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4 科別.呼吸胸腔
搜尋
低劑量電腦斷層
共找到
226
筆 文章
-
-
2021-01-14 癌症.肺癌
肺癌及早發現是關鍵 男子不抽菸竟因空汙罹癌靠這檢出
南投縣埔里鎮吳姓男子日前赴台中榮總埔里分院進行全身健康檢查,意外發現其肺部有1.5公分結節,吳男對於自身不抽菸卻罹患肺的原位癌,相當不解,懷疑是常在傍晚外出運動,受到空汙所致,所幸在健檢時早期發現治療,目前已治癒。台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指出,近年空氣汙染日益嚴重,空氣中PM2.5平均濃度越高,致癌機率也跟著提高,因此肺癌早已不是吸菸者的專利,相關狀況也能許多不菸女性罹患肺癌中得以窺見,並推測其罹癌恐與空汙、油煙等因素有關。根據國健署統計,被診出肺癌時約有6成是已轉移、無法手術治癒的晚期癌,其發生率從55歲起快速升高,抽菸、二手菸、常在易吸入廚房油煙、廢氣等高度空汙環境,或有其他癌症病史、近親罹患肺癌等高危險群更應定期接受肺部篩檢。埔榮胸腔內科表示,肺癌高危險族群能及早發現治療將獲更好治癒率,而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可比胸部X光提早5-10年發現肺癌,像該院內「128切高階電腦斷層掃描儀」就能實行LDCT檢查,幫助臨床醫師作為診斷治療參考。透過該該儀器配合肺癌診斷軟體,篩檢速度快,僅需吸閉氣,且不需施打顯影劑,減少藥物過敏風險,可對懷疑肺部病灶做早期的鑑別診斷,協助偵測小型非鈣化結節,且因為速度快,輻射量低,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目標做健康篩檢。埔榮醫院則表示,LDCT以長期或重度吸菸者、戒菸不到15年、有慢性肺部疾病、肺癌家族病史,或暴露於石棉、砷、鉻、鎳、焦油、煤灰,或接觸鐳、氡等放射物質,工廠、燃香、汽機車、PM2.5、廚房油煙等廢氣等族群為適合篩檢對象。
-
2021-01-09 癌症.肺癌
鍾沛君肺腺癌出院 醫提醒:有家族史 更要警覺
國民黨台北市議員鍾沛君健檢發現右肺異常增生,火速就醫接受手術。為她主刀的台北榮總胸腔外科主治醫師許文虎昨天指出,鍾沛君罹患肺腺癌,所幸是零期,微創切除後恢復良好,存活率可說是百分之百,未來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許文虎也是前副總統蕭萬長的主刀醫師,他表示,肺癌分為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非小細胞癌以肺腺癌最常見,女性又有直系家族史更要警覺,許文虎呼籲,不論男女,有肺癌直系家族史,應在四十歲以前主動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談到鍾沛君的治療過程,許文虎稱讚她是「很乖的病人」,去年健檢發現右肺有零點七的毛玻璃狀結節,就規律追蹤,沒想到十個多月後出現實體變化,加上鍾沛君的母親、阿姨都因肺癌過世,許文虎評估惡性機率高,「她也很勇敢接受開刀」,所幸是原位癌,經微創切除,術後追蹤若沒變化,出院後可以安心打拚工作。
-
2021-01-08 癌症.肺癌
鍾沛君肺癌開刀 醫師許文虎籲有家族史40歲做LDCT
36歲台北市議員鍾沛君年度例行檢查發現肺腺癌,經北榮胸腔外科主治醫師許文虎開刀後,今日出院。許文虎於下午二時接受媒採訪表示,鍾是最早期的原位肺腺癌,微創切除後恢復良好,存活率可說是100%,他呼籲有肺癌直系家族史的民眾,不論男女,應該提早至40歲以下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許文虎也是前副總統蕭萬長肺腺癌的主刀醫師,他表示,肺癌主要分兩大類,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小細胞癌腫瘤小但擴散惡性度很高,多半透過化療、電療處置,手術少;非小細胞癌有四、五種,肺腺癌最常見,抽菸也常見鱗狀上細胞癌。許文虎說,非小細胞的肺腺癌,尤其女性若有直系家族必史更要小心,臨床上他只要遇到病人有肺腺癌史,一定建議家人都要來做檢查,曾經有住在加拿大或美國的家人回來檢查都確診,還有19歲、25歲的年輕確診病患。談到為鍾沛君治療肺腺癌的過程,許文虎說,「她真的是個很乖的患者。」鐘去年透過健檢早到右肺約0.7公分的毛玻璃狀結節,追蹤10個多月後發現實體性變化,由於鍾沛君的母親、阿姨都因肺癌過世,許文虎評估病情惡性機會高,「她也很勇敢接收開刀」,所幸是最早期的原位癌,透過微創淋巴切除乾淨,術後三個月追蹤若沒變化,之後大概可以延長追蹤,日後可以安心打拼工作。許文虎說,鍾沛君切除肺部的範圍不是很大,大概只有5%,對於肺功能好的人,「沒有太大差別。」倘若腫瘤比較大且位於肺部中間,就要切到一個肺葉,那可能就會有影響,鍾微創後幾天就能出院。國健署日前公布最新癌症登記資料,女性罹患肺癌人數首度超越大腸癌,肺癌更連續30年高居女性癌症死亡率第一名,許文虎度強調,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很重要,國健署針對45-75歲,有抽菸、家族史高風險族有推動LDCT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結節,定期追蹤就能早期發現,他個人認為,有直系肺癌家族史篩檢年齡可自動提早到40歲以下。「不是每個結節都是壞的。」許文虎說,透過LDCT找到的結節有問題的機率約10%,但這10%一定得追蹤,建議結節0.3至0.4cm至少一年追蹤一次,若0.5cm以上就要三個月或半年,若大到0.7至0.8cm並出現實體變化就得密集追蹤,一般0.7-08.cm才可以真正看到的性質,太小很難判斷,但只要是早期診斷的治療效果一定最好。
-
2021-01-07 癌症.肺癌
名醫蔡俊明:一期肺癌患者幾乎都是健檢意外發現
「國人應將肺癌篩檢視為個人健康投資。」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教授級顧問醫師蔡俊明說,在各大醫院胸腔外科接受外科切除腫瘤的一期肺癌患者幾乎都是接受健康檢查意外發現肺癌,民眾應有個人健康管理概念,願意花錢投資在健康檢查。肺癌嚴重危及國人健康,蔡俊明建議,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應該普及化、便利化,如同乳癌篩檢巴士一樣,深入社區,才能讓更多民眾接受篩檢,早期確診,存活率相當高。目前法令規定,只有一定規模以上的醫院才能設置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蔡俊明說,「這並不合理」,不少人想做這類檢查,但需先到大醫院掛號,排定日期受檢,時間一拖就是好幾個星期,「一想到就冷了」。蔡俊明認為,肺癌篩檢應該更具便利性,比照乳癌巡迴車、胸部X光巡迴車,醫院或相關醫學團體也能設置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醫療專車,深入偏鄉社區,這樣才能提高篩檢率,找出更多的早期肺癌患者。至於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輻射量問題,蔡俊明解釋,這類輻射量並不高,不少肺癌病友幾個月就要照一次,輻射量並沒有想像中來得高,如果民眾有疑慮,建議將輻射量註記個人健保雲端病歷,以便瞭解自身暴露量。目前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的自費價格約需六、七千元,蔡俊明表示,如果這類檢查能普及化,餅愈做愈大,在市場競爭下,費用就可下降,如降至兩、三千元,就大幅提高檢查意願,屆時連企業內的員工健康檢查也能納入此項目。蔡俊明說,國健署考慮將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列入第五項成人健康檢查項目,對象為老菸槍、家族史等高風險族群,不過,在肺癌患者中,高風險族群僅占三成,如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能夠早日普及,就能讓其餘七成患者可以更早確診。
-
2021-01-07 癌症.肺癌
早期發現治癒率9成 5天5千人連署肺癌篩檢普及化
●低劑量電腦斷層是唯一可以有效檢出早期肺癌並降低肺癌死亡率的工具●應將CT篩檢車開到偏遠地區,方便民眾檢查肺癌位居國內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一位,每年死亡人數高達九千多人,多數病人確診時已多是末期,醫治困難。研究顯示,低劑量電腦斷層是當前唯一可以有效檢出早期肺癌並降低死亡率的工具,早期發現治癒率可達90%以上,為搶救肺癌病患,癌友社群團體發起「肺癌篩檢普及化」連署活動,短短5天已獲得5千多人連署。癌團建議試辦 視成效制度化發起連署的「FB肺長壽社團&抗癌戰友會」指出,低劑量電腦斷層可以在腫瘤很小的時候就檢查出來,早期發現並治療,治癒率可以高達九成以上。此次連署活動主要訴求為:希望能鬆綁不合宜法規,不限制CT、MRI一定要設置於醫院內,讓CT、MRI設置普及化,以提供民眾省時、便利又快速的癌症篩檢診斷工具。例如日本十多年前即發展移動型CT,將CT篩檢車開到偏遠地區,方便民眾檢查。癌友社群團體建議,初期可採試辦方式,由幾家基層醫療機構如健檢診所、大型診所等設置自費的CT及MRI,視其執行成效,再予制度化規範。別只針對高危險群篩檢此次發起連署的社團內有許多肺癌病友都不是肺癌高危險族群,不抽菸也沒有家族史,但一確診就是肺癌四期,因此若只注重高危險族群的篩檢,很難進一步降低肺癌死亡率,無法照顧許多無辜的民眾;若能讓篩檢設備普及化,提高檢查便利性,相信有更多病患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升成功治癒的機會。
-
2021-01-06 癌症.肺癌
鍾沛君右肺異常開刀 醫師告訴你肺結節到底是不是肺癌
編按:卅六歲台北市議員鍾沛君4日因右肺異常增生變化接受手術,5日晚間透過辦公室表示手術順利完成,她術前在臉書貼文敘述發現自己疑似罹患家族病史肺腺癌的心路歷程。發現自己有肺結節該怎麼辦?通常我們如果說到「芝麻綠豆般的小事」,都是指事情微不足道,不必為此煩心。然而,若這個綠豆般大小的變化是出現在肺部,有時還會讓人有不少困擾呢?我們今天要討論的綠豆般大小的肺部變化是「肺結節」。如果我們接受了胸部X光檢查,或做了胸部的電腦斷層,有時醫師會注意到影像上有一個白影,就稱這個是肺結節。大家最想問的是:「這是不是癌症?」相信任何人如果在門診時若聽到「你有一個令人懷疑的肺結節」這種話,一定會很心慌意亂地想著:「這到底是不是癌症?」其實,平均放射科醫師看個五百張X光,就會找到一張片子中有肺結節。通常會被叫做肺結節的腫塊,大小約在5毫米到30毫米之間,若大小已經超過3公分,惡性的機會就比較大了,我們就不會先稱這個是肺結節。肺結節可以說是一小塊不正常組織,型態上可以是圓形或橢圓形,除了癌症這個可能性之外,肺結節也可以是感染引起的,或是個疤痕組織。所以當醫師說「肺結節」時,不代表這個肺腫塊就是癌症,其實這是良性肺結節的機會大得多。為什麼醫生說我有肺結節,但我卻沒有什麼症狀?良性的小結節通常不會造成什麼症狀,幾乎清一色都是在做定期篩檢或因其他原因檢查時而意外發現的。現在有不少人會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的篩檢,等於是從各個不同角度用X光捕捉影像,整體的輻射量會比做胸部電腦斷層還要來得低許多,檢查時間也很短,是個挺常見的篩檢方式。不過,如果有持續性的咳嗽、咳出血痰、喘不過氣、胸痛、聲音沙啞、吞嚥困難、體重減輕等問題,一定要告訴醫師,這些也是評估肺結節或決定處置方向的重要資訊。什麼叫做「良性肺結節」?良性肺結節就是一團肺部組織的不正常生長。過去如果有肺結核,或曾有黴菌感染、化膿,都可能會讓肺部出現結節。肺部也可能出現由肺部內皮組織、脂肪、軟骨等組合而成的錯構瘤;從支氣管的分泌腺體長出來的支氣管腺瘤,有時則是纖維瘤、脂肪瘤等良性腫瘤。如果患者年紀很輕,還不到40歲,生活中不曾有抽菸習慣,也沒有暴露二手菸的問題;且這個結節還很小,或裡面幾乎都是鈣化的,或含有很多脂肪的狀況,就很可能不是肺癌。如果有肺結節的話,該怎麼辦?我們要如何分辨這個腫塊是不是癌症呢?!我們先把肺結節當成嫌疑犯好了,當然不是把每一個嫌疑犯都抓起來砍頭,因此不是一看到肺結節就去把它開刀拿掉。我們可以找找看患者之前是否也曾照過X光、電腦斷層,把現在的影像結果和過去的做比較,看這肺結節是新跑出來的問題,還是過去就有了。如果這個肺結節嫌疑犯能維持兩年都沒有任何變化,最有可能是良性的肺結節。如果這個肺結節是真的壞人,是癌細胞組成的,平均來說每四個月體積就翻倍了。因此看到肺結節長大速度快,並持續長大的,就要考慮進一步的動作。如果是第一次看到這個嫌疑犯,我們就好好地觀察他的特質!肺結節的大小、形狀、性質都是觀察重點,腫瘤本身愈大的、周邊比較不規則不滑順的,裡面組織很緻密、很實心的,比較可能是癌症。後來追蹤時發現這個結節長大速度快的,也要特別小心。醫師會針對個人年齡、吸菸史、症狀、疾病史(是否有慢性肺阻塞、肺纖維化)、家族史等評估罹患肺癌風險,使用菸草是肺癌的主要危險因子,如果超過55歲,曾有三十年一天一包的菸癮,遇上肺結節就要非常小心評估。如果經常接觸二手菸,也會增加罹患肺癌的風險。若是第一次做低劑量電腦斷層,發現有實心的結節,醫師可能會建議:● 結節大小介於6到8毫米:半年後做低劑量電腦斷層● 結節大小介於8到15毫米:三個月後做低劑量電腦斷層● 結節大於15毫米:安排胸部電腦斷層,並考慮加上顯影劑檢查。或用PET-CT檢查,結果讓人很懷疑肺癌的話,要開刀或做切片化驗。若是第一次做低劑量電腦斷層,發現有非實心的結節:● 結節小於20毫米:一年後再做低劑量電腦斷層● 結節大於20毫米:半年後做低劑量電腦斷層若有以下狀況,醫師會建議用手術移除肺結節:◇ 結節較大,或長大速度快◇ 患者有與肺腫瘤相關的症狀◇ 在影像結果懷疑是惡性的雖然意外發現肺結節總是令人很擔心,但請先靜下來,跟著醫師建議一步步看是要繼續追蹤,或要加做其他檢查。原文:
-
2021-01-05 新聞.元氣新聞
鍾沛君肺部手術順利 醫籲及早篩檢
卅六歲台北市議員鍾沛君昨因右肺異常增生變化接受手術,晚間透過辦公室表示手術順利完成,她術前在臉書貼文敘述發現自己疑似罹患家族病史肺腺癌的心路歷程。肺癌權威、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說,如有一等親在四十五歲確診肺癌,應在四十歲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及早發現的五年存活率為百分百。「廿五歲那年,肺腺癌接連帶走媽媽和阿姨後,我總在跟時間賽跑,我知道家族裡的我們,餘生都必須對抗那道看不見卻如影隨形的『終點線』。十年來,我從不接受醫生口中『不可對抗的命運』,我堅信命是由我,絕不由天…這一次是無常先來。」鍾沛君在臉書上說,例行年度健檢發現右肺異常增生變化,醫師建議立刻動刀,「我知道該踏上另一場冒險了。」陳晉興表示,媽媽若四十五歲確診肺癌,子女最好在四十歲做第一次LDCT篩檢,五年存活率百分百,若三公分以下、沒淋巴轉移,台大醫院五年存活率有九成以上,全國平均也有八成;四公分以上或遠端轉移,五年存活率六、七成。到第二期,五年存活率掉到五、六成,第三期降到三、四成,第四期只剩下一成五到兩成。國健署日前公布癌症登記資料,女性罹肺癌人數首度超越大腸癌,推測與LDCT普及有關;三成確診者為初期,因此考慮今年上半年將LDCT增列為第五個公費癌症篩檢項目。國內LDCT自費平均價格四到六千元。
-
2021-01-04 癌症.肺癌
議員鍾沛君疑肺癌今開刀 吳淡如也驚爆「疑似肺癌前期」
現年36歲台北市議員鍾沛君在臉書提到自己發現右肺異常,今天就要動手術,也提到自己在25歲時,媽媽和阿姨家接連被肺腺癌帶走。而吳淡如元旦時也在臉書PO文提到,「本來疑似肺癌前期,還好最後台大最厲害的醫師說我沒事。」台北市議員鍾沛君在其臉書提到,她25歲那年,肺腺癌接連帶走她的媽媽和阿姨,沒想到10年後自己於電腦斷層發現右肺異常增生變化,今天(1/4)將動手術,希望能重生。而知名作家兼主持人吳淡如元旦上午也在臉書PO文回顧2020年,其中她提到,「去年一年都很健康,連一次感冒都沒有,本來疑似肺癌前期,呵呵台大最厲害的醫師說我沒事。」她欣喜表示,如果這個不值得高興,還有什麼值得高興?而事實上,吳淡如的母親4年前也因肺腺癌離世。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民國一○七年女性肺癌發生人數首度超過大腸癌。肺癌權威、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也提醒,如果有一等親在45歲確診肺癌,建議可以提早在40歲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若能及早發現,5年存活率可高達百分百,如果發現有0.5到0.8公分的結節也不要緊張,建議3到6個月做一次追蹤。國健署也考慮優先讓有抽菸的中高齡者,一親等有肺癌家族史者,優先補助篩檢。
-
2021-01-04 癌症.肺癌
鍾沛君疑肺癌今開刀 權威醫:一等親家族史及早篩檢
現年36歲台北市議員鍾沛君在臉書提到自己發現右肺異常,今天就要動手術,也提到自己在25歲時,媽媽和阿姨家接連被肺腺癌帶走。肺癌權威、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提醒,如果有一等親在45歲確診肺癌,建議可以提早在40歲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若能及早發現,5年存活率可高達百分百,如果發現有0.5到0.8公分的結節也不要緊張,建議3到6個月做一次追蹤。陳晉興表示,肺部結節可粗分為實心、非實心,非實心以毛玻璃病變為常見。典型毛玻璃病變惡性機率較高,但仍值得慶幸,因其八成是初期肺癌或癌前病變,如果是實心的就不一定,可能只是發炎、良性腫瘤,也可能是其他癌症轉移,原發肺癌也是原因之一。陳晉興表示,如果能透過篩檢在最初期發現,五年存活率高達百分百。如果是三公分以下而且沒有淋巴轉移的1a期,台大醫院的五年存活率有九成以上,全國平均也有八成;到了四公分以上或有遠端轉移的1b期,五年存活率也有六、七成。若到第二期,五年存活率就掉到五六成,第三期降到三、四成,第四期只剩下一成五到兩成。國健署日前公布最新癌症登記資料,指出女性罹患肺癌的人數首度超越大腸癌,推測女性罹患肺癌超越腸癌的主因是健康檢查比例增加,更多人採行LDCT篩檢有關,因此確診者有三成為初期肺癌。陳晉興說,肺癌早期確診比例提高是一個好現象,國健署委託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已擬定台灣肺癌的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建議。未來若能據此推行國家級篩檢計畫,將能更有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國健署日前亦證實,考慮在今年上半年將LDCT增列為第五個公費癌症篩檢項目。陳晉興建議,如果由國家來推動篩檢計畫,因為經費有限,會優先補助高風險族群,例如50到55歲以上的老菸槍。另外,一等親罹患肺癌者也會建議要做,而且年齡要提早,比如媽媽45歲確診,女兒最好提早到40歲就做第一次篩檢。國家篩檢計畫開始前,如果自費去做,目前國內平均價格大約4000到6000元左右。
-
2020-12-30 癌症.抗癌新知
女性罹患肺癌人數 首度超過大腸癌
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民國一○七年女性肺癌發生人數首度超過大腸癌,衛福部國健署推測,可能與民眾自主做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比率提高有關。LDCT有助於找出早期肺癌,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考慮優先讓有抽菸的中高齡者,一親等有肺癌家族史者,優先補助篩檢,最快明年年中上路。一○七年共六三四六位女性罹患肺癌,平均每十萬人口有卅一點六人罹癌,國健署癌症組長林莉茹表示,女性罹患肺癌的人數首度超越大腸癌。王英偉表示,女性肺腺癌增加的原因,目前認為與人種有關,癌症發生需要十至十五年,新興菸品的影響也有待追蹤了解。國健署也發現,在零期及一期的早期癌症中,人數成長最多的為肺癌,新增五五一人,一○七年早期肺癌四五二四人,占該年肺癌患者百分之卅一點一;民國九十八年一三八四人,占該年肺癌百分之十四點七,肺癌早期癌比率是十年前二點一倍。能發現早期肺癌,推測與LDCT肺癌篩檢的比率增加有關。那些族群需要接受LDCT肺癌篩檢?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主任、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有抽菸的五十五歲到七十七歲女性、五十歲到八十歲男性、以及目前抽菸或戒菸不到十五年,及一親等有肺癌家族史民眾,建議可以考慮。陳育民表示,過去研究發現,若一親等有肺癌,平均每一百人有三點三人罹患肺癌;另外,或在空汙環境、或有肺結核病史、肺氣腫等肺部問題,可考慮LDCT肺癌篩檢。王英偉也提醒,LDCT肺癌篩檢可能衍生假警訊、過度診治、輻射暴露及心理壓力風險,民眾應與醫師討論衡量利弊,再決定是否接受檢查。
-
2020-12-29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時鐘快轉11秒 大腸癌連13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
衛福部國健署今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18年癌症時鐘快轉11秒,每4分31秒就有一人確診罹癌,2018年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6131人,較前一年增加4447人。大腸癌連13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但大腸癌首見50至84歲的各年齡別發生率下降,國健署分析,與14年前推動的大腸癌防治已逐漸產生效果有關。2018年國人十大癌症排名與2017年排名稍有變化,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子宮體癌,與前一年序位相比較,除其中子宮體癌(第十名)和食道癌(第十一名)順序互換,其餘序位與2017年相同。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來看,2018年每10萬人中有309.8人罹癌,較106年增加4.4人,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因為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癌症發生人數預料仍將持續上升。據國健署資料分析10大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下降最多的是大腸癌及肺癌,較2017年每十萬人減少1.1人及0.7人,早期癌發現人數成長最多的是肺癌,增加551人,比率是十年前的2.1倍。十大癌症中,男性癌症排序肝癌及肺癌互換,膀胱癌下降兩名;女性部分,則是大腸癌及肺癌互換。比較男性及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性別比差異最大的癌症別,男性口腔癌及食道癌發生率是女性的10至15倍。2018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2017年同為63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如乳癌為56歲、攝護腺癌72歲、子宮體癌55歲。據國健署資料分析10大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除大腸癌、肝癌及胃癌發生率下降,口腔癌、肺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及子宮體位癌發生率都呈現增加趨勢,其中肺癌、肝癌標準化發生率相較2017年增加1.8人及0.5人,為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增加最多二種癌症。林莉茹表示,資料分析顯示2018年女性乳癌及大腸癌增加比率均以0期及1期發現者居多,且據國健署篩檢資料,106年乳癌篩檢數及大腸癌篩檢數相較於105年各增加約4.8萬人及2.2萬人,經篩檢發現乳癌及大腸癌個案數相較前一年各增加800多人及200多人,使兩癌增加率攀升。2018年早期癌(0期及1期)發現人數成長最多為肺癌,新增551人。林莉茹表示,資料分析顯示2018年早期肺癌為4524人,占該年肺癌31.1%,98年為1384人,占該年肺癌14.7%,肺癌早期比率為10年前的2.1倍,推測可能因100年國際知名新英格蘭期刊發布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檢55-74歲重度吸菸者2年3次,較X光可降低肺癌死亡率約2成,及衛福部自103年起執行對吸菸以外危險因子之肺癌篩檢研究之推動,民眾自費檢查及參與LDCT相關研究計畫增加之故。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1779人,2018年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41.3人,較2017年增加5.6人,10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2017年相較肺癌與肝癌序位互換,膀胱癌下降至第11位,2017年位居10、11名之白血病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均前移1個名次2018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4352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84.7人,較2017年增加3.7人。女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2017年相比較,肺癌和大腸癌順序互換,其餘序位2017年相同,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肝癌、子宮體癌、卵巢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胃癌。2018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2017年同為63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如肺癌為66歲,攝護腺癌為72歲,子宮體癌為55歲,與2017年相比較,其中女性乳癌、皮膚癌老1歲,其餘與2017年相同。2018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106年同為63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如乳癌為56歲、子宮頸癌為58歲、口腔癌為57歲、食道癌為59歲、甲狀腺癌為50歲及子宮體癌為55歲,與2017年相比較除其中乳癌、食道癌及皮膚癌老1歲,肺癌、攝護腺癌及子宮體癌早1歲,其餘與2017年相同。值得一提,癌症死亡率連八年下降,林莉茹說,「如今罹癌不等於死亡,應更重視確診後的醫療照顧及回歸社會正常生活。」國健署署長王英偉鼓勵,實踐防癌新生活從預防及篩檢做起,特別在後疫情期間仍要以「自我保護」、「預先準備」、「緊急就醫」,掌握重獲健康契機。
-
2020-12-20 退休力.健康準備
緞鍊退休力/到底健檢應該從幾歲開始?
想要超前部署健康,健檢不可少。國泰健康管理預防醫學部長陳皇光建議,30歲以上,即可透過健檢建立健康數據的基本線,至於健檢項目,可分為一般基礎檢查及針對癌症的特殊考量,視個人狀況家族史,並搭配政府提供的成人健檢或四癌篩檢。除基礎項目健檢,常見癌症也建議定期篩檢。陳皇光建議,年滿30歲即可接受基礎項目健檢,以血液、尿液等常規項目為主,還有體重與腰圍等,檢驗內容包括肝腎功能及血脂、血糖等,可透過這些檢驗了解身體基礎狀況,有無三高等,建議可以每年都做一次,留下自己的健康數據。另外,針對國人常見癌症,例如肝癌,建議民眾一定要了解自己有無B、C肝帶原,因為這是肝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預防大腸癌,衛福部國健署提供的四癌篩檢中有糞便潛血檢查,若參加高階健檢,建議三年做一次大腸鏡。女性則應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至少三年一次,預防子宮頸癌;每年一次乳房超音波或兩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早期偵測有無乳癌。肺癌與心肌梗塞相關檢查,近年受重視。另有兩個近年比較受重視的檢查,分別針對預防肺癌與心肌梗塞。預防肺癌是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可考慮二至三年檢查一次,尤其是有肺癌家族史,更應特別注意;心肌梗塞多是突然發生,冠狀動脈鈣化積分可早期偵有無心肌梗塞徵兆。有一些年輕人認為,健檢是上了年紀的人才要去做的事。陳皇光指出,近年有機會協助科技業健康管理,發現很多年輕員工體重過重、血糖過高、血壓也很高,這些數據異常都不會造成症狀,卻是疾病的危險因子。陳皇光建議,年輕人還是要健檢,至少先接受基礎的常規檢查,了解自己狀況,進行健康管理,如果一直沒有控制,再加上職場太忙,生活作息不正常,熬夜又暴食,十年後可能就疾病上身。熟齡定期口腔檢查,保護牙口就是遠離疾病。而隨著年齡增加,高齡者口腔生理變化速度快,口腔自我修復能力減弱,機能也會逐漸下降,若無法順利咀嚼、吞嚥,容易營養不良,增加罹病風險,更少了許多人生樂趣。再者,口腔是細菌孳生的絕佳溫床,高齡者抵抗力低,建議定期檢查是否有蛀牙、牙周病、口腔黏膜、口腔癌等口腔疾病。健保給付每半年一次全口洗牙,除了清除牙結石,也能讓醫師順便進行口腔檢查,為您的牙口健康把關。台灣大學牙科部名譽教授韓良俊指出,老年人應特別注意口腔健康,除了飯後刷牙,也應避免甜食及火鍋等較熱、燙的食物。他提醒,就算沒碰菸、酒、檳榔,也鼓勵高齡者每半年洗一次牙,順便做口腔黏膜檢查,提早發現可能的癌前病變。調查分析健檢比率未達六成 有人太忙、有人自覺沒問題退休準備調查顯示,63.2%民眾自覺健康狀況良好,但民眾進行健康檢查行為比率未達六成。59.8%民眾每年健檢一次,但定期洗牙、視力、聽力檢查比率皆未達五成。衛福部國健署慢性病防治組長吳建遠表示,多數民眾認為自己健康沒什麼問題,或忙於工作家務,無法安排時間做健檢,輕忽及早預防疾病。台灣大學牙科部名譽教授韓良俊指出,民眾定期洗牙比率低,因為各年齡層都懶得做口腔檢查。每年接受視力檢查的民眾不到40%,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院長蔡景耀表示,台灣眼科醫學會十月調查也發現,有八成民眾擔心視力問題,但為何沒有付諸行動定期檢查,一樣是「知易行難」。 20%-30%的民眾每年定期做一次聽力檢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全方位聽覺健康中心副院長陳光超表示,應是因為大家覺得「聽得到」就不需要做檢查。他笑說,曾有人問他是不是需要助聽器,讓他很驚訝,但對方反問他,「你有做過聽力檢查嗎?」陳光超恍然大悟,沒有做過檢查,怎知道聽力真的沒問題?「連專業的醫師都忽略了,更何況一般民眾。」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17 癌症.肺癌
肺癌防治論壇/LDCT篩檢 首重菸槍、肺癌家族史
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當成肺癌早期篩檢的工具,各界已有共識,最快明年六月將納國家篩檢。衛福部國健署也首次宣布,將要求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向肺癌病人的家屬衛教,說明肺癌家族史者接受篩檢LDCT的重要性。中研院院士楊泮池指出,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五成診斷為第四期,若能在早期發現,存活率逾八成,也降低後續治療花費,由於台灣的患者百分之五十三從未吸菸,特別是九成的女生患者,因此肺癌防治成了最大挑戰。在國外,LDCT篩檢是針對老菸槍,但不見得適合台灣。楊泮池在二○一五年領軍國內多個醫學會與十七家醫學中心,在國健署支持下針對不吸菸高風險族群進行LDCT一萬兩千人篩檢計畫,初步結果發現有百分之二點六肺癌患者,其中超過百分之九十六是肺癌第一期患者,這些報告遠比歐美還高,顯示我們篩檢方式更有效。國健署長王英偉宣布,LDCT最快明年六月納入國家篩檢,但經費有限,先從經濟弱勢的老菸槍及有肺癌家族史的人做起。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同意,醫師應教育民眾LDCT篩檢必要性,建議有實證的危險群接受篩檢,例如有家族史者。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顧問醫師蔡俊明指出,自己的患者有七成病人不抽菸沒家族史,未來也不在國家篩檢計畫中,反而是要讓大家都有健康管理的概念,將自費接受LDCT篩檢當作健康管理一環。成大醫學系內科教授蘇五洲認為,一般民眾接受篩檢,結果出爐後,可能也會造成恐慌,成大之前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合作發現,肺腺癌患者的血液和唾液內有微量基因突變的表皮生長因子,大家利用多面向的研究,早點發現高危險群。肺癌早期預防除了篩檢外,環境控制也很重要,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指出,降低環境與空氣汙染,尤其在移動汙染源如機動車的監控部分監測是不夠的,須靠政府跨部門努力。
-
2020-12-13 癌症.肺癌
仿妝夭后肺腺癌早逝 醫師呼籲避免移動汙染源
知名部落客「仿妝夭后Yui」因仿妝迪士尼公主、反派、甄嬛等人聲名大噪,半年前宣布罹患肺腺癌第四期,經6個月治療不幸於本月11日逝世,享年僅37歲。Yui不菸不酒生活正常,為何罹癌?引發年輕女性肺腺癌致命恐慌。吸菸被視為是肺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但在台灣,不吸菸肺癌患者卻逾半數。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孟志表示,肺癌死亡率已連10年居國內癌症之首,在亞洲,特別在台灣,不抽菸女性罹患肺腺癌比率逐年上升,近來醫界開始研究女性基因是否比男性更易受空汙、環境等致癌物影響。今年七月,中研院與台大團隊合作,找出五大癌細胞突變特徵,研究登上國際期刊細胞(Cell)封面。團隊分析國內一〇三名肺癌患者,找出包括APOBEC突變的五大癌細胞突變特徵,再比對國外致癌突變特徵資料庫,發現這五種突變相關的因子,可能與食品添加物、防腐劑、空汙、油煙有關,顯示肺癌不只與吸入性物質有關聯,可能也受飲食影響。2020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年會於今日舉行,國內胸腔內外科醫師、學者也針對肺癌發生原因、家族史、室外空汙、過敏原進行討論。林孟志特別請大家注意移動汙染源,他指出:「台灣南北汙染來源不同,不單純只有PM2.5,戴奧辛、二手菸等都造成空氣汙染。」做好個人健康促進是最基本的預防。「這次新冠肺炎讓大家都戴口罩,也降低呼吸道相關疾病的發生率」。至於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被視為有效的檢測工具,如何運用做好早期發現、早期預防,林孟志建議與醫師討論,高風險群建議接受篩檢。過去醫界從個人健康管理角度建議,如果沒有肺癌危險因子,建議40歲時可做一次LDCT篩檢;若有肺癌家族史,則建議提早至30歲,之後視狀況每2、3年做一次。
-
2020-12-05 養生.抗老養生
60歲看起來像40歲!吳明珠中醫師善用8養生法,快樂度過更年期
「我以前像小豬一樣很會睡,但到了更年期的時候,卻開始睡不好,隔天眼皮浮腫,眼睛還充滿血絲。我自己也用『中藥』來調理身體,又一次體認到中醫的博大精深。」 皮膚光滑、散發亮麗光彩的吳明珠,舉手投足間充滿優雅的自信!令人跌破眼鏡的是,她竟然已經60歲了!外型保養得宜、頭腦思慮清晰,要如何度過更年期的不適,變得更加快樂美麗?其實,她有這些養生秘訣。 更年期症狀熱潮紅、盜汗嚴重時,不要排斥吃藥治療 「更年期有種種不適應的症狀,但仍是要睡得好、提升免疫力、規律運動。若有嚴重的熱潮紅、盜汗等等,身體已經很不舒服了,不管你選擇中醫還是西醫,這時就需要藥物來協助,不要排斥。穴道疏通也很重要,讓身體四通八達的經絡,可以重新恢復順暢。」 吳明珠提到,自己更年期最明顯的症狀就是睡不好,隔天又要緊盯著電腦,疲憊無法消除的情形下,狀況會越來越差;此時她就秀出自己的一身好本事,向來幫大眾治病的她,也為自己診療開藥方,再加上維持體重、規律運動和泡澡養生,她安心快樂地度過更年期! 更年期會改變體質,睡得好更重要! 「我注重養生,不太喜歡吃藥,但是更年期身體也在適應,要滋陰補陽;所以我自己吃中藥來調整,消肝火、長肝血。」面對更年期身體的「大震盪」,吳明珠說一定要睡得好,讓身體有足夠的能量自我恢復;若是長期睡不好,等於讓身體長期負債,影響了其他的臟腑器官。 尤其是在不同時期的失眠:年輕時、更年期時、有慢性病時的睡眠困擾,治療方法也會很不一樣。血壓若降不下來,吃安眠藥會越吃越多;年輕人日夜顛倒,便容易肝火旺、痰濕,而更年期則可能肝氣上升,需要滋陰降肝火、疏肝解鬱。依據不同病因來作調理,盡量避免依賴安眠藥。 與其換大一號的衣服,不如每天做體重管理 「而且我們在更年期時,代謝速率變慢、雌激素分泌變少,身體容易變胖,脂肪堆積在腹部。我在更年期時,最胖胖到48公斤,比過去的我胖了4~5公斤。那時我在想,我是要丟掉衣櫃裡的褲子,重買新衣服?還是乾脆減肥好了?最後我選擇後者,用中藥調理加上運動,定期爬山和跳肚皮舞,我現在又能維持44公斤的體重。」 她透露年紀大了,臉要有點肉,看起來比較好看,她日常生活中喜歡吃有膠質的食物,偶爾吃一下豬蹄,牛奶、豆漿則是經常來一杯,尤其是豆漿,當中的大豆異黃酮幫助調整荷爾蒙,加上每天量體重,做好健康管理,讓她現在完全打破,大家對於60歲女性的刻板印象,目測減齡至少20歲。 女人50後皮膚乾燥,要比以往加強保濕 此外,她的保養還喜歡「照傳統來」,不去醫美「進廠維修」,而是靠著中醫疏通調理,食療、中藥、針灸之外,她還喜歡按摩與泡澡。 「每個星期我會用按摩、敷臉的方法保養臉部,還有我很喜歡泡澡,裡面會加上玫瑰、當歸、橘子皮、薑粉、浴鹽、魚腥草......一起來就要擦乳液。我們的皮膚, 30、40歲還好,到了50、60歲皮膚會更加乾燥,所以要更加強保濕。」 女人60更要活血化瘀,定期健康檢查 而身為中醫師的她,也會定期健康檢查,在更年期後加強保養的同時,她每兩年至少一次乳房攝影,每半年一次乳房超音波,近期加重心血管疾病與低劑量電腦斷層等的檢查,因為她相信「預防勝於治療」。 「以後我們會越來越長壽,既然活得久,生活品質就更重要!我現在會加強活血化瘀,不讓血管鈣化、預防失智症;讓自己好睡、好吃、好動。」 「有時候我們身體不健康,問題在於『腦』,有心事就說出來;我們身體的臟腑就是工廠,需要有好的原料才能有好的效能,因此食療、藥物、針灸這些好的要素,都要適時地運用,讓我們的工廠能夠成功經營、長長久久。」 吳明珠的養生秘訣 1. 每天都要睡得好,調整身體好安眠2. 每天泡澡心情好,促進血液循環、重視保濕3. 每星期規律運動,體重管理不要胖4. 定期健康檢查,預防勝於治療5. 若身體不適時,食療、中藥、針灸,多管齊下6. 要活血化瘀、疏肝理氣7. 喜歡喝豆漿,多吃富含膠質的食物8. 養生適當中庸即可,過猶不及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有存款的話,把它拿來享受就行了!退休後,養老金什麼時候用?熟齡作家:就是現在.再忙,都要做對自己有要求的人!中年後,豐富生活和人生,給身邊的人帶來力量.你有骨刺嗎?低頭滑手機、彎腰搬重物增風險
-
2020-12-03 癌症.肺癌
增肺癌存活率/最快明年6月 低劑量電腦斷層納國家篩檢
衛福部國健署和四大醫學會日前發表「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手冊與最新肺癌篩檢共識,內容說明適合做肺癌篩檢的高風險族群、最新治療指引,以及醫病共享決策的重要性,最快明年六月會將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納入國家肺癌篩檢,對象先以經濟弱勢的高危險群為主。台大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表示,台灣肺癌存活率落後國際,發現時多已是第四期。一位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費可負擔七十人的篩檢,政府應盡早導入LDCT,邁向早期肺癌時代。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說,肺癌及肝癌是死亡率最高的兩大癌症,要降低國家整體癌症死亡率就要先處理這兩部分。肝癌早已進行公費政策篩檢,肺癌若增加高危險族群的篩檢率,有助於及早治療,降低死亡率並可省後續龐大的醫藥費。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綜合各學者意見,建議國家篩檢對象應擴大至未抽菸者,並依科學數據定義高風險族群。國家衛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熊昭表示,篩檢政策由公費支持,應該更精算各程度風險族群的成本效益,目前肺癌風險族群推測模型皆已經在建置中。台大醫院心肺影像診斷科主任張允中建議,可以參照韓國政府建置AI結合電腦輔助檢測(CAD)的國家級中央雲端系統,讓各醫療院所將篩檢圖像上傳雲端,系統判讀之後再回饋給主治醫師參考,減少人力判讀差異。
-
2020-12-02 癌症.肺癌
70歲飛人不抽菸 診出晚期肺癌
● 2+3代標靶治療接力賽,延長晚期肺癌患者存活期● 晚期肺癌治療多元,醫病溝通尋找最佳搭配● 高風險群定期肺癌篩檢揪出早期肺癌晚期肺癌治療方式多元,拉長患者整體的存活期是關鍵。透過基因檢測找出攻擊靶心,再以標靶藥物打靶,從第一線治療開始,善用「棒球布局」概念替換投手接力上場,延長治療戰線,以第二代標靶藥物銜接第三代治療,一棒接一棒,讓肺癌治療也能打出「持久戰」。一名70歲退休的林先生,常年在台灣、美國兩邊跑當「空中飛人」,不抽菸的他,因長達一個月的咳嗽就醫,確診肺腺癌第四期。經醫師建議進行基因檢測,確定具EGFR基因突變可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腫瘤順利縮小,服藥4年後產生抗藥性,幸運的他憑第二次基因檢測結果確定T790M基因突變,順勢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至今治療7年狀況穩定,重回飛人生活。標靶抗癌 找出最佳搭配「這是個善用『棒球布局』治療的好例子。」雙和醫院副院長李岡遠解釋,抗癌藥物雖推陳出新,至今卻沒有一種藥物可一路殺死腫瘤,如同棒球場上的先發投手無法一路投到底,一旦出現疲乏狀態,就像患者服藥會出現抗藥性一樣,必須再憑第二次基因檢測結果選擇第二線接力藥物。在台灣肺癌患者群體中,統計基因檢測有5至6成的患者具有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第一線治療可選擇第一代、第二代及第三代標靶藥物,隨標靶藥物陸續納入健保給付,治療上如何進行最佳搭配,患者、家屬與醫師須充分溝通。治療方式 是要最後贏球不過,李岡遠強調,「贏在前面一小段時間並非真的贏,治療是要最後的贏球。」若患者起初就接受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約1.5年後會出現抗藥性,無法再回頭使用第一代、第二代標靶藥物,若之後基因檢測結果發現已無標靶藥物可以接力,就僅能選擇化療或以化療搭配其他治療。李岡遠說,初始的先發投手要優質,才能有效壓制對方的打擊,再由接棒的中繼投手、任務導向的布局者投手和最後的終結者投手上陣,贏得球賽。因此第一線治療選擇一個持久有效的藥物,後續才能做好治療布局,延長患者存活期。久咳不癒 即早就醫診療李岡遠建議,肺癌高風險群包含長期吸菸、有家族史和暴露高汙染環境工作者,可定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揪出早期肺癌。若久咳不癒、痰中帶血絲、聲音沙啞、會喘或骨關節疼痛等,建議應就醫治療。
-
2020-11-26 癌症.肺癌
揪早期肺癌 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最有效
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已被證實為最佳的肺癌篩檢工具,將納入國家篩檢。但每篩一次約花五千元,礙於經費不多,衛福部國健署預計明年六月先補助弱勢的高危險族群。專家建議,政府應多方籌款,例如空汙費、餐飲業雇主負擔等,以利擴大篩檢人數,達到早期治療肺癌目的。台灣癌症基金會今舉辦「肺癌存活率倍增倡議平台專家論壇」,邀集多名產官學者參與。上午第一場次以討論肺癌致病因子與建立健康生活型態為主,下午第二場次則是探討肺癌預防和建立肺癌高危險族群篩檢策略。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表示,肺癌之所以多年蟬聯十大癌症死亡率之首,原因是早期癌症難發現。但早期診斷治療才是改善肺癌存活率的最好方法。LDCT是目前最好的篩檢工具,國健署主導的LDCT篩檢計畫即揪出94.8%的早期肺癌。只是,LDCT篩檢很可能出現偽陽性。台大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舉例,曾有一名60歲老菸槍篩出左邊肺部有0.9公分的結節,戒菸後3個月肺結節就消失,只是發炎而已,根本不必開刀。為此,國健署和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放射線醫學會和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已討論出台灣本土治療指引,0.8公分以上的肺結節最需要特別注意與追蹤,0.4至0.6公分可不必大驚小怪。為對付國病肺癌,國健署日前宣布最快明年六月把LDCT篩檢納入國家篩檢,但因經費有限,篩檢對象、補助額度還搞不定。電腦斷層這套篩檢工具的可近性也被質疑,除了醫院以外,診所和健檢中心無法做LDCT,不利偏鄉居民。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衛福部長陳時中與他討論過,研議先小規模從經濟弱勢的肺癌高危險族群開始補助,例如具有重度吸菸者或一等親肺癌家族史的中低收入戶。在籌到更多經費前,呼籲高危險族群的民眾自費篩檢也是一個方法。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說,肺癌的致病因子包含空氣汙染,目前環保署向工廠業者徵收的「空汙費」應考量挹注於肺癌篩檢。此外,特定職業例如廚師也是肺癌高危險群,政府也可考量讓餐飲業雇主負擔員工的肺癌篩檢費用。至於肺癌篩檢後,會有一定的病人進入追蹤與治療,陳建仁也建議健保署應提供相對應的給付,例如給付第二次或第三次的肺結節追蹤檢查費。「衛福部、環保署、雇主一起分工合作,會很有幫助。」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與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均認為,肺癌國篩的對象只針對重度吸菸者或一等親肺癌家族史的高危險族群並不合理,因研究證實國內有半數肺癌患者沒有抽菸,且空汙也是重要致癌因素,仍會使許多民眾潛藏肺癌不自知,建議擴大篩檢對象。國家衛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熊昭表示,精算各程度風險族群的成本效益至關重要。她以2018年韓國醫院發表的研究為例,未提供特別風險設計的LDCT篩檢,肺癌檢出率為0.85%;中研院以同樣工具替吸菸者做篩檢,檢出率為2.6%,另以家族史做篩檢,檢出率為3.2%。目前肺癌風險族群推測模型已在建置中,未來可作為公費支持篩檢政策的參考。
-
2020-11-16 名人.李伯璋
李伯璋/健保大數據運用AI 推動數位健康
全民健保開辦25年,累積高價值巨量醫療數據資料庫,過去很多學者藉此發表論文,但很多人也批判資料格式不一,像是由垃圾堆找鑽石。邁向AI大國指日可待國發會自前年起提供資源,在健保署建置「健保AI工作室」,讓醫、學、產業界在確保個人資料不外洩的前提下,開啟國內醫療相關人工智慧(AI)計畫,許多來自醫學中心的教授及其團隊參與。健保署最近舉辦「全民健保資料人工智慧應用服務成果發表會」,有十多個團隊發表初步成果,台灣邁向AI大國指日可待。健保署和成功大學蔣榮先教授團隊合作,運用個案影像胸部X光片,開發新冠肺炎的AI模型,判讀模型準確率達九成、台大醫院張允中教授「CT影像及胸腔X光片研究」、廣達電腦「肺癌療程組合研究」、台北醫學大學陳震宇副校長「肺部AI診斷輔助系統」等,成果都相當耀眼。胸部X光AI判讀肺癌肺癌為國人癌症第一位,占癌症死亡率近二成,很多肺癌患者早期無症狀,確診已為晚期。研究報告指出「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能早期發現肺癌者,但敏感性高,也有研究指出「偽陽性」不低,若全面普篩,其成本效益值得商榷,因此常只針對高危險群篩檢。個人認為,若利用胸部X光判讀AI模組,透過健保肺癌大數據及影像學習更早發現肺癌,若能有正向結果,相信其價值不會低於「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站在民眾立場,接受一次胸部X光攝影輻射劑量為0.02毫西弗,一般胸部電腦斷層為7毫西弗,「低劑量電腦斷層」仍有0.9毫西弗,人體接受輻射,不管劑量多少,都有引發癌症的機率,若能透過較少輻射劑量胸部X光先判讀,也可減少LDCT篩檢人數。健保資料庫 盼可預測疾病健保署發展的健康存摺已有500萬民眾下載,目前存摺內資訊偏向就診紀錄。究竟健保這麼龐大的資料庫,還能回饋什麼資訊給民眾,對民眾的健康有益?這是健保署經常思考的議題。如同作了健康檢查,希望從報告中了解健康狀況,目前國泰醫院楊逸菊主任的研究計畫,使用醫療檢測結果,可預測生活方式相關疾病發生機率,協助民眾自我健康管理,提醒民眾與醫師進一步溝通。健保深耕科技結合服務,推動數位健康,如健保雲端藥歷系統、健康存摺、醫療資訊雲端分享系統,有利於激發AI在醫療的應用。健保署最近更以「口罩供需資訊平台」提案,參與國家發展委員會「109年度政府資料開放應用獎」競賽,從11組政府單位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一名。期待健康存摺落地應用在保護個資前提下,我們期待未來各類創新及應用能不斷迸出火花,特別是結合健康存摺的落地應用,讓健康照護與醫療解決方案源源不絕地產生,全體國民可以受惠。(本文作者李伯璋為健保署長)
-
2020-11-16 癌症.抗癌新知
連資深護理長都差點錯過肺癌黃金治療期!醫師:關於健檢,大多數人都輕忽一件事
「我是一名護理長,看著醫院的病患來來去去,當然深知健康的重要性!但長久以來只專心在照顧患者,卻忘了要關心自己的健康!要不是女兒幫我安排此次健檢,發現肺部異常,沒有癌症家族史、不抽菸也沒有任何症狀的我,怎麼想都想不到自己就是位癌症患者。」57歲的湯姓護理長,從事醫療工作數十年,坦言自己對於健康的態度,嘴巴上雖說相當重視,卻忽略了現代人面對疾病該有的「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與大多民眾的想法相同,覺得身體沒有不適狀況就不需特別去看醫生或進行身體檢查。「去年底孝順的女兒為我安排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健檢,利用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掃描,影像清晰看見右上肺葉及左上肺葉有數處邊緣不規則的結節陰影,並在左上肺葉及右上肺葉各有1顆明顯且結構紮實的毛玻璃病灶,大小皆約1公分左右。」後續確診為肺腺癌第零期(原位癌),所幸發現得很早且無任何轉移現象,只要透過手術治療,存活率將近100%。「說老實話,這次的健檢真的是拗不過女兒才來,卻讓我了解健檢只做基礎檢查根本不夠,有些疾病是必需要靠高端影像檢查才能夠抓出早期的病灶。『肺癌』在過去的認知,想到肺部檢查就是直接聯想到胸腔X光檢查,但X光檢查的偵測敏感度較低劑量電腦斷層差,肺腺癌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自己就是屬於無症狀的典型案例。還好發現得早,讓我不用經歷化療的痛苦過程。」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的2016年國人癌症登記年報及2018年國人10大死因報告,在這2份資料中可以看出一項端倪,肺癌的發生率雖非第1,卻是國人癌症死亡排行第1位。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醫師解釋為何肺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在統計排名上為何會有落差?主要的原因在於肺癌的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及特異性。肺癌的症狀可能會有慢性咳嗽、胸悶、胸痛等與常見肺部疾病相似,以致容易被忽略。部分肺癌患者在早期甚至完全沒有任何不適感。等到已出現明顯症狀,如咳血或是咳痰帶血,這時候肺癌可能已發展至晚期,錯失早期黃金治療時間。以國人最常見罹患肺癌的種類-「肺腺癌」舉例,從肺癌發展期別預估5年存活率就可看出「及早發現肺癌是存活的重要關鍵」,肺腺癌第一期的5年存活率約60~80%、第二期的5年存活率約30~50%、第三期的存活率已不到一半約20~30%、到了第四期的5年存活率僅餘5~10%。在台灣有70%~80%肺癌患者在發現罹患肺癌時已發展成第三期或第四期,這也是為何「肺癌」在癌症死亡排行如此之高的原因,安排定期肺部篩檢以及篩檢工具上的選擇也是早期發現肺癌重要的因素。蔡聰聰醫師特別提醒,根據過往統計肺腺癌患者的女性約有9成都無吸菸習慣,男性患者約3至4成也無抽菸史。有家族史、抽菸習慣、常處二手菸、工業化學環境、環境空污或家庭煮婦長期處於油煙排放不佳的烹飪環境都是誘發肺腺癌的危險因素。肺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且女性較多,建議民眾在40歲開始除了每2~3年安排全身健康檢查,也別忘安排肺部檢查。也建議肺腺癌的危險族群應自主定期接受肺癌篩檢,一般常規的胸部X光檢查對於1公分以下的肺部腫瘤檢出率不高且易有盲點,可多加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幫助自己及早掌握可能發生的病灶。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是做為一種肺癌篩檢工具並確實有機會幫助早期發現肺癌,特別是用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具有更高的敏感度。作者簡介_蔡聰聰醫師專長:內科、胸腔暨重症專科現職: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內科部主任學歷:菲律賓遠東醫學院 醫學系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特約主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放射部特約主治醫師中心綜合醫院中心診所醫院胸腔內科主任聯安預防醫學診所內科醫師台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會刊英文顧問中華民國內科,胸腔暨重症醫學專科醫師健檢報告沒寫的人生故事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係國內唯一命名「健康管理」之健檢醫院,為建立特色及市場區隔,強化健康管理之品牌形象,提供您及家人量身訂作、獨一無二之專屬健康管理服務。http://www.tpehealth.com/延伸閱讀: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胃腸肝膽科醫師:早餐我絕不吃的4種食物
-
2020-11-1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B、C肝防肝癌 半年就要檢查一次
老公心聲。「以前老爸回來,我鑽進房間!」「現在兒子回來,我鑽進房間!」時代在變,以前父親是嚴父,小孩子怕得要死,現代父親是慈父,兒子是寶貝,隨時要跟老爸要資助。時代在變,醫療也在變,民國初年,國人平均壽命四十餘歲,目前國人平均壽命七十多歲,女的比男的多幾歲,壽命延長之因在於醫療的進步。古人云:「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髪蒼蒼,而齒牙動搖。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強而早逝。」以現代醫學眼光來看,古人事實上是可憐的,生了病無醫療可言。以國父而言,六十歲即往生,症狀為黃疸、消瘦,死後解剖判斷為膽管癌,如果能在現代有定期體檢,說不定可及早發現,挽回生命,也可能改寫整個中國近代史。因此,凡我全國有識之士,平日多吸收健康知識,定期做體檢,找一個醫師為你做全方位各器官的保養檢查。尤其人中年以後最怕癌症,最怕心血管、腦血管疾病。在癌症方面,肺癌與肝癌是新舊國病,前者要做低劑量電腦斷層,尤其家族有肺癌病史,有抽菸史,更應定期列管追蹤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後者要做超音波檢查,尤其有B、C肝的朋友更應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及抽血檢驗胎兒蛋白。至於腦血管心血管疾病主因為高膽固醇、高血糖所致。因此平日飲食清淡,必要時好好服藥控制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如果可避免心血管、腦血管動脈硬化,才能遠離心肌梗塞、腦中風之風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2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11-13 癌症.肺癌
老菸槍、肺癌家族史接受LDCT 部分補助最快明年中上路
肺癌蟬聯我癌症死因第一位長達10年,更讓人不安的是,逾六成肺癌患者無抽菸習慣,衛福部國健署與四醫學會等聯手呼籲,老菸槍及具有肺癌家族史民眾定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LDCT),國健署正研擬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篩檢部分補助,有望明年中旬上路。根據研究,吸菸的確會增加肺癌發生風險,以台灣為例,吸菸女性得到肺癌風險比不吸菸者高3-4倍,台大醫學院教授楊泮池說,全球無吸菸習慣肺癌逐年攀升,其中又以東亞族群中最為顯著。根據台灣肺癌患者資料統計,逾6成的肺癌患者沒有抽菸習慣,其中女性更高達9成。過去總將「老菸槍」與肺癌高危險畫上等號,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也是不容忽視的高危險族群之一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推動小組召集人台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據台灣本土研究顯示,據一等親肺癌家族史,家族成員肺癌篩出為3.3%,建議定期篩檢。各界盼LDCT肺癌篩檢可朝「四癌篩檢」模式發展,政府買單,鼓勵民眾篩檢,國健署長王英偉說,經濟弱勢高風險群需全額補助,但礙於經費有限,一般高風險民眾LDCT篩檢擬「部分補助」,與醫療院所合作,提高執行量;據悉,有望將費用從現行的3800元降至2000元。王英偉表示,推廣部分補助前,針對年齡介於50至80歲,抽菸史超過30年,目前仍在抽菸或戒菸時間尚未超過15年民眾,及具有肺癌家族史民眾,需要先定義肺癌高風險族群,另抽菸者接受補助前,須先轉介戒菸服務,成功戒菸才可申請,「以免檢查沒事,又繼續努力抽菸。」有關LDCT篩檢擬「部分補助」金費來源,王英偉解釋,第一階段將由「四癌篩檢」20多億預算支出,預計修正過去齊頭式的癌篩,未來癌篩都將採「精準篩檢」模式,挑選高風險族群篩檢,癌篩費用有望重新劃分,挹注LDCT肺癌篩檢費用部分補助,下一步在爭取其他經費。王英偉也提及,LDCT可能衍生假警訊、過度診斷、輻射暴露及心理壓力等疑慮,預計今年底前將推出民眾版「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手冊,讓民眾更了解該篩檢優缺點;由於亞洲地區肺癌特性與歐美不同,為來將持續編撰本土資料,助提升早期肺癌辨識率、降低肺癌死亡率。
-
2020-10-31 科別.一般外科
不再開膛、2公分取肺部腫瘤 醫:三種人不適用
說到肺癌開胸手術,大多數人腦海中出現的都是鋸開肋骨、血淋淋的畫面,近年隨科技進步,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傷口大幅縮小至2公分左右,過程病人須忍受疼痛約半小時至一小時,但醫師提醒,肺部腫瘤超過6公分、太靠近大血管或與周圍組織過度沾黏等三種人不適用。國泰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顏銘宏指出,傳統肺癌手術為讓醫師能把手伸入胸腔清除腫瘤,須鋸胸鋸斷1至2根肋骨,傷口長達30公分,造成病人術後疼痛不已,儘管近年來已發展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精準定位腫瘤位置以利精準切除,盡可保留大部份肺葉功能,傷口更縮小至2公分。但顏銘宏也提到,由於受限於單孔操作,視野有限,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並非人人適用,肺部腫瘤最多只能4至5公分、不可長在大血管附近,也不可過度沾黏,其中較適合採用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得肺癌患者,就是腫瘤位置多長在周邊的肺腺癌患者。肺癌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尤其近20年,無抽菸卻罹患肺癌人數增,確診者多是與基因較有關聯性肺腺癌患者,因此,顏銘宏建議,若直系家族成員或手足罹肺癌者,屬高風險族群,應在40歲後約每三至五年定期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每天一包菸(維持20年以上)者亦然。顏銘宏分享,他的一名40歲女性患者,無抽菸及家族病史,也無體重減輕、呼吸聲異常等症狀,因同住者有抽菸習慣,就是靠每年定期健檢,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中意外發現腫瘤,所幸發現的早,腫瘤僅8公厘,經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搭配怡樂適療程,術後恢復狀況良好。「我們無法改變基因,但可以改善生活習慣。」顏銘宏提醒,除重視健康檢查外,民眾應當心空汙問題,可每天透過中央氣象局空汙資訊,了解空氣品質,另外,若住家靠近大馬路,建議住6樓以下民眾勿開窗,凱以空調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再搭配空氣清淨機。除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可減輕患者疼痛,手術過程導入怡樂適療程(ERAS)也是好方法。ERAS學會理事長郭書麟介紹,以國泰醫院為例,已導入大腸直腸外科、胸腔外科、婦癌手術及脊椎手術四科,整合外科、麻醉科、復健科及營養等多科跨團隊,提供病人全人照護。顏銘宏也說,導入怡樂適療程,會從患者術前開始提升自己免疫力及體力,術後大幅降低病人術後疼痛不適,讓病人安心舒適地度過術後恢復階段,及早回復日常生活及回到工作崗位。國外文獻證實,原需住院3周的食道癌開胸手術,可縮短成8天就出院,幾乎減少30%住院天數。
-
2020-10-28 癌症.抗癌新知
胰臟癌AI偵測 揪出1公分腫瘤
胰臟癌有「癌王」之稱,因早期無症狀,確診時多半已經不能積極治療,五年存活率僅7.7%,去年共有2497人死於胰臟癌。若能在腫瘤小於兩公分時動手術切除,五年存活率可提升到80%,但這麼小的腫瘤,電腦斷層影像卻有四成機率是看不到或被遺漏的。健保署昨舉行「健保資料人工智慧應用研討會」,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廖偉智團隊發表全球首創「胰臟癌人工智慧偵測模型」,最小一公分的胰臟腫瘤都偵測得到,以超過700筆健保全國胰臟癌影像進行驗證,正確率、敏感度、特異度都有超過九成的優異成果。廖偉智表示,有些醫師當看到模糊的影子,無法百分百確定,但胰臟癌開刀是大手術,要有相當把握才開,人工智慧系統可作為第二意見,幫助醫師更有信心,加速病人獲得適當的醫療處置。另外,目前判斷精確度會因醫師經驗、醫療資源的落差而有不同,這個系統未來若能發展為一個軟體,安裝在全台灣各個醫院的系統,將可有效彌補落差。現在肺癌已經可以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達到早期診斷、治癒的目的。胰臟癌是否也有機會?廖偉智說,確實有可能,但還需要更多努力和研究、評估成本效益。因為健檢的影像資料更龐大,人工智慧可以分擔醫師沉重的影像判讀工作,也有機會找到更多以往會遺漏的病人。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署累積高價值的巨量醫療數據資料庫,透過研討會初步呈現健保資料庫開放應用,透過與產業界合作,發揮產、官、學協力的成果。健保署未來仍將秉持開放態度,在符合各項法規及相關規範的前提下,鼓勵各界有承作意願的團隊,進行資料庫的加值應用,促進國家發展及增進國民的健康與福祉,並將成果回饋全體國民。
-
2020-10-17 癌症.肺癌
不抽菸也得肺癌?空汙、油煙、慢性病都危險!50歲後可做斷層
「醫師,最近空氣這麼差,我常感到胸悶,該不該去做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我去做了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結果肺部有個小結節,怎麼辦?」這是門診常見的場景。肺癌近幾年來位居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一名,大家不免聞肺癌色變,到底肺癌有沒有防治之道?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是否該做?有問題怎麼辦?不抽菸也會得肺癌?抽菸是罹患肺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會讓得肺癌的風險增加20倍以上,但台灣卻有一半的肺癌病人不抽菸。為何不抽菸會得肺癌?雖然目前沒有答案,但有肺癌的家族史及空氣汙染被認為是不抽菸會得肺癌的因素之一;其他危險因子,包括石綿、二手菸、廚房油煙,以及肺部疾病像肺纖維化、慢性阻塞性肺病、曾得過肺結核等。肺癌有預防方法?戒菸及防制菸害是最重要的預防之道,戒菸不僅減少肺癌發生,也降低罹患其他癌症的風險,同時減少心臟血管疾病及中風的發生機率。尤其要減少有害物質的暴露,並改善空汙,當空汙嚴重時避免戶外活動,飲食均衡,多攝取蔬果,多少可以降低一些罹患肺癌的風險。誰該做電腦斷層?肺癌不易早期診斷,預後不佳,有三分之二的肺癌病患確診時已是末期,無法根治。過去都以胸部X光片檢查來早期發現肺癌,但X光檢查有許多死角,通常病灶要超過1公分才會被發現,無法真正早期診斷,電腦斷層可以找出0.3公分的病灶或結節,比較沒有死角,因此成為當前肺癌篩檢的最佳選擇。在北美的一項大型研究發現,針對55到75歲抽菸超過30包-年(例如每天抽一包菸抽30年或每天抽兩包菸抽15年)的民眾,進行每年的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結果減少20%的肺癌死亡。在台灣有半數的肺癌患者不抽菸,若只對抽菸者篩檢顯然不夠,建議長期接觸有害物質或廚房油煙,有肺部疾病及肺癌家族史(三親等內有人得肺癌)的民眾,在50至55歲之後,可以考慮接受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篩檢。檢查異常怎麼辦?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可以揪出很早期的肺癌,但相對地,也常出現假警報。大約有三到四成會有異常的發現,譬如小結節或毛玻璃病灶,這些東西可能是之前感染留下的痕跡或其他的良性病灶,只有不到5%的人真正有問題需要進一步處理。因此檢查有問題時先不用緊張,尋求專科醫師諮詢,大部分人持續追蹤即可,這樣才不至於減低這項檢查可以發揮的功效。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10-15 科別.消化系統
十大癌症死亡之首肺癌莫輕忽 醫師推薦低劑量電腦斷層
近年來肺癌連續蟬聯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之首,為更有效篩檢,醫師建議國人健檢時,可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作為肺癌篩檢工具,一旦發現可及早治療。台南新營營新醫院院長黃瑞明說,自2014年起,台灣每年肺癌發生人數已超過1萬人,且持續增加中,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守護肺部健康更顯重要。根據美國2011年針對2萬6千多位吸菸者進行大型研究,證實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可偵測早期肺癌,減低死亡機率。黃瑞明指出,低劑量電腦斷層,能偵測0.5公分甚至更小的肺部結節、相較於一般胸部X光檢查,在空間解析度,更能清楚看見心臟後方及下肺葉底部易被其他組織器官遮掩地方,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不需注射顯影劑,且只要深吸氣閉氣一次,約15秒掃描即可完成檢查,民眾可來電(06)6592345洽詢。他說,過去國人對肺癌認知,以為只有長期吸菸者才可能罹患,不知罹患肺癌危險因子中,吸菸只是其一;經衛福部統計,台灣罹患肺癌者,有20%男性不吸菸,女性非吸菸者更達9成。黃瑞明指出,吸菸可能罹患肺癌,但吸菸只是罹患肺癌其中之一因素,其他可能造成罹患肺癌的因素,有吸二手煙、長期在粉塵環境中工作、PM2.5細懸浮微粒的空氣汙染、廚房油煙、肺癌家族史、慢性肺部發炎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部纖維化、肺結核TB)都是罹患肺癌重要因素。研究顯示,有肺癌家族史者,罹患肺癌機率是一般人2倍。他表示,一般健康檢查所提供肺部檢查,都是用一般胸部X光檢查,主要價位低、速度快,但胸部X光檢查,僅能偵測1公分以上結節,對早期肺癌發現不夠敏感,建議採取低劑量電腦斷層,但費用較高,民眾可斟酌。
-
2020-10-11 癌症.肺癌
新藥治療加早期篩檢 降低肺癌死亡率
美國癌症協會發表2020年版的癌症統計數據,10來年癌症死亡率每年下降1.5%,2016-2017年下降2.2%,是1991年來最大降幅,主因是肺癌死亡率下降,有部份原因可能是與癌症治療大幅進展有關。在台灣,國民健康署第四期國家癌症防治計畫(108年-112年):民國112年,30-70歲癌症過早死亡機率要下降至6.24%;107年台灣30-70歲常見癌症過早死亡機率為7.39%,其中肺癌過早死亡率全癌最高,達1.31%,比起106年只降低了0.01%,降幅幾微。肺癌新藥較少,給付嚴苛,找到適合用藥很重要。肺癌仍盤據十大癌症之首,成為晚期確診病人最多、醫療支出最多、死亡率最高的「三冠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祕書長王金洲指出,肺癌那麼多第一,很多原因是沒辦法好好治療,比起乳癌及大腸癌用藥穩定,肺癌新藥相對少,這幾年免疫藥物上市,由於藥費不便宜,加上健保資源財務有限,新藥給付時間延長。依據和信醫院藥劑部主任陳昭姿統計,健保署新藥申請給付生效時間,一般藥物平均為15.3個月,癌症新藥為23.2個月,確實比一般藥物多出了8個月。且健保給付條件愈來愈嚴,需綁定額外條件,例如肺癌免疫藥物第一線使用,需無法使用化療者才符合標準,甚至有些癌症用藥,規定病人的心肺腎功能需符合若干條件,國際臨床治療指引都無此規定。王金洲認為,要降低肺癌死亡率,病人用到適合的藥很重要,現在因基因檢測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或免疫藥物,目標都非常明確,加上化療藥物也進步很多,「以前肺癌病人四期我們都會稱做末期,但現在是治療無效後才叫末期,有很多早年吃標靶藥物的病人,至今十年都還存活。」五年存活率遠低於日本,與給付制度有關。台灣五年存活率與鄰國日本還是有段差距,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指出,台灣肺癌男性的存活率約18%,日本約27%、韓國為22%。王金洲認為,這與日本的給付制度有關,日本只要新藥通過適應症後,就能立刻給付,患者可以立刻吃到新藥。但王金洲也解釋,因為日本採取共同負擔制,民眾的自付額比台灣高很多,相對的,民眾就能用到新藥。台灣因健保財務受限,讓患者沒有選擇新藥的機會,畢竟民眾用藥選擇仍在健保體制下居多,因此政府還是需要面對財務的難題,不然愈來愈多的新藥及新科技,民眾看得到吃不到,政府仍是一籌莫展。癌症希望基金會觀察到,健保預算有限,確實衝擊新藥給付的使用對象及範圍,影響病人權利;目前台灣民眾部分負擔比例僅6%,與法定20%落差越來越大,仍應回歸使用者共同負擔的精神。而王英偉也提及,當初C肝根除計畫撥了80幾億元,當時的想法,就是以後都會用到的錢借來先用,未來更多的研究應該從醫療經濟學來看,畢竟人的價值很難用錢來評量,未來精準醫療也會是產官學共同研究的標的。降低死亡率電腦斷層篩檢 找出早期個案要降低肺癌的死亡率,還有一個方式,就是增加早期患者的發現率,而目前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進行高危險群者篩檢,是醫界及國民健康署認為可行的方式。目前規畫重度吸菸者又有參加二代戒菸計畫者,國民健康署就願意幫他們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不過,王英偉也強調,早期篩檢對於民眾有一定的精神壓力,也有可能因為篩檢造成一些沒必要的開刀。在美國就算抽菸,要不要篩檢都需要與醫師進行共同決定。他表示,目前也與彰化基督教醫院進行研究,發展一套輔助工具,未來在篩檢前必需充份告知,包括輻射的風險、病人可能產生的焦慮等都需要考量,再決定要不要做檢查。給肺癌病友的一句話王金洲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祕書長萬一不幸罹患肺癌,千萬不要放棄治療。
-
2020-10-09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看盡內科興衰半世紀 余忠仁扛起最科技醫院
台大醫院總院這個「百年老店」一共有六個分院,但這當中只有一個分院,從頭到尾由台大院方自行設計、籌建,那就是2019年底加入的新竹生醫園區分院。出身醫師世家的台大生醫分院院長余忠仁說,生醫分院是台大親手養大的孩子,有很高的期許,台大體系的智慧醫療願景將不再受限於既有硬體的滿載,可以在生醫分院找到實踐場域,科技也將幫助醫療人員回到以人為本的初衷。余忠仁表示,生醫分院的總共有五大任務,首先要滿足地區民眾的急重症醫療需求,醫院大樓已於去年底落成,各項檢查治療設備陸續到位,醫療功能完整。做好基本功;第二項任務就是發揮位處生醫園區內的優勢,協助生醫產業發展,與醫療照護相輔相成,更有利於結合社區與居家醫療、發展個人化醫療。余忠仁說,預計在2023年10月,台大生醫分院研究大樓落成,實驗室和臨床試驗單位有完整充裕的空間,可作為生醫園區臨床驗證的場域,與醫療相輔相成。有了這兩個基礎,生醫分院就擁有強大的基礎可以繼續實踐第三到第五個任務,那就是發展智慧醫療、國際醫療、作為台灣醫療照護與生醫研發的展示櫥窗。余忠仁打開條理分明的報告資料,透露包括工研院、國衛院、國研院,以及未來也要開設醫院的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都已經與生醫分院建立前端研究的合作關係。至於後端應用,包括小分子藥物、疫苗、檢測試劑、醫材、晶片、細胞治療、電子晶片,資通訊裝置、醫療電子產品,都陸續與技術精良的廠商建立溝通管道與合作方式。談了這麼多最尖端的醫療,余忠仁說,目的都是要「讓醫療回到靠近人的需求,但人力不會因此精簡。」醫療是「人」的產業,沒有人想要跟機器講話,病人需要人的關懷和溫度,用科技取代了純勞役、提供系統性的安全監測,醫療人員就可以更多回到初衷,花更多時間去關懷病人、做好醫病溝通。重視以人的核心,並非只是標準答案,而是余忠仁過去半世紀的親身體會。出生三代醫師世家,他親身見證台灣醫療過去半世紀變遷,整個家族出了五十幾位醫師,囊括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牙科、眼科、皮膚科、泌尿科、骨科、麻醉科、藥師、護理師,開一間余氏醫院都不成問題。「我爸是外科,四十歲開業,病人非常多,整天不是看診就是開刀,」余忠仁回憶道,外科太累了,而且手要很巧,所以當他以榜首之姿考進台大醫科,成為父親的學弟,名列前茅畢業時,他選擇的是當時醫學生第一志願:內科。後來余忠仁受胸腔科團隊氣氛吸引,也著迷於學習判讀X光、超音波等影像,便選擇歷史悠久的胸腔科,師承楊思標、陸坤泰、郭壽雄、楊泮池等大師。身為內科醫師,余忠仁很享受於精進望聞問切、抽絲剝繭的診察功夫,只是他也同時見證了在健保實施之後,這份功夫逐漸被忽視輕看,醫師地位不再崇高,病人湧向大醫院、基層診所萎縮。余忠仁的父親堅持不加入健保特約,病人也越來越少。余忠仁感嘆,在健保給付裡,「用腦袋是沒有錢的,動手才有錢,醫師必須要看很多病人,人家才能看出你的「身價」」,診察費過低之外,也跟年資、經歷、能力沒有關係,現行支付架構已經扭曲醫學學生訓練,不再重視溝通和同理心。作為醫院管理者,余忠仁很欣賞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的作法。醫院組織有明確的分工,每年有清楚的發展目標和願景,醫師則保障固定薪,薪資也令人滿意,醫院便能兼顧成本和發展。現在台灣大部分醫院醫師只有微薄的底薪,醫師有衝量的壓力,就很難有動機去做別的事。「健保對民眾來說是難以想像的成功,但對於醫療人員,有一定程度的傷害。」余忠仁說,健保的永續不是財務考量,是政治上的必須,但不應該阻礙醫療專業進步,需要各界持續研議改革,例如開放合宜的差額負擔,才有機會與新科技接軌。●余忠仁小檔案年齡:59歲專長:一般內科學、胸腔內科學、重症醫學、胸腔腫瘤學、超音波醫學、分子醫學現職:台大醫院新竹生醫分院院長、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低劑量電腦斷層的肺癌篩檢不是一次性的行為,要有心理準備,如果發現異常,就需要長時間追蹤。追蹤期間若有任何發現,都要與醫師仔細討論,才能決定下一步。
-
2020-10-05 癌症.肺癌
公費LDCT揪肺癌 優先納入老菸槍
我國肺癌防治進入新紀元,衛福部國健署決議擬定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政策,第一階段對象為有強烈戒菸意願的重度吸菸者,未來預算足夠再擴大到有家族史民眾。衛福部國健署長王英偉指出,計畫首先針對重度吸菸者,且有強烈戒菸意願者,提供LDCT篩檢服務。肺癌為國人癌症頭號殺手,不只晚期確診比率最高、健保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也是第一,堪稱三冠王,近年更儼然成為「新國病」,LDCT被認為是有助早期發現肺癌、降低死亡率的工具,台灣肺癌學會等四大醫學會提出最新共識,吸菸者和有肺癌家族史者都建議接受LDCT檢查。王英偉指出,為了及早發現肺癌病患,第一波將針對重度吸菸者,也就是卅年來一天一包菸,或一天兩包長達十五年的癮君子,有強烈戒菸動機者,例如持續參加戒菸班者,提供LDCT篩檢。王英偉說,抽菸是導致肺癌的元兇之一,雖然與歐美相較,台灣人肺癌多是肺腺癌,罹癌未必與抽菸有關,但抽菸者一定是肺癌高危險族群,在經費有限情況下,將先針對有戒菸意願者提供肺癌篩檢服務。據了解,做出政策前,王英偉曾拜訪前副總統陳建仁,陳建仁希望國健署放手去做。根據陳建仁、中研院士楊泮池研究,肺癌風險中以家族史為最重要,有家族史者肺癌發生率逾百分之四,已接近吸菸者發生率。目前醫界共識是有肺癌家族史一定要做LD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