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8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全穀物
共找到
180
筆 文章
-
-
2024-10-06 醫療.心臟血管
你可能很喜歡但專家希望你戒掉 避開3種食物能改善心臟健康
衛生福利部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共計2.3萬人死於心臟疾病,平均約22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疾病。改善心臟健康的方式,無非是良好的生活習慣,用植物性飲食取代動物性飲食,並且規律運動。但對多數人來說,一下子要做到大幅度改變似乎有點困難。心臟學家和營養師提供一個你能做的最簡單方式,就是戒吃或嚴格限制某些食物的攝取,以下是他們建議盡快從飲食中戒掉的三種食物。1.培根許多心臟專家都同意,如果要照顧好自己的心臟,最好戒掉愛吃培根的嗜好,能完全不吃最好。「培根的製作方式對心臟有害。」專精於心臟病預防的營養師Michelle Routhenstein說,培根的醃製過程中,使用亞硝酸鈉,且含高鈉,會導致血壓升高;而烹調過程中形成的化合物,如多環芳香烴(PAHs)和雜環胺(HCA)等化合物,會導致發炎和血管損傷,增加心臟疾病風險。雖然培根是最大的罪魁禍首,但美國西達賽奈醫學中心心臟病專家Saman Setareh-Shenas博士表示,任何紅肉及其加工食品都應減少攝取。他說,飲食中富含紅肉的人,尤其是高度加工肉類,與較高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及死亡率相關。「製作這些加工食品,會使用到亞硝酸鹽以及大量的鈉,而其中培根的鹽、飽和脂肪、膽固醇、多環芳香烴和雜環胺的含量特別高。」2.白麵包/白吐司「與全麥麵包相比,白麵包的升糖指數高,且缺乏營養和纖維,可能導致血糖迅速飆高、胰島素阻抗和體重增加,這些都會增加心臟病風險。」Routhenstein說。芝加哥若許大學(Rush University)醫學中心的心臟學家Daniel Luger博士也說,白麵包剝奪了所有的纖維和營養成分,留下的只有「純糖」。買麵包前先看成分列表,列在最前面的最好是全麥、全穀物,成分表越短越好,表示原料單純,並且所有成分都是你能夠辨識的字眼,而非長串看不懂的化學添加物。3.薯條當食物經過油炸,營養成分會改變,不但失去水分,還會吸收脂肪。油炸薯條的油經重覆使用,導致不飽和脂肪酸流失、反式脂肪增加,加上薯條上有大量的鹽,高鈉攝取與高血壓和心臟病相關。 Setareh-Shenas說,經常食用油炸物,與冠心病、高血壓和肥胖症相關。保持心臟健康是一生的功課,而飲食只是其中一部分。不吃培根、白麵包和薯條,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25 養生.聰明飲食
「健康」與「不健康」植物性飲食大不同!這類飲食讓女性痛風風險倍增
根據一項2024年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顯示,健康的植物性飲食與痛風風險之間有顯著關聯!這項研究追蹤了美國數十萬名男女的飲食習慣,分析他們的植物性飲食模式與痛風發生的關係。研究發現,健康的植物性飲食(如:攝取全穀物、蔬果和堅果)與降低痛風風險有密切關聯;反之,不健康的植物性飲食(如:過量果汁、飲料),則導致痛風風險增加。痛風與飲食的關係痛風是一種常見且非常疼痛的發炎性關節炎,主要因為體內尿酸過多,導致尿酸結晶在關節內沉積,進而引發劇烈疼痛和腫脹。飲食在痛風的發病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特別是某些富含「嘌呤」的食物,如紅肉、內臟、海鮮等,這些食物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尿酸,導致血液中的尿酸濃度升高,增加痛風發作的風險。此外,含糖飲料,尤其是果糖含量高的飲料,也被證實與尿酸水平上升密切相關,會進一步促使痛風的發生。然而,並非所有的飲食習慣都會增加痛風風險。相反地,一些研究顯示,適量攝取低脂乳製品、咖啡以及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可能有助於降低尿酸濃度,幫助減少痛風發作的機會。低脂乳製品中含有某些成分,可能能夠促進尿酸排泄,而咖啡和維生素C則可透過抗氧化及其他代謝途徑減少尿酸的生成。因此,飲食管理對於預防和控制痛風非常重要,選擇適當的食物能夠有效降低發病風險,並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健康植物性飲食顯著降低痛風風險,女性受益最大!2024年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顯示將植物性飲食區分為「健康」與「不健康」兩類。健康的植物性飲食強調全穀物、蔬果、堅果和豆類等富含營養的食物,而不健康的植物性飲食則包含高糖、高脂肪的加工食品如甜點和含糖飲料。研究發現:.健康植物性飲食:堅持健康植物性飲食的民眾,痛風風險顯著降低,特別是女性。這可能與全穀物、茶、咖啡等食物的抗氧化、抗發炎作用有關。.不健康植物性飲食:過量攝取不健康植物性食品,如果汁和含糖飲料,則顯著增加痛風風險,尤其是在女性中更為明顯。遠離痛風!4個關鍵飲食調整助你保持健康根據這些研究結果,預防痛風的飲食建議應集中於增加健康植物性食物的攝取,並減少食用不健康植物性食品。建議民眾可以採取以下飲食調整:.多吃全穀物:如糙米、燕麥等,這些食物富含纖維,有助於減少尿酸的生成。.選擇富含抗氧化物的蔬果:蔬果中的抗氧化劑可以幫助減少體內的發炎反應,降低痛風發作的風險。.限制含糖飲料和果汁:這些飲料不僅會增加尿酸水平,還會導致體重上升,進一步增加痛風風險。.適度攝取低脂乳製品:研究顯示,低脂乳製品有助於降低尿酸水平,對於預防痛風有潛在益處。即使是植物性飲食,也需注意食品的健康性,選擇富含營養的食物,避免加工過度的高糖高脂食品,不僅有助於降低痛風風險,也能促進整體健康!參考資料Rai SK, Wang S, Hu Y, et al. Adherence to Healthy and Unhealthy Plant-Based Diets and the Risk of Gout. JAMA Netw Open. 2024;7(5):e2411707.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4.11707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9 養生.抗老養生
不只歲月催人老 你可能沒注意到的4個因素正加速衰老過程
人體除了會隨著年歲增長自然老化,一些因素則可能會加劇這個過程,例如抽菸、飲酒和睡眠不足的影響,讓你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更老。然而,一些鮮為人知的生活方式因素也會加速老化。專家指出,即便你無法逆轉身體不可避免的變化,你也可以透過改變生活方式來減緩衰老的速度。以下是可能使你老化得更快的4個因素及改變措施。1.不戴太陽眼鏡為了防止皮膚光老化,你會在外出時塗防曬乳,但你有記得戴太陽眼鏡嗎?專家表示,對於不戴大太陽眼鏡,或者不習慣將防曬乳塗抹到下眼瞼的人來說,很有可能受到陽光傷害並失去皮膚彈性,尤其曬傷和皮膚癌常見於下眼瞼的皮膚。戴太陽眼鏡不僅可以保護眼睛和周圍皮膚免受有害紫外線傷害,還可以避免瞇眼睛。因為習慣瞇眼,或是反覆移動眼瞼的人更容易出現皺紋。2.久坐近期一項研究將長時間看電視與健康老化的機率降低聯繫起來,但用輕度的體力活動取代這種習慣可以提高健康老化的機率。專家指出,優先考慮運動是健康老化的關鍵,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必須參加馬拉松訓練或報名昂貴的訓練課程。事實上,任何程度的身體活動都會有好處,如果可以,專注於你喜歡的運動。除此之外,不要忽視阻力訓練,它可以幫助老化的皮膚恢復活力,支持活動能力,並隨著年齡的增長保持肌肉質量。3.慢性壓力舉凡像是財務、工作、歧視等來自身體、精神和情緒壓力來源,都會加速老化。專家表示,慢性壓力會對身體造成損害並引起發炎,這可能會加速生物老化。慢性壓力會影響DNA中稱為端粒的部分,它會啟動老化過程並增加健康問題的風險。雖然解決慢性壓力來源可能具有挑戰性,尤其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但你可以嘗試專注於能改變的事情。每晚至少睡眠七小時、冥想、限制飲酒、活動身體以及與你信任的人聯繫等,皆可幫助控制壓力。4.過多的糖和超加工食品有研究表明,富含超加工食品和添加糖的飲食與更快的生物老化有關。這些飲食會損害精神和心臟健康,從而縮短人們的健康壽命。相反的,限制這些食物並吃各種水果、蔬菜、全穀物和蛋白質來源可以支持健康老化。不過,營養可以在保護你免於過早衰老方面發揮支持作用,但指望僅靠飲食就能消除其他生活方式因素造成的損害是不切實際。專家建議,審視你的生活方式,一次做出一項小的、可持續的改變,直到它們成為習慣。【資料來源】.These 5 Surprising Factors Are Secretly Aging You Faster
-
2024-09-16 醫療.精神.身心
防老年憂鬱演變成失智症 醫建議2招健腦、增「快樂激素」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加劇,老年憂鬱症備受關注。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老年憂鬱如果不及時介入治療,當大腦長期處於負面情緒狀態,可能損傷腦部神經,進而演變成失智症,甚至有較高輕生機率。在老年人口的精神疾病中,以憂鬱症盛行率最高,其次為失智症。楊聰財說,多數長輩會以身體症狀來表現心理的不舒服,但子女、照顧者容易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楊聰財建議,老年憂鬱的防治,要從生理、心理、環境和精神方面多管齊下,改變陷入鬱鬱寡歡的危險因子。在生理方面,首重定期健康檢查,楊聰財指出,透過定期健檢,可及早發現並控制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能及時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減少疾病對老年人心理的負面影響。均衡飲食對於維持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楊聰財說,攝取富含抗氧化劑食物,有助於降低憂鬱風險,可多吃水果、蔬菜、全穀物,適量攝取Omega-3脂肪酸、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能促進腦部健康,減少認知衰退的風險,降低憂鬱的發生率。運動對於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顯著影響,楊聰財指出,運動能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等「快樂激素」,減輕憂鬱症狀,可從事步行、游泳、瑜伽等有氧運動,能提高心肺功能,且增強體力和免疫力。許多老年人常因為身體不適或焦慮,出現睡眠障礙。楊聰財強調,應避開助眠藥物,建立良好睡眠習慣,例如保持固定的起床、就寢時間,睡前不使用3C產品,打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以提高睡眠質量。孤獨感是老年憂鬱的重要原因之一。楊聰財說,豐富的社會支持系統有助於降低老年人憂鬱的發生率,建議家人、朋友和社區組織應積極主動與老年人保持聯繫,參加社交活動,幫助老年人擴大社交圈,增強歸屬感和幸福感。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3 失智.大腦健康
老年憂鬱不及時治療恐變失智症!醫提醒適時補充這些營養素降憂鬱風險
在老年人口的精神疾病中,以憂鬱症盛行率最高,其次為失智症。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加劇,老年憂鬱備受關注。不過,大多數長輩會以身體症狀來表現心理的不舒服,子女、照顧者容易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老年憂鬱不及時治療 恐演變成失智症老年憂鬱如果不及時介入治療,當大腦長期處於負面情緒狀態,可能損傷腦部神經、演變成失智症,甚至有較高的自殺率。楊聰財說,老年憂鬱防治要從生理、心理、環境和精神方面多管齊下,改變陷入鬱鬱寡歡的危險因子。在生理方面,楊聰財提醒,首重定期健康檢查,在健檢過程中,及早發現並控制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這些疾病如果反覆發作,易加重憂鬱症狀。透過定期體檢和醫療監控,能及時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減少疾病對老年人心理的負面影響。均衡飲食減少認知衰退 運動能釋放「快樂激素」楊聰財強調,均衡飲食對於維持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研究指出,攝取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有助於降低憂鬱風險,可多吃水果、蔬菜、全穀物。此外,適量攝取Omega-3脂肪酸、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能促進腦部健康,減少認知衰退的風險,並降低憂鬱的發生率。運動對於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顯著的正面影響,不論任何年紀,都要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適度的步行、游泳、瑜伽等有氧運動,能提高心肺功能,增強體力和免疫力,且運動能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等「快樂激素」,減輕憂鬱症狀。隨著年紀增加,總睡眠時間下降,楊聰財提到,許多老年人常會因為身體不適或焦慮等原因,出現睡眠障礙。避開助眠藥物,應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例如:保持固定的起床、就寢時間,睡前不要再使用3C產品,打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以提高睡眠質量。豐富的社會支持增強幸福感除了上述改善方式,孤獨感是老年憂鬱的重要原因之一。豐富的社會支持系統有助於降低老年人憂鬱的發生率。楊聰財建議,家人、朋友和社區組織應積極主動與老年人保持聯繫,參加社交活動,幫助老年人擴大社交圈,增強歸屬感和幸福感。★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08-22 醫療.新陳代謝
每天運動,糖尿病患血糖竟反而不穩!醫:「這種運動習慣」一定要改
糖尿病患想透過運動促進健康,反而使血糖忽高忽低,偶爾還出現頭暈、冒冷汗等低血糖症狀!家醫科醫師指出,糖尿病、脂肪肝、代謝症候群等疾病,與胰島素阻抗相關,阻抗指數高,血糖容易上升,運動量劇烈變動引起胰島素阻抗變動,而影響胰島素劑量需求,應循序漸進地調整飲食與運動內容,並與醫師密切配合。糖尿病患一運動竟出現低血糖症狀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說,有名40多歲男性糖尿病患者,以胰島素控制血糖,至門診時檢驗顯示空腹血糖212mg/dl(控制目標值為80至130),餐後血糖268mg/dl(控制目標值80至200),糖化血色素8.6%(控制目標值5至7),胰島素阻抗指數2.5(正常值小於1.5),給予運動與飲食衛教,並調整胰島素劑量。這名患者飲食量大致均衡穩定,平時很少運動,驗血前幾天想起衛教說要運動,便開始每天做1至1.5小時的中強度運動。結果回診檢驗時發現,空腹血糖為68mg/dl,餐後血糖108mg/dl,胰島素阻抗指數1.6(正常值小於1.5),偶爾出現頭暈、冒冷汗等低血糖症狀。每日運動量劇烈變動 胰島素阻抗也跟著變何一成判斷,這位患者是因為每日運動量劇烈變動,引起胰島素阻抗變動,而影響胰島素劑量需求,胰島素阻抗指數高,血糖容易上升,因為胰島素能幫助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人體細胞,特別是肌肉、肝臟和脂肪的細胞,進行代謝、產生能量。胰島素阻抗是指,人體細胞對於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島素阻抗指數越高,敏感性就越低,導致血液中的葡萄糖無法順利進入細胞,因此身體就需要更多胰島素,以協助血糖的代謝,如果胰島素仍不足,就會使得血糖濃度升高。何一成指出,運動會使胰島素阻抗降低,同樣的血中胰島素濃度,進入細胞的血糖增加,所以血糖就會降低,運動量大,改善胰島素阻抗就多,運動量少,改善胰島素阻抗就少,當運動量突然劇烈變動,也會使得血糖變動幅度變大,以這位患者為例,建議每天規律運動,如想增加運動量,應逐步增加,並與醫師討論調整胰島素劑量,之後再檢驗顯示空腹血糖108mg/dl,餐後血糖138mg/dl,達到血糖控制目標值。改善胰島素阻抗 靠漸進式調整飲食與運動何一成強調,改善胰島素阻抗,要靠飲食與運動雙管齊下。飲食方面,應避免攝入過量的碳水化合物,並減少攝取脂肪、糖、紅肉等,建議高纖維飲食,如足量的蔬菜、水果、全穀物等;運動方面,伏地挺身、彈力帶、啞鈴等阻力運動,以及游泳、快步走、跳繩等有氧運動,都可以降低胰島素阻抗。何一成提醒,糖尿病患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會對身體器官造成傷害,同時可能誘發多種慢性併發症,要循序漸進調整飲食及運動,避免突然劇烈變動,加上與醫師密切配合,積極追蹤,血糖才能穩定,達到控制的目標值,除了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脂肪肝、代謝症候群等,都與胰島素阻抗相關,同樣不可輕忽。【疾病百科】糖尿病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9 養生.聰明飲食
最健康的飲食方式是什麼?哈佛大學告訴你5大原則是關鍵
我訂閱的哈佛大學健康資訊網站在2024-8-7寄來一篇它在2024-6-29發表的文章5 principles of a healthy diet(健康飲食的5個原則)。我把它翻譯如下:最健康的飲食方式是什麼?這取決於你問的是誰。許多醫學和營養專家聲稱知道「完美」的健康飲食方式,但其中一些飲食倡導者在一些基本方面存在分歧。那麼,誰是對的……誰是錯的?雖然細節可能因飲食而異,但所有健康飲食計劃都有以下五個共同原則:1.很多植物。植物性食品——蔬菜、水果、豆類、全穀物、堅果和種子——提供豐富的維他命和礦物質,以及纖維和被稱為植物化學物質(字面意思是“植物化學物質”,植物中的天然物質,為人類提供一系列健康益處)的健康化合物。許多植物性食物營養豐富的同時,熱量卻相對較低。高營養含量和低熱量的組合(稱為營養密度)意味著以植物為主的飲食對健康和減肥都有好處。由於人們經常低估水果和蔬菜的攝取量,哈佛營養師設計了哈佛健康飲食盤,以圖形方式展示健康晚餐。盤子裡整整一半都是農產品。2.充足的蛋白質。大量研究表明,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很重要,但獲取蛋白質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些比其他方法更健康。限制吃肉量的人患慢性病的風險往往較低。植物性蛋白質來源(豆類、扁豆、大豆食品、堅果、種子)和海鮮對健康最有益。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以及體能訓練對於保持強壯、健康和獨立非常重要。3.最低限度加工的食品。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2019 年的一項研究明確表明,富含超加工食品的飲食會導致體重增加以及血糖和血液膽固醇的不健康變化。為了獲得最健康的飲食,請盡可能多地食用天然食品(即未經加工的食品,如花椰菜、蘋果和杏仁)和最低限度加工的食品(如原味優格、罐裝鮪魚和天然花生醬)。加工往往會剝奪營養成分,同時添加額外的脂肪、糖和鈉,更不用說其他添加劑和防腐劑了。4.限制飽和脂肪、添加糖和鈉。美國政府的《美國人飲食指南》建議將飽和脂肪攝取量限制在每日卡路里的 10% 以下。添加糖(加工過程中添加的糖)也是如此。如果您每天的飲食攝取量為 2,000 卡路里,這表示每天來自添加糖的熱量不應超過 200 卡路里。至於鈉,請保持每天 2,300 毫克 (mg) 以下。美國人平均每天攝取超過 3,400 毫克。5.平衡和多樣性。為了滿足營養需求,在所有食物類別中選擇各種營養豐富的食物非常重要。選擇營養豐富的食物可以幫助您獲得所需的營養,而不會攝取過多的卡路里。雖然每個人都需要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但只要避免極端,就沒有什麼神奇的比例是你應該努力追求的。要了解哈佛醫學院專家關於不同飲食的更多信息,請查看哈佛醫學院的特別健康報告《飲食評論》。原文:健康飲食5原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31 醫療.心臟血管
多喝水有助降低血壓嗎?專家告訴你脫水如何影響血壓高低變化
一般都知道水佔人體重量近60%,因此水的飲用量會顯著影響許多身體功能,包括體溫調節、消化,甚至心臟健康。但是,喝水會影響血壓高低嗎?脫水和血壓有什麼關係?當身體流失的液體多於攝取時就會發生脫水。專家指出,當你脫水時你的血液容量會減少,此時會導致血壓下降。然而,當身體試圖調節時,它會釋放某些可以收縮血管並導致血壓升高的荷爾蒙,這意味著脫水可能會導致低血壓和高血壓。2019年的一項研究指出,長期缺水可能會影響血壓調節,但需要更多數據來證實這一點。2023年另一項研究則表明,隨著白開水攝取量的增加,高血壓風險呈下降趨勢。一天該喝多少水?事實上,每天應該喝的水量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健康狀況、活動量和性別。舉例來說,成年人平均一天所需的飲水量為體重x30cc,以50公斤女性而言,最少需要1500cc。另外要再加上汗水蒸發,建議喝足2000至2500cc。不過,若是從事戶外工作者或運動員,因水分大量流失,補充量則應增為2倍。雖然水是保持水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並且有助於維持健康的血壓,但某些飲品也可能有助於血壓穩定。.甜菜根汁:甜菜根中的膳食硝酸鹽具有抗發炎作用,有助於降低血壓。.富含鉀的果汁:含鉀果汁有助腎臟排鈉,並能改善整體血管健康,讓血液流動更順暢。.低脂牛奶:提供鈣、鉀和鎂,這三種營養素已被證明有助於維持健康的血壓。.綠茶:含有兒茶素,可以改善血管功能,降低血壓。降低血壓的其他方法喝水只是可能影響血壓的因素之一。專家建議,除了保持充足的水分狀態外,以下生活習慣也可能對健康的血壓產生正面影響。.保持健康的體重。.規律運動。.減少鈉攝取量。.限制飲酒。.管理壓力。.攝取富含鉀、鎂和纖維的食物。另外,旨在控制高血壓的飲食法得舒飲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簡稱DASH),對於試圖控制心臟健康的人來說可能是可行的解決方案。【延伸閱讀:得舒飲食是什麼?得舒飲食怎麼吃?不該吃什麼?】這種飲食提倡攝取已知有助於調節血壓的營養素,強調水果、蔬菜、全穀物、瘦肉和低脂乳製品,以及富含鉀、鈣和鎂的其他食物,這些食物對血壓至關重要管理。此外,這種飲食建議減少鈉、甜食和紅肉的攝取,所有這些都與血壓升高有關。【資料來源】.Does Drinking Water Lower Blood Pressure? What Experts Want You to Know.Cleveland Clinics: Can Certain Drinks Lower Your Blood Pressure?
-
2024-07-17 養生.抗老養生
飲食影響大腦認知!研究建議健康飲食愈早愈好,「這個年紀」差不多就要開始
飲食是影響大腦健康的因素之一,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結果表明,在中年時期甚至更早就開始健康飲食,對於維持老年的大腦健康很重要。健康飲食愈早開始愈好飲食是保持大腦敏銳的重要關鍵,例如國內外研究都證實過的麥得飲食、地中海飲食,都能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但許多人都是在中老年後身體慢慢出現問題,才意識到飲食應該要開始節制。根據一項近期在美國營養學會年會NUTRITION 2024發表的研究結果指出,健康飲食愈早開始愈好,在兒童和中年時期就進行健康飲食,對於維持老年大腦健康很重要。該研究追蹤了3000多位居住在英國的人的飲食習慣,並持續追蹤他們的認知能力長達70年,發現與飲食不健康的同齡人相比,有最高質量飲食的人具有較好的認知能力。研究作者指出,認知能力下降可能在65歲時開始,但是在之前 10 到 15 年徵兆可能陸續出現,大腦已經產生變化,65歲前的飲食可能是影響晚年生活認知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議在中年(接受研究的對象大約43歲上下)就開始吃健康飲食,到69歲時認知能力還算不錯,吃富含水果和蔬菜、魚類和全穀物的飲食,例如地中海飲食,即是健康飲食很好的嘗試。對大腦有益及有害的食物和飲食類型好的食物可降低氧化壓力、放緩隨年齡增長的智力衰退,進而讓你的大腦維持健康。那你可能想問,哪些算是好的食物?根據《healthline》訪問註冊營養師Kristin Kirkpatrick推薦,富含抗氧化劑和健康脂肪,如漿果、堅果和富含脂肪的魚,包括咖啡、鮭魚、鯡魚、沙丁魚、核桃等;如果你不喜歡富含脂肪的魚,也可以考慮補充omega-3。五顏六色的蔬果更是不可少,每天吃一份綠葉蔬菜是最基本的;更要限制酒精和超加工食品。充滿油脂、熱量、糖精的超加工食物總是讓人難以抗拒,很偶爾吃也無可厚非,但太常吃真的不好。在你吃下食物前,想想Kristin Kirkpatrick說的,「如果我能因為知道我今天所吃下的東西對未來的我在認知方面可能產生影響」,希望能讓你有所節制。三軍總醫院營養部營養師顏顥接受聯合報訪問也指出,以麥得飲食為主的高齡長者,實行五年可顯著減緩認知功能衰退。獲得相關研究證實的「麥得飲食法」強調天然、植物性飲食,能對神經系統產生保護作用,降低53%阿茲海默症風險。麥得飲食法推薦10項有益食物、5種有害食物10種健腦有益食物:全穀類、豆類、家禽、魚類、深綠色蔬菜、其他蔬菜、莓果、橄欖油、堅果、紅酒。5種有害食物宜限量:奶油、乳瑪琳、起司、紅肉、炸物、糕點甜食。【參考資料】.《healthline》Eating a Healthy Diet Now May Reduce Your Risk of Cognitive Decline Later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6-20 養生.聰明飲食
癌症及心血管疾病風險都降低 最新研究揭這種飲食法有助長壽
一項針對2.5萬多名婦女進行長達25年追蹤調查的新研究顯示,嚴格遵循地中海飲食習慣的婦女比未這樣做的要長壽得多。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心臟病專家、哈佛醫學院教授薩米雅·莫拉(Samia Mora)指出,對於希望長壽的女性來說,他們的研究顯示,奉行地中海飲食模式,可在超過25年的時間裡降低約四分之一與癌症、心血管相關的死亡風險,而這兩種疾病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地中海飲食的特點是烹飪簡單、以植物為主,每餐大量攝取水果、蔬菜、全穀物、豆類和種子,加上些堅果,並特別強調使用特級初榨橄欖油。除了橄欖油以外,很少選擇奶油等脂肪,且應避免食用糖與精製食品。此外,盡量少吃紅肉,只用它來增添菜餚的風味。地中海飲食鼓勵人們食用有益健康、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而雞蛋、奶製品與家禽的食用量也要比傳統的西方飲食少得多。日前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網路開放」(JAMA Network Open)的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訪查了2萬5315名參加「婦女健康研究」(Women’s Health Study)者的飲食情況,並收集她們於1993至1996年間的血液與其他生物標記;這些婦女在2018至2023年間再度接受了檢測。研究發現,嚴格遵循地中海飲食不僅讓早死風險降低23%,還能將死於癌症的風險降低17%,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20%。生活型態醫學專家大衛·卡茲(David Katz)表示,在這項研究中,對地中海飲食的堅持程度代表了飲食的品質。他說,那些最嚴格遵守這項飲食習慣的人,吃更多的豆類、蔬菜、水果,更少的肉類與加工肉品。未參與該研究的卡茲指出,雖然這屬於觀察性研究,無法證實直接的因果關係,但此一發現與其他許多關於地中海飲食的研究結果完全一致。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19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不吃肉就是健康?研究指這類食品恐帶來更高的心血管風險
想降低慢性病風險並延長壽命?通常你會接收到吃植物性飲食的建議,不過一項刊登在《柳葉刀區域健康-歐洲》(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Europe)期刊的研究表明,與加工程度較低的植物性食品相比,高度加工的植物性食品可能會帶來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儘管不含肉類,你吃的植物性食品種類仍須慎選。植物性和動物性超加工食品有何區別?植物性超加工食品完全或主要由植物來源組成,例如水果、蔬菜、穀物、麵包、蛋糕和糖果、含糖飲料,動物性超加工食品包括所有肉類(魚、家禽、紅肉等)、乳製品和雞蛋。在該項報告中,研究人員使用超過11萬8千名年齡在40歲至69歲之間的成年人回答有關飲食問題的數據,這項資訊後來與心血管危險因子發展的醫院和死亡紀錄聯繫起來。【延伸閱讀:精緻穀物、加工肉類及含糖飲料,哪個是你最需要避免的超加工食品?】該報告指出,由植物製成的超加工食品會使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5%,同時使過早死亡的風險增加13%。研究人員還發現,每替換10%的植物性超加工食品為新鮮、冷凍或最少加工的植物性食品,可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7%,同時還能減少因心臟病而死亡的風險13%。研究作者之一、倫敦帝國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的Eszter Vamos博士表示,「眾所周知,水果和蔬菜、全穀物和豆類等新鮮植物性食品具有重要的健康和環境效益。雖然超加工食品通常被作為健康食品銷售,但這項大型研究表明,植物性超加工食品似乎沒有保護健康的作用,並且與不良的健康結果有關。」植物性超加工食品如何影響心臟健康? 專家指出,植物性超加工食品的鹽和游離糖含量高,這可能導致高血壓、肥胖和糖尿病。它們還可能富含飽和脂肪或含有反式脂肪,這可能對血液膽固醇濃度產生不利影響。此外,加工程度會剝奪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素。另一方面,植物性超加工食品生產中使用的加工和烹飪方法可能會導致終端糖化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的形成。終端糖化產物是有害化合物,是糖在高溫烹飪過程中與蛋白質反應時形成的,過量攝取終端糖化產物與發炎、氧化壓力和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專家建議,植物性食品並不總是等於健康,尤其當這些食物經過超加工時。因此,無論你是否吃植物性食品,都要謹慎對待包裝上的健康聲明和行銷流行語,因為它們可能並不總是反映產品的真實營養品質。重點在於關注食品中的成分清單和營養標籤,以便做出明智的選擇。【資料來源】.Plant-based UPFs linked with higher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Plant-based ultraprocessed foods linked to heart disease, early death, study says.Plant-Based Ultra-Processed Foods May Raise Your Risk of Heart Disease and Early Death
-
2024-06-10 癌症.飲食與癌症
從飲食降低罹癌風險的最佳方法 腫瘤專家自揭很少吃一類食物
生活消費網站Parade報導,如果想藉由飲食來預防癌症,腫瘤學家提供了一些建議,包括一種應該盡量少吃的食物。休士頓胃腸道與血液腫瘤內科專家麥克索德(Anaum Maqsood)表示,多吃抗炎食物,是透過飲食降低罹癌風險的最佳方法;雖然沒有任何食物能預防癌症,不過健康飲食有助於降低風險。她說,多吃蔬菜、全穀物、水果、豆類、堅果和種子,這些食物富含抗氧化劑,能對包含癌症在內的各種疾病發揮防護功用。那麼又該避免哪些食物?麥克索德說,她很少吃的一種食物是加工肉類,因為它們含有亞硝胺(nitrosamines)。亞硝胺被認為是一種強致癌物,與肺癌、腦癌、肝癌、腎癌、膀胱癌、胃癌和鼻竇癌等多種癌症有關。科學研究已證明,多吃加工肉類與癌症風險增加存在關聯。一項研究發現,食用加工肉類會使患乳腺癌的機率增加 6%,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增加 18%,此外還會提高罹患其他癌症的風險。腫瘤與血液疾病專家蘭道(Daniel Landau)說,他盡量避免食用過度加工的食物。 他常說,只要是袋裝的,就可能不健康,這包括洋芋片與其他含有大量鹽、防腐劑的零食。他指出,多數袋裝食品都含添加劑,以防止變質;這些防腐劑通常具有毒性,其中一些甚至被列為高度致癌物。研究顯示,飲食中含大量超加工食品與整體癌症風險間存在關聯。除了盡量少吃包括加工肉類在內的超加工食品外,麥克索德還建議盡量少飲酒;在數百項科學研究中,飲酒與增加罹患各種癌症的風險有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06 養生.聰明飲食
不讓飲食影響動脈血管健康 醫師建議多吃這類食物
心臟科醫生指出,營養豐富的飲食對於維持並改善動脈健康至關重要,建議以綠葉蔬菜為主要食物,取代碳水化合物,既可保健康,又能減肥。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醫師魯斯曼 (Nicholas Ruthmann)表示,不健康的飲食會造成心臟動脈阻塞、進而導致嚴重且影響層面更大的心臟病發作;相對的,食用對心臟健康有益的飲食可減少糖尿病發病、降低體內發炎水平。魯斯曼醫師建議人們多吃綠葉蔬菜,諸如羽衣甘藍、菠菜、生菜和帶有芝麻味的芸芥(或稱芝麻菜),換句話說就是多吃沙拉;他進一步解釋,綠葉蔬菜的營養成分對心臟健康有極大的好處。魯斯曼醫師說,綠葉蔬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抗氧化劑和硝酸鹽,有助於降低血壓、並且保持動脈暢通。2021 年一項針對 5萬3000多人進行的研究顯示,受訪者當中,食用富含硝酸鹽的蔬菜(尤其是綠葉蔬菜)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較低。魯斯曼醫師建議用綠葉蔬菜取代麵包、米飯或義大利麵等碳水化合物食品;他說,如果以綠葉蔬菜代替米飯或麵條,所攝取的熱量和碳水化合物必顯著減少,久而久之,有助於防止體重增加和罹患糖尿病。綠葉蔬菜富含纖維,可讓人感到飽足。魯斯曼說,多吃葉菜後可能會驚覺,一點也不會想吃富含卡路里的碳水化合物。研究顯示,白麵包、麵食和麵條等精製碳水化合物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全穀物則可促進心臟健康。魯斯曼推薦健康飲食,但大可不必完全不沾碳水化合物或其他喜愛、相對不健康的食品;他提出的合理作法是讓綠葉蔬菜成為主角,這麼做將降低飢餓感,不會那麼衝動去吃更多不健康的食物。(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4-06-05 養生.抗老養生
可將死亡風險降25%?教授告訴你地中海飲食對長壽功效的真相
讀者Kathy前天(2024-6-2)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想請問林教授延壽的因素甚多,僅單以飲食為研究變項而未顧及其它,這研究成果是報導的過於簡略還是原文就是如此呢?謝謝您。上面的連結打開的是大前天(2024-6-1)發表在《中時新聞網》的延壽福音 哈佛新研究揭地中海飲食「驚人功效」。它的第一段是:你常吃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嗎?好消息再加1樁!美國哈佛大學周五(5月31日)在國際期刊發表最新萬人長期研究成果,日常膳食嚴格遵守地中海飲食法的女性,死亡風險可降低將近25%,健康益處驚人。這篇文章的第二段的開頭是「英國《每日郵報》周五(5月31日)報導」,所以,這篇《中時新聞網》的文章其實可以說是翻譯自《每日郵報》發表的Harvard scientists find new incredible benefit of following Mediterranean diet(哈佛大學的科學家發現遵循地中海飲食的新的令人難以置信的好處)。這項哈佛研究是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Mediterranean Diet Adherence and Risk of All-Cause Mortality in Women(女性遵循地中海飲食與全因死亡的風險)。這項研究的對象在20多年前被招募時並非是為了要幫助科學家探討地中海飲食對壽命的影響,而是為了要幫助科學家探討阿司匹林對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影響。在1993-4-30到1996-1-24這段期間共有39876 名年齡在 45 歲及以上的女性衛生專業人員參與這項阿司匹林的研究計劃。但由於沒有發現阿司匹林對心血管疾病或癌症有任何影響,所以這項研究計劃在2004年就終止了。可是,由於這麼一個龐大的人類數據資料庫是難能可貴,所以它就被一再地重複利用來探討其他健康議題。如今這篇地中海飲食的研究論文的發表就是拜賜於這麼樣一個資料庫的重複利用。其實,地中海飲食對健康有益的論調早就是老生常談。我在設立這個網站後不到一個月(2016-4-5)就發表怎樣才能增加好膽固醇:「很多研究已發現,飲食清淡不但可以降低總膽固醇的量,更可以提高HDL和降低LDL。那,怎樣才是飲食清淡?提供您做參考的是地中海飲食。但其實,不管是地中海,還是地外海,主要的原則就是,多吃青菜少吃肉。當然,這種老生常談的論調總是說的容易做的難。所以,我都會跟尋求我意見的朋友說,就選那個讓你比較不難過的吧,只要你願意付出代價。」我在今年二月又發表老年人飲食不宜清淡的迷惘+如何提升好膽固醇:『信譽卓著的梅約診所(Mayo Clinic)有發表Mediterranean diet for heart health(有益心臟健康的地中海飲食),而其中的幾句話是「地中海飲食的基礎是植物性食物。這意味著膳食以蔬菜、水果、堅果、豆類和全穀物為主。它也含有適量的乳製品、禽肉、雞蛋,海鮮,包括蝦、蟹、蛤和扇貝」。』但是,儘管地中海飲食對健康有益是眾所周知,但偏偏就是有一大堆所謂的專家、名醫在推行什麼生酮飲食、全肉飲食、全素飲食、無麩質飲食等等與地中海飲食背道而馳的極端飲食方法。例如請看我發表的:2023-10-13:麩質和低脂飲食是膽結石風險因子,醫師說的能信嗎2024-3-19:LMHR:玩命遊戲2024-4-27:全肉飲食教父,生酮飲食教父,雙雙投降至於讀者Kathy所說的「延壽的因素甚多,……這研究成果是報導的過於簡略還是原文就是如此呢」,我的回答是,就「研究結果」而言,媒體的報導不算過於簡略。但是,像JAMA這樣高水準的期刊一定都會要求論文在結尾處提供一個叫做Limitations(限制)的欄目,而在這個欄目裡,論文作者必須坦白交代研究的潛在缺陷。我現在就把這篇論文的Limitations翻譯如下:這項研究有幾個潛在的限制。研究參與者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中年和老年女性衛生專業人員,其中主要是非西班牙裔白人,這可能會限制研究結果的普遍性。透過食物頻率問卷評估飲食依從性,我們不能排除暴露錯誤分類的可能性。由於未收集後續血液樣本,因此在基線時進行飲食評估和血液生物標記測定。不能排除未測量變數帶來的潛在殘餘混雜。此外,某些協變量(例如高血壓和體重指數)可能充當混雜因素和/或潛在中介因素,這似乎是合理的。雖然對地中海飲食的遵循程度並沒有具體包括某些飲食成分,例如反式脂肪、血糖負荷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但這些成分可能與納入評分的食物有關。此外,儘管所使用的問卷先前已在女性醫療保健專業人員中得到驗證,但包括身高、體重和血壓在內的人體測量指標都是自我報告的。總之,雖然媒體報導難免浮誇,例如在標題裡用「驚人」「難以置信」這樣的字眼,但就研究結果而言,《中時新聞網》和《每日郵報》的報導並沒有偏離原論文太遠。原文:地中海飲食與全因死亡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05 養生.健康瘦身
不用算熱量、不易復胖…「211餐盤」是什麼,為何一般人也適合吃?
你可能聽過168飲食法,這是瘦身減重者常用的斷食飲食方式,在一天24小時內禁食16小時、進食8小時,執行起來較辛苦,且一旦中斷執行後容易復胖。減重名醫宋晏仁改良「哈佛健康飲食餐盤」的211餐盤」,不特別計算熱量,重點在維持內容「比例」,更適合融入日常生活長期執行,對減肥者或一般人都適合的健康飲食法。究竟「211餐盤」是怎麼進行呢?什麼是「211餐盤」?「211餐盤」是將餐盤分成4等份,其中2份是蔬菜,1份是蛋白質,另1份是碳水化合物,比例為2:1:1。蛋白質包含豆製品、蛋、魚及肉類,碳水化合物則包括全穀雜糧類,並且以原型食物為主。【註】「211餐盤」概念從哈佛大學「健康飲食餐盤」而來,哈佛健康飲食餐盤的飲食蔬果占比50%、蛋白質和全穀物各占25%的比率。前衛生署署長宋晏仁醫師將其改良為「211餐盤」,也就是將水果從餐盤中移除,全以蔬菜取代;水果的部份,飯後只吃相當於一顆奇異果份量的水果即可。【延伸閱讀】乳糖不耐症者福音!不強調乳製品,哈佛飲食法建議喝水、咖啡或茶「211餐盤」烹調方式首選清蒸、水煮、清炒或清燉等少油方式,減少醣醋、醬燒、醬烤或油炸等高糖高油的烹調方式,以減少額外熱量的攝取。「211餐盤」吃的順序進食順序:先喝水、肉、菜、飯,最後再吃水果。建議先吃蔬菜及蛋白質以增加飽足感,後吃碳水化合物以減少醣類攝取。特別叮嚀:別忘記多喝水,一般正常人每天每公斤體重要喝30c.c.的水,以60公斤的正常成人來說,每天需要1800c.c.的水,約等於3瓶礦泉水,不要等到口渴才牛飲,以小口多次補充為佳。「211餐盤」一天吃幾餐211餐盤的重點在於蔬菜、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維持2:1:1,而非「數量」。因此不管是不是如多數人習慣的一日三餐,或多一餐少一餐,都是依比例增加及減少份量。若餐間仍會餓,可以喝無糖豆漿、吃1個小拳頭的水果,或1份未加糖的乳製品、1個免洗塑膠湯匙的無調味堅果當點心,以減少飢餓感。「211餐盤」的優點1.不必特別計算熱量,只要抓對營養比例,執行起來沒有什麼負擔。2.如果以減重目的,執行「211餐盤」飲食可降低復胖風險。3.也可以適合融入日常生活長期執行,作為健康飲食目標。4.均衡攝取各種營養素,能讓血糖穩定、體重平穩下降,也有助心血管,讓三高獲得良好控制。【延伸閱讀】被笑「歐羅肥」長大 減重名醫宋晏仁甩油20公斤【參考資料】 .元氣周報.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6-04 養生.抗老養生
8種生活習慣有助延緩衰老 專家教你如何分段實踐健康長壽目標
研究指出,8種生活習慣可以通過減緩生物衰老和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來延長壽命,這而些習慣可以透過一些緩慢、可控的步驟逐步養成及實現。健康行為可以延緩衰老根據一項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研究表明,改變生活一些行為可以減緩生物衰老及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進而達到長壽目標。研究小組分析5,682名成年人的數據,其中一半以上為女性(56%),平均年齡56歲,除了進行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測試外,還對這些人進行了採訪。研究使用美國心臟協會的「Life's Essential 8」工具進行評估,目的在於瞭解「DNA甲基化」過程,DNA甲基化的改變會影響基因表達,最終影響細胞衰老過程。研究人員分析發現,在Life's Essential 8的得分越高,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越低。【註】甲基化影響基因表達的開關,除了在DNA的製造、維持和修復中扮演關鍵角色外,它還在免疫細胞的正常形成、荷爾蒙代謝和解毒代謝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看詳細UTHealth Houston心血管醫學助理教授Khashayar Hematpour醫學博士解釋,人類衰老的其一主因是,隨著時間的推移,DNA通過與其他分子結合而發生變化。而對心臟健康的行為可能逆轉DNA甲基化,從而逆轉衰老過程。Life's Essential 8 四種行為:.每晚睡眠時間.是否抽菸.體能鍛鍊量.吃的好不好四項臨床測量:.體重指數(BMI).血糖.膽固醇.血壓健康行為可以分段實踐健康保健顧問、醫學博士Kubanych Takyrbashev則指出,運動是可以誘導DNA甲基化模式發生積極變化、延緩衰老的一個例子。均衡飲食也是,在飲食中發現的某些營養素,如多酚和omega-3脂肪酸,已被證明可以通過表觀遺傳機制調節基因表達。然而,對很多人來說,「長壽的健康生活」似乎是很遙遠的目標,例如他們總會說沒時間運動、偶爾就是想吃好吃邪惡的垃圾食物…。佛羅里達州傑克遜維爾 Healthy Outlook 的主治醫師、醫學博士Michael O. McKinney建議,從較容易做的分段小目標著手,透過緩慢、可控的步驟,逐步養成健康習慣。例如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步行、騎自行車或游泳,這樣一個運動目標太大、太達達成,就分成每周5次、1次30分鐘。8種健康生活習慣1.每周至少一次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可改成每周5次、1次30分鐘進行。2.嘗試在日常生活中加入更多體能活動,例如趁午休步行、不搭電梯改走樓梯等。3.多吃全食物,如水果、蔬菜、全穀物、瘦肉蛋白,堅果和酪梨等健康脂肪。4.減少加工食品、含糖飲料以及過量的紅肉。5.戒菸6.將壓力管理納入日常生活,每天花幾分鐘練習正念。7.透過瑜伽、冥想和深呼吸幫助緩解焦慮。8.定期檢查膽固醇、和血糖。只要慢慢地將上述這些行為融入你的日常生活,持續養成習慣,可望大大改善心血管健康,並可能逆轉部分細胞衰老。【參考資料】.《healthline》8 Lifestyle Factors May Slow Aging, Reduce Risk of Death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5-21 養生.健康瘦身
想減重卻沒時間常買菜?5種方便的冷凍食品幫你達標
想減重卻沒時間經常買菜、張羅新鮮食物?健康飲食網站Eating Well報導,此時超市的冷凍食品就能派上用場、有助達標。5種冷凍食品助減重營養師納塔克(Elana Natker)表示,開始減重計畫時,人們很自然會採購新鮮蔬果與瘦肉,這些食物都很健康,但也可以買預先切好、混合以及經過調理的冷凍食品,它們既適合飲食,又十分方便;事實證明,在每周的採購清單中加上冷凍食品,是能幫助減重的可行方法。以下是最適合減重的五種冷凍食品:1. 綜合莓果這是愛上莓果的另一個好理由,冷凍莓果是為減重而儲備的冷凍食品首選之一。1杯綜合冷凍莓果的熱量為60卡,含3克具飽足感的膳食纖維、1克蛋白質與一天所需維生素C的70%。冷凍莓果也是控制卡路里的好工具,是低熱量、無添加糖的甜食,正是冰櫃中的絕佳好物。2. 綜合炒蔬菜洗淨、預先切好的綜合冷凍蔬菜,既可加入菜餚中,也可作為配菜食用,是冷凍庫不可缺少的要角。納塔克是冷凍綜合炒蔬菜的擁護者,她說,因為要買和切好所需的各種蔬菜很費時, 這種產品很方便,而且她也喜歡多樣化。它們提供大量的營養,在10盎司的冷凍綜合蔬菜中,包含玉米、青豆、豌豆與紅蘿蔔,可攝入4克纖維與3克蛋白質,而熱量加起來不到70卡。3. 植物性即食餐由於素食日漸風行,各品牌紛紛推出富含植物性蛋白質與纖維的餐點。要選擇營養豐富的冷凍餐食,營養師摩爾(Chris Mohr)建議先看一下標籤上的配料表;可從鷹嘴豆與扁豆等高纖植物蛋白質來源及各種蔬菜中攝取蛋白質。4. 阿拉斯加鮭魚漢堡鮭魚富含對大腦健康與抗炎有益的omega-3,一份3盎司的阿拉斯加鮭魚含有17克優質蛋白質,熱量僅180卡。研究發現,攝取高蛋白質飲食不但有助維持健康體重,對身體組成同樣有好處,例如增加肌肉量,且在飯後維持更長時間的飽足感。冷凍的阿拉斯加鮭魚漢堡,需要時放入烤箱或氣炸鍋加熱即可。熱好的鮭魚漢堡可拌入沙拉,或與全穀物、綜合蔬菜一起食用。5. 炸雞柳外裹麵包粉的冷凍炸雞柳(或植物肉)同樣是摩爾與納塔克的最愛,有助於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納塔克建議可囤一些植物肉製成的雞肉餅,其味道很像真的炸雞塊,但脂肪與熱量更低,且還含有大量優質蛋白質。用氣炸鍋炸得酥脆後加入沙拉中,一份 100克(3.5盎司)的素雞肉餅熱量約160卡,含13克蛋白質。(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4-04-28 養生.聰明飲食
不再堅持只吃肉!為何全肉食醫師和生酮飲食教父皆開始吃碳水化合物?
我在2022-9-28發表肉食密碼:救命飲食的另一極端,讀者chiaseeyan在2024-4-9留言:教授好。作者去年已經脫離純肉飲食了,現在每天攝取300g碳水,受訪影片。留言裡的影片是2023-9-24發布的Why Paul Saladino Quit Carnivore & Now Eats 300g of Carbs Per Day(為什麼 Paul Saladino 放棄全肉食並現在每天吃 300 克碳水化合物)。Paul Saladino有醫師文憑,但卻不在醫院或診所工作,也從未發表過任何醫學論文。他的全職工作是行銷全肉食飲食(Carnivore diet)和營養品。他在2020-2-18發行新書The Carnivore Code: Unlocking the Secrets to Optimal Health by Returning to Our Ancestral Diet。這本書在台灣是翻譯成《肉食密碼》,而發行日期是2022-8-12。譯者是黃亭蓉,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就讀英國中央演講與戲劇學院舞台與廣播媒體編劇研究所。(註:我在她的臉書看到她手上拿著一大塊扭結麵包,還說她超喜歡吃這種麵包。我也高度懷疑這本書的發行人真的是奉行全肉食飲食)《肉食密碼》的內容簡介是:「改善自體免疫疾病,減輕發炎症狀,破解植物性飲食益處的迷思,用全肉食找回身體健康!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狼瘡、甲狀腺疾病、牛皮癬、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許多病症都將獲得改善。保羅‧薩拉迪諾醫師在這本開創性的書中,揭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那些我們以為對健康至關重要的食物,如全穀物、植物和綠葉蔬菜對身體並不如你想的有益處!薩拉迪諾醫師結合了科學、歷史以及自己身體力行驗,破解了植物性飲食益處的迷思,並揭示了全肉飲食的治癒潛力,提出這才是最符合我們的身體的飲食方式。」Paul Saladino在訪問影片裡說:「這令人謙卑。……我現在了解到,在飲食中加入碳水化合物可以改善我的健康。」這部影片發表之後3個月(2023-12-27),健康資訊網站The Hone Health發表Why Dr. Carnivore Changed His Mind About Meat-Only Diets(為什麼全肉食醫生改變了對全肉飲食的看法)。我把重點翻譯如下(紅色字):功能醫學醫生Paul Saladino(又名全肉食醫生)以其嚴格的飲食信仰在生物黑客界引起了轟動。 但到了 2023 年,他的健康發生了變化,促使他放棄了塑造他職業生涯的飲食習慣。(註:台灣也有很多所謂的功能醫學醫生,騙吃騙喝,請看功能醫學:真功能,假醫學)自 2018 年以來,Saladino一直致力於全肉飲食,向那些對極端無碳水化合物養生法所謂的健康益處感興趣的人出售書籍和飲食計劃。 但在最近接受播客Thomas DeLauer採訪時,Saladino表示,經過五年的全肉食飲食,他的睪固酮水平下降了。他也認為全肉飲食是導致他睡眠問題以及關節和肌肉疼痛的原因。註冊營養師 Sydney Greene 表示,Saladino可能缺乏負責產生睪固酮和褪黑激素等重要荷爾蒙的營養素,而低血糖水平會導致心悸。Greene又說,由於飲食缺乏多樣性,那些遵循肉食飲食的人更容易缺乏維他命和礦物質,也面臨便秘和胃酸倒流等胃腸道問題的風險。她也說,肉食飲食不含纖維,所以會導致腸道內的有益細菌挨餓,從而損害腸道微生物群。Saladino並不是唯一一個放棄肉食飲食的大牌生物駭客。 Dave Asprey被譽為「生物黑客之父」,也是《聰明而不是更難》(Smarter Not Harder)一書的作者,(註:他是生酮飲食教父,防彈咖啡的發明人)他表示,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的缺乏破壞了他的腸道健康,並降低了他的睡眠品質。他說:「每天早上我都筋疲力盡。根據我的睡眠監測腦電圖設備顯示,我每晚會在不知不覺中醒來 10 到 12 次。」營養師 Greene說:「我絕不會向任何人推薦這種飲食。一位醫生推行這種飲食是非常不道德的。健康生活的一部分取決於多樣化的飲食。所有食物類別對於身心健康都很重要。」沒錯,一位醫生推行這種飲食是非常不道德的,但是,一位所謂的名醫卻在台灣極力推行這種飲食,請看LMHR:玩命遊戲。還有,儘管Asprey已經放棄生酮飲食,但他仍惡性難改:他最近(2024-3-29)發表影片聲稱「尿液注射」可以治百病,請看https://youtu.be/NMszKzd0UrQ。原文:全肉飲食教父,生酮飲食教父,雙雙投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23 養生.聰明飲食
早餐常這樣吃?雞蛋最好別和「這類食物」一起吃,恐影響低密度膽固醇停留時間
雞蛋算是多數人最常吃的食物之一。很多人每天都會吃至少一顆蛋,早餐不知道吃什麼,一顆水煮蛋加豆漿補足蛋白質。中午吃水餃可能又配碗蛋花湯!大家這麼常吃蛋,但卻對蛋有許多似是而非的迷思。例如有些人認為,紅殼蛋營養價值高,但其實雞蛋蛋殼的顏色取決於雞的品種不同,對營養價值差異不大。一般人每天可以吃幾顆蛋?雞蛋為何不要和其他高脂肪食物一起吃?《元氣網》整理有關吃蛋的重要觀念及迷思。Q:蛋殼會影響雞蛋本身的營養素嗎?A:衛福部食藥署指出,雞蛋本身的營養價值,取決於雞隻所食用的飼料與健康狀況,雞蛋富含蛋白質、卵磷脂、維生素及礦物質等多種營養素,且容易被消化吸收,和蛋殼顏色則沒有直接關聯,主要與雞隻品種及遺傳有關,紅殼蛋與白殼蛋的營養成分,不會因此有差異。振興醫院營養師陳韻婷表示,蛋殼顏色和雞隻的品種或餵養的飼料相關,和營養價值沒有直接相關性,不會說白蛋殼的營養價值就比紅蛋殼少,但跟雞蛋的大小有關,如果是重量重、大顆的蛋,在蛋白質份量上會跟著改變。Q:雞蛋怎麼挑選?購買雞蛋有哪些要注意的?A:食藥署提醒,購買時須注意蛋殼的清潔度及完整度,因為蛋殼上有很多肉眼看不到的毛細孔,表面上若有裂縫或殘留雞屎,細菌容易進入蛋液中,形成風險。營養師楊斯涵曾受訪指出,建議選蛋殼光滑、無裂痕、有認證的蛋,年輕母雞產的蛋偏中小型尺寸,老母雞蛋較大顆,以同重量營養密度來看,年輕蛋比較足夠。另外要注意,高度越挺的蛋越新鮮,越塌或有異味的雞蛋建議不要吃。Q:一般成年人一天可以吃幾顆蛋?A:陳韻婷說,基本上雞蛋屬於一種優質蛋白質來源,如果不吃魚、肉的素食者,就會透過吃蛋來補充蛋白質;針對高膽固醇、慢性腎臟病導致血磷高的患者等族群,雞蛋攝取量就會有限制,尤其要注意蛋黃的量,正常食用下,健康成人每天吃2至3顆是可以的。Q:特殊族群吃雞蛋,有哪些要注意的?A:針對需要控制雞蛋攝取量的族群,陳韻婷指出,建議一天1顆為限,並採無油烹調,因為雞蛋比較容易吸油,建議以蒸蛋、水煮蛋等烹調方式,取代煎蛋或炒蛋方式;慢性腎臟病族群,需要控制蛋白質份量,雞蛋的的份量,要中和在日常飲食中,和魚類、豆類等蛋白質做到總量控制;體內「磷」含量高的,就建議不吃蛋黃、選蛋白就好。陳韻婷並表示,茶葉蛋、滷蛋等,對於有腎臟病、高血壓的族群,就不那麼合適,因為攝取到的鈉含量可能會過高。因為蛋黃比較容易脹氣,陳韻婷提醒,腸胃道不好族群或長輩、小朋友等,建議把蛋黃打散,比較不會有脹氣、消化不良狀況;如果是健康成年人,一天要吃2至3個沒問題,可以包含在正常飲食當中。Q:膽固醇高的人,一天可以吃幾顆蛋?A:如果你的膽固醇很高,也不必完全避吃雞蛋,它們也是健康飲食的一部分。建議這類人應減少飲食中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和膳食膽固醇的攝取,最好將雞蛋攝取限制在每周4-5顆以下。這也適用於超重、肥胖或有其他心臟病危險因子的人。但建議雞蛋不要和其他高脂肪食物一起吃,例如香腸、培根和奶油,因為進食的脂肪多寡,會影響低密度膽固醇顆粒在血液中停留的時間。有些人因為遺傳的關係,出現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應定期就醫追蹤治療,並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吃包括雞蛋在內的高膽固醇食物。Q:吃蛋的時機有哪些要注意的?A:吃蛋的時間方面,陳韻婷說,基本上沒有太大影響,但還是建議在睡覺前2小時不特別進食,可以預防胃食道逆流,且不管什麼食物,都建議不要吃了馬上睡,至於影響吸收,倒不太會因為時間點而有區別。一般而言,飲食均衡才健康,而非只吃單一營養素,包括水果、蔬菜、全穀物、蛋白質和低脂乳品,當然也包含雞蛋,但都必須適量。【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4-19 醫療.婦產科
月經異常、體毛或痘痘狂長,當心多囊性卵巢症候群!9大飲食方式助改善
如果你突然發現自己的月經異常、體毛大量生長或是痘痘(或稱痤瘡)狂長,這些看似無關痛養的小症狀,其實可能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所致,不僅可能造成不孕,甚至罹患其他疾病的風險也會增高。幸好,被診斷出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患者,可以從飲食改善他們的健康。不過具體該怎麼吃才有幫助,或是需要避免那些食物呢?以下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相關知識,可以幫助你更好應對該疾病。什麼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一種卵巢產生過量雄性荷爾蒙的疾病,這種雄性荷爾蒙通常在女性體內含量很少。過量的雄性荷爾蒙可能會為女性月經週期帶來問題,例如它會引起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許多症狀。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這個名稱描述了卵巢中形成的許多小囊腫(充滿液體的囊)。然而,有些患有這種疾病的女性沒有囊腫,而一些沒有這種疾病的女性則會出現囊腫,所以不一定有囊腫才會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據統計,在育齡年紀的女性身上,發生率約在10%至30%之間,不同種族的發生率略有不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有哪些症狀?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最常見的症狀包括:.月經不規則:包括月經不來或根本沒有月經,它還可能涉及經期大量出血。.體毛生長異常:臉部毛髮可能過多,或手臂、胸部和腹部毛髮大量生長。.痤瘡: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會引起痤瘡,尤其是在背部、胸部和臉部。.肥胖:40%到80%的患者可能患有肥胖症,並且難以維持健康的體重。.皮膚變黑:可能會出現皮膚變黑的斑塊,尤其是在頸部、腋窩、腹股溝(兩腿之間)和乳房下方的皺褶處,這被稱為黑色棘皮症。.囊腫:許多患者的卵巢在超音波檢查中顯得更大或有許多囊腫。.皮膚贅疣:皮膚贅疣是皮膚額外的突出物,它們經常出現在你的腋窩或脖子上。.頭髮稀疏:患有多囊性卵巢綜合症的人可能會有雄性禿或變得頭髮稀疏。.不孕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女性不孕的最常見原因,不定期或頻繁排卵可能會導致無法受孕。導致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原因是什麼?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可能在家族中遺傳,姊妹或母女皆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很常見,不過確切原因尚不清楚。其他幾個因素,最重要的是肥胖,也在引起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中發揮作用:.較高濃度的雄性荷爾蒙:高濃度雄性荷爾蒙會阻止卵巢釋放卵子,導致月經週期不規則,排卵不規律也會導致卵巢上出現充滿液體的小囊腫。.胰島素阻抗:胰島素濃度升高會導致卵巢製造和釋放雄性荷爾蒙。同時,胰島素阻抗意味著身體無法正確處理胰島素,從而導致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升高。並非所有患有胰島素阻抗的人都會出現血糖升高或糖尿病,但胰島素阻抗可能導致糖尿病。.低度發炎: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往往患有慢性低度發炎。如何透過飲食緩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目前尚無有效方法可預防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但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減輕症狀。例如健康的飲食、定期運動和控制健康體重能幫助你避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影響。對於如何達成健康的飲食,你可以採取以下9件事來保持營養充足及避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加劇:1.選擇新鮮與最少加工的食物選擇各種新鮮和最低限度加工的水果、蔬菜、乳製品和瘦肉蛋白質食物,同時也包括堅果和種子。2.選擇全穀物例如糙米、大麥、高粱等,用全穀物製成的麵包和麵食可以幫助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避免血糖飆升。3.經常補充水分保持充足水分對身體至關重要,喝水始終是最佳選擇,但重要的是要避免飲用果汁、能量飲料和蘇打水等高糖飲料。4.少量多餐不要每天吃三頓大餐,而是嘗試每三到五個小時吃點食物或零食。5.避免反式脂肪攝取大量反式脂肪可能會加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的症狀,並增加心臟病的風險。6.每週吃兩次富含Omega-3的魚鮭魚、沙丁魚和鯡魚等多脂魚類是omega-3脂肪的重要來源,目標是每週吃兩次富含脂肪的魚,份量為8至12盎司,大約是226克至340克。7.多攝取膳食纖維目標是每天從全穀物、水果和蔬菜中攝取至少25克的膳食纖維。8.限制鈉的攝取每天攝取的鈉不要超過2300毫克,請盡可能減少到餐廳用餐以及吃罐裝和盒裝的加工食品。9.優先考慮大豆蛋白大豆蛋白對於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來說是一種有益的營養素,因為它有助於改善代謝和心血管健康。大豆蛋白的一些良好來源包括豆腐、毛豆、黃豆和豆漿。總而言之,如果你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並不意味著你注定健康狀況不佳。你可以透過做很多事情來應對、盡量減少症狀並保持自己的健康。具體應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保持健康的體重、吃營養食物和定期運動。這些生活方式的改變會影響荷爾蒙濃度,進而調節你的月經週期並緩解症狀。【資料來源】.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Johns Hopkins Medicine).PCOS Diet(Johns Hopkins Medicine).Treating PCOS with Nutrition: 9 Tips for a Healthy Diet(Penn Medicine Lancaster General Health).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Cleveland Clinic).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和代謝症候群(長庚醫訊)
-
2024-04-18 養生.聰明飲食
女性更年期該吃什麼?有助預防2大健康風險的更年期飲食一次看
眾所周知,女性更年期會帶來一系列身體變化,例如隨著雌激素濃度下降,體溫和體重等指標可能會增加。該如何在每個人都會碰上的女性更年期中保持健康?女性更年期可能有哪些疾病風險?所謂的女性更年期,意指女性已經停止月經至少12個月,但更年期症狀可能會比你預期的更早開始。更年期通常從40多歲開始,但最早可以在30多歲或晚至50多歲開始。在此期間,你可能會開始感到熱潮紅、情緒波動和精力不足等症狀,而雌激素的減少可能會開始影響你的骨骼、肌肉質量和新陳代謝。幸運的是,健康、多樣化的飲食和積極改變生活方式有助於減輕更年期症狀的嚴重程度。它還可以幫助預防停經後女性患上風險較高的健康狀況,例如骨質疏鬆症和心臟病。吃什麼有助改善女性更年期健康?在生命的任何階段,均衡的飲食都至關重要,但在更年期,身體需要額外的耐心和照顧,改變飲食有助於預防未來的症狀。必須留意的是,每個女性都是不同的,有不同的需求和症狀,沒有一套統一的更年期飲食標準,但有些食物你可以考慮添加到飲食中或盡可能多吃。1.強化骨骼健康雌激素對骨骼健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雌激素濃度的下降,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就會增加,骨質疏鬆症還會導致骨折的風險更大。飲食能對骨骼健康有著正向的作用,以下有一些重要的常量營養素、維生素和礦物質需確保你攝取足夠。.每餐都應攝取優質蛋白質,像是海鮮、豆類、乳製品、肉類和家禽。.鈣是骨骼健康的重要礦物質,良好來源包括乳製品、帶骨的罐裝魚、菠菜和豆腐。.維生素D是由陽光照射到皮膚上時產生,蛋黃、油性魚類和一些強化食品中也含有少量維生素D。.維生素K存在於綠色蔬菜、發酵食品、乳製品和肉類中,對骨骼強度有重要作用。.磷存在於家禽、肉類、乳製品、油性魚類、馬鈴薯、全穀類和豆類等食物中。.鎂是另一種礦物質,良好的來源包括全穀物、菠菜、南瓜子、杏仁和豆類。2.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停經期間和停經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增加,這部分與老化過程以及雌激素下降的影響有關。與雌激素濃度下降相關的體重增加也會導致肥胖、高血壓、2型糖尿病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升高的風險增加,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以下飲食改變有助於降低這種風險。.將飽和脂肪(動物脂肪)換成不飽和脂肪,例如特級初榨橄欖油、酪梨、種子、堅果。.將精緻碳水化合物(白麵包、白米)換成全穀類(糙米、黑麵包、小米)。.每天至少吃5份水果和蔬菜.每週兩次吃兩份油性魚類(例如鮭魚、沙丁魚、鯖魚)。.每天吃一把堅果和種子。哪些食物可能使女性更年期症狀惡化?當你經歷女性更年期時,你所減少和添加的飲食都會產生同樣大的影響。以下是你應該避免的一些常見食物:1.辛辣食物如果你出現潮熱紅和盜汗的情況,可能需要減少辣醬的用量,因為辛辣食物會使體溫升高,進而引發這些症狀或使症狀變得更糟。2.咖啡因咖啡因可能是更年期熱潮紅的部分原因,這並不意味著你必須完全戒掉它,但過量的咖啡因已被證明會使熱潮紅變得更加嚴重。3.酒精酒精會引發女性更年期症狀,例如熱潮紅、盜汗和頭痛。如果大量飲酒,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會升高,飲酒過多也會增加心臟病風險。4.碳水化合物和澱粉類食物由於女性更年期會減緩新陳代謝,可能會導致體重增加。同樣的,高度加工食品和添加糖的食品和飲料也是如此。總而言之,更年期是一個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女性會經歷一系列嚴重的症狀,而保持均衡的飲食是嘗試緩解女性更年期症狀的好方法。目標是每餐吃各種顏色的全穀物、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全植物性食物、富含鈣的食物,並優化你的腸道健康,以獲得長期健康益處,從而支持健康體重、降低心血管疾病和骨質疏鬆症的長期風險。【資料來源】.Menopause Diet: What To Eat To Help Manage Symptoms(Cleveland Clinic).Managing menopause with diet(British Nutrition Foundation).Healthy Eating During Menopause(The Menopause Charity)
-
2024-04-16 養生.聰明飲食
膳食纖維為何重要?攝取不足會如何?每天應該吃多少?水溶及非水溶有何差異?
我們都知道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Dietary Fiber)可以促進消化健康,有助於體重管理,降低心臟病的風險,並有助於調節血糖濃度,甚至近期一項研究發現,每日補充纖維可以改善60歲以上老年人的大腦功能。但你知道大多數人其實沒有攝取足夠的纖維量嗎?什麼是膳食纖維?纖維是植物中的一種物質,膳食纖維則是你吃的那種。膳食纖維有多種形式,每種形式都在支持健康方面發揮作用。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包括:.全穀類.堅果和種子.水果和蔬菜可溶性纖維與非水溶性纖維有何差異?一般來說,最為人熟知的膳食纖維分別是可溶性纖維(Soluble Fiber)及非水溶性纖維(Insoluble Fiber)。燕麥、豆類和水果中含有可溶性纖維,可溶於水形成凝膠狀物質,有助於調節血糖濃度和降低膽固醇。另一方面,非水溶性纖維存在於蔬菜、堅果、種子和全穀物中,可以增加糞便體積,有助於預防便秘。膳食纖維還包括抗性澱粉,它相對不易消化,存在於香蕉、豆類和馬鈴薯等冷卻的澱粉類食物中,在健康的腸道中發揮關鍵作用。事實上,不同膳食纖維之間是必不可少且相互關聯的,因此刻意強調不同膳食纖維種類可能是多餘的,最好的方式讓人們混吃不同類型的纖維食物。 膳食纖維攝取不足會如何?首先,判斷你是否攝取足夠膳食纖維的主要方法是每天排便一次或兩次,而在排便時能否舒適、快速、不費力地排出。其次,你的糞便的樣子也是觀察的重點。它們應該很容易折斷,更像是一根長而光滑、形狀良好的香腸,而不是顆粒或糊狀。 第三條線索來自你整體的健康狀況。你的腸道對心理健康和免疫系統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情緒低落或容易感染任何細菌等情況,可能是你的腸道健康需要一些幫助的微妙跡象。為什麼膳食纖維重要?多數人未攝取足夠的纖維,這種飲食狀況可能導致相反的結果。雖然很大一部分人每天都患有便秘,但還有一大群人經常腹瀉,他們沒有意識到這通常是由富含肉類和超加工食品的低纖維飲食引起的。對健康的長期影響可能更廣泛。2019年發表在《刺胳針》(The Lancet)的一項研究顯示,與攝取量較少者相比,每天攝取25至29克膳食纖維的人其全因和心血管相關死亡率減少了15%至30%。另外,他們罹患冠心病、中風、第二型糖尿病和大腸癌的機率也降低了16%至24%。與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不同,我們的身體缺乏分解纖維食物的酵素。因此,你的胃對於體積大、能量較低的高纖維膳食,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消化及吸收,這有助於保持血糖穩定,也能促進飽足感。 纖維也有助清除體內多餘廢物,因為在身體使用完所需物質後,這些廢物會被放回腸道中釋放。如果你的腸道中有大量纖維,它在通過時會帶走一些可能積聚並有害的物質,如膽固醇、雌激素和其他賀爾蒙,以及酒精分解產生的毒素。每天應該攝取多少膳食纖維?根據美國農業部《2020-2025 年美國人飲食指南》建議,50歲以下的女性應該每天攝取25至28克纖維,50歲以下的男性每天應攝取31至34克纖維,51歲以上的女性每天應攝取22克纖維,51歲及以上的男性每天應攝取28克。 .50歲以下女性:每天25至28克。 .50歲以下男性:每天31至34克。 .51歲以上女性:每天22克。 .51歲以上男性:每天28克。根據美國家庭醫師學會建議,增加纖維攝取量時,一定要循序漸進,並補充大量液體。由於當膳食纖維通過消化道時,它類似於海綿需要水才能順利通過。如果你攝取的膳食纖維多於平常的攝取量,但水分不足,你可能會感到噁心或便秘。此外,在你購買纖維補充劑之前,可能需考慮纖維補充劑和富含纖維的食物可能不會帶來相同的好處,例如飽足感。如果你未達成每日建議攝取的纖維量,那麼其他必需營養素的攝取量也可能同樣不足。換言之,你的纖維攝取量是衡量整體飲食品質的良好指標。嘗試透過未精製的食物來達到你的纖維目標,這樣也可以獲得它們提供的所有其他好處。【資料來源】.You probably aren’t getting enough fibre – here’s how to up your intake.Medline Plus: Dietary Fiber.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 "Fiber: How to increase the amount in your diet.Cleveland Clinic: How Much Fiber You Need and Why It Matters
-
2024-04-14 養生.抗老養生
「1國家」榮登長壽寶地!長壽專家建議:做好5習慣讓你更長壽健康
新加坡成為全世界最新藍區(Blue Zone),不過它是「人造」出來的。藍區一詞創造人、長壽研究專家布特納(Dan Buettner)告訴CNBC Make IT:「新加坡有全球最高的『健康調整預期壽命』( health-adjusted life expectancy);新加坡的做法和政策,成功創造出地球上最長壽且健康的生命。」5習慣讓居民更長壽健康藍區意指居民長壽且具有最長預期壽命的地區,平均百歲人瑞數量是美國的10倍;原始藍區是由自然環境所造成,分別為加州羅馬琳達市(Loma Linda)、希臘伊卡里亞島(Ikaria)、日本沖繩、哥斯大黎加的尼科亞市(Nicoya)、義大利薩丁尼亞島(Sardinia);新加坡則是新出現在布特納名單上的地區,這個人造的藍區有以下特點:1.少坐車,多走路世界上許多地方民眾都是靠開車來移動,但多數新加坡人是靠走路,且通常是出於必要性,而不是為了運動。布特納表示:「我認為新加坡對汽車徵稅、對汽油徵稅、對道路使用徵稅,然後在步行、騎自行車和公共交通方面投入巨資,做得很棒。」2.將親友留在身邊研究顯示,藍區民眾會優先考慮親朋好友,並將他們留在身邊。這點可從新加坡的「近居購屋津貼」(Proximity Housing Grant)政策中看出;該政策在經濟上鼓勵民眾與父母和孩子住在一起,或住在附近。3.歸屬感根據丕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數據,近80%新加坡成年人都有宗教信仰;丕優研究中心2014年一項研究中,就將新加坡列為世界上宗教最多元化的國家。4.選擇健康的習慣布特納指出,新加坡在「健康食品比垃圾食物更便宜且更容易獲得」方面,做得很好;該國制定激勵措施,鼓勵食品企業提供更健康的選擇。新加坡健康促進委員會(Health Promotion Board)推廣像是糙米和全穀物等更健康的選擇;衛生部還特地創建一個標示系統,向民眾展示出哪些食品攤位有更健康的選項。5.無障礙醫療保健新加坡人享有全民健保,這意味著居民可以獲得優質的醫療保健,包括預防、治療、復健和安寧療護等服務;且新加坡政府也一直致力於制定可補貼醫療費用的政策。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早睡增死亡風險?胸腔重症科醫曝真相!每天「睡滿x小時」更長壽.研究長壽之道20年!長壽專家培養出5健康習慣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0 醫療.消化系統
放屁次數太多該擔心嗎?吃什麼食物會一直放屁?醫建議少吃「這些」
生活消費網站Parade報導,克利夫蘭診所胃腸科醫生克莉絲汀·李(Christine Lee)表示,多數人每天會產生半公升至一公升的氣體,相當於每天放10到20個屁,但她說,一天放屁的次數並沒有固定的標準。如果覺得自己太常放屁,新澤西州澤西市的腸胃科醫生拉斯金(Jeffrey Raskin)指出,背後的原因很可能與飲食有關,每天吃的、喝的是導致身體排氣的最大因素。吃這些食物較易放屁他解釋說,有些食物較難以消化,因此會讓人放屁。克利夫蘭診所稱,這些食物包括乳製品、小麥或馬鈴薯等澱粉類食物、花椰菜與球芽甘藍(抱子甘藍)等十字花科蔬菜、洋蔥和大蒜等含硫成分較高的食物,以及超加工食品中常見的糖醇類,例如山梨糖醇、木糖醇與赤藻糖醇等。維吉尼亞州鎮腸胃科醫生喬索維茲(Kenneth Josovitz)表示,豆類、全穀物與蔬菜等高纖維食物也會增加排氣的可能性。拉斯金說,另一個禍首是碳酸飲料,它們會將更多的氣體帶入消化道,這代表會有更多的氣體需要排出。克莉絲汀·李表示,放屁過多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對食物過敏或敏感。克利夫蘭診所稱,當消化系統無法分解食物時,就會增加排氣;乳糖不耐症與麩質不耐症所引起的乳糜瀉,都很容易引起排氣。克莉絲汀·李說,如果感覺自己放屁比正常情況多,可能是消化系統紊亂的徵兆,例如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或腸易激綜合症(IBS)。如患有SIBO,亦即小腸中的細菌過多,會伴隨慢性腹瀉與身體難以從食物中吸收營養的消化不良現象,還可能出現營養不良、骨質疏鬆症與體重減輕。而腸易激綜合症則是一連串影響消化道的症狀,包括便秘、腹瀉、腹痛、排氣和腹脹。何時需要擔心自己放屁克莉絲汀·李表示,只是排氣過多、沒有其他症狀,只有在對自己或生活產生困擾時才會成為問題;這時便該尋求醫療救治以獲得改善,或進一步檢查出誘發的因素。其他跡象如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食慾不振、排便規律改變、腹痛或便血,便該向醫生報到。拉斯金說,如腹痛難忍或嚴重腹瀉時,應立即就醫。喬索維茲指出,一般來說,如果每天放屁次數都超過20次,最好去看醫生;此外,如果已調整飲食習慣或其他生活方式來減少排氣,但放屁的次數仍比平時多,也要與醫生討論。(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4-04-05 養生.營養食譜
顧腸道、抗衰老...專家解析「植物性飲食」8大好處!想補充蛋白質必看「3大菜單」
近年來,隨著健康均衡飲食的重視,越來越多民眾除了希望「吃得健康」外,也逐漸希望能有更「多樣化」的飲食攝取,結合國際不斷提倡「環境永續」的議題,使兼具環境友善及營養健康和多樣化的「植物性飲食(Plant-based diet)」,逐漸成為現代人飲食的新趨勢。植物性飲食的好處董氏基金會指出,植物性飲食是一種以植物性食物為基礎的飲食方式,選擇更多樣性植物性食材,如水果、蔬菜、穀物(尤其全穀物)、豆類、堅果和種子類等,並限制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攝取,植物性食材對健康具有以下好處: 零膽固醇 較好的脂肪 豐富的膳食纖維 攝取植化素及各種維生素 攝取礦物質 改善血脂和膽固醇 有益腸道健康 抗衰老根據研究顯示,多攝取植物性食物的人相較於食用較少的族群,可降低16%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的罹患風險、32%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從環境保護的角度,植物性飲食可減少約20-30%溫室氣體排放、土地用量和用水量,亦可改善生態多樣性。若多樣化種植則可避免因耗盡土壤養分、受病蟲害影響,造成化肥、殺蟲劑使用不當,損害野生動物和滲入水系統,汙染水資源。植物性飲食的菜單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莫雅淳營養師建議,可選用當令、在地、新鮮和簡單未過度加工的植物性飲食,參考菜單如下:一、主餐可選擇未精製的糙米飯、五穀飯,並至少占主食類的 1/3,避免精製穀物。二、配菜 為增加植物性食物的攝取,主菜優先選擇搭配多種蔬菜的半葷素料理(青椒炒肉絲),避免大塊肉類(豬排、雞排、魚排等),並可適度選擇豆類及其製品取代肉類,每天建議攝取2份。 每天至少攝取3份蔬菜,建議三餐可攝取多種不同顏色蔬菜,廣泛攝取各種營養素及植化素。三、點心 點心可選擇新鮮水果、無調味堅果種子類。 飲品選擇無糖豆漿、燕麥飲品、牛奶加麥片等;避免選擇含糖飲料或果汁。植物性飲食推薦料理綠色和平組織提供「鷹嘴豆沙拉」、「藜麥鮮蔬蛋炒飯」、「味噌豆腐湯」三道料理,除了透過蔬菜水果攝取大量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外,還可補充足夠的植物性蛋白質。一、鷹嘴豆沙拉鷹嘴豆含有人體的8種必需胺基酸,是素食者很好的蛋白質來源。而且鷹嘴豆的熱量低,富含大量的膳食纖維,可以增加、延長飽足感,更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C、K、B群和礦物質,能夠幫助維持血壓,降低罹患心血管風險。食材:鷹嘴豆400克、洋蔥半顆、花椰菜150克、巴西里 1 小束、小番茄適量、菲達起司 100 克、橄欖油適量、紅酒醋適量。做法: 煮一鍋滾水,下鷹嘴豆煮熟。 將小番茄切半、洋蔥切片;花椰菜洗淨後,剝成適合入口的大小;巴西里切碎;菲達起司也剝成適合入口的大小。 鷹嘴豆煮熟後瀝乾,準備一個大碗,放入備好的所有食材,淋上橄欖油、紅酒醋,最後稍微拌一下即完成。二、藜麥鮮蔬蛋炒飯藜麥的蛋白質是所有全穀物中含量最高的,高達 22%,而且含有鈣、鎂、鉀、磷…等礦物質,加上不含麩質、低 GI 的特性,對於正在進行增肌減脂的人,很適合做為米飯的替代品。食材:藜麥 1 杯、彩椒半顆、玉米粒 1 杯、蔥 1 根、蛋 1 顆、醬油 2 湯匙、鹽適量。做法: 藜麥和水以 1:1 的比例用電鍋煮 15 分鐘,煮熟後放室溫降溫。 以中小火熱鍋,放入少許油,倒入打散的蛋液,翻炒蛋汁成碎蛋、再倒入彩椒、玉米粒和藜麥拌炒。 用醬油和少許鹽巴調味,起鍋灑上蔥花就完成了。三、味噌豆腐湯味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還有大豆異黃酮,可以促使女性荷爾蒙作用,還能強健骨骼密度。而豆腐也是素食者補充蛋白質很好的來源。食材:味噌 3 大匙、昆布 15 克、豆腐半盒 、海帶芽 1 大匙、蔥花適量、鹽麴 1 匙、白芝麻醬 2 匙。做法: 將白芝麻醬、味噌、鹽麴攪拌均勻。 鍋中加入600c.c.的水,放入昆布以小火熬煮約 5 至 8 分鐘。 水滾後依序加入味噌、豆腐、海帶芽,並攪拌均勻後即可盛盤。以上三道料理可以從一日三餐中補充植物性蛋白質與豐富的營養素,在維持身體健康的同時,也能守護地球的健康!參考資料:綠色和平組織 - 【蔬食料理】吃素沒營養?一日三餐這樣吃,補足植物性蛋白質!延伸閱讀:「素食者」補充蛋白質必看》白飯、花椰菜、鮮奶,哪個蛋白質含量高?營養師解析:從「6大類食物」聰明補充
-
2024-03-22 醫療.消化系統
改善脂肪肝從飲食做起!哪些食物有助於預防和逆轉?應避免吃什麼?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脂肪肝盛行率高達33.3%,當肝臟脂肪過多,會使肝臟細胞受損而易引起慢性發炎,恐會逐漸走向慢性肝臟疾病、肝硬化,嚴重造成肝癌。為了預防肝損傷或逆轉肝病早期階段,無論你的脂肪肝是否與飲酒有關,最佳方式是透過飲食和運動維持健康的體重,並且避免飲酒。哪些食物有助改善脂肪肝?營養師指出,健康且均衡的飲食有助於減少肝臟中的脂肪,地中海飲食就是一個最佳例子,其中包含大量蔬菜、水果、未加工的穀物、豆類、橄欖油以及堅果和種子;適量的魚、海鮮、蛋、乳酪、優格和家禽;更少的紅肉及甜食與添加糖。【延伸閱讀:地中海飲食是什麼?地中海飲食有哪些食物、怎麼吃及好處一次看】地中海飲食除了對脂肪肝患者有益之外,還可以降低心臟病的風險,而且還被證明可以降低血壓和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並符合美國糖尿病協會的營養指導。這很重要,因為心臟病和糖尿病都是與脂肪肝密切相關的危險因子。1.家禽、魚類、海鮮和瘦肉家禽、魚類、海鮮和瘦肉對於肝臟脂肪過多的人來說都很重要,因為它們含有蛋白質和重要的維生素,可以保持健康,也有助肌肉增長。目標是每週吃兩次魚或海鮮。另外,吃適量的家禽或其他蛋白質食物,如瘦肉、雞蛋和起司。2.水果和蔬菜目標是每天吃五份或更多蔬菜。一份是半杯煮熟的蔬菜或豆類或一杯沙拉。它們富含纖維和營養物質。水果提供重要的維生素和纖維,但也含有果糖,會增加肝臟脂肪。因此,建議每天最多吃兩份水果。3.豆類豆類包括黃豆、黑豆、紅豆、綠豆等及其製品。它們是肉類的絕佳替代品,因為它們富含纖維和蛋白質,而且脂肪含量低。4.全穀類全穀類包括燕麥、蕎麥、藜麥、大麥、小米和玉米。另外,麵包建議購買全麥,並用糙米代替白米。5.堅果和種子堅果和種子提供蛋白質和健康的油脂,包括花生、腰果、芝麻、瓜子、核桃、杏仁及開心果。堅果醬和芝麻醬是奶油的絕佳替代品。6.油脂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油脂對健康至關重要,並且不會增加肝臟脂肪,存在於特級初榨橄欖油、酪梨、堅果和種子以及鮭魚和沙丁魚中。建議用橄欖油烹飪,其他合適的食用油還包括葵花油、花生油或大豆油。7.乳製品乳製品富含鈣和蛋白質,但應適量食用。例如起司、牛奶或無糖優格,並且避免或限制熱量高的奶油和冰淇淋。脂肪肝患者應避免哪些食物?如果你患有脂肪肝,建議避免或至少少吃某些食物,這些食物通常會導致體重增加並增加血糖,包括:1.酒精酒精可能是脂肪肝疾病以及其他肝臟疾病的主要原因。2.添加糖避免吃糖果、餅乾、汽水和果汁等含糖食物。高血糖會增加肝臟中脂肪的堆積量。3.油炸食品這些食品脂肪和熱量都很高。4.添加鹽攝取過多的鹽會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風險。依據美國心臟協會建議,將鈉攝取量限制在每天2300毫克(約為1茶匙)以下,至於高血壓患者應限制鹽攝取量每天不超過1500毫克。5.白麵包、米和義大利麵白麵粉通常經過高度加工,由於缺乏纖維,用白麵粉製成的食品比全穀物更容易升高血糖。6.紅肉牛肉和豬肉富含飽和脂肪。一般來說,高度加工的肉類也應該受到限制,例如香腸、火腿和培根,因為它們的鈉含量和飽和脂肪含量都很高。不同年齡層的脂肪肝患者該怎麼吃?營養師劉怡里曾指出,預防脂肪肝的飲食,不同族群也分別有其飲食方法,但共同原則是控制「脂肪、精製糖、酒精」三大目標,如果不小心攝取過量,建議加強有氧運動時間,且攝取較多的高纖蔬菜。只要用對方法,就可以改善脂肪肝。1.65歲以上銀髮族針對三高族群又合併脂肪肝的銀髮族,飲食首重「體重控制」,但要避免快速減重造成肌肉量流失。飲食調整以「選擇低脂高蛋白質、控制好油的攝取量、甜食點心不過量」為重點。2.中壯年上班族久坐少運動的上班族,一定要嚴格控制飲食的熱量與食物種類,體重控制以一個月減2公斤左右為目標。飲食調整以控制「酒精、下午茶、消夜」為主。3.12歲至18歲青少年青少年建議以運動為主,每周運動要超過150分鐘,因正值發育期,不宜過度節食減肥限制熱量,飲食調整以「晚餐、零食、吃飯速度」為重點。【資料來源】.Liver Foundation: Your doctor says you have fatty liver disease. Now what?.University of Chicago Medicine: Fatty liver disease diet: What foods help prevent and reverse fatty liver?.Diet and Lifestyle Tips to Reverse Fatty Liver Disease.10 Foods to Include in a Healthy Liver Diet(本文不開放合作單位轉載)
-
2024-03-19 養生.聰明飲食
糙米不好吃難下嚥?多一步驟就能煮出Q軟口感!盤點糙米營養有哪些
不喜歡吃糙米飯的人,可能會因為烹煮時省略了一個步驟而錯失了享用營養豐富食物的機會。網路媒體哈芬登郵報(Huffpost)報導,要煮出口感Q軟、帶有堅果風味的糙米飯只需一個小竅門,且不花一分錢。這一步驟十分重要卻常被忽略,其實很簡單:只需將鍋子離火,蓋上鍋蓋,讓煮熟的米飯靜置多燜10分鐘左右,便完成程序。這個方法也適用於其他全穀物,例如被稱為減脂好物的法羅麥(farro)、小麥粒(wheat berries)與高粱(sorghum)等。讓米粒吸收更多水分可享最佳口感美國稻米協會(USA Rice Federation)的雅各布斯(Cameron Jacobs )指出,糙米營養豐富,胚乳周圍的麩皮保持完好;讓糙米飯蓋上蓋子多燜一下的作法,可以讓米粒從蒸氣中吸收更多水分,讓食用時享受到最佳口感。糙米飯在吸收所有水分後,與直接食用相比,咀嚼起來較不費勁、更好下嚥。食品科學家、「食物與烹飪」(On Food & Cooking)一書作者麥基(Harold McGee)表示,糙米飯吸收的水分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均勻分布在米粒中,並使米粒中的澱粉與之結合;若立即食用,會使米粒表面的水分以水蒸氣形式蒸發掉,讓麩皮變得更乾、更硬。麥基說,雖然他不介意這種口感上的差異,但5至10分鐘的靜置時間確實能讓米飯煮得更均勻。由於糙米有一層麩皮,所有的纖維都包含其中,因此糙米與其他全穀物均可浸泡一小時、甚至一夜;如果時間匆忙,沒有提前浸泡,也可跳過這一步。坊間指出,浸泡全穀物是為了去除植酸鹽(phytates),而植酸鹽可能會阻妨礙某些營養素的吸收。糙米富含維生素B群、鎂、鉀與鐵但是營養師勒布朗(Kelly LeBlanc)表示,這點不用擔心,從營養學的角度,人們對植酸鹽與礦物質吸收的擔憂,有點被誇大了。如果使用的是電鍋,當水被吸收後,電源就會自動關閉,這時應該多給它 10分鐘時間來完成烹煮;像象印(Zojirushi)的多功能電鍋,在烹煮程序中便內建了糙米浸泡與燜煮的選項。俄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營養學教授艾蜜莉·何(Emily Ho)表示,與加工過的白米相比,糙米的外殼、麩皮、胚芽仍然完好無缺,因此富含維生素B群、鎂、鉀與鐵等營養成分;糙米也是膳食纖維的重要來源,有益腸道健康。與白米相比,食用糙米可降低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並能降低血糖。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10 養生.保健食品瘋
健康人吃益生菌可能弊大於利?專家教這樣吃有助腸道細菌平衡
益生菌是保健食品中常銷熱賣的商品之一,但專家認為,對於健康的人來說,益生菌提供的好處不多,而且可能弊大於利。研究顯示,服用益生菌可以改變微生物群的組成,減少腸道中的微生物多樣性,這與許多健康問題、抗生素效果有關。部分人可能從服用益生菌中受益,包括患有胃腸道疾病的人。研究發現,益生菌可以減少腸躁症和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症狀,還可以預防旅行者腹瀉,減少抗生素藥物的一些副作用。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有更可靠的方法來滋養腸道微生物群。首先,吃各種蔬菜、堅果、種子、豆類和全穀物,為腸道微生物提供所需的膳食纖維,以促進其生長。研究人員發現,吃發酵食品,如優酪乳、酸菜、泡菜和克菲爾(kefir)酸奶,其中含有益生菌和其他有益化合物,對健康和腸道微生物群有正面效果。益生菌可能擠掉好的微生物科學研究顯示,擁有多樣化的腸道微生物群的人往往能更健康地老去、罹患較少的疾病。腸道中的微生物可以一起工作,也可以相互競爭。有時腸道中好菌和壞菌的比例會失去平衡,這種情況被稱為菌群失調。雖然有許多品牌的益生菌,但多數只含數量有限的細菌菌株,休斯頓德克薩斯大學教授科恩Lorenzo Cohen說,服用集中劑量的幾株細菌會破壞腸道平衡。他說,擁有太多的好菌,會在無意中創造某種形式的菌群失調,不僅擠掉了壞東西,也擠掉了其他可以創造高度微生物多樣性的好東西。發酵食品可增微生物多樣性那麼應該怎麼做比較好呢?如果正服用抗生素,或者有消化道疾病,應該和醫師討論服用益生菌是否有意義;如果是的話,怎麼選擇產品。如果有嚴重的疾病或免疫系統受損,醫師可能會建議別吃益生菌,因為有發生感染的風險。一些醫師傾向建議在飲食中添加發酵食品,而不是服用益生菌。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胃腸病學家達曼說,發酵食品就像大自然的益生菌。發酵食品的好處之一是,它們不僅含有益生菌(活性微生物),還含有益生元(可促進微生物生長)和後生元(能產生和益生菌相似的功能)。在「細胞」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讓人們在10周內每天吃發酵食品,可以降低他們的炎症水平,增加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06 養生.聰明飲食
每天該吃多少蛋白質?獲取蛋白質等於多吃肉嗎?吃太多會傷腎嗎?
你可能知道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膳食纖維是營養飲食的基本組成部分,但其中一個可能比你意識到的更重要,尤其是當你變老時。《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一項研究表明,蛋白質可能是健康老化的關鍵。大多數人都知道蛋白質的重要性,但一天該吃多少的量才足夠?蛋白質攝取過多會對健康有影響嗎?需要靠乳清蛋白補充蛋白質嗎?吃太多蛋白質會不會傷腎?以下為幾個常見問題的解答。一天蛋白質要吃多少?事實上,每個人的身體組成、體型、年齡、性別、活動水平和病史皆有所不同,因此蛋白質的攝取量就因人而異。大部分的建議蛋白質攝取量會先從體重來計算。一般建議,若為符合每日最低需求,蛋白質的每日建議攝取量(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 RDA)大約為每公斤體重0.8公克蛋白質。對於大多數很少運動的人來說,這相當於每天攝取45至60克的蛋白質,也就是大約兩塊雞胸肉(每塊約30克蛋白質)或一罐6盎司鮪魚罐頭(約40克蛋白質)和四分之一杯杏仁(約8克蛋白質)。然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避免生病所需的最低量,而不是你每天應該吃的具體數字。若你有固定運動習慣,你需要的蛋白質量還要更高,可能需要每天每公斤體重1.2至1.7公克的蛋白質,尤其當你想增加自身肌肉量時更是如此。至於一次應該攝取多少蛋白質?目前建議一餐攝取25至30克蛋白質,但需要進一步研究來量化每餐蛋白質攝取量的具體上限。再者,每餐所需蛋白質含量也會受到你的活動量和身體組成等因素影響。蛋白質吃太多會損害腎臟嗎?專家表示,並未看到數據顯示我們的身體在單次進食時可以利用超過每公斤體重0.4至0.5克的蛋白質,對大多數人來說,這相當於一大份的雞胸肉。如果吞下超過這個量的蛋白質,多餘的蛋白質會被存儲為脂肪,用作代謝燃料,或轉化為尿素,這是蛋白質分解後通過腎臟排出的物質。換句話說,過多的蛋白質會產生「昂貴」的尿液。除非你已經有了腎臟疾病,否則攝取過多的蛋白質並不會損壞你的腎臟。但也許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你可能已經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為何該分散每日蛋白質攝取量?專家指出,將每日蛋白質攝取量集中在一餐吃完其實並不明智,一方面你可能很難一次消耗很多,另一方面可能會使你無法與其他所需要的食物組成均衡的飲食。除此之外,攝取過多的蛋白質可能會導致體重意外增加,因為熱量被儲存在脂肪中,而不是用於肌肉生長。過量攝取蛋白質的其他副作用包括血脂升高,這可能會導致心血管健康和腸胃道問題,例如便秘、脫水等。專家建議,因為一餐吃太多蛋白質可能會讓人不舒服,所以你應該把蛋白質攝取量分散在每天三到六餐之間。如何快速補充蛋白質?專家表示,蛋白質補充品,例如乳清蛋白和能量棒儘管很方便,但是含有約6克蛋白質的水煮雞蛋或雞胸肉也是如此。雖然有些人信奉乳清蛋白,目前很少有證據表明某些蛋白質比其他蛋白質更營養。乳清蛋白是從牛奶中提取的,是一種良好的白胺酸(Leucine)來源,能幫助啟動肌肉生長。不過,希臘優格或鮭魚也富含白胺酸。事實上,大多數人包括運動員在內,即使不吃肉,也可以在不需要乳清蛋白的情況下獲得足夠蛋白質。換言之,素食者和純素運動員可以通過食用不同來源的植物蛋白組合,例如豆類和穀物以滿足蛋白質需求。攝取蛋白質等於多吃肉嗎?由於高蛋白飲食對於減肥或心血管健康的關聯性仍存在爭議,在開始增加每日蛋白質攝取量之前,首先不要將「獲取更多蛋白質」理解為「多吃肉」。即便牛肉、家禽與豬肉,甚至是牛奶、起司和雞蛋,都可以提供優質蛋白質,但許多植物性食物其實也可以提供,包括全穀物、豆類、堅果和蔬菜等。另外,考量蛋白質的組合也很重要,由於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和其他營養素總是與蛋白質一起出現,所以找尋飽和脂肪及加工碳水化合物含量低且富含多種營養素的蛋白質來源是優先選項。吃蛋白質有助變瘦嗎?由於蛋白質會讓你飽腹,它可以幫助你少吃,你的身體必須更加努力地分解它。因此,與碳水化合物或高脂肪食物相比,消化蛋白質所消耗的卡路里更多,但實際額外燃燒的卡路里量很少,而且不太可能對體重產生有意義的影響。換言之,攝取大量蛋白質並不能燃燒體脂肪。如果減重需求的話,必須攝取比你消耗的更少的熱量,不管這些熱量是來自哪種營養素。什麼時候最該吃蛋白質?專家建議,應該一整天都該攝取蛋白質,尤其是要確保早餐有攝取足夠。由於蛋白質是最能產生飽腹感的巨量營養素(macronutrients),它比碳水化合物或脂肪等巨量營養素需要更長的消化時間,而且會讓你感覺更飽。因此,每餐都攝取蛋白質有助於控制食慾,並確保為肌肉穩定供應胺基酸。【資料來源】.5 things to know about protein.How Much Is Too Much Protein for One Sitting?.How much protein do you need every day?(本文不開放合作單位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