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搜尋
內科
共找到
2552
筆 文章
-
-
2021-08-15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警訊自我檢測/大拇指和食指比OK 每月8日做巴金森症自我檢測
男性罹患巴金森症的比例較女性高,尤其有些男病友正值壯年,更是家中經濟支柱。醫界鼓勵病人及家屬不要氣餒,因為目前新趨勢是以整合性團隊概念來治療病友,讓巴金森病人有機會早日重返工作和社會,並且和家人重拾良好生活品質。平均發病60歲,男多於女,治療目標是讓患者重拾社會功能。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副主任陳凱翔說,巴金森症發病平均年齡為60歲,男性及女性病人比約1.5比1,近年來臨床上不乏年輕型病人,他就診治過30多歲及40多歲的男性病人。陳凱翔治療過一位44歲的男病人,他本來是一位承包商,但陸續出現行動緩慢、四肢僵直和手部顫抖等症狀。一開始給予藥物還能有所改善,然而隨著症狀持續,只好待在家裡讓妻子照顧,病人心裡鬱鬱寡歡。「治療巴金森症,醫師需要根據病人的需求共同討論並設立一個治療目標,最高目標是盡可能讓病人重拾該有的社會功能。」陳凱翔說,他這位病人,數年後接受深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病況改善很多,不但可以爬樓梯,還能繼續去做裝修工作,病人很高興能重新負擔家計,也不要讓妻子太累,找回全家原來的生活步調。不過,陳凱翔強調,深腦刺激術能有效改善巴金森症的「動作斷電」及異動症,或使藥量減少,改善生活品質,但不能停止疾病的退化。在漫長的病程中,病人所需要的除了藥物,其實還有整合性團隊的照護和家人的關心照顧。台大新竹分院「巴金森整合治療團隊」,提供生心理完善照護。以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已成立一年半的「巴金森症整合治療團隊」為例,除了醫師鑑別診斷及提供治療計畫,還有營養師從飲食設計改善病人便祕、語言治療師協助改善病人說話小聲及口吃、藥師檢查病人用藥副作用與交互作用,以及物理治療師幫忙病人做軀幹彎曲及凍僵步態等復健。更重要的是,有心理師及社工師提供家庭及心理層面的協助,該團隊成立以來,已照顧治療過90位病人。「常常家屬累到倒下,病人也就跟著倒下,這也是病友需要整合性團隊的原因。」陳凱翔強調,有些病人初期會因為情緒不穩,和家人發生口角;中期因認知功能受損,出現幻覺或懷疑別人偷東西,家屬照顧到身心疲累,有時陳凱翔也要協助病人家屬就醫,舒緩照護者的壓力。醫界發起每個月「8」日做巴金森症自我檢測,有助早期發現。此外,巴金森症常伴隨憂鬱症狀,容易讓病人及家屬忽略真正病因。陳凱翔指出,巴金森症病人較不會像憂鬱症病人容易哭泣,有時候淡漠的表現更明顯,因此臨床上會先做鑑別診斷。像醫界發起每個月的「8」日來做巴金森症自我檢測,用大拇指和食指比OK姿勢25下,就是監測此病常有見的肢體障礙問題,若有疑似症狀,可以到神經內科就診,瞭解病人是否合併有憂鬱、嗅覺改變、失智、便祕等症狀,如能早期發現,有助延緩病況惡化走向失能。陳凱翔強調,由於巴金森症的主體是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但病程中腦部前額葉功能也會逐漸影響,病人行動與執行力不好,或是對事物失去興趣,與人互動出現淡漠或固執表現,的確需要家人多加體諒。加入臉書社團了解更多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臉書搜尋「幸福巴士社團」立刻加入。
-
2021-08-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打疫苗還是會感染!專家剖析防堵變種病毒2道防線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不少國家即使疫苗覆蓋率高,還是受到病毒變異株威脅,像是率先解封的英國、不斷暴增案例的美國,甚至以色列已經率先宣布要施打第三劑疫苗。聯安診所內科主治醫師施奕仲認為現在已經有點「流感化」的趨勢,每年可能都會有新的變異株產生,打造好人體的防線才是最大的武器。強勢病毒株席捲全球!WHO:這四株需高度關注從疫情爆發以來,全世界每隔一段時間在不同地區,就會有一株強勢變異病毒株的出現,為什麼新冠病毒會不斷變異?施奕仲醫師說:「因為新冠病毒是單股 RNA 病毒,不像一般的 DNA 病毒有雙股螺旋在複製過程中的修復機制,是比較容易產生因複製時的錯誤而有了變異病毒株出現。當單股 RNA 在複製時出錯一個或數個核糖核酸,有些出錯會自然淘汰,但有些出錯卻可能讓傳染力增強,成為強勢病毒株。」當社區大量感染時就容易出現變異病毒,在英國、南非、巴西、印度等國家,在某些人口稠密的地區,過去都有嚴重的社區傳播,病毒持續傳播、持續複製就很有機會因而出錯。世界衛生組織目前將全球變異株分成三類,針對這些變異來建議相關防治措施。1. 高關注變異株(Variants of Concern):Alpha、Beta、Gamma、Delta。2. 需留意變異株(Variants of Interest):Epsilon、Zeta、Eta、Theta、Iota、Kappa、Lambda。3. 高衝擊變異株(Variants of High Consequence):目前無。現階段台灣流行的主要是 Alpha 變異株,但指揮中心從邊境已攔截到數種不同變異株,從去年 10 月至今,台灣就已驗出 6 種國際上常見變異株。人體兩道免疫防線防堵病毒!打疫苗避免重症死亡變異病毒確實威脅著社會,國內靠著嚴格邊境管制,避免傳播力強的病毒株造成社區感染。但民眾也很關心,現在我們大規模施打新冠疫苗,難道沒辦法防堵變異病毒嗎?施奕仲醫師說:「雖然變異病毒會影響疫苗保護力,但通常只要打過完整兩劑新冠疫苗就能避免重症,因為人類對付病毒入侵是靠兩道免疫防線。」第一道防線「體液免疫的抗體保護」:以 B 細胞系統產生抗體來達到保護目的之免疫機制,在病毒要入侵時就將它殲滅,避免感染,也就是所謂的疫苗保護力。第二道防線「細胞免疫的 T 細胞」:當病毒突破第一道體液免疫的防線後,個體就受到病毒的入侵感染,會遇到第二道防線「T 細胞」,T 細胞只要曾經被病毒或者疫苗訓練過,可以辨識受病毒感染的細胞。T細胞此時便會擔起重任,讓身體就算被感染也不會變重症。施奕仲以簡單的方式舉例:「把病毒想像成一群人,變異病毒就像是原始病毒株少一隻耳朵,或戴上了帽子的人,有小部分的改變。而抗體就如同人臉辨識系統,對於正常人臉可以高效率辨識而殲滅,但對於戴上帽子或者少一隻耳朵的人臉,可能會辨識不出來而放行進入,也就因而感染了。」但是負責人體細胞免疫的T細胞,就像是警察一一調查戶口,雖然病毒的外觀已有些微改變,但新冠病毒的身分是不會變的,查到一個砍一個,發現兩個殺一雙。T 細胞防護可以避免受感染的人演變為重症患者,甚至因而死亡。」現在全世界最流行的 Delta 病毒株,讓許多疫苗的保護力大為下降,施奕仲表示:「Delta 病毒株也學我們的防疫措施,不只是戴帽子、少一隻耳朵,現在還戴上口罩加蒙面,人臉辨識系統大概很難辨識正確(原先建立的抗體免疫快要失效了),除非我們要將人臉辨識系統升級。」許多國家都將施打第三劑疫苗,莫德納、輝瑞等也正在針對變種病毒加速研發次世代新冠肺炎疫苗。新冠不會終身免疫!打過疫苗、感染過可能再感染近期歐美國家開放,他們在高疫苗覆蓋率之下雖然確診個案增多,但死亡、重症沒有變多。施奕仲說:「當感染不會變重症,不會死亡,染疫就等於只是感冒一場。」施奕仲也提醒:「曾經感染過新冠病毒者、打過新冠疫苗者,若再碰到新冠病毒,還是有再次感染的風險。除了體液免疫產生的抗體可能隨著時間漸漸消失,使得保護力下降,或是如果遇到的是變種病毒,原來已產生的抗體無法完全辨識成功,也是有可能會再次感染。」若能將新冠死亡率再降低,人類有可能跟病毒共存。但在變異病毒肆虐下,施奕仲醫師表示,未來仍有三大方向要特別注意:病毒變異後特徵性的臨床症狀改變感染變異後人們的症狀表現也有所不同,變異病毒株差異也可能有攻擊身體不同器官的傾向,除了呼吸道系統,或許未來會發現某些變異株會侵犯神經系統,某些可能較易攻擊肝膽腸胃系統或是心臟血管系統等等。同時感染 2 種以上變異病毒株在歐洲臨床微生物與傳染病學大會上,國際發現已經有個案出現同時感染兩種 COVID-19 變異株的案例。病毒不會消失!很可能朝流感化方向前進新冠病毒已經有點像流感,每年會有新興病毒株。新興的變異病毒株只要傳染力夠強,就會擴散出去造成社區爆發,甚至變成跨國大流行。除了疫苗之外,醫藥科學界也積極發展抗病毒藥物要來對抗新冠病毒,已經有許多不錯的臨床試驗結果,目前正在執行第三期臨床試驗。相信不久的未來,應該會有抑制病毒的特效藥研發成功。因應這條路之後,施奕仲醫師推測:「未來很有可能人感染後透過藥物得到治療,但慢慢地具有『抗藥性』的變毒株可能會出現,成為因治療而篩選出來的新病毒株。」看來這條抗疫之路,還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需要努力,大家要從日常衛生習慣做改變,除了戴口罩、勤洗手、減少群聚外,當務之急還是「打疫苗優先」。
-
2021-08-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解除隔離後 新冠康復者還可能面對腦傷等後遺症
「我今年44歲,如今我的身體卻像一個80多歲的老人」,感染新冠肺炎的英國記者,道出許多確診者說不出的痛。我國至今有14621例確診者,解隔離比率90.2%,病毒起初攻擊肺部居多,隨著解除隔離,確診者也陸續出現後遺症,除了肺纖維化、呼吸道持續發炎,可能造成心臟、腦傷、肝腎功能受損,或焦慮、沮喪、失眠等精神疾病。根據國外一年多追蹤研究,權威期刊「自然」統計,約三成確診者出現後遺症,包括呼吸困難、肺功能衰退、頭痛、腦力衰退等。我國今年五月爆發本土疫情,至今已過三個多月,為了協助確診康復者,台北榮總、台大醫院、北醫附醫、北市聯醫成立新冠長期追蹤特別門診。北醫附醫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周百謙表示,院內約追蹤六百多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包括院內原本收治、以及院外轉來的個案,依照嚴重程度分配到不同科別追蹤;北榮醫務企管部主任李偉強表示,確診病人康復後不具傳染力,但仍有後遺症狀須追蹤,因此每周兩個門診不做特別標誌,就是要去標籤化。周百謙表示,新冠後遺症主要分為肺部受損、肺部以外器官受損。肺部受損的患者出院後,上下呼吸道仍可能持續發炎腫脹,容易有胸痛、胸悶、走路喘;重症患者治療期間若插管採取高濃度氧氣治療,期間併發細菌感染,容易引起肺纖維化。肺部受損引發的後遺症多數是「暫時性」,目前國內疫情,僅三個多月,常規需觀察半年至一年,才能確定是否造成永久性傷害。肺部以外器官受損,常見以心臟、腦傷引起記憶短暫受損、肝腎功能受影響。周百謙解釋,新冠病毒是藉由與人體內的ACE2受體結合感染人體,ACE2受體多存在於呼吸道中,呼吸狀態不佳,影響空氣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首當其衝的就是血管,再來就是心臟以及腦部,影響心肺功能外,也會影響睡眠品質。李偉強表示,病人若長期臥床,也會出現骨骼、肌肉痠痛,需要骨科會診。此外更多病人出現精神方面問題,有些居住於萬華、板橋的病人被親朋好友「貼標籤」;確診病患內心會怨「很倒楣」,若傳給家人,導致親友不幸過世,即便自己身體康復出院,心理壓力仍持續,需要精神科或心理治療介入。
-
2021-08-1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頭痛不要忍!治療頭痛3個重要觀念 醫:可以養成這個習慣
之前門診有一位偏頭痛患者因為嚴重發作時無法工作需要請假,但不為上司所理解,為此他十分難受。其實大部分的人的確無法同理偏頭痛發作是有多麼嚴重。偏頭痛在世界衛生組織十大失能疾病排名常常在前五名內,很大的原因是偏頭痛的症狀不是只有頭痛,這是一個腦部的風暴,影響是全身性的。有時候疼痛會連續好幾天、幾周,甚至連續幾個月都在頭痛中度過......長期偏頭痛不僅影響生活,還可能導致患者對生活失去希望,所以頭痛千萬不要忍。頭痛治療過程有時相對容易,但有些時候可以很複雜,因為每個人的體質或共病不同,導致適用的治療方式也不一樣,例如:生活調整,頭痛預防用藥、肉毒桿菌或單株抗體針劑,物理治療,針灸等等治療方式,都是偏頭痛患者的選擇之一,千萬不要因為一個療程效果不彰,就對於治療失去信心,持續與醫師溝通並調整治療方向,才是遠離偏頭痛的正確道路。頭痛治療重要觀念治療以穩定腦神經血管系統為主深受偏頭痛困擾的朋友,治療的初衷往往會是讓頭停止疼痛,但是長期頭痛不是只有止痛這個目的,最重要的是「穩定腦神經血管系統」。偏頭痛受到體質、 多重外在環境因子影響,導致腦部神經血管系統敏感,如果頭痛頻率增加,務必及早接受治療將頭痛控制住, 避免頭痛慢性化。養成寫頭痛日記的習慣詳細記錄頭痛時間、頭痛程度、頭痛預兆、頭痛部位、頭痛發作性質、頭痛伴隨症狀,若是女性患者建議紀錄頭痛好發於生理期前或後,也可以備註「頭痛誘發因子」。越詳細的頭痛日記,越能協助醫師做臨床診斷,以及如何調整藥物,除此之外還能讓病患更了解自己的頭痛喔!在記錄頭痛日記的過程中,我們會越來越了解自己的頭痛,逐漸摸索出與頭痛和平共處的方法,例如:避免熬夜、避免吃到會引起頭痛的食物等等。止痛藥的正確使用1. 頭痛需早期就使用,有效抑制頭痛2. 避免過度使用止痛藥「如果每個月有15天以上頭痛, 同時在超過3個月的時間裡, 常常使用超過10天以上的止痛藥,會導致止痛藥效果越來越差,但頭痛卻越來越嚴重。」3. 頭痛預防治療透過「頭痛預防藥物或針劑」來穩定神經,降低頭痛發生的機率,同時減少服用止痛藥的次數,避免藥物成癮性頭痛的發生。頭痛治療是一段漫長的道路,除了頭痛患者與醫師的溝通配合外,患者的家人也是支持頭痛治療的重要環節,讓我們一起努力跟頭痛說掰掰。延伸閱讀:圖表/疫苗副作用來了,止痛藥一次可吃幾顆?一表了解普拿疼安全使用劑量來源處: https://www.facebook.com/drneuro
-
2021-08-14 新聞.元氣新聞
他確診新冠腦傷「不認得老婆」 醫:全身都被攻擊
新冠肺炎疫情未平息,國內目前1.4萬名確診個案,近期個案未大幅增加,但社區內隱形傳播鍊未斷,仍出現零星個案。一名67歲男性今年5月多有萬華茶室活動史,5月底於集中檢疫所隔離,血氧值突然大幅下降,緊急送醫救治,後續康復出院,沒想到「失憶」不記得太太是誰,經過檢查,發現大腦血管遭新冠病毒攻擊,造成血栓,近期回診時,還出現腳水腫症狀,研判全身細胞都被攻擊。收治該名個案的新光醫院呼吸加護病房主任林嘉謨表示,國外觀察確診者康復後,會出現新冠病毒長期綜合症(long covid syndrome),包括容易健忘、時常疲倦、身體各部位症狀,與該名個案症狀相像。林嘉謨說,該名67歲男子曾到當地吃飯,列為首波匡列對象,並入住集中檢疫所,隔離10多天後,某天血氧濃度突然降到50%,緊急篩檢確診並送醫。不過男子確診仍無明顯症狀,但胸部X光檢查,肺部已出現白影,且住院期間血氧值偏低,再以電腦斷層檢查肺部,才發現左肺出現肺栓塞。該名患者原本6月底要出院,林嘉謨說,有天剛好與家屬通話,個案妻子向他反映,「感覺老公怪怪的,好像忘記我」,院方緊急安排電腦斷層檢查腦部,發現男子大腦出現血栓,透過磁振造影檢查,發現男子右側多處腦組織發炎,腦血管也出現血栓損傷,影響記憶力,因此延到7月初才出院,並回診追蹤。沒想到,日前男子回診,發現腳水腫的厲害,林嘉謨與腎臟科討論,認為應是新冠病毒攻擊下,ACE2接受器遭破壞,而全身血管都有ACE2接收器,導致全身所有的微血管內皮細胞都有損傷,造成全身器官病變。他說,收治不少新冠病人,大多是嚴重肺炎、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肺纖維化等,但這名個案後遺症最多,除了上述外,還多了肺動脈栓塞、急性腎水腫。林嘉謨表示,當時個案發病超過10天,無法獲指揮中心許可使用瑞德西韋,也沒有單株抗體可用,只能用大量抗凝血劑緩解肺栓塞,同時用類固醇搭配IL6等抗發炎藥物,才撐過急性期。後續肺纖維化治療,可透過類固醇或復健,若糖尿病患可用糖尿病藥物控制,若有血栓、肺動脈衰塞,則透過抗血栓藥物。林嘉謨指出,該名個案腦部、肺部、腎臟都有血栓,雖然腎臟蛋白尿等功能無異狀,但腳出現水腫,都需要胸腔科、神經內科等持續追蹤,至於新冠病毒導致血栓,是否為不可能逆傷害,需要更多研究來證實,但的確新冠後遺症的病人,血栓藥不建議太早停藥。
-
2021-08-13 該看哪科.耳鼻喉
我的經驗/莫名頭暈怎麼辦? 建議去看「這一科」可快速診斷出是否有「暈眩症」
「暈眩症」該看哪一科第一次去看神經內科,是因為晨起伸了一個懶腰,忽然間天旋地轉無法起身。以為躺躺就好,但不動則已,一動又天旋地轉,隨之嘔吐,完全無法起床。外子去藥房求助,買了幾粒止暈藥,吃下後不久,暈眩情況稍微好轉。當晚睡得不錯,第二天起來,就像沒事人一樣,又可如常生活。可是暈暈乎乎的感覺就此常伴隨著我,有時走在路上還有歪斜不穩的現象。再次發作是在餐廳裡,暈眩忽然而至,當時無法站起,更別說自己走路了,外子只好將我半扶半拖回到家中。吃了藥,休息一會兒,又像個沒事人。這樣反反覆覆,心知身體一定哪裡出了狀況。但該看哪一科?有人說看耳鼻喉科,也有人說看神經內科,上網再查查,決定去找神經內科醫師看看。醫師判斷應該是內耳不平衡所致,但也說不出所以。只開了止暈止吐的藥物,三個月後減少暈吐藥物,但增加一種促進腦部血液循環的藥物。然而,吃了半年,暈暈乎乎的感覺仍然伴隨。再次回診,請醫師檢查膽固醇(因有家族史),的確膽固醇偏高需要吃藥,以為找到病因,但吃了一年藥,那暈乎感覺仍揮之不去。有一天耳內忽然怪聲發作,趕緊回醫院檢查。換了一個醫師,開立了耳內循環藥物,吃了三天,那纏身已久的暈乎感覺居然離我而去。此時,我要求醫師停止使用腦部循環藥物,看看是不是耳內循環藥物發揮作用,讓我安定身心。果不其然,到現在暈乎感覺不再回來。我平時注意醫藥與養生常識的積累,身體會跟你說話,我們要常常觀察自身狀況。很幸運地,我找到了一位不亂給藥、願意聽意見,與我討論病情的好醫師。何謂「暈眩症」「暈眩症」也可稱為「眩暈症」,如果出現頭暈症狀時,建議可先至耳鼻喉科看診,可以快速診斷出是否有暈眩症,才能進一步檢查是否為聽覺神經及平衡神經造成的暈眩問題。暈眩症,大多是內耳不平衡問題造成的,看診時醫師會詢問病人症狀及病史,例如看東西、房間是否會天旋地轉,或感覺到腦部在晃動,以及發生頻率、持續時間長短等,再進一步進行檢查才會確診。「耳石脫落症」及「前庭神經發炎」是暈眩症常見的發生原因,兩者也會合併發生。耳石脫落症的典型症狀,常會突然一陣天旋地轉,有時平躺在床上翻個身、起床時,就會頭暈,甚至有惡心、嘔吐感覺;前庭神經發炎則會影響平衡神經,像嚴重感冒病毒入侵、免疫力下降等,都會造成前庭神經發炎,產生頭暈、耳鳴、走路不穩等症狀。耳石脫落症屬於結構性問題,可以採取耳石復位術治療,幾天後即可好轉;前庭神經發炎則應多休息,使用末梢神經藥物治療,約一至二周即可痊癒。諮詢/振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張智惠
-
2021-08-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Delta病毒擴散強 年輕人染疫若重症菜瓜布肺跟一輩子
今全世界都期盼疫苗施打率高能復以往生活,但Delta(印度變異株)出現,再次掀起病毒浪潮,根據日本《NHK》統計,日本7月31日新增病例最高峰4,058人,8月開始也都在2至3千上下,讓人值得注意的是,20多歲感染者超過30%;台灣醫生評估,可能跟疫苗還沒打到有關,但疾病嚴重度有或許會比較低。Delta傳染力如同水痘 年輕族群感染率更高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表示,新冠Delta變異株已經證實傳染力如同水痘,在沒有防護措施下可以1傳9,許多國家疫苗接種都由年紀高的開始,相對年輕族群有疫苗保護人數就比較少,美國18至24歲接種疫苗人數約52%,60歲以上約78%,至於日本疫苗接種率就更低。黃玉成解釋,國際上能觀察到新冠Delta變異株疫情,比起以往在年輕族群擴散較快速,很可能跟疫苗沒有打到,缺乏保護力對抗外,年輕人活動力比較好,接觸人群機會高,加上可能防疫警戒心下降,例如口罩沒有戴好都有關係,然而現在不論是否打過疫苗,防疫措施都仍要維持高強度不能鬆懈。 年輕人也有重症風險 肺部大量傷害後遺症無法逃年輕族群感染新冠肺炎,相對老年人風險低很多,症狀表現也通常會是輕症,但仍然有重症風險,導致肺部纖維化有不可逆傷害;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古世基解釋,當新冠肺炎發展到重症,肺部傷害就會出現,就像皮膚燒燙傷一樣,如果很嚴重就會有大面積沒有彈性與功能修復組織,肺部也是一樣。古世基接著說明,目前台灣新冠疫情中,年輕族群發生重症人數少,普通肺部發炎損傷輕微,基本上不容易有不可逆傷害,反觀年長族群,發病時身體有其他慢性疾病,身體對抗疾病能力比較差,多重影響下重症風險就高,一旦判定需要插管供氧,肺部傷害可能已達50%以上,康復後也會有極大後遺症風險。 一旦插管就是重症 未來有菜瓜布肺機會高古世基強調,雖然年長者比較容易引發重症,不過年輕人也會有發生機會,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如果血氧量低於94%,就符合新冠重症定義,肺部功能已經受到相當破壞降低,必須插管協助呼吸,即便未來成功拔管疾病康復,肺也因發炎有了嚴重傷害,新長出修復組織沒有原先肺部功能。當皮膚發生大面積燒燙傷,雖然傷口會慢慢癒合,但長出的結締組織沒有彈性,也沒有正常皮膚功能,在肺部也是相同狀況,當肺因發炎有大面積傷害需要修補,也是由結締組織替代,但會導致肺缺乏彈性外,也沒有原本交換氧氣作用,也就是俗稱「菜瓜布肺」。年輕人感染新冠Dltata 張上淳說了3關鍵針對新一波全球新冠Delta疫情,年輕族群感染率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張上淳也給予說明,Dlelta變異擴散能力高,目前大家都已經知道,年輕族群有沒有特殊活動與聚會,疫苗覆蓋率比較低,加上活動範圍廣,在表面上報告推測,不外就是這幾個原因。★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8-12 癌症.肺癌
肺有小腫瘤未治 拖成3期
51歲男性5年前檢查發現,左下肺有2公分的腫瘤,但他以工作忙碌為由,遲遲未就醫治療,直到3年前因咳嗽等症狀嚴重,才再度就醫,未料,肺部腫瘤已由第一期惡化成第三期末,所幸經過化療、開刀和光子刀放射治療等接續治療,才讓他順利控制癌症。目前追蹤超過1年,腫瘤未再復發。台中市長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許人文指出,當初檢查發現這名患者左下肺已有2公分腫瘤時,患者一再說要出國工作而未繼續就醫治療,他還特別在病歷上註記,已提醒患者注意應立即接受治療。患者卻過了兩年才回來看診,原本的2公分腫瘤已變成7、8公分大,並且轉移,演變成第三期末的肺癌,無法開刀治療,於是先採行10次化療讓腫瘤縮小,再把左下肺葉切除,將腫瘤與縱膈腔淋巴腺清除乾淨。但因患者又面臨左上肺葉腫瘤轉移,因此再用光子刀將癌細胞殺死,之後以標靶藥物治療,最後終於順利控制癌症。許人文表示,患者未把握第一時間治療,讓治療療程變得更為複雜,所幸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目前治療肺癌的手段也因而增多,因此可以針對患者的個人特殊情況量身訂做最適合的治療計畫,目前這名患者已重返職場,並出國工作。許人文提醒,肺癌一直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榜首,抽菸是罹患肺癌的最大主因,萬一咳嗽超過2周,或有胸悶,甚至咳血、胸痛的現象,千萬不要等,一定要趕快就醫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
2021-08-11 癌症.肺癌
肺部2公分腫瘤拖成3期癌末 醫師用3種治療讓他戰勝癌症
台中市1名51歲男子5年前即檢查發現左下肺有兩公分的腫瘤,醫師要他就醫,他卻以工作忙碌,經常要出國為由而拖了下來,直到3年前因咳嗽等症狀嚴重了,才再找上當初為曾提醒他應及即治療的胸腔內科醫師許人文;許人文發現該男子的肺部腫瘤已由第一期惡化成第三期末,所幸經過化療、開刀和光子刀放射治療等3種治療方式接續治療,才讓這名男子終於順利控制癌症;目前已追蹤超過1年,腫瘤未再復發。長安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許人文指出,一般人若發現肺部有陰影,就會十分緊張,當初發現這名患者左下肺已有兩公分腫瘤時,患者卻仍說還要出國工作而顯得似乎仍以工作為重,他為此還特別在病歷上註記,表示自己的確曾醒患者注意應趕緊治療。但是,患者過了兩年才又回來,原本的兩公分腫瘤已變成7、8公分大,且還有轉移,已演變成第三期末的肺癌,無法開刀治療,於是他先用了10次化療讓腫瘤縮小,接著再把左下肺葉切除,將腫瘤與縱膈腔淋巴腺清除乾淨。但是,因患者後來又面臨左上肺葉腫瘤轉移,於是再用光子刀將癌細胞殺死,1年前替患者申請標靶藥物治療,最後終於順利控制癌症。許人文說,患者未把握第一時間治療,讓他頗傷腦筋,也讓療程變得更為複雜,所幸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目前治療肺癌的手段也因而增多,因此他可以針對患者的個人特殊情況量身訂做最適合的治療計畫,很高興見到這名患者又重返職場,並出國工作。他提醒,肺癌一直是國內十大死因榜首,抽菸並是罹患肺癌的最大主因,萬一咳嗽超過2個禮拜,或是有胸悶,甚至咳血、胸痛的現象,千萬不要等,一定要趕快就醫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
2021-08-1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奇美醫發表冠心症跨科別照護成果、三次通過醫策會認證
奇美醫學中心今天發表冠心症跨科別團隊照護成果、第三次通過醫策會冠狀動脈疾病品質認證,強調提高疾病照護品質及藥物療效,更多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接受冠心症藥物衛教及完成心肺復健測驗、戒菸成功率從106年的32%到109年61、大幅提高近一倍。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洪俊聲舉出案例,82歲退休老人肝臟有大顆腫瘤,入院安排手術時急性心肌梗塞併呼吸衰竭,心導管檢查發現冠狀動脈阻塞非常嚴重、手術風險極高,經心臟內外科團隊合作,使用小型葉克膜協助、順利完成高風險心導管支架放置,也安全切除肝腫瘤,最後順利出院。洪俊聲表示,奇美冠心症照護團隊2014年首次參與醫策會冠狀動脈疾病品質認證,成為南部首家通過認證醫學中心,即便今年爆發疫情,團隊仍堅守崗位,順利三度通過認證,提升冠狀動脈疾病全面整合照護品質,提供國內外民眾就醫參考。洪俊聲說,心絞痛、心肌梗塞是最常見冠心症臨床症狀,更是猝死主要原因。在臺灣心臟病是國人第二殺手,衛福部統計,去年心臟病死亡20457人,不管男女死亡率均第二位,與2019年冠心症死亡人數相較、年增率高達3%,且有逐年增加趨勢。他說,過去冠心症照護由急診、心血管內科、護理團隊治療,奇美團隊提供以病人為中心完整照護,由心血管內、外科、復健、急診、加護、護理、藥劑、營養、戒菸衛教師等專業人力組成,並制定複雜疾病診治、評估及分享決策流程,藉橫向整合、強化延續照護,讓奇美冠心症照護團隊真正成為民眾信任的「心臟血管重症中心」。
-
2021-08-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血脂超標不會有任何感覺 醫提醒全身血管都受波及
正值壯年的黃先生雖然才四十多歲,不過在幾年前便已體驗過心肌梗塞的慘痛經驗。出院之後,黃先生開始注重自己的健康,很積極與醫師配合控制高血脂的狀況。「檢查發現他屬於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症的病人,膽固醇非常高,很難降下來。」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林肇鋒醫師表示,「我們希望他可以把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70 mg/dL以下〔1〕,所以除了口服藥物以外,也合併使用降血脂針劑,病情控制得很穩定。」但是,因為疫情的關係,長時間在家上班,缺少運動,又經常叫外送,食物偏鹹、偏油,追劇的時候還會吃零食,黃先生的體重便逐漸上升。此外,生活作息改變之後,較容易忘記吃藥、忘記打針,而讓低密度膽固醇開始飆升。「回診抽血時發現狀況變差,我們就會進一步了解原因。」林肇鋒醫師說,「這類病人只要飲食、運動、藥物稍有鬆懈,膽固醇就容易波動,所以一定要按時回診,持續追蹤。」膽固醇過高,種類要搞懂抽血檢查膽固醇時,務必先了解膽固醇的種類。膽固醇可分成高密度膽固醇(HDL-C,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與低密度膽固醇(LDL-C,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2〕。低密度膽固醇容易黏附在血管壁上,逐漸堆積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將導致血管狹窄、甚至阻塞,所以低密度膽固醇被稱為「壞膽固醇」〔2〕〔3〕。林肇鋒醫師解釋,高密度膽固醇對我們身體非常重要,它可以把血液裡面過多的膽固醇運送到細胞裡,讓膽固醇不會長時間停留在血液裡,便不會沉積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斑塊,因此高密度膽固醇被稱為「好膽固醇」〔2〕。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將對身體造成全面性影響,全身上下所有的血管都會受到波及,漸漸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林肇鋒醫師指出,大腦的動脈狹窄將導致腦中風,心臟的冠狀動脈狹窄將導致心絞痛或心肌梗塞,腎臟的動脈狹窄將導致腎臟病變,下肢的動脈狹窄將導致血液循環不足,而出現下肢冰冷、疼痛、間歇性跛行等症狀。「雖然膽固醇過高所衍生的併發症非常多,但是當血脂超標時,患者並不會有任何感覺,而容易輕忽、錯失早期治療的機會。」林肇鋒醫師說,「我們必須抽血檢驗才有辦法知道血脂的狀況,臨床上會遇到患者因為胸悶、胸痛就醫,進一步檢查才驚覺是膽固醇過高導致冠狀動脈狹窄。醫師會希望患者可以在出現併發症前就發現血脂超標,並積極控制,才能避免血管病變、產生疾病。」積極控制高血脂,才能避免併發症高血脂的危險因子包括遺傳、抽菸、過重與肥胖、不當飲食、缺乏運動等〔4〕,想要控制高血脂,必須要多管齊下。發現膽固醇過高時,一開始會採用非藥物治療,包括飲食控制、適量運動、戒菸等,林肇鋒醫師說明,「是否需要搭配藥物進行治療,一方面看血脂肪有多高,二方面要看看是否存在一些相關風險或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根據2017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5〕,低密度膽固醇的治療目標會依照風險不同來調整,具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之成年人應小於100 mg/dL、孩童應小於135 mg/dL,若有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或曾經腦中風應小於100 mg/dL,若有冠狀動脈疾病應小於70 mg/dL,若有急性冠心症候群合併糖尿病應小於55 mg/dL。「高血脂藥物治療除了口服藥物,也有針劑藥物。如果使用口服藥物治療後,血脂仍然顯著異常的話,就會考慮合併使用針劑治療來控制膽固醇。」林肇鋒醫師說,「目前的針劑設計得很方便,經過醫護人員的指導後,患者可以自己在家執行皮下注射,每2-4週注射一次。」膽固醇沒能控制達標的患者,可以和醫師詳細討論,調整藥物。口服降膽固醇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肌肉痠痛、肝指數上升,林肇鋒醫師分析,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報告〔6〕,這些副作用的機率低,即使出現症狀,也不會太嚴重,通常在停藥或者是減輕劑量之後,就可以改善。針劑降膽固醇藥物是注射在皮下,常見的副作用是注射部位出現疼痛或紅腫。根據統計,副作用發生的機率也不高〔6〕,林肇鋒醫師說,「如果患者有反映這些狀況,我們都會進一步了解,看看是否有操作不當的地方,至於注射部位的選擇,會建議於不同部位輪流施打。經過適當的衛教與調整後,大多可以改善。」關心疫情也要當心膽固醇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家的工作方式、生活型態都受到影響,宅在家的時間變多了,飲食、運動、藥物可不能鬆懈,以免血脂飆升。如果叫外送,記得挑選較健康的食材與烹調方式,林肇鋒醫師提醒,若是訂購蔬菜箱回家自己做料理,要控制油、鹽、減少調味料。煮菜時可使用大豆油、橄欖油,避免使用豬油、人造奶油。〔7〕攝取含有膳食纖維的食物,例如燕麥、蒟蒻,有助降低壞膽固醇。追劇嘴饞時,可以用含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杏仁、核桃來取代高脂、高糖、高鹽的零食。〔7〕請維持規律運動的習慣,美國心臟學會建議,成人每周至少150分鐘中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另外加上兩日中至高強度肌肉訓練運動。大家可以依照個人的身體狀況調整,以漸進方式逐步增加運動量。〔8〕膽固醇過高時,患者並沒有感覺,但日積月累下來會衍生許多併發症,林肇鋒醫師叮嚀,請務必按時服藥或搭配針劑,積極控制讓血脂達標!參考資料:1. Eur Heart J. 2020 Jan 1;41(1):111-188. doi: 10.1093/eurheartj/ehz455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rticle/41/1/111/5556353 (Figure4)2. HDL (Good), LDL (Bad) Cholesterol and Triglycerides.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6 Nov 2020.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topics/cholesterol/hdl-good-ldl-bad-cholesterol-and-triglycerides3.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therosclerosis. 6 Nov 20204. Causes of high cholesterol.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6 Nov 2020.https://www.heart.org/en/health-topics/cholesterol/causes-of-high-cholesterol5. 2017 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http://www.tas.org.tw/index.php?action=news-detail&id=36.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0) 41, 111_1887.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Diet and Lifestyle Recommendations. AHA. 15 Aug 2017.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y-living/healthy-eating/eat-smart/nutrition-basics/aha-diet-and-lifestyle-recommendations8.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Physical Activity for Adults and Kids. 18 Apr 2018.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y-living/fitness/fitness-basics/aha-recs-for-physical-activity-in-adults原文:
-
2021-08-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為何打了疫苗還染疫? 醫師指:沒做好1點 治標不治本
中央指出,截至昨日止,國內已有915萬4501人次接種,疫苗人口涵蓋率36.88%,然而卻不斷傳出已接種者仍感染的情況,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根據自然(Nature)期刊指出,主要原因在於抗體濃度低,而振興醫院感染科醫師顏慕庸則說,打疫苗主要是提高全民免疫力,避免病毒演化、變種,但如果沒做好防疫措施,仍治標不治本。針對民眾打完疫苗為何還是會被感染,蘇一峰在臉書指出,Nature引用於7月28日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的一篇研究指出,今年1月至4月以色列進行廣泛病毒檢查測試,發現39名已接種的醫護人員,仍感染SARS-CoV-2。進一步分析指出,在感染的39名醫護中,取得其中22位感染者感染當天或前一周的抗體測量,發現感染者的中和抗體水平較低,只有沒感染者的三分之一;打完疫苗後,沒感染者的保護抗體是感染者的3倍,顯示打疫苗後產生的高濃度抗體能保護人類。蘇一峰表示,新北某醫院日前爆發群聚感染,感染者7成均打過疫苗,而北市聯醫也有感疫醫護過半打過疫苗,許多醫護人員目前也都是打過第一劑或完成兩劑AZ疫苗,仍有一定的感染風險。打疫苗並非免疫,但能降低重症情況。顏慕庸則說,「疫苗是驅趕變種病毒的引擎」,根據生物現象及群體免疫的立場去看,病毒演化就跟醫院使用抗生素產生抗藥性是一樣的道理,最主要還是要用最快的速度提升全民的免疫力,避免病毒竄流,「病毒只要在人體繼續流竄,就有可能演化、變種」。病毒不會永遠在體內,它會消失,但在沒打過疫苗的身上就會演化。疫苗基本上會打兩劑,第1劑讓身體的免疫細胞產生疫苗抗原,打第2劑時免疫細胞抗原就會變強。顏說,這個病毒傳染力沒這麼強,台灣免疫群體達到7成就沒辦法流竄,國外疫情狂傳播,但台灣社區透過不斷宣導戴口罩、酒精消毒、保持社交距離,阻斷傳播鏈,讓R0值小於1,只要病毒沒機會傳播,就不會變種。對於打完疫苗仍要進行PCR篩檢的情況,顏慕庸解釋,這是一個廣篩的概念,台灣若要清零,就不能有隱藏感染源在,所以要盡量廣篩,以國外傳染情況來看,為何全美、以色列高達7成民眾已接種2劑疫苗仍不斷被感染,就是因為疫苗變種,突破抗體效益。台北市長柯文哲不斷強調,目前北市主要感染源為家戶感染,顏慕庸說,PCR篩檢為廣篩的其中一個方法,但只做廣篩,後面防疫不做,就是治標不治本,還是要呼籲民眾,防疫新生活,在家能戴口罩還是戴、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分時分流用餐、酒精消毒等,做好防疫措施。
-
2021-08-0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爸爸節「觀心」長輩健康 累、喘、腫 心臟衰竭典型症狀
50多歲的王先生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且長期吸菸,某天因肺水腫喘不過氣被送到急診,發現早有心肌梗塞卻未察覺,已造成心臟肥大且演變成慢性心臟衰竭。服藥治療後症狀獲得控制,經八個月穩定治療心臟逐漸恢復正常大小,重拾正常生活。男性多屬收縮型,女性多因高血壓造成舒張型心衰竭。心臟衰竭是常見慢性疾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陳鴻毅表示,臨床上男、女表現不同,男性罹患心臟衰竭最常見的原因為「缺血性心臟病」,就是大眾熟知的心絞痛、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心臟病等,五成以上屬於收縮型心臟衰竭;而女性多因高血壓造成舒張型心臟衰竭,此外心律不整、瓣膜性心臟病、心肌病變等也是常見的主因。陳鴻毅解釋,心臟就像幫浦,會不斷地收縮及放鬆供應人體全身血液,收縮型心臟衰竭是因血液打出去的力道不足,當器官接收不到充分的血氧,在長期缺血的情況下會產生慢性腎衰竭、肝腫大等併發症;舒張型心臟衰竭則是血液難填充回流至心臟,易造成喘、下肢水腫等症狀。延緩心臟衰竭惡化,從戒菸酒及控制三高開始。「累、喘、腫」為心臟衰竭三大典型症狀,共有四階段病程,從初期生活正常到逐漸走路或從事費力工作時會感到力不從心,到了第四期會連靜止不活動、躺在床上都感到氣喘吁吁,而下肢水腫是最常出現的症狀,部分病患會在短時間內急性惡化。陳鴻毅說,男性吸菸及飲酒比率較女性高,延緩心臟衰竭惡化從戒菸酒及控制三高開始,飲食少油、少鹽及少水,並搭配適量運動,單周3到4次,每次30分鐘內,心跳勿超過130下。鹽分攝取每日應控制在5公克,水分攝取則視個人排汗及排水量而定,建議每日飲水量約一千至兩千毫升,並搭配體重監測,如一周下來體重多出2到3公斤,代表體內水分代謝出現狀況需特別留意。有心血管疾病及家族史、吸菸史、三高、肥胖為心臟衰竭高危險群,控制慢性疾病、維持良好生活有助降低風險因子,預防心臟衰竭。陳鴻毅最後提醒,今天是父親節,建議大眾須「觀心」家中長輩是否有累喘腫等症狀,若有相關症狀則盡早就醫及治療。近年心臟衰竭照護與治療漸趨成熟,目前也有最新的雙重機轉藥物可使用,只要患者定期回診、規律服藥,症狀便可以穩定控制,並維持生活品質。心臟衰竭護心七招1.飲食少油、少鹽2.適當運動3.戒菸、戒酒4.控制三高慢性疾病5.規律量體重6.季節轉換注意保暖,避免溫差過大7.規律服藥治療資料來源╱陳鴻毅製表╱黃安琪本衛教文章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
2021-08-07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整天提不起精神,是「濕氣重」還是「氣虛」?中醫師提醒7大關鍵:排除體內濕氣,這樣流汗才有用
提不起精神有可能是氣虛,也有可能是濕氣重,必須再看看其他伴隨的症狀才可以判定。編按:濕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因其性重濁黏滯,故易阻遏氣機,病多纏綿難癒。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楊淑媚醫師建議,除了可以吃芒果、鳳梨等酸性水果,及4款去濕茶飲改善外,你也該知道濕氣常見7大問題:Q1.濕氣重的人都比較胖?有的人覺得自己的體重莫名其妙就增加很多,明明沒有吃很多,體重卻一直上升,甚至感覺連喝水都會胖。其實身體大約70%都是水做的,所以有時候體重是水液的代謝出現問題,輕則造成體重增加,重則會形成水腫。身體痰濕重會使水液運行速度減慢,所以較容易形成易胖體質。人體內脾主運化水濕,是津液代謝的樞紐,一旦脾虛不運化,就會產生痰濕,脾虛的人因此容易浮腫,顯得肥胖。但是也有例外的,有些脾虛的人由於消化能力較差,所以營養吸收不良,反而造成手腳瘦瘦的,只有肚子脹脹的。Q2.身體濕氣重的人不能喝太多水?有的人認為身體濕氣重是因為喝太多水造成的,其實不然,如果喝太多冰飲是會造成身體代謝變慢,但如果喝溫飲就不一樣了。想要「排濕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喝溫水,讓水分稀釋並加強循環代謝,如此一來,體內的代謝廢物、食物殘渣、多餘水分等,就可以透過流汗、大小便等方式排出體外,濕氣再也不殘留。「喝溫水」是促進體內代謝循環的最簡單方法,溫開水可以活化內臟,當內臟溫度升高1℃,基礎代謝率也跟著提高10%∼12%,燃燒脂肪的效率更佳;攝取充足水分也能促進體內循環,幫助消水腫、排廢物、促進排便。Q3.冬天因為天氣乾燥,所以濕氣會自動改善?夏天外界酷熱,在這個季節本應該出出汗,將體內的毒素以及廢棄物代謝出來。但我們往往選擇吹空調冷氣,這一吹,體內的廢棄物被堵在體內出不來了,另外,屋內吹冷氣,一旦到了屋外太陽又太大,忽冷忽熱的環境更容易使濕氣趁虛而入。夏季潮濕悶熱,容易導致人體濕熱,又由於環境的因素,海島型的氣候容易侵入人體,這是所謂的「外濕」,在夏天濕氣重的症狀的確較容易發生,如濕疹或香港腳。但是還有一種濕氣是「內濕」,可能是自己代謝濕的能力較弱,有可能是脾虛,脾虛的人由於消化能力較差,代謝水液的能力也較差,所以會形成濕性體質,這種人就不侷限在夏天才表現出症狀,冬天天氣乾燥,濕氣重的人在冬天症狀有可能會比較不明顯,但是濕氣還是存在體內,所以很容易又會被誘發出來。Q4.整天都提不起精神到底是「濕氣重」還是「氣虛」?氣虛體質的人是「虛證」,症狀有呼吸氣短,神疲乏力,懶得講話,講話的聲音比較小聲,臉色白沒有光澤,東西吃得少且消化差,容易流汗。痰濕體質的人是「實證」,症狀有全身無力,肥胖,易胖體質,兩腿很重,小腿腫脹感,口水多,不口渴,痰多,大便粘馬桶,皮膚濕疹,婦女白帶多,健康檢查有脂肪肝,或高脂血症的問題,舌苔很厚。所以提不起精神有可能是氣虛,也有可能是濕氣重,必須再看看其他伴隨的症狀才可以判定。也有些人他是「本虛標實」,那是因為脾氣虛而導致濕氣產生,這時就兩者兼具了。由於體質的判定有時很複雜,必須尋求專業的中醫師來判斷,有時必須結合舌診與脈診才可以判斷準確。Q5.哪些食物可以幫助排濕?● 紅豆:可以補血,亦可以除濕。中醫角度來說,紅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利水、清熱除濕、消腫解毒的功效。● 大蒜:大蒜能降低血清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動脈硬化。● 金針花:對降低膽固醇有幫助。● 黃瓜:1. 含有丙醇二酸,可抑制糖轉化為脂肪,因而可以減肥。2. 所含的纖維能促進腸道對有害物質的排泄,抑制脂肪和膽固醇的吸收,因此有降低血液中脂質和膽固醇的作用,有利於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綠豆芽:對膽固醇過高有幫助。● 茄子:1. 含有皂草甙、葫蘆巴鹼、水蘇鹼、茄素及紫色的多酚,對降低膽固醇有幫助。2. 熱量低、不含澱粉、含有大量水分,能有飽腹感,適合欲瘦身者食用。● 香菇:含核酸類物質、豐富的胺基酸及礦物質,可降低膽固醇,預防血管硬化。● 蘑菇:對降低血脂有幫助。● 杏鮑菇:改善高血脂、高膽固醇。● 金針菇:對降低膽固醇及預防高血壓有幫助。● 黑木耳:為膠質菇類,能吸附油脂,刺激腸道蠕動,對於降低膽固醇及肥胖症極有幫助。● 海帶:海帶的褐藻酸對降低膽固醇有幫助。● 紫菜:對高血壓、高血脂及冠心病有幫助。● 竹笙:1.常食竹笙對消除腹壁多餘的油脂有幫助。2.對高血壓、高血脂有幫助。● 蘆筍:1.可利尿。糖尿病、肥胖症者可食用。2.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的患者適合吃。● 油菜:適合老年人高血壓、冠心病及肥胖症者食用。● 洋蔥:可降脂、降血糖,能減輕糖尿病人的不適症狀,如口渴、尿多等症。● 竹筍:具有低糖、低脂及豐富的纖維等特性,能降低體內對油脂的吸收,因此成為想要瘦身的人最好的選擇。● 地瓜:可抑制高膽固醇,保持血管的彈性。● 白蘿蔔:可促進脂肪代謝,避免肥胖,防止膽結石形成。● 冬瓜:1.可利水消腫,對慢性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腳氣浮腫、肥胖有幫助。2.冬瓜不含脂肪,且含有丙醇二酸成分,可抑制糖類物質轉化為脂肪,能防止人體的脂肪堆積。● 苦瓜:氣味苦、無毒、性寒,具有清熱祛暑、明目解毒、降壓降糖、利尿涼血、解勞清心、益氣之功效。由於苦瓜內含奎寧,具有清熱解毒、祛濕止癢之功。可用於治療熱毒、癤瘡、痱子、濕疹等病症。此外,苦瓜的維生素C含量很高,具有預防壞血病、保護細胞膜、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提高機體應激能力、保護心臟等作用,多吃無妨。● 鯽魚:有健脾利濕的功效,適用於脾虛食少、虛弱乏力、消渴引飲、浮腫、小便不利等病症。Q6.有「除濕機」身體就不會濕氣重了?天氣乾燥及陽光普照時多開窗,使空氣流通。房間內的濕氣如果很重,建議多保持空氣流通,讓空氣帶走濕氣。地板濕了,立即拖乾,免得濕氣滯留。如果外界濕氣也很重,可以打開風扇、空調、除濕機,藉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除濕機可以改善外來的濕氣讓體表乾爽,的確對身體有幫助,但濕氣有「外濕」和「內濕」,單單處理了外濕,沒有完全解決問題。內濕也要一併處理才可獲得改善。身體的內濕和飲食不節制,喜歡吃冰冷食物、重口味或油炸食物,坐鬱過久,運動量不足,及睡眠不正常有關。唯有外濕和內濕都解決了,才能改善身體濕氣重的問題。Q7.流汗可以排濕?流汗的確可以幫助排濕,不過流汗是微微汗出,不可大汗淋漓,不要以為排愈多汗就對身體愈好。像是夏季烈日酷暑,毛細孔開洩,汗液外洩,而「汗為心之液」,心氣最易耗傷,而且「心主神志」,從而會產生許多精神方面的症狀,如心煩、譫語、神昏等等。毛細孔開而多汗,汗出過多,此為傷津,傷津會見到口渴、唇乾口燥、大便乾硬、尿黃、心煩、躁亂等症。流汗太過,則傷津進一步發展,必然將耗傷元氣,此時會出現身倦乏力、短氣懶言等一系列的症狀。另外要注意的是,流汗後不可以喝冰飲,只能喝溫水,否則冰飲入體內,又會讓身體排濕的功能下降了。書籍介紹飲食決定去濕力:去濕中藥茶湯,補脾不生病作者:楊淑媚、蔡昆道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1/06/30作者簡介楊淑媚醫師現任: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講師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醫學碩士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中華民國中西醫整合醫學專科醫師中華針灸醫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中醫婦科醫學會專科醫師雲林縣社區大學講師教育部部定講師蔡昆道醫師現任: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內科醫療部主任中國醫藥大學部定副教授台灣胸腔暨重症專科指導醫師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結核病諮詢委員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醫學碩士中正大學分子生物研究所博士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教育部部定副教授中華民國內科專科指導醫師台灣胸腔暨重症專科指導醫師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結核病諮詢委員、職業醫學醫師中華民國內科專科醫師中西醫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台灣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延伸閱讀: 高端疫苗是最落後的技術?AZ可能致癌?「4大疫苗傳言」專家一次解析
-
2021-08-07 醫聲.領袖開講
衛福部彰化醫院院長曾孔彥/走入社區友善溝通 形塑公醫專業形象
「醫學中心像大廟,病人多少帶一點敬畏的心進去求診,病人來到區域醫院,認為這是社區裡的醫院,出發點就是要服務民眾。」衛福部彰化醫院院長曾孔彥在公立醫院擔任行政職務30年,察覺病人的「差別心」,這波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危機,也是翻轉刻板印象的良機,彰化醫院一定要做到「有疫情,公醫立刻能醫療及防治。」台灣本土疫情最嚴峻期間,彰化醫院一天之內最多收治93名確診病人,增開50個隔離病房,作為彰化縣防疫專責醫院的院長,曾孔彥面臨公醫職涯最大挑戰,對內對外溝通協調,全力形塑公醫專業和公益的形象。就任沒帶人來 沒要人走「沒帶人來,沒要人走。」曾孔彥去年8月單槍匹馬就任彰化醫院院長,以實際行動平息院內諸多人事揣測,到任後的每一個上班日必定全院走透透,除非趕著開會和處理緊急狀況,否則都走樓梯,一方面對遇到的院內同仁包括清潔人員,說一聲「謝謝,辛苦了。」一方面了解醫療現場,把問題帶回辦公室,找科室主管共商處理方法。到彰化醫院之前,他自認從台北醫院等5家醫院的院長、行政主管學到很多管理實務,收穫豐碩,融會出「感恩、尊重、傳承」三大管理要領,公立醫院院長有任期制,現任者要感謝前人為公共利益耕耘的成果,尊重前人培養的人才,做好傳承工作,人才是公醫體系中最重要的資產,院長必須培養行政和醫護的中階人才,為公醫的長期發展鋪路。醫療科技日新月異,醫師大量使用儀器輔助診療,曾孔彥注意到這個現象,每次參與討論病例,都提醒醫師「針對病人治療病灶」,不是「針對影片和影像治療病灶」,AI等儀器雖能精密顯示身體生病部位現狀,但醫師應幫病人思考身體到底哪裡出問題才產生不適症狀。舉辦醫學講座 深入地方醫師有專業的高度,行政主管要搭起溝通橋梁,以免病人覺得醫師高高在上,這座溝通橋還要延伸到社區、鄰近鄉鎮,曾孔彥把自己當成播種的農夫,主動出擊,拜訪鄉鎮首長、民意領袖,周休二日到地方舉辦醫學講座建立對話窗口,逐步播撒溝通協調的友善種子,讓民眾看見公醫的專業與親切。曾孔彥小檔案年齡:62歲專長:頭痛、癲癇、失智、腦血管疾病(腦中風)、暈眩、巴金森氏症及其他障礙、睡眠障礙、重症肌無力、運動神經元疾病現職:部立彰化醫院院長學歷: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經歷:衛生署新營醫院副院長、衛生署基隆醫院副院長、衛福部恆春旅遊醫院院長、衛福部旗山醫院院長、衛福部台北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少油、少鹽,正常飲食、適度運動,有空多看大自然風景【延伸閱讀】>>曾孔彥養生祕訣/固要耐得住餓 習慣吃不太飽
-
2021-08-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1個月後恐爆發Delta疫情 醫憂心:中央應加速混打
Delta變異株肆虐各國,台灣以嚴格邊境管制,未讓Delta於本土再爆出疫情。不過北市聯醫傳出高層評估未來疫情,在1至2個月後出現,高峰還是萬華區經驗的1.5倍。醫師認為,台灣現在疫苗覆蓋率不足,邊境防疫底線要守住,也須慎防家庭感染,並儘早預備第三劑應採納洗牌式混打,別拘泥於疫苗廠牌,反而拖慢疫苗覆蓋率。因Delta有更強的傳染力,北市聯醫中興院區內科主治醫師姜冠宇於臉書指出,近日院內高層觀察,亞洲各國擋不住Delta,二劑疫苗從退守轉為避免重症,先進國家為防Delta紛紛搶疫苗作為第三劑,排擠窮國取得疫苗,接下來恐出現疫苗供貨不足、延遲交貨、產能不足等因素,預估台灣1至2個月後會出現疫情,高峰更是萬華區經驗的1.5倍。姜冠宇指出,有專家評估英國現在面臨Delta盛行,日前解封開放、確診數卻緩緩下降,原因與英國二劑覆蓋超過60%有關,但台灣目前完成二劑基礎,仍遠遠不夠。姜冠宇指出,美國NIAID(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曾建議,若以公共衛生政策來看,施打第三劑疫苗若要鎖定同廠牌,實施上太困難,民眾、政府都不方便,第三劑勢必要混打。姜冠宇表示,萬華區先前爆發疫情,醫護紛紛施打第一劑AZ,現在早已超過10周,若不開放混打,醫護接觸變異株機率高,若一人染疫、全單位都得匡列,恐折損醫療量能。此外,若醫護僅靠AZ,反而讓民眾打莫德納或BNT,配置上不太對,應要讓更多醫護有更多細胞免疫,才能對抗Delta病毒株。姜冠宇認為,政府可以有決策考量,但近期看到除了國產疫苗外,對於其他決策都格外保守,在疫情時代難通融保守政策,未來勢必得採取「洗牌式混打」,指揮中心應該要更有膽識,若能接受國產疫苗採取免疫橋接通過緊急使用授權(EUA),對於混打第三劑也應比照辦理。若未來真的爆發疫情,姜冠宇指出,醫療量能會做好準備,在最短速度完成集體員工教育訓練,直接上戰場。但預防永遠勝於治療,除了安養院感染外,應該慎防家庭感染,感控防護作業需提升,並準備家庭隔離量能,若病房、檢疫旅館不足,需要像美國一樣居家隔離觀察,並確保若隔離期間需要照顧小孩,可討論社區有互助托育的機制。姜冠宇建議,邊境底線防守、二劑接種率達標、維持建築物通風外,政府在衛教上除了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外,應宣導民眾返家接觸家人前,第一件事是全身清洗乾淨,像先前看環南市場案例,多代家庭中,爺爺與爸媽、小孩同住,不同年齡層衛生習慣有差異,必須特別注意。
-
2021-08-06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巴金森治療/爸爸不怕巴金森症 家人和醫療團隊給你靠
男性罹患巴金森症的比例較女性高,尤其有些男病友正值壯年,更是家中經濟支柱。在父親節前夕,醫界鼓勵病人及家屬不要氣餒,因為目前新趨勢是以整合性團隊概念來治療病友,讓巴金森病人有機會早日重返工作和社會,並且和家人重拾良好生活品質,可以再一起度過許多父親節。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副主任陳凱翔說,巴金森症發病平均年齡為60歲,男性及女性病人比約1.5比1,近年來臨床上不乏年輕型病人,他就診治過30多歲及40多歲的男性病人。陳凱翔治療過一位44歲的男病人,他本來是一位承包商,但陸續出現行動緩慢、四肢僵直和手部顫抖等症狀,一開始給予藥物還能有所改善;然而隨著症狀持續,只好待在家裡給妻子照顧,病人心裡也有一些鬱鬱寡歡。「治療巴金森症,醫師需要根據病人的需求共同討論並設立一個治療目標,最高目標是盡可能讓病人重拾該有的社會功能。」陳凱翔說,他這位病人,數年後接受深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病況改善很多,不但可以爬樓梯,還能繼續去做裝修工作,病人很高興能重新負擔家計,也不要讓妻子太累,找回全家原來的生活步調。不過,陳凱翔強調,深腦刺激術能有效改善巴金森症的「動作斷電」及異動症,或使藥量減少,改善生活品質,但不能停止疾病的退化;在漫長的病程中,病人所需要的除了藥物,其實還有整合性團隊的照護和家人的關心照顧。以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已成立一年半的“巴金森症整合治療團隊”為例,除了醫師鑑別診斷及提供治療計畫,還有營養師從飲食設計改善病人便秘、語言治療師協助改善病人說話小聲及口吃、藥師檢查病人用藥副作用與交互作用,以及物理治療師幫忙病人做軀幹彎曲及凍僵步態等復健;更重要是,有心理師及社工師提供家庭及心理層面的協助,該團隊成立以來,已照顧治療過90位病人。「常常家屬累到倒下,病人也就跟著倒下,這也是病友需要整合性團隊的原因。」陳凱翔強調,有些病人初期會因為情緒不穩,和家人發生口角;中期因認知功能受損,出現幻覺或懷疑別人偷東西,家屬照顧到身心疲累,有時陳凱翔也要協助病人家屬就醫,舒緩照護者的壓力。此外,巴金森症常伴隨憂鬱症狀,容易讓病人及家屬忽略真正病因。陳凱翔指出,巴金森症病人較不會像憂鬱症病人容易哭泣,有時候淡漠的表現更明顯,因此臨床上會先做鑑別診斷。像醫界發起每個月的「8」日來做巴金森症自我檢測,用大拇指和食指比OK姿勢25下,就是監測此病常有見的肢體障礙問題,若有疑似症狀,可以到神經內科就診;瞭解病人是否合併有憂鬱、嗅覺改變、失智、便秘等症狀,如能早期發現,有助延緩病況惡化走向失能。陳凱翔強調,由於巴金森症的主體是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但病程中腦部前額葉功能也會逐漸影響,病人行動與執行力不好,或是對事物失去興趣,與人互動出現淡漠或固執表現,的確需要家人多加體諒。快來看影片測測看,手指開合速度是否有變化?每月8號自我檢測巴金森病【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巴金森病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8-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注射新冠肺炎疫苗 兩大疾病族群千萬不能多喝水
注射新冠肺炎疫苗之後,醫護都會提醒多喝開水,但75歲張姓男子卻喝到「肺積水」住院,經檢查他罹患慢性心臟病,短時間內大量喝水造成肺積水;醫師指出,心臟和腎臟功能不良的病患都不可在短時間內喝水過量,以免導致肺積水。張姓男子注射新冠肺炎疫苗第一劑的幾天後,開始咳嗽、氣喘、胸痛,起初以為是接種的副作用,又以為剛好感冒,忍耐坐著睡覺幾天,小腿竟水腫,他趕快就醫檢查,居然是注射疫苗後喝太多水造成肺積水,產生各種胸部不適症狀及下肢水腫。他告訴醫護,接種後最多一次喝1000cc白開水,「多喝水有益健康,哪知喝太多也有事。」衛福部彰化醫院心臟科主任何東錦今天表示,心臟像身體的幫浦,不斷收縮把肺部含氧血打到全身,心臟病患因心臟較無力,短時間喝太多水,心臟來不及把水分送到腎臟排除,就容易發生肺積水,張姓患者有慢性心臟衰竭病史,應該是短時間猛喝水釀禍,不太可能是注射疫苗發生副作用,病人服用利尿劑快速排水體內多餘水分,已逐漸恢復健康。何東錦又說,接種完疫苗最好定時量測體溫及多喝水,心臟病患者最好維持平常飲用量,若要多喝水,每次喝水都要間隔一段時間,讓心臟有足夠時間送出水分,才不會發生肺積水,否則發生肺積水,最嚴重可能呼吸衰竭致死。不只心臟病人不能短時間內暴飲,彰化醫院腎臟內科主任蔡旻叡說,洗腎等嚴重腎臟病變患者無法像健康的人可隨時自我調節多餘水分,必須等到洗腎時,才能移除體內過多的水,因此嚴重腎臟病患者打完疫苗如果短時間內喝太多水,可能全身性水腫和肺積水。何東錦和蔡旻叡都表示,肺積水有上述的「心因性」及「腎因性」,為了避免發生肺積水,心、腎兩大疾病的病人要控制日常飲水量,分時段補充水份,千萬不能像一般人打完疫苗多喝水。
-
2021-08-05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罹心臟病打疫苗後猛喝水 老翁竟肺積水
罹患心臟病的張姓老翁在打完COVID-19疫苗後回家猛喝水,幾天後開始咳嗽會喘,被診斷為肺積水;醫師指出,心臟與腎臟不好的人,短時間內不能喝太多水,要慢慢喝,避開肺積水風險。衛福部立彰化醫院心臟科主任何東錦接受媒體聯訪時說,日前有一名75歲罹患心臟病的張姓老翁來醫院接種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張姓老翁接種完疫苗回到家後,想起鄰居提醒打完疫苗要多喝水,於是只要有空就喝水,一次大概喝1公升。何東錦說,老翁喝水喝了幾天後就開始咳嗽,晚上睡覺時也咳,只能坐著才有辦法睡覺,感覺胸部會喘會痛,老翁原本以為是疫苗副作用,後來是看到小腿出現水腫,才趕快就醫住院。何東錦指出,老翁是因為喝了太多水引起的肺水腫;他解釋,心臟就跟幫浦一樣,不斷收縮把肺部含有氧氣的血打到全身,心臟病患的心臟較無力,如果在短時間內喝太多水,會來不及把水分送到腎臟排除,容易發生肺積水,呼籲心臟病患者接種完疫苗後,如果要多喝水,也要慢慢拉長時間喝,讓心臟有足夠的時間,才不會肺積水。彰化醫院腎臟內科主任蔡旻叡則說,嚴重腎臟病變需要洗腎的病人打完疫苗後也不能喝太多水,因為他們的腎臟沒辦法像正常腎臟功能的人可以隨時自我調節,排除多餘水分,萬一喝太多水,也可能產生全身性水腫,使得體內水分太多造成肺積水。
-
2021-08-04 醫療.巴金森病
慢病最愛問【巴金森病】警訊自我檢測:巴金森病不只會手抖 手指若做不到這動作應就診
●約有兩到五成的巴金森病友有憂鬱問題●憂鬱、嗅覺改變、便祕、睡眠障礙等是巴金森症狀●快樂飲食、運動有助對抗憂鬱情緒在大學擔任教授的60歲巴金森病友丁雲龍,因手部顫抖無法騎單車,6年半前檢查確診。他是一名慢跑健將,30年來即使下雨也照常外出跑步,但生病後對運動失去興趣,「現在外面下小雨,內心反而會慶幸,太好了,今天可以不用去跑了」,以前熱愛研究財經,如今也完全提不起勁。巴金森病典型的4大動作障礙,分別為靜止型顫抖、動作慢、肢體僵硬與步態不穩,多數人不知道還有嗅覺改變、憂鬱、便祕、睡眠障礙等症狀。醫師提醒病友,當情緒改變、做事提不起勁時應提高警覺,建議50歲以上民眾注意心情變化,定期動手做「巴金森病手指操」搭配量表檢測,有疑似症狀可至神經內科進一步確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說,當巴金森病友做事提不起勁或懶洋洋沒動力、興趣轉變、睡眠出現障礙等,病友可能存在憂鬱問題,除接受藥物治療外,應鼓勵病友保持樂觀的心,如出現上述症狀,照顧者可協助病友走出憂鬱情緒,外出曬太陽、參與社交活動、透過家人陪伴及運動紓壓改善憂鬱。巴金森病是中腦黑質區域的多巴胺細胞提早退化,導致多巴胺分泌不足出現運動功能障礙,隨著病程演進,到後期逐漸走向失能,攸關情緒控管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分泌也會減少。葉篤學表示,有兩到五成的病友會出現憂鬱,部分病友因臉部僵硬、面無表情變成撲克臉,往往看起來不太開心。物理治療師游政璋表示,巴金森病程分為5期,每階段可進行不同的復健,如臉部僵硬、面無表情的病友可做「臉部微笑操」,減緩臉部緊張,也讓說話、吞嚥時能輕鬆一些。進階版「坐姿復健」能訓練平衡力,增強核心,提醒病友如進行居家運動,身旁有照顧者陪伴較為安全。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說,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DHA及EPA的鮭魚、深海魚類能抗發炎、抗憂鬱,是調整心情的重要營養素,多吃蔬果、使用好油等可保護心血管、抗發炎及氧化,亦能保護腦細胞。快來看影片測測看,手指開合速度是否有變化?每月8號自我檢測巴金森病【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8-0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停課不停學 翹著二郎腿視訊上課壓迫腓神經變跛腳
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近日為一名國中生診治莫名跛腳,追問之下,原來病人習慣翹腳的坐姿,COVIN-19防疫第三級警戒期間全國停課不停學,他在家視訊上課都翹著二郎腿,老師看不見所以不會糾正,長時間坐姿不正導致他的右腓神經傳導失常,產生「垂足」症狀,走路時跛行。14歲朱姓國中生半個月前右腳腳踝突然呈現「垂足」狀態,無法抬起,自行揉捏肌肉和踝都沒改善,他的父母懷疑是否罹患少年型中風等神經疾病,日前到員林醫院就診。朱姓國中生走進診間時一跛一跛,員生醫院經神經內科主任葉宗勲仔細診察,初步臆斷很可能是「右腓神經」的問題,因此詢問他停課不停學期間,一天坐在電腦前大概多久,朱姓國中生回答「都超過10小時」,葉宗勳又問「你都翹腳喔?」朱姓國中生的父親在一旁代為回答「對,他習慣坐著的時候翹腳。」「俗語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葉宗勳今天表示,朱姓國中生因為短時期內長時間改變坐姿,翹腳導致腓骨骨頭受到壓迫,使得「腓神經」傳導失常,呈現垂足 (drop foot)症狀,無法自行抬起腳板,行走時腳底板拖地。造成垂足的原因,大致分為中樞型和週型。中樞型誘發原因常見於腦中風、脊髓損傷 、腦腫瘤、頭部外傷、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週邊型則有腰椎神經損傷 、腓神經損傷、肌肉創傷等因素造成。姿勢不良是導致年輕人腓神經損傷的最常見原因,停課不停學期間,學生在家線上學習,長時間上網久坐,坐姿不良或沒定時起來活動,在家乏人糾正不良坐姿和提醒運動一下,就容易產生背痛或坐骨神經痛等症狀。葉宗勳說,只要確定診斷病因,早期對症下藥及矯正姿勢大多可恢復正常,防疫期間家長應留意孩子線上學習時間,除了不時提醒「坐有坐相」,也要讓孩子適度休息,活動筋骨,眼睛眺望遠方,避免發生「疫情線上學習症候群」。
-
2021-08-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善用單株抗體預防九成重症 但遇Delta株效力恐下降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今年四月下旬至今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有近兩成是重症,60歲以上長者重症率更高達四成。避免病程進入重症一直是新冠治療重點,台大醫院診治超過400位確診者,今年6月起開始用單株抗體治療至今,成功避免九成患者惡化為重症;但台大也提醒,面對Delta病毒,單株抗體效力可能減弱,需持續研發藥物,國內已與國際藥廠合作二、三期臨床試驗中。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表示,新冠確診兩成為無症狀,但出現症狀者有14%重症機會,5%可能極重症,整體致死率大約是2.3%。一但住院,病人死亡率可能高達21%,因各地醫療量能而異,不幸入住加護病房,三個月內死亡率可高達五成,因此防止輕症變成重症,是新冠肺炎治療重點。為了幫助醫療團隊提供標準化、符合實證指引的治療,台大醫院甚至出版一本教戰手冊,人手一冊宛如葵花寶典。台大醫院教學部主任盛望徽表示,新冠肺炎病程惡化與年齡、慢性病、免疫力、病毒量都有關,目前公認有效的藥物,作用機轉各有不同,瑞德西韋可抑制病毒的核苷酸形成,單株抗體藥物則可減少病毒和細胞的接合。單株抗體目前已用於自體免疫疾病及癌症,可中和自體免疫反應或破壞癌細胞,對於人體副作用很小。盛望徽表示,台大醫院自6月17日至7月24日有16位病人用過單株抗體,年齡在24至81歲,7位大於65歲,共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病、慢性肝病、癌症、中風、懷孕等,其中四位有兩項以上的危險因子。使用單株抗體治療後,只有兩人仍發生缺氧而符合重症定義,但無一人使用呼吸器或其他侵入性治療,其中13人已出院,住院改善中有3位。盛望徽表示,根據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提供之資料,亞東醫院6月18日至7月24日也給23位病人用過單株抗體,使用的時機是平均在出現症狀後3天,這些病人也有多項危險因子,但同樣沒有人演變為重症,現僅一人住院觀察中,治療成效也非常好。盛望徽表示,從台大加上亞東資料看來,在病程第7到10天內使用單株抗體,特別是用於輕度肺炎、年紀較大、有慢性病或懷孕等風險因子者,療效和安全性都是可以確認的。然而隨著變異株影響效果,還需要繼續克服發展之處。盛望徽指出,單株抗體可能缺點有二。首先,若病毒量太高,例如來到中後期病程,單株抗體抑制效果就會減弱。此外,萬一病毒發生像是接合器抗原的突變,也會有效力下降的問題。國內現有兩款單株抗體藥物,其中一款對於Delta病毒仍保有效力,另一款也有效,只是效力降低,因此目前認為,關鍵還是在使用時機,必須用於感染早期、病毒量還不高時,仍有一定效果。盛望徽表示,Delta病毒是全世界頭痛的大問題,已證實傳播力遠高於以往的冠狀病毒,目前還沒有已有藥廠針對印度株在研發單株抗體藥物。目前國際藥廠也在研發新冠病毒的專一性蛋白酶抑制劑,臨床試驗進行中,也有引進國內推產合作。主要是針對集中檢疫所當中尚屬輕症,但具有重症危險因子的個案。台大醫院照護確診病患的主力、內科部主治醫師劉旺達表示,評估確診者會分為多個面向,第一是風險因子,例如年紀、共病等,再者是疾病嚴重度,例如病程分期,需用氧與否就非常關鍵。根據疾管署公布的第13版治療指引,不需用氧的疾病初期,可使用單株抗體,若開始用氧,前期可用瑞德西韋等抗病毒藥,但用氧到中後期階段,就需要使用類固醇、其他免疫製劑。劉旺達表示,目前不論瑞德西韋或單株抗體,疾管署都准許一部分存於醫院,任何時間有病人需要,都可以向指揮官或負責醫師申請、立即使用。
-
2021-08-0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絞痛疼痛位置不只胸痛 醫曝心絞痛如何治療改善
心臟是全身循環系統的靈魂,像幫浦一樣持續不斷的推動血液。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心臟內科廖振宇醫師指出,心肌需要充沛的能量才能夠收縮跳動,所以心臟就像引擎一樣本身也有一套油路系統,稱為冠狀動脈,負責供應整個心臟的血液循環。當油路阻塞,也就是冠狀動脈出問題時,便會導致冠狀動脈心臟病,由於血液供應無法滿足心肌的需求,可能產生心絞痛、心肌梗塞。心絞痛典型的症狀包括胸悶、胸痛、頭暈、壓迫感,疼痛可能延伸到下巴、脖子、肩膀、背部等處,嚴重時會痛到冒冷汗。然而臨床上也會遇到各式各樣不典型的症狀,例如疲倦、噁心、睡眠障礙、腹痛、甚至牙痛等,廖振宇醫師解釋,由於這些表現不容易讓人聯想到心臟問題,而容易延誤就醫。「胸痛只是其中一項症狀。有的患者根本不會胸痛,而是直接以猝死來表現。」廖振宇醫師強調,「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可能在短短幾秒鐘內倒下,也可能慢慢的悶痛一個月,差異相當大。」傳統用藥、新機轉用藥不盡相同 共病患者更應注重用藥安全性針對心絞痛的成因,我們可以利用藥物降低心肌耗氧量或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以改善症狀、減少心絞痛發作頻率,廖振宇醫師解釋,常用的藥物包括傳統藥物如鈣離子阻斷劑、乙型受體阻斷劑、長效型硝酸鹽,以及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如晚期鈉離子通道抑制劑。傳統藥物對心絞痛患者可以發揮效果,不過在使用上會有一些限制,例如心跳過慢、或血壓偏低的患者就沒辦法使用傳統藥物。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可以改善心肌細胞中的鈉離子通道,有助緩解症狀,較不會影響血壓與心跳,且頭痛、頭暈的副作用相對比較少,可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各種藥物適用的時機不盡相同,請務必依照醫師指示服藥。「傳統心絞痛藥物與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的主要差別在於,傳統藥物通常會影響血行動力學,像是心跳、血壓。」廖振宇醫師說,「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較不會影響血行動力學,使用上的限制較少。」由於心血管疾病患者經常伴隨多種共病,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的適用族群會比較廣泛。三度到院前心跳停止的心臟病患「門診有位冠心症患者,曾經有過『到院前心跳停止(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經驗,」廖振宇醫師回憶,「而且還不只一次喔,他總共有過三次到院前心跳停止,經過急救後,三次都很幸運地被救回來。不過因為反覆心肌梗塞,導致嚴重心臟衰竭,心臟射出分率僅20-30%,血壓都不是很理想。」雖然接受過支架治療,但是患者依然有心絞痛的症狀,常會感到胸悶不適,廖振宇醫師說,該名患者由於心臟功能太差、血壓太低,傳統心絞痛藥物並不適合,所以更改使用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患者的症狀改善了,」廖振宇醫師說,「而且在各種藥物、儀器的搭配下,患者的心臟射出分率也進步許多,是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案例。」冠狀動脈狹窄要不要放支架?冠狀動脈狹窄較嚴重的患者,可能出現不穩定型心絞痛,發作時胸悶、胸痛等症狀持續的時間較久,休息或使用舌下硝化甘油片後症狀仍無法緩解。在這種狀況下,除了藥物治療,也會考慮血管介入治療,嘗試置放血管支架撐開狹窄的區段。「在評估是否置放支架時,通常要安排心導管檢查,利用血管攝影確認冠狀動脈狹窄的位置與嚴重度。」廖振宇醫師解釋,「我們都會和病患、家屬詳細討論,因為置放支架後,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一段時間。最重要的是患者本身要有病識感,願意配合治療並針對各項危險因子做調整。」在置放血管支架前、後,都需要使用傳統心絞痛藥物或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輔助,廖振宇醫師叮嚀,做完心導管手術置放支架後,仍有些患者會有殘餘心絞痛的風險,例如 : 微小血管阻塞或是心絞痛復發的情況產生,此時也可以安全合併使用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來減少心絞痛的發作頻率、提高生活品質,同時有慢性病患者則需控制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數值達標,才能減少血管再次阻塞的機會。貼心小提醒冠狀動脈心臟病常導因於動脈粥狀硬化,而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菸都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廖振宇醫師強調,想要降低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會務必從這些危險因子著手。若出現胸悶、胸痛等心絞痛症狀,需要積極介入治療,廖振宇醫師說,冠狀動脈心臟病發作的時候,經常讓人措手不及,很多患者都是在幾個小時,甚至幾分鐘內過世。千萬不能任意停藥,或因為疫情就中斷回診喔!原文:
-
2021-08-02 醫療.巴金森病
圖表/不只手抖、慢動作 憂鬱也潛藏巴金森病風險
●巴金森病初期和晚期是憂鬱症出現的雙峰時間。●巴金森病程進展較快、易焦慮、曾有憂鬱症病史、女性病患,罹患憂鬱症風險也較高。●憂鬱巴金森病友的表現多是身體逐漸退化,擔心拖累家人或感到人生無望。憂鬱的巴金森病 新冠肺炎疫情稍緩,但民眾仍須謹慎防疫。根據國際臨床與健康心理學雜誌統計,自2020年1月1日疫情爆發後,全球憂鬱症的發病率與2017年相比高出近7倍;但除此之外,憂鬱也與腦神經疾病相關,尤其是巴金森病,這群病患也希望有好心情,但源於大腦的病變讓他們不由自主地憂鬱起來。靜止時手部顫抖、肢體僵硬及動作緩慢是巴金森病三大典型的動作障礙症狀,但疾病也會影響腦部正常功能,引起異常的精神表現,稱為器質性精神病,憂鬱症便是病友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統計盛行率高達四成三。部分病患會在尚未出現動作障礙時就感到悶悶不樂,憂鬱成為巴金森病的前驅症狀,也會在病程中後期出現,令病友個性大變。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召集人、神經部主任吳瑞美表示,國外學者曾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在社區裡的巴金森病患中,約有7.7%符合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III)的重度憂鬱診斷標準,再進一步依程度區分,中重度憂鬱占5.1%、而有45.5%的症狀屬於輕度憂鬱。巴金森病造成憂鬱症好發時間點,吳瑞美說,在病程中可看到「雙峰」分布,分別在剛確診及病程的中後階段,但較為特殊的一點,會有部分病友在尚未確診前就出現憂鬱傾向,與其病理特性有關。會發生憂鬱的時間點在疾病的第三期階段,此時病友會出現步態異常,平衡感變差,走路駝背、脖子前傾等姿勢改變,對藥物的反應出現減退現象。當更多的多巴胺神經細胞缺乏,也會影響人體對外界喜、怒、哀、樂的反應,因而變得憂鬱。另一群病友則會在剛確診巴金森病時,因對疾病的不能接受,加上需長期服藥,對五十多歲正值事業黃金期,或六十多歲正要開始享受退休生活的病友來說,他們開始怨天尤人、鬱鬱寡歡。吳瑞美鼓勵病友,保有正確的疾病觀念,調整生活型態、多運動,規律服藥等,在疾病初期的前六年,甚至十年,多數的病人能維持獨立生活的良好狀態。若要確定巴金森病友是否罹患憂鬱症,醫師會透過看診時病患的主訴,情緒表現、肢體語言、家屬透露出的訊息等,再搭配量表的輔助診斷區分嚴重程度,並照會精神科共同治療與照護。隨著憂鬱程度不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吳瑞美表示,輕度憂鬱透過心理諮商、家人支持有機會改變現況;中度以上的憂鬱症便須透過藥物治療,如施以增加腦部血清素等抗憂鬱藥物,或某些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除能改善運動功能外,也能改善憂鬱情緒,當重度憂鬱症對精神科藥物效果反應不佳時,則會考慮採取電擊治療。吳瑞美說,雖然憂鬱症不一定會發生,但可以防患未然,尤其是有較高風險的病友,建議打造友善的外在環境,如參與社交團體、運動以及調整生活型態。一般民眾可透過巴金森自我檢測量表,或在家進行簡易的巴金森手指操,便有機會提早發現疑似症狀,及早至神經內科就診,用藥治療延緩失能。 >>>快來看影片測測看,手指開合速度是否有變化?每月8號自我檢測巴金森病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N3RxMMnbko&t=12s【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8-02 醫聲.數位健康
遠距醫療/保生醫療獎:陳耀昌陳榮基獲個人獎 高醫原鄉團隊團體獎
台北保安宮今天舉行第四屆保生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今年個人獎由醫師陳耀昌、陳榮基獲獎;團體獎則是由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原鄉醫療團隊」獲得團體獎項,副總統賴清德今也出席頒獎,相當特別的是,今天頒獎現場也由醫療工作者組成的「醫聲室內樂團PCOT」演出音樂會展開序幕。醫聲室內樂團至今已成立31年,團員來自各地醫院及醫療相關機構,有小兒科、神經內科、眼科、牙科等醫師。保安宮表示,本屆個人獎得主醫師陳耀昌,1983年完成台灣首例自體骨隨移植、1984年首例異體移植,並於1992至1995年多次赴越南,協助建立骨隨移植中心。2017年獲越南授勳,1993年發起全國第一次骨隨捐贈運動,並促進器官捐贈條例之修改,使非親屬骨隨移植成為可行。另外,他也發展人類胎盤間質幹細胞第一代,獲生策會「國家新創獎」。至於另一位得主為醫界大老陳榮基,1965年投入醫療服務,培育神經科醫師與相關部門醫療專業人員不計其數,擔任台大醫院副院長期間,更首開國立醫院設立助念室先例,推動緩和醫療病房,陳一生奉獻醫學及公益志業,化「學醫與學佛」為愛的人道關懷,是深受醫界敬重的「安寧舵手」。團體獎得主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原鄉醫療團隊」,創校院長杜聰明是於1958年主動籌設「山地醫師醫學專修科」,為全台灣第一家招收原住民醫學生的學校,讓原住民學生享有公費待遇,學成後返回部落服務。此舉不僅提高原住民的教育水準,也有助於改善山地醫療資源缺乏的問題,這些原住民醫學生也成為台灣原住民醫療健康最重要的守護者。尤其2019年高醫原鄉團隊得知南迴地區居民近3萬人,但在百餘公里長的南迴公路上,卻找不到任何一家醫院,團隊秉持著「哪裡需要醫療服務、服務就往哪裡去」的精神服務場域擴展至台東。2020年南迴線緊急救護中心啟用,高醫團隊進駐提供全天候急診服務,並在台東六鄉鎮(大武、達仁、長濱、成功、蘭嶼及綠島)導入5G遠距醫療,運用遠距醫療設備連線看診。
-
2021-08-0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眼球偏向一邊、說話不清楚 大血管阻塞型中風危險性高
Q:阿公與兒女同住,這幾天阿公常喊手沒力、頭有點脹,家人以為只是高血壓影響不以為意,某天早上阿公無法從床上起身、話講不清楚,兒女已經出門上班了,現場剩老伴和外籍看護也無法分辨是什麼症狀,這時該怎麼辦?腦中風名列國人十大死因前四名,民眾未及時警覺腦中風徵兆,可能錯失黃金救援時間。新竹縣政府消防局緊急救護教官李均祈表示,除了因民眾警覺性不足延誤送醫的情況外,救護員也常碰到長輩誤把偏方當急救,反讓患者更不適。他曾遇過一名70歲阿嬤急性腦中風,阿公竟拿針扎阿嬤手指「放血」;或是有擦綠油精、按摩人中、亂餵心臟病或降血糖藥物等錯誤行為,既無助於急救處置,還可能引發感染風險,增加救護員現場評估難度。聯合報與台灣腦中風學會共同合作急性腦中風教育課程,由神經科專科醫師至消防分隊分享,提供救護員更快速判斷腦中風祕訣。李均祈說目前使用的評量表為FAST辛辛那提,課程中醫師提供更多項到院前腦中風評量表,針對急性腦中風,較容易失能的大血管阻塞特性加以說明,包括半側肢體或面部嚴重癱瘓、眼球偏向一邊、失語症等,因為治療大血管中風有特定的治療醫院,若救護員有機會盡速辨識出來,就能提高送往正確醫院的機會。李均祈說,不少民眾曾出現小中風,沒有及早發現、健康檢查追蹤,都是到二次中風才不得已送醫,他建議民眾平時應多注意身體異狀、提高警覺,排除腦中風帶來致命風險。【教官小叮嚀】李均祈/新竹縣政府消防局緊急救護教官曾出現頭部腫脹、肢體無力等情況,民眾需自我警覺,可能有小中風危機,應定期健檢追蹤。若長輩有異常身體不適,家人應盡快撥打119,把握黃金救援時間。【醫師開講】身體異狀、提高警覺 留意腦中風帶來致命風險大血管阻塞腦中風,拖延1小時老3.6歲。國軍桃園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明華說,中風患者中以缺血性腦中風佔大宗,其中屬大血管阻塞最危險。致病原因區分二類,血管粥狀動脈硬化血栓栓塞及他處血栓栓塞(常見為心房顫動導致),根據國外學者研究,大血管阻塞若未及時處理,1分鐘將有190萬神經元壞死、12公里長神經纖維受損,拖延1小時相當於老3.6歲。台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內科主任尹居浩則表示,大血管阻塞有特定的送醫治療醫院,若能於第一時間辨識出可能的中風型態,可以多爭取治療的時間。另外,中風患者有時症狀不典型,透過神經功能評估,如喊叫病患、觀察眼睛位置、嘴型是否歪斜,捏手腳是否有反應,是否有口齒不清,異常喉音或吞嚥困難等,亦可作為救護員到院前評估。他也提醒,民眾要多注意俗稱的中風前兆(暫時性腦缺血),也會出現突發性單側肢體無力、感覺異常或麻木,也有可能暈眩、步態不穩,但發生時間較短且較輕微,容易被民眾忽略,錯失及早治療避免惡化的機會。眼球偏一邊為大血管阻塞特性,需考慮取栓手術。尹居浩課程中說明,第一線救護員多使用FAST量表評估,若碰到病患如四肢無力、頭暈等不典型症狀,較難精準判別。他說,針對非典型症狀,可透過另一種評量表BEFAST評估,增加B(平衡)身體步態平衡和E(眼睛)視野缺損、複視或眼球偏向一邊等徵兆,有助於救護員二次理學檢查。陳明華說明據統計,FAST可篩出85%腦中風病患,BEFAST可增加到95%,提高急性腦中風篩選通報率。及時於黃金3-4.5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治療,有三成病患會有良好預後,如符合GFAST(眼睛邊斜一側+FAST)大血管阻塞特性,除施打血栓溶解劑治療外,應接續接受動脈血栓移除手術,可再額外增加三成病患可回復至良好預後。年長者條件允許,還是可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陳明華曾收治一個案,高齡97歲的余奶奶有高血壓、心房顫動及巴金森病,平時有輕微姿勢性頭暈症狀,但仍可自行走路不需攙扶,當日與家人外出散步時,突然頭暈發作、手腳無力難站立,家人警覺心高立刻送醫,經診斷為急性後腦循環腦梗塞,到院1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治療,入住加護病房2天後轉到普通病房後續復健治療,現在已能站立、步行到廁所,住院僅12天順利出院。他表示,余奶奶能成功救治原因是及時於發病黃金3小時內送至醫院,醫療團隊在1小時內給予治療,減少失能,大幅提升病人生活品質。陳明華強調1次中風就會增加10倍二次中風風險,民眾應保持警覺,有中風徵兆就立刻就醫,及時治療減少中風失能。透過課程,讓緊急救護員於第一時間,更能熟悉運用中風評估量表如FAST、BEFAST、GAST辨識出急性腦中風,快速通報可處置醫院,縮短就醫處置時間,及時搶救患者,減少中風失能程度,減少個人、家庭及社會經濟負擔。
-
2021-08-0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警訊自我檢測/不只手抖 逾四成巴金森病友併憂鬱症狀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台三級警戒,民眾在家悶得慌。根據《國際臨床與健康心理學雜誌》統計,自2020年1月1日疫情爆發後,全球憂鬱症發病率與2017年相比高出近7倍。除此之外,憂鬱也與腦神經疾病相關,尤其是巴金森病,這群病患也希望有好心情,但源於大腦的病變讓他們不由自主地憂鬱起來。靜止時手部顫抖、肢體僵硬及動作緩慢是巴金森病三大典型的動作障礙症狀,但疾病亦會影響腦部正常功能,引起異常的精神表現,稱為器質性精神病,憂鬱症便是病友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統計盛行率高達四成三。隨著憂鬱程度不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而輕度憂鬱有機會透過心理諮商、家人支持改變現況;中度以上的憂鬱症便須透過藥物治療,如施以增加腦部血清素等抗憂鬱藥物,或某些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除能改善運動功能外,也能改善憂鬱情緒,當重度憂鬱症對精神科藥物效果反應不佳時,則會考慮採取電擊治療。巴金森病常被當作老年退化及中風,導致病患於錯誤科別流連多年,如果有憂鬱、手抖、動作遲緩、肢體僵硬、平衡困難很可能是巴金森病,尤其是50歲以上民眾更要注意!一般民眾可透過巴金森自我檢測量表,或在家進行簡易的巴金森手指操,便有機會提早發現疑似症狀,及早至神經內科就診,用藥治療延緩晚期失能危機。【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8-0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別擔心降血壓藥「要吃一輩子」 血壓是控制心血管疾病關鍵
疫情下,爸爸疏於照顧自己身體,心血管相關疾病隨時可能成為健康的未爆彈。建議體貼的家人陪伴父親到醫院作抽血檢查,確認相關數值有無異常。每個月量1次體重,並提醒父親「規則服藥」的重要,就算不敢至醫院回診,也可利用線上診療資源,減少染疫風險,兼顧健康。近一年心梗患者併發症增加,顯示延誤治療。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考驗下,診間不乏心血管病人發作的案例。一名60多歲的高血壓男性患者,自本土疫情爆發後,心想症狀緩和,並未規則服藥,導致血壓控制不佳,發生腦中風,右手不靈活,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還有一名40幾歲男性,未依時間回診追蹤,竟突然胸悶送急診,經檢查發現有2條血管堵塞,緊急做心導管支架。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心臟檢查室主任王宗道指出,近一年心肌梗塞患者有心臟破裂等併發症的發生率提高2到3倍,顯示治療時間延誤,且最近一年需要緊急開刀的狀況也變多。擔心染疫而不回診,恐致嚴重後果。王宗道表示,再怎麼希望避免染疫,也不可延誤就醫時間,只要完成疫苗接種或是就診時配戴口罩,就有一定的防護效果,「該來回診就要來」,或是選擇視訊診療,降低染疫風險。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很多,有三高(血壓、血脂、血糖)、肥胖及抽菸等,危險因子愈多,愈容易造成血管堵塞。因此,平時應養成監測上述數值的習慣。做好血壓管理,是控制心血管疾病關鍵。血壓是血液流動時衝擊血管壁所引起的壓力,要想預防心血管疾病發作,首要穩定血管的狀態,做好血壓管理是關鍵,應規則服藥、定期量測血壓,以穩定病況。居家血壓量測「722原則」可協助監測自身血壓,7代表連續7天量測血壓,每天量測2回 (早晚),每回2次,每次間隔1分鐘,再各取早上、晚上數值的中間值。按時服藥非常重要,別擔心「要吃一輩子」。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近期因為疫情關係,規則服藥的患者比率降低,通常每3個月要回醫院拿藥,但防疫警戒2個月,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沒有至醫院領藥。除非患者自行至診所拿藥,否則沒有按時服藥,一旦血壓控制不好,容易冠心病復發,甚至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為何許多患者服藥配合度不佳?王宗道表示,「因為沒有釐清吃藥的目的。」服用降血壓藥物,是要觀察有無控制好血壓,吃藥並非要吃一輩子,當體重下降,有機會減少劑量。他並提醒,除了謹遵醫囑,自己也要掌握身體的狀況,隨時提醒自己要認真服藥。兩個月活動量減少、體重增加,出門防跌跤。為避免延誤治療時間,需留意心血管疾病徵兆。王宗道表示,心臟疾病的症狀不只會胸痛,還會容易喘、胸悶、胸口有壓迫感、身體變重、會累、後頸部難受,甚至會冒冷汗,出現上述症狀應趕緊就醫。隨著天氣愈趨炎熱,葉宏一提醒,有心血管疾病者要多喝水,避免血液濃稠。王宗道則指出,飲食部分應少吃加工食品,多吃自然食物,以均衡健康為原則。
-
2021-08-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耕莘醫院各科醫護站出來 戶外揮汗採檢、病房守護病患
火傘高張的酷暑令人難耐,雖近期疫情趨緩,但醫護為守住防疫前線,至今仍戴N95、穿防護衣穿梭病房。位於新北的耕莘醫院,在雙北本土疫情爆發後,最多同時收治40、50名新冠確診病人,不同科別的護理人員,也調至負壓隔離病房照顧病人。面對暴增的業務量,醫護謹守「共度國難」的決心,即便犧牲休假、無法與家人相處,仍然永不退縮,站在一線對抗病毒。回家拿換洗衣物,年幼孩子想抱抱,只能忍痛拒絕。「急診送來的病人要立刻開刀,不開他可能會死,但怎能確定他有沒有確診?」執刀無數的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俊勳,回想疫情爆發前,每開一台刀就怕碰到病毒,於是自主住宿舍,沒想到隔一周疫情爆發,原本值班顧病房,又要支援社區篩檢站,每天戳上百個鼻孔採檢,此後兩個多月不敢回家。陳俊勳說,有幾次回家拿換洗衣物,年幼的孩子想過來擁抱,他只能忍著不捨,要孩子別太靠近。過往周末會和兒子打棒球,疫情間一家人一起吃飯都是奢望,他只能透過照片、文字表達思念,並自製影片記錄疫情間醫護的每一滴汗水。他表示「我用中華隊比賽比喻,前面守得很好,結果六局上半破口失誤,鼓勵兒子和少棒隊的小朋友,現在大人都在努力,小朋友乖乖在家幫我們加油。」支援社區採檢站,須因應民眾各種突發狀況。社區採檢站是疫情下新增業務,醫護必須另外挪出時間支援。牙科部主任胡尹藍自告奮勇參與社區篩檢站,分擔其他同事的行政業務。不畏天熱在戶外採檢站協助,胡尹藍表示,「大家都是在原來的工作量下,切出時間來快篩站,牙科門診配合降載,我有打疫苗,有一定的保護力,盡可能多做一點。」社區篩檢站指揮官、醫務部副主任張廣赦表示,新北當時為了加速篩檢,提供每時段100個免費名額,民眾登記很踴躍,但也出現不少狀況。像是登記完跑去吃早餐忘記回來,或是看到前一個人被戳鼻子「神情痛苦」,嚇得臨陣脫逃,還有家屬帶著身心障礙家人要採檢,最後因抵死不從而無法篩檢。除了要安撫民眾情緒,為避免浪費名額會適時調整,讓到場民眾盡量篩得到。病人拔管前,協助復健「學呼吸」、抬手抬腳增肌力。耕莘醫院實驗室去年取得衛福部認證PCR檢測資格,可更快取得篩檢報告,加速病房利用率。行政副院長朱益民表示,報告最快5至6小時就可出爐,所有報告在24小時內可發出,便可以避免病人佔床時間。如果等待PCR時間,病人仍需要照顧治療,院內也加開獨立病房暫時收治,報告出爐後看是否確診,再送往一般病房或專責病房。長者易染疫、也易重症,常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呼吸治療中心副組長林惠釧表示,若病患氧氣狀況差,會給予高流量氧氣鼻導管(HFNC)治療,如果肺部感染嚴重,也會評估插管用呼吸器。重症加護病房護理部督導馮鈺婷指出,為了讓病人插管時能好好休息,在醫師評估下會給予鎮定劑,在病人要脫離呼吸器前,醫護團隊會協助復健「學呼吸」。林惠釧指出,病人治療過程與外界隔離,容易有加護病房症候群,譫妄、情緒躁動、語無倫次等,除調整藥物,會增加與病人互動、安撫情緒。而長期臥床的病患,容易肌肉萎縮,在拔管前,也會協助抬手、抬腳、床上腳踏車,或坐高、深呼吸擴張肺部等姿勢,盡可能排除肺部分泌物,讓預後情況較好。院長林恒毅曾鎮守SARS病房 今再戰新冠病毒耕莘醫院院長林恒毅是胸腔內科專家,當年SARS期間擔任胸腔科主任,鎮守負壓病房第一線,也是真正少數「打過仗」的院長。雙北為疫情重災區,相較北市有台大、榮總、北市聯醫等公立醫院體系,新北的前幾間大醫院,亞東、馬偕、耕莘、慈濟全是私人體系,系統與公立醫院大不同。新北市長侯友宜召集各院長組LINE群組,在急需病床時互相「CALL HELP」,團結打仗打出革命情感。為了讓醫護無後顧之憂,耕莘醫院花五天日夜趕工,打造出真正的負壓專責加護病房。此外,新冠肺炎為新興病毒,為快速消化大量資訊、文獻,內科醫師等團隊組顧問團,彙整各類問題製作臨床處置準則,也提供24小時線上會診。精神科醫師則協助醫護排除心理壓力。疫情初期醫療量能緊繃,院內一天至少消耗300套隔離衣,雖公家有定期提供,但數量仍不足,醫院得想辦法購足。林恒毅說,防護衣、N95口罩有一段時間大幅漲價,廠商甚至說「你不買,別的醫院搶著要」,讓院方咬牙也得買下。面對醫院經營以及醫護照顧壓力,他坦言壓力很大,雖然前線同仁可以打仗,但不希望漫漫無期,要控制疫情,最終仍要靠疫苗覆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