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國衛院
共找到
404
筆 文章
-
-
2020-04-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無症狀感染近5% 潛伏2周 腹瀉為轉重症指標
無症狀感染者一直是防疫專家眼中最可怕的噩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首度公布我國無症狀確診患者比率,截至四月一日為止,三百廿九名確診患者中,十五位為無症狀感染者,約占百分之五,無症狀期間長達二周之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無症狀感染者並非是「完全無症狀」,有些患者被感染後,在尚未出現症狀前就被篩檢陽性。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徐上富說,依照國外文獻指出,無症狀感染者分兩種層次,一為尚未出現症狀被確診,即潛伏期被確診,另一是感染到自癒都沒有症狀。徐上富表示,人體被感染後,約三到十四天才會出現症狀,這段期間被稱為潛伏期,不少感染者在潛伏期時被篩出;中國發表研究顯示,完全無症狀者約占整體一成,這也是新冠病毒在全球大流行的關鍵原因。在症狀表現方面,不少確診個案主訴嗅味覺喪失,指揮中心日前修訂通報採檢定義,將嗅味覺異常納入,值得注意的是,昨新增十例確診案例中,四例出現腹瀉、腹痛症狀,張上淳說,確診案例中少數主訴腹瀉,將視後續資料再決定是否納通報定義。其中案335(五十多歲本土案例)腹瀉症狀明確,是少見主訴腹瀉後確診的案例,張上淳說,過去確診案例中也有零星個案出現腹瀉症狀,但單純主訴腹瀉非常少,截至目前為止,僅有此例。徐上富表示,新冠病毒入侵人體主要的受體為ACE2,人體組織中以支氣管、肺部、腸胃道、大小腸的ACE2最多,依照中國及世界衛生組織的觀察報告指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主訴腹瀉症狀的比率,遠高於住在一般病房的確診者,且多數腹瀉症狀都是確診患者較後期症狀,目前臨床上已將腹瀉視為病情轉為重症的指標之一。另,國衛院昨宣布成功以SARS抗體研發出可以檢測新冠肺炎的快篩試劑,十到十五分鐘就能有結果,將進一步確認快篩試劑的專一性及靈敏度,下周啟動招商進行試量產。
-
2020-03-30 癌症.其他癌症
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雞尾酒化療 膽道癌與胰臟癌患者現生機
晚期胰臟癌因死亡率高,被稱為「癌王」;膽道癌雖然少見,也因早期難發現且惡化迅速,殺傷力強。這兩種惡癌可被擊敗嗎?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利用全身性雞尾酒化療,有效縮小胰臟癌和膽道癌腫瘤,提高病人存活率,呼籲病患勇敢接受化療,就有機會打敗「癌王」。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表示,胰臟癌沒有好的篩檢工具,早期也無明顯症狀,症狀出現時,醫師和病人警覺性低,鑑別診斷就慢一步,以致確診多晚期,五年存活率低於百分之十。治療上,因晚期病人多,不適用局部治療的外科手術或放療,仍以毒殺性化療為依歸,不少癌友聞化療而色變,憂心各種副作用。陳立宗強調,胰臟癌目前有幾組不錯的全身化療藥物處方,臨床證實,能讓腫瘤縮小率達四成,穩定率達三成,中位數存活期達十二個月。他的病人利用這樣的方式治療,縮小病灶後再切除,預後至今不錯。國衛院癌研所主治醫師暨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姜乃榕說,治療膽道癌,過去僅三到四成患者能開刀治療。為了找到更好的治療策略,國衛院癌研所利用現有化療藥物排列組合,開發出雞尾酒化療,發現能有效縮小膽道腫瘤,增加接受手術的機會。國衛院目前也有合併標靶或免疫治療的臨床試驗進行中,姜乃榕鼓勵癌友,應積極嘗試臨床試驗、接受新的治療方法,就有機會看見一線生機。■防疫待在家 抗癌新知線上看
-
2020-03-30 癌症.抗癌新知
2020F/精準醫療抗癌 大數據添助力 國衛院打造癌症基因資料庫
國內每年新增十一萬名癌症患者,一年七十多萬名癌友接受治療,癌症藥物及手術費用昂貴,健保支出相當驚人,一○八年每六元健保費,就有一元用於癌症。透過大數據來落實精準醫療,幫癌友找到最適合治療方法,成為關鍵議題。國衛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健保署、台大公衛學院及血液病學會於三月廿八日共同舉辦「二○二○精準防癌高峰論壇」,十八名學者專家及病友代表齊聚。•防癌論壇 七大網路平台直播國衛院長梁賡義表示,國家級癌症基因資料庫作業已開展,我癌症治療與預防水準即將與歐美並駕齊驅。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表示,實體論壇改為七大網路平台直播,讓民眾線上觀看,防疫期間也不影響吸收重要的癌症知識。梁賡義以「建構精準健康照護體系」為題,說明在產官學研攜手合作下,國衛院啟動「國家級精準健康照護體系先導計畫」,經衛福部長陳時中籌畫及支持,國衛院尋求國際藥廠及多家本土生技公司合作,預計五年內,與七大醫學中心合作蒐集一萬名特別癌友基因資料。梁賡義表示,在先導計畫中,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扮演關鍵角色,在眾多生技業者合作下,已收集卅一家人體生物資料庫,內含四十六萬名病友、四百五十萬件基因檢體。另結合健保、社福、醫學影像、電子病歷等資料,打造前所未有的國人健康大數據資料庫,提供「真實世界證據(RWE)」,加速癌症新藥通過及給付,嘉惠數十萬名癌友。•健保治癌 前年花掉289億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台灣罹癌總人數及新確診人數逐年增加,治療費用愈來愈高,一○八年共有七十五萬七千多名癌友接受治療,健保支出一千一百零八億元,等於每六元健保預算就有一元用在癌友身上,抗癌藥費二八九億元,其中標靶藥物一百七十一億元,占比最高。李伯璋表示,大數據跨進癌症醫療領域,精準分析國內各大醫院癌症治療數據,舉例來說,台大、林口長庚在乳癌治療上成果優異,進一步分析,療程中用了哪些藥物、癌友存活期延長的原因,就能提升國內治療品質。李伯璋說,精準醫療有其必要性,新藥費用昂貴,健保署必須積極開源節流,現透過雲端影像,癌友至另一醫院尋求第二意見,不必再重新檢查,節省影像檢查費用,也減少輻射風險。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進一步指出,擁有大數據,更能掌握乳癌危險因子,研究發現,如長期暴露於DDT環境汙染,乳癌風險增加四倍,影像檢查發現這類患者乳房鈣化嚴重,大都集中於乳管組織,以致存活率較差。在治療上,陳秀熙指出,透過大數據可做到精準醫療,選擇適當的治療工具,預測最佳治療方式,例如手術時切多少乳房組織,術後是否化療;也建構簡易乳癌風險預測系統,民眾只要輸入資料,就可以預測日後乳癌風險。•全方位癌症基因檢測 效率高目前健保僅給付傳統基因檢測,過程耗時,常延誤治療時機,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指出,歐美、日韓等國家陸續給付全方位癌症基因檢測,只需一次篩檢,就能取得很多資料,作為日後癌症治療研究基礎,希望我健保也能逐步納入給付。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研究員、奇美病理中心部長李健逢表示,同時檢測數百個基因遺傳性癌症基因,約數百萬個定序反應,速度比傳統定序快數十萬倍。一開始單一基因檢測,最近進展至次世代定序腫瘤基因圖譜,不僅擬定抗癌策略,選擇藥物,還能評估自己及家族罹癌風險。
-
2020-03-29 癌症.抗癌新知
年輕癌友勇敢闖 打造病友社企團體讓大家看見
才26歲就得到癌症,妳該如何活呢?「我們都有病」粉絲團共同創辦人謝采倪指出,自己也曾經想要賺大錢當個有名設計師,但沒想到年紀輕輕就得到淋巴癌第三期,曾經躺在床上覺得自己是廢物,擔心回不到工作崗位,後來她與幾名年輕癌友成立粉絲團,希望成為自給自足的社會企業。謝采倪今天在聯合報與國衛院、健保署、台大公衛學院及血液病學會共同舉辦的「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中,替年輕癌友發聲,在論壇中帶給聽眾不一樣思考角度。謝采倪指出,現在的病友團體以資深癌友為主,但年輕病人遇到的問題不同,她發現年輕癌友遇到三個問題,一是癌症雖可治療,但心裡恐慌焦慮不斷;二是病友間的世代價值觀有落差,三是工作權被剝奪,即使在病情穩定後回到工作崗位,也常因體力不佳被迫放棄。年輕癌友面對漫長的治療路,加上不甘心的心情,謝采倪完全懂,她與幾名年癌友創立了「我們都有病」粉絲團,就是希望為年輕病友打造舞台,並媒合病友工作。謝采倪說,我們希望成為病友的媒體網站,之前曾經訪問了六十位癌友,並吸引了出版社將這些癌友故事出版,也讓病友成為KOL、專欄作家,為年輕病友帶來收入,希望未來成為病友圈中最大的求職平台,另外,也將進行病友研究計畫,推出衛教電子書,內容圖像化,降低閱讀的門檻。
-
2020-03-28 癌症.癌友加油站
超級好朋友兼癌友 前衛生署長葉金川、楊志良告訴你善終好方法
眾所皆知,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與葉金川是超級好朋友,不只兩人都是公衛學者,也當過同樣的官職,還是癌症病友,今天兩人在聯合報與國衛院舉辦的「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中分享當癌友的心得。兩人共同認為,一生中不死在癌症上也會死在別的疾病,而癌症就是一般疾病並不用在意,還比高血壓好處理。比葉金川大四歲的楊志良,一上舞台就跟老友用手肘打招呼,他們說,沒辦法新冠肺炎疫情嚴峻,這樣打招呼最安全。楊志良開玩笑地說,一個人遲早要得一個病,都不得也很奇怪,若一生中要得到一個癌症,那我寧願是攝護腺癌,它的預後是最好的,我至今都沒有任何感覺,也不覺得自己是癌症病人。談及當初罹癌,楊志良說是在亞洲大學教學時體檢發現,經過兩次的檢查後確認是前列腺癌,我第一時間就跟老婆、媽媽及女兒告知病情,「我叫她們上google查下,就知道這個癌症沒什麼……還是她們不愛我,怎麼一點都不緊張。」楊志良哈哈大笑。而先後罹患淋巴癌及基底細胞瘤的葉金川,看似比較「不幸」,被兩種癌症纏身,實際上。葉金川認為,「男人終其一生有五成的機會得到癌症,女人是四成,只要活得夠久都有機會,因此,對待癌症就當一般疾病看待就行。」反而自自己得到癌症後,開始想像未來癌後的生活。葉金川認真的想,「每個人對生命要有個臨界點,若年紀太大的癌友要花太多時間、金錢去跟癌症搏鬥,那還不如去跟世界搏鬥,但年輕人得到癌症,因生命還很長,當然是要跟病情全力一搏。」葉金川一直認為自己65歲得到癌症是太早了點,因此,他積極治療,先花100元解決基底細胞瘤(皮膚癌的一種),也開始認真的過生活,登山爬百岳、嘗試高空彈性等挑戰性的運動。看著老友積極對抗癌症,楊志良笑笑地說,「一個人能活多久的預測因子是什麼?其實,是可以自己決定的,像老葉(葉金川)就想活很久,就積極治療癌症,又去爬山又看美女,才能更快樂活得更好。」兩人對於目前醫療教育的推廣也有些建言,葉金川認為,很多癌友都發現太晚了,有時候早期發現後就是先去求神拜拜,等回到醫療體系就醫時都太晚,癌症預防宣傳應該要像防疫宣傳清楚又明白,常常都看能得到,讓大家知道癌症也提早預防,先戒菸酒檳榔,檢驗B、C肝檢測,加上國健署的四癌篩檢及多運動,就可以解決六到七成的癌症。楊志良也有相同地感慨,國家有給付的癌症篩檢為何不做,自己的哥哥就是如此,拖到最後才發現是大腸癌末期,後來我們就選擇緩和安寧醫療,讓哥哥可以好好的跟親友告別,醫療的目標是讓人「好死」,並不是只活得久,而緩和安寧條例及病主法,都是讓人在積極治療得不到好結果時,可以讓人善終的好方法。
-
2020-03-28 癌症.抗癌新知
五年蒐集萬名癌友基因 國衛院建構癌症基因資料庫
癌症嚴重威脅國人健康,AI大數據跨入醫學領域,精準醫療成為顯學,精準用藥,提高治療成效。國衛院院長梁賡義上午出席「2020精準防癌高峰數位論壇」,以「建構精準健康照護體系」為主題,發表專題,在產官學研等合作下,未來台灣在癌症照護治療與預防水準上,將不遜於歐美等先進國家。梁賡義指出,國衛院啟動「國家級精準健康照護體系先導計畫」,第一階段目標就是癌症預防與治療,與七大醫學中心及生技業者合作,預計五年內蒐集1萬名癌友基因,建構數據資料庫。梁賡義進一步說,在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規畫及支持下,「國家級精準健康照護體系先導計畫」終於成形,國衛院尋求羅氏、阿斯特捷利康、默克、諾華等國際藥廠,以及本土生技公司或藥廠合作,預計五年時間內,由七大醫學中心蒐集1萬名特別癌症病患的基因資料。梁賡義表示,在這項先導計畫中,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扮演著關鍵角色,透過產學醫研等合作,現已收集31家人體生物資料庫,包括46萬病友、450萬件基因檢體。另結合健保、社福、醫學影像、電子病歷等珍貴資料,打造前所未有的國人健康大數據資料庫,提供「真實世界證據(RWE)」,加速癌症新藥通過及給付速度,嘉惠廣大癌友。梁賡義強調,世界各國陸續啟動國家級全基因體定序計畫,並與國際藥廠合作,例如,國衛院日前與羅氏藥廠攜手建置全方位癌症基因資料庫,將「真實世界證據」實際應用在臨床治療。至於,「國家級精準健康照護體系先導計畫」將蒐集哪些癌別的基因?梁賡義說,將以具本土特色癌症為主,例如,肺癌、胰臟癌、口腔癌、乳癌等。要優先研發哪些抗癌藥物,則仍能討論中。在擁有大型資料庫後,即可用本土「真實世界數據」,也就是利用醫療大數據得到比臨床試驗設計更貼近真實情況的數據,只要做臨床研究追蹤,當證實對國人癌症治療有效,還能針對不同基因突變對症下藥,有助加速藥物通過核准。除了癌症治療外,「國家級精準健康照護體系先導計畫」也將運用在兒童虐待、青少年毒癮、規畫長照人力、提升藥效評估效率、醫療給付機制等重要領域。●防疫待在家、抗癌新知線上看:https://topic.udn.com/event/health_2020cancer
-
2020-03-28 癌症.其他癌症
想打敗「癌王」胰臟癌 全身化療證實有效延長生命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令人聞之色變,主因是不少人確診時已是晚期,死亡率近九成。但「癌王」真的無法被擊敗嗎?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表示,全身化療是晚期胰臟癌最主要的治療方式,腫瘤縮小後再切除,臨床已證實可有效延長中位數生存期達12個月,呼籲病患勇敢接受化療,就有機會打敗「癌王」。聯合報與國衛院、中央健保署、台大公衛學院及血液病學會共同舉辦「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陳立宗以「冰與火:不死的癌王?」為題演講。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論壇全程以多平台數位直播方式進行,陳立宗也戴起口罩配合防疫。陳立宗表示,胰臟癌被稱為癌王,最主要原因是無好的篩檢工具,長在腹腔也無明顯症狀,以致當病人腹痛時,醫師和病人的警覺性較低,慢一步進行鑑別診斷。然而,胰臟癌一旦發生就惡化很快,進入晚期後預後也很差。依2014年癌症登記數字,胰臟癌新診斷病例為2108人,死亡病例為1890人,死亡率達89.6%,等同10個病人就有1人會在一年內死亡,五年存活率更是低於10%。陳立宗將這「癌王」比喻為美國電視劇《冰與火之歌》裡面的「夜王」。美劇中的夜王遠匿北方雪地,還率領殭屍兵團,不只是水火不侵,還不留活口,但夜王在劇中最後還是被人類打敗。「夜王可被打敗,癌王一樣也有不錯的治療選擇。」陳立宗說,胰臟癌治療選擇包括有外科手術、放射治療、與藥物治療。手術和放療是局部治療為主,因晚期病人多,最主要仍是依靠毒殺性的化學治療。胰臟癌目前有幾組不錯的全身化療藥物處方,包括抗癌妥(Irinotecan)、益樂鉑(Oxaliplatin)、5-氟尿嘧啶(5-Fu)的三種藥物組合,或是用健擇(Gemcitabine)和Nab-紫杉醇(Nab-Paclitaxel)的兩種藥物組合。臨床實驗證實,全身化療能讓腫瘤縮小率達四成,穩定率達三成,中位數存活期達到12個月。陳立宗也以他收治的4名病人為例,均先全身化療結束,再將縮小之病灶進行外科手術切除,而病理科檢查結果,均是沒看到惡性腫瘤。「可見,外界認為的癌王,一樣可以有好的治療。」只是,部分化療藥物需自費,無健保給付,而且癌友聞化療而色變,害怕化療副作用。陳立宗強調,目前胰臟癌的化療藥物特性,其副作用已有相當程度的降低,即便出現副作用,現在也有不錯的藥物去減緩或預防,呼籲病患勇敢接受治療,才有機會打敗癌王。●防疫待在家、抗癌新知線上看
-
2020-03-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新冠肺炎快篩試劑 有望3個月內量產
中研院開發出可15分鐘驗出結果的新冠肺炎快篩試劑,但尚未量產,副總統陳建仁說,快篩工具3個月內有望量產,抗病毒藥物目前在臨床實驗階段,估計最快半年內可問世。中央研究院日前公布新冠肺炎快篩試劑研發成果,國家衛生研究院預估4月下旬也有試測雛型,都是從鼻腔咽喉採驗15至20分鐘便知結果,但量產上市的時間還無法確認。陳建仁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如果新冠肺炎未來沒辦法消失,慢慢流感化,病毒將會持續存在,快篩工具、抗病毒藥物跟疫苗就很重要。總統蔡英文指示他和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政務委員吳政忠組成團隊,整合經濟部、中研院、國衛院等相關研究團隊,協助加速研發。他說,非常感謝中研院和國衛院不斷進行相關研發,沒有向政府多要一毛錢,以現有預算推動快篩、抗病毒藥物跟疫苗研發;目前最需要整合的部分,就是當研發有好的成果,像是中研院研發出的快篩工具,需要由政府平台協助快速商業化量產。陳建仁指出,商業化有兩個重要步驟,第一是衛福部食藥署要給許可證,第二是由廠商大量生產,除了與國內廠商結合之外,也需要與國外廠商結合,因為快篩試劑和疫苗未來可能需要臨床實驗,但台灣病例不多,較無法驗證快篩工具,需要更多國際合作。他說,台美已簽訂合作協議,內容包括診斷試劑、抗病毒藥物、疫苗、防疫科技、學者交流等;除了美國,歐盟也對中研院的快篩工具很感興趣,駐台官員也有跟中研院接觸。期程方面,陳建仁說,快篩工具在3個月內有量產的可能性。雖然台灣已可快速診斷,但希望能超前部署,萬一武漢肺炎進入社區傳播階段,在醫師開業的診所端就需要快篩工具。臨床藥物上,陳建仁表示,他期待的抗病毒藥物,是快篩結果出來後,就可以馬上使用的藥,像是流感快篩出爐後,醫師就會開出克流感藥物;目前武漢肺炎抗病毒藥物進入臨床實驗階段,他個人估計半年內可以問世。至於疫苗,陳建仁指出,現在還在動物實驗階段,可能要一年或一年半才會完成。
-
2020-03-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醫師爆離職潮 前疾管局長:專業不受重視超辛酸
世界各國全面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威脅,台灣是無庸置疑的「防疫優等生」,然而亮眼成績和民眾高滿意度的背後,第一線醫事人員和防疫醫師所面臨的困境,卻始終不被重視。就在台灣確診案例正式達到三位數的隔天,全面管制邊境以致檢疫需求暴增的第一天,為數不多的防疫醫師正在黯然離職。這當中的艱辛,一手打造防疫醫師制度的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有非常貼近事實的觀察。蘇益仁表示,自己在SARS後赴美學習,回國後親自打造目前疾管署「防疫醫師」,是因為SARS當時發現,中央決策圈沒有臨床醫師,導致許多政策到了醫院,受到反彈和質疑。防疫醫師的角色非常特別,不但能夠做醫師專業工作,也知道如何做疫情調查、釐清傳播鍊、決定要採哪些檢體。雖然蘇益仁從如同「防疫戰艦」般強大的美國疾控中心,學回了防疫醫師制度,在台灣實施十幾年至今,這套制度運作卻始終沒有真正到位。蘇益仁說,沒有防疫醫師的時候,防疫中樞很依賴外部專家,有了防疫醫師制度之後,決策機制還是沒有改變,且過去爭取到30個防疫醫師名額,目前並未編充足,只有20幾人。蘇益仁說,防疫醫師主要在指揮總部,各區指揮中心也有一到兩個,但他們的專業並沒有受到尊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會議組成是以外部學者專家為主,但「學者意見不見得專業」,防疫醫師等非常辛苦的第一線工作人員,只能坐在後面當第二線,去執行這些專家意見。蘇益仁說,以美國疾控中心為例,內部人才很多,外部學者是等到疾控中心整體做出方案,到美國國衛院召集討論的時候,才開始對整個計畫提起意見並做修正,這很有效率,也能讓國家防疫中樞的專業越來越強健。蘇益仁建議,指揮中心的疫情會議組成要轉型,應以各區指揮官及各區防疫醫師為主,學者專家為輔。防疫醫師醫師的圈子很小,在「指揮一體」的精神下,防疫醫師對外發言都很小心,擔心落人話柄會被清算。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高壓下,多位防疫醫師心灰意冷,萌生辭意。蘇益仁表示,自己早在兩三周以前,就曾經從指揮中心高層聽聞到防疫醫師有一些怨言,他後來稍微幫忙以非正式管道反應,今天已經是是近期第三次聽說防疫醫師專業不被尊重。耐人尋味的是,就蘇益仁聽說這些事情的同時期,網路上也出現疑似帶風向的文章,攻擊防疫醫師,說他們想鬥倒「時鐘」。對此,蘇益仁感嘆,疫情爆發這兩三個月以來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不管社會大眾和媒體,都只看到一個陳時中,其實後端的防疫醫師和整個防疫醫療體系的第一線人員,才是關鍵,他們的專業、人力、物力,都需要更多被重視和支持。
-
2020-03-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司徒惠康:疫苗研發還沒那麼快
面對新冠肺炎這一役,世人期盼藥物及疫苗盡早問世,國衛院副院長司徒惠康指出,疫苗發展需要時間,「還沒那麼快」;藥物方面,「瑞德西韋(Remdesivir)」因美國首例個案使用後見效,被視為希望之藥,國衛院已與中研院完成「瑞德西韋」公克級 合成,已可實戰演練,希望「備而不用」。司徒惠康解釋,二○○五年新流感疫情爆發時,抗病毒藥「克流感(Tamiflu)」被認為是唯一有效藥物,當時生產藥廠羅氏將我國順序排在後面,當時國衛院接獲任務,在短短十八天內合成「克流感」,展現實力,作為和藥廠談判時的籌碼,盼可優先取得藥物。「這次狀況略為不同」司徒惠康說,「瑞德西韋」尚未經過臨床實證,且生產藥廠吉立亞的態度不似羅氏強硬,目前台灣採取策略為加入第三期臨床試驗,以利往後取得藥物。至於國衛院成功合成這項藥物,從「毫克級」一路推到「公克級」,主要是實戰演練,希望「備而不用」。除了「瑞德西韋」,國衛院也從藥物研發、老藥新用、SARS時開發的藥物等三方面進行測試,目前已從疾管署獲得新冠肺炎病毒株,已挑選出兩百多種目標藥物。司徒惠康表示,若要測試藥物在細胞裡與新冠肺炎病毒的「互動」,必須在P3生物安全等級實驗室進行。為讓測試更有效率,先挑選出相似的動物冠狀病毒,因其會感染人類,可先在生物安全等級較低的實驗室篩選藥物,再到P3實驗室中與新冠肺炎病毒做進一步測試。爆發新流感疫情時,台灣曾大量投入經費,將抗病毒藥物視為預防工具,對此,司徒惠康表示,當初抗病毒藥物已上市,通過嚴謹安全性測試,但現在針對新冠肺炎還沒有相對安全且有效的藥物,僅能先作為重症病患的治療。對於眾所矚目的疫苗,司徒惠康坦言,「還沒那麼快」。國衛院從農曆年前就全力投入合成胜肽和DNA疫苗開發,並完成免疫小鼠實驗。但需觀察小鼠產生的抗體,與新冠肺炎病毒驗證是否有抗原性,約需兩個月。若一切順利,還要進行動物測試、毒理實驗及進階動物實驗,至少需四個月之後,才能進入第一階段臨床測試。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日前投書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提及疫苗開發趕不上病毒傳播速度,呼籲「在發現新型傳染病的幾個月內,就能夠安全且快速地核准、生產數十億劑量疫苗及藥物的平台」。對此,司徒惠康表示,疫苗篩選必須看是否產生免疫抗體,光是前期,就需三、四個月,建議政府建立「模擬藥證」平台,當一個疫苗產生並取得藥證後,只要將其載體、生產條件、佐劑等參數定好,未來製作類似疫苗,便可依此平台參數製造,省略重複臨床前測試的時間。
-
2020-03-11 癌症.抗癌新知
新冠疫情增怕就醫 五撇步讓癌友安心就診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尚未趨緩,台灣包含今日新增的2名個案,也累積至47名個案,更出現家庭群聚與院內感染,各醫院除入院措施更趨嚴格外,也使部分癌友因為擔心受感染而不敢就醫。國民健康署表示,罹癌並不可怕,延誤診療才是疾病的真正殺手,癌友切勿因怕感染疑慮而不到醫院就醫或回診;國健署提出「安心就診五撇步」,包含選認證醫院、出入戴口罩、落實勤洗手、緊急要就醫、停留要縮短,並提供60家通過癌症診療品質認證的醫院,讓癌友安心就醫。在選認證醫院方面,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為提供癌友高品質癌症診治服務、及就醫選擇參考,國健署於2005年委託國家衛生研究院,辦理認證研究計畫,並自2008年實施癌症診療品質認證至今。藉由國衛院專家群實地走訪醫院,對院內醫療品質、癌症設備、人員專業知識等,做嚴格把關機制,來提升國內癌症預防及診治服務的品質,讓癌友不會在抗癌的路上迷失方向。林莉茹說,台灣今年共有60家醫院通過癌症診療品質認證 ,藉由認證醫院及醫護團隊共同努力,我國癌症病人五年存活率,從2004至2008年認證前的50%,提升2012至2016的57%,這些醫院的癌症治療品質,值得民眾信賴。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所長劉滄梧表示,該認證計畫並不限醫學中心,參與醫院資格為每年新診斷癌症人數超過500人以上的醫院,其基準面向包含醫院本身投入癌症品質提升、癌症登記情形、對病患建立治療計畫書、建立臨床診療指引、成立多專科醫師團隊及整合式照護門診,並依據實證醫學決定患者的診療方式,使治療策略更完整,提升癌友存活率與生活品質。出入戴口罩部分,林莉茹說,有特殊醫療需要的病患,自2月11日起進行化療或放療的癌友,可於每日就醫治療時,向醫院指定部門登記取得一片醫用口罩,並依正確戴口罩四步驟配戴;落實勤洗手,則是呼籲癌友進出醫院需全程戴口罩,更要正確勤洗手、避免觸摸眼鼻口,落實良好衛生習慣。緊急要就醫,則是當癌友出現發燒、呼吸困難、腹痛等症狀時,可能是腫瘤或治療導致的緊急狀況,應遵照醫療人員指示立即就醫。停留要縮短,則是癌友就診後,請據醫院指示儘快完成檢查、治療或取藥,立即離開醫院,避免過多的人群接觸,減少自身和他人暴露感染的風險。國健署表示,最新認證醫院名單已公布於國民健康署網站,歡迎民眾參考。
-
2020-03-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釀院內感染 蘇益仁憂成疫情爆發源頭
新冠肺炎延燒,指揮中心今天證實出現首起院內群聚感染。抗SARS專家蘇益仁表示,院內感染往往是疫情爆發的重要源頭,務必採最高規格防疫,也建議進入人群密集的場所應戴口罩。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為防堵疫情擴散,指揮中心已關閉個案所住病房進行消毒、採檢90多點、急診空間均為陰性,並隔離所有接觸者,目前還在可控制範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出現國內首起院內群聚感染,日前確診的第34案曾接觸過的3名護理人員、1名清潔人員都染病,已對所有接觸者隔離採檢,並淨空相關場所進行消毒。抗SARS專家、國衛院名譽研究員蘇益仁表示,院內感染往往是疫情爆發的重要源頭,像韓國、中國武漢市的疫情都是從院內感染開始,院內感染的出現代表可能已經有病毒量較高的超級傳播者出現,務必高規格處理,但院內感染消息一出,也擔心有人因害怕跑出醫院,另一方面也擔心醫院出入人員複雜,相關接觸者難以掌握。蘇益仁說,國內39例當中有3例曾住院,許多醫護人員遭到隔離,沒有造成院內感染是台灣的幸運,直到第34案才爆發院內感染。他指出,綜觀這4例曾住院的確診個案,共同特色就是一開始因為慢性病等疾病而未確診,也反映台灣應該有很多醫院都遇到過相同的情形,尤其輕症、有慢性病的患者本身就容易發燒和咳嗽,防疫上非常困難,社區傳播防線不可能守住,務必儘速將防疫作為改為「減災」,以利醫護人員提早做好準備。蘇益仁說,這次院內感染的感染者有護理人員、清潔人員,範圍更遍及急診、病房,代表傳染範圍相當廣,不是好現象,但目前各大醫院仍開放親屬、看護到醫院探病或陪病,恐增加感染風險。他建議,台灣社區中已經出現無症狀感染者,呼籲只要進入有人群的地方就要戴口罩、平時多洗手,沒事別到醫院,才是自保之道。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疫專家會議/司徒惠康:國衛院多管齊下研發藥及疫苗
對抗新冠肺炎,許多人將期盼放在藥物及疫苗研發,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司徒惠康坦言,雖然全球都想盡快找出疫苗和藥物,但考量疫苗用於人體,必須注意生物安全性,所以研發勢必需要較多的時間;但藥物部分,甚至過去抗煞及治療流感等基礎,國衛院已篩選出二百多種藥物,即將著手動物實驗。 聯合報舉行「抗疫世紀挑戰─從SARS到新冠肺炎」專家會議,司徒惠康以「治療藥物與疫苗進展」,說明國衛院最新研發現況。他指出,國衛院已經多管齊下,希望可以迅速可抑制新冠肺炎之藥物,除了篩選出二百多種藥物即將著手動物實驗,也積極投入美國吉立亞藥廠(Gilead Science)「瑞德西韋(Remdesivir)」的合成,預先演練合成步驟,以防範疫情爆發時之國家所需。司徒惠康指出,新冠肺炎與SARS都屬於冠狀病毒,國內歷經SARS的衝擊後,已經建置相關可能藥物,現在正從抗SARS的藥物,挑選出二百多種目標藥物,並使用疾管署已經成功分離的新冠肺炎病毒株,進行貓與豬的動物實驗。此外,運用人工智慧藥物分析與藥效預測系統,針對美國FDA核可用藥物共2684個,與天然物93514筆進行篩選,搜尋可能抑制新冠肺炎的藥物。由於抗伊波拉病毒的藥物瑞德西偉似乎具有治療新冠肺炎的潛力,美國與中國已經針對該藥分別進行實驗。在此同時,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的藥物加值創新研發中心也預先演練瑞德西偉的合成步驟,透過五個合成步驟,目標是當大規模疫情發生時,國內可以自產公克級的瑞德西偉。在疫苗部分,國衛院目前正全力投入合成胜肽疫苗開發,順利即可在兩個月得到結果,往臨床試驗前進。同步也推動重組病毒疫苗、DNA疫苗及次單位疫苗開發,預計這些平台技術可以在三至五個月取得動物實驗結果並驗證其效果,由其中選定最佳的疫苗進行產程開發,順利情況下可於半年內進入臨床前試驗及臨床人體試驗。同時,國衛院也已經跟國內疫苗廠商密集開會與討論,協助疫苗之開發。過去為了預防SARS,國衛院存有廿多株的單株抗體,如今新冠肺炎與SARS非常相近,過去為SARS生產的單株抗體是一種治療性抗體,未來針對新冠肺炎的診斷與治療上,也可發展新產品。
共
1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