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7 癌症.大腸直腸癌
搜尋
大腸鏡檢查
共找到
178
筆 文章
-
-
2022-10-21 癌症.大腸直腸癌
金馬獎動作特技指導朱科豐病逝!大腸癌早期無症狀,最可預防的癌症靠2種篩檢方法
去年以《叱咤風雲》獲得金馬最佳動作設計獎的知名資深動作特技指導朱科豐,昨日(10/20)傳出因病逝世,享年53歲,文化部臉書今(21日)發文緬懷他對臺灣影視產業的貢獻,而朱科豐也在他個人臉書預發文表示,自己已經不帶著病痛離開,「要到另外一個地方了」,令許多網友不捨。朱科豐臉書昨(20日)晚間發布一則貼文,表示當大家看到這篇發文時,自己已經不帶著病痛離開,更說「要到另外一個地方了」,並形容「我現在要開車前往下一個地方了,你們知道我很會開車的! 這次單程旅行去的地方比較遠。」此外,他更提到希望朋友能多照顧他的家人,「套用最常在片場說的一句話就是辛苦了,現在不辛苦了!放心!」令許多網友不捨,朋友們紛留言祝「小朱哥」一路好走。朱科豐早在2020年10月1日就PO文透露,自己因每天腹痛及拉血便,檢查發現罹患大腸癌4期。事實上,大腸癌長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許多名人都因大腸癌病逝,今年8月21日,年僅39歲的余天女兒、藝人余苑綺也因直腸癌病逝。許多人以為,血便一定是大腸癌,其實大便有血不一定是腸癌造成,而大腸癌也不見得一定會有血便。大腸癌因不同期別,以及腫瘤生長的位置不同,症狀不盡相同。台灣大腸直腸癌篩檢計畫主持人、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醫師曾接受《聯合報》訪問指出,大腸癌0期、1期幾乎無症狀,2期、3期症狀才會出現。如果腫瘤長在遠端大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因是大腸後半段,大便水分慢慢被吸乾、成形,容易產生摩擦,也距離肛門較近,容易看到流血,以及阻塞造成肚子痛、大便出不來症狀。若腫瘤長在近端大腸(升結腸和橫結腸),屬於大腸前半段,這時大便水份量仍高,不會出現阻塞等症狀,除非腫瘤大到流血,導致貧血、頭暈、走路會喘等,才透過檢查發現大腸癌,不過這時多半已3期、4期。近年來,大腸直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國健署提醒國人應及早開始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檢,包括糞便潛血檢查、大腸鏡檢查,若糞便潛血呈陽性,應在3個月至半年內做大腸鏡檢查。目前國民健康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國健署提醒,符合資格者只要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即可篩檢。大腸癌可說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透過每2年1次糞便潛血篩檢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早期癌5年存活率超過9成。而除了大腸癌篩檢外,國健署提供免費的四癌篩檢,包括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以及口腔癌,主要是這四種癌症及早治療能獲得非常好的治療效果。不過近二年因新冠疫情,連帶也使四癌篩檢率下降,台灣癌症基金會也提醒民眾,數據顯示「癌症將離我們愈來愈近」。國健署免費四癌篩檢1. 乳房X光攝影檢查: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2. 子宮頸抹片檢查:30歲以上婦女,建議每3年1次。3. 糞便潛血檢查:50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4. 口腔黏膜檢查: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
-
2022-10-05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一圖看懂大腸鏡需多久做一次?應從幾歲開始做? 醫:3大高危險族群需當心
大腸直腸癌已連續多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院長暨肝膽腸胃科鄭乃源醫師表示,近年來,大腸直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西方國家發現約10%至15%患者小於50歲;因此,提醒國人應及早開始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以掌握自己腸道的健康狀態!大腸直腸癌是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榜首,也是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二名;雖然大腸癌的好發年齡為50歲以上,但鄭乃源醫師提醒,根據近年臨床觀察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西方國家發現約10%至15%腸癌患者小於50歲,提醒民眾勿輕忽腸道異常症狀,更要及早接受腸鏡檢查,以期能早期發現病灶、早期接受治療。然而,大腸鏡到底應從幾歲開始做?鄭乃源醫師表示,有鑒於大腸癌的年輕化,建議民眾最好從30歲開始進行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尤其若為腸癌高危險族群,更應對個人腸道健康狀況提高警覺!鄭乃源醫師進一步補充,腸癌的三大高危險族群包括:1. 平日飲食習慣偏好高油、多肉、少蔬果、飲水不足,有吸菸習慣、不愛運動或體重過重(BMI≧24)者。2. 有腸癌家族病史,或帶有好發腸癌基因者。3. 前次大腸鏡檢查結果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或有腺瘤型息肉者。由於腸癌大多由大腸息肉演化而來,因此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有其必要性,及早將大腸息肉切除,也有助於降低日後癌化的可能。但大腸鏡應該多久做一次比較合適呢?鄭乃源醫師說明,腸鏡檢查的頻率要考慮幾點要素,包括自身罹患腸癌的風險高低、腸鏡檢查前腸道清潔的乾不乾淨、每次腸鏡檢查結果是否具有息肉或潰瘍等。若屬於高風險族群或是腸道清潔程度不佳,建議隔1至2年就應再檢查一次,以免有之前未見或新生的息肉;反之,若為低風險族群,或前次腸道檢查時,腸道清潔乾淨且結果完全正常時,可拉長腸鏡檢查的時間到5年以上;然而,若介在這兩者之前,或不確定自己前次的腸鏡狀況者,建議根據個人狀況向醫師諮詢合適的大腸鏡複診規劃。大腸鏡檢查相關問題,建議諮詢「肝膽腸胃科」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安診所院長暨肝膽腸胃科 鄭乃源醫師資料來源:聯安醫周刊 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2-09-27 癌症.大腸直腸癌
將大腸癌發生率降低到趨近於零 AI助攻讓大腸瘜肉偵測率達96%
大腸鏡是台灣做最多的內視鏡檢查,每年執行高達40萬人次,但人眼難免因疲勞或經驗差異,錯過殲滅癌變的機會。台大醫院、國泰醫院、雲象科技三方合作開發之「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技術」可將偵測率提升至96%,扁平或凹陷等罕見病灶都能辨識。此技術已通過食藥署醫材許可,台大和國泰正進行價格估算,近期可望率先應用於兩院之健檢服務,另有五家醫院正在以此技術進行臨床試驗前瞻計畫。台灣大腸癌篩檢計畫主持人、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暨綜合診療部主任邱瀚模表示,50歲以上成年人當中,每千人就有大約2到3人有大腸癌,但大部分都沒有症狀,但還好大腸癌的癌前病變階段時間很長,若能透過大腸鏡檢查找出癌前病變,可望減少大腸癌的發生,如果能找出早期癌變,也能減少大腸癌死亡。國泰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洪志聖表示,現行大腸鏡檢查仰賴醫師肉眼和臨床經驗,如果病人清腸不夠徹底,或受腸道彎曲影響,都可能導致醫師不容易判讀病灶。這次台大醫院和國泰醫院拿出五年累積大腸鏡影片,包括各種罕見病灶的壓箱寶,以每秒擷取30張影像,再從50萬張中精選20萬張來訓練AI,達成模型表現準確率96%的優異成績。「腺瘤偵測率每增加1%,病人發生癌症的機會就可以降低3%!」邱瀚模表示,臨床充分證實,腺瘤偵測率是「大腸鏡的生命線」,波蘭2010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將醫師的腺瘤偵測率分為小於11%、15至19%、大於20%比較,結果發現除非偵測率大於20%,否則病人檢查完四年內都會有大腸癌發生。美國加州大型保險資料也驗證,腺瘤偵測率低的醫師,病人大腸癌診斷比較晚期,死亡率也會提高。邱瀚模分析,台灣大腸癌篩檢計畫2004年展開,前5年資料顯示,如果一間醫院的腺瘤偵測率低於15%,病人日後發生大腸癌的機會增為2.4倍,也就是增加了140%的風險,如果大腸癌檢查範圍,沒有到達盲腸,發生大腸癌的風險也會增加75%。顯示「腺瘤偵測率」和「盲腸到達率」是影響大腸癌防治成果的重要因素。邱瀚模說,經過這麼多年,台灣醫師自行回報的盲腸到達率已經從一開始的79%進步到98%,但根據國外研究,即便是經驗豐富的醫師專家,對於5毫米以下的腺瘤,還是有23%的遺漏率,因此,透過AI技術的輔助,將偵測率提高到96%,甚至能瞬間鎖定凹陷、扁平等高度惡性卻容易被遺漏的病灶,可望幫助醫師精益求精,將大腸癌發生降低到趨近於「零」,這是所有醫師的心願。「政府和民眾願意花多少錢,去減少大腸癌的發生和死亡?這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邱瀚模說,這項即時偵測技術可在檢查同時就偵測並鎖定病灶,以能與現行各廠牌內視鏡儀器相容,不論是在醫院或診所都可應用,不需要更新現有系統或買新機器,希望政府至少能支持這項AI輔助技術應用在糞便潛血陽性者的大腸鏡回診。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此技術可減少「醫療不平權」,讓每個醫師都變成90分的醫師、縮短醫師成長和學習的時間,提供民眾品質優異的檢查,但就像新藥一樣,新的技術和更好的品質也需要更多花費,需要政府和醫療院所及廠商一起坐下來討論。國泰醫院院長李發焜表示,會優先在健檢中心導入這項技術,目前正在試算成本及費用,近期就會推出;吳明賢表示,台大健檢也會跟進,費用也應該是外加的。吳明賢說,大腸癌在日本、美國、歐洲都很受重視,台大醫院正與台大癌醫、輔大醫院、彰基、新光醫院進行跨院隨機分派臨床試驗前瞻計畫,希望未來能「打進世界盃」。
-
2022-09-22 醫療.消化系統
經常腹痛、血便狂拉,當心腸炎變腸癌!一次看懂潰瘍性結腸炎
腸腸出狀況、治療不能輕忽!小芸(化名)從20歲時開始嚴重腹瀉,有便祕宿疾的她,原本心想「趁機把大腸清一清」也沒什麼不好;沒想到從腹瀉演變成一天多次血便,吃完東西就拉血。直到發燒昏倒送醫、血色素不到正常值的一半,住院一個多月期間經詳細檢查才確診為「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若未治療,不只影響生活品質,更會增加腸穿孔、狹窄,甚至是大腸癌的風險。 目前健保針對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給付多種生物製劑,病友可以和醫師討論使用的可能性,幫助盡早達成停類固醇、規律用藥、黏膜癒合等3大治療目標,找回快樂自在的生活。 潰瘍性結腸炎好發青壯年族群!可能與其他疾病混淆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王鴻源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好發於20-40歲的青壯年族群,主要是因為人體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導致腸道過度及持續性的免疫發炎反應。 依據健保重大傷病登記,我國潰瘍性結腸炎盛行率每10萬人口約有13名。近年發生率及盛行率逐年上升,盛行率14年大幅增加5.1倍,推測除了與國人飲食西化、環境變遷有關,王鴻源理事長認為,「國人對發炎性腸道疾病認知提升」也是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潰瘍性結腸炎疾病症狀包括持續腹瀉、腹痛、血便、大便解不乾淨感覺等,並不具特異性,與大腸激躁症、感染性腸炎,甚至大腸癌等疾病症狀類似,以致部分患者未能警覺與及時就醫。 其實,臨床醫師在診斷潰瘍性結腸炎時,除了問診了解患者過往病史、臨床表現之外,會透過大腸鏡檢查黏膜發炎與潰瘍的分布,加上病理組織切片確認診斷,並排除其他感染性腸炎。必要時,還需加上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才能確定診斷。 反覆發作、未妥善治療 當心併發腸癌+腸道外疾病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系副教授李柏賢指出,發炎性腸道性疾病若沒有在早期接受有效的治療、好好控制發炎,腸道就會因為反覆發炎、潰瘍,產生膿瘍、瘻管、狹窄、阻塞、穿孔或是癌症等嚴重併發症,進而需要切除部分腸道。 其中潰瘍性結腸炎導致大腸癌的風險又比克隆氏症高,但是隨著腸道發炎程度的改善,腸癌風險也大幅下降,進而減少腸道手術。此外,在生物製劑的年代,潰瘍性結腸炎病友的腸切除率下降一半以上。顯示積極有效、精準控制發炎,可以大大改善疾病預後,有效避免併發症發生。 最常侵犯器官為關節、皮膚及眼睛,會造成周邊關節炎、脊椎炎、結節性紅斑、壞疽性膿皮症、眼睛虹彩炎。此外,有些研究指出長期慢性發炎也會增加心腦血管以及周邊血管阻塞的風險,所幸這樣的風險會隨著全身性發炎的控制而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腸道外症狀四分之一出現在診斷發炎性腸道疾病之前,因此若有相關症狀合併三個月以上肚子痛、拉肚子、血便、貧血以及體重減輕,則需盡早就醫,排除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可能性。 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健保武器多 3大關鍵助達標 對於輕度潰瘍性結腸炎病友,傳統用藥就足以達到良好的疾病控制;中重度發炎的病友則可接受生物製劑治療,達到更有效、更安全的發炎控制。隨著生物製劑在發炎性腸道疾病及相關併發症治療上,扮演愈來愈關鍵的角色,許多新的生物製劑也陸續被納入健保,提供醫師及病患更多的選擇。在選擇生物製劑方面,除了考量共病、有效性以及安全性外,不同施打途徑(靜脈、皮下)、頻率(每兩周、四周、八周或十二週打一次)更是提供充分的彈性及方便性。讓病友可以在與醫師討論後,依照個人工作型態、施打能力及就醫可近性共同決策,選擇適合自己的用藥。 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治療有3大關鍵,包括: ・盡早停類固醇,減少副作用 ・方便用藥,提高治療配合度 ・臨床沒症狀,加上內視鏡黏膜癒合無發炎。才能避免復發、住院、手術以及併發症,迎回健康人生。 拒絕被馬桶綁架人生,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呼籲潰瘍性結腸炎病友積極與醫師配合,規律治療,追求早日治療達標。同時,提醒民眾如有腹瀉、腹痛、血便、貧血和體重減輕等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應提高警覺,盡早就醫尋求協助,以利早期診斷與對症治療,避免腸炎變腸癌。
-
2022-09-15 醫療.一般外科
做無痛手術前要注意什麼?麻醉醫師告訴你「鎮靜麻醉」必知的7件事
在執行鎮靜前,病人須注意的準備事項包含:空腹時間、藥物服用、其他術前檢查、執行麻醉者是否為麻醉專科醫師、鎮靜的深度、醫療設備與緊急應變方案,還有當天鎮靜後及離院後的狀況。Q1:哪些醫療行為會需要用到鎮靜麻醉?睡醒就會好嗎? 近年來接受鎮靜麻醉的病人持續增加,聖馬爾定醫院麻醉科主任儲寧瑋醫師以自己工作的醫院為例,鎮靜麻醉已占所有麻醉比例的三分之一。除了一般人熟知的無痛胃鏡、大腸鏡檢查占最大宗,另外還有肝臟腫瘤電熱治療術、肝臟切片、經皮胃造瘻術、支氣管鏡檢查及切片等,會讓病人感到有點痛的醫療處置,多數病人都會希望「睡一覺」就能完成。還有一些過程很痛但時間較短的手術,比如:骨科把脫臼關節徒手復位及將沾黏拉開的關節授動術、泌尿外科的膀胱鏡檢查和婦產科的子宮內膜刮除術等,都需要在重度鎮靜麻醉下進行。此外,做核磁共振掃描或正子造影時,受檢者需要在狹窄的空間躺臥一段時間,但患有恐慌症或身心障礙的人較不易配合,這時就可經由輕度到中度的鎮靜麻醉順利完成檢查。台大癌醫分院麻醉部石崇志醫師指出,良好的麻醉鎮靜照護會讓執行檢查的醫師樂意與麻醉醫師合作。根據台大癌醫分院的資料顯示,民眾願意選擇自費鎮靜的無痛胃鏡大腸鏡比例高達81%;在支氣管鏡檢查方面,麻醉醫師執行麻醉鎮靜的比例高達83%,不僅讓執行檢查的醫師更能專注當下,病人也能於檢查後迅速恢復,平均只要20~30分鐘就能離開檢查室。 根據台大癌醫分院的資料顯示,民眾願意選擇自費鎮靜的無痛胃鏡大腸鏡比例高達81%,而在支氣管鏡檢查方面,麻醉醫師執行麻醉鎮靜的比例高達83%。Q2:臨床上最常使用鎮靜麻醉的腸胃內視鏡及支氣管鏡檢查,和一般麻醉的差別在哪?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 石崇志醫師表示,由於每個病人的狀況不同,即使是簡單的腸胃鏡檢查,對於身體虛弱的病人,鎮靜麻醉對身體的影響依然不可小覷。內視鏡鎮靜麻醉與一般麻醉不同的是大多為門診檢查,且檢查完後即可返家休息,不像一般麻醉大部分會需要住院,因此鎮靜麻醉通常必須讓病人快速清醒、順利返家。以下分別介紹腸胃內視鏡鎮靜麻醉及支氣管鏡鎮靜麻醉的特點與挑戰: 1. 腸胃內視鏡鎮靜麻醉 目的是讓病人對於伸進體內的內視鏡管沒有感覺,因此除了讓病人昏睡外,需要克服過程中因胃鏡造成的嘔吐反射、大腸鏡過程中的脹痛感,並同時確保病人呼吸道通暢以及能自主呼吸。這當中的挑戰首先是個體差異,每個人的嘔吐反射程度及疼痛感落差很大,對麻醉藥劑量的反應也不相同,因此同樣的檢查,使用的藥物劑量差異很大;其次是給完鎮靜藥物睡著後的呼吸控制,需特別留意病人可能出現呼吸中止、打鼾或被藥物抑制呼吸等狀況。 2. 支氣管鏡鎮靜麻醉 咳嗽反射是人體重要的防禦機制,這是為了避免異物跑進肺部影響呼吸。而支氣管鏡就是進入肺部做檢查的一種異物,需要克服的挑戰除了上述提到的個體差異及呼吸控制,最大的挑戰在於要克服咳嗽反射,並且維持病人正常呼吸功能。而支氣管鏡鎮靜麻醉的目的是讓病人對伸進氣管、支氣管與肺部的內視鏡檢查沒有咳嗽反應,然而若鎮靜麻醉太重,會產生呼吸抑制導致缺氧、低血壓休克,無法迅速清醒;若鎮靜麻醉太輕,則會造成喉頭痙攣、支氣管痙攣,不斷咳嗽而影響正常呼吸功能,甚至必須中止檢查。 Q3:「無痛大腸鏡」是自費嗎?檢查有沒有補助? 石崇志醫師提到,有些縣市政府比如:新竹、苗栗、嘉義及桃園,明瞭大腸癌篩檢陽性患者對於侵入性檢查的恐懼及疼痛不適感,也肯定麻醉醫師在鎮靜無痛的照護專業,提供無痛大腸鏡的補助費用,每年補助預算總計達百萬以上,讓民眾能安心舒服地完成篩檢。 Q4:關於鎮靜麻醉,身為病人該知道哪些事? 凡登整形外科診所麻醉主任蘇百川醫師表示,在執行鎮靜前,病人須注意的準備事項包含:空腹時間、藥物服用、其他術前檢查、執行麻醉者是否為麻醉專科醫師、鎮靜的深度、醫療設備與緊急應變方案,還有當天鎮靜後及離院後的狀況。而麻醉醫師會透過術前訪視,了解病患過去的身體狀況,包含疾病史、過敏史、服用藥物,以及之前麻醉時是否有不良反應等,若要做得更精準,麻醉醫師甚至會去了解病患對於麻醉的擔憂之處。蘇百川醫師舉例,在牙科診所看診時,他會詢問病患看牙最害怕的事情,是打局部麻醉藥物、鑽牙的聲音或是酸的感覺,以便在不同手術階段做不同的調整。另外,儲寧瑋醫師補充,民眾如果擔心對麻醉藥物過敏,只要有麻醉科醫師在場,透過生理監視器隨時監測病患的血壓、心跳或呼吸變化,都可以即時發現且立即處理。若病人在術前訪視提到家族裡有人因為麻醉而死亡,麻醉醫師就會建議在術前先做藥物過敏的基因檢測。 Q5:不同鎮靜藥物的使用有哪些須注意之處? 儲寧瑋醫師提到,鎮靜麻醉的程度取決於該檢查或手術的疼痛程度,以及醫師的要求,通常麻醉醫師至少會用到2到3種以上的藥物,這時就要了解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例如有些藥會抑制呼吸,有些會降低血壓心跳,有些則會殘留產生頭暈的感覺。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執行鎮靜麻醉的檢查室及開刀房,除了設備和器材要跟正式開刀房內一樣,備有麻醉機、完整的生理監視器、急救藥物及器材,更重要的是現場人員配置,必須要有麻醉專科醫師和麻醉護理師在場執行。 丙泊酚(Propofol),又名「異丙酚」,是一種具醫療用途的注射麻醉藥,因為外觀呈現乳白色而有了「牛奶針」的稱號。Q6:牛奶針是什麼?濫用會導致死亡嗎? 儲寧瑋醫師表示,鎮靜藥物丙泊酚(Propofol),又名「異丙酚」,也是俗稱的「牛奶針」,它的特色是睡著後醒來很舒服,因此許多長期受失眠困擾的人會對該藥物趨之若鶩,但其副作用是對呼吸有很強的抑制效果,所以當藥物使用量沒有控制好,就容易發生憾事,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麥可傑克森因牛奶針使用過量而死亡。美國麻醉醫學會和其他專科醫學會,也都認定牛奶針(Propofol)屬於全身麻醉用藥,非單純鎮靜使用,故從安全考量,建議由麻醉專科醫師給予,會更有保障。 對麻醉醫師而言,在使用該藥物要考慮多種因素,如病人的身體狀況及現場反應才知道如何拿捏使用量;其次,年長者、肝臟或腎臟病患、癌症化療者,對該藥物會更加敏感,因此在使用上也須更小心謹慎。對此,麻醉醫學會已針對牛奶針的使用訂出規範,一旦用到該藥物,就屬於中度鎮靜,必須有麻醉專科醫師在場,才能在緊急狀況下立即給予急救。值得注意的是,牛奶針的仿單上也標明以下注意事項: ‧應由受過麻醉訓練的醫師給予。‧加護病房中,應由受過重症加護訓練醫師給予。‧不應由檢查執行者或手術執行者給予。‧應持續監測病人,維持呼吸道通暢準備好人工換氣、供氧設備及其他急救設備。 儲寧瑋醫師特別說明,關於第三點的診斷,指的是大腸鏡檢查、支氣管鏡檢查、子宮鏡檢查之類的醫療處置,即手術或檢查的醫師不可自行使用牛奶針作為鎮靜之用,必需由麻醉專科醫師給予。牛奶針(Propofol)使用注意事項。Q7:有些鎮靜看似簡單,非麻醉醫師來執行也可以嗎? 石崇志醫師也強調,鎮靜看似簡單,好像投個藥物即可,因此許多未受訓練的醫師都想自行給藥,但因為沒有受過完整的麻醉專科訓練,當突發狀況出現時,容易手忙腳亂,增加病患發生憾事的風險。事實上,鎮靜就是全身麻醉的一環,其中蘊藏許多變化,需要因應手術、病況、環境及現場狀況做調整,而這些都是麻醉專科醫師的專業範疇。近年來,不論在診所、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都找得到麻醉專科醫師,他呼籲民眾在考量安全及品質下,鎮靜的專業醫療應該由專業麻醉醫師來把關,讓生命安全更有保障。
-
2022-09-02 醫療.消化系統
大便有血?醫師傳授3招分辨:你是單純痔瘡、還是腸癌?
「一名30出頭的周姓年輕男子,在某科學園區擔任研發工程師,工作壓力不小、時常熬夜加班有內痔病史,一年多前,他突然因為持續兩個多月的腹痛向我求診,透過無痛大腸鏡檢查發現直腸處有惡性腫瘤,化驗結果為直腸癌二期,正值打拼奮鬥年紀的他當然無法接受,甚至驚訝不已,他告訴我一開始血便以為是痔瘡復發,就近跑去住家附近小診所拿塞劑處理,要不是腹痛難耐,恐怕還找不到真正元兇…..」 痔瘡是現代人的文明病之一,有許多痔瘡患者因為沒有症狀沒就醫不知自己有痔瘡,然而,隨著大腸癌年輕化,許多少年得痔的年輕人可別再痔瘡、腸癌傻傻分不清,除了有痔要伸(就醫),也要小心,像周姓男子這樣的個案下一個可能就是你。 痔瘡跟腸癌本來一點關係都沒有,痔瘡不是腫瘤,它是長在肛門附近的血管組織的一種病變,處理得當,跟痔和平共存相守到老也是沒問題。然而,痔瘡引起的出血,跟大腸癌症狀非常類似,導致兩者時常被患者甚至醫師誤判,臨床經驗來看,其實有以下幾個方法可做區別: 1. 血便型態痔瘡通常發生在肛門附近,受到糞便擠壓出血的顏色會是鮮紅色多;若是大腸癌,除非腫瘤位置靠近肛門口才會有鮮紅色的血便,但若不是肛門附近的腫瘤,腫瘤越往大腸內部出現的血便顏色則越暗紅。 2. 便血量與血液型態 痔瘡是靜脈血管的病變,當肛門用力導致痔瘡出血時,血量往往較大,嚴重起來會連續好幾天,用衛生紙一擦也有明顯的血跡,好比我們抽血打針,血管一旦受到注射外力被弄破卻沒有用棉花按住,就會造成明顯的血量。 如果是腸癌引起的血便,因為腫瘤與糞便混在一起,除了出血血量不大,也比較黏稠,類似我們表皮破皮出血,出血頻率多半時有時無,正因為如此,有不少痔瘡病人甚至醫師誤判斷是痔瘡復發,用外用藥膏或塞劑診治初期是有效(血便不見)而輕忽。 3. 疼痛症狀 痔瘡的疼痛只在肛門外部,人家常常說的坐立難安,正是形容痔瘡太大引起的不適;然而,腸癌除非腫瘤位置靠近肛門才會難以「坐」人,如果伴隨持續的腹痛,就千萬一定要往腸癌方向考慮,這是因為腸道被腫瘤阻塞,提醒一下,通常出現腹痛的腸癌,期數都不樂觀。 最後,要注意的是:有痔瘡不一定是大腸癌,沒有痔瘡也可能有大腸癌,當兩者並存時,除了用血便與疼痛做區別判斷外,沒有出血的痔瘡,也還是有大腸癌發生的風險喔,這種狀況多出現在大腸右側的腫瘤,這個部位多半是剛形成的水狀糞便,腫瘤出血容易包在糞便內不易看到,除非進行糞便潛血,或者用更精確的無痛內視鏡檢查才被揪出,總之,癌症要早期預防,還是定期透過正確工具檢查最好。 延伸閱讀: Novavax疫苗開打!它適合當第四劑嗎?為何專家說Novavax疫苗比莫德納、BNT安全?六都預約管道一次看
-
2022-08-23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初期幾乎無症狀 醫師籲定期篩檢早期治療
藝人余苑綺抗癌8年不敵病魔逝世,令人惋惜。門諾醫院腸胃內科醫師戎伯岩表示,近年大腸癌已有年輕化的趨勢,罹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除了提醒民眾注意飲食與生活習慣,「定期篩檢」及觀察排便習慣的改變,都有助於早期治療。大腸癌居十大癌症之首,50歲以上成人,終生有7%罹患大腸癌風險,每15人當中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因此醫師建議50歲以上至74歲民眾,每2年做糞便潛血檢驗,若有異常再進一步大腸鏡檢查。醫師說,糞便潛血檢查雖有一定的準確度,但也有誤差值,建議有大腸息肉病史、家族中有大腸直腸癌病史、肥胖、平常多菸酒、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缺乏運動且愛吃紅肉、加工食品等危險因子民眾,可定期大腸鏡檢查,若害怕檢查過程不舒服,民眾可選擇自費麻醉鏡檢查。大腸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通常出現血便、解便習慣,糞便性狀改變、體重減輕、腹部疼痛、腸道阻塞、體力變差等症狀,多是癌症晚期。醫師表示,這兩年受到疫情的影響,不少民眾不願到醫院做檢查,直到身體有異狀時才就醫,卻延誤就醫時機,提醒民眾不要輕忽身體發出的警訊。醫師指出,罹患大腸癌第一期、第二期患者,五年存活率超過七成,第三期雖因淋巴結轉移,但五年存活率仍有五成以上,且治療後,患者仍可維持良好生活品質。另外,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也增加大腸癌發生機率,特別是「全大腸型發炎」的潰瘍性結腸炎,若染病超過15年,發生大腸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且每隔5年危險性會倍增。醫師建議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10年以上患者,應每年接受大腸鏡檢查,同時注意淋巴癌等其他癌症的發生。
-
2022-08-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年輕化 醫:家族符合3條件風險高
藝人余天、李亞萍的二女兒余苑綺罹患直腸癌第3期,抗癌8年,今天病逝。醫師提醒,大腸直腸癌年輕化多與家族遺傳史有關,若家族中符合3條件風險高,建議提早安排大腸鏡檢查。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在臨床上遇到30多歲確診大腸直腸癌的患者,站在醫學的角度,並不會往「生活習慣」或「未及時察覺症狀」等面向分析,應是討論台灣對大腸直腸癌家族史認知不足,甚至可能連臨床醫師對家族史警覺性都偏低。邱瀚模說,據統計,約7成大腸直腸癌屬於散發性,是可以靠中央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預防的大腸癌;其餘3成則是會遺傳的大腸癌,若家族中有好幾名大腸直腸癌患者,尤其有小於50歲年輕病例,個案父母及手足就應提高警覺。台大內科部主治醫師陳彥年解釋,家族中有多名大腸癌患者可分為2種狀況分析,第一種為家族性大腸癌,研究顯示,當一等親家屬有大腸直腸癌,其他家人罹患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一般人風險若為7%,這類高風險者罹癌可能性攀升至15%。第二種狀況是遺傳性大腸癌,這類患者很多都是Lynch syndrome,也就是中文翻譯的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癌、林奇症候群。這樣的家族需符合3條件,首先是家族三代中有3名以上大腸癌患者,再者是上述病例有連續兩代,最後需至少1人確診年齡小於50歲。陳彥年建議,一等親家族史者,篩檢年齡建議比一般人往前10年,也就是從50歲提前至40歲;若一等親患者屬於年輕型個案,建議家族篩檢年齡為「這名個案確診年齡」往前10年,比如35歲確診,家族成員可25歲起篩檢。若篩檢沒事,未來每5年篩檢一次即可。陳彥年說,據文獻顯示,遺傳性大腸癌約占3%,相信台灣可能沒有那麼高比例,若家族符合Lynchsyndrome的3條件,雖然預防方法及建議大腸鏡檢查年齡較為複雜,但這類民眾不用自己嚇自己,只要盡快跟醫師諮詢,相信專業醫療團隊都可以提供妥善採檢模式。
-
2022-08-21 癌症.大腸直腸癌
余苑綺病逝/罹直腸癌後歷經70次化療 醫曝為何癌症藥物用到三、四線後難見效
編按:余天二女兒余苑綺抗癌長達8年,余天和余祥銓出面證實,余苑綺已於2022/08/21病逝,享年39歲。藝人余天的二女兒余苑綺罹癌至今8年,自2014年發現直腸癌第3期後,積極接受治療,但在2019年再度復發持續化療,如今病況再度急轉直下,家人一度不願放棄希望繼續治療,但目前已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專家表示,有時病人病況不佳,即使積極治療,存活時間是一個月,不治療也是一個月,若要讓病人走得有尊嚴,應讓安寧治療入場。余苑綺8年來歷經了70次化療,癌細胞目前已擴散到肝臟、淋巴、肺部、大腿胯骨處等部位。醫師於上周四發出病危通知,未來治療重點將擺在減痛照護,幫助余苑綺減緩疼痛。余天透露,余苑綺已經簽下放棄急救同意書,昨日也帶著余苑綺小孩到醫院探望,強調「不會放棄妳」,余苑綺也回應願意努力。(推薦閱讀:痔瘡和大腸癌的排便出血有不同嗎?專科醫師教你依3指標分辨)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說,在治療癌症上,第一期通常不會進行化療,第三期進行化療時,會先以第一線的藥物,像是健保給付的癌思停(Avastin),若再度復發就會打到第二線,像是爾必得舒;再復發就會用到三線,像是口服的藥物。但癌症標靶治療要藥物用到三、四線以後就越難見效。糠榮誠指出,癌症第四期就是腫瘤已經遠端轉移,這時候肝臟、肺臟都出現癌細胞,轉移太多基本上無法手術,體力根本無法負荷。因此,安寧治療的入場就相當重要,糠榮誠表示,若癌症病患屬惡病體質,加上已經遠端轉移,基本上就不能接受化療了,整個肺臟、肚子都是腫瘤,就會建議進行安寧治療。「安寧治療不是放棄治療。」糠榮誠說,安寧治療會有社工師、心理師介入陪伴,也給予足夠的營養,希望病患在這段病程中是舒服的,有尊嚴的離世。有時即使堅持要持續治療,病患開刀後可能僅能維生一個月,不開刀也是一個月,那麼家人會希望病患在這最後一個月當中,如何度過呢?(推薦閱讀:大腸癌蟬聯十大癌症之首 醫師群公開防腸癌大全)預防總勝過於治療,糠榮誠表示,大腸直腸癌的存活率較胃癌、肝癌來得高,若早期發現存活率高達8、9成;若到3期才發現,存活率恐降到5成以下;通常康復追蹤5年後未復發,後續復發機率就相當低。因此民眾最好定期追蹤自身健康狀況,若為康復者,每3個月定期回診外,也要進行超音波檢查,每年一次大腸鏡檢查,才能即時掌控病況,避免病況快速復發。
-
2022-08-08 癌症.大腸直腸癌
43歲女以為痔瘡血便又腹瀉 查出直腸長惡性腫瘤
新竹市一名43歲章小姐近期發現血便,由於身體上無不適,原以為只是痔瘡出血未特別就醫,直到七月初開始頻繁腹瀉,血便越發嚴重,到新竹馬偕醫院做大腸鏡檢查,發現上段直腸有個約五公分惡性腫瘤,最後以「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處理,術後隔天即下床活動,於第六天順利出院返家。新竹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林秉緯指出,章女手術過程順利,腹部僅有約5個小傷口,最大傷口不超過4公分,最終病理報告化驗為第三期直腸癌,透過精密手術均已切除乾淨。林秉緯表示,腫瘤位於直腸,排便習慣改變、解血便是常見的症狀,有時還有嚴重的便秘情形,而直腸癌位於骨盆腔內、若腫瘤位置鄰近肛門,傳統腹腔鏡手術因器械靈活度不足,較難在狹窄的骨盆腔內有效的操作,在移動時也會晃動到傷口,術後較為疼痛,因此建議病人以具有精細、穩定度高、手術出血量少、可在狹小空間遊走等優點的達文西手術來切除病灶,並一併進行淋巴結的廓清,降低復發風險,且能加速病人術後恢復並減少住院天數。林秉緯說明,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系統結合電腦、精密機械科技與3D影像系統,控制台可提供手術醫師高解析放大十倍的3D立體視野,機械手臂具有7個自由度且可540度旋轉,達到真人手腕靈活和準確且可模仿雙手做旋轉、抓取、捏夾動作,並消除不必要的顫抖。綜合以上優勢,利用達文西手術進行低位直腸癌切除時,可不受骨盆腔底部空間狹隘的限制,清楚看到手術廓清範圍及重要的神經、血管,進行精密的沾粘分離和完整的腫瘤切除。新竹馬偕醫院指醒,大腸直腸癌是國人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且發生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容易疏忽或遺漏,若發現自己出現排便習慣改變持續超過兩周、便祕、血便、貧血、裡急後重(上完廁所仍有便意)或不明原因體重變輕等症狀,應該提高警覺及早就醫檢查,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期。
-
2022-08-02 焦點.元氣新聞
2022上半年十大熱搜疾病!新冠肺炎、猴痘無懸念 最讓女性困擾的這疾病也入榜
上網「搜尋」已是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查資料、看餐廳評價,當然也包括搜尋健康知識或認識疾病。元氣網是國內最早建置「疾病百科」的健康網站,透過強大的編採團隊收集整理,並將艱澀的專業用語正確轉譯,且所有內容皆經國內權威專家審閱。元氣網自八月改版,擴大充實疾病百科內容,並請十位名醫分析上半年十大搜尋疾病:1. 新冠肺炎審稿專家:長庚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今年上半年元氣網搜尋疾病第一名是新冠肺炎,這一點兒也不意外。自2020年新冠病毒自大陸武漢擴散,全球即壟罩在疫情之下,國內2021年雖面臨社區感染,但真正帶來全面衝擊是今年的Omicron變異株造成的大流行。截至七月底,全台累計染疫人數逾四百萬人。從聞之色變到全台近五分之一染疫,新冠肺炎是大家最想了解的傳染病。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新冠肺炎」,從冠狀病毒家族開始介紹,到最新診斷與治療,由感染科權威、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審閱。黃玉成表示,新冠病毒一開始來勢洶洶,但隨著病毒演化和大家透過疫苗接種建立防護力,病毒致死率持續下降,甚至可望低於流感病毒,如同其他冠狀病毒感染後引發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例如感冒。也因此,防堵思維漸漸轉為與病毒共存,可預見各項防疫措施將漸放寬或取消。至於疫苗,年底可能會有次世代疫苗可供選擇,不同於目前疫苗針對原始武漢株設計,次世代疫苗有助預防Omicron;未來是否會如同預防流感,需要每年預測病毒株設計疫苗?需持續監測病毒演化,如果只是引發輕症,或許連接種疫苗都不必。不過,如今我們仍不能掉以輕心,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於七月廿九日表示,全球疫情下降,但日本、韓國病例屢創新高,預估台灣未來也可能單日新增五萬例,須觀察鄰國死亡率、重症比例、醫療量能等,八月暫時維持現行防疫措施,並持續監測國內BA.4、BA.5個案。>>看詳細2. 猴痘審稿專家:高醫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全球對抗新冠病毒的戰爭尚未停歇,又出現新的傳染病威脅──猴痘,猴痘病例多發生在歐美,但國內也出現境外移入病例,讓國人大為緊張。「猴痘」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二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猴痘」由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審閱。李敏生請大家不要太過憂心,猴痘目前在歐美案例較多,國內雖有境外移入案例,但在醫師警覺下,很快被攔截,並未擴散。天花和水痘皆經由空氣傳播,目前認為猴痘傳播力有限,大多透過特定接觸或同住親密家人飛沫傳播,且國內尚無本土病例,有歐美等猴痘病例較多地區旅遊史者,若出現症狀,必須特別留意。猴痘初期症狀並不典型,若有相關旅遊史,一旦生殖器和會陰部出現皮疹,就要提高警覺,猴痘的皮疹和手足口病的疹子有點類似,但手足口病通常只出現在四肢,與猴痘不同,可作為鑑別診斷參考。>>看詳細3. MIS-C審稿專家: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隨幼兒感染新冠病毒比率增加,臨床「MIS-C」患者也有增加趨勢,「MIS-C」來勢洶洶,台大兒童醫院曾收治兩名因此出現中風症狀的案例,特別舉行記者會呼籲大家不可輕忽。在此之前,大家從未聽過「MIS-C」,「MIS-C」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三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MIS-C」由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審閱。黃立民表示,兒童感染比率升高,代表Omicron對孩子殺傷力不容小覷。台大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則指出,新冠病毒進入家庭後,兒童被感染機率高達九成,而成人感染率大約七成七。兒童症狀大多是發燒,最高溫度達39.2度,平均發燒2到3天,也有相當比率出現喉嚨痛,其他還有腹痛、胃口減少、活力變差等症狀。確診者多12歲以下,男比女多,幾乎都沒有打過疫苗。指揮中心已將六個月至五歲兒童納入疫苗接種對象,黃立民表示,目前預防MIS-C最好的辦法仍是接種疫苗;由於MIS-C經常出現在感染後二到六周,也請家長提高警覺,如果出現上述症狀,一定要帶孩子就醫。>>看詳細4. 痔瘡審稿醫師:郵政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痔瘡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第四名疾病,也是前五名中唯一和「疫情」較無關聯的疾病。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痔瘡」,由郵政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審閱。根據健保統計全台醫院所執行痔瘡手術數量,洪樹玉可說是全台灣看過最多「人體菊花」的醫師,他也特別在元氣網分享保養肛門、痔瘡的獨門見解。洪樹玉建議,不管男女,如廁用衛生紙擦拭肛門後,可將衛生紙摺成一小塊,放在會陰附近,以手指按壓20次,可有效舒緩局部充血的肛門組織。如果經濟能力許可,不妨設置免治馬桶,解便時先沖水,且選擇水量較大的水柱來沖洗肛門,同時可以濕潤肛門及大便,讓糞便不乾不硬,容易滑出體外,無需用力擠便。有痔瘡的人如何選擇運動?洪樹玉表示,對痔瘡有益的運動包括快步走、慢跑、輕鬆運動、韻律體操、游泳等;有些運動則不宜,例如舉重、高爾夫、溜冰、滑雪、拳擊、角力、橄欖球、足球等。>>看詳細5. 心肌炎審稿專家:台中榮總院長、心律不整權威陳適安為了對抗新冠病毒,去年全民大規模接種mRNA疫苗,但接種後是否容易引發心肌炎,大家都很關切,「心肌炎」也因此成為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五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心肌炎」由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負責審稿。身為國際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多次協助指揮中心舉辦COVID-19疫苗與心血管疾病臨床處置研討會,並擔任主持人,透過研討會進行學術討論與衛教宣導。根據研討會討論,國內、外研究顯示,接種疫苗後僅極少數人,小於萬分之一會發生心肌炎,心肌炎好發於年輕、男性及第二劑疫苗注射後,症狀大多發生於疫苗施打後一周內,治療後大部分是輕症、短時間可恢復,死亡率約1%,低於病毒性心肌炎的死亡率5%到30%。台中榮總副院長、兒童心臟權威傅雲慶也提醒民眾心肌炎早期症狀,一旦出現,及早就醫:1、胸痛、胸口壓迫感、胸悶2、心悸、心跳過快或過慢、不規則3、呼吸急促或困難4、運動耐受不良、體力變差5、暈厥、昏厥>>看詳細 6. 大腸癌審稿醫師: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台大醫院癌醫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姿君大腸癌連續多年盤踞10大癌症發生率之首,根據110年死因統計,位居癌症 死因第三位,僅次於肺癌和肝癌;雖然各年齡層都有大腸癌患者,但40歲以下大腸癌患者約占6%,比率不低。「大腸癌」是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六名,「疾病百科」中的「大腸癌」由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台大醫院癌醫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姿君審稿。梁金銅曾受訪指出,大腸癌治療進步,副作用低,但愈年輕的患者愈容易復發。年輕人免疫力強,卻出現沒能殺死的癌細胞,代表癌細胞特別「厲害」,攻擊可能又快又猛。但大腸癌是最可能預防的癌症之一,有五成大腸癌可透過調整飲食、運動與避免肥胖來預防,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二至三成。一般民眾50歲以上,建議每兩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有家族史者可於45歲起,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看詳細 7. 胃潰瘍審稿專家: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胃潰瘍」是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七名,「疾病百科」中的「胃潰瘍」由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審稿。台大院長吳明賢是國內腸胃科權威,他曾帶領團隊和台灣幽門桿菌及胃腸疾病聯盟,發表幽門螺旋桿菌除菌的最佳一線療法及二、三線救援治療,且臨床應用收到極好成效,過去數十年,台灣消化性潰瘍發生減少七成以上,馬祖經驗更發現胃癌減少了五成以上。消化性潰瘍已非慢性病,若能正確診斷,依病因做適當診治,大多數患者都能痊癒。若沒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也沒有服用導致潰瘍藥物的患者,應進一步檢查是否有糖尿病、罕見的免疫疾病,或是胃癌、胃泌素瘤等可能導致潰瘍不易痊癒的疾病。另外,建議採取清淡且規律的飲食,少吃刺激、辛辣、太油、太甜、糯米製品、飲用咖啡及柳橙汁,避免菸酒,讓腸胃道不適症狀減少。>>看詳細8. 白帶審稿專家: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海芙刀治療中心執行長鄭丞傑白帶是女性陰道分泌物的俗稱,許多女性為白帶的顏色和氣味苦惱,白帶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八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白帶」,由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海芙刀治療中心執行長鄭丞傑審閱。鄭丞傑說明,很多人認為有白帶就不好,其實正常陰道分泌物具有清潔及保護陰道功能,只是正常白帶應該是乳白到透明無色、稍具黏性、無異味,如果聞起來臭臭的,像魚腥味,或是呈現黃綠色、綠色、血色、且呈乳酪狀、泡沫狀、濃液狀等,建議就醫治療。白帶透露不少女性的健康訊息,鄭丞傑說,透過白帶診治疾病是婦產科醫師的基本功。至於女性要避免陰道感染,有個簡單卻常被忽略的動作,那就是如廁後擦拭及沖洗方向,應該由前往後,避免把肛門細菌帶到陰道。>>看詳細9. 不寧腿症候群審稿醫師:花蓮慈濟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許晉譯「不寧腿症候群」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九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不寧腿症候群」由花蓮慈濟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許晉譯審閱。不寧腿症候群帶來的困擾可能非患者難以想像,有人每晚至少得起床三次,有人在睡前必須按摩雙腿一、兩個小時,以減輕疼痛。門診中不少夫妻一起就診,患者被另一半抱怨,雙腿不停亂動、亂踢被,吵得自己不能睡。不寧腿症候群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影響部位以下肢為主,肢體在處於靜止狀態時,會出現如蟲爬或燒灼刺痛等不適感,症狀卻在活動時改善。如何避免? 缺鐵患者應考慮適度補充鐵劑、 盡可能避免多重藥物使用(超過5種藥物需要醫師評估是否有可移除之藥物),以減少藥物副作用、 糖尿病患者盡可能控制好糖化血色素,避免神經病變、再來就是咖啡、酒精攝取適量。另外,減少不寧腿症候群發作,除了不要在晚上攝取會讓人興奮的物品,像咖啡因、酒精、避免可能誘發的藥物,例如抗組織胺、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藥物、止吐藥等。許多人認為運動有助改善,許晉譯提醒,規律運動很重要,但不要選擇在睡前進行運動。>>看詳細10. 肺腺癌審稿專家: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肺腺癌」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十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肺腺癌」,由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審閱。肺癌蟬聯癌症死因榜首超過十年以上,發生率也居高不下。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女性得肺腺癌機率比男性高。在臺灣有50%以上的肺癌病患並不吸菸,超過九成得肺癌的女性都不抽菸,而且近十年有年輕化的趨勢。LDCT對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敏感性高,衛福部於2022年7月起,提供有肺癌家族史和重度吸菸史者,每2年一次免費補助篩檢,對象包括:具肺癌家族史:50~74歲男性或45~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重度吸菸史:50~74歲吸菸史30年以上,且1天1包以上,或1天吸菸3包,持續10年,並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陳育民也提醒,預防肺腺癌,應該戒菸並拒吸二手煙、注意減少接觸廚房油煙、避免化學物質毒害、出門戴口罩預防空汙。>>看詳細>>想要瞭解更多的疾病訊息,請見元氣網疾病百科https://health.udn.com/health/disease_list
-
2022-07-26 癌症.抗癌新知
怕染疫 成人癌篩年減120萬人次
疫情期間許多民眾擔心染疫而不敢就醫,連公費癌症篩檢也受到影響,110年公費四癌症篩檢人次比疫情前一年(108年)減少119萬人次,國健署推估,至少5400名癌前病變、1100名癌症病患未被發現,署長吳昭軍提醒,符合公費癌症篩檢者務必受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遠離癌症威脅。「疫情已趨緩,但癌症沒有消失,該做的癌篩都要做!」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說,這一兩年許多人並未規律接受大腸鏡檢查,有人「腫瘤被養得更大」。研究顯示,即便沒腸癌家族史,不做任何篩檢,每15個人就會有1人大腸癌,潛在人數可觀。邱瀚模指出,糞便潛血報告如為陽性,就有5%機率大腸癌,要是後續不做大腸鏡,也不治療,死亡率增加6成,「拖愈久、死亡率愈高。」體積較大的大腸息肉如不處理,6到9個月就可能癌化,一年後大腸癌風險高出兩倍。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定期接受乳房攝影,可發現早期乳癌鈣化點,減少40%晚期乳癌、減少41%乳癌死亡率;但許多女性都看到「名人女歌手罹癌」,才想到要篩檢。建議中年女性一年做乳房攝影、隔年做乳房超音波,接替檢查,就能早期發現腫瘤。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黄建霈說,子宮頸抹片檢查成效很好,如為早期,只需簡單局部手術,一期也還有機會保留子宮。要是確診時已經到了晚期,手術範圍較大,可能傷害到膀胱等周邊器官,術後常需裝上尿袋,使用軟便劑或灌腸。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癌症篩檢可為健保省錢,也可減少生產力損失,推估每年推廣成人癌症公費篩檢,至少可為國家省下150億元,等於花1元賺5元,非常划算的投資。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早期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的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一旦到了晚期,只剩不到2、3成。建議民眾上網查詢「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就近至相關醫療院所接受檢查。
-
2022-07-21 癌症.大腸直腸癌
痔瘡和大腸癌的排便出血有不同嗎?專科醫師教你依3指標分辨
●痔瘡出血多為鮮紅色,出血量較多●痔瘡出血持續一周以上,應進行大腸鏡檢查●痔瘡不會引起大腸癌,大腸癌症狀常被誤以為是痔瘡現代人生活忙碌、運動量不足、少喝水、少吃蔬菜,加上排便習慣不佳,許多人發生痔瘡問題;倘若生活習慣不良,則易增加罹患大腸癌風險,但兩者症狀相似,容易讓人混淆。出血頻率不高 可能是痔瘡醫師表示,便祕後出血量較多、出血頻率不高,可能是痔瘡,不須過度擔心。痔瘡是良性疾病,不會惡化成大腸癌,但若出血症狀逾一周,仍應進行大腸鏡檢查,以利確診。「痔瘡不會演變成大腸癌,兩者致病原因不同。」國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雨農說,痔瘡形成主因,多因長期少吃蔬菜、缺乏運動、少喝水造成便祕,又合併久坐、久站,讓肛門四周靜脈叢壓力升高,導致血液循環不佳、靜脈曲張,結締組織鬆弛膨出,慢慢出現痔瘡,患者好發年齡為20歲以上。大腸癌感覺 一直想上廁所台安醫院外科部主任糠榮誠表示,大腸癌好發原因,常見有家族史或帶有致癌基因,若嗜吃鹽酥雞、熱狗等醃漬或油炸食物,加上長期喝酒,容易使腸道細胞病變、癌化。罹患大腸癌會感覺一直想要上廁所,就是裡急後重的感覺,但痔瘡不會如此。「痔瘡、大腸癌症狀相似,可以從出血顏色、頻率及出血量多寡等三項指標初步判斷。」陳雨農說,痔瘡出血是因肛門四周靜脈叢破裂造成,常在便祕後或吃完辛辣食物後引發痔瘡出血,血液顏色為鮮紅色,出血量可能較多;大腸癌的出血,可能是糞便帶血,也可能大量出血,血液顏色多為暗紅色或鮮紅色,出血較頻繁,且不管有沒有便祕、吃辣等,都可能一直流血。痔瘡不會變成大腸癌,但大腸癌症狀常被誤以為是痔瘡,糠榮誠說,大腸癌糞便帶血症狀為淡淡的血絲,因此一般人並不緊張,但痔瘡出血常是用噴的,會被嚇到。他曾收治一名20多歲男子,主訴有痔瘡問題,且貧血嚴重,他喜歡邊上廁所邊玩手遊,上廁所時間很久,痔瘡症狀時好時壞,沒想到,近日排便時痔瘡不斷噴血,甚至很難止血,不得不就醫接受手術治療。便血有時太用力 引起肛裂糠榮誠說,現在許多人只要排便流血就來看醫師,一問之下都是擔心罹患大腸癌,並要求做大腸鏡檢查,但檢查後幾乎都沒有罹癌,很多是痔瘡或大便太用力引起肛裂所致。痔瘡造成長期貧血,嚴重時恐引發心臟問題、影響造血功能,若痔瘡太大,會讓人坐立難安,影響走路、睡覺等生活作息。「國人排便習慣不佳,痔瘡就醫患者占門診患者約5至6成。」陳雨農提醒,痔瘡出血超過一周或服用痔瘡藥物超過兩周,症狀都沒改善,應進行大腸鏡檢查,進一步鑑別診斷。每天五蔬果 多喝水多運動陳雨農說,痔瘡不會引起大腸癌,但要遠離痔瘡,首要改善生活習慣,多運動、每天攝取五份蔬果、喝水2000cc,避免久坐、久站,排便時間不要太久,以減少腹壓;其次是搭配藥物治療,如果症狀未緩解,再進行手術治療。糠榮誠也提醒,上廁所切忌看書、玩手遊,降低痔瘡風險。預防大腸癌,糠榮誠說,國人飲食西化,並多吃鹽酥雞、熱狗、火腿等醃漬或油炸食物,若再合併飲酒,將增加罹患大腸癌機會,建議少吃加工及合成食物,多吃綠色蔬菜,以防腸道細胞病變、癌化,當有糞便帶血、裡急後重等症狀,不要誤以為是痔瘡,應進行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
-
2022-07-13 醫療.消化系統
宿便可達3公斤!醫師教6招改善便秘、宿便及預防大腸癌
宿便是許多民眾日常困擾的問題,除了站上體重計數字較不好看之外,其實也影響著健康。國泰醫院消化內科江技坤醫師呼籲民眾日常也要注意宿便對人體的影響,可透過生活型態調整進行改善,也可以尋求醫師協助,以減少糞便滯留過多造成健康危害的可能。 宿便竟可達3公斤或更多?!醫:人人都有,只是糞量不同。江技坤醫師表示,宿便每個人都會有,不論是1-3天一次正常排便、便秘、腹瀉,糞便經大腸到直腸然後排出,直腸排的會較乾淨,大腸過程較多曲折且有皺褶,時間較長或甚至到便秘的會更多些,差異在量的多寡,視個人情況較多的也可能約有3公斤左右甚至更多。 宿便雖每個人都會有,但是像便秘、大腸長出如小凹槽額外空間易卡糞便的「大腸憩室」等族群,量自然就會比較多,等同於身體累積的廢棄物、毒素較多,長期下來除了影響體重數字,腸道健康、腸道菌叢生態自然也更容易受到影響,人體集中於腸道較多的免疫力也容易受到波及,形成腸道慢性發炎、身體慢性發炎、甚至是大腸瘜肉、大腸癌的機率也會比一般人來得高。因此不論排便是否正常、便秘與否,都呼籲多重視透過日常生活及飲食習慣清潔宿便。6招改善便秘、宿便防腸癌,醫:上班族久坐不動是大忌。改善便秘、宿便,江技坤醫師建議應檢視日常纖維是否攝取足夠,高纖飲食有助排便更加順暢,宿便自然也較少。許多民眾常會和醫師表示「有阿,我平常都有在吃菜阿。」,但其實蔬菜的纖維量也視種類有所不同,像是綠花椰菜、菠菜、地瓜葉、空心菜等深綠色是較多也較為推薦的,而高麗菜、萵苣、娃娃菜等顏色較淺的普遍較少。 另外,水分攝取足夠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水分缺乏糞便自然也會較為乾燥,卡便的情況也較容易發生,建議每日至少20000c.c.,許多人一日根本喝不到這個量,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飲食方面也可以適度補充益生菌,幫助腸道菌叢健康,藉此改善。 除此之外江技坤醫師也建議養成運動習慣,有氧運動和重量訓練並行為佳,有氧運動可慢跑、游泳、單車、跳繩等,一周建議3次,一次30分鐘,若想進行溫和一些的也可以快走,時間延長到40-50分鐘。 重量訓練除了一般的仰臥起坐、伏地挺身等可間接幫助到腸道,也可以進行更直接影響排便順暢的深蹲,深蹲可訓練到骨盆底肌,此處肌肉發達自然也有利排便。不過最重要的是,挑一個自己喜歡、能接受、可以持之以恆、適合自己的運動,如此才能真的長期維持習慣。 相反的,應盡量避免久坐不動,久坐不動又缺乏運動,腸道也會變得緩慢不利排便,是普遍上班族便秘的大忌,這點也需留意。 改善宿便也可以尋求治療,避免自行用藥徒增風險!江技坤醫師表示,若真的自覺常便秘較嚴重、宿便可能較多,也可以尋求醫師協助,經檢查可透過藥物清除宿便,除了緩瀉劑、軟便劑、以甘油等方式灌腸外,也包括提供帶有膳食纖維的藥物幫助補充藉此改善,視個人情況及需求,選擇方向非常多,可與醫師討論。 不過相較之下,民眾日常自行使用各類藥物、保養品等試圖促改善排便就較不建議,除了可能吃下不明藥物增加對健康不可控的風險,可能傷腎、傷肝、增加其他疾病風險之外,也有可能吃到不具改善作用的營養品,徒增身命財產或實際財產的耗損風險。另外,若長期使用,也可能因身體形成依賴而失效,使得腸道真的「懶得工作」,當停下服用後便秘問題恐怕更加嚴重,建議還是尋求醫師協助並諮詢為佳。 排便異常等4情況盡早檢查,以利及早揪出腸癌及早治療!也提醒,若是有出現異常症狀,那就真的建議盡速就醫了,江技坤醫師指出,像是已經有一段時間排便習慣明顯改變,例如便秘變成腹瀉或腹瀉變成便秘,以及在沒有減重、節食的情況下體重不明減輕,時常有頭暈、疲倦等貧血症狀,或甚至出現血便,這些都是腸癌可能出現的症狀,特別是血便。建議作個大腸鏡檢查、糞便潛血檢查進行確認為佳。 《延伸閱讀》 .從7種大便看健康狀況 醫:4種情況應盡早檢查。 .痔瘡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醫推6類食物防痔瘡!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6-28 醫療.感染科
7旬婦腹腔驚見8公分大腫瘤? 豐原醫院:是放線菌感染
78歲紀姓老婦近三個月來,右下腹部時常感到疼痛,且疼痛部位摸得到逐漸增大的腫塊,擔心是癌症;經豐原醫院電腦斷層檢查,於右下腹盲腸旁發現超過8公分的類似腫瘤病灶,且侵犯鄰近髂肌,切片檢查後證實,為放線菌感染。豐原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張嘉麟表示,放線菌感染是種慢性、化膿性疾病,好發於頭頸部、胸肺部、與腹部骨盆腔;而在腹部放線菌感染中,迴腸與盲腸段乃其最好犯的區段。放線菌為人體口腔與腸道的共生菌叢,當口腔或腸道的黏膜完整性受損時,即有可能發生感染。隨著感染的進展,往往會產生顯著的肉芽腫、纖維化與膿瘍,並且廣泛地侵犯周邊組織,形成類似腫瘤的病灶。豐原醫院放射科醫師黃竣聖表示,迴盲段放線菌感染在影像上,被侵犯的腸道腸壁可見增厚,伴隨腸道旁顯著顯影增強的腫瘤樣病灶、發炎浸潤與膿瘍蓄積,往往和惡性腫瘤、發炎性腸道疾病等難以區分。黃竣聖提到,此案例在接受大腸鏡檢查未發現病灶後,為她進行電腦斷層導引切片,並在病理結果確認為放線菌感染後,施行經皮穿刺引流合併抗生素治療;一開始發現的8公分腹腔內腫瘤,在正確的診斷、搭配引流與抗生素治療下,患者的疼痛很快有了改善,右下腹的腫塊也逐漸縮小,後續影像追蹤時該病灶已達緩解。
-
2022-06-10 癌症.大腸直腸癌
無痛換水大腸鏡 揪息肉效果更好
51歲張姓男子因排便習慣改變,接受傳統大腸鏡檢查,發現一顆一公分的扁平息肉,因患者有心血管疾病使用抗凝血劑,擔心發生出血問題而暫緩切除。後來改以換水大腸鏡檢查,使用水切法順利移除這顆息肉,減少出血風險,並且在轉彎處再發現一顆1.5公分息肉,一併移除,降低息肉發展為大腸癌的機率。不少人接受傳統大腸鏡檢查,有腹脹、腹痛的經驗。由於傳統大腸鏡是使用充氣的方法將大腸鏡插入,容易造成病人腹脹、腹痛,而降低病人檢查配合度,進而減少長期進行大腸鏡追蹤的意願。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內科自101年開始執行換水大腸鏡檢查,不但能減輕檢查時的疼痛、腹脹狀況,還有助於提高大腸息肉的發現率,10年來已完成8000多例。多年的研究證實,患者接受換水大腸鏡檢查,無痛比率約61%,遠高於充氣大腸鏡的30%。除了減少疼痛外,因換水時可以將大腸內阻礙醫師視線的東西清洗乾淨,方便醫師觀察腸道狀況,因此增加息肉發現率,降低癌症發生機率;對於難發現及切除的扁平息肉,可透過換水大腸鏡檢查,讓不易發現的扁平狀息肉浮出,合併使用水切法在水下切除息肉,讓水帶走電燒時的熱量,減低切除息肉時對腸壁的傷害。大腸癌90%由腺瘤轉變而來,團隊研究發現,換水法大腸鏡與傳統充氣法大腸鏡相比,換水大腸鏡的腺瘤發現率為49.8%,充氣式大腸鏡的腺瘤發現率為37.8%,可以增加12%的大腸腺瘤發現率。每增加1%腺瘤發現率,即可減少3%大腸癌發生率。
-
2022-06-08 癌症.大腸直腸癌
50歲男血便以為「痔瘡出血」 竟是直腸腫瘤
1名50多歲男子有血便情形持續好幾個月,他原以為只是痔瘡出血,最近卻經常肚子痛,上廁所又解不出來,也頻尿,直到就醫後經大腸鏡檢查,發現元凶竟是直腸腫瘤,台中榮總嘉義分院指出,他母親也因直腸癌過世,加上他年輕時就是癮君子,大幅增加腫瘤演變成惡性機率,幸好已開始接受治療。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江世偉說,大腸直腸癌發生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若發現出現排便習慣改變、經常性腹痛、血便、上完廁所仍有想排便感覺等,應盡早檢查,如果有經常性腹瀉、便祕、大便變細、體重無故減輕、貧血,更是大腸直腸癌的高風險症狀,建議立刻就醫治療。江世偉解釋,第一期大腸癌視腫瘤侵犯的深度,可選擇用內視鏡或手術切除;第二、三期是以外科手術為主,後續病理狀況,給予輔助性化學治療;第四期大腸癌的病患,不用太早放棄或感到無助,透過化療搭配近年發展的標靶治療,可達到相當程度的疾病控制,大幅延長存活率。江世偉也說,大腸直腸癌蟬聯我國十大癌症之首,罹病者5%是先天性遺傳基因引起,大多數因後天環境中危險因子所引發,例如肥胖會增加10至20%罹癌風險、每天多吃100公克的紅肉或再製肉品增加12%罹癌風險,抽菸更會增加罹癌率及死亡率;大腸息肉若超過1公分以上,癌變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以上,若本身有大腸癌家族病史,罹癌風險會是一般人的2至3倍,呼籲50歲至74歲的民眾,每2年至醫院接受1次糞便潛血篩檢。
-
2022-05-0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你被大腸癌盯上了嗎?醫:出現6大警訊要注意,5大族群要當心!
想要做好防疫對抗疫情,除了勤洗手戴口罩之外,建立起自身的免疫力更是重要!今天就讓林凱信醫師,和大家介紹排毒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腸胃道,讓我們一起顧好腸胃道、提升免疫力。腸道的免疫系統佔人體總免疫細胞 7-8 成,若有發炎現象導致內膜增生,就會長出瘜肉,不過長瘜肉 就會得大腸癌嗎?林凱信醫師分享,大腸癌大多數是由腺瘤性瘜肉演變而成,這邊也列舉 5 個大腸癌容易找上門的族群,讓大家都可以替自己與家人朋友多留意。1.重度肥胖者2.有抽菸、喝酒習慣者3.愛吃紅肉、加工食品者4.有家族病史者5.五十歲以上的長者林凱信醫師也提醒,無論你是否為危險族群的其中一員,都務必要確實掌握以下的預防指南,並且定期篩檢,才能有效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唷!6招預防大腸癌一、減少吃「隔夜菜」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許多大腸癌友在罹癌前,會食用反覆加熱的剩菜剩飯,並且用餐時間不定時,破壞腸胃道菌叢數平衡,提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二、養成健康排便習慣注意排便時間是否落在 1 天 3 次到 3 天 1 次,上完廁所後也應該要多檢查糞便顏色與形狀是否異常。三、多吃高纖蔬菜少吃紅肉、加工肉品,並且多攝取纖維含量高的蔬菜水果,例如南瓜、花椰菜、橘子等,稀釋致癌物之外也能促進排便,減少致癌物與腸壁的接觸機會。四、定期篩檢、勤運動無論是否家族病史,都要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因為運動可以促進大腸蠕動,有效排出、代謝體內廢物,若你是 50 歲以上無症狀者,應每 5 年做一次全大腸鏡檢查,且每年做糞便潛血反應檢查。五、定期腸道淨化除了定期健檢,我們也能選擇透過腸道淨化療程,全盤性的了解腸胃道的狀態,例如消化吸收功能是否異常,或是腸內菌叢的生態等,定期排除腸道累積的廢物,確實守護腸道健康。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2-04-27 癌症.大腸直腸癌
血便以為是痔瘡!直到內褲一片血漬…才診斷發現是直腸癌四期
吳先生最近發現大便不順且帶有血便的情形,原以為是長期坐辦公室,加上運動量不足才造成的便秘,在太太脅迫下,半推半就前來看診。經大腸鏡檢查和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是第4期的低位直腸癌…過去,低位直腸癌,是大腸直腸癌手術治療中最困難的位置。困難之處除了因支配直腸的血流、淋巴來自三個系統很容易導致腫瘤的轉移,在解剖位置上,骨盆腔的空間更是狹窄,不像腹腔是具有可擴充性的操作空間。因此,若想要徹底清乾淨腫瘤,通常不大容易,尤其對骨盆腔較狹窄的男性患者或脂肪組織較厚的肥胖患者來說,難度更高。所以低位直腸癌的手術治療,不論是腹腔鏡微創手術或是傳統的開腹手術,因器材以及解剖位置的限制,光是要將直腸周圍的腸繫膜完整移除,就已經是件十分困難的工作。更不要提切除的腸段與腫瘤的邊界,必須要有相當的安全距離。3D-Ta TME低位直腸癌保肛新選擇近年來發展出經肛門直腸繫膜全切除手術(Ta TME),合併腹腔鏡手術及經肛門微創手術,使大部分直腸癌的病人可以保留肛門。由於手術部位靠近肛門,可以更近距離的看清楚腫瘤,也較不易傷及神經、血管或肛門括約肌,使肛門控制排便功能得以完整保留。除此之外,被切除的腫瘤可以直腸的傷口移除體外,腹壁上不需要有較大的傷口。而3D- Ta TME就是使用3D腹腔鏡來進行內視鏡經肛門全直腸繫膜切除術,不但可以有3D腹腔鏡改善傳統腹腔鏡缺乏立體視覺的問題,真實呈現手術內3D視野,提供更為精確的空間定位並且能更清晰顯露出解剖結構、血管及神經走向等,手術可以更精確操作,減少不必要的損傷及出血量提高手術的精細程度的好處,對於排便的反射以及性功能的保留都有顯著的提升,此外又可以增加精準縫合的效果,對於低位直腸癌的患者是一個新的選擇。大腸直腸癌的症狀:1、排便習慣改變:突發性便秘或腹瀉。2、糞便變細、排便次數增加。3、糞便有血或排出粘液。4、經常出現腹痛或絞痛。5、貧血:尤其升結腸癌的患者。6、未減肥但體重減輕。大腸癌以前好發於50歲族群,現在下降到45歲,20、30歲也不少見,以飲食西化,高油脂、高醣飲食有關,有不少患者也無家族史,加上有半數患者早期無症狀,建議50歲以上患者至少要做1次大腸鏡檢查提早發現、治療。
-
2022-04-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十大癌症之冠大腸癌 醫建議定期篩檢最高存活率達9成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大腸癌已連續14年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每年約有1萬多人罹患逾6千人死亡,醫生建議,定期篩檢早發現存活率最高可達9成,建議高風險族群,應落實定期篩檢。柳營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陳建宏表示,大腸癌早期症狀較不明顯,如持續出現排便有血、黏液便、大便變細、排便習慣改變、經常性腹瀉及便秘、體重減輕、常期慢性貧血等,如有以上症狀時應至醫院做進一步檢查。若有大腸癌家族病史、年紀偏長者、紅肉愛好者、有抽菸喝酒習慣、肥胖、發炎性大腸疾病患者等,更是罹患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平時應提高警覺並多加留意。他說,大腸癌會依據癌細胞擴散程度分成四期,若早期發現大腸癌,可經由醫師施以內視鏡手術切除,就能大幅提高大腸直腸癌存活。根據文獻指出,早期大腸癌經治療後5年存活率可達7到9成。陳建宏說,目前政府有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採用定量免疫法,不易像傳統化學法容易受含鐵食物干擾,能檢查出糞便表面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血液。因大腸癌腫瘤或息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血液會附著在糞便表面排出,透過糞便潛血檢查能幫助早期發現大腸癌或大腸息肉,若篩檢結果如陽性,則須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他表示,糞便潛血呈現陽性,一半的人有腺瘤性息肉,1/20的人有大腸癌,風險比平常人高出50倍。若每2年實施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陽性者不做大腸鏡檢查,整體死亡風險增加64%,呼籲陽性者應積極至醫院安排做大腸鏡檢查。此外,提醒民眾若安排大腸鏡檢查前,也須了解清腸重要性,透過低渣飲食、喝瀉劑,將腸道內糞便清理乾淨,以利醫師檢查與判讀;反之,若清腸不佳,不但會降低大腸病灶的偵測率,也會增加檢查時間與麻醉風險。陳建宏表示,民眾日常生活飲食應多吃綠色蔬菜、以白肉取代紅肉、避免吃加工食物,多做有氧運動,適當減重,最重要還是要定期篩檢,才能有效防治大腸癌上身。
-
2022-04-14 癌症.大腸直腸癌
8旬老婦腫瘤阻塞腸道難排便 金屬支架協助恢復
85歲陳姓老婦有大腸癌病史,近日因腹部疼痛脹大、排便不順而到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她的大腸腫瘤復發並阻塞腸道,醫師安排老婦接受大腸金屬支架手術治療,術後老人家可順利排便、不再腹脹,也恢復正常進食。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洪吉來表示,約20%的大腸癌病人常發生腫瘤阻塞腸道影響糞便排出,導致病人食慾減退、腹脹、排便困難等狀況。過去要解決這種困擾,大多以暫時性腸造口(人工肛門)處理,但缺點是容易產生側漏、異味,影響病人日常生活,也必須時時注意腸造口的清潔與照護,才能避免感染問題發生,但現在已可使用大腸金屬支架解決病人上述的窘境。他指出,大腸金屬支架與心臟支架相似,透過類似大腸鏡的方式將支架放進腸道,讓腫瘤不再堵住腸道,不僅不需要面對腸造口的多項問題,病人更能改善排便狀況,並可恢復飲食、補充營養,待體力充足後再接受手術治療處理腫瘤問題。大腸癌是國內常見的癌症之一,初期治療多有不錯成果,但到了晚期常因病情導致腹痛、腹脹、排便不順或出血情形,嚴重影響病人身體狀況。因此,日常生活除了要注意飲食均衡、多攝取高纖食物、戒菸酒之外,50歲以上民眾記得每2年做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若有異常一定要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致延誤病情徒增困擾。
-
2022-04-13 癌症.大腸直腸癌
為何大腸鏡檢查容易「被退貨」?醫曝原因:清腸不徹底
大腸癌及胃癌名列國內十大癌症,過去做大腸鏡檢查許多人容易「被退貨」,原因是未確實喝大腸清腸劑,導致大腸殘留糞便過多無法精準判讀;也有不少人因藥劑難下嚥、喝到吐掛急診,產生陰影不敢再做大腸鏡,更有人因此造成原本一公分左右的腺瘤,過幾年竟惡化成腺癌,引發癌症。男性長息肉比率 高於女性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朱光恩表示,大腸直腸癌於國內十大癌症死亡率排行居第三名,發生率則是第二名。以國際排名,台灣大腸癌發生率竟高居世界第一,每10萬人中45.1人得大腸癌。尤其50歲以上的民眾,終身罹患大腸直腸癌機率為7%。昕新智慧診所成立半年,完成三千例無痛腸胃鏡檢查,昨發表統計資料,當中740人檢查出有大腸息肉,檢出率為24.6%,大腸癌檢出率為1.9%。檢出大腸癌最年輕患者僅25歲,且長有三顆息肉。三千例健檢個案中,檢出28例癌症,其中大腸癌14例,當中有六例屬於原位癌(第〇期)。根據統計發現,大腸息肉有年輕化趨勢,小於50歲者有四分之一長有息肉,而男性發生息肉比率高於女性。息肉只怕惡化 建議切除朱光恩指出,大腸腺瘤性息肉起初可能是良性,但時間一久腺瘤恐變腺癌,只要及早發現,一律建議切除。但要做大腸鏡檢查前,受檢民眾須嚥下口感不佳的清腸劑,常發生忘記喝、吞不下或喝到吐掛急診,只要沒把腸清乾淨,檢查醫師仍無法看清楚,都會被「退貨」改天再檢查。朱光恩指出,大腸鏡檢查對民眾來說很辛苦,需要克服不適感,但又相當重要,即使只有一公分的腺瘤,無論管狀腺瘤、毛狀腺瘤都要切除,否則放著不理它,過五年、十年就會演變成腺癌,就像一顆「定時炸彈」,惡化只是時間問題。50歲以上 免費大腸癌篩檢 國民健康署提供50歲至74歲民眾,每兩年一次免費大腸癌篩檢,若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需進一步做大腸鏡追蹤。朱光恩建議,民眾符合四種情況需做大腸鏡檢查,包括50歲以上、有大腸癌家族史、出現血便等症狀及不明原因貧血,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近日國內疫情再起,許多人因此不敢出門餐敘,並自我設限不敢行動。但現在台灣的疫情跟去年五月完全不同,去年台灣遭遇的是Alpha病毒,且國人沒有打疫苗;而現在多數國人已打了二至三劑疫苗,已經有防護力,且現在台灣遭遇的是Omicron病毒,到目前為止,感染的人中,99.76%是無症狀或輕症。定期健檢 防疫也要防癌 洪子仁呼籲,民眾不要因為疫情而耽擱病情,防疫也要防癌,在後疫情時代的個人健檢策略,一般健檢項目可赴基層診所進行內視鏡、超音波等檢查,而電腦斷層掃描(CT)、正子斷層造影(PET)等需要重儀器的健康檢查,可前往醫學中心,進行健檢分流。昕新智慧診所設立住宿型腸胃鏡健康檢查,搭配新型清腸藥,口感酸甜,凌晨四點提醒服用,可增加清腸潔淨率從88.4%提升到95.1%,有助正確診斷。
-
2022-04-0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盍各言爾「痔」 便血知真相?
子曰:「盍各言爾志(「痔」)?」幾千年前,孔子與學生的對話,由今日醫學眼光來看,還真有其意義。用現代白話文說:「各位同學,來談談你們自己的痔瘡吧!」俗語說:「十人九痔」,凡是站立而行的動物,因為地心引力的關係,就容易有痔瘡之苦。狗貓等動物,四腳著地,肛門與嘴巴同處一個水平面,自然不容易有痔瘡出現。痔瘡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大便帶血,尤其有便祕,大便又粗又硬,常常造成肛門口(尤其是痔瘡)破裂出血。現代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久坐成為現代人的生活習慣,要沒有痔瘡也難。因此,大便出血,第一個診斷是痔瘡,但這一、二十年來,下這個診斷要很小心了。真相是:也許是飲食西化,肉食者多,也許是其他因素,而且對國人大便有血第一個要考慮的原因是是否得了大腸癌。近年來,大腸癌是台灣所有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大腸癌發現得早與否,影響預後很大。大腸癌發現得早,及早切除,預後很好。但如果發現得晚,轉移到肝臟或其他器官,就很難根治了,病人要接受化療很辛苦,與癌症抗爭,與死神拚搏。幾十年前陶聲洋部長、近年來豬哥亮等人均因大腸癌過世。早期發現大腸癌最正確的方法就是做大腸鏡檢查,但要清腸,要把管子由肛門插進去,在以前沒有全身麻醉的年代,病人叫苦連天,許多人視為畏途。近年來無痛麻醉發達,一覺醒來已經完成檢查,只是檢查前三天要吃低渣飲食,仍然不便。大便潛血檢查或抽血檢驗CEA(癌胚胎抗原)如果陽性,就一定非做大腸鏡不可,但如果陰性,也不能排除沒有大腸癌。古代西遊記中,孫悟空變成一隻蒼蠅跑到牛魔王肚子中作弄一番,證明自古以來人類就有這個想像能力,幾千年後隨著科技的發展,才有辦法實現,只是目前方法仍然不太理想。不管如何,將古聖先賢的書以現代醫學眼光重新審視一番,不僅可以在疫情緊繃之中,讓人輕鬆一下,同時也寓教於樂,了解不長眼睛的癌症,才不會顧此失彼。便便有血,以為是痔瘡出血而不注意,等到大腸癌腹脹腹痛,體重減輕才去求醫,通常都是末期,要付出的代價就太大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3-31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術後未追蹤 拖到肛門流血
大腸直腸癌為國內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術後追蹤不可忽視。一名住在金門的57歲女性患者,罹患第三期大腸直腸癌,經手術及電療、化療後,只需透過輔助性化療、定期追蹤,即可控制病情,卻因疫情不敢來台回診,拖延九個月直到病情惡化變為第四期,肛門、會陰部外流出血,一天需換三次尿布、無法坐著,腫瘤發展快速難再切除。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聖捷表示,患者術後仍有零星微小細胞,需透過化療消滅,但該名患者怕染疫而不敢回診,直到腫瘤變大、惡化到第四期後才回診,不僅前面治療功虧一簣,復發後腫瘤發展的更廣泛、快速。中華民國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理事長、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指出,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腺瘤息肉癌化造成,通常早期無症狀,若能及早發現、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發生。常見大腸直腸癌三大自覺症狀,包括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務必提高警覺。一旦發生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祕、體重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更是罹癌的高風險症狀。國健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二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楊純豪表示,糞便潛血陽性者,需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若無追蹤,罹患大腸癌風險將增加。大腸直腸癌成因,包括家族遺傳病史、飲食習慣及健檢意識低落,建議民眾仍要定期篩檢。隨著醫療基因分子診斷進步,包括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等治療多元,且部分有健保給付,鼓勵民眾確診四期也不要放棄。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表示,大腸直腸癌患者約二成與家族遺傳、基因有關,其餘八成與年齡、肥胖及飲食、生活習慣等有關。蔣鋒帆呼籲,民眾應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維持穩定作息,即使無症狀,也應於50歲後每二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高風險群更應提早做大腸內視鏡檢查,遠離大腸癌危害。
-
2022-03-30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術後未追蹤 9個月後肛門流血膿
大腸直腸癌為國內十大癌症之首,術後追蹤更不可忽視。57歲的女性患者居住金門,確診第三期大腸直腸癌,經多次電療、化療及手術切除腫瘤,原只需要透過輔助性化療、定期追蹤,即可控制病情,因為新冠肺炎不敢來台回診,拖延9個月病情惡化變到第四期,甚至肛門、會陰部外流出血膿,一天需換3次尿布、無法坐著,腫瘤發展快速難再切除。收治上述個案的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聖捷表示,患者術後仍有零星微小細胞,需透過化療消滅,該名個案怕染疫而不敢回診,直到腫瘤增大、惡化到第四期後才回診,不僅前面治療功虧一簣,復發後腫瘤發展地更廣泛、快速。中華民國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理事長、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指出,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腺瘤息肉癌化造成,通常早期無症狀,若能及早發現、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發生。常見大腸直腸癌3大自覺症狀,包括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務必提高警覺,如果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更是高風險症狀。受疫情影響民眾篩檢意願降低,張世慶透露,近2年觀察,臨床上有2成患者治療延誤,常拖到出現嚴重病灶而送急診,像是腸道阻塞與破裂,進而發生嚴重腹膜炎,雖可以透過緊急手術,但仍有30%死亡率、50%機率發生併發症,且術後1周為關鍵期,年紀較大患者若無法控制住敗血症,恐增加免疫風暴、體內產生抗藥性等,預後狀況不佳。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楊純豪表示,108年新確診大腸直腸癌就有1萬7302人,與109年相比,110年少篩檢出680位大腸直腸癌患者,健保統計大腸癌手術109年相較108年減少5%,但我國預測新確診數尚未達高峰,代表因疫情影響篩檢率。國健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楊純豪表示,糞便潛血陽性者,需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若無追蹤,罹患大腸癌風險將增加。大腸直腸癌成因包括家族遺傳病史、飲食習慣及健檢意識低落,建議民眾仍要定期篩檢,且隨著醫療基因分子診斷進步,包括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等新型態治療多元,都有不錯治療效果,且部分有健保給付,鼓勵民眾確診四期也不要放棄。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表示,大腸直腸癌患者約2成與家族遺傳、基因有關,其餘8成與年齡、肥胖及飲食、生活習慣等有關,呼籲民眾應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維持穩定作息,即使無症狀,也應於50歲後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高風險群更應提早做大腸內視鏡檢查,遠離大腸癌危害。
-
2022-03-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貧血只吃鐵劑治療,可能延誤大腸癌診斷!預防腸癌的3個重要提醒
我曾經有一位三十多歲的女性病患,她是一般上班族,因為子宮內膜癌就診,婦產科檢查出她帶有HNPCC家族突變基因,將她轉到我的門診檢查。結果,大腸鏡一做,發現了大腸癌。 大腸癌切掉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都好了,事隔五年定期追蹤做電腦斷層時,發現了胰臟癌。也就是說,她因為家族基因得到三種癌症,但不是轉移,因為三個癌症都是原發,幸好早期發現,多是第一、第二期,存活率比較高。這是病人自己有健康意識,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例子。現在她活過了十五個年頭,至今生龍活虎,差不多五十歲了。 早期篩檢的好處,需要不停宣傳。國人比較常罹患的大腸直腸癌,五年存活率零期大概百分之百,一期大概九三%,二期大概八二%,三期大概六九%,四期大概十二%,早點治療的效果真的很不錯。 之前政府一直推廣有家族病史的人免費做大腸鏡,我有位病人沒有任何症狀,單純因為女兒罹患大腸癌這個家族史前來接受檢查,結果發現直腸癌,檢查後就切掉,至今十多年沒有復發。她的女兒是三十多歲時得到大腸癌,只是發現得太晚,開刀發現淋巴腺三十八顆腫瘤中就有三十七顆是陽性,後續治療的難度完全不同。 根據國家提供的糞便潛血篩檢數據來看,固定兩年做篩檢的人口只有四○%,五十歲以上接受篩檢的人口只有六○%,很多人不在意早期篩檢。其實當篩檢比例達到六○%,癌症死亡率可減少三六%。而且經由篩檢發現的大腸癌,大概七成以上都是早期,第一期、第二期或是零期的,第四期大概只有七%,如果是一般非定期篩檢的病人,發現大腸癌第四期的比例高達二○%,甚至二五%。 以篩檢比率來說,目前還有四成的空間要努力。如果四十至五十歲的人都能接受糞便潛血的定期檢查,有家族史的人再提前檢查,相信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會再降低。 發生率第一名的大腸癌 從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二○一六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是世界第一,每十萬人口有四十七個大腸癌症患者,超過第二名韓國的四十五個;健保署的統計資料則是第五名。儘管人數有點出入,但台灣大腸癌發生率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五名,還超過美國。 大腸直腸癌死亡率僅次於肺癌、肝癌,排行第三,也是健保推行早期篩檢四大項目之一。有人將大腸直腸癌稱為富人病,通常是吃得太油膩,造成膽固醇和血脂肪太高,換句話說,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尤其是紅肉攝取量大增,加上青菜吃得少,運動少,以及抽菸又喝酒。 現代人不知不覺攝取過多的醃肉、加工肉品、毒油等,尤其外食族很難控制或了解商家用油品質,有些店家使用回鍋油,油都變黑了,形成過氧化物的自由基,這是一種致癌物質;除此之外,我也建議盡量不要食用再製品。 美國政府曾委託一位教授研究牛肉與疾病的關係,發現牛肉所含的油脂形成的脂肪膽固醇進入人體,在大腸中的細菌分解後,會產生一種致癌物質,攝入膽固醇脂肪愈多,得到大腸癌的機會愈大,因此他的結論是建議不要吃牛肉。 喝酒也會引起大腸癌,尤其是啤酒。酒一進入體內,酒精去氫酶會分解成乙醛,再被醛去氫酶分解成乙酸排出去,乙醛對大腸是有毒性的。大部分的乙醛去氫酶存在肝臟及小腸,較少在大腸,所以酒進入人體在小腸就大部分消化掉了。一般人喝啤酒都是大杯、大杯喝,一下子沖到直腸去,因為量大、沖下去的速度快,大腸的乙醛去氫酶量少,乙醛因而堆積在大腸,容易誘發大腸癌,所以喝酒、抽菸都可能引發大腸癌。 要預防大腸癌,建議多吃益生菌,有助於抑制大腸內有害細菌,減少致癌物的產生。 家族性病史與遺傳基因 大腸癌患者有少數屬於家族性大腸瘜肉症,比例約一%,就是患者腸子裡大概有上百顆大腸瘜肉,這類病人帶有一種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基因。帶有APC基因者,可能十多歲開始長瘜肉,所以有這樣家族史的人,一定要提早做大腸鏡檢查。 如果置之不理,根據統計,大概三十八歲左右就會變成癌症,建議在二十歲左右先做大腸鏡檢查,確定有多發的瘜肉後,做全大腸直腸切除與迴腸袋肛門吻合術。研究顯示,如果不治療,可能四十三歲前後離世,所以我建議要早一點檢查、治療。 我有位病人就是家族性大腸瘜肉症,十幾歲時確診。她兩位哥哥都做了手術切除。我們等她二十多歲時做大腸直腸切除術及迴腸袋肛門吻合術,至今已經二十多年,預後很好。 家族史的大腸癌有好幾種,其中一種HNPCC,就是遺傳性非瘜肉性大腸直腸癌。如果兩代當中有三個人得到大腸直腸癌,兩個人是一等親,三人之中有一位小於五十歲,就可稱為HNPCC家族。這種癌症比較早發,後來發現其他癌症也和這個基因有關,是基因修復錯誤所產生。 除了大腸直腸癌症外,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胃癌、腎臟癌、胰臟癌,甚至腦癌,都可稱為HNPCC家族相關癌症,也都有相同的基因突變,現今有新的Bethesda Guideline,可謂廣義的HNPCC家族。如果檢測出帶有這種基因突變,一生中得到大腸癌的機率是八成,也有可能罹患其他癌症。 美國有位醫生在小鎮執業時,一位婦人前去看病,每次都提到她將來會死於大腸癌。醫生覺得很奇怪,她怎麼可能知道?於是問她:「你怎麼知道自己會得病?」她回覆:「因為我家族很多人都死於大腸癌,所以我覺得自己也會死於大腸癌。」 由於這位患者反覆宣稱自己是癌症家族的一部分,醫生開始朝遺傳性癌症潛心研究,終於發現HNPCC基因和癌症的關係。後來遂以醫生的名字亨利.林奇(Henry Thompson Lynch),將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綜合症稱為林奇氏症(Lynch Syndrome)。 定期檢測的重要性 大腸鏡是診斷大腸直腸癌比較精確的方法,用糞便篩檢則相對經濟,篩檢結果有問題,再做大腸鏡。不過糞便篩檢並非百分百沒問題,有時會出現少數偽陽性及偽陰性,所以提倡五十歲以上至少做一次大腸鏡,若在照大腸鏡時發現瘜肉,可直接切除。 大腸癌在五十至六十五歲之間是發生的高峰期,現在健保給付糞便潛血篩檢是五十至七十四歲,每兩年做一次。五十歲做一次大腸鏡,如果沒有問題,以後五到十年做一次;假如發現瘜肉,就要再提早一點。一般來說,大腸癌約九五%都是從瘜肉轉變而來,如果增生性瘜肉是良性的,不需切除;如果是腺性瘜肉,建議拿掉,以防將來變成癌症;絨毛性瘜肉是最容易變成大腸癌,有時會長得大一點,愈大代表惡性機會愈高;其次則是腺性瘜肉。 我有一位病人沒有任何症狀,因為做婚前體檢而發現大腸癌,手術切除至今十五年,育有兩個小孩,身體狀況安好,保持定期追蹤。所謂真正的早篩就是希望在沒有症狀之前發現病況。 那麼有哪些症狀時要提高警覺、盡早就醫檢查呢?以左側大腸癌來說,因為離肛門近,一出血就會發現,痔瘡的血是鮮紅色,如果是暗紅色、帶黏液的血,或糞便裡面有血,多半是大腸出血。 癌症長在左側大腸會刺激直腸,患者會一直想大便,可是如果腫瘤大到引起阻塞,則有一種解不出大便的感覺,我們稱為「裡急後重」,就是想大便又解不出來。左側大腸癌是痛在下腹,右側大腸癌通常痛在上腹,痛的位置不一樣。左側大腸癌的大便習慣改變、出血症狀會比較明顯。右邊大腸癌因為出血經過很長一段距離,排出來已經看不見,肉眼不容易判斷,只有檢驗大便會有潛血,因為這種出血是長期慢性流失,會產生貧血症狀。很多右側大腸癌的病人,容易全身疲倦、頭暈、臉色發白,檢查後才發現貧血,但有時會誤以為是缺鐵性貧血,長期服用鐵劑反而延誤了治療。 此外,十二指腸潰瘍也會造成貧血、大便潛血及上腹痛,所以這些症狀很容易誤以為是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如果這個時候照胃鏡,患者正好又有潰瘍,很可能誤診為十二指腸潰瘍、消化性潰瘍。 所以我們一直宣導,貧血一定要做大腸鏡,不能只做胃鏡或者給予鐵劑治療貧血,如今這種延誤診斷的現象已經愈來愈少。同時,右邊大腸因為比較寬,腫瘤要長得比較大才會產生阻塞現象,診斷時多半可以摸到硬塊。右側大腸癌的常見症狀有:摸到腫塊、消化不良、上腹疼痛、貧血,還有大便潛血,這些都是必須注意的狀況。 活下來需要更多的信心和準備 我有一位病人,八十歲時檢查發現罹患乙狀結腸癌,因為肝臟已有多處轉移,外科無法切除,改用標靶及放射治療大腸癌部位。三個月之後,因為肝臟還是沒辦法切除,繼續用放射治療肝部病灶,並施打標靶藥物。現在有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能夠精準照射,照完之後三個月評估發現,還是無法切除,再打三個月的標靶,前後超過九個月。九個月之後評估發現腫瘤縮小了。於是我們決定把大腸切掉,肝臟也切三塊下來,結果大腸和肝臟切下的標本,統統找不到癌細胞了。 這是一個奇特的案例,患者剛就醫的時候,沒有辦法切除肝轉移的大腸癌,療程結束卻完全不存留癌細胞。在以前年代,八十歲的老人家根本不敢想像又做化療又做放療,尤其是這位老先生外形瘦瘦小小的,居然能夠撐過放療、化療和大手術,真的是非常配合。至今開完刀兩年多了,沒有復發。 我在看診時,常常遇到許多病人提出治療之外的疑問,像是醫療費用。年輕時買保險的確有幫助,譬如防癌險和實支實付型的醫療險。 會這般建議是因為,癌症治療費用昂貴,很多新的治療及藥物並不在健保給付範圍之內,或是有給付時間的限制。我有一位大腸癌症病人發現肝、肺轉移,因為早年買了較周延的保險,每次住院有六萬元醫療給付,各項治療及藥物的使用較不受限制,如此活了八年,幾乎是與癌共存的境界。一般人如果沒有醫療險,就不太可能負擔這麼久的藥物治療。 此外,人工肛門也是很多患者的疑問,害怕做,有時候又不得不做。事實上人工肛門很好照顧,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恐怖。很多病人做完人工肛門照樣上班,幾十年都沒有影響,每天只要灌一次腸就好,比有些人便祕還好解決。 有些人因為誤解、不了解,堅持不接受治療,導致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甚至性命難保……我真心希望大家能接受醫生的建議,不要因為害怕而錯失治療良機。 大腸直腸癌3個提醒 提醒1:有家族史且有基因突變者,二十歲時就要注意,可能衍生出不同的癌症。提醒2:大腸鏡是診斷大腸直腸癌比較精確的方法,糞便篩檢相對經濟實惠。提醒3:貧血也可能是大腸直腸癌症的病徵之一,勿掉以輕心。 (本文摘自《如果不是那一次檢查,我已不在人世:贏得十倍存活率的癌症真相》,今周刊出版,林肇堂, 邱文祥, 陳昭旭, 陳晉興, 陳瑞裕, 康仲然, 黃俊升, 楊培銘, 賴瓊慧, 饒樹文, 黃亞琪著)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脂肪肝恐致肝癌!醫師建議:多做4件事,遠離罹患癌症的可能.抑鬱症真是可怕惡魔!苦苓:那時唯一念頭是要怎樣尋死,才能讓妻子拿到全部保險金.攝護腺手術容易出現低體溫!骨科、泌尿科手術特別要注意,「這樣做」避免併發症發生
-
2022-03-1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大號完擦到衛生紙全白才乾淨?醫:擦太乾淨反而會有這症狀
一名網友表示,每次上完大號,擦屁股都擦不乾淨,常常一擦就是「1小時」,困在廁間很痛苦,甚至有時褲子脱下來時,發現有「糞液」殘留在內褲上,以為是大便沒大乾淨,但蹲了廁所卻還是上不出來,很是困擾。台北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孫文俊表示,「上完大號不用擦太乾淨,反而變成肛門搔癢症。」從便便擦不乾淨 看出身體警訊該名網友排便後一直擦不乾淨、甚至平時還有糞液流出,是否代表身體傳出警訊?對此孫文俊表示,以兩大方面來看,第一可能是糞便沒有排乾淨,也會有「裡急後重」之感,這有可能是蔬菜纖維攝取太少,引發便秘,也有可能是吃太多刺激性食物,使糞便水水軟軟的,從肛門口流出,或者是走路時肛門受到摩擦,就會看到底褲有糞液殘留,不過嚴重則可能是因瘜肉、腫瘤導致,才會呈現一直想排便卻上不出來,建議民眾可以進行大腸鏡檢查。第二,其實肛門內的皺褶面非常多,或者有些人肛門週邊會有許多體毛,這都會造成糞便殘留,因此擦不乾淨是很正常的,不過孫文俊認為,拿衛生紙一而再、再而三地擦拭,追求「衛生紙全白、沒有一點顏色殘留」是不切實際的,過度的清潔會使肛門乾燥進而搔癢,一旦發癢用手抓撓,反覆交替反而會讓肛門抓破受傷,甚至會引發感染。另外,痔瘡或是肛門廔管因分泌物會流出,也會導致肛門有不乾淨之感,建議要就醫檢查,接受治療。最佳清潔肛門方法 免治馬桶、純水濕紙巾孫文俊表示,如果擔心衛生紙清潔效果不高,最佳建議使用免治馬桶;也可以使用濕紙巾,但是不要含有其他的添加物(例如:酒精),可用純水的濕紙巾減少肛門受到刺激;如果身邊沒有濕紙巾、免治馬桶,只有衛生紙,可以將衛生紙沾水進行擦拭。孫文俊強調,擦拭時只要擦2-3次確認沒有大量糞便殘留就好,維持清潔就可以。針對肛門保健,孫文俊表示,飲食必須注意,尤其便秘患者,若排便過度出,還可能會造成肛門撕裂傷,因此要補充足夠水分,以及足量的蔬菜和水果。正常的排便頻率是1天3次到3天1次,如果過度頻繁(腹瀉),或是超過三天才排便,會造成肛門口排便受到壓力比較大,導致流血、紅腫、疼痛,因此也可以攝取益生箘,或洽詢醫師開立軟便藥、瀉藥等。(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大便黏馬桶是大腸癌徵兆? 想太多!可能是這2個壞習慣害的 ·如廁後要用衛生紙or溼紙巾擦? 專家解答「正確擦拭方式」
-
2022-03-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8成腸癌都是亂吃惹禍!營養師公開「防癌食物清單」:都是冰箱常備菜
經濟的起飛、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加上食物取得便利以及飲食西化之影響等,癌症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名已39年;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告,台灣腸癌的發生率逐年增加,自民國95年起腸癌罹患率位居全國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罹患腸癌 8成與生活習慣有關高雄市立聯合醫院營養室營養師趙美玲表示,腸癌症狀常與腫瘤的生長情形及位置有關,約有20%是和遺傳、基因等因素有關,其餘80%是與(1)高油脂飲食、(2)低纖維攝取、(3)肥胖、(4)缺乏運動、(5)吸菸、(6)生活習慣等有關。 均衡飲食6大類食物 跟著「我的餐盤」吃在飲食保健上,基本就是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趙美玲營養師建議,可搭配國健署推廣「我的餐盤」,多選用全榖雜糧類,每天至少佔有1/3的天然新鮮蔬果,增加膳食纖維與植化素之補充;在蛋白質部分,可優先選擇植物性或脂肪含量較低的優質蛋白質食物,如:黃豆及其製品、魚,海鮮、瘦肉等,並避免油炸和過度加工過的食物(如:油炸、加工製品、肥肉、動物外皮等)。在烹調方面多選用清蒸、水煮、川燙、少醬料;水分的補充建議至少每公斤體重30ml,維持良好生活作息,如:培養運動習慣、規律排便),才能遠離疾病的風險。 預防腸癌上身 良好飲食概念+生活習慣不可少 若要預防腸癌,保健從日常開始,趙美玲營養師提醒,每天攝取足夠的蔬果,至少滿足「三蔬二果」之概念,亦可搭配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如:糙米、五穀、地瓜、南瓜等,以原形食物取代加工製品;烹調選購技巧採清蒸、水煮、少油炸、少醬料,且維持理想體重,並養成運動的好習慣,每天累積至少30分鐘(如:慢跑、走路等),適量飲酒,不抽菸,才能「腸」保健康。(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大腸鏡檢查正常,仍罹大腸癌? 專家揪「關鍵原因」:小心大腸間隔癌 ·大便7種形狀觀察身體健康! 肝膽腸胃科權威示警:「加上1情況」罹大腸癌風險狂飆
-
2022-03-03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篩檢追蹤跌2成 醫師憂:2年後大腸癌死亡率恐增!
新冠疫情降低民眾接受癌篩意願,連帶影響大腸癌篩檢、追蹤。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去年相較2019年,大腸癌篩檢人數減少22%,篩檢出大腸癌人數減少1100人,醫師警告,若已是糞便潛血陽性患者,沒有做大腸鏡追蹤,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呼籲民眾若拿到陽性報告,應在3個月至半年內做大腸鏡檢查,遠離大腸癌風險。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指出,根據癌症篩檢資料庫,大腸癌篩檢相較2020年減少19.4萬人,等於約680位大腸癌患者「待」被找出。疫情影響陽性個案轉介率下降,去年大腸癌篩檢陽性個案追蹤率,相較2020年下降6.4%。台灣大腸直腸癌篩檢計畫主持人、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醫師表示,各國癌症篩檢率無法提升,民眾擔心到醫院增加新冠肺炎確診風險、支出PCR費用,但根據美國統計,死於心血管、呼吸道疾病或癌症等慢性病比新冠肺炎更多,台灣也沒有例外。邱瀚模表示,若在去年3、4月已拿到糞便潛血陽性報告,但遲遲未到醫院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至今罹患大腸癌機率增加3成,若超過1年以上罹大腸癌機率增加2倍,意指去年本來只是0期、1期,拖到現在才診斷,有3倍的機會變成1期、2期。不過大腸癌存活率0期至4期差異大,無論診斷出哪一期,都比晚期好。邱瀚模指出,以五年存活率來看,確診0期為99%、1期93%、2期83%、3期69%、4期14%。透過糞便潛血篩檢,有一半甚至六成機率都是0期、1期,就算篩檢出2期、3期,存活率仍比4期高許多。邱瀚模提醒,大腸癌0期、1期幾乎無症狀,2期、3期症狀才會出現。如果腫瘤長在遠端大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因是大腸後半段,大便水分慢慢被吸乾、成形,容易產生摩擦,也距離肛門較近,容易看到流血,以及阻塞造成肚子痛、大便出不來症狀。若腫瘤長在近端大腸(升結腸和橫結腸),屬於大腸前半段,邱瀚模說,這時大便水份量仍高,不會出現阻塞等症狀,除非腫瘤大到流血,導致貧血、頭暈、走路會喘等,才透過檢查發現大腸癌,不過這時多半已3期、4期。且容易長在近端大腸的「鋸齒狀腺瘤」,如果惡化到3期,生長速度會加快,預後也比一般腺瘤造成的大腸癌更差。邱瀚模指出,近年觀察到大腸癌病人,也有新陳代謝異常、高血脂、肥胖、高齡化等因素,此外近端大腸癌病患也越來越多,發生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但近端大腸癌與遠端大腸癌比率,30、40年是二比八,如今已變成四比六,不可不慎。而糞便潛血檢查就是專門偵測肉眼看不到血的檢體,呼籲民眾沒看到出血不代表沒有癌症,有8成機率可以提前篩檢出。經分析,2021年透過糞便潛血檢查,發現3萬1611人為癌前病變及2191人診斷為大腸癌,篩檢人數男性為46.6萬人、低於女性61.5萬人,但男性大腸癌發生率又高於女性1.5倍。邱瀚模表示,近年也發現年輕大腸癌、45至49歲比例有上升趨勢,將評估癌篩年齡是否需調整。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指出,國民健康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透過定期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異常,早期接受治療,以阻斷癌症的發生或惡化。糞便潛血檢查沒有侵入性且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只要帶健保卡就近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領取採便管,就可在家輕鬆採集檢體後送回醫療院所作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