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3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壓力
共找到
6067
筆 文章
-
-
2024-12-12 醫療.皮膚
乾癬一直變嚴重…吃B群、塗藥膏沒好轉?症狀、成因、新治療迷思一次看
「工作壓力讓我的乾癬又爆發,好怕未來合併關節炎或心血管出問題…」、「為什麼病灶上突然長出小膿疱,消不下去還愈來愈嚴重…」這些嚴峻的挑戰都是來自來自俗稱「牛皮癬」的乾癬病友,根據健保資料庫推估,臺灣每年約有8萬人因其就診。病人身體和頭皮上會遍佈紅斑或皮屑,嚴重時,不僅可能出現關節炎、指甲變形甚至心血管疾病等眾多共病問題,還可能合併乾癬紅皮症與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等嚴重型乾癬,不注意就會帶來感染致命風險。高雄長庚醫院皮膚部副主任林尚宏提醒,病友與乾癬共處的路上,除了須注意伴隨而來的共病,也要留意不同類型乾癬帶來的風險,更提醒切勿輕信仿間根治的方法。乾癬目前雖無法完全痊癒,但是及早治療大部分病人都能獲得良好控制,擁有正常的工作與生活。【本篇您將了解乾癬病有最想知道的問題,解方與建議一次看】:📍全家只有我有乾癬,為什麼?📍乾癬好像變嚴重,還多了其他症狀,擦藥吃藥都無法改善怎麼辦?📍很害怕發生關節炎、虹膜炎這些共病,能預防嗎?📍擦檸檬、吃黃蓮、進補增加免疫力,聽說可以根治是真的嗎?Q1:「全家只有我有乾癬,為什麼?」「疾病機轉最主要取決的仍是體質及家族史。」林尚宏表示,乾癬是一種皮膚發炎的慢性疾病,目前尚無法根治,需要長期追蹤、治療。面對許多乾癬病友詢問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罹病,林尚宏說明,有乾癬體質的人因惡化因子刺激,如外傷、感染、藥物或是壓力產生免疫失調等,都可能使得細胞激素過度活化,出現發炎反應進而發展為乾癬。乾癬通常分為四種類別:● 斑塊型乾癬:約80%的成人病友為此型表現,病灶類似板塊,會在皮膚上出現一塊一塊的紅斑,伴隨有銀白色鱗屑。● 滴狀乾癬:病灶以小於一點五公分的小點狀呈現,多因鏈球菌感染誘發。● 紅皮型乾癬:全身皮膚泛紅,大量脫屑,易有下肢浮腫、發燒或全身不適症狀及心臟、肝腎功能異常。●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多處皮膚會出現大片膿疱,造成全身性免疫系統如發燒、疲憊、甚至病灶感染導致致命風險等,屬治療時效性相當重要的皮膚重症,雖病人比率少,但推估仍有2~3%,且會與斑塊型乾癬合併出現。林尚宏也提醒,有家庭病史的民眾可多加留意,若出現症狀及早就醫,透過治療及時控制。Q2:「乾癬好像變嚴重,還多了其他症狀,擦藥膏吃藥都無法改善怎麼辦?」林尚宏表示,有7、8成的乾癬病人會出現頭皮屑變多,身上、手肘、膝蓋等處都出現紅疹,而腋下、鼠蹊部、股溝等容易摩擦的區域也會出現病灶,有些患者的指甲還會有甲床分離、指甲變形狀況。當症狀嚴重時,要當心發展成紅皮症乾癬,可能出現脫水或感染的併發症;若出現膿疱症狀時,則要留意有致命重症風險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找上門。📌【延伸閱讀】:沒有人認識的皮膚重症GPP詳細資訊大公開他也分享,上述四種乾癬類別當中,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屬較少見的嚴重型乾癬,與較常見的斑塊型乾癬的不同,GPP會造成多處皮膚出現大片膿疱,引起劇痛,也會出現體溫飆升、疲倦無後續後力等全身性症狀。若未及時緩解症狀還可能併發敗血症、呼吸衰竭等問題造成患者死亡。因此治療時效性相當重要。值得留意的是,針對GPP近年醫學界大有進展。過去多數GPP患者都是口服A酸治療,但除療效有限之外,也不適合懷孕的女性使用。但現今已發現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機轉與細胞激素「介白素IL-36」有關,目前也已研發出針對此細胞激素專一性的生物製劑,更能有效截斷路徑,達到更好療效,只要符合條件,在台灣健保也能使用。林尚宏補充,由於健保用藥規範需要檢測出相關的基因突變才得以用藥,呼籲乾癬病友有發現疑似全身性免疫系統、發燒等問題,就到皮膚專科來就診加以確認診斷,後續也可主動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接受基因檢測,「若有GPP基因要在零感染或沒有壓力環境的環境避免誘發,確實有點困難,但是在有效的藥物出現後,趁早治療還是能有效控制。」【資訊補充站BOX】:為幫助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病人能及早回歸身活正軌,有更好的疾病控制。今年(2024) 7/1起,健保署已核准GPP新型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期盼能有更好的疾病控制。完整健保給付規範全文,請見健保署網站Q3:「很害怕發生關節炎、虹膜炎這些共病,能預防嗎?」及早治療的重要性也是在於乾癬患者常會帶有不同的共病。林尚宏說,除了致命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外,乾癬最常見的共病還有:● 乾癬性關節炎:乾癬患者約有2到3成出現關節炎,其狀況會使得關節、軟骨等受到破壞,原本結構不可逆。以關節神經僵硬、手腳趾腫脹、足底筋膜炎等症狀表現。● 代謝症候群:乾癬易合併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長期下來相關血管性疾病風險會較同年齡的民眾多出1到2倍風險。● 虹彩炎:乾癬也會引起眼睛病變,很多患者會先去看眼科,但建議要和皮膚科主治醫生討論,否則反覆發炎之下,也存有失明風險。林尚宏分享,回溯性的研究發現,透過穩定治療降低發炎反應,與減少乾癬病友發生上述共病有相關,不過尚缺乏前瞻性的研究。但他呼籲,目前健保體制下既有藥物已能協助好好控制乾癬,配合醫師治療、定期回診追蹤,仍是病友將低惡化及共病發生非常重要的關鍵。至於回診的頻率需要看嚴重程度,林尚宏說,若是輕微的乾癬可以擦藥緩解,大約一、二個月甚至半年回診;若較為嚴重的乾癬,依據不同的治療方式,如光照治療、口服用藥或生物製劑,則每週到三個月回診都有可能。無論何種治療方式,都建議與醫師討論規律的回診時間,以便追蹤控制。Q4:「擦檸檬、吃黃蓮、進補增加免疫力,聽說可以根治是真的嗎?」「坊間常出現有效根治等錯誤資訊,使得病患燃起希望。」林尚宏再三呼籲,切勿聽信未有醫學根據的草藥、偏方等,一定要尋求正規的治療,雖醫學臨床上乾癬還沒有辦法根治,但既有治療下仍能達到良好控制,林尚宏補充,乾癬病友均衡飲食相當重要,也不宜過度進補,並且遠離酒精和抽菸,如果接受中醫治療也應要尋求正統醫學,如此才能依照嚴重程度,轉介到適當的科別進一步治療。此外,他呼籲,病友的情緒問題也需要獲得重視,約有三到五成的病友會出現情緒低落、憂鬱等狀況,此時更要透過及時治療穩定病況,降低壓力使惡化疾病的可能,將疾病對工作、生活的影響都降到最低。【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
-
2024-12-12 醫療.心臟血管
吃對午餐攸關心血管健康 專科醫師教5招降低心臟病發作風險
Parade網站報導,均衡、健康的午餐有助於調節血糖、膽固醇和血壓,耶魯大學醫學院心臟科專家克魯姆霍茲(音譯,Harlan Krumholz)博士表示,挑選適當的午餐是保持心臟健康的關鍵,因為午餐攝取營養豐富的食物,能幫助自己在下午保持良好的狀態,也避免在空檔想吃些不營養的零食充飢,克魯姆霍茲建議幾種健康午餐的挑選要則。1.盡可能避免加工食品方便的加工食品,像是微波食品,雖然可以會節省時間,但通常也含有大量的鈉、糖和不健康的脂肪。克魯姆霍茲說,長期飲食下來,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相反的,選擇愈新鮮自然的食品,像是水果、蔬菜、堅果或雞胸肉,更能滋養你的身體並維持心血管的健康。2.提前安排吃什麼 試著自行備餐即使午餐前的工作再忙碌,只要提前做一點安排或備餐,享用健康的午餐也可以變得更容易。克魯姆霍茲說,可以預備烤雞肉搭配簡單的沙拉,可以再配一些藜麥、烤蔬菜和穀物當午餐。另外,放一點堅果和水果在辦公桌上,避免嘴饞時想吃東西時,容易挑到不健康的食物。但他也提醒,為了健康的飲食習慣,你需要預備自己真的喜歡、會吃的東西,不然就要勇於嘗試看看新的食物了。3.不喝含糖飲料有的人午餐喜歡配汽水或喝果汁,但如果想要為了心臟健康做出更好的選擇,「請堅持喝水」。克魯姆霍茲表示,午餐時不喝含糖飲料只喝水,可以幫助維持健康的血壓,並避免單純的攝入沒有營養的熱量。喝太多含糖飲料可能提高心房顫動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4.找到適合你的飲食習慣不要為了讓自己能吃得健康,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克魯姆霍茲說,每個人有不同的作息時間、飢餓信號和吃午餐的時間。有些人有空坐下來享用餐點,有些人則可以邊走邊吃,或者甚至不會感到飢餓。因為工作等因素,不是每個人都能放下工作好好的吃午餐。他建議,與其固定時間進食,確保吃的餐點富含營養、有益心臟健康更重要。 「要記住,有益心臟健康的飲食是均衡的攝取,而不是一套標準答案。如果你偶爾吃一些不太健康的東西,也不會世界末日。重要的是在大多數的時候有意識地做出好的選擇,並找到適合你的飲食習慣。」5.花時間休息 好好吃飯在忙於工作之時,花時間放慢腳步好好吃一頓午餐可能會很困難,但這麼做確實有益於心臟健康。醫師說,如果時間允許的話,還是建議你撥出一點時間,好好吃頓飯。沒辦法的話也別氣餒,因為各樣的生活方式,一定都能有好的飲食習慣,只需要找出最適合你的就可以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2-11 醫療.心臟血管
中風、失智、心肌梗塞、腎病、視網膜病變,居然都是輕忽這個問題造成 醫揭這沉默殺手最致命
台灣有近460萬人罹患高血壓,高血壓初期並無症狀,調查顯示國內18-39歲年輕人的高血壓盛行率為4.7%,亦即18-39歲台灣人有超過36萬人罹患高血壓,但調查自知率為34.2%,即有24萬人自己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都是「被診斷」才知疾病找上身。影響血壓管理的4大障礙,包括誤認「老人才有高血壓,年輕人不用量」、「就診或不舒服才量」、「無症狀不用定期量」、「血壓計選擇及測量認知不足」。高血壓是許多疾病的危險因子,像腦中風、眼部病變、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等,109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顯示,國人因高血壓導致心血管疾病而死亡之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等,分別在十大死因的第2位、第4位及第7位,合計一年就有超過3.9萬人死亡,即每4.4人死亡中就有1人是死於高血壓直接相關的三種疾病。高血壓帶來的致命危機有那些呢?◆ 血壓衝擊造成血流阻塞 造成心肌梗塞然而當血壓大的時候,血管壁持續受到愈高的壓力衝擊,血管壁可能出現微小的撕裂傷,而這些撕裂傷容易引起膽固醇的聚集,當愈來愈多膽固醇卡在血管,血管的通道就變窄,讓血液通行受阻。若這件事情發生在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會引發心絞痛、心律不整,這就是一般我們講到的「心肌梗塞」。◆ 腎臟功能變差 導致洗腎 血管密集的區域一定會遭受高血壓帶來的破壞,而腎臟就是一個血流豐富的區域,很容易受到高血壓的影響。腎臟的功能是移除血液中的廢物、調解血量與壓力,製做尿液將廢物排出體外;為了達成這麼繁重的任務,腎臟裡面有密集的小型血管負責各樣工作,於是血壓高會讓負責過濾廢物的血管硬化、受傷,最後會讓腎臟失能衰竭需要洗腎。◆ 認知障礙、失智、中風長期高血壓讓血管不夠健康,腦部獲取到的血流變少,腦細胞沒法獲取到足量的氧氣、養分,腦細胞死亡速度變快,導致讓人的專注力下降、記憶力變差、很難好好思考,認知功能出現障礙,更嚴重一些會到血管型失智的程度。所以血管千萬要顧好,腦部才會健康。若是動脈粥狀硬化嚴重,血流直接被阻斷,患者有更多腦部功能區失能,就是平常我們說的「腦中風(梗塞型)」;萬一是高血壓導致了腦血管瘤破裂,則會出現出血性的腦中風。◆ 破壞視力與視神經眼睛構造內有許多細緻精密的血管。眼睛後方的視網膜區負責感光,當這附近的血管因高血壓受損,可能會造成視網膜出血,患者視力變得模糊,甚至完全看不到。而高血壓也會影響供應視神經的血管,讓患者視力變得更差。必知自己血壓數值 定期量血壓非常重要每個人都應知道自己的血壓是多少,若超過130/80 mmHg(毫米汞柱),或者出現頭痛、頭暈、流鼻血等症狀,更需小心是否血壓高。有人因血壓問題造成不明原因的全身不適,到醫院掛了急診、做了檢查,雖然不是嚴重的疾病,但檢查後發現,收縮壓/舒張壓竟已超過160/100 mmHg,這已經是高血壓第二期,有可能發生心臟病或中風,需要藥物控制。而讓人驚訝的是,這樣的急診病患經常發生在不滿40歲的人身上,若沒及早發現持續輕忽,也會伴隨高血脂及高血糖兩個問題,直接入列三高問題病患。國健署呼籲 : 高血壓患者的救命法寶 謹守「722原則」量血壓國民健康署建議,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量一次血壓,倘若自己或家人已罹患高血壓,除了要依照醫囑持續用藥,最好預防病變的方法就是天天量血壓。高血壓患者應牢記「722」量血壓密碼:「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透過「定期量測」清楚掌握血壓變化狀況,是做好血壓管理的重要關鍵,而天天量做好相關紀錄,就醫回診時,就能提供醫師參考並能即早發現問題、減少併發症危機。量血壓贏獎金,加入WaCare高血壓防治網抽iPhone及Garmin手環!由國民健康署、台灣高血壓學會、WaCare(吉樂健康資訊科技)共同發展高血壓防治網,下載WaCare APP 後進入高血壓防治活動並完成報名,每月就抽Garmin健康心率手環,之後可隨時點開APP完成「每日血壓任務」,天天都有100元超商禮券可以抽;此外若完成「722量測任務」不用抽即可得100元超商禮券,還加碼抽iPhone15手機。現在就幫自己與家人加入高血壓照護活動網https://wacareweb.page.link/pbcR ,讓血壓得到妥善的控制,預防病變健康更加分。
-
2024-12-11 醫聲.醫聲
接軌國際 癌友用新藥 宜減少非必要檢測
免疫療法上市後,成了很多癌症治療的新曙光,但隨著藥物愈來愈多,原本以生物標記為用藥依據也逐漸被打破。台灣癌症研究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蘇柏榮指出,「目前健保給付標準仍依生物標記PD-L1表現量而定,但是組織切片的染劑及不同的檢測方式,檢測結果落差極大,常見一兩顆腫瘤細胞,就翻轉病人能否獲得健保給付的命運,不是很公平。」蘇柏榮不諱言,免疫療法目前健保給付標準,有些會依據不同的PD-L1檢測方式,但光組織切片染色就會影響檢測結果,平均只有三成患者檢測結果是一致的,加上陽性率門檻低,有時候染劑的濃度深淺呈現灰階狀況,介於健保給付條件的邊緣,讓判讀的醫事人員壓力很大,大家都希望能為病人爭取用藥權利,但也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生物標記 非療效唯一證據從檢體送驗確診,再到生物標記檢測,若符合健保給付標準,再用藥申請,這層層關卡,就耗掉五週時間,等待的時間就有可能造成疾病惡化。蘇柏榮指出,目前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無論生物標記表現量如何,對患者的治療效果影響不大,目前健保給付免疫療法,有些癌症給付在化療使用有效後的病人,本來使用免疫療法就被證實效果會不錯,無須再依生物標記來當成是否給付的標準。蘇柏榮認為,有時候患者只因為切片組織「差一點點」,就翻轉患者治療的命運,得每個月自費十幾萬醫療費用,負擔相當大。給付不同 病友醫界齊發聲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指出,免疫治療早在十年前就已開始應用在癌症治療上,隨著時間愈來愈久,累計的使用人數及經驗也多,若以回歸真實數據的實證醫學來看,科學證據應該是健保給付考量的準則,而非財務。目前很多癌症給付條件不同,已出現一個病兩個命的社會焦慮,劉桓睿認為,根據國際治療指引,癌症免疫治療除少數例外,原則上不需要依據生物標記指標PD-L1檢測當成用藥的依據,不過,目前健保給付統一設限,也讓患者失去用藥的機會。立委劉建國指出,在各界的督促下,健保署確實加速了新藥給付的速度,但現在治療端也有很多非藥品使用條件的限制,讓患者無法用到藥物。劉建國認為,很多癌症用藥都被限縮,尤其是要減少不必要的檢測,政府說癌症治療要接軌國際治療指引,但一直接不上,不合理的部份需要討論,這也是很多病友團體及醫界不斷發聲的原因。
-
2024-12-10 焦點.健康知識+
冬天膝蓋痛休息和用貼布是錯的!醫提醒「要動起來」3招居家伸展可改善
冬天不少民眾會有膝蓋痛的症狀,日本整復師高林孝光(Takamitsu Takabayashi)就提醒,天氣冷時除了保持溫暖、促進血液流動之外,也要特別注意關節是否有老化跡象,尤其是疼痛發生後更要積極應對。吃止痛藥、貼酸痛貼布真的能解決膝蓋疼痛嗎?高林醫師表示,許多人膝蓋疼痛的時候,覺得首先要做的就是休息和吃止痛藥,但其實運動對於緩解疼痛也很重要。吃止痛藥、貼酸痛貼布和休息雖然能暫時減輕不舒服的感覺,但實際上卻會延長疼痛,也無助於復健。膝蓋疼痛90%是因為「膝蓋骨關節炎」,這是一種膝關節軟骨磨損造成疼痛和腫脹的疾病,除了服用止痛藥、消炎藥之外,有些國家則會採取「運動療法」,透過適當活動身體來緩解疼痛。運動可以促進膝蓋部位的循環,促進軟骨的營養吸收,然而患者要做的運動一定和健康的人不一樣,切勿貿然進行。膝蓋老化的跡象90%膝蓋骨關節炎的患者都有所謂的「O型腿」,O型腿的人骨盆後傾,使大腿前側的肌肉常受到拉扯,因此容易引起膝蓋疼痛。另外,即使年輕時沒有感覺到疼痛,但如果沒有運動的習慣,40歲以後要小心肥胖和肌肉無力連帶造成的關節病症。有一種方法可以快速檢查膝蓋是否有老化的跡象:當膝蓋伸直站立時,如果膝蓋上方的大腿內側有皺紋,則表示膝蓋周圍的肌肉沒有正常運作。膝蓋疼痛的人幾乎很難完全將膝蓋伸直,股內側肌會較弱而形成皺紋,如果早上起床時經常膝蓋僵硬、按壓膝蓋後方感到疼痛,或者是膝蓋活動時會發出異音,這些也要小心是膝蓋老化的跡象。 即使冬天也可以做的膝蓋居家伸展運動膝蓋關節如果沒有完全伸展,就會對整個膝部施加壓力,導致發炎和疼痛。高林醫師強調要有健康的膝蓋,可以加強對大腿肌肉的訓練,如果無法正確使用大腿肌肉,膝蓋骨的功能也會下降,無論做什麼運動或治療,膝蓋疼痛都很難消失。而膝蓋疼痛的關鍵在於連接膝蓋骨和股骨的「髕股關節」,髕股關節變得僵硬時,膝蓋骨就無法正常運作,進而使軟骨出現磨損,甚至導致膝蓋骨關節炎。建議透過以下伸展運動來改善:動作1:暖身之後垂直坐在椅子上,雙手放於膝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將一隻腳伸向前並伸直膝蓋,將手掌放在大腿上方,將腳趾指向天花板並維持30秒,結束後再換另一條腿,重複動作2次。動作2:坐在椅子上,抬起一隻腳直到與地板平行,並將腳踝向前伸展並彎曲至90度維持10秒鐘,這個動作注意不要讓上半身向後倒,兩隻腿各做5次。動作3:坐在地板上,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向下按壓一隻膝蓋的兩側,並輕輕抬起、轉動膝蓋骨,分別朝左右、上下、斜向按摩,每個方位各做10秒,結束後換另一隻腳。以上伸展動作可以放鬆僵硬的肌肉組織、促進血液流動,達到改善膝蓋關節疼痛的效果。參考資料:ひざ痛がウソのように消える! 1日40秒×2 ひざのお皿エクササイズ延伸閱讀 : 冬天喝高湯吃太鹹容易導致血管阻塞 一招預防
-
2024-12-10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慢病主題館【老年衰弱】小心老年衰弱 早期介入降低長者跌倒、住院機率
【本文由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 林方安主治醫師提供】老年衰弱不是一種單一的疾病,而是一種使長者更易受外界壓力影響的健康狀態,可能導致功能衰退、住院、跌倒等問題。衰弱是通向殘疾的早期階段,及早發現並介入可預防、延緩或逆轉衰弱。一、什麼是老年衰弱?5項中2項就要小心醫學常用Fried等學者提出的「衰弱表型模型」判定老年衰弱,主要依據以下五項標準:•體重減輕(非刻意減重,且一年內減重超過3公斤)•疲憊感(長期感到精力不足、容易疲累)•體力活動減少(生活中日常活動顯著減少)•步行速度減慢•握力下降當出現三項或以上的特徵時,即為「衰弱」;若出現一到兩項,則為「衰弱前期」。這些指標是識別衰弱的重要依據,也是預防與干預的重點。二、危險警訊有哪些?這6項要注意及早識別衰弱的警訊至關重要,這些徵兆通常表現為日常生活中的輕微變化,但往往是潛在健康問題的先兆:•食慾下降、體重減輕•疲倦無力(無論日常活動量多寡,總是感到疲憊)•行動遲緩、容易跌倒•外出活動減少(減少參與社交和戶外活動,生活變得封閉)•記憶力與情緒變差•日常生活需要協助(原本可自行處理的日常活動,如穿衣、洗漱,開始需要他人幫助)這些症狀一旦出現,應及時重視,並積極採取措施,防止衰弱進一步惡化。三、如何預防改善?動得巧、吃得妙很重要1. 動得巧:運動的關鍵角色運動是預防和改善老年衰弱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運動可以增強肌肉力量、提升平衡感,並改善心肺功能。📌衰弱前期長者運動建議對於出現一到兩項衰弱徵兆的長者,每週至少進行3次運動,每次45到60分鐘。尤其是下肢肌肉的訓練,增強腿部力量,降低跌倒風險。•阻力訓練30-40分鐘:如深蹲、弓箭步、舉啞鈴,兩天阻力訓練中間休息一天。•平衡訓練30-40分鐘:如練習單腳站立、走平衡木、太極拳、瑜珈。•有氧運動20-30分鐘(搭配):如快走、超慢跑、游泳、騎自行車。📌衰弱期長者運動建議對於已經顯現三項以上衰弱徵兆的長者,每週進行3次,每次30到45分鐘,運動強度保持在中等程度(輕鬆對話,但無法唱歌)。重點應放在有氧運動,此類運動不僅有助於改善心肺功能,還能提升整體體能狀態。•有氧運動10-20分鐘:如步行、椅子運動。•阻力訓練10-15分鐘(搭配):如舉較輕啞鈴、使用彈力帶進行訓練,中等強度(10至15次為一組),兩天阻力訓練中間休息一天。•平衡訓練10-15分鐘(搭配):如練習簡單的太極拳和瑜珈平衡動作。📌注意事項開始運動計畫前,建議先諮詢醫療專業人員,尤其是有慢性病或身體限制的長者。運動應循序漸進,從每次10至15分鐘開始,每2至4週增加5分鐘,最後達到30至60分鐘。每次運動進行10分鐘伸展,每次10至30秒,重複3至4次。阻力訓練時避免屏氣,在平衡訓練中有適當支撐或協助,以防跌倒。根據自身情況調整強度和時間,不要勉強自己。2. 吃得妙:營養的重要性營養不良常常加劇衰弱。高纖維和碳水攝取可降低衰弱風險,但高脂肪攝取會增加衰弱風險。•地中海飲食:對於長者有顯著的保護作用。強調大量攝取水果、蔬菜、全穀物、豆類和堅果,並使用橄欖油作為主要脂肪來源。•蛋白質:每餐應確保攝取25到30克優質蛋白質,如魚、雞蛋、豆腐等。每日的蛋白質攝取量應達到體重的1至1.2克/公斤,如50公斤長者,一天攝取兩杯低脂鮮奶、一條肉魚、一顆蛋、一盒豆腐。•抗氧化營養素:維生素A、C、E及鋅等。•水分補充:長者對於口渴的感知減弱,因此應提醒他們定時補充水分,防止脫水。📌注意事項應避免過度限制,避免營養不良。關注體重變化,特別是快速減重,可能預示健康問題。維持適當的體重指數(BMI),過瘦或過胖都會增加健康風險。當發現衰弱徵兆時,應即早尋求老年醫學科、復健科或家庭醫學科協助,制定個人化預防與治療計畫,維持健康、積極的晚年生活狀態。【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醫師介紹|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2-10 焦點.元氣新聞
妻子患水腦症竟遭殺害 醫揭3大症狀:長者有無「磁鐵步」是關鍵
新北市新莊區73歲林男長期照顧68歲罹患水腦症的邱姓妻子,疑似身心俱疲,昨天將妻子從床上抱起,從客廳14樓窗戶丟下,導致妻子當場死亡,犯案後到中平派出所自首,詢後被依殺人罪送辦,釀成這起長照悲歌。新光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張名鑫說,年長者的水腦症可能與腦腫瘤、腦出血有關,但多數為不明原因引起的常壓性水腦症,而常壓性水腦症於年長族群不並罕見,在門診中三不五時就會看到一例。張名鑫說,大腦會分泌腦脊髓液,並經由腦室的導水管排出至脊髓循環、回收利用,但當此循環系統被腫瘤阻塞,或是受腦部功能影響,分泌量過多或吸收量不足,甚至是不明原因,造成腦脊髓液無法正常排出,讓大腦被腦脊髓液壓迫後,引發大腦結構異常症狀。張名鑫指出,常壓性水腦症三大症狀,第一、智力衰退,可能出現判斷力、記憶力減退,做事情的能力下降;第二、走路不穩,就是患者走路時,腳步無法完全抬起,感覺是腳底是黏在地板上,且有如磁鐵黏在地板上,因此,有人形容是「磁鐵步」;第三、尿失禁。家人在照顧方面一定會十分困難,張名鑫說,如果患者出現智力退化,家人必須幫忙做很多照顧的工作,而走路不穩時,身邊可能需要有人攙扶,注意患者不要跌倒,因跌倒可能骨折、腦中血,甚至是尿失禁部分必須時常換尿布等,家人在照顧上,真的十分辛苦。張名鑫說,常壓性水腦症治療,需要透過外科手術,自大腦腦室置入導管,將過多的腦髓液引流到腹部,減輕大腦的壓力,如果能早一點發現、早一點治療,症狀輕微患者的智力退路、走路不穩、尿失禁等症狀可以獲得緩解,但若延誤治療,手術的效果恐會不好。★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有失能失智照顧需要,請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
-
2024-12-10 癌症.癌友故事
超過九成癌症病人受復發恐懼困擾! 三步驟,心理師分享降低恐懼的心法
曉華(化名)住院期間,鄰床的室友因復發又再度入院治療,看到他復發的失落感,而且似乎復發不僅疾病治療更加棘手,可能的費用也提高,還要擔心復發後日常生活品質會每況愈下...隨著癌症治療的進步,病人長期存活提高,「復發恐懼」「害怕復發」成為病人長期後遺症。有越來越多相關的研究,探討癌症病人對復發的恐懼(fear of cancer recurrence, FCP)帶來的影響,國外曾有系統性研究研究 指出,在不同的癌別研究中,約有39-97%的癌症病人表示有一定程度的「復發恐懼」,有22-87% 表示復發恐懼達中度至高度,0-15%表示有嚴重的復發恐懼。然而,這屬於系統性回顧,尚無法知道數據的標準。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國外、國內,癌症病人都有一定程度對癌症復發的恐懼與擔憂。癌症希望基金會對癌友進行「罹癌後對生命的影響」調查,發現9成5以上的受訪者「擔心復發和對復發的恐懼」;近9成曾「對未來感到不確定」;7成曾「失去人生方向」。當進一步詢問,癌友在這三類影響中,最想要改變哪一項時,有66%的受訪者希望能減少「擔心復發和對復發的恐懼」,他們之中甚至有高達9成曾嘗試想改善。復發帶給病人的陰影,包括:「復發會再一次承受醫療痛苦,以及帶給家人負擔。」「對於未來復發後是否可治癒,甚至年紀體力上的考量充滿不確定因素,且治療上對時間跟金錢上的缺乏也是一大難題。」「因為復發又會再次影響未來的任何事情⋯以及想到第一次抗癌的痛苦。」然而心理和情緒的問題,可能因癌症類型、診斷時間、人生階段、角色身分、難受程度、預後和其他變數而有差異。其中,「治療階段不同」對此影響最明顯。分析調查結果發現,當把「治療中」與「追蹤中」的兩族群比較,即使「復發」至今仍然或多或少影響著病人,但追蹤中的病人有較高比率表示對復發的擔憂明顯改善。在試圖降低復發帶來的恐懼及對未來不確定時,多數受訪者會「選擇自己可以掌握或決策的事情」,如飲食改變、運動。也有人會試著放慢腳步、感受當下。癌症希望基金會葉北辰心理師建議,癌友可透過 3 步驟:理解問題本質、學習與癌共處、練習活在當下,降低對復發的擔心與害怕。★步驟一:理解問題本質先靜下心思考,造成您壓力的事件是能解決的嗎?若可以解決,便能嘗試規劃處理方式。若不能解決,則要聚焦處理情緒。★步驟二:學習與癌共處「擔心復發」是心理層面因素,若受到影響,且負面想法持續擴大時,您可以嘗試:1.接納自己有這樣的情緒2.試著讓擔憂變成有建設性的擔憂3.透過「『我知道』 我正在擔心復發」將「復發」與「自己」分離★步驟三:練習活在當下善用「正念」,感受當下。感受此時此刻的生活,例如腳踏到地上的感覺、咀嚼食物的動作和滋味;感受與身邊的親人相處的時光。這些練習,可以幫助你專注在當下,避免過度擔憂未來的不確定性。除此之外,HOPE出版、製作豐富的心理資源,您能從下方挑選需要的項目,每天停看聽一遍或一篇,看一看、想一想、試一試,讓我們陪著你一起練習、一起改變,降低「擔心復發」帶來的恐懼!心理調適•S2EP1 罹癌了..心情的調適很重要!•S2EP2 「我懂你的感受」這句話該對病人說嗎? •S2EP4 面對害怕,我可以怎麼做? •S3EP5 一直擔心癌症找上門,這樣正常嗎? •S3EP19 對於未知的治療感到忐忑不安,該怎麼調適?•癌友自療第1課|面對癌症,我們該怎麼辦? •癌友自療第2課|面對各種治療,如何調適自己? 面對復發•S2EP31 我復發了!•S2EP38 我被宣告..癌細胞轉移了!•癌友自療第4課|擔心復發,正常嗎?•當癌症找上門,情緒難以調適?心理師分享小撇步 讓你重新找回主控權!生命順序•S2EP5 我罹癌了,生命中的重要排序也不一樣了…•S2EP39 我還可以去做想做的事情嗎?生命意義•S3EP16 回歸生活後,我好像失去了生活目標•S2EP6 罹癌開啟了新契機?生病對生命的衝擊來自哪裡?•S3EP27 罹癌後怎麼看待自己的角色轉變、與疾病共處?
-
2024-12-10 焦點.元氣新聞
「肚中雙胞胎必須捨棄一個」27歲媽痛心拒絕做決定 下次產檢奇蹟發生了
對母親來說每個孩子如手心手臂都是肉。一名懷上雙胞胎的媽媽被告知必須扼殺其中一個孩子來拯救另一個,否則最壞情況是兩個都無法順利出生。這對新手爸媽無法割捨並沒馬上做出決定,最終奇蹟竟然降臨了。每日郵報報導,英國女子阿比蓋爾·惠特洛克(Abigail Whitlock)懷了一對雙胞胎男孩,在懷孕五個月後,被診斷罹患同卵雙胞胎之輸血症候群(Twin-to-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TTTS),胎盤中的血管沒有對等連接,導致其中一個胎兒吸收更多的營養。醫師為她進行一次危險的雷射手術來封閉胎盤上的異常血管連接,雖然一開始手術順利,但後續出現併發症,雙胞胎中體型較小的Bellamy罹患胎兒水腫,會導致嚴重腫脹和器官衰竭。醫師對惠特洛克夫婦下最後通牒,必須要犧牲Bellamy來拯救另一個孩子Harvey,夾住其中一個胎兒的臍帶,讓另一個有更大的生存機會,不然最終很可能兩個孩子都會失去。這對27和28歲的年輕爸媽無法割捨任何一個孩子,只要夾住Bellamy的臍帶他馬上就會死亡,他們不忍心,選擇將做決定的時間推遲幾天。然而奇蹟發生了,在下一次檢查時,Bellamy病情居然好轉,所有液體都消失了,惠特洛克夫婦感到震驚又欣喜若狂。2023年8月雙胞胎順利透過剖腹產出生了,現在已15個月大並健康成長。媽媽阿比蓋爾表示當時是他們經歷過最痛苦的時光,她成天哭泣想像著最壞的結果,和丈夫Stuart一度對未來失去希望。阿比蓋爾在20周的超音波檢查發現異常,醫師說因羊水過多難以取得影像,轉介給另一位專家,也發現雙胞胎周圍有大量液體,幾天後即確診TTTS。TTTS是一種可能致命的疾病,出現在雙胞胎共用胎盤的同卵妊娠中,胎盤中形成異常的血管連接阻止血液在嬰兒之間均勻流動,使得其中一個脫水影響成長;另一個則會有高血壓並產生過多尿液,導致膀胱撐大和羊水過多,這給胎兒心臟帶來壓力導致心力衰竭,兩個小孩存活下來的機率只剩一半一半。事情已經過一年多,惠特洛克夫婦希望藉由分享這個故事給經歷類似情況的父母,他們表示即使雙胞胎出生後幾個月,也常抱著孩子哭泣,想著當初差點失去他們;他們將雙胞胎誕生的奇蹟歸功於醫學專家們、親友的祝福以及上帝的憐憫。 @twinmomtales Guess who did better, mom or dad? #twinchallenge #identicaltwins #guesswho #guessinggame #twinmom ♬ original sound - twinmomtales
-
2024-12-10 醫療.心臟血管
從貌似消化不良到小腿疼痛 5個恐被你忽視的心臟虛弱危險訊號
每天我們的心臟將大約九品脫(一品脫約為473毫升)的血液輸送到全身,為器官和肌肉提供氧氣和營養,以確保它們能正常運作。儘管心臟在我們健康中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我們有時候卻容易忽視了對它的照顧。心臟虛弱容易被忽視的5個訊號事實上,從消化不到小腿疼痛良的跡像,這些很有可能跟心臟病有關的一些症狀很難被發現。以下為專家提供需要注意的症狀,幫助你區分無害的情況與那些可能為更嚴重的問題。1.握力減弱專家表示,當你抓住某物,不論是門把、網球拍或購物袋,健康的心臟會將額外的血液和氧氣供應到需要用來抓握的肌肉。然而,如果你有心臟病或心臟衰竭,供應心臟肌肉的血液流動會變得效率低下,這使得心臟無法增加活動來供應那些肌肉。因此,你的肌肉會變弱,抓握力量也會減弱。若你抓握力量弱,並不意味著你可能需要立即就醫。不過,如果你還有其他讓人擔憂的症狀,例如呼吸急促和胸痛,則建議就醫檢查。2.胸部灼熱感一般認為,胸口的燒灼感可能是消化不良的徵兆。然而,這也可能是心臟問題的警訊。專家指出,有時候人們會覺得胸痛是消化不良,實際上卻是來自心臟的痛,這兩者很難區分。分辨方式之一是,由心臟問題引起的胸痛通常在運動時發生,並在休息時消失,而消化不良通常只在飯後出現。如果你在運動後感到類似消化不良的疼痛感,專家建議應尋求醫事人員協助。3.窒息感專家表示,心絞痛是由於動脈變窄,導致血液流向心臟的量減少而引起的胸痛,這是心臟病的症狀,也可能引發喉嚨的窒息感、緊繃感或痛楚。這個症狀是由於心臟無法將足夠的血液泵送到肌肉,導致乳酸在器官中積聚所引起的,這通常會被感覺為喉嚨的窒息感,這個症狀應該由醫師檢查。專家提醒,有些人會更快出現心絞痛的症狀,並且他們在症狀發作之前能進行的體力活動量會迅速減少,這是冠狀動脈嚴重狹窄的徵兆,可能預示著心臟病發作。4.小腿疼痛專家指出,供應腿部血液的動脈變窄會導致乳酸在肌肉中積聚,從而引起疼痛。這是周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的徵兆,通常出現在吸菸、高血壓或高膽固醇的患者中。有些患者可以走了一段距離後才開始感到疼痛,而另一些人則會很快感到疼痛,並且疼痛加劇,以至於他們什麼也做不了。如果疼痛持續存在,即使在休息時也不緩解,這是個嚴重問題,需要緊急就醫檢查並轉介給心臟專科醫師。5.肩膀、手臂或下巴疼痛專家表示,心臟的疼痛可以通過供應肩膀、手臂和下巴的神經傳遞,這意味著心臟問題可能會表現為較不令人擔憂的疼痛。這些疼痛可能是由於心臟在運動時無法有效泵血所引起的。其中像是乳酸積聚,會刺激神經纖維,從而引發胸部、肩膀和通常是左臂的不適感。如果你正在遭受這類疼痛,專家建議你去看就醫做進一步檢查。然而,如果疼痛發生在休息時,那就是緊急情況,應前往當地醫院的急診部就醫。如何保護心臟健康?你可以做很多事來預防或延緩心臟病,像是從改變飲食和增加體力活動開始。又或者,避免使用菸草製品並限制酒精攝取也有幫助。對日常生活做出一些小改變,累積起來會讓你的心臟更健康。1.避免吸菸即使每天吸一到兩根菸,也會大大增加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風險。二手菸也會增加你的風險。2.限制飲酒飲酒過多會導致心臟和血管問題,包括心房震顫、心臟衰竭、高血壓及中風。3.有益心臟健康的飲食對心臟有益的食物提供了支持心臟的營養,健康的飲食計畫會限制或去除那些可能提高血壓或堵塞動脈的食材,例如地中海飲食。4.降低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濃度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被認為是「壞」膽固醇,因為它會促進動脈中的斑塊積聚(動脈硬化)。此外,科學家已經將高總膽固醇和高三酸甘油脂與更高的心臟病風險聯繫在一起。5.控制高血壓血壓是每次心臟跳動時,動脈內部的壓力測量,高血壓會讓你的心臟和腎臟更加勞累,這會提高你心臟病發作、心臟衰竭、腎臟病和中風的風險。6.管理糖尿病患有糖尿病的人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較高。這是因為糖尿病會使你更容易出現高血壓、高膽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高三酸甘油酯與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狀況。7.保持健康體重體重過重(尤其是腰部周圍)會對你的心臟和血管造成負擔。8.多走動運動對預防心臟病非常重要,因為它能改善心臟將血液泵送到全身的效率,還有助預防或管理許多心臟病風險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和肥胖。【資料來源】.Six red flags that your heart is weak – and what to do about it.Cleveland Clinic: Heart Disease Prevention
-
2024-12-09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醫療科技展落幕 「慢病好日子」健康代表字票選出爐
國健署調查,全台五成老人有三種以上慢性病,最常見為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打造「慢病好日子」衛教平台,提供最接近病友疑問的疾病預防、延緩資訊,在「2024醫療科技展」上邀民眾為明年的健康選出代表字,「安、穩、好、讚」四字出爐。2024年即將進入尾聲,「慢病好日子」舉辦健康選字預測,由民眾自「好、變、安、韌、越、讚、進、穩、癒、轉」十個字中,選出明年對健康的期待。近幾年,由於新冠疫情的威脅,個人健康意識抬頭,加上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進入倒數,疾病控制是活得長壽、減少不健康餘命的關鍵。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表示,「慢病好日子」長期陪伴腎友、糖友以及中風患者、巴金森病友等,包含陪伴照顧者、減輕壓力。在亞太規模最大的台灣醫療科技展中,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科學算病館-原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數據打造「中風算病館」,設計預測生病的風險指數,幫民眾量血壓、量腰圍,從「腹部肥胖」可以提早預測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腦中風的風險。吳貞瑩說,活動近二千人參與,最後選出「安、穩、好、讚」,票數不分軒輊,代表民眾嚮往身心安定、穩定及對自我健康正向的期待。她將「安穩好讚」作為祝福金句,送給所有民眾,希望邁向超高齡社會,全民一起活得好、健康老。吳貞瑩指出,「慢病好日子」成立三年多來,持續透過貼近日常的問答衛教、方法和工具,幫助讀者改善生活習慣。聯合報分析大數據資料,發現七百六十萬名udn會員的行為,其中有超過一百萬人高度關注慢性疾病資訊,包括三高、代謝症候群、慢性腎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隨著新增更多疾病項目,如自體免疫疾病、大腦健康等,未來將提供更精準的電子報、活動講座、問答攻略等服務,將健康解決方案延伸到各年齡層照護領域。【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2-09 養生.生活智慧王
讓辛苦賺的錢留在錢包裡 5種常見理財錯誤讓你一到年底就想哭
又到了一年的尾聲,你可能會收到健身房會員續約的通知、健康飲食計畫等每年年底都會見到的廣告,若你下定決心明年看緊荷包,不想重蹈覆轍,不妨聽聽專家意見,GOBankingRates列出專家點出五個年底會讓人付出昂貴代價的理財錯誤,提供參考讓辛苦賺的錢能留在錢包裡。1.假期期間花太多錢雖然年底的假期期間有黑色星期五或網購星期一,但個人理財專家艾瑞卡(Erika Kullberg)說,大家會想在假期間吃美食、買衣服、買禮物,短期的促銷折扣看似誘人,卻其實會人花比預期更多錢。艾瑞卡說,短期的促銷會讓人產生「優惠錯過就不再」的感覺,但其實同樣商品銷量不好,下次促銷時還會再打折出售,她建議看到優惠時忍住衝動不要立刻掏出信用卡,除非那是在預算內或本來就有計畫要購買的物品,否則可能過完假期先收到金額昂貴的信用卡帳單。2.過於慷慨很多人喜歡送禮,艾瑞卡說,有些人過於執著送禮,最終變成沉重財務負擔,她現在已經不怎麼送禮了,也提醒大家不是每個自己認識的人都需要一份禮物,也不是每一份禮物都必須價錢昂貴。3.過度依賴信用卡因為高額回饋在促銷期間大量購買或買假期需要的物品看似精打細算,但若沒有還款計畫或無法支付帳單,結果可能會很慘。艾瑞卡說,若無法支付還款,那回饋再多也沒用,因為刷卡回饋會被循環利息抵消殆盡。4.沒有簡化財務目標很多人會在年底擬定隔年的財務規劃,目標包括存更多錢、開始投資、支付貸款、放更多錢到退休基金,但很快就會發現,還沒參加新年派對就覺得疲累不堪,因為被這麼多目標多頭馬車拉著,反而讓人不知所措,最後全部放棄。益百利(Experian)宣傳經理克莉絲汀娜說,不要奢望一次做到全部目標,可以從最小的計畫開始,將目標分成幾個小部分,一次完成一個,雖然這聽起來了無新意,但把目標分成幾個小部分可以建立信心和動力。5.沒有進行財務評估進入新的一年前,要先回顧即將過去的一年,找個時間坐下來仔細檢視自己的帳戶和信用卡消費紀錄,克莉絲汀娜說,這樣能更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讓人可以做出更明智的決定。克莉絲汀娜說,透過審視財務紀錄來確定每個月的收入和支出,並計算可能的任何債務,如此可以有更好的財務前景。專家認為,小的改變例如注意支出和設定可實現的目標可以產生很大影響,只要稍加規劃並遵守紀律,就能順利邁向更安全、更沒有壓力的財務未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2-09 養生.運動健身
跑步不到2公里就累到不行?達人教7個技巧輕鬆完成十公里又能瘦身
慢跑是最常見的有氧運動,但許多人跑不遠、跑不久,跑沒多久就氣喘吁吁,阻礙持續運動下去的動力。跑步達人趙安迪分享八個讓跑步變輕鬆的技巧,在跑前、跑中和跑後都有一些要注意的事項。‧跑前1.七分飽千萬不要空腹,跑前避免吃油膩辛辣的食物。如果擔心低血糖可以吃兩片全麥麵包、一杯黑咖啡能讓整個跑步的狀態變得更好。2.跑前熱身一定要做動態熱身,而不是靜態拉伸,可參考六個國手也在做的專業的熱身動作:‧行進間附身大腿環繞‧行進間後踢腿‧行進間抱腿‧行進間高抬腿‧活動髖關節‧馬克操‧跑中3.前面兩公里要慢跑,很多人一剛開始跑步就衝刺,這會讓心肺非常疲勞。前兩公里要比日常速度還要慢20~30秒左右,讓身體適應運動強度,可參考兩個經典的跑步方法:法特萊克跑:一公里快跑一公里慢跑,這方式能夠讓跑步更加有趣,而且比正常慢跑,還有更能達到瘦身效果。最大有氧心率跑:最大有氧心率等於180減去年齡,比如今年三十歲,最大有氧心率為150。在這個心率跑步會更輕鬆、減脂效率更高,而且長期堅持不累、不容易受傷。4.呼吸技巧建議跑步時兩步一吸、兩步一呼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這樣跑步更加暢快輕鬆而且不容易累。5.步頻技巧建議跑步的步頻在180,這是公認的跑步能夠讓你變得更加輕鬆不累的步頻,而且每次落地時,腳踝和膝蓋的壓力也會更小一些。‧跑後6.快走2分鐘,跑完後不要馬上停下如果身體從動態到靜態,中間有一個適應過程,所以快走會讓心率緩慢降低,能讓身體的疲勞感變得更小。7.跑後拉伸如果不認真做跑後拉伸,小腿肌肉會變得越來越僵硬,還有人擔心腿會越來越粗,這都是沒有做好跑拉伸的結果。可參考六個經典的跑後拉伸動作:‧臀部拉伸左右各20秒‧髂脛束拉伸拉伸左右各20秒‧髂腰肌拉伸左右各20秒‧大腿前側拉伸左右各20秒‧小腿後側拉伸左右各20秒‧大腿後側拉伸左右各20秒資料來源/奔跑的Andy
-
2024-12-09 焦點.健康知識+
長輩凌晨3點起床無事可做 醫籲先從「這1事」下手有助睡眠
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5年來,國人安眠藥用量持續增加,去年全台共開立11億6725萬顆,相較108年增加22%。醫師表示,國人使用安眠藥逐年增加,不同族群、季節多有不同現象。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說,現在正值年終,學生面對考試、會計師面臨結帳壓力等,內心承受壓力,或新手媽媽、職場新鮮人、年長者等,也易有失眠問題,國人應多注意失眠原因,加以解決。李俊宏說,民眾常認為失眠只是睡不好,但長期慢性失眠可能罹患身心症,造成身體慢性發炎,影響新陳代謝及腦健康,民眾為解決失眠,相較過去10、20年,更願意主動就醫,且要求醫師直接開藥,解決失眠問題,導致安眠藥使用量逐年升高。另隨著明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增加,李俊宏說,年長者生理時鐘的變化,不再需要太多的睡眠時間,容易出現慢性失眠問題,也讓使用安眠藥情形更為上升。李俊宏說,慢性失眠治療應採用認知行為的心理治療及調整生活習慣,若此治療效果不佳時,再給予安眠藥物治療,並依症狀嚴重程度、使用時間長短,調整藥物劑量。因此,顯著服用安眠藥的年長者族群,面對失眠應從調整生活作息著手。舉例來說,一名長者晚上睡眠時間約5至6小時,如果按照原先晚上9點睡覺,可能半夜3點就起床了,這時完全不知如何安排生活,因此到診間希望可以吃安眠藥,一覺睡到上午6點,但重要的應是延後睡眠時間,晚上約11時就寢,可以於清晨5點起床,起床後可以安排靜態活動,如寫書法、閱讀等,而白天時應多參與社區的長青學院、樂齡活動等,維持良好的睡眠周期。至於有些人平時想比較多,心情較為焦慮、睡不好,這時可以開立抗焦慮劑,或是工作勞動造成肌肉緊繃、睡不好,可以採用肌肉鬆弛劑,而不需使用安眠藥,因此,失眠問題涉及各種面向,治療時應以不同的原因、症狀,給予不同的藥物治療。李俊宏提醒,安眠藥應依照醫囑服用,不應自行停藥或增加藥量,避免藥物依賴性,民眾使用安眠藥有疑惑時,應多與醫師溝通,同時近年來青少年、年輕族群壓力增加,服用安眠藥也略有增加趨勢,家長應多關心其心理層面。
-
2024-12-08 醫療.心臟血管
個性急、壓力大是健康隱形殺手 心臟科醫師陳永隆揭護心3秘訣
現代人生活節奏步調快,壓力、情緒波動起伏大,又忽略均衡飲食,常引發心血管疾病,成為健康隱形殺手。高雄長庚醫院心臟科主任陳永隆認為,適當運動、充足睡眠、健康飲食是護心的三大基石,還透露他的護心祕訣,就是「多健忘,別讓心糾結」。個性急、壓力大,長期情緒波動造成心臟負擔。保持心臟健康,陳永隆指出,首要是保持樂觀、心情愉快,心臟科門診患者九成以上情緒容易緊張,個性急、壓力大,情緒受干擾,自律神經就會失調,這些族群好發心肌梗塞、心律不整疾病,長期情緒起伏波動,對心臟造成負擔不小。陳永隆說,門診追蹤發現,情緒和壓力對身體危害往往比疾病本身大,如何做好身心調適,的確是現代人面臨的重要課題。有時「健忘」是好事,過去不開心的事,讓它隨風而去,不要過度擔心未來的事或沒發生的事,以免無形壓力。交感神經作用下,可能誘發心律不整、心肌梗塞。以二戰德國納粹人體實驗為例,戰俘被綁手腳、矇上眼睛,拿冰塊佯裝在手腕劃刀,製造流血假象,實際上沒有傷口、也沒有流血,最後卻還是死亡。陳永隆解釋,受到心理、情緒等因素影響,交感神經作用下,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耗氧量增加,血管收縮,造成心臟負荷,可能誘發心律不整、心肌梗塞,嚴重甚至出現腦出血、腦中風、主動脈剝離,這些都是心臟病當中常見猝死原因。注意血脂、血壓、血糖,三個月追蹤一次。除了心情影響身體健康,三高亦是心臟病危險因子,陳永隆會定期追蹤,三個月做一次檢查,包括血脂、血壓、血糖和糖化血色素,數值稍有異常就可能影響心臟,「像醫師這樣的工作,壓力大又忙碌,常在身體有狀況了才發現。」因此他都會主動注意自己的健康。陳永隆表示,自己沒有心臟疾病,但這幾年健康檢查發現血脂過高,目前有服用他汀類(statin)藥物,這類藥物對於降低膽固醇、穩定斑塊很有效果,他鼓勵患者別害怕用藥,這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只須定期檢查肝功能和血脂值,確保藥物安全性和效果。針對服用他汀類藥物有副作用的病人,家族性高膽固醇病人或是曾發生重大心血管事件、經傳統高劑量降膽固醇藥物治療仍控制不佳病人,目前也有PCSK9 抑制劑可以選擇使用。每周跑步三到四次,與家人互動增加幸福感。關於運動,心態的調整很重要,他說,要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額外的負擔。他每周跑步三到四次,每次30到40分鐘,有時候也會陪孩子運動,打羽球或騎腳踏車,又能跟孩子培養感情,運動變得有趣,自然就能持續,兩全其美。且以他個人經驗,規律運動下,糖化血色素較低,可見運動對新陳代謝幫助很大。他建議大家多花時間陪伴家人,孩子的笑聲、互動,能讓人完全忘掉工作的壓力,和親人在一起的幸福感,對於心理和心臟健康都有不可忽視的幫助。看書、看電影或聽音樂,讓自己心情沉澱,也是很好的紓壓方式。總結來說,從生活飲食習慣上做好護心養心基本功,還有壓力管理不能忽略,以及定期健康檢查非常重要,幫助及早發現問題,這樣才能真正未雨綢繆,保護心臟。門診觀察:好膽固醇高者多偏好吃魚類。陳永隆對飲食控制相對嚴格,油炸食物、含糖飲料,基本上都是敬而遠之,他說,這些食物熱量高、對血脂控制又不友善,還會增加發炎反應機會。他在門診發現,有些人的高密度膽固醇、亦即好的膽固醇相當高,一問之下,都是很喜歡吃魚類,像是鯖魚、鮭魚、沙丁魚等都是很好的魚類。護心飲食原則,他推薦「地中海飲食」,以大量新鮮蔬果、全穀物、堅果和橄欖油、魚類為主,與適量飲酒,少吃紅肉、加工肉,並避免高脂肪和高糖食物。他的飲食習慣家人也支持,大家一起吃健康餐,比較不會覺得孤單。陳永隆醫師小檔案現職:高雄長庚醫院心臟科主任經歷: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監事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理事高雄長庚教授級主治醫師給患者的一句話:積極面對自己的問題,與醫師做好溝通討論,擬定一個對於自己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
2024-12-08 醫療.心臟血管
花七年從97瘦到64公斤 心臟科醫師曾梓維從吃藥到停藥當病人表率
心臟科醫師為病患的心臟把關,自己又是如何維持心臟健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曾梓維說,面對生死,心臟科醫師的壓力不小,他直言「醫師也是人」,也曾因三高問題而吃藥。工作忙碌、生活混亂不忌口,曾胖到不敢量血壓。曾梓維說,他擔任主治醫師後,因為工作忙碌、生活作息混亂,加上參加不少餐會,還仗著年輕體壯,高興吃什麼就吃什麼。過了5年,體重從25歲當兵時的64公斤,一路飆升到80公斤,人生最高峰還破90公斤。雖然身為心臟科醫師,曾梓維坦言:「那一段時間,我其實不太量血壓。」心理壓力大、體重太重、心臟負荷大,血壓總是居高不下,有時還高達160mmHg,每年員工健檢也有許多紅字,例如總膽固醇260mg/dL,低密度膽固醇也超過標準值130mg/dL,持續兩年之久。遇到年紀相仿的心梗病患,才正視自己健康問題。曾梓維回憶,當時是胖到連體重都不敢量的程度,又覺得身體沒症狀而未加理會。直到七年前發現身體不太對勁,爬兩層樓就喘到上氣不接下氣,心想「我還沒40歲,怎麼會這樣?」有次從自家徒步到捷運站,短短1.2公里、10幾分鐘路程,喘到不行;妻子也注意到他打呼聲大,懷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某次值班時,曾梓維遇到一位僅大他3歲的心肌梗塞病人,才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為了老婆、小孩,我必須做點努力。」開藥給自己,加上飲食運動管控,現在已不須吃藥。起初,曾梓維開藥給自己,吃了兩、三年,高血壓、高血脂確實有改善;同時開始跑步運動,卻因太躁進跑太快,一周就弄傷腳,花了兩個月休養。之後,他學乖了,循序漸進從快走到慢跑,體重有感下降。加上飲食調整,每天只吃兩餐含澱粉類食物,早餐喝咖啡或奶茶,午餐會選擇蔬菜、不含油脂的白肉類。有時受不了會嘴饞,時間久了慢慢能忍受,也減少偷吃次數。 「檢查不要一直出現紅字,心情當然比較好。」曾梓維說,現在他已暫停服用降血壓、降血脂藥物,數值都能維持在正常範圍。體重也從人生巔峰97公斤,降到目前的64公斤,已維持三年,這段路整整花了他七年光陰。花七年減重,不再是病人印象中「胖胖的曾醫師」。最明顯的就是病患態度不同以往,曾梓維之前提醒患者別吃太油、要減糖時,自己肥胖的身材總是沒有說服力,還有人直接反問「你叫我不要吃,那你自己咧?」如今瘦身有成,這類詰問不再有,還能激勵患者持之以恆,甚至有老病人多年後來看診,一度認不出他,因為大家都停留在「你不是胖胖的嗎?」的記憶。曾梓維推薦CP值最高的「養心法」,就是營養均衡、好好運動,有營養價值的食物都能吃,不會要求哪種絕對不能吃,適量就好。口腹之欲若難克服,至少要乖乖吃藥。他特別提醒,肝腎功能正常者,要是嘴饞想吃炸物,不是完全不能碰,但要盡量避免;高血壓者別吃重油、重鹹;高血脂者須少吃油炸、肥肉類,盡量選擇白肉、油脂含量低的鵝肉或魚肉;糖尿病患者要降低手搖飲的含糖量、減少飲用次數。曾梓維說,要是無法克服口腹之欲,也沒時間運動,當身體出現「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三高症狀時,一定要按時服用藥物,逃避不面對、放任惡化,未來只會走向不好的人生道路。跑步成痴,運動讓自己累自然會好睡。有人會服用情緒穩定劑或喝含酒精類飲品來助眠,曾梓維仍建議透過運動讓自己疲累、達到助眠效果,會是比較好的方式。他跑步跑出興趣,從室內健身房到公園、河堤等戶外空間,現在幾乎每天維持40分鐘至1小時運動習慣,參加台北馬、田中馬、萬金石、烏來馬等各大馬拉松賽事,累積已有十幾馬。他建議民眾每周運動五天、休二天,每日至少30分鐘有氧運動,舉凡快走、慢跑、跑步、游泳、騎腳踏車、踩飛輪、高強度核心運動,都有助身體健康、體態維持。曾梓維醫師小檔案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經歷:中華民國介入性心臟血管專科醫師中華民國重症醫學專科醫師給患者的一句話:生活規律多運動,得保身體健康。
-
2024-12-08 失智.失智專題
2024失智永續論壇新診斷、新治療、新曙光 台灣邁入失智症照護元年
「明年是失智症照護元年,是充滿希望的一年。」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於「2024失智症永續照護新未來國際論壇」,以阿茲海默症新藥問世、早期精準診斷,定調明年將是失智症照護充滿希望的一年。「2024失智症永續照護新未來國際論壇」由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富邦人壽、嘉義縣衛生局、奇美食品、元氣網、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若晨室內裝修有限公司、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失智共照中心、創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在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之際,邀請各領域專家分享失智症早期診斷到照護的最新趨勢。失智症政策綱領3.0修訂中,藥物也將有更多選擇。衛福部長照司專門委員王玲玲表示,據國衛院調查,113年65歲以上失智症者高達35萬人,因應失智症人口增加,衛福部正在修訂「失智症政策綱領3.0」,及早規畫失智社區照護方案,減輕家屬照顧負荷。本身是失智症家屬的她,歷經十多年的照顧漫漫長路,對失智照顧議題的推動感同身受,希望民眾認識失智症,每個人只要多關心社區長者,對營造失智友善社區就是很大的助益。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表示,明年在阿茲海默症新藥上有更多選擇,也更重視早期篩檢診斷,包括阿茲海默症期別以及基因檢測等,賴清德總統的「健康台灣」也提出精準照護失智,針對各種歷程提供更多精準的治療與照護。因此,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將明年定調為失智症照護元年,是充滿希望的一年。新藥針對輕度失智症,凸顯早期診斷的重要。「阿茲海默症新藥治療18個月,可延緩退化5個月。」一森診所記憶健腦中心及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王培寧表示,目前較新的診斷方式有兩種,一是類澱粉斑的「正子斷層掃描」(PET),可看到腦中斑塊的分布情形,精確偵測腦部生物標記,從而早期診斷與治療,另外也可以使用血液檢測。過去最困擾的問題是,阿茲海默症確診後沒有藥物可使用,隨著新藥問世,民眾早期診斷後即可進行藥物治療。新藥移除類澱粉蛋白沉積,移除之後,後面的濤蛋白和神經退化的情況會被阻斷或延緩,治療對象針對輕度失智症者,而非發展到中重度的失智症者,這也凸顯早期診斷的意義與重要性。照護重點,是協助失智症者過「還可以的生活」。儘管精準診斷以及新藥問世為失智症治療帶來新曙光,但失智症照護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曾出版《失智母親眼中的世界》的失智症權威齋藤正彥,於論壇公開母親最後的筆記。從一開始文字滿滿到愈寫愈少,最後已無法寫下完整的句子,像是「為什麼打電話給兒子五次、打電話太多次被罵了」,滿溢著一名失智症者對紊亂記憶的無力與困惑,卻又窺見她病中對兒子的依賴。齋藤正彥想跟失智症照顧者說,比起「正確的照護」,更重要的是協助失智症者度過「還可以的生活」,照顧者自己的言行舉止也並非永遠符合邏輯,不需要在失智症者身上追求合理性,也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不用因為失敗而感到氣餒,因為失敗案例比成功案例多更多,「照顧者的幸福會感染給失智症者,不幸亦然。」讓失智症者感受幸福與安全感,比藥物更有效。台灣失智症協會諮詢顧問小組成員曾清芳,同時具備「失智症者、照顧者與志工」的三種角色,2016年因太太經常重複提問而就醫,後確診罹患阿茲海默症;然而,更讓他震驚的是,自己也被診斷出同樣症狀。他努力陪伴太太參加失智據點的課程,同時亦在據點擔任志工,此外,作為協會的諮詢顧問小組成員,每月與其他失智症者,一同討論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嘗試找出解決方法。面對失智後的太太,曾清芳認為最重要的是愛心、耐心和包容心,「時常讚美她、告訴她我愛她,讓她感受幸福與安全感,這比任何藥物都有效。」面對家人可能失智,每個家庭都該提早準備。家人失智,每一位家庭成員都將面臨生活上的改變。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認為「預先準備」非常重要,建議失智症家庭的第一步,即是舉行家庭會議,討論病情、資源配置與照護分工,達成共識並確認該如何執行。她提出以下三點:1.定期盤點資源:包括身分(如申請身心障礙證明)、人力(全職或兼職照顧者)、財力(補助、儲蓄、保險)及家庭開銷等。2.靈活運用資源:沒有完美的照護資源,但「現在的30分,可以為未來的80分奠定基礎。」因此應多元搭配各類資源,並適時求助。3.持續性規畫:隨著失智症的病情變化,需求及資源會發生轉變,需保持彈性、隨時調整計畫。失智防詐騙,可提前辦監護宣告、金融註記。近年來詐騙猖獗,富邦人壽法律事務部律師陳明賢提醒,失智症者及家人可透過現行法律制度,杜絕詐騙損失的機會。善用「監護宣告制度」,由法定代理人幫忙處理所有法律行為,另外,可向聯合徵信中心或金融機構申請「金融註記」(當事人資料註記),預防遭人冒用。不動產方面,可至地政機關辦理「預告登記」,保障失智症者之權益。面對詐騙,最重要的就是預防勝於治療,最好不要進入訴訟,因為打官司討回財產的過程相當耗費心力,千萬別在應該要享福的年紀陷入漫長的混戰。當懷疑自己成為詐騙的受害者時,應立即向警方或相關機構報案,撥打反詐騙專線165尋求幫助,阻止損失擴大。人口快速老化,嘉義縣優先達標「失智友善888」。近年來,政府已建立多項資源管道,來支持失智症家庭,嘉義縣是台灣老化速度最快的縣市,嘉義縣衛生局長趙紋華表示,透過「宣導、診斷、照護」三大策略,嘉義縣在「2025失智友善777」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失智友善888」,即87.73%的確診率、超過70%的家庭獲得支持與訓練,以及讓8%的縣民對失智症有正確認識。以社區為基礎,打造失智友善環境,與警局、郵局合作,首創「綠衣失智友善天使」計畫,培訓郵務士協助辨識疑似失智個案,成為失智友善社區的關鍵力量。趙紋華在演講中,特別播放嘉義縣縣長翁章梁影片,因翁章梁曾陪伴罹患失智症母親六年,深知家屬照護壓力,所以大力推動防治失智症,「面對超高齡社會的挑戰,嘉義縣希望能打造專屬的失智友善社區,讓每位長者都能被尊重、被支持,並安心度過晚年。」銀髮友善餐點,大幅減輕家屬的備餐壓力。今年論壇的報名踴躍,現場座無虛席,感受到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民眾對於老後相關議題的關心與重視。除了論壇講座以外,現場還設置以失智預防到照護為主題的攤位,提供極早期失智症篩檢、友善室內環境設計諮詢、健腦遊戲及銀髮友善食品試吃等互動體驗。奇美食品在攤位中展示「銀髮友善餐點」,吸引了大批試吃民眾,這些食品根據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製成,質地柔軟、適合咀嚼與吞嚥困難者,同時保留傳統台菜的原汁原味,如:紅燒獅子頭、鮮魚海鮮巧達湯等經典口味。蘇小姐分享:「爸爸牙口不好,很多食物都咬不動,但奇美食品的口感非常適合他,既柔軟又有營養。」奇美食品研發部專案副理陳廷玓表示:「我們希望讓長輩都能吃得健康且有尊嚴,即使吞嚥困難,也能讓他們吃到熟悉的台菜風味。」這些精心研製的銀髮友善餐點,除了提升失智症者的生活質量,也大幅減輕家屬的備餐壓力,成為論壇外場最受關注的亮點之一。失智症家庭防詐富邦人壽提醒,失智症家庭應提前做好以下預防措施:1. 監護宣告:當認知能力不足時,例如無法完善表達自己意思,可請法院宣布受監護宣告,法院會為其選出一名監護人成為法定代理人,幫忙處理所有法律行為。2. 輔助宣告:跟監護宣告類似,透過法院選出一個「輔助人」,在重要的法律行為上例如進行借貸、為人作保、買賣房屋、遺囑等,原則上需要得到輔助人的同意才有效。3. 金融註記:預先向聯合徵信中心或金融機構申請「金融註記」,註明「幾年幾月幾日開始不再辦理貸款和信用卡」,以防有人冒名申請。4. 預告登記:不動產方面,可至地政機關辦理「預告登記」,之後只要未經塗銷,都不得進行移轉、處分,以保障失智症者之權益。
-
2024-12-08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健檢發現異常……然後呢?2023台灣慢性冠心症臨床指引
網路上有人分享年年健檢的個案,第一年血壓150,第二年血壓160,第三年170,第四年沒有回來健檢….因為主動脈剝離了。健檢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為交差?為心安?還是為消化預算?但發現異常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怎麼做才是重點,畢竟許多疾病是可以預防的。為什麼健檢發現問題卻不處理?自己覺得不會有事?還是誤信假消息?另一方面,發現問題後過度治療,也是頭痛的問題。網路上包裝成「衛教」的醫學消息特別多,真真假假,有些類型比較容易判斷,當要掏腰包時,最好就要提高警覺,錢財損失還在其次,賠上健康才真的要命;另一種來路不明,看不到謀財目的的錯誤「新知」,殺傷力更為可怕,有人信了這些邪門說法,就像是被邪教洗了腦,醫師費盡心思,也很難把觀念導正回來,有的人覺得在自己的年紀血壓160-170也不要緊,有的人覺得低密度脂蛋白(壞的膽固醇)LDL 200多也沒關係……早些年我不以為意,直到見到病人接二連三因為誤信而中風、心肌梗塞、變植物人、甚至死亡時,開始對這類訊息深惡痛絕,開始提高警覺大聲提醒,希望能斬斷錯誤的訊息,不讓它繼續流傳下去。但該怎麼做呢?第一個問題,什麼才是正確的?這個問題非常哲學,也許今天的真理明天就被推翻,但若是以當下這個時間點卻有答案,就是最新的「臨床指引」,它是全世界許多這個領域的專家學者,絕不會是未受過此領域訓練的個人,依據最新的研究結果,提出科學的建議,不會是異端邪說。第二個問題,該從何得到「臨床指引」的資訊呢?這就需要上網搜尋了,全世界大部分指引都是英文書寫,可以google出來放到chatGPT或是其他人工智慧翻成中文,還可以請它濃縮重點。那有沒有直接中文的指引呢?有的,我們預防醫學委員會花了點時間,把2023台灣慢性冠心症臨床指引的十大重點翻譯成中文,希望減少大家的閱讀困難,但強調這是「慢性」冠心症的指引,「急性」發病時必需立刻就醫,此外血壓、血脂也另有台灣的指引可以參考。讓我把這10大重點再畫重點,強調民眾該知道的部分:1.大多數心肌梗塞發生於沒有嚴重狹窄的患者。2.慢性冠心症時的初始侵入性策略(介入治療或外科繞道)並不能降低死亡率或是心肌梗塞風險,重點在於預防、控制危險因子。3.只有在用藥後仍然有症狀、大面積缺氧、缺血引起收縮力減弱之心臟衰竭,才建議侵入性治療。4.生活形態控制加合適的藥物治療對所有慢性冠心症患者都至關重要,概括為「ABCDE-PS2」:(A)抗血小板治療、(B)血壓目標< 130 mmHg、(C)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控制至目標、(D)飲食適應、(E)運動、(P)較少PM2.5暴露、(S)戒菸以及(S)減輕壓力。5.對於初級預防(尚未得病者),指南建議使用TwCCCC(金山社區心臟血管疾病研究計劃)風險計算器來估計台灣10年冠心症風險。(https://mrbs.cph.ntu.edu.tw/klchien/)6.一般而言,所有慢性冠心症患者的LDL目標均小於70mg/dl。對於極度危險的慢性冠心症患者,建議新的LDL目標小於50mg/dl。7.慢性冠心症藥物治療目的包括緩解症狀、改善生活品質和心血管預後。健檢只是第一步,採取正確行動才能讓健檢產生意義。
-
2024-12-08 醫療.心臟血管
身為三高患者卻上台演講昏倒 心臟科醫師張哲明透漏1事惹禍
心臟科醫師為病患的心臟健康把關,自身也必須留意飲食及生活習慣,才能遠離慢性病風險。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哲明說,他自己是三高病人,也曾經歷在上台演講時突然倒下的危急時刻,深刻體認維持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嘴巴乾燥」當指標,慢性病患補水很重要。張哲明表示,自己老家在宜蘭,兩年多前因處理家中事務,必須頻繁往返台北、宜蘭二地,途中必經的雪山隧道經常塞車,擔心上廁所不便,他在開車上路前不太敢喝水。一次驅車至某活動發表演講,上台時忽然昏倒,經過相關檢測後,發現心血管並無異常,判斷是體內水分不足導致。「對於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民眾,補充水分很重要。」張哲明表示,工作生活忙碌,許多人都是等到口渴才喝水,這恐會導致水分一次補充過多,或因頻率間隔過大,導致水分補充不足,對慢性病患者而言並非好事。他建議民眾可把「嘴巴乾燥」作為指標,適時、適量補充水分;也可效法有些醫護同仁,每天上班帶著一大罐水,用來衡量飲水量,避免水喝太少。同為三高患者,努力推廣「新54運動」。身為心臟科醫師,同時也是三高病人,張哲明深知定時服藥的重要性。他表示,自己集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於一身,飯前血糖達120至130mg/dl,雖然還不到糖尿病標準,但已偏高,因此降血壓、降血糖藥物都有服用,尤其飲食更是必須留意。張哲明說,他常推廣一套「新54運動」,其中要點包括「5個多、4個少」。5個多包括:多運動且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多補充營養並控制體重,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多吃魚類少吃肉類,多吃蔬果類食物。4個少則包含:抽菸者菸要愈抽愈少,飽和脂肪及肉類盡量少吃,飲酒要少,鹽分要少,否則會造成血壓升高。將運動融入生活,少坐電梯,多爬樓梯。不過,醫師工作忙碌,要達到前述「新54運動」標準,其實並不容易。張哲明表示,自己沒有抽菸,也不酗酒,僅在少數應酬場合會少量飲酒,但醫師工作確實較為忙碌,要騰出時間運動不容易,較好的做法是將運動融入生活,例如他平日盡量少搭電梯,多爬樓梯,「向上2層、向下3層」都會爬樓梯,藉此增加運動頻率。張哲明沒有從事特定運動項目的習慣,但只要有空就會到戶外散步或慢跑,下班後經常利用士林區新光醫院旁的美崙公園活動。對高齡者、慢性病人而言,運動不必強求複雜或高強度,但必須規律,也要衡量自身活動的效果,運用科技即是很好的方法,民眾可利用智慧型手機上的健康軟體,監測每日行走步數,建議每天以1萬步為目標,至少要走到7、8千步,外出活動時,有電梯盡量別搭。找到自己的紓壓方式,他用輕音樂放鬆心情。壓力已被醫界認為是導致高血壓的危險因子,舒緩壓力也有助減緩三高病情惡化。張哲明說,自己的放鬆方式是聽音樂,以輕音樂為主,不是節奏感強的搖滾樂,因工作所需,經常需要閱讀醫學期刊,了解最新治療趨勢,他通常會在閱讀期刊時戴上耳機,靜下心來放鬆心情。穩定病情,定時服藥很重要:抽血見真章。定時服藥對一般民眾並不困難,但對於有多重慢性病的長輩,每日服藥種類多,加上年紀長,忘記服藥的情況相當普遍。張哲明表示,他經常遇到門診病患,開立每日2顆藥的醫囑,卻只服用一顆,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忘記了」,這些病患來看診時看似狀態良好,但抽血數據就能見真章,經常是血糖上升,或血壓飆高。張哲明說,規律服藥的關鍵是讓用藥習慣融入日常,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生活環節吃藥,就不容易遺忘。他的做法是每天一早睡醒就服用慢性病藥物,再開啟一天的工作事項,晚上入睡前也會記得服藥,時間久了,吃藥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就不容易忘記,減少血壓、血糖高低起伏帶來的健康威脅。張哲明醫師小檔案現職: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經歷:新光醫院心臟超音波室主任、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曾赴美國洛杉磯Cedars-Sinai醫學中心研修給患者的一句話:運動是最好的護心方式,有氧運動、散步走路都很好。
-
2024-12-08 醫療.心臟血管
不只看壞膽固醇 心臟科醫師王宗道揭1指數更能判讀心血管健康
現代人生活飲食不健康,很多人有三高而不自知,心血管疾病危機四伏。心臟科醫師為病患的心臟健康把關,自己又是如何維持心臟健康?冬天是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本期元氣周報邀請心臟科醫師,分享自己的養「心」之道。「每天量血壓、爬樓梯監測心臟功能、不吸菸、吃原型食物、適時舒壓,對民眾來說是CP值最高的護心法。」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說,他身為心臟內科醫師,十分重視心臟的健康,他和家人都沒有心血管疾病病史,會定期透過健康檢查注意自己的三高數值,也會進行X光、心電圖等檢查。全球高血壓病人,三分之一不知道自己血壓高。王宗道說,很多疾病都是長期累積的,膽固醇長時間累積於血管內形成斑塊,一旦斑塊脫落,容易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血壓長期偏高、吸菸、糖尿病未控制等,都是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他提醒,全球高血壓病人中,高達三分之一都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每天量血壓、監控數值對血壓管理很重要。心血管疾病與飲食、運動等生活型態有關,王宗道說,他有一陣子未注意飲食,造成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偏高,現在多吃青菜、菇類等原型食物且不過度烹煮,盡量不吃油炸雞排及蛋糕、餅乾、罐頭等加工食物,喝黑咖啡,不喝菜餚醬汁,減少油脂攝取,膽固醇已恢復正常。工作忙碌無暇運動,工作中爬樓梯、走路都很好。王宗道坦承,平時工作忙碌,確實缺乏運動,但會用多走路、爬樓梯來彌補運動量不足,更當作是「自我檢查心臟」的重要活動。過去到台大醫院上班時,他多把車子停在地下3樓停車場,並爬樓梯到5樓的辦公室,等於爬了8層樓梯,可以鍛鍊腿部的肌力,同時也可測試自己的心臟功能;但現在因為需要往返台大醫院不同地點,每天走路會累積30分鐘以上,因而減少爬樓梯層數。王宗道建議,民眾可以多爬樓梯,測試心臟功能,如果出現「喘」還不需過度擔心,但若有胸悶、胸口感覺被石頭壓住,或是壓迫的感覺從胃一直延伸到下巴時,一定要盡速就醫。另外他也提醒,爬樓梯時應選擇有扶手的樓梯,多注意安全,避免跌倒。壓力管理很重要,學會「像農夫一樣的思考」。「壓力對心血管疾病的威脅也很大。」王宗道說,他遇到壓力時,就會「像農夫一樣的思考」,農夫的工作是把環境顧好,種子才會生長;對一個人來說,種子就是自己的人生、健康,任務就是把健康顧好,過程難免面對颳風下雨,面對壓力就是調整心態、專注當下,保持冷靜,做好保護措施,不要怪東怪西,「一步一腳印」讓它順利生長,並隨時肯定自己,努力做好自己的角色。至於現在許多民眾會服用他汀類藥物,維持心血管健康,王宗道說,他的膽固醇算正常,目前沒有服用他汀類藥物,但媽媽有在服用,以維持心血管健康。他建議,如果有心血管問題的患者,可以經醫師診斷服用他汀類藥物,降低膽固醇的效果可達30%至50%,高於改變生活型態的10%至20%。不只看壞膽固醇,動脈硬化指數更能判讀心血管健康。 膽固醇分為高密度膽固醇(好膽固醇)與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王宗道說,過去多關注壞膽固醇的數值變化,但臨床發現,有些心血管疾病病人,好膽固醇與壞膽固醇數值都很高,他母親就是如此,他想,「若好膽固醇多,能不能抵銷壞膽固醇?」經醫學研究發現,將總膽固醇數值除以高密度膽固醇,得出的「動脈硬化指數」,就能預測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王宗道說,正常人理想值應該小於4,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好小於3,一旦數值超過4,必須更積極的調整生活型態及使用藥物控制。這個計算方式相較於只看壞膽固醇的數值更為準確,經計算,媽媽的數值大約是3點多,他也就比較放心。王宗道醫師小檔案現職: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台大醫院心導管室主任台大醫院門診部主任台大醫院智慧科技研發中心主任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給患者的一句話:民眾面對心血管疾病,應採取「科學管理、持之以恆」,透過檢驗了解數值,加以改善、預防,健康狀態才會愈來愈好。
-
2024-12-07 養生.運動健身
爬山下坡時雙腳超抖?專家教「下山輕鬆走路方式」降低腿部衝擊
許多有登山經驗的民眾會發現下山時會「腿抖」,相比上山時攀爬的艱辛,下山體力上雖然輕鬆許多,但腿部卻可能會承受其他壓力。日本運動生理學專家山本正嘉就在《登山與身體的科學》中跟大家分享下山行走的要點。下山時該如何降低腿部衝擊?首先可以了解,下山時會有兩個原因造成腿部疲勞:1.腿部肌肉離心收縮2.落地時衝擊力大因此,盡量減少以上兩點對腿造成的壓力是關鍵。一個人以不同方式走下相同高度的台階時,落地的衝擊力也會不同。當以正常方式走下30公分的台階,會承受大約兩倍體重的力量,若是刻意大力踩下的話,衝擊將會變成三倍以上。身上如果背負重物,也會增加衝擊力。因此,書中建議下山時要盡量縮小步幅行走,避免不必要的行李負重。當人體在從事艱苦的任務時,與其一次勉強完成,更好的方式是降低強度分次進行,這樣對身體造成的傷害會大大降低。縮小步幅可以降低股四頭肌離心收縮的程度,防止肌肉損傷,並減緩下山後肌肉酸痛的情況。改變下山姿勢分散肌肉壓力改變走路方式也可以有效減輕股四頭肌的負擔,書中建議不要從正面下山,而是將身體稍微向側面轉動,將重心盡量放低在臀部上,並避免過度彎曲膝蓋,這樣能分散下坡時對股四頭肌造成的壓力,可以想像自己在做深蹲練習,掌握膝蓋不超過腳尖、重心在臀部的原則。另一個方法是將登山杖朝向山谷一側,然後輕輕放下雙腿,這樣也能減輕著陸時下半身的壓力。行走在岩石或有樹根的陡峭地形,也最好將身體向後轉動而不是向前轉動,並使用手臂幫助平衡,將重心分散在全身肌肉。提醒民眾,除了書中提到的下山小技巧,遵循專業登山嚮導的指示、選擇適合攀爬的山以及日常的體能訓練也都十分重要,登山挑戰自己的同時也務必留意人身安全。
-
2024-12-06 醫療.新陳代謝
決定長壽最關鍵器官!香腸和超商便當是大敵?日名醫教增強腎臟力體操
腎臟是沉默的器官,有時生病也很難意識到,腎功能惡化會損害血管,增加腦中風和心肌梗塞的風險。腎臟對於壽命具有關鍵性的影響,日本醫師呼籲除了注意飲食,提升腎臟力是健康長壽的鑰匙。腎臟健康掌握長壽關鍵日本埼友診所門診部主任、腎臟專家高取優二指出,腎臟的作用是過濾體內血液中的廢物,產生尿液排出體外,也就是說腎臟在維持健康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你問我掌握長壽的關鍵器官是哪個,我會優先說是腎臟」。高取指出腎臟調節體內的水分平衡並平衡鈉和鉀等電解質,電解質失衡會導致各種疾病,如高血壓、四肢麻痺和心律失常,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導致心力衰竭等嚴重疾病。腎臟還可以激活食物中的維生素D,使鈣更容易被人體吸收,有助於生成強壯骨骼。腎臟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保持血液乾淨,腎臟能保持血液呈弱鹼性,以增強防禦功能抵抗疾病,並在貧血時將氧氣分配到全身,聚集在腎臟中的血液被收集過濾,使乾淨的血液在全身循環。腎不好百病纏身 和壽命息息相關東北大學專精腎病治療研究的名譽教授上月正博警告,腎功能低下會增加多種疾病風險。當腎功能下降時,鉀、血尿素和氮等廢物和毒素會在體內積累,特別是患糖尿病和高血壓等慢性病的患者,堆積廢物讓血管變窄,罹患動脈硬化的風險增加,另外當廢物在大腦中循環,會導致意識障礙。這些疾病的組合最終會導致心血管疾病,如中風、心肌梗塞和心絞痛,因此保持腎臟健康與壽命直接相關。儘管腎臟的作用如此重要,但它被稱為「沉默的器官」,除非功能受到嚴重損害,否則幾乎沒有明顯徵兆難以察覺。 當功能惡化時,會出現腫脹、呼吸急促、疲勞等症狀,如有反應遲鈍和血尿千萬別輕忽。醫師指出如果太晚發現腎病,可能就要淪落到洗腎,因此每天照顧腎臟病「鍛鍊腎臟力」將能延長健康壽命。食品添加劑是腎臟大敵 鹽和蛋白質不宜過量保持腎功能良好最要注意的是日常飲食,高取指出最要避免的是食品添加劑,尤其是無機磷是腎臟的最大敵人,經常添加於於火腿和香腸等加工肉品中,以及超商便當、速食、泡麵和甜麵包中。磷是人類生存必需的礦物質之一,然而過量攝取會導致鈣從體內排出,進而使骨骼變脆並增加患骨質軟化的風險。比起天然食品中含的有機磷只有20~40%被吸收,超過 90%的無機磷會被吸收。 磷由腎臟代謝,但代謝過量磷時產生的物質會損害血管並引起發炎。此外,過量的鹽攝取量會給腎臟帶來很大的壓力。 煮菜若要加鹽建議使用礦物質含量高且鹽濃度低的天然鹽,而不是普通食鹽。 只需改用天然鹽,就可以達到鹽分限制的效果。高取表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建議攝入蛋白質來增強骨骼和肌肉,但要小心不要過量, 過多蛋白質會被腎臟代謝並以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因此過量攝取也會給腎臟帶來負擔。建議可以多攝取蔬菜水果,當中含的維生素C,以及洋蔥中含有槲皮素,可以去除老化細胞,有助保持腎功能正常。培養運動習慣增加「腎臟力」上月建議應該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每天鍛鍊有助改善腎臟功能。他舉一位62歲的男性患者正在接受腎衰竭、心力衰竭的透析治療,他同時加入運動療法,當初住院連起床都很困難,出院時已恢復到能輕鬆行走。上月開發了一套運動療法,也是「讓腎臟恢復活力的體操」,包括以下三步驟:預備體操、走路和肌肉訓練。這套運動療法持續兩、三個月就能讓腎功能得到改善,然而長期未活動的人肌肉力量低落,最首要是養成活動身體的習慣,最好每天做三組,但如果有困難,做一組也可以。1.預備體操首先透過抬起和放下腳後跟、高舉雙手等熱身運動來軟化身體(如下圖)。2.走路熱身完開始走路。每週步行3至5次,每天20至60分鐘,總共4000步以上,而且走得越多越有效。走路具有活化心臟並增加到達腎臟血液量的作用,如果長期做可讓血壓、血糖水平和膽固醇也會降低,有助於預防導致腎功能惡化的生活方式相關疾病。3.肌肉訓練步行後進行肌肉訓練,像是「扶牆挺身」和「屈膝挺胸」等(如下圖),最好將任何一種與步行結合,兩者重複進行有望改善腎臟的血液流動。上月強調即使腎功能下降,也可以透過運動療法延長壽命,不要因為腎不好而放棄人生,相關運動最好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他表示腎臟是保持身體健康的無名英雄。改善腎功能不僅可以預防各種疾病,還可以提高生活品質,為來臨的冬季做好準備,增強腎臟力是健康生活的關鍵。資料來源/女性セブン
-
2024-12-06 性愛.性病防治
穿越迷霧 台灣愛滋40年血淚史
1984年台灣出現首例愛滋個案,迄今已滿40年,在醫界、公衛界、民間團體等協力下,愛滋防治與去汙名化取得顯著成就。為紀念這段歷程,聯合報與台灣愛滋病學會合作推出台灣愛滋40周年「穿越迷霧」專書。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洪健清表示,儘管台灣愛滋防治工作已有大幅進展,許多年長感染者仍身陷長照養護困境,汙名化現象亦有待改善,眾人還須持續努力。「穿越迷霧」一書採訪了34名愛滋領域的第一線防疫人員、公衛專家、NGO工作者、感染者等人士,洪健清表示,愛滋防疫40年歷程可謂血淚交織,眾多感染者經歷了苦難與折磨。所幸這些都成了過去式,隨著抗病毒藥物精進,一天一顆,即可實現「U=U」(有效治療,愛滋傳不了)的防治效果,這是20、30年前所無法想像的醫療進步。早期感染者 飽受歧視「早期的感染者只是生了一場病,卻連帶影響其醫療權、就學權、工作權,飽受歧視及汙名化。」洪健清呼籲,大眾應從愛滋防疫歷史中汲取經驗,未來若面臨其他重大傳染疾病時,不要重蹈覆轍,不要讓病人再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與壓力。回顧這40年,被譽為「台灣愛滋病之父」的莊哲彥教授,以及愛滋權威醫師台北榮總感染科主治醫師王永衛等人相繼離世,只能由後輩專家學者講述前人對於愛滋防治的貢獻。身為莊哲彥教授子弟兵的洪健清表示,除了莊教授與王醫師外,參與過早期愛滋防疫的前輩人數眾多,但此書篇幅有限,無法一一詳述每位前輩的貢獻,還請見諒。「U=U」改善照護困境得益於政府公費給付抗病毒藥物,加上衛福部疾管署於2018年推動預防性投藥(截至今年累積8000多人服用),台灣的愛滋疫情已被穩定控制。此外,NGO團體持續倡議「U=U」概念,不僅降低了社會汙名,也讓更多民眾願意接受篩檢。洪健清指出,這些均是台灣愛滋防治成效亮麗的大功臣。衛福部疾管署預估,到了2036年,將有2萬7000多名愛滋感染者邁入50歲以上,面臨居家長照、機構養護等難題。對此,洪健清相信,如果所有民眾都有「U=U」正確認知,就可以逐漸降低愛滋的汙名與刻板印象,進而改善年長感染者的照護困境。穿越迷霧:臺灣愛滋40周年紀實 電子書線上看 (影片來源/Love Myself為 i 篩檢)
-
2024-12-06 醫療.精神.身心
感覺壓力大?1顆冰塊就能助你平靜下來:3招有效緩解焦慮
每個人多少都有壓力在身,舉凡從日常工作問題和維繫人際關係,到應對社交場合和處理孩子的時間表等,壓力無處不在。幸運的是,有很多壓力紓解技巧可以選擇。不過有網路傳言稱,將冰塊敷在脖子後方可以立刻停止焦慮,這妙招有效嗎?專家指出,觸摸冰塊或任何冰冷的物品,會讓身體感到一種衝擊,但當它被有策略地使用時,確實會觸發生理變化,有助於調節壓力。當你將冰塊放在脖子後側部位時,它會促使迷走神經的刺激,這反過來能抑制身體的戰鬥或逃跑反應。為何冰涼有助緩解焦慮?專家解釋,迷走神經是人體中最長的腦神經,從大腦延伸到頸部,並深入胸部和胃部。它是副交感神經系統的一部分,副交感神經系統控制像心跳和消化等非自主功能,並幫助身體放鬆和恢復。相對於交感自律神經系統掌控我們的戰鬥或逃跑反應,並準備身體進行潛在的體力運動,副交感神經基本上就像是一個煞車。當你的身體處於戰鬥或逃跑反應時,冰塊接觸到頸後會刺激迷走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從脖部一直傳導到全身並達到大腦。一旦啟動,它就會開始對抗戰鬥或逃跑反應,這種刺激可以在身體和大腦中創造反饋迴路,進而有助減少焦慮。除了用冰塊在頸後冷敷之外,你也可以透過將頭浸入冷水中、洗冷水澡、用冷水拍臉,甚至飲用冰冷的水等方式來實現這一點。還有哪些方法可以緩解焦慮?雖然沒有人可以避免所有壓力,但你可以努力以健康的方式來面對及處理它,從而增加恢復的機會。1.哼唱、大笑或漱口哼唱、大笑和漱口水是刺激迷走神經的其他有效方式,這些方式能阻止恐慌發作。由於迷走神經經過喉嚨和咽喉,當我們的聲帶振動時,迷走神經的部分區域會被刺激,從而使身體擺脫戰鬥或逃跑模式。2.深呼吸深呼吸會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有助於啟動煞車。當大腦持續監控身體時,深呼吸可以幫助身體調節心跳,並創造一個要求放鬆和平靜的反饋迴路。3.把腿抬起坐下並抬高雙腿可以幫助你的心臟不用那麼努力地工作,促進身體放鬆,並有效地減少心臟的負擔。【資料來源】.Feeling Stressed? This Cool Trick Can Instantly Calm You Down.20 Ways To Relieve Stress
-
2024-12-05 醫療.消化系統
吃麻辣鍋、韓式泡菜鍋配冷飲才對味?醫師提醒可能容易胃痙攣
天氣冷颼颼,民眾喜歡進補過冬,大啖薑母鴨、羊肉爐等食補藥膳,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柏諺提醒,如果一邊吃滾燙食物、一邊配上冷飲,很容易造成胃腸道痙攣性收縮。尤其重口味的麻辣鍋、韓式泡菜鍋添加過多油鹽,辣油會刺激腸胃,易引發胃發炎、胃食道逆流。冬天不僅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腸胃問題也大增。陳柏諺說,天氣冷熱變化時,大腦會感受到壓力、影響自律神經,使原有的慢性疼痛惡化。另外,天氣轉換易造成免疫力下降,腸胃較敏感的人,冷空氣會加劇腹瀉、腹痛症狀。陳柏諺指出,冬天腸胃科門診患者驟增,因為冷空氣會觸發腸胃道的副交感神經變得敏感,如果蠕動太過頻繁,就會腹瀉一直跑廁所。而火鍋被視為「暴飲暴食」地雷,若不自覺攝取過多熱量,再加上隱藏高油脂陷阱的食材及配料,常導致有些人吃到嚴重惡心而掛急診。「過食會引起腹脹,還會胃食道逆流。」陳柏諺提醒,民眾選擇吃到飽火鍋店打牙祭,對腸胃道來說,是極度「飲食不均衡」,因為吃了一餐火鍋,常會下一餐不吃或少吃,造成三餐的量忽多忽少,胃酸分泌異常,一旦出現咳嗽、喉嚨卡卡、胸痛、胸口灼熱等症狀時,已是胃食道逆流上身。冬天常見的腸胃道疾病,還包括便祕、病毒性腸胃炎、消化道潰瘍等。陳柏諺說,這時期輪狀病毒、諾羅病毒最活躍,且冬季待在室內時間變多,相對增加群聚機會,容易發生集體感染病毒性腸胃炎,民眾要多加注意個人清潔衛生、戴好口罩。飲食、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大都會引起腸胃不適,陳柏諺提醒,胃痛時,首要禁食,讓腸胃休息,多喝溫開水緩和症狀。不要直接吃止痛藥,亂服用藥物可能會讓胃痛情況加劇,並破壞胃黏膜保護力。建議詢問藥師依照指示適當服用胃藥緩解,以及就醫找出原因,及早發現胃部是否有嚴重發炎或病變。冬天NG進食 容易腸胃不適1.暴飲暴食:大啖鍋物來暖身,高油高鹽的火鍋增加腸胃道過量負擔,導致功能紊亂而腹痛。2.冷熱反差:吃完熱食,馬上吃冰品或冰飲會降低脾胃消化食物的功能,溫度反差易引發胃痙攣或腹痛。3.飲水不足:以為喝湯可補充水分,但其實喝湯的普林及脂肪含量很高,長期喝湯代替水,除了引起高尿酸,還會便祕。
-
2024-12-04 焦點.元氣新聞
AI新藥開發/對抗實體癌大突破- CAR001(CAR-T)進入臨床試驗-癌症治療現曙光
實體腫瘤占九成癌症病人數,基因變異性大,基因突變的型態更複雜,除了傳統的手術、化療、放療與標靶外,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攜手再生醫療廠長聖生技所研發的異體、非病毒基改的多靶向「CAR.BiTE-GDT 細胞治療」簡稱CAR001,就像一台車裝上導航系統,能直搗癌細胞黃龍,並同時號召周遭免疫細胞進行攻擊;在大腸直腸癌、三陰性乳癌、肺癌、腦癌的動物實驗顯示,能殺死九成癌細胞,研究成果已刊登於科學研究權威國際期刊《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目前該治療已獲得食藥署核准,進行臨床第一及2a期試驗,未來正式上市有望增加臨床實體腫瘤治療選項。CAR001新藥與目前已上市自體CAR-T細胞免疫療法類似,皆透過改造身體免疫細胞,輸入癌症患者體內來對付體內的癌細胞;但已上市自體CAR-T是透過病毒改造患者自己的T細胞,也因靶向單一不適用於實體腫瘤,目前以血液癌症為主,同時患者本身的免疫細胞品質也影響治療成效。抗癌三箭:多靶向、異體、非病毒基改具醫師背景的長聖生技總經理黃文良表示,新藥結合2種作用機制,能多靶向全面擊殺癌細胞。實體腫瘤會製造HLA-G、PD-L1等免疫干擾因子來抑制免疫細胞,因此新藥將分泌BiTE(雙導向T細胞活化抗體),一端抓住T細胞、另一端抓住帶有PD-L1的癌細胞,引導T細胞精準消滅癌細胞,不誤殺、傷及周遭正常細胞,減少治療副作用;針對HLA-G陽性或PD-L1、HLA-G雙陰性的癌細胞,新藥改造的T細胞是GDT細胞,即使癌細胞靶點變異或丟失,也逃不掉它的辨識與擊殺。在大腸直腸癌、三陰性乳癌、肺癌的動物實驗中,能打擊九成以上癌細胞,延長3至5倍存活期,對腦癌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美國FDA去年11月也正式要求更新CAR-T治療的黑框警告,提醒引發續發性癌症的風險,黃文良解釋,不同於現今是以病毒為載體進行基因編輯,CAR001新藥採用mRNA技術基因改造,品質及安全性佳,減少引發續發性癌症且因使用GDT細胞其先天細胞特性能降低神經毒性症狀症候群(ICANS)等副作用風險;因此美國與台灣FDA僅要求追蹤接受治療的患者2年,遠低於既有CAR-T治療的15年,大幅縮短13年追蹤時間。此外,CAR-T細胞須依不同患者的T細胞做客製化改造,製備時間約一個月,增加跟時間賽跑的癌症患者壓力,且治療費用在美國超過1千4百多萬元,去年台灣健保給付價也要819萬元;但CAR001新藥取自健康人細胞,可大規模製備細胞,大幅降低製備時間與成本,提升藥物可近性。CAR-T與新藥比較新藥進入臨床試驗 癌患有機會藉再生雙法提早用藥黃文良表示,目前新藥已獲食藥署核准,進行臨床第一及2a期臨床試驗,現已收案3位受試者,CAR001 臨床試驗的第一組病患已成功通過安全性監察委員會(Safety Monitoring Committee, SMC)的安全性評估,這顯示 CAR001 的細胞治療在安全性上具備良好基礎。目前試驗已順利進入第二組病患階段,整體臨床試驗進展順利。若接續完成二期臨床試驗,並經審查風險效益,具安全性及初步療效,就有機會依照「再生醫療法」、「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取得暫時性藥證,讓具急迫性的癌症患者先行用藥。CAR001新藥也獲醫藥品查驗中心(CDE)指標案件輔導,將加速推進新藥臨床試驗至藥品上市;至於恩慈療法,則可能待明年第一季子法出爐,才能做進一步的規劃,「如果成功的話,有機會延長癌症患者生命,在健康的狀態下活得更久。」延伸閱讀AI新藥開發 外泌體抗癌重大突破 /中國醫大附醫與聖安生醫研發「靶向性外泌體」 突破腦血屏障 治癌具雙重優勢腦神經退化治療有解?「外泌體」可望瞄準病灶「神救援」
-
2024-12-04 失智.失智專題
2024失智永續論壇/友善餐點、空間改裝 溫暖失智家人
「爸爸現在不僅有中度失智症,也無法正常進食,但銀髮友善餐點,讓我看到了新希望。」在「2024失智症永續照護新未來國際論壇」的場外,民眾蘇小姐一席話,道出了無數失智症家庭的心聲。論壇外場設有多家專業機構與企業攤位,從失智症專屬飲食、友善空間設計與健康管理技術,全面展示失智症者與家庭的照護新可能。攤位包括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創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奇美食品、若晨室內裝修有限公司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失智共照中心等,吸引大批民眾參與體驗。打造多種銀髮友善餐點,展現飲食新風貌奇美食品在攤位中展示「銀髮友善餐點」,吸引了大批試吃民眾,這些食品根據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製成,質地柔軟、適合咀嚼與吞嚥困難者,同時保留傳統台菜的原汁原味,如:紅燒獅子頭、鮮魚海鮮巧達湯等經典口味。蘇小姐分享:「爸爸牙口不好,很多食物都咬不動,但奇美食品的口感非常適合他,既柔軟又有營養。」奇美食品研發部專案副理陳廷玓表示:「我們希望讓長輩都能吃得健康且有尊嚴,即使吞嚥困難,也能讓他們吃到熟悉的台菜風味。」這些精心研製的銀髮友善餐點,除了提升失智症者的生活質量,也大幅減輕家屬的備餐壓力,成為論壇外場最受關注的亮點之一。科技健康管理新世代,AR/VR沉浸式體驗超吸睛創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光世代合設的攤位,以AR/VR體驗成為另一大焦點。這些技術結合了創智生物科技的睡眠品質檢測與健康管理專長,推出針對銀髮族的AR/VR沉浸式訓練系統,專注於提升長者的注意力、反應力與腦力。創智生物科技總經理徐文雄解釋:「透過沉浸式互動場景,我們能幫助長者維持與提升認知功能,延緩失智症的發生。」現場民眾透過設備進行記憶遊戲、分類挑戰和物件擺放等訓練,過程生動有趣。此外,徐文雄還展示了睡眠品質檢測技術,專為失智症者常見的睡眠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並補充:「睡眠與認知功能密切相關,良好的睡眠是預防與改善失智症的最佳良藥。」現場體驗的張先生也表示:「這些設備非常新鮮有趣,感覺不僅能幫助長輩,也讓他們的訓練過程更有動力。」打造失智友善空間針對失智症者居家安全,若晨室內裝修有限公司專案經理徐宛菱,展示多樣化空間改裝方案,包括浴室無障礙設計、玄關輔具收納與臥室光線增強等。徐宛菱表示:「希望藉由空間改造,讓長者重拾自立生活的信心。」現場民眾也興奮說道:「今天看到介紹,回去也想改裝浴室,讓媽媽能方便如廁。」論壇活動外場攤位,展現的不僅是產品與技術,更多的是對家屬與失智症者的關懷,「我們希望讓長者的生活更有品質,同時減輕家屬的負擔,更帶來新希望。」
-
2024-12-04 失智.失智專題
2024失智永續論壇/陳筠靜:每一個家庭都應該提早準備
台灣目前有逾37萬名失智症者,其中93.8%在家中照顧,僅6.2%住進專業機構,顯示家庭照顧位居失智症照護系統核心,但家庭人口變小、經濟壓力倍增,常令家屬喘不過氣。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在今(30)天的「2024失智症永續照護新未來國際論壇」中,以「失智症家庭的預先準備計畫」為題,表示失智症病程長、且深具變化,家庭須長期投入人力、物力與情感支持,這使得提早規畫與整合資源變得格外重要。陳筠靜提出「穩定醫療+非藥物治療」的照護作法,強調「人、環境與活動」平衡。她解釋,失智症者可能在某些時段出現失智狀況,但提供友善環境、穩定其情緒、維持興趣參與及人際互動,能有效延緩退化,例如減少失智症者身邊的刺激源、降低焦慮;活動安排時,根據其興趣與能力設計日常活動,以激發潛能並保持作息穩定。善用資源,建立友善的失智照護環境陳筠靜建議,失智家庭的第一步,即是舉行家庭會議,透過討論病情、資源配置與照護分工,達成共識並確認該如何執行。她提出三點建議:1.定期盤點資源:包括身分(如申請身心障礙證明)、人力(全職或兼職照顧者)、財力(補助、儲蓄、保險)及家庭開銷等。2.靈活運用資源:沒有完美的照護資源,但「現在的30分,可以為未來的80分奠定基礎。」,因此應多元搭配各類資源,並適時求助。3.持續性規畫:隨著失智症的病情變化,需求及資源會發生轉變,需保持彈性、隨時調整計畫。陳筠靜提到,目前台灣已建立多項資源管道,包括全國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及長照2.0專線(1966),呼籲家屬主動聯繫這些專線,獲取個性化建議、善用社會資源。「很多家庭對於尋求幫助感到抗拒,認為自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但事實上,整合資源的力量,遠比單靠家庭更強大。」並舉例,透過科技產品(如防走失手環)與社區支持據點,可有效減輕照護負擔,同時保障失智症者的安全。每個家庭都應提早準備陳筠靜提到,政府與社會應更加重視失智症家庭的支持需求,包括推動更完善的長照政策、補助制度及專業諮詢服務。同時,她強調「預先準備」的重要性,建議家庭可以進行財務規劃、安養信託及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讓家庭更有條理地應對失智症,並確保失智症者的意願與權益。
-
2024-12-04 醫療.指甲.足部
扁平足穿矯正鞋墊有用嗎?醫教正確挑選法:鞋墊最好選「這種」
一名43歲男患者因腳底疼痛,造成走路越來越不舒服,走路一下子就會一跛一跛的,使用痠痛噴劑、貼布等,都無法獲得改善,反而越來越痛。後續,到童綜合醫院骨科看診,經醫師問診後,發現患者本身就有「扁平足」問題,因為聽人介紹去買了號稱可以矯正扁平足的硬底足弓鞋,反而造成了足底筋膜炎。足弓塌陷導致「扁平足」童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王叔昂表示,扁平足是常見的足部問題之一,通常分成先天與後天因素,主要是因為足弓向下塌陷,失去一般人足弓原有的弧度,因無法吸收身體重量與地面的反作用力,導致跌倒、腳部疼痛等狀況,並影響膝關節與髖關節,造成日後關節磨損之主因。以下為常見症狀:.平衡差易.跌倒.腳部疼痛.無法久站.容易扭傷向上硬撐反而傷害足弓王叔昂表示,有些民眾對足弓鞋有迷思,認為長期向上硬撐足弓能改變扁平足,但是反而對足部造成了傷害。正常人體足弓的結構跟作用,目的是讓足底有伸展作用,這樣因而增加足底接觸地面的表面積,從而降低腳底單位承受壓力。但如個案患者穿著足弓鞋卻妨礙了腳掌的伸展功能,還導致當腳接觸地面時,壓力的接觸點在最高點(足弓鞋的頂點)而非擴散至腳底的面積,這反而讓壓力集中在足弓點造成疼痛,導致無法正常走路。鞋子應選氣墊鞋、乳膠墊王叔昂說明,用日常生活的經驗可以來解釋鞋底的材質跟足底承受壓力的關係,想像赤足踩在3種不同硬度的地面上,就知道哪一種鞋底最適合足底:鵝卵石:腳踩在高低不平的鵝卵石上,即硬底的腳弓鞋。大理石:腳踩在硬質的大理石地面上,即硬質鞋底。乳膠墊:腳踩在軟且有彈性的乳膠墊上,即氣墊鞋或軟且有彈性的鞋底。王叔昂呼籲,其實成人的扁平足已定型了,不建議自行矯正。基本的原理應該是減少足底面積的壓力,因此應該選用氣墊鞋或乳膠墊的避震作用來減輕足底的壓力,也可經由專業骨科或復健科醫師進行診療,並提供適當建議與治療。【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5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