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乳癌
共找到
1104
筆 文章
-
-
2021-06-02 癌症.抗癌新知
別再等了! 專家強烈建議癌友接種新冠疫苗
癌友到底能不能打新冠疫苗?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李冠德表示,每位癌友見到他的第一句話都是詢問這句話。根據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最新建議,任何癌友都建議優先施打新冠疫苗,其他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則是相隔4周再接種;固體瘤患者正值治療期間無需擔心可直接接種、血液瘤則建議待療程結束約3個月中性白血球恢復後再接種。別再聽信網路謠言,李冠德表示,有太多癌友告訴他,網路上不斷強調「癌症患者不能打疫苗」,但現在癌症患者被列為優先施打對象,讓患者們不知所措,不曉得到底要不要打。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今年3月修訂最新指引,強烈建議所有癌症患者一定要優先接種新冠疫苗。主要是新冠肺炎重症高風險群為肥胖者、長輩、腎臟疾病、心臟疾病及癌症患者。李冠德說,癌症患者一旦染疫,所有的治療都得停止,同時也得隔離,疾病若發展到肺炎,不只要投以對抗肺炎的藥物,同時也得對抗癌細胞,治療難度加劇,致死率也會大幅提升。李冠德表示,不同的癌種接種新冠疫苗的時機不同,固體瘤的患者如乳癌、大腸癌、肺癌等,正在接受化療或標靶治療時,中性白血球會下降,但通常結束化療後七天後中性白血球就會恢復,即使治療期間中性白血球低下,接種疫苗也不會影響免疫反應,不必等到中性白血球恢復後再接種,可以隨時接種。血液癌的患者如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癌等,李冠德表示,通常這類患者治療期間會接受較強度化療及白血球增生劑,建議等到治療結束中性白血球數目恢復,再預約接種新冠疫苗,大約是治療後三個月才建議接種。正在接受免疫治療的癌症患者,則建議任何時間接受疫苗。李冠德說,接受免疫治療反而會增強T細胞免疫,不過也因為免疫力增強,疫苗副作用可能會增加,但目前還沒有相關臨床數據。放療的患者則是任何期間都可以接種疫苗,手術後的患者則容易有發燒反應,建議術後一到二周後再接種疫苗,若接受脾臟切除手術,有可能導致免疫抑制狀態,建議術後二到三周再接種疫苗。李冠德說,目前已經上市的疫苗有莫德納、輝瑞、嬌生、AZ,由於臨床試驗都不會以癌友作為試驗對象,但從國外接種狀況來看,癌友並沒有顯著的問題,且癌友的免疫力低,反而不易有不良反應的發生,不過也代表效果相對低,也顯示癌友更要打。至於哪些品牌好?李冠德說,只要有新冠疫苗都建議癌友接種。表/癌友接種新冠疫苗六大問題Q1:癌症病人可以接種新冠疫苗嗎?答:可以Q2:化學治療期間能接種新冠疫苗嗎?答:可以,接種時間點須視癌別而定Q3:免疫治療期間能接種新冠疫苗嗎?答:可以Q4:接受放射治療或手術後能接種新冠疫苗嗎?答:可以Q5:新冠疫苗可以和其他的疫苗一起施打嗎?答:可以,但須間隔Q6:新冠疫苗的原理及對癌友的保護力?答:mRNA疫苗:對罹患癌症等免疫抑制病人不會造成直接的安全風險,保護力高;腺病毒載體疫苗,對癌友未有足夠安全性數據,但腺病毒載體已被修改以使其無法複製,癌症病人應可安全使用。資料來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製表/陳雨鑫
-
2021-05-31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買房買車要比較CP值,買命呢?
超過30年,癌症是台灣死因之首位。雖然,癌症醫療的成效愈來愈好,但是,也愈來愈昂貴,如今,已占健保支出的六分之一,健保實在禁不起濫用與浪費。不當檢測及治療 就是浪費不當的檢驗檢查,譬如對於病人的治療不會有助益的基因檢測,就是浪費,不當的治療譬如用機器手臂切除乳癌,就是濫用。癌症醫療最重要的是,第一次就要正確診斷、正確治療,如果第一次診治不當,癌症很可能就復發或擴散,而要花費更多的醫療資源去補救。運氣好,可能來得及挽救,運氣不好,生命保不住,過程更是辛苦,花費還不少。美癌症聯盟 制定診治準則因此,為了提升美國癌症醫療的品質,確保美國的癌症病人獲得合乎水準的癌症照護,美國31所主要的癌症中心於1995年組成聯盟(NCCN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制定癌症診治準則,免費供全球使用。30年來,和信醫院依據最新實證醫學且不斷修訂的準則照護病人,第一個5年,當台灣癌症平均5年存活率不到30%時,我們病人的存活率就達到57%。如今,已達74%,優於美國的平均67%,與國內平均的52%,有段距離。NCCN的癌症診治準則一樣是根據實證醫學,譬如,初期攝護腺癌治療,除了手術,其建議還列出內部以及外部放射治療,外部放射治療有數種,包括質子治療。當初,因為少數醫院在沒有經過對照組臨床試驗以前,就宣稱質子治療更精準,對周遭組織的傷害會更少,結果會更好,保險公司也同意支付更高的費用。質子治療 缺實證顯示優勢後來,醫界認為質子治療缺乏實證醫學的證據來顯示其優勢,才回過頭去做對照組臨床試驗。結果,發現質子治療與其他放射治療方法比較,結果沒更好。反而,有些試驗還呈現對腸道副作用較大。運用愈精準的儀器,須要更謹慎的規畫與執行,不專精則反而導致更大副作用。美國的商業保險公司就拒絕支付較貴的質子治療。不可否認,遵循正確的診治準則,是獲得良好治療結果的第一步。然而魔鬼藏在細節裏,病人看不到的地方最重要,如醫院的感染管制、醫護的專業能力等,導致同樣的治療法,治療結果卻不一定一樣。癌症醫療成效 視5年存活率判斷癌症醫療做得好不好,最直接的證據就是病人的5年甚至10年存活率。這個資訊掌握在國健署手上,因為,國健署每年公布台灣癌症的平均5年存活率,統計基礎就來自各醫院病人的5年存活率。而且,台灣一向以擁有健保大數據為傲,大數據應該用來服務國人,健保署應該根據不同癌症、不同期別、在不同醫院治療,到底向健保署申請了多少錢?病人自費又花了多少錢等資訊一併公布。民眾買房買車時,都有具體的資訊來決定CP值,就能做出選擇。然而,民眾要買命時,卻完全沒有實質的數據可用來做抉擇,不是很荒謬嗎?
-
2021-05-28 養生.聰明飲食
延緩老化、抑制癌症,抗氧化能力最強!8大食材鞏固免疫力對抗疾病
免疫力是要維持平衡的,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所以不是靠藥物來補充就能讓免疫維持平衡,而是 要靠飲食來促進健康。免疫力一旦維持好,就能有效避免細菌、病毒來侵擾。對抗疾病最重要的是什麼?其實再好的藥物或抗生素用於人體身上幫助對抗細菌、對抗癌細胞之後,更重要的是免疫系統,才能使身體恢復健康,因此人類最重要的不是尋求神奇妙藥,而是鞏固自己的免疫力,以下就來介紹有哪些食物能強化我們的免疫調節能力。 番茄│最強抗氧化力 番茄的茄紅素是目前已知抗氧化能力最好的成分之一。大甲李綜合醫院營養室主任劉純君表示,茄紅素是所有類胡蘿蔔素中抗氧化能力最強的,其消除自由基或活性氧化物的能力是β-胡蘿蔔素的2倍、維他命E的10倍,有延緩老化的作用。 茄紅素具有多重生物效應,可誘導癌細胞良性分化及凋零,抑制癌細胞訊號傳遞及分裂,台大醫院生化所之前做過的研究也顯示,茄紅素有抑制攝護腺癌、胃癌、卵巢癌、子宮頸癌和乳癌等常見癌症的作用。 另外,番茄含有維他命A,有助於上皮黏膜細胞修復,加速感冒痊癒,維他命C和葉酸則可加速傷口癒合,甚至輔助膠原蛋白生成,幫助骨鬆症病友骨質生成。也含有鉀,有助於降低血壓、水腫及延緩血糖上升。 挑選TIPS 愈紅的番茄,茄紅素含量愈高,但也要小 心,未成熟的綠番茄含有龍葵素,是一種有 毒的生物鹼,大量食用會引起疲倦、噁心、嘔 吐,所以一定要吃成熟的。 蘋果│肺癌危機降低46% 劉純君說,蘋果富含果膠,這是一種水溶性食物纖維,能夠減少腸內的不良細菌數量,幫助有益細菌繁殖,從而改善腸內的細菌菌叢,促進健康,芬蘭赫爾辛基國立公共衛生研究所長期的研究發現,蘋果所含的黃酮類化合物是降低癌症發病率的有效物質。 經常食用蘋果罹患肺癌的機率降低46%, 罹患其他癌症的機率也比一般人少20%。蘋果的原花青素也有助於防止結腸癌,纖維則有助於保持血糖穩定及降膽固醇,有機酸可促進腸胃蠕動,助排除體內廢物。 挑選TIPS 蘋果蒂頭愈綠、果皮上 的條紋愈清楚,代表愈新鮮。而蘋果帶皮才能吃到完整營養,如果擔心果皮上的食用蠟, 只要噴上稀釋後的白醋(1公升水約加1瓶蓋 的醋),靜置15分鐘再洗,就能輕鬆去除。 綠茶│兒茶素含量最高 日本人健康又長壽,被認為和喜愛喝綠茶有很大的關係。劉純君表示,綠茶裡的兒茶素具有較強的抗自由基作用,對防治癌症有益,而日本蔬菜茶業研究所的研究證實,綠茶不但防止癌細胞的生成與增殖,還有抑制癌細胞轉移的效應。 此外,美國科研人員也發現:人們在進食高脂肪飲食後,血管會出現硬化現象,如果用餐時或餐後飲用綠茶,可使血管軟化,使血液流量改善。綠茶中的茶胺酸、兒茶素,可改善血液流動作用,對於防止肥胖、腦中風和心臟病有一定的效用。 兒茶素是茶中所含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有些學者認為1天攝 取250∼500毫克即有保健效果,也有學者認為每天最多1,000毫克,一般認為綠茶的兒茶素含量最高,烏龍茶居次,紅茶第三,不過近年來也有研究認為,紅茶和烏龍茶有其他獨特的抗氧化物,還具有抗癌防病作用。 綠茶除了兒茶素以外,還有茶單寧、維他命A、B、C及磷、鞣質等,有保護血管彈性的作用。 挑選TIPS 其實抹茶也是兒茶素含量很高的茶, 顏色愈是鮮綠,兒茶素愈高。不過要注意買的是真的抹茶,而非「抹茶風味」。 紅茶、烏龍和普洱茶則比較重發酵,雖然兒茶素可能較低,但還是含有其他的茶多酚、茶胺酸等有益成分。 菌菇類│淋巴的強力啦啦隊 台灣人愛吃菇,香菇、花菇、杏鮑菇、金針菇、巴西蘑菇等都常上桌。多吃菌菇類,可增加膳食纖維素,還能得到可促進人體免疫系統活化、增加免疫淋巴細胞抵抗感染的多醣體及三萜類,菌菇含有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營養物質,如:蛋白質、各種胺基酸、胡蘿蔔素、維他命D,巴西蘑菇還含有鍺等礦物元素。 食用菌菇還可降低人體血液中膽固醇、預防高血壓及提升機體免疫力作用,黑木耳能幫助降血脂,金針菇則是減緩便秘症狀。 挑選TIPS 選購時,以乾爽、沒有水氣為佳。如果在包裝上已出現潮濕、 變軟、不夠硬挺或變色,即是不良品,代表胺基酸已經變質,會有腥臭味,口感也不佳。買回新鮮的菇,最好盡快烹大蒜│殺菌、降低膽固醇調食用,若需保存,建議以低溫5℃冷藏,可保存2天。 大蒜│殺菌、降低膽固醇 古代沒有抗生素的時候,十字軍東征時帶著大蒜來預防疾病。科學證實,大蒜的蒜素具有消炎殺菌的作用。劉純君說,大蒜中的硫化合物可在人體中生成硫化氫,幫助擴張、收縮血管,進而控制血壓。台大食科所研究發現,每天一小瓣大蒜就有效果。 大蒜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 蒜素則含有丙烯 基及氧化硫基,活性很高,會和蛋白質的硫醇(Thiol)起作用,抑制一些酵素的活性,因此具有殺菌效果。 最近的研究也認為大蒜對於感染、痢疾、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病症有治療或預防的效果。但要注意大蒜吃多了會傷肝,生大蒜則易刺激腸胃,因此在食用時需要適量,避免空腹生食。 挑選TIPS 挑選個頭大而顆粒飽滿完整的蒜球,若需要久放,最好挑選已經風乾過的大蒜球;若未風乾處理,容易發芽或是發霉,得小心保存。 洋蔥│抗發炎、守住骨密度 很多中年人或女性喜歡紅酒泡洋蔥,據說可降血脂、預防骨質疏鬆症,其實它還具有超強抗氧化能力。劉純君說,洋蔥含有天然抗組織胺槲黃素(Quercetin),能減少 呼吸道發炎及減輕過敏症狀。此外,洋蔥富含維他命C,其抗發炎的特性有助於舒緩與骨骼相關的疼痛和腫脹。 洋蔥是目前所知唯一含有前列腺素A的植物,有益於血管擴張,可降血壓和預防血栓,硫化物也可降血壓及血糖。 此外,洋蔥還富含膳食粗纖維與維他命,包括維他命A、維他命B2、B6、維他命C、維他命E、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微量元素碘,以及芳香揮發油與少量的胡蘿蔔素、硫胺酸、尼克酸等。 挑選TIPS 洋蔥顏色可分紅皮、黃皮、白皮3種,紅皮洋蔥口味香甜、黃色洋蔥肉質細密、白色洋蔥生長期較短。一般以鱗片肥厚、包合緊密、大小均勻者品質佳。 莓果│吃的抗老保養品 2010年美國健康類雜誌選出「10大超級食物」,藍莓和草莓突然上榜,在這之前,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可預防泌尿道炎的蔓越莓,這才知道原來莓果類都是健康好物。 莓果類上榜的主要原因是含有花青素(Anthocyanin)、維 他命C、E、A和維他命B群等抗氧化劑,同時也含有可增強免疫力和抗菌的銅、硒、鋅,莓果類的單寧酸也具有保護泌尿道的作用,可以使常在泌尿道內群生的大腸桿菌無法在泌尿道壁附著,直接被沖走,預防感染。 花青素的抗氧化效力是維他命E的50 倍、維他命C的20倍,屬於類黃酮化合物,具天然抗衰老作用,可減緩動脈硬化、嫩白肌膚、增強免疫,及抑制癌症等。 挑選TIPS 莓果類容易被壓傷,若保存不當很容易發霉,因此選購各種莓果時要注意,壓傷的果實要趕快剪掉,被果汁沾濕的部分也要保持乾燥,再用白報紙包住,冰存起來。 地瓜│預防大腸癌 地瓜近年來被捧為「排毒食物第一名」,劉純君說,地瓜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胺基酸、膳食纖維、胡蘿蔔素、維他命A、B、 C、E,並且含有鈣、鉀、鐵等10餘種營養元素,其中維他命A及β胡蘿蔔素對於肌膚而言相當有益。 許多昂貴的肌膚保養品中所含的成分是由維他命A萃取而來,如視黃醇(Retinol)及維他命A酸( Retinoic acid)等,β-胡蘿蔔素也有助於抵抗會促使老化的自由基。 紐西蘭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毛利族人因為地瓜的攝取量大,罹患大腸癌比率低。地瓜含有大量的纖維素、β-胡蘿蔔素,與抗癌成分神經節糖苷 (Ganglioside)、抗氧化物質維他命C,有助於預防癌症。地瓜也含有豐富的黏液蛋白等多醣類物質,可降低血中膽固醇,減少血管脂肪沉積,預防血管硬化。 挑選TIPS 紅薯、黃薯等含有類黃酮等生物活性的酚類化合物,是天然的抗氧化物及抗癌物,不過,現在改良後的地瓜甜分太高,可能拉高血糖,糖尿病病友要注意。 素食+健康吃魚=腸癌率降低43% 2014年刊登在《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素食者發生高血壓和中風機率雖較低,但是和肉食者相比,罹患癌症、心肌梗塞、心理疾病,以及發生過敏的比率反而是重度肉食者的2∼2.5倍!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魏柏立說,2015年刊登在《JAMA》醫學期刊中,由美國羅馬林達大學發表的研究指出,吃全素並不是最健康的,吃素食再吃一點魚才是抗病第一名的飲食法。 魚類的Omega-3具有抗發炎的作用,可以保護腸道對抗發炎、預防腸癌,因此在研究團隊追蹤7萬7千多位素食的基督復臨教會教友7年多後,發現吃素降低腸癌發生率只有22%,但若素食者偶爾健康吃魚,降低腸癌的發生率高達43%。 若因宗教因素無法改變飲食習慣,魏柏立說,堅果類也含有Omega-3,最新的研究發現,每天只要吃20克的堅果類就有幫助,或是食用來自海洋的海帶、昆布等植物,這些海中植物是提供深海魚食物營養的來源,也可以提供 Omega-3脂肪酸。 另外,黃豆含有優質蛋白質,和肉類一樣可以供人體利用,但是建議要吃黃豆或是豆腐、豆漿等未經精製過的豆製品。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張忠謀要她少出門!對抗武漢肺炎除勤洗手、戴口罩 張淑芬還有這一招.血壓多少才OK?有什麼症狀?高血壓最基礎知識:想真正改善該有的7個態度!.做人最要緊姿態好看!女人我們應該去喜歡什麼東西,經營什麼婚姻,過什麼樣的生活
-
2021-05-28 該看哪科.婦科
更年期不適一定要補充女性荷爾蒙嗎? 使用荷爾蒙藥物容易得乳癌嗎?
根據統計,婦女約於45到52歲間,卵巢分泌女性荷爾蒙的功能加速退化,月經週期及月經量開始不規律,直至最後一次月經後,持續一年無月經來潮的停經現象,此段停經前後的過渡期為所謂的更年期。更年期是婦女會經歷的自然生理過程,並不是一種疾病,但由於體內雌激素、黃體素濃度降低,導致有些婦女在更年期間,會有生理及心理上不適的症狀。更年期症候群知多少女性隨著年齡增長,卵巢中的濾泡數量透過排卵,以及卵巢機能下降的因素而逐漸減少。當濾泡數目低至無法排卵的階段,身體因荷爾蒙不足所引起的不適症狀,稱為更年期症候群。而每位女性卵巢內的濾泡總數不同,因此進入更年期的年齡及持續時間會有所差異。更年期症候群包含生理方面的血管舒張症狀,如發熱、潮紅、盜汗,另外有虛弱、暈眩、頻尿、尿失禁、陰道乾澀、性交疼痛、肌肉骨骼痠痛及骨質流失等;心理方面則包含焦慮、煩躁、失眠、恐慌、心情低落、記憶力衰弱。更年期不適一定要補充荷爾蒙嗎? 荷爾蒙療法是目前治療更年期症候群最有效的方式,主要目的為改善更年期症狀帶來的不適,促進更年期生活品質。婦女發生更年期症侯群相關症狀時,可與家庭醫學科或婦科醫師討論,評估每個人的狀況,去制定合適的照護策略。若不適症狀沒有達到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則較沒有額外補充荷爾蒙的必要。另外,有些族群不適合使用荷爾蒙療法,包含曾有乳癌病史、子宮內膜癌高風險患者、不明原因陰道出血、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發生過血管栓塞事件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活動性肝病等,以上情況的婦女需由醫師評估用藥的必要。根據北美更年期學會提供的臨床治療建議,小於60歲或停經10年內且沒有禁忌症的婦女,較適合使用荷爾蒙改善血管舒張症狀,降低骨質流失風險;若達60歲以上或停經超過10年的女性,由於冠狀動脈心臟疾病、中風、血栓和失智的風險更大,用荷爾蒙藥品較不如前述族群有利。如何選擇荷爾蒙補充療法◎對於一般更年期婦女,適合混合型荷爾蒙療法,使用全身性雌激素時,需要併用足夠劑量及持續時間的黃體素,保護子宮內膜,減少子宮內膜癌的發生機會。用藥的方式分為連續使用及週期使用,50歲以上婦女建議每日連續使用雌激素與黃體素,如同時含有兩種荷爾蒙成分的康樂娜錠(Covina)、維妮娜錠(Venina)等。未滿50歲的女性則建議週期使用。每個月服用21-28天的雌激素,其中連續12-14天搭配黃體素使用,接近一般女性月經週期的激素分泌,每個月會有規律的月經。黃體素成分的藥品包含普維拉錠(Provera)、得胎隆膜衣錠(Duphaston)、婦安蒙錠(Promone)。◎對於已移除子宮的女性,只需每日持續補充低劑量雌激素。若有明顯血管舒張症狀,如發熱、潮紅、盜汗,可使用口服雌激素如伊使蒙膜衣錠(Estromon)、益斯得錠(Estrade)。◎對於只有局部更年期症狀,如萎縮性陰道炎、泌尿生殖症候群,使用局部吸收之雌激素陰道軟膏即可,如普力馬林陰道乳膏(Premarin)。如何去選擇補充荷爾蒙的種類及療程,最重要的是針對個人進行個別化考量,達到用藥的最大效益。醫師會根據藥品副作用、安全性及健康風險,並與病人共同討論來決定。使用荷爾蒙藥物容易得乳癌嗎?不少新聞報導提到使用荷爾蒙會提高乳癌的罹患率,使得很多更年期婦女,寧可忍受更年期症狀的強烈不適,也不願服用醫師開立的荷爾蒙藥品,甚至去尋求民間的偏方。此說法源於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持續使用雌激素加黃體素罹患乳癌的風險有些許提高。但在後續研究中發現,合成黃體素可能為乳癌風險上升的原因,因此現今醫療較推薦使用天然黃體素。且在大多數研究中,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少於五年,並不會增加乳癌的發生率。因此在使用荷爾蒙療法一段時間後,若更年期症狀獲得改善,可以由醫師評估減少劑量或停藥。根據歐美國家統計,乳癌發生率沒有因荷爾蒙療法使用率下降而降低,綜合來說,乳癌的危險因子有很多,醫師需評估每個人的罹癌風險,決定是否適合開始使用荷爾蒙療法。透過研究推進及臨床應用的經驗,荷爾蒙療法提高乳癌風險的疑慮似乎能逐漸消除。服用荷爾蒙藥品有哪些副作用呢?服用荷爾蒙如同普遍藥品,可能有一些副作用的發生,常見有不規則陰道出血、噁心嘔吐、乳房脹痛、體重改變等症狀。在開始治療的三到六個月內,約一到三成婦女會出現相關症狀,通常可隨著用藥時間變長而逐漸適應,且症狀在停藥之後消失,如服藥後有強烈不適,建議回診尋求醫師評估。也建議使用荷爾蒙療法的婦女每六個月定期諮詢醫師,評估是否需要繼續荷爾蒙補充,並依據醫師建議定期進行骨質密度、乳癌、心臟病等相關評估。更年期婦女保健除了荷爾蒙補充之外,平時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也相當重要。避免抽菸、喝酒、熬夜,並規律的運動、均衡飲食,有效控制血壓、血糖及血脂等危險因子,避免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攝取充分鈣質,適量曬太陽則能幫助身體產生維他命 D,加強腸道吸收鈣質,增加骨質再造,降低骨質流失的速度。排尿時訓練收縮骨盆底肌肉,可改善頻尿及尿失禁。最後,保持樂觀的心情,進入更年期也能有更年輕的美麗新生活。參考資料:1. UpToDate醫藥學資料庫2.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婦女更年期保健手冊3.台灣更年期醫學會-2019台灣更年期婦女健康管理及藥物治療建議
-
2021-05-18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眼淚是珍珠!一滴眼淚竟可篩檢血糖、驗乳癌和失智症?
健康檢查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及早發現疾病,及早治療。但每項檢查都有其長處,也有其短處。這中間牽扯到的因素很多,像是價格高低、輻射線多寡、靈敏度大小、侵入性深淺和耗時長短等等。因此,科學家們從未停下腳步,每天持續努力地,想要開發更方便、更便宜、更迅速且無任何傷害的篩檢方法,來守護大眾的健康。2021年4月26日英國每日郵報健康版記者奈許先生(John Naish)專題報導了利用眼淚、耳垢、汗水和鼻粘液,來當作健康檢查的項目?你能想像得到嗎,一滴眼淚中,不僅僅是含有鹽分而已,其實還含有人體內眾多循環化學物質的痕跡,如果能善加利用,潛力無窮。專門致力於眼淚成分分析的劍橋大學生物系研究生巴馬達同學(Anis Barmada)就告訴記者說,眼淚在不久的將來,很快就會有更多的診斷應用,因為眼淚中存在有許多生物標記物,雖然這些標記物通常是在血液中被科學家先發現,但其實更容易從眼淚中獲得。以下先針對利用眼淚來篩檢血糖、乳癌、乾燥症和老人失智症的方面,來為大家介紹。首先,為了防止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至關重要的是要保持嚴格的血糖控制,而血糖控制又需要經常抽血測血糖,目前所有監測血糖的方法都是侵入性的,就算只是在家用細針刺一下手指,也會產生傷口。日本東京大學的相原正一(Masakazu Aihara)博士在2020年9月的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的年會上表示,眼淚中糖蛋白(glycoalbumin)的水平可以反映前2週的平均血糖水平。他們招募了100名糖尿病患者進行研究,並同步收集了眼淚和血液樣本進行分析,證明了眼淚中糖蛋白含量和血糖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相原博士說,他們將持續優化測量條件並開發商業用的簡易測量設備,並擴大驗證利用眼淚來當作糖尿病監測方法的有效性和實用性。接下來是利用眼淚篩檢乳癌,這項技術是由日本神戶大學(Kobe University) 工程學研究院竹內教授(Toshifumi Takeuchi)團隊所開發出來的,只要使用特製的螢光芯片來收集100µL的淚水(大約2~3滴),然後將其放在搭配的掃描儀中,就可以分析眼淚中所有《外來體組》(exomes)的基因序列,如果發現是和乳癌細胞有關的話,就可以盡早予以治療。目前,像是乳房X光攝影是普遍被用來篩檢乳癌的方法之一,由於它需要的檢查設備體積較大,所以必須去醫院或出動X光攝影車,加上有些婦女同胞在檢查時,會被擠壓得有些不舒服,另外,解讀圖像也需要特別的放射科專家才能勝任,整個檢查也需要一定長度的時間,造成許多日本婦女因為繁忙的生活或因為檢查時的小小痛苦而沒有去做篩檢,造成日本因為乳癌而死亡的人數持續增加。如果只要在家收集眼淚,就可以完成檢查,根本不需要去醫院,不僅對於工作忙碌的人們來說很具吸引力,同時在此新冠肺炎的特別時期也可以避免感染。日本竹內教授所發明的TearExo®檢測系統,是利用螢光芯片和一台自動分析儀所互相搭配而成的,利用這套檢測系統,一般的操作人員就可以快速,超靈敏的進行檢測(比當前的免疫測定靈敏度高出約1000倍),只需10分鐘就能完成,沒有冗長的樣品前處理程序,一次要價約為台幣1,300元整。另外,科學家在乳房切除術前後分析同一位病人淚水內的《外來體組》基因序列時發現,手術後的基因序列與健康人相同,已經沒有來自乳癌細胞的基因,這更進一步表明TearExo®還可以用於監視患者治療後的恢復情況,相關研究已經發表在2020年美國化學學會的官方期刊上(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根據《日經新聞》報導,神戶大學已經開始大規模的臨床研究,期望在明年(2022年)申請將該項檢測技術合法上市。第三項利用眼淚來篩檢的疾病是修格蘭氏症候群(Sjogren's Syndrome),這是一種以侵犯淚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體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造成多器官損傷。當損害淚腺,導致腺泡萎縮淚液分泌明顯減少就會出現嚴重的角膜、結膜乾燥,當侵犯到唾液腺、呼吸道、胃腸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上皮時,也會引起相應的臨床表現,發病率約1%~2%,好發於停經期或停經後女性,男女比為1∶9,發病年齡45~60歲。科學研究發現,眼淚中含有一種叫做ATG5的蛋白質,可以比現行的標準診斷測試更準確地查明那些人已經罹患修格蘭氏症候群。 這項研究已於2021年2月發表在《診斷》(Diagnostics)雜誌上,是由韓國天主教大學漢城聖瑪麗醫院的鍾秀香教授(So-Hyang Chung)所領導完成的。他們發現,在患有修格蘭氏症候群的患者眼淚中ATG5的水平會飆高,但如果只是一般乾眼症患者的眼淚中就不會有ATG5升高的現象,因此可以做出鑑別診斷。研究人員也使用了其他現行的眼部檢查方法,像是測量眼睛上的淚液蒸發速率(TBUT)、Schirmer I測試(確定眼睛是否自己能產生足夠的淚液以保持濕潤)和眼部染色評分(OSS;用於衡量眼睛已經有多少的傷害),結果顯示眼淚中的ATG5篩檢修格蘭氏症候群的能力,比起其他測試方法毫不遜色,甚至更好。韓國這次的研究,共有86名參與者入選,其中包括55名患有修格蘭氏症候群患者(平均50.7歲)和31名一般的乾眼患者(平均55.7歲),互相比較之下,有修格蘭氏症候群的患者比較年輕,而且有更為嚴重的乾眼症狀。經統計後發現,利用眼淚中的ATG5來區分修格蘭氏症候群的準確性為98.4%,比其他現行三種眼部檢查的準確性來得高(落在81.7%至50.8%之間),另外,此方法的靈敏度經計算後為94.6%。第四項是利用眼淚測試是否罹患阿茲海默症,這是由匈牙利德布勒森大學(University of Debrecen)醫學系生化學科的切斯教授(Éva Csősz)所提出的,同時也已經發表在《PLOS One》的國際期刊上。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科學界目前猜測,患有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中負責記憶的神經細胞之所以死亡,有多種假說,第一種假說則是因為有澱粉樣蛋白β(amyloid β)在大腦中形成斑塊(plaques)所造成的, 第二種假說是因為許多蛋白質打結(protein tangles)在一起所造成的,而蛋白質打結的起因是tau蛋白質聚集。這兩個現象在病患腦中均有被科學家發現,互為影響,尚未完全明瞭。當病患出現症狀後,醫學界才會使用昂貴的腦部掃描儀器,以及抽取龍骨水來偵測這兩個蛋白質,以便確定診斷。另外,醫生也可以利用「記憶力測試」來檢查患者的認知能力下降是否與阿爾茨海默氏症的典型分數相符合。但是利用腰椎穿刺(lumbar puncture)取得腦脊髓液或使用正子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can),一個是太侵入性,另一個又太昂貴,所以如果有其他更簡便的測試方法,當然會大受歡迎,目前科學界已經開發出使用血液來篩檢,或是利用本文所介紹的---眼淚來篩檢。切斯教授利用定量蛋白質組學的方法,比較有阿茲海默症和沒有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淚水內所有蛋白質譜的變化情形,認為同時使用四種蛋白質來當作生物標記物時(淚脂質運載蛋白lipocalin-1,皮離蛋白dermcidin,溶菌酶-C和乳淚糖蛋白lacritin),可以用來當作篩檢工具,而且經過研究,達到的篩檢敏感度為81%,準確性為77%。另外,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維斯教授(Andres Herane-Vives)利用耳垢分析皮質醇水平來篩檢憂鬱症以及壓力大小(已發表在國際期刊《Heliyon》上),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醫學工程系高偉教授(Wei Gao),利用汗水來偵測尿酸濃度,進而預測痛風發作時間(已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期刊上),或是美國華盛頓特區味覺與氣味診所負責人亨金醫生(Robert Henkin)所發展的利用鼻粘液中的D-二聚體蛋白(D-dimer)來當作心臟病患的血栓警訊等等,都是非常有趣且先進的健檢方式,不久的將來,如果市面上出現了這些健檢項目時,讀者也不會太驚訝了!
-
2021-05-11 癌症.乳癌
每天約35人罹患乳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證實:這二個因素最危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數據,2020年有1,000萬人死於癌症,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乳癌首度超過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的癌症,約佔新發癌症病例的11.7%,相當於所有新確診的癌症患者中,每8名就有1名是乳癌患者。每天約35人罹患乳癌 6.6人死於乳癌而衛福部公布最新的107年癌症統計數據觀看國內發生情況,乳癌再度蟬連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的癌症。乳癌的死亡率為女性癌症死因的第4位,好發年齡約在45~69歲之間,每天約35人罹患乳癌,約6.6人死於乳癌,嚴重影響婦女健康及生活品質。注意乳癌危險因子 體重過重、不運動最危險目前已知容易引發乳癌的危險因素包括家族病史、不良飲食習慣、肥胖、喝酒、抽菸、環境荷爾蒙、晚婚生子等。其中,IARC最新研究提到全球罹患乳癌的危險因子應注意「體重過重和缺乏運動」。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沈彥君醫師指出,肥胖為許多癌症的危險因素,要如何分辨是否肥胖或進一步量化肥胖程度,並非靠肉眼觀看外型胖瘦或體重數字來做為判斷,可用BMI數值(身體質量指數)來評估體重是否在理想範圍或已異常超重;另外,腰圍也是一項重要的參考值,男性理想腰圍勿超過90公分、女性理想腰圍應控制在80公分以內。定期乳房檢查 早期存活率高達95%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政府提供45~69歲婦女及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能降低40%的乳癌的死亡率。沈彥君強調,若在乳癌早期發生時及早發現並接受正規治療,乳癌5年整體存活率平均可高達85%,其中0~1期乳癌存活率可高達95%以上,第2期的乳癌也有89%的存活率。45歲以下婦女乳房組織較緻密 搭配乳房超音波更精準值得一提的是,乳癌有年輕化趨勢,由於45歲以下婦女的乳房組織較緻密,若用乳房X光攝影做為檢查工具,其微小鈣化易受遮蔽較不清晰,使得診斷率下降,尤其對乳房腫塊的判斷效果上也較差。沈彥君建議,45歲以下的婦女朋友可利用乳房超音波做為乳房檢查的第一步選擇,若發現有異常病灶需進一步確認或有乳癌家族史、曾接受乳房手術等,搭配乳房磁振造影(MRI)無輻射精密檢查更可有效提高診斷的精準度。延伸閱讀: ·胸前長痘痘小心是乳癌警訊! 醫列「致癌習慣」:快戒吧 ·2020年高達230萬名女性確診乳癌! 醫曝「致癌環境賀爾蒙」:塑膠餐具、香水少用 
-
2021-05-09 該看哪科.婦科
婦女更年期心悸、失眠、情緒不穩 賀爾蒙療法助改善
新竹一名46歲的王小姐最近半年來月經量明顯減少,甚至出現一個月都沒來的情況,而且時不時會突然心悸,就算開冷氣還是覺得很熱、不好入睡,白天覺得很疲倦又煩躁,曾求診心臟科和精神科,卻仍沒有改善,最後在婦產科接受「更年期賀爾蒙療法」,睡眠品質改善很多,心悸情形不再發生,情緒也不會大起大落了。東元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珮凌指出,「更年期」是從有生育能力到不能生育狀態的過渡時期,在最後一次月經後連續12個月以上不再有月經,即為「停經」,而停經是卵巢功能喪失造成永久月經終止。女性在停經前2至5年會處於停經過渡期,月經流量、持續天數、周期不穩定情形會增加,常伴隨熱潮紅、心悸、盜汗、失眠、關節疼痛和情緒不穩;而更年期的診斷,主要憑據年齡與症狀,不需要抽血檢驗,不過當有不確定因素時,可以透過促濾泡激素(FSH)檢測。陳珮凌表示,雌激素(女性荷爾蒙)降低引起的症狀就稱為「更年期症候群」,且雌激素下降的速度越快,症狀越明顯,可使用「更年期荷爾蒙療法」緩解,因更年期症候群是雌激素降低造成的,所以荷爾蒙是改善血管舒縮症狀有效的藥物。這種療法適用於不到60歲就有血管舒縮症狀患者,或是停經後10年內的婦女、或是45歲以前就停經者,不僅能改善血管舒縮症狀,還可預防骨質疏鬆症以及心血管疾病,減少婦女骨折與大腸癌的發生;如果只有生殖泌尿症狀者,就給予陰道局部雌激素即可,有效又能避免全身性藥物可能的帶來的噁心、水腫、子宮出血或是乳房脹痛等副作用。陳珮凌也說,單用全身性雌激素是會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因此保有子宮的婦女要合併使用黃體素預防子宮內膜癌,但剛停經就補充荷爾蒙的婦女,以及子宮切除只用雌激素者,並不會增加乳癌的罹患率;排除乳癌、子宮內膜癌、嚴重肝功能障礙、三酸甘油脂過高、靜脈栓塞、不明原因的子宮出血等禁忌病症患者,更年期使用賀爾蒙治療利大於弊。
-
2021-05-08 焦點.元氣新聞
台灣20名年輕女性有1人抽菸 增20種罹癌風險
愛美的女性別吸菸!研究顯示,吸菸會導致牙齒變黃、口臭、皮膚產生皺紋,以及粗糙乾燥,甚至難以受孕,嚴重者還會增加近20種罹癌風險。國健署呼籲,吸菸傷身、傷荷包,以每天吸一包菸100元計算,戒菸一年約可省下3.6萬元。國健署在民國107年針對國人吸菸行為調查,發現成年女性吸菸率,自18歲以後隨年齡增長逐漸上升,26到30歲達到最高5%,等於約每20名女性有1人吸菸。女性吸菸壞處多,除了會導致心血管疾病及癌症,還包括生殖損傷、生育能力降低和受孕困難,影響女性健康甚鉅。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女性吸菸除對肺部影響,增加乳癌、卵巢癌,以及子宮頸癌等,約20種罹癌風險。此外,也對外表產生傷害,包括牙齒變黃、口臭、皮膚產生皺紋與粗糙乾燥,還可能導致骨密度下降及骨折,加快更年期發生。為鼓勵女性戒菸,國健署長吳昭軍說,有設定戒菸日的戒菸者,比未設定者戒菸成功率約增加兩成,母親節將至,為了自己健康亮麗的人生,呼籲女性可以選在母親節這個有意義的日子開始戒菸。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05-07 養生.運動天地
20歲失去爸爸、媽媽、外婆 從想被撞死到學會大笑:老天爺還沒放棄我啊!
如果喪親之痛,會讓一個人覺得人生無望,20歲的林祐遙,就是放大三倍的人生無望。大三這一年,她接連送走父親、母親、外婆,背負著龐大學業與經濟壓力,多次希望下一秒跟著消失在世界上。現在的開朗大笑,到底背後藏著多少的淚水?離異的父母林祐遙接受女性健身社群「有肌勵」的採訪,分享自己沉重灰暗的過往。6歲那一年,父母離異,林祐遙跟著母親一起生活。母親,是那種眨眨眼,男人就會貼上來的性感女人,她以前都笑稱母親是「歸仁邱淑貞」。印象以來,母親有過蠻多段精采的戀情,一直到認識了一個老實的軍人,才真正的穩定下來。或許因為母親非常轟轟烈烈的感情史,林祐遙對於情感還有信任度,以及情緒掌控,一直感到非常不安,甚至很偏激,有時候還會失控。照顧母親失去青春父親在林祐遙17歲那年過世,雖然父女一直沒有共同生活,但彼此仍會互相聯繫,感情依然緊密,生命中的父親角色沒有缺席;父親離世,讓林祐遙真正失去了爸爸。後來,母親乳癌併發淋巴癌第三期,林祐遙白天要上課、晚上打工,其他時間就是去醫院,哪怕只能停留20分鐘還是會去。母親生病的日子,林祐遙的時間完全錯亂,常常忘記今天是幾月幾號,覺得一天睡覺要睡八小時真的很浪費,在母親過世前,她幾乎沒有什麼生活上的回憶。每天醒來,就是賺錢回家維持家計;上班路上,都希望可以被卡車撞飛,這樣就有一筆保險金可以留給家裡用。後來,想想太可怕了,才又放慢速度騎車,唱著歌悠哉悠哉地去上班。愛的人都離開了大三這一年,林祐遙20歲。母親倒下後,原本她以為自己要改口喊一聲「爸」的男人,卻突然消失,最後再見到這個人的時候,是母親最後送進加護病房,對方希望由林祐遙簽下放棄急救同意書。林祐遙才真正體悟到,人走到最後,還是只能靠自己。同一年,最疼愛林祐遙的外婆,無法忍受喪女之痛,跟著過世了。林祐遙當時的初戀男友,也在這時候離去。她曾經以為的全世界,3年內,隨著深愛的人接連離開,崩解了。面臨學業與經濟的壓力,她懊惱怎麼連一個自己想要的都抓不住,更無力的是,再也找不到人可以依靠,從此之後只有一個人。逼自己好好睡一覺高三到大三,不過3年而已,先後送走父親、母親、外婆。或許是因為變成沒人管的小孩,加上同儕的影響,她染上了抽菸、酗酒習慣,為了逼自己好好睡一覺,林祐遙常常和朋友流連在夜晚的世界,享受煙霧與酒精的洗禮。原想靠抽菸和喝酒放鬆,沒想到反而變成越到夜晚,越睡不著覺的狀態,白天工作時狀態更是糟糕,生理與心理完全失調,明明才22歲,但就算上了妝,看起來的外表年齡至少35歲以上。在朋友幫助下,林祐遙求助了精神科,開始服用抗焦慮與助眠的藥物,但卻帶來記憶力變差、依賴藥物的副作用。接受治療過程中,身旁的人建議她,可以做些別的事情轉移注意力。某一天起床,林祐遙真的就穿上球鞋,到租屋處周邊跑了一圈,人生竟然開始翻轉。有心跳的感覺真好林祐遙沒有特別注重運動的裝備與習慣,就是讓自己走出房間,去公園也好、健身房也罷,慢跑讓她覺得「有心跳的感覺,真好。」開始慢跑之後,她第一件事就是戒掉手搖飲,從全糖、半糖、一直到無糖,現在則是能不喝就不喝,盡可能地喝水。自從開始戒飲料,身上排出的汗水與尿液,味道似乎沒有以前那麽重,皮膚也變好了。最大的改變是,林祐遙的個性變得「真正」開朗與幽默。她透過慢跑紓壓,讓腦袋放空,有時候還會幻想「會不會等一下就撿到錢?」、「跑步到一半被外星人抓走」等情節,幻想與腦袋小劇場對她來說,是遠離過往痛苦回憶的方式。老天爺還沒有放棄我啊今年的林祐遙,28歲了。總是大笑、有她的地方就有歡樂。林祐遙常跟身邊的朋友說,未來大家都會面臨的生老病死的問題,自己只是比多數人提早遇到。老天爺太看得起她了,把人生一些很痛苦的試煉,一次放在她20歲的人生中。但往好處想,她沒有所謂的玻璃心,笑說「釋懷」這個技能,她已經滿點了!走過艱辛的少女時期,林祐遙透露鼓勵自己的秘訣。洗澡的時候,一定要看著鏡子裡的自己5分鐘,有手、有腳、智力正常,她就覺得:「嗯?老天爺還沒放棄我啊!」就這樣,一年一年過去,一路走到現在,她能用很輕鬆語氣,跟每個願意聽故事的人,分享自己的過往。透過「有肌勵」,林祐遙想鼓勵更多人:人生就是一款自己不能挑選的遊戲,有很多痛苦、困難度很高的關卡沒錯,但也有很多甜蜜而且輕鬆的關卡。卡關了,就找可以幫忙破關的人,來幫忙破關;破關了,就把自己破關的方法,分享給別人。老天爺沒那麼快放棄你,你也不要那麼快放棄你自己。「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5-07 癌症.乳癌
型男醫師細心發現女子零期乳癌 黃金治療期救她一命
林女日前到醫院接受乳癌篩檢,經乳房攝影發現左乳房有鈣化點,進一步接受超音波檢查後,意外發現右乳也有腫瘤,林女立即接受醫師建議,安排兩側乳房部分切除手術,經化驗證實兩側都是乳房原位癌,頻頻感謝醫師的細心,把握黃金治療期救她一命。衛福部嘉義醫院外科醫師陳榮宏指出,乳房鈣化在乳房攝影下可清楚看到,但對小型腫瘤偵測率,就沒有超音波來的好,因此超音波和乳房攝影是相輔相成。乳房攝影檢查可偵測出大部分惡性病變,但影像判讀可能受乳房緻密度等因素影響,仍有15至20%無法偵測到病灶。他說,49歲林女很幸運,因為接受政府提供的免費乳癌篩檢,早期發現零期乳癌,不但治癒率高,而且與一期乳癌相比,零期乳癌有機會不用接受腋下淋巴切片手術,也不一定需要接受放射線治療,治療上簡單許多。陳榮宏說明,乳房原位癌又被稱作零期乳癌,意味癌細胞還待在原地,尚未往外侵犯,若沒有被發現,乳房原位癌有很高的機會進一步發展成侵襲癌,具有轉移到全身能力。乳癌是女性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死亡率則是第三名,不可不慎。陳榮宏說,乳房攝影是最普遍的乳癌篩檢,部分病人因乳房攝影造成疼痛而卻步,其實只要選對時機,可減少檢查帶來的不舒服,建議婦女避開月經期,選擇月經結束後一周內接受乳房攝影,將可避免因為月經來之前,身體賀爾蒙變化造成乳房脹痛,檢查時疼痛感就更明顯。嘉義醫院院長黃元德呼籲,45歲到69歲婦女,每2年可接受1次乳房攝影,若家族二等親內曾發生乳癌,可提早到40歲就可接受篩檢。
-
2021-05-07 癌症.乳癌
乳癌治療後10年內恐再復發? 醫籲定期追蹤
乳癌為國內女性好發癌症第一名,平均每11位就有1位女性有乳癌,發生高峰在50到60歲之間,雖然治療率高,但復發機率也很高。光田綜合醫院乳房外科醫師暨副院長鍾元強指出,近幾年發現乳癌患者復發期有延長現象,以前追蹤5年就算過關,現在要追蹤10年以上,都還需注意可能會復發,呼籲女性務必要定期篩檢,治療後需定期追蹤檢查。不僅追蹤時間拉長,女性罹患乳癌年齡層也逐年下降。鍾元強表示,乳癌最高危險群為家族史,好發年齡在50到60歲之間,而40歲前也佔了16%;30歲前佔8%。另外,初經在12歲前、停經在55歲後的女性,因荷爾蒙暴露時間長,也屬於乳癌的高風險族群之一。過去曾在頸部或胸部做過放射線治療的病人也要小心。除了先天因素,像是後天的肥胖,BMI值大於25的女性,會增加1.3倍的乳癌罹患率。鍾元強強調,高危險群或曾罹患乳癌患者,飲食應注意,少吃植物性大豆、豆類、豆漿,還有牡蠣、鯖魚、鱔魚等容易刺激賀爾蒙增長的食物,多做運動、減輕體重,都能降低乳癌的發生率。自我檢查是否罹患乳癌,摸得到胸部有腫塊及疼痛感,這時就該找乳房外科醫師進一步檢查。鍾元強說,台灣女性因平時沒有注意,可能不容易察覺,建議定期的乳房攝影加上超音波檢查,才能完全檢查出是否有乳癌產生。依中央國健局提供45歲以上女性,每兩年可免費做1次乳房攝影篩檢,有家族史等高危險群,應40歲開始每年檢查一次。但因台灣女性一般而言乳房較小且較緻密,緻密型乳房除增加乳癌風險外,也會使一般乳房X光檢查能力下降,所以超音波檢查也顯得相對必要。鍾元強分享,有一名65歲的女性患者,12年前罹患乳癌在治療結束後,因沒有再定期追蹤,12年後癌細胞轉移到肺臟復發,已是乳癌第四期。還有一名30歲的乳癌患者,曾一再提醒她治療的5年內不能懷孕,但沒想到1年半後再檢查時乳癌已復發,原來是她在這段時間懷孕生子,沒多久就因乳癌轉移而過世。鍾元強強調,女性懷孕容易刺激體內女性賀爾蒙上升,提醒罹患乳癌的年輕女性,治療中至少5年內不能懷孕,後續再聽從醫師的評估建議,減少再復發風險。
-
2021-05-07 癌症.乳癌
罹乳癌別害怕 《乳癌旅行手札》陪姐妹度過關卡
罹患乳癌對女性是一大衝擊,為讓病友減少對未知的恐懼,台灣年輕病友協會歷經一年策畫「最懂病友的衛教指南」,訪問48位乳癌病友,推出電子版《乳癌旅行手札》,以病友觀點出發,從衛教知識,到日常生活後勤照護,包括飲食、運動、環境、心理支持等,全方位協助病友,預計本月六日發表。乳癌病友Angel今挺著孕肚分享抗癌中的生存保育規畫。「第一次聽到強而有力的心跳聲、感受到她在肚裡翻滾。」Angel原先不孕,但仍希望與先生有愛的結晶,罹癌後憂心化療造成卵巢受損,影響卵子品質。在醫師建議下,抓緊時間取卵、凍胚胎,進行生育保存,更在母親節前夕成功升格準媽媽。台灣年輕病友社群「我們都有病」與台灣年輕乳癌病友社群「花漾女孩Gogogo」,長期陪伴年輕癌友度過關卡,去年成立「台灣年輕病友協會」,與病友一對一訪談,盤點「抗癌必知五大面向」,幫助癌友掌握即將面臨的狀況。《乳癌旅行手札》以病友經驗及需求出發,盼成為乳癌姐妹治療「啟程」前必備工具書。台灣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教授擔任手札內容總監製,他表示,過去病友接觸資訊偏醫學面,專業性高、較深澀,這本手札使用表格化、口語化的呈現方式,淺顯易懂,能讓癌友較好吸收,手札內容設計活潑,比醫師說得更貼切、比衛教單張說明得更好理解,對準備「啟程」治療的癌友有極大幫助。「花漾女孩Gogogo」社群創辦人、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Mina)說,「許多癌友對疾病的恐懼,大多來自後續未知的治療歷程。」盼透過「學姊們」的經驗分享,瞭解到療程中可能遭遇的境況以及選項,面對醫療團隊的解說有所疑惑時,也能在手札中找到答案,感受到「妳不孤單」。《乳癌旅行手札》由張金堅、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總外科部主任曾令民、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劉良智、台中榮民總醫院乳房腫瘤外科主任洪志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醫師歐陽賦等多位專家共同審查、把關,以確保手札內容的專業度及正確性。《乳癌旅行手札》電子版免費索取,請上https://aboutsick.com/breast-note下載。
-
2021-05-06 癌症.抗癌新知
酒精不耐症喝酒會臉紅 罹癌風險高
喜好杯中物的人當心,喝酒會傷身,喝酒會臉紅可能有「酒精不耐症」,恐罹患多發性癌症。一位40多歲男性上班族,天天飲酒應酬,且喝酒容易臉紅,一周喝掉整整1瓶威士忌,持續15年以上,直到發生吃東西後胸口疼痛、喉嚨常有異物感,體力急遽減退,就醫檢查竟發現,下咽有腫瘤,同時罹患第四期下咽癌和第一期食道癌,經放射線、化學治療與內視鏡剝離術治療,如今病況穩定。長期飲酒過量,且喝酒臉紅,如果又有酒精不耐症,致癌風險更高。高雄義大醫院內視鏡科主任王文倫指出,「酒精不耐症」是亞洲人特有的基因變異,因缺乏乙醛去氫酶 (ALDH2)代謝酵素,導致「乙醛」累積,進而出現臉紅、心跳加速、嘔吐、頭痛、頭暈等現象,會大幅提高罹患癌症的機率。王文倫說,喝酒會臉紅是「酒精不耐症」的警訊,台灣近5成國人有酒精不耐症,是多發性癌症高危險群。目前我國每年約新增7000到8000人罹患口腔癌,其中2成合併罹患食道癌。而飲酒的人罹患多發性癌症機率比沒喝酒的人高出20倍,若合併酒精不耐症,則高出80倍。王文倫建議,平常不要飲酒過量,就算要飲酒,也要「節酒」,根據「國民飲食指標手冊」建議,男性每日酒精量最多攝取20公克,不得喝超過1罐啤酒,女性每日酒精量最多攝取10公克,不得喝超過半罐啤酒;有酒精不耐症者,應以「零酒精飲品」代替含酒精飲品。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理事長陳哲宏指出,根據研究,即便是少量飲酒,罹癌機率為不喝酒的1.26倍,過量飲酒甚至會高達5.13倍,常見罹患口腔癌、鼻咽癌等頭頸部癌症,以及食道癌、肝癌、乳癌等;重度飲酒者得到食道癌的風險甚至高達50倍。衛福部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簡任技正呂孟穎說,國健署教大家如何拒酒,可以「健康」為由,表明喝酒傷身,恐會引起酒疹、傷肝、傷胃或醫師說不能喝酒及吃藥等;開車不能酒駕;或是直接拒絕;也可以其他說法拒酒,如酒量不好、尿遁、易醉、易吐、不喜歡等,當對方勸酒時,應勇敢說不。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1-05-05 癌症.頭頸癌
喝酒會臉紅是多發性癌高風險群?40歲男竟罹二癌
喝酒會臉紅,恐是多發性癌症高危險群。40多歲上班族男性因工作性質,天天飲酒應酬,雖身體未感不適,但飲酒容易臉紅,一周更有5天會喝掉整整1瓶威士忌,持續超過15年後,吃東西後會胸口疼痛、喉嚨常覺有異物卡住,體力更是急遽減退,至醫院檢查後,發現已罹患食道癌和下咽癌。喝酒傷身,如果有酒精不耐症更危險,高雄義大醫院內視鏡科主任王文倫指出,「酒精不耐症」是亞洲人特有的基因變異,是因缺乏乙醛去氫酶 (ALDH2)代謝酵素,導致「乙醛」累積,進而出現臉紅、心跳加速、嘔吐、頭痛、頭暈等現象,會大幅提高罹患癌症的機率。個案長期飲酒過量,喝酒還會臉紅,直到喉嚨有異物感,體力急遽減退,才至診所耳鼻喉科檢查,發現下咽有腫瘤,至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同時罹患第四期下咽癌和第一期食道癌,經放射線化學治療與內視鏡剝離術治療,如今病況穩定。王文倫說,「喝酒會臉紅」更是「酒精不耐症」的重要警訊,台灣有近5成的國人有酒精不耐症,是多發性癌症高危險群,我國每年約新增7000到8000人罹患口腔癌,其中更有2成民眾會合併罹患食道癌;沒喝酒的民眾罹患多發性癌症機率若屬一般,有飲酒者就高出20倍,若還有酒精不耐症,則高出80倍。對此,王文倫建議,平常不要飲酒,就算要飲酒,也要「節酒」,根據「國民飲食指標手冊」的建議,男性每日酒精量最多攝取20公克,不得喝超過1罐啤酒,女性每日酒精量最多攝取10公克,不得喝超過半罐啤酒;有酒精不耐症者,應以「零酒精飲品」代替含酒精飲品。不懂得拒絕飲酒,小心功虧一簣,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理事長陳哲宏指出,根據研究,即便是少量飲酒,得到癌症的機會為不喝酒的1.26倍,過量飲酒甚至會高達5.13倍,包括口腔癌、鼻咽癌等頭頸部癌症,以及食道癌、肝癌、乳癌等;重度飲酒者得到食道癌的風險甚至可高達50倍。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簡任技正呂孟穎說,國健署歸類拒酒話術,可以「健康」為由,表明喝酒傷身,恐會引起酒疹、傷肝、傷胃或醫生說不能喝酒及吃藥等。其次是「開車、酒駕臨檢取締、代駕」等,或是「直接拒絕、誠實說不喝酒」,也可以「其他說法拒酒」,如酒量不好、尿遁、易醉、易吐、不喜歡等,當對方勸酒時,應該勇敢說不。
-
2021-05-05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乳癌細胞會不會惡性轉移?研究發現「骨微環境」是關鍵
骨骼常是乳癌或前列腺癌最常見轉移的器官,如果僅發生骨轉移的患者,其預後比起其他器官轉移預後較佳。根據聯合國衛生組織的報告指出,從去年開始所有癌症的發生率,乳癌已超過肺癌,高居世界第一位,台灣自不例外,亦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另外,不管國內外的研究均証實,在第四期轉移性乳癌中,高達45%的患者,首次發生轉移病灶是在骨骼。且其發生率遠高於肺(20%),肝(5-10%)及腦(2-5%)。單獨轉移骨骼,預後較佳,但值得注意的是,大約超過三分之二的病例,轉移如限於骨骼,而之後再發生其他器官的轉移,其病情惡化會相當嚴重。因而很多專家學者認為乳癌的首先在骨骼轉移後在骨骼微環境中可能暗藏玄機,提供什麼幫助,使得乳癌的癌細胞造成規模更大的全身性轉移。最近在美國德州Baylor醫學院X.H.F.Zhang教授所領導之研究團隊,在最負盛名的醫學期刊「細胞」(Cell),今年4月29日發表重大的研究成果,其結論簡述如下:(一)乳癌患者如果單獨轉移至骨骼,而不轉移到其他器官,表示乳癌在骨的微環境中在表觀遺傳調整還沒起任何變化,所以治療方面比較單純不會產生抗藥性,所以預後較佳。(二)乳癌患者,如果初期轉移骨骼,但後來衍生其他器官的轉移(二次轉移),表示骨微環境可能透過表觀遺傳調節提升組蛋白甲基轉移(EZH2)的活性,使癌細胞轉變成幹細胞的特徵,成多功能分化,使惡性增加,造成了極強抗藥性,並賦予更強的轉移能力。(如圖一)(三)如果第二次續發性骨轉移合併其他器官轉移的乳癌患者,可以在周邊血液檢測到更多的循環腫瘤細胞,而且這些循環腫瘤細胞如果進行單細胞測序分析,發現有更高幹細胞標誌物的表達如ALDH1和CD44蛋白。同時發現表皮細胞轉成間質細胞(EMT)的相關蛋白增強,表示癌細胞的惡性度增強。(四)如果我們可以使用對抗EZH2的抑制劑(如EPZ)將有望可以破壞骨微環境賦予腫瘤細胞的轉移能力,預防後期乳癌的第二次全身性轉移,讓腫瘤控制在易於治療的範圍內,使得更多乳癌患者獲得重生的機會。綜上所述,發生在乳房的癌腫瘤,具有異質性,有些比較溫和,有些比較惡性,具有幹細胞的性質,會伺機轉移至身體的其他器官,其中轉移至骨骼,惡性度較低,但在骨微環境一段時間後,可能受表觀遺傳的調控,增加組蛋白甲基轉移酶(EZH2)的活性,使乳癌細胞變成轉移性較強的幹細胞,導致其他器官的第二次轉移,而流竄到身體各器官,所以骨微環境可能是孕育癌細胞更惡性轉移的溫床。
-
2021-04-27 癌症.抗癌新知
肥胖增加癌症發生率,這二種最典型!研究:肥胖影響腫瘤免疫力,癌生長速度變快
肥胖影響腫瘤免疫力?癌症生長速度變快 肥胖是現代人最常見的文明病,除了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代謝疾病風險,也被認為與癌症有關。國際權威期刊《Cell》近期一篇研究指出,肥胖動物體內的癌細胞,更容易在與免疫細胞爭奪能量的過程中佔上風,進而使免疫細胞的毒殺T細胞活性下降,導致癌腫瘤生長速度加快。 哈佛大學HMS Blavatnik研究所細胞生物學教授Marcia Haigis表示,從小鼠實驗中發現,處在肥胖環境中的癌細胞,會根據微環境中的脂肪量調節新陳代謝,使其更易從脂肪分子中獲取能量。與一般正常飲食相比,高脂肪飲食下的腫瘤生長得更快速。該研究認為,肥胖會影響生物體對各種癌症的腫瘤免疫力,將是未來改善免疫治療、組合治療對癌症效果的線索。 肥胖增加癌症發生率 子宮內膜癌、食道癌最典型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季匡華醫師受訪表示,肥胖確實會增加癌症風險,有幾種癌別與肥胖關係較密切,以女性子宮內膜癌最典型。此外,食道腺癌或稱為賁門癌者,與慢性胃酸逆流有關係,而肥胖是增加胃酸逆流的重要因素。總體而言,肥胖影響肝癌、腎癌、胰臟癌、大腸癌、乳癌的發生率,平均約增加近1.5倍至2倍風險,也會增加癌症死亡率。 季匡華醫師指出,造成肥胖的一大原因,與不健康的飲食有關,例如長期攝取高溫烹調的紅肉或牛油類油脂,這些不健康的飲食方式,會促進體內發炎、增加肥胖風險與癌症發生率。 肥胖癌症長得快 反增加免疫治療機會? 季匡華醫師說明,近期一些細胞與動物研究發現,腫瘤周圍的免疫細胞需競爭養份,一旦失去養份,免疫T細胞就會變弱。由於腫瘤細胞大量生長會產生缺氧(hypoxia),在缺氧、缺醣的環境中,腫瘤細胞搶能源的能力遠超過免疫細胞,如果免疫細胞利用脂肪代謝的能力不足,就會造成免疫抑制。而在較多脂肪環境中生長的癌症,如胰藏癌、腹膜擴散的卵巢癌,由於癌細胞善於利用脂肪細胞提供能量,處理上會更棘手。 肥胖是造成發炎的因素,發炎可能與冷、熱腫瘤有關。季匡華醫師說明,一般所說的熱腫瘤,是指癌細胞周圍有較多的免疫T細胞浸潤。相反的,若腫瘤周圍較多纖維組織,則被稱為冷腫瘤。免疫細胞如同對抗癌症的兵卒,冷腫瘤缺乏免疫細胞,等同戰場中無可用之兵,免疫治療便難以奏效。冷熱腫瘤與分子機制、腫瘤分泌的細胞素、修飾蛋白等因素相關,也會影響癌症治療效果。 季匡華醫師說明,太「熱」的腫瘤表示發炎程度厲害,當腫瘤微環境存在大量脂肪細胞,更容易增加發炎現象並形成熱腫瘤。雖然熱腫瘤中的免疫細胞,因為養份不足而虛弱、鈍化,大多屬於「老弱殘兵」,但這時使用PD1免疫治療,免疫細胞受到刺激而覺醒變強,較易發揮效用。因此肥胖的病人採用免疫治療,反而增加了有效機會。有人稱這種矛盾現象為「脂肪悖論」。 肥胖恐增心腦血管病變 男女皆應控制腰圍 雖然研究顯示,肥胖與脂肪可能增加免疫治療的效果,但肥胖對健康的傷害遠不只限於癌症,也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腦中風等疾病有關。國健署建議,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已屬於「腹部肥胖」,平日應注意飲食、運動、體重控制,必要時諮詢醫療健康照護人員。 《延伸閱讀》 .平定血糖.防胖.防糖尿病,良好飲食3觀念要知道! .愛吃炸雞飲料易脂肪肝?脂肪肝預防與治療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22 該看哪科.婦科
更年期一定要補充荷爾蒙嗎?藥師解答正確觀念
婦女在更年期到來時,因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分泌量不足,容易引發生理上的不適!據統計,70%~80%的更年期婦女有明顯的熱潮紅及夜汗情形,導致睡眠品質降低、注意力難以集中、易怒,顯著影響身心狀態及生活品質,此外,也有近半數的更年期婦女受泌尿道症候群所苦。藥師提醒,婦女若沒有更年期症候群,則不需使用荷爾蒙治療;若需治療,應在醫師的評估下,充分了解利弊,討論後再決定治療方案。緩解婦女更年期不適 荷爾蒙補充可緩解台南市立醫院藥劑科許杏如藥師表示,婦女更年期的不適症狀,可藉由荷爾蒙補充獲得改善。關於熱潮紅及夜汗症狀,小於60歲及停經10年內,藉由補充荷爾蒙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使用口服或皮膚吸收給藥,用藥2周內即可觀察到明顯的效果,若只有單純的生殖泌尿道症狀,亦可以局部陰道給藥。補充荷爾蒙 同時可延緩骨質流失許杏如藥師補充,補充荷爾蒙除可改善更年期症候群,同時也可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降低骨質疏鬆的風險,但婦女若沒有更年期症候群,就不需使用荷爾蒙治療,建議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定期健康檢查,若有其他不適症狀,如骨質疏鬆,再針對個別症狀治療。搭配黃體素使用 預防子宮內膜癌而在使用荷爾蒙期間,臨床上常見的疑慮包括:藥物該使用多久?是否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許杏如藥師解釋,荷爾蒙治療需要持續多久及什麼時候該停藥,目前仍無明確的定論,一般而言,使用儘量不要超過3~5年,有改善即可開始考慮降低使用量及漸漸停藥。此外,若子宮仍完整的婦女,投與雌激素的同時,必須配合黃體素一起使用,以預防子宮內膜癌的發生。補充荷爾蒙非人人適用 調整生活習慣有幫助而乳房疼痛及無預期的陰道出血等是補充荷爾蒙時常見的不適症狀。許杏如藥師指出,也有些婦女並不適合使用,如有乳癌病史、乳癌高危險群、心臟疾病、靜脈栓塞或曾中風者。除了藥物也可藉由改變生活習慣,如多待在涼爽的室內、減少辛辣飲食、飲酒、抽菸及熱飲,以緩解熱潮紅引起的不適,而有氧運動、瑜珈也能緩解身心不適。
-
2021-04-19 癌症.抗癌新知
被視為自由基剋星的抗氧化劑 為何在某些時刻反而促發癌症?
城裡最重要的比賽限制性生酮飲食為各種療法備戰的能力不可小覷。它能達到獨特的雙重療效,一方面使正常細胞抵抗氧化攻擊,同時又使癌細胞更容易受到氧化攻擊。實際上,從治療的角度來看,自由基和抗氧化劑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城裡最重要的比賽。華生當然已經相信了,他在二○一二年的宣言〈氧化劑、抗氧化劑和目前轉移性癌症的無法治癒性〉中,將此研究稱為「自雙螺旋以來最重要的研究」,文章標題凸顯了他認為這個新發現在這場決鬥的重要性。這篇文章的大部分內容都在釐清自由基與癌細胞的關係,包括治療法和抗氧化劑,華生表示,它們之間的重要性被大大地低估了。這種關係很重要,原因有二。首先,殺死癌細胞最重要途徑是透過細胞凋亡,細胞凋亡看起來在許多情況下是利用自由基的快速爆發而觸發的。第二,當前許多癌症療法之所以有效,都是藉著誘導自由基爆發,從而觸發細胞凋亡。自由基稱為「活性氧物種」(Reactive Oxygen Species,簡稱ROS),研究顯示癌細胞有異常大量的ROS。多數ROS是粒線體代謝的副產物,因此癌細胞中受損的粒線體可能會「漏出」更多的ROS,從而使癌細胞處於氧化混亂的不穩定狀態。華生認為,比起之前,目前有更多治癌方法是讓癌細胞的ROS超負荷,刺激癌細胞超過氧化邊界。他認為,各種各類的化學治療藥物極有可能是因為刺激產生多到無法忍受的ROS才有作用,從而殺死癌細胞。生技製藥公司Synta Pharmaceuticals 開發出市場首見,所謂「first in class」的創新粒線體藥物「elesclomol」,作用就在促進ROS的產生進而殺死癌細胞。這種機制很容易獲得證明,只要誘使癌細胞產生更多的抗氧化劑穀胱甘肽,就可以停止藥物「優先殺死癌細胞」,華生寫道。對於華生來說,這個頓悟是他發現DNA以來最重要的發現:「所有看似無關的事實都可以在一個假設下具有說服力,那就是假設游離輻射不僅會透過ROS讓細胞凋亡,也是當今最有效的抗癌化學藥劑。」但是華生的頓悟帶有一個悖論:如果他是對的,那些健康專家說會讓我們健康的抗氧化劑就會使大多數的化療藥物無效。華生指出,事實上,抗氧化劑甚至在一開始還有助引發癌症。這個悖論刺激他寫道:「有鑑於最近的研究數據強烈暗示,晚期癌症之所以無法治癒,可能是因為身上有過多的抗氧化劑造成的,現在是時候認真探究抗氧化劑是否更可能促發癌症而不在預防癌症。」難道公認是營養救星的抗氧化劑真的促發癌症嗎?有證據支持華生的說法。至少,研究人員可以信心滿滿地說,就癌症而言,當醫生用各種療法殺死癌細胞時,抗氧化劑具有救回癌細胞的潛力。悖論的重要性與癌症代謝療法無縫接軌,送ROS給癌細胞就是判了癌細胞死刑,這與賽弗瑞限制性生酮飲食的生化機制相吻合,既有理論且有證據的支持,這表示我們也可以魚與熊掌兼得。與其讓抗氧化劑經過血液擴散到癌細胞而阻礙細胞凋亡需要的ROC,倒不如用限制性生酮飲食做相反的事。讓限制性生酮飲食切斷癌細胞製造主力抗氧化劑穀胱甘肽的能力,使癌細胞無法抵抗大多數治癌療法。此外,由於限制性生酮飲食對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的影響不同,生酮飲食會迫使健康細胞製造更多的穀胱甘肽,當促使ROS生成的治癌療法對健康組織造成衝擊時,健康細胞就可做好準備,對抗藥物帶來的侵害。限制性生酮飲食法似乎是一個夢想:它使癌細胞對ROS敏感,逼它們棲身在懸崖邊;也促使身體其他部分做好準備,讓它們可以應付促發ROS生成的治癌法,以最大程度減少治療的副作用。有兩個問題需要實驗證據來證明生酮飲食的雙重益處。首先,在準備正常細胞以應付ROS方面,限制性生酮飲食是否減輕了副作用,增強ROS生成療法的耐受性?其次,限制性生酮飲食法是否有助增強ROS生成療法(例如放射線治療)的作用?實驗證據強烈表明,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瓦特.隆戈(Valter Longo)是出身義大利的科學家,目前在南加大做研究,他對飲食如何影響癌症和衰老的議題非常感興趣。他是衰老研究領域正在竄起的新星,和賽弗瑞一樣,他的研究也導引他踏上癌症研究的領域。為了回答第一個問題,隆戈試圖說服腫瘤學家讓他們的癌症患者(無論得到什麼癌)在化療前、化療中、化療後進行斷食。斷食與限制性生酮飲食基本相同,它是最快達到酮症的途徑。對於酮症帶來的治療雙重效應,隆戈想出了專有名詞:「細胞抗壓差」(Differential Stress Resistance,簡稱DSR)。大家都知道化療會有副作用,隆戈想探討斷食是否可以抑制化療副作用,但他在召募患者時遇到挫折。即使他向腫瘤專家解釋說,斷食會產生DSR,應該會大幅改善患者的預後並減輕副作用,但他們還是懷疑。隆戈寫道:「我們的假設是,癌症不只可以透過『魔法子彈』來改善,還可以藉著『不是那麼魔法的DSR 防護罩』來改善癌症。但不出所料,許多臨床醫生對我們的假說表示懷疑。」這種懷疑論被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腫瘤科醫生倫納德.薩茲(Leonard Saltz)強調而受到矚目。當薩茲醫生被問道是否要讓病患加入隆戈的斷食試驗時,薩茲回答:「問我是否熱衷讓我的患者加入一個要他們兩天半不吃的實驗,我的回答是:不。」最終隆戈說服了十位腫瘤科醫生,讓他們的患者在化療前後進行斷食。受試者包括第二期乳癌、第四期食道癌、前列腺癌和肺部惡性腫瘤的患者,在他們接受化療前的四十八到一百四十個小時做清水斷食,在化療後的五到五十六個小時內也做清水斷食。全面而言,斷食的患者在十四種不同類別的化療副作用中反應都較輕。據報告,主觀的副作用如疲倦、噁心、頭痛、虛弱、記憶力減退、手腳麻木、感覺遲鈍和刺痛的嚴重程度都下降,狀況均不如嘔吐、脫髮、腹瀉和口瘡等可測量的副作用嚴重。這個試驗提供了經驗證據,表示斷食讓正常細胞準備好承受化學療法的攻擊。第二個問題:斷食或限制性生酮飲食是否會使癌細胞敏感,使它們更容易受到產生ROS的化學療法所影響?有幾條證據說明答案是肯定的。亞利桑那州巴羅神經研究所的神經生物學家安卓莉亞.薛克(Adrienne Scheck)領導的研究團隊表示,單獨使用限制性生酮飲食可以減緩小鼠腫瘤的生長,但是當與放射治療結合使用時,結果從好轉為出色,許多小鼠都達到完全治癒。這也暗示瑪麗安.祖克利結合飲食法與放射線治療有出色反應的原因。賽弗瑞的研究顯示,限制性生酮飲食與一種藥物「二脫氧D葡萄糖」(2-deoxy Dglucose,又稱2DG)間有協同作用。這個藥物看起來像葡萄糖,但無法進一步代謝,有效地阻止發酵。單獨使用限制性生酮飲食或這個藥都能減緩腫瘤生長,但是兩者合用時,賽弗瑞發現結果有更深遠的協同作用。隆戈研究顯示,患有腦癌的小鼠在服用「替莫唑胺」(Temodar)和做放射療法前做斷食,牠們的生存期延長。似乎在各種情況下,酮症狀態都可增強其他療法,同時還能防止有毒彈藥損壞健康組織。調節飲食看起來可以減緩癌症的生長,但這似乎也不是限制性生酮飲食法的強項。它調養治療狀態的方法才是它的獨到之處,就像是畫家用的底漆或園丁施的肥料。它調節癌症存在的環境,增強其他療法,同時減輕副作用。※ 本文摘自《抗癌真相:癌症代謝療法如何反轉現行療法謬誤,形塑癌症治療的未來》。《抗癌真相:癌症代謝療法如何反轉現行療法謬誤,形塑癌症治療的未來》作者:崔維斯・克里斯托弗森譯者:潘昱均出版社:奇光出版 出版日期:2021/04/08《抗癌真相:癌症代謝療法如何反轉現行療法謬誤,形塑癌症治療的未來》書封。圖/奇光出版提供
-
2021-04-16 癌症.攝護腺癌
揪「老男人癌」轉移元凶 國衛院領先全球發現攝護腺癌ROR2基因作祟
位居國內男性第三大癌症的攝護腺癌,又稱老男人癌,40年來罹患率逐年上升,最怕轉移到骨頭提高死亡率,現在被揪出轉移元凶了。國衛院研究團隊領先全球發現:「ROR2」基因可有效阻斷轉移作用,未來透過臨床實驗將以小分子藥物精準送進腫瘤細胞,為攝護腺患者做好轉移風險把關,推估80%攝護腺癌患者有此需求。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褚志斌表示,攝護腺癌是全世界第三大癌症,北美、歐洲、南非、澳洲盛行率高於台灣4-5倍,然而,隨著台灣人口老化以及飲食西化,該疾病已跟女性乳癌一樣,近40年罹患率一直上升,平均每11個國人罹癌者,就有一個是攝護腺癌,年紀越大罹患率越高,65歲以上,罹患率2-3成,超過80歲盛行率更高達50-60%。罹患攝護腺癌名人包括:知名作家李敖、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前監察院院長王建煊。褚志斌表示,攝護腺癌跟乳癌的形成過程都需要賀爾蒙,也是目前主流療法,不幸的是,癌患接受賀爾蒙治療後的失敗率也不低,1至3年復發率高達95%以上,一旦復發,到了第四期最容易轉移到骨頭、肝臟,平均中位存活約剩兩年,即使復發過程仍有藥物可抑制雄激素受體,延長病患壽命,但往往在幾個月後會產生抗藥性。為了及早介入控制攝護腺癌的轉移風險,褚志斌帶領博士後研究員曾仁志及研發團隊投入研究,終於揪出攝護腺癌轉移骨頭的機轉,團隊發現,攝護腺的癌細胞並不喜歡人體內的「ROR2基因」,只要活化該基因量,就可以有效抑制攝護腺癌轉移與侵襲。諸多臨床檢體、細胞以及動物實驗數據回饋,體內ROR2表現量高,存活率高,復發比率降低;而正常攝護腺上皮細胞的ROR2表現量高,也會抑制轉移。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也發現,ROR2雖對攝護腺癌、大腸癌有抑制轉移作用,但乳癌、胰臟癌反而會提升轉移機率,褚志斌因此表示,未來將利用用奈米科技,以小分子藥物「精準」送進腫瘤。國衛院也透過先前研究指出,肉桂、蜂膠等天然物也存有ROR2基因,含量僅1-2%,褚志斌說,不建議民眾服用,需投入臨床實驗做成合成純藥錠為佳。這套研究係利用國衛院的Mirco-Western Array系統,解開ROR2受體如何調控攝護腺癌轉移機轉,褚志斌表示,該系統全球唯二,另外一套在紐約,目前也已提供大專院校以及國內生技公司進行試驗。
-
2021-04-15 癌症.肺癌
女子臉腫脖子脹「高音唱不上去」 就醫檢查竟是肺癌上身
一名女子因臉腫脖子脹,唱歌時高音唱不上去而就診,醫師檢查竟發現女子肺臟有顆巨大腫瘤,壓迫上腔靜脈影響回流,確診是肺癌,目前女子正接受化療。成大醫院病理部醫師尤鈺婷今天指出,這名女子自覺臉腫脖子脹後就診,醫師對她的甲狀腺、腎臟和胸部等進行影像檢查,發現女子皮下堆積許多黏液,可能是單純的皮膚疾病、或皮膚有液體堆積的系統性疾病。不過,醫師最後尋獲女子有一顆巨大的肺腫瘤,壓迫上腔靜脈影響回流。再經腫瘤切片,確診是肺癌。尤鈺婷表示,有些不同疾病的病理特徵可能類似,如果只單純以顯微鏡下看到的皮膚症狀,沒有臨床醫師的資訊,恐怕得不到正確答案。病理醫師和臨床醫師關係十分密切。臨床醫師取下檢體,由病理醫師判斷良惡性、腫瘤類別與分期、腫瘤是否拿乾淨等,病理科醫師的診斷會影響臨床治療方向,包括手術、電療和化療。目前台灣男、女合計的癌症發生數前3名,分別是大腸癌、肺癌和乳癌,這三大疾病檢體占病理部很大的業務量,檢驗方式主要有細胞學(如胸腹水與子宮頸抹片)及病理切片(內視鏡或手術採檢)。尤鈺婷表示,細胞學的大宗是子宮頸抹片,另有大腸癌病人的腹水、肺癌病人的胸水。病理切片則以內視鏡採樣胃腸瘜肉、潰瘍或癌症等占大宗。
-
2021-04-13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癌症治療副作用多 奇美客製化中醫輔助治療65%症狀改善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李俞生、王瑜婷為患者設計客製化中藥調理輔助治療,明顯改善病患治療產生的各種副作用與不適;今天李俞生發表成果,65歲梁姓患者現身說法,鼓勵民眾接受中醫輔助治療。奇美統計中醫輔助治療腫瘤住院病人,平均每百人有多達65人以上緩解改善、提高存活比例,效果較不明顯的多為末期患者緩解疼痛。李俞生表示,癌症常以手術、化療、放射治療、標靶甚至免疫治療,病人常因副作用腸胃不適、眩暈、落髮,放射治療中常出現的口乾、口腔潰瘍、便秘、腹瀉、張口困難,以及標靶治療過程中出現的皮膚炎、還有末期病人所出現的惡病質如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精神萎靡等不適及癌性疼痛,身心痛苦甚至放棄治療。65歲梁姓患者2017年診斷乳癌第二期,初期治療出現暈眩、服用止吐藥不適,2019年到李俞生門診時有呼吸不暢感,口乾、末梢麻木感、失眠及胃腸不適感,經診斷氣虛、中氣下陷,開立補氣行氣中藥方劑後一周回診,症狀減輕,搭配針灸治療手術部位周圍減緩不適感,恢復健康已4年。李俞生指出,腫瘤住院病人經中醫輔助治療後,評估整體療效占總比例的64.36%是有改善。但還是有人不願意,因為不喜歡中藥,或認為自認症狀輕微,但是長期觀察中醫藥一定有幫助而且只要間隔1小時以上,中西藥基本上沒有拮抗干擾的問題。李俞生表示,治療常見的症狀如血球低下及癌因性疲憊,在中藥有補氣的黃耆、黨參、西洋參等,補陰的麥門冬、女貞子、旱蓮草等,會根據病人的情況給予適合中藥;另常見的另一困擾症狀手足麻木,也能透過施針燻艾來改善末梢循環以達到緩解症狀。
-
2021-04-13 癌症.抗癌新知
輕斷食、生酮飲食助抗癌?權威期刊《Science》有初步答案
透過「改變飲食」來治療疾病,一直是人們關心的問題。畢竟,飲食是能夠自我控制的因素,而對飲食的控制,也是治療很多疾病的關鍵之一,比如對於糖尿病、肥胖和代謝性疾病來說,飲食管理就是日常要做到的事情。透過特定飲食治療癌症的也是許多專家宣稱的策略,然而,飲食對於特定疾病的治療,到底有多少科學依據?近日在頂尖科學期刊《Science》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對這個話題進行了討論。禁食或「輕斷食」對癌症治療的影響禁食或「輕斷食」是減肥的熱門手段,也有研究顯示它們能夠減輕炎症,改善慢性疾病。理論上講,癌細胞與健康細胞的區別在於它們需要不斷的分裂增殖,因此對營養物質的需求更高。控制營養物質的攝取,可能對腫瘤細胞的增殖產生更大的影響。而且,控制熱量的攝取,可能導致身體中胰島素等激素的變化,而這些激素可能刺激腫瘤細胞的增生。美國南加州大學(USC)的生物化學教授Valter Longo博士是致力於透過調節飲食來改善癌症治療的先驅之一。在體外實驗中,他的團隊發現,降低培養液中的營養物質,能夠保護健康細胞不受化療藥物毒副作用的傷害,並且讓腫瘤細胞更容易死亡。在小鼠癌症模型中,禁食也能夠幫助藥物抑制腫瘤的增生。並且提高動物的生存期。Longo博士認為,禁食造成血液中的葡萄糖下降,讓健康細胞進入一種代謝緩慢的保護狀態,而腫瘤細胞需要繼續增生,因而讓它們對「飢餓」更為敏感。不過,目前進食在人類的臨床試驗仍然較少,Longo博士已經向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申請針對乳癌的大型臨床試驗,檢驗禁食的效果。生酮飲食讓某些抗癌療法更為有效對於癌症患者來說,在接受治療的同時還要「挨餓」可能是很具挑戰性的一件事。不過有其它的方法在不降低熱量攝入的情況下,達到和禁食類似的降低血糖和荷爾蒙的效果,這就是前陣子流行的生酮飲食。生酮飲食是一種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它迫使肝臟將多餘的脂肪降解成酮體來提供能量,而習慣於依賴葡萄糖來獲得能量的腫瘤細胞,可能更難生存。對於特定抗癌療法來說,生酮飲食有明顯的效果。不過研究人員也警告,對於有些偏好從脂肪中獲取能量的癌症來說,生酮飲食可能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Cantley教授的研究發現,生酮飲食在白血病小鼠模型中,反而強化了腫瘤的生長。因此,想要使用生酮飲食作為治療手段,需要對它的作用機制具有深刻的理解。利用飲食抗癌迎來新時代禁食和生酮飲食以外,科學家們也在探索飲食對治療癌症的影響。例如,2017年在《Nature》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去除飲食中的特定胺基酸,能夠延緩特定的淋巴瘤或腸、增長,延長動物的壽命。在人體中的臨床試驗,也將在今年開始。對於所有患者來說,能夠堅持使用特定飲食,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有些健康狀態不良的患者,可能無法接受限制熱量攝入的飲食,對許多人來說,嚴格遵循生酮飲食也很倒胃口。根據《Science》文章,專家表示,在研究癌症和飲食之間關係方面,科學家們正在系統性地分析和理解每種飲食的優劣轉變。在《Nature Reviews Cancer》上的文章中,專家們也提出了基於證據和科學研究,探索飲食與癌症代謝之間關係的框架。也就是說,利用飲食抗癌不再是不被重視的非主流觀點,未來,飲食或許會成為跟手術、藥物或是細胞療法一樣重要的治療手段!參考資料:Special diets might boost the power of drugs to vanquish cancers延伸閱讀:美國心臟病學會「最佳護心飲食」出爐!地中海+間歇斷食效果最好
-
2021-04-13 癌症.飲食與癌症
檸檬、芝麻油、無糖優格...就可打造抗癌體質!日本癌症權威獨創「防癌飲食8法」
消滅致癌因子,就要攝取增強免疫力的食物濟陽式飲食療法8大原則◎減鹽生活,是擊潰癌細胞第一步鹽分過高,會降低胃黏膜抵抗力、引發癌症鹽分會損害到人體的胃黏膜,導致細胞內外礦物質失衡。而且不單單會引發胃癌,幾乎所有癌症的罹癌機率都會因此提高。◎攝取優質蛋白,提升抗癌戰鬥力(不吃四足動物)幫助降低壞膽固醇,改善血液循環動物性脂肪和蛋白質會增加罹癌的風險,所以牛、豬、羊等四足動物的肉類,在濟陽式飲食法中一律嚴格禁止。◎多吃新鮮蔬果,遠離癌細胞威脅體內最需要的抗氧化物質,就從這裡攝取務必挑選有機或低農藥的蔬果!新鮮蔬果裡含有豐富的維生素,以及多酚、類黃酮、花青素等植化素,可以消除體內自由基並抑制癌細胞。◎多吃含有胚芽的穀物以及豆類、芋薯類胚芽、大豆異黃酮,能有效抑制癌症米、麥的胚芽中,富含維生素B群、維生素E、抗氧化物質(木酚素、植酸),還有能夠調整腸道環境的膳食纖維。其中未經精緻的糙米充分包含了以上所提到的營養,可說是最理想的主食。◎補充海藻類、乳酸菌、蕈類,提升免疫力有助平衡腸道菌叢、整腸提升免疫力乳酸菌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增加益菌、抑制害菌,調整腸道環境的功能,並且加強免疫細胞的活性。除了乳癌、卵巢癌的患者外,其他癌症患者每天至少都要吃300g的無糖優格,而且原料必須是來自優質的牛乳。◎多攝取萊姆、蜂蜜與啤酒酵母促進檸檬酸循環,提升代謝力多吃富含檸檬酸的檸檬或萊姆,有助於促進代謝,每天最好能每天攝取兩顆以上。如果很難買到完全無農藥的產品,可以先浸泡在水中一整晚。蜂蜜裡含有許多維生素、礦物質,以及能增強免疫力的花粉,每天必須食用兩大匙。◎適量芝麻油、橄欖油等好油,有助加強抗癌力選擇大豆油、芝麻油,但須適量攝取一般建議在挑選油品時,要選擇含有豐富油酸的橄欖油、芝麻油、菜籽油;不需加熱的料理則選擇紫蘇油、荏胡麻油、亞麻仁油。每種油脂都應盡快使用完,避免氧化的油脂破壞細胞。◎只喝天然好水,不碰自來水;菸酒是大忌自來水為保證品質的安全,會添加氯來進行消毒,但也因此容易產生致癌物「三鹵甲烷」,不建議癌症患者飲用。無論是直接飲用、製作蔬果汁,或是煮湯,都應該選擇乾淨的天然湧泉水,或是市面上未經加熱處理的瓶裝礦泉水。也可以透過高性能的活性碳淨水器,去除其中的雜質與有害成分。針對不同臟器的有效抗癌食材打擊癌症,就從攝取能增強免疫力的植化素開始!濟陽式飲食療法的原理,在於提升我們身體本來就有的免疫力,並將其發揮到最大極限,藉以擊退癌症!因此,必須增加肩負免疫機能大任的白血球,還要確保其活力充沛。想要增加白血球的數量,就必須多攝取蔬果中特有的抗氧化物質「植化素」。這是一種人類沒辦法自行製造,須透過食物來獲得的營養。植化素能夠對抗體內活性氧的攻擊,保護細胞不受侵襲,有效預防癌症。◎針對胃癌的OK食材vsNG食材✔OK食材・大量果汁:新鮮蔬果中的鉀,可以直接對胃部產生作用、提升代謝。・綠茶:綠茶中含豐富多酚,抗氧化力強,能有效抑制癌細胞蔓延。・優格:優格中的乳酸菌能有效減少引發胃癌的幽門螺旋菌。・梅精:具有強力的殺菌作用,能夠擊退致癌的危險因子「幽門螺旋桿菌」。✘NG食材・高鹽食品:鹽分會破壞胃部黏膜,胃癌患者更需要徹底實施減鹽飲食。◎針對食道癌的OK食材vsNG食材✔OK食材・南瓜:南瓜表皮的內側含有許多β-胡蘿蔔素,有助於強化食道黏膜。・鮭魚:讓鮭魚呈現橘紅色的蝦紅素,具有高抗氧化力,可以抑制腫瘤成長。✘NG食材・鹽:過多的鹽分會損害到黏膜細胞,特別是食道癌與胃癌患者,必須盡量減少攝取鹽分。・酒:酒精會破壞食道壁,是造成食道癌的主要原因之一。・香菸:溶解在酒精中的尼古丁和焦油,可說是致命成分!菸酒不忌的人,罹患食道癌的機率高達一般人的十四倍!書籍介紹書名:天天這樣吃,讓癌細胞消失:癌症被治癒的人都吃這些,日本抗癌權威八大飲食法,轉移、復發、癌末通通都有救作者:濟陽高穗出版社:瑞麗美人國際媒體出版日期:2015/10/16作者簡介/濟陽高穗 Takaho Watayo日本癌症外科名醫,行醫逾40年,動過超過4000台的手術。目前為西台診所院長、三愛醫學研究所所長,並兼任千葉大學醫學系臨床教授。1970年畢業於千葉大學醫學系,任職於東京女子醫科大學消化器官疾病中心。1973年,以國際外科學會交換研究員之身分,前往美國德州大學外科教室留學,研究消化道荷爾蒙。回日本後歷經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助理教授、都立荏原醫院外科部長、大塚醫院副院長等職務。在台灣的暢銷著作有《這樣做,讓癌症消失》、《濟陽醫師脫離癌症體質飲食療法》、《吃掉癌症:有效率61.5%的濟陽式飲食法》等等。延伸閱讀: 甩掉「內臟脂肪」原來只要15天!踮腳操、沒椅背的椅子...醫生教你15招,不花錢消滅內臟脂肪
-
2021-04-11 癌症.抗癌新知
你累了嗎?高達92%癌患因治癌而出現癌疲憊
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治療方法日新月異,但調查指出,92%癌友最難熬過「癌疲憊」,尤其末期病友,癌疲憊是抗癌過程中的大魔王,有三成中重度癌疲憊癌友因此放棄正規治療,影響預後。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於2015年針對1207名癌症病人,進行「癌因性疲憊症流行病學調查」,高達92%癌症病患有癌因性疲憊症(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但把這種困擾告知醫師的比率僅56%,透過量表評估發現,四分之一癌友已達中重度等級。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馬偕兼任主治醫師謝瑞坤表示,許多癌友把化療過程的累視為理所當然,極少主動或無法清楚向醫護人員描述此一困擾,導致疾病很容易遭忽略,進而影響疲憊評估與治療處置。不同於一般的疲倦,癌疲憊是持續且主觀的疲憊或耗竭感,與日常活動無關,無法透過休息、睡眠緩解,嚴重時,連坐著、躺著甚至整日臥床都會感到疲憊。謝瑞坤說明,癌因性疲憊症成因有二,癌症本身以及癌症治療過程,通常,一、二期別的癌友的癌疲憊是癌症本身造成,較為輕微,但到了三、四期,癌疲憊加重,一旦發作,將面臨失眠、疼痛、食欲不振、憂鬱等,一名院長級醫師因大腸癌三期,預計接受12次化療,但做完第二次就因癌疲想直接放棄。「癌疲憊是可以治療的」,謝瑞坤建議,為癌疲憊所苦的癌患,可根據「癌因性疲憊症治療指引」,接受「非藥物」和「藥物」處置,門診患者可於每次回診時評估,量尺以0至10分,0分是完全無疲憊,1到3分是輕度疲憊,可以採取運動、營養飲食、睡眠衛生因應或預防,若出現4分以上的中重度疲憊,建議藥物治療。一名52歲的婦人,五年前乳癌曾抗癌成功,去年回診癌細胞復發,同時合併骨轉移和肝轉移,確診為癌症四期,治療過程自述不管睡多久都相當疲憊,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經評估屬中重程度後給予藥物,體力後來恢復得以繼續治療,現在腫瘤縮小獲得控制,也能繼續上班。台北長庚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科主任游啟昌說,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癌因性疲憊症列為疾病,我國醫護界也合力編撰完成「癌因性疲憊症臨床治療指引」,讓癌疲憊漸漸受到外界重視,後期的癌症治療因更需要長期抗戰,要預先讓病人知道各種副作用,並告知是「可處理的」,有助於提升病患信心,在抗癌路上堅持到底。
-
2021-04-08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助減重?胃食道逆流?一張圖看懂咖啡常見迷思!
現代人幾乎每天早上都要來一杯咖啡,咖啡對人體的影響也越來越受重視。有人說喝咖啡會骨質疏鬆、胃食道逆流、心血管疾病,甚至有人說喝咖啡會致癌,這些是真的嗎?喝咖啡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就讓我們一次弄懂咖啡的迷思。 根據美國標準,咖啡因每日建議攝取量成人不超過400毫克(台灣為300毫克)、孕婦為200毫克、12歲以上青少年為100毫克,未滿12歲孩童則不宜攝取。 人體吸收咖啡因的速度很快,喝咖啡後15分鐘到2小時是體內咖啡因濃度的高峰,也是提神效果最好的時候。除了提神之外,咖啡因還有輔助止痛的效果,這也是有些止痛藥會添加咖啡因的原因。 咖啡因過量會對人體造成一些壞處,成人每日攝取超過400毫克,可能會焦慮、失眠。短時間內攝取超過1200毫克會出現亢奮、思緒跳躍等更嚴重的精神異常,超過10000毫克可能致死。喝咖啡要喝到咖啡因中毒致死其實非常困難,換算起來需要在短時間內喝75杯以上的咖啡,事實上致死個案大多是服用過量的濃縮咖啡因藥丸或藥粉所致。另外,如果孕婦每日攝取超過200毫克,可能會引發子宮胎盤血管收縮,進而導致胎兒低體重或流產。 有長期喝咖啡習慣的人,突然停止不喝可能會出現「咖啡因戒斷」。患者會頭痛、疲倦、心情鬱悶、精神無法集中,這些不舒服會在停止喝咖啡後一至二天後達到高峰,之後持續二至九天。對於想戒咖啡的人,建議透過逐漸減量的方式來降低戒斷的不適。 很多人擔心喝咖啡會造成心血管疾病,但研究顯示並非如此。剛開始喝咖啡的人血壓會輕微上升,但是長期喝咖啡後血壓會逐漸降回原本的水平,也就是說喝咖啡並不會導致高血壓。另外,研究顯示長期喝無濾渣咖啡(法式濾壓壺、土耳其咖啡)會導致低密度膽固醇上升,進而引發心血管疾病。不過台灣民眾常喝的咖啡大多會濾渣,因此不會有這個問題。甚至每天適量攝取3到5個咖啡杯的咖啡,還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風險。 另外,很多人也擔心喝咖啡會造成胃食道逆流和骨質疏鬆。針對胃食道逆流,近期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喝咖啡並不會提高胃食道逆流的風險。早期認為咖啡豆富含草酸會抑制鈣質吸收,進而引發骨質疏鬆。不過咖啡豆泡成咖啡後,草酸含量並不高,大約只有紅茶的1/5、高麗菜的1/100、菠菜的1/1000,因此喝咖啡導致的鈣質流失微乎其微,幾乎可以忽略。 前陣子,咖啡致癌的議題也被廣泛討論。事實上,咖啡不僅不會增加癌症的風險,甚至常喝咖啡的人罹患皮膚癌、乳癌、前列腺癌的風險會輕微下降,而罹患子宮內膜癌和肝癌的風險更會明顯下降。咖啡對人體其他器官也有很多好處,咖啡可以保護肝臟降低肝指數、減少肝硬化、降低膽結石與腎結石的風險,更可以有效減少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機率。 近來研究還發現咖啡因具有控制體重的潛力,因為咖啡因會抑制食慾、提高基礎代謝率,長期攝取咖啡因的人較不易增加體重。不過很多市售的咖啡或能量飲料會添加糖分、奶油等高熱量的成分,所以建議想要控制體重的人慎選咖啡因來源,而黑咖啡就是很好的選項。 過去很多民眾擔心喝咖啡會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適度喝咖啡(每日3到5個咖啡杯)不但不會引發心血管疾病、胃食道逆流等疾病,甚至還可以帶來一些好處。如果本來就有喝咖啡的習慣,不需為了健康因素特地改掉。民眾反而需要注意每日咖啡因攝取量,光一杯特大杯美式咖啡的咖啡因就超過200毫克,如果再喝可樂、提神飲料就很容易超標。總歸一句老話,所有的食物都應該適量攝取,過與不及對人體都不好。 《延伸閱讀》 .喝咖啡配B群更提神?專家:加速B群代謝 .喝咖啡有助對抗自由基?營養師教這樣咖啡更健康
-
2021-04-08 癌症.乳癌
長年乳頭凹陷想做整形 組織切片化驗卻檢出乳癌原位癌
彰化縣63歲賴姓婦女左側乳頭凹陷12年,想要做乳頭整形,到衛福部彰化醫院做乳房超音波掃描沒發現異狀,但手術時醫師切片送乳暈組織化驗,卻發現原位癌,醫師研判後天單側乳頭凹陷可能是乳癌作祟,婦女不能大意。單側乳頭凹陷 惡性可能性高今天乳房外科醫師李忠懷表示,賴婦12年前曾因左側乳頭凹陷就診,乳房攝影健康狀況正常,建議她1年追蹤1次,前年、去年的乳房攝影報告也無異狀,近日賴婦想整形再造左側乳頭,竟意外在凹陷的左乳暈下方,檢查出約1.5公分的原位癌,也就是零期癌,切除腫瘤後,做乳房保留手術。賴婦說,左乳頭凹陷不痛不癢,也摸不到腫塊,最近越看越醜才想到整形,沒想到檢查出惡性腫瘤,決定切除腫瘤保住健康比較重要。李忠懷表示,先天性乳頭凹陷在19至26歲女性中約占3%,通常是雙側凹陷,發生乳癌的機率和一般人一樣,後天的乳頭凹陷可能是乳腺炎、乳管擴張或手術等原因,也可能是良性或惡性腫瘤引起,良性的乳頭凹陷通常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持續了數年,當乳頭凹陷迅速發生時,惡性腫瘤的可能就比較高,尤其是單側乳頭凹陷的可能性更高。原位癌觸診難發現 留意危險警訊除了乳頭凹陷可能是乳癌的一個危險警訊,乳頭出現分泌物、乳暈顏色變化、乳房外型改變、乳房皮膚紅腫或潰爛等狀況也是危險警訊,需要進一步檢查,釐清是否為腫瘤作祟。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癌症資料顯示,乳癌是我國婦女發生率第一位癌症,每年逾萬名婦女罹患,逾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相當於每天約31名婦女被確診、6名婦女因乳癌而去世,因原位癌很難靠觸診發現,在乳房攝影或乳房超音波也不一定看得出來,大部分要病理切片才能診斷。
-
2021-04-08 失智.像極了失智
他們恩愛30年,現在卻吵到要離婚!醫:5個常見病癥,恐是早發失智合併妄想
陳小姐的爸媽,過去30年感情都很好,但最近卻吵到快要離婚!原因是55歲的爸爸,最近老是懷疑媽媽有「小王」,叫媽媽去死,媽媽不甘心被誣賴,氣到要離婚。衛福部彰化醫院精神科醫師陳羿行說,陳先生是早發性失智合併嫉妒妄想,必須透過藥物及家人支持重整家庭。 陳小姐說,父母結縭30年,一直都很恩愛,她出嫁後也很放心娘家,不料這1年來,爸爸變得煩躁不安、易怒,不喜歡社交活動,提早退休後窩在家裡;媽媽白天要工作,還有其他社交活動。 5個常見失智合併妄想病癥1、煩躁不安2、易怒3、不喜歡社交活動4、記憶力退化,對時間和地點產生障礙5、對人的辨識出問題,引發不安全感 就醫發現記憶力達失智程度 爸爸對媽媽屢有抱怨沒有按時下班返家,媽媽不想理他,近幾個月爸爸卻變本加厲,竟然懷疑媽媽外面有「小王」,自己結婚戒指不見了,也誣賴是媽媽送給「小王」了,情緒動輒失控,一再以言語暴力要媽媽去死,指責媽媽萬死也不足以謝罪,媽媽無法再忍受,氣到要離婚。 兄弟姊妹看到父母吵到要離婚,硬拖著爸爸就醫,醫師發現他的記憶力已達失智程度,並合併嫉妒妄想,讓大家瞠目結舌,他們認為爸爸才55歲,怎麼可能失智? 陳羿行說,失智症大部分發生在65歲之後,年齡越大比率越高,在65歲之前就發病,稱之為早發性失智症,和先天體質或遺傳有關,並不常見。 無暴力傾向採藥物穩定情緒 失智症者因為記憶力退化,對時間和地點產生障礙,對人的辨識也出問題,引發不安全感,造成妄想等,在臨床上最常見的是被偷竊的妄想,懷疑東西被身邊的人偷走,其實是失智忘記東西放哪裡;其次是被害妄想,懷疑被下毒或被監視,沒有安全感。 而懷疑另一半不忠的情況是嫉妒妄想,通常是長期酒癮造成性功能障礙,與配偶伴侶性事不和諧產生懷疑,是酒精性精神病,但失智症也可能併發嫉妒妄想,陳小姐的父親情況就屬這種。 陳男沒有暴力傾向,經由藥物治療,穩定其情緒,而臨床上還有些個案更嚴重,懷疑另一半外遇並習慣毆打對方,這種就必須住院治療。 早發性失智症影響家庭甚鉅 陳羿行表示,一般而言,安享天年的老年人失智妄想,還比較能讓家人接受,如果是早發性失智症患者,由於年紀較輕,行動通常自如,有的還是家計主要來源,家人通常都無法接受,整個家庭生活層面都會受嚴重衝擊。 陳羿行強調,這類個案除了透過精神穩定的藥物去改善妄想情況,修補伴侶關係,也需要重整支持系統,家人要叮囑用藥,多加關心陪伴,也應為患者辦理重大傷病卡以減免醫療費用,及申請身心障礙鑑定以取得社會資源。 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方法*要增加大腦保護因子,包括多動腦、多運動、均衡飲食、多社會互動、維持健康體重 *要減少危險因子,包括要預防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避免頭部外傷、不抽菸、遠離憂鬱。●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中年後肌肉下降、體脂肪持續增加!把握4原則,增肌減脂並行、讓你慢老超有活力.桌球CP婚變》坐月子被江宏傑笑臉圓爆哭...福原愛:每一次爆哭的過程,我學會了說出心事.「黃豆」會致乳癌?研究證實:愛吃這2種飲食才真的玩命
-
2021-04-06 新聞.元氣新聞
南基成立乳癌醫學中心 提供南投鄉親更好醫療服務
衛福部統計,近10年來乳癌就已經成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一位之癌症,每年有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逾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南基醫院近日成立「乳房醫學中心」,增添更好的醫療設備和服務,提供南投縣民更好的醫療照顧。南投基督教醫院院長鄭均洹說,全球2020年總共診斷出230萬起乳癌確診病例,乳癌個案數越來越多,需要投入更多醫療資源,南基因此成立南投首家乳房醫學中心,提供就近方便的乳癌醫療照顧。南基醫院乳房疾病專科醫師林沛表示,癌症發生率會因民眾接受檢查程度而改變,乳癌成為女性癌症死亡病因第一位,可能是仍有許多女性,對乳癌防治觀念還不足夠或醫療缺乏所造成。台灣近10年來政府倡議乳癌防治,得到國內外知名人士響應及宣傳,提升女性對乳癌防治的觀念,同時政府倡導乳癌篩檢政策,提供45至69歲及40至44歲具乳癌家族史婦女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並呼籲婦女朋友,乳癌篩檢高達85%個案為早期乳癌,早期乳癌存活率高達9成,遵守及早預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三原則,確保婦女健康。林沛表示,國內乳癌篩檢政策成效非常顯著,國健署為使檢查陽性個案,獲得更專業更有效的防治與治療,自110年1月1日起陽性個案,後續確診、手術、治療須至認證醫院才可執行,南基為認證醫事機構之一,南基為更落實乳癌防治服務成立了乳房醫學中心,提供周全的乳癌防治服務,落實在地檢查、在地手術、在地治療,讓南投鄉親安心治療免於奔波。
-
2021-04-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直腸癌肛門全切除?器官保留治療術讓他不須裝人工肛門
70歲林先生去年在醫學中心診斷出直腸下段惡性腫瘤,病灶在肛門上方4公分,判定為癌症臨床分期第三期B,評估需做肛門全切除手術。林先生抗拒永久人工肛門,於是自行尋求傳統草藥治療,後來病況仍然惡化,因此到聯新國際醫院求診。聯新國際醫院為林先生進行3D定位電腦斷層檢查,腫瘤在短短兩個月變得比一個拳頭大,甚至侵犯攝護腺及附近淋巴結。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放射腫瘤科團隊,幫林先生進行「器官保留治療」,醫治癌症同時兼顧肛門的保留。放射腫瘤科主任賴易成表示,過去傳統手術治療癌症常常犧牲某些器官,現在藉由「器官保留」整合性治療,針對不同病人客製化最適合的治療計畫,透過放療、化療合併手術,讓器官得以完整保留,甚至保有功能與外觀,臨床上已有很多成功案例。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賴煌仁指出,醫療團隊為林先生規畫直腸下段惡性腫瘤的肛門保留治療,先進行多次放射線照射合併口服化學藥物療程,使腫瘤縮小,再評估實施「肛門括約肌保留手術」,以腹腔鏡手術切除腫瘤並做腸吻合,等腸吻合處癒合,再以手術關閉暫時性腸造口,讓肛門恢復正常功能。林先生在日前完成療程,也已恢復正常排便,之後將再接受輔助性化療與門診持續追蹤。賴易成主任表示,大腸直腸癌連續13年為國人10大癌症之首,由於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等發現腫瘤恐為時已晚,甚至面臨全肛門切除手術,不少病人望之卻步放棄積極治療,很可惜。「器官保留治療」是癌症治療的新趨勢,除了直腸癌或肛門癌,也可運用在鼻腔腫瘤、舌癌、喉癌或下咽癌、乳癌、膀胱癌、骨肉瘤等治療,對於病人術後的生活質量,都有相當好的成效。賴易成提醒,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台灣的發生率隨著人口老化而提高,建議民眾定期做篩檢與監測,養成健康飲食與良好生活習慣,多攝取高纖蔬果,減少紅肉與精緻加工類食品,持續規律運動,維持正常作息,不抽菸、酗酒、熬夜、吃宵夜,才能避免大腸直腸癌上身,早期發現,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