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癌症治療的癌友,必須面臨「人生重整」的課題。根據研究指出,推估台灣有超過九成的癌症患者,長期受到「癌因性疲憊症」困擾,生活壓力以及罹病後產生的心理壓力,都會出現癌因性疲憊症,只是多數的癌友並未察覺。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提出11大自我察覺指標,一旦發現自身有癌因性疲憊症,可與醫師討論調整藥物並搭配運動,改善症狀,增加對抗癌症的能力。
40歲林姓全職媽媽,被診斷為乳癌二期,她接受了手術後,準備接受化療,面對癌症,化療往往是最痛苦的抗癌階段,無論是掉髮、免疫力變差,種種化療產生的不適症狀都讓林媽媽懷疑自己是否能成功抗癌,現在身旁還有著小孩,也擔心是否有能力照料他們。她主動諮詢醫師,醫師決定讓林媽媽在化療同時,接受治療癌疲憊的合併療法「超前佈署」避免疲憊的產生。
高榮外科部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曾彥敦表示,幾乎所有癌友在接受治療的期間,都會產生癌因性疲憊症,如什麼事都不想做,做事之前都很掙扎,做任何費力的事情後整個人呈現「病懨懨」狀態。
他指出,癌疲憊的成因眾多,包括治療藥物、癌症本身,甚至是罹病後的心理壓力,都可能引發癌疲憊,如果沒有及早介入治療,容易陷入惡性循環。
他舉例,很多癌友治療後出現疲累,整天臥床,漸漸地連運動、吃飯都無力進行,甚至想要「延期治療」,進而影響到治療效果。不過有許多癌友對於癌因性疲憊症並不太認識,因此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提出11大自我察覺指標,幫助癌友認識癌因性疲憊症。
曾彥敦表示,改善癌因性疲憊症分為藥物處置與非藥物處置,目前藥物處置上會依照不同癌別的化療狀態調整藥物用量,非藥物處置如運動、心裡減壓、睡眠等,其中以運動的效果最佳,但運動過程中需要陪伴與鼓勵,也呼籲癌友的家人可以一起陪伴,幫助患者度過難關。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