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7 橘世代.好學橘
搜尋
孤獨感
共找到
95
筆 文章
-
-
2020-02-12 武漢肺炎.周邊故事
聯晚之眼/抗煞英雄染煞 嘆父母也被排擠
「抗煞醫生周建存」曾經一夕之間變成「染煞病患周建存」,他對疾病歧視格外有感,想起當年,他前一天還在抗煞(SARS),因病隔離後,連父母都被鄰居視為危險病毒傳播者。桃園容光診所院長周建存是昔日的「抗煞英雄」之一,他說,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17年前爆發時,世界各國束手無策,SARS進入台灣時,他正在台北馬偕醫院擔任第一年住院醫師,他在工作中染上病毒。站在前線的周建存因診治發燒病患,也開始發高燒、腦袋昏沈,當時護理人員量測耳溫高達「39.3」,照X光後,學長臉一沈地說「學弟,看到有肺炎」。他趕在新聞曝光前,第一通電話打給爸媽。他坦言,就像在跟父母「道別」,很難過。鄰居刻意保持距離周建存說,在台北染病期間因為隔離治療,父母無法從嘉義北上探視,他每天以電話向父母報平安,後來才知道父母為了他四處求神問卜。曾有鄰居看到新聞,一見到他父母就刻意保持距離,他聽了很心疼爸媽,「明明兒子是為了救人才染病(SARS),還在與死神搏鬥,卻要被其他人歧視閃避」。四坪大的負壓隔離病房,沒有窗戶,他想要看一個人,必須透過兩道玻璃,周建存被巨大的孤獨感一步步包圍。他垂淚自問「為何選上我?」他問,「我會不會永遠見不到太陽?」住負壓隔離病房 快崩潰「說沒有覺得不公平是騙人的!」5月初,包括和平醫院護理長陳靜秋在內,台灣已有多名醫護人員染煞身亡,他沒想到自己原本是熱血救人的醫師,卻變成為要被搶救的病患,確診後換上全身防護衣送進負壓隔離病房。他熟悉穿防護衣的悶熱,卻對躺著被抽血、被測體溫的「病患角色」非常陌生。任何人和他說話,都要透過對講機,第七天他受不了,好想要逃離。人為了求生存、躲避危險,恐懼之下想逃避,對染病者敬而遠之,「歧視來自人求生的本能與自私的人性」,但當時的他認為,「活下來就是給父母最好的禮物。」
-
2020-02-12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瘋搶防疫物資 心理學者:未知帶來恐慌、降低免疫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我國目前守住防線、尚無傳出社區傳染消息,但民眾瘋搶口罩、酒精、衛生紙,部分人甚至在寶瓶星號旅客檢驗結果未明之前就高喊「直接隔離,不要下船」,反映民心惶惶。心理學者表示,恐慌與壓力會降低人體免疫力,病毒侵門踏戶的風險可能不減反增。台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台北護理健康大學教授李玉嬋表示,恐慌往往來自對事物有太多未知,未知才使人擔憂會否遭殃。新冠肺炎是新興的疾病,其潛伏期、傳染力、致死率等資訊目前均在觀察研究中,新聞媒體、社群媒體乃至鄰里親朋對於疾病的知識與預防之道眾說紛紜,這種時候容易使人選擇盲從集體來獲得安全感。但是,盲從集體未必真能自保。以瘋搶口罩為例,我國衛福部疾管署追蹤數以千計的高風險群眾,截至目前只有很少數的個案確診,且官方指目前並無社區感染情形、健康者不須戴口罩,因此買足口罩隨時戴,對於降低感染風險恐怕有限,然而這份恐慌與壓力會降低人體免疫力,病毒找上門的風險可能不減反增。李玉嬋表示,取得正確的資訊可以降低未知帶來的恐慌,民眾可鎖定追蹤衛福部疾管署發布的新聞資訊,針對自己不確定真偽的網路訊息則要停止轉傳給他人,以避免恐慌蔓延。另外,民眾可一同祝願祈禱疫情趨緩、人人平安,如此能將注意力從個人身上移到更多人身上,脫離孤獨感並獲得安全感。
-
2019-11-26 新聞.健康知識+
加重病情?研究顯示心臟病患者獨自住院的死亡率高
孤獨且缺乏社交的人生,除了對心理健康不利之外,也會連帶影響身體健康及導致死亡。新的研究發現,對於心臟病患者來說,1個人孤單的住院,死亡機率會比仍保持社交的人更高,研究刊登在《心臟雜誌》(Heart)。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醫院的首席研究員Anne Vinggaard Christensen表示,他與研究團隊一共蒐集了13,400名心臟病患者於2013至2014年間出院後的數據。並針對其身、心理健康、生活品質及焦慮或憂鬱狀況進行問卷調查。研究人員從中發現,與不覺孤獨的人相比,感到孤獨的人產生焦慮沮喪感的可能性高出3倍,相較之下,生活品質也比較低。同時發現,1年之後,女人因為寂寞的死亡機率多出3倍,而男人則是2倍。研究人員指出,孤獨與健康狀況的關聯很複雜,沒有社交生活可能會帶來許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抽更多的菸、沒有運動習慣、沒有按時服藥等。Anne Vinggaard Christensen說明,保持社交有助驅使人們健康的生活,同時也可以緩解壓力。此外,孤獨的人體內荷爾蒙濃度較高,免疫力較低。孤獨感的影響不僅限於心臟病患者,對一般人同樣有害健康。★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19-11-2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最值得投注的快樂老人國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老年人的健康照護」,我們非常高興有三位醫學專家發表他們的看法:一位是許多醫學生景仰的基礎醫學老師在自己步入老年的養生心得,一位是對老人醫療頗有心得的資深家醫科醫師提出的幾點老人尤其需要注意的醫療常識與生活態度,一位是長年在美國行醫的台灣醫師與我們分享他十幾年來在西雅圖為銀髮族成立的社區健康活動團體。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帶給更多的台灣老人知道如何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我們期待可以有更多的讀者願意在「醫病平台」分享這方面的心得。一、前言: 全世界都邁入老化社會的現象,老人數量比率不斷攀升,這是危機抑或是良機?一般觀念,老化現象,是個人生產力下降,增加消費帶給社會嚴重的負擔,然而我們積極面對老化現象,謀和改善,而且善取老人經驗及智慧的資源,只要我們有良好的組織,努力去開發這不為人重視的領域。二、發揮鄰里社團和睦相處,在地旅遊功能: 台灣現已擁有良好的鄰里組織,每次鄰里長選擇的熱烈場面,真令人感動,發揮鄰里長的功能,使社區老人和睦共處,互相關懷協助,並加強地方建設,環境保護,以求達到老有所終,幼有所養,孤獨鰥寡者均有所靠的理想大同世界。然而選擇後,除少數鄰里長能努力實踐諾言,盡力為社區服務外,大部分趨於如前平靜,我想這是一種慣性,我們必須改善這種不良慣性,大家都有協助促成理想的美好社區的責任。 我家住台中植物園附近,故每晨六時多出門,在植物園加入健身團隊,之後,乘公車上學做義工。因此,有機會目睹每晨路上,有坐輪椅到公園活動的,有拿拐杖的或行動雖不便,但仍努力有韻律的環繞植物園的人行道上行走,我心裡想這些人做完運動回家後,可能落寞孤單,假如鄰里長在各社區,能夠有組織鼓勵結合有興趣活動的老年人,一起有規劃的作各種活動,如定期在地觀光旅遊,在台中市就有很多值得去旅遊的風景區,老年人不宜遠途勞累,應就近發揮在地旅遊,由政府帶頭協助出資鼓勵,這是一項投資報酬率最高的德政,良好帶動本土觀光旅遊事業的活動,何須向外求助?!三、協助老人化解老化現象的病徵: 老化現象(生理病態及心理病態)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仍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如何教育及關懷老年人的各種病態的診治,尤其是保健常識的普及化,都得靠社區鄰里長帶動即有規劃的推行。 老化現象:白髮蒼蒼,口齒動搖,耳聾目茫,皺紋滿面,形體不挺,走路蹣跚,似乎令人感覺老年人是一群老態龍鍾沒生氣活力的殘廢者,我想這是錯誤的觀念。有一次在走路回家時,有一位女士很友善笑嘻嘻地對我說:「不要駝背,抬頭挺胸走起路來才美,您看我已經七十多歲了,走路體態優美,多麼有活力啊!」經過這一次溫馨的刺激,我就會隨時注意抬頭挺胸,不要彎腰駝背,所以個人努力也需要有人鼓勵,才能持續啊! 白髮蒼蒼(象徵知識經驗的累積),臉部皺紋越多(代表這一生筋骨勞累或許多技藝的展現及用腦的痕跡),耳聾目茫表示神經系統的組織細胞多次分裂後,自然的老化現象,走路蹣跚來自於骨骼退化,肌力不夠的自然現象,我想這些自然的老化現象,是另一種智慧及慈祥內涵的優美,務必要珍惜。這種經年累月難能可貴的精雕刻畫的痕跡,請不要用一般膚淺的審美觀去輕視它,自然老化的美,最具個人特色,千萬不要煩惱,更不應該用人工方法如染髮、除皺等去抹滅它,這些傻瓜的人工整形功夫反而令人變醜,傻瓜才會去做這種傻事。四、延緩老化靠自己保健,群體有組織有規劃一起作,事半功倍:1. 老年人最需要心理建設: 年紀大了、失業了、親朋好友遠離了,孤獨無奈,尤其許多慢性病痛纏身,失眠、情緒低落,最是需要關懷的一面,因此,若能在社區,聚集志同道合的老年人一起談天說地,唱歌講故事,作園藝、畫圖、寫毛筆字、插花、作環保,都是非常棒的事,假如鄰里長能帶動,一定功不可抹滅,讓每個老人都出來活動,各展所能,消除孤獨感及憂鬱症,這是急待去作的事。2. 從鄰里社區最基層的關懷老人,並加強保健及規律生活,非常期待我們台灣寶島是一個快樂的老人國,大家一起來渡過快樂美好的老人生活,衷心祈待有能力尤其是有權利規劃醫療政策的人,出錢出力用心規劃推動。五、附帶說明口腔保健的重要性:1. 最近參加口腔保健學術研討會,看到日本教授放映紀錄片,有關老年人臥床多年,已患失憶症,把這些老年人的牙齒修好,能咀嚼吃他喜歡吃的東西後,許多老年人因此恢復健康出院,原本痛苦冷漠的場面,化為喜氣洋洋的情境,令人感動得不禁流淚。2. 牙周病務必趕緊醫治: 已有許多研究指出牙周病是由牙周菌引起的,牙周菌可隨血液循環,散佈至全身各組織器官,促進各種疾病的產生,已有研究及臨床證實的報告指出牙周病促進的疾病包括:失憶症、糖尿病、腸道發炎、血管硬化、肝臟硬化、孕婦早產、風濕性關節炎等等,因此,我們醫療單位一定要重視此領域,推動口腔保健,尤其重視老年人咀嚼力及抑制牙周菌生長。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