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保護力
共找到
1485
筆 文章
-
-
2020-09-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陸CDC稱 新冠疫苗可能具長期保護作用
針對新冠病毒疫苗究竟能提供多長時間保護力,早前一直有不同說法。對此,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表示,大陸最早接種疫苗的受試者,血清檢測結果顯示抗體依然維持較高水平,這提示了疫苗可能會有比較長期的保護作用。曾光25日下午在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人類發現新型冠狀病毒的時間僅九個月,每一款疫苗接種後的保護時間有多長,還要做長期的大量的研究工作。 「如果接種疫苗後可以使接種者免受感染,就可以認為疫苗是有效的。」曾光表示,回答某款新冠病毒疫苗確切的保護力如何,只有完成了三期臨床試驗以後,才能得出確切結論。曾光指出,中國目前正在研製的多款新冠疫苗,已經初步獲得動物實驗一期和二期臨床試驗數據,有的已進入了三期臨床試驗,其中有些已獲批開展緊急應用。迄今在各階段獲得的數據和結果,初步證實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曾光稱,截至目前為止,全球還沒有任何研發團隊完成全部的三期臨床試驗,中國已經進入三期試驗的第一梯隊,但也需耐心等待。 大陸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表示,中國疫苗研發工作總體上處於領先地位,目前已有11個疫苗進入臨床研究階段,其中四個疫苗進入三期臨床試驗階段。大陸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藥衛生科技發展中心主任鄭忠偉預期,到今年底,中國新冠疫苗年產能將可達到6.1億劑,明年達到10億劑以上。他強調,以新冠病毒疫苗的公共產品屬性,在中國的定價一定是在大眾可接受的範圍。 但曾光仍提醒,冬春季節是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時期,除新冠肺炎外,還有流感、腺病毒等其他呼吸道傳染病。大多數人未必能在今冬明春就接種到疫苗,因此建議大家還是必須保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習慣。
-
2020-09-23 醫療.感染科
流感疫苗比一比!雞胚胎或細胞培養哪種好?
今年公費流感疫苗將於十月五日開打,不少診所自費疫苗早在九月中旬就被預約一空,甚至有一人一次預約十支自費疫苗。臨床醫師認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疫情接種人數恐創新高,加上新型四價流感疫苗首次在台,臨床施打狀況值得觀察。大台中診所協會理事長林釗尚指出,今年自費流感疫苗預約狀況非常搶手,目前預約量已比往年多一倍以上;開業診所醫師林應然指出,往年十月開打時,通常還有半數自費疫苗可供臨時到診所的民眾接種,今年九月中旬之後,自費疫苗全被訂光,預約電話還是一通通打來。今年公費流感疫苗共有605萬劑,其中有55萬劑是透過細胞培養的新型四價流感疫苗,台灣是亞太第一個接種該新型流感疫苗的國家,不同於一般雞蛋培養疫苗,細胞培養疫苗的病毒株更接近人體病毒,降低疫苗無效率,提升三成保護力,自費市場也有十萬劑。細胞培養四價流感疫苗首度在台開打,部分醫師認為,細胞培養疫苗是否優於雞蛋培養疫苗,仍須更多大型研究才能證實。林應然指出,細胞培養流感疫苗價位較高,除非保護效果相當卓越,目前大環境因疫情不景氣,短期內願意多花錢接種的民眾有限。林釗尚認為,民眾對於細胞培養流感疫苗還不認識,但過去公費疫苗為三價疫苗時,不少民眾願意自費接種四價疫苗,不排除民眾還是會自掏腰包取得更好的保護力。今年兩種製程疫苗,有一支的A型病毒株不同,台灣東洋藥品重症醫療事業群資深經理林盈秀指出,細胞培養病毒株是選擇效果最好的病毒株。但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委員、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玉成強調,流感疫苗病毒株皆依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保護效果一樣好。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說,雞胚胎或細胞培養製程,略有不同,但所含病毒抗原性相似,防疫效果及扮演的角色是一樣的。莊人祥表示,細胞培養流感疫苗在美國、德國、英國、義大利及西班牙等都有使用經驗;黃玉成也說,該疫苗已上市多年,無安全疑慮,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紅腫、發燒等,一般兩天內恢復。
-
2020-09-22 科別.感染科
流感疫苗怎麼選?一張圖看懂2020年疫苗4廠牌差異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公費流感疫苗即將在10/5開打,疫苗備有600多萬劑,皆為4價疫苗,包含4種不活化病毒株,即2種A型(H1N1 及 H3N2)及 2種B型(Victoria 及 Yamagata),其保護效力與國際各國狀況相同。林口長庚新生兒科主任江明洲表示,6個月以上就可以施打,6個月以下的嬰兒,請照顧者們都記得要去注射流感疫苗,才能避免傳染給寶寶。公費疫苗核定三家 保護力無差異疾管署8/21公告,今年核定的公費疫苗有三家廠牌:法國賽諾菲的巴斯德、國光生技的安定伏、台灣東洋細胞培養的輔流威適,自費為GSK葛蘭素的伏適流。疾管署也提到,無論是公費或自費疫苗,每批疫苗審查程序一樣,都需符合食藥署規定,核准後才能進口或使用,疫苗品質均受嚴格把關,且四種疫苗的保護力並無差異。細胞培養疫苗成趨勢 指定施打需自費跟往年不同的是細胞培養疫苗,江明洲主任提及,以往疫苗皆由雞蛋胚胎中培養,現在則從哺乳類上皮細胞中來培養病毒,製程效能較高,儼然成為全球疫苗製造趨勢,不過費用也較貴。是否對於雞蛋過敏者較適宜施打此類疫苗?他說,從2018年起,疾管署與國外同步,施打前不需詢問是否有對雞蛋過敏,因為製程當中已將雞蛋胚胎中可能導致過敏的成分大量減少。疾管署也說,對蛋過敏者,接種疫苗後出現嚴重過敏反應之機率極低,因此參依美、英等國作法,將「已知對『蛋』之蛋白質有嚴重過敏者」自接種禁忌症移除。公費疫苗採分配制,無法選擇,若有疑慮者,當然可以自費選細胞培養之疫苗注射。6個月以上可施打 孕婦接種可保護胎兒雖6個月以內嬰兒無法施打,但建議照顧者施打,避免感染或傳染給嬰兒;6個月至3歲公費疫苗均為巴斯德,即使對雞蛋過敏者,也可以放心施打,並於注射後30分鐘觀察是否有異狀;3歲以上的孩童、成人,公費疫苗則為三種,江明洲主任說,疫苗保護力功效差不多,有些民眾會對國光有疑慮,事實上這幾年表現都很好,請放心接種注射。他特別提醒,第二孕期之後的孕婦也可以施打,保護自己之外,抗體也能透過胎盤傳給寶寶。(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防流感打疫苗、勤洗手還不夠! 還要補強這5點才夠力 還在猶豫打不打流感疫苗? 3個Q&A解決你的不安
-
2020-09-21 科別.感染科
影/醫師籲施打流感疫苗 和COVID-19有差異
每年11月至農曆春節和隔年2、3月是流行性感冒流行期間,今年又發生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COVID-19) 大流行,至今尚未有緩和跡象,醫師說,兩者都是相同RNA病毒,基因序列卻截然不同,傳染途徑和症狀類似,但傳染力和治療方法也有所區隔,流感是可預防疾病,COVID-19目前尚無有效疫苗和有效治療藥物,提醒大家施打流感疫苗,保護自己。衛福部豐原醫院感染科主任王唯堯表示,今年流感疫苗將從10月5日開始施打,符合學齡前幼兒、50歲以上民眾、孕婦、6個月內嬰兒父母、高風險慢性病患、重大疾病及罕見疾病者等公費流感接種者到醫療院、所進行疫苗施打,更希望非符合公費接種對象者能自費接種,提升自我健康保護力。王唯堯表示,病毒基因序列顯示,造成COVID-19的SARS-CoV2病毒是全新的冠狀病毒,流感病毒則是另一種RNA病毒,雖然都是RNA病毒,基因序列卻天差地遠。兩種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很類似,「流感」會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肌肉痠痛,嚴重者會有肺炎情形;新冠肺炎則出現發燒、乾咳、頭暈、有時合併腹瀉或嗅覺異常,上述2種症狀是流感的罕見表現。「SARS-CoV2病毒」比「流感」病毒更容易存活在環境裡,是可以在不鏽鋼表面中最常存活9天,一般的塑膠製品也能存活2到3天,相對一般流感病毒僅能存活1到2天就消失,因此SARS-CoV2病毒的傳染力是比流感病毒更強。王唯堯建議,一旦COVID-19進入社區造成流行,施打流感疫苗者將不容易罹患流感,也能協助醫師在第一時間區別「流感」與「COVID-19」的差異,盡早診斷病情,避免擴大感染的情形發生。
-
2020-09-19 養生.聰明飲食
零脂或低脂飲食沒有比較健康! 不吃脂肪,小心睡不好、禿頭、顯老還易致病
脂肪是人們誤解最深的巨量營養素 攝取不足不力健康若你去問100個人:「三種巨量營養素中哪一種最不必要?」這100個人都回答「脂肪」的機率是很大的—不過確實脂肪是最有害的一種,但,脂肪攝取量太少也並非是一件好事。對許多人來說,過度強調極低脂的飲食會導致健康出現問題。若有人吃全素或是彈性素食,但卻由於遵循了低脂飲食的建議,而並沒有感覺身體變好,大部分的時候這些人都不會明白問題出在哪裡,於是乎又回頭去吃大量的動物製品,卻沒有察覺他們所經歷的一些問題是由於缺乏脂肪或是低脂飲食所引起的。皮膚乾燥、頭髮稀疏、肌肉經攣、睡眠不好、高三酸甘油脂以及運動耐受力差都是與缺乏脂肪有關的健康問題。對於大部分缺乏脂肪的人來說,多吃健康脂肪、與魚油類似的長鏈Omega-3 脂肪補充品,例如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並且少吃加工食品和澱粉類碳水化合物都能夠解決問題。有些人其實只需要攝取更多基本的脂肪酸就好,像是Omega-6和Omega-3都可以。飲食中脂肪不足也會影響人體吸收脂溶性維生素和有益的植化素。種子和堅果都是最佳的高脂肪食物,當你正餐中含有種子和堅果時,所提供的脂肪酸會增加免疫系統的吸收—將大量提升微量營養素與植化素的功效。例如當你在吃以堅果或種子為基底的沙拉時,你會從生菜中吸收進更多的類胡蘿蔔素,對某些營養素的吸收力甚至還能高達10倍以上。一項研究發現受試者在吃完搭配無脂沙拉淋醬的沙拉後,其血液中所檢測出的α- 胡蘿蔔素、β- 胡蘿蔔素、茄紅素含量可說是微乎其微,但是在吃完搭配含脂肪淋醬的相同沙拉後,這些營養素的含量卻大幅升高。 種子與堅果 不該無端背負罵名生的堅果與種子充滿豐富的營養成分,它們含有木質素、生物類黃酮、礦物質和其他抗氧化劑,能保護其中脆弱的新鮮脂肪。同時它們也含有可自然降低膽固醇的植物蛋白和植物固醇,以及強大的韖花單寧(ellagitannins,簡稱ETs)。這些飲食中的多酚類物質具有強效的抗氧化和防癌作用,常見於莓果、堅果以及種子中,其中以從核桃中吸收為最佳。堅果、種子以及酪梨都是高脂肪的食物,但許多不同的研究證據都顯示吃這些食物對健康好處多多。強調從動物性脂肪、加工過的油、以及反式脂肪中攝取高脂肪的飲食會引發許多健康問題是十分重要的,但從未有任何研究顯示攝取天然、高脂、全植物類的食物會對健康帶來任何壞處。事實上,所有研究都指出吃這些食物有助於提升健康,並認為這類食物應該要成為全面均衡飲食中的重要一環。堅果和種子的平均熱量約為30公克175卡路里,一天吃30~55公克就佔了每日脂肪類卡路里攝入量的15%到30%。此外還有另一項好處:多吃種子與堅果也能提高飲食中的植物性蛋白質;換句話說就是,當你吃進較少動物性蛋白質,轉而用更多植物性蛋白質如堅果、種子、豆類與綠色蔬菜來做替代時,你所獲取的營養就會大幅飆升,進而提升健康。油不該被視為健康食物 對橄欖油的迷思眾多任何油都不該被視為健康的食物,所有的油包括堅果油跟橄欖油都是一樣的,它們100%都是脂肪,並且每大匙就含有120卡的熱量。油的熱量非常高但營養價值卻極低,並且完全沒有纖維的成分可言。在你的沙拉或蔬果盤上澆上幾大匙的油,就等同於多加了好幾百卡不必要的熱量。簡而言之,若想要增加討人厭又不健康的體重,那油就是一個最佳的利器。在植物被提煉成油之前都含有能吸附脂肪的纖維素,但當植物變成你所攝取的油(任何一種油都是)時,這些纖維素卻再也找不到了,而這就代表你所吃進的卡路里全都會被人體快速吸收,並於幾分鐘內以身體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另一方面,當你吃天然種子與堅果時,脂肪反而會在消化道中被固醇、烷醇、以及其他的植物纖維所吸附,不但使消化道吸收的脂肪量減少,並且還會將一些循環在血液當中的有害脂肪吸引到消化道中,隨著糞便排出人體。換句話說就是,你所攝取的這些完整的種子與堅果脂肪,是無法被「生物所利用」的,因此大量的熱量無法被吸收,使得熱量相當的種子與堅果和油相比來說較不易使人發胖。除此之外,它們還富含油中沒有的營養素,能提供人體保護力。請記得當你在正餐中吃進這些高脂肪食物時,它們能幫助你吸收其他食物所含的有益植化素,因此請搭配蔬菜一起食用,特別是可以加進沙拉淋醬裡效果更好。另外最好是生吃堅果與種子,或稍微將其烤一下就好,因為當你烘烤堅果與種子時,食物會因為烤焦而產生致癌的丙烯醯胺,而且蛋白質也會減少,在烘烤的過程中甚至還會產生更多灰分。此外堅果與種子烤得越熟,就越會破壞其中的胺基酸成分,烘烤的過程也會減低食物中鈣、鐵、硒、以及其他礦物質的含量。 令人困惑的蛋白質 動物性蛋白質與植物性蛋白質 我們被錯誤資訊洗腦,導致狂吃蛋白質,因此我們必須先能分辨事實與迷思後,才能決定哪些蛋白質來源是對身體最有益處的。在過去70年間,大部分學校所使用的營養相關教材都是由肉業、酪農業以及蛋業「免費」提供的。這些產業成功地遊說並影響政府,來獲得有利的法案與補貼,使得每位孩童都被迫接受這些產業的宣傳廣告。產業賣給孩童錯誤的概念,讓他們以為自己需要肉、乳製品以及蛋才有辦法獲得足夠的營養,至此之後,我們的腦中就一直被植入了不正確且危險的資訊。幾乎每個美國人每天所攝入的蛋白質都超出所需。事實上,美國人平均每日攝取超過100公克的蛋白質,比每日建議攝取量還多出了50%。但我們之中有太多人,包括運動員、健身愛好者、健美選手、節食者、以及體重過重的人都會為了攝取更多的蛋白質而選擇吃蛋白粉、喝蛋白飲、以及營養棒。總體目標是要少吃動物製品,如此一來我們就能減少來自動物的蛋白質,並增加植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量。 天然植物性飲食 抗氧化、防自由基遭傷害 若你的生活方式包含激烈且規律運動的話,那確實會需要補充額外的蛋白質,例如阻力訓練與肌耐力鍛鍊都會破壞肌肉蛋白,並且提升我們對蛋白質的需求以促進肌肉修復和生長。但是對蛋白質的需求增加的同時,也會增加與對多餘熱量的需求,因為這樣一來運動時才能有足夠的熱量可以燃燒。但運動同時也會增加我們的食慾,於是乎所攝入的熱量也會隨之提升,使得蛋白質攝取量也相對增加。若我們用各類天然的植物類食物:蔬果、全穀物、豆類、種子與堅果來滿足因為激烈運動而提升的熱量需求,那我們就能獲得所需的精確蛋白質含量。各類典型的蔬菜、堅果、種子、豆類、以及全穀類每1,000卡約能提供人體50公克的蛋白質。請別忘記,綠色蔬菜約有50%是蛋白質,因此你只要多吃蔬菜,就能獲得所需的蛋白質來打造出超級免疫力與抗癌機制。當你的額外熱量是來自於能提升健康的植物性飲食時,你所得到的不僅僅是蛋白質而已,更有大量的抗氧化劑,保護你受到運動時所產生的自由基所傷害,在這一點上大自然的設計是非常完美的! (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作者/喬爾.傅爾曼、出處/摘錄自高寶書版《吃出超級免疫力:抵抗病毒、流感、癌症侵襲,後疫情時代的不生病指南》 )延伸閱讀: 地中海飲食最大陷阱在油脂! 營養師條列4點重要關鍵 減肥只吃水煮餐很母湯! 告訴你不瘦的原因...不吃油超NG 
-
2020-09-08 科別.耳鼻喉
喉嚨卡卡!竟不是胃食道逆流作祟,而是這問題擾人
現代人普遍壓力大,常常會有喉嚨有異物感、卡卡的、有痰感、常要清痰等,讓人好擔心喉嚨是不是有長了腫瘤,才會造成有東西卡在喉嚨裡面,因此,就醫求診,尋求進一步檢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上官瑋娟表示,遇到上述情形,一般人都會直覺想到是不是「胃食道逆流」惹禍,因為胃酸持續湧上,造成聲音沙啞、喉嚨異物感、吞嚥困難、呼吸不順、吞藥喝水困難等。但,有時候喉嚨有異物感,可能與「胃食道逆流」無關,而是「咽喉逆流症」作祟。上官瑋娟解釋,相較於胃食道逆流症狀,躺著症狀才較明顯,咽喉逆流症患者通常是坐著就會有咽喉逆流感受。咽喉逆流症不一定有類似胃食道逆流的溢胃酸與火燒心的感覺,而容易被忽略。咽喉逆流約佔耳鼻喉科門診病患1成。造成咽喉逆流症的原因,部分學者認為是「上食道括約肌」問題,加上有時生活作息或飲食的不正常,造成大量的胃部內含物跑到咽喉造成刺激。食道有上、下兩個括約肌,下食道括約肌出問題,導致胃食道逆流;若上食道括約肌功能異常,就是咽喉逆流。上官瑋娟說,咽喉逆流症主要影響咽喉(咽喉在食道上方),胃食道逆流則是影響食道(食道比較接近胃部),而咽喉的保護力遠遠比不上食道,所以,咽喉逆流症的患部轉變為癌症的機率比胃食道逆流還高,值得重視!胃酸逆流通常是含酸性物質,除了鹽酸、酶(特別是胃蛋白酶)、食物殘渣、膽酸和細菌。診斷上,大多數患者是根據臨床症狀、內視鏡檢查進行診斷輔以消化道酸鹼值監測(pH monitor)。門診上,則可用軟式或硬式喉鏡檢查喉咽,常會有喉咽部位有紅斑、水腫,甚至出現肉芽組織等,若長期放任不管,可能出現病變。並使用咽喉逆流症狀評量分數Reflux Symptom Index (RSI)大於13以上,及咽喉逆流內視鏡檢查評量分數Reflux Finding Score (RFS)大於7分以上,亦可以輔助臨床醫師進行診斷。上官瑋娟建議,咽喉逆流症的治療,是以生活及飲食型態改變為首選,戒菸、減少酒精攝取、避免碳酸飲料、減少咖啡飲用、減少高脂肪食物攝取、睡覺時可讓床頭抬高、減重、餐後三小時內避免躺下來,有助改善症狀。經由生活和飲食習慣改變後,再評估是否要合併藥物治療。藥物治療,用以減少逆流的次數以及改善食道功能,可用質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藻酸鹽(Alginate)。若藥物無效時才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
2020-09-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新冠肺炎疫苗普遍接種 至少等到2021年中
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言人哈里斯今天表示,世衛預期,COVID-19疫苗接種至少要到明年中才會普及,她並強調嚴格審查疫苗效力和安全的重要性。哈里斯(Margaret Harris)在日內瓦召開的聯合國簡報會上說,目前所有已進入進階臨床試驗階段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候選疫苗,沒有一支出現已達世衛要求效力的「明確訊號」,也就是至少達到50%。俄羅斯政府8月核准一支新冠肺炎疫苗,但這支疫苗的人體實驗時期還不到2個月,引發一些西方專家質疑它的安全性和效力。美國公共衛生官員和美國藥廠輝瑞(Pfizer)昨天表示,有一支疫苗可能最快10月底就能開始發放接種。時機點正好趕上11月美國總統大選前,而疫情發展很可能是現任總統川普能否連任的重要因素。哈里斯表示:「我們真的不預期會在明年中之前看到疫苗普遍接種。」她還說:「第3階段(試驗)務必要花更長時間,因為我們有必要了解疫苗的保護力和安全性有多高。」第3階段指的是疫苗研發過程中大規模人體試驗階段。哈里斯並未指明任何特定候選疫苗。此外,世衛委託負責檢視世衛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協調能力的獨立調查小組共同主席、紐西蘭前總理克拉克(Helen Clark)昨天表示,調查小組將完全能夠取得任何所需世衛內部文件、資料和電子郵件。克拉克和調查小組另一位主席賴比瑞亞前總統瑟利夫(Ellen Johnson Sirleaf)在記者會上宣布其他11名小組成員,包括中國傳染病學專家鍾南山和「無國界醫生組織」(Medecins Sans Frontieres)前主席廖滿嫦。【中央社日內瓦4日綜合外電報導】在關心全球針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急促發展療法之際,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強調,不會為未經證實安全有效的疫苗「背書」。法新社報導,世衛組織秘書長譚德塞(TedrosAdhanom Ghebreyesus)在視訊簡報中表示:「世衛組織不會為了不安全有效的疫苗背書。」在全球抗疫之際,各國政府莫不期盼儘快供應疫苗對抗病毒。目前全球有超過2600萬人受到感染,數十萬人病歿,並重創世界經濟。譚德塞對於一些候選疫苗已進入測試的後階段表示歡迎,並表達希望其中一種有效供應,「這樣的話,世界就能夠回復正常」。
-
2020-08-30 新聞.長期照護
不只是老化!長輩吃東西吃得好累 其實隱藏疾病前兆
長輩抱怨吃東西吃得好累,是不是健康出問題?其實有些疾病的警訊,就藏在「吃」這個動作裡,有些疾病會導致吞嚥困難。三大類疾病 易引發吞嚥障礙台灣咀嚼吞嚥障礙學會理事長王亭貴表示,有些疾病早期的表現是從吞嚥障礙,例如有些人巴金森氏症病人,一開始先從舌頭抖動開始,逐漸影響到吞嚥;另外像是運動神經元病變,有些患者也會從聲音沙啞、吃東西困難開始。一般人會以為只是老化,其實是疾病的警訊,需要尋求專業人員徹底評估。有哪些疾病會引起吞嚥的問題?王亭貴表示,吞嚥障礙大抵上可以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是神經性,最常見中風、頭部外傷;第二種是退化性疾病,例如巴金森氏症、運動神經元病變;第三種是構造型,例如頭頸癌、舌癌,經過手術或化、放療之後,會口腔與咽喉組織構造的改變。至於失智症,因為病情比較複雜,有人歸類於神經性,有些人歸類為退化性。越吃越慢越少 身體逐漸衰弱除了疾病之外,老化也是原因之一。王亭貴說,年紀變大牙齒變少、咀嚼能力變差,唾液分泌減少、味覺變差,這些變化會使老人不容易吃太硬的東西。另外因唾液變少,形成食團的過程會比較不順利,也不容易吃太乾的食物。吞嚥困難會從一些小小的警訊開始。王亭貴提醒,如果長輩吃得越來越少、體重掉、發燒、身體虛弱,都要懷疑可能是吞嚥障礙造成的。一口飯吃很久、總是剩下一些渣渣吃不下去,總是吃得很累、吃得越來越少,要超過四、五十分鐘才能吃完一餐,都是警訊,需要請專業評估。不自主流口水 也可能吞嚥障礙王亭貴說,還可以觀察長輩吃飯中會不會常常咳嗽,或是一口食物要吞好幾次、含在嘴巴都沒有吞下去。有些人吃完東西後,講話時喉嚨會發出類似有痰的水泡聲,這代表有食物往呼吸道的方向移動,跑到聲帶上面,才會有這種聲音。另外,正常人一天要分泌一千到一千五百毫升的唾液,正常都會吞下去,如果長者會不自主流口水,也可能是因為吞嚥困難導致口水吞不下去。「吞嚥有個重點,就是喉嚨要往上升起來,目的是把呼吸道關閉,食物就不會跑錯地方。」王亭貴說,長者因為肌肉萎縮,喉頭會往下降一些,從外觀可以看到喉結變低、變明顯。這會使咽喉往上升的距離變長,加上肌肉比較沒有力量,上升速度不夠快,對於移動較為快速的食物如「水」,就容易嗆到。訓練咽喉上升 可用下巴夾球如果要訓練咽喉上升,可以利用「下巴夾球」的頸部運動,這個動作和喉部上升的肌肉動作是一樣的,多做可以改善吞嚥時呼吸道關閉的力量。如果是臥床長者,可斜躺在床上,從練習往下看自己的肚臍開始,但是這個動作要做到,不是那麼容易,最常見的錯誤是肩膀離開床,這會變成鍛鍊到腹部。王亭貴也提醒,如果懷疑可能有潛在疾病或吞嚥障礙,要先找醫師評估,不要貿然做各種吞嚥練習,以免發生危險。如果不確定自己觀察對不對,王亭貴建議上網搜尋「EAT-10吞嚥困難篩檢問卷」進行自評,如總分高於3分,代表可能有吞嚥困難的風險,建議諮詢語言治療師和復健科醫師。想做吞嚥訓練 務必找專業評估資深語言治療師蕭麗君說,口腔下去之後有兩個通道,一為呼吸道,一為食道。平時呼吸道是開啟、食道是關閉的,只有吞嚥動作啟動時,食道才會打開,呼吸道關閉,如果要避免嗆到,這個兩個功能都要有好的協調。要避免吸入性肺炎,首要維持好的吞嚥力和喉部保護力。喉部保護力就是要有好的喉部功能及閉合能力、咳嗽反射及足夠的咳嗽力量。正常狀況,只要有一點點食物跑到呼吸道,都可以引起很強的咳嗽反射,以便能有效把食物咳出來。但長者的狀況很多樣,如果偶爾喝水嗆到但是咳嗽力量很好,還是可以保護自己不會造成肺炎。吞嚥功能和喉部保護力都可以訓練,但是需要專業評估,才能提供個別化的訓練策略。蕭麗君說,吞嚥訓練可以分為兩種,一個是代償性的策略,一個是增加吞嚥生理的訓練。代償性的策略包括用餐姿勢、食物質地、用餐的策略等。蕭麗君表示,以用餐策略為例,例如當語言治療師去案家看個案用餐,發現他精神不好,吃了十幾、二十分鐘就想睡覺,而出現食物含口中或嗆咳的情形增加。那就要去找到讓他精神不濟的原因和可能解方,例如讓他調整作息,在吃飯前先睡一下,精神比較好,或是以少量多餐的方式來改善。至於姿勢和食物質地,更有多面向需要同時考量,需經語言治療師評估,才能找到最適合長輩的作法。蕭麗君說,語言治療師也會透過運動訓練,改善長輩舌頭的肌力和喉部保護力。至於要做什麼運動,也是要透過評估,了解造成個案吞嚥問題的生理與病理,才能夠給適當建議。
-
2020-08-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境外個案抗體較快轉陽 影響因素多意義待釐清
台大公衛今天分析彰化抗體研究,確診者都產生中和抗體,部分維持長達5個月;若境外與本土相比,境外抗體較快轉陽。但專家認為,境外與本土抗體比較,不能直接跟防疫成效扣連。彰化衛生局上午公布武漢肺炎血清抗體研究,衛生局長葉彥伯說,研究結果發現,包含居家檢疫者、接觸者在內的高風險者,有4人產生中和抗體,意即曾受感染但陽性率非常低,也證實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有效。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也說,血清抗體調查結果發現,18名確診者都產生中和抗體;另4841名高風險者中,居家檢疫者有1人產生中和抗體、確診者的接觸者有3人產生中和抗體;醫療院所員工、防疫人員共2931人(包含在高風險族群內),沒有人抗體陽性。陳秀熙表示,研究非常正面的意義是,所有確診者都出現中和抗體,且至少持續3個月,部分持續長達5個月,對疫苗研發有幫助。若從境外移入及本土個案的中和抗體陽性率分析,陳秀熙說,以境外1561人和本土3298人的中和抗體檢測陽性計算,本土防疫成效73%。因境外移入代表外國疫情,本土是透過接觸境外移入,推理在同樣病毒若出現抗體陽性率不同,表示當時感染病毒時國外和國內接觸及傳播機率不同。陳秀熙說,意即台灣防疫措施成效高,阻斷接觸可能,降低傳播機率,抗體陽性當然就低。這是由傳染病分子流行病學證明防疫成效的科學證據。此外,再分析境外個案和本土個案的抗體濃度,陳秀熙說,在考量每個案例的發病至檢測時間的因素之下,核鞘蛋白抗體、棘蛋白抗體,以及中和抗體平均抗體濃度,都是境外案例高於本土案例。血清抗體轉陽的速度,也是境外快於本土。陳秀熙認為,以境外跟本土同樣病毒來說,台灣有效阻斷傳播,讓病毒量減低,病毒量低抗體轉陽較慢,也可以解釋為何Ct值都落在邊界。透過抗體數據,間接證實防疫成效。前疾病管制局長、國家衛生研究院榮譽研究員蘇益仁下午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此研究在短短時間能得到這些成果「誠屬不易」,且看到確診病例都產生具保護力抗體,且持續很久,表示以後施打疫苗,保護力可以維持很久,不會打了2、3個月後抗體就掉下來。但蘇益仁也說,研究發現,境外移入病例的血清抗體力價比本土病例有意義的高,意義如何應在後續釐清。影響抗體力價的因素很多,如病毒量、發病天數、個案年紀等,不能據此推論是本土防疫較佳。長庚醫院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接受媒體聯訪時說,此研究看到感染病毒後,會產生具保護力的中和抗體,代表未來打疫苗可能也有好的保護力。施信如表示,若要比較境外和本土個案抗體,因研究顯示,抗體陽性者22人,數據太少,因抗體多寡與病毒株、個人免疫等多種因素有關,若要據研究結果說境外抗體強、本土抗體弱,「沒有很強烈的證據」。
-
2020-08-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彰化血清報告今出爐 前疾管局長告訴你「重點在這」
彰縣抗體血清調查今早出爐,初步結果完成近4841名高危險族群抗體檢驗,中和抗體陽性者共4人,高危險群陽性率是萬分之八點三,確診者則全數都具中和抗體,顯示社區安全。但是除了社區是否安全外,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認為,這分報告揭示的檢驗方法以及具保護力中和抗體持續了五個月,對未來疫苗研發來說別具意義。六位同儕審查委員其中之一的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在審查報告中給了「誠屬不易」評價。蘇益仁於會後受訪表示,這次計畫在執行面上十分困難,包含公衛學者訂定研究方向、病毒學家分析實驗室結果,以及需要衛生局動員人力,三種不同層次的合作,在學術界少見如此完整的組合,且三個月內便完成近五千人的結果,「非常不簡單」。蘇益仁表示,這分報告對未來疫苗研發上有兩個重大意義。一是開發疫苗最大的障礙在於做完動物實驗後,除了在一般實驗室做酵素免疫分析法(ELISA),也必須在P3實驗室做中和抗體反應,確認疫苗效果。如果用ELISA測試N抗體加上S抗體的結果便可取代中和抗體的結果,或可應用於疫苗臨床試驗審查上,省卻等待P3實驗室的時間,加速審查。二是確診病例都有具保護力的中和抗體,且維持五個月仍具有高效力。蘇益仁表示,這表示施打疫苗後,保護力可維持很久,「不會打兩、三個月後抗體就掉下來」,但仍要繼續追蹤一、兩年後的抗體效力如何,才可漸漸確認多久需要再次施打。至於國際近期傳出二次感染案例,蘇益仁則表示,這些報告未說明測試何種抗體,因此無法判斷究竟是因為抗體保護力下降還是病毒變異造成,且這都只是個案,「對新冠肺炎疫苗的保護功效,還滿樂觀的」。而這次的血清抗體研究中,感染高風險族群只發現四個抗體陽性,據了解,其中三者皆為白牌車司機群聚案相關接觸者。對此,蘇益仁則透露,今年四月指揮中心曾開專家會議,欲確認浙江台商是否為白牌車司機感染源。他當時便在會議上堅持不可說浙江台商為「確定」感染源,只能說是「可能」感染源。「那時候就說,如果彰化地區做了以後都沒有人有抗體,只有一個人出現抗體才能確認」,此次看到報告,蘇益仁表示,也很想問問彰化這件事,但既然報告裡沒提到個案,「就不方便提了」。對於白牌車司機疑雲,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回應表示,案19白牌車司機感染源仍是浙江台商最可疑,重申「沒有其他來源可能性」,解釋白牌車司機發病在今年1月25日,據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說法,有中和抗體陽性的兩名工作地接觸者,是在1月27日左右與白牌車司機接觸,研判不是感染源。
-
2020-08-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蘇貞昌:彰化作法證明了防疫有成 普篩沒有必要
彰化縣抗體血清調查報告今正式公布,彰化衛生局長葉彥伯指出,台灣現在很安全。行政院長蘇貞昌今表示,這次彰化作法證明了防疫有成,普篩沒有必要。彰化縣政府、台大公共衛生學院結合縣內醫療院所從6月11日起,啟動彰化縣萬人新冠肺炎血清抗體調查,從確診者、接觸者、居家檢疫者及健康照護人員等四大類高危險群調查抗體分布。葉彥伯說,有中和抗體代表曾經被感染而且已經產生抗體和保護力,截至8月12日為止,1至4月確診的18人都有產生具有保護力的中和抗體,尤其將近100天之後仍然有保護效果是好消息。蘇貞昌今出席108年度「信託業辦理高齡者及身心障礙者財產信託評鑑」頒獎典禮前受訪表示,經過這次這樣的攪動,大家可以看出台灣真的防疫有成,這是大家一起合作的成果,確實經過這次彰化的普篩作法,也證明了防疫有成,所以普篩沒必要。但蘇貞昌也說,事情過去了,大家更體驗防疫要上下一條心,不要亂了套,不必有任何攪動,還是依照中央指揮中心指示齊一動作。
-
2020-08-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港人證實二次染新冠 陳秀熙:病毒流感化影響疫苗開發
香港日前出現一名33男子自西班牙返回香港後,確診新冠肺炎,由於該名男子在3月底時曾染新冠肺炎,4月中康復,8月又再度確診,是全球首例二次感染的病例,且兩次感染病毒株不同。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這表示病毒變異大或抗體持續力短,新冠肺炎病毒「流感化」將影響未來疫苗開發。陳秀熙今於新冠肺炎防疫科學說明會分析國際疫情。截至目前全球疫情確診人數超過2364萬人、死亡超過81萬人,預估未來一、兩個月死亡將突破100萬人;其中確診人數以印度最多占全球25%、巴西占17%、美國占16%。而香港近期出現有二次感染的個案,陳秀熙指出,香港大學研究團隊利用基因定序發現兩次感染為不同病毒株,第一次感染的病毒株類似英美病毒株,第二次則類似瑞士或英國病毒株,病毒量較高。而兩支病毒株除了23處基因位點不同外,疫苗關鍵作用處的棘蛋白也不同。除了香港,陳秀熙表示,荷蘭、比利時也出現個案二次感染的報告,「這不是好的消息」。這代表病毒不斷變異,就像人類一樣也要在環境中競爭生存,或是抗體持續時間不久,很快就沒有保護力。若是像流感類似的新冠病毒在變異中脫穎而出,未來就可能像流感疫苗一樣,每年都得施打,將影響疫苗開發。另外,開學在即,許多境外生將返回台灣。陳秀熙也以美國校園重啟為例,印第安納州聖母大學開學後出現首名確診的學生,並在大型派對後擴大群聚,又改為線上課程,台灣在開放境外生入境時應引以為鑑。
-
2020-08-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疫者「免疫護照」 專家:約維持半年保護力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目前為止全球確診人數已經突破2300萬人,死亡人數也突破80萬人,而疫情同時嚴重衝擊經濟,有人提出「免疫護照」概念,主張檢驗沒有病毒後,應可恢復工作。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感染者康復後會產生保護性抗體,但目前並不確定是否會有二次感染;其次在是否有保護力上,就目前看來,1、2月分感染新冠病毒者,至少半年後還有抗體。由微生物學會、台灣臨床病理暨檢驗醫學會和台灣長期照顧感染預防暨控制學會等單位共同舉辦的「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研討會」,今天上午於台大醫學院舉行,邀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台大醫院品管中心主任陳世英、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陳秀熙等學者進行討論。首位登場的教授施信如,講述免疫護照相關議題。她說,新冠肺炎病毒進展快速且會變異,如起初從中國開始時,覺得老年人較會得,年輕人不會得,後來臨床才發現28、30歲的成年人、有在運動健身者、甚至小朋友也會得到;而從臨床症狀來看,大部分都出現嗅覺、味覺喪失,並有侵犯到神經的情況。同時她也提到,長庚院內所收治的新冠重症病人,發現有引起血栓的現象,這都值得進一步研究。她也說,免疫護照這類證明,意在讓檢測出新冠病毒抗體的人復工,但世衛組織稱,尚無證據表明感染病毒康復且有抗體的人不會受到第二次感染;其次,免疫保護力是否能夠維持長期,目前看來,1、2月分感染新冠病毒者,至少半年後還有中和抗體。如果有人拿到免疫證明後到處工作、旅遊,需要觀察一陣子,確定他真的不會被感染。
-
2020-08-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彰化血清調查下周揭曉 陳建仁質疑失真引論戰
彰化縣政府與台大公衛學院合作新冠肺炎萬人血清調查,即將發表結果,但前天深夜前副總統陳建仁在臉書發文,批評彰化縣調查是「失真的調查」。公衛專家金傳春及何美鄉昨天指出,彰化調查已進行中和抗體檢測,提高特異性,對於了解不多的新冠病毒,血清流行病學調查有助找出危險因子,擬定防疫政策。最近彰化縣衛生局因「逆時中」引發烽火滿天,先因自行擴大居家檢疫者採檢,遭中央流行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令政風徹查;蒐集萬人資料的「COVID-19血清流行病學調查」即將於八月廿五日公布結果,但遭網軍出征,連陳建仁都在臉書發文質疑。金傳春:非單一檢驗 比B肝認真陳建仁指出,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的正確性有三個決定因素,包括檢驗方法的敏感度和特異度、檢驗抗體陽性的盛行率、受檢個案的代表性。盛行率調查研究的特異度愈低或真正盛行率愈低,檢測盛行率也就愈容易被高估,也愈會失真,必須利用更特異的方法再做確認。台大公衛學院兼任教授金傳春立即在陳建仁臉書下留言表示,「彰化縣血清流行病學調查使用了第二種實驗法,也請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做特異性最強的中和抗體,比當年B型肝炎病毒血清流行病學多數未進行中和抗體測試還認真,應該正面鼓勵」。金傳春昨天進一步說明,彰化血清流行病學調查並非只做單一檢驗,對於血清抗體陽性個案,會進一步進行中和抗體檢驗,如此已提高特異性;國內過去對於日本腦炎、德國麻疹,甚至SARS都做過類似調查。中和抗體的出現,表示感染過新冠病毒,且已有保護力。張鴻仁:感染率低 普篩偽陽性高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因萬人篩檢計畫,很多人對台大公衛學院和彰化衛生局產生懷疑,甚至有陰謀論;大家不妨耐心等待,不需急著評論研究的可能缺失。她笑說,等研究數據正式公布後,說不定結果會是大家所期待的,「說不定還能再度證實指揮中心的英明」。陳建仁說彰化縣的血清流行病學調查必須考慮盛行率,否則可能結果失真,何美鄉說,此說法符合教科書要求,但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執行前已慎重多方考慮並討論,才會有中和抗體再次確認結果的實驗設計,以避免所謂的偽陽性。前衛生署副署長張鴻仁表示,陳建仁臉書內容非常專業,一般民眾可能無法理解;他解釋,在感染率極低的地區進行普篩,偽陽性風險高,只要檢驗的靈敏度稍微不同,就會檢驗出偽陽性,卻對防疫沒有太大的幫忙。何美鄉:地方多做 中央不應入罪彰化擴大篩查一千多例入境居家檢疫者,只有美國少年一例確診,何美鄉表示,這已證實陳時中一直說的,普篩的必要性真的不高。她認為,地方政府多做中央沒有要求的採檢,是因為新冠病毒對人類是如此新的嚴峻挑戰,所有國家採行的防疫措施都像是實驗性一般,在劇終前,沒有人知道哪個策略才是最佳的;彰化只是想多蒐集一些資料,恐怕不應以此入罪。
-
2020-08-22 新聞.科普好健康
與病毒的戰爭!從預防到治療,台灣如何安度後疫情時代
統計至8月20日,全球新冠肺炎感染確診人數已達2260萬人,死亡人數為79.2萬人,台灣因超前部署,全民配合政府防疫政策,已兩個多月沒有本土案例,然而,在全球疫情尚未降溫之前,身處於最安全的台灣,從預防到治療,我們該怎麼做,才能在下一波疫情來臨時安然度過?配合防疫新生活運動台灣雖然目前疫情已經穩定,民眾稍微疏忽乃屬人之常情,但不要忘記台灣疫情能夠穩定,與大眾願意配合政府戴口罩政策與勤洗手強化個人衛生有很大的關係,因此現階段仍強烈建議民眾配合政府防疫新生活運動:室內應保持1.5公尺與室外保持1公尺社交距離,若無法維持社交距離應配戴口罩;勤洗手強化個人衛生,降低感染的風險。跟病毒的戰爭從未停歇國家衛生研究院夏克山博士曾提到,人類與病毒的戰爭從未贏過,從之前的SARS到現在的新冠肺炎,我們跟病毒之間的戰爭從未停歇,想要回到以前無防護無距離的生活型態,恐怕需等到疫苗或特效藥問世。新冠狀病毒外表看起來為圓形,在高倍顯微鏡下可看到類似皇冠突起因而得名,而新冠狀病毒是一種RNA病毒,意味著容易變身產生基因突變,但目前仍未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基因突變會影響抗體的中和能力,唯一需要克服的問題可能是抗體依賴性免疫加強反應(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意味著因施打疫苗後人體存在著抗體,但二次感染或新變異病毒可能在抗體的協助下,會增強其複製和感染能力,因而加重病情,但是否真正具有ADE效應,需在試驗者較多的三期臨床才有確切的答案。台灣多家廠商投入疫苗研發根據WHO公布的數據,全球目前有一百多支疫苗同時研發,台灣也已有多家廠商投入新冠疫苗研發,其中國家衛生研究院的DNA疫苗在動物實驗上證明具有保護效果;國光生技新冠疫苗則領先群雄,已獲准進入臨床一期試驗,預計在台大醫院啟動收案70人次;高端疫苗、安特羅和聯亞生技均已向衛福部提出臨床試驗申請,若試驗順利,有望於明年上市量產,滿足國內的需求。由美國吉利德研發的瑞德西韋原是用來對抗伊波拉病毒,但此次抗疫卻寫下了灰姑娘傳奇,成為美國FDA第一個核准上市使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繼美國之後,台灣和日本也相繼核准上市。尋找治療備選藥物刻不容緩瑞德西韋的化學結構與三磷酸腺苷類似,當病毒要進行複製時,若RNA複製酶誤認瑞德西韋是可利用的三磷酸腺苷,一旦與瑞德西韋結合後,病毒的複製反應就會終止,進而達到抗病毒的效果,但瑞德西韋所造成的副作用,仍是未來用藥所必須注意的安全問題,因此如何尋找更多的備選藥物,已成為世界各國刻不容緩的任務。疫苗和治療藥物研發仍是後防疫時代重要的利器,政府也將結合國內產官學研醫的研發能量,期望在下波疫情來襲時,提供人民足夠的保護力。
-
2020-08-21 科別.兒科
家長擔心疫情延遲幼兒施打疫苗 醫師憂影響保護力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家長不敢帶孩子到醫療院所施打疫苗,兒童常規疫苗的施打率竟也下降至7成多,花蓮2歲半的施打率只剩下一半。門諾醫院小兒科醫師楊子毅表示,疫苗延後施打或不打,會影響保護力,尤其半歲以後的小朋友,生病的風險會相對提高,建議父母應讓孩子按時接種疫苗。楊子毅指出,新生兒因有母親懷孕時給的抗體,出生後對於許多疾病能有免疫力,但抗體會在寶寶6個月大後逐漸消失。因此,嬰幼兒每一兩個月就得按照疫苗手冊時程,注射疫苗建立疾病的長久免疫力。若寶寶在滿6個月大時仍無法打完應注射的疫苗,可能提高感染各種疾病風險,如B型肝炎、破傷風、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小兒痲痹等。疫苗延期施打保護力會打折,甚至有的疫苗有年齡限制。楊子毅說,以輪狀口服疫苗為例,須在6個月大以前服用完畢,由於輪狀口服疫苗易有腸套疊併發症,因此超過6個月以上幼兒,不建議服用,以免增加腸套疊風險。但輪狀病毒是兒童急性腸胃炎最重要的原因,對抗輪狀病毒最有效的預防方式是施打疫苗,勿讓孩童因未準時給予疫苗將暴露於感染風險環境中。醫師表示,嬰幼兒至小學前,常規疫苗的注射最少19針,以花蓮縣來看,出生2個月嬰幼兒疫苗施打率約為95%,幼童至2歲半時的施打率降至56%左右。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環境適應力提升,家長未按時讓孩子注射疫苗的比率反而增加,儘管小學就學前仍須將該注射疫苗施打完成,但延後施打或是補打的效果不一定如預期,建議準時施打各類疫苗,才能加強保護力。楊子毅強調,如果家長擔心疫情對進出醫院有顧慮,可事先預約,減少在院等待時間;進出醫院全程戴上口罩;勤洗手且避免用手觸摸耳鼻;回到家後立即更換身上衣物,避免接觸殘留的病菌。
-
2020-08-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王毅: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後 願率先惠及非洲國家
新冠肺炎疫苗儼然成為大陸外交新利器。據大陸外交部官網消息,大陸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18日同摩洛哥外交大臣布里達通電話時表示,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並願率先惠及非洲國家,支持非方抗疫行動。大陸國有大型醫藥集團-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敬楨表示,大陸國產新冠肺炎疫苗預計今年12月底上市,且價格不會很高,預計一劑人民幣數百元。若打兩針將可獲得100%的保護力,價格將在人民幣1,000元(約新台幣4,200元)以內。而且一旦量產,中國醫藥集團的新冠肺炎疫苗年產量將超過2億劑。根據大陸外交部官網19日發布的新聞稿,布里達在與王毅通電話時表示,中方在新冠肺炎疫情最危急時刻給予摩洛哥大力支持幫助,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國王和摩洛哥政府對此深表感謝。布里達並說,對中方疫苗技術抱有充分信心,希雙方儘快簽訂合作協議。他並強調,無論是在聯合國還是在其他場合,摩洛哥都堅定支持中方維護自身主權和領土完整,並支持中方推進「一帶一路」衛生合作。王毅稱,中方支持摩洛哥同中國有關企業密切溝通合作,在疫苗研發使用方面達成共識。
-
2020-08-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8疫苗進入第三期試驗 4團隊受矚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所教授陳秀熙今天在「新冠肺炎防疫科學說明會」上指出,目前全球有8個疫苗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其中又以4組團隊較為領先,受到國際矚目。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蔓延,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卯足全力發展藥物和疫苗。陳秀熙等學者今天在台北舉辦「新冠肺炎防疫科學說明會」,提到目前全世界有超過165個相關疫苗正在研發中,有31個疫苗進入第一、二期人體試驗,8個疫苗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目前最為領先的2株疫苗,包括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藥廠莫德納(Moderna)團隊,是以mRNA產生病毒蛋白為基礎發展疫苗,在動物實驗中已顯示可產生有效的中和抗體,保護實驗中猴子的上、下呼吸道免於產生肺部病變,鼻腔也不具有存活的病毒。第一、二期人體試驗中,所有參與者都能產生具有中和病毒能力的抗體,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出現。另一組團隊是英國牛津大學與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合作,以黑猩猩腺病毒為基礎發展載體疫苗,同樣在動物實驗時可產生中和抗體,並具有保護力,在第一、二期人體試驗中也相當順利。除此之外,還有2株疫苗值得關注,包括中國武漢生物科技研究所與中國醫藥集團(Sinopharm)合作的滅活疫苗,已通過第一、二期人體試驗。德國BioNTech與美國輝瑞(Pfizer)藥廠合作的mRNA基因疫苗,同樣也邁入第三期。陳秀熙表示,第一、二期是先實驗於少量參與者,第三期則是大規模效益評估,必須有數千到數萬參與者驗證。目前全世界的「決戰點」應是上述4株疫苗,台灣疫苗研發目前處於第一期臨床試驗,要設法迎頭趕上,如果研發沒有那麼快,政府應考慮爭取國際疫苗大廠授權,作為亞洲的生產地,幫助周遭東南亞國家。陳秀熙也提到,中國和俄羅斯近來各批准一個疫苗上市,但都未經過第三期人體試驗驗證,大規模施打時無法確定效益,接種疫苗者是否可降低感染風險或疾病進展,也成為疑問。陳秀熙指出,目前全球確診COVID-19人數已超過2100萬人,死亡人數超過80萬人,其中以印度、美國、巴西、哥倫比亞、秘魯新增個案數最多。紐西蘭因為邊境封鎖政策,有102天零本土個案,卻在近日破功,出現4名無出國史的家庭群聚。陳秀熙表示,到底是社區潛在病例感染,還是境外移入感染,都還在釐清中,值得台灣引以為戒,疫調一定要早、要確實,才能避免疫情進一步擴大。
-
2020-08-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彰化衛生局遭政風處調查 名醫:指揮中心面子掛不住
彰化縣衛生局採檢無症狀者,意外發現十多歲自美返台少年確診新冠肺炎,卻遭衛福部政風處介入調查,外界懷疑中央鐵腕手法是因疫情間彰化縣三度逆時中,從公布白牌司機確診者足跡、社區普篩,到採檢無症狀感染者,再再挑戰指揮中心「逆鱗」、「逆時中」,成為第一個被殺雞儆猴地方政府。疫情爆發以來,指揮中心將確診者足跡視為最高機密,但彰化縣衛生局公開首例新冠肺炎死亡個案「白牌車司機」足跡,詳列醫院及餐廳名稱,引發獵巫行為,這也展開彰化縣衛生局與指揮中心恩怨情仇。社區普篩是指揮中心最忌諱議題,彰化縣政府卻在六月一日與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啟動萬人新冠肺炎血清抗體調查,當時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只送一句「祝他們成功」;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則說,台灣盛行率太低,試劑有偽陰陽問題,誤差可能很大,對防疫沒幫助。在指揮中心不以為意的「祝福」下,彰化縣萬人新冠肺炎血清抗體調查如期展開,八月八日父親節當天,原本保密的調查內容,突然被各媒體大作,更傳出初步抗體檢驗發現,百分之一至二呈陽性反應,且部分受檢者有「中和抗體」,顯示對新冠病毒已有保護力。對此,指揮中心再次冷回應,「有待後續結果再來解讀」。八月十七日彰化縣政府多事採檢無症狀居家檢疫者,意外找到確診者,指揮中心終於反襲,下令政風處介入調查。中國附醫感染科主治醫師王任賢認為,少年是指揮中心認為不用篩的人,「面子掛不住,震怒才讓政風處查。」王任賢向指揮中心喊話,別因為被觸到痛點,就責難他人,居家檢疫結束採檢本來就是該做的,中央地方本是合作關係,既然都為了台灣好,不應用這麼嚴厲的態度去指責地方。疾管局前副局長施文儀更用「啼笑皆非」形容出動政風處一事。他研判,彰化縣萬人血清抗體可能證實有隱形感染者,衛生局才會做試驗,「也算是一種防疫。」
-
2020-08-16 新聞.健康知識+
流感疫苗保護力短 研究:漿細胞找不到定居之處
接種流感疫苗後產生的漿細胞「無處安身」,導致防護力逐漸降低。台灣衛福部建議國人每年都要接種流感疫苗,因為每年流行的病毒株都會變異,且接種4至6個月後保護效果可能下降。近期埃默里疫苗中心研究季節性流感疫苗保護力隨著時間下降的原因後發現,其關鍵在於新生成的漿細胞無法在骨隨中找到「定居」之處。根據《Medical Xpress》報導,研究團隊招募了53位健康受試者,這些受試者均自願在接種季節性疫苗前、一個月後提供骨髓樣本,其中有些受試者也在一年後參與追蹤觀察。結果發現,一個月後受試者骨髓內針對流感疫苗而生的細胞增加了0.8%到1.9%,但一年過後就回到了原本的水平。由於人體內原本也有製造抗體的漿細胞,因此研究團隊接著特別將受試者原本骨髓內的漿細胞與施打疫苗後產生的漿細胞區別開來做比較。研究第一作者戴維斯表示,施打疫苗後產生的漿細胞所製造的抗體會有一些不同之處,可以用定序法找出並追蹤。結果證明,施打疫苗後產生的漿細胞經過1年後有70%到90%會消失,但人體原本的漿細胞則會一直存在並製造抗體。主導研究的艾哈邁德表示,造成這樣的差別主要的原因在於,施打疫苗後產生的漿細胞只到達骨髓內是不夠的,要真的在骨髓內「定居」並經歷基因與代謝系統上的改變,才能長久存活。根據《Eurekalert》報導,找到原因之後,未來就比較有機會研發出保護力較持久的疫苗。艾哈邁德表示,現行的不活化流感疫苗都沒有添加佐劑,他認為佐劑應該能幫助漿細胞在骨髓中找到長久棲身之所,可以是後續研究重點。【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8-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哪種口罩最能阻絕病毒?研究指這種口罩超強,過期11 年竟還有9成5過濾率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口罩已是全民必備的隨身物了。但哪種口罩最能阻絕病毒?根據醫師蔡依橙在臉書上分享美國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指出,N95還是最能過濾病毒的口罩,即使過期11年的N95過濾率仍大於95%,但一般人戴外科口罩就很夠,需要接觸患者的第一線醫護才需戴N95。憂疫情再起,前副總統陳建仁請大家要備好三個月用量的口罩,因此最近口罩又開始難買了。而現在大家都知道要買醫療外科口罩才能有效較有效阻絕病毒。但哪種口罩最能阻絕病毒?根據醫師蔡依橙在臉書上分享,刊登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指出,N95還是最能過濾病毒的口罩。該研究詳細比較了29種口罩及替代品,例如過期的N95、尺寸不對的N95、蒸汽消毒過的N95、綁帶外科口罩、掛耳外科口罩等,蔡依橙整理重點發現:全新的 N95 當然最好,過濾率的確 >95%。過期 11 年的 N95,過濾率依然 >95%。尺寸不對的 N95,例如太大或太小,也有90% 以上。綁帶式外科口罩也不錯,有71.5%,低頭看病歷時,漏氣漏得多些。掛耳式外科口罩是其中比較差的,約 38.1%。在頭部上下看、左右轉動、轉身工作時,都會漏蠻多氣的。蔡依橙在臉書指出,以公衛的角度看,一般民眾用掛耳外科口罩就足夠了。而真正要接觸病患的醫護,考量實用性、可得性、長期配戴舒適性,至少應選用有71.5%保護力的綁帶式外科口罩,而確定接觸感染者應戴N95,不管是過期11年的、太小的、太大的、全新的都可以。
-
2020-08-12 新聞.健康知識+
中研院A型流感疫苗 同時預防異株、亞型病毒
中研院院士翁啟惠領導的基因體研究中心團隊,近期研發出「單醣化嵌合血凝集素蛋白疫苗」,可對抗各種異株和亞型的A型流感病毒,減少因誤判病毒株導致疫苗防護力不足的問題,研究成果七月登上國際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流感疫苗通常只針對單一亞型,不同亞型之間沒有免疫交叉性,一旦病毒突變,或者病毒株預測錯誤,當年趕製的疫苗就會失去預期保護力。中研院說,研究團隊擷取來自兩種不同病毒株的蛋白質,組合成全新的血凝集素,再輔以中研院獨創單醣化技術,研發出「單醣化嵌合血凝集素蛋白疫苗」,可預防各種異株和亞型的A型流感病毒感染人體。論文第一作者、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員廖心瑜為了克服H1亞型產生的抗體只能預防H1病毒感染的問題,鎖定病毒表面一根根突起的血凝集素蛋白進行研究。廖心瑜先將H1和H5不同亞型的血集凝素序列進行排列,找出H1和H5的共通序列,然後再將不同的區域排列組合,設計出不同於自然界存在的嵌合血凝集素。經多方嘗試,篩選出一個頭部含有共通H5序列、枝幹含有共通H1序列的嵌合蛋白。實驗發現,此蛋白可引發良好的免疫反應。研究團隊還利用單醣化技術,修飾血凝集素上特定部位多餘的醣,簡化後的嵌合蛋白可以露出不易突變的區域,使得人體免疫系統更容易辨識、消滅已被感染的細胞。攻毒試驗結果也顯示能有效抵抗四種不同的H1N1病毒和兩種不同的H5N1病毒,達到至少八成的保護效果,甚至也能中和H3、H5、H7和H9等不同亞型的病毒。
-
2020-08-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彰化新冠血檢1到2%陽性 醫師:非台灣23到46萬人感染
彰化目前正在進行的新冠肺炎血清調查,初步結果證實台灣確實有隱形的無症狀感染者,引發恐慌,前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孔祥琪、也是知名的部落客「林氏璧」表示,就算是結果真的有1到2%的陽性率,也絕對不代表台灣2300萬人中就有23到46萬人已感染,同時新冠肺炎病毒不像是B肝或愛滋病一樣會一直帶原感染他人。孔祥琪在自己的部落格上針對彰化血檢指出,消息傳出可能有1到2%是陽性,「這是預想中的數字」,因為依據測驗抗體的方法不同,偽陽性的比率約為1到5%,所以如果抽樣人群中的抗體盛行率遠小於1到5%,那麼做出來的偽陽性數字就會嚴重干擾判讀,所以研究的意義就不大,無論如何因為有偽陽性的問題,台大公衛系和彰化縣衛生局在檢驗結果的詮釋上,要更加細緻,否則只會造成恐慌。他表示,即使是疫情非常嚴重的義大利,在3日發表的6萬5000人的抗體檢查結果,也只有2.5%血液中有抗體,其中有3成為無症狀,台灣至今的確診個案只有477例,一定會有社區的無症狀感染者,但人數一定「很少很少」更何況,彰化的抽檢對象主要是新冠肺炎確診者、確診者的接觸者、居家檢疫者和醫護人員,他表示,媒體報導這4個族群的抗體檢驗都有陽性,但是這個抽樣的母數是高風險族群,而非台灣整個社區,所以就算結果真的是1到2%陽性,也不能代表台灣就有23到46萬人染疫。他表示,還有媒體報導,「根據台大公衛學院初步發現,有部分抗體呈現陽性反應,甚至有人產生具保護力的中和性抗體,代表當時患者症狀不輕」,讓人無法理解,中和抗體應該是曾感染者體內都有的,與症狀無關,應該從輕症到重症都有,而不是「不輕」。孔祥琪表示,根據美國CDC(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研究,新冠肺炎發病後10天應該就沒有傳染力了,所以彰化調查的陽性個案,應該都沒有傳染力,即使是無症狀感染者也是一樣,「不要把無症狀感染者想成會一直在社區放病毒的那種帶原者」,新冠病毒沒有證實會造成類似B型肝炎或是HIV那種帶原者的狀況。
-
2020-08-06 養生.健康瘦身
胃內水球加施打肉毒 中國附醫:已成有效減重方式
台中市一名27歲女性體重105公斤,並罹患高血脂與高尿酸血症,還有嚴重的壓力性飲食習慣,所有的宣洩都是以吃為出口,屢次減重失敗,後來以胃內水球合併胃內肉毒注射治療,6個月順利減重30公斤,同時也改正了錯誤的飲食習慣,以及高血脂與高尿酸血症也隨之緩解,並終能穿上夢想中的貼身禮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醫師劉家嘉指出,胃內水球治療是一項藉由胃鏡來執行的非外科手術減重方式,已有30多年歷史,並在歐美蓬勃發展,而她也在一年內以胃內水球治療超過60位肥胖病患。劉家嘉說,傳統胃內水球治療過程中,最令病患困擾的就是會導致不適感與併發症,但經在施以胃內水球治療時,同時進行胃內肉毒桿菌注射,可以有效緩解傳統單放水球所導致的噁心嘔吐和胃痛等不適感,而胃內肉毒桿菌注射還可以降低胃酸分泌,矯正水球對胃粘膜的刺激性,提升胃粘膜保護力,降低胃內水球治療過程的併發症。此外,使用胃內水球合併胃內肉毒桿菌注射治療,有機會達到減輕至少60%以上過多體重或至少18%的總體重;藉由胃內肉毒注射改變的腸胃道激素,彌補了胃內水球無法改變肥胖激素的缺失,而胃內水球實體佔據胃部容積,能幫助病患減少進食量,並透過胃部壓力系統對大腦產生回饋抑制;兩種治療相輔相成,成為一項較為安全有效的肥胖治療方式。但是胃內水球合併胃內肉毒注射雖然有其優勢,但並非每位患者都適合,所以治療前都應先經過審慎評估,才能避免必不必要的併發症,此外,無論是治療期間還是水球取出後,皆需配合正確的飲食與運動習慣,才能達到並維持最佳的減重結果與疾病緩解的效應。
-
2020-07-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最大未知數:新冠疫苗效期仍是問號
根據新興科學以及公衛專家的說法,如果有任何一種最先進的新冠肺炎疫苗經證實安全有效,其對人體的保護效力可能只能維持幾個月或幾年,而無法持續終生。目前只有少數幾種疫苗能讓大多數人產生維持一輩子的免疫力,例如麻疹疫苗;感染麻疹病毒後,人體自然會終生免疫。專家引述其他呼吸道病毒的相關經驗,以及關於抗體壽命的新資料,警告大家不應期望新冠肺炎疫苗效力也能這樣持久。目前還不清楚的是,人體自然防禦能力能持續多久,以及能否預防再次感染,而這些資訊可以用來了解疫苗效力的持續期間。為了填補與疫苗效力持續期間相關的知識差距,研究人員與疫苗開發者都在密切觀察與已康復患者免疫反應相關的新興科學,以及相關科學能如何應用在疫苗研發工作上;他們也在檢視先前已知的冠狀病毒,並利用針對其他病毒有效的疫苗科技。疫苗研製者通常在涉及數百名患者的第二階段研究中,得知疫苗產生保護力的持續期間;這階段的研究可能需要數月或數年才能完成。然而,為了盡快研發新冠肺炎疫苗,試驗階段遭到壓縮或結合,所以測試過程接近尾聲時,關於疫苗效力持續期間的資訊就比往常更少。第一個新冠肺炎疫苗研究預期最快可能於今秋完成,但研究人員卻無法等到科學方面安排妥當,或至少能夠進一步了解的時候。在確知疫苗效力持續期間之前,管理機構可能就會緊急批准。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主任柯林斯(Francis Collins)說,新冠肺炎疫苗的測試時間只有幾個月,所以很難知道它的保護力能不能維持一年;但他說,康復後一年來都沒有再次感染的患者,就能證明疫苗的效力,至少能維持這麼久。如果新冠肺炎疫苗每隔幾個月或每年就需要再次接種,製藥產業供應鏈可能面臨更大的壓力;由於預期研發中的疫苗安全有效,相關供應鏈已經在全球進行史無前例的擴張。
-
2020-07-26 科別.皮膚
快檢查一下!皮膚科醫師:過期防曬乳可能害你曬傷
如果你是一個一年四季勤於使用防曬用品的人,通常不會有「這瓶防曬乳過期了嗎?」的問題。但多數人在較冷的月份,常將防曬乳束之高閣,一到艷陽高照的夏天,才翻出來用。一瓶防曬乳可能用了兩年還沒用完。芝加哥皮膚科醫師Lauren Fine M.D.提醒:「防曬乳確實會過期,過期的防曬乳無法發揮效用,增加曬傷與皮膚癌的機率。」那麼,只要沒超過瓶身標示的到期日,就保證防曬乳依然有效力嗎?紐約美容皮膚科醫師Lance Brown指出,如果常把防曬乳放在海灘上,長時間處於高溫和紫外線直射下,它可能提早在到期日之前變質。為了確實達到防曬效果,使用前請注意,如果防曬乳的顏色或稠度改變,或聞起來有異味,請扔掉它。除了確認防曬產品的效用,最重要的一點是,塗抹足夠的防曬乳,才會達到全面的保護力。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
-
2020-07-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旅行社出入團禁令 延至8月底
我國連續一○三天無本土確診案例,交通部觀光局昨天宣布,觀光團體入境禁令延長至八月卅一日,後續將視疫情發展,適時調整公告。但國內昨天新增三例境外移入新冠肺炎病例,均來自菲律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國際疫情嚴峻,目前暫無解除觀光團體入境禁令的時間表,將繼續延後。交通部觀光局昨天宣布,配合指揮中心對國際疫情發展研判及邊境風險管制等防疫措施,持續暫停旅行業組團赴國外旅遊及接待來台觀光團體入境至八月卅一日,後續將視疫情發展,適時調整公告事宜。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若要恢復海外觀光,一定需要有能產生抗體的疫苗上市,海外及我國皆具疫苗群體保護力,在疫苗出現前,目前最可能的觀光模式仍是以「旅遊泡泡」為主。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表示,指揮中心透露將規畫高風險國家入境全篩,可能是進一步開放的前導動作,六月後國際疫情再度流行,使得解封一事變得更複雜。但他提醒,不宜一直封閉鎖國,指揮中心即起應對世界各國執行風險評估,並對外公開,「風險評估做得好,連觀光客都能恢復往來。」對日本第二波開放邊境包括台灣,但日本國內疫情仍嚴峻,陳時中昨天表示,非常感謝國際陸續對台灣解封,表示他們對台灣疫情控制的信心,「這點我們感到欣慰。」他指出,隨著解封必然有比較多的交流,對邊境管制會造成壓力,但強調「有壓力,但不會造成傷害」,因為台灣的管制措施非常嚴密。
-
2020-07-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大研發鼻黏膜疫苗 若成功就像戴了隱形護目鏡口罩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嚴峻,世界各國積極投入疫苗競賽,目前都以針劑型疫苗為主,台大醫學院選擇不一樣的路。從事疫苗研究多年的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黃立民,今在亞洲生技大展發表台大醫學院研發「黏膜疫苗」的最新進度,指出黏膜疫苗具有安全、減少輕症、遏止傳播這三大優點,加上台大有專利佐劑的優勢,若明年臨床試驗成功,就像一層隱形的護目鏡和口罩,可將病毒阻絕於體外。2020亞洲生技大展今揭幕,防疫科技備受矚目,台大醫學院院長倪衍玄親自主持「台大防疫平台及前瞻技術發表會」。黃立民於會中表示,傳統針劑疫苗是把一個抗原,也就是蛋白質,打入體內,蛋白質就像一個海邊的石頭,上面有很多的突起,身體為了辨識它,每個突起都會產生一個相對應的抗體。然而,並非每種抗體都有用。黃立民表示,人體有五種主要抗體,其中IgG最大量存在於血液中,主要對抗病毒,也是目前大部分針劑疫苗希望產生的目標,但是如果錯誤的IgG太多,就會引起傷害,導致疾病嚴重度增加。因此現在疫苗研發的趨勢,是蛋白質要越小越好,產生的抗體越精準越好。黃立民表示,人體五種主要抗體中,只有IgA能抵達全身黏膜表面,是「最前線」的抗體。黏膜疫苗噴在鼻黏膜,誘導人體產生IgA,一但成功,全身黏膜都有IgA,可以對抗新冠病毒。這就像戴了一層隱形的口罩和護目鏡,在第一線就阻絕病毒於人體細胞之外;黏膜疫苗引起血中的IgG也較少,不容易引起傷害。一般疫苗對於重症的保護力較明顯,黏膜疫苗連輕症都保護。黃立民表示,有了黏膜抗體,病毒根本來不及複製變多,就在第一線被攔阻消滅,對輕症的保護力更明顯。上呼吸道的病毒量難以上升,也能夠避免繼續傳播給他人,這樣的疫苗對於輕症為主、傳播力驚人的新冠肺炎來說,非常合適。為什麼黏膜疫苗少人做?黃立民表示,因為佐劑和噴頭的技術難度和生產成本都較高,不像針劑那樣有現成的生產線,生產上也比較困難,研發速度比不上針劑。雖然全世界對黏膜疫苗很有興趣,但成功上市且較有代表性的,只有流感,而且為了快速解決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脅,目前已知國內外廠商都是傾力研發針劑疫苗。黃立民表示,雖然難度高,台大醫學院有專利佐劑,也已與廠商合作研發噴頭。台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從四月開始研發,已在動物實驗看到呼吸道分泌物中IgA上升,算初步成功。若順利,預計10月完成動物實驗、11月開始臨床試驗,希望在一年內能夠確認其效力。
-
2020-07-24 科別.皮膚
防蚊液不是有擦就好! 3時段補擦一次才夠力
「防蚊」是夏季大事,而防蚊液是戶外對抗蚊蟲的常備武器,置身蚊子很多的地方,皮膚裸露處都可能被叮咬。市售防蚊液種類琳瑯滿目,有擦的、噴的、貼的等,使用上也有所限制,得視需求挑選。防蚊液含DEET及Picaridin無毒理的證據 使用須注意濃度、年紀網路很多文章都妖魔化含DEET及Picaridin防蚊液,其實在廣大的動物實驗中沒有出現顯著毒理的證據,只要注意濃度與使用年齡,是目前唯二通過政府認證的有效防蚊液。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邱足滿指出,一般建議成人可以使用30~50%的DEET防蚊液,保護力可達6~8小時;兒童應選用10~30%,可防護2~6小時,未滿兩個月的嬰兒不要使用。使用時也應該避開眼周、開放性傷口,以及容易敏感的肌膚。補擦防蚊液 這2時間點別忘記如何分辨防蚊液何時要補擦?如果發現蚊子開始在身邊盤旋聚集,代表防蚊液的保護膜漸漸失去了,表示應該要補擦了。邱足滿則說,斑蚊出沒時間為早上9點及下午5點,建議可以早上9點擦一次,下午4、5點再擦一次。此外,市售許多標榜天然的草本防蚊液是否真的可以防蚊?邱足滿表示,這些防蚊液多以防蚊的植物精華製成,譬如香茅、艾草等,並沒有明確的防蚊效用,通常味道散去就失去效果了,防蚊效用並不是那麼好。延伸閱讀: 被叮成紅豆冰!  最有效的防蚊秘訣大公開 別再說蚊子愛叮酸性體質! 4特徵才是蚊子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