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1 名人.許金川
搜尋
呼吸
共找到
5715
筆 文章
-
-
2024-12-20 醫療.心臟血管
進補小心高鈉 血壓飆易猝死
冷氣團報到,氣溫驟降,容易出現腦中風、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傷害。許多人愛吃薑母鴨、羊肉爐等鍋物進補暖身,不過醫師提醒,湯和加工食品鈉含量高,應減少攝取,避免血壓劇烈波動,高風險族群要做好保暖,有服藥控制血壓的人,更要遵從醫囑服藥。 天冷或溫差變化大,發生猝死風險高,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指出,如有胸悶、胸痛、喘、呼吸困難、心悸、頭暈、喘不過氣、盜汗或異常虛弱等症狀,要特別注意可能是心臟疾病警訊。 三高族尤其是高血壓患者,應按醫囑吃藥;喜愛吃鍋物的人,鈉含量高,要減少攝取,避免血壓浮動得太厲害。 林謂文說,中老年人、三高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對溫度耐受性沒這麼好,溫度急降時,會刺激交感神經血管收縮,導致心跳變化、血壓上升,容易發生心血管意外,如腦中風、腦出血、心肌梗塞,甚至主動脈剝離等,高風險族群要做好保暖,如口罩、毛帽、耳罩、圍巾、高領毛衣等。 林謂文提醒,晚上睡前要做好保暖,例如穿襪子睡覺,清晨起床時很冷,也不要突然離開被窩,建議可做暖身操,或喝溫開水等,慢慢起來以避免頭暈導致跌倒等狀況。
-
2024-12-20 醫療.呼吸胸腔
年輕幼教師,抬手就喘大氣、開口咳到要吐!乾燥症引發肺纖維化 拖延就醫恐致命
「只是簡單的鋪床,我一抬手就喘大氣,開口講話咳嗽不止,幾度深咳到快吐出來,也因此工作上常請假影響人際關係,當時的我生活簡直一團糟,求醫後才確診是因乾燥症引起的肺纖維化。」土城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秉翰說,像上述蔡小姐一樣由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PF-ILD)不在少數, 因此自體免疫患者無論有沒有症狀,都可以做一次肺功能檢查,了解自身肺部情況;若長期胸悶、喘、咳、累等症狀,更須就醫告知醫師,加做胸部X光、電腦斷層或肺功能檢查等進一步找出原因。 自體免疫病患注意!長期不明原因喘、咳、累,可做一次肺功能檢查蔡秉翰進一步解釋,肺功能檢查是一種無侵入性、過程簡單的檢查方式,採用肺量計,透過呼出的氣流來監測肺功能,只需於診間中吹好吹滿,就快速了解肺功能狀況。他說,像蔡小姐這類患者來胸腔科就診時,若沒有主動告知,醫師也沒有相關疾病意識,這類患者將長時間往返於胸腔科、免疫風濕科間,卻仍找不出病因。蔡秉翰表示,肺纖維化是指原先像是海綿般充滿彈性的肺部,因為反覆發炎破壞肺泡交換氣體之處,導致肺部像菜瓜布般,硬化並充滿孔洞。多數患者剛出現肺纖維化時,沒有感覺,直到有喘、咳、累,就醫才確診,此時肺功能持續下降,嚴重者需要仰賴氧氣機,甚至可能併發急性呼吸困難危及生命。良好醫病溝通助了解病況 跨科合作保肺「蔡醫師真的很認真,會仔細安排我接受檢查與治療,了解藥物產生的副作用,更重要的是會跟我討論疾病現況。」蔡小姐很認同蔡秉翰的醫病溝通的方式。蔡秉翰也提醒,由於肺纖維化不可逆,須要跨科團隊一起合作,以保留殘餘的肺功能為治療目標。目前針對肺纖維化的治療,除了使用抗纖維化的藥物協助抑制疾病進程,若病因為自體免疫疾病,也會合併使用免疫抑制劑控制發炎。現在蔡小姐積極接受治療兩年後,症狀明顯改善,不再深咳、疲倦,也能一次爬梯到二樓,不用走幾步路就休息。切勿迷信亂服藥 避免偏方傷身此外,蔡秉翰也分享,曾有位70多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阿嬤原先用藥穩定,某天卻肝功能異常,即使停藥也不減疾病惡化速度,嚴重到需要住院,後來因為她的兒子也是如此,細問才知兩人皆使用從地下電台購買的藥物。無獨有偶,蔡小姐也承認,曾在病因無法確診的期間,聽信親友推薦每月花費3、4000元買某保健食品長達一年,最終因病情無起色而暫停不吃。蔡秉翰呼籲,患者切勿自行服用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或藥物,尤其自體免疫疾病患更應避免聲稱加強免疫系統的食品,他表示,患者平時採地中海飲食、適量運動、生活作息正常、睡眠充足、心情放鬆才是最好的良藥。
-
2024-12-19 焦點.用藥停看聽
藥物過敏常見6大前兆 醫師提醒只要一點點劑量就會發生
藥物過敏輕則皮膚紅腫,嚴重則導致喪命,但民眾可能將輕微藥物過敏視為副作用。醫師指出,藥物副作用跟劑量有關,但藥物過敏可能只要一點點劑量就會發生,藥膏也會造成接觸性過敏反應,常見的藥物過敏是服藥後,身體開始出現「疹、破、痛、紅、腫、燒」六大症狀,應立即回診並告知用藥史,避免嚴重不良反應。沈小姐有過敏體質,某次因病毒疣到皮膚科接受冷凍治療後,回家後搭配藥膏使用,沒想到皮膚出現紅腫、發癢等症狀,本以為是治療的副作用,一周後回診才發現是藥物過敏引起。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鐘文宏指出,藥物副作用跟劑量有關,但藥物過敏可能只要一點點劑量就會發生,藥膏也會造成接觸性過敏反應。鐘文宏表示,藥物過敏會和體質有關,病患要有所警覺、及早就醫,如果以前沒吃過的新藥,在吃完一段時間後出現過敏症狀,就要就醫由醫師評估是否為過敏、需不需要停藥等,例如有患者服用降尿酸藥物後,出現皮膚變紅狀況,原以為是冬季乾癢,沒想到竟是肝腎功能受損。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表示,藥物過敏可能發生在第一次接觸到藥品的數天內或2至3個月後,且可能是輕微的皮疹或危及生命的過敏,任何人都可能發生藥品過敏,如果服藥後身體開始出現紅「疹」、口腔潰「破」、喉嚨感到疼「痛」、眼睛變「紅」腫、嘴唇「腫」脹、身體出現發「燒」等症狀,應立即回診並告知用藥史,避免嚴重不良反應。除皮膚反應外,如果出現心悸、呼吸困難、不明原因的疲倦、惡心、黃疸或茶色尿,也可能是藥品過敏症狀,民眾如在用藥後發現這些症狀,尤其是口腔、喉嚨、眼睛等黏膜部位出現異常,可能是過敏反應的前兆。
-
2024-12-19 焦點.元氣新聞
秋冬不只防流感 更要防帶狀疱疹! 全台每三人就有一人得過 糖友風險翻倍
秋冬是流感病毒好發的季節,民眾除了預防流感、新冠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也會提高帶狀疱疹發作的機率。帶狀疱疹俗稱「皮蛇」,發作時疼痛難耐,因此被喻為「百痛之王」。高雄長庚醫院家醫科潘柏霖醫師呼籲民眾,在台灣每個人一生當中至少有三成機會得到帶狀疱疹,平均每三個人就有一人「皮蛇纏身」,導致身體劇痛,生活品質下降,尤其糖尿病患者比起一般人得到風險更是翻倍,需提高警覺、防患未然。糖尿病患者較容易發生帶狀疱疹?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18歲以上民眾糖尿病盛行率為11.1%。患者除了日常注意血糖控制,也要小心得到帶狀疱疹。根據研究,第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帶狀疱疹的可能性大約是一般人的2倍 ,且引發帶狀疱疹後神經痛風險也是一般族群的1.5倍。為什麼糖尿病患者容易發生帶狀疱疹呢?潘柏霖醫師表示,因為血糖控制不佳以及高血糖所導致的免疫功能受損,一旦免疫力降低,病毒就有可能伺機活化。而許多糖尿病患者,直到出現嚴重結痂和劇烈疼痛後才前來就診,這時需要與疼痛長期抗戰,也增加飲食自律、控糖的難度,讓糖友在發病期間,控糖成效大幅退步,提高引發併發症的風險。帶狀疱疹疼痛難耐,當心併發症風險帶狀疱疹是感染過的水痘病毒潛伏在體內,再次活化產生。潘柏霖醫師表示,由於發作的部位在神經節,患者常會感到劇痛、灼熱、刺癢等,影響生活,加上帶狀疱疹可能長在身體各部位,引起併發症,例如長在臉部或眼部區域時,恐導致眼部併發症,如眼瞼發炎、角膜炎或結膜炎等,影響視力,嚴重患者甚至可能失明,千萬別掉以輕心。潘柏霖醫師也說,帶狀疱疹前期,患者通常只會感覺身體某部位有劇烈的疼痛感,因此不少人誤以為是神經痛,錯過了黃金治療期,等到約兩週後進入急性期,皮膚有大量水泡冒出來,才驚覺自己得到的是「百痛之王」。而帶狀疱疹發病後,若能在72小時內服用抗病毒藥物,改善效果較好,然而,根據醫師臨床觀察,大多數人都是拖了一段時間後才開始治療,即使服用抗病毒藥物加上止痛藥,還是叫苦連天。潘柏霖醫師說,病毒引發的水泡通常要持續2-4週才會消失,高達有30%的患者在水泡消失後,產生疱疹後神經痛,疼痛的症狀仍不減,甚至持續長達數月或數年。守住免疫力,遠離「皮蛇纏身」雖然帶狀疱疹不是絕症,卻會讓人痛到「懷疑人生」,究竟什麼樣的族群最容易得到帶狀疱疹?潘柏霖醫師指出:「慢性病患者、年長者,除了須積極預防流感外,也都是帶狀疱疹高風險族群。」潘柏霖醫師建議,年長者、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等慢性病的朋友,從事輪班工作,作息不正常、生活壓力大的族群,都要積極預防帶狀疱疹,避免以身試痛。此外,帶狀疱疹會反覆發作,曾經得過的人也較容易再得,且最快兩個月就會復發。預防帶狀疱疹,最重要的就是「守住免疫力」,把慢性疾病控制好、作息正常、睡眠充足、營養均衡,是預防帶狀疱疹的基本功。施打疫苗也是預防帶狀疱疹的有效方式。醫師建議高風險族群於預防流感時一併向醫療院所諮詢是否接種帶狀疱疹疫苗,才能遠離「皮蛇纏身」、疱疹後神經痛的威脅。NP-TW-HZU-PRSR-240029 | Date of preparation: Nov 2024This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Taiwanese.更多疾病資訊,請諮詢專業醫護人員
-
2024-12-17 醫療.心臟血管
低溫留意3症狀防中風!醫提醒除了禦寒衣物,這也要攝取足夠
冷氣團接力,中央氣象署持續發出低溫特報,本周開始,冷空氣一波接一波襲來。萬芳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林樹基表示,氣溫驟降,醫院急診室湧現患者,以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多,包括心絞痛、急性腦中風、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高齡長輩及患有慢性病的族群要特別加強保暖。3症狀: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林樹基指出,寒風刺骨,低溫及過大溫差容易誘發急性心血管疾病,因為冷空氣刺激血管內的平滑肌收縮,促使血壓升高。如果有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千萬別忽視,建議民眾先停下手邊事情,觀察三分鐘,休息後仍感覺不適,應盡速就醫診治,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間。低溫是年長者殺手,千萬別等閒視之。林樹基提醒,有運動習慣的人,或是作息早起的長輩,遇到寒流來襲,應該忍住出門的欲望,或是避開清晨及日夜交替的時段。剛起床的時候,不要急著下床,要讓身體慢慢適應溫度變化,若突然離開溫暖的被窩,溫差過大易頭暈,老人家尤其要注意眩暈造成跌倒的風險。身體缺水 血液變黏稠更危險「保暖」是冬天保健養生守則,要配戴帽子、口罩、手套、襪子、圍巾等,還要顧到腳底。林樹基強調,除了禦寒衣物,水分也要攝取足夠,別以為夏天才要補水,冬天缺水更危險,當體內水分流失時,血液黏稠度跟著變高,中風及心肌梗塞風險上升。冬天的飲水量可以比夏天少一些,建議大約為1500至2000cc。有些頻尿問題的長輩不愛喝水,林樹基說,中老年人要小心不覺得口渴的「隱性脫水」,適時補充溫開水,暖身亦可避免血液變得黏稠,預防腦中風。另外,糖尿病、三高慢性病患者,要規律服藥、定時量測血壓等數值,了解自己在氣溫下降時,血壓、血糖數值的改變,可進一步與醫護團隊討論是否增減用藥劑量。林樹基說,天氣冷颼颼,要積極保持身體的溫暖、維持血液的流暢,注意防範避免低溫猝死的憾事發生。責任編輯:辜子桓延伸閱讀:每天做好這件事 就能預防中風、失智、心血管疾病天氣一冷身體這數值就飆高 醫師分析教你解方
-
2024-12-17 醫療.耳鼻喉
為何睡覺時會流口水?醫師教3重點自我診斷 簡單4招有助改善
人生有三分之一時間在睡覺,有人一覺到天亮,有的人睡醒卻驚覺流了一攤口水,因此會感到尷尬、沮喪,甚至懷疑是病兆嗎。醫師指出,睡覺流口水,可能與睡姿、鼻過敏、吞嚥能力、睡眠呼吸中止症等都有關,應找到確切原因,才能對症有效改善。如果睡覺流口水發生在夜晚睡眠時,或許無傷大雅,但如果發生在坐公車時,或在學校、工作環境趴睡時發生,往往會讓人感到尷尬、困擾。輔大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胡皓淳表示,不論清醒或睡著,口腔本來就會分泌口水,偶爾流口水還是可接受範圍,但太頻繁發生,就要找出確切原因。其實在整個睡眠過程都可能會流口水,胡皓淳說,深層睡眠、肌肉張力最放鬆時,相對容易因為臉部肌放鬆,口水就會順著嘴角流出。1.側躺、趴睡較易流口水「睡姿一定有一些關聯性。」胡皓淳指出,如果是正躺睡,口水就會順順地從嘴巴流進喉嚨,再從食道吞下去;不過如果是側躺、趴睡等姿勢,加上嘴巴稍微張開一點,口水就有可能會直接從嘴角流出。2.睡時張口呼吸 要找原因有些人睡覺習慣張口呼吸,也比較容易流口水。胡皓淳說,睡眠時張口呼吸的人,要找出確切原因,如果是鼻塞、鼻竇炎,或鼻瘜肉、鼻中膈彎曲等問題,就需要進一步治療;如果確定鼻子沒有阻塞,可能是習慣性嘴巴張開,則可考慮用貼住嘴巴的矯正膠帶,強迫嘴巴閉起來。張口呼吸是誘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習慣之一,上呼吸道阻塞會導致空氣無法進到氣管,就可能引起上呼吸道塌陷。3.中風、潰瘍會影響吞嚥胡皓淳指出,有些人流口水,是因為神經病變導致吞嚥功能有問題,例如中風、神經麻痺的族群,也可能是本身吞嚥就有問題、長腫瘤或結構問題等。一旦發生吞嚥不順暢,口水就容易流出來;還有些人是單純喉嚨痛,例如小朋友感染腸病毒時,口腔裡都是小潰瘍,因為疼痛就不敢吞嚥,口水就會流出來;咬合有問題也是流口水的可能原因,因為口腔閉合受到影響。如果很擔心在公共場所流口水,胡皓淳建議,可透過睡前「自我意識提醒」,也就是在睡著前,不斷提醒自己記得要把嘴巴閉上,如有呼吸道、神經功能等問題,則要先改善這些症狀。有些人的口水相對較透明,有些人則是濃稠,甚至出現異味,胡皓淳表示,理論上喝水喝得多的人,口水會比較稀、味道相對較淡;水喝得少,有唾液腺、腮腺發炎等狀況,甚至分泌物有膿、唾液腺結石等,就可能跟著口水一起流出,甚至有些異味、異狀感。睡覺流口水改善方法1.控制鼻子過敏。2.持續運動,每天運動30分鐘。3.維持良好體重(太胖會打呼、影響呼吸)。4.睡前一小時避免情緒興奮激動,若睡得安穩,作夢所引起的嘴巴肌肉放鬆會紓解,改善流口水現象。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2-17 醫療.消化系統
為何放屁次數比平常更多?專家揭飲食之外5個鮮為人知的原因
儘管有的時候會很臭,放屁是每個人正常會發生的身體現象。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放屁的頻率過高,並且感到不舒服,甚至為此感到尷尬,有改善的方法嗎?什麼原因導致氣體產生?專家指出,放屁是透過腸道釋放多餘的空氣,而腸道氣體是由吞入的空氣中的氧氣、二氧化碳和氮氣,以及由結腸細菌分解食物產生的甲烷和氫氣組成,這可能發生在睡覺、進食、說話、喝水或處於壓力時,甚至笑的時候也可能吞下空氣。除了吞嚥空氣外,富含益生元和纖維的食物也會產生過多的氣體。其他像是不容易消化的食物,也會導致在結腸中過度發酵,進而導致氣體產生。專家表示,脹氣通常可以藉由確切原因並做出相應的調整來緩解,例如十字花科蔬菜和碳酸飲料是常見的罪魁禍首。但如果你的脹氣持續不斷或導致像是腹瀉、便血或嘔吐等嚴重症狀,建議應該就醫諮詢。飲食因素之外,也有一些比較不為人知的原因,可能導致容易脹氣及放屁。1.混亂的睡眠模式不正常的睡眠模式可能會引起腸道菌群失調,此時甲烷和氫氣的濃度可能會激增,導致脹氣增加。這種胃腸不平衡還可能會引發許多其他消化問題,例如腹痛、噁心、腹瀉和便秘。專家建議,包括週末在內,每天都應該在相同時間上床睡覺和起床,並盡量確保每晚至少有七小時穩定、不中斷的睡眠。2.藥物因素有些藥物會產生不良副作用,例如脹氣。其中像是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類的止痛藥,可能會干擾腸胃道中的黏液產生,並導致胃壁受到刺激和發炎,這會引發過多的脹氣。其他會影響腸胃道並以類似方式引起脹氣的藥物包括降膽固醇藥物(他汀類藥物)、某些抗憂鬱藥、抗生素、瀉藥制酸劑。如果你覺得是藥物造成了脹氣,應詢問醫師是否有另一類具相同效果且沒有副作用的藥物。3.壓力大專家指出,經歷壓力會讓身體無法有效地處理食物,常常使食物在體內通過過慢,這會導致體內的細菌積聚,產生過多的氣體和脹氣。隨之而來的便秘也會讓排氣變得更困難,反而可能導致更多的壓力。你能透過定期練習減壓技巧來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例如深呼吸、運動和瑜伽。此外,由於我們在壓力下往往會狼吞虎嚥,花時間享受並且徹底咀嚼你的餐點不僅有助於消化,還可以防止吞下過多的空氣。4.提高有氧運動強度有氧運動會提高心跳和呼吸速率,這意味著你會更頻繁且更劇烈地呼吸,這可能會導致透過嘴巴吞入空氣,進入食道,再進入胃部。此外,它還會造成消化器官的物理性震動,導致脹氣和排便急迫感增加。專家建議,吃完飯後至少半小時至一小時後再進行運動,有助減少運動時出現脹氣和急迫感的症狀。避免運動前食用易引起脹氣的食物,如豆類、扁豆、甘藍和花椰菜,也會有幫助。5.腸道感染專家指出,腸道病原體例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通常會引起小腸發炎,導致腹瀉、腹脹和放屁。為了減少症狀,請確保補充足夠的水分,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例如吐司、蘇打餅乾、米飯或雞蛋),並避免乳製品以及高脂肪、高纖維和辛辣食物,直到感覺好轉。【資料來源】.11 Sneaky Reasons You're So Gassy.Why Do I Keep Farting?
-
2024-12-17 養生.生活智慧王
6種常見的家庭毒物來源!一項很健康的習慣竟也可能讓你每天吃進毒素
我們都知道出去外面很多細菌病毒,但其實我們每天待的家裡,也有很多接觸到毒素的機會。外媒《Fortune Well》列舉6種可能危害健康的常見家庭毒素,包括不沾鍋、香氛蠟燭。每天吃蔬果原是很健康的習慣,但農藥污染最嚴重的幾種水果和蔬菜竟也可能是毒性最強的來源之一。6種常見可能危害健康的家庭毒素來源根據《Fortune Well》撰文指出,毒素是指任何可能對健康造成短期或長期影響的物質,家用產品中的某些化學物質在達到一定程度且反覆接觸後可能會變得有害,但還無法確切知道在「什麼程度」的接觸下可能會發生不良反應,因此建議盡量減少或清除家中的潛在有毒產品。《Fortune Well》請教2位醫學專家:One Medical 家庭醫師兼辦公室護理副總裁Natasha Bhuyan博士、布萊根婦女醫院急診醫學醫師兼醫學毒理學家Peter Chai博士,整理出以下6種常見可能危害健康的家庭毒素:1.不沾鍋不沾鍋因為不沾和防水的特性,吸引許多廚具用者的喜愛,這是由化學物質多氟化合物 (PFAS) 或聚四氟乙烯 (PTFE) 製成的塗層所維持,不沾鍋被刮傷或在非常高的溫度下烹飪時,它們會將 PTFE 顆粒釋放到食物中,經常使用這些產品的人,就會吃進許多含有 PTFE 顆粒的不同食物,這些顆粒與腎癌、 甲狀腺癌和卵巢癌有關。因此一旦不沾鍋有刮痕,即使不明顯,只是微小的刮痕,這些化學物質就會滲進食物中。建議將不沾鍋換成鑄鐵或陶瓷鍋。2.香氛蠟燭有些人會在浴室或臥房放置香氛蠟燭,以增加香氣及營造溫馨感。燃燒香氛蠟燭時,會釋放出可能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的氣體。這些蠟燭會釋放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包括苯(一種已知的致癌物質)和甲苯(在美國環保署註冊為毒素)),可能導致喉嚨發炎、頭暈或頭痛。也有研究表明,這些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也可能會導致不孕症等生殖健康問題。建議將蠟燭換成精油,但請注意選擇不含添加成分的純精油。3.乾衣紙根據商品頁面的介紹指出,乾衣紙通常配合烘衣機使用,是在使用乾衣機時常用的帶香味的紙,可除去衣物褶皺、防靜電,能讓衣物更加柔軟,去除異味、增加香味,使衣物清新。但許多商用香味乾燥紙含有有毒化學物質,如乙酸芐酯、乙醇和氯仿。這些化學物質可能造成過敏反應或皮膚刺激,導致氣喘等呼吸道疾病。4.空氣清新劑家中有臭味或怪味時,你很可能拿空氣清新劑噴一噴。但是傳統的清新劑含有多種毒素,可能導致家人生病、生育問題,很清新劑含有鄰苯二甲酸酯類(phthalates),可能造成生殖問題。5. 受農藥污染的蔬果每天吃些蔬果當然是很健康的習慣,但如果你每天吃進的是受農藥污染嚴重的水果和蔬菜,那可就不是那麼回事了,這些農產品反而成為家中毒性最強的東西之一。食用這些農藥可能會影響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或刺激皮膚或眼睛。某些用於防止害蟲吃農產品的殺蟲劑,甚至可能含有致癌物質。根據2024年公布的台灣農藥殘留比率最高的水果,百香果連續3年居首位,其次是西瓜與木瓜。而美國公布的《2023年農產品農藥購物者指南》,草莓、菠菜、羽衣甘藍和芥菜則是農藥最多、「最髒」的非有機農產品前三名。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曾教過大家清洗蔬果3秘訣,要去除蔬果上的農藥,其實流動清水就是最好的法寶!清洗蔬果3秘訣秘訣1:水果歸水果,蔬菜歸蔬菜秘訣2:洗臉刷,洗蔬果硬度最剛好秘訣3:無需小蘇打、醋、鹽,只要流動清水6.塑膠保鮮盒每當家裡有吃不完的剩食,或預做的食物,我們經常拿保鮮盒盛裝,但請使用玻璃的保鮮盒,如果你用是塑膠容器,它們含有雙酚A (BPA),可能影響荷爾蒙,尤其女性若長期、大量接觸 BPA會有性早熟問題,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上升。如果不可避免使用塑膠容器,絕對不要接觸熱食熱水,也不能接觸高溫物體,更不能用於加熱。延伸閱讀:.《Fortune Well》.聯合報系資料庫
-
2024-12-16 醫療.精神.身心
壓力造成失眠 增加慢性病風險
生活壓力大,明明沒吃什麼卻一直發胖,這種情況被稱為「壓力肥」。家庭、工作重擔易使睡眠品質不佳,發生「壓力失眠」,提高心血管、免疫系統或消化系統等慢性病風險。家醫科醫師蘇聖傑表示,平衡壓力所造成的身體負擔,是現代人要正視的健康課題。壓力失眠造成腦部老化當遇到壓力情況時,交感神經系統會加速作用,促使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加速。長期壓力會讓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身體無法放鬆,大腦處在警覺狀態,導致睡眠品質下降。睡不好,會增加壓力,降低人體對壓力的處理能力,形成惡性循環,尤其是腦部老化。蘇聖傑說,透過壓力荷爾蒙節律分析檢查,可了解睡眠或情緒狀態是否跟壓力有關;甲基化代謝評估則可得知甲基化是否失衡、是否影響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和褪黑激素的合成,引起失眠狀況。蘇聖傑指出,睡眠品質不佳,代表身體處於壓力較大的狀態下,醫學實驗顯示,若老鼠一整晚沒有進入睡眠狀態,隔日壓力荷爾蒙即明顯升高,因為大腦處在警覺的狀態。檢測壓力 利用運動手表監測心率變異性壓力會導致心率變異性降低,建議可利用運動手表監測心率變異性,觀察心跳間隔的時間差異。正常狀況是吸氣時心率會加快,吐氣時會減慢;當處於壓力狀態時,呼吸會變得急促,有助於抑制副交感神經的調節作用。蘇聖傑建議,不妨練習禪修、靜坐冥想、太極瑜伽等,延長吐氣時間,幫助平衡自律神經系統。想改善壓力體質,蘇聖傑強調,睡眠充足和規律作息可減輕身心壓力、維持身體的生理節律。尤其節律的穩定性有助於調節荷爾蒙和神經系統,使身體更能應對壓力。運動也很重要,可消耗壓力荷爾蒙,讓自律神經重獲平衡,身體重回良性循環運作。
-
2024-12-14 焦點.元氣新聞
三寶爸蔣萬安閃到腰 醫提醒:家長抱孩手肘靠近這部位較好
雙城論壇17日舉行,台北市長蔣萬安昨天卻突然取消今明二天公開行程,副市長林奕華說,蔣萬安是因為腰傷嚴重,在家休息。蔣萬安是三寶爸,加上這已不是他第一次閃到腰,復健科醫師提醒,下背痛(即閃到腰)是民眾最常就醫疾病第2名,其原因與日常生活習慣有關,尤其抱小孩時,施力方式必須多留意。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許宏志說,根據國外統計,下背痛是僅次於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感冒,民眾最常就醫的主訴症狀,下背痛又分為急性與滿性二大類,引起急性下背痛的原因包括扭傷、拉傷與鈍挫傷,搬重物時扭到,拉東西時導致背肌拉傷,跌倒時造成的鈍挫傷,均是烤能原因。慢性下背痛則與姿勢、生活習慣有關。許宏志表示,通常疼痛時間超過一周至10日以上,即是亞急性或慢性下背痛,調整正確姿勢是最好的預防、治療方式,例如民眾坐著辦公時,建議雙手扶著桌面時,脊椎往後15度,常見身體向前傾、趴在桌上或翹腳動作,都容易增加脊椎、腰椎壓力。身為三寶爸,蔣萬安常抱著孩子出席公開活動,許宏志建議,家長若要從地上抱起小孩,必須留意膝蓋盡量靠近腹部,站起來抱著小孩行走時,手肘則要盡量靠近腹部才是較好的施力方式,否則也可能容易出現下背痛問題。對經常發生下背痛的民眾,可利用日常體操運動加以預防。許宏志說,深蹲操是最好預防下背痛的活動,若年紀較高的長輩發生急性背痛,可以扶著椅子最深蹲動作,作法是雙手撐著椅子,作勢要站起來,但稍做停留,這可以幫助腰椎減壓,但必須選擇穩固不會移動的椅子。另外,在公園吊單槓,也是可以幫助減輕脊椎、腰椎的活動。
-
2024-12-13 焦點.元氣新聞
長者感染「1種病毒」死亡率是流感的2倍!超高齡社會慎防「RSV呼吸道融合病毒」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是流感、COVID後,近期頻頻登上媒體的傳染病毒,連歌神張學友也感染 RSV臨時取消小巨蛋演唱會。引發重症率和死亡率皆為流感的2倍,正視並預防長者感染RSV的機率,是節省醫療資源、減輕年輕人扶養負擔的重要課題。「因為名稱關係,『呼吸道融合病毒』常與一般『呼吸道病毒』混淆,導致國人對它認知不足,加上 RSV初期症狀類似感冒,包括咳嗽、鼻塞或流鼻水、發燒,若症狀遲遲未改善,延伸到下呼吸道症狀表現明顯,痰液增多、呼吸吃力、病程也偏長,往往已經很嚴重。」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黃振國理事長說,呼吸道融合病毒主要藉由飛沫傳染及接觸感染,會影響肺部和呼吸道,且各年齡層都可能會被傳染,但長者免疫力較差、且多有慢性病,一旦被感染,後果可能更加嚴重。不可輕忽!RSV傳染力比流感更強、重症死亡率更高RSV病毒感染後的潛伏期為二至八天,相比流感病毒,RSV的傳染力更強; 流感約為1人傳1-2人;RSV約為1人傳3人。RSV不像帶狀疱疹、腸病毒等,可能會有明顯症狀區別,或像流感、COVID-19比較有在做經常性的快篩診斷,導致許多人輕忽RSV的威脅。黃理事長表示:「很多患者感染RSV後,常會是拖了一、兩個禮拜都還是不舒服,才去看醫生。」感染RSV病毒後,可能引發呼吸道發炎,造成鼻腔、咽喉不適,老年人更容易患上嚴重的 RSV 疾病,並可能會出現肺炎、敗血症、心肌感染、呼吸急促等。根據統計,65 歲以上老年人因RSV而住院,無論住院天數、併發症風險,皆明顯偏高,RSV引發重症或死亡的比率,是流感的兩倍。更令人憂心的是,RSV對於成人並沒有特定的治療藥物,醫生只能提供支持性療法,因此提高警覺、積極預防,是對抗RSV的最佳策略。積極預防RSV,有助降低隱形社會成本及照顧負擔據國健署資料指出,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有87% 患有一項以上的慢性病,長者若感染RSV,不只重症比例較高,也會造成照顧者的壓力。如何預防老年人感染RSV,進而降低隱形社會成本及家庭負擔,刻不容緩!黃振國理事長提醒民眾,預防RSV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從日常生活確實築起免疫力防線: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均衡飲食、充足睡眠搭配適度運動、加上戴口罩、勤洗手,維持室內通風,有助降低感染疾病的機率。與幼兒同住的長者,更要留意孩子從學校帶回來的病毒,如果小朋友生病,長者也盡量不要與小朋友同桌吃飯。此外,黃理事長也建議國人要提升「投資健康」的觀念,例如:老年人可以向醫師諮詢是否有施打疫苗的資格就是一項很重要的健康投資。「我們的電腦需要經常更新防毒軟體,人體也是一樣,打疫苗就像更新病毒碼,為高風險族群儲備健康資本。」RSV全年流行,做好預防措施、投資自己的健康現今病毒流行,針對 RSV 的預防措施有哪些?黃理事長認為,預防可以透過戴口罩、勤洗手、避免人多的公共場合、保持環境衛生、健康的生活型態及與您的醫生一起檢查是否有接種RSV疫苗的資格。RSV呼吸道融合病毒在台灣的亞熱帶氣候下,全年皆有可能流行,更需遠離風險。Document No: NP-TW-RVU-BRF-240013 | Date of preparation: November 2024更多疾病相關資訊,請諮詢專業醫護人員This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Taiwanese.
-
2024-12-12 醫療.耳鼻喉
總是只有一邊鼻子塞住是什麼問題?需要治療嗎?耳鼻喉科醫師這樣說
不少人都遇過鼻塞的問題,有時是因為感冒、過敏或者是鼻炎等,大多數情況都是兩邊鼻孔同時發生鼻塞,但如果是只有一側鼻子發生阻塞,可能就是其他原因了,日本醫療網站Medical DOC就訪問耳鼻喉科小松崎醫師,為大家解答這種特殊情況。為什麽只有一邊鼻塞?人的鼻子本來就有一種叫做鼻循環(Nasal cycle)的機制,身體為了保護鼻孔不要一直持續暴露在空氣中,會讓左右兩側鼻子的輪流充血,大概每2到3小時就會循環一次,因此正常情況下,鼻子本來就會一邊比較塞,一邊比較暢通。但如果總是特定一側鼻子塞住,要特別注意。最常見的情況是「鼻中膈彎曲」,指得是分隔左右鼻子的軟骨彎曲或變形,導致鼻塞、呼吸中止症或是嗅覺喪失等疾病。不過,鼻中隔彎曲本身並不是一種疾病,因為軟骨生長速度比周圍骨頭快,造成某些部分的軟骨會出現隆起或彎曲,所以大多數人的鼻中隔本來就會有些自然歪斜,但如果因為跌倒碰撞、運動受傷或其他意外而變得嚴重彎曲,就會讓鼻塞等不適症狀加劇。什麼時候需要進行鼻中隔手術?如果彎曲程度嚴重,會導致鼻孔長時間充血、刺激黏膜,容易發生流鼻血和發炎,而若是彎曲的一側接觸到下鼻甲神經,則會引起頭痛,民眾日常如果受這些症狀影響而困擾,感覺到生活品質下降,就需要考慮接受手術治療。建議民眾諮詢專業鼻科門診,而透過「鼻中隔矯正手術」移除彎曲的軟骨後,相關症狀也會獲得緩解。
-
2024-12-12 醫療.皮膚
乾癬一直變嚴重…吃B群、塗藥膏沒好轉?症狀、成因、新治療迷思一次看
「工作壓力讓我的乾癬又爆發,好怕未來合併關節炎或心血管出問題…」、「為什麼病灶上突然長出小膿疱,消不下去還愈來愈嚴重…」這些嚴峻的挑戰都是來自來自俗稱「牛皮癬」的乾癬病友,根據健保資料庫推估,臺灣每年約有8萬人因其就診。病人身體和頭皮上會遍佈紅斑或皮屑,嚴重時,不僅可能出現關節炎、指甲變形甚至心血管疾病等眾多共病問題,還可能合併乾癬紅皮症與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等嚴重型乾癬,不注意就會帶來感染致命風險。高雄長庚醫院皮膚部副主任林尚宏提醒,病友與乾癬共處的路上,除了須注意伴隨而來的共病,也要留意不同類型乾癬帶來的風險,更提醒切勿輕信仿間根治的方法。乾癬目前雖無法完全痊癒,但是及早治療大部分病人都能獲得良好控制,擁有正常的工作與生活。【本篇您將了解乾癬病有最想知道的問題,解方與建議一次看】:📍全家只有我有乾癬,為什麼?📍乾癬好像變嚴重,還多了其他症狀,擦藥吃藥都無法改善怎麼辦?📍很害怕發生關節炎、虹膜炎這些共病,能預防嗎?📍擦檸檬、吃黃蓮、進補增加免疫力,聽說可以根治是真的嗎?Q1:「全家只有我有乾癬,為什麼?」「疾病機轉最主要取決的仍是體質及家族史。」林尚宏表示,乾癬是一種皮膚發炎的慢性疾病,目前尚無法根治,需要長期追蹤、治療。面對許多乾癬病友詢問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罹病,林尚宏說明,有乾癬體質的人因惡化因子刺激,如外傷、感染、藥物或是壓力產生免疫失調等,都可能使得細胞激素過度活化,出現發炎反應進而發展為乾癬。乾癬通常分為四種類別:● 斑塊型乾癬:約80%的成人病友為此型表現,病灶類似板塊,會在皮膚上出現一塊一塊的紅斑,伴隨有銀白色鱗屑。● 滴狀乾癬:病灶以小於一點五公分的小點狀呈現,多因鏈球菌感染誘發。● 紅皮型乾癬:全身皮膚泛紅,大量脫屑,易有下肢浮腫、發燒或全身不適症狀及心臟、肝腎功能異常。●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多處皮膚會出現大片膿疱,造成全身性免疫系統如發燒、疲憊、甚至病灶感染導致致命風險等,屬治療時效性相當重要的皮膚重症,雖病人比率少,但推估仍有2~3%,且會與斑塊型乾癬合併出現。林尚宏也提醒,有家庭病史的民眾可多加留意,若出現症狀及早就醫,透過治療及時控制。Q2:「乾癬好像變嚴重,還多了其他症狀,擦藥膏吃藥都無法改善怎麼辦?」林尚宏表示,有7、8成的乾癬病人會出現頭皮屑變多,身上、手肘、膝蓋等處都出現紅疹,而腋下、鼠蹊部、股溝等容易摩擦的區域也會出現病灶,有些患者的指甲還會有甲床分離、指甲變形狀況。當症狀嚴重時,要當心發展成紅皮症乾癬,可能出現脫水或感染的併發症;若出現膿疱症狀時,則要留意有致命重症風險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找上門。📌【延伸閱讀】:沒有人認識的皮膚重症GPP詳細資訊大公開他也分享,上述四種乾癬類別當中,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屬較少見的嚴重型乾癬,與較常見的斑塊型乾癬的不同,GPP會造成多處皮膚出現大片膿疱,引起劇痛,也會出現體溫飆升、疲倦無後續後力等全身性症狀。若未及時緩解症狀還可能併發敗血症、呼吸衰竭等問題造成患者死亡。因此治療時效性相當重要。值得留意的是,針對GPP近年醫學界大有進展。過去多數GPP患者都是口服A酸治療,但除療效有限之外,也不適合懷孕的女性使用。但現今已發現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機轉與細胞激素「介白素IL-36」有關,目前也已研發出針對此細胞激素專一性的生物製劑,更能有效截斷路徑,達到更好療效,只要符合條件,在台灣健保也能使用。林尚宏補充,由於健保用藥規範需要檢測出相關的基因突變才得以用藥,呼籲乾癬病友有發現疑似全身性免疫系統、發燒等問題,就到皮膚專科來就診加以確認診斷,後續也可主動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接受基因檢測,「若有GPP基因要在零感染或沒有壓力環境的環境避免誘發,確實有點困難,但是在有效的藥物出現後,趁早治療還是能有效控制。」【資訊補充站BOX】:為幫助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病人能及早回歸身活正軌,有更好的疾病控制。今年(2024) 7/1起,健保署已核准GPP新型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期盼能有更好的疾病控制。完整健保給付規範全文,請見健保署網站Q3:「很害怕發生關節炎、虹膜炎這些共病,能預防嗎?」及早治療的重要性也是在於乾癬患者常會帶有不同的共病。林尚宏說,除了致命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外,乾癬最常見的共病還有:● 乾癬性關節炎:乾癬患者約有2到3成出現關節炎,其狀況會使得關節、軟骨等受到破壞,原本結構不可逆。以關節神經僵硬、手腳趾腫脹、足底筋膜炎等症狀表現。● 代謝症候群:乾癬易合併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長期下來相關血管性疾病風險會較同年齡的民眾多出1到2倍風險。● 虹彩炎:乾癬也會引起眼睛病變,很多患者會先去看眼科,但建議要和皮膚科主治醫生討論,否則反覆發炎之下,也存有失明風險。林尚宏分享,回溯性的研究發現,透過穩定治療降低發炎反應,與減少乾癬病友發生上述共病有相關,不過尚缺乏前瞻性的研究。但他呼籲,目前健保體制下既有藥物已能協助好好控制乾癬,配合醫師治療、定期回診追蹤,仍是病友將低惡化及共病發生非常重要的關鍵。至於回診的頻率需要看嚴重程度,林尚宏說,若是輕微的乾癬可以擦藥緩解,大約一、二個月甚至半年回診;若較為嚴重的乾癬,依據不同的治療方式,如光照治療、口服用藥或生物製劑,則每週到三個月回診都有可能。無論何種治療方式,都建議與醫師討論規律的回診時間,以便追蹤控制。Q4:「擦檸檬、吃黃蓮、進補增加免疫力,聽說可以根治是真的嗎?」「坊間常出現有效根治等錯誤資訊,使得病患燃起希望。」林尚宏再三呼籲,切勿聽信未有醫學根據的草藥、偏方等,一定要尋求正規的治療,雖醫學臨床上乾癬還沒有辦法根治,但既有治療下仍能達到良好控制,林尚宏補充,乾癬病友均衡飲食相當重要,也不宜過度進補,並且遠離酒精和抽菸,如果接受中醫治療也應要尋求正統醫學,如此才能依照嚴重程度,轉介到適當的科別進一步治療。此外,他呼籲,病友的情緒問題也需要獲得重視,約有三到五成的病友會出現情緒低落、憂鬱等狀況,此時更要透過及時治療穩定病況,降低壓力使惡化疾病的可能,將疾病對工作、生活的影響都降到最低。【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
-
2024-12-11 養生.生活智慧王
你也會對著桌面椅子噴酒精消毒?醫曝真正關鍵「這1處」卻很多人忽略
你是否也常常看見,在餐廳或咖啡廳/高鐵裡面,有很多人直接用「酒精噴灑了桌面」,甚至椅子。噴射一堆的酒精,以為這樣子酒精消毒就是安全的? 你的雙手、你的飛沬 病毒帶著在身上的工具重症醫師黃軒指出,其實這是非常大的的陷阱錯誤,因為病毒會感染給我們,是因為我們用手指頭,去摸口鼻,這些病毒就從我們的鼻孔、呼吸道、嘴巴等,進入我們的身體;而桌面上、塑膠袋的病毒,並不會飛起來,跑到你的鼻孔。病毒進入你的呼吸孔,是你自己的手在桌上、在櫃檯、在上廁所、在門把等,你的雙手碰觸完了,手指頭沾滿了病毒,又去不知覺的摸鼻子、揉揉鼻子,這些病毒肯定才會進入你的身體。酒精消毒桌面固然是好,但是如果沒有消毒你自己的手,你的手指接觸到任何病毒沾污的物面,回家再借觸到你的孩子,這些病毒就會使你感染,還有家人逃不過!所以,如果只進行桌面酒精消毒,而忽略手部酒精消毒,防護效果可能不完整,因為手是傳播病原體的主要途徑。 1、桌面消毒的作用與局限性.作用:酒精能有效殺滅桌面上的細菌和病毒,減少環境中的病原體負荷。但是對防止間接接觸傳播(如用手觸碰,被污染的桌面,你再接觸口鼻),效果不佳!.局限性:你桌面消毒後,仍可能,馬上再次受污染,例如:和你同桌的人,他的手未消毒,馬上觸碰乾淨的桌面,馬上又將病原體重新帶回;你近距離交談,飛沫橫飛的感染。桌面消毒只能減少環境中病毒,無法直接保護個人,因為病毒可能通過其他途徑(如手、食物)進入人體。 2、缺乏手部消毒的風險.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手是傳播病原體的主要媒介。即使桌面被徹底消毒,如果手未清潔,仍有可能在觸摸眼、口、鼻時將病原體帶入體內,或在觸碰其他物品表面時,又重新污染。.潛在後果:即使桌面乾淨,病毒仍可能通過未消毒的手傳播給自己或他人。因為大家反而御下防護措施,還大聲的近距離,口沫橫飛呢!無法切斷「手接觸—口鼻」的直接傳播路徑。 用肥皂洗手 切斷傳染途徑的關鍵措施 黃軒表示,為了有效預病毒和其他傳染病,應該將桌面消毒與手部消毒結合: 1、桌面消毒:減少環境中的病原體負荷,特別是在公共場所或有病毒感染者的空間。2、手部酒精消毒:隨時清潔手部,特別是在觸摸公共設施、如廁後或進食前。3、搭配洗手:很重要!如果手部有明顯污垢,需使用肥皂和清水徹底清潔,再用酒精消毒。只有桌面酒精消毒而忽略手部消毒,雖能部分減少環境污染,但無法有效阻止病原體的傳播。4、酒精消毒:只對部分病毒的殺菌效果,常見的腺病毒、鼻病毒等呼吸道感染病毒則無效果! 黃軒強調,腸病毒、諾羅病毒、A 型肝炎病毒、鼻病毒等病毒,是對酒精無效的,還是乖乖用肥皂餐前洗手、餐後洗手,好過於你噴了一大堆酒精消毒在桌上了!延伸閱讀: ·手扶梯藏「3大病菌」!小心誘呼吸道感染 醫教「6招自保」:邊飲食也容易中鏢 ·清潔劑、消毒水噴到眼睛怎辦? 醫授「自救1動作」:至少持續15分鐘
-
2024-12-10 養生.聰明飲食
天氣變冷用檸檬增強免疫力!日本兩款「熱檸檬」喝法看這裡
天氣突然變涼了,檸檬富含維生素C、類黃酮以及特殊的橙皮素,對免疫力與呼吸道的保養特別好。廣島是日本的檸檬大產區,當地有兩種很推薦的熱檸檬喝法,很適合冬天喝。蜂蜜檸檬取500克檸檬(大約5顆)和經過煮沸消毒或酒精消毒的寬口瓶。檸檬用水沖洗後,連皮切成約3公厘厚的圓片。另外取500克的蜂蜜,將蜂蜜倒入鋪滿檸檬的瓶子中,輕輕搖勻。放在陰涼處靜置一天即可完成。蜂蜜檸檬除了含有檸檬的維他命C和檸檬酸,還能攝取到蜂蜜中的礦物質、胺基酸和酵素等。參考前文《麥盧卡蜂蜜是什麼?有什麼功效呢?》冰糖檸檬將切片檸檬(大約5顆)和冰糖(500克)交替放入瓶中。果汁會在1到2天內滲出,這時候再輕輕搖勻。大約一周後,冰糖完全溶解時,即可飲用。熱檸檬怎麼喝?熱檸檬可使用蜂蜜檸檬或冰糖檸檬糖漿30毫升(2湯匙)。用200毫升熱水溶解,並放入浸泡過的檸檬切片。5個檸檬可製作15到16杯熱檸檬,建議在一個月內用完。原文出處:熱檸檬怎麼喝?
-
2024-12-10 慢病好日子.慢性心臟病
搭乘護心巴士(8式)開啟健康之旅!
守護心血管健康,更好地享受生活心血管健康對個人至關重要,能降低中風和心臟病風險,不僅能提升生活品質,延長壽命,同時減少醫療支出,讓人能更好地享受生活。那如何做好照顧護心健康呢?國民健康署邀請您一同搭上護心巴士,落實健康的生活習慣共8式,預防心血管疾病。搭護心巴士(8式) 遠離心血管疾病第一式「飲食均衡」: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包括全穀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以及健康油脂類。特別要注意控制油、糖和鹽的攝取,以高纖維為主。第二式「規律運動」:建議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運動,減少久坐。運動前一定要充分熱身,且在寒冷的清晨應選擇室內運動,以免受寒。第三式「充足睡眠」:成人每日需保持7到9小時的睡眠,養成早睡晚起的好習慣。第四式「拒菸節酒」:吸菸會使血壓和血脂上升,對心血管造成危害。建議選擇水或茶來代替酒精飲品,減輕身體負擔。第五式「適當腰圍」:肥胖容易引發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男性的腰圍應小於90公分,女性則應小於80公分。第六式「預防高血壓」:可記住「722」口訣,即連續7天測量、早晚各量1回(共2回),每回量2次取平均值。建議的血壓值小於140/90 mmHg。第七式「預防高血糖」:定期檢測血糖,空腹血糖應小於126 mg/dl,以掌握自身健康狀況。第八式「預防高血脂」:定期檢測血脂,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應小於160 mg/dl,這對心血管健康至關重要。對於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定期服藥和回診是必須的。如果有心臟病史的民眾,應隨身攜帶病歷卡和緊急用藥。一旦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勞或頭暈等症狀,必須立即就醫。讓我們一起從心開始,實踐這8式健康習慣,守護身心健康。【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健康署以提升健康識能,力行健康生活型態;普及預防保健服務,推廣有效預防及篩檢;提升健康照護品質,改善慢性病控制及預後;營造友善支持環境,增進健康選擇及公平等4大方向,規劃及推動生育健康、婦幼健康、兒童及青少年健康、中老年健康、菸品及檳榔等健康危害防制、癌症、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主要非傳染病防治、國民健康監測與研究發展及特殊健康議題等健康促進業務,協同地方政府衛生局所、各級醫療院所,並結合民間團體力量,共同實踐健康政策,為全民打造健康優質的生活環境。官方網站|粉絲專頁|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2-10 醫療.感染科
日本「蘋果病」疫情創25年新高 赴日旅遊會有影響嗎?
日本近期爆發大規模傳染性紅斑症,又稱為「蘋果病」,患者人數創下25年來新高,讓近期打算前往日本旅遊的民眾有些擔心。不過,國內民眾不需過度擔心,衛福部疾管署表示,國內目前沒有出現「蘋果病」疫情,但提醒打算前往日本旅遊的民眾,應做好防護措施,因日本、南韓的流感疫情,有如國內疫情也逐漸升溫,民眾至當地旅遊應多加防範。「蘋果病」症狀類似感冒衛福部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說,俗稱「蘋果病」的傳染性紅斑症,是由微小病毒B19所引起,傳染途徑是由飛沫傳染,較常見於小孩子,通常會先出現發燒、流鼻水等上呼吸道症狀,有如類感冒症狀,這些症狀出現後,臉部兩側面頰變的紅通通,像被打了巴掌,又像是「蘋果臉」。傳染性紅斑症在日本俗稱為「蘋果病」,軀幹及四肢也可能出現對稱性、會癢的紅疹,良好的衛生習慣,如手部衛生、呼吸道禮節及戴口罩等,均可預防傳染。對於孕婦和兒童,目前沒有特異的防護措施,不過流行期間應該避免到流行地區,以減少感染。冬季呼吸道病毒活躍 戴口罩、勤洗手防範曾淑慧說,微小病毒B19在國內並非法定傳染病,不會強制醫院通報,且依疫情定點監測站、合約實驗室檢驗等,並沒有傳出相關疫情,但仍會持續監控日本疫情。由於,目前冬季氣溫降低,為呼吸道病毒活躍的時期,如果到人潮擁擠的場所,仍有被感染的風險,尤其是日本、南韓的流感疫情,有如國內疫情有逐漸升溫的趨勢,民眾至當地旅遊應做好戴口罩、勤洗手,並多加防範。
-
2024-12-10 醫療.心臟血管
從貌似消化不良到小腿疼痛 5個恐被你忽視的心臟虛弱危險訊號
每天我們的心臟將大約九品脫(一品脫約為473毫升)的血液輸送到全身,為器官和肌肉提供氧氣和營養,以確保它們能正常運作。儘管心臟在我們健康中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我們有時候卻容易忽視了對它的照顧。心臟虛弱容易被忽視的5個訊號事實上,從消化不到小腿疼痛良的跡像,這些很有可能跟心臟病有關的一些症狀很難被發現。以下為專家提供需要注意的症狀,幫助你區分無害的情況與那些可能為更嚴重的問題。1.握力減弱專家表示,當你抓住某物,不論是門把、網球拍或購物袋,健康的心臟會將額外的血液和氧氣供應到需要用來抓握的肌肉。然而,如果你有心臟病或心臟衰竭,供應心臟肌肉的血液流動會變得效率低下,這使得心臟無法增加活動來供應那些肌肉。因此,你的肌肉會變弱,抓握力量也會減弱。若你抓握力量弱,並不意味著你可能需要立即就醫。不過,如果你還有其他讓人擔憂的症狀,例如呼吸急促和胸痛,則建議就醫檢查。2.胸部灼熱感一般認為,胸口的燒灼感可能是消化不良的徵兆。然而,這也可能是心臟問題的警訊。專家指出,有時候人們會覺得胸痛是消化不良,實際上卻是來自心臟的痛,這兩者很難區分。分辨方式之一是,由心臟問題引起的胸痛通常在運動時發生,並在休息時消失,而消化不良通常只在飯後出現。如果你在運動後感到類似消化不良的疼痛感,專家建議應尋求醫事人員協助。3.窒息感專家表示,心絞痛是由於動脈變窄,導致血液流向心臟的量減少而引起的胸痛,這是心臟病的症狀,也可能引發喉嚨的窒息感、緊繃感或痛楚。這個症狀是由於心臟無法將足夠的血液泵送到肌肉,導致乳酸在器官中積聚所引起的,這通常會被感覺為喉嚨的窒息感,這個症狀應該由醫師檢查。專家提醒,有些人會更快出現心絞痛的症狀,並且他們在症狀發作之前能進行的體力活動量會迅速減少,這是冠狀動脈嚴重狹窄的徵兆,可能預示著心臟病發作。4.小腿疼痛專家指出,供應腿部血液的動脈變窄會導致乳酸在肌肉中積聚,從而引起疼痛。這是周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的徵兆,通常出現在吸菸、高血壓或高膽固醇的患者中。有些患者可以走了一段距離後才開始感到疼痛,而另一些人則會很快感到疼痛,並且疼痛加劇,以至於他們什麼也做不了。如果疼痛持續存在,即使在休息時也不緩解,這是個嚴重問題,需要緊急就醫檢查並轉介給心臟專科醫師。5.肩膀、手臂或下巴疼痛專家表示,心臟的疼痛可以通過供應肩膀、手臂和下巴的神經傳遞,這意味著心臟問題可能會表現為較不令人擔憂的疼痛。這些疼痛可能是由於心臟在運動時無法有效泵血所引起的。其中像是乳酸積聚,會刺激神經纖維,從而引發胸部、肩膀和通常是左臂的不適感。如果你正在遭受這類疼痛,專家建議你去看就醫做進一步檢查。然而,如果疼痛發生在休息時,那就是緊急情況,應前往當地醫院的急診部就醫。如何保護心臟健康?你可以做很多事來預防或延緩心臟病,像是從改變飲食和增加體力活動開始。又或者,避免使用菸草製品並限制酒精攝取也有幫助。對日常生活做出一些小改變,累積起來會讓你的心臟更健康。1.避免吸菸即使每天吸一到兩根菸,也會大大增加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風險。二手菸也會增加你的風險。2.限制飲酒飲酒過多會導致心臟和血管問題,包括心房震顫、心臟衰竭、高血壓及中風。3.有益心臟健康的飲食對心臟有益的食物提供了支持心臟的營養,健康的飲食計畫會限制或去除那些可能提高血壓或堵塞動脈的食材,例如地中海飲食。4.降低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濃度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被認為是「壞」膽固醇,因為它會促進動脈中的斑塊積聚(動脈硬化)。此外,科學家已經將高總膽固醇和高三酸甘油脂與更高的心臟病風險聯繫在一起。5.控制高血壓血壓是每次心臟跳動時,動脈內部的壓力測量,高血壓會讓你的心臟和腎臟更加勞累,這會提高你心臟病發作、心臟衰竭、腎臟病和中風的風險。6.管理糖尿病患有糖尿病的人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較高。這是因為糖尿病會使你更容易出現高血壓、高膽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高三酸甘油酯與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狀況。7.保持健康體重體重過重(尤其是腰部周圍)會對你的心臟和血管造成負擔。8.多走動運動對預防心臟病非常重要,因為它能改善心臟將血液泵送到全身的效率,還有助預防或管理許多心臟病風險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和肥胖。【資料來源】.Six red flags that your heart is weak – and what to do about it.Cleveland Clinic: Heart Disease Prevention
-
2024-12-09 養生.運動健身
跑步不到2公里就累到不行?達人教7個技巧輕鬆完成十公里又能瘦身
慢跑是最常見的有氧運動,但許多人跑不遠、跑不久,跑沒多久就氣喘吁吁,阻礙持續運動下去的動力。跑步達人趙安迪分享八個讓跑步變輕鬆的技巧,在跑前、跑中和跑後都有一些要注意的事項。‧跑前1.七分飽千萬不要空腹,跑前避免吃油膩辛辣的食物。如果擔心低血糖可以吃兩片全麥麵包、一杯黑咖啡能讓整個跑步的狀態變得更好。2.跑前熱身一定要做動態熱身,而不是靜態拉伸,可參考六個國手也在做的專業的熱身動作:‧行進間附身大腿環繞‧行進間後踢腿‧行進間抱腿‧行進間高抬腿‧活動髖關節‧馬克操‧跑中3.前面兩公里要慢跑,很多人一剛開始跑步就衝刺,這會讓心肺非常疲勞。前兩公里要比日常速度還要慢20~30秒左右,讓身體適應運動強度,可參考兩個經典的跑步方法:法特萊克跑:一公里快跑一公里慢跑,這方式能夠讓跑步更加有趣,而且比正常慢跑,還有更能達到瘦身效果。最大有氧心率跑:最大有氧心率等於180減去年齡,比如今年三十歲,最大有氧心率為150。在這個心率跑步會更輕鬆、減脂效率更高,而且長期堅持不累、不容易受傷。4.呼吸技巧建議跑步時兩步一吸、兩步一呼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這樣跑步更加暢快輕鬆而且不容易累。5.步頻技巧建議跑步的步頻在180,這是公認的跑步能夠讓你變得更加輕鬆不累的步頻,而且每次落地時,腳踝和膝蓋的壓力也會更小一些。‧跑後6.快走2分鐘,跑完後不要馬上停下如果身體從動態到靜態,中間有一個適應過程,所以快走會讓心率緩慢降低,能讓身體的疲勞感變得更小。7.跑後拉伸如果不認真做跑後拉伸,小腿肌肉會變得越來越僵硬,還有人擔心腿會越來越粗,這都是沒有做好跑拉伸的結果。可參考六個經典的跑後拉伸動作:‧臀部拉伸左右各20秒‧髂脛束拉伸拉伸左右各20秒‧髂腰肌拉伸左右各20秒‧大腿前側拉伸左右各20秒‧小腿後側拉伸左右各20秒‧大腿後側拉伸左右各20秒資料來源/奔跑的Andy
-
2024-12-09 焦點.元氣新聞
只是睡一下?醫美「舒眠麻醉」後不治 醫:術前注意有無專科醫
1名婦人昨天在某醫美診所手術麻醉後不治。醫師今天提醒,如果舒眠麻醉程度太深,恐影響呼吸頻率造成缺氧,呼吸中止症患者是高風險群;即便是先前醫美療程都沒事就掉以輕心,每次麻醉前務必注意是否有麻醉專科醫師操作。這名約50歲婦人昨天在台北市中山區某醫美診所進行療程時,突發異常,診所立即把她送往馬偕醫院搶救但仍不治,警方獲報到場處理,將報請檢方偵辦釐清死因。據媒體報導,婦人手術時施打俗稱「牛奶針」的舒眠麻醉後血氧濃度不穩。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麻醉科醫師廖文進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說明,「舒眠麻醉」其實也是麻醉的一種,唯一的差別是,全身麻醉會放鬆全身肌肉、另外插呼吸管幫患者呼吸,舒眠麻醉則是讓患者維持自己的呼吸。廖文進說,要維持自己的呼吸,舒眠麻醉給藥必須拿捏得非常準確,因為有時候從輕度、中度到重度睡眠之間,界線其實不明顯;若不慎讓患者落入重度睡眠,可能導致呼吸變慢甚至停止,導致發生缺氧;不過麻醉專科醫師皆經過4年紮實專科訓練,在安全性上,應該可以把關。哪些人做麻醉前要特別注意,廖文進說,若有高血壓、糖尿病、氣喘等慢性病史,都要主動告知醫師,過敏性體質可能在給藥過程中發生過敏反應,若有過中風、心肌梗塞,麻醉過程中也有復發風險;此外有呼吸中止症候群的患者,在麻醉過程中可能發生呼吸問題,也是高風險群。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疼痛治療中心醫師溫永銳說,近年來醫美、牙科或大腸鏡等檢查,經常採用靜脈麻醉或舒眠麻醉,雖然聽起來很舒服,好像只是睡一下,但其實以麻醉來說,這仍是用藥物控制的「睡著」,因此民眾務必有所警覺。「每次麻醉的狀況,都是一次的風險」,溫永銳提醒,切勿因為過去麻醉沒事就掉以輕心,進行手術前,除了瞭解值刀醫師是誰之外,務必注意是否有專職的麻醉醫師,此外也要有麻醉專科護理師,並有生理監視器即時監控麻醉下的各項生命體徵,才能確保安全性。
-
2024-12-09 焦點.元氣新聞
近5年療程都是她操刀!女做醫美麻醉後喪命 女醫師僅有經歷「未揭露學歷」
邱姓女子昨在台北市某醫美診所做電波拉皮等療程,麻醉後血氧濃度不足送醫不治,檢警今午相驗後冰存遺體擇日解剖,為邱女治療的吳姓女醫師學經歷也引發關注。警方調查,49歲邱女昨午在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某連鎖醫美診所做電波拉皮、肉毒桿菌等療程,麻醉後血氧濃度不足昏迷,送醫途中失去呼吸心跳,經搶救後不治身亡。轄區警方獲報介入調查,派員到診所採證、調取相關病例,通知負責接待邱女的42歲吳姓女顧問、負責進行療程的41歲吳姓女醫師及55歲陳姓男主管到案說明,醫師吳女初步指稱,邱女近5年療程都由她操刀,先前也做過相同療程,不料此次出人命。檢警今午1時30分在台北馬偕相驗後暫時將邱女遺體冰存至台北懷愛館,擇日解剖進一步釐清邱女死因。警方表示,邱女家屬目前尚未提告,全案暫將吳女等人列為關係人,詳細案情待調查釐清。案發連鎖醫美診所共有11間分店,平時不乏知名人士代言,邱女做醫美後喪命,引發社會關注,今也有民眾發現,該診所官方網站上顯示,替邱女治療的吳姓女醫師曾是長庚醫院皮膚專科醫師、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萬芳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等,以及皮膚科手術、訓練認證,但未揭露吳女學歷,引發熱議。
-
2024-12-08 醫療.心臟血管
花七年從97瘦到64公斤 心臟科醫師曾梓維從吃藥到停藥當病人表率
心臟科醫師為病患的心臟把關,自己又是如何維持心臟健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曾梓維說,面對生死,心臟科醫師的壓力不小,他直言「醫師也是人」,也曾因三高問題而吃藥。工作忙碌、生活混亂不忌口,曾胖到不敢量血壓。曾梓維說,他擔任主治醫師後,因為工作忙碌、生活作息混亂,加上參加不少餐會,還仗著年輕體壯,高興吃什麼就吃什麼。過了5年,體重從25歲當兵時的64公斤,一路飆升到80公斤,人生最高峰還破90公斤。雖然身為心臟科醫師,曾梓維坦言:「那一段時間,我其實不太量血壓。」心理壓力大、體重太重、心臟負荷大,血壓總是居高不下,有時還高達160mmHg,每年員工健檢也有許多紅字,例如總膽固醇260mg/dL,低密度膽固醇也超過標準值130mg/dL,持續兩年之久。遇到年紀相仿的心梗病患,才正視自己健康問題。曾梓維回憶,當時是胖到連體重都不敢量的程度,又覺得身體沒症狀而未加理會。直到七年前發現身體不太對勁,爬兩層樓就喘到上氣不接下氣,心想「我還沒40歲,怎麼會這樣?」有次從自家徒步到捷運站,短短1.2公里、10幾分鐘路程,喘到不行;妻子也注意到他打呼聲大,懷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某次值班時,曾梓維遇到一位僅大他3歲的心肌梗塞病人,才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為了老婆、小孩,我必須做點努力。」開藥給自己,加上飲食運動管控,現在已不須吃藥。起初,曾梓維開藥給自己,吃了兩、三年,高血壓、高血脂確實有改善;同時開始跑步運動,卻因太躁進跑太快,一周就弄傷腳,花了兩個月休養。之後,他學乖了,循序漸進從快走到慢跑,體重有感下降。加上飲食調整,每天只吃兩餐含澱粉類食物,早餐喝咖啡或奶茶,午餐會選擇蔬菜、不含油脂的白肉類。有時受不了會嘴饞,時間久了慢慢能忍受,也減少偷吃次數。 「檢查不要一直出現紅字,心情當然比較好。」曾梓維說,現在他已暫停服用降血壓、降血脂藥物,數值都能維持在正常範圍。體重也從人生巔峰97公斤,降到目前的64公斤,已維持三年,這段路整整花了他七年光陰。花七年減重,不再是病人印象中「胖胖的曾醫師」。最明顯的就是病患態度不同以往,曾梓維之前提醒患者別吃太油、要減糖時,自己肥胖的身材總是沒有說服力,還有人直接反問「你叫我不要吃,那你自己咧?」如今瘦身有成,這類詰問不再有,還能激勵患者持之以恆,甚至有老病人多年後來看診,一度認不出他,因為大家都停留在「你不是胖胖的嗎?」的記憶。曾梓維推薦CP值最高的「養心法」,就是營養均衡、好好運動,有營養價值的食物都能吃,不會要求哪種絕對不能吃,適量就好。口腹之欲若難克服,至少要乖乖吃藥。他特別提醒,肝腎功能正常者,要是嘴饞想吃炸物,不是完全不能碰,但要盡量避免;高血壓者別吃重油、重鹹;高血脂者須少吃油炸、肥肉類,盡量選擇白肉、油脂含量低的鵝肉或魚肉;糖尿病患者要降低手搖飲的含糖量、減少飲用次數。曾梓維說,要是無法克服口腹之欲,也沒時間運動,當身體出現「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三高症狀時,一定要按時服用藥物,逃避不面對、放任惡化,未來只會走向不好的人生道路。跑步成痴,運動讓自己累自然會好睡。有人會服用情緒穩定劑或喝含酒精類飲品來助眠,曾梓維仍建議透過運動讓自己疲累、達到助眠效果,會是比較好的方式。他跑步跑出興趣,從室內健身房到公園、河堤等戶外空間,現在幾乎每天維持40分鐘至1小時運動習慣,參加台北馬、田中馬、萬金石、烏來馬等各大馬拉松賽事,累積已有十幾馬。他建議民眾每周運動五天、休二天,每日至少30分鐘有氧運動,舉凡快走、慢跑、跑步、游泳、騎腳踏車、踩飛輪、高強度核心運動,都有助身體健康、體態維持。曾梓維醫師小檔案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經歷:中華民國介入性心臟血管專科醫師中華民國重症醫學專科醫師給患者的一句話:生活規律多運動,得保身體健康。
-
2024-12-07 焦點.科普好健康
科普好健康/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症 臍帶幹細胞添生機
56歲蔡先生確診新冠肺炎,因喘得厲害、呼吸窘迫,經救護車送醫急診,雖緊急插管及針對新冠病毒治療,並使用類固醇降低發炎反應,但第一周病情仍每況愈下,甚至發生中風,以致單邊手腳無力;直到第二周分別打了二劑臍帶幹細胞,病情才開始好轉,白肺改善了,也脫離呼吸器並自主呼吸。在追蹤一年後,恢復活動力及正常生活,臍帶幹細胞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露出了曙光。罹新冠重症 首周治療無效蔡先生身型肥胖,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共病,是發生新冠肺炎重症的高風險族群。他送到急診時,X光呈現白肺狀態,心跳血壓不穩,血氧濃度低於90%(動脈血氧飽和度正常為98%),氧合能力很差,診斷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除緊急插管幫助維持呼吸,並作各項積極治療,但第一周氧氣濃度甚至用到100%,病情仍未見起色,其間還發生腦中風,導致單邊手腳無力。臍帶幹細胞 二劑改善白肺蔡先生的病情進入第二周,所幸及時取得臍帶幹細胞,施打二劑後,白肺狀態獲得改善,氧合能力變好,可以拔管自主呼吸,終能順利出院。後來幾次回診,X光影像可以看到其肺部一直在改善,健康情況變好,更令人驚喜的是,配合積極復健一年,近期回診時,他無力的單邊手腳也漸恢復活動力。急性肺臟損傷的病症,稱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簡稱ARDS)」,依目前的醫療現況,雖然提供呼吸危急的病人最先進的供氧設備、呼吸器及藥物治療,但是ARDS仍是治療不易且死亡率偏高的疾病。為什麼會有白肺的情形?主要是病毒造成肺部的過度發炎反應。由於肺部由肺泡組成,平時肺泡裡充滿空氣,一旦發生感染、發炎,肺泡遭到滲出液和發炎細胞填充,做電腦斷層或X光檢查時,放射線無法穿透,影像就會呈現白色區塊。助修補器官 免疫調控有效臍帶幹細胞是最原始的細胞,可幫助更新、修補身體的組織及器官,用於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患者,有達到肺部修護及免疫調控的效果,由於是人體原始細胞,比起藥物的副作用更少。類固醇副作用大 易二度感染對於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患者,目前除了根本的感染治療,就是給予高劑量的類固醇,但如果使用時間長了,副作用大,病人抵抗力變差,容易發生二度感染。目前院方使用臍帶幹細胞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患者已有五位,有四位成功改善的案例,並從中發現使用幹細胞的時機點,攸關治療成效。目前臍帶幹細胞要向衛福部申請核可取得,不過,已看到在臍帶幹細胞精準治療下,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患者的生命救援已露出曙光。
-
2024-12-06 醫療.新陳代謝
決定長壽最關鍵器官!香腸和超商便當是大敵?日名醫教增強腎臟力體操
腎臟是沉默的器官,有時生病也很難意識到,腎功能惡化會損害血管,增加腦中風和心肌梗塞的風險。腎臟對於壽命具有關鍵性的影響,日本醫師呼籲除了注意飲食,提升腎臟力是健康長壽的鑰匙。腎臟健康掌握長壽關鍵日本埼友診所門診部主任、腎臟專家高取優二指出,腎臟的作用是過濾體內血液中的廢物,產生尿液排出體外,也就是說腎臟在維持健康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你問我掌握長壽的關鍵器官是哪個,我會優先說是腎臟」。高取指出腎臟調節體內的水分平衡並平衡鈉和鉀等電解質,電解質失衡會導致各種疾病,如高血壓、四肢麻痺和心律失常,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導致心力衰竭等嚴重疾病。腎臟還可以激活食物中的維生素D,使鈣更容易被人體吸收,有助於生成強壯骨骼。腎臟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保持血液乾淨,腎臟能保持血液呈弱鹼性,以增強防禦功能抵抗疾病,並在貧血時將氧氣分配到全身,聚集在腎臟中的血液被收集過濾,使乾淨的血液在全身循環。腎不好百病纏身 和壽命息息相關東北大學專精腎病治療研究的名譽教授上月正博警告,腎功能低下會增加多種疾病風險。當腎功能下降時,鉀、血尿素和氮等廢物和毒素會在體內積累,特別是患糖尿病和高血壓等慢性病的患者,堆積廢物讓血管變窄,罹患動脈硬化的風險增加,另外當廢物在大腦中循環,會導致意識障礙。這些疾病的組合最終會導致心血管疾病,如中風、心肌梗塞和心絞痛,因此保持腎臟健康與壽命直接相關。儘管腎臟的作用如此重要,但它被稱為「沉默的器官」,除非功能受到嚴重損害,否則幾乎沒有明顯徵兆難以察覺。 當功能惡化時,會出現腫脹、呼吸急促、疲勞等症狀,如有反應遲鈍和血尿千萬別輕忽。醫師指出如果太晚發現腎病,可能就要淪落到洗腎,因此每天照顧腎臟病「鍛鍊腎臟力」將能延長健康壽命。食品添加劑是腎臟大敵 鹽和蛋白質不宜過量保持腎功能良好最要注意的是日常飲食,高取指出最要避免的是食品添加劑,尤其是無機磷是腎臟的最大敵人,經常添加於於火腿和香腸等加工肉品中,以及超商便當、速食、泡麵和甜麵包中。磷是人類生存必需的礦物質之一,然而過量攝取會導致鈣從體內排出,進而使骨骼變脆並增加患骨質軟化的風險。比起天然食品中含的有機磷只有20~40%被吸收,超過 90%的無機磷會被吸收。 磷由腎臟代謝,但代謝過量磷時產生的物質會損害血管並引起發炎。此外,過量的鹽攝取量會給腎臟帶來很大的壓力。 煮菜若要加鹽建議使用礦物質含量高且鹽濃度低的天然鹽,而不是普通食鹽。 只需改用天然鹽,就可以達到鹽分限制的效果。高取表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建議攝入蛋白質來增強骨骼和肌肉,但要小心不要過量, 過多蛋白質會被腎臟代謝並以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因此過量攝取也會給腎臟帶來負擔。建議可以多攝取蔬菜水果,當中含的維生素C,以及洋蔥中含有槲皮素,可以去除老化細胞,有助保持腎功能正常。培養運動習慣增加「腎臟力」上月建議應該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每天鍛鍊有助改善腎臟功能。他舉一位62歲的男性患者正在接受腎衰竭、心力衰竭的透析治療,他同時加入運動療法,當初住院連起床都很困難,出院時已恢復到能輕鬆行走。上月開發了一套運動療法,也是「讓腎臟恢復活力的體操」,包括以下三步驟:預備體操、走路和肌肉訓練。這套運動療法持續兩、三個月就能讓腎功能得到改善,然而長期未活動的人肌肉力量低落,最首要是養成活動身體的習慣,最好每天做三組,但如果有困難,做一組也可以。1.預備體操首先透過抬起和放下腳後跟、高舉雙手等熱身運動來軟化身體(如下圖)。2.走路熱身完開始走路。每週步行3至5次,每天20至60分鐘,總共4000步以上,而且走得越多越有效。走路具有活化心臟並增加到達腎臟血液量的作用,如果長期做可讓血壓、血糖水平和膽固醇也會降低,有助於預防導致腎功能惡化的生活方式相關疾病。3.肌肉訓練步行後進行肌肉訓練,像是「扶牆挺身」和「屈膝挺胸」等(如下圖),最好將任何一種與步行結合,兩者重複進行有望改善腎臟的血液流動。上月強調即使腎功能下降,也可以透過運動療法延長壽命,不要因為腎不好而放棄人生,相關運動最好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他表示腎臟是保持身體健康的無名英雄。改善腎功能不僅可以預防各種疾病,還可以提高生活品質,為來臨的冬季做好準備,增強腎臟力是健康生活的關鍵。資料來源/女性セブン
-
2024-12-06 醫療.精神.身心
感覺壓力大?1顆冰塊就能助你平靜下來:3招有效緩解焦慮
每個人多少都有壓力在身,舉凡從日常工作問題和維繫人際關係,到應對社交場合和處理孩子的時間表等,壓力無處不在。幸運的是,有很多壓力紓解技巧可以選擇。不過有網路傳言稱,將冰塊敷在脖子後方可以立刻停止焦慮,這妙招有效嗎?專家指出,觸摸冰塊或任何冰冷的物品,會讓身體感到一種衝擊,但當它被有策略地使用時,確實會觸發生理變化,有助於調節壓力。當你將冰塊放在脖子後側部位時,它會促使迷走神經的刺激,這反過來能抑制身體的戰鬥或逃跑反應。為何冰涼有助緩解焦慮?專家解釋,迷走神經是人體中最長的腦神經,從大腦延伸到頸部,並深入胸部和胃部。它是副交感神經系統的一部分,副交感神經系統控制像心跳和消化等非自主功能,並幫助身體放鬆和恢復。相對於交感自律神經系統掌控我們的戰鬥或逃跑反應,並準備身體進行潛在的體力運動,副交感神經基本上就像是一個煞車。當你的身體處於戰鬥或逃跑反應時,冰塊接觸到頸後會刺激迷走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從脖部一直傳導到全身並達到大腦。一旦啟動,它就會開始對抗戰鬥或逃跑反應,這種刺激可以在身體和大腦中創造反饋迴路,進而有助減少焦慮。除了用冰塊在頸後冷敷之外,你也可以透過將頭浸入冷水中、洗冷水澡、用冷水拍臉,甚至飲用冰冷的水等方式來實現這一點。還有哪些方法可以緩解焦慮?雖然沒有人可以避免所有壓力,但你可以努力以健康的方式來面對及處理它,從而增加恢復的機會。1.哼唱、大笑或漱口哼唱、大笑和漱口水是刺激迷走神經的其他有效方式,這些方式能阻止恐慌發作。由於迷走神經經過喉嚨和咽喉,當我們的聲帶振動時,迷走神經的部分區域會被刺激,從而使身體擺脫戰鬥或逃跑模式。2.深呼吸深呼吸會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有助於啟動煞車。當大腦持續監控身體時,深呼吸可以幫助身體調節心跳,並創造一個要求放鬆和平靜的反饋迴路。3.把腿抬起坐下並抬高雙腿可以幫助你的心臟不用那麼努力地工作,促進身體放鬆,並有效地減少心臟的負擔。【資料來源】.Feeling Stressed? This Cool Trick Can Instantly Calm You Down.20 Ways To Relieve Stress
-
2024-12-05 醫療.中醫
冬天第三個節氣「大雪」到!5招助身體暖呼呼
12月6日是冬天第三個節氣「大雪」,台灣雖處亞熱帶氣候,不會看見大雪紛飛的景象,不過仍可以感受到氣溫明顯變化。中醫師提出避寒保暖5建議,並推薦飲用「當歸生薑紅棗茶」來調理體質。陽明馬光中醫診所主治醫師陳柏太說,氣溫驟降時,如果體內氣血無法抵禦寒氣刺激,就會產生感冒、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以及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或頻尿、尿急等泌尿道疾病,甚至筋骨關節方面疾病。避寒保暖5招1.穴道按摩用雙手拇指按壓位於頸部兩側的風池穴,每次3至5分鐘,能夠驅寒解表、預防感冒,並可緩解頭痛、頸部僵硬等不適。2.食補祛寒食用溫熱、滋補的食物來對抗寒冷,可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使寒性體質獲得改善,可吃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藥燉排骨湯等食補,但也要多吃當令的根莖類蔬菜、雪菜湯、紅薯粥等高纖食物。3.勤運動進行緩和運動,如瑜伽、太極拳、慢跑等,運動時避免過度流汗,為避免心血管收縮劇烈而誘發心臟疾病,建議以室內運動為主,以免受涼。另外,也可進行冥想或靜坐調適心情,消除冬季的煩悶低落感。4.注意保暖身體最怕劇烈的溫差變化,人體的頭頸部、腹部及足部最容易受到戶外的冷空氣侵襲,對於年長者更是不利,因此應加強保暖,視氣溫穿厚衣外套、戴帽、穿襪、戴圍巾。5.早睡晚起忌熬夜,早睡可避寒,也能增加睡眠時間,以涵養人體的陰陽氣,達到養精蓄銳的目的。當歸生薑紅棗茶材料:當歸6克、生薑3片、紅棗5顆、紅糖適量作法:1.當歸洗淨,紅棗去核備用,將所有的藥材放入鍋中,加入800毫升的清水。2.煮沸後,轉小火煮20分鐘,湯色正濃時,加入適量紅糖,關火、攪拌均勻,即可飲用。
-
2024-12-04 焦點.元氣新聞
當年為平鑫濤插不插鼻胃管與繼子女鬧翻!作家瓊瑤淡水家中身亡 最後留書曝光
《聯合報》報導,知名作家瓊瑤(本名陳喆,27年次)4日下午1時22分傳出在新北市淡水區住家輕生,消防救護人員獲報到場,發現她在住家房間內輕生,但發現時已無呼吸心跳,明顯死亡未送醫,享壽86歲。據瓊瑤63歲兒子表示,媽媽留有遺書,交代秘書今天中午回家看看,入屋後發現立即通知119,但救護人員抵達時瓊瑤已身亡。我「死亡」的方式,是在我生命的終站實行的!瓊瑤的秘書下午3時3分在臉書貼出瓊瑤最後的留書與最後的作品《當雪花飄落》,瓊瑤寫道:我「死亡」的方式,是在我生命的終站實行的!年輕的你們,千萬不要輕易放棄生命,一時的挫折打擊,可能是美好生命中的「磨練」,希望你們經得起磨練,像我一樣,活到八十六、七歲,體力不支時,再來選擇如何面對死亡。無法阻止平鑫濤被插鼻胃管 瓊瑤覺得「背叛了他」早年瓊瑤以《還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等多部電視劇捧紅兩岸三地許多男女主角,也因此成了當紅劇作家。不過晚年則因為與繼子女為照顧失智平鑫濤鬧得沸沸揚揚。2年前84歲的瓊瑤也透露擔心自己得失智症,鼓起勇氣去醫院做了MRI(磁振造影檢查)等完整檢查,當時她開心宣布「我沒有失智症,也沒有失憶症」。2017年瓊瑤為照顧失智丈夫平鑫濤心力交瘁,在臉書上以「背叛─別了!我生命中最摯愛的人」為題記錄、分享感受,由於三名繼子女在治療上與她意見相左,她說孩子們堅持插鼻胃管,她最終只能「含淚投降」。但看到丈夫插管後痛苦的模樣,瞬間覺得自己背叛了他。當時瓊瑤與繼子女不斷互相放話,也讓急救插管、安寧照護問題成為話題。平家子女當年與瓊瑤為照顧平鑫濤,多次在媒體傳話爭鋒相對,他們不想讓爸爸不吃不喝好像活活等死,才決定插鼻胃管,「插管一般是說氣切,不能講話,不是鼻胃管,不要無限上綱。」後續平家子女也說想把爸爸接回自己照顧,瓊瑤又在臉書貼上一封「給平瑩、平珩、平雲的一封公開信」,稱要請三位平家子女「高抬貴手」,「人在做,天在看,不要如此殘忍和惡毒」。她稱平家子女說想把爸爸接回自己照顧,她也成全他們。「插鼻胃管」與「氣管插管」不同許多人聽到鼻胃管,認為裝上後就再也拿不下來。食食樂語言治療所所長王雪珮曾受訪指出,鼻胃管是暫時性灌食,只要多做吞嚥訓練,仍然可以恢復自主由口進食。鼻胃管置放時有些不舒服,插完也需適應一段時間,但絕大部分病人後來都能習慣,不會造成痛苦。要特別釐清的是,插鼻胃管與「氣管插管」不能相提並論。安寧緩和專科醫師朱為民曾接受中央社訪問表示,鼻胃管是從鼻孔置入,經過食道到胃裡的細管。優點是可以讓不能由口進食的病人透過管灌吸收營養;但放置時不舒服,會引發嘔吐反射,有異物感。有些失智長者也會覺得一直有管子不舒服、很煩,會去拉扯,管路也可能因為清潔不當導致感染。氣管內管則是從口腔直接放進氣管的管子,較粗,放置的過程更不舒服。優點是接上呼吸器可確保氧氣進入肺中,但缺點是非常不舒服,管子長期置放容易造成口腔壓瘡以及聲帶潰瘍。哪些病人需「留置鼻胃管」?中風、臥床、吞嚥困難及胃腸道阻塞等病人,往往無法自己進食,但為避免營養攝取不足,而須放置鼻胃管。健保署統計,2021年留置鼻胃管3個月以上的病人,共7.9萬人。★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12-04 養生.運動健身
有助更快康復?專家揭一狀況為判斷生病時是否能運動的依據
運動對健康益處無庸置疑,從增強骨骼和肌肉,到幫助管理慢性病。有研究甚至表明,保持活躍可能降低生病的機率。但是,當你已經感覺到喉嚨癢癢的時候還該運動嗎?又或者,運動是否能縮短感冒持續時間?以下是專家對身體不適期間運動的看法:運動可緩解感冒症狀或加速復原嗎?專家指出,沒有證據表明生病時運動有助加速康復或改善症狀。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帶著感冒運動可能會對免疫系統造成更多壓力,並使呼吸變得更加困難,特別是如果你有氣喘或其他潛在的健康問題。然而,運動可以減少未來生病的可能性。定期運動能夠增強和改善免疫力,有助降低感染的風險。專家表示,運動是對身體的一種壓力。當你定期運動時,這種壓力變得更加可控,有助讓你的免疫系統變得更強大和穩定。專家提醒,過度強迫自己進行高強度運動也不是一件好事,這樣會讓身體不堪重負,並削弱免疫系統。如何判斷生病期間是否能照常運動?感冒時運動可能無法讓你更快康復,但這並不意味著你不能運動。專家補充,如果你身體健康且定期運動,通常可以繼續以較低強度運動。但如果你平時不太活躍或有超重或肥胖的情況,最好還是休息。當你處於生病狀態時,身體處於壓力中,強迫自己運動可能會讓情況變得更糟。除此之外,你的症狀也很重要。如果你有輕微的症狀,如流鼻涕或鼻塞,散步或瑜伽可能是可以的。如果你的症狀出現在頸部以下,如發燒、疲勞、肌肉疼痛和咳嗽,專家則建議避免運動,這通常被稱為「頸部檢查」(neck test)。雖然頸部檢查通常有幫助,但並非萬無一失。專家建議,避免在下呼吸道感染時運動,例如肺炎和支氣管炎。什麼時候可以重新開始運動?專家建議,如果你仍然咳嗽或發燒,最好跳過運動,並且在日常活動中感到氣喘吁吁,則絕對別運動。另外,若在感冒康復後幾週仍然無法運動,應該尋求醫事人員建議,因為這可能表示有更嚴重的問題。.如果你有腸胃道問題,像是腹瀉,最好別去游泳,因為你可能會將隱孢子蟲帶進泳池而汙染水質。.避免參加團體活動和健身房,避免將疾病傳染給其他人。.降低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避免可能讓你感到疲勞和脫水的活動。無論你做什麼,都要確保將運動強度減少約50%。.減少任何可能讓你全身大汗淋漓的活動,以避免身體脫水,例如熱瑜珈。最重要的是,當你生病時,運動可能是可以自行選擇的,但確保喝足夠的水則是必須的。【資料來源】.Can Exercising Help You Get Over a Cold Faster?.Should You Really Work Out When You’re Sick?
-
2024-12-03 養生.抗老養生
「大雪」後陰氣重,多加一雙厚襪保暖!食補2物驅寒加強免疫系統
俗諺說:「大雪大到」,意指烏魚在大雪時節盛產,這時期的烏魚數量多、魚肉最肥美。中醫師陳潮宗表示,雖然近日天氣稍微回溫,但是早晚溫差大,民眾不要掉以輕心,尤其要注意頭部、脖子、四肢的保暖。大雪過後,氣溫再往下掉,人體的陽氣虛弱,應補充營養、調整日常作息。今年的大雪落在12月6日,將陸續迎來一波波寒流,陳潮宗說,抵抗力較弱的老幼族群特別容易感冒,應掌握「不損陰津」原則。陰津指的是體液,所以要多喝水,避免水分不足造成血液濃稠,增加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風險。大雪之後是全年陰氣最重的時期,在防寒措施方面,陳潮宗建議,加強衣著穿搭、室內取暖,即使待在室內也不能忽略,多加一雙厚襪子,預防「寒從腳下起」。冬季保暖建議二重點1.穿著保暖:穿著多層衣物,選擇透氣性良好的內層、保暖性強的外層,羽絨服、羊毛衫能有效禦寒。另要特別注意頭部、脖子、四肢,配戴圍巾、手套、帽子,特別是外出時要保護這些易受寒部位。2.室內取暖:保持室內溫暖,可使用暖氣、電暖器等設備,另確保良好室內通風防止空氣乾燥。建議用加濕器保持室內適當濕度,以免皮膚過乾及呼吸道不適。中醫認為寒為陰邪,寒冷的冬季多食用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陳潮宗指出,這時節的食補應以溫補為主,盡量避免寒涼、過於生冷的食物;食物應以易消化、高營養價值為主,增加熱量並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防止受寒引發疾病。補充蛋白質、維生素C 驅寒也加強免疫系統陳潮宗說,在食補建議方面,可多補充蛋白質、維生素C,達到驅寒效果也加強免疫系統功能。.增加蛋白質:適量食用羊肉、雞肉、牛肉,羊肉性溫且具有補陽、祛寒的作用,牛肉及雞肉也有助於補氣養血。.易消化湯品:湯品容易消化,溫暖脾胃;可以多食用肉骨湯、雞湯、牛湯等,補充營養並驅寒。.補充維生素C:寒冷的季節容易降低免疫力,可選擇富含維生素C的柑橘類水果,加強免疫系統。羊肉性溫,但不至於燥熱,陳潮宗推薦這一道適合多數人溫補的美食,在家可烹煮一鍋當歸生薑羊肉湯,溫補防寒。當歸生薑羊肉湯材料:羊肉500克、當歸10克、生薑1塊、蔥段、料酒、鹽做法:羊肉焯水後,與當歸、生薑、蔥段、料酒一同放入鍋中,加足夠的水以大火燒開,小火慢燉2小時,加鹽調味即可。功效:溫經散寒,補血活血;適合手腳冰冷、體虛畏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