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咳嗽
共找到
2260
筆 文章
-
-
2022-05-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科醫盼升「三級警戒」防海嘯 林奏延:兒童醫療不要用大人思維
許多家長憂心孩童確診發燒,急忙衝急診,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昌騰指出,發燒是小朋友抵抗疾病侵犯的免疫力表現,若溫度過高到41或42度,可能導致調節中樞失衡,不利生理發展,家長除了讓孩子降溫、身體較舒緩,更重要是「找出發燒原因」,無需專注在降溫到正常溫度。臺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表示,許多家長關注孩子確診發燒的問題,呼籲家長不用恐慌,人體體溫中樞會調節,正常在37度上下,當生病時,體溫中樞會被誤判,因此身體產生很多熱量、溫度上升,若溫度超過40度,就要擔心病毒感染是否傷害腦部中樞,導致設定異常溫度,極可能是腦炎警訊。彭純芝說,孩童新冠確診不一定只有發燒,更要注意是否嚴重合併其他問題,像是否併發肺炎引起呼吸衰竭、或腦炎等,建議家長可用正確觀念面對體溫,適當使用退燒藥水或塞劑。彭純芝說,孩子確診可能引發哮吼,包括咳嗽、聲音較粗,但沒有呼吸困難的話,不用到送急診程度,家長在家裡讓孩子保持舒服即可,若孩子過於哭鬧,喉部容易緊縮導致惡化。此外孩童確診抽搐、熱性經孿等狀況出現,吳昌騰表示,熱性經孿好發於6個月到5歲孩童,發作時間少於15分鐘,會全身抽搐,可能上一秒在玩,下一秒突然抽筋,在小兒科是常見疾病,發作時會四肢抖動、眼睛上吊、嘴唇發紺等,不過24小時內只會發生一次,若發生2次以上需注意,而18歲以下孩童也可能抽搐,都要特別注意。林奏延:不只要救活 還要沒後遺症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表示,兒童醫療不能照大人思維,應及早找出治療時間點,此外兒童治療並不只要把他救活,而是要「沒有後遺症」的治療。也認為兒童確診應提前在急診給予藥物治療,避免因為急診雍塞錯過搶救時機。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近期兒童重症增加很多,很多兒科醫師憂心忡忡,紛紛表示希望學會向指揮中心建議恢復三級警戒,而非二級,但國家有政策考量,他認為,1、2歲孩子不會自己跑到外面感染新冠,大多是大人帶回來的病毒,建議家中有1、2歲孩童,可自己在家升三級,像是戴口罩,不要把病毒傳給小孩。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衛福部緊急醫療應變中心(EOC)可協助各醫院取得加護病床資訊,協助轉診;目前也開放5至11歲孩童施打疫苗,若已經染疫的孩子,建議感染後間隔3個月施打疫苗。針對疑似腦炎確診兒童,目前指引中已列入藥物治療皆有公費給付,不會有健保給付問題,也提醒臨床醫師,若發現退燒藥水或塞劑缺貨,可上食藥署平台通報,可即時進行了解介入處理。
-
2022-05-2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將疫比疫防新世紀病,快篩也要腹超!
老闆:「你怎麼每天中午才來上班?」員工:「我的醫師朋友告訴我疫情嚴峻,早晚會出事!」老闆:「沒人告訴你每天中午才來上班,早晚真的會出事?」疫情真的嚴峻,每天國內都有幾萬人染疫,而致命者每天也有數十名,不緊張也難!這種緊張擔心的日子已經兩年多了,變成全世界的世紀大病,比中古世紀歐洲流行的鼠疫,其致病率及傳染力有過之而無不及。就目前粗估計,國人平均每十人中就約有二、三人甚至更多人中獎,雖然大都症狀輕微,但嚴重者甚至往生者有逐漸增多的趨勢。這種情形,讓人想起民國73年以前沒有B肝疫苗的年代,也就是目前40歲以上的「舊台灣人」,那時B肝疫苗還沒問世,許多新生兒在母體內或出生時就由母親垂直感染得到B型肝炎,也就是目前40歲以上成年人,平均每六人就有一人為B肝帶原者,這些人出生時得到B肝病毒,也是大都沒有症狀,等到青春期免疫系統成熟,免疫細胞開始對肝細胞發動攻擊,肝指數升高,肝炎發作,症狀通常也像感冒一樣,人疲倦,嚴重時出現黃疸,小便黃、眼睛黃,這時才去找醫師,才知道肝指數高,甚至才發現曾幾何時不知不覺肝臟硬掉了,甚至到了中年,肝臟長了肝癌而不自知。偏偏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因此肝硬化了或到了肝癌初期、中期都沒感覺,等到有感覺,事情就大條了!新冠病毒感染的器官主要為呼吸道,因此會流鼻水、喉嚨痛、咳嗽,嚴重時會喘、會發燒,症狀雖然像感冒,但一般人警覺性高,因傳染力實在太強了,因此快篩成了台灣目前的新國民運動。反之,對B肝引起的致命後遺症,由於平時沒大症狀,所以一般人沒感覺,但有感覺就太慢了。因此,將「疫」比「疫」,除了防新世紀病之外,凡我國的成年人,除了快篩之外,也要記得每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也就是要發起「全島護肝、全民腹超」運動,以免在疫情拖久了,顧此失彼,肝癌冒出來了而不自知,屆時就真的會出事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5-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9萬4808例、中重症增343 死亡126例 全創新高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9,485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9萬4808例本土個案及47例境外移入(44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 ;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26例死亡。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新增病例9萬4808人,比昨一天多一些,主要是因為昨天開放所有快篩陽個案經醫師確診為確定病例,所以多一些。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94,808例本土病例,44,942例男性,49,823例女性,4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19,363例),台中市(11,501例),高雄市(11,270例),桃園市(10,074例),台北市(9,503例),台南市(7,376例),彰化縣(4,240例),屏東縣(2,765例),新竹縣(2,716例),苗栗縣(2,195例),新竹市(2,147例),基隆市(2,043例),宜蘭縣(1,779例),花蓮縣(1,749例),雲林縣(1,713例),南投縣(1,330例),嘉義縣(1,088例),台東縣(932例),嘉義市(651例),澎湖縣(192例),金門縣(147例),連江縣(34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2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77例男性、49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13例具慢性病史、52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30日至5月2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6日至5月24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47例境外移入個案中,28例男性,1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50多歲,感染國家均為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25日至5月26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0,789,017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059,842例排除),其中1,735,067例確診,分別為12,770例境外移入、1,722,24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78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76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793例、台北市507例、基隆市88例、台中市59例、高雄市47例、桃園市42例、彰化縣38例、花蓮縣30例、台南市28例、宜蘭縣27例、屏東縣23例、新竹縣及台東縣各18例、雲林縣16例、南投縣及嘉義縣各9例、嘉義市8例、苗栗縣6例、金門縣2例、新竹市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發燒、咳嗽、喉嚨痛…搶不到清冠一號,中醫師教「不吃藥」妙方對付3大魔王症狀
國內染疫人口累計已破百萬大關,確診案例已不再是新聞上的數字,而是身邊的好友至親。面對病毒步步進逼,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這些基本防護都要做好,但如果還是確診,究竟該怎麼辦呢? 亞東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林巧梅說,如果民眾確診也不必過於驚慌,可以當成打疫苗,在與病毒對抗後擁有抗體,度過獲得暫時免疫的過程,保持情緒平穩,也有助於免疫力的提升。 目前感染Omicorn多為輕症,但還是有些症狀讓人不適。臨床最常見的主要症狀分為「發燒及腹瀉」、「咳嗽及痰多」、「喉嚨痛」三大項,可以藉由藥物慢慢緩解,也可搭配按壓穴道、刮痧與食補來因應。 一、發燒及腹瀉 林巧梅說,發燒及腹瀉會耗傷體內的陰分,一旦陰分虧損,熱象又會更明顯,因此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非常重要。建議選擇微溫的水,因為冰冷水會減弱我們對抗病毒的機能,若溫度不降,必要時也可以服用普拿疼,或以物理性散熱方式如溫毛巾擦拭全身、退熱貼等。 在家隔離休養期間,可以按穴道輔助,如魚際穴、曲池穴、合谷穴、足三里穴,大椎刮痧也有助於退熱。如果已經傷陰,口乾明顯、嘴唇乾裂,可以適量補充一些養陰食材,如百合、蓮子、山藥、木耳等。 二、咳嗽及痰多 嚴重可能胸悶及喘,這時很重要的是要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及甜食,尤其是甜食,包括水果,因為水果大多偏甜,容易生濕生痰,建議改用蔬菜取代。穴道可以選擇:列缺穴、內關穴、尺澤穴等…。 三、喉嚨痛 飲食要避免過於溫燥及刺激性的食物,如洋芋片、補品、麻油、酒等,也可以使用一些中藥咽喉噴劑或喉錠,穴道可按壓少商穴。 林巧梅指出,以上這些症狀有可能持續到一週,每個人狀況不一,如果透過中西醫診治,可以有效縮短病程。 她說,新冠病毒造成的症狀偏「熱」,中藥清冠一號能有效協助緩解。而若無法取得清冠一號,其實依個人體質,還有許多中藥方也含有清冠一號裡的抗病毒藥材,都可以獲得很好的療效,不必執著於清冠一號。 林巧梅也建議,在家休養期間,必須留意若血氧低於95%、服退燒藥仍反覆高燒不退或呼吸喘促持續加重,最好透過視訊看診,請醫師確認病況後服藥。 病毒產生的長期後遺症仍未知,短期因腹瀉損傷脾胃,咳喘耗傷肺氣,在家可以用四神湯溫和調理,如有其他沒解除的症狀,可以尋求醫療,一起正向抗疫,平安度過這一波疫情洪峰。●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職棒怪物大谷翔平: 撞上牆,我就更加努力去嘗試.年紀愈大後才發現:過去曾奮不顧身投入、在乎、重視,一廂情願付出,終將失衡,不會有好結果.打個噴嚏啟動過敏開關,眼淚、鼻涕流不停?3分鐘顫掌改善體循環,減少感冒、鼻子過敏
-
2022-05-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雙破新高!新增333例中重症、104例死 又2童死亡
國內今天新增333例中重症,死亡個案104例,雙創本波疫情新高。其中重症個案新增一例兒童個案,本身有癌症病史;死亡個案中包含兩例兒童個案,為日前公布的四歲腦炎重症女童和一歲腸道閉鎖重症女童,死因分別為腦炎併多重器官衰竭、敗血症休克。目前累計16例兒童重症個案,七例死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333例中重症個案中包括242例中症、91例重症。其中兒童重症新增一例七歲男童,有癌症病史,長期使用呼吸器。染疫後併呼吸窘迫、細菌性肺炎,正在加護病房治療中。不過好消息是,5月22日公布的一歲併發腦炎的重症男童,經救治後5月23日已拔管、移除呼吸器,意識恢復且四肢活動增加,目前恢復情況良好。104例死亡個案年齡介於1歲至90多歲,49例未接種疫苗、74人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超過80歲以上62人,97人具慢性病史。其中一例為5月19日公布4歲女童,本身沒慢性病史,發病當天出現發燒、咳嗽症狀,至急診出現全身抽蓄症狀,因此立即收住院診治檢查,發現合併腦炎,影響到呼吸心跳意識,收治加護病房治療,檢查過程發現肝臟、腎臟多重器官數據異常。另一名為5月22日公布的一歲多女童,個案有腸道閉鎖病史,5月16日出現發燒、抽蓄、嘴唇發紫等症狀,目前合併敗血症和呼吸窘迫救治中。三人都有使用瑞德西韋。另外,死亡個案中出現20多歲、30多歲兩例年輕個案,均為女性,分別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史,死因分別為肺炎併敗血性休克、急性胰臟炎及肺炎,分別接種〇劑和一劑疫苗。目前共16例兒童重症個案,分別為七例腦炎、五例肺炎、兩例敗血症、一例哮吼,以及一例於家中死亡;七例死亡,分別為五例腦炎、一例敗血症、一例家中死亡。
-
2022-05-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增8萬1852例 確診104死再創這波疫情新高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連三日維持8萬多例,今天新增8萬1852,確診個案中104死,再創這波疫情新高;另有境外移入55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新增8萬1852例本土病例, 3萬9020例男性,4萬2799例女性,3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17,632例),台中市(9,944例),桃園市(9,484例),台北市(9,062例),高雄市(8,566例),台南市(5,871例),彰化縣(3,281例),屏東縣(2,623例),新竹縣(2,282例),宜蘭縣(2,041例),苗栗縣(1,700例),基隆市(1,690例),新竹市(1,679例),花蓮縣(1,291例),雲林縣(1,105例),南投縣(1,004例),嘉義縣(920例),台東縣(749例),嘉義市(522例),澎湖縣(206例),金門縣(182例),連江縣(18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今日新增10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56例男性、4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97例具慢性病史、49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27日至5月23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3日至5月23日。今日新增55例境外移入個案中,30例男性,25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70多歲,感染國家為美國2例、調查中53例。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24日至5月2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4萬271例確診,分別為1萬2723例境外移入、162萬749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658例死亡病例,其中164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733例、台北市493例、基隆市80例、台中市52例、桃園市42例、高雄市39例、彰化縣35例、花蓮縣29例、台南市23例、屏東縣19例、新竹縣及宜蘭縣各18例、台東縣17例、雲林縣14例、南投縣9例、嘉義縣8例、苗栗縣6例、嘉義市5例、金門縣2例、新竹市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26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QA/清冠一號 哪些人可吃?標準療程吃幾天?
Q:究竟哪些人可以吃清冠一號?該如何服用?標準療程需要服用幾天?有慢性病或正使用其他西藥者,可以服用清冠一號嗎?A:目前清冠一號必須經中醫師診療開立處方,給予快篩或PCR陽性尚未出現症狀者,或是出現發燒、咳嗽(有痰或無痰)、鼻水鼻塞、頭痛、肌肉痠痛、腹瀉、喉嚨痛、惡心嘔吐、嗅覺或味覺改變等症狀的輕度感染者,以及出現咳嗽合併喘的肺炎表現、血氧濃度仍大於94%的中度感染者。清冠一號建議每包以250-300㏄的溫開水沖泡後溫服,在飯前或飯後30分鐘服用。咽喉痛者可以常溫服用。一般成人在症狀開始的前3天,以及症狀加重時要用足每天30克標準劑量;體重未滿40公斤者(包含小孩)依體重調整每次服用劑量,10公斤服用四分之一劑量、20公斤劑量減半、30公斤服用四分之三劑量。為因應Omicron變異株複製速度快、病程短的特性,清冠一號的標準用藥療程為5天,在確診第0天至確診後第7天內投藥。若5天內症狀已大幅緩解,可以不用繼續服用,改以科學中藥調理即可;若症狀未改善,可由醫師決定是否再追加一療程,也就是5天用藥。新冠肺炎輕症與中症確診者,若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甲狀腺疾病、慢性腎臟病等,或自體免疫疾病、癌症等,並正在使用該疾病的治療西藥,仍可依照標準劑量服用清冠一號。但口服西藥與清冠一號的服用時間應間隔一小時以上。●感謝「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眾病友及居隔者提供問題。【加入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
-
2022-05-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微溫、吐瀉、譫妄、跌倒 老年人染疫 注意四大非典症狀
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居高不下,臨床醫師發現,許多老年人染疫後的症狀表現與年輕人不一樣,常見微溫、吐瀉、譫妄、跌倒等四大非典型症狀,千萬不可輕忽。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於臉書指出,一位老人因跌倒髖關節骨折,必須開刀處理,開刀前檢驗PCR發現陽性;另一位老人昏迷懷疑中風,安排住院時也意外發現PCR陽性;還有一位洗腎長者,突然呼吸喘發作,胸部X光片顯示肺水腫,安排洗腎時也是PCR陽性,這樣的案例在急診室愈來愈多。李建璋表示,脆弱老年人得到COVID-19的時候,往往不是以發燒、喉嚨痛、咳嗽為主要症狀表現,上面三個案都是COVID-19年長感染者的主要表現,這些非典型表現歸納出以下四大症狀。一、微溫:老年人的發燒並不是青壯年的38.3℃,美國感染科學會認定,老人口溫37.8℃一次,或是37.2℃二次,就是發燒,是一個強力的感染證據。二、吐瀉:很多老年人經年久咳不止,因此咳嗽和喉嚨痛並不容易辨識新產生的新冠,很多時候是以呼吸喘、甚至直接呼吸衰竭表現,還算是典型症狀;相對的,非典型的腸胃道症狀具有特異性,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若老人持續發生嘔吐或是腹瀉,也是新冠肺炎的一種表現症狀。三、譫妄:超高齡長者、巴金森或是失智症患者、或是曾經中風的病患,感染新冠時可能產生急性腦功能障礙,會以譫妄的形式表現,譫妄是一種突發性認知障礙,以胡言亂語或是妄想症狀表現。四、跌倒:對於孱弱的老人,長期肌少肌弱,全身性的感染造成的倦怠衰弱,往往會發生跌倒、甚至是外傷性腦出血表現。李建璋說,如果家中老人發生上述四大症狀,應先使用快篩檢驗,陽性就盡早投藥,如果快篩陰性,症狀依然沒有好轉,立即就醫尋求PCR診斷。李建璋認為,如果老人出現新冠非典型症狀,才是典型症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應盡速就醫診斷。
-
2022-05-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增8萬9352例本土 確診76死創本波疫情新高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國內今天新增8萬9352例本土個案,確診個案中增76死,創本波疫情新高;另新增境外移入個案37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本土病例較前一天多一些,死亡個案比較多達76人。根據統計,累計144萬多位確定病例,143萬8376人輕症、無症狀,占99.77%。今天新增本土病例,4萬2711例男性,4萬6607例女性,3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1,350例),桃園市(10,355例),高雄市(9,792例),台中市(9,766例),台北市(9,085例),台南市(5,904例),彰化縣(3,520例),屏東縣(2,933例),新竹縣(2,570例),苗栗縣(1,818例),新竹市(1,799例),基隆市(1,768例),宜蘭縣(1,746例),花蓮縣(1,558例),雲林縣(1,432例),南投縣(1,241例),嘉義縣(1,048例),台東縣(711例),嘉義市(557例),澎湖縣(224例),金門縣(143例),連江縣(32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今日新增7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6例男性、30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73例具慢性病史、31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4日至5月23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6日至5月23日。今日新增37例境外移入個案中,20例男性,16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感染國家均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18日至5月2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55萬8380例確診,分別為1萬2668例境外移入、154萬565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554例死亡病例,其中1,53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687例、台北市473例、基隆市77例、台中市47例、桃園市42例、彰化縣34例、高雄市32例、花蓮縣26例、台南市22例、屏東縣18例、新竹縣17例、宜蘭縣15例、台東縣12例、雲林縣11例、嘉義縣7例、苗栗縣及南投縣各6例、嘉義市4例、金門縣2例、新竹市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30歲男染疫前跑全馬...痊癒後「爬3樓都喘」狂問醫:到底怎了
本土疫情蔓延,許多確診者在染疫康復後,仍會出現後遺症,近期流行的Omicron,以輕症居多,但出現「長新冠後遺症」的狀況不少,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胸腔科醫師蘇一峰近期遇到一名30歲男子染疫前能跑完全馬,輕症痊癒一個月後,爬3層樓梯就覺得很喘,讓他急著求醫,狂問「到底怎麼了」。蘇一峰在臉書發文說,門診來了一個30歲男性感染輕症兩周,已經痊癒一個月了,男子感染前本來是可以跑全馬的(42.195公里),結果現在變成爬樓梯到三樓就會喘,讓他急著求醫狂問「到底怎麼了?」。蘇一峰也表示這就是所謂的「長新冠心肺後遺症」,感染的時候沒有住院需求,X光沒有明顯肺炎,沒有明顯肺纖維化,算是輕症,但還有很多檢查要等結果。不少人也對此回應,「真的要小心!儘量不要做激烈運動,尤其要注意不明原因頭痛丶胸悶丶胸痛!」、「打完疫苗就有了,很多案例都是健身房的運動人員(被政府要求要打滿三劑),但是他們打完第二劑,就發現運動能力大幅下降了,所以他們才拒絕第三劑,還有心悸等等喘氣問題造成他們的困擾」、「我也是轉陰後也有這個感覺,而且頭會有點暈」、「所以不要再說輕症沒關係」。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劉佳鑫表示,Omicron確診個案多屬無症狀或輕症患者,沒有明顯肺炎或重症,但確診者康復後常出現疲倦、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民眾誤以為是「原有症狀」而不以為意,但如果確診後1個月症狀持續,就要小心是長新冠後遺症,建議可以到新冠整合門診追蹤治療。健保署去年調查,根據國內外研究報告,確診新冠肺炎後60天的亞急性期期間,仍有30至60%的人症狀持續出現,其中以疲倦(53.1%)、喘(22.9至43.4%)、關節痛(27.3%)、胸痛(21.7%)、咳嗽(15.4%)、嗅覺味覺異常(13.1%)等為主要後遺症。
-
2022-05-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後擔心後遺症 營養師建議嘗試地中海飲食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各國均有確診者康復後出現疲倦、咳嗽、肌肉無力、睡眠障礙、憂鬱及腦霧等後遺症,令人憂心;對此,衛福部南投醫院營養師建議,被感染患者除了多休息、適當運動,同時搭配地中海飲食,來預防或緩解後遺症。南投醫院指出,新冠肺炎康復患者在感染數月之後可能出現後遺症,其中腦霧會導致認知功能減退,患者可能會有記憶力、注意力及理解力下降等情形;為預防或緩解後遺症,除多休息、適當運動,透過飲食補充大腦所需營養素也相當重要。南投醫院營養師黃淑敏表示,大腦的能量來源是葡萄糖,而組織腦部、促進腦部發達所需要的是蛋白質及脂質,因此要幫助大腦神經傳遞物質能夠順利,可食用富含維生素B群及DHA、EPA、大豆與堅果的食物。而B群中B1、B2、B3跟葡萄糖代謝有關;B6、泛酸及葉酸跟神經傳達物質合成有關;富含DHA、EPA的食物可幫助健腦,促進腦部活化、情報傳遞與幫助記憶力,並可提升注意力。此外,「地中海飲食」預防或緩解後遺症相當不錯的選擇。黃淑敏說,地中海飲食有助於提升大腦功能、防止發炎及改善憂鬱症狀等,是目前世界公認最健康的飲食型態之一,其飲食包括大量蔬菜、豆類、水果、堅果、橄欖油、全穀類、適量魚類及乳製品(起司)、少量肉類,家禽類及飽和脂肪酸。「地中海飲食型態」強調利用大量蔬果及未精製的全榖雜糧,可提供大腦足夠的維生素B群,並且食用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橄欖油、魚類食物及堅果類,主要是提供DHA及EPA,更建議少吃牛、羊、豬等飽和脂肪較高的肉類。黃表示,在歐美的地中海飲食會搭配適量紅酒,但國人較無飲用紅酒的習慣,建議可用茶來替代,且建議1天食用1顆蛋,因蛋類除了蛋白質,還有維生素B2、B12、卵磷脂等許多養分,豐富的卵磷脂更是大腦和神經系統不可或缺的營養素。
-
2022-05-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潛在新冠肺炎死亡黑數 專家曝老年人4大症狀不可輕忽
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居高不下,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疫情走向與病毒共存,疾病樣態正在改變,以往醫院多收治新冠重症患者,但現在已轉為原有重症患者被驗出確診,且症狀多為無症狀或輕症,顯示染疫病人已普遍化。臨床醫師觀察,許多患者可能因骨折、中風或洗腎時被確診,提醒應多關注老年人染疫後主要表現,這些非典型表現歸納起來有微溫、吐瀉、譫妄、跌倒四大症狀。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於臉書發文,指出潛在的COVID死亡黑數。他說,一位老人因為跌倒髖關節骨折,需要緊急開刀處理,開刀前檢驗的PCR結果意外發現COVID陽性,另一位老人意識昏迷懷疑中風,安排住院的時候,也意外發現COVID陽性,還有一位老人,長年洗腎,突然發作呼吸喘,胸部X光片顯示肺水腫,安排洗腎的時候,也發現PCR陽性,這樣的案例在急診室越來越頻繁,這些都是意外和巧合嗎?主診斷是髖關節骨折、中風、水份過多? 還是COVID ?李建璋說,如果這些患者不幸過世,死亡的主因,會被歸類成COVID嗎?大家在談論確診的統計黑數,死亡人數也存在著類似困難判斷的情況,現在死亡人數的判定主診斷是COVID才歸為COVID,但是其他診斷是COVID的死亡案例死因就由判定解決,除了呼吸衰竭為主的案例,上述案例有可能被排除在COVID死亡人數之外,但是他們的過世都和COVID無關嗎?李建璋表示,脆弱老年人得到COVID的時候,往往不是以發燒、喉嚨痛、咳嗽為主要症狀表現,上面的3個案例都是COVID 在老人的主要表現,這些非典型表現歸納起來有四大症狀。第一、微溫:老人的發燒並不是青壯年的38.3度C,美國感染科學會認定,老人口溫37.8度C一次,或是37.2度C二次,就是發燒,是一個強力的感染證據。第二、吐瀉:很多老人經年久咳不止,用咳嗽和喉嚨痛很不容易辨識新產生的新冠,很多的時候是以呼吸喘甚至直接呼吸衰竭表現,這些表現還算典型,相對的非典型的腸胃道症狀具有特異性,在流行期間,老人持續的嘔吐或是腹瀉,也是新冠的一種表現。第三、譫妄:超高齡長者、巴金森或是失智症患者、或者是曾經中風的病患,感染新冠時可能產生急性腦功能障礙,以譫妄的形式表現,譫妄是一種突發性認知障礙,以胡言亂語或是妄想症狀表現。第四、跌倒:對於孱弱的老人,長期肌少肌弱,全身性的感染造成的倦怠衰落往往用跌倒,甚至是外傷性腦出血表現。他說,如果家中的老人有新發生的上述四大症狀,先使用快篩檢驗,陽性就可以盡早投藥,如果快篩陰性,症狀依然沒有好轉,切記莫延,應就醫尋求PCR診斷,因為快篩診斷通常是在病毒量高的時候才會呈現陽性,初期會有30%到40的偽陰性。他說,在老人,非典才是典型,統計死亡人數的時候要把上述的因素考慮進去,才能夠完整的反應COVID的死亡人數。
-
2022-05-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上一秒講完下一秒就忘」 6成新冠患者癒後身心差
原本幹練細心卅六歲女工程師,確診後如變個人,雖是輕症,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變差,同事上一秒講的事她下一秒就忘了,典型「腦霧」症狀;本土確診數超過一三○萬人,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劉佳鑫表示,不少患者痊癒後出現疲勞、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長新冠後遺症」,確診一個月後若症狀持續,就須積極治療。國內外研究報告發現,確診Alpha新冠肺炎六十天後,三至六成患者身心狀況變差,其中超過五成容易感到疲倦、二至四成為易喘、四成七出現關節痛、二成一胸痛、一成五咳嗽;如感染Omicron,則可能出現活動後疲勞、呼吸困難、健忘、睡眠障礙等後遺症。全台共一○四家醫院有新冠整合門診;對象限確診後六個月民眾,這波疫情嚴峻全台僅收案九十三例;健保署表示,「長新冠後遺症」患者可至整合門診接受治療,持續追蹤。
-
2022-05-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者康復留下新冠後遺症 疲倦健忘、房事不順超困擾
去年5月國內流行Alpha變異株,較多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甚至插管,康復後仍持續喘、胸悶、呼吸困難,甚至還有「房事不順」。近期國內流行Omicron,以輕症居多,但出現「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狀況仍不少,包括慢性疲勞、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健保署去年調查,根據國內外研究報告,確診新冠肺炎後60天的亞急性期期間,仍有30至60%的人症狀持續出現,其中以疲倦(53.1%)、喘(22.9至43.4%)、關節痛(27.3%)、胸痛(21.7%)、咳嗽(15.4%)、嗅覺味覺異常(13.1%)等為主要後遺症。染Alpha肺纖維化 康復後仍喘胸悶60多歲女性去年5月確診,屬重症患者,當時插管使用呼吸器,後續產生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返家休養不到2天,因嚴重呼吸喘,再度送急診,血氧濃度掉到80%,屬於嚴重肺纖維化,後續透過肺復原、高流量鼻導管復健,慢慢從臥床進步到脫離氧氣,目前恢復正常生活,但仍時常胸悶,走一點路就會喘。40多歲的男性工程師,長期派駐越南工作,先前在越南確診新冠肺炎中症,於當地住院就醫,並使用氧氣,出院後出現擔憂、緊張、焦慮、脾氣暴躁、注意力難集中,甚至和太太的「房事」也辦不成,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目前返台於新冠門診追蹤治療。69歲復康巴士司機,去年確診重症、插管甚至氣切,住院近3個月,一度肢體無力必須臥床,生活無法自理,經過2輪、共20次的自費高壓氧治療,從原先癱在床上,現在能自己騎摩托車回診,治療上看見很好的效果。Delta、Omicron輕症留後遺症 健忘體力差36歲女性工程師,近期確診雖為輕症,但後續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明顯退步,同事上一秒講的事,她下一秒就忘了,經過高壓氧治療,改善注意力及記憶力。39歲的現役男性軍人,每年度須通過體能測驗,包括3000公尺、仰臥起坐、伏地挺身等,卻因確診新冠肺炎中症,即便康復,但體力大不如前,無法通過體能測驗,只能用游泳、競走替代項目測驗,造成工作、生活上極大困擾。30多歲護理師和先生先後確診,先生屬於中重症個案,有接受高壓氧治療,但護理師本身自覺輕症、狀況良好,沒想到經過整合門診心肺功能檢查,發現她走路時血氧時常低於90%,屬於低血氧症,代表肺部已損傷,如果沒有檢查,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低血氧危機。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劉佳鑫表示,三總整合門診自開辦以來已收382位個案,初步分析,康復者約有2成有呼吸道症狀。目前門診正在追蹤129位新冠康復者,協助治療及復健,但「長新冠」目前無專門治療方法,接受高壓氧治療是現階段是一種選擇,但必須自費。劉佳鑫表示,除了康復者自述症狀,整合門診會安排全面評估,像胸腔內科會做6分鐘走路測試、肺功能檢查、呼吸困難指標評估;家醫科做骨密度檢查、微量元素檢查;復健科提供心肺運動功能測試;身心科醫師會檢測是否憂鬱、焦慮、失眠等身心狀況評估;營養師也會投入營養評估等。劉佳鑫提醒,近期Omicron確診個案多屬無症狀或輕症患者,沒有明顯肺炎或重症,但確診者康復後常出現疲倦、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最令人擔心的,民眾誤以為是「原有症狀」而不以為意。若確診後1個月症狀持續,就要小心是長新冠後遺症,建議可到新冠整合門診追蹤治療。
-
2022-05-25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長輩容易嗆到、吞嚥困難怎麼吃?專家教你食物製備技巧改善長輩飲食,預防吸入性肺炎
案一:78歲吳女士在去年中風癒後假牙不合,進食過程長且容易咳嗽,3個月體重減輕了3公斤。女兒擔心母親營養不良,用心購買媽媽愛吃的排骨便當,更費心地把食物剪碎。但吳女士仍因吸入性肺炎反覆住院。經過醫療團隊評估後吳女士可吃糊狀或濕潤細軟的食物(IDDSI 4-5),液體稠度(IDDSI 2-4),病人的進食與健康情況大獲改善。案二:48歲王先生3年前罹患鼻咽癌已經痊癒,最近進食時發現只能喝流質,有些流質會嗆到,有些流質吞不下,且體重減輕。王先生擔心癌症復發,經檢查後發現是因為放射性治療後肌肉纖維化導致吞嚥困難。經過醫療團隊評估後建議王先生調整液體濃稠度----低中度稠(IDDSI 1-2),當食物質地調整後,其實營養密度也減少的問題。國內已邁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已超過14%,而社區中即便沒有明顯疾病的長者,仍有10~12%有吞嚥困難的問題。長者如果吃東西一個不注意,食物可能會誤入氣管造成吸入性肺炎、嚴重的話甚至可能導致死亡。再者也有可能因為吞嚥障礙,影響到進食慾望,造成體重減輕,長期下來因為營養不良,使免疫力下降!如何觀察長輩有無吞嚥困難?可觀察三表現:1.容易嗆到:進食後常覺得喉嚨癢癢的想咳嗽,可能是有少量食物或口水跑到氣管。2.吞不乾淨:吞東西後仍然有食物殘留在口腔或咽部,總覺有東西卡住或要連續吞好幾次。3.吞不下去:口腔或咽部肌肉無力,無把把食物吞下。復健部醫師透過「病史詢問」、「臨床檢查」、以及「儀器檢查」的方式評估病人的吞嚥功能狀況。語言治療師則利用食物,邊吃邊進行吞嚥訓練的「直接吞嚥訓練」的方式、以及在訓練的過程中不使用食物為訓練材質,只加強參與進食吞嚥過程的肌肉動作能力與神經協調反應的「間接吞嚥訓練」,來強化舌頭、雙唇、臉頰、軟顎、咽部、聲帶等肌肉運動能力與神經協調反應。如何預防吞嚥困難造成各類合併症、不當飲食造成的營養不良狀況?參考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IDDSI)來製備飲食,食物(Foods)分為3∼7等級,飲品分為0∼4級。固體食物分別是糊狀(4 級)、細碎及濕軟(5 級)、軟質及一口量(6 級)、容易咀嚼(7-EC 級)、食物原狀(7 級)。飲品的分級則分為0~4級,分別為稀薄( 0級)、極微稠( 1 級)、低度稠( 2 級)、中度稠( 3 級)、高度稠( 4 級)。如何運用工具來測量食物質地的硬度、內聚性、黏附性、彈性等?可使用餐叉、湯匙、筷子或手指,讓吞嚥困難飲食在任何地方、遇到任何照顧者都可以標準化。吞嚥困難飲食設計:1.食物部分注意:食物形狀大小是否方便入口?食物質地(硬度、黏稠度)、食材選擇(選擇易煮軟的食材)2.營養部分:全榖雜糧要煮的鬆軟、以豆魚蛋肉的順序做攝取、蔬菜選軟葉菜或瓜果類蔬菜、吃柔軟的水果(香蕉、木瓜)、乳品類、烹調用油選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多者、堅果需磨碎或咬碎、水分可調整液體濃度。
-
2022-05-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8.2萬 死亡+42 指揮中心:和上周差不多
國內新冠肺炎本土個案又再度上升,今天新增本土個案8萬2363例,新增中重症251例,確診個案中死亡新增42例;另有境外移入個案72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今天本土病例較假日時多一些,但和上周差不多。今日新增8萬2363例本土病例,3萬9116例男性,4萬3212例女性,35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16,609例),桃園市(10,532例),高雄市(9,437例),台中市(8,989例),台北市(8,566例),台南市(5,593例),彰化縣(4,120例),屏東縣(2,670例),新竹縣(2,186例),宜蘭縣(2,128例),基隆市(1,897例),苗栗縣(1,630例),新竹市(1,583例),南投縣(1,243例),雲林縣(1,216例),花蓮縣(1,211例),台東縣(911例),嘉義縣(890例),嘉義市(585例),澎湖縣(210例),金門縣(119例),連江縣(38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今日新增4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5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39例具慢性病史、16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1日至5月2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3日至5月22日。今日新增7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44例男性,2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感染國家為美國7例、法國2例、調查中63例。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22日至5月2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46萬9,019例確診,分別為1萬2631例境外移入、145萬6,33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478例死亡病例,其中1,46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656例、台北市454例、基隆市75例、桃園市42例、台中市40例、彰化縣33例、高雄市29例、花蓮縣26例、屏東縣18例、新竹縣17例、台南市16例、台東縣12例、雲林縣11例、宜蘭縣9例、嘉義縣7例、苗栗縣及南投縣各6例、嘉義市3例、金門縣2例、新竹市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6.6萬、死亡+40 疫情平穩?莊人祥:恐是周末因素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今天66247本土個案,新增中重症173例,確診個案中死亡新增40例;另有境外移入個案36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已經連續幾天病例下降,但可能是周末因素導致。今日新增之6萬6247例本土病例,為 3萬1588例男性,3萬4625例女性,3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15,708例),桃園市(8,636例),高雄市(7,286例),台北市(7,185例),台中市(7,140例),台南市(4,501例),彰化縣(1,979例),屏東縣(1,973例),新竹縣(1,927例),基隆市(1,478例),宜蘭縣(1,473例),新竹市(1,300例),苗栗縣(1,130例),花蓮縣(1,033例),雲林縣(906例),南投縣(843例),嘉義縣(568例),台東縣(549例),嘉義市(317例),澎湖縣(159例),金門縣(119例),連江縣(37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今日新增40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0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37例具慢性病史、15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12日至5月2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6日至5月20日。今日新增3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20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70多歲,感染國家均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20日至5月22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8萬6640例確診,分別為1萬2559例境外移入,137萬4027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436例死亡病例,其中1,421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645例、台北市451例、基隆市73例、桃園市42例、台中市38例、彰化縣31例、高雄市24例、花蓮縣22例、新竹縣17例、屏東縣16例、台東縣12例、台南市10例、宜蘭縣9例、雲林縣8例、嘉義縣、苗栗縣及南投縣各6例、嘉義市及金門縣各2例、新竹市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23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討論度高卻容易被忽視的Omicron症狀 醫師告訴你出現嘔吐狀況該怎麼辦及緩解方法
Omicron疫情恐怕不只有「呼吸道症狀」表現,臨床發現有非常多染疫者出現「腸胃道症狀」,特別是「嘔吐」,甚至有人的唯一症狀就是反胃。UDN元氣網和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成立「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許多確診者熱絡交流,不少人提及一個大家比較少提到的症狀,也就是嘔吐,這個症狀造成許多人困擾,「現在吃東西都怕怕的。」有人服用止吐藥之後,症狀改善。《元氣網》請教醫師,為大家說明為何會出現嘔吐症狀,應該如何處理,通常嘔吐之後,建議飲食清淡,多補水分,避免脫水。「有人確診第6天才開始噁心想吐嗎?感覺都快好了的說。」馬上有人「+1」,表示也是第六天開始反胃比較嚴重,「今天第七天,吃了,胃藥都沒用,過了一兩個小時照吐。」嘔吐也是幼兒染疫常見症狀,一位媽媽說:「女兒三歲半,有症狀第一天吐三次。」還好去打了止吐針加定時吃藥,後來就沒吐了。還有人的嘔吐症狀一直持續,「我老公今天解隔後第一天,早上還說自己好的差不多了,但下午抱著馬桶吐。」.有人感染早期就出現嘔吐症狀,「我太太是直到發燒隔天退燒都仍是陰性,又咳又吐又拉了三天驗出來才變陽性。」嘔吐讓許多人困擾,「現在吃東西都怕怕 但是不吃沒辦法吃藥。」台大感染科前醫師孔祥琪(林氏璧)多次在公視有話好說節目提及,臨床愈來愈多無呼吸道症狀卻有腸胃道症狀的染疫者,特別是感染Omicron BA.2變異株。5月21日國中會考,台中考區一位女學生下午考試時突然嘔吐,考場協助快篩結果為陽性。而指揮中心先前曾公布一例24歲女性的死亡案例,無慢性病史,打滿三劑疫苗,染疫後僅有腹瀉、嘔吐症狀,確診六天後重症死亡。根據美國CDC最新於今年5月8日到14日的NOWCAST數據顯示,Omicron BA.2以及BA2.12.1為主要流行的變異株,占整體的98.4%,其餘1.5%為BA.1相關變異株。BA.2患者主要表現的症狀為發燒或發冷、咳嗽、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疲勞、肌肉或身體疼痛、頭痛、新型態味覺或嗅覺喪失、咽喉痛、鼻塞或流鼻水、噁心或嘔吐、腹瀉。英國ZOE新冠症狀研究曾指出,Omicron患者有很多案例僅有腸胃道症狀,且有些腸胃道患者根本不曉得染疫,赴醫院就醫治療腸胃道症狀或是死後才發現染疫。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表示,每天收治超過100多例確診兒童或是青少年,確實有非常高的比率患者出現噁心嘔吐,僅次於發燒或喉嚨痛,整體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會有腸胃道症狀。他分析,Omicron引發的症狀極度類似腸胃型感冒,此次有非常多患者在家嘔吐到幾乎脫水,導致增加病情的嚴重度。吳昌騰表示,近期若不明原因出現嚴重的噁心嘔吐症狀,也可以嘗試快篩確認,若已確診,居家照護期間出現噁心嘔吐症狀,可告知醫師,請醫師協助開立止吐藥緩解症狀。至於飲食,建議採取「沒有過多調味」的料理,如吐司、稀飯等,嘔吐後也建議補充水分或是稀釋過的運動飲料,讓正處於發炎狀態的腸胃道可以休息,逐步恢復。基隆長庚胃腸科主治醫師錢政弘表示,感染新冠病毒後以腸胃道表現,過去就曾有研究。主要是新冠病毒入侵人體是採取與ACE 2受體結合而威脅人體健康,ACE 2受體分布最多的位置雖然是呼吸道,但同時也存在腸胃道或是其他的臟器如肝腎、心臟或血液中。錢政弘認為,人類感染新冠病毒,不只會從飛沫或空氣,也可能是透過「吃」,如果病毒是直接吃進肚子裡,腸胃道症狀也許就會是染疫後的前驅症狀。史丹佛大學近期發表一項最新研究,他們長期透過監測糞便追蹤新冠患者染疫情形。研究發現,患者染疫出現症狀的一周內有50%的機率會在糞便中檢測到病毒,4個月剩下12.7%,7個月還有3.8%。錢政弘表示,感染Omicron變異株並即時投藥,通常呼吸道症狀一周左右會有改善。該研究突顯,新冠病毒存在腸胃道的時間遠高於呼吸道,且從多個國家的研究調查發現,長新冠的症狀中,有很大一部分會有「腸躁症」的問題,顯示新冠病毒可能改變了腸胃道的菌象,造成腹瀉或嘔吐,但這些都只是推測,尚未被完全證實。值得注意的是,若幼兒染疫後持續嘔吐,可能是重症前驅症狀,一旦出現,要立即就醫。指揮中心五月廿一日召集專家制定「兒童急性腦炎的臨床處置指引」,專家指出,兒童染疫仍以輕症、無症狀為主,若不幸發展為重症,病程發展相當快速,避免重症合併腦炎或導致死亡,家長必須認識「重症前驅症狀」,協助孩子能盡速就醫。衛福部前部長、長庚大學醫院系小兒科教授林奏延表示,Omicron引起的兒童重症合併腦炎的患者有三大特點,多數是「學齡前」孩童、被診斷合併腦炎後約2到3天內過世、無其他疾病。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加護科主治醫師林建志表示,兒童重症合併腦炎的前驅症狀有「八大指標」,分別是體溫大於41度、意識不佳(GCS≤12) 、持續昏睡、持續頭痛、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抽搐、步態不穩。林建志說明,合併腦炎的孩子會持續頭痛,通常大小孩會說話反應,小小孩沒辦法說,但腦炎會讓小小孩的囟門關起來,相對應的反應是「持續嘔吐」,如果小小孩染疫後,持續「莫名其妙地嘔吐」也可能是引發腦炎的反應,家長應特別留心注意。
-
2022-05-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增7萬9441例較昨天略降 死亡個案53例中有52例具慢性病史
國內今天新增7萬9441例本土個案,較昨天略降。中重症新增256例、死亡個案53例,另新增46例境外移入個案,其中26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3萬8290例男性,4萬1097例女性,5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0,698例,桃園市11,168例,台北市9,645例,臺中市7,250例,高雄市7,135例,台南市4,678例,彰化縣2,358例,新竹縣2,328例,屏東縣2,256例,基隆市1,799例,宜蘭縣1,778例,苗栗縣1,636例,新竹市1,613例,花蓮縣1,096例,南投縣953例,雲林縣916例,嘉義縣760例,台東縣565例,嘉義市431例,澎湖縣165例,金門縣139例,連江縣74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今日新增5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3例男性、30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52例具慢性病史、17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4日至5月1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0日至5月20日。今日新增4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21例男性,24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20多歲至70多歲,感染國家為美國2例、韓國1例、日本1例、調查中42例。入境日今年5月19日至5月2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2萬0371例確診,分別為1萬2523例境外移入,130萬7794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396例死亡病例,其中1381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637例、台北市443例、基隆市72例、桃園市40例、台中市33例、彰化縣29例、高雄市21例、新竹縣17例、花蓮縣16例、屏東縣13例、台東縣12例、台南市10例、宜蘭縣9例、雲林縣8例、嘉義縣6例、苗栗縣及南投縣各5例、嘉義市及金門縣各2例、新竹市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柯文哲快篩陽 黃珊珊自嘲確診俱樂部 網:阿北站峰頂了
疫情洪峰,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上午因咳嗽、喉嚨不適,快篩陽性,目前正在家居家隔離,等待PCR結果。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今天也在臉書表示,柯市長快篩陽,正在等PCR,但市府仍會正常運作,遠距辦公已是常態,最重要的決策與執行,都不會有任何影響。黃珊珊也在臉書提到「守護市民、平安健康!市長好好保重!」黃也在貼文最後標註「確診俱樂部」、「了解確診者感受更深刻」。黃珊珊臉書貼文一出,也吸引許多網友留言,有網友說,「阿北站在洪峰頂」、「辛苦33當阿北的分身了!」黃珊珊先前才因確診居家隔離解隔,由於昨天黃珊珊與柯文哲同台出席市政行程,黃珊珊今天上午快篩為陰性,將以篩代隔,下午也新增視察松山機場防疫篩檢站行程。
-
2022-05-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我確診了,接下來怎麼辦?心理師教你4個心法度過隔離期焦慮
國內疫情持續延燒,每天幾萬人確診,從藝人、政治人物乃至周遭親友紛紛染疫,雖然確診早已不是什麼新聞,但有些人確診後,開始出現焦慮、擔心自己變重症、自責傳染給家人親友等。專門提供確診者諮商服務的心理師李克翰說,引起確診者焦慮的問題多半是「接下來怎麼辦」,心理師除協助患者宣洩情緒,也提供心法紓解壓力。注重清潔卻確診,同事說他「是不是在外面趴趴走才染疫」。在這一波Omicron感染中,確診者雖然絕大多數是輕症,但咳嗽、喉嚨痛、發燒、肌肉痠痛無力一起襲來,加上一人一室隔離,不僅無人可以聊天緩解,政府政策朝令夕改,諮詢電話老是打不進去,又無法出門,難免悶在心裡,焦慮情緒也隨之而來。在板橋租屋的上班族林先生說,自己平時很注重清潔,在公司上班盡量不脫口罩,也隨時備有酒精擦拭環境,因公司要求員工每周快篩才發現確診。林先生說,快篩陽性當下還不敢置信,但第二支快篩也同樣呈現陽性,隨即跟鄰座同事及主管報告後,同事竟拿出紫外線燈消毒,嘴上還說「是不是在外面趴趴走才染疫的」,讓他氣憤不已。失眠、食不下嚥,過度關心疫情、情緒起伏大,可求助諮商師或精神科。李克翰說,現在多數接到的電話,都是確診者對於政策的不了解,但諮詢電話打不進去或沒有獲得解答,情緒不斷累積,心理師會引導患者宣洩情緒,但碰到政策相關的疑問,將提供患者管道去諮詢。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出現焦慮情緒?李克翰指出,當確診者排除因生理病痛造成的食欲不振、失眠後,仍產生睡眠困擾、食不下嚥,過度關心疫情狀態,即使暫停也無法真正轉移注意力,情緒起伏大等狀況時,可先由心理師評估是否需要精神科醫師,以藥物介入診療,不過過程中僅能建議患者向精神科求助,並無法代為診斷。確診康復後被排擠?隨著確診數增加會逐漸減少。經過10天的隔離,林先生說第一感受到的是天氣改變,原本炎熱的4月,進入梅雨季變得潮濕,還有同事看他的眼光也改變了。原本中午都會三、五同事一起買午餐,現在也不找他了,只能一人買完飯獨自吃完,讓他心裡頗難受。李克翰說,確實有個案康復回到職場、校園後遭到排擠,其中以校園情況較嚴重,通常是確診者同學的家長向學校反映,確診者可能還有病毒,要不要單獨上課、給自己孩子請防疫假等等,也會叫孩子不要靠近確診者,不只讓確診者焦慮,也讓確診者的家長產生焦慮。不過現階段因確診人數增加,民眾反倒不再會去排擠確診者。李克翰指出,民眾可以依據新北市衛生局提供的測驗,檢測完畢後填寫資料,若分數超過標準線,新北安心解憂專線就會打來為民眾服務。此外也能透過安心解憂專線(02)2259-0842、(02)2254-0794的服務時段:每周一到周五,上午8時至晚上8時諮詢。解除隔離焦慮4個心法當患者選擇透過諮詢服務時,李克翰提供以下步驟,幫助確診者在隔離出現焦慮狀況時度過難關。1. 想想接下來的安排思考隔離時狀況,比如工作安排、隔離期間該如何度過。2. 每天找一件事做建議在隔離期間,每天都找一件事做,如整理硬碟、看書、打掃、追劇等,但不要每天都做一樣的事,才能讓自己對解隔有盼望。3. 別猛追疫情新聞要限制自己每天觀看疫情新聞的時間,避免每天吸收新政策也會產生焦慮。4. 維持每天運動在家每天找瑜伽等運動影片來做,讓隔離生活有步驟、進度,減少患者對於「接下來怎麼辦」的焦慮。
-
2022-05-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預防性投藥將擾亂免疫系統 中醫:沒確診服用清冠一號就像把五臟六腑放進冰箱
中藥在這場新冠疫情中,發揮關鍵效用,除了當紅的「清冠一號」作為確診治療,中醫也推薦各種防疫茶飲當日常保養。但個人體質不同,中醫師提醒「清冠一號」切勿當成日常保健飲用,以免抗疫不成反傷身。Q:無症狀的確診者,能自行服用清冠一號嗎?● 個人體質不同,需請醫師視訊診斷體質後再喝。彰化秀傳醫院中醫師連亭瑄說,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的研究報告顯示,清冠一號有阻斷COVID-19病毒繁殖、降低疾病傳染的療效,無症狀患者可以吃,但每個人體質不同,要吃之前應該先透過視訊問診,請教中醫師正確服用方法。疫情期間中醫師改用視訊問診,彰化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彭德桂認為即使不能切(把脈),仍可根據視訊看到(望)病人的氣色、(聞)病人的聲音、問病人的症狀;他表示,若染疫卻無症狀,中醫師不見得開給清冠一號,可依病人體質開給其他藥物,例如服用藿香正氣散調理腸胃,腸胃吸收力好能促進恢復健康。Q:清冠一號可以作為日常保養嗎?● 未染疫把清冠一號當保健,就像「身體長期放進冰箱」,五臟六腑都受寒。有些人未經診斷確診,透過管道購買清冠一號自行服用,買不到科學中藥清冠一號的,改拿方子到中藥房抓藥,導致各憑本事防疫和保健的亂象叢生。彭德桂說,現代稱COVID-19是新興傳染疾病,古代稱作瘟疫,有發燒、咳嗽、腹痛、流鼻水、肌肉痠痛等多種不舒服症狀,屬於「熱病」也就是熱邪,在中醫的診治方式是「扶正(正氣)袪邪」,增強正氣(免疫力)即有抵抗力對抗熱邪,所以清冠一號是寒藥,不可當作日常保健藥品。彭德桂形容,沒染疫民眾服用清冠一號保健,「好像身體長期放進冰箱冷藏」,五臟六腑長期受寒健康受損,免疫力反而容易下降。連秀瑄不建議到中藥房抓藥自煎清冠一號服用,就像沒事或偶有小病痛吃普拿疼,一時之間改善症狀,卻不能作為日常保養用藥,清冠一號是中藥,不是藥膳,沒事不必吃。Q:清冠一號可以作為高風險族群的預防性投藥嗎?● 高風險病人免疫力較差,自行投藥風險高。彭德桂表示,三高及心肺血管疾病的慢性病患者,看似罹患相同疾病,卻因個人體質差異,一定要個別調配清冠一號成分,否則可能造成很大副作用。彭德桂指出,高血壓病人的體質大多偏熱,也有一些人是「冷底」;罹患高血糖病人的肌肉通常「軟軟的」,是體質偏濕的表徵,有人濕熱,有人虛冷;高血脂患者的體質一般較偏濕性,濕冷或濕熱因人而異,綜合來講高風險族群的免疫系統較差,更需要辨證論治,絕不能為了預防染疫服用清冠一號。如同明天要開刀,今天遵照醫囑吃抗生素;而不知道何時要開刀,卻每天吃抗生素,一定會出問題。同樣的,自作聰明「預防性投藥」服用清冠一號,將擾亂免疫系統,很可能加重慢性疾病的病情。Q:服用清冠一號的期間,跟西藥(止痛、退燒、抗病毒等藥物)會不會有衝突?● 臨床已有確診患者合併使用中西藥,但須間隔一小時。員生中醫部中醫師黃威倫認為,清冠一號作用既是減少病毒在體內的感染傳播,可以和西藥的止痛、退燒、抗病毒等藥物搭配使用,二者並無衝突,臨床上已有確診患者合併使用中西藥。不過同時使用中、西藥的時間至少間隔一個小時,例如飯前吃西藥,飯後吃中藥。● 安全起見不要混吃,待症狀減輕再經中醫診斷。彭德桂有不同看法。他指出,COVID-19是以侵犯肺部為主的新興傳染病,衛福部的中西藥交叉作用研究顯示,治療COVID-19的西藥和中藥在血液中交互作用的藥理目前還不清楚,為了安全起見,不要嘗試混吃,重症患者要等症狀減輕後,經中醫師診斷可服用清冠一號時再吃。醫師推薦防疫茶配方成分: 黃耆3錢、防風2錢、白朮2錢、甘草3錢、黨參2錢、薄荷2錢、桑葉3錢、菊花2錢、紫蘇葉3錢、生薑3錢、紅棗5枚作法: 用清水稍微淘洗,加入2000~3000cc冷水,浸泡20分鐘後,煮成茶。配方提供/員生中醫部中醫師黃威倫成分: 黃耆1錢,防風、炒白朮、連翹、魚腥草、北沙參、黃岑、天花粉、荊芥、桑葉、薄荷、厚朴、生甘草、藿香各0.3錢作法: 加入500cc冷水煮沸後轉小火多煮5分鐘,之後熄火悶著到適合飲用的溫度時再喝。配方提供/彰化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彭德桂
-
2022-05-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感染Omicron如何判別是重症?確診者三餐怎麼吃才好得快?新冠確診常見問題一次看
收到密切接觸通知,整天緊張兮兮;篩檢結果出現兩條線,嚇到不知所措。偏偏諮詢電話都打不通……不管此刻你是不是確診者,在大疫蔓延之下,從生理到心理都要做好各種準備,迎戰隨時可能發生的不確定性。Q:哪些症狀是病情可能惡化的徵兆?● 出現四項警示徵兆、孩童發燒超過48小時或超過39度,建議盡速送醫。國內預估五月下旬將達疫情高峰,這波疫情流行以Omicron變異株為主,雖症狀較輕微,但也有重症風險,醫師建議,民眾若成為確診者,要注意四個常見症狀及四項警示徵兆變化。指揮中心日前公布確診Omicron四大症狀包括:喉嚨痛、流鼻水/鼻塞、咳嗽、發燒。另外警示徵兆包括: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抽搐、皮膚/嘴唇/指甲床發青等。若症狀進展到警示徵兆,盡快聯繫1922、衛生局、撥打119或自行送醫。三軍總醫院汀州院區副主任謝嘉娟表示,若確診者症狀嚴重,例如咳到很喘、呼吸短促、次數過快等,擔心會出現肺炎;若意識不清、癲癇發作,或是心跳過速,胸悶、胸痛且血氧較低,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建議盡快送醫治療。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宥達指出,孩童確診若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出現呼吸喘、急促,或胸悶、胸痛,持續性嘔吐或頭痛、腹痛,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建議應掛急診。Q:使用血氧機偵測,應注意哪些狀況?● 使用前注意四肢末梢循環,若手腳冰冷將難以偵測。民眾家中可預備血氧機掌握血氧濃度,謝嘉娟提醒,使用血氧機前需注意確診者四肢末梢循環,若手腳冰冷會導致血氧機難以偵測。另外,女性指甲油也須卸除,否則將影響偵測。若血氧濃度低於94%,而皮膚、嘴唇顏色異常或指甲發青,都可能是缺氧狀況。Q:若不符抗病毒藥物使用資格,可自備哪些藥物?● 退燒止痛藥、抗組織胺、止咳藥、喉片、口腔止痛噴劑、化痰藥。居家照護民眾若不符合抗病毒藥物使用資格,謝嘉娟建議,可自備退燒止痛藥、抗組織胺及止咳藥。若擔心喉嚨劇痛難耐,可準備喉片或喉糖、口腔止痛噴劑等,在進食前15分鐘先使用喉嚨噴劑,緩解疼痛後較容易進食。若民眾本身有慢性疾病,藥品也要事先準備充足,避免用罄。部分民眾有氣喘,若合併確診新冠肺炎,較容易呼吸喘、生膿痰。謝嘉娟建議,可準備止咳化痰藥、支氣管擴張劑、氣喘緊急使用的吸劑等。近日NAC化痰藥受到民眾關注,她指出,部分確診者會有濃痰,需要使用化痰藥,但只要能夠化痰的藥都可以,並非一定要選NAC。Q:確診者的三餐飲食建議?怎麼吃、好得快?● 多補充維生素C食物抗發炎,提升免疫力;喉嚨痛喝冷開水,別喝冰水或含糖飲料。陳宥達建議,確診者可多補充維生素C,可抗氧化、抗發炎,提升免疫力,預防上呼吸道疾病,像芭樂、奇異果、柑橘類水果。謝嘉娟指出,民眾也可吃蘋果、水梨等補充維生素C,不建議吃瓜類,避免咳嗽加劇。另外,可吃軟質食物較好下嚥,像是蒸蛋、白煮蛋、豆腐、橄欖油或苦茶油等。謝嘉娟建議,確診者可時常喝水,保持口腔黏膜濕潤度,喉嚨痛建議可喝冷開水,不要喝冰水或含糖飲料。免疫力低下時,應避免生菜、生魚片等生食,也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炸、烤、煎等料理方式,建議改水煮、清蒸。另外,也建議確診者多運動,增加血液循環,包括有氧運動、居家運動、打太極或甩手功等,避免熬夜、久坐。Q:如何避免傳染給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家人?● 10天解隔離傳染力雖低,但同住家人仍有20%到60%的染疫風險。雖然Omicron最新文獻資料顯示,10天解隔離傳染力趨近於零,但與確診者同住的家人,仍有20%到60%的染疫風險。陳宥達表示,確診者居家照護期間,仍要做好一人一室、保持室內1.5公尺社交安全距離、不可共食、戴口罩等,也要注意環境清消,用當天泡製的漂白水,在使用浴室前後消毒,垃圾建議以雙層袋包裝,靜置三天後處理。日前居家隔離「0+7」新制上路,確診者同住家人施打3劑可免隔離。陳宥達提醒,因家中仍有確診者,同住家人還是要做好防疫措施,也建議同住家人可以陪確診者視訊,提供一些娛樂,如雜誌、書、電腦、網路等。確診者只要掌握四大重點,包括:居家備藥不可少、防疫清消要做好、營養均衡別忘掉、心情放鬆更快好,就可盡快康復恢復正常生活。
-
2022-05-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嚴防兒童重症併腦炎亡 家長須知「八大重症前驅症狀」
本土單日確診案例連續兩日維持在八萬多例,但中重症人數持續增長,從5月16日新增148例到今天已達223例,兒童重症案例再增2例,累計達9例,其中3例合併腦炎。指揮中心今召集專家制定「兒童急性腦炎的臨床處置指引」,專家指出,兒童染疫仍以輕症、無症狀為主,若不幸發展為重症,病程發展相當快速,避免重症合併腦炎或導致死亡,家長必須認識「重症前驅症狀」,協助孩子能盡速就醫。衛福部前部長、長庚大學醫院系小兒科教授林奏延表示,Omicron引起的兒童重症合併腦炎的患者有三大特點,多數是「學齡前」孩童、被診斷合併腦炎後約2到3天內過世、無其他疾病。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加護科主治醫師林建志表示,兒童重症合併腦炎的前驅症狀有「八大指標」,分別是體溫大於41度、意識不佳(GCS≤12) 、持續昏睡、持續頭痛、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抽搐、步態不穩。林建志表示,一般兒童染疫後,最常出現的症狀為發燒、咳嗽或流鼻水,開始發展為重症時會出現哮吼或合併腦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解釋,哮吼是指上呼吸道有嚴重發炎阻塞,讓患者出現類似「狗吠聲」的呼吸聲音。林建志表示,兒童染疫後若發展成重症且合併腦炎,依照台灣目前個案來看,體溫都會高於攝氏41度以上,同時也會出現意識不佳,他表示,小小孩生病時,多會臥床休息,家長難以辨別是否意識不佳。他建議,小小孩如果持續昏睡,睡眠時間過長難叫醒,反應變差,就可能是意識不佳,應立即就醫。林建志表示,合併腦炎的孩子會持續頭痛,通常大小孩會說話反應,小小孩沒辦法說,但腦炎會讓小小孩的囟門關起來,相對應的反應是「持續嘔吐」,如果小小孩染疫後,持續「莫名其妙地嘔吐」也可能是引發腦炎的反應。由於孩子發燒可能引發抽搐,但抽搐的表現可能是熱痙攣或是腦炎,最簡單的辨別方式就是次數,熱痙攣只會發生一次,但病毒性腦炎會反覆發作。不過,家長若孩子第一次發生抽搐就應該要請求醫療協助。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根據統計,台灣確診案例中,兒科感染個案占整體個案20%左右,住院患者屬於中度以上病人,約有7%屬於學齡前孩子,其中5%發展為重症。馬偕醫院兒童感染科資深主治醫師黃瑽寧表示,台灣兒童青少年染疫率雖占整體20%,但也與國外數據類似,美國今年1到4月登錄兒童確診人數為525萬人,住院率為0.25%、死亡率為0.005%;日本10歲以下兒童染疫人數占整體的15%到20%,20歲以下青少年占整體30%,住院率1.9%、死亡率為0.000055%。黃瑽寧表示,香港確診兒童約7萬多人,住院率高達4.5%,死亡人數為7人死亡率為0.01%,數據比日本與美國都高出一倍,但有非常多的專家認為香港的分母大大被低估,與台灣現在的情況類似,因為快篩陽性後不願PCR,自然等待症狀消失,未進入法傳系統。台灣目前的兒童染疫死亡率約0.0017%,比美國、日本低,整體而言,兒童輕症比率仍高,民眾無需自己嚇自己,不過現階段還是需要戒慎恐懼。
-
2022-05-22 醫療.感染科
猴痘擴散多國!有哪些症狀?如何傳染? 詳解「感染症狀、傳播途徑、預防方式」:也有無症狀者
新冠疫情未平息,歐美近日傳出罕見的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monkeypox)案例,截至目前為止,已累積100多例確診或疑似病例。猴痘動物傳播給人 二次傳播由人傳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猴痘是一種罕見的病毒性人畜共患病(從動物傳播給人的病毒),病人癥狀與過去在天花病人身上所觀察到的相似,但臨床嚴重程度較輕。隨著在1980年消滅了天花和隨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成為最嚴重的正痘病毒,在非洲中部和西部地區熱帶雨林仍有猴痘散發病例。二次傳播或人際間傳播因密切接觸了感染的呼吸道分泌物、感染者的皮膚損傷或最近被病人體液或病變材料污染的物品而造成。傳播主要通過通常長時間的面對面接觸呼吸道飛沫傳播,因此,活動病例的家庭成員面臨較大的感染風險。潛伏期最短6天 感染分成兩個階段猴痘的潛伏期(從感染到出現癥狀之間的時間間隔)通常為6至16天,但可為5至21天。*發病期(0-5天):發熱、劇烈頭痛、淋巴結病(淋巴結腫大)、背痛、肌痛(肌肉疼痛)、重度疲乏無力(精神不振)。*皮疹期(出現發熱後1-3天內):出現不同階段的皮疹,經常從面部開始,然後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最常見面部(95%的病例)、手掌和腳掌(75%)皮疹;皮疹的變化從斑丘疹(底部扁平的病變)到小水皰(充滿液體的小皰)、膿皰,約10天後結痂,約三周後結痂才能完全消失。此外,病變數量從幾個到幾千不等,影響口腔粘膜(70%的病例),生殖器(30%)、結膜(眼瞼)(20%)和角膜(眼球)。部分病人在出現皮疹前會發生嚴重的淋巴結病(淋巴結腫大),這可有助於識別猴痘,因為其他類似疾病都無此特徵。這些人易出現無症狀感染 兒童感染病狀嚴重猴痘通常是一種自限性疾病,癥狀持續14至21天;嚴重病例較常見於兒童,且與病毒暴露程度、病人健康狀況和並發癥的嚴重程度有關。居住在森林地區或附近的人們可能間接或低水平地暴露於感染動物,可導致亞臨床(無癥狀)感染。猴痘出現流行時死亡率差異很大,在記錄病例中低於10%,主要發生於幼兒;一般來說,較年輕的年齡組似更容易發生猴痘。無有效治療方式 天花疫苗可減輕病徵尚無針對猴痘的特效藥物或疫苗,但可控制疫情暴發。雖在過去已證明,接種天花疫苗可防止猴痘,有效率為85%,但天花疫苗在全球消滅天花後已不再供一般公眾使用;以前接種過天花疫苗可能會減輕猴痘病癥。猴痘病毒 自然宿主在非洲,多種動物均有猴痘感染:繩松鼠、松鼠、岡比亞巨鼠、條紋小鼠、睡鼠和靈長類動物。對該病毒的自然史仍存有疑問,需進一步研究,以確定猴痘病毒的確切宿主及病毒在自然界的存續情況。在美國,人們認為該病毒是從非洲動物傳播給與其混養的其他易感動物(如草原犬鼠)。預防猴痘 降低人群感染風險發生猴痘疫情時,與其他病人密切接觸是猴痘病毒傳播最重要的風險因素。在沒有特效治療和疫苗的情況下,減少人群感染的唯一方式就是提高對危險因素的認識。為降低動物與人之間的傳播風險,在猴痘病毒流行地區,預防傳播應首先注重避免與嚙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發生任何接觸,其次應限制直接接觸動物的血和肉,必須在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處理染病動物或感染組織以及在屠宰過程中,應配戴手套及其他適當的防護服。此外,避免與猴痘感染者進行身體密切接觸,還應避免使用已被污染的材料;照看病人時,應戴上手套和防護器具,照看過病人或探視過病人後,應按規定洗手;建議在家中或在醫療機構中對病人予以隔離。延伸閱讀: ·1圖看「確診常見4大症狀如何緩解」! 咳嗽、聲音沙啞要補充維生素C ·國外爆「不明兒童急性肝炎」 最新研究揭「可能禍首」
-
2022-05-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增223例!2兒童重症 5歲童腿痛暈倒、9月嬰插管
國內今新增本土個案84587例,死亡59例,中重症個案增加223例,包括中症153例、重症70例。死亡59例中,56人有慢性病史,年齡從30至90歲,其中29人沒施打疫苗,其中一名30多歲死亡個案,本身有慢性肝硬化等慢性疾病,確診新冠肺炎合併心肺衰竭。另重症新增2例兒童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新增59例死亡個案中,其中34例較高齡、超過80多歲。而今日個案中,最年輕死亡個案30歲男性,曾有肝硬化,沒有施打過疫苗,染疫後心肺衰竭過世;另外40幾歲幾位死亡個案,都有慢性病史,染疫後合併肺衰竭,有腦相關共病等。今有3例特殊重症個案,羅一鈞表示,一名20多歲女性有癌症病史,曾施打2劑疫苗,染疫後短暫5天有呼吸窘迫,住進加護病房觀察,有使用瑞德西韋,目前已經出院,算是重症個案。另外2例兒童個案,羅一鈞表示,其中5歲男童有先天性肌肉系統疾病,染疫當天出現腿痛情況,5月17日時,後續在家中有昏厥情況,緊急送醫就醫,急診檢查發現有肺炎跟腦水腫情況,緊急插管轉送到兒童專責醫院到加護病房收治,有血氧偏低狀況,加護病房有給瑞德西韋等,也針對腦水腫處理,明確的病情有肺炎,至於腦水腫是否合併腦炎要再研判。羅一鈞表示,另一名是9個月大男嬰,5月15日有發燒咳嗽,發燒時活力差,經PCR陽性,5月17日凌晨有高燒、呼吸喘,再送到急診,有血氧偏低,送急診前有發現呼吸聲音粗,有俗稱「狗吠聲」哮吼症狀,表示上呼吸道有嚴重發炎阻塞,是次感染後的急症,男嬰收治加護病房,有使用呼吸器,5月20日移除呼吸器,病況改善持續,目前還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羅一鈞指出,這2個小孩重症個案,一個合併肺炎腦水腫,一個是哮吼、急症呼吸窘迫,男嬰已移除呼吸器,持續治療中。
-
2022-05-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84587例 中重症+223例 再增59死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8萬463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8萬4587例本土個案及52例境外移入(34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9例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84,587例本土病例,為40,348例男性,44,215例女性,2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3,346例,台北市10,590例,桃園市10,453例,台中市7,989例,高雄市7,646例,台南市4,609例,彰化縣2,808例,新竹縣2,472例,屏東縣2,265例,宜蘭縣2,019例,基隆市1,757例,苗栗縣1,601例,新竹市1,575例,花蓮縣1,219例,雲林縣1,128例,南投縣924例,嘉義縣780例,台東縣576例,嘉義市505例,澎湖縣184例,金門縣135例,連江縣6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5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2例男性、27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56例具慢性病史、29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20日至5月2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1日至5月19日。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5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31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感染國家均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19日至5月20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0,171,17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8,926,804例排除),其中1,240,897例確診,分別為12,484例境外移入,1,228,359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34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32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615例、台北市435例、基隆市68例、桃園市37例、台中市29例、彰化縣27例、高雄市21例、新竹縣15例、花蓮縣14例、屏東縣13例、台東縣11例、台南市及宜蘭縣各9例、雲林縣7例、嘉義縣6例、苗栗縣及南投縣各4例、嘉義市2例、新竹市及金門縣各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單日確診較昨日略降 本土+8萬5720例、死亡增49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8萬576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8萬5720例本土個案及41例境外移入(27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9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長周志浩表示,今日新增之85,720例本土病例,為 40,942例男性,44,744例女性,3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3,704例),桃園市(11,684例),台北市(11,414例),高雄市(7,525例),台中市(7,144例),台南市(4,707例),新竹縣(2,762例),彰化縣(2,341例),屏東縣(2,270例),宜蘭縣(2,201例),基隆市(2,045例),新竹市(1,708例),苗栗縣(1,282例),花蓮縣(1,187例),雲林縣(1,009例),南投縣(730例),嘉義縣(679例),台東縣(650例),嘉義市(366例),澎湖縣(169例),金門縣(131例),連江縣(12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4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8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且具慢性病史、21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16日至5月17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8日至5月17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41例境外移入個案中,17例男性,2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20歲至60多歲,感染國家均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2月10日至5月1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0,063,65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8,904,378例排除),其中1,156,291例確診,分別為12,432例境外移入,1,143,805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28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26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599例、台北市417例、基隆市65例、桃園市37例、彰化縣24例、台中市23例、新竹縣15例、高雄市及花蓮縣各14例、台東縣11例、台南市及屏東縣各9例、宜蘭縣及雲林縣各7例、嘉義縣6例、苗栗縣及南投縣各4例、嘉義市2例、新竹市及金門縣各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20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輕症確診「喉嚨痛」討論度最高!8大緩解良方,多喝水最重要
UDN元氣網和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成立「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雖然早已達到人數上限5千人,但確診者愈來愈多,這些日子裡,社群裡的群友們依舊熱絡交流。在每天數不盡的聊天訊息裡,喉嚨症狀方面的相關討論最多,《元氣網》也整理關於輕症確診喉嚨不適該如何緩解,在確診者、醫師、護理師…等眾多建議中都提到,「多喝水」是最必須及有效的方式。輕症確診有哪些症狀,之前整理在「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確診過來人提到的居家照護感染者,最常見十大症狀有:1.喉嚨痛、乾癢2.咳嗽、有痰、聲音沙啞3.頭痛、肌肉痠痛4.鼻塞、流鼻水5.腹瀉、腹痛6.發燒7.心悸、胸悶8.皮膚紅疹、蕁麻疹9.會喘、呼吸困難10.心情鬱悶【延伸閱讀】>>最難忍受的不適!三千位確診居隔過來人告訴你Omicron「魔王級症狀」及緩解方法而在這些日子裡,社群裡的群友們依舊熱絡交流,在每天數不盡的聊天訊息裡,我們試著搜尋一些關鍵字找出大家最關心的重點,關於症狀的部份,輕症確診者在喉嚨方面的相關討論最多,其次為發燒,再者就是咳嗽與痰的問題了。(以下數字為關鍵字搜尋數:以5/17、5/18的群友討論內容為計算標的).喉嚨:1000.喉嚨痛:463.發燒:797.痰:581.咳嗽:587.鼻塞:235.頭痛:218.喘:216.胸悶:200.拉肚子:158.腹瀉:63.流鼻水:80魏崢分享:多喝水、吃滑潤食物心臟科權威、振興醫院院長魏崢也是Omicron輕症確診者,喉嚨疼得連喝水都不能。他分享身經驗指出,要有足夠水份才能化痰,或是吃比較不刺激又容易下嚥的滑潤食物,例如木瓜牛奶、豆花,喉嚨嚴重發炎者使用Celebrex、Brown mixture 則可以止咳化痰。【延伸閱讀】>>心臟科權威魏崢Omicron確診 授輕症退燒、止咳、化痰3大重點群友分享:喝水、吃冰、枇朳膏社群裡最被推薦的自療方法就是多喝水,有確診者大推說,對應喉嚨痛一定要「多喝水,一定要喝很大量,我後來痛到喝不了水很後悔」。有些人則苦於嘴破,過來人建議多吃維他命B或C,也可用蜂膠。也有病友分享說,吃冰對喉嚨痛有緩解奇效。至於咳嗽解方,中西化痰藥都有人推薦,也有人說傳統中藥枇朳膏有用,「一天三次, 也比較舒暢」。茂盛醫院家醫科醫師呂昀珊也指出,喉嚨痛到無法吞嚥或有口腔潰瘍,可用鼻噴劑局部止痛、緩解喉嚨不適,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不過居家常備用來舒緩喉嚨痛的枇杷膏,則要注意避免泡給周歲內的寶寶飲用。營養師飲食建議咳嗽或喉嚨痛,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建議補充維生素A跟D來強化黏膜健康,木瓜牛奶、紅蘿蔔牛奶、鮭魚等都是很適合的食物選擇。❶維生素A:強化黏膜健康,幫助提升免疫功能。食物選擇:木瓜牛奶、紅蘿蔔牛奶、芒果奶昔、番茄炒蛋、番茄濃湯、南瓜濃湯、百香果優格、香瓜、紅肉李、地瓜。❷維生素D:提供連接呼吸道細胞間緊密相連區域的營養,保護呼吸道。食物選擇:鮭魚、蛋黃、乾香菇、添加維生素D的乳製品,建議可在窗邊曬太陽補充。喉嚨痛8大緩解良方此外,外媒《healthline》也針對常見的喉嚨痛症狀做解析,指出喉嚨痛可能是COVID-19的早期症狀,在30歲以下的人中更常見。報導最後也提出以下幾個緩解的方法:1.多喝水以保持水分。2.溫熱的茶湯,如肉湯或蜂蜜茶,可能有助於緩解喉嚨刺激和疼痛。3.嘗試用鹽水漱口,以幫助減輕喉嚨痛。4.吃潤喉糖或硬糖:通過刺激唾液分泌來幫助保持喉嚨濕潤。5.使用加濕器增加空氣中的水分。6.熱水淋浴也可能有助於緩解喉嚨發炎。7.多休息:幫助身體的免疫系統抵抗感染。8.考慮使用非處方藥來緩解疼痛。參考資料:.《healthline》: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sore-throat-coronavirus.《prevention》:https://www.prevention.com/health/a20500381/sore-throat-reme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