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3 癌症.癌友加油站
搜尋
壓力大
共找到
878
筆 文章
-
-
2020-06-30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男性也可能染HPV致癌 國內口咽癌患者三成感染HPV
反覆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不僅可能對女性致癌,男性亦然。國內外近年陸續發現,好發於男性的口咽癌,患者感染HPV的比率並不低,台灣口咽癌患者逾三成的腫瘤切片被驗出帶有HPV,歐美國家患者感染比率更高,使男性感染HPV而致癌成為近年熱門議題。這或許也能解釋臨床上為什麼有些男性拒絕菸酒檳且性生活單純,卻仍罹患口咽癌。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主任朱本元表示,國內北中南東多家醫院曾合作針對兩、三百名口咽癌患者進行研究,患者有男性、有女性,研究人員從腫瘤切片發現,三成一的患者腫瘤檢驗出HPV陽性。在歐美國家,口咽癌患者感染HPV的比率更高達七、八成,這可能與歐美國家民眾性生活較開放有關。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過去五到十年,國內頭頸癌患者同時感染HPV的比率約在百分之六左右,近年躍升至三成,反映廣大男性感染HPV的情形可能持續增加中。國內並無大規模調查男性感染HPV的比率,若以國外資料來看,美國國家衛生中心2017年公布數據顯示,男性生殖器感染HPV的機率約四成五,比女性的三成九來得高。他說,或許因為男性免疫功能不如女性,有研究顯示,僅不到一成男性感染HPV後能產生抗體,可能因此導致重複感染與致病。因此建議男性可於45歲前就醫評估是否需要接種疫苗,性生活豐富、性伴侶眾多、壓力大或免疫力低下等高風險男性更須留心。朱本元建議,無論男性或女性,宜在性行為前就預防性接種疫苗。不過,在廣大感染HPV的人群當中,罹患子宮頸癌、口咽癌等患者相對是少數,子宮頸癌與口咽癌每年新發生一千四百例、一千五百例左右,因此醫學界還需要一段時間來觀察相關癌症的增加趨勢,再討論評估是否建議全面接種。要避免感染HPV,許多人知道要戴套,不過卻錯誤以為生殖器將插入時再戴即可,這是迷思。台北市立仁愛院區感染科主治醫師顧文瑋表示,HPV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染,在性行為過程中的皮膚、黏膜或體液接觸均有可能造成傳染,因此若要盡可能降低風險,男性自勃起後就要戴套。
-
2020-06-30 橘世代.時尚橘
連放鬆都在「努力」 林雨宣放過自己後變瘦又變美
林雨宣從「超級星光大道」出道以來,幾乎都在跟減肥作戰,過去飲食上斤斤計較,跟朋友聚餐還要帶秤、算卡路里,壓力大到甚至停經,後來她突然想開「放過自己」,反而一口氣瘦了6公斤、生理期也恢復正常,讓她感嘆:「以前給自己壓力還不承認,自己都不知道對身體傷害那麼大。」林雨宣分享,上瑜珈課時,老師叮嚀她:「不要努力想放鬆。」她才驚覺,原來自己放鬆時也在「努力」,甚至努力錯方向,其實「根本不該逼自己。」例如她煩惱生理期不來,醫生告訴她,若沒有要準備懷孕,不來也沒關係、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心態轉變、都不想努力後,就順道現在。」減肥也是,她開始吃一些讓自己開心的食物,只要注意均衡飲食,竟自然就變瘦了。至於過去也受「爛臉」之苦,林雨宣特地去看皮膚科,經由醫生指示吃口服A酸,抑制皮脂腺,皮膚也變好,但她提醒,口服A酸不能隨便吃,服用之後不能捐血、一年內都不能有懷孕計畫,且要在醫生檢驗肝腎指數之後,才能用藥。【凍齡保養精選延伸↘↘↘】。飲食運動雙管齊下 楊小黎靠自制力逼出好身材。黃心娣保 養由內而外、穴道按摩藥膳調理不馬虎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24 養生.抗老養生
受恩師林杰樑啟發,選擇腎臟科為志業!顏宗海:當醫生不用太聰明,能耐心聆聽就是好醫師
喝茶會喝進農藥?深海魚含有重金屬?防疫期間如何消毒?醫藥新聞中常見醫師顏宗海接受採訪、替社會大眾解惑,每當記者求助,他幾乎有求必應,不厭其煩提供資料、抽時間回答問題,有時錄音、有時講電話,也曾用手機自己錄影解說畫面,語氣永遠輕柔溫和。繼承恩師林杰樑精神、守護台灣醫療的他,來自馬來西亞、在寶島落地生根,用柔軟的方式拉近醫病關係,用微笑迎接健康、快樂的每一天。顏宗海是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腎臟科系教授級主治醫師,頗具名氣,卻絲毫沒有名醫架子。採訪當天,身穿白袍的他以一貫笑容在門口迎接。 剛見面,手機即刻響起,電視台記者急著向他請教當天一則與海鮮有關的食安新聞。顏宗海不急不徐回應,只願每一次的衛教都能帶給民眾正確知識。 離鄉來台讀醫學系,遇上真愛落地生根 溫文儒雅的他是馬來西亞華人,來自檳城一個開設傳統餅舖的家庭;排行老二,上有一個姊姊、下有四個弟妹。從小,顏宗海就對科學極感興趣,大學考試一舉考上馬來西亞排名第一的馬來亞大學(University of Malaya)土木工程系與台灣大學醫學系。 「當年台灣電影在星馬很紅,大家都對台灣有憧憬。覺得有機會出國唸書也不錯,就跟朋友一起來了。」民國75年,20歲的顏宗海踏上台灣土地,「本來想說唸完7年就回家,結果一來就待到現在,哈哈!」他靦腆地說,「因為後來就結婚啦!」 在台大醫院當實習醫師時,他認識了擔任骨科病房護理人員的太太,兩人情投意合,畢業後很快成家,擁有3個寶貝女兒。 受恩師林杰樑啟發,選擇腎臟科為志業 在台灣耕耘30餘載,他專攻腎臟學、毒理學、食品安全,平日看診對象大多是老人和洗腎病人。「內科很多都在看老人疾病,我滿喜歡的,我比較喜歡看中老年人。」他謙稱,「加上我的手並不巧,不敢走外科,但我對內科很有興趣。」 台大醫學系畢業後,他申請到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擔任住院醫師,前3年分別在不同科別學習、輪職。 「我第一年輪到腎臟科,認識林杰樑醫師,他給我感覺個性很開朗、講話聲音很宏亮、很喜歡教學。我看他病人照顧得很好,很多老病人都很感謝他,教學也很認真,研究更是頂呱呱,都發表在很有名的期刊。」 「每天早上查房結束,他還把我和實習醫師留下來幫我們上課,當時我還是菜鳥,就想說以後我也要申請腎臟科(作為次專科)。」受到林杰樑啟發,其後顏宗海順利成為腎臟科專科醫師。 英國攻讀醫學博士,感念師長栽培提拔 升任主治醫師3年後,在院方鼓勵與經費支持下,他選擇出國進修,與妻女們同行。他攻讀醫學博士,女兒們就讀當地小學,父女共度一段異國求學時光。 「之前都是臨床照顧工作,去英國倫敦大學瑪莉皇后學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那3年,在實驗室做基礎醫學研究工作,唸了好多書。之前在臨床上遇到的問題,透過設計實驗做研究,對我影響滿大。」 顏宗海對院方的栽培很感恩。「我一路上遇到很多貴人提拔和照顧,不然哪有辦法有今天這樣子?」他笑著說,「一個醫師養成不容易,是一條漫長的路。」 工作繁忙樂此不疲,耐心聆聽做好醫師 顏宗海在林口、台北院區每周都有腎臟科門診,網路掛號總是很快額滿。他的一天行程緊湊,早上7點半開晨會,8點半至12點半左右看診,下午也沒閒著,要查房、做超音波檢查,還要帶領團隊做研究、發表論文。 此外,顏宗海經常與師母譚敦慈出席「林杰樑醫師關懷健康協會」主辦的衛教講座,也走進偏鄉提倡食安與農藥中毒預防宣導。 「我走這條路,工作量一定大,因為我有興趣,所以不覺得壓力大。我的病人都是老人家,常常這邊痛、那邊痛,你就聽他講,幫他一個一個解決問題。其實,一個好醫師不需要太聰明,可是一定要有耐心、要聆聽。」 發揮毒理學專長,鬼門關搶救中毒病人 台灣是洗腎王國,目前洗腎人數已突破9萬,而腎臟相關疾病也是健保支出最多的項目。顏宗海說,洗腎病人有一半同時有糖尿病,而三分之一的糖尿病人會發生腎病變,提醒民眾一定要控制三高、定期檢查腎功能。 照顧腎臟病患者之外,急診室收治中毒病人時,也常照會顏宗海會診,提供處置建議。 「每周都有各種不同類型的中毒病人,有職業暴露接觸到鉛、鎘的,也有喝到假酒、農藥中毒、殺蟲劑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藥物中毒等。」值得一提的是,「保健食品也會吃到中毒,鈣片、維生素D都不能過量,最常見的是鈣片吃太多。」 身為毒物專家,診間也碰過不少趣事。「多年前有個在台灣工作的加拿大女性來找我,她說從小補過好多牙,擔心傳統補牙用的銀粉含汞,會不會汞中毒、要不要弄掉重新補牙。我幫她驗血液和尿液中的汞,都正常,跟她解釋了半小時,她就很開心。」 名醫養生處方:飲食均衡、不鑽牛角尖 為病人排憂解難,顏宗海自己又是如何養生?他笑說,其實沒有特別的方法,飲食盡量均衡、多蔬果,不隨意吃保健食品;但他和普通人一樣,逢年過節也會吃些烤肉、月餅應景,只要不過量,偶爾吃沒問題。 上班雖忙,他做事迅速、不拖延,不必把工作帶回家,每晚有時間陪家人,12點前就睡覺。「我工作很開心,個性不會鑽牛角尖,也不去擔心還沒發生的事情。」 工作、生活,他微笑以對,由微笑而生的快樂,能平衡身心,正是最佳的養生處方。透過每一天的身體力行,顏宗海印證,當醫院有快樂的醫師,也才有樂觀的病人!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成功告別憂鬱症、60歲找到愛情第二春!高愛倫:無論幾歲,女人都可以很有自信.50歲後,「我的志願是一路玩到掛!」不只出國遊學、騎車環島,丁菱娟這樣玩出快樂第三人生.營養師的銀髮食譜!助你體能提升最有力,遠離肌少症、體力衰弱!
-
2020-06-23 養生.家庭婚姻
婚姻到底要如何維持?李偉文的忠告,給男人聽跟給女人聽的不同
退休後旅遊你想跟誰一起去?多數男人回答:老婆;但多數女人卻想跟好朋友、閨蜜一起出遊。男人要在退休前培養興趣,好好善待另一半,要等退休後才開始改變,就有點來不及了。很多男人在職場上很有成就,但回到家都是小男人。「現代人愈來愈長壽,連帶著讓夫妻相處時間愈來愈長!這是我們這個世代要去學習的事,過去沒有範例,只能自己創造,男人不能依循過去父執輩的方式來對待妻子、小孩。退休後,更要拉緊太太的衣角。」 李偉文身為「斜槓」牙醫師(註),年輕時便對「男女大不同」感到好奇。他提醒,隨著年紀漸長,男女差異之大,一不小心就可能成為鴻溝。日本的社會文化歷程早臺灣十多年,現在日本流行的「卒婚」、「終婚」,甚至討論已久的「空巢期離婚率高」,會不會真的改變熟齡後的兩性關係呢? 「其實我過往有許多的演講,主題就是講給男人聽的夫妻相處之道,但你猜怎樣,唉,來的都是女性朋友們。」 給男人:職場愈有成就的男人,回到家愈疼愛老婆 李偉文提到,男女無論生理、心理都有很大的差異,隨著超高齡社會即將來臨,夫妻相處的時間會愈來愈長,所以男性要更有危機意識;退休後的日子可能有好幾十年,過得好不好過,跟老婆很有關係。 「男人注重工作、事業、成功,可是沒有培養其他專長或興趣的話,離開職場後,只好宅在家裡,又不能幫家裡什麼忙,才會有妻子覺得是多餘似的。所以奉勸男性朋友們:當大家體力變差時,更需要老婆了!」 李偉文又提到另一個顯而易見的「警訊」。 「退休後旅遊你想跟誰一起去?多數男人回答:老婆;但多數女人卻想跟好朋友、閨蜜一起出遊。男人要在退休前培養興趣,好好善待另一半,要等退休後才開始改變,就有點來不及了。很多男人在職場上很有成就,但回到家都是小男人。」 女生的壽命比較長,韌性也比較強,是值得依靠的對象,男人怎能不好好惜福。 給女人:結婚二、三十年,少「溝通」感情才會好 講完給男人的最高提點─善待老婆,跟上老婆的腳步;那給女人的呢?答案竟是:「不要想要改變男人。」 「女生最大的問題就是容易『碎碎唸』,如果碎碎唸有用,為何過了十多年,你還要重複地說呢?提醒女生一件事情,老夫老妻絕對不要溝通。你做了三十年都沒用,你就放棄吧!不要再唸了。」 他補充,許多人美其名是「溝通」,但往往誠意不足、也缺乏技巧。因為溝通的誠意是我們想了解對方,但往往下意識是想改變對方。 「誠意不足,就不要溝通。」李偉文說,很多女生一提到「我們來溝通一下」,就令男生覺得壓力大。因為溝通需要能力與技巧,否則不了解對方真正的心情,溝通時反而會讓彼此有更多情緒。許多二、三十年的婚姻,溝通後往往都以嚴重衝突收場,雙方的嫌隙使得彼此更恐慌、行為更極端。 「夫妻相處愈久,愈知道對方的痛點在哪。吵起來很容易就翻舊帳,可是每個人心中都有柔軟不可碰觸的地方,也許是童年、家庭......或大或小而已,我們都應該尊重,即便親密如伴侶,也不該碰觸;有些東西可以開玩笑,有些東西不可以。有的時候碰到,就像地雷,無法挽回。」 李偉文請熟齡的女性朋友想想,了解對方和改變對方是不一樣的兩件事,你真的想要了解對方嗎?「除非是他真心想改,否則相處都這麼久了,我從來沒有看過溝通能『成功』的例子。」 給男人跟女人:老夫老妻要把「感覺」找回來 「既然他是你從眾人之中選出來的,當初他打動你的部分,是你們共同創造出來的,一定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時刻。只是生活忙碌,日子一天天過,加上有孩子後,就把焦點放在教養上 ,夫妻就容易缺少『共感』,一直到空巢期,就覺得對方怎麼那麼討厭。其實孩子長大了,是你再度戀愛的好時機,再去創造『心動的感覺』。」 李偉文整理重點給大家,無論是男人、女人們看完後請身體力行吧!人人都說婚姻需要經營,而經營有這些方法: 1. 共同朋友愈多,愈不容易離婚 「夫妻雙方一起參與共同朋友的活動吧!在一群人中,就能辨識出對方當初吸引自己的特質是什麼,夫妻倆就不容易離婚、熟齡也不會離婚。我認為共同的好朋友愈多,愈不會離婚。」 2. 夫妻一起創造新回憶與體驗 「兩人一起去從來沒去過的地方,去做沒有做過的事情,共同去體驗、冒險分享,這是重新認識對方的機會。因為大腦很有趣,我們在學習、體驗新事物時,會有全新的觀點,對另一半也能重新燃起熱情。」 3. 欣賞對方,特意做些令對方感動的事 「也許是因為太熟悉,當作『自己人』了,總不自覺流露出最不堪的一面。不妨創造出一些讓對方感動、討喜的事,像是說些甜言蜜語,偶爾做些獻殷勤的舉動。我們知道對方在討我們喜歡,但心裡就是開心。」 笑稱自己很實在的李偉文,從年輕到現在持續數十年,每年出書、演講百場,分享他看待婚姻的心法與做法,相信熟齡仍可以找回浪漫的感情,但也試著,讓自己做一位值得被欣賞的伴侶吧! 註:李偉文是牙醫師,也是作家、環保志工,並與朋友共同成立荒野保護協會。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成功告別憂鬱症、60歲找到愛情第二春!高愛倫:無論幾歲,女人都可以很有自信.50歲後,「我的志願是一路玩到掛!」不只出國遊學、騎車環島,丁菱娟這樣玩出快樂第三人生.營養師的銀髮食譜!助你體能提升最有力,遠離肌少症、體力衰弱!
-
2020-06-23 科別.骨科.復健
手腕痛就是媽媽手?專家說:不一定!可能是其他問題作祟!
24歲的陳先生(化名),平時工作忙碌、壓力大,為了紓壓,回家後習慣打手遊才入睡。適逢周末,他花了比平時更多時間於遊戲中,而因為該遊戲需要反覆的手腕和大拇指的動作,隔天手腕竟異常疼痛,趕緊就醫。許多飽受手腕疼痛的人,都以為自己是有媽媽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丁睿宇表示,但在治療後,手腕仍然持續疼痛,才發現是罹患與媽媽手截然不同的隔間症候群(Intersection Syndrome)。有許多的疾病會造成手腕疼痛,最常見的就是狄奎凡氏症(俗稱媽媽手),而隔間症候群因為引發疼痛的部位與媽媽手相似,容易造成診斷上的困難。他直言,若沒有多加留意,有時候不容易區分兩者差別。丁睿宇指出,隔間症候群又稱為槳手腕、交叉症候群、吱吱手腕等。因為第一隔間的拇指外展長肌及伸拇指短肌,在往手部延伸時,會跨過第二隔間的橈側伸腕長短肌肌腱,在反覆摩擦下導致肌腱滑膜炎,使手腕橈側莖突出現疼痛。因疼痛位置與媽媽手相近,而常被誤認是媽媽手。丁睿宇解釋,媽媽手是第一隔間的拇指外展長肌及伸拇指短肌,兩條肌腱產生狹窄性的肌腱滑膜炎造成,因此,隔間症候群痛的位置會比媽媽手還要中間些。發生隔間症候群者,在手腕近端靠近橈骨莖突會有疼痛、腫脹感,按壓時也會痛;在手腕和大拇指伸直時,也會感到疼痛且有摩擦聲。隔間症候群常發生需要重複手腕屈曲伸直的人身上,例如從事划船、滑雪、羽球、網球、騎馬等。隔間症候群發生率較媽媽手低,且男女發生率差不多,媽媽手則常發生於女性。隔間症候群治療約3~4周可改善,而媽媽手只要1~2周就可緩解,因此,手腕疼痛若治療2周後仍痛,可考慮進一步檢查疼痛原因。丁睿宇說,臨床上,會檢查手腕疼痛部位、手腕活動度、手腕腫脹區域等,以得到正確診斷。此外,超音波檢查也可以協助診斷,藉由超音波可得知肌腱滑囊發炎的正確位置,再來進行明確診斷。而隔間症候群本身有個特殊症狀,就是患者在手臂用力旋前、旋後時發出爆裂音,此點也可以與媽媽手來做區隔。治療上,通常以保守型治療為主,包含充分休息與活動型態改變;藥物可選擇非類固醇類止痛藥、普拿疼等;夜間則使用輔具暫時固定手腕,減少手腕活動。若保守型治療無效後,可考慮接受局部類固醇注射來減低發炎改善症狀。目前,復健治療對於隔間症候群沒有何種方式最有效的定論,但可以透過逐步的伸展拇指外展長肌、伸拇指短肌、橈側伸腕長短肌肌腱,同時鬆動手肘、手腕的關節都能逐步改善症狀。丁睿宇提醒,倘若有手腕疼痛的症狀,再接受過保守治療後仍然疼痛,可以考慮到醫院接受進一步的超音波檢查,來查明確切的病因,唯有正確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
2020-06-21 科別.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50到59歲最多!飯水分離外還有哪些方法可改善?
編按:台灣每4~5人就有1人胃食道逆流,其中4成以上是50後,甚至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心情,也使得求診病人增加。除了生活與飲食習慣外,50後會胃食道逆流還與老化有關。幸好,胃食道逆流不難治療,更與食道癌關聯不高,生活中做好飯水分離、控制體重等,就有機會大幅改善。根據健保大數據,近幾年患有胃食道逆流的人愈來愈多,就醫人數從2016年的61.5萬人增加到2018年的76.5萬人。患者當中,以50歲到59歲最多,約有22%,60歲到69歲者約19%。顧名思義,胃食道逆流是腸胃功能發生問題。觀察台灣的盛行率,每4到5人就有1人有此症狀,相當常見。甚至有醫師發現,因為新冠肺炎(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情緒焦慮,憂心害怕,求診病人跟著增加。胃食道逆流的原因很多,除了生活壓力大、暴飲暴食,對50、60歲以上的人來說,肌肉老化也是一項因素。特別是過了50歲,才出現胃食道逆流的人,「變老」是影響腸胃健康的殺手。50後胃食道逆流原因,可能是老化引發肌肉鬆弛國泰醫院腸胃內科醫師陳信佑分析,食道與胃部交接的賁門,肌肉不能正常收縮,賁門鬆弛,無法關閉,會導致胃酸從胃部順著食道向上逆流;50、60歲以後才有胃食道逆流的人,生活、飲食之外,不排除是老化造成賁門肌肉鬆弛所致。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認為,50歲以上的人,服用慢性病藥物的機率較高,某些藥會影響胃酸,也是誘發胃食道逆流的原因。胃食道逆流除了飯後經常打嗝,還有哪些現象?病人有什麼感覺?其實,許多人看過一個「火燒心」的電視廣告,這正是最典型的症狀。陳信佑解釋,由於胃酸pH值介於1~3,酸性偏高,逆流向上,會導致胸部有灼熱感,好像心臟著火,而胃酸到達咽喉,有人會喉嚨發炎、氣喘,即使夜晚睡覺,一旦胃酸湧上,還會咳嗽,誤以為是胸腔、喉嚨有問題。胃食道逆流會引發癌症嗎?引發食道癌機率不到0.5%坊間甚至傳說,胃食道逆流的人,因為食道長期受到胃酸侵襲,沒有治療,可能會得到食道癌,其真實性如何?陳信佑表示,機率很低,不到0.5%,不須擔心。此傳言可能源自有些食道癌病人的症狀,看來像胃食道逆流,其實,他們的食道黏膜已經發炎,細胞腫瘤化,必須要以內視鏡檢查,進一步治療。幸好現在的醫術發達,胃食道逆流不難治療。陳信佑說,輕微者服用制酸劑中和胃酸,藥效只有1~2小時。目前最常見的療法是服用阻擋胃酸分泌的氫離子阻斷劑,藥效可持續一天。若是藥物療效不好,50、60歲以上的人也可以用微創手術縫緊賁門,改善肌肉鬆弛。胃食道逆流如何改善?飲食飯水分離外,該注意的7原則北投健康醫院營養師潘富子建議胃食道逆流患者,嘗試以下幾項方法來改善症狀:1. 飯水分離法:吃飯時,不要同時喝湯、水或果汁,應該改在飯前、飯後1個小時飲用,免得胃裡食物太多,引發胃酸逆流。也有人以「乾濕分離」來趣稱之,乾食(米飯、菜、肉)與濕食(湯、水、果汁)不要同時吃,盡量間隔1個小時以上。2. 多吃富含黏液食物:如秋葵、山藥、南瓜等,緩和胃部不適。3. 避免刺激:不抽菸,避免咖啡、茶、酒、碳酸飲料、辛辣、油炸物、烘焙甜食。比較特別的是,胃食道逆流應避免番茄及其製品、柑橘類水果、檸檬、大蒜、洋蔥和含薄荷的食品。4. 少量多餐:每餐吃七分飽,細嚼慢嚥,放鬆心情。5. 飯後姿勢:不要馬上坐下,應該散步15分鐘,每週最少3次。也不要做激烈運動,更不能馬上躺下休息,至少須等30分鐘到1小時,並且把枕頭墊高15~20公分。6. 睡前不吃:睡前3小時不要吃宵夜,以免在睡眠當中,胃內食物刺激胃酸分泌。7. 保持適當體重,不要穿塑身衣:肥胖和塑身衣會增加胃部壓力,如果胃裡食物多,胃酸容易逆流。50後攝取足量蛋白質,延緩肌肉鬆弛隨著年齡增長,肌肉不免鬆弛。潘富子建議,50歲以後,不論是否患有胃食道逆流,應該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預防肌少症,延緩肌肉鬆弛。尤其在65歲以後,步入老年,應該設法調整飲食,降低胃食道逆流的發生機率。每天吃適量蛋白質,如果以手掌為衡量單位,每一餐要吃一掌心大小、厚度約1公分的肉片,魚、雞胸、里肌肉皆可,不宜過量。肉片也可改成2個雞蛋,或是換成4片正方形的黃色小豆乾。傳統板豆腐也相當理想,蛋白質含量比豆漿高。蛋白質之外,鈣質也不可或缺。除了牛奶,小白菜、莧菜等蔬菜也有豐富鈣質。原文:胃食道逆流,50歲到59歲最多!飯水分離外,還有哪些方法可改善?
-
2020-06-21 養生.聰明飲食
咖啡、甜食不是「火燒心」唯一凶手! 飯後2行為也NG
35歲的林小姐是一位典型甜點控,因工作壓力大且三餐時間不固定,正餐不是快速吃幾口飯就結束,不然就是沒吃,經常在下午空檔買蛋糕點心及咖啡當作一日小確幸。近期,咽喉「卡卡癢癢」常需咳嗽清喉嚨,伴隨聲音嘶啞、胸口灼熱、食慾差的情況,猜測感冒自行服藥後卻出現反胃灼熱感、夜咳的症狀而影響睡眠,求診後診斷為胃食道逆流。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賴博政醫師表示,胃食道逆流分為食道併發症和非食道併發症兩類症狀,主要是因為下食道括約肌的反覆異常鬆弛,使胃酸、食物或氣體容易從胃反流回食道。典型症狀包括胸口灼熱、酸液上逆,俗稱「火燒心」,通常在剛進食完後較明顯,彎腰及躺臥會加重,其他症狀有胸悶胸痛、慢性咳嗽、喉嚨異物感、喉嚨發炎、聲音嘶啞、吞嚥困難及疼痛等,若因為忽視病情、沒有及早就醫,胃食道逆流也有可能會造成食道出血,甚至是嚴重併發症,如食道炎、食道狹窄、氣喘等。 為何會被誤認為感冒呢?賴博政說明,因為疾病表現複雜,胃食道逆流初期常會有咳嗽、聲音嘶啞,因此常被誤認感冒而拖延就醫;一般若無其他感冒症狀,如發燒、流鼻涕,也無吸菸、過敏等,且胃部反流現象在一週內出現兩次以上,此狀況持續數週就要懷疑是否有胃食道逆流,應儘速就醫求診。 改善及預防胃食道逆流,賴博政建議,要固定三餐時間,並少量多餐、定時定量,讓腸胃有時間緩慢消化,且不要暴飲暴食,進食速度放慢,細嚼慢嚥,使食物多在口腔中消化,減少胃部負擔。 另外,少吃刺激性、甜食及油脂類食物,如咖啡、濃茶、蛋糕、巧克力、八寶粥、鳳梨、柳丁、橘子,葡萄柚等;在餐後避免平躺或彎腰,可以去散步,避免飯後即趴臥。延伸閱讀: 7飲食習慣都是在折磨你的胃! 防胃食道逆流要改掉 胃食道逆流只能坐著睡? 「喬一下枕頭」睡得更舒適
-
2020-06-20 橘世代.健康橘
50+穴位按壓/逆轉睡不好、看不清楚、肩頸痠痛
睡不好、看不清楚、肩頸痠痛,您是否深受這些毛病困擾,影響生活品質?璽悅中醫診所院長羅珮琳指出,熟齡族伴隨年紀增長,失眠、老花眼和肩頸痠痛的症狀日益明顯,中醫會利用針灸按摩,刺激穴道改善問題,一般人也可以嘗試按壓穴道,有助減緩不適感。羅珮琳說,古籍《黃帝內經》記載,由於老年人內臟老化、衰退、氣血不足、陰陽失交等,導致白天精神不濟,夜晚失眠,加上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更容易失眠。像在診間有患者因為長期照顧生病的親人,壓力大難以宣洩情緒,經常睡不好。除了失眠,羅珮琳指出,當年紀大,體內氣血衰退,會反映在身體各器官包括皮膚彈性變差、肌肉無力等,其中反映在眼睛上就是老花眼。另外,上了年紀的人,骨密度變差伴隨骨鬆症出現,加上脊椎退化,恐出現壓迫性骨折,肩頸痠痛便是症狀之一,由於骨質差,使肌肉緊繃,引發痠痛麻感。但有些肩頸痠痛可能不是單純年紀大引發的身體退化,她說有患者長期抱孫子,以為是姿勢不良導致肌肉痠痛,直到症狀遲遲無法改善, 就醫檢查才發現已是肺癌轉移至骨頭。面對熟齡毛病,羅珮琳說,在中醫調理上,肩頸痠痛可透過熱敷改善血液循環,再針對肌肉痛點,搭配針灸推拿,放鬆局部肌肉。但坊間有些民眾喜歡按摩放鬆,甚至喜歡愈痛愈好,她提醒按摩過程中,微微的脹痛感可以,切勿過度刺激肌肉,恐引發肌肉發炎,還有懷孕的人也需留意特殊部位無法按壓。至於失眠,可搭配助眠中藥材如珍珠粉、酸棗仁、遠志等;食療上依患者失眠情形調理,例如火氣大,食用白木耳蓮子湯,氣血虛,可食用桂圓紅棗茶。另外老花眼因為與肝腎有關,在藥材選擇上以補肝腎和氣血為主,例如熟地、山藥、枸杞和菊花等。羅珮琳說,有些患者會中西藥合併使用,最好與醫師討論藥物,切勿任意停藥,避免中藥的成效不佳。另外民眾也可以在家做簡易穴道按摩,一穴道按壓5下,一下按壓3秒,完成一循環,逐步舒緩熟齡毛病。失眠穴道:1.安眠一:耳垂後與頭部相連處有一個凹槽稱「翳風穴」。耳朵後方有一個半圓形的乳突狀骨,乳突骨的下方則是翳明穴,在翳風穴與翳明穴做一條連線,連線的中點是安眠一。2.安眠二:從「翳明穴」往「風池穴」做一條連線,連線的中點是安眠二。3.神門穴:將手腕的橫紋分為六等分,由小指側計算1/6處就是神門穴,神門穴剛好在肌腱的凹陷處。老花眼穴道:1.睛明穴:兩眼的眼內角與眼眶交界處。2.攢竹穴:左右眉頭內側凹陷處。3.絲竹空穴:在眉梢凹陷處。肩頸痠痛穴道:1.風池穴:頸部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2.肩井穴:肩外側緣和大椎穴之中間點,左右各一。3.曲垣穴:背部左右肩胛骨內上側。 【熟齡健康精選延伸閱讀↘↘↘】。黃心娣保養由內而外、穴道按摩藥膳調理不馬虎。防疫在家免焦慮 中醫師:按摩穴道鎮定心緒又助眠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8 橘世代.健康橘
更年期症狀因人而異 50+女業務因熱潮紅「被辭職」
年約五十的保險女業務,出現嚴重的更年期症候群,一見到客戶就全身冒汗,襯衫不到半小時就濕透,臉部漲紅曾被客戶開玩笑問,「你喝酒上班?」女業務飽受熱潮紅症狀困擾長達半年,工作效率嚴重受影響,最後被迫辭職。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郭安妮說,並不是每位女性都會出現更年期症候群,即使出現,嚴重程度不一,出現的時間也不一定,但有些更年期症候群患者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特別是熱潮紅症狀,最常使女性失眠、情緒不穩、無法正常工作。郭安妮說,嚴重更年期症候群患者有幾種特色,平時生活壓力大、曾失眠、嗜喝咖啡、少運動等。她說明,更年期症候群發生的時間,可能在停經前一到二年,也可以是停經後才出現,落在45歲到55歲之間。更年期症候群的原因是女性荷爾蒙日漸減少,熱潮紅就是動情素下降、黃體素大量釋放引起,症狀為盜汗、心悸、臉部或胸口突然有灼熱感,每次發生時間約十分鐘,時間長短不一,有些女性幾天內就消失,但有些卻可長達兩年以上。郭安妮說,更年期症候群發生後,可先調整生活作息,增加運動頻率,減少攝取咖啡因等刺激性食物,多補充鈣以及維生素D;嚴重者建議就醫,在避免乳癌的風險下,視情形適度補充動情素來改善。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主要是避免更年期後骨質疏鬆。不過,郭安妮觀察,我國女性出現嚴重更年期症候群的比率,低於國外,應與台灣女性相對注重保養有關,但她提醒,千萬別保養過頭,以免出現反效果。坊間很多宣稱幫助更年期女性回春的保養品,有一陣子流行到日本打胎盤素,曾有位患者長期赴日打胎盤素,連續好幾年,乳房竟出現多顆囊腫;也有人打了胎盤素,月經又再來,民眾以為自己「回春」,但再補下去,子宮內膜恐會出現病變。郭安妮指出,補過頭絕對適得其反,最好是透過運動、喝豆漿等方式改善。郭安妮表示,面對更年期,女性別急著吃保養品,最好戒掉咖啡、多運動,且應詢問醫師意見,若體內有腫瘤或其他病變,坊間保養品反而使疾病惡化。【更多你不知道的50+女性大小事↘↘↘】。睡前忌洗澡? 醫師推9招找回一夜好眠。當「每月好朋友」不再光臨!50+女男都要修的1堂課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7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只吃水煮餐40歲女停經大小奶 醫:母湯喔!
40歲楊姓女業務因壓力大曾暴肥,她為了減重,採激烈節食方式,只吃水煮餐,不碰一丁點油,連堅果也不吃,曾餓到昏倒,雖成功瘦下來,但恢復正常飲食又復胖了,10年內反覆4次復胖、結食,腸胃受損、停經、大小奶,求助中醫師蔡惠君,經中藥、針灸調理,並且搭配飲食調整後獲改善。蓮樺中醫院長蔡惠君提醒愛美女性,門診中發現很多女性不當節食,或只吃水煮餐,不敢碰油質食物,二、三個月下來,除了乳房變小,也導致內分泌失調而停經,直到恢復正常飲食,月經才恢復正常。楊姓女業務員說,10年前她因壓力大,愛吃垃圾食物,體重飆破80公斤,於是採激烈節食瘦回來,缺點是只要恢復正常的飲食又復胖了,她就又開始節食,反覆4次復胖、結食,不但腸胃損傷,胸部兩邊差了2罩杯,只好求助中醫。中醫師蔡惠君說,診斷後發現,楊女脾氣虛弱胃部發炎,腸道蠕動緩慢,左右胸因反覆減重而差距越來越明顯,加上她會舉啞鈴來練胸肌及瘦手臂,過程施力不當、姿勢不正確,右邊因過度用力導致肌肉化,罩杯縮小。蔡惠君指出,除了中藥、針灸調理外,楊姓女子也配合飲食調整,三餐正常,飲食均衡,並加強蛋白質丶膠質丶鐵質的攝取,經3個療程,楊女胸部差距已縮小僅半個罩杯,療程目前仍持續進行中。
-
2020-06-16 養生.聰明飲食
愛吃重口味等於慢性自殺!4招為飲食減鈉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每年造成全球約1,790萬人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數的31%。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有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狹心症及心肌梗塞)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但近幾年來,心血管疾病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含缺乏運動習慣、不均衡飲食習慣所引起的三高問題、肥胖、抽菸及飲酒等因素。大家都知道,預防心血管疾病就是避免或減少高油脂食物的攝取,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醒,但還有一項地雷食物容易被忽略,那就是飲食中的「鈉」攝取量也須留意。她進一步說明,許多人喜愛重口味、無辣不歡,但吃得太鹹時會攝取過多的鈉,造成體內鈉離子濃度增高,使血管中的水分也會相對增加,導致血管壁壓力大增,連帶影響高血壓的發生,甚至動脈硬化、中風等。根據國健署105年統計數據,成人每日食鹽攝取量男性平均為9.6克、女性平均則是7.6克,男女平均攝取量皆超出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6克食鹽或1茶匙食鹽)。潘富子指出,國人飲食習慣多以鹹食為主,若再加上餐與餐之間的鹹食零嘴,一不小心就可能攝取「鈉」超標!以常見零食舉例,罐裝的原味洋芋片(約163克)鈉含量約816毫克,佔單日鈉攝取量的34%;一包鱈魚香絲(114克)鈉含量約2411毫克,一整包吃下去就直接超標單日攝取量。潘富子師建議,利用幾個小撇步,為飲食減鹽「鈉」。1. 少吃或避吃加工食品:罐頭食品、香腸、火腿、培根、泡麵、餅乾、肉乾、魚乾、醬菜、醃漬物等。加工食品具有四特性:高脂、高鹽、高糖、低纖,才能得以長效保存並維持美味,因此,才會被說是不健康食物。2. 避免喝太多味道濃郁的湯:例如,日式拉麵的湯頭、關東煮湯汁、豬骨湯、火鍋湯等,能不喝湯就儘量不要喝,尤其是過鹹或過於鮮甜的湯,而火鍋湯底可用白開水取代。3. 減少使用調味料:少用鹽巴、醬油等調味,以天然食材或辛香料,如檸檬、蔥薑蒜等取代。湯品是鈉含量隱藏地雷食物,建議儘量使用新鮮食材熬湯,比較能掌控用鹽量,並運用食材的原味,如牛蒡、柴魚、大蒜、番茄等提鮮。4. 維持低鹽飲食:尤其是有高血壓問題的人,不是完全不吃鹽,而是要採取低鹽飲食。每日維持2~4克食鹽的攝取量,過低或過高都可能增加高血壓的風險,可參照為改善高血壓所設計的「得舒飲食法」。(圖文授權提供/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蛋白質吃太多腎臟會受不了? 4種攝取方式都NG 洗腎前多數人都罹這3種病! 別等身體有警訊才想到要預防
-
2020-06-14 醫療.指甲.足部
指甲月牙是什麼?中西醫解析指甲半月白、白點等意義
時序進入高溫濕熱的夏季,穿上涼鞋,涼快許多,但露出問題指甲,灰灰黑黑黃黃,讓人覺得很害羞。指甲雖然小小一片,卻是很多健康問題的表徵許多人認為指甲就像頭髮一樣,在人體末端,須隨時修剪,「沒有用處」。但在中醫的《素問·五臟生成論》裡寫道:「肝主筋,其華在爪。」小小一片指甲,有時是健康問題的表徵。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表示,由於手指末梢相當精細、敏感,因此在人體演化過程中,出現指甲來保護它,以避免碰撞和病菌入侵。除了保護功能,就構造來看,蔡呈芳表示,因為指甲為一種含硫的角質蛋白,質地堅硬,因此也可幫忙抓取、尋找物品,例如有些動物利用指甲挖土尋找食物,而人類也因為有指甲可以做出摳、抓癢等動作。指甲構造有哪些?一張圖完整說明台安醫院皮膚科主任曾德朋解釋,指甲除了一般人「修剪」的甲板本身,還包含甲床、甲基質、甲半月、甲小皮和甲皺褶等,形成完整的構造。甲基質,也就是甲母細胞,位於近端甲摺底下,是指甲的生長點。手指甲以約一個月0.3公分的速度推進,腳趾甲則以約一個月0.2公分的速度推進,到末端逐漸轉化為甲板。其中,俗稱「月牙」的甲半月則是甲母細胞分化為硬角質甲板的過程。破解坊間迷思:指甲的月牙大小健康無關坊間常聽到,從一個人手上看「有沒有白白的月牙」以及「月牙」的多寡,可以看出他的健康,若十指中少於一定數量,表示精力不足。然而,蔡呈芳表示,月牙每個人都有,雖然有些運動員或是有些人的慣用手,因代謝較旺盛,所以月牙較明顯。但月牙並不是「沒有露出來就等於沒有」,且有些人是因為甲皺褶較萎縮,月牙才會露出較多,因此手指是否有「白白的月牙」和健康與否並無相關。對此,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也表示,「不知是哪裡來的觀念」。他說,月牙在中醫的古籍中並沒有代表特別的意思,除非本來有露出來,但在短時間內突然消失,才要注意身體是否發生變化。中醫如何看指甲?氣血終點 反映肝血狀況瞿瑞瑩表示,雖然月牙在中醫的診斷中沒有特殊涵意,但從中醫的觀點認為「十指連心」,因此氣血的起點和終點都會到手指頭,反映心肺的功能,而指甲則反映肝血的狀況。如果指甲飽滿、紅潤有光澤,則代表一個人氣血平和、肝血充足;反之,若是指甲形狀凹凸不平、較脆或較軟、顏色不飽滿,則代表此人肝血虧虛。瞿瑞瑩說,由於指甲是在末梢,會比較慢表現出來,通常表現的是三個月來氣血狀況變化。一般來說,會先按壓指甲判斷氣血循環是否良好,通常按一、兩秒後,指甲便會從白色變成粉紅色。接著,看外觀是否堅硬、飽滿、紅潤有光澤。瞿瑞瑩說,通常產後婦女,或是化療的患者,若是氣血沒有補起來,指甲會比較脆。指甲的外觀若是有條紋、斑點等,也可以看出健康端倪。白點代表慢性疲勞:瞿瑞瑩說,指甲上若是有白點,可能代表慢性疲勞,或是營養不良以及便祕等腸胃的問題,常出現在外食族身上。凹陷與濕氣有關:指甲若有凹陷,可能和體內濕氣有關,可視體質寒熱以薏仁茶或薑茶改善。若出現中間凹陷、兩邊翹起的勺狀指甲,則可能是缺鐵性貧血,通常見於月經血崩、產後哺乳期女性或是成長期兒童。黑線恐過勞、血瘀、黑色素瘤:出現垂直條紋黑線,代表可能過勞、老化、腦袋耗用過度,會建議病患盡量睡飽;另外,也可能代表病患氣滯血瘀,壓力過大,常見在久坐或是壓力大的族群,可增加運動量改善。但瞿瑞瑩提醒,如果出現很深的黑線,則可能是黑色素瘤,最好能盡快至皮膚科診斷。西醫如何看指甲?看甲板顏色 留意相關疾病對於從指甲顏色來判斷疾病,曾德朋表示,須先判斷是出現在甲床還是甲板,因為甲板本身沒有顏色,因此通常說指甲顏色紅潤是因為甲床有血管,血流豐沛導致,若是略顯蒼白,則可能有貧血症狀。黃灰色多灰指甲:至於甲板若出現黃色,可能是抽菸者指甲沾染尼古丁,或是黴菌感染而導致「灰指甲」。曾德朋說,「灰指甲」不限於呈現灰色,也可能出現黃色、棕色等。綠色為綠膿桿菌感染:甲板出現綠色,可能是因綠膿桿菌感染,通常出現在下田農夫身上。白點留意風濕免疫或甲狀腺疾病:甲板出現白點,一方面可能是碰撞所致,另一方面則要注意是否有風濕免疫或甲狀腺等疾病。除了從指甲外觀判斷疾病,蔡呈芳也提醒,由於指甲是保護機制,尤其透過甲小皮和皮膚黏在一起,形成不透水的構造。因此要避免咬指甲或修剪指甲時傷害到周邊皮膚,形成空洞,使髒東西灌進指甲「像臭水溝一樣」,造成甲溝炎。曾德朋也建議平時可在指甲周圍塗上護手霜或甲緣油,防止指緣乾裂,進而造成發炎。
-
2020-06-14 橘世代.時尚橘
米可白「黑肉底」竟變白了 ,日灌3000cc水助排毒
藝人米可白從兒童台「葡萄姊姊」出道,歷經節目通告咖到主演8 點檔,成功轉型為演員,全力打拚事業、增加實力外,健康「本錢」也兼顧,她分享保養秘訣,就是多喝水,一天可以喝到3000cc的水,拒喝手搖飲。米可白近期主演台視8 點擋「生生世世」,戲裡演出助產士,戲外也重視身體健康,透露之前因熬夜拍戲壓力大,每到晚上10點,皮膚就會過敏發紅起疹子,耳朵紅、耳鳴,渾身就像泡過溫泉一般,除了盡量在晚上11點上床睡覺外,也因「頸椎長骨刺」無法做刺激性運動,只能透過放鬆舒壓、喝大量的水排毒,情況才好轉。她平日口味偏淡,原本不太能吃辣,後來因為和方文琳一起拍戲,聽對方建議吃點辣,對身體代謝有幫助,於是她嘗試吃辣,現在竟然也漸漸喜歡上辣味,至於保健食品,除了吃保肝藥、人蔘片,偶爾想調身體時才會喝中藥補身。米可白對於臉部皮膚保養也有獨到之處,自19歲起會化妝後,就不再使用洗面乳,每天早晚、工作結束,卸完妝,拿化妝棉沾化妝水或清水拍一拍就好,皮膚從未出過狀況,光滑無暇,她笑:「以前是『黑肉底』啊,現在不知道為什麼變白了,年紀到了吧。」【台灣女星都是這樣保養!↘↘↘】。這樣做年輕10歲!賴雅妍獨門保 養,把握喝 水黃金時間。年過四十仍青春 Gigi:每天攝取大量蔬菜還愛吃蒜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自體免疫「網內互打」 小心肝受牽連!
醫生:「你有自體免疫病!」病人:「什麼叫自體免疫?」醫生:「自己的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的器官,簡單說,就是網內互打!」網內互打的自體免疫疾病,好像越來越多,一方面是由於醫療診斷的進步,另一方面不知何因,也許與環境、或飲食方式、或現代人壓力大有關。自體免疫疾病中,最為惡名昭彰的就是紅斑性狼瘡,這種疾病會攻擊全身器官,尤其是腎臟、心臟、肺部,在以前無特殊藥物治療,許多病人只能靠長期服用類固醇來控制病情,因此重症病人一定每個人都是月亮臉,久了還會引起骨質疏鬆、胃出血、肥胖等併發症,到後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往往抑制不了,病人因而往生。類風濕性關節炎會有莫名其妙的引起關節痛,關節發炎.例如有些人早上起來手指僵硬、腫脹,如沒治療,久而久之,指關節變形,此外,其他各部關節也會相繼受波及。以攻擊腺體為主的自體免疫疾病,例如乾燥症,引起眼乾、口乾、舌燥,這種病人可能要隨身攜帶人工淚液,或要時常多喝水,才能減輕症狀,必要時還需服用抗自體免疫藥物治療。在肝臟方面,這種疾病也會攻擊肝臟引起自體免疫性肝炎,或攻擊肝臟的膽管,引起膽汁性肝硬化。有不少病友,肝指數升高卻一直找不到原因,其中一部份就是因自己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的肝細胞,「網內互打」之故。看病猶如算命,但算命有點玄,但看病就要有各種學理依據,為醫者要能明察秋毫,視病猶親,才能為病人做正確診斷,解決其痛苦。●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9期已出,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6-11 科別.呼吸胸腔
影/電子煙碰不得 48歲男上癮了花4個月才戒掉
台中榮總戒菸治療中心今天揭牌,48歲鄭姓外匯操盤手到場分享,他因壓力大,戒菸戒不掉,在朋友建議下,用電子煙戒菸,沒想到胸悶、頭暈、咳嗽都來了,直到求助醫師後,才發現電子煙不能幫助戒菸,還花了4個月才戒除電子煙,他也以過來人身分,建議年輕人,「菸不要碰、電子煙更碰不得!」台中榮總戒菸治療中心主任傅彬貴說,過去在英國等國家,電子煙曾被拿來做戒菸,但去年起,美國疾管署去年發現很多人吸食電子煙會造成肺部損傷,建議吸食電子煙者若出現危害,要盡早停止使用,並改回傳統的戒菸方式,包括尼古丁貼片、口含碇、藥物治療等。鄭姓外匯操盤手說,他菸齡有30年,因工作關係,菸愈抽愈癮很大,一天超過一包,戒菸多次都不成功,朋友介紹現在很多人拿電子煙戒菸,於是他也嘗試,發現抽電子煙後,開始胸悶、頭暈、咳嗽,感覺依賴性更大,求助醫師、衛教師說明後才知道,電子煙不能幫助戒菸,他還花了4個月戒菸。鄭姓外匯操盤手指出,他在戒電子煙期間,每天透過散步當運動,並且透過其他方式紓解壓力,現在體力和精神都變好了。69歲陳姓戒菸大使說,他從15歲開始抽菸,每天最少兩包,為了小孫女的健康戒菸,但戒菸很難,也參加了許多次的戒菸療程但一直無法成功,直到接受中榮戒菸團隊醫療輔助,才戒除成功,他現在可以驕傲跟孫女說「我戒菸成功了!」台中榮總院長許惠恒說,中榮在戒菸治療推動不遺餘力,2019年榮獲「國際無菸醫院金獎」的殊榮,成為當年度獲獎醫療院所中唯一的公立醫學中心;台中榮總戒菸成功率超過40%,去年也榮獲台中市戒菸治療醫學中心組績優醫院,未來將持續推動提供戒菸醫療協助,守護中部民眾健康。※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6-11 性愛.性福教戰
把性和愛畫上等號?性治療師童嵩珍:性可以愈練愈好,但不是關係的解藥
編按:生病向醫生求診是稀鬆平常的事,但如果性生活出了問題,該怎麼辦?今(2020)年47歲的童嵩珍是華人世界最早開始投入性治療領域的專業工作者,多年來經手超過2萬名受性障礙困擾的個案,她說:「其實性和愛是一體兩面,而性功能只佔了性裡面的3成,其他4成關乎心理、3成在關係,彼此都環環相扣。」「我對性的啟蒙算是很早。」童嵩珍說,自己小學的時候就發現哥哥偷藏的色情書刊和A片,躲起來偷偷的看,既害羞又覺得刺激。「那時當然覺得性是不能明說的禁忌,但其中又好像蘊藏了很多樂趣和奧秘,就會對性很好奇。」護理師轉行性治療 一度被誤會性工作者後來她在高雄榮總服務,有次意外看到打著石膏、腳被固定吊在半空中的年輕病患,和來探班的女友忍不住就在床上開始做起那檔事來。「他們雖然有拉上簾子,但因為裡面點了一盞小燈,動作看得一清二楚,就像在演皮影戲一樣。」後來童嵩珍並沒有制止,「只請他們把燈關掉。」「當時給我的感覺就是,性其實是每個人都會有的需求,即使是弱勢者、身體有病痛、殘疾也一樣。」之後她一邊上班,一邊就讀性學研究所、真正投入性治療的領域。華人社會向來將性視為隱晦、關起門來才談的事,更遑論有所謂「性治療」的概念。初期她自己成立工作室,甚至被誤會為是某種另類的性服務。「有人來找我諮詢,聊完之後卻看著我說:『咦,就這樣喔?妳光用講的,我怎麼會好?』」焦慮和恐懼 性障礙7成來自心理因素童嵩珍的性治療,是在半年內上6堂課的中長期療程:先從諮詢、檢測了解個案的狀況,最後才搭配實作、訓練或是必要的外力治療。「一般來說我們會認為35歲、40歲以上的族群才會面臨性功能障礙的問題,但以我們多年做性治療的觀察,有7~8成的個案都屬於心因性,也就是說:是因為心理因素導致性障礙,而不是真正在生理功能上出問題。」童嵩珍說,「性功能障礙不一定和年齡有關,心理的焦慮和害怕,反而是最常遇到的主因。很多人在做愛的時候,經不起挫折,只要一失敗,就覺得萬念俱灰不敢再嘗試,因為害怕又失敗。就像很多人覺得夫妻只要不吵架關係就不會出問題,但問題放著不管,並不會自己解決。」也因此,童嵩珍所做的與其說是性治療,更像是兩性感情諮詢。「性治療其實不一定靠藥物或是手術,如果平常2人關係不好、那性生活也不可能好。」有人跟老婆性事不順,但在外面嫖妓、找小三就沒問題,「講到最後,都是相處關係上出了問題,而這就不是吃藥可以解決的。」「並不是說藥物就一定不好,而是藥物以外的部分,才是我真正想補足的。」童嵩珍認為,「愛無能」,比「性無能」更嚴重。性不是征服 也不是「男性本能」從事性治療10幾年,童嵩珍說,有一個很常見的迷思就是:「性是生物本能。」「很多人以為性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不用學就能無師自通,其實不一定是這樣。我們諮詢的時候真的遇過個案是2個人都不知道該怎麼動,然後都覺得對方很奇怪,為什麼你不會?但又不知如何解決。」童嵩珍說,其實性愛絕對需要練習,從挫折中找到可以改善或加強的點,不只可能逐漸改善情況,也會增加過程中的愉悅與幸福感。另外一個常見的迷思,則是認為可以用性「征服」對方,讓對方重新愛上自己,「這種都是A片或是情色小說當中才會有的情節。」「特別是很多男性會把性和愛畫上等號,認為只要自己性能力好,另一半就服服貼貼;性功能有問題,對方就會嫌棄自己。」童嵩珍認為:不是只有到最後一步的交合才是性,雙方的親密行為:愛撫、親吻、擁抱,乃至於言語上表達愛,都是性的一部分。但童嵩珍也不諱言,有些時候性的確是壓垮婚姻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雙方可能不會想到彼此有多久沒有好好說話,但多久沒有性生活,這是很明顯可以感受到的事。」無性、恐性夫妻求診 挽救瀕臨破碎關係童嵩珍曾經遇過一個對性嚴重恐懼的個案,在他心目中,性是一種暴力或破壞:「他覺得自己如果進入女生的身體,等於是在傷害她,久了他遇到性就產生陰影,當然也硬不起來。最後我們的指導員帶著他的手去接觸老婆的私密部位,他竟然壓力大到當場吐了。」「你一方面覺得匪夷所思,但慢慢引導個案找到癥結點,那個成就感也很大。」她說,有時候性功能障礙只是表象,真正原因往往藏得更深,病人若出於自尊心或是羞於啟齒,還需要治療師抽絲剝繭地「推理」一番,才能找出真正原因。她也曾遇過一對熟齡夫妻,除了剛結婚時意外體外受孕,因為女方有陰道痙攣的問題,從此2人之間就沒有性了,先生也長年外遇。「她一直等到2個小孩都大學畢業了才來求診,我問她為何現在才來?對方回答:現在小孩可以獨立了,我想給自己最後一個禮物,如果還是沒辦法,那我就讓我先生自由、也放過我自己。」最後夫妻倆在童嵩珍的協助下,順利地體驗了第一次完整的性愛過程,太太傳簡訊給她說:「謝謝老師,結婚30年,我們好像現在才成為真正的夫妻,我和老公都哭了。」最大成就感 助人重拾性愛樂趣很多人問童嵩珍為什麼會走上性治療師的路?她笑說:就像有人喜歡生物學、有人喜歡文學,而她就是對性很有興趣,覺得它既充滿奧秘,又奇妙美好。「另外可能就是我個性比較『雞婆』吧,然後愈了解這個領域,就愈想要多做一點什麼。」「如果你看到那些因為無法擁有正常的性生活,或是想要孩子、有生育壓力卻沒辦法圓房,幾乎崩潰的個案,真的會很想幫助他們。」童嵩珍說,在多年性治療經驗當中,個案其實是最好的老師,不論是工作,或是她自己的人生觀。「很多人問我:老師你治療了這麼多性功能障礙的人,妳的另一半一定很幸福囉?但做性治療對我而言最重要的體會,其實是如果不認真經營彼此的關係、不懂得如何愛對方,最後一定會慢慢影響到其他層面。」對童嵩珍而言,性治療並不只是功能的修復,也是重啟另一段美好的開始。原文:2萬人的故事體會!性治療師童嵩珍:性可以愈練愈好,但不是關係的解藥
-
2020-06-11 養生.聰明飲食
嘴饞吃不停又怕胖? 1常見零食不僅降食慾還能讓「腰瘦」
不論是已經罹患心血管疾病或想要提早預防,在日常飲食中加入一些杏仁,可能有助於降低患病風險!研究發現,經常食用堅果類食物有助降低壞膽固醇和改善血管內皮功能,研究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研究團隊要求受試者吃杏仁或熱量差不多的零食,進行6個星期的比較,在把這些食物添加到飲食後,研究人員將測量參與者的心臟健康指標變化直到試驗結束,發現每天食用杏仁的參與者,血管內皮功能和壞膽固醇指數都比較低,表示杏仁有助降低32%心血管疾病風險。 該研究同時也佐證了團隊於早期進行的另1項研究,先前研究指出,攝取杏仁對人體具有正面效果,研究發表在《歐洲營養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表示堅果類食物可以縮減腰圍和身體質量指數(BMI)。研究人員紀錄6,800多名英國成年人4天的食物,並表示每天吃杏仁的飲食較為健康,因為蛋白質、總脂肪、維生素C、纖維、鉀和其他健康補品的攝取量都增加了。進行上述2項研究的英國倫敦國王學院首席研究員Wendy Hall表示,食用杏仁這類堅果,是實施健康飲食的重要因素,但從龐大的英國人口數據庫顯示吃堅果的成年人並不多,但那些有吃杏仁的人,飲食型態較健康,而且體內脂肪含量也更低。如果想擁有更健康的身體,就透過杏仁取代餅乾和薯片吧!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吃下午茶擊退負能量! 但這些食物只會讓你愈吃愈累 壓力大到喘不過氣 多吃7種食物紓壓解鬱 癌症時鐘快轉16秒! 罹癌發生率增加所幸死亡率下降 大腸癌連續12年居國人癌症首位 女性乳癌發生率最高
-
2020-06-08 科別.新陳代謝
年紀輕輕高血壓…腎上腺瘤惹禍
現年29歲的小偉,今年博士班畢業後,順利錄取了科學園區內薪水不錯的工作。不過,就職前的員工體檢卻發現,他有高血壓,收縮壓高達160mHg,回家量測偶爾會超過180mmHg,在吃了一陣子血壓藥後,他的血壓仍然居高不下。經就醫檢查發現,他的腎上腺分泌醛固酮(aldosterone)過高,電腦斷層也顯現,左側腎上腺有一顆1.2公分的腺瘤,於是到新陳代謝科門診進行治療。在門診中常有這類案例,年紀輕輕就被診斷為高血壓,未做進一步檢查卻服用了多年的高血壓藥物,血壓也一直控制不好。雖然90%以上是屬於「原發性高血壓」,即多重因素造成,包含遺傳、體重過重、鹽分攝取、壓力、酒精、缺乏運動引起,主要治療都還是以降壓藥為主。但若是高血壓的情形比較特殊,例如年紀低於30歲即被診斷、使用三種以上藥物仍難以控制、原本血壓正常突然在短期內升高、惡性高血壓(極高血壓引起器官受損)等,這類情形就要特別注意,是否是其他因素造成的「續發型高血壓」。常見續發性高血壓發生原因,包含內分泌異常、腎動脈狹窄等問題,若有懷疑應到大醫院做更進一步的檢查,而非不斷地吃降血壓藥物。小偉經評估後,腫瘤暫時不需手術切除,也不須使用高血壓藥物,而是服用針對內分泌治療的藥物,血壓因此回到正常值,可以正常的上班。現代人因工作壓力大、外食、缺乏時間運動等因素,導致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問題愈來愈年輕化。因此要預防三高,就必須從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一旦發現問題,要趕快配合醫師指示處理,才能確保健康的身體。
-
2020-06-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有這麼嚴重?年紀輕輕上班族罹大腸癌 醫師這麼說
台中市36歲陳姓上班族過去沒有重大病史,近年因工作忙碌、壓力大,常熬夜,隔天忙到下午才吃第一餐,常腹痛、腹脹及腹瀉,跑廁所,飽受腸躁症痛苦,他因父兄有大腸癌、大腸息肉病史,在去年2月安排健檢,確診為大腸原位癌,經手術切除,追蹤至今未再復發。衛福部台中醫院腸胃內科醫師許漢廷建議,有大腸直腸癌或息肉家族史(尤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近親)民眾屬高危險群,建議提早篩檢,國民健康署提供年滿50到75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可選擇大腸鏡檢查或無痛大腸鏡檢查,以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效果。許漢廷說,陳姓病患在公司年度健康檢查時,考量陳父多年前因大腸癌過世、哥哥於數年前接受過大腸鏡檢查,發現有大腸息肉後切除,主動要求安排大腸鏡檢查。許漢廷指出,陳姓病患在大腸鏡檢查時,發現乙狀結腸處有兩個直徑大約1到2公分的腺瘤性息肉,立即摘除,後經由病理檢查確認為大腸原位癌,幸好及早發現,經由內視鏡息肉切除術即可達到完整的治療,後續追踨一年多至今尚未再復發。許漢廷說明,另有一名45歲施姓男子在去年9月因腹痛就醫,檢查發現有大腸息肉0.8公分,接受內視鏡手術切除,但半年後又復發0.5公分,醫師叮嚀施姓病患每半年就得接受乙狀結腸檢查,兩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許漢廷說,國人飲食習慣及生活習慣西化,台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逐年上升,目前已名列國人十大癌症之第一,死亡率也僅次於肺癌及肝癌排名第三。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主要包括家族史、飲食習慣(高油低纖食物、紅肉攝取)、抽菸、酗酒、肥胖、運動量過少及糖尿病患者,而年齡大於50歲發生率也會大幅上升。許漢廷表示,若腫瘤生長在直腸或較遠端的大腸如乙狀結腸及降結腸,主要會出現血便、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排便排不乾淨等等症狀,若腫瘤生長在較近端的大腸如升結腸及橫結腸,症狀常常只有非特異性的腹脹腹痛、貧血、食慾下降、體重減輕等等,更難以早期發現。
-
2020-06-06 科別.消化系統
殉職鐵路警父病逝 醫:2大致命胃病別輕忽
已故鐵路警察李承翰父親疑因胃出血過世。醫師表示,胃出血、胃穿孔都是可能致死的胃部疾病,大多和長期胃潰瘍有關,呼籲一旦出現血便、吐血、腹部劇痛,務必盡快就醫。因公殉職的鐵路警察李承翰去年為保護乘客,遭鄭姓男子刺殺身亡,鄭嫌一審獲判無罪,李承翰父親李增文昨天上午疑因胃出血到醫院掛急診、兩度吐血,昨天下午病情急轉直下,急救後仍宣告不治。林口長庚醫院外科部部主任葉大森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時表示,除了胃癌以外,有致死性的胃部疾病只有兩種,一種是胃出血,另一種則是胃穿孔,兩者都和胃潰瘍有關。葉大森說,胃潰瘍是胃壁因胃酸腐蝕導致黏膜受損,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愛吃熱的或辣的食物、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都是造成胃潰瘍的可能原因,早年制酸劑不發達的年代,因胃潰瘍釀成的胃出血、胃穿孔狀況尤其嚴重。他指出,一旦胃潰瘍演變成胃出血,可能出現黑便、吐血症狀,不見得會肚子痛,輕微出血可以打制酸劑讓胃部慢慢癒合,若出血量大到止不住就有致命風險,但臨床上單純因胃出血死亡的案例並不常見。若因腐蝕狀況太嚴重導致胃壁破洞,就是所謂的胃穿孔。葉大森說,胃穿孔明顯症狀就是劇痛難耐,「感覺一輩子沒這麼痛過」,肚子摸起來會像木板一樣硬梆梆,另因胃部的胃酸、食物通通跑到腹腔,會造成嚴重腹膜炎,萬一拖了12小時沒開刀,死亡率恐超過50%。葉大森強調,胃潰瘍在臨床上算是相當常見的疾病,除了呼籲民眾儘早治療外,只要出現血便、吐血或劇烈腹痛,務必立即就醫,降低死亡率。
-
2020-06-02 科別.心臟血管
8成心臟病與中風的早亡可以預防!專家教你做這4件事
名人因心血管疾病驟逝的消息層出不窮,而日常生活中,在你我身邊的案例更不在少數。其實,八成的心臟病與中風的過早死亡是可以預防的。根據衛生福利部107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4萬人死亡,超過頭號殺手癌症奪走的人命。然而,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臟病與中風等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老化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工作壓力大、少運動、外食族居多的年輕族群,也應該更愛護自己的心,落實健康生活型態。1、健康飲食與運動:採低油、糖、鹽及高纖飲食,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控制體重(BMI)、好睡眠,是杜絕慢性病的通則,更是健康長壽的良方。2、戒除不良生活嗜好:研究發現就算每天僅吸1支菸,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比不吸菸的人增加5成、中風的機率更增加超過2成;另外WHO統計2016年全球因酒害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00萬人,其中就有19%死於心血管疾病,建議盡量避免飲酒,如有需要,以茶(水)代酒,是健康聰明的選擇。3、控制三高慢性病:已有三高者更應積極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4、定期健康檢查: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民眾可善加利用。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如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是危及生命之緊急狀況,心臟學會黃瑞仁理事長強調,儘早就醫可減少死亡及病後殘留失能之嚴重度,增加復原機會。若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最重要的一點,記住中風症狀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一症狀,記下時間點(Time)快快就醫。延伸閱讀: 膽固醇超標塞爆血管! 改變3飲食習慣趕走血管廢物 吃太鹹心血管負擔大! 5妙招讓你減少鈉攝取
-
2020-05-30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 4個保命之道助預防
您曾因媒體報導得知又有名人因心血管疾病驟逝而感到惋惜嗎?八成的心臟病與中風的過早死亡是可以預防的,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臟病與中風等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預防心臟血管疾病的王道,就是從「規律新生活運動」做起,規律運動、規律健康飲食、規律服藥、遠離菸酒,這些一再宣導的健康常識,其實是最好的保命之道!愛護自己 關心家人! 從「心」開始維護健康根據衛生福利部107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4萬人死亡,超過頭號殺手癌症奪走的人命。老化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工作壓力大、少運動、外食族居多的年輕族群,也應該更愛護自己的心,落實健康生活型態。1.健康飲食與運動:採低油、糖、鹽及高纖飲食,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控制體重(BMI)、好睡眠,是杜絕慢性病的通則,更是健康長壽的良方。2.戒除不良生活嗜好:研究發現就算每天僅吸1支菸,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比不吸菸的人增加5成、中風的機率更增加超過2成。民眾如有任何戒菸方面的問題,可撥打國民健康署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另外WHO統計2016年全球因酒害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00萬人,其中就有19%死於心血管疾病,建議盡量避免飲酒,如有需要,以茶(水)代酒,是健康聰明的選擇。3.控制三高慢性病:已有三高的民眾更應積極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4.定期健康檢查: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民眾可善加利用。辨識心血管疾病急性徵兆,快就醫避免憾事發生! 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如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是危及生命之緊急狀況,心臟學會黃瑞仁理事長表示,儘早就醫可減少死亡及病後殘留失能之嚴重度,增加復原機會。如果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記住中風症狀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一症狀,記下時間點(Time)快快就醫。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5-28 科別.腦部.神經
最新研究發表 過動症的孩子腦內荷爾蒙與一般人不一樣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張倍禎醫師和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教授,領導身心介面研究中心團隊,發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孩童相較沒有ADHD的孩童,體內有較高的發炎指數、較低的皮質醇 (cortisol,又稱抗壓賀爾蒙) 濃度、和較低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該最新研究成果將發表在腦神經科學領域的國際期刊「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大腦、行為與免疫)」。研究團隊認為,這項發現為ADHD的治療提供新的方向。Cortisol通常被稱為「壓力荷爾蒙」,因為在壓力大的情況下或任何引發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反應的環境中,cortisol將會大量分泌到血液中。Cortisol和發炎狀態對孩童的成長和認知功能均有影響。研究呈顯示如果孩童的體內cortisol過高或過低都比正常cortisol濃度的孩童認知功能差;過多的cortisol可能會對大腦的某些部位產生毒性作用,這對於認知功能至關重要,而cortisol太少則可能會阻礙人體吸收最佳認知發育所需的生物資源的能力。另外過低的cortisol濃度也和ADHD孩童的追求新奇度(novelty seeking)有正相關性,也就是ADHD孩童的尋求新奇度越高,其cortisol level則越低。另外,身體的慢性發炎狀態也會影響腦部的發炎狀態,並進一步影響孩童的腦部發育和認知功能。有研究更顯示孩童的長期身體發炎狀態會影響到孩童對於社交認知和辨認臉部表情有負面影響,也是在ADHD孩童常觀察到現象。ADHD的致病機轉眾說紛紜,其中最常提到的是腦中多巴胺的不平衡,但這項假說不能全盤解釋ADHD的表現,因此許多團隊開時探討身體其它系統與ADHD的致病機轉。其中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 axis,HPA axis)的失調(反應在cortisol的濃度)、發炎反應和神經營養蛋白(neurotrophins)的不平衡的機轉雖曾被探討,但之前的研究都是探討單一系統與ADHD的關係,從未有研究在同一群的ADHD孩童同時偵測發炎因子、cortisol和BDNF的濃度。安南醫院研究團隊在研究中,招募了98位6-18歲患有ADHD診斷的孩童,和21位6-18歲沒有ADHD診斷的孩童,並比較這兩組的發炎因子、cortisol和BDNF。研究發現ADHD的孩童有較低的睡前cortisol濃度,並且混和型表現的ADHD孩童相對其他ADHD類型的孩童有較低的晨間cortisol濃度。另外研究也發現ADHD孩童的發炎指數都比一般沒有ADHD孩童的指數高,而其BDNF相對比較低。張倍禎表示,這個發現不但進一步支持免疫調節在ADHD所扮演的角色,也為研發ADHD的治療添增另一個方向-抗壓軸(HPA axis)和免疫系統的調節。蘇冠賓也說,這次研究發現BDNF在ADHD和一般孩子體內的不同,未來有機會發展為ADHD的生物指標。這次的研究更加突顯ADHD是一個跨系統失調的疾病,除了腦中多巴胺濃度調節外也需要同時考量多方系統的調節來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
2020-05-27 科別.消化系統
又胃食道逆流了?營養師推薦三大養胃食物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飲食不正常,胃食道逆流、胃痛等腸胃不適症狀相當多,台南市立醫院營養師鄭婉苓表示,不空腹喝咖啡,以及咖啡不與甜食一起食用,都能降低胃部不適的機率。另外,也可以透過正確的飲食原則,與「養胃」的食物,以及適度紓壓,提升腸胃健康。鄭婉苓提醒,照顧腸胃健康要趁早,想要有強壯的胃腸需謹記以下的飲食原則:一、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增加腸胃負擔,培養規律用餐的習慣。二、細嚼慢嚥:食物咀嚼不夠,會使消化液分泌不足,造成消化不良。三、用餐時避免喝過多湯汁水分:水分會沖淡消化液。四、節制菸酒:吸菸會刺激胃酸分泌,而含酒精飲料則會降低胃黏膜抵抗力,引發胃炎。五、睡前避免進食:盡量不要在睡前三小時內吃宵夜,會增加胃的負擔。鄭婉苓也推薦養胃食物,包含秋葵、高麗菜和木瓜。秋葵果實間有果膠和醣類組成的黏液,可以保護胃壁。而高麗菜含有維生素K及維生素U,可修復體內受傷組織保護腸胃黏膜。而木瓜的木瓜酵素有助於分解並加速蛋白質的吸收,可緩解消化不良及胃炎。除了遵循以上的飲食原則及食物選擇之外,適度紓壓也是很重要的因子,壓力越大腸胃不適的頻率就越高,因為壓力會引起胃酸分泌,過多的胃酸會刺激胃壁造成潰瘍,因此,盡量調適與抒發壓力,適度休息放鬆,避免長期累積造成生理傷害,改善生活作息及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都是「養胃」不可或缺的一環。
-
2020-05-26 科別.骨科.復健
居家上班太自在 頸椎椎間盤突出增多
疫情警報暫時舒緩,先前因應疫情,許多公司行號多改為在家上班,工作責任不減,但工作時的狀態恐與平時不同,可以更自在使用手機,無論是躺著、翹腳、上廁所隨時都可能在低頭滑手機;近期患者回門診,醫師發現,頸椎椎間盤突出患者變多了,且集中在30歲到40歲間。低頭頸部壓力大 平躺脖子也痛一位年約30多歲的活動企畫,被公司要求疫情期間在家上班,連續一個多月窩在家中,用電腦的時間更凶,工作跟休息混為一團,休息時間,她不是閉目養神,而是打開switch玩動物森友會,全天低頭,讓她頸部完全受不了,即使平躺在床上,脖子也在痛,近期求診,被診斷為頸部椎間盤突出。3C產品普及,民眾生活已經難以脫離3C。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笑說,過去朋友的定義是「友直、友諒、友多聞」,現在改為「有讀、有回、有按讚」,朋友傳LINE過來,不讀不回被視為沒有禮貌,一來一往,就低頭一個多小時。研究顯示,低頭時,頸部每彎曲5度,就須承受多5磅的壓力,等於是2.2公斤重,當人們正在滑手機時,頸部多呈現60度的彎度,等於是60磅(約27公斤重)的壓力,具體形容,等於一位8歲小孩的重量,每天壓在頸部。置換人工椎間盤 需戴頸圈二周黃啟訓說,頸椎椎間盤突出絕非一日之寒,低頭初期會感受肩頸緊繃,長期沒有改善,頸部神經就可能被壓迫,手部、腳部會漸漸出現麻木無力,後續若沒有及時就醫治療、復健,嚴重者必須要開刀,置換人工椎間盤。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主任賴伯亮說,頸椎椎間盤突出患者若需手術,會從頸部正面開刀,中間會經過食道、氣管、大動脈等,才能置換人工椎間盤,放置墊片;後縱韌帶鈣化合併脊椎狹窄才是採取從頸部後面開刀,動刀後需戴著頸圈約二周以上。賴伯亮說,開刀是不得已的選擇,上天給的頸椎絕對是最好用的,若低頭問題沒有持續改正,每年需要開刀的患者將會以倍數成長,他觀察近幾年需要開刀的患者,就比過去增加二到三成。滑手機高度抬高 避免骨刺上身黃啟訓呼籲,使用3C產品每次最長30分鐘就得休息10分鐘,頭部輕微轉動,不要用力按壓,放鬆頸部,使用手機或電腦的習慣也要調整,滑手機時高度應抬高,拉到眼前,降低頸部彎曲的機會,看電腦或是平板也都建議採取同樣的方式,才能避免頸部骨刺上身。
-
2020-05-25 科別.消化系統
人在鬧情緒、腸在發脾氣 大腸激躁症有4類型
「人在鬧情緒、腸在發脾氣」,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生活習慣不正常、受情緒不佳及飲食不規律影響,容易罹患大腸激躁症。一吃飽就腹痛跑廁所大腸激躁症雖然不會致命,但常需要長期的觀察治療,且一生中有可能會出現數次。根據醫學統計結果顯示,台灣目前每10位成人當中,就有1位是大腸激躁症患者;任何年齡層皆常見,其中以年輕人最多,中年人次之,50歲以上較少見,而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3至4倍左右,有部分的女性朋友則會發生在月經期間或月經快來之前。28歲的李小姐是一名上班族,因個性要求完美,加上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不規律、飲食喝水也不正常,因此罹患大腸激躁症;另一位病患王同學,面臨升學考壓力,導致一吃飽飯就腹痛,每天上廁所好幾次,仍感覺糞便沒解乾淨,同樣也是罹患大腸激躁症。腸胃較敏感的慢性病大腸激躁症是一種腸胃比較敏感的慢性疾病,患者的腸子蠕動收縮比一般人還快,不僅僅是大腸出了毛病,還包括胃和小腸也會有一些症狀,因而產生腹絞痛、拉肚子、便祕及脹氣等症狀,尤其焦慮症及憂鬱症患者更為常見。此類病人因為長期累積的飲食、作息、生理心理因素、憂鬱、焦慮、生活壓力不正常等原因,造成自律神經功能失調,因此無法發揮正常應有的功能,最後造成胃腸蠕動不正常而引起。腹瀉型腸躁症患者最多臨床上,大腸激躁症患者的解便習慣並不規律,依照病因及發生部位的不同,可分為四種類型︰腹瀉型、便祕型、腹痛型及混合型。其中以腹瀉型腸躁症患者最多,一天排便次數超過三次以上,常見剛吃完飯就立即上廁所情形。由於大腸激躁症是一些胃腸症狀的集合,且症狀與其他腸胃道疾病很相似,因此在診斷腸躁症之前,首先要排除類似胃腸相關疾病,如乳糖耐受不良症、食物過敏、感染性腸炎、大腸癌或其他大腸器質性病變的相關疾病等。規律飲食作息及紓壓若確診為腸躁症,其後續治療及預防,除了針對病人症狀予以適當的處方外,其實要根本減輕或預防大腸激躁症發生的良方,不外乎就是避免刺激食物、規律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充足的睡眠和適度的運動、適當紓解工作及情緒壓力等,再輔以定期的檢查,就可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腸躁症常見症狀1.腹部絞痛、脹氣。 2.排便次數1天多於3次或1周少於3次。3.糞便外觀呈「羊糞狀」硬塊或稀軟便,嚴重時為水便並帶有黏液。4.腹瀉、便祕或腹瀉與便祕交互出現。5.殘便感,排便不乾淨。6.排便急迫感。7.不舒服症狀只發生於白天,夜晚及睡眠時較不會。8.雖長期受腸胃症狀困擾,但體重並不會減輕,也不會有嚴重併發症。
-
2020-05-23 橘世代.健康橘
失去至親/郭慧娟:沒有什麼反應是「應該」的,不要認為哭才是正常
愛讓人幸福,但失去時,愛多深痛就多深! 老媽表現堅強 告別式後卻生病了 米爸爸過世1個月後,米小姐來信—「原本還算健康的媽媽,在爸爸的告別式後幾天病了。先是耳鳴,感覺有高頻電流聲,接著開始頭暈。吃不下、睡不好。她開始無法看書、看電視字幕,覺得眼花、頭昏,偶爾會想吐,我真的很擔心她。看了醫生,都說是太疲憊、壓力大,但吃了藥也不見好轉。生離死別太傷痛,我是愛哭鬼,三不五時哭一下發洩。老媽表現比我冷靜、堅強,她說一切太突然,她很傷心,但不知為何就是哭不出來。偏偏有很多長輩朋友安慰她,要她振作起來,不要成為孩子的負擔,這些都變成她的壓力。我不知該怎麼辦?是否要為媽媽找諮商師?」不再獨立怕出門 朋友陪伴才走出擔任護理師、5年前喪偶的張蓓蓓則是另個形態。「我一向被認為是個開朗、獨立的女性,但先生過世後,我成了完全沒有生活能力,也無法決定事情的『愚婦』,那段時間,嬌滴滴的長女一夕長大,扛起許多事。」她表示,喪禮辦完才是悲傷的開始。孩子各自回到自己生活的城市,離別前問她:「媽,你一個人真的可以嗎?」她回應:「總有這一天的,慢慢適應沒問題的。」但接下來的3個月,她不敢出門,「彷彿路上的人都用奇怪的眼光看我:『為什麼她的先生會死?』其實沒有,但我就覺得所有的眼光都刺向我」。幾個摯友知道張蓓蓓的情況,下班後帶著晚餐來陪她吃飯、聊天。漸漸地,她比較放鬆,可在聊天中說些遺憾。3年後,她有次對著一群人分享先生過世的心情,才發現自己從喪偶的傷痛中慢慢走出來了。她表示,女兒選擇在爸爸過世那天登記結婚,「這樣我就會永遠記住這個日子。」兒子則留下爸爸上衣穿著出門。這是兒女療傷的方式。高齡喪偶 半年內死亡率增4成米媽和張蓓蓓的狀況並不獨特,幾乎是每位喪偶者的必經之路,特別是高齡喪偶者,嚴重甚至喪失生存意志。日本眼科醫生平松類曾發表文章提到,在日本,高齡喪偶者在另一半走後的6個月內,死亡率上升40%。男性危險性又高於女性。他提醒,喪偶者1年內容易意志消沉,家人再怎麼忙碌也要問候,確認其狀況是否安好。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郭慧娟形容配偶離開,「幾乎是先摧毀,再活過來」,像是歌手陳淑樺的母親離世後,她就再也無法復出歌壇;國標女王劉真過世,也讓深愛他的辛龍困在傷痛之中。至親離世 先不要急著心理諮商郭慧娟不建議至親離世半年內,直接做心理諮商,一來諮商師很難短時間了解個人生命脈絡;二來費用高;此外,諮商最大功能,是引導受諮商者看見自己的內在問題,所以先給自己或家人一段時間,日後真的要做心理諮商,也比較容易找到問題癥結。她也提醒,至親過世後如何療癒傷痛涉及宗教觀與靈魂觀,沒有什麼反應是「應該」的,不要認為哭才是正常,這反而會讓「不哭」成為壓力。每人都有各自正向的生死觀,表達傷心不捨的方式不必然是哭。蠟燭親人老照片 「心靈做七」愛無限家人過世之後,會處於後事的忙亂中,很多人到喪禮結束,一切回歸平靜時才會真正感到悲傷。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郭慧娟建議可將做七、做百日等家人聚集的時間,做成「心靈做七」或是「百日追思」活動,處理悲傷的心情,增加彼此的支持。活動可分為3步驟。步驟1,透過照片思念準備好離世親人生活照,每人選1~3張「最有感覺」的照片,講述對親人的思念、自己這段期間的心情。分享適時給予擁抱或肢體安慰。步驟2,感謝親人可善用小道具營造溫馨感,例如點幾盞蠟燭、準備小蛋糕慶祝親人重生(民間習俗,亡者在七七49天後必會投胎,是個適合「慶生」的時間點)。步驟3,祝福親人在此階段,若結合「做七」,即可跟著師父誦經;若無儀式,家屬一起集氣祝福,祝福具有正向能量,只要出於誠心,親人都能感受到。這樣的追思活動不限做七和做百日時,家裡每年都會過的節日,像是生日、爸媽結婚紀念日等都可以,都有助走出悲傷。如果擔心活動會太刻意、氣氛尷尬,其實可以善用許多時機,例如找遺照時,或是做家庭相簿的機會,翻找老照片的同時,就回憶了往事。死亡是一瞬間的,但真正的告別卻需要很長的時間。這是生命裡艱難卻無可避免的功課,成為喪偶父母陪伴者的同時,也要好好照顧自己。。延伸閱讀/郭慧娟:引進死亡咖啡館聊生死 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23 科別.精神.身心
睡著不代表睡得好! 4個影響睡眠品質的因素你中了幾項
根據研究顯示,年長者需要的睡眠時間並沒有比年輕人短,只是因為夜間睡得不熟,所以白天看電視時或午後,就會容易睏需要補眠。因此,絕不能因為年長就認為不需要太多睡眠。年紀輕時沾床就睡,年長以後翻來覆去瞪著天花板,怎麼就是沒睡意呢?台灣有睡眠困擾者高達600萬人,你一點都不孤單!然而,若是選擇吃安眠藥,長期下來可能漸漸需要加重劑量,並且會造成依賴。其實,在選擇服用安眠藥之前,可以考慮一下其他方式幫助入睡呢?其實,飲食習慣及營養,與睡眠有密切的關聯性!以下是會影響睡眠品質的潛在因素與改善方式:1、淺眠易驚醒:年長者血管老化循環也較慢,會讓人不易入睡。建議睡前2-3小時可以泡熱水澡促進循環,在到睡前這段時間中讓身體慢慢降溫,這個過程會影響內分泌使人漸漸產生睏意。平時可以一週吃兩次深海魚(鮭魚、鮪魚、秋刀魚、鯖魚等),補充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保健心血管。冬天多吃熱食、食物中添加辛香料-薑、蒜也能改善末稍循環。另一方面,心臟病、關節炎疼痛等等慢性病,以及長期服用的慢性病藥物本身,都可能影響睡眠品質,應與醫生討論用藥,控制好病況。2、夜尿:一晚若要起床上廁所,確實會造成整晚睡不好。建議睡前兩小時就不要再喝水。還應避免喝酒,有些人習慣睡前喝點小酒來助眠,實際上不只容易造成夜間頻尿,也會讓睡眠變淺。有時男性的頻尿情況是由於年長後出現攝護腺肥大情形,壓迫到膀胱。男性不妨平時多吃些番茄,茄紅素有協助維護攝護腺的效果。而且,高血脂及肥胖是引起攝護腺肥大的危險因子,平時飲食應避免高油脂食物,多吃蔬菜水果,補充膳食纖維可控制血脂。另外,需注意是不是「真的頻尿」,如果是睡眠太淺導致反覆醒來,而去上廁所,則應依照上一點的說明,先改善淺眠的狀況。3、入睡困難: 情緒亢奮、生活壓力大或過度憂慮等都會影響睡眠品質。與維持情緒穩定的營養素包括:鈣、鎂、色胺酸、維生素B群等。因此,睡前兩小時可以喝大約200cc的堅果牛奶(富含鈣、鎂、維生素B群)或香蕉牛奶(富含色胺酸、維生素B群、鈣)。若是全素者,可將以豆漿取代牛奶。豆漿也還有豐富的色胺酸以及維生素B群含量。另外,睡前六小時應該避免喝咖啡或濃茶,咖啡因會使神經亢奮不易入睡。4、天亮前就醒來/睡眠時間短年長者退休之後,每天活動量通常不大,因此並沒有年輕人那麼疲倦,睡得也不會那麼久。適量的運動不只幫助入眠,也能增進整體新陳代謝身體健康,請務必每天做些輕度運動,例如散步、快走、打太極拳、跳舞班等。若是明明很疲倦但就是很早醒來,就要調整作息時間。本文經授權摘自《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 高齡營養研究中心》原文請點此
-
2020-05-20 該看哪科.婦產科
懷孕媽咪壓力大 準爸爸行動4原則助調適
懷孕不是只有媽咪一個人的事!準爸爸應主動給予孕媽咪關懷與支持,防疫期間除了定期接受產檢、避免群聚感染源及注重個人衛生外,更重要的是協助孕媽咪放鬆身心、保持好心情,一起成為守護寶寶的神隊友。孕媽咪產前若壓力大 易增早產風險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報告指出,孕婦產前壓力與胎兒低出生體重、早產及產後憂鬱有關,另美國國家科學會研究發現,壓力較大的孕婦,其自然流產的比例較高。美國醫學會期刊 (JAMA) 回顧文獻更進一步指出,相較於一般孕婦,罹患產前憂鬱症之孕婦,其胎兒早產風險增加39%,低出生體重風險則增加49%。孕媽咪自我生活調適 準爸爸主動支持不可少 為維持好心情,孕媽咪除了自我生活調適外,準爸爸也應主動給予關懷與支持,國民健康署提供下列原則給孕媽咪參考:■孕媽咪自我舒緩身心:依醫護人員評估及指導,適度做腿部及腰部運動以放鬆肌肉,並輔以腹部或胸部深呼吸來調節壓力;同時向家人或其他親友分享心情,舒緩情緒。■準爸爸以實際行動支持:1.陪伴:陪孕媽咪去醫院產檢、一同參加產前教育課程及產前運動。2.分擔:分擔家庭勞務,減輕孕媽咪的身體負擔。3.傾聽:用心傾聽,分享孕媽咪的快樂與憂慮。4.尋求協助:如發現孕媽咪有情緒低落的現象且長時間無法緩解,甚至加重時,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如有任何孕前、孕期及產後健康管理相關問題,歡迎撥打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國語諧音:抱緊您,抱緊您),將由專業人員主動致電回覆解答疑問,或民眾也可至「孕產婦關懷網站」查詢孕期照護資訊。 本文摘自國民健康署 原文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