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搜尋
嬰幼兒
共找到
359
筆 文章
-
-
2022-05-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居隔快篩陰就上班 台大苦撐「2護師顧百人」
新冠肺炎疫情緊繃,醫院第一線工作負荷沉重。台大醫院企業工會昨天表示,台大「失守」,連居隔中的醫護人員若快篩陰性,都必須回到醫院工作。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說,最嚴重的檢傷分類一級患者占比原為百分之一,現在暴增近一成,避免重症患者醫療權益受影響,醫護能做的就是盡力搶救。台大醫院企業工會秘書長王棋筠說,台大醫院是台灣醫療龍頭,人力相對較充足,過去幾周來「苦撐」,但疫情暴衝,現在也因太多醫護人員確診、醫療需求持續攀升,不得不召回正在居家隔離的同仁投入前線作戰。台大急診於疫情最嚴重時,兩名護理師須負擔一百位病人的照顧事宜。王棋筠說,包括檢體採集、抽血、留尿、撰寫護理紀錄等,此外還有各類無關醫療的工作,包含幫忙跑腿拿外送餐點、忍受病人等不到住院病床的不滿咆哮。專責病房護理師滴水未進,毫無休息照料呼吸器的確診患者及臥床長者已是家常便飯。台大醫院婦產科醫師施景中說,同事反映,醫院收治新冠肺炎確診寶寶,但需插管或於加護病房治療比率極低,卻壓縮其他病況更危急的嬰幼兒重症醫療需求,建議指揮中心滾動式檢討特別族群收治標準。「醫學中心是醫療的最後堡壘,一定必須撐住。」邱政洵呼籲,可居家照顧或視訊診療的輕症患者,別再湧入醫院。對於「失守」之說,台大醫院否認有有兩名急診護理師照顧一百名病人情形,表示若忙不過來,值班護理長立刻調度人力支援,目前並未聽說急診反映需要求助。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台大醫院是否失守,以院方當局說法為準。
-
2022-05-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兒童疫苗打不打 家長兩難 感染名醫:有打有保庇
中央開放6至11歲兒童施打疫苗,到底要不打疫苗,家長陷入兩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中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揮官黃高彬今天獲邀在台中市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記者會上為家長解惑。黃高彬說,「有打有保庇!」國外經驗顯示,6至11歲兒童不論施打莫德納或BNT疫苗,副作用相較成人輕微,安全性沒有問題,呼籲家長不用太擔心,盡早施打有助提前獲得保護力。台中市長盧秀燕今天在台中市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記者會上說,昨天邀請兒科醫師曾崇芳到場說明兒童施打疫苗相關議題,頗獲家長好評,為進一步讓家長了解注意事項,今天邀請黃指揮官來到記者會。黃高彬表示,美國去年12月開始流行Omicron變種病毒株,兒童與青少年感染比例倍數成長,雖然兒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狀輕微,常出現喉嚨癢、疼痛、流鼻水等,臨床上類似普通感冒,透過篩檢才發現確診,但家有一歲以下嬰幼兒仍應特別注意。「有打有保庇!」黃高彬說,打疫苗是對的,兒童施打莫德納疫苗已在很多國家進行,像歐盟、澳洲、加拿大、英國等,BNT疫苗主要在美國、日本、韓國及以色列等國施打,目前皆無嚴重不良反應,請家長盡快讓小朋友施打建立保護力。黃高彬指出,有關副作用方面,每個人體質與感受不同,但以發燒反應來說,小孩感受不像大人強烈。根據世界文獻報告顯示,6至11歲施打莫德納疫苗相較12至18歲來講,罹患心肌炎的機率還要低,疫苗注射後會產生基礎蛋白,3到6天會被身體酵素代謝,孩童新陳代謝更快速,也不會影響基因結構,安全性可接受。即使以12至18歲青少年打疫苗罹患心肌炎的發生比例來說,每10萬人口也僅有個位數,市民不用過於擔心。
-
2022-05-05 該看哪科.兒科
台大攜手高端研發疫苗成功 2月嬰免受腸病毒重症威脅
腸病毒1998年起在台灣周期性流行,以腸病毒71型最兇猛,重症幼兒即便倖免於死也會留下嚴重後遺症,又因無疫苗可打,動輒停課,家長苦不堪言。台大醫院今召開記者會,宣布與越南巴斯德研究所、高端疫苗的合作,已走完18年研發歷程的最後一哩路。研究證實首支根據台灣病毒株、由台灣設計並做完三期臨床試驗的疫苗「腸病毒71型疫苗EV71vac」,給兩個月至6歲以下幼兒接種後,連輕症都可預防,保護力高達96.8%。此研究獲得頂尖期刊《刺胳針》刊登和高度肯定,認為對世界防疫做出極大貢獻。計畫主持人、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這支疫苗是針對重症率最高且周期性流行的腸病毒71型,根據台灣本土病毒株設計的蛋白質疫苗。預計最快今年底可拿到台灣的許可證,剛開始會先在自費市場,未來目標是融入現行兒童疫苗接種計畫,甚至做出多合一疫苗。第三期臨床試驗顯示保護力極高,疫苗組無人感染,連輕症都沒有,因此可預期全面接種後,就算無法完全根除腸病毒傳播,也有幾位讓幼兒免於重症威脅。「1998年那一年,就有幾十萬名孩子感染,400多人重症,78人死亡。」台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說,當時她是菜鳥主治醫師也是新手媽媽,看到許多幼兒忽然心肺衰竭、肺水腫、急救無效死亡。她也看到許多孩子被救起來,卻傷到腦幹和運動神經,需要氣切、用呼吸器、鼻胃管,還有類似小兒麻痺症候群的手腳無力。張鑾英後來致力於腸病毒的研究,發現腸病毒傳染力超強,只要病毒進入家庭,孩子被傳染的機率高達8、9成,大人雖然是輕症或無症狀,感染率也有3、4成。要對付這麼會傳的病毒,光是靠勤洗手,效果很有限,「手都快洗爛了,還是會感染」,唯有疫苗能夠將戰線拉到預防面,達成預防勝於治療的理想。黃立民表示,腸病毒主要於中國、馬來西亞、泰國、寮國、菲律賓等亞洲流行,中國有三支腸病毒疫苗已經上市,是月齡6月以上的孩子才能打,保護效果有90%以上,三篇研究在2013年左右受到《刺胳針》、《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載。這次《刺胳針》高度肯定台灣的研發成果,因為臨床試驗年齡降低到月齡2個月,符合絕大多數兒童疫苗的接種時程,而且實驗組寶寶一個都沒生病。至於安全性分析,黃立民指出,因為是蛋白質疫苗,只用簡單鋁鹽當佐劑,多數不良反應為輕度或中度,常見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23.2%、躁動不安19.3%和發燒19.1%,安慰劑組則分別為23.8%、16.4%、18.8%。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表示,中國核准的三種疫苗還沒有被廣泛應用,台灣研究成果將適用年齡再下修,有重大的貢獻。這是產學合作的重要範例,證明台灣有能力從最早期做到第三期臨床試驗,做出重要的疫苗,希望早日獲得核准,應用在所有嬰幼兒身上。
-
2022-05-05 養生.保健食品瘋
保證菌數真的有效嗎?添加酵素為何不一定有用?藥師一次破解「益生菌」行銷話術
近幾年來益生菌的產品像戰後嬰兒潮一樣一個一個不斷冒出來,各家主打各自不同,有的主張保證菌數、有的主張專利菌株、有的主張無添加,到底這些是行銷話術,還是真有其事呢?今天保健食品稽查員,就來帶各位一起稽查益生菌!針對個別的行銷用詞來做評論,是否真的符合現實情況,還是只是行銷話術! 保證菌數的益生菌官方文案:我的益生菌,出廠菌數每條都必須達到2000億以上的菌數。為了確保我的益生菌在生產後的2年內,還存活至少300億,那麼工廠一開始生產就必須拉到300億的數倍。這是我的作法,也是高成本的做法,所以通常沒有人這麼做。微笑評論:符合現實,但效果存疑這個行銷內容果真帶來革命性的觀念,那就是,益生菌菌數衰退的狀況,比大家印象中的快很多。益生菌的活性會隨著時間逐漸衰退,以目前大多數的菌種穩定性報告資料來看,經過24個月的保存限期,大多菌數活性量下降至僅有10%,有的甚至更多。也就是說,出廠菌數報告若為300億菌,經過2年適當保存條件下,每包的菌數大約會降低90%,也就是說剩下30億菌而已,若是較不穩定的菌種,剩餘的菌數可能不到5%。因此有廠商主張將出廠的菌數提高數倍,讓產品在效期的最後一天,檢驗出來的菌數仍符合產品標示。聽起來非常的佛心,但這樣的作法真的比較好嗎?出廠高達2000億菌的配方,效果如何呢?很抱歉,沒有證據足以評論是否較好!目前缺乏確切的研究結果支持合理的菌數應落於怎樣的範圍。不過目前益生菌的人體研究,採用的菌數很少高於1000億菌!另外,提高產品的菌數,甚至高達2000億,會不會增加配方菌株中的競爭性呢(因為立體結構而相互卡位!)?仍待求證(但目前沒有研究佐證菌種間的競爭說法!)。話說回來,每個人對於各種益生菌配方的感受性不同,如果服用後有改善或幫助你的生活品質,那對你說來,這就是有用的益生菌產品。購買益生菌產品時,切勿過度囤積,以免放到菌株活性都已衰退了。建議至多購買幾個月內能服用完畢的量,或是寄庫於商家,才能拿到效期較更新的產品。包埋技術比較好官方文案:經「五層凍晶專利微包埋結構」技術處理的益生菌,其菌株定殖力表現優於未包埋菌株優良率高出約3.4倍。微笑評論:符合現實。凍晶技術就是利用低溫及真空的條件,將物質水分去除的冷凍乾燥技術,可以增加益生菌的穩定性!不過,大家知道什麼是包埋技術嗎?多層包埋技術是一種改善益生菌定殖率的解決方案。益生菌從生產製造,經過產品儲架時間,一路到被購買並食用後,還要經過胃酸、酵素、膽鹼,最後才能定殖於腸道,發揮其保健效果。這麼重重的考驗,大幅降低益生菌的效果,但藉由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將益生菌包覆起來,阻隔外在環境,能提高益生菌的穩定性及耐受性(生存率)。就好比是消防員穿著防護衣隔絕火焰一樣,益生菌包埋技術可以減少外在環境的刺激,溫度、濕度、胃酸、膽鹼等。但包埋技術也面臨到一些挑選及缺點:1.包埋技術的好壞如果益生菌抵達作用處但其包埋外殼未完全溶解,那麼益生菌將無法定殖,發揮效果!甚至直接被排出體外,所以包埋設計的拿捏非常重要,並非包埋愈多層,效果就愈好!2.較多添加劑包埋層是以各種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來進行包覆,如:多醣、澱粉、藻酸鹽、明膠、殼聚醣、麥芽糊精、硬脂酸鎂等。對於添加劑較為講求的族群,例如孕婦及嬰幼兒,勢必需要在益生菌的效能及添加劑中,做個取捨!3.包埋效果有限整體來說仍無法做到百分百,部分研究顯示,縱使包整3層包埋以上,經過24個月的保存期,菌株活性下降90%。桿菌比球菌好官方文案:100%桿菌。我的菌株配方都以桿菌為主,比如「鼠李糖乳桿菌等」,也因此成本也比球菌高。但我只想給我的客戶最好的,所以我的益生菌絕對是100%桿菌。微笑評論:行銷話術目前大多數的益生菌的確屬於桿菌,例如常見嗜酸乳桿菌、比菲德氏菌、乾酪乳酸桿菌、植物乳桿菌。但也有部分的球菌扮演益生菌的作用,典型的例子就是腸球菌(糞腸球菌及屎腸球菌),甚至添加在知名醫藥級的益生菌產品中。腸球菌能搶奪致病菌的生存空間,減少壞菌的增長,具有幫助腸道的效果。另一個重點就是菌球的體積小,很容易填充到高菌數,發揮良好的保健作用。此外,該菌種的死菌,也曾經被應用在免疫提升的保健領域。不過近年來因為腸道菌潛在增加細菌抗藥素的風險,目前需提升完備的安全性檢驗報告,才核予使用。所以目前腸道保健益生菌產品,比較少添加腸球菌。另外,成本較高並不代表是較好的益生菌,必須要看益生菌的特定及使用目的!添加酵素比較好官方文案:添加鳳梨酵素,鳳梨酵素是一種蛋白質分解酵素,能幫助分解消化道內的食物,幫助消化,更助順暢一臂之力。微笑評論:行銷話術的確,消化酵素可以幫助營養素分解成更小分子,幫助消化!但一般正常飲食狀況下,人體自行製造的消化酵素已足夠使用,無需額外服用,不會有加分的效果。但若是分泌不足,例如銀髮族群、或是胰臟切除患者、暴飲暴食情況下,的確是可以選擇含有酵素的產品,來幫助消化!專為東方人/台灣人/亞洲人設計官方文案:專利菌YMB520為東方人飲食習慣量身研發的專利菌株微笑評論:符合現實的確,不同飲食習慣會大大影響腸道菌叢的生態,美式速食文化與地中海飲食、或是習慣吃發酵製品,泡菜、納豆等,人體腸道中的菌態差異很大。也因此,腸道保健的菌株也大不相同。舉個簡單的例子,去北海道遊玩時,現場購買馬油,非常好用,但帶回臺灣後,發現太過油膩,一樣的道理。不過目前腸道保健的益生菌大多是A菌、B菌、C菌、鼠李糖桿菌、羅伊氏乳桿菌…等。所以實外添加一個納豆菌,能加分多少?是否真的較符合東方人的腸胃道?有待查證。(本文獲「微笑藥師網」授權轉載,原文:益生菌要有效,真正的關鍵其實是這個!)作者簡介_廖偉呈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中華民國註冊藥師,糖尿病衛教師,居家藥師照護合格藥師。部落格:微笑藥師網粉絲專頁:微笑藥師藥局微笑藥師藥局電話:02-27009655諮詢Line ID:@smilerx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一段149-10號延伸閱讀: 「快篩、PCR」差在哪?什麼時候該用哪一種?「家用快篩試劑」哪裡能買?「711、全家超商」3步驟馬上查
-
2022-05-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住院收治上修至80歲 輕症5天出院
疫情持續擴大,新北市昨天病例首度破萬;指揮中心宣布上修輕症分流年齡,八十歲以上長者或懷孕卅六周孕婦確診才能收治於醫院。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不是規定八十歲就一定要到醫院」,若醫院收治無症狀或輕症確診者,住院天數以不超過五天為原則。近日有醫師表示,根據疾管署公文,院方若收受輕症確診者住院,健保可能不給付、院方須自行吸收。陳時中表示,全台每天確診個案多,不能無限供應病床也不可能臨時建醫院,分流收治有其必要,為避免大量不符合規定收治才發文提醒,但特殊狀況仍尊重專業考量。指揮中心公布,可收治於醫院者包括中重症確診者、輕症或無症狀的八十歲以上長者及懷孕卅六周孕婦、出生未滿三個月且有發燒或出生三至十二個月且高燒大於卅九度嬰幼兒,經醫師評估有住院治療必要的確診者。七十至七十九歲、六十五至六十九歲獨居者、懷孕卅五周內或不符居家照護條件的輕症或無症狀成人,安排入住加強型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六十九歲以下符合居家照護條件則居家照護。此外,醫院收治的無症狀或輕症確診者,住院天數以不超過五天為原則,經過醫師評估已無住院醫療需求,必須安排出院或返家居家照護。台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表示,為減輕醫療量能負擔,贊同上修年齡限制,畢竟年齡可作為參考,但是非絕對收治標準,相較於年長而無症狀者,中、重症的年輕患者更需要病床。以北榮為例,目前開設近四百床,占床數已超過一半以上,但北榮嚴格把關收治條件,除非發燒、喘不過氣、血氧濃度下降或合併其他疾病者才能收治。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醫療量能決定此波大流行能否過關,目前Omicron變異株病患平均住院五天,臨床上如果前三天給予氧氣等治療「往往就過關了」。
-
2022-05-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家長在家照顧確診孩子超擔心 醫師教3項評估手刀存起來
國內多數11歲以下孩童還沒有打疫苗,由於有死亡病例傳出,讓家長相當擔心,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兒科暨感染症專科醫師何宗憲表示,家長在家陪同照顧確診的孩子,可以利用兒科使用多年的「ABC兒童評估三角」來判斷孩子的狀況,有異常就馬上送醫,在家安心度過確診。台南市政府下午疫情記者會中,邀請何宗憲到場說明,他表示,最重要的就是發病後的48到72小時,是病毒反應期,多數的感染者都能安然度過,如里過了48小時持續發燒,可能是有中耳炎、肺炎等併發症,家長就要特別注意。他表示,多數的兒童確診都是輕症或無症狀,發病後一、兩周就能康復,常見的症狀以發燒與咳嗽為主,其他包括喉嚨痛、流鼻水、鼻塞、腹痛、噁心嘔吐、腹瀉、皮疹等,也可能有味覺、嗅覺改變,一歲以下的嬰幼兒會表現出餵食不佳的情況。而國外研究顯示,少數的兒童在感染新冠病毒後,可能出現「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症狀類似川崎症或毒性休克症候群,症狀包括出疹、結膜炎、休克、心肌損傷或冠狀動脈血管瘤等,一旦發現孩子有眼睛紅、手腳紅腫及身上起紅疹等都要注意。他表示,不少家長擔心幼童確診,希望能到醫院居隔,很多家長會問他「孩子最好的居隔場所在哪裡」,其實以多年經驗,孩子生病最想的就是「回家」,但家長如果擔心輕症轉重症,可以利用評估三角。他指出,兒童評估三角是兒科醫師使用多年的標準,A是指外觀,包括肌肉張力是否異常、與人的互動、哭鬧能否安撫、眼神是否正常、哭聲是否正常,B是指呼吸的狀況,包括呼吸的聲音(如果出現哮喘可能是上呼吸道水腫)、呼吸姿勢(是否有頭抬高等異常)、打開衣服看看胸肋骨是否有陷落、鼻翼是否異常搧動,C則是指皮膚循環,包括變蒼白、紫白斑駁、發紺等。他表示,ABC三項中只要有兩項異常,建議緊急送醫,如果一項異常,可以先利用視訊門診諮詢。至於家長在孩子居隔期間該準備那些東西,還有照顧重點包括:•定時監測體溫、血氧值• 退燒藥(口服/塞劑)、止咳藥、鼻水鼻塞藥• 多補充水分(湯、果汁、牛奶)•確認手機或電腦網路視訊功能•酒精、漂白水等消毒劑• 音樂、遊戲、玩具
-
2022-05-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彰化+214!確診人數攀升 葉彥伯:電子圍籬作法應調整
彰化縣今天新增214例新冠肺炎確診個案,中央防疫政策針對居隔民眾都會以電子圍籬監控,由於確診人數攀升,電子監控也包括限制就醫等,彰化縣府衛生局長葉彥伯說,現在防疫不主張清零,隨著個案數越多,緊急狀況也會增加,電子圍籬就沒有太大必要性,應該調整作法。依照規定,居家檢疫、居家隔離、居家照護者,都在電子監控範圍,一旦手機訊號異常或關機,就會寄出警告,轄區警方,也會同步收到通知,派人到場查訪。葉彥伯說,電子圍籬限制下,若居隔者身體出現變化有緊急狀況必須解除電子圍籬,就醫速度可能被延誤;且現在3+4隔離新制後,在人力有限下行政效率受影響,外縣市有人收到電子圍籬限制時,已過1、2天了。隨著個案量增加,彰化為確保醫療量能也提高居家治療比例,衛生局統計每天約有6成的確診個案進行居家治療,葉彥伯說,縣內針對嬰幼兒、老人和慢性病確診者雖安排到醫院觀察治療,但只要狀況穩定都會下轉給醫院的居家治療團隊,包括抗病毒藥物也會一併提供,避免住院爆滿。至於現在急診室PCR篩檢,衛生局今天也明確給醫院公文,只有快篩陽性民眾及醫師評估呼吸道症狀者才能做公費PCR。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說,疫情期間民眾認為到戶外活動就比較不會感染,前幾天就有朋友群相約去露營,結果至少有4人確診,應是活動過程拿下口罩吃東西聊天傳染。
-
2022-04-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幫小孩快篩時,家長可以怎麼做?專家教如何減少受傷及不適感
社區疫情快速延燒,小孩快篩時,家長可以怎麼做?花蓮慈濟醫院護理部督導鄭雅君與小兒科病房護理長李依蓉、副護理長宋景歡聯合示範,當嬰幼兒快篩時,如何抱緊小孩,並建議可以事先以故事、繪本引導而孩子,降低孩子心中的恐懼。鄭雅君也叮嚀,讓孩子在有心理準備下快速完成篩檢,不適感也可以很快解除。隨著小孩確診個案愈來愈多,四月廿五日至五月一日,花蓮慈濟醫院承辦社區快篩站,目前每天都有一位兒科醫師優先幫孩童快篩,兒科病房團隊很快構思快篩衛教海報,並已張貼在快篩站、急診疫病診、病房區,提供給家長參考,近日還新增英文、越南文、印尼文等報,透過官網分享,希望可以減緩家長與孩童對採檢過程的恐懼情緒。鄭雅君指出,過去兩年來,小兒科病房團隊則常在疫情舒緩期,前往各小學、兒童圖書館,宣導戴口罩、正確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等防疫健康識能,沒想到今年這波疫情,尚未施打疫苗的孩童首當其衝,在社區快篩站,家長帶著孩子來做快篩的人數也變多。鄭雅君指出,採檢過程,雖固定孩童的頭頸部、身體,但若孩子手亂揮、頭部亂晃,容易在採檢過程造成鼻黏膜受傷流血,因此衛教內容主要教導父母親如何在採檢過程,一手抱緊孩子,一手把孩子的頭頸部穩定在自己胸前,這樣不僅可讓醫護人員快速、有效完成採檢,更可以減少受傷,不適感也可以消失的快。針對二、三歲以上學齡前幼童,鄭雅君建議,父母親可在孩子採檢前,透過說故事的情境,讓孩子在篩檢前先有心理準備;採檢完成後,可讚美肯定孩子非常勇敢,即使孩子因為採檢過程哭了,也可以得到安慰。對於已上小學的孩子,鄭雅君指出,心理預防針更要先做,父母親心態也很重要,如果父母親緊張、慌張,孩子也容易被影響;如果是在學校、安親班等群體做篩檢,建議老師可先找情緒較穩定的「模範型」孩子先做,並在事後給予讚美肯定,也可以發揮效果,安撫排隊等候做篩檢的孩子。花蓮慈院兒科團隊為了更親近孩子,讓在快篩站的值班醫師戴上孩子熟悉的卡通人物面罩,例如熊貓琪琪、Baby Shark 、蜘蛛人等,像廿七日的醫師就戴上「佩佩豬爸爸」的面具,希望讓孩子轉移注意力、心情更放鬆。●兒童快篩 三要訣1.要固定:孩子坐在大人雙腳間,雙腳夾緊固定。2.要緊靠:一手環抱孩子,一手壓緊頭部,使孩子緊靠您。3.要支撐:可配合者採坐或站姿,頭抬高約30-40度;無法配合者,可由他人協助支撐頭部。減少焦慮小妙方•飾檢前可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說明。•可攜帶玩偶或玩具轉移注意力,減少孩子對檢查的害怕與焦慮。●如何說故事來引導孩子篩檢:哈啾、哈啾、打噴嚏的小象怎麼了?大象爸爸媽媽帶小象看醫生,醫生叔叔要用一根棒子進入小象的鼻孔裡找蟲蟲,這時候可能會有一點點痛的、一點癢癢的,也會打噴嚏喔。但不要害怕,小小細細的棒子伸進去一下下就會拿出來,小象很勇敢喔。【延伸資訊】>>懶人包/家用快篩實名制28日起分流購買 全省販售藥局與衛生所完整名單
-
2022-04-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如何照顧確診小小孩 專家建議「ABC評估法」
國內本土確診病例激增,家中小小孩沒能接種疫苗,萬一確診,家長怎麼辦?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特聘教授周汎澔今午提供「ABC評估法」及家長注意事項,提醒家長務必要細心察顏觀色,密切注意幼兒的變化。周汎澔今午在高市防疫記者會上傳授疫情間照顧幼兒的注意的事項,她提供ABC評估法,A即看幼兒的外觀及活動力,B則注意孩子的呼吸會不會太快或太慢,如果1歲以下嬰幼兒每分鐘呼吸大於50次就要注意就醫。C指的是循環,可觀察孩子的皮膚顏色,是否蒼白發紫或有大理石斑,如果有就需就醫。她說,家長平日要注意替小小孩量體溫,一般是是早上、下午各量一次,可量耳溫、腋溫或背溫,如果量腋溫,要測3至-5分鐘, 小朋友腋下夾體溫計時,家長要幫忙扶著,比較安全。再著觀察孩子的心跳、膚色和活動力,若看起來疲倦沒有力氣,就要小心。除此也要注意孩子的喝奶量及大小便,小朋友如果12小時不吃不喝,也沒有尿尿,或哭鬧得很異常,就要就醫。「疫情間幼兒輕微發燒 ,家長不要驚慌」,周汎澔說,大人驚慌,小孩子其實感受得到,「你越慌,小孩會愈哭越兇」。因此這時候要減少替孩子穿衣蓋被,室內保持通風,室溫維持26度至28度,並適當補給水分, 每次約10至15cc,不要強迫喝完。耳溫若達38度,需每一小時持續測量一次,超過38.5度就可適度給普拿疼等藥,再沒有退燒,就考慮用塞劑,沒滿三個月大的孩子燒退不下來或 3個月至12個月大,高燒39度以上, 建議就醫住院治療。周汎澔也提醒家長,接受疫苗接種,不只自保也能保護寶寶,此外,平日就要勤洗手、戴口罩,少出出入公共場所,落實防疫規範,若家中有小寶寶,回家需趕快換衣服,洗手才可以抱小孩,照顧小孩最好能察顏觀色,隨時記錄體溫呼吸及心跳的數據,必要時可提供醫護參考,最後的重點是面對疫情,要正向看待。
-
2022-04-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一早25個孩子確診 醫:不驚訝與病毒共存就是這樣
國內連續多日本土確診數破千例,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指出,今天一早就得知自己昨天經手的孩子就有25人確診,但他沒有太驚訝,「就是這樣,與病毒共存了」。他也呼籲國人當出現不適症狀,請先快篩,再依篩檢結果至戶外篩檢站或就醫,不要急著衝急診。吳昌騰在臉書透露,「早上起來簡訊收到25個異常訊息,這代表昨天我上兒科急診班,被我採檢的小孩們,PCR有25個陽性!」此外,還有學生在班級活動中突然昏倒,後續快篩、PCR也是陽性,「在兒科急診上班,病毒真的隨時會跟我們擦肩而過!」吳昌騰說,自己沒有太驚訝,因為與病毒共存就是這樣了,大家不需要恐慌,此舉只會癱瘓急診醫療量能。他建議,民眾若出現如發燒、咳嗽、流鼻水、喉嚨痛、頭痛、噁心腹瀉等不舒服症狀,較好的做法是不要衝急診,可先自行快篩,若為陰性可就近至診所看診;如果快篩陽性,則可先到戶外篩檢站進一步做PCR採檢,待症狀較明顯時再到急診就醫,「這樣才不會讓前線作戰的量能耗竭太快!」吳昌騰也提到,由於嬰幼兒免疫系統不成熟,與年齡較大的兒童相比,1歲以下的嬰兒染疫重症的風險可能更高,當社區感染嚴重,嬰幼兒的照顧者,應該要完全接種3劑疫苗;照顧嬰幼兒時,建議佩戴口罩,並且要經常洗手;如果父母親或照顧者出現咳嗽、喉嚨痛、身體酸痛、發燒和疲倦等症狀,必須與嬰幼兒保持安全距離。另外,疫情期間,請不要帶嬰幼兒去人多的地方或任何社交聚會;當嬰幼兒出現發燒、咳嗽和嘔吐的任何症狀,照顧者都不應忽視,請不要自行服藥,必須帶嬰幼兒就醫。
-
2022-04-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傻眼!確診者解隔前問如何去檢測 1922:自己偷偷去
全台確診、居家隔離人數大增,相關量能跟不上引發各種亂象,有輕症確診者在解隔離前要做PCR檢測,不知道如何前往,打1922詢問得到的答案居然是要他「自己偷偷去」;有人同辦公室同事確診至今三天,期間只接到一通派出所要聯絡資訊的電話,完全沒有其他資訊,只好把自己關在家不敢出門。台北市議員戴錫欽說,台北市今12行政區啟動居家照護計畫,但不少里辦公室接到民眾陳情,市府尚未說明清楚確診者送餐的權責分工,也有里長反映,台北市很多老舊公寓,無法落實一人一室的原則,確診者的同住家人該去住哪是很大的問題,若同住家人有嬰幼兒或65歲以上長輩更令人頭痛。台北的許姓民眾表示,朋友確診,症狀輕症,解隔離前要再做一次PCR檢測,不知道怎麼去醫院,打1922詢問,最後得到的答案居然是要他自己偷偷去,途中不要和任何人交談,這個答案讓人很無奈。許姓民眾說,現在的醫療量能很明顯不夠,配套量能也不足,過去只要有症狀隔離,周邊都會清消,但現在確診者都已經隔離在家,一直到人解隔離,周邊和住家都完全沒有清消,篩檢量能和關懷訪視的量能、清消,可能都撐不到原先的狀態。台北中山區古小姐的同事因為到小巨蛋參加演唱會確診,古小姐說,同事上周二參加演唱會,周三有到辦公室上班,周四出現症狀,周日確診,她周三和確診同事在同辦公室辦公,同事確診後她和其他同事收到公司通知全部在家上班,今天已經居家上班第三天了,期間只有因為確診同事住新北市,她有接到新北市某派出所的員警打來詢問她個人資料,再也沒有其他通知。古小姐說,她公司的人事單位打1922詢問相關資訊,得到的回覆是因為確診人員是新北市民、公司在台北市,待新北市衛生局提供相關資訊給台北市衛生局後,北市衛生局才會提供進一步資訊給公司,但人事至今還沒等到衛生局通知,同事問1922能不能出門採買,對方說可以,「因為還沒被匡列」,古小姐說但他們確診的機率很高卻遲未被匡列,若這段期間出門導致其他人被感染又該怎麼辦?現在真的是一團亂,讓人無所適從。
-
2022-04-17 該看哪科.兒科
不僅新冠肺炎疫情 醫示警:腸病毒好發季節至
近來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如何防疫減災民眾關注,麻豆新樓醫院小兒科主任黃士修提醒,腸病毒感染正進入好發期,家長更要注意家中小寶貝健康情況。黃士修指出,每年夏天到初秋是腸病毒好發季節,台灣距離上次流行已7年,近兩年防疫有成,小朋友多已養成戴口罩、勤洗手習慣,感染病例較少,這固然是好現象,但國內0至5歲幼兒體內普遍缺乏抗體,一旦遇到大流行將造成嚴重疫情。黃士修表示,腸病毒傳染力極強,可經由接觸或飛沫感染,感染後3至5天會有典型症狀如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如果侷限在嘴巴,就是咽峽炎;若連手掌、腳掌都有水泡,則為手足口病;也可能合併發燒,或因口部潰瘍造成進食困難,病程為7至10天,大多數患者會自行痊癒;極少數可能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麻痺等重症,機率雖不高,卻可能導致死亡,還是要提高警覺。黃士修說,各年齡層最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兒感染風險,從最輕微發燒到致命多重器官衰竭都有;只要發現新生兒出現發燒、嗜睡、活力不佳、食慾降低、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都可能是感染初期徵兆,應速送醫診治。黃士修指出,腸病毒最容易透過托嬰、幼教機構等處傳播,尤其是絨毛玩具常因幼兒口含、嘴咬而成傳染媒介,他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成人,外出返家後要抱、餵食嬰幼兒前,務必先更衣並以肥皂確實洗手;家長及老師也應注意小朋友是否有感染初期症狀。
-
2022-04-15 該看哪科.罕見疾病
出生就治療 龐貝氏症兒變泳將
小學二年級的「棠棠」最愛畫畫,而且她游泳很厲害,蝶式、仰式都難不倒她,最近還被老師指派為體育長,帶領同學做體操;但其實她出生的第八天,便被判定罹患罕見疾病龐貝氏症,八年來定期進行藥物治療,並在生活中積極融入復健。她的父母堅信,努力得越早,未來就會越好,女兒長大後更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每年四月十五日是世界龐貝氏症日,台灣龐貝氏症協會提前於十日舉行病友聚會與醫療講座,來自全台近百位患者與病童家長參與。台灣龐貝氏症協會理事長鄧慧娟說,全台龐貝氏症患者約九十人,從嬰幼兒到成年人都有,她的十五歲兒子也是患者,協會成員有六十九戶病家,大家都不曾放棄希望,只期望在健保給付的藥物治療下,可以正常生活,順利成長。棠棠媽媽說,女兒出生時透過新生兒篩檢發現異常,轉院至台北榮總確診是龐貝氏症,隨即展開藥物注射治療,八年來,她帶著棠棠定期北上到北榮接受治療,從初期的兩週一次到現在每周一次,風雨無阻。媽媽說,為了訓練肌力和強化呼吸與肺部功能,棠棠兩歲半開始學游泳,畫畫課則是幫她強化細部肌肉功能,她還會騎單車,最近更吵著要學舞蹈,各項發展與活力完全不輸給正常孩子。在病友團體的聚會中,棠棠在陽光下又跑又笑。媽媽說,因為有健保給付,讓棠棠順利接受治療且快樂成長,即使周一到周五的晚上都排滿了復健、游泳、畫畫等課程,她也樂在其中。「我們很堅持,現在付出最大的努力,盡量維持最好的狀況,未來對社會的負擔就愈小,一個手心向上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手心向下的大人。」家住中部的「弟弟」十一個月大,出生時看似一切正常,四個月大時卻出現心臟肥大、發育遲緩等問題,還住進加護病房三個多月,直到今年北上到台大醫院,才找出原因是龐貝氏症。「弟弟」的媽媽說,「弟弟」展現強韌的生命力,一次次度過病危關頭,住進台大醫院後開始接受藥物治療,又做了氣切、胃造口、人工血管和胃折疊術,即使喉嚨還插著氣切套管,也有胃造口要每天灌食六次,但已明顯進步,更出現以前沒有過的舒服微笑和咿咿呀呀聲;他們會帶著兒子勇敢走下去,也期盼新藥帶來更好的治療成果,再加上國家協助,有健康美好的未來。醫學辭典/龐貝氏症 全身肌肉遭破壞龐貝氏症是先天性罕見疾病,患者因為第十七對染色體上的酵素基因突變或缺失,導致人體內負責轉化肝醣為葡萄糖的酵素GAA活性降低,無法分解肌肉中的肝醣。肝醣的累積會造成肌肉肥大引發病變,肌肉功能逐漸受損,出現肌肉張力降低、無力等情形,最後甚至影響心臟和呼吸道肌肉。
-
2022-04-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台學生確診數飆高 醫籲出現這2狀況要多留意
台灣疫情遍地開花,受Omicron影響,台灣本土確診數屢創下新高,根據教育部統計去年4月20日至今年4月13日,全國確診的學生人數已累計2254人;林口長庚醫院醫師吳昌騰呼籲家長,兒童感染後可能會是無症狀,也可能是有症狀,除了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需特別注意病童可能出現哮吼或熱性痙攣等狀況。近期教育部放寬停課標準,引來家長罵聲,認為罔顧孩童健康,加上12歲以下未施打疫苗,風險更高;對此吳昌騰在臉書寫下,根據教育部統計去年4月20日至今年4月13日,全國確診的學生人數已累計2254人,其中大專校院1026人、高中290人、國中201人、國小540人,幼兒園197人,而在社區感染下,相信兒童染疫數字還是會增加。吳昌騰表示,兒童感染之後可能會是無症狀,也可能是有症狀。因為Omicron病毒複製快,且病毒量主要集中在上呼吸道,如果有症狀,大多是上呼吸道的症狀,而家長該如何提高警覺,像常見的症狀有發燒、鼻塞、流鼻水、乾咳、喉嚨癢痛、頭痛;而有些病童會出現哮吼、熱性痙攣症狀。而香港的一項研究指出,香港大學和瑪嘉烈醫院的研究人員回顧了疫情大流行不同階段的兒童住院情況,發現Omicron變異株席捲香港時,病症比過往嚴重得多。2022年2月5日至28日,香港共有1147名0至11歲兒童因新冠肺炎住院,其中80%以上為0至5歲,有21名兒童(或 1.83%)入住新生兒加護病房,有4名兒童死亡。吳昌騰再提一研究,2022年3月發表在《兒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在 Omicron浪潮期間,嬰幼兒的感染病例可見哮吼的發生;另外《Lancet》2022年3月21日的預印本論文中說明,Omicron會導致在未接種疫苗的兒童族群中,痙攣發作病例增加,並且比以前的變種病毒和流感病毒更針對上呼吸道。吳昌騰最後提醒大家,看完這些研究及現況,應會更有警覺性。
-
2022-04-13 新聞.元氣新聞
高端腸病毒EV71疫苗三期臨床數據 《刺胳針》審查發表
高端疫苗(6547)今(13)日發布,該公司開發的腸病毒EV71型疫苗第三期多國多中心臨床數據,已由全球四大醫學期刊之一的《刺胳針》(The Lancet,Impact Factor: 79.321)完成審查發表,並獲得Lancet專家撰文推薦。高端疫苗表示,此項腸病毒71型疫苗第三期試驗,為全球同型疫苗中首先採取多國多中心(MRCT)跨國執行、並涵蓋至二至六個月低齡嬰幼兒的試驗。試驗數據顯示疫苗安全耐受性優異,並取得真實世界(real-world)疫苗效力數據達100%、統計回歸分析效力理論值高達96.8%的優異成果。期刊內容摘要指出,高端腸病毒71型疫苗三期臨床試驗(NCT03865238)為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多國多中心三期臨床試驗,用以評估疫苗的臨床效力、免疫生成性、安全性、交叉保護力等。本項試驗於2019年4月啟動,並於2021年6月完成期末解盲分析。試驗共計收納3,663位2個月~6歲嬰幼兒受試者,以1:1比例隨機分配,間隔56天接種2劑疫苗或安慰劑,且針對2個月~未滿2歲之低齡嬰幼兒,在第366天進行追加免疫劑接種。第三期期末分析顯示,安全性與耐受性良好;受試者年齡層涵蓋2個月~6歲的嬰幼兒,其中2個月~6個月大的嬰兒受試者收案數占25%,藉由疫苗組與鋁鹽安慰劑對照組進行比對,即使在極低年齡層,安全性與耐受性依然良好,並無顯著差異,且幾乎所有的不良事件都為輕度反應。在臨床效力的評估上,兩年追蹤期內,安慰劑對照組確診個案數為22例,疫苗組確診個案數則為0例,依法規指引標準公式計算,疫苗效力為100%,而根據卜瓦松迴歸模型(Poisson Regression)進行統計分析,推算出疫苗效力的統計理論值為96.8%(P
-
2022-03-31 該看哪科.兒科
孩子發燒長輩急找藥餵 慘釀嘔吐、嗜睡「普拿疼中毒」
少子化時代每個孩子都珍貴,但當孩子發燒、身體不適時,若在沒有醫師指示下,隨意將成人用藥減半給孩子使用,恐造成不可挽回後果。日前一名5歲男童發燒,長輩誤拿高劑量普拿疼給男孩吃,造成普拿疼中毒,引發肝功能失調,送急診搶救才救回一命。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科主治醫師吳昌騰表示,該名男孩體重僅19公斤,長輩誤拿2顆500mg普拿疼給男孩吃,但男童只要吃2顆80mmg劑量即可,男孩因此嘔吐、無精打采、嗜睡等,普拿疼中毒嚴重恐引發肝衰竭死亡。因孩童肝指數飆高,後續醫師用解毒劑緩解才救回孩子。臺灣兒科醫學會今舉辦記者會,表示報載有356項年用量低於5000人的指示用藥即將研擬不給付,包括兒童常用化痰藥、鼻塞藥、腸胃用藥等,恐影響兒童用藥安全,呼籲兒童用藥不是成人縮小版,「完整評估、適當用藥、精準劑量」才是兒童用藥安全的重要關鍵。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孩子許多症狀需要分辨原因,像是腹瀉,有可能是感染性腸胃炎、也可能是腸道吸收異常引起、腸道敏感等,腹痛、嘔吐背後原因更是五花八門,需要專業醫師鑑別對症下藥。誤用止瀉藥案例連醫療人員都可能發生。李宏昌舉例,一名其他科別醫師的孩子剛滿月,因為拉肚子而給半顆止瀉藥,結果孩子嚴重腹脹,緊急送急診處理。他提醒,若健保屆時不給付用藥,讓民眾到藥局輕易購得,恐增加用藥風險,應由醫師診斷、給予處方。碰上嬰幼兒腹瀉,不少照顧者憂心孩子脫水,直接拿大人用的止瀉藥洛普拉膠囊,給9個月大、體重9公斤的小孫子吃,還自行調整用藥,一次吃半顆、吃4次,導致小孩肚子脹,麻痺性腸梗阻、嗜睡和噁心嘔吐等症狀,急診後續找出腹瀉原因,原來是沙門氏菌腸胃炎併發腸阻塞。吳昌騰說,兒童腹瀉有時是為了排除壞菌,兒科醫師治療上多採用溫和方式,像補充水分、少量多餐,或用益生菌、溫和腸道吸附劑等,將水分或致病物吸附隨大便排除,若孩子誤用成人止瀉藥,反讓病情惡化,過去曾有孩童誤吃成人止瀉藥造成腸破裂,十分嚴重。基層診所兒科醫師麥建方表示,「指示藥」是指不需醫師開立,自行到藥房可購得的藥物,在美國地廣就醫不便、且費用昂貴下,指示藥有其需求及必要,但台灣就醫方便,尤其兒童、青少年病症一定要經過醫師診斷再決定治療方針,且看診時也能把關其他安全議題。曾有一對父母帶孩子來看燙傷,但燙傷部位不合理,兒科醫師察覺有異,將此案轉至長庚兒少保護中心立案,該對爸媽本想換另一間診所拿燙傷藥,因已立案限制,必須前往兒少保護中心看診,經醫師評估才驚覺是兒虐事件,照X光檢查發現,6個月大的孩子竟有2處受虐痕跡。麥建方表示,兒科醫師看診時間,是接觸孩子的珍貴時間,像這名孩子2個月大時臉上有燙傷、6個月大出現網狀性燙傷,這些都不能不重視,若家長只是簡單去藥局買燙傷藥,「國家安全網就破了!」呼籲兒童指示用藥仍需醫師開立。臺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表示,一般感冒藥含有多種成分,某些不適合孩子使用,因孩童代謝系統尚未發育完成,代謝速度緩慢恐在體內蓄積,增加副作用產生。基層兒科醫師洪佑承認為,8成的小朋友看診需用藥指示用藥,且現代許多父母雙薪、孩子托育,孩子用藥必須有醫師把關,若取消給付不合適。
-
2022-03-25 該看哪科.感染科
醫師:諾羅病毒流行 呼籲勤洗手遵守衛生習慣
近日為諾羅病毒流行期,新北市亞東紀念醫院今天提醒民眾,嚴格遵守個人與飲食衛生習慣,才能預防諾羅病毒;尤其,酒精或乾洗手液無法殺死病毒,建議餐前、便後用肥皂洗手。新北市板橋區亞東紀念醫院今天發布新聞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急診就醫監測資料顯示,今年自228 連假後,全國開始流行急性腸胃炎,檢測出病原多為諾羅病毒(Norovirus)感染。新聞稿表示,諾羅病毒是單鏈的 RNA病毒,無套膜,一年4季都會造成感染。因諾羅病毒無套膜,酒精或乾洗手液無法有效殺死病毒,建議用肥皂洗手;環境清潔需較高濃度0.1%的稀釋漂白水,若處理嘔吐物及排泄物建議使用0.5%的稀釋漂白水。亞東醫院感染科醫師蔡茂松表示,諾羅病毒的潛伏期通常是24至48小時,常見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頭痛、肌肉痠痛、倦怠,約一半的病人會發燒。多數人症狀持續不超過3日,適當補充水分並給予支持性治療,都能在數天內改善。蔡茂松說,諾羅病毒傳染途徑以糞、口途徑為主,可被人直接接觸傳染,或糞便、飲食感染;提醒遵守個人和食品衛生習慣,才能預防諾羅病毒,特別是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要勤洗手。蔡茂松說,諾羅病毒不會對身體健康者造成大危害,無須恐慌;但老年人、嬰幼兒、慢性病、腎或心臟病患,則較易發生嚴重病例,有相關症狀仍要儘速就醫。
-
2022-03-19 該看哪科.牙科
國人平均蛀牙2.01顆 高於全球1.67顆
衛福部與家庭牙醫學會定期針對十二歲以上國人齲齒經驗指數(DMFT)進行調查,二O一八年國人平均齲齒為二點○一顆,雖低於過去,但仍高於全球平均值一點六七顆。醫師指出,國內傷牙三大食物包括含糖飲料、精緻食物及高澱粉食物。國內統計,中小學生一周平均喝二至三次含糖飲,也愛吃精緻點心,都是增加齲齒率因素。台灣手搖飲料店林立,學童下課幾乎人手一杯含糖飲。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口衛會主委黃明裕表示,含糖飲料、精緻食物及高澱粉食物最傷牙,口腔內有許多細菌,醣類入口後被細菌分解產生酸,進而腐蝕牙齒。國內學童又愛喝含糖飲、吃點心,只要餐後沒刷牙,都是造成齲齒元凶。疫情之下也讓齲齒風險大增,牙醫全聯會口衛副主委黃耀慧表示,疫情期間,五成以上民眾不敢到診所看牙、洗牙,而居家辦公及遠端上課期間,約三成一的民眾吃零食、甜點比率大增,六成九的家長放任孩子睡前吃甜食,有三成五的兒童及三成一的成人每日刷牙不到二次。黃耀慧表示,據國外數據顯示,若是罹患牙周病又有確診新冠肺炎,死亡率較一般人高達八倍、住院使用呼吸器的比率四點六倍、轉送加護病房比率達三點五倍。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與牙醫全聯會響應三月廿日「世界口腔健康日」,全台一千多間「孕婦嬰幼兒愛心親善牙醫院所」自三月廿一日至四月十一日提供免掛號費,提供孕婦嬰幼兒及兒童進行全口洗牙、塗氟及臼齒窩溝封填,全面做好口腔防護。心口司技正陳少卿表示,孕婦每九十天可進行一次全口洗牙,十三歲以上兒童每半年可一次;另也提供六歲以下兒童免費塗氟、六至八歲有恆牙第一臼齒窩溝封填等。
-
2022-03-19 該看哪科.牙科
守護孕婦兒少口腔健康 3/21至4/11看牙醫免掛號費
響應3月20日為世界口腔健康日,衛福部與牙醫師全聯會合作,3月21日至4月11日間,孕婦、嬰幼兒及15歲以下青少年到全台1050家指定牙醫院所看診,可享免掛號費。衛生福利部與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天舉辦「疫情齲緩,健康添氟」記者會。牙醫師全聯會理事長陳建志表示,3月20日是世界口腔健康日,象徵人類有32顆牙齒、0蛀牙的目標。台灣民眾口腔健康狀況有待加強,12歲以下兒童齲蝕指數(DMFT)於1990年曾高達4.95顆,經多年口腔健康措施推動下,2020年降至2.01顆,但仍比2015年全球平均值1.86顆還高。陳建志提到,蛀牙4大原因包含有牙齒、吃東西、口內有致齲菌,以及細菌停留時間長;有研究顯示,7成幼兒的致齲菌是來自媽媽,故媽媽的口腔衛生與孩子一樣重要。牙醫師全聯會口腔衛生委員會主委黃明裕也分析,蛀牙是多重因素造成,甜食與精緻澱粉等醣類是重要原因,因口內細菌會分解醣產生酸,會腐蝕牙齒造成蛀牙。他建議,改善口腔健康除了加強清潔外,也要從飲食著手,包含減糖、多吃高鈣與含氟食物。牙醫師全聯會口腔衛生委員會委員林建宏也說明正確刷牙方式,使用小刷頭牙刷、採貝氏刷牙法,使用含氟1000ppm以上的牙膏,牙膏只要擠豌豆大小即可。林建宏提醒,在刷牙過程中不須漱口,最後漱口也要減量,不需要完全將牙膏泡沫漱口漱掉,殘留些許在牙齒表面,維持口內氟離子濃度,更有益口腔健康。牙醫師全聯會口腔衛生委員會副主委黃耀慧也提醒,成人牙周病盛行率高達80.48%,且受COVID-19疫情影響,易忽略口腔保健,呼籲無論大人小孩都要注意口腔健康照顧。為守護孕婦與兒少口腔健康,自3月21日至4月11日間,孕婦、嬰幼兒及15歲以下青少年到全台1050家指定牙醫院所看診,可享免掛號費。衛福部提醒,前往前請先電話確認預約,節省等候時間。另衛福部與牙醫師全聯會也舉辦口腔健康打卡保衛戰活動,結合每天刷牙打卡任務及輪盤遊戲,建立富有趣味及教育意義的數位互動平台,讓民眾養成正確潔牙習慣。
-
2022-03-18 該看哪科.牙科
疫情間刷不到兩次牙 牙周病風險增確診死亡率高8倍
疫情打亂潔牙好習慣,有五成以上民眾中斷口腔健康檢查、洗牙,三成五的兒童每天刷不到兩次牙,使齲齒及牙周病風險大增,據國外研究調查,患牙周病且確診新冠肺炎者,死亡率高八倍。醫師呼籲民眾善用含氟1000ppm以上牙膏、含氟食鹽、牙線、漱口水定期潔牙,可有效降低六成蛀牙率。牙醫全聯會口衛副主委黃耀慧指出,民眾因長期居家辦公及遠端上課,有三成一民眾吃零食和甜點的比率大增,六成九的家長放任孩子睡前吃零食,加上潔牙習慣差,有三成五的兒童和三成一的成人每日刷不到兩次牙。黃耀慧表示,疫情期間有五成以上民眾不敢到診所看牙、洗牙,都容易養成牙間細菌增生,有較高的蛀牙機率。根據國外數據顯示,若是罹患牙周病又有確診COVID-19,其死亡率較一般人高達8倍、住院使用呼吸器的比率4.6倍、轉送加護病房比率達3.5倍,不可不慎。牙醫全聯會口衛副主委林建宏表示,校方擔心學童至洗手台「刷牙群聚」要求減少刷牙頻率,使兒童潔牙陷入危機,今年起推行「校園防疫督導式潔牙」,請學生準備牙刷牙膏、漱口水、立鏡、兩個水杯(一個裝水、一個吐水)等工具就可以在座位上刷牙,提醒過程中不鼓勵大量漱口避免飛沫噴濺,透過技巧性洗漱就能達良好潔牙效果。牙醫全聯會理事長陳建志呼籲,除了居家與校園潔牙習慣的維持外,孩子口腔內的齲齒細菌有七成從媽媽來,若家長口腔細菌濃度高、孩子口腔中細菌比率也較高,除了嬰幼兒及兒童的潔牙健康外,也很重視孕婦的潔牙習慣,若孕期間做好潔牙工作就能改善口腔健康。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簡稱:心口司)與牙醫全聯會響應3月20日「世界口腔健康日」,聯合全台一千多間「孕婦嬰幼兒愛心親善牙醫院所」自3月21日起至4月11日提供免掛號費,提供孕婦嬰幼兒及兒童進行全口洗牙、塗氟及臼齒窩溝封填,全面做好口腔防護。心口司技正陳少卿表示,若孕婦於懷孕期間可每90天進行一次全口洗牙、13歲以上兒童每半年進行一次全口洗牙,6歲以下免費塗氟、6到8歲有恆牙第一臼齒窩溝封填等計畫,且部分診所延長至4月及年底,敬請民眾把握。
-
2022-03-08 新聞.元氣新聞
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放寬至71歲以上 新增19.6萬人受惠
疾病管制署傍晚宣布,3月4日起,公費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接種對象,已從75歲以上放寬到71歲以上,預估新增19.6萬人受惠。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肺炎鏈球菌為人類常見之感染細菌,PPV23疫苗全年都可接種,往年流感季都有5萬多名75歲以上長者接種。這次流感季僅3.5萬人接種,接種率僅41%,減少甚多,且今年截至2月26日累計已22名病例,65歲以上長者占59.1%,故擴大接種對象,讓更多長者踴躍接種。莊人祥表示,根據疾管署統計,我國75歲以上長者每年接種PPV23近5萬人劑,前一年流感季甚至有8萬多人接種,但2021年流感季至今,僅3.5萬人接種,較往年減少甚多,接種率僅41%。冬季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好發季節,今年度截至第8週(2月26日),國內累計22例,65歲以上長者佔59.1%。莊人祥表示,去年同期有53例IPD,今年僅22例,是因為民眾落實防疫使得呼吸道疾病都降低甚多,但由於長者重症率高,仍要盡力提升接種率,因為預防IPD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按時接種疫苗。IPD好發於嬰幼兒及老年人,一旦免疫力下降,細菌可能經由呼吸道或血液侵襲器官,其症狀因感染部位不同而異,可能引起敗血症、肺炎、腦膜炎等多種侵襲性疾病,嚴重時甚至可能致死。莊人祥提醒,接種PPV23與COVID-19疫苗接種的時間間隔至少要7天;至於流感疫苗或其他疫苗,可同時接種於不同部位接種,如要錯開則不限時間間隔。請1951年(含)以前出生且於滿65歲後未曾接種過的長者儘早至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可先至疾管署網站查詢接種單位、參閱各縣市網站相關資訊,也可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洽詢。
-
2022-02-26 該看哪科.兒科
不只新冠肺炎 醫師提醒嬰幼兒也要注意肺炎鏈球菌
台灣尚未開放幼兒接種新冠病毒疫苗,有家長希望能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加強保護力,但尚無證據顯示能預防兒童感染新冠病毒,但嬰幼兒和老年人都是嚴重肺炎鏈球菌高危險群,醫師建議按時接種並落實個人防疫,確保嬰幼兒健康。南投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丁佩如說,肺炎鏈球菌是兒童感冒後併發中耳炎或鼻竇炎最常見的致病菌,可能造成肺炎、膿胸、敗血症或腦膜炎等嚴重侵襲性疾病,不論是老年人或是嬰幼兒,都屬於嚴重肺炎鏈球菌疾病的高危險族群,一旦得到,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丁佩如醫師說,在幼兒全面公費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前的年代,台灣5歲以下幼兒鼻咽存在肺炎鏈球菌比例約為14%,平日可能跟宿主相安無事,但一旦感冒,破壞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併發症就可能隨之發生,所以在感冒流行的時節也常是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疾病大增的時候。我國目前提供嬰幼兒3劑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分別在嬰幼兒2個月、4個月及12至15個月大的時候施打,不過想為免疫力尚未健全的嬰幼兒增強肺炎鏈球菌抵抗力,除了遵守個人防疫措施、按時接種公費疫苗外,另可在寶寶6個月大時自費施打一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使得保護力更加完整。
-
2022-02-21 新聞.食安拉警報
福島食品來了! 食藥署公告即日起生效
福島食品來了!衛福部食藥署今天發布公告「停止輸入查驗之日本食品品項別及其生產製造地區」,即禁止進口規定,及發布「輸入日本特定食品應檢附輻射檢測證明向查驗機關申請查驗」,自即日生效。公告係調整對日本食品管制措施,由現行地區管制,改為風險產品管制,包括︰一、停止輸入查驗(即禁止進口)︰(一)日本國內限制流通的產品,為當然停止受理輸入查驗。(二)野生鳥獸肉︰福島縣、茨城縣、櫪木縣、群馬縣、千葉縣。(三)菇類︰福島縣、茨城縣、櫪木縣、群馬縣、千葉縣。(四)漉油菜︰福島縣、茨城縣、櫪木縣、群馬縣、千葉縣。二、應檢附輻射檢測證明及產地證明(即檢附雙證)︰(一)福島縣、茨城縣、櫪木縣、群馬縣、千葉縣開放品項之產品。(二)宮城縣、岩手縣、山梨縣、靜岡縣生產製造之菇類。(三)宮城縣、岩手縣生產製造之水產品。(四)靜岡縣生產製造之茶類產品。(五)宮城縣、埼玉縣、東京都生產製造之乳製品、嬰幼兒食品。本次衛福部食藥署8日對外預告二大草案,預告期僅10天,2月18已到期收案。但預告期間前各界意見收件約30多件。食藥署表示,在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及首長信箱,總共接獲36則意見,其中17則(47.2%)支持、4則(11.1%)反對及15則(41.7%)提出建議或詢問草案內容,支持者遠多於反對者。食藥署表示,政府以「回歸科學檢驗、比國際標準更嚴格、為食安把關」三原則,及「『禁止特定地區進口』改為『禁止特定品項進口』、針對具風險品項,要求提供雙證(輻射證明及產地證明)、福島等五縣食品於邊境逐批檢驗」三配套,積極建立完整食安管理。並依據產品風險及「食品及相關產品輸入查驗辦法」相關規定,於邊境查驗符合規定者,始得輸入;查驗不符合規定者,一律退運或銷毀,不會流入國內市場,確保輸入食品安全。
-
2022-02-16 該看哪科.中醫
元宵節湯圓吃太多打嗝不停、肚子好脹,中醫師傳授5招消一肚子氣
「嗝~ 嗝~嗝~」跟朋友聚餐之後,因為吃飽喝足而不斷打嗝、噁氣,肚子也圓滾滾的,有時候用空心手掌去拍拍肚子,還會有低沉「咚、咚、咚」的聲音,肚子脹氣的難受經驗,一定很多人都曾經發生過,當發生脹氣的時候,該怎麼處理呢?1.薄荷油塗抹腹部按摩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認為,薄荷性辛、涼,微甘、無毒,歸肺、肝經,具有發汗解表、清暑化濁、辟穢氣、清頭目等功效,其中含有的揮發油成分包括薄荷醇、薄荷酮、異薄荷酮等,提煉成薄荷油或是薄荷精油使用,具有調節與鎮定作用,對於舒緩頭痛、充血、疲勞、發燒、消化不良、肌肉痛、胃腸不適、脹氣等症狀,有一定的助益,還能夠抑制胃腸平滑肌的收縮,緩解胃腸抽筋症狀。另外,薄荷油對於止癢、消炎、止痛等,也有一定的效果。若沒有薄荷油也沒關係,居家常備藥物中的白花油、小護士軟膏(俗稱面速利達母)等,也都含有薄荷成分,塗抹於腹部按摩,同樣有改善脹氣的效果。不過陳潮宗提醒,白花油、小護士軟膏等藥油、藥膏中多添加了如樟腦、水楊酸等其他成分,在使用上比單純薄荷油要更加謹慎。陳潮宗指出,尤其是發育尚未完全的2歲以下嬰幼兒,使用這些綜合成分的外用藥膏時,要注意樟腦可能加重蠶豆症症狀;而薄荷加上水楊酸若使用過量,可能會有呼吸困難、痙攣等中樞神經中毒的危險;對阿斯匹靈過敏的人,對水楊酸也有相當程度的敏感現象,因此,幼童使用這類藥物之前,最好先經由專業醫師評估,確保使用上的安全性。2.消脹氣運動蹲下後用手環抱彎曲的雙腿,將大腿貼近肚子,可加強腸胃道消化作用,有助改善腹脹、腹痛症狀。 3.打嗝排氣多走動,加速胃腸蠕動、保持彈性,透過打嗝或噯氣將空氣排出體外;切忌催吐,否則恐造成胃食道逆流。 4.中醫藥膳茶飲薄荷、柑橘類的茶飲有助消化,改善脹氣。 ‧山楂陳皮白菜豆腐湯(3~4人份)材料:陳皮4錢、穀芽2.5錢、麥芽2.5錢、山楂3錢、白菜1把、香菇8朵、豆腐2塊、生薑5片。作法:中藥材全部洗淨,白菜切段,香菇去蒂泡發;鍋中加入2000c.c.清水和藥材,大火滾沸改成小火滾30分鐘後放入香菇再滾15分鐘;放入白菜、豆腐、適量鹽、香油後,煮熟後關火。功效:消除積食、緩解胃脹、噯氣、理氣健脾。 ‧桂花陳皮消積飲材料:陳皮2錢、桂花1錢、茯苓2錢。作法:所有藥材放入8 0 0 c . c . 水中,小火燉煮至顏色呈深褐色、水分收乾至剩下600c.c.時關火;依個人口味添加適量紅糖調味後,即可飲用。功效:陳皮具消肉積、桂花助理氣、健脾去濕,兩樣藥材加在一起製成茶飲能改善脹氣狀況。5.穴道按摩陳潮宗說明,藉由按摩穴位達到消除脹氣的症狀。‧中脘穴:胃的正上方,肚臍上4寸(食指、中指、無名指3指併攏,橫放肚臍上側,向上折量2次)。‧天樞穴:肚臍左右兩側旁開2寸(食指、中指、無名指3橫指寬)的距離。‧關元穴:肚臍正下方3寸(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4指幅寬)。 預防脹氣10招1.吃東西時細嚼慢嚥,不要「呷飯配話(台語,邊吃飯邊說話的意思)」。2.不要張大嘴巴咬食,應斯文地閉著口咀嚼食物,以免吞進過多的空氣。3.減少吃口香糖的頻率。4.有氣的碳酸飲料,如汽水、可樂、啤酒等應減少飲用。5.避免高油脂、高糖分飲食;增加水分、膳食纖維等營養攝取,促進腸胃蠕動。6.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7.適度運動可減少脹氣發生機率。8.保持心情愉快,適度紓解壓力。9.食用助消脹氣的食物,例如陳皮、山楂、酵素、益生菌等(處方類藥材需經醫師評估後再食用,不宜自行服用)。10.容易脹氣的人應減少某些食物攝取,包括洋蔥、蔥、蒜、麻辣、咖啡;豆類、牛奶及其製品、地瓜、馬鈴薯、玉米、芋頭;糯米、韭菜、油炸物、肥肉等;桑葚、葡萄、蘋果、櫻桃等,因容易發生胃液逆流症狀;冰飲、冰品、瓜果類等。 延伸閱讀: 。元宵吃湯圓小心脹氣、肥胖上身! 營養師點名「4族群」一餐別超過2顆 。便秘、脹氣、眼睛癢恐是免疫力下降警訊! 營養師認證「3類食物」吃出超強抵抗力
-
2022-02-1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5歲男童尿尿生殖器腫一包 醫師:包皮過緊惹的禍
新竹1名5歲羅小弟出生時包皮推不開,且最近小便時生殖器前腫一包,被父親帶到醫院求診要割包皮。泌尿科醫師表示,嬰幼兒包皮過長不一定要割包皮,但有反覆性包皮龜頭炎、影響排尿、崁頓性包莖,就需及早治療或是動手術。新竹台大分院泌尿部醫師鄭功祥指出,剛出生的男嬰約有一半可以將包皮後褪露出龜頭,隨著成長發育比例會提升,7至8歲兒童包莖比例僅約1%,因孩童心智發育未成熟,割包皮需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手術,因此,若僅是包皮過長,無其他症狀,建議家長可等待孩子成長後,再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治療。但孩子若出現小便痛或碰到生殖器就痛的情形就得留意,此時包皮外觀可能呈現紅腫痛,應優先以口服藥或藥膏治療發炎,若反覆多次發炎易誘發包皮攣縮變形,就需提早手術處理。臨床上發炎不一定是包皮過緊、清潔不完全,反而常因家長心急,幫小孩清潔推包皮時,過度用力造成包皮黏膜撕裂傷所致。醫師另指出,若孩子包皮過緊,阻塞尿道開口,小便時尿液會在包皮內累積一定壓力後才能流出,父母會觀察到小孩排尿時陰莖前端有鼓起一顆水球,因尿液滯留於包皮內,易藏汙納垢引發感染,故建議介入治療。崁頓性包莖則是因包皮開口過小,導致平時洗澡或勃起時龜頭難以露出,有時勉強將包皮後褪後發現包皮開口勒住龜頭,無法恢復原狀,若持續時間過長,會導致陰莖缺氧壞死,影響功能。醫師表示,崁頓性包莖發生初期,家長可使用潤滑劑,嘗試將包皮自行復位,倘若無效應立即就醫處理,視情況須立即切開過緊的包皮,盡快恢復陰莖血流。無論輕微或嚴重,若發生崁頓性包莖,應於包皮復位,龜頭消腫後,接受包皮環切手術,以免未來再度發生。鄭功祥醫師表示,針對包皮沒有攣縮變形的原發性包莖孩童,給予類固醇藥膏塗抹4到8周,治療成功率超過8成,且不會干擾孩童體內賀爾蒙濃度。雖有17%的復發率,但針對不適合全身麻醉的孩童,是可靠的治療方式。若接受手術治療,傳統割包皮手術是以手術刀切除多餘的包皮後再進行縫合,手術時間約30分鐘,術後無需拆線,但由於術後傷口較易疼痛,且傷口長不平整,隨著醫療技術進展,一次性包皮環切吻合器(又稱包皮槍)近年引進台灣。相較於傳統割包皮手術,一次性包皮環切吻合器手術時間僅需5至10分鐘,術中出血及術後疼痛也比較少。但醫師表示,有些狀況像包皮嚴重沾黏的病人,就不適合使用包皮槍,而無論接受傳統手術或是包皮槍,術後包皮都有可能出現浮腫,所以建議使用紗布及彈性繃帶覆蓋陰莖,保持傷口乾燥及局部清潔,若小便汙染敷料則需盡速更換,避免反覆發炎的情況發生。鄭功祥醫師提醒,小男生大部分都有包皮過長的現象,該不該割包皮建議父母尋求專業醫師評估。
-
2022-02-08 新聞.元氣新聞
福島5縣市解禁食品改抽驗 專家:維持檢驗量無不可
爭議多時的日本福島核食議題,行政院今天正式對外宣布解禁。衛福部食藥署也針對該地區的食品輸入和邊境查驗調整規範,五縣市的野生鳥瘦肉、菇類和漉油菜禁止輸入,其他可輸入產品採逐批檢驗;原先日本其他地區的九大類食品則從逐批檢驗改為按比例抽驗。陽交大醫放系食品檢驗分析實驗室教授吳杰表示,九大類食品過去的檢驗結果,就算檢出都數微量,因此若能維持現行抽驗量,改為抽驗並無不可。針對福島五縣市食品解禁,食藥署規定福島縣、茨城縣、櫪木縣、群馬縣、千葉縣等五縣市的食品,若屬日本國內限制流通的產品以及野生鳥獸肉、菇類、漉油菜都禁止輸入;其他可開放的五縣市產品則需檢附輻射檢測證明及產地證明雙證明才可輸入。另外宮城縣、岩手縣、山梨縣、靜岡縣生產製造的菇類;宮城縣、岩手縣生產製造的水產品;靜岡縣生產製造的茶類產品;宮城縣、埼玉縣、東京都生產製造的乳製品、嬰幼兒食品,也都需附雙證明才可輸入。吳杰表示,根據研究,菇類最容易從根部吸收和累積同位素,因此食藥署針對菇類制定規範是合理的。針對檢測標準修訂,曾有專家認為我國的輻射檢測只針對碘-131、銫-134、銫-137進行檢測,而之前日本在福島附近海域測到破紀錄的放射性鍶-90劑量,且半衰期約28年,銫-137則約30年,因此我國的輻射檢測應針對銫-137和鍶-90加強檢測。吳杰表示,核電廠發生事故會釋出非常多種放射性同位素,但若是每一種都驗,無異是緣木求魚。其中銫-137和鍶-90容易伴隨出現,而銫-137容易經由加馬(γ)能譜分析檢驗出來,尤其透過純鍺偵測器能準確地定性、定量。因此以銫-137作為指標檢測項目,就能判定食品是否受到同位素汙染。另外,日本輸入生鮮冷藏蔬果、冷凍蔬果、活生鮮 冷藏水產品、冷凍水產品、乳製 品、嬰幼兒食品、礦泉水或飲水、 海草類及茶類等九大類產品,原為逐批檢驗,改為依風險調整查驗比率。吳杰也表示,過去針對九大類食品逐批檢驗時,主要會在茶類、柿乾檢測出微量輻射,但皆在每公斤10至30貝克左右,皆未超過每公斤100貝克。若真能維持現行一萬八千件抽驗量,改為比例抽驗應無疑慮。
-
2022-02-04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
累計確診113例 杭州「轉捩點出現」
大陸本土疫情持續,過去一日,大陸新增確診卅九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十八例,本土病例廿一例。深圳寶安區昨宣布,部分街道實施交通管控或全封閉;而日前出現十名嬰幼兒染疫的浙江杭州疫情趨緩,杭州市政府昨表示,杭州該輪疫情累計本土確診一一三例,當地疫情的轉折點已出現。據大陸國家衛健委發布,二月二日,大陸新增廿一例本土病例,分布於天津九例,廣東九例(深圳四例),北京兩例,浙江一例。鄰近北京的天津,自一月爆發疫情起,已累計通報四一四例確診。深圳市寶安區疫情防控指揮部昨通告,自即日起,對進出深圳市寶安區石岩街道的所有道路(高速過境除外)實施臨時交通管控,或全封閉措施。浙江杭州市昨舉行疫情防控記者會,官方通報,杭州昨新增一例確診病例,截至二月三日下午二時,杭州市該輪疫情累計本土確診病例一一三例。杭州市政府副秘書長毛根洪表示,由於最近兩天病例數量呈現個位數,顯示疫情轉捩點已出現。從病例被發現的脈絡來看,近五天的五十四個病例都是從集中隔離點篩查出來;從病例感染路徑來看,傳播鏈顯得清晰。該輪疫情持續關注的幾個風險較大場所和人群,已沒有新病例出現。疫情防控工作從社區清零轉為隔離點清零。
-
2022-02-0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過年遇急性腸胃炎怎麼辦?醫:出現7症狀必須儘速就醫
每逢農曆過年時節,寒冷的天氣、熱鬧的氣氛、團圓的喜慶,一大桌的滿漢全席是台灣在地人秉持的圍爐傳統,然而許多人因為過年休假期間大吃大喝、通宵達旦打牌、玩樂菸酒不離手,使人體的腸胃不但沒休息,反而更努力工作;再加上零食、三餐不定時等不規律作息,熬夜不僅使得生理時鐘改變,使血壓升高,胃酸的分泌也易過多,因而引發腸胃不適,胃酸24小時都在分泌,造成消化道壓力及刺激,更容易導致消化性潰瘍。急性腸胃炎在兒童比較容易發生,但在大人也不少見,可以發生於一年的任何季節及時間,但如果發生於重要假期例如春節年假,那就大大的掃興了。引起急性腸胃炎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細菌、病毒、寄生蟲或是受到毒素汙染的食物。腸胃炎又可分成非感染性腸胃炎及感染性腸胃炎。非感染性腸胃炎主要是由非傳染性的食物毒素或藥物毒性所引發。而感染性腸胃炎,一般最常見是由細菌或病毒所引起的,病程大約是7天,如果腸胃道症狀大於7天或是更久就有可能是寄生蟲或其他病因。腸胃炎是怎麼傳染發生?腸胃炎的傳染途徑主要是糞口傳染,經由受到患者的飛沫、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器皿、或水源傳播以及食入受早就存在的細菌毒素汙染的食物而引起的。致病菌及毒素進入我們的消化道,影響腸胃道的機能,使其無法進行正常的蠕動及消化功能,因此產生腸胃道的症狀。最常見的有發燒、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痛等症狀。◎細菌性腸胃炎可引發細菌性腸胃炎的常見病菌有: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及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等。其它傳播力較強且症狀較嚴重,但在臺灣已較少見的桿菌性痢疾、霍亂、傷寒、副傷寒與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等疾病已列為法定傳染病。其中沙門氏菌好發於夏天,也需特別當心。一般而言,細菌性腸胃炎症狀較為嚴重,除了發燒、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痛之外,比較容易有血便及膿便產生。◎病毒性腸胃炎病毒性腸胃炎最常見由輪狀病毒 (Rotavirus)、諾羅病毒 (Norovirus)、腺病毒 (Adenovirus)、沙波病毒(Sapovirus)及星狀病毒 (Astrovirus)引起。在台灣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主要流行季節為11月到隔年3月間,而腺病毒則一整年內都會發生。輪狀病毒、腺病毒、沙波病毒及星狀病毒好發於5歲以下的兒童,輪狀病毒更是引起嬰兒和5歲以下幼童腹瀉最常見的原因;而諾羅病毒則是任何年齡層皆可能受到感染。諾羅病毒的爆發流行好發於學校、醫院、軍營、收容及安養機構等人口密集機構,但也常發生在餐廳、大型遊輪、宿舍和露營地等地方。所有急性腹瀉中,由諾羅病毒所引起的可高達50%。病毒性腸胃炎最常見有大量水瀉和嘔吐,也可能會有發燒、腹痛、胃痛、噁心、類似流感肌肉酸痛等。大部分得到病毒性腸胃炎的人通常可以靠自身免疫力完全恢復,一般少有後遺症發生。腸胃炎的處置原則及治療腸胃炎患者最常見症狀為上吐下瀉,所以水分電解質的攝取補充非常重要。對於病情較輕的病毒型腸胃炎,多數不需要抗生素治療,通常採支持性療法,建議前一到兩天需禁食僅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可以喝一比一稀釋的運動飲料或是電解水,讓腸胃道先得到充分休息,如果嘔吐及腹瀉有比較改善,也可以開始試喝米湯,然後循序漸進再慢慢吃白粥等清淡飲食,少量多餐,避免刺激食物,如果支持性療法兩天都完全沒有改善,那就考慮要就醫。5歲以下嬰幼兒是腸胃炎的高危險群,通常可先禁食約四到六小時即可逐步恢復正常進食,嬰兒可以繼續哺餵母乳或配方奶,較大幼兒可以先給予米湯、稀飯、蘋果、白吐司等,若腹瀉改善則可正常用餐,並避免油膩食物及含糖飲料。雖然大部分的腸胃炎都可以在這處置下恢復,但當出現腸胃炎相關症狀就必須儘速就醫且可能需要住院治療。腸胃炎的出現以下症狀就必須儘速就醫1.持續嘔吐無法進食2.無法控制的腹瀉(一天大於六次) 3.高燒持續二到三天以上4.強烈的腹痛5.出現血便或膿便6.出現意識不清的及嗜睡的情形7.出現嚴重脫水情形(呼吸心跳加快、血壓降低、口腔黏膜乾燥、尿量減少)腸胃炎的預防腸胃炎的傳染途徑主要是糞口接觸傳染,經由受到患者的飛沫、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器皿或水源傳播,以及食入受早就存在的細菌毒素汙染的食物而引起,所以勤洗手是最重要的。進食前、出入公眾場合、處理生鮮食物及如廁後都是需要洗手的時機。出門返家後第一步先確實洗手,可避免將外來的病菌帶回家。在外更儘量少用手接觸口鼻黏膜,以減少染病的機會。家中如有生病的人,更須注意個人衛生,需使用公筷,更確實洗手以減少家中群聚感染。飲食方面,特別是幼兒、老人抵抗力較弱,海鮮肉類雞蛋等食物應避免生食,最好要完全煮熟後食用。總之,在歡慶年節之餘,注意食物保鮮,過期不新鮮食物儘量不要食用。在流行的季節,最重要的還是重視個人、環境及飲食的衛生。請切記掌握「少糖、少鹽、少油、高纖、控制份量」的飲食概念,您也可以健康享瘦過個好年。
-
2022-01-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春節指揮中心訂指引 探視免疫力差對象雙方都要打疫苗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升溫,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考量春節連假期間團聚交流、遊憩活動頻繁,社區傳播的風險提高,指揮中心特別訂定「COVID-19疫情期間民眾假期生活防疫指引」,民眾如果要探視免疫力較差的對象,雙方最好都完整接種疫苗,否則建議以電話或視訊取代。 陳時中指出,春節連假期間落實勤洗手、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尤為重要; 若民眾本身或家人屬於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孕婦、體重過重、嬰幼兒等免疫力比較不好的族群,更易受感染及感染後病症較為嚴重,請符合接種條件者,儘速完整接種疫苗,獲得保護力,同時也應儘量避免參加可能密集接觸不特定人的聚會或活動,及前往人潮聚集、密閉空間或通風不良的公共場所。民眾如果要探視上述免疫力較差的對象,建議雙方皆已完整接種疫苗,而探視者也要確認自身沒有身體不適症狀,且近期沒有參加密集接觸不特定人的聚會或活動,再行當面探視,探視時雙方都應佩戴口罩,以降低感染傳播的機會;否則建議使用電話或視訊方式取代。陳時中也呼籲,連假期間外出活動,儘量選擇前往開放且沒有人群擁擠的地方,並遵循疫情警戒期間外出全程佩戴口罩、與不特定人保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的適當社交距離,落實實聯制、體溫監測等防疫規範,親友聚餐也儘量控制人數,並遵守餐飲防疫措施。另外,外出時可攜帶乾洗手用品隨時保持手部清潔,並準備備用口罩以便替換,返回住所時,要確實執行手部衛生。如果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腹瀉或嗅、味覺異常時,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不要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及前往其他公共場所。陳時中說,「生活還是要過啦!尤其過年期間」,不要太過密集就相對安全,很難說追求零風險,因為有些人接觸時間不長也染疫,因此需要多層次防疫,沒打疫苗者也要趕快打。到餐廳內用,沒吃東西時就把口罩戴好,逗留時間盡量短。過年大家擔心群眾流動多,會造成病毒擴散,這幾天雙北、桃園、高雄,都積極匡列,把可能帶病毒的人盡量隔離,社區中傳播的病毒相對少;但民眾返鄉拜會,口罩都要戴好、手洗好,不要太親密,大家一起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