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1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嬰幼兒
共找到
437
筆 文章
-
-
2021-11-15 新聞.生活用品毒害
台灣0~3歲嬰幼兒 有害物質暴露量最高
去年一度傳出市售九款奶粉含致癌物質縮水甘油,引發家長恐慌,衛福部食藥署因此訂定奶粉中縮水甘油酯含量限制,並從今年七月實施,但成大毒物中心研究發現「年齡愈小、暴露量愈大」,國內零到三歲嬰幼兒三項有害物質暴露量比其他年齡層高,其中三單氯丙二醇酯嬰幼兒暴露量約是歐盟規定的八倍。成大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說,年齡愈小、三物質的暴露量愈大可能與國人飲食形態有關,其中漢堡、水餃、包子、泡麵等複合食品,為了好吃添加不少油,且食用量大,提供給人體的有害物劑量很大。一般認為很健康的全穀雜糧類與乾豆堅果類,因製作過程放了不少油、又高溫烘焙,有害物含量也很大。研究發現,零到三歲主要是奶粉、複合食品(肉蔬菜混合泥罐頭等)與全穀雜糧類(米麩、五穀粉等),其中特別是因為有奶粉,讓嬰幼兒暴露量爆表,嬰兒副食品則添加不少油,所以三項物質含量也高。李俊璋說,市售奶粉因過去動物性脂肪有汙染問題,廠商抽出後添加植物性油脂,研究分析顯示添加的幾乎都是棕櫚油,其三項有害物質含量是各油品中最高的。市售嬰兒奶粉成分標示中,有的標出棕櫚油,有的只寫「奶粉」,未明示是否摻有棕櫚油。青少年食物則以複合食品提供的三項有害物質最多,其次是全穀雜糧類,並隨著年齡愈大喝的飲料愈多,飲料提供的有害物也愈多;老年人飲食清淡,油炸類、含油量高的食物吃得少,三項有害物攝取較少,但可能因為吃得「太健康」,吃了不少全穀雜糧類,是有害物主要來源。
-
2021-11-15 新聞.生活用品毒害
精煉植物油含3項毒物恐致癌 研究:棕櫚油最危險
植物油高溫精製會產生二單氯丙二醇酯、三單氯丙二醇酯、縮水甘油酯等可能致癌與危險物質,成功大學受科技部委託進行兩年研究發現,添加棕櫚油的各式糖果餅乾及嬰兒奶粉,其三物質含量遠超過歐盟標準,對嬰幼兒與青少年健康有很大負面影響,但目前全球都未對棕櫚油使用提出限制。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環境微量毒物中心主任李俊璋說,縮水甘油酯已經國際癌症研究署列為「人類極有可能致癌物」,三單氯丙二醇酯列「人類可能致癌物」,還會傷害腎臟與睪丸,二單氯丙二醇酯則傷害平滑肌、心臟。這次研究發現,三類有害物質含量最高的前三類食品依序為油、糖果餅乾及複合食品。油品又以棕櫚油含量最高,縮水甘油酯含量超過歐盟規定的六倍、三單氯丙二醇酯超過歐盟兩倍,但李俊璋說,歐盟等先進國家都沒訂棕櫚油使用限制。研究還發現,高油、高溫烘焙又高鹽的食品,有害物質含量爆表。研究團隊還換算出不同年齡層吃了這些食物後三項有害物質的暴露劑量,全超過歐盟規定,且年齡層愈小、暴露量愈大。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組科長廖家鼎說,國際間以歐盟最為嚴格,但「二單氯丙二醇酯」毒性不強,僅針對「縮水甘油脂肪酸酯」、「三單氯丙二醇酯」訂規範,台灣未來將陸續跟進,目前正針對醬油的「三單氯丙二醇酯」和嬰兒奶粉的「縮水甘油酯」進行相關規範。廖家鼎說,不同食品出現「三單氯丙二醇酯」和「縮水甘油酯」超標原因,均與棕櫚油有關,必須針對不同食品及油品進行源頭管理。全球棕櫚油的主要生產地為馬來西亞,我國在政策制定上需謹慎以對,等待該國調整製程,以避免廠商「斷貨」。李俊璋建議政府,即使沒訂定各項食品含量標準,也應比照塑化劑訂定「企業監測指引」,讓廠商製作相關食品時有參考依據,也希望製油業者能更新製程以減少有害物產生。同時應針對油品、嬰幼兒食品、全穀雜糧類(經過烘焙再製)、乾豆堅果類、糖果餅乾類及複合食品(水餃、泡麵及漢堡等)等六大類高風險食品,進行三項物質長期監測。小辭典 精煉植物油3物質【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植物油精煉過程中為了脫臭,會以超過兩百度以上高溫真空燒製,產生二單氯丙二醇酯、三單氯丙二醇酯與縮水甘油酯等三種致癌與危險物質。二○○六年,歐盟首次在醬油等調味品中,規範三單氯丙二醇含量不得超過廿(微克ug/公斤kg),之後陸續規定油品及嬰兒奶粉中的三單氯丙二醇酯及縮水甘油酯含量。台灣二○○九年訂定醬油(主要是化學醬油、純釀造醬油中沒有這些有害物)中三單氯丙二醇含量不得超過三百(微克/公斤),標準比歐盟寬鬆許多。另外,去年規範奶粉中縮水甘油酯含量,並自今年七月實施,比照歐盟規定,粉狀劑量限制是五十(微克/公斤)、液體狀則是六(微克/公斤)。
-
2021-11-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流感疫苗可否和新冠疫苗一起施打?6大QA一次替你解惑
◎流感疫苗Q1:流行性感冒的流行期以及對健康的威脅為何?根據台灣歷年統計資料,流行性感冒(流感)通常在每年冬季出現流行。在2020年冬天,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的全球疫情,戴口罩成為全球新常態,造成流感病毒不易傳播,和往年相比,罹患流感的個案數明顯減少。但是,若受到流感病毒的感染,是有可能產生嚴重的併發症,尤其是高風險族群,包括年長者、嬰幼兒、孕婦、體重過重以及有慢性疾病的民眾,更應提高警覺。Q2:注射流感疫苗的保護效果及可能副作用有哪些?研究顯示,接種流感疫苗確實可提供保護效果,減低住院及進展成重症的機率。民眾常擔心接種的疫苗與社區流行的病毒株可能不吻合,但文獻顯示,即使疫苗株和流行病毒株不吻合,疫苗仍可提供一定保護力。因此仍建議每年均按時接種疫苗。注射疫苗和服用藥物一樣可能產生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紅腫、發燒、肌肉痠痛、頭痛、皮膚紅疹等,一般而言會在發生後兩天內逐漸恢復。嚴重的過敏反應或過敏性休克,其發生機率非常低,若不幸發生,通常是接種後幾分鐘或幾小時內就出現嚴重症狀,如呼吸困難、氣喘、眼睛或嘴唇腫脹等。為了能夠立即處置嚴重過敏反應,接種流感疫苗後應在接種地點稍作休息約30分鐘左右,確定沒有不舒服的症狀再離開。Q3:流感疫苗可否和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一起施打?在目前新型冠狀病毒全球流行期間,除了流感疫苗以外,民眾也會考慮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流感疫苗屬於不活化疫苗,基本上可以和其他疫苗同時接種於不同部位。不過,為避免發生不良反應時無法釐清是何種疫苗所造成,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疫苗接種組建議流感疫苗應與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相隔七天以上施打。◎COVID-19疫苗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全球大流行,目前已有疫苗可提供保護力,降低受到感染的可能性。目前國內供應的新冠疫苗,根據其作用原理可區分為mRNA疫苗(莫德納疫苗以及BNT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AstraZeneca疫苗)以及蛋白質次單元疫苗(高端疫苗)。目前AstraZeneca疫苗及莫德納疫苗的建議接種年齡是18歲以上,而BNT疫苗是12歲以上。Q1:接種COVID-19疫苗有什麼注意事項?若有發燒或急性疾病,應等病情穩定後再接種疫苗。接種疫苗並不代表後續就不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因此,不管是否有接種疫苗,都應遵守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的防疫規範。根據研究,目前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與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可能有關。整體而言因注射疫苗而產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的機會很低,約為每百萬人2-20件左右。但注射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的民眾,仍應密切注意是否有疑似症狀,包括不明原因的皮膚紫斑或瘀青、呼吸喘、胸痛、下肢腫脹、嚴重腹痛或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發作。若有上述症狀,應立即就醫並向醫師說明疫苗接種時間及廠牌。另外,目前文獻顯示,有極少數個案在接種mRNA疫苗(包括莫德納疫苗和BNT疫苗)後發生心肌炎的不良反應,案例大多是男性青少年及年輕成人。通常在接種疫苗後數天內發生症狀。若接種mRNA疫苗後發生胸痛、呼吸喘或心悸等症狀,應立即就醫。Q2:可否混打不同廠牌的疫苗?如果打完第一劑後有嚴重不良反應該怎麼辦?雖然目前國際間持續有混打不同廠牌疫苗的研究在進行中,但如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告第二劑「COVID-19」疫苗開放不同廠牌的疫苗注射時,民眾可自行選擇。若施打第一劑疫苗後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經醫師評估後若不適合再施打相同疫苗時,醫師會通報疫苗不良反應或開立診斷書,可根據第一劑疫苗廠牌之接種間隔時間,更換其他廠牌完成第二劑接種。Q3:若曾感染過COVID-19,還需要接種疫苗嗎?針對曾感染過新型冠狀病毒的康復者,建議自發病起至少間隔六個月,並符合終止隔離的標準後,再接受疫苗接種。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
2021-11-0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病發其實有跡可循 醫師曝最容易被忽略的心臟疾病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64期文/郭岳潭冠心病是心臟疾病中發病率最高的,多年名列臺灣10大死因之一,有吸菸、喝酒等不良習慣、患有三高的人、生活心理壓力極大的人或是有相關家族史者,都是冠心病的高危險族群。撲通、撲通,心臟每分每秒不停地跳動,可是正常人通常不容易感覺到心跳,心臟只有約拳頭般大,不可言喻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一旦沒有了心跳,生命也就宣告結束。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國人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每年奪走2萬多條性命,僅次於惡性腫瘤。一般人對於心臟病的認知,常是來得突然、去得也快。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醫療品質暨政策委員會委員、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部長黃啟宏指出,心臟病的種類很多,心臟疾病的病發也是早有跡可循,可以做為自我警覺。臨床上,常見的心臟疾病,包括:高血壓性心臟病、冠狀動脈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心律不整及周邊血管動脈疾病。最容易被忽略:高血壓性心臟病根據109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高血壓性疾病位居第7位,相當於每4.5個死亡人數中,就有1人是死於高血壓直接相關疾病。黃啟宏指出,高血壓性心臟病就是民眾耳熟能詳的高血壓,所造成的心臟結構及功能發生異常。臨床觀察發現,高血壓性心臟病雖然是最常見,但卻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心臟病。原因:黃啟宏說明,血壓是血液流動時衝擊血管壁而引起的壓力,若是病人的血壓值超過標準,且血壓長期升高,又沒有積極控制接受治療,恐造成左心室負荷加重,而變得肥厚、擴大,最後恐導致心臟衰竭。可怕的是,高血壓的病程經過5至10年,甚至20年,可能發生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臟衰竭、心肌梗塞、腦中風、腎衰竭等併發症。根據2016~201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8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盛行率達25.8%,推估約有508萬人罹患高血壓,且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但18~39歲有高達36.6萬人罹患高血壓,其中知道有高血壓者只有13萬人,有近24萬人並不自知。症狀:高血壓又被稱作是「隱形殺手」,大部分的高血壓病患幾乎沒有任何不適症狀。黃啟宏表示,高血壓性心臟病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常見的症狀有頭暈、眼花、耳鳴、心悸,嚴重時會出現呼吸困難、咳嗽、水腫等症狀。但臨床上,僅有3成病患會出現頭痛、疲累、頸部僵硬等症狀,當等到出現身體不適時,已經產生併發症了;有的人則是身體早已習慣高血壓的狀態,也可能會自覺沒有不適症狀。高危險群:黃啟宏表示,高血壓沒有絕對的高危險族群,其實高血壓就是心臟疾病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男性年齡超過50歲、女性超過55歲,高血壓的風險隨之上升。國內75歲以上老年人,幾乎半數有高血壓,若是有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及家族史,更會增加高血壓性心臟病的風險。事實上,高血壓性心臟病是一種規定出來的疾病。根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的定義,正常血壓值應等於或小於120/80mmHg,當血壓達130/85 mmHg即有偏高情形,140/90 mmHg以上就可以診斷為高血壓。如何正確診斷高血壓?臨床上,許多病人因為身體不舒服,結果到醫院一量血壓,卻發現血壓很高,其實不能當作是高血壓的診斷標準。黃啟宏強調,診斷高血壓最重要的是測量血壓的方式,標準測量方法為休息5分鐘,以坐姿方式、手掌向上,將血壓計、手臂與心臟齊高,記得洗澡後、吃飯後半小時不要量測;若是持續量測經過一段時間,血壓值仍超過標準,建議就醫進一步診斷。造成猝死的兇手:冠狀動脈心臟病新聞報導上,心臟病發作猝死的個案,絕大多數就是冠狀動脈心臟病造成的心肌梗塞。黃啟宏指出,冠狀動脈心臟病就是民眾最害怕的心臟病之一,嚴重恐造成心肌梗塞而猝死。原因:黃啟宏說明,冠狀動脈心臟病主因是脂肪沉積血管、內壁增厚,進而形成粥狀斑塊,導致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狹窄;一般而言,左冠狀動脈供應65%的心臟血流,右冠狀動脈則供應35%,任何一條冠狀動脈發生狹窄或阻塞,血液及營養不容易通過,就會造成心臟缺氧而引發心絞痛,進而導致心臟肌肉壞死,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甚至是猝死。症狀:隨著冠狀動脈慢慢狹窄,病人在身體活動或情緒激動時,因為心臟急速跳動,心血管負擔增加、血液供應不足,導致心臟收縮困難,而出現心絞痛的情形,產生走路會喘、爬樓梯喘不過氣、胸痛等症狀,胸痛會擴散到肩頸、下巴、上臂或上腹部,有的人甚至會噁心、嘔吐、暈倒、盜汗或呼吸困難,症狀持續約2至5分鐘左右,最長不會超過20分鐘,經過休息症狀可以迅速緩解。若是整個冠狀動脈阻塞,就是心肌梗塞急性發作,胸痛程度會比心絞痛更加嚴重,症狀持續時間超過30分鐘以上,常會伴隨著冒汗、呼吸困難、無力等症狀,即使在休息狀態,也有可能會發生,嚴重者會併發心律不整發生猝死、休克,或是心臟衰竭而死亡。高危險群:黃啟宏表示,冠狀動脈心臟病以男性為主,發生機率是女性的7至9倍之多,新聞上心臟病猝死個案也通常多是年輕男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心血管逐漸老化、彈性減少,老年人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比年輕人的風險要高;而女性停經之後,因心血管缺少女性荷爾蒙保護,冠心病發生機率大幅升高,男女比例約是4:3。根據國健署分析顯示,40歲以上民眾有2成5血脂異常、2成血壓高,更有近5成腰圍過粗,而這些都是罹患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子。黃啟宏強調,冠心病的高危險族群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抽菸、家族史,以及壓力、沒有運動,男性年齡大於45歲、女性停經後,都要特別注意。瓣膜發生病變:瓣膜性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可分為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感染性心臟病,以及後天退化所造成。黃啟宏表示,心臟共有4個瓣膜,當瓣膜發生病變就可稱為瓣膜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的疾病種類,主要有二尖瓣狹窄或閉鎖不全,三尖瓣狹窄或閉鎖不全,以及主動脈瓣狹窄或閉鎖不全、肺動脈瓣疾病,還有非常危險的主動脈剝離。原因:黃啟宏進一步說明,各年齡層好發的瓣膜性心臟病有所不同,先天性心臟病為心臟先天結構異常,多半在嬰幼兒時期就可以發現;風濕性心臟病大多是幼年時患有風濕性感染所引起。隨著年齡老化,瓣膜也漸漸退化,主動脈或二尖瓣、三尖瓣的發展時間及退化時間各有不同,而產生瓣膜狹窄或閉鎖不全,也就是瓣膜無法完全打開或關閉的情況,甚至可能同時發生,因此喪失了避免血液回流的正常功能,通常好發於60至80歲的中老年人。症狀:黃啟宏表示,瓣膜狹窄或閉鎖不全的病人,初期可以是無症狀或症狀輕微,隨著病情進展,逐漸出現類似狹心症及心臟衰竭的症狀,病人因瓣膜喪失正常功能,會產生缺氧及水分無法正常代謝,造成呼吸急促、越活動越喘、胸痛、心絞痛、四肢水腫、頭暈、腹脹、疲勞、食慾減退等。不過,很難從症狀分辨是主動脈或是二尖瓣、三尖瓣的問題所引起,當情況到達一定程度時,就必須處理。舉例來說,二尖瓣脫垂通常不需要開刀,當二尖瓣嚴重閉鎖不全,才需要手術。高危險群:中老年人因合併三高等慢性疾病,是主動脈剝離的高危險族群,其中高血壓是造成心臟主動脈剝離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黃啟宏說明,主動脈剝離是因血管內層破裂受損,使血液跑到中層及外層之間,並將主動脈撕裂剝離而形成假腔,造成身體各處的血液供應不足,或是血液從假腔破裂,造成大量出血,病人會突然感到劇烈疼痛,且延伸到頸背部,造成喘不過氣、頭暈、半身麻痺,甚至休克昏迷,是猝死常見的原因之一。心悸是最明顯症狀:心律不整黃啟宏指出,各種心臟疾病中,以心律不整的範圍最廣,且從良善到凶狠都有,包括:心房顫動、心房頻脈、上心室頻脈、心室顫動、心室頻脈、心房早期收縮、心室早期收縮、病竇症候群及心臟傳導障礙,主要因是心臟電力傳導功能異常,或是心臟肌肉過度敏感,所引起的各種症狀。原因:正常人的心跳,每分鐘60至100次之間,一般來說,病人經常感到心跳撲通、撲通,應盡快就醫檢查。黃啟宏表示,根據醫學定義,每個人都會有心律不整;但不一定會產生不適症狀,也不一定會造成身體傷害。黃啟宏進一步說明,一般人不大容易察覺到自己的心跳,心律不整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心悸,可能跳得快、跳得慢、亂跳或心跳不規則,有的人會感到胸悶、呼吸急促,伴隨臉色蒼白、噁心、嘔吐;然而,最危險的症狀是平時無症狀,一旦發作就心跳暫停,造成昏倒、猝死,由於心臟打出去的血液量減少,使腦部、心臟等重要器官缺乏血液供應。症狀:各種心律不整的症狀都是大同小異,大部分的心律不整都會有心悸的症狀,只是引起的原因不同;不過,卻不會對身體產生傷害,只要定期追蹤或是調整生活習慣,減少飲用茶、咖啡等咖啡因飲品及酒精,就可以適度緩解,或是藥物幫助緩解症狀。另外,也可以透過植入醫療器材,例如:心室頻脈病人植入節律器、心室顫動病人使用去顫器,以幫助恢復心臟的正常節律。高危險群:黃啟宏提醒,心律不整中最常見的是心房顫動,好發於老年人,隨年紀增長,心房顫動的發生機率就越高。根據統計,國內超過80歲以上的老年人,心房顫動的比例有10%,建議有症狀就要治療,避免增加中風的風險。以下肢血管為主: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血管的主要功能為運輸血液,根據運輸方向不同,可分為動脈、靜脈及微血管,其中動脈負責從心臟將血液帶至身體組織,而靜脈窄將血液自組織間帶回心臟。原因:黃啟宏指出,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是指血管內膜因脂肪斑塊逐漸堆積,進而失去彈性、內膜增生,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狹窄阻塞,使遠端血流量減少,導致身體某些部位功能受到影響,尤其下肢血管為大宗,也就是俗稱的「腳中風」,其他還有「眼中風」、「腸中風」等。黃啟宏表示,周邊血管動脈屬於全身血管的一部分,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的危險因子,也與冠狀動脈心臟病類似。症狀:臨床上,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以下肢血管為主,病人占了5成以上。黃啟宏說明,下肢血管較長,發生阻塞的機率較高,也比較容易被發現;常見的臨床症狀,根據病情嚴重程度而不同,初期容易感到下肌肉痠痛或無力,漸漸出現運動時間歇性跛行的現象,休息可緩解。隨著血管阻塞越來越厲害,出現下肢紅腫、麻木或劇痛,即使休息也會感到劇烈疼痛,嚴重時會發生皮膚變黑、潰瘍及壞死,且傷口會久久無法癒合;黃啟宏提醒,若是沒有積極治療,甚至會演變成肌肉組織缺血性壞死,恐面臨截肢的命運,也可能會危及性命。高危險群: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好發於40歲以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胱胺酸血症,以及抽菸的群族。延伸閱讀: 。照護 心 。心臟病發作「4大非典型症狀」常被忽視! 專家告訴你何時該叫119
-
2021-10-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鄭聿淩:守在衛教最前線 翻轉衛生所極限
2019年,慈月基金會南丁格爾獎頒發給彰化縣線西鄉衛生所護理長鄭聿淩,她是全國第一位獲績優奉獻獎的公衛護理師。鄭聿淩當場將獎金20萬元全數捐獻線西鄉三所國中小學。受她感動的薛伯輝基金會加碼20萬元,鄭聿淩轉手同樣捐出。同年,鄭聿淩獲考試院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獎金20萬元再次捐出。醫療及教育 不能不平等「人很難生而平等,但醫療及教育不能不平等。」鄭聿淩說。這位在偏遠鄉鎮服務的小小基層公務員,胸懷一點都不小,她希望盡己之力,在偏鄉衛生所的位置上改善偏鄉醫療不平等和教育不平等。44歲的鄭聿淩護理生涯已24年,前12年是台中榮民總醫院的護士。為了有多點時間陪伴家人,她轉職回到出生地彰化縣,去了偏遠的線西鄉,進入最基層的衛生所,到現在也12年。線西鄉醫療資源有限,全鄉只有兩家診所與兩間藥局,居民相當依賴衛生所。鄭聿淩說,線西鄉人口老化,65歲以上占15.31%,老人家和其他行動不便者無法自行前來,由醫師與護理師到居民家裡看診。健檢到疫調 什麼事都管衛生所的核心任務在預防,要主動關心居民,男女老少都是衛生所照顧對象。從嬰幼兒健康檢查、預防注射,到成年人癌症篩檢、C肝根除、肺結核防治,甚至國民營養、食品檢測等,衛生所都有份。新冠疫情期間,也協助疫調、居隔、快篩、打疫苗。衛生所曾被形容為「從禮堂管到天堂」,工作繁雜。鄭聿淩是線西鄉衛生所護理長,帶領四位護理人員。「幸虧有熱情的志工,幫了大忙。」鄭聿淩說。線西鄉志工隊將近50人,多數來自社區裡熱心的阿嬤。有一年,衛生所只剩下鄭聿淩和一位新進同事,還好有志工隊拔刀相助,成功辦了一場盛大的癌症篩檢。今年衛生所設立新冠疫苗快打站,也是志工阿嬤們冒著染疫風險幫忙。預防做得好 就不用治療為了照顧鄉親,鄭聿淩常扮演雞婆角色,譬如加班打電話給鄉民,提醒他們到衛生所健康檢查,並利用機會向民眾衛教。某次一位做大腸癌篩檢的鄉親,竟抓出原位癌,趕緊處理,他從此廣傳癌篩的好處,特別有說服力。「這就是公衛的價值。」鄭聿淩說,公衛在最前線,預防做得好,就不用走到後端的治療;只要能及早「找到」陽性個案,就是在救命,投資報酬率最高。鄭聿淩認為,衛生所工作最需要的人格特質是「雞婆」。她的雞婆表現在各方面,有時甚至產生完全意想不到的結果。推動衛教,她會動腦筋想方法,譬如說服鄉內的診所、藥局一起推廣菸害防制,到校園辦戒菸班從根救起。個別化照護 醫病共決策她也以創新手法,推動糖尿病照護。線西鄉的糖友可能不知道要測血糖或買不起血糖機,鄭聿淩接洽廠商,提供免費的血糖機給糖友;再接洽App廠商下鄉,教會糖友們使用App記錄血糖,上傳網路雲端,衛生所在線上直接溝通,糖尿病患得到連續性照護,有益血糖控制。治療糖尿病是要打胰島素還是口服用藥?鄭聿淩嘗試從病人需求出發,由醫師和病人溝通,共同決定採用哪個方法醫治,利用「醫病共享決策」,讓病人享有個別化照護,也促進醫病關係。這套糖尿病照護計畫執行成果,獲得多個競賽優勝。提升了偏鄉父老的健康識能,實質且專業的照護也克服了偏鄉資源缺乏的傷害。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由於善用App遠距照護,降低接觸風險。線西鄉衛生所和鄭聿淩可謂「超前部署」了。從鄉親回饋 看見工作意義榮獲醫奉獎,鄭聿淩說,「自己並不突出,只是努力想把事情做得更好。」衛生所的發揮空間很大,她喜歡其中的樂趣,也從鄉親的回饋裡看見自己工作的意義,「不枉此生」。線西鄉衛生所主任李佳勳讚美鄭聿淩有無比的愛心與耐心。他們都有翻轉偏鄉的心願,近兩年衛生所還做「份外」之事,推行「親子共讀」。正在重建的衛生所,還有更多規畫等待實現。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鄭聿淩小檔案年齡:44歲出生地:彰化現職:彰化縣線西衛生所護理長學歷:私立弘光科技大學醫務管理系經歷:台中榮總護士主要事蹟:●109年台灣傑出護理人員-服務奉獻獎●108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108年慈月基金會南丁格爾獎-績優奉獻銀獎●107年彰化縣政府暨所屬機關第一線績優服務人員
-
2021-10-20 該看哪科.眼部
影/搶救4歲眼癌童靈魂之窗 高醫聯手美日專家協助
去年一名雙眼罹患視網膜母細胞瘤的3歲范姓男童,經高醫協助下赴日本治療,引起社會關注。最近又有一名4歲多張小弟也罹患同樣的疾病,右眼已摘除,僅存的左眼癌細胞也已擴散至前房,高醫為此再度尋求美、日頂尖小兒眼癌專家協助,一起拯救張小弟的靈魂之窗。張小弟的處境可說是罹患眼癌的范姓男童翻版,這次他的病情更複雜,鑑此,高醫小兒科醫師廖優美花了一個多月時間透過電郵聯繫美日眼癌權威,為張小弟尋求最好的治療方式,經評估,更決定陪張小弟赴美就醫,讓他保住僅存的左眼。張爸爸說,兒子剛出生時雙眼正常,約7個月大發現他看人似很吃力,眼睛也瞇瞇的,找小兒科醫師,但醫師初判無礙,不過剛滿1歲時發高燒,證實是眼睛罹患母細胞瘤,於是從1歲多治療到4歲多,其中高醫廖優美醫師發現他兒子眼睛的母細胞療是特別嚴重,已於今年8月摘除右眼,目前剩左眼,也不樂觀。廖優美醫師說,張小弟在嬰幼兒時期就發現雙側視網膜母細胞瘤,之前都治他的右眼,過去3年來在北部醫院接受無數次的靜脈化療以及玻璃體化療,但今年8月仍是摘除右眼,今年初起,雙眼腫瘤又跑到水晶體前房去,僅存的左眼則用眼動脈化療控制,現在北部醫院含高醫總共為他做了6次,初步已獲控制。為進一步搶救張小弟,廖優美寫信給治療過范姓幼童的日本鈴木醫師,但鈴木醫師評估,日本只有輕量型「小線源」放療,張小弟需要的是穿透力更佳的重量型「小線源」放療,建議到美國接受治療。廖優美再透過曾在美國費城威爾斯眼科醫院(wills eye hospital)進修的高醫眼科醫師賴昱宏推薦,與世界眼癌第一把交椅卡羅爾.希爾茲醫師(Dr. Carol Shields)取得聯繫,但考慮台灣未曾有眼癌兒童赴美治療、家長外語能力困難及醫療費用龐大等因素,預定11月初會陪張小弟前往費城威爾斯眼科醫院門診。張小弟出身彰化的低收入家庭,是家中唯一的孩子,父親是國術館的推拿師,媽媽是家庭主婦, 父母倆為了替兒子治病,耗盡所有家當,還一度搬到北部醫院旁租房子。高醫院長鍾飲文說,張姓男童罹患罕見的視網膜母細胞瘤,台灣每年約僅10個病例,醫材付之闕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去年高醫因成功協助范姓男童赴日就醫,這次決定再協助助張童遠赴美國就醫,希望能為眼癌兒童搶救光明。高醫副院長林志隆表示,跨國醫療是件重大工程,包括醫療照護、醫療費用及生活適應等,高醫基於人道及生命考量,正尋求社會資源挹注,得到公私部門善意回應,希望共同促成這樁美事。
-
2021-10-1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血小板低下 醫:小心幽門桿菌感染
健康意識抬頭,許多人定期做健康檢查,常會注意血小板數值,但輕微的血小板低下,往往因為無症狀而易忽略。有研究指出,幽門桿菌感染可能與血小板低下有關,醫師建議,若血小板健檢數值出現異常,應盡速就醫,避免遭幽門桿菌感染,增加胃癌發生機率。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表示,血小板主要功能,是參與人體的凝血作用,由骨髓製造後進入血管,當血管缺損時,血小板會經由一系列的反應,形成血栓幫助止血。幽門桿菌是人體胃內的一種細菌,主要是經口傳染,感染後會發生一些胃部的疾病,大多沒有明顯症狀,等到引發胃炎、胃潰瘍時,才會有上腹痛、消化不良等明顯症狀。更要注意的是,感染幽門桿菌可能增加罹患胃癌機率。除了胃疾外,也可能引起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ITP)、貧血等。「血小板低下」是指血液中血小板小於10萬/mm3,除了幽門桿菌感染外,可能因為製造不足、破壞或耗損太多,累積在過大的脾臟所致。至於血小板低下與幽門桿菌關係,康本初說,幽門桿菌所帶的某些抗原,類似血小板的結構,進入到身體後,體內的免疫細胞會誤認血小板是外來物質,加以攻擊破壞,因此造成血小板低下。康本初表示,是否感染幽門桿菌,可經由呼吸試驗、糞便抗原測試、內視鏡黏膜組織直接檢測等方式進行檢驗。若血小板低下,經過治療可將幽門桿菌根除,血小板數目有可能會回升,康本初提醒,日常生活需注意環境清潔、食物安全,加強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使用公筷母匙,避免飲用有汙染可能的水,不以口中食物餵食嬰幼兒,可降低感染幽門桿菌的機會。
-
2021-10-05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創國內紀錄 1歲童大愛遺人間 兩萌妹植入成功免洗腎
移植雖在國內發展許久,發生在孩子身上卻很特別。台北榮總團隊今天公布,完成一名年僅1歲3個月、9.8公斤的幼兒器捐雙腎移植手術,共有20名醫護投入歷時18小時馬拉松手術,創下國內最低體重的大愛器捐,並將兩顆腎臟分別植入的新紀錄。小小的生命來不及長大,不過讓另外兩名孩子免於終身洗腎的痛苦,受贈者4歲李小妹妹,以及9歲許小妹妹,在完成手術一年後,活蹦亂跳地在今天的記者會亮相。很難想像這兩位小妹妹去年還在生死拚搏,李小妹妹出生後第3天,即因自發性胃破裂導致敗血性休克,引發急性腎臟衰竭需終身洗腎,是國內年紀最小接受長期血液透析治療個案;而許小妹妹則因先天性心臟病術後引發急性腎臟衰竭,導致慢性腎臟病,接受腹膜透析長達3年。一般兒科主任張瑞文表示,腹膜透析雖然是兒童慢性腎臟衰竭首選治療方法,但有些病童會因多次腹部手術病史或反覆腹膜發炎感染,導致腹膜透析效果不佳,甚至無法使用,而需改以血液透析的方式替代。而病童體重太輕及洗腎管路建立困難,使得血液透析治療對於嬰幼兒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再加上,兩名病童因長期洗腎,僅能維持基本生理代謝,導致發育嚴重遲滯,腎臟移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等腎、植腎」又是一項嚴峻的考驗。兒童外科主任蔡昕霖說,年幼的大愛腎臟捐贈者極為稀少,且摘取與植入的手術極為困難,移植後的併發症遠高於成人族群,成功率極低;而幼童身形較小,身體血量或血壓無法充足供應成人捐贈的腎臟。台灣現行的器官分配原則,以北榮這個案例而言,孩子的兩顆腎臟捐贈,以往有99%是捐贈給一個大人使用。2005年至2021年,捐贈腎臟者中,年齡小於6歲只有15位,共捐出30顆腎臟,僅4位小於12歲的病童接受移植,其餘幾乎都植入成人患者原因在於台灣器官捐贈制度以「登記制」。蔡昕霖指出,沒有按年齡為切點,小孩子被迫跟大人一起等器官,臨床還會遇到,「60歲捐贈器官給4歲孩童」的狀況,但孩子最好植入年齡相近的腎臟,因為它會隨著受贈兒童成長發育有較好的適應,而達到較佳的長期腎功能。他建議,我國可以參考,美國「Share-35」的作法,顧名思義即是,若遇上35歲以下的捐贈者,優先給小於18歲的捐贈者做移植手術,以增加兒童、青少年的移植意願。孩子器官移植實屬不易,所以北榮去年一悉知有年紀小的捐贈者時,移植外科主任劉君恕與器官移植團隊擬定完善的手術治療計畫,隨即兵分兩路,蔡昕霖、移植外科鍾孟軒醫師摘取腎臟,張瑞文則做術前準備,李小妹、許小妹分別進行手術,共耗費20人、18小時。皇天不負苦心人,術後3個星期許小妹妹順利出院;但李小妹妹因經常輸血,誘發免疫系統產生極高的抗體,是移植後急性排斥的高風險族群。北榮醫療團隊用盡所有治療方法,歷經12次的血漿置換與抗排斥藥物多管齊下,終於在術後1個月,成功脫離透析治療。移植一年後持續追蹤,原本5.8公分的捐贈腎臟,隨著兩位受贈者一起成長,目前已長成10.5公分與8公分,而兩名妹妹也「暴風式抽高」、快樂長大,現在只需固定回診吃藥,與正常孩子沒有不同。
-
2021-10-05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健檢查出「血小板低下」 醫警示:恐與幽門桿菌有關
民眾健康意識抬頭,許多人有定期健康檢查觀念,也時常注意血小板數值,然而輕微的血小板低下,往往因為無症狀容易被忽略。研究指出,幽門桿菌感染可能與血小板低下有關,醫師建議,若血小板健檢數值異常應儘速就醫,避免幽門桿菌感染導致增加胃癌發生機率。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表示,血小板主要功能,是參與人體的凝血作用,血小板由骨髓製造後進入血管,當血管缺損時,血小板會經由一系列的反應,形成血栓幫助止血。幽門桿菌是在人體胃內的一種細菌,主要是經口傳染。感染後會造成一些胃的疾病,大多沒有明顯症狀,等到造成胃炎、胃潰瘍時,才會有上腹痛、消化不良等現象。除了胃疾病外,也可能造成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ITP)、貧血等,幽門桿菌感染可能增加胃癌機會。「血小板低下」是指血液中血小板小於10萬/mm3,除了幽門桿菌感染外,可能因為製造不足、破壞或耗損太多、累積在過大的脾臟所致。至於血小板低下與幽門桿菌關係,康本初說,幽門桿菌所帶的某些抗原,類似血小板的結構,進入到身體後,體內的免疫細胞誤將血小板認為是外來物質,加以攻擊破壞,造成血小板低下。康本初表示,要檢驗是否感染幽門桿菌,可經由呼吸試驗、糞便抗原測試、內視鏡黏膜組織直接檢測等方式。若血小板低下,經過治療可將幽門桿菌根除,血小板數目會有可能回升,康本初提醒,日常生活需注意環境清潔、食物安全,加強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使用公筷母匙,避免飲用有汙染可能的水,不以口中食物餵食嬰幼兒,降低感染幽門桿菌的機會。有幽門桿菌感染相關症狀或是健康檢查有血小板低下者,應就醫進一步查明病因,加以治療。
-
2021-10-05 該看哪科.皮膚
抗異大作戰/生物製劑助15歲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考上第一志願
抗異大作戰講座第五場「皮又再癢?兒童照護大公開!」精彩回顧https://lihi1.cc/OcQsj異位性皮膚炎是兒童常見的慢性皮膚病,醫師建議,異膚症狀慢性且反反覆覆,家長要有耐心陪孩子長期作戰,並把握黃金治療期,盡早在成長階段積極治療,平時則從飲食、清潔和環境等三大面向,做好日常的皮膚保養。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與元氣網主辦「異起改變 抗異大作戰」系列直播講座,第五場「又皮再癢 兒童照護大公開」,由馨蕙馨醫院兒童氣喘過敏科主任馮文彬主講,並由身心治療瑜珈老師林淑鈴介紹瑜伽動作,緩解異膚帶來的身心壓力。典型症狀:皮膚乾燥、紅疹、脫屑馮文彬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在不同年紀的症狀略有不同,第一個特徵是明顯的皮膚癢感,其次是症狀慢性且反覆出現,慢性定義是指嬰兒期持續兩個月以上,其他年紀持續六個月以上。典型症狀包括皮膚乾燥、紅疹或脫屑,且症狀左右對稱,甚至角質增厚出現魚鱗或苔蘚變化。嬰兒的病灶多出現在臉頰,手腳的外側,大一點的孩子多半出現在手腳關節的彎曲處和手掌。馮文彬建議,一旦孩子有以上症狀,且其他家人也有過敏疾病史,家長就要高度懷疑是異位性皮膚炎,盡快就醫檢查。有家長認為,隨著孩子長大,異膚症狀會自動改善,因此童年階段不必積極治療,馮文彬說,異位性皮膚炎若發生在嬰幼兒,的確六至七成長大後症狀會緩減,但如果小時候不積極治療,長大後改善的幅度較低,會影響日常生活且造成外觀問題,影響孩子的學習注意力和社交,有的孩子更因此內向退縮,甚至憂鬱。慎防合併過敏性鼻炎 氣喘尤其,嬰幼兒如果有異位性皮膚炎,較大之後會有氣喘和鼻子過敏。馮文彬說,目前台灣統計發現,七歲以上仍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有六成機率會合併其他過敏病症,半數是過敏性鼻炎,三成是氣喘,另兩成是兩者兼具。因此,把握孩子的黃金治療期格外重要。馮文彬表示,傳統治療方式採用外用藥膏及類固醇藥物,對中重度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劑,近年國際藥廠開發出生物製劑,對中重度患者治療效果不錯,目前國內開放12歲以上病友使用,適合做為中重度異膚孩子的長期治療選項。馮文彬曾收治一名15歲的重度異膚患者,長期且反覆發作的症狀令這個國中生失去信心,雖曾使用口服免疫抑制劑,但副作用多且要常常抽血,讓他極度抗拒治療,最後經醫師和家長溝通,說服男孩嘗試生物製劑,結果在短短一到兩個月後,異膚症狀大幅改善,皮膚幾乎不會癢,男孩也因為病情穩定,睡眠和生活恢復正常,後來順利考上第一志願。長期抗戰做好皮膚保健除了藥物治療,日常照護也是控制異膚病情的關鍵,馮文彬建議家長先從飲食做起,多讓孩子嘗試多元的天然食物,即使是蝦蟹奶蛋花生等易敏食物,也不妨少量嘗試,如果孩子吃了沒有過敏現象,便不必刻意忌食,畢竟這些食物都有豐富的營養。日常保養的第二大重點是點清潔和保濕。馮文彬說,洗澡水溫應盡量控制在攝氏35、36度,並適量使用中性或弱酸性清潔沐浴用品,只用清水洗澡將無法徹底清除皮膚上的油脂汙垢,容易促進細菌孳長進而造成皮膚感染。另要視孩子的皮膚乾燥程度,再根據天氣、季節和活動狀況,調整使用不同的乳液產品塗抹皮膚,做好保濕。 第三,要注意環境中的刺激物。馮文彬說,塵蟎、二手菸、空氣汙染等環境過敏原和刺激物,都對孩子不利,應盡量避開,家長也可購買溫溼度計,讓家中維持在濕度60%、溫度26度左右,打造皮膚舒適的環境接種新冠疫苗前 先和醫師討論最近全台青少年開始施打新冠疫苗,也讓家長擔心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是否適合。馮文彬說,整體而言,中重度異膚患者可接種,但較不適合在大型接種站或學校施打疫苗,最好和主治醫師討論後,安排在醫療院所施打較安全。 他也提醒,如果異膚病友正在急性發作期,或是近兩周內曾使用口服的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或其他注射藥物,應暫緩施打,先和專科醫師討論。而在接種新冠疫苗後,異膚患者可能因為停藥或疫苗免疫反應,病情會變得不穩定,馮文彬說,這時應依照醫師指示調整用藥並且規則回診。3組瑜伽動作 放鬆身心異膚患者的搔癢、紅疹常集中在關節處造成緊繃,家有異膚的孩子,也成為親子共同的生活壓力,瑜伽老師林淑鈴建議,不妨透過三種不限年齡和場地的簡單瑜伽動作來舒緩筋骨,親子一起延展肌肉,透過胸腔的擴張,讓呼吸放鬆,自律神經穩定下來,將可降低焦慮,尤其適合在睡前進行,將有助入睡,提升生活品質。一、樹式側彎:經由手臂、腋窩伸展,加強血液循環,使皮膚代謝力更好,使膚質穩定。二、貓式伸展:打開呼吸循環空間、伸展腋下促進肺經穴位按摩,促進身體內外良好循環。三、貓牛式呼吸:異膚患者皮膚長期處於慢性發炎,情緒易敏感脆弱,身心處於焦慮耽憂之中,因此調節呼吸、靈活脊柱造血代謝能力、緩解煩躁不安情緒,強化身心安定,也有助於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的復發頻率及影響程度。●加入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社團,掌握最新社團訊息●ADCT小測驗:簡單回答6個問題,幫助異友掌控病情●抗異大作戰系列講座精彩回顧
-
2021-09-30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天氣熱戴口罩老是長痘痘?中醫:這樣用黃連消腫痘特有感
青春痘是許多人心裡的痛,有些人可能從小就作為戰「痘」勇者不斷找尋各式秘方,也有人因為生活壓力大、作息改變而突然冒腫痘,特別是自從新冠肺炎爆發後,戴口罩成為民眾的防疫新生活習慣,許多人不禁哀號:「痘痘更加猖獗了怎麼辦?!」PTT有不少網友分享自己使用「黃連消腫痘」的心得,說自己使用黃連後,痘痘只要兩、三天就會消除,讓許多愛美人士心癢癢,紛紛跑來中醫診所詢問,究竟黃連是不是戰「痘」仙丹呢?黃連確實可以消痘痘,但是卻要看體質夏天天氣炎熱,許多人愛喝冷飲、吃炸物或吃辣,卻沒想到反而引來痘痘大軍......我們都知道黃連是出名的清熱解毒中藥材,這種飲食所帶來的上火青春痘,是否能用黃連來消炎?其實是可以的,但最重要的是先判斷你的體質是否合適!以黃連的清熱退火功效來說,中醫建議實火型發炎的痘痘患者,才可以用黃連來消除痘痘;但如果體質是虛火型發炎,則千萬不要用黃連,以免讓痘痘更加嚴重!什麼實火痘、虛火痘?長痘痘還有差治療病症講求找出原因、對症下藥,青春痘的引起原因有許多種,當然應對方式也不同。實火以西醫的角度來說,就是急性發炎,而與之相反的則是虛火(慢性發炎),而想要確認自己的體質和長痘原因,你可以參考以下幾個症狀來分辨:實火痘(急性發炎): 通常是因體質燥熱或飲食油膩辛辣,而出現眼睛紅腫、眼屎增多、怕熱口乾、喜歡喝冷飲、舌紅、舌苔黃,平時容易流鼻血、牙齦腫痛、有口臭、尿少色黃、便秘。虛火痘(慢性發炎): 通常是因營養失衡、壓力大熬夜失眠或免疫力失調,而導致雙眼乾澀、眼睛容易疲憊、看不清、舌紅但舌苔少,平常有可能伴隨耳鳴、痘痘反覆發作、潮熱盜汗、手腳心熱、容易感到疲倦。只有實火痘適合用黃連清熱退火,常見處方是黃連解毒湯、黃連膠囊、黃連膏等等;反之虛火則不適合,因為黃連本身屬於寒性藥材,若用在虛火體質上,會使人陰虛加深、燥熱更甚,導致青春痘更加嚴重。黃連消痘痘的原理是什麼?對身體會有害嗎?黃連味苦、性寒,屬於「清熱藥」,科學研究證明黃連含多種生物鹼,能有效抵抗細菌,尤其適合用來治療細菌型皮膚病,幫助腫痘消炎舒緩。(更多黃連可治療的疾病,可參考這篇文章:黃連不只清熱解毒,竟然還是中藥界的「阿斯匹靈」!)不過,正由於黃連本身屬於寒性藥材,因此若身體虛寒,陰虛津傷者都不建議服用,尤其以下這3種人更要特別留意:1. 孕婦、哺乳期間、嬰幼兒慎用。2. 正在服用其他藥物,如環孢黴素(Cyclosporine)、降血糖、降血壓藥物。3. 對黃連成分或是其他草藥過敏此外,許多女孩子月經前後荷爾蒙變化也特別容易長痘痘,針對月經期間的女性,中醫建議是最好不要自行使用黃連,因為此時使用黃連有可能會造成月經排出不順、經痛的現象!而黃連本身也不適合久服或過量服用,容易傷脾胃。那要怎麼確認黃連的用量?其實最好的方式還是就醫由中醫師進行診治,千萬不要自己當鍵盤醫師,以免耽誤病情喔!
-
2021-09-26 醫療.自體免疫
異位性皮膚炎四季都難受 三階段治療不能擅自停藥
異位性皮膚炎是國人常見的皮膚疾病,因保濕功能異常而造成乾燥、發炎等症狀,且一發作患部奇癢無比,病人難耐癢感,常常抓傷流血、滲出組織液,造成大面積的傷口,連帶影響社交生活。皮膚科醫師說,罹患異位性皮膚炎,「保濕」很重要,一般常見治療方法有外用、口服與照光治療,需保養、追蹤才能有效避免惡化。急性發作癢到難受,慢性發作皮膚增厚、龜裂。異位性皮膚炎常與遺傳有關,據中國附醫資料顯示,全球約有5%至20%的小孩受影響,其中大部分病人會在一歲前發病,其次在1到5歲間發病,而成人也會受到異位性皮膚炎所苦。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通常2歲以下嬰幼兒好發於臉、頭皮、頸部,成人常見手腕、腳踝及四肢關節的屈側彎曲部位。急性發作時,患者常因忍受不了皮膚癢,以致抓傷、流血滲出組織液,或因而造成細菌感染,得服用抗生素避免惡化;慢性發作時皮膚乾燥,皮膚會慢性苔癬化,增厚、龜裂。治療目標主要是改善症狀、避免惡化,無法根治。患者一年四季都受病症所苦,趙昭明說,夏季天氣悶熱、流汗,容易刺激皮膚,引起發炎免疫反應;冬天則常因為天氣乾冷,血液循環變慢,油脂、角質層的功能連帶下降,皮膚保護力變差,容易乾癢搔抓。所幸治療日新月異,依個別情形給予不同藥物治療。趙昭明說,治療目標主要是改善症狀、避免惡化,患者需做好無法根治,與其長期共存的心理準備。輕度患者抗組織胺或類固醇 長期大面積使用類固醇,恐皮膚變薄、血管萎縮。不論病患嚴重程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首先都需要做好「保濕」的工作,但塗抹保濕產品只是基本保養並非治療。桃園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主任胡倩婷說,病患依其皮膚病灶分為輕、中與重度治療。輕度患者除了日常的保濕保養外,也會搭配外用藥使用,常見有抗組織胺與類固醇。胡倩婷提醒,類固醇雖然有消炎、止癢及血管收縮作用,但皮膚長期大面積使用,恐有變薄、血管萎縮的疑慮,恐使皮膚免疫受影響,變得容易感染。尤其嬰幼兒的皮膚薄、嫩,胡倩婷指出,臨床會避免選用含類固醇成分的藥品,怕影響嬰幼兒的腎上腺、腦下垂體分泌,屆時生長發育恐出問題。中、重度患者口服抗組織胺 控制搔癢、幫助睡眠中、重度患者常常皮膚紅、癢難耐,導致徹夜難眠,睡眠品質大受影響,這時口服抗組織胺就能派上用場。胡倩婷說,這項治療藥物,可有效控制搔癢且幫助睡眠。不過,服藥時間長短與藥量控制仍需醫師評估。照光治療 特定波長紫外光加強免疫調節針對反覆發生的慢性皮膚病,除了擦藥、吃藥,又多了一樣治療利器「照光治療」,照光治療是利用特定波長的紫外光,直接照射皮膚病灶處,加強免疫調節。胡倩婷指出,異位性皮膚炎也可適用,對於控制免疫調節有幫助,但礙於患者是小孩,一周數次以低劑量方式照射,時間上較難以搭配,也就較少人使用。生物製劑 健保給付門檻高若口服藥物治療和照光的效果都不好,則需進一步使用生物製劑。胡倩婷指出,相較於國外治療,台灣申請生物製劑門檻高,需半年口服藥、光照沒有成效,且病灶30%以上等,才有可能獲得健保給付,國內盛行率不高。無論選擇哪種治療,趙昭明提醒絕不能擅自停藥,須定期回診並依醫師指示調整用藥。
-
2021-09-26 該看哪科.皮膚
與空汙相關嗎?為何中南部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多
異位性皮膚炎多半好發於嬰幼兒時期,成年後大部分會緩解,但仍有部分成人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八成會在五、六歲以前發作,成年後比率約剩二成。新光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宮瑤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約八成會在五、六歲以前發作,到成年後比率約剩二成。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蘇軏表示,小兒科常見的三種過敏疾病,即是異位性皮膚炎、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發生時間最早,與健保資料符合。朱宮瑤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具有過敏體質,年紀漸大可能出現過敏性鼻炎、氣喘等過敏性疾病。蘇軏表示,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愈嚴重,後續出現氣喘、過敏性鼻炎機率也上升。統計顯示,兩歲以前確診異位性皮膚炎的兒童,有一半機率後續會出現氣喘,多半與遺傳、環境過敏原暴露及致敏化有關。健保統計女多於男,但臨床觀察男女人數相當。根據健保署109年統計,異位性皮膚炎女性就診人數20萬1374人,男性為17萬1152人,女性多出3萬多人。蘇軏表示,以文獻及教科書記載,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男女比例相當,但國外部分研究顯示,成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以女性較多。但他認為,依不同國家、時間及對象、年齡等,流行病學結果不盡相同。朱宮瑤表示,雖然健保統計數據女性求診患者大於男性,但臨床上觀察起來男女求診人數沒有太大差異。不過,異位性皮膚炎的困擾之一是「癢」及「搔抓」,是否女性較在意或難忍受而選擇就醫,仍有待更多研究做討論。前三名都在診所,極重度患者併發感染,才需至大醫院。異位性皮膚炎109年門診量統計,前三名都是皮膚科診所,分別為蔣富強皮膚科2萬3068件、蔡皮膚科診所1萬3247件、戴昌隆診所1萬665件,比台大醫院、林口長庚等醫學中心都多。蘇軏指出,在診所就診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病況大多介於輕度到中度,經過治療後,大多有良好的預後,僅有少部分極重度患者,或者是病況複雜像是併發細菌或病毒感染,需至大醫院進一步檢查、住院治療。朱宮瑤表示,目前健保推行分級醫療,輕症患者可先到診所,除非很嚴重才到大醫院,是合理的,但每個患者對於「疾病嚴重」定義不同,所以醫院也會有輕中重不同等級的病人,不論病人選擇何處就醫,建議規律治療,以免導致疾病斷斷續續,治療效果不佳,也可能會惡化。異位性皮膚炎大多為遺傳,患者從小與疾病相處,很清楚發作時如何「應付」。朱宮瑤觀察,大人復發時部位不大、偶爾癢,可能自行買藥擦,但孩子復發狀況多半嚴重、且奇癢難耐,爸媽心疼孩子受苦,多半會立即帶孩子就醫。蘇軏指出,長時間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的患者多半有處理經驗,有能力快速找出復發原因,像是天氣轉換造成皮膚忽然變得乾燥容易起疹子,便會增加乳液塗抹頻率來應對。中南部患者多,與空汙、人口組成與就醫習慣有關。109年異位性皮膚炎各層級院所門診件數,縣市排序依序為台中、台北、新北、高雄、桃園、台南、彰化、雲林。若用人口佔比計算,排序則為台北5.41%、台中4.99%、雲林4.98%、高雄3.98%、新北3.43%、彰化3.23%,台南2.92%,桃園2.48%。蘇軏表示,過敏原包括飲食及環境物質,不管吸入、食入或接觸皮膚,都可能讓皮膚炎惡化。國外曾做過空氣汙染與異位性皮膚炎發作及嚴重程度相關研究,確實是有關聯性,但很難直接將健保數據中患者人數的南北差異單純歸因於空氣汙染,因汙染源與各地風向、地形及季節有關,且不同縣市人口組成、男女比率及就醫習慣也不同,需更多數據綜合判定。抗組織胺止癢用藥量第一,外用類固醇是治療主力。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用藥,109年第一名為抗組織胺,第二名是類固醇,第三名為抗生素。蘇軏表示,異位性皮膚炎主力治療是外用類固醇,抗組織胺是用來止癢、抗生素是避免傷口感染,三種都是常用藥品,患者使用後大多效果良好。不過在解讀上述資料需要注意藥物的單位不同,舉例來說,若開七天份用藥,類固醇藥膏可能只需要一條,但抗組織胺藥丸早晚各一顆就要用到14顆。朱宮瑤指出,有些患者使用抗組織胺效果不佳,或無法照光,抑或吃類固醇產生嚴重副作用,台灣目前可選擇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JAK抑制劑等藥物,不過健保是有條件給付生物製劑,需配合治療一段時間仍無法改善才能申請,若病患無法等待,就須自費使用,可與醫師討論如何搭配使用效果最佳。
-
2021-09-26 該看哪科.皮膚
健保大數據/異位性皮膚炎19歲前是高峰 女多於男
異位性皮膚炎是嬰兒、兒童及青少年常見的慢性皮膚病,也有部分成人會反覆發作,是一種慢性皮膚發炎性疾病,多與基因遺傳、環境因子刺激有關。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全國每年約有37萬人飽受異位性皮膚言所苦。本期「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分析異位性皮膚炎就醫數據,作為民眾就醫參考。根據109年健保大數據統計,全台異位性皮膚炎就醫紀錄,以年齡層來看,0至19歲的嬰幼兒、青少年每年約有13萬人就診,佔所有年齡層首位,其中女性好發機率高於男性,隨著年齡漸長,就診人數也下降。診斷異位性皮膚炎最多科別為皮膚科,佔比44.54%;而在全台醫療院所就醫次數排行中,異位性皮膚炎門診件數前三名,都落在皮膚科基層診所。健保署長李伯璋分析,皮膚疾病大部分沒有致命性,民眾多半選擇至皮膚科診所就醫,距離近對病人也方便,更顯「分級醫療」重要性。他表示,皮膚疾病大多從外觀可見,在病人踏入診間時,皮膚科醫師只要「關鍵幾秒鐘」,多半就能知道是什麼皮膚病,若看不出來的,就有可能是其他疾病。署長也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自認與壓力有關。李伯璋掀起覆蓋額頭前的劉海,露出一大片紅腫,原來他也深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他表示,多年前異位性皮膚炎突然發作,近期又復發,應與工作壓力有關。當年好發部位在胸前,皮膚科主治醫師擔心是T細胞淋巴瘤,在醫師建議下做病理切片,所幸檢查報告指數正常。李伯璋說他的異位性皮膚炎狀況不嚴重,可能與頭皮油脂分泌有關,挑選清潔用品時格外注意內含成分。他說,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常見使用類固醇、抗組織胺等,另外像是器官移植手術後會用到的免疫製劑,此類藥膏治療效果也不錯,但不論何種藥物,治療痊癒了仍可能復發。可能合併鼻炎、氣喘、焦慮、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異位性皮膚炎好發在嬰幼兒與青少年,李伯璋表示,異位性皮膚炎也可能合併結膜炎、過敏性鼻炎、氣喘及焦慮、憂鬱、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小朋友要特別注意。109年統計異位性皮膚炎診所就醫件數,依各縣市排行,第一名新北市12.7萬件,台中10.4萬件位居第二,第三名台北9.8萬件,接下來分別是高雄9.6萬件,台南4.8萬件、彰化跟雲林皆為3萬多件,前八名中,南部縣市就佔五名。中南部民眾診所就醫人數多,是否與空汙等外在刺激有關?李伯璋認為,很難說PM2.5從哪裡來,在疾病診斷上,縣市差異應該不會太大。他認為,要了解數據是否準確,也須了解醫師下診斷是否正確。他舉近期新冠疫苗優先次序為例,第九類中有些人沒什麼病,只是因為看感冒,醫師下了肺炎的診斷碼,竟然就變第九類。診斷異位性皮膚炎科別還出現中醫科、骨科、整形外科。李伯璋認為,可能是民眾就醫時,醫師問診順便看皮膚問題就下診斷。近期因疫情關係,多數科別門診降載,發現有中醫師申報健保,視訊診療竟有「針灸」項目,「視訊怎麼把脈、針灸,這很明顯亂報」,提醒醫師下診斷或申報要明確。皮膚科診斷專業度高,須能見微知著。民眾在皮膚科診所就診,不時會拿到黃色、白色的分裝小罐藥膏,李伯璋表示,過去有些診所這麼做,有部分是怕浪費或成本問題,但多年前健保已取消這類藥品給付,現在給付都是原裝藥膏,理論上不能也不應該分裝。以就醫層級來看,異位性皮膚炎就醫件數,林口長庚、台大醫院等大醫院都輸給皮膚科診所,李伯璋表示,醫學中心皮膚科不太容易留住人,若名氣好、有口碑,多半會選擇到外面開業。不過有些診所就醫人數多,是因為不收掛號費,讓病人感覺不錯而多次就醫,不管什麼方式,他認為把病人看好最重要。以大眾角度來看,可能認為皮膚疾病治療不難,但在李伯璋印象中,皮膚科醫師診斷可是相當專業。過去他在成大醫學院任教時,病人皮膚有些表現症狀,那位皮膚科醫師一看,認為病人可能有胰臟問題,因此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結果真的發現胰臟問題,他打趣地說,「很多之後走皮膚科的,在學校成績都是數一數二,有唸書!」
-
2021-09-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家長快看!BNT接種同意書明回收 施打利弊完整解惑
今年夏天全台學子歷經「史上最長暑假」,如不想繼續遠距教學,開學防疫必須做好。指揮中心規劃,校園接種BNT疫苗,12至17歲青少年23日起開打,現階段為家長簽署施打同意書,並於明天截止回收。台灣兒科醫學會呼籲,減少病毒傳播與變異株產生,青少年踴躍接種,但家長仍擔心疫苗副作用,如發生率不低的「心肌炎」,專家今完整解惑施打利弊。青少年確診新冠肺炎,其重症與死亡率比起年長者低上許多,且就指揮中心公布數據顯示,20歲以下染疫者約超過1000人,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也說,其中有嚴重肺炎者約10名左右。孩子感染新冠肺炎多為輕症,但為何學生現在仍需打疫苗?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遠距教學影響受教權,疫情底下終究還是得回歸正常教育管道。然而,才剛開學北市松山區某國中學生隨即確診、停課,學生整天膩在一起,口罩無法時時刻刻戴牢,像是吃飯就必須脫口罩,很難避免感染。一旦發生群聚,學生症狀相對較輕微,李宏昌說,有鑑於少數嬰兒或青少年感染後,仍嚴重到需住院治療;而最不可忽視的是,學童夾帶病毒返回家戶,再傳播給嬰幼兒、家長,甚至是高風險的老人,恐再次造成醫療體系崩壞;且以病毒學角度而言,接種疫苗減少病毒傳播速度,也同時可減少病毒突變,造成更危險的病毒株機會。青少疫苗接種疫苗,不僅能減少病毒傳播、變異株產生,也能維持受教權。家長最擔憂的還是,接種mRNA新冠肺炎疫苗後,可能出現罕見心肌炎,和心包膜炎等副作用。美國最新研究更顯示,在接種BNT疫苗後,健康的未成年男性因心肌炎等罕見副作用而住院的機率,比染上新冠肺炎而住院的機率還高。心肌炎成為家長簽下孩子新冠疫苗施打同意書的顧慮。黃玉成表示,未成年男性接種BNT疫苗,每10萬名的確會出現個位數心肌炎案例,「沒得新冠,卻得心肌炎」。至於接種疫苗導致心肌炎成因為何?目前仍未可得知,所幸報告指出,這些產生心肌炎的孩子,預後狀況都可控。黃玉成說,接種BNT疫苗,絕大部分的孩子不會有副作用。而心肌炎部分,通常在打完之後通常在5天之內發生,若有呼吸不順、胸痛、胸悶、呼吸急促、心律不整、昏厥就要小心,請家長在孩子接種28天內,都須特別注意。至於哪些孩子不適合接種BNT?李宏昌指出,先天有相關心臟病、慢性心臟病者,需特別回院與醫師充分做討論再接種;黃玉成則說,對疫苗有過敏、接種當日身體不適者須暫緩。教育部日前也呼籲,學生三項施打原則,首先,自由意願選擇,希望家長、學生審慎評估後作決定;其次,同學間需互相尊重,不管最後施打與否;最後,需充分了解資訊,不論接種疫苗前、後都要注意。
-
2021-09-11 新聞.杏林.診間
讓醫療與教育平等!陳宥達,展臂接住遲緩兒
20歲,正是揚帆待發的年紀,就讀醫學系,更將展開世人眼中的黃金人生。一位大三的醫學生卻在此時罹患甲狀腺癌,他曾經恐懼、曾經埋怨,最後勇敢走出陰霾,決心把握生命為偏鄉奉獻,搶救無數發展遲緩的孩子,為弱勢家庭點亮希望的燈。他是陳宥達,北醫附醫家醫科主治醫師,今年33歲,投入公益多年,創辦展臂閱讀協會,募集上萬本童書,帶領醫護、學生和志工,深入全台偏鄉設立據點,在診間建立親子共讀模式。鄉下小男孩的熱情助人最樂「親子共讀就是醫師的處方箋,向家長和醫護人員推廣嬰幼兒閱讀,帶著孩子一起說故事、聽故事,可以刺激孩子的感官、語言和腦部發展。」一談起親子共讀,陳宥達年輕的臉上,有著滿滿的誠摯與熱切。他說,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發展遲緩兒的比例約為6%至8%,但在台灣偏鄉,因為經濟落後、隔代教養和缺乏刺激等因素,幼兒疑似發展遲緩的比例高達20%以上,70%的家庭不曾有過親子共讀,47%沒有童書,因此他希望在最需要的地方撒下閱讀的種子,讓醫護成為閱讀的推手,突破偏鄉家庭的教養困境。這樣的宏願,來自陳宥達骨子裡的熱情。他出生在彰化田尾,從小就是街坊鄰居眼中熱心活潑的小男孩,在人情味濃郁的鄉間,哪個同學朋友家裡有事要忙,他一定會出現在現場,當起義工小幫手。「我常常到處去鄰居家做家庭代工,還幫同學家賣過章魚燒,我一直喜歡那種幫忙別人的感覺,看到別人有了成果、露出了笑容,是我最開心的事…」回想童年,陳宥達的語氣依然像個小男孩。上了高中,他開始用功唸書,心裡隱隱有個念頭─幫助更多人,19歲的夏天,考進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一面當新鮮人,一面兼家教存錢,只為實現下一個心願─參加醫療志工團前進非洲。一年多後,陳宥達存夠八萬元,跟隨醫療公益組織台灣路竹會到了馬達加斯加。在馬達加斯加的窮鄉僻壤裡,他看到當地居民因為療資源不足,即使只是跌倒擦傷等小傷口,卻因為感染,進而引發難以收拾的的破傷風甚至敗血症。陳宥達最難忘有一回,幫一個非洲小孩進行頭部傷口清創,竟然必須先清掉他傷口上的一群蒼蠅,再洗去層層污垢,才能展開治療,而受傷的小孩緊抿著嘴不哭不閙,彷彿這樣的傷口早已是生命中的必然。當時大二的陳宥達心裡很痛、很震憾,「我一直問自己,還可以再多做點什麼?」兩周的非洲之旅結束後,他下定決心,這一生,從習醫到行醫,一定要幫助更多在困境中的人們。罹癌教會我把握生命做想做的事回台後不久,命運卻給了陳宥達一個考驗,他罹患甲狀腺癌,整整幾個月驚疑懼怖,最後他想起那個非洲的孩子,發現自己在醫療資源豐富的台灣已是莫大的幸運,一顆心平靜下來後更深思,人的生命有限,一定要把握時間去做想做的事。接下來,他兩度開刀並接受放療,一面繼續學業,也不放棄行醫助人的心念,直到一天,他看到花蓮門諾醫院創院院長薄柔纜多年前的一段話:「台北的醫生,到美國很近,去花蓮很遠…。」短短十多個字,重重敲擊陳宥達的心,想起自己曾去過非洲當義工,也去過北醫大在美國、日本的姐妹校交流學習,卻從沒想過去花蓮,沒想過腳下的這方島嶼,有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服務不必到天涯海角,莒光號到得了的地方,就有無數雙眼期盼著。」陳宥達在心中告訴自己,他許下承諾,留在台灣,把服務的腳步走進偏鄉。就讀醫學院的最後一年,陳宥達因復發治療而需休學,因此決定走不一樣的路,參加北醫教授張耀懋發起、聯合醫學基金會舉辦的「史懷哲2.0青年偏鄉常駐計畫」,前進高雄的那瑪夏地區。偏鄉診間裡的童書孩子的眼睛亮了那瑪夏境內主要是原住民部落,陳宥達發現多數小孩有語言遲緩的現象,許多三四歲的孩子只能說有限的單字,而他不想只做旁觀者,也不想只當個蜻蜓點水般的短期駐點醫生,於是他把駐點時間從一個月延長為半年,更開始設法尋求解方。他積極蒐尋文獻,發現2014年美國兒科醫學會發表推廣「兒童早期素養提升」的文獻,美國非營利組織「Reach Out and Read(ROR)」更發起診間親子共讀模式,預防幼兒發展遲緩的效果卓著。於是陳宥達全力推動ROR走入那瑪夏社區,讓兒童早期素養與兒科醫療照護結合。他先製作衛教單,說服衛生所,在診間設置友善閱讀空間,提供童書,協助家長帶著孩子共讀。他還教家長們:「不是只說書裡的故事給孩子聽,而是要用童書和孩子對話,」醫師也同時可在共讀過程中,對孩子進行發展評估。(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09-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看新北幼兒園染疫 小兒科醫師:讓青少年和幼兒打高端
對於新北傳出幼兒園群聚感染的事件,台中市茂盛醫院小兒科醫師簡佳裕上午以古巴宣布以其尚未受國際認証的國產疫苗替2歲幼兒施打為例,屬蛋白質疫苗的國產高端疫苗「安全且副作用低」,政府應加速幼兒的人體試驗,並比照古巴儘快推出,以提高國內兒童對新冠肺炎病毒的防護力。該院另位小兒科醫師陳思穎也呼籲,在尚無兒童可施打的新冠肺炎疫苗之際,家長可帶全家大小先接種流感疫苗,有效降低染疫的感染率、住院率、插管率。簡佳裕說,古巴日前宣布為2歲以上的幼兒接種其國產的新冠肺炎疫苗,成為世界上第1個施打年紀最小的國家。令人關注的是,該疫苗尚未未獲得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可。他說,國內成人對高端疫苗冷淡,較愛選擇國外mRNA疫苗,但mRNA疫苗在疫情前不曾施打在人類身上,這次乃因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各國就急之下緊急幫民眾開打,但還不知其後續影響性為何;在一無所知之下,更諻論施打在免疫力較弱的幼兒身。而且這些新發明的疫苗,還來不及經過長期研究與測試,理論上施打的風險會比蛋白質疫苗還要高。而國產高端疫苗正屬於「次單位蛋白質」疫苗,全球經過幾10年的施打,少有藥物過敏案例。在國健署核發的兒童手冊中,各類疫苗也多屬蛋白質疫苗,像新生兒一出生就要施打的B肝疫苗就屬於蛋白質疫苗,連早產兒都可以立刻接種,足以証明蛋白質疫苗是非常安全、品質穩定,而且副作用很低的優質疫苗。他說,目前已到貨的BNT疫苗也只能打到12歲以上的青少年,所以也呼籲高端公司可加速新冠肺炎疫苗的青少年、兒童、幼兒的人體試驗,也可以考慮嬰幼兒劑量減半(減少佐劑的作用)的方式,以比照古巴儘快推出以提高國內兒童的防護力,好讓家長安心。
-
2021-09-05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健保大數據/調整相關給付 防肺炎病患呼吸器依賴
肺炎是個「從搖籃到墳墓」都會發生的疾病,不論是嬰幼兒或老人家,都有可能發生。除了新冠病毒,還有很多病毒和細菌會造成肺炎。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分析全國一般肺炎就醫數據,也提供預防方式,讓民眾遠離肺炎致命威脅。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肺炎病患不論年齡,都會走過診斷層面的臨床診察、影像檢查、實驗室檢驗,還有門診及住院藥物治療;一定比例的重症病人則需要加護病房、呼吸治療,及出院後追蹤。李伯璋指出,不論在醫院或診所,每一步都有健保支持的服務在其中,根據健保署統計,每個肺炎病人年均醫療費用少則數千元,多則數十萬元,這些錢都來自於全民貢獻的保費,蘊含著社會保險的互助精神,需要審慎運用。氣管內插管給付,17年來首次調高。當肺炎病人病況危重時,急重症醫療適時介入,可以讓一個家庭免於心碎,但醫療技術與時俱進,健保署也持續搜集專業意見。以今年為例,李伯璋表示,給付調高的次數特別多且密集,健保署分別在今年三月、六月、七月調高醫療給付,前兩次調整門診及住院診察費、急診診察費,大約投入82億,七月起則調高急重難症的醫療處置項目,大約投入21億。七月調整的處置項目達到400多項,有10項調幅近八成,肺炎重症病患的醫療需求也在其中。例如氣管內插管的給付,就是17年來首次調高;葉克膜也是八年來首度調整,這次調高將近九千點;心肺復甦數也調高800點,急救去顫術則調高200多點。編列調整給付,高流量鼻導管和俯臥治療都列入排程。李伯璋表示,109年共編列了103億元用於調整給付,將陸續在共同擬訂會議中討論、決議。特別是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受矚目的高流量鼻導管(HFNC)和俯臥治療,既然對新冠肺炎病人有很好療效,對其他肺炎病人的益處也是很大的,因此這兩項都在排程中。李伯璋指出,九月九日即將召開的共同擬訂會議,就會討論將HFNC納入正式給付項目的適應症。至於俯臥治療,健保署也正與相關醫學會討論、搜集資料和意見,也將陸續列入共擬會的討論議程中。呼吸照護團隊專業指導,對病人幫助極大。李伯璋去年也因病住院開刀,術後住進加護病房,因為傷口疼痛而影響呼吸和心肺功能,親身體驗了呼吸照護團隊的專業指導,帶來極大的幫助,經過循序漸進的呼吸運動,恢復心肺功能如昔。這次經歷讓李伯璋想到,健保給付肺部呼吸運動每次只有85點,一天只能計價一次,但若加護病房的病人可以多做幾次,好處很多,例如增加活動能力、減少急重難症住院天數,反而節省整體醫療費用,應透過較合理醫療給付予以鼓勵。李伯璋表示,健保每年總額定下來之後,給付的調整就會牽動總額的分配和排擠,因此醫界內部也需要進行意見整合。願意走重症的醫師越來越少,但疫情提高了各界對於重症醫療的肯定和重視,為許多醫界長久認為不合理的給付,或是希望健保採納的治療或新儀器,帶來了好的契機。爭取調高加護病房呼吸照護給付,提高呼吸器脫離率。年邁體弱的肺炎病人,有一定比率不易脫離呼吸器。李伯璋表示,這是一個倫理的難題,涉及病人的人權,特別是有些人神智清楚但呼吸困難,另外有些人則是神智不清,就算繼續治療,預後也不好,但要家屬做出拔管的決定,難免會不捨,陷入天人交戰。李伯璋表示,為了預防呼吸器的依賴,健保明年預算預計爭取調高加護病房的呼吸照護給付,希望及早提供優質照護,提高呼吸器的脫離率,期盼能幫助更多病人及家屬,擁有生命的品質和人性的尊嚴。這部分也需要靠更前端的醫學教育,支持醫護人員以良好的溝通方式與病人家屬討論預立醫囑,社會上也持續推廣善終的概念,更多民眾在健康的時候就提前思考、與家人或伴侶好好討論。
-
2021-09-02 養生.聰明飲食
譚敦慈的「無毒料理法」:教你肉怎麼挑怎麼洗怎麼料理?如何避免萊劑殘害?
四隻腳的畜肉裡,我們家比較常吃的是豬肉,不過多以不帶脂肪的瘦肉為主,並且不吃易殘留毒素的豬內臟。安心挑選有雙認證的肉品有經過認證的肉品,屠宰證明、台灣優良農產品CAS或有生產履歷標章等,較令人放心。Tips:很多人擔心萊克多巴胺,認清這三個標章就是台灣豬。少購買現成絞肉因店家可能摻有碎肉去絞;若需要時,我會挑選整塊瘦肉,請店家洗淨後再絞,會特別提醒不要加肥肉、碎肉進去。購買原始肉塊的肉品選購肉品時,完整原始的肉塊是我的優先選擇,會盡量避開組合肉品。安心保存肉買回來後不要先清洗,以免保存時容易腐敗,依每餐食用量分裝好,平鋪在保鮮盒裡,再放入冰箱冷凍。【選購】什麼是組合肉?組合肉又稱重組肉(目前依規定必須標示),通常是用碎肉渣以蛋白黏合,常做成肉乾、肉丸、漢堡肉、雞塊、香腸或假冒牛排(豬排)等肉類食物。碎肉渣接觸空氣的表面較大,容易遭微生物汙染。組合肉現在都有標示,組合肉務必煮全熟。解凍退冰從冰箱冷凍室將裝肉的保鮮盒拿出來後,將盒子反過來用流水沖一下或浸泡一下,就可以準備烹調。無毒清洗里肌肉烹調前要先用水沖洗,然後用紙巾壓乾,無需汆燙;有些肉燙過腥味小,如豬腳、排骨。汆燙肉的方法是先在鍋中裝冷水,將肉放入浸泡2∼3分鐘後,將水倒掉,再重新加水,放爐上煮沸,撈起清洗。安心料理法去除肥肉的部位下鍋烹調前,我會先剪掉或切掉帶有肥肉的部位。Tips:可去除多餘的油脂。善用辛香料肉品烹調時可以加入蔥、薑、辣椒、洋蔥等辛香料,不僅能增加風味,還有助於減少氧化膽固醇的產生,健康又美味。【食用】避免大骨熬湯很多人喜歡用大骨來熬湯, 覺得這樣很營養,但骨頭加熱太久容易溶出重金屬,因此我不建議這樣烹調。萊豬可以吃嗎?專家的安心食守則萊豬開放進口後,民眾都關心到底能不能吃?會不會影響健康?在此提供大家一些注意事項,包括該避免食用的族群以及減少影響的好方法。健康成年人的每日最大安全容許量(ADI)聯合國糧農組織/世衛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指出,萊克多巴胺的「每日最大安全容許量(ADI)」為每人每日每公斤體重為1微克,不過這個標準適用於健康的成年人。下列族群不適合食用萊豬這些族群因對萊克多巴胺較敏感, 建議應該盡量避免攝食,尤其是內臟組織。① 三高患者② 心血管疾病③ 嚴重肝臟疾病④ 嚴重腎臟疾病⑤ 甲狀腺疾病⑥ 兒童及嬰幼兒⑦ 孕婦及哺乳婦女⑧ 運動參賽選手(藥檢可能會無法通過)安心挑選生活中我們可能無法完全避免接觸萊豬,但可以利用下列方法,盡量降低萊克多巴胺可能帶來的影響。購買本土肉品目前台灣及歐洲養豬業都不使用萊克多巴胺,食用臺灣豬可支持本土畜牧業。購買時應認清政府標章的肉品(可能多種台灣本土標章一起出現),如CAS屠宰證明、產銷履歷,還有本土品牌如香x豬、信x豬、安x豬等台灣肉品。注意食品成分標示很多食品會含豬肉成分,例如蝦餃、魚餃等,而不少加工食品也含有豬油,像是魚丸、魚漿、蝦餅、餅類或豆沙等,購買時應留意標示。安心食用第1招 烹調前先汆燙萊克多巴胺可部分溶於水,先汆燙可大量去除殘留。不過,須注意避免直接用沸水燙煮肉塊,而是應先放在冷水中,再加熱至沸騰。熱水會讓肉品一下鍋,表面的蛋白質就因高溫而凝固,進而使內部的血水被鎖住,無法完全去除萊克多巴胺。不過若是薄片肉,就可以直接用沸水汆燙。第2招 少吃內臟肝、腎、腸、肺等內臟組織的萊克多巴胺殘留量較高,若無法確定來源,建議少吃內臟器官及其料理的湯汁。因萊克多巴胺會溶在湯汁裡,建議豬肝湯只吃豬肝不喝湯。第3招 排出有毒物質多吃高纖維食物、適量喝水及運動排汗等,都有助於排除有毒物質, 讓身體更加健康。書籍介紹書名:譚敦慈的安心生活全圖典作者:譚敦慈出版社:三采出版日期:2021/07/16作者簡介/譚敦慈長庚毒物實驗室(兼任)護理師伴隨夫婿林杰樑醫師投入毒物研究數十年,擅長以生活、無負擔方式,跟大眾分享正確飲食觀,認為食安一定要能輕鬆地落實在生活中,成了眾多家庭主婦、職業婦女及重視食品安全者最信任的安心指標。從安心食岀發,這次她不只談飲食,而是生活的全面,從食安、衣安、住安切入,和民眾一起安心過生活。延伸閱讀: 《失孤》最感人真實結局,尋子24年終於找回,但親生兒子卻選擇了養父母!郭剛堂:命運給的痛,由他一人承受
-
2021-09-01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吃冰消暑...易致經痛?害氣管爛? 醫曝「7類人別碰」:小心水腫、變老
夏天一到,各式美味的冰品齊出市場,大汗淋漓下,誰不想來點冰的?可是很多長輩一定會告誡:「不能吃冰!」說是吃冰會傷身,還說年輕時愛吃冰,老了就會敗壞健康,為什麼那麼美味的冰品,會被視為傷身的食物?難道真的不能吃冰嗎? 能不能吃冰要看體質 這些人最好不要吃冰中醫內科部楊賢鴻說,其實吃冰並沒有那麼「十惡不赦」,事實上若是熱性體質的人,吃點冰還有退火的作用,所以冰不是不能吃,重點是在吃冰的人的體質對不對。  (推薦閱讀:天熱喝冰水、洗冷水澡易中風? 專家揭「爆血管真相」:2類人要注意)  通常老一輩的人特別會對女性吃冰品有較大的限制,楊賢鴻表示,這是因為中醫 認為女性體質多為偏虛,且因女性有月事,因此過量攝取冰品容易造成身體的不 適。通常女性常見體質可歸納為數種如: 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濕熱及血瘀等 型,而「虛症」和「瘀症」及「鬱症」都是很容易被冰品傷害的體質。 1、血瘀體質(如經期不定、會經痛) 經期不穩定、容易經痛等有子宮內膜異位體質者多屬於血瘀體質,例如經血少而 有塊狀及行經不順的氣滯血瘀型、經期易提前且量多色紅的血瘀濕熱型、經量多而有紫色血塊的氣虛血瘀型、行房疼痛且有白帶及腰腹寒冷的陽虛血瘀型、行房疼痛合併行經低熱且頭暈耳嗚的陰虛血瘀型等,一般較寒涼的食物都可能會使症狀惡化了,若再貪食冰涼,將使血瘀症狀更嚴重,血液更不通行而經痛惡化。 2、氣虛體質(如鼻過敏、氣喘) 與氣虛體質有關的最常見疾病,如:起床聞到冷空氣就容易打噴嚏、眼睛流淚的過敏性鼻炎及氣喘患者,多屬於氣虛及寒性體質。這類患者動輒氣喘吁吁、易冒虛汗、呼吸氣短,遇冷則易鼻塞、流鼻水、咳嗽、氣喘且容易感冒,平時容易頭暈目眩、疲倦乏力,這類型的患者也不宜吃冰涼,以免損傷脾腎之陽。 3、陽虛體質(如怕冷、手腳易冰冷) 精神萎靡容易畏寒四肢冰冷、臉色蒼白及胃寒胃痛的陰虛體質者,更是冰品止步的族群,若是夏日貪食冰涼,可能引起肌肉及筋骨痠冷,甚至引起嚴重脫髮,顯得更加蒼老。 4、血虛體質(如臉色及指甲無血色) 這類型患者臉色蒼白、萎黃,皮膚乾澀,嘴唇及指甲無血色而淡白,貪食冰品將更容易頭暈、心悸、健忘、失眠,經痛更甚。 5、痰濕體質(如糖尿病患) 一般濕熱體質多可食較涼的食物改善過熱體質,但是糖尿病等屬痰濕體質者,雖然體中有熱,但濕性卻易致水分過多及身體浮腫,貪食冰品易使水腫更惡化。  (推薦閱讀:愛喝奶茶小心喝進的全是油! 營養師曝「手搖飲陷阱」:無糖也可能糖分爆表) 6、嬰幼兒及老人 嬰兒及老年人由於腸胃嬌弱,冰品過量易降低消化能力,甚至還會影響免疫作用,因此,也是忌食冰品的族群,而患有腸胃疾病的患者,自然也應避免冰品直接刺激。 7、筋骨痠痛、夜咳 即使是一般人也不要吃太多冰品,很多人常覺筋骨痠痛,或是夜咳嚴重,其實有不少人都是因為過食冰冷積存導致。 還是好想吃冰 掌握日常小技巧 但是烈日當頭,氣溫屢創高溫下,誰能真的冰品止步?楊賢鴻認為,不必忍得這麼辛苦,在上午10點到下午2點間,天氣最熱的正午時分可以吃點冰品,高溫下體溫也升高,可以緩和吃進冰品時對身體的影響。 (推薦閱讀:天熱吃冰消暑小心誘發鼻過敏! 吃完冰品出現「2症狀」要節制)  不過,對於氣喘病患,無論是什麼時間也都不適合吃冰的,如果真要吃冰品,最 好等冰逐漸化掉時再舀起冰水,吃的時候先含在口中,待冰溫稍降時再吞進去,對氣管及腸胃道的影響較小。 有人建議吃冰時,可以加一些較熱性的冰品配料來中和剉冰的寒涼性,但楊賢鴻 強調,這不是「一加一等於二」的數學題目,熱性的冰品配料無法中和冰的寒涼, 因此,吃冰還是要適可而止,健康沒有捷徑。 延伸閱讀: ·吃冰塊、喝冰水可以消暑嗎? 醫列「解暑&上火食物」:吃錯中暑風險反增 ·愛吃涼拌食物?熱菜放涼再冰? 專家警告「9NG行為」:食物中毒風險暴增 
-
2021-08-31 該看哪科.兒科
影/失天缺氧性心臟病 兒童心臟團隊接力合作男童獲新生
一歲多男童在母親懷孕時超音波檢查已發現他心臟異常,後來查出男童患缺氧性先天性心臟病的法洛四合群症,醫院兒童心臟團隊接力合作治療,手術順利,男童現在可活潑跑跳,醫院今天安排溫馨蛋糕,為獲新生的男童慶祝。張姓男童在媽媽懷孕4個月時進行高層次超音波時發現孩子心臟有異常,7個月大時,朋友建議到童綜合醫院兒童心臟科就診,醫院執行長黃碧桃以心臟超音波檢查後,發現男童罹患缺氧性先天性心臟病中的法洛四合群症,當時發紺症狀不嚴重且嬰兒體重約6公斤,所以先以藥物控制,讓幼童穩定成長。今年4月,男童開始出現行走一小段路後就要雙腳蹲坐休息一下才能再次起立行走。聽到這個敘述後,黃碧桃立刻研判男童缺氧發紺開始惡化,和兒童心臟科醫師高崇智進行心導管檢查,確認幼童右心室出口肌肉肥厚狹窄漸趨嚴重,再會診心臟外科副院長鄭伯智進行外科手術評估。鄭伯智再次以超音波檢查後,確認幼童體重與相關心臟結構皆已發育完整,告知家人可以一次性手術矯正心臟的異常結構,手術當天,鄭伯智帶領的手術團隊隨不到三個小時,將小朋友心臟所有的缺損矯正完成,過去這類發紺型心臟手術都會有血液太濃稠,止血不容易的問題,但手術團隊依然克服困難,快速的完成手術 縫合傷口;手術後90分鐘,小朋友就能恢復神智,可以自行呼吸。術後第4天,高崇智醫師最後一次的心臟超音波檢查證實小朋友心臟功能一切正常,下午全家人就帶著孩子返家,全部住院時間只有6天。童綜合醫院兒童心臟科高崇智醫師表示,法洛四合群症是一種合併四個心臟結構異常的先天性心臟病。包括大範圍心室中隔缺損,右心室出口通道狹窄加上肺動脈瓣膜狹窄,右心室心肌肥厚,和主動脈跨位四項異常。其中第二項右心室狹窄和肺動脈瓣狹窄的嚴重度,就決定了幼童血液缺氧,膚色發紺的程度(皮膚、嘴唇或指甲呈現藍紫色)。黃碧桃執行長指出,先天性心臟病種類繁多,有些病兒在新生期症狀並不明顯,病情輕微的病童是不需立即接受開心手術,可以先觀察、用藥或心導管手術來治療,部分症狀嚴重的嬰幼兒才需要及早安排開心手術;他呼籲家長不要聽到小朋友罹患心臟病時就過度緊張,尤其不可以訛傳訛地尋求其他非正規醫療,這樣反而會延誤治療時機,所以一定要遵循專業心臟科醫師的建議,才能幫助小朋友正常成長。
-
2021-08-25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母捐腎2歲女 台大完成首例幼童換腎
快要滿兩歲三個月的陳小妹,生日是6月6日,但7月9日這天,是她的第二個生日。母親在這天將左腎捐給她,經過台大醫院醫療團隊手術和細心照顧,這顆腎在陳小妹身體裡重新運作起來,她終於可以脫離腹膜透析,走向正常成長。台大新竹分院副院長蔡孟昆表示,受到病情和疫情一波三折,才順利完成台大首例體重10公斤以下、術前交叉試驗陽性的腎臟移植兒童案例,難度非常高,見證母愛的偉大。陳小妹的媽媽昨日在台大醫院記者會中哽咽地說:「謝謝台大醫院給我們活下去的機會,我們一定會珍惜。」陳小妹在媽媽懷中抱著台大醫院送的吉祥物醫寶娃娃,露出開心笑容。台大醫院副院長賴逸儒說,孩子的笑容就是無價的回饋。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蔡宜蓉表示,陳小妹出生一周就因腹脹、食欲不佳、全身水腫而住進加護病房,腎臟在一個月內失去功能,時常需要緊急血液透析。英國研究顯示,一歲以下嬰幼兒出現腎末期病變的機會是每百萬人9到16人,很多都與先天異常相關,陳小妹就是WT1基因突變導致的早發性腎病症候群。護理長劉蕙婷表示,陳小妹4個月大就開始居家腹膜透析,創下年紀最小的紀錄,媽媽也很勇敢,學會操作技術,面對陳小妹嘔吐等不舒服,心疼之餘還要堅強起來,與醫師、個管師、營養師合作,提升營養吸收,幫助孩子有足夠體重可接受後續手術。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基因醫學部檢查後發現,陳小妹只要能解決腎臟問題,之後成長發育問題就不大了。蔡宜蓉表示,病因確診非常重要,發現陳小妹是因為WT1基因導致的顯性遺傳疾病,便可準備腎臟替代治療。外科部主治醫師李志元表示,術前發現孩子體內有會攻擊媽媽腎臟的抗體,需要先用免疫抑制的藥物去中和掉這些抗體。手術需要精巧的技術接合孩童細小血管,共花了5個多小時。另外,小孩腎臟長軸只有3公分左右,成年人腎臟長軸大約是10公分,移植後占了孩子腹腔的一半,必須先用人工網膜修補,才能夠把肚子關起來。蔡孟昆表示,陳小妹的醫療需多團隊合作,原訂3月移植,後來發生感染,5月面臨疫情爆發,延至7月初才完成手術,這是一個生命奇蹟。蔡宜蓉說,現在陳小妹體重發育進步很多,還需要復健科支持早療、並定期追蹤左腎是否出現威爾姆式腫瘤。
-
2021-08-24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母愛捐腎兩歲幼女重生 台大醫院完成高難度幼童換腎
快要滿兩歲三個月的陳小妹,生日是六月六日,但七月九日這天,是她的第二個生日。母親在這天將左腎捐給她,經過台大醫院醫療團隊精湛的手術和細心的照顧,這顆腎在陳小妹身體裡重新運作起來,她終於可以脫離腹膜透析,走向正常成長。參與手術的台大新竹分院副院長蔡孟昆表示,受到病情和疫情一波三折,才順利完成台大首例體重十公斤以下、術前交叉試驗陽性的腎臟移植兒童案例,難度非常高,見證母愛的偉大。台大醫院今舉辦線上記者會,慶祝陳小妹重獲新生,她的母親本來沒有要發言,被問到心情僅說「謝謝台大醫院給我們活下去的機會,我們一定會珍惜」,一開口就哽咽落淚。陳小妹在媽媽懷中抱著台大醫院送的吉祥物醫寶娃娃,露出開心笑容,台大醫院副院長賴逸儒說,孩子的笑容就是無價的回饋。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蔡宜蓉表示,陳小妹出生一周就因腹脹、食慾不佳、全身水腫而住進加護病房,腎臟在短短一個月內失去功能,時常需要緊急血液透析。英國研究顯示,一歲以下嬰幼兒出現腎末期病變的機會是每百萬人9到16人,很多都與先天異常相關,陳小妹就是WT1基因突變導致的早發性腎病症候群。護理長劉蕙婷表示,陳小妹四個月大就開始居家腹膜透析,創下年紀最小的紀錄,媽媽也很勇敢,學會操作技術,面對陳小妹嘔吐等不舒服,心疼之餘還要堅強起來,與醫師、個管師、營養師合作,努力提升營養吸收,幫助孩子有足夠體重可以接受後續手術治療。見證勇敢的媽媽和陳小妹平安健康的出院,大家都非常高興。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基因醫學部檢查後發現,陳小妹只要能解決腎臟問題,之後成長發育問題就不大了,便請移植團隊接下這個艱難的任務。蔡宜蓉表示,病因確診非常重要,發現陳小妹是因為WT1基因導致的顯性遺傳疾病,便可準備腎臟替代治療。外科部主治醫師李志元表示,術前發現孩子體內有會攻擊媽媽腎臟的抗體,需要先用免疫抑制的藥物去中和掉這些抗體。手術需要精巧的技術去接合孩童細小血管,共花了五個多小時。另外,小孩腎臟長軸只有三公分左右,成年人腎臟長軸大約是十公分,移植後佔了孩子腹腔的一半,必須先用人工網膜去修補,才能夠把肚子關起來。蔡孟昆表示,陳小妹的醫療需要多團隊合作,原訂三月移植,但後來發生感染,等到五月卻面臨疫情爆發,好不容易才有機會在七月初完成手術,這是一個生命奇蹟,也是疫情下親情的展現。蔡宜蓉表示,現在陳小妹飲食控制不需那麼嚴格,體重發育進步很多,現在還需要復健科支持早療、並定期追蹤左腎是否出現威爾姆式腫瘤。
-
2021-08-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嬰幼兒出現這些症狀,恐為新冠肺炎病毒感染!速就醫!
新型冠狀病毒(簡稱新冠病毒,SARS-CoV-2)自2019年底從中國武漢爆發以來,席捲全球造成上百萬人死傷與商業社交活動停擺,已成為這兩年全世界最深刻的共同記憶。新冠肺炎的傳染模式主要藉由病人飛沫或接觸被病毒染污的物體來傳染人,但相較於過去的SARS,具有較多無症狀高傳染性的特性。對人體危害程度可輕可重,從完全無症狀的輕微感染至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需要葉克膜的嚴重肺炎重症均有。現今已知高齡、免疫系統不全或有系統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衰竭與肥胖)族群是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 心肺相關自體免疫疾病兒童最需要小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陳品君指出,新冠肺炎感染中,嬰幼兒染疫臨床症狀以輕中症為主,無症狀比例也高於成人;常見症狀以發燒、咳嗽、無力、肌肉痛等;但相較於成人更多特異性症狀,如食慾不振、腹瀉、嘔吐等。兒童相較於成人感染比例較低,台灣歐美新冠肺炎患者的數據顯示兒童約占2-5%。兒童重症相對比例也較低,義大利與美國致死率0.1%;重症者多為小於一歲或具有潛在病史(心臟疾病,糖尿病,肥胖,慢性呼吸道疾病),因此提醒家屬心肺相關自體免疫疾病兒童最需要小心,目前台灣尚無兒童新冠肺炎死亡案例。兒童肺部ACE2受體量明顯少於成人的其中與成人相異可能原因與新冠病毒進入人體以後,必須要依靠細胞上的ACE2受體當作侵入大門,來進入細胞內造成感染。目前醫學研究已證實,兒童肺部的ACE2受體量明顯少於成人的ACE2受體量,所以使兒童和成人相比,較不容易因為暴露到病毒而造成感染。另一可能原因兒童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完全相較於成人也較不易後續造成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 syndrome)。 此外,兒童新冠肺炎感染源在研究指出常具有家族群聚史,在中國的數據,兒童感染者約有七成家中至少有一名感染者;而美國資料則高達91%兒童因接觸到家庭或社區感染者而染疫。因此第一線醫療人員針對具有接觸史的無症狀兒童建議要積極採檢。 新冠肺炎對於兒童的特有表現: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陳品君說,雖然兒童相較於成人為低感染率與嚴重度較輕,但近期英國和美國出現了與新冠病毒有關的非常罕見兒童炎症綜合症(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MIS-C)病例,引起醫學界關注。MIS-C的症狀會出現在SARS-CoV-2感染數周後,也可能發生在無症狀感染的兒童中,其臨床症狀會類似川崎氏症造成全身皮疹、結膜炎、口部粘膜發紅、腹痛、腹瀉,嚴重者甚至會影響心血管功能,造成急性心臟衰竭或冠狀動脈擴張。 血液檢查可能會顯示出發炎症狀升高的指標,包含C反應蛋白、紅血球沉積率和前降鈣素原。通常會涉及各種器官系統包含心臟、腎臟和神經異常。由於MIS-C會加速造成心源性休克,因此需要對兒童進行重症監護以及免疫球蛋白或類固醇治療來幫助病人改善病況。 嬰幼兒出現這些症狀,請盡速就醫如何觀察孩子有變成重症的傾向呢?陳品君表示,如果感染過程中,有發現小朋友高燒不容易退,或是燒退了,但是精神、活動力不好,或是有食慾不佳、嘔吐、腹瀉、脫水的症狀,以及呼吸困難,就是重症預兆,需要儘快就醫。此外還要留意MIS-C症狀: 持續性發燒不退身皮疹、結膜炎、口部粘膜發紅、手腳腫脹,腹痛、腹瀉等等,對於有慢性疾病患者的兒童更要小心留意。最近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增溫,最佳保護是預防新冠肺炎。為了您的家人,減少出門待在家中並請保持社交距離,外出在公共場所戴好口罩及勤洗手。
-
2021-08-09 養生.聰明飲食
喝濃茶又吃素 易致缺鐵性貧血
許多人常有嘴唇失血發白、容易疲勞、夢多失眠、甚至頭昏耳鳴的情況,大部分人以為是沒有足夠休息而引起的,但是卻不曾想到也許是貧血找上門了。貧血是指紅血球中的血紅素含量減少,不能夠將氧氣運送到需要的組織和器官。造成貧血的主要的原因有:1. 營養不良:食物中的微量元素鐵、葉酸和B12是構成血紅素的基本原料,如果缺乏,自然會導致貧血。常聽說「補血有三寶,紅糖紅棗和花生」,可是這些植物性食物所含的非血紅素鐵質,不易被人體吸收。補鐵主要依靠動物性食物,就是俗稱的鐵三角─紅肉、動物血和肝臟類。值得注意的是濃茶中的鞣酸會與食物中的鐵相結合,而無法被吸收,所以喝茶又吃素的老年人,容易出現缺鐵性的貧血。2.其他疾病:舉例來說血液病、惡性腫瘤、慢性感染、風濕性關節炎、腎臟衰竭、肝病、甲狀腺功能失常都可能導致貧血。老年人貧血一定要追查原因,背後往往隱藏著更嚴重的問題,因為10%到40%貧血有腫瘤問題。3.服用藥物:服用抗凝血劑、阿斯匹林可能會因消化道潰瘍造成貧血。另外,環磷酰胺、硫唑嘌呤、干擾素等抑制骨髓功能藥物,也會引起貧血。還有頭孢菌素、阿莫西林、肺結核藥等也都可能導致貧血。在美國有5.6%的人貧血。嬰幼兒和學前兒童要特別注意,貧血對智力的損害很嚴重,另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會因貧血使病情加劇;婦女孕期貧血會加大妊娠期間的併發症、感染症和產後抑鬱症等情形。
-
2021-08-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澎湖10日起放寬餐廳內用規範 合規定免申請審核
澎湖縣政府今天公告,將自10月起適度鬆綁餐飲場所內用規定,只要餐廳符合實聯制、維持社交距離或設隔板等6點規範,即可開放內用,不用再先向縣府申請審核,縣府將持續稽查、輔導業者,位用餐民眾安全把關。澎湖縣府表示,國內本土疫情持續降溫,縣府原規定餐飲場所內用需先經衛生局審核,自10日起適度鬆綁內用規定,餐飲場所需遵守以下規範,採實聯制、入口量體溫、噴酒精消毒,不同桌保持1.5公尺以上距離、獨立包廂、屏風間隔或使用隔板,同桌者採梅花座或使用隔板,如為同住且需照顧的嬰幼兒可免除。縣府建議,提供餐點以個人套餐為主,如使用合菜,需由專人分菜再上桌。服務人員每天落實健康管理,量體溫監測健康狀況,外場人員需以口罩加面罩,內場人員則以口罩加帽子。餐飲場所每天加強清消,並需維持良好通風環境。縣府提醒,10日起雖然免事先申請、審核,但民眾及業者仍應落實中央訂定的「餐飲業防疫管理措施」,縣府衛生局、建設處會持續稽查,為業者、用餐民眾的防疫安全把關。
-
2021-07-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明天降二級 桃園托嬰中心復業要再等等
三級警戒明天解除,中央上周六雖然宣布托嬰中心可根據指引重新收托,但正式公文卻還沒發至縣市社會局,桃園市立案的132家公私立托嬰中心,明天僅能維持三級警戒期間收托人數,要恢復正常收托,或新立案機構要啟用,還得再等等。桃園市社會局表示,中央上周六舉行記者會宣布托嬰中心復業,但社家署正式公文還未發下,相關科室昨已先去信各托嬰單位,可先依中央公告訊息準備防疫檢核項目,待公文發下後,經審核通過便可開放營運。社會局指出,由於先前疫情不如雙北嚴重,桃園市有立案的公私托嬰中心在三級警戒期間並未全面停托,部分機構仍有收托少數嬰幼兒,相關收托在未符合新防疫指引及審核前仍可繼續,但若要擴大收托、或新立案機構要開始營運,仍須遵從防疫指引並通過社會局審核才可恢復或啟用。社會局表示,托嬰中心人員接種率須達8成才可復業,目前接種率達94%,若有新進人員需要接種,社家署今有來函表示,可向社會局呈報並造冊,以專案方式施打。依據「托嬰中心因應COVID-19防疫管理指引」,機構恢復收托前,應完成相關查檢表事項,報地方政府備查,包含80%以上工作人員完成疫苗第一劑接種,如接種未滿14天或未接種者,首次提供服務前,應自費提供3日內快篩或PCR檢驗陰性證明,並配合每周進行1次自費快篩或PCR檢驗;送托嬰幼兒每日至少測量體溫2次,並管制訪客人數;另建議服務降載,採1名托育人員照顧4名嬰幼兒,以5人1組分層、分室或分區規劃,確保每1組服務過程可保持室內1.5公尺之社交距離;空間不足時,可用隔板等防護措施替代。
-
2021-07-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市開放公托…地方早降載收托
三級防疫警戒延長兩周,昨天起微解封,台北市宣布廿日起要開放公私立托育中心收托零到二歲嬰幼兒,但因各縣市在三級警戒後就依中央規範收托降載,實際上已經在收托幼兒,因此並未特別宣布跟進。不過,有許多家長有送托嬰幼兒需求,業者與家長都期待全國盡速解封,把孩子送托才能安心上班。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開放邏輯是牽涉民生經濟優先,因為家長要上班,所以可以先開放,也有配套措施,例如,工作人員一定要先打疫苗,防止群聚感染。北市社會局解釋,北市托育人員專案本月六至八日接種疫苗,接種率達百分之九十五,計算十四天產抗體保護力,最快本月廿日可提供服務;機構需要於啟動收托前五日報請社會局,將於十六日統計。地方官員表示,柯文哲有條件開放零到二歲公托看起來是「逆時中」領先全國,但實際上疫情三級警戒之初,雙北疫情嚴重,北市全面禁止收托,其他縣市則依中央公布的防疫指引降載收托人數,仍提供有照顧需求的家長送托,只能說原本鎖最緊的台北市現在開放了。另外,停課近兩個月,全國已有多家幼兒園撐不住歇業,中華民國幼教聯合總會總會長洪懿聲說,全國幼兒園和托育人員陸續施打疫苗,廿六日三級警戒到期是解封好時機。
-
2021-07-07 名人.朱柔澍
醫師給你問/排不到疫苗 先打哪些疫苗可防重症? 快預約遠距諮詢, 醫師免費給你問
疫苗預約系統正式上路,接種新冠肺炎的年齡層有望逐步調降,日本追贈113萬劑AZ疫苗,民眾有許多疫苗疑惑待解,例如排不到疫苗,先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百日咳也可以防疫嗎?病毒除了喜歡找長者等脆弱族群,年輕人比較不容易染疫嗎?聯合報與WaCare聯手於元氣網推出「防疫零距離 醫師給你問」7/7 開放線上預約,邀請到小兒胸腔科專家-愛林醫療機構總院長朱柔澍解惑疫苗的各項迷思,與預約民眾一對一遠距諮詢。朱柔澍指出,高齡長者是染疫高風險族群,根據統計,75歲以上長者若罹患新冠肺炎,死亡率高達22%。但年輕族群別對新冠肺炎掉以輕心,年輕人雖然抵抗力強,但部分年輕患者痊癒後,出現容易疲勞、肺纖維化、記憶力衰退以及腦神經疾病等不可逆的後遺症。家裡老人有三高慢性病,擔心打疫苗有副作用,怎麼辦?☛快按此問專家,免費諮詢僅12名:https://bit.ly/3wh4UM2尚未排到接種順序的民眾,朱柔澍建議可以先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百日咳疫苗、流感疫苗預防呼吸道疾病,其中肺炎鏈球菌好發於嬰幼兒及65歲以上長者,高危險族群可考慮接種,多一道保護力,施打要間隔14天,有效發揮作用。要特別注意的是,這三種疫苗並非預防染疫,而是減少新冠肺炎併發重症的機率,防疫根本還是在於施打新冠疫苗。「施打疫苗絕對利大於弊」朱柔澍建議,民眾施打疫苗的前幾天保持正常作息,不要熬夜、喝酒;施打當天放鬆心情,施打後30分鐘內停留觀察。一般民眾的疫苗副作用主要會有現頭痛發熱、局部紅腫、硬結等症狀,免緊張,7天之內都會自行緩解。若頭痛不適,才服用退燒藥,切記剛打完疫苗千萬不要揉施打點,只要輕微按壓,以免破壞吸收、抗體產生不足,甚至不良反應更劇烈。近日AZ、莫德納疫苗陸續到貨,民眾觀望或取消AZ疫苗預約,朱柔澍表示,不要有「疫苗選擇」的迷思,無論是mRNA、腺病毒載體、重組蛋白等技術,都能激發人體產生免疫防護力,孕產婦則以接種mRNA疫苗為佳,高齡年長者或身體極度虛弱,請與醫師討論是否施打。☛點擊了解如何免費預約愛林醫療機構總院長朱柔澍遠距線上諮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