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5 癌症.乳癌
搜尋
基金
共找到
2704
筆 文章
-
-
2019-11-2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大腸癌發現晚 轉移肝臟就麻煩了
話說有一病人戴假眼,有一天睡覺時將假眼放在茶杯裡,半夜口渴喝水,不小心將假眼喝了下去,第二天肛門痛又便血,以為痔瘡又發作了,跑去看痔科醫師做了直腸鏡檢查。想不到這位醫師拿起直腸鏡看了一眼,就昏了過去,眾人把他救醒問原由,他說:「平時我看痔瘡,今日痔瘡看我!」原來假眼球卡在肛門口,對他直視,把他嚇壞了。便血,一般人常想到是痔瘡出血,俗語說:「十人九痔」,表示痔瘡是現代人通病,因在辦公室久坐是一般上班族的習慣,爬行動物如貓狗之類,不像人類直立會受地心引力影響,因此不會有痔瘡之症。便便出血,一般人通常以為是痔瘡之故,事實上也是血便常見原因,但便血也可能為大腸直腸癌徵狀,大腸長腫瘤,腫瘤破皮出血,就可能有便血現象,也可能有出血但肉眼看不到,此時就要靠檢驗大便有無潛血反應,並檢驗大腸癌標記,癌胚胎抗原(CEA),必要時及早做大腸鏡檢查,正確診斷。大腸癌是最近幾年國人增加最多的癌症,早期發現及早切除,幾乎可痊癒,但如果發現得太晚,局部或肝臟轉移,就很麻煩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8期已出刊,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19-11-24 新聞.長期照護
找到「好醫師」看病不容易?專家建議可從兩方面著手
年紀漸長,今天看心臟,明天看腎臟,最近眼睛愈來愈濛霧,過兩天還得找眼科醫師瞧瞧……當逛醫院成了日常,父母常憂心,上哪去找醫術好又值得信任的醫師?子女又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協助呢?當健康出了問題,面對種種醫療抉擇時,不論是各科專家的不同意見、媒體報導的名醫專訪,還是親朋好友的熱心推薦,甚至網路上的說法,常讓有醫療需求的人不知如何決定。尤其老人家十之八九有多重慢性病,今天看心臟科、明天看腎臟科,療程長又複雜,子女到底該上哪去找「好」醫師,實在是一大難題。找醫師新趨勢 看網路星等評論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發組長辜煜偉表示,許多子女為長輩選擇醫師,約有三分之一透過親友或社區鄰居口耳相傳的方式,這較符合民眾生活習慣。除非嚴重到危及生命或需要手術,才會進一步搜尋或經由專業病友團體協助介紹。醫改會也發現,民眾利用google地圖下的星號評論尋找醫師的情況,愈來愈多,許多診所也會到評論下方留言,並和病人進一步溝通。兩大就醫挫折 重複用藥、耗時費力許多人都有辛苦且充滿挫折的就醫經驗,醫改會曾經於2013年針對全台22縣市隨機抽樣電訪,訪談陪同老人就醫的家屬1004名,發現家屬陪同長輩就醫過程經歷各種辛酸,最嚴重的五項分別是:重複用藥真藥命(68.4%)、耗時費力陪病難(58%)、老人吃藥常搞錯(38.9%)、多科看診困擾多(36.1%)、自費項目霧煞煞(31.9%)。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認為,與其說找到「好醫師」,不如說是找到「適切的醫療服務」。每趟就醫所花費的往返和等候時間不說,面對不同醫師又要重複陳述病情,且病人也不知道哪些應該交代,哪些不用講。例如因為腸胃疾病去掛了腸胃科,但很可能是心臟科的藥物引起,結果反而相互抑制,變成兩個病都看不好。門診時間有限 診斷多靠檢驗數據滕西華舉例,有些糖尿病患血糖控制不佳,醫師怪病人沒有遵照醫囑吃藥,事實上病人明明都乖乖吃藥,卻控制不好。這時醫師怪病人,病人也覺得病都看不好,但其實除了服藥,糖尿病控制重點在生活和飲食。她遇過某位醫師,總是花至少一小時回顧病人的生活習慣、飲食順序,進而協助病人調整。需要花時間才能知道不是處方藥物的問題,然而絕大部份的醫師並沒有這麼多看診時間,只能根據檢驗數據來加重劑量。找整合門診 或就近找「家醫群」診所因此,滕西華建議子女在為父母找醫師時,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尋找有試辦整合門診的醫院,二是尋找住家附近有試辦「健保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簡稱家醫群)的診所進行看診。整合門診透過科別、藥物整合,可以降低病人重複用藥和多科等候的時間;而透過家醫群,若是遇到複雜的疾病需要進一步處置時,可以進行轉介至更高層級的醫院,遠比病人和家屬自己去找到「對的醫師」和「對的醫院」來得簡單。但是,辜煜偉也坦言,目前家庭群的涵蓋率以及民眾認知度仍然不夠,提高涵蓋率才能解決可近性的問題。多重慢性病 重點在醫病合作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則認為,老人家多是以多重慢性病為主,不像急重病單方向的醫病關係,慢性病的醫病關係重點在於合作。因此找一個老人家願意聽、願意配合的醫師最重要。滕西華也認為找好的醫師,也要有好的病人,因此建議子女頭幾次就醫時可先陪同,觀察醫師看診是否有做好病情評估,長輩與醫師間是否投緣,有醫師「緣」,病人才有福。試試這樣找醫師1.尋找有試辦整合門診的醫院。2.詢問住家附近是否有試辦「健保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簡稱家醫群)的診所。3.長者頭幾次就醫,建議兒女陪同,觀察醫師與長輩是否投緣。4.醫病配合很重要,找一個老人家願意聽、願意配合的醫師。5大就醫心酸重複用藥真藥命(68.4%)耗時費力陪病難(58%)老人吃藥常搞錯(38.9%)多科看診困擾多(36.1%)自費項目霧煞煞(31.9%)資料來源╱醫改會2013年調查
-
2019-11-24 新聞.長期照護
名醫一定能很快找出病因?醫師坦言:「看病畢竟不是算命」
每個人心目中的「好醫師」定義可能不同,有人喜歡醫師俐落乾脆的診斷、有人喜歡醫師多傾聽、也有人覺得醫師親切,病就好了一半。也有些人崇尚「名醫」,認為病人多、有頭銜的醫師代表技術好,疾病也能得到更好的診療。但這些既定觀念真的正確嗎?當然要找主任級、名醫、權威?專家解析:十之八九的疾病不用找所謂「名醫」,且名醫可以分給每位病人的時間相對較短。名醫就是好醫師嗎?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認為,好醫師的定義非常主觀,依據每個人的認知有所不同。但的確有部分患者崇尚「名醫」,認為「當主任就是好」、「是教授就厲害」,主要是醫療體系本身就製造名醫,往往會為醫師掛上「XX權威」的封號。而民眾去追求名醫,無非是想要疾病快點好。滕西華認為,想要疾病快點好,「找到對的醫院、對的醫師、得到對的醫療」才是重點。她坦言,某些特殊疾病需要在一定的醫療層級才有相應的資源和醫師,但並非每一種疾病都是特殊疾病或是急重症。十之八九的疾病不用找所謂的「名醫」,且名醫可以分給每位病人的時間相對較短。名醫一定能很快找出我的疾病原因?專家解析:診查仍須循序漸進,且須參照患者病史才能做出判斷。滕西華以咳嗽為例,剛開始有此症狀時,醫師也不會馬上判斷是感冒的咳嗽、支氣管炎的咳嗽,還是肺癌的咳嗽。仍需要經過治療一段時間後,才會進一步懷疑有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看病畢竟不是算命」,就算是名醫,在某一個專科針對某一種特定疾病能夠快速判斷和治療,但仍需要參照病人過去病史並輔以其他成因,才能做出正確判斷。老醫師經驗豐富,一定優於年輕醫師?專家解析:老醫師的確對疾病可能有更高敏感度,但年輕醫師較熟悉新的藥物或手術運用。可從醫師是否關心「症狀以外的事」,來判斷醫師的經驗足夠與否。該選擇老醫師還是年輕醫師?陳亮恭表示,年輕醫師因為剛從醫學院畢業不久,對於不同科別新的藥物和手術會較為熟悉,在多科診治時能提出不同的想法,但也容易因為經驗不足,只是照著醫療指引行事。老醫師的經驗則不會拘泥於指引,且對其他疾病有更多敏感度,而及早轉介。滕西華表示,醫學是透過經驗累積的實證科學,因此選擇經驗老道的醫師是重要的。但是醫師是否經驗豐富,病人很難判定,只能從醫師是否關心「症狀以外的事情」,這或許是相對有經驗的醫師。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發組長辜煜偉認為,年輕人可能和年輕醫師溝通較無礙,因此子女較喜愛;老人家則可能認為老醫師和自己生命歷程相似,較有話聊。因此找到能做好病情評估,並可以信任的醫師最重要。看了多年的醫師退休了,後續醫療怎麼辦?專家解析:醫師多會幫忙轉介給其他可信任的醫師,無須過於擔心。長期信任、看診的醫師也會老,醫師退休後的醫療銜接該怎麼辦?滕西華表示,還在看病人的老醫師,病人相對也少。若是醫師即將退休,通常病人自己會換診所、醫師也會幫忙轉給信任的醫師,不需過於擔心。辜煜偉則認為,站在管理團隊的角度,中大型的醫院和大型的診所應該要預先找到可接手的醫師,診所的部分則必須透過社區醫療群的銜接,做一個整合的評估。待老醫師退休後,病人的照顧計畫仍能按照原來的方案執行。
共
9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