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5 該看哪科.婦產科
搜尋
保護力
共找到
1483
筆 文章
-
-
2020-12-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醫界:變種病毒 不影響疫苗保護力
英國出現傳播力增強七成的新冠病毒變異種「B1.1.7病毒株」,造成疫情大爆發,截至昨日已超過廿國宣布赴英交通禁令,外界憂新病毒株是否會影響國內病毒檢驗結果及疫苗保護力。林口長庚醫院病毒室主任施信如指出,變種病毒因受體結合方式改變,能夠逃脫人類免疫力攻擊,更容易地適應人類宿主,所幸依照現有證據,新病毒株不會影響疫苗的保護力。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台灣目前還未偵測到有英國變種病毒株進入國內,且執行秋冬專案、十四天檢疫可有效防堵。施信如表示,這次英國病毒變異種共有十四點不一樣,其中三點變異位在表面蛋白質S蛋白(Spike protein),但因尚未進行臨床動物實驗,目前難以判斷這對病毒毒性將造成什麼影響。從基因序列和臨床觀察來看,用核酸檢驗不會影響檢驗結果,施信如認為,新病毒株並不會讓檢驗結果出現偽陰性的狀況。此外,新種病毒株並未改變抗原性,不至於影響疫苗的保護力。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杜鴻運持同樣看法,他指出,新冠病毒突變後,造成傳播速度較快,增加防疫困難度,但還不至於影響病毒與人體細胞的結合,所以接種疫苗,仍有一定的保護力;英國已開打疫苗,可觀察其後續發展,了解疫苗的保護力是否受影響。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生物製劑廠執行長劉士任表示,除非突變大到把S蛋白質的幾百個胺基酸排序都改變了,疫苗才會失效,目前現有疫苗仍可有效幫助人類去辨識新冠病毒,產生免疫力。至於傳播力較原本病毒高出七成,劉士任解釋,這次突變的位點很多,一小部分發生在S蛋白上,可能是其他突變位置造成傳播速度加快。
-
2020-12-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國新病毒侏恐影響疫苗保護力? 三位專家這麼說
英國新冠病毒變異種「B.1.1.7病毒株」傳播力增強7成,造成疫情大流行,全球超過20國宣布赴英交通禁令。林口長庚醫院病毒室主任施信如表示,這次英國病毒變異種共有14點不一樣,其中3點變異位在表面蛋白質S蛋白(Spike protein),但因尚未進行臨床動物實驗,目前難以判斷其餘改變會對病毒毒性造成什麼影響。為何傳播力較原本病毒高出7成?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生物製劑廠執行長劉士任表示,這次突變的位點很多,只有一小部分發生在S蛋白上,可能是其他突變位置造成傳播速度變快。施信如則表示,新變種病毒因受體結合方式改變,能逃脫人類免疫力,所以能更容易地適應人類宿主。針對是否會讓檢驗出現偽陰性,施信如表示,從基因序列和臨床觀察來看,用核酸檢驗不會影響檢驗結果;若是抗原對抗體、抗體對抗原的檢驗方式,則影響有限。她認為,新病毒株並不會讓檢驗結果出現偽陰性的狀況。至於疫苗是否會影響疫苗的保護力?施信如表示,因為新種病毒株並未改變抗原性,再加上新病毒株對抗原對抗體、抗體對抗原的檢驗方式影響有限。因此她認為不會影響疫苗的保護力。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杜鴻運表示,依據目前所知,突變是造成傳播速度比較快,增加防疫的困難度,但比較不影響病毒與人體細胞的結合,所以疫苗不會白費。英國既然已經在打疫苗,或許可以觀察其後續發展,就可以證實疫苗的保護力是否受影響。劉士任則表示,除非突變大到把S蛋白質幾百個胺基酸排序都改變了,疫苗才會失效,目前認為現有疫苗還是可以有效幫助人類去辨識新冠病毒、產生免疫力。
-
2020-12-21 科別.皮膚
手泡水變皺無傷大雅?更容易感染!醫師曝4可能後果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有時只要泡澡稍微久一點,就會發現手部皮膚轉白,並且還皺皺的,但這些都只是暫時性的症狀,只要離開水面,不一會兒很快就能恢復原貌。不過,可別以為泡泡水無傷大雅,其實手部如果經常需接觸水或化學藥劑,會讓皮膚的角質變軟,一旦不小心接觸到黴菌或病毒時,將比一般人更容易受到感染。手部有傷口泡水 易致甲溝炎、香港手或病毒疣產生皮膚科醫師鄭惠文指出,手部常泡水看似小問題,但若出現傷口就可能會因髒水滲入甲溝附近,因細菌感染而產生甲溝炎。從臨床觀察,一般人若出現甲溝炎,通常只要不是痛到無法工作外,大多單靠自己的免疫力慢慢恢復而不求助醫師,但比較擔心的是,若因長期需要反覆接觸水及化學刺激物,就可能因為反覆發炎而形成慢性甲溝炎。不過,除了甲溝炎之外,由於常泡水的人,角質比較軟且易受損,讓保護力下降,因此只要接觸到外界的微生物,環境又屬於濕悶,就容易受感染,例如接觸到黴菌或病毒時,就會出現程度不一的香港手或病毒疣,其中,病毒疣算是比較特別的案例。鄭惠文說,在門診中比較常見的是廚師,究其原因,可能須經常接觸海鮮,在處理魚類的魚鱗時,因為出現傷口,再加上手部因經常泡水角質軟化,只要一遇到病毒, 特別是「乳頭狀病毒」,就容易被感染,這也是台語常聽到的「魚鱗刺」。接觸性皮膚炎 多因內外夾攻造成鄭惠文表示,接觸性皮膚炎才是最令人困擾的職業性疾病,若是長期反覆發作形成慢性濕疹角質增厚,就是所謂的「富貴手」。此類問題形成的原因很多,通常是「內憂外患,內外夾攻」所造成;若是本身膚質屬於異位性體質,或者原本就有汗皰疹、乾癬、魚鱗癬、角皮症等狀況,甚至是上了年紀的人,皮膚比較乾燥,都可能在長期泡水後出現類似的症狀。手部接觸性皮膚炎 不治療會出現苔蘚化現象手部接觸性皮膚炎的症狀,急性期一開始是從許多小的紅色丘疹開始,逐漸形成小水泡,且會非常的癢。如果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反覆發作,就會讓原本已經乾燥發紅發炎的皮膚,角質逐漸增厚且變得粗糙,即所謂苔蘚化的現象,這種出現角質增厚苔蘚化的情形,嚴重時連指紋也會不見,甚至造成手掌皮裂、出血及疼痛等現象。2大族群要積極處理 出現水泡勿弄破鄭惠文提及,對於年長或本身抵抗力較弱的患者,若有問題時,建議要積極處理。在治療觀念上可採「內外調理」同時進行,若只是初期些微的發炎現象,可以塗抹手部修護霜,皮膚科醫師也會對較嚴重的患者開立消炎藥膏或消炎藥。值得注意的是,若出現水泡時,切記不要弄破,以免不慎感染,導致更嚴重的蜂窩性組織炎。隨時保持手部乾爽 戴手套減少直接接觸刺激物由於富貴手的發生,絕大部分是與工作上長期反覆接觸到刺激性或是過敏性物質而引發,因此復發度高。鄭惠文提醒,若本身屬於皮膚較乾體質,或者因常接觸刺激物,使得皮膚屏障功能不好的人,不但必須隨時保持手部乾爽,特別是在有傷口出現時,更要尤其小心,以免感染。此外,外部的調理也很重要,可戴上手套減少直接接觸刺激物,且在出現乾癢狀況時,適度補充護手霜,或可在擦完護手霜後,戴上棉手套睡覺,以加強軟化角質,幫助吸收。延伸閱讀: 富貴手碰到水就痛! 養成3個習慣不怕洗到破皮流血 掃除怕清潔劑傷手? 預防脫皮、流血皮膚科醫師說要這樣做
-
2020-12-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新冠肺炎疫苗 美專家:勿等待別挑品牌
美國莫德納生技公司近600萬劑新冠肺炎疫苗今起在美國配送,和輝瑞疫苗相比,兩者的效能都達90%,專家建議若有疫苗可施打,儘早接種、別挑品牌。總部在加州聖荷西(San Jose)的「信使新聞」(The Mercury News)今天報導,第2個獲准上市的莫德納生物技術公司(Moderna Inc.)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苗,今天裝箱把首輪近600萬劑疫苗送上卡車,運往藥品零售經銷商麥克森公司(McKesson Corp.)配送中心,分配到加州及全美等地。這批莫德納疫苗的運送規模大於日前輝瑞(Pfizer)出廠的疫苗。此時正值美國疫情死亡人數攀升之際,專家擔心在接下來的耶誕與新年假期,美國人會因群聚室內而增加染疫風險。加州可望從莫德納獲得67萬2660劑疫苗,並從輝瑞獲得另外23萬3000劑疫苗,強化對第一線醫護人員和長照機構住民的保護力。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University)官網公布統計數字,美國已有超過31.5萬人因新冠肺炎病故。與輝瑞疫苗稍有不同,莫德納疫苗更容易運輸、存儲和分配,且能包裝在較小的容器中,以每箱100劑運送,有助於運達較偏遠的鄉下地區。許多人疑問,若能從兩種疫苗中選擇其一要怎麼選?還是要等到明年研究計畫中的下一款疫苗出爐再施打?報導引述一位生技主管、前聯邦政府疫情防範與疫苗資深顧問凱利(Ken Kelley)表示,民眾應在可得的範圍內盡快接種、別比較挑選。然而,疫苗目前在美國遇到的狀況是供不應求,且因如何公平分配出現爭議。史丹佛大學附設醫院18日有逾百位醫護人員抗議院方,在分配新冠肺炎疫苗時優先給骨科、皮膚科醫師而非第一線的醫護工作人員。為此院方坦承錯誤,公開道歉。莫德納先前測試疫苗可達將近95%的效能;輝瑞製藥和BioNTech合作開發的疫苗據報有90%的效能。報導指出,莫德納疫苗比輝瑞疫苗容易有像是發燒、疼痛和發冷等副作用。這兩種疫苗都是利用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RNA,mRNA)技術,引發人體細胞對新冠肺炎病毒產生免疫力。莫德納疫苗需施打兩劑,間隔4週;疫苗在麻州諾伍德(Norwood,Massachusetts)和新罕布什爾州的朴茨茅斯(Portsmouth,New Hampshire)生產,需存儲在攝氏負20度(華氏負4度)。目前釋出600萬劑疫苗。輝瑞疫苗也需施打兩劑,間隔3週;疫苗生產地在密西根州卡拉馬朱(Kalamazoo,Michigan),需存儲在攝氏負70度(華氏負94度)。第一輪交付290萬劑疫苗。美國這一次對新冠肺炎疫苗的分配架構與之前分配H1N1新型流感疫苗相似,由州府和地方司法管轄區根據環境調整決策,並與疫苗的提供者合作管理疫苗。不過,新冠肺炎疫苗分發較以往更為困難,主因在於需要冷鏈物流技術和施打第2劑,加上衛生部門連月來管理疫情已負擔沈重。
-
2020-12-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加坡研究:部分染疫孕婦所產嬰兒具有抗體
新加坡一項研究顯示,5名在研究期間由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女性患者產下的嬰兒,都具有病毒抗體;不過研究人員說,目前還不清楚這將提供何種程度的保護力。路透社報導,這項針對16名女性所做的研究結果於今天出爐,其中還發現,多數受試者僅輕微感染,較嚴重的症狀則出現在較年長、身體質量指數(BMI)偏高的女性身上,這也反映出一般人口的染疫趨勢。新加坡婦產科研究網(Singapore Obstetrics andGynaecology Research Network)資料顯示,其中5名婦女在研究發表前已分娩,她們都具有抗體。嬰兒體內的抗體量各異,且母親愈接近分娩時感染,嬰兒體內抗體量就愈高。研究人員補充說,必須進一步觀察嬰兒體內抗體量是否會隨著長大而逐漸減少。
-
2020-12-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傳台商欲組團赴陸港澳打疫苗? 李秉穎曝重大風險
近日傳台商欲組團到中港澳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疫情指揮中心專家李秉穎說,疫苗若未經特殊設計,打了不但可能沒用,反增重症風險,除非是國際認證的疫苗,否則都不建議打。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李秉穎今天上午接受電台專訪時表示,身為專家,當然希望民眾接種「可靠的疫苗」來預防感染,但中國研發的疫苗百百種,有很多不同的做法,多數和台灣的研發進度差不多,都只進入臨床試驗第一、二期,最快明年第2季才可能獲得專案授權,近期卻傳出有台商想組團到港澳或中國接種疫苗,令他感到擔憂。李秉穎說,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致病機制和登革熱很像,感染後可能產生不太好的抗體,下次感染時症狀非但不會減輕,反而可能增加重症風險;正因如此,輝瑞、莫德納的疫苗都特別針對不好的抗體做特殊設計,避免類似狀況出現。他指出,如果沒有特殊設計,直接利用整個病毒下去做疫苗,接種後可能出現「抗體依賴性免疫加強反應」(ADE),不僅無助於預防感染,感染後還有更高機率演變成重症,過去登革熱疫苗就曾出現過類似狀況,風險不容小覷。除此之外,李秉穎也認為,專程飛到中港澳打疫苗不符成本效益,除了去程、回程分別要隔離14天以外,2劑疫苗接種須間隔1個月,為了打個疫苗至少就要花掉2個月時間。未來民眾若真要到國外接種疫苗,希望回台能免居家檢疫。李秉穎呼籲,至少要確認是有論文發表確認有效性,且國際核准、公認的疫苗,例如美國、歐洲都已授權的疫苗,疫苗的效力才可能被台灣採納,但若沒有權威單位認證的疫苗、沒有三期臨床試驗就大規模接種,就要特別提高警覺。至於疫苗帶來的保護力究竟能維持多久,李秉穎認為,只要病毒持續在社區裡流行,免疫系統就可能不斷被加強,有機會終身免疫。
-
2020-12-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效力逾9成」美可望批准莫德納疫苗
美國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十五日公布數據說,莫德納生產的新冠疫苗安全有效,對成年人具高度保護力,可預防重症發生,符合緊急使用授權要求。紐約時報報導,熟悉FDA人士說,FDA可望在十八日批准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這將是美國批准的第二種新冠疫苗,美國最快能從下周開始接種莫德納疫苗。目前全美醫護人員已開始接種率先獲得FDA批准的輝瑞疫苗。FDA證實莫德納先前評估,即在三萬人臨床實驗中,疫苗有效率達百分之九十四點一,產生的副作用除發燒、頭痛與倦怠感外,未出現危險反應。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院院長佛奇預測,在明年春末夏初,全美就能達到集體免疫。佛奇預估以目前疫苗製造和配送效率,多數美國人得以在春季接種,「看是否有足夠民眾接受接種,也許在三月底或四月初,健康無虞的大眾便不會無故染病,秋天來臨時感染人數預計將大幅減少,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將能恢復正常生活」。美國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十四日突破卅萬,且確診人數持續暴增。同日全國一線醫護人員開始接種輝瑞新冠疫苗,在抗疫第一線奮戰近十個月的醫護人員表示,過去一年雖然痛苦,但「光明正到來」。
-
2020-12-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陳時中不能說的祕密? 專家:千萬劑疫苗押寶AZ「不見得好事」
指揮中心口袋中到底有那些疫苗?衛福部長陳時中昨天表示,預計兩周內將有更明確的訊息跟國人報告;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態度曖昧說,「不論媒體怎麼寫,我們都不能說。」不否認也未承認,以保密協定為由,讓「這一家」廠商始終是不能說的祕密。國家衛生研究院董事長林奏延說,AZ疫苗安全性爭議較大,且保護力較差,「這次疫苗競賽領先群中,屬於不太好的疫苗。」若真如媒體報導所稱一口氣買一千萬劑,不見得是好事。疫苗議題較為複雜且專業,據悉,指揮中心近日內將成立新冠疫苗小組,擬定未來採購、運送及施打等相關規定。陳時中說,根據科學數據,時下疫苗都有將近九成的有效性,效期多長大家都不知道,常溫疫苗保存範圍約二至八度C;另,負廿度和七十度C的冷鏈疫苗,相對不穩定,保存較困難,需低溫運送。目前有很多管道在進行,長榮航空也不排除改為貨機,冷鏈運送疫苗,做好事先準備。輝瑞/BNT疫苗已取得授權,進度領先AZ疫苗,英國、美國接連開打,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樂觀說,該疫苗屬於RNA疫苗,需零下六十度超低溫保存,落後國家無冷鏈技術,我國可盡速設置,有機會明年首季取得。李秉穎提醒,若透過COVAX平台爭取輝瑞/BNT疫苗,「首批貨量可能只夠醫護人員使用。」莊人祥強調,一定可買得到COVAX平台首波名單疫苗,至於輝瑞/BNT疫苗量是否足夠?何時開打?他不願多談,僅說不一定。若輝瑞/BNT新冠肺炎疫苗有望來台施打,考量成本效益問題,無法依循過去疫苗統一存放衛生局,再由衛生局分配至醫療院所模式。目前可行模式應是在機場蓋超低溫疫苗冷藏廠房,儲存RNA疫苗,接種採預約模式,直接從機場廠房送往接種地點。台商赴港澳打疫苗「不限制」【記者黃惠群、陳婕翎/台北報導】昨日新增二例新冠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分別為菲律賓籍卅多歲女性移工(案七四二)、印尼籍卅多歲男性移工(案七四三),兩人都持陰性證明,卻在檢疫期滿前採檢確診。國外疫苗陸續開打,國內保守預估明年中前可接種,如今傳出有廠商提供台商組團赴香港、澳門接種。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出國接種疫苗屬於個人自由,不會限制,但提醒港、澳在全球新冠肺炎旅遊警示仍是最高的第三級,染疫風險高,飛機又是密閉空間,機上也有感染風險,若為打針出國染疫,取消領取防疫補償資格。日前指揮中心宣布暫緩印尼移工入境兩周,本周五禁令到期後是否會重新開放?莊人祥表示,指揮官陳時中會在今日親自說明。昨日新增二例病例皆持有登機前三日內核酸檢驗陰性報告,兩人十二月十三日進行檢疫期滿前採檢,昨日確診,均無症狀。
-
2020-12-16 科別.骨科.復健
坐骨神經痛就是長骨刺?要開刀嗎? 初期症狀像腰痛!日常5個動作要少做
診間常見60、70歲的老人家,一進來就喊:「我的腰痛、腿又麻,晚上還會一抽一抽的痠麻痛,整晚睡不好,很折騰!」經過醫師診斷之後,多半發現有坐骨神經痛的問題。 坐骨神經分布廣 脊椎老化影響大骨科醫師劉大永表示,因為坐骨神經的分布範圍很廣,在腰椎部分,只要椎間盤突出壓到其中一條神經,或是老人家的脊椎隨著年老而退化狹窄,或是長骨刺壓迫到坐骨神經,都會感覺疼痛。歸納起來,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常見脊椎退化或長年骨刺造成坐骨神經痛,年輕族群的坐骨神經痛,則多半因為姿勢不正確、運動不當、搬重物或是外傷導致椎間盤突出而造成。 坐骨神經痛初期症狀像腰痛 痛麻感從腰部往下肢延伸 劉大永指出,坐骨神經痛的初期症狀很像腰痛,不過,隨著神經壓迫的程度加重,疼痛感會循序漸進往下肢延伸,像是臀部、大腿外側與後側、小腿外側、腳底板等部位,都會開始有疼痛感,大部分的病人都是當疼痛範圍擴大、坐立難安時,才會來就診。 此外,有些坐骨神經痛的患者初期會以為是「閃到腰」而不去理會,但是,閃到腰是腰椎附近肌肉拉傷,通常休息幾天就會好轉,但坐骨神經痛則不同,會以反覆腰痛或痠麻症狀來表現,若不積極處理,即使休息個幾天也不會好轉,反而會越來越嚴重。 坐骨神經痛開刀與否 需視個別病況而定要確認是否為坐骨神經痛,可藉由詢問病史、檢查神經傳導、照X光確診,然而,「醫生,我的坐骨神經痛到底要不要開刀?」這是坐骨神經痛的患者一定會詢問的問題。神經科醫師陳龍表示,要視病人的病況而定,目前常見的治療方式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1、口服藥物治療:口服消炎止痛藥物、肌肉鬆弛劑、抗憂鬱劑或抗顛癇藥物等,都能緩解病人的疼痛不適。2、注射藥物治療:局部注射類固醇,可以有效止痛,但不能長期使用。3、復健治療:局部熱療、電療、骨盆牽引、運動治療、針灸、推拿、拔罐、徒手整背、按摩等。4、調整生活習慣:如果不調整生活習慣,包括站姿、坐姿、睡姿、搬東西的姿勢、工作姿勢等,那麼不管是口服或是注射治療的效果不會好。另外,一些增強腹肌及背肌肌力的運動要加強,尤其是老人家,緩和持續的運動,或許可以擺脫坐骨神經痛。5、手術治療:若症狀持續惡化,使用藥物及復健等保守療法仍無法緩解疼痛症狀時,就需專業的神經外科醫師評估神經學檢查與進一步核磁共振檢查,當神經根有明顯被壓迫時,例如已出現下肢無力、大小便失禁等症狀,就應考慮開刀處理,以免發生併發症。 長骨刺不等於坐骨神經痛 骨刺並不限於脊椎 「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骨刺」這三種病名,常被混為一談,三者雖然密切相關,但不完全相等。很多原因會造成坐骨神經痛,而椎間盤突出只是其中一種,另外,也並非所有的椎間盤突出都等於骨刺,只有少數人因時間久了,椎間盤鈣化才形成骨刺,那麼骨刺和坐骨神經痛有什麼關係呢?長骨刺就是坐骨神經痛嗎? 劉大永提及,民間常說的「長骨刺」,其實並不是正式的醫學名稱,不論是骨頭增生、骨頭週圍的贅生物、椎間盤突出等,只要壓到神經的物體就統稱為骨刺。骨刺分為「軟骨刺」和「硬骨刺」,軟骨刺即是椎間盤突出,硬骨刺就是骨頭增生物,像是有些運動員長期投球、手肘的施力點就會長骨刺,骨刺並不限於脊椎部位,只要有骨頭的地方、使力不當,就可能增生小骨刺。 脊椎退化膝蓋也受影響注意 這些族群要小心為了避免脊椎提早退化,引發坐骨神經痛、膝蓋發炎等問題,陳龍提醒,坐著的時候腰椎與臀部呈90度,腰椎容易遭受擠壓,所以,坐著時腰椎的負荷比站著的時候來得大,若坐著且背又往前傾的話,腰椎的負荷會更大。 因此,坐著時應該使用靠背支撐住腰椎,才能減緩壓力,打電腦、坐著工作的人,每隔50分鐘至少要起身活動5分鐘,不管是拉拉筋、伸個懶腰,站起來走動走動都可以。 此外,搬重物的人,如搬家工、搬運工、建築工人等,因工作常需要扛重物,腰椎受力非常大,椎間盤容易突出、長骨刺而壓迫到坐骨神經;所以,常搬重物的人要注意正確的搬重物法,要蹲下去搬而不要彎腰去搬,或要穿著護腰工作,以減少腰椎的傷害。 而體重過重的胖胖一族,腰椎的負荷大,坐著的時候對坐骨神經的壓迫也較強,所以,維持適當的體重,對脊椎會比較好。值得一提的是,平常沒運動的人,腰椎週圍的肌耐力不足,如果遇到不當外力或運動姿勢不正確的話,椎間盤就容易突出,久了長骨刺壓到坐骨神經,就會疼痛。所以,平日要靠運動來強化核心肌群,強化腰椎的保護力,才能間接保護坐骨神經的健康。 另外,還有嚴重的骨鬆症患者只要咳嗽或用力不當如提重物,就可能發生脊椎的壓迫性骨折,可能會壓迫到坐骨神經,甚至會影響行動力,造成臥床的嚴重後果,都得特別當心。 延伸閱讀: 現代人通病!腰痠背痛應冰敷還是熱敷? 復健科醫師揭「正確使用時機」 腰痠背痛都是睡姿不良害的! 仰睡、臥睡、趴睡哪一種好?
-
2020-12-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我買疫苗關卡多 何時能打說不準
新冠疫苗成為全球脫離疫情的盼望,我國到底購得何種疫苗、到貨時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幾家廠商都在談,大部分簽有保密協定,待較確定的結果再公布。專家分析,台灣疫苗採購面臨的難關不少,除了市場較小,我預算有限、下訂時間較晚,何時能夠打到疫苗,仍難以預測。美英開打的輝瑞/BNT疫苗,保護力達九成五,台灣尋求COVAX與直洽藥廠採購,並將冷鏈技術交由藥廠負責。但專家分析,雖然輝瑞粗估明年底可生產十三億劑,供六點五億人使用,但若搭配冷鏈技術,費用大幅提升,藥廠幾乎不可能優先協助亞洲國家。中央研究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英美疫情持續上升,還要度過冬天,所以有施打疫苗的急迫性。美國採購疫苗是每家都去超量訂購,就算臨床試驗結果未出爐,有些疫苗不見得會過關,疫苗數量也很充裕,但台灣不能這樣花錢,「時間站在我們這邊」,有條件等待並評估最適合我們採購的疫苗。但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疫苗還是愈早買到愈好;指揮中心尚無法確認的兩大關鍵點是「何時拿得到、量有多少」,可能是全球訂購量極大,台灣較慢下訂、市場又小,所以一直無法確認。蘇益仁提醒,日本、韓國、新加玻等國都已經公開各家疫苗採購量,防疫要針對最壞的劇本做最好的準備,明年第二季以後,世界各國已經普遍打疫苗,全球解封之下,台灣的邊境解封也會面臨國際壓力。副總統賴清德昨出席「二○二○國際醫療高峰論壇」提到,他受蔡總統指示,協助國內新冠肺炎疫苗發展,政府會傾全力幫助國內四家疫苗公司。
-
2020-12-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上半年疫苗採購除了保護力還要看什麼? 陳時中這麼說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11月25日曾證實,已支付部分訂金,逕洽廠商購買加上參加全球新冠疫苗計劃(COVAX),有接近1500萬劑的疫苗「掌握在手中」,但當時未提到廠商和時程。自由時報報導,指揮中心向廠商直購的1000萬劑就是與牛津大學共同研發疫苗的阿斯特捷利康(AZ),陳時中今仍未鬆口,多次強調「現在都還沒有,完整了再跟大家報告」,他也強調疫苗採購以科學證據為考量,雖然現在還沒有完整的疫苗保護力臨床試驗報告,但學者專家可就其他科學證據做判斷。面對外界關切報導內容是否屬實?這1000萬劑是否都是AZ?陳時中表示,有比較確定結果,就會對外明確報告整體購買情況,相關資訊還是要以指揮中心為準。陳時中說,幾家廠商都在談,大部分都有簽保密協定,如果講得太清楚,對於談判是不利的。下周三指揮中心例行記者會是否就會有進一步說明?陳時中說要看簽約情況,如果簽好約,就會跟大家報告。AZ疫苗運送只要在二至八度環境,不用再額外打造冷鏈系統是優勢,但外界對其保護力仍有諸多不了解。陳時中表示,所有疫苗的購買,都會由專家來判斷有效性,但簽約和前期談判的時候,還沒有很明確完整的臨床試驗報告,就要看其研究設計、臨床前期的動物實驗狀況、臨床第1、2期的安全性。這些都要靠專家學者來判定,也要即時訂定相關的前期談判合約,才能確保台灣能買得到。陳時中表示,或許明年下半年有更多保護力的資料可以參考,但在前期談判、上半年的購買,還沒有辦法只用保護力做判斷標準,因為僅有上述前期資料可以參考。現在隨著歐美開始大量注射疫苗,台灣也會密切關注歐美國家接種計畫的後續追蹤報告,這對於台灣未來施打疫苗的幫助會很大。陳時中說,「購買的準則是以科學的證據為考量」,台灣核准疫苗的方式也「不會因為其他國家核准我們就核准了」,還要請廠商繳交臨床試驗報告、技術性資料,由專家做書面審查,觀察後市場的情況,做綜合判斷。
-
2020-12-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5關鍵基因攸關染疫重症 有助尋治療藥物
科學家今天表示,研究發現有5種關鍵基因與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最重症有關,且數款現有藥物有望改以治療可能發展成重病的染疫患者。路透社報導,科學家研究英國208間加護病房2700名染疫患者的去氧核醣核酸(DNA),發現與抗病毒免疫和肺部發炎有關的5種基因,對於許多嚴重病例至關重要。共同率領研究的英國愛丁堡大學遺傳學者白里(Kenneth Baillie)說:「我們的研究結果立即凸顯出哪些藥物應優先進行臨床試驗。」白里表示,名為IFNAR2、TYK2、OAS1、DPP9及CCR2的基因,可部分解釋為何有些人染疫後病情特別嚴重,有些人卻不受影響。這項刊登於「自然」(Nature)期刊的研究,應有助科學家透過針對特定抗病毒及抗炎途徑的藥物臨床試驗,加速尋找治療COVID-19的潛在藥物。白里表示,其中最具潛力的藥物應是叫做JAK抑制劑的抗發炎藥物。法新社提到,這種藥物常用於癌症和關節炎等慢性疾病。白里的團隊也發現,促進IFNAR2基因活性,可望產生抵抗COVID-19的保護力,因為這種基因很可能會模擬干擾素的治療效果。
-
2020-12-07 養生.聰明飲食
從食物中獲得最佳保護力 專家教你完整攝取植物營養素
【文、圖/摘自漫遊者文化《全植物飲食.營養全書》,作者布蘭達.戴維斯, 薇珊托.梅麗娜】獲得最佳保護能力第一步,就是要讓所攝取的每一分熱量,都有助於健康與治療。幸運的是,植物性食物是飲食中一貫對健康有益成分的濃縮來源。植物提供了抗氧化成分、植化素、植物固醇、膳食纖維、酶、益生質、益生菌、必需脂肪酸、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以及礦物質。這些化合物就像是交響樂,互相合作以關閉促進疾病的基因、減少發炎、提升免疫功能、平衡激素、增強解毒酶、維持血糖濃度、控制血壓與血膽固醇濃度,以及支持身體所有的系統。雖然這些成分通常都會被分離出來,並且以補充劑的形式銷售,但一般而言,補充劑的效果總是令人失望。證據顯示,這些成分的有益效果,有賴於多種保護性化合物之間所存在的複雜協同作用。人體的必需營養素包含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這些營養素之間的平衡與交互作用,對於促進與維持健康非常關鍵。其他在植物性食物中的保護性化合物:植化素、酶、植物固醇與益生質,則會輔助這些營養素。雖然這些化合物被認為不是必需營養素,但在促進健康福祉,以及幫助人們抵禦各種慢性疾病的侵害上,都有非常可靠的優良記錄。植化素所有植物為了要增進自身的存活率,都會產生稱為植化素(phytochemical,phyto在希臘文中的意思是「植物」)的化合物。一些植化素決定了植物的顏色、味道、質地和香氣,並且在吸引授粉者與播種者上,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其他植化素則發揮了內部防禦系統的作用,保護植物不受病蟲害與潛在惡劣環境的侵擾。由於個別植物有特定的需求,因此可能有多達10萬種不同類型的植化素;通常在單一植物中,可以發現100種以上不同植化素的數千份拷貝。幸運的是,當我們吃下植物,植化素會繼續在人體中發揮它的魔力。無論是作為抗氧化成分、模擬荷爾蒙、減少發炎、防止腫瘤形成、根除致癌物質、刺激酶的形成,或者摧毀細菌,植化素都具有數百種機制,來幫助預防疾病的發生以及對抗現有的疾病。許多因素可能都會影響食物中植化素的含量,以及其生物利用率。舉例來說,像是土壤、水質、氣候與化學物質的使用等農業因素,就會影響植化素的含量。有機種植的農產品,會比噴灑化學農藥的農產品發展出對抗攻擊更強大的防禦力,因此植化素含量相對地也會更高。另一方面,收成後的儲存方法也可能會降低植化素的濃度。精製食物的方法會大幅度減少植化素含量,特別是當植物中富含最多植化素的部分(例如小麥粒中的胚芽和麩皮)被去除,或者當加工過程會暴露在刺激性化學物質、高溫或壓力下的時候。而食物的調理過程,例如烹煮、發芽、發酵、攪打、榨汁與打碎等,都可能會對植化素的含量與生物利用率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大多數的植化素在生食時能夠更有效地被吸收。舉例而言,生的十字花科蔬菜中異硫氰酸鹽(isothiocyanates)的吸收率,明顯要比煮熟的十字花科蔬菜高很多。一般來說,烹調往往會降低植化素的含量;加熱的強度愈高、時間愈久,植化素的損失就愈大。而且毫無意外地,水溶性的植化素在食物煮沸並倒掉煮過的水時,最容易流失。但另一方面,烹調會軟化或破壞植物的細胞壁,讓身體更容易提取和吸收某些類型的植化素,特別是類胡蘿蔔素。舉例而言,煮熟番茄的番茄紅素,比生番茄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率,煮熟胡蘿蔔的β-胡蘿蔔素也比生胡蘿蔔的生物利用率更高。而無論是生食或熟食,加入少量的脂肪,例如酪梨、中東芝麻醬或橄欖油,都能改善類胡蘿蔔素的吸收。生食中的植化素,可以藉由縮減食物顆粒大小與增加表面積(切碎、煮爛、打碎、磨碎、打成泥、刨碎,或者仔細咀嚼)來獲得最佳的生物利用率。榨汁是更有效的方式,因為這個過程去除了植物的細胞壁,而細胞壁包含了纖維以及其他已知會降低營養素和植化素生物利用率的成分。一些類胡蘿蔔素,像是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和葉黃素,在蔬菜汁中似乎比生食或熟食的蔬菜都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率。想要提升抗氧化成分與植化素的攝取量,又不想增加飲食量的話,飲用蔬果汁是個可行的方法。發芽與發酵顯著提高了植物性食物的植化素含量。科學研究顯示,將多種植物性食物催芽後,會使其植化素明顯增加。植化素含量之所以增加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新生植物的生命需要依賴這些化合物的支持與保護。綠花椰菜苗(青花菜苗)就是個著名的例子,其蘿蔔硫苷(一種硫配糖體〔glucosinolate〕,蘿蔔硫素的前體)的含量,是成熟綠花椰菜的10∼100倍。蘿蔔硫素(一種異硫氰酸鹽)是種人體在第二階段解毒酵素的強效天然誘導劑,可以處理並除去致癌物質。研究顯示,蘿蔔硫素也是一種優秀的抗微生物劑,對於幽門螺旋桿菌(一種與胃炎、消化性潰瘍與胃癌有關的感染性細菌)非常有效。最近的證據也顯示,綠花椰菜苗可能會改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阻抗。最後,蘿蔔硫素似乎可以減少與許多疾病相關的氧化壓力與組織損傷。實際意義:要攝取最多植化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各種色彩豐富的植物性食物擺滿餐盤。其中也包括了發芽與發酵食品在內,可以進一步提升植化素含量,選擇有機品種具有同樣的功效。雖然蔬果通常都被認為是植化素的主要供應來源,但這些化合物在所有的植物性全食物中的含量都很豐富。其中最著名的植化素超級巨星,就是深綠色的葉菜類(例如羽衣甘藍、寬葉羽衣甘藍與菠菜)、十字花科蔬菜(包括了綠花椰菜、高麗菜與抱子甘藍)、蔬菜苗(特別是綠花椰菜苗)、紫色與藍色水果(例如藍莓、黑莓與葡萄)、蔥屬蔬菜(特別是大蒜)、香草與辛香料(例如肉桂、丁香、大蒜、薑、奧勒岡與薑黃)、豆類(特別是大豆、小紅豆與其他深色豆類)、堅果與種子(例如胡桃、核桃與亞麻仁籽)、可可豆、柑橘類水果、茶和番茄。酵素存在於生的植物性食物中的酵素,能在兩個方面促進健康:它能幫助特定的植化素轉化成活性形式,也能幫助消化。至少有兩個植物家族中的酵素,能把植化素轉化成高度有益的活性形式。第一個是存在於十字花科蔬菜(例如綠花椰菜、高麗菜、羽衣甘藍和蕪菁)中的黑芥子酶(myrosinase)。黑芥子酶會將硫配糖體轉化成異硫氰酸鹽,而異硫氰酸鹽最有價值的,就是能誘發第二階段解毒酵素。第二個則是蔥屬蔬菜(包括洋蔥與大蒜家族)中的蒜胺酸酶(alliinase)。蒜胺酸酶會將蒜胺酸(alliin)轉化成大蒜素(allicin),也就是它的活化形式。大蒜素能對抗微生物、細菌、病毒、寄生蟲與真菌感染,減少血液凝塊和降低血脂濃度,防止關節炎與癌細胞活動,並幫助誘導第二階段解毒酵素。黑芥子酶與蒜胺酸酶會在植物組織被破壞時釋放出來,例如當食物被切碎、搗成泥、煮爛或咀嚼的時候。(值得一提的是,將高麗菜榨成汁,會使蔬菜汁中的黑芥子酶活性變高,而菜渣中所殘留的變少。)在釋放出來後,植化素就會開始酶轉化的過程,轉化成其活性形式。烹調會破壞部分甚至所有的酶,破壞程度則取決於加熱的時間和溫度,因此食用一些生的十字花科與蔥屬蔬菜,能提供一些健康上的益處。透過打碎或嚼碎來進一步分解植物性食物,植物酶就可以對消化過程做出一些小貢獻。這個過程會在食物停留在胃的上半部時持續進行(在進食後,食物可以在那裡停留20∼60分鐘,才會和胃酸徹底混合)。這個消化前的階段,對整個消化過程的重要性還無法確知。然而,絕大多數食物的消化過程都發生在小腸中,因此相比之下,食物酶對人類消化的可能影響被認為是較小的。一旦食物落入胃的下半部,並與胃酸接觸時,酸鹼值就會降到1.3∼2.5左右;在這樣的酸鹼值下,食物酶大致上會變質或失去活性,因此通常無法在小腸內存活。最有機會在胃酸中存活,並完好無損抵達小腸的食物酶,是包覆在能存活下來的微生物中的那些酶,例如發酵食品。關於進一步的資訊,詳見戴維斯與梅琳娜的《邁向生食純素飲食》(Becoming Raw)。實際意義:要獲得最多蔬果中所含的食物酶,最好生吃,並且混合一些十字花科與蔥屬蔬菜。添加各種芽菜和發酵食物,可以進一步提高食物酶的含量與功能。植物固醇植物固醇(包含了固醇與其對應的飽和形式—甾烷醇)是植物細胞壁中的必要成分,正如膽固醇是動物細胞膜中的必要成分一樣。植物固醇具有雙重的抗動脈粥狀硬化作用。由於植物固醇與膽固醇的結構類似,因此會與動物性食物中的飲食膽固醇互相爭取吸收管道,可有效降低總膽固醇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此外,植物固醇也能阻止會加劇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炎途徑。植物固醇的攝取量,直接與飲食中植物性食物的份量成正比。雖然所有的植物性全食物都是植物固醇的來源,但濃度最高的自然來源為種子、堅果、豆類、小麥胚芽、酪梨、芽菜與蔬菜油。證據顯示,早期人類的飲食富含植物性食物,提供了高達每日1 g的植物固醇。時至今日,混合飲食所得的每日平均植物固醇攝取量,則是150∼450 mg不等。素食中的植物固醇通常比混合飲食中要高,而純素飲食所提供的最多。一份報告指出,參與研究的生食純素飲食者,每天提供了從500到超過1,200 mg的植物固醇。研究建議,每天攝取2 g的植物固醇,能為那些血膽固醇濃度高的人降低約9∼15%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但這個攝取量的值,與使用補充劑或植物固醇強化食品有關。由於可降低膽固醇的相關特性,食品工業如今都會在一些產品中添加植物固醇。添加植物固醇的食品種類繁多,包括一些人造奶油、美乃滋、早餐穀物麥片、沙拉醬、豆漿、穀物棒和果汁等。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FDA)允許製造商在這些產品的食品標示中,加入關於植物固醇益處的健康聲明。雖然植物固醇強化產品可能會為高膽固醇的葷食者提供一些好處,不過為了提高植物固醇攝取量而在飲食中加入不健康的食物,卻是荒謬之舉。已經採行健康飲食的純素食者,所攝取的植物固醇遠比其他飲食族群要多得多;而且,他們的飲食中不含膽固醇,因此血膽固醇濃度本來就比較低了。對於那些實際上服用植物固醇補充劑或植物固醇強化食品的人,每天超過2 g的攝取量並未顯示出額外的好處;而對於某些人來說,愈高的攝取量反而會對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實際意義:要增加植物固醇攝取量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就是食用全食物純素飲食,包含芽菜與高脂植物性食物,例如種子、堅果、小麥胚芽與酪梨等。純素食者並不需要攝取額外添加植物固醇的加工食品。益生質與益生菌腸道存在有數兆的微生物。雖然全部至少有400∼500種不同物種是腸道的常見居民,但其中99%的數量都同屬於30∼40種微生物種。住在腸道裡(主要是大腸)的微生物群體,統稱為腸道菌群或腸道微生物相(microbiota)。(這些細菌約占了糞便的50%。)雖然身體與腸道菌群的關係絕大部分是互惠的,但有些客人會比其他人更受歡迎。友善的細菌提供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生存優勢。舉例來說,它們會產生抗微生物物質來抵抗有害細菌。在小腸裡,益菌藉由增強幾種營養素的吸收、氮循環、維持胺基酸儲存與合成某些維生素(維生素K與生物素),來提高營養狀態。佇留在大腸中的細菌配備有能夠分解纖維的酶。纖維對人體消化酶具有抗性,因此無法在之前的階段被消化。細菌消化纖維後的副產品中,包含了短鏈脂肪酸,能提供日常所需熱量的10%以上,有利於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謝,還可預防大腸直腸癌。除此之外,益菌還支持了免疫系統功能、防止食物過敏,並在腸道組織的發育及成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腸道細菌與腸壁內的細胞會持續地雙向交流。如果友善的腸道菌群沒有被充分支持,致病的細菌就可能在身體中立足並繁殖。這些野心勃勃的入侵者,會產生損害腸道內壁的毒素(使其更具滲透性,或者「滲漏」)、降低免疫功能、增加慢性低度發炎、產生感染、破壞新陳代謝,並且造成過重或肥胖。食物的選擇會影響腸道菌群的整體平衡,不管是對人體是友善還是有害的菌群。含有友善微生物群的食物或補充劑,被稱為益生菌(probiotic);而支持這些健康微生物群的食物,則稱為益生質(prebiotic)。以植物為基礎的高纖飲食會維持益菌的存在,而高脂低纖的西式飲食則會助長致病細菌繁殖。雖然目標並非徹底根除有害細菌(人體也會需要其中一些細菌),但益生菌與益生質都有助於把平衡帶向對健康更有益的比例上。益生菌是以活性形式到達腸道的活微生物群,能發揮有益健康的效果。發酵食品或補充劑都可以提供益生菌。一些益生菌的最佳素食來源,包括了非乳製優格(杏仁、椰子或大豆優格)、發酵豆類製品(例如天貝與味噌)、發酵堅果或種子乳酪、發酵蔬菜(德國酸菜〔sauerkraut〕)、發酵穀物(回春水),以及某幾種茶等。益生質則提供了難以消化的可發酵食物成分,能刺激益菌的生長與活性,通常是作為益菌的食物供應。益生質在含有無法被胃酶分解的醣類食物中特別的高,尤其是生食(例如菊苣、菊芋、大蒜、洋蔥、韭蔥、香蕉、蘆筍和地瓜)以及益生質強化的食物(例如果聚醣〔菊糖與果寡醣〕)。幾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地的文化都已經意識到益生菌和益生質的價值,如今也得到了研究的強力支持。研究已經證明,益生菌能夠預防或減少跟某些類型的腹瀉、乳糖不耐症以及腸躁症相關的問題。益生菌能減少促進癌症的酶與壞菌所產生的有毒副產品,並且似乎也能促進和保護腸道健康,減少跟發炎性腸道疾病相關的併發症及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它還能幫助預防感染性疾病,例如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與流感)、泌尿生殖系統感染,以及嬰兒的過敏和皮膚疾病。也有較薄弱的證據顯示,益生菌可能在降低膽固醇、預防癌症、防止自體免疫疾病與牙齒健康方面,都扮演了有益的角色。每種益生菌的菌株都有特定的健康效果。線上研究能夠告訴我們,在治療特定的疾病上,哪種菌株是最有效的;益生菌補充劑的標示包含了屬、種與菌株。專家建議,一旦開始抗生素療程,就應儘快服用益生菌,並在療程結束後持續服用幾天。一般而言,包含多種微生物的產品比單一類型的更加有效。大多數的益生菌都需要冷藏,而且有效期限也很重要;不論是哪種菌株,一旦微生物死亡,就不再是益生菌了。典型劑量隨產品不同而有所差異,不過一般而言,劑量愈高(兒童為每日50∼100億菌落形成單位〔colony-forming units,簡稱CFU〕,成人則為每日100∼200億CFU),效果愈好。實際意義:規劃良好的純素飲食,自然會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與不易消化的醣,能夠提供現成的益生質來源,成為健康腸道菌群的有力支持。而嚴重依賴加工與精製食品的純素飲食,在這方面則會顯得不足。食用大量生鮮蔬果,同時在飲食中添加一些發酵食品,有助於恢復不是那麼理想的腸道菌群,定期服用多種類菌株的益生菌也有同樣的效果。
-
2020-12-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情居高不下 土耳其將開始接種中國疫苗
土耳其武漢肺炎確診和病故數持續激增,衛生部長克扎宣布,採購的中國試驗性疫苗將於11日開始出貨,土耳其將成為最早對公民接種武漢肺炎疫苗的國家之一。克扎(Fahrettin Koca)11月25日宣布已簽約向中國的北京科興生物技術公司(Sinovac Biotech)採購5000萬劑俗稱武漢肺炎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疫苗。此一疫苗正進行最後階段的第3期人體試驗。他2日深夜在推特發文指出,向中國採購的疫苗將於11日開始出貨。克扎指出,一旦土耳其實驗室確認疫苗安全無虞,並且針對最新試驗完成初步評估後,就會核發早期使用授權。他表示:「若一如我們所預期地繼續呈現正面進展,土耳其將成為全球第一個在早期階段就開始進行疫苗接種的國家之一。」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11月間認為北京科興生物技術公司疫苗保護力「有待確認」。美國輝瑞大藥廠(Pfizer)和德國夥伴BioNTech,以及美國莫德納生物技術公司(Moderna)都表示,其研發的疫苗保護效力逾90%;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則表示,其疫苗保護效力達70%至90%。克扎指出,土耳其將會分4階段進行疫苗接種,其中第一階段先以醫護人員、65歲以上公民、安養機構長者、殘障或其他照護機構服務對象為主;接下來輪到提供必要服務的工人、至少有一種慢性病的50歲以上公民;第3階段則是至少有一種慢性病的50歲以下公民;其他公民將於第4階段施打疫苗。土耳其人口總數有8300萬。他表示,藥局也會販售其他疫苗。克扎說:「12月會出貨至少1000萬劑疫苗,2021年1月2000萬劑,2月再1000萬劑。」克扎先前指出,輝瑞─BioNTech疫苗12月將對土耳其出貨100萬劑。土耳其同時參與北京科興生物技術公司、輝瑞─BioNTech兩種疫苗臨床試驗,並且正在研發本土疫苗。根據衛生部3日晚間疫情通報,過去24小時新增3萬2381起武漢肺炎病例,187例喪生;累計52萬167例確診、1萬3216人病故。土耳其武漢肺炎新增病例居高不下,當局宣布週末全面封鎖56小時,週間自深夜至清晨宵禁等措施。
-
2020-12-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三支最快疫苗比一比 學者建議四大高危險共病族都要打
疫苗被視為終結新冠肺炎疫情,恢復正常生活的解方,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及其研究團隊,今持續透過直播討論最新疫苗科學證據。學者指出,目前三支進度最快的疫苗各有表現亮眼之處,然而現有實證,只知道疫苗能減少有症狀個案,仍不知疫苗能否阻止病毒傳染、免疫力能持續多久、對高風險族群的保護力。公衛學者郭芳廷表示,目前三支進度最快的疫苗當中,輝瑞/BNT研發速度最快,不到100天就進入第三期試驗,受試者人數最多,也率先發表第三期初步報告,最大的缺點是需要在零下七十度保存和運送。緊接在輝瑞之後發表第三期試驗初步報告的美國Moderna,目前有效性最高達94.5%且證實可預防重症。英國牛津大學/AZ的疫苗平均保護力雖然只有70%,但他是三支疫苗中唯一證實在老人耐受性較佳,而且可保存於傳統冰箱、單價最低,未來較可能投入開發中國家。陳秀熙提醒,疫苗效益有三個重要的評估終點,包括疾病嚴重度和死亡率、感染率、傳播力,需要定期檢測收集樣本中陽姓個案,評估其持續時間,還要檢測樣本中是否包括具有複製能力的活病毒。目前相關證據只有呈現出症狀個案的減少,對於傳播力和傳染期,還需要更多資訊才能評估。目前疫苗也只有少數報告了長者對疫苗的耐受度。公衛學者范僑芸指出,根據中國、美國、義大利的研究,共病症很可能提高新冠肺炎死亡風險,特別是心血管、腎臟病、肥胖、慢性肺病。在老人和共病患者身上,疫苗保護力可能不佳,因免疫功能低下,導致身體對疾病更敏感。長者常見營養不良,蛋白質、能量與微量營養素缺乏,會降低細胞免疫力,導致發炎反應。長者常見的衰弱和活動力下降,也會導致免疫反應下降,容易感染。陳秀熙說,過去小兒麻痺疫苗耗時23年才問世,當時每年大約一萬人感染。新冠肺炎一年超過六千萬人感染,但疫苗開發技術已經有巨大進步,耗時0.7年,就已經有第一個國家(英國)已經宣佈12月7日開始施打輝瑞的疫苗。他個人認為高危險族群應該要先打,之後如果年輕人也打,更能加速族群免疫的產生。陳秀熙指出,巴西經歷第二波疫情反彈,雪上加霜的是,巴西地方政府在疫苗決策卡關,國內各地方有非常分歧的意見。他呼籲國人對疫苗要有信心,希望未來全世界的疫苗施打態度一致,如此便可望終結大流行。
-
2020-12-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搶先全球!英國核准輝瑞疫苗 最快下周開始施打
英國2日宣布,批准由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和美國輝瑞(Pfizer)合作研發的疫苗,並於下周開始接種,讓英國搶在美國和歐盟前,成為全球首個批准使用輝瑞疫苗的西方國家。根據英國政府的聲明,疫苗將於下周在英國上市。輝瑞與BioNTech於11月18日公布逾4.4萬志願者參與的第3階段人體試驗成果,顯示該公司的新冠疫苗保護力達95%。這項緊急授權讓疫苗有望在全球遏制新冠病毒中發揮重要作用。對英國政府來說,這是一個彌補疫情期間政策失誤的機會,目前英國因疫情死亡人數已接近6萬人。
-
2020-12-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科學家欲研發鼻噴劑 以基因療法抗COVID-19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雷傑納隆藥廠(Regeneron)科學家正在研究能否利用基因治療技術,研發一款可預防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鼻用噴劑。這項概念是利用弱化的病毒作為載體,將遺傳指令送入鼻子和喉嚨細胞,以產生強大抗體,阻止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入侵人體。主導研究的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Pennsylvania)和醫學教授威爾森(James Wilson)指出:「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不需健全的免疫系統即可發揮作用。」法新社報導,相關技術目前正在進行動物試驗,威爾森認為,如果成功,單次劑量的鼻噴劑能為人們提供約6個月保護力,與可望很快獲得批准的疫苗相得益彰。威爾森是基因治療的先驅,基因治療是將遺傳密碼導入患者細胞,以糾正缺陷和治療疾病。他的研究團隊發現,腺相關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組病毒能感染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但不會引起症狀或疾病,可將健康的DNA送入細胞中。瑞士製藥公司諾華(Novartis)的基因療法Zolgensma去年獲得批准上市,成為全球第一種治療脊髓肌肉萎縮症(SMA)的藥物,科學家如今正在研究更多可能應用的領域。美國政府今年2月聯繫威爾森,詢問他和他的實驗室是否可能利用這種技術來對抗COVID-19,一直到雷傑納隆藥廠研發出兩種針對冠狀病毒的實驗室製造抗體後,相關研究才露出一線曙光。雷傑納隆藥廠製造出來的抗體與病原體表面蛋白結合後,阻止病原體入侵人體細胞,讓威爾森的團隊可繼續從事相關研究。雷傑納隆藥廠的抗體正在進行臨床試驗,但已獲得緊急使用授權,可用來治療屬重症高風險族群的輕度或中度COVID-19患者,最受人矚目的案例,便是美國總統川普確診後,接受雷傑納隆藥廠的實驗性抗體雞尾酒療法。研究人員希望這款鼻噴劑將藥劑送入鼻孔後,進入鼻上皮細胞,影響其蛋白質製造機制進而產生抗體。一般來說,只有免疫細胞會製造抗體,這種技術讓新的點子成為一種創新療法。由於冠狀病毒會從鼻道進入肺部,鼻噴劑可預防病毒入侵造成的感染。此外,腺相關病毒組病毒僅會引發輕微免疫反應,副作用可能較領跑的疫苗小;疫苗的運作機制是透過訓練免疫系統識別病毒的關鍵蛋白來發揮作用。賓夕法尼亞大學和雷傑納隆藥廠希望能在明年1月前完成動物研究,接著向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提出申請,以展開人體試驗。
-
2020-12-02 醫聲.疫苗世代
專家領袖意見/司徒惠康:新冠疫苗屢創百年疫苗紀錄
Jennifer Haller是人類疫苗史上最有名的女人。科學期刊刊登她在今年3月16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照片,她不僅是全世界第一個接種全新的mRNA疫苗的接種者,也是除中國大陸之外,第一個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抗疫世紀挑戰COVID-19疫苗之國家政策」專家會議,國衛院副院長司徒惠康是免疫學專家,在新冠疫情下,被賦予協助國內疫苗研發的重責,他以「世紀挑戰,從國際疫情看各國新冠疫苗發展策略和台灣疫苗研發進度」為題,深入淺出頗析這一場人類與病毒戰爭中,人類奮鬥的痕跡與歷程。從中國大陸第一位吹哨者李文亮醫師,發了一條關於華南海鮮市場疫情的信息開始,人類開始與SARS-CoV-2的戰爭。司徒惠康說,新冠疫苗研發之迅速,改寫人類疫苗史,從今年一月十日中國破解新冠病毒核酸序列,NIAID取得資料後,只花三天就設計出疫苗架構,交給藥廠Moderna後,歷經六十天研發,一名美國女性成為全世界第一名接種mRNA疫苗的受試者,發展速度之快,破了百年的疫苗史紀錄。司徒惠康說,目前全世界已經超過二百個新冠疫苗在研發中,其中十支疫苗已經進入第三期臨床實驗,隨著各國的研究,也注意到肺部T淋巴細胞的誘發,可能是未來維持長期保護力的重要方向。台灣的表現也不俗,已有包括國光、聯亞、高端三支次單位疫苗進入人體實驗。為了協助國內的疫苗廠商,自給自足供應國內所需,也能有一天站上世界的舞台,國衛院董事長林奏延呼籲,應透過政府與民間的PPP公私協力,全力扶植國內疫苗產業。司徒惠康說,在國內新冠疫苗的研發與量產上,除了給予經費支持之外,食藥署與藥品查驗登記中心,也主動參與協助,這也都是史無前例的投入。第三期臨床試驗對象必須是在感染風險較高的地區,而台灣感染人數少,將形成臨床試驗的困難度。司徒惠康透露,衛福部其實也早已超前部署,責成國衛院收集感染病患的血液檢體及血清,作為標準品,也就是在P3等級的國衛院、中研院、台大、長庚的實驗室中,比對受試者產生中和抗體的效價,看看接種疫苗後是否能產生足夠的保護力。若是真不及進入第三期臨床實驗,而新冠疫情又鋪天蓋地而來,在風險與安全的評量下,司徒惠康指出,應變措施是透過「加強版第二期臨床實驗」的準備,收案人數必須達到3000人,再透過緊急授權的EUA方式,讓疫苗可以提供給國人接種。近二十年來,全世界面臨三大流行病,包括SARS、H1N1、COVID-19,新型傳染病一波比一波更為猛烈。司徒惠康說,國內疫苗產業需要強盛,不僅僅是因應新冠肺炎,未來還可能有更多的新興傳染疾病的挑戰,疫苗產業確實是安定民心、維持國家穩定的國安議題。身為科學家,面對新病毒,司徒惠康坦言,即使人類以破疫苗史的紀錄,迅速研發疫苗,其實,人類對於病毒的所知甚少,對於疫苗將在人體引起的後續反應,所知真的非常非常有限,應更為謹慎、謙虛。
-
2020-12-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挑戰新冠疫苗/打疫苗可出入境? 司徒惠康:仍應看陰性證明
澳洲航空已經宣布,未來疫苗廣泛上市之後,搭乘國際航班的旅客必須先打疫苗才能登機。未來的世界,是否人人都需要一本疫苗護照,才能暢行世界呢?專家們認為,疫苗確實可能使某些地區解封,理想的疫苗護照應該有施打證明與中和抗體檢測,能做到的國家有限,因此,出入境應仍以陰性證明為主。國衛院副院長司徒惠康說,疫苗接種之後,國際的交流會增加,對於一個理想的疫苗護照,應該有疫苗接種證明,以及綜合抗體檢測,證明疫苗具有保護力,然而能夠做到的國家很有限。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鍾飲文說,由於目前仍不知疫苗的效力有多高,因此,即使打了疫苗出國,建議回國仍需要隔離。
-
2020-12-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挑戰新冠疫苗/台灣有時間等好疫苗 一張表看全球7家新冠疫苗研發進度
新冠肺炎疫情即將屆滿一周年,全世界對疫苗引頸期盼。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舉辦「抗疫世紀挑戰COVID-19疫苗之國家政策」專家會議,國內疫苗專家一致認同,疫苗安全性最重要。疫情嚴重的國家或能因疫苗而逐漸解封,台灣疫情相對緩和,尚有充裕時間確認疫苗安全,「台灣有條件等好的疫苗」。哪支最快送至台灣?充滿變數衛福部疾管署長周志浩指出,這次透過「COVAX(全球新冠疫苗計畫)」採購疫苗,物資分配,這在我國疫苗史上首開先例。國人何時能施打?周志浩坦承,「供應時間為一大挑戰」,因為研發充滿變數,就連國際大廠也很難確定供貨時間以及數量,現在預購多家國際疫苗,但還不確定哪一支疫苗能最快送至台灣。國衛院長梁賡義指出,國衛院作為國內最高醫療智庫,深感民眾有知的權利,所以舉行專家會議,為國人解讀新冠疫苗政策。國衛院副院長司徒惠康說,傳統疫苗開發需要七到十年,因應新冠肺炎,及早解封邊境與挽救經濟,全球卯足全力開發新冠肺炎疫苗,透過緊急授權制度,鬆綁行政程序,從疫情開始至今將滿一年,超過上百支新冠疫苗研發中。但不久前參加疫苗研發研討會,現場醫師專家與一般民眾想知道的都是,「你會讓家人打哪一支疫苗?」,如果明年開打,要趕第一時間接種嗎?還是「你先打,我OK」? 疫苗涵蓋率必須超過六成五,才有群體保護力,根據疾管署委託的民調顯示,國人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意願逾五成,顯示國人對疫苗接受度很高。但周志浩說,民眾對於疫苗的安全性非常敏感,稍有風吹草動,就可能讓接種熱情「急凍」,因此安全與有效,絕對是疫苗的核心價值。台大副校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指出,安全是接種疫苗的重中之重,不論在臨床試驗或未來上市之後,都以健康人為接種對象,安全是首要目標。疫苗接種後,疫情嚴重的國家可能因此逐漸解封,台灣疫情相對緩和,可以有更充裕的時間,確認疫苗的安全性。張上淳認為,我們應掌握自己的節奏,「民眾的疫苗接種可以有點慢,但是不要太慢。」時間站在台灣這裡,我們有時間等。施打初期 應只有公費疫苗至於是否同意民眾自費接種?周志浩說,疫苗有限,會先以醫療防疫等人員為主,公費施打,或有少量的自費市場,提供有特殊需求者。全球疫苗研發都爭取緊急授權,對於國內疫苗廠緊急授權的時間點,專家看法不一。國衛院董事長林奏延表示,新冠疫苗研發速度已是展現國力指標,台灣如能夠加速腳步,就能繼續成為防疫績優生。但本土疫苗想要外銷,必須執行臨床試驗第三期,屆時政府應傾全力協助廠商在海外進行,單靠業者力量,很難完成。張上淳認為,面臨緊急需求,才需要緊急授權,英國疫情太過嚴重,才會透過緊急授權,讓民眾早一點接種疫苗。台灣疫情如果風平浪靜,並未失控,明年初有必要緊急授權嗎?這值得討論。國產疫苗緊急授權?值得商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鍾飲文也持相同看法,他表示,國內疫苗業者完成二期試驗後,不建議立即獲得緊急授權,應先通過專家審議,確定免疫抗原具有保護效果,否則將影響國人接種意願,國外也不見得願意埋單。
-
2020-12-02 醫聲.疫苗世代
專家領袖意見/搶打或觀望?張上淳:台灣有條件等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進入噴發期,全世界都在引頸期盼疫苗,台大醫院副校長張上淳指出,疫苗以安全性最為重要,需要透過層層機制為安全性把關。疫苗接種之後,疫情嚴重的國家可能使用疫苗而逐漸解封,而台灣的疫情相對緩和,可以有更充裕的時間,確認疫苗的安全性,應掌握自己的節奏,「民眾的疫苗接種可以有點慢,但是不要太慢。」、「台灣有條件等好的疫苗」。近20年來,全球三次重大疫情,包括SARS、H1N1以及這一次的COVID-19,鍛鍊出台灣愈來愈精悍的防疫能力,三役全與的張上淳目前是台灣大學副校長,也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在國衛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抗疫世紀挑戰COVID-19疫苗之國家政策 」專家會議中,張上淳指出,接種疫苗的重中之重是「安全」,不論在臨床實驗,或是未來上市之後,都以接種在健康人身上為主,因此安全是首要的目標。傳統疫苗的開發,通常需要七到十年,為了因應新冠肺炎,及早解封各國邊境與經濟,全世界卯足全力開發新冠肺炎疫苗,從疫情開始至今將滿一年,全球目前有超過上百支研發中的新冠病毒疫苗。時程縮短,安全性的把關不能放鬆。張上淳說,疫苗的臨床實驗中,會監測局部的疼痛、紅腫,全身性的發燒、頭痛、倦怠、嘔吐、過敏反應等。而這次感染新冠肺炎者很出現很特別的嗅、味覺異常,也會去設定觀察有沒有出現這樣的狀況。每完成一階段的臨床實驗,都會有獨立的委員會評估,能不能繼續試驗下去。如果真的出現不良反應,試驗就會喊停,AZ疫苗今年9月初也因為受試者出現副作用(脊髓炎得暫停進行人體試驗,目前也已重啟人體試驗。疫苗接種後的風吹草動,特別容易引起民眾的信心危機。即使在疫苗上市之後,也會透過接種後疑似不良事件監測機制去主動、被動監測,張上淳說,國內主動監測只要比對疫苗接種紀錄和健保就醫資料,很容易發現不良事件,或是通過民眾和醫師的通報。張上淳說,政府會透過背景值監測,例如H1N1疫苗上市之後,監測每週發生的GBS事件、顏面神經麻痺事件、中樞神經免疫事件、抽筋或痙攣事件、急性腦中風等等,確認異常事件沒有增加。台灣有國光、聯亞、高端、安特羅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紛紛進入人體實驗,介於第一期與第二期臨床實驗中間,是不是在完成二期臨床試驗就可以採用EUA上市呢?對此,張上淳表示,國際上走得比較快的人,會有一些資料可以參考,參考綜合抗體可以到什麼程度,用此判斷我國的疫苗保護力是否足夠。至於台灣需不需要搶先接種對國外採購的新冠肺炎疫苗呢?張上淳說,早一點打比較好,還是晚一點打比較好?需要視當地的疫情嚴重度而定,美國、英國的疫情嚴峻,透過EUA(緊急使用授權)讓國民早點接種有其必要。等到其他國家都解封了,疫情相對和緩的台灣,是不是要搶快接種疫苗呢?「我們在接種時程的掌握上,可以比人家慢一點,但是不能慢太多。」
-
2020-12-0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懶人包/打了疫苗就可以出國嗎?COVID-19疫苗接種前,你該知道的9個實用小知識
輝瑞藥廠與德國BioNTech生技公司合作開發的COVID-19疫苗宣稱預防效果超過90%,若藥廠能如預期供給,美國政府計畫從十二月起開始替民眾施打。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與牛津大學合作研發的COVID-19疫苗,臨床試驗卻出現瑕疵,英國政府要求評估這款疫苗是否符合取得緊急授權的資格。而台灣,指揮官陳時中日前則表示「手中已經確定有1500萬劑」,保守估計明年中可開打。但無論哪一國哪一種疫苗,大眾對新冠疫苗仍多有疑慮,安全性沒問題嗎?打了就可以出國了嗎?以下咨詢專家意見為你釋疑。Q1:打COVID-19疫苗還會得新冠肺炎嗎?A:有可能,每一個人的免疫反應不同,目前還不知道保護力是多少,需要更多的證據。(食藥署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臨床試驗之專家討論會議主席鍾飲文醫師)Q2:COVID-19疫苗打了一次之後,就一輩子不會得新冠肺炎嗎?A:不知道,COVID-19可能流感化,就像流感病毒一樣,每年都會有一些變化。(食藥署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臨床試驗之專家討論會議主席鍾飲文醫師)Q3:為什麼COVID-19疫苗需要超級冰箱保存?A:環境中充滿RNA水解酶,導致mRNA疫苗失效,因此部分國外研發的mRNA疫苗需要超低溫保存。(食藥署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臨床試驗之專家討論會議主席鍾飲文醫師)Q4:哪些人應該優先接種COVID-19疫苗?第一:醫事人員(估33萬人)第二:中央、地方、機場之防疫人員(估14萬人)第三:維持治安的警察及憲兵(估9萬人)第四:長照及社福機構的工作人員及受照顧者(估15.8萬人)第五:為維持國家安全的軍人(估20萬人)第六:64歲以上長者(估348.5萬人)第七:19到64歲具重症高風險相關疾病者(384萬人)第八: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者(3.5萬人)第九:50到64歲成年人(530萬人)Q5:哪些人不應該接種COVID-19疫苗?A:ㄧ、疫情控制不穩的慢性病患二、免疫功能低下或有免疫系統疾病者三、最近一個月接受大手術者四、癌症正在療程或是將接受治療者五、嘗試受孕、懷孕、及正在餵母乳的女性(以上民眾因為不在臨床試驗的收案對象,因此無法預知會有何反應,因此目前不建議接種。)Q6:接種covid-19疫苗真的安全嗎?要注意哪些副作用?A:目前各家藥廠發表的臨床試驗,副作用以發燒、倦怠、接種部位疼痛等為主,至於有些藥廠會產生嚴重頭痛,是因藥廠第一次做RNA疫苗,為了讓疫苗穩定,會添加很多傳統疫苗不同添加的物質,這部份的原因仍待未來更多研究分析。至於有藥廠發生嚴重的脊髓炎,仍屬單純個案,但施打疫苗仍比一般發生率高一些。(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司徒惠康)Q7:我接種covid-19疫苗要付錢嗎?要付多少錢?A:未來被政府列為需要施打者,將是公費支付,至於一般人有無自費施打的機會,短期內藥廠應該生產不及,多餘的疫苗供應自費市場有困難,但在考量中。而目前已有航空公司規定得施打疫苗才能搭機,未來當疫苗生產量大時,應該會有出差出國者自費施打。(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疾管署署長周志浩)Q8:如果感染過COVID-19肺炎的人,還需要再接種疫苗嗎?A:若感染過的人有相當的保護力不見得立即施打疫苗,另外,這也需要看未來更多研究分析,屆時國際上疫苗接種的建議。(疾病管制署署長周志浩)Q9:打了COVID-19疫苗就可以出國,並且回國不隔離嗎?A:由於目前仍不知疫苗的效力有多高,因此,即使打了疫苗出國,建議回國仍需要隔離。(食藥署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臨床試驗之專家討論會議主席鍾飲文醫師)
-
2020-11-30 性愛.性病防治
公費投藥喊卡 愛滋防線憂破口
「不能去曼谷,要去哪購買「愛滋病毒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藥物?」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感染科主任顧文瑋說,最近不少愛滋高風險族群在診間焦急詢問,加上PrEP公費計畫將於年底終止,高風險族群面臨斷藥危機,擔心無藥可用。顧文瑋指出,不少男同志將曼谷視為第二故鄉,除了旅遊、購物、按摩,還順道至當地藥局購賣PrEP學名藥,因為價格比原廠藥物便宜,但年初迄今受疫情影響,無法至泰國,許多人手邊已無存貨。事前投藥 公費計畫成效顯著衛福部疾管署慢性傳染病組長黃彥芳表示,PrEP計畫透過服藥前的愛滋篩檢服務,鼓勵民眾篩檢,若確認感染愛滋病毒,則盡早治療。至於未感染愛滋病毒的高風險族群,如能定期服用抗病毒藥物,體內藥物濃度足夠,就能預防感染愛滋,研究證實保護力達九成以上。由於每個人都難以持續使用保險套預防感染,世界衛生組織於二○一五年建議,將PrEP作為全球愛滋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美國、澳洲、歐盟等先進國家大力推動PrEP政策後,愛滋疫情明顯下降,台灣也是如此。「PrEP公費計畫成效顯著。」黃彥芳說,截至今年六月底,已有兩千廿九名感染者配偶或伴侶、年輕族群加入計畫,僅一人因中斷服藥而感染,其餘皆未感染愛滋。藥價昂貴 年輕感染者難負擔但PrEP藥物昂貴,每天服用一錠,每人每年至少需花費逾十二萬元。黃彥芳坦言,對年輕人,這價錢遙不可及,這也正是疾管署自二○一六年起推動PrEP計畫緣由,針對卅歲以下年輕族群及感染者配偶及性伴侶提供補助。黃彥芳說,為了讓更多高風險對象使用PrEP,目前正積極爭取預算,並與藥廠溝通,讓藥價更合理,希望未來能將補助年齡層擴大,至四十歲以下高風險民眾及感染者配偶或性伴侶。顧文瑋指出,目前取得PrEP藥物管道有二,一為公費試辦計畫,一為透過醫院向藥廠買藥,但公費經費來源有限,且明年就得自付。預防用藥 依法不能納入健保顧文瑋說,今年度相關公費計畫即將至年底結束,疾管署最近頻與專家開會,討論明年度計畫,但因經費不足,現階段卅歲高風險族群全額補助,明年擬採部分負擔,參加者需自付一定比率藥費,恐影響高風險族群參與意願。許多先進國家積極推廣PrEP,南韓甚至將PrEP納入健保體制,但台灣仍為試辦計畫。對此,黃彥芳指出,健保法規定,納入健保藥物需以治療疾病為目的,PrEP藥物屬預防性質,除非修法,否則無法納入。醫師公會理事長、立委邱泰源表示,有關預防用藥PrEP預算,近年由疾管署防疫(傳染病)編列,在治療上,新確診個案兩年內藥費由疾管署負責,兩年後換成健保給付,建議PrEP也能成為正式預算,每年編列,由健保代收代付,但不納入健保總額。兩大策略 終結愛滋拚「三零」感染科權威、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洪健清表示,PrEP藥物計畫針對經濟弱勢、相異伴侶等高危險群提供一年期公費預防藥物,「此為我國接連兩年新感染人數下降的重要關鍵,務必持續下去。」「要終結愛滋,就得事前預防」,洪健清說,學會將針對醫療人員、高風險族群舉辦愛滋教育活動、講座,配合疾管署推動愛滋免費匿篩,以及超商取貨唾液檢測等方式,讓篩檢更方便。透過「治療即預防」及「暴露前預防性投藥」兩大策略,我國勢必能在二○三○年之前達到「零感染、零歧視、零死亡」的「三零」終極目標。這也是聯合報與台灣愛滋病學會共同倡議的目的。
-
2020-11-30 性愛.性病防治
事前投藥防愛滋(PrEP)計畫年底終止 愛滋防線憂破口
「不能去曼谷,要去哪購買「愛滋病毒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藥物?」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感染科主任顧文瑋說,最近不少愛滋高風險族群在診間焦急地詢問著如何取得PrEP藥物。再者,PrEP公費計畫即將於年底終止,正接受PrEP的高風險族群則面臨斷藥危機,擔心無藥可用。顧文瑋指出,不少男同志將曼谷視為第二故鄉,除了旅遊、購物、按摩之外,還常順道至當地藥局購賣PrEP學名藥,因為價格比原廠藥物便宜許多,年初迄今受到疫情影響,無法至泰國,許多人手邊都沒有存貨。疾管署慢性傳染病組組長黃彥芳表示,(PrEP)計畫是透過服藥前的愛滋篩檢服務,鼓勵民眾篩檢,若確認感染愛滋病毒則盡早治療。至於沒有感染愛滋病毒的高風險族群,如能定期服用抗病毒藥物,體內藥物濃度足夠,就能預防感染愛滋,研究證實保護力可達九成以上。由於每個人都難以持續使用保險套來預防感染,世界衛生組織於104年建議將PrEP作為全球愛滋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美國、澳洲、歐盟等先進國家大力推動PrEP政策後,愛滋疫情明顯下降許多,台灣也是如此。「PrEP公費計畫成效顯著」黃彥芳說,截至今年六月底,已有兩千廿九名感染者配偶或伴侶及年輕族群加入這項計畫,僅有一人因中斷服藥而感染愛滋,其餘皆未感染愛滋。不過,PrEP藥物昂貴,持續每日服用一錠,每人每年至少需花費逾十二萬元,黃彥芳坦言,對年輕人而言,這個價錢簡直遙不可及,這也正是疾管署自一零五年起推動PrEP公費計畫的緣由,針對卅歲以下年輕族群及感染者配偶及性伴侶補助。黃彥芳說,為了讓更多高風險對象使用PrEP,降低愛滋感染風險,目前正積極爭取預算,並與藥廠溝通,讓藥價更合理,希望未來能將將補助對象年齡層擴大至四十歲以下高風險民眾及感染者配偶或性伴侶。顧文瑋指出,目前取得PrEP藥物的管道有二,一為公費試辦計畫,一為透過醫院向藥廠買藥,但公費這塊經費來源有限,且明年還需自付。至於自行購藥,藥廠釋出善意,採「買一補貼二」方式,大幅減輕使用者的負擔。顧文瑋說,今年度相關公費計畫即將至年底結束,疾管署最近頻與專家開會討論明年度計畫內容,但因經費不足,現階段三十歲高風險族群全額公費補助,明年擬採部分負擔,參加者需自付一定比率的藥費,但這恐影響高風險族群參與意願。此外,不少民眾透過網路購買PrEP藥物,顧文瑋提醒,在網路購買藥物,因來源不明,難以確保安全性、有效性,建議有需要者遵循正規醫療體系,接受醫師評估,用藥之前篩檢肝腎功能,及是否感染愛滋,才能保障自身健康。事實上,許多先進國家積極推廣PrEP,南韓甚至將PrEP納入健保體制,但台灣仍為試辦計畫,公務預算極為有限,參與人數受限。對此,黃彥芳指出,健保法規定,納入健保藥物都需以治療疾病為目的,PrEP藥物屬於預防性質,除非修法,否則無法納入。醫師公會理事長、立委邱泰源表示,有關預防用藥PrEP預算,近年都由疾管署防疫(傳染病)編列,在治療上,新確診個案兩年內藥費由疾管署負責,兩年後換成健保給付,建議PrEP也能成為正式預算,每年編列,由健保代收代付,但不納入健保總額計算。感染科權威、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洪健清表示,疾管署推出PrEP藥物計畫,針對經濟弱勢、相異伴侶等高危險群提供一年期公費預防藥物,篩檢結果為陰性,積極投藥預防,「此為我國接連兩年新感染人數下降的重要關鍵,務必持續下去。」。「要終結愛滋,就得事前預防」洪健清說,疾管署應持續推動愛滋防治相關計畫,學會則針對醫療人員、高風險族群舉辦愛滋教育活動、講座,配合疾管署推動愛滋免費匿篩,以及超商取貨唾液檢測等方式,讓篩檢更方便。洪健清指出,透過「治療即預防」及「暴露前預防性投藥」兩大策略,我國勢必能在2030年之前達到「零感染、零歧視、零死亡」的「三零」終極目標,這也是聯合報與台灣愛滋病學會共同倡議的目的。
-
2020-11-2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趕在秋冬防疫專案12月1日啟動前 回國潮再度湧現
秋冬防疫專案12月1日起啟動,來台旅客登機前必須配合出示3日內COVID-19核酸檢驗報告。國內8大類場所強制戴口罩。由於美國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加上12月1日起來台旅客登機前必須出示3日內新冠肺炎核酸檢驗報告的影響,這幾天從美國回國在桃園國際機場入境的人數明顯增加,不少旅客穿著全套防護裝備。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天說,指揮中心並非強制要求有陰性報告者才能登機。持陰性報告者可走一般登機及入境程序;持陽性報告者,應遵循所在地國家確診者隔離政策及航空公司乘客規範,不一定能夠登機,如有急迫需求,必要時申請專案返台。莊人祥說,雖檢附採檢報告和登機資格無關,但若未取得採檢證明就入境,依然會視情況予以裁罰。若旅客自可採檢國出境,卻不願檢附證明,即使航空公司同意登機,安排指定位置,顯然該旅客可取得採檢證明卻拒絕配合,雖可入境,最高可能遭裁罰15萬元。國內部分,根據指揮中心18日所宣布內容,12月1日起,民眾進入「醫療照護、大眾運輸、生活消費、教育學習、觀展觀賽、休閒娛樂、宗教祭祀、洽公」等8大類場所,強制要求佩戴口罩。若未依規定佩戴口罩,經勸導不聽者,將依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第37條第1項第6款規定,由地方政府裁罰3000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台灣高鐵、台鐵12月1日起旅客進入台鐵車廂及場站(含車站大廳)時,須佩戴口罩。如有飲食的需求,在與不特定對象保持社交距離或有適當阻隔設備的前提下,可在飲食期間暫時取下口罩,飲食完畢仍須配戴口罩。此外,由於65歲以上長者及學齡前幼兒等流感高危險族群接種率,已逐步提升至目標接種率八至九成,為持續推動流感疫苗接種計畫對象於流感高峰期前獲得保護力,指揮中心日前宣布,自12月1日起恢復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的成人接種公費流感疫苗。指揮中心也呼籲,除接種流感疫苗外,民眾平時應落實勤洗手與咳嗽禮節等良好衛生習慣,外出活動時,維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以上的社交距離,若無法維持應佩戴口罩,生病不適者盡量在家休息,以降低呼吸道病毒傳播的風險,保護自己及他人健康。指揮中心提醒民眾接種前,先至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站或疾病管制署流感防治一網通查詢,並電洽有提供接種服務的院所預約,確認有疫苗後再前往接種。●秋冬防疫專案QAQ1:目前國內COVID-19疫情和緩,為什麼要實施秋冬防疫專案?A:國內自4月13日迄今無新增COVID-19本土病例,惟隨著時序進入秋冬,全球疫情持續上升,多國單日確診人數屢創新高,我國境外移入個案亦隨之增加,加上民眾於防疫新生活之持續落實度未盡理想,為能妥善因應國內在秋冬時期面臨流感流行和COVID-19疫情之雙重負擔,指揮中心規劃數項因應措施,合併為秋冬防疫專案,以強化邊境檢疫與社區管理,並提升對COVID-19疑似個案之偵測,以利及早應處。Q2:秋冬防疫專案什麼時候開始實施?包括哪些措施?A:自今(109)年12月1日起實施,至明年2月28日為止,共3個月。重點措施有以下三項:(一)入境及轉機旅客登機前出示3日(工作日)內COVID-19核酸檢驗陰性報告。(二)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強制佩戴口罩。(三)強化醫療院所感染管制及通報採檢。Q3:國內目前沒有COVID-19本土疫情,為什麼要實施強制佩戴口罩?A:國內自今年6月7日起放寬生活防疫管制措施,鼓勵民眾落實防疫新生活,由於落實情形不甚理想,於8月5日再列舉八大類不易保持社交距離,或容易近距離接觸不特定人士之人潮擁擠及密閉之場所,請民眾務必佩戴口罩。考量秋冬時期除了COVID-19疫情以外,也有多種呼吸道傳染病盛行,都會加重醫療體系的負荷與調度壓力,為了有效提高民眾於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佩戴口罩之遵循度,以降低呼吸道傳染病的感染與傳播,進而避免過度耗用醫療資源,故強制要求民眾進入不易保持社交距離,會近距離接觸不特定人,可能傳播COVID-19之室內場所應佩戴口罩。Q4:有哪些場所需要強制佩戴口罩?A:包含「醫療照護、大眾運輸、民生消費、教育學習、觀展觀賽、休閒娛樂、宗教祭祀、洽公機關(構)」等八大類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指不易保持社交距離,會近距離接觸不特定人,可能傳播COVID-19之室內場所),要求進入該類場所活動的民眾佩戴口罩,除了有助於防範COVID-19之外,對於其他各類經由飛沫、空氣傳播之疾病也能發揮防護效果。Q4-1:教育學習場所包括學校嗎?A:考量學校教室、幼兒園、安親班、補習班等場所多為特定人,故不列入須強制佩戴口罩之場所。由教育部依據指揮中心公告相關指引,督導落實執行各項防疫措施。Q4-2:進入觀展觀賽場所要強制佩戴口罩的對象,包括表演者、運動員嗎?A:要求強制佩戴口罩的對象主要是針對進入該場所觀展觀賽的民眾。表演、競賽活動之主辦單位應做好表演者、運動員及觀眾之動線分流,並確保舞台、比賽場地能與觀眾保持足夠之社交距離,至於表演者、運動員,於演出、比賽前後應佩戴口罩。如為指揮中心核准之特殊檢疫專案,應依核定之防疫計畫辦理。Q4-3:醫院照護機構的住院病人、住民或托嬰中心受托的嬰幼兒是不是也要強制佩戴口罩?A:要求強制佩戴口罩的對象主要是針對進入該類場域就醫、陪探病、探視、接送嬰幼兒或辦理事務之民眾。但如果該類場域已律定住院病人、住民或受托的嬰幼兒等對象,需要全程佩戴口罩或配合其他防疫措施,以符合感染管制要求,則應依規定辦理。Q4-4:八大類高風險場域的工作人員是不是也要強制佩戴口罩?A:要求強制佩戴口罩的對象主要是針對進入高風險場域活動的民眾。而該等場域內的工作人員,若其工作性質會近距離接觸不特定人,如市場或商店之銷售人員、展演場所引導人員、接待洽公民眾之人員等,建議工作期間應佩戴口罩,若是擔任內勤人員,則落實防疫新生活之措施即可。但如果該場域已律定工作人員需要全程佩戴口罩以符合感染管制要求,如醫療照護機構,則應依規定辦理。Q5-1:在強制佩戴口罩的場所內,如果要飲食怎麼辦?A:如果該場所允許飲食,可以在與不特定人保持社交距離(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或有適當阻隔設備(如隔板)之情形下,於飲食期間暫時取下口罩,飲食完畢就立即戴上口罩。如果該場所本來就禁止飲食,請遵守規定並全程佩戴口罩。此外,餐廳雖非屬強制佩戴口罩之場域,業者及民眾仍應落實防疫新生活運動,以降低傳染風險。業者應確保民眾與不特定人之社交距離(拉大桌距、提供隔板/隔屏/隔簾),降低一桌用餐人數,並落實實聯制、體溫量測、手部消毒等防疫措施;民眾在用餐的時候,請盡量不要交談,如要交談、離開座位取餐/上廁所等非用餐狀態下,請戴上口罩。Q5-2:如果是在航班、高鐵及台鐵車廂等不易保持社交距離、亦無法提供阻隔設備之場所,但仍有飲食需求的話,應該怎麼辦?A:在可飲食之大眾運輸車廂或海空運航班中,在與不特定人保持社交距離(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或有適當阻隔設備(如隔板)或社交距離內不特定對象均有佩戴口罩之情形下,可暫時取下口罩飲食,飲食期間不交談,並於飲食完畢須立即戴上口罩。Q6:戶外場所較空曠且空氣流通,也需要佩戴口罩嗎?A:即使不是前往八大類高感染傳播風險的場域,為了自身的健康,仍應落實防疫新生活運動,在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自主佩戴口罩,並配合業者、管理單位或是活動主辦單位的防疫措施。此外,人潮聚集之戶外場所(如風景區、夜市、傳統市場…等),建議業者或場所管理單位採用「人數總量管制」方式進行管控,以利在場所內活動民眾能持續、有效地保持社交距離;民眾在不能保持社交距離時應自主戴上口罩,並配合場所之防疫措施,另如需飲食,應盡量保持社交距離。如為戶外進行之公眾集會活動(如遊行、遶境、跨年晚會…等),主辦單位應參考「COVID-19(武漢肺炎)因應指引:公眾集會」,評估風險及制定相關防疫應變計畫,並盡可能落實實聯制,也請民眾全程佩戴口罩,避免飲食。Q7:嬰兒或學齡前幼兒若沒辦法戴好口罩,怎麼辦?A:對於持續佩戴口罩較為困難之嬰兒或學齡前幼兒,家長宜自主避開尖峰時刻之人潮,注意社交距離,並避免帶至人潮擁擠的室內外公共場所等。不得已必須前往公共場所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請家長為學齡前幼兒戴好幼幼口罩或小童口罩,且注意佩戴情形;對於不適合佩戴口罩之嬰兒,應以具遮簾之嬰兒車或嬰兒提籃防護飛沫。因病就醫時建議亦須留意上述原則。Q8:國外曾有健身房發生COVID-19群聚感染事件,對於前往健身休閒場所活動的民眾,有甚麼防護措施?A:民眾常前往的健身房、游泳池、三溫暖、溫泉……等健身休閒場所,其活動性質無法全程佩戴口罩。建議業者或場所管理單位可採用「人數總量管制」、「加大設施間距」等方式進行管控,有助於在場所內活動民眾能持續、有效地保持社交距離,並請民眾配合實聯制、體溫量測、手部消毒等防疫措施。也請民眾在活動前後(如使用健身器材前後、游泳前熱身及上岸後、進出浴池或蒸氣室前後……等)應戴上口罩,活動時再取下,並盡量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Q9:在公告的八大場域沒有配合戴口罩會被處罰嗎?會有怎麼樣的處罰?A:強制佩戴口罩措施的法源依據是傳染病防治法第37條第1項第6款,違規者將由地方政府依傳染病防治法第70條執行裁罰,可處新台幣3000元以上1萬5000元以下罰鍰。Q10:民眾在公告的八大場域不配合戴口罩時,場所的負責人也會被處罰嗎?A:民眾在公告的八大場所沒有配合戴口罩時,該場所所屬之各機關(構)、團體、事業(即場所之管理人、業者、負責人)等暫不納入裁罰對象,指揮中心將視執行狀況,滾動調整相關措施。場所之管理人、業者、負責人應善盡管理責任並配合政府防疫政策,加強落實民眾宣導、實聯制、體溫量測、手部及環境消毒、人數管制等防疫措施。
-
2020-11-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牛津疫苗試驗惹疑 英政府指示評估使用授權資格
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與牛津大學合作研發的COVID-19疫苗日前發布第3期臨床試驗結果,卻因試驗出現瑕疵,讓這款疫苗的疑慮如滾雪球般增多,阿斯特捷利康考慮加做全球性試驗。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與牛津大學23日發表結果指出,試驗過程觀察兩種不同接種方法。第一種是先施打半劑疫苗,等至少一個月後再給一劑完整疫苗,效力達90%;第二種則是兩劑都是完整劑量,也是相隔一個月接種,但這種方式效力僅62%,研發人員合併結果,認為疫苗平均效力為70%。但施打劑量不同,起初是因為研究人員搞錯疫苗劑量,才誤打誤撞發現防護力提高。「紐約時報」報導,兩種不同做法的試驗在英國與巴西進行,但阿斯特捷利康卻把兩種結果混在一起,不符一般藥品或疫苗試驗結果發布的標準作業。負責研發的阿斯特捷利康高管潘加洛斯(MenelasPangalos)25日受訪時為公司緩頰,稱劑量誤差是承包商所致,發現問題後,督導單位立即通報並決定繼續試驗,但改採不同劑量進行。潘加洛斯23日的說法是,公司原先沒有要做減量版的試驗,在英國執行試驗的研究人員原本應給受試者兩劑完整劑量,卻因誤算而錯給半劑。潘加洛斯當天形容這個失誤是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讓研究人員碰巧發現效果更好的方式。然而,數據引人質疑的地方不只一處。阿斯特捷利康曾表示,接受先半劑、後整劑的受試者不到2800人,接受兩劑完整劑量的受試者則有近8900人。最大的問題在於,為何不同劑量間出現的效果差異這麼大?為何較少劑量反而出現較佳效果?這些關鍵疑問,藥廠與牛津大學研究人員都說不知道。此外,阿斯特捷利康只表示,試驗的初步分析是基於轉為受試者的131名有症狀確診者,卻未說明接受首劑一半劑量的受試者、正常劑量的受試者與接種安慰劑的對照組,這3組各有多少例確診。美國康乃爾大學威爾醫學院(WCM)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授摩爾(John Moore)說:「這場(疫苗試驗結果)發表會,弄出的問題比給出的答案還多。」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生物統計學與疫苗試驗設計專家狄恩(Natalie Dean)也說:「我就是不明白,他們那些資訊是從哪來的、是怎麼整併在一起的。」她推文表示,阿斯特捷利康和牛津大學「發布的試驗結果,在透明度與嚴謹度上都不及格。」美國的COVID-19疫苗與療法研發計畫最高主管施勞威(Moncef Slaoui)24日與媒體視訊時,也提到阿斯特捷利康和牛津大學疫苗的另一侷限性。他說,這款疫苗的半劑受試者年齡都在55歲以下,意即效果較好的方法未找相對脆弱的年長者試驗,可能影響到藥廠向監管機關提出的緊急授權許可申請。阿斯特捷利康執行長索利歐(Pascal Soriot)表示,公司有意加做額外的全球試驗,以確認首劑疫苗減半的做法是否真有90%的保護力。索利歐說,公司偏向加做試驗,而不是調整目前在美國進行的試驗。索利歐還說,他認為額外的試驗不會延誤英國及歐盟監管機關批准這款疫苗的時程。英國政府今天表示,已要求藥品監管機構評估這款疫苗是否符合取得緊急授權的資格。英國政府有鑑於疫情嚴重,此前已修法,讓英國能在歐盟藥品管理局同意之前就先核准疫苗。英國雖已於今年初脫歐,但在明年元旦前仍須遵守歐盟規範。
-
2020-11-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誤打誤撞!牛津疫苗研發人員犯錯 竟使保護力激增
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23日宣布,初步資料顯示,與英國牛津大學合作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平均保護率為七成,但若微調接種劑量,保護率可達九成,而且沒有嚴重副作用。阿斯特捷利康副總裁潘加洛斯透露,是研發人員注射時搞錯劑量,才意外使保護率提高到九成。他說:「只注射一半劑量,實在是機緣巧合。」英國受試者原定接種兩劑全劑量疫苗。潘加洛斯說,研究人員注意到,受試者接種後的副作用,如疲勞、頭痛和手臂痛等,比預期的小,這讓研究人員大惑不解,「所以我們回頭去找原因,才發現他們少注射一半的劑量」。研究團隊決定繼續研究這群只注射一半劑量的受試者,並讓他們在原定時間接種第二劑全劑量疫苗,結果保護率達到90%,比兩劑都接種全劑量的另一群受試者的62%高多了。
-
2020-11-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牛津新冠疫苗保護力僅70% BBC直言:令人失望
BBC報導,大規模臨床試驗顯示,英國牛津大學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保護率為70%,這「既是勝利,也令人失望」,因為美國輝瑞和莫德納公司的新冠疫苗,保護率都達95%。不過,牛津疫苗比另外兩款疫苗便宜得多,而且更容易儲存和運送,所以若獲批准,仍將在抗疫行動中扮演重要角色。另有資料顯示,牛津疫苗的保護率可以提升到90%。牛津研究人員已成功把通常耗時十年的疫苗研發過程縮短到10個月。英國政府已預訂1億劑牛津疫苗,可供5000萬人接種。【中央社/倫敦23日綜合外電報導】一項大規模試驗結果顯示,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研發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疫苗,可防止7成受試者出現症狀。之前美國輝瑞大藥廠(Pfizer)與莫德納生物技術公司(Moderna)已分別表示,旗下疫苗試驗結果顯示防護力達95%。牛津大學試驗結果雖堪稱成功,卻也令人失望。然而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相較於另外兩種疫苗,牛津大學疫苗價格便宜得多,而且儲存更容易,更方便送到全球各個角落。英國政府已預訂1億劑牛津大學疫苗,足夠替5000萬人接種。參與牛津大學疫苗試驗的志願者超過2萬人,其中一半在英國進行,其餘在巴西受試。研究者說疫苗防護力為70%。有趣的是,有一群志願者先接種半劑疫苗後,再接受完整的一劑疫苗,防護效力就增至9成。目前還不清楚為何有此差異。
-
2020-11-2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避免重演「疫苗之亂」 陳時中:新冠肺炎疫苗將排除社區施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上周五透露,「口袋已經有一些疫苗」。民進黨立委蘇巧慧今在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則質詢陳時中,未來如何讓新冠疫苗施打不發生類似流感疫苗的「疫苗之亂」;陳時中回應,未來會將計畫性施打部分擴大,且暫不考慮在社區施打。陳時中日前表示除了向COVAX採購,可選擇包括牛津疫苗、輝瑞/BNT疫苗及賽諾菲疫苗三種疫苗,也另外直接和疫苗廠接洽,幾乎完成簽約,僅差付訂金。陳時中今天在衛環委員會接受質詢時進一步表示,學術界目前認為涵蓋率應達六成,也就是需1500萬國人施打,才有保護力。但他也表示,目前除了少數未公開的疫苗,大部分的疫苗都需要打兩劑,因此須準備3000萬劑才夠。蘇巧慧及民進黨立委莊競程都關心,未來若取得新冠肺炎疫苗,如何避免類似流感疫苗的搶打現象,建議可比照口罩建立地圖,並以身分證單雙號分流。陳時中表示,資訊系統都在準備中,但任何一個事件都可能引發民眾恐慌的心理,搶打或是不打「很難完全避免」。他也強調,事實上流感疫苗地圖,未來新冠肺炎疫苗也一定會建置。而疫苗分為民眾主動來打,以及被動計畫性安排,未來會將計畫性施打的部分擴大,實施分流方法。另外,因為新冠肺炎相關副作用尚不清楚,且無SOP,因此將先排除社區,考慮於醫療院所由專業人員施打、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