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6 失智.名人專家
搜尋
人生
共找到
4878
筆 文章
-
-
2023-11-16 退休力.理財準備
3種人最容易被詐騙 王儷玲:退休理財勿信保證獲利
國發會預估,我國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每五人就有一位是六十五歲以上,國人平均壽命延長,老後人生必須提前準備。聯合報推出退休準備指標,認為財務、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和自在獨立是退休準備的核心能力。財務是退休生活的基石,但最近詐騙猖獗,專家呼籲退休投資應尋求專業認證人士協助,以免影響老本。聯合國報告指出,1990年全球只有9萬2千人能活到百歲,但2021年百歲人口已逾62萬人,到了2023年,預估全球人瑞人數逾百萬。「山中長有千年樹,世上難得百歲人」已是過去式,百歲世代來臨,本報將於十二月二日舉辦「以防萬一,活到100歲」退休力論壇,分享最新老後生活趨勢。勿信簡訊買股、社群詐騙金管會前主委、政大教授王儷玲將於論壇中分享退休金如何準備、退休理財原則與趨勢。但王儷玲日前遭冒用身分,不明人士以她的名字偽造臉書專頁,企圖吸引民眾加入不明社團。她嚴正呼籲,自己從未成立臉書社團,也不會在網路上建議投資標的,請民眾不要上當。詐騙有多猖獗?金管會今年八月記者會指出,上半年詐騙陳情案三二八件,創近三年新高,最常見詐騙手法有三:假冒名人鼓吹投資、簡訊或LINE群組勸買股、假金融商品交易平台保證獲利。社群、臉書盛行,讓詐騙集團找到可趁之機,進行偽造。國人一但遭到詐騙,終身積蓄可能化為烏有。王儷玲呼籲,常見詐騙手法包括假冒名人、簡訊買股、保證獲利,她建議,投資應找具有專業認證的理財顧問,包括RFA(Retirement Financial Advisor,退休理財規畫顧問)、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認證理財規畫顧問),以RFA人員為例,民眾可以透過網路公開查詢證照號碼,以確認其資格。定期定額投資 分散風險之前有詐騙集團利用人心弱點,以「周休七天、月領七萬」、「保證獲利」等吸引人的字眼,誘惑民眾。王儷玲呼籲,愈是誇大動人的標題,愈不能相信,正派金融單位會遵守公平待客原則,充分揭露、說明風險、公平誠信等;退休人士也可以考慮將退休金信託或購買保單、轉為年金,手頭不要放太多現金。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產學聯盟產學總監姜漢中也指出,專業理財顧問針對個人財務狀況進行分析,提出個人化需求,補強財務缺口,且強調投資最好定期定額,分散風險,而非只有單一標的,且一次就投入大筆金錢,增加財務風險。此外,單身、生活單純、一個人住的人最容易遭詐騙,因為處於孤立的隔絕狀態,缺乏被提醒的機會。王儷玲指出,詐騙事件層出不窮,曾聽聞一名男子遭愛情詐騙,在網路上結識海外女子,對方耐心釣魚布局,細心體貼哄騙男子離婚,為了「共造未來美好的生活」,男子將一生努力的財產全都匯到海外,對方收到匯款後,了無聲息,男子人財兩失。甚至有人在網路比價平台上找到商品,與賣家約定面交,賣家竟出言恐嚇。退休力論壇 專家分享經驗除了王儷玲,「以防萬一,活到100歲」退休力論壇請到多位重量級專家,包括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聯合報專欄作家劉秀枝、運動醫學專家、奧運隊醫林頌凱、奧運國手陳怡安、樂活大叔施昇輝、林口長庚醫院兼任護理師譚敦慈等專家分享,現場還有博覽會,提供「一日退休練習生」體驗,歡迎揪團報名參加。✨活動主題✨以防萬一 活到100歲-2023年退休力論壇✨活動日期✨2023.12.02 (六)✨活動時間✨10:00-16:30(9:20-9:50開始報到)✨活動地點✨中油大樓國光廳 (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號)✨報名網址✨https://reurl.cc/V42xEb ✨電話報名✨票價:499元 (憑票券即享千元好禮)洽詢:02-8692-5588轉5616、2070
-
2023-11-16 醫療.皮膚
「這些病」真的要命!8個殺手級皮膚重症x檔案 專家帶你一次看
皮膚病能有多嚴重?曾有一位患有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女生,因為屬於罕見的乾癬類型,惡化時會出現化膿紅腫加上膿疱,同時合併高燒等全身性症狀。也因誘發因子包括壓力、疲累,從小到大她每逢考試前就會惡化,小考小惡化,大考大惡化,尤其在高中和大學入學考試前,更是嚴重大爆發,全身佈滿傷口,劇痛難忍且有感染風險,需要立刻住院,不僅影響考試準備,甚至還可能為生涯發展帶來巨大影響。多數人都有過皮膚紅腫癢痛的經驗,但往往覺得皮膚問題只是小事,但有些皮膚疾病急性發作時非常嚴重,或是不痛不癢的沉默殺手,若未及時適當治療,將大大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出現敗血症、心肺器官衰竭等併發症,有致命風險。台大醫院皮膚科主任蔡呈芳表示,皮膚重症疾病具有兩個特徵:1.致命:發病時可能危及生命。2.難纏:長期為病人的生活品質帶來嚴重影響。【殺手級皮膚重症x檔案目錄】📕第一類|痛不欲生 奪命重症殺手群1.天疱瘡2.類天疱瘡 3.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第二類|痛癢難耐 糾纏重症殺手群4.蕁麻疹 5.化膿性汗腺炎📘第三類|不痛不癢 沉默重症殺手群6.黑色素瘤 7.皮膚性T細胞淋巴瘤8.皮膚血管肉瘤 👨⚕醫師這樣說|隨時求助皮膚科 GPP不須犧牲生育規畫 📕第一類|痛不欲生 奪命重症殺手群首先從重大疾病分類來說,常見的皮膚重症包括天皰瘡與類天皰瘡等,患者會全身破皮長水泡,或因疾病或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治療,出現免疫缺陷,甚至因感染而死亡。➢皮膚重症殺手1【天皰瘡】小檔案:疾病簡介:天皰瘡是一種慢性、復發性、嚴重性表皮內水皰疾病,主要是由於體內淋巴細胞失調,不正常的過度活躍,產生出不正常的自體免疫抗體,破壞皮膚粘膜的正常結構,造成皮膚、粘膜發炎破損,使得患者皮膚輕輕一碰就破皮、起水泡,甚至潰瘍,嚴重的全身性天疱瘡不治療,一年內死亡率達75%,而天皰瘡也可能合併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乾癬。常見症狀:反覆性的口腔潰瘍、鼻粘膜潰瘍、皮膚水泡、潰瘍,大部分病人以粘膜、皮膚症狀為主,少數可影響全身皮膚影響,產生類似嚴重燙傷的情況。當心族群:好發於 50~60歲中年人,男女間無發生率差別🔗更多病友的心路歷程故事,點這裡看更多➢皮膚重症殺手2【類天皰瘡】小檔案:疾病簡介:「類天疱瘡」也是「水疱病」的一種,發生率比天皰瘡更高,也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65歲以上長者,常合併有中樞神經疾病或中風、服用特定藥物的第二型糖尿病病人風險高2倍,病人會因出疹、搔癢、水疱、大面積破皮痛苦不堪,可能引發嚴重感染而致死,需住院和門診長期追蹤。常見症狀:水泡是類天皰瘡的主要症狀,大多出現在身體經常彎曲的地方。早期症狀是紅疹和搔癢,無論是胯下、腋下、關節等皮膚皺褶部位或其他部位,都有可能出現。有些患者也會以手腳的出血性水泡來表現當心族群:・失智、中風、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等年長者・精神疾病:躁狂抑鬱症・多重慢性病臥床長者・40至50歲的神經性腫瘤(如腦癌)者・部分藥物 (如糖尿病藥物;利尿劑)除天皰瘡與類天皰瘡等水疱病外,蔡呈芳醫師說,如上述考生個案,乾癬患者會有20%屬於嚴重型乾癬,需要接受照光、吃藥或光線治療,另外如上述考生罹患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在臨床上也是非常嚴重的乾癬類型,它與常見的乾癬不同,會為病人帶來生命危險。➢皮膚重症殺手3【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小檔案:疾病簡介: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是一種罕見的嗜中性白血球增多皮膚疾病,急性發作時會使病人全身皮膚反覆出現化膿、潰爛並長出無菌膿疱,只要輕碰一下就痛如刀割,有如被燙傷般的燒灼感,還會導致全身發炎,忽然發冷或高燒等其他併發症,有的病人可能幾天後逐漸恢復,但也有人須忍耐劇烈疼痛長達兩個月。過去醫界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治療大多只能讓化膿的皮膚乾掉,整體症狀往往容易持續一陣子,直到近年醫藥界發現了IL-36為全身型膿疱性的關鍵致病機轉,隨著藥物的進展,目前已有相對應的生物製劑問市,用藥後兩天左右皮膚會變乾,全身發炎也可有機會一周內獲得大幅改善,幫助患者提升生活品質。常見症狀:患者的症狀可能會合併局部斑塊型乾癬或只有單純膿疱皮疹,進展到全身長滿膿疱、發燒、發炎、脫水等,嚴重恐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到休克。有些重症更會傷害體內器官,引發肺部與肝膽的發炎和水腫,導致心肺衰竭,病人也會因為免疫力下降而增加感染風險,有時發炎加上未及時治療,便引發細菌感染甚至造成敗血症。當心族群:・40-59歲的成人或孩童・精神壓力・不當用藥・感染・懷孕・地圖舌・反覆性皮膚膿疱藥物過敏疹🔗延伸閱讀看更多>>>GPP到底是什麼?🔔專家小叮嚀:此外,值得留意的是,由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比較罕見,一般人認識較有限,容易與藥物引起的藥疹「急性廣泛性發疹性膿疱症(AGEP)」混淆。蔡呈芳提醒,民眾如果常常因為用藥而出現皮膚過敏,或是皮膚症狀持續超過15天,或是不管用任何藥物都會過敏化膿時,就要懷疑自己不是單純的藥物過敏,而可能是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他解釋,因為用藥或施打疫苗,可能引起免疫活化而導致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發作,之前全民施打新冠肺炎疫苗期間,就曾有民眾施打後疑似發生嚴重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身體發炎,全身膿疱脫皮上了新聞。📗第二類|痛癢難耐 糾纏重症殺手群蔡呈芳也分享,還有些雖不一定會致命,但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重症皮膚病,例如慢性蕁麻疹與化膿性汗腺炎等,癢到影響作息,像是不定時炸彈,或是身體流湯流膿,有可能導致感染,加上長期下來留在皮膚外觀的疤痕也常使病人無法正常作息,造成非常大的困擾。➢皮膚重症殺手4【蕁麻疹】小檔案:疾病簡介:蕁麻疹是皮膚過敏的一種,特徵為皮膚上出現一塊塊紅腫的膨疹,大小形狀不規則;疹塊出現後,伴隨明顯劇烈的發癢感,但之後完全不留痕跡。如果發作時間短於六星期,稱為急性蕁麻疹,若長於六星期則為慢性。常見症狀:皮膚充血、皮膚發紅、局部水腫、皮疹、團塊、皮膚發炎、皮膚搔癢、膨疹、組織液滲透、紅斑、紅腫、全身不適、腹痛、腹瀉、頭痛、高燒、畏寒、乏力、血壓下降、關節痛好發族群:・過敏體質者。・基因中或家族裡有蕁麻疹病史的人。・感染特殊病毒或細菌,例如肝炎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真菌、蛔蟲等的人。・壓力過大的人。・風溼病患者。➢皮膚重症殺手5【化膿性汗腺炎】小檔案:疾病簡介: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擾人的疾病,皮膚中的頂漿腺(汗腺中的一種,產生體味的主要腺體)存在位置的反覆發炎所引起,初期症狀與青春痘十分類似,最大的差別只在於化膿性汗腺炎不會形成真正粉刺,且往往會融合成瘻管。化膿性汗腺炎初期只是冒出豆子大小般、具有疼痛感的皮膚腫塊,之後影響的皮膚區域逐漸擴大,病灶中也會排出惡臭的膿液,皮膚上甚至會出現疤痕與各種底下相連小管,嚴重的病人甚至會流膿流血、沾染衣物,需要隨時墊著厚重棉片,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品質。常見症狀:病灶通常出現在腋下、乳房下方的皮膚皺褶、臀部、肛門、會陰與鼠蹊等等難以啟齒的位置,會降低病人的就醫意願。一旦病灶面積擴大,沒有好好照護就可能引發蜂窩組織炎,甚至是敗血症。好發族群:・體重過重・有抽菸習慣・飲食習慣攝取過多油脂與糖分・貼身衣物穿得過緊,導致皮膚一直摩擦。・國外好發於年輕女性,尤其在18~29歲間,50歲以後罹病機率明顯下降,但國內嚴重患者男性較多📘第三類|不痛不癢 沉默重症殺手群蔡呈芳也補充,不易診斷也是皮膚重症疾病具有的特徵之一。有些惡性腫瘤,初期像是良性疾病,發現症狀時往往太晚。也因為感覺起來不大會痛癢,病人便以為「好像」不嚴重,但在醫生眼中,卻可能已是皮膚的重症疾病,如惡性黑色素瘤、皮膚T細胞淋巴瘤、血管肉瘤等。➢皮膚重症殺手6【惡性黑色素瘤】小檔案:疾病簡介:黑色素瘤是一種主要出現在皮膚的惡性黑色素細胞腫瘤,是皮膚癌中罕見的一種,但惡性程度高,是皮膚癌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較常出現在肢端如手指腳趾、手掌腳掌、趾甲等處。但也可能出現在身體任何一處,包括臉部及黏膜,通常以墨黑色或色澤不均的斑塊出現,也可能是凸起潰瘍的腫塊。常見症狀:黑色素細胞癌可產生在身體任何部位,大多產生在女性的下肢,男性的身上,東方人好發在指甲或掌蹠。好發族群:・50歲以上之中老年人・日曬➢皮膚重症殺手7【皮膚性T細胞淋巴瘤】小檔案:疾病簡介:皮膚性T細胞淋巴瘤是一種是先侵犯皮膚,之後經過多年散佈至淋巴結及其它器官的淋巴瘤。小孩、長者都有可能發生,分為不同亞型,不同類型表現不相同,大多屬低惡性度,進展極為緩慢,容易被當作濕疹或是乾癬或圓秃來治療,經過多年才診斷出來。僅10%淋巴瘤患者病情才進展惡化。但嚴重時也可能轉移到其他淋巴結、器官、血液等。好發族群很廣泛。常見症狀:症狀相當多樣性,大多表現於大腿、臀部、手掌、腳掌等部位,出現乾燥脫皮、不太癢的疹子。有些患者則被蚊蟲叮咬會發現久久不癒,或是皮膚出現一片片白白的病灶,也常常被當作濕疹。皮膚T細胞淋巴瘤分為四期:・第一期:以皮膚病灶為主,根據表皮侵犯面積程度區分・第二期:皮膚病灶腫瘤成凸起狀,或淋巴結腫大・第三期:全身皮膚都被侵犯,進展到紅皮症的狀態或出現血球異常・第四期:連臟器都受侵犯。好發族群:男性中比女性常見,在老年患者中更常見,平均診斷年齡為 55 歲,可能與遺傳或環境汙染因素有關➢皮膚重症殺手8【皮膚血管肉瘤】小檔案:疾病簡介:皮膚性皮膚血管肉瘤是一種好發在老年人頭頸部的惡性腫瘤,初期往往不痛不癢,之後經過幾個月後等到皮膚浮腫後才被診斷,進展極為緩慢,容易被當作瘀血或是過敏水腫來治療,之後才快速進展惡化,可轉移到淋巴結、內臟器官。常見症狀:症狀相當多樣性,可以是呈現瘀青、單一或是多發紅色丘疹或突起,或是反覆眼皮浮腫。四肢及軀幹脂或病灶也可能出現,表面皮膚初期都是完整,不痛不癢,但以可以因為搔抓破皮出血。好發族群:・老年族群・局部淋巴水腫・局部放射線治療・基因異常👨⚕醫師這樣說|隨時求助皮膚科 GPP不須犧牲生育規畫皮膚重症疾病除為病人帶來身體症狀與生活品質衝擊外,也會影響人生重要規畫,蔡呈芳表示,以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舉例,因成因與基因有關,有經驗的醫師會為患者進行基因檢測,七成病人會檢出基因異常。醫界推測台灣2%的人口帶有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遺傳基因,但真正發病者遠比帶有突變基因者少得多,台灣的病例不到500人。他認為,這代表很多人帶有突變的染色體,若壓力、感冒、疫苗等外界刺激夠強,便有可能發病 。蔡呈芳分享,部分患者擔心可能會遺傳,或是因為用藥不敢結婚和生產。多年前他曾收治一位新婚的女性患者,雖然非常喜歡小孩,但因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反覆發作和治療,不敢懷孕,後來只能選擇領養小孩。他表示,可以在母體受孕時經由絨毛穿刺做染色體檢查,了解胎兒是不是真的遺傳到此疾病。蔡呈芳呼籲,有任何皮膚疾病一直存在,不論有無症狀,都要尋求專業的診斷、找對醫師、正確用藥,維持正常的生活品質,以免引起更嚴重的併發症拖得更久,甚至導致感染造成生命危險。📢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3-11-16 醫聲.罕見疾病
創新藥物現曙光 3罕病基因治療仍卡關
基因治療是一次性、治癒性的療法,未來將是罕見疾病治療的新曙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基因治療今年8月有條件納保,其餘仍待基因治療納保的罕病,除了芳香族 L-胺基酸類脫羧基酵素(AADC)缺乏症,還有去年9月取得藥證的萊伯氏先天性黑矇症(LCA),和仍在臨床試驗第三期的裘馨氏肌肉失養症(DMD)等。「罕病病患、家屬都希望能盡快用藥,不然越晚接受治療,療效越差。」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簡穎秀無奈地表示,許多罕病病患越早接受治療愈好,避免功能退化到無法挽回、甚至死亡的地步;AADC缺乏症便是其中一種,救命藥基因治療去年7月獲歐盟上市許可,但在台灣至今卻已卡關一年多。2010年,台大醫院小兒部暨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胡務亮的團隊研發出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將AADC基因藉由腺病毒載體攜入腦中,提高多巴胺產量,改善神經問題與運動能力,目前台大醫院已有30位病童因恩慈療法、臨床試驗獲得基因治療,去年7月更獲歐盟上市許可。但基因治療在台灣今年一月申請藥證至今,仍尚未通過,接下來還要面對漫長的健保給付等待期,簡穎秀表示,病患家屬常常望藥興嘆,只能盡量維持身體狀況,等待未來使用基因治療的機會;目前全台共65位AADC缺乏症病患,其中5到10位正等著接受基因治療,讓人生有重新運轉的機會。簡穎秀建議,藥證、給付審查應考量罕藥的特殊性,加速程序,讓病患在惡化到無法挽回前,得到治療;天主教輔仁大學醫學院數據科學中心執行長蒲若芳也說,新藥發展快速,價格昂貴,審查、給付制度應有所調整,如成立罕病藥物創新多元基金,先支付已獲藥證、正等待納保的罕藥,並有多元財務管道,健保與公務預算應該均納入。
-
2023-11-16 醫療.骨科.復健
鋼鐵傘兵秦良丰從130層樓高空墜落,奇蹟生還!脊髓損傷復健6年後,能在平地步行數十公尺
今年9月秦良丰在所有國人的眼前,高位脊髓損傷6年後,無人扶持、不用拐杖下獨立下樓梯,再創個人生命的奇蹟!他於2018年5月漢光演習時,因跳傘發生意外,從將近130層樓高的高空墜落,在經過現場待命的醫護團隊及時搶救後,奇蹟生還,後續由當時的三軍總醫院蔡建松院長(現任軍醫局局長),招集了各科跨團隊的醫療人員,包含神經外科、胸腔科、復健科、中醫科等相關科別團隊,把握住最寶貴的復健治療黃金期,讓這位中心型高位脊髓損傷的國軍弟兄得到最妥善的醫療照顧。當然最重要的是,他擁有驚人的毅力特質與溫暖的家人支持,在這許多條件配合之下,讓復健得以發揮最大成效。脊髓損傷康復之路入住三總加護病房後,秦良丰立即開始接受了高強度的床邊復健治療,配合高壓氧及中醫針灸的治療,加速恢復已受損的中樞神經功能,並積極強化相關肌肉群的力量,接著順利脫離呼吸器,進而移除氣切管,達到自主呼吸的能力。當年8月從加護病房轉一般病房,並邁入更全面的復健治療。而在這段期間,除了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強化肌力與肢體協調的訓練外,當遇到復健的瓶頸期,也藉由精準的肌肉電刺激導引技術,針對了局部的上肢及下肢特定的高張力肌肉群,注射肉毒桿菌素,順利地改善了中樞神經損傷最常發生的痙攣性肌張力過高之併發症,有效率地抑制過強的張力,獲得較好的自我動作控制能力,增進後續復健的效果。下肢部份由初期最基本的傾斜床、站立架的復健,接著使用助步車等,進而加入移動式的訓練。在2019年3月病況穩定後,自三軍總醫院轉至國軍高雄總醫院之前,他的下肢功能已經恢復到在助步車輔助下,可以步行約100公尺。另外,上肢功能則恢復到能將肩關節抬高至超過30度,並開始使用叉子進食以及握筆寫字。而在國軍高雄總醫院2個月的高強度復健治療下,於受傷後周年感恩活動中,原本功能損傷十分嚴重的雙側上下肌力,已逐漸進步,達到將近4分(滿分5分),並突破瓶頸,不再需要看護協助,能夠自行使用助步車練習走路,且可以使用自己的雙側上肢,維持站立2分鐘以上。今年邁入了受傷後的第六年,目前已能在旁人適時協助下,克服協調障礙,在平地步行數十公尺,練習上下樓梯的動作。這對於一位中心型高位脊髓損傷的患者來說,的確是件相當不容易的任務。根據脊髓損傷社會福利基金會統計,目前全台灣總計大約有6,5000名脊髓損傷者,其中超過半數以上的脊髓損傷患者年齡層落在16至30歲間,其中以交通事故、高處跌落等意外事件受傷佔最多數,而每年亦以約1000多名患者的數量持續增加。當意外事件發生後,患者除了受傷之外,往往會遭遇到喪失工作、生活自理能力,成為家屬及社會照護的沉重負擔的打擊,因此病友及家屬需要先穩定自己的情緒,接受已受傷的事實,才能全力面對後續復健的挑戰。國內外的神經科學家目前仍持續研究治療中樞神經受損後的最有效治療方式,其中神經調節是主要的治療方針,這是一種生物工程方法,藉由脊髓刺激、腦刺激和腦部機械介面等,再利用藥物製劑、光遺傳學、化學遺傳學或是復健物理醫學的電刺激(如硬脊膜外電刺激、周邊神經電刺激、功能性電刺激)或磁刺激(如重複性經顱磁刺激)等方式,來調節神經元活動。神經調節已成功應用於多種神經系統疾病,而用於脊髓損傷的神經調節技術,目的在重新刺激活化受損處以下的脊髓內在運動迴路,以恢復基本運動功能。脊髓損傷患者無論是否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在治療期間仍需立即展開積極的復健療程。急性和亞急性期的復健重點在於預防之後可能發生的併發症。住院急性期應加強被動運動,解決攣縮、肌肉萎縮及疼痛等問題。對於保護關節結構和保持最佳的肌肉張力非常重要,除了採用踝足裝具、膝踝足裝具等輔具做適當的擺位,亦可利用枕頭協助關節於休息時做暫時性的擺位。在步入慢性復健期間,除了在生活及心理的各個層面,生理也持續受到影響,可能發生呼吸、心血管、泌尿和腸胃道等系統的併發症,以及肢體痙攣、疼痛、皮膚壓瘡、骨質疏鬆和骨折等狀況,同時可能需要面對的是張力以及疼痛的出現,除了口服藥物治療外,局部的肉毒桿菌注射治療可有效的改善局部肢體張力過強的狀況,再搭配輔具使用,如助行器、拐杖等,對於提供長期階段性行走訓練佔有相當重要的角色。目前國外已開發出混合步行訓練裝置,可透過在矯正器上添加功能性電刺激,改善步行的姿態與功能。而機器人訓練則是另一種新穎的復健方式,並且日益發展。國外醫學報導顯示,在四個星期的復健期間,機器人的輔助訓練,可使患者上肢功能獲得改善。另外,機器人輔助步態訓練,亦可改善患者日後行走的功能。除了醫療單位之外,台灣目前亦有很多相關的政府及民間的社會福利機構,能提供病友所需的社會資源,做後續照顧的諮詢與服務。雖然傷害已造成,需嘗試慢慢接受事實,再配合醫院治療復健,可更進一步可透過復健及輔具來讓脊髓損傷病友改善或維持現有功能,讓大部分的不可逆之神經損傷所造成的影響減至最低。因此,所有的復健和其他治療方法的最終目標,乃是改善功能、減少繼發性疾病的發生率,提升患者的功能獨立性,突破心理、生理功能、和社會經濟的障礙而減少負面影響,以提高與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事前預防、早期診斷和治療脊髓損傷患者的慢性繼發性併發症,對於改善這些併發症、提高存活率、社區參與度和與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至關重要。脊髓損傷是可以預防的,也並不影響壽命的長短,更不至於阻礙良好的生活品質與社會貢獻。只要適時且適當地移除環境中的障礙,可協助脊髓損傷患者重新獲得獨立生活的機會,順利進入學校、職場或社會。(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15 養生.人生智慧
18年不說話!與父親的和解之旅在他倒下後開始…他在養護中心走完人生,而我學會與他對話
我曾與父親十八年不說話,因為我們一說話就吵架,太痛苦了,不說話、零互動,反而輕鬆許多。 母親車禍猝逝後,我不得不重新與父親互動,痛苦的經驗又回來了,我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才與父親和解。 在這條和解的道路上,我做過許多功課。有些功課可以自己做,也必須自己做,有些則需要向外求助。我曾找過我的學長李崇建談話多次,對自己與父親有更多認識,從而接納自己與父親,也加快了父子和解的速度。 有次談話,我告訴崇建,我對父親感到很生氣。他問我,為了什麼而生氣?自暴自棄。 崇建請我多說一些。 我說,父親在被迫退休後,開始自暴自棄,放棄人生,將自己關在家裡,每天都在看政論節目,晚上看直播,白天看重播。不僅自己不出門,也阻止我母親出遠門,只要母親想去旅行,或參加日月潭、西子灣等地的長泳,父親的臉就會垮下來,開始生悶氣,母親不只一次向我哭訴。 還有嗎?崇建請我再舉一個例子。 我說,父親有巴金森氏症,右手會不由自主發抖。母親還在世時,家中大小事都依賴母親處理。母親走後,要辦理繼承,許多文件都要父親簽名,他的右手已無法寫字,我請他練習用左手,他只練習一天就放棄了。 崇建看著越講越氣的我,停頓了好一會兒,才用他一貫平靜的語氣問: 「志仲,你的人生有自暴自棄的經驗嗎?」 我愣住了一會兒,斬釘截鐵回答:「沒有。」 我當年對自己的認識竟粗淺至此!我的碩論是研究柳宗元,對他的家世、職涯、交友、個性等等,我皆瞭如指掌,卻對自己如此陌生,竟認為自己沒有放棄的經驗,如今想來,實在可嘆。 崇建要我再想想看。 而後,我才逐漸意識到:原來,我也有許多自暴自棄的經驗,我討厭那樣的自己。這個發現很令我震驚:原來,我討厭的可能不是父親,而是自己。我將對自己自暴自棄的厭惡,投射到父親身上去了。我怎麼看自己,就會怎麼看別人。開始學習覺察,才有可能接納 然而,只有這次的覺察還不夠,沒多久便淡忘了。在另一次談話裡,我又提到我很不喜歡父親身上的許多特質,崇建請我舉出三個。 我不加思索,應聲而答: 「固執、強制、鬱鬱寡歡。」 崇建停頓一會兒,故技重施:「志仲,這三個特質,你身上也有嗎?」 我聽了,重重一驚。這次,我很誠實地承認,這三個特質我都有。 這個發現,讓我一時之間不知所措:怎麼會這樣?我怎麼會這麼討厭自己?卻又投射到父親身上?難道一切都是我自己的問題,與父親無關? 「志仲呀,以鬱鬱寡歡為例,這個特質有曾經帶給你什麼好處嗎?」崇建問。 我聽了,忍不動激動起來,說: 「怎麼可能?鬱鬱寡歡讓我長期陷入情緒痛苦之中,讓我交不到太多朋友,讓我找不到工作,讓我的人生變得這個樣子,它只有帶來壞處,怎麼可能帶來好處呢?」 崇建停頓了一會兒,輕輕地說: 「志仲啊,有沒有這種可能?你後來喜歡閱讀、寫作,你對文學、歷史、哲學會有興趣,有沒有可能跟你的鬱鬱寡歡有關?」 這番話猶如一記當頭棒喝,我無法反駁。瞬間,我的世界天旋地轉,看自己與看事情的角度截然不同了。 原來,我討厭的特質還有另一面,也就是所謂的「資源」。這個特質在許多時候帶給我壞處,但在許多時候,它的資源也帶給我好處。 用豐富的眼光,去看事情的全貌,我在談話中深刻體驗到了。 在這兩次與崇建的談話過後,有兩件事在我與父親的關係上慢慢發酵: 一、我不僅能接納自己容易放棄,也慢慢能接納父親容易放棄了。 二、我不僅能用豐富的眼光看自己,也逐漸能舉一反三,用豐富的眼光看父親。 例如,我開始看見的父親的「固執」帶給他的「資源」。有多固執,就有多堅持 母親過世後,父親和我一起住了一年半。有一天,他突然在家中倒下,從此失去自理生活的能力,也無法行走,我不得不將他送到養護中心安置。 父親並不喜歡這個決定,他想要回家居生活,但又不想讓我為難,因此積極在養護中心復健,希望能重新站起來,並可自理生活。有一陣子,他已能在無人攙扶下,獨力走上二十分鐘的路。此時,他的固執讓他再度頹然倒下。 父親所住的養護中心,五個人一個房間,每人一個床位,每個床位的床頭都有一個求助鈴。父親不喜歡麻煩別人,從未按過鈴。我多次勸他,有需要就按鈴,但他很固執,堅持凡事自己來。 有一天,他想下床走路,彎腰綁鞋帶時,不小心跌坐在地,被扶起後,左腿疼痛難行。到醫院檢查,腿骨有裂痕,需要開刀。原本他還能自行走路,但他的固執讓他重新坐回輪椅上,連站起來很困難,更別說要走路了。 手術過後一陣子,我去養護中心探望父親,他正在復健室練習站立。只見醫生一手扶著他的背,要求他手握前方的鐵桿,並憑著自己的力量,從輪椅上站起來。父親吃力地起立,身體搖晃,雙腿發抖,有些站不住。 大約過了半分鐘,醫生才讓他坐下休息。醫生轉而去協助其他老人,幾分鐘後回來,要求他再次起立。如此數次,我趁著他休息的空檔問他:「很累吧?」 父親點點頭,嘆了一口氣: 「又得重新開始了,以前的努力都白費了。」 看到他如此辛苦與挫折,我除了感到心疼,實在無能為力。 父親沒有放棄,持續復健,之後我每次去看他,都小有進展,已慢慢能在三、五公尺的機器上,扶著鐵桿,來回行走。有一次,他竟可來回走上二十趟,令我大驚,而他說,他其實已能走上四十趟,只是因為想跟我多說些話,當天走一半就好了。 我聽了,心裡除了感動,只有佩服。 以前,我總是認為父親固執,也討厭他的固執,但在這件事情上,我看到了「固執」的資源,叫做「堅持」。 只是,他能堅持多久呢? 十五個月後,有一天,父親突然打來電話,要我買雙布鞋,帶去給他。 我很困惑,他要布鞋做什麼呢?但我還是帶去了。 到了養護中心,答案揭曉:父親要開始練習穿著鞋子走路了。 之前,他都是光著腳丫,手扶鐵桿,在機器上來回走動,從三十趟、五十趟、六十趟,到現在居然可以走下機器,穿起布鞋,推著輪椅走路了,這真是不可思議。 如果我在他這個年紀,早就放棄復健了,而他卻堅持了十五個月。看來,他還會堅持下去。學會對話,是送給自己與父親最大的禮物 在復健這件事上,我看到他有多堅持:他堅持每天都要復健,練習走路。他有多固執,就有多堅持。如果不是這樣,他如何面對艱難的復健過程呢?以前,我只看見他的固執,討厭他的固執。現在,則是看見、欣賞,也佩服他的堅持。 父親沒變,是我變了,我的眼光變得豐富了。 這是我和父親在和解之路上重要的一刻,我們的關係更緊密、靠近了。 然而,在復健過程中,父親不是沒有想要放棄,畢竟,他也有容易放棄的一面。有次,我去探望他,見他體重增加、說話清楚、走路穩健,我很高興,但他總對自己不滿意,尤其對於走路一事,不時感嘆自己沒有進步。我很慶幸自己學過薩提爾的「對話」,遂與父親對話十多分鐘: 「爸,你現在不扶著輪椅,可以走多遠呢?」 「快半小時吧。」 「可以走這麼遠呀。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能走這麼遠的呢?」 「一個多月前吧。」 「在那之前,你可以走多遠?」 「大約十分鐘。」 「從十分鐘到半小時,這個進步不小呢,你是怎麼做到的?」 「我每天都有練習,早上練習半小時,中午又練習半小時。」 「哇,你很努力嘛,難怪進步這麼多,你怎麼會覺得自己沒有進步呢?」 父親搖頭無語。 「那你希望自己能進步到什麼程度呢?」 「當然最好能像以前那樣,想走多遠,就走多遠,而且不必扶著輪椅。」他搖搖頭,嘆口氣:「但這陣子一直都沒進步。」 「現在這樣每天練習,有遇到什麼困難嗎?」 「早上走半小時,還不錯;中午再走半小時,腿就痠了。」父親沉思了一會兒:「腿痠好像會累積下來,沒辦法走得更遠。」 「你有考慮過調整練習的方式嗎?」 父親再度陷入沉思:「中午練習時,不要走太久,腿就比較不會痠,或許隔天早上就能走得更遠一點吧。你覺得怎麼樣?」 「聽起來很不錯,你想什麼時候開始試試呢?」 「嗯,明天開始吧。」 在這場簡單、輕鬆的對話中,我並未設定目標,也沒有打算改變父親,只是順著對話的氣氛走,想不到就能幫助父親看到卡住的點,並且找到適合他努力的方式。這些年學會對話,真是送給自己與父親最大的禮物。 最終,父親成功站起來,又能獨力走上一段路了。可惜此後多次生病,住院臥床時間一久,雙腿便會失去肌力,無法走路,又需重新復健。在他有生之年,終究未能回家生活,這實在是很大的遺憾。但與父親在那段時間的相處,讓我對他有更多認識與接納,這是一條很圓滿的和解之路。 以前,我很不喜歡自己的「容易放棄」,後來,我看見了容易放棄的的資源是「有彈性」,那也是我能中年轉行的關鍵因素。我開始欣賞自己這個特質,而後,也能看到父親「固執」的資源:「堅持」。能用豐富的眼光看自己,就能用豐富的眼光看待他人與世界。(本文摘錄自究竟出版社《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
-
2023-11-1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照顧病人的快樂和成就感,真的很美妙
【編者按】:本週是三位醫學生有機會較長時間追蹤病人寫出的學習心得。一位長期與癌症奮鬥的女病人讓學生有機會了解病人做決定時,並不只是醫療團隊的意見為主,病人需要考量個人生活環境以及獨居者要照顧腸造口的困難,而使學生學習到「每個病人都有它特殊的困難,只有當讓醫療團隊能夠使病人說出他們的困難,我們才有辦法做出有可能做到的最好的治療」。→想看本文一位照顧了病人三星期之後,病人出院後又有機會再見到病人與家人的學生,感受到自己第一次那麼長時間地照顧一個病人,能夠與病人及家屬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寫出「當你從心底自發地、細心地照顧病人,就掌握了行醫的關鍵,也能夠得到最真誠的回應。這將成為我行醫生涯中的一次寶貴經歷」。一位學生敘述一位發現癌症時已是末期的病人,從他們最初無法接受現實而驚慌拒斥,出院後病人回來門診接受化療時,都會找他談話,使他感到「雖然我能提供的幫助不多,但可以感覺到他們多了一個人可以訴說那些不好跟別人提及的疾病看法,似乎也安心了許多。」這些心得也使我們深信鼓勵醫學生長期追蹤病人,更能幫忙醫學生助長將心比心的「同理心」。今年5月份時,我在教學內科照顧了一位68歲的老先生將近三週。他是一位30年的老煙槍,已經戒菸10年,有COPD、糖尿病、高血壓、心房顫動的病史。他在2年前因為平時活動時會喘和持續咳嗽,在亞東醫院診斷COPD和發現心房顫動。病人之後持續在亞東門診追踪,4月時發現右下肺葉有一顆結節,懷疑是肺部腫瘤,故這次來到我實習的醫院做切片檢查,後來診斷是肺腺癌。我到病房去準備詢問病史,見到了病人和他太太。我向病人做了詳細的病史詢問和理學檢查,病人也非常配合。病人混合式地用中文和台語和我溝通。由於我聽不太懂和不會說台語,導致我有時不太能聽懂病人的病史,但是在我仔細地詢問下和他太太的從旁協助下,最後還是順利地問完病史和做完檢查。之後也向他們說明了切片檢查的目的、進行方式、可能的併發症和檢查前禁食等注意事項。太太非常緊張而且不太熟悉住院的各種流程,一直問我許多問題,我也不斷安撫她,確保他們沒有問題後便離開。結果到了第二天的切片檢查後,病人發生了雙側氣胸和胸壁皮下氣腫,一直延伸到腋下、頸部和前臂,因此放了兩條引流管和開始使用鼻導管給氧。我去看病人時,只見他躺在床上,呼吸有些急促,人看起來也虛弱疲憊,太太感到很焦慮。我嘗試向她解釋病人發生的狀況、可能原因,目前的處置和目的,以及之後的治療計劃。接下來的每一天,我都會去看病人好幾次,有時候索性坐在病房前的護理站做事,一旦病人有什麼事或他的太太有什麼問題便能迅速了解。過去幾天,病人的症狀都有明顯的改善,皮下氣腫也逐漸消退。在這段時間的互動中,才了解到他們育有兩女一男,兩位女兒都已成家,目前和夫妻倆住在一起。兩位女兒都很孝順,常常會帶他們夫妻倆到處旅遊,還常常給我看她外孫女的照片。後來得知兒子從小因病長期住在康復之家。太太是一位清潔工,目前都由她賺錢養家,她也提到靠她一人不多的收入需支付生活上的各種支出、房租、醫療費用、兒子的療養費,真的很辛苦。太太也很擔心這次長期住院的費用而感到壓力。住院期間,我們也聯絡了社工來幫助他們解決經濟上的困難。從他們的談話中,我也能深切感受到有經濟和生活壓力的家庭,在面對疾病時的無力感,但太太也沒有任何抱怨,每天都陪在先生身邊,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在一次的查房時,病人興致勃勃地拿出手機給我們看他在家陽台上種的花草。我聽不太懂台語,但還是能夠感受到病人的興致勃勃和希望早日回家的渴望。看著他的病況逐漸改善,不再需要氧氣、拔掉引流管,能夠正常下床走路時,我真的感到很高興。我也能感受到病人和太太對我的信任,每次去看他時先生都笑著對我說早安,太太有問題時甚至會跑到工作室找我。雖然很多時候我沒辦法幫上什麼大忙,或給她什麼有用的建議,但這也促使我去努力搞懂一些疾病相關的知識、做檢查的流程,申請各類證明和診斷書的程序,甚至還向社工請教了基金會補助和本院社會福利的申請流程,只為了能夠幫病人做更好的病情解釋,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問題。這也是我第一次開始要求自己,在面對病人和家屬做病情解釋時,不能含糊馬虎,必須詳細正確地告知和盡可能回答病人的問題。這是為病人負責,也是為自己負責。大約兩週的時間,病人最後順利出院了。一個多月後,當時我已經離開了內科,一次在病房的走廊上意外地遇見了病人的太太。她興奮地和我打招呼,剛剛還特地跑到工作室想找我,說是想問我重大傷病證明要怎麼申請。經詢問得知病人這次是回來打化療,太太還請我一起去看看先生。到病房裡,病人還記得我,和我熱情地打招呼、握手,也得知他的狀況非常穩定,他和太太都很高興我在他住院期間細心地照顧他,也很感謝我那麼關心他們。我頓時感受到了照顧病人的快樂和成就感。後來詢問得知之前申請的社會福利補助也已經批准了。看到病人和太太一步步地克服重重困難,回歸正常生活,我也真心為他們感到高興。這是我第一次那麼長時間地照顧一個病人,能夠在這段時間和病人及家屬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在出院後還能繼續保持連結的感覺真的很美妙。當你從心底自發地、細心地照顧病人,就掌握了行醫的關鍵,也能夠得到最真誠的回應。這將成為我行醫生涯中的一次寶貴經歷。延伸閱讀:11/13 醫病平台/病人讓我看見生命的韌性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14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基金會創辦人曾敏傑:罕病權益從國際領先變落後 上千病友等待生命中第一次治療
「對我們罕病病患、家庭來說,這件事攸關生死,我們不能再忍了!」身為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之一,同時也擔任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的曾敏傑悲憤表示,二代健保實施以來,罕藥通過健保給付的時間更長、通過健保給付的比率更低,評估流程所耗費的時間更久,罕病病患本身就已經很脆弱、命在旦夕,藥物選擇多半稀缺、匱乏,面臨平均2年半的新藥等待期,這些等待新藥治療的罕病病人,歷年來國健署資料庫已有兩千多名病患過世,顯見等待新藥治療的罕病病人生命是如何脆弱,這些現實數據的背後,都是斑斑血淚。曾敏傑分析,我國在2000年公布施行「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簡稱罕病法),是全球第 5 個立法保障罕病權益的國家,其他國家都只是聚焦於孤兒藥,也就是罕病治療藥物的供給、保障,所以也常被稱為「孤兒藥法案」,而我國曾是罕病權益保障的模範生、前段班,罕病基金會甚至曾受邀至聯合國進行經驗分享,可惜的是,在二代健保實施後,一切就變了調,台灣的罕病用藥權益保障逐漸從前段班變成後段班、吊車尾,許多生命、家庭更面臨破碎命運。二代健保實施,罕病用藥權益受嚴重忽略「在二代健保實施後,不僅政府的角色弱化,政府看待罕病的眼光,也與國際講求『正義、人權』價值背道而馳!」曾敏傑解釋,在我國,罕見疾病的特別之處在於,這類疾病多為「遺傳性疾病」,是基因變異、遺傳導致,病患人數稀少,用藥選項也十分稀缺,若藥物審核機制按成本效益考量,罕病生存權益、用藥權益一定受到犧牲、忽略。曾敏傑指出,在先進國家、國際趨勢當中,罕病藥物的審核、藥證通過機制皆以「正義、人權」為出發點,為保障罕病病人接受治療的機會,多會和一般性藥物區隔,「提供優先性、優惠性」,有些評估標準甚至給予加權優惠,或簡化流程,並納入救命急迫性等考量,而我國現在對罕病病患的用藥權益與新藥審核、評估機制,不是予以忽略,就是「論斤秤兩」,過程也不夠公開、透明,與世界趨勢保障罕病背道而馳。為了向政府爭取罕見疾病病患用藥、生存權益,讓我國健保罕藥審核與給付機制更符合世界「正義、人權」潮流,罕病基金會於今(112)年11月公布「罕見疾病創新治療及藥物給付建言書」,提出六大建議主張,以健保審查常採納的HTA(醫療科技評估)為例,國立臺灣大學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學科暨研究所教授蔡甫昌在建言書中寫道,「HTA評估較著重於財務考量,但亦不能忽略倫理觀點,且必須考量特別弱勢的群體,一般來說,罕病的治療成本極高,但效果可能有限,在這種情況使得罕藥於HTA的評估中處於不利的地位,因此必須要有特別評估之機制」。曾敏傑教授也認為,面對罕藥審核,若只用效益、成本考量等一般性原則評估而忽略「罕病治療的特殊性」,身為弱勢族群的罕病患者,多數注定就只能坐以待斃,生存、用藥機會也是「看得到、用不到」。多數罕病病患,仍在苦等救命機會事實上,在今(112)年8月,健保將罕見疾病脊髓肌肉萎縮症(SMA)基因治療藥物納入健保給付,而這類藥物,一劑價格達新台幣4900萬元,引起許多討論。對此,曾敏傑直言,在急需用藥的罕病患者當中,真正能用到藥的族群,只有兩、三成,其他七、八成病患,目前還是面臨「無有效藥物可用」、「用藥健保條件嚴苛」或「有藥卻用不到」等困境,即使以上述SMA藥物為例,只有剛出生六個月內的SMA確診新生兒才可使用,並非所有SMA病患都能接受治療,真正能用藥的病患「非常稀少」,多數罕病病患依然在苦等救命機會,因此「外界若用所有罕病病患都在使用昂貴孤兒藥來看待,其實都是誤解」。至於罕病防治方面,曾敏傑表示,罕病基金會一直持續針對罕病兒家庭推行「生育關懷服務專案」,對於曾生下罕病兒的家庭,基金會專業人員會持續以電話訪問、家庭訪視等方式提供情緒支持、遺傳諮詢等服務和補助,經過專業團隊的努力,陪伴大約800個家庭生育第二胎,顯示約有10%經由產前診斷,發現有「生下第二個罕病兒」的風險,因此家長可以即時合法預防,至於其他9成家庭所生的孩子,則都是健康的小孩。因此若政府願將部分菸捐等公款運用至這類罕病防治工作,對於下游的健保給付,就可以減少罕病的醫療負擔,政府能有效協調、整合罕病防治與健保給付,才能對病人、社會、國家產生最大助益。期待正義、人權價值,再次獲得重視「希望政府可以再硬起來,承擔政府該負的責任!」曾敏傑強調,2000年罕病法立法後,在一代健保時期,當時政府積極發揮資源整合、分配功能,讓罕病患者有機會得到生存契機,但直到進入二代健保時期,政府的角色弱化,加上二代健保雖以「擴大民眾參與、公開健保資訊」、「擴大社會多元參與健保政策」為改革重點之一,而多數公民團體、一般醫事團體、醫療團體等,對罕病治療的本質、特殊性、迫切性等議題並不瞭解,促使溝通、協商過程更複雜,也更冗長,這也導致罕病原有的優先性、優惠性受到忽略。根據媒體今年所做民調,88.4%的民眾贊成全民健保應依循風險分攤機制,照顧罕病病患治療需求,還有高達91.3%的民眾支持罕見疾病應及早診斷、治療,避免病患往後面臨「嚴重失能結果」。曾敏傑認為,目前已有罕病法的法源做基礎,在現有法源基礎、架構下,期待罕藥給付、新藥引進機制可以真正落實罕病法精神,健保罕藥專款的執行率可進一步提升、優化,專款自然成長率的計算、評估可以更符合罕病臨床醫療現況,更期待政府在資源的整合、分配上負起責任,讓罕病患者及早「有藥可用、有命可活」,我國的人權、正義腳步與世界潮流同步,罕病病患的人命價值也可以重新獲得重視。
-
2023-11-14 退休力.活躍好學
80歲桂圓奶奶在麥當勞28年,最具挑戰的工作是這項!中高齡就業不倚老賣老,快樂就會多
「工作完全改變了我!」今年80歲的桂圓奶奶(白桂貞),是麥當勞「阿嬤級」員工。52歲那年進入空巢期,生活頓失重心,恰好住家附近新開一間麥當勞,正在招聘兼職人員,在兒子鼓勵下去應徵,卻從此翻轉人生。個性害羞內向,在團體裡向來是「角落生物」的她,進入麥當勞擔任款待大使,不但勇於面對客人、主動詢問需求,更成為小朋友最愛的「桂圓奶奶」,人生因此增添色彩。在麥當勞28年的她說:「我希望可以做到90歲,直到做不動為止!」 桂圓奶奶進入麥當勞之前是一位家庭主婦,也當過褓母。當初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到麥當勞應徵,原本負責櫃台工作,因店長覺得她有親和力,讓她轉任款待大使,主要工作是接待客人、咖啡續杯、幫小朋友辦生日餐會。 一天工作4~8小時,一周工時32至50小時,她做得很開心。隔年孫女出生,再度當起褓母。幸好,麥當勞可因應個人作息、調整上班時間,不會影響到家庭,才能繼續工作下去。 點餐有挑戰性,適時CALL HELP 桂圓奶奶說,在麥當勞要學習很多知識,例如生日派對要學會做氣球造型,捏出花朵、動物、寶劍,也學說故事、帶動唱等,迄今已辦過上千場生日派對。 當然,工作一定會有壓力,尤其在第一線要學的東西很多,不但要了解公司新推出的產品、促銷活動,還要學習操作電腦。她坦言:「年輕人電腦學1~2次就會,我要學7~8次。」 她認為,最有挑戰的工作是點餐,因此會利用客人較少、比較不忙的空檔,請同事私下教導,「我的記憶力是比較差,因為我比較笨,還會偷偷記筆記,有空時就看。」 只是速食業畢竟訴求速度,偶爾會遇到心急的客人,此時她會主動道歉:「對不起,我比較慢。」立刻CALL HELP(尋求協助),請年輕同事或主管協助點餐。這是麥當勞的SOP(標準作業流程),一是讓客人得到他想要的服務,二來讓員工適時得到幫助。 她表示,大部分來用餐的年輕人都很體諒,還有人說:「奶奶,妳年紀這麼大還願意來上班,我們都很感動!」 中高齡不要「倚老賣老」,工作快樂多 50多歲再度踏入職場,桂圓奶奶說,中高齡者確實要調整心態,尤其「不要倚老賣老」,「有人會看不慣年輕人,我不會,我和他們沒有什麼代溝,同事也會叫我『奶奶』;有時候主管對新進員工大聲一點,我會私下請他講話小聲一點,當和事佬。」 個子嬌小的她甜笑說:「我不是為了賺錢,完全是因為彈性工時,工作有趣,當成是運動,也能和年輕人在一起。」 桂圓奶奶的先生今年90歲,夫妻倆身體都很硬朗。出門上班前,她都會做好飯菜,讓先生不會餓到。她表示,中高齡者去工作,首先要照顧好家庭,並得到家人的支持。 儘管先生偶爾會勸她辭職,不過她卻沒動念,「我在這份工作做得很開心,不想辭職,主要是工時不會太長。」她笑說:「在麥當勞快樂的時候多,辛苦的時候少,只要工作開心,就會想繼續做下去。」●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老公迷戀單親離婚女!要挽回或放開走味的婚姻?劉黎兒:別再說相忍為孩子 .陪伴癌末先生的體會: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好珍貴,一定要好好珍惜,活在當下.優雅「無關年紀」!不管幾歲都別放棄打扮自己…丁菱娟:「活出美麗」是一種生活態度
-
2023-11-13 失智.新手照顧
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系列報導/靈性關懷 找回失智者生命價值
照顧失智家人,除了照顧技巧,還需要靈性關懷,所謂「靈性」指的是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大自然、甚至是人與宗教信仰,連結各關係的「愛」,能帶來光與溫暖,進到失智症者內心的世界,感覺自己並不孤單,也不會因生病而被遺棄,能夠被理解包容。以愛為本的靈性關懷 早期階段就應介入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顧問、靈性關懷師劉亮馨說,失智症攸關醫療照護,亦是對社會造成衝擊的公衛議題,需要多面向介入關懷,從正視失智者的需求,到照顧者的心靈支持。開始於安寧療護的靈性關懷,強調罹病之後的身心靈照顧,協助患者找到生命的意義、目的,進而超越。靈性關懷是全人照顧的重要一環,涵蓋全人的需求,在陪伴失智症者及照顧者面對疾病時,協助將徬徨無助轉為喜樂、寛恕,更有力量與失智同行。當摯愛的家人面臨失智,該如何協助他們走完人生?抑或是自己面對疾病的不可逆,要怎麼走過生命幽谷?劉亮馨表示,失智症是一種「會破壞連結和關係」的病症。建議用以人為本的照護方法包含生活型態、人際互動的協助,強調從傾聽想法、發現需求、理解失智症者的內心世界。失智症的照護在初期非常重要,除了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靈性關懷也要早期介入,提供心理支持及關愛,家庭關係就會變好。觸摸、擁抱喚起回憶 打造失智友善照顧劉亮馨強調,許多家庭承受著照顧失智症者的辛苦,靈性是促使個體與自己、人、自然、至高者的和諧關係,讓家人找回愛的聯繫,修復彼此的關係。她舉例,林志玲就曾在接受蔡康永專訪時淚崩:「媽媽不認得我了。」因為失智症惡化,雖然坐在母親的身旁,卻覺得距離好遙遠。這是失智症家屬都有的失落感,但可以重新建立連結,用觸摸、擁抱等外界刺激喚起回憶,深入「愛」的本質,宛如失智的溫柔處方。著作「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的英國醫師珍妮芙.彼尤特,是一名年輕型失智症者,因為本身的信仰與愛,活出不一樣的生命歷程。即使罹病仍到處演講,她的家人在一旁悉心守護與照顧,不怕麻煩、無限包容,更有勇氣與失智同行。失智症者的記憶或許消散,在愛與陪伴下仍能綻放光彩,呼應靈性關懷教育,即使生病了,也能蘊生新的生命價值。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瑞智基金會合作舉辦「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到場專題演講,包含確診年輕型失智症者的珍妮芙.彼尤特醫師分享失智照護知識與技巧。失智症者年輕化是另一隱憂,對家庭及社會衝擊極大,該如何預防及控制,聽聽專家怎麼說。【報名已額滿】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 (12月8日舉辦)失智症已成為公共衛生首要議題,聯合報將於台北市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到場專題演講,包含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的珍妮芙‧彼尤特醫師將分享失智照護知識與技巧。失智症年輕化是一大隱憂,對家庭及社會衝擊極大,該如何預防及控制,聽聽專家怎麼說。●報名:https://bit.ly/3QO85bz
-
2023-11-13 養生.健康瘦身
在睡前吃一匙蜂蜜有助瘦身?教授告訴你「夜蜜減肥法」的真相
讀者L-S Chang在2023-10-2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在2023/10/11早安健康網站發佈的文章大力推崇所謂『夜蜜減肥法』。想請教您此『夜蜜減肥法』是偽科學嗎?在此先感謝您。」這位讀者寄來的文章是《醫師每天這時間吃蜂蜜竟狂瘦25kg!親曝減重成功7大關鍵》,而內容重點是:『日本田井醫科診所院長田井祐爾成功靠「夜蜜減肥法」減重25kg,更有實踐者在一個月內就瘦下4.3kg。……田井祐爾醫師解釋,夜蜜減肥法是在睡前攝取一大匙蜂蜜的瘦身法,…之所以睡前吃蜂蜜能幫助減肥,是因為蜂蜜能改善睡眠品質,並避免讓人暴飲暴食的關係。……當民眾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也能讓生長激素充分分泌,進而促進脂肪燃燒,』首先,不管是「田井醫科診所院長減重25kg」,還是「更有實踐者在一個月內就瘦下4.3kg」,都只是嘴巴說說,沒有任何資料可以佐證。再來,所有的健康聲稱,包括「改善睡眠品質」、「避免讓人暴飲暴食」、「能讓生長激素充分分泌」、「促進脂肪燃燒」,也一樣都是令人生疑。我發表過14篇跟蜂蜜有關的文章,其中兩篇是:2017年:蜂蜜的神奇保健力?:我引用多篇論文駁斥江守山醫師對蜂蜜種種健康功效的誇大聲稱。2020年:蜂蜜比糖健康嗎:我引用哈佛大學的Harvey Simon醫生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Evans Whitaker醫生,指出「就成分而言,蜂蜜是具有一些小優勢,但這是否就代表比較健康,實在是很難說」。我用honey(蜂蜜)、sleep(睡眠)、weight loss(減重)做谷歌搜索,搜到很多資訊教人家用蜂蜜減肥,而繼續追查的結果,我發現這個減肥法的源頭是一個叫做Mike McInnes的人。網上的資訊顯示他是在蘇格蘭的Heriot-Watt學院念藥學(pharmacy),但後來漸漸轉化成自許的營養專家。他從未發表過任何科學論文,但卻發表了三本書:2007年:The Hibernation Diet(冬眠飲食)。內容簡介:吃蜂蜜等富含果糖的食物有助於燃燒脂肪並增加耐力。 他還發現燃燒脂肪的最佳時間是睡覺時。 睡前吃蜂蜜可以激活身體的自然恢復生物學,這是透過燃燒脂肪來促進的。2014年The Honey Diet(蜂蜜飲食)。內容簡介:只需每天晚上睡覺前喝一湯匙蜂蜜即可為您的身體提供所需的正確類型和數量的食物,以在夜間燃燒掉多餘的體重; 減少白天對其他「壞」糖的渴望; 提供黃金般的睡眠,深度持久、充滿夢想的睡眠,幫助您快樂地醒來,神清氣爽; 並幫助恢復您的免疫系統和身體的自然平衡。2023年:Honey Sapiens: Human Cognition and Sugars – The Ugly, the Bad and the Good(蜂蜜智人:人類認知和糖-醜的、壞的和好的)。這個標題裡的Honey Sapiens是Homo sapiens的變異詞(雙關語)。Homo sapiens是分類學給予「人類」的命名,而sapiens的英文意思是「智人」。所以,「Honey Sapiens」是在暗示吃蜂蜜可以讓人聰明、有智慧。而果不其然,內容簡介的結尾就是:「蜂蜜及其所含的生物類黃酮可以長期支持大腦功能並保護其免受精製糖降解」。從這三本書可以看出,所謂的「田井醫科診所院長的夜蜜減肥法」也只不過是一位醫生模仿一位僅有藥學學歷的人。今年7月有一篇相關的綜述論文發表,標題是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Effect of Honey on Human Health(蜂蜜對人體健康影響的全面綜述)。它的文摘裡完全沒有提起減肥或減重,而內容裡有提起三項減肥或減重的臨床研究,而它們的結果都是「蜂蜜沒有減肥或減重的功效」。從這篇論文可以看出,「夜蜜減肥法」是百分之百的偽科學。原文:「夜蜜減肥法」是偽科學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1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讓我看見生命的韌性
【編者按】:本週是三位醫學生有機會較長時間追蹤病人寫出的學習心得。一位長期與癌症奮鬥的女病人讓學生有機會了解病人做決定時,並不只是醫療團隊的意見為主,病人需要考量個人生活環境以及獨居者要照顧腸造口的困難,而使學生學習到「每個病人都有它特殊的困難,只有當讓醫療團隊能夠使病人說出他們的困難,我們才有辦法做出有可能做到的最好的治療」。一位照顧了病人三星期之後,病人出院後又有機會再見到病人與家人的學生,感受到自己第一次那麼長時間地照顧一個病人,能夠與病人及家屬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寫出「當你從心底自發地、細心地照顧病人,就掌握了行醫的關鍵,也能夠得到最真誠的回應。這將成為我行醫生涯中的一次寶貴經歷」。一位學生敘述一位發現癌症時已是末期的病人,從他們最初無法接受現實而驚慌拒斥,出院後病人回來門診接受化療時,都會找他談話,使他感到「雖然我能提供的幫助不多,但可以感覺到他們多了一個人可以訴說那些不好跟別人提及的疾病看法,似乎也安心了許多。」這些心得也使我們深信鼓勵醫學生長期追蹤病人,更能幫忙醫學生助長將心比心的「同理心」。見到陳女士的早晨已是她入院的第三天,陳女士早已脫離最初不穩定的階段,我只能先從病歷紀錄上理解初入院的她究竟遭遇了什麼,初步構思她的形象、心境、與可能的應對。「陳女士曾罹患子宮頸癌,接受過化療和放射線治療,這次因腹痛、噁心及嘔吐入院,然而入院前已有長達半年的腹脹症狀,並在定期回診的腫瘤科門診安排了相關的檢查。入院時發現有嚴重低血鉀,因此給予靜脈注射補充。」陳女士的血液數據因低血鉀被標上警示,點開陳女士一個月前做的腹部電腦斷層,只見大段充滿空氣的腸子,從胃一路脹到乙狀結腸。我一時驚訝地說不出話,陳女士的腸子從是漸進式的脹大呢?還是從年初就如此膨大嗎?如果一直脹得這麼厲害,又怎能堅持這麼久?帶著困惑與驚奇,我來到她的病房理解她的故事。陳女士有一張瘦削的臉龐,聲音細柔,眼神卻帶著一股堅毅。她的上腹脹得跟排球一樣大,所幸腹痛已經緩解。我原先以為她是不願接受治療才拖延就醫時間、社經地位較低的病人,但她實際上是位大學畢業的會計,非常遵從醫囑,只是沒想到這次的問題這麼嚴重,因此2月初症狀發生後,到5月定期回診的時間才和醫師提及此事,並在等待各項檢查結果的過程中先進了急診。查房時,主治醫師施長慶醫師也提供我們更多的資訊:陳女士在子宮頸癌的放射線治療結束後產生後遺症,讓她在長達十年的時間內反覆泌尿道感染,且因為長期使用抗生素出現抗藥性菌株,到了最後,連感染科的施醫師都覺得非常頭疼,不知如何清除她泌尿道中叢生的細菌,幸運的是陳女士在服用蔓越莓錠後感染狀況改善。但在施醫師眼中,陳女士毫無疑問是頑強而堅忍的病人。綜合斷層和大腸鏡的結果,我們認為乙狀結腸因放射線治療產生纖維化導致腸道狹窄,原先的計畫是會診外科切除纖維化的地方,再把腸子接起來。外科的回覆卻出乎我們預料,由於纖維化的腸道位置過低,因此切除後無法保證上下兩段腸子是否還能接起來,很可能將需要做永久腸造口。陳女士聽聞這個消息,堅定的表示自己需要更多時間思考。我們給她一週的寬限期,在補血鉀的期間讓她有一點緩衝接受這個資訊。然而,不知是否因為長期的營養不良及腹瀉,即使我們每天給大量的鉀離子,陳女士的血鉀還是低到讓我們十分焦慮,不停試著說服她進行手術,也因此在後來幾日,我和陳女士有過數次零碎的對談。原來她的家中還有一位身體不好的老母親,家中小幫手(外傭)主要是為了照顧她母親而聘請的,兒子早早便結婚有了家庭,若她的身體有任何異常,她都得靠自己才行,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照顧好造口。我告訴她,我覺得以她的能力,絕對能照顧自己照顧得很好,但她似乎十分不相信自己。一日,好不容易戰勝泌尿道感染的她,看著造口的衛教單,柔柔的告訴我,帶著一個袋子多沒有自主性啊!她看了許多造口相關的資訊,回顧她過去反覆感染的生活,覺得與其帶著袋子、和疾病不斷爭鬥,何不在自己能做選擇的時候安然離世呢?她平靜的語氣與平時充滿活力的作息沒有透露一絲陰鬱的氣息,我們觀察了一陣子後,雖然不認為身心科醫師需要介入,卻讓我對陳女士的經歷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後來社工又告訴我們,她早早便和老公分居兩地。她說,她的家人充分尊重她的意願,但回顧她之前和我的談天,我更能在她的言談中感受到一種孤獨堅毅、卻讓我覺得有點落寞的情緒。我不知道那究竟是她本身的性格,還是過去數十年來的生命經驗積累出的處世態度。最終我們邀請她的丈夫和孩子一起參與家庭會議,她的丈夫在聆聽完所有資訊後,選擇尊重妻子的想法,後來我們只能讓她帶著危險邊緣的血鉀以及依舊脹得跟排球一樣的肚子出院返家。看著這位年齡與我母親相仿的女士,帶著隨時腸胃穿孔的風險離院,我擔心並懊惱著沒能讓她接受手術,但也逐漸接受每個人有自己的抉擇。直到她出院的一個月後,我又在病房見到了因腹痛到急診而住院的她。這次她告訴我,出院的一個月來,她悉心保養自己的腸胃、調整飲食、以配方奶補充營養,甚至一度她鼓脹的上腹在躺下時不會凸起,直到她因為太開心吃火鍋慶賀,肚子才又開始不適。這次入院時血鉀也幾乎在正常邊緣徘徊,不像之前那般危險。她聽到血鉀幾乎正常的消息,露出欣慰的神情,彷彿自己在跟疾病的爭鬥中小勝了一場,便積極詢問她是否可以回家。她說,她期待自己能像戰勝泌尿道感染一樣,終有一日用規律的飲食戰勝自己的腸道,讓她不用面對造口這個可怕的概念。她出院後,我一邊讚嘆著生命的韌性,一邊思考未來的她會有什麼樣的遭遇。第一次見到她時,我以為她終究會因為低血鉀導致的心臟功能失調回到醫院,沒想到一個月時間她就能自我校正到安全範圍。恐怕這就像她曾經的感染一樣,會是另一場十年抗戰,但誰知道呢?也許她真能與腸胃和平共存至生命終結的一刻。只是那就是即將離院的我可能不會知曉的未來了。我只希望她能帶著我對她的祝福,即便隻身一人,也能安然地度過她生命的每一天。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12 退休力.活躍好學
跆拳奧運金牌陳怡安丟掉賽場光環 創造繽紛第二人生
15歲時,陳怡安成為中華民國運動史上第一位奪得奧運金牌的選手;四年之後,在1992年巴賽隆納奧林匹克運動會,再次奪金。連續獲得兩屆跆拳道金牌的她,身材高䠷、笑容甜美,儼然是當時的國民女神,然而絢爛如夏花的運動員生涯,卻因傷而被迫提早退休,後轉任過記者、體育主播、節目主持人,也經營起自創手工肥皂品牌,堪稱最強斜槓女神。聯合報於12月2日舉辦「以防萬一,活到100歲」2023年退休力論壇,跆拳道國手陳怡安將以「誰說引退是退休,開啟第二人生」為題,分享退役後重新找到人生曙光的過程。最重要的腳背受傷,選拔賽失利,「被動」退休。陳怡安說,運動員的退休與一般人的屆齡退休不盡相同,運動員的退休又分為主動與被動。她在成績最巔峰的時候,因為比賽中踢到對手的嘴巴,致使腳背破皮受傷,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而腳背正是跆拳道選手最重要的武器。受傷導致陳怡安在接下來的國內選拔賽失利,夢碎的她從此陷入低潮,黯然地從運動員身分退休,長達半年的時間,她只能鎮日不斷地、不斷地哭泣。從萬人追捧的運動員生涯,到歸零的過程,至今,陳怡安已經可以坦然的說,「真的沒有那麼容易。」原本耀眼的奧運光環消失了,就如同退休的人員一樣,在職場上的位階不再,成就感也瞬間消失。對她來說,人生中要再覓得如此高的榮譽與成就感,談何容易呢!先丟掉過去光環,才能重新學習新的領域。一支因選拔失利而未能公開播放的廣告影片,完整記載了陳怡安從娃娃時期、訓練階段、奪金歷程的種種光輝,她本已不願再看,因她無法接受自己在如此重要的時刻,竟然沒有選上,自此陷入人生的最低潮。不知為何,某日她突然拿出廣告影片,赫然發現影片開頭的「To dream、To learn、To love」、結尾的「To collect memories」,追夢、學習、熱愛,並收集點點滴滴的回憶,不正是她的人生寫照嗎?原來自己始終在追夢的路上,讓她再度鼓起勇氣,覺得自己彷彿可以走得出來,可以重新面對自己的人生。「必須把以前的光環丟掉。」她擔任過化妝品行銷、運動台主播、電視台主持人,「我剛進入職場的時候,連簡單的文書都不會,覺得自己怎麼笨笨的。」在不熟悉的領域中,一切都需要重新學習,她鼓勵自己,當運動員也是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要允許自己多一點時間,要從中學習。投入手工皂成創業楷模,念博士、玩大帆船。在低谷時,陳怡安做手工香皂療癒自己,意外發現手工香皂的許多好處,決定和好友共同創業,開設第一家「AnnChen陳怡安手工香皂」形象店,目前共擁有五間門市,再度展開她的事業第二春,並獲得創業楷模。笑稱自己是快樂女工與幸福老媽子的陳怡安,在忙碌的日常中,也曾懷疑過「我到底到哪裡去了?」如今孩子漸漸大了,她擁有更多自己的時間,可以花更多時間參與運動圈活動,並攻讀台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博士班,參加西洋劍比賽、玩大帆船,生活不亦樂乎。退休後要走出去跟社會連結,也要走進自己的內心陳怡安現在在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擔任董事,「以前是在別人搭建的舞台上成長的孩子,現在幫孩子搭建舞台。」並推動運動性平多元平等價值推廣,參與國際體育事務,這些都是無給職的參與,甚至要幫忙找資源、找贊助,但是她忙得快樂而充實。「我很幸運,有一個鍾愛的領域可以投入。」她說,退休了,要學習走出去,跟走進去。走出去跟社會連結,也要走進自己的內心,跟內在的自己連結,做有意義的事情,找到自己可以持續創造價值的事情,並投入時間與熱情。陳怡安用運動員的堅毅、手工皂的純淨為自己打造精彩的退役人生。以防萬一活到100歲---2023退休力論壇超豪華陣容講師、12堂關於退休前準備的課,現場憑票券兌換退休力大禮包,內含千元好禮、以防萬一手冊,還有退休力博覽會、肌力測驗等多種趣味活動,總價超過3600元,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報名參加。時間:2023年12月2日(六)10:00~16:00(9:20報到)地點:中油國光廳(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號)報名網址:https://reurl.cc/V42xEb票價:499元洽詢電話:02-8692-5588 分機5616、2070匯款銀行:台灣銀行(004)松山分行戶名: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帳號:064-001-042147
-
2023-11-11 退休力.自在獨立
「什麼都不敢,是要在家裡等死嗎?」韓柏檉10年前胸腔內發現17公分腫瘤,傳授退休準備經驗
「什麼都不敢,是要在家裡等死嗎?」從北醫退休的韓柏檉教授,是國內無菸餐廳重要推手,在十多年前,胸腔內發現十七公分的巨大肝腫瘤,歷經復發等周折,成為癌存者,從此如同抗癌傳教士般,努力推廣身心靈抗癌。退休了,自稱天生有反骨基因的韓柏檉建議,退休後要擺脫框架,人要作夢、追夢,要勇敢一點。他問,「你敢再談一場戀愛嗎?」推薦閱讀: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化速度更勝日本!不斷學習、維持社交、注意健康...邁向長壽人生韓柏檉從零到有 推廣國內落實餐廳無菸 民國九十二年,當時為北醫公衛研究所所長的韓柏檉,承接衛生署(現為衛福部)的研究案,從零到有的推廣國內落實餐廳無菸。當時民意調查有八成民眾支持無菸餐廳。不過,餐廳老闆擔心影響客人上門意願,不願意禁菸。韓柏檉勸說,無菸餐廳可以接到更多孕婦、小孩的客人,無菸只會讓餐廳形象更好,吸引更多民眾前往用餐。韓柏檉與公衛老師、學生們跑遍台、澎、金、馬。韓柏檉印象深刻的說,連藏在南投深山的天龍山莊,躲在台東山邊海濱的餐廳,一行人就這樣驅著車,逐間的拜訪,今天看不完就明天看,確認後才發給認證。結案時,超過一萬家餐廳加入無菸行列。三年後,立法院通過餐廳禁菸,當時還刊登在各大報頭條呢!10多年前 胸腔內發現17公分巨大肝腫瘤但是,二OO八年四月,韓柏檉的世界被翻轉了。從小就B肝帶原,也曾發生急性肝炎,卻疏於連續追蹤。直到因胃口不好,而被家人逼著前往醫院檢查。不得了了,竟是超過十七公分的肝腫瘤,幸運的是可以開刀,他被推往手術室時,大聲喊著「快速充電」為自己打氣。半年後,癌症沒有放過他,肺部滿佈的腫瘤如同滿天星,化療、標靶上場,滿天星慢慢消失。縱然內心恐懼,過了三年,肝臟又發現二公分腫瘤復發。韓柏檉在癌後,除了正統醫療之外,他努力嘗試自然療法、輔助療法、氣功、靈療、抗氧化食物、疏通經絡、靜坐冥想、溫水泡腳,他一概來者不拒。努力抗癌的韓柏檉卻突然面臨,太太因發現膽管癌而過世。推薦閱讀:我留給自己十年準備退休!連桂慧退休目標「老後不麻煩別人,自己照顧自己」,未來要幸福現在就得開始改變抗癌超過15年 韓柏檉傳授退休準備經驗抗癌歷程超過十五年,韓柏檉不吝就經驗分享給民眾,推廣防癌料理、心靈工程。去年二月,韓柏檉正式從北醫屆齡退休,他說,多數人擔心退休金不足,整天汲汲營營「理財」,但是理財不是守財奴,理財是賺錢不是不花錢,偶而請兒女吃飯、旅遊,偶而搭乘計程車,跟朋友唱歌、爬山,開銷並不大。若整天在家發牢騷,子女見了都害怕。他鼓勵,要努力走出去,「如果整天在家看電視,什麼都不做,是要等死嗎?」韓柏檉說,退休後不要停止工作,最好是將原本熟悉的事物延伸為工作,例如他是公衛背景,除了課程演講之外,加入建同基金會擔任營運長,不僅幫助民眾、幫助基金會、他也可以有些許收入。並成立自我品牌,分享防癌好物。他靈機一動,「不如以後就叫韓蝦皮吧。」「勇敢一點!問自己敢不敢、要不要、想不想,退休後,若那早已褪色無味的婚姻,只為財產困守,就該擺脫了,問自己,敢不敢再談一次戀愛?要不要去環遊世界?要不要去玉山攻頂?」韓柏檉說,公衛的終極使命是「百齡壯年」,人活到一百歲,要像壯年一樣。別被六十五歲框住,人生無關年齡,在心。「以防萬一,活到100歲」2023退休力論壇 歡迎報名參加聯合國報告指出,一九九○年,全球只有九萬二千人能活到百歲,但二○二一年百歲人口逾六十二萬人,到了二○三○年,人數更將超過一百萬。「山中長有千年樹,世上難得百歲人」已是過去式,百歲世代來臨,每個人都要「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了解長壽是現在進行式,面對比想像更長的人生,我們一定要做好準備,超前部署。聯合報自二○二○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供大家填寫後檢視退休準備的優勢與不足,並主張理財、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自在獨立是準備退休最需要的五種核心能力。今年聯合報進一步付諸行動,將於十二月二日(周六)舉辦退休力論壇,請到「勞退教母」前金管會主委、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等專家分享最新退休準備趨勢,現場還有博覽會,提供「一日退休練習生」體驗,歡迎揪團報名參加。.洽詢:02-8692-5588轉5616、2070.報名網址:https://reurl.cc/V42xEb●來測退休力 https://pse.is/3uraub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11 退休力.自在獨立
我留給自己十年準備退休!連桂慧退休目標「老後不麻煩別人,自己照顧自己」,未來要幸福現在就得開始改變
「我留給自己十年,準備退休。」投身卡內基半輩子的連桂慧,幫助他人了解自己的想法、情緒,幫助溝通,建立人際關係,對於未來退休的輪廓雖還不具體,但她說,基本目標是「老後不麻煩別人」。因為接觸卡內基,人際關係是她最重視的一塊,退休後第一件事應該會先跑一輪全球各地朋友的家,其餘的退休規畫則從現在開始準備。現在的選擇 會決定未來的路五十八歲的連桂慧是卡內基首屈一指的訓練講師,曾領導逾五千名企業主學習說話的力量。但談到老後生活,她說「很期待」。現在工作忙,但一路走來都是自己喜歡的生活,雖然尚未真正規畫退休,但她認為,「現在的選擇會決定未來的路」,如果現在不快樂,退休生活也不會快樂。連桂慧很清楚,退休不是逃避現在痛苦的方法,許多人帶著對退休憧憬的泡泡,認為結束職涯的那天,就是人生變得幸福的那天。但她不認為如此,應是「未來要幸福,現在就得開始改變」。推薦閱讀: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化速度更勝日本!不斷學習、維持社交、注意健康...邁向長壽人生退休目標是「不麻煩別人,自己照顧自己」連桂慧接觸各行各業的人,有人設定要先存到千萬才能退休,卻不曉得退休後要做什麼。她認為,退休確實需要準備錢,但如果退休後期待環遊世界,金錢的運用可能需要更加靈活,就不單單只靠存錢。「哪一天退休都行。」前提是得先知道退休後的目標。以她而言,退休最基本的目標是「不麻煩別人」,自己照顧自己。另外,她很期待退休後能持續與親朋好友維持關係,人際關係不管在年輕時、中年或老年,都是重要的支持力量。很多人在中年階段因各種原因與朋友關係疏離,卻又期待退休後與朋友遊山玩水,如果關係沒有持續維繫或創造新的生活圈,可能會有錯誤的期待。退休後,她說,希望去探訪居住在全球的親友,在職場的路上,認識很多學員,也期待能規畫找他們聊聊天、聚聚會,自己現在就喜歡戶外活動,休假時,時常會與朋友相約去爬山,退休後也會維持這樣的興趣。至於實際的退休目標,她尚未有明確的輪廓,她給自己10年的時間,就像是新鮮人從學校畢業前,有一段性向探索期,找到自己期待的退休生活,而朝下階段理想生活邁進。推薦閱讀:「什麼都不敢,是要在家裡等死嗎?」韓柏檉10年前胸腔內發現17公分腫瘤,傳授退休準備經驗連桂慧小檔案.姓名:連桂慧(58歲).經歷:卡內基訓練董事總經理.退休準備分數:86分.代表動物:王者獅子「以防萬一,活到100歲」2023退休力論壇 歡迎報名參加聯合國報告指出,一九九○年,全球只有九萬二千人能活到百歲,但二○二一年百歲人口逾六十二萬人,到了二○三○年,人數更將超過一百萬。「山中長有千年樹,世上難得百歲人」已是過去式,百歲世代來臨,每個人都要「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了解長壽是現在進行式,面對比想像更長的人生,我們一定要做好準備,超前部署。聯合報自二○二○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供大家填寫後檢視退休準備的優勢與不足,並主張理財、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自在獨立是準備退休最需要的五種核心能力。今年聯合報進一步付諸行動,將於十二月二日(周六)舉辦退休力論壇,請到「勞退教母」前金管會主委、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等專家分享最新退休準備趨勢,現場還有博覽會,提供「一日退休練習生」體驗,歡迎揪團報名參加。.洽詢:02-8692-5588轉5616、2070.報名網址:https://reurl.cc/V42xEb●來測退休力 https://pse.is/3uraub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11 退休力.健康準備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化速度更勝日本!不斷學習、維持社交、注意健康...邁向長壽人生
台北大學最近出版一本新刊物,名為「學老誌」,創辦人、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曾敏傑說起創刊的起心動念,五年前,他正照顧年邁父母,看到八十多歲的雙親飽受病痛所苦,非常不捨。但同時,他看到也是八十多歲的福邦證券前董事長丁桐源健步如飛、耳聰目明,對比之下,讓他思考如何提前做好準備,持續人生最好的狀態。根據國發會推估,再過兩年,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這代表我們跨過了高齡人口達百分之廿的門檻,每五個人就有一人六十五歲以上。目前已是超高齡社會的國家,包括日本、義大利、芬蘭、荷蘭、瑞典、德國、法國與加拿大等,南韓和台灣同樣於二○二五年「升格」為超高齡社會,快過美國和英國,真正超英趕美。日本在二○○五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但台灣老的速度比日本更快,日本從六十五歲以上占比達百分之十四的高齡社會進入超高齡社會,花了十一年,台灣卻只有七年;預估日本邁向極高齡社會,即高齡人口占百分之廿八約需十六年,但台灣只需要十年。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指出,台灣面臨的挑戰不只是高齡化,而是快速高齡化。推薦閱讀:「什麼都不敢,是要在家裡等死嗎?」韓柏檉10年前胸腔內發現17公分腫瘤,傳授退休準備經驗超高齡列車 台灣疾駛中台灣搭上疾駛的超高齡社會列車之後,預估二○二八年,十五到至六十四歲工作年齡人口占比低於三分之二,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不若以往充沛。工作年齡人口結構將更趨高齡化,未來將近一半為中高齡者;幼年與老年人口將於二○六○年超過工作年齡人口,扶養比逾一百,且預估這個時程還可能再提前。當熟齡人口變多,占工作年齡人口比率愈來愈高的情況下,曾敏傑認為,我們要為熟齡與老後做準備,賦權培力個人面對老化,不但要「提前做好各項準備,以因應老年生活的到來」,更要保持健康與活力,熟齡人士健康、有活力,攸關台灣社會競爭力。只是容顏改 腦袋仍靈光別再以「銀髮海嘯」等負面標籤來看對高齡化,現代的七十歲,可能等同於過去的六十歲,甚至更年輕。老年定義翻轉,即使成為六十五歲的法定老人,依然充滿無限可能。神經醫學權威、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劉秀枝今年七十五歲,她說:「我是容顏不再、動作遲緩,但腦細胞依然活躍的銀髮族。」劉秀枝最近出書,書中提到美國老年學期刊於二○二○年回顧七十五年來,社會對老年看法的改變。一九四六年創刊號指出,「老年是人類社會的問題」,認為老人生產力低,體弱多病,需要照顧;一九六九年甚至出現老年岐視,給老人貼上負面標籤,讓人恐老。一九七四年開始有學者發現,七十五歲以前的年輕老人依然健康有活力;一九九七年,有人提倡成功的老年, 鼓勵維持社交能力,年老而不衰老。劉秀枝指出,如今的「老人」與過去完全不同,使用3C產品是活力老年指標之一,別小看老人,許多人非常擅長使用3C,使用3C的能力與年齡無關。曾敏傑與台北大學歷史系教授辛法春共同推動青銀共學課程,內容程包羅萬象,例如規畫食物森林,鼓勵師生與社區長者一起栽種咖啡豆、香蕉與香草植物,也有共唱、共學課程、成立「閱讀健康書庫」等。他提醒,老的過程需要學習,中壯年時期就開始準備,所有人都必須有這樣的自覺與覺醒。推薦閱讀:我留給自己十年準備退休!連桂慧退休目標「老後不麻煩別人,自己照顧自己」,未來要幸福現在就得開始改變「以防萬一,活到100歲」2023退休力論壇 歡迎報名參加聯合國報告指出,一九九○年,全球只有九萬二千人能活到百歲,但二○二一年百歲人口逾六十二萬人,到了二○三○年,人數更將超過一百萬。「山中長有千年樹,世上難得百歲人」已是過去式,百歲世代來臨,每個人都要「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了解長壽是現在進行式,面對比想像更長的人生,我們一定要做好準備,超前部署。聯合報自二○二○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供大家填寫後檢視退休準備的優勢與不足,並主張理財、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自在獨立是準備退休最需要的五種核心能力。今年聯合報進一步付諸行動,將於十二月二日(周六)舉辦退休力論壇,請到「勞退教母」前金管會主委、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等專家分享最新退休準備趨勢,現場還有博覽會,提供「一日退休練習生」體驗,歡迎揪團報名參加。.洽詢:02-8692-5588轉5616、2070.報名網址:https://reurl.cc/V42xEb●來測退休力 https://pse.is/3uraub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11 焦點.健康知識+
睡不好嗎?睡眠專家建議穿上「襪子」睡覺!睡前暖腳可睡得更久更好
研究表明,穿著襪子睡覺或使用其他足部保暖方法,可以幫助一個人更快入睡,睡眠的時間也更長。許多人有睡眠困擾,睡得不好真的是很多身心問題的根源,討論改善睡眠,有很多眾所周知的技巧,例如:規律的就寢時間、使用遮光窗簾、學習放鬆、避免使用電子產品等。現在還有專家提出一個辦法,較少人討論,那就是:幫自己穿上襪子吧!穿襪子讓你睡得更久更好美國維吉尼亞州國家睡眠基金會稱,一些研究表明,穿著襪子睡覺,或使用其他足部保暖方法,可以幫助一個人更快入睡,睡眠的時間也更長。舊金山的生物醫學科學家Biquan Luo博士則分享了她的見解,解釋為什麼暖腳可以幫助你睡得更久,也睡得更好,她說:「對許多人來說,暖腳可以對睡眠產生積極影響,主要是因為它可以降低核心體溫,並且讓人放鬆。」她認為核心體溫在睡眠週期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透過使用加熱墊、洗熱水澡、泡腳或穿著襪子來溫暖腳部,可以使腳部的血管擴張,使它們容納更多血液。這種擴張可以讓更多的血液從身體的其他部位流到腳部。因此,它可以幫助散發身體熱量,並降低核心體溫。對血液循環不良的人特別有助益當雙腳溫暖,可以讓人感覺舒緩和放鬆,因此更容易入睡。Biquan Luo博士補充說,這麼做對血液循環不良的人特別有助益,因為雙腳的血液流動減少,會導致寒冷和麻木感。在這種情況下,溫暖雙腳可以透過增加血液流動和減輕不適來緩解疼痛,進一步幫助他們入睡。儘管暖腳可以促進更好的睡眠,但醫生指出個人喜好各不相同,對一個人有效的方法可能對其他人無效。有些人在睡覺時可能喜歡維持腳部涼爽,如果腳部有悶熱感溫會擾亂他們的睡眠。」睡前暖腳可能是改善睡眠的一個有用技巧,但這種方法的效果可能因人而異,因此重要的是要注意自己的舒適度和睡眠偏好。睡不好的人,可以先試試穿著較透氣的襪子試試看,說不定這對改善你的睡眠狀況非常有效! 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11-10 養生.運動健身
咖啡控必看!喝一個月咖啡體重竟暴增2.4公斤?品牌咖啡熱量排名揭秘
你也是每天不喝咖啡就不會醒的人嗎?在忙碌的生活中,咖啡成為了許多人的日常提神良伴。而咖啡的熱量是一項容易被忽視的隱藏卡路里來源。今天營養師高敏敏就要跟大家分享,到底該如何選擇咖啡呢? 誰又是熱量冠軍?編輯推薦【心理測驗】快來看看!五秒測出什麼是你人生最重要的事?穿上它!和《女神室友斗娜》裡的秀智一樣顯腿長,私推 5 家鞋店打造完美腿型!不只美拉德, 每年稱霸秋冬的「這個色系」你不能不知道!三大配色技巧學起來眾多的咖啡選項中,摩卡咖啡,榮登為高熱量榜首,而高熱量主要來自於可可糖漿、奶泡和鮮奶油,這些添加物會在一個月的時間內累積大約18150大卡,相當於體重增加2.4公斤。即使選擇飲用黑咖啡,但相信有不少人習慣添加奶精球或砂糖,此舉也會增加卡路里的攝取。對於選擇咖啡的方法,營養師高敏敏建議,接近食材原形的食物對身體的負擔較小。因此,不論食品種類,都應盡量選擇無添加物或少添加物的食材。還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嗎? 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編輯推薦新北/北海岸黃金之湯!金山【磺港公共浴室、中山溫泉公園】享泡湯樂【心理測驗】你和伴侶的關係是否健康?測驗你們是否該分手2023秋冬最熱美拉德唇膏 精選五支黃皮姐妹閉眼入「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11-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別讓病人的痛苦被延長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臺北醫學大學的人文教育」。主持這課程的老師認為人文教育不只是一門學科,而是一種人生態度和價值觀。透過「拆」、「解」、「合」的策略分享,重新設定教學目標與方向,聚焦在培養未來醫師之跨領域核心能力,完成了全新的人文課程蛻變歷程,成功地提升學生對人文課程的滿意度。→想看本文一位實習醫學生寫出他在安寧病房觀察到在一場家庭會議中,當孩子們群起反對父親拒絕洗腎的決定時,病人的太太因為愛,說出幾句真情流露的話,說服了家人尊重病人的決定,學生的描述令人感動。→想看本文一位實習醫學生在安寧病房送走了照顧了幾天的病人,自己的心情從震驚到瞭解再到平靜。「宣告死亡的當下感覺在爺爺身旁的時空靜止了,後來和學姊來移除爺爺身上的管路,默默整理身上的傷口,也將移除管路後留下的洞口都各帶上一針。」字字句句道出醫學生面對死亡的學習。第一次參與死亡宣布的過程對我來說是震撼的。早上時病人都還醒著,雖然已經預期病人很危險、可能這幾天會離開,但當聽到護理師學姊跟我們說病人走了,要我們和主治醫師一起過去宣告病人死亡的過程,心情還是有很大的波瀾。剛到站時,聽學姊交班說病人的狀況,是來醫院安寧的,這些對我們來說只是工作上所交代的事情,也或是只是提醒我們病人的狀況,但這對一個家庭來說卻是一個無比龐大的壓力,簡單的一句話「來安寧的」,卻是家屬經過無數的考量、掙扎後做出的決定。我是在病人離開前幾天才開始照顧病人,和學姊了解完病人的病史,每天例行過去看這位婆婆,第一天婆婆能正常應答,但比較虛弱,要靠近一點才能聽到,婆婆的老公都陪在一旁聽我們問問題,讓我最印象深刻的點是護理師問婆婆情況問她最愛的人是誰,婆婆雖然虛弱但還是說了是一直陪在她旁邊的老公,當下聽到覺得很感動。在這段時間中,看著爺爺微駝背的身影,幫婆婆整理有時候會陪婆婆聊天,也看到爺爺在為婆婆決定一些事情時是多麼的不捨。我們要幫婆婆抽腹水所以需要簽同意書,爺爺也說不要讓婆婆太痛苦,因為一直插著軟針不舒服所以不要抽太多,這些小細節也可以看到爺爺在幫婆婆安寧照顧時所付出的心力。當我們在交班時,聽到護理師小聲地到我們旁邊說病人走了,當下心情從震驚到瞭解再到平靜。我們進去的時候看到爺爺站在床邊,而婆婆已經走了,身上插著很多管子,引流管、IC、CVC等等的,宣告死亡的當下感覺在爺爺身旁的時空靜止了,後來和學姊來移除婆婆身上的管路,默默整理身上的傷口,也將移除管路後留下的洞口都各帶上一針。再問要多少證明書時,爺爺好像也並不瞭解我們的問題,彷彿這一切都來的太突然。從這樣的經驗中,雖然從宣告到後續整理是基本的流程,但從照顧病人開始到後來離開,感覺自己學到了很多,也成長了一些。每個家屬對於安寧的想法都不盡相同,讓病人就地安寧或是居家安寧也是另一個考量。對這位婆婆而言,雖然人生的最後階段是在醫院度過的,但她最愛的人在身邊,我沒辦法知道他們的想法,但希望盡我們所能地讓病人達到安寧的感覺。先前在安寧病房見習時,對於裡頭的環境覺得很安靜,但這次我在一般病房看到從安寧到死亡的人,心中難免會有波動,表面平靜的氣氛下,或許對家屬來說是多麼說不出的不捨,或許對我們來說也很難不被情緒影響,但唯有將這些情緒內化為我們的動力,才能繼續堅持下去。近代哲學家Paul Johannes Tillich曾說過:「不計一切代價去努力延長病人死亡的時間,是一種殘酷的仁慈。」痛苦被延長而臨終也是不平靜的,讓我想到爺爺在婆婆離開後說的話:「沒事了,沒有痛苦了。」,安寧照護讓家屬學會放手,或許很難,但道別永遠都不是簡單的事。學會放手,盡一切努力,讓病人有品質地活到最後一刻。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醫師人文教育的「拆」與「解」醫病平台/愛讓家屬尊重病人的決定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09 醫療.懷孕育兒
想美美的生孩子?婦產名醫蘇怡寧:化妝、塗指甲油大NG,建議做這件事就好
女人千辛萬苦十月懷胎、生子,當懷中第一次抱著寶寶的瞬間,絕對要好好紀錄下來!無論自然產或剖腹,生小孩沒有輕鬆的,前者需靠媽咪自己用力催、後者則脊椎得多挨一針麻醉,且術後痛歪,生個孩子整個元氣大傷。生產到底能不能化妝、做光療?不少媽咪偷偷帶淡妝生小孩,或者塗點淡淡的指甲油,與寶寶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必須也美美的。婦產科名醫蘇怡寧於臉書粉專表示,關於生產時的化妝還有指甲油、光療指甲啪啦啪啦的,這些問題沒多久就要再被問一次;做為婦產專科醫師,他也給出正確解答。門診和生產後判若兩人蘇醫師舉了一則舊文實例:「前幾天開一台剖腹產,媽咪一看到寶寶很感動,就啜泣了起來(理論上我們是該安慰媽咪還是逗她笑呢?有時候尺度真的很難拿捏)。結果,我們極有才的麻醉醫師很溫柔的跟媽咪說:『媽咪不要哭喔,不然眼睛妝會花掉,等一下照相就不好看喔!』然後,媽咪就不哭了。」蘇醫師坦言,他知道大家平時都很注重這個,但他真的感到很困擾阿!「我一定要抱怨一下,平常門診的時候大家幾乎都有化妝,結果之後生產住院、每次查房都會懷疑人生;躺在病床上卸妝後的這個媽咪,我真的認識嗎?還是我走錯病房了?」生產手術兩大注意事項不過,要手術的時候,為了安全還是必須配合一下。蘇醫師列出兩大項注意事項:一、於手術當天必須去除手飾、活動假牙、義眼、手錶、髮夾、眼鏡、隱形眼鏡等,防止麻醉時造成意外傷害。二、於手術當天勿化妝或擦、塗指甲油於手部及腳部,以利手術前中後觀察您末端肢體血液循環。他強調,今天不談其他的手術,畢竟不同手術還是有細微的不同注意事項,我們就只談生產,包括自然產跟剖腹產。請做到三不要如果硬要問生產時能不能化妝,他會回答最好當然就是「素顏」,不過他知道大家一定無法接受。蘇醫師進一步(氣噗噗)舉例解釋:1. 唇膏:一定不要!「畢竟我們要觀察,有沒有可能因為生產出血太多導致的貧血。媽咪硬要堅持擦個很飛遜的黑色口紅,這樣我們是觀察個屁啦......」2. 指甲油:最好卸掉!「因為這會影響偵測血氧的感應器運作,我們俗稱叫做金手指,妳不會希望當妳血中氧氣濃度不足時,我們偵測不到吧?所以這沒啥好討價還價的。」3. 瞳孔放大片:「什麼瞳孔放大片的不要給我戴!你知道觀察瞳孔大小,對我們有時候很重要嗎!」網友:一定要接睫毛!蘇醫師知道媽咪們可能會感到掙扎:「不然生產前後,怎麼把美美的照片放上FB還是IG?」他退一步妥協表示,對於生產來說,不管自然產或剖腹產,有一個小秘訣:睫毛很重要!(這個老實說其實我一開始也不懂,是很多媽咪教我的......)「這時候,既然無法靠其他濃厚的眼妝來施魔(ㄗㄨㄛ、)法(ㄅㄧˋ),那睫毛應該是最好的救贖了,不管妳是什麼接的、種的、還是畫的。」網友們回覆:「生產的時候醫生嚴正以待,媽媽也要顏正以待啊!」、「我都全素顏+用美肌拍,我覺得可以」、「有眉毛和睫毛,基本上就很完整了」、「孕婦能做的最後掙扎就是接睫毛!」越接近預產期,大家也許早已規劃好流程及待產包,但其實還是難免手忙腳亂,尤其當羊水凌晨突然破掉,真的會很慌,小編自己根本全素顏就要上陣了。在蘇醫師邊碎念邊導正觀念的同時,大家要記得眾媽咪的叮嚀:霧眉、種睫毛、開美肌產子三寶,不囉嗦做起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11-09 養生.人生智慧
74歲劉墉不只昏倒送醫、山難、心臟問題都遇過,感恩幸運活到現在,分享豁達人生觀:人不可一日無必死之心!
74歲作家劉墉移居美國紐約多年,近日到兒子劉軒的網路節目「劉軒的How to人生學」分享自己人生觀,並透露10月在家中院子修剪花木時,撞到頭後昏倒送醫,現在已無大礙。面對生命,劉墉始終抱持著「人不可一日無必死之心」的豁達。劉墉在家中院子撞到頭昏倒送醫2023年10月劉墉突然在家中昏倒送醫,他回憶起當天在院子修剪樹木時,不慎被花盆絆倒,瞬間反應靠右手撐住,雖沒撞傷頭部,卻因重心不穩而摔了下來,在摔下來的瞬間突然覺得天旋地轉失去意識。之後被太太叫醒發現滿身滿地都是嘔吐,接著被救護車送往醫院,急診室醫生讓他做一系列檢查,隔天下午下午3點多被醫院『無病釋放』。劉墉表示自己當時很走運,如果不是摔倒時手肘先撐著,而是頭先著地導致頭撞到,後果可能不堪設想。他感恩的表示,自己這輩子好像上帝都很眷顧,這一生當中已經遭過很多次危險,像是爬山遇山難、在浴室裡頭撞到...,20歲兵役檢查時被測出心跳一分鐘跳130幾下可能活不久,自己還是健康快樂的活到現在。他表示,轉念思考可以幫助你更感恩於後來的後果,並且想一想怎麼樣可以去避免下一次同樣的事情發生。長者一定要做體檢 晚輩請做好2件事劉墉提醒,跌倒對於老人家來說是非常大的一件事,也許年輕的時候跌倒不算什麼,但是當你年紀越大,跌倒的風險就越大。而很多長輩都不喜歡做身體健康檢查,擔心「做出了問題怎麼辦」,想逃避面對可能會有的不好消息,但劉墉呼籲年長者要定期做健康檢查,且做完體檢後不是「我做過體檢了」就好,而是要根據保告上的指數及醫師給的建議做進一步改善。家中有長輩一同生活,晚輩可以:1.家中有長者要隨時注意,不要把會滑、會絆倒的東西放在動線上請處處都要想到老人家會不方便,常常有人會把東西放在樓梯上,就算不放在中間而放在邊上,若老人扶著欄杆往下走,那個腳步很可能會踩到比較靠樓梯的偏邊上,可能會因此跌倒。或是家中有小孩者,小孩常會放學回家把書包亂丟在地上,若長者踩到也很容易滑倒。2.晚輩要幫長輩紀錄吃藥狀況對於吃藥這些事情,老人家常常會不記得,需要晚輩要幫忙留意,像是用特別的藥盒子分裝,吃下去時也要幫忙記錄,不然很容易有重複吃藥的情況發生。死亡的冥想 認知什麼東西對你比較重要在華人社會裡面,常常大家可能連數字四都會忌諱,很多人會去迴避談論死這個議題,覺得討論這件事會不吉利。但在日本及印度的正念有個一叫做death meditation的觀念,就是「死亡的冥想」。當你去想像自己或家人死亡的時候,或者去想像即將要離開這個世界的前一刻,它會提醒你,到底什麼東西是比較重要,它會讓你去面對這個可能性。而對於我們的每一天,只要我們是健康平安的度過,都應該懷著感恩。請感恩活著的每一天,當我們活著的時候,有一點餘力也可以幫助人、多做善事。劉墉人生觀:人不可一日無必死之心劉墉面對生命,始終抱持著「人不可一日無必死之心」的豁達。他分享自己的人生觀,人不可以沒有一天不想到,我們隨時可能離開這個世界。他提醒老人家跟年輕人,請把你有哪些帳戶帳號、有哪些很重要的東西,都要寫下來交代下來,不一定交給孩子,但請存在一個檔案裡面,告訴孩子我有這個檔案。才不會哪一天突然離世,你小孩通通不知道。人從年輕的時候就應該隨時有個交代,這是你對生命負責的態度,是你對自己負責的態度,也是對家人負責的態度。「人不可一日無必死之心」,當你有這個想法的時候,你會珍視你的每一天、努力把握你的每一天、感恩你的每一天。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態度積極有助長壽?外國研究:「這特質」與長壽的關係最大.盤點臨終病患「人生最後悔的5件事」 醫:做好4事活出無憾人生
-
2023-11-0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愛讓家屬尊重病人的決定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臺北醫學大學的人文教育」。主持這課程的老師認為人文教育不只是一門學科,而是一種人生態度和價值觀。透過「拆」、「解」、「合」的策略分享,重新設定教學目標與方向,聚焦在培養未來醫師之跨領域核心能力,完成了全新的人文課程蛻變歷程,成功地提升學生對人文課程的滿意度。→想看本文一位實習醫學生寫出他在安寧病房觀察到在一場家庭會議中,當孩子們群起反對父親拒絕洗腎的決定時,病人的太太因為愛,說出幾句真情流露的話,說服了家人尊重病人的決定,學生的描述令人感動。一位實習醫學生在安寧病房送走了照顧了幾天的病人,自己的心情從震驚到瞭解再到平靜。「宣告死亡的當下感覺在爺爺身旁的時空靜止了,後來和學姊來移除爺爺身上的管路,默默整理身上的傷口,也將移除管路後留下的洞口都各帶上一針。」字字句句道出醫學生面對死亡的學習。這是我在安寧病房的實習期間所遇到的一個印象深刻的案例。他是一位83歲的老爺爺,轉上來安寧病房的時候看起來精神還不錯,意識也都十分清楚,正當我好奇爺爺轉上來的原因時,住院醫師學長就走過來跟我說:「他是一位末期腎臟病病人,但因為本身不願意洗腎,所以在跟樓下的腎臟科醫師討論後決定轉上來安寧病房。」學長接著就帶著我去接這位病人,床旁邊跟著的是病人的老婆,奶奶雖然聽力受損,卻對我們都十分有禮,也很耐心的回答我們的一些疑問。就這樣過了幾天,每次經過病房時,總能見到奶奶手緊緊握著爺爺的手聊天。其中一次我特別駐足停留,隔著門簾聽到的是奶奶跟著爺爺說他們曾經的約定,說著:「不是說好要去環遊世界嗎?我們還要去歐洲、美洲、還有很多地方啊!」聲音聽起來不是悲傷、也不是生氣怨懟,反而是一種異常溫柔,讓人聽了很平靜的語氣。這是我在當時實習了一年多以來,也看過了不少末期病人,第一次產生了為病人與家屬感到難過想哭的感覺。奶奶在爺爺過世後該有多麽的孤單,之前的病史詢問了解到他們的小孩(兩位女兒、一位最小的兒子)都在外地工作,再加上原本就有重聽,後續獨自生活的日子又會多麽辛苦。在一週的相處過後,也曾與學長、主治醫師單獨與奶奶聊過,了解到其實奶奶是很希望爺爺洗腎並接受積極治療繼續活下去的,但看爺爺的心意與怕他痛苦也只能全心支持他。到了下一週,爺爺的其中兩位女兒暫時放下工作,來到醫院探望,並跟主治醫師提到,現在孩子們其實都希望說服爸爸洗腎並積極治療,但礙於爸爸跟媽媽的強硬而僵持不下,於是就在爺爺住進來的第二週、禮拜三的下午安排了家庭會議。此時的爺爺在我們每天的查房過程中可以發現意識已經越來越差,漸漸不能與我們正常對談,而奶奶卻還是一樣,每天握著爺爺的手陪伴他、與他聊天。很快地,到了家庭會議的時間,兩位女兒到現場參加,兒子則是以視訊的方式在國外連線參與。會議開始後主治醫師先與家屬們解釋爺爺現在的狀況以及目前的預期餘命(以天計算)。接著就導入正題,在是否積極治療上面的衝突。主治醫師一一解答了家屬們關於積極治療後可能的情況所提出的疑問,最後可以看出其實孩子們非常希望能讓爺爺積極治療。就在爺爺原本的安寧計畫快要被翻盤之際,沈默了一整場的奶奶突然開口了:「爸爸說過他不想要再受折磨了,我們就尊重他的決定,好嗎?」一樣是奶奶一如既往的溫柔語氣,卻似海嘯般將想積極治療的氣焰給撲滅,現場陷入了短暫的寂靜,彷彿時間暫停。「好吧,既然連媽都這麼說,我們應該要尊重爸的決定。」大女兒率先開口,以哽咽的語氣說到。家庭會議在這段插曲之後轉向討論臨終探訪的議題,兒子打算馬上訂機票回國探望,也與主治醫師確認爺爺可能的離去時間。相比會中曾經的吵雜,會議最終結束的相對平靜。經過這場會議,我對奶奶的不捨與尊敬同時存在,奶奶其實應該才會是所有家屬中最希望說服爺爺積極治療的人,但在家庭會議中,面對孩子們的群起反對,用一句話一錘定音,壓下了其他意見,讓爺爺繼續安寧的照護。這該是多矛盾的一個決定,卻必須由一位最愛也陪伴爺爺最久的奶奶來做出。也許我在長大的過程中聽過了許多類似的故事或看過類似的電影書籍,但真的參與其中,並在一次次查房或聊天中了解這個家庭中的所有人後,這個家庭會議所帶來的衝擊與鼻酸的感覺是前所未有的。孩子們希望爺爺繼續活著陪伴大家;而爺爺不希望再受折磨想要安詳的離開,夾在這當中的奶奶又是經過了什麼樣的心境轉折,需要多麽大的勇氣、多麽久的時間思考才能說出尊重爺爺這一句話。過去我們所學到的,無非是如何診斷、治療病人,讓每位病患的生理健康都得到良好的照顧,有時也會關心病人的心理狀況。即使以前常聽到病人的家屬也是我們需要去顧及的部分,卻總是不太放在心上,或者說不會是首要考量。但這次的經驗告訴我,爺爺本身反而是這次案例中最不需要擔心的,爺爺對生死看得很開,只求安穩度過生命的最終階段,家屬們的不捨與心情才是需要去解決、關心的部分。在這種狀況下家庭會議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透過家屬們聚在一起,搜集大家的意見並給出一個大家都能滿意接受的答案。雖然要召開家庭會議看似麻煩,除了醫師與團隊的時間要能配合之外,也要考慮家屬們的時間。甚至整個家庭會議進行的時間也是不短,這個案例的家庭會議就持續了三十多分鐘。但我認為對於許多病人而言,家庭會議的重要性是很大的,不僅要滿足病人本人的需求,也要能讓家屬們都滿意。有了爺爺的經驗,相信在我未來的行醫生涯中,因為對心理造成的衝擊巨大,我會將家庭會議這個選項牢記在心並好好活用。安寧照護的過程也是一樣,除了讓病人最後一程舒舒服服,也要一步一步的引導家屬們放下,並盡量不要以悲傷的心情陪伴病人走完最後這段路。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醫師人文教育的「拆」與「解」
-
2023-11-07 醫療.呼吸胸腔
發生呼吸衰竭為何需要立即進行急救?要不要插管使用呼吸器?如何根據患者病情做出合適的緊急治療選擇?
病人發生呼吸衰竭時,病人和家屬往往要短時間內決定是否進行插管急救。到底什麼是呼吸衰竭?該如何治療?元氣網整理呼吸衰竭的病人何時需要使用呼吸器急救?了解呼吸衰竭時應如何進行取捨緊急措施的施用,讓病人與家屬做出適合的決定!什麼是呼吸衰竭?呼吸器如何協助病人克服呼吸衰竭?呼吸衰竭在臨床上屬於嚴重的緊急嚴重情況,此時病人的肺部無法進行足夠的氣體交換,氧氣吸入不足,二氧化碳無法正常排出,醫學上就稱為「呼吸衰竭」。正常氣體交換時,人體會吸入氧氣並排出二氧化碳。當呼吸衰竭發生時,因為吸入氧氣不足,身體可能會出現「低血氧」的情況。有時,二氧化碳的排出也會連帶收到影響,大量的二氧化碳溶於血液中,可能會讓血液出現大量的碳酸,此時血液就有可發生「高碳酸血症」。一般來說,呼吸衰竭發生時,「低血氧」都會發生,但根據「高碳酸血症」的有無或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分壓多少,因此可將呼吸衰竭分成兩大類型。當呼吸衰竭正快速發生時,這時候病人處於急性期,會優先使用藥物或氧氣面罩進行治療。但如果使用這兩種治療也無法讓病人穩定呼吸時,病人合併出現血氧比仍偏低,以及血中碳酸的比例過高,這時候就必須考慮使用呼吸器進行治療。為什麼需要使用呼吸器?因為呼吸器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外部機器,將空氣和氧氣精準送入病人的肺部,協助肺部進行呼吸交換的功能。因此可以有效地穩定病患的呼吸狀況。當病患處於呼吸衰竭急性期時,最常見的急救方式就是使用呼吸器進行治療,穩定維持病人的呼吸為優先。呼吸器根據使用前是否進行插管,可再分為兩大類:●「侵入性」:需要氣管內插管的呼吸器。●「非侵入性」:不插管的呼吸器。呼吸衰竭治療最重要的關鍵是去除病因,才能根本改善並解決呼吸衰竭的問題,讓病人最終能夠脫離呼吸器而自然呼吸,這才是使用呼吸器治療的最終目標。發生呼吸衰竭,是否需要插管急救?該如何選擇才對?呼吸衰竭是一種緊急的醫療狀態,有可能需要馬上進行插管急救,無法有充裕的時間讓病患家屬慢慢思考,是否需要插管,使用呼吸器進行急救。因此,醫護人員對病情嚴重、有可能會發展成呼吸衰竭的病人,通常會提早告知家屬病情,讓病人了解未來「呼吸衰竭」的風險,讓病人和家屬充分討論,確認是否在必要時,可以使用插管和侵入性呼吸器的議題,提早讓病人了解自身病程發展,清楚知道後續可能會面對的大、小問題,事先做好心理準備和選擇。全民健康基金會根據健保數據解析目前台灣使用呼吸器病人的恢復概況。每年使用呼吸器大約17萬人,剛開始使用時都在加護病房 其中約有20%的病人死亡、65%可順利脫離呼吸器,剩下15%的人由於呼吸器使用超過21天,依健保規定必須下轉到呼吸治療照護中心(Respiratory Care Center,RCC)。在進入RCC的病人中,約有20%會死亡、50%可以脫離,剩下30%需要持續用呼吸器且待超過42天,依健保規定必須再下轉到呼吸照護病房(Respiratory Care Ward,RCW),這些在RCW需要長期依賴呼吸器存活的病人,約占呼吸衰竭的總病人數的5%,當中每年約有一半病人會死亡。臨床上的經驗是:呼吸器依賴時間愈長、病人病後的情況往往更糟。國家衛生研究院引用健保資料的大數據,建置「台灣呼吸器使用決策資訊網」,民眾可輸入病人的年齡、性別、呼吸器使用天數,知道未來脫離呼吸器成功率和潛在的死亡率,了解病人使用呼吸器後可能的未來狀況。「台灣呼吸器使用決策資訊網」也針對幾類常見使用呼吸器的病患型態,包括長期洗腎、到院前心跳停止、肝硬化病患,提供插管7天、21天、60天的狀況,有更加詳細的資訊可參考,讓社會大眾掌握更多資訊。透過數據,協助家屬決定是否要進行,又或者繼續進行侵入性的呼吸器治療。呼吸衰竭發生時,有哪些緊急醫療的選項?如何根據病情做出最好的治療選擇? 1.選擇一:不插管和使用「非侵犯性」呼吸器。 非侵犯性呼吸器的原理是使用口鼻面罩連接正壓呼吸器,輔助病人呼吸。 優點:可以不用插管,減低插管急救的痛苦。非侵犯性呼吸器有適用範圍,不是所有呼吸衰竭的病人能都能使用,目前常使用在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阻塞,英文簡稱COPD)和心臟衰竭合併肺水腫的病人,實質上有較明顯的幫助。 缺點:使用機械通氣效果不如侵犯性呼吸器,而且強烈的氣流仍有機會讓病患產生不舒服感。對於嚴重、已發生休克的病人不建議使用,而且對於感染肺炎痰多的患者反而可能因痰阻塞不易咳出而惡化。此外,意識不清、上呼吸道阻塞、腸胃道出血、心肌梗塞、顏面受傷的病人也不適合使用此方法急救。 2.選擇二:氣管內插管和使用「侵入性」呼吸器。 優點:可以提供準確的氧氣濃度,精準的控制呼吸道內的壓力,協助清除呼吸道的各種分泌物,有效給予病人充足的呼吸容積和流量,也是目前較可靠且有效治療呼吸衰竭的方式,現行醫療的常規處理方式。 缺點:插管急救過程時,病人會覺得痛苦,當疾病能夠控制後,必也須面對脫離插管和呼吸器的問題。如果病人整體身體狀況器官已出現功能不良,或者疾病嚴重無法完全恢復,可能會面臨無法脫離呼吸器,需要長期依賴呼吸器支持生命的情況,後續將會面對氣管造口及長期照護的問題。 氣管造口:也稱為氣管切開術,也就是民眾時常聽到的「氣切」。大概在插管後1~2個禮拜間,醫師評估病患如果仍無法拔管,有時會改用氣管造口(氣切)方式來連接呼吸器,病人不再需要辛苦咬管子,同時也減低清潔館子的難度。病人的嘴巴空出來後,可用嘴型或氣音溝通,甚至部分病人可恢復進食,氣切後可大幅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並增加日後脫離呼吸器的機率。3.選擇三: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o-Not-Resuscitate,簡稱DNR) 這種情況下,醫師不進行插管,也不使用呼吸器進行治療,也就是不進行急救措施。所謂的急救措施包含插管、壓胸、電擊等急救方法,僅給予病人氧氣面罩和持續的藥物治療。 缺點:這種保守性的作法可以預期絕大多數患者會快速走向死亡。但對於身處癌症末期、嚴重的器官衰竭、嚴重失智或非常年老的病人,反而可能是合理的選擇。主因是即使進行插管、使用呼吸器來支持病人的生命,也無法保證治癒疾病,無法延長病人的生活品質。做此決定需要病人和家屬形成共識,需要簽署「不急救同意書」,醫院才會執行此方案。 建議家屬、病患透過比較表和問卷答案來與醫療團隊進行溝通,選擇出適合的治療方式:(整理自高雄榮民總醫院的資料)步驟1:了解3種方式的優缺點、副作用和費用步驟2:治療選擇在意因素有那些?程度有多少?1.病人生活品質在意的程度?□低 □中 □高2.如果病人接受插管急救和使用呼吸器,病情無法完全恢復,需長期依賴呼吸器存活,此時病人和家屬能夠接受的程度?□低 □中 □高3.病患有慢性難回復的疾病?□無 □有4.病患是否已經需他人照顧?□無 □有5.將來萬一病人需要長期照顧,家屬的心理準備和照顧能力如何?□低 □中 □高6.病人本身對插管急救的意願如何?□拒絕插管急救 □不清楚 □同意必要時插管急救步驟三、是否對治療方式有所認知?1.呼吸衰竭接受氣管插管及呼吸器使用,必定可以把病人治好。□對 □不對 □不清楚2.呼吸衰竭接受氣管插管和呼吸器支持,依現行的醫療技術,未來可成功拔管和脫離呼吸器。□對 □不對 □不清楚3.氣管插管和呼吸器支持對病人而言是痛苦的治療方式。□對 □不對 □不清楚4.非侵入性呼吸器可全面取代氣管插管和侵入性呼吸器。□對 □不對 □不清楚5.對於末期或是嚴重器官衰竭病人,使用不插管急救、不使用呼吸器,基於人道立場,也是一種可行的醫療方式。□對 □不對 □不清楚6.關於病人的醫療處置與決策,都是醫護人員的事,病人及家屬都不需要了解和決定。□對 □不對 □不清楚步驟四、最終確認好治療方式嗎?1.同意在必要時對病人進行氣管插管及和呼吸器支持等急救措施2.拒絕插管急救,但是同意必要時以非侵入性呼吸器來治療3.拒絕插管急救,也不使用非侵入性呼吸器,僅給予氧氣面罩和持續藥物治療4.目前仍無法決定,需要再與醫護人員討論資料來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衛教資料高雄榮民總醫院衛教資料全民健康基金會衛教文章
-
2023-11-0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人文教育的「拆」與「解」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臺北醫學大學的人文教育」。主持這課程的老師認為人文教育不只是一門學科,而是一種人生態度和價值觀。透過「拆」、「解」、「合」的策略分享,重新設定教學目標與方向,聚焦在培養未來醫師之跨領域核心能力,完成了全新的人文課程蛻變歷程,成功地提升學生對人文課程的滿意度。一位實習醫學生寫出他在安寧病房觀察到在一場家庭會議中,當孩子們群起反對父親拒絕洗腎的決定時,病人的太太因為愛,說出幾句真情流露的話,說服了家人尊重病人的決定,學生的描述令人感動。一位實習醫學生在安寧病房送走了照顧了幾天的病人,自己的心情從震驚到瞭解再到平靜。「宣告死亡的當下感覺在爺爺身旁的時空靜止了,後來和學姊來移除爺爺身上的管路,默默整理身上的傷口,也將移除管路後留下的洞口都各帶上一針。」字字句句道出醫學生面對死亡的學習。我是一位醫師,也是一位人文教師。投入醫學人文教育15年,身兼多職:第一線教師、課程規劃者、教師培育與管理、教學研究者。我要從我的角度來分享自己如何帶領團隊、協助本校醫學系來拆解醫學人文教育的難題與挑戰。在傳統的醫學教育現場,人文領域的教學,如醫學社會,心理,歷史,倫理學等,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直接將其交付給這些社會科學領域的教師,欠缺其橫向與縱向的課程整合,也欠缺以「核心能力為本」(competency-based)的課程設計。學生視醫學人文課程為「可割可棄」的「營養學分」,對課程的重視與參與度遠不如其他醫學專業課程,願意堅守理念的教師亦是難覓。為改善此一現象,我協助北醫醫學系採用四個策略,來進行課程再造。第一,小班教學,也就是「拆」。將所有必修人文課程之班級人數上限設定為40人,改善授課品質並主動提供課程研發所需之資源。這樣可以讓教師與學生有更多的互動與討論,也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發言機會與表達自己的想法。小班教學也有利於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與信任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與支持。隨著人文課程小班化,也創造了數倍的全新課程需求,增加了年輕教師的參與,也讓學生的選擇更加多元自主。第二,人文與臨床教師的共授機制,也就是「合」。讓醫學生看見跨領域教師的合作榜樣。我們邀請了不同科別的臨床醫師,特別以教育作為職涯發展的教學型主治醫師,與人文教師共同設計與授課,讓醫學生看到不同領域的知識如何相互連結與應用。透過這種方式,我們希望打破醫學生對於人文與臨床之間的隔閡與偏見,讓他們了解到人文知識對於臨床實務的重要性與價值。第三,從醫療場域之問題觀察與解決開始,也就是「解」。型塑問題意識,讓學生關心我們所身處的真實世界,強化其社會文化敏感度。我們不是只要求學生背誦或理解人文知識,而是要求他們從自己的觀察和經驗出發,發現並分析醫療場域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例如: 醫病溝通、倫理法律爭議、健康不平等、社會責任等。我們希望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能夠以多元和全面的視角來看待和處理醫療問題。第四,重新設定教學目標與方向,也就是「方」。聚焦在培養未來醫師之跨領域核心能力,設定「以終為始」的課程目標,在此一方向上推動創新課程模式,如導入「實踐工作坊」(workshop)或「問題解決松」(problemthon & solvethon)等臨床場域實作(hands-on)活動,改以教授社會科學工具操作來取代傳統傳授理論知識,作為新的人文課程學習目標,讓所有課程必須「接地氣」及「可操作」為導向。藉由導入此上拆、合、解、方等四步驟,北醫醫學系初步完成了全新的人文課程蛻變歷程。目前的課程參與率從過去的不到四成,提升為現在之九成以上。學生對人文課程的滿意度,更從過去的4.0(滿分5.0)左右進步到4.6上下。此課程改革對未來醫師養成的長遠效益,尚待時間與進一步之研究來證明,但透過課程之改革,不僅學生的反應良好,教師們的教學與研究合作明顯深化,期許透過聚焦培育醫學生之跨領域醫學人文能力養成,協助未來醫師能在面對快速變遷的醫療場域的多重難題下,更具勝任能力,來領導團隊,建立醫病互信。我是一位醫學人文教育的推動者和實踐者。我相信人文教育不只是一門學科,而是一種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我希望透過本校醫師人文教育「拆」與「解」的策略分享,啟發更多醫學生和教師,一起構思專業人文教育的未來方向,並邀請更多有志於推動醫學人文教育的年輕醫師與教師們交流和合作,共同實踐醫療教育的社會責任。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05 養生.營養食譜
說食依舊/豬頭肉 肥與瘦的天作之合
豬頭肉,是一道上不了大場面的小菜,卻是庶民美味,飽含人間煙火氣,尤其在這乍寒還暖時節,信步找間小麵攤,點份滷豬頭肉,小酌一下,光用想的就讓人心曠神怡。豬頭肉是個通稱,除了俗稱的豬頭皮、豬耳朵、豬舌、嘴邊(臉頰)肉,骨仔肉也是豬頭骨剝切來的細肉,可見豬頭有大用,別再罵人「豬頭」了。中國人吃豬頭肉由來以久,但很少被納入宮廷料理,也鮮被文人雅士吟詠,大概只有率真的北宋饕客蘇東坡以〈豬肉頌〉歌詠:「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還曾在寫給堂兄蘇不疑的信裡說「常親自煮豬頭……宛有太安風味」,太安位於四川重慶,以麻辣風味的「太安魚」聞名,看來蘇大學士是麻辣豬頭肉的愛好者。江蘇揚州名菜「三頭宴」則是拜鹽商敢吃愛吃之賜,讓豬頭揚眉吐氣,三頭宴是扒燒整豬頭、拆燴鰱魚頭、蟹粉獅子頭,作家周芬娜曾專程到揚州品嘗,她形容「肥而不膩、入口即化又甜鹹適中」,讓人心嚮往之。川菜也有道豆渣豬頭,食家陳茂君說最初應是窮人的食品,但有錢人添加干貝、火腿等,卻讓豬頭翻身。唐魯孫提過一道冰糖煨豬頭,也是功夫菜,把豬頭整治後反覆水煮6、7次到熟爛,再以干貝、淡菜、冬筍等鋪底,加入醬油、黃酒和香料等小火煨4、5個小時,撒上冰糖再煨1個小時,「豬皮明如殷紅琥珀,筷子一撥已嫩如豆腐」,甚至曾入鮑魚同煮,名為「小吃大會鈔」。清朝應是最講究豬頭肉烹調的時代,乾隆時期李化楠父子的飲食專著「醒園錄」,就有兩種蒸豬頭之法。袁枚在《隨園食單》也載了「豬頭二法」,一煨一蒸,鹽商童岳荐所撰《調鼎集》,更記載了15種豬頭肉作法。不管哪種做法,要讓豬頭華麗變身,重點在「火候」,小說《金瓶梅》裡,西門慶家僕媳婦宋蕙蓮善燒豬頭,說她「只用一根長柴……把個豬頭燒得皮脫肉化,香噴噴五味俱全」,讓人口水直流。《金瓶梅》,不少人愛看卻不喜談;豬頭肉,不少人愛吃也不喜說。難怪兩者在蘭陵笑笑生的手中融為一體。還有一種特色豬頭肉是雲南大薄片,我最早在南投清境農場見晴山莊吃到。後來在友人帶領下赴屏東里港定遠社區的逸采居品嘗,老闆是當年滇緬異域孤軍後裔,她說豬頭先用火烤過,再用刀刮除焦面、漂洗後,冷凍一夜,再以刀切成薄片,過去考驗廚師刀工,如今則以機器代勞。豬頭肉薄片再淋上以醬油、醋、薑末、蒜末、蔥末、洋蔥等調製的醬汁,佐以香菜、芝麻等,焦桐曾形容「透露淡淡的煙熏焦味,口感彈勁飽滿,有肉感又不是肉;脂白的色澤,卻非肥油」。回家查了孤軍資料,原來1961年國民政府撤回滇緬孤軍與眷屬後,分別安置到桃園、南投清境、高雄美濃及屏東里港。里港,正是他們來台的第一站,從此,他鄉變故鄉,一盤大薄片,訴說著顛沛流離的酸辣鹹甜。大陸詩人兼美食家二毛曾整治過一桌「豬頭宴」,他形容豬頭肉是肥肉和瘦肉的天作之合,妙在肥瘦相間,「是一端上桌就有喊酒保拿酒來的衝動」。作家胡竹峰則說,古人以《漢書》下酒,他借《水滸》吃豬頭,並說施耐庵沒有安排魯智深吃豬頭肉,讓他深以為憾。想要不遺憾,備盤豬頭肉,再拿本《水滸》或《笑傲江湖》,就著魯智深或令狐沖的任俠之氣下酒。台灣傳統禮俗中,父母去世要準備豬頭做祭拜的大牲禮,衍生出諺語「在生一粒豆,較贏死了拜豬頭」,勸人孝順父母要及時,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生短短幾個秋,貴適意爾,莫留遺憾在人間。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05 醫聲.醫聲要聞
太想念車禍身亡爸爸 女兒也簽器捐!器官移植等腎臟的最多
疫情期間,器捐人數直直落,二○二一年僅二九四人,創史上新低,今年為疫後第一年,累計至昨天已有三一五人完成器捐,可望逐步回升;今年七月不幸因車禍離世的高先生,將眼角膜、肝、腎捐給等待患者,北榮昨舉辦器捐感恩會,高先生的女兒在今年父親節時完成器捐簽署,盼能延續父親的愛。逾1.1萬人等待器官移植 等腎臟最多、眼角膜次之根據器捐病主中心統計,全台目前有一萬一三五一名患者等待器官移植,以腎臟等待人數最多、眼角膜次之。今年器官捐贈人數逐漸回到疫情前的人數,累計至昨天為止,捐贈者有三一五人、受贈者八八八人。台北榮總移植外科主任林釀呈說,事故造成腦傷是器捐的大宗,受疫情影響,最嚴峻時最低僅個位數,是往常的三分之一。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理事長江仰仁表示,今年每個月平均約有卅人完成器捐,顯示器捐人數已逐步回溫。太想念車禍身亡爸爸 自己也決定簽器捐國內對於器官捐贈的討論,不再像過去那般保守。六十四歲的高先生今年七月車禍身亡,生前並未簽署器官捐贈卡,但家屬於車禍後廿四小時內,決定將其器官,捐給正在等候移植的患者。高先生的女兒說,爸爸離世後,感受到生命無常,離世後不到一個月,就是父親節,因為太過想念爸爸,自己也決定簽署器官捐贈,希望可以幫助更多人,也藉此懷念爸爸。器官捐贈者家屬鄭小姐說,父母先前發生車禍、分送不同醫院急救,父親送醫時已無呼吸心跳、頸椎脊髓嚴重損傷,搶救後呈現腦死狀態;鄭太太則因腿部嚴重開放性骨折,於醫院接受骨骼移植及重建手術。鄭小姐說,爸爸過去會將汰舊機體中的好零件保存下來,再安裝到另一個需要替換修繕的機體內,再加上他認為人生就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最後捐出肝臟、腎臟、胰臟、眼角膜、皮膚、骨骼、肌腱、韌帶,「知道他無法重生,但有其他人可以」,相信父親也會支持。二○一七年,台灣通過無心跳器捐,每年約增加十多例大愛器捐。江仰仁表示,台灣不斷找尋可以增加器官捐贈來源的方式,期待未來有機會能採取如西班牙的「默許制」,不過,如何協助醫師與病患溝通,仍然需要努力。
-
2023-11-05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其實也能很長壽!9旬糖友這樣過 醫指4關鍵未必要去大醫院
民眾聽到確診糖尿病,常會覺得「人生黑白」,但其實糖尿病並不可怕,雖無法治癒,但可以治療,而且可以很長壽,還未必需要去大醫院。為了導正國人對糖尿病的迷思、鼓舞糖友,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於11月5日「世界糖尿病日」舉辦「2023世界糖尿病日-胰島素跨世紀102年活動:第二屆長壽、幸福、傑出成就獎章頒獎典禮」,表揚長期勇敢面對糖尿病的病友。 糖尿病找上門,人生照樣精彩!3糖友獲獎,不向「糖」低頭。 9旬糖友獲「長壽獎」,與糖共存32年!「長壽獎」得主之一的屏東縣內埔國小前校長劉祿德,現年92歲,58歲確診第二型糖尿病,79歲開始胰島素治療,施打超過13年。但糖尿病不減他對生命的熱情,反倒更重視健康,在太太支持陪伴下,不僅持續在教育界奉獻心力,卸任後也仍持續著作、進修,80歲時更以短短3年時間獲碩士學位! 母獲「幸福獎」:為孩掌握知識,哭過更加堅韌!「幸福獎」的得主徐鳳吟,是13歲第一型糖尿病女孩「予安」的媽媽。11年前予安發病急診,出現酮酸中毒,有大腦休克風險,住院7天才好轉返家,期間心疼愛女痛哭了3天。「還有很多事要學」她警覺,擦掉眼淚、拾起傷心,掌握健康飲食秘訣,陪伴予快樂成長。她對糖尿病說:「雖然我不歡迎你,但我謝謝你,教會我這些年的這些事。」 她獲「傑出成就獎」:因糖尿病反而過得更健康!「傑出成就獎」得主之一的40歲音樂家張筑婷,國小三年級就確診第一型糖尿病,三餐飯後、睡前須打胰島素,一過就是30年。但糖尿病同樣無法阻礙她,不僅從小未曾因病哭過,反倒覺得「習慣就好。」,並認為正因為糖尿病,讓她比大多數人更重視健康。後來她追逐夢想,成為了音樂家,現也持續專注工作、繼續築夢。 糖尿病其實也能很長壽!醫指4關鍵,未必要大醫院。 避免迷思、確實治療!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指出,糖尿病其實只要好好控制,平均餘命可與常人無異,問題就在於國內糖友控制並不理想,不少病友對藥物存在錯誤觀念,常見例如認為藥物會傷腎、胰島素如「嗎啡」打了就無法脫離。 李洮俊理事長說明,糖友減壽的主要原因來自併發症,據統計,台灣糖友超過5成最終死於中風、心肌梗塞等併發症;每年也有許多糖友腎病變,最終進入透析治療。李洮俊理事長表示,台灣各類藥物都有,最佳控制方法之一就是穩定用藥。 糖友甚至能比常人更健康!得了糖尿病,不代表一定會折壽。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指出,據研究,若糖化血色素、血壓、血脂都能控制達標,沒有蛋白尿、不抽菸,不僅整體死亡率與非糖尿病患相去不遠,發生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的機率甚至比常人更低。 當個案受到良好照護,不只是壽命、生活品質可與一般人無異,甚至更好!陳宏麟理事長解釋:「畢竟一般人並不像糖尿病病友會定期就醫與追蹤。」 糖友照護未必要去大醫院?!李洮俊理事長強調,慢性病照護絕不是醫療為主,「病人自我照護管理」才是重中之重!以病人為中心,讓病友自己了解並找到最適合的生活模式。 基層診所對於糖尿病友來說,距離近、就醫方便,具有可近性的優勢,能助穩定控制。也具有周全性,為病友持續提供正向、專業、持久的支持。同時還具有協調性,一旦發現糖尿病友有大小血管疾病、併發症等問題時,除了上下轉介,目前還有橫向連結,可以適時適切地轉介。 去污名化!糖尿病「免拍謝」。除了滿足醫療需求,「去污名化」對於糖尿病照護也非常重要。糖尿病可能因「尿」字等因素遭到污名化或受異樣眼光,許多病友罹患糖尿病不好意思講、甚至躲起來打胰島素,這也間接影響照護成效。陳宏麟理事長解釋,糖尿病其實就是個血糖過高的疾病,了解疾病本身、支持糖友,更有助照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延伸閱讀:.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不要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控糖.糖尿病不能喝含糖飲料!盤點「8種糖友能喝飲料」,有助血糖控制
-
2023-11-04 退休力.社會連結
小麟老師:增強社會連結,培養多元專長!盡早退休準備但要時時調整
「退休規畫要有時時調整的韌性,像我就太早規畫,現在發現變數挺多。」智樂活社群共同創辦人小麟老師日常工作是教導樂齡長者使用手機,她發現「社會連結」在老後生活非常重要,年輕時擔心孤老終身,和閨密相約置產,一切安頓完畢她卻結婚生子,人生計畫也跟著轉向。小麟老師:增強社會連結 培養多元專長四十六歲的小麟老師過去從事行銷工作,在媒體業任職。四十歲那年,與兩位朋友創立智樂活社群服務樂齡長者,工作對象最年輕的六十五歲,最高齡者不乏百歲人瑞。她表示,與高齡者相處,和過去充滿商業競爭的生活不同,感覺自己特別年輕、每天生活更有意義。智樂活在雙北、基隆、桃園及台中地區與超過四百個長照據點合作,服務超過六萬人次長者。小麟老師觀察,有些長者退休後仍有人際連結,另一群長者則多待在家中「看電視或被電視看」,且存在性別差異,男性比女性更不容易走出家門。智樂活因此推出空拍機、單眼攝影等課程,吸引大哥們出門上課。中年創業,讓小麟老師深感六十五歲退休「實在太早了」。她的雙親都已超過七十歲,至今未有退休念頭;隨社會型態改變,長者體力、智力等至七十歲都還能有所貢獻,退休定義應有所轉變,不該再以年齡,而是「能做到什麼時候,就做到什麼時候。」推薦閱讀:長壽時代該怎麼有理想的老後?提早培養新嗜好,把握退休後黃金20年盡早退休準備 但要時時調整即便如此,「退休準備」仍要盡早開始。小麟老師表示,自己卅多歲就開始安排老後生活,因為一直單身,擔心無依靠,和身邊幾位單身女性朋友共商對策,決定若大家都沒有結婚,老了以後要住在一起、彼此照顧。她們在新店一處酒店式公寓置產,該社區有完善的健身房、電影院及電梯等設備,能滿足老後運動、育樂等需求,加上好友就住在樓上、樓下,不會彼此干擾卻能保有人際連結。正當老後生活安排妥當之際,小麟老師與先生相戀、結婚,並生下孩子,於是她將新店房產出租,與先生同住。她表示,有了家庭後,退休計畫必須重新考量,不變的是「人際連結的重要性」。因孩子目前仍在幼稚園就讀,未來教育、是否出國讀書等計畫變數太多、無法預知,但一切安排會以家人意見為主。「退休後『重現自我價值』相當重要,不少人選擇擔任志工,就是不錯的管道。」小麟老師建議,民眾年輕時就開始多方嘗試不同興趣、培養多元專長,讓自己保持學習動機,老後才不會受限自身能力,導致活動選項變少。以自身經驗為例,因為在台北生活,不會騎車、開車,老後考慮移民國外,就必須重新學習。推薦閱讀:退休是人生必經歷程,也是重要生命課程!黃斌洋:保險應趁早,保持健康不停診小麟老師填答「六種動物測驗退休力」發現,原以為年輕時已置產,老後經濟應高枕無憂,但填寫時發現自己仍有盲點,例如不曾認真思考退休後每月要保留多少生活花費,現在光是育兒、小孩求學就花費不少;至於老後健康,最近身邊朋友陸續罹病,她覺得健檢超級重要,已為自己與父母定期安排健檢。●「以防萬一,活到100歲」2023退休力論壇 歡迎報名參加聯合國報告指出,一九九○年,全球只有九萬二千人能活到百歲,但二○二一年百歲人口逾六十二萬人,到了二○三○年,人數更將超過一百萬。「山中長有千年樹,世上難得百歲人」已是過去式,百歲世代來臨,每個人都要「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了解長壽是現在進行式,面對比想像更長的人生,我們一定要做好準備,超前部署。聯合報自二○二○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供大家填寫後檢視退休準備的優勢與不足,並主張理財、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自在獨立是準備退休最需要的五種核心能力。今年聯合報進一步付諸行動,將於十二月二日(周六)舉辦退休力論壇,請到「勞退教母」前金管會主委、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等專家分享最新退休準備趨勢,現場還有博覽會,提供「一日退休練習生」體驗,歡迎揪團報名參加。.洽詢:02-8692-5588轉5616、2070.報名網址:https://reurl.cc/V42xEb●來測退休力 https://pse.is/3uraub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04 退休力.理財準備
退休是人生必經歷程,也是重要生命課程!黃斌洋:保險應趁早,保持健康不停診
「總分八十,代表動物為獅子」,退休力成績優於許多中年人,對於個性務實、凡事按部就班的牙醫師黃斌洋來說,二十多歲、開始執醫起,就逐步買足保險,養成運動習慣,積極規畫財務,內心有著「老靈魂」的他認為,「這些都是為了無常做準備」。黃斌洋:養成運動習慣 積極規畫財務台灣牙醫系畢業後到美國紐約大學與波士頓大學深造,並取得美國紐約大學(NYU)牙醫學碩士、 國外人工植牙專科醫師證書的黃斌洋,曾任全國植牙學會總會理事長,執醫卅多年,,在經濟能力上,當然遠遠優於一般上班族。現年五十五歲的他開設牙科診所,並積極參與義診,年底將擔任3523地區扶輪國際義診團長,號召包含八大科別近一百六十位醫護志工,以及近十位牙醫師,共同遠赴柬埔寨偏鄉地區作義診。推薦閱讀:長壽時代該怎麼有理想的老後?提早培養新嗜好,把握退休後黃金20年.健康準備:雖工作繁重,但黃斌洋每天一早依舊陪著孩子上學,父子倆邊走路、邊聊天,這是他最喜歡的親子時間。此外,保持運動習慣,每周抽空運動兩至三天,利用休診時間,至健身房踩踩滑步機,做些肌肉重訓,正因持續運動,飲食均衡,黃斌洋體重標準,除了近視、老花、輕微脂肪肝,他定期健康檢查報告幾乎沒有紅字,可說是健康陽光大叔。.保險準備:對於保險,黃斌洋認為,愈早規畫各種保單,才能讓退休更自在,沒有後顧之憂。在成為牙醫師時,就買了不同保險,那時保費便宜,卻有不錯的保障,三十多年後,保險繳費陸續期滿,而這分保單已成他重要的人生資產。在不同時期,考慮購買不同型式保單,黃斌洋表示,除了消費型等醫療險,另外投保了壽險、儲蓄險、看護險、長照險,「這些都是值得的投資」。.退休準備:計畫何時退休?黃斌洋表示,相較於上班族,醫師在規畫人生時「退休」這條線可以相較模糊。即使過了65歲,也就是大部分民眾退休年齡,只要身體健康,仍可以繼續看診,服務患者,並同步指導年輕醫師做經驗傳承,不會有一條很清楚的退休界線。「如果過著完全退休的生活,捨棄醫療專業,這相當可惜。」黃斌洋說,再過一二十年,步入老年,他應該仍會持續看診,服務老病人,但會縮短看診時數。另一方面,增加義診頻率,擔任志工,參加公益社團,貢獻專業醫療專長,因為黃醫師認為多與外界互動,也是延緩老化遲鈍速度的重要法寶。推薦閱讀:小麟老師:增強社會連結,培養多元專長!盡早退休準備但要時時調整盡管收入位居金字塔頂端,但黃斌洋認為,為求晚年安穩生活,就算醫師仍應提早規畫保險、身體、財務等面向,其中「保險應趁早」、「健康最重要」,他早已著手準備,有信心健康老去。黃斌洋說,退休是人生必經歷程,也是重要的生命課程,卻很少人正面看待此事,等到真正離開工作崗位,才開始想著如何安排時間、生活費用,但似乎為時已晚。聯合報「六種動物測退休力」為一分實際的問卷,有如「生命健診」,在不同時間點填寫,得出不一樣的分數,及相對應的動物。最重要的是,藉由分數高低,檢視自己欠缺之處,在還來得及的時候,想辦法補足、修正,才能平安、愉悅地度過晚年。●「以防萬一,活到100歲」2023退休力論壇 歡迎報名參加聯合國報告指出,一九九○年,全球只有九萬二千人能活到百歲,但二○二一年百歲人口逾六十二萬人,到了二○三○年,人數更將超過一百萬。「山中長有千年樹,世上難得百歲人」已是過去式,百歲世代來臨,每個人都要「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了解長壽是現在進行式,面對比想像更長的人生,我們一定要做好準備,超前部署。聯合報自二○二○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供大家填寫後檢視退休準備的優勢與不足,並主張理財、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自在獨立是準備退休最需要的五種核心能力。今年聯合報進一步付諸行動,將於十二月二日(周六)舉辦退休力論壇,請到「勞退教母」前金管會主委、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等專家分享最新退休準備趨勢,現場還有博覽會,提供「一日退休練習生」體驗,歡迎揪團報名參加。.洽詢:02-8692-5588轉5616、2070.報名網址:https://reurl.cc/V42xEb●來測退休力 https://pse.is/3uraub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