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癌症.肺癌
搜尋
口腔黏膜
共找到
194
筆 文章
-
-
2024-11-19 醫療.呼吸胸腔
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 重視肺功能變化
11月20日是「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病日」,今年主題是「Know Your Lung Function」,呼籲民眾多重視自身肺功能的變化。WHO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全球第三大死因,台灣每年超過5000人因為COPD死亡。COPD是影響肺部和呼吸道的慢性病,因吸菸、空氣汙染、呼吸道感染、長期過敏、老化、遺傳等因素產生長期不正常發炎反應,導致肺部氣管產生不可逆、退化性的狹窄或阻塞,COPD患者較一般人感染肺炎風險增8倍,罹患肺癌風險增2倍。患者會出現「咳、痰、喘」症狀,治療目標以減少症狀、降低發作頻率和惡化程度為主。臨床上,除了口服藥物外,患者可藉由使用不同成分的吸入劑(Inhaler)控制疾病,若疾病進展到末期,藥物療效不佳時,可考慮安排外科手術,如肺氣泡切除手術、肺臟容量縮減手術、肺臟移植等來改善肺部功能。藉由吸入方式攝取藥物,可達到良好治療效果,亦可降低全身性吸收,避免全身性的副作用。此外,藥物經由肺部吸收的途徑,可避免因藥物經過消化道、肝門靜脈系統而被代謝失去活性,導致進入循環的藥量減少、藥效降低的風險。吸入性類固醇在COPD治療扮演重要角色,有人擔心使用含類固醇吸入劑會產生副作用。事實上,以吸入取代口服投藥,可減少全身性不良反應,有些患者使用後可能喉嚨疼痛、聲音嘶啞、口腔黏膜念珠菌感染等,但用藥後以清水漱口或刷牙可獲得改善,用藥後如有不適,回診時應告知醫護人員,避免因不敢用藥而錯失治療黃金時機。患者需正確使用吸入劑,才能使藥物順利進入肺部達到期望的療效,各類吸入劑的使用方法與技巧不盡相同,可藉由醫療人員的現場指導或透過藥物仿單、衛教單張、線上教學影片,學習正確的使用方法。COPD除了用藥控制外,民眾也可透過戒菸和避免接觸二手菸、三手菸來預防惡化。
-
2024-11-08 養生.聰明飲食
食藥署駁「一天5顆奇異果治嘴破」 營養師:可吃全穀類
許多人經常「嘴破」,坊間傳聞「多吃奇異果就會好」,衛福部食藥署闢謠專區曾經澄清,「一天吃5顆以上奇異果可治療口瘡」,並無相關科學論述證實。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指出,嘴破的原因多樣,僅以幫助傷口癒合來看,建議補充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還可吃深綠色蔬菜、糙米、燕麥等補充維生素B,促進黏膜健康。一般俗稱的「嘴破」,其實是「口腔潰瘍」或「口瘡」,也有人說嘴巴破洞,受傷、感染、免疫力差、癌變、營養不均等,都可能是嘴破的原因。有醫師在臉書表示,「當嘴巴有破洞潰瘍時,先暫時不要吃鳳梨或奇異果。」並進一步說明,消化不良、化療或是放射治療導致口腔潰瘍、腹瀉、皮膚過敏、嚴重自體免疫疾病等情況嚴重時,鳳梨、奇異果富含酵素,可能導致黏膜破損更嚴重,引發後續癒合不良。許惠玉指出,嘴破的原因很多,僅以幫助傷口癒合角度來看,除了少吃刺激性食物,包括辛辣、過酸或鹹及咖啡、酒皆建議暫時避免食用 ,若要降低鳳梨的蛋白酶刺激口腔黏膜產生的咬舌感,可在食用前先用熱水燙過,或以鹽水清洗。許惠玉指出,嘴破除了補充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促進黏膜癒合、預防發炎,如芭樂、釋迦、木瓜、草莓,也可吃糙米、燕麥、紅豆、綠豆等全穀類食物,且深綠色蔬菜類、大豆類等也富含維生素B,幫助黏膜健康。不過,她也強調,若營養失調,除了在飲食補充的營養素,平時也應維持良好生活作息、多喝水、勿挑食。針對坊間傳聞「一天吃5顆以上奇異果可治療口瘡」,衛福部食藥署曾在闢謠專區澄清,口腔潰瘍的肇因繁複多元,「一天吃5顆以上奇異果可治療口瘡」,目前並沒有相關科學論述證實,且奇異果產生的刺激性,反而可能造成黏膜受損。食藥署提醒,若民眾口腔潰瘍的情形持續兩周以上,可能為自體免疫系統或口腔癌等病變,而超過兩周以上的嘴巴疼痛或有可疑腫塊,應適時就醫並遵醫囑治療,勿聽信偏方而延誤就醫時機。
-
2024-11-04 名人.好食課
吃魚怕魚刺卡喉嚨?一圖看懂哪些魚類較少刺:2事比刺少關鍵
APT~APT!啊怕刺~啊怕刺你身邊也有因為擔心魚刺而不吃魚的人嗎?但不吃魚除了少了許多低脂優質蛋白質選擇,也同時減少了吃到ω-3脂肪酸的機會,好食課李宜樺營養師今天就整理了幾個少刺的魚類分享給你~少刺的魚類:午仔魚、鮭魚、鬼頭刀、剝皮魚、鱸魚、石斑魚、白鯧魚、鱈魚、比目魚。另外也可購買市售一些已去刺的魚片,如:去刺虱目魚、鯛魚片等,食用起來也較為安心!但營養師也提醒,比起挑少刺的魚,專心吃飯、不將魚肉與其他飯菜混在一起吃更為重要!從小也可教導孩童學會挑魚刺,才能有更多的選擇,享受到更多營養與美味!不小心卡到魚刺怎麼辦?錯誤作法:大口吞水/飯/醋過往卡到魚刺,許多人會下意識大口灌水、吃飯來使魚刺一起進胃,幸運的話確實可立馬解決魚刺危機,但弄不好可能導致魚刺刺更深,或卡於食道讓醫師更難幫你取出!另外有謠言說喝醋可以溶解魚刺,但其實短時間內醋的酸度不僅無法達到軟化魚刺的效果,反而加重被魚刺刮傷的粘膜發炎情形。正確做法:立刻停止進食!卡到魚刺應先立即停止進食,可用鏡子看魚刺卡的位置,如果不深可用鑷子取出,但切勿徒手硬扣,不僅可能弄巧成拙使刺陷更深,也可能劃傷口腔黏膜,如果看不到,可稍微吞口水,或喝一點點水試圖吞嚥看看,如果仍有明顯疼痛感,建議立即就醫請醫師幫忙取出!【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啊怕刺⚡️啊怕刺!少刺魚類圖鑑🐟】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9 焦點.健康知識+
每天都在做的1習慣讓身體發炎又助長癌細胞!醫師:一小時等於抽一根菸
每個人身體裡都有癌症因子,但因著不同飲食、生活、運動、壓力各方面發展,有些人會得、有些人則不會。據研究發現,癌症的發生只有1成是基因,而有9成是生活飲食造成;也就是說,癌症是你養出來的!人體自帶癌細胞日前營養功能醫學專家、醫師劉博仁在「健康晚點名」節目中指出,人體每天都會產生一些癌細胞,但會不會發出來,就看你保養得如何。飲食生活習慣不對、免疫力低下,身體的癌細胞就會變成腫瘤。節目中列出大眾常無形中踩雷的「十大壞習慣」,包括吃太甜太鹹、喜歡加工紅肉、睡覺不關燈、不喜歡刷牙漱口……等。其中「久坐不動」,看似沒什麼,對身體的傷害卻很大。劉博仁表示,澳洲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久坐一小時,就相當於抽一根菸!」一堆常久坐的上班族、家庭主婦根本躺著中槍。「久坐不動」罹癌機率升醫師解釋,我們坐的地方、下盤整個血液循環是變慢的,從骨盆腔、腹腔到下肢循環,靜脈會容易擴張,並堆積乳酸;而乳酸是非常酸的一個代謝物質,將刺激癌細胞生長。「久坐不動」也非常容易累積自由基,針對這些久坐族去抽血測自由基和發炎指標,數值都非常高,而「自由基高」、「發炎指數高」都與癌細胞息息相關!劉博仁提醒,所以真的建議不要坐太久,上班不時起來活動之外,下班也可以多去運動。5種防癌食物這樣吃除了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從飲食著手也很重要,節目中提到「5大超級防癌食物」:包括十字花科蔬菜、大蒜、菇類、魚和好油脂。1.十字花科蔬菜:白色或綠色花椰菜、羽衣甘藍、大小白菜或青江菜、白蘿蔔等,內含「蘿蔔硫素」與「異硫氰酸鹽」,能有效促進肝臟的解毒效率;像是吃太多的塑化劑,它就會代謝快一點。其中番茄雖不算十字花科蔬菜,但其中茄紅素對口腔黏膜、攝護腺的癌症預防有較好的效果,建議多用油拌炒,將茄紅素溶出來,身體會比較容易吸收。2.大蒜:蒜中含有「蒜素Allicin」,是一種含硫化合物,有研究發現,愛吃蒜的人大腸息肉會比較少、降低部分大腸癌的機會,但建議食用生大蒜,經過烹飪過程蒜素會被破壞。3.菇類:各種蕈菇類中都有「多醣體」,在腸子中能調節淋巴的免疫,對抗癌有幫助。菇類還含有「D2」,也稱為麥角固醇,吃到體內會慢慢轉化為維生素D,也有抗癌成分。國外也有研究發現,常吃菇類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會下降,所以整體菇類對提升人體免疫力是有好處的。但有自體免疫疾病,像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民眾注意勿食用過量。4.魚類:以中小型的深海魚類為主,魚肉中含有抗癌成分EPA、還有DHA兩種油脂,能促進人體吸收Omega 3脂肪酸,對於抗癌、腦力與眼力保護有顯著效果。其中,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有較好的的Omega 3脂肪酸;國外有研究表示,若一周吃3次魚,能有效降低心肌梗塞、心悸或心律不整等疾病的罹患率。5.好油脂:這裡指的是不飽和油脂Omega 3、6、9。Omega 3除前述的魚油有EPA、DHA,吃素的人也可攝取紫蘇油、亞麻仁籽油,都含有不錯的Omega 3脂肪酸。Omega 9則像橄欖油(70%出頭)、苦茶油(83%)、酪梨油(53%),內含的「油酸」成分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從養生抗老角度來看,適合用於烹飪。但建議烹飪盡量不要大火快炒,溫度過高會破壞油脂中好的成分,可使用「油水炒」,也就是將青菜川燙過後,再放入鍋中、加入油脂中小火拌炒。看到這裡,小編要起來動一動了!記住,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吃對身體有益的食物,都能減少癌細胞的生成。尤其上班族和婆婆媽媽們,大家都要平安健康。※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這「習慣」對健康傷害極大!一小時相當於抽一根菸,並可能刺激癌細胞生長
-
2024-10-13 醫療.百病漫談
結石、痛風、神經痛,哪個「痛死人」的疾病最痛?如何避免疼痛發作?
三叉神經痛|像被刀割 疼痛指數高達10分「三叉神經痛患者會痛到無法講話!」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林新曜表示,典型的三叉神經痛,像是被刀割或是被電到的感覺,雖然來得快去得快,但是疼痛指數可能高達9至10分,甚至手摸到、被風吹到都會劇痛,痛到無法講話。三叉神經是由腦部延伸到額頭、顴骨、下巴,由於神經位置靠近牙齒,常被誤以為是牙痛。有時候會請病人先去牙科檢查,排除牙齒問題後,再回到神經外科處理。林新曜說,三叉神經痛多數是因為腦部血管壓迫到神經,但仍有少數是因為腫瘤壓迫而導致,就必須處理腫瘤問題,得釐清疼痛原因。若為血管壓迫導致的典型三叉神經痛,林新曜表示,在發作之前很難預測,原則上會先使用藥物治療,如止痛藥或是抗癲癇藥物,而常用特效藥物卡巴氮平(carbamazepine)容易導致過敏,因此需要搭配做HLA-B1502基因檢測。由於疼痛表現是周期性,藥物也必須搭配使用。若藥物無法改善疼痛,則會執行開顱手術,透過在腦幹旁邊放墊片避免神經受壓迫。林新曜說,現在也有加馬刀照射減緩疼痛,或以微創手術阻斷神經,也是避免開顱手術的治療方式,但是由於復發率較高,開顱手術仍是效益較高的治療選擇。膽結石疼痛|常在吃完油膩大餐後發生膽結石可能卡在膽管造成暫時性阻塞,也可能讓整個膽囊發炎,變成持續性膽囊發炎。馬偕紀念醫院一般外科資深主治醫師賴宏飛指出,最常見吃大餐後因為食物油膩造成肚子絞痛,可能持續30分鐘至1小時,疼痛感會從右上腹部往肩膀、背部延伸,同時伴隨噁心、想吐、盜汗。膽結石分成膽固醇結石以及色素結石。賴宏飛表示,患者約有七成是膽固醇結石,當膽固醇攝取過量、超過飽和,可能會產生結石;色素結石則分為黑色素結石跟棕色素結石,與溶血反應跟膽道感染有關。賴宏飛表示,八成膽結石患者沒有症狀,如果因為健檢發現膽結石,但沒有特殊症狀,會建議持續觀察、追蹤,並不需要治療。若有合併其他症狀、疼痛則會考慮用藥物溶解石頭,或是手術處理,用腹腔鏡微創手術把膽囊拿掉等。賴宏飛說,若手術僅拿掉膽結石,容易復發,因此通常會將膽囊取出。膽囊為儲存膽汁處,拿掉膽囊後,肝臟仍會製造膽汁,但因為缺乏儲存處,手術後一、兩個月容易出現軟便、拉肚子等症狀,但身體會慢慢適應。膽結石危險因子包含肥胖、懷孕、年紀超過40歲、特殊基因等。賴宏飛建議,民眾可以透過健康飲食,避免高油、多吃高纖食物預防。泌尿道結石|結石往下掉 疼痛從背蔓延到下腹泌尿道結石疼痛難耐,疼痛感會從後背、後腰一路延伸到下腹部,同時伴隨噁心、嘔吐、血尿等。馬偕紀念醫院泌尿科資深主治醫師李致樵說,腎結石通常不會痛,要等到石頭掉落到輸尿管時才會開始疼痛,疼痛為間歇性,輸尿管收縮時才痛,若結石未排出,疼痛不會改善。當泌尿道結石出現疼痛,李致樵表示,如果是小顆的結石,會請病患多喝水並配合藥物治療。每天要喝水3000c.c.,並且配合跳繩等運動,同時也搭配口服止痛藥、抗痙攣藥物,結石約一至兩個禮拜可以排出。然而,少數難以靠口服藥緩解疼痛的患者,可能需要到急診打止痛針,如果仍壓不住疼痛,就必須安排緊急手術。若為超過0.5公分的較大顆結石,就需要靠體外震波、內視鏡等手術處理。李致樵說,約六至七成患者可靠體外震波處理,有些患者得用到內視鏡,則需要搭配麻醉。結石與先天基因、後天飲食、生活習慣有關。李致樵表示,若發生過結石或有家族史,每天應該喝3公升以上的液體,最好以白開水為主,夏天容易流汗,需要喝更多水,同時排尿量應達2公升,並且應清澈、無色。飲食則要多吃蔬果,避免草酸、磷酸、普林類食物,如內臟、海鮮、高湯等,另外也要避免攝取過多動物性蛋白跟鹽分。但李致樵提醒,如果從來沒有發生過結石,或是沒有家族史的民眾,不需要特別改變飲食。癌症疼痛不處理|影響存活期和生活品質癌症疼痛雖不至於立即威脅生命,但有研究顯示,不處理疼痛可能會讓存活時間縮短。高聖欽說,四成癌症患者會面臨疼痛,三成更是中重度疼痛,原因是癌症腫瘤侵犯組織造成不適。然而,外科手術切除、化療、免疫治療等是治療癌症不可或缺項目,但是過程耗時,疼痛無法立刻緩解,或是患者處於癌症後期難以做積極治療,因此疼痛控制相當重要。高聖欽表示,第一線治療為選擇口服止痛藥物,輕中度疼痛使用一般的消炎止痛藥就可以控制。然而,中重度疼痛則可能需要鴉片類藥物(如嗎啡),但可能會面臨噁心、嘔吐、嗜睡、便祕等副作用,衛教上需要特別說明。若患者無法口服,也可使用口腔黏膜的口頰片,或是注射類藥物。然而,約有兩成病人因為藥物副作用強大,或是效果不好,會採取兩大類介入性疼痛治療。高聖欽指出,第一是局部疼痛的神經破壞、神經阻斷,類似剪斷電話線,把疼痛訊號傳遞到大腦的途徑截斷,讓人無法感受到疼痛,但並非所有部位適用。第二種是從脊椎椎管給予嗎啡類止痛藥,但是侵入性高。若病人餘命預估超過3個月,會採永久性置放,將幫浦埋放皮下,減少感染風險等;若是平均餘命較短,會使用導管連結體外機器。帶狀疹後神經痛|免疫力低下族群要小心「抽痛、像電流流過、麻麻的、穿衣服也會痛……」馬偕紀念醫院麻醉科資深主治醫師高聖欽表示,帶狀疱疹後神經痛表現多樣,會影響生活品質、睡眠、工作等,疼痛程度因人而異。感染水痘病毒後,體內神經仍會殘留病毒,但是平時受到免疫力壓制,一旦免疫力降低時就會發作。因為疱疹沿著神經分布,發作時會呈現帶狀,並且伴隨疼痛、異物感。高聖欽說,一般而言,發作後隨著疱疹癒合,約一至兩周就會痊癒,不用過度擔心。可使用抗病毒藥物縮短病程,搭配止痛藥治療。然而,帶狀疱疹可能會演變成長期神經痛,特別是免疫力差、年紀大、癌症患者、服用類固醇等族群,或是疱疹分布在眼眶、額頭附近者。高聖欽表示,如果一般止痛藥效果不彰,則需要使用針對神經痛的藥物,可以減少變成慢性疼痛的機會。若藥物效果有限,就要考慮侵入性治療,如打類固醇搭配局部麻醉藥物、脊椎神經刺激器。他提醒,現在帶狀疱疹已經有疫苗,雖然健保尚未給付,但高風險族群建議接種,可以降低變成長期神經痛的機率。痛風急性發作|止痛藥、秋水仙素縮短病程痛風患者形容,痛風發作時「連風吹過都會痛」。痛風發生在關節,如腳踝、腳趾、手肘、膝蓋等處,外觀腫大,有時肉眼可見,最常見的部位在大拇趾第一關節處。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偉哲表示,痛風關節炎是關節腔的組織液產生尿酸結晶,誘發發炎反應。然而,關節痛不一定是痛風,需要進一步區分,如抽血檢驗尿酸濃度。血液中尿酸濃度高,跟飲食、生活狀態、飲食有關。有時檢驗數值中,血液尿酸濃度高(男性超過13mg/dl、女性超過11mg/dl),但痛風並沒有發作,只要調整生活習慣即可,如少吃高普林食物、少喝酒,多喝水。然而,痛發一旦發作,患者處於急性期,此時止痛藥角色至關重要。陳偉哲說,這時候通常會給予消炎止痛藥以及秋水仙素,用來縮短病程,而不會使用降尿酸藥物,避免濃度波動引起發炎。如果痛風發作較為頻繁(一年超過兩次),要把患者尿酸濃度控制在6mg/dl以下時,才會使用降尿酸藥物。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6 寵物.寵物疾病
飼主注意!家中毛寶貝出現「4症狀」恐肝炎找上門,定期做2件事預防
要特別注意毛寶貝肝功能。肝臟是維持生命機能不可或缺的多功能重要器官,但由於無神經圍繞,肝炎發生時,不會有感覺到紅腫熱痛等發炎反應,所以被稱為沉默器官,一旦慢性發炎會產生肝硬化,往往已嚴重失能時,會伴隨有黃疸、腹水、癲癇等症狀發生,嚴重時可能危及毛寶貝生命,不可輕忽。1隻年約3歲流浪犬「麻糬」近日因精神沉鬱及食慾不振而昏迷,經民眾通報救援,送至動保處毛寶貝醫療中心醫療,獸醫師吳明蓁抽血檢查確認是急性肝炎引起,即予治療近1個月,現才逐漸恢復建康,已可以自行飲食,預計至少須再治療1個月肝指數正常後再開放認養。獸醫師吳明蓁表示,「麻糬」口腔黏膜及眼球泛黃,腹部有明顯渾圓變大,為典型黃疸及腹水症狀,常好發於急性肝炎或肝硬化等疾病,經抽血檢查確認肝臟指數異常,超音波檢查卻未發生肝硬化情形,所以判定是急性肝炎。再者,由於年齡3歲已過傳染性狗肝炎的好發年齡,所以推測吃到發霉食物引發急性肝炎可能性最大,幸好及時予以治療,尚未傷害腎臟產生尿毒,否則生命將受到不可回復傷害。家中毛寶貝若出現精神沉鬱、食慾不振、嘔吐、體重減輕等症狀,那可要當心了,應及早至動物醫院進行血液學檢查肝臟指數,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另要注意飼料及食物保存,過期飼料決不能給毛寶貝吃,才能避免肝炎發生。新北市動保處表示,寵物就像是自己的家人,守護家人的健康是最重要的事。定期帶毛寶貝去動物醫院進行健康檢查,以確保他們的健康狀況良好。遵循獸醫師的建議,每年確實執行疫苗注射計畫,也能有效預防犬隻常見傳染病。作為一個負責任的飼主,確實需要負起責任,包括提供愛、關懷和適當的醫療照顧。延伸閱讀:.追蹤六年研究發現:長期養寵物者「可防止認知功能下降」.如果有一天我們比寵物先走 遺物整理師告訴你遺留寵物的孤獨死現場.愛牠就要養牠一輩子!我的寵物我來寵,那些陪伴生病毛小孩治癒的日子★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06 醫療.牙科
漱口水越辣越有效?牙醫師破解7大迷思:辣漱口水含「1物質」,長期用傷口腔
牙齒健康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根據台灣青年世代口腔健康問卷調查顯示,台灣18至30歲年輕族群中,有高達6成5的民眾在過去2年內曾發生牙齒疼痛、牙齦發炎出血或牙齒敏感等症狀,而且有3成的人沒有定期口腔檢查的習慣,出現病症仍然置之不理。想要有一口好牙,除了牙齒清潔外,刷牙工具的選擇、口腔的保健迷思也很關鍵!針對民眾常見的7大迷思,就由恩主公醫院牙醫部部主任范綱信醫師一次解析。牙齒黃黃的、有斑點正常嗎?正常。牙齒的顏色主要由象牙質呈現,正常的牙齒應為「白裡透黃」。 年輕時的琺瑯質較厚且透明,看起來牙齒會比較白,隨著年齡增長,琺瑯質會因刷牙和磨耗變薄,象牙質的顏色會更明顯地顯露,使牙齒看起來變黃。因此,年輕人的牙齒通常較白,是因為琺瑯質較厚,而年紀大的人則因琺瑯質變薄,牙齒自然會顯得較黃。此外,飲食習慣如喝茶、咖啡和抽菸也會加速牙齒變黃。 什麼是牙齒脫鈣至於牙齒刷不掉的白點,可能是「脫鈣」了。正常的牙齒應該是白色且透明的,但當它變成乳白色或死白色時,就表示牙齒已經脫鈣。脫鈣初期,牙齒表面會出現白斑,這是一種警訊,表示牙齒清潔不夠,鈣離子已經被釋放出來。如果不加以注意,這些脫鈣區域可能會進一步發展成蛀牙。 當牙齒處於脫鈣階段時,透過正確的口腔照護,減少蛀牙的風險。如果未能及時處理,牙齒可能會進一步蛀蝕,影響到牙神經後續恐需進行根管治療。相對地,長期慢性的蛀牙通常顯示為黑色,而不是白色。因此,家長在檢查孩子的牙齒時,看到白色斑點應該引起重視,並及時就醫。 美白牙膏有幫助嗎美白牙膏通常含有能夠去除牙齒表面染色的顆粒狀物質,但同時也可能損傷琺瑯質。特別是對於敏感性牙齒者,美白牙膏可能會加重敏感問題。因此建議在使用美白牙膏前,先諮詢牙醫師,讓專業醫師評估是否適合使用此類產品。用牙線棒、牙間刷會讓牙縫變大嗎?不會。使用牙線棒、牙間刷會感覺牙縫變大,可能是牙齦發炎腫脹導致。當牙縫清潔乾淨後,腫脹消退、牙縫顯得變大,屬於正常的現象,因此不需過度擔心。只要正確使用潔牙工具,不僅不會使牙縫變大,還能清除牙菌斑、防止牙齦發炎、牙周病、蛀牙等其他口腔問題。 正確使用牙間刷和牙線棒使用牙間刷時,不應過度用力,如果使用時感到疼痛,應立即停止並檢查使用方法。選擇適合自己牙縫大小的牙間刷非常重要,過大或過小的牙間刷都可能無法有效清潔;牙線棒的使用也需要注意,通常每清潔兩三個牙縫後,就需要將牙線棒清潔乾淨,避免將已清潔出的髒東西再次帶回牙縫中。 另,牙刷、牙線棒和牙間刷都應根據其狀況及時更換,如牙刷分岔或牙線棒中間的牙線拉斷、牙間刷的刷毛分岔或鋼絲彎曲,避免影響後續潔牙效果。 牙齒酸用抗敏感牙膏?不一定。抗敏感牙膏的主要作用是減少牙齒敏感,修復受損的琺瑯質,減輕外界刺激引起的酸痛感。但並非所有的牙齒酸痛問題都能透過使用抗敏感牙膏解決。牙齒酸痛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情況:.刷牙方式不當:使用過於用力或硬毛牙刷會導致牙齒琺瑯質磨耗,進而引起敏感。.磨牙:夜間磨牙會對牙齒造成磨損,導致牙齒敏感。.胃食道逆流:胃酸逆流至口腔,會腐蝕牙齒琺瑯質,導致酸痛。.飲食習慣:經常食用酸性食物或飲料也會損害牙齒琺瑯質。當牙齒出現酸痛時,應先尋求牙醫師的專業診斷,牙醫師能夠通過鑑別診斷找出牙齒敏感的真正原因,並提出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如刷牙方式不當,會建議改用軟毛牙刷並指導正確的刷牙方法;有磨牙習慣的人,可能會建議夜間佩戴咬合板來保護牙齒。 正確使用抗敏感牙膏如果經過牙醫師的診斷,確定牙齒敏感是因為琺瑯質磨損等原因,牙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抗敏感牙膏。且患者也需要在使用抗敏感牙膏的同時,改正不當的刷牙方式,避免進一步損害琺瑯質。漱口水越辣越有效?錯。漱口水中的辣味通常來自於酒精,但酒精的存在主要是作為溶劑,用來溶解某些需要藥效的成分。因此,含酒精的漱口水並不一定不好,只是在使用時需要注意其用途和頻率。 含酒精漱口水的適用場合含酒精的漱口水適合在「短期內」使用,例如在牙周手術或植牙後的幾天內使用,可以幫助減少術後疼痛和提高清潔效果。但長期使用含酒精的漱口水可能會對口腔黏膜造成傷害,因此不建議長期使用。 日常保養漱口水的選擇與使用:對於日常口腔保養,建議選擇溫和且不含酒精的漱口水,這些漱口水通常含有一些有益口腔菌叢的成分,適合長期使用。此外,含氟的漱口水也可以幫助預防蛀牙,但應避免讓六歲以下的小朋友使用漱口水,若必須使用,應在家長的監督下進行。 漱口水的使用頻率:建議為一天三次,即三餐飯後,刷完牙後使用。每次漱口應含漱一分鐘,這樣可以達到最佳效果。短於一分鐘的含漱時間效果較差。另,對於接受化療的小朋友或有免疫系統疾病的孩子,不建議使用漱口水,以免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延伸閱讀: 25萬個仰臥起坐,只能減去半公斤脂肪!想練腹肌改做「90秒運動」更有效
-
2024-08-28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常莫名咳嗽卻查不出原因!乾燥症衍生問題多 還可能有情緒問題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九:乾燥症【建議就診科別】免疫風濕科莫名咳嗽查不出原因 不知是否心理性咳嗽 年近六十的大哥,穿著筆挺的襯衫,談吐客氣有禮,看起來是個嚴謹的人。來到門診的原因是,咳嗽好幾個月了,看了很多診所和醫院都沒有起色。他的咳嗽是乾咳為主,沒甚麼痰,也沒有特定時間,常常覺得喉嚨乾乾癢癢就想咳嗽,有時候喝口水就好多了,平常也沒有過敏性鼻炎或是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肺功能電腦斷層都做過了,也沒有看到甚麼異常,怎麼看醫師都說正常,他都要懷疑自己是不是心理性咳嗽了。門診請他張開嘴巴看看喉嚨,本來想看看有沒有無症狀的胃食道逆流的喉嚨病兆,沒想到反而先看到又紅又薄又乾的舌苔,整個口腔黏膜都非常乾燥,這位大哥說平常睡醒有時候嘴巴都乾到快要張不開。問了一下眼睛的狀況,乾眼也蠻厲害的。立刻幫這位大哥安排了自體免疫抗體的抽血檢查,果然,乾燥症相關自體免疫抗體陽性,轉介了風濕免疫科做了一連串眼睛和唾液腺的檢查,證實是修格連氏症候群(sjögren syndrome)。修格連氏症候群常見口乾眼乾 喉嚨乾癢容易咳嗽修格連氏症候群(乾燥症)是一種以攻擊腺體和淋巴為主的自體免疫疾病。會導致唾液腺分泌下降,個案常常會口乾眼乾,因為太乾,也常合併唾液腺阻塞、結石的症狀,缺少口水滋潤,不只容易蛀牙,也容易讓喉嚨乾燥,黏膜萎縮,咳嗽受器變得敏感,喉嚨乾癢容易咳嗽。這位大哥接受了乾躁症的治療,再加上胸腔科開立的化痰藥物讓口水變稀後,咳嗽就大幅改善,不再因莫名咳嗽感到困擾。修格連氏症候群導致的乾躁症,其實是好發在中年女性,像這樣五六十歲才診斷的男性並不常見,男女比例約1:9。然而,因為這個疾病輕症通常只有口乾眼乾的症狀,大家常常不以為意,沒有就診就不會被診斷。很多中老年的女性個案,合併嚴重牙周病或牙根蛀牙時,其實已經發病一陣子了。修格連氏症候群其實並不少見,盛行率約0.5%,兩百個人大概就會有一個,事實上,我們過去風濕科的老師都覺得,因為症狀不明顯,很多人沒被診斷,盛行率絕對不只0.5%,可能更多。修格連氏症候群衍生問題多 還可能有情緒問題倘若發現自己有明顯眼乾口乾症狀,常常反覆結膜炎針眼、唾腺阻塞結石、蛀牙又常常是牙根蛀牙的話,建議到風濕免疫科就醫,釐清乾躁症的可能,畢竟修格連氏症候群,不只會引起乾躁症。有四成的個案會有腺體外侵犯,這群個案很多會合併甲狀腺疾病。因此,如果年輕時有甲狀腺疾病的個案,出現口乾眼乾時,要格外注意。修格連氏症候群患者有三到四成合併有焦慮或憂鬱的情緒問題,可能跟人格特質或跟身體一直處在發炎狀態有關。一篇關於修格連症候群人格分析研究指出,這群個案和健康族群相比,有較高神經質、內向、焦慮特質和較低的社交能力(文獻五)。此外,腎炎、肝炎、關節炎、血管炎、肺纖維化甚至是淋巴癌,都是這個疾病嚴重時可能產生的問題。這群個案的皮膚也很敏感,有很明顯的光敏感性,照太陽容易產生各式各樣的皮疹和血管炎,外出須做好防曬的準備。壓力和失眠,可能會惡化自體免疫疾病,九日常跟門診的病友說,自體免疫疾病就像是身體的警示煞車,稍微過勞就會有症狀,提醒自己,要對自己好一點,不要給自己太多的壓力,生活也不要太緊張,倘若診斷出這種自己打自己的自體免疫疾病,就是提醒病友要好好愛自己的身體,調整生活,睡飽吃好少煩惱,就是減少發炎和協助治療最佳的方式!參考文獻:1.黃德豐,乾燥症/修格蘭氏症候群的臨床症狀與診斷2.魏正宗,抗乾燥症從調整生活開始 http://www.rheumatology.org.tw/health/health_info.asp?/75.html3.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MC Psychiatry volume 18, Article number: 131 (2018)4.The interplay between cognition,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leep in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patients, Scientific Reports volume 12, Article number: 13176 (2022)5.Personality,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 Association with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and comorbidity, PLOS ONE |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10466 January 17, 2019(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21 醫療.牙科
為什麼會口乾?乾燥症患者衍生問題多,醫提醒還可能罹患淋巴癌
口乾會造成口水變少、變濃稠,除了會造成蛀牙、口腔黏膜傷口癒合變慢,嚴重者還會有舌頭灼熱感,甚至出現念珠菌感染,不可不慎。台北榮總表示,口腔或喉嚨乾燥不適,於平時或睡覺都需時常額外補充水分,也對生活造成困擾。其中乾燥症患者不只口乾,也有乾眼症狀,甚至過乾而角膜潰瘍,研究顯示,乾燥症患者有更高的機會得到淋巴癌。為什麼會口乾?台北榮總家庭牙科主任吳詩韻說,口乾原因主要與系統性疾病及局部因子有關;系統性疾病包含乾燥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硬皮症、糖尿病、病毒感染疾病、巴金森氏症、上呼吸道感染和年長者等;而局部因子則是藥物、用口呼吸、唾液腺問題、喝水量、抽菸等。吳詩韻指出,口水的功能很多,首先是具有緩衝液的功能,能使嘴巴內的酸鹼值穩定,口水中也含有抗菌成分,可保護黏膜和牙齒的琺瑯質,預防蛀牙;口水也有保濕作用,幫助口腔黏膜傷口癒合,更可以潤滑食物,讓食物容易吞嚥;此外,唾液還含有消化酵素,可水解食物中的澱粉,也幫助感受食物的味道。少喝刺激性飲料 口腔保健不可輕忽口乾治療上,除減少飲用刺激飲料,包括咖啡、濃茶或酒等,也可咀嚼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或使用人工唾液及口腔保濕凝膠;如果口腔已出現潰瘍,可以塗口內膏減緩發炎,但如果是口腔念珠菌感染,就必需就醫治療。平時的口腔保健措施不可輕忽。吳詩韻提醒,包括塗氟、用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可降低蛀牙率;用牙刷、牙線或牙間刷,並定期就醫追蹤;如果有配戴活動假牙就要每日清潔,避免假牙成為細菌的溫床造成感染,並且要多喝溫水,減少假牙與口腔組織摩擦造成的潰瘍。免疫失調產生的乾燥症:修格蘭氏症候群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明翰指出,若是免疫出現失調而產生的乾燥症,此為修格蘭氏症候群,大約有高達3成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有此症候群,不只口乾,也會有眼睛乾,甚至過乾而有角膜潰瘍,研究顯示,此類患者有更高的機會得到淋巴癌,早期診斷並評估疾病活性,制定良好的治療策略十分重要。口乾症會影響口腔健康與生活品質,台北榮總設有乾燥症整合門診,由過敏免疫風濕科及牙科醫師提供諮詢與治療服務,幫助症狀改善,以解決口內相關問題。
-
2024-08-09 癌症.頭頸癌
不菸不酒不吃檳榔也可能得口腔癌!非典型口腔癌4風險
過去認為抽菸、喝酒、嚼食檳榔者,罹患口腔癌比率較高,但衛福部口腔司統計,不具菸酒、檳榔等不良生活習慣者,罹患口腔癌的比率攀升,立法委員王正旭表示,此類稱為「非典型口腔癌」,患者比率由民國99年至106年間的12.46%,成長到107年至110年的15.46%。非典型口腔癌男女比趨近1:1,女性也暴露在風險中。王正旭指出,現今口腔癌宣導政策多強調使用菸、酒、檳榔者應定期篩檢,但也須提醒具非典型口腔癌風險的民眾,務必留意口腔變化,才能防微杜漸。非典型口腔癌患者對徵兆意識不高癌症希望基金會副董事長羅盛典表示,非典型口腔癌患者不具菸酒、檳榔史,因此逾7成不曾意識到牙齦出血、口腔潰瘍是口腔癌症狀,確診時多是晚期。即便如此,非典型口腔癌患者的治療成功率,仍較典型口腔癌患者高。病友黃先生因夜間磨牙問題,自行購買矽膠牙套配戴,但因尺寸不合,睡覺時經常有摩擦感,之後發生潰瘍,擦了2個月口內膏未痊癒,至口腔外科切片,確診為舌癌第二期,建議病友如有磨牙問題,應至醫療院所訂製合乎尺寸的牙套,以免罹癌。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理事長林冠州表示,近期收治多名女性非典型口腔癌患者,多具生活型態高壓、睡眠不足等情況,學界認為可能是壓力因素導致不良基因表現,但尚未找出致病的基因區段。非典型口腔癌4大風險情境高雄市牙醫師公會副理事長李明志表示,非典型口腔癌有4大風險情境,包括:1.蛀牙或牙周病等口腔衛生不良者2.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者3.口腔反覆潰瘍者4.常吃太燙食物者呼籲風險族群應該主動就醫篩檢,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衛福部口腔健康司長張雍敏表示,政府提供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民眾每2年1次口腔癌篩檢服務,及牙科洗牙、塗氟等預防保健服務,未來將精進口腔癌全人照護計畫,自宣導、教育、篩檢至後續整合照護。
-
2024-07-03 醫療.牙科
吸菸牙周病風險飆8倍!日後植牙恐脫落和失敗率升高
吸菸有害身體健康,一口美牙也可能因此敗壞。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江錫仁表示,吸菸者的牙周組織修復能力不佳,牙周病發生率增2至8倍,還會影響植牙,發炎機率增加,導致植體脫落和植牙失敗率升高。菸品中的尼古丁會使微血管收縮,造成牙齦周邊的血液循環不良,影響牙周組織及自我修復能力,且吸菸會促使身體抵抗力降低,一旦牙齦受損,傷口就更難癒合。江錫仁說,吸菸會增加口腔癌風險,口腔癌90%屬於鱗狀細胞癌,癌細胞可能發生在舌頭、嘴唇、頰黏膜、牙齦及上下顎等處。無論是吸入的菸煙或咀嚼菸草產品時,口腔都會直接接觸到其中的致癌化學物質,進而引起口腔細胞的基因變化,從而導致口腔癌的發生。「吸菸、嚼檳榔、喝酒是口腔癌3大危險因子。」衛福部口腔健康司副司長顏忠漢說,吸菸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沒有吸菸者的18倍、只嚼檳榔則為沒嚼檳榔者的28倍,若吸菸又嚼檳榔,罹患口腔癌的機率則提高為89倍,如果吸菸、嚼檳榔又酗酒的人,口腔癌機率比完全沒有這些習慣的人高出123倍。台大醫學院牙醫學系名譽教授韓良俊說,吸菸者把菸含在嘴裡時,口腔首當其衝,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等有害物質,在高溫、高濃度的情況下直接影響口腔黏膜,也造成白斑、毛狀舌等各種病變。一般人白斑發生率僅4%,但吸菸者則飆至23%,容易致癌。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執行長郭文傑表示,吸菸會讓傷口難以癒合,一般拔牙後的患者口腔黏膜很快修復回來,但吸菸者上皮流失、保護減少,牙周病風險增加2至8倍,重度菸癮者更是增至5至8倍,由於菸癮者骨質較軟,不僅牙科治療成效降低一半,口腔就會有癌化現象。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30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牛奶、雞蛋都在台灣食物過敏原前五名 而第一名大魔王是它
台灣食物過敏流行率逐年增加,食藥署昨公布「台灣食物過敏大調查」,國人過敏原「大魔王」為「帶殼海鮮」,不管是幼童、成年人,均是導致過敏的第一名;再者,食物過敏族群占總人口數近一成,預估全台約二○○萬人對某些食物過敏,需小心防範。食藥署提醒業者,需依規定標示十一種過敏原成分及相關警語,違者可依食安法開罰新台幣三萬至三○○萬元。成人食物過敏 6%增至12%該調查係由林口長庚醫療團隊執行,於二○一七年針對一萬多名國小學生、國中學生及其父母發放問卷,與二○○四年調查結果相較,台灣食物過敏流行率明顯;例如,四至十八歲學生的食物過敏比率從百分之七點七增為百分之十點四;十九歲以上成人則從百分之六點四增至百分之十二點五。為何食物過敏流行率逐年增加?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任蘇冠文表示,成因不明,各國均在探詢原因,推測應與環境因素有關。不分齡過敏原 蝦蟹大宗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食物過敏排行,不論哪個年齡層的過敏原,均以蝦、蟹等「帶殼海鮮」為大宗,花生則有增加趨勢,蘇冠文指出,以往西方族群較容易對花生、堅果過敏,但近年來台灣孩子對花生過敏的比率明顯增加。國小學童過敏排行榜前五名分別為帶殼海鮮、花生、雞蛋、水果、牛奶;國中學生則是帶殼海鮮、魚、花生、雞蛋、牛奶;成年人為帶殼海鮮、魚、花生、水果、牛奶。整體而言,花生位居國人食物過敏的第二名,國小學童過敏第二位,國中學生、成人等過敏食物的第三位。花生雞蛋 兒少過敏率增研究發現,兒童、青少年對於花生過敏的比率,從百分之○點九提升至百分之一點五,雞蛋則從百分之○點五到百分之一點三。成人組中,則對蝦類過敏機率最高,從百分之三點三增加到百分之六點一;其次為螃蟹,從百分之二點三增加到百分之四點六,而花生為從百分之○點五增加到百分之○點九。臨床觀察,幼時對於帶殼海鮮、花生過敏,長大後繼續過敏的比率極高,可能終身都有過敏反應,僅有兩成長大後,食用花生及其製品,不會引發過敏反應。至於牛奶與雞蛋的過敏反應,則隨著年齡降低,一半過敏者上了小學之後,過敏症狀明顯降低。過敏心血管症狀最棘手蘇冠文指出,食物過敏症狀可分為四大類,其中最常見的急性蕁麻疹、濕疹、及血管性水腫等「皮膚症狀」;另有腹瀉、嘔吐、腹痛、口腔搔癢感、口腔黏膜水腫等「腸胃道症狀」,以及流鼻水、打噴嚏、喉嚨不適、氣喘、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症狀」,最棘手的則是嚴重心律不整、低血壓、昏厥等「心血管症狀」,需急診搶救。食藥署食品過敏原標示規定,市售包裝產品如含有甲殼類、芒果、花生、牛奶/羊奶、蛋、堅果類、芝麻、含麩質之穀物、大豆、魚類等及其製品,以及使用亞硫酸鹽類等產品其二氧化硫殘留量每公斤十毫克以上者等十一項,均須在產品的容器或外包裝上,顯著標示含有致過敏性內容物名稱的警語資訊,民眾購買食物時,務必仔細觀察標示,減少過敏風險。
-
2024-04-24 醫療.牙科
牙齒不整齊只是不好看而已?齒列紊亂容易造成清潔死角!牙醫說明常見3種牙齒矯正怎麼選
牙齒矯正與口腔健康息息相關。三軍總醫院牙科部齒顎矯正科主治醫師李威成表示,一名50多歲婦人,因齒列歪斜導致平時清潔困難,衍生嚴重牙周病、牙齦萎縮,直到經由齒列矯正後,才重拾口腔健康。齒列紊亂容易造成「清潔死角」李威成說,齒列紊亂容易造成「清潔死角」,口腔細菌因此堆積,產生發炎症狀,破壞牙周組織,牙床、牙齦開始萎縮,連帶多顆牙齒需要拔除才能進行治療。「牙齒矯正是治療中的一環。」成年後的矯正可能因為蛀牙、拔牙、缺牙等因素,進行後續植牙、假牙治療時,得先透過矯正方式挪出空間才能植入,因此矯正常是口腔治療中的一環。李威成表示,由於牙周病來自於清潔不完全,牙齒矯正後就能妥善清潔;也有民眾因為咬合不整齊,長期下來牙齒受損,部分咬合會影響到「顏面肌肉協調」,產生顳顎關節疾病,透過矯正都能夠獲得改善。常見3種牙齒矯正模式1.傳統矯正:將金屬矯正器黏牙齒的外側,日常生活時,金屬部位會刮到頰側,口腔黏膜容易受損,有疼痛適應期及美觀問題。2.隱形矯正:矯正器由透明塑料製成,配戴時幾乎看不到,較少口腔不適、不易造成口腔潰瘍、易拆卸與清潔,但隱形矯正器每天須配戴22小時以上,相當仰賴患者的配合度。3.舌側矯正:技術門檻較高,台灣較少見。舌側矯正和傳統外側矯正在療程時間相當,但傳統矯正器厚度會造成口唇部位視覺干擾,難以精確評估口唇的凸凹度,舌側矯正避免了此缺點,患者可輕易觀察到臉型在矯正過程中的變化。(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2-01 癌症.抗癌新知
每年超過一萬人死於四癌!「做好1件事」揪出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口腔癌初期癌症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顯示,每年有超過10,000人死於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與口腔癌,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癌症或癌前病變,經治療後可以降低死亡率外,還可阻斷癌前病變進展成癌症。「四癌篩檢」揪出初期癌症乳癌:乳房X光攝影乳房X光攝影可用來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及早期乳癌,是目前實證上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適合45歲以上無症狀婦女之乳癌篩檢(二等親有乳癌家族史,可提前至40歲)。檢查過程中放射技師會以壓迫板緊壓乳房,以獲得最清晰的影像,並能減少輻射劑量,所以可能會有些疼痛感。乳房X光攝影檢查結果若無異常,持續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若是有無法確定診斷之變化,醫療院所會通知輔以其他檢查;若有疑似良性變化,會請您於6個月至1年進行追蹤檢查。子宮頸癌:子宮頸抹片檢查「六分鐘護一生」政府補助30歲以上婦女每年進行1次子宮頸抹片篩檢,只要是有性經驗的婦女,尤其是早婚、生育子女多、性伴侶較多者,更應特別注意,請至少每3年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過程大多不會感覺疼痛,採檢過程會將擴陰器置入陰道口,再以小刷子在子宮頸上刮取少量剝落的細胞塗抹於玻片上,經染色後透過顯微鏡檢查揪出可疑的癌細胞。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國健署運用菸品健康福利捐,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由於早期大腸癌可能完全沒有臨床症狀,透過目前最安全且方便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當檢查結果為陽性時,就需要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以便確認是否有大腸瘜肉或癌細胞。口腔癌:口腔黏膜檢查服務對象為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者)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者)之原住民每2年1 次。醫師會在診間目視檢查口腔黏膜,查看是否有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的病灶。檢查結果若為陰性,就要持續每2年接受1次口腔黏膜檢查;但檢查結果若是陽性,醫師會轉介到耳鼻喉科或口腔外科進一步切片檢查確認是否為口腔癌。實證醫學證明,癌症篩檢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存活率。依國健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23%大腸癌死亡率;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之男性26%死亡風險。使用政府免費提供的簡單檢查,就能有效揪初癌症,敬請民眾多加利用四癌篩檢。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能長壽.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22 失智.新手照顧
吃藥卡卡的?年長退化、吞嚥困難的4個吞藥小秘訣
「食樂食堂」不定期舉辦公益講座,當民眾提出疑難雜症,就是他們出動的時候了!在1/20日舉行的線上講座,以高齡者、失智者或重病者為對象,替大家解決「呑藥困難」的煩惱。線上講座中示範了增稠劑、服藥凍飲的使用秘訣,如何調製成「蜂蜜狀」以方便服藥(特別注意,蜂蜜等食品不能取代增稠劑的功效喔。),並親自示範小顆藥丸、大顆膠囊、藥粉、水、茶等增稠使用。「因為你們的需求,我們存在。」經常聽到照顧者在照顧上的各種困難,或是資訊落差而不知所措,熱心的語言治療師王雪珮與安寧教育護理師劉曉菁、施慧敏一同創立了「食樂食堂-享受由口進食到人生最後」頻道,分享實用的生活照顧技巧,讓每位長者能吃到最後、安享晚年。食樂食堂-由口進食到人生最後「食樂食堂」不定期舉辦公益講座,當民眾提出疑難雜症,就是他們出動的時候了!在1/20日舉行的線上講座,以高齡者、失智者或重病者為對象,替大家解決「呑藥困難」的煩惱。線上講座中示範了增稠劑、服藥凍飲的使用秘訣,如何調製成「蜂蜜狀」以方便服藥(特別注意,蜂蜜等食品不能取代增稠劑的功效喔。),並親自示範小顆藥丸、大顆膠囊、藥粉、水、茶等增稠使用。一小時多的講座,吸引了超過100個提問,由此簡單歸納四大疑問與解答,希望也可以協助家人有吞藥困擾的你。一、藥物太多且太大顆怎麼辦?若因藥物太多且太大顆而造成服藥上的困難,可以請醫師協助藥物整合及劑型調整。許多長者的用藥量非常多,建議可以透過整合醫療,例如老年醫學科、居家醫療醫師等,使藥物量可以精簡。針對吞嚥困難者,可以請醫師看看,是否有較小顆或液態甚至貼片式的方式可替代。二、已經發現長輩有吞嚥困難時怎麼辦?請復健科或耳鼻喉科醫師和「語言治療師」,協助確認吞嚥能力,再根據吞嚥能力來確認適合、安全的吞嚥方式。三、藥太苦吞不下去時怎麼辦?可調製具有稠度(IDDSI 3 蜂蜜狀稠度)的中度稠液體,作為「服藥飲」。可添加長者喜愛的風味(例如蜂蜜、黑糖蜜、無顆粒果醬、甚至巧克力醬),讓藥丸藥粉包覆在滑順的食團裡。四、長輩吞藥有哪些小技巧?1.先喝一口服藥飲,讓口咽部濕潤。2.「頭擺正–> 嘴巴含緊(舌頭包緊)–> 舌根和喉嚨用力吞!」假想像呑一顆雞蛋一樣,喉嚨用力吞下去,一口多吞幾次。3.吞完後記得再多喝幾口,避免藥物卡在咽喉或食道。4.吞完後清清喉嚨、吞口水、發聲,確保吞嚥乾淨。五、蜂蜜或是黑糖蜜可以應用嗎?很多人問到,可以蜂蜜加上藥物一起吃嗎?針對吞嚥困難者,若單純只蜂蜜或黑糖蜜+藥物,因為蜂蜜黏度高,容易直接黏附在舌頭和口腔黏膜上,無法順利將藥物食團後送,造成易吐出來,或是卡在舌根,反而造成吞嚥風險,因此不建議直接者使用,需要以增稠液體調配服用。語言治療師與護理師的溫馨提醒1.藥物與服藥飲的適用度,請諮詢您的醫師及藥師。2.有吞嚥困難,記得先找吞嚥專科的醫師及語言治療師協助。看影片跟著做現場有試用不少增稠劑、服藥凍飲,親自體驗每種飲品的滑順度,確認吃藥不會卡卡的,歡迎你直接觀看影片:
-
2023-12-29 癌症.癌友故事
北市議員王欣儀自曝罹癌,一個人入院動刀「好像有點孤單?」公費5癌篩早期揪出癌症
台北市議員王欣儀今(28日)在臉書自曝,「我罹癌了!」她說平日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很健康,也常參加支持癌友的活動、記者會,卻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竟然也成了癌症患者,成了癌友的一份子!王欣儀選在今天住院檢查,明天就要手術開刀。王欣儀自曝罹癌 一個人入院動刀「好像有點孤單?」王欣儀說,當她拿健檢報告給醫生看,馬上就安排穿刺切片檢驗時,醫生還問她:「有人陪妳來嗎?」王欣儀愣了一下,回說沒有!出了診間,觀察了一下候診的人,發現好像大多數的人都是有人陪伴的,頓時突然覺得,「單身只能靠自己的我,好像有點孤單?」而最近忙著台北市總預算審查及選舉事務、行程的王欣儀,為了怕大家擔心,也為了不耽誤民代及輔選的職責,因此一直不敢公布消息。手術時間也安排在議會休會後,跨年的假期間。然而明天就要開刀了,雖然她說很信任醫生的專業,不過不怕一萬 就怕萬一,心情還是難免緊張,「如果有萬一,我要先跟大家說聲:我愛你們!」感謝大家對她一路相挺與支持。預防癌症該做哪些檢查?癌症視不同癌別,檢查項目、對象都有所不同。為早期發現癌症或癌前病變,目前國健署還提供「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肺癌」五項癌症公費篩檢,篩檢陽性個案只要能早期治療,有機會阻斷癌前病變進展成癌症、降低死亡率。公費5癌篩一、大腸癌篩檢: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者,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二、口腔癌篩檢: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習慣者,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原住民則提前至18歲以上)三、乳癌篩檢:45歲以上女性,或母親、女兒、姊妹、祖母或外祖母曾患有乳癌的40~44歲女性,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四、子宮頸癌篩檢:30歲以上女性,每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五、肺癌篩檢:下列對象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1. 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2. 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包-年: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吸30年就是30包-年)、有意願戒菸或戒菸不到15年的重度吸菸者。衛福部位國健署長吳昭軍之前曾在「2022年癌症高峰論壇」針對癌症預防篩檢發表演講,列出八大致癌因子預防重點,包括:8大致癌因子預防重點1.戒除菸、檳、酒2.肥胖防治3.促進健康飲食4.提升運動5.疫苗注射:B型肝炎、HPV疫苗6.避免接觸空汙及其他化學致癌物7.避免接觸輻射線8.感染性疾病防治:B、C 肝炎、胃幽門螺旋菌還是要再度呼籲,很多癌症初期都沒有明顯症狀易讓人忽略,等到身體發生警訊可能為時已晚,只有透過癌症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可阻斷已經發生變異的細胞發展為癌症。【資料來源】.《王欣儀 台北市議員》臉書粉絲專頁 .衛福部衛教資訊.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2-21 醫療.罕見疾病
中年出現長期流鼻血、不明原因頭暈等狀況,小心是「這病」引起,應長期追蹤治療以降低潛在健康風險!
1名69歲婦人因頭暈問題困擾多年,始終找不出原因,最近經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張耕閤診斷,從她長期流鼻血,並在舌頭尖端與下唇發現一些類似血管瘤的小突起,且鼻腔粘膜上散布著許多小血管瘤並有出血現象,加上眼白非常白,走進診間時明顯無力、呼吸急促,最終確診她罹患罕見疾病中的「遺傳性出血性血管增生症(HHT)」。編輯按:HHT是疾病名稱: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的縮寫簡稱,原始報導使用遺傳性出血性血管增生症,台灣更常使用的翻譯為「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下面仍以「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說明。張耕閤為婦人抽血檢查血色素,血液檢驗報告顯示糖化血色素值極低,只有3.6(女性正常值11.5 ~ 16.5),已達到危險水平。於是緊急要婦人接受輸血治療後,頭暈、流鼻血等症狀明顯改善。什麼是「HHT」?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有什麼風險?HHT(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是一種血管發育不正常的疾病,尤其容易影響到是連結動脈與靜脈間的微血管(也有使用毛細血管),影響到微血管的形成,導致微血管數不多,並且這些病人的微血管壁薄、微血管易捲曲變形,只要輕微碰撞就可能造成微血管破裂而出血。隨者患者年紀的增長,體內會逐漸出現內臟動靜脈畸形病變,常發生在胃腸、肝臟、肺臟、腦部等部位。內臟動靜脈畸形病變,主要就是動脈靜脈間缺少微血管,動脈血直接流到靜脈,直接衝擊的結果導致靜脈壓力過大而容易破裂出血。出血的症狀會隨年齡增長會有日趨惡化的狀況。根據研究指出患者約在16歲左右,會開始出現一些血管畸形病變的相關徵兆,90%以上的HHT(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在40歲以上,就會因血管畸形病變發生相關的出血問題。患者的生存率和死亡風險會受到罹病年齡的影響,研究指出HHT(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患者的生存率較低,死亡風險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對於長期存在頭暈、無力和流鼻血等症狀的患者,及早到門診接受檢查和治療非常重要。罕見疾病定義是什麼?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的發生率有多高?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屬於罕見疾病,根據罕病法對於罕見疾病的定義為:盛行率在萬分之一以下、罕見性、遺傳性和診治的困難性,以上述的三項指標為參考原則。根據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的資料:目前估計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的盛行率介於萬分之1-2間,此病盛行率隨著不同地區有所差異,在美洲的安地列斯群島的發生率較高,臺灣應屬於低盛行率區域。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如何早期發現,早期常見症狀有哪些?患者自從幼年時會就開始出現自發性、反覆性鼻腔出血問題,是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首要的症狀。張耕閤指出容易引起慢性鼻腔出血,血色素持續降低,身體代償習慣就會造成長期頭暈、無力、易喘等症狀。尤其當患者伴隨有鼻中隔彎曲、鼻過敏或鼻竇炎時,由於鼻腔常有阻塞與流鼻涕,擤鼻涕時更容易出血。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患者早期的症狀:慢性鼻腔出血,因易出血也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也會在各種黏膜組織(特別是口腔黏膜、鼻黏膜)、皮膚、手、唇、舌、臉、泌尿生殖器等部位常會發現因微血管擴張所引起的點狀出血瘀點。有50%的患者在20歲前就開始鼻出血,30歲後則有93%的患者會出現經常性的鼻出血症狀。張耕閤提醒持續不明原因頭暈和經常性流鼻血可能是罕見疾病的警訊,如果民眾長期有類似症狀,建議應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以確定病因並接受適當治療,以提高生活品質並降低潛在的健康風險。罕病基金會建議患者應長期追蹤並且需要定期評估貧血、血氧、動靜脈畸形等問題是否發生,一旦確定罹患此病,家族中其餘成員也應接受長期的追蹤,以便得到此病的家人都能獲得完整的醫療監測與照護。參考資料:聯合新聞網:6旬婦長期頭暈找不出原因 醫從她走路無力、流鼻血找出病症財團法人罕病基金會: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 ( 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 )中華民國藥師聯合公會論文: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之介紹及治療
-
2023-12-14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放射治療副作用有哪些?治療前後要注意什麼嗎?放療常見問題詳解
目前癌症治療其中之一有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是利用具有穿透力高能量的 X 光,或是帶電粒子光束來照射腫瘤處,抑制惡性腫瘤生長並使腫瘤縮小。許多剛接觸癌症治療的癌友對於放射線治療不熟悉,以下帶你一次認識放射線治療,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放射線在癌症治療的角色放射線在癌症治療上不同於化學藥物治療,是直接在腫瘤生長位置照射高能量的粒子光束,是屬於區域性的治療,直接殺滅腫瘤,或使用於開刀手術前使腫瘤縮小,幫助醫師更好切除的輔助型治療,可分為體內、體外照射。➜ 體內中期或晚期時,當腫瘤比較大顆或分散時,藉由金屬絲、塑膠試管或膠囊等把放射物放進腫瘤內,由內而外的散發輻射物,去破壞癌細胞的 DNA,讓腫瘤縮小至可以開刀的程度。優點是可以降低其他器官受輻射影響,也可以減少副作用。➜ 體外體外放射線有許多精密的儀器,醫師會依照癌症的病灶處不同與深淺問題等,使用適合的放射線儀器,放射線的種類X射線、電子光束、或者是鈷— 60γ 射線,或是中子或質子光束。低能量的電子射線可用來治療表淺組織如皮膚上的病變,高能量的放射線治療深部腫瘤。體外的放射線治療還是佔多數,所以腫瘤周邊的正常組織多多少少被包含在照射範圍內,就會有一些副作用的產生,可能會延伸成為全身性反應、皮膚問題、貧血等等,在病患狀況很差的時候,就可能需要停止治療。放射線治療可能產生的反應 1.全身性反應照射範圍或劑量愈高,接受照射的組織愈敏感則產生的症狀可能愈明顯。癌細胞及正常細胞組織經照射後壞死,蛋白質分解,進入體內循環,產生反應,讓白血球、紅血球的減少。體內細胞變性及放射線對部份正常細胞、組織功能的影響,進而造成體內生化環境改變。 所以在。在放射線治療後 6 -12 小時,可能會出現以下情況:頭痛噁心嘔吐厭食食慾不佳心情鬱悶這些症狀可單獨出現,或是數個症狀同時發生,發作程度通常輕微且能以一般支持性治療所控制。2.紅血球、白血球數量降低有大範圍的骨骼(尤其是扁平骨有骨隨)或淋巴組織被照射,而淋巴球是所有循環血球中對放射線最敏感的,再加上白血球的半衰期較短,所以體內白血球數量明顯降低。白血球減少,一般在總數小於 2,500- 3,000 / cumm 時,即考慮暫停治療,而有時要考慮治療的連貫性,若白血球總數略小於此數,如患者沒有不適感、治療部位範圍小,則會繼續療程。通常白血球總數回升至正常,約需 2 - 4 週。再來則討論貧血問題,單獨以放射線治療,很少會使血紅素明顯下降,多半常合併其他原因,如胃口差,攝取營養不足,同時接受化學治療或腫瘤本身等因素。3.皮膚紅腫脫皮大多數患者在治療初期無任何反應,治療到 3 - 4 週因為劑量累加的關係,照射部位會開始出現輕微發熱,出現紅斑、乾燥及發癢、發現皮膚腫呈暗紅色、腫痛、起水泡、脫皮處有滲出液。就會考慮暫停治療,直到皮膚狀況減緩後再繼續治療。4.口腔及咽喉處軟組織治療照射頭頸部的腫瘤,口腔與咽喉部組織對於放射線很敏感,味覺會改變,2-3週唾液分泌會慢慢減少而變得黏稠,口腔黏膜發紅、分泌物增加、潰瘍的情況發生,更進一步造成吞嚥困難,甚至噁心,許多患者吃多東西時會非常疼痛,大幅降低進食的意願。 ▎放射治療前後的注意事項放射線照射的反應會因每個人個體差異有所不同,以下提供幾個副作用發生的時候,癌友可以簡易自我照護方法。▎常見Q & AQ1. 一般放射線治療療程多長?需要住院幾天?治療後可以上班嗎?Ans:放射線治療根據癌症類型或程度上的差異,而有不同的療程。劑量不同,所以照射的時間也有差異。大部分癌友的放射療成為多次治療,一般來說是一天一次,每週五天,每次照射時間約 5 ~ 10 分鐘。通常只須二到三個星期。所需的放射線總劑量及治療的次數是取決於癌症的大小、部位、種類以及病患的健康狀況、及其他的藥物治療的情形。高劑量的放射治療可能時間要較長,只要每天依指定時間到醫院接受治療,不須住院。療程期間能否上班則取決於病人的身體狀況,體力能負荷的情況下工作也沒關係。Q2. 放射線治療健保都有給付嗎?自費需多少錢?Ans:根據不同的放射線技術,價格有所差異,有健保給付的放療技術,治療效果也很好,自費是用在腫瘤定位系統和照射方式精準升級,有些特殊儀器的放射線治療甚至要價 40 萬以上。癌友可依各癌別需求來審慎選擇。
-
2023-12-03 癌症.食道癌
為什麼食道受傷難發覺?醫師告訴你熱飲及熱湯最理想飲用溫度
氣溫一降,身體渴望溫暖,本能會驅使我們尋求熱飲、熱湯的慰藉。廣告詞說「熱熱喝,快快好」,但現實是「熱熱喝,未必好」。尤其東方人愛吃鍋、愛喝熱湯、喝燒滾滾的稀飯,專家不斷提醒高溫食物有害食道黏膜,世衛組織(WHO)更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此外,熱飲帶來的危機還包含「容器」可能釋出的毒物。但,冬天怎能沒有熱湯?該怎麼安全飲用?許多人不知燙口食物可能致癌,主要與高溫食物會損傷食道黏膜有關。長期吃過熱食物可能引起黏膜炎症,進而增加食道癌風險。食道感覺神經不敏銳,燙傷疼痛難靠「自覺」發現。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楊畯棋表示,有些人較不怕燙,熱湯熱飲輕鬆入口,但食道感覺神經與舌頭不同、相較是「非常不敏感」,要靠感覺到疼痛而發現食道受傷「是不切實際的」。楊畯棋說,因高溫食物對食道的傷害不容易馬上有感覺。當食道黏膜損傷漸進地變嚴重時,癌化病灶可能早在病人自覺之前就已存在。因此,不可因為自己不覺得燙口、疼痛,就忽略高溫食物對食道的潛在危害。熱飲溫度應控制在攝氏65度以下,避免對食道黏膜造成損害,但最理想的狀態是,不要吃超過攝氏50度的食物。除高溫食物,抽菸和喝酒更是食道癌危險因子。楊畯棋表示,有動物實驗證實非常高溫的飲料會誘發黏膜損傷;中國大陸研究指出,高溫食物合併每日抽菸飲酒者,罹患食道癌機率較高,但相較之下,抽菸或喝酒比燙口食物更危險。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消化內科醫師黃文威則表示,研究清楚顯示,長期大量飲用60度C以上熱飲,會增加食道癌機會。而食道嚴重受傷後,患者可能會覺得吞嚥疼痛、吞嚥困難、胸痛。楊畯棋表示,要判斷熱咖啡、茶飲是否已降溫到可飲用,可在沖泡後稍等一會兒,輕輕吹一口氣或用手臂皮膚靠近感受溫度,在感覺溫度降到「溫熱但不灼熱」時,應已適合飲用。濃湯看起來不燙,卻常在入口後才被燙傷。至於冬天流行的火鍋、麻辣湯、粥品,目前醫學上並無針對特定熱食研究傷害程度。不過,油膩湯品在放置一段時間後,油滴會浮在表面而把熱量鎖在湯水內,從表面不容易察覺到食物熱度,若不注意囫圇飲用,就容易造成口腔黏膜燙傷。黃文威說,凡是加熱過的食物都要小心。通常道理大家都知道,傷害就只是疏忽造成。值得一提的例子是,許多人愛喝的玉米濃湯,加入奶油比較多時,高溫不一定會冒煙,很多人匆匆入口才發現太燙,要特別注意。除了熱湯熱茶,黃文威指出,抽菸、喝酒、嚼檳榔、攝取太多紅肉或加工肉品、蔬菜水果攝取不足,尤其還有巴瑞特氏症,都是食道癌危險因子。早期沒有症狀,感覺吞嚥困難、胸部疼痛時已晚期。食道癌最常見的早期症狀「就是沒有症狀」,晚期可能有吞嚥困難、胸部疼痛、咳血、吐血、嘔吐、慢性貧血、體重下降等等。因此,要留意是否有家族史、抽菸、喝酒、嚼檳榔等風險,長期接觸這些因子會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尤其男性、肥胖、蔬果攝取不足的人,更要定期接受篩檢與內視鏡檢查。楊畯棋說,提高警覺才是盡早發現癌變關鍵。若出現症狀,通常病程已較嚴重,應盡早就醫。食道腺癌巴瑞特式食道癌化風險高 與長期胃酸逆流相關食道癌各種危險因子當中,民眾較不熟悉的是食道「巴瑞特氏(Barrett's esophagus)」症狀。常見的食道癌指的是鱗狀細胞癌,但有一成左右是腺癌。腺癌發生與長期胃食道逆流胃酸刺激有關。原本食道黏膜是複層扁平上皮,上皮細胞受胃酸刺激反覆發炎後,會產生黏膜細胞變性,從鱗狀上皮轉變成類似腸道黏膜的柱狀上皮細胞,黏膜變性的食道為巴瑞特式食道。巴瑞特式食道通常是長期胃食道逆流合併症,是食道細胞癌前病變,有腺癌化風險,每年約有0.5%機會進展成癌症。目前巴瑞特式食道診斷,仰賴胃鏡檢查發現疑似病灶後,再合併切片化驗。台灣健保規定,切片確診為巴瑞特氏食道的患者,可以給付一年份質子幫浦抑制劑(PPI),這是目前針對胃食道逆流效果最好的一類藥物。治療後應一年內再次做胃鏡檢查並切片,評估治療效果。黃文威表示,雖然胃食道逆流不一定是高溫飲食造成,要看胃食道逆流的成因及常吃什麼熱食。另外,胃食道逆流的特效藥PPI種類多,有些已不需醫師處方,可在藥局買得到。一旦發現巴瑞特式食道並有分化不良情形,可至胃腸專科門診諮詢是否該接受內視鏡治療根除。當胃鏡看起來發炎不明顯時,可以考慮接受酸鹼值檢測來確定診斷。
-
2023-11-29 焦點.健康知識+
落枕吃止痛藥、失眠吃安眠藥...營養師點出9種身體狀況先別吃藥,吃對食物對症改善
你是身體出點狀況就吃藥的人嗎?什麼落枕吃止痛藥、皮膚濕疹吃類固醇、睡不好還吃安眠藥...,營養師高敏敏提醒,不要身體一有不適就吃各種藥當藥罐子,先跟著營養師對症補營養,或許就能有效解決身體小病不斷。9種身體狀況先別吃藥 對症補充營養改善1.皮膚紅點、易瘀青補充維生素C,維持正常睡眠不熬夜。當你的身體缺乏維生素C時,會讓血管壁脆弱,因此有碰撞時比較容易顯現在皮膚上。→建議食物:芭樂、草莓、百香果2.易失眠、淺眠補充鈣、鎂、色胺酸,可以幫助放鬆肌肉、降低皮質醇、提升褪黑激素。除了補充幫助睡眠的營養素之外,也少喝咖啡、濃茶等 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並且盡量保持正常作息、不要熬夜。→建議食物:牛奶、黑芝麻、蔬菜3.牙齦易出血維生素C長期攝取不足,可能會導致膠原蛋白不足,使得原本具有膠原蛋白的組織崩散 因此會出現牙齦微縮、流血的症狀。而缺乏微生素K會導致凝血功能降低,導致牙齦出血症狀更不易痊癒。→建議食物:芭樂、奇異果、納豆、深綠色蔬菜4.容易嘴破維生素B群、鐵質、鋅都有助於修復口腔黏膜,尤其鐵質、鋅都可加快傷口癒合,配合充足的睡眠可以恢復得更快。嘴破時也要避免吃刺激性的酸、辣、酒精等食物。→建議食物:牡蠣、瘦肉、豬血5.指甲容易斷裂指甲的主要是蛋白質,因此缺乏蛋白質時會容易斷裂,缺乏鈣質有可能會導致指甲有白色橫條紋,補充生物素可以維持指甲健康生長。→建議食物:鮭魚、牛奶、雞蛋6.易落枕、肩頸痠痛補充鈣、鎂有助於肌肉和神經正常運作,鈣也能預防骨質流失;魚油的omega-3脂肪酸有抗發炎效果,可以舒緩肌肉,減少肌肉痠痛感。→建議食物:魚油、小魚乾、堅果7.夜盲症、乾眼症維生素A可讓眼睛的感光細胞正常運作,預防夜盲症、眼睛乾澀;Omega-3可預防乾澀 降低罹患眼睛疾病的機率;花青素可保護眼睛不受自由基損傷,維持夜間視力。→建議食物:菠菜、橘紅蔬菜、深海魚、莓果8.易感冒製造免疫細胞需要蛋白質參與,可選擇優質蛋白質(如:豆類、魚肉);而鋅有助於生長發育、維持免疫系統。不同顏色的蔬果,有不同的植化素功效,都能有效抗發炎、抗老化。→建議食物:各色蔬果、瘦肉、蛤蜊9.頭暈、疲倦、貧血「鐵」為紅血球的重要物質,如果紅血球缺鐵導致功能受影響。就無法將氧氣送到全身細胞 因此會有頭暈、虛累累的情況。→建議食物:鴨血、豬肝、文蛤、紅莧菜若你的身體出以上9種症狀,皮膚易瘀青、易失眠、牙齦易出血、容易嘴破、指甲容易斷裂、易落枕或肩頸痠痛、夜盲症或乾眼症、易感冒、頭暈疲倦或貧血,可以先靠飲食對症補充營養改善。但高敏敏提醒,如果長期出現症狀,建議還是要盡快就醫 以免錯過治療時間。健康的飲食+良好作息,才是讓身體健康的王道,跟著營養師一起吃出健康,不當藥罐子。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
2023-11-22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症病人化療食慾不振怎麼辦?一定要喝營養品嗎?營養師教你如何補充足夠營養
癌症之治療除了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及藥物配合外,需維持均衡之飲食,保持良好的營養及適度活動量,以增強抵抗力。癌症病人為何需要足夠營養?而「良好的營養」首先需補充足夠優質蛋白質食物(如:豆製品、魚肉、雞蛋、豬、雞、牛肉…等),同時需攝取足夠的主食類(如:飯、麵、冬粉、地瓜、麵包…等),且需注意攝取足夠之油脂(如:燙青菜改為炒青菜、白飯改為炒飯),以達到足夠的熱量攝取,避免治療或病情造成的體重減輕。再者補充適量的煮熟蔬菜、洗淨之水果、已殺菌之乳品類,適時搭配營養品,以達到均衡營養的目的,良好的營養支持不僅可預防營養缺乏、矯正營養不良、修補身體組織,同時可減輕治療所引起之副作用,並提昇生活品質。化療、放療有哪些副作用?癌症治療有時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最常見的治療副作用為食慾不振、味覺或嗅覺改變、黏膜發炎、口腔疼痛、噁心、嘔吐、白血球減少等,接受治療應依症狀需求調整飲食或營養供應方式,同時監測體重變化,避免造成營養不良。化療、放療導致進食不足怎麼辦?一定要喝營養品嗎?當癌症病人發生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導致進食量減少,進食策略通常建議在身體較舒適時刻多攝食、少量多餐、優先進食熱量高之食物(在正餐時間吃固體食物,等點心再補充液體食物,避免過飽),同時依照醫師指示服用止痛藥或止吐藥物,以緩解身體之不適。若癌症病人若因治療之副作用導致進食量少於平常餐量的一半或體重嚴重減輕時,應積極採用營養品補充。.一般均衡營養配方-適用於進食不足的人:一般均衡營養配方,通常所含之熱量、蛋白質、油脂約為正餐的一半以內,若食慾差僅能吃完半份正餐,至少搭配一罐均衡營養配方,舉例若一日三餐都吃半量,則一日至少需另外補充三罐一般營養品,以補足所需營養;若為體重減輕之病人也可考慮在點心時補充,達到增加體重之目標。.濃縮均衡營養配方-適用於食慾不佳的人:濃縮均衡營養配方顧名思義,將一般均衡營養配方「濃縮」成一罐,所以熱量、蛋白質、油脂約為一般均衡營養品之2倍左右,但容量跟一般均衡營養配方相似,喝一罐相當於接近七成至一份正餐,可供食慾較差、易飽脹、體重減輕的病人,當正餐進食量非常少,可直接飲用取代正餐;並配合「給藥式營養補充」方式,例如每罐營養品分4次,每次喝60c.c.(2個小藥杯),短時間內補充,亦可達到增加熱量攝取的目標。.癌症專用配方-適用於癌症病人:相較於均衡營養配方,腫瘤配方額外添加藻油或魚油(含魚油之配方一天至多2罐),富含Omega-3脂肪酸,故有調節生理機能及促進食慾等功效,所以可考慮在治療前、化療期間、療程結束後或食慾不佳時進行補充,達到儲備體力、維持體重、恢復元氣之目標。治療副作用導致口腔黏膜破損怎麼辦?若癌症病人化、放療後造成黏膜發炎、口腔疼痛者,可優先選擇質地軟嫩、細碎的食物(絞肉、豆腐、豆花、鮮魚、蒸蛋、軟質之蔬菜:冬瓜、大黃瓜…等瓜類蔬菜),以助於咀嚼與吞嚥,同時需避免刺激性食物,且必要時補充麩醯胺酸。.麩醯胺酸-促進黏膜修復:麩醯胺酸為人體中之非必需胺基酸,可經由人體自行合成或藉由飲食中補充,其存在於蛋白質食物中,如:肉類、海鮮、豆製品等。若化療、放療後口腔、腸道黏膜損傷或傷口潰瘍,可依醫師或營養師指示額外補充麩醯胺酸,其有助於黏膜修復,並減少化療造成腹瀉之持續時間。手術後怎麼吃才能促進傷口癒合?部分癌症病人可能會面臨手術切除病灶,術後建議補充足夠優質蛋白質食物或依醫師或營養師指示補充精胺酸。.精胺酸-促進傷口癒合:精胺酸為人體中之非必須胺基酸,通常可經由人體自行合成,但當人體處於壓力、疾病或存在手術傷口時,體內合成量可能無法滿足人體需求,此時可經由配方補充足夠之精胺酸,促進傷口癒合,加速傷口復原。營養品使用時機與策略※癌症病人若有營養品購買需求,可請門診醫師開立,或掛營養諮詢門診以提供個人化之營養建議。若由口進食量少,不足以供應每日熱量需求,此時建議補充營養品:.情境一:便當一個→只能吃一半時→補充營養品1罐(250大卡).情境二:僅吃二三口便當(非常少)→補充濃縮營養品1罐(300-400大卡)責任編輯:陳學梅 延伸閱讀:.化療後噁心想吐怎麼辦?4招助你調整飲食面對化療副作用.抗癌飲食不好吃、吃不下怎麼辦?腫瘤科醫師教1撇步 食慾、營養兼具.許多癌症是自己吃出來的!營養師曝「12大類易致癌食物」你絕對要少吃
-
2023-11-16 養生.運動健身
體重降低真的是變瘦嗎?你喝的水足夠嗎? 六個身體缺水警訊要注意
你是否常感到口渴,即使過去幾個小時沒有去上廁所也不覺得有尿意,而且尿液顏色較深?這些症狀可能表明你的身體需要更多水分。今天高敏敏醫師就來和大家分享,如何辨別身體缺水的六大警訊,趕快點開影片了解一下吧!編輯推薦2023新北耶誕城將登場!盤點板橋必吃銅板美食TOP6 大杯珍奶$50收、老字號市場香酥蘿蔔糕必吃《為有暗香來》演惡女卻讓人討厭不起來!細數「周也7大經典角色」《山河令》、《護心》奠定陸劇女神地位愛你就像繁星點點!Netflix《此時此刻》45句愛情金句台詞:「戀愛就像是生病一樣,一種自虐的病」龜裂的嘴唇和乾燥的口腔想測試是否已經有點缺水了嗎?觀察你的嘴唇和口腔。如嘴唇出現裂痕或口腔感到乾燥,這可能是身體告訴你它需要更多水分的警訊。嘴唇和口腔黏膜是身體最容易受水分不足影響的地方。少尿或深色尿液尿液的量和顏色是衡量身體水分狀態的一個良好指標。如果你的尿量減少且顏色變深,這表明你的身體可能需要更多水分。淺黃色的尿液是一個健康的標誌,而深色尿液可能表明你的身體缺水。頭痛和眩暈頭痛和眩暈可能是身體缺水的警訊。因為腦部含有大量水分,缺水可能導致頭痛和感覺不適。皮膚變得乾燥缺水可能使皮膚變得乏彩,失去光澤。皮膚需要水分以保持健康,如果皮膚看起來有些乾燥,建議多喝水。肌肉痙攣缺水可能導致肌肉痙攣,尤其是在運動時。水對於肌肉正常運作至關重要,如經常感到肌肉痙攣,不妨試著增加水分的攝取。倦怠感如感到極度疲勞和沒有精神,可嘗試喝一些水。缺水可能導致體力不支,讓你感到極度疲倦,儘管有很多可能導致疲勞的原因,但水分不足是很常容易忽略的因素。了解身體何時需要補充水分是保持身體健康重要的一步。這些身體缺水的警訊應多加留意,毋須等到口渴時才喝水。還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嗎,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編輯推薦新北/北海岸黃金之湯!金山【磺港公共浴室、中山溫泉公園】享泡湯樂【心理測驗】你和伴侶的關係是否健康?測驗你們是否該分手2023秋冬最熱美拉德唇膏 精選五支黃皮姐妹閉眼入「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10-07 養生.保健食品瘋
咖啡配B群更提神?專家破除常見迷思,吃錯反而讓你更累
「喝咖啡加上B群,更能提神」這是真的嗎?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趙順榮臉書貼文指出,咖啡因內含的成分,除了會加快人體的血液循環,還會加速維生素B群的消耗,所以「B群+咖啡」組合方式不僅無法達到讓提神效果加倍的目的,更會讓人越感疲憊。咖啡+維生素B不會讓人精神百倍! 反而會出現反效果具有藥師證照的趙順榮表示,維生素B群在人體中扮演著協助酵素代謝營養素的「輔酶」角色,屬於身體重要的代謝工具,如果B群攝取不足,就容易覺得虛弱無力。至於咖啡因,這是1種黃嘌呤生物鹼化合物,常存在於咖啡樹、茶樹、巴拉圭冬青,及瓜拿納的果實及葉片裡,屬於中樞神經興奮劑,可以暫時地驅走睡意,恢復精神。一般來說,咖啡因在攝取後45分鐘內會被胃腸吸收,健康成人的咖啡因半衰期大約是3至4個小時,若有在口服避孕藥物的女性體內則延長至5至10個小時,在已懷孕的女性體內則大概為9至11個小時。值得注意的是,咖啡中的咖啡因成分,除了加快人體的血液循環,也會加速維生素B群的消耗速度,可能讓人覺得更累。因此,不建議同時攝取B群、咖啡,2者至少間隔30分鐘到1小時。何時吃B群、喝咖啡才對? 藥師揭7大必知重點至於咖啡、B群的最佳攝取時間及禁忌為何?台北市藥師公會前理事長張文靜將分述重點:▸咖啡1.切記不要空腹飲用,許多人習慣起床後,先來1杯黑咖啡醒神,但這可能提高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風險。2.罹患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骨質疏鬆、腸胃疾患等患者,以及孕婦,應避免或減少飲用咖啡、可樂、茶飲等含有咖啡因的飲料。3.嗜喝咖啡者應多攝取牛奶、小魚乾、乳酪、綠色蔬菜或鈣片。▸B群1.單純B群屬於水溶性維他命,不會傷胃,餐前飯後均可服用。2.B群如有添加鋅等礦物質,則建議飯後服用,以免腸胃不適。3.不易入睡者應在下午4點之前服用B群,以免影響夜間睡眠。4.依照不同需求,選擇不同B群產品,如B1具有提振精神的功效,而B2則有改善嘴破、口腔黏膜破損的好處等。除了保健食品,張文靜表示,蔬菜、水果、奶、蛋、豆、魚、肉及堅果類均含有B群,建議經常外食族、輪值夜班、熬夜、應酬喝酒,以及壓力沉重者,應多多攝取這些食物。延伸閱讀:.喝咖啡會導致心悸嗎?專家曝真相!教你「3招喝咖啡」更長壽.吃保健品不能喝咖啡? 對「常見4種保健品」影響超意外.喝咖啡其實不會提神?深焙咖啡因含量較多?破解8個咖啡迷思★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19 養生.聰明飲食
鋅什麼時候吃?缺鋅症狀有哪些?鋅6大營養功效及10種「含鋅食物」排行榜大公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高達1/3的人都缺鋅,而缺鋅會引起疲勞、掉髮、免疫功能變差等症狀。建議可從天然食物中攝取鋅,若要使用鋅補充劑則應留意使用注意事項。鋅(zinc, Zn)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其含量佔人體微量元素僅次於鐵,儲存在天然食物中,除了成人保健品,部分非處方感冒藥、感冒口含片、假牙黏著劑等也含有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高達1/3的人都缺鋅,而缺鋅會引起疲勞、掉髮、免疫功能變差等症狀。鋅的功效有哪些?缺鋅症狀為何?鋅的每日建議攝取量多少?含鋅食物有哪些?本篇一次整理高鋅食物排行榜。鋅的功效鋅的功效眾多,與免疫功能、生長、神經傳遞與生殖功能的維持有關,大致分為以下6種:.助胰島素分泌:鋅可以促進胰島素分泌,協助分解血糖,以利維持正常血糖濃度。.促進傷口癒合:鋅與蛋白質、核酸、膠原蛋白、身體組織的生成有關,攝取足量的鋅有助皮膚、毛髮、指甲、口腔黏膜生成及傷口癒合。.增加免疫功能:鋅可以活化胸腺肽與誘發單核球產生介白質-1、介白質-6和腫瘤壞死因子,刺激T細胞產生lymphokines,增加免疫功能。.參與蛋白質合成:鋅協助DNA及RNA合成、參與蛋白質及酒精代謝,以及穩定細胞膜的硫基及磷脂質結構,也能與金屬硫蛋白的氫硫基鍵結,以及具有穩定Cu/Zn-SOD結構特性,可有效清除自由基。.維持生殖系統運作:鋅有助維護男性攝護腺功能和生育力,也有助緩解經痛、月經失調等症狀。此外,鋅可刺激腦下垂體分泌促卵泡激素,使濾泡成熟並排卵,進而合成與分泌黃體素。.幫助兒童生長:鋅可加速營養素吸收,增加生長激素和胰島素類生長因子的血中濃度,進而幫助兒童生長。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期刊也指出,在治療或預防疾病(如:普通感冒、兒童肺炎、兒童成人愛滋病毒、兒童急性感染型腹瀉、新冠肺炎、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及第2型糖尿病等),鋅可能可以發揮一些作用。鋅的每日建議攝取量根據國民健康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鋅的每日建議攝取量如下: 年齡 鋅每日建議攝取量(mg).0~6歲:5 mg.7歲~9歲:8 mg.10歲~12歲:10 mg.13歲以上:男:15 mg / 女:12 mg缺鋅症狀由於鋅具有多種功能,因此缺鋅時會影響許多身體組織和器官,如:皮膚、骨頭、消化系統、生殖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及免疫系統。日本家庭牙醫師小垣佑一郎於《不生病的解毒飲食法:吃錯了,就像吃進毒!》提及,鋅不足會有以下13種症狀:.容易感到疲勞、容易感冒.沒有食欲.掉髮.皮膚症狀,如:潰爛、水泡、乾燥、膿痂疹.指甲裡有白色斑點.傷口痊癒速度慢.生殖能力衰退.腹瀉.敏感性牙齒.精神、神經症狀(性慾下降、情緒不穩、行動異常、發抖、記憶變差).缺鐵性貧血.身體會氧化.血糖調節異常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期刊表示,缺鋅表現可能因年齡而不同,腹瀉是嬰幼兒缺鋅常見症狀,且嬰幼兒缺鋅會影響生長並導致成年後出現食慾不振和生殖問題;脫髮、生長遲緩和頻繁感染則常見於年齡較大的兒童;而老年人缺鋅則會造成傷口癒合變慢以及認知、心理功能變化。含鋅食物排行榜推薦說到補鋅,許多人會想到「生蠔」,但其實生蠔的鋅含量並非最高的,以下推薦幾種含鋅食物並根據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整理每100克的鋅含量(mg):含鋅食物推薦 每100克鋅含量(mg).洋菜:59.8 mg.牡蠣干:31.1 mg.豬前腳:18.2 mg.米胚芽:16.4 mg.生蠔:15 mg.小麥胚:14 mg.南瓜子:9.4 mg.淡菜:6.3 mg.黑芝麻:5.4 mg.黑巧克力:4.0 mg鋅過量當心6大副作用從食物中攝取鋅,通常無須過度擔憂過量問題,若使用鋅補充劑則要留意攝入過量可能會導致噁心、頭暈、頭痛、胃部不適、嘔吐和食慾不振。如果連續使用50毫克或以上的鋅劑量,可能會干擾銅的吸收、降低免疫功能並降低HDL膽固醇水平。Q1、誰需要補鋅?泌尿科醫師高銘鴻表示,懷孕哺乳、男性、50歲以上、素食者等4種人要留意鋅的補充。Q2、鋅什麼時候吃?吳欣陵營養師建議,單配方鋅補給品應在飯前吃,以免受到餐食中植酸或膳食纖維的影響;複合性鋅補給品,若其中含有脂溶性維生素則需要飯後吃,才能與油質一同吸收,且補充鋅應避免與高鈣、高磷食物一起食用,以免影響鋅的吸收率,並購買標示、產地清楚且具有小綠人標章保健品。參考資料:長庚醫院、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國民健康署延伸閱讀:.幫助抗發炎、調節胰島素!詳解鋅的功效:有哪些食物富含鋅?.缺鋅易生病、感染、貧血 營養師推4類食材助補鋅.預防骨質疏鬆補鈣就好?營養師教你吃「3種營養素」增加鈣吸收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24 癌症.頭頸癌
抗癌20多年 花蓮前市長蔡啟塔病逝!口腔癌8大症狀 「一檢查」高危族群必做
縱橫花蓮政壇數十年,曾任花蓮市長、縣議員的蔡啟塔,抗癌多年,今天清晨不幸病逝,享壽65歲,地方人士、親友聞訊相當震驚,今早已有不少人前往上香致哀。蔡啟塔是花蓮政治世家蔡家班的要角,曾任2屆花蓮市長、2屆縣議員,也曾擔任國民黨花蓮縣黨部主委,市長任內完成花蓮市區鐵道商圈規畫。2014年他獲得國民黨提名投入花蓮縣長選舉,但敗給尋求連任的無黨籍傅崐萁,2018年參選第19屆第一選區縣議員當選,當時兩個兒子蔡翼鍾與蔡翼陽也雙雙當選市民代表,蔡翼鍾本屆轉戰縣議員失利,蔡翼陽成功連任市民代表。不過,在縣議員任內,蔡啟塔因13年前擔任市長時涉貪收受工程回扣,被依公務員共同犯經辦公用工程收取回扣罪等4罪判刑15年、褫奪公權7年,2020年6月遭解職並入監服刑。蔡啟塔罹患口腔癌20多年,他積極治療,也很重視身體健康,原本還算穩定,但入獄後,半年前病況惡化,獲保外就醫,身形變得相當消瘦,今天不敵病魔辭世,讓親友震驚不捨。口腔癌8大症狀1.口腔黏膜變白2.口腔出現紅白斑或紅斑3.口腔腫塊4.口腔潰瘍久不癒合5.口腔不明出血6.頸部硬塊7.舌頭知覺喪失8.舌側緣出現周圍變硬的腫塊或潰瘍疾病百科/口腔癌口腔癌免費篩檢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嚼檳榔包含已戒之原住民可提前至18歲起接受檢查),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進而降低癌症的發生和死亡。》全國特約醫療機構篩檢院所查詢(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14 癌症.頭頸癌
「象董」朱振岳口腔癌復發離世 口腔潰瘍2周未癒合恐為前兆
經營洋蔥紅酒、綽號「象董」的朱振岳是台灣中部地區知名人士,日前傳出因為口腔癌過世。其實朱早在2010年時就罹患口腔癌,如今病情復發後才因此離世。醫師表示,口腔癌治療後,嘴巴容易張不開,讓衛生清潔變得困難,容易導致癌症復發;民眾若口腔常有潰瘍,或有缺牙、蛀牙,未積極處置都有較高機率罹患癌症。朱振岳日前因口腔癌離世,根據媒體報導,道上人士說,當年罹口腔癌,因及時開刀治療後順利控制病情,但近年聽聞疑似癌細胞擴散,一直有傳言不大樂觀,近日就傳出口腔癌而病逝。林口長庚醫院口腔外科主治醫師蔡啟穎表示,癌症都相當容易復發,而口腔癌因為經過治療後,嘴巴容易張不開,當復發病灶出現時,卻因此不容易檢查到;同時也會因為口腔清潔不易維持,讓蛀牙情況更加嚴重,加上口腔黏膜纖維化,導致潰瘍不易癒合,反反覆覆之下就容易導致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復發。蔡啟穎指出,抽菸、喝酒、嚼檳榔都是口腔癌或其他癌症的危險因子,但即使沒有以上風險行為,也有罹癌風險,許多未知因素仍在研究中;但基本上仍可把握「減少刺激性食物」的飲食原則,過燙、辣等食物盡可能不要食用;而化工食品日益增加,也難以避免當中致癌性成分,若有口腔潰瘍、破皮,都會增加罹癌風險同時,口腔衛生保健也相當重要。蔡啟穎說,牙齒缺損要趕緊修補,牙齒若有破損,有時會造成口腔黏膜、頰黏膜、舌頭損傷,損傷過久容易導致傷口不易癒合,細菌又不斷攻擊下,讓細胞突變的風險增加、癌化機率提高。「口腔容易潰瘍者,罹癌風險也較高。」蔡啟穎指出,口腔容易受傷的原因繁雜,蛀牙、假牙不適配、做傳統牙齒矯正等,只要常常刺激黏膜、牙齦,加上口腔衛生沒有維持,讓細菌殘留過久,都會導致潰瘍等傷口產生。蔡啟穎建議,只要口腔有小小的潰瘍都要積極處理,收先去用漱口水去除細菌,再用口內膏保護受傷的地方,促進口腔癒合,通常2周內就會癒合,若超過2周仍未見好轉,建議到醫療院所進行詳細檢查,有時候拖到一、兩個月才來就醫的個案,癌症可能都已經發展第一、二期,甚至更嚴重的狀況了,不可輕忽。口腔癌篩檢怎麼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公費健檢中有提供口腔癌篩檢,鼓勵民眾多運用,及早發現有機會篩檢出癌前病變,經過適當處置,能有效避免發展成口腔癌,建議30歲以上有抽菸、嚼檳榔行為的民眾,每2年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看更多早期發現口腔病灶是提升存活率與降低治療難度的關鍵,若發現口內出現「破斑硬突腫」之一的情形,應盡速就醫:1.破:口腔黏膜破皮超過兩週未癒合2.斑: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的紅斑、白斑3.硬:口腔黏膜逐漸變硬、緊,最終嘴巴張不開4.突:口腔黏膜表面不規則突起(乳突狀或疣狀突起)5.腫:臉或頸部出現腫塊或兩側不對稱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3-08-13 名人.黃斌洋
為何缺牙和失智症關係密切?牙齒不滿20顆且未裝假牙需留意!
您可能真的太忙,即使牙齦流血、口氣難聞,還是找不出時間看牙醫;也或者怕看牙醫,就算牙縫變大、牙根變長,還是能拖就拖。但這樣拖延造成的缺牙的問題,不但對身體崩壞有骨牌效應,對長者而言更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神奈川齒科大學助理教授山本龍生,曾在美國《身心醫學》期刊發表論文。他的研究小組,以4,425位65歲以上長者為研究對象。追蹤4年後,發現牙齒不滿20顆且未裝假牙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擁有超過20顆牙的人高出1.9倍。為什麼缺牙和阿茲海默症關係密切?牙齒與齒槽骨間,有所謂牙周膜連結兩者。當牙根因為咀嚼受力後往下施壓,牙周膜內的微血管會回流大腦。此外咀嚼動作也會直接影響大腦內,包含海馬迴等與記憶及認知有關的區域。海馬迴的體積雖然會隨著年紀而萎縮,但只要給予適當刺激就有機會被活化。長者缺牙,咀嚼力就會下滑,從而傾向吃流質食物。這樣長期喪失咀嚼能力,就會失去活絡海馬迴的機會。關於咀嚼能力與大腦灰質的相關性,陽明大學許明倫教授曾在2018年發表相關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咀嚼能力較佳的長者,灰質流失速度較慢;反之,咀嚼能力較差的長者,灰質流失速度較快,也容易出現失智的現象。這套理論在2020年美國醫學期刊《老化(Aging)》上一份長達22年的研究報告中再次得到驗證。研究中追蹤了554位長者。結果顯示咀嚼能力下降的程度與年齡增長後的智力衰退呈正相關。不只大腦,若缺牙不補,兩旁的牙齒有機會往缺牙區傾倒,對咬牙齒也會朝缺牙區移位,導致齒列東倒西歪。缺牙後,對面牙齒會一直往缺牙區生長,直到觸碰到缺牙處的黏膜。口腔黏膜在重複被咬破皮與再癒合過程,有可能造成口腔黏膜纖維化。就像吃檳榔持續磨擦口腔黏膜,導致纖維化甚至口腔癌等口腔疾病。當缺牙導致對側牙咬到黏膜時,有時只好將對面牙齒切半甚至拔除。所以一開始或許只是缺一顆牙,但接續而來包含牙齒排列不正,以及對咬合、牙周、黏膜等傷害,都是不可逆的影響。有牙齒的齒槽骨因為經常接受刺激,骨頭密度較高;缺牙後齒槽骨少了牙齒刺激,骨頭密度也會下降。且根據身體「用進廢退」特質,人體會認為缺牙區齒槽骨不再重要,於是便大量萎縮。有些人可能會覺得,牙齒排列不整齊沒什麼大不了。但人類是雜食性動物,進食時下顎咬合關節不只上下移動,也需要左右滑動。但缺牙造成剩餘牙齒東倒西歪的問題,會讓下顎關節的運行軌道出現干擾,可能誘發磨牙,導致整個咬合平面都出問題。此外,磨牙造成的口腔垂直高度下降,也會讓臉型改變,法令紋變得更明顯。若長期置之不理,嚴重時將導致下顎關節疼痛,進而擴散到包含太陽穴附近的顳肌偏頭痛、前頸附近的胸鎖乳突肌痛,以及肩膀痠痛等,真是損失大矣。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02 醫聲.癌症防治
「這2縣市」口腔癌發生率仍增加 口腔司明年接掌防治業務
台灣每年約8千人罹患口腔癌,3千多人死亡,又以30至64歲男性為最大宗。口腔癌形成原因是口腔黏膜受到菸、檳、酒的機械、化學性刺激,導致口腔黏膜病變,引發癌症。近年口腔癌發生率仍未明顯下降,又因新冠疫情,篩檢一度受阻,去年衛福部正式成立口腔健康司,將承接口腔癌防治業務重任。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近年口腔癌發生率、死亡率都是「上下震盪」,每年新發生個案還是有將近8千位,死亡數則有3千多位,顯現需要花更大力氣跟努力,推動菸酒檳防治。過去五癌(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口腔癌、肺癌)篩檢都在國健署,今年會將口腔業務移到口腔健康司,口腔防治經費預估明年增加一倍以上,讓更多民眾了解檳榔防治重要性。吳昭軍提醒,透過口腔癌黏膜檢查,能及早發現癌前病變,並加以治療、阻斷癌症發生的機會,根據全國癌症篩檢資料顯示,每2年1次口腔癌篩檢,可以發現近3000名癌前病變個案,與約1000多名口腔癌;符合政府補助對象之30歲以上有菸檳習慣的民眾,每2年可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之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若發現異常,儘快接受正確治療,就可以降低癌症發生機會。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去年正式分家,口腔健康司副司長顏忠漢表示,口腔司於去年5月4日成立,希望針對國人口腔照護更加完善。自今年7月17日起,口腔業務陸續從國健署移撥口腔司,借助牙醫師專業,從口腔癌治療、復健復能到前端預防、教育、篩檢,做整合照護計畫,明年1月1日起,口腔癌篩檢也正式移到口腔司。立法委員陳椒華認為,檳榔防治上須從各層面加強,像是檳榔種植、土地管理部分,就牽涉內政部及剛成立的農業部、環境部,宣導防治上,則包括教育部、衛福部,至於近年口腔癌防治,部分縣市的發生率仍然增加,包括南投、台東等,希望透過各界努力,持續降低台灣口腔癌罹患率,也希望農業部、環境部拿出魄力,加強山坡地保護,立法取締違法檳榔種植,口腔司也要加油,希望明年有具體成果。台灣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聯盟,自99年起針對全台22縣市進行「縣市口腔癌防治力調查」,今年除了承辦國際研討會的桃園市未參與外,其餘21縣市皆參與調查。參與縣市依照107年成人嚼檳率,分為高嚼檳與低嚼檳2組進行評選,共6縣市為績優。高嚼檳縣市防治力績優獎為宜蘭縣、苗栗縣、彰化縣,而低嚼檳縣市防治力績優為新竹市、台中市及高雄市。列在高嚼檳組第一名的台東縣,不因困難度高而停止防治腳步。台東縣衛生局菸檳酒防治承辦人許薾勻今表示,台東原住民多,嚼檳榔已是一種部落文化,根深蒂固的文化,若直接告訴要求他們不吃檳榔,可能造成文化衝突、不尊重,因此會採用提供口腔癌衛教,並連結到篩檢資源;近年原民部落也協助檳榔防治,例如當地社區協會,會自制菸酒檳防治海報,今年更結合當地慶典,以簽約防治檳榔的公約方式,邀請族人簽署,要以身作則減少喝酒、吃檳榔,保護下一代族人不受菸酒檳危害。
-
2023-07-28 焦點.元氣新聞
吃檳榔才會口腔癌?吃太燙、太刺激食物也是危險因子!
口腔癌是我國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的癌症,近年有年輕化趨勢,影響家庭經濟和國家生產力,是一項嚴重問題。依據國健署的癌症登記資料換算,每年新發現病例超過8000人,其中男性就占了9成,好發年齡多集中在40到70歲之間。秀傳紀念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黃冠閔表示,口腔癌顧名思義是發生在口腔部位的惡性腫瘤,依照口腔解剖位置又能細分成7大區,分別為:唇、頰黏膜(唇和臉頰的內襯)、舌頭(前2/3)、口底、牙齦、後臼齒區、以及口腔頂部的硬顎。根據全球統計,口腔癌發生最多的部位為舌頭(舌癌),在台灣也是舌癌最多,另外台灣有檳榔文化,頰黏膜癌患者人數排名第二。為什麼會發生口腔癌?黃冠閔說,除了菸、酒和檳榔,包括長期過度曝曬、喜歡吃過度熱燙食物、戴不合的假牙等,都可能刺激口腔黏膜導致病變。另有口交性行為者,也可能因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導致口腔病變、出現癌化。阿伯戒了仍躲不掉!這3物來者不拒 口腔癌風險多123倍就有一位60多歲的陳阿伯對菸酒、檳榔來者不拒,後來因洗腎把壞習慣戒除,但一段日子後仍被確診口腔癌第三期,這讓他大受打擊,擔心治療「要命」,選擇逃避手術,幸好經兒女勸說下點頭開刀治療,術後恢復良好,也找回了久違的笑容。尤其是藍領階級,比較常吃檳榔提神,或菸不離手、喜歡小酌一番,特別容易被口腔癌找上門。國民健康署曾指出,有嚼檳榔者罹患口腔癌風險是一般人的28倍,若菸、酒、及檳榔來者不拒,口腔癌罹患率更是正常人的123倍。黃冠閔提醒,即便沒有菸酒和吃檳榔習慣者,若長期喜吃過度刺激性或極熱燙的食物,也可能成為口腔癌的好發危險群,千萬別輕忽罹癌的可能風險。口腔癌有哪些常見警訊?疼痛硬塊、不癒合的潰瘍、白紅斑、疣狀突起口腔癌有什麼警訊?首先應先了解正常的口腔黏膜。黃冠閔說,正常的口腔黏膜或舌頭外觀等,均應是平滑、柔軟、粉色、且帶有光澤,不應該有硬塊、嘴破、或疼痛。然而當口腔黏膜發生病變,就可能出現凸起且會自發性疼痛的硬塊,或是有連續2周以上沒有癒合的潰瘍,口腔粘膜內也可能出現白斑、紅斑、或長出不正常的疣狀物等,「這些都是不好的東西,」黃冠閔說。由於只要張嘴照鏡子,就能自我檢查一半以上的口腔黏膜是否正常。黃冠閔提醒,自我檢查口腔時,當發現上述不正常狀況發生逾2周,應盡快到牙科(口腔顎面外科)或耳鼻喉科檢查,醫師會透過切片和影像檢查進行鑑別診斷。早期發現手術治療 可降低顏面變形、功能損傷機會若不幸確診罹患口腔癌,黃冠閔表示,目前主流治療仍是以開刀為主,化療和放療為輔,除非癌症已進入末期、轉移到重大結構,才可能不動刀,改以放療、化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等輔助治療方式代替。口腔癌術後半年到一年的復發轉移率最高。以五年存活率而言,第一期約有八成五以上,第二期約七成以上,第三期則約六成,第四期約四成。只不過,更多患者更關心,開刀後導致的顏面損傷是否不可避免?「的確,手術切除範圍一定會比腫瘤大2公分以上,」黃冠閔說。此外,術後也常見神經功能損傷等後遺症,容易有嘴巴活動不自然、唇部不易閉合、容易流口水、張口受限、吞嚥不便、影響發音等狀況,不少人會因此產生自卑心理。若腫瘤靠近頸部,加上放療影響,也易使頸部僵硬、臉部浮腫。想降低術後的顏面變形狀況和功能缺損問題,「這就必須靠及早發現,在腫瘤侵犯範圍較小的時候盡快治療,才有機會做到,」黃冠閔說。不過現代手術進步,腫瘤切除後,大部分能立即使用患者自身的游離皮瓣進行重建,以顯微手術接起血管神經,降低器官結構的損傷,相較以前手術後結果更美觀,功能更進步。除了部分醫材須自費,口腔癌的重建手術有健保給付。醫療團隊通常也會派出復健師和治療師,替術後患者進行吞嚥或語言發聲練習,幫病人復健及適應術後新生活。「最重要的是家人的支持和陪伴,能讓病人更有信心接受治療,術後更有機會維持正常的社交生活,」黃冠閔說。趁每半年洗牙檢查口腔 國健署補助3族群黏膜檢查預防勝於治療,除了口腔自我檢查,黃冠閔建議可藉由每半年洗牙一次,由牙醫協助確認口腔健康。另也應戒除菸、酒及檳榔,減少吃過度刺激性或極熱燙食物,不戴不合的假牙,不過度日曬,吃得營養均衡等,都可降低罹癌機會。此外,國健署補助三大族群每2年一次的口腔黏膜檢查,包括:30歲以上紅唇族(含已戒檳榔者)、30歲以上有吸菸者、以及18歲以上至未滿30歲有嚼檳榔的原住民(含已戒檳榔者),有助早期發現口腔癌,讓患者盡早治療。黃冠閔醫師小檔案● 現任: 秀傳紀念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任● 學經歷:中國醫藥大學牙醫學系學士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專科醫師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專科醫師台灣植牙醫學會專科醫師高雄義大醫院整形外科臨床研究醫師中國醫藥大學牙醫學系講師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副秘書長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監事彰化基督教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任● 專長:阻生牙拔除、假牙贗復前手術、人工植牙、口腔黏膜相關疾病、口腔頭頸部腫瘤、顏面感染、顏面外傷及骨折、顳顎關節障礙治療、顏面顎骨畸型整形手術、正顎手術、顯微手術、口腔癌手術及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