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5 該看哪科.中醫
搜尋
卵巢
共找到
548
筆 文章
-
-
2022-01-13 癌症.抗癌新知
每4分20秒就有1人罹癌 大腸癌連14年居十大癌症之首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今公布最新108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為12萬1254人,較107年增加5123人,平均每4分20秒就有一人罹癌,相較107年快轉11秒。大腸癌連續14年居十大癌症之首。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因人口老化快速及肥胖等不健康生活型態,癌症發生人數預計仍將持續上升。國健署資料顯示,108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比107年多1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如口腔癌為58歲、子宮頸癌為57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56歲、甲狀腺癌為50歲,與107年相比較除口腔癌、肝癌、食道癌、胃癌及子宮體癌多1歲,子宮頸癌早1歲,其餘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107年相同。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子宮體癌,與107年相比較序位相同。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4109人,108年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45.4人,較107年增加4.1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7年相較肝癌與口腔癌序位互換。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7145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92.7人,較107年增加8.0人。女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107年相比較,肝癌和子宮體癌順序互換,其餘序位與107年相同,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胃癌。乳癌是蟬連17年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男女差異較大癌症別,為男性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與食道癌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的11.4倍與15.8倍,研究指出,嚼檳榔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嚼者的28倍,嚼檳榔者罹患上消化道(口腔、咽、喉、食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之風險增加5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之風險更高達10.5倍。除了致力推動B肝疫苗接種,B、C型肝炎篩檢及健保給付治療等,肝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由98年每10萬人中39人,下降至108年每10萬人中有27.7人,已連續10年下降。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由103年最高點每10萬人中有23.2人,下降至108年每10萬人中有22.1人。近年透過篩檢、戒檳宣導等,18歲以上成人男性嚼檳率自96年17.2%降至107年6.2%,降幅逾6成。國健署提醒,近年來攝護腺癌、甲狀腺癌及子宮體癌標準化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目前國際間無實證建議對前述癌症無症狀者進行篩檢,若民眾察覺自身有以下異常症狀,請務必就醫並遵循醫師指示,及早診治。1.攝護腺癌:小便無力、頻尿、急尿及夜尿等排尿症狀或不明原因骨頭疼痛。2.甲狀腺癌:快速長大的頸部腫塊、聲音嘶啞、呼吸困難、持續咳嗽、吞嚥困難。3.子宮體癌:不正常的出血,包括:月經週期紊亂、長期持續性出血、月經長久不來後突然大量出血或者停經後的出血。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實證醫學證明,四項防癌檢查(子宮頸抹片、乳房X光攝影、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國健署資料分析顯示,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男性26%口腔癌死亡風險;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符合資格民眾,可至全國癌症醫療院所查詢及接受篩檢,或利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前次檢查時間,確保是否符合篩檢資格。
-
2022-01-13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標靶藥物有沒有效可預知?透過基因檢測,大腸癌治療可望更精準!
針對晚期(轉移性)大腸癌患者,醫學界可以同時給予化療藥物和標靶藥物的組合治療,其中,第一線標靶藥物有兩種選擇,第一是掐斷癌細胞營養供應水管的血管新生抑制劑(如癌思停;Avastin),進而阻止腫瘤的生長與轉移。或是第二種選擇,可以抑制癌細胞增殖,並導致腫瘤凋亡的表皮生長抑制劑(如爾必得舒;Erbitux)。上述兩種選擇,到底要選擇哪一種,病患可以和專科醫師詳細討論後,做出決定。不過,第二種選擇,也就是表皮生長抑制劑(爾必得舒),必須先做基因檢測(時間約需要1~2週左右),確定癌細胞的RAS(註1)基因仍然是原生型後(詳見圖1右上方RAS WT灰色),才能使用,否則就只能選擇第一種。原因是當癌細胞的RAS基因變異後(詳見圖1左上方RAS Mutant紅色),會導致對表皮生長抑制劑產生抗藥性,用了也是白用,沒啥效果。2021 年 12 月 14 日發表在《細胞報告》(Cell Reports)國際期刊上的一篇論文,引起了媒體界的重視。該論文是由美國加州索爾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生物研究小組內科助理教授史蒂斯醫生(Edward Stites)所領導完成的,研究人員固定使用同一種癌細胞,但卻有RAS不同位點的單一突變,這使得他們能夠比較每個特定突變點,如何影響對表皮生長抑制劑藥物的有效性。他們發現某些 RAS的突變點並不會阻止藥物發揮作用,同時這些實驗數據還能夠和他們模型計算的預測,互相驗證,因此確立了利用基因模型預測藥物有效性的方法,藉此精準篩選出比以前更多的大腸癌患者,是可以使用表皮生長抑制劑(爾必得舒)的標靶藥物來獲得治療,改善病情的。粗估在美國每年就可以讓多達 12,000 名的額外患者受益。史蒂斯醫生特別強調,論文的研究結果雖然仍需要進一步的臨床驗證,但他們期望藉由這項研究,激勵藥廠和臨床醫生們合作,開展後續的臨床試驗計畫。2004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 (FDA) 批准了第一個表皮生長抑制劑的藥物(爾必得舒),其作用是阻斷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的訊號傳遞。之後,另一個EGFR 的標靶藥物也獲得了批准(維必施;Vectibix)。但從這些藥物先前的研究數據來看,醫界認為患者癌細胞如果有RAS 基因變異後(紅色圓團;圖1),就無法對 EGFR 藥物產生反應。因此,每當對患者腫瘤的基因進行檢測後,如果發現RAS變異成紅色,就不會再使用這種標靶藥物來治療。但是,史蒂斯醫生實驗室的研究成果發現,癌細胞的RAS基因變異並非都是以相同的方式改變。例如,變異後的RAS是否仍然擁有和神經纖維蛋白(NF1;註2)的結合能力,就至為關鍵。如果可以互相緊緊結合,就表示表皮生長抑制劑已經對癌細胞無效,但是,如果不會結合在一起,就表示藥物有效(詳圖1),所以仍舊可以使用表皮生長抑制劑來對抗癌細胞。研究團隊通過基因模型,對生物物理特徵篩選 RAS 變異後的各種方式,找出了10 個額外的RAS變異特點,可以用來預測表皮生長抑制劑藥物是否仍然有效的基因標誌,於是取得了癌症個人化治療的預測能力與方法,相當成功且重要。目前擔任赫斯特基金會發展主席的史蒂斯醫生強調,這項研究同時驗證了他們團隊所開發的數學和計算模型,解決了傳統方法無法預測的科學問題,希望未來的臨床試驗能夠進一步確定病人的臨床效益。【註1】RAS (Rat sarcoma virus)基因家族中包含HRAS、NRAS及KRAS三個成員,所產生的RAS蛋白質位於細胞膜的內側,在傳遞細胞生長分化信號方面起重要作用。突變後的RAS會導致惡性腫瘤: 胰臟癌(90%)、大腸癌(50%)、肺癌(30%)、甲狀腺癌(50%)、膀胱癌(6%)、卵巢癌(15%)等等。【註2】Neurofibromin 1 (NF1)是人類第17對染色體上的基因,可以製造出神經纖維蛋白,此蛋白質在身體內扮演許多重要的功能,例如細胞增殖和遷移,神經突觸生長和多巴胺水平。參考文獻:1.Thomas McFall, Edward C. Stites. Identification of RAS mutant biomarkers for EGFR inhibitor sensitivity using a systems biochemical approach. Cell Reports, 2021; 37 (11): 110096 DOI: 10.1016/j.celrep.2021.110096
-
2022-01-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要不是獲得巨大的成功,就是徹底失敗」mRNA技術何以能在新冠危機中異軍突起?
在一月第三個星期的瑞士達弗斯(Davos),街道上的積雪堆得老高,世界經濟論壇(WEF)正在這裡舉行,地區的機場私人飛機的交通如此擁擠,以至於附近的軍事基地為它們開放一條飛機跑道。至少有一百一十九名億萬富豪被列入二○二○年的賓客名單,他們將演講有關改變世界的大構想,並和世界領袖以及較低經濟階級的與會者閒聊,包括十幾歲的氣候活動份子格蕾塔‧童貝里(Greta Thunberg)和大提琴家馬友友。在前一個星期,一些新聞主播稱為「武漢流感」的新病例從四十一例激增到二百八十二例,還有少數確診的感染出現在泰國、日本和南韓。當財經新聞網CNBC的一名記者對英國大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簡稱AZ)的執行長蘇博科(Pascal Soriot)提到這個話題時,他似乎很鎮定。他回答說:「現在看起來疫情似乎控制得很好。」被問到這個冠狀病毒對經濟潛在的衝擊時,另一家全球頂尖疫苗製造商賽諾菲(Sanofi)的執行長韓保羅(PaulHudson)轉變話題,談起他公司的季節性流感疫苗為公司帶來了可靠的獲利。「我們盡力確保能生產足夠數量的疫苗。」他說。備受尊敬的美國公司默克(Merck)告訴CNBC,它將等候世衛組織的指示。大致說來,大藥廠的結論是,追逐新興的傳染病無利可圖。正如默克和賽諾菲從自身在伊波拉和茲卡病毒的第一手經驗學到的,大多數疫情爆發都是很嚇人、佔據報紙頭版的事件,但很快就被人們完全忘記,至少在未受直接影響的人身上是如此。疫苗得花數億美元開發,且通常耗時數年、甚至數十年才能推出市場。很少疫苗的經歷如同默克一九六七年的腮腺炎疫苗一樣,它在四年內開發出來並獲准上市,直到今日還需求殷切。一旦短暫的流行過去,就沒有人可以試驗你開發的疫苗,而且更重要的,也沒有人會購買你的疫苗。來自政府和基金會的外部資金─如果有的話─將很快枯竭,開發計畫將被擱置。高薪聘請的科學家將回到那些賺錢的計畫,恢復被打斷的生計。所以,何必強求?莫德納執行長班塞爾抵達達弗斯前,早已清楚疫苗開發很少有成功的紀錄,他此行只有一個目標:確保為公司發展的冠狀病毒疫苗取得資金。班塞爾戴著工程師常戴的那種金屬框眼鏡,在剪裁合宜的西裝下有著長跑健將的身體。他從三十幾歲就參加達弗斯的年度會議,所以能完全融入這個環境。現在四十幾歲的他本身不是億萬富豪,但身價也相當可觀。如果那一年有一本書與他形影不離,那就是前迪士尼公司執行長羅伯特‧艾格(Robert Iger)寫的《我生命中的一段歷險》(The Ride of a Lifetime)。艾格在書中寫到,打安全牌在企業世界中絕對無法讓人成功:「真正的創新只發生在人有勇氣的時候。」正如葛拉漢決心證明疫苗設計在他的病原體預防模式下可以進展的比以前快,班塞爾看到一個機會可以展現他的公司擁有的一種技術─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能讓這種設計比競爭者更快實現。從一九八○年代以來開發的大多數疫苗依賴一種模糊而耗時的程序,就是在一個裝滿基因工程化細胞湯的大不鏽鋼桶裡培養病毒蛋白。莫德納的方法是只把製造那些蛋白所需的指令遞送給人體細胞。這種疫苗就像冠狀病毒本身,會劫持我們細胞裡已經存在的機制。你可能知道你的基因組─基因的總和─是包含在DNA裡,而DNA的形狀則像雙鏈的螺旋,其結構好像扭轉的繩梯。第二鏈扮演第一鏈的備份硬碟,形成包含你生存所需的所有基因一個重複而持久的存檔。例如,一個基因描述如何製造胰島素,是一種控制血糖的酵素;另一個基因決定你眼睛的色素數量。細胞核裡交纏的二十三對染色體是以DNA組成,但DNA在細胞內其實並沒有做多少事,做事的是DNA過度活躍的搭檔mRNA,mRNA會在恰當的時機讓那些指令化為行動。當一個特定的基因需要被表達─也就是轉變成蛋白─時,DNA的雙鏈會暫時解開交纏,像拉鏈那樣拉開。然後像Scrabble字母般浮在細胞中的核苷酸,會沿著這些暴露的鏈自動安排,形成一個對應於特定基因的mRNA。然後這些短暫存在的單鏈分子衝出細胞核,並與核醣體連結,核醣體就是看起來像層疊煎餅的細胞工廠。在核醣體工廠裡,那些mRNA遞交拼接所需蛋白的指令。莫德納的疫苗破解這個程序,把合成的mRNA直接送到細胞內。核醣體不在乎那些外來的mRNA來自何方。一連幾天─也許長達一星期,直到那些mRNA鏈腐壞─核醣體遵循它們的指令並產出蛋白。那個蛋白扮演一個假分子,讓身體能練習它的免疫反應。這是一個很令人振奮的創意,但它行得通嗎?mRNA從未在世界任何國家獲准用於人體的疫苗或藥物,莫德納的財務前途完全看能否達成這個目標。在二○一八年十二月,該公司在股市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規模創下全球生物科技業的最高紀錄,使公司估值達到七十五億美元。除了傳染病疫苗外,該公司的開發計畫中包括在罕見的基因疾病和癌症採用mRNA原理的治療法。但在莫德納創立至今的十年間,它從未在市場上成功地推出一項產品,在生物科技圈裡,對莫德納的懷疑逐年升高。一位頗具影響力的藥品界部落客曾批評說:「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們PowerPoint投影片的說服力。」這些話班塞爾全都聽在耳裡。批評者把他描繪成一個殘暴、不輕易饒恕、只關心股價的老闆─但這與最了解他的人對他的看法並不相符。他的惡意批評者忽略的是那些偉大的構想─那種可以改變世界、拯救世界的構想─需要花大錢,當然更不用說需要一個有足夠技術和足夠動機去籌措它們的人。班塞爾總是說,莫德納要不是獲得巨大的成功,就是徹底失敗。沒有其他可能。班塞爾入住他在達弗斯擁擠的歐式旅館房間後,立即發出一封電子郵件給一個可以幫助他達成任務的人:一位名叫理查‧哈契特(Richard Hatchett)的美國醫生,他也在達弗斯。哈契特主持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Coalition for Epidemic Preparedness Innovations,CEPI),是一個總部設在挪威、由蓋茲與梅琳達基金會(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在伊波拉和茲卡疫苗上市失敗後創立的組織。還有其他全球組織提供救命的疫苗給需要的國家,但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專注在為下一個流行病─X疾病─做準備。哈契特一直在密切觀察冠狀病毒的疫情,而他的幕僚之一已經與葛拉漢討論過。「過去二十年來我學到的每一件事都讓我感到很焦慮。」哈契特說。他看到班塞爾寄來的電子郵件後,回信答應立即會面。哈契特有著雪白的頭髮和沒有血色的削瘦臉孔。他從機率的觀點來看待病毒世界。在與班塞爾會面時,哈契特表達他對武漢疫情爆發的擔憂。還沒有人能確定這種未命名的新型冠狀病毒有多大的傳染力,不過哈契特從流感的數學模型中知道,一旦新病毒株感染了三十到五十個人,一場大流行將無可避免,除非採取特殊的應變措施。如果這種新型冠狀病毒也適用此一模型,那麼世界已經遲了一步。班塞爾向哈契特報告莫德納準備生產第一批臨床疫苗的最新狀況。他最近做了一次粗略的計算,並得到自己也很驚訝的結果。他發現莫德納可以使用該公司用於個人化癌症治療的小規模設備,生產第一批用於人體安全試驗的疫苗。這可以讓成本從原本三百萬到五百萬美元降至一百萬美元以下,確實很划算。即使在會面前,哈契特和他的團隊就希望能參與這項試驗,並已迅速組織一個小組座談會以吸引注意。一月二十三日星期四下午,哈契特在外觀極其摩登的達弗斯會議中心宣布,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將提供莫德納一百萬美元,以生產首批用於國家衛生研究院第一期試驗的疫苗。輪到班塞爾說話時,他帶著法國腔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解釋該公司採用的技術。他說那就像一套軟體,只需要為最新的病毒疫情做更新。有人問他,他認為需要多長的時間推出疫苗。「我還沒有時間表,」班塞爾說:「以前沒有人這麼做過。」當班塞爾和哈契特陸續走出會議室時,他們用手機檢視來自中國的最新消息。武漢的高鐵火車站擠滿了旅客,他們穿著羽絨外套,戴著口罩,爭搶著想搭上最後一班離開這個城市的火車。機場已經關閉,當局已開始封鎖主要道路。電影院已關門、網路咖啡廳已斷線,雜貨店的貨架空蕩蕩。湖北省各地現在有超過五千萬居民的行動受到限制,中國最大的節日假期農曆春節,已被正式取消。在記者會兩天後,班塞爾發出一封緊急訊息給葛拉漢、佛奇和疫苗研究中心主任馬斯科拉。「我已縮短我在歐洲的行程,明天將飛回美國。」他寫道。他將直接到華盛頓特區為臨床試驗擬訂策略,並已開始尋求額外的政府資金。「我們現在需要投資,以便擴大mRNA製程的規模。」他寫道:「所以有許多要談的事,但我們會搞定。」國家衛生研究院領導的團隊仍在努力為前臨床試驗培養修改過的刺突蛋白,包括確保它已相當穩定;另一方面,莫德納的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正在趕超製造mRNA疫苗本身的進度。每一批疫苗都必須檢驗以確保RNA與初始的基因序列相同,最終的疫苗也必須妥善地消毒和確保安全性。莫德納推出臨床級候選疫苗最快的時間紀錄是十個月,那是一款茲卡疫苗。在冠狀病毒計畫的頭幾天,該公司資深董事漢米頓‧班尼特(Hamilton Bennett)問一位團隊成員,計畫的時程表會是如何。他得到的回答是:一百二十天。「那太瘋狂了。」他說:「你確定嗎?」不確定,實際上他們只是希望儘快製造出疫苗。團隊成員決定他們將夜以繼日地工作,並且每星期工作七天。「病毒不休假的。」一名工程師告訴班尼特:「所以我們也不能休假。」不久後,工程師把他們的時間表縮減一半到六十天。如果動物試驗進行順利,到了三月就會有一種可用來進行第一期試驗的疫苗。班塞爾並非唯一跟病毒賽跑的人,如果他在自己的記者會後打開電視,他將看到格瑞格里‧葛倫(Gregory Glenn)的臉。葛倫是另一家生物科技公司Novavax的科學長,他正接受彭博新聞和CNBC的訪問。葛倫坐在他位於馬里蘭州蓋瑟斯堡(Gaithersburg)的公司總部一張桌子後,穿著西裝外套和未扣第一顆鈕扣的牛津襯衫。「我必須承認這是很令人興奮的時刻,」葛倫說:「這將是個測試案例。」他說,Novavax已加入冠狀病毒疫苗競賽。如果莫德納是疫苗世界的蘋果公司,一家人人稱羨、既酷炫又資本滿溢的公司;那麼Novavax就是諾基亞(Nokia),一家仍然在賣東西、但你不確定有誰在買的舊公司。該公司註冊商標的封裝(encapsulation)技術Novasomes,是以延時釋放機制開發的顯微脂肪泡泡,用在雞隻的疫苗,但它們證明用在一種護膚產品「Nova肌膚保養系列」(Nova Skin Care)更有價值。而拜它們綿密的口感所賜,Novasomes最終被用在低脂肪的女童軍餅乾上,和理察‧西蒙斯(Richard Simmons)的西蒙斯九七%無脂肪餅乾。三十年後,Novavax已放棄Novasomes產品,但仍嘗試─但未成功─在市場上推出一種人類疫苗。該公司專注於蛋白質次單元疫苗(protein-subunit vaccines)。和莫德納的mRNA疫苗─傳遞如何製造刺突蛋白的指令給身體細胞─不同,Novavax的疫苗傳遞刺突蛋白本身。蛋白質次單元疫苗發明於一九八○年代的基因工程革命期,而雖然它們的製造需要的時間比mRNA疫苗來得長,但這種技術有很可靠的紀錄。你可以在各種有機體裡培養病毒蛋白,從大腸桿菌細菌到菸草株都可以。回顧一九八○年代,在出任Novavax疫苗發展部主管之前很久,高爾‧史密斯(Gale Smith)就已發明一種用於最快、最奇怪的平台技術:毛毛蟲卵巢細胞。不管什麼時候有任何傳染病疫情爆發,包括從豬流感到伊波拉等,Novavax就會在這些細胞中製造一種候選疫苗,並發布連串的新聞稿來拉抬一下它的股價。但每一次公司都讓投資人失望,也讓自己失望。這一次,葛倫和史密斯希望結果會有所不同。※ 本文摘自《疫苗戰爭:全球危機下Covid-19疫苗研發揭密,一場由科學家、企業、政府官員交織而成的權力遊戲與英雄史詩》。《疫苗戰爭:全球危機下Covid-19疫苗研發揭密,一場由科學家、企業、政府官員交織而成的權力遊戲與英雄史詩》作者:布蘭登・波瑞爾 譯者:吳國卿, 王惟芬, 高霈芬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02
-
2021-12-27 癌症.卵巢.子宮
卵巢癌症狀非常不明顯 婦科醫提醒:6族群更要留意
腹痛、腹脹是相當常見的日常問題,不過提醒女性到了一定的年紀,應特別留意此症狀。中山醫院婦產科郭安妮醫師表示,腹脹、腹痛雖然常見,但未必是腸胃道的健康問題,卵巢癌的不明顯症狀也常以此方式呈現。 女常腹脹痛婦產科也要看,留意不明顯症狀防卵巢癌! 郭安妮醫師表示,卵巢癌的症狀非常不明顯,並不像子宮內膜癌或子宮頸癌等,可能會有出血的情況發生,卵巢癌在第一期、第二期常見沒有任何異狀,此時發現的患者,大多是因為健康檢查、定期檢查時發現。而進入第三期、第四期的患者,症狀也依然不大明顯,多以腹脹、腹痛、噁心、有壓迫感等腹部不適症狀呈現,也因為受到腫瘤壓迫,可能出現頻尿的情況,不少患者常會是從腸胃科轉診至婦產科,而此時發現的族群約高達75%。 郭安妮醫師表示,卵巢癌除了難以發現,棘手的也包括各期對患者的影響,早期發現存活率相當高,有望治癒,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約有90%以上,第二期則約有70%,但進入至第三期就僅剩約39%,而到了第四期僅有約17%,差異非常大。 醫師提醒,卵巢癌常見出現於女性停經前後,如有出現腹脹、腹痛等腹部不適,除了看腸胃科以外,也建議前往婦產科檢查,謹慎為佳,以避免確實有腸胃問題,但同時也有卵巢癌,卻因為只看腸胃科而沒被檢查出來,因而延誤治療。 她腹脹誤認為肥胖,轉診檢查出卵巢癌! 郭安妮醫師分享,診間曾有患者從腸胃科轉診而來,據了解,該名患者有長時間食慾不振、時常腹部不適的問題,且腹部逐漸變大,起初原以為是腸胃不佳使得肥胖,經詳細檢查後才發現是卵巢癌。醫師表示,腹脹確實也有可能會被誤認為變胖,但變胖通常是整個身體也會一起發展,不過只胖肚子的情況也是有可能。醫師再三叮嚀,女性需特別留意腹脹等不適問題,特別是風險族群更要小心。 卵巢癌常見風險族群,不生、晚孕等應多加留意! 郭安妮醫師指出,卵巢癌的相關風險,主要和卵巢運作有關,像是不生、晚生、不孕等族群,以及初經早、12歲以前就來經的族群,和停經晚、約55歲後才停經的族群,這些情況卵巢活動的時間、受荷爾蒙刺激的時間都會比較長,出現疾病的可能性就會比較高。而家族史中如果母親或姊妹有卵巢癌病史者,風險也會增加約5~7倍之多。另外,肥胖、體脂肪較高的女性,也是風險族群之一,因為體脂肪當中也有含有荷爾蒙,也會刺激卵巢,而此風險也和各婦科疾病息息相關。 卵巢癌難發現、晚期棘手,留意腹脹痛、檢查保健康! 卵巢癌難以發現、晚期又棘手,郭安妮醫師建議,女性除了要特別留意腹脹等腹部不適以外,在40歲之後也應定期做健康檢查,而風險族群建議再提早些,約35歲就可以開始規劃健康檢查,以利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而日常生活習慣,自然也應避免肥胖,包括良好的飲食習慣、肥胖者應適度減重,避免體脂肪的荷爾蒙刺激,如此對於防範卵巢癌會更加有幫助。 《延伸閱讀》 .防婦癌了解家族史很重要!醫:曾見4姊妹全中! .2招防範卵巢癌!醫:不生、晚孕風險高!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22 醫聲.癌症防治
精準醫療基因諮詢/醫困擾 得到壞結果 8成不知怎面對
癌症精準治療須透過基因檢測確認是否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甚至預測是否可能發生其他癌症。不過不是每位癌患都願做基因檢測,醫師表示,即使基因突變有對應藥物,也可能受限於適應症無法使用;而有些家族遺傳基因已知和癌症高度相關,但國內現階段對於預防性切除還沒有共識,檢測結果反而可能造成患者恐慌、醫師困擾。台北長庚乳房外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郭玟伶表示,長庚與台大醫院曾進行問卷研究,針對乳癌患者或是家屬,先完成基因檢測的說明與諮詢後,詢問「哪些問題可能會構成檢測的困難」約卅%的患者礙於「費用」,約八十%表示「得知結果後不知該怎麼面對」。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表示,癌患基因檢測後,若藥物適應症僅侷限在某些癌種,那適應症外使用是否要給付,必須審慎考量。衛福部次長石崇良也舉例,乳癌患者若檢測出肺癌突變基因,照理說要使用肺癌藥物,但該藥物的適應症是肺癌不是乳癌,這就屬於適應症外使用,這就是個人化醫療要面對的問題。至於家族性癌症遺傳基因檢測,台大醫院外科部暨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認為,醫師和民眾都還沒做好準備,他舉例一位卅多歲的「健康人」因家族乳癌做基因檢測,結果發現帶有突變基因想切除兩側乳房。黃俊升一度懷疑她是否在正常心理狀態下做決定,過去甚至會轉介精神科協助確定精神狀態;他也有一位朋友的母親卵巢癌後又胰臟癌,但胰臟並不像乳房可以預防性切除,就算知道基因突變又怎樣。台北癌症中心副院長趙祖怡則認為,知道基因突變後能做的是密切追蹤,他曾有一位女病患,廿九歲罹患乳癌、卅六歲肺癌、卅七歲時腎癌、四十一歲顱底癌,正因定期監測,在癌症一發生就治療,所以幸運存活。三軍總醫院一般外科教授主治醫師俞志誠也說,曾有患者帶有BRCA1基因,罹患乳癌十五年後又胰臟癌,也曾有人得乳癌後又罹患黏液肉瘤,檢測發現帶有TLE1基因突變,若能及早發現帶有突變基因,應可做預防性介入。
-
2021-12-22 醫聲.癌症防治
精準醫療基因諮詢/揪出癌基因 國內推遺傳諮詢師
精準醫療透過基因檢測,助癌症患者精準投藥,但基因檢測結果出爐,除了提供選擇藥物的資訊外,還可能揭露自己帶有遺傳性基因突變,可能有第二癌症的風險,即使未發生癌變,也讓患者不知所措。聯合報健康事部與台灣乳房醫學會十二月一日共同舉辦「精準醫療基因諮詢」專家會議,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將推動「癌症基因遺傳諮詢師」協助癌友解讀報告,規畫治療計畫。協助用藥諮詢、治療規畫國內基因檢測的執行,以癌症患者選擇藥物前執行最多。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表示,遺傳諮詢師的角色可以協助用藥諮詢,或是治療規畫等。只是國內雖然有遺傳諮詢師,但缺乏癌症專業,台灣應該要建立相關制度,增加癌症領域的訓練。林口長庚婦癌科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台灣目前的遺傳諮詢師沒有國家認證,是由民間的兩大團體,包含社團法人台灣遺傳諮詢學會以及中華民國人類遺傳學會,辦理遺傳諮詢師甄審認證,完成後頒發證書。周宏學表示,目前遺傳諮詢師訓練的內容,多著重在產前檢查、小兒遺傳疾病等,缺乏「癌症」領域專長。而目前能提供癌症遺傳諮詢的醫師不到二十人,人力嚴重不足。乳癌及卵巢癌 考慮先示範石崇良表示,目前遺傳性乳癌及卵巢的基因檢測國外研究相對豐富,能使用的藥物也多元,他認為,國內可以先推動「癌症遺傳諮詢師」,從遺傳性乳癌及卵巢癌先行示範,之後再一步步擴及其他癌別。石崇良表示,癌症基因檢測項目多元,有些檢測項目必須要先完成諮詢後才能進行檢測,有時甚至需要告知患者,一旦檢測出帶有特定的癌症基因,家族也可能帶有相同基因,需要整個家族一起檢測,諮詢的時機,後續還有待討論。報告解讀 必須是在醫院做由於癌症遺傳諮詢會牽涉到治療端,石崇良表示,基因檢測需是在LDTs(實驗室開發檢測與服務)核准的實驗室進行檢測,但報告的解讀及運用則必須是在醫院做,因為醫師會從醫學倫理出發,以病人考量為重點。石崇良表示,成立癌症的遺傳諮詢師是很好開始,甚至可以納入國健署的癌症診療品質認證裡,目前傾向採取團隊中,需要設有「癌症遺傳諮詢師」的職位,這部份需再規畫受訓課程及人員的背景資料等,會再與相關團體討論凝聚共識。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顧問級主治醫師陳訓徹表示,在乳房醫學會下之台灣遺傳性乳癌卵巢癌聯盟(THBOCC)正在教育醫師怎麼開始做基因檢測,並針對乳癌預防性切除凝聚共識,於十二月廿一日對外公布,提升醫師對於基因檢測的能力。
-
2021-12-22 醫聲.癌症防治
精準醫療基因諮詢/缺人才 癌症遺傳諮詢國內僅18人
目前無論是健保給付時需要的抗癌藥物伴隨式檢測或想要自費進行基因檢驗,相關的醫療訊息讓民眾都「無從問起」。因為,台灣專業的癌症遺傳諮詢醫師只有十八人,國內也無相關認證系統,因此培養及認證更多癌症遺傳諮詢師或醫師,有其必要性。台北長庚乳房外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郭玟伶表示,基因篩檢結果出爐,患者需要面對治療,還得思考家族是否需要預防罹癌等。多數醫師無法第一時間解釋,此時就需要「遺傳諮詢師」,幫助患者解說、規畫療程,這也是台灣精準醫療,缺乏的一塊。林口長庚婦癌科主治醫師周宏學指出,台灣目前遺傳諮詢都著重在產前檢查及小兒遺傳疾病,癌症遺傳基因諮詢比較少,並沒有認可的證照及國家考試項目,目前是由社團法人台灣遺傳諮詢學會及中華民國人類遺傳學會等民間團體共同主辦「遺傳諮詢師甄審認證」並由學會頒發證書。參加認證前需自行具備三百小時臨床實習及一百小時實驗室實習。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認為,授課內容仍舊是著重在「遺傳」,進行教學的也大多是專業領域在罕病的醫師,缺乏對於癌症專業,或許可以考慮複製國外的課程及經驗,醫學會來辧理授課都可行,強化遺傳諮詢師於癌症精準醫療上的角色。周宏學認為,以國際研究最多的遺傳性乳癌及卵巢癌症候群(Hereditary breast–ovarian cancer syndromes,HBOC)為例,每年有多達一千五百位到一千六百位新診斷的卵巢癌及一萬五千位到一萬六千位新診斷乳癌者需要諮詢,但全台只有不到二十位癌症遺傳諮詢醫師,專門開設提供民眾訊息的諮詢門診更少。癌症遺傳諮詢人員要具備相關知識,長庚醫紀念醫師一般外科及乳房外師顧問級主治醫師陳訓徹建議,可讓醫院個管師接受諮詢師訓練,一個諮詢師針對單一癌種就好,醫師則是擔任督導角色,這樣人力補足才夠快。三軍總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俞志誠指出,目前癌症的基因遺傳諮詢制度以日本最嚴謹,歐美則是先做諮詢再決定基因檢測範圍,這部分也需要政府介入規範。日本至今已有兩百三十位遺傳諮詢師,因此,醫界建議要先將建立培訓系統,把受訓規格列出來,諮詢人員可以先從相關癌別的專業醫師開始,之後再擴及其他醫療人員,而最終是希望可以建立認證系統。
-
2021-12-22 醫聲.癌症防治
精準醫療基因諮詢/誰需基因檢測?年輕、有家族史可考慮
癌症治療進入精準時代,醫師表示,現行治療可依據基因檢測結果,進行正確診斷治療,不過患者什麼時候該進行基因檢測?該驗什麼基因?都需要諮詢,再者,哪些人需要做基因檢測,得到的效益才最大,也需要專業討論。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主治醫師周宏學指出,一名卅九歲患者Sunny,五年前診斷為第四期卵巢癌,治療後病情緩解,但三年前,又發現左側乳癌,由於兩種癌基因突變的關聯性極強,因此幫她做基因檢測,結果發現她有BRCA1基因突變,後來據此選擇合適的標靶藥物,經過一年半的治療,目前病情已完全緩解。周宏學說,卵巢癌復發率相當高,五年存活率低於五成;但近年的精準醫療,具有BRCA1/2突變的第三、四期卵巢癌患者,第一線化療後,使用標靶治療兩年,可以讓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從十三點八個月延長至五十六個月。但患者什麼時候該進行基因檢測?該驗什麼基因?都需要諮詢。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表示,目前對於六十歲以下較年輕的癌症患者、有特別家族史如卵巢癌、胰臟癌等、三陰性的乳癌患者、雙側乳癌患者,以及男性女乳症等,都是在治療前應告知需做基因檢測的高風險族群。另一部份,則是已經進入標準治療無效後,再進行基因檢測,找尋有無藥物,接續治療。台大醫院外科部暨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表示,基因檢測目前仍建議「癌症用藥」或「癌症患者」使用。以乳癌為例,如果是早期、三陰性、賀爾蒙陽性、Her2陽性等乳癌,就建議進行基因檢測,他也強調,基因檢測不必太早做,有些患者很早就做,結果沒用上,因為不可能捨棄標準治療。台北癌症中心副院長趙祖怡表示,以北醫、萬芳和雙和三家醫院經驗來說,他們有一款具有一百多個基因的檢測套組,如果沒做諮詢就檢測,只有一%到二%的人有基因變異,但經過諮詢後再做檢測,可提高十倍、有十%到廿%的人會發現基因變異,這凸顯基因諮詢的必要性,應該先諮詢再檢測。衛福部次長石崇良建議,民眾也不必迷信基因檢測,要確定對治療選擇有幫助再做,且基因檢測業者不能直接對民眾銷售,檢測機構也需要取得認證,檢測報告應該要回到醫院,由醫院端向民眾解釋,才能保障民眾權益。
-
2021-12-19 癌症.乳癌
末期乳癌別放棄 延長存活等新藥未來希望多
雖無法治癒 但可望長期存活「貝西是很勇敢的病人!」貝西的主治醫師、台北榮總外科部部主任、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說,像貝西這樣的乳癌病患,雖然可能無法治癒,但只要配合醫療團隊,仍可望長期存活。曾令民強調,早期乳癌追求治癒,但末期癌患追求的是解除症狀、改善生活品質,盡可能延長存活,癌細胞雖然無法徹底根除,但可以和平共存,呼籲患者不要放棄希望。曾令民說,HER2陽性乳癌患者約佔全部乳癌的兩成至兩成五,自從標靶藥物問世後,治療成績大幅進步,早期癌患使用雙標靶藥物,五年存活率可高達九成,晚期癌患五年存活率也有五成,不過HER2陽性在晚期乳癌當中佔比稍高,台灣乳癌病患有7%發現時已經是第四期,其中三成以上都是HER2陽性乳癌,「HER2陽性算是比較難纏、比較凶猛的乳癌」。目前針對HER2陽性乳癌治療,第一線是以化療搭配「雙標靶」、二線則是「標靶結合化療」、三線搭配「小分子標靶」等藥物。曾令民表示,國際間有些新藥陸續發表試驗結果,治療效果很好,甚至有望取代現有第二線藥物,等新藥引進台灣,貝西的病情將可獲得不錯的控制,不過因藥價高昂,健保給付也沒那麼快,經濟負擔往往是癌患另一大問題。對第一線醫師來說,要不要告知癌患有新的藥物選擇?曾令民強調,患者有知的權利,一定要告知,但是也不要造成患者心理負擔,「若經濟真的有困難,就不要每次都提,這是很殘酷的現實。」他認為,健保給付標準都是以臨床試驗當基礎,例如雙標靶藥物只給付復發患者18個月,但有些人超過18個月還是有效,還有些藥物設限、有條件給付,如果放寬這些限制,乳癌治療成績將會更好。乳癌高危險群 可做MRI早期發現乳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存活率可高達九成以上,台大醫院外科部暨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表示,超音波、乳房攝影和MRI(磁振造影)都是良好的篩檢工具。50歲以上婦女可兩年做一次乳房X光攝影,40~50歲或乳腺緻密者可一年做超音波、一年乳攝,至於高危險群可搭配MRI,達到早期發現的效果;而乳癌新藥推陳出新、療效令人振奮,就算乳癌晚期或復發也不必擔心,醫師都會評估最好的治療方案。黃俊升表示,有乳癌家族史、初經早、停經晚、晚婚、晚生育、飲食西化等,都是乳癌危險因子,初經早的人危險性提高一到兩倍,家族裡若多人乳癌且都在停經前發生,可能就帶有BRCA1/2基因,這基因和乳癌、卵巢癌、胰臟癌、前列腺癌有關,帶因的猶太人罹癌機率甚至高達七到八成,知名影星安潔莉娜裘莉就是因此切除雙側乳房和卵巢,以預防癌症。因此,若已知帶有此基因,或家族中多人罹患相關癌症,就應加強篩檢。他強調,超音波沒輻射線可每年都做,高危險群若擔心輻射危害,可兩年一次乳房攝影並搭配MRI,至於40~50歲女性可以一年乳攝、一年超音波,這是因為乳攝對於乳腺緻密者靈敏度較差,且年輕乳癌進展快,透過超音波補強有利早期發現。過去認為癌症超過五年就算過關,但乳癌因藥物效果佳,原本可能三年復發,延長到五年、甚至30年才復發,因此不管哪種類型的乳癌都要注意復發風險。以荷爾蒙陽性乳癌為例,淋巴轉移或腫瘤過大者,建議抗荷爾蒙藥物要持續使用七到十年;HER2陽性乳癌則可先化療,若腫瘤完全消失,復發機率相對低,若沒完全消失,則使用「標靶結合化療」藥物。黃俊升說「以前沒藥只能用腫瘤有無消失來算命,現在有藥可以進一步改命。」更令人振奮的是,標靶結合化療藥物已有新藥問世,不但在後線使用療效顯著,甚至可望取代現有二線藥物,「治療成績是以前從沒見過的好,但給付可能還要一段時間」。黃俊升呼籲,末期或復發的癌友不要擔心,也不要怕化療,醫師會依不同型態的乳癌給予最好的治療建議。
-
2021-12-13 癌症.抗癌新知
國衛院開發「靶鉑TM 」新藥 治療癌症避全身毒性
癌症蟬連十大死因首位39年,研發更有效的抗癌藥物是醫藥界共同努力的方向。國衛院生醫奈米所研發新型鉑金抗癌藥物靶鉑TM,除可避免引發全身性的毒性,還能改善缺氧造成的腫瘤血管新生狀況,且動物實驗顯示可增強免疫反應對抗癌細胞,對難纏的肺腺癌、三陰性乳癌及卵巢癌的治療都有幫助。國衛院生醫奈米所研究員林淑宜的團隊與免疫醫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林文傑合作,研發新型鉑金抗癌藥物靶鉑TM,也就是提供癌細胞可溶解的「奈米鉑」,在癌細胞的弱酸環境下,釋出鉑離子與癌細胞的DNA結合,阻斷癌細胞複製進而凋亡。林文傑表示,鉑金類藥物是化療常用的一線藥物,用於治療50%以上的癌症患者。但過去常使用的「順鉑」在阻斷癌細胞的DNA,會產生活性氧類(ROS)造成癌細胞缺氧。而癌細胞缺氧容易有不正常的血管新生,反造成腫瘤轉移。新研發的「奈米鉑」雖然也會產生ROS,但因為新型鉑金藥物本身具有類酵素的功能,可將ROS轉換成水和氧分子,改善局部缺氧和腫瘤血管新生的狀況。另外,研究團隊模擬一般人體罹患腫瘤的狀況,以「非免疫缺陷」的老鼠進行動物實驗,也發現新型鉑金抗癌藥物靶鉑TM可以增加免疫表現。在肺癌的實驗中,發現與免疫療法一起使用,可使腫瘤縮小的程度增加30%至50%,效果比單一療法更加出色。研究員林淑宜表示,這樣藥物在動物實驗中看到對三陰性乳癌、肺腺癌和卵巢癌的有治療效果,目前正集資進行毒理及藥理試驗,並進入臨床試驗。
-
2021-12-11 該看哪科.婦產科
子宮內膜異位症輕症可中醫調理 中醫教你簡單茶飲輕鬆調整體質!
中醫看子宮內膜異位,主要為「瘀症」,治療方式隨著形成的原因而不同。如果是急性症狀,或是形成5公分以上囊腫,應就醫治療,不建議自行調理舒緩。子宮內膜增生在中醫視為瘀症 依體質調理對症下藥正常子宮內膜隨生理週期生長、脫落,如果跑到不對的地方增生,就會影響身體狀況,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症。如果長在卵巢會形成巧克力囊腫,長在子宮肌層則形成子宮肌腺症,少數異位到腹腔外,就會造成其他疼痛或出血,最明顯的症狀是腹脹腹痛、生理痛,有些女性的經血量多,會導致貧血,也有人因卵巢功能不佳,而有不孕現象,對女性造成諸多困擾。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科醫師胡玉芳表示,中醫看子宮內膜異位,視為一種「瘀證」,形成的原因很多,有人是虛寒體質,有人是熱鬱在裡或是血虛、氣滯,中醫介入可改善腹腔循環,調節免疫系統,防止經血逆流,降低發炎情形,改善腹腔環境,讓內膜生長回歸正常。虛寒體質常用少腹逐瘀湯;熱證明顯常用龍膽瀉肝湯或是牡丹皮、益母草等,搭配化瘀藥例如桃紅四物湯、桂枝茯苓丸;針對經痛較明顯的病人,可用延胡索、芍藥來達到止痛效果。有陰虛、燥熱狀態,可用當歸、生地、芍藥來滋陰。囊腫超過5公分建議先行就醫 輕度可按摩搭配茶飲調理子宮內膜異位病人如果有急性症狀,例如腹痛難耐,或是囊腫有5公分以上,應就醫治療,不建議自行調理舒緩。輕度子宮內膜異位症,可練習腹式呼吸來舒緩經痛,鼻吸、嘴吐,吸吐時間約1:2的比例,藉以放鬆肌肉,減輕疼痛。經期前5至7天也可按摩幾處穴位,例如婦科要穴「三陰交」,左右各按壓1分鐘,對調理子宮有很好的效果,孕婦則不宜。此外,按摩臍下4寸的「中極穴」、中極左右旁開3寸的「子宮穴」,也有助調理婦科疼痛,建議平躺搭配精油揉按,切忌過度用力,怕冷的人可搭配熱敷或艾灸。胡玉芳並提供適合輕度子宮內膜異位及經痛者調理的茶飲,生理期前5至7天飲用1周,可改善經痛。但平常容易手腳冰冷、腹瀉的人以及孕婦,不適合飲用,如有其他慢性病,也應諮詢醫師再使用。《補血調經茶飲》▸藥材:益母草3錢、紅棗5至6顆、女貞子3錢、牡丹皮2錢▸作法:藥材先以冷水洗淨,水蓋過藥材浸泡約30分鐘。以中火煮滾,轉小火再煮20分鐘,剩約1至2碗湯汁,濾渣後即可飲用。▸適用:益母草偏涼,補血調經;女貞子入腎經,安五臓養精神;牡丹皮微寒入腎經,消瘀血;紅棗益氣養血。胡玉芳提醒,子宮內膜異位症是與荷爾蒙或免疫相關的發炎反應,不可隨意進補,可補充柑橘類水果、富含鈣質的食物、維生素D、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減少酒精攝取,同時要維持正常作息、適度運動、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並保持心情愉快,對治療有所幫助。至於有些女性會在經期喝紅糖水,從中醫角度來看,糖是濕熱物質,對舒緩發炎疼痛並無助益,尤其濕熱體質並不適合飲用。★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2-11 該看哪科.皮膚
5種營養因素、8種風險因子 促成「痤瘡」永不滅絕的元凶!
青春期時因為賀爾蒙的改變,導致滿臉『痘花』,但更多的人,即使過了青春期,臉上的痤瘡依然「屹立不搖」呢?醫師委員會(PCRM)指出4種營養因素、8種風險因子是讓臉上『痤瘡』永不滅絕的元凶。導致成人「痤瘡」的5種營養因素痤瘡是一種主要發生在青少年的皮膚病,大多數的青少年都有一定程度的痤瘡,隨著雄性激素的下降,這些痤瘡通常會消退;然而,有些病例會持續到成年或在成年時發病。臨床研究證實這5種營養因素與痤瘡有關:1. 體重過重:痤瘡在超重的人群中更為常見,部分原因與胰島素阻抗有關。2. 西方飲食:日常以植物為主的飲食,例如塊莖、水果、蔬菜、花生、玉米和以不飽和脂肪為主的未加工或最低限度加工食物的人們,少有痤瘡的發生,相比之下,痤瘡在西方化飲食的族群中很常見。3. 乳製品:臨床上觀察發現,在青春期攝入大量全脂牛奶的人患嚴重痤瘡的可能性,要比一般攝取量的人高出約12%;而那些食用大量脫脂牛奶的人患嚴重痤瘡的可能性,要比一般攝取量的人要高出約 44%,因此脫脂牛奶似乎比全脂牛奶具有更大的痤瘡風險。4. 高升糖指數食物:臨床試驗表明,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可能會導致痤瘡,而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可能有助於痤瘡治療;這可能與脂質和胰島素異常有關。5. 鋅不足:研究發現,血清中的鋅含量低與嚴重的痤瘡病變有關,臨床上鋅補充劑已被用於有效治療炎症性痤瘡,對於重度痤瘡比輕度至中度痤瘡更有效。導致成人「痤瘡」的8種風險因子1. 致痤瘡性化妝品:含有油或色料的皮膚和頭髮產品會導致痤瘡病變,而水性化妝品的致粉刺性較低。2. 重複性皮膚損傷:頻繁摩擦或封閉性衣物(例如:內衣肩帶、安全帽、高領毛衣)可能促使病變的炎症反應。3. 環境問題:潮濕和出汗會加劇痤瘡,或是接觸除草劑和其他工業產品中的某些化學物質(例如:有機鹵化物)會導致嚴重的炎症性痤瘡反應和疤痕。4. 藥物:某些藥物可能會導致痤瘡,包括:皮質類固醇、phenytoin、isoniazid、disulfiram、鋰、僅含孕酮的避孕藥和維生素 B。5. 飲食:特別是牛奶攝入量和高升糖指數食物與痤瘡有關6. 遺傳學:遺傳與嚴重型痤瘡有關7. 壓力:壓力被認為與痤瘡惡化有關8. 荷爾蒙:以雄性激素過多或胰島素抗性為特徵的內分泌失調,例如先天性腎上腺增生和多囊卵巢綜合徵,可能會引發痤瘡的產生。參考資料來源:醫師委員會(PCRM)
-
2021-12-07 養生.運動天地
為什麼運動是最好的藥?研究證實:能治療26種病
我在前天和昨天分別發表了自由基有害?運動有害?上集和下集,駁斥那些會讓民眾對運動產生疑慮的網路資訊,但總覺得應該還要進一步讓讀者知道運動對健康的重要,尤其是它能治療多種疾病。我是在2016-3-18創設這個網站,5天後就發表了兩篇跟運動有關的文章(什麽是最好的運動;馬總統的伏地挺身),而到現在總共已經發表了56篇跟運動相關的文章。在這些文章裡最常出現的一句話就是「均衡飲食,有恆運動」。為什麼我會這麼注重運動?道理很簡單,因為「運動是最好的藥」。為了寫這篇文章我用exercise 和“best medicine”做谷歌搜索,共搜到琳瑯滿目大約是數百篇的文章,其中這幾篇是比較有來頭的:哈佛大學:Exercise is still the best medicine(運動仍然是最好的藥)Discover Magazine(發現雜誌):Why Exercise is the Real Miracle Drug(為什麼運動是真正的奇蹟藥)Long Island Center for Ear Nose Throat Health(長島耳鼻喉健康中心):Exercise- The Best Medicine!!(運動——最好的藥!!)Mercy Health System(慈悲健康系統):How exercise can be the best medicine(運動如何可以是最好的藥)美國心臟協會:Staying active is ‘the best medicine’(保持活躍是「最好的藥」)Texas A & M(德州農工大學):THE BEST MEDICINE: 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 IN OLDER ADULTS(最好的藥:提倡年長者做運動)我也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搜索,搜到這三篇:2015-11-25:Exercise as medicine – evidence for prescribing exercise as therapy in 26 different chronic diseases(運動作為藥物——用運動作為治療 26 種不同慢性疾病處方的證據)。這篇綜述為讀者提供了最新的循證基礎,用於將運動作為治療 26 種不同疾病的藥物:精神疾病(憂鬱、焦慮、壓力、精神分裂症);神經系統疾病(失智症、帕金森病、多發性硬化症);代謝疾病(肥胖、高脂血症、代謝綜合徵、多囊卵巢綜合徵、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腦卒中、間歇性跛行);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囊性纖維化);肌肉骨骼疾病(骨關節炎、骨質疏鬆症、背痛、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癌症。本文會討論運動療法對發病機制和症狀的影響,也會討論可能的作用機制。我們會解釋科學文獻,並且會針對每種疾病為讀者提供有關運動處方的最佳類型和劑量的最佳建議。2021-8-1 :Exercise Is Medicine for Immune Function: Implication for COVID-19(運動是免疫功能的良藥:對 COVID-19 的影響)。本綜述支持體育活動是可以改善免疫監控,並有可能在三個預防級別對抗 COVID-19 感染和症狀。在一級預防層面,多項證據支持體育活動是對抗傳染病的免疫系統輔助手段。最近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規律的體育活動與降低 COVID-19 的風險有關,類似關於其他呼吸道感染的報導。雖然仍需要跟COVID-19 相關的特定研究,但來自其他類型傳染源(如流感)的調查數據支持體育活動在增強 COVID-19 疫苗效力(二級預防水平)方面的潛在作用。人們越來越意識到 COVID-19 可導致某些患者持續發病,而體育訓練和康復(三級預防水平)可用於改善身體素質、生活質量和免疫健康。2021-11:Exercise as Medicine for Older Women(運動作為年長婦女的藥物)。運動跟保護作用有關,但我國大多數成年女性不符合《美國人運動指南》中規定的體育活動建議。 本文討論了運動如何影響疾病並防止功能衰退。 也闡明了為什麼運動不是通用的萬能藥,而是醫生可以精確使用以影響無數健康問題的工具。 本文將提供有關身體健康評估和綜合治療的細節,以及醫生如何能更多利用運動來保持年長女性患者的健康。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有發表How much physical activity do adults need?(成年人需要多少體育活動?)。它說:「成年人每週需要進行150 分鐘兩種類型的體育活動來改善他們的健康狀況——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我們知道每週運動 150 分鐘聽起來很多,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您每週進行超過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或每週超過 75 分鐘的高強度活動或同等組合,您將獲得更多的健康益處。」美國衛生部也有發表厚達56頁的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2nd edition(美國人運動指南,第 2 版)。讀者Peter Liao昨天在臉書留言:「感謝教授解答我的疑惑, 之前對家庭醫生建議不要太常常運動,每天走走路就可以這個觀點感到疑惑」。我的回應是:「這類醫師不外乎就是本身懶惰,或是想討好客戶。」原文:運動是最好的藥,能治療26種病
-
2021-12-05 該看哪科.婦科
徐若瑄「子宮肌腺瘤」為何會血崩住院? 醫曝「危險因子」:3大症狀快就醫
近期有多部電影、戲劇作品的藝人徐若瑄驚傳住院!從IG的照片上,看到她正躺在病床上,且透露自己有「貧血、臉色蒼白、頭暈、視線模糊、腹脹」的症狀,以及在非經期時間仍大量出血。醫院認為她有昏倒風險,須立即入院。徐若瑄經紀人日前透露,她是因子宮腺瘤的關係入院診療,現在狀況穩定。子宮肌腺瘤好發於35至50歲的女性,也許你身邊的女性友人就受到子宮肌腺瘤所苦。醫師提醒,如果自己或身邊友人有嚴重經痛、月經時間過長,超過7天,就該及早就診。治療棘手 嚴重恐影響生育力不少女性經常受到經痛所苦,甚至是非常嚴重的經痛,就診時才確認是子宮腺瘤。造成子宮肌腺瘤的主因是「經血逆流」,也就是月經來時子宮內膜剝落出血,如未流出體外,停在肌層細胞內造成局部發炎反應,形成肌層內的厚病灶,就是子宮腺瘤,又稱「子宮肌腺瘤」或「子宮肌腺症」。值得一提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巧克力囊腫」,也是經血逆流經輸卵管進入盆腔,在卵巢等地形成「異位囊腫」,這些子宮內膜受卵巢性激素影響,會產生經血卻不能排出體外,使得存在卵巢內的經血越來越多。因囊腫內的血外觀為巧克力糊狀,又稱「卵巢巧克力囊腫」。其症狀除經痛以外,因囊腫會壓迫到膀胱,也會有頻尿狀況。患者每當月經來時,子宮肌腺瘤將分泌子宮收縮素造成強烈收縮,患者會非常疼痛。大家常聽到的「子宮肌瘤」是平滑肌瘤或稱纖維瘤增生造成,只會集中在一處,只要切除即可有效治療;反之「子宮腺瘤」因遍布整個子宮,治療相當棘手,嚴重時恐須摘除子宮。醫界會建議婦女定期檢查,如能早期發現,就能在未擴散到整個子宮前及早切除,保住一線「生」機。 出現3大症狀 就應有所警覺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明珠表示,子宮肌腺瘤好發於有巧克力囊腫病史、生理期不規則以及嚴重經痛的婦女。如女性的生理期經血過多、嚴重經痛、以及生理期超過7天者,就有可能是「子宮腺瘤」造成。蔡明珠表示,現行常用的治療方式為症狀治療,例如服用止痛藥、避孕藥等相關藥物來降低疼痛。或是服用避孕藥,達到減小腺肌瘤的目的。 延伸閱讀: ·子宮肌瘤為什麼愈長愈大? 醫揭「隱形幫兇」:絕大多數人都中 ·老是尿急跑廁所小心子宮肌瘤! 醫示警:30歲女性每5人就有1人有 
-
2021-11-26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昆凌暈眩撞傷頭部!醫:貧血原因很多 缺鐵性貧血這樣吃改善
藝人周杰倫妻子昆凌於23日傳出疑似貧血在家中暈眩,頭部撞傷,擔心導致腦震盪,緊急取消工作,昆凌身體狀況引發各界討論。早在2016年,昆凌曾在臉書透露自己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當時表示,擔心影響第二胎的懷孕計畫,後續經過調養,順利懷上二寶,而多囊性卵巢也可能是導致貧血的原因之一。後天性貧血 多與營養有關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宥達表示,導致貧血的原因有非常多,如先天性地中海型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後天性的貧血,大多與營養缺乏或疾病有關,如缺鐵性貧血、惡性貧血、失血性貧血等。缺鐵性貧血是因鐵質攝取不足,或是消化吸收不良、腸胃道等慢性出血所致。缺鐵性貧血患者多皮膚蒼白、頭暈眼花、軟弱無力、心悸。惡性貧血可能是體內缺乏內在因子,影響維他命B12的吸收,症狀會有舌頭發紅、疼痛、灼熱感等。失血性貧血可能是急性出血,如外傷。也可能是慢性出血,如消化道潰瘍、大腸直腸瘜肉、痔瘡、子宮肌腺症、子宮肌瘤、多囊性卵巢等。地中海型貧血 染色體變異地中海型貧血是因為遺傳性染色體變異所導致,會出現頭暈、臉色蒼白、脾臟腫大等現象;溶血性貧血有分先天與後天,但大多是遺傳性貧血,體內紅血球異常,使紅血球容易破裂導致血色素滲漏血液,紅血球數變少,促使骨髓加速造血,進而產生嚴重貧血,患者容易頭暈、黃疸、肝脾腫大。再生不良性貧血則是骨髓功能異常,導致骨髓失去製血能力。下眼瞼偏白色 就可能貧血陳宥達表示,問診時通常會查看患者下眼瞼顏色,是粉紅色還是白色,顏色偏白就可能是貧血患者;或是按壓指甲,查看指甲回血速度。如果有杵狀指或匙狀指,也可能是貧血的表現,但最重要還是要透過抽血檢查。抽血後,醫師會依照紅血球體積做一判斷,平均紅血球體積大於100稱為大球性貧血、介於80到100為正球性貧血、小於80則稱為小球性貧血。大球性貧血通常是葉酸或B12缺乏、甲狀腺功能低下、肝臟疾病、有酗酒習慣引起。正球性貧血常見的原因如子宮肌瘤等慢性疾病導致的貧血,其餘像是骨髓增生、血溶性貧血。小球性貧血如缺鐵性貧血、地中海型貧血等。可透過飲食、生活習慣調整陳宥達表示,只要找到貧血原因,並對症下藥,除了先天性的貧血以外,其餘貧血大多可以透過飲食以及生活習慣調整恢復正常。像是缺鐵性貧血,可以透過補充鐵質而改善。缺鐵性貧血的高危險族群如青春期的孩童、懷孕婦女、哺乳期婦女、嗜喝咖啡者、茶成癮者、全素食者等。建議平時可以多補充維生素C、含鐵食物。動物性食物吸收率較好可以有25%的吸收率,如紅肉、豬肝等。植物性人體吸收力較低,像黑木耳、黑芝麻、紫菜都富含鐵質。含有維生素C食物,如芭樂、糯米椒等。
-
2021-11-26 癌症.抗癌新知
7大因素讓你比別人容易罹癌 一張圖記住降低罹癌風險的好食物
進行健康檢查時,聽到身體可能出現異常陰影或是不明腫塊時,心臟都會一緊,擔心是什麼不好的東西,其實腫瘤是一個統稱,是一群不受控制和過度生長的異常細胞,這些細胞形成了塊狀或實體團塊,而腫瘤又可分為良性或癌性(惡性),一般而言大多數的癌症都會形成腫瘤。良性腫瘤:不會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並且很少威脅生命,例如:許多乳房腫塊是良性的,良性腫瘤不是癌症。惡性腫瘤:因為會排擠健康細胞、干擾身體功能、從人體組織中吸收營養,導致人體日漸虛弱終至死亡,而惡性腫瘤會通過血液或淋巴系統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稱為繼發性癌症或轉移瘤,惡性腫瘤即是癌症,而癌症可能在身體的任何地方發生。當正常細胞中的DNA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害時,細胞就會發生突變,如果人體的正常控制機制無法阻止該細胞增生,這突變的細胞將異常且快速的分裂,進而導致更多大量突變的細胞,而變成癌症。7大致癌因素依據專家研究,有一些關鍵因素,這些因素將使某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患上癌症,這些因素包括:1. 飲食中致癌物質的攝入量高:飲食習慣喜好吃加工、加鹽、醃製、煙燻、燒烤炭化的食物或經亞硝酸鹽處理的食物、紅肉,容易具有較高的患癌風險。可以藉由少吃加工食品或燒烤類食物,而多吃蔬菜、水果,來降低風險。2. 遺傳因子:某些類型的癌症,例如:大腸癌、乳腺癌,經常與家族遺傳有關。3. 暴露在女性雌激素下:更年期使用雌激素藥物或正常月經週期下之婦女,因暴露在較高的女性雌激素情況下,較易罹患某些癌症,例如:乳腺癌、卵巢癌。定期運動、低脂飲食或35歲之前生育嬰兒皆可降低罹癌風險。4. 接觸致癌物:經常接觸石棉、煤焦油、柴油機廢氣、甲醛、煙草、紫外線輻射或飲用酒精…..等,皆會導致罹癌風險增加。5. 受到病原體感染:被病毒(例如:B型肝炎病毒、人類乳突病毒)、細菌(例如:幽門螺旋桿菌)、寄生蟲(例如:埃及血吸蟲Schistosoma hematobium)感染,將導致罹癌風險增加。6. 輻射:過度暴露於X射線、核輻射、紫外線(太陽光),將容易導致DNA損傷,進而可能導致癌症的發生。7. 其他:慢性炎症、免疫抑制、肥胖,亦會增加罹癌風險。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打造孩子好視力4步驟,0-2歲嬰兒視力發展全攻略!乳房自我檢查,摸到這『觸感』,當心恐是乳癌初期!!6種肝病患者養肝飲食建議攻略!超市採買6點筆記查看原始文章>>
-
2021-11-23 養生.健康瘦身
什麼減重方法都試?你可能出現減肥成癮症候群
肥胖問題始終是「東方不敗」議題,依統計數據來看,全球肥胖的比率高居不下。許多人在減肥的過程中,常面臨體重減到一定程度後,發生「停滯」的困擾,甚至還會「復胖」,於是又換另一種減肥方法,持續在減肥中輪迴,恐出現「減肥成癮症候群」。依據近五年減肥門診五百多位初診病人問診紀錄,發現約60%的人嘗試過三次以上不同的減重方式,其中30%的人則是嘗試了五次以上不同減重模式。患者常抱怨全年都在嘗試不同的減肥方法,但每次減重不久因看不到成效就換另一種減肥法,一再碰到同樣問題,但只要停幾天沒「減肥」,體重馬上飆升。這類病患採用的減重模式,就是典型的「減肥成癮症候群」。避免減肥成癮症候群,4大建議如下:1.找出肥胖真正成因,目前合規的減重處方,有其專一適應症。例如針對吃比較多油脂食物有排油作用;流行的「減肥針」則針對大胃口型暴食症者,其作用機轉是藉著「升糖激素類似胜太類似物」(GLP—1 agonist)作用延長胃排空時間,並能降低飢餓中樞作用,達到抑制食欲效果。但若是新陳代謝率下降引起的肥胖,就要針對如何提升新陳代謝率方向著手,才能有效控制體重。2.荷爾蒙引起的肥胖症,如多發性卵巢囊腫,必須先治療其荷爾蒙失調的病症,才能有效處理肥胖問題。3.臨床上較棘手的病變,若屬腦下垂體瘤引起暴食症而體重驟增,常會併發視野的缺損,必須進一步做腦神經系列檢查,才能找出肥胖的成因。4.過度且錯誤的減肥方法,常會引起生理上負回饋的「生理性胰島素抗耐性症候群」。許多成癮性減重的病人,都是採取極低熱量飲食療法,常見生酮飲食療法,就是攝取碳水化合物量較一般飲食低,可暫時讓胰島素濃度下降,體內脂質酶被活化,使脂肪分解及酮體增加供給肌肉組織,作為生理需求的能量;但也易出現生理性胰島素阻抗反應,讓熱量不再被消耗掉,造成減重出現停滯。所以不要盲目嘗試新的減重模式,以防止生理抗耐性的發生。肥胖屬於醫療問題,也是生活習慣問題,減重成功的秘訣「要生活化」,適當的運動處方及熱量的控制,仍是減重成功的王道。
-
2021-11-19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私密處長痘痘 女中醫難以啟齒的巴氏腺囊腫,靠這二件事改善!
「我以為是痘痘,沒想到兩天後,讓我連站都有點站不住。」這顆痘痘長的位置比較特殊,長在私密處。下巴長痘痘 曾被誤鬍渣剛上大學時,常參加活動,「玩」瘋了,不僅日夜顛倒,徹夜沒睡也是家常便飯,這樣的生活作息,導致我的皮膚狀態不好,下巴長了許多密集的痘痘,還曾被同學誤認為是鬍渣。進入醫院見習,壓力與日俱增,情況更嚴重,長時間待在手術室裡,無法如廁或飲水,月經來時容易「悶」住,直到有天,我發現私密處有顆摸起來軟軟的「痘痘」。中藥調理 改善腺體阻塞除了下巴上的痘痘,其實經期時,私密處偶爾也會有一、兩顆毛囊炎,通常經期結束就消腫。那次恰逢經期,摸到「痘痘」時不以為意,沒想到兩天後,愈腫愈大,竟開始有些站不住,不適的感受從私密處陣陣襲來,身體不自覺地扭動以減輕疼痛,我趕緊向婦產科老師求助,老師初步判斷,「可能是巴氏腺囊腫。」當時我的私密處長一顆如彈珠般大的痘痘,完全不敢跟朋友訴說。尤其巴氏腺囊腫,好發20至30歲的女性,若是沒有性行為的女性,更是難以啟齒。一開始的治療,我使用西醫外用藥膏,擦了卻不見效,所以我改以中藥調理。作息沒調整 月事來就犯中醫認為,女性下半部,尤其陰部長痘痘、腺體囊腫,與下焦骨盆腔的濕熱體質有關,服用清熱解毒、利水袪濕的中藥,腺體阻塞的情況確實改善,我的「痘痘」也在幾天內消腫了。 雖然暫時消腫,但我沒有學乖,作息依舊沒調整,見習壓力也大,從發作後的半年間,只要月經造訪,都隱約有發作前兆,甚至有一、兩次腫得跟第一次一樣大。若我不處理、不吃藥,私密處會感到異物存在,且疼痛感強烈。多運動排汗 身體變輕鬆於是我下定決心,中藥吃久一點,徹底調整體質。也決定和朋友相約一起運動,上健身房、練馬拉松、爬山等。我愛爬山,尤其是高山,一趟3、4天的行程,除了無法洗澡,能如廁換衛生棉的地方也不多,以致前些年因「痘痘」問題,只要跟月經「撞期」的登山行程,幾乎不敢去。然而,在我持續服藥調體質及運動後,大量排汗讓身體變得比較輕鬆,不僅私密處的「痘痘」鮮少復發,臉上的鬍渣也跟著改善了。現在的我,可以很自在地想爬山就去爬山,終於不用再顧忌經期了。醫學辭典/巴氏腺囊腫 巴氏腺體位於陰道口左右,主要功能是分泌液體,提供陰道潤滑。腺體管口可能因衛生問題、陰部菌叢失衡、壓力等因素發炎阻塞,形成黏液狀囊腫,囊腫會隨時間增大,稱為巴氏腺囊腫。鄭伊倫小檔案現職:衛福部台北醫院中醫科醫師專長:不孕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更年期症候群、月經諸症、婦科雜病、小兒生長、體質調養與一般科經歷:●安生中醫診所中醫師●康宸中醫診所中醫師●三軍總醫院中醫住院醫師●台北慈濟醫院實習醫師
-
2021-11-19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光靠節食沒用!中醫師教生理期必勝密技,最佳時機是這幾天
一般女性月經以28天為一個周期,康涵菁中醫師建議,月經來潮第一二天比較不舒服可以休息,但還是必須忌口,並且在月經量少後搭配一些簡單緩和的運動,比如瑜伽,快走,騎腳踏車等等,都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幫助經血排淨以及減緩經期疼痛感。通常減重最佳時機為月經來第7天到第20天,也就是月經剛結束的時間。大約是生理期後的兩周內,由於荷爾蒙改變,使得食欲下降、代謝提升,可說是瘦身的絕佳黃金時刻,此時實行正確的飲食控制,再搭配積極的運動計畫,減肥效果將能事半功倍。生理期間不減肥 注意保暖是由月經來潮的第一天算起到月經結束為止的4~5天時間。此週期,身體代謝緩慢容易水腫。女性經期處於失血狀態,身體比較虛弱,並不宜節食,這時可以放慢減重的速度,並且要注意保暖。康涵菁中醫師提醒,為了預防貧血,多補充一些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肉類以紅肉最好,搭配深綠色蔬菜、豆類、加上番石榴、櫻桃有助於鐵質吸收。中醫認為「暖則生,寒則殺」、「寒則凝,凝則不通」,再再提醒我們寒涼性食物對身體機能的影響;例如月經期間多食寒涼,容易導致血液凝滯體內而排不出來,甚者會造成閉經。其實像生菜沙拉、生機飲食都得要「謹食、慎食」。當腸胃經過經期更需要的應該是能夠「暖胃」帶動生理機能,啟動循環的食物。此週期,不適合從事劇烈運動,放鬆心情做做和緩的筋骨舒展倒是不錯的選擇。經期後一週代謝快 減重最佳時機月經結束後,進入週期第7-14天(低溫期),此時是代謝的最佳時期,女性身體內的雌性激素分泌相對比較旺盛,新陳代謝快、消化功能佳,是減重最佳時機。所以要進行正確的飲食控制,並且可進行稍劇烈的運動,最好要達到「333原則」。 所謂「333原則」是指能有效的燃燒脂肪的運動標準:1.運動時心跳速度須達每分鐘130下以上、2.每次運動需維持30分鐘以上、3.每星期須運動3次以上。緩減期體溫逐漸上升 代謝仍快、持續運動週期的第15-21天,此階段的身體狀況是體溫逐漸上升、新陳代謝較上階段稍緩但仍是快的、食慾漸增營養吸收好、乳房微微發脹刺痛等,要特別控管食物的攝取。選擇「高纖、高蛋白、低糖、低脂、低鹽、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若食慾大增,不妨以蒟弱、仙草、寒天等,較有飽足感的食物來充飢。另外,持續運動仍是必要的。這時卵巢將進行排卵,這個時候身體內的激素水準恢復相對平衡狀態,效果會比速減期慢一些。因此此時的飲食習慣要特別注意,鞏固減肥效果最重要,否則會反彈,可少食多餐,最好能搭配運動。經期前一週為停止期 鞏固效果消水腫通常第22-28天為減重的停滯期,因黃體素分泌關係,造成水分滯留體內,體重會增加1~2公斤 ,水腫嚴重的甚至會增加3公斤之多。此週期容易心煩氣躁,體重稍微上升、皮脂腺分泌旺盛、容易長痘痘。此時,千萬要保持健康的節食,別放縱口慾,這可會胖的很快。嚴格控管下,這階段雖然有時體重下降不明顯,但生理期過後體重可能會迅速地下降1 -3公斤!飲食建議可以用紅豆、薏仁煮水喝,消除浮腫,飲食清淡、減少鹽分攝取。減肥計畫:減重效果停滯,須鞏固效果。由於受到黃體素的影響,皮膚會變得油膩,身體容易水腫,體重開始停滯,而且食欲大增,情緒也不穩定。此時應吃清淡食物、多喝水,選擇緩和的運動,鞏固之前的減肥效果。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
2021-11-17 癌症.抗癌新知
癌友化療不再受苦 北醫啟動癌藥基因研究收案130人
癌症精準醫療進入新篇章!未來病患只要抽一次血,即可針對13種癌別共45種治療藥物的有效劑量、副作用及治療效果進行評估與預測,幫助患者安心用藥且降低化療副作用風險。北醫與世基生物醫學進行為期3年的「藥癌順」癌症用藥安全基因套組檢驗研究計畫,今日宣布啟動,預計分兩階段收案130多人,針對已進行化療的患者收案30多人,了解現有藥物對基因變異及多重性狀況,另外100多位將針對未治療患者,進行前瞻性的量測及觀察。「人的基因密碼就藏在血液裡,透過分析可以得知患者代謝功能、對藥物作用,可能毒性的反應。」北醫附醫放射腫瘤科主任李欣倫指出,現在正進行研究倫理IRB審查,癌友透過基因檢測得知對不同藥物對身體、不同器官、不同癌症的效果,就能夠讓治療品質更佳。國內每年新增11萬名癌友,面對藥物治療治療副作用,使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更是許多患者身心裡「走不過的坎」。計畫主持人、北醫附醫院長邱仲峯表示,民眾施打新冠肺炎,會擔心副作用,同樣癌友在進行化療治療,也會擔心身體無法負擔。該計畫有別於單基因型檢測,而是選擇以多基因套組進行研究。「透過一個基因檢測,可以達三成至五成準確度,若能集結30至40個基因,就能大大提升檢測結果,造福癌症病友。」北醫附醫癌症中心主任葉邵德指出,院內的癌友曾經腫瘤的體基因突變,常常會跳脫醫療指引,使用多項藥物治療都以失敗告收,未來對於特定藥物若能進一步了解其用藥風險、對於體內器官影響,甚至用藥者的代謝狀況,綜合評估更安心有效。未來民眾只要抽一次血,就可針對前列腺癌、乳癌、肺癌、大腸直腸癌、膀胱癌、白血病、肝癌、卵巢癌、假住線癌、惡性神經膠質瘤、胰臟癌、胃癌等13腫癌別,共45種藥物組合進行檢測,打造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
2021-11-09 癌症.癌友加油站
母親癌末病逝 姚元浩深夜PO影片淚憶「媽 我很想你」
姚元浩深夜在臉書上分享一段過去與媽媽出國旅遊的影片,並寫道「媽 我很想你」,而隨後經紀人則證實姚元浩的母親近日因癌症病逝。在姚元浩分享與媽媽的影片後,不少明星好友都在下方留言哀悼,據「ETtoday星光雲」報導,經紀人透露姚元浩的母親曾罹患過乳癌,不過後來治療痊癒,但這幾年檢查發現卵巢癌末期,歷經手術化療,病情在這近一個月內突然惡化,醫院發出病危通知後,姚元浩就一直待在醫院陪伴母親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等處裡完母親後事,姚元浩也會恢復工作。
-
2021-11-0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馬桶旁有螞蟻不是高血糖指標 醫揭別自行用血糖機診斷原因
高血糖、糖尿病可說是現代常見的文明病,對於這兩種血糖疾病民眾普遍知道「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少」3多1少症狀,不過大多就了解到這。對此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風險族群可多留意其他相關症狀,特別是風險族群更是建議每年做一次血糖檢查,以利及時治療。 高血糖不只「3多1少」,不尋常症狀也要留意! 王威傑醫師指出,血糖較高時,除了可能出現吃多、喝多、尿多、以及不明的體重減少外,也可能出現視力模糊、想睡、皮膚乾燥的情況。而當胰島素不敏感或缺乏、完全沒起作用時,身體將燃燒脂肪作為熱量來源,就有可能引起酮酸堆積,患者便容易出現噁心、嘔吐、意識不清、會喘、腹痛等,而當血糖過高,也可能進入危症,也就是高滲透壓症後群,患者可能出現脫水、癲癇、甚至死亡。這些都是平常可多留意的其他症狀。 馬桶旁邊有螞蟻是高血糖嗎? 對於血糖觀察坊間也有個迷思,許多人平時會對於「馬桶旁邊有螞蟻」特別留意,甚至作為指標,又或者只有在看到時才會提高警覺。對此王威傑醫師表示,這個觀察點其實沒有什麼根據。原因在於螞蟻出現未必是在尋找糖,也可能正尋找水份其他糧食,又或是剛好經過,即便真的是因為糖而出現,也不見得代表血糖高,一種名為「腎性尿糖症」的家族性疾病,即便血糖正常,尿液也會出現糖分,因此並不建議以此做為觀察。 防範高血糖9風險,中2個盡早定期檢查。 血糖疾病的觀察,雖可從症狀來看,但若出現症狀恐已代表有問題,因此建議再往前推算,從更早的時間點做預防,那就是風險因子。 王威傑醫師指出,從體型上來看,若BMI超過24kg/m2、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就有較高的機率有高血糖問題。而遺傳也會影響,父母或兄弟姊妹之中有一者是糖尿病族群就需留意,第二型糖尿病就與遺傳有關。另外,有高血壓的族群也要注意,往往環環相扣,有其中一種,得另外一種的機率也會大幅提升,且危害的器官都一樣,例如洗腎前兩名族群即為糖尿病、高血壓。而中風、心肌梗塞等,共同的風險因子包括三高,因此若曾發生過心血管疾病,也需特別注意早已有三高的可能。在生活型態上,缺乏運動者罹患高血醣也不在少數,這點也是要留意的。若是有出現重度肥胖,或是出現頸部、腋下皮膚會黑黑硬硬的,則要留意是否有胰島素阻抗的可能。 除此之外,女性朋友也要留意多囊性卵巢、妊娠糖尿病及生產出4公斤以上嬰兒。多囊性卵巢主要是因為胰島素阻抗也是其中一項因素。妊娠糖尿病則是因為,懷孕時若出現妊娠糖尿病雖然可以康復,但身體當時如同模擬將來的健康情況,換句話說,往後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也將提升,可視為參考性指標。至於4公斤以上嬰兒,即便沒有妊娠糖尿病也需留意,因為暗示孕期胰島素濃度偏高影響到嬰兒體重,只是血糖未升高達到妊娠糖尿病的標準。 防高血糖定期檢查為上策,別自行用血糖機診斷! 預防高血糖問題,許多人會試圖用血糖機自行測量血糖做為參考,但其實血糖機主要功能為確診者監測用,醫師診斷血糖疾病也需綜合各項評估,用血糖機來自行診斷有無高血糖或糖尿病恐有測量不準而延誤就醫的疑慮。 王威傑醫師提醒,高血糖是有機會維持住甚至改善的慢性疾病,雖也能與病共存,但此時心血管、腎臟病、視網膜病變等風險已提升。因此最佳預防對策,除了良好飲食及生活外,建議若發現上述9項風險因子中有出現2項,每年做一次血糖檢查為佳,以利早期確診及時治療。若是出現相關症狀更要特別留意,避免進入到糖尿病或甚至引發其他併發症。 《延伸閱讀》 .控糖常見隱形地雷你中了幾項?醫教正確控糖金三角 .網紅館長壯碩竟糖尿病前期!?醫:胖瘦壯都會得,6風險族群早檢查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死亡是人世最後的解脫!不要再讓癌末病人繼續治療而受苦
【編者按】生離死別是人生無法避免的殘酷事實,本週的主題是探討不同層面的死別。一位麻醉科醫師以充滿感性的文筆分別寫出兩種不同人生階段的死別,一篇是描寫孕婦與剛從母體分離的死胎,一篇是勸三十幾歲的友人不要再讓癌末的姊姊繼續治療而受苦,以及一篇來自安寧照護的工作人員與面臨人生最後階段的癌末病人解說「道謝」、「道愛」、「道歉」、「道別」的「四道人生」。朋友說她的姊姊肚子痛去開刀,一開始以為是卵巢腫瘤,沒想到開刀進去之後,才發現是胃癌轉移到卵巢,已經是癌症末期,他姊姊叫她幫忙念誦佛說阿彌陀經跟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兩部經典,迴向給她,朋友問我說還能為他姊姊做些什麼?佛說阿彌陀經裡面敘述:一心唸誦阿彌陀佛名號,念七日念念相續,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不受輪迴之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則說:唸誦觀世音菩薩名號,所有難治的疾病都會消失,觀世音之所以叫做觀世音,就是觀世間之音,不管在哪裡,只要稱頌名號,觀世音菩薩都聽得到,就會化身千手千眼,救度苦難眾生。這兩部經典因為比較簡易,大概就是佛教入門的經典。我告訴他說:還可以念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裡頭對如何為病人消災延壽有詳細的描述。之後他又說,姊姊現在肚痛難忍,已經服用嗎啡還有fentanyl貼片,每個星期要放腹水2000CC,不放的話肚子很脹,放完腹水人又變得虛弱,化療的標靶藥物似乎效果也不好,不知道要怎麼辦才好?聽到這裡,我整個疼痛科醫師的職業病開始發作,在癌症末期的病人面前,我想所有的疼痛科醫師都只會傾向止痛,病人疼痛減輕之後,就有機會可以出院,讓病人有時間跟精神完成人生最後的心願,而不是只是一味得嘗試延長病人的壽命,而止痛的方式,除了服用嗎啡,還可以做腹腔內神經叢酒精溶解術,或是熱凝療法,用電流產生的熱能,將破壞神經之後,疼痛有時候會獲得某種程度的下降。我開始勸朋友不要再讓姊姊接受治療了,我說像這種狀況,多活一天只是多受一天苦,標靶藥物或許可能可以延長病人的壽命,但是延長的壽命本身也會被這種藥物的副作用所摧毀,我並不知道這樣值不值得,但是根據我的經驗,很多時候,病人接受治療,只是因為家屬希望病人接受治療,甚至最後,病人已經筋疲力竭,想要放棄,但是家屬仍然不願放棄,最後變成病人多受很多的苦,然後家人多看病人多受很多的苦,倆倆互相折磨糾纏,我告訴他說你必須要放下,你不放下,姊姊沒有辦法安心的走。我有時候覺得我講出這樣的話來,叫病人或是家屬放棄治療好像跟叫病人去自殺無異,這些話出自一個平常以拯救生命為業的醫師,有時候感覺很奇怪,我是不是犯下不可饒恕的罪?而這麼多年來,我已經不知道勸多少人放棄治療,提前結束他們自己的生命。我有時候以為,死亡是所有人世最後的解脫,最終得的和解,於是這兩種心理狀態常常在我心理交織著,一方面希望可以延長病人生命,有時候另一方面卻希望病人可以早點死去,有時候我以為當病人死去的時候,我的內心也可以得到自由。他說他沒辦法接受,他姊姊才大他一歲。我想了一下朋友的年紀,那他姊姊大概就是三十七、八歲的年紀。我說你多念一些經,迴向給你的姊姊的同時,你的心也會得到寧靜。我發現我好像在治療我的朋友,在末期癌症的面前,一個疼痛科醫師除了要治療病人,還要治癒家屬。我跟他說:「我知道你沒辦法接受,但是人生有些事,你覺得捨不得,當下過不了的關卡,隨著時間過去,到最後那些讓你受傷,讓你覺得悲傷的事,都會反饋回來,讓你得到力量,療癒你的人生。」
-
2021-10-27 該看哪科.婦產科
懷抱生子夢 47歲女戰神陳玉珍認「已凍卵」
台灣生育率為全球最低,政府祭出不孕補助盼提高生育率。有立院「女戰神」稱號的立委陳玉珍,現年已47歲,雖然目前未婚,今年仍首度嘗試冷凍卵子。她表示,雖然未來不一定要生,但女性生育有年齡侷限,提早凍卵也讓女生有更多選擇。陳玉珍擔任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召集委員,得知台灣生育率排名最後,今年四月底邀請台灣生殖醫學權威、華育生殖醫學中心院長徐明義等人,出席衛環委員會公聽會,分享專家學者意見。「我是來現身說法的」陳玉珍透露,10年前有人建議她凍卵,但過去健康知識不足,到今年她47歲才想到要凍卵,一開始原不抱希望,沒想到來到華育,還順利取出卵子凍卵。她說,許多人不婚不生,政府推行不孕症補助方案,僅限於夫妻使用,政策仍有很大進步空間。成功做試管嬰兒的夫妻也現身說法。今年45歲的楊小姐40歲結婚,做7次試管嬰兒才成功,知道懷孕上女兒那一刻,更感動落下眼淚。另外一位莫小姐來自大陸,30歲結婚,跟先生求子6年,2016年曾經懷孕,因為自己是建築師,工作壓力下導致流產,後來一直懷不上,後來經人推薦徐醫師,才順利懷上女兒,她認為醫生經驗跟技術非常重要。徐明義表示,現代女性30至40歲期間,與男性一樣是事業衝刺期,但這時生育能力下降最快,以全世界資料統計來看,超過45歲以上的女性做試管嬰兒,懷孕成功率不超過3%,年齡是影響不孕症的關鍵原因。徐明義指出,要讓45歲以上的婦女懷孕很難,但要凍卵、凍胚很簡單,尤其台灣生殖醫學進步,相較日本一年做45萬個試管嬰兒,僅成功5萬個孩子,台灣一年做4萬個試管嬰兒,順利產下1萬的新生兒。只要提前做卵巢檢測,了解個人卵巢功能,相信台灣生育率不會最後一名。徐明義透露,35歲做試管嬰兒,成功懷孕率有50%,到了40歲懷孕率剩25%,50歲左右女性停經,若還想懷孕,子宮功能正常的話,除非有事先凍卵,否則要向他人借卵。他透露,卵巢功能不可逆,事前可透過卵巢檢測,若發現功能不佳或品質不好,應盡早凍卵或生育。卵巢檢測目前是自費項目,費用約1000元內,主要以抽血檢測為主,未來爭取納入健保給付。
-
2021-10-25 癌症.乳癌
年輕未婚罹三陰性乳癌 醫師:先凍卵再治療
對於年輕未婚的女性罹患惡性的三陰性乳癌,台中市澄清醫院中港院區乳房外科主任陳豐仁今天表示,為了癒後結婚生子著想,請患者先做凍卵保存,也搭配停經針劑保護卵巢。澄清醫院今天發布衛生教育訊息指出,1名28歲未婚女性自行摸到左側乳房有一硬塊,因擔心跟媽媽一樣同為乳癌,所以遲遲不敢就醫,最後鼓起勇氣到乳房外科門診,經乳房超音波顯示腫瘤已達3.4公分,再經切片化驗,確診為三陰性乳癌。陳豐仁說明,三陰性乳癌是屬最惡性乳癌,對於荷爾蒙治療或標靶治療都無效。經基因檢測後發現患者的乳癌屬先天基因突變,也就是來自母親的遺傳,鑑於三陰性乳癌的險惡,需有一完整的治療計畫,首先給予化療讓腫瘤萎縮。陳豐仁表示,因為考慮化療可能會使卵巢受損,為了患者癒後結婚生子著想,請患者先做凍卵保存,並搭配停經針劑,保護卵巢做日後自然受孕的可能。也讓個案管理師、社工師介入,提供假髮租借、營養諮詢、心理師諮商等;加入病友群組,由病友分享過去經驗,使患者在充分的心理準備下接受後續的治療計畫。經2個流程的化療後,陳豐仁說,患者的乳癌腫瘤已縮小為1.7公分,預計再做6個療程的化療,就有可能將乳癌腫瘤完全萎縮,留下的腫瘤殘跡再以手術清除,一定可以保留完整的乳房,這也是目前乳癌治療的最好選擇,不一定在發現乳癌後就慌張的立即予以手術切除,讓乳房產生很大的破壞。
-
2021-10-22 癌症.乳癌
那些數據教會我的事/比生小孩還痛? 三成女性未主動做乳癌篩檢
乳癌長期是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名,每年有近2000人死亡,但篩檢率卻不到四成。國健署過去針對全體國民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有三成女性回答未主動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其中害怕檢查過程會痛是原因之一。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 40歲以上要注意乳癌防治過去一向是女性重要的健康議題,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更顯示2020年乳癌已超越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的癌症。相較子宮頸癌近年發生率逐漸下滑,乳癌對台灣女性的威脅仍位居第一,平均約每37分鐘就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每年更有近2000人因乳癌過世。最新數據顯示40歲以上女性有較高風險罹患乳癌,但年輕型乳癌患者(35歲以下)近年也有增長趨勢。政府自2003年起推動癌症防治法,2010年擴大癌症篩檢,呼籲國人定期篩檢,關心自身健康。比較擴大篩檢後2010年及2018年乳癌發生率數據,發現各年齡層均有增長,其中年輕型患者與65歲以上的高齡患者增加幅度較大,因此不分年齡都應重視自己的乳房健康。目前國健署針對45 至 69 歲女性、40 至 44 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女性,提供每2年1次乳房 X 光,鼓勵女性主動篩檢,達到早期發現與治療的目的,其他年齡層患者則可以透過平時觸摸乳房是否有硬塊、或至診所進行超音波檢查,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或是向醫生詢問合適的診治方式。三成女性未定期篩檢 太忙、怕痛是主因雖然乳癌對女性威脅大,但只要提早發現、治療,早期存活率高達95%以上,大幅降低死亡率。目前乳房x光攝影是實證上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檢查過程中會將乳房夾緊,減少乳房組織重疊,以獲得較清晰影像,雖然會有些微的不適,但可以獲得較準確的檢查成果,包含尚無症狀的第0期乳癌都能發現。但研究顯示多數女性仍對乳癌篩檢存有負面印象,相較子宮頸癌篩檢率達58%,乳癌近年篩檢率很少超過四成。探討可能原因,除了缺乏定期檢測的健康意識,乳房攝影很痛的印象也是女性不願主動篩檢的原因之一。衛福部2017年訪問紀錄結果發現,約有三成女性未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篩檢,多數女性感覺身體健康、或因為忙碌而忽略檢查外,其中約有15%女性是因害怕疼痛不敢篩檢。台大2019年針對乳房篩檢調查也發現,部分女性因為第一次篩檢疼痛高於預期,內心有了陰影,就不願意再次檢查。據聯合報報導,中山區松江里長蔣築諠曾表示,過去一直有聽聞身旁女性友人說乳房攝影很痛,連鄰長也表示「比生小孩還要痛」,讓從未做過檢測的她很驚恐,但實際篩檢後發現,檢查儀器多為改良式,讓不適感減輕許多,「完全不痛」。許多人都像這位里長,未有篩檢經驗、也未諮詢醫生,僅從身邊親友聽聞檢查過程很痛的描述,因此害怕、抗拒進行篩檢,但事實上近年診療儀器及方法已有改善,大幅降低女性的不適感。且因為害怕而錯過發現與治療的最佳時機,反而是得不償失。生活習慣、篩檢缺一不可 免於乳癌威脅根據統計,每年經篩檢發現的乳癌個案中有超過六成為早期乳癌,相對存活率高達九成五,反之,若晚期才發現,相對存活率只剩下約三成。建議平時就要養成觸診檢查的習慣,搭配乳房超音波與兩年一次的X光攝影檢查,便能及早發現與治療。除了定期篩檢,遠離危險因子、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也是免於乳癌威脅的不二法門。乳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以及具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後天危險因子則包含: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而這些後天因素,可以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加以預防。一旦發現罹患乳癌也不必擔心,早期發現不僅存活率高,也可以做乳房保留手術,以積極、正面的心態面對乳癌治療,癌後人生一樣可以多采多姿。🔎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歡迎加入吸收新知、分享自己的故事。
-
2021-10-22 癌症.乳癌
年輕型乳癌易增生轉移 醫籲「抗癌3招」提升生活品質
台灣乳癌年輕化,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不到50歲新確診乳癌人數突破5千人,其中「極年輕型」35歲以下者超過400人,不到40歲確診者更高達1200人。醫師提醒,年輕型乳癌普遍具有腫瘤較大、惡性度高、易轉移等特性,憂心新冠疫情下,更難早期發現、治療,呼籲民眾掌握「3招」,包括勇敢面對、了解自身疾病與治療計畫、尋求心理支持。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統計,2020年乳癌患者首度超越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癌症,在新冠疫情影響下,乳癌篩檢與就醫意願大幅降低,篩檢量相較去年同期減少17.4%。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部長曾令民表示,根據臨床研究,年輕型乳癌普遍具有腫瘤較大、惡性度高、增生力活躍且易轉移等特性,也憂心復發或轉移,特別是35歲以下的「極年輕」乳癌患者,復發或轉移的治療預後,相較停經後患者較為不良。今年44歲的乳癌病友Tiffany,因家族史與乳房纖維囊腫,10多年來定期追蹤乳房檢查,因結婚生子暫停定期篩檢,沒想到4年前準備嘗試第3次人工試管時,竟發現確診乳癌。歷經二次乳房切除,才發現腫瘤擴散至內乳淋巴結,經過多次化療放療,今年8月又發現乳癌轉移至雙肺、骨頭與右頸淋巴,面對二次侵襲,她樂觀面對,加上參與病友社團,女孩互相打氣,了解很多治療選擇,減少擔憂與害怕。曾令民表示,原本許多穩定控制的年輕病患,突遇復發或轉移,在告知檢查結果時,醫護也感到相當心疼,近期受惠乳癌各亞型治療選擇的多元與進步,鼓勵年輕病友別放棄,並掌握抗癌「3招」與癌症和平共存。第一招:「勇敢面對」。經確診乳癌復發或轉移,雖難免恐懼、挫折,但「唯有自己才能戰勝自己」,現有完善醫療團隊及多元照護建議,病友若迅速整頓心態,能正向、勇敢地迎接長期抗癌作戰。第二招:「了解自身疾病與治療計畫」。乳癌治療包括化學治療、抗賀爾蒙治療、卵巢抑制、標靶治療與免疫療法,依據不同亞型打造個人化治療計劃,有助於延緩化療時間或疾病惡化時間,維持工作與日常生活,緩解經濟壓力、完成生命中更多重要的事。第三招:「尋求支持」。專為年輕乳癌病友創立的「花漾女孩GOGOGO」,年輕病友對於生活、人際交友、懷孕生子、工作發展等,有更多不同的顧慮與心情。有一同作戰的夥伴相互扶持、傾訴,更多資源與經驗談分享,年輕女孩們與癌和平共存非難事。「花漾女孩GOGOGO」今年邀請金馬實力派演員郭書瑤擔任年度衛教大使,攜手年輕病友米娜、凱西與貝拉共同拍攝首支乳癌勵志衛教影片「閃耀花漾人生,我作主」,細膩闡述年輕女性於新婚、實踐夢想的路上,一旦罹癌人生計畫重新洗牌,陷入乳癌復發轉移的長期陰影與困境。花樣女孩GOGOGO創辦人潘怡伶分享,許多病友正規劃結婚生子、求學工作與理想實踐,一旦遭遇乳癌復發或轉移,從原本「一期乳癌」跳級成「乳癌四期生」,被迫暫停所有規畫,面對關係改變、無法生育、經濟負擔,過去治療有限,副作用讓人苦不堪言,讓年輕病友更加重視「生命延長後的生活品質」。郭書瑤鼓勵病友面對乳癌不要害怕,透過審慎了解、積極面對自己的治療選擇,不斷更新治療趨勢的新知,尋求專業醫療團隊協助,不輕易停下治療腳步,我們仍可繼續延續並閃耀自己的花漾人生,自己作主。閃耀花漾人生完整版線上看: https://youtu.be/ldgtSc8f2E4
-
2021-10-17 癌症.抗癌新知
生育權保護 建議列癌症治療諮詢項目
在少子化的年代,癌友生育能力保護成了重要議題。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明哲醫師指出,生育權保護應該要列入癌症治療諮詢重要項目,治癌醫師需要主動告知,並能與生殖醫療團隊密切合作,政府亦應該將癌友生育權列入癌症評鑑之內,讓其制度化,才能讓癌友生育能力保護更被看重並落實為行動。生殖技術大躍進,保留癌友生育權不是夢。陳明哲指出,生殖技術日新月異,日前他有位早期子宮頸癌病人,治療時拿掉子宮頸保留子宮體,雖然子宮頸口變得非常小,但生殖團隊仍用細針把胚胎送到子宮內膜,這就是拜醫療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幫助。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凍卵、凍精子及凍胚胎外,最近國際常談到的卵巢組織冷凍保存,也為癌友、尤其是未成年癌友的生育保護帶來曙光。研究顯示,治療後再將卵巢移植回體內,大多數病人的卵巢功能可恢復,生子活產率也相對提高,台灣目前也在起步階段。不過,陳明哲也提醒,癌友生育能力仍與年齡及不同癌症有些微差別,像是淋巴癌、乳癌生育保存機會最大;而保存條件最好的狀況,就是35歲以前、進行化療之前,存活期5年以上為優先。癌團隊與生殖團隊之間,需要橫向溝通協調者。陳明哲不諱言,癌友生育保護仍在啟蒙階段,治癌團隊與生殖團隊需有中間協調者,但目前就是欠缺這樣橫向溝通觀念,癌症希望基金會從病人端看到癌友的需求,從而邀請癌症相關醫學會提出「癌症病人生育能力保護共識宣言」,希望醫界更重視此議題;而生殖醫學會亦認同此想法發表了生育保護共識,希望提供給專科醫師參考。陳明哲認為,要解決癌友生育能力保護,最快方式就是納入癌症品質評鑑制度內。另外,因生殖科技有時需要費用,也建議商業保險中的癌症險,可以推動生育保存險。以美國為例,已有19個州開始有相關規定;鄰近的亞洲國家日本,在今年四月起,國家開始補助癌友生育保存費用,台灣也需急起直追。給癌友的一句話:醫療已能兼顧治療及生育,要對自己及醫療團隊有信心,主動告知想保護生育力。
-
2021-10-17 癌症.抗癌新知
年輕型乳癌多 生育保存應納癌醫評鑑
台灣乳癌病人比歐美年輕10歲,小於40歲的乳癌病人比率為8.2%;小於35歲的年輕型乳癌病人比率為2.7%。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建議,在育齡期的乳癌病人治療前,醫療團隊的治療計畫就必須詳細說明如何保護生育能力,甚至納入癌症醫院評鑑標準中,共同提升癌友的生育能力。保護生育能力三方式,依個人需求評估。乳癌病人在臨床生育研究相較其他癌症來得多,選擇保護生育能力的方式也多樣化,尤其是年輕病人,在臨床使用之化療藥物可能影響生育功能,因此在治療前的生育保護、保存更為重要。因未來可預期的存活期更長,有生育需求的病人可以積極的選擇生育保護方式。曾令民指出,目前保護生育能力有三種方式,包括停經針、冷凍卵子或胚胎(需配偶同意)或較少見的移植卵巢,依據研究,選擇停經針生育療效活產率約二成,冷凍卵子可提高到四成。選擇不同的生育保護方式,家屬各有考量。曾令民日前遇到一名25歲的乳癌病人,由於家屬希望趕快治療,因此不選擇可能需費時兩至三周的卵子保存,而選擇停經針方式保護卵巢功能,在進行乳房保留手術後,接受化療前一周就開始打停經針,之後每個月打一針,一直到治療結束。不過,曾令民提醒,台灣年輕乳癌病人有七成是荷爾蒙陽性,須使用抗荷爾蒙藥物,有研究認為,病人必須連5年使用抗荷爾蒙加停經針,甚至使用到10年,屆時病人可能達高齡產婦階段,因此,生育計畫需事先規畫。事先規畫,不影響治癌與生育。另一名34歲病人已有男友,未來也打算生兒育女,因此選擇冷凍卵子。取卵過程需兩至三周,後來這名病人選擇先手術,利用術後休息復原期凍卵,之後再化學治療;至於是否能先凍卵再手術開刀及化療,個案都可以先詢問主治醫師。曾令民指出,以他服務的台北榮總為例,乳房醫學中心5年前成立後,會請婦產科共同看診,與生殖醫學科也密切合作,能夠針對乳癌病人治療間的等候期,同步進行取卵、凍卵,執行十分順暢,不太影響乳癌的治療。目前乳房醫學會在理監事會議已通過「乳癌病人生育能力保護共識宣言」,也同步在官網宣示。曾令民希望在與癌症希望基金會合作下,讓各界更重視此議題,甚至要建立台灣癌友生育能力保護的準則,納入癌症醫院評鑑或癌症品質診療認證的標準之一,建立癌友生育能力登入系統,追蹤癌友生育活產率,收集本土資料,都有助癌友生育能力的保護。給癌友的一句話:事前的充分溝通,能降低不預期的衝擊,化危機為轉機,才能達成圓滿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