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台灣人
共找到
1116
筆 文章
-
-
2021-01-23 養生.聰明飲食
吃太鹹小心傷腎、傷心!「6大陷阱食物」吃起來不鹹但都藏高鈉
吃鹽的主要原因就在於「鈉」,因為鈉是人體必需的元素,能幫助體液電解質的平衡、維持體內的神經傳導,同時也是肌肉收縮與放鬆重要的金屬離子,而維持這些重要身體機能的鈉需要多少?鈉攝取 1天500毫克就足夠根據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建議攝取量不應超過2400毫克,假使換算成鹽的重量,大約是6公克,不過6公克的鹽具體看起來到底是多少?營養師涂蒂雅形容,以一般吃布丁的湯匙來看,1平匙大約是1克,所以,成年人1天的鹽攝取量就是6平匙;參考建議攝取量1天500毫克鈉(約等於鹽1公克)就足夠了。 台灣人鹽巴吃過量 易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一般天然食物中原本就有含鈉,假使沒有偏食的習慣,每天吃3份蔬菜、2份水 果,都可以吃到足夠的量。一整天下來,從天然食物中會再攝取到1至2公克的鹽, 扣除下來,一整天額外攝取的鹽巴量,僅剩下4到5公克,以這個角度來看,幾乎絕大多數人都超標了。至於超標多少呢?根據2005~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台灣19到64歲的人每日鈉的攝取量,男性為4498毫克,女性則是3511毫克,相對於國健署建議的每日攝取量的2400毫克,整整高出建議攝取量約1倍。雖然鈉是體內的必需物質,但假使攝取過多,仍然有害健康。很多研究提醒,假使吃太鹹、體內鈉離子過多,不僅是高血壓、中風、水腫、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的頭號殺手,還可能出現腦部的疾病。 高鹽陷阱食物 健康低鈉鹽居冠除了吃進去看的到的鹽之外,還有一些外表看不出來的高鹽食物陷阱,要特別注意。 第1名:健康低鈉鹽榮登高鹽陷阱的冠軍就是「健康低鈉鹽」。不少人因為喜好重口味,又擔心鈉攝取量過多,通常都會去購買市面上的低鈉鹽來烹調,而且不在意使用量,有時候甚至比平常用鹽量多了1到2倍之多;要知道這些低鈉鹽的鈉含量,僅比一般鹽品少了30%或50%(一般鹽品100克含有40,000毫克的鈉,而低鈉 鹽100克也有17,000毫克),經常不知不覺,鈉的攝取量就吃得比平常還要多。 第2名:麵線麵線的鹽分相當高,每100克裡就含有2,800毫克的鈉,換算下來,一般我們吃 1碗麵線約是50克,就含有1,400毫克的鈉,假使吃2碗,1天鈉含量就超標;正確做法應是麵線燙過的第1泡水倒掉,再燙1次才不會過鹹。 第3名:起士片小小的1片起士片,就含有 330毫克的鈉,假使再夾上火腿、培根或漢堡肉,再淋上番茄醬,一頓下來,鈉就超標。 第4名:煙燻製品像是培根、香腸這類煙燻製品,每100克就高達700至800毫克的鈉,最為危險 的是「大腸包小腸」,不僅包有大腸、香 腸,還有酸菜等調味料,1份下來鈉攝取量爆表。 第5名:魚漿製品魚漿製品經常被誤認為是健康食物,事實上,像是魚丸、貢丸這類的魚漿製品, 鈉也是高的不得了。每100克含有700至 800毫克的鈉,而1顆大約30克的貢丸,約含200毫克鈉,點1碗貢丸湯裡頭有3顆貢丸,再撒上胡椒鹽,1碗下來鈉同樣爆表。 第6名:原味玉米片早餐許多人都喜歡吃原味玉米片,其實其中隱藏的鈉相當驚人。100克裡就含有 750毫克的鈉,以 1包30公克隨身包為例,就吃進230毫克的鈉。 3族群要少吃鹽 避免增加身體負擔在醫學上談到的減鹽,大部分指的是 「限鈉」,主要是針對因為疾病問題不能 吃太多鈉的病患,這些患者就要更小心鹽攝取量。涂蒂雅說明,鈉含量的標準依個人病情而定,目前有3個標準,大致可分為限鈉(少於2,000毫克)、低鈉(少 於1,000毫克)以及極低鈉(少於500毫 克)。而哪些人要特別限鈉呢?水腫的人,要知道體內的鈉過多,會引起水分的滯留,因而導致水腫,所以,患有水腫的病患,對鈉的攝取應格外小心;再者是腎臟發生病變時,過多的鈉離子及鉀離子無法靠腎臟排出體外,因此腎功能不全患者也需要限鈉飲食。此外,若有充血性心臟病等問題時,也需要配合限鈉飲食,以減少過多水分滯留在體內,增加心肺的負擔。 鹽吃太少 電解質不平衡絕大多數人因為飲食西化、喜好重口味,鹽分的攝取通常會超標;不過還是有少部分人因為吃太少的鹽,造成體內血鈉過低,因而引起低血鈉症。涂蒂雅解釋,鈉離子是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的重要金屬離子,假使鈉離子過低的話,電解質就不能平衡,造成的症狀包含抽搐、疲勞、經常覺得沒力氣、噁心想 吐、神智不清,嚴重甚至會引發昏迷,這就是所謂的低血鈉症。低血鈉症最常發生在老人家,原因相當廣泛,最主要原因是年齡的增長,除了影響到水與電解質的調節機制外,再加上老年人因為臥床、牙口功能不好,需要利用營養品灌食,而這些營養品因考量到老年人慢性病問題,鈉含量多半比較低,所以,有時候反而造成老人的低血鈉症。而腸胃不適如拉肚子、嘔吐、脫水 的問題,也要特別注意鈉的補充,否則也容易出現電解質不平衡的症狀。 正確減鹽5訣 維持身體健康莫輕忽既然減鹽如此重要,那麼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正確減鹽呢?涂蒂雅認為,平時應少吃加工品、減少醬料使用、烹調方式主要以蒸煮為主以及少喝湯,且部分族群偏好白飯一定要淋上菜湯或肉湯,其實這當中的鹽量是很驚人的,也要盡量避免,就能減少鹽分的攝取。 延伸閱讀: ·味精吃多會口渴? 錯怪了!真正主因其實是「它」 ·不吃鹽就不會攝取過多鈉含量? 跟鹹不鹹無關!破解7常見鈉含量迷思
-
2021-01-21 科別.骨科.復健
老人罹患肌少症問題嚴重 物理治療師推三招
南投縣70歲張姓阿嬤因為肌少症,導致肌力下滑,無法長時間行走。元旦連假和家人出遊,在景點走10分鐘就覺得雙腳無力,站也站不太起來。張阿嬤覺得自己掃了家人旅遊的興致,也不敢想以後還可以出遊。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楊育菱說,所謂肌少症是指因老化導致身體的肌肉量減少、肌力減弱,同時伴隨著身體活動量降低、身體活動功能變差、步行速度及耐力下降,會導致老人日常活動能力降低、失能,增加住院或死亡風險,且增加健康照護的需求和成本。台灣人口老化速度比日本還快,國發會推估,台灣將在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人口比例超過20%)」,老人肌少症問題也越來越迫切。她說,肌少症在2016年被台灣也列為疾病看待。顧名思義便是肌肉隨著年紀加速萎縮,使老年人無法好好控制身體、肌肉無法支持關節導致關節磨損。要如何預防或治療肌少症?楊育菱物理治療師表示有三招。第一招是營養,建議每天要攝取1.2-1.5g/kg的蛋白質,最好能分在三餐攝取優質含有leucine(白胺酸)的蛋白質,例如牛奶、黃豆、花生、雞肉、瘦肉、魚等;而維他命D的補充也相當重要,例如鮭魚、鮪魚、鯖魚或起司、蛋黃等;含抗氧化物質的蔬菜、水果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也需要攝取。第二招是藥物,第三招則是運動,運動可以減緩肌肉流失與功能退化,特別是阻抗性運動,這也是目前預防肌少症最有效的方式,例如伏地挺身、仰臥起坐等運動。建議每周至少三次,每次至少30分鐘。包含暖身與有氧運動、肌肉訓練、緩和伸展及平衡協調運動。如有慢性病,在運動前後應監測血壓、血糖等,運動前後或運動中發生身體不適,應諮詢醫師。運動以自己可以耐受的低強度運動開始,慢慢延長運動時間,最後才增加強度,勿超過身體負荷造成傷害。
-
2021-01-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退休精神科教授的「退而不休」生活 2019超前部署充實人生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邁入老年的醫師做什麼想什麼」。一位剛屆齡退休的放射科醫師分享他第一年的退休生活,促成了我們邀請兩位年過八十的前輩醫師回顧他們的精彩人生,一位精神科教授退休後,改而投身宗教與社會服務方面,與我們分享他豐富的「退而不休」的生活;一位神經科教授將最近慶祝台大神經科四十週年的紀念會上,回顧自己如何在台大醫院神經科由教學與服務為主的臨床科成功地轉型為今日服務、教學與研究並重的大學醫院重鎮。我們接著會邀請年輕醫師發表他們行醫的心路歷程,希望這些文章可以幫忙社會大眾更了解醫師,而有助於醫病之間的溝通。2019年我像似無意中做了超前部署,安排了多次國內外旅遊。3月中旬參加台大醫學院我們班畢業五十週年的台灣環島旅行。我們包了二部遊覽車從台北出發。行程中台南至台東,以及花蓮至台北的兩段路程還安排改搭台鐵環島之星觀光列車。大家都非常珍惜這次的重逢,藉此機會大家暢談從大一開始,將近六十年來的往事。緊接著,4月初跟一些朋友組團去歐洲,行程特別安排去看舉世聞名的荷蘭阿姆斯特丹庫肯霍夫(Keukenhof)花園。 7月初,在我的兒女及孫子們的安排策畫下,包括兒子、女兒三家共10人,我們走了一趟加拿大洛磯山脈自助旅行。之前我去過幾次加拿大洛磯山脈,但都是跟團。這次是家人為我做八十祝壽的旅遊。在路易斯湖邊的(Lake Louis)路易斯酒店(Chateau Lake Louis)咖啡廳,我向兒孫們講述我的生涯故事,別有一番風味。行程的最後,我們去溫哥華拜訪親友。由加拿大台灣同鄉會會長張理滄和她先生潘立中安排,得以和我們的親人楊正昭醫師見面。他們在溫哥華非常用心的為當地社區奉獻。潘立中夫婦在2019年捐了百萬加幣改善溫哥華的癌症醫療設施。楊正昭醫師在許多年前,聯合當地的台灣人醫療人員捐贈第一台葉克膜給當地的兒童醫院。楊醫師是我的大前輩,算是台大畢業最早定居在溫哥華的婦產科醫師。不少台灣後輩醫師去溫哥華進修時,都曾獲得他的照顧。楊醫師最讓我敬佩的是,雖然患了非典型肌萎縮側索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既所謂漸凍人)及數種癌症,仍然積極正面看待人生。加拿大之旅後,11月又跟著教會的年長者去日本走了一趟賞楓之旅。 2020年全世界籠罩在武漢肺炎的陰影下,國外旅遊可說幾忽是停擺。可是這一年我在神學院開的課,比往年增加了。在台灣教牧心理研究院(為一所超教派獨立神學院),在2月和7月分別開了三個寒暑假密集班外,2至6月學期中也分別於台北和台南開課。密集班的課有「精神診斷與DSM-5」及「物質成癮與處遇」,學期中開的課是「精神藥物學」。另外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神學院的推廣教育班,我也於9月開始的學期,在台中開了一門課「聖經人物的心靈探索」。這些課程需要整合精神醫學與基督教信仰。我之所以會在教會系統開這些課,想起來也算是另類無意中的超前部署。我在醫學院大一時讀了一本瑞士精神科醫師Paul Tournier的書,提到他搭配教會的牧師幫助人處理心靈需求的故事。當時心裡有一個感動,這就是我想走的路,也因此決定畢業後選擇走精神科。為了此志向,1990年代我開始利用晚上的時間,修讀台灣神學院的信徒神學系課程,1998年修完神學士課程。2001年利用台灣大學教授休假一年的機會報考台灣神學院,進入台灣神學院修讀文學碩士課程。先當一年全時間學生,然後分段研修,於2005年完成此課程,圓了我修讀神學的夢。2004年我在台大精神科部為我辦的歡送會上說,我沒有退休,只是換了跑道。除了保留參與住院醫師的精神藥物治療學的討論會,我不再維持臨床工作。一直到現在,我持續在神學院及教會開課,講授基督信仰與精神醫學相關的題材,這多少實現了我大一時的夢。在台大醫學院及台大醫院任職期間,我自知自己資質平平,我能做的最好服務是選擇未來有需要,但當時還待發展的領域。這就是早年我踏入精神藥物學、司法精神醫學和老人精神醫學的原委。至於後期投入精神醫學與神學領域,乃是出於個人的信仰。 2020年我的另一件重要記事是我的右眼第五度接受手術。1989年底我的右眼發生嚴重的視網膜剝離。不幸手術後發生併發症,因而又連續二次進手術室。2016年第四度進手術室。以前治療視網膜剝離放置在鞏膜上的扣環(buckle)因日積月累材質變化變成許許多多的碎片脫落,在右眼中到處亂闖,只好進手術室清除碎片。可是之後仍然斷斷續續會跑出碎片。到了2020年的9月情況變得嚴重,右眼頻繁出血。經請教眼科教授,認為以前是在局部麻醉下清除碎片,所以無法徹底清理。於是10月19日在全身麻醉下將右眼裏面的碎片及其他放置的異物全數清除。感謝上帝,到現在已術後三個月,一切情況良好。
-
2021-01-20 養生.心理學解密
拿到「高鐵半價」竟讓老人們覺得像上斷頭台!黃越綏:面對「老」這檔事,不是由你掌控
老得自在安心俗話說:少年不知老將至,而老了不期遇閻王;同樣的,事非經過,不知難也,唯有親身的體驗最真實。人在歲月中各有不同的角色扮演,在悲歡離合的戲碼中輪番上陣,不知何時憩腳。童年時,不曉得有多少次在夢囈中都渴望著變成大人的美夢,加上「只許大人放火,不准小孩點燭」的管教壓抑下,「轉大人」也象徵著個人對生活的實質權力掌控。好不容易熬到了成家立業,卻在家庭、職場兩頭燒,又開始羨慕起前輩退休後遊山玩水和含飴弄孫的自由自在,恨不得自己趕快變老,好提前退休。可是,以上這些情境都是人在困境或焦慮下的情緒投射罷了,因為與白日夢划拳終究是沒有輸贏的回合,生命的軌跡絕非一蹴可幾,更無法真正達到心想就事成。只是當你歷經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想通了一些人生哲理,而比較能學會放下時,卻在某年某月某日突然被迫收下一張「老已至」的通知單,才驚醒怎麼一轉眼工夫竟然已由稚髮變白鬚!更悲傷的是,自己居然也不願、不敢與鏡中的自己相認,只因情何以堪呀!儘管看遍了大自然中春、夏、秋、冬四季的替換,也看盡了人生百態與因果循環,但唯一從未放在心上的一件事,可能就是終有一天我們不得不面對自己正在老去的事實,縱使整了形,還是逃不了。一向自信又充滿活力的我,在2012年因年齡已滿65歲,而拿到了政府頒發的乘公車免費、搭高鐵半價的優待證明時,倒也沒有特別歡欣或沉重的感想,因為一旦已有了「接受」的心理準備,各種負面或不安的情緒早就被理性跨越了。倒是我同齡的朋友們有著不同的反應。一位形容他的心情好像是被銬上了腳鐐的囚犯,正領取上斷頭台的名牌;另一位則形容她像是擺脫囚籠、手中多了張優待券、可以到處自由飛翔的鳥兒。不論如何,他們當下的內心也矛盾著,總覺得自己又不老,也有經濟能力承擔,幹嘛還要浪費這種社會資源呢?後來才發現,原來面對「老」這檔事,承認與否,居然並不是由你掌控。人到底是群聚的動物,在由不同性別、年齡、身分、背景共同組成的社會結構裡,老人就是其中一個具有明顯指標和定義的「族群」代表,它是每個人都必然要經過的驛站與關卡。事實上,抱持不服老、不願老、不知老的心態,都是人之常情且不足為奇,無法逃避的老化事實,正提醒著自己和生命拉距的時間正在縮短,這種無形的壓力對任何一位年長者而言,都是時時刻刻存在、不容忽視的威脅。因此,如果能在中年階段就已經為迎接老年而做好準備,或是邁入老年階段而已能在身心各方面均做好調適,自然而然地就能怡然自得地擁抱燦爛餘暉的生命,並融入大自然的定律中。曾有人喟嘆:男人的青春在口袋,而女人的青春在臉上。再糟的老頭只要身上有錢,進入風花雪月的場所,那些各個年紀足以當他孫女輩的鶯鶯燕燕們,無不左一聲大哥、右一聲親哥地叫不膩;而對於上了年紀的女性,則以「薄茶、冷酒、老女人」等稱呼來冷嘲熱諷。不過他們忽略了,其實在一些專門針對女性「服務」的場所裡,那些牛郎們也早已依樣畫葫蘆地尊這些年紀大的女恩客們一聲「姐」,來取代現實生活中應稱呼為「姨」或「嬤」的尷尬窘境。但,凡事到底真的假不了,而假的終究也騙不了,與其用金錢或買醉來逃避現實,不如學習如何正面看待老化對自己餘生的挑戰。況且在世代交替的浪潮裡,最不能缺乏的就是寶貴的經驗傳承,它不僅是個人資產,更是社會共同擁有的美好資源。因此,你我均應以勇敢、積極、樂觀、自在而不缺席的態度來共勉之!書籍介紹書名:黃越綏的解憂攻略:換角度看人生,轉個念心境開作者:黃越綏出版社:台灣商務出版日期:2019/11/01作者簡介/黃越綏是三個孩子的單親媽媽,也是著作等身的作家。專業婚姻與家庭諮商師,菲律賓大學公共行政(MPA)管理碩士、美國哈佛大學東方民族基金會研究員、美國心理諮商協會(ACA)會員、美國婚姻家族治療協會(AAMFT)會員、美國(PAIRS)心理發展基金會講師,電視與電台節目主持人。早年即投入婦運、民運及社運活動,熱心公益,1995年成立「財團法人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並籌設收容中輟未婚媽媽及弱勢失依的兒童及少女的「麻二甲之家」,給予弱勢單親在生命的轉彎處有重生的力量。著有《婚姻是什麼?》、《再考一張父母執照》、《黃越綏的意外人生》、《婆媳學問大》、《母女江山》等作品。延伸閱讀: 電器不用也耗電,應該要拔插頭?》破解台灣人10大用電迷思
-
2021-01-1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戴口罩盯直播下載APP 台灣民眾防疫成習慣
抗疫週年專題3 過去一年境外疫情嚴峻,台灣民眾則是戴口罩、量額溫、噴酒精過著日常生活,習慣出入醫院刷健保卡,集會活動實聯制,還會用手機看直播關心疫情動態,台灣全民防疫意識高張,極少數居家檢疫趴趴走的人形同全民公敵。2019年12月31日,台灣意識到中國武漢出現非典型的肺炎疫情,當晚即對武漢市直飛台灣班機進行登機檢疫。台灣在2020年1月21日發現從武漢移入的確診首例,武漢在1月23日封城,國外專家認為,以兩岸往來之頻繁,台灣必定災情慘重,結果卻是跌破專家眼鏡。政府記取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的教訓,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便拉起阻絕邊境移入、醫院感染、社區傳播的3道防線,並首度採用智能防疫,彙整旅客入境健康聲明,將入境資料轉進「防疫追蹤系統」,第一線民、警、衛政人員都加入防疫的行列。●全民瘋口罩 健保APP爆紅政府忙著超前部署,民眾忙著超前「囤貨」,口罩、酒精立刻被掃光,政府釋出防疫口罩還不夠,於是接連宣布禁止醫用口罩輸出、徵用廠商生產的口罩、成立口罩國家隊、口罩以實名制販售等措施,逐步擴大產量,最後還有餘裕進行口罩外交。到了第4季,市面上各式彩色時尚口罩已十分普遍,送禮自用兩相宜。在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初期,每人每7天只能買2片口罩,用電鍋蒸、照紫外光等口罩消毒復活撇步紛紛出籠,原本做為健康存摺的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火速開通口罩預購功能,隨後再增加藥局口罩地圖,衝出730萬次下載量,一舉奪下2020年全台APP下載冠軍。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症專家黃立民說,台灣人確實被18年前的SARS嚇到了,這次面對疫情,防疫意識明顯提升,儘管戴口罩不舒服,但對於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出入公共場所必須戴口罩的規定,大家都能配合。●防疫五月天 天天有直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副指揮官陳宗彥、疾管署長周志浩、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發言人莊人祥是台灣防疫國家隊的主要面孔,指揮中心連續140天在每天下午2時舉行的疫情簡報,一度創下10餘萬人同時線上觀看的紀錄。陳時中等5名記者會的班底知名程度不亞於影視紅人,被媒體稱為「防疫五月天」,他們提供的透明、即時和專業的疫情訊息,發揮了安定民心的力量。滑手機一手掌握疫情,成了台灣許多庶民的習慣,疾管署的LINE「疾管家」聊天機器人,還能將防疫訊息化繁為簡,以圖卡呈現,追蹤人數迅速從10餘萬人增加到200多萬,有效分攤防疫專線1922電話爆量的壓力。●科技監控助檢疫 電子圍籬防落跑從高風險國家地區返台者或接觸確診病患,必須居家檢疫或隔離14天,這是防疫必須,但一開始就有一名台商在檢疫期間上舞廳遭到舉報,後來還有康軒集團董事長李萬吉居家檢疫多次外出、紐西蘭籍機師無視檢疫出入百貨賣場、返台歌迷違規跑去五月天演唱會現場等,都引起民眾緊張,擔心社區防疫出現漏洞。除了吹哨者檢舉、疫情調查技巧,「電子圍籬」也能夠揪出違規趴趴走的民眾,由於手機訊號能夠掌握居家檢疫或隔離者的行蹤,違規踏出家門者,政府會強制隔離安置,最重開罰100萬元;相反地,按規定完成檢疫,將有每天新台幣1000元的防疫津貼。有別於他國關閉學校、封城、鎖國,台灣以居家檢疫/隔離搭配電子圍籬、防疫津貼措施,成功防堵疫情在社區擴散。另因電子圍籬是利用手機基地台訊號判斷所在地,而非利用手機衛星定位(GPS)技術,較能兼顧監控與隱私,至今已有超過10國向台灣洽詢相關技術的運用。●疫情嚇跑病患 醫院另類災情在新冠肺炎防疫的第一個100天,不時有口耳相傳某某醫院收治確診病例、某某醫院有疫情,嚇得民眾取消或延後就醫,2020全台首季就醫人數比2019年同期減少445萬人次、降幅14%,以診所受到的衝擊最大,收入銳減。博新小兒科家醫科診所院長許惠春說,過去一年抗疫,基層經營困難重重,不僅就醫人數變少,防疫物資整備難度也加高,除了口罩,基層診所得努力搶防護衣、酒精,能夠從政府得到的支援有限,得靠自己努力。平常有不少人的大醫院冷冷清清,陪病必須事先預約或出示陪病證,在門口還要刷健保卡才能進入醫院。至於參加一般的集會活動,要留下聯絡資料,健保卡也如同第二張身分證,甚至比身分證更重要。健保醫療雲端系統連接到入境資料庫,醫院讀取民眾的健保卡時,就能立刻得知當事人的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群聚史(TOCC),有助於及時分流及診斷,防堵院內感染破口。疫情爆發以來,台灣2起院內感染的範圍有限,病人分艙分流應變得當,到目前都沒有明顯的社區傳播。這被國際醫院聯盟(International HospitalFederation, IHF)評選為全球5個卓越學習案例之一,也是台灣確診病例少及死亡率低的重要原因。●防護裝備金鐘罩 醫療體系挺得住「COVID-19不發燒就有傳染力,咳嗽、腹瀉、嗅味覺異常等什麼症狀都有,不能把發燒當做收治病人住到傳染病專責醫院的唯一指標。」疫情指揮官陳時中說,因為了解COVID-19和SARS有這個重要的差異,所以要求全台醫院都要有病床能夠處理疑似病患,也都要有感染控制的訓練及防疫準備,避免救人的醫院反而被病毒攻陷。當疫情嚴重國家的醫療體系瀕臨崩潰,藥品和醫材嚴重潰乏,醫護欠缺裝備冒著染疫喪命的風險之際,台灣的醫院在物資整備、感控訓練方面的準備相對周全。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說,儘管防疫已滿一週年,醫療人員依然不馬虎。王必勝舉例,醫護人員進出負壓隔離病房,一天要穿脫幾次隔離衣、護目鏡、頭套、手套等,都要對著鏡子穿戴,鏡子旁有一張標準作業流程(SOP)表,按表操課,包得緊密嚴實。在集中檢疫所也是如此,醫護人員全員圍成一個圓,每個人互相檢視,穿脫動作都是一步一步來,確保感控管理完全落實。儘管如此,部立桃園醫院在2021年的1月仍出現的院內感染,有醫生和護理師確診。擔任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的兒童感染科醫師李秉穎指出,相較於國外許多醫院爆發嚴重的院內感染,台灣抗疫一年多,只有2次院內群聚感染。他在接受廣播節目訪問時說,院內細菌或病毒感染不可能百分之百避免,事實上所有的醫院都會發生院內感染事件。李秉穎並說,醫護原本就是高風險的工作,醫護人員明知危險,還願意照顧病患,這樣的勇氣已說明一切。●疫情中正常生活 全民是防疫最大資產除了第一線防疫人員長時間的犧牲奉獻,防疫工作若無一般民眾的配合,也不可能成功。在台灣以外,世上許多人口眾多的國家疫情一波接一波,南北半球輪流燒,台灣則是從2020年4月12日起,有253天都沒有本土病例,創下全球最長時間無本土案例的紀錄,直到2020年12月22日確診的紐西蘭機師造成女性友人感染才中斷。陳時中告訴媒體,過去常見的傳染病是流感,但流感有疫苗可以預防、也有治療的藥物,不難處理,但新冠肺炎散播速度快,病毒容易突變,目前疫苗效果也還不太確定,還是要等待抗病毒特效藥問世。陳時中說:「我說台灣人自己就會防疫,外國人本來還不太相信。」但事實證明,台灣能夠防疫有成,就在於全民防疫。
-
2021-01-19 養生.聰明飲食
火鍋湯底能喝嗎? 醫告誡「10種人」小心隨時痛風
台灣人喜歡吃火鍋,街上各式火鍋餐廳林立,許多民眾喜歡在冬天吃鍋暖身,尤其當天氣溫度驟降,大家聚在一起吃著熱滾滾的火鍋,著實是種享受。南投一名45歲陳姓男子也是如此,近日與朋友連約了幾攤聚餐,放肆享受海鮮鍋、麻辣鍋,搭配著啤酒,還把精華的火鍋湯喝光,結果隔日右腳大拇指腫脹難耐,抽痛、無力,痛到無法入睡,半夜趕緊掛急診,血液檢驗發現尿酸指數高達8.9mg/dl(正常值在3.7-7.3 mg/dl),是急性痛風發作。普林代謝異常 易致痛風發生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家醫科詹德欽醫師表示,痛風是因為體內的普林代謝異常,導致血液中尿酸濃度上升,使尿酸鈉鹽沈積在關節的滑囊液中,造成關節腫脹發炎和變形;腳趾、腳踝、膝關節及手關節都有可能發生。急性痛風 10情況都是高風險群 詹德欽醫師指出,火鍋湯頭經過相當多種海鮮、肉類等食物滾煮後,會越來越濃郁,湯裡頭的普林含量也會隨著煮的時間而逐漸增加,如果喝太多,誘發急性痛風的機率也會提高;另外,家族史、肥胖、長期飲酒、劇烈運動、減重、高普林飲食、腎臟疾病、代謝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也皆是痛風的高風險群,需多加留意,降低痛風發作的機會。預防痛風發生 日常生活這些細節要做到當急性痛風發作時,可透過藥物控制及飲食調整,來改善症狀。詹德欽醫師提醒,痛風是會復發的,建議平時可進行適度的運動,每日補充充足水分,如果曾經痛風發作過,那飲食上應控制熱量攝取,少吃脂肪類及高普林的食物,例如內臟、海鮮、酒類等。(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痛風關節一定會病變嗎? 沒錯!避免發作,常做這些行為要注意 痛風什麼時候該開刀治療? 千萬別等!骨科醫師點名3個時候
-
2021-01-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邁入老年的醫師在想什麼 放射科醫師回顧他2020的退休生活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邁入老年的醫師做什麼想什麼」。一位剛屆齡退休的放射科醫師分享他第一年的退休生活,促成了我們邀請兩位年過八十的前輩醫師回顧他們的精彩人生,一位精神科教授退休後,改而投身宗教與社會服務方面,與我們分享他豐富的「退而不休」的生活;一位神經科教授將最近慶祝台大神經科四十週年的紀念會上,回顧自己如何在台大醫院神經科由教學與服務為主的臨床科成功地轉型為今日服務、教學與研究並重的大學醫院重鎮。我們接著會邀請年輕醫師發表他們行醫的心路歷程,希望這些文章可以幫忙社會大眾更了解醫師,而有助於醫病之間的溝通。2020年,被COVID-19給佔去了十一個月。也很難得地讓我們有機會好好看一下世界、想一想未來。有將近五個月、每天下午兩點,我們都守著電視看疫情指揮中心的記者會,看五位大將與記者們的應對、陳部長的淡定始終讓我們佩服不已;6月7日以後,除非有特殊事件、否則每週只有一次例行記者會,剛開始還有點不習慣!今年,為了維護專科醫師的資格,很認真地參加學術研討會,覺得放射診斷越來越有趣、也看到不少後起之秀表現得可圈可點、值得期待。回想起來、當年失眠一夜後所做的抉擇、相當正確。未來放射線診斷的發展將會朝跨業整合、跨院合作的方向邁進,相當有意義、也很合適年輕醫師加入。今年四月有機會到日月潭、順道去九族文化村走走,充分感受到疫情對旅遊的影響,遊客屈指可數,相當冷清。8月時,辦了一次家聚,明顯感受到景氣復甦;這個月,到南部參加醫學會議,四處都是人山人海,讓人格外珍惜身為台灣人的幸福。託退休之福,得以四處和朋友同學見面、聯絡感情,多年不見的舊識,互道彼此在分別之後的生活點滴,多數人都能堅持初心,特別覺得幸運。有一次在會議中場休息時、一位同業過來打招呼,主動提起二十多年前被我教過、一些當年讓他印象深刻的事情;如今他在醫學中心服務,是學有專精、人人敬重的醫師,卻依舊熱情滿滿、真是令人高興。今年七月應朋友之邀到一家醫院擔任顧問、主要工作是為放診檢查及報告做品管,同時也帶資深護理師就住院病人閱片教學;兩者皆與品質提升相關,也是我喜歡做的事情。來年,可能到醫學院從事人文教育的工作,沒想到退休後還能轉換跑道,展開另一種人生;當然,悠遊自在的過日子、還是最重要的首選。我曾認為或許還可以為原先服務的地方做一些事情,最後還是決定放下一切,畢竟三十年努力後、這樣是一個完美的句點。上個月底,莫名其妙地左側膝蓋扭傷、竟然腫了起來,勞駕復健科王醫師及放診科許多同仁診治,得以迅速復原。過去是我帶著大家照顧病人,這次是自己成了病人,充分感受到同仁們的熱情與支持;也只有站在籬笆的另一邊,才能真正體會醫務人員的重要與偉大!過去一年半,我和內人完成環球之旅。還藉著上岸之便,拜訪大學同學,算是另類的同學會。回國之後也繼續進行類似活動,藉開會之便拜訪朋友。我們都很喜歡這種新的生活與體驗,悠遊卡與高鐵提供了許多便利,讓我們得以更深入地認識台灣的許多角落。得以習醫是福氣,退出第一線是必然的事,何時、如何抉擇,則需要思量。這一年半的變化與發展,有些並非個人原本的規劃,但似乎還不錯。COVID-19之疫,台灣醫界的表現,讓我覺得與有榮焉,期待明年疫情得以控制,大家的生活能儘早恢復正常。
-
2021-01-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唾棄楊志良不當發言」 彰化骨科名醫陳彥名掛抗議布條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日前針對北部醫護感染新冠肺炎成為本土確診病例,公開批評應該開除醫護,近來引起醫護一片「打楊」聲浪,彰化骨科名醫陳彥名今天在他的診所外,掛起「唾棄楊志良不當發言」的醒目布條,表達鮮明批判立場,但陳彥名則不願接受媒體採訪。陳彥名在彰化市彰南路開設「陳彥名骨科診所」,他今天在FB粉專貼出門口掛起斗大的紅布條,寫著「唾棄楊志良不當發言」,以及「戴口罩‧勤洗手‧力挺醫護同胞」,引來醫護和網友熱烈分享討論,有人稱讚他仗義執言、有骨氣,紛紛留言「感謝所有醫護人員的努力與其家屬的支持」、「台灣人是你們的後盾,醫護加油!」還有人說「要看骨科」。陳彥名掛紅布條的行為,也喚起許多人對陳彥名特立獨行的記憶。陳彥名過去也曾對政治與公共事務表態,2018年曾因慶祝柯文哲連任台北市長,一連10天總計狂免費分送千份雞排,去年初因蔡英文連任總統又免費送了300份雞排,都造成轟動。
-
2021-01-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楊志良指應開除染疫醫師 蔡英文:不需風涼話打擊士氣
國內又見院內感染,昨天指揮中心公布兩起新冠肺炎本土病例,包括一名醫師及同住接觸者。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稱,應將染疫醫師開除。蔡英文總統今天在臉書發表聲明,力挺醫護人員,她強調,「此時此刻,我們不需要政治口水,不需要急著譴責醫護人員,更不需要用開除醫師這樣的風涼話來打擊前線士氣。」蔡總統說,辛苦的醫護人員,應該受到全民最大的支持和尊敬。傳出第一線醫師染疫的消息後,包括她在內,許多人都非常不捨。醫護人員即使已經戰戰兢兢、遵守嚴格的防疫措施和SOP(標準流程),仍然要承受著風險,真的非常辛苦。蔡總統說,從事發至今,看到指揮中心不眠不休進行疫調、採檢,事發的醫院也及時應變控管,確認醫院內部的安全。同時,讓她很感動的是,也有許多民眾,透過留言、送宵夜、寫卡片,表達了對醫護人員的支持。這就是團結的台灣人、堅強的台灣防疫體系。蔡總統說,「此時此刻,我們不需要政治口水,不需要急著譴責醫護人員,更不需要用開除醫師這樣的風涼話來打擊前線士氣。把口罩戴好,就是對醫護人員的支持。團結防疫、相信專業,請大家一起力挺醫護人員。有遇到醫護人員的時候,別忘了多一點肯定、感謝和加油。同時也要持續追蹤衛生福利部和疾病管制署1922防疫達人專頁。掌握最新的正確資訊,就不怕假訊息見縫插針。」
-
2021-01-13 科別.兒科
罕見兩歲女童竟然長皮蛇 醫師研判應該是水痘疫苗造成
台南市一名兩歲的女童罹患帶狀疱,也就是俗稱的皮蛇,由於一歲的時候曾經注射水痘疫苗,醫師懷疑可能是疫苗引起,但是類似的發生機率非常低,建議家長除了公費的第一劑疫苗之外,應該自費再加打第二劑,可以避免未來水痘及帶狀疱疹的發生。這名1歲11個多月的女孩,去年底到台南市郭綜合醫院就診,左大腿第三及第四腰椎的神經皮節長滿了水泡狀紅疹,伴隨輕微疼痛。經血清抗體檢驗及皮膚抹片檢查確認是帶狀疱疹。病人口服抗病毒藥治療,恢復迅速,沒留下後遺症。從出疹子到傷口痊癒,約一星期,短於大人平均2-4周的病程。郭綜合醫院兒科醫師王莉惠表示,水痘和帶狀疱疹是同一種病毒引起。第一次感染會造成水痘,痊癒後病毒會潛伏在人體的神經節,等到人體免疫力下降,如年老、疲累、壓力、生病等因素,病毒會活化並沿著單側神經皮節產生疼痛紅疹,即「帶狀疱疹」。過去傳聞如果長在腰上,長滿一圈,人就會死,但事實上一般人很少會長這麼多,通常是身體的單側,除非是免疫力非常差的人,例如癌症或愛滋病患者,死亡率當然比較高。王莉惠表示,帶狀疱疹好發於中老年人,小孩少見,未滿兩歲更是罕見。這名女童之前沒得過水痘,母親懷孕時也沒得到水痘或帶狀疱疹。一歲時曾在左大腿接種活性減毒水痘疫苗,而與自然感染水痘病毒一樣,水痘疫苗的病毒可能潛伏在體內,在免疫功能低下時,病毒再活化而表現成帶狀疱疹,但其發生率與症狀都低於自然感染。根據研究,疫苗引起的帶狀疱疹,好發於大腿,即當初疫苗注射部位;而自然感染水痘所造成的帶狀疱疹,胸背部最常見,這也是自然感染水痘長最多的部位。此外,根據美國的研究,雖然水痘疫苗能減低帶狀疱疹的發生,但1-2歲時例外,有施打比未施打者帶狀疱疹的發生率高。注射疫苗後若發生帶狀疱疹,有些是自然感染的野生株所造成,做PCR檢驗可確定是疫苗株或野生株。疫苗株引起的帶狀疱疹,年紀較小,平均在施打後300多天長出。王莉惠表示,2004年台灣也開始為滿一歲兒童公費注射水痘疫苗,水痘的發生率已降低8或以上。一劑水痘疫苗保護力約80%,兩劑保護力>95%。而帶狀疱疹的可怕是常會引起劇烈的痛,不止發生在帶狀疱疹期間,有10-20%甚至會有疱疹後的神經痛,即皮膚痊癒之後疼痛還持續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一般帶狀疱疹好發於長過水痘的中老年人,據健保資料庫研究,台灣人終其一生有1/3的機率會得到帶狀疱疹。目前美國統計到18歲,施打水痘疫苗者帶狀疱疹的發生率較未施打者減低78%,預期對帶狀疱疹的保護力會持續到中老年,因為預防水痘便是預防帶狀疱疹。目前台灣兒童滿一歲時會公費接種第一劑水痘疫苗,可於滿4-6歲自費接種第二劑;若已超過6歲,亦可補接種第二劑。至於已得過水痘的人,可於滿50時自費施打帶狀疱疹疫苗來預防帶狀疱疹。
-
2021-01-10 養生.健康瘦身
健康的胖子?過胖無三高 死亡風險仍高
BMI超標,但檢查沒「紅字」就好?新竹馬偕與台大公衛合作,提出國內第一份無三高但BMI值超標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關係,發現兩者不但相關,且死亡風險更高。新竹馬偕家醫科主治醫師葉姿麟表示,許多工程師自詡為「健康的胖子」,自豪沒有三高,但研究指出,無論代謝是否正常,BMI值超標者都應減重。台灣人肥胖比率屢創新高,根據國健署調查,國人肥胖盛行率於前年達到百分之四十七點九七,幾乎每兩人中就有一人體重過重。研究分析國健署資料,將受試者分為體重過輕、正常體重、肥胖與過重等三組,皆排除本身有三高疾病,總計受試者五七一九人,男女各半,其中BMI超標,但並無三高有四九三人,平均四十三點三歲。分析十三點七年資料,相較其他體型受試者,代謝健康肥胖者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七成五,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等。葉姿麟表示,許多工程師久坐不運動,每次公司體健報告出爐,血壓、血脂、血糖正常,唯獨BMI顯示過胖,公司轉介建議減重時,對方都稱自己是健康的胖子,認為不用減肥。葉姿麟說,研究顯示,代謝正常肥胖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高於一般人,綜觀各國研究顯示,年紀愈輕的代謝正常肥胖者,心血管疾病風險愈高,呼籲千萬別以為「沒有病的胖就等於健康」,心血管疾病是長時間累積,維持正常體重,才能趨吉避凶。
-
2021-01-10 養生.健康瘦身
世上沒有健康的胖子 醫:過胖無三高死亡率高於一般人
BMI超標,但檢查沒紅字就好?新竹馬偕與台大公衛合作,提出國內第一份無三高但BMI值超標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關係,發現兩者不但相關,且死亡風險更高。新竹馬偕家醫科主治醫師葉姿麟表示,許多工程師自詡為「健康的胖子」,自豪沒有三高,但研究指出,無論代謝是否正常,BMI值超標者都應減重。台灣人肥胖比率屢創新高,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調查,國人肥胖盛行率於前年達到47.97%,幾乎 每二人中就有一人體重過重。葉姿麟表示,研究首次調查過胖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結果呈現正相關,她警示:千萬別以為「沒有病的胖就等於健康」,肥胖潛在健康風險高。研究分析國健署資料,將受試者分為體重過輕、正常體重、肥胖與過重,總共三組,皆排除本身有三高疾病,總計受試者5719名,平均44歲,男女各半,其中代謝健康肥胖者,也就是BMI超標,但並無三高的人共493人,平均43.3歲。分析長達13.7的資料顯示,所有受試者共發生449起心血管疾病或死亡事件,其中代謝健康肥胖者占25起,經計算,比其他體型的受試者,代謝健康肥胖者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七成五,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等。葉姿麟駐診醫院鄰近新竹科學園區,她發現,許多工程師久坐不運動,每次公司體健報告出爐,血壓、血脂、血糖正常,唯獨BMI顯示過胖,公司轉介建議減重時,對方都自稱自己是健康的胖子,認為不用減肥,自己很健康。葉姿麟表示,研究顯示,代謝正常肥胖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高於一般人,綜觀各國研究顯示,年紀愈輕的代謝正常肥胖者,心血管疾病風險愈高,推估是持續維持不良生活習慣所致。她呼籲,千萬別以為小時候胖不是胖,或一時胖沒關係,心血管疾病是長時間累積,維持正常體重,才能趨吉避凶。
-
2021-01-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上海啟動出國人員接種疫苗 打不打台灣人多觀望
中國上海市今天開始對因私出國工作和學習人員提供新冠肺炎的疫苗接種,對象僅限有上海戶籍或居住證者。在滬台灣人對於未來是否要打疫苗,大多仍觀望。根據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官方微信「上海發布」,7日起,上海部分社區預防接種門診提供新冠(新冠肺炎)疫苗預約緊急接種服務。現階段,僅針對今年春節前(2月12日前)因私出國的上海戶籍或常住居民提供線上預約接種,外籍人士暫不安排接種。所謂常住居民,接種疫苗時須提供居住證。上海使用的是國產新冠滅活疫苗,適種對象為18到59歲民眾,全程需接種兩劑次,期間至少間隔14天 。據央視新聞報導,在此之前,根據全國統一政策,上海已針對本地機場口岸工作人員、食品冷鏈相關從業人員、口岸一線海關和邊檢人員、國際和國內交通運輸從業人員、醫療衛生人員、公安、消防、社區工作人員等接種第一劑疫苗,至4日累計已有32.6萬人接種。預計在2月5日完成這些相關人員的第二劑接種。因應新冠肺炎,是否要接種中國國產疫苗也成為在上海工作台灣人熱議的話題之一。6日晚間,在上海一所大學研究所針對港澳台生招生活動上,一些台青談到相關話題,認為「疫苗風險還很高」、「國藥疫苗79%的保護力還不夠」,在當前疫苗尚未普及情況下,大多選擇觀望。有台青認為,目前在大陸打了疫苗,回台並不能免除隔離,施打疫苗的意義降低很多。也有人說,打疫苗是為了自己的安全;但是目前中國的醫學專家都表示,即使接種疫苗後還是應該繼續佩戴口罩、常洗手等,短期內和目前的生活並不會有太大不同。社群平台上有台灣網友指出,現階段在大陸打了疫苗,不只是回台仍要隔離,就算從台灣再返回大陸工作,大陸方面也沒有說就不用隔離。有關認定疫苗效力和是否能在兩岸都免除隔離,仍是許多在陸生活台灣人的主要關切。據報導,福建省廈門、福州、廣西玉林市都已陸續有台灣人接種疫苗。
-
2021-01-06 醫療.皮膚
冬天頭髮易毛躁 改善髮質5訣竅
● 冬天頭髮瞬間變稻草人,不只是靜電惹的禍● 保持冬天秀髮柔順度,洗、吹、飲食得兼具● 髮油護髮質有訣竅,適度塗髮尾別碰到頭皮冬季氣候寒冷乾燥,毛髮容易出現靜電,易使頭髮毛躁打結,總讓民眾梳髮時「卡卡」,外出就像頂著一頭鳥窩,專家指出,除了適度使用髮油、潤髮乳外,可以多攝取維他命C、蛋白質的食物來改善頭髮的毛躁,也可以透過正確的洗髮、吹髮方式,降低靜電導致的頭髮毛躁。台灣人多在秋季開始換髮冬季總是無法維持柔順的秀髮,台大醫院一般皮膚科主任林頌然表示,冬天頭髮毛躁除了靜電的關係外,也與秋季換髮有關。根據研究顯示,台灣受地理位置及光照時間的影響,台灣人多會在秋季開始「換髮」,此時掉髮量是平時的二倍以上,一天約掉超過300到400根頭髮,冬天迎來新髮後,就會比較毛躁。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指出,改善頭髮毛躁的問題,先得瞭解頭髮的本質,每一根頭髮都會有毛麟片,當毛麟片排列很整齊時,頭髮就會看起來柔順不打結,而頭髮本身是死的,是由角蛋白層層構成的,因此距離頭皮愈近的頭髮,毛麟片愈完整,愈遠愈容易毛躁,也就是髮尾容易乾澀、毛躁的原因。髮油抹到頭皮易毛囊炎黃毓惠說,希望頭髮能夠柔順,如何讓毛麟片排列整齊是重點,民眾可嘗試使用修復性的潤髮乳或洗完頭髮後塗抹適當的髮油改善,塗抹髮油千萬不要塗到頭皮。因為冬天頭皮油水易不平衡,常會有脂漏性皮膚炎,此時若有頭皮屑症狀,又加上髮油的刺激,就會加重頭皮屑症狀,也容易讓毛囊阻塞,引發毛囊炎。洗髮精成分愈單純愈好為要維繫秀髮,網路上有許多偏方,像是洗髮應用溫熱水,洗完頭後可再用冷水「加強頭髮韌性」。對此,林頌然表示「太誇張」,頭髮不是麵條,用熱水汆燙再用冷水泡能保有彈性,他認為髮質的好壞與洗髮的溫度無關,反而是洗髮時使用的洗髮精好壞有關係。林頌然指出,洗髮精中若有宣稱可以讓頭髮柔順或鎖水的合成化合物,反而會讓頭髮更毛躁,建議洗髮精的成分愈單純愈好,並將頭髮徹底清洗乾淨,想改善毛躁髮質,更應該從「均衡營養」做起。吹頭髮不建議用過熱的風黃毓惠則說,雖然水溫與髮質的關係不大,但使用過熱的熱水洗頭,容易傷害到頭皮,進而導致頭皮油水不平衡,傷害毛囊等,也可能增加掉髮的機率。吹頭髮時不建議用過熱的風,要避免頭皮接受過熱的溫度,應降低吹髮的時間,可先用毛巾包覆著頭髮,讓頭髮呈現半乾,再用溫熱風吹髮,才能保持頭髮及頭皮的健康。黃毓惠表示,若想要讓頭髮盡可能避免毛躁,平時可多攝取富有豐富維他命C以及蛋白質的食物,可幫助頭髮健康,也建議可減少染、燙的次數。
-
2021-01-06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將開放350萬筆死者資料 學者籲建立適法性基礎
健保資料是台灣民眾最受外界垂涎的個資,針對已經死亡的保險對象,健保署已將350萬筆死者健保資料去識別化,預計將透過試辦計畫開放醫療公衛相關的申請利用,包括商業團體。至於還健在的保險對象,其保險資料是否要更多開放利用?健保署今邀集學者專家討論,與會者都認同大數據開放勢在必行,建議參考歐美各國制度,建立適法性基礎、凝聚社會共識,並透過試辦計畫,設計出可長可久的法規制度。台大法律學院副院長王皇玉表示,個資蒐集都應該在要蒐集時所告知的目的內去使用,但健保資料是為了給付而必要蒐集的資料,民眾沒有辦法不同意不給搜集,但至少在資訊被另外利用時,要給予表態退出的權利。他強調,每次目的外使用,都要講清楚原委,為了增進什麼公共利益、為防止什麼大眾利益受到危害,「不是一個概括條款在哪邊,就可以用。」中研院歐美所助研究員何之行表示,資料開放帶來的公益性很高,技術上也可以達到資料安全,但缺乏「適法性基礎」,是目前健保資料做目的外二次利用面臨最大的問題。去識別只是一個安全維護措施,目前實務界對於去識別沒有一致標準,去識別也不能取代同意或適法性基礎。何之行建議,修訂專法、取得當事人同意或給予退出權,都是可行的方式,也可考慮動態式同意,例如生前預先決定資料在死後使否願意開放、願意開放給誰使用。由於死亡檔可能有基因資料,可能導致其後代被間接識別出來,建議應組成第三方委員會,負責判斷不同屬性資料的風險等級。北醫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所長李崇僖提醒,基於個人主義的保護思維,在大數據時代是很難有效的,還是要透過民主參與和公共監督機制,讓資訊可以適度使用,但目前個資法第六條針對醫療等敏感個資,僅開放公務機關或學術研究機構利用。但有些研究有很高的公益價值,很難由健保署、中研院、國衛院自己做,還是需要商業單位參與,例如針對台灣人的藥物副作用和療效研究。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范建得表示,大數據開放是國際趨勢,現在有至少125個國家都在做同,台灣不該築高個人主義的壁壘,而讓下一代失去競爭力。民眾應反思自己的責任和自主性是什麼,相關單位也必須找到資料倫理的正當性、建構資料治理的機制和流程,另外也必須要有利益分享的機制,才能完整回應這個趨勢。李崇僖表示,未來修法的重點是聚焦問題、跟上國際趨勢,根據新科技和大資料帶來的研究潛力,訂定國家級的重要價值目標。各國訂定的目標不同,例如,有些國家大數據利用是為了達成2050年零碳排,台灣的目標可以考量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帶來的挑戰。他建議參考其他國家資料治理的方式,由專責於去識別、串接資料的第三方單位,以病人為中心去串接跨醫院、居家測量、環境等資料,建立邁向精準健康的基礎。回饋機制也是關鍵。李崇僖說,美國是讓參與者得到資訊回饋,包括相關基因資訊、研究成果,也保障參與者可以隨時退出。何之行建議參照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的授權和回饋機制,要求一定比例的商業收益回饋到健保制度中,這樣的合作模式很好,沒有面臨太多社會信任的挑戰。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署並沒有從中獲得任何利益,是希望幫助相關生技產業利用資料做出好的突破,相關申請都需要經過人體試驗委員會通過,符合醫學倫理才會把資料釋出。各項配套及修法,健保署將與專家共同研議最妥適的作法。
-
2021-01-01 養生.無退休時代
退休比上班快樂10倍!前嘉裕西服總經理,靠5大練習面向、1萬小時法則建構退休美夢
走進嘉裕西服前總經理江育誠位於新北市八里的工作室,從玄關望去,映入眼簾的是江育誠前一日在淡水寫生的未乾油畫,朦朧山水,如夢恬靜,線條隱約而厚重,頗有法國印象派大師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的意趣。仔細聆聽,房間角落擺放數十個歐洲古董時鐘與懷錶,滴答聲此起彼落,整點還會發出噹噹報時聲。這些都是江育誠親自修復,才得以重生而恢復運轉的。 沒錯,除了繪畫和雕塑,江育誠還是個「鐘錶醫師」,20多年來,他購入4百多個故障古董鐘錶,每個價值1萬元到20萬元不等,他修復後在eBay拍賣網上價格瞬間可飆高2倍以上,甚至有鐘錶商開出20倍的高價請他割愛,但他的目標是成立一間鐘錶博物館,因此一個都沒賣。 再轉入臥室,江育誠拉開櫥櫃抽屜,順手取出一盒沉甸甸的多寶格,其中最特別的一枚是法國巴黎在1900年,為同時舉辦奧運會與世界博覽會而鑄造的紀念幣,充滿歷史的醇厚感。像這樣的紀念幣,江育誠共有一千多枚,閒暇之餘取出觀看,較之一般古董賞玩,更有另一番異國雅興。 每天都是新的一天退休三年時光,比上班還快樂十倍 「退休3年了,我現在簡直比上班時還要忙、還要快樂10倍!每天睡覺前就滿心期待隔天要做的事,早上起床時便興致勃勃地展開一天。」江育誠並沒有因為退休而改變生活作息,每周還特意分成「感性創作」、「理性維修」、「親情與社交」三個時段。 周一到周四,是他的藝術創作日,上午在屋裡琢磨畫藝,思索如何再精進突破;中午準備畫布和擠顏料,下午走遍台北郊區寫生,每日可畫兩幅。 周五則為鐘錶修復日,工程師魂上身,在3百多個古董鐘錶環繞下,精密檢視每一個故障的原因,再上網尋找合適零件。待零件到貨,馬上組裝,使其恢復運行,並測試時間準確度。 周末則為家庭日與社交日,太太、兒子、兒媳、孫子們相聚吃飯,共享天倫之樂。若有昔日職場好友邀約,則出門聚會,保持人際活躍度,不與社會脈動脫節,有時還會互相交換股票操作心得。 不吝分享規畫祕訣一萬小時法則,建構退休美夢 根據內政部統計,2016年台灣人平均壽命為80歲,扣除最後5年的病痛期,75歲應該是人生黃金新高點,再往前推,從65歲法定退休年齡到75歲之間,等於是人生最黃金的十年。依照「一萬小時刻意練習,可以變身專家」的概念,則在法定退休年齡65歲之前,就要花一萬小時來磨練興趣,每天2到3小時,總共10到15年。 工作是十年磨一劍,準備退休的道理也是如此!以繪畫為例,這是江育誠年少時就懷抱的夢想,但他53歲才正式拜師學藝,為了督促自己實現專業畫家的理想,他特別在課堂上「放話」,自己不是來消磨時間的,而是要成為藝術大師,以後絕對要開個展! 已成為「退休專家」的江育誠,系統化地整理出「快樂退休練習」的黃金法則,包括五大練習面向:「興趣」、「健康」、「時間規畫」、「理財」與「家庭」,而落實的訣竅在於「從職涯頂點開跑」、「興趣優先」、「家庭諒解」等三大執行關鍵。 2005年,在任職滿20年之際,江育誠被指派轉任嘉裕西服總經理,同時身兼嘉裕西服總經理、紡拓會董事、吳舜文新聞獎助基金會祕書長、台文針織副總經理、裕隆籃球隊領隊等五個要職,生活緊湊而忙碌。 然而,這一年,也是江育誠「刻意練習退休」的第一年。因為,時年53歲的他,為了10年後的退休大計,必須開始照表操課了。 練習面向一》利用空檔拜師學藝,富有滿腔熱情 他首先依偏好、專長、實用性,選擇了繪畫、鐘錶修理及昆蟲攝影三種興趣來練習,多元興趣讓自己可以隨時自由轉換軌道,也可以讓生活的精采度與豐富度乘以3倍! 「還記得下定決心到台師大報名那天,不禁激動地在校門口掉下眼淚,心想著,這麼容易就可以踏出第一步!」江育誠回憶當日情景,仍有無比感慨。其次,基於理工人對機械的喜好,江育誠本來就有收集鐘錶的習慣,後來一轉念,不如親自修復還更有興頭。 練習面向二》積極走出戶外,爬山運動促進代謝 第三種興趣,則是攝影,主題設定為「昆蟲交配」,當集滿一百種昆蟲的照片,就出版專書。會設定這個目標,江育誠意在為自己打造走出戶外的誘因。從2007年至今的10年間,他果然攀登了10座名列百岳的大山,台北市郊的觀音山和大屯山,更已攻頂3百次以上! 爬山攝影,可以依體能調配速度,提高肺活量和肌耐力,並促進新陳代謝,江育誠過去的「三高」警訊,居然因此解除,退休後體檢,身體狀況比上班時還要健康有元氣! 練習面向三》讓他人配合你,彈性運用閒暇時間 在職涯巔峰,最缺的往往不是錢,而是時間。他一方面在心底有個紀律,每周兩天的繪畫課盡量不缺席,一方面逐漸非正式地向公司內部透露自己這兩天晚上不排公事,慢慢地,老闆和同事就會接收到訊息,有默契地盡量避開這個時段洽談公事,讓江育誠時間更運用自如。 練習面向四》維持足夠的現金流,搭配投資理財 江育誠除了三棟房子,多數的投資都放在藝術品、紀念幣與鐘錶的收藏上。若依市值計算,保守估計價值4千萬元以上,再加房租收入、現金存款利息及勞保月退金、每個月至少有3、4萬元的被動收入,利用股票獲利每年還能進行兩趟國際長程旅行。 以2000年到中國出差時收購的水墨畫家南海岩三幅畫作為例,購入總價格約新台幣30萬元,當時被老婆念慘了,但現在三幅畫作加總約新台幣2千1百萬元,增值幅度為70倍。去年南海岩來台開展時,還特別提醒江育誠:「要不要賣掉?現在價錢可以買一間台北的房子了!」 練習面向五》對家庭盡責,培養孩子競爭力 其實,江育誠原先表定的退休年齡是55歲,卻延至63歲才退休,其中的關鍵正是對於家庭的責任。2006年展開退休大計時,次子江尚正台大電機系畢業,任職本土專利公司,但江育誠不斷建議他赴美再深造。 現年39歲的江尚正說:「當時我們父子二人關係降到了冰點,有大半年的時間幾乎不說話,一來當然是我對父親收藏嗜好的批評,二來則是因為我的婚期在即,不想再出國念書,造成家中財務負擔。」 最後為了打破父子兩人的僵局,他勉強於2007年帶著妻子一起赴美國新罕布夏大學攻讀法律博士,在4年內迅速畢業,還考上加州律師執照,並生了個兒子才回來台灣。 「大部分的人都有個夢想,希望等退休後才要做什麼事,但那是不對的。」江育誠說,妹妹江惠美,就是退休前後一兩年間罹癌過世,幾乎所有夢想,都在身體很不好的狀況下匆忙做完,甚為可惜。 「生命的長度是上帝在控制,可是生命的寬度是由我們自己決定。」江育誠在退休後,才真正感受到自己人生的完整,幾乎已經快要觸及完美了!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不當下流老人!45歲前一定要做對5件事,才能好命過日子.更年期睡眠障礙、婦科問題多,白雁教你3動作促進出汗排濕氣,重拾優雅生活.人際關係的矛盾都是從「我以為」來的!要讓自己變得更可愛,多些體貼、少點自以為
-
2020-12-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110年元旦起禁外國人入境 指揮中心:非鎖國
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110年元旦起,禁止無居留證外籍人士入境,觀察期1個月,視疫情決定延長或停止。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因應疫情提升邊境管制,但並非鎖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下午記者會宣布,從110年元旦起,禁止無居留證外籍人士入境,但台灣民眾的外籍、陸港澳籍配偶、未成年子女及經專案許可者不在此限。1月15日起台灣民眾入境登機前要附檢疫居所證明,要以集中檢疫和防疫旅宿為原則,居家檢疫者需1人1戶且簽切結,若無1人1戶,最重可罰新台幣百萬。外界關切限制外國人入境形同鎖國;陳時中表示,現在台灣確定有變種的新冠肺炎病毒,不認為在社區有感染可能,但台灣已有病例,且此病毒傳染5大洲,若要針對各別地區限制,看起來防疫效果也不大,但如果都不做,風險也很大,因此才要限定外國人入境。陳時中也說,台灣人未來進到社區也要強化居家檢疫,落實1人1戶,確實阻隔病毒跟社區,戒慎恐懼的應戰也是必然的。顧慮台灣民眾的權益,現在檢疫旅館、集中檢疫所量能都緊繃,如果繼續讓外國人來,可能台灣民眾回來就會被擠壓。因此如果要限量,也要先限制外國人來台。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台灣沒有鎖國,提升邊境管制只是因應現階段疫情評估需要。陳時中說,檢疫加嚴政策會滾動調整,觀察期1個月,視疫情決定延長或停止。
-
2020-12-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抗新冠肺炎週年 蘇貞昌:靠公開透明把中國比下去
台灣對抗新冠肺炎滿週年,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說,防疫資訊透明是防疫成功關鍵,能把中國比下去,是因為中國用蠻橫強制、台灣則是民主自由公開透明,他以身為台灣一份子為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下午舉行抗疫週年記者會,播放長達30分鐘的紀錄片「我們」,紀錄從2019年12月31日至今的抗疫過程。蘇貞昌致詞時表示,看完紀錄片覺得很感動,但覺得紀錄片少了一段內容,少了媒體記者一年守在第一線的畫面,因透過記者翔實報導,讓世界看到台灣防疫成功。蘇貞昌表示,透明資訊是這次防疫成功的關鍵,「把中國比下去,因為他們用蠻橫強制,我們用民主自由公開透明。」看完影片,以身為台灣這個國家一份子為榮,在此百年大疫,「看到台灣人了不起、台灣這個國家了不起」。蘇貞昌說,過去可能因政治的原因,有些國家故意看不起台灣,但這次防疫,大家看到民主自由公開透明的國家在面對不可知的疫情時多麼有力。所有世界各國都看到台灣能在這場不可知的疫情中,能堅定、安全、幸福,還能幫助世界上需要幫助的人。因為疫情,蘇貞昌說, 台灣人也更加覺得同舟一命,更加覺得只要團結一致就有力,不但保護自己、家人,也保護整個國家。未來也要互相幫助,可以更有力量、更幸福。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跟大家一起走過防疫大戰,確實防疫戰不好打,面對太多不可知,如病毒、人情世故、世界狀況,但防疫團隊都走過來了。未來還有仗要打,每天還有仗要打,有信心克服,且跟台灣人民站在一起,克服這場戰役。
-
2020-12-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蔡英文總統:抗疫未到盡頭 領先8局第9局仍不能鬆懈
今天是民進黨2020年最後一次中常會。身兼黨主席的蔡英文總統今天在會前發表年終談話表示,執政不容易,但憑藉大家群策群力,即將度過充滿挑戰的今年;由於疫情持續中,防疫還沒有到盡頭,就像一場棒球比賽,即使前面八局都領先,到了第九局,還是一樣不能鬆懈,「要拜託大家,一定要持續團結、持續合作、保持信心,我們一定會打贏這場防疫的漫長戰役」。蔡總統說,今年執政團隊展開新的任期,也是相當辛苦的一年,要謝謝各位常委、黨公職,尤其是行政院長蘇貞昌所帶領的行政團隊,和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帶領的黨團,以及所有的黨職幹部,這一年來的努力。蔡總統表示,過去一年當中,突如其來的全球疫情,打亂了大家每天的步調,改變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也衝擊全世界每個國家的社會秩序;受到疫情影響,讓人和人之間,在面對面的時候,看到的往往不是一張完整的臉,戴著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已經成為了日常。蔡總統指出,因為「民主防疫」的成功,讓台灣成為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之一,除了有熱心奉獻的國家隊,有自動自發、願意落實防疫的國民,最重要的是,國人彼此團結、合作,讓國際社會看到了,台灣這座堅韌之島的特質跟能耐,但防疫還沒有到盡頭,仍不能鬆懈,因此要拜託大家,要持續團結、持續合作、保持信心,一定會打贏這場防疫的漫長戰役。蔡總統說,這一年來,台灣不僅守住了疫情,經濟也逆勢成長,外資、內資、台商不斷加碼投資台灣,綠能產業的發展,更吸引了Google、微軟落腳台灣,讓新產業帶動新的就業機會。蔡總統表示,這一年在對外關係上也有不錯的成績,台美關係持續深化,國防戰力也不斷提升,這些成果都是全體台灣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要感謝全體國人,「還好有你們的團結合作,還好有你們的同心協力,還好有你們的彼此幫忙,還好有你們溫柔、勇敢、堅定和台灣站在一起,謝謝你們,有你們真好」。
-
2020-12-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疫周年/與社區大爆發擦肩而過 天生神力惜命島民
3月初,歐美藝文界慘遭新冠肺炎攻擊,合唱團、劇場九成團員中鏢,還有人死亡,幾乎「團滅」;地球另一端,確診澳洲音樂家登台演出,台灣指揮中心緊急舉行史上最晚記者會,樂團成員人人自危,社區陷入恐慌,但是島民卻好像有「天生神力」,插曲最終以無人確診落幕。許多專家深信台灣多次與社區大爆發擦肩而過,但在社區女保全、酒店女公關等著名「十大無頭懸案」接觸者,甚至敦睦艦隊確診士兵的女友們無人染疫,讓人不禁想問一句「台灣人真的比較強?」這個問題在「醫學假說(Medical Hypotheses)」今年11月的文章能得到解答。作者山本直樹和喬治.鮑爾認為,亞洲東北部人的「天生神力」確實可能與基因有關,東亞農業發展比歐洲早,快速累積人口密度,肯定會遇到很多人畜共患疾病。長時間的演化中,東亞人可能已經針對各種流行病作出了有利基因突變,東亞人體內有一種有別於歐美地區的人類白血球抗原,或ACE2基因功能存有差異,對新冠病毒更具抵抗力。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研究員郭書辰說,雖上述說法仍待驗證,但他認同此觀點,已有研究發現,部分亞洲人未染疫,卻有可對抗新冠肺炎抗體,亞洲過去可能流行過類似新冠病毒的疫情。「我相信亞洲人對於病毒易感性低於西方人,包含新冠肺炎。」中央研究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指出,不斷有新病毒自中國出現,但當地都沒有非常嚴重就是最好的證明。但就算天生基因強,也不可能無堅不摧,同是有基因優勢的日本,多家酒店淪陷,甚至出現離奇的乳頭群聚,對比也爆發酒店女公關染疫的台灣,無酒客確診看似詭異,卻能從酒店小姐的分享看出端倪,「不少酒客即使到溫柔鄉尋歡,也乖乖自備口罩」,或許是因台灣人「惜命」。在嚴防邊境的環境下,有不明感染源個案仍可順利度過,但未來疫苗開打後,勢必國門大開,再次面對懸案時,天生神力的惜命島民,晚了其他國家一年面對可能爆發的疫情,何美鄉強調,目前防疫重點是圍堵病毒,未來打疫苗、國門開,就不要盲目追求「〇本土」,應致力減害。郭書辰坦言,在沒有疫苗的狀況下,找不到源頭確實可能造成大爆發,疫苗打得夠,再感染的機率小,找不到感染源也沒關係。何美鄉更提出,打疫苗是開國門的希望,開國門同時也有助於提高疫苗效果,疫苗需要接觸病毒才能更有效果。何美鄉說,以目前的數據看來,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幾乎多達八成,但感染不等於會傳染。不再追求零感染後,不用再害怕新冠肺炎,另外一個目標是收集基因資料庫,往精準醫療方向邁進,找出新冠肺炎易感族群,及早投藥,避免重症、死亡發生。▌延伸推薦:QA遊戲/2020新冠肺炎肆虐 你的生活變什麼樣子?
-
2020-12-27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一起吃個飯好嗎?
我養了兩個孩子,一個男生,一個女生。兩人從小就完全不同。兒子早產五星期,女兒在預產日出生。新生兒應該每三小時餵60c.c.的奶,兒子兩小時就餓哭,每次可以喝240c.c.;女兒準時三小時喝奶,每次60c.c.,不能多也不能少。兩個孩子成長期間的叛逆也不同,兒子狀況百出,女兒完全無事。兒子經常不見人影,女兒整天在家裏。我想跟他們溝通,我還沒開口,兒子就回嘴。女兒可以聽完卻加一句「電視才是我媽媽」。兒子高二時,有一天到辦公室找我,那天我很忙沒吃午餐,就邀他一起晚餐。我們找了間餐廳,上菜速度很慢,我忙著填飽肚子。兒子滔滔不絕告訴我,他對學校、社會、政治的觀察。我第一次領悟兒子已經長大。上甜點時,兒子正經地告訴我:「不要擔心,我是爸爸跟你的兒子,真的壞事我不會去做的!」那是我第一次對兒子稍微放心。有了兒子的經驗,我也約女兒吃飯,女兒內向,需要灌她一點啤酒才會打開心扉。女兒擅長講冷笑話,她開口我才知道她的觀察有多細膩,也才體會女兒是上帝賜給我的寶貝。與家人吃飯強化關係,效果超棒。父母公婆在世的時候,我會安排每星期一起吃一頓晚飯。飯前先帶老人四處逛逛,增加食欲之後用餐,氣氛更溫暖。過往的年代,習慣全家人一起吃飯。現代人生活緊湊,三餐一個人匆忙吃甚至是忽略。其實,家人吃飯除了享受食物,增加營養,還能滋潤心靈增加安全感。如果父母行程緊湊,小孩課業繁重或其他因素阻礙,無法在家晚餐,可以找時間一起吃飯聯絡感情。作為過來人,我想建議作父母的可以先閱讀蒐集資訊,參考孩子的個性,好好計畫親子聚餐。在餐桌再技巧地引發有意義的談話,製造溝通的機會,很有助於把壓力從餐桌移走。強壯的親子關係,讓親子雙方健康。台灣人外食比率年年增高,回家一起吃晚餐的機會逐年下降。其實共餐不一定要晚餐,共餐可以選擇早餐、午餐、晚餐、宵夜,甚至是下午茶。遇到家庭問題,有時一起吃一頓大家都滿意的飯,誤會就化解了。全家人一起吃飯,是很值得的投資。有研究指出,兒童與家人一起用餐的頻率超過每星期三次,將來抽菸、吸大麻、酗酒的機率會降低,在外闖禍的機率也愈低。這些愈常和家人吃飯的孩子語言能力愈佳,詞彙累積愈多,因為攝取較多的蔬菜水果,肥胖機率較低。父母為了孩子會吃得較健康,不會隨便亂吃。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質成癮中心提醒,父母在飯桌上身負重任,應誠懇交談、同理傾聽、回答並了解子女。成功的聚餐關鍵字是歡樂,如果總是在說教或責怪,可能適得其反。飯桌上保持氣氛愉快,可以有效減少兒童憂鬱、焦慮、自卑等等,若父母樂於回答孩子的疑惑,除了促進語言發展,還能提高學業成績。與成年的孩子聚餐時則可以聊近況,分享趣事,介紹不一樣的職場生活,聊家族故事等等。每個人都喜歡品嚐佳餚,食物能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勾起共同的美好回憶。全家人一起在桌邊吃頓好菜,幸福其實很簡單。
-
2020-12-27 養生.聰明飲食
美國豬肉有腥味?教授:9成台灣豬品種其實源自美國
我在2020-12-13發表美國豬肉有腥味?沒閹割?,指出《美國不給豬做閹割》是百分之百的謠言,而《美國豬肉有腥味》就只是欲加之罪。一個禮拜後,讀者Shu-hong Lin在我的臉書留言:「單純觀察是覺得可能跟農場賣場相關,一般中國超市比較臭,美國超市不太臭。背後原因有可能是品種或新鮮程度?不知道教授有沒有認識美國畜牧界人士能夠確認美國豬是不是跟台灣一樣以LYD三品種雜交為主?」首先,鄭重聲明,我不認識任何美國畜牧界人士。事實上有一位反美豬狂熱分子曾在我的網站留言,說我有朋友在美國經營豬場,所以我才會一直幫美豬說話。我就跟這位狂熱分子說歡迎他來調查,如果屬實我會立刻公開道歉,並且關掉我這個網站。直至今日,這位狂熱分子再也沒來我網站做出貢獻。雖然我不認識任何美國畜牧界人士,但網路上有很多美國畜牧界提供的資訊,而其中有很多是關於豬的品種,例如:Pig BreedsMajor Swine BreedsMajor Swine Breeds10 Pig Breeds for the Homestead網路上也有關於台灣豬品種的資訊,例如:【關於台灣你不豬道的事】台灣豬品種大解惑國產種豬品質提升-種豬產業輔導措施搶救台灣本土黑豬 產學盼政府保種所以,我就把這些資訊整理如下:讀者Shu-hong Lin所說的《LYD三品種雜交》指的是Landrace(藍瑞斯,L), Yorkshire(約克夏,Y),和Duroc(杜洛克,D)這三個品種的豬雜交所生出來的品種。Landrace品種是源自丹麥,毛色全白。Yorkshire品種是源自英國,毛色全白。Duroc品種是源自美國,毛色紅棕。Landrace品種的母豬很會生,奶量也很高,Yorkshire品種的母豬也很會生,又具有優良的母性,Duroc品種的豬則是生長率高,瘦肉率也高。把Landrace和Yorkshire交配所生下來的母豬和Duroc公豬交配,所生下來的豬就是LYD豬。如此的配種可以獲得很好的產仔數、生長性能和瘦肉率。1996年是臺灣養豬業的高峰期,頭數高達一千一百多萬,而當時農委會有輔導所謂的「二品戶」,專門飼養藍瑞斯(L)和約克夏(Y)這兩個品種(因此叫做二品戶)。這些二品戶提供雜交的LY母系種豬給一般養豬戶,而一般養豬戶就將LY母系種豬與自有的杜洛克公系種豬(D)交配,生出肉質與生長效率皆佳的LYD肉豬。1997年台灣爆發口蹄疫,豬肉無法外銷,所以肉豬的需求量大跌,而「二品戶」也就只好紛紛轉型成為一般養豬戶。其結果是LY母系種豬市場流失,而商用肉豬場只好在藍瑞斯與約克夏間選擇單一品種作為母系。目前較多豬農選擇以藍瑞斯種母豬配杜洛克種公豬成為LD肉豬,但仍有少部分為約克夏種母豬配杜洛克種公豬成為YD肉豬。真正的LYD商用肉豬已不復見。LD,YD,和LYD都是白毛豬,而牠們幾乎佔了台灣90%的肉豬市場。也就是說,所謂的黑毛豬只佔了約10%的肉豬市場。而縱然如此,由於90%的黑毛豬是外來種,所以真正台灣本土的黑毛豬只佔了約1%的肉豬市場。(註:主要的外來種黑毛豬是盤克夏豬和英國大黑豬,但市場上往往謊稱牠們是台灣黑豬)Landrace, Yorkshire,和Duroc也是美國養豬業的主要品種,而豬農也會將牠們交叉配種,但我查不到他們有採用LYD這個名稱。(註:有關LYD豬肉品質的研究幾乎全是出自韓國)所以,讀者Shu-hong Lin所問的《美國豬是不是跟台灣一樣以LYD三品種雜交為主》,簡單的答案是否定的,而複雜的答案則是《美國並沒有發展出LYD這個名稱,而LYD也已經不再是台灣的主要品種》。不管如何,LD,YD,和LYD這三個品種佔了約台灣90%的肉豬市場,而由於Duroc品種是來自美國,所以台灣人所吃的豬肉可以說90%是源自美國的品種。那,為什麼台灣人會認為台灣的豬肉沒腥味,而美國的豬肉則會有腥味呢?後記:有讀者來質疑,說Duroc只佔LD或YD品種的50%,所以《90%是源自美國的品種》的說法有點怪怪的。我現在補充說明,因為美國有本土化的Landrace和Yorkshire,所以我就把台灣的Landrace和Yorkshire視同源自美國。我的用意是希望台灣同胞能了解,台灣豬跟美國豬其實沒啥差別,所以不要因為《台灣之光》的心理作祟而歧視美國豬。另外,我也有指出,台灣同胞引以為傲的黑毛豬,其實九成是外來種。所以,那種由於《黑毛豬優越感》而歧視美國豬的心態,應當要有所收斂。原文:美國豬肉有腥味?九成台灣豬源自美國
-
2020-12-2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年逾40要保養 每半年做肝篩檢
老婆:「以前買一個軟體不要錢,最近要維護,居然維護費那麼貴!」老公:「對啊!當初娶妳時也不要錢,可是想不到娶過來後,飼養費才貴呢!」生小孩不花什麼大錢,但要養育長大花的錢可多了!除了教育費不算,維持一個人生命所需的食物費可能不大,但人體終究是肉體,如果平常不好好保養,出了事有了症狀才找醫師,那花費才大了!用車子來比喻,人在40歲以前就像五萬公里以下的新車,出大錯的機率不大;但40歲以後,人步入中年,好比車子開了五萬公里;50歲以上就好比車子開了十萬公里。如果平日不好好保養,症狀出來再找醫師,即使不危及生命,也得大修理返醫院保養一番。40歲以上的台灣人,以前沒有B肝疫苗,因此大都遭受B肝病毒的禍害,10~15%成為B肝帶原者。其他人雖然自己的免疫力產生了B肝抗體,但肝臟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傷害,產生纖維化或肝硬化或有了肝癌。因此,有B肝的病友,至少每半年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及驗血做肝功能及胎兒蛋白檢查。如果有B肝抗體也至少要做一次超音波檢查,萬一不幸長了肝癌,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2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12-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張上淳談台灣防疫關鍵 專家意見獲陳時中採納
指揮中心專家張上淳接受日本朝日新聞專訪,分享台灣防疫成功經驗。張上淳表示,專家小組提出的重要防疫建議,包括入境隔離14天、強制戴口罩等,全獲衛福部長陳時中採用。朝日新聞網站今天刊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專訪。報導指出,台灣從4月起到12月22日,超過250天以上沒有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本土病例,今年經濟成長率維持正成長,防疫成功有其背景。張上淳在專訪中指出,台灣早期就能控制住疫情的主因,是徹底進行入境管制,讓病毒進不來。台灣政府去年12月得知中國發生詳情不明的新型肺炎,認為有必要提高警戒,立刻對搭乘直飛武漢航班的旅客強化檢疫,之後觀察疫情狀況,強化檢疫對象逐步擴及中國全境。張上淳說,台灣實施入境管制的地區範圍、時期等,是由專家小組決定,政府方面也採用。張上淳表示,他在今年1月2日接到疾管署署長周志浩電話,委託他成立專家小組,一開始召集傳染病專家6、7人,於1月5日召開首次會議。當時考量武漢肺炎有人傳人的可能性,在中國政府同意下,疾管署人員1月12日前往中國了解疫情。他透露,這名疾管署人員回報,當時中國當局表面上說武漢肺炎「不會人傳人」,但透過別的管道從中國方面得知會「有限的人傳人」。張上淳指出,台灣早在出現首例確診病例之前,就提早採取防疫行動,是因為2003年SARS疫情的教訓,因此進行相關修法,允許在緊急時刻成立擁有強力權限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讓專家可提供建議,並成立疾管署等。此外,台灣與中國往來非常密切,包括SARS、2009年的H7N9型禽流感都是從中國傳入,因此台灣平常就對中國的傳染病保持高度警戒。在專家小組與政府之間的運作方面,張上淳說,最終的政策都是由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來做決定,不過從疫情爆發至今,專家小組的重要建議都獲得採用,包括入境台灣者隔離檢疫14天、搭乘大眾運輸強制戴口罩等,這些都是專家小組的建議。對於防疫政策對經濟造成的影響,張上淳說,台灣政府當然也有考量經濟,但是防疫優先的原則從未改變,因為只要能控制疫情,就能實施有效的經濟振興措施,例如振興國旅方案,是在疫情趨緩後的7月實施。他表示,雖然防疫期間會對經濟造成影響,但他認為要徹底防疫後,再力圖振興經濟才是正確方法。張上淳也說,台灣人願意遵守嚴格的防疫措施,跟政府徹底公布疫情資訊有關,到6月為止,疫情中心每天都召開記者會說明疫情與防疫措施,建立民眾的信任感。至今有40多萬人入境後被強制隔離檢疫,但違規者僅約1000人左右。最後,張上淳表示,疫情一旦擴大,就非常難控制,重要的是盡早發現確診者並進行隔離,為了不要發生漏網之魚,必須徹底進行疫調;此外,戴口罩雖然無法100%避免傳染,但有很高的機率可以遏止病毒散播。
-
2020-12-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今天耶誕夜 蘇貞昌喊話:盼不要參加群眾聚集的活動
耶誕、跨年和春節假期將至,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在行政院會表示,國際疫情日趨嚴重,盼民眾不要參加人群聚集的活動,若一定要前往,務必做好防疫措施,珍惜過去一年的防疫成果,「就是因為紐籍機師不遵守才會造成破口。」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在行政院會臨時動議報告防疫狀況。蘇貞昌裁示,過繼新冠肺炎疫情仍嚴峻,美國每日超過40萬人確診,英國倫敦封城,韓國首爾禁止5人以上聚會,台灣現在討論是否辦跨年活動是幸福國家,但這樣的成績得來不易,且253天無本土案例在跨年前夕發生破口,就是因為紐西蘭籍的機師做出違反防疫要求的種種行為,發生這個案例他非常惋惜與痛心。蘇貞昌說,防疫過程見證了台灣人的高水準、能力強悍與守規矩,盼國人同胞一起珍惜得來不易的防疫成果,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雖未禁止跨年大型活動,但蔡英文總統呼籲民眾盡量不要參加群眾聚集的活動,他也呼籲國人遵照蔡總統的說法,在家看電視、休息,如果一定要到人潮聚集的場合,也一定要做好防疫措施,不要讓過去一年辛苦毀於一旦。蘇貞昌也提醒,交通部須督管大眾運輸防疫、海委會落實歸國漁船和海上運輸防疫措施、教育部函知各校提醒學生與家長假期期間的防疫、內政部督導警察強化國境把關,以及退輔會加強督導醫療院所防疫,我國過去一年戒慎恐懼,才有防疫成績,但也可能造成大家鬆懈,盼國人不要輕忽、不遵守,「就是因為紐籍機師不遵守才會造成破口。」過往我國對居家檢疫隔離者嚴格掌握,蘇貞昌今則說,當初任何人趴趴走都能立即找到,現在嚴謹的態度有點鬆懈,但疫情沒有過去,英國甚至有新的病毒,我國沒有大意本錢,請國人同胞在耶誕跨年期間盡可能在家裡看電視,呼籲各縣市跨年活動務必做好防疫,負起責任。如果有假日門市、旅遊景點交通疏導之外,各部會也要做好防疫,讓防疫成績跟幸福守住,開創安全國境。內政部次長陳宗彥會後則說,指揮中心對跨年活動已有說明相關防疫標準要求都明確揭示,蔡總統、蘇院長還是期待國人都留在家,在家裡關心電視轉播,希望大家也盡量避免前往,要前往則定要依照防疫、規劃,不能在會場飲食等等。
-
2020-12-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本土病例破功股市大跌 網紅醫:就像學霸考99分的哀號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253天沒有本土病例,因為案771而破功,昨天疫情爆出後,馬上引發股市大跌,全民神經緊繃,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醫師陳志金今天在臉書上表示,與國外嚴重的疫情相比,台灣只有一例就人仰馬翻,「就像是學霸考99分的哀號」、「台灣是外國人無法想像的角落生物」,提醒大家要謹慎防疫、但也不必過度恐慌。陳志金在臉書上開玩笑地指出,外國人與台灣人對話,「股市大跌、媒體瘋狂報導,你們台灣的疫情到底有多嚴重?」、「我們出現了本土病例耶!!!」、「是有幾例?」、「1例」、「....(白眼翻到後腦杓)」他開玩笑說,「只有一個病例就讓股市大跌200多點,這種事只有台灣辦的到」。他表示,對照國外嚴重的疫情,昨天美國新增20萬例,英國新增3萬6000例,德國新增2萬2000例,日本新增2000例,馬來西亞新增2000例,韓國新增867例,台灣的疫情真的還是在控制之內。而網友對他的說法也很有共鳴,一名住在加拿大的網友就表示「台灣是一個很奇特的國家,好好珍惜吧 ,加拿大BC省只要有一天少於600確診,我們就很高興數字下降」。也有網友表示「沒辦法,這一例有可能讓台灣淪陷,這不是在開玩笑的,大家還想跨年,真的是7月半的鴨子~」、「真的慶幸大家還會覺得緊張,而不是覺得無所謂。台灣人活在平行世界好一陣子,許多人也開始放鬆了…突然出現一例!讓大家發現事情確實還沒有結束,繃起神經來,然後審核自己是不是鬆懈了」。「資優生的鬱悶是旁人無法理解的」、「唯一的好消息就是過節之前發現,要是老外去參加聖誕趴、跨年,大家擠在一起,這下就爽了...」。
-
2020-12-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明年元旦升旗典禮繼續辦 落實防疫實名制
總統府稍早舉行中華民國110年元旦總統府升旗典禮記者會,明年元旦升旗典禮仍朝持續辦理來規劃。因時隔253天後出現第一起本土確診病例,今年元旦升旗典禮,除了嚴格落實防疫五大入場指引,主辦單位扶輪社將加派防疫人力,呼籲民眾提前入場。明年元旦升旗典禮的主題是「2021,台灣有你」,並有幾項特色:一、現場將會展示一幅15公尺乘以12公尺的巨幅國旗;二、國歌領唱人會由辛苦保家衛國的國軍基層代表,身著平日工作服裝,與主辦單位的扶輪社百人合唱團共同組成;三、來參加的民眾都會收到兩個限量訂製的口罩。總統府發言人Kolas Yokata下午陪同主辦單位的扶輪社總召集人,國策顧問陳茂仁及策展單位陳幼軒等人出席記者會。在明年元旦升旗典禮的表演節目部分,除了彰顯「台灣有你」主題意涵外,將以不同樣貌的台灣人呈現在不同表演節目上,包括由20所高校學生組成的百人街舞團,代表的是青春活力;幾乎不缺席的北一女樂儀隊和建中樂旗隊,象徵是世代交替傳承不息;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的特技戲劇,標示創意無限,敢於挑戰夢想的精神,還有迎接巨幅國旗進場的柏齡太鼓團。陳幼軒表示,今年活動以「2021 台灣有你」作為主題,除將感謝與新年祝福獻給國人,也期盼眾人持續團結凝聚,帶給台灣更多驕傲。這次的背板主視覺是以市民或國民的意象呈現,不管是年齡、身份、性別,都是過去台灣這一年來重要的貢獻者。Kolas Yokata指出,明年元旦升旗典禮會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防疫措施,落實五大防疫入場指引,包括戴口罩、早到場、實聯制、紅外線測體溫及過安檢。為了執行實聯制,活動將提早在4時30分就開放進場,保留充足的時間進行防疫工作,活動現場設置七個管制入口,當場填寫健康聲明書,或線上填寫QRcode,民眾必須攜帶手機及可供辨識的證件,以供查驗。Kolas Yokata表示,往常元旦升旗典禮人大約在3到5千人上下,受到疫情影響及天氣預報有低溫,以此推斷是有人數減少的可能,但還是歡迎民眾踴躍參加,只要做好防疫工作即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設置天網,其中一個原則就是,請大家攜帶可以辨識身份的證件,一定要帶手機,並且要開機,如此嚴格的規定就是保護自己,也保護身邊的人。至於會在何種狀況下取消?Kolas Yokata說,主辦單位都會按照指揮中心規定做後續應變處理。
-
2020-12-23 養生.營養食譜
雞肉輸了!這食材熱量更低還能增肌減脂!
火雞是歐美過節最應景的趴踢食物,感恩節吃火雞、耶誕節當然也少不了它。台灣人對於火雞肉,印象都停留在聞名遐邇的嘉義雞肉飯,但因為整隻火雞分量大,怕料理不容易,而不會特別想在家烹調。 事實上,火雞肉營養價值極高,具有「一高三低」-高蛋白質、低脂肪、低膽固醇、低熱量的優點。其脂肪量甚至比一般肉雞還少1/3,可是減脂增肌的好食材,可謂「最強白肉」。 一般肉雞每100公克是198大卡,蛋白質含量16克、脂肪為14克、膽固醇74公克,已經低於紅肉的熱量,而火雞肉每100公克熱量更僅有141大卡,蛋白質含量高達21.1克,脂肪含量為5.6克,膽固醇則為54公克。 可說是,符合「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高蛋白質」的優質好食物,是趴踢季節時,用來控制熱量、預防發福的最佳食材,多吃也不怕胖!此外,火雞還富含硒、鋅、菸鹼酸、維生素B6、B12等營養素,對健康有益。 美國火雞肉總滙三明治 材料:火雞肉100g、吐司2片、番茄片2片、黃瓜數片或生菜,美奶滋少許,起司片1片,牙籤3支 做法: 1.取吐司4片,分層塗上美乃滋;先以土司鋪底,再放上起司片與番茄片,放上土司,鋪上美國火雞肉,再放上吐司,在加上黃瓜或生菜,全部餡料與土司分層鋪好。 2.取利刀特斜切成三角形,再切成小三角形,分別用牙簽叉住。 3將小三角形總滙三明治排於容器內。 美國火雞肉生菜沙拉 材料:美國火雞肉200g、生菜2片、彩椒2片、小番茄2片、糖心蛋1顆等 調味料:油醋醬1小匙 作法: 1.將生菜洗淨瀝乾,所有食材,置於大盤中。 2.食用時淋上油醋醬拌勻。 (食譜設計/美食廚藝專家 林美慧)
-
2020-12-23 癌症.肺癌
需要肺癌篩檢? 不吸菸女性可風險預測
● 國際首份針對女性不吸菸健康者之肺癌風險預測模型● 台灣55歲以上不吸菸女性,5%達到LDCT篩檢門檻,依此可抓出27%罹癌者● 台灣第一個本土模型,輸入風險參數即可使用,希望明年上路台灣近年來,不論男性或女性的癌症發生率,肺癌都名列第3,但在癌症死亡率排行榜中,肺癌卻長年高居第1。如何有效篩檢、早期發現,成為研究重點。LDCT篩檢 肺癌死亡率降2成美國肺部篩檢臨床試驗(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NLST)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2011年的報告指出,對55至74歲的重度吸菸者,亦即吸菸總量超過30包年(每天抽菸包數*菸齡)以及戒菸少於15年者,用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描(LDCT)做篩檢,可以降低20%肺癌死亡率。依據NEJM(2013)及另一頂級醫學期刊PLOS Medicine(2014)的兩篇論文,在以其風險預測模型,將個人參數套入公式,計算出6年肺癌風險大於0.0151者,使用LDCT,其篩檢效益更好。因此國際間把0.0151當成一個主要門檻。台女吸菸不到5% 多人卻罹肺癌目前美國也針對有重度吸菸史的中老年人,給以健保給付LDCT篩檢。據估計,在55至74歲的吸菸人口中,約有38%的人符合資格,不過針對女性僅能找出36.6%的肺癌患者。上述2014年的研究還指出,以其風險預測模型而言,在美國不建議不吸菸者做篩檢,但這項結論明顯不適用台灣,因為台灣女性吸菸人口不到5%,仍有許多人得到肺癌。模型篩檢 可找出27%肺癌患國衛院及其合作夥伴,包括中研院楊泮池院士、陳建仁院士、GELAC研究群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研究專家,共同提出了一個台灣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預測模型。同樣以0.0151為門檻,在55至74歲的不吸菸女性中,約有5%可達篩檢標準,但卻可找出高達27%肺癌患者,顯示這模型有應用價值。這項成果已刊登在「美國癌症研究學會(AACR)」 2020年2月的CEBP(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獲選為該期的亮點論文之一,這也是國際首份利用流行病學證實的常用風險因子,針對健康不吸菸女性的肺癌風險預測模型。台灣的這個模型,是利用數個肺癌研究計畫、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資料、癌症登記檔、人口結構、生命表建立的統計模型。只要輸入個人年齡、BMI(身體質量指數)、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教育程度、肺癌家族史、風險基因型等,即可計算風險。希望這個風險計算器明年即可上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