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口服藥物
共找到
341
筆 文章
-
-
2022-04-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輝瑞口服藥為何國際瘋搶? 確診後用藥降低89%重症死亡
預防新冠肺炎重症,口服抗病毒藥物造成國際瘋搶。我國採購輝瑞口服藥(Paxlovid)2萬份,昨已到貨4100人份,指揮中心指出,今年第二季前將會到貨35萬人份。Paxlovid口服藥物是目前主流藥物,根據臨床試驗結果,出現症狀後3天內服用輝瑞Paxlovid,患者住院或死亡風險可降低89%。指揮官陳時中日前表示,輝瑞口服藥(Paxlovid)採購2萬份,繼今年1月底到貨3200人份後,昨再宣布到貨4100人份,共計7300人份。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日前指出,輝瑞的Paxlovid適用於任一重症風險因子、未使用氧氣、發病5天內、12歲以上且體重大於40公斤的患者。在臨床治療指引上,他也建議,優先選擇是注射型瑞德西韋、輝瑞口服抗病毒藥物。重症風險因子包括:年齡65歲以上、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含高血壓)、慢性肺疾、BMI大於25,或12至17歲兒童青少年BMI超過同齡第85百分位、其他影響免疫功能疾病或已知重症風險因子者。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2021年12月,陸續授權新冠肺炎口服藥物,第一個通過授權的是輝瑞Paxlovid,第二個是默沙東莫納皮拉韋,2種處方藥物皆可用於患者確診後有高風險發展成重症的族群。張上淳表示,藥物使用可能有交互作用,若民眾長期使用心臟血管疾病藥物、神經或精神疾病藥物等,一定要告知主治醫師來判斷。
-
2022-04-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5到11歲是否打疫苗?台大醫比對2數據「利大於弊」
國內5至11歲現階段尚未能施打疫苗,近日指揮中心也將召開專家會議討論。台大醫院醫師李秉穎表示,三月時的會議暫緩,沒有做出決議,主要因當時疫情沒有大規模流行,也沒被緊急授權的疫苗,很難給建議,總要有可用的疫苗,才能規畫實施接種。5至11歲兒童施打疫苗是否利大於弊?李秉穎認為,當5至11歲兒童致死率為萬分之一,現在看不出,但未來可能出現死亡情形。打過疫苗的成人過敏性休克發生率為百萬分之七十八,兒童心肌炎發生率則介於百萬分之一到十一,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相加不到百萬分之十,為萬分之〇點一。李秉穎指出,新冠感染後兒童致死率為萬分之一,但打疫苗產生嚴重發生率是萬分之零點一,且產生兩種不良反應很少致死,也都有防範措施,目前已有數百例青少年心肌炎,但無死亡,過敏性休克也是死亡率趨近於零。相較沒打疫苗死亡率萬分之一,數據對比下就可知道利大於弊。國內是否核准新冠疫苗未來用於兒童施打,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食藥署已經看過疫苗技術性資料,幾天內就會召開專家會議審查。針對新冠口服藥採購進度,陳時中表示,疫苗合約已經洽談許久,數個月以前不斷來往洽談。針對輝瑞口服藥物Paxlovid,因送件比較晚目前還在確認中,默沙東口服藥物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已經審視完畢,這2天會儘速召開專家會議,通過後即可由ACIP專家討論。
-
2022-04-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蘇貞昌宣布今起徵用快篩試劑 目標每月4000萬劑
本土疫情持續升溫,國人快篩需求提高,但快篩試劑一支要價300多元,遠比國外貴。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上午主持行政院院會時宣布,政府今天起徵用快篩試劑,政府也訂購大量快篩際將陸續到貨,希望達每月達4000萬劑。針對快篩實聯制如何運作,疾管署長周志浩表示,徵用方面會協助國內廠商提升產量,也積極尋求進口商,進口更多的量徵用。至於快篩實聯制,主要是參考口罩實名制的類似做法,希望能有實質配置點、有健保卡,在一定時間內以平實價格取得快篩試劑。至於價格與上路時間,周志浩表示適當時機會宣布,由於需要的量比較大,來源必須視國內自己生產、還需要有進口快篩試劑,再全部備妥後會很快宣布實施。蘇貞昌說,清明連假後,本土確診數上升,但本土確診4900多例中,只有16例中症、2例重症,99.6%的確診者屬輕症或無症狀者。上周政府宣布現階段防疫目標,是在正常生活、積極防疫、穩健開放下,建立更韌性的新台灣模式。蘇貞昌說,本土確診數的上升雖無何避免,但政府也會視疫情發展、調整疫情的策略、確保疫情可控。為保留醫院量能,指揮中心上周公布居家照顧管理原則,4月12日核定新北試辦。疫情的篩檢方面,目前是以快師取代PCR檢測。他也宣布,政府並自今天起懲用快篩試劑。蘇貞昌說,政府訂購大量快篩劑將陸續到貨,希望能夠達到每月4000萬劑目標,以應民眾需求、提供量足價穩的快篩劑量。另外,為降低重症或死亡,口服藥物已經增購70萬劑輝瑞,其中35萬份將於第二季前到貨;目前第一劑是84%、第二劑79%、第三劑53%,指揮中心也已經宣布,為提高疫苗施打率,長者發給獎勵措施將實施到五月底。
-
2022-04-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第2批口服藥到了 指揮中心:5千份莫納皮拉韋全到齊
指揮中心先前宣布,已與輝瑞簽約,增加採購70萬人份Paxlovid口服藥,其中35萬人份將於今年第二季前到貨,而默沙東口服藥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則被建議在沒有其他藥物可使用時再使用,指揮中心今表示,目前莫納皮拉韋採購5千份全數到齊。Omicron疫情肆虐全球,從去年上半年的疫苗大戰,現在全球則是搶口服藥。先前指揮官陳時中表示,Paxlovid口服藥是主流藥物,先前增加採購70萬人份口服藥物,其中35萬人份將於今年第二季前到貨,預計4到6月將抵台,他也透露價格,一人份Paxlovid價格為700、800美金。至於默沙東口服藥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則被建議在沒有其他藥物可使用時再使用。日前有消息指出,默沙東第二批口服藥已到貨,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證實,莫拉皮拉韋已到2016人份,目前默沙東口服藥5000人份全數到齊。
-
2022-04-12 新聞.用藥停看聽
四款抗乳、腸癌藥及抗黴藥危及生命 國內禁用這族群
食藥署今日公布含fluorouracil的三款化療抗癌用藥及一款抗黴菌用藥,不得使用於缺乏DPD酵素的病人,否則將導致血中濃度上升而發生嚴重或危及生命的不良反應,並要求含該類成分藥品許可證持有商應於今年11月30日前完成中文仿單變更。藥品組簡任技正潘香櫻表示,食藥署監控到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發布含fluorouracil成分,使用於體內缺(DPD)酵素的病人,將無法代謝該藥品,可能會導致血中濃度上升而發生嚴重或危及生命的不良反應。目前這三款化療藥多用於直腸癌、乳癌、大腸癌、胃癌、胰臟癌及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等前線口服藥物及注射針劑,其中注射針劑去年使用量為45.1萬,抗癌用藥為一千多萬顆。另一款抗黴菌藥物使用量為6.8萬顆。潘香櫻表示,已知缺乏DPD酵素族群病人,在東亞族群較少見,但為保障用藥安全,仍決議比照歐洲法令禁止該病人使用。故自111年4月12日起公告含fluorouracil及相關成分藥品禁止使用於已知DPD活性完全缺乏的病人,並要求含該類成分藥品許可證持有商應於111年11月30日前完成中文仿單變更,逾期未完成者將廢止其許可證。食藥署提醒,醫師開立含fluorouracil及相關成分藥品(capecitabine、tegafur、flucytosine)予病人時,是否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症狀或徵候,民眾服藥後若出現任何身體不適,如:嚴重腹瀉、口腔發炎等,請立即回診。
-
2022-04-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加購70萬劑口服藥 Q2前到貨
據統計,國內仍有一三五點八萬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尚未打滿三劑疫苗,一旦染疫,容易引發重症,但目前口服抗病毒藥庫存量卻低於八千人份。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宣布,加購七十萬劑輝瑞口服抗病毒藥,其中卅五萬劑將於第二季前抵台,先前購買、尚未到貨的一萬五千多劑會在兩周內抵台。指揮中心公布國內疫情陽性率為百分之零點五,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推估,全台灣應有十一萬五千人已被感染,加購口服藥,固然是好事,但能否發揮效力,還是要看到貨時間,未來應繼續增購,比較保險。根據現行口服抗病毒藥物領用方案,六十五歲以上確診者就可用藥。截至四月七日,全國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中,仍有三成還沒打滿三劑,七十五歲以上則有四成五,依照內政部人口三月底人口數估算,約一三五點八萬名。除了長者之外,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另將癌症、身心障礙、精神疾患、失智症、長期臥床等族群應納入及早服藥的重症高風險群,黃立民表示,台灣如比照辦理,目前採購藥物數量仍不敷使用,現在全球各國都在搶藥,台灣應考慮增購,讓所有危險族群均能發病五天內用藥,減少病情惡化,降低住院及死亡風險。陳時中表示,指揮中心將持續密切關注國際治療新冠肺炎藥物的研發及使用情形,諮詢專家意見,評估採購儲備數量。這次係根據輕重症分流、居家照護的防疫模式需要,參考先進國家口服藥物儲備情形,決定採購國內總人口百分之五的口服藥,共計七十萬人份。
-
2022-04-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輝瑞抗病毒藥物1.5萬兩周內到貨 指揮中心再買70萬人份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爆發,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已與輝瑞大藥廠股份有限公司簽訂70萬人份口服藥物Paxlovid採購合約,其中35萬人份藥物將於今年第二季前運抵國內。陳時中表示,原本採購2萬人份的藥物,尚未到貨的1萬5200人份要求這兩周內到貨,準備藥物讓輕症者避免變為重症,目前輝瑞抗病毒藥物已使用約130份,還是很夠用。但為現行輕重症分流、居家照護的防疫模式需要,同時參考先進國家口服藥物儲備情形,因此採購國內總人口3%數量之口服藥物,共70萬人份,其中35萬人份將於今年第二季前到貨,另35萬人份採開口式合約。指揮中心表示,Paxlovid之療效及安全性已透過動物實驗及隨機臨床試驗研究證實,且已取得英國、歐盟衛生監管單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多國核准緊急使用授權(EUA),批准其有條件用於治療需具重症風險的輕中度個案,衛福部食藥署亦於今年1月同意依據藥事法第48條之2規定,核准其專案輸入,於發病5天內使用,可降低病情惡化轉為重症而需住院之風險。指揮中心將持續密切關注國際治療藥物的研發使用情形,諮詢專家意見,評估採購儲備,以維護國人健康。
-
2022-04-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輝瑞口服藥買到了?陳時中:這2天應有好消息
指揮中心擬追加購買至少10萬人份輝瑞口服藥,購買與到貨進度備受矚目。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對此表示,這2天應該會有好消息,而且是多個好消息。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延燒,為預防重症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除鼓勵長者打疫苗,也採購2.5萬份輝瑞及默沙東的口服藥物,後續規劃再追加購買至少10萬人份輝瑞口服藥。今天下午的疫情記者會中,有媒體問到輝瑞口服藥購買進度,陳時中表示,「這2天應該就會有好消息」,記者追問是藥物買到了還是即將到貨,陳時中僅透露「可能有好多個好消息。」因應Omicron輕症化趨勢,指揮中心擬結合「台灣社交距離APP」推行科技防疫。陳時中說,由於實聯制操作時還要發簡訊,希望未來將社交距離APP從現行600萬人下載使用,推廣到1200萬人以上,屆時將能發揮接觸者自動報告警訊的功效。最近有民眾在工作或戶外活動時接到衛生單位電話通知匡列為居家隔離對象,但不清楚接到電話後該怎麼辦。陳時中指出,居家隔離效力自接到電話起生效,呼籲民眾接到電話後,戴好醫用口罩立即回家隔離,回程可開車、騎車或步行,但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若無法以上述方式回家,務必主動聯繫當地衛生局,協助安排防疫車輛或安排就近隔離。疫苗接種方面,昨天國內共接種8.3萬劑,疫苗覆蓋率第1劑為83.62%、第2劑為78.73%、第3劑52.34%、基礎加強劑為0.83%。陳時中表示,昨天疫苗打氣雖然沒有比以前好 但這幾天接種量都比上週來得多,呼籲還沒打疫苗的民眾儘快接種,不僅65歲以上有發給新台幣500元贈品,地方也有額外加碼,儘快把疫苗打好打滿。
-
2022-04-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輕症居家照護 明討論送藥機制
本土確診案例昨破四百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指出,確診人數破一千五百例時,將啟動「確診者居家照護管理」,前天公布指引,但相關規定仍舊模糊。指揮官陳時中昨指出,未來居家照護口服藥物的發放,尚未討論,預計明天開會討論決定。新冠抗病毒口服藥物若能在輕症期間投藥,將有助於降低確診患者體內病毒量。陳時中曾表示,將採購整體人口百分之二至四比率,約八十二萬人分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國際已研發出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分別為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以及輝瑞的Paxlovid。陳時中表示,目前採購口服藥物將以輝瑞為主,與輝瑞近期將進入簽約程序,默沙東暫不考慮。香港、南韓相繼釋出新冠抗病毒藥物的處方箋,讓民眾可於藥局自行購買。陳時中昨說,我國還是要由醫師開立處方箋,即使是輕症居家照護也不會採取配給方式給藥;至於藥物未來如何送交患者手中、由哪個單位負責配送,明天才開會討論。新北市長侯友宜昨召開居家照護關懷計畫內部會議,他說,居家照護分為生活及醫療照護兩大部分,並結合智慧遠距醫療平台,針對輕症及無症狀確診者居家照護快速調整,執行細項經與中央充分溝通後,這幾天會對外說明。目前居家照護管理指引以六十五歲作為隔離限制,引發討論。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國內外專家認為六十五歲以上的民眾染疫後導致中重症風險較高,因此不適合在家隔離。
-
2022-04-09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胃癌、消化道癌健保給付一窮二白 癌種治療應不分貴賤
癌症即將連續40年蟬聯十大死因首位,每四人就有一人罹癌。關心民眾癌症治療,「聯合報」今舉辦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參與論壇的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演講「晚期上消化道癌治療新知與現況」。梁逸歆說,對比日、韓、新加坡等亞洲國家,台灣健保給付胃癌、食道癌藥物少之又少,真的是一窮二白,呼籲「罹癌並非自願,癌種不分貴賤。」「晚期上消化道癌的話題十分沉重,是個悲慘的故事。」梁逸歆說,惡性腫瘤(cancer)的英文字源,其實是來自巨蟹座(Cancer),在古代惡性腫瘤就是一種恐怖的螃蟹,把身體吃出一個大洞,而今天聚焦在上消化道癌症,包括食道癌、胃癌,因這兩種癌症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二。依衛福部2019年男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男性食道癌排名第六,發生人數2639人,胃癌排名第七,發生人數2389人;女性胃癌排名第十,發生人數1549人,由此可見,食道癌為純粹男性的癌症。另2020年十大癌症死因統計,胃癌、食道癌分別排名第八名、第九名,死亡人數為2339人及1954人。由此可見,食道癌純粹是男性的惡行腫瘤且死亡率非常高。其次,依各癌症患者死亡年齡比例,其中45歲以上人口,因胃癌致命的比率隨著年齡增長,因此與年齡有絕對關係,幫民眾為85歲以上時,十大癌症死因已升至為第五位。而食道癌則僅與三個年齡層有關,且絕大多數患者年齡為45歲至64歲,正值青壯年時期,且一旦發現病情多為晚期,死亡率高達八成。梁逸歆說,若就台灣食道癌現況,當發現罹癌時,第三期患者約占兩成九,第四期患者達四成,這比例非常高,且胃癌、食道癌的發展是現在進行式。梁逸歆說,胃癌、食道癌危險因子多與外在環境有關,包括幽門螺琁桿菌感染引發的胃炎,吸菸、喝酒、攝取醃漬食物、家族性與遺傳性、EB病毒等,而食道癌不易早期發現,危險因子有喝酒、吸菸、檳榔,以及醃漬、刺激性、太燙、胃食道逆流有關,患者常見症狀為吞嚥困難。至於,轉移性胃癌治療現況,包括第一線用藥為化療藥物歐立普、截瘤達,或依醫師評估再加上歐洲紫杉醇,但這樣的患者是「天選之人」,臨床上很少見,或是使用標靶治療賀癌平,但約20名癌症患者只有一人可以使用,或是使用免疫治療等。第二線用藥則有標靶藥物欣鋭澤,合併使用化療藥物太平洋紫衫醇。第三線用藥為單一使用治療標靶藥物欣銳澤、免疫治療,或是化療藥物抗癌妥、朗斯孚。此外,轉移性食道癌治療現況,第一線用藥有化療藥物白金、截瘤達,或使用免疫治療,第二線單一用藥有化療藥物太平洋紫杉醇、歐洲紫衫醇、抗癌妥、免疫治療,但目前沒有第三線用藥。梁逸歆說,台灣晚期胃癌存活率與亞洲其他國家比較,如日本第四期患者五年存活率為15.2%,約是6至7名患者有1人可以活到5年,韓國為9.2至23.9%,但台灣僅為6.5%。另台灣晚期食道癌存活率與亞洲其他國家比較,如南韓第四期患者五年存活率為16.6%,但台灣僅為3.4%。梁逸歆指出,胃癌、食道癌第四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為何偏低,原因是此兩種癌症的關注度非常低,依健保署2020年「全民健保癌症醫療費用支出」,胃癌及食道癌醫療費用為33.8億點、33.9億點,占總費用各為2.8%,也就是說,胃癌每死一個病人,健保支出藥費為51.7萬元,食道癌則為26.2萬元。因此,轉移性胃癌治療健保給付現況,包括第一線無法使用免疫治療,第二線用藥則完全沒有給付,第三線用藥僅給付化療藥物朗斯孚,但因胃癌患者幾乎都無法進食,又要如何服用口服藥物朗斯孚。而轉移性食道癌治療健保給付現況,包括第一線無法使用免疫治療,第二線用藥則完全沒有給付。梁逸歆說,若比較亞洲國家的上消化道癌治療指引,可以發現對比日、韓、新加坡等國,台灣健保給付藥物是少之又少,真的是一窮二白,呼籲「罹癌並非自願,癌種不分貴賤。」
-
2022-04-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確診個案今+380 陳時中:規劃買10萬人份以上藥物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今確診病例新增380例,指揮中心目前採取「減害」策略。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表示,為準備輕症患者在家照顧,將大規模採購抗病毒藥物,目前輝瑞口服藥Paxlovid仍需要搶貨,後續會新採購,將以10萬人份以上的數量來規劃,採購BNT疫苗已於最後簽約階段。陳時中今至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進行「因應COVID-19疫情多點爆發,職場防疫措施與因應作為及移工邊境管制、入境檢疫措施執行現況」。賴惠員質詢指出,指揮中心何時會準備大量採購口服藥物、採買數量與何時引進?陳時中表示,目前採購數量尚在洽談,目前難估計確切數量,但目標規劃以不低於國際間大規模流行國家的採購水平數量來購買。陳時中提及,輝瑞口服藥Paxlovid目前仍需要搶貨,而台灣訂購的數量約有1.5萬人份尚未到貨,但後續還會新採購,將以10萬人份以上的數量來規劃。陳也鬆口,BNT疫苗採購已在最後簽約階段。民進黨立法委員吳玉琴也提及藥物採購議題。陳時中說,瑞德西韋目前庫存有1.6萬人,還有8.2萬人份尚未來台,而輝瑞口服藥Paxlovid與默沙東口服藥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庫存有7500人份,採購總量為2.5萬人份,將分為三季抵台。陳說,藥物還會採購,「現在增購的量比以前的量與規模,還要大很多。」
-
2022-04-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陳時中:已大規模採購藥物 輝瑞口服藥規劃10萬人份以上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說,已準備大規模採購COVID-19口服藥物,輝瑞口服藥規劃採購10萬人份以上;另下週將討論輕症在宅照護指引,會由部分縣市先試辦。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天邀請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進行「因應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多點爆發,職場防疫措施與因應作為及移工邊境管制、入境檢疫措施執行現況」專案報告,會前他接受媒體聯訪提及,已準備準備大規模採購口服藥物。民進黨立委賴惠員質詢時詢問,何時會準備大量採購口服藥物、採買數量與何時引進等。陳時中答詢表示,目前數量尚在洽談,雖較難估計確切數量,但目標規劃以不低於國際水平的數量來購買。陳時中也提及,輝瑞口服藥Paxlovid目前仍需要搶貨,台灣訂購的數量約有1.5萬人份尚未到貨,但後續還會新採購,將以10萬人份以上的數量來規劃。民進黨立法委員吳玉琴也提及藥物採購議題,陳時中表示,輝瑞口服藥Paxlovid與默沙東口服藥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目前採購總量為2.5萬人份,將分3季抵台。他提及還會另外採購,「現在增購的量比以前的量與規模還要大很多」。此外,國民黨立委蔣萬安質詢提及輕症在宅照護指引,以及預計何時啟動。陳時中答詢說,預計在下週指揮中心會議定案,但可能面臨可行性、社區溝通等問題,故將徵求地方政府的意願,先採縣市試辦形式。陳時中說,可能的問題方向包含住宅條件與社區情況為何,關懷中心如何提供更好的關懷服務以免確診者生活遭遇困難,更重要的是架構遠距醫療平台,若有醫療需求時可供諮詢,病況加重時可立即轉介住院。蔣萬安以韓國為例,輕症在宅照護可透過APP在家看診拿處方箋,陳時中表示,台灣已有智慧醫療平台,但過去使用範圍沒這麼大,未來上路需要壓力測試,是現在正在努力的方向。陳時中在接受媒體聯訪時,被問及檢疫與隔離天數是否進一步縮短至7天,他表示,目前先將邊境檢疫措施執行完善,並加強與地方政府溝通,指揮中心會持續評估縮短檢疫或隔離天數至7天事宜,但沒這麼快決定,因3月7日才將檢疫隔離天數縮短至10天,若從3月17日起算,1個月觀察期至4月17日。陳時中說,現在台灣走向減災的階段,會朝向讓重症醫療更完善,隔離措施也漸漸放寬;居家檢疫或隔離都是以在宅為主,居家隔離部分過去是1人1室,現在放寬同住家人同為隔離者可在適當清消下共用衛浴。媒體提問,台北市長柯文哲提及與病毒共存議題,質疑邊境檢疫天數縮短,是疫情爆發原因。陳時中回應,若真的走向與病毒共存階段,就不須檢疫,現在採取有效管理方式,並沒有一下子就進入完全與病毒共存。至於邊境管制是否會再調整,他表示,等目前穩定再說。
-
2022-04-0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用藥三年後先停藥還是繼續用藥?B肝治療指引 研究及臨床權威世紀大辯論
三月底,南台灣進行一場B肝治療指引世紀大辯論,攸關100多萬名B肝患者治療權益,攤開雙方陣仗,可說是台大幫、長庚幫之爭,各有院士級權威參與論戰。反方(長庚)希望維持現行用藥三年後,先行停藥作法,正方(台大)則認為應讓醫師、病患有所選擇,可繼續用藥,不需強制停藥,並擴大健保給付對象。 這場醫界罕見的學術辯論係由台灣消化系醫學會舉辦,在聯合學術演講年會上邀請國內肝炎研究及臨床權威專家,正反雙方陳述意見,並提出質疑。結論報告將呈交前副總統陳建仁,再由健保署召集專家會議,決定最終版治療指引。為了這場超級辯論,雙方精銳盡出。B肝治療指引世紀大辯論引言人:高醫肝膽內科教授余明隆正方代表:台大內科部主治醫師蘇東弘、義大副教授暨肝病中心主任許耀峻、還有中研院士陳培哲 反方代表:高雄長庚教授級主治醫師陳建宏、林口長庚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鄭文睿、中研院士廖運範總結:林口長庚副院長簡榮南 余明隆在開場時表示,希望這是一場君子之爭,能有禮貌、有風度的情況下,抒發意見。他開玩笑地說,「希望會議室裡的冷氣再強一點,專家們火氣不要太大,以免擦槍走火。」 正方第一棒蘇東弘表示,WHO訂定2030年全球清除肝炎3大目標,為肝炎新感染病人數減少90%、肝炎病人80%獲得治療、肝炎致死人數減少65%,台灣如想超越世衛組織,就必須讓B肝患者提早接受治療。 用藥治療前是否需有3個月肝功能觀察期? 蘇東弘說,現行治療係以病毒量為參考依據,且需先觀察3個月,符合資格,才能給付用藥。依據台大、北榮等相關研究,如為E抗原陰性,血清病毒量超過2000 IU/mL國際單位,若肝指數異常,特別是肝臟已顯著纖維化(F2以上)或家族肝癌病史,就應給予治療,無須再有3個月肝功能觀察期。 反方陳建宏則強調,應先觀察患者3個月病毒變化,之後再測表面抗原,再決定是否用藥,應該是比較好的作法。臨床調查發現,持續使用口服藥物四年,約有七成患者測不到病毒,但如果不急著用藥,持續觀察,在三、五、七年之後,分別有20%、35%、53%等機率測不到病毒。 正方(台大幫)則提出質疑,肝炎治療目標為消除病毒?或是延長生命促進生活品質?慢性B型肝炎是慢性疾病需長期治療,應比照糖尿病、高血壓,持續用藥,透過藥物來降低罹癌風險。 對此,陳建宏答辯「這不是很成熟的問題!」,在B肝治療上,不見得必須終身治療,一輩子用藥,而是選擇適當的治療時機,這也能減輕健保財務負擔。 停藥後到底會不會再復發? 正方第二棒許耀峻則採取悲情個案攻勢,認為B肝患者停藥之後,雖有一成多比率「表面抗原消失」(透過自身免疫系統而自然痊癒),但卻需面對眾多不確定感,並以林口長庚醫院的資料說明,患者停藥後會有肝炎復發,不幸死於肝衰竭的風險。 許耀峻認為,服用三年抗病毒藥物後,停藥與否,應該尊重病人與醫師的選擇,也就是「醫病共決」,讓患者清楚停藥之後的可能風險與機會,而不是直接限制治療時間,如此一來,病人如果想繼續用藥,就必須自費。 許耀峻強調,為了安全起見,患者停藥後,必須持續回診,接受抽血檢查,但有些患者因工作所需,無法請假,有人則住在偏遠地區,舟車勞頓,難以定期回診。 表面上看來,停藥後,可以省下健保藥費支出,但如果評估回診抽血檢查費用,以及日後因肝功能指數異常,必須急診、住院的醫療費用,持續用藥或許更有效益。 「在肝炎治療上,不能只考量藥費。」許耀峻說,八成患者在停藥後,因為復發等問題而必須再度用藥,比率相當高。建議將B肝視為慢性三高疾病,讓患者持續用藥,或是提供患者選擇是否繼續用藥的選項。 許耀峻強調,醫師應有責任提醒患者中斷用藥的風險,讓患者養成回診、追蹤的就醫習慣,不能因為病友醫囑不好、用藥順從性較差,就直接讓患者停藥。 給病人用藥喘息的空間 反方第二棒鄭文睿強調,並不是不讓病人繼續接受治療,而是選擇該治療的病人。此外,調查發現,約七成五肝炎患者規律用藥,一週中有兩天忘記用藥的比率偏高,將增加四倍肝癌、肝硬化的風險,不要以為這不可能,每年都會遇到兩三個因為用藥順從性差、經常忘記吃藥,而引發肝癌的患者。 鄭文睿建議,應給病人用藥喘息的空間,臨床上觀察到許多人得知一吃藥,就必須吃一輩子,即影響治療意願,「醫師不能把問題丟給病人端」,用藥時間愈長,病人服藥遵從性愈低,有人根本不回診拿藥。 以林口長庚為例,如果沒有個管師以電話催促回診,一年後,百分之六患者不再回診拿藥,到了五年,就有一成患者不回診。之所害怕回診,就是不知道自己吃藥還要吃多久。 研究證實,患者停藥之後五年肝硬化比率,與持續用藥這一組的比率差不多,連罹患肝癌的比率也差不多。因此,病患停藥是有好處的,給自身免疫系統發揮的空間,當然停藥後的追蹤,就顯得非常重要」,務必讓病友回診,接受監測。 鄭文睿表示,不少病友在停藥後,透過免疫系統清除B肝病毒,等於自行痊癒,直呼「這太棒了」,而病患高興,醫師高興,這個時候只有藥廠不高興。 鄭文睿說,停藥後自行痊癒不是不可能,且罹患肝癌的風險也沒有增加。至於如何讓病患在停藥後感到安心,答案很簡單,「讓病人隨時可以找到我(醫師)。」 對此,正方蘇東弘則有所質疑,要求反方提出「停藥準則」,如何向患者保證「停藥後不會復發?」,門診觀察發現,不少病友一停藥後,肝功能指數飆升,一下超過2000 U/L(國際單位)。 再者,停藥後,最理想狀態為每周或每兩週回診一次,接受抽血檢查,但這對大部分病友來說,相當不便。相較之下,持續用藥,每三個月回診一次,對病友更方便,順從性會更好。況且許多肝炎患者合併慢性疾病,就只是在服用高血壓、降血脂等藥物時,增加一顆抗病毒藥物。 停藥後免疫系統是否可清除病毒? 對於正方所提出論述,鄭文睿表示,許多慢性病患者常自行停藥,用藥順從度不高。再者,B肝患者停藥後,肝臟持續處於發炎狀態,免疫系統發揮作用,有機會自行痊癒,清除病毒。 正方第三棒陳培哲上台後的第一句話為「真理愈辯愈明」,反方所說的「停藥後,免疫系統可清除病毒」證據力稍顯薄弱,比率不到一成,真理就是「有病毒就應該治療、不應停藥」,有必要更改現行治療準則。 陳培哲說,截至目前為止,在肝炎治療指引上,仍無全球皆認可的準則,但建議衛福部對於非肝硬化的肝炎患者,在給付上能夠有彈性,逐步放寬給付範圍。 例如,讓病人與醫師之間做到「醫病共享」,提供更多選擇,而不是時間一到,就只能暫停給付。此外,如果患者停藥兩次後,再度復發,就持續給藥,避免又一次復發。 陳培哲說,希望雙方可以達到共識,不要再舉辦類似辯論,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為患者著想,可以有風度、氣度,以及和和氣氣地解決B肝治療困境。 台灣肝炎權威大老廖運範則擔任反方結辯,他表示,這是安排有些奇怪,「應該我是正方才對」,辯論過程中,雖有瑕疵,但大體上沒有問題。 廖運範說,自然病程為治療策略的基礎,不少B肝患者過了50歲,體內病毒就消失不見,相信這是每個病人最希望看到的結果,而正方(許耀峻)所提出的例子屬於極端個案,長庚幾乎看不到這類案例,「長庚作得到,相信其他醫院醫師也可以做得到。」 廖運範指出,停藥之後,兩週回診一次,如果數值變壞,就應該趕快治療,醫師不要怕麻煩,認為持續用藥,就可以解決很多事情,「正方不可以剝奪病人自然痊癒的機會」。 廖運範表示,正方的研究結果發表在許多很不錯的期刊中,但這些期刊也有可能刊登不對的研究報告。另外,正方辯論時,引述了許多專家學者,但其中不少人是他根本沒聽過的專家,換句話說,「我沒有看過他們的論文」。 廖運範認為,台灣在2000年擬定B肝治療指引,當時可說是獨步全球,到了2016年,歐美各國逐漸向台灣看齊,從持續用藥,變成主動推薦「適時停藥」,現在正方卻希望持續用藥、不可中斷,這不就是「歐美跟進,台灣反退」。 廖運範說,台大、義大、北榮等最新相關研究都證實,停藥後自然痊癒的比率高於持續用藥,基層診所醫師應該負起病友停藥後的監測責任,讓病友安心。 相較之下,正方希望持續用藥,如此一來,醫師只需三個月開一次藥物,病人很方便,醫師也很方便,但非必要的治療,卻可能剝奪病友自然痊癒的機會。 總結:別因個案影響整體,客觀看待科學實證 簡榮南做總結時表示,醫師不是神,如果在自己病人過世,當然會很痛心,在感情上過意不去,而過不了這個坎,但應該更客觀地科學實證資料,「數字就是數字、證據就是證據」,不能只因一兩個案,就覺得停藥很可怕。 簡榮南說,「不能看到病毒就殺,應該等待免疫啟動,看看結果再說。」,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持續治療,就會造成「上車容易、下車難」困境。 簡榮南表示,這一兩天就會這次辯論報告,向陳建仁報告,最近健保署將召開專家會議,做出最後決議,看看是維持現況,還是更改指引。
-
2022-04-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現平均千人才一份抗病毒備藥 專家:藥物不足 減災防疫難達標
對於總統蔡英文「台灣防疫策略應持續以減災為目標」,國內防疫專家多認同此一大方向,意即「減災」就是「減死」,但減災基本條件除提升老年人等高風險族群的疫苗覆蓋率,更需備妥足夠的抗病毒藥物,但目前指揮中心僅備二萬三五○○人份口服藥物,平均每千人才有一份藥物,恐難達到「減災」目標。「減災是對的,我認同這樣的說法」。中華民國防疫學會榮譽理事長王任賢說,過去兩年防疫重點為減少感染人數,現在擔心出現死亡病例,應力求「重症清零」,讓高風險族群及時用藥,積極治療,「減災」等於「減死」。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欲達成「減災」,最重要的方法為打疫苗、備藥物,特別是藥物數量要足夠,雖然Omicron感染者幾乎都是輕症,但年長者如染疫,仍可能引發重症,高風險族群必須在輕症階段即服用藥物,才能有效預防重症,「以目前的藥量來看,減災,應該是不太夠」。指揮中心統計,目前全台共有一萬六○○○人份「瑞德西韋」,默沙東及輝瑞兩種抗病毒藥物合計七五○○人份,抗病毒藥總數為二萬三五○○人份,如以二三○○萬人口推估,平均一千人才能分到一份抗病毒藥。「減災基本功就是打疫苗、備藥物」。黃立民說,「最少最少準備一百萬人份抗病毒藥物,也才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目前已做不到清零,如欲「減災」時,就不應再將大量公共衛生量能用於疫調,也應捨棄現有接觸者匡列方式,而是透過快篩及時找出陽性者,予以隔離;學校也不必因有幾名學生染疫就停課。「台灣的疫情有如走在吊橋上,現在就是慢慢走,不能跑太快」。衛福部預防接種專家小組召集人李秉穎說,目前正處於從「清零」走向「與病毒共存」的過渡期,還不可放棄防疫,一旦放鬆,疫情馬上爆開。屆時不排除再提升防疫警戒。李秉穎也表示,未來執行「輕症及無症狀者在家隔離」措施,最大困難在於「抗病毒藥物來源有限」。建議政府購足藥物,才能確保在宅照護的輕症患者健康。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以重症死亡監測疫情已成全球趨勢,目前台灣重症及死亡人數還在安全範圍,疫情仍在控制中;到了本月中旬,若重症人數不超過廿人,死亡在四人以下,即為極低致死率,與紐西蘭同等級。
-
2022-04-0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低能量體外震波 改善慢性攝護腺炎
35歲陳先生最近常出現會陰部痠痛,射精時尿道也會痛,甚至有頻尿、解尿不順問題,就醫確診為「慢性攝護腺炎」,給予處方藥服用,起初症狀有改善,但不久症狀又復發,搞得他心情鬱悶,女友也諸多抱怨,令他困擾不已。經接受低能量震波治療,症狀緩解,不需再每天吃藥。非細菌性慢性攝護腺炎、慢性骨盆腔疼痛症候群是泌尿科常見疾病,但難找出明確病因,被認為是「診斷的垃圾桶」,症狀定義會有三個月以上的下泌尿道及骨盆會陰部疼痛不適,可能伴隨頻尿、排尿不順、射精痛等排尿和性功能障礙,尿液常驗不出明確致病菌。病人會反覆就醫服藥,症狀卻一再復發,倍感困擾。數據顯示,約8-10%男性有不同程度的慢性攝護腺炎,可能影響生活品質,不易根治,病人常在各大醫院「逛門診」,診斷上除了要符合前述的症狀定義,也得排除一些器質性的問題,例如結石、腫瘤、尿路感染等。建議病人別太勞累、避免辛辣飲食及菸酒、減少會陰部壓迫的運動例如長途單車運動等。第一線治療是口服藥物治療,但約四到五成的病人對藥物反應不佳,長期服藥症狀起起伏伏,有的毫無改善,甚至門診有病人抱怨吃止痛藥吃到腸胃不適。衛福部2015年核可使用「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男性泌尿生殖器疾病後,讓這類病人的治療方向有了新選擇。低能量體外震波可阻斷攝護腺內疼痛訊息的傳遞及促進局部血管新生,改善血液循環,每次治療時間約20分鐘,不需麻醉,一次療程要打四次。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後,病患通常能減緩骨盆腔疼痛的症狀一段時間,同時改善排尿狀況及生活品質,甚至無需再用藥。但目前健保尚未給付。攝護腺炎引起的疼痛不是「隱疾」,民眾千萬不要忌諱就醫,經由專業的泌尿科醫師評估及選擇適合的治療,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益。
-
2022-02-2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天冷狂吃鍋進補 解大便如黑芝麻糊,竟是胃潰瘍!
寒流發威,民眾最喜歡大啖火鍋暖胃,40多歲的陳先生,這陣子天氣偏冷,狂吃鍋進補,不料某天上廁所,解出黑芝麻糊般大便,嚇得他趕緊就醫,經檢查竟是胃潰瘍上身。根據書田診所今天發布新聞稿,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表示,胃潰瘍是指胃的黏膜受到損傷,嚴重時可能導致胃出血,常見的發生原因有幽門桿菌感染及藥物副作用,此外飲食、壓力也都會助長潰瘍的發生。康本初進一步指出,天氣變冷食慾大開,容易進食過量或辛辣、刺激性食物,導致胃腸黏膜保護力降低,增加胃潰瘍風險。胃潰瘍的症狀可分為典型及不典型,典型症狀為上腹疼痛,不典型症狀有腹脹、打嗝、消化不良等,如果引起胃出血,就可能出現解黑便的症狀。平時菸酒不忌的陳先生,這陣子天氣稍冷,忍不住火鍋、薑母鴨、羊肉爐一攤接一攤,某日早上起來上廁所,竟解出像黑芝麻糊、聞起來又有異味的黑色大便;經過胃鏡檢查發現,胃有好幾個1.5公分左右的潰瘍,還好出血不嚴重,經過幾天藥物治療及飲食調養,排便已恢復正常。康本初說,天冷吃鍋進補,胃潰瘍容易發作,胃潰瘍出血未必會伴隨著胃痛,容易使人忽略而延誤病情,建議日常飲食應避免暴飲暴食,養成清淡飲食的習慣;若發現有腹痛、腸胃不適、解便顏色偏黑且黏稠等異常情況,應趕緊就醫診治,避免延誤治療時機。胃潰瘍的診斷工具是胃鏡檢查,胃鏡檢查除了可以發現病灶,還能一併觀察周圍的黏膜,同時經胃鏡切片化驗是否有癌變的可能性。康本初說,治療方面使用口服藥物治療胃潰瘍及消除幽門桿菌的感染。康本初不忘提醒,除了應避免天冷胃口大開就暴飲暴食,民眾也需要調整生活習慣,多攝取新鮮水果及蔬菜,減少多鹽、燻烤、刺激性食物,不抽菸喝酒,才能避免胃潰瘍的反覆發生。
-
2022-02-22 該看哪科.耳鼻喉
耳悶、耳脹怎麼辦?耳鼻喉科醫教正壓動作6招解除
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 劉承信醫師 耳朵悶脹是耳咽管異常?一張圖自我測量! 很多人都有耳朵悶、耳朵悶塞感、耳悶悶聽不到、耳朵悶塞回音與悶痛的症狀不知道怎麼辦,不知道怎麼解決也不知道會多久,同時又懷疑是不是跟鼻咽癌、鼻過敏、鼻竇炎有關,真的很辛苦。這些都有可能是耳咽管功能異常造成的阻塞而產生的症狀。 耳朵悶脹除了有壓力以外,也很常合併耳鳴、聽力損失、聽到自己講話的回音、鼻塞與喉嚨痛與頭暈等症狀。透過「耳咽管功能異常問券評估表」評估耳朵的壓力、疼痛、像在水裡的悶塞感、感冒是否加重、耳內的劈啪或啵啵水泡聲、耳鳴以及聽力變差變模糊,只要分數大於14分就可能有耳咽管異常。 有上述症狀的人,三成以上的人最終被診斷為耳咽管的功能不良、15%的是因為中耳積水、7.5%的人是因為中耳炎,然而也有近15%的人沒有特定的原因。總體而言大概有1%的人有耳咽管的問題,不管是3個月內的急性或是超過3個月的慢性。 耳朵悶脹當下怎麼辦?醫教「正壓動作」6招解除! 耳咽管是連結耳朵(中耳)與鼻子最後面(鼻咽)的小通道,最外側三分之一比較硬,是在顳骨內側三分之二比較軟的位置,開口在鼻咽的穹窿。這條小通道、小管子在成人約3.6-3.8cm,主要功能有三個: 1.打開維持暢通:平衡耳內壓力、加強耳內換氣,保持耳膜彈性正常、有助於正常聽力。 2.纖毛黏液擺動:排除發炎感染物質到鼻咽。 3.調節避免傷害:避免中耳聲音過大、避免鼻咽感染物質逆流。 耳咽管的開口會因為正壓動作打開,例如大喊、吞嚥、打噴嚏、憋氣、捏鼻閉口吐氣,使得附近肌肉收縮。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搭飛機時避免小朋友耳朵痛,會用喝水、打呵欠等方式來幫助耳咽管打開,讓壓力不平衡造成的耳悶脹改善。 常常耳朵悶脹怎麼辦?4方法有助改善! 耳悶脹痛這些惱人的症狀總是好好壞壞又死纏爛打,讓人只能崩潰大喊:到底什麼時候才會好!針對這些耳咽管阻塞相關的功能異常,可以循序漸進用以下方式治療: 1.對症治療:解決隱藏在背後的兇手,這是當中最根本的,例如鼻竇炎與過敏性鼻炎的積極治療、咽喉胃食道逆流的控制、手術解決肥大的腺樣體、多管齊下的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以及治療可能的鼻咽癌。這些針對真正病因的對症下藥都證實可以改善耳咽管阻塞相關的功能異常。 2.口服藥物治療:包括去充血劑、鼻類固醇噴劑、口服類固醇,這些藥物的使用也可以改善耳咽管阻塞相關的功能異常。 3.手術與處置:以前比較常用的像是在耳膜上畫出一個平衡壓力用的小切口,又或是直接在耳膜放一個中耳通氣管。近年來更流行的是耳咽管氣球擴張術,藉由微創的方式,使用內視鏡導引將氣球放置入阻塞狹窄的耳咽管,透過氣球擴張來打通耳咽管。近年的研究約可以改善至少50%的症狀,而且不管追蹤1年、2年、3年,這個效果還是持續著。也有研究顯示將近9成的病人可以持續最少7個月的有效進步。術後三天頭部盡量抬高,術後一週需要避免劇烈活動、且要持續使用鼻噴劑甚至洗鼻。 4. 復健運動:最常使用的是捏鼻鼓氣法,深呼吸一口氣後憋氣,捏住鼻子、緊閉雙唇,向下用力維持十秒,恢復正常呼吸。平常的使用可以短暫改善。手術後規律每天2-3次持續10秒鐘,連續1-2個月,更可以延長手術效果!這些方法都是利用增加上呼吸道的空氣壓力將耳咽管打開。 長期耳朵悶脹盡早檢查,避免疾病找上門! 這些症狀除了需要積極找醫師檢查是否是鼻咽癌、鼻竇炎或其他疾病所造成的,透過積極的治療也可以大大改善生活品質,降低衍生出的不舒服感受。如果沒有積極處理,可能會有聽力損失、中耳炎、耳膜受損,甚至耳朵膽脂瘤的併發症。 《延伸閱讀》 .耳鳴怎麼辦?醫教3招助改善!單側等4情況速就醫。 .常暈眩、耳鳴竟是耳屎太多?醫指8種人易堆積,4步安全清潔!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1-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輝瑞抗病毒口服藥物首批抵台 提供確診者3200人份療程
衛福部疾管署採購2萬份輝瑞新冠抗病毒口服藥物,第一批於今天中午12時35分抵達台灣,數量為3200人份療程。台灣輝瑞表示,藥物將由指揮中心統一調度,春節前夕有機會提供國內所需患者使用,目前台灣與南韓是亞洲唯二優先取得此藥品的國家。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說,依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該藥品在非住院的高風險新冠肺炎病患中,可以大幅降低住院和死亡風險達89%。此藥品適用於發病5天內的成人與12歲以上、體重至少40公斤的兒童,且具有重症風險因子的輕度至中度新冠確診者使用。使用此藥品應注意,輝瑞藥品包裝內有兩種錠劑,包括PF-07321332及Ritonavir,必須一併服用,並確實完成完整的5天療程,若未正確服用恐將影響預期的治療效果,務必遵從醫師的指示。輝瑞研發的新冠口服藥物於去年12月下旬及今年1月中旬,先後獲得美國及台灣緊急使用授權,突顯政府積極防疫決心。依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公布的新冠肺炎治療指引,針對高風險非住院病人,輝瑞新冠口服抗病毒藥列為第一優先使用之藥物。台灣輝瑞指出,秉持以病患為中心的初衷,爭取此藥品第三期臨床試驗在台灣進行之外,更密切與政府合作,並與美國及亞太總部積極溝通協調,終於成功且迅速引進這款新藥,為守護國人健康盡一份心力。
-
2022-01-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吃火鍋染疫衍伸幼兒園案 病毒詭譎難防恐警戒到元宵後
繼西堤餐廳群聚案後,桃園又增「火鍋餐廳群聚」跟「加貝爾幼兒園染疫」,今日新增8例個案,全案累計23例個案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從發病日和分析看起來是餐廳聚餐傳染到幼兒園,但餐廳內彼此的傳染狀況,還要進一步分析。外界對外出用餐感染風險人人自危,今日指揮中心也公布的春節指引,希望民眾完整接種疫苗,還要減少不特定人接觸,恐維持直至元宵節結束。陳時中說,「民眾一直都要提高警覺是生活新常態,防疫人人有責從自身做起。」至於藥物採購規劃,目前買2萬5000人份口服藥物,認為數量太少。陳時中指出,藥物整體戰略是要有效且多樣性,外媒報導「韓國是我們幾十倍,但買藥、備藥要看病人多寡,當疫情嚴重越需要買越多,如果用疫情比較,台灣備藥量算是多的。」另外對於這一波本土疫情,有六成確診者都是用餐染疫,就連北市幼兒園老師用餐14分鐘染疫。陳時中表示,從染疫疫調等國外資料來看,「幾秒鐘擦身而過就染疫、或有親密關係卻沒確診,個案差異很大。」陳時中說,「病毒之所以詭異難防,就是他傳播上令人捉摸不定,各國因此很傷腦筋,有多少證據盡量去匡列,把病情圍堵,疫苗施打越多,又搭配新進藥物,多方向去努力,才能把疫情控制住。」對於涮涮鍋用餐客人染疫狀況,陳時中表示,還沒有看到座位圖,不確定是座位是否鄰近,但餐廳規模不大,空間較小,可能同時間有三個指標個案,詳細情形桃園是會更清楚。
-
2022-01-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默沙東抗新冠口服藥來了 台灣防疫三支箭全到齊
新冠變種Omicron本土疫情狂燒,好消息是,首批口服抗病毒藥默沙東「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正式抵台,讓台灣防疫三支箭「篩檢、疫苗、藥物」全到齊。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認為,這代表在防疫上多了一個可近性的武器,是最後一塊拼圖,未來若輕症個案數急升,可利用加強版的防疫中心集體治療,減少醫療量能負擔,邁向「與病毒共存」的可能性。使用該藥 我亞洲第二國默沙東口服藥是台灣第一個取得緊急授權EUA、第一個在台進行臨床試驗、又在過年前抵台,成了亞洲除了日本外,第二個使用該藥的國家。適用於發病五天內、具有重症風險因子,且臨床上不適用其他治療選擇的成人輕度至中度COVID-19確診者,治療後降低病毒量減少傳播的機會。林氏璧指出,COVID-19疫情延燒了兩年,一直都沒有很好的抗病毒藥,即使瑞德西韋可用於早期治療,防止病情進入到重症,但需要注射沒有口服藥方便;單株抗體在經過病毒不斷的突變,對付Omicron不太可行,那麼兩款口服藥物默沙東「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及輝瑞Paxlovid就成了新的武器。不過,藥物也非完美無缺,默沙東口服藥不能用在孕婦及兒童,輝瑞口服藥則是複方成份,需要擔心與其他藥物的交叉作用,韓國就因用藥考慮因素多及沒有明確指引,使用量大幅減少。林氏璧認為,這些條件確實讓醫師小心使用,希望國內有治療指引協助醫師,也由於療程只有五天,這些問題應該可以被解決。新冠口服藥 適用高風險很多人認為COVID-19口服藥,未來就像對付流感的抗病毒藥一樣拿回家吃,林氏璧解釋,兩者最大不同在於克流感是有症狀就吃,可以縮短有症狀的時間,但COVID-19的口服藥,不只早期使用,還需要是高風險者才適合,因為這是第三期臨床試驗的收案條件,主要目的就是有效防止住院的機會,雖然輝瑞和默沙東兩種藥物臨床試驗中做出的防住院效果數字不同,但效果都不錯,目前很多國家都開始使用,相信臨床實證數據過一陣子就會發表。雖然口服藥的設計是減少住院,但目前台灣的狀況,恐怕患者仍得住院治療,一旦,罹患人數增加治療計畫會跟著改變,林氏璧指出,有可能就是無症狀者在家休養隔離,但需要吃口服藥者會集中在加強版的防疫中心,減少對醫療量能的衝擊。面對這波疫情,林氏璧強調,疫苗仍要打好打滿,打滿三劑可以減少九成住院機會,現在再加上藥物的使用能再降低重症風險,兩者相輔相成才有機會與病毒共存。
-
2022-01-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Omicron疫情狂燒 口服藥抵台完成防疫最後拼圖
Omicron本土疫情狂燒,好消息是,首批口服抗病毒藥默沙東「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正式抵台,讓台灣防疫三支箭「篩檢、疫苗、藥物」全到齊。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認為,這代表在防疫上多了一個可近性的武器,是最後一塊拼圖,未來若輕症個案數急升,可利用加強版的防疫中心集體治療,減少醫療量能負擔,邁向「與病毒共存」的可能性。默沙東口服藥是台灣第一個取得緊急授權EUA、第一個在台進行臨床試驗、又在過年前抵台,成了亞洲除了日本外,第二個使用該藥的國家。適用於發病5天內、具有重症風險因子,且臨床上不適用其他治療選擇的成人輕度至中度COVID-19確診者,治療後降低病毒量減少傳播的機會。林氏璧指出,COVID-19疫情延燒了兩年,一直都沒有很好的抗病毒藥,即使瑞德西韋可用於早期治療,防止病情進入到重症,但需要注射沒有口服藥方便;單株抗體在經過病毒不斷的突變,對付Omicron不太可行,那麼兩款口服藥物默沙東「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及輝瑞Paxlovid就成了新的武器。不過,藥物也非完美無缺,默沙東口服藥不能用在孕婦及兒童,輝瑞口服藥則是複方成份,需要擔心與多種藥物的交叉作用,韓國就因用藥考慮因素多及沒有明確指引,使用量大幅減少。林氏璧認為,這些條件確實讓醫師小心使用,希望國內有治療指引協助醫師,也由於療程只有五天,這些問題應該可以被解決。很多人認為COVID-19口服藥,未來就像對付流感的抗病毒藥一樣拿回家吃,林氏璧解釋,兩者最大不同在於克流感是有症狀就吃,可以縮短有症狀的時間,但COVID-19的口服藥,不只早期使用,還需要是高風險者才適合,因為這是第三期臨床試驗的收案條件,主要目的就是有效防止住院的機會,雖然輝瑞和默沙東兩種藥物臨床試驗中做出的防住院效果數字不同,但效果都不錯,目前很多國家都開始使用,相信臨床實證數據過一陣子就會發表。雖然口服藥的設計是減少住院,但目前台灣的狀況,恐怕患者仍得住院治療,一旦,罹患人數增加治療計畫會跟著改變,林氏璧指出,有可能就是無症狀者在家休養隔離,但需要吃口服藥者會集中在加強版的防疫中心,減少對醫療量能的衝擊。面對這波疫情,林氏璧強調,疫苗仍要打好打滿,打滿三劑可以減少九成住院機會,現在再加上藥物的使用能再降低重症風險,兩者相輔相成才有機會與病毒共存。
-
2022-01-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默沙東口服藥明將抵台? 指揮中心:到了就會知道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再度升溫,指揮中心日前已訂購默沙東口服抗病毒藥物1萬人份以及輝瑞藥物2萬人份。據了解,第一批搭載默沙東口服抗病毒藥物的飛機已起飛,預計明天清晨4時50分抵達桃園機場。對此,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兩種藥物在過年前都會到貨,默沙東會早一點,再來是輝瑞。不過相關藥物抵台確切時間,以及飛機是否起飛,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有掌握到,若收到會盡快分送相關醫療院所,「(飛機)到了就會知道。」默沙東新冠肺炎口服藥物1月8日已經專家會議通過EUA審查,其適用於發病5天內、具有重症風險因子,且臨床上不適用其他治療選擇的成人輕度至中度COVID-19確診者;其中重症風險因子包含年紀高、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病、慢性肺病、體重過重及癌症病人等」。另外,輝瑞口服藥則適用於發病五天內的成人與12歲以上、體重至少40公斤的兒童,且具有重症風險因子的輕度至中度的新冠確診者使用。MSD一共分三批貨進來,這次是第一批,劑量要問指揮中心。
-
2022-01-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傳播快 專家:現在還在清零是頭腦壞掉
西堤餐廳衍生的移工群聚個案,恐可能延燒至社區,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更召集五大部會加強警戒措施,但強調現在還不會將疫情警戒升至三級,如果出現多點社區群聚,屆時也「不得不升級」。疫情目前關注的重點仍是桃園亞旭電腦廠以及高雄港二起事件,且還是努力以清零為目標。專家批評,現在還在清零真的是頭腦壞掉。疫情從桃園一路延燒至雙北、基隆、高雄,多條傳播鏈齊發,加上春節即將到來,憂心年後疫情將遍地開花。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現階段疫情首要關注「桃園電腦廠及高雄港群聚事件」,目前這兩起事件還都可以追到感染源。陳時中表示,現階段仍努力以「清零」為目標,但Omicron傳染力快未必能清零,僅能達到「可控」,未來要「與病毒共存」,需在醫療量能的後送、居家隔離及檢疫,勢必要精密計算並作些改變。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表示,新春未到,防疫已烽火四起。全世界都希望在今年二月至三月初疫情可以回穩,達到與病毒共存,國內也要符合三條件才有希望,一為老年人三劑覆蓋率至少達八成、二為準備好口服藥物、三為等到春節過後邊境人流下降,且流感未起,才有可能安心解封。蘇益仁認為,「清零是頭腦壞掉,如今Omicron傳播快,不可能再用清零方式,而改以減災思考,才能共度到與病毒共存。」他不樂見防疫升級,因國人多數有七至八成的二劑覆蓋率,加上防疫人力、旅館量能未必夠,只要控制在每日五十例較佳,但因Omicron多以輕症居多,單日百例以下都可防守得住。「去年部桃事件搞砸春節商機,今年也再發生一次。」前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指出,指揮中心不願意作升級,是不敢面對錯誤的後果,好比過去未落實實聯制、社區普篩、高雄港落地篩等,加上疫苗施打及醫療量能也仍舊不足,「一旦升回三級,引起各界反彈,就會看到痛處。」邱淑媞說,指揮中心召開多部會加強國內防疫制度,「例如政治人物不要跑攤,但民眾還是會跑攤返鄉,都沒有做到防範未然的痛點上。」如今疫情越擴越大,指揮中心仍錯失把疫情控制住的機會,這次春節不加嚴,未來就覆水難收。
-
2022-01-19 醫聲.肝病清除
院士級B肝治療辯論/陳培哲:不能菁英觀點看治療 中斷用藥將增風險
對於「用藥可中斷」的治療策略,中研院院士陳培哲認為,「這是菁英學者的看法、研究型的治療」,國內大部分B肝患者住在偏鄉,依現行治療原則,停藥後復發後才能再用藥,根本不符合人性。「吃藥後,穩定控制肝功能指數,為何要中斷治療?」陳培哲說,常有門診病人問著相同問題,但他也只能回答「健保給付就是這樣規定,大部分醫師也希望病友能夠持續用藥,但實在沒辦法。」陳培哲表示,大部分服用藥物的B肝患者在面對第一次停藥時,充滿疑惑,等到情況惡化,病毒量激增時,符合健保給付規定,更覺困惑,總問著「如果持續用藥,不就不會復發?」等第二次被迫停藥時,大都選擇自費用藥,不想陷入「用藥、停藥、用藥」等無奈循環。目前健保給付規定為「用藥後停藥,等復發再申請」,原因在於極少部分患者會自行痊癒,以及藥價昂貴,一顆藥需要120多元,肝炎患者逾百萬人,將造成沉重負擔。對於另一派專家「用藥可中斷」論點,陳培哲批,「不能從菁英觀點看疾病治療」,能夠規律至台大、長庚等醫學中心看診的B肝患者畢竟是少數,應力求普及化、大眾化,應讓想接受口服藥物治療的B肝患者就近就醫,持續服用藥物。陳培哲表示,B肝治療已簡易許多,不用自己扎針(干擾素),副作用低,只要服用一天一顆藥物,與治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沒兩樣。至於另一方認為,病友中斷用藥,增加風險,但「提供衛教訊息,讓病人規律用藥,不就是醫師執醫的基本責任嗎?」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北榮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林漢傑持相同看法,他表示,停藥後每一至兩周就需回診追蹤,偏遠地區患者很難規律回診,一旦復發,肝臟損傷、纖維化,肝硬化風險更高,「穩定服藥仍是較好的選擇」。陳培哲強調,「讓B肝患者持續用藥」是最簡單可行的治療方式,歐美大部分國家皆是如此作法。他指出,目前原廠抗病毒藥物幾乎都過了專利期,健保應該做的是「用力議價」、「大砍藥價」,擴大治療範圍,讓更多的患者可以接受治療,而不是「吃吃停停」。
-
2022-01-1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日常一姿勢超傷肩關節 醫:開車、拖行李箱得當心
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也是唯一可以720度轉動的關節,為應付這樣大角度的轉動,相對也讓其失去了穩定度,因此,肩關節常處在一個容易受傷的狀態。而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NG姿勢第一名,就是「開車、拖行李箱時反手拿東西」,常一個不慎就讓肩部韌帶拉傷。另外,對於某些特定運動,需常將手臂舉過頭,如:揮拍、自由式等等,肩關節損傷的機率又更高,若無妥善治療,都會讓損傷情形惡化進而影響生活品質。物理療法 仍可能反覆發作過去肩關節損傷普遍使用口服藥物、局部注射類固醇或深層熱療、電療等物理療法來協助治療,但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林瀛洲指出,這些方式通常只能緩和患者疼痛程度,並無法有效修復受傷組織,當患者重回運動場或是重複施作相同動作,仍可能反覆發作。適量運動適時休息 從頭減少肩關節損傷 不僅姿勢不良、重複動作會讓肩關節損傷,人體自然的老化也可能使關節出現問題,要減少肩關節損傷,除了關節活動後適時休息,平時也要施作基本肌力訓練來保護關節,若關節持續不適也要及時接受適當治療,配合正確的復健,才能避免反覆受傷。(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走路腳拖地小心是「垂足症」! 醫揪「危險姿勢」:5職業易發生 ·手舉不高、睡覺壓肩痛爆? 小心是得了五十肩!醫揭「7種情況」愈不動愈痛
-
2022-01-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別害怕與病毒共存
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昨天說,台灣兩劑疫苗接種率破七成,「與病毒共存」是高疫苗覆蓋率國家作為,如英國呼籲國人學習與病毒共存,以色列、新加坡不再追求「零確診」,台灣人已有足夠防疫能力和知識,群眾心理和社會氛圍都願意配合防疫工作,不必害怕「與病毒共存」。陳建仁說,要撲滅新冠病毒很難,不但耗時耗錢、更耗損很高社會經濟成本。新冠病毒會「流感化」,傳染力高但毒力低,如挪威新冠病毒的致死率僅為萬分之五,與普通感冒、流感差不多。台灣的「防疫三寶」—快篩、疫苗、口服藥物都準備好了,大家不要害怕。中研院新書「研之有物:中研院的廿一堂生命科學課」昨舉辦分享會。作者之一陳建仁以「台灣的科學抗疫之路」為講題分享台灣防疫政策。陳建仁觀察這兩年台灣防疫,認為全世界只有台灣能夠如此精準掌握密切接觸者。許多國家採取封城或普篩,是因為無法精準掌握密切接觸者,台灣則透過疫調做到精準防疫,因此可不做封城或普篩。
-
2022-01-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下一步? 陳建仁:高疫苗覆蓋率國 不追求零確診
面對來勢洶洶的Omicron疫情,台灣該怎麼辦?「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前副總統陳建仁表示,台灣人已有足夠的防疫能力和知識,群眾心理和社會氛圍都願意配合防疫工作,不必害怕「與病毒共存」。他指出,台灣兩劑疫苗接種率破七成,而「與病毒共存」是高疫苗覆蓋率國家的作為,如英國呼籲國人學習與病毒共存,以色列、新加坡不再追求「零確診」,而是持續提升疫苗覆蓋率、大幅減少重症與致死人數。中研院新書「研之有物: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今天下午舉辦分享會。作者之一陳建仁以「台灣的科學抗疫之路」為講題分享台灣的防疫政策。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謝世良則從免疫學者的角度,探討是否能透過醫療技術降低確診患者的免疫反應,避免引發重症。2003年SARS最嚴竣時期,陳建仁接下衛生署署長一職,帶領台灣遏止疫情擴散,並積極推動組織再造、建置全國感染症醫療體系。他觀察這兩年台灣的防疫,認為全世界只有台灣能夠如此精準掌握密切接觸者。許多國家採取封城或普篩,是因為無法精準掌握密切接觸者,台灣則透過疫調做到精準防疫,因此可以不做封城或普篩。陳建仁認為,台灣防疫可以分成兩階段。第一階段是發現新冠病毒至前年11月疫苗問世,此時最好的防疫方法為阻斷病毒傳播。台灣能在「上半場」成功阻斷病毒傳播,歸功於 SARS 期間施行的各項防疫措施──手部消毒、量體溫、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與避免群聚。但疫苗問世後,下半場最重要的任務是藉接種疫苗提升群體免疫。陳建仁指出,在傳染病的歷史上,除了天花,幾乎沒有病毒可以被完全消滅。要撲滅新冠病毒很難,不但耗時耗錢、更耗損很高的社會經濟成本。但新冠病毒會「流感化」,傳染力高但毒力低,如挪威新冠病毒的致死率僅為萬分之五,與普通感冒、流感差不多。台灣的「防疫三寶」—快篩、疫苗、口服藥物都準備好了,大家不要害怕「與病毒共存」。被問到甚麼時候可以正常出國?陳建仁認為,「是全世界疫情都得到控制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是安全的,除非每一個國家都是安全的。」如果不幫助疫苗接種率很低的國家,也許有一天新的病毒又會冒出來。未來需要天天戴口罩?他認為,有呼吸道感染症狀的人戴上口罩,是公共衛生素質的展現。而疫後的新常態生活,將會是「線上線下一起發展」,民眾必須適應疫後的數位化環境。有觀眾問陳建仁會不會再度參選?陳建仁表示,學術研究是他的終身職志與最愛,而他現在決定回到「最愛」,更何況「學術研究的貢獻不會少於政治人物。」
-
2022-01-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默沙東口服藥通過EUA審查 近萬份藥品春節後抵台
國內本土疫情延燒,加上境外Omicron變異株威脅,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已簽約採購默沙東新冠肺炎口服藥物,食藥署署長吳秀梅表示,1月8日已經專家會議通過EUA審查,正等待正式行政公文發出。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已採購將近一萬份的默沙東口服藥物,最快農曆春節後抵台,至於要如何使用及分配,還需要等專家會議討論,如優先給高風險輕症患者使用,避免後續淪為重症。指揮官陳時中也曾表示,除了默沙東口服藥物外,也與輝瑞洽購口服藥物「Paxlovid」,且已經進入最後階段要談妥供應數量等,莊人祥則表示,EUA等藥物仍需等到排審議會進行討論。
-
2022-01-06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開車突覺無力、視線模糊!貨車司機糖尿病引腎病變,視力快不保
●體重快速增加,應做血糖檢測,飲食控制不可少●社區醫療建立篩檢防火牆,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糖尿病早發生、併發症風險高,正確用藥保護器官55歲志豪罹患糖尿病多年,某日駕駛貨車突然身體疲倦、無力,視線變模糊,緊急就醫,竟診斷出嚴重的腎病變,視力也快保不住。馬偕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資深主治醫師莊世旻表示,糖尿病是許多慢性病的源頭,若不好好控制,常同時引起心血管病變、眼病變、腎病變或神經病變。「器官保護」是血糖控制的最新觀念,目前有些新型的口服藥物不只有降血糖功能,對於心臟或腎臟等器官也有一定的保護效果。到社區篩檢 找出危險群淡水馬偕社區醫學中心團隊長年深入社區,提供專業醫療服務,及早篩檢出高危險族群,有機會避免或延緩糖尿病發生,即便確診糖尿病,也能迅速受到共同照護網的團隊治療。鼓勵新確診的糖友在罹病最初就充分了解糖尿病,積極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用藥方式,定時定量用藥外,並調整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降低引起其他併發症的風險。莊世旻說,糖尿病的分類有很多,占比達90%的第二型糖尿病被喻為「無聲殺手」,與家族遺傳、肥胖、飲食和代謝症候群等息息相關。體重控制不良、脂肪組織過多導致胰島素阻抗,胰島細胞需要分泌更多胰島素來控制血糖,長久容易造成分泌胰島素功能失衡,最終造成血液中的糖分過高,這些高血糖的表現也常會合併高血壓或高血脂等症狀。糖友控制好 有機會緩解「及早控制好致病的危險因子,糖尿病有機會緩解甚至逆轉。」莊世旻表示,許多人罹患糖尿病卻不自知,淡水馬偕主動前進社區篩檢,一旦抓出空腹血糖或糖化血色素高於標準值的前期糖友,將協助減重、飲食控制,改善胰島細胞的敏感度。莊世旻提醒,糖尿病控制不只是一個人的任務,家庭成員的配合也很重要。醫院會舉辦健康日活動宣導衛教,經常看到年紀較長的糖友,會帶著家人一起參與衛教講座,讓同為高危險族群的親友也能更了解疾病,一同幫助糖友改變日常的飲食與生活習慣,讓疾病獲得良好控制。啟動共照網 為病友規畫若確診為糖尿病,醫院將啟動共照網團隊介入治療,因應病友的實際狀況規畫療程。「照護網是由醫師、衛教師與營養師等組成的跨專科團隊,會花很多時間了解糖友的飲食、生活習慣與工作型態。」莊世旻分享,當時團隊深入了解貨車駕駛志豪的生活,發現最大問題是工作無法定時定餐,常自行改變服用藥物的時間和次數,血糖長期波動之下同時引起了腎臟和眼睛病變。經過飲食及藥物調整,才將血糖穩定下來。莊世旻強調,近年老年糖尿病人口逐年增加,老人家共病問題多,容易有低血糖症狀,如:暈眩、盜汗、譫妄、意識改變,目前也有較不易引發低血糖的新型口服藥物,能幫助提升糖尿病的服藥遵從性,同時藥物、飲食和運動多管齊下,糖友仍可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