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9 名人.潘懷宗
搜尋
大腦
共找到
2179
筆 文章
-
-
2020-08-19 該看哪科.兒科
健康保衛站/2歲還不會說話 恐是語言遲緩
黃姓男子平時照顧孫子「小佳」,發現他已3歲,卻只能說些簡單稱謂,口語表達很少,著急得到衛福部嘉義醫院復健科求助,院方確認小佳的語言理解及表達較同儕發展慢,安排每周半小時的治療,並安排讓黃男在家中隨機教學,小佳表達詞彙才大幅增加。嘉義醫院復健科醫師黃維清說,如果家中小孩跟同儕相比有明顯的語言落後或差異,就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例如小孩到2歲還不會說話,或是聽得懂卻不回答、無法跟幼兒園其他小朋友溝通等,這時要就醫檢查。黃維清說,新生兒的哭聲就是最一開始的語言表現,3至4月大左右開始,頭會轉向聲源,5至6月大時會有眼神接觸,開始發出一些母音,若在一歲前,對環境聲音刺激沒有反應,未有模仿環境聲音或喃喃自語等現象,都需要注意。黃維清說,例如案例中的小佳,再經治療後,目前已能聽懂日常生活的指令,及生活中常見的疑問句,可用簡單的短句溝通,其實造成語言遲緩的原因像是大腦損傷、聽力障礙、智能障礙和認知發展遲緩等,都需要詳細評估。語言治療師陳信宏說,治療師會利用自然觀察、遊戲、玩具操作及標準化評估測驗等方式,針對孩子的聽力、口腔功能、吞嚥、語言理解、溝通方式、語言表達、口語清晰度和說話流暢度等面向綜合評估,再採取個別治療。
-
2020-08-19 橘世代.健康橘
動不動就生氣、日夜顛倒...?這8個徵兆和失智症有關
失智症並非只是單純正常的老化,或記憶減退罷了,而是一種大腦功能逐漸喪失的疾病。失智症的病程長可能長達10多年,一直持續到死亡。 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最後到達末期症狀;每位失智病患者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而不同的病因,也會造成不一樣的腦部病變,進而產生的障礙程度也不同,所以每一位失智症的個別差異,有時相當的大。失智症常經歷的三個病程 健忘期:病患會忘記熟悉的人事物,特別是近期的記憶,像是忘了剛剛有沒有吃飯,簡單的計算能力也會降低。混亂期:病患記憶力顯著衰退,注意力無法集中,思考出現明顯的障礙,會以為別人拿了他的東西;迷路、漫無目的的徘徊;忽略個人衛生,甚至可能會出現幻聽、幻視的情形。癡呆期:上述情況的嚴重度更為明顯,功能更加退化,所有的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協助。初期失智症的八大症狀 事先瞭解失智症的病程與症狀,可以幫助患者、家屬預先做準備,以因應疾病帶來生活上的變化。下面是為初期失智症的八大症狀,我們可以檢視一下親人或自己是否已經出現以下症狀: 1.記憶力下降:遺忘近期發生的事,像是東西放在哪、忘記現在幾點、忘記是否吃過飯、忘記約會、弄不清楚現在是何年何月何日、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會下錯站,甚至可能迷路,但是對於遠期記憶卻念念不忘。 2.活動力降低:變得不愛出門,對於原本感興趣的事也顯得興趣缺缺。3.情緒轉變:情緒起伏比以前大,例如:會因為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生氣。4.表達能力降低:像是突然忘記事務的名字跟詞彙。5.妄想:懷疑自己的配偶不忠、擔心被家人遺棄,出現受迫害的妄想,認為鄰居會傷害他或偷他東西。6.產生視幻覺:看到幻覺,如房間裡有人,可能是熟識者、已死去親人,或是陌生人。7.重複動作:例如不斷地把東西收進櫃子又拿出來,或是多次重複問相同的問題。8.睡眠障礙:日夜顛倒,夜間起來遊走或從事其他活動。 如果檢視後發現已經有以上的症狀,可以去醫院相關門診做進一步的檢查。早一點發現、早一步治療,就可以延後失智症症狀加劇的發生。 本文摘自《愛長照》。延伸/「這樣玩,防失智!」5款樂齡桌遊讓你存腦本。延伸/哈佛醫給失智妻的情書「她認我是陌生人,要我滾」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8 科別.精神.身心
疫情期間易焦躁 染疫者常精神錯亂
疫情期間人們心理狀況惡化逾6成,感染新冠肺炎者情商更會下降!關注心理健康的慈善組織Mind調查,原本就有精神問題的人,疫情期間有65%的比例狀況惡化。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指出,染疫者因歷經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血氧成份短缺,生理上比之前更容易精神錯亂。精神狀況惡化根據《歐洲新聞台》報導,21歲的艾蜜莉患有嚴重的厭食症,13歲起定期就診的她狀況有所好轉,近期因為疫情無法受醫生親自醫治而惡化。她說:「我有一個禮拜都躺在床上沒進食,也沒見到任何人,感覺像是厭食症又找上了我。」多位名人包括喜劇演員德拉希尼、懷特及部落客艾許莉都表示,疫情期間無法實體演出,使他們感到沒有價值,且日漸絕望。專家表示,歐洲疫情再度襲捲,對於民眾的心理健康狀況非常不利。心理治療師巴里克說:「防疫使我們逐漸失去身為人的感覺。」他表示,現實中的互動複雜且真實,視訊對話並沒有辦法提供人類需要的親密感。關注心理健康問題的慈善組織Mind調查指出,原本就有精神問題的人,疫情期間有65%的比例狀況惡化,倫敦大學研究中心也顯示,女性在疫情期間深受焦慮及沮喪感所苦,而男性則是遭到孤寂感侵襲。染疫者易精神錯亂致力於解決躁鬱症的地方團體則表示,其社群中有高達1/3的人增加自殺的念頭。心理師伊娃說:「社會氛圍充滿不確定性、不可預測及不可控的程度都對許多人造成心理壓力。」據《全球之聲》報導,疫情不僅讓心理健康容易惡化,感染過新冠肺炎的人情緒也可能較未患病前不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指出,歷經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人因為血氧成份曾短缺,即便痊癒也比之前更容易出現精神錯亂的狀態,大腦的注意力及處理資訊的速度也會下滑。尼加拉瓜心理學家克魯茲則提醒,許多人經歷精神問題而不自知,每個人都應該要有病識感。「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刻都還重要,我們必須就每個人的身心健康進行這些討論,並擺脫舊有的觀念,例如瘋了才會去看心理醫生。」【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8-18 橘世代.時尚橘
追求健康更聰明-智慧手環助你熟睡、教你呼吸
穿戴式裝置已從行動周邊配件逐漸轉變為日常必需品,尤其智慧手表、手環更是許多人隨身必戴,除了可以輔助記錄走路、跑步、爬樓梯、運動等相關數值之外,還有幾個貼心又實用的小功能值得多多利用。●睡眠偵測睡眠障礙幾乎可說是現代人的通病,尤其年紀漸長之後更難入眠,利用智慧手錶、手環的睡眠偵測功能,能記錄每天的入睡、清醒時間及淺睡、熟睡、快速眼動(REM)睡眠等分析,了解睡眠品質並得知每一個睡眠階段的時間是否足夠。記得每天都要讓智慧手表、手環與配對的手機或平板同步一次,就能透過App查看自己每一天的睡眠成績。Fitbit在睡眠偵測方面的功能相當完善,使用者可設定自己的睡眠目標,例如就寢與醒來時間等,也可開啟就寢時間提醒,避免熬夜、追劇忘了該入睡的時間。以Fitbit Charge 4來說,就配備了高科技睡眠功能,並推出智慧喚醒功能與睡眠分數功能,可透過機器學習在最佳時間喚醒使用者,並監測每日睡眠品質。小米手環5全新升級了睡眠分析技術,將準確率再提升40%,可專業解讀每個時段的睡眠特徵,並新增REM快速動眼期,就算是午後的淺眠小睡也可記錄。●呼吸訓練呼吸人人生來就會,為何要訓練?其實智慧手環的「呼吸訓練」是指規律的深呼吸,在睡前、冥想或想要專注、平緩情緒時,不妨花幾分鐘跟著智慧手環的顯示節奏做深呼吸、釋放身心壓力。要提醒的是,如果有心血管或呼吸方面的狀況,建議使用呼吸訓練前先諮詢專業醫師,萬一出現暈眩或不適應立即停止並回復正常呼吸。小米手環5點選「呼吸」選項,就可進行1~5分鐘的呼吸訓練,只要隨著螢幕顯示吸氣與吐氣即可。Fitbit Charge 4的「放鬆Relax」功能可選擇2分鐘或5分鐘的呼吸訓練,跟隨螢幕上的光點引導來調整呼吸頻率,手環也會跟著振動。●洗手提示因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延燒,Fitbit特別推出提醒用戶勤洗手的全新表面「Clean Cues」,Fitbit Versa 2、Versa Lite、Versa、Fitbit Ionic的用戶可於Fitbit App下載。使用這個表面時,透過倒數計時器和輕柔的嗡嗡聲,每60分鐘提醒使用者洗手一次;準備洗手前點選「開始洗手」,洗手時間達到20秒時會發出震動提示。更多精選延伸閱讀↘↘↘。挑選助聽器的三大訣竅,幫助老爸找回人際互動的自信。防止大腦老化與失智-4枚收藏級鋼筆,重拾手寫溫度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8-18 養生.運動天地
「早、午、晚」到底哪時最適合運動?減脂、增肌、降血糖...美權威專家揭密:每個時段功效大不同!
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足夠的時間運動,我也經常被問到多久一次才是最佳的運動時間。首先,讓我們談談持續性。如果你每天抽不出30至45分鐘不間斷的運動時間,不妨切割成每天2、3段10至15分鐘的運動,你還是會得到一樣的好處。事實上,這個辦法非常有效,因為在清晨和傍晚從事運動可以增強晝夜節律。以前我們的祖先一整天都很活躍,尤其在早晨和傍晚,許多野生動物都是在黎明和黃昏時刻活動,因此狩獵者更需要在這2個時段中行動。晨間運動清晨是外出進行有氧運動的好時機。輕快的散步、或在明媚日光下進行任何戶外活動,都是使大腦時鐘同步最好的辦法,有助於克服任何時差反應、或擺脫睡眠不足的感覺,同時也是維持和增強大腦功能的重要機制。首先,它會改善你一整天的心情。此外,運動會刺激新的腦細胞生成,並增強大腦建立新的神經元連接能力,有助於更深入的學習和增加記憶。我們還知道,運動可以透過改善神經元修復自身DNA的能力,來幫助修復受損的腦細胞。這種作用也能幫助修復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斑塊。你要等到日出後才去散步、跑步、游泳或騎腳踏車都沒關係,你可以在日出前後的30分鐘到2小時開始活動,在此期間,戶外光線可高達800至1,000 lux,這是理想舒適的日光量。明亮的日光會啟動你眼睛內的藍光感應,並在你運動時激發大腦功能。如果你早上去健身房運動,請不要選擇房間最暗的角落,反而要在大型玻璃窗旁邊或在光線明亮的位置。只要你的穿著保暖,一整年都可以在晨間散步,除非有特別的天氣預報。事實上,在冷空氣中運動會得到一些額外的健康益處。冷空氣會激活棕色脂肪,或將白色脂肪轉化為米色脂肪。棕色脂肪富含粒線體(這是任何細胞的能量),粒線體越多代表脂肪細胞具有更多的燃燒能力。此外,在冷空氣中運動時,會燃燒體內脂肪讓身體變熱,只要在低溫下運動,其實就可以消耗掉一些脂肪。運動+限時進食=最大的脂肪燃燒潛力傳統觀點認為,在進行任何運動之前,應該先吃東西,其實並不一定。如果你在早上散步、跑步或騎腳踏車之前,禁食了10至12小時,那麼在運動過程中,身體很可能會消耗儲存的脂肪以獲取熱量。如果你在早餐前先開始晨間運動,那麼肌肉將消耗更多熱量,需要更多脂肪作能量來源,其實反而會燃燒更多體內儲存的脂肪。而且,你的肌肉越多,一整天消耗的卡路里就越多,身體就會越瘦、也越健康。早晨空腹進行劇烈的體力運動(如划船、足球或籃球),對於顛峰表現可能不是最理想的,而散步、慢跑或騎腳踏車則是早餐前可負擔的體力活動。清晨戶外運動的好處基於許多原因,清晨進行戶外運動是理想的選擇:• 你會接觸到日光,使大腦時鐘同步。• 在日光照射之下,可以提高警覺性,並減少沮喪感。• 在寒冷的日子裡,身體棕色脂肪會被激活,並增加脂肪燃燒的可能性。• 早晨皮質醇會自然提升到健康程度,將會減少發炎。午後運動身體運動的另一個好時機是在黃昏或傍晚,從下午3點開始到晚餐時間,此時肌肉張力開始升高,正是進行體能訓練的最佳時間,包括舉重或室內飛輪等劇烈運動。高強度訓練的運動員和那些想要加強體能的人會發現,晚餐前運動,再吃一頓富含蛋白質的膳食,有助於肌肉修復、增強肌肉質量和快速恢復體力。運動達到高峰的因素與身體內部的各種時鐘協調有關。肌肉會在傍晚進行修復時,吸收並利用營養。涉及運動協調的大腦功能通常在白天很旺盛,有助於運動表現。下午的血流量和血壓也很高,能提升肌肉的氧合作用。運動表現也有晝夜節律性。在運動賽事中,運動成績一天內的差異也可能高達25%。如果你希望以最小的傷害從運動中獲得最大的益處,那麼下午就是最佳的鍛煉時間。許多研究指出,運動協調和體能會在傍晚左右達到高峰。針對1970至1994年25個賽季的夜間足球比賽觀察,分析結果進一步證明這一點。當西岸球隊前往東岸參加週一夜間足球比賽,在飛行後48小時內開賽,儘管東岸球隊擁有主場優勢,但西岸球隊擊敗東岸球隊的機會明顯更高。這是因為比賽時間是在晚上9點,正是東岸球隊運動高峰表現期的尾聲。然而,西岸球隊還在舊時區的時差當中,正好發揮了他們下午6點達到巔峰的黃金時間。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下午或晚上運動有2個實際的好處。大家都知道,運動可以減少食慾,所以下午運動不僅有助於燃燒一些卡路里,還可以減少晚餐時的飢餓感,因而少吃一點。運動還可以幫助身體肌肉吸收更多的葡萄糖,而不用依賴胰島素的機制。由於胰島素的產生和釋放在晚上逐漸下降,因此光靠胰島素可能不足以防止身體血糖上升超出健康範圍。晚上只要運動15分鐘,就會增強肌肉吸收一些血糖的能力,使血糖濃度保持在健康範圍內。有些人擔心,如果他們將強度運動留到更晚進行,會變成在晚餐和睡眠之間沒有足夠的時間。假設你的工作時間是傳統的朝九晚五,下班後你先去運動,然後才吃晚飯,那就等於是將晚餐延遲到晚上7點半或8點才吃。沒有關係,因為運動會消除一些罪過,運動帶來的積極好處勝過錯失1、2個小時的TRE(編按:間歇性斷食)。如果你要進行耐力運動,想要加倍努力挑戰極限,那麼你必須記住,你只需要進行10小時的TRE就可以了。晚餐後做運動,有總比沒有好如果你早上或下午沒時間做運動,晚上運動總比沒有好,它自有一套特定的好處,能影響身體代謝的晝夜節律和維持血糖濃度穩定。身體活動會增加對葡萄糖的需求,肌肉可以吸收大量的血糖,因此減少晚餐後的血糖高峰,得以維持在正常生理範圍。晚餐後,適度的體力活動(例如晚上散步或是做家事)也可以幫助消化,讓食物順暢移至消化道中,減少胃酸逆流或胃灼熱的機會。由於胰島素釋放和後續調節血糖的作用在晚上會下降,對於有罹患II型糖尿病風險的人來說,晚上任何的體力活動都像服用糖尿病處方一樣,有助於降低血糖。 目前還不清楚晚餐後的運動是否會影響睡眠,但我們確實知道任何體力活動都會促進良好的睡眠。我們也知道,晚上暴露在強光下會延遲你的睡眠時間,如果你必須在晚飯後才能運動,最好避開明亮的燈光。然而,並非所有的晚間運動都是好的,極限活動或高強度運動最好在晚餐前進行。晚上在健身房或跑步機上運動,可能會使皮質醇升高到早上的水平,並延遲夜間褪黑激素升高。劇烈運動還會使體溫升高、心跳加快,這些因素都會干擾你入睡的能力。你可能不小心發送出時間還早的信號而重設生理時鐘。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晚上進行劇烈運動,大腦會認為現在是黃昏時刻,我們通常很活躍的時段,因此會延遲褪黑激素的分泌,可能正因為如此,有一些在晚上運動的人(並非全部)也會拖到半夜才去睡覺。如果晚上是你唯一可以運動的時間,不妨睡前洗個澡,可以讓你的身體降溫,進而幫助入睡。書籍介紹用生理時鐘,養出好健康:生醫權威的8/7/12作息法則,助你有效減重、日日好眠、精神飽滿作者:薩欽.潘達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日期:2020/06/11作者簡介薩欽.潘達Satchin Panda, PhD世界知名生醫研究所,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醫學家、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晝夜節律生物學中心(Center for Circadian Biology)創辦執行委員、皮尤學者(Pew Scholar)。潘達博士是研究生理時鐘對行為、生理機能及新陳代謝的權威專家。曾獲美國年齡老化研究協會(American Federation of Aging Research)中生代成就獎。延伸閱讀: 慢性發炎就像全身在放火!她做這2件事抗發炎,3個月掉7公斤
-
2020-08-16 新聞.健康知識+
只要補充水分就能排出攝取過量的鈉?答案其實是不行
【文、圖/摘自木馬文化《看懂元素週期表,掌握生命奧祕》,作者吉田隆嘉】引發高血壓的食鹽渴求對人體來說,鈉和鉀是不可或缺的。不管哪一種攝取不足都會影響健康。但「為了健康不可以攝取太多鹽分」是一般常識。食鹽就是氯化鈉。換句話說,鈉離子跟氯離子結合而成的結晶就是食鹽。其中如果氯離子攝取過量的話,身體會透過尿液將它排出去的。而攝取過多會造成問題的,其實是鈉離子。另一方面,我們可以聽到「請攝取足夠的鉀」的說法。為何兩者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我們可以追溯到生命體開始發展到陸地生活的時期。當我們的祖先還像魚一樣在海中生活的時候,周遭的環境全是鈉。但是當生命體一登上陸地生活,首先面對的是缺乏鈉的環境。如果還是像過去那樣,的確會因為缺少鈉而致死。因此,生命體無可避免似地感到,想攝取鈉就有必要在大腦中進化出一種特殊的功能。此特殊功能就是人體會產生想攝取含鹽量較高食物的衝動,醫學上稱為「食鹽渴求」。食鹽渴求是如何在腦內產生的呢?詳細的機制目前尚不明,但可以確知的,這跟視丘下部(又稱下視丘)及扁桃腺有深切關係。另一方面,關於鉀,我們當作食品的植物細胞內含有很多的鉀,並不用擔心會缺少。因此即便開始展開陸地生活,也不需要像鈉那種的特殊功能。事實上,就算體內的鉀不足,腦內也不會發生像缺少鈉時那般強烈的渴望。在原始時代,這樣可以維持體內平衡。而現在因為運送方式進步,隨時可以從岩鹽取得便宜的氯化鈉。只是腦內仍然保留著為了應付少鈉環境的機制,對鹽分還有強烈需求的慾望,所以很容易不小心攝取過多的鈉。一般人都知道,攝取太多鈉會引起高血壓,但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嗎?對神經和肌肉來說,如果要在孔洞張開時讓鈉進入細胞內側的話,那麼細胞外側就要有豐富的鈉。但過多也是不好的,一旦鈉大量進入,就算鉀的孔洞打開讓鉀往外流出,細胞內也無法恢復到原本負電位的狀態。為了避免這種情形,那麼能讓細胞外側的淋巴液和血液維持一定鈉濃度的機制就得要發達。當鈉攝取過多,為了讓鈉的濃度不致過高,必須攝取水分來稀釋。結果就會讓血液增加,並從血管內側強力推擠血管,血壓因此隨之上升。同時,也因淋巴液會跟著增加,身體的某些部位例如臉部才會水腫。有不少人認為,就算攝取了過量的鈉,只要多多補充水分,大量排尿的話,應該就能將鈉排出體外,但其實每天能隨著尿液排出的鈉是一定的。要是攝取超過了這個量,那麼鈉還是會囤積在體內,就可能引起高血壓。幸好有方法能增加每天的排鈉量,那就是攝取豐富的鉀。腎臟會過濾血液,暫時製造出原尿。然後再將原尿中的營養物質,如鈉、鉀以及糖分等人體所必需的成分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其他剩餘的物質就隨著尿液排出體外。這整個過程相當複雜,其中就有鈉和鉀會成對一起移動的機制。因此攝取大量鉀的時候,會發生連動效應,抑制鈉重新被吸回血液,那麼最後會跟尿液一起排出體外的鈉也會變多。腎臟之所以具備這樣的機制,或許跟人體將週期表中上下相鄰的鈉和鉀統合管理的歷史痕跡有關。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健保大數據/頸椎椎間盤病變 4大醫療院所
三軍總醫院頸椎手術選擇多 內視鏡全台少有全國「頸椎椎間盤病變」門診就診人數,由骨科聞名的三軍總醫院奪冠,成為排行榜前三名中唯一的醫學中心。三軍總醫院脊椎骨科主治醫師陳秋銘分析,可能與三總在頸椎手術治療方面,相較於其他醫院有更多元手術選擇有關,甚至連目前台灣少有人在做的頸椎內視鏡都可提供服務。陳秋銘解釋,三總頸椎手術方式選擇多,可以為患者提供最適合的手術,治療滿意度高,做出口碑。再加上三總本身就以骨科聞名,自然吸引不少頸椎、肩膀、後背疼痛的患者就醫。另外,國軍弟兄負重容易出現腰椎椎間盤突出問題,到三總就診,可能也會連帶發現頸椎問題。一般醫療院所執行人工頸椎手術多為脊椎融合術、頸椎椎間盤切除術或微創手術。陳秋銘說,頸椎內視鏡手術相對上述傳統手術是較新穎的方式,國內很少有醫院有在做,但三總有培訓相關專業醫師及設備。頸椎內視鏡手術雖無健保給付,但術後傷口僅1公分,是現有頸椎手術中最微創。但頸椎內視鏡手術並非每位患者都適用,陳秋銘表示,內視鏡手術專門治療頸椎椎間盤突出,且可否使用全視病灶位置而定,椎間盤突出位置在後外側才適合。若是椎間盤突出在前位或有頸椎狹窄問題,陳秋銘建議選擇傳統手術,如脊椎融合術、頸椎椎間盤切除術等較為合適。患者在選擇手術方法前,務必與骨科醫師討論。 林口長庚避免頸椎疾病 不要墊高枕頭治療頸椎椎間盤病變手術以脊椎融合術、椎間盤切除術為主要手術方式,而這兩種手術執行數都由林口長庚奪下冠軍。林口長庚骨科部脊椎科主任賴伯亮表示,頸椎椎間盤病變隨著人口老化加上「低頭」的不良習慣,加速疾病的發生,其餘的原因多為外傷所致。頸椎椎間盤病變最常使用的兩種手術為脊椎融合術、椎間盤切除術,兩種皆是從脖子前側的頸椎周邊肌肉畫開傷口,脊椎融合術則是利用顯微鏡放置人工墊片或是患者自身骨頭,以放鬆肌肉,改善神經狹窄導致的四肢麻痛感。椎間盤切除術則是磨掉椎間盤突出處,再視需求植入人工椎間盤。賴伯亮表示,林口長庚對於這兩種手術都有專門團隊,包含腦神經外科、脊椎科醫師等,主要的顯微鏡設備足夠,且複雜的頸椎椎間盤病變,也都能搭配不同的團隊處理。賴伯亮表示,頸椎椎間盤病變常被誤為五十肩,常有診斷錯誤,導致開錯位置送來林口長庚協助的案例。他呼籲,民眾盡可能預防頸椎椎間盤病變,降低低頭看手機、電腦的時間,特別是不要墊高枕頭,頭部跟身體呈現「L型」,此舉是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最常做的動作。當手部、肩頸麻痛感超過兩個月,透過復健等方式都沒辦法改善,就得懷疑是其他疾病引起。高雄七賢脊椎外科全程顯微手術 確保病患安全高雄七賢脊椎外科醫院是全台第一家獲衛福部核准創設的脊椎外科醫院,醫療設備比照醫學中心等級,吸引不少患者求治。院長黃旭霖表示,醫院除以高頻熱凝療法治療頸椎問題,更採用顯微手術置換人工頸椎,安全性更高。3C產品盛行,低頭族增多,不只年輕人滑手機滑到頸椎出毛病,銀髮個案也愈來愈多。有人因頸椎退化或壓迫神經,痛到手臂乏力,最終接受人工頸椎置換,七賢脊椎外科一個月就開幾十台刀。副院長蔡東翰表示,頸椎有七節,統管的神經系統僅次於大腦。一般頸椎造成的病變約可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自主神經型多種,輕則手麻、畏光、頭痛、胸悶,嚴重的會下肢癱瘓,多數醫院只注意到神經根型、脊髓型症狀,七賢脊椎外科則注意到較少被關照的交感神經型,解決許多病患困擾。院長黃旭霖表示,醫院除器械設備及「護病比」比照醫學中心等級,更網羅神經外科專業團隊。脊椎治療部分發展無鋼釘手術,開頸椎也採用顯微鏡手術,全程在顯微鏡底下操作,病人安全更有保障。黃旭霖說,過去置換人工頸椎,是將椎間盤切除再融進骨塊,骨塊分為自費及健保給付;另種選擇是換上陶瓷等材質的「活動關節」,不過費用偏高。不管哪種,手術時間及安全性都差不多,患者可視經濟能力決定。新北市佑達骨外科診所找到問題根源 才能對症解痛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位在新北市永和區的佑達骨外科診所,是基層診所頸椎椎間盤病變門診人數第一名。院長蔡宗穎表示,診治上會先了解病患不舒服的臨床徵狀,再從病痛的源頭治療,如果單純治療疼痛部位,並沒有解決病患的問題。「許多病患照了X光片無異狀,但身體還是不舒服。」蔡宗穎指出,一般民眾就診都會照X光,若無大礙醫師就會開藥、叮囑多休息。但很多問題並不是靠吃藥就能解決,身體的軟組織或韌帶受傷,無法靠X光找出來。蔡宗穎說,除了X光,還會配合超音波檢查,例如,病患腳踝扭傷,還會有撕裂傷,就可透過超音波定位出受傷確切位置,增加治療效果。他舉例,上班族因長時間久坐,覺得膝蓋不舒服,但其實根本問題是在臀部,因骨盆不穩造成臀部的薦髂韌帶受傷,因為不舒服進而改用大腿外側筋膜活動,才導致膝蓋磨損疼痛。他說,如果是扁平足治療,會看足弓是否對稱,但問題在於小腿肚筋太緊、有沾黏,或足弓不正內翻導致腳背延長,筋膜才會被拉扯。病患感覺到「疼痛」是結果,醫師要像偵探一樣找病痛源頭。蔡宗穎表示,只有10%的病患需要手術治療。一般診所會建議病患多休息,但他認為,要找到病患的「弱連結」,加強比較弱的部位,讓筋膜放鬆,搭配物理治療等一條龍治療,讓關節活動穩定度更好,進而得到改善,這也是診所的治療特色。
-
2020-08-16 橘世代.健康橘
姿勢不良、滑手機 小心「烏龜頸」上身!一把雨傘調整站坐姿,甩掉肩頸痠痛
52歲的陳先生長期手麻、肌肉僵硬,近期症狀加劇,脖頸轉動困難,幾乎每天都要在後頸、手臂貼痠痛貼布才舒緩。烏龜頸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博政表示,長時間使用3C產品且坐姿不良,會使肩頸肌肉張力改變,出現「烏龜頸」的外型特徵,嚴重恐會影響大腦供血,造成頭痛、頭暈,影響日常生活。賴博政指出,肩頸痠痛或關節軟組織疼痛,是門診就醫原因的前五名,常見原因為長期姿勢不良,一般症狀有肌肉酸痛、肩頸僵硬,嚴重則會影響正常體態及外觀,過去常見於40至60歲的男性,但因3C產品盛行,近年出現年齡層下降、女性病人增加的趨勢。賴博政表示,長時間使用3C且坐姿不良,會使肩頸部分肌肉張力改變,造成肌肉僵硬、部分肌肉被動拉長,使得一強一弱的肌群在頸背部形成交叉,稱為「上交叉綜合症」,可能出現頭過度前屈,形成「烏龜頸」,或是背部曲度增加,變成「圓肩、駝背」等情況。坐姿不良除造成肌肉僵硬、痠痛,脖頸緊繃也會影響大腦供血,可能出現頭痛、頭暈;胸椎關節不對位,則會產生胸痛、胸悶、呼吸不順,若壓迫到臂神經叢,還會出現肩、背、手臂等部位水腫、缺血情形。賴博政表示,中醫治療大多會透過針灸或是傷科手法,以伸展或牽拉局部緊繃肌肉方式,放鬆緊繃肌群,並強化訓練無力肌群,矯正復位歪斜偏差椎體。賴博政也以中醫觀點提出建議,民眾須注意防寒、防潮,若運動結束後要盡快擦乾汗水,以免寒濕侵犯體內,造成肌肉緊繃、僵硬,並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久坐或滑手機,每一小時起身活動放鬆,舒緩、放鬆肌群。此外,肩頸區域避免負重,若常背側背包可改為左右交替,減少單側長期負重,以及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辣食、冰冷飲品、咖啡、濃茶、啤酒,還有過酸食物如柳丁、橘子、鳳梨及醃漬物等。精選延伸閱讀↘↘↘。上班久坐害自己腰痠背痛 想緩解要常做兩件事。低頭族注意!靠一顆球自救「遠離肩頸痛」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健康醫點靈/久坐姿勢不良 致烏龜頸、頭暈
52歲陳先生長期手麻、肌肉僵硬,近期症狀加劇,脖頸轉動困難,幾乎每天都要在後頸、手臂貼痠痛貼布才能舒緩。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博政表示,長時間使用3C產品且坐姿不良,會使肩頸肌肉張力改變,出現「烏龜頸」,嚴重恐影響大腦供血,導致頭痛、頭暈,影響日常生活。賴博政指出,肩頸痠痛或關節軟組織疼痛,是門診就醫原因的前5名,常見原因為長期姿勢不良,一般症狀有肌肉痠痛、肩頸僵硬,嚴重則會影響正常體態及外觀,過去常見於40至60歲的男性,但因3C產品盛行,近年患者年齡層下降,女性也有增加的趨勢。賴博政表示,長時間使用3C且坐姿不良,會使肩頸部分肌肉張力改變,造成肌肉僵硬、部分肌肉被動拉長,使得一強一弱的肌群在頸背部形成交叉,稱為「上交叉綜合症」,可能出現頭過度前屈的「烏龜頸」,或是背部曲度增加變成「圓肩、駝背」。坐姿不良除了造成肌肉僵硬、痠痛,脖頸緊繃也會影響大腦供血,可能出現頭痛、頭暈;胸椎關節不對位,則會產生胸痛、胸悶、呼吸不順,若壓迫到臂神經叢,還會出現肩、背、手臂等部位水腫、缺血情況。賴博政表示,中醫治療方法大多會透過針灸或是傷科手法,以伸展或牽拉局部緊繃肌肉方式放鬆緊繃肌群,強化訓練無力肌群,矯正復位歪斜偏差椎體。他以中醫觀點建議民眾須注意防寒、防潮,運動後要盡快擦汗,以免寒濕侵犯體內,造成肌肉緊繃、僵硬;也要避免長時間以同姿勢久坐或滑手機,每小時盡量起身活動,舒緩、放鬆肌群。另外,肩頸要避免負重,若常背側背包可改為左右交替,減少單側長期負重;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辣食、冰冷飲品、咖啡、濃茶、啤酒,或是過酸食物如柳丁、橘子、鳳梨及醃漬物等。
-
2020-08-1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頭部重創失去嗅覺20載 阿嬤重拾人生色香味
失去嗅覺可不一定是新冠肺炎!雲林縣北港鎮75歲呂姓婦女,20年前一次夜起如廁滑倒後仰,頭部重創致輕微腦震盪,經住院治療6天出院,沒想到就此痛失嗅覺「鼻子完全聞不到味道」,開始度過20年的無味人生。失去嗅覺十三年後,聽醫師建議開始進行中醫治療,直到去年2月,偶而可聞到香氣,維持恢復約2成的嗅覺,偶發而來的花香及香水味,令她欣悅不已。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媽祖醫院)中醫師張益銓說,嗅覺異常通常是感冒、慢性鼻竇炎所致,頭部外傷也可能傷到嗅覺神經,部分患者可能伴隨引起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中樞神經退化性問題,千萬不可忽視。呂阿嬤去年開始接受張醫師治療約一年,今年4月嗅覺恢復約4成,已開始聞到更多不同的味道,除花香、香水,連炒菜味道可短暫聞到。最近配合醫院新引進的雷射針灸於耳穴嗅神經點進行刺激,僅一個月的時間,嗅覺程度已恢復6、7成,所能聞到的味道的種類持續增加,症狀逐漸改善,重新迎接色香味的人生。張醫師說,傳統針灸透過穴位刺激,激發人體自癒力,強化經絡與氣血的能量,必要時透過神經與肌肉的刺激,以達治療目的,只是惟具疼痛、血腫、小量出血、瘀青等副作用,部分患者不能接受,雷射針灸可配合耳部穴位對於難直接介入的大腦、脊髓深處等進行治療,臨床研究上效果顯著,且具實證醫學基礎。院長吳錫金說,科技進步中醫部添購新的非侵入性無痛雷射針灸儀器,主要提供對針灸有畏懼怕痛的小兒或成人、較難介入或不適合留針的患者另項選擇,可說是中醫治療一大福音。回顧二十年來失嗅的痛苦,不堪回首說,實非外人所能體會。張婦今天感謝醫師,讓她重拾香噴噴的美麗人生。
-
2020-08-15 橘世代.好學橘
老人被騙都是失智惹的禍?專家:「走不出去」才是真正禍首!
榮民圈有一個都市傳說:「一位新移民在同一個眷村婚嫁多次,每一任先生都是她陪伴到終老後再嫁,她也因此為自己存了退休養老金。」事實已不可考,情節也還稱不上詐騙,但類似情節的真詐騙確實常以老人家為對象,讓人禁不住想問:「老人為何比較好騙,身心究竟怎麼了?」外界刻板的印象 歸咎腦部退化「老人就是因為腦部退化或是失智症,才容易成為詐騙集團的下手對象啊!」「被詐欺的老人就是因為和子女感情不好,才讓人有機可乘啦!」「啊,老人很固執,腦波很弱!」但事實呢?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張立鴻說「以上都不太對,這是社會多數人對長輩遭詐欺的刻板印象。」老人究竟是不是比較好騙?讓我們來看一下美國的研究。美國退休人士協會AARP是全球最大的銀髮族組織,關注熟齡族的老後生活品質。美國紐約時報2017年曾經引用AARP一項調查「老年人遭詐騙現況以及比率」,結果發現65歲以上長輩有17%至少有一次受騙經驗,張立鴻指老人詐騙現象並非台灣獨有。美國老人易上當 財露白被盯上張立鴻引用紐時報導中所歸納,當中老人易上當有三點原因:美國人儲蓄率低,容易在晚年選擇激進、報酬率高的金融商品。伴隨老化,老人的大腦認知功能改變,反應較慢,表現不如年輕時好。若已經有疾病或失智徵兆,還會影響判斷力降低,例如搞不清楚身上有多少存款。老人奮鬥半生,樂於分享自己的財富與成果,也因此財富露白,吸引詐騙集團。台灣文化與國情雖與美國不相同,但電話詐騙、借貸、標會手法仍常見,或可互為印證。體力變差怕迷路 會更不想出門老人被騙真是大腦退化了嗎?讓我們來看看,老了會發生哪些生理變化。張立鴻說,變老的過程中,不見得每一樣功能都會衰退,例如語言、記憶力都會累積,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藝術家到晚年都還能有傳世之作,也是大家所熟知的「老人的智慧」。老人的哪些功能會下降?工作記憶衰退、身體不適,變得更走不出去。例如工作記憶衰退,老人家愈來愈難在短時間內處理複雜事情,張立鴻舉65歲母親的抱怨當案例,長輩年輕時是活的電話簿,能輕易背出一串電話號碼,現在卻常抱怨做不到。很多老人家也有相同困擾,張立鴻笑笑安慰像母親這樣的老人家說,「別過度緊張,會記得自己忘記的事情,代表狀況都還好。」張立鴻解釋說,在腦科學領域當中,雖然老人在表面上看不出認知功能有多大的變化,但大腦已經出現「補償」現象。年輕時唱歌、算數,只要有半邊大腦就能做到,到了老年,同樣的工作需要更多大腦的腦區工作,簡單的說,以前一隻手能做到的事,現在得兩隻手同時做,到了更晚年,兩隻手都用上也不見得能做好,效率變差,這是很自然的結果。有些老人因為膝關節痛、肌力變差,心肺功能下降,體力大不如前,出門又擔心迷路,身心的變化會讓老人更加依賴原本的生活圈,不知不覺社交範圍縮小,朋友減少,這些是身體與心理老化的交互作用。【延伸閱讀↘↘↘】。如何不被騙 先做4個自我練習。相信理專 5年被騙走2億元 誤信話術「連棺材本都賠下去」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5 新聞.健康知識+
「無糖飲料」看似健康 但真相是如此嗎?
這個夏天無糖飲料很盛行,貼著無糖、低糖標籤的飲料已經開始向飲料界傳統「大咖」可樂、酸梅湯、冰紅茶等的「C位」發起了挑戰。據24小時連鎖便利店便利蜂統計數據,7月飲料銷售上漲25%,其中代糖水飲、高純度果汁和中高端牛奶增速明顯。畢竟在炎炎夏季,這些無糖、低糖飲料能讓眾多管不住嘴又怕發胖的人,在享受喝冰鎮甜飲料過足嘴癮的同時,心裡又少了很多「罪惡感」,因此在追求健康體型的人群中無糖飲料備受推崇。不過無糖飲料真的如人們心目中所想的那麼完美嗎?喝無糖飲料能減肥?真相:欺騙大腦後果很嚴重「無糖飲料中的糖指的是游離糖,包括單醣(如葡萄糖、果糖)和雙醣(如蔗糖)。」天津第一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譚桂軍介紹,但很多無糖飲料不僅甜,而且比很多有糖飲料還甜,這是因為添加了非醣類的甜味劑,也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代糖」。甜味劑分為天然甜味劑和人工甜味劑,像我們常見的各類糖醇、甜菊糖等都屬於天然甜味劑,阿斯巴甜、紐甜、糖精、甜蜜素等都屬於人工甜味劑。除了糖醇類的甜味劑,一般甜味劑通常甜度很高,通常是蔗糖的200至500倍,有的高達2000倍,用量很少就能夠達到與糖一樣的甜度。而且其在腸道中被吸收的速度要比單雙醣緩慢,所以引起人體代謝的變化不是特別大。譚桂軍介紹,甜味劑參與到人體代謝中產生的熱量實在是太微乎其微了,因此也可以視為0熱量。正是因為0熱量,讓很多人覺得把含糖飲料換成無糖飲料,有利於控制熱量從而實現減肥目的。那這種0糖、0脂、0熱量的飲料真的是減肥「神器」,減脂減重的人可以敞開了喝嗎?對此譚桂軍表示,我們在減重門診針對減脂減重的人群給出的治療方案裡,飲料還是建議喝白開水、礦泉水、純淨水。「所有甜味劑的原理都是在欺騙大腦,大腦接收到甜味信號後,卻發現血糖沒有上升,反而會增加對真糖的渴望,這樣可能不利於減重。」此外,把無糖飲料當水喝,還存在很多其他的問題,比如無糖碳酸飲料,長期喝會使人體處於酸性環境容易引起礦物質的流失,對牙齒也會有損傷;一些功能飲料中也會添加一些咖啡因,長期飲用會對人的神經系統和心臟產生不良影響;對於兒童來說,喝多了飲料會影響食慾進而影響身體成長發育……。譚桂軍強調,無糖飲料偶爾喝喝,對於減少糖攝入有所幫助,但是敞開了喝,並不提倡。無糖飲料可以讓皮膚更健康?真相:皮膚衰老不能只讓糖分背鍋「糖是加速衰老,損害皮膚的罪魁禍首」的論調受到不少人的追捧,不少美妝博主、演藝明星帶頭戒糖、斷糖。在他們強大的號召力下,不少人也開始主動戒糖,並把其視為永葆青春的救命稻草。這種論調的原理是,過量的攝入醣類,會加速身體的糖基化作用。當糖基化反應過量的時候,就會導致蛋白質纖維畸形和僵硬,從而導致衰老。對此譚桂軍表示,糖基化反應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在體內時時刻刻發生著,它產生的糖蛋白對維持身體的正常運轉有著重要作用。皮膚衰老是身體各項因素綜合的結果,對於新陳代謝旺盛的中青年女性,糖化終產物會被代謝掉,根本無需特意去抗糖。「其實從營養學角度來說,我們不提倡戒糖和斷糖。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家衛健委也一直強調的是減糖和限糖。」譚桂軍表示,糖是我們人體所需熱量的主要來源,除非患有特殊疾病,必須禁忌以外,是否食用和食用的量都要根據身體情況來決定。「而無糖飲料中除了甜味劑,可能還有其他添加劑,長期大量飲用,再加上肥胖、飲食長期不均衡等因素,可能反而會造成腸道菌群的失調,對皮膚產生不利影響。」譚桂軍說。無糖飲料可以預防糖尿病?真相:糖尿病並非吃糖導致有人認為,無糖飲料完全不含糖,因此不會造成血糖升高。甚至有人覺得,可以用無糖飲料來預防糖尿病。對此譚桂軍表示,甜味劑是否會造成血糖升高,目前從臨床醫學上看並沒有直接的證據。「因為幾乎不參與人體代謝,所以甜味劑飲料不會使血糖升高,所以Ⅱ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偶爾通過飲用這種代糖飲料來解饞或改換口味。」不過譚桂軍表示,對於喝無糖飲料能預防糖尿病,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因為並不是吃糖或者喝糖水導致患上糖尿病。「很多研究發現,Ⅱ型糖尿病的發生和肥胖有關。」譚桂軍進一步解釋,肥胖者攝入能量過多,造成機體的肥胖,肥胖會影響胰島的功能,發生「胰島素抵抗」;此時為滿足代謝的要求,胰腺必須分泌比正常量高出5—10倍的胰島素;久而久之,過度刺激胰腺分泌,胰臟發生疲勞,最終不能充分生成胰島素,進而導致患上Ⅱ型糖尿病。「如果單純地喝無糖飲料,而對其他碳水化合物不加以節制,長期攝入的能量大於消耗的能量,糖尿病等相關慢性疾病的風險依然很高。」譚桂軍表示,無糖並沒有體現出減少糖尿病風險的優勢,所以喝無糖飲料是不會有預防糖尿病的作用的。謠言無糖飲料中的人工甜味劑有致癌風險嗎?「很多無糖飲料或者食品如果不增加甜味劑,口感會很差。」譚桂軍舉例說,比如優格,純原味的酸奶非常酸,大部分人都很難接收,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必須要添加一些甜味劑。但很多人一提到人工甜味劑,就覺得這種人工合成的物質會有致癌風險。對此譚桂軍表示,到目前為止,國內外的研究沒有直接的證據表明人工甜味劑會導致癌症。「人工甜味劑會不會引起癌症已經屬於老調重彈的問題。」天津科技大學食品工程與生物技術學院副教授王浩介紹,比如20世紀70年代,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發現沙卡林糖精在實驗大鼠上引起膀胱癌,導緻美國國會立法在含有沙卡林糖精的食品標籤上寫上在動物身上致癌的警告,後來發現沙卡林糖精在大鼠身上致癌的機制根本不存在於人體,因此到了2000年沙卡林糖精從致癌物名單上去掉了。(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14 科別.腦部.神經
阿茲海默症可防,這19條建議請細讀!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團隊聯合該領域國內外知名學者組成的專家組,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了全球首個阿茲海默症循證預防國際指南,引發業內外的高度關注,不僅國內媒體廣泛跟進,多家國外媒體也做了大篇幅報導。究其原因,阿茲海默症已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之一,且全球尚無特效療法能阻止或逆轉病情的進展。那麼,這份全球首個阿茲海默症循證預防指南到底提出了哪些生活上可採納的建議?為什麼提出這些建議?鬱金泰臨床團隊集合相關專家的建議,對這版預防指南進行了解讀,主要用來回答:第一,推薦了什麼(What);第二,為什麼推薦(Why);第三,怎樣實施(How )。阿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癡呆」,隨著老齡化進程加速,患病群體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阿茲海默症是可以預防的,有效控制危險因素、合理利用保護因素可以顯著降低阿茲海默症的發病率和患病率。遺憾的是,尚無針對這一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腦重大疾病的國際循證醫學證據來指導臨床實踐。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臨床研究團隊聯合國內外知名學者,制定了全球首個阿茲海默症循證預防國際指南,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頂尖雜誌《英國醫學雜誌》子刊。研究人員根據循證醫學標準,最終形成瞭如下建議,希望對廣大讀者有所提示。1.體重管理推薦理由:65歲以下人群應維持正常體重指數(BMI),通過合理均衡體育鍛煉、熱量攝入及正規行為計劃,以期使BMI達到並保持在18.5-24.9公斤/平方米範圍內(比如,一個人身高1.6米,體重50公斤,那麼其BMI指數是50/1.6的平方=19.53,即在推薦範圍內);65歲以上人群則不宜太瘦,65歲以上人群若出現體重減輕趨勢,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中年超重和肥胖患者體內脂肪代謝產物可能造成腦Aβ沉積增多,還會引起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使阿茲海默症風險增高約64%。老年體重下降可能是腦內病理沉積的阿茲海默症臨床前期表現,體重變化更小的老年人,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降低約40%。措施建議:65歲以下超重和肥胖人群通過科學合理的飲食和運動將BMI控制在30以下,65歲以上人群增加優質蛋白攝入,保持BMI大於27,有可能降低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同時,老年人應定期監測體重、體脂率等指標,若出現較大波動,密切關注認知功能改變。2.體育鍛煉推薦理由:每個人尤其是65歲以上者,均應堅持定期體育鍛煉。原因分析:體育鍛煉能通過改善平衡、減少跌倒次數等提高老年人認知功能,也可促進神經再生、減少腦內Aβ沉積,長期堅持有氧運動還可以增加海馬體積。措施建議:特定範圍(0-2000 kcal/週或0-45 MET-h/週)內的體育鍛煉對阿茲海默症預防有益處,運動量每增加500 kcal/週或10 MET-h/週,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將降低約10%。建議中老年人多進行有氧運動,根據體檢結果及自身勞動能力,選擇合適的鍛煉方法,安排合理的運動強度。3.認知活動推薦理由:多從事刺激性腦力活動。原因分析:認知刺激活動能使癡呆發病風險降低50%,即使在有癡呆遺傳易感性的個體中也是如此。認知刺激活動參與得越多,腦儲備越高,癡呆風險越低。措施建議:多參與認知刺激活動,如閱讀、下棋、學習新技術、玩腦認知訓練遊戲等,不僅能有效預防癡呆,還可以提高總體生活質量和社會參與度。4.煙草推薦理由:不要吸煙,也要避免接觸環境中的煙草煙霧,對吸煙人群應向其提供諮詢服務、尼古丁替代治療及其他藥物治療來配合行為計劃或正規戒菸計劃。原因分析:煙草中含有神經毒素,可直接損傷神經元,造成認知功能下降,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40%。規範的戒菸管理與治療,可使阿茲海默症新發病例顯著降低。二手煙也增加患病風險。措施建議:對未吸煙人群,不要吸煙,要避免接觸環境中的二手煙。對吸煙人群,應鼓勵其戒菸,主動向醫務人員諮詢尋求幫助,制訂正規戒菸計劃。對有頑固煙癮者,可使用尼古丁替代治療及其他藥物治療來幫助其戒斷。5.睡眠推薦理由:保證充足良好的睡眠,出現睡眠障礙時要諮詢醫生或及時治療。原因分析:睡眠障礙會導致大腦無法有效清除腦內有毒代謝廢物(如Aβ和tau蛋白),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70%。睡眠時間與阿茲海默症呈U型關係,夜間睡眠不足(10小時)均可增加阿茲海默症發生風險;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失眠、日間功能障礙(如白天經常犯困)、在床時間過多等也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發生風險。措施建議:保持日間精力充沛和適當的夜間睡眠時長(不少於4小時,不超過10小時),保證良好睡眠質量,積極治療失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等睡眠障礙疾病。6.糖尿病推薦理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罹患糖尿病,對糖尿病患者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減退情況。原因分析:糖尿病患者外周胰島素抵抗狀態會造成腦內胰島素含量減少,干擾Aβ清除,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70%。即使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水平異常也會增加癡呆風險,其中空腹血糖水平大於7.75mmol/L時,癡呆風險增加20%,規範的降糖治療有可能降低癡呆的發病風險。措施建議:早期篩查血糖異常的人群,對其進行生活方式乾預,積極預防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應遵醫囑服藥,將各項指標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同時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的改變。7.腦血管疾病推薦理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用藥,維持腦血管系統良好狀態,避免罹患動脈粥樣硬化、腦低灌注或其他腦血管疾病;對卒中患者,尤其是腦微出血患者,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改變,並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保護其認知功能。原因分析:腦血管疾病會造成腦內低灌注,引起神經元缺血損傷,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40%,其中腦微出血可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70%。措施建議:中老年易感人群應通過藥物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控制好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如吸煙、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腦血管病患者要積極防治。8.頭部外傷推薦理由:保護頭部,避免外傷。原因分析:65歲以後的頭部外傷會使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增加35%,且發生次數越多、損傷程度越重,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就越大。頭部外傷可直接損傷腦結構,還可通過氧化應激途徑介導腦損傷。措施建議:建議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跌倒和頭部撞擊,盡量避免危險性場景,如接觸類運動等,在高危情境下盡可能採取佩戴頭盔等保護措施。9.衰弱推薦理由:晚年保持健康強壯的體魄;對於越來越衰弱的人群,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衰弱是指由各種因素引起的與年齡相關的機體儲備和功能的下降,可造成機體對內外應激的反應能力下降,有可能引起阿茲海默症相關的蛋白沉積等,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39%。措施建議:75歲以上老年人應從飲食中充分攝取蛋白質、維生素以及多種礦物質,有規律進行有氧運動,定期檢查身體活動量和認知機能,預防感染,遵醫囑服藥。10.高血壓推薦理由:65歲以下人群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罹患高血壓。原因分析:中年時期(≤65歲)患有高血壓,阿茲海默症的發生風險增加38%。中年收縮壓/舒張壓分別超過130/90mmHg時,癡呆的風險顯著上升。高血壓可以導致動脈硬化、慢性腦灌注不足和微循環障礙,誘導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病理改變。措施建議:對中年血壓正常人群,建議定期監測血壓,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戒菸限酒、減少鈉鹽攝入),避免情緒激動,積極預防高血壓。高血壓病人,按照醫生建議血壓控制水平,避免血壓波動過大。11.直立性低血壓推薦理由:對於直立性低血壓患者,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直立性低血壓表現為站立後收縮壓較平臥位時下降20mmHg或舒張壓下降10mmHg。患有直立性低血壓的老年人,阿茲海默症發生風險增加18%。體位性的血壓下降可以導致短暫的腦灌注不足,進而導致微循環障礙,誘發阿茲海默症的病理髮生。措施建議:直立性低血壓患者要積極尋找和去除導致直立性低血壓產生和惡化的原因,如藥物作用、脫水、感染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增加鹽和液體攝入,加用腹帶和壓力襪等措施幫助改善血壓。必要時,可使用短效升壓藥替代治療。12.抑鬱推薦理由: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對已有抑鬱症狀的患者,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抑鬱是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抑鬱可通過影響阿茲海默症病理、激素、神經生長因子、海馬體積等,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23%。措施建議:學會自我調節、合理傾訴來排解消極情緒和負性思維,建立積極的心理應對方法。抑鬱患者要積極求醫,可嘗試用正念冥想、有氧運動、心理治療等結合抗抑鬱藥物治療。13.心房顫動推薦理由:維持心血管系統的良好狀態,房顫患者需用藥物治療。原因分析:房顫可以導緻小動脈低灌注和毛細血管高壓狀態,引起腦灌注不足,使阿茲海默症的發病風險增加63%。以華法林為主的抗凝治療可以使癡呆風險降低29%。措施建議:房顫患者要積極地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凝藥物治療,而對於藥物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的選擇上,應當遵照醫囑執行,可以適當選擇新型口服抗凝藥。14.精神緊張推薦理由:放鬆心情,平時避免過度緊張。原因分析:精神緊張會引起體內激素水平升高,誘發腦內炎症、增加Aβ和tau蛋白沉積,導致海馬結構和功能損害,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56%。措施建議:保持積極向上、樂觀的心態。精神或軀體高度緊張或出現明顯焦慮症狀時,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自我調適、放鬆訓練、冥想訓練、認知行為治療、音樂療法、物理或藥物治療。15.教育推薦理由:早年應盡可能多地接受教育。原因分析:在30歲以前接受更高的學校教育能使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降低51%,受教育的年限每增加1年,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降低7%。提高教育水平可能通過改善個人生活方式、社會經濟水平、增加認知儲備等減少癡呆的風險。措施建議:建議在30歲以前接受更高水平的學校教育(>6-15年),至少接受中學教育,以預防和減少晚年癡呆的發生。終身教育也被證明能夠預防癡呆。1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推薦理由:定期檢測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對於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應用維生素B和/或葉酸治療,同時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3 mmol/L)可介導血管損傷,導致腦組織缺血,並通過促進Aβ和tau蛋白沉積,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67%。措施建議: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患者,可通過服用維生素B和/或葉酸治療,將同型半胱氨酸控制在5-15 mmol/L範圍內。17.維生素C推薦理由:飲食攝入或額外補充維生素C可能會有幫助。原因分析:維生素C作為一種抗氧化劑,可以對抗氧化應激損傷導致的阿茲海默症神經退行性改變。額外補充維生素C可以顯著降低16%的阿茲海默症風險發生。措施建議:建議中老年人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18.雌激素替代療法推薦理由:對絕經後婦女,不建議應用雌激素替代療法預防阿茲海默症。原因分析:綜合多項研究,雌激素替代療法並不能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反而可能會加劇阿茲海默症進展,特別是療程超過10年者,因此不推薦。19.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推薦理由:對於認知損害的患者,不建議應用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預防阿茲海默症。原因分析: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雖然可以改善阿茲海默症的臨床症狀,但是12項臨床研究匯總結果發現,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並不能降低阿茲海默症的發生風險,因此不推薦。專家組還對其他的阿茲海默症風險因素做了評價,包括社會關係、飲食模式(如地中海飲食、DASH飲食、MIND飲食等)、魚類攝入、非甾體類抗炎藥、骨質疏鬆症、心力衰竭、心肌梗塞、飲酒、飲茶、喝咖啡、殺蟲劑暴露、飲水中含矽過量等。雖然這些因素目前證據級別不夠高,並未作出推薦,但將來隨著阿茲海默症相關危險因素和預防臨床研究不斷進展,指南推薦的相關內容和級別還會不斷變化。(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13 科別.腦部.神經
大同醫院導入人工智慧 有機會及早診斷阿茲海默症
退化性腦病變「阿茲海默症」奪去許多人的健康與記憶,醫界致力研究 ,發現臨床一些不易查覺的症狀及肉眼無法判讀的缺失,借助人工智慧科技有機會及早診斷,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即攜手中山大學共同整合中醫舌診、動態平衡、無線多頻道腦波及三維空間人臉辨識等研究項目,就希望能儘早診查出失智症狀。民眾罹患阿茲海默症後會逐漸破壞心智功能,逐步失去記憶且改變人格,是耗費最多健保資源的疾病之一,不只失去健康,也拖累家人。高雄市立大同醫院記憶及老化中心主任楊淵韓表示,可能是基因緣故,阿茲海默症病人的澱粉蛋白轉譯修飾機制出了問題,進而製造出一堆「β類澱粉蛋白」異常碎片,堆積成有毒斑塊,甚至產生毒性更強的寡果體。這些斑塊負責管理運動、平衡及協調的運動皮質、聯合皮質區或其他大腦皮質累積沉澱,可能因為症狀輕微不容易查覺,因而失去早期治療的契機。大同醫院記憶及老化中心收治約500名阿茲海默症病人,接受舌診、平衡系統偵測、三維空間人臉辨識系統及無線多頻道腦波檢查,彙整相關生理訊號進而評估,發現阿茲海默症病人腦部神經退化,腦波頻率變得較慢,腦部的不對稱性及平衡功能也較健康人低,除記憶退化外,運動及協調功能的退化速度也異於正常人。「失智症病患治療固然重要,找出潛在危險的個案更重要」,大同醫院院長黃志富說,研究發現,失智症患者的子女罹患失智症的比例高,如果又合併三高慢生病及E型脂蛋白基因特異,日後也可能發展為失智症。目前高雄大同醫院正推動「失智症成人子女研究計畫 」,針對患者子女展開追蹤,期望能找到患者發病前的整合性生物標記,及早介入預防,延緩他們發病的時程,進而降低後續醫療費支出,減少對家庭社會的衝擊。
-
2020-08-13 科別.耳鼻喉
阿嬤鼻子失靈20年 靠這支儀器找回遺失嗅覺
別以為跌倒只是小事!雲林一名75歲呂姓婦人20多年前入廁後仰滑倒,頭部撞擊地面致使輕微腦震盪,後住院治療6天出院,卻發現「鼻子失靈」聞不到味道,呂婦以為會自癒,過了13年後才開始進行中醫治療,去年初恢復2成嗅覺,後改接受雷射針灸,一個月後嗅覺復原逾6成,北港媽祖醫院中醫師張益銓說,呂婦再持續接受治療,幾個月後就能重新迎接色香味人生。人類感官有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5種,缺少一種生活品質就會大受影響,張益銓表示,呂婦「忍功了得」,近20年沒有完全的嗅覺力,這也顯示一般民眾對於無明顯外傷的輕忽。張益銓說,通常嗅覺異常原因有感冒、慢性鼻竇炎引起,及頭部外傷直接或間接傷到嗅覺神經,部分患者可能伴隨巴金森氏症,或阿茲海默症等中樞神經退化性問題,皆不可忽視。好在呂婦有持續尋求醫療協助,讓嗅覺慢慢恢復,去年開始呂至北港媽祖醫院中醫門診就診後,持續治療約一年就已能聞到比以往更多的味道,偶爾可聞到花香、香水及炒菜味道,但時間僅短暫維持3至5秒。經最新的雷射針灸進行耳穴嗅神經點刺激後,呂婦自覺嗅覺程度在一個月後恢復逾6成,且已能持續性聞到部分特定味道,能聞到的味道種類也不斷增加,「好像拆禮物的感覺」漸漸找回失去的嗅覺,也讓呂婦相當開心,今天特地獻花向醫師致謝,也很期待嗅覺早日復原。張益銓指出,傳統針灸透過穴位刺激,可激發人體自癒力,強化經絡與氣血能量,必要時再以神經和肌肉刺激治療,但因常伴隨疼痛、血腫、小量出血及瘀青等副作用,有些患者不能接受。目前最新的雷射針灸為非侵入性治療儀器,可配合耳部穴位,對於難直接介入的大腦、脊髓深處等進行治療,臨床研究效果顯著,也因此能解決像呂婦遭遇的疑難雜症。
-
2020-08-13 新聞.用藥停看聽
「意妥明」是什麼藥?為什麼不能跟酒精一起服用?
什麼是『意妥明』?意妥明(Clotiapine)是一種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藥,屬於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經常用於思覺失調症、重度情感型異常、重度憂鬱、躁鬱病之躁期、戒斷徵侯群、焦慮型精神異常…….等疾患。『意妥明』的作用機轉可通過阻斷大腦中幾種神經傳導物質的受體而起作用,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受體包括:多巴胺受體(Dopamine type 4 receptors)、血清素受體(Serotonin type 2 receptors)、腎上腺素受體(Norepinephrine receptors)、乙醯膽鹼受體(Acetylcholine receptors)、組織胺受體(Histamine receptors)。『意妥明』的副作用由於意妥明會抑制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的受體,因此產生頭痛、嗜睡、噁心、便秘、口乾、流涎增加、頭暈、震顫、心律變快、出汗增多、體重增加、視力問題、發燒……等副作用。服用『意妥明』期間應該避免…..1. 避免喝酒:由於酒精亦具有神經抑制作用,二者併用將會加重上述副作用,而發生危險。2. 避免使用含咖啡因的飲料,例如:咖啡、茶、可樂、能量飲料。3. 避免駕駛或從事危險活動,因為頭暈或嗜睡會導致跌倒、事故或嚴重傷害。4. 避免從坐著或躺著的姿勢站起來太快,否則可能會感到頭暈。服用『意妥明』期間應注意事項『意妥明』會增加癲癇發作的風險,尤其是高劑量時,若出現下列情況,須盡速返診,並告知醫師。1. 臉部肌肉不受控制2. 癲癇發作3. 嚴重便秘4. 噁心、嘔吐、胃痛、腹脹5. 胸痛、心跳加速或劇烈跳動、心跳緩慢、呼吸急促、突然頭暈6. 食慾不振、胃痛(右上方腹痛)、疲倦、瘙癢、尿液顏色過深、黃疸7. 肌肉過度僵硬、發燒、出汗、精神錯亂、震顫8. 突然咳嗽、氣喘、呼吸急促、咳血提醒您,不論服用任何藥物,服藥期間,切勿服用酒精,以免產生嚴重的藥物交互作用。
-
2020-08-13 養生.聰明飲食
近9成的人水果吃不夠!3大變化直接反映在身體
根據衛福部102-105最新國民營養調查顯示,國人每日水果攝取量嚴重偏離國民飲食建議量,19歲以上國人每日攝取水果達2份者不到16%!董氏基金會於109年2月進一步調查國人水果攝取與活力表現,發現僅三成民眾自覺活力表現佳;水果攝取量與自覺有活力,呈顯著正相關!少吃水果有5大主因 多數依賴家裡準備本次調查也詢問少吃水果的原因,無論從攝取頻率或份量來看,原因都相似,其中主要原因:生活忙碌、家中沒有放水果的習慣、覺得處理水果很麻煩、沒時間處理水果、外食沒有提供水果。此外,同時也發現,家庭受照顧者(三餐及水果由家人準備)在自覺活力、水果攝取份量和頻率都高於獨居者;顯示多數家庭成員需要依賴家裡準備水果,家庭採購者的角色是提升家人水果攝取的關鍵。水果量攝取愈少 與負面情緒產生呈正相關然而,董氏基金會108年7-8月間針對全國1517名學童調查發現,當水果攝取量愈少,愈容易發脾氣心情不好、沒精神想睡覺、身體/肚子不適、容易長痘痘,並呈現顯著正相關。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許書華醫師引述2016年《美國公共衛生雜誌》的研究,隨機抽樣共12,385位澳大利亞成年人,顯示水果攝取越多,對生活的滿意度、幸福感越高、對事物也較易持正面看法。大腦和腸道的相互影響 促進腸腦健康循環許書華說明,水果中富含的膳食纖維會改變腸道菌落、增加腸道菌多樣性,透過大腦和腸道的相互影響(腦腸軸),保護大腦免於發炎,促進腸腦健康循環;反之,若是攝取高油糖食物,會降低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提升發炎反應,經由腦腸軸傳遞至大腦接收後啟動免疫系統與神經抗壓機制,造成焦慮、憂鬱、易感到壓力、學習與注意力下降。2018年《Antioxidants》期刊的研究發現,血漿維生素C濃度與總情緒紊亂呈負相關,且與抑鬱、困惑和憤怒呈反比關係。許書華指出,維生素C可調節代謝及神經化學物質合成(如血清素),協助減輕疲勞及倦怠感,維持正常的心理功能,但維生素C不耐高溫,較難從蔬菜中攝取,因此建議可從水果補充。挑選水果有3大關鍵 CP值、水溶性膳食纖維、維生素C都要注意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莫雅淳營養師建議,為提升身心活力、降低負面情緒,要注意挑選水果有「3關鍵」:1、高CP值(高營養密度&植化素、水果酵素):營養密度是飲食上的一個重要概念,即在相同熱量下,食物所含的各種營養素的種類與含量多寡。選擇營養密度越高的水果,其所含營養價值越豐富,其中又以膳食纖維、維生素C、葉酸、鉀、鎂等營養素,與情緒及活力表現有關。此外,水果中的植化素可協助身體抗氧化、調節免疫力;水果酵素有助於食物消化吸收。2、高水溶性膳食纖維:膳食纖維為益菌生,有助打造健康腸道環境,尤其水溶性膳食纖維更有助穩定血糖及情緒,保持抗壓性,而水果是水溶性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3、高維生素C:維生素C可以減緩疲勞、提升活力,主要存在於蔬菜水果,但維生素C不耐熱且易受氧化破壞,建議以水果作為維生素C的攝取來源。延伸閱讀: 吃菜減重卻變胖? 那是因為這1類蔬菜比肉還肥 吃蔬果最怕農藥殘留! 這5種清洗方式只會愈洗愈毒
-
2020-08-12 新聞.用藥停看聽
治療神經性疼痛 4類藥物因人而異
「神經性疼痛」是源自於神經受損或神經相關問題的不適症狀,包含燒灼感、麻、抽痛、刺痛以及「痛覺過敏」,像帶狀疱疹的症狀之一,就是造成病人神經痛。神經痛的發作,通常在休息或晚間時較顯著,因此影響病人的睡眠、情緒及生活品質,嚴重病人甚至有罹患憂鬱疾患的風險。引起神經性疼痛的原因並不相同,改善疼痛的選擇也有所差異,最常見4類治療單純疱疹後神經痛、糖尿病引起之神經退化型疼痛的藥物。1.抗憂鬱劑:藉由改變腦內神經傳遞物質之平衡,改善情緒、緩解憂鬱,亦可用於控制神經性疼痛。Duloxetine和Venlafaxine的副作用,包含暫時性血壓上升或心跳加快,易在服藥初期或劑量增加時發生,此時切勿貿然停藥;若感到惡心,可於飯後服用。Imipramine有較顯著的嗜睡、口乾、便祕及尿液滯留,建議在睡前服用,可助眠,並避免跌倒。2.抗癲癇藥品:Pregabalin及Gabapentin這兩種藥可抑制過多痛覺訊號傳遞至大腦,常見副作用包含頭暈及嗜睡,老人家、腎功能較差者、劑量增加時易出現,建議於睡前服用,可幫助睡眠,若一日需服用多劑,白天服藥時亦需特別注意。3.局部麻醉劑:Lidocaine 5%貼片用於特定部位症狀較嚴重者,可同時貼1至3片,不論黏貼幾片,一天之內最多貼12小時,此後應撕下丟棄,待隔日再黏貼新片;如果黏貼過久,除效果會逐漸降低外,也會有過多藥物分子穿透皮膚,導致頭痛、心跳變慢、血壓降低等狀況,須特別留意黏貼時間。4.嗎啡類藥品:Tramadol及其他藥品止痛效果強,但副作用也較強,其中Tramadol止痛效果雖較弱,因為可穩定神經,而可控制神經痛,常見副作用包含便祕、暈眩、嗜睡、呼吸變慢等。但Tramadol可能會和某些抗憂鬱藥品、止咳藥或抗生素產生交互作用而導致「血清素症候群(Serotonin syndrome)」,症狀包含發高燒、不自主顫抖、肌肉僵硬,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因此,衛福部食藥署公告禁止此藥使用於顯著呼吸抑制的病人身上。服藥期間若有任何不適或擔心的問題,可請教藥師或醫師;維持服藥連續性,配合相關醫療照護,才是成功克服神經性疼痛的關鍵。
-
2020-08-12 橘世代.健康橘
太熱缺水、血變稠-夏天也會腦中風!4字訣快速判斷
「腦中風冬天比較常發生嗎?」許多人都認為冬天因為氣溫驟降,容易引發腦中風,但是炎熱的夏天也得注意,尤其年紀大的族群更要注意。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昌明表示,上了年紀的人體溫適應範圍變差,因此如果室內外溫差過大,血管異常收縮便容易導致中風。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級醫師賴達昌則表示,腦中風的最大原因還是因為作息不正常,如果太晚睡或是睡眠不足,自主神經受腎上腺素的分泌而改變,讓人在休息時血壓卻持續升高,便容易增加心血管病變的風險,導致中風。而上了年紀的人容易腦中風,主要是因為年紀大、血管用久了,管壁容易阻塞或是損壞,沒辦法提供養分至大腦,導致腦細胞缺氧壞死。因此不論是冬天或是夏天,只要作息不正常或是年紀大,都可能有腦中風的風險。賴達昌表示,應維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理時鐘,尤其傍晚六點後最好就放鬆休息,早上等太陽出來後再起身。陳昌明則建議,就算夏天也得注意腦中風的發生,室內若是太熱便需要打開空調、出外時則可先套個薄外套先適應溫度。而若是夏天缺乏水分,血液變得黏稠,也可能堵塞血管引發腦中風,因此外出時要記得多補充水分。而救治腦中風是「愈早愈好」,一旦發現半邊癱瘓、突然口齒不清或是對方不斷問同樣的問題、突然眼睛看不見、昏迷等,一定要趕快想到中風的可能性,盡快就醫。衛福部國健署也推廣中風口訣「臨微不亂」,以爭取黃金治療3小時盡快送醫:「臨」時手腳軟:單側手腳無力,或單側舉不起手腳 (ARM)。「微」笑也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或嘴角歪斜 (FACE)。講話「不」清楚:口齒不清或無法表達(SPEECH)。別「亂」快送醫:看到以上其中一種徵兆,立刻記下發作時間,通知119緊急送醫(TIME)。更多精選延伸閱讀↘↘↘。沾醬食物NG!預防三高,實用4大招立刻學起來。「肩頸酸麻,小便減少」竟可能是高血壓併發症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1 橘世代.時尚橘
乘風破浪的姐姐|黃聖依養髮靠食補,一頭黑髮有方法
白髮容易顯老,也有孕婦產後瘋狂冒白髮,與其拚命染髮,不如用天然食材來護髮。37歲的中國大陸女星黃聖依有著一頭烏黑秀髮,也是兩個兒子的媽,她在小紅書不藏私的分享她長期在喝的護髮美容養生羹「芝麻核桃雞蛋羹」,作法也很簡單,在家就可輕鬆做來喝。主要材料:黑芝麻、大核桃肉、白糖、雞蛋。材料處理與儲存方式:先將黑芝麻和大核桃肉搗碎,攪拌均匀。再將搗碎的黑芝麻、大核桃肉加入白砂糖,攪拌均匀裝在容器中,密封保存在冰箱裡冷藏,可以放半年左右都沒問題,做一次就可吃很長的時間。黃聖依指出,每次要喝時作法很簡單,取兩大勺芝麻核桃粉,加上一碗水,放在鍋子裡煮沸之後,打個雞蛋放進,用勺子不停的攪動雞蛋,雞蛋就會變得很細膩融合在裡面,口感也是很好的、很健康,全部是天然的東西,老人、小孩都可以吃。黃聖依說到,黑芝麻可以有效的解決白髮問題,她身邊的一位宣傳,懷孕期間每天喝一碗芝麻核桃雞蛋羹。结果二年後她的少部分白髮,居然神奇消失了,整體髮質都變烏黑了。所以孕婦吃這個羹效果也很好。而裡面的核桃含鈣、含鐵,對大腦、身體骨骼都有幫助,是非常健康的養生羹,夏天時可放在冰箱冰鎮也會變得更加好吃。更多保養精選延伸閱讀↘↘↘。不捨母親打針苦!她靠「天然食材」奠基媽媽8旬健康。白髮不用染?逆轉白髮變黑髮可靠奇蹟之樹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0 養生.聰明飲食
飲食如何優化大腦?專家提供這7項飲食建議
美國心臟協會指出,研究發現堅持地中海的飲食的人比沒有遵守者在認知能力更好,正確飲食還能降低阿滋海默症。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精神病學和流行病學教授Kristine Yaffe說,開展大腦之旅永遠不嫌晚。專注於飲食,可以保持頭腦敏銳並減少嚴重記憶力減退的風險。飲食和生活方式可以影響大腦的功能和認知思維能力,美國心臟協會指出,研究發現堅持地中海的飲食的人比沒有遵守者在認知能力更好,正確飲食還能降低阿滋海默症。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精神病學和流行病學教授Kristine Yaffe說,開展大腦之旅永遠不嫌晚。食物與腦力息息相關 地中海飲食能降低阿滋海默症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網站,每天吃進肚子的食物,會對大腦思考、記憶力和處理訊息的能力有影響。有研究顯示,在3400名18~30歲的25年研究中發現,高血壓、高血糖和膽固醇略高的人,在40~50多歲時,往往有較低的認知、思考和推理能力,代表平日飲食影響大腦功能。對此,根據《NBC》報導發現,有堅持地中海飲食的人,在認知測驗上比沒有遵守地中海的飲食患者來得更好,代表遵循飲食建議的人能有效提升腦力。這份研究還進一步將飲食方式與阿滋海默症的風險降低聯繫在一起,即使沒有嚴格遵守地中海飲食的患者,也能有明顯助益。補充優化大腦食物 記住七項飲食攝取建議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Kristine Yaffe說,開展大腦之旅永遠都不嫌晚,想要保持大腦敏銳,美國心臟協會有以下飲食建議:1.攝取各種類別的營養食品2.限制鹽的攝取量、甜品、含糖飲料、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鈉和紅肉3.多吃水果、蔬菜和富含膳食纖維的全穀物4.食用低脂(1%)和無脂(脫脂)乳製品5.吃去皮的家禽類和魚類6.吃堅果和豆類7.控制酒量參考資料:Healthy Eating helps keep your Brain SharpThe MIND diet: 11 foods to eat to keep your brain healthy
-
2020-08-10 新聞.健康知識+
並非中藥才有鉛中毒疑慮 專家提醒鉛汙染存在日常生活
前幾天傳出新聞,台中市議員因為長期服用添加了硃砂的中藥,所以造成體內的鉛累積過高,造成不適的症狀。一時之間讓大家對中藥憂心忡忡。其實,鉛是從很久遠以來就長期運用的一種重金屬,因為鉛好開採,又具有密度高、延展性高、柔軟好成形,熔點相對較低、而且不易氧化等特性,所以特別受到人類長期而廣泛的應用。鉛用在製作各種器物,如與銅製為合金銅器、水管、水晶玻璃、鉛酸電池、油漆、含鉛汽油等等,所以可以說鉛一直在人的周圍無所不在。一直到近年來才注意到它的毒性,鉛會在軟組織和骨骼中積累,會損害神經系統導致神經系統疾病,如腦損傷、老人失智,並會造成骨質異常以及傷害內臟如腎臟還會造成貧血,此外還可能引發生殖問題並影響兒童智商。因此也才從20世紀開始逐漸減少或禁止鉛的使用,像台灣直到2000年初才完全禁用含鉛汽油。所以很難想像,人類之前到底遭受了多久鉛的荼毒。不過說到鉛的危害,歷史上最有名的案例應該是羅馬帝國的淪亡了。許多歷史與考古學家相信「鉛中毒滅了整個羅馬帝國」。這又怎麼說呢?羅馬人可能長期飽受慢性鉛中毒之苦,所以可能身體並不健康,而精神上也出現狂亂貴公子的狀態、或是生不出小孩、或是生出來的小孩智力出現問題、或是容易夭折。後世研究分析這鉛中毒的來源主要有二:1.紅酒羅馬帝國的民眾承襲希臘文化,熱愛葡萄酒是舉世皆知,上自王公貴族、下自市民商人都愛喝酒,不僅是佐餐用,加了水也作為日常的飲料,根據研究,當時民眾一天可能要喝下2公升的葡萄酒。羅馬人相信,鉛可以讓葡萄酒更美味、也可以讓葡萄酒保存更久而不變質發酸,因此非常崇尚酒器、酒杯、釀酒器材要用鉛製的最為高級,然而,鉛是會慢慢溶出的,尤其是酒的酸性環境,溶出速度還會特別快,所以因此讓羅馬人的酒裡含有較高濃度的鉛。除此還不打緊,一個更做死的鉛來源,還是羅馬人自己刻意添加的。羅馬人承襲希臘技術,會使用鉛鍋,將葡萄汁(或酒)煮沸濃縮變成一種葡萄濃縮露,這個濃縮露叫做 Carenum, Defrutum,或是 Sapa,根據歷史記載,Carenum是將葡萄汁濃縮成原來2/3的體積,Defrutum就更濃了,是將葡萄汁(酒)濃縮成原來1/2的體積,而Sapa葡萄汁濃縮成原來1/3的體積。這種葡萄果露據說是一種藝術般的甘美,可以添加在葡萄酒裡,讓好的葡萄酒的美味更上一層樓,也可以讓劣質的葡萄酒變得可以入口,更可以讓葡萄酒可以保存更久;這種果露也普遍可以用在菜餚裡,讓乳豬、鴨肉、魚肉更鮮美、更耐放,所以羅馬軍團還會把肉或水果用這種果露醃漬起來,以利於行軍保存。而在熬製過程中,鉛鍋底還會留下很多白色的粉末,這種白色的粉末更是充滿了甜味,羅馬人把他們當成珍貴的代糖使用。然而,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種果露或是白色代糖是不折不扣的黑心食品添加物,因為這甜美的黑暗秘密,就是醋酸鉛。在葡萄汁(酒)長時間熬煮的過程中,鍋具的鉛會釋放出來,與葡萄汁(酒)中少量的醋酸反應成醋酸鉛,醋酸鉛固然味道很甜,也有抑制微生物生長的作用,但是醋酸鉛卻是不折不扣的重金屬來源,吃多了當然會鉛中毒。而這種高級酒當然是王公貴族比較容易喝得到,所以反倒上流人士累積了更高的鉛在身體裡。於是乎,專家推論羅馬很多皇帝貴族苦於生不出子嗣;或是壽命不長,三十多歲就英年早逝;或是精神不太正常、常有瘋狂之舉,或許與喝酒有關。如以焚城亂倫著名的暴君尼祿,就是以愛喝葡萄酒著名。歷史頻道曾經在2009年的節目中,以包鉛的鍋具複製羅馬人的這種葡萄果露做法,發現果露中的鉛含量高達29,000ppb,以台灣食品法規規定飲用水的含鉛量標準為10ppb參考,這足足高出2900倍,而以天然果汁的含鉛量標準30ppb來比較,也是高出將近1000倍。長此以往,當然是相當危險的。而這種用鉛釀酒或是添加鉛的做法,其實並沒有隨著羅馬帝國的覆滅而消失,而是一直流傳於中古世紀的歐洲,人們也不以為怪,只是該改添加了更方便取得的一氧化鉛。一直到十七世紀初,一位名叫高克爾(Gockel)的醫生,發現飲用普瓦圖地區產的紅酒的人,普遍會產生腹絞痛、發燒、嚴重便秘、黃膽黃疸、四肢無力、無法言語、失去視力、精神錯亂、癱瘓甚至死亡。他判斷這種腹絞痛多發於嚴冬或是收成不好的季節之後,而這時候的酒特別需要添加一氧化鉛以提高甜度、掩蓋酒的不良風味,所以推斷這個怪病與鉛有關。奧騰堡公爵接受了他的觀點,開始禁止在葡萄酒裡添加鉛的做法,所以才讓這個風氣慢慢消失。但是考古學家在沈船裡發現中古世紀保存下來的酒,發現裡面仍有數百ppb的鉛含量,只能告訴我們,黑心添加物不會馬上消失,而鉛放個幾百年也不會消失。2. 鉛水管羅馬帝國的水利建設超越整個世代,很多甚至延用到當代。只是羅馬時代就已經採用用鉛包覆的水管了,而我們喝的水,因為裡面有溶解微量的二氧化碳,所以是呈現微酸性的,有利於鉛的溶出,所以這種鉛管日積月累之下,也會釋放鉛到水裡面,造成人體攝取到鉛。只是這樣的溶出量當然較低,比不上從酒喝來的量。學者Nriagu曾經估計,羅馬人每天大概攝取了250微克的鉛,其中從酒來的佔了180微克,其他的小部分才是從水等地方來。不過我們不能笑話羅馬人,因為直到今日,我們台灣的自來水還在用鉛管!2018年台北市長柯P還因此被修理過,【食安話題的膝反射-柯P與鉛水】台北市長柯文哲2018年5月23日時在自己的臉書直播中,談到鉛管更換的議題時表示,因為台北市很多水管還是含鉛的材質,而鉛中毒問題很大,尤其是「流量比較低的鉛水管,更容易含量過高而造成鉛中毒」所以說出一句「台灣瘋子太多,是不是鉛水喝太多?」這句話說出的隔日,媒體就大肆報導,柯文哲第二天回應,「自己講的都是真的」,鉛中毒確實「會影響神經發展」、「會發神經」。不過他也解釋,「問題沒有那麼嚴重;要喝很多才會這樣」。韋恩認為這是個很好的例子,只要談到疑似毒化物時,大家就用本能的反射性反應去談它。這個膝反射模式是,某項汙染物被拿出來談時,所謂專家(通常是毒物科醫師、名嘴、教主等等)就會說反射式的說「某某某有毒,吃了會得XXX病」,然後媒體就會大肆渲染,搞得大家人心惶惶。但是,其實他們通常不會講出的後半段是,其實吃某種東西要得病的條件是,必須要每天吃很大量,然後還要累積很久。就像柯P第二天才補充說的「問題沒有那麼嚴重;要喝很多才會這樣」。有學者Nriagu曾經估計,羅馬人每天大概攝取了250微克的鉛,其中從酒來的佔了180微克,其他的小部分才是從水等地方來,這樣造成羅馬人的血鉛到達50微克/100毫升的高量。而現在各國鉛的警戒標準是血鉛不得超過10微克/100毫升,所以可以說,羅馬人普遍有鉛中毒的可能。從另外的考古生化學家的研究也可以發現,羅馬時期人們骨骼裡的鉛含量非常高。英國學者分析同一地點挖掘出來的骨骼,但是時間從新石器時代到中古時代晚期的不同年代後發現,羅馬時代之前(新石器、銅器、鐵器)時代的骨骼含鉛量相對較低,低於目前WHO建議標準(兒童骨骼中的鉛不應超過1毫克/公斤)。而到了羅馬時期,樣本裡的鉛含量就提高到中位數3.61毫克/公斤,而有的樣本竟然高達22毫克/公斤,這已經超過WHO認定鉛中毒等級(10毫克/公斤)的兩倍了。這骨骼含鉛的趨勢過了羅馬時期又大幅下降,直到中古世紀晚期才又升高。所以我想這也是古代羅馬人感嘆「為什麼奴隸吃的比主人差,但是往往比較健康,活得也比較久」我想這跟少喝葡萄酒不無關係,當然跟奴隸有運動、不過胖也有很大的貢獻。鉛的代謝排除不是很容易,所以我們能做的還是盡量避免鉛的汙染,所以食安管理上重金屬汙染特別是重點,此外也要注意食品容器得減少鉛的存在,像以前會用水晶玻璃盛酒,現在知道水晶玻璃是一種鉛玻璃,會有鉛汙染的風險,所以應該都避免掉了。此外避免含鉛塗料、做好電池回收等等,都與我們自身的安全有關,因為鉛中毒,不僅傷害內臟與大腦,還會禍延下一代,不可不慎。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0-08-10 橘世代.時尚橘
擁有愈多,才發現需要的很少!「多些空間給生活、給人,而不是給物品。」
大約從十二三歲開始,我就染上了買書癖,尤其是入社會工作之後,有了經濟自主能力,每週若是不去誠品書店拎幾本書回來,日子好像很難過似的。 通常,我買的書內容都比較理性,平和,這麼多年來只有一本書,光看書名就很讓我感到很驚悚,那是在公元兩千年出版的《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這本書名會嚇我一跳的原因是:我想到我的居所……天哪!如果它是我的一面鏡子,那……我的問題可就大了!我要怎樣來描述我的家屋呢?最簡單且直接的說法是:「它幾乎從來沒有整齊過」、「在我的家裡,什麼都有,但是需要用到的時候,我散盡家財買來的東西卻一個都找不到」。我常常這樣自嘲:「我的家裡充滿了昂貴的垃圾。」說它們是垃圾,不是它們本身沒有價值,而是缺乏秩序的儲藏方式,造成永無止境的「找不到」,擁有或不擁有變得無差別,而我因為懶得找,就立馬會去再買一個同樣的東西。若干時日之後,就會發現自己有七把剪刀,好幾本同樣的書,不適用的包包,或是一個幾乎不開伙煮飯的人,竟然有十包以上的白米…… 在《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書中反覆提到的一件事,就是:我們從小到大被環境或周遭的人灌輸的一些概念,會成為我們性格的一部分,成為一種信念。當我們成年後,有能力擁有一個自己可以隨意佈置的居所時,這些信念就會以具象的方式呈現在自己的家屋裡面。下面我可以舉幾個自己的例子,跟大家分享。 就說買書吧,我為何要無止境的買滿坑滿谷的書呢?因為我有「知識焦慮症」。 我小時候住在屏東,那裡升學率跟都會區有落差,很多望子(女)成龍成鳳的父母,大約在孩子小學畢業之後,就會送他們到大都市去唸中學了,野心大一點的直接到台北,距離最近的也會去高雄吧,我家當時沒有那麼多錢供應我去外地唸中學,必須留在屏東,但父母仍希望我可以考上公立大學。 因此,我最常聽到的是:「你要格外的努力讀書,才有本錢跟人家拼啊。」彷彿書本關係到我整個的前途命運,擁有它,吞下它們,就多了一層保障。 唸完研究所,入社會後,我從事了媒體工作,每個禮拜都要產出新的節目,「吸取新知」再度成為我吃飯的本事,深怕自己漏掉了那些重要的資訊,做出來的報導不夠專業,不夠新穎,會被這競爭激烈的產業淘汰。擁有知識的象徵物—書籍,像是成為一種癮頭,不按時吸兩口,生活將難以為繼。我那整屋子的書訴說著,我靠知識取得安全感。即便我只是買來擺著,有至少一半的書從來沒打開看過。 書籍本身並不會造成家屋內的混亂,亂的原因是:「不願受規範,不願時時物歸原處。」覺得,「人活在世界上,別人立的規矩已經夠多了,何必在自己家裡還要守那麼多規矩?為什麼我在自己家裡還不能隨心所欲?!」 所以,我的書除了會出現在書櫃裡,還會出現在每個桌上、地板上、洗手間的置物架、菜籃裡、某些鞋子上、狗屋的屋頂上…… 除了書籍,還有一些跟媒體工作者專業有關的物品,像是CD、DVD、各類文具,紙張,顏料等。大致也是比照書籍的處理方式辦理,大量地擁有,毫無章法的放置。 最近幾年,我開始用電腦繪圖,曾經所費不貲買的各類顏料,至今不知如何處置,也因為懷念那段習畫時間的自己,所以,這些顏料既捨不得送人,更不捨得丟棄,就這樣……囤積著。在剛才這段描述中,我至少可以歸納出幾個重點,我看見家屋,怎樣成為我的鏡子。 第一個是:自我概念,價值觀,排列出那件事情是最重要的 以我來說,要出類拔萃,要有競爭力是最重要的;方法是讀書,或是擁有書,把知識消化後做成節目。這些信念,是我20到50歲的主要目標。 第二個是:隱藏於心中的叛逆 我在外頭是個不惹是生非的人,因為我不想承擔惹是生非的後果,但在家裡,嘿嘿,那真是「老娘愛怎樣就怎樣!」這種隱藏的叛逆甚至讓我排拒婚姻,因為不想在自己家裡還要配合任何人。 第三個是:前面兩個加起來,既想要有能力又要自由,但得到的,卻是極度的不自由 「什麼都有卻什麼都找不到」的混亂,常讓我陷於自我厭惡中,當我氣急敗壞的尋找某顆藥丸、某份文件,或某雙不成對的襪子時,我會聽到我對自己惡狠狠地說:「我真的受夠你了!」家屋,是自我的一面鏡子,如果有人剛好在我整理好的時後來看我,看到我的書,我的畫,我的音樂和樂器,他可能會覺得這屋子的主人是個知識豐富,有藝術氣息的風雅之士。 那……可能是我的一小部份,如果看到的是幾乎沒有讀完的書,已經放乾了的顏料.,某些已經擺到發霉的CD,那這個家屋反映出來的就是個充滿昂貴廢物的心靈了。這樣的心靈著實令我想逃離,就像我有時必須逃離我的居所,出去透透氣。最近,我那綿延半世紀的的「書籍文具成癮症」得到了一個非我所願的解藥。 我年紀大了,視力大不如前,看書的速度是以往的十分之一吧,改用電腦繪圖,視力也難承受長時間使用3c產品。 漸漸地,我買書買畫具文具的興致降低很多,我也覺得很多大部頭的書,在我有生之年不會再看,更重要的理由是,我已經退休,不再需要事事出類拔萃,我已經「夠好了」。 很多過去霸著刷成就感的東西,不再難捨,我期望我未來的家屋,清清爽爽。多些空間給生活,給人,而不是給「物品」。 我希望有朝一日。當我結束塵世之旅,來替我整理後事的人會莞爾一笑說:「這位老人家真的很貼心,屋子裡一點廢物都沒有,一點困擾都不留給別人。」那我就成了一個真正友善的人了。本文摘自《愛長照》|更多精選延伸閱讀。「別靠旅行逃離倦怠」謝哲青:重點在面對生活、學會斷捨離 。斷捨離必學「丟物術」/原來!不只是整理,還可以讓大腦更快樂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09 新聞.健康知識+
大腦溫故知新 充足睡眠有助保留記憶
睡眠有助保留記憶!睡眠是一天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近期一項研究進一步顯示,睡眠能幫助大腦保留舊有記憶,讓人類不會因為學習新事物而忘記原本擁有的技能,且充足的睡眠還能降低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更能提升專注力。新、舊記憶競爭根據《每日科學》報導,研究團隊透過計算模型模擬大腦在睡眠與清醒狀態時的運作情形,了解人類在睡覺時大腦如何保存新進與舊有記憶。研究人員表示,人體入眠後大腦也沒閒著,它會不斷整理記憶,將新、舊記憶一起不停重複播放。重複回放記憶能幫助腦中的神經元同時儲存數個互相干擾的記憶。人類每天都在學習新知,而新的知識會跟舊的知識「競爭」腦容量,此時只有睡眠能讓兩者和平共處。例如,打網球時會用到的肌肉部位可能會跟打高爾夫球時有所重複,但用法不盡相同,這時就必須靠人體睡眠時大腦的運作機制確保人類不會因為學了大高爾夫球而忘了如何打網球。保留記憶功能研究人員推測,睡眠保留記憶的功能,可能是現代人工智慧比不上人類的原因之一。現代的電腦系統無法持續學習,當其獲得新知後,很快就會淘汰掉舊有的知識。如果能將人體在睡眠時保留記憶的功能加入人工智慧系統中,或許能讓該系統更進步。根據《Medical Xpress》報導,研究第一作者巴熱諾夫表示,充足睡眠不只能讓人體保持健康,也有助人類持續從經驗中學習、開拓新知識以便適應快速變遷的世界。而上述研究結果或許有機會幫助到有學習障礙的人,讓醫學界研發出新方法,改善大腦記憶與學習的功能。【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8-09 新聞.健康知識+
「嗅」出工作效率 好氣味大腦更專注
在家工作想專心並提高效率,「味道」是關鍵!研究顯示,香氣有助於幫助人們更專心,刺激大腦思考,尤其對於因為疫情在家工作需要專注度的上班族,選擇適合的香氛是關鍵。美國的消費數據也顯示,自疫情爆發以來,香氛蠟燭銷售量比起去年同期攀升了13%。迷迭香和鼠尾草,歐薄荷(或名為胡椒薄荷)的香氛適合需要集中精神的工作時段,薰衣草的氣味則適合結束工作後的放鬆時間。《Quartz》報導,過去辦公室普遍希望營造「無氣味」環境,認為鄰座同事的菸味和香水味,或是茶水間的食物味,都會干擾人工作。然而因疫情轉為在家工作,舒適的氣味反而有助於提升工作專注度,刺激大腦思考。《氣味的未來》的CEO,同時也是香水研究專家Olivia Jezler表示,氣味會在無意間影響每個人,不管程度多寡。她在2016年的實驗中,提供香草味道和檸檬味道的黏土給受測者捏塑型狀,結果表示,有味道的黏土可以引導受測者捏出更整齊、完整的形狀,也證明氣味有助於提高人們的工作能力。英國諾桑比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Mark Moss也認為,香氣可以幫助人們更專注、更放鬆,刺激大腦運轉。他舉例,當人們呼吸到帶有融合迷迭香和鼠尾草的精油,其氣味分子會被血液吸收,進而幫助記憶力。不過Mark建議,在家工作不要全天候使用過於濃厚且單一的味道,應間歇性、根據時間選擇,免得造成反效果。【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8-09 科別.泌尿腎臟
熟男勃起障礙 可能是慢性病前哨站
一名40多歲的男性,近來晨間勃起次數減少,陰莖硬度也變軟像香蕉,性欲一來勃起後卻立刻軟,氣得老婆在醫師面前直說,「老公的簡直不能用」,夫妻倆一度吵到想離婚。經檢查發現,原來這名男性的膽固醇、血糖等數值偏高,導致不舉。在藥物治療和給予衛教後,他減少熬夜、飲食均衡、控制體重,改善三高症狀,連帶勃起功能也好轉,還能在床上抬頭挺胸,恢復男性尊嚴。有勃起障礙 腦中風、心臟病風險大增高雄鳳山開業泌尿科診所醫師李嘉文表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為陰莖和心臟血管兩者硬化的共同風險因素,由於供應陰莖的動脈口徑細小,心臟冠狀動脈管徑相對較粗,因此陰莖比心臟更容易或更早出現動脈硬化的症狀,也就是勃起硬度不足,性愛時常半軟不硬。研究指出,「罹患勃起功能障礙的男性比起一般人,未來十年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將增加65%,腦中風風險增加43%。」意謂勃起功能為心血管疾病的先行指標。李嘉文觀察,十個患者中約有三個人都不知道自己有慢性病,往往是因為勃起功能障礙就醫,意外檢查發現患有慢性病。「通常合併三高者,幾乎都有勃起功能障礙。」但有些高血壓患者也可能因服用具有血管擴張功能的乙型阻斷劑或利尿劑,反而導致勃起障礙,這時建議尋求醫師協助,替換其他用藥。中年男近三成不舉 就診率卻低另外,勃起功能障礙有幾個重要因素,初步區分為器質性及心因性,器質性如三高慢性病引起,心因性則是一旦大腦在行房時刻「想東想西」或男性本身有憂鬱症、焦慮症等,都可能影響性過程。不過,年齡仍是影響勃起功能很重要的因素,根據統計,台灣40歲以上男性近三成的人有勃起功能障礙,且隨著年齡增加,比例也愈高,但就診率偏低。李嘉文研判,與男性覺得患有此病很丟臉而不敢說出口有關,很多患者來到診間第一句話常說「醫師,我頻尿」,而且支支吾吾,「這時我會先支開女性護理人員,果然他們談到的症狀都與勃起障礙有關。」求助藥物改善 務必找專業醫師李嘉文醫師說,不過最令人擔心的是不願前來就診,而選擇私下買藥解決的人,因為現在網路偽藥猖獗,若吃到偽藥可能會併發頭暈、昏厥,甚至有致命風險。真假藥的辨別,李醫師表示最簡單的方法的就是看「購買通路」,通常網路上買的藥品成分不明都是假藥。另外,有些人會在藥局買藥,但治療勃起障礙的藥物,最好在醫師引導下使用,藉由刺激來讓藥物發揮更佳效果。李嘉文醫師提醒,很多患者擔心吃藥有副作用,進而影響服藥的順從性,但目前藥物都很安全,若有在服用改善血管狹窄的硝酸鹽類藥物的患者,可告知醫師,討論是否適合用藥。除了藥物,他建議患者,培養良好飲食和生活習慣,透過運動增肌減脂,增加男性荷爾蒙,同時改善男性更年期症狀,進而降低勃起障礙的發生。民眾唯有培養正確的疾病意識,積極就醫,一旦早期發現疾病,也能早期治療,維持身體健康,享受美滿性生活。
-
2020-08-09 科別.泌尿腎臟
別把錯推給更年期!男性不舉可能是6大疾病最早警訊
一名年約50歲男子,近幾年因雄風不振而到醫院求診,經醫師檢查發現,其並非單純勃起功能障礙,進而轉介至心臟內科裝設支架,並合併藥物治療後,目前已恢復正常性生活。40歲男性高達5成有勃起功能障礙 求診率卻僅10%根據美國麻塞諸塞州男性老化研究,40歲以上男性高達5成有勃起功能障礙,而台灣40歲至70歲的男性,高達52%的人有功能障礙勃起,其中僅10%尋求治療,求診率偏低。北醫附醫泌尿科陳偉傑醫師解釋,隨著年歲增長,男性會因為睪固酮減少而出現更年期症狀,包括情緒低落、體力變差、性慾低下、勃起功能障礙等等,男性若出現勃起功能障礙,往往以為是自己年紀大了,忽略潛藏的疾病。勃起功能障礙 恐是心血管疾病早期警訊陳偉傑醫師說,勃起功能障礙是心血管疾病、攝護腺疾病、血脂異常、糖尿病、憂鬱症和高血壓等疾病最早出現的警訊,影響的不只是性福人生,若有症狀應及早就醫。以心血管疾病為例,血管疾病內皮功能的異常反應會造成心臟血管疾病和勃起異常,調查顯示,接受繞道手術的男性中,57%先前有勃起障礙,而心肌梗塞的住院男性病患,64%曾有勃起障礙。罹患心臟疾病者勃起障礙惡化 可視為心臟疾病惡化指標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羅詩修醫師指出,研究團隊針對57位有勃起障礙之健康男性,檢驗血中血脂濃度,並透過陰莖都卜勒超音波檢查發現,其中60%膽固醇異常、超過90%的都卜勒超音波顯示有動脈疾病;而在40%膽固醇正常的男性中,也有83%的都卜勒超音波出現動脈血流不足。由此可知,勃起功能是血管健康,尤其是內皮功能的一項指標,勃起功能出現障礙代表內皮功能異常,臨床上後續即可能出現血脂異常,而罹患心臟疾病的男性病患,若勃起障礙惡化,也可視為心臟疾病惡化的一項指標。攝護腺肥大不可忽視 出現症狀應盡快就醫另外,攝護腺肥大也是類似情況,根據研究,同一年齡層中,攝護腺症狀愈嚴重的男性,其性功能障礙亦愈嚴重。陳偉傑醫師分析,可能是血中一氧化氮濃度減少,加上骨盆腔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勃起功能出現障礙。若出現勃起功能障礙的症狀,應及早就醫治療,目前臨床上有藥物、低能量體外震波等治療方式,不僅會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增加男性的自信心、改善勃起障礙所導致之憂鬱症,更重要的是找出潛藏的健康危機。延伸閱讀: 撐不到3分鐘就算早洩! 原因竟跟大腦有關? 小酌怡情助性? 每天一杯男勃起障礙、女不孕
-
2020-08-08 養生.樂活人生
「媽媽年輕就一直在養叔叔舅舅,卻讓他們像吸血鬼般把她榨乾…」理財作家教女性用這手段,不讓貧窮複製
十方也提到她的社會觀察,臺灣女性若在年輕時不斷的給,當她年紀大後,也會轉過來壓迫其他的女性晚輩,因為「我之前就是這樣苦過來的」,導致女性在貧窮上的複製。「父母撫養我們長大要感恩,但我們也要主動性決定,我的人生要怎麼過。」明明做好理財規劃,卻在老後陷入貧窮;明明聽從父母的話,熟齡後卻只落得孤苦淒涼......在理財作家十方(李雅雯)筆下的人物,生命故事總令人膽戰心驚,女性就像被剝了層層皮般體無完膚。 「欠咖」(台灣話,意指精明能幹)的臺灣女性何時能從為家庭犧牲的宿命中醒悟?不是沒有情感,而是為自己留一口氣、爭一口氣。不用討好了所有人,最後卻對不起自己。 為何要有財務界線?這是尊重自己的人生界線 「這幾年情緒界線很流行,但似乎沒人聊過『金錢界線』。情緒上懂得說不,可是金錢上與情感的分界卻一片模糊。」 十方在自己的粉絲團裡,經常有讀者來信吐訴金錢糾結的人生難題,十方嘆口氣說,「其實很多都是無解。」 她發覺這些故事都有同樣的原型,被親情綁架了。一方面遵循父母、社會的期待,同時卻又害怕自己的財務搖搖欲墜。 每當收到這些信,她不是給予溫暖安慰的柔情派,而是直接給務實具體的行動方案。她能如此理智清晰,還出版《與家人的財務界線》一書,這一切都與她的原生家庭有關。 女性貧窮的原因:對親人太仁慈,對自己太殘忍 「很多人都以為我很堅強,不是的,其實是因為我很脆弱。我確實看到媽媽的人生毀了,所以想把這些故事說出來。」 「媽媽年輕時就一直在養叔叔、舅舅,卻讓他們像吸血鬼般把她榨乾,不順從還會挨打。我媽一直等到60歲時,才驚覺人生有限,可是身上沒錢,陷入沉重的金錢焦慮裡。這些就是我看到『替別人擔』的人生。」 十方說道,她著作裡雖然揭露了不少童年往事,但遠遠不及家族故事的百分之一,在「沒有人為自己負責」的劇碼裡,辛苦、挫折、被害者與加害者、情感勒索......重複地不斷上演。她曾聽過「貧窮體質會遺傳」,而過度犧牲的母親,也會讓女兒步上自己的「不歸路」。 「女人40歲時會開始覺醒─接下來我的人生要怎麼過?有個故事我分享給你們,不同年齡的女人,都遇到因感情產生的『金錢困難』。」 50歲給30歲的借鏡:單身要有錢,否則最後孑然一身 「我最近又收到一封信,有個31歲的她在三姐妹中排行老二,爸爸在中年做生意失敗後,全靠媽媽做粗工養家。但爸爸與媽媽都在這兩年罹癌,最節省的她,支付家中的醫藥負擔還有生活費,可是她把存款、薪水都拿出來後,不禁擔心,那我往後如果要結婚,如果我也老了、病了,怎麼辦?」 「另一封則是50歲的么女的信,她的家庭背景跟這個女生很像。她雖然有一個哥哥,但媽媽長期都向她要錢,不管是薪水、獎金,全都要交給媽媽,可是媽媽甚至還把這些『孝親費』拿來給哥哥做『零用錢』。等到50歲後,她愈來愈焦急,因為她身上除了基本的保險金,什麼都沒有了。」 「這就像是50歲與30歲的跨時空『對話』,我拿她們彼此的例子說給雙方聽,我們誤以為沒有選擇,可是事實是,人生不會沒有選擇。金錢付出如果超過你的負擔,也影響了你的生命規劃,一定要跟媽媽說『停』。 「50歲的故事就是30歲的最好借鏡,當10年、10年的過去,當你無止盡的付出,你最後真的會一無所有。當你獨自一人,你老了、病了,需要錢時,誰會來幫你呢?」 不再複製貧窮!女人靠自己,手段上要更有彈性 十方談到選擇來自於「心靈的彈性」,父母生病時不是不顧他們,而是財務解方不是單一簡答題,它可以是複選題。例如,家中房子可以做最有效益的貸款、以房養老,與兄弟姊妹之間也可以明定孝親費等等,辦法永遠是人想出來的,最怕的是,你以為「就只能這樣了」,原地踏步會讓人看不到資源。 「我還曾遇過一位個案,媽媽也是永無止盡與她要過多的生活費,她也是在30、40歲時察覺到,自己還真的是身無分文;最後決定豁出去置產,買間小套房,理直氣壯地跟媽媽說:『媽媽,我現在有每個月固定的支出,不能像以前一樣把錢都給你了。』事實上,媽媽錢多有錢多的過法,錢少也有錢少的過法。」 十方也提到她的社會觀察,臺灣女性若在年輕時不斷的給,當她年紀大後,也會轉過來壓迫其他的女性晚輩,因為「我之前就是這樣苦過來的」,導致女性在貧窮上的複製。 「父母撫養我們長大要感恩,但我們也要主動性決定,我的人生要怎麼過。」 別再當受害者!中年後學會走向富裕人生 十方剖析,人生隨時可以重新開始,只要不要落入三種境界:一是缺少看見資源的能力;二是覺得自己是受害者;三是覺得自己充滿無力感。 「我看過那麼多故事,包括我自己的原生家庭,我要告訴大家,一個人就算什麼都沒有,但她有大腦,社會上也有資源,要用大腦去調動資源,找銀行、找專家、找金錢財物觀念好的朋友。」 「但我們通常也沒有耐心,遇到困難時會回到原地哭,像是在說『都是別人害我的』,跟閨蜜講同樣的事,生活就一直撞牆。所以不要留在原地分析自己的處境,要去接受現在自己的狀態。」 「你一定可以做別的選擇,就算是媽媽跟你要一千元,你拒絕也是開始。把自怨自哀的情緒拿掉,去盤點你可以做些什麼。理財其實就是在認識自己、整理自己,把未來的目標訂出來,例如想要幾百萬的存款呢?訂出數字出來,接著畫出理財的表格,規定自己每年要存多少。行動從任何小的地方開始。如果無法拒絕父母,可以去買個房子,再小都可以,車位也可以,保險也可以。」 「最關鍵是『盤點』行動之前,還會有一個醞釀期。我們容易遇到了心理上的障礙,就是受害者心態,但我們要渡過這個障礙。就像是我們有時開車,換了另一條路走,很多人會留在原地說我不要換!我習慣走原來的路。」 「就像我們的爸媽是這個樣子,已經形成了,留在原地分析沒有用,不要覺得自己很可憐,一旦你覺得自己可憐,就缺乏改變的勇氣,而覺得自己不能改變時,只好一直忍耐,人生就會落入負面循環。」 退休族的錢不要都給子女,有餘力再給別人 不只是子女要跟父母、親友劃立健康的財務界線,十方也鼓勵退休族群的財務界線也要清清楚楚,一切源於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也讓子女以及其他親友們,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第一步是要整理自己的財務報表時,一定要整理保險、房子等資產,還要去整理看不見的資產,以及有多少錢可以借出來,這些都是財務規劃重要的一環,不只是現金存款,還要看自己有借多少錢的能力。」 「第二個要勇敢地想,有什麼夢想還沒實現?有沒有這一生還做的事還沒有做的?愈具體愈好,盤點你的夢想與資源還差多少、夠不夠用。接著開始排列優先順序,圓滿過的有哪些,把它畫掉,讓自己晚年達到『富裕』,在財務容許的範圍內,不留遺憾。」 最後十方鼓勵熟齡的朋友們,把錢用在自己身上,有餘力再給別人。 「遺囑可以先寫好,但財產不要急著先分配出去。我們換個角度想,那麼早把房子給孩子,是不是在討好孩子?當房子還是自己的資產時,你就多了靈活調度的工具。」●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放下「固執」,夫妻才能一起走下去!當另一半向你求救,絕不能馬上回這1句話.四處旅行拍鳥趣,第二人生正精彩!鳥類攝影家蔡蜜雪:生命短暫,找到興趣後,珍惜每一天.退休,到底該怎麼準備?8招教你自我調適,每天過好日子,簡單生活怡然自得
-
2020-08-08 科別.精神.身心
失眠治不好,原來是冷氣溫度調錯!美權威專家超好用「身體降溫法」,讓你一夜好眠
無法一覺到天亮,怎麼辦?傑伊,現年41歲,從事壓力繁重的管理工作,非常忙碌,以至於從來沒有時間運動。我第一次見到他時,他矮小的體格至少超重40磅(約18公斤)。他告訴我他的睡眠品質很糟糕,每晚醒來2、3次,然後就開始擔心自己再也睡不著。為了彌補這一點,他試圖每晚睡8小時,但由於睡眠時間零散,醒來時從不覺得神清氣爽。我建議他嘗試限時進食,每天固定只有10小時的進食時段。幾週後,傑伊跟我聯繫,他聽起來很有精神。雖然他先前追蹤每天進食時段長達15個小時,但他沒多久就適應了新的飲食習慣。他回報說,在短短幾週之內,他已經可以一覺到天亮,連續睡足7小時,體重也減輕大約10磅(約4.5公斤),我對此並不感到驚訝。真正有趣的是,傑伊告訴我,他每天早上都感到精神抖擻,而且只睡了7小時工作效率反而更高。他再也不必在床上躺8小時,還能利用額外多出的1小時陪伴家人。夜間光照會抑制睡眠調整睡眠最簡單的方法是保持黑暗的睡眠環境。大家都知道在明亮的燈光下很難入睡,你的生理時鐘也不允許,藍光感應會接收到亮光、抑制睡眠並使你保持清醒。但是,光譜中的其他顏色(特別是橙色和紅色)則比較不會抑制睡眠。注意你在晚上所接觸到的光線類型。我們不可能回到黑暗時代,也不能在日落之後關掉所有的燈光。但是,管理好夜間光照,對改善睡眠和保持健康確實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你發現自己對光特別敏感,請嘗試使用眼罩,也確保眼罩的舒適度,在你翻身時會固定在原位。如果太緊,早上可能會感覺耳朵疼痛,合適的眼罩可以改善你的睡眠品質。青少年和睡眠青少年尤其容易受光照影響而破壞自身晝夜節律。他們比較有可能在晚上熬夜,不只是因為功課或其他活動。也有研究顯示,青少年對光線非常敏感,這代表晚上暴露在強光之下,會延遲他們的睡眠、降低褪黑激素的分泌。我們至少可以做2件事來幫助我們的孩子。首先,可以在傍晚提早準備晚飯,好讓他們在睡覺之前空腹,也比較有可能在晚餐後3至4個小時入睡。同時,我們還應該教育他們黑暗和睡眠的重要性,在寫功課時,也許可以為他們打造一個有助於睡眠的環境,包括書桌上的聚光燈或檯燈,可以照亮桌子,但不會照到他們的眼睛。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邁克・高曼(Michael Gorman)對老鼠和光照進行一項簡單的實驗。晚上他在老鼠窩裡開了很暗的燈,比許多人家中用的典型夜燈更暗,幾乎相當於電視、電話或類似產品的指示燈所發出的昏暗光線。令人驚訝的是,即使對這種昏暗的光線,老鼠也非常敏感,牠們的睡眠週期也受到影響。根據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薩默・哈塔爾(Samer Hattar)實驗室的最新研究顯示,即使是來自無害光源的昏暗光線,也會影響動物的睡眠和晝夜節律。雖然尚未針對人體進行嚴格測試,但據說許多人真的對昏暗的光線非常敏感,使用眼罩、或在光線完全無法滲透的黑暗房間裡,會讓他們睡得更好。如果你在半夜醒來喝水、或去上洗手間,開燈絕對會讓你更難以入睡。盡量減少光照,在床旁邊放一杯水,這樣你就可以省了這一趟。或者,萬一你需要上廁所,放在床邊的手機正好可以派上用場,用手電筒功能照亮地板,也能幫你找路。我總是在床邊放一杯水。有些人認為,如果在半夜喝水,會很容易再次醒來。事實上,你喝的水又不超過幾盎司,而且忽視口渴信號才是更糟糕的,喉嚨乾可能正是你半夜醒來的原因。微幅調整照明,你可以睡得更安穩我並不是建議整晚都待在黑暗的房間裡,直到我們上床睡覺。有許多技巧和產品可以幫助我們減少暴露在藍光下。例如,在晚上關掉天花板吊燈,改用檯燈。像廚房和浴室這些房間,調光器開關很好用,可以幫助減少四周環境的光線,甚至還有照明設備可以設定燈光在一天不同時段關閉和開啟。這些策略對青少年和成年人都有好處,是減少夜間居家照明簡單的解決方案。設法讓自己夜夜好眠良好的睡眠可確保第2天有更好的表現。在你休息時,生長激素的分泌會增加,使大腦和身體恢復活力,也使你保持最佳的晝夜節律。良好的睡眠也會增加早上皮質醇的分泌,有助於提高警覺性,同時平衡你的飢餓和飽腹激素,幫助新陳代謝。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睡眠可以調和體內所有的生理時鐘,使你全身運作處於最佳狀態。如果你一直無法睡個好覺,或是時常半夜醒來,不妨試試下列方法:調低室內溫度身體必須在夜間冷卻下來才能入睡。最好將臥室溫度降低到20°C區間或以下,讓皮膚感覺更涼爽,如此一來,血液會流向你的皮膚,讓皮膚保持溫暖,由於血液從身體的核心流出,因此核心體溫可能會下降,會使你更容易入睡。如果無法控制家裡的自動調溫器,不妨在睡覺前淋浴或洗個熱水澡,熱水也會迫使血液流向皮膚,遠離身體核心。有些人會在入睡幾小時之後被熱醒。試試不同的毯子,找出最適合自己用的。如果毯子不是罪魁禍首,檢查一下床墊。泡綿床墊以能夠吸收熱量聞名,在最初的幾個小時,泡綿床墊其實可以幫助身體降溫,但之後會將熱量反射回身體,讓你保持溫暖。書籍介紹書名:用生理時鐘,養出好健康:生醫權威的8/7/12作息法則,助你有效減重、日日好眠、精神飽滿作者:薩欽.潘達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日期:2020/06/11作者簡介/薩欽.潘達Satchin Panda, PhD世界知名生醫研究所,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醫學家、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晝夜節律生物學中心(Center for Circadian Biology)創辦執行委員、皮尤學者(Pew Scholar)。潘達博士是研究生理時鐘對行為、生理機能及新陳代謝的權威專家。曾獲美國年齡老化研究協會(American Federation of Aging Research)中生代成就獎。延伸閱讀: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胃腸肝膽科醫師:早餐我絕不吃的4種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