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3 癌症.乳癌
搜尋
乳房重建
共找到
31
筆 文章
-
-
2024-10-27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男女平權改寫了隆乳的歷史
女權主義者認為隆乳助長女性外貌的物化,長期反對隆乳。隨著性別平權意識的增強,女性自主權提升,對大部份女性來說,隆乳不再是為了討好男人,女人隆乳是自我提升,增強自信的方式,隆乳手術逐年增加。根據國際整形外科醫學會的統計,世界每年約有100萬人隆乳,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的數字,2022年美國有31萬3735人,2023年增加為36萬5000人,專家們認為此種趨勢與整形手術大眾化,醫療科技進步、經濟發達相關。1962年第一台隆乳手術將義乳置入乳腺下方加大乳房,當年最大的困擾是人體組織對於義乳產生莢膜,如果莢膜增生,義乳空間變小(莢膜攣縮),乳房會變硬。1980年代發現將義乳從乳腺下移到胸大肌下,可以控制莢膜攣縮,於是肌肉下隆乳變成臨床指引。胸大肌位於乳房後面,胸大肌與乳房邊界並不相符,將義乳放在胸大肌下面,女人只是變壯,沒有漂亮的胸型,也困難擠出乳溝,因而1990年隆乳大師提博茲醫師主張雙層面,藉由切斷胸大肌下緣,使義乳北半球在肌肉下,南半球在乳腺下,改善外型。傳統的女性不從事體力工作,也不運動。奧林匹克第一次(1896年)在希臘舉辦馬拉松比賽,參加的全部是男性,1967年才有第一位女性選手,然而2022年波士頓的馬拉松有43%女性,同年芝加哥馬拉松有50%女性,2023年台北馬拉松約有40%女性。21世紀運動的女生很多,台灣許多健身房女性的人口多過男性。另一方面時代的巨輪從不停息,二次大戰之後,女性進入職場。二十一世紀男女平權,某些需要體力,甚至大量臂力,傳統只有男性擔任的工作,例如警察、軍人、消防員、救護員、營建工人等等也有女性從業員。胸大肌的主要功能是肩膀的內收、靠攏及內旋,有固定關節的作用。胸大肌肌肉下原來沒有空間,肌肉下隆乳疼痛度很高,病人形容像被卡車輾過一樣,術後需要時間恢復,肌肉下隆乳的女性長時間追蹤,肩膀功能及關節穩定度下降,核磁共震檢查胸大肌承受義乳壓力,肌肉體積變少,胸大肌功能受損,老年女性甚至肺活量下降。隆乳對於職業上用到大量上臂功能的女性,一個更大的困擾是「抽搐的乳房」,胸大肌收縮(例如菜刀剁肉)義乳跟著抽搐,因而上半身運動的女性,不適合肌肉下隆乳。巴西的女醫師葛蕾芙在2000年提出筋膜下方(胸大肌上方)的隆乳,好處是義乳背面肌肉覆蓋,卻不會傷害肌肉。義乳被筋膜隔離,能與乳房密合,又不會被乳腺感染,此種術式疼痛度低,恢復快,形狀自然,乳溝深邃,跑步會晃。胸大肌運動時乳房不會抽搐,唯一缺點是瘦削的人軟組織較薄,可能摸得到義乳。只是作隆乳的醫師長年習慣肌肉下隆乳,難以接受變革。2022年美國乳癌切除之後乳房重建研討會結論是「乳癌重建的趨勢是筋膜下隆乳」。2023年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會長呼籲:「女人的乳房從未長在胸大肌下面,過往所謂肌肉下隆乳質感較好,其實是肌肉的厚度糢糊了觸感,為了維護女性的健康,學會建議例行性採用筋膜下隆乳,肌肉下隆乳建議保留於特殊狀況使用。」隆乳的歷史由於男女平權而被改寫。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12 醫聲.Podcast
🎧|2024癌症論壇/早期乳癌存活率達98%!4治療手術傷口小保有乳房外觀、恢復感知
乳癌早期治療的五年存活率已高達98%,癌友在選擇治療時,除了考慮存活率外,術後外觀也成為重要考量。現在,乳房不一定要全部切除,且達文西手術和微創手術可控制傷口大小。術後,乳房重建手術和自體神經重建手術能提升生活品質,還能恢復乳房感知。🎧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周旭桓表示,年輕患者多積極接受治療,卻也對術後外觀要求極高;不過只要腫瘤沒有侵犯到乳頭、皮膚,就能做保留乳頭乳暈的乳房全切除手術,甚至透過內視鏡微創手術或更精細的達文西手術,可將四至五公分的傷口隱藏在不明顯之處,維持皮膚外觀完整性,也不易發生感染的問題,「夏天還能穿上比基尼到海邊玩。」乳癌清除、重建手術一台刀完成清除腫瘤後,癌友可接著做自體皮瓣乳房重建手術,取用腹部等脂肪豐厚的部位做移植,排斥或感染等問題較人工植入物少,「長庚的乳房外科團隊與整形外科團隊合作緊密,若前者評估手術會影響乳房外觀,就會會診後者一同討論最適合的處置。」周旭桓表示,大部分癌友選擇立即性重建,意即開刀清除腫瘤、重建乳房手術一台刀完成,不僅減少癌友的心理衝擊,也保留較多的乳房皮膚而有較佳的重建結果;若癌友還希望皮膚、乳頭恢復感知,也可接受自體神經重建手術,重新連接被切斷的感覺神經,六個月後感知便逐漸恢復。「對癌症的恐懼很大一部分是相關知識的缺乏,如果能更深入了解癌症,就能知道很多早期乳癌是可以戰勝的。」周旭桓說,加強民眾對癌症的認知和了解,以早期診斷、治療,後續再藉由跨領域團隊合作,提供身心靈全方位照護,讓癌友抗癌不孤獨。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周旭桓受邀擔任演講者,將在論壇中分享「乳癌手術新進展:兼顧術後生活品質與療效的個體化治療策略」,有興趣的民眾歡迎報名。「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對癌症的恐懼很大一部分是相關知識的缺乏,如果能更深入了解癌症,就能知道很多早期乳癌是可以戰勝的。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周旭桓小檔案現職:台灣乳房腫瘤手術暨重建醫學會監事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學歷:長庚大學醫學系經歷:林口長庚醫院一般外科系總醫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蔡嘉哲特別感謝:台北長庚紀念醫院
-
2023-12-17 名人.林靜芸
肌肉下隆乳退流行 名醫林靜芸揭肌肉上隆乳為何成為現今趨勢
女人希望乳房飽滿堅挺、乳溝深邃、跑步會動、躺下來會攤平。這些目標看起來簡單,隆乳卻是一篇不斷演化的歷史。1952年開始的隆乳是在乳腺下方製造空間放入義乳。術後莢膜攣縮變硬的機率約40%。那個時代的女人,隆乳重點是不要男人懷疑作假,尤其不要被摸出破綻。1990年代,隆乳位置從胸大肌前面轉為胸大肌後面,理由是變硬機率降低,被識破機會減少。胸大肌是胸部表淺的大肌肉,功能為肩膀靠攏、內轉等等。胸大肌後面是肋骨,肌肉很緊。隆乳術後病人形容像被卡車輾過,也有病人麻醉醒來感到生不如死,要求立刻移除義乳。肌肉下隆乳,男人比較無法察覺。巴西的女性整形外科醫師露絲格雷夫在2000年代提出數篇文章,主張女性的乳房從未長在肌肉下;隆乳應該回到肌肉上,但是專家們(大多是男性)堅持肌肉下隆乳質感較好。關於隆乳男人怎麼想呢?許多男人自稱隔著衣服就能看出真假。有人閱乳無數,一摸就知。基本上男人分為三種,贊成隆乳的主張女人乳房大就好,真的或假的沒關係,假奶比小奶好。反對隆乳的認為假奶噁心、不自然,奇怪的是他們喜歡不靠隆乳無法擁有的波霸身材。第三種是理智型,主張長在喜歡的女人身上就是最美的乳房。這類男性,女伴如果想隆乳會全力支持,因為他喜歡有自信的女人。社會越來越進步,女人已能獨立自主,現代女人隆乳想要有自信,喜歡對身體傷害最少,疼痛度最低,最健康的隆乳。質感方面希望自然舒服,並不在乎能否摸到義乳。醫師以為女人隆乳是為了討男人歡喜。美國庫克團隊的調查,一般人的離婚率是18.1%,隆乳女人離婚率高達28.8%,隆乳無法挽救婚姻。加上近年來女人熱衷健身,肌肉下隆乳又重新被檢視。美國克勞迪亞醫師以核磁共振證實肌肉下隆乳胸大肌體積平均減少33%,且義乳莢膜影響肋骨擴張,肺活量下降,可能背痛及慢性咳嗽。專家們承認切割肌肉或是在肌肉下塞入義乳會造成傷害。何況乳房的位置與肌肉位置不同,肌肉下義乳自由活動,可能降到低點;或與真奶分成二層;或往上形成瀑布奶;或偏向二旁,乳溝變成乳河。然而最令人困擾的是動態變形(發生率48%),某些動作例如:切菜、雙手緊握,胸大肌收縮時義乳跳動,乳房變形疼痛。2021年美國乳癌學會宣佈肌肉上乳房重建是現今的趨勢。2023年美國美容外科醫學會也宣佈肌肉下隆乳退流行,肌肉上隆乳將引領風潮。專家們檢討為何當年會想到將義乳放在肌肉下,關鍵是1990年流行鹽水袋,容易有波紋,見得到外殼,且可能觸摸到義乳。近年來鹽水袋被淘汰,粗糙面義乳被下市,最新的光滑面果凍矽膠義乳外殼能防滲,內層充填飽滿,能夠對抗莢膜攣縮,並避免波紋。沒有理由拿肌肉來增加厚度,掩飾義乳瑕疪。加拿大的法蘭克李斯特教授2017年發表論文,主張肌肉下與肌肉上隆乳變硬率相當(約為1.61%)。肌肉上(筋膜下)隆乳符合解剖、疼痛度低、乳房會晃、躺下會攤平、可以擠乳溝、不影響運動。唯一缺點是男人比較可能摸到義乳。但是對於新時代女性,這已經不是問題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6 癌症.乳癌
走出乳癌低潮,朱芯儀感激「揭開傷疤」貴人! 專家:最好的心理照護是傾聽支持
朱芯儀去年生日時宣布罹患乳癌,當時已進行2、3次化療,原本很擔心被拍到頭髮掉光的憔悴照片,選擇鼓起勇氣、主動公開,也因此收到許多幫助,她透露,在最恐慌、徬徨時,在醫院遇到一位回診的癌友,主動向她加油打氣之外,還願意「揭開傷疤」,讓她看手術、乳房重建後的樣貌。朱芯儀近來出書《保留那個快樂的自己》分享抗癌過程,她笑說:「如果(治療)成功,就是紀錄;如果失敗,就是紀念。」看似一派輕鬆,過程艱辛卻非外人能體會。她在孩子面前也從未講過喪氣話,或是交代遺言,淡淡表示:「我不想嚇唬他們。」但在開刀前,向妹妹「託孤」,「我如果怎麼了,要幫我照顧好小孩。」也教導孩子們照顧自己,最小的女兒,3歲時就會幫忙洗碗,相當懂事。治療過程中,「抉擇」是困難的事情之一,因醫生只會告知有哪些治療選擇,但不會幫病人做決定,朱芯儀透露,當時不知道要用什麼方式進行手術,非常心慌,不斷在內心喊話:「好希望有人給我一點訊息。」後來在醫院遇到幫她打氣的癌友,對方還說:「妳敢看(傷口)嗎?」願意到洗手間讓她看甚至觸摸傷口,也為她後來的治療打了強心針,讓她直呼:「真的非常幸運。」對癌症病人說加油,有用嗎?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身心科主任鄭致道日前在《元氣醫聲》Podcast中提到:「近年來,慢慢的癌症治療越來越進步,存活率越來越高,可是我們注意到,存活下來的患者,身心狀況其實不盡理想。」追根究柢,可能是患者一心專注於治療成果,結果陷入焦慮、憂鬱及失眠等情況卻不自知。在Podcast中鄭致道也提到:根據研究,心理照護能夠減少癌症患者的復發、轉移,提升患者配合度,也避免生活品質下降。愈來愈多人開始認同癌症患者要過得「快樂」才有助於治療,很多親朋好友也會替患者加油打氣,「你要堅強!」、「你要為家人著想..」鄭致道解釋,真心誠意的關懷病人一定可以感受,但我們也要允許病人有悲傷難過的時間,也需要有空間喘息,而陪伴就是最好的方式。因此,當你身旁有癌症患者時,最好的心理照護就是傾聽支持。同時,醫療體系也開始加強「心理腫瘤學」的應用。心理腫瘤學起源於二戰期間的美國。1984年,紐約一位女性精神科醫師吉米・霍蘭德(Jimmie C. Holland)聽見身為腫瘤科醫師的丈夫與朋友高談闊論,講述自己的臨床試驗做得多好。霍蘭德忍不住插話詢問,「那病人過得好嗎?」丈夫卻無言以對,說自己只知道新藥非常有效,也因為這件事情,霍蘭德開始投身心理腫瘤學研究。身為癌症病患親友,我們可以做什麼事情來支持呢?有時候,碰到特殊的聚會場合,病友與家屬朋友都需要學習面對,很多親戚朋友都會不知如何關心,反而讓病友壓力更大。學生時期罹患淋巴癌的諮商心理師葉北辰認為,有一種支持叫「保持常態」,有時候維持原有的互動方式反而是一種支持,當然不是要假裝生病這件事情沒有發生,而是帶著生病這個事實如常的互動。葉北辰舉例,平常親戚間不常聊天,卻因家人生病常常噓寒問暖,硬要找話講,反而給彼此壓力;反之,家庭成員互動很頻繁,常常彼此開玩笑,卻突然覺得生病不能再打鬧,家人們的相處反而變得卡卡的。癌友的叮嚀:允許自己對外求救!有癌友曾經在《元氣網》分享自己在治療期間的心路歷程,她特別提到:我在化療期間還是求助心理師。或許很多人認為,癌症治療為優先,心理支持是往後的事,但罹癌至今一年,仍覺得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患者會不斷的在沮喪、無助、孤獨之間徘徊。心理師告訴我,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反應,只是不甘心的念頭仍存在,我還無法像有些癌友認為,罹癌是個「幸運」,可以反省自己的過往人生,至今仍走不到這個境界。在化療期間副作用常讓人孤獨沮喪,疾病的苦與痛他人無法代勞代受,躺在床上望著窗外的天空會放任自己掉淚,當我狂奔至廁所嘔吐或拉肚子時,也會氣到飆髒話。我允許自己悲傷,但當快撐不住時就會對外求救,打電話跟好友訴苦,你要相信你不是一個人,是有人可以陪你,一定可以走出來。參考資料:.家人罹癌後第一個年 避免對病人過度關愛變壓力 .🎧|對癌症病人說加油,有用嗎?當癌症存活率提高,家人該學會的一件事|理事長講堂EP4.我是癌友9/厭世、孤獨、我要活下去:找人聊聊的重要性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3 醫聲.領袖開講
雨後彩虹 白袍良醫/罹癌別檢討自己,可能是運氣不好!吳敏綺分享乳癌日記鼓勵癌友
「雖然得癌症可能是運氣不好,但現在回想起來我的運氣還算不錯。」綺顏診所院長、皮膚科醫師吳敏綺說,做乳房攝影當天,天氣正好,剛好收到衛生單位簡訊通知,家裡附近有乳房攝影車,熱愛運動的她就騎腳踏車前往,當時什麼症狀都沒有,卻因此早期發現及早處置。健檢沒追蹤 乳房攝影發現異狀吳敏綺坦言,其實在前一次健檢時已發現乳房有鈣化點,需要追蹤,但因為無症狀,因此輕忽而沒有定期追蹤。她是在2021年春節前做乳房攝影,沒多久就接到通知有異狀,很心急地託人去拿檢查報告,大年初二請在醫院工作的親戚幫忙看報告,再經由乳房穿刺檢測初步得知是乳癌第一期。考量先生在長庚醫院任職,吳敏綺於是轉往長庚醫院就醫且確診罹患乳癌,進而接受達文西機器手臂乳房全切除手術以及自體游離皮瓣乳房重建手術。「從被診斷乳癌到開刀的時間很短暫,當時幾乎每天睡前都在哭。」吳敏綺憶及那段時光仍不禁泛淚。她說,直到決定開刀到那刻,才比較安心。手術後,必須住進加護病房三天,吳敏綺說,那時非常痛苦,不只傷口大,人更難以完全躺平,甚至出現全身麻醉後的幻覺,感覺整個人都要掉到床裡面,現在想起來仍心有餘悸。術後追加標靶治療 如今穩定控制然而,術後的病理報告卻證實,她罹患乳癌第二期,因此還必須接受標靶化療,歷經14次的抗體藥物複合體T-DM1治療,期間一度因副作用血小板低下問題嚴重而暫停,完成療程時已是2022年中旬。但這不是治療的終點,為控制乳癌癌細胞,目前吳敏綺仍要吃抗荷爾蒙藥物Tamoxifen,並且每3個月回診一次。Tamoxifen有其副作用,可能會造成子宮內膜增生或是其他病變,因此她須定期到婦產科做超音波檢查,現今屬於穩定控制階段,「希望一切順利」。吳敏綺是一個閒不下來的人,術後一個月就回到診所看診,但減少看診時間,術後兩個月便開始去海裡游泳,也漸漸重拾熱愛的跑步,甚至挑戰鐵人三項「半鐵」。她說,生病之後,更重視生活以及工作間的平衡,一方面不讓自己太累,另一方面再次擁抱原本熱衷的事物。家人是支持力量 看診更具同理心「現在我對事情看得更開,不像以前總要求完美、給自己太大壓力,有些不重要的事情也不會往心裡去,更重視與家人的相處。」吳敏綺說,在治療期間,家人是重要的支持力量,不只是實質上的照護,更在情緒低落時陪伴她。她與先生、兒女有不少共同興趣,會一起上山下海、運動、旅遊等,生病後更把握時間去基隆游泳、坪林種茶,盡量不讓原本的生活受到影響。吳敏綺很願意分享生病罹癌的經驗,並且把她的治療過程變成乳癌日記公開在網路上,「希望有一樣疾病的人看到後,可以得到一些安慰,甚至是鼓勵。」她說,有求診的病人是因為看到她的抗癌日記而來,並且在看診的過程跟她分享自己的故事。她經歷生病之後,在看診時也變得更有同理心,有不少病人不只體諒她生病,還會來關心她的狀況。有些人生病後會檢討自己是不是什麼地方做錯了,或是飲食哪裡沒有做對。吳敏綺認為,癌症沒有絕對的成因,可能就是運氣不好,因此,不需要去改變原本的飲食或是生活方式,「我就要按照原本想做的事情去做,甚至要過得更精彩!」吳敏綺小檔案●現職:綺顏診所院長、皮膚科醫師●年齡:56歲●罹患疾病:乳癌第二期●發病時間:2021年初●症狀:無症狀●治療方式:乳房全切除、自體皮瓣重建乳房手術、T-DM1標靶治療、抗荷爾蒙藥物Tamoxifen●想告訴病友的一句話:不用檢討自己做錯什麼事,或是什麼原因造成得癌症,要把原本的生活過得更精彩。(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2-11-22 癌症.乳癌
家人守護積極治療 新選擇「魔術子彈」助晚期乳癌病人走更遠活更好
乳癌手術部分切除 定期追蹤檢查與治療卻仍難逃疾病復發陳太太現年56歲,平常重視養身的她,一直都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的好習慣,三年前,卻不幸地,在例行的健康檢查的時候,被醫師宣告罹患乳癌確診,經進一步確認,腫瘤細胞基因表現型態為較惡性的HER2陽性,HER2陽性的乳癌生長快速且較容易轉移,一家人頓時陷入愁雲慘霧之中。在先生與兒子的支持之下,家人攜手同心一起面對病魔,經過數次的討論,先接受術前輔助標靶治療後,再進行手術根除病灶,切除部分乳房。也依照醫生的叮嚀,定期到醫院追蹤檢查,不料在去年,摸到陳太太摸自己頸部出現組織突出、腫脹,原以為是甲狀腺出了問題,經檢查後結果是乳癌復發轉移至頸部淋巴結,很不幸的病魔再度找上門。茱麗葉乳房醫療集團醫療長葉大成醫師提醒,根據衛福部110年死因統計顯示,當年度共2913名女性因乳癌而死亡,平均每天就有8人因乳癌而不幸離世,葉醫師提醒女生應定期接受乳癌篩檢,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即可大幅延長存活期,有機會擁有良好生活品質。晚期乳癌轉移治療艱辛 魔術子彈「抗體藥物複合體」精準轟炸癌細胞葉大成提到,與歐美國家相較,台灣乳癌患者年齡較輕,平均確診年紀為51至52歲,此時為家庭生活的支柱,一旦垮了,全家也陷入崩潰邊緣,生活作息步伐大亂。 雖然癌症轉移復發的結果,一時間令人崩潰,而陳太太依舊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她告訴自己,要積極面對病魔,雖然治療之路艱辛,但是為了一直在身邊鼓勵她,每一次到醫院看診,都從不缺席的丈夫跟兒子,她一定要鼓起勇氣戰勝病魔。在與醫師討論並經專業評估後,首先接受「雙標靶藥物合併化療」,然而接受一段時間後,因病程演進,產生抗藥性而病情惡化,今年年初,陳太太帶著決不放棄希望的精神,接受葉大成醫師建議,改用第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原先效果不錯,但幾個月後,再度復發,現改用第二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接續治療,目前已持續治療五個月,成效良好病情獲得控制。 延伸閱讀:剋癌魔術子彈 晚期乳癌治療精準化葉大成以「魔術子彈」形容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可精準命中腫瘤,不會傷及無辜,相較之下,傳統化療藥物精準度較差有如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型轟炸機,丟擲炸彈,敵我不分。醫療科技進展 早期篩檢掌握乳癌治療黃金期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與2019年相較,2021年乳房X光攝影女性人數約減少兩成多,茱麗葉乳房醫療集團執行長謝惠珍個案管理師表示,這代表不少女性無法提早了解自己的罹癌風險,更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機,提醒女性盡快接受乳房篩檢。 謝惠珍說,另一方面,受到疫情影響,許多癌友都相當無助,不但定期回診的安排受影響,在每一次的治療更是如履薄冰。此時,最需要的就是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協助,身為資深個案管理管師的謝惠珍分享到,病友在歷經前端診斷、治療、乳房手術,乳房重建,不少癌友已心力交瘁,此時個案管理師介入的角色,是要瞭解癌友所需,用專業的態度,溫暖的鼓勵,陪伴病友們走過生命的幽谷。家人陪伴挺過黑暗 晚期乳癌患者盼健保支持此外,家人扶持鼓勵,發揮愛的力量,更是晚期乳癌病友可以勇敢對抗病魔的重要因素,這也讓陳太太得以勇敢地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復發,但是目前陳太太的治療用藥,健保尚未開放給付,幸好陳太太的商業保險能夠支持治療費用。許多病友卻可能在沒有健保或商業保險的情況下,面對昂貴藥費所來的沉重經濟壓力,沒有機會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或是萌生放棄治療的念頭。「療效、副作用、醫療費用為決定治療策略的三大指標」葉大成強調,前兩者指標明確,但不同的病人對於醫療費用所帶來的經濟負擔能力均不一樣,這也左右著治療方向,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每一位醫師都希望給病人最合適的治療方式,成為病人的後盾,期盼健保適度放寬給付,造福晚期乳癌患者。
-
2022-10-05 癌症.乳癌
治療乳癌又怕乳房重建、陰道乾澀影響性生活?術前輔助治療有解
隨著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台灣女性罹患乳癌相較歐美年輕10歲,不過30至40歲期間正面臨職場、家庭、生育抉擇,讓許多癌友卻步治療,但早期乳癌存活率相對高,醫師鼓勵女性早篩檢早治療,且可透過早期術前輔助治療,不一定要全乳切除,保有生活品質。衛福部108年癌症資料統計,女性乳癌發生個案數(不含原位癌)共1萬4856人,等於每12位女性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說,10年前她透過篩檢發現乳房長滿良性腫瘤,是乳癌高風險者,自此每半年回診追蹤,若能早期發現就能早期治療。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顛覆過往「手術優先」觀念,現在透過早期術前輔助治療幫助,腫瘤較大、具高風險淋巴轉移的病患,若先輔助治療,有機會縮小腫瘤、降低乳癌期別、增加手術安全距離,減少大範圍切除或免除淋巴廓清術,能提升乳房保留及生活品質。乳癌經過適當治療,5年存活率第0期是97.7%,第1期是95.7%,整體存活率高達90%。術前輔助治療是將化療、放療、賀爾蒙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拉到手術前先進行。陳守棟表示,乳癌基因型態分5種類型中,適合使用術前輔助治療的包括HER2陽性及三陰性乳癌。其中雙標靶術前輔助治療,根據國外大型8年臨床試驗結果,高復發人群中可降低23%復發或死亡風險;早期乳癌發生淋巴結轉移的高風險病患,可降低28%復發率或死亡風險。陳守棟說,台灣標靶術前治療僅一次健保給付,若要採雙標靶,第二次標靶藥物需自費約40到50萬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乳癌社團「花漾女孩GOGOGO」創辦人潘怡伶表示,乳癌治療存活率增加,但往後人生還是可能復發、轉移,假設平均壽命80歲,若65歲病友,要因病煩惱20年,但30多歲確診的年輕癌友,得因病煩惱50年。因此年輕乳癌病友更重視是未來生活品質。許多罹患乳癌的患者曾憂心孩子還小,擔心轉移復發,想要切除全部乳房;但又怕乳房重建的術後風險、疼痛感、性生活影響、家人關係等。潘怡伶表示,乳癌治療後會面臨淋巴水腫、疼痛,或者要不要結婚生子、甚至藥物抑制賀爾蒙,會出現陰道乾澀等更年期症狀,影響性生活等,「治療疾病不是要全部放棄生活,否則人生會沒有動力」,團隊有專業婦產科醫師,協助患者恢復正常生活。響應每年10月為國際乳癌防治月,台灣乳房醫學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乳癌社團「花漾女孩GOGOGO」攜手藝人許瑋甯,拍攝乳癌年度衛教影片「保留最多幸福,把胸部還給自己」,呼籲不同年齡層女性重視乳房健康,定期篩檢、早篩早治。許瑋甯說,在小學3年級時母親就已經給她重視乳房健康的觀念,也會做乳房自我檢查,例如檢視胸型、乳頭有無不正常分泌物、觀察胸部疼痛感等,27歲時曾摸到乳房一如綠豆大小硬塊,也立刻做乳房超音波和攝影檢查,後續經過醫師判定,可能是經前賀爾蒙影響,硬塊後續自行消失,她雖鬆口氣,但也因此更重視胸部健康,每2年定期篩檢。
-
2022-09-27 癌症.乳癌
乳癌篩檢「鈣化點」勿輕忽 13年後全身癌細胞轉移
乳癌位居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每年新增破萬名女性乳癌患者,當中有7成發生在45到69歲婦女,且醫師提醒,乳癌有8成不一定是痛乳房,可能以神經痛、肌肉肌腱痛來表現,因此定期乳房攝影檢查相當重要,檢查出「鈣化點」需進一步檢查,另也可透過飲食、運動來降低乳癌發生率。據統計,108年乳癌新增病例數為1萬4856名,等於平均36分鐘新增1例。110年死因統計2913名女性因乳癌死亡,平均每天約8人死於乳癌,若定期接受乳癌篩檢可及早發現,目前國際上最有效的工具為乳房X光攝影,可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實證研究發現,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減少約30%晚期乳癌的發生率,並降低41%的死亡風險,每年經篩檢發現的早期乳癌(0-1期)高達6成以上。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台北榮總放射線部醫師賴亦貞舉例,一名年約50多歲的醫院同事,每年都有定期做乳癌篩檢,近期最新一次檢查,卻發現6、7顆鈣化點,比對舊X光片,並進行切片檢查,竟發現是0.6公分侵襲癌,立刻做手術處理,不讓癌細胞有機會增生。賴亦貞表示,人體本身可能有鈣化點,放射科醫師會依據鈣化點數量、形狀、分佈,來判別是否以定期追蹤、或需要立即切片檢查。因該名同事有定期追蹤,都有舊紀錄可以比對。但東方女性乳癌好發年紀比西方女性早10年,且致命性乳癌更多,也摸不到,乳房攝影才能看出病灶。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2009年一名50多歲患者做乳房攝影篩檢,發現2處微鈣化點、疑陽性,但沒有後續追蹤,等到今年3月因全身痠痛再度就醫,發現癌細胞全身轉移,除乳房有腫瘤,包括腋下淋巴、頸部淋巴皆有轉移,若在10多年前手術治療,有99%機率能治癒。陳守棟說,臨床上有5%的患者來檢查已是第四期乳癌,且乳癌患者僅2成乳房會疼痛,有8成不一定會痛,有可能是以神經痛、肌肉、肌腱松通表現,必須以乳房攝影才能揪出問題。不過有些患者確診乳癌但不願開刀,他說,現在可選擇乳房重建手術,可評估不一定要全部切除。追究台灣女性乳癌發生原因,陳守棟表示,民國68年時乳癌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8人,現在每十萬人口81人,增加10倍,與現代女性初經來的早有關,另外像是飲食西化、環境賀爾蒙等因素,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習慣,也增加乳癌發生風險。陳守棟建議,定期乳房篩檢能及早揪出病灶,另外可從生活習慣預防,像是「飲食」及「運動」,飲食建議以低脂肪、高纖維為主,不一定要吃素,仍要均衡飲食;過去研究發現「運動」也能降低乳癌發生率。國健署補助45歲以上未滿70歲婦女、以及40歲以上未滿45歲且有家族史(母親、女兒、姊妹、祖母、或外祖母曾患有乳癌)的婦女,每兩年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若乳房攝影結果異常,切勿驚慌,篩檢仍須進一步確診,請儘早至國民健康署認可的168家乳癌確認診斷及治療之醫療院所,進行複檢或確認診斷,以便及早處置。國健署提醒,乳房X光攝影檢查仍有其限制,約15%的乳癌無法透過乳房X光攝影偵測,即使檢查結果正常,在下次定期篩檢前,如發現身體有異狀,例如乳房腫塊、乳房皮膚異常凸起或凹陷、乳頭有濕疹樣變化、潰爛或凹陷、乳頭帶血樣分泌、腋下或頸部淋巴結腫大等,請儘速就醫。國內有200多家醫事機構通過「乳房X光攝影醫療機構資格審查」,認證名單可上國健署官網查詢(http: //www.hpa.gov.tw/)。
-
2022-08-26 癌症.乳癌
30歲女切除乳癌靠重建恢復自信 醫師曝術後最關鍵事項
知名歌手朱俐靜2020年被診斷罹患乳癌,勇敢抗癌但仍不敵病魔,今年7月病逝,年僅40歲。衛福部統計,乳癌為國內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約每10萬名女性約有188到194人,且已成為女性不可忽視的癌症。醫師表示,許多乳癌患者為了治療,選擇乳房全切除手術,但常於日常生活中感到不自在,而進行乳房重建,但重建後最重要的是需定期追蹤檢查,以利若有復發病灶時,可以及早發現。整形外科醫師劉昌杰說,門診收治一名30歲女性,於健康檢查時發現乳房出現微小鈣化病灶,切片診斷後確認為乳管原位癌,一般治療方式分為乳房全切除手術與保留手術搭配放療,該患者為防止癌細胞擴散、轉移,選擇單側乳房全切除手術,但術後乳房左右不平衡,讓患者於日常生活中感到不自信與不自在,經與患者討論進行乳房重建,搭配健康乳房的隆乳手術,讓患者重拾自信。劉昌杰說,乳房重建後,外表看似恢復到罹癌之前,但務必定期檢查、追蹤癌細胞有無復發,因即便乳癌經完整治療,5年內復發率約為1至2%,而復發高峰期為結束療程的1至2年間,復發位置包含胸壁、腋下、鎖骨上淋巴腺,也可能復發至其他部位。一般療程結束後,建議追蹤期拉長至5年到10年以上。依美國腫瘤臨床實踐指南建議,罹癌治療結束後5年內每年回診1至4次,之後每年回診1次。劉昌杰說,乳癌檢查常見4種方式為,每月自主以指腹平壓檢查乳房是否有異常硬塊,並可經乳房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及磁振造影檢查,以偵測各種腫瘤及囊腫病灶。但乳癌重建後或曾經隆乳女性,因乳房X光攝影檢查時,乳房擠壓過程恐導致假體破裂,而自主檢查與乳房超音波檢查,也可能與自體脂肪隆乳所產生的油滴或鈣化造成混淆,只有透過磁振造影檢查,才有比較高的精確度。劉昌杰提醒,女性平時應保持健康生活習慣,降低罹癌機率及定期乳癌健檢,不論有無乳癌家族病史,女性平日可自我進行乳癌檢查,若早期發現異狀,有助後續治療成效。
-
2022-08-21 名人.林靜芸
醫療史上爭議最高、最受關注 卻也進步最多的治療是隆乳手術
美國整形手術排行榜,隆乳經常名列第一。台灣每年約有5000人隆乳。一般人多認為平胸或小奶的女人才需要隆乳。實際上,罩杯小的人,年輕時較可能隆乳;罩杯大的人在產後或老後萎縮下垂,也會想隆乳。隆乳的市場很大,男人們常在LINE群組分享養眼美胸照片,尤其乳溝深邃、飽滿堅挺的乳房。但專家鑑定,其中許多是整形醫師的傑作。隆乳義乳的使用始自1952年,義乳是醫療儀器,國家規定義乳必須登記追蹤(註明何時使用於何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發義乳許可證時,要求義乳必須有十年的臨床數據(台灣近來大作廣告的魔術義乳,還沒有獲得美國的許可證)。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雜誌主編拿海教授認為:「義乳是當今被研究得最完善、監督最徹底的醫療儀器。」精彩的隆乳歷史,值得大家了解。早期的隆乳是在乳腺下方胸肌上方製造空間,放入光滑面的矽膠義乳,術後莢膜攣縮變硬的機率大約有40%,常有丈夫事後質問醫師,為什麼太太的乳房摸起來像膝蓋!這些年隆乳有了許多變革:●1990年代隆乳的位置從胸大肌前面轉為胸大肌後面,理由是肌肉能增加厚度、預防感染、吸收血腫、對抗莢膜。這種改變使隆乳疼痛度增加,胸肌變壯。雖然有改良款的雙層面,仍然無法避免困擾。2000年左右,專家認為義乳放在肌肉後面,限制乳房的晃動度,加上許多女性健身,重訓時肌肉下的義乳會跳動甚至疼痛,建議回到肌肉上。這些年來「肌肉上」或「肌肉下」一直是醫學會的辯論話題。2021年美國美容外科醫學會宣佈,乳癌切除之後的乳房重建,義乳放在肌肉上是共識。乳癌切除之後的乳房欠缺軟組織,都要選擇肌肉上了,何況一般的隆乳。於是隆乳又回到原始起點肌肉上的位置。●1952年創始的義乳材質是矽膠袋,1953年內裝鹽水的義乳上市,到了1990年矽膠義乳以觸感較好、漏裂率低佔上風。1992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以矽膠義乳有致癌以及自體免疫系統疾病的風險,收回矽膠義乳的許可證,市場上只剩下鹽水袋。一直到2006年疑慮澄清,矽膠義乳重新上市,時至今日,矽膠義乳佔99%的市場,鹽水袋只有不到1%的銷售率。●最初的義乳是光滑面,1990年代流行粗糙面,理由是粗糙面形成360度癒合,可以預防莢膜攣縮。但1997年發現,粗糙面義乳可能造成非典形巨大細胞淋巴癌,2019年愛麗根公司將粗糙面產品下市,大家的選擇又回到光滑面。經過60年,隆乳看似回到原地,實則結果完全不同。現在的隆乳呈水滴形、有乳溝,術後乳房會晃動,觸感好,與初始的石頭奶、椰子殼奶、碗公奶,完全不同。原因是眾人關注下,隆乳手術技術、義乳選擇、術後照顧,都有詳盡的指引,而最新的光滑面義乳外殼能防滲,內裝高凝聚性矽膠,肌肉上空間定義是筋膜下(筋膜介於乳腺與肌肉之間)也是精進的原因。隆乳無疑是醫療史上爭議最高、最受關注,卻也進步最多的治療。誠如美國泰德龐教授的結論「醫學進步靠的是科學,尤其實驗及數據。如果你只批評,你表達的就是個人意見,無助於醫學進步!」
-
2022-07-05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乳癌好發年齡,台灣竟比歐美少10歲!年輕型乳癌惡性高易轉移,留意4特徵
【2022/07/04編註】「超級偶像」出身的朱俐靜4日傳出過世,稍早她的家人透過臉書發表聲明,表示朱俐靜在3日過世,擇期會公布追思會時間。以戲劇「犀利人妻」奪下金鐘女配角的朱芯儀小姐在三月八日婦女節,也是她的生日當天,透過臉書公開自己罹患第二期或第三期的乳癌,有腋下淋巴轉移,目前積極進行全身性的術前輔助治療,等完成療程後再接受手術,年僅36歲,屬年輕型乳癌。依目前國際的公認定義,在40歲以前罹患乳癌,統稱「年輕型乳癌(young breast cancer)」,在35歲以前則稱「極年輕型乳癌(very young breast cancer)」在台灣小於40歲以下乳癌比率約為16.6%,美國為8%,而小於35歲在台灣約佔9%,也比美國高出2至3倍。以前以「走味的咖啡」成名的台語歌手林晏如、以「葉子」成名的女歌手阿桑及主唱「後宮甄嬛傳」主題曲的大陸女歌手姚貝娜,分別在36歲、33歲及34歲,因乳癌往生,一時之間「年輕型乳癌」的議題,大家爭相討論,確實在亞洲國家年輕型乳癌患者比歐美國家更為普遍,到底其成因如何?年輕型乳癌與年長的乳癌有無不同?診斷、治療及預後有無差異?大家都非常關心。年輕型乳癌4項特徵(1)年輕婦女臨床檢查較不易:由於患者年紀輕,乳房較緻密,且受生理週期影響,在醫師進行乳房觸診時,較不易觸摸出腫塊。(2)年輕婦女到目前無乳癌篩檢工具:目前全世界公認的乳癌篩檢工具只有乳房X光攝影,而且在歐美期篩檢年齡一般從50歲開始進行。在台灣因為乳癌發生年齡較歐美年輕10歲,所以台灣的免費乳房X光攝影篩檢提前至45歲,有乳癌家族史則提前至40歲,但無涵蓋40歲以前之年輕婦女,加上年輕婦女因乳房緻密,乳房X光攝影檢查成效大打折扣,高達22%無法判定,另外有23%為偽陰性,所以不建議使用,改用乳房超音波或乳房磁振造影檢查。(3)腫瘤通常較大: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年輕型乳癌(特別在35歲以下)發現時,都在二公分或二公分以上,期別相對較高,像朱芯儀小姐目前也被認定在第二期以上。(4)年輕型乳癌其細胞惡性度較高:在相同期別下預後較差,而且較易侵犯淋巴結或沿乳管擴散。台灣年輕型乳癌的特徵台大醫院與中研院的研究團隊根據台灣國家癌症登記資料,將1979~2007年間本土乳癌病人的病理及相關數據分析,發現同樣是年輕型乳癌,與歐美截然不同。在台灣,有比率較高的荷爾蒙接受體陽性(佔67%),與50歲以上之乳癌患者(佔57%)高出10%。另外根據台大醫院林季宏醫師的研究發現在30歲至35歲間的年輕乳癌的預後最差,35歲至40歲次差,至於40歲以上的預後則變好。所以年輕型乳癌一定要積極與醫療團隊配合,接受完整的治療,才不會錯失治療契機。年輕乳癌的5種治療趨勢(1)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比例較高:對於腫瘤較小、位置較邊緣的腫瘤,部分乳房切除加上放射治療是標準的處理方式,對於一些無法接受放射線治療(如:懷孕的年輕女性)或無法進行保留手術的乳癌,乳房全切除之後應該與整形外科醫師合作考慮進行乳房重建。 (2)保留手術後局部復發的比率要比年紀較大的族群高:年輕型的乳癌在組織學上也有個特點:容易沿乳管擴散。估計約有25%的乳癌會有所謂的「廣泛性乳管内癌(extensive intraductal component, EIC),這些病人比較容易復發。整體而言,乳房保留手術局部復發的比率在年輕型乳癌約15%,約為40歲以上乳癌(約7%)的兩倍。 (3)荷爾蒙治療:針對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常利用抗荷爾蒙的藥物來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目前可供選擇的術後輔助性物中,不外乎三大類:第一類為「促性腺激素釋放荷爾蒙類似劑」(GnRH agonist;即所謂停經針),主要作用在腦部下視丘,可抑制卵集女性荷爾蒙的分泌;第二類為所謂的「選擇性雌激索受體調節藥物」(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ERM)如泰莫西芬(tamoxifen),與女性荷爾蒙產生競爭性抑制;第三類為「芳香環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AI),主要用於抑制停婦女的周邊組織產生女性荷爾蒙。由於作用機制不同,泰莫西芬可單獨用於停經前乳癌,也可拼用GnRH agost,併用的效果較好,而在停經前婦女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則必須併用GnRH agonist。(4)生育的考量:傳統的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以及荷爾蒙治療都會影響生育能力,甚至會增加畸胎的風險,因此對於具生育力且還有懷孕打算的年輕乳癌患者,乳癌治療之後是否還能懷孕,治療對胎兒及母親的安全性,以及等待治療結束所必須延遲的時間,都是需要考慮的重點,所以對於年輕型乳癌,必要時一定要照會婦產科的生殖醫學專家。(5)身心面臨的衝擊:由於年輕型乳癌可能面臨結婚、懷孕、生產、養育兒女及職場挑戰,心理上承受較大壓力,可能衍生焦慮、情緒不穩、憂鬱、自律神經失調或睡眠障礙等狀況,必要時要請教精神科或相關醫師諮詢。國人的年輕型乳癌發生率高,在診斷的工具、手術治療與後續藥物治療選擇上,有許多有別於停經後的乳癌,是我們必須特別注意與考量的。目前在台灣,每家癌症品質認證醫院,都有很完整的癌症診療多科團隊,對於新確診個案,事先都會充分討論,擬定完整的治療計畫,目前乳癌第零期,五年活存率幾近百分之百,第二、三、四期亦有分別93%、89%、75%五年活存率,預後非常良好,與歐美治療水準不相上下,大家要充滿信心,不要諱疾忌醫。
-
2022-05-30 癌症.乳癌
乳癌術後運動 3種訓練增免疫力、降副作用
● 運動是癌症術前術後保持健康重要的一環● 乳癌術後的淋巴水腫、傷口沾黏要特別注意● 經過醫師評估,掌握體能狀況即可運動訓練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乳癌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且有年輕化趨勢。患者不只要面對療程,還有切除腫瘤後的乳房重建,諸多挑戰容易讓人陷入憂鬱、沮喪的情緒中,心理壓力極大。癌症體適能訓練專家何宏胤表示,藉由長期運動可打造體內抗癌環境,提高身體免疫力、改善術後疼痛、傷口沾黏等問題,只要患者體能狀況許可,經醫師評估後,應該重啟運動生活。癌症治療期間 也應該運動癌友常因為身體疼痛、術後傷口、化療副作用與癌疲勞(癌因性疲憊症)等因素,擔心無法負荷運動。何宏胤說,適度運動很重要,許多研究證實,運動對癌後保健有很大助益,尤其是可以減緩治療副作用的不適,降低疲勞、鬱悶,但須經由專業人員指導訓練下,採正確姿勢才能讓效果加乘,並且預防運動傷害。針對乳癌患者的運動訓練,何宏胤建議,宜循序漸進提升運動強度、次數,每周3至5次有氧運動與拉筋伸展,可提升心肺功能、柔軟度及功能性;每周2至3次重訓鍛鍊大肌群,強化肌肉組織與身體機能。每項運動都要注意節奏不要太快、動作不要太大。術後肌肉無力 多動減疼痛乳癌術後,及早介入運動,可幫助維持關節活動度、消除腫脹症狀、增強肌力和心肺功能。何宏胤說,愈早開始進行運動愈好,術後最常見肌肉無力、手難舉起,建議多做有氧運動、阻力運動,來緩解關節疼痛和肌肉緊縮,進而提升身體自癒力。乳癌病友運動有哪些禁忌及注意事項?何宏胤強調,乳房重建手術後,可能有上肢及肩膀不穩定等肌肉失衡,因此要避免胸部的推舉動作;藥物副作用可能引起周邊神經病變,導致平衡感失調,適合做太極拳、慢跑等低強度的運動。骨轉移的病人,則以瑜伽、散步、伸展操等低衝擊性的運動為主。●有氧運動每周3至5天做中等強度的大肌肉群有氧運動,如走路、單車等,對於整體健康生活品質、情緒及功能性均有顯著改善。●阻力運動每周2至3天做重訓和深蹲,或扶著椅子反覆由坐到站、再由站到坐,建議做至少一組,每組做8至12下,增加大肌群的強度,循序漸進、慢慢增加強度。●柔軟度每周2至3天做伸展運動,如瑜伽或拉筋伸展操,對所有大肌群做靜態伸展或活動度訓練。可處理荷爾蒙治療、放療或手術後關節或肌肉的限制區域,藉由伸展運動有助傷口復原。乳癌患者術後運動注意事項1.選擇適合的運動類型,勿造成過度負擔。2.採循序漸進方式,視身體及運動狀況調整強度、次數。3.癌細胞轉移到骨頭,應避免高強度運動;有傷口或人工血管要避開游泳,以免感染。4.患側有緊繃感、麻、痛等異常現象,回診時告知醫師並調整運動方式。
-
2022-05-05 癌症.乳癌
5旬婦乳癌切除乳房自卑2年 重建乳房恢復自信
南投55歲陳姓婦女2年前罹患乳癌並轉移淋巴,接受左乳房全乳切除並接受放射線治療。雖然癌症獲得治療,乳房被切除讓她2年來常感自卑,經醫師評估與討論後,安排乳房重建手術,填入人工植體,讓她恢復自信與美觀。南投醫院乳房外科醫師呂明川說,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失去乳房對於女性而言的衝擊與失落相當大,有時精神上的打擊,更甚於身體上的病痛。陳姓女病患因為乳癌並出現淋巴轉移,安排左乳房全乳切及腋下淋巴腺手術。乳癌患者不論年齡,在手術後,皆可以選擇乳房重建,保有身體完整性、減少身心的衝擊,也不會影響癌症治療。乳房重建可分為立即性重建及延遲性重建。呂明川指出,在患者條件允許下,能在乳癌切除手術後立即重建手術,可使用自體皮瓣或植入物如矽膠,醫師會盡量保留皮膚,減少一次麻醉風險,降低患者外觀改變的失落感,減少心理負擔。未接受立即重建病患,可在療程告一段落後,與整形外科醫師溝通,醫師在了解患者對乳房的想法與期待後,進行延遲性重建,仍可恢復患者乳房外型,對側乳房亦可同時做隆乳或提乳等調整,達到理想的外觀。
-
2022-04-11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定期檢視癌症險 適時納入新療法並提高保額
過去大家對保險的觀念就是理賠、身故金、醫療補償或長照給付等,以為這就是保險的真諦,隨著時代演進,保險可以做更多事。南山人壽商品精算暨數據管理資深副總經理陳維新今出席國衛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辦的「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 癌症教會我的事」,以「新時代新保險」為題,顛覆大家對保險的既定印象。陳維新表示,南山人壽去年訪問癌友,32歲女性癌友米娜,在新婚時發現罹癌,歷經局部乳房切除、全乳切除和乳房重建,治療8個月就花費81萬元,這還不包括無法工作所造成的損失。南山人壽六到七成保戶都有癌症險,平均保額約50萬到60萬元,但癌友經驗分享,癌症保額至少需要100萬元,隨著新式療法與藥物不斷推陳出新,自費需求增加,定期保單健檢,才能讓保險與時俱進。陳維新建議,要讓癌症險更全面,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個是保額補充包,一個是新型療程補充包;在過去高利率時代,保額100萬元的癌症險保險費一年只要1萬元,但以現在的利率,相同保額一年保費就要4萬元,在有限預算下無法拉高足夠的保額,因此可透過10年或20年定期險提高保障,以35歲男性10年期定期險,保額100萬元為例,一年保費大約5500元,相對容易接受。至於新型療程補充包部分,則可依照自身需求,在癌症險主附約之外,再挑選附加條款如基因檢測、標靶藥物、自體免疫細胞等,以35歲男性來說,全選的保費大約一萬元,可解決健保不足需自費的問題。陳維新強調,會採用附加條款的設計,主要是讓既有客戶可以彈性加保,全新客戶可以自由選配,保留選擇的彈性。而南山人壽也發現癌友普遍痛點,包括剛得知罹癌時的抗拒,需要第二諮詢、感覺恐慌需要心理支持、乳房切除後需要機能性內衣、生活起居需要照護員等等,癌友可說是身心百廢待舉、無所適從。南山人壽也開始思考將服務擴展到癌前管理與癌後服務,讓保險有更積極的意義。協助保戶在理賠前做疾病預防、健康促進,理賠後的疾病治療、生活照護,「新時代新保險的定義,就是健康促進+財務補償+完善的健康加值服務,走向Total solution(整體解決方案)」。陳維新舉例,南山保戶只要健檢達標、接受疫苗接種、參與癌症篩檢,就可以拿到相對應的現金回饋,最高可達保費的12%,這種外溢保單設計,就是提供誘因鼓勵保戶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南山也針對健康期、治療期與休養期,所需要不同的服務,透過異業結盟方式把關品質,並談好配套方案,事先將所有服務準備好,讓保戶免於恐懼。「讓客戶在防癌抗癌旅程上,都有商品加服務的雙線照顧」,陳維新列舉在健康期部分,提供的服務包括運動紀錄APP、線上營養師平台和NGO防癌資訊提供;治療期部分則包括第二意見諮詢、基因檢測、NGO病友支持以及提供衛教的理賠關懷包;而即使已經完成理賠,也對保戶不離不棄,在休養期提供線上心理諮詢、生活照護、乳癌術後內衣等服務。陳維新最後強調,能夠結合理賠的硬實力與服務的軟實力,為人生風險做好把關,才是最好的新保險。
-
2022-01-01 癌症.乳癌
「乳癌真的沒那麼可怕!」能治癒的癌症,為何不願治療?乳癌權威侯明鋒指2大原因
【2022/01/01編註】原文分別刊登於2017年、2020年,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乳癌長年高居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慶幸的是,當代醫療技術持續演進,目前第零期到第三期多能治癒,第四期也有機會當作慢性病控制。同時,有越來越多醫院的西醫部門與中醫部門合作,幫助患者減緩治療過程中的不適,使生活品質提升。乳癌治療權威侯明鋒:「乳癌真的沒有那麼可怕!」一名年近60歲婦人右邊乳房裡的硬塊已穿破皮膚,腫瘤潰爛,有如發爛的木瓜,散出異味,自知情況不對,仍不願就醫。高醫研究團隊發現,儘管健保提供給付,仍有一成二的HER2陽性乳癌病患拒絕治療,只因為覺得自己老了、畏懼化療副作用。「乳癌真的沒有那麼可怕!」台灣乳癌治療權威、現任高雄醫學大學外科教授侯明鋒說,早期乳癌患者如能好好接受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即使是最惡性的HER2陽性乳癌,只要接受HER2標靶治療,就能降低三至四成復發風險。侯明鋒說,可惜部分癌友只因擔心化療副作用,不願就醫,或是中斷治療,甚至輕信偏方,最後喪命。為了探究乳癌病友拒絕治療的原因,侯明鋒率領高醫乳癌研究團隊,分析健保資料,發現乳癌切除手術後,HER2陽性且淋巴轉移的癌友中,接受抗HER2標靶治療的比率為87.5%,換句話說,12.5%HER2陽性乳癌病患未接受術後輔助性治療。明明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可省下龐大醫療費用,為何不願意接受治療?侯明鋒整理出兩大原因,那就是「年紀大、怕化療副作用」,其中以「年紀大」比率最高,年紀越大,拒絕治療比率越高。侯明鋒說,乳癌治療不能拖,容易復發的HER2陽性患者更須聽從醫師建議,接受輔助性治療,持續一年使用抗HER2標靶藥物合併化療,就能有效降低日後的復發及死亡風險。侯明鋒提醒乳癌患者,千萬不要有「年紀大,再活也沒幾年」負面想法,以目前國內平均餘命計算,65歲以上的女性仍為黃金女郎,保有22年燦爛歲月,只要依配合醫師指示,定期回診治療,就能擁有更多幸福。乳癌檢查3項工具乳房攝影:使用低輻射劑量X光透視乳房,可偵測乳房內微小腫瘤、鈣化點或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目前經醫學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但乳房攝影仍有限制,乳腺緻密度愈高,準確度會受影響,臨床通常搭配超音波檢查。目前國健署提供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乳房超音波:非侵入性、無放射線疑慮的檢查,可顯示乳腺各層結構、腫塊形態及質地,對癌症診斷有一定幫助,也可用來導引細針抽吸細胞檢查或粗針組織切片,並可針對乳房X光攝影所發現的腫塊,做進一步檢查。通常年輕女性乳房腺體成分比率高,乳房攝影反而對異常組織不易區分,此時超音波檢查可輔助。乳房磁振造影檢查:除了用於發病部位或病兆不只一處的多發性乳癌,也能協助找出臨床檢查或傳統乳房影像檢查不易發現的乳房病變,也適用有高危險乳癌家族史及乳腺組織緻密的女性及隆乳後的乳房檢查。不過,乳房磁振造影敏感度高,可能出現假陽性,臨床需再進一步評估。依期別、腫瘤特性 量身訂作乳癌治療●零期乳癌(原位癌)全乳切除手術或局部切除+放療。五年存活率:99%零期乳癌(原位癌)是最早期的乳癌,目前治療原則是切除病灶合併放療,或進行單純性乳房全切除手術。針對荷爾蒙受體陽性者,術後給予抗荷爾蒙藥物以預防復發。●一到二期乳癌切除手術後,量身訂作個人化精準醫療。五年存活率:第一期約97%、第二期約92%針對第一、二期的乳癌,多數會先開刀拿掉癌細胞、進行腋下淋巴結的切片或廓清術,術後綜合評估腫瘤性質、病人身體狀態、復發風險等,給予量身訂作的個人化精準醫療:1.荷爾蒙治療:適用對象為荷爾蒙受體陽性者。台灣乳癌患者當中,高達三分之二腫瘤帶有荷爾蒙受體,這群人均可接受長期的荷爾蒙療法,像是阻斷受體、使癌細胞缺乏生長來源的雌激素受體調節劑,或是使用芳香酶抑制劑、中樞生成抑制劑等來阻止其他荷爾蒙轉化成女性荷爾蒙。2.放射線治療:適用對象為乳房部分切除、有腋窩淋巴結轉移或局部晚期的患者。放療中的高能量射線可進一步消滅術後可能殘餘在乳房或周邊的微量癌細胞。放射治療是使用高能量的X光對身體進行照射,過去乳癌治療以乳房全部切除為主,後來較早期的乳癌可接受部分乳房切除術。研究發現,放射治療可降低患側乳房復發風險,也能延長病患的存活。放射治療通常安排在化學治療之後進行。乳癌患者何時需要接受放射線治療?三軍總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醫師趙興隆指出,根據「 NCCN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guideline」,下列情況建議做放療,一是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患者,二是腋下淋巴結感染,再來就是腫瘤分期T3及T4的患者。另外,腫瘤大小在3至5公分,即使接受乳房全切除,若危險因子過多,也應與醫師討論是否接受放射治療。3.化學治療:一般而言,腫瘤越大、惡性度越高及淋巴擴散的程度越大者,身體潛藏微小轉移癌細胞的機會越高。小紅莓類與紫杉醇類等化療藥物有助殺死可能潛藏的癌細胞,提高痊癒機會。4.標靶治療:目前早期乳癌的輔助性標靶治療藥物以抗HER2標靶藥物為主,大約兩成至三成的患者有HER2過度表現、容易發生癌症轉移或復發,合併使用化療藥物可減少約四成的乳癌復發率。●第三到四期乳癌 癌細胞已轉移,三期先做術前化療,四期以症狀治療為主。五年存活率:第三期約77%、第四期約31%當乳癌腫瘤走到第三期,也就是腫瘤直徑大於五公分、乳房表面呈潰瘍或橘皮狀、淋巴結有多顆轉移等,此時HER2陽性乳癌、三陰性乳癌以及腫瘤過大而無法直接開刀的患者等,可接受術前化療或合併標靶治療,術後再評估是否接受其他輔助性治療。當乳癌腫瘤走到第四期,也就是惡性腫瘤轉移至骨骼、肝臟、肺臟和腦部等遠處部位時,開刀就不是首選,而會針對癌細胞特性給予化療,但同時也以延後或減少化療使用為目標,以維持患者的生活品質。●HER2陽性與三陰性乳癌 術前先進行化療,縮小腫瘤。部分早期乳癌的患者,尤其HER2陽性以及三陰性乳癌,臨床上常會將化療或合併標靶治療拉至手術前執行(又稱前導性化學治療),如此可事先將腫瘤縮小以增加乳房保留機率、減少腋窩淋巴切除的程度,且能觀察藥物對癌細胞療效。實證資料顯示,第二期HER2陽性患者接受術前化療與雙標靶藥物治療,五至六成的患者腫瘤可全消;三陰性乳癌患者接受術前化療,有四成患者的腫瘤全消。乳癌治療最想問Q:切除乳房會喪失女性象徵,我可以選擇其他方式不切除嗎?乳癌手術是治療局部腫瘤最重要的方式,手術過程能確定腫瘤型態與病理診斷,據此考慮後續的輔助治療選擇,不過女性往往憂心接受手術的同時,也失去了美麗性徵。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金堅表示,乳癌患者接受治療的預後極佳,局部乳癌治療後的存活率高,且保留與全切手術後分別有機會透過整形與重建維持外形,因此患者應積極與主治醫師釐清病況,並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案。Q:全乳切除比部分切除更能根治乳癌嗎?乳癌手術依據切除範圍可概分為部分切除與全切除,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國內108年度共有1萬4245人接受健保給付的乳癌手術,其中8122名(56%)患者接受部分切除術,又稱作乳房保留術,另6566名(44%)患者接受全乳切除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暨乳癌團隊召集人王文科表示,不少人誤認為全乳切除術較能有效根治乳癌,但其實這是迷思,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曾刊登追蹤患者20年的研究,研究發現早期乳癌患者接受全乳切除術或是部分切除術合併放療,兩者的存活率相當。因此患者應根據自身腫瘤特性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張金堅說,一般而言,當患者的腫瘤期別在很早期、腫瘤位於乳房中央或侵犯乳頭與皮膚、同側乳房不同區域有兩個以上的腫瘤、腫瘤大但自身乳房小、孕婦或患有結締組織疾病而難以進一步放療、帶有乳癌突變基因或有明顯家族史、曾局部切除但組織邊緣仍現癌變者,不適合保留手術,均建議接受全乳切除術。接受全乳切除的患者未必從此高枕無憂,視復發風險仍應考慮輔以放射線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標靶治療及荷爾蒙治療。Q:乳房重建手術,健保有給付嗎?關於術後乳房重建, 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目前健保沒有給付,是因為基於健保法規定不給付「美容外科手術」,但他認為這應該重新研議。李伯璋身為外科醫師,以前也做過乳房手術,他回憶,很多病人在切除乳房後,人際關係都遭遇疏離,特別是與伴侶之間的變化,只有自己點滴在心。病人都知道這些變化是人性,但還是感到受傷,有時候會忍不住對醫師透露心裡的矛盾和憂鬱。李伯璋說,乳癌手術後的乳房重建,和一般人的隆乳不同,理論上不算美容外科,而是心理健康的一環,美容與重建兩者的區分是可以討論的。如果能將多餘的影像檢查費用省下來,拿來補乳房重建這部分的需求,應是綽綽有餘。張金堅與王文科均表示,醫界鼓勵接受全乳切除的女性透過重建拾回女性性徵,找回自信與生活品質。乳房重建外觀的美觀和手術切口有很大關係,在不違背癌症治療原則與安全性下,保留乳房皮膚與乳頭完整的內視鏡或達文西乳房全切除合併立即性乳房重建,可達最佳「治癌兼護波」的效果,不過重建需自費約十幾萬元,因此目前僅不到三成患者選擇重建。常見錯誤民俗療法1.以中草藥等偏方代替化療藝人溫翠蘋的胞妹罹患乳癌第二期,擔心影響外觀,不願切除乳房,聽信民俗療法,花錢服用號稱可抗癌的睡蓮商品,以致延誤治療,不幸病逝。也曾有患者花近200萬購買成分不明的偏方,喝神仙水、打氣功、咖啡灌腸,結果腫瘤長到大如碗公,潰爛大出血險喪命。2.以為推拿可以讓腫塊消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婦科主任賴榮年表示,推拿按摩是否加速乳癌細胞透過淋巴擴散尚未有定論,但如果癌友出現不舒服症狀,無法確定是治療副作用或是癌細胞尚未清除,若任意推拿不僅無法緩解,還可能延誤治療,他建議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3.服用牛樟芝過去研究發現,牛樟芝在細胞、動物實驗中確實可讓腫瘤細胞凋亡。但醫師提醒,相關研究不等同於對人體的療效,自行購買煎煮服用,恐怕得不到有效成分,還因此耽誤治療。(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1-12-19 癌症.乳癌
病團:乳癌新藥給付門檻高 應推共同負擔
研究:乳癌前期用標靶存活率提高三成七「常有姐妹問我,是否只能等到病重,健保才會救我?」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副理事長黃淑芳說,乳癌用藥雖多,但腫瘤分型也多,健保給付常有限制,多等到晚期才給付,如果在還沒轉移前就用來降低復發,整體醫療花費反而更省。黃淑芳說,台灣的乳癌新藥引進速度太慢,健保給付又層層關卡,應考慮修法讓癌友共同負擔或差額給付,並效法英國設立「癌症藥品基金」,才能讓乳癌病友受到更全面的照顧。黃淑芳指出,HER2陽性乳癌患者復發率極高,但有標靶藥物後「效果絕對會好」。不過因藥費可觀且須長期使用,健保給付多以淋巴轉移或復發為門檻,初罹癌者若經濟無法負擔只能選擇基本化療,「但是復發風險就會提高」。研究指出,患者若於乳癌前期就使用標靶作爲一線用藥,存活率可提高三成七。黃淑芳舉例,曾有位癌友在男友提親前兩天發現自己罹患第二期HER2陽性乳癌,當時她選擇自費標靶預防復發,後來順利結婚,五年多來生活如常。「乳癌年輕化,早期讓她們用對藥,就能回職場貢獻社會,即使晚期乳癌,也陸續有新藥問世,患者期待新藥救命的聲音,希望政府能聽到」。黃淑芳坦言,國內引進新藥速度太慢,健保給付審查時間又冗長,平均要等四到五年,「癌藥是及時救命藥不能等,急需思考另類財源協助。」協會曾調查,癌友願負擔三成藥費,她建議,應修法由健保出七成藥費,讓癌友盡早用藥,或用差額給付觀念讓癌友選用新藥,只需貼補差額;協會亦倡議成立「癌症藥品基金」,藉藥廠、政府及病友等利害關係人共同負擔,減輕政府財務壓力、提高新藥可近性,才能讓癌患受惠。黃淑芳強調,乳癌病友若取得適當藥物治療,將可於職場貢獻社會,經濟效益不容小覷;此外,台灣乳癌年輕化,更應選擇最適切的治療,讓患者往後人生有生活品質。多數病人盼免負 取得共識才能修法健保署最新資料顯示,健保年花490億元藥費照顧所有癌症病患,其中乳癌就佔83億元,約17%的支出。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對全民健康的照顧永遠不夠,他想給病人最好、最新的治療,但健保財務有限,希望可以省下不必要的浪費,把錢花在刀口上,他也樂見新藥問世,透過和藥廠良好對話,盡力給患者用藥機會。談起乳癌,李伯璋感性地說「生命不能重來,醫學在進步,只要對病患有幫忙,我都要努力。」他表示,乳癌藥物給付包括化療、標靶和荷爾蒙治療等,其中以標靶佔44億元最多,「因為HER2陽性的人數多,會花錢,但這沒辦法。」李伯璋強調,健保的錢就只有這麼多,應該把不必要的浪費省下來,留下有需要的、療效顯著的藥,這部分仰賴專家會議討論,健保署再據此和藥廠溝通,讓患者都能用到好的藥物。「有些好的癌藥,病患若控制得好,也可以考慮減量用,像移植病人一段時間後,調整抗排斥藥物一樣,但這需要研究支持和醫師耐心調藥,少量用藥或許有望放寬給付限制」。對於病友團體呼籲癌藥共同負擔,李伯璋認為,癌症屬於重大傷病,依健保法規定就是免部分負擔,「大多數病人還是希望免負,所以要取得共識才能修法。」至於癌症藥品基金,財源由政府、藥廠、病友等共同挹注,他坦言,健保支付一體通用,不是只針對癌症,癌藥基金的政府預算要另外尋找,不能找健保。此外,因乳癌年輕化,若活得不自在對家庭影響大,李伯璋也考慮將乳房重建手術納入健保給付,不過因涉及法條解釋,還需要和各界充分溝通。
-
2021-08-04 癌症.乳癌
女子乳房傷口未治療成乳癌 手術切除同時完成重建
南投縣60歲吳姓婦女右側乳房出現傷口,她卻沒有治療,經過1年皮膚紅腫潰爛就醫,經醫師診斷為乳癌第三期。經手術切除乳房,同時採用自體組織重建乳房,恢復乳房外觀,讓女病患更有信心持續抗癌。南投醫院整形外科醫師呂明川說,女性乳癌是發生率第一位癌症,患者除了生病打擊,還有切除乳房的失落感。乳房重建可以降低身心衝擊,也不會影響癌症治療。其實不論年齡,乳癌患者皆可以選擇乳房重建來保有身體的完整性。當乳房外科醫師切除乳癌的同時,整形外科立即重建乳房,一次性手術疤痕較小,而且採取自體組織重建術,外觀自然。自體組織重建術是採取患者身上其他部位的組織來重建乳房,可從背部、腹部、臀部等處取得。還有植入物重建手術等不同乳房重建方式,醫師會依據患者個別狀況選擇最適合的方法。呂明川醫師為吳婦採用自體皮瓣乳房重建手術,將自體皮瓣組織轉移至胸部。重建後傷口恢復良好,接著安排後續的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現在乳癌治療效果佳,早期患者的治癒率高,醫療團隊也依可據患者細胞受體、腫瘤大小、有沒有轉移等狀況,擬定適合治療計畫。醫師提醒民眾定期接受乳房攝影篩檢,平時也應觀察自己身體狀況,當發現乳房腫塊、凹陷、異樣分泌物、皮膚紅腫或潰爛、腋下淋巴腫大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接受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1-03-23 醫聲.癌症防治
乳癌/2021癌症論壇:2大基因突變 考慮乳房預防性切除
● BRCA1、BRCA2基因突變,罹患乳癌的機會增高● 預防性切除是把未來罹癌風險高的器官預先摘除的手術● 預防性切除可減少九成罹患乳癌的機會基因檢測帶來治療的希望,卻也帶來新的衝擊。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指出,遺傳性乳癌僅佔一成,有家族史也未必有基因突變,但若是驗出BRCA1、BRCA2兩大基因突變,確實應該思考預防性切除的需要。在美國,保險公司已將乳房預防性切除及重建列為給付內容。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陳啟明將以「要切除嗎?化療嗎?乳癌的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為題,詳解在癌症進入精準醫療時代,對乳癌病患的衝擊與治療決策建議。2基因變異 易引發癌症陳啟明説,BRCA1、BRCA2基因是抑制癌症的基因,參與DNA的修補機制,功能在於產生蛋白質,抑制乳腺細胞的不正常生長,讓乳腺細胞該生長就生長,不該生長就不生長,一旦BRCA1、BRCA2基因發生變異,就容易引發乳癌、卵巢癌。裘莉 2器官預防性切除BRCA基因突變最有名的案例,就是好萊塢巨星安潔莉娜.裘莉,她的母親在49歲罹患乳癌、56歲死於卵巢癌,她的阿姨和祖母也分別死於卵巢癌和乳癌,她因此進行基因檢測,發現帶有BRCA1基因突變,在2013年,決定進行乳房雙側的預防性切除,兩年後再進行兩側卵巢輸卵管切除手術。身為全世界最美的女人,裘莉預防性切除的決定引發國際譁然。陳啟明説,在美國,檢測出BRCA1、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若想要進行乳房預防性切除是可以獲得切除與重建的保險給付。預防性切除手術指的是,將目前正常的器官但未來罹患癌症風險高的器官摘除手術。合併乳房重建 外觀完整預防性切除乳房的手術方法,是保留乳頭、乳暈,切除全部的皮下乳腺組織,並且會診整形外科醫師,合併進行乳房重建,維持完整的外觀。陳啟明說,帶有BRCA1、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進行乳房預防性切除後,將減少九成的罹患乳癌的機會。至於已經罹患乳癌的患者,是選擇局部切除還是乳房全切呢?陳啟明說,為了減少病人因乳房全切後造成的身心影響,若能保留乳房,醫師會盡量保留。他強調,針對第一、二期的乳癌病人,乳房保留手術的存活率及局部控制率,與乳房全切除的病人是沒有差異的。陳啟明表示,乳房的預防性切除、保留手術、全切手術都可以依據病患的基因檢測、腫瘤大小、期別做判斷,而精準醫療時代,也將幫助乳癌患者在做決策時,有更多的參考依據。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2-2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分享三個乳癌病人,三種故事 (上)
【編者按】這是醫病平台從來沒有過的嘗試,我們把一位醫師作家欲罷不能寫出超過5000字的長文,在作者的同意下拆成三篇,在同一星期登出。相信讀者也會同意,這樣的安排可以使讀者分期讀完這三位乳癌病人所呈現的不同問題,才體會得到一位真正的好醫師是幫忙生病的「人」,與只是診治病人的「病」的醫師,在「量身定做」的用心可以有這麼的不一樣。同時,我也希望作者用心良苦與我們分享的行醫心得可以感動社會大眾,讓大家了解也唯有在社會大眾不隨便就醫、濫用資源,好醫師才有充裕的時間,對真正需要用心照顧的病人提供高品質的服務。 伊凡伊凡是一個46歲的捷克裔美國人,剛剛診斷三陰型(Triple negative,ER/PR/HER2標誌陰型)乳癌,帶著她一天前做的乳房磁振造影光碟片,在她先生的陪伴下來看初診。伊凡長得高頭大馬,患有多囊性卵巢綜合症(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伴隨的不孕症,十多年前接受荷爾蒙治療,成功地生育兩個兒子。她知道不孕症的治療可能增加乳癌的風險,伊凡從39歲開始就每年準時地做乳癌篩檢攝影。12月中,伊凡的年度乳房攝影出現右側乳房一個2.5公分的腫瘤。她在兩個禮拜內看了乳房外科醫師,做了超音波腫瘤穿刺證實是分化不良的三陰型乳癌。走進診間,先自我介紹。伊凡友善地説她認得出我,因為她已經在網路上看了我的資歷及照片。雖然我行醫已經三十多年,要給一個素昧平生的病人高度惡性癌症診斷的壞消息,心情總還是跟病人一樣的忐忑不安。病人知道事態的嚴重度嗎?她對癌症的壞消息有什麼樣程度的心理準備呢?在這個寶貴的初診一小時內,哪些資訊是幫助她做治療選擇最迫切需要的討論重點?哪些則是可以點到為止,才不會讓她承受不了過盛的資訊。網路資訊泛盛的時代,許多病人在看診前已經從網路上做了功課。伊凡知道三陰型乳癌惡性程度高,但是對於治療的詳情並不清楚。我解釋了她的癌症期別,治療的內容——包括手術、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先化療再手術的優點及可能的風險。因為她比較年輕就得到乳癌,又有東歐的血統,雖然她沒有乳癌或卵巢癌的家族史,伊凡帶有先天性(germ line)BRCA基因突變的可能性比一般病人高。在手術前得到這個基因檢測資訊,能協助病人選擇乳癌的開刀的方式;多數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病人可能迴避乳房局部切除術,而選擇乳房全切,甚至也切除另一側乳房,以絕後患。多數選擇乳房全切的病人在術後不需要做放射線治癌,除非腫瘤太大,或腫瘤侵犯了皮膚組織,或侵犯多數腋下淋巴結。如果病人希望選擇乳房重建術,可以轉介給乳房整型外科醫師,討論乳房重建術的選項及重建術的最佳時期點。講到這裡,我一路留心伊凡的表情及肢體語言,確定她承受得住這麼沉重的資訊。事實上,伊凡的乳癌在短短的一年內出現(一年前的乳房攝影是完全正常的),病理上是惡性度很高的腫瘤,而且病理醫師也描述幾個小血管內存在有癌細胞(lymphovascular invasion),表示癌症有可能已經轉移到遠端。我小心地選擇我的措辭解釋這個重點,説明我們需要做全身正子掃描檢查,確定癌症只侷限在乳房。雖然我憂慮伊凡的乳癌惡性程度,我安慰她和她先生,我認為她的乳癌已經轉移遠端的機會是很低的。一方面,我的職責是要提供伊凡完整的訊息,另一方面,我不希望過度驚嚇她,造成她恐慌焦慮而失去鬥志;有些事情也許不大做文章,點到為止比較好。這是醫師的工作類似老師教學之處,「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同樣的病情,不同的病人,我對病情説明方式可能都不一樣,但是基本原則是一致的-提供完整資訊,並且給病人最佳治療的希望。伊凡看來很強悍,完全沒有因為多項壞消息顯得憂鬱張慌。她一直都保持鎮定及專住,問了很多好問題,伊凡的先生則用他的筆記型電腦做記錄,也偶爾提他的問題。醫療重頭話題告了一個段落時,我們討論她在化療期間繼續工作的可能性,以及她應該如何告訴兩個稚齡的兒子她的癌症診斷。也許是話題牽涉到她的孩子讓她的情緒堤防開始崩陷,這個很有女強人氣勢的病人眼眶開始盈淚。她説她的家人及朋友給她很多壓力,要她到波士頓的 Dana Farber Cancer Center 做治療;這時候,她告訴我她事實上需要趕著去 Dana Farber 看一位乳癌名醫。為了不耽誤她跟 Dr. Eric Winer的會診,我甚至沒有來得及給她做身體檢查就結束了這個90分鐘的初診。我知道伊凡跟我就此分道揚鑣了,她會留在 Dana Farber 做治療,我則趕緊去看下一個已經等了30分鐘的病人。不少同事遇到類似的狀況——花了心血時間準備及傾全力詳盡地看診,病人卻在最後一刻告訴你,她要到著名的醫院看著名的醫師。早知道,就不會花那麼多唇舌與精力看她。我猜網路資訊可能教導病人看病種種絕竅,包括守到最後一刻才告知原本就想好的要去名醫院所治療的決定。反倒是我不知是在安慰病人或安慰自己,我告訴伊凡,在Dana Farber 治病與在我們的癌症診所治病的差別是,我只是一個一般腫瘤醫師,我不只治療乳癌,也治療各式各樣的癌症;Dr. Winer 則專門治療乳癌,也許他會提供參與臨床實驗的機會;除此之外,我相信Dr. Winer 會同意我的治療建議。我告訴伊凡不需要覺得過意不去,病人尋求第二意見是常有的事,也是對病人很有幫忙的舉措,讓專家中的專家確認我的治療計畫是完備的。我也鼓勵伊凡有機會的話,要參與臨床實驗。我跟她保證臨床實驗有嚴格的醫學倫理規範,病人的最高權益是受保障的,也絕不會有一些人想像參與實驗是會淪為小白鼠的情況。我的一個沒説出口的意見是,我以做為一個一般腫瘤醫師為豪。我看的病人有著各式各樣的病,每個病人的病情我都能如數家珍,每個病人對我都是珍貴特殊的。我無法想像如果我從日出到日落只看乳癌病人,她們的病情病歷會不會都模糊在一起了呢?
-
2021-02-11 癌症.癌友加油站
揮別癌症陰影擁抱人生夢想 崔咪:「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沒有目標的活著。」
二○一七年的冬季,我確診罹患荷爾蒙型乳癌第三期,因此進行乳房切除手術,接著開始化療。經過兩年多追蹤,二○二○年七月進行了乳房重建與淋巴重建。癌友們正在經歷的,我也經歷過,但因為我非常愛美,為了不想掉頭髮影響外觀,甚至曾經拒絕化療……。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沒有目標的活著療程後,我很快地回到美妝部落客的工作崗位,繼續與大家分享美麗。許多人對於我這麼快開始工作感到訝異,認為癌症病人應該多休息才對,但這並不是我想要的人生!自從罹癌後,我真切感受到,人生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沒有目標的活著。還記得醫生看著報告說:「腫瘤已經感染到淋巴了,癌細胞擴散的範圍可能遍及全身。」我一踏出診間,當場忍不住痛哭,以為自己快要一命嗚呼,甚至開始跟先生討論身後事,也開始回顧自己並不算長的人生,想想是否還有什麼遺憾,又是否還有哪些尚未實現的夢想?想過一遍後,很幸運地發現,我已經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工作是興趣,也是夢想。後來,也逐漸發現身邊的人並沒有因為我生病,或是外觀上發生改變而不再愛我,這是最幸運的事,也讓我更有勇氣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考驗。以前的我非常追求完美,覺得自己必須要夠美夠好,其他人才會喜歡我。為了有更多時間繼續做美妝部落客的事業,也為了我愛以及愛我的人,低落了一陣子後,決定好好地面對這場突發的人生意外。適當宣洩、良性溝通,家人陪伴成為抗癌養分治療開始前,我發揮部落客的專長――資料收集,在資訊發達的時代,網路就是一個很不錯的工具,也有許多為癌症患者成立的網路社團,透過互相交流、經驗分享,都能更有助於提升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同時,我也放心地把自己交給醫療團隊,配合醫師的建議,積極治療,透過閱讀大量的相關資料,以及與醫療團隊的療程安排、溝通,更瞭解病情後,起初得知罹癌的恐慌、擔憂也漸漸平復。話雖如此,事情卻沒有想像得那麼簡單。我母親看著我因化療受苦,竟然在我面前掉淚,這讓我感到非常自責,但也只能用盡全身力氣擠出笑容安慰媽媽:「我會努力好起來,妳也要堅強!」癌症治療是個很漫長的過程,就像電玩遊戲一樣,一關過完還有一關,家人的陪伴與支持非常重要。治療期間,我的情緒變得非常不穩定,後來才明白,這是因為荷爾蒙變化所造成,但壓抑情緒也不是個好方法,建議適時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周遭親友瞭解你的想法。在良性的溝通下,家人的陪伴與支持也是抗癌歷程中非常重要的養分。現在的我,更珍惜當下療程結束後,順利回到原本的工作崗位,但你說生病之後有沒有什麼改變?當然有,我發現生命真的好脆弱,我們永遠無法預測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所以我不再成天陷入「復發」的擔憂之中,而是把焦點放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讓每一天都可以充滿盼望。療程結束後,我並沒有改變自己愛美的信念,只是在罹癌之後,對於美的定義有所不同,也更感受到,只要覺得舒服與自在,就是「美麗」。後來,我也拍了很多治療期間相關主題的影片,除了與大家分享我的抗癌歷程、分享自從外觀發生變化後,如何打扮,才能讓自己看起來更有精神等內容,也收到許多病友及家屬的回饋,表示這給了他們很大的鼓勵。乳癌會讓外型與身材有所改變,對年輕女性來說,心情難免會產生影響,但我想說的是,現在醫療科技越來越進步,相信自己、調整好心態,也相信你的醫療團隊,不要因為癌症放棄自己想做的事,有了作夢的勇氣,也將會更有動力面對治療期間的挑戰。所以,當有人問我:「罹癌之後,妳有什麼改變呢?」我會回答:「現在的我,更珍惜當下。」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我也曾經不勇敢:解密精準醫療,個人化抗癌新趨勢》)書籍簡介本書特別安排專家學者於專欄中介紹「精準醫療」,以深入淺出的分析,呈現醫界與科技結合在癌症治療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為讀者接軌最新癌症治療參考的依據。節錄抗癌鬥士的心情故事、抗癌的心路歷程,希望能激發癌友自助力,正面迎向生命的陽光。以往,癌症常規治療通常以同一套方式,符合多數癌症病人;然而,同一種癌症,不同病人適用的療法可能不一樣。拜基因檢測與定序技術進步所賜,個人化且更精準的治療方式不斷出現,不僅能命中要害、降低副作用,還能節省不必要的醫療費用,讓抗癌又多了一項新利器!
-
2020-11-26 醫療.整形美容
隆乳旺季來臨 升級美波前牢記5大原則
社群媒體發達,不少人進行醫美整形,都會先到社群問大家的意見,但小心這些網路上的資訊,不見得適合每個人,不仔細查驗反而會陷入危機,尤其是需要動刀的隆乳手術更要加倍小心。我們訪問了專業整形外科醫師列出五大原則提醒,以免變美不成反而傷心又傷身。 原則一:首看醫師專業度整形外科專科醫師楊舒鈞指出,選擇乳房重建或隆乳手術,醫師的經驗值非常重要,最好看過醫師的案例,像是親友的經驗,自己有摸過確認過的「長期」案例,這才是最真實的情形。 另外,整形手術也不能忽略麻醉科醫師的重要性,楊舒鈞強調,麻醉科專科醫師在手術前都必需與患者溝通,民眾可以要求醫師出示執照證書,或可上衛福部查詢醫師資格,而且要確認手術時是「麻醉科醫師」親自施打及監管麻醉。 整形外科專科醫師賴雅薇甚至認為,若術前麻醉科醫師都沒有跟患者諮詢,是一件很糟糕的事。而民眾術前也要了解該診所的環境,甚至是手術室、恢復室的設施等。 至於,到底去診所隆乳還是去醫院好。賴雅薇認為,各有優缺點,醫美診所重隱私,較客製化;而醫院跨科別多,以隆乳為例會要求患者手術前必需先進行乳癌篩檢,有其他問題就能直接轉診。 原則二:醫材長期追蹤很重要隨著越來越多廠商進入隆乳市場,由於廣告總是天花亂墜,楊舒鈞建議民眾靜下心來評比長期的效果和安全性,現在已有相當多成熟可靠的醫材,有些甚至已經完成10年的FDA臨床研究報告,可以詢問醫師關於植入的品牌原廠以及有無可靠的公開論文研究報告等。植入物的衛服部許可證更是絕對不能漏掉的基本項目!楊舒鈞3年前幫一位患者進行二次隆乳重開手術,發現患者取出的植入物竟然沒有品牌,「這是很危險的事,因為無法確認植入物的安全性!」賴雅薇也建議民眾一定要問清楚衛部的許可證以及廠牌,每顆植入物都會有保卡,術後可以要求拿回保卡做為未來追蹤的依據。 原則三:植入物挑選因人而異 術後照護要遵醫囑現在植入物眾多,不僅有光滑面和霧面,還有圓形和新一代的水滴形,究竟什麼最適合自己呢?賴雅薇指出,最重要是與醫師溝通理想外觀目標,患者必須認知不是越大就越美,強行使用過大的植入物反而會提高併發症的機率,而醫師的美感與手術規劃也是選擇關鍵。在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服務的賴雅薇做了很多乳癌重建的患者,她認為安全可靠最重要,無論是圓形的「記憶果凍型矽膠」或新一代模擬乳房外形的「美人魚水滴」,都有針對乳癌重建族群的10年研究報告。現在的醫療技術讓乳癌患者5年的存活率都可以達9成以上,而乳房重建就顯得更加重要,讓患者正常生活,游泳甚至泡湯都可以,只要好好保養,植入物甚至可以放一輩子。 楊舒鈞則認為,圓形的光滑面及霧面其實各有千秋,美國的潮流以又軟又晃的光滑面為主,台灣則是因霧面好照顧而成為主流。其實各有好處,前者是觸感軟嫩有真實晃動感,後者是貼合穩固效果挺翹,照護也輕鬆。但無論選用哪種,都必須注意不應聽信網路傳言擅自按摩,因為術後照顧的方式和醫師的手術方式大有關係,一定要在手術醫師的指導下進行術後照顧,以免因為一時心急將植入物推離本來預設位置,導致反覆發炎甚至變形必須取出。 原則四:手術費過低要小心隆乳手術有一定的價格,楊舒鈞指出,每家診所會有3到5萬的差距都屬合理範圍,不論放入什麼形狀及品牌的植入物,雙側隆乳若低於15萬就要小心查證,包含手術的醫師經驗值,使用的植入物是否經過衛服部核准,以及是否有麻醉科醫師在場等。 原則五:明辨網路訊息真假網路上充斥著似是而非的言論,多人分享不見得是正確的,他人成功的案例也不一定能複製到自己身上,要到網路上參考隆乳手術的意見要非常小心。賴雅薇指出,網路上的訊息時常天花亂墜,曾經遇過有女生拿A片截圖到診間,而圖片還是由下往上的角度非常不切實際,此時醫師就得戳破患者的粉紅泡泡,用理性的方式跟患者溝通評估。別人放多大變成什麼罩杯,不代表自己也是一樣,隆乳手術就像是「錦上添花」,本來的乳房組織越多,成效就會越自然,若乳房先天條件不理想,像是極度平胸、雞胸等狀況,更要多加詢問醫師找出最適合的隆乳選擇,也要認知手術後成果也會有極限,才是健康的整形心態。
-
2020-11-22 醫療.整形美容
隆乳新風潮/做太小被抗議罩杯飆升 女性為自己而美
「以前女性隆乳多是為了改善夫妻關係,現在愈來愈多年輕女性為了自己而來,也不在意讓人家知道是『假』的,只要大又美麗,能自信展現身材就好。」為許多年輕女性隆乳的開業整形外科醫師邱大睿如此分析。跟風歐美,健身女教練就愛又大又圓。十年來隆乳市場的變化,站在第一線的整形外科醫師看得最清楚,「我曾經幫一位女性健身教練隆乳,由於患者的需求與一般人不同,加上受歐美健身教練影響,女教練希望愈大愈好,甚至超出本身乳房寬度、兩顆圓圓掛在胸口也沒關係,而且她們的伴侶也是同樣想法。」這讓邱大睿非常驚訝。邱大睿說,健身教練因為運動的關係,只有肌肉、脂肪很少,而脂肪最多的雙峰就很容易在健身過程中「消失」。更由於健身很常使用到胸大肌,因此植入物的位置就得在胸大肌上面的筋膜層,而為了運動教學時乳房不會跟著動作亂跑,則必需選擇像是「霧面記憶果凍」這類的微絨毛材質,才能跟組織緊密貼合。「早做早享受」,大方分享隆乳經驗。這些願意展露身材的女性,也大方的在社群媒體分享自己隆乳的經驗。邱大睿兩年來已幫二、三十位女教練隆乳,年紀幾乎都在30歲以下,與十多年前隆乳年齡多為40歲以上的女性,足足年輕了10歲。女力覺醒讓年輕女生有「早做早享受」的想法,而隆乳的罩杯也「UP」升級,以前C罩杯就讓女性很滿意,現在做太小還會被抗議,都要至少D罩杯起跳。邱大睿還為一名女性加量為F罩杯550cc,他無奈地說:「這是我做過最大的罩杯,術前有盡量和患者溝通,但患者堅持大就是美。」這股大奶風氣也往南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暨癌症中心主治醫師張智皓發現,南部通常都喜歡大C小D,但社群媒體興起後,網紅大露事業線,南部女性要求的罩杯也愈來愈大。乳癌重建一條龍手術,保住健康、找回雙峰。其實,最早的隆乳手術是因身體殘疾進行義乳重建。擁有乳房外科及整形外科雙專科的張智皓指出,早年乳房外科為了救命,把胸部能切的全切除,但現今已認為乳癌患者不必在「命」與「美」之間二選一,醫療已發展出為了乳癌患者進行乳房全切時,保留乳頭及皮瓣,再使用植入物重建,並讓另一邊的健康乳房「順便升級」,這種「一條龍」的手術方式,讓患者因病進開刀房切除乳房,出來時雙乳並沒有消失,反而更美,是種「逆轉勝」的概念,很受癌友歡迎。一台刀就能完成癌組織切除、乳房重建、隆乳手術,正是最新的乳房醫學。張智皓說,日前一名42歲的乳癌一期患者,因有乳癌家族史,選擇右側乳房全切除,左側同步進行隆乳手術,目前每天服用荷爾蒙藥物,也不太需要擔心乳癌復發情形,患者不只沒有失去乳房,還變得更加自信。張智皓也提醒,隆乳首重安全,對於醫材的選擇,整顆植入物必需通過美國及台灣FDA核准,有十年臨床追蹤報告,數據完整可考,對醫病都有保障。產後隆乳新趨勢 做好3件事避免變成布袋奶近年產後因乳房下垂進行隆乳的個案也不少。整形外科專科醫師歐冠彣說,產後乳房下垂的原因,在於皮膚及乳腺鬆弛,就像是洩了氣的皮球,皮膚的彈性回不去了,尤其產後快速減重的女性,更容易造成乳房下垂。至於隆乳後會不會影響餵母奶,歐冠彣說,要看手術切口,採乳暈切口比較有可能影響到乳腺,就有可能無法餵奶。而為了避免產後乳房下垂,歐冠彣提供三招預防:孕前控制體重懷孕前後,體重增加控制在8-10公斤內。 內衣好好穿懷孕或產後因漲奶胸部變大,很多人覺得穿內衣不舒服,但穿內衣可阻止地心引力讓乳房下垂。 增加胸大肌厚度平常要健身,增加胸大肌厚度就能增加力量,多少可以拉提乳房,減少下垂。
-
2020-10-09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用藥須依患者狀況 保留生機
近年來,國內年輕乳癌患者愈來愈多,與其他癌友相較,醫師擬定治療策略用藥更為複雜,須依照患者身心情況決定用藥,例如,仍想生兒育女者,就需避免使用放療或是部分化療藥物,以免損及卵巢功能。若必須使用某些藥物,就必須會診生殖醫學科醫師,透過凍卵、凍胚胎,以保留一線生機。年輕乳癌病友所承受的壓力更大,有人一想到孩子還小,就哭到不行,有人則是擔心切除乳房之後,是否遭另一半嫌棄,因為性生活而影響婚姻。因此,術後必須考慮乳房重建,如果因化療而嚴重掉髮,也應該尋求協助,透過假髮等其他方式,來提高自信。憂鬱是百病之源,建議年輕乳癌病友,除了遵照醫師指示,接受治療,更要維持規律生活,健康均衡飲食,以及養成運動習慣,尋找最佳紓壓方式,建議參加病友團體,透過病友們的經驗分享,一起走過人生最低潮。(諮詢╱台大醫院外科教授張金堅)
-
2020-10-05 癌症.乳癌
內視鏡微創手術切除乳房 助罹癌女性恢復自信心
一名42歲陳小姐乳房雙側確診原位腺癌,且腫瘤位置靠近乳頭,經與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乳房特別門診醫師雷秋文溝通,採乳頭保留的乳房全切內視鏡微創手術,結合整型外科乳房重建,外觀看不出傷口,陳女也恢復自信心。陳女洗澡時摸到乳房右邊有硬塊,超音波檢查確診原位腺癌,同時發現左側也有乳小葉原位癌,因雙側腫瘤位置都離乳頭很靠近,醫師建議局部切除或全切除乳房,她猶豫不決,轉而到苗醫乳房特別門診,雷秋文與她討論溝通後,決定同時進行雙側乳房內視鏡微創手術。雷秋文指出,乳房是重要性特徵,過去的乳癌手術會將整個乳房和腋下淋巴摘除,對外觀影響較大,常對患者造成心理壓力,檢查確定陳女乳頭沒有被癌細胞入侵後,進行乳頭保留的乳房全切手術,傷口藏在腋下或側胸,讓乳房外觀看不出來,再將乳腺組織從切口完整取出,結合整型外科做乳房重建手術。目前台灣婦女癌症發生率高居第1,死亡率乳癌排第4位,可透過國民健康署推展的乳房攝影篩檢,無家族病史的婦女,年滿45歲到69歲每2年免費檢查1次;二等親內曾罹患乳癌的女性,可提早到40歲就開始接受乳房攝影檢查,定期接受檢查,及早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
2020-09-25 癌症.乳癌
台灣乳癌發生率高 醫師:乳房重建資訊待提升
台灣女性乳癌發生率,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據衛福部國健署癌登資料顯示,2017年台灣乳癌新增1萬3965人,比20年前成長5倍。高醫大附設中和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歐陽賦表示,雖現在乳癌治癒率大幅提升,但部分病友除與疾病奮鬥外,還得面對乳房切除後的重建課題。據臨床觀察,治療中全切除乳房患者僅25%左右會進行乳房重建,與美、韓等國超過五成情形相比較低。但在條件許可與情況評估下,重建乳房不僅外觀與常人無異,更完善患者便利性與自信心,認為重建資訊有待提升。歐陽賦說,據數十年醫學實證經驗來看,乳癌與隆乳沒有任何的關連性,因此乳癌患者在切除乳房後,如有乳房重建需求,目前有自體移植、矽膠等選擇,得先裝置組織擴張器,讓預計植入的位置養出足夠的空間與組織包覆度,再進行下一階段的義乳植入。他說,乳房重建對病友來說,更重要的是重啟自信、重拾完整人生,就復建與術後心裡條件的考量下,乳房重建應不分年齡。他日前曾收治一名70歲女患者,因乳癌第三期切除乳房後,除沒自信、也減少外出,後決定振作,重建乳房來找回罹病前的生活型態,術後找回自信,更重拾最喜歡的溫泉泡湯消遣。罹患乳癌的網紅美妝達人崔咪,今也現身說法,表示在完成化療、皮膚狀況穩定後,今年七月底完成乳房重建,感覺重生、也更圓滿。歐陽賦呼籲,患者有需求前應須考量自身身體因素,如皮膚厚薄、術後胸壁的鬆弛程度等,與專業整形醫師進行討論,並確保所選產品的安全性,如通過TFDA許可、研究報告參考,並諮詢乳癌防治、重建等衛教資訊後,來選擇合適方式,助癒後重啟人生。
-
2020-05-10 橘世代.健康橘
我們都有病:媽媽妳是最美的光頭、你的爺爺不是你的爺爺
好不容易獲得幸福、在職場衝刺、背負家庭重擔時......生病了。《我們都有病》是由3位年輕癌友共同創辦的病友社群,一段段關於疾病的故事集結成書,透過病友與照顧者令人動容的真實分享,讓生病這件事變得不再這麼可怕:「不提倡正向樂觀的心靈雞湯,只聊真實又有病的人生」。「生病後的人生,可能會讓你感到痛,但也可能看到從沒預料到的風景。」【故事一:沒有晴天霹靂,哪來的鋼鐵勇氣(受訪者/鋼鐵晴「晴哥」)】她是鋼鐵晴,人稱晴哥,曾夢想成為全職媽媽,但天不從人願,短短幾年內,她就經歷了早產、腦瘤、乳癌、婚變等一連串生活災難,她的故事充滿刻苦,但晴哥卻活得比誰都像個「人生勝利組」。接踵而至的乳癌:媽媽妳是全天下最美的光頭2015 年,在女兒1 歲多時,晴哥發現她會經常「頭痛、耳鳴、腳麻」。本以為是因為高壓的育兒生活疲憊造成的不適,去醫院檢查後,竟在腦中發現7X7公分的腫瘤,診斷後決定進行「開顱手術」。事隔1年,漸從手術中復原體力的晴哥,竟然又被檢測出乳癌。有過醫病經驗的她,本以為會跟第1次治療一樣,手術成功、等待復原就結束了。沒想到,在第1次打完化療後,身體產生非常強烈的排斥,全身痙攣甚至顏面神經失調。「那陣子真的長得很像佛地魔,我全身的毛都掉光了,包括我的眉毛、頭髮。我那麼注重打扮,當時真的天天都覺得非常沮喪、難過,而且副作用又很嚴重。」強烈化療副作用帶來的不適,晴哥坦承,她也曾想過要放棄。直到有天寶貝女兒對著她說:「媽媽,就算妳是光頭,妳也是全天下最美的光頭。」女兒的話,喚醒了晴哥的母性本能─她當下覺得自己必須要學會更加堅強、更加獨立。「為了陪女兒更久,我一定要撐下去。」罹癌後乳房重建 她成了一名超模辣媽在女兒的陪伴和鼓勵下,晴哥順利熬過所有療程。但治療結束後,卻又出現了一項新的選擇題──是否要進行乳房重建?許多乳癌治療的過程中,必須切除乳房。因此在痊癒以後,乳房重建與否,會是許多乳癌病患共同的疑問。晴哥當時在一些乳癌病友社群爬文,想聽聽前輩們的意見。但她發現,每當年輕乳癌病友詢問起重建乳房的話題時,得到的經常不是建議,而是譴責。許多年紀較長的病友會說:「我最討厭有人和我提乳房重建。」「幹嘛這麼膚淺?妳是要命還是要奶?」「如果另一半因為妳沒有乳房而不愛妳,那分手也罷!」等各種負面回饋。由於從小就曾因為胸部被嘲笑過,晴哥最後還是選擇重建。重建後,有次晴哥在粉專上分享她的比基尼照,大秀罩杯升級後的「新身材」,竟意外引起媒體關注。除了被三立邀請穿著比基尼進行專訪外,又陸陸續續有多家媒體競相採訪她的故事。抗癌超模與抗癌勵志作家的誕生比基尼一照,讓晴哥的故事被大肆曝光,從此她在病友圈中多了一個封號:「抗癌超模」。如果到晴哥的粉專「鋼鐵晴/ 抗癌小跪婦」逛逛,一定會看到許多養眼美麗的比基尼照和生活照。她常常會和大家開玩笑說:「她的自信,來自於乳房重建後的這2粒。」這2粒,得來不易,建立在高昂的重建手術費和病友的眼光與社會壓力之上。但也因為晴哥當初勇敢做出會讓自己快樂的選擇,她最終鼓舞了許多年輕乳癌病患決定重建,她的故事也為許多病友癌友帶來勇氣與力量。最近,她還多了一個新的斜槓身分:「抗癌勵志作家」,新書名字叫做《沒有晴天霹靂,哪來的鋼鐵勇氣》。不再只是個守在家中凡事靠別人的太太 說到晴天霹靂,我們不禁想和她聊聊婚變一事,晴哥對此,並沒有著墨太多。但她說,在經歷了那麼多事情後,她意識到:過去那個夢想是當家庭主婦的她,似乎犧牲了自己的全部,在為了別人而活,不論是在感情上、家庭上,還是女兒。「有一天,我希望能完成女兒從小的願望:出國看雪。」「而且,是靠著我自己的力量。」聽著她溫柔卻堅定的語氣,我們知道,她不再是那位每天守在家中、凡事靠別人的太太了,她已經是位堅強走過重大苦難的「人生勝利組」。【故事2:化照顧者的經驗 為夢想的種子(受訪者:失智症爺爺照顧者/小花)】「你的爺爺不是你的爺爺」,當失智症降落在一個家庭。她是小花,任職於新創公司,做著時下最夯的數據分析工作。24 歲的她,另個身分是位照顧者─照顧患有失智症的爺爺。失智症的過程─你的爺爺不是你的爺爺原本爺爺的身體硬朗,雖然已經高齡93歲,仍可以打理生活。但漸漸的,爺爺開始忘記按洗衣機、忘記有沒有吃飯、忘記有沒有吃藥。原以為這些「忘記」,只是正常的老化現象,直到去年,爺爺一個人走上國道─成了新聞,上了媒體報導。小花全家因此被網路公審:「為什麼不看好老人?」帶爺爺就醫後,經過巴氏量表的檢測,醫生判定爺爺「輕度失智症」。失智,讓爺爺的時間靜止在約莫40年前,沒有手機、沒有網路,一碗陽春麵15元的年代。在過去,爺爺習慣走著固定路線撿發票回家。近幾年,因為電子發票的推廣,能撿的紙本發票變少了,但爺爺撿發票的習慣仍繼續著。由於失智症導致認知退化,漸漸的,爺爺撿回來的東西,也不再只是發票…。一般輕度失智症到中重度,最快也要1 到2 年,但爺爺退化的速度更快,經常性走失─到派出所尋人開始像跑自家後院…這並非小花家人想要的常態。他們曾經請過看護照顧,卻被爺爺打跑,因為爺爺認為看護是小偷。認知混淆,讓爺爺有時也會懷疑自家人偷竊,甚至產生攻擊行為…照顧者的身心理壓力,讓小花曾想過讓爺爺到安養中心獲得更完善的照顧,但看過的環境都不理想,就算有屬意的安養院,還有等待期的問題。在沒有合適的選擇下,由家人照顧是必然的選擇。孝順的小花自願協助父母照顧爺爺。但沒想到,被照顧者影響照顧者的情緒,遠遠超過她的預期。小花說,照顧家人的耐心,消磨速度比外人想像中的更快。善用網路與社會的資源,照顧者喘息服務因為察覺到自己身為照顧者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壓力,小花透過網路,尋找可以幫助到自己的資源,像是「當我們老在一起」的喘息照顧居家服務員。透過偶爾請人與自己分擔居家照護的重擔,儘管時間短暫,對心理壓力的舒緩,卻非常有幫助。小花發現,如果照顧者是年紀較長的父母輩,可能會因為對網路工具的陌生,不知道該如何尋求協助,只好繼續承擔身心的壓力。化照顧者的經驗為夢想的種子小花說,現在的她,已經不急於逃離照顧者的角色了,反而想著運用這段經驗,找到改善長照現況的契機。她希望未來可以將自己身為照顧者的經歷,結合數據分析,做一個和老人照顧相關的媒合平臺。但她還不清楚這個目標,將會怎麼進行,但她希望可以盡一份心力,幫助到更多需要的人。我們也很期待,小花心目中的照護平臺,在未來可以真的被創造與落實!不如平臺的名字,就叫做:「我們都需要喘息」吧!本文摘自《我們都有病》、布克文化2020/03/05出版【關於更多「家庭」大小事↘↘↘】。別對隔代教養貼標籤 小甜甜慶幸自己沒長歪。以「賦能」開創長照新模式 重拾被照顧者的生命意義。李佳蓉:給孩子想回家的理由,不要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22 癌症.乳癌
林口長庚/自體乳房重建 達文西微創傷口小
乳癌治療 4大特色醫療院所乳癌最常見的治療方法以「手術」為主,約八到九成的患者會接受手術治療。依照各醫院層級區分,林口長庚醫院治療乳癌的手術量,在醫學中心排名第一。林口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郭玟伶表示,根據院內統計,107年乳癌患者的新增案例約1260人,在院內確診患者占六成六,外院轉診者占二成四。郭玟伶表示,長庚乳癌治療團隊,不只專精於手術術式,更提供身心理全面照顧。乳癌對於女性而言,心理上的打擊不亞於身體病痛,常有患者責怪自己生病影響全家,更多的患者對於治療恐切除乳房感到恐懼。治療團隊會與心理諮商師合作,鼓勵患者走出疾病陰霾,透過團隊的專業訓練,包含影像判讀、藥理、腫瘤內科配合及整形外科的強大後援等,讓患者降低面對疾病的恐懼感。準備接受全乳切除手術的患者,後續乳房重建多會對外觀有所期待,傳統手術最擔心術後胸部大小不一、有缺陷等。2018年長庚成功運用微創達文西手術治療乳癌患者,合併自體乳房重建,切除後立即展開重建。郭玟伶表示,自體乳房重建較為自然,但傷口大恢復期長,也可能會出現皮瓣壞死等風險,採達文西手術能幫助醫師擴大視野,縮小傷口,目前此術式是長庚醫院的特色之一,至今已完成約30例。
-
2020-03-22 癌症.乳癌
健保大數據/台灣乳癌年輕化 乳房重建研議納入給付
乳癌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死因第四位,每年新增逾萬人確診。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相當於每天有31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位婦女因乳癌而失去寶貴性命。相較於歐美,乳癌在台灣女性有個獨特之處,那就是「年輕化」。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深入分析乳癌患者就醫數據,提供女性朋友防癌與治療參考。乳癌近三年新確診人數逐年增加,已經從106年的1萬5381人上升到1萬6178人。其中40歲以下約占8%,40到49歲和60到69歲這兩個年齡區間各占24%,50到59歲占近三成,等於有將近62%台灣乳癌病友年齡不到60歲,明顯較西方國家年輕化。健保署長李伯璋分析,背後的原因很複雜,包括遺傳基因、生活環境及飲食當中的環境荷爾蒙或化學物質,都可能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原因未明之前,每個人能做的就是盡量減少暴露於風險物質;政府能做的就是支持科學化公費篩檢,幫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再者就是努力跟上新藥新科技的腳步,讓國人能夠接受符合實證的有效治療。打擊女性自信 動搖親密關係台灣乳癌患者的確診年齡大多不到60歲,不少甚至不到50歲,也有30幾歲的。這些女性有的未婚、有的新婚正準備懷孕、有的剛當上媽媽,她們不僅是全家人的支柱,也是職場的中堅主力,診斷出乳癌會衝擊整個家庭,手術切除乳房也會打擊女性的自信心、動搖伴侶之間的親密關係。李伯璋曾擔任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董事長,他記得有個年輕女性同事罹患乳癌,當時很多藥物都要自費,不是一般上班族負擔得起。他深知,要幫助這些病人度過難關,健保就需要做出調整。乳癌治療的藥物多、更新速度快,病友常苦於負擔不了高價標靶藥,或是等到病情惡化,健保才給付。對此,李伯璋說,健保署一直相當重視,也持續研議放寬或新增給付的條件和範圍。今年已放寬雙標靶藥物使用條件,新增口服標靶藥物。乳房重建很重要 卻被列入「美容手術」另外,關於術後乳房重建,李伯璋表示目前健保沒有給付,是因為基於健保法規定不給付「美容外科手術」,但他認為這應該重新研議。李伯璋身為外科醫師,以前也做過乳房手術,他回憶,很多病人在切除乳房後,人際關係都遭遇疏離,特別是與伴侶之間的變化,只有自己點滴在心。病人都知道這些變化是人性,但還是感到受傷,有時候會忍不住對醫師透露心裡的矛盾和憂鬱。李伯璋說,乳癌手術後的乳房重建,和一般人的隆乳不同,理論上不算美容外科,而是心理健康的一環,美容與重建兩者的區分是可以討論的。如果能將多餘的影像檢查費用省下來,拿來補乳房重建這部分的需求,應是綽綽有餘。乳癌檢查工具乳房攝影:使用低輻射劑量X光透視乳房,可偵測乳房內微小腫瘤、鈣化點或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目前經醫學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但乳房攝影仍有限制,乳腺緻密度愈高,準確度會受影響,臨床通常搭配超音波檢查。目前國健署提供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乳房超音波:非侵入性、無放射線疑慮的檢查,可顯示乳腺各層結構、腫塊形態及質地,對癌症診斷有一定幫助,也可用來導引細針抽吸細胞檢查或粗針組織切片,並可針對乳房X光攝影所發現的腫塊,做進一步檢查。通常年輕女性乳房腺體成分比率高,乳房攝影反而對異常組織不易區分,此時超音波檢查可輔助。乳房磁振造影檢查:除了用於發病部位或病兆不只一處的多發性乳癌,也能協助找出臨床檢查或傳統乳房影像檢查不易發現的乳房病變,也適用有高危險乳癌家族史及乳腺組織緻密的女性及隆乳後的乳房檢查。不過,乳房磁振造影敏感度高,可能出現假陽性,臨床需再進一步評估。
-
2020-03-22 癌症.乳癌
健保大數據/乳癌手術集中大型醫院 中西醫整合多在中小型醫院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乳癌權威黃俊升表示,乳癌好發年齡在五十幾歲,比其他常見癌症年輕許多。而因為基因和生活環境等因素差異,台灣乳癌盛行率還是低於歐美,不過因為近年篩檢普及、整體壽命延長,台灣乳癌患者的年齡和人數增加,趨勢已與歐美無異。手術方式 局部略多於全切根據健保署統計,108年有1萬4245名乳癌患者接受乳房部分切除或全切除手術。乳癌患者幾乎都去區域級以上醫院動手術,其中半數在醫學中心,另外四成三在區域醫院,只有不到一成在地區醫院。手術方式以部分切除佔五成六,另外四成四是全切除。乳癌手術人數最多的醫學中心前五名依序為林口長庚、台大醫院、中國附醫、台北榮總、高雄附醫。區域醫院的部分,手術人數前五名的醫院依序是和信治癌、台北附醫、北市聯醫、澄清中港、新竹台大。地區醫院手術人數最多的是義大癌治療醫院、輔大附醫、亞大附醫、鹿港彰基、長安醫院、斗六成大、新竹國泰。根據健保大數據發現,目前乳癌患者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比率略高於乳房全部切除。對於女性來說,保留乳房可能讓罹癌的傷痛稍微降低,但國防醫學院外科教授、三總乳房外科主治醫師俞志誠指出,不論是全部切除還是部分切除而保留乳房,最主要的考慮包括避免復發、是否適合接受放療等因素。俞志誠說明,過去美國乳癌患者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和全部切除手術的比例約七比三,但近年有拉平的趨勢,主要是部分患者接受磁振造影檢查後,發現乳房有多發性腫瘤,因此不建議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對於應接受乳房保留還是全部切除手術,建議患者依個人狀況,詳細諮詢主治醫師後決定。藥物治療 去年高達10萬人在放射治療方面,108年有1萬1684名乳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療,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各占一半。醫學中心以台大醫院最多;區域醫院人數最多的是和信治癌醫院;地區醫院則是郭綜合及義大癌治療醫院。乳癌患者需要長期藥物治療,108年接受藥物治療人數高達10萬1803人,其中52%在醫學中心、47%在區域醫院、1%在地區醫院、0.5%在基層診所。黃俊升表示,七成乳癌病人是荷爾蒙受體陽性,要接受五到十年不等的荷爾蒙治療,荷爾蒙治療藥物相對便宜,不過這些人可用的標靶藥,給付範圍就受侷限。黃俊升指出,歐美日韓中等國都全面給付第一代標靶藥,台灣早期乳癌患者卻只有淋巴轉移才給付,不符條件的病人一年得自費80、90萬。第二代和第三代標靶藥也是類似情況。實證建議早期服藥,預後較好。術前化療 有增加趨勢分析108年乳癌患者領藥人次發現,化療藥占最多,其次是荷爾蒙治療藥物,再者是標靶藥、免疫治療藥物較少。俞志誠分析,過去乳癌患者診斷後,若能接受手術,通常就希望盡快拿掉癌細胞。但近年術前化療的比率增加,主要是先打化療,可以觀察腫瘤對於藥物的反應,而腫瘤治療後縮小,也讓患者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機會增加。俞志誠指出,過去乳房腫瘤大於五分公才會建議做術前化療,現在對於三陰性乳癌患者、腫瘤大於二公分,或HER2陽性、腫瘤大於二公分患者,即建議接受術前化療。除了可觀察腫瘤對藥物的反應,也可減少不必要治療,他舉例,若三陰性乳癌患者先接受紫杉醇治療,效果不錯,也許就不用再打小紅莓。中醫輔助 改善治療副作用西醫治療過程常伴隨腸胃不適、眩暈、落髮、口腔潰瘍或癌性疼痛等副作用,健保署為此推動中西醫整合方案,去年度有兩千七百多名乳癌患者參與中醫門診加強照護計畫,另有近千名因癌症住院治療的患者接受中醫輔助醫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中醫能針對患者體質辨證論治,以中藥與針灸緩解不適且固本培元。李伯璋表示,中西醫整合方案近年來在病人端廣受好評,每年預算執行率超過百分百。今年健保會加碼通過經費,並且放寬領藥天數達56天。目前中西醫整合概念是「西醫為主,中醫為輔」,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不會延誤治療時間。縱觀中西醫整合計畫的乳癌患者收案人數,可發現中小型醫院嶄露專長優勢。只有「特定癌症中醫門診加強照護計畫」還集中於醫學中心,「西醫住院中醫輔助醫療計畫」及「癌症患者中醫門診延長照護計畫」的主力在區域醫院。