉絲專頁《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4-11 養生.人生智慧
不婚不生也沒兄弟姊妹,老後會孤獨死嗎?做好6件事替老後做準備
台灣不婚單身人數愈來愈多,「一個人生活」已成普遍社會現象。你有是否有思考過,一個人如果不結婚、不生小孩,也沒有兄弟姊妹,那老後怎麼辦?是會晚年生活過得多采多姿,活出自己理想的樣子?還是晚年沒有親人朋友陪伴,在無人聞問的情況下孤獨死去。對此,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詢問大家如何看待「晚年一個人生活」,引起廣大網友訴說自身經驗看法。延伸閱讀 / 孤獨死很悲慘?65歲日本奶奶之死,教我理想善終方式如何看待晚年一個人生活?「一個人如果不結婚、不生小孩,也沒有兄弟姊妹,那老了之後怎麼辦?」針對此問題,大部分網友表示有錢很重要,老了一定要有錢過活!「存一筆錢,老了去老人養老院,開心度過」、「只有自己和錢最能靠」、「有結婚,有小孩,有兄弟姊妹,老了就會有人養嗎?想太多,老了身邊有錢就會有吸引力」、「不管結不結婚,經濟獨立規劃好,對自己該有最基本責任」、「怕沒錢而已,老了有錢依然瀟灑過日」、「年輕時努力存錢規劃老年生活」、「這種人會越來越多,以後甚至成為主流,只要存夠錢,商人會想出好辦法來的!」、「年輕時一定要認真賺錢,有錢了好好規劃後半年生就可以了」、「沒錢才是重點吧!」、「那生小孩又能比沒有小孩,好很多嗎?要有錢小孩才理你啦!沒錢兩老跟垃圾沒兩樣,想開點」、「年輕時多存點,年老時找個專業女看護陪著,等往生後,還留在世上帶不走的都給她吧」、「只要身體健康有錢有朋友其他你就不用擔心啦好好的照你的計劃走,因為我們人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是由自己決定的加油。」、「現在這社會現象,錢可以解決99%的問題,趁現在努力存錢,最重要的是身體健康」。也有網友表示一個人沒什麼不好,就算結婚生子也不一定能保證有依靠。「你知道自己沒有兄弟姐妹還不想結婚,更別說小孩了,那代表你已經心裡做好準備一個人學會孤獨的生活,其實也是可以很充實的」、「就算生了兒女,等你老了你的兒女對你一起不聞不問,甚至直接把你丟到養老院不理你,你養的兒女又有什麼用」、「有孩子就一定會養你嗎?兄弟姊妹就一定會互相幫助?」、「那如果生到把自己砍死的小孩又該怎麼辦」、「結婚未必有小孩,兄弟姊妹未必一直活著!孤獨是人人都必須克服的關卡,沒有哪個人能例外,心靈不孤獨比較重要」、「趁年輕就要先規劃好老年的生活,子女不一定會孝順你,養老是自己的事,不想拖累別人」、「就算結婚,有小孩,小孩未必會照顧你,老伴可能會先你一步離開」、「兄弟姊妹兒子女兒 不要來坑你就很好了 當今社會啃老的一堆」。多數網友覺得一個人生活很好,但要提早做好人生規劃。「要為自己老年生活多做打算,理財與保險該規劃就要規劃」、「顧好自己,人生是自己選擇,不是生了小孩結了婚」、「可以申請長照2.0」、「年輕時先買好醫療保險、長照險」、「養寵物陪伴,毛孩不會給你惹事,叛逆跟頂嘴。主人就是牠的唯一」、「住養老院,會有一堆老人跟你作伴」、「且戰且走,還是用陸戰隊教我的這種人生觀:面對、征戰、失能、放手」、「不管有沒有結婚、有沒有親人,凡事都要先有規畫、未雨綢繆,餘生就會過得非常精采」、「人生而孤獨,想當然爾也是孤獨的走」、「一個人的生活最怕生病」、「這和年齡和有無親人無關,應該問一個人衰弱病痛身邊沒人照顧時怎麼辦」、「規劃好自己,其實別擔心!船到橋頭自然直」。年輕「做好6件事」替老後做準備對於一個人如果不結婚、不生小孩,也沒有兄弟姊妹,老了之後的生活,以下是一些建議:1.經濟規劃和儲蓄:經濟獨立非常重要!建議要盡早開始儲蓄和投資,以確保在老年生活中有足夠的財務支持。2.保持身體健康:健康是一切的基礎,要注意飲食、運動、定期健康檢查,以及避免不良的生活習慣。3.良好的社交活動:即使是一個人,也可以通過參加社交活動、加入俱樂部或志願者團體等方式來擴展社交圈,建立友誼和支持系統。4.寵物陪伴:有許多研究顯示,與寵物相伴可以減輕孤獨感,增加生活樂趣。養一隻寵物可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5.長期照護計劃:考慮未來可能需要的長期照護安排,例如申請長照2.0或者購買長期照護保險,以應對老年期間可能出現的健康問題。6.提前做好老年生活規劃:年輕時請提前做好生活規劃,包括居住地點、生活方式、健康照護等,以確保老年生活過得充實而有品質。不管你是否有結婚生子、有兄弟姊妹,或者是一個人生活,都可以把生活過得很充實、幸福,關鍵在於如何規劃和經營自己的生活,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充實且快樂的度過每一天。延伸閱讀:.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不婚不生獨居養毛小孩變多!寵物取代新生兒陪伴主人紓壓填補寂寞.後青春的友情,學會不執著!人生的道路上各自有了選擇,最終走上不同道路
-
2024-01-26 焦點.健康知識+
傳長輩圖有益健康!外國研究:老年消化疾患易感孤獨,長輩圖增互動成解憂神器
迎接農曆新年返鄉團聚,別忘注意長輩身心狀況。根據美國最新研究發現,老年人患消化系統疾病,更易感到孤獨和憂鬱。專家表示,別小看傳長輩圖,這是增進人際互動的解憂神器。老年消化疾患易感孤獨這項研究在2023年9月發表於「臨床腸胃病學和肝臟病學」期刊,以2008至2016年密西根大學健康與退休研究約7110名在美國50歲以上民眾與配偶數據分析,根據有無罹患消化系統疾病的老年人,孤獨、憂鬱和社交孤立的發生率進行探討。結果顯示,56%受訪者患有消化系統疾病,這些人當中超過6成感到孤獨,甚至12.7%患嚴重憂鬱症;沒有消化系統疾病的受訪者,約有55.6%感到孤獨、7.5%患有嚴重的憂鬱症。換句話說,患有消化系統疾病年長者,孤獨感較高,且與罹患中度至重度憂鬱症有高相關性。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邱弘毅今天透過新聞稿說明,他認為,雖然無法釐清胃腸道疾病與孤獨、憂鬱及社交孤立因果,但可確認彼此間相互關聯。隨著高齡社會的到來,許多慢性病常伴隨心理因素,身心共病現象需要大家多留意與重視。長輩圖增互動成解憂神器邱弘毅建議,根據這項研究結果可以提醒台灣相關科別醫師,在診療老年腸胃疾患問題期間,同時關注年長者的心理狀況,有需要時可協同臨床心理師處理心理健康相關問題,對於治療胃腸道疾病的成效會更顯著。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也有同樣看法,她希望精神科以外醫師有能力辨別患者是否有心理問題需協助,建議將憂鬱症指引納入不同專科進修重點,成為必修課或共同科目。當民眾出現以不同身心形式表現的憂鬱症時,如消化問題不一定要直接去看身心科、精神科。葉雅馨說,隨著年紀增長,會越來越需要子女關心與陪伴,建議晚輩增加關心與互動頻率,如長輩圖訊息就是好工具;若發現長輩有孤獨感或憂鬱情緒,可透過先辨識和2個月前生活作息和身體狀況差異,教長輩在家也能和親友互動的方式與鼓勵長輩在行動範圍內建立運動習慣。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能長壽.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04 醫療.精神.身心
正面看待長輩圖! 「經常性社交清單」有助排解老年孤獨、降低憂鬱症風險!
你今天收到長輩圖了嗎?長輩圖有助於減低憂鬱症風險一張風景或植物的照片,搭配祝福的文字傳給身邊朋友,是許多長輩開啟一天的方式,或許不少年輕族群會覺得不煩奇擾,但長輩圖能夠協助長者排解孤獨、遠離憂鬱。董氏基金會表示,不少研究證實孤獨、缺乏社會支持,會增加罹患憂鬱症風險,建議列出「經常性的社交清單」,尤其別小看長輩圖,不少長者一天不發,親友還會去詢問子女是否有意外發生。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雖然長輩圖對年輕人來說有些古板,但應正面看待,收到長輩圖問候時,代表有人每天注意你、關注你。曾有位長輩常常收到朋友的長輩圖,突然某天沒有收到,因此特意去關心他的兒女,確認是否安全無虞,所幸最後並未有任何意外發生。建立經常性的社交清單,從長輩圖增加「雙向互動」減低孤獨感民眾可以建立經常性的社交清單,至少從長輩圖開始,非常簡單上手。葉雅馨提醒每天早上也有長輩會分享喜歡的音樂,「分享過程中,雖然不一定得到回覆,但至少讓對方知道你的近況。」若能成為開啟聊天互動的契機,「雙向互動」對孤獨感減低更有效。定期和朋友聚餐、出遊,都是排解孤獨的好方法。一個月可安排一次和朋友聚會,在電話約定日期、安排聚餐的過程中,其實也產生了人際互動,保持生活的新鮮感。長者可透過以下三方式,避免因孤獨影響身心健康:首先,嘗試「感覺有被關心」希望被拜訪或問候,但晚輩無法滿足期待,可試著理解期待落空的可能原因,體諒對方並知道自己是被關心的。其次,「主動營造喜歡的感覺」將期待化為行動主動為親友、晚輩做一些利他的事情。最後,則是「計畫性的預防孤獨」安排每天的日常生活、每周的例行計畫,與每月的目標。葉雅馨說,若想要排解老人孤獨,可以漸進式完成,先設定一個容易達到的目標,依序階段性達成小目標、中級目標到養成習慣,目標間可規畫增強的獎勵,像做一件喜歡的事或獲得一個物品,鼓勵自我建立起好的生活方式,是預防憂鬱症的基本功。建議親友可鼓勵長輩接觸使用3C產品,教導親友如何透過手機、平板進行視訊通訊,一方面可解思親之情,如果觀察到他們茶不思飯不想,已有憂鬱或失智症狀,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03 焦點.健康知識+
退休睡眠與飲食大亂 吃10多顆藥血壓仍難控!6面向調整降慢病風險
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國人平均壽命增加,很多人退休後生活作息大亂,藥是愈吃愈多,病情失控。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長暨老年醫學科主任蔡岡廷認為,慢性病仍有機會逆轉,藥也不一定會愈吃愈多,關鍵在生活型態要調整,才能實踐健康人生。退休睡眠與飲食大亂 吃10多顆藥血壓仍難控一位70歲的黃先生,退休後出門機會減少,睡眠作息與飲食規律大亂,血糖、血壓即使增加藥物吃到10多顆藥還是難以控制。蔡岡廷說,患者直到調整飲食內容與睡眠作息、控制菸酒,並安排很多團體活動,結果在藥物減少下,他的血壓、血糖與各種生理指數反而改善。全球每年超過4千萬人因基因、生理、環境和行為等長期累積成慢性病死亡。蔡岡廷指出,透過生活型態調整,包括以飲食模式、身體活動、睡眠、壓力管理、避免菸酒等危害物質、正向社會連接這六大面向,可以降低風險。孤獨感對人體的危害 相當於每天抽15根菸但很多人忽略了社會連結的重要性,年紀大或退休以後就孤獨生活。美國醫界研究顯示,孤獨感對人體的危害,相當於每天抽15根菸,卻經常被忽略。蔡岡廷提醒,民眾要多留意自己或親友,感覺有需要時,可以找「生活型態醫學」相關高齡科或老人醫學科協助,確認是否需要相關治療。生活型態醫學指的是,基於醫學證據,就飲食、生活、睡眠等生活方式介入預防或治療。衛福部正擴大推動醫療院所受過訓練的臨床醫師,給予服用多種藥物的患者治療建議與「藥物整合減量」協助,並將生活方式改變,視為疾病治療和逆轉的第一和最重要療法,達到預防、治療及扭轉疾病目標。蔡岡廷指出,預防與控制慢性病的關鍵因素,包括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有效壓力管理、充足睡眠、避免有害物質攝入和積極的社交互動。這些要素的融合,不僅可以預防和治療許多慢性疾病,還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強免疫力和心肺功能、提升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
-
2023-12-27 養生.家庭婚姻
成為媽媽後為什麼這麼孤單?不是不喜歡育兒生活,而是幾乎沒有社交生活,朋友都不見了
養育子女的孤獨感有其特殊性。美國曾做過一項研究,對1,300多名母親進行了調查,發現其中80% 的人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朋友,58% 的人感到孤單。許多人成為父母之後產生憂鬱傾向,雖然朋友不一定能阻止或緩解生活中的不如意,但失去友誼肯定加劇憂鬱狀況。成為媽媽後,很多朋友自然而然不會聯繫你了,即便是你曾經認為很重要的朋友,不管是知道你很忙,還是體貼你很忙。 而有些朋友是你不經意忽略的,總之,當你好不容易有時間想說說話,你根本不知道可以找誰。友誼就這麼淡掉了有時候,這種轉變是持久的。因為當你成為父母,一段時間後,可能你的朋友漸漸如同你一樣,也成為了父母,你們聯繫的機會就更少了。而你也必須承認,這些友誼的失去,你也有責任,因為你把心力都放在照顧孩子上,致力於撫養優秀的孩子可能會讓你完全忽視自己的內心,無法避免去忽略朋友,而且是一段不短的時間。友誼就這麼淡掉了......全職媽媽的孤獨感會特別深刻,還會有其他複雜的情緒:內疚、悲傷,可能還有恐懼。或許過去的你曾經為自己擁有如此多好朋友而感到自豪,但現在卻連找個人說話都很難。有時候你不免擔心,如果一直這樣下去,不能重拾舊的友誼或培養新的友誼,你的社交生活將會如何?絕不是只有你有這種感受!成為父母以後,很多人都孤單得不得了。當孩子還小,經常必須獨自與小小孩相處,但卻無法進行對話,而當他們大一點了,就算會講話了,他關心的也跟你完全不同,除非你想談論恐龍和娃娃今天要穿什麼衣服。許多數據也指出我們這代人,能獲得的真摯友誼遠比前幾代人要少。這與社交媒體帶來的溝通便利性有關。你可能有很多一次性的人際交流,有所謂的網友,但這算不上是優質的友誼。即便不談社交媒體,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朋友就是會不斷減少,這是源於我們對時間做出的安排。我們會只想與頻率對,有志一同的人來往。年紀越大,越能體認時間的寶貴。養育子女的孤獨感有其特殊性美國曾做過一項研究,對1,300多名母親進行了調查,發現其中80% 的人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朋友,58% 的人感到孤單。許多人成為父母之後產生憂鬱傾向,雖然朋友不一定能阻止或緩解生活中的不如意,但失去友誼肯定加劇憂鬱狀況。當你成為母親後,你的朋友突然分為三類:沒有孩子的人、有孩子的人、因為孩子而成為朋友的人。正常情況下,你很難繼續和沒有孩子的朋友們一起出去玩,因為你的活動往往有時間限制,無法在外面待那麼晚不回家。而更殘酷的是,沒有小孩的朋友往往無法和你聊你目前生活的重心──你的孩子。他們對這個話題沒有經驗、沒有共鳴,也沒有興趣。該怎麼辦呢?現階段的你最好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友誼。年輕時的友誼可能會讓人全心投入,但在有了孩子以後,你的朋友可能是你孩子補習班同學的媽媽、運動教練,先不論這到底算不算友誼?但你們已經具備了成為朋友的先決條件──有共同的話題。從生活中可以實際接觸到的人開始,敞開心胸去結交朋友,像是帶孩子去公園運動時,或許你可以觀察一下,有哪一位家長沒有低頭滑手機,很投入在帶著孩子運動中,或許他就會是你可以結交的朋友。先從有連結開始,不要害怕認識新朋友,找尋志同道合的人,能體諒你身為母親的角色,朋友本來就是貴在知心,而非數目。延伸閱讀:.父母離婚後男童心碎:爸媽成了別人的!當初承諾愛自己,卻只偏愛弟妹.媳婦最想要的婆婆人選!尹汝貞:「不喜歡就不見面,幹嘛製造問題」.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12-11 失智.大腦健康
開始健忘是正常老化還是失智徵兆?醫揭判別基準及改善方法
.輕度認知障礙是失智「前驅期」.多運動、保持社交可以鍛練大腦.及早介入有機會逆轉病態性老化家中長輩最近行為出現異常,早上忘了吃藥、出門忘記帶鑰匙、想不起來到超市要買哪些菜,健忘情形愈來愈頻繁,因此心情相當鬱悶。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隨著年紀增長,記憶力逐漸退步,除了是正常老化現象,也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影響日常生活 是判別基準許多人對記憶衰退感到恐慌,擔心是不是得了失智症?陳亮宇表示,輕度認知障礙與失智症的差別,主要是「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輕度認知障礙的認知能力雖然部分損害,但仍可以照顧自己、有獨立自理能力,而且能明顯感覺到做事情的流暢度跟以往大不同。因此,容易情緒挫折,後續出現憂鬱、失眠、暴躁等症狀。失智症除了記憶力衰退、判斷力變差,忘記的事情經提醒也完全沒印象,會用否認或以自己的方式來述說事件過程,其生活能力會持續下降。輕度認知障礙被喻為「失智前驅期」,目前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中,失智症盛行率約7.8%、輕度認知障礙約18.8%,每年約有10至15%的輕度認知障礙個案會轉變成失智症,一旦確診則無法逆轉。及早介入 有機會恢復正常輕度認知障礙介於正常老化與罹患失智症之間的過渡期,因各項表現不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常被誤認為只是年紀大了,易錯失早期治療黃金期。陳亮宇建議,多關心家中長輩,細心留意精神狀態、異常反應,輕度認知障礙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可先以「失智症十大警訊」自我檢測,搭配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使用,或是就醫進行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陳亮宇提醒,早期介入輕度認知障礙,有機會恢復正常認知功能,或是延緩進入失智症病程。在預防及改善方面,可透過學習新事物多鍛鍊大腦,例如參與據點活動、參加社區大學課程等。人際互動也相當重要,社交行為能夠刺激大腦;另要多運動,促進血氧含量、腦部血液循環,避免昏昏沉沉想睡覺,落入作息不正常的惡性循環。正常老化、輕度認知障礙、失智症的差異.正常老化:常常忘東忘西,經旁人提醒可想起來,日常生活自理沒問題。.輕度認知障礙:自己會感覺記憶力、判斷力變差,但不會影響日常生活;經過治療可恢復,忽略不理則會演變成失智症。.失智症:記憶及各項認知功能嚴重退化,無法自我照顧,忘記的事情經提醒會否認。改善輕度認知障礙5方法1.保持學習力:防止或延緩腦部老化。2.多強化社交:人際互動能降低孤獨感。3.規律運動:促進全身及腦部血液循環。4.均衡飲食:強調食材原態的「麥得飲食」。5.正常作息:避免日夜顛倒混亂,規畫日程安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03 焦點.長期照護
超單身世代來臨 打造互助共老生活圈獨居也能是安全幸福的選擇
每個人都會老、都會變成一個人,高齡化加上少子化,以及現代人晚婚、不婚、離婚、喪偶等因素,獨居將會是未來趨勢。當退休後的景況不是想像中的含飴弄孫、與另一半攜手偕老,面對「獨老」該如何安然自處?超高齡社會來了,你我都可能是獨居老人。根據統計,目前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約18%;國內高齡獨居住宅數已逾57萬戶,跟10年前相比,增幅近一倍。少子化嚴重,未來高齡獨居或老老同住將會愈來愈常見,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2022年針對六都長者進行調查,20%的民眾認為自己的身心理健康狀況不好,更有一半的長者最近三個月沒有任何的社會參與。減緩老年孤獨 以初老服務老老你曾想過自己老後的生活會是什麼模樣嗎?老盟秘書長張淑卿說,獨居老人宅數快速增長,不論是自願或非自願(離婚、分居、喪偶),獨居已經不是悲慘的選擇,更可能成為十分普遍的生活方式。如何讓老人安好在家鄉,社區的互助力量非常重要,老盟推動「幸福獨居共好社區計畫」,希望培力志工進到獨居長輩的家中去陪伴關懷,或透過電話問安、送餐或共餐消弭孤獨感,進而協助「安全獨居」。衛福部公布的《高齡社會白皮書》提到,政府應以促進老人健康與社會參與為主,呼應高齡永續發展,老盟持續致力相關政策倡議,「社區共好暨孤獨處方箋」計畫以互助服務模式培育志工,初老幫助中老、老老,形成緊密的在地生活圈。張淑卿強調,迎接獨居時代,人身安全是最基本的前提,運用中高齡及高齡人力,讓「在地人照顧在地人」緩解孤單,長者也能夠獲得更親近的服務。破除老人=衰弱的刻板印象衛福部部長薛瑞元表示,獨居代表一個老人或是雙老住在社區中,大眾對獨居的印象是「他們很孤單」、「跟社會沒有連結」、「弱勢需要幫助」,但刻板印象跟實際狀況可能有落差,不見得所有個案都是悲苦或弱勢,有些長輩喜歡獨處而選擇一個人生活。獨居與幸福聯結建立在安全之上,協助的措施要個別化,視需求提供適切的服務和支援,也能過自主健康有意義的老後生活。社家署副署長周道君分享目前高齡政策發展趨勢與藍圖,在家戶人口數愈來越愈少的情況下,自主跟自立很重要。人口結構老化有隱憂,也帶來新的機會,例如銀髮產業發展、創造就業機會、潛在人力資源增加。當65歲以下的工作人口變少,更應促進高齡者職場連結,志工也是高齡人力再運用的方式之一,社區主動去發掘這群人、進行培力,讓他們有事情做,建立自主性和被需要的價值感,對身心健康有加分效果。社區永續共好 打造幸福好所在老盟自2022年起,開發「幸福獨居好朋友」互助服務模組,讓社區互助永續量能最大化,今年與11個社區夥伴共同建立獨居不孤獨的幸福生活圈。其中,還納入了時間銀行的運作概念,以及睦鄰志工計畫、巷弄長照使用AI科技、部落互助合作等,整個社區動起來關注獨居問題。每個社區都因地制宜發展出永續共好的方式,也讓獨居長輩遇到困難時,有人可以伸出援手,建立新的社會鏈結,產生良善的信賴關係。睦鄰相伴、強化社會照顧支持體系,讓社區中有愈來愈多元的關係連結,獨居也能是安全幸福的生活選擇。
-
2023-11-25 養生.抗老養生
「孤獨」增死亡風險!美國研究:優質社交勝過朋友多,有益長壽
與20年前相較,美國人社交時間愈來愈少,獨處時間愈來愈多;醫學雜誌BMC Medicine發表研究顯示,社交活躍不僅生活品質較好,還可長壽。研究人員說,社交關係品質好比朋友多更重要。優質社交勝過朋友多這項研究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對調查對象追蹤十多年並收集孤獨感(Loneliness)數據;愈來愈多證據顯示,孤獨有礙健康,導致焦慮、心臟病和癡呆。根據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最新研究,未與親人見面、沒有每周參加團體活動,或經常感到社交孤立,例如獨居又少有親朋來訪,可能增加死亡風險。舊金山加州大學老年病學家和安寧療護醫師佩里西諾托(Carla Perissinotto)甚至認為,很難找到任何一種健康狀況不受孤獨影響。蓋洛普(Gallup)今年的民調發現,17%美國成人表示受訪前一天感到很孤獨。衛生部今年5月曾發表諮詢報告,聲稱缺乏社交聯繫與每天抽15根菸一樣危險。格拉斯哥大學研究人員分析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資料庫45萬多名38至73歲參與者數據,約過12.5年,3萬3000人死亡,其中5000多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員指出,從未有家人朋友拜訪者的死亡風險最大,較每天有人拜訪的人增加39%。孤獨將增加癌症存活者的死亡風險長期孤獨也有損睡眠、併發疾病。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醫學院教授泰拉恰諾(Antonio Terracciano)說,孤獨帶來的不舒服與痛苦感受將造成壓力,讓人易生病。他在另一研究中分析約49萬人的資料,發現孤獨恐增加罹患帕金森氏症風險;早期研究認為孤獨與癡呆症也有關。其他研究顯示孤獨將增加高血壓、中風和憂鬱症風險,甚至發現,獨居成人死於癌症的風險恐增加,孤獨將增加癌症存活者的死亡風險。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延伸閱讀:.長壽的祕訣其實很簡單 新研究曝只要多做一件事.日本人長壽秘密! 納豆「納豆激酶」有益心血管、遠離三高風險.生老死不可避免,但「病」卻不一定!洛桑醫師揭開健康長壽的關鍵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8 醫療.精神.身心
長輩有老人憂鬱症嗎?失眠、情緒低落、食欲不振...8種症狀出現2種要當心
台灣老人憂鬱症的盛行率是相當高的,根據台灣老人健康調查報告顯示,65歲以上的老人憂鬱症的盛行率約為6.22%。此外,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的一項研究指出,65歲以上的老人中,約有18.7%的人有憂鬱症狀,其中女性的盛行率高於男性。老人憂鬱症是什麼?憂鬱症狀是指情緒低落、失去興趣、情感疏離、自我否定、無助感、睡眠障礙、食慾改變等一系列身心症狀的綜合表現。在台灣,老人憂鬱主要表現症狀.孤獨感: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朋友圈子越來越小,家人也有可能遷移或去世,導致老年人感到孤獨和沮喪。.失去親友:老年人在生命的後期,往往要經歷許多失去,例如親友的離世,這會引發憂鬱情緒。.身體不適:老年人因為身體機能下降,容易出現長期疾病或疼痛,這些不適會導致心情煩躁、失眠等憂鬱症狀。.經濟問題:有些老年人退休後沒有足夠的收入或退休金,導致生活壓力和憂鬱情緒。.身心疲憊:老年人在照顧家庭和孫子孫女的同時,也需要照顧自己,這樣的負擔會讓他們感到疲憊和壓力。老人憂鬱症的症狀有哪些?1.情緒低落或沮喪,感覺沒有興趣或快樂的事情。2.失眠或睡眠困難,可能是入睡困難或早醒。3.食欲不振或過度進食,可能是體重增加或減輕。4.身體不適,例如:頭痛、胃痛、肌肉酸痛等。5.缺乏活力,感到疲倦、無力或動作緩慢。6.記憶力下降或集中力減退。7.自責、憂慮或恐懼,可能是未來感到沒有希望或無助。8.社交退縮,避免與家人和朋友互動,可能是因為感覺孤單或沒有價值。有上述這八種憂鬱症症狀,如果持續2週以上,可能需要尋求醫療協助,確定是否為憂鬱症。老人憂鬱症的治療老人憂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無法享受生活、自卑、自責、無助感等症狀。如果長期得不到治療,不僅會影響老人的生活質量,還可能導致自殺等嚴重後果。以下是幾種老人憂鬱症的治療方法說明。.心理治療心理治療是治療老人憂鬱症的方法之一,可以幫助老人改變消極的想法和情緒反應,提高自我價值感和自信心,增強應對壓力的能力。心理治療包括:認知行為療法、人際關係治療、團體治療等多種方法,適合不同程度的老年憂鬱症患者。.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是老年憂鬱症的常見治療方式之一,主要使用抗憂鬱藥物,這些藥物能夠影響腦內的神經傳遞物質,提高患者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用藥的劑量和頻率,以及可能的副作用和禁忌症,並與治療醫師保持良好的溝通,協助醫師進行治療。.運動治療運動治療是一種非藥物治療方式,可以提高老年患者的身體健康狀態,減少憂鬱症狀的發生。運動可以釋放身體的負能量,減輕壓力和焦慮,同時也能夠提高免疫力和身體的代謝功能,改善睡眠和食慾等問題。整體而言,老年憂鬱症的治療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治療方式,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運動治療等,以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此外,還需要加強老年人的社會支持,鼓勵其積極參與社交和文化活動,像是參與樂齡學習中心課程,據點活動或是公共托老中心,建立長者的生活圈,提高自我價值感和生活品質。老人憂鬱症與自殺防治憂鬱症是高齡人口自殺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些年高齡自殺率逐漸上升,台灣老人自殺防治面臨的挑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高齡化問題:台灣老年人口比例逐漸提高,加上社會大眾的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的改變,老人自殺問題日益嚴重。.心理健康問題:老年人的生活環境狀況、身體健康狀況、家庭支持系統等多種因素都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狀況,進而導致自3.社會孤立問題:許多老年人因為疾病、子女遷徙等原因,往往面臨社會孤立的問題,缺乏社會支持與關懷。.社會孤立問題:許多老年人因為疾病、子女遷徙等原因,往往面臨社會孤立的問題,缺乏社會支持與關懷。在面對高齡族群自殺率上升的挑戰時,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增加社交活動和支持:老年人往往會感到孤獨和無助,增加社交活動和支持可以幫助他們維持情感連接和自尊心。.促進心理健康:老年人可能有心理疾病或情緒困擾,因此需要促進心理健康,包括治療和支持服務,身邊的親友,需要留意長輩的情緒變化或是生活習慣改變等,若出現自殺想法或行為時,保持警覺並接受醫療介入。.鼓勵長者維持良好的健康習慣:保持規律運動,作息正常,並鼓勵長者參與課程活動,保持學習的熱情。為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是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關鍵,目前教育部下的樂齡學習中心,衛福部下的公共托老中心或是各縣市單位下的老人活動中心,救國團等,都提供了長者可以學習與拓展人際關係的場域,希望長者能積極參與,擁有年輕的心態是健康的起點。延伸閱讀:.爸爸過世後,媽媽變得很奇怪!是老年憂鬱症?還是失智?.長輩有憂鬱症?「1方法」篩檢長輩是否憂鬱 .提不起勁、食欲和睡眠習慣改變 醫提醒老年憂鬱增失智風險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