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7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動脈硬化
共找到
428
筆 文章
-
-
2020-12-03 科別.心臟血管
氣溫驟降好發心血管疾病 做這些事有助血壓下降
.研究發現,多親近大自然,可降低心血管壓力.氣溫驟降,收縮壓和舒張壓會上升,腦中風及缺血性心臟病的死亡風險增加.森林浴的芬多精濃度高,有抑制病毒細菌、抗發炎的效果時序進入冬季,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台大醫院環境職業暨醫學部主任蘇大成研究發現,森林浴、室內外園藝等親近自然活動,都有助於降低心血管壓力,但若是鄰近馬路的公園,減壓效果就沒那麼好了。心血管壓力隨氣溫變化蘇大成與台大實驗林處長蔡明哲及副研究員曹崇銘,多年來共同合作探討森林環境的健康效益,許多重要研究成果陸續發表於國際期刊,證實心血管壓力會隨著季節氣溫產生變化,可透過親近自然的活動,降低心血管壓力。研究分析72名在實驗林工作一年以上的健康成年人,冬夏兩季的心血管數據,結果發現,冬季血壓和平均動脈壓都顯著高於夏季,冬季的主動脈血管硬度及身體血管阻力也較高。冬天除了血管壓力較大,血液也比較濃稠,血中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濃度、白血球、紅血球及血小板數量,都顯著高於夏季。血壓上升增中風風險研究也發現,氣溫每增加攝氏1度,手臂動脈收縮壓平均下降0.9毫米汞柱,舒張壓平均下降0.84毫米汞柱。也就是說,若氣溫驟降10度,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會增加8到9毫米汞柱,不容小覷。根據過去研究,收縮壓每上升2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每上升10毫米汞柱,腦中風及缺血性心臟病的死亡風險上升一倍。溪頭散步效果勝都會公園多親近森林,真的可降低心血管壓力。蘇大成表示,比較同一個人在溪頭散步和在台北市公園散步的差異發現,在森林裡散步,血壓會下降,但在都市的公園裡散步,血壓反而上升。研究也發現,長期駐點在溪頭的工作人員,血管彈性、厚度,膽固醇等指數都比都市上班族好,血液中的自然殺手細胞也比較多,表示免疫力較佳。蘇大成指出,城市的公園就算有綠地,仍與溪頭不同,附近的交通汙染會影響公園空氣品質。研究顯示,都會公園空氣中的PM2.5、揮發性有機碳化合物、一氧化碳等,濃度顯著高於溪頭。但令人振奮的是,都市人如果在森林裡待個幾小時,自然殺手細胞也能上升,參與設計過的園藝活動,也有助於降低心跳及心臟負擔。研究人員安排30到50歲健康成年人先做體操,接著做葉拓、苔球,結果血壓下降;去台大梅峰農場採香水百合,也有同樣的效果。蘇大成說,大片綠地和大樹的附近,芬多精濃度高,能帶來清淨的空氣,也有抑制病毒細菌、抗發炎的效果,就算不能常常到山上做森林浴,還是可以從生活周遭找到健康的元素。近馬路公園小心空汙蘇大成提醒,在都會中親近綠地,特別要注意附近最好不要有大馬路。最新研究證實,「1, 3-丁二烯」這種揮發性有機的無色氣體,是頗具健康威脅的氣態汙染物,常見於汽車、大卡車、輪船、工業排放廢氣衍生的空汙中。另外,輪胎的製作原料,如人造橡膠就含有「1, 3-丁二烯」,所以輪胎轉動摩擦時也會產生相關汙染。它與心血管氧化壓力提高、頸動脈增厚、低密度膽固醇升高、自律神經失調、血栓及動脈硬化的機轉,統統有關。蘇大成擔心,如果好不容易找到綠地和大樹,卻在交通要道旁,大自然的好處恐怕會被抵銷。
-
2020-12-01 科別.心臟血管
我們與心臟病的距離?早餐愛吃這一味,罹患心血管風險竟提升
有定期健檢習慣的張先生,身體一直保養得宜。但在最近一次的健康檢查中發現,心血管疾病風險參考指標-丙二醛MDA指數上升至1.6 nmol/ml,雖超過正常值(≦1.52 nmol/ml)不多,但健診中心仍嚴正以待。因為依據聯欣診所研究分析發現,MDA>1.1以上者,其三酸甘油脂、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相關檢測異常比例,遠高於正常者的1.2~1.7倍,罹患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相對提升。 丙二醛MDA是不飽和脂肪酸受到自由基攻擊過氧化後的產物,是心血管風險管理中相當具有指標性的數值。當 MDA累積越多、形成越快,代表體內自由基越多,易傷害動脈血管,導致冠狀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院長林美秀表示,為了找出張先生MDA升高的原因,結合專業判斷與偵探般抽絲剝繭、追根究柢的精神,細細探尋生活軌跡中,可能導致數值異常升高的原因。 結果發現,原來張先生平日早餐喜歡「稀飯+肉鬆」的搭配,而這次定期抽血檢測時,因有安排無痛腸胃鏡檢查,為確保腸道的清潔度,三天前需進行低渣飲食,因此,這三天餐餐只吃稀飯配肉鬆。 林美秀指出,鹹香「肉鬆」是早餐界老少咸宜的第一配角。但是肉鬆在製造的過程中,需要加入大量的油進行高溫焙炒,油脂容易因高溫破壞、形成氧化,若使用於拌炒肉鬆的油脂不耐高溫,抑或攝取過多,就有可能使MDA升高。 「原來兇手是肉鬆!」張先生對此結果感到不可置信,但仍抱著實驗的心態遵守醫囑,在下次回測前先不再食用肉鬆,兩個月後MDA數值果真下降至0.77 nmol/ml,恢復到正常範圍。 林美秀提醒, 預防心血管疾病,應注重日常健康保養,八成的心臟病與中風是可預防的。 在飲食當中有許多隱藏的陷阱,若沒有正確的營養觀念、懂得揀擇適合的食物,很容易讓自己深陷心血管風險而不自知,例如:肉鬆,屬於高油高糖的加工再製品,偶爾食用可以,但應避免大量、頻繁的食用。 做好健康管理並不難,在日常生活中處處留意,選擇正確的食物烹調方式,如避免使用高溫烹調過的油、重複使用的回鍋油、加工過的油(反式脂肪)及注意油品的冒煙點。此外,建議多吃原型食物、少碰加工製品,健康自然跟著來。
-
2020-11-27 科別.心臟血管
降血脂藥停藥率高達一半 醫師憂增加心肌梗塞風險
一名60多歲的邵大哥有三高問題,尤其血脂太高需固定服藥,結果經朋友介紹某保健品很有效,就不吃藥,想說改吃保健品搭配飲食控制應該沒問題,沒想到過了幾個禮拜,突發心肌梗塞,一度心跳停止,家人趕緊送醫急救撿回一命,他大呼:「以後再也不敢亂停藥了!」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陳文鍾強調,患者應規律服藥,高血脂用藥一旦任意停藥,會增加中風及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機率。每五人就有一人膽固醇異常 心血管疾病風險高高血脂在台灣的盛行率是21.8%,因為健康意識抬頭,很多民眾都藉由健檢評估膽固醇水平,但根據最新的健保資料分析結果顯示,有超過一半的糖尿病患及粥狀動脈硬化心血管病人,吃一吃就自己停藥,將自己暴露在極大的風險當中。身為研究者之一的陳文鍾主任說明,低密度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 LDL-C)太高,即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其他年紀大、抽菸、停經婦女、肥胖等也都是高危險群。血脂高的病人 更容易再次心肌梗塞陳文鍾主任指出,一旦發生心肌梗塞,3年內有20%的機率再次住院。許多患者不願意吃藥,想藉由改變飲食、運動來調整,「事實上只有10-20%的輕症患者可因此改善,且生活型態調整不易,還是要配合醫囑治療。」台灣在高血脂治療上相當不足,達標率低,停藥率高。他強調,規律持續用藥才能妥善控制血脂,有動脈硬化疾病或糖尿病患,建議將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100 mg/dL以下,而更高風險族群,如心肌梗塞或冠狀動脈疾病,建議控制在70 mg/dL以下,才能遠離心肌梗塞、中風威脅,此為國際醫療共識。保健食品 無法取代藥物目前治療藥物以Statin(史他汀)類降血脂藥物為主流,且科學證據充足,常見的副作用為肌肉痠痛,依陳文鍾主任臨床經驗,發生機率不到5%,若病人發生肌肉痠痛狀況, 因個體狀況不同, 應回診由醫師評估, 依病況調整適合的治療策略。高血脂不像血壓可以自行在家測量,民眾容易輕忽,或認為保健食品可以取代藥物,他強調,「藥品皆是經過臨床試驗證實療效才能取得藥證,而保健食品並非藥品,非以治療為目的,也無法取代臨床藥物治療。」呼籲民眾若想調整用藥、停藥,都需與醫師討論,千萬不要自行停藥。
-
2020-11-24 科別.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最大元凶不只是膽固醇!8種人有胸悶、胸痛快就醫
63歲的李太太,本身有體重過重及糖尿病問題,近日感覺胸口悶痛,偶爾伴隨喘不過氣。有宗教信仰的她,跟自己的兒子、媳婦討論,以為是自己無意中招惹鬼神,所以被鬼壓床了!兒媳帶她進行檢康檢查,才發現婆婆竟差點就到鬼門關前報到了!原來,透過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CTA)檢查發現,李太太的心臟管狀動脈左前降枝中段已出現明顯鈣化,以及有粥狀斑塊阻塞的現象,其阻塞程度將近90%,後續立即到醫院經專科醫師安排進行安裝支架手術。三高問題控制不佳 易造成冠心症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蔡聰聰說,有三高問題(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人,若長期控制不佳,且未能改善生活型態,就容易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形成冠心症。因為冠狀動脈會因為長期膽固醇及血糖控制不佳,形成不規則粥狀斑塊堆積,讓動脈硬化堵塞,導致心肌缺氧壞死;嚴重時堵塞冠狀動脈,阻斷血液流動並造成冠心症,還可能引發急性心肌梗塞。糖尿病罹患冠心症 機率較一般人增2倍風險研究指出,糖尿病病友罹患冠心症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2倍以上風險,男性則會增加2~3倍心血管併發症風險,女性則增加3~5倍;且糖尿病患不易發現冠心病所引發的疼痛而錯失及早確診先機,積極預防和定期檢查相當重要。膽固醇過高會造成動脈硬化 8情況都屬高危險蔡聰聰進一步說明,千萬別以為只有膽固醇過高才會造成動脈硬化,冠心症危險族群還包含40歲以上男性、60歲以上女性、肥胖、停經後女性、三高問題、生活壓力大、有冠狀動脈家族史者及長期抽菸者。她特別提醒,近期日夜溫差大,血管也較容易收縮,若出現胸悶、胸痛需提高警覺。建議平日應養成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正常生活作息、維持理想體重、戒除抽菸習慣以避免血管硬化,降低冠狀動脈疾病發生。(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 蔡聰聰)延伸閱讀: 心肌梗塞其實心臟不會痛! 胸痛、冒冷汗超過15分鐘要提高警覺 血管阻塞全身都遭殃! 出現5表現心肌梗塞隨時會發生...耳鳴、打嗝、嗜睡不尋常
-
2020-11-23 科別.皮膚
乾癬不只是皮膚病,竟是導致35種疾病的健康未爆彈!醫師教簡單判讀嚴重程度
甫屆退休年齡的王教授,多年前罹患輕度乾癬,在皮膚病灶改善後便無積極規律回診。去年開始,她的手、腳、下背關節開始感到僵硬腫痛,雖然立即就醫確認是乾癬性關節炎。 但因為輕忽其嚴重性,加上工作忙碌,而忽略規律回診。短短一年內,關節就嚴重退化、變形,須以拐杖、輪椅代步,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此外,體內的三高指數也超標,有心血管阻塞的危機。 根據社團法人台灣乾癬協會觀察,高達4成乾癬病友僅重視乾癬皮膚徵狀,且有3~4成病友曾自行中斷治療。但根據研究指出,乾癬屬全身性發炎疾病,除了皮膚病灶,也會影響全身重要器官,如腦、心、肝、腎都恐遭殃! 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蔡呈芳指出,乾癬是一種免疫性疾病,屬於全身性慢性發炎疾病。患者不但會有明顯的皮膚症狀,甚至連頭皮、指甲都可能出現乾癬,更面臨從頭到腳的共病風險。 門診最常見的共病就是「乾癬性關節炎」。蔡呈芳說,約有3成的患者會合併有乾癬性關節炎的狀況,特別是在頭皮、指甲與皮膚皺褶處有皮膚乾癬的患者罹病風險更高。 大多數患者都會出現指甲變形的問題,他提醒,若病友發現指甲出現凹陷、變形、甲床分離,且有關節疼痛、下背疼痛、香腸指、足底筋膜炎等問題,就需要懷疑是乾癬性關節炎作祟。 蔡呈芳指出,國際研究顯示,乾癬除了常見的皮膚與關節炎症狀,因全身性發炎反應,恐廣泛影響全身多個重要器官,引發至少35種疾病。例如,造成粥狀動脈硬化的惡化,導致心肌梗塞或中風,研究顯示,乾癬病友的心臟病罹病率,較一般人高出1.3倍。 他提醒乾癬患者,乾癬作為一種漸進式的全身性發炎疾病,對人體影響比皮膚更深,別再只關注皮膚表面病灶,更應該正視共病風險。若不採取積極治療,在共病的交互影響下,反而會讓乾癬的免疫問題成為體內的健康未爆彈。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乾癬是無法痊癒的疾病,若採取正確的治療方式,就能抑制疾病持續惡化。傳統治療以類固醇及口服藥物為主,但目前健保已給付生物製劑,可直接抑制發炎反應,效果精準。 黃毓惠指出,乾癬治療因人而異,依不同程度各有解方,而中重度乾癬治療不能只重膚表,更要控制免疫發炎的惡性循環,才能有效預防共病的發生,並延緩關節破壞,減少關節變形的機率。 醫師在為病人設計療程之前,會根據患病面積簡單判讀乾癬嚴重程度,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3個等級。輕度是指病灶範圍小於全身面積3%,中度是指病灶範圍占全身面積的3~10%,而重度則是病灶範圍大於全身面積的10%。 治療原則是,中度及嚴重型的乾癬患者,一開始會提供照光以及口服藥治療,但如果患者已經合併乾癬性關節炎,這些治療僅能控制關節的疼痛,對於關節的破壞本身並無任何幫助。 黃毓惠進一步說明,生物製劑能精準調控發炎反應,不僅能改善皮膚症狀,也可預防共病的發生,進而阻止健康連環爆的狀況發生。她提醒,每個人適合療法不盡相同,建議患者可針對自身的狀況與主治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 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諮詢專家/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 蔡呈芳、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 黃毓惠 【延伸閱讀】 智力減退、記憶變差,是失智了嗎?精神科醫師給答案 面對疫情威脅!專家建議,防疫新生活就以健康新思維應對 預防駭人的主動脈剝離該怎麼做?專家建議:先控制此疾病吧!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0-11-23 養生.抗老養生
停止退化的多重災難!權威醫師教你2種方法降死亡率
【文、圖/摘自高寶《高年級逆齡先修班:逆轉生理時鐘,越活越年輕!》,作者克里斯‧克洛利, 亨利‧洛奇, 艾倫‧漢彌頓】強健的心臟在你的一生中,你的心臟總共會跳動約四十億次,不會停下來,沒有一分鐘的休息或恢復。一開始,你有著最佳的心臟功能,它就在那裡,用你一生的時間等待著你。但是你的循環功能—讓血液和氧氣深入肌肉的能力—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儘管你過著有些罪惡的生活,你的心肌幾乎仍然是完美的,它在你的人生中已經跳動了幾十億次。但是那些小動脈卻不是如此。甚至那些「健康的」五十幾歲的人,他們的動脈也被斑塊覆蓋,看起來就像起司披薩上的醬料一樣。醫學院的學生在首次進行屍體解剖後,總是會發誓戒掉披薩……大約一個月。我們假設,現在你的身體沒有任何地方會爆裂,但是,先不等你的屍體解剖,我們也假設你的動脈中也有著大量的披薩餡料,這是輕微的、無臨床症狀的阻塞。你的壓力測試都會顯示正常,但你無法將所需要的足夠血液,輸送到心肌的每個部位。這裡還沒有什麼戲劇性的事情,這不是真正的心臟病,只是血液流量略少於心臟所需。穩定、少量分泌的C-6,但沒有C-10,斑塊因此逐漸變大,變成屍體解剖時的披薩餡料,這就是半夜發出聲響的嘶嘶聲。如果你有機會看到自己的血管攝影照片,你會驚訝於心臟擁有那麼活躍的運動能力。在心跳開始,心臟充滿血液的時候,它的大小大約等於一顆葡萄柚的大小。每次跳動時,它都會猛烈地收縮到拳頭大小。冠狀動脈和那些細細的義大利麵條,就嵌在心臟的表面上,它們也會跟著心臟收縮。它們會盤繞、彎曲並扭曲成原本長度的一半,然後以大約每分鐘八十次的速度,啪的一聲完全伸展回到原來的長度。而這在你的一生中,會發生四十億次。動脈非常有彈性且強壯,但是隨著膽固醇斑塊的成長和僵化,動脈的管壁會脆化。(「動脈硬化」完全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到某個時候,當阻塞物變得更大且更硬時,動脈中的某塊膽固醇斑塊就會破裂。這只是動脈內壁上一個微小的小切口,就像你刮鬍子時刀片劃到、一天後就沒事的小傷口。但這仍然是一個缺口,這是一個有著一點點滲血和腐爛的小切口,發炎的膽固醇藉此從斑塊中滲入你的血液。有趣的是,即使這是動脈的內壁,但仍然是一個切口,你的身體認為它必須止血,因此,在你的血液中會形成血塊。血塊會長大到塞滿空心的義大利麵條,流向這部分心肌的血液會停止流動,你就會心臟病發作。你數十年來有毒的生活方式,會在一個心跳間就讓你嚐到苦頭。你的那塊心肌會在幾小時內壞死,你的血液的發炎越嚴重,斑塊破裂的可能性就越大,血塊也可能會越大。這是久坐的人、憤怒的人和與世隔絕的人,心臟病發作機率較高的生物原理。中風的發生方式是一樣的,但是,是肇因於血塊形成在大腦的大頸動脈壁,而不是心臟的小動脈壁上,因此,在這個時候它們並不會阻塞。取而代之的是,一塊血塊會破裂並漂浮到你的大腦中,直到血塊跑到一個小到會塞住的小動脈,你大腦的那一部分就會壞死,那就是中風。有兩種方法可以逃離這種致命的情況。首先,是透過飲食或藥物來餓死膽固醇斑塊。發炎的症狀仍然會存在,但致命性會比較小。你會變老、變衰弱,但是死亡的可能性卻不高。第二種逃生方法,是將生物症狀從發炎轉變為修復。運動或快樂的生活都可以做到這點,兩者同時作用是最好的。這章是運動的章節,但是當我們開始談論你的生活方式時,請記住這種生物學原理。請記住,運動和情緒有著相同的化學作用。運動和情緒會影響彼此,並且透過彼此發揮作用。「跑者的愉悅感」是真實的,無論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情緒、激勵、興奮、恐懼、焦慮、樂觀、情慾和挑戰的化學物質從上往下,從我們頭部的大腦流入血液中,而局部發炎和修復的化學物質會從頭部以下的肌肉流入你的血液中。停止多重災難整體而言,人的死亡率會隨著運動而下降。你會認為,是受傷的血管會殺死你,而運動會治癒受傷的血管,這種想法並不奇怪。血管布滿身體的每個角落,而每條血管都會一起沐浴在發炎或修復的化學物質中。在腦動脈的斑塊會引起中風和失智症。在你腎臟的斑塊會引起高血壓,最壞的情況是腎臟透析(洗腎)。在你陰莖的斑塊會引起陽痿。這些都不是誇張的說法,這是現代的老化現象,而且越來越糟,不會更好。當然,遺傳與諸如吸菸和糖尿病之類的事情,會加速這一個過程,但在這背後,是久坐不動、緊張的生活方式和高脂肪飲食的多重傷害。它們才是真正的殺手。運動可以減少因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這一事實不足為奇,但是運動與生活方式會共同導致癌症死亡率下降的事實又如何呢?我們現在已經可以看到,就像心臟病發作和中風一樣,癌症也是一種免疫、發炎症狀與生活方式的疾病。C-6再次出現,那是在深夜的嘶嘶、嘶嘶聲響。運動會改變所有這一切。只有定期運動,才會讓血液的化學成分改變。久坐不動的慢性發炎訊號,會被生長、療癒與復原的訊號所取代,C-6會讓位給C-10。請記住,你的身體有一半都是肌肉,在運動後的幾小時內,肌肉會釋放出大量的C-10到你的血液中,而你的血液會流動到身體的每個地方。這就是生長或退化的生物學。心臟病會被健康取代,死亡會被生命取代。最重要的是什麼?運動可以逆轉退化的化學反應。你將可以逆著浪潮而游。
-
2020-11-15 科別.心臟血管
膽固醇過高才會心肌梗塞?專家:這些人也是高危險群
63歲的李太太,本身有體重過重及糖尿病問題,近日感覺胸口悶痛,偶爾伴隨喘不過氣。有宗教信仰的她,跟自己的兒子、媳婦討論,以為是自己無意中招惹鬼神,所以被鬼壓床了!兒媳帶她進行檢康檢查,才發現婆婆竟差點就到鬼門關前報到了!原來,透過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CTA)檢查發現,李太太的心臟管狀動脈左前降枝中段已出現明顯鈣化,以及有粥狀斑塊阻塞的現象,其阻塞程度將近90%,後續立即到醫院經專科醫師安排進行安裝支架手術。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蔡聰聰說,有三高問題(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人,若長期控制不佳,且未能改善生活型態,就容易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形成冠心症。因為冠狀動脈會因為長期膽固醇及血糖控制不佳,形成不規則粥狀斑塊堆積,讓動脈硬化堵塞,導致心肌缺氧壞死;嚴重時堵塞冠狀動脈,阻斷血液流動並造成冠心症,還可能引發急性心肌梗塞。研究指出,糖尿病病友罹患冠心症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2倍以上風險,男性則會增加2~3倍心血管併發症風險,女性則增加3~5倍;且糖尿病患不易發現冠心病所引發的疼痛而錯失及早確診先機,積極預防和定期檢查相當重要。蔡聰聰進一步說明,千萬別以為只有膽固醇過高才會造成動脈硬化,冠心症危險族群還包含40歲以上男性、60歲以上女性、肥胖、停經後女性、三高問題、生活壓力大、有冠狀動脈家族史者及長期抽菸者。她特別提醒,近期日夜溫差大,血管也較容易收縮,若出現胸悶、胸痛需提高警覺。建議平日應養成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正常生活作息、維持理想體重、戒除抽菸習慣以避免血管硬化,降低冠狀動脈疾病發生。諮詢專家/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 蔡聰聰
-
2020-11-1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B、C肝防肝癌 半年就要檢查一次
老公心聲。「以前老爸回來,我鑽進房間!」「現在兒子回來,我鑽進房間!」時代在變,以前父親是嚴父,小孩子怕得要死,現代父親是慈父,兒子是寶貝,隨時要跟老爸要資助。時代在變,醫療也在變,民國初年,國人平均壽命四十餘歲,目前國人平均壽命七十多歲,女的比男的多幾歲,壽命延長之因在於醫療的進步。古人云:「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髪蒼蒼,而齒牙動搖。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強而早逝。」以現代醫學眼光來看,古人事實上是可憐的,生了病無醫療可言。以國父而言,六十歲即往生,症狀為黃疸、消瘦,死後解剖判斷為膽管癌,如果能在現代有定期體檢,說不定可及早發現,挽回生命,也可能改寫整個中國近代史。因此,凡我全國有識之士,平日多吸收健康知識,定期做體檢,找一個醫師為你做全方位各器官的保養檢查。尤其人中年以後最怕癌症,最怕心血管、腦血管疾病。在癌症方面,肺癌與肝癌是新舊國病,前者要做低劑量電腦斷層,尤其家族有肺癌病史,有抽菸史,更應定期列管追蹤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後者要做超音波檢查,尤其有B、C肝的朋友更應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及抽血檢驗胎兒蛋白。至於腦血管心血管疾病主因為高膽固醇、高血糖所致。因此平日飲食清淡,必要時好好服藥控制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如果可避免心血管、腦血管動脈硬化,才能遠離心肌梗塞、腦中風之風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2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11-07 科別.心臟血管
心律不整不只影響心臟! 小心身體這5大部位可能也受累
多半人以為心律不整只會影響到心臟,其實其他器官也會跟著受影響,因此若發現有心律不整的現象時,請不要輕忽。1.腦部血液循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江碩儒說,根據臨床實驗的結果發現,不同類型的心律不整對腦部血液循環的影響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腦部血液循環量減少25%以上時,會出現相對應的症狀。腦血管健康的正常人若發生短暫性腦缺血症狀可於短時間內忍受,但患有腦血管疾病,例如腦部動脈硬化或已有狹窄(即中風患者)則會因為腦血管流量降低而出現腦血管功能障礙的症狀,包括頭暈、無力、抽搐、暈厥、視力障礙、肢體麻木甚至癱瘓。另一方面,如果由於心房心室傳導阻滯或竇房節律點出問題了,會造成心搏過慢,常會導致腦部供血嚴重不足,出現無血壓、摸不到脈搏等症狀。2.冠狀動脈血液循環:心臟本身的養分與氧氣來自於冠狀動脈供應的新鮮血液,對於維持心臟功能非常重要。偶發性的早期收縮影響最小,心律過速的心室頻脈則會使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60%左右,及心臟收縮輸出量減少80%以上。3.腎臟血液循環:發生心律不整時,腎臟血流量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減少。頻發性的早期收縮會使腎臟血流量降低10%左右;而嚴重的心律不整則會造成腎臟血流量減少60%。腎臟血流量減少會使患者出現尿蛋白、氮血症甚至腎衰竭。4.腸系膜血液循環:江碩儒表示,發生嚴重心律不整時,會造成心輸出量降低,腸系膜血管會發生收縮反應,屬於人體內自行調節的1種代償反應,目的是為了確保心臟、腦部、腎及肝臟等臟器的供血和灌注壓的平衡。房室性期外收縮對於腸系膜血液循環影響很小,而快速的發生上心室頻脈、心房顫動時,則會造成腸系膜血流量減少34%左右,引起腸系膜動脈痙攣、胃腸道缺血的症狀,患者會出現的臨床表現有腹脹、腹痛、腹瀉、胃腸道出血、潰瘍,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腸麻痹及腸壞死。5.心房顫動:心房顫動的危險是不容忽視的,若不謹慎防範可能會有中風的可能性!隨著心房顫動的進展,心房組織的電位不穩定或肌肉組織的老化,心房顫動發作的頻率會由「陣發性」逐漸成為「持續性」,心跳則完全成為不規則節律。心房在失去有效收縮的情況下,心房中的血液會容易出現沉滯和小亂流的情形,體內凝血因子、心臟內膜及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將會變差,易在心房內形成血栓,隨血液運送流至全身,進到器官血管的血栓,就有機會使該部位的血管造成阻塞,如血栓阻塞腦部的血管,就會造成腦中風的現象;而阻塞了腳部的動脈血管時,就會造成缺氧性腳動脈阻塞。心律不整的原因和可能引發的症狀很多,也容易造成嚴重的併發症,因此,積極治療是刻不容緩。(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心因性猝死7成跟冠狀動脈疾病有關! 男女發生因不同,猝死前一天到一週都有3大症狀 心臟血管支架什麼情況該裝?放置後就沒問題了? 這種情況必須動手術!醫師完整解析
-
2020-11-07 科別.皮膚
發病關節腫如麵包淚濕衣衫 乾癬病友苦不為人知
乾癬病友趙翊成有一次發作,全身關節腫得像麵包,救護員將他從4樓揹下送醫,他因全身震盪痛苦難耐,淚濕前襟。乾癬是讓人生、心理都受創的慢性病,企盼大眾理解,免除歧視。台灣乾癬協會發布「你知道乾癬嗎?」微紀錄片,邀請乾癬病友和家屬分享心情。趙翊成在影片中自述,有一次他乾癬性關節炎發作,全身的關節腫得像麵包一樣大,他女兒打電話叫救護車,救護員把他從4樓揹到1樓時,他前面衣服全部都濕了。趙翊成說:「那不是淋到水喔,那是淚水、我的淚水。」因為走樓梯,走一步,震一下,他就全身痛,痛到骨頭像散掉一樣。在還沒生病前,他喜歡到處跑、交朋友,罹患乾癬後,他不再喜歡與人接觸。另一名頭髮花白的病友何桂蓮也說,她還記得,她將近20歲時曾因乾癬性關節炎行走不便,當時媽媽已經60歲,還要揹著她過馬路。她很不甘願,「為什麼是我?為什麼要有這些磨難?」幸好小時候爸媽很幫忙、姊妹很體貼,長大結婚之後配偶也沒有離棄。病友高素美則說,發病頭幾年感覺最痛苦,病灶嚴重的時候全身都是,別人觀看的眼光好像病人怪怪的、不太對勁,就會害怕。但「我們不是自己願意得到這個病」,希望外界理解這個疾病,不要帶有色眼光。乾癬協會志工在街頭隨機抽測民眾對乾癬的認知,包含乾癬會傳染嗎、乾癬是普通的皮膚病嗎、乾癬只對生理造成影響嗎、乾癬是否與遺傳有關等問題,結果發現,民眾對乾癬認知似是而非、仍有不少誤解。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蔡呈芳表示,乾癬是全身慢性發炎的免疫疾病,患者不但有外顯的皮膚症狀,頭皮、指甲都可能有乾癬,更面臨從頭到腳的共病風險。在門診上,最常見的共病是乾癬性關節炎,特別是在頭皮、指甲與皮膚皺褶處有皮膚乾癬的患者罹病風險更高,且大多數的患者都會出現指甲變形的問題。蔡呈芳指出,乾癬患者的全身性發炎反應,更能造成粥狀動脈硬化的惡化,導致心肌梗塞或中風。根據過去研究顯示,乾癬患者的心臟病罹病率,較一般人高出1.3倍。若病友不採取積極治療,在共病的交互影響下,可能埋下健康隱憂。乾癬協會秘書長王雅馨說,剛患病的前5年很痛苦,曾經想要從世界消失。但乾癬不會傳染,期盼社會大眾更理解乾癬,打造友善社會,不要歧視。此外,王雅馨也說,因乾癬病友可能有多重共病風險,歐洲都有設整合門診,方便病友就醫,但台灣沒有類似資源;且健保雖有給付療效佳的生物製劑,卻設有治療2年「斷藥下車」的限制,也讓病友再陷復發深淵。
-
2020-11-02 科別.骨科.復健
自己的腳麻自己救!骨科名醫朱家宏:一張表揪出6大潛藏疾病
每當病人帶著真摯的神情問我:「醫生,我腳會麻,是不是血路不通?」我只能微笑以對......,因為現代醫學上並沒有「血路不通」這個名詞,之所以會讓腳產生麻痺感,約可歸因為兩大問題:血管障礙或神經障礙。究竟,哪些問題會讓我們感到腳麻?「血管障礙」引起的血路不通◆糖尿病:在足踝專科的領域裡,因為血管問題造成腳麻症狀,最常見的就是糖尿病患者。因為糖尿病患者極容易在血糖控制不佳的情況下,就像是在沙漠中缺乏雨水一般,引發微血管病變,而有麻的感覺。糖尿病會促進血管的老化進而引起動脈硬化,脂肪混合著平滑細胞及鈣堆積在血管內壁,造成心血管疾病與周邊血管症狀如間歇跛行、足部潰瘍等疾病。為延後病況惡化,需積極控制血糖、治療高血脂、戒菸、飲食控制、多做足部運動來防止腳受傷。◆動脈硬化:雖然在臨床上,病人會因為三高問題(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引發動脈硬化阻塞到腳的機率很小,但「腳中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也有病例是因為創傷引發「急性動脈血管阻塞」,這時就必須在黃金八小時內設法將動脈血管疏通,一旦錯過,將使足部組織壞死,面臨截肢的痛苦。◆ 靜脈栓塞:最常見的是深部靜脈阻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經濟艙症候群」,腿部因為長時間坐著無法伸曲,容易造成深度靜脈血栓,症狀輕者發生下肢水腫,重者則因為這些血栓塊會順著血流跑到肺部,阻塞肺部血管造成肺栓塞,引起呼吸困難,甚至中風或死亡。不過這類症狀的知覺較不一樣,比較屬於「腳脹」的感受,而不是「腳麻」。「神經障礙」引起的血路不通除了血管障礙引起腳麻的問題外,事實上,神經系統掌管人體的知覺,當然與此症狀有更緊密的相關性,從神經系統的角度來看,區分為兩種:◆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由腦及脊髓組成,所以引發腳麻情況的病徵,最常見的包括「椎間盤突出」和「椎管狹窄症」兩種,一旦確認病人腳麻的起因是由中樞神經障礙引起時,我們都會將其轉介至脊椎外科,讓專業醫師對症治療。◆周邊神經系統這類神經障礙所呈現的狀況又大不相同:糖尿病足周邊神經病變:這種狀況是比較沒有辦法治癒的,屬於整體性的內科疾病,只能靠自己控制血糖、定期回診檢查。跗管症候群(Tarsal Tunnel Syndrome):這是屬於足踝專科的領域,許多人都對它認識不深,很容易被誤診為足底筋膜炎或蹠痛。我曾在網路上看過美國一位病人的經驗談,這位病人原本腳盤會痛、不舒服,看骨科醫生被診斷為足底筋膜炎,猛打類固醇,無效;另一位骨科醫師告訴他純粹是疲勞或發炎。這位老兄前後花了十個多月,才真正找到問題是「跗管症候群」,手術處理後痊癒,腳不再麻痛。看到這位老兄的分享,令我相當感慨:試想在醫療先進的美國,都必須花這麼長的時間才能找出真正病因,對症下藥,更不用說在台灣,大家對足踝的認識還處在渾沌不明的狀態,相信這類病人被誤診的比率會更高,一定有許多病人流浪許久,迄今都還不能診斷出正確的問題。所以我想針對這部份和各位多分享一些觀念。跗管症候群的原理,在於脛神經(tibia nerve)通過踝關節內側下方到腳的時候,有一個管狀通道常因為外傷腫脹、腫瘤壓迫或天生體質較窄小,而造成神經傳導受阻。這時候患者就會感到足部麻痛。關鍵是麻痛的位置,只會發生在腳底及腳盤內側等遠端神經分佈的地方,部位非常明確,不會有大腿、小腿都麻的情況產生。此外,只要輕輕敲擊內側踝關節下方、脛神經通過的地方,病患若有一種類似電流通過的感覺,產生麻痛、灼熱感,就可能是「跗管症候群」。整體而言,許多附管症候群的問題屬於原發性,找不到成因,但也有可能會因為受傷,造成跗管部位纖維化或腫脹;或是剛好在那裡長出痛風石被壓到;或是腱鞘囊腫剛好長在該部位壓迫到;或是因為足跟骨癒合症造成內後側突出,繼而壓到跗管;甚至因為扁平足......,必須深入探究其真正發生的原因。我要強調的是,跗管症候群是可以利用手術來對神經減壓治療的,主要關鍵在於能否正確診斷出問題,如果只是短期腫脹,有時不開刀亦可獲得良好改善。腳麻原因複雜,忠實描述最重要由於造成腳麻的原因很複雜,病人經常到處尋尋覓覓,在內科、神經科、復健科、骨科、國術館、中醫......之間流浪。希望這些因腳麻找尋醫師的病人,能先具備正確的觀念:「血路不通」不是個病名。因為每一種血路不通都有其不同的感覺,也都有不同的原因,病人應該要試著和醫師具體說明腳麻的型態與位置,因為專業醫師要透過病患的完整描述,才能夠比較精確地診斷。以下表格只是初步的分類,協助各位在檢視自己狀況時,可以更完整地陳述給醫師參考,下次看診時千萬不要再籠統地問醫師:「我這是血路不通嗎?」因為在這個看似簡單名詞的背後卻隱含著複雜的成因,大家只要能盡可能忠實完整描述,至於複雜的病症就交給專業醫師來做最後診斷。書籍介紹自書名:己的腳痛自己救:足踝專科名醫教你遠離痛風、凍甲、腳麻、拇趾外翻、腳踝扭傷、足底筋膜炎作者:朱家宏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12/25作者簡介/朱家宏▌為台灣少數專精足踝外科的醫師之一,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日本奈良醫科大學足踝關節外科進修,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聖瑪麗醫院足踝外科進修。▌現任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足踝醫學會常務理事。秀傳醫院、林新醫院兼任手術醫師。▌曾任台中榮總骨科主治醫師、彰化秀傳醫院足踝中心主任、東海大學講師。▌專長:足踝外科、創傷外科、下肢複雜骨折、關節重建、運動醫學。延伸閱讀: 少吃麵包,就是預防骨鬆第一步!害你發炎又流失肌肉,骨科醫師眼裡的3大NG飲食
-
2020-10-25 科別.心臟血管
民眾誤解徵兆送錯醫院 腦中風治療易陷瓶頸
高血壓、糖尿病提高腦中風風險;醫師提醒,多數民眾對腦中風認知不足,不清楚須緊急送醫的徵兆,且多數民眾以為症狀輕微自行開車或送到無法處理的醫院,而錯過急救時間。腦中風的發生與慢性病息息相關,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鄭建興表示,腦中風病人當中,每3人就有1人為糖尿病患,近8成患有高血壓,慢性病者應較一般人更注重腦中風的徵兆與辨識。台灣心臟學會名譽理事黃瑞仁表示,長期高血壓會讓血管壁承受較大的壓力,造成動脈硬化狹窄、血管阻塞,更增腦中風發生率。根據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追蹤調查研究,高血壓患者5年內發生中風的風險為一般人的2.8倍。高血壓患者往往也會伴隨心房顫動等心臟疾病,因心臟無法正常且有效的收縮,導致血液無法正常流程而產生血栓,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更是正常人的4倍以上。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張恬君說,長時間高血糖,導致血管病變,將導致早發性動脈硬化,進而增加腦中風的發生風險。台灣最新糖尿病年鑑指出,糖尿病中風發生率在7%以上,不到40歲糖尿病患併發腦中風的盛行率較10年前上升3成,年輕糖友也應提高警覺。慢性病患者應意識疾病併發腦中風的高風險性,提高對腦中風徵兆的辨別,但今年台灣腦中風學會最新腦中風認知調查指出,多數民眾對腦中風仍認知不足,高達4成民眾對腦中風的徵兆仍停留於昏迷倒地,僅3成民眾清楚知道腦中風主要徵兆,其中臉歪嘴斜最容易被誤判,近6成的民眾認為可能是顏面神經失調。鄭建興表示,缺血性腦中風多半是「突然間」身體單側無力,手無法高舉、腳無法抬、臉歪嘴斜、講話不清楚,一旦出現「任何一種」徵兆,「快速辨識、送醫時間」更是決定患者預後的好壞。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陳柔賢說,腦中風治療是透過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或動脈血栓移除手術,使血管、血流暢通,靜脈血栓溶解治療為目前臨床上具即時性和可行性高的治療選擇,若能在有效治療時間內施打靜脈血栓藥物溶解劑,患者有高達4至5成的機會可恢復正常或是僅輕微功能受損。調查結果也顯示,近8成民眾會因為症狀輕微而自行騎車或開車就醫,可能錯過就醫時間。雖然7成民眾了解愈快送醫愈好,卻有多達8成還是自行選擇認為離自己最近的醫療院所就醫。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代表、北榮腦血管科主治醫師鍾芷萍說,腦中風治療並非所有醫療院所都能執行,僅有中重度級醫院方可進行處置,民眾在搶快的同時也要送到對的醫院,避免錯過治療時間。若前往無法治療的醫院,經過檢傷、確認後轉院,反而會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機。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黃集仁表示,國際及台灣治療指引建議,出現腦中風症狀最慢應於4.5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據統計台灣平均送醫時間超出標準1倍,更有8成患者無法在2小時內到院。黃集仁說,全台可執行腦中風治療、施打的責任醫院達100家以上,若患者能透過打119報案送醫,將可大幅縮短送醫、檢傷時間,患者便能接受最妥善的治療。
-
2020-10-12 科別.心臟血管
胸悶誤為鬼壓床 查出心血管阻塞
63歲李太太近日與兒子、媳婦反應胸口悶痛,偶爾喘不過氣,有宗教信仰的她跟媳婦說:「該不會是招惹鬼神,被鬼壓床了。」就醫檢查發現,心臟冠狀動脈血管阻塞嚴重,幸經及時放置血管支架,否則引發心肌梗塞,危及性命。醫師為李太太進行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CTA),發現她的心臟冠狀動脈左前降枝中段,明顯鈣化及粥狀斑塊阻塞近90%,立即安排進行支架手術。李太太體重過重,又有糖尿病,這些都是會冠狀動脈血管阻塞成因,心臟供應養分的冠狀動脈因長時間膽固醇及糖尿病控制不佳,形成不規則粥狀斑塊堆積,讓動脈硬化、堵塞,導致心肌缺氧壞死,嚴重堵塞冠狀動脈,阻斷血液流動並造成冠心症,還可能引發急性心肌梗塞。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三高問題的民眾,若長期控制不佳,未改善生活型態,容易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形成冠心症。糖尿病患者罹患冠心症機率是一般人2倍以上,男性增加2至3倍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女性則增加3至5倍;且糖尿病患不容易發現冠心病所引發的疼痛,也不易發覺自己罹病,積極預防相當重要。並非只有膽固醇過高才會造成動脈硬化,冠心症危險族群包含40歲以上男性、60歲以上女性、肥胖、停經後女性、三高問題、生活壓力大、有冠狀動脈家族史者及長期抽菸者。進入深秋,日夜溫差大,血管也較容易收縮,若出現胸悶、胸痛需提高警覺。建議平日應養成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正常生活作息、維持理想體重、戒除抽菸習慣,以避免血管硬化,降低冠狀動脈疾病發生。
-
2020-10-12 科別.心臟血管
智慧表監測心病?醫:僅做心律判讀
心肌梗塞在十大死因排名第二,存活關鍵是90分鐘內接受心導管手術。醫師表示,網路以咳嗽自救是謠傳,建議發現自己疑似心肌梗塞應立刻停止活動,請旁人儘速打119叫救護車才是上策;現在智慧型手表提供「心電圖」偵測,但醫師提醒智慧表只抓到部分導程,僅做基本心律判讀,難掌握到心肌梗塞等心臟疾病。彰濱秀傳醫院副院長王宗倫說,雄性激素對動脈硬化有不利影響,停經前女性因有女性荷爾蒙保護心臟,被發現心肌梗塞患者比男性少,但女性停經後機率上升,與男性發生機率達到平行;過去也有10多歲的心肌梗塞患者,年輕患者多是老菸槍,不然就有遺傳疾病。員榮醫院醫療體系總院長張克士指出,心肌梗塞若已無呼吸心跳,建議旁人立即進行CPR,並使用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黃金4分鐘內使用電擊,送醫急救存活率較高;若患者還有意識,先躺下來或蹲下,降低下一秒倒下撞擊傷害,有病史的患者應含舌下片「救心」,並往醫院移動,不能自己開車,且「大力咳嗽自救」傳言並沒有根據。張克士說,手表偵測或許可了解心跳快慢、有沒有亂跳,發現異常可到醫院檢查,但偵測缺氧或心肌梗塞不能用一個導程決定,須透過12導程完整心電圖判讀。
-
2020-10-12 科別.百病漫談
很多病症都在50歲後被發現!男性健檢指南告訴你必做哪些項目
惡名昭彰榜上有名 心肺檢查萬萬不可少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排行中就有四項與心血管相關,可見心血管健康是萬萬不容忽視的。最基本的檢測,如心臟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運動心電圖、動脈硬化儀等檢查皆須定期進行;若有進一步的異常,再運用高階的影像醫學作為輔助,如心臟動脈鈣化指數分析,可了解心肌梗塞的風險。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醫師強調,肺癌則是另一大隱形殺手,位列十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二位、死亡率第一位,且最新資料統計,台灣罹患肺癌者有一半以上都沒有抽菸,所以並不是抽菸者才要注意,加上空氣污染日漸惡化需嚴正重視,肺癌也不一定有明顯症狀,又進展較快,發現時可能已對治療反應比較差了,建議即早安排第一次的肺部電腦斷層,掌握健康。腸癌年輕化 逆流性食道炎居冠然而,腸癌年輕化現象已成趨勢。大腸癌是整體來說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也是現代人的文明病,它的發生與愛吃油炸、速食、肉食,及運動量不足等生活型態有關,尤其男性大多喜歡吃紅肉,應酬、外食機會又多,且普遍較不愛吃蔬果,很容易使飲食不均衡、纖維質攝取不足。加上時常熬夜、壓力大,或有抽菸喝酒等習慣,更會使得腸道功能紊亂,增加腸癌罹患率。因此,洪育忠建議25歲開始,就可以作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提早瞭解自身的健康狀況。此外,台灣逆流性食道炎盛行率居亞洲之冠,超過6成民眾無症狀感,透過檢查才驚覺自己有逆流性食道炎,讓食道被胃酸長期侵蝕,也是慢性咳嗽、胸痛、喉嚨不舒服的主因,因此也需多多留意。上廁所老是滴答答 泌尿系統問題不可漏40歲以上男性常見攝護腺肥大問題,夜裡頻尿、不易解尿、尿流速慢等,影響生活品質,還可能引起尿液滯留,併發腎臟發炎、腎功能衰竭等。洪育忠建議,攝護腺超音波、尿流速檢測、攝護腺腫瘤標記PSA等檢查,可瞭解攝護腺健康,也是篩檢男性泌尿系統最多人罹患的-攝護腺癌。另外,也可注意血液中的「鋅」含量,因其有助於維護男性攝護腺功能和生育力,也與活力相關。性荷爾蒙威力大 牽一髮動全身多數人不清楚,男性最頭痛的攝護腺疾病,其實和自身荷爾蒙代謝異常也有極大關聯。洪育忠指出,愛吃油炸物、肥胖者,會導致男性荷爾蒙在新陳代謝的轉化過程中轉為更活躍且具傷害性的二氫睪固酮DHT於體內堆積過多,易引發攝護腺肥大,且經常攝取高油脂食物罹患攝護腺癌症風險也可能會相對提高,必須留意。近年來也有發現男性荷爾蒙分泌提早減少的趨勢,有不少40歲、甚至30多歲的男性沒有顯著症狀,但檢查發現男性荷爾蒙失衡,長期下來容易影響事業表現,也影響情緒、精神及自信心、影響事業決策力,甚至影響與另一半的親密關係。洪育忠建議,男性朋友若想要建構完善的健康防禦力,可安排一套完整全身健檢,另可進一步安排功能性醫學檢查,如: 男性荷爾蒙、環境荷爾蒙、抗氧化營養檢測等,從代謝功能上找健康。   50歲以下年輕爸爸  50歲以上熟齡爸爸除左邊檢項還建議加下方檢項 心肺  心血管病變危險因子檢驗、 動脈硬化、靜止心電圖、 心頸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 肺部電腦斷層 64切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腦血管磁振造影等高階影影像檢査、 肝膽腸胃 肝臟功能檢驗、胃鏡、大腸鏡、糞便潛血 泌尿 攝護腺超音波、自動尿流速檢測 攝護腺抗原腫瘤標記PSA 功能醫學 全套男性荷爾蒙併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檢測 延伸閱讀: 30後是女人健康分水嶺! 5大必做檢查一次搞懂 三餐亂吃很要命! 醫師忠告:40歲後這3飲食習慣一定要改
-
2020-10-08 新聞.健康知識+
膽固醇不是越低越好,營養師:有好壞之分,4招提升好的改善壞的
防範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腦血管疾病,不少人相當重視降低膽固醇,但其實膽固醇是常見民眾對「血脂」的通稱,且膽固醇也有分好壞,並不是越低越好,好的膽固醇有利身體健康,壞的膽固醇則對身體有害,來看倪曼婷營養師怎麼說!膽固醇也有好壞之分?倪曼婷營養師表示,血脂和維持正常身體機能相關,不一定越低越好,但的確應避免過高並保持在理想的範圍當中,像是血脂家族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就是屬於好的膽固醇,研究發現罹患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者,血中的高密度脂蛋白濃度較低;體內的高密度脂蛋白越高,則和罹患心臟疾病呈現負相關。倪曼婷營養師更進一步表示,很多人會把血脂統稱為膽固醇,但血脂其實可分為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四種,其中低密度脂蛋白就是俗稱的壞的膽固醇,而高密度脂蛋白則為好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因含較多的膽固醇且體積小,容易滲入血管壁內,堆積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塊,可能使血管硬化、狹窄,嚴重時甚至血管阻塞,所以也可以說,血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濃度和心血管疾病呈正相關,也就是低密度脂蛋白濃度越高,罹患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臟病等風險便隨之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則是好的膽固醇,又可稱為"膽固醇清道夫",有利將膽固醇移除,降低疾病的發生風險。至於三酸甘油脂則是能量儲存的形式,容易因酒精、含糖食物、脂肪攝取過多而提升,體內的三酸甘油脂過高、高密度脂蛋白過低都與代謝症候群息息相關,可能提升罹患動脈硬化疾病的風險。影響健康的壞膽固醇,常見5大風險因子倪曼婷營養師指出,血脂異常可能因遺傳或其他代謝疾病所引起,如糖尿病、甲狀腺異常等。而在生活習慣上,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和過重都會增加體內壞的膽固醇濃度,飽和脂肪主要來自於動物油,如豬油、牛油、肥肉、乳製品,反式脂肪則是在食物的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像炸物、薯條、洋芋片、甜甜圈、糕餅等。體重過重也會影響到壞的膽固醇濃度,現代人飲食精緻化、大魚大肉、運動習慣少、活動量降低,這些都是可能導致體重異常血脂升高的重要因素。4招提升好的膽固醇,降低壞的膽固醇!倪曼婷營養師也指出,想要提升好的膽固醇、降低壞的膽固醇,在生活上可從減少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攝取量、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維持理想的體重和規律運動、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等4大面向著手:減少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攝取量烹調時可以盡量選擇植物油,減少豬油、牛油的使用,肉類則以瘦肉為主,降低的肥肉、皮攝取頻率,平常時則應該要避免炸物、加工食物、糕餅、甜食等。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膳食纖維主要來源為蔬菜及水果,建議每餐光是青菜就至少要攝取至0.8-1碗的蔬菜,並養成吃水果的習慣,依照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每人每天應攝取2-4份的水果(1份約等於女性拳頭大小的水果)。維持理想的體重和規律運動規律的運動有助於體重的維持,並應遵守運動333原則: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鐘、心跳每分鐘達130下以上。理想體重的計算方式為身高(公尺)的平方乘以22,正負10%以內都屬理想範圍。例如:160公分的理想體重為1.6×1.6×22=56.3公斤,56.3±10%=50.7~61.9 (都屬於理想範圍)。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與適量飲酒也都有助於提升好的膽固醇、降低壞的膽固醇。(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0-07 科別.心臟血管
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破裂、主動脈瘤不一樣! 完整解析三者區別
人體的主動脈是全身中最大的動脈,直徑約2.5~3.5 cm,連接著左心室,當心臟收縮時,將充滿氧氣的血液運送至全身,主動脈可以說是承受心臟泵浦產生壓力衝擊的第一線。血壓高 主動脈承受壓力大因此當血壓越高,主動脈要承受的壓力就更大,但人體血管又並非像水管一樣,只有單層結構,過高的血壓,會將主動脈像是吹氣球般撐大,而具有三層結構的主動脈,在過高壓力下反覆被撐開,血管的三層結締組織結構,就會發生撕裂,主動脈血管的內層發生破損,血液跑錯位置,進入血管壁內層及中間層之間,導致血管內層和中間層撕開,即所謂主動脈剝離,若是連最外層都發生破裂,將會造成立即性死亡。主動脈剝離與主動脈破裂或主動脈瘤有何區別?有時人們會搞不清楚主動脈剝離與主動脈破裂或主動脈瘤的差別,這三者其實大不相同。可能因為內在或外在傷害因素,導致主動脈壁完全撕裂或破裂,即為「主動脈破裂」;「主動脈瘤」是一種發生在主動脈血管壁上的異常膨脹,直徑超過正常的1.5倍,這種情況將增加主動脈剝離的風險。什麼原因導致主動脈剝離?主動脈剝離通常發生在主動脈血管結締組織發生異常,有許多因素會導致血管結締組織發生異常,包括: 1. 慢性高血壓(高血壓)-持續性且一直未受控制的高血壓,恐造成主動脈血管組織壓力,導致血管易發生破損2. 冠狀動脈疾病(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硬化不僅會影響血管彈性,也會因為血管管徑變小而增加主動脈的壓力3. 抽煙-香菸中的化學物質會影響血流、並造成血管脆化,影響血管彈性4. 主動脈瓣缺損-主動脈原有異常情況5. 主動脈瘤-先天血管結構異常或後天因素(三高、超重、抽菸)造成血管壁受損、彈性變差,進而導致血管壁異常膨大6. 先天性心臟病7. 遺傳性疾病-鬆皮症候群(Ehlers Danlos Syndrome)、馬凡氏症候群(Marfan Syndrome)、Loeys-Dietz 症候群(Loeys-Dietz syndrome),此類遺傳性疾病都有結締組織異常的情況,因而血管的結締組織也較一般人鬆散脆弱8. 遺傳性疾病-透納氏症(Turner syndrome),僅影響女性,是因為X染色體上的某些基因缺失,會出現身高矮、卵巢發育異常和心臟缺陷等病況。9. 家族病史-家族中有主動脈剝離病史者,發生主動脈剝離的可能性更高10. 性別-男性是女性的兩倍11. 年齡-60歲以上的人群中較為常見12. 懷孕-由於懷孕會造成荷爾蒙改變,而使心血管負荷增加13. 施用可卡因(Cocaine)、搖頭丸、擬交感神經藥-導致血壓暫時性升高,而增加主動脈剝離的風險14. 劇烈舉重運動-過度劇烈的舉重過程中,因為肌肉用力,可能會出現暫時性血壓升高,而增加主動脈剝離的風險15. 胸口受傷-強烈的外力撞擊,可能造成血管壁受損(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延伸閱讀: 主動脈剝離9成都因高血壓引起! 專家教你辨識急性心血管疾病8徵兆 主動脈剝離48小時內會死亡! 教你看懂5大危險警示症狀
-
2020-10-06 新聞.健康知識+
慢性鉛中毒會有這些症狀!生活常見5種重金屬暴露,教你該如何發現
59歲吳小姐本身職業是油畫家,長期以來一直有腹痛、頭痛的困擾,遍尋醫師但卻找不出原因,在一次健檢時,經健康管理團隊評估,因其職業為畫家,工作極有可能接觸大量的化學顏料、染料等,因此建議檢測體內重金屬含量,這才發現吳小姐體內「鉛」含量過多,與前陣子台中爆出的中藥中含重金屬事件雷同。體內鉛含量高 多因職業、環境所致體內鉛含量過多,常是因為在工作中接觸到殘留毒素,尤其是特定職業,如︰汽車工廠、焊接、油漆、染料、畫家等,都具有較高風險,需特別注意;另一個來源就是可能吃入由污染土壤所種出的農作物,或是攝取到含有過多鉛的中藥,因此,選購中藥一定要透過合法的中醫師及中草藥店取得,食用才有保障。美國IFM認證功能醫學醫師顏佐樺指出,其實重金屬暴露的人不在少數,因現代工業污染嚴重,鉛、汞、砷、鋁、鎘為最常見五大毒物,這些毒素被人體吸收後並不容易被排泄出去,若囤積在體內的脂肪、骨骼等組織內,長期累積會影響心、肺、腎、肝及損害神經系統,亦會引起胃腸道、免疫或認知功能的障礙,甚至增加罹癌風險。慢性鉛曝露 易對身心造成永久影響顏佐樺表示,慢性鉛曝露對許多器官皆有影響,若長期暴露會產生的症狀,包括腹痛、厭食、便秘、頭痛、貧血、焦躁、手腳麻痺、智能障礙、記憶力衰退等,可能也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腎臟損傷、不孕、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造成一些永久的影響,且其早期診斷不易,故高危險群者,進行定期追蹤檢查有其必須性。此外,顏佐樺也點名重金屬超標高風險群:1、從事電腦、航太、光纖、金屬、電池、焊接等從業人員;2、養殖業者、農產品種植業;3、油漆、裝潢、建築從業人員;4、從事油畫人士、油畫顏料從業人員;5、有長期服用藥物,如中藥等;6、經常食用海鮮,如魚類、生蠔等;7、最近有異常掉髮情形者;8、經常覺得疲憊、沮喪、憂鬱、記憶衰退者 。重金屬檢測暴露風險 日常可多攝取高膳食纖維食物排毒不幸的是,這些重金屬超標的症狀並非特異性,因此不會第一時間聯想到是重金屬污染的結果,因而延誤早期治療的時機。因此,若有長期找不出原因、無法解決的症狀,且自身工作性質或環境為高風險族群者,顏佐樺建議,利用功能醫學「營養與毒性元素分析」檢測,協助檢查體中共15種常見重金屬含量,藉此了解平常是否有無形中暴露的風險,平時也可多攝取高膳食纖維、維生素C等幫助排毒的食物,如︰黑木耳、白木耳、海帶、藍綠藻、香菜等。延伸閱讀: 鉛在骨頭裡半衰期長達25年! 台大醫列日常3類排鉛食物要多吃 鉛暴露恐致骨鬆、頸動脈硬化! 台大醫列生活10條建議...用水前水龍頭先開1分鐘
-
2020-10-01 養生.聰明飲食
中秋連假烤肉別踩地雷,4種常見烤肉食材要注意!
明天就是中秋連假了,吃烤肉早已成為國人中秋節例行的活動,最近大家忙著準備烤肉食材,但究竟該怎麼挑選搭配食材,才能吃的健康又美味呢?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指出,應該多選擇原型食物、減少加工食品,像是香腸、甜不辣、百頁豆腐等食材,以免吃下過多的鹽和脂肪。以下4種常見的烤肉食材,潘富子建議應該少量攝取: 1.甜不辣:以市售用魚漿做成的甜不辣,製造過程中需經過油炸,油脂含量不少,以3片甜不辣約120克來說,相當於1碗白飯的熱量以及320毫克的鈉,若再加上烤肉醬的熱量及鈉含量,更是不容小覷。以60公斤體重的成人來說,需要快走1個小時才能消耗掉這些熱量。 2.香腸、培根等加工肉品:香腸是以油脂豐富的五花豬肉絞碎與調味料混和灌製而成,屬高脂肪、高熱量、高膽固醇的食品。一根香腸就有高達240大卡的熱量,再經過炭烤調味,熱量又往上加,吃下肚後熱量相當於成人半份正餐所需的熱量,相當可觀。培根的熱量更是超標,直接被歸類於食物中的油脂類,一片約34公克的培根就有146大卡,鈉含量165毫克。世界衛生組織:加工肉品為第一級致癌物大部分的加工肉品在製造過程中為了延長保存期限及口感,皆含有過量的鹽及油脂。21016年,美國癌症研究機構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共同發表一篇論文指出,食用加工肉品會增加罹患胃癌的機率;世界衛生組織也已將加工肉品列為第一級致癌物。 3.百頁豆腐:為了製造出綿密的口感,百頁豆腐在製造過程中添加不少油脂,其在豆製品當中油脂含量是最高的,每100公克的百頁豆腐熱量為196大卡的,熱量是一般豆腐的2~3倍,脂肪含量更高出5~6倍。 4.人造奶油:烤肉時也常見用奶油調味來烘烤食材,像是奶油絲瓜、奶油蛤蜊、奶油金針菇等。若是選擇人造奶油(乳瑪琳),雖不含反式脂肪,但其中的棕櫚油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酸,攝取過多容易導致動脈硬化、提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潘富子提醒,烤肉時可以多攝取蔬菜及全穀根莖類,它們都含有豐富的植化素,能夠幫助抗氧化,其中的膳食纖維還能帶走過多的油脂及膽固醇,以減少脂肪的吸收。飲料部分可用無糖綠茶取代含糖飲料,綠茶含豐富的綠茶多酚能幫助燃燒脂肪及促進消化。 延伸閱讀: 一口咬下都是油! 這款月餅熱量最驚人,營養師授3不胖吃法 柚子維生素C比檸檬還多! 但1天吃超過「這個量」恐變胖、血糖超標  
-
2020-09-30 養生.聰明飲食
一口咬下都是油! 這款月餅熱量最驚人,營養師授3不胖吃法
適逢中秋節佳節月圓人團圓,但如果這段時間烤肉、月餅、柚子吃太多,肚子也很容易變得「團團圓圓」!不少研究也都顯示肥胖者會增加失智的危險,因此傳統節慶都有美食相伴,應景之餘也別忘了選擇較健康的飲食方式,例如絕對不過量、好的油脂、高纖抗氧化等食材,都有助穩定血糖和血壓。月餅製程高溫+大量糖、油 容易超過每日飲食指標尤其是月餅,無論是送禮還是自己享用,都是中秋佳節不能少的,甚至早在一個月前,月餅大戰已經開打。不過,一般月餅製程須經120°C以上高溫烘焙並加入大量糖和油脂,安南醫院臨床營養科白詠暄營養師透露,從國民健康署資料發現一個鳳梨酥熱量約250~300大卡,一顆蛋黃酥相當於1碗飯250~300大卡,魯肉綠豆椪熱量更高達300~350大卡,而廣式雙蛋黃月餅一顆約重185公克其熱量更上看800大卡,其中脂肪量甚至還超過每餐建議量的2倍且含糖量95.5公克,已大幅超過每日飲食指標(草案)建議的「外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10%」之上限2.1倍。搭配無糖茶、白開水享用 避免攝取過多熱量因此,白詠暄建議,可優先購買熱量較低月餅、挑選含有高纖食材之月餅,或是將月餅切分數塊、小塊和親友共享,切勿把月餅當正餐,並搭配時令水果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幫助腸胃道蠕動,而吃月餅時建議以無糖茶飲或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以避免過多熱量攝取,這樣才是健康享瘦之道。 改善飲食習慣與血壓 得舒飲食這樣吃然而,近年來風行的得舒飲食(DASH diet)對於改善飲食習慣與血壓有很大功效。安南醫院營養科組長王儷瑩指出,得舒飲食是一種強調蔬菜水果、堅果與乳製品的均衡飲食,減少高糖份食物、飲料與紅肉的攝取,強調添加堅果蔬菜等天然食材高鉀、高鎂、高鈣、膳食纖維與不飽合脂肪酸取代飽和脂肪達到降血壓、降低動脈硬化發生率。延伸閱讀: 中秋前做好6件事 連假過後不怕身體吃不消 月餅吃太多難消化 試試這杯茶飲解膩、消脹氣
-
2020-09-28 養生.聰明飲食
吃魚能變聰明?防失智?專家指5大好處:還能降心血管疾病風險
相信不少人小時候都聽爸媽說過「要多吃魚才會變聰明」,確實吃魚對於腦部相當有幫助,不過好處可不僅於此,魚類的營養也對身體有相當多的益處。究竟有哪些好處?可以吃些什麼魚?又該怎麼吃?來看簡鈺樺營養師怎麼說! 吃魚有利健腦?營養師:omega-3是關鍵 簡鈺樺營養師表示,大腦的組成中約有5-6成是脂肪,魚類之所以會對大腦有所幫助是因為本身含有一種脂肪酸叫做omega-3的不飽和脂肪,這種脂肪酸可以做為大腦神經元的膜主要原料,因此對於大腦發育和功能顯得特別重要。 omega-3含量較高的魚類,前幾名包括了鯖魚、秋刀魚、鱸魚、鮭魚等,想補充omega-3的民眾可以從中選擇。不過魚類的選擇非常多樣化,建議民眾多元攝取對健康更有幫助。 除了魚類以外,植物性油脂也是omega-3的來源之一,像是亞麻籽油、核桃、葵瓜子等都是相當不錯的選擇。不過也要留意每日建議堅果攝取量1茶匙,以避免攝取過多反而對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吃魚有利防失智?營養師:有吃有差! 吃魚有利健腦,這也讓許多人好奇是不是也有助於防範失智症,對此簡鈺樺營養師表示,以現有的研究資訊來看確實是有所幫助的。簡鈺樺營養師引述,據中研院潘文涵特聘研究員以1436位長者的飲食型態及失智情況之研究來看,發現若魚類攝取每週不到1次,罹患失智症風險約為25.7‰,每週攝取超過4次則約為17‰。而若茶葉和魚類攝取量每週均少於4次,罹病率約為24.1‰;每週均超過4次,罹患失智症的比率則降為12‰,風險降低約一半。 不過簡鈺樺營養師也提醒,吃魚的時候還是要記得多元攝取的原則,而防範失智症除了飲食之外運動也相當重要,已有相當多的研究證實規律運動對於預防、改善失智症是有相當好的效果,不論是有氧運動或肌力訓練都是很好的選擇。 吃魚不僅助於健腦,更有抗發炎等好處! 簡鈺樺營養師更進一步表示,omega-3不僅有助於健腦、防失智,對於抗發炎也非常有利,而若將其拆解成EPA和DHA來看對生理的影響,EPA的功能主要是降低血中三酸甘油酯,有助於預防動脈硬化去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DHA的功能主要功能是幫助腦部細胞及視網膜發展,好處相當多,這也是為什麼常見叮嚀成長中的孩童補充DHA的原因。 雞、魚等白肉較健康?均衡攝取才是健康之道 不少民眾多少聽過肉類的營養攝取宜多以白肉為主、紅肉酌量一說。對此簡鈺樺營養師表示,其主要是因為豬、牛、羊等紅肉和被歸類為白肉的魚、雞等相比,飽和脂肪酸比不飽和脂肪酸高,飽和脂肪會顯著增加血中的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相對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各種原型食物都有其營養價值,因此不會建議民眾完全不吃紅肉,可在均衡營養的前提之下多以白肉為主。 魚吃多恐重金屬汙染?營養師:一週可吃2次 即便魚類對人體的好處相當多,許多民眾還是會擔心重金屬對人體的危害,因此也不敢多食。對此簡鈺樺營養師表示,確實越處高階食物鏈的魚類累積重金屬的機會會越高,像是衛福部制定的「水產動物類衛生標準」中,鯨、鯊、旗、鮪魚、油魚等五種食物鏈高階魚類就需多加留意。 不過在攝取不超量的情況下還是不可否定魚類對健康的幫助,因此在衡量之際,簡鈺樺營養師建議一週可食用魚肉約2次或以上,留意分量避免過量即可。如此可避免過量,同時也能攝取魚類的營養。撇開重金屬的風險疑慮,任何食物即便再營養,過量都對於身體容易形成負面影響,且健康的飲食還是以多元營養攝取為佳。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9-26 養生.聰明飲食
紅蛋比白蛋營養?一天只能吃一顆蛋? 營養師破解3大常見雞蛋迷思
雞蛋,幾乎已經是每天人人必吃的食物之一,且大量應用在許多食品當中,包括麵包、蛋糕、布丁..等等,但市面上的蛋種類多元,你知道怎麼挑好蛋嗎?紅蛋一定比白蛋營養?還有哪些蛋的迷思,讓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 徐景宜營養師一次傳授給你。蛋蛋的迷思一:大家說的挑蛋方式都不一樣,到底怎麼挑才正確? A:購買時應挑選蛋殼硬、乾淨、無裂痕及破損、無不正常氣味的。→ 營養師Tip:雞蛋若新鮮,裡頭組織就越稠密,買回去後打出來的蛋越扎實,代表品質越好,可做為下次選購的參考依據。 蛋蛋的迷思二:紅蛋比白蛋營養? 蛋黃顏色不同營養有差?A:錯! 蛋殼的顏色是取決於雞隻品種、飼養方式、飼料種類等等,營養價值其實差異不大;至於蛋黃的顏色則跟餵食的飼料有關,若飼料中含有胡蘿蔔素、紅椒等成分,產出的蛋黃就容易偏橘紅色,因此也並無蛋黃越紅營養價值較高一說。→ 營養師Tip:選購時可盡量挑選優良廠商或有產銷履歷的產品,多多支持在地小農,一些大型的連鎖有機商店都可選購。 蛋蛋的迷思三:蛋雖營養,一天最好只吃一顆,不然膽固醇會過高! A:錯! 《美國2015~2020年最新飲食指南》中已取消每日攝取膽固醇的上限,而且也說明膽固醇的多寡,大約有8成是身體自行製造出來的,只有2成來自於食物。這意謂人體經由吃蛋所產出的膽固醇,並不如我們想像中那麼多,沒有顯著影響。→ 營養師Tip:雞蛋是可以快速補充優質蛋白質的食物,還富含維生素A、B群、D、E、卵磷脂等營養素,且吃蛋可以增加好的膽固醇。因此,徐景宜營養師建議民眾可以先藉由每年健檢,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不要冒然把膽固醇過高的問題跟雞蛋劃上等號。 雞蛋富有多種的營養 評估自身狀況在食用才健康 最後徐景宜營養師提醒,雞蛋雖然富有多種的營養素,但也是有些民眾的食物過敏原,長期攝入食物過敏原會導致身體慢性發炎,影響腸道健康與免疫力。如何將蛋變成對健康有益的食物,建議民眾可以先瞭解自身狀況,再經由專業醫師、營養師給予個別化的飲食建議,以最適合自己身體的方式攝取雞蛋營養。此外,若擔心雞蛋會造成心血管風險的民眾,則可利用抽血的方式,評估自身先天和後天相關的冠狀動脈硬化、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數值,更能全方位的照護健康。★原文刊載於此(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撰文/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編輯部、諮詢專家/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安診所營養師 徐景宜)延伸閱讀: 怕膽固醇不吃蛋? 把握1原則就能放心吃 蛋白質吃太多腎臟會受不了? 4種攝取方式都NG 對雞蛋過敏不能接種流感疫苗? 一張圖看懂2020年流感疫苗4廠牌怎麼選
-
2020-09-24 科別.心臟血管
小鬼黃鴻升自體顯性多囊性腎病 主動脈剝離機率是常人7倍
藝人小鬼(黃鴻升)36歲就因主動脈剝離早逝,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表示,小鬼應該是罹患了遺傳性「自體顯性多囊性腎病」,有這種疾病併發主動脈剝離的機率是正常人的7倍,而且年齡也下降,同時在去世之前可能就有胸、腹疼痛不適的情況,也難怪小鬼認為自己身體不好,不願拖累女友峮峮。許秉毅表示,自體顯性多囊性腎病在台灣並不少見,患者多數同時具有先天性的血管壁結構異常,日後產生「血管動脈瘤」和「主動脈剝離」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許多!一項研究顯示:有這種腎臟病的人得到主動脈剝離的機率是一般人的7倍!同時,他們發生「主動脈剝離」時的年紀也較高血壓造成的主動脈剝離患者要小了許多!他表示,主動脈剝離是一個可以「把主動脈剖為兩半」的致命殺手 ! 據統計急性主動脈剝離若沒有馬上治療,至少50%的病人會在發病後48小時之內死亡!一般而言,未治療的人死亡率會以每小時1%的速率增加,因此在診斷與治療上,都需要與時間賽跑。他指出,人類的主動脈是由外膜層、中間層和內膜層3層構成,造成「主動脈剝離」的原因是主動脈血管壁的內膜層及中間層因高血壓、動脈硬化或先天結構異常而受損,使管壁的內膜層產生「破孔」,而後血流經由此破孔灌進血管壁內,把血管壁從中間剝離開來。由於血液會不斷經由破孔灌入血管壁的夾層中,會導致所謂的「假腔」的形成。因為「假腔」越來越大,最後便會壓迫真的血管腔,造成真血管內腔的狹窄,導致狹窄部位以下的動脈血液供應不足,引起腦部、內臟或肢體嚴重缺血,所以可能產生昏迷、休克、內臟器官衰竭、死亡等嚴重之併發症。「主動脈剝離」的症狀最常見的是劇烈的胸痛﹙胸主動脈剝離﹚或腹痛﹙腹主動脈剝離﹚,這種胸痛或腹痛有三大特徵:1. 是一種非常劇烈的「撕裂型疼痛」2. 常常會從前胸或肚子痛到背後3. 患者的右手和左手的血壓常會明顯不同以下4種人是發生「主動脈剝離」的高危險群,要特別小心「主動脈剝離」的上身:1. 高血壓: 約2/3的患者都有高血壓的病史。2. 自體顯性多囊性腎病3. 馬凡氏症候群(Marfan症候群): 屬於先天結締組織疾病—容易造成昇主動脈破裂。4. 先天性主動脈窄縮他提醒,如果有高血壓或多囊性腎病,一旦突然出現了劇烈的胸痛或腹痛,而且從前面痛到後背,要注意是否發生了「主動脈剝離」,一定要盡快就醫。
-
2020-09-21 科別.心臟血管
你的膽固醇有沒有超標?名醫教你算「動脈硬化指數」
●動脈硬化指數應在3或4以下●動脈硬化指數過高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型態和藥物調整要雙管齊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數值,家族性高血脂症患者應小於10040出頭的阿雯(化名)飲食均衡、規律運動,例行健檢總膽固醇卻是紅字。醫師檢視健檢報告發現,她高密度膽固醇及總膽固醇數據換算成「動脈硬化指數」在正常範圍,但低密度膽固醇還有降低空間,恐與家族遺傳有關,若飲食及運動控制無效,應考慮服藥。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內科教授王宗道表示,血脂肪檢查包括三酸甘油脂(TG)、總膽固醇(T-CHO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四個指標需綜合判讀,簡單判讀是把總膽固醇除以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所得到數值是「動脈硬化指數」。王宗道指出,如有心血管疾病,例如頸動脈已增厚或有斑塊、置放心血管支架、曾心肌梗塞或中風者,動脈硬化指數應採取嚴格標準,理想值應為3以下,顯示血管健康,風險較低。若無心血管病史,動脈硬化指數理想值可放寬到4,一旦超過4,就必須更積極的調整生活型態及藥物控制。降血脂 控制飲食和運動倘若動脈硬化指數高過理想值,王宗道建議,無心血管病史者,可先嘗試三至六個月的的飲食控制和運動改善,若指數不能變正常,應該要就醫服藥;若有心血管問題的人,則生活型態調整和藥物要雙管齊下,直到達標為止。除了動脈硬化指數要降到3或4以下,根據2017年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家族性高血脂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數值應小於100mg/dl,心血管疾病者更應控制在70mg/dl以下。體重標準 避免疾病上身維持正常體重是維持正常血壓和心血管健康的關鍵。當體重上升1公斤,血壓就上升1毫米汞柱,身體質量指數(BMI)不能超過24,血壓收縮壓不能超過120毫米汞柱,肥胖者須減重,避免心血管疾病上身。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家醫科教授黃國晉表示,飲食控制可輔助降血脂及膽固醇。膽固醇的飲食來源為蛋黃、肉類、海鮮,愛吃肉、油炸、高熱量食物者要減少攝取,多吃高纖的麥片、蔬果等,持續兩、三個月,能讓膽固醇下降。攝取好油 少吃甜食三酸甘油脂的主要來源是飲食中的油脂、甜食等精緻碳水化合物,建議少吃蛋糕、含糖飲料等甜食,減少攝取飽和脂肪酸高的油脂,例如豬油、椰子油等,可多攝取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好油,例如苦茶油、橄欖油、堅果類。多運動可以降血脂,具有改善代謝、血壓、血糖等好處,黃國晉建議,每周5次,每次心跳達每分鐘130下的有氧運動,持續30分鐘。另做重量訓練,提升肌肉量及新陳代謝,代謝變好,控制血糖和血脂肪。長者運動 可融合平衡訓練黃國晉推薦,老年人可在運動中融合一些平衡訓練的元素,例如太極拳,因為動作慢,且著重下肢及核心肌群的穩定訓練,包括單腳站立、重心轉移等,可降低長者跌倒風險。
-
2020-09-19 科別.心臟血管
小鬼黃鴻升解剖死因為「心血管問題」 營養師:預防心血管疾病,小心這些地雷食物!
編按:小鬼在16日上午11時許被父親發現時已無生命跡象,身上僅穿著白色短t、下身赤裸,他臉朝下趴地,口鼻流血、嘴唇撞腫,研判是慌張走出浴室,突然因不明原因摔倒,臉部撞到流血,屋內無發現藥物、也沒有喝酒情事。今日下午法醫在板橋殯儀館進行解剖程序,初步解剖發現死因疑是心血管的問題。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每年造成全球約1,790萬人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數的31%。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有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狹心症及心肌梗塞)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但近幾年來,心血管疾病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含缺乏運動習慣、不均衡飲食習慣所引起的三高問題、肥胖、抽菸及飲酒等因素。大家都知道,預防心血管疾病就是避免或減少高油脂食物的攝取,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醒,但還有一項地雷食物容易被忽略,那就是飲食中的「鈉」攝取量也須留意。她進一步說明,許多人喜愛重口味、無辣不歡,但吃得太鹹時會攝取過多的鈉,造成體內鈉離子濃度增高,使血管中的水分也會相對增加,導致血管壁壓力大增,連帶影響高血壓的發生,甚至動脈硬化、中風等。根據國健署105年統計數據,成人每日食鹽攝取量男性平均為9.6克、女性平均則是7.6克,男女平均攝取量皆超出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6克食鹽或1茶匙食鹽)。潘富子指出,國人飲食習慣多以鹹食為主,若再加上餐與餐之間的鹹食零嘴,一不小心就可能攝取「鈉」超標!以常見零食舉例,罐裝的原味洋芋片(約163克)鈉含量約816毫克,佔單日鈉攝取量的34%;一包鱈魚香絲(114克)鈉含量約2411毫克,一整包吃下去就直接超標單日攝取量。潘富子師建議,利用幾個小撇步,為飲食減鹽「鈉」。1. 少吃或避吃加工食品:罐頭食品、香腸、火腿、培根、泡麵、餅乾、肉乾、魚乾、醬菜、醃漬物等。加工食品具有四特性:高脂、高鹽、高糖、低纖,才能得以長效保存並維持美味,因此,才會被說是不健康食物。2. 避免喝太多味道濃郁的湯:例如,日式拉麵的湯頭、關東煮湯汁、豬骨湯、火鍋湯等,能不喝湯就儘量不要喝,尤其是過鹹或過於鮮甜的湯,而火鍋湯底可用白開水取代。3. 減少使用調味料:少用鹽巴、醬油等調味,以天然食材或辛香料,如檸檬、蔥薑蒜等取代。湯品是鈉含量隱藏地雷食物,建議儘量使用新鮮食材熬湯,比較能掌控用鹽量,並運用食材的原味,如牛蒡、柴魚、大蒜、番茄等提鮮。4. 維持低鹽飲食:尤其是有高血壓問題的人,不是完全不吃鹽,而是要採取低鹽飲食。每日維持2~4克食鹽的攝取量,過低或過高都可能增加高血壓的風險,可參照為改善高血壓所設計的「得舒飲食法」。
-
2020-09-10 養生.聰明飲食
鉛在骨頭裡半衰期長達25年! 台大醫列日常3類排鉛食物要多吃
鉛是一種天然生成的金屬,於地殼中存在少許的含量。鉛在環境中無所不在,包括空氣、水和土壤。從過去研究中早已發現鉛對心血管等系統有不良影響,起近年全世界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然環境因素於其中的角色在過去少有研究闡明。鉛暴露與心血管危險因子有正相關 濃度與股骨骨密度有負相關臺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蘇大成主任與恩主公醫院林建宇副院長及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黃柏菁助研究員,過去兩年來針對青少年與年輕成人的鉛暴露研究發現,青年人的鉛暴露不僅與胰島素阻抗、血壓、代謝症候群等心血管危險因子有正相關,更進一步地發現,鉛與頸動脈早期動脈硬化也有密切的正相關。進一步探討鉛造成動脈硬化的可能機轉,發現早期鉛暴露與內皮細胞功能失常有關,且鉛除了直接與動脈硬化相關,也可能藉由調控DNA的甲基化後間接造成動脈硬化。此外,研究團隊也藉由分析美國健康與營養調查資料庫,發現體內鉛濃度也與股骨的骨密度有負相關,這趨勢在停經前的婦女更加明顯,因此也可能會增加之後骨折的風險。 鉛在血液中半衰期約為30天 在骨頭中則約高達25年以上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鉛在環境中有多重來源,包括石油(含鉛汽油)、油漆、染料、食物罐頭之焊接劑、含有染料的食品容器、含鉛水管、工業製程、含鉛中草藥、含鉛糖果紙、含鉛玩具等,經由空氣、家戶灰塵、街塵、土壤、水及食物進入人體者占80%以上,如將鉛物質或食物吃下被小腸吸收,經由門脈循環後進入肝臟,然後分布到肝、腎、血球,其中有80%以上儲存於骨頭與牙齒中,鉛在血液中半衰期約為30天,在骨頭中則約高達25年以上。鉛負面影響身體生理系統 避免鉛暴露生活有對策鉛之所以被重視,是因為鉛幾乎負面影響了我們身體所有的生理系統,並非人體所需之必要元素,最重要的是國際間公認鉛暴露沒有所謂的安全值。為防堵鉛暴露,蘇大成建議,早上或返家後自來水水龍頭先打開,讓水流1-2分鐘,將沉積在管路之鉛排出,並可作為沖馬桶、澆花等非食用用途,在烹煮蔬菜前徹底浸洗,尤其是葉菜,可減少蔬菜表面上含鉛的塵垢及泥土。目前水龍頭國家標準CNS 8088規定「飲水用」水龍頭之鉛含量需
-
2020-09-09 科別.耳鼻喉
耳鳴怎麼辦?需要接受腦部影像檢查嗎
臨床上常常會碰到病人因為惱人的耳鳴至耳鼻喉科或是神經內科就診;有時病人會擔心腦部有沒有什麼問題,而要求腦部影像檢查,但通常醫師會跟病人解釋不需要。為什麼不需要呢?到底耳鳴有沒有可能是腦部問題?那耳鳴又是什麼時候需要做腦部影像檢查呢? 耳鳴耳鳴是一種在外界沒有聲音刺激的情況下仍然會聽到聲音的症狀,病人大多會表示在安靜的時候會聽到機機機…、轟轟轟…或是像血管跳動蹦蹦…蹦蹦…的聲音,嚴重的話不只安靜的時候才會聽到,甚至可能會持續一整天,造成睡眠不佳、情緒不穩等症狀。臨床上耳鳴主要可以區分,成非脈動性及脈動性耳鳴兩種類型。至於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讓我們娓娓道來。非脈動性耳鳴非脈動性耳鳴代表聽到的不是像脈搏跳動的聲音,這類病人佔耳鳴病患的大多數。臨床上病人會表示聽到像工廠機器運轉,比較高頻(機機機…)或是比較低頻的聲音(轟轟轟…),也有可能是其他頻率的聲音,或是混合多種頻率的聲音。造成非脈動性耳鳴的原因,絕大多數跟聽力受損有關,耳鼻喉科醫師通常會檢查外耳有沒有耳屎、中耳腔有沒有發炎或是積水,接著再安排聽力檢查看看是否有聽力受損的狀況;藥物方面如果有服用一些利尿劑或抗生素也有可能會造成非脈動性耳鳴的情形,如果有服用類似藥物也可以向醫師反應。醫師也會詢問耳鳴是單側還是雙側,如果是雙側非脈動性耳鳴通常還是聽力損傷造成;通常這種情形並不需要安排腦部影像檢查,除非聽力檢查顯示有單側異常或是病人有合併其他症狀,才會安排進一步的檢查;如果是單側耳鳴且有其他症狀如急性聽力惡化、頭痛及眩暈等等,也會安排進一步的檢查。治療方面如果有找到其他的原因,會針對各別原因治療;針對單純非脈動性耳鳴的治療,則包含藥物治療及耳鳴減敏療法等,如有較嚴重的聽力衰退也會建議配戴助聽器。除此之外,也會給予衛教,建議病人避免前往吵雜地方,避免更嚴重的聽力損傷;如工作場所需要,可考慮配戴防噪音耳塞。脈動性耳鳴脈動性耳鳴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會聽到跳動性的耳鳴聲,臨床上病人會表示聽到跟心跳或脈搏一樣蹦蹦跳或是咻咻咻的聲音。造成脈動性耳鳴的原因大多數都是跟血管異常有關,其他原因則包含了動脈硬化、高血壓及肌肉異常跳動等等,如果有脈動性耳鳴的病人,耳鼻喉科醫師會建議病人可以考慮至神經內科就診,由神經內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安排血管超音波或是腦部的影像檢查,看看有沒有一些血管異常等等原因。通常這些血管異常不一定需要治療,除非病情嚴重或是合併有一些腦部症狀如頭痛等等才會建議治療。什麼樣的耳鳴病人需要接受腦部影像檢查回過頭來看什麼樣的病人才需要腦部影像檢查呢?根據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指引,如果是雙側非脈動性耳鳴的病人,聽力檢查又沒有單側異常,那麼腦部影像檢查不僅對於治療沒有幫助,反而會造成額外的輻射線暴露,對身體造成危害。如果是單側非脈動性耳鳴的病人合併有其他症狀,或是脈動性耳鳴的病人,則會建議病人接受進一步的檢查,在這類的病人,腦部檢查才會比較有幫助喔!
-
2020-09-04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足」一不小心會截肢?這些觀念助預防
吳先生患有糖尿病多年,血糖控制得一直不好;由於經常宅在家裡,飲食、運動、用藥、複診不規律,足部起了一個小泡沒有重視,竟逐步發展到足部潰爛變黑,很快出現小趾壞死,血管及肌腱外露……,到醫院就診被告知無法保住小腿,需要截肢!後來輾轉打聽來到了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骨傷科就診,這時已經下肢缺血嚴重,足部壞疽、疼痛。仔細詢問病史後,該科徐楚江主任醫師團隊採用局部清創結合控制血糖,在清創後採用最新的骨水泥填塞技術+VSD負壓吸引聯合技術進行保肢治療,吳先生的右下肢終於保住了。「糖尿病足」不可小覷,吸菸是幫兇徐楚江介紹,近期在一個星期內還接診了兩位嚴重糖尿病足患者,均是壞疽感染(厭氧性細菌感染)嚴重,已經到了需要截肢的地步。足部的感染會隨著血流導致全身感染、敗血症等,危及生命。一旦明確感染無法控制,截肢是挽救生命的唯一選擇。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引發的一系列足部問題,對於患者最直觀、威脅最大且最難以治療的,就是糖尿病引起的足部潰瘍和感染。尤其是合併糖尿病血管病變的足部潰瘍和感染。另外,還有一個普遍存在但很容易被忽視的危險因素——吸菸。吸菸加重血管的堵塞,促進血栓的形成,是糖尿病足發展、惡化的一大幫兇。徐楚江表示,糖尿病足很可怕,關鍵在於預防,在於防治。預防糖尿病足有三步糖尿病足的預防,首當其衝的就是嚴格控制血糖。如果已經是糖尿病患者,預防足部併發症則需要做到三點。第一,預防足部破損。足部破損可以說是“倒下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做好足部的保護工作至關重要。尤其對於已經存在糖尿病末梢神經病變者,這一點更為關鍵。這類患者很可能已出現破損,但自身毫無感覺。足部的保護工作需注意以下六點:1.做好足部檢查。每日必須仔細檢查腳上是否有細微的損傷,如擦傷、裂傷、水泡等,要特別注意檢查腳趾縫及腳底。2.要穿鬆、寬、軟的布鞋或透氣的皮鞋,避免穿涼鞋或高跟鞋。保持鞋乾燥,可同時幾雙鞋輪換著穿。3.每日用溫水及中性肥皂洗腳,水的溫度不超過40℃。絕對禁忌熱水燙腳!4.保持足部透氣、乾燥,預防腳癬。一旦發現腳癬,第一時間治愈。5.預防凍傷。6.修剪指甲、胼胝等時要嚴防損傷。第二,預防感染。感染是糖尿病足進展的真兇,也是能否保住肢體的關鍵。預防感染需做到:1.注意個人衛生,尤其是足部衛生和鞋襪的衛生。2.避免甲溝炎、腳氣繼發感染的發生。3.糖尿病患者建議不要去沒有證照的場所修腳。4.一旦足部出現損傷,儘早就醫,切忌自行使用刺激性消毒液(如碘酒等)清潔傷口。第三,預防糖尿病血管病。充足的血液供應是機體抵抗外來入侵的關鍵,也是各種傷口得以癒合的基本條件。血管的通暢是糖尿病足外科治療首要關注的焦點。對於糖尿病血管病變的預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定期檢查下肢動脈。糖尿病一經診斷,即應完善下肢動脈超聲檢查,了解下肢血管情況。如下肢動脈血流通暢,在血糖控制平穩的情況下,建議每年行1~2次血管超聲檢查;必要時可行CT動脈造影或介入動脈造影檢查。2.避免足部組織受壓,要穿寬鬆的鞋子,襪腿不要勒得太緊。3.如果存在足部畸形,尤其是畸形導致足部局部受壓嚴重時,應予矯正。4.在控制血糖的同時,嚴格控制血壓、血脂,明確存在動脈硬化的患者,建議加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療(小劑量阿司匹林)。5.適當的運動在控制血糖的同時還能保持血管的通暢以及促進側支血管的建立。發現問題務必及時就醫徐楚江提醒,糖尿病患者一旦發現任何足部問題,都必須及時前往醫院就診,千萬別存僥倖心理,更不要硬扛。一定要接受正規治療,千萬別信偏方。醫生的規範治療包括對皮膚破損的消毒、清潔治療、傷口的動態觀察與評估;感染的局部清創和抗生素的應用;對於血管病變的擴血管藥物治理以及應用外科或介入手段的血管重建治療等。根據糖尿病足發展的不同階段,也可選擇各種外科手術方法,採用單一或聯合應用的方案進行治療。(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9-02 科別.一般內科
零食天天吃 13歲男童體胖出脂肪肝
別再說小時候胖不是胖了。13歲的阿德(化名)原本體重就偏重,過去1年多來因升學壓力又遇上疫情,大多待在室內,加上三不五時靠吃零食放鬆,身高168公分的他,體重在短時間內增加13公斤到達89公斤、BMI值為31.5,且即使每天睡8到10小時還是經常喊累,家長擔心有異,就醫超音波檢查竟已呈現嚴重脂肪肝。收治阿德的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戴季珊表示,看到阿德時,就發現頸部及腋下皆有明顯的黑色棘皮症,腹部有肥胖紋;進一步抽血顯示肝臟指數ALT(GPT)上升至81U/L(正常為40以下),超音波更呈現嚴重脂肪肝。經飲食衛教、運動及規律的門診追蹤,肝指數於半年後逐漸恢復正常,不過因仍有脂肪肝,目前採持續回診追蹤觀察。戴季珊說,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和肥胖息息相關,肥胖又是最常見的兒童肝病成因,盛行率約佔整體兒童與青少年族群的7%。有研究指出,單純脂肪肝之預期壽命與一般正常人無異,但是脂肪肝合併肝細胞發炎損傷者,約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可能會進展為纖維化或肝硬化,後續也有可能引起肝癌的發生。因此當孩童體重過重且有脂肪肝時,應儘早就醫治療。 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她說只能從體重控制著手,如持續運動、注意營養均衡,攝取適當的食物份量,並減少食用高糖、高熱量、油炸食物。研究顯示,生活型態介入與飲食控制持續3至12個月,能有效改善肝功能與脂肪肝嚴重程度。戴季珊提醒,孩童體重過重也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相關併發症如脂肪肝、三高、動脈硬化等,也可能出現在孩童身上;若有肥胖問題,甚至已引起脂肪肝或相關代謝疾病時,應儘早就醫尋求改善,以降低未來肝癌、換肝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