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3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大腸桿菌
共找到
162
筆 文章
-
-
2020-10-31 新聞.食安拉警報
食藥署開罰10知名超商超市!大腸桿菌超標、營養標示不符
外食族當心了,食藥署今年進行冷凍冷藏調理食品大稽查,揪出12件違規,統一超商、頂好、全聯都在列,以大腸桿菌超標最多,全家便利商店則是便當營養標示與實際不符挨罰。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7月至8月間啟動「市售流通冷凍冷藏調理食品稽查專案」,針對全台190家超市、量販店、便利商店及外帶店等冷凍冷藏調理食品販賣場所進行查核,今天公布稽查結果。食藥署指出,本次稽查共抽驗290件冷凍冷藏調理食品,檢驗微生物衛生標準,12件冷凍冷藏調理食品初抽驗不合格,以大腸桿菌群超標占大宗,其中3件經限期改善複抽驗後仍不合格,均開罰。頂好超市共2款食品違規,包括「陶爸爸手工韭菜水餃」被驗出大腸桿菌超標,限期改善再驗仍超標,另一款「熟鍋貼」則是初驗大腸桿菌群超標、複驗合格。全聯超市的「帕瑪奶香培根義大利麵」初驗生菌數超標,「滷味拼盤」初驗大腸桿菌群超標,而「米漢堡三杯猴頭菇」初抽驗生菌數超標,複驗不僅生菌數超標、大腸桿菌也超標。統一超商的「高雄空廚青醬蛤蜊義大利麵」、生機店聖德科斯的「番茄義大利醬」、知名有機食品店里仁的「鮮蔬米漢堡」、台南多那之麵包「鮮蔬烤雞三明治」、高雄俗俗的賣生鮮超市「手工熟鍋貼 」,初驗均發現大腸桿菌群超標。台中領好超市的「雙寶雞」大腸桿菌群超標,初驗、複驗均不合格;雲林省錢超市「冷凍韭菜豬肉水餃」則是初驗生菌數超標。此外,這次稽查專案中也抽驗11件便當類包裝食品的營養標示,發現4件營養標示與實際狀況不符,包括全家便利商店的「泰式打拋豬飯」、「健身G肉餐盒」以及北投「來來超商」的「蠔油牛肉燴飯」、「蕃茄培根蛋炒飯」均違規。食藥署指出,上述違規產品一共依法開罰新台幣16萬元,也呼籲民眾選購冷凍冷藏調理食品時,應挑選環境乾淨、整潔及商譽良好的店家,所購買的食品應注意色澤及氣味是否正常並應注意產品貯存溫度(冷藏攝氏7度以下,冷凍負18度以下),購買後應盡速食用完畢,以避免常溫下細菌過度滋生。
-
2020-10-30 新聞.生活用品毒害
你愛吃的在榜上?微波熟食菌超標、健身餐脂肪高於標示
衛福部食藥署稽查290件市售冷凍冷藏調理食品,結果發現12件不符合衛生標準,大腸桿菌超標為最大宗,統一超商、頂好、全聯都在列。另有四款便當不符合營養標示標準,包括全家便利商店的泰式打拋豬飯和健身G肉餐盒,上述違規共開罰16萬元。(完整名單:https://reurl.cc/pyoKzZ)食藥署指出,本次稽查檢驗微生物衛生標準,有12件冷凍冷藏調理食品初抽驗不合格,以大腸桿菌群超標占大宗,其中3件經限期改善,複抽驗仍不合格。這12件冷凍冷藏調理食品食品如下:頂好超市:「陶爸爸手工韭菜水餃」大腸桿菌超標,複驗仍不合格。「熟鍋貼」初驗大腸桿菌群超標、複驗合格。全聯超市:「帕瑪奶香培根義大利麵」初驗生菌數超標,複驗合格。「滷味拼盤」初驗大腸桿菌群超標,複驗合格。「米漢堡三杯猴頭菇」初抽驗生菌數超標,複驗生菌數和大腸桿菌均超標。聖德科斯:「番茄義大利醬」初驗大腸桿菌超標,複驗合格。里仁:「鮮蔬米漢堡」初驗大腸桿菌超標,複驗合格。統一超商:「高雄空廚青醬蛤蜊義大利麵」初驗大腸桿菌超標,複驗合格。台南多那之麵包:「鮮蔬烤雞三明治」初驗大腸桿菌超標,複驗合格。高雄俗俗的賣生鮮超市:「手工熟鍋貼 」,初驗大腸桿菌群超標,複驗合格。台中領好超市:「雙寶雞」初驗大腸桿菌超標,複驗仍不合格雲林省錢超市:「冷凍韭菜豬肉水餃」初驗生菌超標,複驗合格。便當類包裝食品的營養標示與實際不符有4件:全家便利商店:「泰式打拋豬飯」蛋白質、飽和脂肪及糖含量超出標示誤差允許範圍。「健身G肉餐盒」飽和脂肪含量超出標示誤差允許範圍。北投來來超商:「蠔油牛肉燴飯」蛋白質及糖含量超出標示誤差允許範圍。「蕃茄培根蛋炒飯」飽和脂肪含量超出標示誤差允許範圍。食藥署提醒,民眾選購冷凍冷藏調理食品時,應挑選環境乾淨、整潔及商譽良好的店家。購買食品應注意色澤、氣味是否正常,並應注意產品貯存溫度為冷藏攝氏7度以下、冷凍攝氏零下十八度以下,購買後也應盡快食用完畢,以避免細菌過度滋生。
-
2020-10-30 新聞.健康知識+
舊筷子用久了會致癌?健康用筷5要點,你用對了嗎
“筷子?我家十幾年沒換,怎麼不能吃飯呀!”生活中許多人對家裡使用多年的老物件很有感情,雖說勤儉節約是優秀的傳統美德,但有時候過度“節約”就不是一件好事了。就比如今天我們要說的筷子!筷子到底用多久需要更換呢?按照“筷子沒用斷就不換”的“老母親式”標準,估計很多人家裡的筷子至少是用了一年以上的。有研究對餐館使用三年以上的木筷進行菌落計數,發現一根筷子上有上萬個細菌。當然這些細菌都不致命就是了。然後有人就說,現在很多餐廳都用一次性的筷子,根本不用擔心細菌問題。那麼,就算逃得過餐館的筷子,逃不過自家的筷子。自家的筷子從開始使用的那一天起,每次的搓洗都會給筷子的表面留下裂痕,這些裂痕裡面就會積聚食物殘渣甚至油污。更糟糕的是,如果洗完的筷子沒有及時晾乾,殘留的水漬很容易讓筷子成為微生物繁殖的溫床。使用時間越長,筷子的裂痕機會越深、越多,對微生物的容納能力也就越強;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幽門螺旋桿菌甚至黃曲霉菌出現的概率也就越大。有些人可能會說,我們家每週都用沸水燙筷子或者會用消毒櫃給筷子消毒。但需要注意的是,用沸水燙筷子要起碼超過15分鐘才有滅菌效果。而舊筷子已經有裂痕了,消毒完後,也還是容易滋生細菌。因此建議:如果你家使用的是竹筷、木筷,3至6個月就要更換一次。滋生“黃麴毒素”致癌?“筷子用久了會滋生各種黴菌,輕者可能導致感染性腹瀉、嘔吐等消化系統疾病。嚴重發霉的筷子會滋生黃麴毒素,該物質已經被廣泛認定可誘發肝癌。”“黃麴霉污染,毒性還是砒霜的68倍!”像這樣聳人聽聞的消息,你肯定轉發過,而實際上並非如此:筷子長黴是比較常見的,尤其是在潮濕的梅雨季節。你不用太擔心,因為黴菌是自然界最常見的微生物之一,絕大多數黴菌並不會影響人類健康。比如大家經常說的雨後泥土的芬芳,其實很大程度上是空氣中漂浮的黴菌孢子的味道。食品儲藏過程中的黴菌污染會導致腐敗變質,但它們並不直接危害人類健康。而黃麴霉是一種黴菌,它產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條件。比如20多度的溫度,潮濕的環境,合適的營養。黃麴霉最喜歡的食物是大米、小麥、玉米、花生等,一般筷子上不會有這麼豐富的營養,想產生毒素,挺不容易。各類筷子的特點竹筷子、木筷子:使用時間長了容易變形開裂,表面磨損比較明顯,受潮易發霉。如果顏色變深,多數是因為油滲進去了,並不等於壞掉了。過去為了美觀,常常塗漆,現在很少。一次性筷子:餐館和外賣用的居多。近年來環保意識加強了,竹的較多。由於加工門檻低,價格便宜,有些能聞到刺鼻的味道,甚至看到霉點。塑料筷子:小餐館和食堂用的比較多,密胺材質為主。容易清洗,不易長黴,缺點是韌性不足,容易摔斷,受熱易變形。金屬筷子:多數為不銹鋼或其他合金材質,結實、耐磨、不易變形、不易長黴、容易清洗。缺點是有點沉,當然有些產品是空心的。健康用筷五要點,您用對了嗎1.筷子壽命3~6個月,變色的筷子要趕緊換!調查發現,普通的筷子在使用3~6個月後,筷子本身的顏色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使用頻率的增多變深或變淺。使用得越頻繁,筷子表面的可食用漆也就磨損得越厲害。只要筷子與購買時相比發生明顯變化,特別是顏色發生變化,就需要立即更換。筷子的顏色發生變化,一般提示材質本身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多由使用過程中食物、洗滌劑及空氣、出餐櫃內殘留物附著所致。此外,細菌的長期堆積也是導致筷子發生顏色變化的主要因素之一。2.聞一聞看一看,辨別筷子過期沒大家在使用筷子時,每天都要觀察下,筷子表面是否附著斑點,特別是霉斑。竹製品與木製品是霉斑最喜歡的生存環境,而且只要環境不干燥、物品本身達到一定的濕度,僅需一天時間即可生成。專家建議:一旦發現筷子上發現霉斑,一定要馬上丟棄,不能再使用了。如果筷子上出現非竹子或木頭本色的斑點,多提示筷子很可能已經發霉變質,不宜繼續使用;筷子顯得潮濕或出現彎曲、變形,則表示已經受潮或擱置的時間過長,很可能已經過了保質期;聞一聞,如果有明顯的酸味,一般是受污染或過期的標誌,不能繼續使用。3.筷子晾乾再儲藏,避免發霉不少人習慣將筷子清洗乾淨後,便直接放置在筷子筒或櫥櫃內。而木製或竹製的筷子在未完全晾乾的情況下很容易發霉,從而給身體健康帶來隱患。因此,筷子清洗後應置於通風處完全晾乾或烘乾,再放入筷子筒中,確保其在完全乾燥的情況下儲藏,盡可能不為黴菌滋生提供環境。專家建議:每週將筷子放入沸水中煮半小時後,放置在空氣中晾乾再使用,這樣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還能有效、便捷地清除筷子內的黴菌。4.新買的筷子要徹底清洗專家提醒,筷子在生產和運輸過程中極易沾染病毒、細菌及其他化學物質。因此,新買的筷子最好先用自來水清洗乾淨,然後再用洗潔精清洗,最後放入鍋中用沸水煮半小時即可。此外,平時清洗筷子一定要徹底,先沖淨筷子的表面,再用洗潔精仔細搓洗筷子,最後放入消毒碗櫃中消毒、烘乾,也可沖洗並瀝乾水分、徹底晾乾後,再放入筷子盒。5.洗筷子不要猛搓專家指出,多數家庭洗筷子的方式都很“豪邁”:抓著一把筷子用洗潔精猛搓幾下,然後用清水沖洗。事實上這樣很容易使筷子,尤其是沒有保護層的“裸筷”變得粗糙,產生許多細小的凹槽或裂紋,導致致病微生物殘留。需要提醒的是,筷子盒應盡量選擇鏤空、底部不會積水的,並做到經常清洗、消毒。切勿選擇強酸、強鹼洗滌劑,以免殘留的化學物對人體造成傷害。看完這篇文章,你知道該如何健康用筷了嗎?(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9-27 養生.聰明飲食
烤焦剝掉放心吃?專家:避免3個烤肉致癌風險壞習慣
隨著環保、健康意識抬頭,不少民團倡議中秋節別再烤肉。但在平淡又苦悶的生活中,佳節烤肉團聚,已成為潤滑生活的必備儀式。在儀式感與健康之間,仍可透過一些撇步趨吉避凶,既可滋潤生活也能守住健康。秋分已過,中秋將至,身體開始要適應節氣的變化。由夏入秋是養生保健的關卡,我們也請來中西醫為你的健康把關。烤肉帶來的健康危害,近年國內外研究結果愈來愈明確。當油脂遇上高溫易產生多環芳香烴(PAHs),蛋白質遇上高溫則會產生異環胺(HA)、澱粉遇上高溫會產生丙烯醯胺,這三類物質皆是動物實驗顯示具致癌風險的物質。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碳火在燃燒時也會產生細懸浮微粒、懸浮微粒、一氧化碳等物質,烤肉時不只會接觸到上述三種毒物,同時也會吸入有害的空汙物質。專家建議,想要趨吉避凶,烤肉時必須要把握「烤得剛剛好」的原則,才能降低致癌風險。以下三個壞習慣,會讓烤肉產生毒物,應盡量避免。1.喜歡讓油脂滴落木炭、吱吱作響肉類遇高溫、油脂滴到木炭會產生揮發物多環芳香烴(PAHs)。烤得越久、毒物量愈多,與肺癌相關。顏宗海表示,不管烤肉或是油炸,只要是高溫烹調,都可能產生致癌物質,增加罹癌風險。烤肉最常被提及的致癌物質多環芳香烴,係指油脂接觸到攝氏100度高溫後產生的揮發物質,烤肉時除了肉品本身的油脂會產生,油脂滴到木炭時也會產生。隨著烤肉的時間增加,多環芳香烴的含量也會增加,根據2009年國外研究碳烤時間對豬肉PAHs含量的影響,結果發現碳烤前豬肉即含每公斤106.8微克的PAHs,經過碳烤2分鐘、3分鐘、4分鐘,PAHs類型中無論是弱致癌物、中致癌物、高致癌物都顯著增加,且隨著碳烤時間愈長,增加的量愈高。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徐上富表示,多環芳香烴以「吸入性」為主,依研究顯示多環芳香烴容易引發肺部的上皮細胞病變。2.喜歡吃烤焦的肉類、覺得比較香蛋白質遇上高溫會產生異環胺(HA),與胃癌、大腸癌相關。即使去掉烤焦處也不建議吃。顏宗海表示,肉類含有豐富蛋白質,若遇上高溫,特別是烤焦時,食物會含有高濃度的異環胺。即使去掉烤焦處,周邊部位恐怕也已含有高濃度異環胺,不建議食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方冠傑表示,異環胺與腸胃道的癌症有關聯性,如胃癌、大腸癌等。避免食物烤焦,針對較難熟的食材,如雞翅、雞腿、豬排等,建議先汆燙後再烤,表皮呈現黃金色時,就可以直接食用。3.常把澱粉類食物烤焦澱粉食物遇上高溫會產生丙烯醯胺,經動物實驗有致癌風險。丙烯醯胺產生的原理是食物中的還原醣與游離胺基酸,即天門冬醯胺,接觸到高溫,如油炸、烘焙、烘烤就可能產生。高溫烹調時間越長,產生丙烯醯胺數量愈多。因此,丙烯醯胺常見於洋芋片、烘焙咖啡豆、黑糖、杏仁果、薯餅、薯條、油條等,根據國外研究,吃下0.94毫克的丙烯醯胺後,蒐集72小時內排出的尿液分析,約六成的丙烯醯胺會被人體吸收代謝,並經由尿液排出。顏宗海表示,目前經動物實驗會造成甲狀腺腫瘤、肝臟腫瘤、卵巢腫瘤等,不過尚未有人體試驗的確切致癌結果,建議盡可能少吃。如何避免毒害?●選通風處烤肉、或用電扇增加風流動。●食材當天烤完最好,別再放回冰箱。徐上富表示,避免烤肉時吸入過多的煙,最好將烤肉架設置在戶外通風處、半露台,烤肉當天若沒有風,建議戶外接多支電風扇增加風的流動。若不怕烤肉時掃興,也可以在等待烤肉時,配戴口罩,避免吸入有害的煙。方冠傑說,每年中秋節過後都會出現大量腸胃道不適的患者,多與吃到不潔或不熟的食物有關。碳火的溫度較難控制,若整塊生肉直接下去烤,常常會發生外皮烤焦,裡頭仍滲漏血水的情況,加上處理食材時,常會生熟食交叉汙染,導致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弧菌等感染的案例比比皆是。顏宗海提醒,食材的準備最好依照每個人的食量做評估,烤肉食材多放在常溫,不建議沒有烤完再放回冰箱內,最好當天吃完,食材新鮮才能吃得健康。中秋佳節是難得的年度家庭聚會,烤肉偶一為之也希望能烤得盡興,不過健康烤才能沒有負擔。健康烤肉5習慣1. 烤盤取代烤網烤網改用烤盤,或用鋁箔紙包裹食材,避免油脂直接滴到木炭。2. 蔬果多於肉類蔬果準備量要比肉類的準備量多出一倍。3. 難熟食材先蒸煮避免怕不熟而烤太久焦掉。4. 烤熟再塗醬料邊烤邊塗醬料會增加烤焦的風險,鈉含量也會過量。5. 減少加工食品如香腸、火腿等,加工肉品通常會添加亞硝酸鹽,加熱後就會產生致癌物亞硝胺。資料來源/顏宗海
-
2020-09-03 養生.聰明飲食
水果落果還能吃嗎?專家告訴你落果的2個主要風險
昨天(2020-8-30)看到媒體報導,廣西一艘滿載榴槤的船隻翻覆,所以變成海邊漂滿了榴槤的奇異景象,附近村民紛紛扶老攜幼一起出動,打撈榴蓮回家大快朵頤,船主可能因為是走私,所以無法出席反對。只是到了晚上,大量村民因為肚子痛到受不了,因為食物中毒緊急送到醫院急救。雖然確實的原因還有待調查,不過這榴蓮接觸了污染含菌的海水,絕對是最可疑的原因之一。這提醒了我們一件事,韋恩之前常呼籲的,掉到積水裡的落果不能吃,也不要加工作為果醬丶果乾,有食安上的風險。尤其台灣常常因為颱風或豪雨發生落果情況,雖然可惜,但是落果的品質充滿了風險,為了品質安全起見,不要再食用。食品加工安全衛生對原料來源有專業的標準,例如美國FDA訂定果汁的HACCP與管理指引(Guidance for Industry: Juice HACCP Hazards and Controls Guidance)時,柑橘類水果就清楚規定:「原料水果一定要用從樹上採摘的水果,不可以使用落果」。而學者以美國卡翠娜颶風的案例研究發現,風災積水區的農作物很容易有微生物、黴菌毒素及其他物質的汙染,品質堪慮,所以建議農作物都該報廢,這是非常嚴謹的要求。許多落果的表皮看起來還OK,但其實有很多不可見的裂縫,無法從外觀上判斷。所以落果遭受毒素或微生物感染,或果肉可能已遭病菌入侵,必須採取預防性的品質安全管理。這不是用目視或愛心可以解決的。落果的風險主要來自兩個地方:微生物污染與化學物質污染。微生物污染土壤表面或積水裡其實布滿許多微生物,很多屬於病原菌(如大腸桿菌)或寄生蟲。如果落果接觸到地面,很快就會被感染。而落果掉落地面時常會出現損傷,造成果實碰傷、出現傷口,此時病菌更容易侵入果實。有的微生物還會產生毒素(如肉毒桿菌),或黴菌產生傷害人體的黴菌毒素,這些毒素更難以後段的加工殺死。像是常見於受傷水果中的「棒麴霉素」(Patulin),其急性、毒性症狀為腸胃道充、出血與潰瘍,長期毒性為肝、腎臟毒性、基因毒性及致畸胎性等作用。而以動物實驗數據來看,不到1毫克的黃麴毒素就可能導致肝癌或其他癌症。1毫克有多少? 2、3粒鹽粒那麼多而已,所以不可不慎。化學物質污染颱風天落果泡的是髒水,果園的水可能泡過雞屎、農藥、黴菌、隔壁鐵工廠漏出來的電鍍液。所以對於環境來的重金屬丶農藥污染也要小心。掉到地上的東西不要亂吃,掉到不乾淨的水裡的水果更要小心,否則食物中毒可划不來。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0-09-02 養生.保健食品瘋
服用維他命C可減少感冒症狀?教授:鬧劇+惡作劇
讀者Joe在2020-8-21用電郵寄來一篇文章,詢問我的意見。這篇文章是2020-8-20發表在《自由時報》,標題是每日服用維他命 美研究:可減少感冒症狀持續時間。我把它的第一和第二段拷貝如下:長期以來,服用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是否有任何價值一直備受爭議;某些研究發現,健康的人服用這些補充劑可能毫無意義,甚至對人體有害;也有研究指出,雖然維生素本身是有益的,但這些好處僅存於實際的食物上,即吃補充劑無法得到任何好處;不過一項新研究卻有了不同的觀點,該研究的作者認為,每日服用含有礦物質的維生素補充劑有助於減少感冒及類似疾病的症狀持續時間、嚴重程度。據《Slash Gear》報導,多種維生素補充劑通常含有各種重要的維生素,及某些精選過、對健康有益的礦物質,如鋅或鎂。而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新研究則指出,每日服用含礦物質的維生素補充劑(含鋅和大量維生素C等,攝取量在每日標準內)可減少感冒及類似疾病的症狀嚴重程度、持續時間。上面的第二段所提到的《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新研究》是一篇2020-8-14發表的論文,標題是The Effect of a Multivitamin and Mineral Supplement on Immune Function in Healthy Older Adults: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綜合維他命和礦物質補充劑對健康老年人的免疫功能的影響:雙盲,隨機對照試驗)。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這項研究是在探討《免疫功能》,而非自由時報所聲稱的《感冒》。更可笑的是,這項研究根本就沒有做任何《感冒》方面的試驗。那,為什麼自由時報會說是《感冒》呢?還有,《免疫功能》到底又是怎麼回事呢?這項研究共有10位研究人員,而他們全都是任職於一個叫做Linus Pauling Institute的研究所。這個研究所是由Linus Pauling博士在1973年創立,而它原本的宗旨是要證明維他命C能預防和治療各種疾病,包括感冒和癌症。後來,它漸漸擴展到研究各種補充劑,包括各種維他命及礦物質,是否能預防和治療各種疾病。這個研究所的網站有提供一個專講維他命C的網頁,而關於維他命C之用於預防或治療感冒,它是這麼說:「總體而言,定期使用維他命C補充劑可縮短感冒的持續時間,但不會降低患病的風險。 一旦感冒症狀開始服用補充劑就沒有任何好處。」所以,自由時報所聲稱的《服用維他命可減少感冒症狀持續時間》,事實上指的就是《服用維他命C可減少感冒症狀持續時間》。更可笑的是,由於一再被證明對感冒無效,維他命C現在已經退了流行。請看Can vitamin C prevent a cold?(維他命C能預防感冒嗎?), 以及How Linus Pauling duped America into believing vitamin C cures colds(Linus Pauling如何誆騙美國去相信維他命C治療感冒)。除了維他命C已經退流行之外,主流媒體,例如華盛頓郵報,也大多不認為任何補充劑對感冒會有什麼用處。請看下面插圖及If you take dietary supplements for colds or flu, maybe you should reconsider(如果您服用膳食補充劑來應付感冒或流感,也許您應該重新考慮)。好,搞清楚了《感冒》這場鬧劇之後,我們現在來看這項研究所探討的《免疫功能》,又是怎麼回事。這項研究是讓人吃了補充劑之後,抽取他們的血液來做《金黃葡萄球菌的殺滅實驗》和《大腸桿菌的吞噬實驗》。結果,研究人員發現,吃了補充劑的人的血液在這兩項實驗裡,都沒有較高的效力。也就是說,補充劑對所謂的《免疫功能》,根本就沒有影響。事實上,免疫功能是極其複雜,在有些方面它是對健康有益,但是在另外一些方面它則是對健康有害(例如一大堆自體免疫疾病以及新冠肺炎的免疫風暴,請看:免疫力是啥)。所以,光是做細菌的殺滅和吞噬實驗,就說是在測試免疫功能,根本就是以筦闚天,以蠡測海,以莛撞鐘。更可笑的是,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可是這項補充劑的研究卻是用細菌來做實驗。那為什麼自由時報竟會宣稱《補充劑有助於減少感冒及類似疾病的症狀持續時間、嚴重程度》?難道記者先生/小姐也搞不清細菌/病毒?總之,這項研究本身就是一場鬧劇,而自由時報還把它和感冒掛鉤,就更是一場惡作劇。原文:維他命可減少感冒症狀:鬧劇+惡作劇
-
2020-08-25 養生.聰明飲食
涼麵其實超胖!忽略這幾個重點還可能鬧肚子痛
天氣炎熱,你也常常食慾不振嗎?有些人會選擇來碗冰涼的涼麵,爽口又消暑,但要小心,市售涼麵不僅熱量高,且高油高納,吃多了恐造成身體負擔。衛福部南投醫院陳佳祺營養師解釋,夏天食物保存不易,若製作涼麵時雙手沒有保持清潔、食物用水未能滅菌完善等因素,都可能使衛生指標菌增加,若吃下肚可能不小心造成腸胃不適。選擇商譽良好店家 涼麵購買後應立即食用完畢除了購買涼麵時要多注意是否為環境乾淨、整潔及商譽良好的店家,購買後也應立即食用完畢,或存放於7℃以下之冷藏櫃較佳。陳佳祺營養師表示,民眾不妨也可以自己製作涼麵,只要環境保持乾淨,且記得麵先使用熱水燙過,再用食用水製成的冰塊冰鎮,包括小黃瓜與紅蘿蔔絲等配料也應以食用水清洗乾淨,就能吃得美味又健康。解決長輩們炎夏沒胃口 自製透心涼雞絲涼麵 陳佳祺營養師說明,為了解決護理之家的阿公阿嬤們炎夏沒胃口的情況,南投醫院的營養師們也特別邀請長輩們一起製作透心涼雞絲涼麵並味噌鮭魚湯,其中透心涼雞絲涼麵,不僅使用有冰鎮過的油麵、雞絲、小黃瓜絲以及利用胡麻醬調製的涼麵醬汁所製成,搭配的鮭魚味噌湯,也有鮭魚、洋蔥與豆腐等配料,富含豐富的脂肪酸、蛋白質、鈣等營養素,幫助補足長輩的營養需求。舉辦DIY活動 長輩參與樂活一夏這次舉辦的DIY活動,也透過讓長輩們一起參與製作,加強手眼協調能力;陳佳祺營養師強調,南投醫院是高齡友善醫院,藉由DIY活動,不僅製作出健康營養的餐點,也讓長輩們吃得開胃又健康。(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涼麵每吃必肚子痛? 2動作都會讓「大腸桿菌」過量 加熱、切除發霉都殺不死毒素! 換季食物保鮮有3撇步
-
2020-08-23 養生.聰明飲食
生菜安全/就近吃、正確洗 本土生菜新鮮也環保
愛吃沙拉,但最怕生菜的食安問題,有沒有農藥殘留?製作過程是否被汙染?營養師建議購買生菜時,要選有SGS檢驗包裝的生菜產品,較可免除農藥殘留、大腸桿菌的疑慮。生菜要冷藏 別在傳統市場買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師溫上妤說,生菜因沒有經過燙煮,水溶性營養較不會流失,吃下去可以攝取較多的水溶性營養素;沙拉內若有很多牛番茄、胡蘿蔔、甜椒等,因當中所含的茄紅素與β-胡蘿蔔素、維生素A都為脂溶性,必須搭配油脂,例如淋點橄欖油,靠油脂才能吸收。不過,也因為生菜未經高溫烹調,潛藏生菌風險。溫上妤提醒,應避免在傳統市場、未有冷藏設備下的環境買生菜,高溫下較容易孳生細菌,建議在有冷藏設備的超商、賣場購買,可選擇的口味和食材也多元。蘿蔓多進口 建議選本土萵苣清洗生菜可以減少菌數,但實際上很難從外觀看出有沒有大腸桿菌,只能注意期限和檢驗。溫上妤說,台灣蘿蔓生菜大都是從美國引進,但進口運程無法確定其保鮮狀況,且2019年美國才爆發大規模蘿蔓生菜汙染事件。其實台灣秋冬產季的結球萵苣、蘿蔓萵苣本土食材,在地生產較新鮮,營養成分較佳,從食物里程來看,也比較環保。選SGS標章 避免農藥、大腸桿菌溫上妤建議選擇包裝有SGS政府檢驗合格的生菜商品,針對有沒有農藥、重金屬殘留,以及大腸桿菌和大腸桿菌群是否達到標準檢驗,依標準,生菜沙拉大腸桿菌須須低於10MPN/g,大腸桿菌群低於1000MPN/g,除了認明SGS產品,若商品有「無毒」標示,更多一層保障。一般生菜沙拉包裝的材質主要是塑料,有的美式賣場賣的沙拉份量大,使用材質較厚的包裝,有助保存。但如果份量太大一次吃不完,建議買來後分裝處理,避免反覆退冰,溫差更容易孳生細菌。鹽巴清洗殺菌 千萬別放過量溫上妤表示,生菜沒經過高溫殺菌、清除農藥殘留,因此務必要用清水洗乾淨。市面上雖有蔬果清潔劑,但如果沒清洗乾淨,可能會殘留介面活性劑。建議用一般水清洗即可,若要加鹽巴殺菌,也要適當的量,若加太多鹽,滲透壓反而會讓農藥進到蔬果裡。正確的生菜清洗方式,是打開水龍頭,用流動清水清洗10分鐘,不是沖一下水就好。另外,千萬不要把生菜切碎後再洗,不僅難以徹底去除農藥,也讓生菜營養素流失。自己製作生菜沙拉雖然較安全,但要注意手部衛生和刀具清潔,避免交叉汙染,切勿使用處理過生食的刀子、砧板,要準備熟食專用刀處理生菜,或用手撕剝,處理前務必將手洗淨。保持生菜美觀 多有合法添加物因應現代人需求,生菜沙拉專賣店越來越多。溫上妤說,消費者要注意店內冷藏櫃是否在10度以下,除了食材新鮮度外,工作人員應戴口罩手套,販售過程更要整潔衛生。一般販售的生菜蔬果多數泡過鹽水,以保持外觀。超商盒裝生菜沙拉賣像佳,有的是使用許可的抗氧化劑或食用的漂白水。使用抗氧化劑的產品,包裝多會標示,但食用漂白水不用標示;也有的產品會加入食品添加物提升風味,雖然都是許可添加,但仍建議減少攝取添加物較為健康。吃沙拉難飽足 搭配蛋白質或澱粉溫上妤提醒,吃生菜沙拉,醬料也要慎選,若要減少身體負擔,應選擇油脂、鈉含量較少的醬料,例如和風醬就比凱薩醬好。吃沙拉當正餐可能會因油脂量少餓得快,或營養不均衡,外食族在超商買沙拉應注意均衡度,可另搭配香蕉、溏心蛋、水煮蛋、雞胸肉較有飽足感,而沙拉中添加南瓜、地瓜、玉米、馬鈴薯等,也可增加營養成分與飽足感。澱粉類建議減少攝取加工的精緻澱粉,例如玉米就比馬鈴薯沙拉好,也可控制熱量。
-
2020-08-23 養生.聰明飲食
生菜沙拉當正餐清爽又能減肥?營養師提醒反而易變胖
天氣襖熱,許多女性喜歡「吃沙拉當一餐」,覺得清爽好入口,還能順便減肥。偶一為之無妨,但若長時間把沙拉當正餐,可能減肥不成,還影響健康。吃沙拉,從生菜到醬汁選擇都是一門學問,我們請來營養師為你的夏日沙拉餐把關。你是熱愛生菜沙拉一族嗎?生菜沙拉過去是只出現在高級西餐廳的前菜,如今已進入日常生活,無論在便利商店、速食店、路邊攤都能見到它的身影。有些人對生菜沙拉狂熱,餐餐以生菜沙拉裹腹,營養師提醒,生菜沙拉最多只能取代一餐,若餐餐以生菜沙拉為食,恐無法支撐人體每日所需的基本營養素,基礎代謝率變差反而容易變胖,連帶影響睡眠品質等。營養素雖多 缺乏蛋白質與全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生菜沙拉可以作為減重的「幫手」,但不該當作「健康飲食」。生菜沙拉的營養素雖豐富,但多數缺乏蛋白質及全穀雜糧類。依照國健署的建議,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應攝取0.8公克的蛋白質,全穀雜糧類如稻米、大麥,玉米、紅豆、綠豆等,每天建議1.5碗到4碗。蘇秀悅表示,當攝取的熱量不足、飲食不均衡,帶來的副作用就很大。對於原本想減重的民眾,基礎代謝率不足,減重很快就會遇上瓶頸,一旦回到原本的飲食狀況,反而胖更多。而原以為是健康飲食,卻沒有吃足營養素,長期飲食不均衡,缺乏礦物質、鈣、鎂、鋅、蛋白質等營養素,容易影響睡眠、身體器官等。有蛋有肉有澱粉 溫沙拉較均衡隨著營養的觀念愈來愈健全,不少業者也推出有「蛋、肉、菜」的生菜沙拉,同時還會添加藜麥、核果、玉米等,特別像是溫沙拉,通常都是海鮮或是肉類搭配生菜一起食用。蘇秀悅表示,溫沙拉的營養素比一般生菜沙拉的營養素健全,也較為建議用溫沙拉取代正餐。除了生菜沙拉、溫沙拉以外,許多民眾減重時常會選擇「水果沙拉」。蘇秀悅表示,水果沙拉常常藏有陷阱,有些民眾吃完水果沙拉後,並未把沙拉內的水果納入當日的飲食項目,還額外再吃水果,這樣就容易攝取過量的糖分。水果沙拉藏陷阱 害血糖狂飆依照建議,每天應攝取三份蔬菜、二份水果,水果沙拉中的水果也應該算入每日攝取的份量中。如一顆芭樂的熱量為180大卡,水果沙拉中若已經加了一顆芭樂,吃完水果沙拉又額外吃一顆芭樂,等於吃下360大卡,減重計畫恐會因此受到影響。減肥時,也有些民眾會把水果當作解饞的食物。蘇秀悅提醒,只有牛番茄可以作為減肥時解饞的食物,沒有糖分又富含纖維質,其餘的水果,包含小番茄,糖分都過高,不適合減肥時當作點心。吃生菜好處 維生素C未破壞現代人大多是外食族,蘇秀悅表示,平時一個便當油、鹽比菜多,恐不足以攝取到足夠的纖維、維生素C或鉀離子,此時多吃一份生菜沙拉就能擔負起「補足纖維質」的角色。特別是生菜沙拉沒有經過烹調,原本存在蔬菜內的營養素幾乎都能被保存,如維生素C就不會因為「加熱」被破壞。不過,生菜沙拉也因為沒有加熱過,容易暴露在農藥及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李斯特菌等風險中。沙拉性寒 畏寒民眾少吃點而且生菜沙拉最好「現做現吃」,有些生菜沙拉放在店內販售超過一天,營養素都會隨時間流失。建議上班族早上出門前準備好,中午立刻吃完,才能吃到新鮮的蔬果,吃進足夠的營養素。站在中醫的角度,生菜沙拉屬於「性寒」的食物。開業中醫師陳潮宗表示,生菜沙拉對於一般健康人沒有大礙,但對於「畏寒」的民眾而言最好少吃。畏寒的症狀包括手腳冰冷等,這類人通常脾肺功能不佳,建議先調整好脾肺功能,多吃些健脾補氣食物,如薑、四神湯、蓮藕等。化療中患者 不要吃生菜蘇秀悅表示,正在化療的患者、嚴重腎臟病患者、發炎性腸炎、產後正在坐月子的民眾,不建議吃生菜沙拉。化療患者白血球低下,生食對於他們而言恐會增加感染機率,當化療結束,白血球數恢復正常就不再有此限制。至於腎臟病患者,並不是所有期別都不建議吃生菜沙拉,第一期、第二期腎臟病是可以吃的;第三期、第四期的腎臟病患者,因為鉀離子排泄有問題,才建議不要吃。而腸胃道正在發炎的患者,生菜沙拉對於腸胃的負擔相對大一點,也不建議食用。
-
2020-08-18 養生.保健食品瘋
蔓越莓和甘露糖哪個能預防泌尿道感染?結果令人意外
讀者劉先生在2020-7-16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我是貴網站的忠實讀者,很感謝教授透過科學驗證的角度來分享大眾關於醫學相關的知識。我冒昧有個問題想請教教授,因為近期身邊的女性友人有反覆泌尿到感染的問題,有尋求醫師的協助在使用抗生素治療。然而,在網路上搜尋資料的過程有看到許多保健食品添加蔓越莓聲稱可預防泌尿道感染,也有看到文章說甘露糖的有效。這些資訊讓我朋友也很想試看看,因為她吃抗生素會有腸胃不適的問題,因此想冒昧請教教授是否能針對這兩個成分撰文分享。感謝教授!!!有關蔓越莓及甘露糖之用於預防或治療尿路感染,的確是有一些科學根據,尤其是有關蔓越莓的論文,數量還算蠻多的。蔓越莓之用於預防尿路感染是至少有百年歷史的民俗療法,而其作用機制在早期(1920年代)被認為是由於蔓越莓所含的強酸能在尿路防止細菌感染。但在一篇1989年發表的通訊論文裡,有人首次提出蔓越莓所含的A型原花青素(A-type proanthocyanidins)應該才是能有效抑制細菌(大腸桿菌)粘附至尿路的化合物。這個論調直至目前還是最被廣為接受的。由於市售蔓越莓汁種類繁多,成分不一,所以不適合用來做臨床試驗。有鑑於此,美國的健康研究院在2003年創設了一個標準化的蔓越莓汁,以及一個對應的安慰劑,而兩年後這個組合就首次被用來進行一個隨機雙盲的臨床試驗。發表於2012年的結果顯示,飲用蔓越莓汁的人是比飲用安慰劑的人較少發生尿路感染,儘管差別並沒有達到統計學上的顯著意義。這個實驗結果之所以未能達到統計學上的顯著意義,有可能是因為蔓越莓汁所含的有效成分劑量過低,所以有一個新的臨床試驗就改用濃縮的蔓越莓膠囊,而其結果的確就達到了統計學上顯著的差異。請看2015年發表的論文。可是,有一篇2016年發表的臨床試驗論文則表示,使用蔓越莓膠囊並不能減低尿路感染的發生率。所以,直至目前,蔓越莓(不管是果汁,膠囊,還是其他形式)到底能不能預防尿路感染,還是沒有定論。有三個相關的醫學會(美國泌尿協會,加拿大泌尿協會,及尿動力學,女性盆腔醫學與泌尿生殖系統重建協會)在一份2019年共同發布的指南裡說,基於C級的證據(確定性低),醫生可以建議患有復發性尿路感染的婦女服用蔓越莓產品。甘露糖是化學結構類似葡萄糖的單醣,而它是廣泛存在於各種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儘管甘露糖對我們的生理運作很重要,但我們並不需要從食物攝取甘露糖,因為我們的身體可以將葡萄糖轉化為甘露糖,也可以將甘露糖轉化為葡萄糖。過多的甘露糖會從尿液排出體外,而由於甘露糖的結構類似尿路上皮糖蛋白受體的結合位點,因此它是細菌粘附的競爭性抑製劑。 當尿液中甘露糖的濃度達到適當水平時,它會導致細菌黏附素飽和,從而阻止細菌附著到尿路上皮細胞。此一機制已經獲得動物實驗的支持,但是,截止目前為止,臨床試驗仍然無法確定甘露糖是否能預防尿路感染。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1)不同的實驗採用不同的劑量或不同的療程,(2)絕大多數的實驗採用複方,而非僅僅是甘露糖一項。而就是因為這樣的變異性,使得綜合分析結果無法達到統計學上的顯著意義。請看一篇2019年發表的綜述論文。在那一份2019年共同發布的指南裡,甘露糖雖有被提起,但卻沒有被建議使用。也就是說,蔓越莓的確定性已經是很低了,但甘露糖還又更低。所以,讀者劉先生的朋友也許可以試試這兩種方法,但會不會有效,我就沒把握說了。原文:蔓越莓,甘露糖,尿路感染
-
2020-08-09 養生.聰明飲食
特級初榨橄欖油其實十分少見 你吃到「假的」橄欖油嗎
【文、圖/摘自高寶《你吃的食物是真的嗎?》,作者賴瑞·奧姆斯特】敗壞的油:橄欖油與「松露油」 「只要嚐試過真正的特級初榨橄欖油,不分男女老少,任何有味蕾的人,就都永遠不會再購買贗品。因為那將會是你嚐過最獨特、最複雜也最新鮮的食材,使你對於劣質的贗品完全失去興趣,只要你吃過一次真正的橄欖油,就會如此。」格蕾絲.德卡洛說道,她在普利亞地區擁有一座四百多年歷史的家族手工橄欖油農場。 在我「第一次」品嚐到真正的橄欖油之後,我便從聖多米尼克鄉村度假酒店帶回了四大罐橄欖油,回去與我的朋友和家人分享。而即便大家都自認早已吃過許多「特級初榨橄欖油」,所有人都在此之後都經歷了如我一樣的「頓悟」時刻。一般超市品牌和普利亞當地購買的橄欖油之間,根本完全不能比較。 當我在普利亞初嚐他們的橄欖油時,它在我的喉嚨後部留下一股辛辣溫熱之感,後來我才知道這種感覺叫做「橄欖刺激」(olive sting)。這種刺激之感代表著橄欖油的新鮮度,一般在美國銷售的橄欖油基本上都沒有這麼新鮮。即便美國餐館經常供顏色呈金黃的橄欖油來當作麵包蘸醬,但那些油通常根本不是真正的特級初榨橄欖油,甚至可能也根本不是以壓榨的方式製成的。 大家普遍認為特級初榨橄欖油是最健康的油脂,但真正的特級初榨橄欖油其實十分少見。二○○四年,美國食藥監管局批准業者可以在特級初榨橄欖油標籤上註明其健康效果。就像認證新藥品一樣,這個過程十分艱難。真正的橄欖油對於極富美名的地中海美食來說是必備要角,它的飽和脂肪含量極低,omega3 脂肪酸則含量較高,可大為降低心臟病風險。與芥花油等其他植物油不同的是,橄欖油還有許多其他有益成分,包含了抗氧化劑,還有多酚,是一種抗發炎的化合物,能使心血管功能保持健康。全球還有無數針對橄欖油好處的研究,像是可以打擊某些特定癌症,包含了乳腺癌、結腸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等等,也能幫助維生素吸收、促進消化,並降低膽固醇。橄欖油的油酸含量比任何植物油都還要高,尤其是在真正的特級初榨橄欖油中,油酸的含量更是最高,而這種單元不飽和酸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特級初榨橄欖油還含有固醇和脂溶性的維他命A、D和E,對身體具有保護和抗氧化作用,可以預防動脈阻塞和癌症,並延緩衰老。而其中包括多酚在內的諸多抗氧化劑,也被認為具有對抗腫瘤效果。最近,科學家從橄欖油中分離出一種稱為「橄欖油刺激醛」(oleocanthal)的化合物,更證明可以減少類澱粉蛋白質衍生可溶性配體(amyloid-beta-derived diffusible ligands)所帶來的不良影響,這種配體可能會導致阿茲海默症。 「販賣劣質橄欖油不僅僅是一種詐欺,更是一種危害公眾健康的犯罪行為。」橄欖油組織「米蘭品油師協會」主席法拉維歐.佐拉梅拉如此說道。佐拉梅拉特地為了《特級初榨》一書作者湯姆.穆勒在義大利舉辦了一場橄欖油品鑑會,就像我在美國廚藝學院參加過的那場一樣。《特級初榨》一書內容豐富,但書中揭露的事實也十分令人不安,寫滿了橄欖油行業的種種詐欺行為。更糟糕的是,假橄欖油中幾乎沒有—甚至可能是完全沒有—真橄欖油的風味和對於健康的益處,並且美國市場中大多數橄欖油都是假的。如同法國波爾多一級酒莊所產的葡萄酒,或美國農業部認證的特級牛肉一樣,「特級初榨橄欖油」被認為是目前市場上最頂級的橄欖油。就合法與否而言,「真正的」橄欖油,不過是指從高品質、新鮮的橄欖中榨取出來的果汁,未經加工,風味與健康益處完全保持原樣。至於「假的」橄欖油,則大致上分為三種。一種是用較便宜的油來稀釋,通常是經過加工的種子油,例如大豆油或葵花籽油。就好像毒販會將爽身粉等其他白色粉混和在海洛因或古柯鹼裡頭,這種稀釋法十分簡單(當然也非法),能將廉價原料變為昂貴產品,並且大為提高利潤。有時這些稀釋用油是安全的,也有時並非如此。然而近年來,這種稀釋問題已經不那麼常見,因為批發橄欖油的價格大幅下降,與稀釋過的價格相去不遠,更何況,只要經過氣相色譜法等現代化的檢測,這種非法摻偽的行為就很容易被發現。食藥監管局會定期進行產品供應鏈的分析,而大部分檢測則是由消費者團體或研究人員來進行。 第二種假橄欖油是現在比較常見的,業者會以等級較低的橄欖油來稀釋特級初榨橄欖油。這些低等級橄欖油通常會經過化學加工,破壞原有的風味與健康益處,且更難被發現。 上述兩種做法當然都是違法的。至於第三種特級初榨橄欖油造假,正是我在前面第二章中討論的「灰色地帶誤導」。試圖誤導消費者的廠商,會以合法範圍最邊緣的方式生產特級初榨橄欖油。他們經常使用上一季大量收成並製造的特級初榨橄欖油來加入新的橄欖油中,那些舊油往往早已經接近腐敗。然而從技術來說,這些混合油在上一季裝瓶與貼上標籤之時的確是通過了「特級初榨」的標準,但由於摻入劣質油會導致整瓶油加速變質,等到送達消費者手中時,通常早就已經失去特級初榨橄欖油的特質。這種做法沒有違反任何法律,但任何有行業經驗的生產商都知道這種混和會使橄欖油快速變質。 橄欖油詐欺的歷史悠久,根據《食品科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綜合調查結果,從一九八○年至二○一○年間,學術文章中最常提及的摻偽食品正是「橄欖油」。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橄欖中心」和美國貿易組織「北美橄欖油協會」的消費者研究中,我們可以清楚發現,美國消費者購買橄欖油最大宗的兩個原因是「有益健康」和「美好的風味」,然而這些假橄欖油完全沒有這兩種特質。 自二十一世紀初以來,美國的橄欖油消費量增長了50%以上,以美元來計算的話,它可說是迄今為止最有價值的油。美國橄欖油的消費量幾乎比一般植物油高出三倍,橄欖油的市場價值可說是奇高無比。與其他廣泛使用的食用油相比,橄欖油的成本較高,然而也正如我們反覆看到的那樣,昂貴的產品更有可能遭到假冒,尤其是當人們無法輕易用肉眼分辨這些產品的品質時更是如此。這個幾乎不受監管的市場吸引了無數黑心的經銷商。 假的特級初榨橄欖油不僅缺乏真橄欖油廣受好評的健康益處,甚至還在全球造成了數百人死亡。其中,最著名的事件是一九八一年發生在西班牙的「毒油症候群」,造成兩萬多人中毒,約八百人死亡,並導致許多人遭到永久性的神經損傷和免疫系統損傷。當時那些有問題的「橄欖油」實際上是以苯胺化學變性的油麻菜籽油,苯胺是一種用於製造塑膠的化學物質。這當然是一個比較極端的案例,但正如湯姆.穆勒告訴我的,像花生油和大豆油這兩種較受歡迎的摻偽物質也可能引起人們嚴重的過敏反應。沒有人想要過敏,更不希望購買到的產品實際有包含兩種物質,成分表上卻沒有列出。 美國國內大多數橄欖油都來自義大利,不過當地的研究人員卻在橄欖油中查出各種氣味難聞的物質,包含碳氫化合物的殘留物質、農藥和最常見的摻偽用果渣油,有時還有礦物油以及多環芳香烴,這些都是已證實的致癌物,也會破壞DNA 和免疫系統。諷刺的是,這些油之所以大受歡迎是因為它的抗癌特性,但人們實際上吃下肚的東西卻可能會致癌。不過從比較好的方面來看,你平常會購買到的更有可能只是腐敗、變質、非法加工或所謂的劣質橄欖油,而不是真的有毒的橄欖油。 坦白說,有些人認為這些擔憂沒必要。美國食藥監管局承認橄欖油的摻偽現象可追溯到七十年前,而且幾乎每一次檢測都會發現摻偽,但相較於沙門菌和大腸桿菌等更常見的食物中毒,橄欖油摻偽尚未被認為是高度優先的公共衛生問題。正如某偽食藥監管局專家(他要求匿名)告訴我的:「大多數情況下,從事經濟摻偽的詐騙販因為不想被抓,所以也不會做些太蠢的事情來讓自己成名,他們多半不會放一些太過有害的物質。但是,我們也不能總是指望他們一直都這麼好心。」他最後如此強調。 事實上,橄欖油詐欺事件層出不窮:無論是由學術單位、新聞媒體、法律機構或者政府機關進行的調查,幾乎每一次調查中都會發現贗品在市場中氾濫成災。而眼下最主要的問題是,究竟有多少特級初榨橄欖油是假的呢?身為消費者,我們又能做些什麼?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很多都是假的,大約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假橄欖油,這還只是保守估計而已。也就是說,美國市場中只有三分之一橄欖油名副其實,有些專家認為消費者在美國能買到真品的機率大約是十分之一,而這還是比較樂觀的情況,一項由德國主導的調查顯示,購買到真品的機率其實只有三十分之一。更糟糕的是,這項德國研究中,絕大多數的樣本不僅根本不是特級初榨,還不適合食用。還記得布里瓦主廚之前說過的嗎?許多美國人此生從未嚐過真正的初榨橄欖油,一次也沒有。 所以,身為消費者的你能做些什麼呢?首先你需要先瞭解一些知識,包括橄欖油的製造方法、橄欖油的優劣如何判定,以及橄欖油的品質是如何受到監管的。決定橄欖基本品質的三大因素是分別是:橄欖本身—橄欖有數百個品種、 採穫時的成熟度、摘採與壓榨相隔的時間。如同釀酒葡萄,橄欖品種其實是十分主觀的喜好問題。如果你喜歡卡本內蘇維翁(CabernetSauvignon),那麼你可能就不會喜歡由黑皮諾葡萄製成的勃根第。不過,橄欖油對於消費者來說比較沒有那麼複雜,因為只要區分品種的標籤沒有那麼多,你就也沒有那麼多選擇。 因此,橄欖的成熟度成為人們選擇橄欖油最重要的考量因素。除了風味之外,橄欖油的多酚不但對健康有益,也會延長橄欖油的保存期限,兩者在橄欖生長的過程中,都很快就會達到最高峰。一顆橄欖的風味和多酚達到最佳品質時,通常是果實還沒完全成熟之際,摘採難度較高,榨出的油量也更少,而這表示,相同數量的半熟橄欖比全熟橄欖所能榨出的油更少,因此成本更為昂貴。「當成熟橄欖的顏色變深、能榨出的油更多,風味卻隨之減弱了,這就是生產者很難在成本與品質之間獲得完美平衡的原因」,美國廚藝學院的布里瓦主廚說道。以低成本獲得高產量的最簡單方式就是,等到果實自行從樹上掉下來,將它們撿起來拿來榨油,即便此時果實早已經腐爛,但有些生產者就是會這樣做。
-
2020-08-05 新聞.食安拉警報
32人上吐下瀉掛急診!礁溪老爺:5項送檢,兩周知結果
礁溪老爺酒店傳出有員工旅遊團在自助餐廳用餐後,32人疑食物中毒掛急診,業者表示,8月1日當天在雲天自助餐廳用餐人數近1,300人,目前已知該團約32名旅客發生不適,礁溪老爺於第一時間發生後積極關心該團旅客,也持續追蹤當日其他用餐旅客狀況。此外,雲天自助餐廳也暫停營業,直至衛生局檢驗核可後才會恢復營運。事件發生後,礁溪老爺也配合宜蘭縣政府衛生局稽核環境、水質、人員檢體,並主動送檢包含透抽、蝦子、鮮甜招牌活力蝦、香檸蔥香鮮透抽與鮭魚生魚片進行生菌數與大腸桿菌檢驗,報告須兩周後才能確認是否與食材相關。目前雖未有報告顯示為礁溪老爺導致上吐下瀉症狀,但已收到民眾投訴,宜蘭縣衛生局介入協助調查,建議雲天自助餐廳暫停營運,飯店表示,當下即刻配合政府單位暫停營業雲天自助餐廳,於今日8/5再次進行全面性清潔消毒,直到宜蘭縣衛生局檢驗核可後才會恢復營業,昨日8/4晚間也主動聯絡用餐客人給予彈性調整,以旅客權益為優先考量。
-
2020-07-23 新聞.食安拉警報
連鎖飲冰品大腸桿菌複檢 貳樓、春芳號仍超標
今夏常出現連日高溫,許多人吃冰、喝飲料消暑,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法務局消保官專案抽驗散裝飲冰品及配料,第2波抽驗結果,初次抽驗計有11件飲冰品不符衛生標準,複檢仍有3件未過關,複檢不合格比例達二成七,均依法裁罰業者3萬元。三家業者、產品分別是知名連鎖店「貳樓餐飲(忠孝東路7段)」的美式咖啡、「春芳號(台北公館店)」的錫蘭紅茶、咖啡及「108抹茶茶廊(台北復興店)」的抹茶冰沙。台北市政府法務局簡任消保官龔千雅表示,夏日高溫潮濕容易病菌滋生,選購飲冰品時最好多觀察販售場所環境衛生,例如盛裝容器之清潔及冰品原料有無加蓋,確保購買飲冰品的衛生。台北市衛生局技正黃敬堯表示,這波共計抽驗81件,其中咖啡飲料、茶飲料、冰品及食用冰塊68件,檢驗衛生指標菌生菌數、大腸桿菌群及大腸桿菌,初抽結果有11件不符規定,經通知業者限期改善,複抽結果仍有3件產品不符規定;另這次抽驗13件配料,包括粉圓、椰果、愛玉、芋圓等,檢驗防腐劑及著色劑結果均符合規定。不符規定的散裝飲冰品,分別是貳樓餐飲美式咖啡含冰塊,大腸桿菌群460MPN/mL,飲品標準為10MPN/mL以下;春芳號錫蘭紅茶含冰塊,大腸桿菌群43MPN/mL,飲品標準為10MPN/mL以下;108抹茶茶廊抹茶冰沙,大腸桿菌群240MPN/mL,冰品標準為100MPN/mL以下。黃敬堯說,大腸桿菌群常被用來作為監測食品是否遭受污染,或製程有無衛生缺失的重要指標之一,食品中檢出大腸桿菌群過多,雖不是食品中毒病原菌,不致於影響健康直接致病,卻足以顯示該產品衛生狀態不良,製作過程中的衛生狀況、食材、器具、包裝過程可能遭受污染,或工作人員個人衛生狀況不佳所造成,尤其在夏天高溫,更是微生物繁殖的最佳環境。黃敬堯指出,針對複抽仍不合格的業者,衛生局除依照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處以3萬元罰鍰,後續仍會擇期抽檢,若仍不合格,將加重裁罰金額。消保官指出,消費者如有食品安全衛生問題、消費疑義或爭議,可洽詢台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或撥打全國消費者服務專線1950以尋求協助。
-
2020-07-16 養生.聰明飲食
涼麵每吃必肚子痛?醫:3個條件都會讓大腸桿菌過量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日前抽檢涼麵店家,發現3間業者複撿大腸桿菌數仍不合格,各開罰3萬元罰鍰。夏日環境溫度高很容易滋生病菌,而大腸桿菌是店家在製作與保存食材是否衛生的重要指標,任何1個環節沒注意,大腸桿菌數量就容易超標。如若不小心誤食,輕則腹瀉,重則引發敗血症,對人體的傷害不可輕忽。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蔡明憲表示,食物的大腸桿菌數量可以檢視食品業者衛生環境狀況,如果雙手沒有保持清潔、食物用水未能滅菌完善、食物保存環境不佳,都有可能讓大腸桿菌數量增加。有時吃下大腸桿菌不一定會有立即危害,胃酸與免疫系統都能保護身體,但如果數量太多身體無法承受。蔡明憲提醒,腸胃功能或免疫力比較差民眾,不耐受大腸桿菌侵襲,有時不小心吃到保存不佳食物,就容易腸胃不適拉肚子,但假使稍微腹瀉1次,不須要太在意,但腹瀉2至3次以上,甚至到水瀉地步,就要盡快就醫治療。蔡明憲也說,另外大腸桿菌也很可能入侵血液,導致溶血性貧血,引發腎衰竭。蔡明憲也說,大腸桿菌不是「1種」細菌,而是多種細菌的類別名稱,不同地區可能也會有不同的大腸桿菌,假使免疫系統對部分型態的大腸桿菌,已經能夠有針對性防禦,有時不小心多吃了一些,身體不一定會出現不適症狀,但免疫力沒有對抗過的大腸桿菌,身體的不良反應可能就會比較劇烈。蔡明憲補充,水土不良有時就是大腸桿菌引起,有時身體已經習慣居住地附近的大腸桿菌種類,一旦遭到入侵就會馬上啟動免疫系統,但其他地方大腸桿菌可能有不同,免疫系統處理效率沒有那麼好,所以馬上會有腹瀉等症狀,但當地人卻沒什麼事,原因就在於身體認識的大腸桿菌樣態不同有關。另一方面,涼麵常用的食材花生與芝麻醬,保存環境也非常重要。花生如果放在高溫朝溼環境下,很容易出現黃麴毒素,讓肝腎出現傷害,甚至可能導致癌症發生。芝麻醬如果保存不當,對身體也有負面影響,因此如果買涼麵吃,最好立刻把它吃完,不要剩下等到一餐再吃,否則對身體會有不良影響。(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剩菜剩飯冷凍後加熱吃 少了這幾步恐吞下一堆菌 加熱、切除發霉都殺不死毒素! 換季食物保鮮有3撇步 睡眠呼吸中止成因知多少? 先從了解上呼吸道開始 露齦笑容崩壞氣質 水雷射搭配貼片讓微笑曲線升級
-
2020-07-13 新聞.健康知識+
瓶裝水放高溫車內會不會溶出塑化劑?實測結果揭曉
大家都知道「多喝水沒事、沒事多喝水」,確實多喝水可促進新陳代謝,維持身體健康,不過,除了在家將自來水煮沸之外,也有許多人會購買包裝水來飲用,但是在喝包裝水時,這些事你注意到了嗎?食品藥物管理署針對包裝飲用水及盛裝飲用水訂有衛生標準,包含飲用水質必須符合規範,分別對於重金屬(砷、鉛、鋅、銅、汞、鎘)、微生物(大腸桿菌群、糞便性鏈球菌、綠膿桿菌)及溴酸鹽訂有限量標準。而包裝水產品外部,應清楚標示水源別,如:地面水、地下水、自來水等,及水源的實際地址。因此,在選購時,要挑選有信譽的包裝水品牌,並確認瓶裝完整性、清楚標示來源,同時要注意有效期限、水質是否澄清無懸浮物。另外,喝包裝水時,若以口就瓶,容易讓口中的細菌殘留在瓶口,或混入包裝水中,在高溫下放置一段時間,包裝水中的細菌易大量繁殖;而包裝水開封後應儘快喝完,若長時間擺放,飲用時應避免接觸瓶口或分次倒入杯中,減少孳生細菌。至於塑膠包裝水放置於高溫車廂內,是否會溶出塑化劑造成健康危害?食藥署進行包裝飲用水高溫儲藏的溶出試驗時,試驗挑選極端的儲藏溫度,取常見PET材質包裝水,在50-60℃的環境下連續儲藏7天發現,儲藏期間包裝明顯變形,但塑化劑DEHP(di-(2-ethylhexyl)phthalate)溶出結果都是未檢出,由於一般PET製造過程不會添加塑化劑,不用擔憂。不過,還是須注意,包裝水應儲藏在乾燥陰涼,避免太陽直曬及暴露於高溫的環境。延伸閱讀: 飲水機、包裝水 喝哪一種水比較好? 口渴才喝水就太晚了! 學會補水3技巧養顏美容、助消化
-
2020-07-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傳出國人吃活蝙蝠 莊人祥:別靠近也不要吃
國內傳出有民眾生吃蝙蝠,醫界指出蝙蝠身上常帶有冠狀病毒、大腸桿菌、鼠疫桿菌等多種人畜共通的病原體,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呼籲民眾別靠近,更不要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在台灣,生吃蝙蝠應該沒有觸犯法令規範,但吞下充滿病原體的蝙蝠可能感染疾病,台灣蝙蝠可能沒有新冠肺炎病毒,但有可能吃出其他病,「特別呼籲民眾,不要靠近或生吃蝙蝠」。
-
2020-07-03 科別.感染科
驚傳國人生吃蝙蝠 醫:帶病不計其數、接觸就易感染
國內傳出有民眾生吃野生動物,吃的還是身上帶有多種病原體的蝙蝠,這樣沒問題嗎?醫界表示,蝙蝠身上帶有多種人畜共通的病原體,生吞下肚將使感染與罹病風險大幅增加,呼籲民眾不接觸、不宰殺、不食用。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野生蝙蝠身上常帶有多種病原體,國內外學者曾在牠們的身上分離出新冠肺炎病毒、SARS病毒、MERS病毒、伊波拉病毒、馬堡病毒、立百病毒、亨德拉病毒、巴氏德桿菌、沙門氏桿菌、大腸桿菌、鼠疫桿菌、巴東氏菌、伯氏疏螺旋體、鉤端螺旋體等,還不只這些,而這些均屬人畜共通傳染病。他說,生吃蝙蝠正是直接將這些病原體吞進體內,由於胃酸難以消滅,因此可能引起感染,嚴重可能併發敗血症。因此呼籲民眾避免食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王任賢也說「蝙蝠身上帶有的病原體多得一蹋糊塗」,人類可能在與蝙蝠接觸過程中,不慎讓蝙蝠帶有的病原體注入體液,或者不慎將沾有蝙蝠屍體或糞便的空氣吸入體內、造成感染。宰殺、處置野生動物者,受感染的風險更高出許多。他表示,自己臨床上不曾見過直接遭蝙蝠感染疾病的個案,但見過豢養野生烏龜、野生蜥蜴的民眾感染沙門氏菌,也見過生吃鱉蛋者感染霍亂弧菌。因此提醒民眾不接觸、不獵捕、不要吃野生動物。
-
2020-07-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國衛院新冠肺炎疫苗 DNA將成研發主力
截至目前,全球進入臨床試驗的17支武漢肺炎疫苗,有7支是核酸疫苗。國衛院今天也宣布將攜手生技業者,以DNA疫苗做為開發主軸,最快年底前進入臨床試驗,明年下半年可望問世。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延燒,疫苗是穩定疫情重要關鍵,國家衛生研究院早在2月初就宣布投入4類疫苗研發,找出20多支候選疫苗,經層層試驗,6月初共有11支進入動物試驗。國衛院今天下午發布新聞稿宣布將以DNA疫苗做為未來武漢肺炎疫苗開發主軸,將和生技業者合作,盼透過業者臨床上的經驗加速疫苗研發,同時建立台灣自主研發生產能力。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截至6月29日,全球17支進入臨床試驗的後選疫苗中,就有7支是包含DNA或RNA的核酸疫苗,高居所有疫苗種類之冠。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生物製劑廠執行長劉士任接受記者電話聯訪時表示,目前國衛院研發的疫苗陸續獲得不錯的實驗成果,但進入臨床試驗、商業化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及資金,不可能每一種都做。劉士任說,DNA疫苗是一種研發速度非常快的疫苗,研究團隊以人工合成出武漢肺炎的關鍵DNA,就能做出疫苗雛形,至少比其他疫苗研發快上3個月。國衛院研發出的DNA疫苗,經動物實驗發現可以產生非常高的中和病毒抗體效價,而且能產生較無害、較無副作用的免疫反應,即Th1免疫反應,呼應WHO提出武漢病毒疫苗需要產生Th1免疫反應的建議。劉士任強調,DNA疫苗另一點優勢在於量產相當容易,只要以大腸桿菌就能大量培養,但仍須較長時間驗證安全性,最快年底前進入臨床試驗,若順利明年下半年就有機會上市。
-
2020-06-18 焦點.食安拉警報
夏季高溫預防食物中毒 營養師提10點建議
高溫炎熱,食物容易變質,南投醫院營養師提醒民眾,不管是正餐蛋糕飲料等點心,都要留意衛生及保存問題,保存不當容易導致細菌滋生,甚至食物中毒,危害健康。依據食藥署資料,食物中毒主要致病菌有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霍亂弧菌、肉毒桿菌等。常見的食品中毒症狀包括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有時候伴隨血便或膿便。食物中毒致病原因種類以及吃了多少被汙染食品等因素,均會影響中毒症狀及其嚴重程度。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會比較嚴重,甚至可能會因為食物中毒而死亡。一般食物中毒症狀通常會持續1天或2天,有些會持續1周到10天。營養師蔡玉思提出十點建議,預防炎夏食物中毒:1.盡量不要放在室溫下超過兩小時,放冰箱時也要注意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2.維持良好衛生環境。3.食物冷藏及冷凍環境都應維持乾淨且定期清潔。4.食物冷藏時應將熟食放於最上層,生食放於下層,以避免交叉污染。6.儘量不要買涼拌食物、加工後放置較長時間的食物。7.剩的食物一定要及時放入冰箱保存,高溫加熱後再食用。8.食品買回來後應該儘快烹調,生的食品原料愈快處理愈好,熟食也要趕快食用。9.確保烹調的海產食物須經過100℃煮沸充分加熱避免生食。10.煮熟的食物必須保存於夠高的溫度(高於60℃),否則即須迅速冷藏至5℃以下,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長。
-
2020-06-18 科別.泌尿腎臟
預防泌尿道感染!除了吃24顆蔓越莓,還要多吃這3種食物
氣候悶熱是泌尿道感染的好發時節,特別是女性,因為生理結構的關係,經常反覆感染。研究發現,蔓越莓含有特殊的營養素,稱為「A型鍵結原花青素」(俗稱「PACs」),這種營養素能夠抑制大腸桿菌的附著;同時能使尿液呈現酸性,降低尿液的pH值,抑制壞菌的生長。很多女性朋友會去買蔓越莓汁來喝,但不要買含糖的果汁,因為糖分反而會促使壞菌的生長,最好是直接吃蔓越莓或是喝無糖的蔓越莓原汁。 至於要喝多少的量?研究證實,想要預防泌尿道感染,每天至少要攝取36毫克的PACs,每一顆蔓越莓約有1.5毫克的PACs,所以,一天大概吃24顆蔓越莓,就可以達到36毫克的量。 除此之外,到底應該怎麼保養、補充哪些營養素,才能有效預防泌尿道反覆感染? 1、每天至少喝2500c.c.的水分排尿是身體將新陳代謝後的老廢棄物排出體外的重要管道,假使尿液太濃、味道太重、顏色太深、有憋尿的習慣等,停留在膀胱的細菌,很容易在泌尿道中繁殖;尿液太濃,也容易引起結石而阻塞泌尿道,造成發炎的可能。建議一般健康的人,每天至少喝2000~2500c.c.的水分,而且最好不要等口渴時才喝;或者可以想成每天排尿的次數不低於7次,這樣的排尿次數量,剛好是最適合你的飲水量。 2、補充適量益生菌益生菌可以幫助維持腸道內菌叢的生態,以及正常的酸鹼值,對腸道、免疫功能有益處外,許多研究報告也證實,益生菌對於泌尿道感染有幫助,可以減少陰道發炎、尿道發炎等狀況發生。 3、多食用抗發炎食物最推薦的是維生素C,因維生素C是一種強大的抗氧化、抗發炎物質,在面對感染時補充維生素C,可以協助身體對抗感染;同時也有研究發現,服用維生素C可以對尿液產生酸化的作用,進而減少尿液的細菌量。而維生素C普遍存在蔬果當中,水果以芭樂含量最多,蔬菜則是青椒含量最多,建議生吃,因為維生素C遇熱容易失去活性。 延伸閱讀: 天熱泌尿道易發炎! 4NG衛生習慣超多人都在做 泌尿道反覆感染與吃也有關! 4NG飲食習慣要戒掉
-
2020-06-14 科別.指甲.足部
痛!指甲長進肉 錯誤修剪、穿錯鞋 引來甲溝炎
夏季來臨,許多人選擇穿上涼鞋,讓腳趾頭透氣也較為涼快,但有些指甲灰黃又厚,甚至因甲溝炎造成紅腫,疼痛也影響美觀。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醫師林志明提醒,如果指甲的顏色、形狀或樣貌發生變化,就要特別注意,可就醫了解實際病症。凍甲沒處理好 變成捲甲除了灰指甲,甲溝炎也是常見的指甲問題。林志明表示,甲溝炎就是俗稱的「凍甲(嵌甲)」,與「捲甲」問題一樣,成因多為指甲修剪過度、長期穿高跟鞋造成指甲變形,或是打籃球、運動造成指甲嵌入肉裡等等,但也不排除與遺傳、習慣有關。有時個案因甲溝炎,指甲會嵌入肉裡,產生紅腫痛,而將指甲兩側修剪掉。長期下來,甲床認為自己不需這兩側的指甲而往內捲,久而久之造成「捲甲」,讓甲溝炎更嚴重。因此臨床上,他會建議個案剪指甲時,不要將白色部分甲板全部剪掉,並在兩側留下一點空間讓指甲生長。如果發生甲溝炎或捲甲,可選擇非侵入性、侵入性治療及指甲矯正三種方式。1.非侵入性治療 改善程度有限非侵入性治療適合症狀輕微者,但改善程度有限,主要治療方式為外用或口服抗生素和消炎藥物、物理性隔絕甲溝碰撞等,優點為健保給付、無手術疼痛。2.侵入性治療 手術須忍受疼痛侵入性治療是進行嵌甲治療或甲床重建手術,優點為健保給付、可立即取出插入的嵌甲片、切除肉芽組織。但手術疼痛,並需一至二周以上復原期,術後指甲會變小甚至變形,影響美觀,且術後仍有一至二成復發機率。3.指甲矯正 須自費、時間長另一種治療方式「指甲矯正」,是藉由金屬鉤環、金屬綁線或矯正貼片產生槓桿力、復形彈力、牽引力,讓指甲根本性矯正回到正常形狀、曲度和寬度,不會造成皮膚組織的傷害。優點為無手術的疼痛、無傷口恢復期,較不影響指甲生長、穿鞋或行走,缺點是自費療程、先天性捲甲或骨骼異常,需較長時間矯正等。細菌到處跑 咬指甲傷很大有些個案因壓力、焦慮、強迫症無意間習慣性咬指甲,引起細菌或真菌感染。研究指出,有咬指甲習慣的人,唾液中大腸桿菌含量,比不咬指甲的人高出3倍。人們咬指甲時,會將潛伏在指甲下的葡萄球菌、鏈球菌、棒狀桿菌等病原體從手轉移至嘴裡,如果傷到指甲板,可能造成指甲永久不能正確生長,並導致向內生長或疤痕指甲。林志明建議,想預防咬指甲,就不能讓嘴和手同時閒下來,可嚼口香糖、把注意力放在手上、找人聊天打字、轉轉筆等,讓手指忙碌,減少咬指甲的機會。預防急性甲溝炎急性甲溝炎常會合併細菌感染,初期只有輕微紅腫、癢痛的感覺,但兩三天細菌大量繁殖後,嚴重時會化膿,甚至進展成蜂窩性組織炎,千萬要小心。由於手指的神經非常密集,急性甲溝炎發作時疼痛難耐,甚至會有惡臭味出現。這些症狀代表感染正在高峰期,需要對急症感染處緊急給予治療。若病患有蓄膿則需給予引流處理,並合併口服、外用抗生素使用,若有不可控制的蜂窩性組織炎,甚至需住院施打抗生素。● 避免將指甲剪太短。● 用指甲剪修指甲,戒掉咬指甲的習慣。● 不要撕手指上翹起的小皮。● 保持雙手乾爽。● 解決指甲內嵌問題。● 注意足部衛生及透氣。預防慢性甲溝炎慢性甲溝炎是因長期接觸刺激性物質,通常同時出現在許多手指,主要是因為長期接觸洗碗精、肥皂、化學藥劑,所以也比較會出現在工作的慣用手。因此須常碰水的從業人員、廚師、農夫、醫護人員等職業,特別容易罹患此疾病。患者之後也可能續發黴菌或細菌感染,轉變成紅腫化膿的急性甲溝炎。門診上常見富貴手合併甲溝炎的病患。● 減少不必要的洗手、浸泡水中,減少清潔劑接觸的頻率。● 勤擦護手霜,尤其在洗手後一定要使用。● 避免摳、咬,或含指甲,減少碰撞、避免做美甲彩繪,尤其是將甲小皮去除。● 若須長時間碰水,須戴雙層手套(內裡棉質,外層橡膠)。● 避免拔指甲旁邊倒刺或將指甲剪得過短。● 若指甲形狀顏色改變或周圍皮膚紅腫,須諮詢專業皮膚科醫師。摘自╱大塊文化出版《指甲給的健康報告》
-
2020-06-11 科別.泌尿腎臟
尿中有許多小泡泡 你可能得了這些疾病
門診中常有病人發現自己每回小便時,尿液裏有許多的小泡泡,恐慌的詢問泌尿科醫生,自己是否罹患腎臟或膀胱的疾病。事實上,有很多原因,都可能造成小便裏頭有許多泡泡的現象。 假如在小便時,發現尿中有許多小泡泡存在,可能因腎臟慢性發炎或糖尿病、高血壓久了之後引起蛋白尿的導致。除此之外,由於空氣充滿在環境中,廁所也不例外,當尿液沖擊水面時,也會使空氣波動,而產生泡泡,如果我們觀查在下雨時,當雨落在池塘水面時也會產生泡泡,但是如果小便時力道不強,如某些攝護腺肥大的病患,小便滴滴答答的,即便是有發炎,也可能不產生泡泡。尿液中有氣形成,首先須探討它的來源,可能是來自體內,也可能由外界進入,正常尿液是不含所謂的空氣或其他氣體,但是如果有泌尿道感染而致病原是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菌種時,這些細菌在破壞泌尿上皮或分解尿液時,就會產生氣體,導致排尿時發生泡泡或排氣的現象。另外,病患因為病情需要接受內視鏡或手術等檢查及治療時,也會由器械導入空氣,或使泌尿器官因手術直接曝露於空氣中,雖然經縫合,仍然會有空氣進入腎臟或膀胱內產生氣尿。最麻煩的就是所謂廔管,如大腸、膀胱間產生廔管,而這廔管可以因為嚴重的感染、手術後、腫瘤的侵犯或因放射線照射而產生,於是腸胃道內的氣體也會進入膀胱造成氣尿。所幸,除了泌尿系統感染外,廔管很少發生,內視鏡及手術的氣尿大多解一至二次小便後,空氣便會排出體外,並無大礙。當發現尿中有許多小泡泡存在若懷疑是否因疾病所引起,可至做尿液常規檢查,看看小便是否有蛋白尿、血尿、濃細胞是否有白血球增加的現象,也可觀察尿的比重是否過高,如果有此現象,可能因每日的喝水量太少,使得小便濃度太高而呈現茶色氣泡多,這個時候,就要檢討自己是否攝取水量不足,正常人每天都要攝取2000cc以上的水量,唯有多喝水,才不致引起尿中太多泡泡的症狀。事實上,一旦發現尿中含有很多的泡泡,經過尿液常規檢查,並無蛋白尿、血尿、或白血球增加的現象,就不必過於擔心,只要平時多攝取水份,就可獲得改善。本文摘自書田診所 延伸閱讀: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天熱泌尿道易發炎! 4NG衛生習慣超多人都在做
-
2020-06-06 新聞.食安拉警報
為什麼煮熟了仍食物中毒?多跟這原因有關
炎夏到來,小心食品易變質造成中毒的風險增加。我國食品中毒案件以細菌為主要禍首,去年度占所有已知致病因素案件的四成三。最常見的致病菌,包括腸炎弧菌、病原性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仙人掌桿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衛福部食藥署統計顯示,過去十年來,細菌中毒案略為減少,自2010年170案(3660人感染)降至2019年的91案(3352人感染),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細菌造成中毒的比例出現特殊變化,也就是腸炎弧菌與病原性大腸桿菌中毒案有減少趨勢,但沙門氏桿菌、仙人掌桿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中毒案則是上升。以2010年與2019年資料為例,腸炎弧菌案占所有細菌中毒案的比例自35%降至11%,病原性大腸桿菌自6.5%降至3.3%;而沙門氏桿菌自16%增長至23%,仙人掌桿菌自27%增加至36%,金黃色葡萄球菌自24%上升至38%。食藥署食品組組長蔡淑貞分析指出,過去十年食品中毒致病菌產生變化原因,可能國人已逐漸了解食品經攝氏70度以上的高溫烹調,細菌多會被殺滅,因此腸炎弧菌、病原性大腸桿菌等造成的中毒機率大幅降低。常見於米類、穀類的仙人掌桿菌具有孢子,食物煮熟時雖然殺滅了細菌,但是仍可能有孢子殘留於食物中。如果將食物長時間置放於室溫中,孢子可能快速生長,便提升了食品中毒危機。蔡淑貞說,身體有傷口的人烹調或接觸食物,容易發生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食物,因此金黃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案與感染人數居高不下,可能與民眾烹調、接觸食物時的衛生習慣有關。沙門氏桿菌廣泛存於動物界,可經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途徑污染食品,因此如果烹調或存放食物的環境衛生清潔不足,可能提升沙門氏桿菌感染食物的風險。食藥署統計,國內食品中毒案發生汙染場所,以供膳營業場所為大宗,不過,每年均有自宅發生感染的案件,因此家中烹調環境的衛生清潔仍須留心。家事達人陳安祺說,冰箱存放過多東西可能提升細菌感染危機,民眾清冰箱可遵循五撇步,包括定期清潔、注意保存溫度、生熟食分開、寫上購買日期、先分裝再冷凍等。其中,熟食要放在上層、生食要放在下層,以免生食的血水或液體下滴,汙染熟食。
-
2020-06-06 新聞.健康知識+
6縣市高溫特報!水分補充不足很危險,當心這7種熱出來的病
全球暖化、溫室效應下,台灣夏季氣溫屢屢創下新高,豔陽與酷暑熱得讓人受不了,每到夏天,總有許多因高溫造成的健康問題頻頻發生,甚至是熱出人命的新聞事件。台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陳正裕指出,以下幾種都是熱出來的疾病,很多都與水分補充不足相關,民眾應該特別留意,尤其是本身或家中患有慢性疾病者,更要注意病情的變化,一旦身體出現不適的情形,最好盡快就醫回診檢查,可別輕忽高溫對身體的傷害。疾病1:心臟病心臟病容易在極端環境中發作,氣溫太熱、太冷,都會影響心臟功能。國外研究發現,炎熱高溫下,體溫每上升1°C,心跳每分鐘會快10下,容易血壓升高,增加心臟負荷量。而心跳過快可能造成胸悶、胸痛、心悸、心律不整、頭暈、頭痛,以及心臟功能受損、心臟衰竭,甚至心臟病猝死。另外,天氣熱也會造成身心壓力過大,對於血管調節功能較差的心血管疾病族群,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腎臟病患者及年長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及狹窄的問題,都容易誘發心臟病發作。因此,一旦出現虛弱、心跳快、呼吸急促等不適症狀,最好趕快就醫。疾病2:腦中風腦中風不只好發在冬季。國內研究發現,在相對極端的高溫下,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也會呈現上升。在氣溫炎熱的環境下,流汗過多加上水分攝取不足,影響新陳代謝及血液循環,使得血氧容量不足、血液變得濃稠,容易誘發腦血管堵塞,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罹患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患者,因為天氣悶熱影響身心狀態,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尤其中老年人對溫度感控能力退化,對高溫環境適應不良,建議適時補充白開水,避免血液循環不順暢。疾病3:泌尿道問題炎炎夏日正是泌尿道結石、泌尿道感染的好發季節。根據統計,夏季泌尿道結石發作的病患,是冬季的3至5倍之多,包括:尿道、膀胱、輸尿管、腎臟,都可能發生結石。水分攝取量不足是泌尿道結石的主因,由於夏天氣溫高、流汗多,造成身體水分下降,導致排尿量減少,當尿液滯留及過度飽和,就會產生結晶沈澱而形成結石。尤其是活動量大的室外工作者,更要注意水分的補充,尿液顏色呈現黃色、深色,就代表水分攝取不足,建議一天至少喝水1500~2000c.c.,且排尿次數約8~12次,可將微小的結石自然排出。另外,飲料也應適可而止,例如:含有磷酸鹽、咖啡因,或是草酸等成分,都容易促進尿液中的鈣質排出,增加形成結石的機會。疾病4:皮膚疾病夏季高溫多雨、悶熱潮濕,皮膚受到陽光曝曬、高溫及汗水等刺激,許多皮膚疾病也容易好發,例如:汗疹、濕疹、毛囊炎、異位性皮膚炎、光敏性皮膚炎,以香港腳、股癬、灰指甲等皮膚黴菌感染疾病。汗疹就是俗稱「厞子」,發生的主因就是汗流過多,引起汗腺阻塞,常見於軀幹、頸部、肘窩、鼠蹊部等部位,出現一點一點的紅疹,甚至是膿皰,通常會伴隨搔癢及刺痛感。另外,高溫潮濕的環境利於黴菌生長,好發容易悶熱的部位,如胯下、鼠蹊部、足部、腋下、乳下,以及其他皮膚皺摺,例如:香港腳、股癬、灰指甲,都是常見的皮膚黴菌感染疾病。疾病5:急性腸胃炎夏天是急性腸胃炎的高峰期。夏天悶熱沒有胃口,民眾喜歡吃生菜、生魚片等生冷食物,若是沒有經過妥善的處理及保存,很容易吃下帶有細菌、病毒、寄生蟲的不潔食物,造成急性腸胃炎。另外,細菌喜歡在溫熱潮濕的環境中滋生,高溫容易導致食物保鮮不易、導致腐敗,常見的病原菌有沙門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導致食物中毒,引發急性腸胃炎,常見的症狀包括:腹瀉、腹痛、噁心嘔吐、血便等腸胃道問題,每天可能水瀉數次至數十次不等,讓人非常不舒服。疾病6:登革熱台灣地處亞熱帶,夏季氣候溫暖潮濕,病媒蚊特別容易孳生,每年一到夏日,新聞版面上,總會出現登革熱疫情爆發的消息。登革熱是由埃及斑蚊、白線斑蚊所傳播的疾病,被帶有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就可能會感染,常見症狀包括:高燒、頭痛、後眼窩痛、四肢肌肉酸痛、骨關節痛、噁心、嘔吐、畏光、不明紅疹或出血。大部分感染登革熱病毒,症狀有如感冒一般,極少數人可能會引發嚴重的症狀,出現登革出血熱及登革休克症候群,甚至導致登革熱重症或死亡。目前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最有效的防治方式,就是徹底清除病媒蚊孳生源,尤其在梅雨過後,清除居家環境的積水容器,到野外山區記得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在身體裸露部位塗抹防蚊藥劑,避免蚊蟲叮咬。疾病7:熱傷害高溫環境加上陽光曝曬,容易使身體流汗過多,同時大量喪失水分及鹽分,造成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就會引發熱傷害。最常見的是熱衰竭,患者會感覺非常口渴,出現臉色蒼白、頭痛、疲倦、肌肉無力、噁心、嘔吐等症狀,有時還會合併四肢痙攣的症狀現象,也就是所謂的「熱痙攣」,通常體溫不會超過40°C,只要盡快補充水分及鹽分,身體不會有大礙。最常聽到的熱中暑,則是屬於致命性急症,其實並不常見。患者會感覺非常燥熱、心跳過快、呼吸急促、血壓下降,且皮膚乾冷、無法流汗,中心體溫可能超過41°C以上,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散熱調節機制失效,出現神智錯亂、抽筋、癲癇、昏迷,嚴重的話,甚至會引發多重器官衰竭,若未及時送醫接受適當處置,死亡率高達80%。延伸閱讀: 16招杜絕熱浪威脅 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 三小時內搶救熱傷害患者性命 
-
2020-06-05 科別.消化系統
天熱易增加食品中毒風險! 清冰箱5撇步,教你減少細菌感染危機
炎夏到來,食品變質與造成中毒的風險增加。我國食品中毒案件以細菌為主要禍首,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十年來腸炎弧菌、病原性大腸桿菌中毒案有減少趨勢,但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與沙門氏桿菌中毒案仍居高難下。這個現象反映,國人可能漸漸了解食品高溫加熱可殺菌,但食物煮熟後仍習於長時間置放於室溫中,且接觸食物者與環境衛生清潔有待加強。衛福部食藥署統計,我國食品中毒案件的禍首以細菌為主,以去年度為例,占所有已知致病因素案件的四成三。最常見的致病菌包括腸炎弧菌、病原性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仙人掌桿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過去十年來,細菌中毒案略為減少,自2010年170案(3660人感染)陸續降至2019年的91案(3352人感染),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細菌造成中毒的比例出現特殊變化—腸炎弧菌與病原性大腸桿菌案似乎有減少趨勢,沙門氏桿菌、仙人掌桿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案則有上升趨勢。以2010年與2019年資料為例,腸炎弧菌案占所有細菌中毒案的比例自三成五降至一成一,病原性大腸桿菌自百分之六點五降至百分之三點三,而沙門氏桿菌自一成六增長至二成三,仙人掌桿菌自兩成七增長至三成六,金黃色葡萄球菌自二成四上升至三成八。食藥署食品組組長蔡淑貞說,這個現象可能的原因是,國人可能漸漸了解食品高溫加熱可殺菌。以攝氏70度以上的溫度烹調,細菌多會被殺滅,因此腸炎弧菌、病原性大腸桿菌等造成的中毒機率大幅降低。但是,常見於米類、穀類的仙人掌桿菌具有孢子,食物煮熟時雖然殺滅了細菌,但是仍可能有孢子殘留於這盤食物當中。如果將這盤食物長時間置放於室溫中,孢子可能快速生長,便提升了食品中毒危機。蔡淑貞說,身體有傷口的人烹調或接觸食物,容易發生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食物。因此金黃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案與感染人數居高難下,可能與民眾烹調、接觸食物時的衛生習慣有關。沙門氏桿菌廣泛存於動物界,可經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途徑污染食品。因此烹調或存放食物的環境衛生清潔不足,可能提生沙門氏桿菌感染食物的風險。食藥署統計,國內食品中毒案的食品汙染發生場所,以供膳營業場所為大宗,不過年年均有自宅發生感染的案件,因此家中烹調環境的衛生清潔仍須留心。家事達人陳安祺老師說,冰箱存放過多東西可能提升細菌感染危機,民眾清冰箱可遵循五撇步,包括定期清潔、注意保存溫度、生熟食分開、寫上購買日期、先分裝再冷凍等。其中,熟食要放在上層、生食要放在下層,以免生食的血水或液體下滴,污染熟食。
-
2020-06-03 新聞.健康知識+
其實馬桶沒有想像中那麼髒 微生物學家告訴你為什麼
【文、圖/摘自如果出版《少了微生物,我們連屁都放不出來》,作者馬庫斯.艾格特, 法蘭克.塔杜伊斯】馬桶說穿了不過就是一個讓人坐下來的地方,雖然這座椅不太以舒適為主訴求,但很多人還是喜歡把它弄得舒舒服服的。根據一項英國研究,英國人平均每週在這個安靜的地方度過三個小時。受訪者在同樣的一週時間內,給健身房的時間只有九十分鐘。我強烈覺得,在西方世界的其他國家應該也是一樣。花三個小時坐在馬桶上,這真是件值得注意的事,這個安靜的小空間一定具備很特別的吸引力。「男人想靜一靜的時候,就上洗手間,女人則進浴缸。為什麼從來不反過來?」二○一七年七月,在《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一篇值得一讀的文章裡,記者譚雅.萊思特(Tanja Rest)如此寫道。她在文章中非常傳神地描述廁所為何如此引人入勝:「從這個家隱退意謂著,不只是將親愛的小瘟疫杆菌(Pestbazillen)拒於門外,還可以一段時間不需要看見名為『伴侶』的親愛大杆菌(Bazillus)。」這真是一個談細菌的有趣角度啊。馬桶戰爭:對抗病菌的化學噴槍大多數人對馬桶的細菌之戰總是前仆後繼、義不容辭,屋子裡幾乎沒有其他角落會像這裡用上這麼多的化學清潔劑。最典型的馬桶化學清潔劑讓人想起生化武器:清潔劑的基本成分有甲酸或鹽酸,用來溶解鈣質和去除尿石,還有殺菌。為了讓清潔劑能夠附著在馬桶表面比較長的時間,好容許泡沫溶解污垢,所以裡頭添加了增稠劑和界面活性劑。色素的目的是讓使用者對這個清潔劑留下視覺上的好印象,而芳香劑則能減弱強效化學劑的刺鼻味,以及掩蓋典型的馬桶臭味。這些殺菌攻勢的確發揮了效果,我們可能無法置信,房子裡幾乎沒有其他地方的微生物像廁所這麼少。和廚房裡的重要區域相比,馬桶座墊被清潔得簡直像銀盤一樣亮晶晶。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隨機從美國家庭的馬桶座墊上取樣,每平方公分僅僅找到一百隻細菌。在微生物學家眼中,這個數字簡直少得可笑。我們給一個比較值吧,在人類皮膚上,例如說胳肢窩,每一平方公分就住著一百萬隻細菌。然而,很多人只要想到必須坐到陌生的馬桶上,立刻覺得噁心。對廁所感到噁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直覺,而且站在演化的觀點來看,別具意義,因為這種感覺能保護我們免受潛在危險的傷害。研究顯示,女人做為寶貴新生命的孕育者,比男人更容易對陌生廁所感到噁心。讓我們這麼害怕的物質到底是什麼?無論如何,它總還是百分之百的有機產品,不是嗎?每排便一次,平均排出一百公克重。但是,含菌量奇大無比:每公克有一百億至一千億隻細菌。光就數量而言,糞便對健康絕對是禍害。衛生學家尤其害怕的是糞口傳染途徑,舉例來說,這種途徑會污染飲用水,為居民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我們對飲用水的依賴程度有多大,觀察基礎設施遭地震或戰爭毀壞的國家就知道了。在那些地區,瘧疾最遲一至兩星期內就會爆發。下痢會讓受害者嚴重脫水,每天失去高達二十公升的水。一般來說,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就能夠讓病人慢慢復原。但是如果缺乏這些處置方式,病患可能幾小時或幾天內就會死於循環衰竭。還有很多其他的腸胃道病原體是透過糞便傳播的,例如大腸桿菌或諾羅病毒。因此,糞便會讓人感覺噁心確實其來有自,而且非常有必要小心應對這個自然的產物。可怕味道背後的科學糞便極度令人不快的味道對大腦來說猶如一記警鐘。但是,糞便為什麼會發臭呢?排泄物的惡臭會讓人聯想到直腸的生存條件有多麼艱困。因為直腸裡的環境條件,跟四十億年前細菌最近共祖(LUCA)所居住的地球差不多。在這一段消化道裡沒有氧氣,微生物學家稱這種狀態為「厭氧」(anaerob)。在此狀態下,物質交換的過程是透過發酵和厭氧呼吸來進行。例如,蛋白質分解後,會生成氣味強烈的化學產物,如硫化氫、吲哚(indol),以及甲基吲哚(糞臭素)(Skatol)。我們攝取的肉類蛋白質愈多,排泄物的臭味就愈重。肉類如何改變糞便刺激嗅覺神經的強烈程度,嬰兒是很好的觀察對象。停止哺餵母乳、嬰兒開始吃固體食物後,尤其是開始吃肉以後,尿布的味道會有戲劇性的改變。
-
2020-05-27 焦點.健康知識+
浴室長黴菌,貼保鮮膜、用牙刷清哪一個有效?日本清潔專家的3招聰明打掃法
沒有人告訴你的「病原灰塵」危險性接下來要介紹的「不生病打掃法」,會將灰塵分成2種。第1種是病原體較少的新生灰塵。剛剛從空中飄落到房間的灰塵,所含病原體較少,基本上對人體無害。需要注意的是第2種—「病原灰塵」,因為人類或物品移動產生的氣流,會讓灰塵飄到房間角落聚積,經過一段時間,裡面已增生大量的病原體。病原灰塵存在於自然界中,其中含有一定數量的細菌、黴菌、塵蟎。它們會把房間角落的灰塵當作食物與居所,爆炸性地快速繁殖。因為病原體的聚集,會讓一般灰塵變成病原體濃度極高的病原灰塵。免疫力比較差的人,吸入這些病原灰塵後,會引發咳嗽、肺炎等呼吸系統的疾病。如果你身體感到不適,或許兇手就是病原灰塵。浴室怎麼打掃?浴室溫度高、容易殘留皮脂與皂垢,一鬆懈就會馬上長出黴菌或細菌。正因為浴室是我們洗去一日疲憊與汙垢的地方,更應該從平常就遠離病原體。POINT 1:肉眼看不見的黴菌孢子會躲在天花板細縫,飛散到整間浴室POINT 2:牆壁底部或轉角、磁磚接縫容易滋生黑色黴菌工具:除菌棒(拿毛巾捲住支撐桿,接著套上塑膠袋,再用廚房紙巾包覆。用消毒酒精沾溼後就能輕易除去高處的細菌。)清潔劑:消毒用酒精、去霉劑、含螯合物的中性清潔劑抑制黴菌繁殖,預防「黴菌性肺炎」就算浴室乍看之下很乾淨,其實空氣中還是漂浮著比家中其他地方更多的黴菌孢子等肉眼不可見的病原體。為了防止這些病原體在打掃時進入人體的呼吸道,清掃浴室的時候務必要保持環境的通風。另外打掃時一定要使用冷水,不要用熱水打掃,以免殘留的水氣再次讓空間變得潮濕。還有清潔時的水花可能含有細菌,要儘量避免被潑到。天花板的除菌工程是對付浴室黴菌很重要的一環。黏在天花板的黴菌孢子一旦掉落,就會在浴室各個地方擴散並滋生黴菌,因此要定期用除菌棒清潔。針對已經長出黴菌的牆壁,請使用泡沫型去霉劑,噴上泡沫後靜置12小時,再用水沖掉。一般日常打掃地板時,用含有螯合物的中性清潔劑即可,如果遇到惱人的頑固黴菌,再斟酌使用去霉劑。洗完澡後,請用沒有加工切割過的正常刮水器或毛巾擦乾牆壁上的水滴,這樣也能夠有效預防黴菌增生。POINT 1:若浴室有對外窗,在兩側打開一小縫(各約5公分)讓風在室內循環,保持良好的通風。將毛巾對摺,厚厚地包住除菌棒前端,用消毒酒精沾溼後,以單一方向擦拭天花板。POINT 2:用牙刷刷洗會傷到磁磚細縫,導致黴根更深入。請不要洗刷,直接包保鮮膜靜置即可,約靜置12小時。透過保鮮膜觀察黴菌狀態,看起來快要掉落時,就拿掉保鮮膜,用冷水沖乾淨。廁所怎麼打掃?廁所意外地容易堆積大量灰塵,要小心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病原灰塵出現。尤其是流行腸胃炎的冬季,打掃時要以預防感染為優先考量。廁所的牆壁‧地板POINT 1:病原灰塵有極大的機率會附著在廁所牆壁上POINT 2:通風扇會吸引很多灰塵,導致地板積聚大量灰塵工具:刮水器、廁所用除菌濕紙巾清潔劑:小蘇打粉廁所打掃從清除病原灰塵做起「獅王株式會社生活護理研究所」針對廁所灰塵的調查結果顯示,1克的廁所灰塵中就含有數十萬∼數百萬個一般細菌。除此之外,該公司還另外測試細菌各自在有無灰塵狀態下的培養實驗,結果發現細菌在加入灰塵的培養皿,比未加入灰塵的培養皿增加約10倍的數量。換句話說,清除灰塵在打掃廁所時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一開始我們先用塑膠手套或是拋棄型塑膠袋套住手部,依照從牆壁到地板的順序使用刮水器清除灰塵。如果先打掃馬桶,自馬桶中濺出的水會弄濕灰塵,變得難以清潔,所以不可以這麼做。地板要從裡往外清除灰塵。容易有灰塵附著的牆邊或馬桶邊緣、垃圾桶周圍要重點清潔。飛濺的尿垢請用小蘇打水噴霧先噴一下,再使用濕紙巾像蓋印章的方式擦除。若每週能另外使用除菌濕紙巾擦拭一次就更能安心了。POINT 1:移動刮水器時要統一方向,從牆壁高處往低處清除灰塵。廁所的通風扇會同時吸來大量廁所外的灰塵,一定要徹底打掃通風扇周圍。POINT 2:打掃地板的時候,請使用刮水器由裡往外拖拉,清除灰塵。廁所的灰塵會導致細菌爆增約10倍實驗方法:在聚丙烯板上放置灰塵、菌類、營養物質,並包上一層薄膜,培養24小時。初發菌數:大腸桿菌/4.6(log生菌數)金黃色葡萄球菌/4.9(log生菌數)。營養物質:濃度1/20的NB培養基,灰塵(0.02g)綿:廁所衛生紙=6:4MATSUMOTO'S ADVICE通風扇沒吸走的灰塵會積聚在地板上,成為細菌的溫床。馬桶怎麼打掃?POINT 1:打掃馬桶的人也要小心感染POINT 2:手會觸摸到的地方,一定要防範病毒與細菌工具:馬桶刷、廁所用除菌濕紙巾清潔劑:含螯合物的中性清潔、酸性清潔劑安全打掃「腸胃道致病區」如果直接採用打掃馬桶最常見的馬桶刷清潔法,那麼放置馬桶刷的外盒會在使用完畢後聚積髒水,因此我不建議大家這麼做。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使用拋棄型塑膠袋包覆刷頭後再進行清潔。待清洗完畢後只要將塑膠袋翻面並丟棄即可,既衛生又省事。打掃馬桶時請使用含螯合劑的中性清潔劑,要對付頑固汙垢就用酸性清潔劑。為了預防沖水時導致病原體飛散,請記得蓋上馬桶蓋。馬桶外側請使用廁所用除菌濕紙巾,從上到下依序用力來回擦拭就能清除汙垢。馬桶的整體清潔只要每週做3次就足夠了。遇到嚴重的汙垢時,一樣可用濕紙巾沾酸性洗潔劑來擦拭。沖水把水、溫水洗淨按鈕、馬桶上任何手會觸碰的地方都要每天擦拭消毒。將汙垢擦乾淨後,請更換一張除菌濕紙巾,以單一方向快速擦拭過即可。POINT 1:先噴一層含螯合物的中性洗潔劑,靜置約3分鐘,再用套著塑膠袋的馬桶刷清潔,最後用沖水洗淨。使用廁所用除菌濕紙巾用力來回擦拭,就能清除馬桶整體的汙垢。記得要從上到下依序清潔。POINT 2:手常碰到的地方,來回擦拭完後,脫掉塑膠手套或套著手的塑膠袋,沿統一方向消毒擦拭。對付頑固汙垢使用酸性清潔劑對付頑固汙垢非常有效。清潔馬桶外側時,可用沾了清潔劑的濕紙巾擦拭。清洗馬桶內側則可先噴一層清潔劑並靜置3分鐘,再拿馬桶刷清潔。書籍介紹書名:這樣打掃不生病!【全圖解】:醫療級清潔專家帶你一天12分鐘,輕鬆清除「病原灰塵」,遠離呼吸道、腸胃道感染作者:松本忠男出版社:台灣廣廈出版日期:2019/11/15作者簡介/松本忠男曾任職東京迪士尼樂園及DUSKIN公司(負責日本全國醫院、照護中心的清掃和器材消毒殺菌),之後轉任龜田綜合醫院集團,擔任清潔維護管理人員約10年的時間,負責醫療院所第一線的衛生防護管理及相關業務。1997年,為了將醫療相關服務事業做得更好,成立了Prana股份有限公司,並擔任日本Health Care協會代表理事。致力於指導龜田綜合醫院近100名員工、橫濱市立市民醫院約40名員工,為眾多醫療院所、照護中心、清掃公司等傳授預防疾病傳染的健康打掃祕訣和技巧。延伸閱讀: 頭痛時覺得脖子硬硬的,小心是腦出血!醫師:6種頭痛類型,該做腦部掃描
-
2020-05-12 科別.泌尿腎臟
天熱泌尿道易發炎!專家提醒4NG衛生習慣超多人都犯
尿道炎、陰道炎,又讓你頻尿、癢到睡不著了嗎?泌尿道是指人體整段泌尿系統,包含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男性會加上攝護腺)細菌感染,引起頻尿、排尿時,有灼熱感等不順。男女性都會發生泌尿道感染,但女性廣好發於各種年齡層。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解釋,女性因為生理構造的關係,根據統計發現,33%以上的女性,至少一生會發生一次泌尿道或陰道感染,機率更是男性的8倍,而且一旦感染過,還會一直反覆感染。其中引起泌尿道感染最主要的細菌是大腸桿菌,原因可能是因為不良的排尿習慣、擦拭方式不對,或是性行為等問題,導致細菌逆行往上到膀胱、輸尿管、腎臟等,而引起泌尿道感染,特別是夏季氣候悶熱,更是泌尿道感染的好發季節。1、性行為前後應該排尿性行為過後,常會把陰道和肛門的細菌帶進尿道,甚至膀胱裡面,建議性交完之後應排尿,若有必要,得做清洗的動作。2、經常憋尿特別是需要長時間忍尿的工作者,如老師、百貨公司職員、司機等,容易因為尿液在膀胱停留的時間過久,造成感染的機率增加。3、擦拭陰部方式錯誤泌尿道感染多是由大腸桿菌引起,而大腸桿菌正是由糞便攜帶的,故排尿之後,衛生紙擦拭方向應由陰道口擦至肛門,當擦拭的方向不對,容易把陰道和肛門間的細菌帶進尿道、甚至膀胱,而引起感染。4、常穿太緊的褲子太緊的褲子會造成生殖器官悶熱,增加細菌繁殖的機會;建議應多穿棉質、寬鬆、通風的外褲。延伸閱讀: 私密處飄異味 NG清潔行為你中了嗎? 泌尿道反覆感染與吃也有關! 4NG飲食習慣要戒掉
-
2020-04-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下地球得以喘口氣 大地回春
新冠肺炎傷害著人類,卻治癒著地球。當人造的繁華俱寂,大地回春。印度海灘三月下旬被捕捉到數十萬隻欖蠵龜上岸產卵的壯觀景象,「龜海」綿延六公里。印度的魯西庫利亞海灘因觀光客淨空,給了欖蠵龜一片不被打擾的寧靜空間,一周內湧入約廿八萬隻欖蠵龜前往產卵,盛況已暌違七年,自然保育機構更預估,今年將有近四十八萬欖蠵龜在該處築巢,產下逾六千萬顆卵。更令印度人激動的,卅年間因為嚴重空汙身影迷濛的喜馬拉雅山重新露臉。印度北部民眾只要抬頭,巨大高聳的喜馬拉雅山就在眼前,連山頂上白雪,也清晰可見,夜裡還能看到星星,讓當地居民又驚又喜。恆河也得到淨化,從大腸桿菌超標八十倍,現環境學家認可直接飲用。當民眾舉行崇拜太陽的「阿卡曼禮」儀式,飲用少量恆河水,完全可接受。新冠肺炎肆虐,為了阻止疫情擴散,全球各地都有國家祭出封城政策,人類群體活動降到低點,當人們被疫情壓得難以呼吸,地球卻反得以喘一口氣。歐洲環保署數據顯示,義大利貝加莫二氧化氮平均濃度較去年同期下降近五成,羅馬也同比下降三成,美國加州也出現類似降幅。甚至,新冠病毒帶來威脅的同時,也對人類示警。近來歐美有研究發現,空汙較嚴重區域,感染新冠肺炎致死率高於平均值。史丹佛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助理教授柏克指出,單就中國在疫情爆發時改善的空氣品質,就能防止五萬至七點五萬人過早死亡。大流行病幫助人類發現,在沒有疫情時,經濟運作方式所存在的巨大的隱性醫療成本。這些或許都只是「不正常」生活中的曇花一現,疫情過後,為重振蕭條經濟,又將被拋諸腦後。但一次暫停,或能為人類與地球的共存,多一份思慮。喔,當然也是有些國家因為防疫太成功,在地球甦生的感動之外,例如台灣。身為抗疫優等生,台灣目前為止都市機能運作沒有大礙,卻也沒能體會封城為環境帶來的另類「收穫」;而台灣人高漲的防疫意識,反加劇環境危害,民眾避免出門消費,改成在家網購,根據環保署在立法院報告,今年一至二月電子購物營業額比去年同期增加一成三,相當於兩百萬個包裝箱、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