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9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健康管理
共找到
1349
筆 文章
-
-
2020-02-08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新冠肺炎3類防疫措施/居家隔離、檢疫,自主管理怎麼分?請假有薪水嗎?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升溫,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具感染風險者分為3類,配合方式、限制有所不同,若違規恐面臨傳染病防治法之罰則。根據勞動部因應武漢肺炎之防疫措施,可依規定請防疫照顧假、家庭照顧假等,依假別給薪。居家隔離、檢疫者不得外出,自主管理者盡量避免外出第1類:什麼狀況要進行居家隔離?曾與武漢肺炎確診病例接觸者,需進行14天的居家隔離。由衛生主管機關開立「居家隔離通知書」,進行每日2次的健康追蹤,並以手機電子監控。隔離者需留在家中或指定地點不外出、不得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不得出境或出國。第2類:什麼狀況要進行居家檢疫?近期有中港澳旅遊史者(含港澳人士)、2月10日起經中港澳轉機者,需進行14天的居家檢疫。由主管機關開立「旅遊入境健康聲明暨居家檢疫通知書」,里長打電話進行健康關懷,並以手機電子監控。檢疫期間需留在家中或指定地點不外出、不得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不得出境或出國。第3類:什麼狀況要進行自主健康管理?申請赴港澳獲准者、經通報檢驗呈陰性、1/31曾出入特定地點者,需進行14天的自主健康管理。自主管理者需盡量避免外出,如因上班等因素仍須外出,需配戴外科口罩、落實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每日早晚各量一次體溫。有相關症狀者如何就醫?進行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若有武漢肺炎之相關症狀,由衛生主管機關安排就醫。自主健康管理者若有相關症狀,可撥打防疫專線1922,依指示就醫。違反居家隔離、居家檢疫之規定,會面臨什麼罰則?依「傳染病防治法」第58條、第69條規定,「對自感染區入境、接觸或疑似接觸之人員、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病人,採行居家檢疫、集中檢疫、隔離治療或其他必要措施。」違者可處1萬至15萬元不等罰鍰。依第43條、第67條規定,「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病人,對於機關的檢驗診斷、調查及處置,如果有拒絕、規避或妨礙。」違者可處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因防疫在家隔離,該怎麼請假?有薪水嗎?因隔離、檢疫通知書需請假可請特休、病假或事假,分別可以領全薪、半薪或無薪,或依勞資雙方協調。若員工有意願上班、公司因隔離、檢疫通知書要求員工不要出勤,則員工可不請假,仍可領工資。家人因自主健康管理需要,需有人照顧可請家庭照顧假,或依規排定事假、特休。家庭照顧假一年可請7天,不給薪,公司不得拒絕,也不得因此視為缺勤。感染武漢肺炎怎麼請假?非公務因素感染武漢肺炎可請特休、病假或事假,分別可以領全薪、半薪或無薪。因公務因素感染武漢肺炎可請公傷病假,公司需依勞基法職業災害規定予以補償。大學、中小學延後開學,家長可請假照顧小孩嗎?有薪水嗎?小孩未滿12歲父母其中1人於2月11日至24日期間可請防疫照顧假,最多請14天,是否給薪由勞資雙方溝通決定,不強制給薪。公司不得拒絕防疫照顧假,如強制員工請特休、事假,依勞基法處2萬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鍰。小孩已滿12歲以上若小孩已滿12歲以上(就讀國、高中),可請家庭照顧假,一年可請7天,不給薪,公司不得拒絕,也不得因此視為缺勤。不得請防疫照顧假。
-
2020-02-08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國家警報對象要自主健康管理14天!需要做到這2件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7晚間7點45分發送國家級警報,提供鑽石公主號旅客的旅遊史,給北北基居民,呼籲民眾若有到這些地點,應自主健康管理,以及留意是否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地點包括北北基地區重要景點(如:基隆廟口、九份、台北101、西門町等),民眾若在1/31有到過這些地點,必須進行自主健康管理,及留意個人是否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為避免遊輪鑽石公主號旅客接觸到無法掌控的不特定對象,1月31日曾造訪基隆廟口、九份、台北101與西門町等的民眾應自主健康管理。何謂自主健康管理?要怎麼做?因應武漢肺炎疫情,對於有被傳染疑慮者的處理方式分成3種,包括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及自主健康管理。符合自主健康管理的對象,在自主健康管理期間:1.應儘量避免外出,如果需要外出應全程配戴外科口罩;落實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2.每天早晚都需各量體溫一次,期間如果出現不適症狀,要立刻撥打1922專線依指示就醫。除了上述國家級警報警示的對象,申請赴港澳獲准者,以及通報個案但已檢驗陰性且符合解除隔離條件者,也需要進行自主健康管理。
-
2020-02-06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武漢肺炎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差別在哪 3種方式一次看懂
中國武漢肺炎疫情升溫,對於有被傳染疑慮者的處理方式分為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及自主健康管理,民眾需配合事項都有所不同,其中居家隔離、居家檢疫都不得外出。中國武漢肺炎疫情升溫,相關的處理措施分成3種,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及自主健康管理。自主健康管理根據疾管署官網,自主健康管理14天的法令依據為傳染病防制法第36條,對象為申請赴港澳獲准者以及通報個案但已檢驗陰性且符合解除隔離條件者2大類,負責的單位為衛生主管機關。符合自主健康管理的對象在自主健康管理期間應儘量避免外出,如果需要外出應全程配戴外科口罩;落實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每天早晚都需各量體溫一次,期間如果出現不適症狀,要立刻撥打1922專線依指示就醫。居家檢疫居家檢疫14天的法令依據為傳染病防制法第58條,對象為具有中港澳旅遊史的民眾,負責單位為地方政府民政局/里長或里幹事,居家檢疫14天者,需要主動監測1到2次。符合居家檢疫對象會由主管機關開立「旅客入境健康聲明暨居家檢疫通知書」,並配戴口罩返家檢疫。居家檢疫期間必須留在家中或指定地點不能外出,也不得出境或出國及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里長或里幹事會進行健康關懷14天,每天撥電話詢問健康狀況並記錄健康關懷記錄表。有症狀者將指定醫療機構採檢送驗衛生主管機關加入主動監測,如果未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治措施,也將依法裁罰,必要時會進行強制安置。居家隔離居家隔離14天的法令依據為傳染病防制法第48條,對象為確定病例的接觸者,負責單位為地方衛生主管機關,居家隔離14天者,需主動監測1天2次。符合居家隔離的對象會由衛生主管機關開立「居家隔離通知書」,衛生主管機關每天追蹤2次健康狀況。隔離期間必須留在家中或指定地點不能外出,也不得出境或出國及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有症狀者由衛生主管機關安排就醫,如果未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治措施,也將依法裁罰,必要時會進行強制安置。
-
2020-02-05 科別.心臟血管
火燒心未必胃出問題 就怕心肌梗塞
「有時候急著要跟屋主或客戶約時間看房,都會喝一杯咖啡,隨便吃一點東西就解決。」身為房仲超級業務員的廖先生,工作表現相當亮眼,每月業績都是所屬區域的前三名。熱中工作的他,常常日夜都是處於工作狀態,三餐飲食不定時,更別說要顧全營養均衡。如此的生活作息及飲食形態,胃食道逆流、肥胖、消化不良問題早就找上他,並且前陣子開始偶爾伴有類似胃酸逆流產生的火燒心胸悶感,但廖先生總以為只是胃部老毛病,不太放在心上。日前到北投健康醫院進行健康檢查後,發現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分析(CAC score)分數為108,進一步安排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檢查,更驚訝地發現左冠狀動脈前降枝已將近100%阻塞。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心臟的動力主要來自三條冠狀動脈血管供應血液,這三條冠狀動脈其中任何一條出現堵塞,都會導致心肌缺乏氧氣和養分而受損,甚至造成心臟組織永久性壞死。一般人常以為「火燒心」是胃部問題徵兆,事實上,若有胸口出現廣泛性疼痛、呼吸急促、心律不整、冒冷汗、暈眩、嘔吐或是手痠麻、上腹部悶脹不適,都應該警覺是不是心臟血管也出了問題!急性心肌梗塞在發生時,有時完全沒有前兆,可能會突然失去意識、血壓下降甚至休克。錢政平提醒民眾,40歲以上男性、50歲以上女性、工作高壓力族群、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有抽菸習慣、心臟病病史或家族史(家族中若有罹患心血管疾病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一般人多2~4倍),是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若再伴隨胸悶、胸痛症狀者,建議可進行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冠狀動脈鈣化分析,初步了解血管鈣化、硬化情形,必要時再進行心臟血管攝影。提早發現、提早預防及治療心血管疾病,減少許多的遺憾。
-
2020-02-05 武漢肺炎.回首SARS
走過SARS/全民量體溫比率高達七成 連美國人都不敢置信
【編按】中國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擴大,世界各國都紛傳確診病例。2003年SARS帶給台灣劇痛,但台灣也在防疫面有了經驗與進步。元氣網摘錄2009年財團法人歐巴尼紀念基金會出版的《回首SARS》、《走過SARS》二書部份摘文,讓大家借鏡,避免讓過去SARS的慘痛經驗再次上演。就全球SARS疫情的發展過程來看,台灣屬於後期,確定病例的病史也比較清楚,加上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了「沒有發燒,就不會傳染」(No fever ,No transmissiom)防疫原則,便於我們制訂一個良好的公共衛生以及防疫上的措施。沒有發燒,就不會傳染,攻破了SARS病毒的弱點,有如一刀砍斷了病毒「阿基里斯的腳跟」,這場防疫之戰就變得簡單許多。(附圖)附圖之圖說:病患剛感染SARS病毒時,並不具傳染力,一旦發燒,病毒就可能傳染給其他人。直到退燒之後,還是具有傳染力,因此,患者仍須隔離一段時間,防止病毒擴散。就世界衛生組織所公布的SARS傳染時程,病患在發燒到38.5度之後的一兩天,才具有傳染力,如果所有醫療院所都一起來篩檢發燒病患,設立發燒篩檢站,無疑是事半功倍,因此,委員會決定在全國廣設發燒篩檢站。於是我們要求每個大醫院都要設立臨時體溫篩檢站(fever clinic)。病人來看病,尤其是來急診,都必須先至篩檢站量體溫,如果正常,才讓病人進入急診,接受例行檢查。fever clinic設有臨時的檢查設備、X光檢查等。如果有發燒病人則在此檢查,病人與病人之間距離相當安全,不致有相互傳染之虞。檢查結果如懷疑為SARS病例,則經由專設路線至專門病房,如此一來,便能將可能是SARS的患者與 一般患者清楚地隔開來。這個決定以及篩檢站的設計與設立都是由當時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負責,在很短時間內,全國各大醫院都設置了fever clinic,我還特別帶著國外學者、防疫專家實地參觀,反應熱烈,一致認為,我們台灣行動相當迅速。抗煞期間,民眾不敢至醫院就診,因此有些多出來的人力,可以投入抗煞工作,而張鴻仁一肩扛起了後勤工作,這就是我前面說的三仁,而張鴻仁的重要性就在於此。如果說只有發燒的人才會傳染SARS,那麼如果全國人民都接受篩檢、量體溫,不就可以找出所有SARS病人?據我所知,這個構想是由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提出的,構想當然很好,但做起來,卻有許多技術有待克服。那時SARS流行已經到了尾聲,即使全民量體溫10天,也只能抓到極少數人,成本過高。至於疾管局內部會議則針對是否執行全民量體溫一案,有一番熱烈討論,基於各種理由,大部分的人都同意全台灣每個民眾都應該自我健康管理,連續測量體溫十天。在疫情似乎已近尾聲之際,做這一件事似乎有些多餘,甚至連行政院院長游錫堃也問說「有必要嗎?」但我對於這項提議,是舉雙手贊成,因為這是台灣前所未有的全民大動員,雖然理論上只能篩檢到極少的SARS病人(根據我們估計,好像只有0.8人),但卻能夠測試出台灣民眾為了公共衛生,可以產生多少動員力量以及凝聚力?台灣民眾在有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合作到哪一種程度?盡管只是志願性,沒有任何強制力,但可以趁著這次機會,演練台灣公共衛生的操練(Public Health Exercise)。全民量體溫,就得幫每戶人家準備溫度計,在政府各部會的配合下,我們在第二天就籌到了足夠的溫度計,透過各地里長、鄰長的分送,一兩天後就全數發放完畢,每一戶都有一支溫度計。事前就預料一定會有人唱衰,批評溫度計不夠用等,但我們首先調查了台灣全國溫度計的存量,並著手採購、分發,兩三天就準備就緒。「報告總統,溫度計不夠用!」知名政論節目主持人在節目上,下了這麼一個標語,我早就知道有人會唱衰、潑冷水,攻擊我們沒有配套措施,這些都是意料中的事,是我們社會的一大特色,也成了我們文化特點。台灣人民是可愛的!根據事後的各項民意調查,絕大部分的國人幾乎都做到了連續十天測量體溫的要求,前衛生署藥政處長王惠珀所做的「全國民眾對後SARS防治措施的意見調查研究」,結果發現,每天量體溫的民眾高達了73.6%;日後檢討此項措施時,調查也發現,約有85.6%民眾改變了衛生習慣,與以前相較,更常洗手、量體溫以及生病時戴口罩,只有13.8%受訪者認為沒有改變。我想今後我們國家如果再度遭逢不幸的重大事件,人民是可以被動員的,是可以信賴的,可喜!等到SARS疫情告一段落,我應邀至美國,進行學術報告,公布了台灣全民量體溫的數據,美國人都不敢置信。5月26日,這天,我到了萬芳、恩主公等各大醫院,告訴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只要病人沒有發燒,就不會傳染SARS病毒。 不久之後中區抗煞指揮會終於成立了,為什麼在SARS流行這麼久後才成立?這是因為這次防疫任務相當成功,台灣南北兩頭燒,台中卻安然度過。我在5月27日至台中,與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長蔡長海醫師強討論此事,蔡董事長表示,胡市長擔心會影響台中市譽。市長不希望看到SARS到他的市來,這是可以瞭解的,但更積極的作法應該是主動配合政府措施,一旦病例出現,就有機會制管控它。蔡董事長非常配合,由他擔任中部指揮。(本文摘錄自財團法人歐巴尼紀念基金會2009年出版《走過SARS》)
-
2020-01-31 癌症.肺癌
9成肺癌患者都無抽煙習慣,問題竟出在「油」!醫教弄懂6種油用法
57歲張媽媽,職業是全職家庭主婦,為了家人的健康飲食,堅持每日三餐在家烹煮,避免外食。2年前在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健康檢查時,發現右上肺葉處有一處約0.8毛玻璃結節,陸續追蹤其毛玻璃結節成長到1.1公分且結構清晰,後續確診為肺腺癌初期。 「我從來都不抽菸,家人也沒有得過相關的疾病,為什麼我會得到肺癌?」張媽媽一臉驚慌看著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後的影像並詢問醫師。 在醫師進行健檢結果解說諮詢中了解張媽媽的生活型態,不抽菸也沒有家族史的確會降低罹患肺癌的機率,但有幾個生活習慣無形地將她推向高危險族群中。她在日常料理時,並不是每次烹煮都會開啟排油煙機以及習慣等到油熱到煙冒出來再將食菜放入鍋中,要注意的是炒菜所產生的油煙也是一種煙害,吸入身體後可能會導致肺部病變。 衛福部就曾針對過去台灣非吸菸女性族群罹患肺癌研究調查,烹煮時未使用排油煙機的女性,罹患肺癌風險竟高出有使用排油煙機者達8.3倍。「肺癌」已是台灣癌症生率之冠,也是歷年女性癌症死亡率排行之首,其中罹患肺癌的女性高達9成都沒有抽菸習慣。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醫師表示,由於台灣人飲食習慣,處理食材較喜愛經熱油烹煮後再食用,廚房環境內高溫油煙就是罹患肺癌的隱形殺手,家庭主婦不開排油煙機習慣也相對增加罹患肺癌的機率,並提醒民眾要注意幾點事項:1.保持廚房的通風,每次熱炒料理時務必開啟排油煙機。建議民眾在挑選排油煙機時,可注意馬力及覆蓋率的規格。2.食用油在加溫時勿使其加溫到冒煙狀態。油在開始冒煙時的溫度,就是代表已經無法承受高溫便開始分解、裂變、氧化及產生有害物質了。3.注意食用油的冒煙點,不是所有的食用油都適合任何的烹調方式。高溫煎炒、油炸要使用冒煙點180~200℃或以上的椰子油或玉米胚芽油;中火烹煮可以使用冒煙點160~180℃的大豆油、葵花油;亞麻仁油或菜籽油的冒煙點較低約107℃,建議以涼拌方式料理食材。4.定期安排健康檢查。肺腺癌的好發族群為40歲以上的女性,非高危險族群成人,可考慮每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有肺癌家族史、抽菸、油煙威脅等及有肺癌家族史高危險族群建議每年定期接受檢查。LDCT可做為肺癌篩的檢有效工具,有機會發現肺癌早期病灶,可偵測到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 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通常等到有明顯症狀如:咳痰帶血或胸痛都已是肺癌晚期,幸好張媽媽有健康檢查的觀念,讓她在肺癌初期無明顯症狀時就被發現,只需手術進行治療,免除接受化療的不適。這也讓張媽媽大呼:「定期安排健康健查真的很重要!早一點發現,早點接受治療,拖到晚了再來治療,難受都是要自己承擔。」●作者簡介_蔡聰聰醫師專長:內科、胸腔暨重症專科 現職: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內科部主任 學歷:菲律賓遠東醫學院 醫學系 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特約主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放射部特約主治醫師中心綜合醫院中心診所醫院胸腔內科主任聯安預防醫學診所內科醫師台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會刊英文顧問中華民國內科,胸腔暨重症醫學專科醫師延伸閱讀: 喝了人生變黑白!蜆精不能護肝,反而傷肝●健檢報告沒寫的人生故事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係國內唯一命名「健康管理」之健檢醫院,為建立特色及市場區隔,強化健康管理之品牌形象,提供您及家人量身訂作、獨一無二之專屬健康管理服務。http://www.tpehealth.com/
-
2020-01-30 武漢肺炎.名醫觀點
學者:新型冠狀病毒 傳染力超越SARS
我國首例武漢肺炎本土個案是被境外移入確診的妻子感染,兩人發病只隔一天,外界因此擔心新型冠狀病毒能夠無症狀傳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昨天舉行會議,專家認為,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力超越SARS,但本土病例被感染與接觸病毒量較高有關,是否可無症狀傳播,尚待更多證據支持。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確診的妻子及丈夫發病間隔僅一天,但檢驗報告也發現,妻子病毒量非常高,原則上病毒量愈高,愈容易複製而導致傳染。張上淳認為,目前只有單一個案,需有更多證據才能證實是否無症狀就具傳播力。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委員李秉穎也說,雖然國外有報告認為,新型冠狀病毒可能無症狀傳染,但就像有的小朋友完全不出門卻感染腸病毒,表示被無症狀的爸媽感染,「這不代表就要把父母隔離起來」。李秉穎說,目前建議從中港澳返台民眾都要自主健康管理,就已考量到潛伏期可能傳染。有人推測再過一、兩個月就會達到疫情高峰,也有人預測全球將有數千萬確診病例,李秉穎強調,若未嚴格檢疫,且沒有發展出疫苗的情況下,可能導致大流行,但目前在防疫與醫護單位努力下,應該不會發生這種狀況。
-
2020-01-30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黃瑽寧:關於武漢肺炎,帶你看懂2019新型冠狀病毒
2020年的今日,流行病學與病毒分析的進步程度,已非2003年SARS時候的緩慢。從當初寫這篇文章的第一版到現在,短短不到一周時間,病毒的序列已經解碼,呼吸道受體已經公佈,疫苗已經開始進行,全球許多專家也使用各種數學模式,來猜測這隻(株)病毒的未來發展,每天都有新的進展和突破。我的責任是努力幫大家讀書,把一些艱深的訊息排除,丟掉那些網上亂傳的謠言,整理並定期更新在這篇文章中。目前看起來,這隻(株)病毒介於第一類型(死亡率低、傳染力高)和第二類型(死亡率高、傳染力低)之間,還有一些不確定性。解釋如下:1. 傳染力不算太高:跟流感病毒類似,再低一點點。網路上大家可能聽過一個詞叫做R0值,這個R0值意思是一個人感染到某種病毒之後,可以傳染給身邊多少個人的意思。R0值越大,病毒散佈越快越廣,R0值小於1,表示這個病毒最後會自己消失,很難變成全球性疾病。但是要特別注意,R0值的解讀有非常多的but,也就是說這個數值有很多但書,是浮動的,而非固定的一個數字。 舉例來說,台灣的流感疫苗接種率高,所以流感病毒的R0值在台灣相對就比較低,因為病毒傳不出去,四處碰壁。再舉例來說,當初對武漢病毒不了解的時候,武漢人進出醫院都不戴口罩,所以R0值超級高;但如今大家都勤洗手戴口罩,R0值立刻就下降了,這也是另一個影響的因子。現在中國能夠發掘的病例,大多數都還是發燒、肺炎等等重症病患,還有成千上萬沒有明顯症狀的病人,被排除在醫院之外,自己慢慢就痊癒了。所以在沒有真實「輕症+重症」病人數的明確資料,2019-nCoV武漢病毒的傳染力到底有多強?R0值是多少?答案是:不知道。目前科學家對武漢病毒R0值的估計,從1.4 - 3.8都有,我可以保證3.8肯定是高估的,不要理它,1.4或許差不多。1.4這個數字代表每一位患者,平均可以傳染給1.4個身邊的人,和流感病毒在沒有打疫苗的狀況下很類似,因此你可以說:2019-nCoV的傳染力跟流感很像,再低一點點。所以,只要勤洗手戴口罩,就能有效降低被感染的風險。但冠狀病毒會隨著時間,慢慢適應(愛上)人類的體內環境。也就是說,傳染力可能還會增加。要怎麼知道2019-nCoV的傳染力變強呢?請大家密切追蹤台灣、美國、越南、新加坡等等境外病例,若本土病例越來越多,就表示此病毒的傳染力提升了。而當每個國家都有本土病例發生時,這隻病毒變成全球性病毒的日子也不遠了,就跟流感一樣。(今天最新消息是日本和台灣各出現一個本土病例,台灣的本土病例是夫妻互相傳染的。就讓我們繼續觀察下去。)2. 重症率和死亡率不太高:也跟流感病毒類似,中老年人會高一點點。媒體這幾天常常使用錯誤的解釋,說2019新型冠狀病毒死亡率15%,這句話是錯的。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一項小規模統計,疫情爆發剛開始時,2019新型冠狀病毒「重症後死亡率15%」。是重症死亡率,不是真實死亡率。 2019-nCoV感染後,真實死亡率是多少?答案是不知道,但肯定小於4%,一般預估是在2%左右。目前確診人數已經將近五千人,死亡人數大約100人上下,而這五千人幾乎都是發燒、肺炎患者,輕症患者根本沒有機會就醫,也無法被篩檢出來。所以整體來說,可以估計:2019-nCoV感染後的重症率與死亡率,跟流感病毒也是差不多,中老年人會再高一點點。中老年人重症率比流感病毒再高一點點的原因,是因為每個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流感病毒的抗體保護自己,但卻都沒有武漢病毒的抗體。3. 病毒繁殖速度,和抗體產生的賽跑:武漢病毒和SARS病毒有一個極大的不同點,所以真的不應該再拿SARS病毒來預測這隻(株)新型冠狀病毒。這個最大的不同點,就是病毒本身跟人類肺部受體的黏著度(affinity)有很大的差異:SARS病毒很黏,但2019-nCoV不黏!目前已知有三隻(株)冠狀病毒,使用肺部的一個蛋白質hACE2,當作進入人體的大門。這三隻(株)病毒分別是:SARS病毒,武漢病毒,以及輕症為主的NL63病毒。SARS病毒一看到肺部的hACE2蛋白質,就餓狠狠的扒上去不肯下來,進入細胞後快速的繁殖,所以SARS的疾病嚴重度比較高。但是另一隻(株) NL63冠狀病毒,雖然也頗喜歡hACE2蛋白質,但沒有那麼的黏,所以病毒繁殖速度比較慢,症狀也因此比較輕微。好消息是,武漢病毒(2019-nCoV)對於hACE2蛋白質的愛慕程度,也不是這麼的黏,所以可以預測這隻病毒的嚴重度,會偏向較輕微的NL63病毒,而非恐怖的SARS。大家一定很好奇,那麼這隻(株)NL-63病毒,會造成的症狀是什麼?在兒童,HCoV-NL-63會引起細支氣管炎,哮吼等兒科病,而在老年人則是一樣會引發呼吸衰竭,肺炎等等。但是因為大部分的老年人,在兒童時期或許得過NL-63病毒,在身上都已經有部分的保護抗體,因此重症不多。然而武漢病毒不同,它是一隻(株)新的病毒,所以所有人身上都沒有抗體,兒童感染之後,應該還是輕症為主(原因不明,有很多可能原因,就不贅述了),但老人或有慢性疾病的人,挑戰就比較嚴峻了。總而言之,武漢病毒感染後的嚴重度,取決於病毒繁殖速度,和自身抗體產生的一場賽跑;這隻(株)武漢病毒繁殖的速度沒有SARS來得快,但我們的免疫反應也要加把勁兒,只要跑贏它,就會是輕症,或是無症狀。4. 我是兒童感染專科醫師,論文專長是病毒相關研究。這幾天有各種流傳未經證實的消息,讓家長們心生擔憂,事實上,大部分的臆測都是沒有必要的。大家只需要鎖定疾病管制署的官方訊息,以及加入疾管家LINE群組,獲得最正確的資訊即可,不要在其他的LINE群組道聽塗說,自己嚇壞自己,對疫情毫無幫助。春節之前我曾經安慰大家,除了不建議前往中國之外,要造訪其他國家旅遊,可以按照原訂計畫出發。我也提醒大家只要記得在飛機上戴口罩,勤洗手,應該就可以放心無虞。春節已經到了尾聲,疾病管制署也對中國之旅遊疫情,提升至第三級警告(Warning),證實專家們的看法都是一致的。最後提醒所有由中國返台的大人或小孩,如果出現發燒與呼吸道症狀,你們應該都知道該怎麼做了:戴著口罩,儘快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接觸史,以供醫師做確切診斷。就算返台後沒有症狀,也請不要到公共場所趴趴走,盡量居家自主健康管理14天。(消息隨時更新)【小叮嚀】寒假再過不久就要結束,提供家長們參考:開學前後的防護建議及健康管理措施。【更新時間:2020/1/21 PM8:00】疾病管制署對中國大陸武漢之旅遊疫情,提升至第三級警告(Warning),意思就是:如果沒重要的事,就別去武漢啦。如我文章所述,沒重要的事,可能也別去中國旅遊了,新病毒一定不只武漢有,大城市也應該都有。台灣已經確診第一例,但我猜測,死亡率不會太高,只是因為大家都沒抗體,嚴重度會比一般呼吸道病毒高一些。【更新時間:2020/1/23 AM8:30】加拿大公衛學者摩尼爾.塔哈(Monir Taha)評估,2019-nCoV病毒的死亡率,可能和流感病毒類似,至於傳染力則較弱,甚至比SARS還更弱一些。但冠狀病毒會隨著時間,慢慢適應(愛上)人類的體內環境。也就是說,傳染力可能增加,但死亡率希望能不要上升。【更新時間:2020/1/24 PM9:30】交通部、觀光局、旅行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已取得共識,明日(1/25)凌晨0點起,將全面禁止旅行團赴中國旅遊;自由行方面則不受限制。【更新時間:2020/1/25 PM4:00】媒體這幾天常常使用錯誤的解釋,說2019新型冠狀病毒死亡率15%,這句話是錯的。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某小規模統計指出,2019新型冠狀病毒「重症後死亡率15%」。是重症死亡率,不是真實死亡率。流感重症後死亡率也是5-15%,而新冠狀病毒在人身上沒抗體(這是最重要的因素)、又沒疫苗、也沒特效藥,重症死亡率應該會比流感高一些,這很合理。目前最新統計全球已經將近五千確診病例,稀釋了死亡率到4%左右,之後這個數字只會再往下。但確切的數字是多少?答案是:不知道。目前重症死亡個案大多是老人與慢性疾病患者,兒童病例只有三例(很多兒童可能輕症,根本不知道自己罹病),更加證明了自身的免疫力,才是戰勝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關鍵。【更新時間:2020/1/28 PM8:00】疾病管制署對全中國大陸(港澳除外)之旅遊疫情,提升至第三級警告(Warning)。看吧!我早說過了,沒事真的別去中國。※本文獲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請看「黃瑽寧:關於武漢肺炎,帶你看懂2019新型冠狀病毒(資訊更新中)」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
2020-01-26 養生.聰明飲食
發炎是一切疾病的元兇!台大醫師教你早餐這樣吃,改善身體慢性發炎
「發炎」是藏在疾病背後的秘密殺手 幾年前《時代》雜誌曾做了一個封面報導。說的是與心臟病、癌症及阿茲海默症的發生,密不可分的「秘密殺手」。這會是誰呢?正是越來越受重視的健康議題──「發炎反應」。 人體的發炎反應分為兩種,一種是急性發炎,一種是慢性發炎。急性的發炎反應是人體遇到傷害時進行修復的一個必要過程;但如果這個必要的發炎過程拖得太長太久了,就會發生「自體免疫疾病」。相信有不少人聽過這個詞,常常醫生在診斷了半天,無法歸咎出疾病成因時,就會說是你的免疫力失調、自體免疫能力出問題了。而這類疾病的型態及發生率確實持續增高中,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及牛皮癬(就是俗稱的乾癬)等,都是身體長期慢性發炎導致的問題。事實上,癌症及阿茲海默症也是不同部位的細胞產生慢性發炎的結果。 吃對了,可以有效抗發炎 除了前面所講的病症外,頭痛、腰痠背痛、過敏等任何長期性或突發性的疼痛,也是一種發炎現象,面對這類不是病的不適,不少人會吃消炎止痛藥、抗組織胺劑來解決。這類藥物能有效抑制疼痛,卻也會傷害腸胃及腎臟,長期服用的話,還會破壞腸胃道的黏膜健康。 皮膚及黏膜是人體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這就像古代的城牆,象徵一個國家的國防能力,如果城牆非常穩固、滴水不漏,外來的入侵者就不容易得逞。對人體來說,皮膚及腸胃道黏膜的健康,正猶如這座城牆,是人體第一道非常基礎也萬分重要的防禦。 每一種藥物都有相對應的副作用,為了抑制發炎、疼痛而吃藥,結果卻招來另一種問題,不想陷入吃藥的循環的話,應該怎麼做呢?有沒有什麼優良的營養成分可以取代藥物,既能產生治療的效果,卻又不會有副作用呢?回顧發炎反應的機轉就會知道,打造非常健康的皮膚及黏膜就能成功地防堵外來的侵犯。而正確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即能建構出健全的腸道黏膜系統,強化人體第一道防線的保障防護功能,在病原菌入侵時,免疫系統能夠迅速地反應並加以制伏。此外,也可以適當的補充Omega3、鳳梨酵素及薑黃這幾種抗發炎的好東西,當飲食過度和身體過勞,導致免疫功能失衡時,這些天然的營養素能發揮補強作用,促進免疫機制抵禦外敵。 最佳的抗發炎食物:蔬果、正確油脂 原始人蔬食飲食是一種有效的抗發炎飲食法。從抗發炎飲食金字塔可明顯看到金字塔的基礎以大量無澱粉蔬果、優質蛋白質及好的油脂為主,這些都是不容易使血糖飆升的主食類。早餐時可吃些堅果類,並且多吃酪梨、芝麻及橄欖油等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這些都可改善發炎。說到蔬果的抗發炎性及抗癌性等好處,一言難盡。 不少蔬果或天然食物都具有抗氧化性,或者能啟動酵素的解毒功能來對抗老化,像是蘋果、石榴、芭樂、苦瓜籽、苦瓜、海藻、燕麥、洋車前籽殼粉、各種菇類與洋蔥等。而且蔬果的抗氧化效能還可以抑制癌細胞生長,或促進癌細胞分化,削弱它的影響力。甚至當這些蔬果或天然物質的抗氧化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還能促使癌細胞加速凋亡,也能提升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的敏感度,而且副作用極少。 修復腸胃道的天然酵素 人體的腸胃道需要很多種類的酵素來協助維持健康,但其實許多食物中就存在這些對人體有益的酵素,尤其是蔬果類。只是大多數的酵素是由蛋白質組成,因此高溫烹調容易破壞它的活性,所以熟食能夠得到的酵素比較少。 食物中的酵素主要為澱粉酵素、脂肪酵素及蛋白質酵素。如果真的無法均衡飲食來獲取人體必要的各種酵素,則建議在營養補充品方面選用含有前面提及的消化道所需酵素,或適量補充水果吸收其中的重要酵素成分。下列四種水果含有大量的分解酵素,適量食用可以成為保健的好幫手: 青木瓜 通常尚未成熟的青木瓜甜度不足,但豐富的木瓜蛋白酶和維生素C都存在它的果肉裡,具有促進消化的效用,並且能夠分解肌肉中的乳酸,減輕身體在過度運動或勞動後堆積過多乳酸所產生的疲勞感,對於體脂肪的囤積也有預防功效。 奇異果 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和具高度抗氧化效果的多酚,能夠養顏美容。它的食物纖維和醣類也對腸內益菌的繁殖很有幫助,足以媲美乳酸菌的整腸效果。尤其它特有的含硫蛋白分解酶,對於促進消化有特別明顯的效果,而綠色奇異果的含量較黃色奇異果高出許多,越成熟的果實含量也越高,對於很愛吃肉的人很有助益。 鳳梨 它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1,能夠將食物纖維及糖分轉化成能量,而果肉及莖部裡也蘊含豐富的消化酵素,食用後能幫助人體分解蛋白質。鳳梨酵素除了具有抗發炎、增加免疫力及溶解血栓的三大功效外,也能讓肉質變軟而適合料理,是有益健康的好水果。 香蕉 含有澱粉酶、麥芽糖酵素及蔗糖酵素等各種消化酵素,並且含有豐富的鉀,對於人體代謝水分頗有幫助。 體力孱弱時,適當補充營養輔助劑 人體是靠吃進體內的食物或營養素來建構與維持每日身體必要的機能運作,如果吃進了不好的東西,身體自然也會照單直接吸收以因應生理運作所需,結果就架構出一個戰力孱弱的防護網了。但如果你提供了好的營養素給身體,自然也會被吸收為生理機能所用,建構出完善的免疫機制,為健康正常的細胞築起一道道的堅固防衛牆。 大家都知道,建立規律作息、減少壓力、培養適度運動的良好生活習慣、多食蔬果與膳食纖維等營養均衡的健康正常飲食,對健康至為重要。但是,真的能夠這樣面面俱到落實的人又有多少? 假如檢視自己的生活型態與飲食慣性,其實無法每一項都做到,那我們到底能夠為自己適當地補充些什麼營養輔助品呢?萬一營養失調引發發炎反應,也需要對應的營養素來達到抗發炎的平衡效果。藉此為大家介紹幾個補強免疫防護網的好幫手:必需脂肪酸Omega-3,以及具有抗發炎效用的鳳梨酵素與薑黃素。 吃對Omega-3 Omega-6與Omega-3是人體主要兩種必需脂肪酸。其中Omega-6,在堅果、麥片、大豆油、玉米油等油品當中存量甚豐。它除了主要保護細胞的結構外,也有調節代謝、促進免疫反應發生及強化血小板聚集的凝血功能。可想而知,如果過度攝取Omega-6,一直啟動發炎反應來對抗病菌及凝血效應,反而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 Omega-3多存在於深海魚類與藻類中,它在生理機能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協助預防血管堆積物的產生,包括降低身體不正常發炎的情況、血液過度發炎的預防、胰島素反應的改善、促進細胞膜的健康,以及調節前列腺的分泌等,整體來說具有抗發炎的效果,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在日常的飲食中,Omega-6較容易攝取到,而Omega-3則比較少見於一般能夠廣泛攝取到的食物裡,這兩種必需脂肪酸其實在體內是會相互競爭的,所以需要較刻意去加強補充才能維持住兩者的平衡,但同時也增加攝取到有益油脂來建構生理系統的機會。 飲食中的Omega-3 Omega-3多存在於亞麻仁籽、核桃、芥花油及深海魚油中,含有多種脂肪酸,其中我們常聽到的EPA (Eicosapentaenoic Acid;二十碳五烯酸)、DHA (Docosahexanenoic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及ALA(α-亞麻酸)則是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的類型:EPA有助於降低血液黏稠度,能保護心血管組織;DHA對於腦部、心臟、神經系統、腎臟及眼睛的機能運作有直接影響。 正確的飲食觀念是充足的睡眠與適當的運動外不能忽視的重要習慣。不正確的飲食方法導致肥胖,更會促進慢性發炎,而必需脂肪酸中的ALA和魚油中富含的DHA、EPA等則能夠抑制親發炎性的物質產生。但相反的,人造奶油、速食、高溫油炸食品及大部分植物油所富含的亞麻油酸,則會促使大量生成親發炎性的物質。 我們常聽到廣告主打用來補充Omega-3的魚油或水產動物油類,多數取自冷水魚類的脂質,像是鯡魚、鮭魚、鯖魚、沙丁魚、鮭魚、鱒魚、鯷魚等。魚油確實富含EPA及DHA,亞麻仁籽裡的ALA則會在體內被轉化為EPA、DHA,對於發炎反應與癌細胞生長具有一定的改善及抑制效果,油菜籽油與紫蘇籽油也有豐富的Omega-3成分。在食用的習慣上,這些油脂不宜高溫烹調,早餐則可以增加一小把堅果類種子,也加些芝麻及橄欖油在生菜沙拉中。這些含有豐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成分,都具有改善發炎的效果。 天然的消炎劑│鳳梨酵素 討論到抗發炎,就要好好認識一下鳳梨酵素,因為它對於腸胃道的保健很有貢獻,具有不容小覷的抗發炎效果,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營養輔助品。 鳳梨酵素就是鳳梨蛋白酶,大致包含了兩種物質:一種是從鳳梨科的植物萃取來的蛋白酶,另一種則是這些蛋白酶和鳳梨榨取出來的其他成分所結合的。換句話說,鳳梨酵素可以說是一群蛋白分解酵素與一些醣蛋白的總稱。它具有三大功效:抗發炎、提升免疫力及溶解血栓。最早於1957年被應用於醫療領域上,是因為它能夠成功地阻隔一些原本會加速發炎反應並使情形惡化的發炎代謝物。 簡單來說,就是鳳梨酵素可以幫助身體有效減少一些不必要及過度的發炎反應,它能夠協助身體細胞阻斷發炎反應的傳遞,告訴身體正確的訊息來降低發炎情形,也避免繼續過度的發炎,對身體造成更多的傷害。 進一步的理解,則是如同我們前面提到的,發炎反應乃一連串很複雜的過程,需要許多細胞因子、激素、前列腺素、各種白血球及血小板釋放出來的血管擴張物等多種物質,來控制這個發炎反應的系統運作,而鳳梨酵素可以調節它們的合成,並切斷這一串發炎反應作用的傳輸路徑,所以有抗發炎的功效。 仔細地解析鳳梨酵素的作用,在於它可以分解具有止血效用的血纖維蛋白,降低血小板過度集結,對於血液裡、尤其是動脈中出現的血栓情形有一定的減緩效果,而這類的疏通效應也能抑制水腫的發生。 此外,它還可以減少發炎前列腺素的產生,使前列腺素這種強力的血小板凝集劑降低一些效能,避免引起發炎,同時提升抗發炎前列腺素的競爭力,更加抑制了一種用來媒介發炎反應產生的舒緩激素,進而減緩發炎。鳳梨酵素還可以降低吞噬細胞的活性,削弱它們的戰鬥力,減少自由基的產生,並且加速人體用來消滅侵入物的顆粒白血球及單核球的細胞吞噬作用,使肌肉發炎的情形得以緩解。 保肝的薑黃素 隨著現代人逐年增加的生活壓力及空氣汙染、輻射汙染、紫外線等生活環境的各種負面影響,坊間越來越多營養輔助品。其中不乏強調含有消除自由基的抗氧化成分,例如葡萄籽、紅酒萃取物、綠茶葉萃取物、朝鮮薊葉萃取物及薑黃素等,而其實這些成分對於保護肝臟細胞也是有所助益的。尤其過去一年,功能醫學對於薑黃素有所肯定,認為它是一種能夠協助肝臟解毒並具有抗發炎功能的有效成分,美國也有許多關於使用薑黃素的個案見證。 印度咖哩中的橘黃色成分就是薑黃,而薑黃素則是從薑黃的根莖中所萃取,這種黃色的薑黃萃取物,早期是食品工業應用的一種天然食用色素,但相關研究指出天然薑黃素對人體健康更高的效益在於它的抗氧化能力,不僅比維生素C的抗氧化能力多出2.75倍,也是生物類黃酮的2.33倍,還比維生素E的抗氧化力高出1.6倍。臨床醫學上發現它除了有抗氧化效用外,也因為它具有的抗炎作用能夠預防血液凝固,故對於降低血脂、抗發炎、抑制腫瘤、抗癌及預防動脈粥狀硬化都有不錯的效能。 延伸閱讀: 我的病,該開刀嗎?86歲罹癌病人心聲:正因為我不懂,請醫師別說「你自己決定」●書籍簡介 抗炎體質這樣吃!台大醫師教你喚醒身體的自癒力 作者: 林曉凌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16/05/01 語言:繁體中文 林曉凌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瀚仕抗衰老醫學中心院長。取得IBALM營養治療認證(International Board of Advanced Longevity Medicine)、美國功能醫學院臨床實踐培訓AFMCP(Applying Functional Medicine in Clinical Practice)認證。 以全人的關懷與醫療為使命,不只運用醫學藥理知識幫助病人,也加強進修預防醫學研究及營養治療,利用功能醫學、健康管理計畫與營養處方,幫助更多未病的或受疾病所苦的人,透過整合療法改善新陳代謝,以期達到維持或改善健康狀態的目的。期許自己的微薄之力,能讓更多人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快樂。著有《抗炎體質這樣吃!》一書,並譯有《療鬱:不吃藥的憂鬱解方》。 學經歷: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住院醫師台北縣衛生所醫師兼主任國立台灣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碩士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瀚仕抗衰老醫學中心醫師暨院長
-
2020-01-26 養生.運動天地
全身不明疼痛和更年期有關?50歲美女醫師教你解痛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鬆筋膜‧除痠痛‧雕曲線的強肌伸展解痛聖經》,作者金修然】全身不明疼痛和更年期有關?女性年過四十會受荷爾蒙影響四十三歲的女性來到診間。「我渾身疼痛,全身上下都在痛。」接著她臉部漲紅,隱忍的委屈湧上心頭,眼淚彷彿一下子就會潰堤。了解患者身體的疼痛是我的工作,但是理解患者心情也是治療的一部分,這點我也沒有忘記,所以我會盡可能地從頭到尾傾聽他們的故事。「我的兩個兒子是高三準考生。」「嗯?兩個兒子一起應試嗎?」「是的,老大去年沒有考到理想分數,所以現在正在重修中。」說不出話來好一會兒後,她突然看著我的臉好像要告白似地說:「大考結束後我也要接受治療!」兩個兒子和先生應該將媽媽當作女王一樣對待,可是這群無情的男人們卻完全不在意她。即使媽媽痛得叫苦連天,他們也只會說一句「去看醫生!」要是先生生病了,她會抓藥給他吃,並且照顧他;如果兩個兒子發燒了,她會熬夜照料他們,然而卻沒有任何人照顧她。「院長啊,家裡的男人們有關心我嗎?如果我老了、病了,也許會像舊皮箱一樣被拋棄也說不定,從現在起我要更關心自己的身體。」雖然是半開玩笑半認真說的話,但是冷靜想想卻是事實。為兒子和先生犧牲卻忽略照顧自己的身體,最後年老生病,即使治療也不見效,將會讓家人被迫承受更大的犧牲。嚴格來說,如果自己沒有好好注意身體,家人就要一肩扛下所有責任。看著她充滿信心地大喊:「現在我真的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我也不知不覺地面露微笑。大考結束後,她果真來了,且對我說:「我的手腕痛到無法洗碗,腳踝也痛到無法走路。」四十歲後,肌肉量和代謝率都會開始下降人的身體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老化,沒有歇息的一刻。膝蓋軟骨消失導致關節炎、脊椎有椎間盤退化症、手腕有腕隧道症候群等,這些都是老化所帶來的自然現象。一旦到了四十歲,不僅肌肉量減少,肌肉的力量也會以飛快的速度驟降,因此基礎代謝量也會隨之下降。不管再怎麼進食依然無精打采,甚至變成易胖體質。從更年期開始,女性荷爾蒙便會逐漸消失,腹部肥胖的問題也會日漸嚴重,所以女性荷爾蒙十分重要,為此更要運動,避免肌肉量減少。你或許會反問:「一把年紀了還運動?」然而,只要六十歲做適合六十歲的運動,八十歲做適合八十歲的運動即可。兒子大考結束後,她為了正式做好健康管理而前來看診,並且開始做增肌運動,後來不但身體年齡減輕了,也擺脫疼痛問題。Doctor's talk初經及更年期前後,女性要好好照顧身體!在健康方面,女性有所謂的重要時期,那就是初次月經前後與更年期。這時,受到荷爾蒙劇烈變化的影響,身體也會發生變化。性荷爾蒙會迅速增加,不僅是身體上的發育,心靈和思想等一切事物也會產生劇烈變化。近來受到飲食和生活習慣不規律所影響,更年期提早的情況日益增多。一般來說,更年期約莫始於五十歲出頭,月經逐漸減少、生理期變短為其徵兆。為了避免女性荷爾蒙量急遽驟降,需要做強化肌肉的運動。運動能掌控荷爾蒙,為身體帶來活力。解痛伸展操-強化全身肌肉的運動下犬式抬臀【每次5秒,反覆10次】功效:舒緩大腿後側、小腿和上半身的背部肌肉,也能提升腳踝周圍肌群的活動力。1. 身體呈三角形,雙臂伸直貼地,膝蓋盡量打直。2. 踮腳使臀部向上抬起,延展上半身。腳後跟抬起來5 秒後,再放下回到原位。 Point 努力維持打直的狀態,避免背部或膝蓋彎曲。俯趴側抬腿【每次5秒,反覆10次】功效:能找到骨盆的平衡感,鍛鍊臀部肌肉,具有打造美麗臀線的效果。1. 呈四足跪姿,雙膝打開至與骨盆同寬,雙手打開與肩膀同寬。2. 右腳彎曲呈90度,左腳直接往旁邊抬起,維持5 秒後再放下,並換邊動作。Point 這時要避免將另一側的骨盆推向旁邊。抬不起來的那一腳可增加運動次數。
-
2020-01-18 新聞.健康知識+
肺癌元凶藏廚房!煮飯時3個NG習慣要改掉
57歲張媽媽,職業是全職家庭主婦,為了家人的健康飲食,堅持每日三餐在家烹煮,避免外食。兩年前進行健康檢查時,發現右上肺葉處有一處約0.8毛玻璃結節,陸續追蹤其毛玻璃結節成長到1.1公分且結構清晰,後續確診為肺腺癌初期。但張媽媽從來都不抽菸,家人也沒有得過相關的疾病,為什麼會得到肺癌?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醫師表示,不抽菸也沒有家族史的確會降低罹患肺癌的機率,但有幾個生活習慣無形地將她推向高危險族群中。她在日常料理時,並不是每次烹煮都會開啟排油煙機,以及習慣等到油熱到煙冒出來再將食菜放入鍋中,要注意的是炒菜所產生的油煙也是一種煙害,吸入身體後可能會導致肺部病變。 衛福部曾針對過去台灣非吸菸女性族群罹患肺癌研究調查,烹煮時未使用排油煙機的女性,罹患肺癌風險竟高出有使用排油煙機者達8.3倍。「肺癌」已是台灣癌症生率之冠,也是歷年女性癌症死亡率排行之首,其中罹患肺癌的女性高達9成都沒有抽菸習慣。 由於台灣人飲食習慣,處理食材較喜愛經熱油烹煮後再食用,廚房環境內高溫油煙就是罹患肺癌的隱形殺手,家庭主婦不開排油煙機習慣也相對增加罹患肺癌的機率,蔡聰聰提醒要注意幾點家庭主婦常常忘記做的事項: 1、保持廚房的通風,每次熱炒料理時務必開啟排油煙機。建議在挑選排油煙機時,可注意馬力及覆蓋率的規格。 2、食用油在加溫時勿使其加溫到冒煙狀態。油在開始冒煙時的溫度,就是代表已經無法承受高溫便開始分解、裂變、氧化及產生有害物質了。 3、注意食用油的冒煙點,不是所有的食用油都適合任何的烹調方式。高溫煎炒、油炸要使用冒煙點180~200℃或以上的椰子油或玉米胚芽油;中火烹煮可以使用冒煙點160~180℃的大豆油、葵花油;亞麻仁油或菜籽油的冒煙點較低約107℃,建議以涼拌方式料理食材。 此外,肺腺癌的好發族群為40歲以上的女性,非高危險族群成人,可考慮每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有肺癌家族史、抽菸、油煙威脅等及有肺癌家族史高危險族群建議每年定期接受檢查。LDCT可做為肺癌篩的檢有效工具,有機會發現肺癌早期病灶,可偵測到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 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通常等到有明顯症狀,如:咳痰帶血或胸痛都已是肺癌晚期。因此,定期安排健康健查真的很重要,早一點發現,早點接受治療,拖到晚了再來治療,難受都是要自己承擔。  延伸閱讀: 不抽菸也會得肺癌 2件事沒注意很容易就中標 死亡人數僅次肺癌! 肺阻塞3NG用藥行為恐加速惡化 
-
2020-01-17 科別.皮膚
冬季癢好困擾?十大撇步報你知
一到冬天身體就奇癢無比?「冬季癢」是種典型的季節性皮膚疾病,也就是乾燥性皮膚炎或缺脂性濕疹。冬天因皮脂腺及汗腺分泌減少,皮膚易缺乏油、水分,加上血液循環變差,也會影響皮膚代謝及免疫機能,使冬季癢容易發作。其好發部位主要在小腿前側,或四肢、腹部、背部等處,起初皮膚粗糙脫屑、有搔癢感,接著會有龜裂發紅隆起(丘疹)的現象;甚至最後細菌可能會從皮膚裂痕處進入體內,造成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這種奇癢難耐的劇烈不適感,會對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很大困擾,不自覺抓不停,就連睡眠都會因此遭受影響,到底如何才能避免或改善如此惱人的症狀?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洪育忠教你十大撇步,讓你輕鬆遠離冬季癢煩惱!預防六大招1. 最內層穿棉質衣皮膚易乾癢者,對外界的刺激較為敏感,天氣冷要多穿幾件衣服的時候,最內層建議穿刺激性低、透氣度佳的棉質衣服,避免毛料、尼龍等材質的服裝直接接觸或摩擦皮膚,以減少刺激及敏感機會。2. 洗澡不要洗太久、水太熱有冬季癢問題的人,洗澡採淋浴方式、不宜泡澡,也不宜洗過久。水溫建議較體溫略高、帶溫熱感;使用不含皂性成分的沐浴乳,避免因過度清潔帶走皮膚油脂,使症狀惡化。若冬季癢問題十分嚴重者,冬天可考慮每隔兩天洗一次澡即可。3. 暫時停止去角質冬季癢患者冬天不宜用磨砂膏去角質,或用含果酸、A酸等酸性成分的保養品。使用毛巾、浴巾時也不能用力搓皮膚,以免刺激脆弱、受損的角質,加劇乾裂、脫屑及發炎等情況。4. 泡湯時間勿過久一般人冬天泡澡約5~10分鐘即可,泡溫泉則每3~4分鐘起身休息,溫度同樣較體溫略高即可。泡溫泉後先沖水,以免化學物質殘留刺激皮膚,再擦乳液保濕,而硫磺泉抑制油脂分泌功能強,易讓皮膚更乾,冬季癢患者應避免。5. 避開過敏原冬季癢患者最好保持正常生活作息,並且要避開過敏原。盡量避免到裝修中的房子,因為甲醛等刺激性的揮發性化學物質,容易導致過敏。蝦蟹類寒性食物是常見過敏原須忌口,若不清楚自己的過敏原是哪些,則建議做功能醫學224項全套急慢性過敏原檢測,了解會引起自己過敏的因素,才能有效從日常生活中防範。6. 補充好的油脂、花青素抗發炎有冬季癢症狀的人可以多多補充omega-3、原花青素OPC。Omega-3是好的油脂,有抗發炎抑制過敏的效果,可補充魚油,或從亞麻籽油、核桃、胡桃、鮭魚、鯖魚、沙丁魚、鯡魚中攝取;也可補充原花青素OPC(葡萄籽類),它是抗氧化、抗自由基的成分,或白藜蘆醇也是好的抗氧化保健品選擇,搭配膠原蛋白更佳。緩解四大招1. 忌食刺激性食物皮膚敏感、發炎時,應忌食辛辣口味、帶殼海鮮,如麻辣鍋等刺激性食物。此外,也不宜喝酒,以免增加血液、皮膚中的過敏物質組織胺釋放,讓症狀變更嚴重。2. 不宜自行擦成藥有些人會買含抗生素、抗菌劑等成分的複方藥膏,或用含薄荷成分、帶涼感的藥膏來緩解乾癢、紅疹等症狀,但成分太複雜可能刺激皮膚,而帶涼感的藥膏也僅能暫時紓緩癢感,無法改善發炎,建議仍要就醫為宜。3. 搔抓止癢易感染出現冬季癢症狀時,勿用手搔抓患部來止癢,萬一抓出傷口,易增加細菌感染的機率,嚴重更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若搔癢難耐,請就醫讓醫師開適合的口服藥或止癢藥膏,不建議使用市售複方藥膏,因其中的抗生素可能過於刺激,造成反效果。4. 塗乳液保濕抗敏洗澡、泡湯後宜盡速擦乳液,除了玻尿酸、神經醯胺、尿素等保濕、修護成分,燕麥、甘草萃取或微量元素如鋅、硒等成分,則能抗敏、緩發炎;保養可使用含ADE的乳膏,能有效保濕。有用藥膏的冬季癢患者則先擦藥膏,待約3~5分鐘藥性成分吸收後再擦乳液。(諮詢專家/聯安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洪育忠)
-
2020-01-16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篩檢 每百人有2-3人癌前病變
大腸直腸癌發生率高居國人癌症之首,衛福部國健署統計2018年全台各縣市糞便潛血篩檢,每百人能揪出兩到三人有癌前病變,比率較高的縣市包括台東、嘉義、澎湖、屏東、雲林等;經篩檢後,每千人約一到兩人確診罹癌,比率較高的縣市包括澎湖、高雄、台南、台中等。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各縣市篩檢結果差異,可能是接受篩檢的人口結構不同,有的縣市篩檢的民眾平均年齡較大、有縣市男性較多、有的則是較多人第一次篩檢,因此無法斷言為何部分縣市篩出的癌前病變與癌症比率較高。不過,仍能藉由這些數字觀察到篩檢有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癌前病變不一定會發展成癌症,但目前的醫學知識無法確定哪一顆腫瘤性息肉日後會變成癌症,因此發現息肉就經由大腸鏡加以切除,可降低日後罹癌風險。邱瀚模表示,大腸癌第一期到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率落差很大,第一期約有九成五,第二期為八成多,第三期降至六成多,到第四期僅剩一至兩成。符合資格的民眾把握政府提供篩檢的機會,有一等親內家族史的人,最好提前至40歲自費作大腸鏡檢查。林莉茹表示,大腸癌危險因子多半和生活習慣有關,建議保持規律運動,應少吃紅肉、每日吃三份蔬菜、兩份水果等。
-
2020-01-16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篩很重要 檢百人有2-3人揪癌前病變
大腸直腸癌發生率高居我國癌症之冠,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全台各縣市糞便潛血篩檢篩檢情形,每篩檢百人能揪出兩到三人有癌前病變,每千人約有一到兩人罹癌。醫師表示,癌前病變者切除病灶即可避免演變為惡性腫瘤,提醒50-74歲民眾把握政府補助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有一等親內家族史者宜提前至40歲自費作大腸鏡檢查。衛福部國健署2018年統計資料顯示,全台接受政府補助進行糞便潛血篩檢的人口當中,癌前病變比率約為2-3%,比率較高的縣市包括台東、嘉義、澎湖、屏東、雲林等;經由政府篩檢最後確診罹癌的比率約為1-2‰,比率較高的縣市包括澎湖、高雄、台南、台中等。衛福部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各縣市篩檢結果差異可能源於接受篩檢的人口結構不同,有的縣市來篩檢的民眾平均年齡較大、有縣市男性較多、有的縣市較多人第一次篩檢、有的縣市較多人已持續篩檢數年等,因此無法斷言為何部分縣市篩出癌前病變與癌症比率較高。不過,仍能藉由這些數字觀察到篩檢有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癌前病變不一定會發展成癌症,但目前的醫學知識並不確定哪一顆腫瘤性息肉日後會變成癌症,因此發現息肉就經由大腸鏡加以切除,降低日後罹癌風險。邱瀚模表示,大腸癌第一期到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率落差很大,第一期約有九成五,第二期為八成多,第三期為六成多,第四期僅剩一至兩成,因此呼籲符合資格的民眾把握政府提供篩檢的機會,有一等親內家族史的人則宜提前至40歲自費作大腸鏡檢查。林莉茹表示,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多半和生活習慣有關,近四分之一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因此平時宜保持規律運動的好習慣,另應少吃紅肉、每日食用三份蔬菜與兩份水果等。
-
2020-01-12 養生.營養食譜
七年級夫妻檔的減壓料理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七年級夫妻檔方心妤、李定橋任職高壓、工時長的科技和電商業,自行設計三道減壓又減醣的料理,是朋友來訪時必端上桌的家常菜。兩人為吃得更健康,利用下班時間鑽研營養學,去年雙雙取得保健營養管理師證書,並經營臉書粉絲專頁「健康管理師的營養筆記」分享一手好菜。方心妤說,她62歲的爸爸工作忙碌,患高血壓多年。前幾年接觸很紅的「低GI飲食法」,在營養師建議下,連吃三個月的健康飲食,身體狀況變好。這段際遇讓她和先生想好好鑽研營養,於是投入相關課程和證照考試,並運用在每天的家常料理。除了減醣、減脂,夫妻倆也想設計解除壓力的菜,於是整理能抗憂鬱、補元氣的營養素,把富含這些營養的食材,料理成色香味俱全的好菜。方心妤說,這次推薦的第一道菜「黑穀肉絲蛋炒飯」,是朋友來訪必點的菜。一般白米飯無膳食纖維,不過一碗五穀雜糧米約含八克的膳食纖維,和豐富的B群、礦物質,是抗憂鬱營養素「色胺酸」的食物來源。不但口感Q彈、營養足,也能促進腸胃蠕動。另一道「蛋煎櫛瓜」料理步驟簡易,半小時就能搞定。方心妤說,櫛瓜含有少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核黃素、果糖、胡蘿蔔素以及磷質、鈣質和鐵質等礦物質,營養很全面。中醫認為櫛瓜不寒不熱,很適合幫女生補足鐵和鈣。「甜椒鑲肉」微波加熱也不失美味,是便當菜首選。方心妤說,甜椒含β胡蘿蔔素、維生素A、維生素B群、維生素C、維生素K、鉀、磷、鐵等營養素。一天只要吃一到兩個甜椒,就可以滿足人體一天所需的維生素C。黑穀肉絲蛋炒飯材料:黑穀米(黑糙米/糙米/蕎麥/燕麥/小米)1.5碗、豬肉絲100g(1個掌心)、3顆大蒜切蒜末、洋蔥末1/3碗、蘆筍切丁1/3碗、彩椒切丁1/3碗、雞蛋2顆、醬油少許、鹽巴少許。作法:1、熱鍋下兩大匙油,快到冒煙點約180度到200度時,下兩顆蛋,快速用鍋鏟畫圓炒熟。2、蛋香味出來時,抓一把蒜末與一把洋蔥,持續中大火拌炒,整場火都不停不變化,炒飯就會充滿鍋氣。3、步驟二拌炒約30秒後,下豬肉絲約一個掌心,繼續炒到八分熟。4、下黑穀米,用鍋鏟慢慢撥開所有的飯,邊炒邊撥,不要用切的,輕柔撥。這個動作大概要持續二到四分鐘,重點是讓所有的飯料都伴在一起。5、加入蘆筍與彩椒,繼續邊炒邊撥約一分鐘。6、加入調味料,先下一匙鹽巴,此時也可再抓一小把洋蔥進去繼續炒。7、鍋邊倒入15到20毫升醬油,倒完後要快速炒,讓醬油香氣充滿整個鍋。切記不要炒太久,不然會焦。8、最後下青蔥,翻炒兩下,就能上桌。蛋煎櫛瓜材料:櫛瓜1條、蛋1顆、少量帕瑪森起司粉,橄欖油或葡萄籽油。作法:1、櫛瓜切片,圓圓的一片一片放旁邊備用。2、蛋打散,在攪拌過程中加入少許帕瑪森起司粉,把切好的櫛瓜放進散蛋中。3、平底鍋熱油,油溫控制在160到180度最好。油量可以控制在櫛瓜厚度的一半,半煎炸的感覺。4、櫛瓜每面大概是煎一到兩分鐘後,看到有點金黃色,就可以翻面,然後準備起鍋擺盤。甜椒鑲肉材料:豬絞肉150克,彩椒1顆、蒜頭2顆壓成泥、薑片2片壓成泥、醬油20毫升、味醂10毫升、高麗菜少許。作法:1、甜椒拔掉蒂頭,對半切,內外用清水洗淨。2、將豬絞肉加入醬油、味霖、高麗菜,與薑泥,蒜泥一起攪拌拍打。3、混入一些些三色起司進去絞肉,但非必要。4、完成混合的肉餡塞進甜椒裡,想要焗烤的就在上層灑一些起司絲;喜歡傳統口味就不用放。5、烤箱預熱200度,烤20到25分鐘,即完成。食譜/方心妤提供
-
2020-01-08 養生.聰明飲食
天冷嗑鍋不怕胖 營養師傳授6招聰明吃
歲末年終,天氣逐漸轉冷,與親朋好友邀約聚餐,首選總是熱呼呼的「火鍋」,舉凡麻辣鍋、養生鍋、牛奶鍋、羊肉爐、薑母鴨、酸菜白肉鍋等各有支持者,若加上各種美味食材,更添爽度!許多人誤以為鍋類是較為健康的聚餐選擇,殊不知,一頓溫暖火鍋下肚,就同時把大量卡路里吃進去。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一份涮涮鍋熱量約825~1018大卡,火鍋吃到飽甚至高達3000~4000大卡,非常驚人。在冬季瘋狂吃鍋的下場是:攝取驚人熱量,造成肥胖問題!雖如此,並非只能遠離鍋物才能維持良好體態,而是稍微調整飲食方式,從湯底、主食、主菜、火鍋配料、醬料、飲食順序下手,就能享受美食又吃的健康。潘富子分享,聰明吃火鍋的6招式,只要掌握這些技巧,就能開心吃鍋不怕胖。聰明吃1 湯底別貪濃郁 忠於原味最好潘富子指出,從一開始選擇湯底,卡路里的數字高低就是天壤之別。挑選原味,或蔬果風味較佳,如柴魚昆布、番茄、大骨高湯等湯底。以一般湯底份量為1200ml來說,柴魚昆布鍋湯底僅30大卡,國人最喜愛的麻辣火鍋光是湯底就有1600大卡,差距驚人。聰明吃2 主食聰明選擇 高纖維是優選潘富子提醒,店家大部分都會提供白飯、冬粉、烏龍麵、科學麵等澱粉類食材為主食選項,以冬粉為例,1把熱量雖然只有70大卡,但入鍋後吸收湯汁,卡路里也隨之增加了不少。建議以南瓜、地瓜、芋頭、玉米、五穀飯等膳食纖維較高的全穀雜糧類做為主食,除了可降低熱量攝取,又能藉由高纖維增加飽足感,減少過量攝食的機率。聰明吃3 主菜挑選小心 油滋滋的肥肉建議以海鮮、雞肉做為優先選擇,如蛤蠣、鯛魚片、雞肉片、花枝、蝦子等,潘富子進一步解釋,選擇優先順序為魚>雞>豬>牛,怕胖的人切記避免選擇五花肉。雖然五花肉幼嫩滑口超級美味,但五花肉來自豬或牛的腹部區塊,脂肪含量偏高,1盤五花肉油脂含量動輒600大卡以上,可說是減重計畫的隱形殺手。聰明吃 4 從火鍋配料下手 天然蔬果尚好火鍋的高熱量來源,各種加工火鍋料也是元兇,如魚餃、蛋餃、貢丸、爆漿小丸子、水晶餃、麻吉燒等。潘富子說,丸類火鍋料的鈉含量及油脂大多偏高,以1顆貢丸來說,熱量就有49大卡,鈉含量含116毫克,若長期鈉(鹽分)攝取過多,可能會導致高血壓,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及慢性腎臟疾病等風險。可利用多攝取天然蔬果及菇類,如高麗菜、白菜、木耳、杏鮑菇、香菇、金針菇、玉米筍、山茼蒿等,來取代加工火鍋料。潘富子提醒,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還能幫助膽固醇代謝,增加飽足感,降低大吃大喝機率。聰明吃 5 酌量蔥花蘿蔔泥沾醬 小心高油脂醬料醬料當然是能不吃就不吃,若覺得沒沾醬少一味,潘富子建議,可用青蔥、洋蔥、白蘿蔔泥、蒜末、辣椒、薄鹽醬油、白醋搭配成醬料酌量沾取,可添加食物風味,又可增加對人體有益的植化素攝取。而常見的沙茶醬屬高油脂沾醬,只要一大匙熱量就有167大卡,除此之外,芝麻醬、豆乳醬等高油脂醬料也盡量減少沾取。。聰明吃 6 注意飲食順序 增加飽腹感攝食順序為:蔬菜→主菜→主食類→其他火鍋配料。潘富子表示,先放入蔬菜烹煮,建議別煮太久,才能保留蔬菜鮮脆口感,還可避免營養流失;再放入海鮮、肉類等主菜入鍋,煮完後記得要將浮在湯面上的油脂撈除,可避免其他食材吸附到湯汁中的油脂,將這些油脂吃下肚也會增加身體的負擔;最後,再吃澱粉類的主食,若胃還有空間,才酌量攝取火鍋配料。潘富子提醒,平日飲食除了注意熱量外,也要同時注意鈉含量攝取是否過多,因為兩者不只會造成肥胖,還可能增加慢性疾病的發生機率。
-
2020-01-07 養生.聰明飲食
空氣品質拉警報! 常吃3類食物養出乾淨肺
日前衛福部公布十大不分區癌症名單,排名第一為氣管、支氣管及肺癌,形成這些疾病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我們都要注意的就是「PM2.5空氣汙染」問題,PM2.5是一種非常細小的懸浮微粒,只要呼吸就會接觸到的危險因子。 台灣的空氣汙染來源除了境內產生的空汙,如工業污染或汽機車排放廢氣等,境外空氣汙染大約會發生在每年冬季,當中國大陸有沙塵或有霾害現象產生時,空氣中的懸浮粒子會隨著東北季風增強及大陸冷氣團南下影響到台灣,這時就需特別小心容易引發呼吸系統疾病。2014年WHO世界衛生組織指出「PM2.5」空氣汙染,除了直接影響到呼吸系統疾病之外,與心血管及癌症皆具有強烈影響關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供下列幾項建議,從日常飲食下手,就可輕鬆養肺:1、多吃十字花科蔬菜:2011年功能性食物期刊(Food and function)刊登內容指出有研究發現,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豐富的抗癌之活性成分,包括:吲哚(Indoles)、硫配糖體(Glucosinolates)與異硫氰酸酯(Isothiocynates),可能降低肺癌、攝護腺癌與腸胃相關癌症的發生機率;常見的十字花科蔬菜如:大/小白菜、白/綠花椰菜、青江菜、高麗菜等。2、攝取天然β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進入人體後,會轉換成維生素A,能維持上皮組織正常代謝,保持呼吸道細胞膜完整性及上呼吸道抵抗力,並舒緩支氣管炎和氣喘症狀。β胡蘿蔔素主要來自綠、黃、紅三色蔬果中,例如芥蘭菜、芒果、紅薯及胡蘿蔔等。3、茄紅素蔬果:番茄、辣椒、木瓜、紅石榴等蔬果皆含有豐富茄紅素,茄紅素有抗氧化功效,可協助對抗自由基、增強免疫系統。然而,除了培養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對抗空氣汙染帶給人體危害之外,定期安排身體健康檢查,也能及早發現可能的潛藏病灶,才是做到對自身健康狀況徹底瞭解及有效管理。延伸閱讀: 慢性咳嗽別瞎治! 看看是不是這11個禍源引起的? 死亡人數僅次肺癌! 肺阻塞3NG用藥行為恐加速惡化 
-
2019-12-28 新聞.健康知識+
舒服泡湯有撇步 這3大禁忌別誤犯
 冷風吹起的12月,又到了適合泡湯的季節,在寒風刺骨的冬天將身體泡進熱騰騰的溫泉裡無非是一大享受,但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醫師洪育忠提醒,千萬別犯了這幾個常見的錯誤泡湯觀念。禁忌1:吃飽泡湯或空腹泡湯吃飽喝足後,消化系統開始工作,需要大量的血液在胃部運轉,但若剛用餐完就泡湯,反倒讓血液由體內流向體表,易引起消化機能障礙。而飢餓空腹時身體呈現疲勞狀態,此時泡湯也易引起虛脫噁心,因此並不適合,最好的時機是飯後歇息30至60分鐘以上再去泡湯。禁忌2:泡湯時小酌1杯電視劇裡常出現泡湯時小酌一杯的畫面,身心放鬆的情景令人嚮往,但其實酒後泡湯可能因溫度過高,對心臟造成過重負荷,引發頭暈、站不穩導致意外,嚴重者可能會引發腦溢血,建議等酒醒後再去泡湯為佳,中間最好隔2小時以上。禁忌3:身體疲憊靠泡湯紓解想靠泡湯緩解疲勞,但身體太過疲累時,肌肉會得不到所需的血液排除肌肉中的老舊廢棄物,最好稍作休息,待體力回復後再泡溫泉。特別是因劇烈運動而身體疲勞的人,千萬不要在運動完後馬上泡湯,容易引起休克現象,建議間隔半小時。另外,洪育忠提醒,時常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泡湯暈倒送醫之情形,因泡湯太久容易造成血管擴張、血壓降低,甚至有抽筋痙攣現象,因此高血壓患者及長者泡湯每次不宜超過5分鐘;泡湯後也不可太快起身,在泡湯前後都應補充足夠水分,避免水分流失過多,造成頭昏及暈倒。若對身體有疑慮者,建議做詳盡的頸動脈超音波、心臟超音波,和心血管系統檢查。(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天冷泡湯正是時候! 但7種情況還是先打消念頭吧 腳暖身就暖! 泡腳放鬆助眠前 你該注意的7件事
-
2019-12-27 養生.聰明飲食
火鍋進食順序有影響!營養師教你避開多餘的卡路里
年末節慶多,與親朋好友邀約聚餐總是少不了來個熱呼呼的「火鍋」,火鍋湯底及入菜食材選擇花樣多,但你知道一頓溫暖美味的火鍋吃下肚,同時也可能會把大量的卡路里吃進身體嗎?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指出,一份涮涮鍋熱量約825~1018大卡、火鍋吃到飽的熱量更是驚人,吃一次就很容易達到3000~4000大卡,大量的卡路里吃下肚容易造成肥胖問題。根據衛福部公布2018年國人十大死因中,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病變、肝硬化等七項與肥胖有高度關聯。為此,潘富子也分享如何從湯底、主食、主菜、火鍋配料、醬料、飲食順序下手,享受美食又吃的健康:1、從「湯底」下手:挑選原味高湯或蔬果風味湯底為主,如:柴魚昆布、番茄、大骨高湯風味湯底。以一般湯底份量為1200ml來說,柴魚昆布鍋湯底僅30大卡,多數人喜愛的麻辣火鍋光是湯底就有1600大卡,從一開始選擇湯底,卡路里的數字高低就是天壤之別。2、從「主食」下手:店家大部分都會提供白飯、冬粉、烏龍麵、科學麵、南瓜、芋頭及玉米等全穀雜糧類,建議以南瓜、芋頭、玉米等較高膳食纖維的全穀雜糧類做為主食,減少白飯、冬粉、烏龍麵、科學麵的攝取。冬粉1把的熱量雖然只有70大卡,但入鍋後吸收湯汁,卡路里也隨之增加了不少。3、從「主菜」下手:建議以海鮮、雞肉做為優先選擇,如:蛤蠣、鯛魚片、雞肉片等;選擇優先順序為魚>雞>豬>牛。怕胖的人切記避免選擇五花肉,因五花肉來自豬或牛的腹部區塊,脂肪含量偏高,1盤五花肉油脂含量動輒600大卡以上。4、從「火鍋配料」下手:吃火鍋也別忘了攝取膳食纖維,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還能幫助膽固醇代謝也可增加飽足感,以天然蔬果及菇類做搭配,如:高麗菜、木耳、杏鮑菇、玉米筍、山茼蒿等。其它加工火鍋料建議可減少或不要攝取,如:爆漿小丸子、水晶餃、麻吉燒等。 「丸類」火鍋料的鈉及油脂含量大多偏高,以一顆貢丸來說,熱量就有49大卡,鈉含量含116毫克;若長期鈉(鹽分)攝取過多,可能會導致高血壓,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及慢性腎臟疾病等風險。5、從「醬料」下手:建議可用青蔥、洋蔥、白蘿蔔泥、蒜末、辣椒、薄鹽醬油、白醋搭配成醬料酌量沾取,可添加食物風味又可增加對人體有益的植化素攝取。常見的沙茶醬屬高油脂沾醬,只要一大匙熱量就有167大卡,盡量減少沾取沙茶醬、芝麻醬等高油脂醬料。6、從「飲食順序」下手:蔬菜→主菜→主食類→其他火鍋配料,先放入蔬菜,烹煮時間建議不要太久,除了可以保留蔬菜鮮脆口感,還可避免營養流失,再放入海鮮、肉類等主菜入鍋,煮完主菜後記得要將浮在湯面上的油脂撈除,可避免其他食材吸附到湯汁中的油脂,這些油脂吃下肚也會增加身體的負擔。延伸閱讀: 冬天吃鍋又怕胖? 5個小技巧讓你在減肥也能飽口福 冬天想瘦又怕餓? 8種減肥食物市場裡就能找到 
-
2019-12-20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基因檢測 沒想到發現腫瘤
癌症家族史是長年夢魘,而基因檢測是我的專長,去年決定給自己一個禮物,接受全基因解碼。沒想到,竟發現自己有極罕見SDHA基因突變。由於發病機率低,以為可以帶著SDHA基因缺陷過一輩子,沒想到追蹤後發現腫瘤,還好早期發現,花八小時切除腫瘤。原想跟基因缺陷共存基因檢測2萬2675個基因,很幸運,沒有遺傳家族癌症相關基因,如大腸癌、肺癌等;但發現我有極為罕見的SDHA基因突變,與五種腫瘤密切相關,分別是腦下垂體瘤、腎細胞瘤、胃腸基質瘤以及「神經分泌瘤」的嗜鉻細胞瘤、副神經節瘤。身為病理專科醫師,腦海馬上跑出資訊:SDHA相當罕見,研究報告不多,但類似突變基因,如SDHB、SDHD,發病機率皆不高,SDHB發病機率約20%、SDHD發病機率約45%。我推估,應該可以帶著SDHA基因缺陷過一輩子。避免癌變決健康管理但我知道,避免癌變得避開危險因子,制定健康管理計畫,第一步是改變體質,降低血中胰島素及細胞內缺氧誘導因子,減少細胞癌變風險;第二步是定期接受超音波追蹤;第三步是不做高階檢查,因為評估發病機率不高。經過追蹤,今年九月超音波檢查,竟發現胰臟頭有顆六公分腫瘤。當時心情難以言喻,基因解碼驗證了,腫瘤竟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自己成為罕見病例。調整生活型態後,僅幾次肩胛骨下方肌肉抽痛,並沒有症狀,反覆思索,結論是「運氣不好」。基於對疾病了解,最好早期治療,轉念想,竟有機會在自己身上驗證全基因檢驗與臨床結果。手術證實神經內分泌瘤就醫時,我沒告訴醫師做過基因檢測。十月住院,主治醫師說我的胰臟與十二指腸附近有一顆直徑6.5公分的腫瘤,比發現時還大一些。影像檢查屬多囊性腫瘤,醫師難以判斷,懷疑是黏液腫瘤、淋巴管瘤、胃腸基質瘤、間皮瘤等。主治醫師的判斷,與基因突變可能出現的腫瘤,不謀而合。考量腫瘤位置,醫師推斷我的腫瘤屬於神經內分泌瘤或胃腸基質瘤,抽血檢驗後,認為神經內分泌瘤可能性最高,建議手術。一般在手術過程做冰凍切片,腫瘤若惡性,擔心擴散,會把手術範圍擴大。但冰凍切片結果需耗時30分鐘到一小時。由於已知答案,我告訴醫師「免等了」。術後一周,病理報告出爐,果然如預期是神經內分泌瘤的副神經節瘤。唯一超出預期的是手術時間,原本預計兩到三小時完成,卻因沾黏耗費七、八小時,傷口也從腹腔鏡打兩個小洞,變成開腹,肚子上有條「高速公路」。不過,術後安排皆在計畫中,休息一周後開始上班。基因檢測有助精準用藥從未想過長腫瘤,還是罕見副神經節瘤,副神經節瘤發生率卅萬分之一,已知相關基因約十個,SDHA是其一,SDHA突變導致副神經節瘤機率僅7%,根據文獻,全球僅100多例,其中兩成被診斷時已轉移。不是不怕,而是發現得早,清楚病情來龍去脈,所以不太擔心或害怕;基因檢測與全球倡議的精準醫療連成一氣,對健康人能協助規畫健康計畫,對病患可協助精準用藥,甚至提醒家族史風險。但如果不了解基因檢測、疾病,容易因檢驗結果陷入焦慮與恐慌。了解基因檢測的目的與侷限,接受專業解讀與諮詢,非常重要。醫學辭典/神經內分泌瘤的副神經節瘤副神經節瘤是神經內分泌瘤的一種,指神經內分泌瘤長在副神經節上,長在不同部位,有不同名稱。神經內分泌瘤每年約有一千名新增案例,常見部位為胰臟、腸胃,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罹患的是胰臟神經分泌瘤。神經內分泌瘤多變,在不同部位症狀不同,因不同細胞病變產生不同反應,以胰臟神經分泌瘤而言,若是α細胞病變,會分泌過多升糖激素、若是β細胞病變,則會分泌過多胰島素,初期難以被診斷。副神經節主要在脊椎附近,副神經節瘤則常見在頭頸部、腎上腺、腹腔,副神經節瘤通常沒有症狀。曾嶔元小檔案現職:●元鼎診所院長●社團法人台灣分子醫學會常務監事年齡:65歲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Mayo Graduate School博士專長:分子醫學、基因檢測、病理學興趣:看懸疑電影、鑽研預防醫學用之精準醫療經歷:●美國田納西大學醫學院前助理教授●輔仁大學醫學院前專任教授●國泰醫院病理暨檢驗醫學部主任●馬偕醫院病理科主任●食藥署醫材諮議委員會副召集人●食藥署醫材諮議委員會委員●保險犯罪防治中心諮詢委員
-
2019-12-19 養生.聰明飲食
苦茶油通便、護髮還可驅蟲 品油師教你如何挑好油
先釐清坊間常提到苦茶油的分辨法。首先,晃動瓶身泡泡的多寡,其實不能完全證明苦茶油的真假與優劣,因為天然未精緻過的油品都含些許蠟質,是蠟質讓油品產生泡泡。其次,顏色代表不同溫度的製程,顏色愈深屬於焙炒或榨油溫度較高的特徵。一般來說,未經焙炒,僅以陽光曝曬、並採重力式機器壓榨製成的苦茶油,油色呈淡雅的透黃或微微的綠色,味道清爽不壓舌,品油時鼻腔略感果樹清香。若低溫焙炒過的種子、經螺桿式製程榨出的苦茶油,顏色則呈亮黃色,口感較為厚實;愈高溫焙炒種子或壓榨時溫度愈高的苦茶油,顏色就會愈接近褐色,味道就更加濃郁厚重,入口時,在味蕾上的重量感就愈明顯。那麼如何分辨苦茶油好壞?第一,先滴一兩滴苦茶油在手背上,用手指推開,透過手的溫度及皮膚毛孔的吸收,會使苦茶油脂中的醇類揮發。此時嗅聞,應該只有苦茶油的味道,如果聞到其他油類的味道,可能不是純苦茶油;如果聞到霉味或怪味等,表示品質不佳。此外,苦茶油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人體非常容易吸收,在手背上推開很快就沒有油膩感。若經皮膚測試時的油膩感很重,或很久才被吸收,不是純苦茶油的機率很大。第二,取一個耐熱的小透明玻璃杯(不建議用紙杯,紙杯有味道,會干擾嗅覺的判斷),容量大約超過一百五十毫升即可。接著滴一兩滴苦茶油在杯子裡,隨後沖入熱水,再用杯蓋蓋住約五秒鐘,然後掀蓋嗅聞看看。如果有霉味或怪味,表示受測油品品質不佳,或存放太久。接著待冷卻後品嚐,如果還有苦茶油的味道,表示成分愈純;如果有沙拉油或其他油味,代表混合其他油類的可能性極大,不是純苦茶油。以上這兩個方法原理相同,但沖熱水的效果更好,更能充分將苦茶油的醇類揮發,剩下的物質很容易就被嗅覺或味覺偵測出來。※苦茶油主要成效特色苦茶油含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總膽固醇與壞膽固醇,其比例(百分之八十二點五)甚至比橄欖油(百分之七十二點八)還高。苦茶油也含茶多酚、葉綠素、維生素A、E,以及角鯊烯,被營養學界稱為「植物黃金」,不但可消炎殺菌、修復細胞,還有促進大腦認知功能,並且能防止皮膚老化。*苦茶油怎麼使用?苦茶油的發煙點高達二百五十二度,屬於耐高溫的油類,又具養生療效,因此運用在食物的料理上,可適用於涼拌、煎、煮、炒、炸等全方位的烹調!不過純台灣本土苦茶油的生產量極少,非常珍貴,如果您幸運擁有一瓶道地台灣淺透色的苦茶油,建議讓她發揮最大功效,還是以涼拌、冷淋或直接飲用最好。採直接飲用方式的朋友,一天約五至十毫升即可。‧可代替芝麻油使用傳統上,坐月子餐或拌麵線,通常會使用芝麻油;不過,對於體質較燥熱,或有剖腹傷口的媽咪而言,芝麻油容易上火。苦茶油性溫,正好可以改用苦茶油拌麵線、料理月子餐,是不錯的油類替換選擇。‧消化性潰瘍長輩常說,苦茶油「顧胃」,因此胃不好的人若常食用苦茶油,可改善胃部不適症狀,甚至少犯或不再犯惱人的胃痛。在國科會《苦茶油抗菌因素研究》實驗中發現,苦茶油及苦茶粕萃取或純化物,對幽門桿菌具有抗菌作用。由於幽門桿菌是胃潰瘍的元兇,苦茶油可能對造成胃潰瘍的幽門桿菌有抑制效果,但未來仍需進一步人體臨床研究證實。‧保護心血管苦茶油屬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能減少血管栓塞的機率、調節血脂、血糖,適合高血脂症的人食用。實驗也證實,長期食用苦茶油可降低血清三酸甘油酯含量,並減少低密度脂蛋白,推論可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潤腸通便苦茶油有良好的潤腸通便效果,為便秘所苦的朋友,早上不妨先喝一杯溫開水,然後直接飲用5~10cc苦茶油,便秘情況可獲得改善。‧天然的護髮聖品在老祖母的時代,她們會用木梳沾點苦茶油,在梳理長髮後結一個髮髻,使髮色看來烏黑明亮。現代人更幸福,因為可以調入各種喜歡的精油應用上述方法。日本非常有名的「椿油洗髮精」就是運用這個古老的配方,椿油指的就是茶油。如果有掉髮、髮尾分叉或乾燥、白頭髮或頭皮屑的困擾,不妨試試以苦茶油護髮。洗頭時,可在沖洗乾淨洗髮精後、潤絲之前,以一水瓢溫水加數滴苦茶油潤澤髮尾;也可用茶油徹底按摩頭部後停留數分鐘,使頭髮和頭皮吸收養分,促進頭皮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再沖洗乾淨,以達到防止脫髮的效果。‧天然驅蟲劑在農業社會,醫療不發達時,苦茶油常被拿來當作驅蟲藥使用。古早時候,小朋友體內若有寄生蟲,傳統自力救濟就是喝苦茶油。現代則有更可口的良方,就是利用無基改豆漿或椰奶,發酵成植物性酸奶,淋上苦茶油並攪拌給小朋友吃,可以放些果醬或甜菜根糖蜜增加口感。這個安全的美食,既補充媽咪愛心手作的天然益生菌,又可以防治寄生蟲,且大人小孩一樣適用哦!還有不起眼的苦茶油粕(就是榨完油的渣渣),因含有高濃度的皂素,可作為天然無毒的植物蟲害防治劑。直接把油粕灑在植物周圍讓蟲蟲迴避,或將溫水與苦茶粕以四比一的比例混合攪拌,浸泡半小時後過濾雜質(不然會堵塞噴嘴),再倒入與溫水等比例的冷水稀釋,就可噴灑在果樹及植栽上。關於作者/王甯(小毛老師)是一位自然醫學實踐家、品油師、油品職人,也是熱衷環保和動物權益的倡導者。 認證 ‧義大利官方認證品油師(CLUBalogue IOEA Oil Expert) ‧中國公共營養師二級認證 ‧中國健康管理師二級認證 學歷 ‧美國Metropolitan State University MBA 畢 ‧聯合國世界自然醫學大學博士 經歷 ‧台灣藥廠副總 ‧外商藥廠總監 ‧中國科技大學休管系業師 ‧中華民國健康促進管理師 ‧經絡儀檢測健康管理師 ‧英國能量花精學會諮詢師 ‧擴大療癒一、二階講師 ‧印度合一大學Mukthi Deeksha 傳導師 ‧澤承生醫有限公司負責人 ‧油豐創辦人 會員資歷 ‧台灣品油專家協會會員 ‧美國自然醫學會會員 ‧國際虹膜醫學會會員 ‧能量醫學會會員 ‧國際催眠學會會員
-
2019-12-18 養生.聰明飲食
養肺抗空汙 多吃3大類蔬果
愈來愈多研究證實,PM2.5空氣汙染傷肺,還與心血管及癌症有強烈影響關係,除了養成外出戴口罩習慣,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出「用吃養肺」概念,平常多吃十字花科蔬菜,以及顏色豐富的蔬果,提升呼吸道抵抗力,降低罹癌風險。台灣空氣汙染來源眾多,除了境內的工業汙染、汽機車排放廢氣,每年冬天,大陸沙塵、霾害南下,空氣中的懸浮微粒隨著東北季風及大陸冷氣,影響到台灣,此時,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明顯增多。如何輕鬆養肺?潘富子建議,多吃十字花科蔬菜,以及含有天然β胡蘿蔔素、茄紅素等蔬果,就能降低肺癌、攝護腺癌與腸胃相關癌症的發生機率,並提高肺部功能。潘富子說,常見的十字花科蔬菜,包括了大白菜、小白菜、白花椰菜、綠花椰菜、青江菜、高麗菜等,這些青菜都含有硫配糖體、異硫氰酸酯等抗癌成分,平日多吃,可減少罹癌風險。至於天然β胡蘿蔔素,進入人體後,轉換成維生素A,維持上皮組織正常代謝,保持呼吸道細胞膜完整性及上呼吸道抵抗力,並能舒緩支氣管炎和氣喘症狀。潘富子表示,β胡蘿蔔素主要來自綠、黃、紅三色蔬果,例如,芥蘭菜、芒果、紅薯及胡蘿蔔等。潘富子建議,民眾平日可以多吃含有茄紅素的蔬果,包括,番茄、辣椒、木瓜、紅石榴等,茄紅素具有抗氧化功效,可協助對抗自由基、增強免疫系統。
-
2019-12-16 養生.聰明飲食
「大豆油」冒充白芝麻油!專家教你如何挑純正芝麻油
目前坊間黑芝麻油,多以黑麻油、胡麻油、麻油為名。黑芝麻原料也分不同等級,只有經驗豐富的製油職人才能分辨。黑芝麻油製程中,一定要經過焙炒,才能將胚芽乳中的油脂分開、豆紅素與木酚素釋放出來。不過,焙炒溫度是一門深奧學問。蔡大哥為了控制焙炒的獨家溫度,甚至自己發明了特殊機器,才能製造出既保留養分又香氣逼人的頂級芝麻油。焙炒過度的黑芝麻油略帶苦味,油色更深;焙炒不足的黑芝麻油,則香氣不足且養分無法全然釋放。因此,一瓶上等黑芝麻油在感官檢測中,目視必須為黑中帶紅的深琥珀色,入口則香味久久不散,甚至打嗝中還透著芝麻清香。白芝麻油目前在坊間的貨架上進入兵荒馬亂時代!在精煉大豆油尚未出世的古早時代,白芝麻油是純的,民間會以純香油、香油或小磨香油為暱稱俗名。白芝麻在台灣種植率及製油率都低,純的白芝麻油並不多見。後來,邪惡清清如水的精製沙拉油問世後,許多商人便趁機魚目混珠,製造商會將很廉價的雜色芝麻焙炒得更熟,只添加5-10%。也就是,這瓶白芝麻油不是白芝麻做的,而是未經挑揀的雜料芝麻為輔,基改大豆油為主,而變身的現代產品!自從油品食安風暴出現後,政府便規定成分說明標籤一定要詳實載明,且規定詳列載明的配料中必須依比例高低排序。所以,聰明的消費者如果採買白芝麻油時,標籤上若出現「大豆油」,就知道並不是純白芝麻油。新鮮芝麻油開瓶香氣十足,若遇上溫度更是餘韻悠長。我們人體溫度是可讓醇類(也就是香氣)好好揮發的溫度。因此,在感官檢測上,可先將芝麻油放在手背上搓熱測試,讓毛細孔吸附芝麻氣味,等手溫冷卻後再嗅聞;若是純芝麻油,仍會散發淡淡芝麻味;若沒有味道,則可能添加沙拉油。接著可再將數滴油入口測試,摻香精的芝麻油在入口後香味很快就消失,純芝麻油則齒頰留香。待十至二十分鐘後,若能輕輕打嗝,會有一股芝麻清香從喉間嗝出,那就是高純度芝麻油佳作。另一個辨別油品優劣的通則也適用,那就是只要聞到酸味、霉味、油耗味的任何一種,建議敬而遠之。※芝麻油的主要成效功能芝麻油主要含不飽和脂肪酸八五至九○%,油酸和亞油酸約各占五○%。芝麻油的特點是油質穩定,易保存,主因含有芝麻木酚素(Lignans)、植物固醇及酚類化合物等抗氧化物質,可提高自由基清除率。木酚素為一種植物雌激素,可促進新陳代謝、滋養強身、舒緩女性更年期症狀。※芝麻油怎麼使用?營養豐富的芝麻油屬藥食同源,用來調理身體,可消炎止痛,是增添食物風味的日常調味油。‧家常備油黑芝麻經焙炒逼出香氣與養分再榨油,味道濃郁。原本性平屬性若加上薑與酒佐配,就會轉為熱性,極適合冬令進補,但腸胃不佳或孕婦則不宜多食。輕焙的白麻油,香氣則相對清雅,小火炒菜、調拌餡料,或涼拌菜餚皆非常適用。‧調理虛寒體質手腳冰冷的朋友,除了平日多運動強化血液循環外,可以十天一次的頻率,長期食用添加黑芝麻油、薑和酒的食補,便可改善冬天手腳冰冷的虛寒體質。‧女性最佳良伴女性生理期忌口生冷、刺激性食物外,可把握經血排淨後五天內吃麻油料理,如「麻油薑絲紅鳳菜」,補充蛋白質、鐵質與鈣質。女性產後食用麻油藥膳滋補,有助抑制發炎、幫助子宮收縮,高蛋白質也能讓產婦快速補身,是坐月子的最佳良伴。進入四十歲的中年女性,可每天食用不超過二湯匙的芝麻油量,為更年期預作準備,舒緩女性停經前後可能帶來的不適,如熱潮紅、暈眩、盜汗等症狀。‧疏通腸道可於早晚空腹時,喝一小匙芝麻油,有助於潤滑腸道、軟化頑固便便,達到疏通排便功效。‧塗抹外敷麻油有消炎、解毒、去腫、止痛的作用,難怪也是製作「紫雲膏」的材料之一。家裡小朋友如被蚊蟲叮咬,可以塗抹麻油緩解紅癢。※如何辨別芝麻醬優劣?許多人誤以為芝麻榨完油的粕,可以拿來做芝麻醬,這可是一大誤會。芝麻醬是直接以芝麻研磨製成,芝麻含油率超過四七%,且是長纖維;因此好的芝麻醬會油、醬分離,在上面浮一層芝麻油,這是自然現象,用湯匙輕輕攪開即可食用。關於作者/王甯(小毛老師)是一位自然醫學實踐家、品油師、油品職人,也是熱衷環保和動物權益的倡導者。 認證 ‧義大利官方認證品油師(CLUBalogue IOEA Oil Expert) ‧中國公共營養師二級認證 ‧中國健康管理師二級認證 學歷 ‧美國Metropolitan State University MBA 畢 ‧聯合國世界自然醫學大學博士 經歷 ‧台灣藥廠副總 ‧外商藥廠總監 ‧中國科技大學休管系業師 ‧中華民國健康促進管理師 ‧經絡儀檢測健康管理師 ‧英國能量花精學會諮詢師 ‧擴大療癒一、二階講師 ‧印度合一大學Mukthi Deeksha 傳導師 ‧澤承生醫有限公司負責人 ‧油豐創辦人 會員資歷 ‧台灣品油專家協會會員 ‧美國自然醫學會會員 ‧國際虹膜醫學會會員 ‧能量醫學會會員 ‧國際催眠學會會員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治療/台大醫院:多晚期轉診患者 化療採雞尾酒療法
從健保署大數據分析來看,台大醫院在治療大腸癌上,除了手術,化療與標靶治療人數最多。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台大收治的大腸癌患者中,不少是大腸癌晚期、由其他醫院轉診至台大治療,所以接受化療及標靶治療人數較多。邱瀚模說,台大為醫學中心,除現有的大腸癌患者治療外,也會接受其他醫院轉診,即患者病情已經超越原醫療機構能力所能處理,就會安排轉至其他大型醫療機構接續診療。近期台大就收到不少從中、小型地區醫院轉診過來的大腸癌三、四期患者,進行後續化療與標靶治療。據他所知,晚期大腸癌患者多數集中在台大、北榮、長庚等醫學中心治療。邱瀚模說,目前治療大腸癌的化療藥物,不再使用單一化療藥物,而是混合多種藥物、以不同機制抑制及消滅癌細胞,此治癌新策略也稱作「雞尾酒療法」。在標靶藥物上,臨床上常使用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的藥物,用於第四期癌細胞轉移無法手術切除患者,使其病灶縮小、延長存活期。免疫療法因效果相對不明顯,目前並非治療首選。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三期也別放棄!開腹、腹腔鏡誰優?醫師這麼說
在大腸癌治療方面,除非發現時已是第四期,一般多以手術為首選。手術目的是切除腫瘤與鄰近的腸繫膜和淋巴結,並重建腸道的完整性。許多人問,該選擇腹腔鏡還是傳統開腹手術?達文西手臂手術可以開大腸癌嗎?醫師表示,應考量個別病情及醫師專長,成功率才有保障。零到一期 建議腹腔鏡切除病灶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台灣每年約9000多人接受大腸直腸癌相關手術,其中腹腔鏡人數連年上升,民國103年有2493人,占所有手術人數26.7%;到了107年,增加為4557人,占率為47.5%。考量部分傳統手術也能以腹腔鏡執行,但以傳統手術合併腹腔鏡檢查來申報,實際上選擇腹腔鏡手術者可能再增千餘人。數據顯示,每兩位接受手術的大腸癌患者中,就有一位選擇腹腔鏡手術。彰化基督教醫院直腸外科主任張譽耀指出,透過腹腔鏡切除大腸腫瘤,幾乎已是大腸癌標準治療方式。林口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游正府表示,針對零期原位癌及第一期患者,腫瘤尚未穿透肌肉層,一般建議以腹腔鏡直接切除病灶。微創開不乾淨?研究指無此疑慮游正府表示,傳統手術有15到20公分的傷口,腹腔鏡將鏡頭與器械穿入患者體內,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傷口小、疼痛減少。長庚經驗顯示,患者術後隔日便能下床,住院天數比傳統手術患者少一至三天,可盡速回歸正常生活。臨床研究也支持,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能達到同樣效果,沒有「微創手術開不乾淨」的疑慮。游正府表示,相較於鄰近的日韓等國,台灣腹腔鏡手術執行數量仍有進步空間,但並非建議所有的大腸直腸癌手術都應以腹腔鏡執行。二到三期 是否開腹須評估他說,大腸癌第二期以上,惡性腫瘤已穿越腸壁、侵犯肌肉層,第三期則擴散至局部淋巴結,此時腫瘤型態更顯複雜,手術難度也高,究竟該選擇腹腔鏡或傳統開腹手術,應由主治醫師評估患者病情為原則,醫病雙方經討論達成共識。若腫瘤位置在直腸,且侵犯穿透肌肉層、進入周邊組織,或有一至三顆區域淋巴轉移,一般建議術前先進行化療與放射線同步治療。游正府解釋,直腸位於骨盆腔,手術時空間較侷限,若能先化療與放療縮小腫瘤,患者保留肛門機率較高,局部復發率也降低。四期患者 化療與標靶並行第四期患者的腫瘤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不是手術可單一處理,此時建議進行雙化學藥物合併標靶藥物治療,約有一成五患者能存活五年以上,甚至長期存活。部分第四期患者腫瘤轉移至肝臟,若轉移部位能接受手術,此時未必需要合併標靶藥物治療。至於手術切除範圍,張譽耀指出,依腫瘤位置而有所不同。若腫瘤在盲腸、升結腸等,進行右側大腸切除術;若腫瘤位於左側橫結腸、降結腸等,則進行左側大腸切除術,原則上是將腫瘤及淋巴結等廓清切除後,再將腸道接合在一起。暫時性腸造口 防排泄物滲漏張譽耀指出,大腸癌手術切除腫瘤後,必須重新接合腸道,若患者營養不良或傷口難癒合,便可能影響腸道接合,此時就可能造成「滲漏」,這也是大腸癌手術最常見的合併症。張譽耀說,每次術前說明時,「滲漏」是他一定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的部分,一旦「滲漏」,腸道裡的排泄物流入腹腔,將汙染造成腹膜炎。此時便需要做一個暫時性腸造口,在腹部開口,讓排泄物直接排出,避免汙染腹腔。游正府表示,臨床九成五以上裝置腸造口的患者,術後三個月可順利將腸道重新接合、恢復肛門排便。僅少數直腸癌患者因腫瘤位置非常靠近肛門括約肌,或因術前化放療導致肛門肌肉組織纖維化,影響腸道接口癒合能力,才需裝置永久性腸造口。別放棄治療大腸癌預後良好 三期存活率仍高大腸癌是預後相對良好的癌症,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民國70年代,七成大腸癌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僅三成早期,近年篩檢普及,現在已反轉成約七成患者是早期,三成多是晚期。大腸癌治癒率高,除了第四期,其他期別的五年存活率都相當高,零到一期高達九成,第二、三期也有八成與六成五。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預防大腸癌上身 醫師:這個季節糞便潛血檢查最準確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2016年癌症登記,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第11年盤踞十大癌症之首,每年約1萬5千人罹患大腸癌,平均每天約41人罹患大腸癌,全年死亡人數約5700多人。篩檢發現患者 占三分之一其實,大腸癌可以預防,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大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若出現大便帶血或體重減輕等,多數已非早期。不過,大腸癌與年齡、人口老化、生活環境、飲食西化、家族史、缺少運動、吸菸等因素有關,可藉由定期篩檢早期發現。邱瀚模說,台灣每年新發生1萬5千名大腸癌患者中,透過篩檢發現占三分之一,呼籲50歲至75歲民眾把握機會,每兩年接受定期篩檢。定期篩檢率若年提升到五成甚至七成,大腸癌死亡率可望降到更低。若檢出疑似大腸癌,至醫院做進一步確診、治療並定期追蹤,存活率相當高。50-85歲好發 有家族史傾向邱瀚模說,大腸癌成因很多,男女發生率差不多,雖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好發50至85歲,年齡愈大,瘜肉愈容易在大腸各處生長,增加癌變風險。若以完全沒做過篩檢的年長者來說,每15人就有1人可能有大腸癌。民眾若有家族史,如一、二親等中的父母、兄弟姊妹中有人罹患大腸癌,罹癌機率會增加;長期吸菸者,罹患大腸癌機率也比非吸菸者高。若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也增加大腸癌風險。高危險群 肥胖不運動、愛吃紅肉邱瀚模說,肥胖與缺乏運動是大腸癌危險因子。過去研究發現,肥胖、慢性發炎與大腸癌形成有密切關係。國人飲食西化又愛吃夜市食物,外食、速食吃進過多紅肉,夜市中熱狗、雞排多為高脂及高溫油炸物,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研究顯示,紅肉如豬、牛、羊攝取過多,容易罹患大腸癌,建議紅肉一天攝取量不宜超過16克,若吃牛排餐,則一周最好不要超過兩次。加工品多 吃素未必能防腸癌那麼吃素是否可預防大腸癌?糠榮誠表示,多吃蔬菜有助腸道健康,降低罹癌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他表示,素食多使用植物油,這類油品不耐高溫,反而可能因烹調方式有致癌風險。另外,許多素食是豆製加工品,建議以原形食物為宜。糠榮誠和邱瀚模皆表示,預防大腸癌,應保持規律作息、飲食均衡,少吃油炸物、紅肉或煙燻、鹽漬加工肉品,並養成定期運動習慣,注意體重控制。最重要的便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目前成人健檢提供50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兩大檢查 揪出腸癌1.糞便潛血檢查夏季高溫 檢體陽性率下降時序已入冬,研究顯示,冬天是做糞便潛血檢查最合適的季節。邱瀚模表示,韓國今年七月分析三萬五千多名民眾的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當環境溫度高於24度、濕度高於80%,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率及敏感度顯著下降,這表示發現癌前病變機會降低,導致民眾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機率上升。邱瀚模說明,並不是夏天不能做糞便潛血檢查,只是高溫高濕讓檢體容易變質,破壞血紅素,降低陽性率。建議民眾一定要把檢體盒放冰箱,冷藏可以保存一周都沒問題。但很多民眾很難接受冰箱有糞便檢體,都放在室溫環境,如果夏天放一個晚上就立刻送驗,可能影響不大,如果幾天後才送驗,檢體品質就會打折扣。2.大腸鏡檢查完整檢查一定要做「全大腸鏡」現行糞便潛血檢查相當精準,若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邱瀚模表示,陽性個案未作大腸鏡,未來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不過,大腸鏡的執行效果,受到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影響。邱瀚模建議,如果大腸鏡沒有完整檢查到盲腸,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風險增加76%,所以建議偵測大腸癌一定要做完整全程的大腸鏡,不宜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如果在腺瘤偵測率小於15%的院所做大腸鏡,下次篩檢前發生癌症的風險增為2.4倍。至於清腸程度,建議確實執行低渣飲食,並在檢查前五到八小時喝清腸藥,太晚或太早喝都會影響清腸率。
-
2019-12-11 癌症.大腸直腸癌
別以為切除大腸息肉就沒事!再繼續做6件事,癌照樣離你很近
61歲楊先生於,有抽菸習慣近40年,四年前曾到醫院進行人生第一次腸胃鏡檢查,檢後發現大腸內有3顆大小不一息肉,其中一顆1.2公分的息肉,切除後的病理診斷為管絨毛狀腺瘤合併局部黏膜內腺癌,此為零期大腸癌,由於癌細胞僅在局部黏膜層尚未擴散到其他部位,因此,在內視鏡切除後也不需再接受化學治療療,後續醫師建議他需每年定期追蹤。 不過,楊先生心想,人活到50幾歲,大腸息肉也才長3顆,並自己以年齡做推估,加上對身體也無不適狀況,也就把醫師的建議拋在腦後,且仍保持抽菸習慣。直到日前再度健檢時,大腸內再度發現數顆息肉,並含有易發展成癌的腺瘤性息肉,才讓他直言:「抱持心存僥倖的心態真的很不好!」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超程副院長表示,與大腸癌有關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抽菸、無運動習慣、肥胖、糖尿病、家族病史相關,尤其男性罹患大腸癌風險高於女性。而以楊先生為例,持續抽菸就是導致後續息肉再復發的危險誘因。 大腸息肉切除後,初期大腸癌治癒率接近100%,就等於不會再度復發嗎?梁超程說明,大腸癌95%是由大腸息肉(腺瘤性息肉)發展而來,若大腸癌在初期就被發現,並配合手術切除後的治癒率幾乎是100%,但治癒率接近100%不等於完全不會再度復發。 大腸癌在確診為大腸癌及接受初步治療(手術/化療)後,不論期別後續都應定期追蹤。一般而言,大腸癌如有復發多半會集中在術後2~3年,因此這段期間務必嚴格接受定期追蹤,除一年一次大腸內視鏡篩檢外,建議還可安排做每年一次的胸腔、腹腔、骨盆腔掃描檢查、每半年一次的血液腫瘤標誌檢驗,以了解有無復發跡象及早把握治療先機。 延伸閱讀: 經常放臭屁是腸癌警訊? 3情況都會讓你動不動就排氣 腹瀉未必是吃壞肚子 出現4種症狀可能就是癌! 
-
2019-12-04 科別.感染科
染麻疹 趴趴走 3度就診未揪出
衛福部疾管署昨天公布,上周新增一例境外移入麻疹病例,疑似到泰國旅遊感染,回國後被兩家診所認為是感冒,另一家區域醫院以為泌尿道感染,發病第八天才確診。由於患者在可傳染期間曾搭乘公車往返北市與新北市,接觸者高達四百八十人,在醫療院所的接觸者就有四百七十人,將監測至十二月十三日。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近期國內沒有本土麻疹疫情,但東南亞有相關疫情,如果民眾出遊後出現發燒、出疹,應警覺可能是麻疹;醫療院所專業人員也應提高警覺。另外,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可提供有效預防,民眾到麻疹流行區,應評估接種疫苗。疾管署防疫醫師黃婉婷表示,患者是北部卅多歲女性,上月七日至十六日與友人至泰國旅遊,返台後第五天因發燒、喉嚨痛及紅疹症狀至診所就醫,同行友人均無疑似症狀。羅一鈞說,雖然患者出現典型麻疹症狀,但研判國內並非麻疹流行期,醫師警覺性不高,個案就醫卻二度被認為是感冒,因症狀持續且呼吸喘,轉送區域醫院並住院,但一開始也被認為是泌尿道感染,直到廿九日轉院至醫學中心才確診。黃婉婷提醒,患者在上月十八日至廿日可傳染期間曾搭乘六四四公車、綠八公車及忠孝線公車,且曾在信義區越南小吃店用餐。曾出入相關場所的民眾,請自主健康管理十八天,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紅疹等疑似症狀,應盡速與衛生單位聯繫,由其安排戴口罩就醫並告知接觸史,降低病毒傳播風險。我國今年累計麻疹病例一三四例,五十四例為境外移入,以越南十八例、泰國十四例及菲律賓七例為多。近期泰國疫情持續,甚至出現死亡個案,大洋洲如東加王國、斐濟及薩摩亞等也爆發疫情,籲近期計畫前往當地的國人事先至旅遊門診評估、接種疫苗,增加保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