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7 癌症.其他癌症
搜尋
乳癌
共找到
1105
筆 文章
-
-
2021-03-17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睡眠時間多久才足夠?教授教你怎麼睡出健康
睡眠一直是大家關心的議題,在全世界有超過百分之二十甚至三十以上的人都有某種程度的睡眠問題,我們都知道,每天晚上睡覺時會規律地發生不同階段的睡眠深度與活動,在夜間也是組織或細胞修補的高峰期,人類的生長荷爾蒙(HGH)被釋放,(兒童的前期生長主要在睡眠時),蛋白質的合成,脂肪被分解用來修補組織,特別在201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特別提出控制晝夜節律(生理時鐘)的控制機制,也再次強調夜間睡眠的重要性。其實有關睡眠的報導與研究非常廣泛,有關睡眠的生理機轉,與疾病的關係及解決失眠問題都有很多報導與討論,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統計,台灣每5人就有1人深受失眠之苦,失眠人口已突破400萬大關,其中65歲以上、有失眠經驗的比例高達二分之一;健保署統計,全台已處方超過9億顆安眠藥,約可環島十二圈。本人在乳癌門診亦常接觸乳癌患者在乳癌治療及追蹤期間,除了疾病本身以外,經常會有嚴重睡眠障礙問題,進而要求藥物治療。這裡特別統整近幾年來有關睡眠的重要發展與讀者分享:(1)最近發表研究顯示,當我們尊重我們的晝夜節律,在我們應要休息時休息,應當活動時活動,我們才能得到最佳的健康。如果熬夜,晚睡會讓生理時鐘紊亂,交感神經活性上升,腎上腺素增加,胰島素阻抗性增加,導致血壓及血糖上升,同時有十種以上與發炎有關的介白素發生變化,免疫系統下降,易罹患心臟疾病、糖尿病甚至癌症。(2)適宜睡眠時間因年齡層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成人7至9小時為宜,在此段時間,根據波士頓大學近年在極具權威的科學期刊發表,在睡眠過程中,腦細胞間隙會變大,腦脊髓液間流動比較順暢,睡眠時大腦內β波澱粉樣蛋白這樣的代謝副產物,如果熬夜不睡,或深夜才睡,清洗廢棄物功能銳減,可能導致失智的風險,科學期刊中利用功能磁振造影技術證實了夜間睡眠時腦脊髓液的流動頻繁。(3)但睡眠太充足也不宜,根據邁阿密大學醫學院的研究發現,睡眠時間過長(超過9小時),可能導致神經認知功能下降,這也包括學習能力與記憶力的下降,睡太久可能使心臟疾病風險增加約35%至40%,另外與肥胖、糖尿病以及癌症均有相關,根據最近研究,睡太多或睡太少,都和癌症、中風增加有關。所以建議在晚間十一點以前最好就寢。(4)根據2020年歐洲心臟病學會的大型研究發現,每天午睡超過60分鐘以上會導致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34%,也會使壽命減短,所以改為每周一至二次的短暫午睡,反而有助心臟健康。(5)過去有關睡眠研究都偏重與體重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失智症。但最近有許多研究也顯示睡眠不足會導致癌症風險增加及罹癌後預後不良。克里夫蘭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發現,停經的婦女若長期睡眠不足,更容易形成侵襲性較高的乳癌,治療後復發率較高,另在大腸癌亦有此情形。所以目前諸多學者都強調,罹癌病人要特別注意睡眠品質,特別在化療期間更要留意晝夜規律。(6)賴床或周末補眠對於週間缺眠的人而言,對健康是相當不利的,反而打亂了睡眠周期,所以不建議賴床或補眠。綜上所述,讓我們更深刻體會到,睡眠就像飲食與運動一樣,適度最重要,太多太少都不好,對成年人而言,最佳睡眠時間儘量7至9小時為宜,老年人6至7小時即可。
-
2021-03-17 癌症.抗癌新知
「四大癌症」是哪四個?家醫科醫師教你如何在篩檢前判斷症狀
在醫療科技發達的台灣,隨著時代的演進,許多過去無法治療的疾病,都慢慢發展出治療的方法;然而即便如此,各種癌症依然是醫療領域中的難解之謎。根據統計,癌症已經連續蟬聯國人十大死亡原因榜首之位長達近40年,這也是為什麼一般民眾往往聞「癌」色變:一旦和癌症扯上關係,就彷彿開始了生命的倒數計時……其實依照身體不同器官組織產生的癌症百百種,有些癌症在目前的醫療技術下可以達到很好的治療及控制的效果、有些則是較難以診斷治療的種類;但無論是何種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接受治療,其預後都會較晚期發現來的佳。這也正是為何國民健康署自2010年以來全面的推廣四大癌症的篩檢服務,目的就是為了提早診斷這四類的癌症,以增加民眾治療和存活的機率!四大癌症包括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每種癌症根據其症狀、表現等使用不同種的篩檢方式,適合篩檢的對象也不盡相同,以下分別更進一步的說明。大腸癌大腸直腸癌為台灣常見癌症之一,位居十大癌症死亡率前三名,早期的大腸癌幾乎沒有明顯的症狀,然而經由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接受治療,其存活率可以大大提升!在接受篩檢之前,也可以初步判斷自己有沒有以下的症狀◎排便習慣改變:改變時間持續超兩週,如間歇便秘或腹瀉、糞便細如鉛筆。◎不規則腹痛:造成腹痛的原因很多,一般大多可在排便、排氣或一段時間之後有所改善,若反覆發生無法改善的腹部疼痛,則須多加注意。◎血便、黏液便:最常見的糞便帶血多半和痔瘡相關,然而若是本身沒有痔瘡、或是出血量大,則需要就醫檢查;另外在糞便中觀察到暗紅色血液或血塊也需要留意。◎不明原因體重減輕:指沒有特別減重的情況下體重持續下降,可能伴隨有食慾不佳和疲累,若是有持續的情況,建議至門診檢查追蹤。◎不明原因貧血:腸道內的腫瘤會造成慢性小量出血,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會造成長期血液流失,進而造成貧血。往往民眾會有疲勞感、容易頭暈、昏厥、運動時更容易喘等症狀。◎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的感覺):若是癌症生長在接近肛門處,會阻礙糞便正常排出、造成便意,因此才會有屁股裡面重重的、一直想大便的感覺。以上的症狀並不是絕對用來診斷大腸癌的工具,但若發現自己符合多種表現又無法恢復、查不出原因,更建議進行檢測追蹤。◎篩檢項目:糞便潛血檢測,採樣少量的糞便檢測是否有出血的情況。◎篩檢對象:50歲至未滿75歲之一般民眾。◎篩檢間隔:每兩年一次。◎篩檢地點:全國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若是檢測結果為陽性,通常會建議進一步做大腸鏡來確認腸道內是否有不正常組織增生,或是單純痔瘡、良性息肉等造成之出血。乳癌乳癌為婦女族群常見的癌症,也是65歲之前女性癌症死亡率的前三名,目前乳癌根據期別、種類等,有不同之治療方式。早期乳癌以手術搭配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或荷爾蒙療法大多都有不錯的存活率;而一旦到達晚期,存活率則大為下降。早期乳癌不一定有症狀,但若是有下列發現,可進一步檢查確認:◎無痛性腫塊。◎乳房外觀改變,如突出或凹陷。◎乳房皮膚有橘皮樣變化、或是溼疹、紅腫及潰爛的情形。◎乳頭有異常分泌物,如帶血乳汁、血液等。◎乳頭凹陷。◎腋下淋巴結腫大。平時可於洗澡時觀察檢查自己的乳房,早期發現變化,當然這些變化並不是每位乳癌患者都會出現,也因此定期篩檢才顯得更為重要!◎篩檢項目:乳房X光攝影。◎篩檢對象:45至69歲婦女;或是40歲以上,二等親內家人有罹患乳癌之病史者。由於乳癌有家族遺傳之特性,因此對於家族有乳癌病史的民眾提前其篩檢年齡。◎篩檢間隔:每兩年一次。◎篩檢地點:全國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驗結果若有出現異常,後續會安排乳房超音波、切片等檢查;最常見的還是良性發現,只需定期追蹤。子宮頸癌子宮頸癌為目前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研究指出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造成,感染後多數人會自動痊癒,只有少部分的人會因持續感染引發的慢性刺激、加上其他癌症因子而轉變為癌症。因此預防HPV感染和早期發現追蹤就可以有效的預防子宮頸癌!一般來說,由HPV感染後轉變為癌症,通常需要漫長10-20年的時間,故凡有過性行為之女性,尤其是早婚、生育次數多、性伴侶較多的女性有較高的風險,建議至少每三年接受一次抹片檢查。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表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約70%子宮頸癌之死亡率;而外國的研究則指出三年一次的抹片篩檢可以降低60-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子宮頸癌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症狀,若是有發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分泌物有顏色或氣味之異常、夾雜血絲、停經後的出血等,都需要提醒自己就醫檢查。◎篩檢項目:子宮頸抹片檢查。◎篩檢對象:30歲以上之婦女。◎篩檢間隔:建議每三年一次。◎篩檢地點:全國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測結果會直接寄回家中,若是有異常的情形,請務必至醫療院所進行後續的追蹤治療。口腔癌口腔癌泛指發生在口腔部位的惡性腫瘤,台灣地區口腔癌常侵犯的部位在頰黏膜、舌頭等部位。造成口腔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為「嚼檳榔」、「抽煙」、「喝酒」;此外不良的口腔衛生、蛀牙、長期配戴不適合的假牙等也會提高罹癌的機率。統計上來說,吃檳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8倍,吃檳榔配上抽菸則罹癌率提升到89倍,若同時有吃檳榔、抽煙和喝酒習慣的人,其罹患口腔癌的機率則是大大增加到一般人的123倍!口腔癌常見的症狀◎口腔內部或周圍有硬塊、腫脹、脫皮、變色(包括紅、白斑)等。◎嘴唇或口腔有長期(超過兩週)無法癒合之潰瘍。◎口腔內部或附近有原因不明的麻木、疼痛或觸痛。◎口腔內不明原因出血。◎舌頭活動受阻、或是張口困難(嘴巴張不開)。◎頸部有不明原因之腫塊。◎咀嚼或吞嚥時感到疼痛及困難。◎拔牙傷口不易癒合、牙齦腫脹等。目前口腔黏膜檢查是由醫師目視或觸診,尋找口腔內是否有不尋常的變化,非侵入性、無痛也無副作用!◎篩檢項目:口腔黏膜檢查。◎篩檢對象:30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或吸煙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之原住民。◎篩檢間隔:每兩年一次。◎篩檢地點:牙科、耳鼻喉科、或通過口腔癌篩檢訓練之其他專科。檢查若是有發現異常,會進一步進行切片診斷或後續治療,提早發現的口腔癌存活率大多在七成以上,也因此高風險的民眾建議一定要定期追蹤篩檢!總結癌症為影響國人生命的首要敵人,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也要定期接受癌症篩檢,降低癌症發生的可能性;又或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大幅提升存活機率。目前大多數民眾對於四癌篩檢都有初步的認識,也期許未來有更多的民眾願意加入定期篩檢的行列,成為自己健康的守門人!
-
2021-03-16 醫聲.癌症防治
治癌新知/2021癌症論壇:國衛院攜手產、官、學 建構健康大數據平台
癌症時鐘滴答滴答,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癌症登記報告,106年的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1684人,預料癌症發生人數仍將持續上升。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聯合報、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將於3月27日、28日共同舉辦「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連續兩天的線上直播。癌症威脅不容忽視,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說,我國癌症精準醫療已經正式啟航,將針對台灣重要的癌症,例如肺癌、乳癌、消化道癌症等,提出基因檢測計畫,協助醫院延攬癌症病友參加,參加的癌友不僅有機會參與基因檢測,適用於標靶、免疫相關藥物治療者,也有機會參與臨床實驗,真正做到以病人為中心的個人化治療。這些本土病患的基因資訊也將建構為「台灣健康大數據平台」,根據實證世界證據的研究案例,可以建置到台灣電子病歷資料欄位中,成為可供醫療產業再次利用的結構化資料。因此,國衛院廣徵產業界參與,協助藥廠加速癌症治療和藥物的研發,增進民眾健康的永續價值。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直播節目表
-
2021-03-16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解碼 癌症高峰論壇重磅登場
為了從精準醫療走向精準健康,國家級抗癌戰略型計畫已經展開。「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將於3月27日、28日進行直播論壇,國內22位癌症領域權威,將從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癌症根除計畫,到臨床端最新的基因檢測、標靶、免疫、疫苗、細胞、消融療法,以及刊登於國際期刊的本土肺癌大數據風險預測模型,結合十大病友團體共同直播,一起邁入精準治療時代。「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共同舉辦,兩天論壇中,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將楬櫫國家級「從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計畫,健保署長李伯璋主講「健保給付策略大公開」、國健署說明「癌症防治國家政策」、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報告「癌症風險及預後預測—健康大數據之應用」,期以國家政策的力量,共同抗癌。精準醫療 暢談4大主題精準醫療的四大主題,分別為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提出「消化道癌治療現況與給付建議」、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談「肺癌治療策略解密,精準治療續命關鍵」、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談「晚期癌友噬骨痛 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談「要切除?化療嗎?乳癌的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 」,從臨床端提供治癌策略。抗癌新希望 通盤解析近年癌症治療工具大躍進,國內腦瘤暨幹細胞權威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將通盤解析「免疫、標靶、疫苗,抗癌新希望」、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長李健逢「解構基因,築構希望: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敲開機會的門」、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癌科醫師周宏學說明「基因檢測配合精準醫療延緩癌症復發機率」、成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林建中詳述「聽懂醫師說的第一線治療,肺癌標靶治療新趨勢」、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科主任徐培菘主講「免疫療法里程碑,三期肺癌挑戰根治」、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首度公布「治癌未來式 CART免疫療法」、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談「肺癌整體治療策略,精準超前部署」。疫苗、飲食等 做好防癌「癌症真的可以預防」,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賴瓊慧主講「透過預防醫學消除HPV相關癌症」、台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主任黃凱文說明「台灣肝癌戰役教我們的一堂課:早期診斷與微創治療」、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報告「防癌自我掌握,日行蔬果彩虹579」、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傳授「輕鬆防癌這樣做」,透過飲食、生活方式、疫苗,以及早期診斷,做好防癌工作。抗癌的病患如何與癌共存好生活?5% Design Action創辦人楊振甫主講「健康領域導入數位工具,提升癌症照護品質」、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詳述「癌症慢病,心理治療助你走長路」、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說明「完成癌症治療的關鍵營養」,全方位陪伴癌友。病友團體 直播抗癌訊息論壇也讓國內病友團體大集結,計有十個病友團體參與將於粉絲團直播,包括我們都有病、中華民國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癌症希望基金會、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乳癌防治基金會、肺長壽社團、抗癌戰友會,及聯合報系元氣網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將最新的抗癌訊息送到民眾眼前。朱俐靜、邰肇玫 抗癌經驗知名歌手朱俐靜將首度完整分享「罹癌是改變人生的大好機會,教我放鬆跟身體對話」,以「如果」紅遍大街小巷的民歌手邰肇玫將以「癌後愛上自己的每一面,才能幫人打氣」分享漂亮抗癌的心路歷程。論壇開放民眾提問,鎖定您關注的講者,於播出時留言提問。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16 癌症.乳癌
日本大型研究:女性停經前飲酒 罹乳癌風險升高
為研究飲酒對乳癌影響,針對將近16萬名日本健康女性的長期追蹤研究顯示,女性停經前飲酒的頻率和數量愈多,罹患乳癌的風險也愈高。至於女性停經後飲酒,則未發現這類關連。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為調查飲酒對乳癌影響,位於名古屋市千種區的愛知縣癌症中心研究團隊,分析15萬8000多名健康女性的平均14年追蹤資料,結果發現女性停經前飲酒,隨著飲酒頻率和數量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也愈高。其中有2200多人罹患乳癌,相較於滴酒不沾者,停經前飲酒女性當中,幾乎每天飲酒者罹患乳癌風險升高到1.37倍,每日酒精攝取量23克(相當於日本酒一合或啤酒500毫升)以上者,風險升高至1.74倍。另一方面,停經後飲酒的頻率與數量,都未發現與乳癌風險間的關連。這是就飲酒對乳癌影響,以日本女性為對象的首度大規模調查研究,研究結果在國際專業期刊發表。研究團隊表示,為預防乳癌,從年輕時開始節制飲酒至關重要。執行調查研究的愛知縣癌症中心預防研究領域負責人松尾惠太郎表示,已知肥胖會讓罹患乳癌風險增至約1.5倍,如今明瞭飲酒的影響比肥胖還大。知悉女性停經前飲酒會升高罹患乳癌風險,希望能減少飲酒量並接受篩檢。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1-03-15 醫聲.數位健康
健保給付/楊志良:想要「好好說再見」 不能只靠健保
現代醫學突飛猛進,新科技及藥物不斷的創新研發,例如抗排斥藥物及基因配對,使得器官移植成功率大為增加;達文西手臂的微創手術、遠距醫療及AI技術,甚至可達到越洋開刀,精準到完整的切除病灶而不傷及正常組織。基因檢測 客製化精準醫療醫師不再只是檢視整個系統、器官、組織,而是可審視細胞內某個染色體的某段基因,甚至基因內某幾個分子。基因檢測甚至修補,可用以客製精準醫療,同樣是乳癌患者,依型態決定是全切除或局部摘除,或給予不同的藥物。免疫療法可透過各種方式,增強、活化患者免疫系統,殺死癌細胞。在影像醫學上,X光是百年前的老科技了,CT、 MRI、PET直把人體層層穿透,呈現在醫師面前。新藥物有效治癒以往的絕症,一如C肝的新藥,幾乎可以把患者100%治癒。健康平均餘命 台灣後段班台灣對於新藥、新科技引進不遺餘力,醫療科技水準被認為是全球第三,亞洲第一,然而以最重要的健康指標「平均餘命」,在40個先進國家中,台灣只落在26位;如果進一步比較「健康的平均餘命」,台灣名次更在後段班。國衛院研究顯示,台灣平均餘命延長,但失能的平均餘命擴張了,原因是只著重微觀的疾病醫學,忽略宏觀的健康照護。病友們一再強調及爭取,能夠獲得先進醫療延長壽命,社會整體卻忽略了如何讓大家不進入罹患疾病及衰弱的狀態。影響健康 逾7成社會因素多項研究顯示,影響人類健康因素,醫藥占10到15% ,遺傳也僅是如此,7成以上是「社會決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哈佛大學一項對哈佛學生及同年齡波士頓青年的追蹤研究,延續70年,歷經4位主持人,發現影響健康及幸福的因素,是家庭及社會人際互動。另有多項研究顯示,相互扶持多的社區,和有機會就要占你便宜的社區,居民健康有很大差距。進一步探討,因兩地居民腎上腺素分泌程度不同,不安全社區的民眾常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三高、癌症、精神疾病及暴力死亡明顯較高,至於社區飲水、排水、空氣、噪音,均影響民眾健康。世衛組織一再倡議,政治人物需負責建立健康都市。自覺可活多久 影響生活型態更有趣的是一項對中老年人的研究發現,在控制其他生理因素後,預測存活年數的最佳預測因子,居然是「自己覺得還可以活多久」,因為這會影響他的生活型態,如運動、均衡飲食、解除不良生活習慣、經常研究如何健康長壽等。健康固然是個人責任,更是社會責任。如果你生在美國,在川普治理下,罹患新冠肺炎及死亡的機率,遠大於參加一次大戰、二次大戰及越戰。生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人,或在抗日戰爭、國共戰爭,一直到文革年代的人們,罹患疾病及死亡機率,就比1950後生活在台灣的人不知高出多少。更高的層次如地球暖化、海洋汙染、物種的加速滅絕,更廣泛的影響全人類的健康,健康長壽,絕不僅是醫學的發展,或某一項治療的突破而已。有醫保沒健保 應整體興革台灣有亞洲最先進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及「病人自主權利法」,讓病人有權選擇不再延長無意義的痛苦生命,此有待健康照護體系的強力推動。台灣只有「醫保」而沒有「健保」,應從事整體的興革,讓國人健康快樂直到好好說再見。
-
2021-03-11 癌症.癌友加油站
全癌解碼 精準治療的癌症精準治療時代來臨
為了達到從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國家級的抗癌戰略型計畫已經展開。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即將於3月27日、28日進行兩天的直播論壇,國內重磅的二十二位癌症領域權威,從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癌症根除計畫,到臨床端的最新的基因檢測、標靶、免疫、疫苗、細胞、消融療法,以及刊登於國際期刊的本土資料肺癌大數據風險預測模型,結合國內十大病友團體共同直播,一同邁進精準治療時代。2021全國首場癌症論壇直播 絕對不能錯過 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共同舉辦的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從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揭櫫國家級計畫「從由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健保署長李伯璋「健保給付策略大公開」、國民健康署的「癌症防治國家政策」,到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的「癌症風險及預後預測—健康大數據之應用」,用國家政策的力量,共同抗癌。癌症治療里程碑 最新治癌趨勢權威告訴你精準醫療的四大主題,包括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的「消化道癌治療現況與給付建議」、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肺癌治療策略解密,精準治療續命關鍵」、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的「晚期癌友噬骨痛 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的「要切除?化療嗎?乳癌的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 」,從臨床端,提供治癌策略。治癌趨勢新希望 一次了解精準治癌工具癌症治療工具的大躍進,由國內腦瘤暨幹細胞權威、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通盤解析癌友新希望的「免疫、標靶、疫苗,抗癌新希望」、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部長李健逢「解構基因,築構希望: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敲開機會的門」、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癌科醫師周宏學「基因檢測配合精準醫療 延緩癌症復發機率」、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醫師林建中「聽懂醫師說的第一線治療,肺癌標靶治療新趨勢」、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科主任徐培菘「免疫療法里程碑,三期肺癌挑戰根治」、國內具有CAR-T治療經驗的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首度公布「治癌未來式 CART免疫療法」、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肺癌整體治療策略,精準超前佈署」。防癌策略計畫書 你不可不知的預防資訊專家們呼籲,癌症真的可以預防,在論壇的第二天,HPV疫苗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賴瓊慧的「透過預防醫學消除HPV相關癌症」、結合影像人工智慧與消融手術的臺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主任黃凱文「台灣肝癌戰役教我們的一堂課 早期診斷 微創治療」、提倡防癌不遺餘力的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防癌自我掌握,日行蔬果彩虹579」,到最貼近民眾防毒生活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輕鬆防癌這樣做」,透過飲食、生活方式、疫苗,以及早期診斷,做好防癌工作。與癌共存好生活 重拾彩色人生一點都不難對於正在進行抗癌工作的病患,不要擔心,專家們告訴你,要如何與癌共存好生活。5% Design Action創辦人楊振甫的「健康領域導入數位工具,提升癌症照護品質」、癌症心理治療先驅者的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的「癌症慢病,心理治療助你走長路」、真真切切陪伴癌友營養照顧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完成癌症治療的關鍵營養」,全方位陪伴癌友。直播論壇集結國內12大病友團體此次的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也讓國內病友團體大集結,包括十個病友團體及聯合報系二個粉絲團加入,並於粉絲團直播,包括,.我們都有病.中華民國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社團法人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財團法人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肺長壽社團.抗癌戰友會.聯合報系元氣網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將共同將最新的抗癌訊息送到眼前。論壇彩蛋 朱俐靜 邰肇玫 分享最動人的罹癌故事知名歌手朱俐靜首度完整分享「罹癌是改變人生的大好機會,教我放鬆跟身體對話」,以「如果」紅遍大街小巷的民歌手傳奇邰肇玫,罹癌後,積極投入病友服務,在論壇將以「癌後愛上自己的每一面,才能幫人打氣」分享漂亮抗癌的心路歷程。看元氣網直播 還有機會獲得電子禮券 論壇中,特別開放民眾網路提問,鎖定您關注的講者,並於播出時留言提問,不僅有機會得到權威講者的親自回答,還有機會參與總金額高達2萬元電子禮券抽獎。 更多訊息請點活動專區3/27(六)、3/28(日)當天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直播節目表
-
2021-03-11 癌症.癌友加油站
2021癌症論壇/朱俐靜:罹癌是改變人生的大好機會 教我放鬆跟身體對話
纖瘦的身軀卻能唱出極具爆發力的歌聲,這巨大的反差,是朱俐靜給人的第一印象,從超偶出道12年、出過多張專輯的她,在今年的新專輯發表會上,拋下罹患乳癌的震撼彈,嚇壞眾多愛她的粉絲們。「這個病根本就是像一個老師一樣,一直在教我很多的事情。」朱俐靜溫柔的說著自己罹癌過程,沒有否認、沒有憤怒、沒有憂鬱,有的只是自我省思:「如果我的生命裡面沒有發生這件事,我就會一直用我原來的模式,少了很多不同的思考方式。」朱俐靜說,自己是在前年底連續1、2個月感到體力變差、身體痠痛,休息也無法改善,就醫才發現罹患乳癌,當下她只是淡淡的問醫師接下來該做什麼,然後聽醫師的話乖乖配合。治療期間,她的心情才開始有起伏,會隨著藥物副作用忽上忽下,「腿的皮膚出現蜘蛛網狀的紅疹,時有時無,當時對任何小事都很介意」。罹癌後,她曾情緒低落,因為體力大不如前,甚至因為帶病工作、無法預期身體狀態,錄製歌曲的表現不如預期,「以前會很懊惱因此延宕團隊的進度,會逼自己一直重來,從天亮錄到天黑,錄到完美為止;生病後,大家都很體諒她,狀態不好就Let it go、乾脆去吃飯或休息,不給她壓力,就是這樣舒服的狀態與心情,讓隔天的錄音反而很順利。」她也因此感受到需要幫助與接受幫助,原來都是一種愛的表現,不再凡事逼緊自己。學會不拿過去為難自己、不凡事都跟之前做比較,想通之後她的心情轉好很多。「以前都以手邊的事優先,想一氣呵成做完,吃飯休息都可以忽略,連搭車都不敢睡,怕醒來要重新開嗓。」就是這樣的硬撐,讓身體終於吃不消。朱俐靜重新檢視過去的人生,發現自己其實內在壓力大卻總是習慣忽略,「壓力揹久了,就忘記它其實滿重的。」癌症就是身體的求救訊號,她聽到了,也給予回應:開始放慢腳步,不再工作滿檔,飲食只吃原型、新鮮食物,也透過靜坐冥想跟身體對話。正如她新專輯內的歌曲「不完美的完美」、「不夠好也可以」,朱俐靜在收歌時聽得淚流滿面,因為從來沒有人說過,不夠好沒有不可以,而且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努力、好還要更好,生病就像老師一樣,教會她重新看待人生。「當本質不是那麼完美時,感受完不完美卻是自己可以決定的,當你決定賦予100分的意義跟感受,它就是一種完美。我期許自己繼續保持覺察,今天狀態好,也不保證明天會好,所以在每個當下把握機會,抓住重要與想要的,這就是我現在的人生計劃。」朱俐靜笑的甜美,發自內心的覺醒,讓癌症這件舉足輕重的事,對她已然雲淡風輕。朱俐靜也坦言,從沒想過癌症這件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她沒有家族史、飲食也一向克制,而且還年輕,唯一忽略的是沒有定期健檢,也因此她特別呼籲年輕人,別忘記健檢的重要性,也別忘記適時的放鬆身心,別等到身體抗議了,才千金難買早知道。朱俐靜給癌友的一句話:「壓力揹久了,會忘記它其實滿重的,不要凡事逼死自己,不完美也是一種完美。」若欲瞭解更多朱俐靜的抗癌故事,以及最新的癌症治療趨勢,敬請鎖定活動專區!3月27、28日,別忘了收看元氣網粉絲團!朱俐靜小檔案年齡:39歲癌別:乳癌癌齡:1年婚姻狀況:未婚學歷:德明大學資管系畢業經歷:超偶第三季總冠軍代表作:存在的力量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直播節目表
-
2021-03-09 癌症.乳癌
2020年高達230萬名女性確診乳癌!醫曝「致癌環境賀爾蒙」:這些東西少用
年輕人不能再仗著擁有健康本錢,覺得癌症罹自己遙不可及!一名35歲吳姓女子時常覺得下背痠痛、伴隨下肢無力,至醫院求診,安排相關檢查之後發現是乳癌骨轉移;另有一名30歲蔡姓女子在換衣服的時候,摸到左乳有腫塊,就醫經過乳房攝影和超音波一系列的詳細檢查,腫瘤切片後發現罹患乳癌第二期。乳癌年輕化 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根據WHO最新的統計,女性乳癌已經成為全球最常被診斷出的癌症,首次超越肺癌,光2020年就有230萬名女性被診斷出罹患乳癌;平均每四位女性罹癌患者中,就有一位是乳癌。此外,在台灣,乳癌同樣地,位居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相較於歐美,近年來台灣乳癌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據統計,35歲以下的年輕型乳癌佔9%,是美國的4.5倍。外、內在干擾不可忽視  6大乳癌常見危險因子南投醫院放射腫瘤科陳韻之醫師指出,遺傳基因、遲生育/不生育、初經早、停經晚、肥胖和環境賀爾蒙都是乳癌的危險因子,其中,遺傳和環境賀爾蒙和年輕型乳癌息息相關。陳韻之補充說明,環境賀爾蒙,這些外源的化學物質因干擾了正常雌激素在體內的作用,而阻礙了正常乳腺的發育,進而衍生出癌症。生活中常隱藏在寶特瓶、塑膠飲料杯、香水、止汗劑、潤膚霜、指甲油、髮膠、殺蟲劑,甚至存於大型魚類中的重金屬也是;這些內分泌干擾物質若再加上現代人的不良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癌症可能無形中上身,不能輕忽。定期乳癌篩檢 符合資格每兩年一次免費乳癌預後其實非常好,陳韻之指出,國健署針對45歲至69歲女性和40歲至44歲有家族史女性,提供每兩年一次的乳房攝影檢查,期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於未滿40歲的女性,除了定期的自我乳房檢查,有家族史甚至有危險因子的女性,千萬不要因為害怕檢查,就輕忽定期的乳癌篩檢。延伸閱讀: ·穿鋼圈胸罩易得乳癌?無鋼圈內衣會讓胸部下垂、外擴? 醫師解析「胸罩迷思」 ·男性乳癌症狀與女性相同? 早期幾乎無感!胸部有這些特徵要警惕
-
2021-03-08 癌症.乳癌
乳房攝影篩檢比生小孩還痛? 她不信謠言親身實測
根據衛福部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惡性腫瘤已連續48年位居首位,每年有超過1萬人死於四大癌症(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四大癌症篩檢為目前成本效益最高的項目,配合38婦女節活動,北市中山區今日起至6月30日止,舉辦「絕緣三癌有妙招」活動,鼓勵民眾完成癌症篩檢。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醫務長吳岱穎指出,男性第一名癌症為大腸癌,女性則是乳癌,北市透過篩檢,2018年4大癌症發生率比2017年下降6.2%,鼓勵50歲以上族群,不論是首篩族或6年一次篩檢者,都可前往檢測。根據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大規模篩檢資料分析顯示,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吳岱穎表示,一般女性認為乳癌攝影會很痛,盼能以乳房自我檢查或乳房超音波來取代,但若要檢查乳癌,必須靠乳癌攝影,在零期或一期時及早發現,存活率高達9成,另外,乳癌攝影會痛是迷思,並非如此。中山區松江里長蔣築諠說,一直聽到身旁女性友人說乳房攝影很痛,就連鄰長也表示「比生小孩還要痛」,讓從未做過檢測的她很驚恐,但實際篩檢後發現,檢查儀器多為改良式,讓不適感減輕許多,「完全不痛」。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林柳吟表示,衛福部針對年滿30歲女性每年提供1次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45至69歲女性提供2年1次免費乳房攝影篩檢,二等親間有罹患乳癌病史的40至44歲民眾可免費篩檢;50至74歲提供2年1免費大腸癌篩檢。為提升民眾篩檢意願,今年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結合中山區42里辦公處、全聯、中山健康促進協會及中庄仔福德宮加碼推出「絕緣三癌有妙招」活動。完成癌症篩檢民眾即贈神明加持平安米,首次篩檢大腸癌、乳癌及6年以上未做過抹片者,更贈送買元加菜金兌換券,以及全聯消費加碼送鴻禧菇;另,42里辦公處及全聯15家門市增設「護腸元氣屋」,方便民眾繳管及領取回管好禮。
-
2021-03-05 癌症.乳癌
35歲女背酸痛竟是乳癌骨轉移 醫師提醒輕熟女注意
乳癌危害婦女健康,更有年輕化趨勢。南投縣30歲蔡小姐發現左乳有腫塊,經醫師檢查確診乳癌二期,35歲吳小姐時常下背痠痛、下肢無力,安排相關檢查後更發現是乳癌骨轉移。醫師提醒年輕女性要注意健康、定期健檢,發現胸部異常腫塊盡快就醫檢查,以免罹患乳癌還不自知。衛福部南投醫院表示,根據世衛組織最新統計,女性乳癌已經成為全球最常被診斷出的癌症,首次超越肺癌,光是2020年,就有230萬名女性罹患乳癌;平均每4名女性癌症患者,就有1人是乳癌。乳癌也是台灣女性癌症之首;患者更有年輕化趨勢。35歲以下的年輕型乳癌佔9%,是美國的4.5倍。這個熱情活力的年齡層,有的未婚,有的準備懷孕,更有初為人母者,一旦罹患乳癌,對自身和家庭都是嚴重衝擊。南投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陳韻之說,遺傳基因、遲生育、不生育、初經早、停經晚、肥胖和環境賀爾蒙都是乳癌危險因子,其中,遺傳和環境賀爾蒙和年輕型乳癌息息相關。她說,環境賀爾蒙等化學物質因干擾了正常雌激素作用,阻礙乳腺的發育,進而衍生出癌症。寶特瓶、塑膠飲料杯、香水、止汗劑、潤膚霜、指甲油、髮膠、殺蟲劑,甚至大型魚類中的重金屬也是。這些內分泌干擾物質再加上不良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癌症可能悄悄上身。乳癌預後其實非常好,國健署針對45歲至69歲女性和40歲至44歲有家族史女性,提供每2年一次的乳房攝影檢查。未滿40歲的女性,建議定期自我乳房檢查,有家族史甚至有危險因子的女性,也都可以自費至醫療院所尋求檢查和諮詢,不要因為害怕檢查,錯過及早篩檢乳癌時機。
-
2021-02-27 癌症.肝癌
肺癌先行 次世代基因定序 擬納健保
肺癌長年位居我十大癌症死因之首,我國每年新增一萬三千多人罹患肺癌。為協助肺癌患者精準用藥,衛福部健保署擬要價約六萬元的次世代基因定序納入給付,盼能有效使用標靶藥物,提升有效治療率至七成以上;下一步考慮再納入乳癌、大腸直腸癌等癌別的次世代基因定序給付。過去認為吸菸造成肺癌風險,但台灣肺癌患者半數以上沒有抽菸習慣,早期肺癌篩檢工具不普遍,讓許多肺癌患者到了晚期才被發現,使我國肺癌五年存活率低於二成。中研院士楊泮池表示,過去癌症給藥方式幾乎是「亂槍打鳥」,以肺癌為例,早年使用標靶藥物的效果僅二成五到三成,隨基因解碼後,了解標靶藥物對某種基因突變的肺癌特別有效,確認患者的基因變異,對症下藥,可使治療有效率提升至七成以上。台灣分子醫學會常務監事曾嶔元說,精準檢測基因目前以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為最好選項,但要價不菲,坊間每次檢測約需十萬到十五萬元,但為有效投藥,接受NGS有其必要性,健保應給予協助。健保署昨舉行專家會議,專家認為,肺癌標靶藥物與基因研究相對成熟,當患者需要使用標靶藥物時,NGS檢測應納入給付。楊泮池表示,經討論後,初步共識是給付小套組NGS,每次檢測基因量五十個以下,未來因應不同癌別,增加基因量,超過五十個基因,可採額外收費。
-
2021-02-2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分享三個乳癌病人,三種故事 (下)
【編者按】這是醫病平台從來沒有過的嘗試,我們把一位醫師作家欲罷不能寫出超過5000字的長文,在作者的同意下拆成三篇,在同一星期登出。相信讀者也會同意,這樣的安排可以使讀者分期讀完這三位乳癌病人所呈現的不同問題,才體會得到一位真正的好醫師是幫忙生病的「人」,與只是診治病人的「病」的醫師,在「量身定做」的用心可以有這麼的不一樣。同時,我也希望作者用心良苦與我們分享的行醫心得可以感動社會大眾,讓大家了解也唯有在社會大眾不隨便就醫、濫用資源,好醫師才有充裕的時間,對真正需要用心照顧的病人提供高品質的服務。 雪如新英格蘭區的冬天日照很短,五點半離開辦公室時,太陽早已下山。我驅車前往醫院去看另一個與艾咪及伊凡年齡相彷的乳癌病人。雪如曾經是急救醫技師(EMT 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救護車工作人員),後來換了職業在花店工作。新冠病毒大流行不久,雪如就失業了,同時也喪失了她的醫療保險。大約在六、七月左右,她的左側乳房開始腫脹疼痛 。兩個月之後,她拿到州政府的低收入戶醫療保險,開始積極就醫。因為她的症狀像是感染發炎,她的醫師給她開了抗生素。她的左乳紅腫熱脹持續地惡化。超音波檢查顯示這是很大的腫瘤,因為長得很快,腫瘤的血管無法支持營養需求而有許多壞死的區域。她的肺有許多棉花球般腫瘤,但是她最嚴重的症狀是乳房腫瘤劇痛讓她坐也不是,躺也不是,沒有片刻的平安。這個腫瘤的病理型態很不尋常,會診了教學醫院的權威病理醫師也無法做成結論。我在十月中開始照顧雪如。我的首要任務是要減輕她嚴重的腫瘤疼痛。因為她的癌症不是尋常的乳癌,我估計一般的化療不會有太多的療效。我安排讓她接受腫瘤動脈化療栓塞。當栓塞治療一切都安排就緒時,雪如的左乳腫瘤已經破出皮膚。栓塞所幸是成功的,除了前幾天疲倦噁心之外,左乳的皮膚原本如野火燎原般的紅,慢慢轉成暗褐色,疼痛也減輕了很多。因為腫瘤壞死的組織不停地淌血及發出惡臭的壞死組織體液,我見義勇為的外科醫師同事安排在開刀房將壞死組織盡量清除,然後在傷口處裝置創傷真空引流(Wound Vac),所以雪如不再需要每一兩個小時就要換傷口的紗布,生活品質改善了不少。雪如第一次看診時,我坦誠地告訴她,她的癌症是無法治癒的,而且因為腫瘤病理型態很不尋常,界在惡性上皮癌及肉瘤之間,一般化療可能只帶來副作用而沒有實際的幫助。雪如的臉色蒼白,聲音颤抖虛弱,轉頭向她的先生及媽媽強做堅強地説,「我不做化療,因為我的時間所剩不多了。」我們決定除了腫瘤動脈化療栓塞來減輕疼痛之外,希望從腫瘤基因分析找到比較有把握成效的治療藥物。因為她的腫瘤切片有太多壞死組織,切片基因檢測不成功。後來用了「液體切片」(liquid biopsy,檢測流入血液中的腫瘤基因)才完成了這個任務。在這期間,雪如的癌症是毫不留情地快速成長漫延;我告訴她基因檢查結果顯示她可能有機會使用免疫治療,雪如因為胸椎轉移,後背疼痛,下肢無力,但是她情緒激動地向她媽媽説:「這是宛如在海灘望眼無盡的細沙中,出現了一顆小亮片。」因為擔心她胸椎腫瘤造成下肢癱瘓,雪如住院治療觀查。我在開車前往醫院探視雪如途中,心情沉重憂慮,我問自己,即使免疫治療有效,雪如的狀況是否已經大勢已去,一切徒然了呢?走進病房,雪如看起來比前一天舒服多了,疼痛因為使用PCA(病人自主控制的止痛藥滴注)大幅改善,她也經常在床上移動她的腿做運動。我跟雪如説明一些我們持續在克服的治療瓶頸,包括在新冠病毒疫情加劇的期間,非新冠病毒感染的一般醫療作業停滯的困境,她的醫療保險拒絕免疫治療的申請;但是我的辦公室秘書、護理同事都在盡全力的協助我克服這些困難。雪如告訴我,她很感激我給了她一線希望,她知道我繼續在為她奮鬥,「答應我,當你再也無能為力的時候一定會告訴我。」(Promise me that you will let me know when you’ve exhausted everything you can do.)照顧了雪如幾個月了,第一次看到她似乎放下了她肩頭的重擔,臉上漾開安心的笑容。我的喉嚨哽咽,只能點頭回應她。在安靜清冷的暗夜中開車回家,我回顧這一天當中看的三個年齡相近、命運卻截然不同的乳癌病人。伊凡有充足的醫療資訊,穩定的工作,好的醫療保險,甚至人際網絡讓她很快地安排在Dana Farber 看到國際聞名的乳癌專家;伊凡是very priviledged(優勢權)的。我祝福她得到她期望的好治療與好成果。艾咪不僅是有優勢權,也是驕縱的(spoiled)。她不僅有好的醫療保險,也有好經濟資源讓她持續追逐她心目中認為是最適合她的治療。艾咪可能也永遠都不需要或不接納我的專業協助。有著最棘手癌症,沒有錢沒有工作沒有任何優勢的雪如,卻是最令我謙卑、感動滿滿,看見自己的行業最美的價值。醫療是基本人權而不是特權(a right not a privilege)。即使在有全民醫療保險的台灣,每個行醫夠久的醫生都知道這句話是遠離現實的;有些病人有非常的優權勢,很多病人則需要醫護人員為他們發聲。最終,行醫至高的報酬是為雪如這樣的病人尋求希望,贏得她信任、安心的微笑。「我們會竭盡所能地為病人尋求最大的益處!」(Exhaust everything we can do for the patient’s best benefit! )
-
2021-02-25 癌症.癌友加油站
洋蔥!夫為癌妻拜託醫生「這件事」 萬人暖哭:真的嫁對人
在危難時刻始終不離不棄的感情往往令人動容,名醫江坤俊昨(24)日在粉專發文,分享一名罹癌女患者與丈夫的故事。江坤俊指出自己幫這名女患者開完刀後,也向其丈夫解釋複雜的病情,雖然對方看起來聽不太懂,卻還是不斷拜託醫生,重複說著「請幫她(太太)用最好的藥」。文章一出感動不少網友,截至25日下午2點,已高達4.8萬人按讚、900多則留言,以及400多次分享。江坤俊昨晚發文指出,自己剛結束當日最後一台乳癌手術,而這名女病患運氣有點不好,「本來要做乳頭保留的乳房全切除手術,但開刀下去發現癌細胞已經侵犯乳頭了,術前的影像學檢查都看不出來,更讓我意外的是,淋巴結也有轉移了…」而當手術結束後,江坤俊走出來要和女患者的先生解釋病情,雖然對方聽的過程頻頻點頭,但看得出來明顯並不是聽得很懂。不過即便如此,對方仍不停拜託醫生,重複說道「請幫她用最好的藥」,這份為太太著想的心情也深深打動江坤俊。江坤俊並指,這名太太真是嫁對人了。文章一出,也讓許多網友感到窩心,「一句溫馨的話也讓人感動,比起一萬句我愛妳來的實在」、「他的太太嫁對了人,又找對了醫生」、「為什麼看到最後眼眶泛淚?」、「在醫院看了太多的冷漠無情,這種暖心的真好」、「每次看完江醫師的文,都會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
2021-02-2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分享三個乳癌病人,三種故事 (中)
【編者按】這是醫病平台從來沒有過的嘗試,我們把一位醫師作家欲罷不能寫出超過5000字的長文,在作者的同意下拆成三篇,在同一星期登出。相信讀者也會同意,這樣的安排可以使讀者分期讀完這三位乳癌病人所呈現的不同問題,才體會得到一位真正的好醫師是幫忙生病的「人」,與只是診治病人的「病」的醫師,在「量身定做」的用心可以有這麼的不一樣。同時,我也希望作者用心良苦與我們分享的行醫心得可以感動社會大眾,讓大家了解也唯有在社會大眾不隨便就醫、濫用資源,好醫師才有充裕的時間,對真正需要用心照顧的病人提供高品質的服務。 艾咪五個月前,艾咪第一次來看我時,她的三陽性(ER/PR/HER2都是陽性)的乳癌治療已經在另外一個癌症診所完成了第一個段落,但是她對她的治療效果不滿意,所以另尋去處。她的腫瘤是1.7公分大,磁振造影顯示腋下淋巴結可能已經有癌症侵犯。這樣的狀況通常會先做化療合併HER2雙標靶藥(Herceptin and Perjeta)再做手術。艾咪也許是出於極度的恐慌,討價還價地接受了打折扣的術前治療。通常標準治療包括兩個化療藥及兩個標靶藥,她只同意打一個化療藥及雙標靶藥。之後,磁振造影顯示腫瘤已經消失,艾咪很高興地做了乳房局部切除及前哨淋巴結摘除。手術病理報告結論卻仍存在1.5公分的腫瘤,五個摘除的淋巴結當中,一個淋巴結有少數癌細胞。當她的外科醫師給她病理報告時,艾咪痛哭、咒罵,覺得她受騙了。她覺得化療所受的苦及磁振造影報告都「背叛」(betray)她;即使治療她的醫護人員盡了最大的努力照顧她,也沒有犯任何過失,她決定她在情緒上沒有辦法繼續給她原來的醫護團隊治療。當癌症治療的效果不如預期時,病人心理上彷彿重複了初聆癌症診斷,震驚、憤怒、難以置信、憂鬱。多數病人慢慢地就接受了事實;艾咪卻是一個大概永遠都不能接受這個實情的病人。我們第一次見面時,我讓她傾倒她滿腔的怨氣,並且在她連珠炮的哭訴當中,試著解釋為什麼她的癌症治療效果不如滿意,在化療及雙標靶藥治療後,腫瘤從1.7公分只有減少到1.5公分。屢次,我的一句話都還沒有講完,就被她打斷,又回到她無止境抱怨身體如何深受化療的傷害,卻沒有任何的好處。最後,我忍不住提高我的音量:「先讓我說完!」(Let me finish my sentence!)她很有耐心的先生也替我發聲。HER2陽性的乳癌因為標靶藥合併化療的使用,術前治療得到腫瘤完全緩解(complete pathological response)的機會高達50-60%。但是腫瘤是否是HER2陽性有兩種判斷標準:免疫化學染色呈3價陽性,當染色是0或1價陽性時,HER2就認定是陰性;當染色是2價陽性時,進一步檢查(FISH)看HER2基因表現度(amplification)可能最後結論HER2陽性或陰性。艾咪的HER2染色是2價,FISH剛好達到陽性的標準。根據我的經驗,這樣的病人比起HER2染色3價陽性的病人對治療的反應比較差一點。另外,三陽性的乳癌對化療合併標靶治療的反應略低於ER/PR陰性HER2陽性的病人;原因可能是癌細胞不只依賴HER2的途徑繁衍,荷爾蒙受體(ER/PR)途徑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我的分析説明,艾咪大概在她的忿怒中一點都沒聽進去,倒是她的先生頻頻點頭,同意我的解析。艾咪在來看我之前,已經下定決心不接受放射線治療或荷爾蒙治療,她只接受繼續打一年的 Herceptin。她從癌症診斷開始就一直在看「整合治療」(integrative medicine)醫師,服用許多補充品。因為令她失望的治療成效,讓她找了另一個整合治療醫師。當艾咪説起整合治療時,只有讚揚與信任,相信這些補充品是沒有任何副作用的;她要求我同意與她的整合治療醫師合作照顧她。我告訴艾咪,主流醫學並不完美,有待改進的空間還很大;但是主流醫學是架構在科學證據上的,是誠實告知治療副作用的,是受食物藥物管理局FDA嚴格管制用藥原則的。我坦承對整合治療一無所知,但是我知道所謂的補充品沒有像藥品一般有嚴格的FDA管制。我告訴艾咪:「沒有人能強迫妳做妳拒絕接受的治療。我的責任是幫助妳了解妳的病,協助妳選擇對妳最有益處的治療。」艾咪在打了一次Herceptin 後,決定停止治療,她的整合治療師建議她做放射線治療及荷爾蒙治療。我支持她停掉Herceptin的決定,並且給她開了荷爾蒙藥。既然她不再接受每三週一次的Herceptin注射,我説她只要每三個月回診就可以了。艾咪居然對於我不會常常看她表示失望。因為她的難纏的個性,我的護士們則慶幸不再需要常常看到艾咪。艾咪在我看來是一個活在她自己架構的象牙塔裡的人。她是一個身材高挑,五官清秀,皮膚如牛奶般雪白,有著豐盛自然卷紅頭髮的麗人。她在化療期間,使用「冷帽」(cold cap)預防掉髮(以乾冰冰桶保持冷帽有足夠的低溫來冷卻頭皮的溫度,以減少化療藥在頭髮毛囊的藥量,而能減少化療常見的掉髮。冷帽及乾冰桶是保險不給付,病人一個月付300到500美元的租用費使用冷帽。病人從化療滴注至少半個小時前就要緊緊地以冷帽包覆著頭皮;因為頭皮的體溫會慢慢提升冷帽的溫度,病人需要有個「戴帽人」(capper)幫忙換上從乾冰桶拿出來的冷帽)。雖然艾咪的頭髮是保住了,她的眉毛及眼睫毛卻掉光了;這是艾咪第一次看我時的無數抱怨之一。雖然她一直在接受(想必所費不貲的)整合治療,她似乎心理有數「主流醫學」(main stream medicine)才能真正給她一個治癒癌症的機會。儘管她對醫生建議的治療討價還價,儘管她哭哭鬧鬧地控訴化療及手術對她的傷害,她沒有拿她的生命開玩笑,最終還是接受了主流醫學的治療。看伊凡的同一天,艾咪來回診。她的情緒好多了,也比較能夠保持安靜聽我講話。她在十月中完成放射線治療,卻還沒有決定要不要服用荷爾蒙藥。她答應我,等她身體恢復了,心理準備好了,也許她會同意開始服藥。
-
2021-02-2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分享三個乳癌病人,三種故事 (上)
【編者按】這是醫病平台從來沒有過的嘗試,我們把一位醫師作家欲罷不能寫出超過5000字的長文,在作者的同意下拆成三篇,在同一星期登出。相信讀者也會同意,這樣的安排可以使讀者分期讀完這三位乳癌病人所呈現的不同問題,才體會得到一位真正的好醫師是幫忙生病的「人」,與只是診治病人的「病」的醫師,在「量身定做」的用心可以有這麼的不一樣。同時,我也希望作者用心良苦與我們分享的行醫心得可以感動社會大眾,讓大家了解也唯有在社會大眾不隨便就醫、濫用資源,好醫師才有充裕的時間,對真正需要用心照顧的病人提供高品質的服務。 伊凡伊凡是一個46歲的捷克裔美國人,剛剛診斷三陰型(Triple negative,ER/PR/HER2標誌陰型)乳癌,帶著她一天前做的乳房磁振造影光碟片,在她先生的陪伴下來看初診。伊凡長得高頭大馬,患有多囊性卵巢綜合症(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伴隨的不孕症,十多年前接受荷爾蒙治療,成功地生育兩個兒子。她知道不孕症的治療可能增加乳癌的風險,伊凡從39歲開始就每年準時地做乳癌篩檢攝影。12月中,伊凡的年度乳房攝影出現右側乳房一個2.5公分的腫瘤。她在兩個禮拜內看了乳房外科醫師,做了超音波腫瘤穿刺證實是分化不良的三陰型乳癌。走進診間,先自我介紹。伊凡友善地説她認得出我,因為她已經在網路上看了我的資歷及照片。雖然我行醫已經三十多年,要給一個素昧平生的病人高度惡性癌症診斷的壞消息,心情總還是跟病人一樣的忐忑不安。病人知道事態的嚴重度嗎?她對癌症的壞消息有什麼樣程度的心理準備呢?在這個寶貴的初診一小時內,哪些資訊是幫助她做治療選擇最迫切需要的討論重點?哪些則是可以點到為止,才不會讓她承受不了過盛的資訊。網路資訊泛盛的時代,許多病人在看診前已經從網路上做了功課。伊凡知道三陰型乳癌惡性程度高,但是對於治療的詳情並不清楚。我解釋了她的癌症期別,治療的內容——包括手術、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先化療再手術的優點及可能的風險。因為她比較年輕就得到乳癌,又有東歐的血統,雖然她沒有乳癌或卵巢癌的家族史,伊凡帶有先天性(germ line)BRCA基因突變的可能性比一般病人高。在手術前得到這個基因檢測資訊,能協助病人選擇乳癌的開刀的方式;多數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病人可能迴避乳房局部切除術,而選擇乳房全切,甚至也切除另一側乳房,以絕後患。多數選擇乳房全切的病人在術後不需要做放射線治癌,除非腫瘤太大,或腫瘤侵犯了皮膚組織,或侵犯多數腋下淋巴結。如果病人希望選擇乳房重建術,可以轉介給乳房整型外科醫師,討論乳房重建術的選項及重建術的最佳時期點。講到這裡,我一路留心伊凡的表情及肢體語言,確定她承受得住這麼沉重的資訊。事實上,伊凡的乳癌在短短的一年內出現(一年前的乳房攝影是完全正常的),病理上是惡性度很高的腫瘤,而且病理醫師也描述幾個小血管內存在有癌細胞(lymphovascular invasion),表示癌症有可能已經轉移到遠端。我小心地選擇我的措辭解釋這個重點,説明我們需要做全身正子掃描檢查,確定癌症只侷限在乳房。雖然我憂慮伊凡的乳癌惡性程度,我安慰她和她先生,我認為她的乳癌已經轉移遠端的機會是很低的。一方面,我的職責是要提供伊凡完整的訊息,另一方面,我不希望過度驚嚇她,造成她恐慌焦慮而失去鬥志;有些事情也許不大做文章,點到為止比較好。這是醫師的工作類似老師教學之處,「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同樣的病情,不同的病人,我對病情説明方式可能都不一樣,但是基本原則是一致的-提供完整資訊,並且給病人最佳治療的希望。伊凡看來很強悍,完全沒有因為多項壞消息顯得憂鬱張慌。她一直都保持鎮定及專住,問了很多好問題,伊凡的先生則用他的筆記型電腦做記錄,也偶爾提他的問題。醫療重頭話題告了一個段落時,我們討論她在化療期間繼續工作的可能性,以及她應該如何告訴兩個稚齡的兒子她的癌症診斷。也許是話題牽涉到她的孩子讓她的情緒堤防開始崩陷,這個很有女強人氣勢的病人眼眶開始盈淚。她説她的家人及朋友給她很多壓力,要她到波士頓的 Dana Farber Cancer Center 做治療;這時候,她告訴我她事實上需要趕著去 Dana Farber 看一位乳癌名醫。為了不耽誤她跟 Dr. Eric Winer的會診,我甚至沒有來得及給她做身體檢查就結束了這個90分鐘的初診。我知道伊凡跟我就此分道揚鑣了,她會留在 Dana Farber 做治療,我則趕緊去看下一個已經等了30分鐘的病人。不少同事遇到類似的狀況——花了心血時間準備及傾全力詳盡地看診,病人卻在最後一刻告訴你,她要到著名的醫院看著名的醫師。早知道,就不會花那麼多唇舌與精力看她。我猜網路資訊可能教導病人看病種種絕竅,包括守到最後一刻才告知原本就想好的要去名醫院所治療的決定。反倒是我不知是在安慰病人或安慰自己,我告訴伊凡,在Dana Farber 治病與在我們的癌症診所治病的差別是,我只是一個一般腫瘤醫師,我不只治療乳癌,也治療各式各樣的癌症;Dr. Winer 則專門治療乳癌,也許他會提供參與臨床實驗的機會;除此之外,我相信Dr. Winer 會同意我的治療建議。我告訴伊凡不需要覺得過意不去,病人尋求第二意見是常有的事,也是對病人很有幫忙的舉措,讓專家中的專家確認我的治療計畫是完備的。我也鼓勵伊凡有機會的話,要參與臨床實驗。我跟她保證臨床實驗有嚴格的醫學倫理規範,病人的最高權益是受保障的,也絕不會有一些人想像參與實驗是會淪為小白鼠的情況。我的一個沒説出口的意見是,我以做為一個一般腫瘤醫師為豪。我看的病人有著各式各樣的病,每個病人的病情我都能如數家珍,每個病人對我都是珍貴特殊的。我無法想像如果我從日出到日落只看乳癌病人,她們的病情病歷會不會都模糊在一起了呢?
-
2021-02-19 癌症.乳癌
醫:糖尿病患罹乳癌風險比一般人高40%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去年12月公布最新數據,乳癌已取代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癌症;醫師提醒,糖尿病患罹乳癌風險比常人高40%,呼籲女性定期篩檢、規律運動。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統計,乳癌居台灣女性好發癌症之首,每年約新增1萬4000名個案,平均每37分鐘就有1名女性新確診為乳癌。專長為乳房外科的立達診所醫師張容蓉表示,肥胖、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型態是乳癌重要危險因子,公元2011年瑞典一項研究也發現,糖尿病患者罹患乳癌風險比一般人高40%。張容蓉說,可能是高血糖導致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尤其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多有肥胖問題,過多脂肪細胞會釋放某些成分,引起發炎反應,讓身體無法有效利用葡萄糖,種種惡性循環都可能造成癌細胞增生。張容蓉表示,想避免乳癌上身,除規律運動,飲食上也應少吃甜食、多吃白肉和五穀蔬菜,肥胖者應積極減重,不可抽菸、減少飲酒等,女性也應定期乳癌篩檢;據研究,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能降低41%乳癌死亡風險,早期存活率達9成。
-
2021-02-18 癌症.攝護腺癌
下背痛查出罹攝護腺癌 放射線治療助他恢復行動
一名60歲男性下背痛好幾個月,起初以為姿勢不良引起肌肉痠痛,不料疼痛延伸到左下肢,甚至出現無力及麻木感,最後痛到躺床送醫院,檢查發現是攝護腺癌合併骨轉移,癌細胞已轉移至脊椎並嚴重壓迫薦神經叢,所幸透過直線加速器「真光刀」進行放射線治療後,症狀才大幅改善,且能自行行走。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吳偉榤指出,患者經急診收住院後,經一系列檢查並切片,確診為攝護腺癌,隨即安排為期兩周的放射線治療,所幸神經尚未受損嚴重,並恢復大部分神經功能。他說,惡性腫瘤若出現轉移,最常見的是肺轉移、肝轉移及骨轉移,而最容易發生骨轉移的癌症則是乳癌及攝護腺癌,其次為肺癌、甲狀腺癌、腎癌、肝癌、頭頸癌等,轉移位置則以脊椎、骨盆最為常見,一旦腫瘤壓迫到脊髓或薦神經叢,就會出現背痛、上下肢無力、肢體麻木疼痛,甚至半身癱瘓或大小便失禁等症狀。吳偉榤建議,有臨床上的急症,必須盡快進行手術減壓或放射線治療,以免造成神經永久受損,若採取放射線治療,除了能減輕骨轉移造成疼痛,並可預防病理性骨折,約80%骨轉移病患經放射線治療後,症狀可獲明顯改善。以該患者為例,經安排真光刀進行放射治療,搭配弧形調控影像導航技術,有效縮短治療時間、集中劑量分佈及精準影像對位,不僅降低副作用,也提高腫瘤治療效果。他說,癌症骨轉移雖是晚期,但並不代表從此放棄治療,若是轉移病灶少,醫學上稱為「寡轉移」,隨著醫療技術發展,此類病患若積極治療,仍有機會獲得良好控制、病情長期穩定;萬一轉移數目較多,目前也有越來越多藥物及放射治療技術能夠抑制腫瘤生長、減緩疼痛,兼顧並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患者千萬不要輕言放棄。
-
2021-02-18 癌症.乳癌
懷特報喜!癌因性疲憊症新藥3月納健保 嘉惠乳癌患者
懷特生技(4108)今日公告,旗下研發上市治療「癌因性疲憊症」新藥,將於3月1日起納入健保給付,嘉惠乳癌患者。同時,與5家大型醫院合作進行的臨床試驗,乳癌患者合併接受化療與癌疲憊藥物,探討提升治療順從性和完治率,收案進度已達9成,預計3月底完成收案並將進行資料分析,投稿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展現新藥臨床價值。懷特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資料顯示,乳癌已經取代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癌症,佔新增患者的12%;在台灣,乳癌年增14,217人,長期蟬聯女性最容易罹患的癌症,平均不到37分鐘新增1人,至今超過12萬名乳癌患者正積極接受治療。被列入國際疾病分類ICD-10的「癌因性疲憊症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是化放療過程最常見的不適症狀。懷特生技自行研發上市的治療藥物,是全球唯一的「癌因性疲憊症」處方新藥,將於3月起納入健保給付,照顧乳癌患者,順利完成化放療程。此外,前述臨床試驗收案參與之醫院包含林口長庚、台北長庚、基隆長庚、高雄長庚、義大癌治療醫院共計5家大型醫院,就接受化療的乳癌二、三期患者,合併使用「癌因性疲憊症」治療藥物,探討減輕因化療毒性而引發的血球低下、嗜中性白血球低下等症狀,增加化療的順從性以及提升完治率。癌床試驗主持人、義大癌治療醫院副院長饒坤銘醫師指出,乳癌患者在化療過程會出現各種不適症狀,其中以難熬的癌因性疲憊症(CRF)最為常見,不少患者不僅陷入越睡越累的困境,更會因體力不堪負荷而降低治療意願,甚至不得不延後、被迫中斷治療,讓癌症腫瘤趁機變大且惡化。目前該項臨床試驗的收案進度已達九成,預計3月底即將完成,並展開後續數據資料統計分析,整理、撰寫論文,投稿國際知名醫學期刊以及於國內外大型醫學會進行發表,展現新藥臨床價值。
-
2021-02-14 科別.婦科
「13個子宮內膜癌因子」年輕女性要注意! 太胖、愛吃炸物快戒
50多歲的李太太是子宮內膜癌病人,在接受子宮內膜癌手術後,開始出現下肢淋巴水腫,剛開始大腿有些輕微浮腫,休息後也無法消除,後來症狀加重,左邊腳掌至大腿的整個浮腫,直徑大小都約莫右邊正常下肢的近兩倍左右。不僅造成外觀的嚴重改變,也影響到活動、手臂或腿部的皮膚變得粗厚與乾燥,並隨時伴隨癢的症狀,造成生活上的不適,這就是非常典型的子宮內膜癌淋巴廓清術後產生的併發症。子宮內膜癌 13個危險因子要注意子宮內膜癌是臺灣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年統計資料顯示,子宮體癌(子宮體癌細分為子宮內膜癌和惡性子宮肉瘤,而超過九成的子宮體癌都屬於子宮內膜癌)列居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的第十名,且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主治醫師林俊宏表示,子宮內膜癌危險因子,包含肥胖、高熱量高油飲食、賀爾蒙因素,如:不曾懷孕、初經早或停經晚、更年期服用雌激素,或是老化、缺乏運動、第2型糖尿病、近親或自身有子宮體癌或大腸癌家族史、乳癌或卵巢癌、子宮內膜增生、曾接受骨盆腔放射治療等。治療子宮內膜癌 易釀下肢水腫後遺症針對子宮內膜癌治療,多是以傳統開腹式手術、微創手術-腹腔鏡或達文西為主,儘管腫瘤僅限於子宮內,但在沒有生育的考量下,醫師一般會建議切除子宮、卵巢、輸卵管、骨盆腔、主動脈淋巴腺等,再依照病理化驗的結果確立病人的癌症期數,以準確預後和確定適當的治療方法。不過,許多子宮內膜癌病人在依照標準治療法接受全面淋巴結廓清術後,恐有淋巴水腫、下肢淋巴無法回流導致腫脹、手術時間較長、神經受損、增加術中出血量、術後形成淋巴囊腫壓迫或感染、疼痛等潛在的副作用問題;而2008、2009年發表的大型跨國隨機分配研究顯示,針對早期子宮內膜癌病人,淋巴結廓清術可能在治療上沒有太大的益處,若過度清除淋巴結,對病人後期的生活品質可能會有極大的影響。前哨淋巴結造影 減少後遺症、癌症復發機會林俊宏說,淋巴系統是腫瘤細胞轉移的途徑之一,前哨淋巴結是與腫瘤連接的前端淋巴結,當病人發生癌細胞轉移到淋巴結時,前哨淋巴結常是主要轉移處。而前哨淋巴結造影方法就是將造影劑注入腫瘤周遭組織,醫師可以精準的切除該前哨淋巴結,不必將所有淋巴結都移除;在歐美的研究發現,初期子宮內膜癌手術使用前哨淋巴結造影方式,可以減少下肢水腫的後遺症,也不會有較高的癌症復發率。此外,前哨淋巴結造影術已用於其他類型的癌症,約莫40年前,前哨淋巴結的觀念就被提出,主要運用於體表惡性腫瘤,後來才廣泛應用在乳癌上。近年來,也開始被應用在婦癌手術。不僅減少後遺症、不影響癌症復發率,因為取出的淋巴結較少、較精準,手術副作用也明顯降低,且減少手術出血量。林俊宏提醒,透過定期的子宮頸抹片篩檢和對於不正常陰道出血提高警覺,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效增加存活率。延伸閱讀: ·常經痛、經血多小心是子宮內膜異位症! 「6大症狀」只要有月經就可能出現 ·停經、無性行為就不會得子宮頸癌? 國健署揭「女性宿命」
-
2021-02-13 癌症.抗癌新知
我需要進行「遺傳性癌症基因檢測」嗎?專家:3大特徵是罹癌高風險群
目前台灣醫療院所專門為癌症開設的遺傳諮詢服務較少見,大多需要經過醫師轉介,或視醫師個人是否包含此類專業能力。建議有意進行遺傳諮詢的民眾,先向自己的醫師評估自身情況,若有需要再進行轉介。若能選擇擁有分子腫瘤團隊的醫院,除了腫瘤科醫師、放射腫瘤科醫師、病理科醫師,還會包含心理師、營養師、個管師、藥師、遺傳諮詢師、醫檢師,甚至是社工師等各種專業人員的參與,可視病人不同階段的需求提供不同服務,將可預期獲得更完整的諮詢。遺傳性癌症:遺傳性癌症的評估與基因檢驗現今罹癌人數快速增長,癌症蟬聯多年的十大死因之首,但有時候也會注意到某些人家族中罹患癌症的人數特別多,因此引發了癌症是否會遺傳的疑慮。遺傳性癌症約占癌症發病者中百分之五至十五,但有醫師認為,這比例還有往上調整的空間。這也就表示,對於基因,我們仍然知道得很少,但隨著定序(sequencing)技術越來越進步,能力越來越大,我們認為遺傳性癌症的比例可能不止百分之十五,甚至可能會增加到百分之三十。確定的是,目前約有百分之五至十的癌症患者屬於遺傳性癌症,遺傳性癌症有一半的機率會遺傳給下一代。其他遺傳性癌症家族的特徵包括:家族中有多人罹患相同癌症、年輕的癌症患者、雙側乳癌或腎癌,以及罕見癌症。遺傳性癌症家族的成員,若能透過基因檢測諮詢,提早確定自己是否帶有家族遺傳基因變異,就可早點開始設立健康管理計劃。不只討論基因問題,遺傳諮詢師的角色定位由於基因檢測技術的大躍進,目前針對特定遺傳疾病做基因檢測已很普遍,價格也漸為大家所接受,只是檢測項目太多,專業又複雜的名詞常讓醫師與民眾混淆,於是就需要一位瞭解醫學、基因遺傳學、基因檢測技術的專家,協助大家正確選擇基因檢測產品、評估遺傳風險以及臨床應用解釋,這樣的人稱為「遺傳諮詢師」。遺傳諮詢不僅是討論基因問題這麼簡單,因服務對象不只是病人本人,更包含其所有家屬,因為基因檢測的結果關乎整個有血緣關係的家族成員。每個人對於遺傳疾病與基因檢測的想法差別很大,有些人對於基因檢測結果正面看待,認為能藉此多瞭解自己的體質,進而達到預防或治療的效果;但有些人想到這是一個終身無法改變的結果,還可能遺傳給子女,還要面對其他親友的壓力,就害怕得不敢面對。此外,依照病患或家屬不同的年紀,也會有不同需要考慮的面向。因應以上種種複雜考量,遺傳諮詢師就會在諮詢過程中,主動協助病人做更全面的思考,再進一步做決定。所以,諮詢過程不僅牽扯到醫學與檢測,還要加上心理學的技巧,好讓整個諮詢過程更完善。遺傳諮詢是一個審慎複雜的流程,故一次的諮詢時間大約需要一個小時,諮詢師會仔細詢問家族病史,評估整個遺傳風險,確認病人真正瞭解做基因檢測需承擔的醫療問題與心理風險,才讓病人進行基因檢測。隨著全球基因檢測科技的發展,遺傳諮詢師成為重要的職業。在台灣,由民間團體人類遺傳學會與台灣遺傳諮詢學會認可的遺傳諮詢師約有一百位,但大多專精於新生兒與產前基因篩檢,癌症領域的遺傳諮詢師人數仍非常少。此外,亦有台灣的遺傳諮詢師前往國外,取得專業的學位與認證。由於目前台灣尚無遺傳諮詢師的國家考試,還無法獨立執行臨床工作,必須在醫師的授權下解說報告,協助病人瞭解檢測後相關醫療選擇,再由病人與醫師依照自身需求與臨床狀況做進一步的決定。我需要進行癌症遺傳諮詢嗎?帶有遺傳性基因變異的家族,會有多人多代、多癌、年輕等三個大特徵。分述如下:一、多人多代:由於是遺傳問題,故家族中罹患癌症的人數不只一人。可以回顧父親(或母親)的家族中,父親的兄弟姊妹是否有多人罹患癌症,爺爺奶奶是否有癌症病史,自己的堂表兄弟姊妹(姑姑叔叔的小孩)是否有人罹患癌症。二、多癌:遺傳性癌症的基因會在不同人身上,表現出多種類別的癌症。例如,在遺傳性乳癌家族中,也可能出現卵巢癌、胰臟癌、胃癌、攝護腺癌、皮膚癌等;大腸癌家族中可能出現大腸直腸癌、小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乳癌、食道癌等癌別。有許多病友及家屬容易誤會乳癌家族只會表現乳癌、卵巢癌,而輕忽其他癌症問題,此外,如果一個人身上出現兩種以上原發癌,也算是遺傳性癌症的高風險群。三、年輕:一般而言,帶有遺傳性癌症的發病年紀普遍較早,例如目前乳癌、大腸癌平均年齡約為五十多歲,如果四十五歲以前就罹患癌症,就要小心是否可能是遺傳性癌症的高風險群。有些癌症跟遺傳的關係較小,像是肝癌、肺癌、子宮頸癌、鼻咽癌等,因為這些癌症受外來因素影響較大,大多不會被納入家族遺傳風險評估中。而像胃癌、大腸癌的家族評估,除了家族病史之外,還要排除飲食習慣、酒精、胃幽門螺旋桿菌等外在因素。根據統計,癌症病人中約百分之十至十五為遺傳性癌症,也就是先天因素所引起,而百分之八十五的患者是後天因素,像是環境汙染、飲食、生活習慣、壓力或病毒等所造成。遺傳性癌症需要考慮的細節很多,建議病友或家屬若有疑慮,可收集家族病史後,找遺傳諮詢師進行專業的評估。如果民眾自行評估後,發現很符合遺傳性家族的條件,建議先找家族中的罹癌者做檢測,先確定是否真的有基因變異,其他健康的親屬再依此做相同變異點確認即可,如此一來檢測費用也會較低。需要再次強調的是,雖然基因遺傳是罹患癌症中一項重要的因素,但後天的預防也不能忽略。什麼時機適合進行遺傳性癌症基因檢測?雖然目前基因檢測的時機沒有明確規範,但從醫學倫理的角度看,還是希望當事人可在理解檢測內容與意義、瞭解疾病內容、確認可以接受檢驗結果所帶來的影響、對人生規劃有想法的情況下再接受檢驗。從過去的例子看到,對於年輕且未婚的女性來說,一旦確認帶有基因變異,要考量的不僅是自己,還有婚姻關係中的其他人。例如,是不是有一天我就要失去乳房,身上有手術的疤痕,以後就不能穿泳裝?或者是,往後是否能接受可能罹患癌症的高風險而結婚生子,萬一真的遺傳給下一代怎麼辦?如何面對夫家的雙親與家族可能有的壓力?對於已經完成生育的人來說,除了擔心自己的疾病,更怕把這樣的基因遺傳給下一代,怕下一代怪罪自己,更怕子女要受手術、治療之苦。當然也有人十分正面樂觀,既然遺傳性癌症可以預防、也可以治療,就乖乖定期進行追蹤。或是提前做好人生規劃,必要的話也能進行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技術(PGD)篩選出不帶基因突變的胚胎,避開遺傳疾病傳遞給下一代的機率。但這一切都必須考慮周詳才能進行,諮詢師會在討論過程中確認個案的心態後,才協助進行基因檢測。況且,基因檢測並非個人選擇,也會影響到父母、兄弟姊妹以及整個家族,即使確認不帶有基因變異,也不見得是件開心的事情,個案可能會有罪惡感,難以面對其他帶有基因變異的家人。假設你的家族史或個人病史疑似遺傳性癌症的高風險族群,有幾個比較建議的時機或年紀來做基因檢測:一、 已罹癌患者:急性期的治療已完成,比較瞭解癌症之後,想確認自己是遺傳型或後天型的癌症。二、 對於有家族史且尚未罹癌的健康人:可在二十五歲後進行諮詢及檢驗,以達到預防癌症的效果。三、對家屬來說:當有親人已經驗出遺傳性癌症基因變異的時候。基因檢測異常,怎麼辦?基因檢測異常不一定會發病,只是得到該病的機率較高。類似是子彈上膛,但不一定會發射的概念。事實上,癌症的發生不只是先天遺傳因素,後天因素像是飲食、環境、生活習慣、壓力等也有重要影響。以遺傳性乳癌中大家較熟悉的BRCA1/2 基因為例,帶有基因變異的人到七十歲發生癌症的機會為百分之八十;臨床上確實見過帶有基因變異的女性,到七十歲仍沒有罹患癌症,但其他姊妹在五十多歲確診乳癌的例子。其他表現強度較低的乳癌相關基因發病率有可能是百分之五十或更低。基因不同,帶有遺傳性癌症基因突變的人,其發病機率也不太一樣。基因變異所引起的癌症不會比較惡性、進展也不會較快。但平均來說,遺傳性癌症發病年紀較早,所以易被忽略,等到察覺異狀時,常為時已晚。因此建議帶有遺傳性癌症基因突變者,要盡早進行較為頻繁且較深度的檢查;例如一般人約四十五歲以後才進行乳房超音波或攝影篩檢,而帶有基因變異者建議提早到三十歲就開始每年進行超音波或乳房攝影,三十五歲以後定期進行核磁共振攝影。一般男性約六十歲以後才會注意攝護腺的問題,但遺傳性乳癌家族中的男性,須提前到四十歲開始,定期進行攝護腺的超音波與觸診檢查。經過基因檢測確認基因變異後,諮詢師會根據國際遺傳性癌症指引以及家族病史,給予後續醫療或健康檢查的建議,給病人與主治醫師參考,再由病人根據自己的需求與身體狀況和主治醫師共同進行。除了檢查,有些遺傳性癌症可以使用預防性投藥,甚至有些人願意接受預防性切除,但要進行這樣的手術之前,必須經過多次的諮詢與討論。帶有遺傳性癌症基因突變並不可怕,目前遺傳性癌症可預防也可治療,已經有針對遺傳性癌症基因突變,設計出特定的藥物,將來,研發出預防性藥物也指日可待。(本文摘自博思智庫《我也曾經不勇敢:解密精準醫療,個人化抗癌新趨勢》)書籍簡介本書特別安排專家學者於專欄中介紹「精準醫療」,以深入淺出的分析,呈現醫界與科技結合在癌症治療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為讀者接軌最新癌症治療參考的依據。節錄抗癌鬥士的心情故事、抗癌的心路歷程,希望能激發癌友自助力,正面迎向生命的陽光。以往,癌症常規治療通常以同一套方式,符合多數癌症病人;然而,同一種癌症,不同病人適用的療法可能不一樣。拜基因檢測與定序技術進步所賜,個人化且更精準的治療方式不斷出現,不僅能命中要害、降低副作用,還能節省不必要的醫療費用,讓抗癌又多了一項新利器!
-
2021-02-11 癌症.癌友加油站
揮別癌症陰影擁抱人生夢想 崔咪:「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沒有目標的活著。」
二○一七年的冬季,我確診罹患荷爾蒙型乳癌第三期,因此進行乳房切除手術,接著開始化療。經過兩年多追蹤,二○二○年七月進行了乳房重建與淋巴重建。癌友們正在經歷的,我也經歷過,但因為我非常愛美,為了不想掉頭髮影響外觀,甚至曾經拒絕化療……。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沒有目標的活著療程後,我很快地回到美妝部落客的工作崗位,繼續與大家分享美麗。許多人對於我這麼快開始工作感到訝異,認為癌症病人應該多休息才對,但這並不是我想要的人生!自從罹癌後,我真切感受到,人生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沒有目標的活著。還記得醫生看著報告說:「腫瘤已經感染到淋巴了,癌細胞擴散的範圍可能遍及全身。」我一踏出診間,當場忍不住痛哭,以為自己快要一命嗚呼,甚至開始跟先生討論身後事,也開始回顧自己並不算長的人生,想想是否還有什麼遺憾,又是否還有哪些尚未實現的夢想?想過一遍後,很幸運地發現,我已經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工作是興趣,也是夢想。後來,也逐漸發現身邊的人並沒有因為我生病,或是外觀上發生改變而不再愛我,這是最幸運的事,也讓我更有勇氣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考驗。以前的我非常追求完美,覺得自己必須要夠美夠好,其他人才會喜歡我。為了有更多時間繼續做美妝部落客的事業,也為了我愛以及愛我的人,低落了一陣子後,決定好好地面對這場突發的人生意外。適當宣洩、良性溝通,家人陪伴成為抗癌養分治療開始前,我發揮部落客的專長――資料收集,在資訊發達的時代,網路就是一個很不錯的工具,也有許多為癌症患者成立的網路社團,透過互相交流、經驗分享,都能更有助於提升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同時,我也放心地把自己交給醫療團隊,配合醫師的建議,積極治療,透過閱讀大量的相關資料,以及與醫療團隊的療程安排、溝通,更瞭解病情後,起初得知罹癌的恐慌、擔憂也漸漸平復。話雖如此,事情卻沒有想像得那麼簡單。我母親看著我因化療受苦,竟然在我面前掉淚,這讓我感到非常自責,但也只能用盡全身力氣擠出笑容安慰媽媽:「我會努力好起來,妳也要堅強!」癌症治療是個很漫長的過程,就像電玩遊戲一樣,一關過完還有一關,家人的陪伴與支持非常重要。治療期間,我的情緒變得非常不穩定,後來才明白,這是因為荷爾蒙變化所造成,但壓抑情緒也不是個好方法,建議適時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周遭親友瞭解你的想法。在良性的溝通下,家人的陪伴與支持也是抗癌歷程中非常重要的養分。現在的我,更珍惜當下療程結束後,順利回到原本的工作崗位,但你說生病之後有沒有什麼改變?當然有,我發現生命真的好脆弱,我們永遠無法預測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所以我不再成天陷入「復發」的擔憂之中,而是把焦點放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讓每一天都可以充滿盼望。療程結束後,我並沒有改變自己愛美的信念,只是在罹癌之後,對於美的定義有所不同,也更感受到,只要覺得舒服與自在,就是「美麗」。後來,我也拍了很多治療期間相關主題的影片,除了與大家分享我的抗癌歷程、分享自從外觀發生變化後,如何打扮,才能讓自己看起來更有精神等內容,也收到許多病友及家屬的回饋,表示這給了他們很大的鼓勵。乳癌會讓外型與身材有所改變,對年輕女性來說,心情難免會產生影響,但我想說的是,現在醫療科技越來越進步,相信自己、調整好心態,也相信你的醫療團隊,不要因為癌症放棄自己想做的事,有了作夢的勇氣,也將會更有動力面對治療期間的挑戰。所以,當有人問我:「罹癌之後,妳有什麼改變呢?」我會回答:「現在的我,更珍惜當下。」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我也曾經不勇敢:解密精準醫療,個人化抗癌新趨勢》)書籍簡介本書特別安排專家學者於專欄中介紹「精準醫療」,以深入淺出的分析,呈現醫界與科技結合在癌症治療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為讀者接軌最新癌症治療參考的依據。節錄抗癌鬥士的心情故事、抗癌的心路歷程,希望能激發癌友自助力,正面迎向生命的陽光。以往,癌症常規治療通常以同一套方式,符合多數癌症病人;然而,同一種癌症,不同病人適用的療法可能不一樣。拜基因檢測與定序技術進步所賜,個人化且更精準的治療方式不斷出現,不僅能命中要害、降低副作用,還能節省不必要的醫療費用,讓抗癌又多了一項新利器!
-
2021-02-11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因子」藏在生活細節裡 過年期間不忘5大防癌好習慣
香腸、臘肉、火鍋料等,這些都是年夜飯裡常見的菜餚,不過,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許嘉芸提醒,環境中致癌物質無所不在,許多加工食品含有「亞硝酸鹽」,吃下肚後,恐形成致癌物「亞硝胺」,提醒民眾力行「防癌新生活」,多吃新鮮蔬果,遠罹癌症威脅。所謂「防癌新生活」就是養成「蔬果彩虹579」、「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遠離菸檳」、「定期篩檢」等5大防癌好習慣,臨床顯示,只要落實於生活,就能降低6至7成罹癌風險。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全球癌症調查報告,2020年乳癌位居全球盛行率最高的癌症,肺癌、大腸直腸癌則分居2、3名。至於台灣最常見癌症則是大腸癌、肺癌、乳癌、肝癌、口腔癌。癌症的頭號殺手就是肺癌。台灣癌症基金會賴基銘說,台灣肺癌新增人數逐年增加,超過1萬5000人確診,近1萬人死於肺癌,死亡人數位居所有癌症之冠。賴基銘指出,國人普遍缺乏肺癌早期篩檢的正確認知,以致確診時時5、6成已是晚期,建議抽菸者、有家族史的民眾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如果及早偵測1公分以下的肺部腫瘤,治癒率高達9成5以上。值得注意的是,過年祭祖、拜神,常會燒香,但在燃燒過程中,常產生大量PM2.5,這屬於第1級致癌物,建議燒香及焚燒金紙時,環境應該保持通風,或是開啟空氣清淨機,減少空汙對於人體的傷害。許嘉芸指出,居家環境中充滿許多致癌物質,包括亞硝胺、黃麴毒素、丙烯醯胺、多環芳香烴,以及室內外的空污PM2.5等,除了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在飲食上,則應避免食用含有「亞硝酸鹽」的加工食品。此外,在食用堅果乾貨等年節應景零食時,應該留意保存期限,以及是否發黴變質,如果變軟、出現異味,或味道不對,就可能長了黴菌,含有黃麴毒素等有害物質,提高罹癌風險。許嘉芸建議,如果家裡成員不多,在購買堅果乾貨時,即使大包裝比較划算,但如果開封之後,無法立即吃完,就容易變質發霉,因此,這類產品以小包裝為宜,並注意有效時期。此外,許多年菜料理大多以油炸燒烤為主,盡管美味、好吃,但肉類等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在經過高溫油炸燒烤後,容易產生「丙烯醯胺」及「多環芳香烴」等致癌物質,許嘉芸提醒,烹煮食物時,盡量以燙、蒸、煮或涼拌為主。★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2-10 癌症.癌友加油站
兩次罹癌,復發又骨轉移 歷經四次生死的奇蹟人生!
原以為只是一般健康檢查,沒想到卻一發不可收拾……。當年三十七歲的我,發現乳房超音波有異狀,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到醫院做了詳細檢查,確診乳癌第一期。兩次的罹癌經驗,讓我因禍得福?聽聞噩耗時,腦袋一片空白,沒有力氣思考下一步應該怎麼做,滿腦子掛心的是還在就讀國小的女兒。「我會為了兩個女兒努力治療!」抱持活著就有希望的信念,我要親眼看著她們步入禮堂。為了根除癌細胞,將右乳局部切除、腋下淋巴清除的手術;八次化療、三十五次放療、五年的荷爾蒙治療,原以為抗癌歷程到此告一段落,生活可以回歸正軌,卻沒想到老天又對我開了一次玩笑。「在妳的身體發現一顆一.二公分的腫瘤……。」二○○七年,我罹患第二個癌症――肺腺癌第一期。當醫師說要切除右肺中葉,我才驚覺是不是過去不規律的生活作息,成為壓垮自己的原因。右肺中葉切除後,說話會喘、走路緩慢,經常忍痛咳嗽,心想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因此,開始每天練習吹氣與爬樓梯,訓練肺活量。每個週末先生會陪我去爬山,持續一段時間,體力甚至比手術前更好,也算是因禍得福吧!命運再給一巴掌,肺癌復發、骨轉移治療結束後,於二○一○年回醫院定期追蹤肺部情況時,發現右肺下葉再次冒出三顆惡性腫瘤。「從來沒有菸酒的不良嗜好,也很努力治療,為什麼癌症一直找上我?」我的心跌落至谷底,成天鬱鬱寡歡,不斷責怪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恐懼與不安吞噬了我。「之前的治療,右肺中葉已經全部切除,如果這次再把右肺下葉切除,會嚴重影響生活,可能往後走路都會喘。」醫生語重心長地表示。「切除之後,腫瘤要是再長出來怎麼辦?」我下定決心徹底改變生活習慣與心態,每天早起運動,認真對待每一口放進嘴裡的食物,學習與癌和平共處。我的抗癌之路異常艱辛,以為歷經三次罹癌後,一切能重新開始,萬萬沒想到二○一七年會再次經歷生死。炎炎夏日,一如往常的我到公園拉筋,聽到骨頭「喀擦」一聲,大腿開始疼痛,檢查後發現是脊椎滑脫,後續接受復健、喬骨、原始點治療,都不見好轉,反而日漸嚴重,彷彿有電鑽不停地往骨頭裡面鑽,在這期間體重掉了七公斤。檢查後,肺腺癌轉移到髖關節,當天緊急安排住院,進行左腿髖關節置換手術。怎麼也沒想到這是我經歷過最嚴峻的一次,住院治療二十五天中,引流管裝了三星期才拆除,前後輸血數次,還因為酒精導致全身過敏……。在腳疼與全身過敏雙重夾擊下,光是抬腳復健都會痛到掉淚,剛出院的那陣子只能依靠輪椅行動,失去了行走的能力,甚至連如廁洗澡都要旁人攙扶,最難過的是平時熱愛的爬山、瑜珈以及跑步等運動,從今往後都要避免。直到我失去這些後,才驚覺看似平凡的日常有多麼珍貴。還好,身旁有親愛家人的關懷與支持,細心照護我的生活起居,不斷陪伴復健,慢慢不依賴助行器與枴杖,恢復自行走路。人生終極考驗,喪偶、癌症雙重打擊當我日漸復原時,一向身強體壯的先生,因咳嗽就醫後,就再也沒有回來……。家中頓時失去依靠,這種椎心之痛遠遠超過治療過程中承受的痛苦,整顆心瞬間被掏空,日子過得渾渾噩噩,天天以淚洗面。當心情沮喪得無以復加時,我的腳再次痛到幾乎無法行走,肺部的癌細胞也加速長大。「我會照顧好自己,你放心離開吧!」想起曾經對先生應下的承諾,再多麼心痛難耐,我還是打起精神繼續治療。還好有女兒無微不至的照顧、陪伴,努力克服所有副作用,時間漸漸帶走傷痛,病況也趨於穩定。罹癌迄今已邁入第十六年,仔細想想,老天其實對我很好,給了我四次機會,讓我能檢視自己過往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人生觀念,不再把工作和金錢擺在第一順位。生病之後,開始學習陶笛、竹笛、烏克麗麗、薩克斯風、合唱等,考取桃園市街頭藝人的證照,為我音樂志工的道路揭開序幕,經常前往各地的養老機構、關懷服務協會、公益單位表演,透過輕快的陶笛樂聲,療癒更多為疾病所苦的朋友。我們不能決定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決定它的寬度。當有困難來臨時,面對它、接受它、放下它,每一天都要開心地活著,帶著這份信念,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本文摘自博思智庫《我也曾經不勇敢:解密精準醫療,個人化抗癌新趨勢》)書籍簡介本書特別安排專家學者於專欄中介紹「精準醫療」,以深入淺出的分析,呈現醫界與科技結合在癌症治療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為讀者接軌最新癌症治療參考的依據。節錄抗癌鬥士的心情故事、抗癌的心路歷程,希望能激發癌友自助力,正面迎向生命的陽光。以往,癌症常規治療通常以同一套方式,符合多數癌症病人;然而,同一種癌症,不同病人適用的療法可能不一樣。拜基因檢測與定序技術進步所賜,個人化且更精準的治療方式不斷出現,不僅能命中要害、降低副作用,還能節省不必要的醫療費用,讓抗癌又多了一項新利器!
-
2021-02-07 癌症.乳癌
國人罹癌時鐘加速!女性乳癌飆最快 醫籲定期檢查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去年公布2017年「癌症發生資料登記」數據,發現國人罹癌時鐘從2016年的每4分58秒就有1人,快轉加速為4分42秒就有1人罹癌,其中女性乳癌發生率飆升最快,台中榮總埔里分院呼籲婦女應定期接受檢查防範。台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指出,根據國民健康署去年公布最新癌症發生資料登記報告,2017年罹癌時鐘再度快轉,從2016年的每4分58秒就有1人罹癌,變成4分42秒就有1人罹癌,相比之下罹癌人數增加5852人,罹癌率提高約5.2%。其中,女性乳癌發生率飆升最快,從1996年每10萬人口約有30人(發生率0.03%),到2017年飆升至每10萬人口約有79人(發生率0.0789%),發生率在21年來成長逾2.5倍,同時乳癌更位居女性十大癌症的第一名。埔榮一般外科表示,乳房攝影(Mammography)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具醫學實證的乳癌篩檢工具,國健署依國際研究發現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可降低4成乳癌死亡率,因此婦女應定期接受乳房攝影檢查,有助提早發現及治療。而政府近年推動四癌篩檢服務,中榮埔里分院除與地方衛生所合作,提供乳房攝影巡迴車至大埔里地區定點檢測,去年更在院長徐慰慈支持下引進新型數位乳房攝影儀器進行高解析影像、快速、舒適且低劑量的檢查,縮短城鄉醫療差距問題。埔榮醫院表示,該院去年乳房攝影篩檢總人次2103人,居全縣之冠,而乳癌不可怕,就怕發現得太晚,因此呼籲發現乳房有任何異狀都該提早就醫,尤其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的婦女,更應落實善用每2年1次的免費定期乳房攝影檢查,為自己的健康付諸行動。
-
2021-02-05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加速癌細胞惡化 這些邪惡鄰居是助紂為虐的禍首
過去對於癌症的研究,都著重在癌細胞本身,然而近年來,許多研究發現,腫瘤細胞旁邊的細胞外基質及間質細胞等,與癌細胞之間有密切關係。算是腫瘤細胞周邊的鄰居與環境,統稱腫瘤的微環境,這些鄰居與腫瘤細胞互動頻繁,互相支援,反而使癌細胞更加惡行惡狀,大肆擴展,甚或造成轉移,至於細胞外基質及間質細胞到底是什麼?包括哪些?對癌細胞的作用如何,分述如下:(1)腫瘤相關巨噬細胞:是一群多樣性細胞,主要來自腫瘤周邊組織或骨髓,分二種型態:M1及M2,在腫瘤早期大部分為M1,可以抑制腫瘤生長,但M2反而促進腫瘤生長,一般認為腫瘤在組織缺氧情況下,可以誘發M2之增加,其腫瘤惡性度反而增高,預後不佳。(2)腫瘤相關纖維母細胞:此等長在腫瘤附近的纖維母細胞,與一般纖維母細胞不同,他會受一些生長因子的活化,而會分泌血管上皮生長因子,促使血管新生,使腫瘤變大。至於為什麼變成作惡性多端的纖維母細胞,其原因尚不明,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3)腫瘤附近新生血管:在1971年,Folkman醫師提出一個嶄新的概念,認為所有腫瘤的生長都需要有新生血管的產生,而後新生血管成了一門顯學。一般認為正在長大的腫瘤需要氧氣與養分,而這需要有新生血管來運送。這些新生血管的結構與一般血管不同,其血管外被細胞與血管周邊細胞是有缺口的,且通透性較大,也就是有漏洞、不緊密的血管系統。所以如何抑制血管新生使腫瘤不致坐大變成非常重要。(4)細胞外基質:細胞外基質並非細胞成分,其組成很複雜,包括有膠原蛋白、彈性蛋白、蛋白多醣、生長因子、蛋白酶,以及位在細胞表面,負責黏附細胞到細胞外基質的黏附分子,如integrin(整合素)、其在腫瘤生成中占有很重要的角色,其生理作用參與了細胞生長、分化、附著、移動、血管新生,而在腫瘤微環境中,它可以加強腫瘤細胞的存活、遷移、侵入,因而促進腫瘤的轉移。(5)腫瘤附近的免疫細胞:在腫瘤生成時,從骨髓移動出來並浸潤在腫瘤的中間及附近;其功能包含,促進腫瘤血管生成、破壞樹突細胞的抗原呈現、抑制T細胞活化、促進M2腫瘤相關巨噬細胞增生、抑制NK細胞的細胞毒殺作用等。另外在腫瘤附近有很多這些浸潤淋巴球,與腫瘤免疫息息相關,隨著醫學進步,才開始發現「免疫查核點」的重要性。免疫查核點的分子有點像是免疫系統的煞車,負責抑制免疫的過度反應,而癌細胞非常狡猾地利用這些免疫查核點的分子來抑制免疫系統,逃脫免疫細胞的攻擊,使腫瘤越長越大。目前有許多的免疫查核點分子被發現,包括:CTLA-4 會降低T細胞對腫瘤細胞的攻擊;PD-1/PD-L1 則會讓在腫瘤周圍的免疫T細胞處於沉默(不活化)的狀態,不去攻擊癌細胞。因此,科學家發現如果能設計針對癌細胞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便可喚醒原本沉睡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細胞。經過大型臨床試驗證明:免疫查核點抑制劑的抗癌療效比先前的刺激免疫反應的藥劑來得有效。如三陰性乳癌,在2018年第一次證明了使用免疫查核點抑制劑(Atezolizumab)搭配化學療法進行轉移性三陰性乳癌的第一線治療,相較於標準對照(傳統化療)組別,能明顯增加存活期,且這樣的免疫療法的效益在有表現PD-L1的患者中效益更為顯著(大約有40%三陰性乳癌病患有PD-L1的表現)。這也是對三陰性乳癌提供另一項有效藥物的選擇。結語腫瘤微環境在腫瘤的生成、進展、侵犯、轉移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其組成也是相當複雜,包括腫瘤相關巨噬細胞、腫瘤相關纖維母細胞、細胞外基質、血管新生、腫瘤浸潤淋巴球等,還有許多的細胞激素或生長因子構成一個極其複雜的網絡。目前已經有相當多的研究藥物是以腫瘤微環境當做標靶,希望可以達到抑制腫瘤生長,甚至是殺死腫瘤細胞,將來可以掌握腫瘤附近的邪惡鄰居,對癌症治療想必會有很大的幫助,以嘉惠更多癌症病人。
-
2021-02-05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換心30年 她破亞洲存活最久紀錄
現年53歲的換心人李秀英,23歲時因嚴重心肌病變,由振興醫院院長、心臟權威魏崢進行換心手術。換心至今已過30年,成為全亞洲存活最久的換心人。雖然因為抗排斥藥物關係,期間罹患兩種癌症,但她仍成功克服,更將挑戰世界換心存活最久、33年的紀錄。心臟移植手術是末期心臟病患者的常規治療,全台至今已有逾千例心臟移植個案。但30年前醫療技術落後,民眾不了解換心、要病家接受換心治療並不容易。當時李秀英的父親聽到醫師說,「秀英需要換心,不然生命就會結束。」除了震驚外,更難以置信的是,「人怎麼可以換心呢?」但為了挽救女兒生命,李爸爸抱著恐懼的心情簽下手術同意書,於1991年2月4日由魏崢執刀換心。在聽到手術成功的消息時,他雙膝癱軟跪地、喜極而泣,術後住院期間,一直守在女兒病榻前加油打氣。現在李秀英換心已超過30年。因器官移植需要長期服用抗排斥藥物,罹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在這段期間,連續罹患乳癌和子宮頸癌,但她從沒放棄,更堅定告訴醫師,「我要帶著另一個生命繼續活下去,不能辜負那個給我新生命的人的期望,我要努力活得更精彩。」李秀英說,保持心情愉快很重要,她和一般人一樣爬山、潛水、跑步,不因為換過心就裹足不前。她也稱魏崢是她的第二個爸爸,給她重生機會,內心有滿滿的感謝。振興醫院醫療副院長殷偉賢表示,換心者能夠存活這麼久,主要在於團隊的合作。病人因器官移植可能有急性排斥問題,加上服用抗排斥藥物,罹癌機率也較高,因此後續的追蹤和調整用藥是延長存活期的關鍵。現在換心者五年存活率已經提高約70%至75%、10年存活率約50%、20年存活率35%。但魏崢表示,現在台灣換心最大挑戰,在於捐贈來源很少。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108年等候器官移植的病人數為9997人,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為375人,能夠等到捐贈的器官並移植的機率不到4%,大多數病人還等不到救命的器官就離世。
-
2021-02-04 癌症.乳癌
乳癌細胞為何轉移到肺?中研院破解機轉帶來治療曙光
乳癌長期穩坐台灣女性癌症之首,早期診斷比例雖增加,但復發轉移的存活率從九成大降至三成。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有重大發現,找到乳癌細胞從腫瘤鬆脫、經血液轉移肺臟的關鍵蛋白質DSG2,並領先全球確立癌細胞DSG2含量並不維持在高點,而是會動態變化。這項發現為開發乳癌新療法立下基礎,今年1月登上國際期刊《美國國家科學月刊》。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黃雯華表示,過去已知靠近微血管的腫瘤邊緣,可能會有一些堆疊的癌細胞團簇進入血液循環,這種「循環腫瘤細胞群簇(CTC)」就相當於腫瘤幹細胞,隨血流跑到其他器官,再穿出微血管壁,在其他器官定錨增生,完成癌細胞轉移。但過去不知道,為何有些單顆癌細胞也能從緊緊堆疊的癌細胞脫離、進入血液,單槍匹馬在循環中存活,直到抵達其他適合生存的器官。原來答案就在蛋白質DSG2。黃雯華表示,分析164個台灣乳癌病理切片發現,癌細胞有DSG2的患者存活率明顯較低、復發率較高,且不限於乳癌種類,國外研究也證實同樣發現。DSG2是與表皮細胞接合有關的常見蛋白質,促使細胞互相黏附,在正常細胞含量偏低,在腫瘤細胞卻會有高低變化。黃雯華及博士後研究員張博皓透過小鼠實驗發現,有DSG2的乳癌細胞會在原位形成較大腫瘤,也會產生較多循環腫瘤細胞群簇(CTC)。在腫瘤中的厭氧區,厭氧關鍵調節蛋白(HIF-1α)會抑制乳癌細胞的DSG2,導致癌細胞彼此間的黏附力下降,單顆癌細胞就可以脫離、進入血管。當這顆乳癌細胞來到氧氣充沛的血液中,DSG2又會慢慢高起來,這能夠幫助乳癌細胞在循環系統中存活,等到抵達適合的器官,例如乳癌轉移最常見的肺臟,也更容易附著和增生。沒有SDG2的循環腫瘤細胞群簇(CTC)則可能傾向轉移到比較厭氧的組織。黃雯華表示,除了乳癌,子宮頸癌、頭頸癌、肺癌的預後也與DSG2相關,可能成為未來癌症研究關注的新焦點。DSG2可用於進行癌細胞的生物標記,也能用於開發針對DSG2的小分子抗體藥物,讓藥物結合DSG2高表現的癌細胞,進而殺死癌細胞。或許未來也可以利用類似血液透析的方式,將DSG2高表現的癌細胞從血液中移除,以阻斷一部分的癌轉移。
-
2021-02-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導致美國損失16兆 損害全球癌症慢性病與婦幼健康
「新冠病毒是一個很貴、很貴的病毒!」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及其研究團隊,今持續召開防疫科學直播,學者指出,美國因疫情造成經濟與健康總損失高達16兆,排擠癌症與慢性病的研究和照護資源,大量人的診斷和治療都被延誤,預估十年內美國乳癌大腸癌死亡將增加1萬人,全球婦女和兒童的健康也因此有百萬人年規模的損失。公衛專業的醫師楊昆澈指出,美國因新冠肺炎經歷經濟大蕭條,損失GDP達7.6兆美元、提早死亡造成的健康損失4.4兆美元、長期健康受損2.6兆美元。去年有40%成年人罹患焦慮症,前年僅一成,精神心理損失1.6兆美元。上述總損失達到16兆美元,佔美國GDP的九成,是非常昂貴的疾病。根據發表於《科學》和《刺胳針》的研究,楊昆澈表示,預估美國2030年增加一萬人因乳癌或大腸癌死亡。這是因為疫情衝擊臨床量能,導致延遲診斷、延遲治療,也導致癌症研究延緩、研究資源轉移到苗、實驗室關閉。英國民眾就需要透過基層醫師轉診,需要等待兩週,疫情導致轉介人數減少,加上二線照護及醫療人力縮減,預估五年後癌症死亡人數將增加近一成。楊昆澈分析,在英國,五分之一癌症是在急診室診斷,但疫情導致侵入性檢查減少,特別是大腸鏡,延遲治療將導致癌症進展的風險。另外,去年4月英國醫療服務量下降九成,因為手術空間不夠,呼吸器也只能給緊急手術,為了取代開刀,只能增加放射線治療服務量,化療較不受影響。在美國,糖尿病服務量大減81到90%,用藥量也大降52到60%,是受疫情衝擊最嚴重的慢性病,其次則是高血壓與肺阻塞,只能靠數位和虛擬科技等創新策略盡力彌補。婦幼健康也備受疫情衝擊,楊昆澈指出,研究預估未來五年,全球婦女因為新冠肺炎大流行失去的高達25萬到100萬人年。義大利研究比較去年3、4月和前年同期,15歲以下兒童糖尿病新發生個案數減少23%,重度酮酸中毒比例升高逾五倍,前年僅8.3%,去年卻高達44.3%。第一型糖尿病的即早診斷非常重要,新診斷個案少了,所延遲的診斷和治療,會導致更高比例進入重症,有很嚴重的併發症。公衛學者范僑芸表示,印尼是目前東南亞疫情致死率最高的國家,單日確診死亡都在陡升,雖然COVAX承諾給2310萬劑疫苗,印尼也開始打Sinovax中國疫苗,但只有給18-59歲打,除了力求經濟復甦,也是因為Sinovax疫苗還缺乏長者研究。只是,政府集中防疫能量,結果導致印尼當局暫停了漢生病的介入措施,學童盛行率上升到9.4%,令人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