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5 失智.Podcast
搜尋
失智者
共找到
454
筆 文章
-
-
2024-11-11 活動.精彩回顧
【得獎名單】失智症認知與態度調查 你對失智症的認識有多少?
【得獎名單公佈】感謝大家對「失智症認知與態度調查:你對失智症的認識有多少?」的熱情支持,得獎名單如下:7-ELEVEN電子咖啡券(20名)1.張O賢2.蔡O宏3.謝O蓉4.阮O莉5.黃O虹6.張O能7.林O瑜8.林O珊9.簡O田10.郭O欣11.楊O純12.黃O瑄13.洪O宴14.朱O誼15.陳O言16.張O瑜17.黃O婷18.施O仁19.劉O敏20.李O君【領獎注意事項】→2024年11月11日(一)公布獲獎名單於元氣網活動專區,並發送e-mail通知獲獎者。→得獎者請於2024年11月15日(五)下午4點前寄送資料(姓名、寄送地址、郵遞區號、電話),提供不完整、逾期未回覆者皆視同棄權。→主辦單位擁有最終解釋權,並保留隨時修改、變更、暫停或終止本活動內容之權利,若有修改以本活動問卷調查頁、元氣網活動專區公告為準。→為確保獲獎者權益,本活動參與者務必於活動頁面留存正確之個人資料(真實姓名、聯繫電話、真實地址),並確認聯繫資訊皆為真實「失智症是正常老化現象嗎?」、「失智者最好都待在家不要出門嗎?」、「失智者是否需要獲得同理與尊重?」相信你一定聽過失智症,但你對它真的了解嗎?無論您是關心失智症的民眾或是照顧者,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都邀您一同填寫「失智症認知與態度」調查問卷,看看自己對失智症的認識有多少?對失智者的理解有多深?並回頭檢視自己與家人的健康,開始落實預防失智的生活型態。
-
2024-11-08 焦點.生死議題
安樂活自然死 自己決定如何善終
日前有上海網紅赴歐洲進行安樂死,究竟安樂死、協助自殺及台灣正在推動的「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哪裡不一樣?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副執行長柯彤文指出,這三種方式最大差別在於,病主法是強調自然死,安樂死及協助自殺都屬加工死亡,「安樂活、自然死,是安寧緩和醫療及病人自主的核心,不應去加工結束生命,也不會去縮短病人應有的生命長度。」荷蘭安樂死 屬於加工死亡柯彤文指出,安樂死是醫師藉由藥物幫病人結束生命,合法國家例如荷蘭、盧森堡等;協助自殺則是醫師開立處方,由病人自己投藥,合法國家例如瑞士,傅達仁就是協助自殺的案例,但兩種都屬於加工、加速死亡,並非自然死。目前台灣正在推動的「病主法」,則是病人對於維持生命醫療或人工營養等醫療處置,可以選擇拒絕也可以接受。柯彤文表示,病主法的核心,就是可以預立書面文件,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AD)」,一旦簽定後,在臨終前,醫師不會違背病人的意願,給予藥物或強加治療,回歸最終的自然死亡。跟家人討論 預立醫療決定書預立醫療決定書可以讓民眾拒絕或接受特殊醫療的決定,包括維持生命醫療,例如:插氣管內管急救,使用呼吸器等;還有人工營養、流體餵養,像管灌餵食、鼻胃管、胃造廔、點滴等,只要不是自然的由口進食,都可以事先在預立醫療決定書上表明拒絕或接受。預立醫療決定書前,必須與醫療團隊及家人共同溝通與討論,這種過程稱之為「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柯彤文指出,討論是為了讓家屬了解病人的意願,決定自身最後的醫療權利,不再發生病床前吵鬧不休,讓做決定的家屬為難及內疚。為了因應家庭關係的改變,法規也設置醫療委任代理人,由親朋好友來幫忙執行曾簽署的醫療決定書,除了因病人死亡得到利益者,不能擔任醫療委任代理人外,其他成年、有行為能力的人皆可擔任;醫療委任代理人的責任就是在需要醫療決定時,聽取病情、簽署各類同意書,代理意願人表達意願,且不得違反意願人的意願。近年天災不斷,一名90歲的老爺爺在花蓮大地震後,打電話詢問如何預立醫療決定,關心未來應該如何「好走」。柯彤文提到,在社區據點常接觸一些長者,其實對死亡並不避諱,反而是子女們不願談、不想面對,但善終本來就不是能瞬間決定,而是由持續溝通累積而來,家人在這期間互相討論、尊重,能讓留下來的人也可以得到慰藉。不過,法規上仍有無法涵蓋之處。日前一名太太打電話到中心,告知自己照顧昏迷先生十餘年,已經筋疲力盡,後悔當初沒在先生仍有行為能力前就預先簽署意願書。柯彤文表示,這就是法規上的限制,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須在個人清醒情況下簽署,若成為植物人前並未簽署及表達意願,親友則無法幫忙執行。ACP須自費 4族群健保給付目前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約8萬人,以全台成年人口來看,簽署率仍偏低,原因之一在於進行ACP須自費3,000多元,門檻相對較高。今年7月起健保署給付四大族群,包括65歲以上有重大傷病的安寧收案者、輕度失智者、病主法的五項疾病、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的收案對象,每人有一次ACP免費諮詢,針對一般民眾也有不少醫院推出優惠方案,讓民眾減輕負擔。★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11-01 醫聲.Podcast
🎧|上海網紅赴歐安樂死,它和協助自殺哪裡不一樣?專家告訴你台灣可以做得更好
日前有上海網紅赴歐洲進行安樂死,幾年前體育主播傅達仁也是如此。安樂死、協助自殺及台灣正在推動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到底哪裡不一樣?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及病人自主中心副執行長柯彤文指出,這三種方式最大差別在於病主法強調的是自然死,安樂死或協助自殺都屬加工死亡,「我們強調的是安樂活、自然死,這也是安寧緩和醫療及病人自主的核心,不要去加工結束生命,也不會去縮短病人應該有的生命長度。」🎧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柯彤文指出,安樂死是醫師藉由藥物幫病人結束生命,合法國家如:荷蘭、盧森堡等;協助自殺則是醫師開立處方,由病人自己投藥,合法國家例如:瑞士,傅達仁就是協助自殺的案例,但這兩種都屬於加工、加速死亡,並非自然死。而目前台灣正在推動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則是病人對於維持生命醫療或人工營養等醫療處置,可以選擇拒絕也可以接受,柯彤文表示,《病人自主權利法》的核心,就是可以預立書面文件,也就是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AD)」,一旦簽定後,在臨終前醫師不會違背病人的意願給予藥物或強加治療,回歸最終的自然死亡。預立醫療決定書可以讓民眾拒絕(或接受)特殊醫療的決定,包括維持生命醫療,例如插氣管內管急救,使用呼吸器等;另外,包括人工營養、流體餵養,像是管灌餵食、鼻胃管、胃造廔、點滴等,只要不是自然的由口進食,都可以事先在預立醫療決定書上表明拒絕或接受。但實際上執行時,也不是所有疾病都適用,《病人自主權利法》規定末期病人、不可逆轉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及政府公告的十二項重症及罕病皆無法適用。不過要預立醫療決定書之前,須與醫療團隊及家人共同溝通與討論,這種過程稱之為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柯彤文指出,從討論的過程中,讓家屬真正了解病人的意願,也讓自己決定最後的醫療權利,不再發生在病床前吵鬧不休,讓做決定的家屬為難及內疚。而為了因應家庭關係的改變,法規也設置醫療委任代理人,由親朋好友來幫你執行自己曾簽署的醫療決定書,醫療委任代理人的責任就是在須要醫療決定時,聽取病情、簽署各種同意書,是代理你表達意願,且不得違反意願人的意願。因此,柯彤文指出,意願簽署者都可以委託醫療委任代理人,除了因你的死亡得到利益者,不能擔任醫療委任代理人外,其他成年、有行為能力的人都可以擔任;但這人的特質一定是要了解你的,也因為要幫忙執行醫療決定,所以也不能距離你太遠,更重要是必須有能力捍衛你的醫療權利,尤其現今天邊孝子很多,不能因為他人的吵鬧就違背意願人的醫療決定。而近年天災不斷,也讓國人開始了解預立醫療決定書的重要性。日前花蓮大地震就有一名九十歲的老爺爺,打電話詢問如何預立醫療決定,柯彤文說,老先生決定在經歷這麼多的天災意外後,開始關心未來應該如何「好走」;表示在社區據點常接觸一些長者,他們對於死亡並不避諱,反而是子女們不願談、不想面對,但善終本來就不是僅有點狀的一瞬間,而是由持續的溝通累積而來,家人在這期間互相討論、尊重,讓留下來的人也可以得到安慰。不過,法規上仍有些無法涵蓋的部份。日前一名太太打電話到中心,告知自己照顧昏迷的先生十餘年了,已經精疲力盡,現在很後悔當初的決定;另外一位女士則是急迫的想知道,對於已經臥床3年且失去意識的先生,是否能代簽意願書以幫他拔去身上的鼻胃管…言談之間,有對於沒在親人仍有行為能力前,就預先簽署意願書而感到遺憾,也有看到法規上路,就如同看到浮木一般希望能讓彼此解脫的。柯彤文表示,這就是法規上的限制,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必須要在個人清醒的情形下簽署,若植物人之前並未簽署及表達意願,親友是無法幫忙執行的,這也就是希望民眾可以事先決定好,最後一哩路想要的醫療決定,不要留下為難與遺憾給自己的親人。目前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約8萬人,以目前全台灣成年以上人口來看,簽署率偏低,原因之一在於進行ACP須要自費3,000多元,在沒有急迫性的狀況之下,仍會考量避免增加家庭的負擔。今年7月起健保署給付四大族群,包括65歲以上有重大傷病的安寧收案者、輕度失智者、病主法的五項疾病、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的收案對象,每人有一次ACP免費諮詢,針對一般民眾,目前也不少醫院推出優惠方案,讓民眾減輕負擔。柯彤文小檔案現職: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副執行長經歷:振興醫院院長室 管理師國泰醫院品管部 管理師萬芳醫院品管部 組員學歷:銘傳大學國企所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許凱婷音訊剪輯:擎天信使音樂製作有限公司腳本撰寫:許凱婷音訊錄製:擎天信使音樂製作有限公司特別感謝: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
-
2024-11-01 失智.Podcast
【Podcast】Ep18.當父母罹患失智症,身為子女的我該如何面對最熟悉的陌生人?
當父母罹患失智症,子女作為照顧者會切身體會到,父母的健康變化遠超出想像地影響個人生活。照顧父母不僅耗費時間與精力,對自己的身心狀態也帶來挑戰,例如容易產生緊張、焦慮、煩躁等情緒,甚至引發自我懷疑與內疚,進而影響日常生活。最新一集《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中,臨床心理師黃耀庭分享如何有效面對父母的病情,並提供策略以助照顧者調適心態,應對接踵而來的照護壓力。面對失智父的態度3變化主持人陳韻如分享藝人唐從聖陪伴父親對抗失智症10年的過程。從「為什麼是我的父親?」到逐漸接受的心境轉折,除找到方法與父親相處,還發現原來嚴厲的父親也能變得幽默風趣,使得這段時光成為獨特的回憶。失智症的病程平均為8至10年,隨著病情進展,大腦的認知功能逐漸受到影響,患者可能出現記憶衰退、行為異常,以及固執與易怒等症狀。陳韻如說,部分症狀會反覆出現,所以照顧者容易感到疲憊、沮喪,甚至懷疑自己的照護能力,因為失智者不像小孩,隨著年齡增長,學習能力和自理能力會不斷進步,表現出越來越多的技能與成熟。提升識能善用資源助自己一臂之力在照顧開始前,黃心理師建議先了解失智症的特性與進程,在面對不可預期的行為時才不會驚慌。並可利用社會支持資源,例如失智共照中心、失智據點等;長照司的「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創新型計畫」中,放寬「到宅照顧技巧指導」及「轉介個別心理輔導、諮商服務」2項服務,無論低收、中低收或一般戶皆無需部分負擔,免費使用。★點看「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創新型計畫」詳情建立良好親子關係是減輕照顧負擔的關鍵照顧失智父母時,照顧者還需思考「自己期望的照顧方向是什麼?」從而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照顧方式和關係。黃心理師強調,避免使用暴力或強制手段,尤其當失智父母反覆提問時,不要急於糾正,而是以他們喜歡的方式回應,以維持良好的互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減少照顧壓力的關鍵。當親子關係和諧,且父母願意配合,照顧會相對順利。若未來得及建立深厚的親子關係,黃心理師建議子女只需專注陪伴,無須勉強自己改變心態。本集重點:✎如何從理解失智症的進程與挑戰開始,幫助照顧者減少緊張、焦慮的情緒?✎親子關係是照護歷程的關鍵?罹病前關係不好怎麼辦?✎如何使用心理策略來應對內疚、自我懷疑等負面情緒?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reurl.cc/93lN08🎧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34zERV🎧KKBOX:https://reurl.cc/XRzM3M🎧Spotify:https://reurl.cc/34zEl9⭐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10-25 失智.失智專題
嘉縣「鄉親鄉愛 厝邊憶起來」微電影 籲看問留撥失智友善作伙來
為提升鄉親對失智症的理解與接納,嘉義縣推出「鄉親鄉愛厝邊憶起來」失智友善社區微電影,透過失智友善社區民眾以真實情節拍攝出在地化的電影,並由翁章梁縣長呼籲大家共同來守護失智症者,讓更多人了解失智症早期徵兆,及早篩檢及早治療。這部微電影以主角素珠阿嬤與家人的日常互動為主軸,由長庚科技大學嘉義分部助理教授陳柏安帶領師生團隊拍攝,呈現出阿嬤從日常忘東忘西、性情大變到逐漸出現矛盾和猜疑的過程,短片提醒家中長輩如果出現類似情況,應警覺主動尋求專業醫療協助,讓患者能儘早接受診斷與治療,嘉義縣自109年開始推動「失智友善社區」,以失智者及家屬為中心發展生活圈,藉社區網絡擴展社區照顧服務資源,招募失智友善天使及組織,形成失智守護網,營造失智友善社區環境,讓患者和家屬能在熟悉的環境中穩定生活。縣長翁章梁表示,失智症是當前社會面臨的重要挑戰,推動失智友善環境不僅是對患者的支持,更是對其家庭的關懷,期望大家深刻理解並關注這個議題,守護失智四步:第一步「看」-觀察長者言談舉止有無異狀或重複行為。第二步「問」-關心詢問長者從哪來,要去哪裡?能否正常對答。第三步「留」-延長長者停留時間,聯絡家屬或警察,但不強留。第四步「撥」-如為疑似失智者,則撥打110,請警方協尋。民眾如發現疑似失智症者,請發揮愛心及耐心,多一點關懷,運用「看、問、留、撥」的技巧,幫助失智者找到回家的路。衛生局長趙紋華指出,失智症是一個進行性的疾病,因人而異疾病退化時間不一,提醒鄉親,如需失智症相關諮詢或轉介服務,可洽詢各鄉鎮市衛生所長照分站、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或撥打1966將有專人為您服務。影片已於衛生局官網(https://reurl.cc/dybvZk)及社群平台(嘉義縣衛生局顧健康搏感情)上線,歡迎大家觀看並分享,讓我們一起攜手守護失智症患者及家屬,營造友善的失智環境在嘉安心。
-
2024-10-24 活動.活動最前線
【已額滿】2024國際失智論壇:日本齋藤正彥醫師、失智者及各領域專家分享真實經驗、最新趨勢!
2017-2025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摘要指出,全球每年約有990萬人罹患失智症,平均每3秒就多1人。2025年,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與年齡密切相關的失智症者數量也逐年增加,而阿茲海默症新藥的問世更提醒著我們,早期診斷及介入的重要性。為此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富邦人壽、嘉義縣衛生局、奇美食品、元氣網、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若晨室內裝修有限公司、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失智共照中心,將攜手合作舉辦「2024失智症永續照護新未來國際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分享失智症早期診斷到照護的最新趨勢。此次論壇特別邀請曾出版《失智母親眼中的世界》的東京都立松澤醫院齋藤正彥名譽院長,線上分享如何透過失智症母親齋藤玲子,來理解失智症者的精神行為及需求,並以醫師與兒子的雙重視角,讓每位照顧者、子女在面對父母失智時,都能同理、應對。論壇中,嘉義縣衛生局局長趙紋華將分享地方推動失智照護與資源整合的經驗;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與顧問曾清芳探討失智者的日常生活與家庭照顧計劃;一森診所記憶健腦中心及臺北榮總神經內科王培寧醫師介紹早期診斷與治療的最新進展;富邦人壽律師陳明賢則會解析實用的財產安全策略。此外,論壇現場還設置以失智預防到照護為主題的攤位,提供極早期失智症篩檢、友善室內環境設計諮詢、健腦遊戲及銀髮友善食品試吃等互動體驗。論壇結束後,還將抽出10本東京都立松澤醫院名譽院長齋藤正彥的著作《失智母親眼中的世界》贈送參與民眾,名額有限,歡迎免費報名參加。2024失智症永續照護新未來國際論壇時間:2024.11.30(六) 13:30(12:30開放報到)地點:政大公企中心 2F 國際會議廳 (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已額滿)免費線上報名:https://event-health.udn.com/campaign/2024dementia-162
-
2024-10-23 失智.Podcast
【Podcast】Ep17.失智症者與照顧者的療癒課,用音樂譜出失智症家庭的溫柔篇章
「音樂之所以能夠充滿影響力,是因為音樂可以啟動失智者未受損的腦區。」音樂治療師賴香芸受邀擔任最新一集「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來賓,談到音樂治療是以人為本的非藥物處方箋,經由專業的音樂治療師設定目標,透過一連串的活動引導來達成例如認知行為的促進、定向感的增進、情緒撫慰或是團體動力等預設的目的。主持人陳韻如分享一段真實故事,一名中度失智症者,每次的音樂治療都不願意配合,不是答非所問就是不講話、也不理人,有一次課堂上大家一起唱《酒干倘賣無》,他卻忽然眼眶含淚,當賴香芸問大家想起什麼時,他第一次打開心房說出他好想念爸爸!以人為本的音樂治療賴香芸談到,吸引長輩的歌曲一定是跟他們的生命經歷相關,通常以懷舊老歌為主,但最重要的是,音樂治療師要能夠依照長輩的身心狀態調整課程內容,當長輩引發共鳴願意開口說話時,老師也要與之互動,而不是急著進行下一個教案,「音樂治療是以長輩為主,因此最珍貴的就是長輩們的回饋。」她曾遇過一名很容易情緒躁動的學員,其他老師都束手無策,賴香芸提議用音樂搭配按摩撫觸的方式來安撫,而她也成功地讓這名學員平靜下來,賴香芸的秘訣就是「讓他有安全感」,事前清楚告知活動內容,讓學員知道即將發生的事情,同時觀察學員的反應,確定對方同意之後才開始進行,同樣的原則也可套用在失智症照顧關係裡,當失智症者情緒不穩時,必須提供安全感,藉由他熟悉的音樂以及肢體接觸來達到安撫的效果。清唱+撫觸可安撫失智症者「清唱是很好的方式。」賴香芸說,播放音樂其實是第二選擇,音樂是經過混合的聲音,對於受損的腦區來說比較無法應付,清唱則是最單純的聲音,同時演唱者還能夠自行調整節奏快慢,若是照顧者真的沒辦法清唱,可以選擇比較緩慢輕柔的音樂,但播放時一定要留在被照顧者的身邊陪伴,而不是音樂一播就走開去做其他事情,她建議可以握著被照顧者的手一起打節拍,就能逐漸緩解躁動的情緒,若是情況許可,最好是能夠陪伴被照顧者走一走,「可以牽著他的手,在他身上輕輕打節拍,然後跟著音樂一起唱,當唱到他熟悉的段落,可能就會跟著唱和。」很多時候照顧者會比較心急,覺得音樂治療活動時長輩都沒甚麼反應,賴香芸也提供許多專業建議,首先讓長輩充滿安全感,再者要尊重長輩當下的選擇,然後從互動中調整出最適合的照顧方式。許多長輩是屬於觀察型人格,他們並不是沒有反應,而是在觀察這堂課或這次活動,然後才會參與進來。擔任音樂治療師多年的賴香芸,創立「中華民國音樂輔助身心照顧專業協會」,擔任理事長一職,致力音樂照顧的研究與培訓,不但照顧陪伴過許多失智症家庭,也培育過許多有志投入音樂療癒領域的專業人士,她於節目中分享許多寶貴經驗與建議,完整內容請收聽「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第十七集《失智症者與照顧者的療癒課,用音樂譜出失智症家庭的溫柔篇章》。本集重點:✎音樂治療如何觸動失智症者的心✎失智症者情緒躁動時,可以這麼做…✎為什麼清唱比播放音樂效果好✎照顧者以音樂緩和氣氛的做法✎別心急,長輩不是對音樂沒反應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reurl.cc/ZVLXkg🎧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pveLel🎧KKBOX:https://reurl.cc/1bNeV9🎧Spotify:https://reurl.cc/Gp2e2p⭐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10-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翻轉老人癡呆汙名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帶失智者走進陽光
60多年前,一群來自比利時的修女來到台北萬華,開設診所、建立醫院,專為貧困者提供醫療服務。還促成第一個專門為失智症防治與照顧而設立的非營利組織「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25年來推動將「老年癡呆症」正名為「失智症」,更為台灣失智症的照護與預防,帶來翻轉性的改變。新冠疫情爆發時,台北的「萬華」頓時登上熱搜關鍵字。在那段苦不堪言的期間,幸而有在地人伸出雙手,幫助弱勢者撐過疫情。在這個多老人多窮苦者的行政區,有一個矢志服務失智老人的基金會,從無到有推動失智防治宣導及服務,更創設全國第一間專責型失智症照顧中心。比利時修女來台 照護弱勢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說,25年前基金會得以成立,自有土地和建物,多虧了一群比利時的修女。她們來到台灣,1959年時落腳萬華區開設診所,專門提供窮苦人家低廉甚至免費的醫療服務。為了有更好的醫療,修女從國外募款,覓地興建聖若瑟醫院,以照護婦幼為主。1981年修女們將醫院無償捐給天主教台北總教區,同時捐出永和一塊土地和部分基金興建永和耕莘醫院。兩年後醫院落成啟用,延續聖若瑟的愛人精神,繼續照顧弱勢。1979年進入耕莘醫院體系服務的鄧世雄醫師,很早就意識到台灣的老人長期照顧問題。1991年永和耕莘成立了國內第一所醫院附設的護理之家,提出全人、全程、全隊、全家的照護理念,也陸續接辦許多養護中心,建構包含機構、社區、居家等模式的長期照護網絡,更觀察到失智症是一個被嚴重忽略的棘手疾病。歧視字眼正名 獲立法支持30年前社會大眾對失智症非常陌生,醫療照護資源匱乏。1998年,天主教台北總教區、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及永和耕莘醫院共同發起成立「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是台灣第一個為失智症防治與照顧而設立的非營利組織,首要任務就是把帶有歧視的「老年癡呆症」,更名為「失智症」,獲得當時的衛生署長張博雅支持,立法正名。鄧世雄回憶,基金會草創時備極艱難,照顧失智長輩不同於一般的護理,還要能應對長輩的複雜精神行為症狀。為了深入理解患者需要什麼,學習世界各國失智症照護模式,尤其是非藥物治療,他們還派了一批永和耕莘醫院的護理師前往香港、日本、比利時等地作專業培訓,以內化成自身的技能。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在1998年9月21日國際失智症日舉辦成立大會,由當時副總統連戰、樞機主教單國璽擔任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與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等人共同揭開序幕,率先投入強化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積極進行議題倡導。郎雄曾代言 開辦記憶門診「不要再說他們是癡呆、老番顛。」鄧世雄感歎說,沒有照顧過失智者無法體會其中的辛苦,社會應對失智者及家屬多些關心和包容。在基金會服務多年的處長陳俊佑說,為了翻轉失智症被汙名化問題,基金會推動一系列活動,包括邀請老藝人郎雄擔任第一支公益廣告代言人、耕莘醫院開辦「記憶門診」、舉辦懷舊金曲慈善演唱會等,希望社會看見這群可愛的失智長輩,仍保有許多能力,不應該被遺忘遺棄。2000年,基金會創設國內第一家專責為失智症患者量身打造的「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落成,該中心也成為各界觀摩學習的典範。也開辦日間照顧中心,讓家屬有喘息時間,有安心休憩的港灣。基金會也疾呼,及早發現、及時治療失智症,獲政府重視列入老人健檢項目,帶動國際失智症協會推動各國失智症篩檢之風潮。拍攝紀錄片 成失智症教材基金會還拍了許多紀錄片,成為重要教材。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處長王寶英說,有紀錄片能讓更多人透過真實的生活場景,知道什麼是失智症。基金會也倡議失智照護的四大目標:「認識他、找到他、關懷他、照顧他」。感於失智症預防的重要,基金會還出版各式預防及延緩失智的教材、書籍,也研發具實證預防與延緩認知功能下降效益之生活型態再設計團體課程,免費於全台各地訓練課程帶領人,引進全台各社區,帶領民眾學習從生活中預防失智症。25年過去了,在照顧老人的工作中,鄧世雄體會到:「當你真心地去幫忙、關懷弱勢朋友,只要你做得好,別人就會幫你。」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小檔案成立:1998年成立迄今,是台灣出現第一個以「失智症」為名的非營利組織,積極推動失智防治宣導及服務。服務事項:●機構服務2001年開始提供住宿型服務,達到安養、復健、娛樂、品質生活等照顧需求。●社區服務屬於長照A單位服務,符合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的個案,可擬定照顧服務計畫,多元課程延緩失能、失智。●失智宣導2003年開始推動「全國失智症宣導計畫」,透過創意宣導教材製作,讓社會大眾認識失智症。
-
2024-10-01 活動.精彩回顧
【得獎名單】失智症認知與態度調查:你對失智症的認識有多少?
【得獎名單公佈】感謝大家對「失智症認知與態度調查:你對失智症的認識有多少?」的熱情支持,得獎名單如下:7-ELEVEN電子咖啡券(20名)1.楊O雲2.王O喬3.許O姐4.鄭O文5.黃O暉6.陳O芳7.鄭O姿8.郭O渝9.簡0如10.詹O淳11.楊O宜12.房O林13.張O琳14.高O岑15.張O娟16.游O婷17.柯O雯18.馮O葶19.張O萍20.楊O琪【領獎注意事項】→2024年10月1日(二)公布獲獎名單於元氣網活動專區,並發送e-mail通知獲獎者。→得獎者請於2024年10月4日(五)下午4點前寄送資料(姓名、寄送地址、郵遞區號、電話),提供不完整、逾期未回覆者皆視同棄權。→主辦單位擁有最終解釋權,並保留隨時修改、變更、暫停或終止本活動內容之權利,若有修改以本活動問卷調查頁、元氣網活動專區公告為準。→為確保獲獎者權益,本活動參與者務必於活動頁面留存正確之個人資料(真實姓名、聯繫電話、真實地址),並確認聯繫資訊皆為真實「失智症是正常老化現象嗎?」、「失智者最好都待在家不要出門嗎?」、「失智者是否需要獲得同理與尊重?」相信你一定聽過失智症,但你對它真的了解嗎?無論您是關心失智症的民眾或是照顧者,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都邀您一同填寫「失智症認知與態度」調查問卷,看看自己對失智症的認識有多少?對失智者的理解有多深?並回頭檢視自己與家人的健康,開始落實預防失智的生活型態。
-
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健保大數據/失智症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高雄長庚醫院/失智症治療原則 讓長者在地幸福老化截至113年4月底,高雄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為530,569人,健保署資料統計,高雄長庚112年治療失智症病人41,343人,居醫學中心之冠。高雄長庚醫院腦神經內科副教授張雅婷觀察,步入超高齡社會,失智人口攀升,呼籲民眾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高雄長庚是大高雄首個成立失智共照中心的醫院,神經內科部組成「智能與老化中心團隊」,提供失智症門診照護諮詢服務,並定期與社區結合辦理失智症衛教講座、失智症病友會。就診諮詢認知障礙的病人多元,從最年輕的16歲到最年長的103歲,主要年齡層為65歲以上長者。張雅婷表示,就醫的長輩遍及高雄各行政區,最遠至茂林區、那瑪夏區和桃源區等,也有跨區域的台南、屏東及台東縣市。失智症中心的原則是讓病人回到家鄉「在地幸福老化」,在治療方面,著重跨團隊合作,包括神經內科、精神科、復健科以及牙口團隊、營養團隊、護理團隊等。在高雄長庚用藥的失智症患者約2,000人,除了藥物,還安排職能、語言和物理復健等。非藥物介入的部分,將發展園藝、健口操等,致力於維護其生活功能的獨立性,減少照護者以及家庭負擔。區域醫院No.1台北市聯醫/民眾識能、警覺性增加 診斷極輕度失智者變多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112年治療失智症患者3萬3,961人,是區域醫院第一名。聯醫2017年成立失智症中心,各院區配備醫師、個案管理師、心理師、營養師、社工師等團隊,提供失智症照護。除了藥物治療,2019年首創社會處方箋納入醫囑創新作法,跨界台博館、故宮、中研院、市立美術館等18個文化、藝術單位,幫助患者透過參與社會延緩病情,累計近800個家庭參與、服務超過5千人次。北市聯醫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指出,聯醫女性失智者占比62.57%、男性37.43%,由於女性壽命長,比率高於男性屬正常。85歲以上最多有50.72%,其次65至84歲約45%、64歲以下為3.77%,失智症從75歲後發病比率上升,隨著年齡增加,發病率提高。劉建良臨床觀察,近五年診斷極輕度症狀者增加,原因之一在於民眾識能增加,若親友出現不同日常表現,就會求診;二為家中曾有失智症病人,再出現第二人有疑似狀況,家人警覺性提高。劉建良認為,及早就醫確診固然重要,但更應該把重心放在透過多元治療介入,管控危險因子,藥物和非藥物治療雙管齊下,預防失智症發病或延緩惡化。地區醫院No.1桃園長庚醫院/跨領域團隊照護 患者以女性居多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桃園長庚112年治療失智症患者共計13,810人,為地區醫院第一名。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主任陳怡君表示,就診民眾逾65%為75歲以上的老人,大多為退休人士,性別比以女性居多。陳怡君說,長庚醫院於2009年10月成立失智症中心,以「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為核心,提供病人及家屬全方位的服務,減緩罹病的照護壓力。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因地處於桃園市、新北市交界,個案來自桃園市約65%、新北市30%、其他縣市5%。桃園長庚的診療服務多元,包括腦部磁振造影與腦部正子造影檢查、腦部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以及研究使用的Tau蛋白正子腦部掃描。陳怡君提到,失智症的診斷非常重要,這些儀器能協助疾病的判讀正確性,包含腦部是否有病理變化,這些檢查對於診斷及後續治療都有莫大幫助。桃園長庚於2017年成立「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一旦就醫民眾確診,跨領域團隊可及時介入,除了藥物與非藥物協助,並透過個案管理及追蹤來串連失智症病患個別照護。另依需求轉介跨科別診療、營養、復健、社會資源等。基層診所No.1新北市清福診所/醫師與照護團隊協力 多樣輔療協助復能三峽清福診所定期由神經內科醫師駐診,提供失智症的診斷及照護,112年治療失智症患者共計4,126人,為基層診所第一名。總治療長林淑敏表示,除了藥物治療,這裡最大的特色是「復能」,藉由多樣輔療課程幫助長輩延緩失能失智。林淑敏說,診所集結跨領域的照護團隊,醫師看完診後,評估長輩的身體狀況、能力,開立量身訂作的「運動處方箋」,再由職能治療師、復健治療人員進行日常生活功能訓練,以及結合感覺統合訓練。看診的長輩多為輕度、中度的失智症患者,又以中度居多,常合併出現精神行為症狀,照護團隊會依他們過去的生活經驗、興趣設計療程。例如:因黃昏症候群吵著要回家的阿嬤,職能治療師會買菜請他們幫忙整理、洗菜,甚至真的下廚,提供認知刺激,屬於懷舊治療的一種。醫師仔細問診、閒話家常,一位患者平均花45-60分鐘,開立用藥及運動處方箋後,也會實際到復健空間看長輩的執行進度,鼓勵把訓練課程做完。醫護人員、照護團隊的角色更像家人陪伴,與長輩緊密互動,有助於建立長久關係,讓追蹤與治療更有效益。 112年失智症患者就醫10大院所失智症早期症狀1.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一般人偶而會忘記開會時間、朋友電話,但是過一會兒或經過提醒會再想起來。但失智症患者忘記的頻率較高,而且即使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該事件。2.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例如依照一個熟悉的食譜做菜或處理每個月的帳單時出現問題。3.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對於原本熟悉的事務常會忘記或遺漏既定步驟,而無法順利完成,例如數學老師對於加減算數常出錯、銀行行員數鈔票有困難等。4.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一般人偶而會忘記今天是幾號,在不熟的地方可能會迷路。但失智患者會搞不清楚年月、白天或晚上,不知道自己身在哪裡或如何來到這裡。5.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有困難失智患者可能在閱讀、判斷距離遠近、決定顏色或對比上會出現困難。可能會誤認鏡子中的自己是另外一個人。6.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一般人偶而會想不起某個字眼,但失智患者想不起來的機會更頻繁,甚至會用其他的說法來替代簡單的用詞,例如:「送信的人(郵差)」「用來寫字的(筆)」等,部份患者語言理解出現困難。7.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一般人偶而會任意放置物品,但失智患者卻更頻繁及誇張,將物品放在不合常理或不恰當的位置,例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被子裡等,東西搞丟後,無法回頭尋找。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一般人偶而會做不好的抉擇,但失智症患者更頻繁或偏差更大,如聽信成藥等推銷廣告而付出大量金錢,或者買不新鮮的食物,借錢給陌生人,穿著打扮可能不適合天候、場合。9.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一般人偶而會不想上班或參與社交活動,但失智患者的生活嗜好、運動、社交活動、工作等都逐步減少,變得被動,且避免掉許多互動場合。常在電視機前坐好幾個小時,睡眠量比過去多。10.情緒和個性的改變一般人年紀大了,情緒及性格可能會有些許改變,但失智患者較明顯,例如:疑心病重、憂鬱、焦慮、易怒、口不擇言、隨地吐痰、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沉默寡言、特別畏懼或依賴某個家庭成員等。資料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
-
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失智防治對策/台南市從公車到市場 6大場域友善失智者
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台南市積極推動失智友善支持環境,從預防、延緩到篩檢及照護,透過跨局處合作,提前實現「2025失智友善777」目標,為市民創造更加友善與包容的生活環境。台南市衛生局表示,全市初估約有超過2.9萬名失智者,意味著近3萬個家庭正面臨失智症挑戰,而依據中央「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台南訂定「失智防治行動方案」,以失智者及其家庭為核心,結合各局處、醫療院所及在地失智友善組織等資源,共同推動六大失智友善場域,建立失智友善照護網絡,提供全方位的照護服務。食衣住行各大場域,守護失智者。其中,六大失智友善場域包含在2022年與工務局合作的「失智友善住宅」,納入優良公寓評選,針對保全、警衛及住戶進行專業教育訓練,目前已有51家大樓與物業管理公司參與;「失智友善大眾運輸」則由大台南公車、轉運站及15個火車站加入失智友善組織,提供友善乘車環境與服務。另外,還有「失智友善金融」與金融機構合作,透過VR實境訓練守護長者一生積蓄;「失智友善校園」從小灌輸尊老、敬老觀念,幫助孩子們理解失智症及培養同理心;「失智友善市場」則透過營養師指導失智者及其照護者,選購合適的食材,培養健康飲食習慣;「失智友善藝文」邀請失智者參與藝文單位志工行列,展現「失智不失志」的精神。推動早期篩檢策略,及早診斷照護。衛生局指出,失智症雖然無法治癒,但早期篩檢與介入能有效延緩病程進展,因此近年也積極推動早期篩檢策略,結合「行動醫院・全民健檢」,運用AD-8篩檢工具對市民進行失智症篩檢,至今已篩檢超過19萬人,並成功轉介49名失智者接受專業醫療及照護服務。此外,針對基層醫事人員辦理失智友善教育訓練,提升醫療人員在門診中及早發現失智症的能力,同步也對里幹事進行篩檢工具與教育訓練,結合獨居老人訪視服務,進一步提升篩檢覆蓋率,幫助更多失智者及早獲得診斷與照護資源。
-
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戒菸、控制三高!相較退化性失智症 血管性失智能從病因預防
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失智症人口不斷增加,與「年齡」相關的退化性失智(阿茲海默症)患者人數占比最多,此外,還有因三高等危險因子造成的血管性失智。失智症除了早期診斷、及早用藥治療,其他輔助治療也很重要,能幫助長輩延緩失能失智。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內失智人口的就醫情況,為自己的老年生活超前部署。65歲以上436萬人口中,有23萬人失智。衛福部健保署統計,110年至112年台灣因失智症就醫的患者,由110年22萬5,576人,上升至112年25萬3,697人,短短三年間增加近3萬人。失智症區分為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及其他類別失智症共三類,健保署長石崇良說,血管性失智症是較能預防的失智症類別。全台65歲以上民眾共436萬人,其中有23萬人失智,比率落在5%至6%間;而血管性失智症,占總體失智症患者約10%。石崇良表示,相較於退化性失智症隨年紀增長而發生,血管性失智症可由病因著手防治,包括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均是風險因子。失智症的共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居前三位。健保署統計,112年診斷為失智症病人的共病情形,失智症患者因原發性高血壓就診者高達113萬5,872人次,因脂蛋白代謝疾患及其他血脂症就醫者達94萬6,622人次,因第二型糖尿病就醫者88萬2,944人次;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因原發性高血壓就醫者達10萬259人次,因第二型糖尿病就醫者達9萬8,029人次,因脂蛋白代謝疾患及其他血脂症就醫者為7萬624人次。石崇良表示,血管性失智症預防的風險因子,與衛福部三高防治「888計畫」不謀而合,該計畫目標為80%三高病人加入照護網、80%收案病人接受生活習慣諮商,以及80%收案病人達到三高控制,藉由預防三高,協助民眾落實心血管疾病管理,也可連帶減少血管性失智症罹病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失智症患者比率一直是女性高於男性,但三高等風險因子,卻是男性高於女性。石崇良表示,就失智症成因及風險因子來看,並無男性高於女性的狀況,研判有可能是罹患失智症的男性,較少進入醫療體系,他鼓勵民眾不要諱疾忌醫,如有發現記憶力衰退等失智徵兆,應積極就醫。門診整合照護計畫,跨領域提供衛教資訊。石崇良表示,健保署推動門診整合照護計畫,協助患者經由整合照護門診模式就診,患者除接受醫師評估病況,也提供團體諮商,並整合社工師、護理師、衛教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員,提供衛教資訊,協助失智者做藥物諮詢,同時進行量表評估等,提供患者完善的治療環境。「失智症患者的家庭支持很重要。」石崇良表示,家庭諮詢是衛福部門診整合照護計畫重點之一,與一般疾病針對病人本身衛教不同,失智症患者因認知功能受影響,對於衛教知識接受程度不一,醫事人員必須教導家屬如何照顧失智患者,並提供合適資源,協助失智症家屬照顧患者。重度失智、失能患者,可善用居家醫療照護計畫。石崇良表示,居家醫療照護計畫是另一項失智患者可用的資源,健保署統計,112年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收案人數共8萬5,092人,其中有1萬8,367人收案原因包含失智症,此計畫主要針對較重度失智,或進入失能階段的患者。重度失智症患者家屬照護負荷較大,石崇良表示,嚴重失智症患者已無有效藥物,治療上以生活照顧為主,居家整合醫療照護計畫結合長照服務,可由居服員到府協助長者做關節運動、失能訓練,或協助長者沐浴;醫師、護理師則可在長者家中開藥,讓家屬、患者不用再奔波往返醫院、診所,減輕照護患者帶來的壓力。失智與高齡最相關65歲後人數急升,女多於男。國內高齡化趨勢明顯,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三年失智症患者人數連續成長,性別上「女多於男」,而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失智症風險因子,卻是「男多於女」。新光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子洋表示,這是流行病學統計現象,目前並無明確原因,有些學者認為,與女性荷爾蒙有關聯,不過,失智症最大的危險因子仍是「年齡」。失智患者逐年增加,85歲後達到高峰。健保署統計資料顯示,失智症就醫人數從110年的22萬5,576人、111年的23萬9,124人到112年的25萬3,697人,就醫人數逐年增加,符合高齡社會的趨勢。從性別來看,女性明顯多於男性,112年的女性失智患者15萬9,451人,遠高於男性9萬4,246人,一般推測與女性平均餘命較高有關。而「高齡」是失智症的最大危險因子,從年齡層來看,65歲後患者人數急遽上升,85歲後達到高峰。劉子洋表示,隨著年紀增長,大腦容易有類澱粉、濤蛋白(Tau)堆積,導致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增加,65歲以上的罹病風險,每五年增加一倍。至於年輕型失智患者,因類澱粉堆積的情況少,失智症型別與高齡失智者不同,血管性、額顳葉型、路易氏體失智症等非典型失智症比率較高。年輕失智症的存在,讓民眾擔憂是否與遺傳有關。劉子洋說,許多民眾發現家中長輩罹患失智症後,擔心自己是否會因遺傳而罹病,不過,失智症並不會遺傳,僅少數患者因特定基因導致發病,這些患者通常發病年紀早,50多歲就出現症狀,多數罹患的是較罕見型態的失智症。退化性失智占多數,血管性失智約10%。依失智症類型區分,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占比10%,最大宗的失智症類別仍為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劉子洋說,血管性失智症用白話說明,其實就是「無聲中風」,常見的腦中風會導致患者瞬間癱瘓、昏迷等,且病程發展迅速,一天內就必須送醫、住院;血管型失智症同樣是血管阻塞,但發生在大腦深層,不易出現明顯症狀,經年累月卻會造成患者行動、認知受到影響。劉子洋說,血管性失智症的預防,與心血管疾病無異,透過三高控制、運動、飲食、戒菸等,可預防血管性失智症,而這些生活型態控制,也有助預防退化性失智症,不過,退化性失智症還必須著重人際互動、社交生活等「動腦」層面。睡眠呼吸中止族群,可能出現類似失智症狀。少部分患者,出現專注力差、心情不好、脾氣變差、睡眠品質不佳等情況,症狀表現經過評估,可能符合失智症條件,實際上並非失智症。劉子洋說,有些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族群,晚上沒睡好,白天打瞌睡,導致記憶力變差,出現類似失智症症狀表現,但不是大腦萎縮導致,在就醫改善呼吸狀況後,症狀就會改善。除退化性、血管性失智症以外,根據健保署統計,其他類失智症患者,包括用藥、飲酒導致的失智症,每年約170人上下。劉子洋表示,失智症是一種表象,經由外觀及量表評估,觀察患者是否有記憶力退化、言語不流暢、情緒波動改變等,認定是否為「失智狀態」,要區分型別時,則會進一步進行腦部掃描等,觀察患者腦部萎縮栓塞比率。「罕見失智症類型,還包括大腦對維生素吸收不良,或安眠藥重複用藥,導致患者神情呆滯,類似失智症表現,酗酒、吸毒導致大腦白質退化等,也會出現類似失智症表現。」劉子洋說,這些患者往往相當年輕,有時40多歲就「很呆、很頓」,甚至合併癲癇發作,症狀很類似巴金森氏症,臨床診斷時必須排除其他病因。醫學中心患者最多,應回歸診所照護。失智症患者增加、遍布社區,但健保署統計,各縣市民眾就醫情況,仍以醫院層級最高的醫學中心人數最多,基層診所就醫人數反而最少。劉子洋表示,台灣健保就醫方便,但失智症是「很普遍、很生活化」的疾病,理應在社區解決,較合理的趨勢應是患者首次診斷,或較為困難的案例在大醫院進行,後續再回到社區的失智症共照中心等,接受照顧服務。劉子洋說,雖有新藥即將上市,但失智症是必須回到生活層面照顧的疾病,臨床上會鼓勵患者多運動、加強腦部訓練,這些必須與患者本身的生活環境結合,因此失智症共照中心、照護據點等,多設置在鄰里間的教會、學校、里長辦公室附近,貼近民眾生活圈,提高失智者走出家門,接受長照資源的意願。
-
2024-09-29 名人.吳佳璇
爸爸失智,媽媽形同沒有伴!該如何為失智家人做照護決定?
家父近日因急症就醫,被救護車送去我曾經求學、工作多年的醫院。然因觀看角度改變,發現許多不同。護理師過去在床邊照顧病人後,必須回到護理站,逐一登載測量到的體溫、血壓等數據,並記錄各種治療處置。如今,由於資訊傳輸電子化,只要掃描識別病人身分的手環,資料便自動上傳,省去不少人工登錄的時間。但我也發現,不少曾經由實習醫師執行的照護工作,現在都改由護理師施行;且為提升住院病人權益,許多治療程序都需預先說明、簽署同意書,整體而言,住院護理工作其實更加吃重。個人以為,林林總總的同意書中,以是否放棄插管等維生設備最沉重。儘管醫病雙方都以尊重生命為前提,並顧及當事人最大福祉,可惜這兩端不僅常被社會風俗、親情等拉扯,且有權參與核心決策的家人亦有不同考量,唯有不斷溝通,才能做出共識。身為阿茲海默型失智者的女兒,加上浸淫精神醫學將近三十年,我特別關注失智者在不同階段的照護決策。從輕度進展到極重度,過去十年我們做過大大小小無數決定,儘管不如人意的屈指可數,但我還是為自己在父親保有多數認知功能時,幾番嘗試仍無法讓他對自己人生如何謝幕做出明確指示,感到有些遺憾。可當我看完《在愛之中告別》,竟鬆了一口氣,要是父親如書中男主角,在失智初期即明確表達「寧可站著死,也不要跪著活」,並尋求安樂死,身為家人,恐怕更不知如何自處。這是一本由小說家妻子寫下的真實故事。為了達成丈夫心願,這對定居美國的夫妻,找上瑞士知名的非營利機構「尊嚴(Dignitas)」,並在先生心智能力退化到尚能完成安樂死最後流程的邊緣,展開這趟「同進不同出」的哀傷之旅。由於作者的冷靜、慧黠與幽默,讓故事在苦澀的美感中跌宕,是一部餘韻無窮的佳作,連我心底的小小遺憾,都間接受到撫慰。失智症自初期進入中期,患者的精神心理症狀(BPSD)將益形旺盛,也是照顧者勞心又勞力的階段。記得父親診斷隔年,我們姊妹和一起照顧的外籍看護,一度人仰馬翻。除了不斷調整藥物,試圖控制混亂的行為,並堅持前往日照中心,接受減緩退化的非藥物治療,但我也不諱言,那時也搜尋、參觀過幾家有口碑的機構,為交給機構照顧做準備。所幸,父親BPSD的強度漸漸減弱,我們也摸索出因應之道,迄今仍維持居家照顧的模式。但我必須強調,居家照顧並不是每位失智者最好的照顧方法,例如語言學者鄭秋豫教授,將她失智的先生交給機構,就是一個跳出「老老照顧」泥淖,照顧者重整自己疲憊不堪的身心,並直視「獨老」現實的最佳選擇。鄭教授將她的血淚經驗寫成《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一位語言學學者與她失智、失語的摯愛丈夫》一書,書末在國外工作的女兒,有一段怵目驚心的內心話,「爸爸對話的能力不見了,雖然家裡有人,但媽媽實際上已經沒有伴了。」也因為深愛父母的女兒強力支持,鄭教授終於卸下諸多責任,回歸自己,把握人生為時有限的剩餘時光。同為失智者家屬,讀到兩位作者無私又深情的分享,即使在父親病榻旁,也感受到無形的力量。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28 失智.失智資源
台灣失智症協會跨域討論失智照護 共創友善環境
台灣失智人口推估已逾37萬,預計到2050年將增長至86萬以上。根據《2024全球失智症報告:全球對失智症態度的變化》顯示,全球參與者中超過四分之一認為失智症無法預防,近80%的民眾認為失智症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甚至有65%的醫療或照護專業人員持同樣看法,這種認知可能影響預防、早期診斷與支持的行動。台灣失智症協會將於9月28日(六)舉辦「失智症跨領域合作照護」學術研討會,會中將分享失智人口盛行率及醫療照護趨勢,共同探討如何從多元面向攜手為失智症家庭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在台灣,有超過2,700位民眾、專業人員、失智者及照顧者參與調查,對於「社區中有足夠失智者支持服務」的認同比例達48.5%;醫療或照護專業人員為53.4%,一般民眾則為32.4%。然而,仍有超過50%的照顧者和醫療或照護專業人員認為失智者遭到醫療或照護人員忽視,這顯示出對於失智症識能及友善實務專業訓練的重要性。約三成的台灣調查參與者認為「失智者具危險性」,而近四分之一的人表示「當與他人見面時,我會隱瞞失智症」,此結果與國際平均相近。台灣失智症協會成立22年,深知跨域合作在失智照護中的關鍵角色,將於9月28日(六)舉辦學術研討會,主題為「失智症跨領域合作照護」。會中將分享失智人口盛行率及醫療照護趨勢,邀請醫界、法界、社福界等專家學者,以及交通、金融、賣場、職場及照護領域的代表,共同探討如何從多元面向攜手為失智症家庭提供更全面的支持。透過不同領域的對話與合作,確保患者在醫療及生活的各個層面獲得適當照護,並在法律制度上建立必要的支持,幫助家庭提前規劃,做出重要決定,提升生活品質,期待失智家庭及各界參與交流!2024台灣失智症聯合學術研討會 失智症跨領域合作照護日期:民國113年09月28日(六)上午08:40至下午4:50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101、201講堂(臺北市中正區徐州路17號)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贊助單位:財團法人蘇天財文教基金會合辦單位: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社團法人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社團法人台灣老人暨長期照護社會工作專業協會、社團法人臺灣職能治療學會
-
2024-09-24 失智.失智資源
新北市設3,000處守護站 打造失智友善城市
為積極因應逐年攀升的失智症人口需求,新北市政府全面推動「失智友善城市」計畫,並宣布在全市設立3000處失智守護站,提供失智者及其家庭即時的協助與支持,創造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區環境。新北市長侯友宜強調,隨時安全的送長者回家這是我們的目標,3千個守護站還是不足夠的,會繼續努力下去,「我們不僅要創建一個失智友善的城市,更要讓每位市民都有能力與信心去守護這些需要幫助的人。」新北市的3000處失智守護站通佈各區,涵蓋百工百業包括便利商店、藥局、超市、診所及銀行等民眾日常活動的地點。工作人員都會接受失智症相關知識的培訓,當發現疑似迷路的失智者時,守護站將能提供必要的協助,包含安撫、引導,並與失智者家屬或警察單位聯繫,協助失智者安全返家。衛生局長陳潤秋表示,隨著3000處失智守護站的全面啟動,新北市將持續擴展失智症的支援網絡,讓更多失智者及家屬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與關懷。新北市政府透過與多方機構合作,包括地方企業、非營利組織及醫療單位,協力推動失智守護站的設立與運作,市府團隊成立了「失智照護行動方案小組」並透過區公所與衛生所積極推動各項失智友善活動、定期召集轄內失智守護站一同開會討論失智友善議題,共同打造新北市29區成為失智友善社區,這不僅為失智者提供了即時幫助,也提升了社區居民對失智症的認知,進一步促進失智症友善社區的建設。
-
2024-09-24 失智.像極了失智
有家庭要養,罹病了該怎麼辦?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如何保住工作?
「我還有家庭要養,罹病了,該怎麼辦?」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文俊表示,失智症人口增加,有些屬於65歲以下的年輕型失智患者,正值中壯年,為家中主要經濟支柱,確診時,幾乎難以置信,無法接受,焦急問著「該怎麼保住工作?」徐文俊表示,因發病年紀較早,年輕型失智患者面臨生活困境複雜且多元,包含就業問題、家庭照顧支持、子女教養等,面對工作、家庭與疾病,簡直蠟燭三頭燒。罹病後最大衝擊為就業困境,這群人未達退休年齡,甚至在職場上擔任主管,為此,台灣失智症協會多年前提出「職務再設計」,希望能有所幫助。年輕型失智患者擔心無法勝任工作,而遭資遣,丟了飯碗,大都選擇隱瞞病情,等到症狀嚴重,旁人同事發覺異狀時,大多已經錯失黃金治療期。徐文俊表示,失智症支持資源多,千萬別怕診斷、治療,若能在輕度認知障礙階段調整生活習慣,補充營養,是可以阻止病情惡化。目前政府針對失智者所提供就業服務,輕度失智患者可申請「職務再設計」,透過個管師、職能治療師評估,調整工作職務,讓患者延續職場生活。徐文俊說,「要看見還有的能力,而不是執著失去的能力。」失智不代表失能,不用馬上離開職場,有些人只要經過認知功能治療或訓練,就可繼續發揮所長。如果病情惡化,在工作表現逐漸出現問題,無法勝任原職場,徐文俊表示,經過專業「職務再設計」服務,調整工作內容、操作方式或是輔具的支援,失智患者仍可繼續工作。以協會的咖啡坊為例,輕度患者可手工沖泡咖啡,將工作變成一種復健,另可建立自我價值的自信。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顯示,目前全台失智症病患逾37萬人,徐文俊觀察,發病年齡有提早趨勢,發生原因多元,包括常見的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等,以及腦傷、中風、三高及慢性病的因素。年輕型失智症症狀並不典型,常被誤認為是其他生理或心理因素所致,如果患者當發現自身問題行為時,一定要及早就醫診斷。不要害怕求助,由專業團隊介入輔導,保住工作,延緩病程退化。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24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地方名人堂【新北市】各區需求不同 陳潤秋:醫動養為主軸 政策因地制宜
新北市為直轄市之一,人口突破400萬居全國之冠,但幅員遼闊,有山有海,且醫療資源隨人口集中於地勢平緩的西半部,人口樣貌與需求不同,考驗治理模式多元性。對此,新北市衛生局推動「新北醫動養」政策,以「智慧醫療顧健康、運動營養保活力、在地安養更安心」為主軸,協助市民健康促進、疾病管理,再依地方特性調整。醫:導入智慧科技 推動永續醫療、未來衛生所「台灣醫療體系的碳足跡佔全國總排放量4.6%,是排碳大戶。」新北市衛生局局長陳潤秋說,新北市府今年4月率先全台,與轄內12家大型醫院共同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醫院督導考核也比醫院評鑑先一步將ESG納入試評指標,鼓勵醫院發展永續醫療,例如亞東醫院回收尿布重製為名片,雙和醫院回收廢棄藥罐再製成醫療垃圾袋。醫療結合智慧科技,亦能協助減碳。新北市108年起陸續建置智能衛生所,民眾透過智慧生理量測設備、智能運動設備等智慧科技產品,所得的數據上傳至雲端平台整合,AI技術分析後,再傳輸數據資料給保母醫院,不僅讓民眾養成監測習慣,也減少往返醫院的交通辛勞和碳排放、醫事人員負擔。計畫最先以樹林為示範場所,接著推廣到汐止、鶯歌、新店、五股、八里、金山、深坑等地,政策也因地制宜調整,例如林口串連新創產業,成為未來城市大數據應用實證場域;平溪老年人口比率最高,衛生所任務較著重建立失智友善社區、遠距照護。陳潤秋表示,預計119年29家衛生所皆導入智慧資訊科技,之後更將融入「衛生所再設計2.0」概念,打造「未來衛生所」。動:運動營養APP 養成自主健康管理習慣肥胖與代謝症候群是導致慢性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對此,新北市開發「新北動健康APP」,民眾可輸入記錄每日飲食、運動及生理量測數據,隨時監控身體狀況,也可藉由運動等健康促進行為,獲得「健康幣」兌換商品。為提升使用趣味性,APP亦提供多樣化的運動方案,推動「處處都是運動場」的概念,吸引民眾漸進式培養基本運動習慣,增加進入運動中心的意願,例如仿效寶可夢抓寶,鼓勵民眾到公園運動打卡;規劃融入各區特色的「健康大步走」路線,像是運動指導員帶領長者在林口三井OUTLET進行北歐式健走;好友或同事間可揪團,做每日步數的小組競爭,陳潤秋笑說,「衛生局同仁都有加入競賽,我下班後也會貢獻一點。」截至今年六月,APP會員已逾47萬人,公園打卡累計逾229萬人次,上傳運動步數累計逾447億步,效果十分顯著;未來將擴充心理監測功能,照顧市民的身體與心靈健康。養:都會、鄉村在地安養 從失智做起根據統計,新北市65歲以上長者已超過75萬人,居全台之冠,然分布不均,高齡長照政策須有所調整。以失智照護為例,平溪地處偏遠,長者比例高達33.6%,其中失智症人口推估佔10.2%,意即每10位老人中,就有一位失智症患者,因此新北市109年起將此區作為失智友善示範社區。陳潤秋說,衛生局積極宣導失智友善識能,提升社區居民對失智者的友善態度,減少失智症污名化,鼓勵失智者共融參與社區活動,並邀請各商圈、協會、公會及商會加入「失智友善守護站」,必要時協尋社區內走失個案及預防走失案件。但人口數最多的板橋,鄰里較少有互動,因此以亞東醫院共照中心為核心,結合鄰里共同推動長照網絡,建立都市型失智友善社區,例如在社區辦理失智友善教育訓練,里長等在地人物亦可提出需求,共同擬定策略,並邀請其他醫療院所、藥局與銀行企業等加入失智友善守護站。除了固定站點,陳潤秋表示,衛生局106年起成立全國首創的樂活健腦巴士,搭載一群職能治療師巡迴偏鄉,帶領長者進行認知促進活動,預防延緩失智失能,並至社區中發掘疑似個案,轉介給衛生所後續追蹤及就醫。衛生局也與文化局、交通局、工務局及台北捷運公司跨局處合作,改善亞東醫院周遭人行道路,包含放大指標指引、延長行人號誌燈、道路設計優化,未來也將推廣到各區。一系列因地制宜的積極作為,讓新北市112年超前達成2024失智友善777的成果,更榮獲聯合報2023年失智友善城市調查第一名,成為失智長者最能安心居住的城市。
-
2024-09-23 失智.失智專題
「國際失智症月」:長庚科大嘉義分部實施義竹鄉失智友善成果展
響應國際失智月,9月22日於嘉義縣義竹鄉東後寮社區火車頭公園,舉辦113年失智友善成果發表會「鄉親鄉愛厝邊憶起來」成果園遊會,現場熱鬧非凡。由縣長翁章梁、衛生局長趙紋華、義竹鄉長黃政傑、翁聰賢議員、黃金茂議員及代表等人參與,為活動增添光彩。成果活動由光榮國小同學精彩「閃動青春跳躍」活動展開序幕,展現青銀共融,失智友善向下紮根。隨後由縣長頒發失智友善商家及組織獎牌,以表彰他們在失智友善環境中的貢獻。活動典禮邀請義竹鄉長、翁聰賢議員、黃金茂議員和鄉代會主席致詞。鄉長黃政傑表示「非常感謝長庚科大嘉義分部陳柏安助理教授帶領師生團隊,這半年來,積極辦裡完成焦點4村失智友善推廣任務外,失智友善足跡遍及義竹鄉各村,積極推動多項相關活動與課程,全面提升了社區對失智症的認識和關懷。」本次活動大亮點是「營造社區失智友善環境」,縣長並親自主持失智友善示範點的揭牌儀式,在社區長輩熟悉,以手作繪畫作品和入口意象火車頭彩繪失智友善「看、問、留、撥」及長照1966宣導標語環境空間打造「記憶之屋」,展現嘉義縣持續推動關懷失智者的成果。園遊會活動中,由長庚科技大學嘉義分部設立的「銀髮時光健康驛站」攤位。攤位由校內陳敏麗、陳柏安、紀妙青三位教師帶領四位學生為65歲以上民眾提供ICOPE長者六力篩檢服務,並透過「老人裝體驗」讓參與者親身感受高齡生活的不便與需求,該活動服務引起現場廣大民眾的關注,眾多居民踴躍參與篩檢和體驗活動,獲得高度評價。此外,園遊會活動現場還安排許多其他攤販,提供豐富多樣的長照、健康促進互動活動,吸引大批民眾前來參觀,增強社區對失智友善環境的認識與支持。透過本次成果發表會,嘉義縣未來將持續打造更多友善社區達到「在嘉好生活」目標。
-
2024-09-22 失智.長期照護
火燒厝,才知屋主獨居失智!缺乏社交導致失智風險大增,許多長者出事才被發現罹病
台中一處民宅晚間突然起火,一位獨居老婦受困其中,消防隊及時將火勢撲滅,老婦受到嚴重驚嚇,坐地喃喃自語,反覆說著「要回家煮飯」,警消當下以為她驚嚇過度,僅協助安撫她,後續經社會局協助後發現老婦自從喪夫後,靠資源回收生活,幾乎沒有社交生活,獨居近五年的時間,近期已漸漸失智,那天失火的晚上,她肚子餓想吃飯,卻只開了火沒有放任何料理,讓鍋子乾燒而釀出火災。「這類案例太多了」,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說,台灣的高齡者以女性占多數,先生離世後子女離巢,幾乎都是自己住在無電梯公寓中,許多長者初期獨居時,身體狀況良好,但漸漸身體出現狀況,加上對失智病識感不高,常常是出事才被發現屬於「獨居失智」的患者。最悲慘狀況 失智回不了家曾有獨居奶奶外出時,不小心跌落到排水溝,被救起才發現她回不了家,走了好遠的路;也有子女長年住在國外,獨自住在台灣的長輩,因為被詐騙太多錢,子女返台處理長輩被詐,才發現爸爸已經失智;又或是最悲慘的情況,不幸走失死亡,調閱監視器的過程中,發現獨居長輩的樣態恍惚,才發現極可能是因為失智走失,最後回不了家而喪命。依據一一二年六月底銀髮安居資料顯示,台灣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中,獨居占廿三點三三%、老老照顧占十二點三六%、非獨居且非老老照顧占六十四點卅一%;其中六十五歲至七十四歲,女性獨居長者占女性長者比率廿二點七六%略高於男性之廿二點七一%,七十五歲以上女性獨居長者比率廿六點一二%高於男性之廿一點九八%,女性長者獨居比男性多。若打算獨居 做好社交規畫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表示,如果以獨居長者占廿三點三三%計算,全台約有九十七點六萬名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獨居,目前六十五以上失智盛行率為八%,可推估獨居失智者,約有七點八萬人左右。多數的獨居失智長者「難以挖掘」,特別是男性獨居者,他們大多不與社區互動,雖然他們能自理生活,但是一旦失智他們幾乎沒辦法向外求援,社區也很難透過平常的互動,提醒他可能生病了,讓獨居風險陷入惡性循環。身障失智 七成無法自我照顧陳筠靜說,過去有非常多的研究都顯示,失智者會比一般獨居者孤僻,像是從一一○年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及需求調查報告分析,具身心障礙身分的失智者,有七成沒辦法自我照顧,因此他們的照顧服務需求遠高於其他障別,需要與外籍看護同住或住機構比例高,其照顧費用開支高,但外出行動的獨立性低,社會參與度低,自我決定情況低。湯麗玉說,獨居減少社交刺激,會大幅增加失智風險,若未來決定要獨居生活,膝下又沒有子女,一定要先做好「社交網絡」的規畫,同時避免財務被詐,也建議可以做好信託,房屋也可以找尋信任的對象共同持有,定期到醫院篩檢腦部變化,也是建議的方式。她也呼籲政府應該正視「獨居失智」的困境,建立主動關懷制度,揪出獨居失智長者,避免出事後才發現他們是失智患者。填問卷抽好禮 預防養出啃老兒高齡父母擔心養兒啃老,生活無以為繼;仍在教養子女的父母也焦慮,難以判斷相信支持與放縱寵溺的界線,害怕養出啃老兒。啃老是可以預防的、被兒孫啃食的人生也有機會按下停損鍵,歡迎您分享自身啃老困境,以及教養路上的焦慮,將有機會抽好禮。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察覺失智症獨居老人出事才知已失智 從日本、歐洲看怎降低孤獨死在台灣獨居已經愈來愈普遍,許多單身年輕人,也開始崇尚獨居生活,不婚不生也讓獨居年輕化,但卻也埋下獨居隱憂,各國對於獨居都意識到具有風險,現階段雖大多僅針對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者做關懷訪視,但漸漸地,年輕人的獨居課題也引發關注,避免年輕獨居者提早面臨獨居風險,各國皆在想方設法改善現況。
-
2024-09-22 失智.長期照護
獨居又無社交,大幅增加失智風險!全台盤點獨居戶,社福資源想找到邊緣人
獨居又無社交活動,將大幅增加失智風險,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周道君表示,近年各縣市已針對獨居者,啟動有條件的關懷機制,如果屬於失能、失智者,主動協助安裝火警、防跌以及定時到府關懷,但目前獨居戶多屬於「戶籍在人不在」,全台廿二縣市已啟動確認獨居者實際居住形況普查,已有約半數縣市完成,並評估是否屬於「社福邊緣戶」,將資源送進獨老手中。根據內政部今年初的統計調查,僅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居住住宅數量,全國多達六十九點五萬宅,再次創下歷史新高。周道君表示,衛福部多年前即開始關注「六十五歲以上獨居者風險」,各縣市只要評估該名獨居長者,需要安全關懷,就會主動協助安裝火警偵測裝置,或是有些失能的長者獨自居住,提供防跌的偵測系統,目前全台列冊收案的人數約為五點二萬人。但內政部調查的戶數高達近七十萬宅,列冊人數卻不到一成,周道君表示,獨居宅的計算方式,是以戶籍當作調查方法,台灣有許多人是「人在籍不在」,又或是「籍不在人在」,為了能確實掌握獨居戶,全台縣市在這兩年全面盤點轄內的「六十五歲以上獨居宅」,確認居住者是否真的只有一人,此舉目的在於讓資源主動送進去。過去會以為獨居者就等於需要幫助,周道君說,實際訪查後發現,獨居者不一定弱勢,獨居長者不一定就是「失智候選人」,沒有社交網絡者,才較為容易失智,此次盤點獨居戶,最希望找出「社福邊緣戶」,剛好無法申請低收或中低收者,又或是已經失能、失智無力申請身障資源或醫療資源者,得將他們找出來。以現行已完成初步盤查的縣市分析,原以為社福邊緣戶的獨居者會有很多,但卻僅有零星,甚至極少的戶別需要導入資源,周道君說,這是初期完全沒想到的結果,目前推估全台數據最快要二年後才能完成,屆時將有最完整獨老生活情況調查資訊出爐。填問卷抽好禮 預防養出啃老兒高齡父母擔心養兒啃老,生活無以為繼;仍在教養子女的父母也焦慮,難以判斷相信支持與放縱寵溺的界線,害怕養出啃老兒。啃老是可以預防的、被兒孫啃食的人生也有機會按下停損鍵,歡迎您分享自身啃老困境,以及教養路上的焦慮,將有機會抽好禮。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察覺失智症獨居老人出事才知已失智 從日本、歐洲看怎降低孤獨死在台灣獨居已經愈來愈普遍,許多單身年輕人,也開始崇尚獨居生活,不婚不生也讓獨居年輕化,但卻也埋下獨居隱憂,各國對於獨居都意識到具有風險,現階段雖大多僅針對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者做關懷訪視,但漸漸地,年輕人的獨居課題也引發關注,避免年輕獨居者提早面臨獨居風險,各國皆在想方設法改善現況。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5 失智.長期照護
失智症需要「連續性」照顧!政府補助當誘因,機構多收失智者
根據調查,台灣失智症患者約五成以上屬於輕中度失智,但失智是一種過程,輕度進展到中重度,將會需要更大量的照顧資源。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失智症需要「連續性」的照顧,政府目前除了從日間照護開始協助布建更多資源以外,也將大幅鼓勵機構,設置失智專區,讓照顧者在資源上的使用,可以依照需求而轉介。吳希文表示,失智資源的布建,從失智據點,到社區式照顧的團體家屋、小規模多機能、住宿機構等,目前希望採取分階層的方式,讓失智病程處於不同階段的患者使用,如輕度失智的患者,先以居家照顧、社區資源的使用為主,早上可以送到日照中心,夜間的照顧則鼓勵照顧者學習運用智慧科技,如夜間如廁可在家安裝排泄輔具,或是AI監測系統確保輕度失智長者的安全性。失智患者的失智程度若發展到中度,如果家屬已經無力照顧,則建議轉介到機構,如團體家屋、住宿機構等,不再全仰賴日照資源。目前也規畫未來送到住宿機構失智專區的失智患者,失智程度應超過中度以上,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要在二分以上、長照評估須在四分以上,同時鼓勵機構收「困難照顧」的失智患者,收一位困難照顧失智症,每人多補助機構五千元,原本的設置失智症專區的補助不變。吳希文表示,失智症患者可預期未來會愈來愈多,機構所需的床位數也一定會增加,除了現行的獎勵措施,衛福部也已與內政部國土署的「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合作,未來規畫社會住宅時,至少要有部分的空間,是提供給團體家屋,或是社區式的失智資源進入,讓失智照顧資源布建更廣,讓有需要的照顧者,都能享有資源。填問券抽好禮 預防養出啃老兒高齡父母擔心養兒啃老,生活無以為繼;仍在教養子女的父母也焦慮,難以判斷相信支持與放縱寵溺的界線,害怕養出啃老兒。啃老是可以預防的、被兒孫啃食的人生也有機會按下停損鍵,歡迎您分享自身啃老困境,以及教養路上的焦慮,將有機會抽好禮。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察覺失智症你我都可能成失智照顧者 該如何提早發現長輩是否罹病家人總是忘東忘西、重複詢問問題,起初以為是家人老了,卻沒想到家人開始懷疑自己的東西被藏起來、被偷走,帶家人到醫院診斷才發現罹患失智症。未來失智症患者會愈來愈多,你我都可能成為失智照顧者,如何察覺失智症,如何及早發現家人罹病,有哪些資源可以使用?聯合報一次整理相關資訊教您如何準備。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4 失智.長期照護
65歲以上失智人口已破35萬人!失智者常對時序混亂,國內卻長期缺乏夜間照護服務
台灣今年六十五歲以上失智人口已破卅五萬人,衛福部預估二○三一年六十五歲以上失智人口將超過四十七萬人;國內積極布建長照資源,卻以日間照護為主,失智症患者時常對時序混亂,有時夜間的活動力比白天還要活躍,但國內長期缺乏夜間照護服務,照顧者早上上班,雖然可將長輩送到日照,但晚上還是得自行照顧,有時想要喘息,卻找不到資源協助。病患深夜不寧 家屬疲於奔命「媽媽從日照中心回家後,又吵又鬧,某次深夜自己走到廚房開火,差一點釀成火災,自此後家人晚上都沒辦法好好休息,這條路不曉得還要走多久?」不少照顧者面對失智照護,最深的困擾,即是失智長者日間若沒有消耗足夠的體力,夜間活動力,恐比白天還要旺盛,目前有提供夜間照顧的單位多為機構式,如住宿機構、團體家屋,可臨時收托的小規模多機能中心,並非每一家皆提供夜間臨托服務,且不像日照中心普及。中華民國士林靈糧堂社會福利協會副執行長李梅英說,失智症患者的夜間照護需求一直很高,但在大缺工時代,不只是失智症夜間照顧出現「有床沒人顧」,連一般機構照顧失能長輩也都開不出照顧人力,失智照顧的要求也比一般失能照顧高,設置在住宿機構的「失智專區」為例,收三位失智長者,就需配置一名照服員,且依照要求機構至少要聘雇一名專任護理師、社工等專業人力。機構找照服員 薪資相對弱勢李梅英說,醫療院所現在都找不到護理師,更何況是機構,機構找照服員也在薪資上相對弱勢,政府在長照二點○的政策下,大幅提高居服員的薪資,月薪三點二萬元起跳,認真做五到六萬元跑不掉,且工時彈性,不用被綁在機構,大多數的照服員,會選擇投入居家,不願投入機構。不少雙北的機構在疫後掀起一波倒閉潮,現在不管是失智還是失能者,想要入住住宿機構難度都很高。團體家屋模式 類似24小時機構雲林縣老人長期照護協會月亮團體家屋副主任葉雅倫說,團家是廿四小時的機構,但強調社區式的生活照顧,僅收失智患者,以月亮團家為例,僅收七人,照顧比例也是三比一,三位失智長者需要配置一名照服員,且照服員必須是本國籍,因應廿四小時照顧加上人員輪班需求,至少要聘雇六點五人,每位入住長者收費最高四點八萬元,該價格只能讓團家收支平衡,如果人力成本再提高,恐怕很難撐下去。葉雅倫說,失智照顧家庭對於夜間照護的需求高,無論是住宿機構,或是團體家屋,長期都會有等待名單,月亮團家目前就有七人在等待,但通常團家的流動率不高,通常都會陪伴長者走到人生的最後一段路。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補足住宿機構人力缺口,已啟動新南向計畫產學合作,召募越南、菲律賓等國的學生來台就讀兩年制長照系所的副學士學位,今年九月開始招生,預計二年後可以上線,同時也會修訂法源,打破僅能進用本國籍照服員規定。填問券抽好禮 預防養出啃老兒高齡父母擔心養兒啃老,生活無以為繼;仍在教養子女的父母也焦慮,難以判斷相信支持與放縱寵溺的界線,害怕養出啃老兒。啃老是可以預防的、被兒孫啃食的人生也有機會按下停損鍵,歡迎您分享自身啃老困境,以及教養路上的焦慮,將有機會抽好禮。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察覺失智症你我都可能成失智照顧者 該如何提早發現長輩是否罹病家人總是忘東忘西、重複詢問問題,起初以為是家人老了,卻沒想到家人開始懷疑自己的東西被藏起來、被偷走,帶家人到醫院診斷才發現罹患失智症。未來失智症患者會愈來愈多,你我都可能成為失智照顧者,如何察覺失智症,如何及早發現家人罹病,有哪些資源可以使用?聯合報一次整理相關資訊教您如何準備。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08 退休力.社會連結
瑞典長者照護納國家福利政策!鼓勵在地老化,失智者政府分階段照顧
瑞典長者照護政策自一九六○年就納入國家福利政策,並於一九八二年制定相關法律。他們以「在地老化」為長者照顧政策目標,不鼓勵另設護理之家,發展多元庇護居住,對失智症照護也是如此。瑞典會根據失智程度輕重安排服務。長者在尚可自理生活的輕度失智期間,仍在自宅,由政府提供包含打掃煮飯、洗澡穿衣等日常家務,不過,多數的輕度失智長者,一周只需提供一到二次服務。如果長者失智狀況逐漸惡化,會安排他們到失智老人日間中心,再更嚴重則轉到機構式長者特別住宅。瑞典王室和民間企業也合作提供失智者住宅。王后希爾維亞和家具大廠宜家家居創辦人坎普拉合作,結合希爾維亞創辦的「失智症護理基金會」失智護理專業、宜家家居和建築公司斯堪斯卡合資公司BoKlok模組化建築知識,及宜家家居對室內設計與智能科技的了解,打造出對失智症患者友善,又能讓價格平易近人的銀髮住宅SilviaBo。希爾維亞王后希望高齡失智症患者可以像往常一樣生活,不用被迫和家人分離,獨自去療養機構居住。SilviaBo提供五十五歲以上的人居住終老,每棟建築有二至四層樓不等,室內空間又分為兩房跟三房形式,看起來就像一般公寓。他們透過出入口加寬、走廊設置自動門和自動感應燈,加上降低樓梯高度並在第一階跟最後一階都塗上顯眼的顏色等,以各種貼合長者身體退化狀況和生活習慣設施,讓長者能安心居住在此。社區也鼓勵住戶彼此交流。若有居家照顧需求,失智症護理基金會也有受訓過的專業護理人員可提供協助。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07 退休力.社會連結
日本2025年75歲以上患失智症約700萬人!與失智症共生,日本「RUN伴」用社區力量守護
日本政府推估二○二五年,七十五歲以上高齡者有五分之一會罹患認知症(失智症),約七百萬人。在日本,失智是長者需要被照護的原因第一名,早在二○○○年「介護保險法」實施時,即特別關注失智症照護。日本從過去社會認為失智症是種「社會問題」,希望隔離和管控變成推廣共生,關心患者本人想法,協助他們過理想的生活。二○一六年,日本時任首相安倍晉三在「認知症施策推進綜合計畫」,提出共生和預防的想法。日本又在今年一月起施行失智症基本法,希望實踐類似的理念,讓失智症患者能夠有尊嚴、擁抱希望生活。如日本放送協會去年報導,家住靜岡縣富士宮市、八十六歲婦人京子十一年前就確診失智症,曾獨自外出失聯三天。京子的丈夫很擔心,但個管師古郡指出,讓京子出門感受自然環境有必要。他建議京子的丈夫利用當地推廣的「守護傳單」,在詢問京子本人後,繪製其散步路線及偶爾會前往的地方,並製成傳單挨家挨戶發送,請鄰里代為留意並通報京子的行蹤,用社區力量守護她。不只是個人,社會也開始出現因應超高齡化社會的地方創生實踐經驗。其中一個名為「RUN伴」的活動,倡議創造失智者與一般民眾彼此認識的機會與環境,將失智者轉化為社區營造力量。「RUN伴」自二○一一年起從北海道開始實施,逐漸演變成境內最大失智主題活動,陪伴失智長者外出散步,傳達友愛失智、同理互助和尊嚴生活理念。二○一七年,有超過四十一個都道府縣舉辦該活動,共超過十四萬人參加,包括約一千六百名失智症患者。日本企業也參與失智症共生。日本町田市的連鎖咖啡廳星巴克會定期舉辦講座,讓失智者與一般人自然融入,相互學習與欣賞。本田汽車還雇用失智者擔任洗車工,讓失智者尋回工作樂趣與被需要的存在感,同時謀得收入。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30 失智.長期照護
明年新制!輕度失智送失智據點才有補助 中重度失智改送這裡
衛福部估計,國內失智症患者已逾卅七萬人,為強化收案及資源利用,衛福部長照司長祝健芳表示,明年起,針對失智據點收案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兩分以上,也就是中、重度患者,將取消相關補助,期盼轉日照中心照顧,約八四○人受影響。失智症人口幾乎翻倍 輕度約占六成台灣失智症協會表示,距離年底已不到半年,衛福部應擬定短期方案,讓中、重度失智者在轉接過渡期持續接受服務,否則服務形同斷鏈。祝健芳說,依統計,至二○四○年時失智症人口幾乎翻倍,現有失智據點約五百多處,一萬兩千多人使用,其中輕度失智者約占六成,希望在資源快速布建前,讓失智症患者得到服務不被排擠,期盼明年起中、重度失智者都到日照中心,因此不再給予失智據點補助,希望地方政府協助媒合至適合機構。中、重度失智者轉到日照中心 須額外付費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說,將中、重度失智者轉到日照中心,必須額外負擔費用,經濟弱勢家庭可採專案或申請福利資格,價錢問題並非家屬主要的擔憂,憂心的是,不少人已經看過日照中心,但不是被拒絕收案,就是認為不符合需求。再者,有些失智者已聘請外籍看護,就不符合日照中心補助資格,但這並不代表失智者沒有在日照中心進行認知促進等服務的需求。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推估國內失智症患者於二○三○年將達五十萬人,二○四○年突破七十萬人。祝健芳說,目前已籌組專家團隊討論「失智症政策綱領三點○」,包含金融防詐等,預計明年初跟各部會協調後再對外公布。(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4 失智.失智專題
支持失智者和照顧者的多面向介入
對於被診斷患有失智症的人來說,重要的是人們如何與失智者一起在社會中好好共處。在2024年國際失智症大會上,許多國家的學者、專家和實務工作者,從不同角度和方式,例如態度、政策與網絡、藝術和舞蹈等非藥物的介入方式,來支持失智者和照顧者。針對照顧者台灣和美國許多研究都顯示: 失智者的家庭照顧者,比其他疾病的照顧者承受更巨大的照顧負擔。嘉義長庚紀念醫院的蘇建安醫師團隊從臨床的研究發現: 23.7% 的家庭照顧者患有憂鬱症,37.4% 的家庭照顧者感到焦慮。男性照顧者和女性同儕相比,表現出更明顯的焦慮、恥辱感和照顧負擔。所以,建議需要針對失智照顧者建立支持網絡,降低各方面的壓力源。剛好美國的Sherril Gelmon教授,在失智症公共政策的優先順序中,也有相同的看法, 所以提出以下的論點:1.以電話連繫,建立一站式服務的網絡 2.當他們需要的時候可以很快地得到所需的資料 3.將現有的計畫和服務設在重要的地點 4.避免提供重複的活動 5.支持照顧者執行他們的照顧 6.協助照顧者能快速找到他們需要的服務和支持 7.將資源連結和資訊盡量彙整 8.串聯實體和網路的社交平台,讓照顧者能彼此互相充能事實上,即使同一個國家,各社區在失智症照顧上難免存在一些差異。包括:醫療和服務輸送的不平等;偏見和誤解;傳統家庭是否存在合理的照顧結構;對失智症恥辱感的不同表現;可運用的資源等。舉例來說:男性的LGBTQ+的失智者,有時候會被醫療人員拒絕,因為這些專業人員,還存有病人也是愛滋病患者的疑慮。因此,當失智症被延遲就醫或越晚診斷時,累積照顧的壓力就會越大。 不論是Gelmon教授或大會上其他場次的演講者,都不約而同地指出: 照顧者的教育一定要注重不同族群、偏遠地區、少數民族,甚至於移民等的公平性,以及在性別、文化和語言的需求,這樣才能提供更適切的服務。針對失智者香港社工協會的Chui博士,以他的觀察和訪問,歸納了16項對失智者正確的互動態度。指出: 1.不要用個人觀點去詮釋失智者的世界 2.聆聽多於批評失智者的心聲 3.失智者流失的是記憶,不是歷史 4.溝通的意義在於互動 5.要相信失智者對於感情和感知的能力 6.所有的事都不應該用自己的觀感直接去評斷 7.行為就是一種表達的方式 8.重複的行為,就是他們的思維被卡住的循環 9.過程才是評估的依據 10.有意義的活動才是生活 11.注意言語的友善 12.以對待成年人的方式才是尊重 13.身體的接觸有時更具有力量 14.以人為本的照顧才是關鍵 15.照顧素質和質量同樣重要 16.照顧重要的是態度不是速度。新加坡Ren Ci醫院成立於1994年,是社會福利機構。由於失智症的病程很長,失智者的內在靈魂更是一塊心靈的聖地.建立彼此的連結是一個重要訴求。因此,提醒大家,所提供的支持必須具有彈性,而且可以配合失智者不斷變化的需求。再次點燃生命的火花(Re2ignite) 是一個多領域介入方法如照片一,以火花為生命哲學,結合失智者、家庭、專業人員和有創意的活動,採用社會處方簽的方法來量身定做,以滿足輕度、中度和後期的獨特需求及挑戰。由訓練有素的生命火花俱樂部協調員進行先決條件評估,以確定每個參與者的級別。然後向參與者推薦合適的計劃:重度為專業復健護理、中度為藝術治療、輕度為認知支持。針對照顧者他們也提供社會和心理教育課程,同時還包括往生後的床邊和彌撒紀念單元,以緬懷那些去世的夥伴。每個項目為期 10 週,並為照顧者和失智者提供一次郊遊放鬆。中國中國大陸福建省立醫院的Yan醫師團隊設計了60-90 分鐘,為期 16 週、24 節的活動(11 堂線上課程,13 堂實體課程)。包括: 整體認知功能,特定領域的認知(記憶、語言、執行功能、注意力和視覺空間能)以及其他與健康相關的能力結果(生活品質、焦慮、憂鬱、孤獨、睡眠品質和體力活動)。內容如報紙與藝術創作、端午龍舟與扇子彩繪(如照片二、三),以及舞蹈結合歌唱的韻律認知。在介入前、後,即時和6個月後的評量。結果發現: 一般認知功能、特定認知功能領域(語言、記憶和執行功能)、焦慮、憂鬱、睡眠品質和孤獨感都有所改善。波蘭和美國「當下的故事」Stories in the moment是兩國合作的計畫,報告人Magda Kaczmarska小姐指出,這是以證據為基礎,以表現力為中心,將舞蹈、動作和講故事協調整合在一起的活動項目(如照片四)。該計劃將已經應用於對大腦健康有益的不同型態舞蹈,透過主持人的帶領,讓年長者和失智者,以個人或團體的即興舞蹈,伸展和實現有意義的溝通。這種形式的參與以及由此產生的創造性舞蹈故事(微型舞蹈表演),除了強調現有的溝通方式,同時提高口頭表達和具體展現的意識和實用性。這些都促進了能動性和彼此的聯繫,也建立新的歸屬空間。可以說是一種建立舞蹈、大腦健康及人際互動的具體方式(如照片五)。瑞典失智者基於家人、親戚、朋友或社區的幫助,來提升生活品質和創造美好,其中一種介入方法是舞蹈。研究顯示,舞蹈可以帶來幸福感、增加活力和生命能量。也會出現心理行為改善和壓力荷爾蒙減少等影響。舞蹈的主要生理效果包括增進平衡感、靈活性、力量和身體健康。這不僅僅是增加生活品質外,也能夠有尊嚴地變老。另外,也可以透過舞蹈來降低行動僵硬和孤獨感。在11分鐘的影片中https://www.demenscentrum.se/nyheter?nyhet=6214(需將網址複製到Youtube, 選第一個選項才可以打開),可以看到Brocknäs1太太和Stephenson先生,兩位老師就做了許多不同形式的示範。他們鼓勵學員們即使坐在輪椅上,也可以讓手指、頭部和身體不同部位活絡起來,連帶讓歡樂的氣氛輝映在每個人的臉上。上述二個針對失智者的舞蹈帶動,都強調促進大腦活化的優點。中國的這個案例,以藝術介入為主,再加上其他領域的運用。每一屆國際大會針對失智症照顧者和失智者的介入報告都非常多元。以上資料,希望可以在國內政策福利中,進一步提供照顧者: 1.在短時間內找到所要的資訊、服務和支持 2.支持照顧者執行他們的照顧,尤其在醫院和居家的補充人力、照顧素質和經濟負擔的平衡上 3.整合國內實體和網路的社交平台,讓更多照顧者在科技的優勢中共同成長。目前台灣失智症協會有設立社會支持中心,提供全國資源的整合和上班日的電話諮商等。請參考: http://tada2002.ehosting.com.tw/Support.Tada2002.org.tw/Default.aspx從新加坡的報告中,可以了解,不同程度的失智,最好著眼不一樣的介入重點。台灣目前失智社區據點的服務項目,大都以輕度和中度的體適能為主,藝術、認知或其他課程為輔。未來我們需要先在師資和資源比較充足的據點,針對不同的失智退化,集中特定項目的運用次數、持續性與研究評量成效。然後複製,以逐漸提高整體效能。期待從上述國際大會的分享中,提供國內在支持失智者和照顧者的策略上,新的思維和可行性方向。
-
2024-08-01 失智.新手照顧
預防及延緩失智 從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刺激大腦3招做起
隨著台灣人口高齡化趨勢,失智症發生率逐漸增加,依衛福部估算,全台65歲以上長輩每12人就有一位失智者。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表示,台北市高齢者多,失智症將成為每個人的老年生活課題,應積極從預防端做起,包含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刺激大腦功能等。擁自理能力 助減緩惡化如果失智了該怎麼辦?台北市衛生局將於8月17日起舉辦三場「幸福台北.憶起生活」失智症照護講座,邀請台北市聯合醫院失智中心主任劉建良、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徐文俊等,分別講述失智症照護與藝術體驗、失智症者陪伴守則與照顧者壓力調適、靈性照顧如何幫助失智家庭等議題。陳筠靜將說明「失智症者陪伴守則」,失智症發病後平均存活約8至10年,照護時間久,家屬要因應患者的病程改變而學習各種照護技巧,更重要的是「認識失智症」。失智症是一種不可逆的大腦退化病變,會出現妄想、認錯、幻覺、憂鬱及其他精神行為,首要理解患者個性改變的原因。失智照護是一條漫漫長路,陳筠靜認為,要以「延緩失能」為重點,失智了並不代表失去學習能力,更要幫助失智者找回更多生活自理的能力,才不會太快進入中重度失智階段。在診斷出失智症時,及早介入治療,包含日常生活規畫與執行、找到失智者的能力、控制飲食等。陳筠靜分享,協會的志工群有人曾經擔任老師,在得知罹患失智症時,家人立即擬訂生活型態修正計畫,改掉會影響身體的壞習慣、多做能動腦的活動、增加人際互動等,順利維持身體功能與自主獨立性,從各方面多管齊下,減緩失智症的惡化並維持現有功能。非藥物治療 須專業參與藥物能控制失智症的病情,有助於改善認知、行為和情緒;非藥物治療可以訓練失智者的日常生活功能,減少精神行為症狀發生,被列為是首要治療的趨勢。陳筠靜建議,非藥物治療要有專業人員參與,例如:職能治療師、復健科醫師,協助吞嚥治療、運動訓練等,視患者情況給予不同對策。照顧失智家人,不只要有耐心,更需要技巧,長時間的照護是沉重負擔,一定要善用各項社會福利資源,包括照顧者的喘息服務,減輕壓力也提升照顧品質。目前台北市有48個失智據點,失智共照中心可協助轉介長照服務或其他社會資源,陳筠靜提醒,千萬不要「悶著頭咬牙苦撐」,最後雙方都累倒了。台北市的失智症照護網絡,承接失智症者與照顧者,今年舉辦「幸福台北.憶起生活」失智症照護講座,邀請照顧者及家屬、失智者及一般民眾參加,了解失智症,也找到適合的照顧模式。幸福台北.憶起生活 失智症照護講座失智症照護與藝術體驗時間:8/17(六)9:30-12:00地點:福林國小會議室(台北市士林區福志路75號)失智症者陪伴守則與照顧者壓力調適時間:8/24(六)9:00-12:15地點:博嘉運動公園多功能集會廳(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四段159巷16號4號)靈性照顧如何幫助失智家庭時間:8/31(六)9:30-12:00地點:客家文化會館4樓會議室(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57巷11號4樓)洽詢:02-8692-5588轉6359
-
2024-08-01 失智.Podcast
【Podcast】EP.12成立22年照顧失智症家庭的幕後功臣,台灣失智症協會向國際展示台灣經驗!
「有些民眾發現爸爸或媽媽有很明顯的失智症狀,但其他家人並不這麼認為,還說他想太多了,爸媽本人也覺得自己沒病,他反倒像是家裡的罪人,曾遇過一個失智症家庭案例,協會幫助他們產生共識,到長輩真正走到醫院就醫,整整花了三年時間。」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受邀擔任《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來賓,與主持人陳韻如暢談服務失智症家庭的經驗。台灣失智症人口已經超過31萬,相關倡議愈來愈受到重視,其中有一個重要幕後功臣就是台灣失智症協會。成立22年,積極發展失智者及其家屬的多元服務,提供全面的關懷與照顧,積極提升失智症家庭的生活品質。陳筠靜本身是社工師,去年從湯麗玉老師手中接下秘書長重擔,今年四月遠赴波蘭參加國際失智症全球大會暨研討會,不但現場設攤更上台分享,讓國際看見台灣。家人的愛是失智者的希望陳筠靜表示,今年傳達的主軸是失智者的自我倡議、生命故事以及培力,要讓國際看到台灣失智者的努力及影響力。在自我倡議部分,台灣失智症協會成立一個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成員都是輕度失智者以及他們的家人,每個月一起開會討論生活中的觀察,以及服務使用的經驗,或是對政策提供想法及建議,讓他們持續的發揮量能。而在全球大會上讓人動容的,還有台灣失智者的生命故事。一名確診失智症的國畫老師,罹病前社交活動非常活躍,生病後感到特別無助,但他積極延緩症狀,一周參加三個歌唱班、家政班,如今,每年國際失智症月都可以看到他親自帶民眾畫畫的身影,而這股勇氣,來自家人的愛。陳筠靜說:「輕度失智者特別辛苦,因為他知道自己以後要面對的歷程,這種壓力讓他們對未來卻步。」甚至很多患者告訴她,害怕逐漸失能拖累家人,已經沒有求生意志,幸好家人的愛讓他們慢慢產生力量,「一個失智者的女兒說,只要你在,我就有一個人可以叫媽媽。」這句話幫助失智者堅持下來,認知到無論自己成為什麼樣子,家人都是需要他的。失智者發明友善月曆和彩虹筆「我自己是社工出身,我明白想要規畫很多服務的心情,不過一定要聆聽失智者的心聲。」陳筠靜談到,現在規畫培力工作坊會直接邀請失智者加入討論,欣喜的是,其中就有人主動提議擔任協會的友善大使,當有人參訪時,他們將親自為來賓介紹。此外,協會長期推動年輕型失智者的服務,像是每周六營業Young咖啡,從咖啡製作到提供顧客服務都親力親為,這次在波蘭的國際大會上也把Young咖啡的精神與做法介紹給與會者。這群年輕型失智者還研發許多輔具,例如失智友善月曆,使用不反光紙材,每一個月份還附上QRcode,由失智者親自錄製說明。另外還有彩虹筆,「一名失智者心肌梗塞醒來後不認得家人,他非常驚慌,每天一直追問今天星期幾,身邊的人難免會有一些不耐,導致他很挫折。」後來他跟家人一起想出一個方法,就是利用顏色來幫助記憶,一周有七天,他就運用彩虹的七道顏色,讓自己能夠自然反應今天星期幾。跳印尼舞蹈串聯台灣失智者今年的國際失智症全球大會上,除了設攤展示台灣經驗以外,陳筠靜和印尼失智症協會代表也受邀分享亞太地區的風險降低措施,以印尼失智症協會發起的poco-poco dance為主軸,分享台灣如何引用。她表示,疫情期間特別的辛苦,許多服務都暫停,為了維繫大家對失智症的關注,就將具有感染力的pocho pocho dance改編成台灣版本,把失智症十大警訊入詞,協會同事邀請失智者及其親友一起共舞,推出線上的示範帶擴大串聯。跨專業組合幫助失智症家庭陳筠靜感性表示,自己很早就立志要做老人福利,在協會服務的這些年,她深深感受到每個失智症家庭的每一步嘗試,真的都很不容易,例如關懷專線經常接到求助電話,家人否定了求助者的觀察,或是在照顧上意見分歧,她認為:「溝通不是這麼容易,每個家庭有自己關係的累積。」但協會想盡辦法提供協助,例如規畫不同類型的活動,讓每個家庭在初步接觸時,可以選擇一項能夠接受的活動,讓意見不同的家庭成員一起參加,聆聽其他失智症家庭的經驗,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溝通之道。台灣失智症協會是跨專業的組合,目標是要幫助失智症家庭,早期的宣導主要是讓大家認識失智症,但近幾年社會上對失智症的理解多了許多,未來協會要做的是品質與專業度提升、多樣性的規畫,同時還有支持性的決策與參與,「透過不同管道蒐集不同聲音,鼓勵大家在自主跟保護之間取得平衡,每一個人都有權利為自己規畫一個比較理想的未來,這對失智者來講更為重要。」在失智症領域服務多年,陳筠靜想跟所有的失智症家庭說,「謝謝你們的勇敢,不只是幫助自己,更照亮了很多人,甚至包含未來有可能失智的人,因為你們,讓我們不那麼害怕。」並與《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主持人陳韻如一起提醒,遇到失智症相關問題,請撥打全國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我幫您)。更完整的台灣失智症協會相關服務與協助,請收聽《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本集重點✎讓國際看見台灣失智者的生命故事✎台灣失智症協會如何幫助失智症家庭✎國畫老師如何在失智後活出生命力✎年輕型失智者如何成為發明者✎爸媽好像失智了,該如何與家人溝通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reurl.cc/34Djbj🎧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qvdOKn🎧KKBOX:https://reurl.cc/lyV9aA🎧Spotify:https://reurl.cc/g670nL ⭐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07-30 活動.活動最前線
「微笑樂智號」開跑 開箱認識失智症
臺北市已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人口伴隨失智症者逐年增加,依據衛生福利部臺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7.99%」推估,截至113年6月底臺北市失智症人口約4萬5,000人。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陳彥元局長表示,為增進市民對失智症的認識,近年積極走入社區、學校、職場,辦理多元特色且趣味的活動,幫助市民獲得相關知識外,也增加對失智症者的友善態度。此外,臺北市以「友善居民」、「友善組織」、「友善參與」及「友善環境」4面向,連結十二行政區資源建構支持性環境,營造失智友善社區及發展特色方案。為響應國際失智症協會(ADI)今年倡議主軸「Time to Act on Dementia, Time to Act on Alzheimers」,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特別結合外型活潑且機動性高的「微笑樂智號」胖卡車,自7月27日至9月22日將巡迴穿梭在臺北市人潮聚集地,舉辦12場次分享失智症的正確觀念,開箱活動3大亮點:一、【健腦遊戲體驗】現場不但可用認知遊戲測試大腦活躍程度,更有趣味健腦遊戲可以互動體驗。二、【失智症者視角沉浸式體驗展】以「失智者眼中的世界」、「失智症跟你想的一樣嗎」策劃沉浸式體驗展,藉由聲音聆聽和情境式解決方案,讓民眾更加同理失智症者。三、【藝術共創響應】邀請民眾行動響應預防失智症及失智友善社區,共同完成藝術創作,一起成為失智友善城市的一員。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邀請大、小朋友踴躍參加「微笑樂智號」胖卡巡迴推廣活動,一起認識失智症及了解失智症警訊徵兆,以利及時就醫診斷,並力行「趨吉、避凶」的健康生活型態,「趨吉」為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互動、均衡飲食並保護聽力;「避凶」為避免三高、抽菸、頭部外傷及憂鬱,以遠離失智症的發生。「微笑樂智號」巡迴推廣活動詳細資訊可至活動網頁(https://reurl.cc/RqaVL6)查詢,如因天氣等不可抗力因素進行活動調整,依活動網頁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公告最新消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