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0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共享
共找到
332
筆 文章
-
-
2020-12-0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都是為你好?」—— 醫療場域中的家長式行為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臨床醫師做醫療決策時的面面觀。陳醫師分享他在長期照顧一位年老內科病人所面臨的家屬與病人不同意見的困難,劉醫師以他在急診處的經驗,發現更多的挑戰是在急救復甦之後,才開始的如何在倫理上扮演病人權利的最後防線。而最後兩位學者醫師共同由這幾十年來「實證醫學」以及最近「醫病共同決策」的興起,寫出「實證醫病共同決策」的倡議與展望。希望這幾篇文章可以使醫病雙方更了解醫療決策的各種困難,並鼓勵社會大眾主動與親友討論個人對生命末期的看法,以避免在緊要生死關頭時,因為家人不了解,而引起意見紛爭,並過度使用沒有必要的醫療,而延長病人的痛苦與親友日後的後悔。「您的家人目前狀況危急,請問要不要插管急救?」 「我爸爸他平常身體很好,怎麼會這樣!」 「什麼!?簽這份文件是要叫我們放棄急救嗎?」以上對話,都是發生在急診室的日常,也常是每個醫護人員跟家屬心中最脆弱的一塊。考量醫療預後以及患者的利益及苦痛,究竟該怎麼做才好?真實情況下,往往家屬難以抉擇時,醫療團隊只能機械般地進行壓胸、電擊、插管、急救。依據當代生命倫理學,「尊重自主」、「行善」、「不傷害」及「正義」是四個最主要的共識或原則,然而在醫療場域,不難發現「尊重自主」跟「行善」或「不傷害」時常是衝突的,就如同小孩子拒絕打針吃藥,家長必須介入管教一樣,很多時候我們也不得不介入最親愛的家人的醫療決策。舉例來說,獲知壞消息的長輩沮喪的說要回家、不想治療,身為子女一定萬般阻攔。又或者病人因為看了連續劇而畏懼開刀,為了病況不受延誤,醫師一定苦口婆心好言相勸,而非任由病患走向不好的結果。像這樣勸說患者改變決策,甚至基於病患利益強硬執行醫療決策的行為,都可以歸類為醫療場域中的家長式行為。由定義來看,家長式行為是決策者本著以病患中心及效益最大化的信念,越過當事人代為決定部分醫療事項,例如幫情緒崩潰的家屬代為決定繼續急救,或是拒絕精神狀況異常病患的不合理醫療決策(想回家不想治療)。歸根究底,家長式行為之所以發生,以及能否被合理化,端看其中的損害利益能否平衡。如果對患者的利益遠大於自主權被侵犯所受損害,那麼多數人都會同意這樣的家長式是可以被接受的。回到文初的狀況,危急病患究竟該不該急救到底?家屬在病情急轉直下一定是非常慌亂,難以理性分析。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狀況下,由醫師代為行使醫療決策權是合理權宜的做法。但是當病情初步穩定,醫療端將需要針對病人或家屬進行妥善的說明,補充前述忽略的知情同意。很多時候,複雜情況下的醫療決策,常常讓醫療端有家長式行為,如果沒有妥善的溝通,就會成為醫療爭議的來源。如果醫師在醫療裁量權的範圍內,越過患者或家屬決定了部分事項,忽略了某些檢查或治療,當家屬發現並提出質疑,就會造成誤會及衝突。因應病人意識及自主權的尊重,預立醫囑及醫病共享決策是兩個可行的補充方案。預立醫囑讓病人可以針對假設的特定情況,預先決定維生醫療及人工營養等相關決策,譬如未來如果不幸成為植物人,可以預先書面決定拒絕插管及維生醫療,以免除難以善終的痛苦。醫病共享決策則是強調醫療端提供病人多樣的選擇及實證,並依照病患的偏好共同達成醫療決策。上述兩者都是在醫療場域中維護病患自主的方式之一。回到急救的議題,其實除了文初的急救與否,更多的挑戰是在急救復甦之後才開始。舉例來說,急救恢復生命徵象以後,患者會進入垂死復生的狀態,不僅各個器官功能面臨挑戰,也很有可能需要接受各種高風險的處置,譬如呼吸器、洗腎、低體溫治療、介入性心導管或開刀等等。急重症醫師,不僅在醫療上,也在倫理上扮演著病人權利的最後防線。關鍵時刻,醫療端會在尊重意願的前提下,以家長式行為代替病人做最好的決定。而當病況穩定,醫療端也會本著尊重自主的精神與病患及家屬共同協商出符合病人利益的最佳決策。
-
2020-12-09 焦點.健康知識+
寢具一週沒洗有多髒?該多久洗一次?醫師分析給你知
我們一生都在床上度過很多時光,因此讓床變得舒適而誘人是很自然的。但是在所有的枕頭和床被、床墊下面都有一大堆細菌。 專家們好奇的進行了一項研究,檢查了枕頭套、床單和床墊的細菌培養研究。從四個星期內不洗床單、還有1年到7年完全不洗床墊上,通通採集了細菌樣本,分析了所有細菌的數據,以更好了解床單、枕頭套、床墊的清潔程度以及應該多久更換一次。 寢具一週不洗有多髒? 枕頭: 你的枕頭平均有350,000隻细菌與你共枕眠。 枕頭的豐滿,那是許多細菌滋長的天堂,英國政府NHS研究人員研究幾百顆的枕頭,在枕頭上發現了超級抗藥性的金黃葡萄球菌等等不同的病菌。 我們睡覺時的口水、汗水、淚水,這些水就是會滲透進入枕頭內,研究人員發現腸胃細菌,呼吸道感染的病菌,什至有糞屎的細菌。如果你約兩年左右,不曾洗過你的枕頭,那麼你的枕頭有三分之一的重量是由病菌、污漬、死細胞、麈蹣、灰塵、糞屎、衛生物排泄物...等等組成的。 我們日常都會只有換洗枕頭套,以為睡在清香的枕頭套,我們的枕頭就清潔了。 枕套: 1週不洗: 300萬隻細菌 = 比馬桶座墊多出1萬7千倍的細菌 2週不洗: 598萬隻細菌 = 比馬水龍頭多出3百倍的細菌 3週不洗: 851萬隻細菌 = 比廚房水槽多出4百倍的細菌 4週不洗: 1千萬隻細菌 = 比竉物的碗多出39倍的細菌 床單: 1週不洗: 500萬隻細菌 = 比浴室門把多出2萬4千倍的細菌 2週不洗: 573萬隻細菌 = 比竉物玩具多出302倍的細菌 3週不洗: 924萬隻細菌 = 比竉物的碗多出39倍的細菌 床墊: 床墊,很少人會定期清洗,才會出現有超過5年完全不洗床墊,還有些甚至超過7年不洗的呢! 1年內不洗: 300萬隻細菌 2年不洗: 900萬隻細菌 5年不洗: 1千3百萬隻細菌 7年不洗: 1千6百萬隻細菌 看來,每一個晚上,壓在我們身體下的細菌🦠,真的很不少,動不動就是好幾百萬隻!床墊其實會隨著多少年不清洗,而會培養出不同種類的細菌。 寢具如何清洗? 枕頭: 枕頭應每1 -3 個月清潔一次。有關床枕頭的特定說明和警告,請始終閱讀警告標籤! 1.檢查說明: 檢查枕頭上的標籤以獲取洗滌說明,如果您再也沒有該標籤,請放心使用,因為大多數合成枕頭和羽絨枕頭都可以使用洗衣機。 2.加入熱水: 要提高清潔能力,請在洗衣機桶中加入一些熱水/沸水,一些洗衣精和少量漂白劑,然後靜置30分鐘。 3.二次沖洗: 由於枕頭被塞滿,它們會易滯留洗衣精成分,如何可以,請執行第二次沖洗,以清除內部的所有肥皂。 4.風乾枕頭: 考慮將枕頭風乾幾天,以確保清新,並確保去除所有水分,從而防止枕頭內部發霉。也可使用乾球的枕頭,放在烘乾機中,使其乾燥!這樣可以使您的枕頭清爽,去除污漬並消除可能會發現的殘留氣味。 枕套: 枕頭套至少應每周清洗一次。 1.取下枕套: 將其與枕頭分開清潔。 2.加醋清洗: 對於困難的污漬,少量醋可以幫助,1/4杯洗衣粉(液體或粉狀)和1/4杯蘇打水。 3.高速洗滌: 將枕頭套一起放入洗衣機中,並以最高旋轉週期洗滌。一旦去除了大部分殘留物,就可以在熱循環中將枕頭套在洗衣機內,消除其他殘留物。 床單: 1.可用熱水: 使用洗衣機的溫水設置定期洗滌。如果床單很髒,可以使用熱水設置殺死更多細菌。 2.可加檸檬汁: 在洗衣機的洗滌週期中,也許使用四分之一杯(2盎司)檸檬汁來使床單變亮。使用檸檬汁代替漂白劑或增白劑。也許這樣也可以使您的床單持續更長的時間。 如果可能的話,每週或至少每兩週洗一次床單。你在決定多久洗一次床單時,應考慮到您的生活方式 1.如果您在睡前有洗澡,並穿著乾淨的睡衣,你可能不需要經常洗床單。 2.如果您過著非常活躍的性生活,則可能需要定期洗床單。 3.如果晚上出汗很多,最好比一般人,多洗一次床單。 4.如果要清洗常規的床單,請按照床單的保養標籤上的洗滌說明進行操作。 5.避免一起洗太多床單。 6.避免用其他顏色的物品清洗床單。 床墊: 無論是否要清潔床墊都應定期進行翻轉。傳統的看法是,人們應該每三個月翻轉一次床墊。 1.準備材料: 您需要先準備一些材料。概括吸塵器、清潔劑、洗衣粉、小蘇打、清潔布、冷水。 2.脫掉床墊套: 拆下床墊套,在清洗床墊時讓它們在洗衣機中旋轉。用熱水洗滌所有被褥將有助於去除塵蟎。根據您標籤的類型,您也可以清洗它們。 4.吸塵工作: 吸塵器遍吸床墊的整個表面,包括了側面。請特別注意接縫處的縫隙,以除去任何隱藏的污垢或灰塵。 5.用去污劑: 清除床墊上的污漬切勿浸泡床墊,或直接在床墊上加水或清潔劑。 ※您選擇的去污劑將取決於污漬的類型和床墊的類型。對於生物污漬血液,汗液,嘔吐物和尿液,最好使用【酵素清潔劑】。將清潔劑噴到乾淨的白色布上,然後用布將弄髒的區域吸乾。之後,您可以在另一塊乾淨的布上沾冷水,然後繼續吸乾,直至污漬消失。 6.撒小蘇打粉: 如果您不能將床墊放在陽光下,那麼可以考慮蘇打粉。在床墊上撒一層蘇打粉,靜置幾個小時(或更好的是過夜)。小蘇打會分解酸,並吸收任何殘留的水分或異味。您可以將蘇打粉留在床墊上的時間越長,效果越好! 當床墊與小蘇打一起放置時,打開房間的所有窗戶以讓光線和陽光進入。太陽的紫外線實際上將幫助殺死床墊上的任何黴菌或細菌。 7.再次吸塵: 小蘇打發揮作用後,將其徹底吸乾。 8.翻轉床墊 現在第一面已經一塵不染了,翻轉床墊另一面,並重複步驟,使兩面都同樣新鮮乾淨。 寢具多久洗一次?最後總整理 每晚睡在數百萬種細菌上, 可能會讓您感到有些恐惧。但隨著每天我們進入房屋的細菌數量的增加,我們似乎注定要與更多的細菌共享床鋪。您可以採取幾項措施來確保自己在晚上不被細菌困擾。 首先,至少每周清潔一次床單和枕套;如果您容易化妝或在健身房出汗後容易入睡,請考慮更頻繁地進行清潔。接下來,當床墊和枕頭開始磨損並引起問題時,需要更換。如果您一天的工作,都充滿了細菌,請考慮回來在睡覺前洗個澡,才能安眠入睡。在洗滌之前請檢查標籤。可依以下清潔時間表,也可參考進一步的安排: 《延伸閱讀》 .房間整潔間接影響健康 毒物專家:發霉有致癌風險,塵螨影響呼吸道 .是收藏、節儉還是囤物症?醫指3大指標。改善從設定時間做起!
-
2020-12-08 新聞.元氣新聞
醫材極端值竟變建議售價 醫改會:七成品項直接漲到頂
健保署原訂定八大類差額醫材收費天花板,引發醫界反彈後,改由醫學會訂定極端值為上限,健保署並承諾會公佈漲價歷程,不過後續未公開。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自行調查比價網上531個差額醫材品項,結果發現半數都漲價,高達67.7%漲價品項直接漲到極端值,其餘三成漲價品項也趨近於極端值,極端值儼然變成「建議售價」,呼籲健保署應說明。另外,真正用過比價網的民眾僅5%;調查也發現民眾最想知道的事情是自費醫材到底哪裡好,醫改會呼籲衛福部應苦民所苦,修正現有醫病共享決策機制的不足,保障民眾知情權。醫改會在健保署9月公布相關政策之後開始分析,11月完成531個品項的價格變動情形。醫改會執行長王梅影指出,半數品項(54%)提高價格,漲價品項中近七成(67.6%)直接提高到極端值,另外三成也是直接趨近於極端值,代表極端值已經變成建議售價。其中一家醫院之人工髖關節,價格從1萬1960元直接漲到4萬2200元,漲幅高達252%,使用率第二高的塗藥支架和生物瓣膜也是漲價多、降價少,支架漲價39項、降價36項;瓣膜漲價29項、降價14項。王梅影表示,健保署九月曾說要公佈漲價歷程,後來卻跳票,結果靠民間團體自己調查,才釐清有上述情形,這其實是政府責任,呼籲健保署應善盡說明義務。另外,醫改會針對533名近三年曾經自費就醫的民眾進行調查也發現,健保署和醫學會雖然立意良善,設計了比價網和極端值,希望民眾不要多花冤枉錢,但民眾根本不買單,就算醫材定價風波被媒體熱烈報導,僅5%民眾曾經用過。另外,雖然各界常提到私人保險有助民眾負擔自費,醫改會調查發現,只有不到一成民眾,因為私人保險給付而選擇自費,反而有近一半(47.8%)民眾因自費醫療費用造成自己和家人的經濟負擔。對於同醫材在不同醫院的費用比較,民眾並不那麼感興趣,民眾優先考量的其實是自費品項是否適合自己?自費到底哪裡比健保更好?預估收費金額是多少?自費品項的副作用和風險?自費同意書的內容是什麼意思?台灣病友聯盟常務理事吳鴻來表示,沒人希望手術失敗,病人最在乎的未必是價錢,反而更想知道如何做出對自己比較好的決定。現在坊間自費醫材同意書,有的是太過簡略,連中文品名都沒有,另外則是有些太過專業,密密麻麻的專業術語,民眾根本看不懂。吳鴻來指出,很多需要考慮差額醫材的病人,是在緊急就醫、措手不及之下要做決定,沒有時間可以查閱資料,結果長久下來病人習慣被動接受,不扮演更主動的角色,這非常可惜,其實很多醫病溝通的誤會是可以避免的。呼籲民眾也要積極了解醫療的不確定性,政府也應該更積極教育民眾如何看病,促成良好的醫病溝通、共享決策的機制。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表示,健保署應確實查核比價網資料的真確性,並且提出醫材比價網極端值訂定的「影響評估」,例如這次漲價多的是哪些品項、哪些層級的醫院、幅度是否合理,如果使用量大或是病人多的公立醫院,應該要進一步商榷和討論漲價的合理性。劉淑瓊也建議,健保署應該、逐步將自費或差額使用率高、符合效益的項目逐步納入健保給付,才能真正促進民眾使用新醫療科技、減輕治療負擔。
-
2020-12-03 癌症.肺癌
增肺癌存活率/最快明年6月 低劑量電腦斷層納國家篩檢
衛福部國健署和四大醫學會日前發表「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手冊與最新肺癌篩檢共識,內容說明適合做肺癌篩檢的高風險族群、最新治療指引,以及醫病共享決策的重要性,最快明年六月會將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納入國家肺癌篩檢,對象先以經濟弱勢的高危險群為主。台大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表示,台灣肺癌存活率落後國際,發現時多已是第四期。一位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費可負擔七十人的篩檢,政府應盡早導入LDCT,邁向早期肺癌時代。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說,肺癌及肝癌是死亡率最高的兩大癌症,要降低國家整體癌症死亡率就要先處理這兩部分。肝癌早已進行公費政策篩檢,肺癌若增加高危險族群的篩檢率,有助於及早治療,降低死亡率並可省後續龐大的醫藥費。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綜合各學者意見,建議國家篩檢對象應擴大至未抽菸者,並依科學數據定義高風險族群。國家衛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熊昭表示,篩檢政策由公費支持,應該更精算各程度風險族群的成本效益,目前肺癌風險族群推測模型皆已經在建置中。台大醫院心肺影像診斷科主任張允中建議,可以參照韓國政府建置AI結合電腦輔助檢測(CAD)的國家級中央雲端系統,讓各醫療院所將篩檢圖像上傳雲端,系統判讀之後再回饋給主治醫師參考,減少人力判讀差異。
-
2020-12-03 醫聲.疫苗世代
專家領袖意見/梁賡義:強健國內疫苗體質 多管齊發取得
新冠肺炎疫情成為世紀級的災難,一年之間,造成全球6300萬人感染,140萬人死亡,人們的健康、經濟、社交、教育受到全面的衝擊。台灣作為防疫績優生,在防疫下一步的疫苗部署,反倒顯得困難重重。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指出,設置人用疫苗策略委員會,落實PPP、量產CDMO(委託開發/製造),疫苗預購型協議多管齊發,為國內強健疫苗體質。梁賡義是享譽國際的生物統計學者,在生物統計、公共衛生領域,學術成就與聲望廣獲國際肯定,並因新冠肺炎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研發組擔任組長,日前更獲得美國華盛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在50週年,特別選出50位「創造改變的人」(50 Changemakers)的傑出校友,表彰在公共衛生領域中有傑出服務和卓越貢獻的校友。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抗疫世紀挑戰COVID-19疫苗之國家政策」專家會議,梁賡義指出,疫情、疫苗的發展實在太快了,以傳統的思維已經無法應對,國衛院作為國內最高的醫衛智庫,在關鍵時刻,依據專業與實證,向政府提供建言。國內疫苗產業起步較慢,面對國苗國造的需求時,遭遇許多瓶頸。國衛院董事長林奏延所說,疫苗產業是生物醫療技術總合,應該將疫苗產業視為國安產業,台灣需要完整且明確的疫苗產業政策,應成立國家人用疫苗策略委員會。梁賡義則深表認同。此外,台灣疫苗內需市場誘因低,需要政府關注與投資。梁賡義說,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是公私協力的精神,政府與民間通力合作,共享成果,共同分攤風險。CDMO(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委託製造/服務,則是國內有些廠商本身不成立自己的研發部門,以生產别機構所研發或設計出之產品為主,也是量產疫苗的一支生力軍。梁賡義說,新冠肺炎對全球產生影響,不僅僅是健康、生命的損失,全世界廣泛發生民眾失業,學校關門;孩子們無法到學校學習,以及缺乏社交互動學習;家人們被關在家中的相處壓力,而這些影響不是馬上可以測量出來,可能需要長期觀察,相信後續的衝擊力道會非常大。台灣因為邊境管控落實、尊重防疫專業,成為防疫資優生,因此台灣的民眾非常幸運,可以照樣上課,畢業典禮可以繼續舉辦,三倍券讓經濟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不過,梁賡義提醒,這不會是永恆的常態,國與國之間不能永遠封鎖,唯有靠疫苗是再度重啟國際大門的鑰匙。
-
2020-12-02 醫聲.疫苗世代
專家領袖意見/林奏延:得COVID-19疫苗者得天下
疫情嚴峻,各國搶購新冠疫苗,國家衛生研究院董事長林奏延以「得COVID-19疫苗者得天下」,形容「疫苗研發等同於展現國力」,強調政府應該將疫苗視為國安產業,並提出扶植國內疫苗的三大必要理由。林奏延出席「抗疫世紀挑戰COVID-19疫苗之國家政策專家會議」時表示,疫苗產業為生物醫療技術的總和,以中國為例,政府之力扶植疫苗產業,協助業者打入國際市場,這次新冠疫苗競賽中,表現優異。至於美國,在疫苗研發上則是拔得頭籌,聯邦扮演合作夥伴 ,提供必需資金,並實施生物防衛盾計畫,以及設置生物醫學高級研究與發展局(BRADA,支援技術服務,簡化行政流程。韓國則設立專責「疫苗產業技術推展院」,透過公私協力的合作模式PPP,政府給予優惠與補貼措施。日本同樣導入PPP模式,產官學界齊心協力,加速疫苗的開發。林奏延強調,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已是先進國家扶植疫苗產業的主流趨勢,政府與民間通力合作,共享成果,共用負擔開發風險。 林奏延說,台灣人口不多,內需市場較小,對於業者而言,誘因已經不高,更需政府關注,只可惜,台灣缺乏明確的疫苗產業政策,這次有機會化危機為轉機,盡素成立「國家人用疫苗策略委員會」,將疫苗產業視為國安產業,以跨部會方式來推動及扶植本土疫苗產業。林奏延列舉出扶植疫苗產業的三大理由,首先為這次新冠疫苗抗體不知能夠持續多久,如果只壓寶或是購買國外疫苗,一旦疫苗來源不足,對於防疫將造成重大影響。其次,目前仍不知新冠病毒未來演變,如果依照專家學者預估,新冠病毒流感化,未來可能必須每年接種,或是兩年打一次,更不能只依賴國外疫苗廠。第三,新冠疫苗進入國際社會的最佳利器,近一年來,台灣為全球防疫績優生,但想在防疫下半場展現實力,就必須倚賴疫苗研發,正是所謂的「得COVID-19疫苗者得天下」。 林奏延說,「政府在這場全球新冠疫苗研發競賽中,應該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拉高「國家人用疫苗策略委員會」層級,由副總統或行政院副院長來統籌負責。 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梁賡義指出,樂見於疫苗主管機關--食藥署在角色上轉變,「以前是把關,現在轉變成伙伴關係」,此外,衛福部長陳時中也願意傾聽產業界的聲音,溝通以以往更為順暢。 梁賡義表示,從長遠來看,政府應該設立「國家人用疫苗策略委員會」,整合產官學界的力量,中研院、國衛院均具備疫苗研發能力,但疫苗研發成本驚人,廠商是否有意願承接下來,進行三期臨床研究,以及接下來的量產問題,這些都需要建立制度,才能解決各項瓶頸。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鍾飲文表示,國內疫苗產業始於於九十二年,但因跨部會層級過低而失敗,迄今政府仍無明確疫苗產業政策,希望這次新冠疫苗的研發,成為國內疫苗史上的轉捩點。
-
2020-11-29 失智.照顧喘息
失智故事/為失智媽媽創業 科技人讓愛延續
人生有些時刻就是命定,因為母親中風倒下導致失智症,成為照顧者之後,東海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潘人豪的創業,反而走出不一樣的路。他所創立的WaCare遠距健康平台從醫療數據分析科技公司,擴展出服務,成為以失智照護諮詢為主題的科技平台,連結相關專家,每晚與失智症家屬及專業人士在線,解決七大失智照護的難題。中風失智 女強人好挫折潘人豪是WaCare執行長,也是大學教授創業的案例,科技背景讓他凡事多看數據和機率。潘人豪的母親在生病之前是個活躍職場的女強人,還身兼扶輪社等公益團體要務,三年前,一場中風意外,潘媽媽卻因治療選擇,成了血栓溶解劑產生併發症的少數,腦出血留下半邊偏癱以及失智症的後遺症,潘人豪事後對「機率只是一個數字」感觸特別深,因為當疾病發生在一個人的身上,那就是零或是100%的事。他拿出手機中母親健康時馳騁職場的受獎照片,感嘆如今母親即便失智了,也能感受到自己「變得不一樣」,挫折感相當深。而這一年,他正式開設公司,是科技新創界的新星。自創APP 共享看護經驗潘人豪說,母親在健康時投入過多心力在志工、公益等事務,家人擔憂她過勞,因此借助健康手環提醒母親多外出走路,增加肌力,而他也能透過手環的數據來掌握母親的健康情況,持續運動的數據也反映到其穩定的血壓等生理指數,但潘人豪說,科技照顧策略奏效的關鍵其實是,「每天晚上兒子打給母親那一通關心的電話」,這個經驗也讓一個看冰冷數據的科技人開始思考人與人的連結。潘人豪母親中風後,失智症狀多是妄想,最令照顧家屬為難的是母親害怕飲食被下毒,經常抗拒不吃,營養失衡;更曾發生過不慎跌倒受傷,忘記自己發生過什麼事,妄想外籍看護偷打她等情境,潘人豪說,過去失智症照顧的問題只能向醫護人員求診請教,但日常照顧必須面臨不同情況,他直言醫院的看護實戰經驗最豐富,也是指導他們最多照顧技巧的專家。來自照顧資源充沛的家庭,潘人豪的家庭關係連結深厚,他說因為父親早逝,兄弟姊妹的核心就是圍繞著母親,因此當母親倒下後,他們迅速分工,對科技嫻熟的他,善用資訊數據分析專業,在自家的APP產品上增加個案健康追蹤功能,讓兄弟姊妹可以24小時監控母親的生理數據,並且共作筆記,提醒外籍看護應變技巧。3種技巧 減輕照護壓力特別的是,潘人豪不走傳統賣弄大數據的路線,而是回到人與人的連結,他的科技照顧法反而搭配了再平凡不過的影音、電話,搭配APP幫助外籍看護照顧更輕鬆。而這些技巧也相當適合一般人使用。一、隨手拍下提醒影音失智症者會忘記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潘人豪舉例母親有一次跌倒磕破額頭,經急診室醫師處置之後,母親立刻說她額頭很疼,問說是誰打了她?潘人豪擔心母親誤會是外籍看護所為,因此就在醫院門口對著手機鏡頭錄製影音,內容說的是「今天是幾月幾號,妳因為跌倒受傷送到醫院…」,只要母親對自己的傷口有疑問,外籍看護就會拿出影音讓母親看,讓她清楚完整的過程,省去誤會。二、向外求援照護知識許多照顧失智症者的難題在精神行為症狀,例如黃昏症候群,情緒躁動;睡眠時間顛倒,和其他家人就像生活在兩個時區;妄想飲食被毒害,餐桌成為戰場等,潘人豪坦承,即便和兄弟姊妹照顧分工,情感緊密,但仍會遇上因照顧想法不同,導致摩擦。例如潘人豪說,母親吃飯很緩慢,他因不是直接照顧者,只要能有空陪伴母親吃飯,花上2個小時也沒關係,但他大哥認為吃飯耗費母親太多精力,擔心她體力不支,主張該休息就休息,吃不下也無妨。像這樣的照顧歧見,不一定是醫師能解答,潘人豪說即便他是資歷3年的照顧者,也得找人諮詢。他與聯合報系合作,先從社群中了解照顧者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七大照顧主題,包括有精神行為、吞嚥飲食、衛生清潔、居家改造、資源申請、肌力提升以及照顧紓壓。同時,除了邀約失智症領域的各專家解答,同為照顧家屬,他認為資深的照顧者也很有意願分享實戰經驗給其他人,因此他將udn×WaCare線上照護課設計成多人團課的形式,不但同時間可以容納一百多人在線聽專家開課,留有諮詢互動時間,還為照顧者開設課後的專屬討論區,讓熱心的專家負責回覆每一個難解的照顧問題。他自己也是忠實會員,例如母親擔心被毒害等飲食問題,就是在線上團課時和其他會員互動得到幫助技巧。三、打一通問候電話吧科技抵不過來自家人的問候,潘人豪說,udn×WaCare聯手推出失智症遠距健康平台之後,來自超過百位照顧家屬的回饋意見可以看出,有一半的照顧對象是中度失智症者,而且照顧人力平均高達3~4位,顯見照顧是牽動整個家庭的大事。失智照顧資源哪裡找1.想即時學到更多失智照顧的技巧,解決難題,udn×WaCare每周有不同主題線上團隊課程免費上架,12月有營養師開設「牙齒清潔還不夠,讓失智者吃出好口腔」、「失智者牙齒汙垢好嚇人,口腔護理有眉角」等;護理師「失智者送醫好失控,引導合作不慌亂」、「冬季皮膚乾癢,失智者美肌之道」、「末期才談臨終太遲,如何談安寧」以及給照顧家屬的紓壓活動課等。如何加入,請至網站:https://www.wahere.wapro.live/udnxwacare2.失智照顧七大系列影音課程請至網站:https://bit.ly/2Kg1zuJ3.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網頁: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
-
2020-11-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台大公衛博士賴美淑醫師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再度以「醫界典範」的主題,介紹另外三位傑出的台灣醫師:台灣小兒外科的老前輩陳秋江教授、小兒科大老黃富源教授、公共衛生賴美淑教授。巧合的是,介紹陳秋江教授的文章是黃富源教授追憶當年馬偕醫院還沒有小兒外科的時代如何受到陳教授的幫忙,而接受醫學生採訪的黃富源教授與賴美淑教授都曾做過衛生署副署長,替台灣醫療環境樹立許多重要的制度。這「醫界典範」的主題又讓我們有機會透過這幾篇文章,體會學醫之路可以是如此的多采多姿,希望台灣能有更多有理想、有熱情、有愛心的年輕人願意投入醫學的領域。當年,如果不是保送制度取消,她不會斷了保送的念想,匆匆忙忙把高二早已全數借出的筆記一一收回;當年,如果不是母親日夜聲淚俱下,她不會妥協把台大醫學系擺上第一志願的格子裡,自然也不會出現在台大醫學系第二屆的入學榜單上,更不會成為後來的台大醫學系家庭醫學科教授、衛生署副署長、中央健康保險局總經理——那是民國五十七年,原本對農學院興致勃勃的北一女中高三學生賴美淑,從此改變一生的一年。大學時期,賴教授開始接受知識繁雜、強調大量背誦的醫學教育,少了細品來龍去脈的學習趣味,多了共同筆記的記憶灌食。「老師會告訴你,結果是這樣,怎麼來的不知道,不會去追蹤過程,沒有故事,只有告訴你——就是這樣。」聯考曾以拿手的數學脫穎而出的賴美淑教授,因此一時難以適應,反而在學習微積分的過程中遇到瓶頸。直到當了幾年的醫學生,才領悟到,醫學不過是一門師徒制的應用科學,學生跟隨老師的步伐,盡量把結果記起來,就成了自己的醫學專業。也許是掌握了習醫的精髓,於台大內科擔任住院醫師時,身手伶俐的賴教授更顯勤奮,在輔助工具未如今日完備的年代,幾乎包辦所有病人照護、檢查的工作,十八般武藝全攬一身,因而累積豐沛的臨床經驗。結束住院醫師訓練,賴教授決定實現出國留學的夢想,適逢賴教授的先生確定要前往美國匹茲堡大學進修,賴美淑教授直接撥了一通給匹茲堡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主任的越洋電話,簡單介紹自己的身份和背景後,便開門見山表明想申請流行病學科,嚇了對方一跳。「我現在沒那個勇氣。」賴美淑教授笑得靦腆,時間可以充實人的智慧,卻不一定可以增長人面對未知的膽識,談起那股不知從何而來的追夢傻勁,還是得敬年輕的自己三分。教授順勢鼓勵年輕人:「我認為,人的一生還是要抓東西,我稱呼那個叫『抓抓』。」正是因為抓住了到匹茲堡公衛學院鑽研流行病學的機會,才能學到大數據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回台擔任台大家醫科主治醫師,負責規劃三芝衛生所群體醫療職業中心時,用於增進群體醫療的品質;正是因為抓住了到衛生署服務的機會,才能參與全民均健和基層醫療的政策推動,有效運用旅美所學,將全台三百六十五間衛生所的醫療、保健資料等全面電子化,成為政府內第一個百分之百電腦化的機關,並結合透明化(transparency)及共享化(sharing)兩大方針,充分改善衛生所病歷診斷與進藥狀況,甚至還開創糖尿病共同照護系統,達成全台對糖尿病治療的共識。賴教授的經歷活生生是一本「抓抓教科書」,成功的原因乍看是排山倒海的機會幸運地朝著賴教授迎面而來,實則每一步的學習息息相關,每一段的歷程環環相扣,長期扎實且踏實的努力,才讓出手抓住機會的那一刻,更加自然、穩妥。更關鍵的是,抓抓的過程並非囫圇吞棗,賴教授補充道:「抓抓之前,我都會先問我自己,我如果做了這個選擇,我的目標是什麼?要怎麼做,才能符合我的價值體系,並達成我的目標?」首先,必須沉澱心性、慎重選擇,以興趣喜好、每個選項的優缺點、個人的處事原則、長程目標等多方考量為本,找到靈魂深處真正嚮往且合適的道路,再者,要跟著時代潮流的變化、人生的歷練與成長,有策略(strategy)地往前走,同時堅守自己的核心價值。民國八十七年年初,賴美淑教授接任同班同學葉金川教授,成為健保局第二任總經理,帶著過往累積的數據資料,繼續貫徹提升醫療品質的工作。這段時間,賴教授學到:建立人與人之間合宜的界線(boundary)以確立有限度的責任(accountability)是極為重要的。說明醫療的極限,建立醫病關係的界線,這是醫師對病人負責的方式;平均家務的分配,建立婚姻關係的界線,這是夫妻對家庭負責的方式;釐清評鑑的規則,建立上下機關的界線,這是院所對品質負責的方式。沒有天馬行空,就沒有期望落空,人與人之間保持剛剛好的距離,在剛剛好的界線裡,負起剛剛好的責任,是最實際而舒適的狀態。「責任就是把界線先弄好,有了界線,我們就會彼此尊重。」賴教授作結道。所以賴美淑教授向來在管理各級醫療單位時,總巧妙地只公布數據、不發表意見,在個人劃定的界線中盡責,卻不在他人醫療行為的界線中置喙,看似無為卻有為,看似有為卻無為,中庸的精髓大概就來自對責任的透徹理解吧!說來也有幾分玄妙,多年前,衛生所電子化為健保資料連線奠定完備基礎,在近期COVID-19疫情中派上用場;宋瑞樓教授託付的癌症登記,多年後在衛生署內運作,賴美淑教授再轉託陳建仁教授按國際譯碼簿編輯,殊不知,陳建仁教授出任國科會主委後,癌症登記又回到手上,賴教授繼而擔任癌症登記中心理事長,大規模比對健保及死亡率等數據,齊全了缺漏的資料,讓癌登日臻完善。不知是際遇迂迴,抑或是緣分難得,生命裡頑皮的安排就是這麼耐人尋味。「我也是現在回頭看才知道耶!我當時怎麼會知道?人永遠不知道下一步是什麼,可是你上一步的經驗會告訴你下一步要怎麼做。」如同賴美淑教授熱愛的文史故事,所有的劇情都有始末,所有的結局都有來由,驀然回首,得了過人的收穫,是因為早已那麼栽。隨年歲漸長,賴教授和許多老同學一樣,滿懷對過往經歷的感恩,肩負對世代傳承使命感,於是花更多心力培養後輩,期許自己可以從接受者轉為給予者,提攜新生代。現在,除了有更多的時間閱讀、旅遊,享受退休後的生活,對生命有深刻領略的賴教授,也更貼近過去自己曾關注的老年醫學、緩和醫療、善終照顧。面對還不知道如何處理生死議題的醫學生,賴教授再度拿出界線理論:「病人在我照顧的界線裡面,病人離開了,我難過是一定的,年齡再長的時候呢,我會把這個時間縮短,可是不能變成沒有感情的人。」醫學是科學加上藝術,有感情的醫師才會是好醫師,有人文的醫療才會是好醫療,摻了幾滴眼淚的醫病關係,無傷大雅,或許還添了幾分人性的溫度。然而,白色巨塔天天都有新難題,醫學生同時必須不斷累積的是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和整合的能力,尤其情感細膩的女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處理問題應優先於處理情緒;至於整合,就是領域要寬;領域要寬,除了經驗,就是要不斷唸書。賴教授歷經臨床醫師、公職與教職,作為一個女性,作為一個在醫界叱吒風雲、闖蕩數十年的成功女性,賴美淑教授既是人師、亦為人母,既是從醫、亦曾從政,在她身上,可以找到為師的諄諄教誨,為母的循循善誘,行醫的孜孜不倦,行政的鑿鑿有據,是賴教授特有的溫柔與堅毅,智慧與勇氣,完美地在理性與感性的兩端平衡著的每個角色,在每個領域留下影響深遠、令人敬佩的卓越貢獻。
-
2020-11-27 科別.感染科
友善愛滋環境待建構 民團推靜密謝說聊學6原則
愛滋感染治療已大躍進,穩定治療、病毒測不到就不會性傳染。但民眾對愛滋認識和包容仍有限,民間團體提倡友善原則「靜密謝說聊學」,共創零歧視環境。台北榮民總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林錫勳今天在記者會分享,30年前的感染科病房,曾有同事的家屬害怕被傳染,極力反對那名同事照顧愛滋患者,過去治療愛滋感染常被視為畏途,患者飽受歧視,但現在已有有效藥物,愛滋感染治療已大躍進。林錫勳表示,在過去20年累積的許多證據都支持了U=U(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測不到病毒=不具傳染力)論述,研究發現,超過10萬次的無套性行為,結果皆未發現任何一次受試者之間的愛滋病毒傳播。這些受試感染者都穩定使用抗病毒藥物,且體內測不到病毒量(病毒量小於200個/毫升),病毒便不具傳染力。不過,台灣露德協會指出,今年「國人愛滋認知與情境焦慮調查」結果發現,仍有近3成的國人對於愛滋病毒的傳染途徑與傳染力存有錯誤的迷思,認為蚊蟲叮咬會傳染病毒、不知道病毒無法生存於人體以外環境,更有超過6成的民眾仍不知道感染者體內若測不到病毒,就不會有傳染性(U=U)。露德協會公共事務主任藍元亨表示,現在感染者壽命與一般人相當,友善的環境可讓他們回歸社會。過去曾有感染者確診後又罹患癌症,當時沒有醫師願意為此個案開刀,因此個案認為自己將不久於世,而舉辦生前告別式準備離開;但經過感染科醫師的協調與治療後,良好控制病情,不但身體健康,更繼續在生命中發光發熱。藍元亨說,建構對愛滋的零歧視環境,愛滋治療、預防才能做得更好,感染者或許會更願意面對人群,獲得互相支持的力量。2020世界愛滋日的主題是「全球凝聚,共享責任」,希望民眾共同建立對愛滋感染者友善的環境。擔任「U愛大使」的藝人坤達表示,當得知對方感染愛滋病,可以採取愛滋友善6原則「靜、密、謝、說、聊、學」,先冷靜下來,避免過激反應;保密並尊重對方的隱私;感謝對方的信任;冷靜說出真實但不傷人的感受;保持開放、平常的心態對話;主動學習愛滋相關正確知識。
-
2020-11-26 新聞.元氣新聞
「上帝之手」馬拉度納心臟病逝 一代足壇名將殞落
外號「上帝之手」的阿根廷足球傳奇馬拉度納(Diego Maradona)今天驚傳因心臟病發過世,享壽60歲,20世紀足壇最偉大球星之一殞落。國際足球總會(FIFA)於2000年曾將馬拉度納和巴西球王比利(Pele)並列為20世紀最偉大的足球員。比利在聽聞馬拉度納死訊後發出簡短聲明說:「我確定,總有一天,我們一定會在天上相聚踢球。」馬拉度納有濫用藥物與酒精的歷史,健康狀況不佳,過去曾兩度心臟病發並感染肝炎。近來他身體再度傳出警訊,11月初住院接受醫療檢查,接受腦部手術成功取出血塊。根據阿根廷媒體與他身邊的人指出,他今天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郊區心臟病發而過世。馬拉度納1960年10月30日出生,身高僅165公分,但在足球場內有如小巨人的神奇表現為他博得「球場上帝」、「世紀球王」等耀眼綽號。他16歲就入選國家隊,球員生涯兩度帶領阿根廷闖進世界盃足球賽冠軍戰,1986年率隊捧走金盃,1990年則屈居亞軍。他之所以有「上帝之手」(Hand of God)的外號,在於1986年墨西哥舉行的世足8強賽中,他包辦全隊破網的兩球助阿根廷2比1力克英格蘭隊,第一球經賽後慢動作顯示應該是用他的右手撥進而非頭錘頂進,但由於角度關係裁判未發現而誤判球進算。他賽後耐人尋味地表示「進球有些是靠馬拉度納的頭,有些是上帝的手」,從此「上帝之手」成為他的綽號。後來,他坦承那一球的確是用手碰進的,但他一點也不後悔賽後沒有直接承認,他甚至說「對我而言,這就像從賊身上偷東西」。不過該場比賽馬拉度納的第2個進球,完全是靠他鬼神般的盤球過人技術,從後場一個人帶球連續突破敵隊6人的防守破網,這球後來被國際足總選為「(20)世紀最佳進球」。當年阿根廷一路過關斬將,繼1978年之後第二度拿下世界盃冠軍,馬拉度納也榮獲該屆世界盃最佳球員,從此晉升為世界頂尖球星。1990年為阿根廷得到世足亞軍後,1994年美國世界盃他仍是國家隊一員,但他出賽兩場後禁藥檢測呈陽性反應,被判罰禁賽,阿根廷最終在16強賽淘汰出局。1997年高掛球鞋退休後,這位足球場上意氣風發的一代球星體重日增,健康狀況頻亮紅燈,甚至因吸食古柯鹼而需要入院。2005年,他經胃部切除手術才控制住體重。2004年至2007年間,他數度進入醫院,甚至傳出死訊。國際足總2000年透過網路舉行20世紀最偉大足球員票選,馬拉度納得票率高達54%遙遙領先,比利以18%排名第二,不過國際足總最終決定由兩人共享榮耀。
-
2020-11-26 醫聲.數位健康
數位醫療新科技/「數據運用」是邁向健康變老的關鍵解藥
超高齡社會來臨,老化無可避免,但如何才可以維持健康狀態迎向老年生活?信諾集團亞太數據分析主管Aaron Jones指出,藉由企業、學界與政府的公私協力,將全民健康保險的數據資料,透過雲端及AI技術建構資料與模型建置分析平台,從數據模型中找出潛在危險因子及早預防並降低疾病發生機率,可讓台灣的銀髮族能享有更健康的高齡生活。美國信諾保險集團在台子公司康健人壽,與台灣安進(AMGEN)和台北市美國商會共同舉辦2020年「高齡化社會論壇 2.0」,從高齡化社會的健康、醫療、保障、科技等多方面向,探討如何透過公私協力,妥善運用醫療及健康大數據,以達到疾病的精準預測和預防,為銀髮族建構出更健康的高齡環境。Aaron Jones分享,信諾集團擁有高達1億8000多萬的客戶數,目標聚焦於疾病的預防,利用數據科學深入了解民眾的健康風險與需求,運用擴增智慧技術並透過機器學習演算,預測疾病可能發生的時機,讓醫療機構能及早介入協助客戶,並採取適當行動,成功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讓客戶獲得可輕鬆負擔、高品質的健康照護,擁有健康無憂的老年生活,同時減少可避免的醫療行為。結果證實,這樣的方式能將再次入院的比率降低10%至15%,病患的醫囑遵從性更達到75%。康健人壽總經理暨執行長邵駿崴(Tim Shields)表示,未來遠距醫療普及也有助於民眾即時進行醫療諮詢及診斷。完善的數據不僅可更精準預防疾病,也有助於保險公司精準找出保障缺口,設計出更符合需求的保障方案。邵駿崴表示,要發揮數據的最大綜效,需仰賴政府、學界、和企業間的共同努力,透過平台的建立、數據資料的去識別化、流程的簡化和資源的共享,以造福更廣大的民眾,落實全齡健康。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表示,健保醫療資料,可由被保險人授權提供給可信任的第三方使用,以進一步做健康管理的應用。國內已有近20家的健康管理公司與醫療院所透過這些數據,找出照顧病人的最佳方式。也有15個醫界及學界單位申請和健保署合作,將醫療影像透過AI人工智慧,作為疾病診斷依據,甚至也有醫院透過這些數據開發疾病預測軟體,提前預測民眾可能患病的風險。
-
2020-11-26 新聞.食安拉警報
談美豬牛 蔡英文:並不是要求國人一定要食用
蔡英文總統今天在民進黨中央黨部發表談話強調,台灣是一個自由市場,美牛美豬的開放,是讓市場多一個選擇,並不是要求國人一定要食用。她也保證,一定會在確保國人健康的原則下,參考鄰近發展程度相當、飲食習慣接近的國家的作法,在這段時間以來,有很多社會不同意見的表達,行政院也一定會參考各方意見做最嚴謹的處理。蔡總統表示,相信這段期間以來,很多人都關心台美關係的未來發展,上周中常會她就曾經說過,無論美國大選的結果如何,面對國際局勢的挑戰,執政團隊一定會「萬全準備、沉著應對」。蔡總統說,相信過去四年多台美關係的進展,以及美國政府對台灣的支持,國人都有目共睹。從美國國會跨黨派通過了多項友台法案;到四年十次的軍售案,充實國防的戰略需求,強化國軍的不對稱戰力;乃至今年衛生部長阿札爾、國務次卿柯拉克等高階官員來台訪問,都在在證明了雙方夥伴關係,是「真朋友、真進展」。蔡總統說,幾個月前,政府宣布會進一步開放美牛、美豬,展現出政府有決心解決困難貿易問題,重建台灣的國際信任。這也得到美國從副總統、國務卿、許多經貿官員、跨黨派國會議員,乃至企業界的肯定,也讓台美BTA(雙邊貿易協定)的推動,有前所未有的助力。蔡總統說,她知道國內有一些不同意見,但這是任何政黨執政,都必須面臨的問題。台灣要有更寬廣的國際經貿空間,是全民的共識,堅持民主,爭取更多的國際支持,她相信也是大多數國人都會選擇的一條路徑。「要爭取國際支持,我們就必須要採取積極的態度,來解決跟其他國家的貿易問題,這是歷任政府都不能夠迴避的課題。」蔡總統說,上周台美雙方召開了「台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簽署為期5年、可以再延長5年的MOU(合作暸解備忘錄),就7項議題成立數個工作小組。這表示台美在經濟議題的合作深化,不會因為美國選舉結果而有所改變。相信大家也注意到,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剛宣布的幾項政府新人事任命,「像是國務卿布林肯、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過去跟我們都有面對面互動的經驗。」蔡總統說,布林肯最近也公開表示,「與台灣建立更強健的經濟關係,也有助於美台共享的民主價值,及雙方對區域和平與穩定的共同承諾」。這些都可以證明,台美雙方的聯繫管道暢通,我們和兩大黨也有良好互動,台灣會持續爭取跨黨派的支持。蔡總統說,共享民主自由的價值、維持區域的和平穩定、促進經濟繁榮與人民福祉,這些都是台美雙方長期的共同堅持。這些堅持,也不會因為美國選舉結果而有所改變。她相信,台美之間一定會在過去所累積的堅實基礎上,持續緊密互動。「面對國際的局勢,我們冷靜謹慎,抱持信心。我們也對台灣有信心。」
-
2020-11-15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高齡友善城市八大面向 陪你健康 長壽 慢老
臺北市是六都中老年人口占比最高城市,根據內政部統計顯示,截至109年9月,全臺65歲以上人口已占15.86%,而臺北市達18.8%,預計於2021年提早進入超高齡社會,如何讓每位長輩生活在健康、快樂、安全有尊嚴的環境,與整個城市慢慢「憶」起變老,是高齡友善宜居城市能帶給市民最大的福祉。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世傑表示,如何讓長者「健康長壽」、「活躍老化」、「在地老化」,達到「安居樂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的社會穩定狀態,是臺北市一直以來的高齡者政策構想與規畫方向。什麼是高齡友善城市?世界衛生組織(WHO)為因應高齡社會快速來臨,2007年提出高齡友善城市指南八大面向,包含無障礙與安全的公共空間、大眾運輸、住宅、社會參與、敬老與社會融入、工作與志願服務、通訊與資訊、社區及健康服務,分別提出行動方案與執行建議,提供長者更貼心、有感的健康、安全與友善服務。而臺北市透過「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推動平臺,結合市府策略地圖的「精進健康安全」主題,整合各局處將資源導入八大面向,例如2011年起依循國家政策臺北市12行政區全面推動「高齡友善城市」,2016年成立健康城市跨局處推動平臺,結合各局處資源,加速高齡友善城市的腳步。高齡友善城市八大面向與臺北市亮點方案1.無障礙與安全的公共空間深入民眾生活的巷弄改善,優先考量行人安全,透過標線型人行道劃設改善行人通行環境、禁停紅黃標線調整規範停車。2.大眾運輸持續補貼公車業者汰換低地板公車,提供年長者、身障者、孕婦、幼童及民眾更安全、舒適的無障礙運輸環境。3.住宅辦理居家安全簡易修繕費用實施計畫,協助長者家庭進行居家安全評估、修繕。4.社會參與開辦「長青樂活遊臺北」,提升長者生活品質、豐富生活樂趣。5.敬老與社會融入開辦「長青學苑」、輔導在各行政區國中、國小設置「樂齡學堂」,推動健康促進,增進長者身體健康及知性涵養;另外,運動中心公益時段與免費公益課程,提升高齡民眾運動頻率,養成規律運動習慣。6.工作與志願服務辦理原住民長者志工提供文化傳講服務,安排前往國小、幼兒園、福利機構進行文化傳承、原住民樂舞及技藝教學等課程,建立自我價值。7.通訊與資訊資訊結合教育,運用「數位希望號」行動式教學車實地走入社區,客製化課程,幫助長者可運用電腦科技,處理日常生活問題。8.社區及健康服務結合社區資源推動促進身體活動、認知╱情緒支持、均衡飲食、口腔衛生及慢性病預防等課程介入,營造高齡友善支持環境;另提供流感疫苗與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服務,提升長者免疫力;針對失智症長者依確診疾病程度提供多元化的活動課程,以維持其日常生活模式。黃世傑局長指出,為迎接超高齡社會,衛生局以預防及延緩失能為主軸,整合相關局處資源成立資源合作平臺,透過「跨領域資源整合」、「師資培訓與社區人員增能」、「教材教具共享運用」及「資源轉介」四大面向,讓有限資源運用最大化,全方位部署臺北市高齡健康政策,打造健康長壽城市,落實聯合國在地老化與健康老化目標。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 廣告
-
2020-11-13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APP問診好認真 醫師協助僵直性脊椎炎病患開立生物製劑
僵直性脊椎炎病人需要長期追蹤,臺中榮總透過「脊椎關節炎病人疾病活動度電子病歷管理系統」APP,讓病人看診前透過自填主觀感受,加上抽血驗發炎指數,評估疾病的活動度,達到醫病共同管理疾病,制定治療策略。施行後,不僅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也協助更快速且準確地調整未來的用藥。臺中榮總幹細胞研究中心主任暨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信華與資訊室黃建中組長共同開發的「脊椎關節炎病人疾病活動度電子病歷管理系統」,APP內容整合國際通用的疾病活動度評量工具(ASDAS及BASDAI),濃縮成七個病人自我評量問題,結合最新抽血檢查結果,自動計算出評量分數,讓僵直性脊椎炎病人有具體的病情評估依據。該系統並已取得中華民國發明專利,並準備技轉以幫助台灣其他醫院能快速建立同樣的系統,以利協助醫病決策共享。病人在看診前,可先透過手機填答問題,例如疾病活動度問卷「週邊關節疼痛/腫脹」、「早上起床晨間僵硬程度」、「晨間僵硬的時間」等,以及「沒有別人幫忙或輔助工具之下,穿上襪子或緊身褲」、「沒有輔助工具下,彎腰撿起地上的筆」「沒有輔助工具之下,從高架上拿東西」等,從零分到十分的自我評量。除了病人的主觀感受之外,病人在看診前會進行抽血檢查,當病人走進診間,所有資料已經傳到診間電腦,包含歷次評量分數以及和疾病有關的重要數據—如發炎指數等,都會即時呈現。由於疼痛是一種很主觀的感受,許多病人的發炎指數明明就很正常,但是病人卻自覺非常疼痛,使醫師有時也會陷入「病人是不是在無病呻吟」或併發纖維肌痛症的疑惑,陳信華指出,一名24歲的女性長期接受非類固醇消炎藥治療後,抽血發炎指數一直很低,但是病人的自評的疼痛分數卻很高,因此立刻安排MRI檢查,發現她的薦腸關節果真還處於發炎狀態,因此就有充分的信心建議病患使用生物製劑,而病患也能接受醫師建議。僵直性脊椎炎病人以年輕男性為多,然而陳信華表示,根據臺中榮總最新的研究發現,女性僵直性脊椎炎病人平均來說雖然在X光影像上看起來脊椎沾黏程度較輕微,發炎指數C反應蛋白及ASDAS也和男性差不多,但可能因為對疼痛的敏感度較高,導致健康指數(ASAS health index)反而較男性差,更為沮喪,需要更多的關心。而僵直性脊椎炎病人普遍有疲倦感,影響生活甚巨,過去在臨床上,也較常被忽略。該研究結果已於今年發表在國際期刊上。陳信華說,透過病人自評,與抽血檢驗的評估工具,追蹤六個月後,病人的生活品質顯著提升,對於較嚴重的病人,可以提高每年返診次數約0.4次,顯示病人願意主動追蹤疾病的積極度變高。此外,病人的平均看診時間減少約0.5分鐘,尤其是病情穩定,或是疾病活動度較高的病人,因為病情控制良好的病患可減少問診內容,使診時間可以縮短0.7分鐘,而病情嚴重的則可以較快速將問題找出來,使看診時間可以縮短1.4分鐘。。陳信華說,透過「脊椎關節炎病人疾病活動度電子病歷管理系統」,可以提高醫病互動的效率,在最快的時間內,掌握病況與治療策略。陳信華小檔案專長:自體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症、皮肌炎、多發性肌炎、血管炎症候群/風濕病:各種急慢性關節炎、腰痠背痛痛風、僵直性脊椎炎、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病變、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各種過敏疾病現職:臺中榮民總醫研究部主治醫師臺中榮民總醫院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經歷:臺中榮民總醫院內科住院醫師臺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總醫師臺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主治醫師
-
2020-11-12 癌症.肝癌
肝癌晚期免疫治療 成功長肝如重生
67歲賴先生因咳嗽不止就醫,原以為是小感冒,不料檢查後赫然發現,C肝併肝硬化A級,右肝也長出16公分大腫瘤,確診為肝癌晚期。在家人鼓勵下決定對抗病魔,遵從醫療團隊建議採用免疫治療一年半後,成功將腫瘤縮小至5公分,精神體力也變好,甚至可日行10公里,持續與癌症奮鬥中。賴先生過去感冒從不就醫,更不知早已罹患C肝,當確診C肝併肝硬化A級和肝癌後,立即接受一系列治療,但經過栓塞、標靶、放射治療後,肝臟不堪負荷,根據Child氏分類法(肝硬化程度分級),患者已經進入最嚴重的C級,屬於「失代償性肝硬化」,常陷入肝昏迷,並產生腹水、黃疸指數飆高、意識不清、混亂等情形,若病況遲無改善,恐導致肝衰竭。因治療方式有限,與家屬討論後決定,去年年初單用免疫治療,一年後右肝腫瘤縮小剩5公分,原本萎縮的左肝也長大不少,肝硬化程度進步至A級,雖經評估可透過手術將腫瘤切除,但賴先生決定將肝癌視為慢性疾病和平共處,現正持續使用免疫療法控制病情中,且他自認治療後記憶力變好、頭髮變黑,還可每天健行10公里,與兒子共享衣服,直說「宛如重生」。早期國人常以為罹患肝硬化就是人生最終點,其實初期肝硬化幾乎沒有症狀,肝臟仍能執行原本代謝、解毒、轉化等工作,此狀況稱為「代償性肝硬化」,若能及早介入,肝硬化可大幅減輕甚至消失,但當患者出現腳水腫、腹水、黃疸、肝昏迷等症狀,代表進入肝硬化晚期,肝臟無法執行原有工作,則稱為「失代償性肝硬化」,此時治療相當棘手,存活率也大幅降低。以賴先生病情而言,免疫治療為肝癌治療最後一線,所幸治療反應佳,治療一年多就成功長肝,在臨床上相當罕見。建議民眾如出現腹脹、腹痛、腹水、黃疸,以及慢性咳嗽、腰背痛等症狀,都應及早赴醫檢查,此外,免疫治療所費不貲,且未能確保對每位患者都有效,提醒民眾,治療前仍需與醫師詳細討論,並審慎評估經濟狀況。
-
2020-11-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別人不敢收的特殊族群 他們奉獻一生行醫路
許多特殊需求族群,例如唐氏症、自閉症、身心障礙、罕見疾病、失智症等,是很多醫師不願收、也不敢收治的醫療對象,但卻有些醫師因為「天真、幼稚、魯莽」而將一生栽入服務這些病患。陽光牙醫診所院長黃明裕和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蔡輔仁就是這樣將一生的行醫路都奉獻在這些族群身上的醫師,也因此榮獲第30屆醫療奉獻獎。牙醫師黃明裕專收很多被其他牙醫「懼收」的特殊需求族群,例如唐氏症、自閉症、身心障礙、罕見疾病、失智症、在家或機構而很難出門的長者。黃明裕自民國91年開始將牙醫專業生涯逐漸轉向特殊牙醫,替住家附近的早療機構提供學齡前幼兒口腔衛教和義診,甚至在陽明教養院服務將近十年。從立法院厚生會會長蔣萬安手上接下醫療奉獻獎,黃明裕全家一起上台。看著患有唐氏症的獨生子黃于軒,黃明裕說:「我的初心就是因為他」,謝謝兒子,因為沒有兒子不能成就這一切;獨子黃于軒則和黃明裕擁抱,吐出「恭喜」二字。從醫34年,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蔡輔仁則長期投注台灣罕見疾病的研究與醫療照護,不但與遺傳科醫界夥伴與罕見疾病基金會共同催生「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且創立台灣「罕病藥物物流中心」以及「台灣罕見疾病組織資料庫」,與國內醫界資源共享,嘉惠國內罕見疾病患者。蔡輔仁領獎時笑說,當初會投入這樣「冷門」的領域都是因為自己年輕時「天真、幼稚、魯莽」,希望主辦單位不會他這樣說而把獎項收回。但當時雖然魯莽選上遺傳科,「但我沒有後悔」。對於獲獎,蔡輔仁則說,以前人常講「人定勝天」,但當了醫師這麼多年,並不認為醫師會勝過天,「但是醫師可以彌補大自然留下的缺陷」。但他也說,在罕病這條路上沒有團隊、甚至國家立法,沒有辦法成就,上台的人都是他的革命戰友;「自己一個人走,就會索然無味,了無價值」。
-
2020-11-03 新聞.活動快訊
《世代混搭、質感重擊》 史上最有質感的戶外派對來襲
今年3月中旬聯合報系為質感青年創立的跨平台媒體「500輯」,將於11月7(六)在台北101旁邊的水舞廣場,舉辦戶外大型實體活動「500趴」,500趴將是史上最有質感的戶外派對,結合音樂、策展、獨家攤位、書報攤等多樣元素,《500輯》邀請台灣各領域質感品牌與歌手,規畫極具魅力的創作與表演,號召大家一起來開趴,共享冬日美好時光。首屆「500趴」以《世代混搭、質感重擊》為軸線,活動有三大亮點:一、國際級策展團隊:空間設計邀請曾為華文朗讀節、草率季操刀的Frank黃偉倫,視覺設計是曾經負責2018年雙十國慶及2020年台灣設計展主視覺的設計師葉忠宜,音樂策展是蘇打綠的團長阿福。二、華麗的演唱組合:由蘇打綠團長阿福策畫的音樂表演陣容,包括甫獲2020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獎的魏如萱、「金曲最佳重唱組合」動力火車、「金曲25國語專輯」得主張震嶽、美秀集團、吳卓源、鹿洐人、海豚刑警、Control T、文慧如等接力演出。三、獨家品牌參與市集:米其林二星餐廳RAW團隊首次出攤,推出限量500份、每套500元的「500趴限定套餐」,同時,還有台北晶華酒店主廚首次戶外攤、世界冠軍吳則霖興波咖啡攜手春池玻璃吳庭安、亞洲50大最佳酒吧DraftLand、Sinasera 24主廚楊柏偉攜手世界麵包大賽冠軍陳耀訓等,端出多款500趴限定的聯名餐飲。此外,還有森³ sunsun museum、披薩有張臉、nom nom、好食光Keya Jam、日本生吐司嵜SAKImoto Bakery、溫事、男子漢泡飯、津美妙、tiger milk等數十間質感品牌攤位。其中,蘑菇與津美妙將合作推出500趴當日限定商品,陳小曼將與AHA Saloon聯手推出一日限定藍儂咖哩飯,好食光Keya Jam則是攜手嵜SAKImoto Bakery推出500趴限定組合-玉荷包果醬+生吐司。【活動資訊】500趴 ── 世代混搭╳質感重擊活動時間:11月7日(六)11:00—20:00活動地點:台北101水舞廣場(近捷運台北101/世貿站4號出口 )活動網址:https://topic.udn.com/event/500party
-
2020-11-01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共享幸福的傳家菜
假日到朋友家聊天,時近中午,從廚房傳來一陣聲響後,他們正在大學讀理工科系的兒子居然端出好幾道看來頗費工夫的菜餚。訝異之餘不免追問,這個一般人眼中的理工宅男,如何學會這些有點難度的菜色?他有點得意的說:「這是高中的寒假作業,之後每到過年就會跟奶奶學個一道兩道。」原來建國中學高一的寒假作業就是要求學生跟長輩學做一道菜,不只要確實會做,而且必須寫出四項作業,包含跟這道菜有關的味覺記憶、美食軌跡、傳家祕方及內功心法。當作寒假作業的原因,是要他們利用過年闔家團圓時較有時間與心情,同時可以利用這個作業跟家人及長輩對話,透過家傳菜來重溫家人的共同回憶,甚至由飲食來追索家族歷史發展的痕跡。味覺的記憶往往包含了許多情感的連結,這比單純要學生幫爺爺奶奶做口述歷史來得生動,更是現在提倡「青銀共融」世代理解最好的工具。尤其自古以來華人很在乎吃飯這件事,《漢書》就寫著:「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甚至道貌岸然的孔老夫子也說:「禮之初,始於飲食。」除了「吃」是所有生命最基本的天性,飲食甚至可說是人類文明產生的原動力呢!英國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就曾這麼說,食物是世界史裡最重要的課題,發明烹飪,因此發展出共同進食的社群,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分水嶺。然後隨著飲食的複雜與儀式化,吃東西對人類已經不再只是為了活下去,而有了文化的意涵,然後畜牧的發展,從狩獵到生產,再來農業的發明,更是人類文明進展的里程碑,直到近代飲食工業化,食物大量製造與長途運輸,更與現今的環境、生態及人類的未來息息相關。也因此,每個地區、每個民族,甚至每個家庭都會發展出獨特的飲食文化,而且每個人小時候吃媽媽親手煮的飯菜,是一輩子幸福難忘的滋味,食物擁有讓全家人共享美好人生的力量。媽媽的菜或許比不上外面餐館豐富,可是我們真正感受到的不只是食物的味道,而是整個用餐的氛圍,以及留在記憶中的愛。只可惜現代人愈來愈忙碌,再加上外食太方便,全家人在一起好好吃頓飯的機會愈來愈難得。不過近年也有許多朋友開始重拾作菜興致,在周末較有較有空閒的時候,么喝全家人一起下廚。甚至不少進入空巢期的熟年朋友,反而會邀約朋友共食共煮,因為煮菜已經是這個令人焦慮不確定時代裡,很具療癒效果的樂趣。電影《美味關係》中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話:「你知道我喜歡烹飪的原因是什麼嗎?因為當下班後一切都不明朗,但我回到家時,可以非常確定,把蛋黃、巧克力、糖和牛奶混在一起會變得黏稠。那是一種安慰。」當我們清楚看見每一個步驟,當我們獨力創造一種東西,整個過程的確定性可以讓我們非常安心,從而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和與這個世界明確的關係,這種篤定讓我們嘴角上揚,產生小小的幸福感覺。或許讓我們趁來得及的時候,跟家中長輩討教他們的拿手菜,同時也把自己的私房菜教給兒子們,讓家族的記憶凝聚在這些傳家菜裡。
-
2020-10-31 醫聲.罕見疾病
爭取罕藥/成立台灣「罕病藥物物流中心」蔡輔仁投身基因研究 為罕病尋生機
從醫34年,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蔡輔仁長期投注台灣罕見疾病的研究與醫療照護,不但與遺傳科醫界夥伴與罕見疾病基金會共同催生「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且創立台灣「罕病藥物物流中心」以及「台灣罕見疾病組織資料庫」,與國內醫界資源共享,嘉惠國內罕見疾病患者,希望能盡力為罕見疾病患者尋找更多生路。台灣早期醫療不發達,罕見疾病患者不僅診斷不易,即使費盡苦心診斷出來,結果也是難以治療。因為許多醫療用藥需仰賴國外進口,藥價昂貴,一個月甚至要上百萬元,患者根本吃不起這樣的救命藥,醫師也無計可施。「一旦被確診為罕見疾病,只能接受無藥可醫的命運。」1986年,蔡輔仁擔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科醫師時,看到罕見疾病患者與家屬的心酸與無奈,他毅然投身遺傳科罕見疾病基因診斷與治療領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在1990年一月成立小兒醫學遺傳科,1992年四月成立兒科遺傳實驗室,而蔡輔仁也在同年11月獲得小兒科醫學遺傳委員會認可,成為全國第九位、中部地區第一位醫學遺傳專科醫師,開啟他在罕見疾病研究治療與照護的拓荒之路。遺傳科需重裝備 更需團隊當後盾「我看診時可以看到一家三代喔!」蔡輔仁說,因為遺傳科醫師為了追查疾病脈絡,加上遺傳類疾病需要溯源基因問題,就像人類學者在歷史洪流追蹤家族譜系,疾病也有它的家族譜,所以即使病友人數相較於其他科少了很多,但遺傳發展跟很多疾病問題如神經、肌肉、心臟等都有密切關聯,因此研究治療的範圍十分廣泛。而且遺傳科是「重裝備」的科別,打的是背後資源戰,需要有實驗室、團隊做後盾,早期當他孤軍奮戰時,蒐集到的檢體有時送到台大給老師王作仁教授或陽明大學魏耀揮教授的實驗室,協助進行粒線體分析;也會趁出國開會時帶出去,情商當地實驗室幫忙,出境時行囊裡裝著病患的檢體,回國時換成幫病患帶回藥物。經過他不斷寫論文、寫計畫申請購買診斷儀器,再為病患診斷,然後透過病患資料分析寫成論文,整合臨床與研究工作,終於在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蔡長海的支持下,成立了自己的實驗室,不用到處請人幫忙。讓基因檢測 發揮預警功能隨著基因醫學進步,他發現罕病在診斷上有種族差異的問題,應有本土專屬的基因診斷資料庫,因此致力運用分子生物學技術來分析台灣人的各種遺傳疾病,幫助國人疾病診斷、提供病友跟家屬遺傳諮詢服務、更可透過產前診斷培育健康的下一代。蔡輔仁指出,目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基因醫學部團隊已成功建立逾60種單基因遺傳疾病,發現破百的新突變點及種族特有突變點,例如高雪氏症亞洲患者L444P的常見突變點。建立台灣罕見疾病組織資料庫,透過資源共享讓罕病研究在台灣發展日趨成熟。此外,他認為除了診斷之外,更希望基因的檢測能更進一步發揮預警功能,於是與罕見疾病基金會合作並偕同台大醫院等新生兒中心,推動二代新生兒篩檢,疾病種類從原本的5項擴展到21項。這個政策推動並非一蹴可幾,而是先在原住民、低收入戶等少數族群做試驗,再寫成論文、倡議,歷時多年才成為一種政策。如今台灣成為領先全世界,將二代新生兒篩檢納入衛生政策的國家,從拯救生命的層次提升到注重患者生活品質的優質醫療。台灣定義罕見疾病為「發生率在萬分之一以下的疾病」,罕病法自2000年實施至今,政府公告的罕見疾病種類共有225種。過去因病例少,醫院沒有備藥,罕見疾病患者一旦確診後 ,治療藥物需經專案申請進口,從找代理商、取得藥物,再到病人手上,約需一個月到一個半月採購藥品,往往緩不濟急。因此讓蔡輔仁興起了籌設「罕病藥物物流中心」的概念。找不到備藥 催生罕病藥物物流中心 罕見疾病出現機率極少,醫師可能終其一生看不到某一類型的罕見疾病,醫院更不可能為一名還沒出現的病患儲備藥物(也許藥物放到過期病人還沒出現),使得藥商沒有意願進口該藥品,造成確診病患面臨缺藥之苦。若是由國家出資向國外買藥(或透過台灣代理商採購),挑選幾種罕見疾病患者需要用的藥物,採購約兩名罕見疾病患者、四個星期左右的藥物用量儲放在物流中心,一旦醫院診斷出罕見疾病患者,急需用藥時就可以緊急提供,解決病患立即的用藥需求。如患者符合相關申請的規定,則可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支付藥費。在蔡輔仁的努力之下,2001年,政府成立台灣「罕病藥物物流中心」,造福許多罕見疾病的患者。從無到有拓荒 感謝夥伴一路支援蔡輔仁說明,「罕病藥物物流中心」設立後,庫存集中在物流中心內,各醫院需要用藥時,由「罕病藥物物流中心」統一供給,提升稀少藥品之管理效能,也促使藥商願意進口用量稀少的罕見疾病藥物。而四個星期左右的藥物用量,足以讓醫院申請專案進口來銜接這段空窗期,而且申請進口的藥物效期較長,正好可以與物流中心交換備藥,藥物不會因過期而浪費。此外,也為台灣健保省下很多錢,更解決了醫師擔心拿不到治療藥物的窘境,至今罕病藥物物流中心還在成功運作中。台灣罕見疾病的診療雖然起步較晚,但在醫界、學會與立委等爭取下,如今做得很周延。蔡輔仁很感謝當初和他在遺傳科共同拓荒的夥伴,以及罕見疾病基金會和黏多醣症協會基金會,這些都是他行醫很大的動力。「我們一起經歷一個從無到有的年代,從早期診斷困難、拿不到藥物的年代,透過建立制度與積極爭取,即使只要爭取到一點點、有任何一絲絲美好的醫療環境改變、藥物和診斷的機會,我們都心存感激。」從兒科進入遺傳 為孩童點亮明燈「罕見疾病多是出自於基因突變,患者背負著人類演化的原罪而受苦,所以社會應當要好好幫助他們。」蔡輔仁說,在臨床互動方面,醫師所需要做的是實際去解決問題,幫病人診斷、治療、開藥。由於罕見疾病患者需要長期治療,且人數較少,所以整個醫療團隊和患者融合在一起是常態,因為除了臨床上的交流,病患也常常和他分享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醫病之間的關係如同熟識多年的老友。綜觀蔡輔仁的行醫生涯,可說是台灣罕見疾病醫療與照護發展的縮影。一路走來,從篳路藍縷的病患照顧到罕見疾病法的立法、首創罕病物流中心解決缺藥問題、參與罕見疾病的認定與藥物的審查、與病友團體的互動、協助臨床遺傳檢驗機構的評審、教育,遺傳諮詢師的認證,以及下一世代的遺傳專科醫師的培育,他奉獻畢生時間與心血,與台灣遺傳專科醫師共同打拚,創造機會建立制度。他以兒科醫師專業做為底蘊,進入了遺傳的異業領域,再回到兒科醫師對照顧兒童的初衷,更為罕見疾病的患者點上一盞永不熄滅的燈,迎接他們回到人性深層的憐憫,努力提升病友的生活品質,無論在醫療或是社會福利面向,都可以找回生命的尊嚴。他主治的疾病是罕見的,而他的奉獻更是罕見。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4 姓名 蔡輔仁年齡 60歲出生地 台南市現職 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暨特聘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學研究部、基因醫學部、遺傳中心主任 中華民國人類遺傳學會理事長學歷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 中國醫藥大學研發長主要事蹟 2002年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罕見疾病的篩檢、診斷與治療」品質金獎、衛福部「第三屆罕見疾病藥物供應製造及研究發展獎勵」傑出貢獻獎、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019台灣醫療典範獎☞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
2020-10-15 養生.營養食譜
小朋友最愛!美西灶腳Irene傳授美味速成の3道蛋料理
吻仔魚蛋捲如果讀者和我一樣,是instagram 的重度使用者,也許會注意到,日式餐桌作者們的作品中最常出現的家常配菜,就是蛋捲(玉子燒)。蛋捲是日式料理中常見的家常菜,千變萬化,可以包入炒好的肉末、燙好的菠菜、魚卵,或者在蛋液中加入高湯,做成鮮嫩多汁的蛋捲。小朋友容易接受蛋類料理,因此,將他們平常不喜歡的食材包進蛋裡一起烹煮,是一個好方法。包進蛋捲裡的蔬菜建議都先燙熟, 擠出多餘水分,這樣蛋煎起來比較容易成形, 形狀也漂亮。和我一樣有三口組小小孩的家長們,不妨試試看。營養價值:吻仔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與鈣質,適合牙口不好的老人與小朋友食用。材料(2人份):雞蛋3個、吻仔魚1大匙作法:1.將所有雞蛋打散,加2 大匙清水或高湯, 再加入吻仔魚,充分攪拌均勻。2.準備平底鍋,鍋中均勻加點油,先倒入薄薄一層蛋液,當蛋液快熟時,由下往上捲起蛋皮,並將捲好的蛋捲推到鍋子上緣。3.鍋中再度抹上薄薄的油,再倒入一層薄薄的蛋液,然後將鍋子上緣的蛋捲輕輕抬起來,讓新的蛋液流到蛋捲下。待蛋液快熟時,將鍋子上緣的蛋捲往下捲, 把新的蛋皮捲起來,再將捲好的蛋捲推到鍋子上緣。4.如此反覆至蛋液用完即可。5.蛋捲做好後,放涼再切,形狀會更好看。TIPS:還是不清楚做蛋捲的方法?請上我的youtube 頻道「Irene 的美西灶腳」,參考影片「虎皮蛋捲」。 可將吻仔魚換成蘑菇(切碎炒熟,再放到蛋液裡煎成蛋捲), 也很香喔!再度提醒,本書中的「大匙」是table spoon,就是一般常用的鐵湯匙。 蝦仁炒蛋現在的孩子很幸福,玩具廠商多不勝數, 玩具的功能也都寫得很厲害,像是宣稱能刺激孩子的綜合感官、邏輯能力等,好像每種玩具都能幫助他們發展,一個也不能放過。其實除了玩具之外,很多生活上的事情都能刺激孩子的感官、增進孩子小肌肉發展, 例如:我會用廚房剪刀把蝦的背殼剪開後, 讓孩子幫忙剝蝦仁,或者讓孩子幫忙打蛋, 當孩子了解食物的起源與原型後,對於吃進嘴巴裡的食物會更有感覺。至於玩具呢?我是實際的牡羊座,因為一直搬家的關係,買玩具我很節制。忘了在哪一本育兒書裡看到的,作者認為玩具不需要多買,尤其只有特定功能、玩法的玩具更是多餘。我自己親身育兒之後,也很認同這樣的見解,具有多種玩法、功能多元、能發揮創意的玩意兒才值得試試。買過一些玩具之後,女兒最喜歡的還是木頭廚房玩具,有多種玩法,玩不膩,還能與人互動,看來她有興趣承接我的鑄鐵鍋,我可以再多買幾個鍋子了。營養價值:番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 ,用油炒過之後,能讓番茄裡的茄紅素溶入油脂中,而更容易被人體吸收。材料(2人份):牛番茄1顆(去皮、切小塊)、蝦仁8~10尾、雞蛋2個(打散成蛋液)、砂糖1茶匙、鹽少許、太白粉少許、蔥花少許、蒜片少許作法:1.蝦仁先裹上一層薄薄的太白粉。2.鍋中加點油,放入蒜片爆香後, 下蝦仁,炒熟之後,起鍋備用。3.同一鍋再加點油,將蛋液下鍋拌炒至將熟未熟,起鍋備用。4.同一鍋再加點油,將番茄塊下鍋, 炒軟後,加點鹽、砂糖調味。將蝦仁、蛋再度入鍋,翻炒均勻。5.起鍋前撒點蔥花即可。TIPS:這道菜沒有難度,只要能掌握食材的熟度,基本上都會很受歡迎。 蛋煎杏鮑菇有的時候,我必須自我反省,要求孩子遵守這個、那個規定,到底是「媽媽的需求」, 還是「孩子的需求」?我自己個性急,這件事還沒做完,就想著下一件要做的事情,為此,我常對小嬡說「快一點」,到底有多急? 每天孩子入睡後,我自己反省起來都覺得對孩子感到抱歉。小小孩有好多事情想試試、好多東西想摸摸看,因為媽媽性子急,卻扼殺了她探索的樂趣,真的很抱歉。那天,我們一起出門散步,正逢秋天,樹上的落葉一片一片隨風飄落,小嬡把手抬起來問我:「葉子會剛好掉在我的手上嗎?」等了1 分鐘,都沒等到。想到午餐時間快到了,我急忙催促孩子往前走,讓她別管樹葉了。回家之後,她問我,媽媽喜歡秋天嗎? 喜歡葉子嗎?我才想到,這樣的對話在樹下發生多好,有時真的不差那5 分鐘,但我們都忘記給孩子5 分鐘慢慢探索的機會。營養價值:杏鮑菇含有蛋白質、多種胺基酸、鉀、磷,以及維生素A 、B 、C ,是價格便宜又容易取得的營養食材。材料(2人份):杏鮑菇1根、雞蛋1個(打成蛋液)、鹽少許、黑芝麻少許作法:1.將杏鮑菇切薄片,每片厚薄要一致。2.將杏鮑菇片均勻沾上蛋液。3.平底鍋中加點油,油熱後,火候保持小火,將杏鮑菇下鍋,兩面煎至金黃即可。圖片設計/Kato 文章&圖片出處/摘錄自出色文化《三口組小孩不挑嘴!律師媽媽Irene的92道親子共享料理》
-
2020-10-14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據點/讓失智者得照顧、照顧者得喘息 竹市打造失智照顧圈
● 失智症患者易情緒緊張,家人可學習照護技巧● 新竹有3家失智共照中心、10處失智服務據點,讓失智者有最好的照顧● 失智者的家屬應及時向外求援,別把照顧壓力都扛在自己身上李爺爺罹患失智症後變得容易緊張,例如傍晚要倒垃圾,他從中午就很著急,把全家搞得緊張兮兮。經新竹市的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安排,李爺爺每周五天到失智社區據點上課,不僅與同學相處愉快,緊張情緒也緩和許多,家人照顧更輕鬆。到服務據點上課 情緒變緩和新竹市副市長沈慧虹表示,高齡社會來臨,市府十分重視失智症的預防及延緩工作,因此失智服務資源的布建已愈趨完整。包括成立新竹台大、新竹馬偕、新竹國泰等3家失智共照中心,並設立三區共10處失智服務據點。透過個案管理的失智照顧圈讓失智者受到最好照顧,李爺爺情緒緩和即是最佳範例。失智友善座談 專家分享經驗此外,新竹市於三區也成立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中心,提供失智症家屬的個案管理、心理支持、喘息服務、照護技巧訓練課程。109年也在三區衛生所設置失智友善推廣中心,不定期在社區辦理失智預防及失智友善宣導工作。因應每年九月的國際失智症月,新竹市政府於上個月舉辦「失智友善進行式─營造失智友善城市」座談會,邀請三位專家分享實務經驗,藉由案例讓民眾了解如何尋求失智症門診的幫助,同時介紹在地服務資源與支持系統。沈慧虹說,舉辦座談會的目的,是希望藉由失智友善社區營造及資源共享等議題,喚起民眾對於失智議題的關注,不只是認識失智症,也能認同失智友善理念,願意一起加入失智友善天使及失智組織的行列。尋求長照支援 偶爾喘息一下出席座談會專家分別為台大新竹分院失智共照中心主任賴秀昀、高雄長庚醫院失智共照中心主任陳乃菁及仁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佩霖。參與座談的蔡小姐說,座談會讓自己對失智症有更多的了解,也更清楚失智症服務與長照資源哪裡找。新竹市衛生局代理局長楊清媚呼籲,家有失智者的家屬,可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及時向外求援,別把照顧壓力都扛在自己身上,「偶爾喘息一下,才能為了所愛的人,繼續把生活過好。」
-
2020-10-11 癌症.肺癌
健保資源有限 自費醫療陷兩難
標靶、免疫藥物為肺癌病患帶來逆轉勝的一線希望,然而,同時也帶來了「經濟休克」的後果。醫師們不諱言指出,在門診中,若是病患不符合健保給付條件時,醫師常常掙扎於要不要告訴病患及家屬有自費用藥的選擇。不符合健保給付,要不要告訴病患有自費藥物?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高雄長庚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指出,過去,肺癌的治療以化療為主,病患往往只有半年的存活期。近年來,因為分子醫學的發達,標靶藥物、免疫藥物紛紛問世,大幅提高肺癌病患的存活率,即使是發生抗藥性的肺癌病患,也有適合的藥物可以選擇。但是,王金洲也坦言,新藥的費用確實昂貴,平均一個月的藥費達二、三十萬元,而健保給付也已經到了一個極限,在看診過程中,他內心經常掙扎於,要不要告訴病患和家屬還有自費用藥的機會,「說了怕用不起的家屬會心生愧疚。」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同時也是基隆長庚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他分享,一名約五十歲的女病患,發生骨頭痠痛、就醫確認是肺癌,使用化學治療維持一年,後來出現抗藥性,家庭略有積蓄,開始自費接受免疫療法,打了兩次,花費40萬元,效果很好,但是此時病人也開始茫然,接下來呢?要繼續治療下去嗎?會不會增加家人的負擔?藍領階級經濟不寬裕,有能力自費用藥者不多。在都會區的醫學中心,約有一到兩成的患者有能力選擇新藥自費醫療;在工業區的區域教學醫院,病患情況則更為悲涼。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陳煌麒說,我們的門診病患多是工人,經濟狀況並不優渥,不到5%有能力自費用藥。實際上,根據一份針對「晚期肺癌與照護者意見研究」發現,約有八成的晚期肺癌患者曾有自費使用癌症藥物的經驗,其中多數人是為了得到更好的治療而自費使用藥物。王正旭指出,我們共同面臨一個嚴峻的考驗,健保給付確實到了極限,但是病患沒有錢,卻有對疾病控制的需求,經濟休克發生在病家,需要社會一起思考,什麼是更好的方式。是否建議病患自費?治療訊息透明化 醫病共同作最好決策是否建議肺癌病患進行自費治療,讓臨床醫師左右為難。有臨床醫師會把握參與臨床實驗的名額,讓患者有使用到新藥的機會。另外,國民健康署則建議,可以透過「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的過程,讓所有的治療訊息透明化,大家共同討論出可行的治療選項。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莊永毓認為,病人及家屬對於疾病都會將經濟考量進去,雖然費用昂貴,但建議臨床醫師還是將治療端的可能性告知家屬;其實在討論的過程中,就能知道患者對未來的看法,有些人即使花了很多錢,也帶來經濟上的負擔,但並不後悔這樣的選擇。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指出,對於未知且困難的決定,還是需要將重要訊息告知家屬,利用SDM,讓醫療人員和病人在進行醫療決策前,能夠共同享有現有的實證醫療,結合病人自身的偏好跟價值,達成共識並支持病人做出符合其偏好的醫療決策。王金洲則建議,醫學中心多會參與癌症新藥的臨床實驗,鼓勵病患積極詢問和參與,有機會使用到免費的藥物,雖然名額並不多,醫師保持著能「拉一個是一個」,多管齊下讓病患有機會使用到新藥。王正旭也建議,應該透過好的政策引導民眾購買商業保險,才能跟上醫療科技的發展,而且保障型保單優於儲蓄型保單,在健保與商保的輔助下,減輕癌症患者的經濟衝擊。● 你一定要問醫師的3個問題:Q1 我有哪些治療選擇?費用多少?Q2 這些治療選擇的優點及風險、副作用是什麼?Q3 我該如何做出最適合的治療選擇?給肺癌病友的一句話莊永毓 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請病友們不要害怕,我們的醫療團隊隨時準備好要幫助你。
-
2020-10-11 癌症.肺癌
打敗肺癌大魔王 從安定心靈開始
2017年台灣有14,282人罹患肺癌,肺癌不只晚期確診比率最高、健保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成了國人畏懼的三冠王,也成了「新國病」。隨著藥物的進展,肺癌患者的生命有機會延長,治療的計畫也從「病」延伸到「人」。癌症希望基金會與聯合報共同舉辦「以病人為中心之肺癌全人照護」專家會議,邀請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及醫界人士,從身心靈出發,開出讓肺癌患者安身立命的解方。台灣有兩位前副總統蕭萬長及陳建仁罹患肺癌,最近立法委員高金素梅也證實得到肺癌。肺癌已成了國人最焦慮的癌症之一。一份針對晚期肺癌患者的調查發現,首次確診者約35%到45%的人會有害怕、挫折、焦慮等負面情緒;即使是早期肺癌患者也有86%擔心癌症復發。患者心理照護納入治療指引,增醫病信任,有助醫療決策。另一份針對晚期肺癌患者的調查也顯示,無論是病人或家屬,對醫護人員討論病情過程普遍感到滿意,但在心理照護方面,有35%仍期待醫療人員多向其表達關心及同理心。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和信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莊永毓指出,今年底心理照護將正式納入肺癌的治療指引中,心理照護團隊也會納入醫療團隊裡,選擇肺癌為優先,是因為它是國人癌症的頭號殺手,這也象徴國內癌症治療的一大進步。莊永毓指出,心理照護除了分階段的關懷病人情緒問題,臨床上也確實發現,病人若感受到醫師的關心,雙方信任感會增加,對未來醫療決策會有幫助。有時候我們會遇到尋求第二意見的患者,會回頭罵第一個醫師,其實不是原醫師的處方不對,而是雙方沒有足夠的信任感造成。全人照護著重緩和醫療,生活品質大大改善。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陳煌麒也認同,每個醫療團隊的召集人都必需先接受心理腫瘤學的受訓,因為醫師一句話勝過團隊成員的十句話,這除了增加醫病間的信任感外,也有助於後續治療。在病情告知的部份,國際上已將心理腫瘤學與緩和醫療結合,成為支持性的部門。陳煌麒指出,之前有研究指出,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經診斷後早期介入緩和醫療,可以增加患者30%的存活率,這也顯示心理支持的重要性。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也在專家會議中明白指出,肺癌的全人照護已不談安寧療法而是談緩和醫療,這代表病人的生活品質改變很多,病人的存活可能從半年增加到四年,對患者的照顧、支持就需要更全面。傾聽照顧者的心癌友家庭親子營 敞開心胸 談病說愛罹患癌症絕非個人的事,而是一個家庭的大事。一份針對北台灣醫學中心的研究報告指出,晚期癌友家屬至少經歷六個月之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負荷問題,包括疲倦程度、無人輪替、擔心患者病情等狀況。家人間的心理壓力有時候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莊永毓指出,曾經有一位年輕癌友媽媽,帶著讀高中的兒子來看診,原因是孩子在學校跟同學打架,孩子不肯講原因,希望身心科醫師可以跟孩子聊聊。後來得知孩子在學校打籃球,因為一個漂亮得分的動作,高興的振臂打氣,一名同學在旁邊說道:「你媽媽都快死了,你還這麼高興。」就這麼一句話,高中生非常生氣的跟同學打架。當醫師告知父母孩子打架的原因後,三人在診間痛哭起來。由於媽媽並沒有跟孩子討論過自己的病情,後來全家人坐下來溝通打開心房後,家人間有良好互動,關係就更緊密了。為了讓癌症父母與孩子能「說」出彼此對生病的看法,癌症希望基金會從2008年就推出癌友家庭親子營。病友服務部主任陳昀說,很多時候父母選擇不說,但孩子其實都感受得到家人生病,小腦袋就有「無限」的想法,而親子營提供了一個坦然面對的安全平台,至今已有258個家庭、總計847人參加。給肺癌病友的一句話王英偉 國民健康署署長請告知你的問題,我們一起來克服。王正旭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就醫提問單是賦能,共享決策是賦權,台灣這麼多公益團體就是提供賦能及賦權,善用工具能有更好的能量對抗肺癌。
-
2020-10-0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生命的共在,怎麼樣才是「順順的走」?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療團隊對生命末期的看法。一位年輕的神經內科醫師利用兩個真實的故事,一位老人家對於讓老伴接受氣切的後悔,道出當初沒有給她機會好好把心中的掛慮說出來,「大家就要我決定了……」,另外一位年輕人在老父生命末期時,拒絕回答醫師問他對電擊等急救處置的意見而有「無可理喻」的行為。作者由此呼籲病人與家屬最好都能在生前好好討論生死議題,家人間盡可能提早敞開心胸談論生命末期的相關安排。同時醫療人員因為具有醫療知識和實務經驗,應該能理解家屬心中說不出的苦,願意調整制式的處理方式,多給家屬多一分尊重和多一點時間,引導他們走過最艱難的生死關卡。另一位中生代的腫瘤內科醫師回顧自己多年來照顧病人經驗的累積以及態度的轉變,悟出自己需要竭盡所能,根據每個病人的不同狀況給予最適合他的建議,陪伴他走完全程。不管結局如何,希望能夠達到「寧靜」的目標。一位安寧療護的資深護理教授在詳讀這兩篇文章以後,認為如果醫療團隊能以同理溫柔地對待陪伴病人與家屬,那些未能說出口的想法與期待就會被看見,同時這二位醫療照護的生命經驗,提醒了我們,除了「醫學」的科學實證性,也正因生命之沉重與其影響深遠,更須重視「療癒(healing)與關懷 (caring)」的柔軟與涵容的力量。參加2020年ICN於台北世貿中心舉辦為期數天之「國際護理會議(International nursing conference)」會場,返回醫院的捷運上,一路閱讀此二篇醫師撰寫之短文,思緒不自覺地跌落至短文敘及醫師與病人、家屬(家庭)相遇且獨一無二的生命經驗,以及所激盪的照護情境,也讓讀者有機會反思生命現場的諸多健康議題與倫理困境。甫步出捷運站,天空不作美地下起雨彈,未帶雨具的我,疾步前行回家,晝日尚未散去的暑氣迎面拂來,卻也能感受到一絲絲夜裡秋日的涼意已悄然降臨,頓感生老病死的無常,不也依樣地在每天每個人的生活中不斷上演著。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約翰·杜威 (John Dewey)說:「我們並非由經驗中學習,我們是由反思經驗中學習(We do not learn from experience, we learn from reflecting on experience)」,透過敘事力書寫日常照護歷程的生命故事,再提出更多的探問,主動反思此珍貴的醫療照護經驗,將淬鍊出推動我們進步與成長的心智。在「面臨生死關卡」一文,我們看見了在「以病人為中心」的照顧信念背後所呈現的脈絡(context of care),意即每個罹患生理疾病的個體,其生命或生命情境是無法脫離複雜的生活背景,而此生活背景係由「心理社會、文化信仰、家庭歷程、經濟與生活習慣等因素」所交織而成。因此,當我們面對臨床「醫療照護問題」,尤其是倫理兩難困境時,更需要回到主題脈絡來釐清「問題」。醫療決定可能是「短暫」的事,但照顧是家人「一輩子」的事,家屬的感情、擔憂、苦累…等等,都是醫療人員少有機會見到的,有時受限於自己的想法而不自知。如同乃菁醫師回顧起當年江爺爺已退化到臥床又無法言語的狀態,插管接上呼吸器多日,仍無法自主呼吸,當緊急狀況入住加護病房氣切的關鍵時刻,醫師擔心插管太久對爺爺不好,勸江奶奶同意讓爺爺氣切;如今看見八十四高齡的老奶奶的心底深處,還是滿滿地怒氣與遺憾,奶奶會喃喃抱怨:「當我老了就聽不懂嗎?」 「只是在那當下有苦難言、很多話不知道該怎麼說」 「我很捨不得他走,可是我又不想要他痛苦。」 「我那時候都沒有想清楚,大家就要我決定了,氣切之後呢?誰來告訴我這之後的十幾、二十年中每一天的照顧要怎麼辦……」奶奶對穿白袍醫師多一分尊敬與不敢忤逆,卻換得老伴氣切且臥床這麼久而感到後悔,甚至懷疑醫療單位勸說的背後,是不是有什麼回扣可以拿﹖養護費用並不便宜,不知道未來自己還要撐多少年?也擔心自己比爺爺早離世……」但一想到自己累了,奶奶又立刻怪自己不應該這樣想。醫療人員在熟悉的醫療歷程,似乎容易直覺地認為自己都是為病人做出最有利的決定,並努力地告訴病人、家屬我們所知道的一切或做了什麼,有意或無意間,透露出希望家屬依照我們的想法來做醫療照護決定,尤其面臨死亡關卡,醫療人員要讓病人、家屬都準備好並決定是否要電擊等急救處置,這是不容易的事。年紀輕不代表就有勇氣可以做決定,年紀大也不表示老了聽不懂,就能輕輕帶過;更何況每一個家庭內部有各自的歷史、情緒與不為外人道也的窘境,在醫療現場需有人力協助他們思考和表達意見。當疾病產生於人類的個體時,無論是疾病初期或末期,戰戰兢兢地謹慎面對當下每個生命,盡力讓病人恢復健康,是作為一個健康照護者尊重生命的表現;然而,當身體衰敗與生理的極限進入疾病末期,且無臨床試驗的機會與可能性時,依Jonsen, Siegler & Winslade(2010) 提出臨床倫理四象限,以「行善、不傷害、尊重自主及公義」為基礎,延伸出醫療決策四主題,包括「醫療因素、病人意向、生命品質以及其他經濟社會文化」考量,進行倫理反思,反思病人接受該項延命治療或措施的成效與未來生活品質為何?基於尊重病人的自主性,或許醫療照護目標將調整為強調生活品質的提升與生命的安適甚於延長存活期。如果醫療人員願意調整或跳脫制式的醫療處理模式,多給家屬時間同理病人或家屬說出心中的掛慮及苦處,以及能把醫療現場所有選擇攤在家屬面前,協助他們走過糾結的思考歷程,理解病人與家屬心中重視的價值,這也是提供適切醫療照護,達到自主共享決策的關鍵要素。就如同江奶奶一知道老伴確診帕金森氏症,就立刻自職場退休,帶著爺爺到世界各地去玩個夠,實踐著他們心中所認定的生活品質,而沒有遺憾。當乃菁醫師面臨案子口中喊著:「不要問我這個問題!」且拂袖而去時,她仍能因案子曾經表示「任何違反父親安排的舉動就是不孝」,進而同理案子可能係憂心「老父親從未交代過面對無效醫療時的意願,若父親想活下去,做兒子的決定不急救,父親因去世,有一天父子在另一個世界重逢時,老父親會把他罵得狗血淋頭」的行為反應;認真地詢問家屬:「那麼醫師要你同意氣切時,你真正的想法是什麼呢?」 「怎麼樣才是『順順的走』?」讓家屬感受到「醫師願意花時間聽我說」,抱持著同理關懷的態度,向案子分析各項處置的利弊得失,進行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以取得共識。從這二則故事中發現,相異的情境卻指出一個簡單且重要的事實,就是當人能置身於所處的情境中被探究與理解時,「要不要氣切」、「要不要急救」的棘手問題,就能轉變為陪伴病人與家屬的旅程。病人和家屬在伴行的路上,被同理溫柔地對待,那些未能說出口的想法與期待就會被看見。但伴行的旅程雖極其不易與珍貴,要原本不相識的人,從靜默不語的尷尬,因著苦痛及陪伴,發展出信賴的情誼。從醫療制度給付、人力分配、工作流程,乃至學業養成教育與臨床訓練、民眾的教育等,每個環節無不影響著終端照護現場,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下的醫療工作環境,如何支撐起這等溫柔的人性化照護,將是我們無可迴避的問題。「角色的轉換」與「日漸繁忙」的工作,是多數臨床醫療工作者所面臨的情境。不辣醫師提及「住院醫師」一開始憑著一股傻勁和對生命的熱愛,跟著病人一起開心與難過,有時不忍病人與家屬的受苦,還會禁不住地潸然淚下;從不知所措、感同身受地真心付出,不離棄病人地陪伴病人而學習成長,直至能自在地面對,並接受到病人、家屬滿滿的感激,進而對這份工作產生強烈的使命感與承諾。住院醫師參加過多場的案例討論、家庭會議與團隊會議,以及在職教育、研習進修與討論會議,隨著年資的增長,成為主治醫師後,焦點大多專注於如何提供更佳的醫療照護,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夠專業與堅強,醫療人員常採用最簡單的因應方式,就是視而不見,與病人、家屬保持一點距離;常會不自主地壓抑心中的情緒及忍住眼眶中打轉的淚水……盡量不展露出自己的脆弱和不知所措,又得面對疾病的不確定性、醫療的極限與無止盡的忙碌。然而,對於注意力與焦點持續放在病人及家屬的醫護工作者,在我們的日常工作,是否創造了機會,將焦點暫時由被照顧者轉移至工作者?我們必須反思如何避免悲憫疲憊(compassion fatigue)呢?如同護理學家珍華森(Jean Waston)於照顧關懷理論(Human caring theory)提及照護過程,要透過自身的存在與對方的真實互動,進而促成雙方的共同轉化,讓照護成為真實的存在(being)與成為(becoming)。肯•史瓦茲 (Ken Schwartz)於1995年創造了史瓦茲中心(Schwartz center),此中心的任務是提供醫療健康照護者滋養慈心(compassion)素質的環境,透過定期舉辦的討論會及主題設計,創造慈心的工作環境,健康照護工作者能共同討論自身的感受與衝擊,促進醫療團隊成員間的相互理解、支持與省思,成為支持健康工作者的力量與資源,以緩解成員面對工作的壓力或苦難情境的情緒負荷,累積正向能量,這是我們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之一。行筆至此,我們看到了兩位醫者對於末期醫療與自身的省思,一種「我是為了你好」的心意可能成了家屬的壓力,以及一種面對醫療照護,反求諸己的求好心切。在醫病關係上,當個超人累積滿溢的負面情緒,抱怨或激動哽咽落淚時,也莫忘了自己只是一個平凡的人……除了關照病人家屬,自身與夥伴們,也希望在低潮時刻,有人拉自己一把,當您關心起別人的時候,常常自己的煩惱會一掃而空。病人、家屬、同事的回饋,也能讓自己感到溫暖而不孤單;讓我們一起透過回憶、體諒和放下,修復傷痕,帶著滿滿的愛與包容,雖負重前行,亦樂在道途上。從事護理教育工作三十餘年,要為這些始終堅守在臨床崗位,認真守護病人與家屬的工作人員,給予最大的掌聲。此二位「醫療照護」的生命經驗,提醒了我們,除了「醫學」的科學實證性,也正因生命之沉重與其影響深遠,更須重視「療癒(healing)與關懷 (caring) 」的柔軟與涵容的力量。
-
2020-10-06 科別.骨科.復健
除了老化,4原因都會造成骨鬆!醫完整解析治療疑問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醫師,我被診斷骨鬆,一定要用藥嗎?」這是骨鬆患者在診間常有的疑問,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常務理事、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蔡克嵩強調,已經骨鬆骨折,或者骨折風險很高,才需要用藥,且還要搭配運動、營養和定期追蹤等手段同步治療,更呼籲骨鬆治療是一輩子的事,應與醫師討論長期規劃,減少未來骨折風險!骨鬆是老化現象 這些常見原因都能預防骨質疏鬆是骨頭力量變小的疾病,起因於骨質變壞與骨量減少,在受到輕微外力下,很容易發生骨折,造成行動不便,長者甚至會死亡。蔡克嵩教授強調,骨鬆原因多元,老化是重大原因之一,停經則是女性常見原因,其他包含遺傳、營養、運動和藥物(全身性類固醇、化療等)。因為骨鬆非單一原因,很多老人、停經婦女就沒有骨鬆,這類人注重健康,運動、營養充足,平時活動也會保護自己,避免外力而骨折,骨鬆是可以預防的。第一問:被診斷骨鬆怎麼辦?一定要用藥嗎?蔡克嵩教授表示,若是已經發生骨鬆骨折,或有很高的骨折風險,才需要藥物治療,不過除了藥物,這類危險族群,還要運動、營養(鈣片、維他命D)、維持適當體重並定期追蹤,教授強調,「並非骨鬆就一定會用藥,藥物也非唯一治療方法,必須與非藥物手段一起施行。」蔡克嵩教授指出,藥物可以減少骨折風險50-60%,若未來10年骨折風險不高,使用藥物幫助不大,反而承受副作用,若未來骨折風險達20%,藥物就非常重要。此外,健康民眾也別忽略定期追蹤的重要,教授分享,曾有一名患者被告知暫時不用治療,結果20年後才回診,已經骨折了,「別輕忽年齡的風險,現在不用治療,不代表未來也不用治療!」第二問:常見骨鬆藥物有哪些?骨鬆藥物大致分兩類,第一類是造骨促進藥物,能幫助骨質再生,是一種副甲狀腺素片段,可使用1-1.5半,使骨質再生15-20%。第二類是抗骨質流失藥物,一種是破骨細胞抑制劑,可抑制破骨細胞生長因子,為單株抗體的生物製劑;另一種則是雙磷酸鹽類藥物,對破骨細胞有毒性,且在骨骼表面存留很久,3-6年必須停藥,追蹤後再重新用藥。此外,雌激素也可保護骨頭,避免破骨細胞「吃」骨頭,減少骨折率3-4成,不過60歲以上婦女,會有心臟病、子宮內膜癌等風險些微增加,因此醫界共識停經10年以上婦女避免使用。目前也有選擇性雌激素受器調節劑,不會增加癌症風險,也能適度保護骨頭,也是考量之一。蔡克嵩教授提醒,現代人較長壽,骨鬆治療是一輩子的事,應與醫師討論長程治療規劃,包含藥物種類、使用時間、停藥時機和後續追蹤等。第三問:有慢性病,用骨鬆藥物會影響嗎?骨鬆患者年紀較長,多合併其他慢性病,擔心藥物有交互作用,蔡克嵩教授對此表示,骨鬆藥物只針對骨頭,對其他器官影響不大,不干擾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治療,甚至可降低部分癌症風險,也可預防癌症患者發生骨轉移。此外,慢性病患者可能一天要吃7-8種藥,骨鬆藥物也朝長效劑型發展,有半年、兩年打一針劑型,有如定期接種「骨鬆疫苗」,讓患者更便利。第四問:治療骨鬆,患者有哪些注意事項?蔡克嵩教授說,初次診斷骨鬆病人時,會篩檢副甲狀腺、甲狀腺疾病、軟骨病,也會詢問巴金森氏症、中風、糖尿病等病,例如糖友常有眼睛、神經問題,增加摔倒骨折風險。另外,教授提醒,患者看牙時,要告知牙科醫師做好預防措施,因為骨鬆藥物會讓骨頭代謝變慢,拔牙等治療時,牙齒可能無法復原而發炎,增加骨壞死風險。針對骨鬆藥物治療,蔡克嵩教授總結,由於健保僅針對骨密度夠低,且已經發生骨折的患者才給付藥物,針對骨折風險較高的患者,目前許多醫院都提供醫病共享式決策,可與醫師商討治療對策,醫學實證已顯示骨鬆藥物可減少骨折風險至一半以下,但也要注意骨鬆藥物的副作用,與醫師討論劑量,並適時追蹤評估治療成效。(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骨鬆診斷結果反反覆覆! 檢查時,這5點你主動詢問醫師了嗎? 骨質疏鬆日常要多吃這些食物! 增加骨質密度、肌肉強度運動才有幫助
-
2020-09-30 養生.聰明飲食
一口咬下都是油! 這款月餅熱量最驚人,營養師授3不胖吃法
適逢中秋節佳節月圓人團圓,但如果這段時間烤肉、月餅、柚子吃太多,肚子也很容易變得「團團圓圓」!不少研究也都顯示肥胖者會增加失智的危險,因此傳統節慶都有美食相伴,應景之餘也別忘了選擇較健康的飲食方式,例如絕對不過量、好的油脂、高纖抗氧化等食材,都有助穩定血糖和血壓。月餅製程高溫+大量糖、油 容易超過每日飲食指標尤其是月餅,無論是送禮還是自己享用,都是中秋佳節不能少的,甚至早在一個月前,月餅大戰已經開打。不過,一般月餅製程須經120°C以上高溫烘焙並加入大量糖和油脂,安南醫院臨床營養科白詠暄營養師透露,從國民健康署資料發現一個鳳梨酥熱量約250~300大卡,一顆蛋黃酥相當於1碗飯250~300大卡,魯肉綠豆椪熱量更高達300~350大卡,而廣式雙蛋黃月餅一顆約重185公克其熱量更上看800大卡,其中脂肪量甚至還超過每餐建議量的2倍且含糖量95.5公克,已大幅超過每日飲食指標(草案)建議的「外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10%」之上限2.1倍。搭配無糖茶、白開水享用 避免攝取過多熱量因此,白詠暄建議,可優先購買熱量較低月餅、挑選含有高纖食材之月餅,或是將月餅切分數塊、小塊和親友共享,切勿把月餅當正餐,並搭配時令水果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幫助腸胃道蠕動,而吃月餅時建議以無糖茶飲或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以避免過多熱量攝取,這樣才是健康享瘦之道。 改善飲食習慣與血壓 得舒飲食這樣吃然而,近年來風行的得舒飲食(DASH diet)對於改善飲食習慣與血壓有很大功效。安南醫院營養科組長王儷瑩指出,得舒飲食是一種強調蔬菜水果、堅果與乳製品的均衡飲食,減少高糖份食物、飲料與紅肉的攝取,強調添加堅果蔬菜等天然食材高鉀、高鎂、高鈣、膳食纖維與不飽合脂肪酸取代飽和脂肪達到降血壓、降低動脈硬化發生率。延伸閱讀: 中秋前做好6件事 連假過後不怕身體吃不消 月餅吃太多難消化 試試這杯茶飲解膩、消脹氣
-
2020-09-17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健康高齡友善城市 台北市中山區失智友善社區 I Can Help
臺北市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於109年9月16日(星期三)上午10時,假臺北市中山區行政中心10樓大禮堂,舉辦「中山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109年度成果發表會-我支持失智友善社區 I Can Help」,邀請產、官、學、民、媒,跨界參與共同推動「失智友善社區」,活動融合中山區在地婚紗街特色,舉辦「真愛永恆 浪漫憶生」儀式,邀請3對長輩及稻江護家學生共同參與懷舊系列婚紗走秀、失智友善組織宣示儀式,共同打造青銀共融的失智友善社區。此外,現場也有健康城市成果海報靜態展覽,及提供多元體驗內容的攤位活動。公私部門齊合作 成功與國際接軌交流臺北市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林柳吟主任表示,中山區為推動健康城市與國際接軌,於99年透過中山健康促進協會,順利以非營利組織的名義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健康城市聯盟(AFHC)」副會員,藉此提升社區組織間合作,拓展至國際健康城市交流。因應人口的高齡化,中山區65歲以上人口占率達18.94%,老化指數達155.22,占12區第3名,於2012年以健康城市平台加入推動高齡友善城市,並透過跨領域及跨部門合作,共同營造支持性的健康環境,建構健康悠活在中山。產官學民媒 共創失智友善圈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李碧慧副局長表示,研究調查發現,失智症盛行率為8%,推估臺灣失智人口數超過28萬人,本市推估失智人口約為3萬8,464人,目前中山區65歲以上人口為4萬3,074人,推估失智人口為3,445人,隨著高齡伴隨而來的失智、失能議題也越來越受到關注,臺北市近年積極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包含失智友善天使的培訓、招募社區中商家成為失智友善組織,透過跨領域合作共同營造失智友善社區,中山區有著多元又豐富的社區網絡,職場登記數為北市12區之冠,廣邀產、官、學、民、媒及五大產業加入失智友善組織的行列,共創失智友善圈。失智友善照護一條龍 特色亮點在中山林柳吟主任表示,中山區在地醫療資源豐富,推動一站式服務模式,結合篩檢、轉介、諮詢、鑑定、個管服務及資源聯結,提供暖心轉介服務,由專人安排友善預約,協助病人做進一步檢查及診斷,打造「失智友善照護一條龍」。中山區資源網絡豐富又多元,結合失智議題發展在地特色,中山區復華里的復華公園是全國唯一一座以咖啡為主題的特色公園,失智者可以在復華公園進行咖啡生態體驗,透過接觸不同的人、事、物,有助於刺激大腦延緩惡化,復華里黃展輝里長表示:「很高興有這個機會,結合在地的復華咖啡公園,共同推動失智議題,打造一里一特色,服務更多社區長輩」。中山區3處慈悲關懷社區(中庄仔福德宮、文昌宮、恆安里辦公處),除了原有的關懷議題也加入失智議題一起推動,讓居民了解如何面對及協助失智者,將失智的正確認知深入社區,共同營造失智友善生活圈。失智懷舊婚紗 幸福浪漫憶生聞名全國的中山北路婚紗街,座落在中山區,是臺北特有的幸福文化,藉由懷舊及婚紗結合的元素,帶入失智症的主題,讓今天參加活動的失智長輩,可以有組織的回想,並分享過往歷程,期許懷舊婚紗系列,能喚起大眾對失智症議題的重視。「真愛永恆 浪漫憶生」懷舊婚紗系列活動,由臺北市婚紗攝影商業公會高志榮理事長提供美麗白紗,對於社區公益活動總是不遺餘力的高理事長表示:「推動失智友善組織是個有意義的活動,家父生前也是失智症患者,所以更能體會失智症家屬的心情,知道自己經營的婚紗業可以為延緩失智盡一份心力,所以一定是全力支持,讓我們的社區更美好」,婚紗中的造型由稻江護家的時尚造型科提供「彩妝」、「妝髮」服務及「走秀」指導,讓學生藉由技術服務與長者相處,促進青銀共融。「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是在婚姻中對彼此的承諾,穿著婚紗的相愛記憶,更是讓人回想起當年的甜蜜,87歲的賴仁爺爺夫婦是我們今天失智活動的代言人,和另一半攜手相伴走過60年的溫馨歲月,今天對他們來說有著重大的意義,妻子滿汝奶奶表示,「爺爺在幾年前開始有走失情形,在107年被診斷為輕度失智症,這幾年家人總是細心陪伴在身邊,很怕他走失,知道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在推動失智友善社區,真的是我們需要的,今天真的很高興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給我們這樣的機會可以參加這樣的活動,我們今年剛好結婚滿60年,全家人都非常的開心能留下一個溫馨的回憶」!臺北市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為打造健康及失智友善的幸福社區,期望藉由此次活動展現公私部門合作推動健康活力、產業文化、福利安全、環境生態、繁榮便捷五大面向及高齡友善城市八大面向之豐碩成果,期望更多夥伴共同響應推動,營造共好、資源共享、合作扶持之健康城市,齊手打造高齡友善中山健康城。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9-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澳維多利亞州第二波疫情嚴重 外交部捐50萬片醫療口罩
外交部今天表示,澳洲維多利亞州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擴散情勢嚴峻,我國基於人道關懷精神及台澳友好關係,外交部決定捐贈維多利亞州50萬枚醫療口罩並已於14日運抵澳洲。外交部今天表示,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來,我國與澳洲多次進行防疫合作,包含在3月的防疫物資關鍵原料交換、共同研發藥物,以及在「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 (GCTF)架構下共同舉辦「新型冠狀病毒:防範第二波疫情」線上工作坊等,這次台灣與澳洲再度共同攜手抗疫,展現誠摯緊密的友誼,具體落實「台灣正在幫忙」(Taiwan is helping)理念。外交部表示,澳洲是我國「新南向政策」的重要夥伴,也是印太區域堅實的理念相近國家,雙方共享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澳洲在許多國際場合支持台灣的參與及作出貢獻,未來台灣與澳洲將持續互利互惠的精神,深化彼此在防疫醫療及生技發展等領務的合作。
-
2020-09-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白宮:不想被世衛限制 疫苗計畫要獨行
美國暗示可能在人體試驗結束前即緊急授權使用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後,引發關切,川普政府今天出面護航,並說為免於受世衛和中國影響的多邊組織所囿,美方將不與國際合作。路透社報導,白宮發言人迪爾(Judd Deere)聲明表示:「美國會持續和國際夥伴合作以擊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但我們不會被腐敗的世衛和中國影響的多邊組織所限制。」聲明說:「總統會不計代價,確保任何一款新疫苗會達到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在安全與效果上的標準,並將經完整試驗以拯救人命。」「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率先披露美國政府疫苗研發和分配的獨行計畫。在此之前,總統川普批評世界衛生組織(WHO)需要改革,說中國插手甚深,因此於7月初通知聯合國美國將退出世衛,並於明年7月6日生效。美聯社報導,已有逾150國加入由世衛主導的疫苗共享計畫COVAX,這項計畫能確保加入的國家迅速取得被視為有效的疫苗。世衛表示,即使政府已和個別疫苗廠商簽約,仍能從加入COVAX獲益,因為要是廠商生產的疫苗不成功,COVAX也能提供備胎疫苗。針對白宮表態拒絕在疫苗研發與配給上與國際組織合作,民主黨籍的加州聯邦眾議員貝拉(Ami Bera)表示,美國政府這項決定非常短視,且有礙終結疫情。貝拉在社群網站推特(Twitter)發文說:「加入COVAX是個能保障美國取得疫苗的簡單措施…無論是哪一國率先研發出。」他說:「獨行俠的做法,是讓美國甘冒無疫苗可用的風險。」反貧運動組織The ONE Campaign北美區主任哈特(Tom Hart)表示,美國政府這項決定加上退出世衛,代表美國已放棄全球抗疫的領導地位。他說:「此舉不僅危及全球數百萬人生命,也使得美國完全孤立於有效疫苗之外。」目前有數款實驗性疫苗已展開人體試驗,但都面臨最後、也是最大的挑戰-亦即疫苗確實有效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