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免疫力
共找到
2297
筆 文章
-
-
2022-01-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李秉穎:台灣若完全放棄防疫 每天恐逾50死亡
台大兒童醫院主治醫師李秉穎今天表示,如果完全放棄防疫,對台灣仍是不可承受的負擔,可能每天有50個死亡案例,會造成很大衝擊、醫療系統無法負荷,間接地也會重傷經濟。民進黨中常會今天邀請台大兒童醫院主治醫師李秉穎專案報告「新冠病毒防疫的過去與未來」。民進黨發言人謝佩芬轉述黨主席蔡英文談話指出,要求黨公職及擬參選人配合指揮中心的防疫指引,禁止跑攤,維持社交距離,共同守好社區防線這一關。蔡英文說,農曆新年即將到來,國際疫情依然嚴峻,目前本土疫情也有升溫趨勢,政府將會密切注意、積極因應,中央和地方也會通力合作,全力防止疫情擴散,讓大家能夠安心過好年。她表示,疫情爆發2年以來,最辛苦的是第一線防疫人員堅守崗位,是台灣不可或缺的防疫英雄,非常感謝他們的辛苦與付出,希望大家多給他們支持和鼓勵。她呼籲,凡是有接種資格的民眾都儘快去接種疫苗,同時也做好防疫。李秉穎會後受訪指出,如果完全放棄防疫,對台灣仍是不可承受的負擔,因為Omicron未完全輕症化,還是有相當的重症與死亡比例,呼籲大家要做好防疫準備,接種疫苗非常重要。李秉穎說,台灣現在可能在「清零」與「共存」上抉擇,算是過渡期,還不適合完全放棄防疫,適當的防疫還是很重要。至於何時可以完全與病毒共存,就是國民免疫力要提升到幾乎百分之百。因此,他呼籲還沒有接種疫苗的20%到30%的人口要盡快完成疫苗接種,可以打第三劑的人盡快去打第三劑,至少會有助控制病毒傳播。與會中常委轉述指出,李秉穎在中常會提到,除非是極權國家可以100%打疫苗,否則還是會有一定程度的人沒打疫苗,如果完全鬆綁,可能一天還是有5、60個死亡。
-
2022-01-26 活動.健康聚樂部
【元氣一日課】你腦霧了嗎?元氣網一日課程免費教你預防大腦當機
健忘、失神、注意力不集中,你「腦霧」了嗎?腦霧現象(Brain Fog)意指大腦思路不清晰,彷彿處在一片濃霧之中,整個人恍神放空、反應力遲鈍,有人用「斷片」來形容。什麼情況會造成腦霧呢?該如何預防大腦當機呢?元氣網會員專屬一日課程推出健腦課程,教你7招「養出健康好腦」的好習慣,從飲食、運動、健腦活動下手,跟著營養師、健身教練、職能治療師這樣做,一起活化並常保年輕的大腦。養成健康好習慣 這樣吃、這樣做讓大腦變年輕當睡眠不足、生活壓力大,甚至是身體發炎引起疾病時,都會對大腦造成傷害,某些生活方式可能正無形威脅著大腦健康,如果不想提早衰老,最好趕快改掉這些壞習慣。健康生活不只要延長生命長度,還要提升生活品質。「元氣一日課」規畫大腦再升級系列課程,首先解決大家最困擾的失眠與睡眠不足問題,根據研究,多吃魚可一夜好眠,尤其是富含油脂的魚類,淡水魚和海水魚哪個對健康有益?來聽營養師怎麼說。除了食療,睡不好就來試試耳穴貼壓吧!簡單又方便的保健療法最適合上班族和家庭照顧者,有助於改善失眠與高血壓。➤降低焦慮、舒緩情緒的健腦運動:https://pse.is/3ydgck健康慢老 增強免疫力遠離身體不適●飲食:吃魚會變聰明嗎?答案是肯定的。魚類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其DHA和EPA營養素對腦部功能有益,有助於改善或延緩記憶。適度補充Omega-3除了保護心血管,對大腦健康亦有加分作用,國健署也建議,「多吃魚、多蔬果」均衡飲食,配合規律運動增強抵抗力。魚類熱量大不同,每日攝取可輪流更換深海魚、淡海魚,快來看你最愛的那一尾有幾大卡;營養師建議食用前先去除內臟,預防重金屬下肚。●沐浴:選對沐浴時間和調控水溫,能幫助有個良好睡眠。不過民眾常有個錯誤的習慣,每次洗完澡後就順勢掏耳朵,耳屎其實是耳部的守門員,具有保護耳道作用及自清機制,次數太過頻繁反而容易讓細菌入侵。醫師表示,耳道搔癢感、異物感常見於棉花棒末端的棉花或衛生紙屑引起,主要是挖耳垢造成。如何正確清潔耳朵?來聽醫師怎麼說,留意安全重點避免急性外耳炎,或是造成聽力受損。●睡眠:會出現腦霧,還有一大關鍵:失眠與睡眠不足!「醫師,我已經連續好幾個星期沒有一覺到天亮了,該怎麼辦?」夜夜失眠好困擾,經常做夢、睡不好,嚴重影響睡眠品質的人,不妨試試中醫的耳穴貼壓療法,只要將耳穴貼壓膠布貼在特定耳穴上,再加上適當的耳穴按摩,即可發揮安定神經的助眠療效。具體耳穴貼壓可視病情而定,有些人不宜施行,快來了解自己的體質和療效評估。元氣網會員專屬一日課程服務,幫助民眾訂定目標Get執行健康監測計畫,每周推出2個自主運動、1個生活技巧、2個健腦活動、3篇健康知識,開啟個人化的學習。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元氣網:https://pse.is/3srtsc●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https://pse.is/3sp7y5●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https://pse.is/3tswel
-
2022-01-26 醫療.自體免疫
身心放鬆可能加劇病情!注意4件事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過好年
春節假期,是大家放鬆身心的時候,但也是異位性皮膚炎加劇的高風險期。醫師提醒,過年前大掃除時,異膚患者要先加強皮膚保護,盡量不要直接接觸清潔產品,年假期間則要小心飲食和生活作息,維持免疫力平衡,勤抹保濕用品,才能平安健康的過新年。年前大掃除 要戴兩層手套亞東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宥嘉表示,臨床上常有患者因為大掃除後疾病惡化,主要是洗洗刷刷使用的清潔用品,含有許多刺激性的化學成份,建議異膚患者要戴上兩層手套,內層是直接接觸皮膚的棉質手套,然後外層再戴上橡膠或PVC材質的防水手套,而且每次不要戴超過三個小時。如果真的無法戴手套,可在使用清潔劑前先為雙手塗抹凡士林,形成保護膜。大掃除的另一個重點是除塵,但揚起的粉塵中可能含有許多過敏原,會使皮膚狀況惡化,陳宥嘉醫師建議,一家人合力大掃除時,患者最好不要負責除塵的工作,可以先離開除塵中的房間,待清潔後空氣流通一陣子再回來,減少患者接觸或吸入粉塵的機會。大吃大喝 慎防吃到過敏原春節期間難免大吃大喝,喝酒的機會也多,陳宥嘉醫師提醒異膚患者要盡量少吃可能誘發病灶的食物,根據食藥署公布的「食品過敏原標示規定」,包括甲殼類海鮮、芒果製品、花生、牛奶、蛋、芝麻、堅果、魚、麩質、大豆以及含有亞硫酸鹽的產品(例如香腸、火腿),都是容易誘發過敏的食物。國際醫學期刊另外曾提出的易過敏食物還有小麥類製品、酒精、柑橘、香蕉、鳳梨、番茄醬、香料等,而在臨床觀察上,甚至連牛肉、咖哩、加工產品,也可能造成異位性皮膚炎加劇。另外,國人春節期間喜歡圍爐吃火鍋,陳宥嘉醫師說,麻辣鍋的刺激性高,再加上火鍋食材豐富多元,又有許多香料,對異膚患者都是「地雷」,千萬不能為了口腹之欲而放縱亂吃。但陳宥嘉醫師也強調,上述食材或食物並非絕對不能吃,每位異膚患者的狀況不同,要著重在飲食紀錄及觀察,可以酌量吃一點,並同步留意自己是否會出現過敏反應或者疾病惡化,一有不對勁,就要立刻停止食用。過年少熬夜 加強免疫力除了飲食,異膚患者應盡量保持生活作息的正常。陳宥嘉醫師說,春節假期是每年最長的假期,許多人會熬夜玩樂,卻不知熬夜其實會影響人體的免疫系統,當免疫系統出問題時,異位性皮膚炎會更嚴重,而且一旦症狀加劇,常常半夜癢到睡不著,睡眠不足又造成免疫力失調,形成惡性循環。環境因素也是誘發異位性皮膚炎的一大原因。陳宥嘉醫師表示,根據國外的研究,不同的氣候、都市化程度的不同,對異膚患者的影響也很大,春節期間民眾南來北往頻繁,異膚患者到外地時,常會因為不同程度的空氣污染、水質、溫度、濕度的改變和紫外線強度不同,而影響病情的穩定度,臨床上就常遇到異膚患者反映:「怎麼過年回一趟老家,病灶就惡化了?」勤擦乳液 做好自我保護正因為春節假期的風險太多,陳宥嘉醫師建議,異膚患者在這段期間一定要加強自我保護,除了留意飲食、少熬夜之外,同時要加強皮膚保濕,多擦乳液或凡士林,留住皮膚的水份。他進一步解釋,冬季氣溫低,皮膚原生的保濕成分(神經醯胺、膽固醇、游離脂肪酸)等分泌會下降,經皮水分散失也會變多,而異膚患者原本皮膚的保水能力就比較差,所以一定要每天多塗抹幾次保濕用品,才能避免病灶惡化。 但萬一春節假期時,異位性皮膚炎加劇,該怎麼辦? 尤其醫院診所此時都減少門診量,許多異膚患者很擔心假期發病會無處就醫。陳宥嘉醫師提醒,皮膚疾病種類很多,患者千萬不要亂買市售藥物。不妨平時先留意哪些食物或行為會誘發疾病惡化,在過年期間盡量避免。做好保濕、多注意飲食和作息,不要太放縱,才能加強自身的防禦力,擁有一個快樂的新春假期。
-
2022-01-25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癌症致病機轉及新冠致死率皆與腸道細菌有關?
春節將到,雖然新冠肺炎疫情撲朔迷離,但大家還是忙著準備年貨及年菜,不管傳統菜市場或大賣場,仍有人潮爭相採購(雖然因有線上購買人流稍減)。在大啖美食及家庭團圓的歡聚時節裡,營養學者專家及相關醫師們也適時提醒民眾怎麼吃才能吃得健康,才不會吃出毛病。其實我們腸道有五十兆的微生物(統稱微生物菌種),雖然總重量才1.5公斤,但比我們人體細胞(30兆)還多,它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近年來的醫學研究發現,腸道細菌的影響非常廣泛,比我們想像來得更重要。甚至與許多疾病都有高度的相關性。美國政府更因此投入巨額,執行「人類微生物組計畫」(HMP)的研究。舉凡,發炎性的大腸疾病、代謝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經相關疾病、免疫疾病,連與精神相關疾病如憂鬱、焦慮及自閉症都與腸道菌有關。最近很多研究指出,癌症之致癌機轉亦與腸道細菌有關,特別這兩年多來的新冠肺炎之致死率亦與腸道菌之種類及數量有關。因腸道菌相之研究牽涉太廣,本文特別將癌症及新冠肺炎與腸道細菌的關係歸納整理與讀者分享。(1)今年1月在相當權威之醫學期刊Cancer Discovery的封面,就是用一個指環的圖示,做此期的重點闡述。指環的圖示就是綜論「癌症的特徵」(Hallmarks of Cancer)的新近進展,作者是瑞士Agora 轉譯癌症研究中心的Douglas Hanahan(道格拉斯•漢那)教授,他曾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Robert A. Weinberg,在西元2000年及2011年分別在細胞(Cell)之期刊,闡述癌症六大特徵及十大特徵,而在今年又增四項,共十四項特徵,其中一項就是近年來非常熱門的腸道菌相之多形性,其與癌症有密切關係,尤其乳癌與大腸癌有很多相關研究,一致認為腸道菌之種類與其代謝物,在致癌及癌化過程均有關係。一般而言,人體腸道會存在和平共處的正常微生物,當其數量及種類減少,會被一些致病性病原菌取代造成失調現象(dysbiosis),進而造成很多疾病,其中癌症亦是其中一種。(2)在乳癌方面,除了腸道細菌的影響外,還有乳腺組織過去認為是無菌,但目前的研究證實,乳腺組織本身可經由乳汁、皮膚、甚至有腸道的細菌,經由腸道易位(translocation)再經血液循環跑到乳腺組織。而且其菌相在正常乳腺組織,良性乳房腫瘤及乳癌組織均有不同,甚至不同乳癌的組織亞型,或是因停經前後罹患乳癌,其菌相也不同。在去年9月高雄醫學大學侯明鋒教授在「實驗及分子醫學」期刊亦收集267位乳癌患者之糞便細菌,並做精密分析,發現年輕乳癌患者以Bacteroides fragilis菌較多,而年長乳癌患者以Klebsiella pneumoniae菌居多,如以14種腸道微生物標記偵測,停經前乳癌患者以α-diversity下降很多。這些結果證實在致癌過程中,治療期間及預後,均有關係,將來如果改變腸道菌相對乳癌之治療必有更大之進展。(3)至於大腸癌之致癌機轉,一般認為腸道菌群,會利用腸道菌群之細胞壁抗原及對腸道產生慢性發炎反應(如產生IL-1β及TNF-α等),另外就是衍生毒性代謝物(如產生苯酚、硫化物及亞硝胺等) 。荷蘭Tjalsma等人提出「駕駛與乘客模式」(driver and passenger model),正常黏膜時期有所謂的駕駛病原菌(driver),或叫做驅動病原體,造成黏膜增生與息肉生成;原本共存在腸道內的乘客病原菌(passenger pathogen)卻因癌化微環境改變而造成大量增生,反而和駕駛病原菌競爭,形成乘客病原菌主客易位。在此模式下,大腸直腸癌糞便及黏膜所分離出來的病原菌可能只是乘客病原菌,而非真正的駕駛病原菌。目前關於可能造成大腸直腸癌病原菌研究很多,當中比較確定者包括具核梭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脆弱類桿菌(Bacteroides fragilis)、解沒食子酸鏈球菌(Streptocuccus gallolyticus)以及產硫細菌(Sulfidogenic bacteria)等,比較可能產生大腸直腸癌。(4)近兩年來,新冠肺炎疫情仍持續進行,篩檢、疫苗、抗病毒藥物相繼問世,各國均有染疫確診者,但症狀輕重不一,致死率亦不盡相同。名古屋大學副教授平山正昭之研究團隊分析日本、美國和芬蘭等10國共953人的腸道細菌。在去年他們發表的醫學期刊(PLOS One)發現,截至去年2月,染疫死亡率低的南韓、日本和芬蘭,擁有柯林斯菌的受試者比率較高,達34%至61%。墨西哥、義大利、美國、比利時和英國擁有柯林斯菌屬的受試者僅4%至18%,染疫死亡率較高,所以如何飲食改變菌相或服用某種益生菌也許可降低新冠肺炎之致死率。結語綜上所述,世界各國之專家學者發現腸道細菌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牽涉範圍極廣,本文所述癌症及新冠肺炎,乃其中之一、二而已。導致這些疾病其原因可能與「發炎」及「免疫」有關。特定的細菌所釋放的內毒素及其他有害分子會經腸壁「滲漏」至血液中,觸發人體的免疫反應,進而造成發炎,產出很多發炎物質,對身體造成傷害。這些菌種,有些好菌,有些壞菌,如何維持動態的「均勢」與「平衡」,才能免於癌症的發生,亦可使新冠肺炎的免疫力增強,減低死亡率。
-
2022-01-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住宿長照機構禁訪視 新住民採檢陰性才可入住
因應Omicron疫情持續延燒,指揮中心今天宣布除醫院禁止探病外,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宣布,住宿式長照機構除例外情形外,禁止訪客探視;新住民不論是否接種疫苗需自費採檢陰性才可入住。指揮中心自今天起調整全國住宿式長照機構新冠肺炎應變措施,重點說明如下:一、訪客管理:除例外情形暫停探視。例外情形經機構同意可探視者,應出具訪視前3天內採檢之自費篩檢陰性證明。二、新進住民管理:新進住民不論是否已完成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須配合以下兩項措施,包括:(一)均須出具入住機構前3天內採檢之自費篩檢陰性證明;(二)依機構人員完成新冠肺炎疫苗應接種劑次14天以上比率,採取對應之管制措施:1.如為工作人員達90%以上且住民達80%以上之機構,自入住機構次日起14天內避免參加團體活動;2.如為工作人員未達90%或住民未達80%之機構,則自入住次日起隔離14天,或自入住次日起隔離7天,於第7天進行自費篩檢,陰性者可解除隔離,但仍須避免參加團體活動,之後於第14天再進行1次自費篩檢。指揮中心將持續監測國內外疫情發展,滾動修正相關應變策略。請各類住宿式長照機構務必落實執行「第2級疫情警戒期間住宿式長照機構COVID-19強化管制措施」及指揮中心公布之COVID-19相關措施指引,並鼓勵完整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基礎劑12周後之機構工作人員與住民儘速接種1劑追加劑疫苗,以提升個人及群體免疫力,確保工作人員及住民健康安全。
-
2022-01-23 該看哪科.中醫
輕熟女蕁麻疹反覆發作 中醫揭如何才能好得快
南投縣30歲陳姓女子因就寢前,皮膚容易冒出一片片紅疹,吃藥或擦完藥後緩解,但沒幾天又再度發作,且奇癢無比影響睡眠品質,也影響隔天的工作,忍無可忍便至南投醫院就醫,經診是「蕁麻疹」,想要好得快,中醫籲要內外調理改善。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蕁麻疹即中醫所謂「風疹」,是身體的一種過敏反應,主要發作於皮膚,發作時可見皮膚上出現膨起的疹塊,伴有紅腫熱癢感,搔抓後可能越抓越癢、越冒越多,通常在一段時間後就會自行消退,隔一段時間又再發作。南投醫院中醫科表示,蕁麻疹依病程長短,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蕁麻疹與藥物、飲食、感染或接觸其他過敏原引起,病程通常不超過6周;倘若是發作超過6周以上就為慢性蕁麻疹,且大多找不到發病原因,少數可能與自體免疫疾病相關。南投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卉蓮說,在蕁麻疹治療上,西醫臨床第一線用藥大多為抗組織胺,第二線除了加重抗組織胺的劑量外,有必要時使用類固醇;但從中醫角度,造成蕁麻疹的原因多是體質、氣血受內外在因素影響,能以中醫療法改善。賴認為,蕁麻疹耗發多因體質免疫力差、氣血虛弱,受到外邪侵犯、飲食不當或情緒變動過大,導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引起過敏,可依證型辯證施治。除一般中藥內服,也能按摩風溪、內分泌、神門、肺、心等耳穴按摩減緩皮膚癢不適症狀。而想要蕁麻疹好得快有技巧,需內外調理改善,賴卉蓮建議,飲食方面須避免容易誘發蕁麻疹的食物,像辛辣重鹹類,醃菜類、優格優酪乳、酒精飲品等發酵食品及堅果類、含咖啡因飲食、甲殼類海鮮,也要避免吃到不新鮮的食物等。南投醫院也提醒,除了注意飲食,也應該減少對皮膚的刺激,如穿著寬鬆衣物、不戴過多首飾、洗澡水溫勿過熱等等,最重要的是癢的時候盡量不要抓,維持規律作息,保持心情放鬆,找適當的紓壓管道都有助於改善蕁麻疹。
-
2022-01-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亞旭群聚恐擴大? 專家指給病毒9天應該可以傳好幾波
昨天本土確診82例,為今年新高,首度超過境外的48例。曾任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的「林氏璧」(本名孔祥琪)昨在「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粉專指出,目前高雄港和亞旭電子廠兩邊都還在繼續匡列疫調的階段,現在要判斷對社區的影響可能還很困難。到底社區有沒有機會已經傳出去了?接下來的一周應該是關鍵,「我個人覺得已經傳出去的機會是有點大的」。他說,特別是亞旭電子廠,因為指標案例移工14日有症狀,11日開始有傳染力,移工又有群聚的特性,給病毒9天,應該可以傳好幾波了。林氏璧表示,如果開始廣泛的出現不明感染源的案例,就大概要進到下個階段了。接下來進入過年,多半人會南來北往,別忘記歐美,日本的Omicron也都是長假之後的人流移動後爆發一波的。案例會不會急速上升?「我認為是有機會的」。「若你很焦慮,其實不管國家怎麼規定,你可以自行進入第三級警戒」,林氏璧表示,可以自行回到去年5月的防疫強度,可以自行不去餐廳內用,減少出入人多的場所,「比方說電玩展,昨天開的那家店等等,當然你疫苗都打好打滿了,保持原本活動,我也不反對,請記得簡訊實聯制一定要順手掃一下」。他說,如果Omicron真的進入社區流行,我們要做的就是拉平曲線(flattern the curve),讓它不要傳的太快,延緩它達到高峰的時間,把整體流行時間拖長,讓醫療系統不至於崩潰,也爭取時間讓長者打好第三劑。「這個Omicron上帝給的疫苗可不能打太快,打太快會出事的!」他指出,NPI措施本來就不可能100%,有一定的人自行進入第三級警戒,傳染就不會這麼快。他說,我們不像別的國家有很多自然感染過的人,免疫力幾乎全靠疫苗,老人家也打得不夠多。我們沒有本錢和英國一樣長痛不如短痛速戰速決的。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在個人臉書寫下「清零不是目標,清零是我們防疫工作的態度」。林氏璧表示,不以清零為目標,就只是盡量做,盡量追。如果能清零,很好。如果不能,那也就是往下一階段前進。「其實我們從5月那波本土疫情以來,不就是這樣的態度嗎?」林氏璧指出,我們不需要陷入清零和共存的二元化論戰。對於Omicron這個病毒本身的特性,對於疫苗施打要有正確的理解比較重要!知識就是力量,我們不該還和兩年前一樣對這個病毒充滿未知的恐懼了。根據疾管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的新冠肺炎本土病例今年度地理分布,目前桃園市本土病例165人為最多,其次是高雄市21人,以及新北市、台北市各10人,新竹市5人、新竹縣2人、基隆市1人。
-
2022-01-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非莫德納不可?BNT真的比不上?台大醫教第三劑挑選重點
Omicron疫情持續擴大,接種第三劑疫苗再次成為全民運動,但第三劑疫苗要如何選擇,仍有許多民眾不清楚,甚至各專家看法也不相同,有人提倡「混打」,也有人是「鐵粉部隊」。醫師表示,第三劑疫苗選擇「混打」或「鐵粉部隊」,最重要是取決於希望第三劑疫苗達到的重點在哪裡?如要追求抗體效價高,就接種莫德納或BNT疫苗,若擔心副作用,就接種高端等次單位蛋白疫苗。Q:為何要施打第三劑疫苗?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謝思民說,接種第三劑疫苗有三大理由,第一、大幅提升體內抗體效價,降低感染病毒風險;第二、增加體內抗體中和Omicron的能力,降低感染後引發重症或死亡風險;第三、延長抗體效價時間,持續維持保護力。Q:第三劑疫苗要如何選才對自己最好?謝思民說,如果是要追求抗體效價高,可以忍受接種疫苗後的身體不舒服,可以接種mRNA疫苗,如莫德納及BNT疫苗,但如果是第一線醫護人員、防疫人員等高風險族群,均建議接種mRNA疫苗,這是目前最好的選擇。「莫德納與BNT疫苗的抗體效價都是相當優異,沒有明顯差異。」謝思民說,若前兩劑接種莫德納或BNT後,可以忍受副作用的不舒服,第三劑建議應繼續選擇同品牌施打,這都有經由完整實際的資料與臨床試驗。但如果是接種前兩劑mRNA疫苗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或是擔心第三劑又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或僅想追求基本保護力,希望副作用愈少愈好,而又非高風險族群,建議可接種高端等次單位蛋白疫苗。Q:第三劑疫苗可以混打嗎?依醫學研究顯示,目前沒有哪些疫苗進行混打會不相容,謝思民說,除了第三劑疫苗不建議接種AZ疫苗外,其餘疫苗都可以在醫師建議下進行混打。Q:第三劑疫苗副作用比較小?謝思民說,不論前兩劑打的是哪種疫苗,第三劑疫苗副作用還是依施打疫苗種類而定,如果是接種莫德納及BNT疫苗,容易出現發燒、肌肉痠痛、腋下淋巴結腫大、倦怠等副作用,而若是高端等次單位蛋白疫苗副作用就會偏低。不過,依莫德納研究報告,第三劑為施打半劑,抗體效價能明顯提升,而發燒、倦怠等副作用會比第二劑輕微一點,但腋下淋巴結腫痛的情形,將比第二劑高。謝思民說,如果民眾接種疫苗後,感到不舒服,可以吃普拿疼緩解症狀,但不要吃消炎止痛藥或類固醇藥物,此類藥物會壓制發炎反應與免疫力,同時可能會壓抑疫苗施打效果。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程劭儀說,確實有部分民眾接種疫苗後,出現心悸、胸悶等不舒服到門診就醫,但詳細檢查都與疫苗無關,最重要的還是時序上的關聯性,如果上午接種疫苗,下午即出現嚴重副作用,就會判斷可能與疫苗有關,立即通報衛福部疾管署。Q:第三劑疫苗涵蓋率要達到多少,才能與病毒和平共存?謝思民說,若就以往新冠病毒原始株推估,兩劑疫苗覆蓋率需達到6成,但現在是Omicron疫情,第三劑涵蓋率應要到達8成,才有群體免疫的效果,但即便達成群體免疫,還必須搭配戴口罩、勤洗手及抗病毒藥物等面向,才有可能和病毒和平共存。最後,謝思民說,感染Omicron患者症狀多為輕症,但仍有少數重症個案,甚至可能會留下長期併發症,因此歐美國家還是高度警戒,希望盡快達到群體免疫,同時進行隔離及檢疫相關措施,避免病毒傳播,以防疫情一旦大規模擴散,也可能會拖垮醫療體系。「依以色列最新研究發現,接種第三劑疫苗,將有效降低9成重症及住院風險,死亡率更可降低8成,民眾應盡速接種第三劑疫苗。」程劭儀說,世界衛生組織(WHO)更呼籲,千萬不要輕忽Omicron輕症症狀,其快速傳播的特性將造成醫療量能負擔,一定要提高警覺。
-
2022-01-21 養生.抗老養生
今年最後一個節氣「大寒」,養生先養腎!做好9件事,教你保陰潛陽固陽氣
今(20)日是24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大寒」,同時大寒也代表最寒冷的時節已經到來,過了大寒天溫度就會逐漸溫暖,是一年中陰陽轉換的重要時機,是冬天結束,春季到來的轉折點。過渡時期,寒暖交接,人體最易受到細菌病毒的侵害,因而大寒養生十分關鍵。「大寒小寒,防風御寒」,是老年人養生的重點,尤其是出門運動或外出時,應適當增減衣物。此節氣,在起居方面仍要順應冬季閉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為了養人體的陽氣,晚起是為養陰氣。大寒節氣的飲食,仍應遵守保陰潛陽的原則,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使腎氣堅固。切忌黏硬、生冷食物,宜熱食,防止損害脾胃陽氣,食物的味道可適當濃一些,保持一定的熱量。此外,還應多食用黃綠色蔬菜,如胡蘿蔔、油菜、菠菜等。大寒養生-吃好三樣1.蝦皮燒豆腐據醫學研究證明,缺鈣會影響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縮性。冬季日照時間短,人們活動量減少,很容易缺鈣,因此在寒冷季節裡要注意多補充鈣質。豆腐中有著豐富的鈣質,蝦皮也是補鈣的高手,將這兩者結合起來可以滿足許多乳糖不耐的人補鈣的需求。豆腐與蝦皮這兩種食材簡單易得,蝦皮燒豆腐這道菜也十分易做,即在做普通燒豆腐的過程中加入蝦皮即可。為減少鹽的攝取量,建議選用無鹽蝦皮。豆腐濃郁的豆香加上蝦皮的鹹,吃上一口,唇齒留香,快做給家人嚐嚐吧。2、清炒山藥“春吃花,夏吃葉,秋吃果,冬吃根”,冬天要多吃一點根莖類食物。山藥味甘、性平,具有「益腎氣、健脾胃、潤毛皮」的作用。山藥中含有的營養成分能夠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其中含有的卵磷脂還能增強人體的記憶力。此外山藥所含熱量較低,常吃具有減肥健美的作用,很適合廣大愛美女性食用。3、桂圓紅棗煲牛肉牛肉最適合體弱者食用,能夠快速補充因為寒冷消耗的能量。牛肉性溫,不僅可以暖身暖胃,還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很多人冬天脾胃受寒,導致消化不良,脾胃失和。加上桂圓紅棗,不僅可以補充營養,還能補脾益氣,促進吸收。大寒養生-喝好三樣1、當歸生薑羊肉湯當歸生薑羊肉湯,出自古代名醫張仲景的《金匱要略》,驅散寒冷、溫中補血,被譽為「冬季暖身第一湯」。羊肉能補中益氣,開胃健力。羊肉性熱,冬天人的陽氣內斂,正好可以藉羊肉補足,可以有效改善手腳冰涼,畏寒怕冷。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吃羊肉,消化不良、內熱咳嗽的人,最好少吃。2、冬瓜排骨湯大寒之後要吃「三冬」,三冬即:冬棗、冬瓜、冬甘蔗。冬瓜膳食纖維豐富,對於降低人體膽固醇及血糖都有好處,還能夠防止動脈硬化。冬瓜中鈉鹽含量低,高血壓患者可以多吃。排骨中含有大量蛋白質,具有補血的功效。排骨進補,冬瓜解膩,二者同食,既營養又美味。3、燕麥粥大寒養生要注意養脾,燕麥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符合大寒時節養脾胃的需要。冬季天氣寒冷,心腦血管病的高發。食用燕麥可以有效降低人體中的膽固醇,對心腦血管病人大有好處。除此之外,燕麥還有通便、降血糖的作用,很適合中老年人食用。除了燕麥粥,還可以將小米與燕麥同煮,加上幾顆大棗,既營養又美味。做好三樣1、每天泡腳,堅持不懈冬天最重要的是防寒保暖,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腎經起於足部,足心的湧泉穴是其主穴。每天睡覺之前,可以用溫水泡腳,並用力揉搓足心;可以解除疲勞,補腎強身,延緩衰老。還能防止感冒、高血壓、冠心病等多種疾病的發生。每次泡腳以20分鐘為宜,中途要適時添加熱水才有效果。2、室外活動不可起太早老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也要加強鍛煉,但室外活動的時間需要有所注意和調整。冬季作息要遵循早睡晚起的規律,室外活動鍛煉的時間最好不要過早,要等到太陽出來之後,人的身體整個甦醒後,再外出鍛煉。在空氣品質不好的霧霾天裡,盡量減少戶外活動,尤其是呼吸道不好的人,更要減少外出活動時間。運動前做十五分鐘準備運動,提高身體韌帶、肌肉的彈性,有效防止損傷。3、注意頭部頸部保暖冬天最重要的,還是防寒保暖。人的全身被衣物包裹,頭頸反而是散熱最多的地方,而頭部、頸部受寒可引起末梢血管收縮,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對於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在寒冷的天氣裡要特別注意頭部和頸部的保暖,出門帶好帽子、圍巾等保暖產品。(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2-01-20 養生.抗老養生
元氣一日線上課程 教你增加抗寒力與免疫力
24節氣來到大寒,古云:「大寒大寒,防風禦寒」,又濕又冷的天氣提醒大家做好保暖準備。元氣網於新年度新增會員專屬一日課程服務,首周以「循環好,有元氣,增加抗寒力」為主題,提供影音課程及教學,可依生活作息彈性規劃個人健康學習表。精彩的獨家內容包含自主運動、生活技巧、健腦活動、健康知識,藉由每天的小小動作養成健康好習慣,達到預防疾病效果。跟著動一動 改善血液循環、讓腦袋更靈光冬天總是手腳冰冷,手麻、腳麻屬於末梢血液循環不好的症狀,若不加以改善,小心可能會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不適。該如何促進血液循環,避免引發更嚴重的病症?不妨跟著運動專家做活力晨操,透過簡單的動作伸展全身肌肉、舒緩關節筋骨。接著由專業的職能治療師逐步帶領體驗桌遊樂趣,從遊戲中活化腦力、訓練手眼協調能力,達到預防和延緩失智。➤護心又顧腦,推薦這7招對身體最好:https://user88696.psee.io/3vs9cb良好健康習慣 遠離心血管疾病●飲食:用餐時間,注意天氣轉涼要多吃什麼,線上「食在美好」單元分享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食物,以及會干擾慢性病處方箋的抗凝血劑。另由毒物專家、腎臟科名醫顏宗海教導如何安全飲食,避開各種塑膠製品遠離生活毒害;平日多吃蔬果多喝水,幫助身體排除毒素。●沐浴:冬天洗澡沐浴是一大學問,注意冷熱溫差大易致心血管疾病發作,包括常見的NG洗澡習慣,冬天洗澡也有雷區,快來看看你有沒有做對!●睡眠:夜晚就寢,頻繁「夜尿」以為是泌尿系統出了問題,其實胃食道逆流、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是導致失眠的元兇。長期失眠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失智症與巴金森病、精神焦慮等;想要睡得好不能只靠「自然療法」,積極就醫治療才能斷根睡眠問題。元氣健康課程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元氣網用戶專屬一日課程服務鼓勵民眾線上學習,完成2個自主運動、學會1個生活技巧、進行2個健腦活動、閱讀3篇健康知識,訂定目標Get執行健康監測計畫。新的一年,展望新年目標,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自由選擇運動方法來改善各項體能要素,在學習、閱讀、遊戲中達到復能的功用。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元氣網:https://pse.is/3ye5qq●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https://pse.is/3smsvb●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https://pse.is/3ypbtm
-
2022-01-20 養生.聰明飲食
怎麼吃才能提升免疫力?營養師建議彩虹飲食法,兼具防癌、抗氧化
春節將屆,疫情卻緊張,民眾都希望加強自己的免疫力。台中榮總營養室今天就建議民眾採用「彩虹飲食法」,不但能防疫,還具有抗氧化、防癌的保健效果。台中榮總營養師指出,彩虹飲食法(Rainbow Diet)是美國癌症協會推薦的飲食方式,用來鼓勵大家餐盤上要富含紅、橙、黃、綠、白、藍紫黑等如彩虹般多彩的蔬菜、水果。而不同顏色的蔬果,含有不同的植物性化合物簡稱植化素,如茄紅素、葉黃素、花青素等,以下是各種顏色食物的營養價值:●紅色食物:含番茄紅素、鞣花酸、槲皮素等植化素,具有抗發炎、抗氧化、免疫調節等保健效果,代表食物有番茄、甜菜根、紅甜椒、紅洋蔥、櫻桃、蔓越莓、石榴、草莓、西瓜等。●橙色食物:含胡蘿蔔素、生物類黃酮、類胡蘿蔔素、薑黃素等植化素,具有抗氧化、內分泌調節等保健效果,代表食物有紅蘿蔔、南瓜、紅薯、薑黃、橘子、哈密瓜、木瓜等。●黃色食物:含葉黃素、玉米黃質、鳳梨蛋白酶、薑辣素、川陳皮素、芸香甘等植化素,具有抗氧化、酵素活性、胃蠕動調節、促進腸道健康菌叢生成等保健效果,代表食物有玉米、薑、馬鈴薯、南瓜、黃甜椒、香蕉、鳳梨、楊桃等●綠色食物:含兒茶素、綠原酸、葉綠素、類黃酮、葉酸、異黃酮、單寧等植化素,具有抗氧化、保護心血管、減低黃斑退化及白內障等保健效果,代表食物有蘆筍、花椰菜、荷蘭豆、綠色蔬菜、青蘋果、橄欖、綠檸檬、綠茶等。●白色食物:含多酚、含硫化合物、植物性雌激素等植化素,具有抗氧化、保護心血管、免疫調節等保健效果,代表食物有高麗菜、白蘿蔔、白洋蔥、大蒜、菇類、水梨等。●藍紫黑色食物:含花青素、類黃酮、白藜蘆醇、酚酸等植化素,具有抗氧化、強化記憶力、平衡情緒、保護神經等保健效果,代表食物有茄子、紫高麗菜、紫薯、藍莓、紫葡萄等。營養師說,不同顏色的蔬果除了含有不同的植化素外,也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對身體有益的營養素。
-
2022-01-19 醫聲.肝病清除
B肝應該長期用藥?院士級權威專家3月辯論
今年3月消化醫學會將舉辦一場前所未見的院士級辯論會議,主題為「治療給付超越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指引」,討論重點在於是否放寬B肝給付、患者能否持續用藥,理事長簡榮南表示,將邀集兩派學者專家公開辯論,希望能達成共識。【延伸閱讀:簡榮南:服藥52年才能根治 病人長期用藥有困難】我國現行B肝治療指引係由中研院院士廖運範、林口長庚副院長簡榮南等肝病權威專家所制定,B肝患者用藥三年後需停藥,三個月後如肝指數升高,才可再給付用藥。但以中研院院士陳建仁、陳培哲為首的另一派專家則認為,應大幅鬆綁三項給付條件,讓更多B肝患者提早用藥,進而長期用藥,解決眾多病友就醫不便的困境。【延伸閱讀:陳培哲:不能菁英觀點看治療 中斷用藥將增風險】不過,簡榮南這方則認為,應維持現狀,患者復發時,有機會「功能性治癒」,靠自身免疫力消滅病毒,無須長期用藥。再者,長期用藥過程中,如果遵囑性未能高於九成,吃吃停停,反而增加肝硬化、肝癌風險。
-
2022-01-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累計18兒少染疫 專家:如有感冒症狀就建議篩檢
國內昨天新增十八例本土個案,除一名防疫計程車司機,其餘十七個案都和桃機衍生社區群聚案有關,疫情嚴峻;目前已有十八名兒童及青少年染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黃高彬認為,十二歲以下兒童因免疫力差、上呼吸道窄,容易被感染,目前又不能打疫苗,家長務必提高警覺,小朋友如有感冒症狀就建議篩檢。與桃機衍生群聚案相關的七個案,包括一名桃機染疫清潔員的歌友會染疫者接觸對象,於解隔離前採檢陽性;五人為聯邦銀行行員,於居家隔離期間採檢確診,另有一名確診行員家人染疫。西堤餐廳群聚則再新增六人染疫,一名是七日用餐顧客在檢疫所採檢確診,三名九日用餐的一家人,爸爸及兩名孩童染疫,另有名九日用餐染疫顧客的工作接觸者。昨晚再增桃園國小學生確診,她九日曾和母親到西堤用餐,尚無案號。新竹一家四口確診,父親為公司主管,因出現輕微症狀,且辦公室工讀生與西堤用餐顧客、明新科大確診者有所關連,因此公司提高警覺,讓所有員工接受快篩,結果為主管確診,同住三名家人也染疫。由於已有許多學童染疫,停課學校及課輔機構已累計十五所,桃園市長鄭文燦宣布,桃園市國、高中只要考完期末考,就可直接放寒假。至於寒假輔導,教育局說,可以線上課程為主,實體為輔。
-
2022-01-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蓋被子喝薑湯可抗新冠病毒? 事實查核中心:錯誤
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新增17例本土確診個案,疫情群聚持續,網路現在也盛傳許多防疫假訊息,就有傳聞說喝熱水、薑湯能抵抗病毒感染,事實查核中心求證專家強調,以上作法皆無證據可消除病毒。事實查核中心在官網指出,近期通訊軟體、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指稱:「同學的親外甥,在深圳醫院工作…他剛剛來電要我轉告所有的親戚朋友,感染新冠病毒是乾咳無流鼻涕…」內容更提及:「新冠病毒在26至27度的環境下就會被殺死,所以要多飲用熱水…如果有發高燒的症狀,就蓋被子,喝薑湯,讓體內的熱能提高,抵抗病毒感染…」等。事實查核中心詢問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陽明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醫生黃士澤求證,他們表示許多呼吸道疾病的症狀都很類似,無法單靠症狀表現判斷是否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感染。民眾若出現疑似症狀,仍需透過篩檢,才能確認是否確診新冠肺炎。至於喝熱水是否有效預防病毒,黃士澤告訴事實查核中心,人喝熱水一般只能喝到攝氏40到50度,且再怎麼喝熱水,人類體溫仍會保持在攝氏36到37度,並不會因為喝熱水而改變體溫,人體也不可能長期處在高溫環境中。此外,黃士澤表示,COVID-19病毒感染一般是經由呼吸道黏膜,但喝水是進入腸胃道,這與呼吸道黏膜沒有關係。喝熱水對於預防病毒沒有作用。因此傳言指稱「在溫度26-27度的環境下就會被殺死」並不正確。而「吃薑是否能治療、預防新冠病毒感染」,林口長庚中醫部主任陳俊良則回應,生薑能提升免疫力,但僅為食材,只能達到保健預防作用,並沒有證據證明能消除COVID-19病毒。關於針對「病毒在喉嚨停4天」、以溫水加鹽巴、茶、醋漱口是否能消除新冠病毒,台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謝思民則指出,「冠狀病毒在抵達肺部前會在喉嚨停4天」並沒有任何科學根據。用鹽水、茶、醋漱口,對已經侵入呼吸道細胞的病毒,完全沒有清除作用。綜合以上採訪,事實中心表示,這項傳言是「錯誤」的訊息,且內容在2020年就已分別流傳過,這回是以組合形式重新流傳,請民眾勿採信。
-
2022-01-17 養生.聰明飲食
冬天減肥可多吃的蔬菜 營養師教如何吃茼蒿降血壓
茼蒿是很適合冬天吃的蔬菜,煮火鍋超速配。茼蒿熱量低、水分多,富含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等營養成分,更是高鉀蔬菜,尤其維生素A及β胡蘿蔔素含量高,具有抗氧化、護眼、提升免疫力、防癌、降血壓、減肥等功效。茼蒿富含水分,煮熟後體積縮水很多,感覺像煮菜的老婆偷吃了,因而有「打某菜」的趣稱。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茼蒿熱量很低,水分多,維生素B群含量高,膳食纖維適中,是冬天減肥時可多吃的蔬菜。且茼蒿是高鉀食材,很適合高血壓的人食用,有助降血壓,但提醒煮火鍋時,勿煮太久,以免鉀流失。茼蒿的維生素A、β胡蘿蔔素及蛋白質含量也高,適合清炒及水煮,具有強抗氧化作用,可抗老化、護眼、提升免疫力,對改善乾眼症、防癌、皮膚保養等都有幫助,開刀預後的人、免疫力弱的老人及小孩、胃脹或消化不良的人,都適合吃茼蒿。劉怡里建議,有三高的人,吃大餐前可以先吃一碗汆燙的茼蒿下肚,不僅可以讓人體吸收鉀含量較高外,也能先墊飽肚子而不會吃太多,對三高的管控很有幫助。
-
2022-01-16 新聞.健康知識+
另一條對抗新冠病毒的路:減緩發炎讓免疫力發揮正常效益的創新研究
人體依賴免疫系統對抗病毒,但如果免疫反應過激,反而會造成器官損傷或衰竭,讓患者死亡。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謝世良特聘研究員長期研究發現,登革病毒會刺激血小板產生胞外囊泡和微泡,進而攻擊白血球導致發炎病症。研究團隊據此研發抗體,減緩發炎反應,已成功將感染登革病毒的小鼠存活率提升至90%,並於2019年6月刊登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面對新冠肺炎等新興傳染病,此種「減緩發炎」為主的創新療法,將有機會大幅降低患者死亡率。▌宛如雙面刃的免疫反應為了維護人體的穩定與和平,免疫系統一旦偵測到外來入侵物,便會立即啟動發炎反應,召喚免疫細胞圍剿入侵者。但一旦發炎反應過度,反而會對自身臟器造成嚴重傷害。以登革熱(dengue fever)為例,免疫過激可能造成「出血性登革熱」,嚴重時將引發休克;而新冠肺炎引致的肺纖維化,也是免疫過激的結果。有鑑於此,若想找出更有效的抗病毒治療策略,必須深入了解病毒與免疫系統的互動機制。本文主角──巨噬細胞(macrophage)與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即為人體免疫系統對抗病毒入侵的兩種重要白血球。嗜中性白血球,不僅會吞噬入侵者,如果敵人太多,甚至能以「自爆」釋放出網狀遺傳物質(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黏住細菌,再由附著在DNA的酶將其殺死、清除,這個過程稱作嗜中性白血球胞外捕捉(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巨噬細胞,也會吞噬、分解大量的病原體與受感染細胞。當病原體與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才能進入巨噬細胞,而後病原體則被分解成碎片排出。這些碎片會被當作抗原,活化其他種類的白血球。另外,巨噬細胞和受感染的細胞還會分泌細胞激素(cytokine)引起發炎反應,進一步對抗病毒。細胞激素包括干擾素(interferon)、促發炎激素(proinflammatory cytokine)、趨化激素(chemokine)等。干擾素,由受傷的細胞產生,用以警告鄰近健康的細胞,趕緊製造可阻止病毒複製的蛋白質,抑制病毒數量。促發炎激素,會增加血管通透性,讓血液中的白血球可輕易通過血管壁趕往目的地。趨化激素,則吸引更多白血球,召來更多援軍。問題來了!當受感染細胞或巨噬細胞分泌細胞激素,或是嗜中性白血球胞外捕捉,原先是為了擊退病原體,但由於發炎的副作用與白血球無差別攻擊,有時反而造成器官受損或衰竭,甚至導致患者死亡。是否有一種治療方法,可以抑制過度發炎反應,但又不影響免疫系統消滅病原體?2003年起,謝世良開始投入研究,試圖解答這項大哉問。▌創新構想:抑制發炎反應,但不影響免疫力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疫情入侵台灣,其中重症患者出現的肺積水、呼吸困難等症狀,均非肇因於病毒本身,而是免疫過度反應的結果。當肺部細胞受感染出現發炎反應,促發炎激素讓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滲入組織中,即會造成肺積水。再加上蜂擁而來的白血球無差別攻擊受感染或健康肺泡,甚至分泌激素呼喚更多白血球前來,惡性循環之下,可能形成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讓肺泡細胞受到嚴重損害,導致病人呼吸困難、險象環生。然而,SARS冠狀病毒(SARS-CoV)迄今仍沒有特效藥和疫苗,只能將重症患者安置在負壓隔離加護病房,施以「支持性療法」,期盼患者能在良好的照護下熬過自身的細胞激素風暴,等待自己的免疫系統清除病毒。當時,醫學背景出身的謝世良,從深厚的臨床與研究經驗出發,提出一項創新的治療觀念:設法研發一種藥物,可減緩細胞激素風暴,將發炎反應控制在不致命的程度,又不干擾免疫系統清除病毒,將有效降低感染者的死亡率。「現有的類固醇消炎效果很好,但有抗藥性的問題,而且若要完全抑制發炎,也不能沒有細胞激素,因為我們還是需要依靠免疫細胞來對付病原體。」謝世良進一步分析,在細胞分泌的激素裡,促發炎激素跟趨化激素是造成細胞激素風暴的主因;但干擾素不會引起發炎,只抑制病毒複製。因此,研究團隊的具體任務是:如何在抑制促發炎激素及趨化激素的同時,又不至於影響干擾素分泌,藉以避免削弱患者的抵抗力。▌登革出血熱,也源自細胞激素風暴正當謝世良著手啟動研究時,台灣的SARS疫情宣告結束,於是他將戰力火速轉移到同樣會讓免疫系統過度活化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登革病毒分四種血清型別,患者感染過某一血清型的病毒,雖然能對這型病毒終身免疫,對於其他型卻只有短暫免疫力。時間一過,抗體甚至會結合成「病毒-抗體免疫複合體」(virus-antibody immune complexes),讓病毒更容易結合巨噬細胞表面的受體(receptor),進入細胞內部。這種抗體反過來協助病毒入侵的現象,稱作「抗體依賴性增強反應」(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正是登革熱疫苗研發困難的原因。若是無法同時刺激人體產生對抗四型病毒的抗體,痊癒者體內的單一血清型登革病毒抗體,反倒會接應其他血清型病毒進入巨噬細胞內增值擴散,其他巨噬細胞又分泌更多細胞激素,循環之下引發的細胞激素風暴將導致高致死率的登革出血熱或休克症候群。▌細胞激素風暴的關鍵受體:CLEC5A(2008)面對棘手的免疫難題,該如何減緩登革病毒引起的細胞激素風暴?謝世良的第一步是:找出病毒是與巨噬細胞表面何種受體結合,才導致細胞激素風暴。在他著手研究後,注意到一種受體:C型凝集素5A(C-type lectin member 5A, CLEC5A)。「CLEC5A在生化實驗中已證明具有傳遞訊息的功能。因此我推測,CLEC5A很可能跟後續細胞激素分泌有關。」謝世良解釋。第二步,備製CLEC5A的拮抗性單株抗體(antagonistic anti-CLEC5A monoclonal antibody),打在小鼠身上,讓這些抗體搶先占據巨噬細胞的CLEC5A受體位置,阻斷登革病毒感染細胞的路徑。實驗發現,沒有打入這種抗體的對照組小鼠,登革病毒果真引起細胞激素風暴,在發炎、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情況下,出現嚴重的皮下、腸道出血症狀而死亡。實驗組的小鼠被注射抗體後,發炎反應則比較緩和,出血症狀明顯受到抑制。更重要的是,小鼠體內干擾素的分泌機制可正常運作,不受抗體影響。謝世良團隊研發的CLEC5A拮抗性抗體,成功減緩小鼠登革出血熱症狀,又不影響干擾素分泌,將染病小鼠存活率一舉提高到五成,效果比其他免疫治療用的抗體顯著得多。2008年,基於揭開CLEC5A為登革病毒引發細胞激素風暴的關鍵,以及成功製造出有效抗體等重大貢獻,這項研究成果登上科學期刊《自然》,並獲多國新聞媒體報導。其後,謝世良又發現這個機制普遍存在於病毒引發人體的發炎反應中。面對日本腦炎、H1N1、H5N1等流行性感冒病毒,CLEC5A拮抗性單株抗體均能成功提升小鼠的存活率。2017年,他將研究觸角擴及CLEC5A在對抗細菌時的角色,發現比起過去研究焦點「類鐸受體」(Toll-like receptor 2, TLR2),受體CLEC5A是更重要的防衛因子,發表的論文也登上了《自然通訊》期刊。▌登革病毒侵略人體的關鍵細胞:血小板(2019)雖然2008年的研究中,小鼠的登革出血熱已獲得緩和,但五成的存活率彷彿是魔咒,難以再突破,讓他強烈懷疑還有其他免疫細胞或受體參與其中。歷經十餘年的研究,到了2019年,謝世良與陽明大學臨床醫學所博士生宋佩珊終於解開謎底:登革病毒進入人體後,會活化血小板表面的受體C型凝集素2(C-type lectin member 2, CLEC2),促使血小板分泌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直徑小於一、兩百奈米的胞外體(exosomes),以及較大、直徑數百到一千奈米的微泡(microvesicles)。其後,這些胞外囊泡分別會再跟巨噬細胞、嗜中性白血球表面的CLEC5A與TLR2結合。結合後才是災難的開始!巨噬細胞大量分泌細胞激素,引起細胞激素風暴;嗜中性白血球則出現胞外捕捉,釋放出酶跟顆粒,損害周圍細胞。找到登革病毒活化血小板的機制後,接下來該如何阻斷呢?謝世良團隊利用CLEC5A基因剔除鼠施打抗TLR2抗體,同時阻斷體外囊泡與CLEC5A及TLR2受體結合,成功壓制登革病毒引起的免疫過激症狀,小鼠存活率也從50%奇蹟似地提升至90%。本次研究不但揭發登革病毒完整的入侵途徑,並成功找出治療方法,研究成果於2019年再度登上《自然通訊》期刊。第一作者宋珮珊博士生的研究論文獲得相當多的引用次數,2020年《免疫學趨勢》(Trends in Immunology)並以專文推薦這項研究揭開「嗜中性白血球的胞外捕捉乃登革熱感染機制的關鍵」,在在顯示其突破性意義。目前謝世良團隊正積極發展針對CLEC5A以及TLR2的雙特異性抗體(CLEC5A/TLR2 Bispecific antibody),可望於近期驗證阻斷CLEC5A及TLR2受體之效果。因為同時阻斷CLEC5與TLR2兩個受體,能夠有效壓抑病毒引起的過度免疫反應。▌新冠病毒來襲,減緩發炎或可扭轉戰局謝世良提到,實驗室計畫將CLEC5A/TLR2雙特異性抗體,擴及其他病毒感染引起之急性發炎,以及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或類風溼性關節炎。如今新冠肺炎(COVID-19)來襲,除了抗病毒藥物和疫苗,此種減緩發炎反應的治療可能是更及時的救命解方。謝世良實驗室現階段已將過去十餘年所建立的研究平台──包括基因工程製造的巨噬細胞表面受體、細胞融合瘤技術生產的CLEC5A的拮抗性單株抗體,以及基因抑制小鼠等等──全力轉向COVID-19的研究。謝世良指出,病毒基因瞬息萬變,可能很快產生抗藥性;但若找出共同的致病機制,情況就會不一樣了。雖然不同種類的病毒侵入細胞的途徑不盡相同,但觸發免疫細胞的訊息傳遞路程卻大致類似。因此,找出抗體以阻斷病毒與免疫細胞結合,雖然耗時耗力,卻有機會一勞永逸地解決不斷推陳出新的病毒。對前線的醫護來說,當務之急或許是找到能抑制病毒的特效藥;但研究人員的功課,則是想辦法揭開致病原理,尋找一勞永逸的解方。▌一場演講邀約,催生驚人研究成果謝世良多年來的研究成果,源自於18年前的一場演講邀約。當時,SARS疫情延燒,時任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長的蘇益仁,致電邀請謝世良為民眾解說病毒如何引起人體的細胞激素風暴。原本只是為演講做準備,謝世良找資料時意外發現當時科學界對細胞激素了解甚少,於是反倒讓自己從此一頭栽入這塊未知領域。「一通偶然的電話,一個『錯誤』的決定,促成今天的成果。」謝世良打趣地說。但從新穎的構想一路走到擁有具體成果,箇中辛苦不足為外人道。謝世良表示:「只用一句話或半分鐘就能講完的概念,卻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來研發。」像是基因工程製造巨噬細胞表面受體、細胞融合瘤技術生產CLEC5A的拮抗性單株抗體等技術,皆動輒耗時數年、耗費百萬才得以完成。另外,實驗中不可或缺的CLEC2基因抑制小鼠,必須從英國進口胚胎,由研究員充當奶爸照顧幼鼠,長大後再讓小鼠交配,最後才能在實驗中使用。光是備妥足夠的小鼠,就要花上將近一年的時間。謝世良苦笑道:「英國不給成鼠、只賣胚胎,但胚胎必須低溫運送,第一批因為器材漏氣死亡;第二批在機場差點被海關打開檢查,險些因溫度上升導致胚胎受損,幸好有貴人相助,幫忙度過危機。」因想法創新,實驗器材必須獨力想辦法,研究路也走得格外辛苦;但也因為走在最前端,才能有驚人發現。要當第一,去做從來沒有人嘗試過的事,這的確很累人,但流淚撒種、努力耕耘,最後才能歡呼收割。延伸閱讀Chen, S. T., Lin, Y. L., Huang, M. T., Wu, M. F., Cheng, S. C., Lei, H. Y., Lee, C. K., Chiou, T. W., Wong, C. H., & Hsieh, S. L. (2008). CLEC5A is critical for dengue-virus-induced lethal disease. Nature, 453(7195), 672–676.Sung, P. S., & Hsieh, S. L. (2019). CLEC2 and CLEC5A: Pathogenic Host Factors in Acute Viral Infections.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10.Sung, P. S., Huang, T. F., & Hsieh, S. L. (2019).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CLEC2-activated platelets enhance dengue virus-induced lethality via CLEC5A/TLR2. Nature Communications, 10(1).Wu, M. F., Chen, S. T., Yang, A. H., Lin, W. W., Lin, Y. L., Chen, N. J., Tsai, I. S., Li, L., & Hsieh, S. L. (2013). CLEC5A is critical for dengue virus–induced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in human macrophages. Blood, 121(1), 95–106.※ 本文摘自《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作者: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21
-
2022-01-16 養生.聰明飲食
吃麵怕胖!粗麵or細麵好? 揭曉麵食熱量排行:這碗直逼1000大卡
麵食控在哪裡?有沒有過一個經驗?當吃飯吃膩了,換成麵條總感覺食慾又來了!天冷來碗麵,在舒適不過了,你都吃什麼麵呢?台灣麵食 熱量比一比1沙茶羊炒麵(一盤400g) 975kcal2、紅燒牛肉麵(一碗) 870kcal3、大滷麵(一碗762g) 850kcal4、花枝炒麵(一盤400g) 770kcal5、排骨酥麵(一碗650g) 750kcal5、肉羹麵(一碗600g) 710kcal7、涼麵(一盤) 650kcal8、麻醬麵(一碗350g) 640kcal9、鵝肉湯麵(一碗650g) 580kcal10、鍋燒意麵(一碗) 550kcal11、餛飩麵(一碗600g) 535kcal12、蛤仔麵(一碗400g) 435kcal13蚵仔麵線(一碗412g) 415kcal14、榨菜肉絲麵(一碗600g) 400kcal15、台南意麵(一碗) 380kcal16、陽春麵(一碗600g) 360kcal17、麻油麵線(小碗) 285kcal(以上為每一碗之數值)一碗麵澱粉約半碗飯 麵體不同熱量有差異營養師高敏敏分享,每次去麵店,必點一碗湯麵配小菜,因為一碗麵的澱粉量才約等於半碗飯,不過麵體的製作方式不同,熱量還是有差,像是沙茶羊炒麵,除了加入沙茶烹調,還用滿滿的油的油麵,是熱量整體偏高的原因。(推薦閱讀:生麵、熟麵、乾麵要冷藏or冷凍? 專家授「保存方式」:只有1類不用冰) 至於喜歡牛肉麵者,建議以清燉湯底為主,少選擇紅燒或是蕃茄口味,此外,肉品也是關鍵之一,一般的牛腱肉或牛筋就很美味了,而熱量高的牛腩和牛雜偶爾淺嚐就好;麵條則以粗麵為優先,除了有飽足感,相較於細麵也更有嚼勁、吸收油脂較少一些。另外,湯沒喝光是好事,千萬不要覺得浪費,有時候湯反而可以幫忙過濾掉很多額外油脂。 (推薦閱讀:他「喝光精華湯底」半夜進急診! 醫警告「10種人」要注意:有你嗎?) 麵搭配蛋、蔬菜 營養均衡更健康而肉羹麵、蚵仔麵線等加了許多勾芡,高敏敏說明,當太白粉溶解於水澆淋於麵線中,會讓血糖飆高、容易導致肥胖,若又加入了內臟類食物「大腸」,熱量直接再增加;且大腸屬於內臟類、飽和脂肪較高,攝取過多可能會影響血脂。(推薦閱讀:清麵線比加料麵線還要胖!「熱量最高TOP3」曝光 愛加烏醋、辣醬是大地雷)高敏敏建議,常用麵做一餐的人,可以加顆蛋、加盤蔬菜,讓營養素更均衡,才不會讓身體處於發炎狀態,降低了自己寶貴的免疫力。 延伸閱讀: ·吃麵比吃飯更容易胖?乾麵、湯麵哪個好? 營養師公布「正確答案」 ·饅頭加甜精、麵條加防腐劑,吃了會怎樣? 專家曝「嚴重下場」
-
2022-01-15 養生.聰明飲食
肚子都肥肉怎麼減? 醫認證「瘦肚子飲食習慣」:第一步要吃早餐
52歲的王先生,於今年五月底因新冠肺炎進入醫院肺炎病房治療。他的身高為175公分,體重為70公斤,剛入住病房時氧氣需求濃度一度已經調到最高,隨時準備插管治療,但入院後請他開始採取「俯臥姿勢通氣(prone position)」,盡量在床上「趴著休息」,血氧立刻有大幅度地改善,不但免除插管痛苦,氧氣需求濃度也隨即開始往下調,經過治療之後順利出院。47歲李先生,於同期入住新冠肺炎病房。他的身高為171公分,體重為92公斤,血糖血壓長期偏高,入院後氧氣需求濃度越調越高,醫護人員一樣鼓勵多多在床上趴著休息,但他自述因為有「啤酒肚」,所以無法趴睡,最後因為血氧濃度不足而插管治療,接受了近兩週的加護病房治療才歷劫重生。趴睡、代謝症候群 影響新冠肺炎重症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王舜禾說明,前述兩位病人的年紀與病程相仿,入院後氧氣需求濃度也都到達最高,是什麼因素決定了兩位病人是否進入重症治療?1、能不能趴睡:「俯臥姿勢通氣」是對於高需求氧氣的肺炎病人常會建議的一種治療方式,在床上病人從「仰躺」姿勢調整後「俯躺」後,可以增加肺活量,並有機會使得因為發炎浸潤而塌陷的肺泡重新打開,病人的血氧濃度常常就可以得到戲劇性的改善;在臨床觀察上,能夠趴睡的病人比起無法趴睡的病人,治療後的預後相對較好。(推薦閱讀:趴睡睡醒手麻藏「疾病警訊」! 醫眼中「殺手級動作」:恐害無力開門、開瓶蓋)2、代謝症候群:胖的身材分為「中心型肥胖」與「周邊型肥胖」。其中,中心型肥胖為脂肪堆積在內臟與其四周,造成大腹便便,也是中年男性常戲稱的「啤酒肚」,也容易導致高血糖、高血脂與高血壓等「代謝症候群」,而高血糖會使得身體免疫力下降及新冠病人的死亡率上升,長期高血壓則會使得心血管功能減弱。 消滅啤酒肚 日常4招助改善由以上的原因來看,「肥胖」的確是新冠肺炎重症的重要風險因子,而現代人因為工作忙碌與飲食習慣問題,長時間下來容易造成體重過重與體型過胖,建議在生活上做以下幾點的調整:1、在紙上記錄一週內每天24小時所吃的所有食物。現代社會因為食物較容易取得,所以很容易在不自覺下吃了大量的點心、餅乾與水果,若單純只靠記憶回想,很容易忽略了自己其實吃了很多食物,以為自己喝水也會胖;若能記下每天每一口食物,其實會驚覺自己吃了非常多東西。(推薦閱讀:吃飯配飲料、飯後喝湯? 小心胃食道逆流!醫眼中「超雷虐胃行為」曝光) 2、盡量在晚上八點後不吃食物與記得吃早餐。人體的胰島素與賀爾蒙會依照身體生理時鐘有規律的分泌,太晚吃晚餐或是吃消夜都非常容易造成肥胖;此外,較有趣的是大家常常會以「不吃早餐」的方式來減重,在過去的研究中,不吃早餐來減重雖然在短期內會有一點效果,但以長期幾個月來看是沒有效果的,因為當人體在早上飢餓過頭後,身體會在中午過後反撲,使人不自覺在下午或晚上吃更多的食物來代償。(推薦閱讀:不吃早餐能減肥? 營養師警告「3大隱憂」:沒胃口先喝水)3、三餐吃七八分飽,不要挨餓,盡量避免吃點心。原理與不吃早餐相同,當人體過度飢餓,反而有可能在下一餐反撲,使得下一餐吃的更多。(推薦閱讀:嘴饞吃不停怎辦? 營養師激推「9款低卡點心」:食慾秒降)4、在能身體與心理承受的狀況下,規律地運動。運動可以改變肥胖體態、下降胰島素抗性與改善代謝症候群,而運動的最困難處在於養成規律的習慣,建議一開始可以先從身體可以接受的快走或是慢跑開始,逐步養成運動的習慣,若能再加上一定程度的重量訓練,效果會更好;反之,若一開始就做高難度會高強度的運動,反而會使人望之卻步而長期無法持續。 延伸閱讀: ·肚子大怎麼消? 一張圖搞懂「4大肚型」:恐是裝滿宿便、壓力 ·便祕、缺鈣還有遺傳都會讓小腹微凸! 營養師揭「3個飲食自救法」:吃很重要
-
2022-01-14 養生.營養食譜
疫情升溫「居家自煮」最安全! 營養師教你DIY多纖維、低GI的司雙色地瓜可樂餅
台灣新冠肺炎社區感染疫情升溫,讓許多人考慮重拾「居家自煮」的生活。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曹長安、沈芝瑩與廚師吳家瑋分享「起司雙色地瓜可樂餅」食譜,用多纖維、低升糖指數(低GI)的地瓜,加上起司及咖哩蛋沙拉等,輕鬆製作好吃的可樂餅,大家不妨動手做做看!這道料理,採用黃地瓜和紫地瓜做為主要食材。沈芝瑩表示,地瓜屬於低GI的食物,富含膳食纖維。黃地瓜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可維持正常的視覺、成長發育,有助於增強免疫力;紫地瓜富含花青素,具抗氧化、抗衰老、護心肝作用,是很健康的食材。曹長安說,此份食譜特別加入防疫與健康的概念,使用烘烤的烹調方式,不但可有外酥內軟的口感,也避免在享用美食的同時吃入過多的油脂。另外,將薑黃粉加入製作可樂餅的外衣食材,具有抗氧化、抗發炎及增強免疫力的功效。●起司雙色地瓜可樂餅(10人份)食材︰黃地瓜300克、紫地瓜100克、太白粉10克、起司片3片、玉米粒100克、低筋麵粉100克、雞蛋3顆、麵包粉100克、薑黃粉適量、沙拉油適量調味料:砂糖、鹽咖哩蛋沙拉醬:沙拉醬1包、水煮蛋3顆、咖哩粉、巴西里葉適量作法︰1.地瓜切塊,放入蒸鍋蒸到熟軟取出,壓成泥。2.加入砂糖、鹽及太白粉,攪拌均勻並成糰。3.烤箱預熱至200℃。4.取出適量地瓜糰,包入起司片、玉米粒,塑形成圓餅型。5.麵包粉加入薑黃粉、沙拉油攪拌均勻,塑型的地瓜餅分別沾上低筋麵粉、蛋液與混勻的麵包粉。6.烤盤鋪上烘焙紙,將可樂餅放入預熱好的烤箱烤7至10分鐘至表面金黃色。7.沙拉醬加入切碎水煮蛋、咖哩粉與巴西里葉攪拌均勻,作為可樂餅的淋醬或沾醬食用。
-
2022-01-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三劑打莫德納或BNT會增心肌炎風險嗎?醫詳解心肌炎症狀、好發原因及預防方法
●心肌炎症狀:胸痛、輕微發燒、呼吸急速、喘或心悸●避免罹患心肌炎,應盡速接種流感疫苗國內爆發Omicron社區疫情,接種第三劑疫苗至關重要。指揮中心統計,目前第一劑涵蓋率已破八成、第二劑已達七成一。雖然大家開始搶打第三劑疫苗,但仍不免擔心接種莫德納、BNT等mRNA疫苗,是否容易引發心肌炎。醫師表示,國際研究,尚未看到接種第三劑疫苗提升心肌炎好發風險,但癌症患者需使用化療或放療藥物,或罹患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為心肌炎高風險組群,務必多加注意。【延伸閱讀:抗Omicron混打該怎麼打?哪些混打組合副作用比較低?】Q:追加打半劑莫德納或全劑BNT疫苗,是否會增加心肌炎風險?A:不會。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系主任褚柏顯表示,依莫德納及BNT疫苗接種須知,雖然都提到接種第二劑疫苗及年輕男性,於施打後14天內,易出現極罕見的心肌炎和心包膜炎病例,但評估對於年輕族群整體臨床效益仍大於其風險。Q:接種mRNA疫苗,為何容易引發心肌炎?A:研判可能是施打疫苗後,新冠病毒侵入身體,引起身體出現發炎細胞,當進入心臟後,引發心肌炎。褚柏顯說,尤其是30歲以下年輕族群身體免疫力強,易引起發炎反應,也會增加罹患心肌炎風險。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蘇彥伯說,心肌炎會引起心臟細胞大量發炎、死亡,會導致心臟功能變差。Q:有心臟疾病、移植或其他病史者,是否不適合打第三劑疫苗?A:褚柏顯說,目前尚未有相關證據指出,心臟疾病或其他病史者不適合接種第三劑疫苗,但若正在發燒或急性中重度疾病患者,應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而接種疫苗前應諮詢醫師並充分討論,評估疫苗風險後再行接種,避免引發心肌炎。Q:接種疫苗後,若發生心肌炎可能是什麼症狀表現?A:褚柏顯說,接種疫苗後,若出現急性和持續性胸痛、呼吸急速、喘或心悸,或有輕微發燒等疑似心肌炎症狀,應速就醫檢查。甚至超過48小時仍感到呼吸急促、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嚴重過敏反應,應速就醫釐清病因。此外,蘇彥伯說,患者也可能出現急性肺水腫、胸悶、低血壓等症狀。【延伸閱讀:前兩劑混打 第三劑可採「AZ+BNT+BNT」或「AZ+莫德納+BNT」】Q:除接種疫苗外,好發心肌炎的原因有哪些?A:蘇彥伯說,一般造成心肌炎,多為感染流感等上呼吸道病毒,但也有一些是不明原因。褚柏顯表示,心肌炎好發原因,除感染感冒病毒外,還包括癌症患者需使用化療或放療藥物,或正在使用愛滋病藥物控制病情,或是罹患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或者曾進行心臟移植病人。Q:心肌炎治療方式為何?A:蘇彥伯說,感染病毒後引發心肌炎,發病速度快,若導致心衰竭時,治療時多先採取利尿劑、升壓劑、呼吸器等支持性療法,讓心臟充分休息,等待發炎情形慢慢好轉,但若病情嚴重,恐引起心衰竭,此時可能必須接上葉克膜維持身體機能,但若疾病持續惡化,仍有死亡風險。褚柏顯說,病毒性引起的心肌炎病人到院後,經胸部X光、超音波、心電圖等檢查,確診為心肌炎時,會先給予治療痛風藥物秋水仙素,降低病人體內發炎情形,多數心肌炎可以獲得治療及痊癒。Q:如何預防心肌炎?A:蘇彥伯說,心肌炎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但好發率不高,民眾應了解可能發生心肌炎的致病因子且加以預防,但天冷時,各類病毒活躍,尤其現在Omicron及流感病毒流行,建議國人應盡速接種疫苗,平時要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前往人潮擁擠場所。
-
2022-01-13 癌症.肺癌
出現咳嗽、聲音嘶啞、胸痛,是肺癌嗎?一次了解肺癌的症狀、治療、如何預防及飲食建議
肺癌已成國病,據統計,台灣每年肺癌新發病例約有1萬3000多名,平均每40分鐘就有一人罹患,近萬人死於肺癌,比大腸癌、子宮頸癌、乳癌、攝護腺癌及胃癌死亡人數總合還多。醫療進步,早期肺癌透過手術切除等治療,有非常好的預後;晚期肺癌雖棘手,但也有許多藥物能延長存活期。誰是肺癌患者高危險群?如何預防肺癌、早期發現?有哪些治療方式?肺癌可能有哪些症狀?肺癌症狀與生長的位置有關,鱗狀上皮癌與小細胞癌常生長在肺中央的位置,會因為腫瘤壓迫或侵犯食道,造成吞嚥困難,及影響喉返神經,造成聲帶麻痺而聲音沙啞,或壓迫上腔靜脈,引起肩膀、頸和臉部水腫;而腺癌腫瘤易侵犯心包膜,造成心包填塞,導致心律不整和心臟衰竭。成大醫院血液腫瘤醫學部主任蘇五洲表示,不同腫瘤生長位置並不絕對,普遍的症狀就是咳嗽、咳血、胸痛、喘鳴及氣促等,全身症狀則有厭食、體重減輕、虛弱、疲倦。1.咳嗽是最容易聯想到的肺癌症狀,研究指出65%的肺癌病患都有持續咳嗽的問題。2.喘鳴聲哮喘也可能是氣道中的腫瘤阻塞引起。當氣道阻塞或狹窄,空氣通過時便會發出喘鳴聲。3.胸部疼痛胸壁有許多神經纖維末梢,當肺癌侵入胸壁會引起相當嚴重的疼痛。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報告,這種情況可能會因深呼吸、咳嗽或笑而變得更糟。然而,胸痛也可能只是過度咳嗽的副作用,慢性咳嗽會拉傷肌肉。4.聲音嘶啞嘶啞、粗而微弱的聲音,也可能是肺癌另一個指標。喉返神經位在氣管和食道之間,在主動脈之下。它連接到喉部(裡面有聲帶),如果腫瘤壓在這個神經上,可能會引起麻痺。這意味聲帶不會閉合,聲帶閉合才能咳嗽、唱歌和說話。聲音嘶啞也可能是聲帶癌的症狀,這也與吸菸有關。5.呼吸短促呼吸不順暢代表可能存在阻塞,例如,肺部腫瘤阻止足夠的空氣進入。但也可能代表肺部和胸壁間液體積聚。這種情況發生在癌症侵襲淋巴和靜脈結構時,導致液體無法順利排出胸腔而積聚。這被稱為「胸腔積液」,會感覺肺部沒有足夠的空氣,因為液體擠壓,肺部無法擴張。6.多發性肺炎肺炎多次發作是個警訊,當腫瘤阻斷肺部較小的氣道時,它為細菌繁殖創造了溫床,這可能導致感染。7.眼睛下垂、腫脹肺癌也可能導致幾種與肺無關的綜合症狀。長在肺部頂端的腫瘤可能會壓迫眼睛和臉部神經,造成一側眼睛的眼瞼下垂、瞳孔縮小,及臉上半部一側的額頭血流及汗流異常。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報告,壓在上腔靜脈上的腫瘤可能會造成臉、頸部、手臂和上胸部腫脹,以及頭痛和頭暈。8.肺癌轉移後常見症狀肺癌最容易轉移到腦、骨及肝,腦部轉移最常見的症狀是意識模糊或平衡感喪失;骨骼或脊椎轉移最明顯是疼痛、神經壓迫導致的下肢麻痺等;肝轉移有時會有黃疸和肋下疼痛,但大部分沒症狀。肺癌有哪些致病因子?肺癌是吸菸者常見的疾病,但不代表不吸菸就不會罹患。事實上,這個致命疾病在非吸菸者身上發生的機率正在增加:一項來自歐洲針對2170名肺癌患者的研究,從2008年到2016年,非吸菸者發展為肺癌的頻率增加了一倍多。美國癌症協會估計,年度肺癌死亡患者,多達20%是從未吸菸者。1.吸菸 80%肺癌患者有吸菸經驗。吸紙菸比吸雪茄危險性高;紙菸與雪茄都吸者,比不吸者高10倍。2.二手菸 5%肺癌患者曾暴露二手菸環境,吸二手菸比不吸者的肺癌風險高1.2至1.8倍。3.廚房油煙50%女性肺癌與油煙暴露有關,油煙冒出後再炒、煎的危險性高出2倍。衛福部資料顯示,過去針對台灣非吸菸女性族群罹患肺癌之研究,煮食時未使用抽油煙機之女性,罹肺癌風險較有使用者風險高8.3倍。4.空氣汙染空氣汙染的影響已實證對人類具致癌性,其主要組成成分「懸浮微粒(PM)」也被個別評估一併列為第一級致癌物,長期暴露在空汙環境將增加肺癌的風險。5.特殊職場或居家環境暴露衛福部資料顯示,長期暴露在某些重金屬物質(如鉻、鎘、砷等)、柴油引擎廢氣或石綿環境下工作的族群,有較高罹患肺癌的危險性。另外,某些建築特殊石材,有少部份具輻射及氡氣放射氣體,吸入氡氣量過高亦增加肺癌的風險。6.肺癌家族病史研究發現,肺癌與家族史有潛在關係,肺癌病患的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得肺癌的風險比沒有家族史者高。7.其他曾有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結核等肺部疾病病史者,肺癌發生率較高,種族、性別、結婚狀況及遺傳等也有關係。不過近年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機率也很高,如何在罹癌之前就找出這些高風險族群相當重要。由國衛院名譽研究員熊昭、張憶壽與中研院楊泮池院士、陳建仁院士、GELAC研究群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 (NCI) 等相關研究專家共同提出一個台灣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預測模型,運用六個風險因子,包括年齡(Age)、身體質量指數(BMI)、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教育程度(Education)、家族史(Family History)、有無易感基因(Gene)的A、B、C、E、F、G來預測罹患肺癌之風險。不吸菸的女性只要在網站輸入這六項危險因子,就可以知道自己罹患肺癌的風險有多高,進而及早提高警覺。>>台灣不吸菸女性之肺癌風險計算器肺癌的分類◎小細胞肺癌(約占12%~15%)‧與吸菸有密切關係‧男性患者居多‧有快速分裂、早期擴散的特性。‧病患的預後比非小細胞肺癌病患差。◎非小細胞肺癌(約占80%以上)‧肺腺癌:佔非小細胞肺癌的50%,好發於非吸菸女性。‧鱗狀細胞癌:男性常見肺癌類型,與抽菸有關。‧大細胞癌:雖生長速度較緩慢,但常有早期轉移的現象。肺癌診斷方式【非侵入性檢查】1.胸部X光檢查:偵測肺癌最基本的工具,但腫瘤必須大於1公分以上,才有機會被發現,對早期診斷較無幫助。2.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找出早期肺癌的利器,但檢查價格高,有輻射暴露疑慮以及偽陽性高等問題,易引起民眾不必要恐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是否適用肺癌篩檢,國內一直未有定論,主要是台灣肺癌患者以肺腺癌為主,與吸菸較無直接關係,且LDCT存有偽陽性,可能使良性結節遭誤判,讓受檢者挨不必要的刀。但根據衛福部「LDCT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最新結果,發現的確有助找出早期肺癌,國健署已著手與醫界研擬擴大適用對象。台大醫院前副院長王明鉅認為,罹患肺癌原因還沒完全被找到,有些女性沒抽菸、沒燒香、沒下廚仍罹癌,建議40歲以上成人,尤其婦女,如從未做過低劑量電腦斷層,至少應做一次,2至3年再做一次,即使僅發現結節,醫師都有臨床指引,為每個人做出適當醫療決策。【侵入性檢查】支氣管鏡:若病灶長在肺部中央、大氣管分布處,需由支氣管鏡配合氣管內超音波獲得檢體。手術切片:若腫瘤小於1公分,難以抽取,需透過外科手術取得檢體。肺癌的分期與治療‧第一期和第二期:治療方針主要是手術切除。‧第三期:除了手術,也有放射線和化學治療同步治療,再加上免疫治療。‧第四期:占所有肺癌病友的一半左右,治療選擇有標靶治療、化學治療和免疫治療。肺癌的手術方式肺癌的手術方式粗分兩大類,傳統開胸手術及微創手術,微創手術分為胸腔鏡、達文西機器手臂,三種手術術式,術後的復發率及存活率大致相當。1.傳統開胸手術→適用嚴重沾黏、胸壁侵犯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外科禚靖教授表示,手術大多是針對早期肺癌的患者,較晚期如三A期肺癌,則須先進行前導性化療或化放療(Induction Chemotherapy),再進行手術。傳統開胸手術主要是針對胸腔內已嚴重沾黏,或廣泛性縱膈腔、胸壁侵犯的患者,才會建議該術式,傷口大約20到30公分,肋骨必須撐開。禚靖解釋,手術後,須待傷口復元,住院天數長,約10天以上,且疼痛指數高。若摒除嚴重沾黏、廣泛性縱膈腔、胸壁侵犯等情形,一般都可以採取胸腔鏡手術切除。2.胸腔鏡手術→降低疼痛 縮短住院時間目前台灣以胸腔鏡為主流,至少八成以上的肺癌手術,都是使用胸腔鏡。禚靖解釋,胸腔鏡手術是將內視鏡及器械經過1至3的切口中處理病灶,患者若嚴重沾黏,沒有空間操作胸腔鏡,且容易在手術過程中發生出血、肺部破裂等問題。不過,隨著技術的精進,胸腔鏡也能切除部分較晚期的肺癌病灶。禚靖說,胸腔鏡手術的特色在於無須將肋骨撐開,因此大幅降低了術後疼痛,傷口小、術後的外觀影響少,連帶也縮短了住院時間,一般健保也有給付,僅有部分耗材可能需要自費。雖然胸腔鏡是目前治療肺癌的手術主流,但胸腔鏡的技巧性高,外科醫師必需經過相當的訓練,以確保能安全有效率地執行肺癌切除手術。3.達文西機械手臂→提高切除靈活、精準度隨著科技進步,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胸腔鏡手術在執行肺癌切除時,提供了絕佳的高解析度、三維放大的手術視野,及更高的靈活與精準度,除結合傳統胸腔鏡傷口小的特點外,更有出血較少、更安全等優勢。執行肺癌手術時,必需合併進行淋巴結切除,禚靖說,近年有報告顯示,以達文西手術執行肺癌切除時,淋巴結的清除率似乎優於傳統胸腔鏡手術。但達文西手術主要的限制就是「太貴」,目前並未有健保給付。禚靖說,肺癌手術方式的選擇應由胸腔外科醫師與患者及家屬共同討論後決定,良好的醫病溝通,幫助患者選擇最合適的手術方式。晚期肺癌的治療標靶藥物、化療、免疫藥物 延長存活期十幾年前,晚期肺癌患者幾乎都無法活過一年,近幾年,抗癌武器越來越多,包括化療、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大部分晚期患者都能夠存活一年以上。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李岡遠指出,許多癌友一聽到化療,就覺得頭皮發麻,心生畏懼,事實上,目前化療藥物精進不少,副作用小,療效更好,病友無須擔心。臨床觀察,約有一成肺癌患者無法使用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僅剩化療可用,高雄榮總胸腔內科主任王金洲解釋,這群癌友沒有特定基因變異,所以無法使用標靶藥物,在免疫生物標誌的表現量又低,所以僅能使用化療。李岡遠說,對於大部分晚期肺癌病友來說,化療絕非首選,基因如有突變、免疫生物標誌表現量超過50%,就會依情況使用標靶藥物或免疫藥物。如果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這時才會考慮化療,或自費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僅能使用化療的晚期肺癌患者處境較差,除了用藥沒得選之外,連治療反應率也較差,僅約兩成;如果適用免疫療法,則有效率達四成五;要是基因變異,使用標靶藥物,則有效率更可超過六成。針對晚期肺癌病人用藥,李岡遠提出三大評估指標,分別為精準的檢測報告、病人生理狀況(能否承受化療副作用)以及經濟狀況,如果經濟能力一般,通常以健保給付用藥為優先考量,如果經濟許可,或由商業保險支付,則會考慮自費於第一線使用免疫藥物。但免疫藥物過於昂貴,如果作為第一線藥物,須更加謹慎。李岡遠說,目前僅有兩個免疫療法藥物可用於第一線,其中一個藥物無須考慮生物標誌表現量,但須加上化療、血管新增抑制劑,每月藥費驚人,恐需20、30萬元,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肺癌患者的飲食建議【這些不要吃】營養師賀智瑢表示,對於肺癌病人而言,治療前需攝取足夠營養、增強免疫力、維持體重,以提高身體對治療的耐受力與完成率。且因多數的肺癌患者都有過瘦的問題,術後則要在控制體脂肪的情況下增加體重。然而,體重是評估營養不良的重要指標,若1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就是個警訊。賀智瑢說,肺癌患者若有咳嗽、痰黏稠的問題,切忌刺激性食物,且一定要禁菸、禁酒,下列食物也不宜:1.寒涼食物:避免食用屬性偏寒涼的白蘿蔔、瓜類與柑橘類等寒涼食物。2.油炸加工品:不能吃油炸、醃製類等難以消化、容易致癌的加工品。3.刺激性食物:像是辣椒、薑、蔥、生蒜、胡椒等,因容易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等症狀。4.生食:病患若白血球過低時,身體免疫力自然降低,這時也該避免吃泡菜、生菜沙拉、生魚片等生食,避免食物遭細菌汙染,因此食物應該煮熟、水果削皮後再吃。【請你這樣吃】1.六大類食物 都應該攝取賀智瑢表示,營養諮詢門診時,病人最常問要吃什麼?其實什麼都可以吃,多樣化的均衡飲食是提供完整營養最好的來源。換句話說,五穀根莖類、奶類、魚肉豆蛋類、蔬菜、水果、油脂等六大類基本食物都應該攝取。治療期間病友還可多攝取高熱量、高蛋白的黃豆、奶製品等,足夠的熱量則能維持體重,打好治療癌症的基礎。2.補充魚油 Omega-3可抗發炎醫師建議,治療中的病患可多補充含有DHA的魚油,因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發炎的效果,能減緩發炎反應,且補充因癌症而減少的維生素A、C、B2、B6與葉酸。遠離肺癌,你能做的事1.遠離菸害,拒絕一手菸、二手菸、三手菸。2. 習慣做飯的家庭主婦要使用排油煙機、保持廚房通風。3.多吃蔬果、多運動提高自身抵抗力。國外研究發現,吃蔬果可降低四成以上罹癌。4.隨時注意空氣品質,空汙來時務必戴口罩、少出門。諮詢╱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2-01-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2至18歲青少年能打高端? 李秉穎:中研院已完成試驗
泰國外交部10日宣布,將高端疫苗列入認可疫苗名單,另外包括紐西蘭、帛琉、貝里斯、印尼等國也承認高端疫苗。不過目前高端疫苗接種年齡,仍限制需滿20歲以上族群。國內醫學中心先前進行高端疫苗12至18歲青少年臨床研究,指揮中心專家小組成員李秉穎也透露,聽聞中研院報告已經出爐,目前已送交食藥署審核。去年8月馬偕與台大、長庚團隊共同進行「高端+高端」青少年試驗,共有399位青少年完成2劑接種,最後等待中研院檢驗報告出爐。李秉穎今接受資深媒體人周玉蔻專訪,談及12至18歲臨床測試者的血清檢驗報告,李秉穎表示,聽說中研院報告已經出爐,但還沒看到報告,目前已送食藥署審查,不知道審查過程到什麼階段。對於高端疫苗是否會通過食藥署審核,成為12至18歲青少年新冠疫苗的第二選擇,李秉穎坦言,不曉得詳情,因為食藥署規定十分嚴格,資料文件必須齊全。針對高端國際認證,李秉穎說,世界衛生組織(WHO)一直幫高端進行第三期對照研究,預計今年上半年會有結果,若有正面結果,就等於WHO認證了,全世界也會採用高端。李秉穎說,由於目前12至18歲青少年可施打的新冠疫苗僅有BNT單一選項,約有30多位青少年在接種BNT後,產生心肌炎等嚴重不良反應,或者有長達2至3個月的頭痛等,因此若有其他廠牌疫苗通過青少年適應症,先前施打第一劑BNT後產生嚴重反應的青少年,則可以透過其他疫苗補強免疫力。
-
2022-01-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僅長程航班入境需PCR 李秉穎:短程為什麼不用?
Omicron變異株來勢洶洶,長程航班旅客昨起實施新規,落地後需採檢快速PCR,陰性者才能入境。桃機前進指揮所指揮官王必勝說,入境旅客「陽性率比想像高」。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表示,入境旅客陽性率為7.8%。不過現行僅規定長程航班需採檢,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委員李秉穎表示,短程跟長程航班沒什麼不同,風險一樣,主要是看來自什麼國家,「我不知道為什麼短程不需要採檢?」面對國外Omicron疫情嚴峻,昨下午統計,5個長程航班共採檢217人,包括華航雪梨航班4人、洛杉磯航班3人、長榮洛杉磯航班5人、新航洛杉磯航班5人,共有17人確診,陽性率7.8%。昨晚抵台的土耳其航空,152名乘客有14人採檢陽性,陽性率約9.21%。李秉穎今上午接受資深媒體人周玉蔻廣播節目專訪,談及桃園機場這次採行「入境即採檢」原因,李秉穎以本身觀點來看,因為桃機出現環境汙染,導致清潔人員、防疫計程車司機感染,如果入境時馬上將感染者篩檢出,就可以避免汙染機場環境,保護機場工作人員,而檢驗陰性者即可進防疫旅館。現行指揮中心僅規定長程航班需要「落地採檢快速PCR」,但短程航班則不需要。對此,李秉穎也拋出疑問,「短程跟長程沒什麼不一樣,風險是一樣的,感染並不是發生在飛機上,主要看他來自什麼國家,疫情嚴重的國家,不論長短程都有風險」,「不知道為什麼短程不需要?」對於王必勝說入境旅客「陽性率比想像高」,李秉穎說,應與返國民眾人數增加有關。不過以前入境旅客陽性率並沒有那麼高,近期突然增高,是否因為Omicron潛伏期,或是入境前某些地區或國家PCR較不準確等,仍要看PCR敏感性是否適當、是否採檢時準確深入鼻咽內部。李秉穎表示,是要有破口就有可能群聚,若疫情擴散社區,全台灣還有20%的人尚未施打疫苗,仍有可能重症。疫苗最大效用是減少重症與死亡,即便感染症狀大多輕微、發病時間較短,但打疫苗者「仍有帶病毒現象」,就像是家中孩子、長者足不出戶,但爸爸有施打疫苗有免疫力,外出工作帶病毒返家,足不出戶的人還是可能感染,呼籲所有人都要打疫苗,因為新冠會持續流行,總有一天會碰到它。
-
2022-01-1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男性包皮呈火山口龜裂狀小心是糖尿病! 醫籲出現5症狀應速就醫
每到歲末之際,許多人都會趁年底之前檢視一下今年發生在身上的大小事,尤其對於自身健康問題,往往會想趁著底前的休假好好認真面對。就有不少平時因包皮過長難以清潔、發炎困擾的男性,鼓起勇氣趁著年底前的連續假期或請幾天年假,尋求專業醫師討論並解決私密大事。少年郎包皮呈現火山口龜裂狀 就醫檢查竟是糖尿病惹禍該不該割包皮,向來是見仁見智的議題。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醫師顧芳瑜表示,有些男性包皮過長,但勃起時龜頭能自行露出,就不一定要割除包皮,若想改善不舒服或不美觀的需求,再考慮手術即可。不過,如果出現包皮往後推有困難、無法順利露出龜頭,或勃起後龜頭無法自然露出等,就符合包莖現象,或是清洗困難,都建議應切除過長包皮。顧芳瑜醫師說明,通常包皮龜頭出現紅、腫、熱、癢及脫屑等5種狀況,表示龜頭包皮已有發炎現象,建議先就醫治療,若治療後未改善,仍反覆發炎超過2次以上,則應施以手術處理。顧芳瑜醫師提到,門診曾遇過1名20多歲的年輕人,因包皮呈現火山口龜裂狀備感困擾前來就醫,抽血檢查後發現糖化血色素8,才知道自己罹患糖尿病。事實上,糖尿病族群由於高血糖易導致抵抗力與免疫力低下,使得包皮反覆性裂開、難癒合,在與患者討論後,決定進行包皮切除手術,平時做好清潔,同時一起治療糖尿病,多方防範包皮再度發炎感染。包皮手術日新月異 包皮槍問世提升患者術後滿意度傳統包皮手術是以手工切割、縫合,手術時間較長,傷口美觀與否需仰賴醫師的縫合技術,術後傷口疼痛度明顯,須1.5至2個月的復原期;雷射電燒手術可同時進行切割止血,破壞較少,但術後傷口仍有不平整的風險。隨著包皮槍的問世,結合提升術後傷口的美觀、降低疼痛感及加速復原期的優點,而這也是多數患者就診時特別在意的問題,術後滿意度也大幅提升。顧芳瑜醫師指出,包皮槍依據陰莖大小共有9個尺寸,適合發育後的青少年至成人,目前經過改良後的新一代包皮槍,具有專利可視型的透明視窗,可觀測包皮和繫帶的位置,讓醫師操作更順手,能精準控制包皮割除的長度,避免傷及繫帶,加上縫合的鋼釘更緊密貼合,更增加勃起後的美觀度,加上出血量更少,疼痛度降低,術後翌日可正常上班,包皮槍手術後3天不要洗澡,後續每天固定換藥,約1個月的復原期後即可恢復性生活。若包皮過長且染過菜花等性病 建議手術處理搭配施打疫苗醫學研究統計,新生兒百分百有包莖現象,成長到國高中約6成會「解封」,可觀察再決定是否進行包皮手術;另外,根據WHO研究顯示,割除包皮能有效降低愛滋病傳播及HPV病毒的傳染,也能讓龜頭清潔容易減少發炎感染,並降低陰莖癌的機率。值得注意的是,若包皮過長且染過菜花等性病,建議手術處理搭配施打疫苗,可降低復發率。顧芳瑜醫師也呼籲,男性平時應注重包皮清潔,如此不僅照顧好「小弟弟」,也能兼顧另一半的私密健康。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喉嚨痛1個月竟是「HPV誘口咽癌」! 你正在做的「1行為」恐淪幫兇 ·包皮過長=包莖?兩者有何不同? 泌尿科醫破解常見迷思
-
2022-01-1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懶人包/第三劑疫苗,哪裡打?打哪一種?間隔日期對照表告訴你何時打
2022年才剛開始,Omicron變異株就使得國內本土確診病例不斷增加,也讓指揮中心做出第三劑疫苗施打縮短為至少間隔12周的決定。以下整理目前疫苗施打資訊供參考。建議對象滿18歲以上民眾,並已完整接種2劑COVID-19疫苗基礎劑者。間隔日期完整接種2劑COVID-19疫苗基礎劑至少間隔12週後,應接種1劑追加劑,以提升個人及群體免疫力。建議廠牌疫苗剩餘(截至2022/01/08)預約網站1922平台1/15已重啟,符合預約條件的民眾可以上網預約。.>>1922預約平台.>>各縣市預約網站.>>高端全台接種站什麼是基礎劑、基礎加強劑、追加劑?
-
2022-01-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擔憂去年5月疫情爆炸重演?李秉穎:觀察的重點是這個
北部疫情發燒,進入社區傳播,引發恐慌,民眾擔憂去年5月疫情大爆發的景象可能重演,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表示,觀察的重點是社區裡有沒有出現不明感染源的病例,目前是還沒有,未來的兩周要持續關注,但是他對於目前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規定的7+7政府是「很不安的」,一不小心就會傳染到社區裡,過年前這段時間一定要提高警覺。李秉穎昨晚在政論節目「年代向錢看」中做了上述表示,他表示,桃園這一波的本土社區疫情,昨天原本傳出有小孩病例不明感染源,後來證實仍源自桃園機場的傳播鏈,一旦社區出現不明傳染源的病例,顯示已有隱形傳播鏈在社區裡一段時間,就很難控制,目前看起來還好,大家不必太擔心。他表示,現在的情況有點像去年Delta變種病毒進入台灣社區,當時大家也都很緊張,輿論也認為台灣會守不住,但後來台灣還是守住了,所以即使現在Omicron進入社區,還可以再觀察,要警覺但不必恐慌。他表示,變種病毒朝向輕症化,但是卻「還沒有輕症化」,死亡率仍高於流感,美國現在每天有上百萬的病例,雖然多數都是輕症,但一個城市可能有數千人需要住院,對醫療是很大的負擔,也會影響到一般住院,仍不能輕忽。同時輕症化的先決條件是多數的人都有免疫力,他表示,台灣仍有1/4的人口未接受完整的疫苗注射,這些人一旦感染,重症的比率還是相當高的。他表示,在過年前這段時間,每天都有數十個境外的確診病例,一不小心就可能傳染到社區裡,他對於目前7+7的政策很不安,最保險的還是應該維持之前的居家檢疫14天,不過像是美國採取與病毒共存的策略,即使是確診者都是7+7,但是美國醫學會是反對疾管局這項策略的,美國並不是大家都認為應該採與病毒共存的態度。
-
2022-01-10 養生.聰明飲食
愛吃2樣便當菜恐致高血壓!網驚呆:是必點
你常吃到的便當配菜有哪些?你最喜歡什麼搭配呢?其實很多不起眼的便當配菜也是充滿著想像不到的營養價值,哪些是你的最愛?哪些是你的夢魘?常見便當配菜 熱量圖鑑排行榜營養師高敏敏分享,在醫院的日子,最常吃的不是醫院地下街,而是大家一起叫便當,每次打開便當像開驚喜盒,偶爾還會聽到大喊聲:「又是三色豆!」,而有些配菜也是多數人小時候的回憶,總是一整坨的螢光咖喱,沾到制服上還整天洗不掉。1、豆棗 147kcal鈉含量:229mg2、辣筍 108kcal鈉含量:454mg3、螢光咖哩 100kcal鈉含量:445mg(推薦閱讀:咖哩防失智症、抗癌!哪一種顏色好? 營養師曝「食用關鍵」:3種人別碰)4、菜脯 92kcal鈉含量:597mg5、毛豆炒豆乾 92kcal鈉含量:270mg6、紅蘿蔔炒蛋 92kcal鈉含量:120mg(推薦閱讀:胡蘿蔔不是蘿蔔類!胡蘿蔔、白蘿蔔誰的營養價值高? 營養師解答真相)7、洋蔥炒蛋 80kcal鈉含量:127mg8、三色豆 75kcal鈉含量:266mg(推薦閱讀:「三色豆」沒營養? 其中2樣就是澱粉!營養師揪3常見隱形肥胖蔬菜)9、紅燒茄子 64kcal鈉含量:305mg10、滷海帶 55kcal鈉含量:337mg11、電話線(海茸) 53.8kcal鈉含量:230mg(推薦閱讀:甲狀腺低下吃藥會瘦嗎?須終身服藥?多吃海帶可改善? 新陳代謝科醫師逐一解答)12、油菜 48kcal鈉含量:96mg(以上為每一格配菜 約35g之數值)海茸外觀不起眼 營養價值滿分高敏敏表示,雖然這些菜色大多都不討喜,但它們的營養價值超高,以海茸來說,外觀不起眼,捲捲的模樣非常像電話線,但它其中的維生素A能幫助提升免疫力、礦物質鈣、鎂可以強健骨骼、維生素B群則維持代謝健康,且更有豐富膳食纖維幫助順暢。三色豆營養多 含膳食纖維、葉黃素還有大家覺得最沒誠意的三色豆,含有紅蘿蔔的維生素A、β胡蘿蔔素,可以守護黏膜健康,澱粉類的青豆仁也有豐富膳食纖維,可以跟精緻澱粉替換著吃,而含葉黃素、玉米黃素的玉米,也是3C族及辦公族必備的營養之一。辣筍、菜脯鈉含量高 多吃恐致高血壓至於螢光咖哩會有像螢光的顏色,是因為咖喱本身有薑黃素,也可以當作天然色素,所以常常沾上衣服洗不乾淨;不過,像是辣筍、菜脯等鈉含量比較高的配菜就要多留意,長期吃過多易導致水腫、腎臟負擔、高血壓等。(推薦閱讀:換個作法鈉翻倍!營養師「鈉含量黑名單」曝光 雞絲麵竟奪冠)延伸閱讀: ·如何降三高?降三高飲食怎麼吃? 專家授「控制5招」:隱藏高危險群要注意 ·血壓升高無症狀!醫曝「2個最佳量測時間」 超累、手臂痛恐是心臟病前兆
-
2022-01-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為什麼莫德納疫苗在研發成功前不被看好?專家曝冠狀病毒疫苗難研發原因
不應該令人意外的是,大多數美國人這時候可能還把冠狀病毒視為別人家的事,就好像聽到南美洲的一場土石流,或非洲下撒哈拉的一場饑荒。只是一場悲慘的、孤立的事件,它的急迫性甚至比不上日常發生的瑣事─送小孩上學、完成老闆要求做的會議報告。公共衛生界的成員甚至表示,媒體報導的冠狀病毒疫情太過誇大。它們比較像是反覆播放的聳動災難片,反而讓人們忽略了全球衛生的真正挑戰。在二月二日,中國公布疫情的最新統計數字,總共有三百六十一人死亡和一萬七千二百零五個確診病例,推特上有人描述這個情勢為「可怕」。前疾管中心流行病學家喬爾‧塞拉尼基奧(Joel Selanikio)反駁說:「我無法了解『可怕』這個說法,想想本季光在美國就有超過一萬五千人死於流感,在中國人數可能還更多。」他寫道:「對中國每年二十五萬人死於交通意外和一百五十萬與菸草有關的死亡,要用什麼詞來形容?」二月三日天還沒亮就到辦公室工作的科貝特回應了塞拉尼基奧有欠思慮的推文說:「我的天……聚光燈一離開流感生物學家,他們就開始鬧脾氣。」她反脣相譏說:「這就像大家都認為『所有生命都重要』,除了病毒學家以外。是的,親愛的……所有呼吸道病毒都重要,所以冠狀病毒重要。」科貝特和葛拉漢知道,科學界還有一些人更具體地表達出對冠狀病毒疫苗展望的懷疑。例如,冠狀病毒可能演化以逃避免疫,或對刺突蛋白的中和抗體可能不足以預防嚴重的感染。畢竟,約一五%的普通感冒是由冠狀病毒造成,但現在還沒有預防它們的疫苗。人們可能反覆感染導致普通感冒的冠狀病毒,雖然目前還不清楚這是因為免疫減退或病毒變異所致。小兒麻痺或麻疹的情況並非如此,自然感染這兩種病毒可提供數十年的免疫力。人體對付一種熟悉的病原體方法應該像這樣:一旦病毒侵入後,身體製造稱作漿細胞的特殊細胞。它們是抗體工廠,可以每秒產生多達兩千個抵抗疾病的分子。但這個過程在新陳代謝中的成本高昂,因此在感染消退後,漿細胞逐漸減少,循環的抗體也是如此。漿細胞通常生存幾天,最多幾個月。不過,這些細胞有一些仍存留於骨骸中數年,分泌少量的保護性抗體進入血液以防萬一。然後另一類免疫細胞是記憶B細胞(memory B cell),進入扁桃腺和淋巴結等地方,它們像守夜者那樣等候。記憶B細胞不分泌中和抗體,而是像小探針那樣附著在細胞膜外面。如果這些老記憶細胞再度偵測到病毒,它們就會再度活躍並製造另一波漿細胞。疫苗的成功取決於那些記憶細胞,但碰到冠狀病毒,一些人擔心我們的身體有失憶症。舉例來說,在一項研究中,曾染患SARS病毒者的記憶細胞在六年後暴露於相同的病毒下卻未能重新啟動。如果確實如此,這表示身體必須從頭開始由彈藥庫裡無數的抗體中選擇最佳抗體的程序。而冠狀病毒將永遠有機會避開作為身體第一道防線的抗體,並進入細胞。這時候身體唯一阻止它的方法,是透過更複雜、更警戒的殺手T細胞(killer T cell)來爆破自己的細胞。懷疑者說,想快速又簡單地製造出冠狀病毒疫苗只是白日夢,疫苗可能只有一些效果,幾個月後免疫力就會消失,然後我們必須從頭來過。葛拉漢真心認為獲得對冠狀病毒的免疫力已指日可待,藉助疫苗可能比自然免疫來得好。和呼吸道融合病毒一樣,早期對冠狀病毒的憂慮之一,是人的身體還沒有能力對自然感染產生中和抗體的反應。刺突易受影響的區域─鎖撬─只暴露很短的時間,然後刺突就轉變成融合後構造,這個工具似乎混淆了身體的防衛。但葛拉漢相信當刺突成功地被固定在融合前的結構時,人體可以學習如何長時間擊退病毒。證據正要出現,至少是其中一些證據。二月四日星期二,科貝特再三更新莫德納寄給她的包裹追蹤號碼─它的第一批疫苗,稱作mRNA 1273。不過,當它抵達時,快遞員一直等到科貝特下樓來出示她的身分證才願意把它卸到裝卸區。接下來,她召集數個同事,他們匆忙進入有一群獸醫和助理負責照管老鼠的地下室動物照顧室。科貝特和團隊抽取血液樣本,然後把不同劑量的疫苗注射到三組各十隻的老鼠身上,第四組則注射鹽水安慰劑,像科貝特這樣的老手可以一分鐘為一隻老鼠施打疫苗。這個階段的目標是證明疫苗可以刺激抗體的製造,這一步必須發生他們才能展開人體安全研究。完成這件事後,團隊將繼續試驗老鼠和猴子,以蒐集更強力的有效性證據,然後才能擴大人體研究和投入更多自願者和金錢。雖然今日藥物和疫苗在人體試驗前應該先做動物試驗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但這是出人意料相當晚近的發展。一直到一九三八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才要求公司在產品上市前必須先提出安全資料,但即使在當時該局仍未明確規範公司必須進行哪些試驗,而且對進行人體臨床試驗也沒有任何規範。在一九五八年的國會聽證中,一位名叫路易斯‧拉薩尼亞(LouisLasagna)的醫生抱怨食藥局鬆散的規範。「只因為省略對實驗動物做毒性試驗可以節省時間和金錢,而把人當作最先做毒性試驗的動物,這是應該被譴責的。」他如此表示。五年後,食藥局終於更新它的規範,建立公司和組織對人進行新產品試驗的一套正式程序。在進行第一期臨床試驗前,研究的贊助者必須提出試驗用新藥(IND)申請,提出基本動物毒性資料,證明藥物或疫苗用於人體可能安全,或者至少短期使用是安全的。試驗用新藥也包括公司製造程序的資訊、首次人體安全研究計畫書,以及為什麼公司認為產品有理由發揮效用。莫德納已把動物毒性試驗發包給合約實驗室,而國家衛生研究院則處理免疫性研究。二月十九日約中午,為科貝特工作的三名學生開始測試施打疫苗老鼠的刺突抗體。他們把血液樣本放進離心分離機以分離較濃的紅血球細胞和較輕的含抗體血清,然後準備有數十個孔的塑膠盤,每個孔的表面黏了刺突蛋白。他們把每隻老鼠的血清加入孔中,以人體的溫度培養約一個小時後把血清清洗掉。如果之前的血清裡含有刺突抗體,那些抗體現在將附著在還黏在盤子的刺突蛋白。為了確定這個程序是否發生,他們把一種特製的偵測抗體加入盤中。這種偵測抗體會附著在其他抗體上,並帶著一種會改變顏色的酶。團隊成員再次清洗盤子,沖掉任何未附著的抗體。最後他們加入一種觸發酶變色的化學劑,黃色愈鮮豔,就表示老鼠產生的附著在刺突的抗體愈多,這個在免疫實驗室的標準測試被稱作酵素結合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其中一位名叫辛西婭‧齊瓦沃(Cynthia Ziwawo)的學生回憶看到第一個盤子幾乎立即變黃,疫苗已促使老鼠製造出附著在刺突蛋白的抗體。沒有人知道這些抗體能不能中和病毒。要確定這一點必須把含抗體的血清放進裝了活細胞的培養皿,看它是否能阻止病毒感染。他們必須在未來幾個月在所有針對老鼠、猴子以及最終的人體上,進行數百次這種中和試驗。科貝特和她的團隊沒有在程序繁雜的生物安全等級三級實驗室裡進行所有這些活冠狀病毒試驗,而是決定做一些聽起來極其複雜、但在病毒學界已變得相當日常的事:創造一個假病毒。假病毒有一組包裝在蛋白外套裡的基因指令,蛋白外套上則覆蓋著冠狀病毒刺突。和真的冠狀病毒一樣,假病毒以它的一個刺突接合一個細胞,然後注入它的基因,但那些基因不會告訴細胞複製假病毒,而是告訴細胞製造螢光素酶,也就是讓水母發出綠光的酶。當研究人員後來把細胞切開並添加一種化學藥劑時,被感染的細胞就會亮起來。如果細胞沒有發出亮光,科貝特將知道假病毒沒有進入細胞,意味他們的老鼠已製造夠多的寶貴中和抗體,足以避免感染。不過,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不打算等大約一個月來讓假病毒中和化試驗完成,才要求食品藥物管理局准許展開人體試驗。食藥局只需要相信疫苗有希望,而且由莫德納自己做的研究有充分的資料顯示它沒有強烈毒性。葛拉漢在辦公室等待以便在當天晚上儘快看到酵素結合免疫吸附分析法的結果。在第二天二月二十日與莫德納的電話連絡中,他告訴團隊好消息:一切準備就緒。莫德納當天就向食藥局提出試驗用新藥申請。四天後,一輛卡車在黎明前從位於麻薩諸塞州諾伍德的公司工廠開出來,往西南穿過紐約市和費城,載著首批人體級mRNA 1273疫苗奔往國家衛生研究院。附在這批寶貴貨物上的是一具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追蹤器,和每隔幾分鐘記錄一次溫度的資料記錄器。和Novavax的疫苗只需要冷藏不同,mRNA疫苗如此脆弱以至於沒有保持冷凍就會開始腐壞,特別是在運送時更是如此。如果在路上任何時候車內的溫度升高超過莫德納的規格,該公司就必須放棄這批疫苗,蒙受巨大損失並從頭來過。班塞爾為整趟八小時的旅程忐忑不安。這是因為有前車之鑑:回顧二○一五年,莫德納正在準備它歷來第一次疫苗試驗,那是一支禽流感疫苗,而裝莫德納疫苗的盒子正好放置在卡車最熱的部分上方。等疫苗抵達邁阿密時,它已經烤壞了,莫德納不得不重製疫苗並再度出貨。第二批疫苗雖熬過旅程,但臨床試驗地點的冷凍櫃無法保持夠低的溫度。邁阿密的大挫敗讓這家新創不久的生物科技公司損失數十萬美元。這一次沒有出現差池。當天晚上,疫苗抵達國家衛生研究院,從卡車卸下後移入一個冷凍室保存。在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等候食藥局批准進行第一次人體試驗之際,科貝特和葛拉漢加緊進行距離完成還很遙遠的動物試驗。※ 本文摘自《疫苗戰爭:全球危機下Covid-19疫苗研發揭密,一場由科學家、企業、政府官員交織而成的權力遊戲與英雄史詩》。《疫苗戰爭:全球危機下Covid-19疫苗研發揭密,一場由科學家、企業、政府官員交織而成的權力遊戲與英雄史詩》作者:布蘭登・波瑞爾 譯者:吳國卿, 王惟芬, 高霈芬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02
-
2022-01-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桃機群聚為何沒爆「家戶感染」?專家點出2關鍵
桃園機場確診目前累計14人,其中13人為群聚,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次桃機染疫事件,幾乎沒有傳染親密家人,僅歌友會一對同住姐妹確診。專家認為,相較去年首波本土疫情,現今疫調更有經驗、快速匡列,不過即便沒有接觸史,仍要警覺有無「群聚史」;另外Omicron確診者為輕症,於隔離空間休息即可,不需使用負壓隔離病房,應將病房空出給重症者或其他重大疾病者,避免佔據醫療資源。感染科專家、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級醫師顏慕庸表示,Omicron發病期較短,若在職場傳開,發現時間也較快,不太會潛伏於家戶才發現。另外,我國經去年本土疫情,對於足跡史偵蒐、疫調及擴大匡列風險個案更有經驗,的確可以更早掌握狀況。不過Omicron傳播速度更快,還是可能往社區滲透,仍要持續加強警戒。顏慕庸提醒,過去常用嗅、味覺異常等典型特定症狀來懷疑是否確診,但Omicron臨床症狀像感冒,因此需要特別注意TOCC的第4個C也就是群聚史(Cluster),因為即便沒有接觸史,但周邊親友、生活圈中有人出現相關症狀,都要提高警覺。這波疫情除了機場、防疫旅館動線管理,後續配套也要做好,才有機會守住。面對Omicron我國仍有社區風險,顏慕庸指出,國外因經歷數波疫情,反覆自然感染加上施打兩劑、三劑疫苗,疊加抗體免疫力,降低死亡及住院率,但台灣沒經歷大波疫情,沒有自然免疫抗體,不過台灣民眾戴口罩、酒精洗手觀念好,病毒進入社區較不容易傳播,但仍要小心,並且提高疫苗覆蓋率。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這波Omicron算是發現得早,所以家人都會特別防備,也特別提醒保全、防疫計程車司機或清潔人員等,現在染疫旅客可能較以前多,有接觸物品,手部都要做好清潔。建議民眾儘速施打疫苗,雖不能防染疫,但可以防重症,尤其很早以前施打兩劑AZ疫苗者,隔3個月應該盡快打第三劑。施信如指出,近期確診人數增加,但大多是輕症或無須治療,建議可居家隔離或集中檢疫,無需通通送進負壓隔離病房14天,應該要把醫療量能讓給新冠重症或其他重大疾病者,不應讓輕症者佔據醫療資源,對醫院及個人都好。此外,擴大採檢時,不應侷限確診就要關14天的觀念,輕症或無症狀確診者可提高警覺、自行檢疫,避免民眾有症狀因不想被關而不願採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